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志正调理脾胃12法


饮食健康 2019-05-12 08:44:55 饮食健康
[摘要](1) [路志正调理脾胃12法]路志正:祛湿十二法路志正说:天暑下逼,氤瘟蒸腾,雾露雨淋,是天之湿;处卑湿之地,江河湖海之滨,是地之湿;暴饮暴食,过嗜茶酒,恣食生冷,是人之湿。天地之湿伤人,多为外湿,而饮食所伤,多为内湿。湿邪伤人最广,引发百病。且湿性粘滞,湿病常起病缓慢,病后缠绵不易除去,西医难治

【www.shanpow.com--饮食健康】

(1) [路志正调理脾胃12法]路志正:祛湿十二法


路志正说:天暑下逼,氤瘟蒸腾,雾露雨淋,是天之湿;处卑湿之地,江河湖海之滨,是地之湿;暴饮暴食,过嗜茶酒,恣食生冷,是人之湿。天地之湿伤人,多为外湿,而饮食所伤,多为内湿。湿邪伤人最广,引发百病。且湿性粘滞,湿病常起病缓慢,病后缠绵不易除去,西医难治,中医调理有优势。
对湿之论述,始于《内经》、《难经》,湿病之名可追溯到《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湿证最早见于《景岳全书·湿证》,专论有薛雪著述《湿热病篇》,路志正教授发煌古旨,博学诸家,主张不独南方有之,北方亦多湿邪,辨病多从内外分证、三焦辨治,笔者通过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所级课题《路志正教授从湿论治疾病经验研究》,整理路老内科常用辨治方药十二法如下:
1.湿蕴胃腑
症状:胃脘痞闷不适,食后胀满,恶心欲吐,纳呆食少,呃逆时作,舌淡红,苔薄白腻,脉滑或濡。
治则:芳香化浊,和胃降逆
处方:姜半夏10克,枇杷叶10克,藿香12克,苏梗6克,白蔻仁(后下)6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杏仁6克,生姜3克。
加减:苔白厚腻者,加草果6克;苔薄黄腻者,加竹茹12克,芦根15克;苔黄厚腻,口黏苦者,去苏梗,加黄芩6克,黄连3克;呕苦、嘈杂者,加吴萸3克,黄连6克。呃逆、呕吐甚者,加刀豆12克,旋覆花(包)10克。
2.湿困脾土
症状:脘痞腹胀,周身倦怠,肢体沉重,纳谷不馨,厌油腻,口黏,吐白痰涎沫,大便黏滞不爽或溏泄,舌淡红,苔白腻,脉濡滑。
治则:芳香醒脾,燥湿行气。
处方:佩兰10克,藿香12克,苍术9克,砂仁(后下)3克,厚朴9克,白芷6克,大腹皮9克,陈皮9克,茯苓12克,泽泻6克,六一散(包)12克,桔梗6克。
加减:头昏蒙不清者,加蔓荆子6克;带下清稀者,公众号:zhw96900加炒荆芥穗9克,炒薏苡仁20克。肢体沉重较甚者,加防风、防己各6克,去肌表经络之湿。
3.湿热蕴结
症状:胸膈不适,脘腹胀满,肢体沉重,口干苦而黏,大便黏滞不爽或便秘,小便黄浊或短赤,午后身热,心中烦热,舌淡红或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则:清热祛湿,调中行气。
处方:黄连6克,栀子3克,豆豉6克,厚朴10克,藿梗10克,半夏9克,茵陈12克,白蔻仁(后入)6克,杏仁10克,滑石(包)15克,通草6克。
加减:湿重于热者,去栀子,减黄连为3克,加草蔻10克,热重于湿者,加黄芩9克,连翘6克。大便黏滞不爽者,加败酱草12克,枳实10克;大便秘者,加槟榔片6克,生大黄(后下)1.5克。
4.寒湿中阻
症状:脘腹胀满,隐隐作痛、遇寒则甚,得热痛缓,泻下清稀,纳呆食少,口淡不渴,周身沉重,肢体酸楚,舌淡苔白滑腻,脉沉迟。
治则:温中散寒,燥湿行气。
处方:厚朴9克,干姜6克,草蔻仁(后入)6克,苍术12克,陈皮9克,茯苓12克,泽泻6克,广木香(后下)6克。
加减:兼寒湿外侵,身冷恶寒,肢体酸痛者,加苏叶9克(后入),羌活9克。兼肝经虚寒,出现胸胁不适,痛连少腹,妇人经来腹痛者,去砂仁、泽泻,加乌药9克,醋元胡10克,当归12克。
5.脾虚湿困
症状:脘痞腹胀,食后为甚,头重昏蒙,面色萎黄,神疲肢倦,懒于动作,口淡纳呆,大便溏薄,舌淡胖有齿痕,苔薄白腻,脉细弱。
治则:益气健脾,化浊祛湿。
处方:太子参12克,茯苓12克,苍术10克,半夏9克,陈皮9克,砂仁(后入)4克,扁豆10克,藿香6克,佩兰10克,生姜3片。
加减:气虚下陷,脘腹重坠者,去扁豆、藿香、佩兰,加黄芪15克,炒枳实9克,升麻6克。头蒙较甚者,乃清阳不升,加荷叶6克,葛根10克。有食滞者,加焦三仙30克,香橼皮9克。
6.湿邪弥漫,中上同病
症状:胸膈痞闷,脘腹胀满,头昏沉重,厌食纳呆,口中黏腻,渴不欲饮,舌淡红,苔白腻,脉濡或滑。
治则:宣肺理气,健脾祛湿。
处方:藿荷梗(各)12克,杏仁(去皮尖)9克,豆豉9克,佩兰12克,白蔻仁(后下)6克,半夏9克,厚朴9克,茯苓12克,竹叶6克,枇杷叶10克。
加减:胸膈痞闷较甚者,去豆豉、竹叶,加枳实9克,香橼皮9克。肺气上逆,咳嗽有痰者,去豆豉、佩兰、竹叶,加前胡10克,陈皮10克。胃气上逆而呕者,加旋覆花(包)10克,生姜6克。湿邪化热者,加黄芩6~9克。
7.湿邪中阻,肝脾不和
症状:胁肋胀满,脘腹痞闷,隐痛不适,痛甚则泻,泻后痛减,复如故。体倦乏力,纳呆呕逆,舌淡苔白腻,脉虚弦,重取无力。
治则:疏肝缓急,燥湿运脾。
处方:柴胡12克,枳壳10克,青陈皮(各)9克,苍白术(各)10克,薏苡仁15克,防风6克,白芍12克,甘草6克。
加减:脾气虚者,加太子参12克,茯苓12克。中阳虚寒者,加干姜3克,草果6克。如出现嘈杂泛酸,呕吐苦水,舌边红,口干黏苦者,则为湿热内蕴,胆胃不和,宜合黄连温胆汤加减。
8.湿阻肝胆,蕴热发黄
症状:胸胁满闷,两肋痛胀,身目发黄,脘痞腹胀。口干黏苦,恶心呕吐,纳呆,四肢困重,小便黄浊,大便不调,公众号:zhw96900舌淡苔薄黄腻,脉沉弦滑。
治则:疏肝利胆,清热祛湿。
处方:柴胡12克,茵陈15克,枳壳15克,赤芍12克,川朴10克,川楝子6克,郁金9克,茯苓12克,泽泻6克,苍术6克,甘草6克。
加减:如湿郁化热,热重于湿者,去川朴、苍术、川楝子,加黄芩10克,龙胆草6克,车前子(包)12克。如胁痛较著者,去泽泻,加元胡9克。如为寒湿下注,少腹拘急,睾丸坠胀者,上方去茵陈、泽泻,加干姜6克,乌药10克,盐茴香12克,以暖肝散寒,行气化湿。
9.湿邪蕴阻,脾肾阳虚湿蕴胃腑
症状:脘腹痞闷不适,时发凝痛,得热则缓,纳呆运迟,面色白光白,神疲懒言,周身困重,肢冷畏寒,大便溏泻,腰背酸楚沉重,舌淡胖有齿痕,苔白滑腻,脉沉迟尺弱。
治则:补益脾肾,温阳化湿。
处方:附子(先煎)9克,炮姜6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党参10克,厚朴6克,广木香(后入)6克,炙甘草4克。
加减:如泻利次数较多,清稀如水者,加猪苓12克,泽泻10克,增加利水渗湿之力,利小便而实大便。如以腰背酸楚疼痛症状明显者,加桑寄生15克,山药12克。
10.湿热阻滞肠道
症状:下痢赤白脓血,肛门灼热,腹痛腹胀,里急后重,身热心烦,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热燥湿,调气行血。
处方:黄连9克,黄芩10克,大黄(后下)3克,赤白芍各12克,当归12克,广木香(后下)9克,槟榔6克,葛根12克,甘草6克。
加减:如湿邪偏重,下脓多于下血,身热不甚,脘痞呕恶,苔白腻者,上方去大黄,加藿香12克,苍术6克。如热毒较盛,下血多于下脓,血色鲜红,壮热烦渴,舌红苔燥者,宜加白头翁12克,败酱草15克,银花15克,赤芍改丹皮。
兼食滞者,嗳腐吞酸,呕吐呃逆,糟粕与脓血杂下者,加枳实12克,炒莱菔子9克,谷麦芽各15克。如下痢赤白黏冻,白多赤少,伴腹痛畏寒,里急后重,脘痞纳差,头身困重,舌淡苔白腻,脉濡缓者,为寒湿之邪内蕴肠道。治应温中散寒,行气燥湿,方用胃苓汤加当归、炮姜、广木香。
11.湿阻胞宫,带脉不利
症状:带下量多,或色白清稀,如涕如涎,或带下黄浊,腥臭。腰膝困重酸软,少腹坠胀,肢体倦怠,苔腻,脉缓滑。
治法:白带,健脾燥湿止带;黄带,清热燥湿止带。
处方:白带方:苍白术各12克,陈皮12克,薏苡仁15克,车前子(包)12克,山药15克,炒荆芥穗9克,生龙牡(另包,先煎)20克,柴胡12克,茯苓15克,泽泻9克,甘草6克。公众号:zhw96900
加减:有头昏沉重,或头蒙不清者,去泽泻,加川芎6克,天麻6克。少腹胀痛较著,遇寒痛甚者,上方去车前子,加炮姜6克,乌药10克。如伴面色萎黄,气短乏力。舌淡胖有齿痕者,乃脾气虚弱,上方加太子参12克,甘草改为炙草。
黄带方:黄柏10克,芡实15克,车前子(包)15克,椿根皮12克,薏苡仁15克,泽泻9克,川楝子10克,山药18克。
加减:带下色赤者,加鸡冠花15克,丹皮12克,以清热凉血。外阴搔痒,或有外阴湿疹、溃疡者,加用自拟“带下外洗方”:苦参30克,马鞭草30克,车前草20克,黄柏15克,蛇床子15克,白矾10克。煮沸20分钟,先薰后洗,1日2~3次。
12.湿蕴膀胱
症状:小腹胀满,小便频数,淋沥赤涩,尿道疼痛或点滴不通,口黏口苦,渴不欲饮,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热祛湿,通利膀胱。
处方:瞿麦12克,萹蓄12克,木通10克,滑石(包)15克,车前子15克,竹叶9克,栀子9克,甘草梢6克。
加减:如尿中带血者,为热伤血络,迫血妄行,加小蓟15克,蒲黄(包)12克,生地15克。如小便黄赤混浊,或如米泔水样者,加萆薢12克,黄柏9克。
如排尿突然中断,尿道刺痛窘迫,或尿中有砂石者,为湿热蕴结,煎熬尿液,结为砂石,阻闭尿道,加海金沙(布包)15克,金钱草20克,鸡内金粉3克(分2次冲服),琥珀粉3克(分2次冲服)。经治症减,余邪未净者,不可专事清利,以免伤阴耗液,当用清心莲子饮加减,以扶正清除余邪。
公众号:zhw96900

