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大才疏


成语歇后语 2019-07-22 13:09:15 成语歇后语
[摘要]志大才疏篇(1):志大才疏,是什么意思?【成语】:志大才疏--------------------------------------------------------------------------------【拼音】:zhì dà cái shū【zdic net 汉 典 网】【解

【www.shanpow.com--成语歇后语】

志大才疏篇(1):志大才疏,是什么意思?


【成语】:志大才疏
--------------------------------------------------------------------------------
【拼音】:zhì dà cái shū
【zdic.net 汉 典 网】
【解释】:疏:粗疏,薄弱。指人志向大而才具不够。
【出处】:《后汉书·孔融传》:“融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
【示例】:此人言过其实,~。
【近义词】:眼高手低、一无所能
【反义词】:精明强干、游刃有余、一柱擎天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贬义

志大才疏篇(2):志大才疏---儒家


                                                志大才疏---儒家
 
儒家在历史上一直是以“治国平天下”为自己的目的。儒家的精神和学术的技术是不对应的。即儒家实际没有什么可以去治国平天下,儒家对于法律不懂,对于经济不懂,对于科学技术不懂,对于工业,农业,商业都是鄙视的,儒家对于自己不懂的一切领域是回避的,并且加以鄙视。儒家唯一的长处是在人伦,道德上,故儒家长于制人,短于执事。
    历史上出现了许多儒家参与政治治理,但是他们的短处立即暴露出来。他们希望以道德的,人伦的治理达到对于天下的治理。他们实际对于农业,水利,植物学,农业机械,城市规划,商业都是不懂的。所以他们的治理无非是对于人的道德约束,使之民风淳朴,而家贫国困。
     儒家攻击自己所不懂的行业,鄙视农业和商业,反对致富家国,反对科学技术,以其”不足道”而使千百年来中国在这些领域的不发达。儒家出来学而时习之外,对于其余的都不懂,且不愿意谦虚地学习,这开始了娇气多欲的时代。至今的大学生的文科也是“百无一用是书生”,因为他们不能操持任何除了写字,演讲之外的任何技术。文人固贫,是儒家的传统,鄙视金钱和物质享受,反对人的正当的欲望和应有的精神享受,只能一辈子学而时习之他们自己的儒家的道德信条。实际儒家不仅害了自己,还害了国家,使几千年的文化倾向也是贱农轻商,鄙视技术。这样中国文化的劣根性就是儒家的劣根性。
    儒家是毫无科学技术思想的学术。他们的作为就是道德教化,他们实际的社会功能就是一个文化工作者,而不能上升到国家文化的总体代表。因为他们没有科学技术,没有经济思想,没有医学,没有法律,没有发展社会物质生活的任何思想,他们自己就是社会的负担,也限制别人去发展科学技术,增加物质财富。儒家自己是很讲究衣食之道的,但是他们的衣食都不是自己的学说创造的,这样儒家的学术道德是不光彩的。他们应当感恩其他人的劳动,但是他们反而鄙视其他人的劳动,鄙视劳动者,又依靠劳动者。
    儒家的政治理想是庞大的天下观念,但是他们的“治国”之治,实际就是治人,平天下也不是以法律的公正,物质的分配,环境的协调为手段的,转而还是对于人的心理治疗,对于饥饿的人给以口头的仁义道德的安慰,却不给一块饼子。儒家鄙视的正是社会所必需的,所以儒家违背了明明是事实的东西,转而追求虚无的东西。孔乙己就是儒家的典型的代表,他的悲惨遭遇在近千年的儒家是寻常之事。孔乙己不会农业,鄙视商业,却要喝酒,这正是儒家的矛盾。
     儒家作为文化的分支,是一个文化馆的作用,不能是全部人类知识,精神,技术,思想的代表。儒家思想的全面兴起就会抑制人类知识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儒家的志大才疏兴起就会产生不学无识的人,他们又会以自己的偏激性取代全面的人类知识,儒家就是手之一指,不是全部的文化思想。儒家的观念在部分的区域是对的,但是在现代化的总体方向,人类的总体目的性上是错误的。因为人类的发展就是科学技术和道德思想的结合,是物质和精神的结合,是理想和现实的结合,《圣经》说“不能重这一个,轻那一个”,儒家就是只重视自己的学说,把它作为全部的人类知识加以偏激推行,这里具有自己的学术意图。当我们把儒家当做救命学术时,我们必然同样鄙视科学技术和其他人来知识。
     儒家在社会的人秩序化,人的伦理道德上的一般的限定是基本合理的,但是儒家把这些极端化就会造成“唯道德论”。就会以道德取代人类其他的知识视域,就会狭义化文化的境界和层次。老子在当时批评孔子的“去子之娇气多欲,浮词淫志”,使人的朴实和事之“无为”结合,儒家撬动了人性的娇气多欲的劣根性,所以能引起世俗的响应。儒家的志大才疏是致命的弱点,儒家思想就是不诚实,不把明明是事实的东西掩盖起来。当代大学生的就业中儒家思想的毒素还是明显的。大学生的自命清高和实际的生活需求的矛盾,使其陷入“新孔乙己”的难堪。新儒家就是新孔乙己。一样-----志大才疏
 

志大才疏篇(3):你到底是“怀才不遇”,还是“志大才疏”?


