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佐使


饮食健康 2019-05-17 06:31:15 饮食健康
[摘要]君臣佐使篇1:中药君臣佐使中药方剂中的君臣佐使是怎么回事?  中药方剂中的君臣佐使是中药方剂配伍的一种形式,是根据单味中药在方剂中的作用而确认的,君是主的意思,君在方剂中常常是一味起主导治疗作用的中药。如四君子汤是用以治疗脾胃气虚而引起的饮食减少,大便溏稀,小便清长,腹胀、面色苍白或萎黄,语言低弱细

【www.shanpow.com--饮食健康】

君臣佐使篇1:中药君臣佐使


中药方剂中的君臣佐使是怎么回事?  中药方剂中的君臣佐使是中药方剂配伍的一种形式,是根据单味中药在方剂中的作用而确认的,君是主的意思,君在方剂中常常是一味起主导治疗作用的中药。如四君子汤是用以治疗脾胃气虚而引起的饮食减少,大便溏稀,小便清长,腹胀、面色苍白或萎黄,语言低弱细微,四肢软弱无力,脉细或沉细等症的,其方剂是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中药组成,而人参具有良好的补气、健脾、助阳作用,百食欲不佳、大便溏稀、面色苍白、四肢无力、脉细等诸多证候皆是因脾胃气虚所引起,因此补益脾气则是治疗脾胃气虚的重要原则。人参在四子汤中起君的作用。白术也是健脾良药具有良好的温脾补脾作用但效果不如人参而且补气力弱,是一味臣药,佐药则指茯苓,茯苓具有渗湿利尿作用,同时能健脾安神,中医认为脾喜燥怕湿而茯苓能渗湿利尿,因此,此方中佐以茯苓则健脾作用更强。甘草是四君子汤中的使药,能协君药人参、臣药白术、佐药茯苓的治疗作用,同时还可将诸药引导到所需治疗的脏腑和经络,这样使治疗作用更有针对性,也有些方剂中,如六一散、白虎汤等,不一定按君佐使的原则进行配伍,但其总的原则也是主药和辅药的关系;具体药方如何配伍,应由医生根据病情辨证而定。
什么是药物的相使辅佐?  在治疗疾病的时候,为了增强疗效,医生在开方用药时常常是在开主药的同时佐以辅助治疗药物,将具有主要治疗饔玫囊┪镉敫ㄖ?瘟谱饔玫囊┪锱浜嫌τ茫?狗郊聊芄淮锏礁?行У闹瘟颇康模?饩褪侵幸┑南嗍垢ㄗ簟?lt;BR>  运用相使辅佐的原则治疗疾病是中医从整体出发针对不同病机,按照脏腑表里,阴阳气血或标本之间的相互关系选用适当的主药和辅药以达到以预期的治疗目的。如根据脏腑的相生相克关系在治疗脾胃虚寒及肝邪侵脾而引起的腹痛,腹泻时分别选用附子理中汤及痛泻要方为主方,两方中均以白术为健脾主药,而附子理中汤中以附子温肾为辅,痛泻要方中以防风舒肝为辅。虽然同是健脾需要治疗腹痛泻,但前者辅以温肾暖中而后者辅以舒肝解郁从而分别达到了治疗效果。  在治疗血虚证的时候常在以补血药为主的方剂中佐以补气药。中医认为,“气旺血自生,气盛 则血行”,因此,在当归补血汤中不仅有补血的主药当时,又有补气的辅药黄芪。  此外,中医在辨证施治进行辅佐配伍时,还要根据标本兼治的原则,如在治疗肺燥咳嗽时,风燥伤肺、津液被灼,肺燥是本,而肺燥引起的咳嗽、胸痛是标,治疗时应以生石膏、桑叶、杷叶、杏仁、沙参等清燥润肺以治本,辅以贝母、前胡、桔梗等以治标,这样可以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什么是引经药?  中医认为,疾病都是有一定归经的。无论是何种疾病,都应归属于某个脏腑或某个经络。在治疗上,应针对疾病所隶属的脏腑及经络进行治疗。        祖国医学在治疗疾病的长期探索中,发现某些中药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症能选择性起到主导治疗作用,中医称这些药为引经药。如桑白皮是肺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肺燥所至的咳喘方剂中加入桑白皮能引药入肺经;香附、柴胡是肝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肝气郁滞、协胁胀痛时加入柴胡入香附可引药入肝;桂枝、薤白为心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胸闷、气短、心悸等心阳不通时加入桂枝、薤白等能引药归心经。姜黄和牛夕均有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的功效。但姜黄能引药上行通达上肢,因此,常做为上肢痹症的引经药。而怀牛夕则性喜下行而通达到肢,因此在治疗下肢痹症时,常加入怀牛夕做为下肢的引经药。  不同的引经药能引导方剂中的诸药到达不同的经络、脏腑,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应根据疾病所在病位及经络,选用适当的引经药,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什么是中药的四气五味?  四气又称四性,就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疾病有热证和寒证之分,一般说来,能治热证的药物大多属于寒性或凉 ,如寒性的黄连、黄柏、大黄能清热、降火、解毒。能够治疗寒证的大多属温性或热,如热性的附子、干姜、小茴香能暖中散寒。温与热、寒与凉只是程度上的差异。寒凉药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常用于阳证、热证疾病的治疗。温热药多具有温和、救逆、散寒等作用,常用于阴证、寒证的治疗。有些平物只是药性比较缓和,但也具有偏寒或偏热之性,因此也属于四气之内,如某些补药、理气药、利尿药等。五味是指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味,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而其味相同的中药,作用也有共同之处,如辛味药能发散、能行气血,适用于表证和气滞血瘀等证;苦味药能泻能燥,适用于热证和湿证;酸味能收敛,适用于盗汗、遗精、久泻等;咸能软坚,适用于便秘、肿块、瘰疠等症;甘即甜味,能补能缓,适用于虚弱或和缓,拘紧疼痛等症;但两者必须综合运用。如同样是寒的黄连和浮萍,由于黄连味苦、浮萍味辛,因此,黄连能降火,浮萍却能疏散风热。同样是甘味的黄芪和芦根,温性的黄芪能补气、寒性的芦根却能清热除烦。什么是中药的相反相成?  中药都是具有一定性味的,根据其性味的不同,在治疗疾病时也具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如热性的中药香附和小茴香能治疗寒冷性腹部胀痛,寒凉性的中药如黄连、生石膏能治疗温病及热证;具有补益作用的中药如人参、鹿茸能治疗气虚等症;而具有攻下作用的中药,如大黄、枳实等可治疗实证,这些都是中医的正治法。而中药的相反相成则指的是两种性味相反的中药配合起来应用的,在治疗上起到即相互制约,又相互辅佐的作用。如中药左金丸即是由寒 黄连与热 吴萸配伍而成,专治肝火旺盛而至的胃脘胀痛、口苦吞酸等症。若将寒 黄连与热肉桂配伍则可治疗因虚火上炎、心肾不交而引起的心悸、失眠等症。这些都属于寒热相反相成配伍,从而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除寒热 之间相互配伍外,还有补药人参与泻药大黄配伍治疗正气虚而有实热者;收敛药五味子与发散药细辛等配伍能温散寒气,而收敛肺气;升提药桔梗与降气药枳壳配伍能升清降浊,治疗因肺气郁滞、胃气不舒而引起的胸肋胀满等症。  中药的相反相成配伍也应根据中医的辨证原则进行治疗。在运用相反药物配伍时,应根据疾病的寒热虚实情况及个体差异酌情选定药物的剂量,不可矫枉过正,否则将起不到应有的治疗效果。
