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斯大林格勒


欧洲 2019-09-29 19:39:35 欧洲
[摘要]又是斯大林格勒篇一:二战欧洲战场其实有两个转折点,一个是斯大林格勒,另一个是德军的本篇为二战系列第24篇,此系列各篇独立成文,欢迎您持续关注。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战场的转折点究竟是哪场战役,史学界还存在一定的争议。主流的观点自然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但支持库尔斯克会战的人也不在少数,然而无论是

【www.shanpow.com--欧洲】

又是斯大林格勒篇一:二战欧洲战场其实有两个转折点,一个是斯大林格勒,另一个是德军的

本篇为二战系列第24篇,此系列各篇独立成文,欢迎您持续关注。
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战场的转折点究竟是哪场战役,史学界还存在一定的争议。主流的观点自然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但支持库尔斯克会战的人也不在少数,然而无论是斯大林格勒还是库尔斯克,都是从盟军的角度说的,这两场战役的胜利对于盟军掌握欧洲战场主动权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这不禁让人疑问:德军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掌握欧洲战场主动权呢?一战后的德国军事力量可是被严格限制了的,从纸面实力上来说,绝对比不上同盟国集团,让德军由弱变强的转折点又是什么事件呢?
细究起来,德军的转折点其实并不在战场上,而是要追溯至1939年9月召开的慕尼黑会议,德国以政治的形式完成逆转。(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用英国著名军事思想家李德·哈特的话来说“慕尼黑协定已经改变了欧洲的战略平衡,而且至少在一段时间内,会使这种平衡对于英法两国非常地不力。不管它们的重整军备计划是如何地加速推进,但在相当长时间之内都还是无法扭转已经形成的劣势。”
而英法的劣势在德国转年3月份彻底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后,愈发地明显起来。
其一是英法在军备方面虽然有了若干的增加,但远不及德国。因为捷方的军事工业潜力是当时意大利的3倍,为当时最现代化的水平。捷克斯洛伐克的斯科达兵工厂,1938年8月至1939年9月的产量几乎等于英国同期各个兵工厂实际总产量。仅重炮一项,德国方面就增加了1倍。
其二是德国得到了捷方35个装备良好的师,同时德国扩军备战再无人干涉。
其三是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后,向东进攻苏联、波兰,可作为桥头堡;向西进攻法国,可无后顾之忧;向东南,可染指巴尔干半岛。
德国在波兰、法国的胜利,绝不仅仅只是因为闪电战的威力,当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在慕尼黑协定上落笔之时,二战前期德军无往而不胜的局面就注定要出现了。

又是斯大林格勒篇二:俄罗斯战争片《斯大林格勒》赏析

这部火爆大片——您看过吗?!赶紧去看看吧——
2013年俄罗斯战争动作片《斯大林格勒》BD国俄双语中字
评分:6.5 类型:战争片 / 动作片 发布时间:2013-12-08
◎译  名 斯大林格勒/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斯大林格勒大战
◎片  名 Stalingrad
◎年  代 2013
◎国  家 美国/俄罗斯/德国
◎类  别 动作/战争
◎语  言 俄语/国语
◎上映日期 2013-10-31(中国大陆)/2013-10-10(俄罗斯)
◎IMDB评分 4.9/10 from 2,396 users 
◎片  长 130 min
◎导  演 费多尔·邦达尔丘克 Fyodor Bondarchuk
◎主  演 皮欧特·费奥多罗夫 Pyotr Fyodorov  ....Kapitan Gromov
      玛丽娅·斯莫尼科娃 Maria Smolnikova
      托马斯·克莱舒曼 Thomas Kretschmann
