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被贬经历


苏轼 2019-08-18 19:27:55 苏轼
[摘要]第一篇苏轼被贬经历:苏轼三次被贬的原因是什么提起苏轼,大多数人对他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诗人,但其实除了这个身份之外,他还有另一种身份,一个身有官职的朝廷官员,二十岁那年他就考中了进士,称得上是年少有为,但是他的仕途走得却并不平坦,做官期间他有过三次被贬的经历。苏轼像第一次是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因

【www.shanpow.com--苏轼】

第一篇苏轼被贬经历:苏轼三次被贬的原因是什么


提起苏轼,大多数人对他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诗人,但其实除了这个身份之外,他还有另一种身份,一个身有官职的朝廷官员,二十岁那年他就考中了进士,称得上是年少有为,但是他的仕途走得却并不平坦,做官期间他有过三次被贬的经历。
苏轼像
第一次是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因为苏轼自从进入朝廷之后就一直反对由王安石领头的‘新法’一派,再加上当时的他在文坛上的地位很高,他的诗词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是很大的,这也就间接阻挠了‘新法’的推广,引起了变法派对他的强烈的不满,他的政治对手将他所有诗词收集起来,成为在朝堂上攻击他的理由和借口,引起皇帝对他的不满之后被贬。
第二次是被贬惠州,但是这一次苏轼可以说是很无辜的,守旧派的领导人物当时的太皇太后高氏病逝后,变法派抓住机会一度成为朝廷上的主导力量,守旧派因此被变法派大肆打压,苏轼也因为一贯所站的立场,再加上当时的他是元祐党人的领袖,被变法派全面打压,也再次被贬。
第三次被贬儋州,这次被贬的原因比上次更简单,新派虽然已经在朝堂上占了上风,但是为了将旧派彻底压的再无出头之日,新派对旧派进行了一次全方位、大规模的打击,所有的旧派人员被贬了一遍之后,为了以防万一又再一次被贬远,苏轼也在其中。
关于苏轼的资料介绍
翻阅各种记录,关于苏轼的资料的确很多,但是确显得杂乱不堪,下面通过整理归类,从几条索引线来看看伟大学者苏轼的一生。
苏轼的素描
根据人物线,可以这样来描述苏轼。苏轼,字子瞻,也称东坡居士,随着时间推进,到了后来,苏东坡这个名字反而比苏轼显得名气更大,人们也只记得苏东坡这个名字了。苏轼在家中并非独子,正史中并没有详细的记录苏轼排行第几,有几个兄弟姐妹,但却因为他的父亲和他的弟弟名气很大,被人们默认为家中只有两个儿子,苏轼排行第一。但野史中关于苏轼的兄弟姐妹的描述却并非如此,苏轼家中除却弟弟苏辙以外,还有一个更为有名的妹妹,名字不详但外人皆称呼她为苏小妹,也是一大才女,可惜早年因病去世。苏轼一生共有三任妻子,姓氏皆为王姓,与第一任妻子的感情最为深厚,但却是第二任妻子陪伴他经历了更多的风雨波折。
根据时间线,苏轼的一生经历了起起落落无数。从他赶考题名,到赴任就职,这为他的第一起。而后因进言针砭新政弊端,得罪大臣王安石政途被贬为他的第一落。苏轼被贬并未磨灭心志,在杭州任官时依然尽心竭力为百姓谋福,为朝廷解忧,仕途逐渐也慢慢有所起色,是为他的第二起。但却经过有心人对他诗词的刻意歪曲,被朝廷问罪并且遭遇牢狱之灾,此为他的第二落,也是他人生的最低谷。而后,虽然复为朝廷官员,但终其一生在政途上终究没有太大的起色。
苏轼晚年怎么样
苏轼(公元1037-公元1101年)字子瞻,因为后来曾经在田园间种田所以自己又号称“东坡居士”。他在诗词、书法、书画等各个领域都有着很大的成就,也是北宋时期文学史上成就最高贡献最大的文人代表之一。苏轼性格生性豁达,为人坦率认真,他用自己的诗词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社会的态度。但是这样一个著名伟大的文学巨匠他的晚年生活却有了很大的变故。
