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亚战役


大洋洲 2019-06-26 12:07:15 大洋洲
[摘要]篇一:[克里米亚战役]克里米亚战役(上)一   地中海  黑海  克里米亚海的一般定义是指与“大洋”相连接的大面积咸水区域,即大洋的边缘部分。但地中海不适合这个定义,地中海是一个所谓的陆间海,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陆间海。地中海几乎完全被欧亚非三大洲所包围,大约250万平方公里的水域,只靠着西面一条

【www.shanpow.com--大洋洲】

篇一:[克里米亚战役]克里米亚战役(上)


           一.  地中海  黑海  克里米亚
 
海的一般定义是指与“大洋”相连接的大面积咸水区域,即大洋的边缘部分。
但地中海不适合这个定义,地中海是一个所谓的陆间海,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陆间海。
地中海几乎完全被欧亚非三大洲所包围,大约250万平方公里的水域,只靠着西面一条狭窄的通道——著名的直布罗陀海峡,与大西洋相连。
地中海沿岸国家要通向大洋,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直布罗陀海峡,交通极其不便。于是在1869年,在地中海的东南,埃及开罗东面的苏伊士地峡,开凿了一条通向红海的,比直布罗陀海峡名气更响的运河——苏伊士运河。
红海经由曼德海峡与印度洋相连,由此,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地中海与印度洋的联系,从而也沟通了大西洋和印度洋的联系。地中海顿时成了沟通两大洋的海上交通枢纽,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地中海北部沿岸国家,自西往东依次是西班牙、法国、摩纳哥、意大利、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其海岸线只有10公里光景)、黑山、阿尔巴尼亚和希腊等;南部沿岸国家有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埃及、以色列、黎巴嫩和叙利亚等。以色列、黎巴嫩和叙利亚也可算是东部沿岸国家,但东部沿岸国家中地位最特殊的是土耳其。  土耳其是一个地跨欧亚两大洲的国家。其位于西北部位的欧洲部分很小,位于东南地位的亚洲部分占据了整个国土的绝大部分。  土耳其的欧洲部分和亚洲部分被一条东北至西南走向的狭窄水道隔开。这条水道的西面和东面部分是两条举世闻名的海峡——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这条水道的中段略微鼓起来形成了被土耳其领土包围的一个内海,也是一个陆间海——马尔马拉海。这马尔马拉海,东西长280公里,南北宽80公里,面积1135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小的海。  撇开马尔马拉海是被土耳其领土包围的内海这个概念,从地理的角度来看,整个达达尼尔海峡、马尔马拉海和博斯普鲁斯海峡,其实就是欧洲的巴尔干半岛和亚洲的小亚细亚半岛之间的一条海峡——土耳其海峡,或者叫黑海海峡。  达达尼尔海峡连通地中海,这博斯普鲁斯海峡通向哪里呢?  既然整个水道叫黑海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当然通向黑海!  两条海峡很狭窄,马尔马拉海小得不起眼,但却是沟通黑海和地中海的唯一通道。
                地中海沿岸国家及克里米亚半岛 
从乌克兰的尼古拉耶夫船厂启程的“瓦良格”号航母,终于获准于2001年11月1日,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和达达尼尔海峡进入地中海。为了得到土耳其政府的同意,除了缴纳10亿美元的保证金,中国应土耳其政府的要求,开放了对土耳其的旅游,每年200万的中国游客,可为土耳其创造200亿美元的外汇。 这么一桩小事,土耳其可以从中获取这么多的好处,这条水道的战略地位有多重要,怎么算也算不过来。 黑海又是一个陆间海。黑海面积有42万多平方公里,与地中海比不过,但比马尔马拉海要大得多。 其实,地中海、马尔马拉海和黑海是一根线上串着的三个葫芦(虽然大小相差很悬殊),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整个地域性的,是一个不能分割的整体。 认真说起来,黑海后面还有一个葫芦,这个葫芦就是亚速海。克里米亚就是挡在黑海和亚速海中间的,位于乌克兰东南部的一个半岛。把黑海和亚速海串起来的线,就是半岛东部的刻赤半岛与俄罗斯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西部的塔曼半岛之间的刻赤海峡。
                      克里米亚半岛周边地区图
克里米亚是这个整体中,位于黑海内的一个半岛,作为这个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战略地位的重要性自不待言,而克里米亚半岛还有它自身的独特性。 克里米亚的形状极不规则,有说它像一个菱形的,有把它比作一条巨型章鱼的。既然是比方,说它形状像一条鳊鱼也有点像。 鳊鱼的尾鳍就是刻赤半岛,与克拉斯诺达尔之塔曼半岛隔刻赤海峡相望;腹鳍的右侧是雅尔塔,是三巨头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举行雅尔塔会议的地方;腹鳍的左侧是塞瓦斯托波尔,这是克里米亚半岛著名的港口城市,也是黑海舰队司令部所在地和俄罗斯重要的海军基地。 鳊鱼的背鳍勉强地与乌克兰的东南部连在一起,就因为这一点点连接,这块2万7千平方公里的陆地就成了克里米亚半岛。 这个连接部分,称作彼列科普地峡,因其形状极不规准,其最宽处可达30公里光景,最窄处不到10公里。 半岛还有一个奇妙之处: 地峡的西面是通往黑海的卡尔基尼特湾,这不足为奇。 地峡的东面有一个将乌克兰和半岛隔开的,很浅很浅的海,叫做锡瓦什海。锡瓦什海的西面是彼列科普地峡,东面有一条极其狭长的沙洲——阿拉巴特岬将锡瓦什海与亚述海隔开,只因为在沙洲的北部港口城市格尼奇斯克附近有两条极其狭小的水道,将两处连通,这片浅水滩才勉强有个“海”的称号,但它还是经常被人称为锡瓦什湖。 这片浅水滩的形状更不规准,最宽的地方不过30多公里,最窄处不足5公里,从西北到东南,充其量长度不到200公里。 因为其狭小,整个水域就非常浅,大部分都在0.5米—1米之间,最深的地方也不过3米光景。地域如此狭窄,又十分封闭,水又浅,流动性就极差,于是湖底的烂泥倒淤积得有5米之厚,弄得整个水域到处弥漫着腐败的恶臭。于是锡瓦什海又得了“腐臭之海”、“腐海”、“懒海”(大概是湖水懒得流动的意思吧)这些个雅号。
  图中左上角陆地即彼列科普地峡。Перекоп(彼列科普)和阿尔门扬斯克是地峡上的重要据点。地峡右面狭长又极不规则之水域即锡瓦什海,东面极狭长的陆地即阿拉巴特岬。阿拉巴特岬将锡瓦什海与亚速海隔开。
军事家早有定论:“谁占领克里米亚,谁就能控制整个黑海”。 仗打到这个份上,大半个乌克兰已被占领,克里米亚半岛近在眼前,理应是唾手可得,希特勒派曼施坦因去摘这个果子。 但克里米亚重要的战略地位起初并没有引起希特勒的兴趣,事实上在巴巴罗萨计划中也没有要求攻占克里米亚。 然而,在1941年7月15日,乌曼战役和基辅战役前夕,克里米亚黑海舰队的航空队对普洛耶什蒂油田就开始了轰炸,一场大火连续烧了18个小时。 普洛耶什蒂油田位于布加勒斯特北面约60公里处,是欧洲规模最大的油田,10公里宽的厂区,并列着12座独立的炼油厂。1940年纳粹德国策动罗马尼亚亲德势力发动政变,将炼油厂完整无缺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成为希特勒发动战争的重要支柱。来自克里米亚的飞机对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油田的轰炸,让希特勒很恼火。 希特勒只好修改计划,把准备向东攻击顿巴斯煤田和高加索的脚步停一停,让南方集团军群分兵去攻占克里米亚。 可是曼施坦因不是指挥北方集团军群的第56装甲军在攻打列宁格勒吗,怎么就到这里来了呢? 原来,南方集团军群的第11集团军的司令舒伯特前不久乘坐它的轻型飞机误降在布雷区,被炸死了。 列宁格勒那边战事正好暂时平息下来,希特勒就把曼施坦因调来当第11集团军司令。9月17日,曼施坦因到尼古拉耶夫来走马上任,正好轮上进攻克里米亚半岛这档差事。 其实,摆在曼施坦因面前有两桩大事,一件就是进攻克里米亚,还有一件是沿着亚速海的北岸,向罗斯托夫方向,向东追击苏军。但就曼施坦因手头一个第11集团军的力量,要同时完成这两个任务是不可能的。权衡下来,还是进攻克里米亚更为重要,这不单是因为有上面说到的原因,还有两个好处。 一是德军攻占克里米亚后,可以越过刻赤半岛,进至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西部的塔曼半岛,既可抄罗斯托夫的后路,又可进攻高加索。二是攻占克里米亚并控制了黑海后,黑海南岸的土耳其的态度就会对德国有利。 但曼施坦因也不能把向东追击的德军调回,以倾第11集团军之全力来进攻克里米亚,因为那样的话,被追击的苏军不但不会继续撤逃,反而要反扑回来,后果就严重了。 曼施坦因只是把向东追击的德军停下步伐,就地监视撤退的苏军,而把他们尽可能多的炮兵、工兵以及高射炮兵,调拨给准备进攻克里米亚的第54军。 9月24日,一切准备就绪,进攻开始。 进攻从哪里开始? 彼列科普地峡——唯一的选择!
                      二. 彼列科普地峡的战斗
 