      娅尼娜·斯图迪利纳 Yanina Studilina  ....Masha
      菲利普·莱因哈特 Philippe Reinhardt  ....Gottfried
      安德烈·斯莫利亚科夫 Andrei Smolyakov
      阿列克谢·巴拉瓦什 Aleksei Barabash
◎简  介
  1942年秋天,人类史上最惨烈的一场战争在寒冷的土地上爆发。德国人穿越伏尔加河抵达对岸斯大林格勒设防固守,苏联红军与对手展开城市争夺战,双方你来我往,城市化作废墟焦土,成千上万人死亡,放眼望去俨然人间地狱。在一次反攻行动中,苏军严重伤亡,仅有大尉格罗莫夫(彼得·费奥多罗夫 Pyotr Fyodorov 饰)率领的侦察小队到达对岸,占领了一栋破烂的建筑。他们在建筑内发现一名19岁少女卡嘉(玛丽亚·斯莫尔尼科娃 Mariya Smolnikova 饰)。卡嘉的父母早已死于战火,由于眷恋自由生长的城市和家园,女孩固守此地,麻木穿梭战火之中。
  鉴于建筑的位置极其重要,极度厌战的德国军官彼得·卡恩(托马斯·克莱舒曼 Thomas Kretschmann 饰)奉命夺回该据点。惨烈无情的修罗场,人性和兽性的角力永无休止…
◎幕后制作
  主创自述 
  费奥多尔·邦达尔丘克,电影导演:“我们想制作一部连我们自己都从未看过的电影。说实在话,我没有想过规模宏大的军事题材的剧本会成为我下一步的拍摄计划。为什么现在还要表现战争题材呢?我自己来回答这个问题。如今的IMAX 3D技术完全能够达到三维世界那种清晰的、令人信服的、不可思议的感觉。我想让当代观众沉浸在1942年11月那个被围困、被烧焦的城市,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这就是电影工作者的毕生追求,要不断地尝试消除掉电影与观众之间的界限。一方面,我们期望用新的技术和采用各种不同方式制作出的立体效果能最大限度地令人难忘。另一方面,除了这种有意识选定的方针以外,我们回归到了经典的电影叙事当中,回归原著—画面蒙太奇、巨大场面和长镜头。例如,有时我们要在两个长长的画面拼接之内完成整场戏的工作”   亚历山大·罗德尼扬斯基,制作人:“《斯大林格勒》不仅是一段关于改变战争进程的一场战役的故事,它更是在讲述在极其残酷的环境下的人们是如何坚守人性、追求爱的本性的故事。现代技术能够全面地表现战役规模和戏剧性的人际关系,观众能够最大限度地沉浸在这一氛围中,如身临其境般与主人公一同感受悲喜交加的情绪变化。《斯大林格勒》成为俄罗斯首部以3D格式拍摄,以IMAX 3D放映的电影”。   
  谢尔盖·梅利库莫夫,制作人:《斯大林格勒》不是一部纯军事题材的影片,目前,我们还是习惯通过这一表达方式将这种想法表现出来。它不是历史画面,不是国家命运的民间故事。我们的影片是一部有关人类在生离死别的状态下依然履行本职并想方设法生存下来的感情色彩浓厚的故事片。这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故事,其他国家的观众“不用翻译”就能明白易懂。我相信,这部影片将有助于我们合作伙伴索尼影视娱乐有限公司更好地发展国际电影市场。我们很高兴与IMAX共同推出《斯大林格勒》,令观众置身在IMAX制作的影片中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看电影”,而是在“感受电影”。  
     《斯大林格勒》绝对是一部视觉盛宴,通过我们执著的努力,采用目前所有力所能及的技术储备,使观看我们影片的观众能够经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感情之旅。
◎花  絮
  影片导演费多尔·邦达尔丘克同主演托马斯·克莱舒曼(德国)之前都已经参演过名为《斯大林格勒》的影片,前者是1989年的苏联影片《斯大林格勒血战》,后者是1993年的德国片《决战斯大林格勒》。
  影片中的故事是虚构的,伊利亚·狄尔金参考了大量博物馆的档案以及当时战役的参与者的日记编写剧本,并选取了部分来自于瓦西里·格罗斯曼长篇小说《生活与命运》中的情节。
  片中作为重要场景的房屋是以著名的斯大林格勒地标性建筑巴甫洛夫大楼(Pavlov house)的作为原型。
 《斯大林格勒》是俄罗斯历史上首部全部由3D格式拍摄的影片,同样也是首部IMAX格式的非美国片。
