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探险


生活行为 2019-05-10 05:10:55 生活行为
[摘要]北极探险篇(一):北极探险史哥伦布以前的北极探险古希腊人的探索生活在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腊人以善于观察星象而闻名。当他们仰望太空,经过长时间的仔细观测后终于发现,天上的星星很明显地分为两组,北方上空的那一组不仅一年到头都可以看见,而且它们都有固定的轨道,围绕着天上的一个星星而旋转,这颗星就是北极星。而

【www.shanpow.com--生活行为】

北极探险篇(一):北极探险史


哥伦布以前的北极探险
古希腊人的探索
  生活在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腊人以善于观察星象而闻名。当他们仰望太空,经过长时间的仔细观测后终于发现,天上的星星很明显地分为两组,北方上空的那一组不仅一年到头都可以看见,而且它们都有固定的轨道,围绕着天上的一个星星而旋转,这颗星就是北极星。而另外的一组只是季节性地出现,并不是随时都可以看到的。这两组星星之间的分界线是由大熊星座所划出的一个圆。这个圆正好与赤道平行,而在北纬66o32/处,他们便把这个圆称作“北极圈”。
  就地理学而言,古希腊人还有一个重要贡献,即是他们第一次将地球分成了5个带,中间赤道附近是热带,两边依次是温带和寒带。但那时他们把热带想象得过于炎热,认为人类不仅无法居住,甚至不可能逾越,而把两个寒带又想象得过于严酷,认为人类无论如何也是无法生存的。但是实际上,早在那之前若干万年,热带和寒带就已经有人居住了。
  然而,人类中自有勇敢者,他们不为世俗所约束,敢于向命运挑战,勇于向未知进军。据记载,自人类文明以来,第一个勇于向北极进军者同样也是古希腊人。早在2000多年以前,一个叫毕则亚斯的人勇敢地扯起了风帆,开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理性的北极探险,因而具有深远的意义。
  毕则亚斯出生在当时的希腊属地马塞利亚,即现在法国的马塞港,是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和航海家。在这次航行中,他不仅引入了一种利用天文测量来确定地理位置的方法,而且还注意到了月亮运动和潮汐涨落的关系。但他这次航行的目的既不是要到北极去探险,也不是为了天文观测或搜集科学数据,而是为了替马塞利亚的希腊商人到遥远的地方去寻找锡和琥珀,这两种东西在当时的欧洲市场上价格非常昂贵,因而有利可图。他大约用了6年的时间完成了这次航行,最北可能达到了冰岛或者挪威北部,公元前325年回到了马塞利亚,不久便死去。
  和其他优秀航海家一样,他在这次航行中也记有详细的航海日志。但由于年代久远,所保存下来的只有只字片语。例如他说,他所到达的最北的地方“太阳落下去不久很快又会升起”,海面上被一种奇怪的东西所覆盖,“既不能步行也无法通航”等等。由此可见,他确实到了北极或者亚北极地区。后来,人们对他这次航行的真伪虽然进行了长时间的争论,但从现在的观点来看,这次航行确实是一次划时代的事件,是功不可没的。
  在此后的1000多年里,没有人再去碰一碰北极。罗马帝国虽然一度非常庞大,却惯于陆上征战,很少发展海上势力。印度和中国虽然步入了文明,却忙于内部争斗,无心去管外部的事。因此,除了星象学家们偶尔遥望一下北方的太空之外,人类几乎把北极忘记了。
北极的馈赠
  然而,北极却悄悄地向人类走来,以她那无尽的财富和诱人的魅力吸引着人类的好奇心,呼唤着人类的关注。
  公元前285~前246年,当时的埃及国王托勒密二世就曾在亚历山大地的私人动物园里饲养过一头北极熊。罗马人也曾经把北极熊赶进水坑,让它们和海豹在水里进行战斗。公元858年,日本国王也曾收到过礼物——两头北极熊,但这两头活的北极熊是从什么路线运过来的却没有记载。
  中国人自然会知道,古时候有一条丝绸之路,东起日本西到英格兰,把东方和西方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但是,你可曾听说,还曾经有过“北极熊之路”、“琥珀之路”和“象牙之路”,北起北极,南到非洲,把北方和南方连成了一个整体吗?
  如上所述,“北极熊之路”很可能有两条,分居西欧和东亚,但其详细路线是不为人知的。至于“琥珀之路”了解得比较清楚一些,即从地处亚北极的波罗的海东海岸往南通过维斯托拉河,越过阿尔卑斯山而到达地中海,然后进人埃及。在几个埃及法老的坟墓中曾经发现过波罗的海的琥珀。而在古罗马,琥珀虽然很贵,却很多。
  “象牙之路”就要复杂得多,北起欧亚大陆北冰洋沿岸的许多地区,可能还有个分支穿过白令海峡到达北美洲,往南则源源不断地达到土耳其、埃及、伊朗和中国。谈到这里,人们自然要问:北极没有大象,怎么会有象牙呢?其实,这些所谓的象牙只是猛犸的牙、海象的牙和角鲸的独角而已。因为只有它们的牙运到了南方,到达了拥有者的手里,所以这些主人就很难想象长有这种牙的动物到底会是个什么样子。例如,猛犸的牙源源不断地运进中国达2000年之久,但我们的先人们却不知道猛犸为何物,而认为,这种东西可能是用牙掘洞,生活在地下,像老鼠似的,所以称为“阴鼠”,而且认为它们永远也不敢钻到地面上来,因为一见阳光就会死。其实,猛犸比我们的牛还要大,那个头跟小象差不多,它们驰骋在北极草原上,从不害怕阳光。如果这种东西会打洞,那在北极进行地道战就会方便得多。
  同样的,人们把海象想象成是一种长着擦牙的大鱼,而把角鲸想象成是传说中的独角兽,所以认为它的牙可以包治百病,因而在欧洲市场上的价格甚至比黄金还要贵。
  可笑的是,虽然北极的东西被源源不断地运往南方,并被当做宝贝,视为神灵,但人们却很少知道北极到底是什么样子,因为唯利是图的商人们为了大赚其钱,他们总是对货物的来源严守秘密。
  于是人们便又想到了中国。虽然我们发明了指南针,却并未打开人们的眼界,开阔人们的思维,而只有北极的象牙和南极的海豹皮才把古老的中国与南北两极连在了一起。
哥伦布以后的探险
马可·波罗与北极
  直到13世纪乃至14世纪,南方与北极的联系都还只是停留在经向上,无论是人类到北极探险,还是北极的货物源源不断地运往南方各地,都是在南北方向上运动,而且是各干各的,从西欧到东亚,各有各的渠道,彼此间并没有什么联系。 
  然而,也就在此期间,人类历史上却发生了一件大事,不仅把东西方联系了起来,而且也为人类向北极进军赋予了一种全新的含义。因此,虽然这件事情本身纯属一种个人行为,但为人类历史的进程以及人类向北极进军注入了新的活力,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就是马可·波罗的东方之行和他的《马可·波罗行纪》。
  1271年11月,只有17岁的马可·波罗跟随他的叔叔经过极端艰苦的长途跋涉之后,终于来到了东方文明古国的元大都,直到1295年离去,共在中国生活了24年。
  如果他不把这些经历写出来,那么事情大概也就到此为止,最多也不过演化成一些传奇故事而已。然而,所幸的是,他后来住进了监狱,大约是因为无事可做的缘故,便自己口述,由别人代笔,写出了《马可·波罗行纪》这部千古不朽的名著。据他说,那时候亚洲北极地区的商品和贸易主要都是运往中国的。
  正因如此,所以那时的中国人对于北极已经有了一些概念,例如,“那是一个黑暗的地区”,“冬天的大部分时间里见不到太阳”,那里“狗熊的颜色是白色的,个子很大”,那里的人们“乘坐狗拉雪橇旅行”等等。据当时的鞑靼人告诉他说,他们经常到北方去进行掠夺,因而迫使那里的居民不断地往更北的方向迁移。
  可以猜到,马可·波罗口述的经历大概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他恐怕做梦也不会想到,这部著作会有如此深远的历史意义。关于他在东西方交流方面所引起的重要作用,人们讨论得已经够多的了,但是对于他在北极探险方面的影响和含义却鲜为人知。实际上,正是因为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当中把中国描写得“黄金遍地,美女如云,统罗绸缎应有尽有”,简直就像天堂一样,这不仅引起了西方人的好奇心,而且也勾起了他们掠夺的欲望。一些人虽然信奉上帝,却也知道,在他们有生之年,天堂是无论如何也进不去的。然而,中国却是实实在在的,谁能到达那里,谁就会拥有巨大的财富。因此,他们便把攫取的目光转向了中国。
哥伦布与通往中国之路
  接着是另外一件大事,那就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大约在1462年,一篇带有托勒密地球图的地理论文发表了,就像是一颗巨型炸弹,立刻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困惑和不安。因为这一由希腊人所提出的理论认为,地球是圆的,就像一个球体。这不仅为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开辟了一个新纪元,而且也是哥伦布首航大西洋的理论基础和原动力。
  作为一名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于1485年诞生在西班牙,经过一段相当的努力和奔波之后,终于得到了西班牙国王的支持。1492年8月30日,哥伦布扬帆远航,开创了他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伟大业绩。1492年10月12日清晨,他到达了巴哈马群岛中的一个岛屿,这就是所谓的发现了新大陆。
  其实,早在上万年之前,印第安人就已经进入了新大陆。而早在几百年之前,斯堪的纳维亚海盗和爱尔兰僧侣也已经登上了这块新大陆。但这些活动都没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这般荣耀和轰动。这是因为,唯有哥伦布的发现是在某种理论的指导下完成的,而且通过他及其以后的航行证明了这种理论是完全正确的,从而将人类对于自己所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的认识大大地往前推进了一步。
  然而,当时的哥伦布并不知道这一点。他这次航行的目的与其说是为了证明地球是圆的,倒不如说是为了寻找一条通往中国和东方之路。东方的财富比起地球是否是圆的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因此,当哥伦布雄赳赳气昂昂地扬帆西行时,他满以为可以长驱直入,一口气就可以到达印度。谁知,横亘在前面的这块土地不仅挡住了人们的去路,而且上面除了难以对付的印第安人之外,似乎并没有什么金银财宝可以掠取。
  实际上,在此之前,葡萄牙已经建立了绕过非洲而到达东方的航线,但是这是一条漫长、炎热而艰难的航线。因此,哥伦布的成功立刻激起了新的热望,即往北去寻找一条新的更短的通往中国之路,谁先找到了这条路,谁就会拥有中国的巨大财富!
