七年级下册地理说课稿


地理试题 2008-10-30 08:18:43 地理试题
[摘要]七年级下册地理说课稿(共5篇)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说课稿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说课稿《亚洲的自然环境》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亚洲的自然环境》,我主要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说。一、

【www.shanpow.com--地理试题】

【一】: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说课稿

《亚洲的自然环境》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亚洲的自然环境》,我主要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的自然环境是新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这一章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居民、经济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教会学生如何通过对地图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归纳一个大洲的区域特征。本节是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开始,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注意学法的指导。让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为继续学习其他区域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学习本节,使学生了解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要从分析哪些要素入手,对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2、课程标准分析

本节内容运用地图说明亚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通过读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出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亚洲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读亚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亚洲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运用图表说出亚洲某一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位置、范围、地形、河流和气候的特点。

②能力目标

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的特点;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③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同时渗透开放性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通过组织竞赛活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团结协作精神,并加强了语言表达的能力,通过师生互动,创建一种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4、重点和难点

重点:亚洲的位置特点,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难点:亚洲地势对河流分布的影响。

二、说教法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帮助者、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学过程的导演,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

是教学的中心,所以必须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我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讨

论探究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小组合作竞赛学习。先学后教,启发式教学,这样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1、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

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习竞争意识,

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3、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课件,将文字、图形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

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说学法

1、学会用图: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学会探究: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3、学会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4、学会归纳:要求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概括归纳的意识,并能用准确简练的

语言表达某一问题的含义。

四、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课前准备一些有关亚洲的图片制成幻灯片在课堂上播放,如长城、泰国景观、

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马拉雅山脉等,请学生说出图片中展现的景观在哪里? 学生:中国、亚洲、日本„„这些景观都位于亚洲,我们中国也是亚洲大家庭中的一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认识亚洲。

讲授新课:

通过学生分组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理清亚洲周围相邻的大洲和大洋,熟悉亚洲的地理位置,

为了掌握亚洲位置,课堂上我把学生每6人分成一组,分成若干组,并推选1人为组长,组

长扮演亚洲,其它小组分别扮演欧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北冰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各自做介绍,说出自己的位置与亚洲的关系,同时读图,让学生形象地把握亚洲在大洲、大洋中所处的位置。

教师归纳:亚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

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与欧洲相邻,西南隔苏伊士运河与非洲相邻,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邻,南面隔海与大洋洲相邻。

让学生结合活动3讨论为什么亚洲有世界第一大洲之称?

教师归纳: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强调亚洲不是

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洲。亚洲还有许多世界之最,指导学生阅读亚洲地理集锦。

因为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通常将亚洲分为6个地理区位。

学生活动:阅读亚洲地理分区图,认识亚洲6个地理分区,并从它们的名称上判断其划

分的标准是什么?

教师归纳:人们根据地理方位将亚洲分为东亚、北亚、中亚、西亚、南亚、东南亚6个

区位。

了解亚洲的地理位置后,我们进一步了解一下亚洲的地形和河流特征。

学生活动:指导学生读亚洲地形图,首先指导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强调分层设色地形

图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高度和地形。指导学生找出图中主要的山脉、高原、平原、河流、半岛等地理事物的名称及位置。

教师引导,找学生归纳亚洲地形地势的特点:亚洲地面起伏大,多高原和山地,地势中

间高,四周低。

俗话说的好,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亚洲的地势特点对亚洲的河流会产生什么影响

呢?

找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归纳:亚洲河流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四周的海洋。

全课总结:找学生谈谈这一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要求长话短说,用几句话加以概括。

课堂训练:指导学生做地理填充图册第1、2页。

设计思路:

这节课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引为主轴”的思路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发

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问题探究的方法理解亚洲的位置、地形、河流的特点,体验学习的过程和乐趣。

1、教学设计:本节课中主要采用提问的方法为主,辅以读图法、直观教学法、讨论法。

2、学法设计:在教学中我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多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探究问

题,进行师生互动,多一些讨论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地理:6.2《人文环境》说课稿(人教版七年级下)(人教版七年级下)

适用年级:七年级(下)

使用教材:地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六章第二节:人文环境

【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区域人文环境的第一节,因此教与学的活动应重视对学生学习,以及对分析区域人文环境主要方法的指导。本节内容共分为三部分:“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样的地域文化”、“经济发展的差异”,主要体现的是区域之间“差异”,因此在设计教与学活动内容时应抓住“差异”这个核心去设计。

本节安排2课时教学,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体验亚洲人口与其他大洲的差异和亚洲内部地域文化的差异,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第二课时着重让学生学会分析差异的原因,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2.学生情况分析:人地关系是当前的热点问题,地域文化对于好动又好奇的初一学生来说也非常具有吸引力,同时学生通过其生活环境、媒体报道、互联网等途径对这些内容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人口所引发的问题以及各地区文化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民族习俗等关系还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深层次的思考,而且是初次学习区域地理的人文环境。3.课程资源分析:本区地处长江中下游区,也是人类文明发祥地,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已体现出本区的文化内涵,学生对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另外班级里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背景,媒体上精彩纷呈的地域文化报道等都是我们可直接利用的教学资源

【教学构思】

1.从改变教学目标的表述形式入手,渗透素质教育新理念长期以来,传统的地理教学目标是以基于认知的“双基”为主宰,学生的情意发展、学习过程的体验及方法的学习被严重忽略。地理新课标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整合的目标全面刷新了传统的以“双基”为主的教学目的,为地理学科的全面育人指明了正确方向。