彼列科普地峡东面是懒海,它其实就是一个巨大的泥泞的沼泽,靠两条腿根本走不过去,水又浅,舟船也难行。总之,此路不通。 西面,地名说得小一点,是卡尔基尼特湾,说得大一点,就是黑海。德军的陆军不赖,但海军却是短板,根本没法深入到这个地方,所以这里的制海权是属于苏联的。从海上进攻克里米亚也没有可能。 从彼列科普地峡进攻克里米亚是唯一的选择! 苏军也深知这一点,早就在这里深沟坚垒,严阵以待。 这里说深沟坚垒,决不是八股文章,老套儿的说法,在地峡的中部横贯着一条深达15米的壕沟。这条壕沟倒不是为防德军进攻而临时构建的,这是14-18世纪的鞑靼人,为抵御波兰和俄罗斯进攻,在彼列科普地峡挖掘的一道古代工事,史称“鞑靼壕沟”,简单点,就叫鞑靼壕。这条经营了四五百年的深沟坚垒,现在给苏军坐享其成了。 地峡又狭,壕沟又深,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曼施坦因别无选择,只能闯关! 德军这时接连取得乌曼战役和基辅战役的大胜,几乎没有败绩,气势还十分嚣张。而新上任的司令,后来被公认为纳粹德军中的二战名将,也非等闲之辈,指挥得当,意志坚定。 苏军的壕沟工事虽然坚固,抵抗虽然顽强,在当时还不足以阻挡德军的进攻步伐。 第54军下辖3个师,闯关的是第46、第73师。 9月26日德军占领了彼列科普(俄文名Пере-коп),并越过了“鞑靼壕沟”。又经3天苦战,攻克了彼列科普前方(南面)5公里的坚强据点阿尔门扬斯克,苏军后撤至依雄地峡继续抵抗。 这依雄地峡又是什么回事? 就一般的地理概念而言,连接乌克兰和克里米亚的那个狭窄通道被称为彼列科普地峡。 彼列科普地峡的南面地带有诸多湖泊,有那么三、四个比较大的湖泊大致平行排开,把原本狭窄的地峡分割成几个更狭窄的通道,其宽度只有2公里光景。 不知算不算是一个专门的地理名称,还是因为这里有个地名叫依雄(Ishun)为了方便起见,就即兴取了这个名,反正在曼施坦因的回忆录中称这个地方为依雄地峡,其实就是彼列科普地峡的南面部分。 德军攻克彼列科普地峡(北面部分)已够辛苦,要攻克依雄地峡更不容易。
          三. 依雄地峡的战斗
进攻依雄地峡的德军有所增强,除了原来的第54军,又调来第30军,协同进攻。但是依雄地峡地域狭窄,人多了也不易展开,还是让54军带头进攻,准备撕破突破口后,再投入30军扩大战果。 德军在10月中旬开始向依雄地峡进攻,战至10月25日,德军伤亡惨重。一个素质极其优秀的精锐师师长向曼施坦因诉苦说,他的部队已筋疲力尽,实在打不下去了。 曼施坦因深知自己的部队虽然筋疲力尽,但其对手也同样的筋疲力尽,战争的胜负就在于最后一刻的坚持。 这当儿还在战争初期,德军接连取得重大胜利,希特勒在德军士兵中的威望如日中天。虽然如曼施坦因这些高级将领知道希特勒经常朝令夕改,喜欢瞎指挥,但必要时这块招牌还是可以打出来用一下的。于是曼因斯坦一方面以元首的名义激励士兵,一方面下死命令继续进攻。在恩威齐施之下,德军又爆发了一阵高昂的士气,又一轮猛烈攻势下,终于击溃苏军,于10月28日攻占依雄地峡。 刚刚还因为仗打得筋疲力尽而垂头丧气的德军,这一打胜仗又神气了,趁势向南追击苏军残部。至1941年11月16日,追歼暂告结束,除塞瓦斯托波尔外,克里米亚的其余地方均落于德军之手。
 
                           四. 塞瓦斯托波尔
 
  在克里米亚半岛的腹鳍的西海岸南端有一个名叫塞瓦斯托波尔的地方,这里的海岸线很曲折,七折八弯形成了好几个海湾,最大的一个海湾叫做谢韦尔纳亚湾(即塞瓦斯托波尔湾)。 这些海湾周围群山环抱,地形隐蔽,风平浪静,港阔水深。 这里地处黑海沿岸,与地中海沿岸的气候同属一个类型,称为地中海气候,其特点是“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1783年,早已看上这块风水宝地的俄罗斯,把克里米亚半岛弄到手后,很快就把这里建成了一个不冻军港和军事要塞,顺理顺章就成了俄罗斯和之后苏联黑海舰队的主要基地和司令部驻地。 撇开军事角度来说,这里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据说历代沙皇很看上这个地方,喜欢到这里来度假。 不过有点想不明白的是,没听说塞瓦斯托波尔有什么宫殿,倒是离这儿不远的雅尔塔一带有几处有名的宫殿。
里瓦几亚宫,位于雅尔塔西南3公里黑海之滨,1862年始建,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之夏宫。1945年2月4日至11日,三巨头在此会晤,史称雅尔塔会议。
沃龙佐夫宫,位于雅尔塔西南约13公里黑海之滨,建于1828—1848年,尼古拉一世之权臣沃龙佐夫公爵官邸。雅尔塔会议期间,丘吉尔下榻处。
马桑德拉宫,座落在雅尔塔半山腰,先属沃龙佐夫公爵,后属亚历山大三世,前苏联时期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休闲地。 好在这些宫殿离塞瓦斯托波尔都不远,兴许沙皇们在视察完黑海舰队后,在塞瓦斯托波尔作短暂停留后,会到这些宫殿来度假。
 
                     里瓦几亚宫,雅尔塔会议在此举行。
                沃龙佐夫宫,雅尔塔会议期间,丘吉尔曾在此下榻。
             马桑德拉宫,修造者无缘入住,留给后来的主人享用。
 
说克里米亚的战略地位重要,而塞瓦斯托波尔是重中之重,塞瓦斯托波尔是克里米亚最重的一块筹码。不拿下塞瓦斯托波尔就谈不上控制克里米亚。 很自然地,攻克塞瓦斯托波尔就成了曼施坦因下一个要达成的目标。 德军攻占依雄地峡后乘胜追击,试图一鼓作气拿下塞瓦斯托波尔。但这只是曼施坦因的一厢情愿,塞瓦斯托波尔不是能轻易拿下的。 曼施坦因进攻彼列科普地峡之初,在敖德萨早已打得不可开交。为了切断苏联通过敖德萨从黑海向乌克兰输送兵力和物资的渠道,并方便德军抽出兵力继续推进。8月初,罗军第4集团军向敖德萨发起猛烈进攻。在给予罗军重大杀伤后,因克里米亚局势紧张,保卫敖德萨的滨海集团军和黑海舰队奉命撤至塞瓦斯托波尔,又担纲起保卫塞瓦斯托波尔的重任(敖德萨保卫战,1941年8月5日-10月16日。)。 塞瓦斯托波尔历来是各国觊觎之地,纷争不断,多年的经营,不但成了一个优良的军港,而且也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坚强要塞。环绕着塞瓦斯托波尔有难以胜计的火力点和几十座威力强大的炮台。
 
       五.塞瓦斯托波尔的炮台和防御阵地
 
塞瓦斯托波尔位于谢韦尔纳亚湾的南岸。在谢韦尔纳亚湾的北岸地区,从巴拉巴克河的南岸就开始修筑炮台,所有这些炮台都编了号。后来德军领教了这些炮台,就把它们标在地图上,但德军并不知道这些炮台的编号,于是一个个都取了名。 巴拉巴克河距离塞瓦斯托波尔湾的北岸约为5公里至7公里。在巴拉巴克河入海口的南面处有一座30号炮台,德国人称它为高尔基1号炮台。
高尔基1号炮台配备有2个双联装305毫米海防炮炮塔,其射程可达44公里。整个炮台除了炮塔必须露出地面,其余部分诸如炮弹室、发电站和参谋室等,全都设在长130米,宽50米的钢铁掩体中,输送弹药的钢轨也位于地下,而必须露出地面的炮塔,则披着200毫米厚的装甲。
所有其它的炮台,虽然火炮型号各异,火力有所不同,但装甲和掩体都坚固无比。
巴拉巴克河流入黑海的下游这一段的河谷不但本身修建了坚固的混凝土工事,而且还处在高尔基炮台射程的保护之下。
在巴拉巴克河河谷地带后面(即南面),又有一连串坚强的炮台,其中之一,是一个在阻击德军进攻中也曾发挥过巨大作用,有着一个响亮的称号的炮台叫做斯大林炮台,或者是斯大林堡垒。斯大林炮台位于高尔基1号炮台东南约4公里处。
其它被取上名的炮台还有“伏尔加”、“西伯利亚”、“赤卡”“莫洛托夫”、“GPU”等等。这些炮台之间,或者说这些堡垒之间,都有地下工事连通着,组成了第二道防线。
沿着塞瓦斯托波尔湾是第三道防线,这也是由许多炮台所组成的防御区,包括“邓尼兹”、“顿”、“列宁”等炮台,巴尔吞也夫卡(Bartenyevka)要塞化镇市,旧有的北炮台(North Fort)和海岸炮台等。
上面这些要塞构成了塞瓦斯托波尔的北面防线,塞瓦斯托波尔的东面防线依托险峻的地形,炮台虽少了点,防御阵地之坚不亚于北面防线。
塞瓦斯托波尔的东面防线起自英克曼东面的格塔尼,前后由3至4道防御阵地构成:
第1道,自塔塘、北鼻、教堂山、废墟山、卡马里村落,直至巴拉克拉伐湾东北面的巨岩;
第2道,自费达基尼高地至鹰巢和卡地柯夫卡村落;
第3道是东面防线中最坚强的要塞线,它起自英克曼,经拉塔尼的南面后,沿着查本高地折向西南,最后经风磨山与海岸连成一片;
有这3道防线不算完,位于查本高地后面,在1853年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中英军坟地,已改建为坚强炮台的之后还有防御工事;
在风磨山的后面的海岸边还有一座与高尔基1号炮台齐名的高尔基2号炮台,这座炮台的火力可以覆盖前面所有的防线。
   
