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规划类型


欧洲 2019-09-22 12:12:03 欧洲
[摘要](1) [行政规划类型]法国行政区划及领土分类(原创)法国行政区划(2016年起调整为13大区)法国海外领土分布图【本土行政区划】法国本土指的是位于欧洲非岛屿的法国领土,按级别划分为:21个大区(région),以及科西嘉地方行政区(la collectivitéterritoriale d

【www.shanpow.com--欧洲】

(1) [行政规划类型]法国行政区划及领土分类(原创)


法国行政区划(2016年起调整为13大区)
法国海外领土分布图
【本土行政区划】
法国本土指的是位于欧洲非岛屿的法国领土,按级别划分为:
21个大区(région),以及科西嘉地方行政区(la collectivitéterritoriale de Corse)。大区是最大的行政划分区,由大区议会(conseil régional)管理。大区议会每六年由直接普选产生,议会参与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大多数事务的管理和财政拨款。每一个大区还有一位大区主席(préfet de région),由政府提名,他的任务为负责该行政区域的政权,例如统筹公共安全事务等。科西嘉地方行政区域的地位较特殊,跟一个大区相当,但拥有更多权力。(法国国民议会11月19日,通过了行政区划改革议案,将22个大区合并为13个新的超级大区。)
96个省(département)。省是比大区低一级别的行政区域,每个大区包括数个省。跟大区相似,省由每六年直接普选产生的省议会(conseil général)管理和对其经济和社会领域的事务进行财政拨款。各省是在1790年法国大革命中建立,标准之一是所有的公民能够在一天内到达专区政府所在地。今天,省的职责范围经常与大区重叠。同大区相似,每个省有一个省长(préfet)管理行政事务。
329个区(arrondissement)。每个法国省份又分割为数个区,驻有专区区长(sous-préfet),职责是辅佐省长的事务。
3879个县(canton)。每个区再划分为县,县的角色实质上是提供成一个选举基层网:在县级选举中,每个县推选一名成员代表其参与省议会。在城市区带,一个市镇通常涵盖几个县;而在乡村地区,一个县通常由一些小镇组成。因此主要行政部门一般集中于县政府所在地。
36568个市镇(commune)。市镇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最小的行政划分区,对应一个乡村或者城市。即使一大市镇涵盖了数个县,也只属于一个省的区(arrondissement départemental)。市镇由选举产生的市议会(conseil municipal)治理,后者由市长(maire)主管。他们的权限不一,拥有自己的财政预算。
人口最多的三个市镇(巴黎、马赛、里昂)又划分为45个市区(arrondissement municipal),相当于附属市镇(sous-commune),拥有(市区的)区长(maire)和区议会(conseil municipal d"arrondissement)。
某些市镇也同时涵盖数个居民点、村庄或镇(bourg):这些镇通常源于极少有人居住的居民点、或是地处过于偏僻而无法安置自治行政管理机构,因而归于邻近的市镇,同时也可能来源于人口迁移计划,例如有一些“新城”被建立在一个或数个市镇区块上,或是基于山区中的车站而建。
法国是一个单一制国家,上述的任何部分都不握有权力。这种划分方法,对于省、区、县和市镇可以追溯至1789年;而大区是比较晚近的划分,建立于五十年代,然后从省行政权的联合发展成为带有议会和独立预算的地方行政区域。过量的市镇以及,实质上有冗赘之虞的划分制度(大区-省),向来引发关于重新划分的讨论,然而到目前为止,甚未有任何新的模式被考量过。
不过,为了改善各邻近市镇在公共交通、经济区域等方面的合作,还有许多共同体(intercommunalité),整合了不同层次的协作。目前,有32223个市镇(即88.1%的法国本土市镇)归入2510个共同体:
14个城市共同体(communauté urbaine),等级最高的市镇间合作,下辖多于50万个居民,并且包含至少一个人口多于5万的城市,职能甚广,包括经济规划、交通管理、用水管理、垃圾处理等等。
156个城郊共同体(communauté d"agglomération),针对位于一个至少15000人口的城市的周围,5万以上居民规模的社区,职能通常比城市社区小。
2334个市镇共同体(Communauté de communes),没有人口限制,职能更小。
6个新聚落自治会(Syndicat d"agglomération nouvelle),一个行将消失的类别。
最后,从1995年起,还有一个行政划分:地域(pays),如布列塔尼地域。地域代表了一个具有地理、经济、文化或社会一致特性的大地区,宗旨是在协商的名义下团结民意代表以及经济要角,为当地的利益服务。
【海外属地】
海外属地是法国的前殖民地,这些地区享受着与欧洲国家相似的待遇。他们是法国和欧盟领土的一部份。法国的海外属地包含:
5个海外大区(régions d"outre-mer):瓜德罗普、法属圭亚那、马提尼克、留尼汪、马约特。自2003年,这些大区与本土的大区有着同样的地位。但它们也同样是一个海外省(département d"outre-mer),自从1946年。这个新的单一省结构(既是大区亦是省)或许随着大区议会和省议会的合并而将要消失,除非有新的省份建立(有提议在留尼汪的南部新建立一个省,使得该大区由两个省组成),不过目前尚处于假设阶段。这些海外大区被进一步划分为:
13个区
156个县
114个市镇 (县的数量多于市镇的数量,与法国本土恰好相反)
同样,每个行政划分和它们本土的同级有对等的地位。
另外,至2005年1月1日,共有15个共同体结构,集合了88个市镇(77.2%的海外市镇):
9个城郊共同体
6个市镇共同体
海外行政区域
自2003年,有6个地位各异的海外行政区域:
法属波利尼西亚,被命名为一个“海外属国”(pays d"outre-mer),具有一个相当自治的地位。它有一个地方政府,由“法属波利尼西亚总统”(président de la Polynésie fran?aise)领导。它的居民具有特殊公民身份,可以投票参加地区议会选举,后者拥有有限的法律权力。地方政府同样可以与各国及各国际组织谈判协议。法属波利尼西亚下辖5个子行政区域(subdivision administrative),下分48个市镇。
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具有一个接近与省的地位,有一个省议会。它的地域被分为两个市镇,没有行政区或乡级划分。
瓦利斯和富图纳群岛拥有一个特别的地位。这块领土由三个王国组成:阿罗(Alo)、锡加维(Sigavé)和乌韦阿(Uvéa),同时定界了三块区域(circonscription)。三个王国的国王负责地区委员会,后者还包括三名来自法国的国家代表。而单院制的法律权力掌握在普选产生的地区议会手中。人口最多的乌韦阿区域被分为三个区:Hahaké、Hihifo及Mua。瓦利斯和富图纳群岛既没有行政区,也没有县、镇等行政区划。
圣马丁岛的法属部分于2007年2月22日脱离瓜德罗普成为独立的海外行政区域。
圣巴托洛缪岛与同样于2007年2月22日脱离瓜德罗普成为独立的海外行政区域。
新喀里多尼亚就像法属波利尼西亚,新喀里多尼亚也是一个海外属国,拥有很大的自治权。直到为期最早为2014年的公投决定其独立与否之前,它的地位是一个“特别行政区域”(Collectivité spécifique)。它有一个地区议会,选举产生其政府。新喀里多尼亚的法律自治权目前是所有法国海外领土中最大的。它下分3个行省和33个市镇。
其它领土
另外仍有3个其它类型的行政结构对应于法兰西共和国的领土,由于它们缺乏常住人口,并无法组织地方选举:
法属南方和南极洲领地,划分为四块区域:凯尔盖朗群岛(les ?les Kerguelen),阿姆斯特丹岛和圣保罗岛(l"?le Amsterdam et l"?le Saint-Paul),克罗泽群岛(les ?les Crozet)以及阿德利兰(南极)(la terre Adélie)。对于最后这块区域,由于法国已在1959年签订《南极条约》,它的主权已经被放弃。它们从前由巴黎的一个高级行政官员直接管理,从2004年12月起由驻在留尼汪的一名省长管理。
印度洋上分散的小岛,由驻在留尼汪的一名省长代表法国政府管理,属于海外事务部管辖。
克利珀顿岛,太平洋公海上的小岛,它被列入国家公有财产列表中。它处于总理管辖下,被托管给法属波利尼西亚高级专员。
【法国公民身份】
法国公民资格的定义在所有的法国领土上,包括海外领土是相同的。所有的法国公民在他们居住的地点投票参加国家选举(总统选举),他们的权利在参议院及国民议会中得到诉诸。

(2) [行政规划类型]中国特殊行政区划大全(不断更新中)


一、北京的地区办事处        地区办事处是北京市区县政府派出的对城乡结合部进行管理的行政机关,也是一种农村地区向城市街道办事处过渡的特殊乡级行政区。地区原来一般都是农村的乡或镇,但后来经发展转变为市区,所以改称地区,但仍保留乡、镇建置,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行政体制,地区办事处与乡镇合署办公。 北京地区办事处一览  朝阳区   南磨房地区、高碑店地区、将台地区、太阳宫地区、小红门地区、十八里店地区、三间房地区、东风地区、常营地区、管庄地区、孙河地区、王四营地区、东坝地区、黑庄户地区、崔各庄地区、豆各庄地区、金盏地区、平房地区 、来广营地区。   海淀区   万柳地区、东升地区   丰台区   方庄地区,宛平城地区   通州区   永顺地区,梨园地区。   顺义区   仁和地区、后沙峪地区、天竺地区、杨镇地区、牛栏山地区、南法信地区、马坡地区。   房山区   良乡地区,周口店地区,琉璃河地区。   大兴区   亦庄地区办事处、黄村地区办事处、旧宫地区办事处、西红门地区办事处、瀛海地区办事处。   昌平区   南口地区、马池口地区、沙河地区、回龙观地区、东小口地区。   怀柔区   怀柔地区、雁栖地区、庙城地区。   门头沟区   王平地区。   密云县   檀营地区。 二、大兴安岭地区(省外飞地 政企合一 地区辖区)           大兴安岭地区是中国最北、纬度最高的边境地区,地理坐标北纬50°08′至53°34′东经121°11′至127°02′。大兴安岭地区总面积8.3万平方公里,属黑龙江省行政区面积6.48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78.1%,属内蒙古自治区行政面积1.82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21.9%。政区北为黑龙江上游水域,与俄罗斯隔江相望;东南与黑龙江省黑河市、嫩江县接壤;西南与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族自治旗毗邻;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左旗为界。区内国境线为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边境线长786公里。政区东西最宽直径为450公里,南北最长直径为500公里。        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与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林管局)实行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为国家林业局直属企业,大兴安岭行政公署是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大兴安岭地区辖3县、4区、10个林业局,24个镇,11个乡,41个社区、80个村委会;46个林场;6个地方林场。