初探两条航线
  首先登上征途的是葡萄牙人考特雷尔两兄弟——米盖尔和盖斯帕。1500年,他们登上了纽芬兰岛,望到了格陵兰岛,并为他们的国王对这一带提出了主权要求。第二年,他们继续往北航行,却一去不复返,成了第一批捐躯者。他们的殉难为人们敲响了警钟,看来西北航线是一条死亡之路,是不大容易走通的。
  然而,中国的吸引力是如此之大,以致使人们欲罢不能。1549年,有人发表了一篇论文,其中的一张图表明,亚洲就在东方,只要绕过西伯利亚海岸是很容易到达的。从欧洲以北绕到中国,这是一条既简单,又直接,又容易,又短的路。这就是东北航线。
  那时候,英国开始雄心勃勃,妄想变成世界上最为强大的航海国家。可惜晚了一步,往南去的海上霸权已经为更加强大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所控制。它唯一的机会就是往北去寻找一条通往东方之路,所以对传闻中的东北航线颇感兴趣。另外,英国还有一个弱点或者特点,就是它并不像北欧海盗那样具有航海的天赋,而且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学来的,包括地理知识,航海系统,舵手乃至后来的捕鲸者等,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当然它不会满足于这样的现状,而是想把这些变成自己的东西。因此,年轻的爱德华六世一上台,首先所做的重要事情之一便是诱使西班牙的首席航海家卡巴特改变长期以来一直效忠于西班牙国王的初衷,而投入英王的怀抱,成了英格兰最重要的航海家。他受命组建专为英国开拓疆域的商业探险公司,并成为该公司的主管,其首要任务是打通东北航线。
  1553年春天,英国的3艘船满怀豪情地踏上了征途,受到了举国上下万人空巷的盛情欢送,从内阁大臣到平头百姓,从皇室成员到牧师修女,或者走向岸边,或者爬窗口,或者登上塔顶,或者等在码头,热烈地欢送这些试图去寻找一条通往中国之路的英雄们。他们信心十足,以为这次肯定可以到达中国和印度。为防止在印度海那种炎热的气候条件下船板容易被虫蛀的危险,出发之前还专门为船身装上了保护性的铅皮,这在英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们并没有遇上印度那种炎热的天气,因为刚刚到达北欧海域,就被北极严寒的冬天所困,除了一艘船得以幸免之外,其余两艘船,官员和水手共70多人全部因饥寒交迫而丧命。他们的船只和尸体第二年才被俄国渔民发现。事实表明,他们并没有到达中国,而刚刚进入俄罗斯北极地区。
  这次航行虽然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却也有所收获。幸存者在其船长钱塞勒的率领下,艰苦跋涉2413.9公里,终于到达了莫斯科,并且受到沙皇的盛情款待。1555年,商业探险公司又组建了俄罗斯公司,并且组织了一次探险性航行,这次他们绕过了科拉半岛而进入喀拉海,但除了看到了一个像小山似的鲸之外,却没有寻找到任何陆地的影子。然而,英国人仍然不甘心。25年之后,即到了1580年,他们又派出了两艘船进入了喀拉海企图东进。结果是,又有一艘船失踪,30多人死于非命。至此,英国人才被迫放弃了打通东北航线的最后希望,而把探索的目光又转向了西方。
“愚人节”与中国公司
——弗罗贝舍与西北航线
  正当对东北航道的探索屡遭失败的时候,一位叫马丁·弗罗贝舍的勇敢的英格兰商人兼航海家忽然对西北航线的探索又重新提起了兴趣。他认为,既然麦哲伦能找到一条航道绕过美洲的最南端,那他就能找到一条通道,绕过美洲的最北端而到达中国。
  经一番努力,他终于得到了俄罗斯公司的赞助,于1576年春天率两条小船开始航行。他们继北欧人之后第一次看到为冰雪所覆盖的格陵兰岛的最南端,但因那张错误百出的则诺地图,他们稀里糊涂地认为那可能是欧洲大陆。在向美洲大陆的航行中他们看到了海峡(后被命名为弗罗贝舍湾),并遇到了划着皮筏子在海上狩猎的爱斯基摩人。这使他们欣喜若狂,因为爱斯基摩人明显的东方人的特征使他们确信离中国已经不远了。他们试图与这些爱斯基摩人建立友好关系,但有5个爱斯基摩人乘着他们唯一的一条小船上岸后一去不复返了,弗罗贝舍所得到的唯一补偿是扣留了留下来的一个爱斯基摩人,但回英格兰不久,便因为感冒而死去。至此,这位勇敢的马丁先生想再次北征的努力不仅成了泡影,且还面临法院的传讯。在危急关头,他却因一意外事件获得了新的机遇。
  在他们回来的纪念品中,有一块黑亮的石头,经专家分析表明,每吨矿石含有7.15英镑的黄金,16英镑的银,去掉大约8英镑的运费和10英镑的提炼费,纯利润高达5英镑多!结果,对西北航线的探测变成了一场黄金冲击。不等春天的到来,便组织了第二次考察。弗罗贝舍自然成了首领。与此同时,一个金矿公司诞生了,即中国公司。伊丽莎白女王也动起来了,她虽把这块新发现的土地叫做富产的未知地,却悄悄地购买了中国公司的股票,并于1577年春天,弗罗贝舍的3艘船离开英格兰之前,特许弗罗贝舍吻了她的手。
  他们在原地附近终于发现了一个大金矿。正当他们欣喜若狂时,与附近的爱斯基摩人不期而遇。这次他们以物易物,讨价还价地做起买卖来。而有个爱斯基摩人从衣服襟上割下一块皮子,硬要与船长换取礼物,引发了场战争。由于爱斯基摩人离的行李近,先抄起了长矛向白人冲去。水手一看不妙,撒腿往回跑,船长的屁股上中了一箭。但当白人取了枪卷土重来时,打死5个俘虏了2个爱斯基摩人。他们押着两名俘虏,载着200吨矿砂,凯旋而归。
  紧接着,又组织了第三次航行:共15艘船满载着100多个移民及他们的房子和财产,组成了支庞大的船队。他们计划要在那里建个码头,开拓一片殖民地,把大英帝国的版图扩展到冰冻的美洲北部。这也是英格兰历史上向外迈出的最勇敢的一步。因此弗罗贝舍不仅成了海军上将和船队司令,还得到女王的嘉奖:一条写着“我亲爱的朋友马丁·弗罗贝舍”的金项链。1578年5月31日出发之前,每位船长都荣耀之至地亲吻了女王的手。
  而一离开格陵兰岛,船队便遇上了大风,刮来的冰块不仅阻塞了航道,还把满载着越冬房屋的部件、移民财产和家具的三桅帆船挤破,沉入海底。船队也被暴风吹散。大风过后,他们徘徊了几天,只好装上几船矿砂,悻悻地踏上归途。
  回到英格兰码头,不仅没人迎接,而且人们都嘲弄看着他们,与出发时的热烈场面形成鲜明的对比。一问才知道,原来就在他们离开之后,化验结果也出来了,他们吃尽了千辛万苦所找回来的黄金,实际上只是一些毫无价值的黄铁矿。那家中国公司和所有持有其股票的人除女王外都破产了。可怜的弗罗贝舍先生被嘲笑成“愚人金”的倒霉发现者。
  历史就是这样,以无穷的事件为链条,永无休止地往前滚动着。有些事件,在当时看来,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插曲或者闹剧,但过后看来,却有着深刻的历史含义。弗罗贝舍的航行,这件事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因为,是他第一次提出了到海外去探险寻宝的想法,并以其坚毅、勇敢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加以实施,虽失败,却大大开阔了英国人的眼界和思路。在以后的几个世纪里,英国殖民者到处扩张,从美洲到亚洲,从非洲到澳洲,建起了一个又一个殖民地,几乎控制了大半个地球。
戴维斯与西北公司
  弗罗贝舍的失败并没有使英国人完全泄气,西北航线仍然出现在各种地图上,激励着人们进一步去努力。 
  1585年,一家新的公司应运而生,这就是西北公司。这家公司选中的首席航海家是约翰·戴维斯。就那个时代而言,戴维斯也许是一个最为光辉的典范。他虽然只是个水手和探险家,毕生献身于航海事业,但他能利用一切时间,从事写作和改进与完善观测仪器。所以他的航海记录准确无误,为后人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戴维斯一共进行了3次探索西北航线的航行。当他第一次与爱斯基摩人相遇时受到了热烈欢迎,他发现爱斯基摩人是很温顺、善良、聪明而且善于学习的民族。而在他最后一次航行中曾陷入坚冰的重重围困,处于极端危险之中。在那种情况下,戴维斯告诉他的同伴说:“我们或者前进一步死,或者后退一步生。”结果,大家还是齐心合力,继续往北,终于到达北纬72o的地方,创造了北进的记录。1587年,戴维斯胜利而归,发现英国上下还在焦急地等待着他的船队。他们的危险经历使后来者为之望而却步。
  后来,戴维斯出版了两本书,不仅为航海艺术增添了光彩,而且还增加了人们对北极地区的了解,对后来的北极考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结果导致了哈德孙航行到了哈德孙海峡,巴芬发现了巴芬湾。
荷兰人与北极
——巴伦支的贡献
  翻开人类历史,就会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事实,就是国家无论大小,或者说民族不论大小,同样可以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在人类向北极进军的过程中,荷兰人就是一例。
巴伦支为在北极越冬而建造的木房子
  正当英国人知难而退时,荷兰人却突然对东北航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倒不是因为他们喜欢冒险,而是他们听说,英国人在对东北航线的探索中虽然失败了,却与俄国建立了通商关系,从中取得了巨大的利益。于是,荷兰人行动起来了,首先授命一个叫布鲁内尔的人组成了荷兰自海商业公司,以开展与北冰洋沿岸狩猎者的直接贸易。
  1584年,他得到了布鲁塞尔一个富商的赞助,开始了试图深入远东的探险航行。表面上是要跟亚洲北极居民开展皮货贸易,但其真正的目的是去寻找东北航线。后来,他们航行虽然失败了,但其努力却没有白费,因为他不仅使荷兰白海商业公司获得了成功,而且作为荷兰的第一个北极探险者,还为后来的探险家开辟了道路。 
  1594年,有3艘船从阿姆斯特丹出发,再一次踏上了远征北极的航程。其中有一艘是由巴伦支指挥的,这正是他探险生涯的开始,那时他刚34岁。
当春天来临时,
巴伦支探险队员们开始建造船只
  巴伦支在他短暂一生的探险中一共完成了3次航行,虽然每次都进入了北冰洋,但前两次都没有什么特别的建树。1596年,在阿姆斯特丹商人们的资助下,巴伦支指挥着3艘船又开始了第三次探险。在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航行中,他们不仅发现了斯匹次卑尔根群岛,而且到达北纬79o49/的地方,创造了人类北进的新记录。后来,巴伦支继续向东北行进,直到8月26日他们的船只被冰封住为止,他和船员们成了第一批在北极越冬的欧洲人。当时的天气是如此之寒冷,他们只有把指头伸进嘴里才能保持温暖,但只要一拿出来,立刻冻成冰棍。他们还经常受到北极熊的袭击。尽管如此,船员们在巴伦支的鼓励下,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种种困难,顽强地生存下来。直到第二年夏天,敞篷小船终于挣脱了坚冰的围困,又回到自由的水域。然而,这时的巴伦支已经病入膏肓。临死之前他写了3封信,把一封蔽在他们越冬住房的烟囱里,另外两封分开交给同伴,以备万一遭到不测,能有一点文字记录流传于世。1597年6月20日,巴伦支死在一块漂浮的冰块上,那时他刚37岁。
巴伦支1597年绘制的北极地图
  两个多世纪之后,直到1871年,一个挪威航海家又来到巴伦支当年越冬的地方,并从烟囱里找出了那封信。巴伦支的航行不仅都有详细的文字记载,而且他沿途还绘制了极为准确的海图,为后来的探险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为了纪念他,人们便把北欧以北他航行过的海域的一部分称为巴伦支海。
  16世纪的北极探险是以巴伦支的悲剧而告终的。当其余的幸存者乘坐一只敞篷小船从北冰洋死里逃生,航行了1600多公里终于回到阿姆斯特丹,正为自己的命大而庆幸时,荷兰的第一支船队满载着货物绕过合恩角,从印度胜利而归。作为一个商业性国家,荷兰从此失去了对北极探险以便寻找一条通往东方之路的兴趣。
北极的诱惑
  然而,历史的车轮并没有停止不前,而是慢慢地驶入了17世纪。同样的,人类向北极进军的脚步也没有因此而停止,而是继续前进,演出着一幕又一幕的历史悲剧。 
  据不完全统计,到16世纪结束的时候,已死于北极的探险者至少也有150人之多。而且,无论是东北航线还是西北航线,仍然没有走通的希望,那么人们为什么还要不顾一切地去冒险呢?这里大概用得上一句古话,就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因为这时向北极进军不再仅仅是拿着生命去冒险,而是已经有相当的实惠,因而也就有了更大的诱惑力。
  随着文明的发展,社会运转的速度愈来愈快,人类也开始追求豪华和享受。为了制造润滑油、蜡烛和肥皂,需要大量的油脂;为了制造各种软膏、药膏、蜡制品、化妆用品和装饰品,需要大量鲸蜡做填料;为了制造香水,作为制酒的香料和制造催欲的春药,需要大量抹香鲸的龙涎香;为了给贵夫人们制造阳伞、胸罩和裙子支架,则需要大量的鲸须。这些东西从哪里来呢?当然只有到鲸身上去索取。那时候,只有法国和西班牙的渔民掌握海上捕鲸的技术,这便成了他们发财致富的专利。然而,鲸的数量总是有限的,正当温带的鲸资源趋于枯竭之际,忽然传来北极有大量鲸的消息,那吸引力之大就可想而知了。