  影片在圣彼得堡郊外(列宁格勒州萨皮奥尔内镇)的一个废弃的军用靶场上建起了俄罗斯电影界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场景,建造了逼真的斯大林格勒街区,以及观众能在历史档案镜头中所熟悉的一些经典场景。光是场景的搭建就花去6个月时间,动员400名人工,造价400万美元。
  影片还原了著名的《儿童环舞》喷泉全尺寸模型,该喷泉也被称之为《儿童与鳄鱼》,是斯大林格勒战役辨识度最高的象征物之一。剧组根据摄影师Э·Н·叶夫泽里希内在拍摄1942年8月23日空袭后时留下的珍贵照片进行还原。
  德国著名影星蒂尔·施威格(《无耻混蛋》)拒绝了本片的邀请,因为他不想扮演一个纳粹的角色。
  《斯大林格勒》的拍摄工作开始于2011年9月,持续了数月。之后在冬天拍摄工作又重新开始,但主要拍摄阶段是在2012年,从2012年的5月一直持续到8月,拍摄天数为79天。导演费奥多尔·邦达尔丘克: “对我来说,与《人烟之岛》222个拍摄天数相比,《斯大林格勒》79天的拍摄简直就是游玩。   
  该影片音乐由美国著名钢琴家、作曲家安琪洛·巴达拉曼提作曲,他曾为美国著名导演大卫·林奇经曲作品《蓝丝绒》影片配乐,还是电视剧《双峰》和丹尼·博伊尔导演的电影《海滩》音乐的作者。
  T-34坦克,德军黄鼠狼(貂式)自行火炮、PZ-IV (T-4)德式重型坦克等重型武器出现在了片中,但都是模型。PZ-IV是在T-44苏式坦克基础上改装的,在其上面加装了炮塔,焊上了加装的钢板,用护板遮盖住辊轴,在舷侧上喷上德国法西斯的标志。自行火炮是由越野车改装的。Т-34(76)坦克是用塑料和三合板制作的全尺寸模型。
  与摄影师马克西姆·奥萨奇一起在片场工作的美国3D特效和立体制图团队曾参加了《新蜘蛛人》和《霍比特人》的拍摄工作。
◎影片截图
       站长点评:俄罗斯的战争片,有一种不可替代的庄严之感,枪炮震天,硝尘蔽日,犹如人间炼狱,在死亡与生存的夹缝中一边战斗,一边咏唱着激昂而又悲悯的史诗,《斯大林格勒》的惨烈与悲壮,对历史和人性的摩挲,让观者深受触动,久久不能平息。
【迅雷下载地址】
斯大林格勒BD国俄双语语中字文件大小 2.51G
ftp://t:[email protected]:8006/斯大林格勒BD国俄双语语中字[电影天堂www.dy2018.com].mkv  
斯大林格勒BD俄语中字文件大小1.14G
ftp://s:[email protected]:8006/
[电影天堂http://www.dy2018.com/]斯大林格勒BD俄语中字.rmvb  
 
洪哥警影本人阅藏的部分有关书籍-自拍封面
      《斯大林格勒的胜利》纪实传记   作者:(美)杰弗里-罗伯茨中国人民大学2005-5第1版。该书有大量的珍贵历史插图,为读者提供了斯大林格勒战役全过程及其历史意义的充分评述,同时对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大量历史文学作品进行概括与鉴评。全书目录:斯大林格勒战役年表;战役读图;导言;灭绝战;希特勒的石油梦;围攻态势;红色战神;后果;斯大林格勒传奇;结论。      《血捍莫斯科》纪实传记   作者:(苏)马尔钦-科济列夫斯基  京华出版社2004-6第1版。定价:29.8元。该书有大量珍贵历史插图,内容简介:德军望远镜中克里姆林宫的红色穹顶清晰可见,命运将拯救苏维埃的重任交给了朱可夫。红都城下历史重现了惊人相似的一幕:德军与1812年拿破仑的军队一样,严寒中败退莫斯科。二战经典战役全记录。德军在二战中首次遭到重大失败,二战中规模最大的城市保卫战,标志着德军“闪电战”的完结。被希特勒誉为最成功的作战计划的“巴巴罗萨”,的确不同凡响,完美地体现了“总体战”和“闪电战”的精髓,一周之内,苏军即损失了五个军。但“莫斯科将从地球上被抹掉”的预言,却如气球爆裂般响了一下即成了碎片。尽管莫斯科已在德军大炮的射程之内,尽管雪凝血红残阳沐血,苏联军民却用生命诠释了前仆后继、慷慨赴死的意义。“不是雨和雪在莫斯科附近阻住了法西斯军队,而是受到苏联人民、首都和祖国支持的苏军的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和英雄主义打败了德军百万以上精锐部队。”——苏联朱可夫元帅;“迫使德军撤离莫斯科的不是冬季,而是苏联军队,除了苏联军民的顽强抵抗外,希特勒过高估计德国的实力,以及希特勒在作战指到导上的一系列的失误,都是造成莫斯科会战结局的重要原因。”——英国首相丘吉尔;“我们把俄国估计得太低了,我们以为只有200个师,但现在我们已经发现了360个师。”——德国陆军参谋长哈尔德上将 。

又是斯大林格勒篇三:二战转折点究竟应是斯大林格勒战役还是阿拉曼战役?