所属三县中有两县为政企合一,四区中有三区政企合一。        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区划       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加格达奇区(加格达奇林业局)  松岭区(松岭林业局)       黑龙江省境内:新林区(新林林业局) 呼中区(呼中林业局) 呼玛县(韩家园林业局)  塔河县(塔河林业局 十八站林业局) 漠河县(西林吉林业局 阿木尔林业局 图强林业局)            大兴安岭地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常特殊的一个地级行政单位,说它特殊,原因有三:        第一,大兴安岭地区地跨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两省区,其行署所在地的加格达奇区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松岭区也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也就是说从行政划分上把大兴安岭地区一分为二,南部划归内蒙古自治区,而北部则划归黑龙江省。技术上讲大兴安岭行政公署所在地加格达奇区下属内蒙古自治区,也就是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整个大兴安岭地区理应归属于内蒙古自治区,但实际上由于种种历史原因,黑龙江省目前在行使该地区的行政权限,但也因此黑龙江省每年都要支付一定的费用给内蒙古自治区。而内蒙古自治区将加格达奇区和松岭区划归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但事实上下属内蒙古自治区的这两个区在鄂伦春自治旗的行政体系上是盲点。        第二,作为地区,其地区行署所在地一般都是县和县级市,地区行署所在地是“区”的建制的,全国仅此一个。        第三,中国的行政区划体系官方只承认大兴安岭的3个县,而不承认大兴安岭的4个区,这4个区的人口被计算在呼玛县人口内。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黑区”。         1964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建设大兴安岭东北坡。将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行政区一部分,黑龙江省黑河专区呼玛县和嫩江县行政区一部分,划归会战区。1964年8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在大兴安岭会战区成立大兴安岭特区人民委员会(省辖市级),受会战指挥部和行政区所在省(自治区)双重领导,地方行政工作受黑龙江省政府领导。各林业公司设区政府,林场设乡(镇)政府。是时,特区辖有松岭区、新林区、塔河区。       1965年1月,林业部在大兴安岭会战区设立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与大兴安岭特区政府实行政企合一管理体制。1966年4月20日,将黑河专区呼玛县“嫩漠公路”以北和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东南部划归大兴安岭特区行政区。1967年11月26日,大兴安岭特区人民委员会改为大兴安岭特区革命委员会。1968年4月,设呼中区。       1970年4月1日,大兴安岭特区改为大兴安岭地区。将原属黑河地区的呼玛县和原属呼伦贝尔盟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全建制划归大兴安岭地区管辖。原属牙克石林管局管理的阿里河、甘河、吉文和克一河林业局划归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隶属于黑龙江省林业总局。1970年8月5日,设古莲区和阿木尔区。1977年3月,设图强区。       1979年5月30日,将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鄂伦春自治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原属鄂伦春自治旗的加格达奇区、松岭区仍由大兴安岭地区管辖,原属地权不变。阿河、甘河、吉文和克一河林业局划归牙克石林管局。同年6月,大兴安岭林管局改为林业部直属企业。       1980年9月4日,大兴安岭地区革命委员会改为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成为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       1981年5月14日,古莲区改设漠河县,塔河区改设塔河县;图强区、阿木尔区撤销。1982年3月6日,大兴安岭林管局企业管理体制(计划、财务)单独运作,仍直属林业部,与行政公署合署办公。1986年1月29日,国务院批准行署、林管局所在地加格达奇区为县级区建制。1996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仍与行政公署合署办公。 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师市合一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别称“中国新建集团公司”,简称“建设兵团”、“兵团”)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中国现存的最后一个生产建设兵团,为中国最大的兼具戍边屯垦、实行“军、政、企合一”的特殊社会组织。兵团属于中国计划单列的副省级单位,自行管理内部行政、司法事务,受中国中央政府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的双重领导,总部驻乌鲁木齐市。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人员大都是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的第一兵团和第二十二兵团转业而来的。目前兵团下设14个师(其中包含1个建筑工程师)及185个农牧团场(其中包含11个建筑工程团),插花地分布于自治区全境,位于1950年以前的荒地。2003年兵团总人口大约为248.05万人,其中汉族人口约218万。        农一师: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阿克苏地区境内,师部驻阿克苏市,拥有阿拉尔市。前身是第一兵团第二军步兵第五师,最早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六军团和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一二零师三五九旅,以“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闻名。       农二师: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师部驻库尔勒市,前身是第一兵团第二军步兵第六师。     农三师:1966年成立,主要分布在喀什地区境内,师部驻喀什市,拥有图木舒克市,前身是第一兵团第五军步兵第十四师。      农四师: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辖地区,师部驻伊宁市,前身是第一兵团第五军步兵第十五师。           农五师: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内,师部驻博乐市,前身是第一兵团第六军步兵第十六师。      农六师: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昌吉回族自治州境内,师部与五家渠市师市合一。前身是第一兵团第六军步兵第十七师,即西北野战军新四旅。       农七师: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奎屯附近,师部驻奎屯市,拥有奎屯市天北新区,前身是第二十二兵团第九军步兵第二十五师。       农八师: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石河子附近,师部与石河子市师市合一,前身是第二十二兵团第九军步兵第二十六师。       农九师:1962年成立,主要分布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地区北部边境地区,师部驻额敏县,前身是第二十二兵团第九军步兵第二十七师。        农十师:1959年成立,主要分布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区境内,师部与北屯市师市合一,前身是第二十二兵团骑兵第七师。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筑工程师:1953年成立,以工业、工程施工为主,师部驻乌鲁木齐市,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疆工程部队。       农十二师:原乌鲁木齐农场管理局,1982年成立,2001年改为现名,主要分布在乌鲁木齐市境内,师部驻乌鲁木齐市。           农十三师:原哈密农场管理局,1982年成立,2001年改为现名,主要分布在哈密地区境内,师部驻哈密市。         农十四师:原和田农场管理局,1982年成立,2001年改为现名,主要分布在和田地区境内,师部驻和田市。       二二二团:1959年1月19日创建,其前身是兵团农六师干部大队,地处举世闻名的新疆天池脚下,团部北亭镇距乌鲁木齐市中心72公里,距阜康市中心18公里,吐—乌—大高速公路通过团场附近,交通十分方便。全团土地总面积32.6万亩。2009年末,总人口11872人,职工2900人。现是兵团唯一的直属团场。四、新疆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是唯一的副省级自治州,是全国唯一的既辖地区、又直辖县市的自治州。管辖塔城地区和阿勒泰地区,以及直辖2个县级市、7个县、1个自治县:伊宁市、奎屯市、伊宁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霍城县、巩留县、新源县、昭苏县、特克斯县、尼勒克县。共有13个街道、19个镇、78个乡,160个社区、656个村委会。境内驻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第四、七、八、九、十师5个师60个团场和新疆矿冶局、天西林业局、阿山林业局等单位。自治州人民政府驻伊宁市斯大林街60号。 五、青海的行政委员会        青海省的行政委员会,简称行委,相当于县级或副县级行政单位,一般是管辖范围较广或特殊,但不足以设立县、市、区人民政府的区域。    海南藏族自治州:龙羊峡行政委员会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冷湖行政委员会 大柴旦行政委员会 茫崖行政委员会 六、贵州的六枝特区     六盘水市行政区划沿革     1960年,撤销郎岱县,设置六枝市。     1962年,撤销六枝市,改置六枝县。     