2.从“体验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出发,组织编制教学内容

传统的地理教学将地理课程视为学校的一门课,以教师、课堂、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被强化,使地理课堂变得封闭、孤立,使之与活生生的大自然和丰富多彩的人文世界日益疏远,使学习者难以感知地理的魅力,难以体悟地理的价值。而地理新课标明确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地理课”,为此我设计了二个课前准备活动:一是将P11活动2设计成游戏方案;二是由同学自由组合,以艺术家、人类学家、文化学者、建筑学家、服装设计师等身份组建考察团,在网上模拟“南中国海──地中海”这条线路去考察,感受不同

的地域文化特色并选取最感兴趣的内容,以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目的是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地理与现实生活的息息相关,由此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强烈内需和创造力。

3.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入手,设计教学活动地理新课标大力倡导自主、探究、体验、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创造及协作精神,教师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师生和谐互动的引导者,即学习共同体中“平等的首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选择必要的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情趣动机,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求索反思。为此我安排了本节课的教与学活动:①课前准备 ②游戏、质疑、问题整合 ③表演 ④反思

【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读图、计算,了解世界和亚洲人口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并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净增加数间的关系,理解人口过多所带来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2.通过活动了解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初步掌握收集信息资料的方法。

3.通过游戏和网上考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将座位安排成马蹄形,以便开展学习活动。

2.自由组建学习共同体,进行游戏和考察活动。

3.游戏、质疑、整合问题。

4.表演、反思。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教与学活动,使学生在考察、游戏、问题解决、反思的过程中感悟到亚洲人口对资源和环境所产生的压力,体验到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魅力,提高艺术鉴赏力。

2.通过游戏、网上考察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及处理

重点:“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样的地域文化”。

难点:理解众多的人口对资源和环境所造成的压力,理解自然环境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重难点突破:通过课前考察、游戏、合作、直观的资料感悟体验。

三、教学方法体验、反思教学方法。

四、课前准备

将全班分成六个小组,准备:

1.依据P11活动2内容,准备游戏方案。

2.以艺术家、文化学者、人类学家、建筑学家、服装设计师等不同的身分组建考察团,在网络上模拟“南中国海──地中海”进行地域文化考察。

五、教学过程

【二】:七年级下册地理第一节说课稿

《亚洲与欧洲》第一课时

酒泉第四中学 孙嘉

一、教材与课题

这节课的课题是《亚洲与欧洲》,是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本章讲的是认识大洲。本章教材重点从自然地理方面对各大洲进行描述,这节内容是第一节,是整册教材的开篇之作,又是上册所学知识的深化和延伸,或者说上册所学知识的具体应用和理论联系实际,本课时的内容是第一部分:“亚细亚”和“欧巴罗”,实际上讲述的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而地

理位置是区域地理首先要描述的内容,并且对区域的气候、水文有重要的影响,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将会对以后的学习起到指引的作用,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二、学生情况

本节课是学生开学教材的第一次上课,本身都有新鲜感,上课的情绪也比较高涨,但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学习是第一次,对地理位置的描述学生一无所知,因此,本节课的容量少一些,重点放在学法指导上,如何引导学生预习,养成用地图学习地理的习惯培养是关键。

三、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 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1.知识与技能层面:学会描述地理位置,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www.shanpow.com_七年级下册地理说课稿。

2.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地图感知地理位置,理解地理位置,探究中运用地理位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激发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建立地理环境整体性

的观点和树立普遍联系的哲学观点。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大洲的地理位置

确立依据:依据课程标准要求,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重点的突出:从合作探究这个环节让学生展示,从巩固练习这个环节多次强化,从作业这个环节进行巩固。

教学难点:如何总结概括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

确立依据:

(1)从课本内容来看,课本只讲述了亚洲的地理位置,并未提及如何准确描述纬度位置。

(2)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七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非常有限,慨括能力有限。基于以上两点确立此教学重难点。

难点的突破:通过课件展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地图探究地理位置的概括。

五、教学过程的设计(具体见课件)

教学流程:课前预习---课内检测---合作探究---巩固练习

1.课前预习:

(预习题目写在小黑板上,让学生预习,要求学生以课本和地图册为工具来完成)

预习目标:

1)叙述亚洲的地理位置(属于识记的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2)通过运用地图学会描述日本或任一地理区域的地理位置(培养从地图中提取地理信息的习惯,

学会描述地理位置的方法)

预习题目:

设计思路:认识大洲---区分大洲---描述大洲位置(对照课本)---巩固大洲

1.在地图册上指出七大洲和四大洋。(认识大洲)

2.说出亚洲、欧洲两大洲名称的由来。(了解亚洲和欧洲的来历)

3.在地图册P5找出亚洲与欧洲、非洲、北美洲的界线。(让学生了解亚洲的大致范围)

4.说出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五带的划分界线。(为4小题做知识贮备)

5.说出亚洲、欧洲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地图册p5(促使学生读课本,属于识记内容第一次)

6.熟读地图册p6地理知识(地理综合打基础)

7.完成填充图册p1一、1、2、题。(作业)

2.课内检测:

设计思路:检测预习效果。简单识记的内容,当堂老师公布答案和评分标准及答题应注意的问

题学生互阅,时间10分种内。

说出下列分界线:亚洲与欧洲————非洲——————北美洲——————

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五带————————

3.合作探究:

设计思路:

一、小组合作完成1、2、3题,注重过程,多让学生展示,教师引导,重点做好对学生的评价,总结描述地理位置的方法,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时间5分钟。

二、小组讨论完成4题,教师先给予举例,再提示学生,学生说出之后,再扩散,总结说纬度位置的要点,遵循知道-体验-实践的认知过程,注重地理环境整体性与普遍联系观点的渗透,时间10分钟)

提示: 运用地图分析位置:

1)纬度位置 2、海陆位置1、亚洲北部深入 以内,南部延伸到 以南,南北跨度大,地域十分辽阔。

2)根据亚洲的经纬度位置,判断半球位置

亚洲主要位于 、 ,它同时跨 、 _____四个半球

3)亚洲北临 ,东临 ,西临 ,南临 ,西南隔 运河与 相邻,东隔 海峡与 相邻,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 的大洲

4)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描述一般可以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个主要方面来描述,它有什么意义?