(2) [路志正调理脾胃12法]国医大师路志正湿病证治十二法


国医大师路志正湿病证治十二法
2011-03-05 21:48

国医大师路志正湿病证治十二法
 
    对湿之论述,始于《内经》、《难经》,湿病之名可追溯到《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湿证最早见于《景岳全书·湿证》,专论有薛雪著述《湿热病篇》,路志正教授发煌古旨,博学诸家,主张不独南方有之,北方亦多湿邪,辨病多从内外分证、三焦辨治,笔者通过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所级课题《路志正教授从湿论治疾病经验研究》,整理路老内科常用辨治方药十二法如下:
  一、湿蕴胃腑
  症状:胃脘痞闷不适,食后胀满,恶心欲吐,纳呆食少,呃逆时作,舌淡红,苔薄白腻,脉滑或濡。
  治则:芳香化浊,和胃降逆
  处方:姜半夏10克,枇杷叶10克,藿香12克,苏梗6克,白蔻仁(后下)6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杏仁6克,生姜3克。
  加减:苔白厚腻者,加草果6克;苔薄黄腻者,加竹茹12克,芦根15克;苔黄厚腻,口黏苦者,去苏梗,加黄芩6克,黄连3克;呕苦、嘈杂者,加吴萸3克,黄连6克。呃逆、呕吐甚者,加刀豆12克,旋覆花(包)10克。
  二、湿困脾土
  症状:脘痞腹胀,周身倦怠,肢体沉重,纳谷不馨,厌油腻,口黏,吐白痰涎沫,大便黏滞不爽或溏泄,舌淡红,苔白腻,脉濡滑。
  治则:芳香醒脾,燥湿行气。
  处方:佩兰10克,藿香12克,苍术9克,砂仁(后下)3克,厚朴9克,白芷6克,大腹皮9克,陈皮9克,茯苓12克,泽泻6克,六一散(包)12克,桔梗6克。
  加减:头昏蒙不清者,加蔓荆子6克;带下清稀者,加炒荆芥穗9克,炒薏苡仁20克。肢体沉重较甚者,加防风、防己各6克,去肌表经络之湿。
  三、湿热蕴结
  症状:胸膈不适,脘腹胀满,肢体沉重,口干苦而黏,大便黏滞不爽或便秘,小便黄浊或短赤,午后身热,心中烦热,舌淡红或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则:清热祛湿,调中行气。
  处方:黄连6克,栀子3克,豆豉6克,厚朴10克,藿梗10克,半夏9克,茵陈12克,白蔻仁(后入)6克,杏仁10克,滑石(包)15克,通草6克。
  加减:湿重于热者,去栀子,减黄连为3克,加草蔻10克,热重于湿者,加黄芩9克,连翘6克。大便黏滞不爽者,加败酱草12克,枳实10克;大便秘者,加槟榔片6克,生大黄(后下)1.5克。
  四、寒湿中阻
  症状:脘腹胀满,隐隐作痛、遇寒则甚,得热痛缓,泻下清稀,纳呆食少,口淡不渴,周身沉重,肢体酸楚,舌淡苔白滑腻,脉沉迟。
  治则:温中散寒,燥湿行气。
  处方:厚朴9克,干姜6克,草蔻仁(后入)6克,苍术12克,陈皮9克,茯苓12克,泽泻6克,广木香(后下)6克。
  加减:兼寒湿外侵,身冷恶寒,肢体酸痛者,加苏叶9克(后入),羌活9克。兼肝经虚寒,出现胸胁不适,痛连少腹,妇人经来腹痛者,去砂仁、泽泻,加乌药9克,醋元胡10克,当归12克。
  五、脾虚湿困
  症状:脘痞腹胀,食后为甚,头重昏蒙,面色萎黄,神疲肢倦,懒于动作,口淡纳呆,大便溏薄,舌淡胖有齿痕,苔薄白腻,脉细弱。
  治则:益气健脾,化浊祛湿。
  处方:太子参12克,茯苓12克,苍术10克,半夏9克,陈皮9克,砂仁(后入)4克,扁豆10克,藿香6克,佩兰10克,生姜3片。
  加减:气虚下陷,脘腹重坠者,去扁豆、藿香、佩兰,加黄芪15克,炒枳实9克,升麻6克。头蒙较甚者,乃清阳不升,加荷叶6克,葛根10克。有食滞者,加焦三仙30克,香橼皮9克。
  六、湿邪弥漫,中上同病
  症状:胸膈痞闷,脘腹胀满,头昏沉重,厌食纳呆,口中黏腻,渴不欲饮,舌淡红,苔白腻,脉濡或滑。
  治则:宣肺理气,健脾祛湿。
  处方:藿荷梗(各)12克,杏仁(去皮尖)9克,豆豉9克,佩兰12克,白蔻仁(后下)6克,半夏9克,厚朴9克,茯苓12克,竹叶6克,枇杷叶10克。
  加减:胸膈痞闷较甚者,去豆豉、竹叶,加枳实9克,香橼皮9克。肺气上逆,咳嗽有痰者,去豆豉、佩兰、竹叶,加前胡10克,陈皮10克。胃气上逆而呕者,加旋覆花(包)10克,生姜6克。湿邪化热者,加黄芩6~9克。
  七、湿邪中阻,肝脾不和
  症状:胁肋胀满,脘腹痞闷,隐痛不适,痛甚则泻,泻后痛减,复如故。体倦乏力,纳呆呕逆,舌淡苔白腻,脉虚弦,重取无力。
  治则:疏肝缓急,燥湿运脾。
  处方:柴胡12克,枳壳10克,青陈皮(各)9克,苍白术(各)10克,薏苡仁15克,防风6克,白芍12克,甘草6克。
  加减:脾气虚者,加太子参12克,茯苓12克。中阳虚寒者,加干姜3克,草果6克。如出现嘈杂泛酸,呕吐苦水,舌边红,口干黏苦者,则为湿热内蕴,胆胃不和,宜合黄连温胆汤加减。
    八、湿阻肝胆,蕴热发黄
  症状:胸胁满闷,两肋痛胀,身目发黄,脘痞腹胀。口干黏苦,恶心呕吐,纳呆,四肢困重,小便黄浊,大便不调,舌淡苔薄黄腻,脉沉弦滑。
  治则:疏肝利胆,清热祛湿。
  处方:柴胡12克,茵陈15克,枳壳15克,赤芍12克,川朴10克,川楝子6克,郁金9克,茯苓12克,泽泻6克,苍术6克,甘草6克。
  加减:如湿郁化热,热重于湿者,去川朴、苍术、川楝子,加黄芩10克,龙胆草6克,车前子(包)12克。如胁痛较著者,去泽泻,加元胡9克。如为寒湿下注,少腹拘急,睾丸坠胀者,上方去茵陈、泽泻,加干姜6克,乌药10克,盐茴香12克,以暖肝散寒,行气化湿。
  九、湿邪蕴阻,脾肾阳虚
  症状:脘腹痞闷不适,时发凝痛,得热则缓,纳呆运迟,面色白光白,神疲懒言,周身困重,肢冷畏寒,大便溏泻,腰背酸楚沉重,舌淡胖有齿痕,苔白滑腻,脉沉迟尺弱。
  治则:补益脾肾,温阳化湿。
  处方:附子(先煎)9克,炮姜6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党参10克,厚朴6克,广木香(后入)6克,炙甘草4克。
  加减:如泻利次数较多,清稀如水者,加猪苓12克,泽泻10克,增加利水渗湿之力,利小便而实大便。如以腰背酸楚疼痛症状明显者,加桑寄生15克,山药12克。
  十、湿热阻滞肠道
  症状:下痢赤白脓血,肛门灼热,腹痛腹胀,里急后重,身热心烦,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热燥湿,调气行血。
  处方:黄连9克,黄芩10克,大黄(后下)3克,赤白芍各12克,当归12克,广木香(后下)9克,槟榔6克,葛根12克,甘草6克。
  加减:如湿邪偏重,下脓多于下血,身热不甚,脘痞呕恶,苔白腻者,上方去大黄,加藿香12克,苍术6克。如热毒较盛,下血多于下脓,血色鲜红,壮热烦渴,舌红苔燥者,宜加白头翁12克,败酱草15克,银花15克,赤芍改丹皮。兼食滞者,嗳腐吞酸,呕吐呃逆,糟粕与脓血杂下者,加枳实12克,炒莱菔子9克,谷麦芽各15克。如下痢赤白黏冻,白多赤少,伴腹痛畏寒,里急后重,脘痞纳差,头身困重,舌淡苔白腻,脉濡缓者,为寒湿之邪内蕴肠道。治应温中散寒,行气燥湿,方用胃苓汤加当归、炮姜、广木香。
  十一、湿阻胞宫,带脉不利
  症状:带下量多,或色白清稀,如涕如涎,或带下黄浊,腥臭。腰膝困重酸软,少腹坠胀,肢体倦怠,苔腻,脉缓滑。
  治法:白带,健脾燥湿止带;黄带,清热燥湿止带。
  处方:白带方:苍白术各12克,陈皮12克,薏苡仁15克,车前子(包)12克,山药15克,炒荆芥穗9克,生龙牡(另包,先煎)20克,柴胡12克,茯苓15克,泽泻9克,甘草6克。
  加减:有头昏沉重,或头蒙不清者,去泽泻,加川芎6克,天麻6克。少腹胀痛较著,遇寒痛甚者,上方去车前子,加炮姜6克,乌药10克。如伴面色萎黄,气短乏力。舌淡胖有齿痕者,乃脾气虚弱,上方加太子参12克,甘草改为炙草。
  黄带方:黄柏10克,芡实15克,车前子(包)15克,椿根皮12克,薏苡仁15克,泽泻9克,川楝子10克,山药18克。
  加减:带下色赤者,加鸡冠花15克,丹皮12克,以清热凉血。外阴搔痒,或有外阴湿疹、溃疡者,加用自拟“带下外洗方”:苦参30克,马鞭草30克,车前草20克,黄柏15克,蛇床子15克,白矾10克。煮沸20分钟,先薰后洗,1日2~3次。
  十二、湿蕴膀胱
  症状:小腹胀满,小便频数,淋沥赤涩,尿道疼痛或点滴不通,口黏口苦,渴不欲饮,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热祛湿,通利膀胱。
  处方:瞿麦12克,萹蓄12克,木通10克,滑石(包)15克,车前子15克,竹叶9克,栀子9克,甘草梢6克。
  加减:如尿中带血者,为热伤血络,迫血妄行,加小蓟15克,蒲黄(包)12克,生地15克。如小便黄赤混浊,或如米泔水样者,加萆薢12克,黄柏9克。如排尿突然中断,尿道刺痛窘迫,或尿中有砂石者,为湿热蕴结,煎熬尿液,结为砂石,阻闭尿道,加海金沙(布包)15克,金钱草20克,鸡内金粉3克(分2次冲服),琥珀粉3克(分2次冲服)。经治症减,余邪未净者,不可专事清利,以免伤阴耗液,当用清心莲子饮加减,以扶正清除余邪。
 
中医人网站www.tcmer.com

类别:疾病诊治
| 评论(0) | 浏览(8)
 
【转】 妇科病 治“湿”是关键
2011-03-05 11:42
妇科病 治“湿”是关键
 
 女子阴类也”,其以血为本,最喜正气相通,最恶邪气相犯,纵观妇科病,经、带、胎、产诸疾最易感湿而发。湿为重浊阴邪,有形而沉重,其性黏腻,常可阻遏气机、滞碍阳气使人体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且湿久化热则为湿热,或炼液成痰则为痰湿,甚则成为湿毒,继而均可成为妇科疾病的病因。
  月经病
  久居湿地或冒雨涉水,常可感受外湿而致月经前后肢体疲倦,疼痛,头重纳呆或低热难退,经行不畅或经前腹泻,月经量少,痛经,经闭,甚则引发不孕症。此症临床常可选用《傅青主女科》温脐化湿汤治疗,药用 焦白术30克,巴戟天15克,炒扁豆12克,炒山药15克,茯苓12克,白果5克,莲子15克,水煎服每日1剂,服5~10剂即可收效。
  带下病
  “湿土之气同类相召”,内外湿相合,湿困脾土致使脾虚运化失职,水湿泛滥,下注胞宫致带脉失约则见带下量多,湿邪化热伤络或成湿热湿毒,则带有青、黄、赤、白、黑之分。《傅青主女科》云 “夫带下者俱是湿症。”治带之法也以健脾祛湿为要,临床也常用止带汤治疗,药用 党参15克,焦白术30克,茯苓12克,陈皮6克,炒扁豆12克,炒山药24克,炒薏苡仁15克,车前子12克,泽泻9克,苍术9克,甘草3克,水煎服。
  妊娠病
  水湿内停,气化不利,在妊娠早期常可致妊娠恶阻加重,而见头闷呕恶,胸闷纳呆,呕吐不欲食,常以紫苏和气饮加减 当归12克,川芎3克,炒白芍12克,党参12克,紫苏6克,陈皮5克,大腹皮5克,砂仁6克,藿香6克,佩兰叶5克,甘草3克,水煎服。
  妊娠湿盛常可引起胎水肿满,妊娠水肿,腹泻,常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
  产后病
  妇人产后“多虚多瘀”,气血双亏,脾胃不足,最易湿邪相犯而致产后吐泻,水肿,恶露不行,肢体酸疼,当以调和气血为先,以生化汤加减为主,后以健脾祛湿,方以六君子汤加减以使正气盛而湿气退。
类别:疾病诊治
| 评论(0) | 浏览(7)
 
【转】 三位来自美国的医学博士介绍:大病将至的六大前兆,需要格外注意
2011-03-04 17:28

 
 
三位来自美国的医学博士
介绍:大病将至的六大前兆,需要格外注意
    三位来自美国佐治亚州的医学博士最近出版了《你身体的红灯发出警报》的修订本,介绍身体生重病之前会出现哪些前兆。其中六种转瞬即逝的症状,需要格外注意,否则会有生命危险。
  第一,胳膊、腿麻木、刺痛,精神紊乱、晕眩,说话打颤、语无伦次。尤其是面部或者身体一侧出现上述情况,就可能是中风,也就是脑卒中的前兆,预示向大脑供氧的动脉堵塞或者破裂。如果是大动脉出问题,大脑中很大一部分会受到影响,进而导致半身麻痹,同时失去讲话等功能。如果是小血管出问题,胳膊或腿会麻木。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刻就医。一般来说,血栓发生三小时内是治疗的最佳时机。
  第二,胸部疼痛或不适,胳膊、两颚、颈部疼痛,突发冷汗、极度虚弱、恶心、呕吐、晕眩或者气短。这是心脏病发作的前兆。另外,有些病人会出现“无痛”心脏病,其最关键的前兆是:突发晕眩、心跳加剧、气短、恶心、呕吐、冒冷汗。如果身体出现上述某些症状,要第一时间到医院就医。病人口中可含一片阿司匹林或硝酸甘油,以防心脏病发作时心肌受到损伤。
  第三,腿肚酸痛、胸痛、气短、咳血。这些是腿部血栓形成前兆。久坐之后最易发生,手术之后长时间卧床,也会出现这种症状。这是由于坐卧时间过长,血液淤积在腿部,腿部出现血栓,小腿肚肿疼。此时如果突然出现胸痛或者气短,说明血栓可能已经脱落并通过血液进入肺部,应立刻就医。
  第四,尿血但无痛感。如果发现尿中有血,即便没有痛感也要去医院。尿血的常见原因有肾结石、膀胱或者前列腺感染。严重的可能是肾脏、输尿管、膀胱、前列腺等部位发生癌变。当病灶很小,也就是能治疗的时候,病人通常是没有痛感的。因此,发现尿血要尽早就医。
  第五,哮喘不好也不坏。哮喘发作时往往伴随喘息或者呼吸困难。如果症状不消退,也不恶化,就应该去看急诊。如果哮喘发作不治疗,有可能会出现严重的胸肌疲劳,甚至导致死亡。
  第六,抑郁和自杀念头。有些人抑郁的时候不寻求帮助,因为他们怕别人认为他们神经不正常。实际上,他们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已经失去平衡。抑郁也是一种疾病。抑郁症包括悲伤、疲劳、冷漠、焦虑、睡眠习惯改变、没有食欲。出现这些症状时,需要尽早引起重视并进行相应治疗。  来源:吉海网(子 琦)
 
类别:疾病诊治
| 评论(0) | 浏览(13)
 