1966年,为适应大规模开发矿产资源,加强三线建设的需要,贵州省设六枝、盘县、水城、万山、开阳5个特区。     1967年,设置六盘水地区,辖六枝、盘县、水城3个特区。     1970年,撤销郎岱县,并入六枝特区,撤销盘县,并入盘县特区;撤销水城县,并入水城特区。    1978年12月,撤销六盘水地区,设六盘水市,为省辖市,辖六枝、盘县、水城3个特区。     1987年,撤销水城特区,改置六盘水钟山区和水城县。 七、湖北的神农架林区        神农架位于湖北省西部边陲,东与湖北省保康县接壤,西与重庆市巫山县毗邻,南依兴山、巴东而濒三峡,北倚房县、竹山且近武当,地跨东经109°56′--110°58′,北纬31°15′--31°75′,总面积3253平方公里,辖5镇3乡和1个国家级森林及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1个国有森工企业林业管理局、1个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区管理局、林业管理局和湿地公园均为正处级单位),林地占85%以上,总人口8万人。神农架是1970年经国务院批准建制,直属湖北省管辖,是我国唯一以“林区”命名的行政区。 八、县辖区公所         新中国成立后,区公所为县或市政府的派出机关(五六十年代曾经一度改建为区人民政府),其行政地位介于县和乡镇之间。绝大部分的县将其行政区域划分为若干个“区”,大县有时超过10个。1个区平均管辖4至5个乡、镇,最高行政官员称“区长”。区公所在计划经济时期为巩固农村基层政权、管理农村社会经济事务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2011年底,全国仅有两个县辖区公所。     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南山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泽普县:奎依巴格区 九、重庆的两江新区         2009年2月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3号文件),在国家战略层面正式研究设立“两江新区”,是中国的第三个副省级新区,前两个分别是上海浦东和天津滨海新区,并于2010年5月7日获国务院通过,2010年6月18日正式挂牌成立。         两江新区的面积为1200平方公里,包含重庆市渝北区、江北区、北部新区、北碚区(含蔡家组团)的部分区域,可开发面积约为650平方公里。但去除已建成区域150多平方公里,实际两江新区的可用面积为450多平方公里。 十、陕西的西咸新区         根据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为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陕西省政府决定设立西咸新区,确定范围为西安和咸阳两市接合部,以渭河为中轴线,西起规划中的西咸环线,东至泾渭交汇口,东西横贯50公里、南北扩展5~10公里的整体板块。         西咸新区的规划范围为,以渭河为中轴线,西起规划中的西咸环线,东至泾渭交汇口,北至西咸北环线,南至310国道西宝线,东西约50公里,涉及西咸两市6个县(区)、22个乡镇(街道办),总人口51万人。规划控制范围560平方公里。        2010年12月 《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和西咸新区建设”,西咸新区建设自此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2011年5月17日上午 陕西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在西安召开全体会议,部署全省城乡规划工作,审议并原则通过《西咸新区总体规划》。西咸新区以新面孔呈现出来,此外,省政府决定设立西咸新区管委会。 十一、新疆的乌昌地区        乌鲁木齐是新疆自治区的首府,昌吉是新疆最具实力的地州,乌昌地区是天山北坡经济带的核心,两地GDP占全疆的三分之一强,财政收入则占到了40%。在成立昌吉回族自治州以前,两地原是一体。如今,昌吉市距乌鲁木齐市中心也仅32公里,米泉市和乌鲁木齐的东山区仅隔216国道,城区完全连成一片。用昌吉回族自治州党委书记栗智的话说,“如果乌鲁木齐是龙头,那么昌吉就是龙脖子。”        但是,尽管两地“地域相连、人文相通、优势互补”,“天然的亲密”并不能越过行政区划的阻隔。 两地的融合,成为新疆战略全局中的关键一步。“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完全合并,当然是最理想的选择。但是,一个是自治区的首府,一个是全国仅有的两个回族自治州之一,涉及两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的调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更为关键的是,和许多地级市从地区行署由虚做实不同,自治州是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的一个行政级别。合并,首先要遭遇这个法律天花板。         2004年12月,新疆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做出了在不涉及乌鲁木齐市、昌吉州行政区划调整的前提下,首先组建中共乌鲁木齐昌吉党委,简称乌昌党委,但乌鲁木齐市委还依然存在,昌吉州党委也依然存在。乌昌党委下设乌昌党委秘书处,作为乌昌党委的日常工作机构。        2006年、2007年乌鲁木齐财政局和昌吉财政局合并成立了乌昌财政局。       2007年8月1日,昌吉回族自治州米泉市并入乌鲁木齐市,撤销米泉市和乌鲁木齐市东山区,设立乌鲁木齐市米东区。行政区划调整以后,乌鲁木齐市行政区域面积由10900.77平方公里增加到14216.3平方公里,昌吉回族自治州行政区域面积由76975.94平方千米减至73660.41平方千米。10月,乌鲁木齐市政府决定将原东山区芦草沟乡的葛家沟村、石仁子沟村和涝坝沟村整建制划归水磨沟区管辖;水磨沟区面积增加了186平方千米。        2008年7月,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州的发展改革委员会、旅游局、规划局以及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环保局等五个局全部合并。同时,整个乌昌地区在通讯、交通、规划等方面实现统一。一些条管单位(工商、税务、银行、土地等)也在合并之中,为乌昌一体化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从2008年开始,在乌昌两地已实行的财政预算单位的人员工资、公用经费标准及部分职工福利基本一致的基础上,全面实现乌昌财政政策标准一致。从2009年预算年度开始,先在乌昌两地直属部门和预算单位中实现一致,2010年乌昌两地各县(市、区)全部实现一致。       2011年1月18日通过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乌昌都市区要积极推进乌鲁木齐、昌吉、阜康、五家渠四市同城化发展,充分发挥其对全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把乌鲁木齐建设成为中国西部中心城市、面向中亚西亚的现代化国际商贸中心、各民族和谐宜居城市、天山绿洲生态园林城市、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引领新疆发展的繁荣之区、和谐之区、首善之区。

(3) [行政规划类型]中国行政区划、行政区划代码


中国行政区划
中国行政区划,自古至今历代多有变更。目前我国的行政区划,主要以省(自治区、直辖市)、市(自治州、区)、县(自治县、街道)等编制单位来划分。
现行行政区划
简介
行政区划是国家为便于行政管理而分级划分的区域。因此,行政区划亦称行政区域。目前,全国共划分为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其中:4个直辖市、23个省、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332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284个地级市、15个地区、30个自治州、3个盟),2853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857个市辖区、369个县级市、1456个县、117自治县、49个旗、3个自治旗、1个特区、1个林区),40466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2个区公所、7194个街道、19683个镇、12395个乡、1085个民族乡、106个苏木、1个民族苏木)。(省以下行政区划单位统计不包括港澳台)
现在很多情况下,经常沿用华东、华北、华南、华中、东北、西南、西北七大区的地理分布的说法,具体如下:华北(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华东(上海、山东、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华中(湖北、湖南、河南)、华南(广东、广西、海南)、西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西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省以下行政区划单位统计不包括港澳台) 。
  七大区的地理分布 具体行政区划单位
华北
北京市,简称京,面积约1.7万平方千米,人口1262万人。共有16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4个市辖区、2个县),322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40个街道、144个镇、33个乡、5个民族乡)。市政府驻东城区正义路2号,邮编100001。行政区划代码110000。
天津市,简称津,面积约1.2万平方千米,人口990万人。共有16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3个市辖区、3个县),244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10个街道、123个镇、10个乡、1个民族乡)。市政府驻和平区大沽路167号,邮编300040。行政区划代码120000。
河北省,别称冀,面积约19万平方千米,人口7298万人。共有11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1个地级市),172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36个市辖区、22个县级市、108个县、6个自治县),2233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个区公所、273个街道、1013个镇、894个乡、52个民族乡)。省会石家庄市,省政府驻维明街10号,邮编050052。行政区划代码130000。