文/张洛鸣▼本文是我读了识局12月13日推送的《怀才不遇勿忘行藏在我,春风得意须知用舍由时》之后产生的一点感想。
顺便说一句:我也想起个诗意点的题目来着,可是憋了半天,也没憋出如此对仗精工、气势磅礴、意境悠远的句子来。看来,怀才不遇的我,还是有点志大才疏啊。▼前言
赵胜同志指出:“人才处在社会上,就好比锥子装在口袋里,时间长了自然会钻出来。如果钻不出来,说明你根本就不是人才。”
毛遂同志认为:“社会辣么大,不可能到处都是‘口袋’。你得把我放到合适的位置,我才能崭露头角。”
屈原同志表示:“老子才不屑于进你们那浑浊、肮脏的‘口袋’呢。老子宁可去跳江,也不跟你们同流合污。”
杜甫同志说:“我要去修屋顶了,你们聊,你们聊……”▼一
一般来说,认为自己“怀才不遇”的人,在别人眼里往往是“志大才疏”。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当然很多,但从根本上说只有一条:“才”这个玩意,没有统一、客观的标准。
比如你觉得你画画很好。可我认为毕加索比你更好,虽然我完全看不懂他究竟画了些什么。
毕竟,画的好坏不是我能定义的。
这就揭示了一个很基本的问题:精英之所以成为精英,并不来自大众的选择。
你看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是全体地球人选出来的吗?不可能,因为绝大多数地球人不懂啥叫“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定律”。
这还可以理解。比较让人难以理解的是,虽然地球人都会写作文,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居然也不是全体地球人选出来的——否则每年的得主都应该是中国人,而且郭敬明会在莫言之前获奖。
这还不算完。事实上,就连我们看到的影星、歌星、球星,在他们登上属于自己的舞台之前,也是先靠导演、制片人、导师、唱片发行商、主教练、球探……给个机会。
如果没有这个机会,他们就不会被大众知道,也就谈不上“受欢迎”还是“不受欢迎”。
可是,如果这样说来,“遇”就比“才”更关键:只有已经成为精英的人认可你的才,你的“才”才算是“才”;如果他们不认可,你的“才”就不叫“才”。
话很拗口,但道理还是有的:在精英眼里,世界上从来没有“不被认可的精英”这种动物——他们不认可,说明你压根就不是。
于是,这就造成了一种“分化”的结果。▼二
在我们争论一个人到底是“怀才不遇”还是“志大才疏”之前,最好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什么样的人会认为“怀才不遇”是个伪命题?必然是已经“遇”了的人。
什么样的人会认为“怀才不遇”是个真命题?当然是还没“遇”的人。
当这两种人相遇,就产生了朋友圈里的著名争论:本事和圈子哪个更重要?到底是有了本事才会被“上层圈子”接纳,还是被“上层圈子”接纳了才有机会增长本事?
圈子里的人当然认为是前者,圈子外的人往往认为是后者。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这话没错,可是反过来说,有准备的人很多,每个人都被机会青睐了吗?
不好说吧。
说句难听的,等待被机会青睐,跟宫女等待君王临幸,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你长得丑,他不可能理你,但你长得美,他也不一定理你。
宫女要设法取悦君王,你要设法取悦你所处的世界。
于是新的问题又来了:你要取悦的世界,到底是个什么世界?▼三
有些人运气好,遇到了自己天生就能取悦的世界,比如和珅,他正好碰上乾隆,两人的气质很合适。但林则徐的运气就差了点,他的气质不太适合那个世界。
于是他就要面对一个永远无解的命题:改变世界,还是改变自己。
按说应该改变自己,因为改变世界太难了。但要是改变自己也很难呢?
比如,可能林则徐就是做不成和珅,就是不喜欢溜须拍马、歌功颂德,但他又必须那样做才能上位,那怎么办?
张居正给出的答案是:先改变自己,以适应世界的规则,等自己实力足够强大、在世界中占据很高的位置,再去改变世界。
应该说他做到了。
然而,当他坐着三十二个人才能抬动的轿子从京城一路回到荆州老家的时候,当他把那幅“万国仰大明天子,四方颂太岳相公”的对联悬挂在大堂里的时候,当他把所有批评和质疑他的人都赶出朝廷的时候,无论他是否承认、甚至是否意识到,他仍然被世界改变了。
张居正可能觉得这样很值,但王阳明可能觉得这样不值。
说来说去,这又成了个自我认知的问题。▼四
说到底,“怀才不遇”作为一种现象是不是真的存在,取决于“怀才”的人怎么想。或者说,取决于“怀才”的人怎样理解人生的意义。
比如陶渊明,他很可能并不认为自己“怀才不遇”。在他看来,他已经“遇”到了,他在东篱之旁、南山之下遇到了最满意的自己。
屈原也未必认为自己“怀才不遇”。虽然《离骚》在某种程度上等于牢骚,但他最终不肯向他鄙视的那个世界低头,于是结束自己的生命。我们常觉得他走投无路,但事实上,这种决绝正是他的路。
那海瑞呢?他没有辞官,也没有自杀,最终在政绩上也没有太大建树,这该算是“怀才不遇”了吧?但是,当他曾经抬着棺材痛骂的嘉靖皇帝去世的时候,他放声大哭——他在这哭声中找到了人生的意义。
作为后人,我们没有办法比较陶渊明、屈原和海瑞谁更有才,因为他们似乎都没有被放到能够充分施展才华的位置上去。但他们又都施展了自己的才华,否则丹青史册不会记住他们的名字。
可问题是,那就是他们的全部才华吗?
我们可以说,存在过的即是合理的;但我们不能说,没有存在过的一定是不合理的。所以我们永远不会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我们唯一可以做的,是做出自己的选择。
比如,我们可以像王勃那样感慨“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像陆游那样长叹“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像辛弃疾那样悲吟“元龙老矣,不妨高卧”。
但我们也可以像王勃那样抒写“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像陆游那样叮咛“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像辛弃疾那样盼望“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或者,我们还可以像苏轼那样微笑着说,“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本文来源:https://www.shanpow.com/xhy/384025/

