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台湾问题形势与政策 形势与政策台独问题(锦集5篇)


台湾 2023-05-19 10:07:06 台湾
[摘要]形势指人事上的强弱盛衰之势。《三国志·吴志·孙权传》:“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 指事物的发展状况,区别于“形式” 指行军的阵势。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台湾问题形势与政策 形势与政策台独问题(锦集5篇),欢迎品鉴!

【www.shanpow.com--台湾】

形势指人事上的强弱盛衰之势。《三国志·吴志·孙权传》:“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 指事物的发展状况,区别于“形式” 指行军的阵势。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台湾问题形势与政策 形势与政策台独问题(锦集5篇),欢迎品鉴!

浅谈台湾问题形势与政策 形势与政策台独问题1

《形式与政策》课程论文

题目   浅谈台湾问题

学    院:     计算机工程学院

学    号:       156303227

班    级:     15网络技术2班

姓    名:         有种失落shine

完成日期:2016/11/27

浅谈台湾问题   

摘要:

台湾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部分,但是它与已经回归的香港、澳门问题又有诸多的不同。近两年来,台湾海峡形势有了很大变化。无论台湾岛内政局、海峡两岸关系及中美间围绕台湾问题而进行的斗争,都有一些新情况、新发展。本文对台湾问题进行了浅析,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实现两岸的统一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与美好的愿望。

关键字:    台湾、大陆、回归、祖国统一   

一、台湾的地理位置及地位   

台湾位于中国大陆 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地处东经119°18′03〃至124°34′30〃,北纬20°45′25〃至25°56′30〃之间。面积3.6万平方公里,包括台湾岛、澎湖列岛、绿岛等岛屿。台湾海峡呈东北向西南走向,北通东海,南接南海,长约200海里,宽约70至221海里,平均宽度约108海里,是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国际海上交通要道。中国东海和南海之间往返的船只从这里通过。从欧洲、非洲、南亚和大洋洲到中国东部沿海的船只也从这里通过。从大西洋、地中海、波斯湾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只一般也经过这里。 厦门与台湾隔海相望,其地理位置优越且有良好的深水港湾,自古有“扼台湾之要,为东南门户”之称。台湾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台湾对大陆来说就是一艘永远不沉的航母,台湾对美国来说是它第一岛链的最前沿。台湾经济军事及政治位置都不容小觑。   

二、台湾问题的由来       

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隋唐时期称台湾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据史籍记载,610年汉族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到宋元时期,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公元12世纪,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戍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湾。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巡逻、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明朝后期开始出现台湾的名称。进入16世纪之后,汉人在台湾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战乱和灾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当局和郑芝龙集团曾经有组织地移民台湾。 16世纪,西班牙、荷兰等西方殖民势力迅速发展、开始把触角伸向东方。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1662年郑成功率领明朝海军力量驱逐了荷兰殖民者,设立承天府,全面治理台湾岛。这种承天府的治理直到清朝统一中国之后,变为福建省的一部分,1714年清政府派人到台湾测绘地图,以后一直将台湾岛视为“东南沿海七省之门户”。清政府1885年正式成立了台湾省,派出刘铭传治理台湾。1894 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次年,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以后在日本统治的50年中。1945年8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及澎湖列岛依照中、美、英签署的《开罗宣言》和中、美、英、苏签署的《波茨坦公告》规定,归还中国。10月25日,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在台北市举行,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台湾及澎湖归中国主权管辖之下。  台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已归还中国。之所以又出现台湾问题,与中国国民党发动的反人民的内战有关。1945年解放战 争(中国内战)国民党败给共产党,蒋介石败退到台湾,毛泽东在大陆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台湾一直处于国民党统治之下,一直没有和大陆统一。造成今日台湾海峡两岸隔绝的状态。 

三、台湾问题的现状 

虽然在连战,宋楚瑜访问大陆后,台海两岸关系出现了有利局面,但两岸关系依然严峻。两岸长期处于敌对隔膜状态。造成这种局面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是内部因素:“台独”势力上台,力谋分裂中国。其中以李登辉和陈水扁为代表。2005年5月14日台湾“任务型国大”选举结束后,围绕“修宪”问题,陈水扁更是全力动员,以确保包括“公投制宪”内容在内的“修宪”方案得以通过。从而为两岸关系的发展制造阴影。而台湾当局媒体对大陆的报道,无论是平面的还是数字的,多是敌对和嘲讽的内容。很少涉及正面报道。电视频道以欧美和日本为主。从而,台湾对大陆的信息封锁和欧美日等对大陆的歪曲报道使不少台湾民众对大陆的了解甚少,甚至误解。  除了内部因素,还有就是美国等国家对台湾的干预。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本可以解放台湾,但美国把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干扰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收复台湾。再后来,美国国会竟通过了所谓《与台湾关系法》,并经美国总统签署生效。这个《与台湾关系法》,以美国国内立法的形式,做出了许多违反中美建交公报和国际法原则的规定,严重损害中国人民的权益,美国政府根据这个关系法,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和干涉中国内政,阻挠台湾与中国大陆的统一。现在的台湾也是因为美国等国家的撑腰,想一方面享受大陆给予的优惠,另一方面又不和大陆统一。 

四、大陆为全国统一所做出的努力 

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争取和平统一,但是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积极推动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等各项交流。  1995年1月30日,江 泽 民总书记发表了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精辟地阐述了邓小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的深刻内涵,提出了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后被称为“江八点”)。 

2005年3月4日,胡 锦 涛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的民革、台盟、台联界委员时,发表了重要讲话,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了四点意见(即“胡四点”):    

第一,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第二, 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第三, 贯彻寄希望于台湾同胞的方针决不改变;   

第四, 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2005年4、5月间,国民党主席连 战、亲民党主席宋 楚 瑜等相继对大陆进行了历史性的访问;新的党际交流平台——“国共论坛”建立;面对“台/独”的猖狂挑衅,中共采取了“促美遏独”、“联蓝反独”的正确策略,建立起了国际国内“反独遏独统一战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我所用,一次次成功地挫败了陈水扁的“台/独”冒险,终于通过2008年3月“大选”,把顽固坚持“台/独”的民进党赶下了台,实现了台湾政坛的再次政党轮替,“台/独”势力遭受重创。  2008年3月,胡 锦 涛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民革、台盟、台联委员时再次发表了重要讲话,呼吁“两岸同胞团结起来, 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共同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共同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次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高到了“主题”的高度。 

五、我们大学生应该怎么做 

大学生是祖国的新兴力量,具有较高的素质和强大的力量。 我认为大学生首先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坚定祖国统一的信念,坚决反对一切危害“祖国统一”的言论行为捍卫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通过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加强祖国统一意识和宣扬祖国统一思想。 

六、学习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大学生,深刻、全面的了解国内外的形势是非常必要的,而学习这门课程是对可以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能力。了解当今国内国际的形势与政策不仅是帮助当代大学生取得成功的一方良药,也是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精神面貌的一种有效途径。

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课程的学习不仅提高了我的综合素质,开阔了我的视野,同时还培养了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肩负国家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责任感,坚定了我的信念,使我在大学生活中取得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张春英.海峡两岸关系史[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2]范希周.台湾政局与两岸关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 杨亲华.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统一祖国”——中国政府对台政策历史之考察[J]. 党史研究与教学,1996 

[4] 李非.当前海峡两岸贸易形势分析[J].厦门: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浅谈台湾问题形势与政策 形势与政策台独问题2

台湾问题

台湾问题是我国一项基本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我国的统一,也关系到世界的和平和稳定。

台湾问题的产生有其历史多方面的因素。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一

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为之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中国

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一    前言

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是每个主权国家的神圣权利,也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联合

国宪章明确规定:联合国和它的成员国不得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

不得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的事件。联合国《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

关系及合作之国际法原则之宣言》指出:凡以局部或全部破坏国家统一及领土完整或政治独

立为目的之企图,都是不符合联合国宪章精神的。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被侵略、被宰割、被凌辱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维

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而英勇奋斗的历史。台湾问题的产生与发展,都与这段历

史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种种原因,台湾迄今尚处于与大陆分离的状态。这种状态一天不结

束,中华民族所蒙受的创伤就一天不能愈合,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斗争也

一天不会结束。因此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完全统一,已然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五十

年来,中国政府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奋斗。一九七九年后,中国政府更是以极大的诚意、尽最

大的努力,争取以“一国两制”的方式实现和平统一。自一九八七年底以来,两岸经济、文

化交流和人员往来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九十年代以来,台湾当局领导人李登辉逐步背弃

一个中国原则,极力推行以制造“两个中国”为核心的分裂政策,一直发展到公然主张两岸

关系是“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严重损害了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危

害了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也危害了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二    台湾问题的由来

在远古的时候,台湾岛和祖国大陆是连接在一起的,是大陆的一部分。后来,由于地壳

运动,海平面时升时降,台湾岛也时沉时浮,直到 5000 年前,相连接的部分下沉为海峡,

台湾于是成了祖国东中的一个四面环海的大陆岛。这从台湾海峡海底的地形可以得到证明。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曾经与中国国民党携手抗击侵入中国的日本军队。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中国的抗日战争结束后,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国国民党拒绝与中国共产

党建立联合政府,并在 1946 年发动内战,企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建立一党专政的政权。经

过三年战争,军事上处于劣势但得到人民支持的中国共产党打败了国民党。1949 年 10 月 1

日,取得胜利的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势力从中国大陆全面溃退,退踞

只占中国国土面积三百分之一的台湾岛,并在美国的支持下,继续与已成为中国合法代表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抗。从此,台湾陷入与中国大陆的分离状态之中,至今已有 57 年。

另外,台湾问题的产生以及长期得不到解决,与一些外国势力,特别是美国在其间插手

密切相关。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后,当时的美国政府本来可以从中国内战的泥潭中拔出来,

但是它没有这样做,而是对新中国采取了孤立、遏制的政策。1950 年 6 月,朝鲜战争爆发

后,美国政府派出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当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公然声称"台湾地位未定

"。朝鲜战争停战后,美国在 1954 年又与台湾当局签订了所谓《共同防御条约》,将中国的

台湾置于美国的所谓"保护"之下,阻挠中国政府解决台湾的正义斗争。中美建交三十多年来,

美国政府和国会仍然不断通过向台湾提供所谓防御性武器等做法,阻挠中国统一台湾的进程。

三    大陆对台的政策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一直以来,中

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决心是一贯的,但解决问题的方针几十年中也有所变化。 1979 年

以前,中国政府一直表示要武力解放台湾,当时两岸也处于完全隔绝状态。但是自七十年代

末开始,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一些重要而深刻的变化,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在

此期间中美建立外交关系,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党和

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现代化经济建设上来。与此同时,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港澳同胞以及

海外侨胞、华人,都殷切期望两岸携手合作,共同振兴中华。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政

府出于对整个国家民族利益与前途的考虑,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实事求是、照顾各方

利益的原则,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概括地说,就是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

统一,在一个统一的国家内,允许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中国的主

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

长期和平共存,谁也不吃掉谁。但针对台湾岛内的分裂势力企图把台湾分裂出中国的动向和

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的企图,中国政府同时表示,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四    台湾问题未来的走向

台湾岛地处交通要冲,既可作为遏制日本,控制南海诸岛,震慑东南亚的据点,又可作

为进入太平洋,固守大陆的前沿阵地。如果将台湾收回,那么钓鱼岛问题将迎刃而解,美国

设在关岛的所谓“遏制中国的前沿”也会失去作用。到那时,南海舰队的有效保障范围将进

一步扩大,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抢占的南海诸岛也会送回。对日本而言,中国占领台湾岛

就意味着日本以后无法再从西亚进口石油,而要依赖于俄罗斯,中国和俄罗斯就可以联起手

来共同对付日本。

2008 年台湾大选结束,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当选新一任“总统”。这对于大陆来说应该算