山西省,别称晋,面积约16万平方千米,人口3474万人。共有11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1个地级市),119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23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85个县),1397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201个街道、564个镇、632个乡)。省会太原市,省政府驻府东街101号,邮编030072。行政区划代码140000。
内蒙古自治区,简称蒙,面积约118万平方千米,人口2470万人。共有12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9个地级市、3个盟),101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21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17个县、49个旗、3个自治旗),909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240个街道、477个镇、68个乡、17个民族乡、106个苏木、1个民族苏木)。首府呼和浩特市,自治区政府驻新华大街63号,邮编010055。行政区划代码150000。
东北
辽宁省,简称辽,面积约15万平方千米,人口4252万人。共有14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4个地级市),100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56个市辖区、17个县级市、19个县、8个自治县),15087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611个街道、6071个镇、221个乡、69个民族乡)。省会沈阳市,省政府驻皇姑区北陵大街45号,邮编110032。行政区划代码210000。
吉林省,简称吉,面积约19万平方千米,人口2724万人。共有9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8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60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20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17个县、3个自治县),898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280个街道、428个镇、162个乡、28个民族乡)。省会长春市,省政府驻新发路329号,邮编130051。行政区划代码220000。
黑龙江省,简称黑,面积约46万平方千米,人口3843万人。共有13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2个地级市、1个地区),128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64个市辖区、18个县级市、45个县、1个自治县),1278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383个街道、478个镇、276个乡、58个民族乡)。省会哈尔滨市,省政府驻南岗区中山路202号,邮编150001。行政区划代码230000。
华东
上海市,别称沪或申,面积约6340平方千米,人口1412万人。共有17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6个市辖区、1个县),209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99个街道、108个镇、2个乡。市政府驻黄浦区人民大道200号,邮编200003。行政区划代码310000。
江苏省,简称苏,面积约10万平方千米,人口7467万人。共有13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3个地级市),104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55个市辖区、25个县级市、24个县),1300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344个街道、860个镇、95个乡、1个民族乡)。省会南京市,省政府驻北京西路68号,邮编210024。行政区划代码320000。
浙江省,简称浙,面积约10万平方千米,人口4748万人。共有11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1个地级市),90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32个市辖区、22个县级市、35个县、1个自治县),1346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402个街道、654个镇、429个乡、14个民族乡)。省会杭州市,省政府驻省府路8号,邮编310025。行政区划代码330000。
安徽省,别称皖,面积约14万平方千米,人口6825万人。共有16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6个地级市),105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43个市辖区、6个县级市、56个县),1522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265个街道、914个镇、334个乡、9个民族乡)。省会合肥市,省政府驻长江路221号,邮编230001。行政区划代码340000。
福建省,别称闽,面积约12万平方千米,人口3530万人。共有10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9个地级市、一个综合实验区)),85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26个市辖区、14个县级市、45个县),1102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73个街道、600个镇、310个乡、19个民族乡)。省会福州市,省政府驻鼓楼区华林路76号,邮编350003。行政区划代码350000。
江西省,别称赣,面积约17万平方千米,人口4694万人。共有11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1个地级市),100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9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70个县),1539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431个街道、794个镇、594个乡、8个民族乡)。省会南昌市,省政府驻北京西路69号,邮编330046。行政区划代码360000。
山东省,别称鲁,面积约16万平方千米,人口9536万人。共有17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7个地级市),140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49个市辖区、31个县级市、60个县),1857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611个街道、1118个镇、128个乡)。省会济南市,省政府驻省府前街1号,邮编250011。行政区划代码370000。
华中
河南省,别称豫,面积约17万平方千米,人口10800万人。共有17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7个地级市),159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50个市辖区、21个县级市、88个县),2381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518个街道、1011个镇、840个乡、12个民族乡)。省会郑州市,省政府驻金水区纬二路10号,邮编450003。行政区划代码410000。
湖北省,别称鄂,面积约19万平方千米,人口6149万人。共有13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2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103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38个市辖区、24个县级市、38个县、2个自治县、1个林区),1233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297个街道、742个镇、184个乡、10个民族乡)。省会武汉市,省政府驻武昌区水果湖洪山路66号,邮编430071。行政区划代码420000。
湖南省,别称湘,面积约21万平方千米,人口7069万人。共有14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3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122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35个市辖区、16个县级市、64个县、7个自治县),2426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267个街道、1121个镇、941个乡、97个民族乡)。省会长沙市,省政府驻天心区湘府路8号,邮编410000。行政区划代码430000。
华南
广东省,别称粤,面积约18万平方千米,人口8522万人。共有21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21个地级市),121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54个市辖区、23个县级市、41个县、3个自治县),1585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442个街道、1132个镇、4个乡、7个民族乡)。省会广州市,省政府驻东风中路305号,邮编510031。行政区划代码440000。
广西壮族自治区,别称桂,面积约24万平方千米,人口5331万人。共有14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4个地级市),109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34个市辖区、7个县级市、56个县、12个自治县),1235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09个街道、702个镇、366个乡、58个民族乡)。首府南宁市,自治区政府驻民乐路1号,邮编530012。行政区划代码450000。
海南省,别称琼,面积约3.4万平方千米,人口896万人。共有3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3个地级市),20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4个市辖区、6个县级市、4个县、6个自治县),222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8个街道、183个镇、21个乡)。省会海口市,省政府驻海府路59号,邮编570203。行政区划代码460000。