苏轼雕塑
首先是从煕宁四年(公元1071年)开始,朝堂之上开始发生转变,革新变法让苏轼有些难以接受,他曾经当着众大臣的面谈论革新的不足之处,因为当时他和朝中许多大臣政见不合,苏轼只好请求外放,多次到偏远的地区为官。
后来1080年所发生的“乌台诗案”更成了苏轼人生的转折点,直接被抓进牢狱几次差点丧命,后来还是因为赵匡胤曾经说过不杀贤士这样的话,苏东坡这才逃过一劫。他被贬到黄州这样的偏远地区,有段时间竟然种田为生。到了1084年(元丰七年)才离开黄州要到汝州去走马上任,因为路途遥远且手中经费不足,再加上当时他的小儿子又不幸夭折,种种的打击夹杂在一起也让苏轼身心尽疲,他上表请求去常州居住,这才渐渐安稳下来。
苏东坡后来也在官场上多次起起伏伏,他渐渐的对官场和仕途已经心灰意冷,可惜在公元1097年的时候,已经62岁的苏轼再次被贬海南。直到宋徽宗大赦天下,可苏轼年事已高,终于还是在回归的途中逝世。
苏轼的浣溪沙主要内容是什么
苏轼,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大名家,留下了多首脍炙人口的杰出之作,他生于北宋期间,宋词便是当时文学创作中的一大流行线,而苏轼便是个中翘楚。他的有名之作太多,其中浣溪沙便是其中极为出名的一大系列。
浣溪沙 苏轼
可能大家会疑惑,为何浣溪沙是一大系列,在众人眼中这应该是苏轼的众多宋词中的一首,浣溪沙为题名。然而大众众人意料之外,浣溪沙的确不是宋词的题名,而是一个序列的名称,其来源也并非在宋朝,而是兴起于唐朝,作为教坊的曲名曲线,后随时朝代的更迭,演变成了宋代的词牌名。
词牌,说的就是宋词的格式。因为宋词格式变化多种,种类可达1000余种,为了更好的辨认和区分它们,便将不同的格式用不同的词牌名进行区分。浣溪沙便是其中的一类,主要格式有五种,字数分别可为四十二、四十四、四十六字三种。
苏轼的浣溪沙共有4-5首,《簌簌衣巾落枣花》便是浣溪沙系列中的一首,整首词的意思是讲述苏轼在路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因为路途漫长,昏昏欲睡而实在口渴难耐,便敲开一位农家的门,想讨口水喝。浣溪沙上半段是用来写景,下半段用来抒发情感。借着对路途中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苏轼虽劳累但看百姓安居乐业而感到淡淡的兴奋之情,同时也体现了苏轼是一个爱民、体恤百姓的好官。
苏轼称诗人王维什么
王维,号摩诘居士,生于唐朝,是著名的诗人、画家、政治家。与苏轼相同的是,王维年轻时期,抱负远大,希望做出一番事业,为朝廷效力,为百姓分忧,但都因为政局变化,云波诡谲,怀才不遇。
王维画像
王维自小聪颖过人,才华出众,在诗歌方面,没到他弱冠之年,已经有可以查阅到的文史资料了,勤奋好学,年纪轻轻便入朝为官。王维的前半生几乎可以说是风平浪静的,直到安史之乱后。安史之乱发生后,王维被贬,日渐消沉,便终日在山水与佛之间寻找精神寄托,一方面来抒发自己的闲情逸致,一方面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感,也许就是王维脱离官场,迷恋自然的清新淡远,为后代留下了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尤其是王维的山水田园之作,与孟浩然并称为“王孟”文学成就可见一斑。苏轼曾经称赞他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苏轼一向清高,很少夸人,但王维画画上的成就,让苏轼也为之折服,他称赞王维的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的画,画面十分丰富,层次分明,由远及近,动静结合,神韵淡雅,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意境。也许就是因为王维长期沉溺于自然美好的事物,对大自然感同身受,培养了自身敏锐的观察能力,因此笔下的山水更加富有意境,耐人寻味,其神韵更是别的画家鲜少能比拟的。