是一个比较欣慰的消息,避免了台海战事的发生(当然未来能否继续保持台海的稳定,还要

有待于继续观察),也有利于台海及东北亚局势的暂时稳定。但是,台湾虽然脱离了民进党

的统治,其前景同样不能不让人担忧。从近期来看,国民党虽然不支持台独,但是国民党是

个资产阶级政党,这是众所周知的,他对中共的态度在现在看来不反对,但不代表支持。将

来涉及到台湾主权问题时,仍然可能比较尖锐。从个人角度讲,台湾回归,意味着台湾的执

政者就会降级,从总统降到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不想把自己的地位

降低,更何况有日本、美国等国支持,还有比较强大的资金和一定的武力。

那么将来大陆和台湾的关系会是怎样的呢?尽管大家在这个问题上有不同的看法,但是

有一点是绝对相同的,收复台湾是肯定的,只不过有两个问题:第一,手段方法问题,如果

台湾决心要实现台独的话,大陆肯定会动用武力;如果台湾总是徘徊,那么大陆就会观望。

大陆不会轻易动武,这是肯定的,因为如果动武,交战的不仅仅是两方,还会掺和进日本、

美国。美国会不会出兵倒是个未知数,而日本,个人认为肯定会出兵,因为涉及到其安全问

题了。一旦交战,经济肯定会受影响,而且东亚地区都会不稳定。这直接引起了第二个因素:

时间问题,可能很快,也可能在我们这代解决不了。总之,台湾问题非同小可,解决台湾问

题牵涉到的不仅是祖国大陆和台湾岛内,还有众多国家和地区,因此我们必须三思而后行。

五    总结

长期以来,台湾问题一直是亚洲与太平洋地区一个不稳定的因素。中国的统一,不仅

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有利于中国本身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中国同各国进一步加

强友好合作关系,有利于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而随着中国政府相继对香港、

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全中国人民更是迫切地期望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

不能允许台湾问题再无限期地拖下去了。我们坚信,在包括两岸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全中

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在世界各国政府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理解和支持下,中国的完全统一

一定能够实现。

浅谈台湾问题形势与政策 形势与政策台独问题3

形势与政策

——浅谈台湾问题

摘要 :近几年来,台湾海峡形势有了很大变化。无论台湾岛内政局、海峡两岸关系及中美间围绕台湾问题而进行的斗争,都有一些新情况、新发展.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台湾的战略地位,涉及中国的国家海防权和海洋资源权,涉及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涉及中国在亚洲的地位和利益,任何实质性的台湾独立,都是不能接受的。

关键词:  解决;台湾;统一 ;稳定

引言

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是每个主权国家的神圣权利。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被侵略、被凌辱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维护领土完整而英勇奋斗的历史。由于种种原因,台湾迄今尚处于与大陆分离的状态。这种状态一天不结束,中华民族所蒙受的创伤就一天不能愈合,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斗争也一天不会结束。因此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完全统一,已然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华夏子孙的庄严使命。

人类渴望和平,千百年来停止过对和平的追求。和平是一个给人类带来美好、幸福、发展、进步而受到亿万人民喜爱的字眼。我想如果举行一次世界人民大投票,评选他们最喜欢的词,得票最多的一定是“和平”。

中国是一个主权国家,但中国又是一个主权尚未完全统一的国家。此间,中国与“台独势力”斗争,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对中国来说,是不容讨论和不能妥协的原则。 我们都知道台湾从古至今都是中国的领土。自从国民党占领台湾后,台湾就与祖国大陆分开了。现如今,台湾与内地关系改善,在经济、文化方面都有联系。两岸人民热切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情却是只增不减。面对中国的地图,我想到了骨肉相连、血浓于水的炎黄子孙,还有那三万六千平方公里未统一的土地,还有那两千一百万双盼归的眼睛,还有那一颗颗随祖国命运一起跳动的爱过之心。

大半个世纪以来,台湾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有历史的因素,有世界格局的因素,有国家实力的因素,但最大的也是最根本的障碍却来自于美国的军事干预,尤其是美国与台湾当局结成的官方和准官方的军事关系。早前,陈水扁把持台湾发展的方向,他惧怕两岸关系发展会增进同胞间的相互了解、拉近彼此距离,最终导致祖国统一。所以他使尽浑身解数,意图阻挡历史车轮前进。他极端仇视、反对主张“大陆与台湾均是中国的领土”、“促成国家的统一,应是中国人的共同的责任”的《国家统一纲领》。在该纲领通过不久,他就以“立委”身份发表给李登辉的“十大国是建言”,“建议”“国家统一纲领应改为台湾与中国大陆基本法”,“国统会应调整为国家前途发展委员会”。之后只要有机会,他就宣扬这一套。蓄意破坏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之间的商谈。一、 两岸和平存在的问题

(一)两岸和平统一有两大障碍:一是台湾岛内长期存在的分裂意识,二则是美国的干扰。

1 坚持台湾独立的民进党是台湾一个大党,不承认“九二共识”,对两岸和平发展框架的建构有很大牵制作用。

在陈水扁“一边一国论”的冲击下,两岸关系一时很难缓解。一段时间内,“政治冷”和“经济热”的形势还会有所继续.但从短期看,也许是政治决定经济;但从长远看,一定是经济决定政治。政治与经济是不能完全分开的。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上层建筑。决定两岸关系未来的是两岸的广大民众,是关系到两岸人民切身福祉的经济利益,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而绝不是台湾岛内少数顽固不化的“台独”分子,更不是他们所高唱的那些远远脱离人民需要的空洞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口号。  因此,我们一定要对两岸关系的未来、对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充满信心。

2 美国是阻挡两岸和平统一的主要障碍。

在可预见的时间内,中美之间围绕台湾问题的矛盾和斗争仍会持续下去。然而中国的最终统一乃大势所趋,绝不是美国少数反华势力所能阻挡的。中国政府的对台斗争,实际上是对美斗争。在可预见的将来,美国对台湾海峡两岸的政策不会发生根本改变。它确实有点像“钟摆”那样,以美国的国家利益为轴心,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而时左时右地摇摆不定。斗争将是长期的、曲折的和复杂的。然而,在包括美国在内的全世界爱好和平和主持正义的人民的支持下,海峡两岸终将统一,两岸中国人民终将取得最后胜利。

(二)就台湾自身而言,台湾经济作为一个高度对外依附的小型经济体,结构性问题突出,主要有以下问题:

   1经济的对外开放

台湾许多经济学者认为,在新的世界经济形势下,台湾经济要谋求继续发展,惟一的,也是成本最低的途径,是加快经济的对外开放,可以先从建立自由贸易港或自由贸易区着手,进而扩大到全岛,通过开放,吸收外资和技术,让台湾成为一个全球化或区域的科技研发中心、金融中心与运筹管理中心。  台湾紧邻大陆,两岸同文同种,面对大陆庞大的市场与商机,台湾的开放当然首先必须对大陆开放,才有可能成为外资进入大陆的据点,才能争取融入亚太地区经济合作之中。为此,实现两岸“三通直航”,加速推动两岸经济合作与整合是必要的前提。   2服务业的技术功能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台湾经济结构的三类产业中,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比重已超过GDP的75%以上,依据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或发达国家与地区发展的经验,台湾经济必须转型为以服务业为支撑的经济,才能维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较好地解决就业问题,可是台湾岛内市场规模太小,诸多公营民营金融保险等机构在岛内进行恶性竞争,造成体质恶化,运用高科技能力不足,产品附加价值偏低,甚至为了谋生存,参与官商勾结,造成一系列问题。由于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受阻,台湾经济依然沿续旧轨,高度依赖制造业出口,GDP增长的64%倚靠出口,而制造业又是资讯电子产业一枝独秀,而受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所以,此次台湾是亚太地区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今年3月失业率已飙升到5.85%,全年经济增长率据“行政院主计处”预估为-2.97%。

3产业升级

为了应对新的经济形势,台湾经济实现产业升级是题中应有之义,必须提升整体产业的科技水准,必须发展具有未来性的新兴产业,如创意产业、航天航空、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环保产业、纳米产业、数字技术产业等等,但是受制于岛内市场狭小的限制,虽然长期扶持,上述产业都难以形成规模,也无法如资讯电子产业那样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其出路在于进行两岸资源的整合,从事两岸科技合作与高科技产业合作,这就使得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与制度化的课题更为突显,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已愈来愈为重要。

二、台湾问题解决方法

1 增进共识,确认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

海峡两岸同胞都是炎黄子孙,随着岁月流逝和社会的前进,面对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流,两岸都应以民族大义为重,以国家统一、民族昌盛和人民幸福为己任,以符合实际,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求同存异,化干戈为玉帛,结束两岸之间的分隔与对峙。

2 增进互信,加深理解。

传统文化尤其是长期占居中国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是联系两岸人民的纽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深深渗透入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维持了两岸同一民族的心理稳定性。大力进行两岸传统文化交流,可以唤醒台湾人民的“大中华意识”。如果未来两岸能实现中华文化复兴基础上的统一,更是全球华人所乐见的,搭好对话桥梁,沟通谈判渠道。

3 增加民间交往,扩大经贸合作。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岸之间文化、艺术、体育、演艺、学术、科技的交流不断增多,两岸人民受益日增。但总体上看仍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台湾当局的阻挠和限制。如:两岸不能全面直接“三通”等,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改善与加强。至于未来两岸经济贸易合作与发展,则更是前景广阔,机遇多多。两岸经贸互补性极强,内地有广阔的市场,丰富的资源,充裕的劳力,台湾有较雄厚的资金和较强的技术。

用战争的方式来实现统一的话,无疑对中华民族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万不得已不会走这一步。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最可取的一个方法。

三  总结

如今岛内政治与两岸关系形势的变化,出现了两岸和平发展的曙光,是因为两岸尤其是国共两党有了两岸和平发展的共同基础。一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二是坚持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九二共识”。三是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四是两岸相互信任的初步建立。五是主张两岸共同繁荣与发展。如今两岸和平发展出现了历史机会之窗,如何把握与建构,是一个两岸共同需要做出战略考虑的重大问题与需要共同努力的历史使命。

 在两岸共同尊重与认同中华民族这一旗帜下,在两岸统一之前的长期过度时期内,在两岸关系发展与和平框架建构过程中,“反独”、“遏独”、“化独”依然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

两岸同胞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站在新起点,但也面临新形势、新任务,需要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两岸双方要进一步巩固共同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继续按照先易后难、先经济后政治、循序渐进的步骤,扎实稳步地推进两岸关系发展,以保持和强化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的势头。要积极推进两会协商,着力解决两岸关系发展迫切需要、两岸同胞最为关心的经济议题,如开通两岸空中定期航班、推动两岸金融合作、投资保障、避免双重征税、知识产权保护、渔业劳务合作、农产品检验检疫等,达成并签订一批新协议。要大力加强两岸经济合作,重点推动实现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和经济合作制度化,进而探讨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共同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实现两岸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要继续推动实现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进一步发挥大“三通”的积极效应,切实让更多的两岸同胞从中受益。要大力推动扩大和深化两岸全方位交流,尤其是文化教育交流,进一步密切两岸同胞感情,增进相互了解,共享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通过推动开展两岸大交流、大合作,促进两岸关系大发展。要本着积极务实、面向未来的态度,探讨解决两岸关系中长期存在的固有矛盾和分歧的思路、办法。

两岸关系历经风雨坎坷,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相信,只要两岸同胞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携手同心,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继续强化两岸关系改善与发展的好势头,不断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台湾经济发展需要大陆

浅谈台湾问题形势与政策 形势与政策台独问题4

形 势 与 政 策

院系:兴湘学院

姓名:刘洋波

学号:2014961218

浅谈台湾问题

   【摘要】 台湾问题是我国一项基本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我国的统一,也关系到世界的和平和稳定。台湾问题的产生有其历史多方面的因素。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为之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关键词】 台湾 政策 统一 和平发展