  中世纪时,西方妇女不仅穿的裙子要用东西撑起来,像个鸡笼似的,而且上身还要穿紧身胸衣,同样需要用东西支撑。鲸须则是最好的支撑物,不仅轻巧舒服,而且质地柔软,可变而不可折。因此,当时对鲸须的需求量非常之大,价格也很昂贵。只要捕到一头鲸,光鲸须带来的收入就足够一条船两年的航行所需。于是,英国、荷兰、德国和法国的船只纷纷涌进了北冰洋。沉睡了几十亿年的北冰洋顿时热闹起来,每年有五六百艘船只来往如梭,荷兰人甚至还在斯匹次卑尔根群岛西北端将近北纬80o的地方建起了捕鲸城,致使这里的鲸骨堆积如山,鲸油流淌如河。可以想像,比之小得多的利益都足以使兄弟之间互相残杀,何况有如此大的财富源源而来,国与国之间怎么能不反目成仇呢?因此,本来己经结成联盟共同对付西班牙的英国和荷兰这时也便互相指责。荷兰认为,斯匹次卑尔根岛是他们的,因为是巴伦支首先发现了这块土地。而英国则坚持说,这个群岛的主权应该属于它,因为是哈德孙首先航行到它的西海岸,发现了大量的鲸,并首先报告了这些鲸的潜在价值。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由此便引出了哈德孙这一悲剧性人物。
  1616年,巴芬航行到了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巴芬湾。
哈德孙的悲剧
  由于荷兰人在对东北航线的探索中己经打通了与白海沿岸地区的商业通路,因而获得了实际好处;而丹麦人在对西北航线的探索中也还正在试图重建它对格陵兰岛的控制,致使在北极考察中一向处于领导地位的英国觉得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
  因此,进人17世纪之后,英国又重新掀起了北极探险热。因为这时向北极进军既有远大的目标,即继续寻找通往中国之路,又有现实利益,即可以从捕鲸中获取巨大好处,所以商业探险家占了主导位置。
  1602年,英国派出了两艘船探索西北航线,因为船员暴乱而告终。4年以后,又有一艘船为了同样的目标而出航,结果是船长和3个水手被土著居民所杀,其他人仓皇逃回。1607年,英国的俄罗斯公司派遣哈德孙去探索一条通过北极点而到达中国之路,
  结果在斯匹次卑尔根附近北纬81o左右的地方被坚冰挡住了去路。他虽然以失败告终,却为该公司找到了一条致富的路,那就是捕鲸。他报告说,北极的弓头鲸是最好的鲸,一头大鲸可产30吨鲸油,而每4吨鲸油就能提炼出3吨精油。此外,每头鲸的嘴里还有600~800根鲸须。1609年,哈德孙受雇于一个荷兰公司再次出航去探索西北航线,并为荷兰对哈德孙河谷地区提出主权要求。1610年,哈德孙第三次出征,这次他发现了哈德孙湾,却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哈德孙与其子及其他7人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要在极地那种极端艰苦而危险的环境中工作和生存下去,对于人类来说都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因此,这不仅要求每个人都要有钢铁般的毅力和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而且同伴之间还必须忠诚团结,密切合作,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战而胜之。而哈德孙,正是因为自己的队伍中出现了贪生怕死的叛徒才丧命的。
  在这最后一次航行中,开始一切都很顺利。但到8月3日,哈德孙的航海日志便终止了,改由别人代笔。原来,他们的船只被冰封住了。看来必须准备越冬,但他们只剩下了两个月的口粮。哈德孙立刻组织船员们打猎和捕鱼,以度过艰难的时期。因为除了等待之外他们别无选择。就在这种生死考验面前,有人吓破了胆,经过一番阴谋策划之后,终于发生了叛乱。哈德孙和他年轻的儿子,还有3个皇家水手和4个病人被扔进一条敞篷小船里漂流而去,从此便杳无踪迹。而其他13个人则驾着大船“发现”号扬长而去。也许是上帝报应的缘故吧,他们中又有5个人被土著居民所杀,只有7个人活着回到了英格兰。按照当时的法律,发动叛乱的水手是必须处以绞刑的。但雇用他们的伦敦商业公司因急于找到西北航线,而且认为只有他们那几个人才握有打通这条航道的钥匙,这件事便不了了之。
莫斯科大公国的扩张和掠夺
  1553年,钱塞勒从东北航线的探索中死里逃生,在莫斯科受到沙皇伊万四世的盛情款待。虽然当时的俄罗斯统治者声称,他是整个西伯利亚和北部地区的主宰者,但在实际上那只是一句空话。因为那时候的俄罗斯才从蒙古统治者的镣铐下挣脱出来不久,尚未恢复元气。
  俄罗斯人做皮货生意是有悠久历史的。早在公元912年,一个阿拉伯地理学家和旅行家就曾写道:“他们唯一的生意就是皮货交易。从黑貂皮、松鼠皮到其他各种毛皮。”因此,在俄罗斯的早期历史中,皮货贸易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些皮货的相当大一部分都是来自于北极。
  本来,俄罗斯的中心是在比较靠南的基辅。1237~1240年间,当蒙古骑兵长驱直入,横扫欧洲时,俄罗斯的大部分城市,当然也包括基辅在内,都遭到破坏。而比较靠北的小国诺夫多罗德却幸免于难,安然无恙。几个世纪以来,诺夫多罗德一直是连接欧洲和北极地区的贸易枢纽。北方的货物正是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往欧洲腹地。到公元1200年以前,这个小国就已经逐渐强大起来,渐渐往北扩张。不仅在贸易中大发横财,而且还得到了来自北冰洋沿岸各个部落的进贡,包括北极的海象牙、鲸油、矛、皮货和用海象皮或白鲸皮做成的绳子。其中最珍贵的就是皮货,当时称之为来自北方的“软金子”。
  蒙古人入侵之后,诺夫多罗德的人口由于难民的大量涌入而很快膨胀起来。与此同时,莫斯科大公国也开始往外扩张,而且速度愈来愈快,势力愈来愈强,终于于1471年吃掉了诺夫多罗德,变成了俄罗斯的一部分,伊万四世则是它的第一个加冕的沙皇。
  但是,当俄罗斯扩展到波罗的海时,却被瑞典和波兰所挫败。在这种情况下,沙皇只好转而向东,盯上了富产毛皮的西伯利亚这块沉睡的土地。狡猾的沙皇这次却不是派兵去入侵,而是以20年的契约把它租给了斯壮格诺夫家族。至于怎样才能得到西伯利亚则是斯壮格诺夫家族自己的事。
  早在莫斯科大公国开始往外扩张时,斯壮格诺夫家族就是其积极的追随者,曾努力给以支持。因此,后来该家族成了俄罗斯最富有的家族,拥有乌拉尔一带广大的土地。为了入侵西伯利亚,他们雇用了哥萨克人,其头领叫叶马克。1581年,叶马克和840名追随者越过乌拉尔山脉,击败了西伯利亚的首领,然后长驱直入,只用了60年时间,横扫西伯利亚,一直打到鄂霍次克海,而他的队伍的人数从来也没有超过2000人。因为当时西伯利亚的各部落之间既没有统一的组织,也没有什么武器,所以哥萨克人如入无人之境,简直不费吹灰之力,而所得到的却是巨大的财富。例如,1581年,当叶马克出发时,在欧洲市场上,一张黑貂皮就能换取50英亩土地。但80年之后,在堪察加的土著居民用8张黑貂皮却只能换一把刀子,16张黑貂皮换一把斧子。其利润之大就可想而知了,这无异于掠夺。到1650年之前,俄罗斯总收入的1/3是来自于毛皮。
俄国的扩张
  1638年,俄国沙皇从蒙古人那里得到了328磅茶叶作为礼物。自那之后,茶叶成了俄国人不可少的日用品,从沙皇到平民,不可一日无此君。为了得到茶叶,只能拿毛皮来换,而中国人又特别喜欢来自北极的毛皮,因此这成了中俄之间一项大宗的贸易。
  1648年,哥萨克首领德兹涅夫率领90人,分乘6条平底小船沿科累马河顺流而下,进入北冰洋,沿岸收集黑貂皮、熊皮等珍贵毛皮,绕过亚洲的东北角,穿过白令海峡,直下太平洋。这次航行的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因为它第一次证明了欧亚大陆和美洲大陆是由一个海峡分开的。然而,可惜的是,德兹涅夫的报告用了87年的时间才到达了莫斯科,而且被束之高阁,无人知晓。与此同时,白令却正在为了证明这一点而竭尽全力。
  俄罗斯的沙皇们是以昏庸和保守著称的。他们宁肯躲在宫廷里寻欢作乐,却漠不关心外部世界的发展与变革。直到彼得大帝上台之后才有了新的转机,从而使得俄罗斯的历史开始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在17世纪快要结束的时候,也就是正当英格兰和北欧诸国在为西北航线和东北航线进行艰苦探索的时候,彼得大帝走出宫门,遍访了法国、荷兰和英格兰诸国。他看到各国码头上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船只到北方海域去捕鱼;他看到整座城镇上人们都在忙于精炼鲸油和清理鲸骨;他与商人们谈话,了解他们怎样加工北极动物的皮革;他与大学的知识分子座谈,听取他们关于北极的地理争论和推测。他对这一切都非常感兴趣,他急于去学习每一样东西。在这之前,他只知道,当西班牙、葡萄牙、法国、荷兰和英国正在向南向西航行,以寻找新的陆地和海域时,俄罗斯则只是在稳步地往东推进。现在,他觉得,俄罗斯的眼光应该放得更远一些,胃口也应该更大一些。于是他便拟定出一个雄心勃勃的往外扩张的计划。除了大举开发西伯利亚之外,他还秘密派遣了两个人,从海上出发去探索亚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是否连结在一起,但是,在他的内心深处,所念念不忘的却仍然是中国和印度。他曾对自己身边的人说:“这个想法在我心中已经有许多年了,只是因为总是有许多别的事妨碍我去实现它。我曾经提出要寻找一条通过北极海域通往中国和印度的路。……在我最近的出访中曾经就这一目标与知识阶层讨论过,他们的意思是:这样一条道路是可以找到的。现在,我们的国家没有危险的敌人,我们应该沿着艺术和科学的路线前进,为国家的繁荣而奋斗。”
  实际上,还在英国人第一次到达莫斯科之前,俄罗斯的商人早就开始向西伯利亚推进了,经过100多年的持续努力,于1697年终于到达了堪察加半岛。至此,整个西伯利亚便成了俄罗斯的领土。而这时候,当政者正好是彼得大帝。他在听取了哥萨克对遥远的西伯利亚的描述之后,仍然觉得很不满足,因为他们说不清楚这块大陆往北到底能延伸到什么地方,是否和美洲大陆连在一起。但他知道,法国人和英国人正在那里拼命掠夺野生资源,从而获得了巨大的财富。
  为此,他任命已经在俄国海军中服役达25年之久,具有丰富航行经验的丹麦人白令为队长,去完成确定亚洲和美洲大陆是否连在一起的这一艰巨任务。白令发现了阿留申群岛和阿拉斯加,但亚洲与美洲是否连在一起这一问题仍未解决。
  在此后的年代里,俄国人继续在西伯利亚的广大地区扩张自己的势力。特别是在凯瑟琳女皇二世统治时期,为了扩大疆域,曾颁布了一条法令,规定首先发现者在他所发现的土地上享有狩猎和控制猛犸牙齿的专有权。这大大调动了人们探险和考察以寻找新的土地的积极性,因而发现了散布在北冰洋中的许多岛屿。然而,俄国人最终也未能搞清,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是否是连在一起的。
白令与阿拉斯加的发现 
  1725年1月,白令和他的25名队员离开了彼得堡,横穿俄罗斯,旅行了8000多公里,到达太平洋海岸,然后登船出征。就在这一年,彼得大帝去世了。而在此后的17年中,俄罗斯换了5个统治者,白令却坚定不移地前后完成了两次极其艰难的航行。
  在第一次航行中,他在北极地区发现了几个岛屿,绘制了堪察加半岛的海图,并且顺利地通过了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亚之间的航道,这就是现在的白令海峡。后来,由于政治上的原因,直到1739年他的第二次航行才得以实现。但到1740年,已有42个人死于坏血病,只有9个人幸运地活下来。他们必须寻找一个地方越冬。后来,他们终于意识到,他们的使命也许是太艰巨了,亚洲大陆的海岸线在他们面前仍然在无限地向西北延伸着。而白令这时已经60岁了,连年的奔波已经使他精疲力竭。是的,他达到了北美洲的西海岸,他发现了阿留申群岛和阿拉斯加。但是,他从彼得大帝那里所接受下来的神圣使命的中心问题,即亚洲和美洲是否是连在一起的,却仍然没有得到一个满意的回答。
  尽管如此,白令仍然不愧为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航海家,由于他的发现,使得俄国对阿拉斯加的领土要求得到了承认。当然,为此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前后共有100多人在这两次探险中死去,其中也包括白令自己。1741年,他的船触礁了,他自己也因坏血病而死去。船员们将他的尸体绑在厚厚的木板上,并盖上松软的沙土,然后推入海中,让他慢慢地沉入海底。就这样,这个为俄国作了36年探险航海的英雄,在航行了数万公里之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又回到了大海里。