4.巩固练习:

设计思路:学习描述地理位置的方法-----应用实践描述地理位置-----用地理位置分析气候水文

特征。利用所学描述地理位置方法,根据提示,让学生分组展示描述地理位置,进一步巩固运用地图描述地理位置的方法,并初步推断一些气候和水文等特征,时间10-15分钟。教师根据时间选择题目来完成)

根据亚洲位置的分析方法,分析欧洲的位置、非洲、美洲的地理位置。

1.(口述亚洲的地理位置)(突出重点)

2.欧洲全部在 ,主要在 欧洲北临 ,西临 ,南临 ,东临 ,西南隔 海峡与 相望。

3.找出赤道和南北回归线,不难看出非洲大部分地区处于“五带”中的带,地跨西半球看非洲大部分应该属于 半球。

4.从海陆位置看,非洲东临洋,西临洋,北隔 与欧洲相望,东北于亚洲之间隔着狭长的 ,陆上以 为界。

5.北美洲位于半球的北部,从纬度位置上看北美洲和亚洲一样南北跨低中高三个纬度带,但大多数地区属

于五带中的 带。从海陆位置看,北美洲北临 洋,西临 洋,东临 洋;西北隔 和亚洲相望,南部陆地上隔 和南美洲相连。

6.找出赤道、南回归线,从纬度位置上看南美洲带范围广阔,带缺失。从海陆位置看,南美洲西临 洋,东临 洋;北部隔 和北美洲相连,南部隔 海峡和南极洲相望。

5.小结: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一般可以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个主要方面来描述,这将对一个区域的气候、水文特征及人文环境有重要影响。

布置作业:填充图p6

板书见课件:

课后反思:

【三】:七年级下册地理说课稿

  教学目标的确定,一般从知识目标、智能目标、德育目标几个方面来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的确定,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容。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您带来的七年级下册地理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下册地理说课稿(一)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今天要说的内容是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六节巴西的教学设计。

  下面,我将分别从设计理念、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设计、板书设计等七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设计要体现探究学习的理念,鼓励学生通过探究学习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诱导作用,通过创设学习情景,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地图找规律,探究问题引资料,并能够运用比较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实现地理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学情分析

  初一年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好胜心切,在接受知识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乐于接触有趣的感性知识,对知识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绝对的特点。并且乐于参与教学,善于想象,有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在以往的地理学习中,发现学生对国家的学习比较感兴趣。也通过前五个国家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国家地理的基本方法。但综合分析各地理事物件相互关系的能力还较弱,所以在本节课的学习中,结合学生的年龄和个性特点,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层次,充分利用教材丰富的教学资源,精心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三、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七年级下册第三章“走进国家”中重点介绍的一个国家,它的经济发展过程、社会背景、文化特点基本上代表了拉丁美洲的发展过程和社会现状,巴西是拉丁美洲的缩影,了解认识巴西就等于了解拉丁美洲。巴西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氛围都是极具特色,同时也是如何协调人地关系的一个范例。教材对巴西的编排在两个方面仍延续了前面介绍几个国家的编写体例:首先,在对国家的介绍上不求面面俱到,而是突出这个国家特有的自然环境特征及经济发展特点;其次,充分注意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密切结合,把人与环境的关系作为贯穿这一节的主线,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各地理事物间相互关系的能力创造条件。对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形成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等可持续发展观点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巴西这节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亚马孙平原与亚马孙河、发展迅速的经济、人口与城市。以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为主要内容,强调了热带雨林的合理开发与保护。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结构特点及学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南美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2)能指图说出巴西的地理位置,首都和主要城市。

  (3)学会结合巴西地形、气候特点分析亚马孙河水量大的原因。

  (4)能说出巴西工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对亚马孙地区开发中大规模毁林引起的环境问题的讨论中,激发环境忧患意识,懂得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与人类活动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形成积极思考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学会倾听与尊重。

  3、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绘图、填图、析图,讨论、阅读的过程中认识巴西的地理位置、面积、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经济特征和人文特征。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提高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一般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及突破方法

  1、重点:巴西自然地理环境,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危机

  ①巴西自然地理环境独特,而且对巴西人口和城市的分布、工农业的发展与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为了更好地了解巴西的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我确定“巴西自然地理环境”为本节课的一个重点。

  教学中突出这一重点的方法是:运用地图进行探究学习,读图、看图、画图、议图,让学生多次“接触”地图,感知地图,学习和掌握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

  ②亚马孙热带雨林是世界最大的雨林,有着极大的经济价值和环境效益,它的合理开发与保护意义重大。所以,“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危机”确定为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

  教学中突出这一重点的方法是:媒体展示亚马孙热带雨林被破坏的图片,并结合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引起关注。

  2、难点:亚马孙河流域的开发与保护

  亚马孙河流域资源丰富,有世界最大的雨林,有着极大的经济价值和环境效益,开发与保护之间产生了矛盾冲突,争议不断。所以,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中突破这一难点的方法是:角色扮演,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四、教法和学法设计

  1、教法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搭建平台。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基于这一理念,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启发、引导法:整节课主要贯穿“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思练结合”的教学思想,让学生独立自主亲身参与、体验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师注意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恰当引导,学生从不断演示中观察问题,探究现象,解决问题。