为什么中药常常配伍使用?  医生在给病人开药方的时候,常常是将几种作用相同或不同的中药放在一起配伍使用,为什么一定要配伍使用呢?原来,各种中药都有各种中药的性味和归经,它们的药效、作用也不相一致。有的药物能补气,有的药物能活血,有的药物能理气,有的药物能解表,还有的药物能散寒等。即使是同一类药物它们作用的脏腑归经也是不相同的。如有些能补脾;有些则能补肾,又如黄连和黄柏同是清热降火药,但黄连味苦性寒偏于清个焦火,而黄柏味苦性寒却偏于清下焦火。  我们所患的各种疾病都是由多种病邪及病因所致,而且,患病以后的表现也各不相同,常常是许多病症综合在一起,如外感风寒时除了有怕冷、发烧外,还有头痛、嗓子痛、流鼻涕等症;而患肺结核时除了有咳嗽胸痛、体虚外,还有低热、盗汗、颧红、痰中带血等症,因此,在治疗疾病时,不仅要治标,还需要治本。不仅要治疗主要症状,也要照顾到次要症状,只是在治疗用药时,应采取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中药的升、降、沉、浮是怎么回事?  升、降、沉、浮是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四种不同趋向。各种疾病在病机和证候面,常常都会表现出向上(如呕吐、呃逆、喘息),向下(如腹泻、脱肛、崩漏等),向外(如阳气浮而发热、自汗、盗汗等),向内(如表邪不解、疹毒内攻等)病势趋向需要选用具有不同趋向的药物来治疗,改善以至消除这些病态。所以药物的作用趋向同疾病的表现是密切相关的。升是指药物具有上升、提升的作用;浮是指药物具有上浮外散的作用。凡升浮的药都主上行,向外、发散等作用,适用于病热下陷,病位在上、在表的病证。  降是指药物具有下降、降逆的作用。沉是指药物具有下沉泄利的作用,凡降沉的药物都主下行而向内,有潜阳、收敛、清热、降逆、渗湿、泻下等作用,适用于病势上逆、病位在下、在里的病症。升与降,沉与浮是作用趋向相反一对,而升与浮、沉与降则是作用趋向相似的一对。  升浮药或沉降药的应用,应根据患者之病势与病位来决定。正常人体的脏腑气化功能有升亦有降、相互协调,以维持生理上的平衡。如果升降功能失常,就会产生上逆或下陷的病症。因此,必须运用相应趋向的药物加以治疗。  运用药物的升降沉浮治疗疾病,应对症审慎用药,不可盲目,如治疗脱肛症属中气下陷、应选用升提、补气药,如升麻、党参、白术等才对,若选用沉降药,如苏子、枳实、大黄等治疗不仅不能治愈疾病,而且还会加重病情。中药方剂中的剂量是如何选定的?    选定中药方剂中的用量需要根据以下四种情况:01:根据病情的需要选定用量:一般情况下在治疗病情严重急性病或热性病时,用量常偏重,在治疗慢性病,热象不明显或病情较轻时,用药量常较轻。用药量的多少还应根据病情的变化随时调整。 02:根据病人的体质情况选定用药量:儿童、老年或体质瘦弱的病人,用药量应轻些,特别是在给这些人使用清热、降火、泻下药时,用药量一定要轻,否则用药量偏重易损伤元气,对治疗不利。对一些体质健壮,且患有热症、实症的病人,用量宜重些,这样才能达到治疗目的。 03:根据药物的性质选定用量:某些贵重药如人参、鹿茸、西洋参、藏红花、海马、冬虫夏草等前程药不宜过重,应根据病情需要酌情选量,这样即可达到疗效,又不至于造成浪费。对一些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药物如细辛、牛黄、麝香等药用量不宜过重常常在1克以内。而作用平常、价钱便宜的中药如益母草、熟地、桑叶等可用到20~30克。 04:根据药物的质地选定用量:质地重的矿物质类、植物的根茎、动物的贝壳、骨骼等药,用量常重些,如灵磁石、黛赭石、生石膏、何首乌、茯苓、龙骨、牡蛎等;质地较轻的花芯类,如红花、菊花、旋复花、灯心草、以及昆虫动物的蜕壳如蝉衣,蛇退等用量宜轻些,介于二者之间的植物的果实、根皮、茎叶全草等类药用量常居中。   中药治病药味越多疗效越好吗?  有些人认为,中医看病的时候,大夫开的药方药味越多疗效就会越好,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药味的多少不能决定疗效,是否能够对疾病起到较好的治疗作用,主要是看药方是否能够对证治疗,只要是对证准确,即使是三、四味药组成的方剂,也能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如参附汤,仅有人参、附子二味中药,但对阳气暴脱、手足厥凉的虚脱症能起到很好的作用。玉屏风散仅三味中药,但对治疗表虚感冒却效果很好,中医认为 “药少则力专”就是说药味少则治疗专一,能直接对疾病发挥作用,如果开大方,药味很多,这样药物之间的作用就会相互制约,药效也会相互抵消,是达不到很好疗效的。一些有经验的中医大夫主张开小方,忌讳开大方,他们 认为开大方是对病人不负责任的表现,因为开大方可以全面包围,总会有一两味中药是对证的,这样即浪费了药物,又耽误了病情。  要做到开小方就必须辨证准确,这样才能准确无误地开出正确的方药,从而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如果不能准确的辨证就开药方,会延误疾病的治疗,因此,没有经验的大夫是不宜随便给病人开中药方剂的。十八反和十九畏是怎么回事?  十滴水是夏季家庭中常备的祛暑良药,它是由樟脑、薄荷油以及中药大黄、桂枝、姜及小茄香等药物用酒精加工配制而成的,樟脑在临床上具有强心、开窍、祛风、除痰、止痛等多种功效;薄荷油能驱风矫味、开窍提神;大黄能清热降火;姜及小茴香能祛寒健胃、理气止痛、止呕。因此,用这些药物配制的十滴水具有清凉提神、醒脑解暑、健胃除湿、通窍等作用,适用于治疗因暑热而引起的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胃肠不适等症。暑夏季节,由于天识炎热,很容易对人体造成损害,引起中暑或热伤风。如果喝些十滴水,不仅可以祛热除烦,而且还可以防止中暑,是夏季家庭中不可缺少的药物。 外科常用的外用药有哪几种?  外科外用中药常用于感染性疾病或烧、烫伤,常用的有下列几种:如意金黄散:主要成分是天花粉、姜黄、陈皮、生南星、黄柏、白芷、大黄、苍术等。有消肿止痛的功能,用于痈疽肿毒初起,脓还未形成、局部红肿坚硬、有灼热疼痛感的病人。将药用茶水调后敷于患处。注意,换药时要先用温水将已干的药痂擦净,不要直接撕脱,以防撕破皮肤。 生肌散:主要成分为象皮、血竭、赤石脂、乳香、龙骨、没药、儿茶、冰片等。有生肌止痛的功能。用于疮疖、溃脓流水,肌肉不生,久不收口的病人。先用温水洗净患处,取药少许,撕涂患处,用敷料包扎。 拔毒膏:主要成分为白蔹、苍术、连翘、黄芩、白芷、穿山甲、没药、赤药、栀子、大黄、蜈蚣、当归、黄连、乳香等。有拔毒止痛的功能。用于痈疽肿痛、已溃或未溃、疼痛不止等症。先将药用温开水化开后贴敷患处。注意,因此药是硬膏型外用药,影响水分蒸发,故对于疮口有脓和分泌物较多的疖肿不宜使用。为什么有的中药用黄酒做药引?    在治疗某些疾病的时候,医生开完药方有时会嘱咐病人,服药时需要用黄酒做药引。为什么不用白酒、啤酒而一定要用黄酒做药引呢?中医认为,酒有通风散寒、舒筋、活血、止泻止痛、利尿及驱虫等多种功能,同时,酒还是一种引经药,在治疗某些疾病时与酒同服能引诸药到某些经络,从而使治疗更加有的放矢。然而,由于白酒中醇的浓度较高,过多饮用对心、肝、肾及神经系统都有一定的毒害作用,因此,白酒少饮能活血化瘀,通经活络,多饮则损伤脏腑元气。而做药引需一定的酒量,一般情况下,服中药者皆病人也,无论是何种病症,此时身体解毒功能均较健康人差,因此不是能耐受大量高浓度酒精侵害的。  而啤酒不仅醇度较低,而且啤酒在我国早年很少饮用,因此也不适合做药引。黄酒酒精度较低只有15度左右,黄酒多是用糯米酿制而成,而且营养丰富。据中医记载,“黄酒味苦,甘、辛,可入药,主治行药势、杀百邪恶毒、气通血脉、厚肠胃、润肌肤、散寒湿气、养脾、扶肝、除风下气、热饮甚良。”可见黄酒不仅是酒类饮品,而且具有良好的祛病养身作用。用黄酒做药引不仅能引药归经,而且对身体具有一定的补益、除湿、通络、活血等功效。特别是对一些因寒湿攻脾而引起的胃肠不适,用温黄酒做药引治疗效果更佳。为什么有些中药煎的时间长,有些时间短?  