库克的业绩
  无论是谈到北极探险还是南极考察,总是要提到库克这名字。因为他是18世纪最伟大的航海家和探险家,在人类的航海史上创造了极其辉煌的业绩。
  1728年10月27日,詹姆斯·库克出生在一个贫穷的苏格兰家庭里,十几岁就到船上去当水手,从此便与大海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他勤奋好学,能力超群,1755年加入了英国海军,不到4年便升为船长。从1763年开始,他用了4年的时间指挥船只对拉布拉多、纽芬兰和新斯科舍等岛屿沿岸进行了调查。返回英格兰之后,他被任命为皇家海军上尉。那时候,英国正在雄心勃勃地准备往北扩张,于是便交给库克一项秘密任务,让他往南去寻找尚未被人所知的土地。1768年8月26日,库克率领两艘船只从普利茅斯出发,开始了他第一次远航,也是他的第一次环球航行。在这次航行中,他重点调查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用了3年的时间,于1771年7月13日返回英格兰。一年之后,即1772年7月13日,他再次扬帆远航,并于1773年1月穿越了南极圈。又用了3年的时间,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南大洋的航行,最南到达了南纬71o10/的地方,但却未能发现南极大陆,于1775年7月返回英格兰。
  1776年7月12日,己经升为海军上校的库克再次出征,这次远航的任务则是从太平洋一边去探索西北航线。共有两艘船参加了这一行动。他们绕过好望角北上,途中发现了夏威夷,库克当时称之为三维治岛。然而,当他们穿过白令海峡进入北冰洋之后,却为坚冰所阻,发现那里根本就没有可以航行的路,只好返回夏威夷去修理船只,并把这一海峡定名为“白令海峡”。1779年2月14日,这位驰骋全球的伟大航海家却在一次与当地土著人的冲突中被杀。尽管他在所有的航行中都特别注意照顾自己的人员和下属,在所有考察中都特别强调和平的努力,而且卓有成效,但最终还是死在愚昧与暴力的屠刀之下,实在令人惋惜。
  库克虽然没有科学背景,但他努力学习数学,以便赋予其航行以尽量多的科学意义。他绘制的航海图力求精确。1766年,他曾经观察到一次日食,并利用它测定了纽芬兰的经度。他也是第一个注意到并且实际应用新鲜的酸橙汁来防治坏血病的,这在当时的极地探险和考察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9世纪的北极冲击
  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地理大发现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从而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精神基础。因此,当历史的车轮驶人19世纪时,前进的步伐骤然地加快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19世纪也可以说是英国人的世纪。因为在这个世纪当中,英国率先完成了产业革命,并且大举扩张,到处建立殖民地,从美洲到亚洲,从非洲到澳洲,几乎占据了大半个地球,俨然成了世界的主宰,使这小小的英伦三岛确实风光了一阵子。
  19世纪对于中国来说也是极不寻常的,这个央央大国的大门在关闭了几千年之后,终于被大炮轰开了,而那炮弹同样也是来自于英国的船只。
  而对北极来说,19世纪则更加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这个世纪当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悲剧性的重大事件把人类向北极的进军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英国人再进北极
  19世纪刚刚开始,欧洲局势即陷入了混乱。1803年,拿破仑战争终于爆发。以法国为一方,欧洲国家联盟为另一方,展开了一场混战,一共打了12年,直到1815年的滑铁卢战役,拿破仑才终于一败涂地。接着面临着一个问题,在战争中发展起了那么多军舰,培养出了那么多人才,让他们去干什么呢?于是,英国海军部决定重新开始对北极地区的调查和探索,以便显示一下自己在海上的霸主地位,并且要趁机扩张英国的版图。这样,那些战争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们也便有了新的用武之地。
  1818年,有人出版了一本《北极航行编年史》,其中的一张地图勾画出了当时所知道的北极地区的粗略轮廓,同时也留下了大量空白和疑问之处,这便为新一轮的北极考察注入了新的动力。6月17日,有4艘军舰扬帆起航。于是,人类向北极进军的历史又开始了新的篇章。这次航行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有两艘船只从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往北,过北极点而到达西伯利亚;另外两艘则通过巴芬湾进入西北航线而到达白令海峡。他们是如此雄心勃勃,信心十足,以为这两个目标犹如囊中取物,可以手到擒来。因此,他们不仅想好了4艘船在白令海峡相会的庆祝仪式,而且甚至连在庆祝仪式上的演说词也准备好了。
  往北行进的两艘船是由帕坎船长和他的副手富兰克林指挥的。他们满怀希望想创造出一个奇迹。但是天不作美,刚行至半路,先是遇上了大风,前进不得,接着两条船又被牢牢地冻住,寸步难行。后来,他们绘制了一张斯匹次卑尔根群岛东北部分的地图,便班师回营了。
  另两艘船是由船长约翰·罗斯和他的副手威廉·潘瑞指挥的。他们先是在格陵兰岛北部的迪斯科湾救出了冻在那里的45名捕鲸者以及他们的船只,然后继续往北,于1818年8月8日发现了生活在地球最北端的爱斯基摩部落,即北极因纽特。这些人与世隔绝已经有许多世纪了,他们与其他人类的联系都已经变成了神话传说,他们认为他们是生活在地球上的唯一人类,周围的浮冰则是他们的边界。因此,当两艘船出现在地平线上时可把他们吓坏了,他们把高高的船帆看成了翅膀,以为那是两只神鸟自天而降,是来吃掉他们的,所以都躲得远远的。幸好船上有一名爱斯基摩翻译,而且准备了许多礼物,包括200面镜子、102磅蜡烛油、129加仑杜松子酒和40把雨伞。他们先把这些东西摆在冰上,请翻译慢慢解释,消除疑虑。后来那些爱斯基摩人终于走了过来,他们的第一句话则是:“它们是从月亮上来的吗?”人们渐渐围拢过来,睁大了吃惊的眼睛观察着周围的一切。胆大者还爬到船上,对于任何一样东西都感到神秘而且新奇。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对于这些爱斯基摩人来说,除了冰雪、海豹和兽皮之外,几乎一无所有。唯一可以使用的金属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铁陨石。能从海上拣到一段漂木都是极为宝贵的。所以,他们对眼前的一切羡慕之至,恨不得把所有的东西都搬回家去。罗斯调查和研究了他们的服装、武器、狗拉雪橇和生活方式,而且命名他们为北极最靠北的居民。这些纯扑而善良的爱斯基摩人给了后来的探险者和捕鲸者以很大的帮助,但他们自己却惨遭厄运。由于长期与世隔绝使他们对于外界带进来的疾病毫无抵抗能力,几十年后,其人口减少了一半多。
  也就在这次航行当中,罗斯的船队深入到兰开斯特海峡达80.4公里。然而,遗憾的是,他因为看到了一些连绵的群山和陆地,便以为这只是一个海湾。尽管其副手潘瑞一再请求继续前进,他却决定返航,因此失去了打通西北航线的一次宝贵时机。
  在此后的几十年里,英国人又从海上和陆上多次深入美洲的北极地区,其足迹一直延伸到阿拉斯加。其中最重要的成就是,于1831年5月的最后一天,上述那位罗斯先生的侄子,年轻的克拉克·罗斯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确定出了北磁极点,指南针的垂直倾角达89o59′。接着他又挥师南下,试图到达南磁极,虽然没成功,却发现了罗斯海和维多利亚地。这在南极探险中也是了不起的成绩。
富兰克林的悲剧
  为了鼓励新的努力,英国政府决定设立两项巨奖:2万英镑奖励第一个打通西北航线的人,5千英镑奖励第一艘到达北纬89o的船只。于是导致了富兰克林的悲剧。
富兰克林
  1844年,英国海军部又派出了两艘舰艇,它们不仅装备有当时最先进的蒸汽机螺旋桨推进器,在需要时还可以将这种螺旋桨缩进船体之内以便于清理冰块,而且还装备了前所未有的可以供暖的热水管系统。人们认为,这种新式的轮船完全可以冲破西北航线上的冰障。为了万无一失,经过精心挑选,终于确定由59岁的具有丰富的北极航行经验的约翰·富兰克林爵士来指挥这次意义重大的探险,并给他选派了最有力、最干练的助手班子。其中一位是33岁的费兹甲米斯先生,在刚结束的鸦片战争中曾大显身手的指挥官。任命对他来说是天赐良机,所以他坚定地声明:“在我心中,没有比完成对美洲北海岸的调查和打通西北航线更急切的了。”而这次考察则正好兼有这两方面的任务,因此他义不容辞。
  1845年5月19日,富兰克林率两艘船共129名船员,沿泰晤士河顺流而下。当时,所有人都认为,成功是必然的,如囊中取物,那两项巨额奖金肯定会被富兰克林争得。而自从7月下旬,有些捕鲸者在北极海域看到了富兰克林的船队后,他们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陷入绝境的富兰克林探险队,
有人已经死去,有人正在死去
  从1848年起的十几年里,共40多个救援队涌进了北极地区,其中有6个队从陆上进入美洲北极,34个从水路进入北极各岛屿间,展开大面积搜索。起先,人们还抱着一丝希望,但几年之后,清楚任何救援活动已毫无意义,此后的努力只不过是为了搜索死亡证据。
  把搜集到的所有证据拼凑起来后,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这场悲剧的过程大约是这样的:1845年7月以后,探险工作进展得似乎很顺利。他们曾发现了大片无冰的水域,往北航行达北纬77o。但因任务是往西,所以便停止了前进而掉头往西,沿途考察了陆地沿岸,并建起了越冬基地。在第一个工作季节中就取得了如此大的成绩,这是以前任何考察都无法比拟的。但他们显然并不满足于现状,而是继续追求着更加远大的目标。到第二个夏天来临,他们继续前进时,有3个人死去。1846年9月,船只再次被牢牢冻住,再也未能解脱出来。更糟的是,所携带的食品有一半已霉烂变质,无法食用。他们曾希望,船只可以和浮冰一起往西漂流而自动进入太平洋,后来却失望地发现,这纯粹是一种幻想,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1847年6月11日,在刚庆祝了62岁生日之后,富兰克林与世长辞了。临死他仍然满怀信心地盼望着,几天之内他的船只将会挣脱浮冰而自由地往西航行,直到胜利。
  然而,严酷的事实完全是另外一种样子,两艘船不仅均未挣脱出来,且都被浮冰所挤破。进入第三个冬季之后,食物愈来愈少,人们渐渐地冻饿而死,1848年4月22日剩下的105人决定弃船而逃,他们的体力已经非常虚弱,许多人染上了重病。为减轻负担,几乎扔掉了所有的东西。却舍不得丢弃刻有皇家标志的银制餐具,这一在当时情况下毫无用处的东西。
  就这样,他们一个个地死去。所幸的是,沿途有人还写了一些纸条埋在雪里,保存了下来,使后人有可能对他们的遭遇略知一二。否则的话,这两艘船和129名人员的失踪又将成为千古之谜。也许有人又会出来大做文章,说是他们很可能是被外星人掠了去。
  富兰克林虽然未能打通西北航线,但他的悲剧却引起了世界舆论的极大关注。在此后10几年所开展的救援搜索中,人们所获得的有关美洲北极地区的知识比过去200多年所发现的还要多,为最终打通西北通线进一步提供了依据。
  英国人并没有因为富兰克林的悲剧而泄气。为了寻找新的捕鲸场和收集科学数据,特别是后来受到美国人北进的影响,他们也把眼光转向了北极点。1875年,英国海军部又派了两艘船,“阿勒特”号和“发现”号,由南瑞斯船长指挥,沿巴芬湾北上,再次进入格陵兰岛和美洲大陆之间那条充塞着坚冰的通道。在当地爱斯基摩人大力帮助下,他们兵分几路,对格陵兰岛和埃尔斯米尔岛最北端的海岸进行了考察。
富兰克林夫人与救援行动
  这些救援队伍大部分都是由政府派出的,但也有少数是个人资助的。其中最感人的是富兰克林的妻子简的不倦努力,她坚信自己的丈夫还活着,所以不惜一切代价,先后派出4艘船只到不同的地方去搜索。特别有意思的是,她指示各个船长,按照一个刚刚在爱尔兰去世不久的4岁女孩凭自己的灵感所画出来的神秘的航海图去进行搜索,而后来的结果却表明,这个航海图居然非常准确地指出了富兰克林出事的地点,因而成了一个耐人寻味的谜。
富兰克林夫人