西南
重庆市,别称渝,面积约8.2万平方千米,人口3303万人。共有38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9个市辖区、15个县、4个自治县),1012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89个街道、598个镇、211个乡、14个民族乡)。市政府驻渝中区人民路232号,邮编400015。行政区划代码500000。
四川省,简称川(别称蜀),面积约49万平方千米,人口9001万人。共有21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8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181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44个市辖区、14个县级市、119个县、4个自治县),4672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277个街道、1816个镇、2481个乡、98个民族乡)。省会成都市,省政府驻督院街30号,邮编610016。行政区划代码510000。
贵州省,简称贵(别称黔),面积约18万平方千米,人口4189万人。共有9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6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88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3个市辖区、7个县级市、56个县、11个自治县、1个特区),1558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13个街道、694个镇、501个乡、250个民族乡)。省会贵阳市,省政府驻中华北路242号,邮编550004。行政区划代码520000。
云南省,简称云(别称滇),面积约39万平方千米,人口4528万人。共有16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8个地级市、8个自治州),129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3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76个县、29个自治县),1362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18个街道、577个镇、522个乡、145个民族乡)。省会昆明市,省政府驻五华区华山南路135号,邮编650021。行政区划代码530000。
西藏自治区,简称藏,面积约123万平方千米,人口294万人。共有7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个地级市、6个地区),73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个市辖区、1个县级市、71个县),692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0个街道、140个镇、533个乡、9个民族乡)。首府拉萨市,自治区政府驻康昂东路1-2号,邮编850000。行政区划代码540000。
西北
陕西省,简称陕(别称秦),面积约21万平方千米,人口3874万人。共有10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0个地级市),107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24个市辖区、3个县级市、80个县),1418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99个街道、1137个镇、82个乡)。省会西安市,省政府驻新城院内,邮编710004。行政区划代码610000。
甘肃省,简称甘(别称陇),面积约43万平方千米,人口2712万人。共有14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2个地级市、2个自治州),86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7个市辖区、4个县级市、58个县、7个自治县),1353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26个街道、468个镇、725个乡、34个民族乡)。省会兰州市,省政府驻中央广场1号,邮编730030。行政区划代码620000。
青海省,简称青,面积约72万平方千米,人口550万人。共有8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个地级市、1个地区、6个自治州),43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4个市辖区、2个县级市、30个县、7个自治县),396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30个街道、137个镇、201个乡、28个民族乡)。省会西宁市,省政府驻城中区西大街69号,邮编810000。行政区划代码630000。
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面积约6.6万平方千米,人口643万人。共有5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5个地级市),22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9个市辖区、2个县级市、11个县),237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44个街道、101个镇、92个乡。首府银川市,自治区政府驻解放西街217号,邮编750001。行政区划代码64000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面积约166万平方千米,人口2164万人。共有14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2个地级市、7个地区、5个自治州),99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1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62个县、6个自治县),1020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个区公所、162个街道、242个镇、573个乡、42个民族乡)。首府乌鲁木齐市,自治区政府驻中山路2号,邮编830041。行政区划代码650000。
港澳台地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简称港,面积1104平方千米,人口703.35万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简称澳,面积29.2平方千米,人口54.22万人。
台湾省,简称台,面积约3.6万平方千米。
说明:行政区划合计、面积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12》;人口为2010年末户籍人口数据(港澳除外)。
行政区划变更
现代
我国行政区域划分的原则有:有利于现代化建设,有利于行政管理,有利于巩固国防,照顾到自然条件和历史状况。
中国宪法和法律严格规定了行政区划变更的法律程序:
第一,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设立、撤销、更名、报全国人大审议决定。
第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行政区域界限的变更,报国务院审批;自治区、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的设立、撤销、更名和隶属关系的改变,报国务院审批;自治区、自治县的行政区域接线的变更,县、市的行政区域界线的重大变更报国务院审批。
第三,县、市、市辖区的部分行政区域界线的变更,国务院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
第四,乡、民族乡、镇的建立撤销、更名和行政区域界限的变更,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1]
古代
中国行政区划的雏形从夏朝建立国家就开始了。《尚书》中的《夏书·禹贡》记载,大禹的时候,天下分为九州,分别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豫州。豫州是中心,其他州环绕豫州。
到了商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建立了诸侯国。真正的地方行政区划制度则是萌芽发展于春秋时期,到秦朝建立后才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参见:先秦行政区划)从秦朝起,中国历代王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制度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州、郡时代 ,隋唐五代宋辽金时期,道、路时代 ,元明清时期,行省时代 中国历代的行政区划,在不同的朝代同一政区其管辖范围并不见得相同,即使是同一朝代,也可能会发生变化。
州郡时期(前221年-583年)
先秦行政区划
在夏商周时期,中国逐渐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在原始社会,人们按氏族、部落进行生产和生活,根本不需要行政区划,也没有地域区划的概念。直到夏朝建立,中国行政规划才渐渐萌芽。人们现在对于先秦时期行政规划有“十二州”、“九州”、“五服”之说,其中以“九州”之说较为有名。它是传说中大禹时代的中原地区的行政区划制度,起于春秋、战国时代。在西汉以前,都认为“九州”系禹治水后划分的,但具体的说法各书所载互不相同,大致有四种说法:(1)《尚书·禹贡》记载九州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2)《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幽州,无梁州;(3)《周礼·职方》有幽州、并州,无梁州、徐州;(4)《尔雅·释地》有幽州、并州、营州,无梁州、青州、徐州。各地所载各州的地域亦不尽相同,如泰山以北、以东地区在《禹贡》中属于青州,在《职方》中属于幽州;《职方》中的青州相当于《禹贡》中徐州的大部分和豫州的一部分。
这些“九州”说实际上是春秋、战国时期学者对当时所知周朝领土所做的地理区域的划分,并不是某个朝代的行政区划。然而,在历史上把它们长期地误认为是行政区划。在西汉以前,误认为《禹贡》是大禹治水后所划分的九州,代表夏朝的行政区划制度;《汉书·地理志》最先把《周礼·职方》中的九州误称为代表周朝的行政区划制度;三国时期魏人孙炎在注释《尔雅》时,又把《尔雅·释地》中的九州牵强附会地解释为代表商朝的行政区划制度;以后的经学家进一步推而广之,把“九州”误称为夏、商、周三代的行政区划制度。