中药是由植物的花、草、叶、茎、根、果实和昆虫、动物的组织以及矿物质等组成。根据药物的质量的不同,其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和挥发程度也不同。为了能充分的煎出药物的有效成分,对不同品质的药物需要采取不同的煎煮时间,这样才能使各种药物都能发挥其应有的药效。具有发散作用的药物如辛夷、薄荷、荆芥穗、细辛等和花类药物如菊花、红花、金银花、合欢花等煎煮时间不宜过长。如果煎煮时间过长,会使药内有效成分被破坏掉或挥发掉而达不到治疗目的。而一些矿物质药物如灵磁石黛赭石、生石膏、芒硝、龙骨、牡蛎、伏龙肝及某些果实、根茎类药物如何首乌、鸡血藤、槟榔、枳实、苦楝子等煎煮时间宜长些,因为这些药物质地坚硬,煎煮时间过短很难将有效成分煎出来而达不到治疗目的。还有一些药物如乌头、商陆、远志等为了去除其毒性及燥性也需要煎煮时间长些。对于那些草、叶、茎、果之类的药物煎煮时间适中即可。  此外,一些经过加工制做的药物,如阿胶、鹿角胶等是不宜与药物共同煎煮的。宜兑化后再加入煎好的药液中同服或单独服用。药物的煎煮时间应根据药物的质地、性状及医生的嘱咐而定,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中药的治疗作用。为什么止咳祛痰药里大多都有川贝母?  在许多止咳祛痰的中药方剂中或是治疗咳喘的中成药里面大多数都有川贝母,为什么这些药中都有川贝母呢?川贝母是贝母的一种,贝母分川贝母和浙贝母,具有良好的清肺热、宣肺、润肺、化痰止咳、解郁散结等功能。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咳嗽、无痰、咽喉肿痛、肺痈、瘰疬等症。浙贝母和川贝母都具有良好的止咳润肺、祛痰作用。但浙贝母偏于清肺热、消肿散结而止咳,适用于外感或肺热咳喘,以及肺痈、瘰疬等症。而川贝则偏于润肺止咳、化痰,适用于阴虚火盛燥邪伤肺所至肺阴虚之咳嗽、干咳无痰等症。中医认为,肺燥咳嗽有痰,多因肺阴不足引起故用川贝以养阴清肺,配以秋梨、冰糖、地骨皮、麦冬、元参、知母等药是治疗肺有虚火、肺阴不足、久咳、久喘、肺燥之痰不易咳出的佳药良方。由于川贝不仅具有良好的止咳化痰功效,而且能养肺阴、宣肺、润肺而清肺热的功效,是一味治疗久咳痰喘的良药,因此,在许多治疗急性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结核等病症的中药方剂或中成药制剂中都有川贝,这样会增强治疗疾病的效果。温中散寒的药能治哪些病?  温中散寒的药也叫温里药,这些药包括附子、乌头、干姜、肉桂、高良姜、吴茱萸、丁香、小茴香、艾叶等,这些药物都是味辛、性温热的药物,因此,具有温里散寒、暖中、回阳救逆的功效。中医认为,里寒之证有二:其一是寒邪内侵,常见于呕吐、泄泻、腹中寒凉作痛、食欲不振、腹部胀气、喜按怕凉或月经不调、宫冷痛经、子宫出血等脏腑寒凉诸证。其二是元阳衰微、阴寒内生,临床上常见于肢体冷汗、怕凉、四肢厥凉、呕吐、泄泻、虚弱无力、脉细微弱、血压下降,面色苍白等症。对于前一种因素邪内侵而至的诸症,应采取温中散寒的方法治疗,可选用干姜、高良姜、吴茱萸、小茴香、丁香、艾叶等药。对于后一种因元阳衰微阴寒内生所至的里寒症,需选用回阳救逆的方法治疗,可选用人参、附子、肉桂等药物。还有一部份温里药具有健运脾胃和理气的功效,常用于治疗伴有腹胀、胸肋胀满等症。  温里药多是性温味辛的药,久服或用之不当能伤阴液。凡属热证或阴虚内热症者应禁用温里药。中药处方中为什么有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和冲服?  当医生给病人开中药处方的时候,有时候在处方中某味中药的后面用扩号写着先煎、后下、包煎、烊化或冲服等字样,或者是医生用口头嘱咐病人在煎中药时某某味中药先煎、某某味中药单煎或烊化等,那么,为什么有些中药需要特殊煎煮制做呢?原来,中药都是由不同种类组成的。这些中药种类中有的属矿物质类如灵磁石、黛赭石、芒硝、生石膏等。有的是动物的背壳、骨骼、化石等。这两类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很不容易煎出来,因此,医生在开处方时常注明先煎。以便煎的时间长,能把药中的有效成分都煎出来。还有一些中药毒性较大,如附子、生半夏、马钱子等,这些药物煎的时间长一些可以减少其毒性。  一些属于植物的花、叶等类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很容易挥发掉,如木笔花、芥穗、薄荷、藏红花等宜后下,否则煎煮时间过长,药中的有效成分很容易被破坏掉。介于以上二者之间的植物根茎类药用一般的煎煮时间即可。  一些名贵中药如人参、朱砂、麝香、三七、蛇胆、虫草、鹿茸等宜单煎或研细冲服,否则易造成浪费。一些微小粒种子类中药如车前子、葶历子、海金砂等宜将这些药用布包起来煎,否则易形成粥状而不易将药汁滤出。还有一些中药是用动物的角、皮器官等熬制而成的胶状物,如阿胶、鹿角胶、鹿胎膏等,这些药物宜烊化服用。中药煎剂是冷服好还是热服好?  很多人都喜欢在中药煎出来后趁热服下,怕放凉了失去疗效,也有人认为冷服比热服好,那么到底是冷服好还是趁热服好呢?应该说中药煎剂是冷服或热服应根据病情、药性、季节、以及体质等多方面来决定,不应一概而论。一般情况下,属于温中散寒、补益虚弱的药剂(即用于治疗脏腑虚寒、体质虚弱的温热药及补药)应趁热或将药温热后服用。如艾附暖宫汤、补中益气汤、理中汤、四逆汤、小建中汤及附子、甘姜、肉桂、小茴香、人参、杜仲、鹿茸、狗脊等中药均宜温热服用,这样能更好的增强这些方药的治疗效果。  一些清热、解毒、降火的药剂(即治疗脏腑实热、热入营血,高热惊厥、中暑的药剂)如清营汤、白虎汤、清胃散、导赤散、清瘟败毒饮、化斑汤、六一散等及中药生石膏、知母、栀子、龙胆草、大黄、芒硝、寒水石、冰片、牡丹皮、黄柏等中药宜冷服,这样可以增强药物的清热降火、解毒通利等功能。但对一些高热而导至津液耗损、极度虚弱及休克等病人,应根据情况温服中药煎剂。  此外,还应根据服药季节及患者体质状况决定。如寒冷季节、老年人、儿童及孕妇和久病体衰的病人宜将药液温服。反之则影响不大。对于一些理血活血、舒肝解郁、驱湿除风、通络、驱虫、除积等方药冷服及热眼对疗效无明显影响,可根据病情自行选择。 中药为什么要进行炮、炒、炙等加工?  不论是来源于动物、植物或矿物的各种中药,初期都是粗糙和不清洁的,需要经过各种加工,炮制后才能应用。炮、炒炙、煅、蒸等都是用于加工制做单味中药的方法,加工制做中药其目的的主要有以下一些:01:保障药物的清洁卫生。经过加工制做的药物无论是从外观或是药用都是很清洁的。制做加工药物时,需要经过水洗、挑选、过筛、切片、炒干(或晒干)、蒸煮等工序,通过这些工序去除了药物中的杂质,尘土等物质,这样就保证了药物的质量。 02:降低和消除药物中的毒副作用。有些中药如乌头,虽然疗效很好,但却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因此需要炮制处理去除或降低其毒性,这样,人们再用乌头治疗就安全了。 03;改变或降低药性,为了适应某些病情或病人体质的需要,将一些作用很强的药物通过炮制的方法使其作用缓和,如生大黄具有较强的清热通便作用,对于年老体弱者用之是难以承受的。而通过炙制的大黄则作用缓和,用起来就平稳多了。有些药物通过对其炮制还可以改变其药性,如生地黄具有清热凉血的作用,能治疗血热斑毒、肺痨等症,而通过蒸制的熟地黄则变成了具有补血养阴作用,常用于治疗贫血失眠等症。 03:提高药物的疗效,如其草能提高补气功能,蜜炙款冬花能增强润肺止咳功能,炙淫羊藿能增强被肾阳的功能等。 04:便于调剂,一些矿物质及动物的贝壳类药物通过煅、粉、碎等加工使其质地酥脆,便于煎煮及粉碎后制成丸、散、膏、丹。此外,一些药物经过炮制后还可改变药物对人体的作用部位及趋向,成为引经药。如柴胡、香附等醋制后能引药入肝经。甘草、桂枝炙制后能引药入心经。大黄本为清中下焦的药物,酒制后能引药上行清理上焦热邪。