  1850年4月,有人悬赏2万英镑给那些能够提供富兰克林失踪船只确切消息的任何国家或个人或集体,用1万英镑奖励能为富兰克林的命运提供出可靠证据的人。由此可见,英国人似乎是过于相信金钱的力量了。不过,这次也算有所收获。1854年,有人从爱斯基摩人那里打听到了可靠的消息,据说有40多个白人死在大鱼河地区。消息传到伦敦,立刻引起了轰动,但因为提供消息者并未到达现场,所以受到了广泛的批评。由于他提供的只是第二手资料,所以只得到8千英镑的奖金,另外2千英镑则分给了他的同事。
  还有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富兰克林的悲剧正是欧洲两次战争之间的一个插曲。如上所述,英国人这新的一轮向北极进军是在拿破仑战争之后掀起的,富兰克林的最后一次探险达到了高潮。9年以后,即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吸引了公众的注意力,人们对富兰克林命运的关注渐渐地淡漠下去了。这年3月,海军部将富兰克林等129人的名单从海军人员名单中删除了,他们认为,这些人肯定都已经死去。
  但是,富兰克林的妻子对此却提出了抗议,因为她坚信,自己的丈夫还活着,坚决要求海军部继续努力。遭到拒绝之后,她倾其所有,买了一条蒸汽轮船“狐狸”号于1857年再次进入北极地区搜索。两年之后,即1859年5月,他们终于到达大鱼河地区,只见那里尸骨成堆,遗物遍地,从枪支到设备,从餐具到衣服,散落在雪地上。有的尸骨已被肢解,七零八落,而有的还相当完好,穿着整齐的制服。那情景令人毛骨悚然,阴森恐怖。这似乎正好应了富兰克林那两艘不知去向的航船的名字,一艘叫做“阴阳界”,一艘叫做“恐怖”号,不知是偶然的巧合,还是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后来,有人在附近发现了一个用沙石堆成的土堆,从里面挖出了富兰克林探险队所留下的唯一一张纸条,写于1847年5月28日和1848年4月25日。其中,后一段文字明确地记载了富兰克林爵士已于1847年6月11日死去。至此,富兰克林的命运总算是真相大白了。
  最后,也许应该为富兰克林夫人说几句话。作为一个具有独立见解和自由思想的女性,直到30岁才和已经59岁的富兰克林结婚。婚后不久,富兰克林便踏上了征途。而在此后的救援活动中,她所表现出来的坚强的决心和非凡的毅力令广大公众折服,因而赢得了人们的崇敬成为英国历史上少有的巾帼英雄。这在当时那种条件下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打通东北航线
  富兰克林的悲剧之后,人们对西北航线一度失去了热情,英国和美国的注意力主要转向对北极诸岛屿的地理考察和争相到达北极点的竞争。但对东北航线,人们并未忘记。随着欧亚大陆以北一系列岛屿的相继发现,如何打通东北航线的轮廓似乎也就愈来愈清楚了。最后,这一殊荣终于落到了一位芬兰人的身上。
诺登许尔德男爵
  1831年,阿道夫·伊雷克出生在芬兰,其父是一个非常有名的科学家。那时候,芬兰还是俄国的一部分。当他20多岁时,由于激进的活动而被驱逐,被迫移居到斯德哥尔摩,成为瑞典人,并开始对北极感兴趣,后来成为诺登许尔德男爵。
  1858年,作为一名地质学家,他随队到斯匹次卑尔根岛进行了第一次北极考察,接着于1864年又对该群岛进行了两次考察,并绘制出一张相当精确的地图。从1868年开始,以斯匹次卑尔根为基地,他两次试图征服北极点,但都没有成功。实际上,他也是南森的良师益友,对南森的北极考察活动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
  后来由于在新地岛和喀拉海附近的捕鲸活动愈来愈多,诺登许尔德便对广阔的西伯利亚海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他的目标不在于去打通通往中国的东北航线,而是想去开辟一条新的商业航路。他认为,如果能把西伯利亚沿岸的航线打通,就可以把那一带丰富的自然资源直接运到欧洲市场。因此,从1873年开始,他连续两次从喀拉海航行到叶尼塞河,并逆流而上,一直到达内地的叶尼塞斯克。然后,他在做好了充分准备之后,并得到瑞典国王和一个俄罗斯富商的支持,便于1878年7月18日率领4艘舰艇,和来自瑞典、俄国、丹麦、意大利和挪威的海军和陆军军官以及科学家、医生、工程技术人员和水手组成的共30人的国际性队伍,浩浩荡荡地向东北航线再次冲击,将完成一次环绕欧亚大陆的历史性航行。
  起先似乎一切都很顺利,西伯利亚海岸在他们的视野中徐徐地往西移去,到9月初,他们已经进入了楚科奇海,胜利在望,似乎已经望见了太平洋那浩瀚无冰的水域。然而,天气像是故意跟他们作对似的,9月28日,离白令海峡当年库克船长到过的北角只有193.1公里了,他们的船只却突然被牢牢地冻住,动弹不得。10个月之后,就在出发一周年的那一天,即1879年7月18日,他们的船只才挣脱了出来。强劲的南风把浮冰吹开,为他们让出了一条通往胜利的路。1879年7月20日上午11时,他们终于绕过了亚洲大陆的东北角,进入了白令海峡,来自太平洋的气味扑面而来。人类为之奋斗了几个世纪并付出了巨大代价和牺牲的东北航线终于走通了,仅仅用了一年零两天的时间,与巴伦支的灾难性航行和白令艰苦卓绝的努力相比,这真可以说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20世纪的巨大突破
  在人类历史上,20世纪是极不平凡的,先是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使人类社会经受了空前的磨难和考验,后来又随着科学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终于进入了太空时代。同样的,在北极考察史上,20世纪也是极为重要的,先是打通了西北航线,征服了北极点,后来终于从科学上认识到北极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
  不过,历史有时候看起来也很不公平,有些东西往往有众多的人为之奋斗而不可得,但最后却轻而易举地落到了某个人手里,而且看上去是那么容易,似乎有点不合乎逻辑。
  打开美洲北极地图就可以看出,各个方向的航道四通八达,大大小小的岛屿星罗棋布,就像八卦阵一样。不用说气候恶劣,冰上塞路,就是在通常情况下,如果没有精密的仪器指示方向,要找到一条正确的通道也决非一件容易的事。因此,英国人在这里转来转去,找了好几个世纪,也未能打通梦想中的那条通往中国之路。富兰克林之后,他们便心灰意冷了。但是,人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枚金牌却落到了挪威人的手里。英国探险家苦苦求索了几百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却与这巨大的荣耀失之交臂,确实令人遗憾。
阿蒙森打通西北航线
  1872年7月16日,阿蒙森(图068)出生在有一半国土是在北极圈以内的挪威,他在少年时期就定下了征服北极的雄心壮志。1897年,他中断了医学院的学业,以大副身份加入比利时船队赴南极考察,并在那里越冬,这更增加了他对两极探险的兴趣。1899年回到挪威之后,他便把注意力转向了北极。
前排坐者为著名的极地探险家
阿蒙森(左)埃尔斯沃斯(中)
和诺比尔(右)
  1900年,他买了一条只有21.9米长,3.3米宽,载重47吨的小汽船,便开始筹划他的第一次北极探险,想在磁北极点附近进行一系列的科学考察和气象观测。他为此奋斗了3年,仍未能筹集到足够的资金。1903年6月16日午夜,天还下着毛毛细雨,为了避开债权人的威逼和阻挡,他和精心挑选的6个伙伴。悄悄地离开奥斯陆码头,向茫茫的大海驶去。8月20日进入兰开卡斯特海峡,两天后便登上了富兰克林当年越冬的那个小岛。触景生情,他们自然想到了自己的命运。富兰克林当年有两条大船,129人,而结局却那么悲惨。他们现在只有7个人,一条小船,等待他们的将是什么呢?然后,他们沿富兰克林当年的路线南下,终于观测到了磁针垂直的磁北极点。由于罗盘失灵,而且常常大雾弥漫,所以他们行动起来小心翼翼,进展缓慢他们在威廉王岛度过了第一个冬天,而这里还是富兰克林探险队全军覆没的地方。但他们的运气好得多,不仅可以猎到驯鹿,而且还交了许多爱斯基摩朋友,与他们一起旅行,一起打猎,学到了许多东西,轻松地度过了难熬的冬天。
  1905年8月26日,他们驾着那艘小船“格加”号终于走出了加拿大北极地区那岛屿密布、冰山林立的迷宫,进入了广阔的波弗特海。突然,地平线上出现了一艘船只,引起了他们一阵凉喜。这是一艘来自旧金山的美国捕鲸船,是属于白令海捕鲸船队的。这就意味着,人们几个世纪来为之奋斗的目标终于实现了,西北航线终于从梦想变成了现实。一年以后,即1906年8月的最后一天,阿蒙森驾着小船一声长鸣,进入了阿拉斯加西海岸的诺姆港,宣告了他这次历史性航行的最后胜利。直到今天,生活在巴罗的爱斯基摩人们仍然清楚地记得当年阿蒙森航行到巴罗时的情景,人们印象最深的是他那异乎寻常的大鼻子。
  1923年,有人驾着狗拉雪橇首次横穿了西北航线。至此,人们不得不承认,这条使人们付出了巨大代价的航线原来并没有什么商业性价值。于是,现实又回到梦想中去了。但是,正是因为这一梦想才使人类逐渐认识了北极。
皮尔里征服北极点
  开始,人们并没有把北极点看得那么重要,只是想越过它而寻找一条通往中国的近路。后来,美国人改变了这一初衷。格雷斯和皮尔里,他们既不想发现新大陆,也不为搜集科学数据,而当成为一场纯粹的体育比赛,变成了一场争相到达“世界之巅”的竞争,并且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1909年首次到达北极点的
美国人皮尔里
  在踏上北进的征途之前,皮尔里已经完成了两次横穿格陵兰冰原的旅行,并于1900年发现了格陵兰岛最北端的土地,后来称为皮尔里地。在此基础上,他把自己的目光盯上了北极点。总结前人失败的经验,他提出了两点新的概念:一是北极的冬天并不可怕,正是探险的最好季节;二是爱斯基摩人的生活方式是在北极生存的最好方式。他决定以自己的实践来证明,地球上任何地方人类都是可以到达的。
  当然,光有正确的提法和坚强的决心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强大的财政支持,于是他专门选了一艘“罗斯福”号船。这艘特别设计的船可以通过史密斯海峡的冰层一直航行到埃尔斯米尔岛的最北端。他在这里的哥伦比亚角建起了一个大本营,离北极点只有664.6公里。一切都准备就绪之后,便从这里派出几支先遣队,将必须的物资和食品运送到指定地点,这样就可以减轻主力部队的负担,以便保存他们的体力。这样,他们就可以从最后一个补给地点向北极点冲击。皮尔里不仅在居住方法、行进方式和衣服帽袜等方面都采用爱斯基摩人的办法,而且还直接雇佣爱斯基摩人为他驾驶狗拉雪橇,并沿途建造冰房子。
当年皮尔里用作基地的探险船
  在第一次试探失败之后,1905年他又发起了第二次冲击。这次他作了周密的计划,从装备到物资安排都很详细,一共带了200多条狗和几个爱斯基摩家庭,包括男人、女人和小孩子。这次努力虽然也失败了,但到达了北纬87o06′的地方,离北极点只差273.58公里。
  接着,1908年7月,皮尔里又发起了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向北极点的冲击。这时,由所有的赞助人组成了一个“皮尔里北极俱乐部”,专门协助他解决所需的资金问题。这次共有22个人,包括船长、医生、秘书和一直追随他的黑人助手亨森等。另外还有59个爱斯基摩人,还带了246条狗。9月初,“罗斯福”号到达了北极海域,并把所有东西都运到了哥伦比亚角的陆上基地。
  1909年2月的最后一天,共有24人、19个雪橇、133条狗从基地出发,踏上了远征北极点的茫茫之路。零下五六十度的严寒造成了严重的冻伤,狂风席卷的飞雪迷住了人们的眼睛,起伏的冰山撞坏了雪橇。后来,他们又遇上了一条宽大的裂缝挡住了去路。6天以后,冰缝终于合拢了,他们才得以继续前进。4月1日,他们行进了450.6公里,离北极点还有214公里。这时他将最后一批支援人员遣返回去,只带了亨森和4个爱斯基摩人作最后的冲刺。幸运的是,他们遇到了连续几天的好天气。1909年4月6日,他们终于到达了最后的目标,北纬89o57′。过去300多年来人们追寻的目标,他们只用了30多天。
  至此,人类在北极所追求的三大目标,即东北航线、西北航线和北极点都达到了。但付出的代价相当昂贵。据不完全统计,光是在正式探险中献身的人数就达508人。正是通过这些活动,人类不仅认识了北极,也检验了自己向大自然挑战的信心、决心和能力。
  还有一点应该指出的是,在北极探险的早期,人们并没有把爱斯基摩人看在眼里,以为他们只是一些有待开化的民族。直到富兰克林的悲剧发生之后,北极探险者们才渐渐认识到要征服北极,必须得向爱斯基摩人学习。自豪尔开始,爱斯基摩人不仅给予历次的探险者以无私的援助,而且还加入了一系列的重要的北极考察,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同样是功不可没的。无论是阿蒙森打通西北航线,还是皮尔里征服北极点,都得到了爱斯基摩人决定性的帮助。因此,在人类进军北极的历史过程中,爱斯基摩人做出了极大贡献。