                          塞瓦斯托波尔北部与东南部防线示意图
 
                  六.德军想趁乱捡个便宜
 
德军攻克了依雄地峡后乘胜追击,想一鼓作气拿下塞瓦斯托波尔。岂料塞瓦斯托波尔不仅守军抵抗顽强,而且防御工事十分强大,黑海边高尔基1号炮台的炮弹甚至可以直接打到德军的前出基地——贝克奇撒莱。
德军这次对塞瓦斯托波尔的进攻,只是突击部队打算在行进中趁乱拿下塞瓦斯托波尔,捡个便宜,并没有详尽周密的计划。一旦进攻受阻,只得戛然而止。
但德军这次追击也并非一无所获。
向东占领了刻赤半岛,向南将苏军赶进南面山区,迫使苏军沿海边公路撤逃至塞瓦斯托波尔。
追击过后,曼施坦因将指挥部前移到了塞瓦斯托波尔东北约60公里的辛菲罗波尔。其前锋进至贝克奇撒莱,虽然暂时歇手,依然虎视眈眈;
 
              七.德军的新一轮攻势
 
12月17日,捱过了令人心焦的冬雨,准备就绪的德军开始向塞瓦斯托波尔发起了新一轮攻势。
地面炮火和俯冲轰炸机的猛烈轰击过后,德军第30军和第54军南北两路向塞瓦斯托波尔发起进攻。
苏军的抵抗虽然顽强,工事虽然坚固,但德军亦准备充分,也有良好的战斗素质和顽强的战斗意志,又有飞机大炮的助阵,进攻矛头逐步逼近东北部要塞斯大林炮台,一旦斯大林炮台被德军攻占,德军的炮火就能覆盖整个塞瓦斯托波尔海湾地区,苏军形势十分严峻。
苏军最高统帅部清楚,在当时这样的大环境下,就算塞瓦斯托波尔的要塞再坚固,守军再顽强,要想靠单纯的防御,塞瓦斯托波尔还是守不住的,必须再想别的办法,苏军最高统帅部想了个类似于围魏救赵的办法。
 
            八.苏军在刻赤半岛登陆
 
12月26日,苏军渡过刻赤海峡在刻赤半岛东部;30日在刻赤半岛西面的颈部(相当于鱼的尾鳍与鱼体的连接部)的费奥多西亚,接连两次登陆。
第一次登陆还不打紧,登陆苏军随即遭到德军第42军反击,被迫退至刻赤半岛东面尽头的刻赤一带,但顽强的苏军终于保住了这一地区的部分桥头堡,德军未能把苏军赶下海去。
苏军在费奥多西亚的登陆,对德军来说情况就严重了,德军第42军腹背受敌,立即陷入了苏军的包围圈。第42军军长希波尼克不顾曼施坦因的严令,擅自命令42军撤退。
希波尼克的参谋人员曾提醒过他,这样做的严重后果,但他因担心42军的命运而愿意承担责任。但希波尼克担心42军的命运,却忽略了整个第11集团军的命运,他的举动险些让第11集团军遭到灾难性的后果,也把自己送上了军事法庭,并于1944年被执行枪决。
第42军一撤走,苏军趁势重新夺回了刻赤半岛,这就好比在进攻塞瓦斯托波尔的德军背后悬着一把剑,假如德军继续进攻塞瓦斯托波尔,这把剑指不定什么时候就会从后面刺过来。曼施坦因不得已只好把进攻塞瓦斯托波尔停了下来,回过头来先对付刻赤半岛的苏军。
进攻塞瓦斯托波尔的第30军被调来,先前撤退的第42军重新被命令进攻苏军。
1941年1月15日,第30军和第42军率先发起反击,后来有一个罗马尼亚山地旅也加入了这次反击。
虽然进行这次反击的德军和罗马尼亚军队的人数比面对的苏军要少许多,但德军在曼施坦因的严令下作战很勇猛。1月18日,德军重新占领费奥多西亚,击毙苏军6000余人,俘虏约10万人。
虽然费奥多西亚又落于德军之手,但苏军并未放弃刻赤半岛。苏军在刻赤半岛仍拥有可观的兵力,并且还能够跨过并不宽的刻赤海峡继续增援。苏军打算利用刻赤半岛作为桥头堡,不仅仅要击溃当面之敌,还要收复整个克里米亚。
说起苏德战争,很多人都会立即联想起列宁格勒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想起克里米亚的人不会很多。
然而,克里米亚的战斗虽然没有上面提到的三处地方的战斗那么惨酷,那么波澜壮阔,但苏德双方投入的兵力总数也有数十万,绝对称得上是战役级的大战。即使作为克里米亚战役的一个组成部分——刻赤半岛的战斗,双方总兵力也在20万以上,也够得上称为刻赤半岛战役。实在是,在整个苏德战争中发生的战争,动辄就是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弄得这场大战竟然还排不上号。
 
               九.刻赤半岛战役
 
从2月27日起,到4月9日,在大约一个半月的时间内,苏军向德军连续发起多次大规模的进攻。
3月13日的进攻,苏军出动了8个师和两个装甲旅。
4月9日的进攻,苏军出动了6—8个师,160辆坦克。
苏军对这一系列进攻似乎胸有成竹,因为他们知道当面的德军没有坦克。
在进攻列宁格勒时。曼施坦因是装甲军军长,手头有的是坦克。现在调来当第11集团军司令,倒弄得手头没有坦克了。曼施坦因为此事一直在抱怨,恰好在这个当口,一个刚组建的第22装甲师和第28轻型师前来增援。
这第22装甲师虽然是生力军,但缺乏作战经验,一开始所起作用有限。可经过一阵实战后,逐渐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苏军知道曼施坦因的软肋是没有装甲部队,不料突然杀出一支装甲生力军,着实大吃一惊。
到4月11日,苏军反击失败,停止进攻。
苏军停止进攻,转入防御,现在轮到德军进攻了。
德军要进攻最大的困难是兵力不足。
德军在塞瓦斯托波尔只留下第54军和一个罗马尼亚师在要塞的北面和东面监视要塞苏军,尽可能地把兵力抽调去进攻刻赤半岛。即便是这样,曼施坦因也只能凑到5个德军步兵师和第22装甲师,以及一些罗马尼亚部队。而他面对的苏军有2个集团军,光步兵就有17个师。
但这点困难没有难倒曼施坦因,战后曼施坦因被西方国家誉为德军三大名将之首不是没来由的,这是一个很会用脑子打仗的人。
当初总以为马奇诺防线固若金汤,但德军从阿登森林一个突破,接着向东一个迂回,就到了它的背后,让这道历时11年,耗费了50亿法郎才修建起来的防线,顷刻间成了一堆钢筋混凝土废物。
制订这个作战计划的正是曼施坦因,这个计划后来就被冠名为曼施坦因计划。
曼施坦因就任为第11集团军司令,虽然官升了,但希特勒一时给不了他多少坦克,这个坦克战专家,一时真有点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无奈。现在希特勒终于给了他一个第22装甲师,虽然与先前他指挥的第56装甲军的气派不能相比,但总算是有米下锅了。
刻赤半岛与克里米亚半岛主体连接的地方是一个宽度只有大约15公里的地峡,名叫巴尔巴赫地峡。
苏军丢失了费奥多西亚后,就退守这道地峡。苏军防御的兵力有2/3部署在地峡的北面,在地峡的南面只部署了1/3的兵力。就这一点点细微的差别,被曼施坦因抓住了。
曼施坦因故伎重演,以两个步兵师和新配备的第28轻型师、第22装甲师,从地峡的南面突破,接着向北面一个镰刀式的迂回,切断了地峡北部的苏军的退路。
本来在半岛中部还有一道更为坚固的防线,但在地峡地区损失了大量部队,大大削弱了这条防线的防御力量,使德军在以后的作战变得比较容易。
至5月16日,德军攻占了半岛东北之刻赤,5月18日刻赤半岛战斗结束。
   
                   刻赤半岛战役示意图
 
德军以5个步兵师和1个装甲师,加上两个罗马尼亚步兵师和1个骑兵旅,全歼了苏军两个集团军,俘获达17万人,只有极少数的人逃过刻赤海峡,到达对岸的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的塔曼半岛。
解决了刻赤半岛的后顾之忧后,曼施坦因重新回头,来全力对付塞瓦斯托波尔。
 