君臣佐使篇2:中药配伍之谜——君臣佐使


      中药治病,旨在以偏治偏。前者之偏,是中药性味之偏;后者之偏,是人体阴阳之偏。如以寒凉清热,所清之热,并非细菌病毒,而是改善了体内阳热亢盛的环境。这些细菌病毒,必须在阳热的环境中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用药后体内环境改变了,细菌的致病能力下降,人体正气即可将其排出体外,从而治愈疾病。徐大椿有云:“用药如用兵”。中药有勇猛如张飞,有忠义如关羽,有宽厚如刘备。万马军中,面对成百上千、性情各异的将士,该如何调遣,排兵布阵,才能统帅好这支部队,与正气一道,同仇敌忾,共抗诸邪呢?下面我们就从方剂学中来体验中医遣兵用将的智慧吧。
  从上一讲中药性味中我们已经了解到,针对不同性质的邪气,有不同的药物来祛除;针对不同性质的正气虚损,也会有不同的药物来补益;疾病发生在不同的部位,用药也会有所区别。有朋友问,我把每一味中药学精学透,用到恰到好处,是不是就可以治病了呢?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对单味中药性味的把握,是遣方用药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的中药配伍,更体现了中医思想的光芒。下面我们还是从一则医案出发,一起体会一下中药配伍的意义。女,32岁。以口角糜烂就诊。近2个月来,口角糜烂反复发作,时左时右。鼻干痛。经服三黄片一类清火药后即可缓解,但不久仍会复发。诊其舌淡苔薄黄,脉数。至此似乎一派热象,用黄芩、黄连等清热药本当痊愈,但为何火总是清而不去呢?继续询问,原来患者自产后腰痛已逾五年,得温痛减。夜尿2~4次,小便清长。再看舌脉象,舌苔虽黄但舌色不红反淡,脉虽数但两尺沉而无力。看到这里我们知道,患者出现的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上火”,而是所谓的“上热下寒”。上热为标,下寒为本。面对这样一位患者,无法找到任何一个单味中药,可以与病情相符。于是我们想到了方剂。
  如果将清火的黄连与温下的肉桂放在一起,令标热清,本寒化,标本兼治,寒热并举,就形成了一个经典的方剂:交泰丸。所谓交泰者,火本在上,水本在下。但在周易中,这种火上水下的卦被称为“未济”卦,是很差的卦象。原因在于,这种状态下,火独自上炎,水独自润下,水火相背,越距越远。而反过来,让火在下,水在上,则火上行而暖水,水下行而制火,水火既济,称为“既济”卦,是很好的卦象。所以,交泰之义,即交恰水火,否极泰来。
  在对中药进行配伍的过程中,有一些基本的思路,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下。第一种,两种功效主治相近的药物配合在一起,使其效力益彰。如麻黄与桂枝相配,则发汗解表之力大增;石膏与知母相配,则清热除烦之力愈强。第二种思路,是以一种药物的偏性,来减轻另外一种药物的毒性作用。如半夏有毒,一般不会直接入药来用,但经过生姜炮制后,半夏的毒性就会大减。熟地黄滋腻碍胃,配合以辛香醒脾之砂仁后,其对脾胃的副作用即可得到一定的改善。基于此,后世在中药配伍过程中,发展出了大量的“对药”。由于简单实用,灵活便捷,深受临床医师的喜爱。最典型的如近代名医施今墨,后人有专著来介绍施老的对药经验。
  认识了中药配伍的意义,了解了中药配伍最基本的两种形式,下面我们开始介绍本章的主要内容:君臣佐使。
  所谓君臣佐使,是中医将多味中药配合应用时,对中药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形象化的认识。其中,君,即君主,即主帅,譬若刘备,是一方之主,对所治疾病起到最为关键的治疗作用。臣,即臣属,即战将,譬如关羽、张飞,辅佐君主,助其一臂之力。佐,即微臣,即副将偏将,譬如王平、廖化,以弥补君臣力之不足。使,即信使、士卒,以通风报信,为全军引路。
  由于上述身份地位的差异,在用药时,药物的选择,药量的轻重,也就相应的有所区别。一般来说,君药通常会选择气厚力猛之品,所用分量也常常是全方中最重的;臣药次之;佐使药通常放在一起来说,分量最轻。下面我们还是通过一则无疾自治的实例,来帮助大家体会一下君臣佐使的意义。2008年4月,无疾到广西北海旅游。无疾此前从未近过海水,当日兴奋之余,在海水中泡了半天。至晚上8点左右,有些恶寒感觉,没有在意。至9点,热起,试体温,已达396℃。心烦,无汗,不恶寒,而恶热。脉数有力。此热在气,邪已入里,急需清里透表。处麻杏石甘汤原方:生石膏20g,麻黄10g,杏仁6g,甘草6g。1剂。
  幸好当地药店关门较晚,十点左右将药取回。无处煎煮,仅以开水冲泡15分钟后,服半剂。约半小时后,汗出,热退,病愈。第二天即乘机返京。以上方中,药物结构比较鲜明,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病邪已入里化热,亟当清热,故重用石膏为君,以其辛甘大凉,清而能透。邪从外来,入体不深,最宜从表而解;但汗孔闭合,邪无出路,故当发汗解表,给邪以出路。故以麻黄为臣,助君透达。邪从表入,皮毛约束,则肺气失于宣降;理肺气而选杏仁为佐。甘草性平和缓,调和表里为使。
  鉴于本书读者以中医爱好者和零起步的初学者为主,又考虑到整体篇幅,本篇所讲的方剂,以最为常用的中成药为主。一则方便实用,可以直接服用,免去煎熬之烦琐;二则既然作为成药,该方得以流传久远,说明此方在临床必有或广、或专的效验之功。能够充分、合理的用好现有的中成药资源,生活中很多问题,实际上已经可以得到解决了。不过为了让大家对中医方剂、中医用药配伍思想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无疾特意挑选了几首临床比较常用的典型方剂,加以讲解,以明方理。
一、实 证 用 方
(一)治风剂
  1、疏散风寒剂
  【代表方】人参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柴胡、 前胡、枳壳、桔梗、羌活、独活、茯苓、川芎、甘草。
  常用剂量:原方诸药各等份。现成人常用上药各10g,3岁以上小儿上药各6g。
  【主治】风寒感冒。(原方主治:伤寒时气,头痛项强,壮热恶寒,身体烦痛,及寒壅咳嗽,鼻塞声重,呕哕寒热,并皆治之。)
  【方解】本方针对外感风寒之邪所设。方中羌活、独活并用,祛风散寒、除湿解表,辅助正气祛邪外出,为君。柴胡、前胡,一升一降,一表一里,宣肃气机;柴胡助羌活、独活以解表,前胡助桔梗、枳壳而理肺。风寒邪气侵犯皮肤肌表,皮毛内合于肺,皮毛受邪则肺气不利为咳嗽。方中桔梗宣提,枳壳肃降,令肺气和平,以助解表。此四药合力助君,为臣药。肺主气,现在肺受风寒邪气所困,气机不利,气不行则血不行,气不行则津液不行。故方中又以茯苓除湿,川芎行血,以防气滞之后出现进一步的津血问题。方中另用人参(今常代之以党参),其意在辅助正气,托邪外出,兼可固护人体,防邪深入。正气不足时,参之用尤其重要。此三药或防患于未然,或祛邪于轻微,为佐药。生甘草调和表里上下,为使药。
  本方制法完备,考虑周详,备受历代医家推崇。并在此方基础上进行加减,形成了一批败毒散类方。如正气充实可去人参为败毒散;表邪较重可增加荆芥、防风解表为荆防败毒散。本方除可治疗风寒外感外,对于咳嗽、脾胃虚弱也有很好的疗效。被后世称作“咳门第一神方”。
  同类常用中成药
  (1)感冒清热颗粒
  【组成】荆芥穗200g,防风100g,白芷60g,紫苏叶60g,柴胡100g,薄荷60g,芦根160g,葛根100g,桔梗60g,苦杏仁80g,苦地丁200g。
  【方解】此药是北京地区治疗感冒最常用的中成药之一。方中用药较繁,既有辛温解表之荆芥、防风、苏叶、白芷,又有辛凉解表之柴胡、薄荷、芦根、葛根。两类药分量相当,寒热之性不显,解表之力独彰。所以对于普通感冒,寒热表现不明显,或偏于风寒者,皆可服用。
  (2)午时茶
  【组成】紫苏叶75g,防风50g,白芷50g,羌活50g,广藿香50g,连翘50g,柴胡50g,桔梗75g,前胡50g,枳实50g,苍术50g,厚朴75g,陈皮50g,甘草50g,山楂50g,六神曲(炒)50g,麦芽(炒)75g,川芎50g,红茶1 600g。
  【方解】本方是我国南方地区常用的一种感冒中成药。针对南方多湿热的环境特点,本方解表药多选性味温和,兼有和里作用的药物(苏叶、藿香)。同时增加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即平胃散,为燥湿和胃的经典方剂),以健脾和中;加山楂、麦芽等消食药以消食滞,从而更加适合当地的感冒病症。
  2、疏散风热剂
  【代表方】银翘散(《温病条辨》)。
  【组成】银花一两(30g),连翘一两(30g),桔梗六钱(18g),薄荷六钱(18g),竹叶四钱 (12g),生甘草五钱(15g),荆芥四钱(12g),豆豉五钱(15g),牛蒡子六钱(18g)。
  【主治】风热感冒。(原方主治:但热不恶寒而渴)
  【方解】银翘散是治疗风热感冒的代表方剂。与针对外感风寒所用的解表法有所不同,治疗风热感冒时,要旨不在于散,而在于清。寻思其理,风寒之邪往往从肌表侵入,皮毛被寒邪所束缚是其发病症结。而风热之邪常从口鼻侵入,咽喉肺系是主要的受灾区。所以外感风寒最常见恶寒,外感风热最常见咽痛。风寒在表则宜温散,风热在肺系则宜清透。不过卫表肺系原本一体,发散解表须配以理气,清肺之品亦常宜透达解表。