  (2)图示法:结合地理学科特点,运用地图进行探究学习。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动手画图,动眼看图,动口议图,把知识落实到图上,强化对地图的认识,让地图变成学生学习地理的熟练“工具”和“朋友” 。

  (3)情景教学法:

  ①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唤起强烈的求知欲,强调重点,攻破难点。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②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观察问题,探究现象,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2、学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综合分析获取新知,提高学习能力。

  (2)动手画图,动眼看图,动口议图,图文结合,把知识落实到图上,强化对地图的认识。

  (3)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理解和记忆。

  (4)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日常生活经验,积极思考,培养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教学设计理念,教材内容,课程标准和学生情况,本节课教学过程的基本思路按照“探索—研究—运用”,亦即“观察—思维—迁移”的因果层次关系进行安排,按五个环节进行教学。

  七年级下册地理说课稿(二)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分析、处理

  (1)教材的内容

  《美洲》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三节的课文。本节教材的内容有:(1)新大陆;(2)南北各异的自然环境;(3)移民和经济。教学建议为3个课时,其中美洲的地形和气候部分内容安排为第2课时。

  (2)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前后联系www.shanpow.com_七年级下册地理说课稿

  本节课依次讲授美洲的地形以及气候,由于一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往往对于一个地方的气候形成起着决定作用,所以教材这样设计是非常合理的,可以说是为后面的气候学习起铺垫的作用。

  2、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通过对课本26页27页的地形图进行分析,掌握南北美洲地形的特点。

  通过对课本28页29页的气候图进行分析,掌握南北美洲气候的特点。

  通过对图1-41、图1-42的分析突出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②能力目标:

  通过读地形图、统计图表对比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的水文特征。

  ③情感目标:使学生逐步学会熟练的掌握对比分析了解地理事物的异同。

  3、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

  通过对课本26页27页的地形图进行分析,掌握南北美洲地形的特点。

  通过对书28页29页的气候图进行分析,掌握南北美洲气候的特点。

  通过对图1-41、图1-42的分析突出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②教学难点:

  通过对书28页29页的气候图进行分析,掌握南北美洲气候的特点。

  通过对图1-41、图1-42的分析突出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4、教学用具:多媒体

  二、说教法和学法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三、说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观察一组配乐图片,直观了解美洲。)

  通过展示一组配乐图片,提问:这组图片所展示的是哪一地区的风光?

  讲述新课:

  南北各异的自然环境

  1、美洲的地形

  观察26页图1-35,要求学生找出北美洲主要的山脉、平原和高原,并在地图上圈画出这些地理区域的名称。

  交流北美主要的地形区:西部是高大的山系:海岸山脉、落基山脉;中部是广阔的平原:大平原;东部是低缓的高地: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亚山脉。形似汉字“三” 对照各大洲最高、最低及平均海拔统计表,分析得出:北美洲平均海拔高,地势起伏较大。

  观察北美洲轮廓,北部一些地区四分五裂,支离破碎,对比欧洲北部轮廓特征,回忆造成这种特殊情况的原因:冰川作用;观察北美洲格陵兰岛图片,强调世界第一大岛格陵兰岛是除南极洲外冰川分布最广的地区。

  总结北美地形特点

  观察27页图1-36,要求学生找出南美洲主要的山脉、平原和高原,并在地图上圈画出这些地理区域的名称。

  交流南美主要的地形区:西部是高大的山脉:安第斯山脉;东部平原和高原相间分布:奥里诺科平原、圭亚那高原、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巴塔哥尼亚高原等。

  观察安第斯山脉图片,强调它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观察亚马孙平原图片,强调它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并是世界三大热带雨林区之一。

  总结北美地形特点

  2、美洲的气候

  对照前面所学方法,通过读图分析完成要求。

  气候特征(指导学生读图、读书)

  根据书28页图1-37和图1-38分析美洲的1月7月平均气温。

  (分别从等温线的读数、等温线的分布、等温线的走向来分析。)

  根据书29页图1-40分析美洲的降水量。

  (分别从等降水量线的读数、等降水量线的分布、等降水量线的走向来分析。) 根据书29页图1-41分析美洲的气候类型。通过读图分析复习影响气候的各个主要因素。

  鼓励学生总结。

  北美洲

  1.北美洲地跨寒、温、热三带,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2.以温带大陆性气候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面积最广

  3.山脉多为南北走向,对气候影响显著

  南美洲

  1.南美洲主要位于热带,温带面积不大,寒带缺失

  2.以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

  3.南美洲降水充沛,是世界上最湿润的大洲。

  利用书29页的活动练习题,以及图1-42分析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创设地理情境,提出问题,列出表格。

  3、河流(学生读图对比分析。)

  通过对地形图的分析和书上统计图表的判读,列表比较南北美洲最大的两条河流的特点。小组讨论互助合作分析地形图和统计图表。

  小结: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总结本科知识要点。

【四】:七年级地理下说课稿

  教材是进行教学的评判凭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您带来的七年级地理下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地理下说课稿(一)

  一、教材与课题

www.shanpow.com_七年级下册地理说课稿。   这节课的课题是《亚洲与欧洲》,是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本章讲的是认识大洲。本章教材重点从自然地理方面对各大洲进行描述,这节内容是第一节,是整册教材的开篇之作,又是上册所学知识的深化和延伸,或者说上册所学知识的具体应用和理论联系实际,本课时的内容是第一部分:“亚细亚”和“欧巴罗”,实际上讲述的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而地理位置是区域地理首先要描述的内容,并且对区域的气候、水文有重要的影响,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将会对以后的学习起到指引的作用,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二、学生情况