           十.塞瓦斯托波尔战役重启
 
前面中断的戏接着唱,依然是第54军在北面进攻,第30军在南面进攻。
塞瓦斯托波尔的要塞坚固,炮台多,对着苏军的大炮冲锋,光靠步兵不行,德国人调来了尽可能多的炮,准备来一个以炮对炮,以炮制炮。
为第54军配备了各式炮连总计121个,为第30军配备了56个,又各配了2个突击炮营。
所拥有的炮有190毫米的加农炮,305毫米、350毫米、420毫米的榴弹炮和重榴弹炮。
除了这些常规的大炮,还特别调来了三尊巨无霸。
老三和老二分别是420毫米和600毫米臼炮。
什么叫臼炮?
从外形上来说,这种炮的炮身短粗,就像用来舂捣粮食或药材的石臼,就取名臼炮。
从使用的历史来说,这种炮其实是最古老的炮,它出现于13世纪,当时是用来发射石弹的。
怎么到了20世纪,这种古老的炮还被当成利器,被德国人奉为至宝,要专诚调来对付塞瓦斯托波尔?
这就与臼炮的发射特点有关了。正因为它的炮身短,所以它的射角大、初速小、弹道弧线高、射程短,这些特点正好可以用来轰击距离较近、中间隔有山脉等障碍物、无法平射的目标。
也因其射程短,所以它的弹丸的威力大,用来对付坚固的工事、要塞或坚城正合适。
420毫米的刚玛臼炮不去细说,这里单说600毫米卡尔臼炮。
 
                                   空空道人于2016年6月16日
 
 