  方中银花、连翘原本用以清热解毒,是治疗外科痈肿的常用药。吴鞠通据其轻清上浮之性,用于清透肺卫风热之邪,重用为君。芦根、薄荷、牛蒡子、豆豉、荆芥,五药助君透邪,牛蒡并可利咽喉,共为臣药。竹叶利水,令体内既成之热邪从小便得排,给邪以出路,为佐。桔梗载诸药上行于肺,甘草调和,为使。
  同类常用中成药:
  (1)银翘解毒丸(片、胶囊、颗粒成分同)
  组成及方解同银翘散。
  (2)双黄连口服液
  【组成】金银花375g,黄芩375g,连翘750g。
  【方解】本方宗银翘散,重用银花、连翘清热解表的同时,增加了善清上焦肺热的黄芩,使全方清热解毒之力大增。对于外感风热后,实热表现明显的病症,如咽喉红肿热痛、咳嗽痰黄、发热等,疗效较好。
3、祛风寒湿止痛剂
  【代表方】木瓜丸。
  【组成】木瓜80g,威灵仙80g,海风藤80g,鸡血藤40g,白芷80g,制川乌40g,制草乌40g,当归80g,川芎80g,人参40g,牛膝160g,狗脊(制)40g。
  【方解】本方重用牛膝,补肝肾强筋骨,以狗脊助之。以归芎养血活血,人参益气以扶正。肝肾强健、气血充盈之后,以木瓜柔筋祛湿而止痛,白芷祛风止痛,乌头驱寒止痛,灵仙、二藤祛风寒湿止痹痛。如此正复邪散,痹痛可止。
  4、平息内风剂
  【代表方】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怀牛膝一两(30g),生赭石一两(30g),生龙骨五钱(15g),生牡蛎五钱 (15g),生龟板五钱(15g),生杭芍五钱(15g),玄参五钱(15g),天冬五钱(15g),川楝子二钱(6g),生麦芽二钱(6g),茵陈二钱(6g),甘草钱半(45g)。
  【主治】肝风内动。(原方主治:内中风证,其脉弦长有力,或上盛下虚,头目时常眩晕,或脑中时常作疼发热,或目胀耳鸣,或心中烦热,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或口眼渐形歪斜,或面色如醉,甚或眩晕,颠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撤消,精神短少,或肢体痿废,或成偏枯。)
  【方解】本方是中医临床治疗中风病初起最常用的方剂。我们这里先大致分析一下肝风内动的发生机制。自然界中水少则风生,北方水少,北方风多;冬春水少,冬春风多(台风因热极而起,与此有别)。人体内也是一样。当下焦肝肾阴精不足时,风即从内而生。表现出来的就是头晕头痛等内风症状。随着内风势力不断加大,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大怒(肝阳化火,风助火势,火借风威)、劳累(正气不足,无以御风)、凌晨(对应一年之春,风气当令,天气升发,外内相合),即可发作为中风病。风本无形,但大风可以飞沙走石;内风同样无形,但内风一动,从下而上,可以带动血、痰等有形邪气,上攻头脑,神窍闭阻,人即出现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等大风症状。风止后,血痰等有形邪气无法顺利下行,痰瘀交阻,人即出现中风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表现。
  可见,如果平时多注重养生,多培养少耗散肝肾的精血,就可以从根本上杜绝中风的发生。对于素体肝肾阴虚的人,平时注意调摄心情,避免大的情绪波动,避免过度疲劳,避免过度熬夜伤阴,避免饮食过于肥厚生痰,那么大多数情况下,中风病也是同样可以避免。对于医生来说,治疗中风病的关键时期,是内风初起的阶段。因为此时肝风初动,血虽上行但并未成瘀,尚可用药引其下行。如果等到昏倒不省人事再行救助,难度就非常大了。
  镇肝熄风汤是针对中风初起而设立的一张经典处方。方中重用牛膝、赭石为君。牛膝最善引血下行,重用牛膝,可以将随风上逆的血引而下行,令血不致瘀阻于上。赭石色赤而入血,石体质重而下行,善于平定上逆之挟血肝风。二药相伍,一刚一柔,主治血逆之标实。龙骨、牡蛎、龟板三药,最善滋阴潜阳。龙、龟、牡蛎皆水中之物,而入药皆用其骨,故善将浮越之阳潜降于水中。白芍养血柔肝而缓肝风之急,玄参、天冬善养阴而清热,六药共用为臣。方中川楝子、麦芽、茵陈三药,是神来之笔。张锡纯最初的处方中并未用到此三药。用于临床后发现,虽然大部分患者可以轻松搞定,但仍有部分患者,服用此方后,病症不轻反重。张氏从而领悟到,肝为将军之官,性情原本暴躁,喜温良之言,而恶激烈之辞。方中主以重镇,意在压制肝风,是逆肝之性,肝脏受制,可形成“反动之力”,从而令病情加重。加此三味以疏肝,如春风细雨,则上弊可除,故用为佐药。甘草调和为使。
  同类常用中成药:脑立清丸。
  【组成】赭石350g,磁石200g,珍珠母100g,牛膝200g,猪胆汁350g,清半夏200g,酒曲200g,酒曲(炒)200g,薄荷脑50g,冰片50g。
  【方解】方取镇肝熄风之义,重用赭石、牛膝,同时增加磁石、珍珠母,皆重镇平肝之类。镇肝同时,又以至苦至寒之胆汁清降肝胆之热。所不同者,本方无大量滋阴潜阳之药,而增化痰消食开窍之品。所以本方更善于治疗肝风挟痰,上攻头目引起头晕目眩、头痛头风等病症。
(二)祛寒剂
  【代表方】理中丸(《伤寒论》)。
  【组成】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各三两)。
  【主治】脾胃虚寒。(原方主治: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寒多不用水;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
  【方解】中阳不足,寒自内生。人参(今多以党参代之)温中益气为君,干姜温中散寒为臣,白术健脾益气为佐,甘草补益调和为使。今有成药附子理中丸,即在此方基础上增加附子,其温热之性更显。
  同类常用中成药:
  (1)附子理中丸(解说略)。
  (2)良附丸
  【组成】高良姜、香附各等份。
  【方解】良姜温胃散寒,香附疏肝理气,二药合力,则寒散气行而痛止。用于治疗寒邪犯胃引起的急性胃痛。理中治虚寒,良附散实寒。
(三)清热剂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
  【组成】龙胆草(酒炒)、黄芩(炒)、栀子(酒炒)、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酒洗)、生地黄、生甘草、柴胡。
  【剂量】原方未标明剂量。今可用诸药各10g。另,今之中成药龙胆泻肝丸中,用龙胆草、柴胡、生地黄、泽泻两分,余药一分。可参。
  【主治】肝胆实火湿热。(原方主治:治肝胆经实火湿热,胁痛耳聋,胆溢口苦,筋痿阴汗,阴肿阴痛,白浊溲血。)
  【方解】方中龙胆草苦寒清热燥湿,尤善入于肝胆,为君药。黄芩、栀子助君清热燥湿;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令湿热邪气从小便解,给邪以出路,共为臣药。苦寒之品,易于化燥伤阴;清利之品,亦多损阴之弊。故方中配合以生地黄、当归,滋阴养血,防治诸药伤阴太过。另如前所述,肝为将军,不喜抑郁,直以苦寒清肝,恐有损生发之气,故又以柴胡疏导。三药共用为佐。甘草护中,谨防伤胃太过,为使。
  针对龙胆泻肝丸的安全性问题,乃至中药安全性的问题,无疾有如下想法,希望与各位朋友分享,也希望得到您的批评指正。
  中药治病,旨在以偏治偏。前者之偏,是中药性味之偏;后者之偏,是人体阴阳之偏。如以寒凉清热,所清之热,并非细菌、病毒,而是改善了体内阳热亢盛的环境。这些细菌、病毒,必须在阳热的环境中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用药后体内环境改变了,细菌的致病能力下降,人体正气即可将其排出体外,从而治愈疾病。同时,前面讲过,壮火食气;体内亢盛的阳热本身就会对正气造成损耗。清热,正气才能得到保全,才有能力祛邪外出。战胜非典,最终依靠的仍是天与人的正气,而不是药物对抗的结果。温度、湿度改变了,不再适合邪气的生存;人体正气有足够的能力驱逐已经衰弱的邪气。
  如果对这一思路没有清醒的认识,认为中药的清热药即相当于西药的抗生素;把苦寒药当作治病祛邪的法宝,而不是辅助机体实现阴阳自和的工具,问题就出现了。问题的根源,在于中西医对于治疗过程有着各自不同的认识。中医更强调人体自身的修复能力,所谓“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剩下的问题,需要让人体自己去解决。西医更崇尚用药物彻底根治,所以退热后,往往需要继续用药1周,以免留下后患。且不对二者是非作任何评价,只讲以西医的思路来应用中药,会带来的问题。
  对龙胆泻肝丸的责难,根源于其中的一味药——木通。20世纪90年代初,比利时有人利用此药的利尿作用来减肥,减到肾衰。此后国内相继有报道称,长期服用龙胆泻肝丸后出现肾衰,原因仍然是其中含有木通。将木通作为元凶似乎罪有应得,其实不然。木通苦寒,善于清热利湿,引热邪出于小便。肥人见热者少,见虚寒者多;再以苦寒清热,岂不是雪上加霜?最终肾阳衰败成尿毒症,是犯了虚虚之戒,寒寒之戒。中药不是止痛药、退热药,见痛即可止,有热就能退。今天久治不愈的热证,实际上大部分是由于正气不足引起的。治疗不以正气为主,一味的强调用药物彻底根治,是典型的用西医思路指导中医用药。可见,过不在木通,而在错用木通。此后一段时间对木通的一派谴责言论,甚至对中草药的质难,实有冤比窦娥之感。