二战转折点究竟应是斯大林格勒战役还是阿拉曼战役?
2016年01月01日 13:19
来源:书屋
作者:戴问天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186人参与
9评论
核心提示:丘吉尔极力抬高阿拉曼战役,当然是在为英国争地位,但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迟迟不开辟第二战场作说辞。
 
本文摘自:《书屋》2015年7期,作者:戴问天,原题为:《不可尽信的丘吉尔“二战”回忆录》 2015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七十周年,七十年来虽然没有再发生世界大战,局部战争却几乎没有间断过。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的现状,乌克兰危机,还有安倍上台后的日本,都不能不让人感到忧虑。丘吉尔曾经说二战是“并非不可避免的战争”,可以避免而没有避免,造成几千万人丧生,这样惨痛的悲剧,一已为多,其可再乎?不记取那次“并非不可避免的战争”的教训,将是二十一世纪人类犯下的最严重的错误。 中国读书人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尤其是对欧洲-地中海战场的了解,大概主要来自丘吉尔那著名的回忆录。该书卷帙浩繁,中译文三百六十万字,真正读过它的人恐怕不多,许多人是通过我们一些学者、专家的著作间接受其影响。这些著作颇不乏“学舌”的痕迹,所学主要就是丘吉尔回忆录和美国记者威廉·夏伊勒的《第三帝国的兴亡》,有的且几近抄袭。不读书的人,对二战的认识则大多来自《巴顿将军》、《漫长的一天》、《拯救大兵瑞恩》、《加里森敢死队》、《二战中的指挥官》等美国电影、电视。不得不承认西方的宣传工作确实是成功的。 其实,只要还能独立思考,就不难看出所有这些书籍、电影、电视都是在站在西方大国立场上、按照他们的思维方式来评述那次战争的,给出的是严重扭曲的历史画面。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为此我根据1982—1984年在联邦德国做访问学者期间的观察,又查阅大量英、德、俄文资料,写成《德国为什么要“二战”》一书,近日由华文出版社出版。我赞成孔子“述而不作”和胡适“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的主张,主要是引述相关资料,希望能对读者全面、客观了解那场战争有所助益。 二战转折点 我注意到,联邦德国虽为西方国家,对二战的认识却与丘吉尔、夏伊勒有很大不同,最突出的便是对二战转折点的认识。丘吉尔回忆录洋洋二百二十六章,没有一章以斯大林格勒为标题。虽然也提到那个战役,但只占四页篇幅,据说还是因为协助他写书的一位助手坚持才加进去的,第四卷“命运的关键”却专有一章“阿拉曼战役”,用了十五页。夏伊勒的书稍好一点,第二十六章以“伟大的转折点,1942年,斯大林格勒和阿拉曼”为题,也只把两个战役等量齐观。与这些形成鲜明对照,从1982年10月起,德国电视一台在每星期天晚上二十点十五分黄金时段播出十三集文献记录片《纳粹卐字下的欧洲》,回顾了从纳粹起家、疯狂到覆亡的全过程,不啻德国电视版的《第三帝国的兴亡》。它明确指出斯大林格勒战役才是二战转折点,第十集标题便是“决定命运的斯大林格勒”,附有解说:“1943年,在整整一个德国集团军投降以后,希特勒独裁统治的终结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丘吉尔有一个名言:“在阿拉曼战役以前我们是战无不败,在阿拉曼战役以后,我们是战无不胜。”其实阿拉曼只有局部意义,远非二战转折点。而且对于德国,在局部战场里北非也算不得重要。原来,意大利一直想称霸北非、地中海东部地区,其对手起初是奥斯曼帝国,后来是英国。德、意、日三大轴心国瓜分世界,也就把它划作意大利的地盘。1940年夏德国发动法国战役,法国迅即投降,英军(及部分法军)敦刻尔克“胜利大逃亡”。墨索里尼认为时机到来,9月进攻英国殖民地埃及,10月进攻希腊。但意军战斗力实在是差得出奇,很快就被远称不上强大的希腊军队打败,接着又被英军打败,还丢了此前从奥斯曼帝国夺来的北非殖民地昔兰尼加(现在利比亚东部)。