【转】 “功能性痛经”的中医调治
2011-03-03 18:55
“功能性痛经”的中医调治
 
               青春期少女在经期或经行前后发生以小腹疼痛为主证者,称为痛经,且多为原发性(功能性),常于月经初潮后半年至一年内发病,疼痛最早可出现在月经来潮前12小时,行经第一日疼痛最剧,重者呈痉挛性,可放射至腰骶或大腿内侧,亦可伴发恶心、呕吐、腹泻、头晕等。中医认为,功能性痛经或是因受精神刺激,或是因生活环境改变,或是因在经期吃寒凉食物或冒雨涉水致寒邪客于胞宫等使气血运行不畅,致“不通则痛”而发病。采用中医药治疗往往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1、寒凝血瘀型 临床表现为经前或经行时小腹冷痛,喜按、得热痛减,经量少、色淡暗或如黑豆汁,畏寒便溏,甚至恶心、呕吐、出冷汗,舌紫暗或有瘀点,脉沉紧。治则:温经散寒,祛瘀止痛。方药:当归10克,川芎10克,元胡10克,炒蒲黄12克,五灵脂12克,小茴香9克,肉桂6克,香附10克,干姜9克,艾叶10克,乌药9克,细辛3克。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2、肾虚血瘀型 临床表现为经行小腹持续作痛,经净后仍不缓解,月经量少色淡红,伴腰髋酸楚,双膝无力,头晕耳鸣,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无力。治则:补肾温宫,化瘀止痛。方药:当归10克,熟地10克,紫石英15克,巴戟10克,山药15克,杜仲10克,茯苓10克,益母草15克,小茴香6克,川芎10克,木香9克,炙甘草6克。服法同前。               3、外治方 以上两型均可采用①药贴法:取中药:五灵脂、北细辛、川椒、小茴香等量,先研细末,用时撮少许敷于脐部,外贴止痛膏或透骨追风膏等。②中药热敷:取当归12克,三棱10克,元胡12克,莪术10克,五灵脂10克,香附10克,生蒲黄10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路路通15克,川椒9克,白芷10克,寄生15克,艾叶10克,赤芍15克,川断15克。将上药研粗末,用醋或黄酒适量拌潮,装布袋后蒸透,趁热敷于下腹部。
 
                文章来源:家庭医生报        作者:高洪生      天津主任医生
类别:疾病诊治
| 评论(0) | 浏览(7)
 
【转】 痔疮一罐除
2011-03-02 21:36
1.患者暴露背部,俯卧床上,在第七胸椎以下,骶部以上,两侧腋后线之间的范围内寻找痔点,痔点呈圆形或椭圆形,稍突出于皮肤,针尖大小,略带色素多呈灰色,暗红色,综红色或淡红色,压之不褪色,痔点不明显时可用手掌在背摩擦,痔点多变红色,如找到数个,以靠近下部为准,如找不到,可取大肠腧穴或周围压痛点,为针挑点,用碘酒,酒精常规消毒,三棱针挑破痔点皮肤,针的方向与脊柱平行,使创口长约0.5厘米,深约0.2-0.5厘米,可挑出白色透明纤维样物(状如细麻线)将其挑尽为好,用拔火罐在挑过的痔点上拔出瘀血,时间大约10分钟,起罐后清除淤血,在挑口上覆盖消毒棉,并创口帖固定即可. 2.疗后一般不用药物,如遇肛周炎肿,炎性外痔,血栓外痔,可用解毒消热,活血消肿中草药熏洗2-3天.   外用方:皮硝50克,大蓟30克,石蒜30克.   红花20克,苦参30克,大黄30克.   煎药熏洗坐浴,每次30分钟,多数患者1周内炎症消退,痔核萎缩,出血停:尤其在急性发作期效果更为明显,一般治疗1次即可痊愈,若未愈者可隔10天再治疗1次.   注意,治疗当日应避免重体力劳动及洗浴,10日内勿食刺激性食物,孕妇禁用.3.曾治265例,1次治愈218例,2次治愈,34例,3例无效(因在痔疮未发时治疗之故)5例治愈后因食过多辛辣之物而复发,乃以上治疗后治愈.治愈率98.86%.
类别:疾病诊治
| 评论(0) | 浏览(6)
 
【转】 1例顽固性呃逆的治疗
2011-03-02 21:32
     今日,治一男性患者,50余岁,频频呃逆3天,用诸法不效,痛苦不堪,询余是否有法可治。余见患者,面色红润,声音嘶哑,而呃逆不绝,问之,乃洗澡后,睡至半夜始发,多发治之不止,已有3天了。思之,非内因所致,天气炎热,室内多用空调,洗澡后毛孔多开,突感寒邪,至太阳经气输转不利,膈腧拥堵而致本病发生。治疗以疏通太阳为法。因手头无针,乃另患者端坐,吾用双拇指点按患者双攒竹穴,约3分钟后,呃逆停止,观察半小时,无复发。为治愈。
     呃逆病,在中医内科书中,均责之于胃,分实和虚两证,实证分胃中寒冷、胃火上逆、气逆痰阻型,虚证分脾胃阳虚、胃阴不足型。而本病却因太阳受寒所致,与书中所讲迥异,无怪前医治疗不效,实乃病因病机不明。今用指点攒竹穴,乃激发太阳经气,鼓邪外出,膈腧不堵,痉挛乃止。法虽简单,为辩证之结果。故中医治病,辩证论治是精华,非一方一发治一病,吾辈应多思之。
类别:疾病诊治
| 评论(0) | 浏览(11)
 
【转】 如何提前二到五年发现癌
2011-03-02 13:20
 
中国人现在得癌的人越来越多,希望我们学医之人能够提供有点知识,让大家早知
道,  早预防,下面是我学来的一点皮毛, 给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1)肺癌和肝癌­
 
    五年不发烧的,小心肝癌和肺癌,这种人好象身体很好,不发烧,其实是免疫力太差
了,身体机能下降了,对致病的因素没反应了。­
 
    夜里1点到三点老是醒,小心肝癌,3点到五点老醒的小心肺癌,这一般会发生在查出
来的2到3年前!­
    女性血虚燥热的,例假时老是手心热,被误诊为肺火大的,老吃泻肺火的药,泻过了易
得乳癌。­
    2)乳癌­
 
    俩乳房明显不一样大的易得(所以最早时国家招女公务员时有规定,这种乳房不一样大
的不要,后来网上报纸上说是歧视女性,因为国家不能明说,被迫取消了。)­
 
    来例假是爱生气的或有难过情蓄的,不得这病,也会得卵巢囊肿或子宫肌瘤。­
 
    3)大肠癌­
    长期大便干燥的,大便带血了,每天大便次数增多了,有时会拉出粘膜状的人。­
 
    这时千万要让大便变稀,可用饮食与中药来做,因大便老是干的,在肠子里不好下来磨
擦力太大,一旦刺激到肿瘤,会使肿溜生长增快!­
    4)等等,不再说了­
    凡是胆固醇高的,身上脸上长粉刺的,绝对不长癌!(不是让大家吃胆固醇高的东西
啊)­
    凡是两年不长粉刺的,(吃大量辣椒都不长的),平时老到点不饿的,脚藓突然不痒
的,皮肤老是觉的热而体温不高的,皮肤变紧但却没弹性的,每天下午低热的,赤脉贯瞳
的,脸变的发青的或黑的都要小心了。最好早查,查不出来也要好好养着,因为肿瘤小时
查不出来。当然不一定都是癌,小心养着就好了,反正身体是自个的!
­
    每个人体内都有癌胞,只要你免疫功能强就没事,所以溺爱说:癌症是弹簧,你弱它就
强!­
得了癌的,发现的早最好别手术(这一段谁爱听就听,不听拉倒),手术再成功也白搭,
因为癌细胞会随血液和淋巴转移,因为得癌的人不用问,免疫力肯定差,动了手术再伤元
气!会更差,癌细胞转移后,还会卷土重来。到时你更拿它没办法!化疗放疗是好坏细胞
一起干掉,所以很多人是化疗化死的,放疗放死的。还不提它会让病人没食欲,没胃口,
这样一来病人吃不上营养就供不上,哪来的足够的白细胞?这也是化疗前医生让你查白细
胞的原因。所以,手术,化疗,放疗也叫对癌患者的必杀三招!­
    得癌的别吃辣的,别吃活血的东西,别喝酒,要避房事,要有乐关的心态!别用免疫疗
法,用了看着也胖了,脸面也好了,死得更快,而应增强胃气才对!­
    消除癌的小血管才是正道!而这需要的是你自身身体的机能来做!­
 
    (忘了一点,前列腺癌的是脚冷,感觉从骨头里冒寒气.握握手就知道是不是误诊,不是握脚,
坏笑)­
    再加一条,老人满头白发无故又变黑的.­
    身上长白斑的是有肿瘤,癌的人喜冷­
    另外足太阳膀胧经上的两组穴位:一对是反映全身恶性肿瘤信息的穴位,为“新大郄
穴”,该穴位于大腿后侧承扶穴与委中穴连线中点,外开 5 分下 5 分(同身寸)处;另
一对反映全身良性肿瘤信息的穴位命名为“新内郄穴”,位于承扶穴与委中穴连线中点,
内开 5 分,下 5 分(同身寸)处。拇指按在穴位上有压痛者即为身体某处癌变,如果该
穴有结节,提示肿瘤已经形成。各位老师在诊断其他病的同时不妨查一下这个穴位,以便
发现早期癌症。­
    为了进一步说明一些穴位的相对特异性和便于临床诊断,下面仅就新大郗、足临泣、脾
俞、温留、阳陵泉等穴位作一些距体说明:新大郗穴出现压痛时,只能说明患者有癌症,
但还不能做出定位诊断,只有配穴才能做出定位诊断。­
    如新大郗穴配石管下腧,诊断石道癌,配肺俞诊断肺癌,配肝俞诊断肝癌,配中脘、承
满诊断胃癌,配胰俞、地机诊断为胰腺癌,配生殖点诊断前列腺癌,配次髎、带脉诊断子
宫癌,配天俞、大肠俞诊断为直肠癌。­
    足临泣穴出现压痛只能说明患者有结石症,配胆囊点诊断胆石症,配子宫穴诊断肾盂结
石,配盲俞诊断输尿管结石,配大巨穴诊断膀胱结石。­
    温留穴出现压痛只能说明消化道有穿孔,配肝俞石管下俞诊断石道静脉曲张出血,配中
脘、左承满,右溃疡点诊断溃疡穿孔,配中脘右溃疡点,右梁门诊断十二指肠求部溃疡穿
孔,配天俞、大肠俞诊断肠穿孔。­
脾俞出现压痛或凹陷时,说明患者肌胀力低下,可能患有内脏下垂方面的疾病,配肝明穴
诊断肝下垂,配太溪诊断肾下垂,配下垂点诊断胃下垂,配子宫穴、次髎、带脉诊断子宫
脱垂。­
   阳陵泉穴出现压痛时,只能说明患者消化道出血,但不能定位,配中脘、左承满诊断胃
出血,配中脘、右梁门、右溃疡点诊断十二指肠溃疡出血,配阳陵泉穴诊断肠出血,配天
俞、大肠俞诊断直肠出血。阴阳陵泉穴位比较明感,一般在“两个加号”以上者才能诊
断。­
   有些穴位压痛反应剧有双重形如透风穴出现压痛时,“一个加号”是头晕,“三个加
号”以上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症。地机穴出现压痛在“两个加号”以下为四肢乏力,“三
个加号”以上为急性胰腺炎。肝炎穴出现压痛在“两个加号”以内,说明目前肝功能基本
正常。因为时间关系,  说的不够祥细,  以后再给老师们探讨这个问题。­
 
                                                                             
          
类别:疾病诊治
| 评论(0) | 浏览(6)
 