【正文】一、台湾问题

  在远古的时候,台湾岛和祖国大陆是连接在一起的。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海平面时升时降台湾岛也时沉时浮,直到5000年前,相连接的部分下沉为海峡,台湾于是成了祖国东中的四面环海的大陆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曾经与中国国民党携手抗击侵入中国的日本军队。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中国的抗日战争结束后,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国国民党拒绝与中国共产党建立联合政府并在1946年发动内战企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建立一党专政的政权。经过三年战争,军事上处于劣势但得到人民支持的中国共产党打败了国民党。1949年10月1日,取得胜利的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势力从中国大陆全面溃退踞只占中国国土面积三百分之一的台湾岛,并在美国的支持下继续与以成为中国合法代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抗。从此台湾陷入与中国大陆分离的状态之中至今已有62年。“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以说,这是两岸有识之士的共同心声。台湾问题可以说是自1949年以来一直困扰中国的一块心病。1949年至今,台湾问题几经讨论两岸关系忽冷忽热,海峡形势有时迷雾一团,有时又晨光初露。但总的来说,还是在波折中探索、在曲折中前进。尤其是邓小平1982年提出来的一国两制,真正为两岸发展指出一条明路。 

二、大陆对台政策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一直以来,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决心是一贯的,但解决问题的方针几十年中也有所变化。大陆主动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两岸交流、促进台湾民众利益的措施:诸如简化台湾同胞往来大陆的出入境手续、放宽台胞来大陆就业限制、宣布开放大陆民众赴台观光、来大陆就读的台湾大学生与大陆学生同等收费、对原产台湾的15种水果给予零关税、为大陆台商提供300亿元人民币的开发性贷款等,想台湾同胞之所想,急台湾同胞之所急,受到热烈欢迎。这些政策作为,充分体现了大陆对台政策的新思维,主要表现在:一是原则坚定、目标务实;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和平统一的原则、立场、方向不动摇。十六大把实现国家统一作为本世纪的三大任务之一,胡锦涛总书记访问加拿大期间强调反对“台独”、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一个长期的任务。这表明遏制“台独”、维护台海和平与稳定,现阶段大陆对台工作的重点。 二是以法遏“独”、以法促和;形成以《反分裂国家法》、胡锦涛“四点意见”。三是以民为本、惠利台胞;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充分尊重、信赖、依靠台湾同胞,千方百计解决台胞关心的问题(照顾和维护台胞的正当权益,这是大陆对台工作的心。四是扩大交流、深化经贸;积极落实两岸党际交流共识加强与反对“台独”、主张发展两岸关系的台湾各党派的对话与交流,扩大两岸民间交流与往来,致力于促进建立稳定的两岸经贸合作机制,培植与夯实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民意基础与经济基础。五是主动灵活、全面推进;“软的更软,硬的更硬”,务实灵活掌握主动,操之在我的部分主动拿出具体实施方案。同时,大陆对台政策涉及两岸关系的方方面面兼顾岛内不同的地域、党派、族群、阶层、行业等,全盘规划整体推进。 

三、台湾问题未来的走向 

  目前,两岸间存在的政治争议现阶段很难解决。岛内绝大多数人包括统派人士都认同“中华民国”,而大陆认为“中华民国”已在1949年为”为纲领的对台工作法律、政策框架。中国人民推翻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而取代。这是两岸关系中一个高度敏感的棘手问题。那么台湾问题最终将如何解决,其实无外乎三种情况; 

1、和平统一。这也是我们都期望看到的结局。可以这样设想,未来的几十年,大陆秉持一国两制方针,台海两岸关系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未出现大的波动,中国经济、军事等实力均实现平稳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届时,我们完全有能力和任何一种反统一势力叫板,等于说为统一扫清了障碍。而对台湾来说,回归大陆不仅能获得足够的自由,更将得到一个强大的靠山和无数新的发展机遇,犹如当年的香港。那么,两岸统一将是大势所趋,不会再有反动势力阻碍。两岸真正实现和平统一,中华民族重获完整。之后,没有后顾之忧的中国发展将不可估量,南海问题、钓鱼岛争端等多个问题都可能得到解决。

2、武力统一。中国人民统一两岸的决心绝不会动摇,如果台湾真的做出大陆所不能容忍的事,两岸关系出现不可挽回的破裂,大陆将考虑武力收复台湾。一旦两岸开战,美国必将以某种方式介入,并且拉动其他盟国参与。到时,台湾激战不可避免。只要我们团结一致,不惜代价,解放军必能登陆台湾,收复台湾志在必得,但是,这将造成两岸共同的损失不仅是经济军事的损失更有人民生命的付出。战后,中国将花费大量时间休整。所以这是万不得已的方法。 

3、长期维持现状,不统一不独立最终发展为主权共享。台湾某些独立分子认识到台独的不可实现便转而寻求互不干扰的相处模式。他们名义上不独立,实际上却和独立没多大区别。到时台湾和大陆相当于现在一个联盟同属于中国,但是一位大陆,一位台湾,彼此没有领土关系。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但却是美国等幕后黑手极力推动的。所以,我们必须采取手段扭转结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持一国两制。抓住历史机遇巩固发展两岸和平发展的好势头并使之不可逆转。 

中国人民实现祖国统一的进程是谁也阻挡不了的。 

祖国统一之日也是祖国强盛之时,但这一美好的结局要求中华民族子孙付出智慧和汗水。发展经济、抓紧备战是中国和平统一的最佳选择,也是和平统一唯一的希望。眼下正需要全民同心协力,以当年勾践卧薪尝胆、矢志复国的锐进精神来激励自己,“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只要我们努力。“台独”不会成功,中国将走向富强。两者相辅相成。

浅谈台湾问题形势与政策 形势与政策台独问题5

台湾概况与台湾问题

政治与社会

一、政治的发展与演变

1949年以来台湾政治的演变过程,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

(一)4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国民党政权在台湾重建与强化专制统治。

l945年10月台湾回归祖国后,由于国民党政府接收大员贪污腐败,军警横行,加上当时粮食恐慌、物价飞涨、失业严重,引起了台湾人民的强烈不满。l947年2月28日,台湾爆发了反对国民党政权、要求民主自治的运动。国民党当局以“企图颠覆政府,夺取政权,背叛国家”的罪名,进行了血腥的残酷镇压,计有数千人被杀、被捕,失踪、逃亡的不计其数。

l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在此前后,蒋介石集团率部分国民党军政人员退踞台湾,并于1949午5月l9日颁布了戒严令,宣布台湾地区处于战时动员状况,封闭全省,限制出入境,实行军事管制。封锁大陆消息,严禁一切违禁的言论、出版和罢工、游行等活动。1950年7月,国民党中常委临时会议通过了《中国国民党改造案》、将一些党政元老、军事将领、派系首领排挤出决策圈;全面更换旧有的党政系统;整肃党内旧有的派系。黄埔、中统、CC、政学系等皆被清除。同时,国民党统治集团整顿各级组织,进行党员登记,发展新党员,培植起一批拥护蒋介石、蒋经国父子的新实力派,建立了蒋氏父子对国民党的绝对控制权;经济上进行了财政整顿,改革币制,稳定物价,同时实行土地制度改革,恢复与发展农业生产。

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国民党政权日渐认识到“反攻大陆”的希望渺茫。1958年,蒋介石提出“建设台湾,反共复国”的方针。由于得到美日等外国垄断资本的支持,台湾当局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上美国提供的数十亿美元的经济军事援助,和运用从大陆运去的黄金、美钞等外汇以及从大陆赴台的人才,台湾经济在60年代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国民党力图在戒严体制下巩固与强化专制统治。1960年,蒋介石通过“国民大会”修订了“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获得连任而成为“终身总统”。同时,蒋介石在人事和组织安排上为传子进行部署,国民党的最高权力开始向蒋经国过渡。在白色恐怖统治下,蒋氏父子对党政军各界实行严格的控制,对于各种反对势力则采取严厉打击的高压政策。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自由中国事件”:1960年9月,《自由中国》杂志的创办人雷震因筹组中国民主党而被国民党当局以“涉嫌叛乱”的罪名逮埔。

(二)70年代至80年代中后期,台湾当局为应付新的国际形势及台湾社会的变化,开始向标榜实行西方式的政治制度过渡。

从70年代开始,台湾政局趋向动荡,国民党政权面临外挫内困的局面。从外部看,1971年10月,联合国第26届大会通过第2758号决议,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驱逐了台湾当局的代表。之后,陆续有20多个国家与台湾“断交”。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同年9月,中国与日本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台日“断交”。台湾当局在国际上日益陷于孤立。从内部看,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普及带动了阶级关系发生重大的变化,新兴的地方财团势力及由中小企业主、中高级企业管理人员、医师、律师、部分公教人员构成的中产阶级要求打破外省籍官僚长期垄断上层权力的局面,希望分享政治权力,省籍矛盾日渐突出。

70年代初期,台湾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保钓运动”。与此同时,以《大学》杂志社为主导,一批学术界和工商界青年提倡政治革新,提出扩大“政治参与”、“废除政治特权”、“改选中央民意代表”、“改造上层政治结构”等主张。党外势力开始活跃并得到发展,要求“解除戒严令”、“开放党禁、报禁”。

1972年3月,蒋经国出任“行政院长”,面对内外各种危机。为了应变求存,开始在政治上作出出一些调整,推出了一系列“革新保台”、“在台生根”的措施,包括举行“中央民代”增额选举、在国际上开展“实质外交”等等,并开始推行“本土化政策”,有意识地提高台湾省籍人士在政权内的地位,力图通过笼络台省籍政、经人才来巩固统治。经过这一系列措施,蒋经国的政治权力与地位得到了加强。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去世。6日,严家淦继任“总统”。4月28日,蒋经国出任国民党主席。1978年3月,蒋经国当选第六任“总统”。

70年代后期,党外运动续有发展。1979年,颇具影响的《美丽岛》杂志社聚集了一大批党外人士,意图组织反对党。由于这股势力与台湾当局矛盾激化,12月10日,爆发了“高雄事件”。进入 80年代以后,台湾反对势力进一步发展。在党外运动中,有些人主张统一,有些人主张“台独”。“台独”分子被着“争民主”的外衣,进行分裂祖国的活动。

1979年 1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宣布了和平统一的方针,对国民党当局形成新的压力。 1986年 3月,菲律宾马科斯政权被推翻,给长期实行军事戒严的国民党当局造成极大震撼。美国也敦促国民党当局解除戒严,开放党禁,实行政党政治。此时岛内党外运动有所发展。面对这种情况,在 1986年 3月国民党召开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蒋经国提出“政治革新”的主张,之后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调整内外政策,包括解除戒严、开放党禁报禁、调整“中央民意机构”、实行地方自治法制化、推动党务革新、进行“总统”集体接班的部署等等。

国民党当局在 1986年开始的所谓“政治革新”,目的是在新形势下以变求存,虽仍没有突破“动员戡乱体制”的范围,但解严、开禁确是 4O多年来台湾政治中的一个重大变革,台湾的政治体制由此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由军事戒严和一党专制向标榜实行西方的政治制度的方向过渡。1986中 9月,党外人士不顾台湾当局的禁令,宣布成立民主进步党。

(三)80年代末以后,国民党政权迅速“本土化”,台湾当局标榜实行西方民主制度,推行制造“两个中国”的分裂政策。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去世,随之李登辉执掌党政大权。李登辉在 1990年5月宣布开始“宪政改革”,对旧“法统”进行改造。从1990年至2000年,台湾当局进行了六次“修宪”,包括终止“动员戡乱时期”,废除“临时条款”;“总统”由台湾地区人民直接选举产生;冻结台湾“省长”、“省议会”选举,虚化“台湾省政府”功能;改变“国民大会”职能等等。台湾的政治格局、国民党内部的权力结构以及台湾当局对大陆政策和对外政策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一是国民党政权迅速本土化,经过“宪政改革”,1949年以前在大陆产生的“中央民意代表”全部退职,“国民大会”、“立法院”等机构的代表全部在台湾地区选举产生,“总统”直接由台湾地区人民选举产生。在国民党内的权力分配上,国民党各派势力重新分化组合,以李登辉为首的主流派同以外省籍传统势力为主的非主流派经过多次较量,非主流派被逐步排挤出行政及党务的高层权力核心。