墨索里尼向希特勒求援,这才有德国远征军出现在北非。起初仅为团级规模,后来扩建成第五轻装师,隆美尔任师长。再后发展成“德国非洲军”,主要力量也只是第十五坦克师和由第五轻装师改编成的第二十一坦克师。有人称它“德国非洲军团”,让人误以为是“兵团”那样的大部队,实有虚夸误导之嫌。德语名字表示得很清楚,它就是一个“军”,而且还不是原来就成建制的部队,是由先后派往北非的一些小部队拼凑起来的。北非轴心国武装力量始终以意大利军队为主,总司令自然也由意大利人担任,起初是艾托尔·巴斯提科,后为原意军总参谋长乌戈·卡瓦莱罗。不过德军统帅部对隆美尔有指示:“不投入对德国无意义的战斗。”由于丘吉尔、夏伊勒两本书以及美国电影、电视的误导,不少人以为盟军在北非的主要对手是德军,有悖史实。还要指出,美军在欧洲-地中海地区首次作战的“火炬行动”,对手更连意大利都不是,是维希法国的军队。行动期间德军只有一名上尉指挥的两艘潜艇在摩洛哥以西大西洋海域活动。 丘吉尔极力夸赞的阿拉曼战役,其实只指1942年10月23日至11月3日第二次阿拉曼战役,历时仅十一天,此前第一次阿拉曼战役(1942年7月1日至31日)打成消耗战,以转入僵持状态结束。斯大林格勒战役通常从1942年8月23日德军抵达斯大林格勒城郊开始攻城算起,到1943年2月2日被围部队全部投降,历时五个多月。阿拉曼战役轴心国军队伤、亡共计约三万人,而且意大利军队占多数,英军伤亡约一万三千人;斯大林格勒战役轴心国军队伤、亡、被俘超过八十万,而且主要是德军,苏军伤亡更多,超过百万。无论战争规模还是有生力量损失,两个战役都完全不能相比。 阿拉曼战役主要是地面战斗,而且双方武器装备都以老旧型号为主。有一张人们熟悉的英军统帅蒙哥马利在坦克上指挥作战的老相片就很能说明问题,那辆坦克现陈列在伦敦帝国战争博物馆,是美国生产、以美国内战时期联邦军总司令、后来连任两届美国总统(1869至1877)的尤利西斯·S·格兰特将军命名的“格兰特坦克”。主炮固定,只能向前方射击,虽然口径较大,但炮筒短,炮弹速度慢,不具穿透力,显然不是为与敌方坦克作战设计的。车顶旋转炮塔内的副炮虽然可以向各个方向射击,但口径只有三十七毫米。这种坦克有二千八百五十五辆根据《租借法案》提供给英国,1942年首次亮相便在北非战场。一千三百八十六辆给了苏联,红军战士对它评价不高,起了一个诨名“БМ-6”,为“六人墓”之略,因其乘员六人,高大笨重(重二十七吨,高三点一二米),目标大容易被击中。 阿拉曼战役德军几乎完全没有得到空军的支援,这与正在进行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形成鲜明对比,也与后者有关,隆美尔的参谋长弗里茨·拜尔莱茵说得很清楚:“希特勒需要把他拿到手的每一架飞机都用于俄国前线。”从1941年进攻苏联开始,德国就把它的绝大部分空军投入苏联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更把它在苏联百分之八十的空军用在那里。攻城第一天(8月23日)就出动超过一千架次实施轰炸,10月14日更达两千架次。这样做损失自然不小,到11月初,可用的轰炸机就从四百八十架减少到二百三十二架,有经验的机组人员更损失近千人。第六集团军被包围以后,实力已经大不如前的德国空军还进行了恐怕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空中补给与人员撤离行动,撤离三万余人(其中伤员二万四千七百六十人,后勤、技术等非战斗人员五千一百五十人)。那很不容易,因为当时德国没有大型运输机,用得最多的容克斯Ju52型三引擎飞机一次只能运送十八名士兵,或者十二名伤员。由于苏联战场上运输机已经损失了四分之三,不得不把许多轰炸机改作运输机使用,这样在损失二百七十四架运输机之外又损失了一百六十五架轰炸机。为了保证斯大林格勒的油料供给,德国不得不减少飞行员的训练飞行,还减少了其他战场(包括北非)空军的使用。 隆美尔在阿拉曼战役开始前(6月22日)晋升元帅,他的反应如何?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一说他欣喜若狂,一说他表现平静,表示宁可多要一个师的兵力。这个愿望不算高,但他的元首也没能让他如愿。