【转】 鼻炎难治看我的巧方(附案例(转载)
2011-02-26 08:59
 鼻炎难治看我的巧方(附案例(转载)
    1、盐水洗鼻治好我的鼻炎
    我患鼻炎多年,久治不愈,已丧失治愈的信心。去年偶得一方:配制盐水(100毫升瓶内放食盐两匙,开水稀释),用牙签卷上棉球蘸盐水洗鼻孔,然后把药棉暂留鼻孔内,此时或头上仰或身平躺,用食指和拇指按鼻两侧,并用力吸吮,使棉球上饱蘸的盐水流入鼻腔内,再流入咽喉部。开始时感到鼻内辛辣难忍,几次即适应,也可先用淡些的盐水洗逐渐加浓,使鼻腔慢慢适应。我坚持早晚各洗鼻一次,一个多月后,鼻腔畅通,嗅觉灵敏,多年的鼻炎治好了。
    2.槐花蜜可治萎缩性鼻炎
    一同事被诊断为萎缩性鼻炎,她自创一法治疗效果显著。每天早晚洗脸时,用小手指蘸流动的自来水在鼻孔内清洗,清除鼻腔内的结痂和分泌物,充分暴露鼻粘膜后,用棉签或手指蘸市售的槐花蜜均匀地涂在鼻腔患处。她坚持自己治疗两个多月,鼻腔已不痛痒,无结疝样分泌物,嗅觉也基本恢复正常。
    3、大蒜治鼻炎
    我患鼻炎,经多年医治,无明显效果。时好时患。经中医大夫介绍一方治愈,后介绍给多人用此方都有明显效果。将大蒜一瓣捣烂,用干净的豆包布包好,挤压出蒜汁滴入每个鼻子孔内两滴(当时刺激的很痛)再用手压几下鼻扇使其鼻孔内都能粘敷到蒜汁,轻者一次,重者二次即愈(编者注:大蒜刺激性强,请从微量试起;大蒜过敏者禁用)。
    4、丝瓜藤治副鼻窦炎
    我是位副鼻窦炎患者,曾采用多种方法治疗效果不佳。后偶得一方,取得较好疗效。方法是:找老丝瓜藤数米,晒于,切成细段,再放在瓦上焙至半焦(千万别糊了),然后在面板上,研成碎面,装入瓶中备用。使用时,把鼻腔中的鼻涕清干净,用干净棉球擦一遍鼻腔,再用细塑料管(如喝酸奶用的小管就行),让家人帮助把丝瓜藤粉吹入鼻腔,再用干棉球塞住鼻孔。此法最好在晚上临睡前应用。连续数日可治愈。
    5、冷水治鼻炎
    1975年我得了鼻窦炎,很严重。两天一瓶滴鼻净还不够,只要停药,鼻孔立刻不通气。长时间治不好。这时一位张大夫说了一个偏方:洗脸不用热水,用冷水,用手心盛自来水管放出来的冷水,捂在鼻子上,把冷水吸进鼻孔里,而后擤出来,再盛水吸进去,再擤出来,连续几次,每天坚持。我用这个冷水疗法10天,鼻窦炎好了。这20多年,我用冷水疗法从未间断,鼻窦炎至今也没有再犯。
    6、红霉素四环素眼药膏可治鼻炎
    取红霉素或四环素眼药膏涂在消毒的棉花棒上,伸入鼻腔内均匀涂上药膏,每次以涂满鼻腔为准,一日两次,一般鼻炎有3至5天即可痊愈,无后遗症。
    7、慢跑治好了我的鼻窦炎
    我今年49岁,30多年前,因一次重感冒落下了鼻窦炎的病根。从此,鼻腔不通,什么味儿都闻不到,还经常头痛。的我吃过各类鼻炎药,买过鼻炎治疗仪,做过穿刺,还做过手术,但都没起太大的作用。 1985年,一位朋友告诉我跑步能减轻鼻炎的痛苦。我便开始每天早晨或傍晚坚持慢跑40分钟,坚持了两个月病情有所好转,坚持下去,不到两年我的鼻窦炎就彻底根除了。现在,我已改慢跑为步行。十几年来一直在坚持,就连上下班都改骑车为步行了。
    8、滴香油治过敏性鼻炎
    我患过敏性鼻炎七年,一过立秋就开始打喷嚏、流鼻水、鼻痒、鼻塞,严重时根本无法入睡。去年偶得一方:滴香油。试后效果颇佳。香油就是普通的食用香油,每天三到五次,每次五滴左右,滴入鼻内。
    注意:鼻塞严重时不要滴,可变换一下体位,待鼻子通气后再滴,滴前将鼻涕擤干净。持之以恒,必定见效。据说此法对普通鼻炎效果也很好。
    9、自治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多源于感冒。弃药取锻炼可自愈。
    方法是:每天洗脸前先将鼻孔插入冷水中,轻轻吸气,使冷水与鼻腔粘膜充分接触,然后将水呼出,如此反复进行,持续1一3分钟(可抬头换气),洗完脸后再用中指揉压鼻翼两侧约20次左右。贵在坚持。笔者用此法不但解除了擦鼻涕之苦,连感冒也销声匿迹了。
    10、按摩眼框可治鼻炎
    我30多岁时得了鼻炎,实难忍受,打针吃药都未见效。俗话说:“眼疼鼻子害”,于是我就用手指试着按摩眼睛周围。当按摩到眼睛下边的眼框骨时,就觉得鼻腔内簌地响了一下并有些轻松感,所以我就在这个部位下了功夫。经过一段时间,真的解除了我的痛苦。40多年过去了,从未复发过。我曾把此法告诉过别人,效果也都很好。
    做法是:双手食指按在两眼下的眼框骨边上有个很浅的小坑,用些力上下揉动一二百下,每天不少于两次,坚持一段时间即可生效。
    11.巧用葱白治鼻炎
    鼻炎虽不是什么大病,但常常鼻塞、流鼻涕,也会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长期吃药不但对身体有害而且疗效不甚理想。我也曾是个鼻炎患者,数年来饱受其苦,一直在进行治疗,吃了很多药,疗效并不好,为此一直很苦恼。
    几年前我偶得一民间土方,方便易行且无副作用,用这个方子终于治好了我的鼻炎。现在我将它提供给广大鼻炎患者,大家不妨一试。
    治疗的药材十分常见,就是我们平时做菜用的葱。具体制作方法是:新鲜生葱,洗净,取葱白,捣烂,放几小团指甲盖大小的药棉浸葱汁备用。治疗时先用棉签沾淡盐水清洁鼻孔,然后将浸了葱汁的小棉花团塞入鼻孔内,保持数分钟,一开始感到刺鼻,渐渐会失去刺激性,当效力消失后再换新棉团。
    每次如此塞半小时至一小时左右。一天两三次,为方便可多备些葱汁,用保鲜膜密封,有空就做,治疗同时可做其它事,一点儿也不影响正常的生活,方便得很。
    就我自己的实践来说,这个土方对急性鼻炎疗效最好。我患急性鼻炎近半年,用这个土方只治了一个星期就有明显好转。之后,每逢感冒就用这个作为辅助治疗,后来鼻炎就彻底痊愈了。
    我不断介绍给所遇到的鼻炎患者朋友,屡见奇效,急性鼻炎好得最快,长年的慢性鼻炎患者坚持治疗也会症状减轻逐渐好转。现在我把这个经验介绍给大家,希望广大鼻炎患者用了此方也能早日摆脱鼻炎的困扰。
    12、蒜醋功效大 鼻炎治得快
    将蒜削除根皮装入酒坛中再灌满醋浸没蒜瓣为止,然后密封。一个月后启封,边食蒜、边用小口瓶装上蒜醋,每晚对准双鼻熏半小时。能治疗过敏性鼻炎。患者不妨试试。
    另外,美国药理学家指出,大蒜能降低胆固醇水平及高血压,起作用是独特辛辣味的大蒜素。据研究,蒜头中所含蒜氨酸和蒜酶,各自存在互不相干,浸醋后在渗出蒜酶的作用下,蒜氨酸分解,生成有挥发性的无色油状液体即为大蒜辣素。日本学者研究发现大蒜中富含天然抗癌的微量元素硒和锗,有较强的抗癌效应。
    此外,醋有四大作用:①解除疲劳。②预防动脉硬化。③杀灭病原菌。④美容。
    13、冷水喷鼻治过敏鼻炎
    从上世纪70年代初起,我就患严重的过敏性慢性鼻炎,每天早晨约5时左右,就开始鼻塞流鼻涕,平时如果发生鼻塞,就预感到天气要变化,天气变化就突然会患感冒咳嗽鼻塞、流鼻涕,搞得我十分难受影响到工作和生活。当时我曾采取多种治疗方法,滴过黄麻素、鼻眼净、迎香穴理疗、吃过鼻炎药物,也只起暂时缓解作用。有的医生还认为我的鼻道弯曲需要手术矫正,但我下不了决心;也有人说:慢性鼻炎时间太长会发生恶性病变。怎么办?感到胆战心惊束手无策,听天由命又不甘心。为了缓解痛苦,每天早晨鼻塞时,我就用两手大拇指,按摩鼻两翼迎香穴位,起床刷牙洗脸时,我就用手心接水喷鼻,刚开始感到刺激有点疼痛,时间久了,不但不痛而且能促使鼻通,如果天气变冷稍有鼻塞,就滴一点点鼻眼净,真奇妙!就这样,我坚持几年,鼻不塞了,寒流南下天气变化,我也基本上没有感冒流鼻涕,早上也不再发生鼻塞流鼻涕了。最近七八年再没有用过鼻眼净,没有吃过治鼻炎药了。坚持用冷水喷鼻治好了我的过敏性慢性鼻炎,这是千真万确的实事。
    14.唾液治好了我的过敏性鼻炎
    我患过敏性鼻炎已十余年。曾多次去医院求治,扎过耳针,吃过药,均无效。一次我在连续发作时夜半醒来,因鼻腔发干发痒,我用唾液擦在鼻腔(擦后鼻腔表面有微疼感),数次以后,鼻腔开始结痴,结痴后过敏性症状即消失。随着结痴的自行脱落,多年末治愈的过敏性鼻炎便神奇般地好了。
    15.绿苔治鼻炎
    伏天是治鼻炎大好时机大雨连绵的伏天,土墙根、沟沿、草木多的阴坡,都长绿苔。用小铲把它们刮下来,放碗里用水泡上半日,洗净后放在水碗里泡着备用。用单层纱布卷绿苔,比自己鼻孔稍细,塞入鼻孔中,晚上睡觉时塞一个鼻孔,第二天晚上再塞另一个鼻孔,坚持到用完绿苔为止。可基本治好鼻炎,第二年再补补课。我患鼻炎多年,跑遍了大小医院,仍没治好,夜间憋得睡不着,天津市蓟县南庄户村张晓雨告诉我以上的偏方,当时我将信将疑地试了试。没想到第一年就基本好了,第二年我补补课,使鼻炎彻底痊愈。我又传了很多人,都起作用。
    16.白萝卜煮水治鼻塞
    小时候经常鼻塞且伴有头痛,后来外婆教我一法:取白萝卜3一4只放人锅中加清水煮,沸后又即用鼻吸蒸气,数分钟后,鼻渐畅通,头痛消失。以后,本人常将萝卜切片泡于杯中,用鼻吸蒸气,此病再无重犯。
    17.冷热水交替按摩治疗过敏性鼻炎
我20年前患过敏性鼻炎,每遇凉风灰尘等,便连续打喷嚏、流眼泪。冬天严重时,甚全晚上需戴口罩睡觉。服药、鼻穿刺等多方治疗均无效,后来,我采用早晚冷热水交替按摩的方法,即早晨洗脸两手捧凉水按摩鼻翼两侧16次,晚上洗脸用温热水同样按摩16次。三个月后症状减轻,一年后基本消失,两年后便很少再犯。至今我们坚持按摩。
 

类别:疾病诊治
| 评论(0) | 浏览(9)
 
【转】 说说人人都可能有的颈椎病 王程在研究会“自然疗法保健技能与方法专题讲座”报告
2011-02-21 19:59

说说人人都可能有的颈椎病
王程在研究会“自然疗法保健技能与方法专题讲座”报告
 
    第一,现在可以说人人都有颈椎病。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过于追求舒适度,出门坐汽车、回家看电视、休息卧沙发、长时间上电脑等不正确的姿势,都会因为颈椎而产生很多不好的症状。
    先说说寰、枢椎关节半脱位引起的头昏。我们低头仰头,左顾右盼头部的转动,就是颈椎第一、二椎体之间的转动,是通过颈部韧带连接拉动的。而给大脑供血65%的颈动脉就在颈椎两侧横突孔内,如果感到头昏,就可能是颈动脉受压,脑供血不足,其原因是寰、枢椎位置不正,错位。
    要确诊,首先要排除其他因素。一,年龄在50岁以上血液问题(血粘度高、高脂血症、高血糖等);二,血压问题(有肾性、心性、脑性、内分泌性、颈性高血压,颈性最多。);三,脑动脉硬化,其特征是记忆力下降,嗜睡。
    “张口位”X光片检查。若枢椎齿突与寰椎两侧间隙相差不大于2mm,为正常,若大于即为“寰、枢椎关节半脱位”,实际是错位。
    手摸棘突检查。在枕骨下缘(风府穴下)手摸到的棘突是枢椎棘突,检查其与第三、四颈椎棘突是否在一条线上,与三、四不成一线,即错位。
    其主要症状特点,不能看动态物体,一看就晕;呕吐特点,严重时说吐马上就吐出来。
    其它颈椎关节错位的症状。若后脑疼,双耳旁疼,属枕大神经疼痛,是颈三、颈四关节问题。 
    手臂麻木与颈椎的关系:
     大拇指麻木,是颈五神经根受累的问题;
    中指麻木,是颈六神经根受累的问题;
    小指麻木,是颈七神经根的问题;
    而第八神经根受压迫,腋下会感到麻木。无名指、小指麻木,是第七神经根受压迫,在第六颈椎棘突旁触摸有压痛点。
    颈四以上神经根受累,以头面、五官、心脏和脑血管神经症状为主,如眩晕、头痛、眼胀、视物疲劳、失音、声嘶、耳鸣、心悸、室性心动过速等。
    若整个手都麻,问题在臂丛神经。在锁骨部位检查前斜角肌有疼痛点,触摸有条索状结节,属前斜角肌综合症。开始于颈部放射到手与手指,以麻木及麻刺感明显,疼痛的部位没有明确的界限。
    如果是“手套状麻木”,是末梢神经炎,要与颈神经根受压相区别。要用药物治疗,按摩起不了作用。主要表现为手足或四肢麻木,可伴有疼痛,无力感。轻者指(趾)端麻木,重者可延伸至整个手掌及足部、四肢,甚至全身。感觉麻木困胀、屈伸不利、运动不灵活,“蚂蚁爬一样”或“针刺样感觉”,部分患者有“袜子”“袖套”型异常感觉,自觉皮肤变厚一样,感觉迟钝。
    颈椎病共分六类,除神经根型外还有颈型颈椎病、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脊髓型和混合型。 
    颈型颈椎病也称局部型颈椎病,是指具有头、肩、颈、臂的疼痛及相应的压痛点,压痛点多见于棘突及两侧椎旁处,程度多较轻,用手压之患者可忍受,且疼痛范围与受累的神经根分布区一致。由于症状较轻,往往重视不够,以致反复发作使病情加重,不少反复落枕的病人即属于此种改变。此型实际上是颈椎病的最初阶段,也是治疗最为有利的时机。
    椎动脉型颈椎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因为椎动脉受压迫或刺激而引起其供血不足所产生的一系列症状。症状特点头昏、头痛、恶心呕吐,最常见的是头痛,眩晕和视觉障碍等。主要是大脑供血不足引起,需彩色多普勒检查确诊。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由于椎间盘退变和节段性不稳定等因素,从而对颈椎周围的交感神经末梢造成刺激,产生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由于椎动脉表面富含交感神经纤维,当交感神经功能紊乱时常常累及椎动脉,导致椎动脉的舒缩功能异常。因此交感型颈椎病在出现全身多个系统症状的同时,还常常伴有的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的表现。
    若刺激到第5—8颈神经,会发生心血管症状:心悸、胸闷、心率变化、心律失常、血压变化等,造成心脏不适,即“颈性心脏病”。心电图检查正常,X光片诊断会发现颈椎生理曲度变直甚至反弓,颈5、6椎间隙变窄。但注意要在排除冠状动脉缺血基础上诊断。
    颈性心脏病属于交感型颈椎病的一个具体表现之一,主要是由于颈椎病变压迫或刺激和心脏的交感神经,出现类似于冠心病,心律不齐的症状,如心慌,胸闷,胸痛,心律失常等等表现,但是检查心脏又无心脏的器质性病变。  
    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椎体退化及相邻软组织(如椎间盘突出、椎体后缘骨刺、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肥厚或钙化、椎管狭窄等)的退变造成了对脊髓的直接压迫,加上剧烈的运动或长期的不良姿势等动态因素的影响,导致脊髓受压或脊髓缺血,继而出现脊髓的功能障碍,临床表现如四肢麻木无力、活动不灵、走路时有踩棉花的感觉等。其主要特点,走路脚像踩在海棉上,软绵绵无力。由于颈椎错位压迫脊髓,运动神经元受损伤,这种病手法按摩难度大。因此患者如有上述症状出现,应当立即去医院就诊,以免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混合型颈椎病。是两种以上病因引起的颈椎病叫混合型颈椎病。它同时兼有几种颈椎病的症状。如有头昏,手麻症状,就提示既有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症状,又有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症状,这就叫混合型颈椎病。除脊髓型外,上述两种以上症状都常见,椎动脉型与交感神经型较多见。要注意它们的共同点和区别处。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颈椎,保持颈椎正常生理弯曲度,要会正确使用枕头。北方地区,最好用荞麦皮枕头,高度为本人拳头高。平卧枕头应放在脖子下,头要有点后仰的感觉。侧卧,应枕在耳下。
    要注意颈部不能受凉,不能受累,长期伏案工作,要善待自己,隔一个小时要仰头,活动颈椎,恢复正常生理曲度。不能老低头,多看看天,适当活动颈椎,做做颈椎保健操,低低头、抬抬头、左看看、右看看、左摇摇、右摇摇、左转转、右转转,以自我舒服为度。
    也可做做转肩运动,双肩打开,扩胸上提。因为颈部肌肉起于颈椎,止于肩、胸廓部,要使肩关节、颈椎共同运动。
    颈椎部按摩要注意:
      不能用力过度。不能摇、扳。一般动作揉、搓,用指腹从上往下,从左向右揉,横向搓,再拍打(一揉、二搓、三拍打)。拍打完后再揉搓,对皮肤一个安慰 。  
 