二是台湾当局标榜实行西方民主制度。开放党禁后,各种政治势力迅速发展,尤其是民进党的力量逐步发展。1993年8月,新党成立并成为台湾政坛的第三势力。在近几年来的一系列选举中,在野势力发展,不断给国民党执政造成严峻的挑战。“国民大会”、“立法院”等机构中,国民党一党独大的局面已经结束。在 l994年底的省市长选举中,民进党获得了台北市长的席位。在 1997年底的县市长选举中,民进党获得空前的胜利,得票率第一次超过国民党,赢得了23个县市长席位中的12个。

三是谋求“两个中国”的政策日益明朗化。李登辉上台后,台湾当局以谋求“两个对等政治实体”和“两个中国”作为处理两岸关系及对外关系的基点;在两岸关系上,鼓吹“两个对等政治实体”、“两岸分裂分治”,并且阻挠两岸关系的发展,拖延统一进程;在国际上,则千方百计推行“务实外交”,鼓噪“参与联合国”,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

台湾当局模仿西方,标榜实行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以来,伴生出大量弊端,也暴露出种种假民主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黑(道)金(钱)政治”盛行,其中尤以国民党为重。选举中贿选成风,候选人以各种形式隐蔽地或公开地花钱买选票。这也导致选举费用高昂。黑道势力大肆介入选举。他们采用买票、勒索、绑架、恐吓等手段,胁迫选民选举自己推出的候选人或他们属意的候选人。一些候选人也借助黑道势力,以求当选。“黑金政治”使“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丛生。在 1993年底选举的 23个县市长中,就有3名县市长犯有贪污罪。1994年至1997年l1月,国民党籍县市议长、议员和乡镇市长犯有贿选、贪污罪行的多达578人。从1996年6月到1997年11月,被检举的黑道背景的“民意代表”有32人。不少台湾有识之士和公正舆论认为“台湾只有民主之名,而无民主之实”。此外,1990年以来台湾地区的四次“修宪”、特别是 1994年和 1997年两次“修宪”,大大增强了所谓“总统”的权力。在 1997年的“修宪”中,台湾知识界认为这次“修宪”违背了民主和权力制衡原则,制造出一个“超级总统”、“巨无霸总统”。一些台湾反对派人士认为,台湾当局领导人是在民主的名义下实行独裁。

历史上,台湾同胞饱受殖民主义的奴役之苦,加之1949年后遭受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军事戒严体制的压迫,希望真正能够自己当家作主。由于台湾当局长期进行反共宣传,台湾分裂势力一再煽动仇视大陆的情绪,并且由于两岸同胞隔绝了近 4O年,相互交往的时间不长,使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不够了解,有一定程度的疏离感和不信任感。同时,由于两岸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目前还存在差异,一些台湾同胞对台湾经济发达、自身生活水平有优越感。在国家统一问题上,大多数台湾同胞反对分裂,反对“台独”,希望发展两岸关系,但又不急于统一,希望维持现状。这种态度将随着中国大陆经济建设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健全和完善、两岸同胞接触的增加和香港、澳门“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而逐步改变。

二、“台独”活动

主张“台湾独立”的分裂活动,是在台湾重归中国版图后开始的,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台独”活动是台湾社会的毒瘤,并且始终构成对两岸关系发展与祖国和平统一的威胁。

“台独”思潮与活动的产生有复杂的历史、社会、政治原因,也是美国、日本反华势力支持的产物。蒋氏父子统治时期,台湾当局采取打击“台独”活动的措施,“台独”势力在岛内难以生存,不得不移到海外。70年代后期,台岛内“反蒋民主”运动兴起,“台独”分子披着“争民主、争人权”的外衣大肆活动。8O年代中期蒋经国开始推行“政治革新”之后,1986年9月民进党成立。民进党成立之初,是各种反国民党势力的复杂组合,但领导权基本上被“台独”分子把持,“台独”思潮在该党内泛滥。该党一大通过的党纲即主张台湾前途由台湾全体住民决定。以后,该党又陆续通过一些决议,宣称“台湾人民有主张台湾独立的自由”、“台湾国际主权独立”等等。1988年以后,在台湾当局的姑息与纵容下,海外公开的“台独”组织加强向岛内渗透,在美国最大的“台独”组织“台独联盟”迁回台湾,以后集体加入了民进党。1991年l0月,民进党召开五大,公然将“建立主权独立自主的台湾共和国暨制定新宪法,应交由台湾人以公民投票方式选择决定”列入党纲。1992年5月,“立法院”修改“刑法”,废除“刑法第100条”和“国安法”法,使鼓吹和从事非暴力的“台独”活动合法化。从此,台湾当局实际上已不禁止“台独”活动。一些“台独”分子通过选举,有的进入了“国民大会”、“立法院”和省、市、县议会,有的掌握了一些县、市政权。各种“台独”组织进行名目繁多的分裂活动,主要有制定“台湾共和国宪法草案”、“新国族”、“新国歌”和推行所谓“公民投票运动”,并且积极争取西方反华势力的支持,鼓吹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1994年3月,民进党籍“立委”在“立法院”的专门委员会一读通过了“公投法草案”。

各个“台独”组织在各个时期所宣扬的“台独”论调形形色色,但其基本主张是:“台湾从来就不是中国的一部分”、1949年以后“台湾法律地位未定”、“台湾是台湾,中国是中国”、“台湾人民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台湾前途由台湾住民自决”。

针对“台独”势力的分裂行径,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其中有三场声势浩大的斗争:一是,1995年6月至1996年3月针对李登辉访美,在国际上进行“两个中国”分裂活动所进行的反分裂反“台独”斗争,1999年7月针对李登辉的“两国论”所进行的反对“两国论”的斗争,2002年8月针对陈水扁的“一边一国论”所进行的反对“一边一国论”的斗争。这三场重大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台独”势力。

三、社会结构

1949年以后,台湾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已从一个农业社会变为一个多元化的工商社会。

台湾大资本家包括官僚资本家和民间大资本家。民间大资本家,一部分是由土地改革后地主取得地价补偿转变而成的,一部分是由富裕商人与高利贷者发展成为商业资本家与金融资本家,还有一部分是随国民党从大陆迁来的外省籍工商业资本家以及在进口替代时期堀起的台湾省籍企业家。 70年代后期,台湾省籍大资本家迅速增多,其经济实力明显已超过了外省籍资本家。在目前的台湾社会中,官僚资本与民间大资本构成主要的支配力量,尽管两者在经济利益上存在矛盾,但也互有结合,建立了复杂的政商关系,并成为台湾“金权政治”的经济基础。

台湾中产阶级大致包括了企业经理和管理人员、中小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知识分子上层与部分公教人员等。 70年代以后,随着台湾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发展,中产阶级迅速兴起,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并深刻影响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他们有一定的经济地位,受过良好的教育,要求参与政治,与上层社会互有依存但又存在矛盾;受西方价值观念影响较深。

台湾工人约占就业人口的80%左右,其中多数是随着 60年代以来工业化的发展而脱离农村的农民。工人已成为台湾人数最多的阶级。工人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们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仍相对低下。目前,台湾各类工会几乎都是由官方主导的。在各类“民意机构”中工人阶级的代表极少。

台湾农民曾经是社会主要成分。随着台湾工业化与都市化的发展,农业在经济中的比重降低,农民人数相对减少,社会地位也相对低下。

由于特殊的历史与政治原因,台湾本省人与外省人之间的矛盾一直是台湾社会中一大问题。台湾本省人包括闽南人、客家人和少数民族,他们分别约占人口总数的74%、12%、2%。。外省人是指台湾光复后、特别是 1949年随同国民党统治集团迁台的人及其后代,他们约占总人口的 12%左右。 70一80年代之前,外省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一般比较高;在台湾当局推行“本地化”政策以后,本省籍人的政、经地位明显上升。在相当一个时期内,省籍矛盾的存在,对台湾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形成了一定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省籍矛盾有所减弱,但在政治生活中仍有较大影响。

随着台湾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迁,都市化进程迅速,形成了以台北、台中、高雄为中心的三个都会区。与之相应的,人口问题、劳动就业问题、社会治安问题以及环境保护等问题也日渐突出,青少年犯罪、黑道、吸毒、卖淫、环境污染,已成为当今台湾社会的几大乱象,并影响了社会的安定。

经济与科技

一、经济概况

1949年以来,台湾经济发展大致经历四个时期:

(一)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当时台湾人口剧增,物价飞涨,工农业生产几乎停顿,而军事性开支却占财政支出的一半以上,民众生活困难,经济濒临崩溃。为此,台湾当局采取了一系列旨在稳定社会和恢复经济的政策与措施,土地改革、改革币制、外汇贸易管制,优先发展电力、肥料及纺织工业等。50年代台湾农业发展迅速,增长率年均达各4.7%。此外,从1950年下半年起,美国开始对台湾实行经济援助,注人大量资金帮助台湾恢复经济。到1952年,台湾经济基本恢复到二战前的最高水平。

(二)以农养工发展时期(1952-196O年)。当时台湾经济基本上以农业为主,劳动力过剩,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均逆差严重,外汇极度短缺,民众因收入低而无力消费进口工业品。台湾当局以稳定中求发展为指导思想,确定了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的方针。土地改革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在总出口中的比重非常高,1957年高达 71.5%,成为创汇主力。台湾当局又通过肥料换谷、强制收购等不等价交换方式,获取利润,把它转移到工业部门。在工业方面,重心放在资金需求量不大、技术要求不高、建厂周期短的民生工业上,以岛内生产替代进口,以适应岛内的消费水准,并节省外汇开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减轻就业压力。形成了糖、茶、菠萝及香茅油等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及水泥、玻璃、木制品、造纸、化肥、纺织、食油、面粉、塑胶原料及制品、人造纤维、自行车、缝纫机和家用电器等进口替代工业。

(三)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时期(1960-1986中)。由于台湾市场狭小,当时进口替代工业的产品市场已趋饱和,若继续发展将导致经济后劲乏力。台湾抓住当时国际分工变化的机遇,利用低廉工资的国际比较利益,大力发展加工出口工业带动经济发展,并陆续修正或制定旨在促进出口的政策与措施,如进行外汇贸易的改革、实施“奖励投资条例”、鼓励民间储蓄、对外销厂商实行税收和融资的优惠、设立出口加工区和保税仓库等。这个时期外资对台湾工业化和出口扩张起了重要作用,民间企业从进口替代转向出口产业,成为经济成长的主力。台湾企业从日本进口生产资料,向美国出口工业品,形成了生产上依赖日本、市场上依赖美国的三角贸易关系。台湾工业得到了高速发展。从1963-1973年,工业年均增长率高达18.3%,其中制造业的年均增长率达20.1%,工业产值在台湾省本地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196O年的26.9%提高到1973年的43.8%;出口贸易额中工业制品的比重由l960年的32.3%增至l973年的84.6%。至此,台湾工业建立起了一个以出口加工区为依托,以轻纺、家电等加工工业为核心的产业支柱,由此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四)经济转型时期(l986年至今)。自8O年代以来,由于台湾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新台币兑美元汇率大幅升值,工资也大幅上涨,劳动力短缺,劳动密集型加工出口工业逐渐丧失比较利益和比较优势,导致民间投资意愿低落,经济发展陷入困境。为此,台湾当局于1986中提出了实行自由化、国际化、制度化的经济转型,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机制,并以产业升级和拓展美国以外的外贸市场作为重大调整内容,确定以通讯、信息、消费电子、半导体、精密器械与自动化、航天、高级材料、特用化学及制药、医疗保健及污染防治等十大新兴产业为支柱产业。经过近10年的经济转型,台湾经济在自由化、国际化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产业升级也初现成效,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占制造业的比重目前已达61.5%,其中信息产业发展尤为突出,其产值已名列世界前茅。台湾对外出口市场的重心也逐渐从欧美转向亚洲,对美国出口比重已由1984年的48.8%下降到1995中的23.7%,对亚洲的出口比重则由1998年的32.8%上升到1995年的52.6%。出口产品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电子、信息、机械、电机和运输工具产品已占总出口的50%以上。对外投资大幅度增长,开始成为净资本输出地区,累计至1995中,对外投资约300亿美元。在这一时期,台湾与祖国大陆及香港的经济联系也日趋密切。