篇二:[克里米亚战役]克里米亚战争


锡诺普海战 整个10月俄土两军都在进行战略机动,以求在多瑙河下游取得相对于对手有利的态势,1853年10月28日土耳其军队战场指挥官奥马尔·卢特菲帕夏非常成功的率军从多瑙河南岸宽大的正面渡过多瑙河。1853年11月4日,土军在奥尔特里查击败匆匆赶来的俄军。补给是双方都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巴尔干战场远离俄国的政治中心,尽管俄国已经有多次对土战争的经验,但补给仍然是限制俄军行动的主要问题。对土耳其而言,虽然君士坦丁堡距离战场较近,但巴尔干山脉和当地居民的叛乱使得运输也十分困难。多瑙河航运发达,利用海运成为双方补给的必然选择。争夺黑海制海权显得尤为重要。
正在加载克里米亚战争中的海战
11月27日,一只土耳其小型舰队到达希诺普港。土耳其舰队指挥官命令部下不准首先开火。不久他就发现六艘俄国战列舰在港外巡弋。他发出急件请求增援,但杳无音信。这些俄国战列舰从一百英里外的塞瓦斯托波尔赶来,属于俄国黑海舰队,由海军中将帕维尔·斯捷潘诺维奇·纳希莫夫指挥。11月30日早晨,俄国舰队进入希诺普湾要求土耳其舰队升起白旗投降,土耳其指挥官拒绝投降并下令开炮,几分钟后俄国战列舰开炮。当早晨结束时,俄国舰队取得完全的胜利。俄国俘虏土耳其指挥官奥斯曼—帕夏,土耳其7艘护卫舰和2艘轻巡洋舰被击沉,土军死伤3000人。
这是木制风帆战列舰最后的辉煌也是俄国黑海舰队最后的辉煌,本次海战也作为帆船舰队时代的最后一次大规模的交战而载入史册,正是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蒸汽动力战舰被英法广泛使用,技术兵器的优势大大体现出来。而战前拥有4艘120门炮战列舰,12艘84门炮战列舰和4艘60门炮巡洋舰以及大量辅助舰的俄国黑海舰队不久就消失了。消息很快传到伦敦和巴黎,两国的舆论迅速升温(在英国,锡诺普海战被更是渲染为锡诺普属杀),两国民意高涨,要求政府采取行动。
锡诺普海战的胜利,是俄国在战略上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俄国的胜利就意味英国和法国在地中海地区利益的损失,因此两国很快参战。
1854年1月4日,英法舰队进入黑海,为土耳其运输船队护航。这只舰队规模十分可观。英国舰队拥有11艘主要战舰,而法国舰队拥有14艘,并且装备了更多的舷炮,超过100门舷炮的军舰共有8艘(法国5艘,英国3艘)。英法舰队战舰由风帆和蒸汽混合驱动,机动优势非常明显。一天之后,土军在西塔特击败俄军的进攻,这是俄军的一翼。
正在加载克里米亚战争的想像复原图
1854年
2月6日,俄国宣布与英法断交,作为英法联合舰队驶进黑海的回应。10日,英国和平代表团到达俄国作最后的外交努力并面见了沙皇。双方分歧很大,沙皇担心与英法开战,但也不愿意就此退让,尼古拉对英国特使讲:“你们不要以战争威胁我,而我可以依仗柏林和维也纳。”以此警告英法可能再次引起欧洲大战。然而神圣同盟早已貌合神离。普鲁士对1850年俄国在普奥争端中袒护奥地利早有怨言,此时更不会为巴尔干这个与自己毫无利益瓜葛的问题为俄国火中取栗。而奥地利就更加高深莫测了,尼古拉一世万万没有想到几个月之后奥地利的背叛。21日,俄国政府宣布与英国和法国处于战争状态。
俄国被迫以70万兵力与拥有约100万军队的同盟国进行战争,在军事技术装备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欧诸国。战斗在几个战区同时展开。
1854年2月23日,第一批英国陆军上船前往土耳其。1854年2月27日,英法向俄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俄国在4月30日之前撤离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沙皇置之不理。3月12日,英法与土耳其结成同盟。3月19日,法国陆军也登船前往土耳其。一天后,俄军渡过多瑙河。法国于3月27日,英国于3月28日相继对俄国宣战。当时的三大列强一齐登场,战争扩大了。
战争扩大 4月5日,英国陆军在加拉波利登陆。随后联军的作战计划在这里诞生。由6万英法陆军在海军的配合下在克里米亚半岛登陆,6星期内拿下俄国海军基地塞瓦斯托波尔要塞。这个目标很有限,目的是消灭俄国的黑海舰队,结束俄国在黑海的优势。这符合英国的愿望,对法国而言,开战本身就达到了目的。随着更多的部队到达,联军开始向君士坦丁堡进发。当地的酒和女人非常便宜,梅毒在联军士兵当中非常普遍。当地的卫生条件非常糟糕,英国的后勤也同样糟糕。自拿破仑战争以来,英军的后勤训练被荒废了。大多数军官都没有经历过战争,哪怕是低强度殖民地冲突。法军情况要好的多。拿破仑被打败了,但法国并没有失败。法军陆军仍是欧洲装备最好、组织最完善的军队,很多军官拥有作战经验,后勤系统也很有效。武器装备方面,英法的优势来源于新式线膛步枪----米尼步枪。线膛步枪相对于滑膛枪最大的优势在于射程和精度。滑膛枪的有效射程只有150码(一码约合0.914米),并且精度很低。而线膛步枪有效射程也达到500码。法军在1840年代后期率先装备了米尼步枪,这使得它在同时期列强陆军中拥有巨大的技术和战术优势。新步枪带来新战术。拿破仑时代的散兵线队形可以进一步拉大,避免被对手火力密集杀伤。而对手的密集队形将在更远的距离上遭到精确火力射击。此外炮兵的角色发生重大变化,因为野战火炮的典型射程大多数在1000-1500码,有的轻型火炮甚至只有600-800码,相对于步枪射程优势变小。炮兵的作用变的类似后来的机枪,作为步兵的火力倍增器。尽管高层反映迟钝和对线膛步枪的不信任,英军还是在1851年装备了1851式米尼步枪,这构成克尼米亚战争中英国陆军的主战单兵武器,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英军陆军的参战部队包括4个步兵师,1个轻装步兵师和1个骑兵师。整个师在6000人左右。法国陆军的参战部队是4个步兵师和2个骑兵旅。编制情况和英军差不多。根据当时的炮兵技术水平,法军的做法更适应实战需要。骑兵在法军中的地位比起拿破仑时代大大下降,新式米尼步枪使得骑兵突击力下降,因此法军很少使用大骑兵军团。英军指挥官是拉格伦男爵。一个平易近人的贵族。法军司令是阿尔芒·雅克·勒鲁瓦·德·圣阿尔诺元帅。法国大革命造就的新一代法国军人。
1854年4月20日,俄国遭到开战以来的最大打击,普奥两国宣布保持中立,并秘密结为防御同盟。中立的理由显而易见,但沙皇看不到这一点。神圣同盟在最关键的时候失灵,使他感到沮丧和愤怒。仿佛为了给沙皇伤口再撒一把盐,英法舰队于1854年4月22日炮击奥德萨,表明英法实实在在准备跟俄国打一仗。1854年6月3日,奥地利完成部署,在匈牙利与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的边境陈兵8万,并向俄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俄国立即从两公国撤军。1854年6月14日,奥地利又同土耳其签订条约,土耳其同意奥地利占领两公国直到战争结束。奥地利的轻率和贪婪将1815年以来的俄奥友谊彻底葬送,从此两国关系再也没有好过。沙皇此时感到可耻的背叛,他终于明白自己落入一个可怕的陷阱。战争和他当初的预想完全两样,敌人越来越多,而朋友加兄弟的奥皇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的背叛,使他对战争开始失去信心,但战争还要打下去。奥地利皇帝此时正忙于迎娶来自巴伐利亚的茜茜公主,可谓一个天堂一个地狱。尼古拉严令俄军取得一场胜利来稳定局势。6月22日,俄军统帅米哈伊尔·德米特里耶维奇·戈尔恰科夫亲王亲自指挥对斯里查要塞的围攻。
俄军倾全力苦战一天,米哈依尔·戈尔恰科夫本人也在战斗中负伤,还是没有拿下斯里查要塞。俄军士气空前低落,第二天向北方撤退,斯里查要塞解围。土耳其军队乘胜追击,1854年7月7日,在古杰沃,俄军再次被击败。疲惫的俄军开始全面撤退,先是布加勒斯特,到7月28日,俄军完全撤出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俄军已经撤退到1853年的出发点。战争从政治上讲已经没有理由继续。8月8日,维也纳方面提出四点建议来结束战争。
俄国认为接受这一建议意味着失去自1829年以来得到的全部利益,沙皇无法接受,他决心继续打下去,求得一个体面的和平。英法也不想俄国此时求和。在英国看来,要结束俄国在黑海的优势的最好办法是将俄国黑海舰队消灭掉。维多利亚女王力主继续战争,她催促驻扎在瓦纳的联军尽快行动。拿破仑三世认为他的主要目的已经达到,俄奥翻脸了。但是他想继续维持苦心经营的英法合作,他也批准了联军继续行动。于是战争不但没有停,而且还要扩大。
要塞攻防战 联军的登陆
英法土三国军队在瓦纳相处的很融洽。但是健康问题却越来越让人担心。潮湿、小昆虫和血吸虫侵袭军营。英国后勤组织的缺陷非常明显:没有人知道邮局在哪里,野战医院在哪里,甚至他们的将军在哪里。1854年7月19日,法国军营中霍乱爆发。22日蔓延到英国军营。尽管所有帐篷被销毁,瘟疫仍然没有得到控制。1854年8月10日,一场大火烧掉了很多军需品,包括16000双靴子和150吨饼干,使得情况更加糟糕。
来自伦敦和巴黎的命令不断催促联军展开行动。联军并不知道克里米亚到底有多少俄军,估计从45000人到140000人不等,实际上俄军此时只有36000人。1854年8月24日,联军开始登船,计划1854年9月2日完成全部登船任务。能够参加行动的部队包括27000英军、30000法军和7000土军。1854年9月7日,联军海军司令英国海军上将邓达斯下令起航。圣阿诺德因为患上霍乱在5日就出发了,独臂的拉格伦跟随大部队一起行动。拉格伦的旗舰卡拉多克号悬挂俄国军旗前出侦察,最终选择塞瓦斯波托尔以北35英里的卡拉米塔湾的耶夫帕托里亚作为登陆地点。
9月12日,联军舰队到达耶夫帕托里亚。耶夫帕托里亚的镇长同意投降,但鉴于联军带有瘟疫,镇长要求联军必须进行隔离。9月14日黎明,联军开始登陆,登陆一切顺利。每个联军士兵都负荷沉重,19日上午9点,联军主力55000人出发,登陆场交由土耳其军队把守。但是霍乱又使一部分士兵染病。在巴尔干涅克河,联军首次与俄军前哨遭遇。英军骑兵要求追击,被拉格伦拒绝了,因为他发现这是个陷阱。俄国骑兵的远方还有俄军第17师的6000人。双方使用火炮相互远距离攻击,英军获胜。俄军撤退到奥马的主要阵地,他们希望在那里阻止联军向塞瓦斯波托尔前进。当夜,联军宿营准备进攻奥马,英军由于没有帐篷只能在寒冷中入睡,而法军则舒服的多。
俄军方面,黑海舰队被英法联合舰队困在塞瓦斯托波尔港内。俄军统帅缅希科夫亲王的打算是利用阿尔马的有利地形给予联军重大打击,然后反攻,将联军赶下海。他乐观的认为只要一场战斗就能实现目标。他的部队有4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师,大约30000人。但出乎他的意料,他发动的阿尔马河战役被英国主帅格拉伦男爵粉碎了。
联军在奥马的胜利打开了通向塞瓦斯托波尔的道路。拉格伦的工兵指挥官博格涅爵士建议联军修筑一条工事防御来自北方俄军增援部队的进攻。尽管在敌国领土修筑工事非常困难,但建成后将成为日后俄军增援的严重障碍。联军可以从塞瓦斯波托尔的南部发起攻城战。此时已经病重的圣阿诺德元帅支持这个方案。联军的计划很稳妥,但却丧失了从北方直接进攻,快速占领塞瓦斯托波尔的机会。