其他的北极第一
  三大目标都达到后,人类向北极进军不仅没停止,且步伐加快了,创造了一系列的第一。
  1913~1915年,俄国的两艘破冰船第一次沿北极海岸从太平洋航行到大西洋,并且发现了北冰洋中最后一个群岛北地岛和维克斯克海峡。
1926年,由意大利工程师诺比尔设计
的“诺加”号飞艇首次到达北极点
  1926年5月11日上午8时50分,挪威的阿蒙森、美国的爱尔斯沃斯和意大利的飞艇设计师诺比尔从同一地点出发,驾驶可操纵的飞艇“诺加”号,经过16小时40分钟的飞行之后,顺利地降落在北极点,并在那里插上了挪威、美国和意大利的国旗。这一行动使阿蒙森成了人类中第一个既到过南极点又到过北极点的人。又经72小时的长途飞行,于5月14日早晨在阿拉斯加的一个小村庄着陆。这也是人类第一次从欧洲越过北冰洋而到达美洲的飞行,全长5460.3公里。
  诺比尔的这次飞行成功在意大利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当时的法西斯头子墨索里尼希望用飞艇建立一条航线来搞运输,并且劝告诺比尔说:“最好不要拿生命去冒两次险。”但诺比尔却另有主意,他打算继续用飞艇来进行北极科学考察。1928年4月15日,诺比尔驾驶新设计的飞艇“意大利”号,陪伴着老的“诺加”号从米兰出发,于5月6日再次到达王湾。然后以此为基地,在西伯利亚以北的诸岛屿上空进行了几次飞行,并于5月23日将“意大利”号降落在北极点。但在回来的途中遇到了暴风雪,于5月25日下午7点半撞毁在冰面上。诺比尔和8个伙伴逃了出来,另外7个人和飞艇一起被大风吹得无影无踪。他们虽然发出了求救的信号SOS,但整个欧洲包括意大利却没有人听到。幸好在5天以后一个俄罗斯中学生用自制的无线电台接收到了这一信号,并通过莫斯科与他们的船只取得了联系。
  6个国家派出救援队伍,出动18艘船、22架飞机和1500人,苏联派出了两艘破冰船,每艘船上都载有一架飞机。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国际性的联合救援行动,集中体现了在极地环境下人类协调一致的合作精神。阿蒙森在奥斯陆的宴会上听到这一消息,当有记者问他是否准备前去救援时,他虽与诺比尔存在严重分歧,却毫不犹豫地说:“我准备立刻前往。”但因墨索里尼拒绝提供帮助而作罢。后来法国政府提供了一架飞机,一小组5人从特罗姆瑟起飞之后,便一去不复返。这次行动成了北极探险史上第一次飞机和人员全部失踪的空难事故。
  后来,诺比尔一行除一人冻饿而死之外,其余人员都被救起。
  十月革命后不久,苏联开始了大规模的北极考察。1921年3月10日,列宁签署命令,成立海洋所,负责对北冰洋及其周围陆地的调查。自那之后,组织了多次富有成果的科学考察,取得了大量资料和数据。特别是1937年5月21日,第一架飞机在北极点着陆,几天之后又有几架飞机到达,并第一次在这里建起了一个考察站。有4个人首次从北极点开始了他们随冰漂流的科学考察,并第一次观测到北极点附近的海洋深度大约为4288.5米。每隔48~56公里他们做一次声测深,共完成了33个点的一条大剖面,结果第一次发现北冰洋底起伏很大,并不像原来人们想象的那样,以为北冰洋是平的,像一个碗底。除此之外,他们还搜集了大量有关气候、洋流、海冰漂移、水体结构、地磁和海洋生物等方面的科学资料和数据,使人类对北冰洋的认识大大前进了一步。
  其他的第一还有:
  1958年,美国的核动力潜艇“诺特拉斯”号第一次从冰下穿过了北极点。
  1959年,美国“斯凯特”号潜艇第一次在北极点冲破冰层浮出冰面。
  1977年,前苏联的破冰船“北极”号破冰航行,第一次冲破冰层到达北极点。
  1978年,日本孤身探险家植村直己乘狗拉雪橇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只身到达北极点的壮举。他也是迄今为止从冰面上到达北极点的唯一的亚洲人。
  1986年,法国医生爱提厄完成了第一次靠人的体力独身滑雪到达北极点。
  如此等等。北极的第一将继续下去,以至无穷。
富兰克林之死
  一个半世纪过去了,人们对于富兰克林之死仍然觉得迷惑不解。因为,129名身强力壮的汉子,携带着足够3年以上食用的装备和物资,却无一生还,即使在当时情况下,这似乎也是难以解释的。
雷索鲁特湾,当年富兰克林全军覆没
的悲剧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本世纪80年代初,加拿大的比特博士对此产生兴趣,他把富兰克林悲剧看成灾难,希望到威廉王岛上搜集可能的遗物和骨骼进行研究,以便对他们的死亡原因作出判断和分析。
刚刚拉开毛毡时的托令顿的面孔

  1981年6月,比特小组经过仔细地搜集,在威廉王岛南岸海滨找到了31块人的骨骼,散布在一个石头窝篷遗址的四周。经过仔细研究和分析表明,这些骨头属于同一个人,且为22~25岁之间的青年男子。从保存得比较完好的那些骨头的凸凹不平的表面可以断定,在死前的几个月里,他确实受到坏血病的折磨。而更加严酷的事实是,在一根腿骨上他们发现了3条相互平行的刀痕,再加上骨头部残缺不全,显然是被人为地肢解过的,于是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当时有人确曾以同伴为食。
令人惊奇的是,托令顿的双手双脚
都被紧紧地捆绑在一起
  实际上,这并不是什么新发现。早在1854年,亦据当地爱斯基摩人提供的情况,人们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即饥饿的船员们曾经以人肉充饥,以延长他们生存的时间。后来,豪尔深入到爱斯基摩人中间,了解到了更加详细的情况。但是,人们并不相信,或者说没有勇气相信这样的事实。而事实终归是事实,130多年之后的研究,也只能得出同样的结论。这种事不仅发生在过去,在极端特殊的情况下,现在和将来都可能出现的。如1972年,发生在乌拉圭安第斯山上的一次空难就曾出现人吃人。问题仍然是,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
刚刚拉开棺盖的哈奈尔的面部
  1982年,第一个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在那位不知名的探险队员的骨骼中,铅元素的含量高达228ppm(百万分之228),而同一地点搜集到的两个爱斯基摩人的骨骼中,却只有22ppm和36ppm。也就是说,探险队员的骨骼中的铅含量比通常情况要高100倍。这立刻引起比特的高度重视。但一个化验结果很难说明问题。于是,比特决定开棺验尸。
死于1846年4月3日的威廉·西雷尼
  原来,富兰克林探险队进入北极不到半年,就有3个年青力壮的船员很快死去。他们的尸体就埋在第一次越冬的那个小岛上。1984年和1986年,比特科学调查小组两次来到这个小岛对3个坟墓开棺验尸。当打开死于1846年1月1日当时只有20岁的托令顿的棺材盖时,一个个惊得目瞪口呆。虽然时光流逝了138年,但因冰封雪盖的缘故,就像是刚刚死去不久似的。其他两个人中有25岁的哈奈尔,死于1846年4月3日,其状况也差不多。这3人本都身强力壮。特别是托令顿,据记载本是个健康活泼的小伙子,但在出发之后不到8个月的时间里就病人膏育,一命呜呼,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待全部化验结果出来之后,富兰克林探险队的死因又有了新的解释,即他们很可能是由于严重的铅中毒所致。在托令顿的头发里,铅的含量高达423ppm~657ppm,其他两位的含量稍低,分别为138ppm~313ppm和145nnm~280ppm之间,同样是相当之高的。严重的铅中毒不仅损坏人的健康,使人的体能下降,而且还能破坏人的神经中枢,使人的性情狂乱,行为失去控制。在这种情况之下,探险队后来的悲惨结局就可想而知了。
  据比特分析,虽然铅的来源可能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来源是罐头食物。听装罐头是1811年才在美国取得专利,作为一种新技术为皇家海军所用。而那时的密封罐头所用的焊料主要是铅和锡的合金,其中铅的含量高达90%以上。这种焊料还有一个缺点,所焊的缝隙常常会留下许多空隙,因而导致食物腐蚀变质。由此便引起了两个严重后果,一是导致食用者铅中毒,二是有相当大一部分罐装食品很快变质而无法食用。对富兰克林探险队来说,这两个结果都是致命的。这很可能就是富兰克林探险队全军覆没的最根本的原因。对此,人们能够说点什么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1890年,英国政府正式颁布法律,禁止在食品罐头的内部采用焊锡,但对富兰克林来说,却实在是太晚了。
究竟谁先到达北极点
  1909年9月1日,皮尔里正在返回途中,对北极探险一直非常关注的《纽约先驱论坛报》忽然收到了一个叫库克的美国医生的电报,声称他于1908年4月21日已经到达了北极点。9月8日,皮尔里发表声明说:“库克从来也没有到过北极点,他只不过是在欺骗群众而已。”于是,这两个曾经一起穿越格陵兰冰原的伙伴反目成仇,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真假猴王争夺战。《纽约先驱论坛报》支持库克,而《纽约时报》和颇有势力的国家地理学会则支持皮尔里,后来只好提交国会去投票。结果是135票支持皮尔里,只有34票支持库克。于是,皮尔里便成了官方的胜利者,被提升为海军上将,而库克则被非难至死,名誉扫地。
  但是,这场官司却并未因此告终。因为一场探险上的争论,正如一场体育比赛,怎么能由政治家投票来决定胜负呢?况且,库克并非凭空捏造,而是确确实实地深入到了北极地区。
  1907年,得到美国富翁布雷法利的资助,库克和唯一的伙伴富兰克来到北极一个爱斯基摩人的小村子越冬,并得到爱斯基摩朋友的大力支持和帮助。1908年2月,他们带着9个爱斯基摩人,11个雪橇,103条狗,1814.4公斤物资和一条6米长的折叠船穿过爱斯基摩米尔岛往北进发。3月18日,他遣回了支援部队,只留下两个20多岁的年轻的爱斯基摩人和26条最强壮的狗拖着两个雪橇继续前进,目标是要往北推进804.75公里。按照计算,他们认为,4月21日己经到达了北纬89o46′的地方,在那里呆了24个小时,然后踏上了归途。但是,直到1909年4月15日他们才重新露面。而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到什么地方去了呢?库克说,他们的路偏向西去,所以多用了一年的时间,冬天是在一座石头房子里度过的,直到1909年2月太阳升起时才继续南进。但这种说法却受到怀疑。其他不利于库克的证据还有:他说他在北进途中曾经看到过陆地和岛屿,但这是不可能的。更重要的是,曾全程陪同他们的爱斯基摩人提供证词说,在整个旅行过程中,他们的视野从来也没有离开过陆地。由此,人们得出结论说,库克的描述只是根据想象而已。
  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来愈多的事实表明,库克有可能是被冤枉的。因为,后来的观测表明,加拿大以北冰层确实是往西漂移的,因而使库克回程路线偏向西去是完全合理的。而在北冰洋中,经常可以看到酷似陆地和岛屿的冰山,甚至可以在这些浮冰上建立考察站,所以当年库克看到了这样的冰山便误认为是岛屿并没有什么好奇怪的。至于那两个年轻的爱斯基摩人说一路上总能看到陆地,大概可推测,因在北极冰原上行进,有时很难把陆地和冰山区别开来,而由于潮汐的作用,冰山或冰原到处都是,致使那两个年轻的爱斯基摩人误认为这就是陆地也说不定。
  那么,到底是谁先到达了北极点呢?也许是库克,也许是皮尔里,也许他们两个谁也不是。他们当时所携带的测量仪器都很粗糙,因此,谁也拿不出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他们到底到达了何处。实际情况很可能是,无论是库克还是皮尔里都没到达过北极点,他们只是到达了接近北极点的某个地方而已。1916年国会一个特别委员会在授予皮尔里海军上将的头衔时并没有说他是第一
  实际上,皮尔里也有说不清楚的问题。根据他的叙述计算,他在北极冰面上的行进速度达每天70.8公里,而在这之前,无论是南森、卡格尼还是他自己,在北极考察中的行进速度从来也没有超过每天14.4公里。1986年,美国一个考察队完全按照当年皮尔里的行进路线和运动方式到达了北极点。结果发现,在前9天里,他们每天平均只能前进3.58公里,从第10到21天,平均速度为每天8.05公里,第22到44天为每天15.39公里,第45到54天,由于冰面较平,装备减轻,天气转暖,行进的速度最快,达到每天28.64公里,约合18英里。由此看来,皮尔里的行进速度真可以说是天文数字了。
  历史就是如此在沿途留下无穷无尽的疑问让人们去争论,去思考,而它只顾走自己的路。

北极探险篇(二):北极探险与考察(世界地理知识)


   