台湾经济发展较快的原因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

(一)得益于大量的美国经济援助以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美国从自身战略利益出发,从1950年至1965年给台湾的经济援助共计l5亿美元。15年间,“美援平均约占台湾投资毛额的34%,从而弥补了台湾商品及劳务人超的91%”。美国对台湾的经济援助不仅限于资金或物资,还包括军事援助、低利贷款、直接投资、技术转让和人才支援等。美援在台湾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非同小可。台湾学者认为,如果没有美援,“台湾经济至少要比现在落后20-3O年”。此外,战后西方国家在60-7O年代的经济繁荣,给台湾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二)从祖国大陆带去的财物和人才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国民党统治集团败退台湾时,从上海运送黄金 80万两以及大量银元、美钞到台湾,由孔、宋家族将20亿美金转移至美国花旗、大众等银行,并带去了大批各类财经人才。这些资金和人才对台湾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国民党统治集团还将大量的机器设备运到台湾。

(三)台湾民众为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台湾民众勤奋节俭、吃苦耐劳,对台湾在提高储蓄率以集聚资本,以及开拓国际市场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农民在工业化过程中作出了牺性,中小企业者成为出口贸易的主角。

(四)台湾当局制定了稳定中求发展等经济政策。如在发展策略上先发展农业及劳动密集型工业,再发展资本与技术密集工业;先发展进口替代工业,然后发展出口导向工业,较好地结合了台湾的实际情况,并有效地利用了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契机。

(五)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对台湾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近十多年来,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已具一定规模,互补互利的局面正在形成,祖国大陆已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腹地。台湾每年从两岸贸易中获得巨额顺差,保证了其贸易收支的平衡,且提高了其在本岛的投资能力。大批台湾劳动密集型企业投资大陆,缓解了其在本岛发展的困难,并且有利于台湾产业的转型与升级,特别是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祖国大陆在台湾出口份额中的比重上升,减轻了台湾外贸对美国市场的过度依赖,对台湾经济的稳定也有重要作用。

台湾经济虽人均台湾省本地居民生产总值较高,但内需市场狭小,自然资源较少,科技基础薄弱,井受此制约,形成了“浅碟子经济”的特点。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对海外市场和技术的依赖程度较高。1980年,台湾经济发展对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达95.6%,其中对出口贸易依存度也达47.89%;1995年的依存度虽有所下降,但仍高达81.65%,其中对出口贸易依存度还有42.36%。近几年来虽然台湾产业升级取得一定成效,但关键技术仍然对外依赖性较高,如集成电路芯片产量已跃居世界前列,但其电路设计这一关键技术仍主要依靠发达国家。所以,台湾产业升级虽有进展,但整体工业技术并无突破性发展,工业技术自主开发能力不强的基本格局仍未改变。台湾经济对外依赖程度较高,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较大。近几年台湾经济能维持适度增长,新市场开拓、贸易创造效果大于技术创造效果。

长期以来,台湾财政状况不佳,税基萎缩,赋税收入年增长率从1992年19.7%一路下滑到2001年的-6.7%。同时,各级公库和“国库”支出增长很快,在支出结构中,军备开支占了财政预算的很大比重,如1996年的财政预算中,“国防支出”(未含外购军备的特期预算)占了22.1%;若再把行政开支计入,整个财政开支中非生产性开支的比重很大。财政状况持续恶化,至2002年,台当局总负债已接近4兆新台币,债务余额占GDP比重超过30%。

台湾经济发展还受岛内政争激烈和两岸关系不稳定因素的影响。近几年来,台湾政党之争异常激烈和频繁,大大影响了有关政策与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也成为行政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再加上“黑金政治”猖獗,使许多重大项目的工程进度和质量受到负面影响。同时,由于台湾当局推行分裂政策,造成两岸关系的不稳定,影响了台湾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在台湾的投资意愿。

综上所述,台湾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均是政治、经济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虽然台湾当局采取了某些相应措施,其中某些措施不乏助益,但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科技概况

台湾科技发展与其经济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战后以来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奠基期(l959-1968年)。50年代,台湾当局以稳定经济作为主要目标,无力顾及科技的发展。直到1959年,台湾当局才颁布“长期发展科技计划纲领”,主要目标在于充实科技发展的基础。同年,成立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简称“长科会”),负责规划和推动长期科学研究。在这一时期,科技研究发展方向以基础科学为主,同时通过各种补助措施,培养研究人才。

第二阶段是初步发展期(1969-1980年)。60年代末到 70年代,台湾工业的发展重点由轻工业转向重化工业,提高了对产业技术的要求。为此,1968年台湾当局颁布“十二年科学发展计划”,在扩大研究基础、改进科学教育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应用科学的研究,先后成立了工业技术研究院和“行政院”“应用技术研究发展小组”,并注重促进企业投资科技研究工作。

第三阶段是全面推动科技发展期(1980年至今)。随着80年代中期以后台湾经济进入转型期,科技水平较低已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台湾当局开始加大科技经费和人员的投入,制订一系列相应计划和发展政略,以实现将台湾建成“科技岛”的长期目标。 1978年,台湾当局首次召开由产、官、学界参加的科学技术会议,次年颁布“科学技术发展方案”,作为现阶段科技发展的最高指导方针。此后,科技会议每四年召开一次,制定出新的发展政策与计划。

80年代以来,台湾科技发展较快。从对科技发展的投入看,从1986年到1996年的10年间,科研经费增长了4.8倍,占台湾省本地居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由1.14%提高到1.85%;研究人员数增长了2倍,每万人口拥有的研究人员数由14.3人提到33.4人。从科技研究发展成果看,本地专利项目1996年达到19410项,是1986年的3.3倍;台湾SCI论文发表篇数的国际排名,由1989年的第28位提高到1994年的第20位。在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1980年台湾成立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推动了信息、半导体通讯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1997年高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值占总出口的比重达到39.7%,较1986年提高了一倍多。目前,台湾信息产业和半导体产业产值已分别跃居世界第三位和第四位,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加工生产基地,半导体集成电路生产技术已接近和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从科技的发展特点看,由于台湾经济规模较小、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民间科技研究发展先天不足,因此台湾科技行政部门在科技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科技经费的总投入中,80年代官方投入占60%以上,民间占不到4O%;9O年代民间投入相对增加,官方与民间仍各占一半左右。目前,科技研究体系主要由科技行政部门以及公营企业所属的研究机构、专门的财团法人研究矾构、各大学及民间企业所属的研究机构组成。

从科技研究的分工看,基础研究主要由“中央研究院”及各高等院校承担,应用科技研究主要由工业技术研究院及各科技行政部门所属的研究机构承担,军事科技由中山科学研究院负责,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市场化则由企业承担。

尽管8O年代以来台湾科技发展取得较快进步,但受限于经济规模、企业结构及人才等因素,在总体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甚至也落后于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韩国。如台湾科技经费总投入仅为韩国的一半。总体研究发展水平的落后,使目前台湾高新技术产业在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等方面都严重依赖日本和美国;多半台湾厂商的生产技术仍然依靠引进。信息、半导体等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由于缺乏自己的关键技术,大多只能采取受委托加工制造方式,利润大多由掌握关键技术与零部件的外国厂商抽走。

教育与文化

一、教 育

台湾现行的教育制度分为正规教育和技术职业教育两大体系,其中正规教育分为“国民教育”、高级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两个阶段,技术职业教育包括初等技术职业教育和高等技术职业教育两个阶段。

所谓的“国民教育”,就是出台湾当局财政拨款,对6-14岁的儿童开办的教育。其中包括小学6年、中学(即初级中学)3年。适龄儿童必须入学,凡拒不送子女入学的家庭,将受到罚款等处罚。

高级中等教育,学生在学年龄以15-17岁为范围,分为高级中学3年和高级职业学校3年两种。

高等教育分为专科学校、独立学院、大学以及院校研究所。专科学校修业年限依入学资格不同,分3年制、2年制与5年制不等;所设专业除了高级职校已有的工、农、商、医、海事、家事6类外,还有师范、管理、艺术、体育、新闻等。技术学院则以培养高级实用专业技术人才(技师)为主,主要招收工业职校或工业事科学校的毕业生。高等院校主要招收高中华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经入学考试及格者。大学院校分文、理、法、医、农、工、商及其他学院。凡设有3个学院以上者称大学,不合以上条件者称独立学院。大学或独立学院各学系办理完善、成绩优良者,得设研究所。正规高等院校的学制一般为4年,但师范院校、法律、建筑专业等为5年,医学专业为6至7年。

台湾除了正规教育和技术职业教育之外,还有多种方式的业余教育,如夜校、函授以及补习教育等。

总的来看,台湾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如下一些特点:(1)发展较快。l950年共有各级学校3l32所,在校学生103万余人,到1994年底,各级各类学校总数已达3784所,在校学生469.95万余人。目前,初等教育的净在学率为99.31%,中等教育的净在学率为84.61%,高等教育的净在学率为25.61%,基本做到了初等、中等教育的普及。(2)重视技术职业教育。60-70年代,由于加工出口工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各类高级职业学校和专科学校的发展,形成了由职业学校—专科学校一技术学院所组成的技术职业教育体系。据1994年统计,职业学校在校学让为52.3万余人。专科学校在校学生36万余人。(3)私人办学比重大。据l994年统计,职业学校中私立占54.6%;专科学校中私立占81%;大学及独立学院中私立占63.8%,学生数占全部大学生数的60%以上。

台湾教育也存在着一些积弊。如严重的升学主义倾向,教学课程分量过重,程度过难,致使恶性补习成风;教师只重视与升学考试有关的教学,轻视德育、体育、群育、美育的教学;重“填鸭式”教学,忽视启发式、联想式教学;重集体教学,忽视因才施教的针对性教学。升学主义给青少年和社会带来许多问题,如:有些学生精神空虚,忽视身心和个性的全面健康发展;有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漠视法纪和道德观念,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长期以来,“台独”势力力图改造台湾的教育,削弱台湾同胞、特别是青少年的中华民族意识和与祖国的文化联系。多年来,台湾当局也向青少年一代灌输以台湾为主体的“中华民国在台湾”的“国家认同”意识,塑造“脱中国化”的“台湾人意识”。台湾教育部门新编一套《认识台湾》教科书,从l997年9月开始在台湾中学中试用,1998年9月正式使用。这套教科书歪曲历史,剖裂、否定台湾与祖国自古以来的历史联系;不讲台湾人是中国人,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强调“我们都是台湾人”、“‘台湾人’已经成为我们在国际社会共同的名字”;割裂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内在联系,否定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主体地位;贬低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宣传“台湾文化观”;并且美化日本霸占台湾时的殖民统治,抹杀台湾同胞的抗日业绩等等;以向青少年灌输“台湾生命共同体”和“台湾人的台湾”观念,淡化他们对中华文化和祖国的认同。分裂主义思潮在教育领域的发展,有利于制造“台独”、“两个中国”等分裂活动,已经引起台湾有识之士的忧虑和强烈反对。

二、文化

两岸同胞同宗同文。台湾文化无论从根源还是从其内容、素质及存地方式和表现形态上,都与中华文化属于同一系统,就其本质而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都分。例如;在哲学理念上,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儒家学说有着深远的影响。在社会伦理道德方面,主要以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来规范思想和言行。在语言文字和文化教育方面,讲普通话和闽南话、客家话等,书写用中文。在宗教信仰方面,主要信奉佛教、道教,以及妈祖、关帝君、保生大帝等中国民间神祗。在风俗习惯方面,主要是福建、广东等地的饮食习惯、节日习俗以及婚丧嫁娶、祭祀祖先等各种礼仪等。台湾的人文历史是地地道道中华民族文明史的扩展。