1854年9月23日,英军在风和日丽中向南进发,部队被允许沿路抢劫因此士气高昂。霍乱的魔咒也减轻了很多。英军穿过波贝克河后塞瓦斯托波尔已经可以看见。拉格伦决定按计划继续向南前进然后从南向北进攻塞瓦斯托波尔。当联军从侧翼行军绕过塞瓦斯托波尔的时候,也丧失了用自己的优势拖延了攻城的时间,塞瓦斯托波尔有一个天然的深入内陆的港湾,可以驻泊大量海军舰只,俄军黑海舰队就以这里为母港。城外是连绵的高地,要塞临海一面有海岸炮台13座,火炮611门,易守难攻。1854年的塞瓦斯托波尔城本身还没有完全要塞化,因为俄军之前还从没有预料过在克里米亚打防御战。使要塞守备部队在居民的参与下构筑了一道长7公里长,由8座棱堡和大量中间工事组成的防线。面对实力强大的联军舰队缅希科夫认为黑海舰队出海作战毫无胜算,因此强迫海军上将科尔尼洛夫凿沉舰队堵塞航道。俄军将水面战舰中的帆力战列舰5艘(共14艘)和巡航舰2艘(共7艘)横向沉没于港口的入海处,以阻止联军的蒸汽战舰突进塞港内停泊场,其余的帆力船和所有汽船及蒸汽巡航舰参加塞保卫战,大约有1000门舰炮先后被搬至陆地,海军官兵也上岸充实守城部队。缅希科夫带领俄军主力前往城外的东北方,希望与俄国援军会合从那里威胁联军侧翼。拉坎爵士的轻骑兵追击了这只俄军并在拉格伦勋爵招回之前缴获了一些俄军补给马车。
到了9月25日夜,英军展开于波贝克河与彻那亚河之间的宽大正面上并做休整。26日早晨,英军吃了一顿丰盛的早餐然后向南面的巴拉克拉瓦进发。在一阵并不有效的炮火后,英军进入小镇巴拉克拉瓦。当地百姓拿出水果、鲜花和面包以示友好。一天后,法军沿英军的路线尾随而至。此时圣阿诺德已经不行了,法军由卡洛波特指挥。29日,圣阿诺德不治去世。拉格伦决定将英军指挥部设在巴拉克拉瓦,法军则前往巴拉克拉瓦西面的卡米什和卡扎克海湾扎营。法军的营地背靠大海,可以方便接受来自海上的补给,而英军则补给困难还要直接面对俄国援军。拉格伦的部署应该是为了团结联军,因为他此时是唯一的最高的指挥官。他的人格值得赞扬。联军从三面包围了塞瓦斯波托尔,法军在西南方,英军在东南方和东方。联军舰队在海上游弋。
拉格伦主张立即攻城,但在1854年9月27日到10月10日之间他未能说服卡洛波特和工兵指挥官博格涅爵士。博格涅坚持应该先用炮击削弱俄军的防御工事;卡洛波特则认为穿过开阔地直接进攻过于冒险。到了10日,联军决定正式围攻塞瓦斯托波尔。这些日子里,俄军在塞瓦斯托波尔的工事在一天天加强。另外,从奥德萨和其他地方出发的俄国援军也在赶来。1854年10月9日,28000援军进入塞瓦斯托波尔,使得守城部队达到38000人。到了10月第2周,俄军已经恢复到阿尔马之战前的实力,甚至更强。联军希望炮击能把俄军工事彻底摧毁,经过艰难运输,重炮和攻城器材被运上城外的高地,民房被拆掉用来加固重炮阵地。塞瓦斯托波尔俄军的火炮从172门增加到341门,部分是从军舰上拆下来的海军炮。法军有53门炮,英军73门。法军集中49门炮在罗多非山上,那里正对俄军中央堡垒。联军海军也计划参加炮击,但因为缺乏弹药而被推迟。卡洛波特要求联军海军下锚排成一线近距离炮击,传统上海军为躲避岸炮攻击总是在航行中炮击。英国海军上将邓达斯最后向法国海军上将哈姆林让步,同意了这个方案。1854年10月17日,联军海军的炮击进行了一天,但1100门舰炮收效甚微。相反俄军的炮火却重创联军海军。皇家海军损失了300人,7艘战舰严重损伤,法国舰队也损失不轻。尽管罗多非山上法军一个弹药库被炸上了天,联军陆地炮击要好许多。英军炮击将凸角堡打成废墟,但是当夜俄军又修复了损坏的工事。这样的情况持续了7天。俄军损失惨重,2000人在炮击中丧生,17日当天,海军中将弗拉基米尔·阿列克谢耶维奇·科尔尼洛夫阵亡。
俄军解围的失败
到了24日,战场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缅希科夫率领俄军援军出联军的东北方,他的意图是切断连接巴拉克拉瓦与塞瓦斯波托尔的沃龙佐夫大道并威胁巴拉克拉瓦。因此爆发了著名的巴拉克拉瓦战役(详见该词条),产生了著名的科林·坎贝尔的浅红色队列和卡迪根伯爵轻骑兵死亡冲锋。
战后的第2天,俄军在霍姆山脊向英军第2师发动了一次小规模的进攻。目的在于打通从因克曼桥到沃龙佐夫大道的驿道。俄军上校费德罗夫率领6个营的部队突入英军一个次要阵地,但被山脊上英军的炮火赶了回去。这场战斗被称为小因克曼之战,因为不久这里还有一次规模大许多的战斗。俄军损失了270人。在战斗中英军第2师指挥官埃文斯爵士不慎从马上摔了下来,受了重伤,指挥权被移交给该师第1旅的指挥官彭尼法瑟准将,后者将指挥第2师参加后来的战斗。
联军继续炮击塞瓦斯波托尔。但联军的破坏越大,俄军的工事反而恢复的越强。冬天将至,狂风和大雨交加,联军甚至感觉塞瓦斯波托尔都会被卷走。拉格伦勋爵非常勉强的走访了军营以稳定军心。不久拉格伦不再出现,下层出现怨言,但拉格伦本人对于部下的困难和痛苦也束手无策,他显然无法让伦敦白厅知道他的实际需要。小因克曼之战后,俄军在外围彻那亚河谷聚集力量,一周后缅希科夫的野战部队增加到120000人,这是非常可观的力量。此时英军只有25000人而法军有40000人。联军兵力处于绝对劣势。
小因克曼之战以后,英军的部署情况是这样的:第2师依然固守霍姆山脊,第1师的近卫旅在磨房附近的驿路上。第1师的另一个旅高地旅留守巴拉克拉瓦。第3师和第4师的营地展开于磨房西面。轻骑旅的残余支援近卫旅。重骑旅跟随拉格伦的指挥部。因克曼山脊突兀于彻那亚河南岸,由森林复盖,最高海拔636英尺,平均400英尺。西南方是卡林那吉峡谷,峡谷的另一侧是由卡林顿指挥的轻装师把守的维多利亚山脊。正对英军第2师霍姆山脊阵地的是谢尔山。
俄军认为英军战斗力弱于法军,因此决定将打击重点放在因克曼的英军。俄军的计划是由索莫诺夫将军率领的19000人从塞瓦斯托波尔出发沿因克曼山脊前进,在谢尔山西部建立炮兵阵地;保罗夫将军的16000人将通过因克曼桥穿过峡谷占领谢尔山的东半部。这又是一个分进合击的计划,俄军“精于此道”。彼得哥尔查科夫亲王率领22000人牵制右翼法军的行动。索莫诺夫和保罗夫的部队在谢尔山汇合后,由坦兰堡将军统一指挥进攻霍姆山脊,最终目的地是磨房和驿路与沃龙佐夫大道的交汇处。到那时,哥尔查科夫亲王再次从东方加入攻势,完成对英军的包围。俄军的计划雄心勃勃,一旦实现英军将陷入灭顶之灾。但真实的因克尔曼战役却因为俄军自己的配合不力和法军师长皮埃尔·约瑟夫·弗朗索瓦·博斯凯的机动增援而失败。参战的40000多俄军伤亡10729人,其中包括6个将军和256名军官。英军士兵死亡597人,1860人负伤;39名军官阵亡,750人受伤。法军士兵死亡130人,750负伤;军官死亡13人,负伤91人。从阵亡者的表情看,很多英军死于白刃战。按惯例,受伤的人被后送到君士坦丁堡附近的斯库台里。但很多伤员死在路上和医院里。拉格伦被授予陆军元帅,博斯凯被授予军团荣誉勋章。对塞瓦斯托波尔的直接攻击又被推迟了,战斗暴露出的一个严重问题是野战通讯不足。缅希科夫亲王受到一封来自教会的信谴责法军抢劫了一座俄国教堂,这是战斗后的一个小花絮。
因克曼的战斗是俄军最后一次大规模试图解围的战斗。俄军的战斗计划很有雄心,选择大雨之夜开始进攻也出其不意,下雨同时限制了联军的步枪优势。在战役开始对俄军十分有利,但总司令缅希科夫没有考虑到地形特点,并且低估了膛线武器的优越性,并且以密集战斗队行与之徒劳的进行战斗,步兵不会以散兵队行作战,造成俄军的巨大伤亡,可见俄军的技术上的差距最终导致战斗失利。俄军表现很英勇,这不足以抵消米尼步枪可怕的杀伤力。联军方面英军在打击后更加处境不妙,法军将在以后的攻城战斗中承担大部分任务,致使英法联军无力执行总攻塞瓦斯波托尔的作战计划,而转如旷日持久而又艰难的冬季围攻。
因克曼之战后,英国国内鉴于伤亡巨大而反响强烈,政府成立一个委员会来调查前方情况并评估是否需要攻占塞瓦斯托波尔。委员会成员观点各异,有的主张立即进攻,有些则干脆主张撤出克里米亚。引发争议的关键是俄军已经凿沉了黑海舰队,英国已经达到攻击塞瓦斯托波尔的目的,剩下的就是是否追求令人信服的胜利的问题。委员会最终决定让英军在城外高地固守待援,度过1854年的冬天。对于前线英军来说,这意味着不管能否得到充分的补给,军队要靠自己的努力熬过冬天。11月4日,一场风暴光临克里米亚半岛,皇家海军舰队损坏严重,英军在巴拉克拉瓦的港口也无法接纳运输船只进入。英军营地的帐篷被撕成了碎片,补给品被刮的不知去向,部队饥寒交迫。在`巴拉克拉瓦,补给品并不缺乏,但军需部门无力将这些物资运到前线的高地,因为没有足够的草料喂养运输用的牲口。骑兵的马匹也因为缺乏草料甚至相互吃尾巴。法军的情况要好于英军,因为法军补给港的条件好于英军,风暴造成的损失较小,而且法军前线离港口距离不远。巴拉克拉瓦战斗的失利导致沃龙佐夫大道的丢失,如果沃龙佐夫大道还在联军手里的话,补给问题将大大减轻。11000联军士兵整日忙碌于从巴拉克拉瓦到前线营地之间的补给运输,他们没有工具,只能靠人力背负。有些夜里,整个英军阵地上只有300人参与警戒。直到1855年1月,一条7英里长的铁路建成,巴拉克拉瓦的补给品特别是药品直接送到了前线的高地上,补给危机终于减轻了。英军运输船队的指挥官海军上将鲍瑟也饱受职责。此君坐镇君士坦丁堡,根本不知道前线到底需要什么,结果很多运输船返回君士坦丁堡时货物被拒收还留在船上。巴拉克拉瓦的码头也是一片混乱:面粉从编织袋里散落出来,弹药箱、木头、火药桶和腐烂的肉制品胡乱堆放在一起。还有一个丑闻被伦敦的新闻界捅了出来:尽管整个冬天士兵们痛苦异常,但军官们却躲在海上的军舰上过着舒适的生活。
因克曼之战后前线只发生了一些小的战斗。1855年1月10日,俄军对巴拉克拉瓦发动了一次小进攻。1月17日,俄军攻击了由土耳其军把守的耶夫帕托利亚,那里是联军最初登陆的地方。这些进攻都没有取得成果。1月26日,撒丁王国对俄国宣战,并派兵15000人到克里米亚。撒丁首相加富尔认为此举有助于法国在奥属意大利问题上支持撒丁。此时英国国内对阿伯丁政府批评加剧,导致阿伯丁政府于1月31日垮台。2月5日,强硬派帕麦斯顿勋爵组阁上台。他立即命令联军发动进攻。2月20日,联军在彻那亚河发动攻势,但因暴风雪而终止。
1855年3月2日,沙皇尼古拉一世服毒自尽。一般认为他是因为感到绝望而自杀。但克里米亚远在天边,即使丢失也不是什么大灾难。他的哥哥亚历山大在1812年丢失莫斯科的时候都没有绝望过。如果尼古拉一世绝望,那么早在1854年奥地利迫使俄国退出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时他就应该退出战争。新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尼古拉一世的长子登极。他立刻召回了缅希科夫亲王,代之以米哈依尔·戈尔恰科夫亲王。后者在多瑙河失败后显然又得到新沙皇的重用。亚历山大二世也积极外交活动,他授权在维也纳的俄国大使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戈尔恰科夫考虑和平的可能性。3月15日,谈判在维也纳开始。哥尔查科夫家族的第三号人物出场了。亚历山大哥尔查科夫是前面两位戈尔恰科夫兄弟的堂兄弟,他也是俾斯麦时代唯一能和俾斯麦抗衡的外交家。
联军的情况到了3月得到根本改观。铁路投入使用,土耳其劳工到达,西班牙骡子作为运输工具也运到战场,军中的不法承包商和小贩被赶走。联军随着春天的到来而雄心勃勃,准备再次攻击塞瓦斯波托尔。
塞瓦斯托波尔陷落