商、周王朝实行的是分封制,即“封邦建国”,各个领主在自己的封国内独立为君主,整个商、周王朝无所谓任何行政区划。但是,到了春秋时期,周室衰微,一些诸侯国逐渐强大,开始发展中央集权制度。他们在新开拓的疆土上不再进行分封,而由君主直接统治,为了便于统治,开始萌生了县、郡等行政区划的单位。
秦朝行政区划
公元前221年,秦国最後灭齐国,秦王朝建立。秦朝建立之後,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取消分封制,国家管理上推行单一的郡县制,废诸侯,立郡县,分天下为36郡;其后南并五岭以南之南越地,于秦
  秦朝行政区划
始皇三十三年置桂林、南海、象郡;北取阴山以南地置九原郡,之后陆续分析出东海、常山、济北、胶东、河内和衡山等郡。
县是我国最早出现的行政区划单位名称,早在公元前688年(春秋初期),秦国便设立了县。《史记·秦本纪》曰:武公十年(前688年)“伐邽、冀戎,初县之”;武公十一年(前687年)“初县杜、郑”。就是说在春秋初,秦武公在新开拓的疆域首先设立邽县(今甘肃天水市)、冀县(今甘肃甘谷县),第二年又设置杜县(今陕西杜陵县)、郑县(今陕西华县)。接着,楚、晋等国亦置县。
现在看到的最早的关于郡的记载见于《国语·晋语》。晋国公子夷吾对秦公子挚讲,“君实有郡县”。意思是说,晋国犹如秦国的郡县。这是鲁僖公九年(前651年)的事,说明秦国在公元前651年即春秋前期已置有“郡”。战国时代,郡的设置增多。例如,《史记·秦本纪》记载,惠文王十年(前328年)“魏纳上郡十五县”;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2年)“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
《汉书·地理志》云:“秦京师为内史,分天下作三十六郡。”内史为秦国都所辖的地区,当时唯有它不称为郡。始皇二十六年置36郡,其后陆续有增置,最后秦郡究竟有多少?当年所置的36郡,是否包括内史?对此前人有多种说法,直至今天仍有分歧。现按较多学者认可的全祖望在《汉书地理志稽疑》中的考据,摘录秦郡如下:
内史,领京畿诸县,不在36郡内。
陇西、北地、上郡、汉中、蜀郡、巴郡、邯郸、巨鹿、太原、上党、雁门、代郡、云中、河东、东郡、砀郡、三川、颍川、南郡、黔中、南阳、长沙、楚郡、九江、泗水、薛郡、东海、会稽、齐郡、琅邪、广阳、渔阳、上谷、右北平、辽西、辽东。以上为始皇二十六年所置36郡。
南海、桂林和象郡三郡,为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南平百越后置设。
九原,始皇置。始皇三十三年,蒙恬北伐匈奴,收回河西40余县(今河套一带),置九原郡,当不在始皇二十六年所建36郡内。但具体置郡时间至今未见有力证据。
闽中郡,始皇置,不知具体置年。但从地理位置而言,当在始皇三十三年南平百越后所建。
《汉书·地理志》所云36郡中,少了楚郡、黔中(这两郡见于《史记》)、东海(见于《水经注》)、广阳(见于《汉书·地理志》本注),而多出南海、九原、桂林、象郡。这就给秦郡的历史分歧留下了根子。事实上,始皇统一中国时分设36郡中,没有南海、九原、桂林和象郡,当时南海等郡地还未纳入秦王朝的版图。所以,《汉书·地理志》载始皇二十六年所建36郡中所缺4郡,应按《史记》等书补充楚郡等4郡。
以上共为42郡(包括内史)。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认为秦王朝共有47郡。
西汉行政区划
汉初,刘邦鉴于秦王朝孤立而亡的教训,广建王侯。先封“异姓七国”(韩、赵、楚、淮南、燕、长沙、梁),继而在消灭异姓六国(长沙除外)的过程中建立“同姓九国”(楚、荆、代、齐、赵、梁、淮阳、淮南、燕),实行了郡、国并存制。
  西汉时期
虽然刘邦通过各种途径除去了韩信、英布等大部分的异姓王,但仍设立了九个刘姓诸侯王以为朝廷之援。此时的诸侯国实力强大,有独立的军事政治体制与职权,而且多数跨数郡之地,大者甚至有四至六郡。天下六十余郡,有四十余郡在各诸侯王手中,而汉天子所掌握的郡尚不足二十。
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朝廷多次设法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最终爆发了“西汉七国之乱”。汉廷平定诸王叛乱后,通过推恩令等手段乘势削减诸侯王国领土,侯国从此不得超越一郡之制。而且诸王的军政权力也被剥夺,仅保留其在封地内的财政收入,而侯国内高级官员改由中央指派,实际与各郡县的郡守、县令无异。
国内基本安定的情况下,汉武帝朝大幅拓展了国土疆域,在北方、西北、西南地区都控制了中华文明之前从未到达的区域。面对历史上前无古人的辽阔疆域,武帝除了增设郡县外,还建立了刺史制度,十三个刺史各负责本部即一个地区的若干郡国,进而形成了刺史部或“州”的概念。虽然此时的州并非正式的行政区划,但是它可以有效的将朝廷直接管理的对象从一百多个郡国单位,缩减到十几个州的单位,对今后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根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至西汉末年有郡国103,其中除三辅(沿京畿地区的三郡)外,有郡80、国20;大郡领县三、五十个,大国领县最多十余个,小国仅领县三、四个。可见,西汉末年郡和国级别虽相同,实际上是郡大国小。
西汉还设立了西域都护府,执掌西域军政大权。
东汉行政规划
东汉行政区划,在汉光武帝刘秀时确定,基本沿用了西汉的郡县制为实体、州刺史部为监察的体制,分全国为十三个州刺史部。与西汉的主要区别是正式将司隶校尉部于其余十二州并列,将北方的朔方刺史部并入并州,将南方的交趾改名为交州。
州在东汉并不是一级行政区划。直到东汉末年,州刺史仍然只是没有固定治所的高级监察官吏,而且最初品秩只有六百石,甚至不如县令。但到了黄巾之乱后,汉灵帝为了对抗各地黄巾军余部及其它叛乱势力,将部分刺史升为州牧,而且刺史与州牧被授权统一掌管一州实际军政大权,最终促成了天下分裂割据的局面和三国时代的出现。州牧与刺史因此成为东汉末年第一级地方行政长官,权位在太守之上,而刺史有功往往可以晋升州牧。于是,全国的行政区划由虚的三级制演变为实的三级制,由郡县制演变为州郡县制。东汉末,曹操又倡复“九州说”,废幽、并两州,合入冀州;省去司隶校尉部和凉州,并为雍州;弃交州,分入荆、益两州。全国仅有兖、豫、青、徐、荆、扬、冀、益、雍9州。
  东汉时期 三国行政区划
三国行政区划制度与东汉末年极为相似,唯各州刺史、州牧的权利进一步增大,三国机要人物诸如刘备、曹操、诸葛亮等都曾担任州牧。
  三国时期
州的划分,以东汉十三州为基础,但是又有少数拆分州郡的情况。194年,东汉将凉州东部与司隶西部合成雍州,213年,凉州被并入雍州,但到220年曹魏又恢复凉州。荆州、扬州长期被曹魏与东吴分占,而且由于其本来面积广大,所以增设了大量郡置。226年,东吴从交州中分出广州,后取消,后又复设。
蜀汉灭亡后,晋在269年左右从益州中分出梁州,之后又在南中设立宁州,从雍、凉、梁中又分出秦州,从幽州中分出平州,最后加上东吴的交州、广州,形成统一初年的十九州格局。
三国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三个国家都号称是正统,且名义上的目标都是统一天下。其中蜀汉虽然偏居中国的西南部,但是其势力的很多重要人物的祖籍或故乡都在中国北方。于是他们被封侯时,其封地很多是其籍贯所在地,实际根本不可能获得曹魏境内的封邑的收入,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批“虚封”、“遥领”的列侯。最著名的如丞相诸葛亮被封“武乡侯”,武乡是其故乡徐州琅邪郡的侯国。此外,蜀汉还有为侯设县的情况,如关羽曾被东汉封为“汉寿亭侯”,刘备入蜀后改葭萌县为汉寿县。张飞的“西乡侯”封邑汉中郡西乡县,也是因侯而名。
西晋行政区划
西晋行政区划,继续承袭了东汉末年奠定的州、郡、县三级制。晋武帝结束了三国时期近百年的战乱,于是对天下州郡重新进行合并划分,但是基本保留了三国的州制,对于原蜀汉和辽东等较难管控的地区实行进一步的划分,建立了十九个州。但是西晋的统一十分短暂,仅三十多年后就面临灭亡的局面,在此期间又分出了两个州,最终灭亡时共有二十一州。
  西晋疆域
三国时魏有十二州,吴有四州,蜀有一州,西晋将吴、魏分治的荆州、扬州合并,得十五州。晋武帝从原凉州中分出了秦州,从益州分出了梁州、宁州,从幽州分出了平州,共计十九州。晋惠帝分荆、扬置江州,晋怀帝分荆、江、广三州置湘州,最终得二十一州。
西晋各州的长官仍称刺史,而且制度进一步明确,其辅官有别驾、治中、诸曹从事等。郡的长官仍称太守,而各诸侯王国的长官则称内史。县的长官仍然是县令或县长。
西晋的诸侯王体制与前几朝有很大区别,虽然仍然有自己的封地,但是却不“就国”,而是继续在朝廷任职。于是虽然各王在自己封地的权力与东汉、三国时一样,仅限于财政收入而无任何实权,但他们在朝廷掌握的政权兵权却成为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日渐权大的诸王引起了“八王之乱”,导致了西晋的灭亡。
东晋南北朝行政区划
东晋政区袭承西晋,也是实行州郡县三级制。但是其州郡越分越多,辖区缩小。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晋室南迁,偏安江左,宋、齐、梁、陈先后承袭,社会局势一直不安宁,正如《宋书·州郡志》所说的:“境土屡分,或一郡一县割成四、五,四、五之中亟有离合,千回百改,巧历不等。”北方在十六国统治之下更是兵戈扰攘,各国在统治所及的较小区域中分置了许多州,并且变幻无常,州制又陷于混乱。
据《通典·州郡典》等记载,东晋时南方有十多个州,南朝宋、齐时增至20多个州,到梁朝后期竟增至一百零七州。以疆域相差无几的南朝陈国和三国吴相比较,陈国的州数是吴国的16倍。北魏统一北方后,太武帝真君元年(440年)有实州15,孝文帝太和中增至38州,太和末年则达80余州。至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北方的州竟达211个。州置如此之滥,郡、县的设置也就可想而知,据《南齐书·州郡志》记载:南朝后期的郡达380余个。真是“百室之邑,便立州名,三户之民,空张郡目”。
隋朝行政区划
隋朝行政区划,在该朝短暂的历史中仍发生两次重大变化。隋文帝杨坚基本统一天下后,鉴于从东汉末年开始的州郡县三级制已经混乱不堪,废除天下郡置,改为州县二级制。隋炀帝杨广继位后,不久将所有的州改为郡,实行郡县二级制,从形式上恢复到了秦朝时的架构。
隋朝取代北周前的大象二年(580年),天下已经出现了211州、508郡、1124县,一个郡一般只辖一至三个县,三级行政区划的意义已经不大,许多郡的太守实际不理事,但这个额外的行政机制却仍造成地方官僚体系庞大,增加政府与人民的负担。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天下诸郡,“罢天下郡”,改变了存在近700年的州郡县体系。隋炀帝登基后,并省了一部分州,并且很快在大业三年(607年)将所有的州改为郡,实行郡县二级制。隋朝实际实行州县二级制的时间略长于郡县二级制,但是由于此后《隋书》记录的是隋炀帝改制后的郡县情况,隋文帝的州县体系的很多细节已经遗失。
虽然隋朝实行的是二级制,从形式上恢复到了秦朝与西汉的架构,但是实际天下的郡数已经远远超过了秦时的36郡、48郡,达到了鼎盛时期的190郡,朝廷并无法同时高效管辖近两百个一级行政单位。隋朝行政区划随着王朝灭亡后,后继的唐朝、北宋等逐渐又提出了“道”、“路”作为新的一级区划,恢复三级制。宏观上,隋朝是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划沿革中重要但是相对不成熟的一个过渡阶段。
道路时期(583年-1276年)
唐朝行政区划