  此后经分析,木通一药种类繁多,可以导致肾衰的品种,主要是马兜铃科的关木通。现在的龙胆泻肝丸中,已经用无毒的木通科木通替代了关木通,实验检测已经比较安全了。不过无疾还是要提醒各位朋友,检测的无毒,未必就是绝对的安全。用中药,要遵守中医药的游戏规则,中病即止。胡乱用药,不识章法,人参也可以是砒霜。
  同类常用中成药:牛黄解毒丸。
  【组成】人工牛黄5g,雄黄50g,石膏200g,大黄200g,黄芩150g,桔梗100g,冰片25g,甘草50g。
  【方解】本方以苦寒直折药为主,佐以升提开窍,善清一身上下之火。
(四)祛痰湿剂
  【代表方】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半夏、橘红(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炙甘草(一两半)。
  【主治】痰湿证。(原方主治: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不和。)
  【方解】半夏燥痰为君。橘红,古代用陈皮去白而得;今多以陈皮为橘皮,橘红为柚皮。性味十分相近,可以相互替代。以其燥湿化痰而行气,为臣。茯苓利湿健脾为佐。甘草和中为使。
  清·汪昂《医方集解》中对本方的解说十分精辟,引录于下:“半夏辛温,体滑性燥,行水利痰,为君。痰因气滞,气顺则痰降,故以橘红利气;痰由湿生,湿去则痰消,故以茯苓渗湿;为臣。中不和则痰涎聚,又以甘草和中补土,为佐使。”今已有中成药二陈丸。
  同类常用中成药:二妙丸。
  【组成】苍术(炒)500g、黄柏(炒)500g。
  【方解】苍术燥湿健脾而解表,黄柏清热燥湿而行下,并用为清湿热最重要的中成药。
(五)祛暑剂
  【代表方】藿香正气软胶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苍术195g,厚朴195g,陈皮195g,生半夏195g,茯苓293g,广藿香油195ml,紫苏叶油098ml,白芷293g,大腹皮293g,甘草浸膏244g。
  【主治】暑湿外感证(原方主治:治伤寒头疼,憎寒壮热,上喘咳嗽,五劳七伤,八般风疾,五般膈气,心腹冷痛,反胃呕恶,气泄霍乱,脏腑虚鸣,山岚瘴症,遍身虚肿;妇人产前、产后,血气刺痛;小儿疳伤,并宜治之。)
  【方解】思考之一。
(六)理气剂
  【代表方】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甘草(半两),当归、茯苓、白芍、白术、柴胡各一两。
  【主治】肝郁证。
  【方解】本方是治疗木气疏泄不及之主方。其中柴胡为疏肝理气之主药,为君。木疏泄不及,是用不及。用不及者,体必不及。所以疏肝理气的同时,必须配合养血和血之当归、白芍,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肝郁之标,为臣。“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以白术、茯苓健脾守中,防肝气来犯,为佐。甘草调和为使。
  同类常用中成药:气滞胃痛颗粒。
  【组成】柴胡、香附、白芍、延胡索、枳壳、炙甘草。
  【方解】柴胡、香附疏肝理气为主;白芍养肝血,延胡索行血气为辅;枳壳下气而理脾为佐。
(七)理血剂
  【代表方】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组成】当归(三钱),生地黄(三钱),桃仁(四钱),红花(三钱),枳壳(二钱),赤芍(二钱),柴胡(一钱),甘草(一钱),桔梗(一钱半),川芎(一钱半),牛膝(三钱)。
  【主治】瘀血证。(原方主治:治胸中血府血瘀诸证)
  【方解】本方为清代名医王清任所创制的活血化瘀经典方剂。方中重用桃仁、红花,专祛瘀血为君。有瘀必有虚,故又以四物汤(详见下文)为养血活血,并用为臣。瘀血阻滞,气机运行必然失常。故佐以柴胡、桔梗、枳壳,宣畅疏理气机,令气行则血行,为佐。此方现有成药血府逐瘀胶囊可用。
  同类常用中成药:通心络胶囊。
  【组成】全蝎、土鳖虫、水蛭、蜈蚣、蝉蜕、檀香、降香、乳香、赤芍、冰片、人参、酸枣仁。
  【方解】本方以大量虫类药破血逐瘀为主,辅以辛香行气血药;佐以人参、酸枣仁补益气血。全方以破血为主,旨在治标,不宜长期服用。今天很多心血管病患者,将此药当作阿司匹林来吃,是误用。一味丹参代茶饮,远较此方为妥。
(八)消食剂
  1、保和丸
  【组成】山楂(焦)30g,六神曲(炒)100g,麦芽(炒)50g,莱菔子(炒)50g,半夏(制)100g,陈皮50g,茯苓100g,连翘50g。
  【方解】方中前三味即焦三仙,为临床消食常用药。莱菔子即萝卜子,善消食下气。又以二陈除痰湿为助,连翘清郁热为佐。临床消食十分常用。
  2、大山楂丸
  【组成】山楂1 000g,六神曲(麸炒)150g,麦芽(炒)150g。
  【方解】即焦三仙。
  3、健胃消食片
  【组成】太子参2286g,山药1714g,山楂1143g,麦芽(炒)1714g,陈皮229g。
  【方解】方以参、药健脾益气为主,山楂、麦芽消食为辅,陈皮理气和中为佐,在消食类成药中,本药略偏于补。
二、虚 证 用 方
(一)补气剂
  【代表方】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各等份。
  【主治】气虚证。(原方主治:荣卫气虚,脏腑怯弱,心腹胀满,全不思食,肠鸣泄泻,呕哕吐逆,大宜服之。)
  【方解】人参(今多以党参代之)补中益气为君;脾气不足最易导致水湿内停,水湿一旦形成,又最容易困犯脾土,白术燥湿而助脾运化,为臣。茯苓利湿而健脾为佐,甘草和中补益为使。四药一补一和,一燥一利,成为后世众多健脾益气方剂的基础方。
  同类常用中成药:
  1、补中益气丸详见后治脾剂。
  2、玉屏风口服液
  【组成】黄芪600g,炒白术200g,防风200g。
  【方解】黄芪益气固表为君,白术健脾守中为臣,防风引药达表,搜剔风邪,为佐使。常用病症有二:一是气虚不能固表之自汗;二是正气不足反复外感。
(二)补血剂
  【代表方】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组成】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各等份。
  【主治】血虚血瘀证。(原方主治:凡伤重肠内有瘀血者用此。)
  【方解】熟地黄补肾填精,精血同源,精生血长,为君。白芍补益肝血,当归养血活血,共用为臣。补益之品,最易生壅滞,故用川芎为佐,以行血滞。四物以川芎升发象春,当归活血象夏,白芍收敛象秋,熟地滋补象冬,四药而行一年之功,立意深远,为养血第一方。
(三)补阴剂
  【代表方】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熟地黄八钱(24g),山茱萸、干山药各四钱(各12g),泽泻、牡丹皮、茯苓去皮,各三钱(9g)。
  【主治】肾阴虚证。(原方主治:肾怯失音,囟开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白等)
  【方解】本方为补阴经典名方。方中重用熟地黄八分为君,以补精填髓,直补肾阴。山茱萸、山药各四分,一酸敛入肝补阴,一甘平入脾而气阴并补,二药通过滋补肝脾之阴,而间接起到补肾阴之用,为臣。此三药合而补阴,世称“三补”。仅凭此三味补益药,尚远不足以成就六味地黄丸之经典。补益之品,因其味甘性缓,经常在补的同时,出现生邪、留邪的弊端。如熟地黄善补肾阴,但滋阴同时,即容易生湿化火,故佐以泽泻,泻肾中邪热水湿。山茱萸善补肝阴,但木能生火,木气太旺,容易郁而化火,故佐以牡丹皮,泻肝中邪火。山药善补脾之气阴,但其性涩守,不善行走,容易形成气壅湿停,故佐以茯苓,利湿健脾。如此三补三泻配伍,使得六味地黄丸总体补阴而不生湿,益肝肾而不助火,其性平和,成为补阴方剂之典范。后世在此基础上,增加药味,形成了大量的地黄类方。如增加枸杞子、菊花,即可养阴明目;加知母、黄柏,即可滋阴清热;加肉桂、附子,即可温化肾气(实际上,六味地黄丸是由肾气丸减两药而成,这里为了理解方便,姑且如此讲)。
  但补阴之药终归滋腻。脾胃虚弱者,长期服用地黄丸,会加重脾胃负担,出现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可稍配合加味保和丸,每次1/3~1/2袋,以助脾运。
  同类常用中成药:
  1、杞菊地黄丸
  【组成】即由六味地黄丸加枸杞子、菊花各两分而成。
  【方解】本方滋阴之外,尤善明目。
  2、明目地黄丸
  【组成】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枸杞子、菊花、当归、白芍、蒺藜、煅石决明。
  【方解】本方以杞菊地黄丸为基础,增加归、芍和血,蒺藜、石决明平肝明目,而明目之功更显。
  3、知柏地黄丸
  【组成】即由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各两分而成。
  【方解】本方滋阴之外,尤善清解下焦之热,用于阴虚所致五心烦热(心烦、手足心热)、盗汗梦遗等。
  4、桂附地黄丸
  【组成】即由六味地黄丸加肉桂、附子各一分而成。
