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吹角连营


辛弃疾 2019-09-10 21:02:31 辛弃疾
[摘要]梦回吹角连营篇一: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译文]    醉意中把灯拔亮把玩宝剑,一梦醒来军营中号角响成一片。[出典]   辛弃疾   《破阵子》注:1、《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www.shanpow.com--辛弃疾】

梦回吹角连营篇一: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译文]    醉意中把灯拔亮把玩宝剑,一梦醒来军营中号角响成一片。
      [出典]   辛弃疾   《破阵子》
     注:
     1、《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2、注释:
  陈同甫:陈亮12世纪,字同甫(又做同父),辛弃疾的好友。富有才华,坚持抗金,终生未仕。为南宋豪放词派的重要词人。
  ①破阵子:词牌名。题目是《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②挑(tiǎo)灯:把油灯的芯挑一下,使它明亮。
  ③梦回:梦醒。吹角:军队中吹号角。连营:连接成片的军营。
  ④“八百里”句:指部队驻扎的范围。一说指牛,有一头骏牛,名叫“八百里驳(bò)”。《晋书 王济传》和《世说新语 汰侈》麾(huī)下:帅旗下面,此处泛指兵营。麾,古代指军队的旗帜。炙(zhì):烤熟的肉。
  ⑤麾(huī)下:指部下。麾,军旗。
  ⑥五十弦:古代有一种瑟有五十根弦。词中泛指军乐合奏的各种乐器。翻:演奏。塞外声,反映边塞征战的乐曲。
  ⑦的(di)[四声或二声]卢:一种烈性快马。相传三国时刘备被人追赶,骑“的卢马”一跃三丈过河,脱离险境。
  ⑧霹雳(pī lì):响声巨大的强烈雷电。
  ⑨了(liǎo)却:完成。天下事:指收复中原。
  ⑩可怜白发生:感叹的悲壮语,头发都白了,还没能实现平生的壮志。
 
    3、译文1: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响彻号角声的军营。军营将士都能分到犒劳的烤牛肉,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一心想完成替君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搏得天下生前死后的美名。只可惜已成了白发人!
       译文2:
       醉意中把灯拨亮抽出宝剑细看,一梦醒来营房里号角响成一片。官兵们都分到了将军奖给部下的烧肉,各种乐器齐把边疆的歌曲演奏。秋高马肥的季节,战场正在阅兵。 烈马奔驰好似的卢马一样飞快,箭发弦动响声如同劈雷一般。替君主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争取生前死后都留下为国立功的勋名。可惜的是而今我已白发斑斑不能报效朝庭。
     4、辛弃疾生平事迹见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5、这是辛弃疾寄给陈亮(字同甫)的一首词。陈亮是一位爱国志士,一生坚持抗金的主张,他是辛弃疾政治上、学术上的好友。他一生不得志,五十多岁才状元及第,第二年就死了。他俩同是被南宋统治集团所排斥、打击的人物。宋淳熙十五年,陈亮与辛弃疾曾经在江西鹅湖商量恢复大计,但是后来他们的计划全都落空了。这首词可能是这次约会前后的作品。
  这词全首都写军中生活,也可以说是写想象中的抗金军队中的生活。上片描写在一个秋天的早晨沙场上点兵时的壮盛场面。开头两句写军营里的夜与晓,“醉里挑灯看剑”一句有三层意思:“看剑”表示雄心,“挑灯”点出时间,醉里还挑灯看剑是写念念不忘报国。次句“梦回吹角连营”,写拂晓醒来时听见各个军营接连响起雄壮的号角声。上句是看,此句是闻。接下三句写兵士们的宴饮、娱乐生活和阅兵场面,词的境界逐渐伸展、扩大。“八百里分麾下炙”,八百里炙是指烤牛肉。《晋书》载:王顗有牛名八百里,常莹其蹄角,王济与王顗赌射得胜,命左右探牛心作炙。“麾”是军旗。全句的意思是:兵士们在军旗下面分吃烤熟的牛肉。“五十弦翻塞外声”,指各种乐器合奏出雄壮悲凉的军歌。古代的瑟有五十弦。李商隐诗:“锦瑟无端五十弦。”这词里的“五十弦”,当泛指合奏的各种乐器。“翻”,指演奏。“塞外声”,指雄壮悲凉的军歌。
 