《志大才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阅读
  • 淝水之战的成语 淝水之战的成语
  • 东北成语 东北成语
  • 没良心 没良心
  • 望远镜观花园歇后语 望远镜观花园歇后语
  • 100幅考眼力图 100幅考眼力图
  • 猫鼠的关系的成语 猫鼠的关系的成语
  • 法不阿贵成语的典故 法不阿贵成语的典故
  • 歇后语秀才遇到兵 歇后语秀才遇到兵
为您推荐
  • 百世之利
    百世之利
    百世之利(共4篇)数字成语大全一开头的成语:一座皆惊 一字之师 一字一泪 一字一板 一字千金一字不苟 一字褒贬 一柱擎天 一掷千金 一纸空文一知半解 一针一线 一针见血 一朝一夕一着不慎,满盘 皆输 一张一弛 一语中人
  • 洞房花烛夜打一中药名为什么叫桔梗
    洞房花烛夜打一中药名为什么叫桔梗
    洞房花烛夜打一中药名为什么叫桔梗(共2篇)
  • 眉飞色舞成语典故
    眉飞色舞成语典故
    眉飞色舞成语典故(共5篇)成语典故成语典故;有关智慧方面的成语 智勇双全 足智多谋 神机妙算 未卜先知 偷梁换柱 指桑骂槐 瞒天过海 围魏救赵 借刀杀人 以逸待劳 趁火打劫 声东击西 无中生有 暗渡陈仓 隔岸观火 笑里
  • 洛阳纸贵的典故
    洛阳纸贵的典故
    洛阳纸贵的典故(共5篇)洛阳纸贵的典故洛阳纸贵的典故【解释】比喻作品有价值,广为流传。洛阳纸贵,我国古代成语,原指洛阳之纸,一时求多于供,货缺而贵。后喻作品为世所重,风行一时,流传甚广,常用此语。【出处】《晋书·文苑·左思传
  • 美中不足的来历成语由来
    美中不足的来历成语由来
    美中不足的来历成语由来(共4篇)形容缺点的成语形容缺点的成语成语大全常用成语大全【和蔼可亲】hé ǎi kě qīn指一个人的修养很好,态度温和,容易接近[同义成语]平易近人、和颜悦色。[反义成语]气势汹汹、冷若冰霜、横眉怒目[出处
  • 用鱼做比喻
    用鱼做比喻
    用鱼做比喻(共5篇)关于鱼的四字成语关于鱼的四字成语关于鱼的四字成语1、混水捞鱼 比喻乘混乱的时候从中捞取利益。同“混水摸鱼”。2、白鱼登舟 为殷亡周兴之兆。同“白鱼入舟”。3、沉鱼落雁 鱼见之沉入水底,雁见之降落沙洲。
  • 祝考试顺利的成语
    祝考试顺利的成语
    祝考试顺利的成语(共7篇)考试常用成语1 巧夺天工: 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目濡耳染: 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灯红酒绿: 形容奢侈糜烂的生活。凤毛麟角: 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物。2
  • 龙凤典故
    龙凤典故
    龙凤典故(共5篇)龙的成语典故托凤攀龙〖解释〗犹言攀龙附凤。比喻依附帝王、权贵。人中龙虎〖解释〗比喻人中豪杰。攀龙附骥〖解释〗攀:攀附;骥:好马。比喻攀附圣贤,归附俊杰。烹龙炮凤〖解释〗②比喻高超的艺术技艺。亦作“烹龙
  •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打一字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打一字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打一字(共3篇)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成语故事关于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成语故事【成语】: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拼音】: shī zhī dōng yú,shōu zhī sāng yú【解释
  • 登高指挥用什么成语
    登高指挥用什么成语
    登高指挥用什么成语(共4篇)最有用的中文成语最有用的中文成语一、 带“数字”成语二、 带“动物”成语三、 带“植物”成语四、 带“人体”成语五、 带“方位”成语六、 带“色彩”成语七、 叠字成语八、 带“不”字成语九、 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