  本节课是学生开学教材的第一次上课,本身都有新鲜感,上课的情绪也比较高涨,但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学习是第一次,对地理位置的描述学生一无所知,因此,本节课的容量少一些,重点放在学法指导上,如何引导学生预习,养成用地图学习地理的习惯培养是关键。

  三、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 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1.知识与技能层面:学会描述地理位置,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地图感知地理位置,理解地理位置,探究中运用地理位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激发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建立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观点和树立普遍联系的哲学观点。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大洲的地理位置

  确立依据:依据课程标准要求,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重点的突出:从合作探究这个环节让学生展示,从巩固练习这个环节多次强化,从作业这个环节进行巩固。

  教学难点:如何总结概括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

  确立依据:

  (1)从课本内容来看,课本只讲述了亚洲的地理位置,并未提及如何准确描述纬度位置。

  (2)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七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非常有限,慨括能力有限。基于以上两点确立此教学重难点。

  难点的突破:通过课件展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地图探究地理位置的概括。

  五、教学过程的设计(具体见课件)

  教学流程:课前预习---课内检测---合作探究---巩固练习

  1.课前预习:

  (预习题目写在小黑板上,让学生预习,要求学生以课本和地图册为工具来完成)

  预习目标:

  1)叙述亚洲的地理位置(属于识记的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2)通过运用地图学会描述日本或任一地理区域的地理位置(培养从地图中提取地理信息的习惯,

  学会描述地理位置的方法)

  预习题目:

  设计思路:认识大洲---区分大洲---描述大洲位置(对照课本)---巩固大洲

  1.在地图册上指出七大洲和四大洋。(认识大洲)

  2.说出亚洲、欧洲两大洲名称的由来。(了解亚洲和欧洲的来历)

  3.在地图册P5找出亚洲与欧洲、非洲、北美洲的界线。(让学生了解亚洲的大致范围)

  4.说出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五带的划分界线。(为4小题做知识贮备)

  5.说出亚洲、欧洲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地图册p5(促使学生读课本,属于识记内容第一次)

  6.熟读地图册p6地理知识(地理综合打基础)

  7.完成填充图册p1一、1、2、题。(作业)

  七年级地理下说课稿(二)

  设计思路

  结合现阶段课程与课程间的重要性,减轻孩子课后的课业负担,给孩子留出时间来复习和掌握语、数、外,所以总的思路就是让孩子当堂掌握知识点,并完成练习和作业。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七年级学生情况采取了(世界轮廓—亚洲轮廓——西亚)层层推进的方法,循序渐进的展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注意力始终集中于一点,并且采取边学、边练、边掌握、最后当堂检测的办法。 教学目标

  在本节课中体现的知识目标是,西亚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经济发展特色体现在畜牧业和农业上。在地图上指出、分析和说明是技能的要求。运用地图、资料去进行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概括就是过程和方法。

  教学内容:

  为了达到总的设计思路,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量上不易过多,不然量过大,势必造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够,更不能达到课堂完成作业和练习的预期目标。

  本节内容是各个地区的一个重要驿站,也是世界区域地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为后面区域地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教材始终贯穿着一个思想、一条主线:位置---地形---气候---人口---经济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参与读图进行教学分析。

  “以学生参与为标志,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在教学中根据初中生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机会,启发学生思考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www.shanpow.com_七年级下册地理说课稿。

  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和识图分析能力,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学习方法

  初中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记忆、想象、概括等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发散性思维逐渐彰显,课堂上小组讨论法与合作探究交融在一起,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让学生动手动脑,学在课堂,乐在课堂。

  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让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去学习:读,培养学生读图、读课文的习惯和能力;思,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要求;练,通过一定练习,掌握所学知识。

  七年级地理下说课稿(三)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各人好!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中东》,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本《地理》七年级下册中的第八章第一节《中东》,适用于七年级学生学习使用。

  第一学时

  一、说教材

  作为区域地理的内容,“中东”这一节的教材并没有着意某一个国度,而是对于整个区域进行了总体描述。教材突出了以下几点:①长期的热点地区;②重要的地理位置;③丰富的石油资源;④匮乏的水资源;⑤宗教以及文化的差异。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该区域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识,并通过阅读和思考培养阐发原因、总结规律等地理思维能力,其中也渗透了对于读图、搜集归纳地理信息能力的训练。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本课知识目标就象下四点:

  1.能指图说出中东地区的范围和位置,以及重要的临海、海峡、运河;

  2.能运用地图、计数数码说明中东石油的分布、生产和输出情况,并能领会中东石油对于本地区经济及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

  3.运用中东河道图及世界气候图,阐发本区水资源状况;

  4.了解中东的文化差异和宗教矛盾。

  能力目标为:

  通过本节的学习,加强培养读图能力,以及对于地图的归纳、推理、阐发判断能力,同时培养的自主学习能力。

  思想目标:

  结合时事地理内容,培养体贴社会和体贴世界的情感,树立可持续成长的资源观点与人地协调不雅念,明确世界各国各人的共同体应团结协作,而非势力抗衡,呼吁世界和平。

  综上所述,根据新课标对于学生认识水平的要求确定:中东处于三洲五海之地的重要性和中东地区错综庞大的矛盾为讲授重点。中东地区矛盾的庞大性,既然本课重点又是本课难点,就其重点而言,它是中东问题难以顺利解决的症结所在,又是中东地区战火频仍的重要原因。讲授过程中应当指导学生进行周全阐发,提高学生阐发问题的能力。