  下片写投入战斗的惊险场面:“马作的卢飞快”,“的卢”,骏马名。相传三国刘备在荆州遇厄,的卢马载着他一跃三丈,越过檀溪(《三国志·先主传》引《世说》)。“作”,作“如”解。“弓如霹雳弦惊”,比喻射箭时弓弦的响声如雷震。“了却君王天下事”两句,描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神情。“天下事”指收复中原。收复中原,不仅是君王的事,也是人民共同关心的大事。末句一结,却转到在南宋统治集团的压抑下,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无从实现的悲愤。这一转折,使上面所写的愿望全部成为幻想,全部落空。
 
  这首词题是“壮词”,前面九句的确可称得上是壮词,但是最后一句使全首词的感情起了变化,使全首词成为悲壮的而不是雄壮的。前面九句是兴高采烈、雄姿英发的。最后一句写出了现实与理想的大矛盾,理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幻灭。这是辛弃疾一生政治身世的悲愤,也同样是陈亮的悲愤。
 
  辛弃疾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宗师。在这首词中表现的艺术风格有两方面:一是内容感情的雄壮,它的声调、色彩与婉约派的作品完全不同。二是他这首词结构布局的奇变。一般词分片的作法,大抵是上下片分别写景和抒情,这个词调依谱式应在“沙场秋点兵”句分片。而这首词却把两片内容紧密连在一起,过变不变(过变是第二片的开头)。依它的文义看,这首词的前九句为一意,末了“可怜白发生”一句另为一意。全首词到末了才来一个大转折,并且一转折即结束,文笔很是矫健有力。前九句写军容写雄心都是想象之辞。末句却是现实情况,以末了一句否定了前面的九句,以末了五字否定前面的几十个字。前九句写的酣恣淋漓,正为加重末五字失望之情。这样的结构不但宋词中少有,在古代诗文中也很少见。这种艺术手法也正表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他的独创精神。但是辛弃疾运用这样的艺术手法,不是故意卖弄技巧、追求新奇,这种表达手法正密切结合他的生活感情、政治遭遇。由于他的恢复大志难以实现,心头百感喷薄而出,便自然打破了形式上的常规,这决不是一般只讲究文学形式的作家所能做到的。(夏承焘)
 
 
 
       6、李白有首叫《越中览古》的诗。诗中写道:“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好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这首七言诗中,有三句写到越王勾践的强盛,最后一句才点出越国的衰败景象,虽然表达的感情显然不同,但在谋篇布局方面又有相似之处。词以两个二、二、二的对句开头,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表现了多层情意。第一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意味无穷。为什么要吃酒,而且吃“醉”?既“醉”之后,为什么不去睡觉,而要“挑灯”?“挑”亮了“灯”,为什么不干别的,偏偏抽出宝剑,映着灯光看了又看……?这一连串问题,只要细读全词,就可能作出应有的回答,因而不必说明。“此时无声胜有声”。用什么样的“说明”还能比这无言的动作更有力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呢?  “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吃“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翻来覆去,总算睡着了。而刚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梦”了些什么,也没有明说,却迅速地换上新的镜头:“梦回吹角连营”。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这号角声,多么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啊!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  三、四两句,可以不讲对仗,词人也用了偶句。  偶句太多,容易显得呆板;可是在这里恰恰相反。两个对仗极工、而又极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齐的队伍。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这个“秋”字下得多好!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按谱式,《破阵子》是由句法、平仄、韵脚完全相同的两“片”构成的。后片的起头,叫做“过片”,一般的写法是:既要和前片有联系,又要“换意”,从而显示出这是另一段落,形成“岭断云连”的境界。
 