苏轼做官的原因是什么
众所周知,苏轼是我国宋朝的著名文学大家。深得皇帝赏识。1057年,宋神宗时,苏轼做官,深得赏识,曾在徐州,湖州等多地任职。后来却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到了宋哲宗时期,苏轼曾任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颍州等地。晚年时期再次被贬,宋徽宗时才被特赦北还。
苏轼画像
在苏轼做官期间,发生了许多趣事。传闻说苏轼虽然为官多年,但是并没有像其他官员的豪宅,在京城更没有自己的宅子。在开封做官期间,儿子大婚,无奈自己这个做父亲的却没法为儿子购置一套新房。波折之下,苏轼借了好友的一套房子这才把儿子的大事给办了。虽然只是为官期间的一件小趣事,但是类似的事情可不少,由此可见,苏轼的这些官做的是有多清廉。
其实,纵观史书,苏轼一再被委以重任,一再被贬,无非就是因为朝廷有所顾忌,还有党派之争的种种因素。但这些丝毫不能影响苏轼。无论做官还是被贬,他仍然有着自己的原则。在位时,一心为百姓着想,为官清廉,整顿吏治,务实为民。作为一名文人,他有着自己的报国大志,想要国家富国强兵。所以在职期间,一直踏踏实实,关心人民的切实利益,关心大众疾苦。虽然屡次被贬,但是他不计较个人荣辱得失,两袖清风,深得人民喜爱。
无论做人做事还是做官,苏轼都始终干实事,不空谈。

第二篇苏轼被贬经历:苏轼:我的一生,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


《红楼梦》中贾宝玉是一个杜撰的高手。
他这样说,除四书外,杜撰的也太多了,偏只有我杜撰的不成。
袭人也转述过宝玉的话。只除了什么‘明明德’外就没书了,都是前人自己混编纂出来的。
所以贾宝玉也经常会杜撰出诸如《古今人物通考》之类的书籍出来。
他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这个杜撰,足有乱真之妙。 不过,毕竟贾宝玉只是小说中的一个虚拟人物。
要说现实中,真有这样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人,
居然敢于把自己杜撰的典故写在国考的试卷里,
并且骗过了大名鼎鼎的主考官欧阳修。这个人就是苏轼。
嘉祐二年是一个值得让历史铭记的日子。
因为这一年有一场被称为“天下第一榜”的会试。
大家所熟知的“唐宋八大家”中宋朝占其六,那么在这一榜中,
欧阳修是主考官,苏轼、苏辙、曾巩都在此榜之列。
当然,还有苏洵,作为家长,也亲自把二苏送到考场上,自己在考场外等候。
就在这一场考试中,苏轼杜撰了这样一个典故。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日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欧阳修看了这份试卷,认为应点状元。可是他觉得这很可能是自己得意门生曾巩的作品,为了避嫌,就给点了榜眼。
自此之后,苏轼算是走进了仕途。不过,他的仕途可一直都不顺利。
从乌台诗案开始,苏轼的生活好似进入了一个“升迁、被贬”的怪圈。
不过,这倒也成全了他一件事。
他在许多地方都任过职,也结识了许多人,更重要的是留下了许多传世的诗词。
苏轼的诗词非常飘逸,最让人喜欢的应该是这首《和子由渑池怀旧》 :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知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是苏轼为他弟弟苏辙写的一首诗。
这首诗还给后世留下了两个成语,飞鸿踏雪,鸿飞爪在。
无论在哪里,苏轼都不缺少朋友。就比如在凤翔的时候,他跟董传是好朋友。