塞瓦斯托波尔自开战以来从未被完全包围过,从北方和东方俄军可以自由进出。联军还是计划用大规模炮击来削弱要塞防御体系。到了2月,大批法国援军到达战场,法军增加到90000人。而英军只有11000情况良好的军人,另外23000人不是有伤就是生病。土耳其军队则有20000人和30门大炮。法军是攻击主力。此外还有一些雇佣军,9000德意志军团、3000瑞士军团和1500波兰军团,这些都是英国花钱雇来的部队。到了3月,撒丁15000人到了战场。尽管联军兵力很可观,但攻击仍然很艰难,俄军的防御体系很完备。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石墙并不连续,马拉科夫要塞是唯一的石构堡垒。俄军的办法是用削尖的树枝做成栅栏,然后是深沟,再后面是由树枝和泥土构成的步枪发射阵地。阵地后面是又一层树干构成的障碍,地上还有陷阱,里面是削尖的树枝。此外还有大量地雷。俄军经常在夜里派出袭击队,杀死联军战壕里毫无戒备的士兵。
马米隆在2月22日夜里被俄军占领,俄军随即构筑了坚固的工事。马米隆位于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和法军战线之间。攻占马米隆成为联军的首要任务,因为从马米隆出发,英军可以攻击凸角堡,法军可以攻击马拉科夫要塞。1855年3月6日,得知尼古拉一世逝世,拉格伦敦促卡洛波特立即对马米隆发起进攻,他认为俄军因为沙皇逝世士气低落。但卡洛波特拒绝了,这可能是因为拿破仑三世皇帝的心腹尼尔将军来到克里米亚监战。尼尔来的目的是征求卡洛波特的建议,皇帝打算直接指挥战斗。皇帝认为除非从各个方向同时进攻,否则塞瓦斯托波尔无法拿下。卡洛波特接受了皇帝的看法,他本人也不想冒险仓促进攻。
1855年4月9日,联军开始第2次大规模炮击。联军参加炮击的共计520门大炮,发射了165000发炮弹。作为回应,俄军998门大炮发射了90000发炮弹。炮击进行了10天,造成俄军6131人、法军1587人、英军263人的伤亡。俄军放弃了损坏严重的旗杆阵地,但在夜里修复了其他工事。法军仅仅前进了100码,进一步行动却被皇帝否决了。英法联军的关系受到许多夭折的作战计划的困扰。1855年5月2日,英军策划对亚速海的刻赤进行远征。刻赤是俄军的后勤中心,俄国内陆运来的补给物资都堆放在这里。在舰队出发2小时后,拿破仑皇帝的电报来了,他命令舰队返航,任何削弱塞瓦斯波托尔围城部队的做法都不允许。舰队中的法国舰船只好返航,英军失去法国的支援,力量单薄,也只好尾随法舰返航。几天后,卡洛波特向皇帝建议成立了一个联合军事委员会,但并未被皇帝接受。卡洛波特随即向皇帝提出辞职并要求重新当他的师长。1855年5月16日,艾马布勒·让·雅克·佩利西耶成为法军指挥官,卡洛波特改为指挥第4师。1855年5月22日,贝利西埃在中央堡垒和海湾之间发动了一场残酷的夜间攻击。尽管伤亡巨大,法军成功的达到了目的。他同时批准刻赤远征队继续他们的计划。1855年5月25日,刻赤被联军占领,第2天,联军舰队驶进亚速海。联军缴获了100多门大炮,数千吨谷物和面粉被销毁。俄军的运输船、兵工厂、仓库受到巨大的破坏。贝利西埃多次拒绝皇帝的命令,有一次他甚至切断了电报联系。6月初,他在收到皇帝禁止行动的命令下,计划对马米隆发动一次联合进攻。
1855年6月6日,第3次炮击开始。联军主要炮击目标是马米隆。到了9日,法军占领了马米隆而英军推进到凸角堡的面前。俄军组织了一次反突击但失败了。贝利西埃声称他是在马米隆被拿下后才收到皇帝的电报。皇帝命令贝利西埃发动野战打击外围的俄军,贝利西埃答复皇帝这是不可能的,他要求皇帝必须让他采取符合战场实际的行动,否则他将辞职。在贝利西埃等待皇帝答复的同时,他又在计划新的攻势。1855年6月17日,联军第4次炮击开始,英军计划攻占凸角堡而法军的目标是马拉科夫要塞。俄军事先知道了这次进攻,甚至知道贝利西埃和博斯奎特之间的争吵以及贝利西埃将进攻提前到凌晨3点的详细计划。法军在进攻开始后伤亡惨重,早晨8点30分贝利西埃下令撤退。英军同样糟糕,部队在穿越1/4英里长的开阔地时,被葡萄弹和滑膛枪子弹严重杀伤。英军伤亡1500人,法军阵亡1500人、负伤1600人。
这次行动失败对拉格伦勋爵精神上是一个沉重打击,他已经感到筋疲力尽。霍乱再次光临军营。1855年6月14日,埃斯考特将军宣布拉格伦勋爵患上了严重的痢疾。1855年6月28日,拉格伦勋爵在睡梦中平静的去世。至此,开战时英法两军最高指挥官先后因病去世,联军军营震动很大。7月1日,辛普森爵士继任英军总司令,但他显然经验不足,面对困难束手无策。土耳其在高加索战场吃紧,奥马尔帕夏的土耳其军准备撤离克里米亚去解救高加索重镇卡尔斯。拿破仑三世对此十分不满但围攻只能继续。8月16日,哥尔查科夫集中4个步兵师和2个骑兵旅渡过彻那亚河向联军发动进攻,英军只有一部分骑兵和炮兵参战,但俄军伤亡了8000人,最后一次解围行动失败。英军指挥官辛普森对战局感到悲观,这使他受到来自伦敦的责备,伦敦在讨论他的继任人选。
1855年9月8日11点30分,联军开始第4次猛烈的炮击。40分钟后,联军总攻,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各部队校对时间在同一时刻发动进攻。法军麦克马洪师进攻马拉科夫要塞。仅仅10分钟,要塞落入法国人的手中,随后法军又打退了俄军的反击。英军对凸角堡的攻击再次失利。英军部队被俄军火力压制在凸角堡脚下的胸墙后面而拒绝前进,不久他们就转身撤退了。但马拉科夫要塞的失守对俄军来说是致命的,联军炮火可以从这里复盖整个塞瓦斯托波尔,陷落只是时间的问题。当天夜里,俄军破坏了全部工事,携带炮兵和后勤设施有计划的撤出了塞瓦斯托波尔。联军在围攻了11个月后终于进入已经成为废墟的塞瓦斯托波尔。俄军在塞瓦斯托波尔防御战上总体是成功的,它是陆海军保卫濒海要塞协同作战的典范,尽管在军队、火炮数量上及武器质量上处于劣势,俄军夜间不断出击及大量运用地雷,和纵深梯次配置防御体系给联军很大杀伤。塞瓦斯托波尔的保卫者在武器、弹药和粮食方面极端困难,他们为沙皇俄国军事、经济上的落后状态付出了血的代价。
塞瓦斯托波尔陷落后,克里米亚战场的军事行动逐渐减少。俄军进入塞瓦斯托波尔北面的高地,但贝利西埃拒绝皇帝的命令没有反击。巴赞将军率领一部分法军在皇帝的催促下攻占了金本,切断了奥德萨的对外运输线。到了11月,拿破仑三世准备见好就收实现和平,而英国却宁愿继续打下去。英军得到大量补充,1856年1月,考灵顿爵士接替辛普森成为新的英军总司令,并准备发动春季攻势。这时法军却为疾病所困扰而英军后勤充足,兵强马壮。1856年的主旋律是期待和平,外交行动代替了军事计划,2月克里米亚战场达成停火协议。
其他的战场 高加索
除了克里米亚战场外,最重要的战场是亚洲西部地区的高加索战场。从黑海到波斯边境,俄国和奥斯曼帝国拥有150英里的边境线。在这条国境线的中央,是古亚美尼亚王国留下的重要堡垒卡尔斯。历次俄土战争这里都发生过重大的战斗,双方对这个战场都再熟悉不过。
1854年夏天,俄军进入土属亚美尼亚。7月29日,俄军攻击了驻守在卡尔斯北方的一个土耳其师,土军战败撤退。8月,驻卡尔斯的土军集中33000步兵、8500骑兵和52门大炮向俄军进攻。俄军的实力是20000步兵、5000哥萨克骑兵、60门大炮和18000部族非正规军。土军战败退回到卡尔斯。然而俄军在随后的战斗失利,未能扩大战果。联军派出一个军事联络小组到达卡尔斯,协调卡尔斯和克里米亚战场的军事行动。军事联络小组发现卡尔斯的土军士气低落,非常需要增援。从1855年6月到11月,俄军围攻卡尔斯。11月25日,处于半饥饿状态的卡尔斯被俄军攻占。在这之前,土耳其已派遣援军前来解围。1855年9月6日,土耳其最好的指挥官奥马尔·卢特菲帕夏离开克里米亚前往高加索,9月29日他的部队登船从克里米亚出发。另一只土耳其军队在特拉布松登陆也在赶往卡尔斯。得知卡尔斯陷落后,12月8日,奥马尔的部队向高加索山脉的南方撤退。俄军取得高加索战场的胜利。
波罗的海
在波罗的海,俄军有一支27艘战列舰组成的舰队。联军决定阻止这只舰队可能进入北海。英国海军部派遣那皮尔爵士指挥一个由不熟练水手操纵的舰队执行这个任务,此外这只舰队人员不足、缺乏弹药。为鼓舞士气,维多利亚女王亲自到朴次茅斯检阅了舰队。1854年3月10日,舰队出发。此时距英法向俄国宣战还有18天,联军的行动只能解释为蓄谋已久。那皮尔的任务是消灭俄国波罗的海舰队。英国舰队首先到达基尔,然后进入丹麦海峡到达哥本哈根的南面,那皮尔认为这里是控制北海出入口的最佳地点。俄国舰队驻扎在200英里外芬兰湾的科琅施塔德,科琅施塔德建有坚固的要塞,拱卫圣彼得堡海上的出入口。那皮尔在哥本哈根呆了3星期,训练船员航海和炮击。战争爆发后,他的任务是封锁芬兰湾和临近俄国港口,拦截俄国运输船和评估占领博马松、莱沃克和其他要塞的可能性。4月17日,那皮尔舰队到达芬兰湾。随后的暴风雨和领航员的缺乏使得舰队退回到斯德哥尔摩。在那里,那皮尔劝说瑞典国王加入战争,但是徒劳无功。5月天气转好,那皮尔舰队再次出动炮击了翰戈要塞。6月,舰队勘察了斯维堡,发现那里的要塞十分强大,8000俄军固守在花岗岩要塞里。一只分舰队被派出袭击俄国运输船队。在托尼亚,一只登陆队遇到强大的俄军损失惨重。6月21日,三艘皇家海军军舰在领航员的带领下炮击了博马松要塞,除了浪费弹药外一无所获。22日,联军的18艘风帆战列舰和9艘蒸汽船向科琅施塔德进发。其中英国战列舰12艘,法国6艘。9艘战列舰和6艘护卫舰被留下监视斯维堡。6月26日,联军舰队到达科琅施塔德外海,发现港内俄国30艘军舰分为三个纵队驻泊。联军仔细侦察了3天,认为己方18艘战列舰无法对付港口要塞和22艘俄国战列舰,因此放弃了攻击。后来斯皮尔为此遭到严厉的责难。霍乱也在军舰上发生,联军舰队只得返回斯维堡。7月2日,英国海军部通知联军舰队,6000法军携带10门大炮已经出发将参加登陆作战,目标是博马松或是斯维堡。鉴于斯维堡的强大要塞,博马松被列为攻击目标。博马松有三个炮台,深入大海的主炮台三面环水,拥有120门炮。另两个炮台在内陆的两座山上,分别拥有24门炮,炮台顶部有铁制屋顶,可以抵御炮弹打击。联军11000人(法军10000人、英军1000人)在博马松的南北两面登陆,包围了博马松。到8月13日,联军炮兵就位开始炮击。俄军炮台没有回击,山上两炮台在2天内被联军占领。联军舰队炮击主炮台,俄军在炮台被摧毁后投降,博马松落入联军之手。联军舰队随后又转向芬兰的阿博。那里有17艘俄国炮艇,通向港口的峡湾两边树林里隐藏有大量俄军步兵。法军拒绝参战,因为法军士兵大量感染霍乱。9月4日,法军舰队撤退过冬。到了10月,英国舰队也分批撤出波罗的海。1855年春天,邓达斯从黑海赶来接替了那皮尔。他此时拥有19艘螺旋桨推进的战列舰和1艘风帆战列舰,14艘护卫舰,12艘蒸汽船,21艘武装蒸汽舰和15艘炮艇。法军有3艘战列舰、3艘护卫舰和10艘炮艇。3月,联军舰队再次进入波罗的海执行封锁任务。联军侦察发现俄军要塞的防御都大大加强,登陆作战变的极为不可能。联军只能从海上炮击,尽管破坏巨大,但没有采取任何登陆行动。11月,联军舰队再次撤退过冬,波罗的海的战斗结束了。
北太平洋
在北太平洋,英法舰队也参加了战争。联军舰队攻击了勘察加半岛的彼得罗巴普洛夫斯克。登陆的陆战队和海员遭受了重大的伤亡。1855年,两个皇家海军编队,后来从中国(清)香港又派出一个编队加入到北太平洋战区。俄军防御强大,更主要的是这里远离主战场,对战争影响很小,因此,英国舰队没有采取大行动。1854年8月,在遥远的白海,3艘皇家海军军舰执行封锁任务。他们一共检查了300艘商船并炮击了科拉半岛。