  本课的又一难点是:巴以冲突。这既然一个历史渊源很深的问题,又是一个现实矛盾很突出的问题。尤其是巴以疆界线的划定,学生很难读懂。

  对于教材我是这样处置惩罚的,本节课共用三学时,第一学时主要利用多电视台展现冲突、战争频繁的中东,激发学生呼吁世界和平的情感;接着利用自制课件匡助讲授中东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石油资源,并通过课堂练习对于重点加以强化。第二学时,从其中东的气候着手,阐发中东匮乏的水资源,以图片叙述文化的差异,并通过动画演示巴以的领土纷争,教师在讲授中应当做到既周全统筹,又突出重点。第三课主要从阐发伊拉克着手,通过阐发伊拉克的历史,了解伊拉克灿烂的古文明──古巴比伦。通过学生集体讨论伊拉克战争,即锻练了用地理思维阐发问题的方法,又提高了历史思维能力。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该区域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识,并通过阅读和思考,培养学生阐发原因、总结规律等的地理思维能力,其中也渗透了对于学生读图、搜集归纳地理信息能力的训练。

  二、说教法学法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读图阐发 分组讨论练习”的讲授方式为主,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表现地理课堂的特色。同时通过多电视台动画突破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阅读讨论,以及对于美伊战争的阐发,培养学生阐发原因、总结规律等地理思维能力,其中也渗透了对于学生读图、搜集归纳地理信息能力的训练。

  三、讲授过程

  (在美伊战争的视频播放中拉开序幕)

  各人不要以为这是什么电影或是什么战争片,这是2003年,美国入侵伊拉克纪录片,美伊战争的硝烟至今仍未散尽。

  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上险些没有一个地区像中东一样,一直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地区。频繁的冲突、战争,给这搭的人民带来了程度高的灾难。

  请同学读教材上中东战争年表(教师黑板字:中东 战火频仍 局势动荡)

  在电视的国际新闻中,差不离每天都有关于中东的报道,那末为什么这搭战争与冲突不断呢?这就是我们本节主要讨论的中东问题。(课件)

  起首一起看一下中东在世界上的位置,16~17世纪欧洲国度向东方扩张时,将部门国度分为近东、中东、远东。

  中东联系亚欧非三个大洲──被五个海所环抱,它们是:阿、红、地中、黑、里海──其中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湖,盐水湖──谁能说一说为什么里海虽名为海而实际上为湖?──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是土耳其海峡──亚非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还有就是著名的海湾,波斯湾。

  谁知道波斯湾为什么那末著名?

  对于,因为那里有大量的石油,一起看世界石油分布图,我们可以看到,中东石油的分布最密集。

  这是世界主要产油国的石油储量,我们可以看到排在前五位的都是中东的国度,它们依次是沙特、伊拉克、科威特、伊朗、阿联酋。我们可以看到排在前五位的都是中东的国度。

  我们从饼状图上可以看出,中东石油的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65.4

  一起看,这是中东的国度,中东的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这搭是中东的五个主要产油国,它们别离是(指出),一起看沙特阿拉伯,它不仅石油储量居世界第一,并且在中东,它的国土面积最大。

  一起看,这是沙特的油田,这是巨大的输油管线,这是伊拉克的石油加工,这是科威特的石油生产。

  一起看中东的石油是如何向外输出的。这搭有三条石油外运航线:

  航线一经由苏伊士运河运往西欧各国和睦美满国;

  航线二绕道非洲南端的好望角运往西欧各国和睦美满国;

  航线三穿越马六甲海峡运往日本和睦美满国。

  航线一和航线二同样是运往西欧和睦美满国,这两条航线有何差异?

  请同学们结合世界地图找出三条石油外运航线所经过的海洋、海峡、运河和所到达的国度和地区,填入课本53页的表中。

  在世界人均国人民的生计产总值柱状图上,可以看到以色列和沙特的国人民的生计产总值远远高于我国,但是,石油是一种非可再生资源,终究会有用完的一天,中东地区没有了石油,它的经济应该如何成长?

  在学生讨论完成后,小结,针对于讲授重点难安排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后安插功课:完成P52页活动题预并预习。

  第二学时

  提前测评之后,出示世界气温、降水和气候分布图,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与生活体验,谈谈中东的气候与河道的分布特点?

  展示中东河道分布图,指出中东的河湖。

  请学生结合教材,找出都是哪一些国度在利用这些稀少的河湖?

  于是有关河道湖泊的水资源分配和争夺又成为中东地区的又一个焦点。(黑板字)

  有人说:20世纪中东曾为石油而战,21世纪中东将为水而战!怎样解决中东地区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呢?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吗?

  下面用一组图片来展示,中东各国是如何利用高科技成长节水农业的。

  (转承)

  这是世界人种分布图,一起看中东以什么人种为主?

  中东地区主要说什么语言?

  这是犹太人,这是犹太人在举行集会活动。

  这是阿拉伯人,男人的传统衣服以白色为主。 一些严酷执行教规的阿拉伯国度,规定妇女外出时,必须面戴黑纱。 这是圣城麦加规模弘大的万人朝圣。 这是回教堂,这是伊斯兰教的寺。

  这是圣城──耶路撒冷。

  请同学们自读“文化差异”,找出以下问题的谜底。

  课堂小结:《中东》这一节课,主要从三洲五海之地的重要地理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匮乏的水资源、宗教纷争与文化差异等主要几方面,对于中东战火频仍、局势动荡的的原因作了开端的阐发。(课件) 中东问题的关键是阿拉伯国度和以色列之间的冲突,阿以冲突的焦点在巴勒斯坦地区。长期以来,在巴勒斯坦地区,流血冲突不断,这搭的人民一直在期盼和平,可是,和平之路坎坷而漫长。

  这是愤怒的巴勒斯坦小伙子在纪念“抗争三周年”。

  结合国医疗人员在抢救巴方武装分子。

  在耶路撒冷市中心犹太人定居点,发生了一起自杀性爆炸事务。

  巴以冲突的原因是错综庞大的,下面就跟老师一起来阐发一下其中的启事,这个问题有点难明,注意啦!