对斯大林格勒就不同了,为了救出被围德军,希特勒专门组建了“顿河集群”,由他最器重的曼施坦因元帅指挥。还配备了一个装备重型“虎式坦克”的坦克营,那可是德国1942年底才开始生产、1943年春生产能力只达到每月二十五辆的最新武器。然而,曼施坦因也没能完成任务。在希特勒的战争天平上,斯大林格勒与阿拉曼孰重孰轻? 欧洲第二战场始末 丘吉尔极力抬高阿拉曼战役,当然是在为英国争地位,但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迟迟不开辟第二战场作说辞。其实,在欧洲大陆开辟第二战场最早是由英国提出来的,1941年6月22日晚9点丘吉尔广播讲话便宣布:“我们将给俄国和俄国人民我们能够给予的一切援助”。27日战时内阁重要成员威廉·比弗布鲁克男爵告诉苏联驻英大使伊凡·麦斯基:英国政府“准备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以减轻德国对苏联的压力”,具体计划是:第一,皇家空军将加强对德国西部和法国北部的轰炸;第二,派遣部分皇家海军舰队到摩尔曼斯克和佩特萨莫参加对德海上作战;第三,英军将在法国北部沿岸进行“大规模袭击”。英国驻苏大使斯塔福·克里普斯也迅速返回莫斯科,6月29日告诉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英国政府已经决定给苏联一切可能的援助,并且说计划在法国登陆。和他一起到莫斯科的还有一个军事代表团,也向苏联保证:英国将以一切可能的办法援助苏联,他们此行的任务就是了解苏联战场的详细情况。 丘吉尔这样主动提出援助苏联,当然不是因为对苏联的看法有什么改变,他那个著名广播讲话便说:“过去二十五年里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始终一贯地反对共产主义。我并不想收回我说过的话。”而是因为他和他的几乎所有内阁成员都担心苏联抵抗不了多久,苏联一旦步波兰或者法国后尘,德国很快就能集中力量对付自己。尤其可怕的是苏联丰富的石油等矿产资源,还有粮食和木材(那时制造飞机还大量使用木材),以及与西欧相比廉价得多的劳动力,都将为纳粹所用,所有这些对英国意味着什么?是他们想也不敢想的。当时只有比弗布鲁克一个人表示“坚信俄国人的力量和他们的抵抗能力”,被紧急召回的驻苏大使克里普斯更描绘了一幅极其黯淡的画面,说俄国不可能经受住德国“闪电战”的打击,将遭到与法国同样的命运。德国进攻苏联之前,他已经向伦敦报告过驻莫斯科各国外交官的看法,普遍认为战争一旦爆发,俄国能坚持的时间将不是以月、而是以星期计,不少人估计三、四个星期以后基辅、列宁格勒和莫斯科就将在德国人手中。帝国陆军参谋长约翰·迪尔将军稍微乐观一点,也承认:“多于六或七个星期的估计是不恰当的。” 然而,即使是在最初的溃败中,苏联红军也有一些部队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不乏布列斯特保卫战那样的亮点。苏联不同于波兰和法国,这一点德国人很快就意识到了,当时担任德军第四集团军参谋长的君特·布鲁门特里特便说:“甚至在第一个战役中,俄罗斯军队的表现也与波兰人和西方盟军形成鲜明对比。即使被包围了,他们仍然坚守阵地,顽强抵抗。”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弗朗兹·哈尔德8月11日的日记里写道:“越来越清楚,我们低估了俄罗斯巨人的力量。” 精明的丘吉尔当然也很快就看清楚苏联不会成为第二个波兰或者第二个法国,对开辟第二战场的事迅即改采虚与委蛇的态度。8月29日对苏联大使说,他不认为目前有在西线开辟第二战场的可能性,并且对1942年春季是否有可能开辟表示怀疑。他说英国计划1942年在地中海和北非地区实施重大战役,为此在那里集结了大量兵力。9月初给斯大林的一封信说,英国打算在1941年年底前把在北非的军队扩充到七十五万人,到1942年夏季增加到一百万人。对英国的安全,是北非重要还是英国本土重要?想必是任何人都不难回答的问题。不把大量兵力用于保卫本土而集结在北非,说明他们很清楚,德国已经深深陷在苏联战场,不可能再威胁英国本土的安全了。