自1909年美国探险家彼利向全世界宣布他踏上北极点以来这片凶险莫测的冰雪世界就逐渐成为许多大国所觊觎的一块战略要地。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目前没有证据表明任何一个国家的大陆架延伸至北极,因此北极点及附近地区不属于任何国家,北极地区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因此,不应支持任何国家或利益集团对其进行划分和占有。有分析人士指出:近年来,加拿大、俄罗斯等环北极国家不断通过军事途径宣示主权已经给该地区带来了不稳定因素。未来随着北极冰盖逐渐融化,各国针对北极地区的争夺将更加激烈,而国际社会的通力合作将是缓和这一多边问题的唯一途径。
   
人类对北极的探险活动始于公元800年以前。在1597年,荷兰人巴伦支开始了他的北极探险航行,但他一去就杳无音讯。在300年后,人们在他曾住过的冰丘小屋里发现了他的遗物。美国探险家罗伯特·彼里,在作了23年极地探险的充分准备后,于1909年4月6日胜利到达北极点,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到达北极点的人。挪威极地探险家阿蒙森于1911年12月14日抵达南极点,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到达南极点的人,而与他角逐南极点的英国探险家斯科特经过极其艰辛万苦,也与1912年
1月17日抵达南极点,但在从南极点的回程中,斯科特及其队友5人全部殉难长眠在冰雪大陆。他们谱写了人类早期极地探险考察的英雄史诗和悲壮赞歌。
   北极概况   北极地区(Arctic
Regions)又称北方地区,是指地球北极圈(北纬66o
33’)以北的区域,包括北冰洋及其环绕的岛屿和欧洲、亚洲、北美洲的北方大陆。总面积约2100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约800万平方公里,北冰洋面积约1470万平方公里,相近于南极洲的面积(1400万平方公里)。北冰洋是一个四周由大陆包围、近于封闭的海洋,号称世界第四大洋。北冰洋在四大洋中面积最小,平均深度也最浅。它有7个附属海,分别为:挪威海、格陵兰海、巴伦支海、白海、东西伯利亚海、楚科奇海和波弗特海。由于北极与南极一样,地处高纬度地区,其自然环境、气候特征与南极相似,同时南极和北极是地球的两大冷源、风极和寒极,也是全球变化,特别是全球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地区,在全球变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北极在环境、气候特征上又与南极的有差异,北极的年平均气温为-10度左右,较南极的年平均气温约高15度-20度,极端低温为-70度,较南极最低气温-89.2度约高20度。也就是说北极的冬季,相当于南极的夏季,所以南极的冬季才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方。但北冰洋湿度大,在夏季期间气温又偏高,所以潮湿多雾是北极夏季气候的一大特征。1999年7月至9月的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在北冰洋作业的一个半月中,就有近2/3的雾天,给科学考察和冰区航行,特别是直升飞机的飞行带来了诸多困难和危险。
  
   
北极地区(主要是北冰洋)的资源极为丰富,尤以石油、天然气、煤和金属矿产资源著称。石油、天然气贮量最为丰富和重要,其贮藏量约占全世界总贮量的
l/3,并且早已由北欧诸国先期开发利用。1960年代后期,英美联合公司就在北美洲阿拉斯加北方,勘探出高产量石油和天然气,继而又在巴仑支海、挪威海和喀拉海的大陆架,以及加拿大的北极海陆架,发现了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北欧诸国为争先开发利用北极地区的油气资源,从1970年代初开始,就大规模的进行针对油气资源的海洋学、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学、海洋沉积学与海洋生物学等综合科学调查。至今,北极的油气资源已大大先于南极而被人们所开发和利用。北极地区的生物资源不仅较南极种类繁多,而且生物数量也远大于南极。如北极熊、驯鹿、麝牛、北极狼、北极狐、及种类众多的鸟类,北冰洋中的鲸吞、海豹、海狮、北极虾,以及广泛分布于北极海域中的北极鲟鱼、北极鲑鱼、马舌碟鱼和毛鳞鱼等,都是早已被人类进行了商业开发和利用,而且北极海域也是世界的著名渔场。近些年来,各国在北极海域的捕获量约占全世界捕获总量的l/10。北冰洋是由环北极的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的8个国家所环绕,加之北极地区特殊的地理与环境、政治与经济、人口与资源、历史与文化背景的差异,在北极地区形成了三种不同性质的组织与社团,各自按其建立的宗旨行使职权。由环北极的8个国家,即加拿大、丹麦、芬兰、冰岛、挪威、俄罗斯、瑞典和美国,为了共同考察北极和科学研究之需要,于1990年8月28日成立了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The
International Arctic Science
Committee——IASC)。1991年以来,一些非北极国家亦陆续加入IASC,现已有正式成员国17个,这些非北极国家为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荷兰、波兰、瑞士、英国、中国。IASC是一个非官方的科学计划与协调组织,其宗旨是制订北极科学考察研究、环境保护的规划和计划,并协调、组织和促进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研究、环境保护与学术交流与合作。
   
由上述8个环北极国家于1996年9月19日发起组织了北极理事会(Arctic
Council--AC),AC是北极国家政府间的官方性组织,其主要宗旨是:决策、协商、讨论与协调北极地区政府与国家之间的重大事务,并制定出政策与形成法律性文件,通过定期召开AC成员国政府间的部长级会议来实施与推进。北极地区社团组织(Indigenous
Communities),是由环北极地区土族居民自发组织起来的民间社团组织,具有鲜明的地区性和民族色彩。其主要宗旨是;维护地区和土著民族的利益与风俗习惯,保护北极环境、文化遗产与自然景观。北极地区现有人口约900万,主要分布在8个环北极国家的北纬60o以北地区。其中土著居民约200多万,由20多个民族组成,最大的民族约30多万人,最小的约200多人。具代表性的土著民族有爱斯基摩人(亦称因纽特人)、阿留申人、鄂温克人、萨米人、拉普人、楚科奇人等。这些民族世代生活在气候环境恶劣的北极地区,靠渔猎为生,居住极其简陋,但他们顽强地生活在地球的冰雪之极,可以说是北极地区的真正主人,是我们地球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成员。至今,他们既享受着现代科技与物质文明生活,又保留着北极地区少数民族传统的渔猎和生吃鱼肉的风俗习惯。
   北极科血考察  
 从20世纪20年代至80年代。各国科学家对北极开展了空前大规模的科学考察活动、在这近半个世纪中,约有170多艘船只在北冰洋进行过300多个航次的考察,取得了7000多个测点的综合性海洋学和海洋地质学资料。其中,前苏联就动用了55艘船、进行了80多个航次的考察,居世界第一位。从20世纪50-70年代,特别是1957-58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年间,美国、前苏联、英国和加拿大等国,在北冰洋沿岸,还建有100多个陆基考察站和在海冰上建有数十个浮冰漂流考察站,对北极地区和北冰洋进行综合性、多学科的考察。与此同时,还起用飞机、潜艇和遥感卫星对北极开展了海陆空、大规模的立体式考察,对全面了解北极的海洋、海冰、气象、生物、地理、大气化学与物理、地质与地球物理、人文自然环境及对北极的矿产资源、尤其是油气资源的前期调查、勘探与开发等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1990年08月28日,8个环北极国家为加强北极的科学考察,发起成立了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IASC),统一规划、制订、协调和组织北极的国际合作科学考察,例如;1970-76年,美国和加拿大联合进行的北极冰动力学联合实验、1979-80年开始的国际气候研究计划中的极地试验、1988-89年,美国、加拿大、挪威和英国联合组织实施的北极东部协调试验计划等都是这一时期中在北冰洋进行的颇具代表性、有重大意义的国际合作考察,对人类进一步认识北极及其在全球变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和重大的经济及军事价值。现今,北极与全球变化相互关系研究的重大课题主要集中在如下科学领域;1.全球变化对北极的影响;2.与地球系统有关的北极过程;3.北极地区的自然过程;4.北极地区的持续发展。北极军事地位重要、科学意义重大、矿产、油气和渔业资源丰富,潜在交通价值巨大。在政治、经济、科学和军事上对世界各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北极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决定了它在国际政治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成为多领域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
  
   
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北极地区的逐渐开放,有关国际组织和国家相继推出了北极地区的研究计划,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开展了北极研究。为了有效开展对北极地区的长期研究,除环北极圈国家在自己的本土建有北极科学考察站外,德国、法国、英、意、日、韩、波兰等非北极国家根据《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也在北极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地区建立了一批科学考察站,共有17个国家的研究机构在群岛开展研究活动。各国北极科考合作也在增加,成立了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等组织,协调各国开展北极科学研究。1961年《南极条约》生效,冻结了各国对南极主权的争夺。但有关北极的问题,目前尚无类似条约。因此,各国只能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处理北极附近地区的资源开发、大陆架以及公海利用事宜和争端。
   中国与北极   
中国地处北半球,北极的地理环境、人文与气候对中国的影响较南极更为直接、更明显。中国的气候、自然环境和地质构造又是全球环境变化、世界气候变异和全球大地构造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早在19世纪中叶,欧美褚国的探险家就沟通了北极通往亚洲和中国的海上通道,使中国与北极的联系和往来更为直接和密切。新中国成立之初,以著名科学家竺可桢院士为代表的一批老科学家就提出,中国应开展极地科学考察,特别是开展北极科学考察,不仅有其重大的科学意义,对我国的气候、经济、科技与文化,特别是农、林、牧、副、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早在1925年,中国政府就签署了由海牙国际法院主持的“斯瓦尔巴条约”(Svalbard
Treaty),依据该条约,中国人至今有权自由出入位于北极圈内的、由挪威政府行使主权管理的斯瓦尔巴群岛(Svalbard
Is),并可在那儿进行正常的科学考察和生产活动。1948年,当时在加拿大留学的高时浏教授参加了加拿大北极考察队,在北极开展了大地观测和磁北极点的精确测量工作,他是中国人进入北极圈开展科学考察的第一人。自那以后,先后又有多起民间组织的北极考察,其中影响较大的是1995年3-5月,由中国科协发起组职的远征北极点科学考察活动,对北极的自然环境、地理气候、冰雪资源和人文经济等方面开展了综合性的考察,他们于5月6日沿西经70度线到达北极点。为中国政府首次开展北极科学考察积累了经验和资料、打下了基础。
中国北极科学考察黄河站
1999年首次到达北极科考的中国科学家
   
中国的北极科考   