 
  辛弃疾却往往突破这种限制,《虞美人。别茂嘉十二弟》如此,这首《破阵子》也是如此。“沙场秋点兵”之后,大气磅礴,直贯后片“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虽没作更多的描写,但从“的卢马”的飞驰和“霹雳弦”的巨响中,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画面: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这是一场反击战。那将军是爱国的,但也是追求功名的。一战获胜,功成名就,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岂不壮哉!  如果到此为止,那真够得上“壮词”。然而在那个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时代,并没有产生真正“壮词”的条件,以上所写,不过是词人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已。词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化身为词里的将军,刚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现实,沉痛地慨叹道:“可怜白发生!”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想到自己徒有凌云壮志,而“报国欲死无战场”(借用陆游《陇头水》诗句),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只能在“梦”中驰逐沙场,快意一时。……这处境,的确是“悲哀”的。然而又有谁“可怜”他呢?于是,他写了这首“壮词”,寄给处境同样“可怜”的陈同甫。  同甫是陈亮的字。学者称为龙川先生。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自称能够“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他先后写了《中兴五论》和《上孝宗皇帝书》,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冬天,他到上饶访辛弃疾,留十日。别后辛弃疾写《虞美人》词寄他,他和了一首;以后又用同一词牌反复唱和。这首《破阵子》大约也是这一时期写的。  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这反差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由此可见,极其豪放的词,同时也可以写得极其含蓄,只不过和婉约派的含蓄不同罢了。  这首词在声调方面有一点值得注意。《破阵子》上下两片各有两个六字句,都是平仄互对的,即上句为“仄仄平平仄仄”,下句为“平平仄仄平平”,这就构成了和谐的、舒缓的音节。上下片各有两个七字句,却不是平仄互对,而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就构成了拗怒的、激越的音节。和谐与拗怒,舒缓与激越,形成了矛盾统一。作者很好地运用了这种矛盾统一的声调,恰当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变化和梦想中的战斗准备、战斗进行、战斗胜利等许多场面的转换,收到了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这首词在布局方面也有一点值得注意。“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泪。这种陡然下落,同时也嘎然而止的写法,如果运用得好,往往因其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7、辛弃疾的这首投赠之作自称“壮词”,全篇以“壮”语贯穿始终。作者根据他三十年前抗金的战斗经历和他矢志恢复中原的理想,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在词里描绘了一个幻想中雄壮兵营生活画面。首句“醉里挑灯看剑”形象地显示出杀敌的壮志。“梦回”以后,写绵延的兵营中响起了号角声,军乐声、战旗飘扬,兵士饱餐,这一切有声有色地描绘了沙场点兵的壮盛军容。下片“马作的卢飞快”两句写自己希望能够驰骋沙场,冲锋陷阵。想象着实现“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壮志。然而现实却是“可怜白发生”,为壮志难酬表示极大的愤慨。前九句写得酣畅淋漓,反衬了这一句的分量,正是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有力批判。
 
 
 
       8、回望八百多年前,一个已经不再年轻的男人,他夜夜难眠,为了排遣心中的苦闷,只得借酒消愁,希望凭着酒精的麻醉暂时忘记烦恼,谁知酒醉后,他并没有去睡觉,而是拿出了那把曾伴自己驰骋疆场的宝剑,他拂去了上面的灰尘,已经有多久没有用它了啊?谁知以后还会不会再用得上呢?他走到灯前,将灯挑得更亮一些,抚摸着那寒光闪闪的宝剑,一寸寸地欣赏着它,不知不觉,剑身中竟映出了金戈铁马的场景,那位身着盔甲英姿飒爽的将军不正是自己吗?激昂的号角盘旋在营地上空,他将大块的烤牛肉分给部下,塞外特有的乐器演奏着塞外特有的音乐,那正是秋高气爽的时节,兵强马壮,粗犷而荒凉的大漠上,军容却极为严肃整齐。瞬间,万马奔腾,万箭齐发,沉寂的沙场开始沸腾,昏天暗地的厮杀过后是凯歌高奏。那将军横刀跃马,俯视着一切,他壮志已酬,功成名就。那是多少读书人的梦想啊!而他实现了,是的,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可就在那一刻,剑身上的影像突然全部消失,它只在深夜中泛着寒光,里面映着一个人的影子,两鬓斑白,那不正是自己吗?原来,刚才的一切都是梦境,自己做的梦。梦境和现实的巨大落差,让他坠入痛苦的深渊中,一个已经两鬓斑白的人,还有多少时光用来挥霍,还有多少机会建功立业。是啊,可怜白发生,有什么办法呢?人生的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头白之时仍壮志未酬,犹如那尚未点燃的烟花便被水浇灭。那是如何的悲凉啊!       这个有着中国文人式痛苦的人便是辛弃疾,那时,他被罢官赋闲在家,一待就是十年,眼看着华发上头,前途仍是一片渺茫,他在一次酒醉之后,便写下了这千古绝唱。
 