唐高祖建国后,将郡改称州,长官复称汉朝的刺史,成为一级行政区划,下领县,实行州县两级制。但此时天下已经不是秦朝建国时的三十六郡的规模,州数激增到了三百以上,中央政府管理非常不便。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将天下按照山川形势、交通便利分为十个“道”,按需要设监察性的官吏协助中央监管州级行政区。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进一步分成了十五个道,各道置采访使,仿照西汉的刺史制度,只起监察性的作用。但是不久之后,即发生了天宝之乱,原本只用于边境地区的节度使制度被广泛用于全国,节度使一般被授予州刺史,于是同时掌握本州甚至邻州的军政权力,而且其辖区也成为“道”,或称“藩镇”,成为有实际权力的一级非正式行政区划。到唐宪宗元和年间,天下政区已经基本被各节度使、观察使、经略使、防御使瓜分,贞观、开元年间的十道、十五道完全失去了实际意义。
唐朝境内外战乱频繁,除州、府、县的常规区划外,还有诸多关、军、监等以军事为主的建制。到唐朝正式灭亡时,天下已经出现了四十多个道和藩镇,其中大多数是节度使管辖。藩镇割据最终导致了唐王朝的灭亡。
相对东汉末年有的州辖一百多个县的情况,唐朝州的范围大幅缩减到几个或十几个县的范围。此外,许多原来汉晋时的州治所在县,则沿用了原来州的名称,反而其本来的县名逐渐不为人所熟知,如彭城成为了徐州、信都成了冀州、昌邑成了兖州、江陵成了荆州等等。同时,许多从秦汉朝甚至春秋战国时代便长期使用的郡名地名,也从此历史不再使用,如琅玡、弘农、上党等。
唐朝还将部分比较重要的州命名为府,以示与一般州的区别。同时,与府并列的还有都督府与都护府,但是都督府由于都督权力太大,在设立后又撤除。最早设府是在开元元年(713年),玄宗升国都雍州为京兆府,升陪都洛州为河南府。以后,设置和改置的府增多,成为唐朝行政区划中的一个重要的单位。唐太宗平定高昌后,始设安西都护府,其后渐次增置,至唐中宗时共有6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安东都护府、安南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唐朝还按照经济、地理等因素,将所有的州(府、郡)和县分级,其中州最多分为辅、雄、望、紧、上、中、下,共七等,县则分为京(赤)、畿(望)、上、中、中下、下。各级行政区按照级别的不同,其官吏级别、人数等建制都有所不同。
宋朝行政区划
五代十国时期,各个割据国家均沿用唐朝行政区划,未有变革。
唐中叶后,道实际上已名存实亡,节度使所辖之地虽不少称道,但道制行政区划已混乱不堪,这为宋代改革为路制准备了条件。宋朝汲取了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一级行政区划改为“路”。至道三年(99
  北宋行政区划
7年)始定为十五路,包括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淮南、江南、荆湖南、荆湖北、两浙、福建、西川、峡、广南东、广南西五路。咸平四年(1001年)分西川为利州、益州二路,分峡路为夔州、梓州路二路。天禧四年(1020年)分江南路为江南东、西二路。熙宁五年(1072年)分京西路为南北二路,分淮南路为东西二路,分陕西为永兴军、秦凤二路。之后又将河北路分为东西二路,分京东为京东东、京东西二路。崇宁五年(1106年)又将开封府升为京畿路。宣和四年(1122年)宋金盟约,约定灭辽后宋得燕山府路和云中府路。结果后来并未设置。建炎南渡后,宋朝设立两浙东、两浙西、江南东、江南西、淮南东、淮南西、荆湖南、荆湖北、京西南、成都府、潼川府、夔州、利州、福建、广南东、广南西十六路。宋朝的行政区划设置与地方政治制度可谓重内轻外,中央高度集权。虽然避免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但导致地方防务贫弱,也让终宋一代外患不止。
辽金行政区划
据《辽史·地理志》记载,辽朝行政区划大体上是道、府(州)、县三级。共有5京、6府,156州(军、城),309县。“辽”全境一级行政区分5个道,每个道有一个政治中心,称为京,并以京的名称来命名道;道下设府、州、军、城4种政区,为同一级别。
辽袭唐制,将全国分为5道(亦称为5路),每道(路)有一个政治中心称府,建有京号,并以京号命道,合称五京道(或五京路):上京道、东京道、中京道、南京道、西京道。
金行政区域实行路、府(州)、县三级管理,路为一级行政区。西夏等为其属国。金采宋制,曾分境内为17路、20路,分别置于皇统二年(1142年)和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20路为中都路、上京路、咸平路、东京路、北京路、临潢府路、河北东路、河北西路、大名府路、西京路、南京路、山东东路、山东西路、河东北路、河东南路、京兆府路、凤翔路、鄜延路、庆原路、临洮路。泰和五年(1205年)金章宗并临潢路于北京路,是为19路。路下辖府、州,府、州下领县。泰和五年时,金国境内有府、州179,县683。 纵观道(路)制时期的行政区划有这样几个特点:(1)无论在唐代、宋朝,还是五代十国、辽国和金国,道或路是最高行政区划单位始终没有变;(2)该时期六百多年中,始终实施的是三级行政区划,最基本的单位是道或路—府或州—县;(3)上一个时期(魏晋南北朝至隋朝的州制时期)最高的行政区划单位——州,在此时期仍继续沿用,不过变成了行政区划的第二级单位,隶属于道或路;(4)还引进了府、军、监等行政区划单位,尤其是府一直沿用下去,成为一个长期广泛采用的重要行政区划单位。
行省时期(1276年-1911年)
元朝行政区划
自元代开始,中国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行政区划制度,其最高一级的行政区划单位为行省(简称为省),因此称为行省(省)制时期。该时期从13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历经元、明、清三代。
省名起源甚早,魏晋时期已有尚书省、中书省之称,然皆为中枢要署,不直辖地方。隋文帝于开皇八年(588年)伐陈,曾置淮南行省于寿春,但不久即废。金入主中原之初,曾出现过行省制度,在外地设立行尚书省,但为时短暂。蒙古人兴起之后,仿金实行行省制度。元世祖一方面将尚书省并为中书省,总理朝政;另一方面,在地方设立若干行中书省,作为朝廷中书省在外地的代理机构。它最初是一种临时设置,并只管军事,后演变为兼管民政,其长官也由中央官吏演变为地方官吏。期间从伐金到灭宋,历经70余年,平宋以后成了元朝的行政区划单位。
元英宗至治时(1321—1322年),全国划分为12个一级行政区:1个中书省、11个行中书省。中书省为中央机构中书省的直辖地区,又称都省、腹里,包括今北京、天津、山西、河北、山东以及河南和内蒙的部分地区。十一行中书省为岭北、辽阳、陕西、河南、江浙、江西、湖广、云南、四川、甘肃、征东。其中,征东行省即高丽国,行省负责人由高丽王兼,性质与内地行省不同,所以也有人认为只有10个行中书省。
元末,又分出许多行省,如中书省分出山东行省,江浙行省分出福建行省;有些行省区域过大,又划置分省,如福建行省内置建宁、汀州、泉州分省。可见,元末行省制也已开始混乱。
元代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略同于宋,行省下辖路,路领府、州,府、州辖县。但也有不辖县的路、府、州;不隶于路的府、州,而直隶于行省。直隶于行省的府、州称为直隶府、直隶州;隶于路的府、州,称为散府、散州。当时与路平级的直隶州、直隶府为数不少。另外,元仿宋的“军”行政区划,置有军和安抚司,为数不多,都在边境少数民族的区域内置设。军有直隶于行省的,也有归路统辖的;安抚司都直隶于路。元代在一个中书省、11个行中书省下,置路185,府33,州559,军4,安抚司15,县1127。
此外,元政府设立了宣政院(初为总制院),除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外,还负责统辖青藏高原(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
明朝行政区划
明初,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基本上保留了元代的行省制,只在洪武元年(1368年)废元中书省,辖境分属河南行省和山东行省;同时改江南行中书省为中书省,以示国都所在。但元的行省制在元末已出现混乱,不全面改革整顿已难以维持国家权力,于是在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改革元代行省制度,宣布最大的行政区划是布政使司,由布政使总一省的行政大权,其性质仍同行省,因此习惯上还称为省。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为加强皇权,罢中书省,六部直属皇帝,原中书省所辖的地区也归六部,名为直隶。于是,把当时国都所在的应天府(治所在今南京市),即相当于今江苏、安徽二省和上海市的地区改称直隶,也称京师。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年间迁都顺天府(治所在今北京市),旋即将今北京、天津二市和河北省的大部分地区改称为直隶(即京师),而原直隶改称南直隶,又称南京。自宣德三年(1428年)以后,全国统分为两京、13布政使司。两京是京师(即北直隶)和南京(即南直隶);13布政使司简称13司,俗称13省,为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福建。因习惯上也称一个直隶区为一省,所以又有15省之说。明朝与今名称虽大部相同,但所辖地域有相当差别,不宜以今天的行政区划倒推。另外,明朝在1406年至1427年间曾设立交趾布政使司,后被废;南明时期,延平郡王郑成功在台湾设立承天府,下辖天兴、万年二县,另设澎湖安抚司,号为“东都”,后郑经改东都为东宁,并于承天府之上再设东宁总制府。
清朝行政区划
清初为便于统治明代故土,顺治仍沿用明制15布政使司,只是改北直隶为直隶,南直隶为江南布政使司,即废除了南京为国都的地位。康熙初,改布政使司为省,因认为全国区划为15省,其制过大,所以分湖广为湖南、湖北两省,分江南为江苏、安徽两省,分陕西为陕西、甘肃两省,全国共为18省。
在边疆,清朝施行与内地不同的行政区划,乃由中央设辖区,委派重臣,如在东北地区设奉天(盛京)、吉林、黑龙江和在外蒙古设乌里雅苏台、在新疆设伊犁5个将军辖区,在西藏、西宁设办事大臣辖区,以及由中央理藩院直接管辖的内蒙古盟旗,连同内地18省,全国共为26个政区。清光绪十年(1884年)置新疆省,十三年(1887年)建台湾省,三十三年(1907年)改奉天、吉林、黑龙江三个将军辖区为省,加上内地18省共为23省。因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清政府签订了卖国求荣的马关条约,台湾省被割让给日本,所以史称22省。清朝的22省,为中国现代省的政区划分奠定了基础。
清代省以下的各级行政区划单位基本上是沿用明制:省下辖府和直隶州,府下领散州和县。所不同的有以下几点:(1)增加了行政区划单位——厅。这是清代在新开发地区所设置的区划单位,有直隶厅和散厅之分,直隶厅与府、直隶州平行,直隶于省,绝大多数不领县;散厅隶属于府,与散州、县相平行,成为最基层的行政区划单位。(2)在元、明两代不论是直隶州,还是散州,一般均领县。在清代省辖的直隶州才领县,而府辖的州则不领县。(3)元、明两代的行政区划系统都是由三级和四级系统混合组成,并以省—府—州—县的四级体系为基本的系统。在清代则是三级行政区划系统,且以省—府—县和省—直隶州—县为主。(4)在边远辖区和省,除了在部分农业区设置府、州、县外,在内蒙古、外蒙古、新疆、青海以及东北的奉天、吉林和黑龙江,建立盟、旗行政区划单位。盟相当于内地的府,旗相当于内地的县。在西藏则设立营。
中华民国行政区划