篇三:[克里米亚战役]克里米亚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沙俄对奥斯曼帝国“遗产”的争夺
  
  一度称霸欧洲的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到19世纪上半期迅速衰落,中央政权不断削弱,被奥斯曼帝国长期统治的地区处于四分五裂状态或名存实亡,已成为昔日帝国的“遗产”,这为早已觊觎的欧洲列强大开了争夺的方便之门。
  
  在这些“遗产”中,首都君士坦丁堡和两海峡(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对各列强最具有吸引力。因为它们是沟通黑海与地中海的咽喉要道,是联结欧、亚、非三大洲的“金桥”,是重要的战略要地。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称之为“我们房屋的钥匙”。马克思在一篇论《战争问题》中指出:“沙皇的这样大的一个帝国只有一个港口作为出海口,而且这个港口又是位于半年不能通航,半年容易遭到英国人进攻的海上,这种情况使沙皇感到不满和恼火,因此,他极力想实现他的先人的计划——开辟一条通向地中海的出路。”
  
  沙皇政府为获取出海口,同时挽救走向死亡的农奴制度,扩展在欧洲的霸权,转移人民的斗争视线,于1853年10月向土耳其开战,爆发了克里米亚战争。英、法为保持和扩大在土耳其的势力,参加了土耳其方面对俄作战,所以,这一场战争实际上是俄国与同盟国(英、法、土和撒丁王国)争夺近东统治权的战争。
  
  1853年2月,俄沙皇尼古拉一世派遣他的特使科施抖夫海军上将前往伊斯坦布尔,要求土耳其政府承认俄皇对苏丹统治下的东正教臣民(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罗马尼亚人以及希腊人等)有特别保护权。土耳其自恃有同盟国撑腰。于1853年5月拒绝了俄国的最后通牒,并允许英法联合分舰队进入达达尼尔海峡。俄国遂与土耳其断交,并于1853年7月3日派兵进驻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这两个多瑙河公国。
  
  1853年10月9日,土耳其苏丹阿卜杜—麦吉德在大不列颠和法国的支持下要求俄国归还这两个公国,并于10月16日对俄国宣战。揭开战争序幕的是锡诺普海战。俄国舰队比土耳其舰队强大得多,不仅可以利用它来对付土耳其的海上力量,而且还可以利用它来协助陆军的行动。
  
  11月,在高加索战区,双方陆上作战均无成效。但从战争一开始,俄国黑海舰队就卓有成效地活动在敌海上交通线上,将土耳其舰队封锁于各港口之内。1853年11月30日,在锡诺普港湾全歼土分舰队和俘虏其指挥官奥斯曼—帕夏。锡诺普海战的胜利,是俄国在战略上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俄国的胜利就意味英国和法国在地中海地区利益的损失,因此两国很快参战。1854年1月4日,英法联合舰队进入黑海,负责护卫土耳其交通线。俄国政府遂于1854年2月21日宣布与英国和法国处于战争状态。
  
  俄国被迫以70万兵力与拥有约100万军队的同盟国进行战争,在军事技术装备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欧诸国。战斗在几个战区同时展开。1854年9月14—18日,盟国舰队以强大的兵力(89艘作战舰只,300艘运输船)支援和掩护一支远征部队在克里米亚半岛耶夫帕托里亚以南实施登陆。9月20日与防守在阿利马河地区的缅施科夫军遭遇,俄军惨遭失败,被迫向塞瓦斯托波尔退却。联军统帅部采取了迂回机动的方法,从南面抵近塞瓦斯托波尔城。1854年9月25日,塞瓦斯托波尔城内宣布戒严,由此开始了历时349天的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1854—1855年)。联军指望以海陆两面的猛烈炮火摧毁要塞的陆上工事,尔后一举攻占塞瓦斯托波尔。但是,俄军海岸炮台的还击使联军围城火炮和舰只受到较大损失,缅施科夫也曾组织兵力进行反击,使战争处于胶着状态。
  
  1854年,交战双方在奥地利的调停下开始进行停战谈判。俄国认为同盟国所提条件无法接受,和谈于1855年4月中断。1855年1月26日,撒丁王国参战,向克里米亚派去了一支1.5万人的军队。1855年,战事在所有战区持续未断,但克里米亚战区仍然是主要战区。在波罗的海交战的双方舰队均未取得实际成效。
  
  在高加索战区,联军采取一系列积极行动,最后于9月8日对塞瓦斯托波尔发起总强攻,结果夺取了塞瓦斯托波尔防御配系中的关键阵地马拉霍夫岗。俄军统帅部决定放弃城市,撤到塞瓦斯托波尔港湾北岸,将弃置的舰船全部沉没。
  
  1855年底,双方在维也纳恢复谈判,俄国政府被迫作出让步。1856年3月30日在巴黎签订和约,俄国被迫接受了苛刻的条件。和约禁止俄国在黑海拥有舰队和海军基地,不准俄国在波罗的海的阿兰群岛上设防。俄国将比萨拉比亚南部割让给土耳其,并归还卡尔斯,承认由各强国对处在苏丹宗主权之下的摩尔达维亚、瓦拉几亚和塞尔维亚三公国实行集体保护。在整个战争中,俄军损失52.2万余人,土军损失近40万人,法军损失9.5万人、英军损失2.2万人。俄国为这场战争大约耗资约8亿卢布,同盟国耗资约6亿卢布。
  
  这次列强争夺奥斯曼帝国“遗产”的战争,在世界战争史上确实留下了丰富的“遗产”——经验教训。“克里米亚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列宁语)。沙皇的失败,使它的君主专制制度在国内外威信扫地,加速了1859—1861年革命形势的到来,促进了农奴制危机加深并走向崩溃。
  
  克里米亚战争是兵力与兵器、军事学术与海军学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阶段。它对火炮枪械和水雷武器的进一步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根据这次战争的经验,各国都很快摒弃了滑膛武器而采用了线膛武器,摒弃了木制帆力舰队而建立了装甲蒸汽舰队。陆军战术
  
  和海军战术、筑城学和部队的工程保障等方面也都增添了许多新内容。克里米亚战争表明,纵队突击战术已落后。随着枪炮射程和火力密度的增大,出现了一种新的战斗队形——散兵线,这就迫使军队必须在距敌较远的地方展开,这同时就使得进攻前实施火力准备的作用也大大地提高了。在进一步显示炮火重要性的同时,枪炮火力之间不相协调的现象已经显露出来。阵地战的产生以及阵地战的各种打法的出现,与克里米亚战争也是分不开的。克里米亚战争的经验,为60—70年代俄国进行的军事改革所借鉴,在其19世纪下半叶武装力量的发展和战斗中又得到了广泛运用。英国女护士南丁格尔(1820—1910年)在战争中赴前线护理伤员,使伤病员死亡率下降,由此导致战场医疗的改善和南丁格尔护理制度的诞生。

本文来源:https://www.shanpow.com/rc/350935/

《克里米亚战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阅读
  • 南京中央商场 南京中央商场
  • 20169月到12月雅思口语 20169月到12月雅思口语
  • 珊瑚阅读题答案 珊瑚阅读题答案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