后来苏轼准备从凤翔回长安了,于是给董传留下了一首诗《和董传留别》: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其中“腹有诗书气自华”成为千古名句。
其实整首诗连贯起来读的意境更好。
特别是“寻春马”用的很传神。
说起马,苏轼还有一首诗就用得更好了。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刚从大狱中出来,被任命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写道:
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
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
从文字中就能看得出来,苏轼丝毫没有因为入狱而变得颓废,反倒是又增加了几分傲骨。
这意思是说,老夫就是一个疆场归来的战士,
虽然他日的战马放归南山了,但老夫也不跟你们这帮游手好闲的家伙一起去城东玩斗鸡! 苏轼在黄州的这段时间,还真是韬光养晦,开始冷静思考人生了。
在这里,他写过这样一首词《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寂寞沙洲冷成为名句。
当然,苏轼在黄州最有名的作品当属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帖》。
前两名分别是王羲之的《兰亭序》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
后来,苏轼从黄州被调任汝州上任,经过庐山。
在这里,他写下了大家都熟知的《题西林壁》。
其实,苏轼在庐山逗留时间不短,除了这首《题西林壁》,另外还有一首偈子,是题东林寺的,境界玄妙。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静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之后,苏轼又写了一首对于庐山感悟的偈子: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原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静静对比一下,就会发现,从前一首偈子的汹涌澎湃,到了后一首偈子,已经是净叶不沉了。
事实上,苏轼还没有来得及到任汝州,神宗皇帝就驾崩了。
新皇登基,安石派被打压,传统派重新登上历史舞台。苏轼也被重新启用被调回京。
可是,苏轼特立独行的个性,他不愿意跟任何人拉帮结派,结果两派都排挤他。
没有办法,他主动申请外放。
于是,他被外派到了杭州。
到杭州以后,他开始清理西湖的淤泥,并修建了现在著名的苏堤。
苏轼写西湖的诗词很多,最著名的当然非《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莫属。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为什么写的这么好呢?因为在西湖,他结识了传奇才女王朝云。
之后,朝廷的宰相像走马灯一样的更替。
每换一次,就会有人想起,苏轼是个人才呀,于是苏轼就又进京了。进京之后,又得罪了人,于是再被贬出京城。
就这样,苏轼先后出任了颍州、扬州、定州等地的知州。后来又被贬至广东惠州。
苏东坡是一个实干家,无论在哪里,他都会为当地百姓做出贡献。
在定州的时候,他把家乡湄洲的水稻引进来,实现了“南稻北移”,将定州变为了富庶之地。
人们在稻田里边插秧边唱歌,这就是民间定州大秧歌的由来。
到了晚年,他被贬到海南儋州。因为这个时候,是他的同学章惇做了宰相。
关于章惇,了解的人可能不多。不过,别看这个人在历史上名不见经传,但心气相当的重。
刚才我们说,苏轼是嘉祐二年那一榜的榜眼,那么状元是谁呢?状元就是章墩的侄子章衡。
按理说,自己侄子得了状元,做叔叔的应该高兴才是。
可是章墩觉得脸上特没有面子。
大家同场比试,侄子是状元,叔叔只是一个普通进士,情何以堪呢?