当然,出于台湾历史的特殊性,特别是受日本殖民统治长达50年之久,1949年以来又长时期与祖国大陆处于隔绝状态,80年代以来又推行西方式的政治制度,因此台湾受西方文化、日本文化的影响相当大。例如,西方政党政治和议会制度的文化观念扩张,祟尚自我中心和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念泛滥。 日本和西方大众消费文化影响膨胀,大量商品化的消费型文化充斥市场。日益增长的物质欲望、享乐主义、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等等、对精神文化带来极大的冲击。此外,外来宗教如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的影响也扩大起来。而且出于复杂的原因,包括“台独”势力的活动,近些年来,在大众传媒中使用所谓“台湾话”(闽南话)的比重上升,使用“国语”(即普通话)的比重下降。

台湾文学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也是台湾劳动人民和文学工作者勤劳和智慧的结晶。1949年以来,台湾文坛上大体存在着三大文学流派,即:乡土文学、现代派文学和流行文学。“乡土文学”主张,用通俗易懂的、大众化的语言来描写现实,反映社会人生,面向白己生长的这块土地上的人民。“现代派文学”主张,文学应该反映时代精神,抛弃传统,进行“横的移植”,即向西方学习,以描写人性、探索心灵为主,寻找自我。这—派在台湾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于文艺冲破反共僵化的政治束缚和传统文化的局限,扩大表现领域,丰富表现手法,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它所表现出的全盘西化、虚无主义和艺术主义上的倾向,一开始就受到了批评。“流行文学”指通俗易懂、情节引人入胜、表现手法简单,具有休闲性、消遣性的文学作品,包括言情小说、武侠小说等。

台湾的戏剧大多数源于中国大陆,大致可分成三大类:大戏、囝仔戏、仔戏。大戏主要有京戏,闽南的乱弹、歌仔戏、高甲戏,以及日本传入的新剧(话剧)、歌舞剧、播音剧等。囝仔戏由儿童演出,是20世纪初由福建泉州传入的。仔戏又称偶人戏,由大陆传入台湾,如北方的皮影戏、闽南的布袋戏和傀儡戏等。这些剧种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兴衰,如今许多传统戏剧已经失传或被遗弃,只剩下话剧、京剧、歌仔戏、布袋戏和高甲戏数种,除话剧外,其观赏者以老年人为主。歌仔戏是台湾最主要的地方戏曲,也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中唯一诞生于台湾的剧种。

台湾电影于60-70年代出现了长足的进步,摄制水平提高,影片市场扩大,影片题材广泛,国际获奖影片增多。80年代以后,台湾出现了以“小成本、新导演”为特色的新浪潮电影和由小说改编成剧本的文学电影热,题材更加广泛,表现手法更为创新,内容更加人性化、本土化和写实化,在编剧、制体和表演上都具备了相当的水准。但台湾电影业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是电视、录相带、MTV、KTV等的出现,对电影业造成冲击,使电影业的发展徘徊在艺术与商业化的路口。

台湾电视长期以来主要控制在台湾电视公司(简称“台视”)、中国电视公司(简称“中视”)和中华电视台(简称“华视”)三家机构手中。90年代后,台湾电视台增多,有公营、私营和党派经营的,各台为争夺收视率和广告客户而展开激烈的竞争。台湾地区有200多家报纸,4000多家杂志社,30多家广播电台。此外,台湾美术、音乐、工艺等方面的创作,取得相当的成绩。各县市的文化中心以及民间文化团体,为保存和发展民间文化起了积极的作用。

军事

一、军事体制

台湾现行军事体制,基本沿袭国民党统治集团退据台湾前在大陆时期的军事体制,即“总统”为台军最高统帅,通过军政和军令两大系统领导全军。在军政系统上,“总统”通过“国防部长”对军队行使统率权;在军令系统上,“总统”通过参谋总长对军队行使指挥权。除军政、军令系统外,台湾当局还设有“国家安全会议”,主要任务是研究和规划“国防”安全及“国家”建设等大政方针。

“国防部”隶属于“行政院”,主管“国防”行政事务,负责军队人事安排、组织编制、军费预算、武器研制与采购、军队设施建设等。参谋总部为最高军事指挥机构,参谋总部在军令系统为“总统”的军事幕僚长,掌握军队指挥大权;在军政系统上同时又为“国防部长”的幕僚长。参谋总部下辖陆军、海军、空军、联勤、宪兵、海岸巡防及军管区司令部。陆、海、空军总司令部等依据军队的建军方针及原则,拟订本军种的建设规划和作战汁划,战时组织指挥战斗行动,平时组织部队训练。台军还设有总政治作战部,并在军队各级单位设有相应机构,主要负责对官兵的思想教育和部队的内部控制,以及对大陆进行“心战”策反。

李登辉上台后,一直酝酿改革现行军事体制,拟将目前的军政、军令二元化军事体制改为一元化。l998年5月21日,台湾“行政院”通过了“国防法”草案及“国防部组织法”修正草案,明确规定参谋总长为“国防部长”的军事幕僚长,参谋总部为“国防部长”的军事幕僚及三军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原隶属参谋总部的各军兵种司令部等改为直接隶属于“国防部”。未来“总统”对军队行使统帅权时,将直接下令“国防部长”,由“国防部长”责成参谋总长指挥军队。2002年台湾实行“国防法”、“国防部组织法”军政、军令一元化的军事体制正式付诸实施。

二、军事战略

1949年以来,台湾军事战略的调整和演变,大致经历了“攻势作战”、“攻守一体”和“守势防卫”三个时期。

“攻势作战”时期(1949-1969年)。国民党统治集团退踞台湾初期,为防范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积极谋求美国的军事保护。美国出于围堵新中国的需要,派兵协防台湾。1954年,美台签订了军事同盟条约,即美台《共同防御条约》。1955年,美国会又通过了《台湾决议案》,授权总统在必要时可动用武力保卫台湾和澎湖。美台协防的目标达成后,台湾当局遂在军事上提出了“确保台澎金马,伺机反攻大陆”的战略方针,并在军事上积极进行各种准备。多次派遣小股部队和特务入窜大陆东南沿海,为其“反攻大陆”创造条件。在这一时期,台湾当局基本奉行“依美求存、伺机反攻”的“攻势作战”战略。这在60年代初期表现得十分明显,后由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采取了有效的防范措施,使得共“反攻复国”的图谋未能得逞。

“攻守一体”时期(1969-1979年)。1971年台湾当局的代表被驱逐出联合国,中国政府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解冻。在这种情况下,台湾当局虽末放弃“反攻大陆”的幻想,但也意识到依赖美军防卫台湾和武力“反攻大陆”已不切实际。为适应形势的变化,谋求长期久存,台湾军事战略出现了两个明显的变化:—是战略思想由“以攻为主”转向“以防为主”,二是战略立足点由“依美协防”转向“独立防御”。在此时期,台湾军队虽未彻底放弃“反攻”念头,但其建军备战的重点已经转到加强防御作战准备方面。70年代后期,台湾军队在台湾海峡地区的军事活动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逐步停止了对大陆的武装袭扰和飞机入陆侦察活动。

“守势防卫”时期(1979-2000年)。1979年1月中美建交,美台《共同防御条约》被废止。与此同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布了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随着这—形势的变化,台湾当局虽口头上仍表示奉行“攻守一体”的军事战略,但实际上已被迫实行“守势防卫”战略。1994年台湾当局发表的《“国防”报告书》中,明确将军事战略由“攻守一体”调整为“守势防卫”。李登辉随后还进一步表示,台湾军队今后的基本任务就是“保护台、澎、金、马地区的安全”。台湾军事战略思想上的这一变化,是台湾当局政治上谋求“独立政治实体”地位的需要,也是推行制造“两个中国”分裂政策在军事政策上的体现,同时也意味着国民党政权台湾化之后,台湾当局已完全放弃了蒋氏父子时期长期坚持的“光复大陆”的战略目标。

2000年,陈水扁上台后,鼓吹“决战境外”。台军将过去“防守固守、有效吓阻”军事战略调整为“有效吓阻、防守固守”,强调把战场推向岛外,把先制反制、主动攻击提升到战略层次,并为此大量采购军备。

三、实力装备

台湾军队现有总兵力45万余人,分别部署在台湾岛、澎湖列岛及金门、马祖等大陆沿海岛屿。

陆军现有兵力约24万人,主要作战部队约20个师。主要装备M-48H、M-60A3等型坦克1600余辆、105毫米大口径火炮1800余门、各型防空导弹1000余枚。

海军现有兵力约7万人,主要编成7个舰队和2个陆战师等。拥有各型舰艇约600艘,总吨位25万吨。其中向美、法等国购买的驱逐舰、导弹护卫舰、潜艇、导弹快艇等主要作战舰艇80余艘。

空军现有兵力约7万人,主要编成7个战斗机联队和1个运输反潜机联队。装备各型飞机500余架,其中有自制IDF、美制F—l6、法制幻影2000等先进战斗机300余架,E-2T预警机4架。

四、军费开支

长期以来,台湾军费开支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在台财政总预算的各项支出的比例中始终名列首位。在50年代,军费开支占财政总预算的70%以上,60年代占50%,80年代占35%以上,目前占20%以上。

台湾的军费预算,一般根据其用途分为公开和秘密两大部分。近几年来,台湾大量向外采购先进武器装备,其军费开支大幅增加,特别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年增率平均达到20%。1988年台湾军费开支为53亿美元,1992年上升到108亿美元,五年内翻了一番。90年代以来,台湾军费开支相对稳定,但仍有小幅增长,基本保持在100-110亿美元左右,分别占台湾省本地居民生产总值的5%和财政总预算的22%。1992年,台湾向美、法两国订购150架F-l6和60架幻影2000战斗机后,除每年正常的军费预算之外,又通过特别预算的方式,编列了为期9年(1993-2001年)、总额为115亿美元的采购战机特别预算。1998年度,台湾正式公布的军费预算为2780亿元新台币(约l00亿美元),加上当年采购战机特别预算拨款17亿美元,该年度实际军费预算达117亿美元;若按台湾地区总人口2180万人计算,平均每人530美元,台军人均军费为2.6万类元,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拥有军费数额。

台湾问题的由来与实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台湾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已经归还中国。台湾问题的出现,是国民党发动反人民内战的结果,其本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台湾问题之所以长期存在且迄今尚未解决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美国等西方反华势力插手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阻碍中国统一。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问题。虽然台湾问题尚未最终解决,海峡两岸尚未统一,但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不容分割。

台湾问题的出现是国民党发动反人民内战的结果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迫切要求走和平民主、团结建国的道路,建设一个独立统—、繁荣富裕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适时地向全国发表宣言提出:“中国共产党认为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中,我全民族面前的最大任务是:巩固国内团结、保证国内和平,实现民主、改善民生,以便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建设独立自主与富强的新中国。”为此,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致力于争取和平与民主,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情支持。国民党当局不得不与中国共产党举行重庆谈判、政治协商和停战谈判。特别是1946年1月在重庆举行的政治协商会议,在各中间党派和无党派人上的积极参与下,达成了有利于国内和平和人民民主的五项协议,为争取和平建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但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依仗美国的支持,置全国人民渴望和平与建设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的强烈愿望于不顾,撕毁国共两党签订的《双十协定》、政协协议和一切停战协议,悍然发动了全国规模的反共反人民内战。亟待休养生息的中国,再次陷入全面内战之中。

面对国民党来势凶猛的军事进攻,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解放战争。1948年末到1949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规模空前的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并取得决定性胜利。国民党的失败此时已成定局。处于危局中的蒋介石,开始更多地考虑在全国失败后的退路,其中之一是撤退到台湾,以台湾作为国民党的存身之地,进而建设成“反攻大陆、复兴党国”的基地。随着战局的发展,蒋介石确定把国民党的最后落脚点放在台湾。