1999年7月1日-9月9日,我国利用《雪龙》号破冰船实施了“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此次考察参加的人数为124人,其中科研和技术保障人员66人、新闻记者20人、船员38人,分别来自7个部、委、局的40多个单位和香港、台湾地区的科学家,还有来自俄罗斯、日本和韩国的科学家参加。是一次由中国政府组织的、以中国科学家为主体的国际北极科学考察活动。考察历时71天,于1999年7月1日从上海出发,经我国东海、黄海,穿过朝鲜海峡、日本海、宗古海峡、鄂霍次克海、白令海、经白令海峡进入北冰洋海区,考察研究海区为:北太平洋(白令海)、北冰洋区的楚科奇海、东西北利亚海、波弗特海、加拿大海盆、北极冰缘区、浮冰区和多年海冰区。先后四次穿越北极圈,直升飞机冰上作业最北到达北纬77°18’,西经160°49’之处,雪龙船冰区作业最北到达北纬75°30’,西经162°26’之处。总航程达14200海里(约26310公里),总航时为1238小时。考察研究学科包括:海洋学、气象学、生物学、海冰学、大气化学、高空物理学、地理学、地质与地球物理学、测绘学、环境与人文科学和渔业资源调查。考察取样深度从洋底3900米的深海底质、物理海洋学、底栖生物学取样到大气30公里上空的平流层的数据采集,形成了海-冰-气-生物相互作用与影响的立体式、多学科与交叉学科的综合性科学考察。此次考察的科学目标十分明确,那就是:1.北极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和对我国气候的影响。2.北冰洋与北太平洋水团交换对北太平洋环流的变异影响。3.了解北冰洋邻近海域生态系统与生物资源对我国渔业发展的影响。经过全体中外科技人员和船员的团结拼博、协同努力,圆满完成了预定的科学目标和任务、获得了大批极其珍贵的样品、数据和资料,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正在陆续出版。2003年7月15日-09月26日,我国利用《雪龙》号破冰船实施了“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
。此次考察历时74天,航程14188海里。获取了北冰洋和白令海大范围的209个站位的海洋水文、海冰、大气、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和海洋地质多学科立体实测数据和样品,圆满完成了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各项任务。开创了《雪龙》号破冰船跨越北纬80度等多个新记录。有来自中国10多所研究机构和大学、美国阿拉斯加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国际北极研究中心、加拿大海洋科学研究所、芬兰海洋研究所、韩国海洋研究所极地科学实验室、日本北海道大学、俄罗斯南北极研究所的109名中外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参加本次考察。
    2004年7月28日,中国政府在北极建立了第一个常年科学考察站——中国北极黄河站。中国北极黄河站位于挪威北部海域斯匹次卑尔根岛的新奥勒松镇(78o55"N,11o56"E)。站区建造面积达500平方米的房屋(两层,包括厨房、车库、实验室、宿舍、储藏室等),常年保持4-6名工作人员,最多可供20-25人工作和居住。该站建成后,中国派出了气象学、高空大气物理学、生物与生态和环境科学的科研人12人在站上进行了第一年的科学考察活动。至今,以北极黄河站为平台,已成功组织开展了4次北极环境、气候、雪冰、生物等综合学科考察。中国北极黄河站将重点支持围绕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极区空间环境与空间气候、极地环境中的生命特征与过程三大科学领域开展研究。特别是该地区的地磁场空间环境与我国在东南极的中国南极中山站构成了地磁共轭关系,为开展南北极地磁空间物理现象的共轭对比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同时在该站还将开展地质学、冰川学和生物多样性的调查与环境监测工作。
   北极备受相关国家关注   
由于北极蕴藏着石油储量200-400亿吨,天然气36-83万亿立方米等丰富的宝贵资源,俄罗斯、美国、丹麦、加拿大、挪威、冰岛、芬兰和瑞典8个环北极圈国家争相提出主权要求。地近赤道的印度也派出探险考察组意欲分一杯羹。俄有1/3的土地在北极圈以内。世界4/1的碳氢燃料在俄北极地区,俄国民收入的11%和22%的出口来自北极地区。未来北冰洋冰山可为世界提供大量纯净水,为俄赚取外汇。北极冰层融化加快,可能很快出现对欧美亚诸国极具商业价值的北冰洋边缘新航道。并能使俄北方舰队对美和北约构成直接威胁。2008年9月,梅德韦杰夫总统主持召开俄安全会议,批准了《2020年前俄罗斯北极国策基础》,他在会上说:北极对俄罗斯有战略意义,首要任务是把北极变成俄罗斯21世纪的资源基地。加拿大一半领土在北极圈以内。政府计划5年内投资5亿美元绘出北部能源和矿产资源图。2009年8月在北极圈内举行了“北极熊—09”联合军演,该国总理观摩,科目是北极圈长距离巡逻和野外求生。还表示将建北极兵团。难买拥有自身领土50倍的格陵兰岛,还要与加争夺格陵兰附近的汉斯小岛。冰岛、瑞典、和芬兰不算北冰洋沿岸国家,但属北极圈国家,三国伙同丹麦和挪威于2009年2月开了北冰洋安全合作会议,标志着北约和欧盟也想分一杯羹。美国早在冷战时期就在阿拉斯加建立多个军事基地,在北约盟国和丹麦等国部署导弹和雷达。2008年拍破冰船对北极阿拉斯加大陆延伸进行测绘。2009年1月美提出北极战略,拟每年投4亿美元用于北极考察和开发,不容他国抢占先机。鉴于世界大国纷纷介入,俄《共青团真理报》甚至预言:第三次世界大战极有可能在北极爆发。早在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就规定:国际大洋和底土及其资源属于“全人类共同继承的财富”,北极点及北冰洋不属任何国家。周边国家只对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资源有开发权如能证明200海里以外海底地形为本国大陆架延伸,专属经济可延伸至350海里。各国无法完全瓜分北冰洋,因为离北极点最近的礁石与北极点之间仍超350海里。
   
目前,北极正经历着大气、海洋、陆地、生态和社会的重要和快速变化过程将对北半球和全球的气候乃至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中国地处北半球北极地区自然过程及其变化对中国海洋、气候、生态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为《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缔约国中国有权进出地处北极的群岛地区从事科研等活动。作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缔约国中国有权分享“区域”及其资源的权利有权进入北极公海地区行使包括海洋科学研究在内的公海自由。这对维护中国的海洋权益认识极地系统进而认识整体地球系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对中国的气候、环境、农业、资源等方面的研究也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来源:https://www.shanpow.com/zgjm/290850/

《北极探险.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阅读
  • 代理协议 代理合作协议书 代理协议 代理合作协议书
  • 抗疫期间思想汇报 抗疫期间思想汇报
  • 2020全国两会精神心得 2020全国两会精神心得
  • 社区矫正 社区矫正案例 社区矫正 社区矫正案例
  • 新消防员新训感悟 新消防员新训感悟
  • 防溺水的心得体会 防溺水的心得体会
  • 发展党员对象思想汇报 发展党员对象思想汇报
  • 幸福生活诗歌朗诵稿 幸福生活诗歌朗诵稿
为您推荐
  • 疫情期间的作文
    疫情期间的作文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人们平静祥和的生活,抗击疫情,人人有责!以下是本站分享的疫情期间的作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疫情期间的作文由于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我过新年的行
  • 2019辅警纪律作风整顿剖析
    2019辅警纪律作风整顿剖析
    通过认真回顾自已近年来在工作、生活中的表现,切实感觉到与上级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有必要进行认真查找自己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不足,并剖析根源,找准原因,明确今后的整改方向,以下是本站分享的2019辅警纪律作风
  • 2020年书记讲党课
    2020年书记讲党课
    党课是党组织以授课方式对党员进行思想教育的一种方法,是党员组织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以下是本站分享的2020年书记讲党课,希望能帮助到大家!2020年书记讲党课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
  • 党员互评评语(10条):党员互评批评意见50条
    党员互评评语(10条):党员互评批评意见50条
    党员互评评语(10条):党员互评批评意见50条党员互评评语(10条)1周悦欣同志生活上乐于助人,善于团结,平易近人。工作上吃苦耐劳。思想上自觉地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 中蜂饲养管理技术3篇
    中蜂饲养管理技术3篇
    中蜂虽然与西蜂饲养管理有许多相同之处,但由于中蜂有其特有生活习性,在饲养管理方 法上, 必须更适应中蜂的某些生活习性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中蜂饲养管理技术,以供大家参考!中蜂
  • 酒后驾驶学习满分教育心得体会
    酒后驾驶学习满分教育心得体会
    酒后驾驶学习满分教育心得体会我叫wangfugui,因心存侥幸,误以为少量饮酒不会对驾驶行为有影响,于是饮酒后驾车被执勤警务拦下,对我进行处罚,并且安排满分教育、路口执勤体验教育。通过这几天的教育
  • 学会分享高二作文800字
    学会分享高二作文800字
    人在生活中一定要学会分享,能够让生活多一份精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学会分享高二作文800字,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学会分享有时候,我和妹妹会因为一点零食或是一个玩具而吵起来,这时;妈妈就会走
  • 初一我的好朋友作文500字
    初一我的好朋友作文500字
    朋友在我的生活里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的心灵,让我的生活有了一丝丝的光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初一我的好朋友作文500字,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我的好朋友我有一个好朋友,叫顾家诚。他是一个文
  • 女同性恋是如何过性生活的
    女同性恋是如何过性生活的
    女同性恋,又称女同、拉拉、百合、蕾丝边(Lesbian),简称LES。女同性恋是指女性间对性与爱的欲望,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篇关于女同性恋之间是如何过性生活的文章,欢迎阅读。女同性恋是如何过性生活的蕾
  • 女同性恋是怎么过夫妻生活的
    女同性恋是怎么过夫妻生活的
    女同性恋,也被称为女同、拉拉、百合、蕾丝边。女同性恋是指女性间对性与爱的欲望,很多人好奇女同性恋之间是怎么过夫妻生活的问题。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女同性恋吧!女同性恋的夫妻生活蕾丝边可作为名词,意指自认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