于是他一气之下,回去复习重考。结果在来年,他终于获得头榜甲等第五名。
章墩开始时候跟苏轼关系还是不错的。
因为那时候大家都是同科之谊。有一次,章墩跟苏轼一起游玩,
山崖间有一个独木桥,苏轼吓得不敢过去。
章墩非常从容的过去了,并且在对面写上:章惇、苏轼到此一游。
经过这件事之后,苏轼觉得,此人善于冒这种无谓之险,将来一旦掌权,必定大杀四方。自此苏轼不敢再与章墩走近。
果不其然,章墩当了宰相之后,党同伐异、犁庭扫穴,对于政敌如秋风扫落叶一般,一个也不放过。
当然,苏轼也成了他无情扫除的对象。他把苏轼贬到了儋州。
儋州太过偏远了,苏轼这时候年事已高。身边只有西湖才女王朝云跟随着他。
后来朝云死了,苏轼为她做挽联一副: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而这个“不合时宜”,既是苏轼的自评,也是朝云对他的评价。
纵观苏轼一生,虽然不合时宜,但他一生始终对生活充满激情。
在黄州他发明了东坡肉,在杭州发明了东坡槐,在定州发明了大秧歌……只要他经过的地方,都留下让人怀念的足迹。
他在给苏辙的《沁园春·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中说得好:用舍由人,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苏轼一生妻妾侍女不少,但最后跟随他去儋州的唯有朝云一人。
我们既然以《红楼梦》开头,依然要以《红楼梦》结尾。
在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贾雨村说,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馀者皆无大异。
大仁者应运而生,大恶者应劫而生。
还有一类人,上则不能为仁人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置之千万人之中,
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千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千万人之下。
其中例举人物颇多,在卓文君、红拂、薛涛、崔莺之后的最后一人,即是在西湖二人一见倾心、自此终身对苏轼不离不弃的王朝云。
作者:风林秀,鱼羊秘史签约作者。
特此声明:本文由「鱼羊秘史」制作出品,未经授权,不得匿名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第三篇苏轼被贬经历:苏东坡被贬之启示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最高成就代表(之一)。现代人对苏东坡记忆最深刻的事情,应该有两件,一是文学成就,二是官场浮沉。文学上的造诣,古今享誉,无需多言,今天探讨一下他的跌宕人生。东坡先生一生有五次被贬,但每次被贬都干得津津有味、任劳任怨,堪称劳模。
第一次是公元1071年,因看不惯王安石变法和新党,自请出京到杭州当通判,干了三年后,又先后调到密州(山东诸城)、徐州、湖州当知州,干出不少政绩。
第二次是公元1079年,因给宋神宗写了封《湖州谢表》,被污为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被押解进京,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写下了三篇关于赤壁的千古名作。
第三次是公元1089年,因看不惯旧党打击新党,而新党早就得罪完了,他再次自请离京到杭州当知州,这次他没白去,顺手修了条西湖苏堤,给现在的景区增加一景。
第四次是公元1094年,因新党死灰复燃,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到了广东惠州,在这里,他自己掏腰包,给老百姓疏浚惠州西湖,又修了条长堤。
第五次是公元1097年,还是上头原因,被贬为海南儋州别驾,在这里,他开始办学堂、搞教育,当起了苏老师。
东坡同志被贬的原因,史说纷纭,没有定论,但大多人习惯于把责任推给新党旧党之党争。这种说法很有道理,但不敢完全苟同。
新党的代表是王安石,旧党的代表是司马光。这两个人,先不说能力水平如何,但人品官德在当时绝对是数一数二。就说东坡同志被抓入狱那次,最后还是已经退休赋闲的王安石,帮他说了好话,这才全身而退,换作有些人,不落井下石才怪。司马光也是个道德君子,他当官近40年,而且位高权重,夫人在世时不能生育,坚持不纳妾,夫人去世之时没有银子,竟然要典地葬妻。