1949年1月,蒋介石迫于国民党内部反蒋势力的压力宣布下野后,开始了对台湾的苦心经营。他制定了“建设台湾、闽粤,控制两广,开辟川滇”的战略计划,并设想建立一个“北连青岛、长山列岛,中段联接舟山群岛,南到台湾、海南岛”的海上锁链,使其成为封锁、包围以致反攻大陆的战略基地。为了实现上述计划与设想,蒋介石作了一系列精心准备。在组织人事上,蒋任命陈诚为台湾省政府主席,蒋经国任国民党台湾省党部主任委员。在军事部署上,将重兵集结在长江下游一带,并在金门、马祖一带设防,在定海加紧修建飞机场,以便国民党军队顺利撤退台湾。还在台北设立了东南军政长官公署,负责苏、浙、闽、粤、海南等地的军事与政治,其中尤以东南沿海岛屿的防务为重。在经济上,将在上海的中央银行大批黄金、银元和美钞运往台湾。还在台湾设立台湾区生产事业管理委员会,管理台湾经济。在外交上,策划“东亚反共同盟计划”,拉拢菲律宾、南朝鲜,拼凑反共联盟。

1949年4月20日,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23日,南京解放;5月17日,武汉解放;5月27日,上海解放。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宣布成立。12月7日,国民党宣布“政府”迁至台北。12月11日,国民党中央党部迁至台北。中国大陆上战事基本结束。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势力从大陆全面溃退,撤到台湾,在美国反华势力的支持下,继续维持着—个所谓“代表全中国”的反共政治架构。自此,台湾再次陷入与祖国大陆的分离状态之中。

外国势力插手台湾问题阻碍中国统一大业

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出钱出枪,支持蒋介石打内战,这是战后美国世界战略的一个组成都分。而台湾问题的产生,就是这种战略的直接产物。

一、战后美国对华侵略及其对台政策的变化

从19世纪末开始,美国就以极大的兴趣倾注于东亚,尤其是中国,但限于当时的实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能以“门户开放”政策与列强—道分享在中国的特权。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加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法西斯阵营中来,并与中国的抗日战场发生了密切的联系。美国当时在东方的首要目标是打败日本,将日本在亚太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势力清除出去,同时借英法陷入欧战之机,将英法在东亚、东南亚的势力抑制到最低点,特别是防止战后苏联影响在东亚的扩大,以达到由美国来支配中国,并进而控制整个亚太地区的目的。由此,美国在1943年初制定了要把中国建成一个“大国”的对华政策。所渭“大国”政策,就是美国出于自身战略的考虑,建立以蒋介石为领导的亲美政权,让中国(以蒋介石为核心)与美苏英同为世界四大强国,以便与苏联对抗。罗斯福曾强调:“一个稳定的中国,对苏俄在远东的野心,将形成一道屏障,也可以当作一种最有价值的向心力,以限制亚洲革命暴动的影响。”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大国”政策,美国同意战后将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东北、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战后,美国继续扶植和加强蒋介石政权,并且支持蒋介石发功了全国规模的内战。

1947年3月初,当台湾爆发“二二八事件”后,美国驻台北总领事馆向华盛顿建议,以目前台湾在法律上还是日本的一部分为由、用联合国名义进行直接干预,同时向中国保证,待有一个“负责的中国政府”后再归还中国。这是“台湾地位未定论”和“联合国托管”方案的先声,表明美国对台政策开始发生变化,同年秋,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历史转折点,人民解放军转入全国规模的战略反攻。这时,美国有关官员已经感到国民党统治不稳、开始主张美国调整对台政策。1948年11月24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李梅上将致函美国国家安全会议、指出:“中国情势日恶,台湾、澎湖各岛之形势,关系日本与马来半岛间的航路,亦控制菲律宾与冲绳之间交通,如果落在不友好国家之手,美国远东地位将受到损害。因此美国无论如何宜用一切外交及经济手段,使其长期属于对美友好之政权。”可见,美国主张台湾归还中国,是以中国留在美国势力范围内为前提的。一旦这个大前提发生变化,美国的对台政策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即使背弃它所参加的国际协议也在所不惜。

从1948年冬季开始,人民解放军发起的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渐次展开,中国革命形势迅猛发展,美国感到国民党大势已去,开始重新审核对华政策,把政策目标从“尽一切力量阻止中共取胜”改为“尽一切力量阻止中国成为苏联的附庸”,决定逐步从中国内战中“脱身”,而集中力量“不让台湾落入中共之手”。l949年8月5日,美国国务院发表《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和艾奇逊国务卿给杜鲁门总统的信,公开承认美国对华政策的失败,标志着美国开始从中国大陆“脱身”。同时,美国开始在分离台湾上做文章。1949年1月15日,美国国务院远东司司长巴特沃思在一封绝密信中说,我们国务院所有的人都强烈感到我们应该用政治的和经济的手段阻止中国共产党政权取得对(台湾)岛的控制。”8月,美国根据中国国内形势的发展,作出决定:“当中国的形势发展到一定程度,我们知道我们要在台湾和什么样的统治集团打交道时,美国应该设法加强—个非共产党的地方政府并给予支持。该政府至少应提供起码的、象样的治理。我们应该运用影响,阻止大陆的中国人进一步流向台湾,美国还应谨慎地与有希望的台湾当地的领袖保持联系,以便将来有一天在符合美国利益时利用台湾自治运动。”

为达到把台湾从中国领土上分离出去的目的,美国曾设计了种种方案,但这些方案都没有行得通,到1949年底,美国确认蒋介石是“台湾最终真正权威”,于是决定继续援助在台湾的国民党政权。

二、美国等外国反华势力阻挠我解决台湾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后,当时美国政府本来可以从中国内战的泥潭中拔出来,但是它没有这样做,而是对新中国采取孤立、遏制的政策。美国一方面大幅度改变对日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扶植日本、将日本变成它在东亚对付苏联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遏制力量,另一方面,美国国会通过援款法案,加强对中国周边国家的军事、经济援助。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公然发表声明宣布:“我已命令第七舰队阻止对台湾的任何攻击。”他还正式提出“台湾地位未定论”,宣布:“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须等到太平洋安全恢复之后。由对日和约或由联合国决定。”美国政府这种继续干预中国内政、阻挠中国统一的错误政策,造成了台湾海峡地区的长期紧张对峙局势。台湾问题至今不能彻底解决,美国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朝鲜停战后,1954年12月。美国与台湾当局签订了所谓《共同防御条约》,公然将台湾置于美国的“保护”之下,声称要对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的正义斗争,同台湾当局采取“共同行动”。这是美国政府干涉中国内政、插手台湾问题的又一重大步骤。

1958年7月,美国怂恿国民党部队加强对中国大陆的骚扰。8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炮击金门、马祖。美国匆忙从地中海调海军来支援美国在台湾海峡的第七舰队。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次日重申美国武力“保护”台湾的所谓“责任”。美国国务卿杜勒斯9月4日扬言要把美国在台湾海峡的侵略范围扩大到金、马等中国沿海岛屿。他们甚至以原子武器相威胁。周恩来9月6日就此发表声明,重申解放台、澎、金、马是中国的主权,任何外国不得干涉,并强调美国如不顾中国的再三警告、把战争强加于中国人民头上,美国政府必须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之后,美国政府搬出所谓的“停火”方案。杜勒斯于9月30日表示,如果中国愿意在台湾海峡地区停火,美国可以劝蒋军撤出金、马。其意图是要在台湾海峡划一条永久停火线,以便实现其“划峡而治”、制造“两个中国”的图谋。这—方案不仅遭到中国政府的坚决拒绝,也不为蒋介石所接受。

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也是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根据国际法原则,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理所当然地应由中华人同共和国政府继承。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立后,周恩来即代表中国政府致电联合国秘书长,指出所谓“中国国民政府代表团”,“已丧失了代表中国人民的任何法律的与事实的根据”,要求开除国民党集团的非法代表,并向联合国发出了中国出席联合国安理会等机构代表的通知。但是美国政府先是以所谓新中国政府是用革命手段“非法成立的”和“不巩固的”为借口,继则诬中国为朝鲜战争中的“侵略者”,再则以所谓中国“蔑视”联合国和不遵守其反华决议为口实,不断对联合国进行威胁和恐吓,操纵表决机器,竭力阻挠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致使这一席位长期被台湾当局所窃据。

随着越来越多的第三世界国家同中国建交,大批新独立的国家加入联合国,联合国内要求驱逐台湾当局的非法代表和恢复中国合法席位的呼声越来越高,美国操纵联合国表决机器阻挠恢复中国合法席位的做法越来越不得人心,于是变换手法,提出若恢复中国的席位,须有三分之二的多数赞成始得通过的所谓“重要问题案”,妄图继续将这一问题拖延下去。可是到了1971年26届联大,联合国内在恢复中国代表权问题上的形势发生了不利于美国的历史性变化。 l0月25日,26届联大否决了美国等19国的提案,并且以压倒多数票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23国提案。美国阻挠中国恢复合法席位和在联合国内制造“两个中国”的图谋至此遭到彻底破产。

1979年1月中美建交,但美国对台湾问题政策的本质并未改变,仍然把台湾作为其全球战略中“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舰”扶植台湾,阻挠中国完全统一。中美建交三个月后,美国参、众两院先后通过《与台湾关系法》,并于 4月10日经美国总统签署生效。《与台湾关系法》公然声称,“美国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是基于台湾的前途将通过和平方式解决这样的期望”;“以非和平方式包括抵制或禁运来决定前途的任何努力,是对西太平洋地区的和平和安全的威胁,并为美国严重关切之事”;美国仍将“向台湾提供防御性武器”。这表明,中美建交以后,美国一方面表示遵守中美联合公报,执行一个中国政策,但同时又以《与台湾关系法》为基础,继续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扶植台湾,并且以中国政府执行和平统一方针为美国执行一个中国政策的前提,从而继续阻挠中国人民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日本曾在台湾实行殖民统治长达50年之久,同台湾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台湾回归中国后,日本右翼势力始终怀有重新染指台湾的野心。近年来,日本国内右翼势力日益重视利用台湾问题对中国进行牵制,竭力主张全面发展与台湾的官方关系。日本国会亲台势力与台湾朝野配合,积极推动台湾领导人访日。日本舆论界、学术界及政界部分人士对日本在《中日联合声明》中就台湾问题向中国所作的承诺耿耿于怀,公开鼓吹《中日联合声明》过时的论调。台湾当局则采取多种措施,极力发展台日实质关系。

三、日本、美国反华势力长期支持“台独”活动

“台独”活动的出现,从一开始就有国际背景。

从历史上说,日本军国主义是“台独”的始作俑者。1945年8月,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日驻台湾总督安藤利吉即策动一些日军中的军国主义分子和汉奸分子,在台湾建立起“台独”组织;同时,驻台日本右翼军人发动“台湾独立”事件,即为“台独”活动的发端。但是,台湾重归中国已不可逆转,日本军国主义势力进行的“台独”活动遭到失败。

由于蒋介石在台湾采取镇压“台独”的措施,“台独”分子只能在海外从事活动。 1951年、1956年“台独”分子先后分别在日本、美国建立组织。至 6O年代中期,日本是“台独”势力的大本营。当时在日本的“台独”派别众多、组织复杂,其中以廖文毅为首的“台湾共和国临时政府”是最具代表性的“台独”组织。