  【方解】本方以六味养阴为基础,佐以二药助火,令少火生气,而令肾气得充。此方即张仲景《金匮要略》之肾气丸。
  5、金匮肾气丸
  【组成】由桂附地黄丸加牛膝、车前子而成。
  【方解】本方在肾气丸基础之上,增加引药下行,利湿清热之品,以防补益太过而化热生湿。此方本名济生肾气丸,无奈今日药厂错以金匮肾气名之,而将真正的金匮肾气丸易名作桂附地黄丸,不知其故,学者当明此,以免生误。
(四)补阳剂
  【代表方】艾附暖宫丸(《仁斋直指方》)。
  【组成】艾叶120g,香附240g,吴茱萸80g,肉桂20g,地黄40g,当归120g,川芎80g,白芍80g,黄芪80g,续断60g。
  【主治】胞宫寒瘀证。
  【方解】男属阳,女属阴。女性疾病,通常与寒、瘀二邪有关。无论月经不调、白带异常、乳腺增生、妇科炎症,病症纷繁,却常与寒瘀体质有关。体质不加以改善,各种病症的治疗总会缠绵难愈,无法根治。本方即改善女性寒瘀体质之经典良方。方中重用香附行气活血散寒,艾叶温经活血,并用为君。以吴茱萸、肉桂温暖胞宫,以四物并用养血和血,共为臣。再以黄芪益气,续断补肾为佐。本方已有成药。
  同类常用中成药:附子理中丸(同前)。
三、五脏用方示例
(一)治肺剂
  【代表方】止嗽散(《医学心悟》)。
  【组成】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各二斤),甘草(十二两),陈皮(水洗去白,一斤)。共为末。每服三钱。
  无疾按:今可按桔梗等10g,陈皮5g,甘草3g,作汤药服。
  【主治】咳嗽。(原方主治:治诸般咳嗽。)
  【方解】肺为娇脏,喜润恶燥,喜温恶寒。又恐外邪侵袭,痰湿停聚。故方中以紫菀、百部,温润肺脏,化痰止咳为君。以桔梗、白前,一升一降,调畅气机而止咳逆为臣。荆芥散邪于外,陈皮化痰于中,为佐。甘草调和,兼可化痰止咳为使。
  无疾按:本方与人参败毒散相比,一谓咳门第一神方,一名止嗽散。咳嗽二者本有别,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故败毒散中多理气,止嗽散中重化痰。两方用药平和,都是临床常用的治肺良方。
  同类常用中成药:通宣理肺丸。
  【组成】桔梗、前胡、枳壳、杏仁、陈皮、半夏、茯苓、甘草、麻黄、紫苏叶、黄芩。
  【方解】本方以二陈化痰,以桔、前、枳、杏四药理肺气。辅以麻、苏解表,黄芩清热。对于咳嗽(尤其是外感咳嗽)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二)治心剂
  【代表方】酸枣仁汤(《金匮要略》)。
  【组成】酸枣仁二升(30g),甘草一两(10g),知母二两(20g),茯苓二两(20g),川芎二两(20g)。
  【主治】失眠。(原方主治:虚劳虚烦不得眠)
  【方解】失眠的机制前面已经讲过,主要是神被热扰,以及精血不能充养两条。酸枣仁汤是治疗虚性失眠的经典方剂,制方巧妙,疗效颇佳。方中重用酸枣仁为君,补益心肝之血,先令神有安神休憩之地。知母清心除烦热,助枣仁安神,为臣。然枣仁虽补血,但所生之血为死血;知母虽清热,但所清之热无出路。故又以川芎行血,令血活;茯苓渗利,出邪热;茯苓另有宁心之用,二药并用为佐。甘草和中为使。
  同类常用中成药:
  1、柏子养心丸
  【组成】炙黄芪100g,茯苓200g,党参25g,当归100g,川芎100g,柏子仁25g,酸枣仁25g,远志25g,半夏曲100g,朱砂30g,肉桂25g,五味子25g,炙甘草10g。
  【方解】从药物组成可知,本方虽以柏子命名,但其实重在补益气血。因为心为君主之官,神藏于心中。而心神的正常活动,全赖气血以濡养。补气血,即是补心。此后,以柏子仁、酸枣仁、远志,安神宁心以治标,为臣。佐以半夏曲,消磨痰食而安神;朱砂、肉桂,交通心肾而安神;五味子酸敛气阴而养心。全方立意较完备,为养心安神常用之善品。
  2、朱砂安神丸
  【组成】朱砂五钱,黄连六钱,炙甘草五钱半,生地黄一钱半,当归二钱半。
  【方解】思考之二。
(三)治脾胃剂
  【代表方】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组成】黄芪(病甚,劳役热者一钱,3g),炙甘草(以上各五分,2g),人参(三分,1g,有嗽去之),当归身(三分,1g),橘皮(二分或三分,1g),升麻(二分或三分,1g),柴胡(二分或三分,1g),白术(三分,1g)
  无疾按:此方,以及东垣益脾气诸方,用量都非常小。发人深省。
  【主治】脾胃气虚下陷。
  【方解】原方立意颇深。今且从俗论之。黄芪温中益气,而能升阳固表,与气虚下陷之病机颇相吻合,重用为君。人参、白术、甘草助君温中益气,为臣。然血为气之母。无形之气无处安身,须蕴于有形之血中,故以当归养血活血,令气有所归。参芪等药补中益气,气虽生但不能行,易成壅滞之候。故以陈皮行气以防壅。气机下陷,少与升麻、柴胡升提为使。
  同类常用中成药:
  1、人参健脾丸
  【组成】人参25g,白术150g,茯苓50g,山药100g,炙黄芪150g,陈皮50g,砂仁25g,木香125g,酸枣仁(炒)50g,远志25g,当归50g。
  【方解】思考之三。
  2、归脾丸
  【组成】白术(炒)160g,茯苓160g,炙黄芪80g,党参80g,炙甘草40g,远志(制)160g,龙眼肉160g,酸枣仁(炒)80g,当归160g,大枣(去核)40g,木香40g。
  【方解】思考之四。
  3、香砂六君子丸
  【组成】党参100g,白术(炒)200g,茯苓200g,炙甘草70g,陈皮80g,半夏(制)100g,木香70g,砂仁80g。
  【方解】四君子汤加半夏、陈皮后,称为六君子。健脾益气而化痰湿之力更胜。现成药中,唯有此药,与六君子原方相近,仅增少量香砂以行气,防止补益太过而生壅滞,是临床补益脾气最常用的成药之一。
  4、参苓白术散
  【组成】人参100g,白术100g,茯苓100g,山药100g,甘草100g,白扁豆75g,薏苡仁50g,莲子50g,砂仁50g,桔梗50g。
  【方解】本方以四君子汤为基础,加山药平补气阴,扁豆、薏苡仁渗湿健脾而
止泻,莲子涩肠而止泻;砂仁醒脾为佐;桔梗载药上行于肺,令脾所生之气上行以补肺,培土生金。本方主要用治脾虚湿盛所引起的腹泻,以及肺脾气虚之久咳不愈。
  5、麻仁润肠丸
  【组成】大黄120g,火麻仁120g,苦杏仁(去皮炒)60g,木香60g,陈皮120g,白芍60g。
  【方解】本方是在经方麻子仁丸基础上稍加化裁而成。方以大黄为君,荡涤肠中积滞。以火麻仁、杏仁润肠助之,木香、陈皮行气辅之。并佐以白芍,柔肝而令肝缓,肝缓则脾运通行而便秘得解。本方是适合于临床大部分便秘患者服用的中成药。相比芦荟、番泻叶等泻下药,本品对于顽固便秘患者更加安全稳妥得多。不过便秘终归是标,辨证求本,治本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
(四)治肝剂
  【代表方】逍遥散(见前理气药)。
  同类常用中成药:舒肝和胃丸
  【组成】香附(醋制)45g,柴胡15g,郁金45g,佛手150g,木香45g,乌药45g,陈皮75g,莱菔子45g,槟榔45g,广藿香30g,白芍45g,白术(炒)60g,炙甘草15g。
  【方解】本方以大队理气药疏肝,运脾;助以白芍柔肝;佐以白术健脾,甘草和中。行散之力胜于逍遥丸,故肝郁气滞明显者可服此药。
(五)治肾剂
  【代表方】肾气丸(《金匮要略》)。
  【组成】干地黄八两(240g),山药、山茱萸各四两(各120g),泽泻、茯苓、牡丹皮各三两(各90g),桂枝、炮附子各一两(各30g)。
  【主治】肾气虚证。(原方主治: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
  【方解】参前六味地黄丸解。
  同类常用中成药:
  1、六味地黄丸同前。
  2、四神丸
  【组成】补骨脂400g,吴茱萸100g,肉豆蔻200g,五味子200g,大枣200g。
  【方解】本方为治疗五更腹泻的特效方。肾阳不足,脾土失温,则清晨阳气初动之时,人得天阳之助,则欲排阴浊外出。且肾气不足,无力固摄,故大便来势颇急。方以补骨脂、肉豆蔻温肾阳而固摄,并以吴茱萸助之,五味子佐之。
  注:本部分提到的中成药成分及剂量绝大部分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另有少部分直接出自最早记载该方的原著。
  细心的朋友或许已经发现,本部分所讲方剂或中成药的思路,与前面所讲的中药和辨证,其实是一脉相承的,都是秉承病性的虚与实,病位的脏和腑,依次展开的。举例来说,辨证一讲中我们了解到气虚证的常见表现(气虚无力倦懒言),可据此判定气虚证的有无。一旦确定本证,就可以在中药一讲相应的常用补气药中查找,得到党参、黄芪、山药这三种;按照对三者用途的基本评价,可以从中得出最适合自己的一味药;继而或冲泡代茶饮,或煲汤熬粥时加上一些作食疗,剂量用最常用的10g,就可以了。如果问题比较严重,单用某一味中药的效果不够理想时,就可以考虑在方剂一讲中寻找相应的中成药,得到补中益气丸和玉屏风口服液,再根据自身病症特点进行选择即可。
  通过前面讲稿的学习和积极的实践练习,有些朋友已经可以对一些患者的病情作出比较准确的中医辨证分析。再结合中药方剂部分的学习,对于一些简单的疾病,朋友们就可以给出比较完整的治疗意见了。当然,目前的学习还仅仅是停留在入门的阶段,遇到疑难或较为重大的疾病,切不可以此为据,仍需以医生面诊为宜。