现在我们平心而论,这样的两个人如果也成为东坡同志一生坎坷的罪魁祸首,说得过去吗?如果这样,历史上那么多大奸大恶之人执政时,人们还有活路吗?换言之,你我穿越到那个时代,能够做的像人家那么地道吗?显然这里有问题。近读怀谨先生文章,说起党祸乱像,颇有感悟,对东坡同志多次被贬,心有启迪。
启示一:没有统一的思想,就没有统一的意志。大宋之乱,首先乱在思想上。这不是哪一个人的错,既不是皇帝,也不是宰相,而是盗版的孔孟之道,所谓的儒宗理学。发展学术思想本身是好事,但打着孔孟旗号写着个人文章,就未必是好事,一不小心就成为披着羊皮的狼。最要命的是,这种伪儒学最后被朱熹同志发扬光大,祸害古代读书人近一千年。
1.先从道德说起。比如朱熹这个人,这人有学问那是公认的,没得说。但有道德吗?没有,一个跟儿媳妇扒灰的人,你能说他有道德吗?有人会辩护说,那李世民、李旦和武则天这乱七八糟的事情应该怎么算。不用算,辛亥革命一声炮响,早已结束了封建皇权。权力是权力,道德是道德,这是两个问题。
2.再说孔孟之道。孔孟学说的核心是仁义,因为春秋战国年代打来打去,太缺这个了,所以他们才会不停的倡导和坚持。宋朝人长着一副生意人嘴脸,他们是不太讲仁义的,所以从宋真宗开始就学会跟歪果仁做政治交易,用银子买平安,像寇准、岳飞这样精忠报国的主战派,一个个被生意人给出卖。小时候看杨家将很带劲,到现在才明白,为什么一群寡妇还要带兵出征。
3.理学是伪儒学。所谓的理学,没那么复杂,其实就是天理、伦理、道理的简称。不管这个“理”是否成立,反正是谁说谁有理,谁嗓门大谁有理,谁位高权重谁有理。因此,王安石为代表的新党和司马光为代表的旧党,才会政权交替,你方唱罢我登场,这么看起来,有点像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轮流执政。但现在的美国佬比当年的宋朝人要聪明,他们搞的是换汤不换药,不管谁当总统,坐庄的永远是资本家。而宋人推崇的理学不是这样,他们喜欢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打流氓口水仗、玩政治游戏,真正像东坡同志这样干点实事的人,反倒不入“清流”。
因此,宋人的思想,就是被伪儒学搞乱的,说起来大家都是孔子孟子的徒子徒孙,其实没有哪天思想是能够统一的。所幸,我们伟大的党早就认识到这个问题,从七大开始就高度重视思想统一,从而凝聚成为打败侵略者的意志,成为推翻三座大山的意志,成为建设新中国的意志,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意志。
启示二:用人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实事求是讲,宋朝皇帝不都是蠢货,至少干的不都是蠢事,像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范仲淹这样的人才,没有完全被埋没。但是,我们反思历史可以看出,宋朝用人标准存在严重问题。
1.重用文官。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富得流油,却天天挨打受气的朝代。刚才说了,宋人长了一副生意人嘴脸,发展国民经济的确不赖,最后钱太多了不方便怎么办?宋人在全世界率先发明了纸币“飞钱”,兜里揣着纸就敢走遍天下,藏在袜底还有助于防盗。但是,开国皇帝赵匡胤是个“人才”,他自己陈桥兵变谋朝篡位也就算了,还担心后人被复制粘贴,从而用文官打压武将,让武将永远抬不起头。据统计,宋朝武官品级总共有52级,我去,18岁开始当兵,一年调一级都70岁了,谁能熬得起。但文官品级只有九品十八级,18岁入仕,两年一调也才54岁,这就是赤裸裸的不公平。
2.文官贪财武将怕死。岳飞同志感叹:文官不爱财,武将不惜死,则天下太平矣!可惜,历史正好相反,宋朝的文武官员大多既贪财又怕死,像王安石、司马光、岳飞这样的真的很少。最典型、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秦桧,如果不是这家伙在赵构面前胡说八道,而且里通外国,鹏举同志不会那么早死。抗辽初期,宋真宗如果不是听信谄言,订城下之盟,也不至于让金国同时盯上大宋的肥肉。同样的历史在清朝、民国时期反复重演,第一次鸦片战争没打赢,马上接着就第二次;八国联军区区几万人跑到北京杀人放火,马上接着就是甲午战争;九一八事变没人搭理,马上接着就是芦沟桥事变。