6O年代未至 7O年代初,随着中日关系发展,特别是1972年中日建交之后,在日本的“台独”组织逐渐衰落,“台独”活动的重心由日本转移到美国。 1970年1月,“台独”分子彭明敏逃往美国 ;而统一指挥“台独”活动的“世界台湾人争取独立联盟”(即“台独联盟”)亦在美国成立。此后,美国成了“台独”活动的大本营。公开的“台独”势力以美国为其大本营绝非偶然。早在太平洋战争开始时,美国国防部成立了远东战略小组,其使命之一就是研究战后美国托管台湾方案。该小组在1942年春曾建议麦克阿瑟,从日本手中夺取台湾后,由美国军队暂时接管台湾,战后再进行“台湾民族自决”或成立“台湾共和国”,并着手培训一批“接管”台湾的行政人员。 l949年1月l9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文件提出,“美国亦宜扶植台湾自主分子,俾使其发动台湾独立时,可含美国之利益”。 1957 年美国参议院发表《康隆报告》,建议“中共入联合国,承认台湾共和国为美国保护国”。正是在美国反华势力的庇护和支持下,在美国的“台独”势力在70年代进一步整合,有了较大发展。中美建交以后,一些“台独”组织继续在美国活动。他们用各种方式游说美国议员,争取通过提升美台关系的议案;鼓吹“台湾加入联合国”,并组织各种宣传“台独”主张的活动。 1995年李登辉访美得逞,也包含了这些“台独”组织的势力所起的作用在内。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二战期间,重要的国际协定都肯定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43年12月1日,中、英、美三国政府签署的《开罗宣言》明确规定:“三国之宗旨在……使日本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1945年7月26日中、英、美三国共同签署的、后来又有苏联参加的《波茨坦公告》中再次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之其他小岛之内”。

二战结束后,中国恢复了对台湾的主权。二战期间对日作战的同盟国政府,在后来历次发表的声明中,均确认了这—事实。 1949年11月21日,英国外交部次官梅休在英国下院说,“根据开罗宣言,中国在日本投降的时候,对该岛加以控制,并在此后一直行使着对该岛的控制”。195O年1月5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关于台湾的声明中说,开罗宣言的目的,是“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领土,如台湾,归还中国。美国是 1945年7月26日波茨坦公告的签字国。波茨坦公告称:开罗宣言条款应即执行。日本投降时亦曾接受此宣言的规定。……过去四年来,美国及其他盟国亦承认中国对该岛行使主权”。

194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全国人民意志制定的《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凡与国民党反动派断绝关系、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可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之谈判,建立外交关系”。这是新中国外交的指导方针之一,也是一个中国原则在新中国发展对外关系中的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世界上凡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均应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在5O年代初期,一个中国原则首先得到社会主义国家的肯定。当时苏联等社会主义各国明确支持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原则立场,未经谈判就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随着对新中国的了解,大批民族独立国家及一些和平中立国家,也先后排除美国的干扰和压力,相继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同中国谈判建交。其中许多国家还成为在联合国内为驱逐台湾当局的非法代表和恢复中国合法权利的积极倡议者和支持者。

1964年1月27日,中法宣布建交。法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双方还达成先宣布建交从而导致法国同台湾当局断交的默契。法国成为西方大国中第一个同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这是中国与西方大国关系的一个重大突破,对世界、特别是对西方国家产生很大影响,被喻为一次“外交核爆炸”。

进入7O年代,中国政府在国际上反对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斗争,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胜利。1971年9月基辛格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同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以压倒多数通过了第 2758号决议,明确“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明确宣告‘把蒋介石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机构驱逐出去”。第2738号决议是以第三世界国家为主体的广大会员国共同努力、主持正义的结果,是联合国宪章的胜利,是国际法原则的胜利,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在政治上、法律上和程序上都得到解决。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唯一的。

1972年2月28日,中国总理周恩来与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在“上海公报”中,关于台湾问题,中方重申,台湾问题是阻碍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关健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早巳归还祖国,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别国无权干涉;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任何旨在制造“一中一台”、“一个中国,两个政府”、“两个中国”、“台湾独立”和鼓吹“台湾地位未定”的活动。美方则表示:它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异议。中美“上海公报”奠定了中美两国建交谈判的基石。1975年12月,美国总统福特访华。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在会谈中谈到中美建立外交关系问题时明确指出,按照“日本方式”,要接受(与台湾)断交、废约、撤军三个原则,但美台间的民间贸易关系可继续保持,至于用什么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应该由中国自己来决定。1977年1月卡特出任美国总统,表示美国可以有条件地接受中国政府提出的中美关系正常化三原则。1978年12月16日,中美发表建交公报。建交公报明确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商定自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美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在建交公报发表当天,中美两国政府分别发表声明。美国政府在声明中表示,在中美建交的同日,“即1979年1月1日,美利坚合众国将通知台湾,结束外交关系,美国和中华民国之间的共同防御条约也将按照条约的规定予以终止”。美国还声明,在4个月内从台湾撤出美国余留在台湾的军事人员。1981年12月4日,中美开始就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问题进行谈判。经过艰巨的谈判,双方终于在1982年8月15日达成协议,8月17日发表中美联合公报(“八一七公报”)。在这一公报中,中美双方重申了中美“上海公报”和建交公报中确认的各项原则,美方承诺: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中美建交后近几年供应的水平,它准备逐步减少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的解决。美国还表示承认中国关于彻底解决这一问题的一贯立场。众所周知,中国的一贯立场是:根据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美国最终必须完全停止向台湾出售武器。“八一七公报”使中美双方在解决建交遗留下来的美国售台武器问题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所确立的各项原则,构成了中美关系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只有切实履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所规定的各项原则,中美关系中台湾问题的障碍才会得到排除。

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中日关系也取得巨大进展。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签署联合声明,日方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政府关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立场,并且遵守《波茨坦公告》第八条规定。次日,日本外相大平正芳宣布废止“日台条约”。

从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到中日建交,直到中美建交,标志着一个中国原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通承认。而台湾当局则遭到一系列沉重的打击,在国际上陷于孤立的境地。从1970年到1972年,台湾当局的“建交国”从68个锐减至39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则从53个增至89个;1977年底,台湾当局的“建交国”数目下降至23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则增至113个。

台湾问题与东西德、南北朝鲜问题的本质区别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问题,完全属于中国内政。而东西德、南北朝鲜的产生,则是二战后根据国际协议形成的。

众所周知,希特勒德国同意大利、日本结盟,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在雅尔塔开会,商讨最后战胜并占领纳粹德国的计划。1945年5月8日,德国宣布投降,根据《雅尔塔协议》,苏、美、英、法四国军队分区占领战败后的德国。1948年6月2O日,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随后建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即西德;而相应地苏联则在其占领区建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即东德,德意志从此分裂为东、西两个国家。1973年9月18日,东、西德国同时加人联合国。199O年5月5日,苏、美、英、法和两德外长在波恩就两德统一问题举行第一轮谈判,即通常所说的‘二加四”会议。9月12日,在莫斯科举行的最后一次“二加四”会议上签订了一项条约,批准两德统一并恢复其全部主权。10月3日,两德最终统一。由此可见,德国的分裂和统一,都是按二战期间和战后的一系列国际协议完成的,它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同台湾问题是完全不同的。

从1910年开始,朝鲜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长达35年之久。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朝鲜本应恢复其独立自主的统一国家地位,这早在1943年的《开罗宣言》中就已规定,“在相当期间,使朝鲜自由独立”。日本投降前夕,美国总统杜鲁门给斯大林一致密信,建议苏军接受朝鲜北纬三十八度以北的日军投降,美国则接受三十八度以南的日军投降。随后,盟军在向日本发布的“第一号总命令”中正式宣布了这个决定。

二战后,美国出于自身战略利益的考虑,于1946年2月宣布成立南朝鲜“民主议院”任命李承晚为议院议长。1947年6月,李承晚组成“南朝鲜过渡政府”。在美国的操纵下,朝鲜被人为地分裂成了南北两部分。1948年9月9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也宣告成立。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朝鲜问题进一步国际化。1953年南北朝鲜根据由有关国家签署的国际协议,以“三八线”为界实现停战。1991年,南北朝鲜各自被接纳为联合国会员国。

由上可见,台湾问题根本不能和德国、朝鲜问题相提并论。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于,后者是根据二战期间和二战后的一系列国际协议分裂成独立国家,它们又都被联合国接纳;东西德统一也是通过国际谈判和协议,以西德兼并东德的方式实现;而台湾则由二战期间的国际协议规定归还中国,而且当时的中国政府也恢复行使了对台湾的主权;虽然海峡两岸尚未统一,但是领土和主权并未分割,仍然是一个中国;台湾问题也应当在一个中国的框架内,由中国人自己来解决,因此中国政府历来反对用处理德国问题和朝鲜问题的方式来处理台湾问题。

台湾当局援引两德模式、两朝模式的根本出发点是分裂祖国,这完全暴露了其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险恶用心,是根本不能得逞的。

本文来源:https://www.shanpow.com/rc/604640/

《浅谈台湾问题形势与政策 形势与政策台独问题(锦集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阅读
  • 课文《台湾的蝴蝶谷》优秀教案(合集十四篇) 课文《台湾的蝴蝶谷》优秀教案(合集十四篇)
  • 《台湾的蝴蝶谷》教后记作文1000字范文九篇 《台湾的蝴蝶谷》教后记作文1000字范文九篇
  • 游台湾海洋生物馆作文(通用24篇) 游台湾海洋生物馆作文(通用24篇)
  • 台湾美食街作文1000字二十五篇 台湾美食街作文1000字二十五篇
  • 宝岛台湾行小学作文精选9篇 宝岛台湾行小学作文精选9篇
  • 台湾美食节活动方案范文(精选13篇) 台湾美食节活动方案范文(精选13篇)
  • 宝岛台湾行小学作文(合集8篇) 宝岛台湾行小学作文(合集8篇)
  • 关于台湾旅游心得体会【四篇】 关于台湾旅游心得体会【四篇】
为您推荐
  • 台湾旅游的感悟心得八篇
    台湾旅游的感悟心得八篇
    民法典是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法典,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台湾旅游的感悟心得八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台湾旅游心得总结怎么写【汇编六篇】
    台湾旅游心得总结怎么写【汇编六篇】
    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动员部署会议的召开,正式启动了政法系统刮骨疗伤式的自我革命、激浊扬清式的“延安整风”、铸魂扬威式的主题教育。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台湾旅游心得总结怎么写【汇编六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2023年魅力台湾演讲稿三分钟我是魅力教师演讲稿范文汇总五篇
    2023年魅力台湾演讲稿三分钟我是魅力教师演讲稿范文汇总五篇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魅力台湾演讲稿三分钟我是魅力教师演讲稿范文汇总五篇,欢迎品鉴!
  • 台湾问题的演讲稿范文(精选4篇)
    台湾问题的演讲稿范文(精选4篇)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向来重视家教。一些家风家训中的精华融入新的道德建设中,许多脍炙人口的家训,已经形成家家之风。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台湾问题的演讲稿范文(精选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台湾问题的演讲稿(合集3篇)
    台湾问题的演讲稿(合集3篇)
    爱国是无条件的,爱国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义务。我们要尊敬国旗、国徽,唱好国歌,在升降国旗、奏唱国歌时,要肃立并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台湾问题的演讲稿(合集3篇),欢迎品鉴!
  • 台湾观后感精选六篇
    台湾观后感精选六篇
    援鄂抗疫英雄事迹报告会开始了。愿我中华儿女,齐心协力,共同抗疫。山不过去,我就过去;祖国就在那,我过去守护你。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台湾观后感精选六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描写美丽的宝岛台湾作文范文三篇
    描写美丽的宝岛台湾作文范文三篇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描写美丽的宝岛台湾作文范文三篇,欢迎品鉴!
  • 美丽的宝岛台湾作文【精选】
    美丽的宝岛台湾作文【精选】
    作文,是一个词语,意思有两种,其一是撰写文章,其二是指学生的写作练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美丽的宝岛台湾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美丽的宝岛台湾作文【热】
    美丽的宝岛台湾作文【热】
    台湾岛——中国第一大岛,战略要地。位于东海南部,西依台湾海峡(属于东海),距福建省海岸75~220海里;东濒太平洋;东北与琉球群岛为邻,距冲绳岛约335海里;南隔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望,距吕宋岛约195海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美丽的宝岛台湾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描写台湾日月潭作文【汇编三篇】
    描写台湾日月潭作文【汇编三篇】
    作文(composition)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描写台湾日月潭作文【汇编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