类别:疾病诊治
| 评论(0) | 浏览(11)
 
【转】 专病论治脾胃
2011-02-16 11:04
叶心清专病论治脾胃
1、调肝清湿而制吞酸
刘某47岁病例号:1556
因胃脘痛、吞酸3年。于1962年6月15日来院诊治。患者于3年前偶有胃脘隐痛,继而吞酸,每月发作几次。但今年以来由于情志不畅,发作频繁,约2~3天便犯病1次,在饭后1~2小时感胃脘部不适,伴烧灼感,痞胀,多矢气,口不干,饮食喜热,睡眠不佳,大便干燥,小溲黄少,遇寒则重。服西医碱性药物,症状暂时缓解。
检查:体胖,血压100彻毫米汞柱。胃液分析酸度增高,X钡餐造影,呈慢性炎症改变,未发现溃疡灶。苔薄淡昔 瞌汩细麓
诊断:慢性胃炎
辨证:肝胃不和湿热内蕴治法:调肝和胃清利湿热处方:藿香梗3克砂仁3克炒苡米24克茯苓12克蒲公英12克扁豆衣12克乌贼骨18克冬瓜皮子各9克广陈皮3克 肉桂3克甘草3克
结果:上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7剂胃脘痛,吞酸大减。又服7剂仅吞酸发作1次。遂减量续服,原方隔日1剂,共20剂后胃脘痛已除,仅偶有吞酸,但停药3天后,仍有胃脘不适,为善其后,继服原方,隔日1剂,共服47剂,诸症皆除,停药观察3个月,病情稳定。
按语:《四明心法》云:"凡吞酸尽属肝木,曲直作酸也。河间主热,东垣主寒,东垣言其因,河问言其化,然总是木气所致"。因此止酸之治必先调肝。先师专以藿香梗、砂仁、陈皮、茯苓、扁豆衣调肝和胃治其因,又用苡仁、蒲公英清利湿热治其化。方中用了两味特殊药,一佐肉桂之温中助膀胱气化以利湿,二佐冬瓜皮子使湿热由小溲排出体外。调肝和胃,清利湿热,制酸药仅用乌贼骨一味,然治重其因故3年顽固之吞酸得愈,这是先师重视整体治疗的例证。
2、抑木扶土而止脘痛
霍某42岁病例号:2930
胃脘闷胀疼楚1年,于1964年1月24日来院诊治。
患者每于下午及饮食后,胃脘部闷胀疼楚已逾1年,食欲不振,大便不成形,两腿酸软,全身乏力,时有头痛,心烦寐差,每因劳累过度情绪紧张或饮食不节而加重症情。病后体重减轻5公斤左右。西药治疗2个月未见效果。
检查:精神较差,营养欠佳,上腹部有轻度压痛。胃液分析胃酸增高,X钡餐造影胃部有炎性灶。苔薄淡黄,脉弦细。
诊断:慢性胃炎辨证:木旺侮土治法:抑木扶土针药并施
处方:竹柴胡24克潞党参9克 茯苓9克 广陈皮3克砂仁3克(打) 吴茱萸3克黄芩3克泽泻3克炒麦芽6克瓦楞子12克(打) 防风3克炒枣仁12克夜交藤30克
针刺双侧足三里,留针30分钟,点刺大椎、右期门、中脘、神门
结果:上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针刺隔日1次。1周后腹胀明显减轻,但胃脘痛无变化。将原方改为2日1剂,即每日服1次,1剂分2日服,连用2周胃脘痛亦大减,食量增加。再服原方1个月后症状完全消失,消化功能恢复正常,大便成形,夜寐好转,共服药28剂。针刺6次而愈。
按语:本例虽见食欲不振,腑不成形,腿软乏力等脾胃虚弱的表现。但先师抓住脘部闷胀、头痛、心烦失眠和脉弦诸般肝郁木旺之证,分析病机,土弱系木旺所侮,故治重抑木以扶土。投竹柴胡,防风来抑木实为独到之处。吴茱萸、黄芩,一热一寒配为药对也具特色,既可疏肝清肝,善解厥阴之滞,又可暖脾和胃,振奋中土健运,专治呕吐吞酸之症。先大便不成形善用泽泻。考泽泻乃甘淡利水渗湿之品,渗去其湿,热随其泄,利其溲而实其便矣。心烦不得眠系心肝不宁所致,重用炒枣仁配以夜交藤(两者均可用到30克)最为切合,因两味均入心肝之经,既养肝又宁心,常收安眠之效。为减轻胃脘负担,改为每日服药1次,1刹分2日服,脘痛遂大减,这也是先师治疗胃病的特色所在。
溃疡病
溃疡病包括胃、十二指肠溃疡,主要表现上腹部慢性反复发作性、周期性及规律性的疼痛,胃溃疡多在餐后半小时至2小时出现,十二指肠溃疡多在餐后3-4小时出现,并持续至下次进餐称为空腹痛,常伴暖气、泛酸、恶心、呕吐等消化症状,重者合并呕血、便血。
溃疡病属中医"胃脘痛"范畴。其因有三,多为情志波动,肝气犯胃,次为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再次为气候骤变寒中脾胃。其证分虚实两类,虚者多见牌胃虚寒,实者常为肝气犯胃,其治或温中健脾或琉肝租胃。
先师认为溃疡病,病发在胃,其因在肝,一方面肝郁化火,一方面阴虚肝旺,两者均可侮土而发为溃疡。另外在胃应注意浊阴犯胃,所以先师治溃疡病多用三法:清肝、滋阴、化浊。
1、清肝解郁疗胃脘胀痛
吴某男性45岁病历号:3170
胃脘疼楚,腹部作胀3周,于1956年5月24日来院诊治。
患者胃脘部阵痛已3周,伴有腹部胀满,暖气吞酸,呕吐频作,但与饮食无明显关系,发作时间也无规律。初发时曾有柏油样大便并呕吐咖啡色物。食欲不振,大便干结。2~3日一行,神疲乏力,消化不良症已延续多年。
检查:慢性病容,营养不良,消瘦体型,体重445公斤,血压:112/78毫米汞柱。心音低弱,两肺呼吸音减弱。腹部凹陷,上腹正中有剧烈压痛,反跳痛(一),肝脾未触及。大便化验潜血强阳性,血、尿常规化验无异常。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发现胃小弯处有25×10厘米大小之龛影。苔黄燥,脉弦大无力。
诊断:胃溃疡病
辨证:脾胃虚弱肝郁化火治法:清肝健牌针药并施处方:浙贝母18克菊花12克蒲公英18克夏枯草12克枳壳45克橘络9克茯苓12克 白芍12克银花18克天花粉21克丝瓜络12克生甘草24克大肠俞、胃俞、肝俞、内关、足三里、上脘、中脘、每次酌取2~3穴,平补平泻,留针半小时。
结果:上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隔日针刺1次。针药2周后,胃脘痛,腹部胀满,暖气吞酸,均有减轻。食欲增加,大便转润,每日1次。将原方去菊花、枳壳、银花、夏枯草、加党参12克、半夏9克,炒鸡内金6克,续服12剂,针刺同前。胃痛腹胀,暖气吞酸诸症基本消失食量较前增加1倍,精神好转,上腹部压痛明显减轻。脉象较前有力。肝郁渐疏,肝火碍清,改投补中健脾处方如下:潞党参15克云苓15克杜仲12克广陈皮6克丝瓜络12克法夏12克菸术9克蒲公英18克炒麦芽12克炒鸡内金9克甘草24克
上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针刺同前,隔日1次。继治半后,精神食欲明显好转,食量增加2倍,心音有力。上腹压痛消失,大便潜血转阴,体重增加25公斤。再将原方去法夏、蒲公英、丝瓜络,加浙贝母12克,
巩固疗效,再服8剂后停服汤药及针刺。以香砂六君子丸善后,每日服2次,每次3克,共服20天,复查X上消化道钡餐造影,结果:胃小弯溃疡面完全愈合。
按语:本例初诊,虽有纳差脉虚,神疲形瘦等脾胃虚弱之征,但见暖气吞酸,腹部胀满,呕吐频作,便干苔黄,脉弦且大等肝郁化火之象,属木旺侮土,不宜过早投补,只当清肝解郁为先。先师以蒲公英、夏枯草、菊花清肝火,橘络、丝瓜络、枳壳行气郁,但虑及脾胃之虚,清肝不宜过用,苦寒,行气又恐香燥伤津,故佐银花、浙贝母、花粉既清热又生津。服药两周肝火既清,肝郁得疏,此时再投补中健脾方。以六君子为基础方,以菸术克服白术之燥,用杜仲益火生土。增加健运之力,反佐蒲公英、丝瓜络,兼及肝郁化火之因,药简意深,切中辨证。最后以香砂六君子丸善后收功而愈胃小弯溃疡。
2、滋阴柔肝止溃疡便血
怡某36岁外宾病历号:01946
反复黑便5~6年,于1962年1月16日来院诊治。
患者近五六年来大便常呈黑色,不成形,日渐疲乏无力,饥饿时胃脘部牵引不适,但无明显痛感。今年曾吐血一次,在医院做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发现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有贫血,时有头昏,容易紧张,劳累之后经常失眠。久用西药治疗无效。
检查:红细胞250万/立方毫米,大便潜血强阳性。苔薄白,脉弦数,肝脉尤甚。
诊断:十二指肠溃疡病
辨证:阴虚肝热木旺侮土治法:滋阴柔肝调和脾胃处方:
(1)竹柴胡3克杭白芍12克香附米45克吴萸子45克黄芩45克潞党参12克茯苓12克乌贼骨18克砂仁3克银花9克蒲公英12克炒鸡内金45克甘草3克
(2)三七粉60克,分成100包。
结果:上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三七粉1包早晚各用白开水兑服。共服10天,黑便及空腹不适感均有减轻。因要回国带回药膏剂,处方如下:
竹柴胡90克 杭白芍180克 香附米90克 吴萸子60克黄芩60克 潞党参240克 茯苓240克 乌贼骨300克砂仁60克 蒲公英300克 广陈皮60克 当归180克何首乌240克地榆炭120克炒枣仁240克冬瓜皮子各300克
上药浓煎以白蜜250克取膏,熬至滴水成珠为度,每日2次,每次用白开水兑服半汤匙。三七粉乃每日2次,每次1包。
后有电影代表团来我国访问时带来信件,谓回国后服膏剂及三七粉3个月后住院复查,发现十二指肠溃疡面大为缩小,本国西医甚感惊奇,希望再服药膏剂调治,仍以原药膏方加茜草90克再配1料,三七粉照服,100天后溃疡愈合。按语:本例为阴虚肝热,横逆中焦,迫血妄行,而有黑便及吐血之症,由于长期慢性失血,致血虚而不能上荣于脑则见头昏失眠,血不养肝,木旺侮土,而见空腹时不适感,脉弦数,肝脉尤甚,均为肝热之象,故其治滋阴柔肝,调和脾胃而引血归经。
先师以当归、白芍、何首乌滋阴柔肝,巧配竹柴胡、蒲公英、香附米清肝调气,又有吴茱萸、黄芩之助,使肝热得清。调和脾胃则用健运的党参、茯苓、和胃的陈皮、砂仁、茜草的收敛止血。肝热必兼湿故用冬瓜皮子渗湿,使邪热排出体外。可见先师制方的刚柔相济,清中寓补,补中有渗之新意。特别是在十二指肠溃疡中投用蒲公英、竹柴胡、茜草、冬瓜皮子等均为独特用药。我们在临证中也屡试屡验。
3、温中化浊治胃溃疡病
冯某56岁病例号:40859
胃脘疼痛已逾5年,于1962年2月10日来院诊治。
患者5年多来经常胃脘疼痛,嗳气吐酸,曾经医院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证实为"胃溃疡",但无吐血,便血之象。今年以来疼痛明显加重,引及背腹不适,每日均痛,午后尤甚,常常呕吐后方可缓解。伴有腹胀,纳呆,每日进食量仅150克左右,大便3~4日一行,量少不干,时有浮肿,常感头晕,口中酸苦,素喜热饮,嗜好甜食。
检查:慢性病容,腹稍膨胀,剑突下有压痛,未触及包块。眼睑及胫骨前侧有轻度浮肿,苔周边自中淡黄腻不燥,脉沉弦缓。
诊断:胃溃疡病
辨证:浊阴犯胃 胃失和降治法:温中化浊和胃降逆
处方:制附片6克(先煎30分钟) 川花椒18克
细辛12克 肉桂3克干姜片6克黄柏45克川黄连18克党参45克当归45克大乌梅3枚
结果:上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服完10剂,胃痛大减,每日大便1次成形,不再呕吐,食欲增进,食量加大到每日250克,浮肿消退。再服7剂胃脘疼痛完全消失。3个半月后,因感冒,胃痛复作,再服原方并加保和丸每次3克,午晚饭后即服,以增进消化吸收功能。服药12剂后胃痛又止,再巩固服7剂,症状全部消失,只是偶感脘部不适,但不觉疼胀,食纳及大便正常。
按语:本例胃脘疼痛,呕吐泛酸,腹胀纳呆,头晕浮肿,均为浊阴犯胃,胃失和降的表现,但苔边白中淡黄腻,脉又沉,脾运不健,故为虚实夹杂,寒热错综之征,临床属难治病证。先师巧投仲景为厥阴吐蛔的乌梅丸全方,攻补兼施,寒热并用,实属独特,扩大了经方的适应范围。我们在临证中治疗溃疡病只要面白不红,苔黄不燥,脉沉不数,学习先师经验,用乌梅丸全方,亦是屡投屡验。
董德懋论治脾胃病经验
董德懋生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著述有《董德懋医话》、《董德懋医疗经验琐谈》、《脾胃学说初探》等书。董老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且与五脏、四肢百骸有密切关系,因此脾胃有病势必影响其他四脏,故提出“调理脾胃以治五脏,治五脏以调脾胃”之论断,了解其辨证关系,对提高临床诊治大有帮助。  脾胃病的证候分类是为了便于辨证论治而分立,临床上可以从纳化、升降、燥湿诸方面的病理变化来判断证候,辅以寒热虚实。胃主纳,脾主化。胃纳反常,则病纳减、不能食,胃中嘈杂,或多食善饥;脾化失常,则病食后作胀,或食后思睡。升降反常,胃气不降则为噎、膈、胀、脘痛;胃气不降反升,则为呕吐、呃逆、反胃,病在血分则呕血。脾气不升则脘闷,食后困倦,腹胀腹泻,乏力消瘦;脾气不升反降,则中气下陷而致脱肛、阴挺,内脏下垂,泄泻、大便滑脱不禁等。内湿多由脾虚而生,外湿亦可由外入内伤脾而生;脾阳虚易从寒化,胃热者易从热化,可见寒湿困脾、胃蕴湿热、脾虚阳衰、湿邪内渍,为泄、为饮、为肿,胃滞胀满,邪从燥化,则为“胃家实”。
  董老认为,脾胃贵在健通和畅,脾运宜健,胃纳宜和,以维持正常生理活动。故总结出十种治法运用于临床:①益气用四君子汤;②举陷用补中益气汤;③温中用理中汤或吴茱萸汤、良附丸;④固涩用真人养脏汤、赤石脂禹余粮汤、诃黎勒散;⑤养阴若养胃阴用麦门冬汤、养胃汤,滋脾阴用慎柔养真汤或四君子汤加山药、扁豆等;⑥理气若行气用加味乌药汤、越鞠丸,降气用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半夏泻心汤;⑦祛湿若芳香化湿用藿香正气散、藿朴夏苓汤、五加减正气散,苦温燥湿用平胃散、二陈汤,清热利湿用三仁汤、甘露消毒丹、连朴饮,温化水湿用苓桂术甘汤、实脾饮;⑧消导用保和丸、枳实导滞丸、枳术丸;⑨泻下若寒下用诸承气汤、凉膈散,温下用大黄附子汤、温脾汤,润下用麻子仁丸、济川煎;⑩清热用泻黄散、清胃散、黄芩汤、白头翁汤、玉女煎、左金丸。应用上法必须针对具体病情,单用或数法合用,才能获效。
  对于泄泻,董老分为11种进行证治:寒湿泻用藿香正气散;湿热泻用葛根芩连汤;暑湿泻用六一散,可加玉枢丹;湿泻用胃苓汤;伤食泻用保和丸;脾虚泻用参苓白术散;虚寒泻用附子理中汤;肾泻用四神丸;痛泻用痛泻要方;滑泻用赤石脂禹余粮汤;久泻用补中益气汤。对症加减治疗,可获良好效果。
  他的验方“宁胃止痛胶囊”,药用枳实、槟榔、麦芽各30克,砂仁、白蔻仁、厚朴、党参各15克,香附20克,高良姜10克,制成胶囊剂内服。本方为香砂枳术丸合良附丸化裁组成,适于胃脘胀满,脘腹作痛,呃逆嗳气等证,有理气和胃、温中止痛之功。