中华民国建国初期,承袭清朝旧制。不同之处在于废除府,将所有不管县的州、厅全改为县,1914年时在省县之间设置93个道。当时的省份依当时顺序排列,有直隶、奉天、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山西、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陕西、甘肃、新疆、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
  1936年中华民国行政区划
州等22省。北洋政府在22个省之外设了京兆地方、热河、察哈尔、绥远、川边等几个特别区域,西藏、外蒙古、青海3个地方,另保留阿尔泰、塔尔巴哈台、伊犛3地区(后均并入新疆省)。
1928年北伐后,国民政府废除了道,另外设立了专署(即行政督察区),作为省的派出机构,一个专署管理十几个县。国民政府北伐后,改直隶、奉天2省为河北、辽宁,并京兆特别区入河北,将热河、察哈尔、绥远、川边、宁夏、青海改建为6个省(川边特别区改建西康省),总计28个省,另外加上西藏、蒙古2个地方,以及分自俄、英收回的东省特别区、威海卫行政区。国民政府并设立特别市(即直辖市),先后设置南京、上海、北平、天津、青岛、武汉(后改名为汉口)、广州(后降为省辖市,抗战胜利后再升格)、西京(后降为省辖市,抗战胜利后改称西安并再升格)、重庆(抗战时期设置)等9个特别市。此外,东北政务委员会自设兴安屯垦区,西南政务委员会曾一度设立琼崖特别区,马仲英则一度自设河西省,惟除了琼崖特别区系获国民政府报准外,均为地方私设省级政区。
1945年对日抗战胜利后,中华民国政府将原东北三省根据满洲国时期的行政区划改划分成东北九省,增设辽北、安东、合江、松江、嫩江、兴安等6省及沈阳、大连、哈尔滨等3个直辖市。对日抗战的胜利,使中华民国政府收复台湾,成为35行省之一。中华民国政府并将海南岛设立海南特别行政区,作为建省之准备。
新中国行政区划
新中国成立时的1949年,全国分为30省、1自治区、12直辖市、5行署区、1地方、1地区。直至1967年区划多次调整,到1967年调整为22省、5自治区、3直辖市共计30省级行政区,直至1988年新增海南省,1997年新增重庆直辖市,1997年和1999年香港和澳门回归中国,相继新设2个特别行政区,至此共计23省、5自治区、4直辖市和2特别行政区共计34省级行政区。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及领土纠纷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将全国分为5大行政区(东北、华北、西北、华东、西南、中南)和一个中央直属行政单位,总共有30省、1自治区、12直辖市、5行署区、1地方、1地区。
1950年,撤销旅大行署区,设立旅大市,并设立中央人民政府华北事务部,撤销四川省,设立川东、川南、川西、川北4个行署区。
1952年,撤销中央人民政府华北事务部,设立政务院华北行政委员会。并将原来的大行政区改称为行政委员会。撤销了行署区的建制,恢复为原来的省。撤销平原省,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河南、山东二省。撤销察哈尔省,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河北、山西二省。直辖南京市改为江苏省辖市。
1953年,吉林省的长春市和松江省的哈尔滨市升为直辖市。总计6大行政区,下辖30省、1自治区、14直辖市、1地方、1地区。
1954年,撤销6大行政委员会,最高一级的地方行政单位变为省。撤销辽东、辽西二省,恢复辽宁省。撤销松江省,将其行政区域并入黑龙江省。撤销宁夏省,将其行政区域并入甘肃省;1954年6月撤销绥远省,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内蒙古自治区。归绥市改称呼和浩特市,定为自治区首府。总计26省、1自治区、3直辖市、1地方、1地区。
1955年7月30日,撤销热河省,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河北省、辽宁省及内蒙古自治区;1955年10月,撤销西康省,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四川省;1955年10月1日,撤消新疆省,设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1953年迪化新名),成立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昌都地区划其管辖。
1958年3月5日,撤销广西省,正式设立广西僮族自治区。
  东南亚部分国家侵占南海群岛示意图
1958年10月25日,从甘肃省划出部分区域,正式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2月11日,中央直辖的天津市改为河北省省辖市;至此全国分为22省、4自治区、2直辖市、1筹备委员会。
1965年9月9日,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1965年10月12日,广西僮族自治区更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
1967年1月2日,河北省天津市重新升为中央直辖市;截至1967年全国分为22省、5自治区、3直辖市。
1988年4月13日,撤销海南行政区,设立海南省。
1997年3月14日,四川省重庆市重新升为中央直辖市。设立重庆直辖市,管辖原四川省重庆市、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所辖行政区域。 1997年7月1日,对香港行使主权,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行使主权,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自1999年12月20日澳门主权移交为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划分为23省、5自治区、4直辖市、2特别行政区共计34一级行政区,之后数量一直稳定不变。
理论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在的行政区划基本上分为省、县、乡三级管理。但在中国大陆的行政区域管理实际中,现行的管理体制实际上沿用了中华民国管理方式。除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外,每个省、自治区的行政区划的管理无一例外仍旧按地市级行政区(含副省级城市)、县级行政区(含副地司级行政区域)和乡镇(含副县级行政区域)三级管理。中国大陆特色政治在行政区划管理上还体现为地市级行政区包括副省级城市、地级市、地区(以前为专区,政权为专员公署)、自治州和盟(内蒙古),其机构设置上除了各有侧重以外其他大同小异。从1980年代以来,绝大多数地级行政区都改名为地级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行政区划代码
http://www.stats.gov.cn/tjbz/xzqhdm/
 行政区划代码
·
最新县及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截止2012年10月31日)
2013年01月18日
·
最新县及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截止2011年10月31日)
2012年01月05日
·
最新县及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截止2010年10月31日)
2011年07月26日
·
最新县及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截止2009年12月31日)
2010年06月23日
·
最新县及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截止2008年12月31日)
2009年06月26日
·
最新县及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截止2007年12月31日)
2008年02月15日
·
最新县及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截止2006年12月31日)
2007年04月11日
·
最新县及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截止2005年12月31日)
2006年01月13日
·
最新县及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截止2005年6月30日)
2005年08月01日
·
最新县及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截止2004年12月31日)
2005年06月30日
·
最新县及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截止2004年9月30日)
2004年10月22日
·
最新县及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截止2004年3月31日)
2004年06月07日
·
最新县及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截止2003年12月31日)
2004年02月11日
·
最新县及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截止2003年6月30日)
2003年07月22日
·
最新县及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截止2002年12月31日)
2003年02月19日
·
全国最新行政区划代码(截止2002年6月30日)
2002年08月07日
·
全国最新行政区划代码(截止2002年3月31日)
2002年05月13日
·
最新全国县及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截止2001年12月31日)
2002年04月05日
·
最新全国县及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截止2001年10月31日)
2001年11月22日
·
全国县及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表(国家标准GB T 2260-1999)
2001年10月10日

本文来源:https://www.shanpow.com/rc/462751/

《行政规划类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阅读
  • 关于欧洲签证在职证明【四篇】 关于欧洲签证在职证明【四篇】
  • 欧洲之行作文精选十六篇 欧洲之行作文精选十六篇
  • 欧洲一日游作文300字精选二十三篇 欧洲一日游作文300字精选二十三篇
  • 2023年欧洲杯预选赛赛程三篇 2023年欧洲杯预选赛赛程三篇
  • 欧洲杯2024预选赛的时间范文三篇 欧洲杯2024预选赛的时间范文三篇
  • 2024欧洲杯预选赛赛程图表精选二篇 2024欧洲杯预选赛赛程图表精选二篇
  • 欧洲杯2024年是什么时候开始【汇编二篇】 欧洲杯2024年是什么时候开始【汇编二篇】
  • 欧洲西部教案锦集范文(通用4篇) 欧洲西部教案锦集范文(通用4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