正是苏联军民的顽强抵抗,让英国得到了弥足珍贵的安全,然而他们给苏联军民的回报却是自食其言,在盟友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并不施以援手。当然,在苏联军民成功保卫莫斯科以后,2月11日,丘吉尔还是不失时机地给斯大林写信表示祝贺:“贵国军队在反对德国侵略者的斗争中屡建奇功,我们大家的钦佩之情绝非言词可以形容。但我不禁要对俄国为共同事业所作的一切,再次向您表示感谢和祝贺。” 1942年夏德国发起对斯大林格勒的进攻,苏联又一次面临严重考验,英、美两国却在这时中断了对苏联的物资援助,理由是要把运输船队用于北非。但战役结束,丘吉尔便及时发来贺信,称“这实在是了不起的成就”。美国总统罗斯福也来信祝贺,说保卫斯大林格勒的史诗般的战斗和苏联军队取得的成果,将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最光辉的篇章之一。不过在寄来的“荣誉状”里还是说了点实在话,称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同盟国反侵略战争的转折点”。 就这样,开辟第二战场的事从1941年拖到1942年,又拖到1943年,再拖到1944年,才有6月6日的诺曼底登陆。丘吉尔本来还想再拖到1945年,这一次是美国不干了,因为那样一来德国就将全部由苏军解放,战后欧洲政治地图将会是什么样子? 对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西方自然推崇备至,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便说:“一项文学奖本来意在把荣誉给予作者,然而这一次却相反:是作者给了这项文学奖以荣誉。”但我们不少人全盘接受那样的评价,对他崇拜得五体投地,就很可悲了。有人说他那部回忆录“既不溢美也不扭曲……始终保持史家客观立场”,符合历史事实吗?丘吉尔还专门从参战部队数量、牺牲人数、海战战绩、运输船队损失、所投炸弹重量等方面对英国和美国做了对比,提醒人们注意英国为“共同事业”所做的贡献,但他显然忘了也和苏联做一点比较。一个大概被他“遗忘”、也被夏伊勒“忽略”的基本史实,是二战德军有生力量损失的百分之九十五都发生在对苏作战中。这里指的是战死和失踪,不包括受伤,而失踪者后来证明大多数也已死亡。2008年7月5日英国广播公司(BBC)节目《谁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出的数字小一点,也为百分之九十三。不管哪一个数字,对在打败纳粹德国上苏联和英、美各自起到的作用都是再清楚不过的说明。数字为什么是这样?其实很简单,一般都说当时纳粹德国把它百分之七、八十的军队都用于和苏联作战,那是静态的,并不科学,因为从1941年6月22日进攻苏联开始到到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为止,几乎三年时间德国部署在其他地方的军队基本上是占领军,没有什么战斗。衡量空军作战规模通常用出动飞机多少“架次”的办法,仿此不妨以出动多少师作战多少月、即“师月”为单位,那样一算苏联和德国打了多少仗,英、美和德国又打了多少仗,就很清楚了。

本文来源:https://www.shanpow.com/rc/472040/

《又是斯大林格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阅读
  • 关于欧洲签证在职证明【四篇】 关于欧洲签证在职证明【四篇】
  • 欧洲之行作文精选十六篇 欧洲之行作文精选十六篇
  • 欧洲一日游作文300字精选二十三篇 欧洲一日游作文300字精选二十三篇
  • 2023年欧洲杯预选赛赛程三篇 2023年欧洲杯预选赛赛程三篇
  • 欧洲杯2024预选赛的时间范文三篇 欧洲杯2024预选赛的时间范文三篇
  • 2024欧洲杯预选赛赛程图表精选二篇 2024欧洲杯预选赛赛程图表精选二篇
  • 欧洲杯2024年是什么时候开始【汇编二篇】 欧洲杯2024年是什么时候开始【汇编二篇】
  • 欧洲西部教案锦集范文(通用4篇) 欧洲西部教案锦集范文(通用4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