类别:疾病诊治
| 评论(0) | 浏览(8)
 
【转】 心、肝、脾、肺、肾五脏解说
2011-02-13 18:50
心、肝、脾、肺、肾五脏解说+ 五脏六腑的作用
君主之官:心
  我们下棋的时候,不管是丢了车,还是丢了马,只要老帅还在,这棋就没输;但老帅被对方吃掉了,你的车马炮再多,也是输了。心在人体五脏中的地位就是棋盘中的老帅,因此《黄帝内经》称心为“君主之官”,掌管一身的气血运行。
  中医说心藏神,心的气血充盈,神得以涵养,那么人就头脑清楚、神思敏捷、睡眠香甜。反之,如果人记忆力下降,睡眠浅而多梦,那就表明心气、心血不够用了,要赶快补充。
  中医认为,大喜伤心。这就是说,过度惊喜会使心功能受损,比如范进中举就是大喜伤心的典型例子。
  心开窍于舌。中医通过观察舌的形态与色泽变化,还有语言表达的流利程度来判断心的功能状况。比如舍尖经常溃疡的人,就是心火旺;讲话时频繁出现断点,就是太疲劳了,心气虚弱不够用了;舌根下的静脉色泽紫黯而曲张,说明心血管多有动脉硬化。
  心火系统功能异常,常出现以下症状:心慌心悸、心前区疼、嘴唇指甲发青、口舌生疮、失眠多梦、神经衰弱、冠心病等。那么出现这些症状,中医有哪些好的办法呢?
  根据天人合一的五行养生文化,红枣、红椒、赤豆、樱桃、鸡鸭血、桂圆等红色的食品和呵(he)这个发音都与心相关,归属于心火系统,故能补心。清心火最佳的食物是莲子和苦瓜,他们都是苦味的,苦味入心经也归属于心火系统,能够清泻心火。日常生活中多发“呵(he)”这个音对心功能也有帮助。
  在身体内部我们可以通过敲心包经、摩内关、撞大陵、拍极泉的简易方法来推动心气、心血的运行。
  在众多的仙草中,活血化瘀治疗冠心病三七功效第一,灵芝有非常好的养心安神作用,石斛养心阴补心气效果最佳,安神助眠酸枣仁效力最强。由酸枣仁和灵芝配伍的睡宁胶囊可明显改善失眠多梦、神经衰弱;而心慌心悸、心律不齐、冠心病等人群,则适宜服用百通胶囊;作为补五脏气血的灵芝胶囊,则能明显调节心系功能异常而出现的各种症状。
  将军之官:肝
  《黄帝内经》把肝比喻为“将军之官”,用将军刚强急噪的性格来形容肝的生理特性。
  事实上,脾气急噪的人往往都是肝火旺。因此一个人发脾气时,你不要和他计较。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肝气过旺而化为火气,他是克制不住的。易怒的人,常会拍着桌子叫,他一定要把这股气发出来,心里才会好受,否则憋在心里会害病的。等到这个气散了,自然而然也就心平气和了。但是如果一个人老是发怒,轻则血压偏高,重则促使肝纤维化。三国时的周瑜大怒之下剑伤迸裂、倒地而亡,就是“大怒伤肝”的典型案例。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别人和自己,生活中保持心态平和对于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肝藏血,我们可以从指甲与眼睛的状况来判断肝血的盛衰。人手上的指甲是肝血盛衰的晴雨表,如果指甲比一般人要薄、脆、白,那就是肝血不足。肝开窍于目,如果眼睛经常干涩,易迎风流泪,就表明肝阴血不够。
  肝木系统功能异常,常会出现口苦、头晕目眩、眼干涩、目赤肿痛、两肋胀痛、烦躁易怒、肝病、血压高、血脂高、指甲干枯等症状。
  那么我们如何调养呢?酸味、青色、嘘(xu)这个发音都与肝相关,归属肝木系统。因此乌梅、醋、山查等酸味的食品,薄荷、芹菜等青色的食品,都是养肝佳品。此外菊花、洋葱、荔枝、木瓜、桃、鲤鱼等食物也是养肝食物的代表。生活中多发“嘘(xu)”这个音对肝功能也有帮助。
  很多人发怒时,会感觉两肋位置胀痛。这是由于肝经从两肋经过。在中医养生文化中,拍打两肋有助于肝经气血运行,是养肝简便易行的好方法。对于肝火旺的人,常拍打两肋或者胆经,有助于清泄肝火。
  在众多的养肝仙草中,枸杞益肝明目第一,灵芝保肝解毒最佳,天麻平肝阳功效最显。对于肝系统功能失衡的人群,服用百通胶囊,可以缓解肝风上炎引起的高血压,减轻口苦、头晕目眩等症状;使用枸杞胶囊在滋补肝肾的基础上,能够减轻眼干涩、目赤肿痛等症状;而对于长期饮酒,有脂肪肝、酒精肝的人群,则需多服用久宝纳豆胶囊。
  后天之本:脾胃
  中医所讲的脾,并不是西医解剖学中的脾脏,而是概括了胃、小肠、大肠等器官的综合功能(其余的心、肝、肺、肾四脏,也都不是西医解剖学所说的心脏、肝脏、肺脏、肾脏,而是指中医学中的心火系统、肝木系统、肺金系统、肾水系统)。
  脾在五行中属脾土系统,是人体气血的“生产工厂”,生理功能为“主运化”,就是将食物消化成为营养物质(也就是气血),并将其运送到全身各处。
  历代医家均非常重视脾胃的养生作用。《黄帝内经》指出:“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生气血。”这就是说脾胃是人体健康的“后天之本”,是五脏气血生化的源头。脾胃功能好坏与人的情志也有密切关系,过思则伤脾。比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之所以只活54岁就死了,就是因为他过于操劳、思虑过度造成不思饮食、脾胃衰弱,最终导致气血生成不足,撒手人寰。
  中医有一个了解人体气血盛衰状况的小窍门,就是观察口唇的色泽。因为脾开窍于口,口唇的色泽代表了气血的盛衰。如果口唇色泽苍白或者暗淡无色,就表明脾气不足,制造出的气血不足,这个人多半是气血亏虚。
  脾胃系统的异常,常表现为消化不良、食欲不振、食后腹胀、恶心、呕吐、打嗝、烧心、腹泻便秘、胃炎、胃肠溃疡等症状。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症状的有无,来判断脾胃功能是否良好。如果出现了这些症状,说明脾胃系统出了问题,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根据天人合一的五行养生文化,中医认为黄颜色、甘甜味、呼(hu)这个发音都与脾胃相关,归属于脾土系统,能够调养、补益脾胃之气。所以脾胃不好的人,适宜穿黄颜色的衣服,居室的颜色可多用黄色。饮食上应多吃黄色和有甘甜味的食品,如小米、番薯、玉米、南瓜、黄豆等都是滋养脾胃的佳品。日常生活中多发“呼(hu)”这个音对脾胃功能也有帮助。声音能治病,是不是太玄了呢?其实一点都不玄,中医的音韵养生与西医的音乐疗法有相似之处。《史记?乐书》中说: “音乐者,动荡血脉、流通精神。”可见声音的确能反映一个人的身体状况,也能够促进疾病康复。
  在我们身体里面也蕴藏着调养脾胃的力量。如民间就有“每天按摩足三里,等于吃只老母鸡”的说法,也就是说常拍足三里穴可以增强脾胃运化功能。除此之外,也可做腹式呼吸、摩腹部或者静蹲来强健脾胃系。
  在中药养生中,灵芝、人参、纳豆、白术、茯苓獐宝都是益气健脾的良药。经过高科技提取浓缩而成的中药保健品则更优于药材本身。如灵芝胶囊,通过调节五脏平衡而逐渐减轻消化不良、食后腹账、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促进胃炎、胃溃疡的修复;对于胃炎、胃溃疡症状明显者,则可选择胃康,来促进粘膜修复;小儿的脾胃系统较弱,常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现象,而影响到小儿的生长发育,服用入脾胃系的獐宝可明显改善上述症状;对于大多数女性来说,便秘经常是困扰生活的一大难题,由便秘带来的皮肤晦暗、色斑、失眠使女性更加痛苦,选择通宁或者长青纳豆胶囊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人体的宰相:肺
  《黄帝内经》说:“肺系一身之气,司呼吸、主皮毛,开窍于鼻。”因此,肺被称为人体的宰相,掌管生命的气机运行。
  悲伤会阻滞人体气机的运行,故过悲则伤肺。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整日郁郁寡欢、悲悲切切,最终因肺病而死,是大悲伤肺的典型例子。因此,我们应该保持乐观的心态,避免不必要的悲伤情绪,否则有害于肺。
  如果病邪犯肺,导致肺气宣降出入失调而不得解,常见以下症状出现:咳嗽、气短、咳血、易感冒、慢支、哮喘、鼻炎、慢性咽炎等。时间长了,气郁化火就会造成皮肤粗糙、痤疮等。
  按五行学说,白色、辛味、呬(xi 声同"细")这个发音都一与肺相关,归属于肺金系统。因此白色的银耳、百合、梨均是养肺阴之佳品;辛味的姜汁、洋葱、香菜等可开肺气,风寒感冒时服用最佳。生活中多发“呬(xi 声同"细")”这个音对肺功能也有帮助。
  在人体经络穴位中,迎香穴是治疗鼻炎的,常按摩这个位置,有效防止鼻炎;膻中穴是调理肺之气机的要穴,常敲打此处,对于多种肺部疾病均有良效。
  调养肺脏的仙草中,养肺阴枫斗第一;化橘红久咳必治,补肺气冬虫夏草最佳;灵芝功效最全,既能养肺气又能调理肺气。对于易感冒、咳嗽者和慢支、哮喘人群,可长期服用久润枫斗晶养肺阴而减轻呼吸系统症状。慢性咽炎人群适合服用以莲子、川贝母为主要成分的咽爽含片。由于肺主皮毛,患有家族性色斑的女性,通过调理肺气而减轻色素沉淀。
  先天之本:肾
  《黄帝内经》认为肾为“藏精之所,主骨生髓”,意即为生命的发动机,故古代医家又称肾为“先天之本”。
  肾藏精主生殖系统,如果生殖系统出现问题,比如说出现前列腺肥大,就说明肾的精气不足了,要赶快补充精气。
  老百姓常说“耳大有福”,背后的原理就是肾开窍于耳,肾气充足则耳大饱满、精力充沛,做事业自然拼劲十足、无往不利。曾国潘说“功名看气宇,事业看精神”即是此意。经常耳鸣或者听力下降的人,就是表明是肾气不够用了。
  什么是肾主骨呢?中医认为,人的骨骼强健与否,由肾精气盈亏所决定。骨质疏松的人要补养肾的精气,肾的精气足了,骨骼就强健有力了。
  人散步的时候会有很多生理反应,其中一个反应就是满口生津。这代表你的肾气、肾精得到补充了,因为在五行学说里面唾液归属于肾水。所以肾阴虚的人口里会经常干,缺少唾液,这就是肾精不足了。
  那么肾精气不足会出现哪些症状呢?常见的有腰膝酸软、手脚冷、体虚乏力、耳鸣、脱发、牙齿松动、骨质疏松、夜尿多、前列腺肥大、性功能减退、不孕不育、肾亏、更年期综合症。
  按照五行养生学说,黑色、咸味、吹(chui)这个发音均与肾相关,归属于肾水系统。咸味的海产品多补肾,以海参、海虾为代表;黑色的黑芝麻、黑小豆、乌鸡都是补肾佳品;另外猪腰子、核桃、韭菜也是补肾佳品。日常生活中多发“吹(chui)”这个音对肾功能也有帮助。
  腰为肾之府。中医认为腰膝酸软就是肾虚。经常转动腰,对肾就有好处,传统养生里面叫“晃龙”。太极拳或者气功站桩,都有一个要点叫松腰,就是通过松腰来调养肾气。在腰上有个要穴叫肾俞穴,经常拍打肾俞穴,对肾的精气有很好的调养作用。
  补肾仙草中,力量温和持久而不伤身的枸杞、玛咖为第一,对于肾气不足虫草最佳。元气藏于肾之间的命门,而灵芝大补元气,故久服灵芝可有效调养肾气。对于男性人群,可长期服用玛咖胶囊和枸杞胶囊,来补充肾气,提高体力、精力等。肾虚不只在男性常见,女性到了一定年龄也会同样发生,可服用枸杞胶囊来补充肾气,减轻腰膝酸软、手脚冷、耳鸣、眼花等症状。
五脏六腑的作用
五脏:心、肺、脾、肝、肾;       六腑:大肠、小肠、胃、胆、膀胱、三焦。     脏腑是化生精血津液,促进新陈代谢,维持人体机能活动的主要器官。分别来说,五脏是贮藏精气的(精气,指精血津液),六腑是主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传导和排泄的。因而脏以藏为主,腑以通为用。
     脏腑之间无论是脏与脏、腑与腑,还是脏与腑都是互相联系的。五脏与“五体”等组织以及“五官”、“七窍”等器官,也都有密切的联系。
五脏与五体的关系是:心主脉、肝主筋、脾主肌肉、肺主皮毛、肾主骨。
五脏与五宫七窍的关系:
是心开窍于舌、肝开窍于目、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和二阴(鼻、目和耳各有两个与口称为七窍,再加“前阴”与“后阴”二窍,又称九窍)。因为五脏与五体、五官七窍相关联,所以五脏的变化,常常反映到其所属的体表组织与孔窍。下面简介【脏与脏的关系】,【脏与腑的关系】:
【脏与脏间的关系】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的循环输送养料的,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宰,但必须有赖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的宗气,要贯注到心脉,才能畅通全身。2.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上的相对平衡,称为 “心肾相交”;如果肾阴不足,心火过盛,失去协调,称为<心肾不交>而出现健忘、失眠、心悸、遗精等症状。心与肾还有另一种生理病理关系?就是心阳和肾阳的相万:作用,相互促进。心的阳气足,表现着血液循环畅旺,如果肾的元阳衰微(命门火衰)叮以导致心m的不足;心阳不足,也可以影响肾阳的不足。3.心与肝:心为一身血液循环的中心,肝是贮藏血液的—…个重要肥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也就贮藏充盈,就可以营养筋脉,促进人体及四肢屈仲的五批活功。如果血液不足,损耗过度,以致血.亏肝虚,血不养筋,则出现筋‘绎痉浦,手足痔孪、抽搐等症状,这说明心血过耗,肝失所养造成的病理变化。4.心与脾:脾的运化功能,需要心阳的推动,而心血的生成,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相转输的水谷精微。另一方面,心主血而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很好的统摄血液;若脾阳虑衰,就要导致血不循经等疾病。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营弊,化生血液,如脾虚,彤响血的生成,则肝血不足,在临床上表现为头晕眼花,视物模糊等。肝胆帮助脾胃消化运输,这是一方面,但当肝气不调,也可导致肝脾不和,出现胁痛、腹胀、满闷不舒、厌食吞酸等症状。如肝气横逆,肝气犯脾,可5:U现腹痛、腹泄等症状,特别是脾虚的时候,更容易发生这种现象,所以有“见肝之病,知肝伶肿,当先实脾”的说法。6.脾与肺:肺气的强弱南·赖于水谷之‘天的供给,水谷之气与脾的远化是晓切相夫,故脾虚影响到肺时,常出现面色苍白、懒言、少食、消瘦、咳嗽、便溶等症状。治疗上常用“补脾益肺”的方法。又如慢性咳嗽的痰多而稀白,身倦气促,食欲不振等症状,病变虽在肺而病本在于脾,必须用健脾化痰的方法,才能奏效。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由此就可以体现脾与肺的关系。7.脾与肾: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运化作用。肾阳不足可致脾阳虚弱,运化失职,出现腹脓、消化不良、大便搐泄或浮肿、腹水等肾虚症状,治疗必须用健脾补肾的方法。8.肺与肝:肝火盛时可以灼肺,出现干咳或痰血、胸胁痛、易怒等症状,肝气上逆又可影响肺气失降,而见胸脂胀满不舒等。9. 肾与肝:肾藏精,肝得肾精的滋养,可维持肝脏的功能正常。如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就会引起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的疾病,如头昏眼花、耳鸣、肌肉跳动、肢体麻木、下胶无力等。常常是肝肾同治,采用滋肾养肝的方法而获得疗效。10. 肾与肺:(1)从水液代谢方面来说,肾的经脉上连于肺,管理三焦,腕磅上靠肺的通调,下靠肾的开合,中靠脾的运化,故肺、脾、肾三脏对全身水液代谢都有密切关系,一脏功能失职,均会使水液滞留而发生水肿。(2) 从气的关系来说,肺主呼吸而肾主纳气,二脏有协同维摊人身气机出入升降的功能。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传变。六腑是传导饮食物的器官,它们既分工又协作,共同完成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传导和排泄过程。如胆的疏泄胆汁,助胃化食;胃的受纳腐熟,消化水谷;小肠的承受吸收,分清泌浊;大肠的吸收水分和传导糟粕;膀腕贮存和排泄尿液;三焦是水液升降排泄的主要通道等等,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其中一腑功能失常,或发生病变,都足以影响饮食物的传化,所以说六腑是泻而不藏,以通为用。
脏腑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
                       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肮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1。心与小肠:经络相通,互为表里。心经有热可出现口舌糜烂。
                       苦心经移热于小肠,则可兼见小便短赤,尿道涩痛等症。2。肝与胆:胆寄于肝,脏腑相联,经络相通,构成表里。
                    胆汁来源于肝,若肝的疏泄失常,会影响到胆汁的正常排泄。
                    反之,胆汁的排泄失常,又会影响到肝。故肝胆症候往往
                     同时并见,如黄疽、胁痛、口苦、眩晕等。3.脾与胃:在特性上,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主升,胃主降。
            在生理功能上,胃为水谷之海,主消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运化。
            二者燥湿相济,升降协调,胃纳脾化,互相为用,构成了既对立又
            统一的矛盾运动,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转输的任务。           胃气以下行为顺,胃气和降,则水谷得以下行。脾气以上行为顺,
            脾气上升,精微物质得以上输。若胃气不降,反而上逆,易现呢逆、       呕吐等症。脾气不升,反而下陷,易现久泄、脱肛、子宫下脱等症。由于脾胃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在病理上互相影响,所以在临证时常脾胃并论,在治疗上多脾胃并治。4.肺与大肠:经络相连,互为表里。若肺气肃降,则大肠气机得以通畅,以发挥其传导功能。反之,若大肠保持其传导通畅,则肺气才能清肃下降。例如:肺气蛮滞,失其肃降之功,可能引起大肠传导阻滞,出现大便秘结。反之,大肠传导阻滞,又可引起肺肃降失常,出现气短咳喘等。又如:在治疗上肺有实热,可泻大肠,使热从大肠下泄。反之,大肠阻滞,又可宣通肺气,以疏利大肠的气机。5.肾与膀肮:经络相通,互为表里。在生理上一为水脏,一为水腑,共同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以肾为主)。肾阳蒸化,使水液下渗膀肮,膀肮又借肾阳的作用,通过自身的功能而排泄小便。在病理上,肾阳不足,可影响膀肮功能减弱而出现小便频数或遗尿;膀肮湿热,又可影响肾脏而出现腰痛、尿血等。6.心包与三焦:经络相通,互为表里。例如,临床上热病中的湿热合邪,稽留三焦,出现胸闷身重,尿少便塘,表示病在气分。如果未能制止其发展,温热病邪,便由气分入营分,由三焦内陷心包,而出现昏迷、谵语等症。脏腑相表里的理论,在针刺治疗上也具有实践意义:例如手太阴肺经的哮喘病,常配用手阳明经的合谷穴,足阳明胃经的胃皖南,常配用足太阴脾经的阴陵泉久等进行治疗,都收到满意的效果。这些都是根据脏腑表里经气相通的理论来运用的
类别:疾病诊治
| 评论(0) | 浏览(8)
 