3.风花雪月害死人。宋朝皇帝出了几个书法家、画家,最具代表的就是宋徽宗,这位老先生治国理政狗屁不懂,玩起琴棋书画那叫一绝,时不时还要幽会名妓李师师。说白了,跟南陈和南唐的后主陈叔宝、李煜有的一拼。但皇帝的专业是治理国家,天天搞副业就叫不务正业。结果好了,上有所好下必效焉,在朝廷里搞了一大堆专业不对口的官僚,字写的好的也有,歌唱的好的也有,球踢的好的也有。把林冲逼上梁山的高俅,就属于这种货色。
因此,宋朝用人的标准是没有标准,一切看皇帝老儿高兴,这怎么行。我们现在强调用人标准,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既是一条红线,也是一个过滤器。德,就是红线,有德之人站进来,无德之徒踢出去,不管你学术上有造诣,还是会多少发明创造,不讲道德谈都不要谈;才,就是过滤器,先用大眼筛子滤一遍,再换上小一号的,从而把各级各类人才过滤筛选出来,这就是标准。
启示三:官大官小无轻重,鞠躬尽瘁有名声。回到说东坡同志,让我最最最感动鼓舞的,不是他的才华,不是他几起几落的坚忍不拔,而是他走到哪、干到哪、把名声留在哪。概略统计,东坡同志工作过的县市级单位不下十几个,无论受多大委屈,无论是不是自己的选择,他都能干出名堂,做出政绩,留下名声,这才是响当当的人品官德。
1.沉浮有如蛙泳,吸到空气就可以继续游下去。大多数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做官做生意,都会有起起浮浮,关键看需要什么,坚守什么。在东坡同志身上,我们看不到任何做官的官瘾,反倒是做事很来瘾,五次被贬有两次是他自己主动申请的。为什么呢?因为他想做点事,踏踏实实做点有利于老百姓的事。这就像蛙泳,如果他不沉下去,就不能手脚协调产生前进推力,不到基层他做不了任何事情;反言之,如果他不浮上来,就不能呼吸空气让自己活下去,没有平台他同样做不了任何事情。官大官小对东坡同志来说真的无所谓,沉浮对他来说只是状态和姿势,生存下来、战斗下去才是最终目的。
2.钱财有如糞土,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除了贾宝玉含了块通灵宝玉出生,好像没听说有人出生就带着财富到世界上。当然,这是小说写的。同样的道理,人死后,能够享受到的,仅仅是一百块钱可以买上一大堆的冥国纸币,最终还是带不走一片云彩。苏东坡不是土豪,但他舍得花钱,前面提到过,惠州西湖工程,就是他自己掏钱弄的。如此看来,东坡同志还是一位早期慈善家。历史上有多少这样高尚觉悟的人,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有一大批这样的人。比如彭湃,一位拥有千名雇工的地主,一位把房契地契付之一炬的革命家。
3.没有职业精神,哪有职业道德。东坡同志是把为老百姓做事当作毕生职业的人,只不过在士农工商的阶级社会,做事必须先做官。最可贵的是,在他62岁高龄还被发配到海南岛时,东坡同志仍然有兴趣办起了教育。那时的他应该已经没了钱,否则,说不定早把海南开发成景区。大家要知道,宋朝开国有定例,不杀士大夫,但发配海南,在宋朝是仅次于全家抄斩的量刑。林冲被高俅如此迫害,也仅仅发配到河北充军。没有点职业精神,是撑不下去的,何谈“大江东去,浪淘尽”“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况且在荒岛上办起人民教育。东坡同志有一位有职业精神的人,这种精神就是鞠躬尽瘁孜孜不倦;他还是一位有职业道德的人,这种道德就是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
东坡之悲在于,他生长在宋朝,只能成为一位文学家,没有人给他评劳动模范。如果在当代,他应该早都成为像焦裕?、孔繁森这样的英模人物。不管怎样,历史不能说过去就过去,站在历史长镜头前,我还是要为一千年前的爱民模范苏轼同志,点上一百个赞。

本文来源:https://www.shanpow.com/wx/418665/

《苏轼被贬经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阅读
  • 苏轼的诗有哪些呢范文汇总三篇 苏轼的诗有哪些呢范文汇总三篇
  • 苏轼的诗有哪些呢【三篇】 苏轼的诗有哪些呢【三篇】
  • 朗诵苏轼的诗歌 朗诵苏轼的诗歌
  • 苏轼的诗有哪些呢范文三篇 苏轼的诗有哪些呢范文三篇
  • 苏轼水龙吟【3篇】 苏轼水龙吟【3篇】
  • 苏轼的诗词《阳关曲·中秋月》精选2篇 苏轼的诗词《阳关曲·中秋月》精选2篇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 唐诗三百首苏轼经典集合3篇 唐诗三百首苏轼经典集合3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