君臣佐使篇3:君臣佐使


“君臣佐使”是一个词组,也可以视为是方剂学术语,系方剂配伍组成的基本原则。下面从这两个方面详细述说了具体的内容及内部。
目录
简要含义
词语解释
君臣佐使
方剂术语
具体含义
含义
内容
组方原则
君药
臣药
佐药
使药
传统文化
君臣佐使是四象结构
四象平衡
药物构造价值
展开
简要含义
词语解释
君臣佐使
方剂术语
具体含义
含义
内容
组方原则
君药
臣药
佐药
使药
传统文化
君臣佐使是四象结构
四象平衡
药物构造价值
展开
编辑本段简要含义
成语 :君臣佐使
发音 :jūn chén zuǒ shǐ
解释: 原指君主、臣僚、僚佐、使者四种人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后指中药处方中的各味药的不同作用。
出处 :《神农本草经》:“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下药一百二十种为佐使,主治病;用药须合君臣佐使。”
示例: 开中药处方时,要安排好各味药的~关系。
用法: 作定语、宾语;用于中药方面。
编辑本段词语解释
成语君臣佐使
发音jūn chén zuǒ shǐ
解释原指君主、臣僚、僚佐、使者四种人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后指中药处方中的各味药的不同作用。
出处 《黄帝内经》:“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下药一百二十种为佐使,主治病;用药须合君臣佐使。”
释义:『清 张志聪』上品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益气延年轻身神仙者,本上品;中品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有毒,无毒,斟酌其宜,欲治病补虚羸者,主中品;以下品一百二十种为佐使,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除痼疾者,本下品。
示例 开中药处方时,要安排好各味药的~关系。
编辑本段君臣佐使
“君臣佐使”是中医的组方原则。这种组方原则最早见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主药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元代李杲在《脾胃论》中再次申明:“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
清代吴仪洛进一步解释说:“主病者,对症之要药也,故谓之君。君者味数少而分量重,赖之以为主也。佐君以为臣,味数稍多,分量稍轻,所以匡君之不迨也。应臣者谓之使,数可出入,而分量更轻,所以备通行向导之使也。此则君臣佐使之义也。”
编辑本段方剂术语
方剂学术语,是方剂配伍组成的基本原则。《素问·至真要大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二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组成方剂的药物可按其在方剂中所起的作用分为君药、臣药、佐药、使药,称之为君、臣、佐、使。君指方剂中针对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指辅助君药治疗主证,或主要治疗兼证的药物。佐指配合君臣药治疗兼证,或抑制君臣药的毒性,或起反佐作用的药物。使指引导诸药直达病变部位,或调和诸药的药物。以治疗伤寒表证的麻黄汤为例,麻黄发汗解表为君药,桂枝助麻黄发汗解表为臣药,杏仁助麻黄平喘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一方之中,君药必不可缺,而臣、佐、使三药则可酌情配置或删除。
编辑本段具体含义
含义
所谓“君臣佐使”,即从多元用药的角度,论述各药在方中的地位及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它高度概括了中医遣药组方的原则,是七情配伍的进一步发展,对学习研究中药成方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内容
1、君药:即在处方中对处方的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它体现了处方的主攻方向,其药力居方中之首,是组方中不可缺少的药物。
2、臣药: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和主证的药物。
3、佐药:意义一是为佐助药,用于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二是为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药、臣药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三是为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使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4、使药:意义一是引经药,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调和诸药的作用,使其合力祛邪,如牛膝、甘草就经常作为使药入方。
编辑本段组方原则
君药
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其药力居方中之首,用量较作为臣、佐药应用时要大。在一个方剂中,君药是首要的,是不可缺少的药物。
臣药
有两种意义,
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
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它的药力小于君药。
佐药
有三种意义,
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
二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
三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佐药的药力小于臣药,一般用量较轻。
使药
有两种意义,
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灶的药物。
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使药的药力较小,用量亦轻。
这种组方原则是科学的,有良好的实践效果。但是“君臣佐使”的名称,以封建皇帝、大臣、将佐差使等概念命名之,在21世纪的今天已甚不妥。如何重新名之,笔者抛砖引玉,就正于同道。
编辑本段传统文化
君臣佐使是四象结构
首先,君臣佐使,是讲中药自身的一体性,这涉及到中国文化中的四象结构,君臣佐使,老阳为君,为父,为夫,为天,为夏;老阴为臣,为母,为妻,为地,为冬;少阴为佐,为长,为秋;少阳为为使,为幼,为春。君是主导,臣既为君提供辅助,又照顾君顾不到的方面,还提供对君的制约,与君构成适中的平衡状态;而佐使,既是进一步展开君臣形成的作用,更是对君臣形成的态势进行调节,使达整方的合理周全,这就好比一个家庭,要做一件事,夫妻是主力,以丈夫为核心,妻子的襄助既有推、又有柬、还有阻止,有分工,也有合作;但夫妻总有不调和的地方,孩子是他们的方向,老人是他们的依赖,佐的调节与使决不同,佐药有佐助、佐制和反佐,佐助是协助君臣发挥作用,佐制就是对君臣力量出偏的调整,而反佐,则佐还有沟通方药和病态的人体的作用,这又与使的引经达病所相近;使还有调和的作用,这是君臣佐使的结构决定的,使(也包括君臣佐)不一定是具体的某味药,而是中药处方里必不可少地要有的部分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使是整个方子的方向和目标。这又好比春夏秋冬,冬夏是核心,相反相成,但没有春秋,冬夏是无从转化的,春秋又是相对的两个趋势,四季的结构构成了盎然的生机,生命在有四季的地方表现得更为绚烂多彩。这里存在两对相互区别又相联系的信息、能量、物质流,君臣是一对,佐使是另一对。形成一体起作用,其间又相互制约,以防出偏。
君臣佐使,不一定是指方中具体的药味,而是中医药的结构描述,是一种格局,“方之有解,始于成无己”,成无己之前,《神农本草经》就已提出君臣佐使,直到宋代以前,都不对方子解具体的君臣佐使药味,为什麽?因为君臣佐使只是方子结构,而不是对应具体药味,尽管可能,方中某味药在其中具体主要是起君或臣或佐或使作用,但君臣佐使本来不是这个意义。
四象是活的,动态的,构成了太极拳中提到的整劲概念,处方形成一个根于自然结构,比象自然结构的“球”状态,并且是活的球“势”态,即其处方成药的内态是活的、自动自调的;外态与相应的人构成一体,互动、自调节,也是活的。
四象平衡
君臣佐使的另一层含义,那就是整个中药处方群药的力合应是平衡的。在中医看来,中药每味药,在人体这个空间中,其药力是都是具有空间矢量的信息、能量流,当构成处方,各药形成的能量信息流在人体中是一个空间立体结构,彼此之间各自的力量合起来的整体应当平衡,应当合于人体的前后、左右、内外、上下的一体状态,否则人就会有不适感。例如参苓白术散,方中用柴胡开郁,用升麻升提,不仅仅是方中要用到它们各自的功用,用这两味药相配,柴胡左行,升麻右升,药物的力量得以平衡,患者服后不会感到额外的不适。再如2003年北京的非典预防方,苍术12g藿香12g银花20g贯众12g黄芪15g沙参15g防风10g白术15g,共8味药,防风、藿香、贯众、黄芪四药形成的合力在肩背第一胸椎及左右,银花、沙参形成的合力在胸骨向下,与苍术、白术形成的在脾胃中上的合力,造成了背热、重楼空虚、下腹空虚,从而不可避免地服用者会感到咽干、颈部不适,腹部不适甚至腹泻。这也从反面告诉我们要注意处方构造的结构平衡。
在中药处方结构平衡的基础上,进一步可以引出处方构造的太极整劲,我们伸出拳头来打人,总是先收回来再打出去更为有力,中国书法讲究藏锋蕴势,笔锋要向下,先要上提再下,方有气势。中药处方构造也是如此,否则就很难充分发挥所立之法的力量。如四逆散中以柴胡开郁,加入白芍柔气机,则柴胡疏白芍柔,一刚一柔,其郁机自开。
中药处方构造技术中,活变化,尤其其中蕴含周详、中正的运转之机,始终是高级技术的特点之一。立法组方用药上,应当是针对病机构造具有传统自然观(太极)下与人体本来柔活状态相一致的自然和谐的处方药势,从而解疾而不伤正,解疾而更正正。刘渡舟老先生治病开方,无论治何病,患者半年之内均能不患感冒,就是其方变化周详的作用。传统中成药在处方构造时尤其如此,故才能保其数百年长盛不衰。
药物构造价值
现在,把中医组方原则理解为“…主次有序…”以为“君臣佐使”仅仅是“主次有序”,“君臣佐使”仅反映方中四个部分“主次关系”,这是流于线性结构的机械认识,是已不知中医四象结构。
所以,中医的方药研究与应用,也更应当重视从传统角度对针对病机的“药机”的研究应用,中药更应当发展的是“药物机理学”,而不是所谓的“中药药理学”。

君臣佐使篇3:编辑本段简要含义

君臣佐使篇3:编辑本段词语解释

君臣佐使篇3:编辑本段君臣佐使

君臣佐使篇3:编辑本段方剂术语

君臣佐使篇3:编辑本段具体含义

君臣佐使篇3:编辑本段组方原则

君臣佐使篇3:编辑本段传统文化

本文来源:https://www.shanpow.com/rc/299815/

《君臣佐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阅读
  • 饮食健康主题班会演讲稿精选6篇 饮食健康主题班会演讲稿精选6篇
  • 饮食健康演讲稿范文(精选六篇) 饮食健康演讲稿范文(精选六篇)
  • 饮食健康演讲稿内容范文四篇 饮食健康演讲稿内容范文四篇
  • 饮食健康安全演讲稿集合5篇 饮食健康安全演讲稿集合5篇
  • 饮食健康安全主题演讲稿范文汇总四篇 饮食健康安全主题演讲稿范文汇总四篇
  • 2023饮食健康安全演讲稿集合4篇 2023饮食健康安全演讲稿集合4篇
  • 饮食健康计划书春节的饮食健康常识有哪些集合5篇 饮食健康计划书春节的饮食健康常识有哪些集合5篇
  • 饮食健康的演讲稿夏季饮食健康小常识范文(精选五篇) 饮食健康的演讲稿夏季饮食健康小常识范文(精选五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