【转】 脊神经分布及病变表
2011-02-11 17:40
脊神经分布及病变表
2008-10-06 20:04
脊神经分布及病变表

C1:头部、耳、鼻、脸、交感神经——{头(皮痛)、失眠、高血压、眼疾、记忆力减退、发烧、其它}
C2:耳、鼻、喉、舌、声带、口、眼——{鼻窦炎、过敏、眼疾、耳聋、失声、扁桃体腺炎、腮腺炎}
C3:咽、颊、肩、横隔膜、交感神经——{咽喉炎、肩酸痛或僵、呼吸困难、交感神经亢进}
C4:头部肌肉、臂、咽管——{头部肌肉痛、肩酸痛、臂无力、脸部血管压迫、咽管紧}
C5:食管、气管、手肘、颈部腺体——{气管炎、肘痛、食道不通、喉炎、嘶哑}
C6:甲状腺、颈肌肉、腕、大拇指——{甲状腺炎(癌)、副甲状腺炎、手腕酸痛、颈部僵硬}
C7:甲状腺、中指、肱肌——{指痛、甲状腺炎、副甲状腺炎、肱肌酸痛}
C8:心脏、气管、食管、指尖——{气管炎、灰指甲、食道不畅}
T1:心脏、气管、食道、肘部以下——{心脏病、大动脉炎、咳嗽、呼吸不畅、气喘、手腕疼痛}
T2:心脏、气管、食道——{心脏病、心肌炎、食道炎、心瓣膜炎、胸痛}
T3:肺、支气管、食管、胸腔——{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食道炎、胸膜炎、感冒}
T4:肺、支气管、食道、胸腔、胆囊——{肺炎、胸膜炎、胸痛、乳腺炎、胆囊疾病、带状疱疹}
T5:肝、脾、胃、太阳神经囊、血液——{肝炎(癌)、胆囊炎、脾肿大、胃(贲门)、炎、贫血、关节炎}
T6:胰、胃、胆——{胃(本体炎)、糖尿病、十二指肠炎}
T7:肾、胰、十二指肠——{胃(幽门)炎、糖尿病、十二指肠炎}
T8:小肠——{小肠炎、抵抗力减弱}
T9:小肠、肾上腺——{小肠炎、过敏症、荨麻诊、肾上腺炎}
T10:盲肠、肾脏、大肠——{阑尾炎、肾炎、血管硬化、倦怠}
T11:肾脏输尿管、大肠——{肾炎、大肠炎、性无能、肿瘤、丘疹、皮肤病}
T12:小肠、肾、淋巴系统、输卵管——{风湿、气胀、膀胱炎、不孕症、肾炎、尿频}
L1:大肠、输尿管、大腿、输卵管——{输尿管炎、便秘、腹泻、疝气、血尿、大腿痛}
L2;盲肠、卵巢、大腿、输卵管——{卵巢炎、阑尾炎、输卵管阻塞、子宫外孕、腹痛、静脉曲张}
L3:生殖器、子宫、膀胱、膝、大腿外侧——{膀胱炎、月经不调、流产、膝痛}
L4:前列腺、下腰、坐骨神经——{腰痛、坐骨神经痛、排尿痛}
L5:足、直肠、膀胱、子宫——{坐骨神经痛、痔疮、腿无力、足踝痛、膀胱炎}
S:直肠、肛门、臀、大腿后侧、前列腺——{前列腺炎、臀部痛、髋关节炎、性痛}
C:直肠、尾椎、肛门——{肛门炎症、尾骨痛、直肠炎、痔疮、肛门搔痒症}
类别:疾病诊治
| 评论(0) | 浏览(30)
 
【转】 秘传五行断病诀
2011-02-11 15:18
 
秘传五行断病诀
 
秘传五行断病篇
肝是血库养周身,人夸气血命难存,
人若败血难久长,气若断了是死人,肝经最怕血气攻,金若克木伤肝经,
肝痨气鼓是绝症,肝游气凝两肋疼,三焦火月攻心房,火来克金肺部伤,
肺经受克气吁短,肺若枯干一命亡,大口吐痰分寒热,痰中带血活不长,
肺热常攻两耳响,肺病最怕打干腔,心机属火怕水伤,水火相争分弱强,
心火大了神晕胀,神不守舍心发慌,心机梗塞难防备,心悸气短喘难当,
火攻上焦怕闹眼,心火过胜长疔疮,肾水最怕土来攻,寒火禁忌两相争,
肾经寒冷小腹胀,肾火上攻头准疼,腰腿酸痛肾寒冷,五淋白浊病不轻,
妇女肾寒多白滞,肾火过盛血紫红,五脏脾胃站中央,木若来克脾胃伤,
脾胃软了难化谷,腹有积聚怕抉染,男子抉染不久长,好抉见闰王,
疳痨气固闰王客,腹横玉带扶良,阴阳八卦奎九宫,金木水火土五行,
人有生老病死苦,五脏六腑疾病生,心肝脾肺肾上找,表里虚实察病情。
定住关脉看寸尺,扶沉尺数分个清。人凭大脉树凭根,阴阳八法把病分,
肝水肾水土脾胃,火主心经肺属金,哪宫受克哪脏病,生克制化找原因,
阳主实火为热症,寒冷虚痨病属阴,寒火相争六脉迟,脾胃不和气至虚,
两胁膨胀常呕吐,虚火上攻头发迷,肝经属木肺属金,痞闷胀饱常恶心,
腹内起赴两块病,一块竖着一块横竖,竖着上串发胀饱,横的下串腰腿疼,
月信不准主寒性,赤白带下病不轻,晚上睡不实,虚惊怪异作恶梦,
不是低处走就是高处跳,不是走孤坟就是走孤庙,
死的活的常梦到,别人作梦梦山梦水,
你作梦梦见神和鬼,醒了身上出冷汗,
心跳多半天,病魔的精神失常,
自认为医药无效,一付见轻,二付见重,三付归旧原。
 