  资料:犹太人长期以来没有本身的国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撑持犹太人向巴勒斯坦地区移民。1947年,结合国通过关于巴勒斯坦分治的决定,规定在巴勒斯坦成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如图1947年结合分治决定制定的疆界线),把耶路撒冷市国际化,由结合国办理。犹太人同意分治决定,以色列国宣告成立,阿拉伯人反对于分治决定,始终未成立阿拉伯国度。

  以色列国成立的第二天,阿拉伯联盟成员国埃及、约旦、叙利亚、伊拉克和黎巴嫩的军队接踵进入巴勒斯坦,同以色列军队睁开激战,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战争结束后,1949年,以色列先后同相关阿拉伯国度签署停战协定,划定临时停阵线。以色列通过战争夺得的土地,比结合国分治决定中规定的还要多4850平方千米。(如图1949年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度的停战界线)战争结束后,却残留下许多问题,这样,逐步引发了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次中东战争。1980年,以色列把耶路撒冷定为“永久的和不成分割的首都”。直至1988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宣布成立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中东问题才告一段落。由于历史残留下的诸多矛盾,人的共同体愤恨依然存在,所以我们现在险些每天都可以在国际新闻当中看到关于巴以冲突的报道。

  中东的战火频仍给了我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在中东,还有一个国度我们不得不提,就是伊拉克,在2003年爆发的美伊战争的阴霾(mai)至今未散,从1980到2003这短短几十年内发生了五次大规模的战争,这搭面有伊拉克发动的侵略战争,也有针对于美英联军的反侵略战争,这搭面的问题错综庞大。

  1.请同学们通过互联网搜集并整理有关伊拉克的资料,下节课我们进行专题讨论。

  伊拉克的种族与宗教;

  伊拉克的气候与自然环境;

  伊拉克由石油富国到衰败的历史过程; 中东战争; 两伊战争; 海湾战争;

  美伊战争。

  2.请同学们每天关注新闻联播,看看当天在中东又发生了什么,伊拉克战争结束后的走向和重建,以及巴以冲突问题。

  由于时间原因,关于第三学时对于伊拉克的专题讨论在这搭就不详细述了,谢谢各人!

【五】:初一地理上册说课稿

  教学的难点是学生学习时困难所在,它是依据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而定。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您带来的初一地理上册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一地理上册说课稿(一)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常宁的教师,我叫唐俊。很荣幸站在这里参加今天的说课。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现在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课前准备、说课时安排、说教学设计、说板书设计、说总的设计思路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内容是继《人口与人种》之后的又一基础人文地理知识。它从日常交流用的语言和精神领域的宗教两方面介绍世界的居民,内容较贴近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的分布格局”与“世界历史”密不可分。在此,可以向学生渗透学科综合的思想。因此,学习这部分内容有着重要的意义。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和地理课程标准,本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查找“世界主要语言分布图”说出六大语种的名称及分布地区。

  查找“世界宗教分布图”说出三大宗教的名称及分布地区。

  图文对照,完成表格填写。 展示世界三大宗教的资料图片以及不同宗教信仰的资料图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学好汉语、英语的信心。理解和尊重各国的语言和宗教。

  此教学目标是教师版本,课堂出示的教学目标应该简单明了,便于学生操作使用。所以课堂出示的教学目标如下:运用地图说出世界六大语种及其主要分布地区。运用地图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理解和尊重各国的语言和宗教。

  3、说重难点:

  本节课内容重难点合二为一,即世界主要语言和三大宗教的分布。这不仅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需要。

  二、说教法

  1、学情分析:

  学生特点:根据多年教学观察总结出七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具有好奇心强, 对待问题积极主动,敢于发言的优点。同时,此阶段的学生又具有知识薄弱, 涉及面窄,能力欠缺的问题。

  知识障碍:世界语言和宗教学生在看电视、玩电脑、阅读课外书籍等日常 生活中多少都会有些接触,所以容易理解。但是,语言和宗教的空间分布对于 学生是个难点。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结合上面的学情分析,本课主要运用下面的教学方法。

  2、教学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读书法、指导读图法、填表对比法,这些是主要的教学方法。目的是培养

  学生图文结合学习地理的能力。

  多媒体展示法,使所学内容形象、直观、生动

  三、说学法

  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

  习能力的过程。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特点,结合本课内容,制定学习方法如下: 读书法、读图法、填表对比法,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判断能力。

  四、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撰写备课稿。

  五、课时安排:本课内容较少较集中,所以,制定本课课时为1课时。

  六、说教学设计

  (幻灯片演示课堂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3 通过我国改革开放与世界各国人民交往更加频繁、深入的社会背景来激发

  学生学习世界语言和宗教的积极性。

  新课教学

  首先,出示本课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自己本节课要到达的目的地后,开始阅读课本文查看对应的地理图册。这一自学环节可以使学生对本课内容做到心中有数。然后,针对世界的语言部分教师有条理,有针对性的提问,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指导学生读图:首先是学生指认读图,教师补充,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填表、整理思路、完成小结。宗教部分教学思路:教师出示图片,就主要内容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讲解总结。指导读图,完成填表,整理思路,

  完成课堂总结。在此过程中,始终贯彻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问题为基础,以方法指导为主线,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实践能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布置测试题,由学生回答完成,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巩固加深

  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七、说板书设计:

  针对本课内容板书设计力求条理明确,概况性强。

  八、说总的设计思路:

  总之,本节课内容的教学设计是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通过展示大量图片、资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培养,力求达到使学生有清晰的知识建构,有高昂的学习兴趣。 这就是我关于《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的说课。

  初一地理上册说课稿(二)

  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

  我今天要说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公转。我认为说课应该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围绕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环节进行。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做以下的分析:

  地球的运动包括两方面内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公转是地球自转的延伸,也为以后深入学习地球的运动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围绕“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特点及意义”这一主线而展开,图文并茂,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因此本节课是教材的重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知识技能目标:掌握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和特点,知道四季的形成和五带划分是由于地球公转而产生的,了解地球上的五带的划分的依据。

  二是过程方法目标:通过教学能使学生能够通过读图说出四季的划分的依据和五个热量带的名称范围。

  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地球的运动,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通过学习使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初步树立正确的科学宇宙观。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四季形成和五带划分。

  本节教材难点内容是四季形成和五带划分原因,我确定这个难点的依据一是四季形成和五带划分与地轴倾斜和地球位置有关,十分抽象,本身就是很复杂的问题。二是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差,对此不容易理解。

  重点和难点已经确定,怎样处理教材就水到渠成了。本节课详讲的内容是四季形成和五带的划分。

  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法的选择要根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和以学为法的原则,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在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采用讲练结合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和结合多媒体动画演示法。我采用这种教法的依据有三:一是现代教学研究证实真正的理解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再构建。知识再构建依靠提出问题,引导推测,鼓励大胆猜测与想象,解决问题,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二是根据“二期课改”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过直观的动画表现出来,变难为易,学生更容易理解。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像、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教学课堂效率。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实现新课程理念终生学习的目标。基于以上考虑,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本节课教学总的思路是以知识结构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师生问答,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整个教学过程我将围绕“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特点及意义”这一主线来组织教学,通过构建三大问题情景,两次合作讨论而完成。

  本节课在导入过程中,首先复习地球的自转的方向、周期、特点及意义,那地球公转是什么样的情况呢?这节课我们也从这四个方面来学习。我采用这种导入法的依据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在教材结构上有相似之处,复习地球自转既巩固上一节课的内容,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本节内容。

  本节教材第一部分内容是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我将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通过观察动画,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地球的公转?地球绕着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2)、地球公转的方向是如何的?(西向东绕太阳转公转方向和自转方向相同)地球自转和公转同样自西向东运转,有哪些不同呢?(自转——以地轴为中心,公转——以太阳为中心,自转、公转同时进行。)

  (3)、地球是正着身子还是斜着身子围绕太阳转的?

  (4)、什么是地球的公转周期呢?地球的公转周期是多少呢?这个问题让学生看课本回答。这样处理条理清晰,知识点明确,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地理现象获取信息的能力。

  地球运动是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两者同时进行,自转运动产生了昼夜交替,那公转运动产生了什么地理意义呢?引出地球公转的意义,首先是四季的形成,学习四季的形成要先知道南北回归线,这个问题我让学生观察动画以问题的形式解决。

  通过观察动画,引导学生找出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上移动的范围。进而得出结论:一年中,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北纬23.5度和南纬23.5度之间来回移动,南北

  纬23.5度称为南北回归线。引出南北回归线的概念,为学习四季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四季的形成这一部分内容,我采用结合图片,讲解春季的形成,然后启发引导学生总结夏季、秋季和冬季的形成,使学生不但学会还要会学。

  3月21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全球昼夜长度相等,这一天称为春分日,春分日前后的3、4、5三个月是北半球的春季,春季北半球获得的太阳光热适中,气温温和。

  那什么时候是夏至日呢?夏季包括哪几个月呢?光热状况如何呢?让学生看课本并结合现实生活回答。春夏秋冬四季的形成这个难点解决后,我设计了一个表格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总结,以强化学生的记忆效果。

  接下来是五带的划分。五带的分界线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南北回归线这个知识点学生已经知道,要想学习五带还要先让让学生知道南北极圈。这个问题我先让学生看图,我再结合图表进行讲解。

  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以内地区出现极昼;冬至日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及以内地区出现极夜。南北纬66.5度是出现极昼极夜的界限,所以称为极圈。北纬66.5度纬线称为北极圈。南纬66.5度纬线称为南极圈。这样也就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特点既从地图中获取知识,在地图中消化理解知识。 这样五个热量带的分界线知道了,解决五带的划分就容易了,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之间为温带,南北极圈和南北极点之间为南北寒带。 那五个自然带各有什么天文特征和气候特征呢?这个问题我同样是结合一个图形并以问答的形式解决。首先在热带地区有太阳的照射状况和气候的特征是怎样的呢?这个难点我同样设计了一个表格帮助学生归纳总结理解记忆。

本文来源:https://www.shanpow.com/xx/5774/

《七年级下册地理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阅读
  • 2023年江苏泰州中考地理试题及答案【热】 2023年江苏泰州中考地理试题及答案【热】
  • 2023年辽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地理试题及答案【热】 2023年辽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地理试题及答案【热】
  • 2023年辽宁高考地理试题及答案【热】 2023年辽宁高考地理试题及答案【热】
  • 2023年江苏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地理试题及答案【热】 2023年江苏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地理试题及答案【热】
  • 2023年江苏高考地理试题及答案【精选】 2023年江苏高考地理试题及答案【精选】
  • 2022湖北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地理试题及答案【荐】 2022湖北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地理试题及答案【荐】
  • 2022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地理试题及答案【精选】 2022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地理试题及答案【精选】
  • 2023年贵州高考地理试题及答案 2023年贵州高考地理试题及答案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