残疾篇
 
三合火局正发旺,脓血之病在身中,
冬生无火下寒火,腰疼腿酸是寒风,丙丁克害庚金位,大肠肺上把病生,
旺土见火眼疾病,四木火旺脑神经,丙丁二火正发旺,不出聋哑长毒钉,
亥子二水加巳午,眼目之疾火上冲,寅申年月有冲破,盲人聋哑过一生,
四柱之中多亥子,小肠患气病一宗,刑多总有伤残症,丁午多者秃双生,
女逢卯酉损儿女,坠胎克子苦伶仃,羊刃层层最不利,盲人聋哑如中风,
伤官层层有灾难,杂灾疾病在身中,四土相刑防聋哑,卯酉相冲瘫疾生,
病在柱中病难好,病在运中有缓生,时来运转减灾难,运败时衰病加增。
金则凶死病颠逛,痨虫攻你肺经伤,六畜难养失财患,躲开牢房进病房,
木则临危身悬空,四肢麻木怕中见,肝脏受病胸腹满,六畜肥胖人太平,
水则漂流多种情,愿在外边作营生,因为体虚汇河丧,下病肾寒腰腿疼,
火则三焦把心攻,烈火燃烧尸无踪,阳症伤寒逛延语,少阴头痛二月红,
阴土小吉喜非常,病人再重也无妨,土则啸崖墙下倒,外科家鬼与亡良,
空土属阴望门妨,老阴少女闹家堂,虚惊怪异作恶梦,痰汛攻心闹颠狂,
二鼠盘仓有吃喝,二牛卧槽婚姻有曲折,二虎相争必有一伤,二马盘纲富贵命,
人占三个午不当官,定受苦,二猴赶山忙碌一生,二鸡卧架有吃喝,
二犬口舌多、二猪有福无情,巳冲亥劳碌一生。
 
来源:jinzclov 网易的日志
类别:疾病诊治
| 评论(0) | 浏览(560)
 
【转】 温胆汤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
2011-02-10 20:58
疗法提供:竹溪县中医院 雷兆明治疗方法:
西医治疗:多潘立酮10mg,每日3次,餐前服;雷尼替丁300mg,睡前30分钟;硫糖铝1g,每日3次,于饭前30分钟口服。有胆囊炎、胆石症者加服丙谷胺0.4g,每日4次。
中医治疗:用自拟温胆汤加味。基本药物组成:茯苓12g,清半夏9g,柴胡9g,枳壳9g,焦山楂15g,黄连6g,丹参15g,甘草6g。
随证加减:
有胆囊结石者加金钱草30g,海金沙15g,蒲公英15g;有巩膜黄染、小便短赤者加茵陈15g,虎杖12g,竹茹12g,焦山栀9g;上腹部疼痛明显者加川楝子12g,延胡索12g,旋复花12g,代赭石15g,党参9g,白术9g,白芍9g;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饭后温服。2周为1个疗程,
胆汁反流性胃炎属中医学“胃脘痛”、“呕吐”等范畴,其主要病机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为脾胃亏虚、升降失常,标实为郁热上逆、湿热内蕴、胃络瘀阻。早期多肝胆失于疏泄,脾胃升降失常,胆胃气逆。正如古人曰:“木气郁塞,而胆病上逆;木气横侵,土被其贼,脾不能升而胃不能降”。
肝失疏泄,胆汁不入肠中助脾运化反上逆于胃而出现胃脘胀痛或攻窜胁背,嗳气频作、恶心呕吐、胃灼热感、嘈杂泛酸等肝胃不和之症。久病必虚,升清降浊失常,渐见脘腹痞闷,纳呆少食,便溏,乏力等脾胃虚弱之象。在治疗上除了进行对症处理外,更重要的是针对原发病和诱发因素进行治疗,标本兼治。
中药温胆汤具有健脾理气、和胃降逆、燥湿化滞的功效,对症加味后又能清热解毒、利胆排石、活血止痛;硫糖铝是一种硫酸化的蔗糖,氢氧化铝能中和胃酸,而硫酸化蔗糖则能抑制胃蛋白酶的活性;多潘立酮是消化道动力药,可增加食管下部括约肌张力,防止胃食管反流,增加胃蠕动,促进胃排空,协调胃与十二指肠运动,抑制恶心、呕吐,并能有效地防止胆汁反流,不影响胃液分泌。
雷尼替丁为H2 受体拮抗剂,能选择性降低基础和刺激后的胃酸分泌,减少反流。丙谷胺为促胃液素受体拮抗剂可对抗胃泌素,使胃酸分泌减少,还可抑制胆囊收缩素及改变胆汁成分。
类别:疾病诊治
| 评论(0) | 浏览(18)
 
【转】 经网友们的提醒,关于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特作几点补充。
2011-02-10 20:56
在此首先特别感谢朋友们的支持和鼓励!<?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一.            应该这样说,先有幽门松弛(幽门开关失灵)后有胆汁反流。这是一条定律,如果胃的收缩力大、内压力大、幽门又不松弛,那么胆汁怎么能进入胃中去呢?!
二.            那么可以这样肯定,是先有胃病或者说是(急、慢性)胃炎,后才发展致胆汁反流入胃的,先后病的层次要分清。
三.            在生理学上有这样的描述:迷走神经兴奋,促胃液素和胃动素等可使胃蠕动增强。而交感神经兴奋,促胰液素和抑胃肽等则使胃蠕动减弱。此段表明胃的功能强弱与胃的内环境改变有一定的关系。
四.            胃运动:这里有胃的紧张性收缩的描述:胃经常处于微弱的持续收缩状态。它既维持胃的形态位置,又使胃内有一定的压力,从而有助于胃内消化。假如胃的紧张性收缩降低过度的话,会引起胃下垂或胃扩张,导致消化功能障碍。
五.            胃内酸碱度的改变能使消化食物的功能改变。消化不良表现为进食后持续性上腹部饱胀不适感或疼痛,常伴有其它的症状出现如嗳气、反酸、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等,这些症状都和胃的功能下降、食物停滞有关,与胃的内环境改变有一定的关系。首先谈谈酸和碱,我们人类的胃液本身就是酸性PH值是0.9-1.5之间,酸是起收缩作用的,包括食物在内,而肠道是碱性,起发酵分解作用,也就是说碱性发酵会产生气体,这一点我们在看白案师付做大馍、肉包子就能证明,都是用碱来发面的,不然大馍发不起来。而从另一方面又能证明酸性是起收缩作用的,春天耕牛吃了过多的紫云英(一种做肥料用的植物)后由于大量的含水青饲料在胃内发酵产生大量的气体后如不及时抢救因为胀气往往就会将牛活活胀死,那么解救办法就是用几瓶陈醋灌入牛胃来抑制发酵的。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六.            胆汁反流难道就完全是胆汁吗?!我看未必,为什么这样说?有根据吗?当然有,朋友们想想看,这里我要把生理学上的一段文字摘录于此:胆总管长4-8厘米,直径0.6-0.8厘米。在进入十二指肠降部的后内侧壁,在此与胰管汇合。形成略膨大的总管称肝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那么讲到这里就明白一件事,那就是在此的液体不仅仅是胆汁,而且还有胰液,而胰液对人的器官侵蚀性最大,难道在此胰液就不反流,偏偏胆汁反流,所以确切地说应该是胆胰液同时反流才对。
七.           就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来作一个比较,慢性胃炎大多呈现消化不良状态,即腹胀等等。而消化性溃疡则相反,往往消化机能亢进,所以有饥饿痛。而有许多的慢性胃炎是不知道饿,这当然与炎症有关系,溃疡病灶是局部的,而慢性胃炎往往是大面积的病灶,要知道胃部本身分泌的胃液是靠胃的细胞分泌的,然而大部分的炎症能不影响到胃液的分泌吗?再者胃分泌的胃液成分多种多样,它的液体本身一是一种平衡,局部炎症则破坏了这种平衡胃能正常吗?
八.            就治疗而言:我在上篇中已经说过一些,在此在谈的详细一些。慢性胃炎在先,幽门松弛在后,局部炎症不清除,幽门的开合不恢复正常,又怎么能好得了,但一般人有了慢性胃炎或多或少有点胃下垂,由于是慢性,这就是说好得也慢,再加上一拖就是几年,大部分人又有能量不足和贫血的症状同时存在,这纯从慢性胃炎的角度去治疗这种病是可想而知效果不会好的,大家知道:一个贫血的病人如果哪个地方有毛病是很难好的,道理很简单,因为人体的任何部位修复都依靠血液运送养料来进行的,你的血液不足又怎能进行呢,就象一个人做重体力劳动,如果饭吃不饱还有力气去干重体力活吗?道理是相同的。这就是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来治疾病,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说句老实话,一个医生要是不懂道理去把一个复杂的病想治好可就难了。有人说治胃用抑制胃酸的药物来治疗,因为疾病的发展每个人都不可能一样,如果某人胃酸过多当然要用制酸药,而有的胃动力不够当然要用胃动力药,这只是对症疗法,并不能根本治疗,如有胃下垂的话,中医方剂中的补中益气汤效果很好!贫血归脾汤也很好,但肌注西药补血更快,又不伤胃,是很不错的选择。另外最要紧的是晚上不能平躺,这在冬天不好办,春暖花开之时是最好,当然要病人象和尚打坐那样是办不到,但靠着睡一段时间还是能接受的。这样胆汁就不可能再流到胃里去了,也就不会给胃的痊愈带来麻烦。不知道有这种病的人有没有这种体会,就是早上起床时胃的症状重,口苦的很厉害。这不足以证明是晚上睡觉平躺后胆汁流入胃的结果吗?但另一方面更要注意的是病人如果你想病尽快好的话,一定要放下思想包袱,否则神仙也救不了你,任何疾病都是一样,思想乐观病就好得快。我在新浪有位年仅二十三四岁的网友她告诉我说此病已两三年了,到处治不好,我想她的精神已经比病更严重一些。悲观失望,与医生不无关系吧!

(3) [路志正调理脾胃12法]路志正调理脾胃法特点


『最受欢迎的中医公众号
       最具人气的中医公众号』
致力于中医尤其是中医民间的成长和传承
每天陪伴中医人成长
第 439 期
作者:郭世岳  
河南省滑县中医院
编辑 / 许奇 ⊙ 校对 / 许红
I导读:十人九胃病,脾胃之病高发,今天就来介绍一下大师路志正治疗脾胃的经验。
长篇中医小说《中医冰无双》上篇之《太白古墓》(点击自动跳转阅读)可在历史文章中浏览查看。
关注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qhmjcc),享受健康快乐阅读。
侍诊国医大师路志正,总结其调理脾胃法的特点如下。
调理脾胃注重升降调畅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以升为主,胃以降为和。脾升胃降,纳运正常,共同完成水谷精微的消化吸收,化生气血,充养机体以为后天之本。脾胃升降失和,化源不足则诸病生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 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路老调理脾胃注重升降调畅,升脾除湿,善用苍术、白术、葛根、羌活、防风、升麻、柴胡、荷叶梗等类以升脾之阳气。和降胃气喜用杏仁、杷叶、竹茹、苏子梗、厚朴花之属,并少加大黄以冀通降胃气。
燥润相合以助脾胃之特性
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可运化水湿,脾气健运则“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路老调理脾胃,时时顾及脾胃燥润之特性。健脾化湿用太子参、白术、山药、扁豆、云苓、砂仁、白豆蔻、藿香梗、芦根、茵陈等。忌用辛香燥烈之品,以防耗伤胃阴。益养胃阴多用西洋参、石斛、沙参、玉竹、麦冬、白芍、乌梅等甘平、甘寒之品和酸甘化阴之法,慎用阴柔之品而滞碍脾胃。
化湿当利肺气,健脾亦重三焦调畅
肺居上焦,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脾居中州,主运化水谷精微;肾属下焦,主化气行水。“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三焦调畅,肺、脾、肾功能正常,则气化水行,湿邪无从化生。温病大家吴鞠通制三仁汤,用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宣上、畅中、渗下而治湿温初起。路老健脾化湿,倡化湿当利肺气,多用杏仁、薏仁、杷叶以宣畅肺气;滑石、甘草淡渗利湿。
    
体会
总之,路老调理脾胃在《内经》“人以胃气为本”思想的指导下,无论外感内伤,临证均注重后天脾胃的调养,遵张仲景“保胃气,顾津液”之旨,善于运用桂枝汤、小柴胡汤、建中汤、五泻心汤加减,调理脾胃;取东垣、叶桂诸家之长,益气健脾,升阳除湿,甘寒养胃,实开后世调理脾胃之先河。临床运用多有佳效。【岐黄民间传承(微信公众号:qhmjcc)编校发表】
I 来源出处: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报》2011 年10月28日。I 版权声明: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I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咨询合作:微信号:lianshangpuying。
I 注意警示:本文内容仅为普及中医知识,不做为处方,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辩证使用。

本文来源:https://www.shanpow.com/rc/293580/

《路志正调理脾胃12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阅读
  • 饮食健康主题班会演讲稿精选6篇 饮食健康主题班会演讲稿精选6篇
  • 饮食健康演讲稿范文(精选六篇) 饮食健康演讲稿范文(精选六篇)
  • 饮食健康演讲稿内容范文四篇 饮食健康演讲稿内容范文四篇
  • 饮食健康安全演讲稿集合5篇 饮食健康安全演讲稿集合5篇
  • 饮食健康安全主题演讲稿范文汇总四篇 饮食健康安全主题演讲稿范文汇总四篇
  • 2023饮食健康安全演讲稿集合4篇 2023饮食健康安全演讲稿集合4篇
  • 饮食健康计划书春节的饮食健康常识有哪些集合5篇 饮食健康计划书春节的饮食健康常识有哪些集合5篇
  • 饮食健康的演讲稿夏季饮食健康小常识范文(精选五篇) 饮食健康的演讲稿夏季饮食健康小常识范文(精选五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