 
 
     9、说到醉的境界,我最先想到的是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词句。      在这首词的醉里,是作者心里所念的梦绕魂牵,感叹空怀报国之志;醉里挑灯,酒入豪肠,醉眼乜斜,诉说着长夜难眠;醉里挑灯看剑,灯火里泼喇喇掣出长剑,豪情万丈,血性冲天,看的是一杖雄心。于是,我向往“马作的卢飞快”的驰骋,我欣赏“壮岁旌旗拥万夫”的豪气,我喝彩“汉箭朝飞金仆姑”的快意恩仇,我更崇敬“醉里挑灯看剑”的英雄!         在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的和平年代里,远离了那八百年前的八百里连营,虎帐已逝,柳营更远。夜谈兵事的红烛,已幻化成闪烁的五彩霓虹,环绕梦际的连营号角,已幻化为KTV量贩式与组合音响掩护下的阵阵嘶哑与喧闹。繁华都市的醉里挑灯者,告别了荒城古道与烽火边城,走进了醉里挑灯看人生的现实中。在这个灯红酒绿的时代,在物欲横流的年代,高脚杯里斟满琥珀色的液体,霓虹灯闪烁的都市大街上,踉跄着无数的醉步。醉后的酣睡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酒,让多少人留在了今宵酒醒何处的梦里?又让多少人做了醉里挑灯看人生的挑灯者?         醉里挑灯。醉,让人产生幻觉。醉,让人热血沸腾。蹒跚寻觅,回溯生命之源,当岁月沉淀着记忆,当一切归于平静的时候,于夜深人静时,看眼前的偏安处境,想起往昔的峥嵘岁月。记忆的碎片,漂染着浮光流彩的情愫,如晚霞朝露,飞逝而来,又飞逝而去,直让迷蒙的醉眼欲加朦胧。未见风过留痕,只闻雨落有声,我便于“殷勤花下同携手,更尽怀中酒”的醉的清醒中,省悟一个人生的真谛,醉里挑灯细思人生,真是:从从容容一杯酒,平平淡淡一杯茶。转瞬间,人生就融入这杯盏之中了。        生命是一首歌,正跳动着一个个动听的音符。四十年的人生经历,可不可以累积成桑田?如果不能,那么,如水的日子再过个一甲子,是不是就可以刻划成沧海?于是,明白了醉里挑灯,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醉。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尘世中,清醒地挑一盏“醉”的明灯,看人生的“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对联写的是自然变幻多姿的景色,海水与浮云,也暗示着人生的海潮涨落,浮云长消。一副对联寓意深刻地告诉人们,用醉里挑灯的清醒,淡看凡俗人生的繁荣与荒凉,繁华与萧条。
 
 
       醉里挑灯,笑看人生。对于久经岁月风霜历练的人来说,于和乐、悠闲、广远,其乐融融的境界中,看人生长路,观岁月风烟,是一种人生的境界,是一种人生的超越,是一种人生的睿智,是一种人生的尺度。在深远又高邈的人生哲学中,对于有着人生丰富阅历的人来说,是在享受醉意中的人生,是在体验醉意中的真理。如此的醉意中,看到的是马不是鹿,看到的是桑不是槐!看得清清楚楚,看得明明白白,看得真真切切……          天穹,静静地安睡,轻风和煦,细雨绵绵。把灯又点亮了一些,闲闲的看着书,悠悠的品着酒,独自追求一种“我欲醉眠君却去,明朝有意抱琴来”的随意。此刻,我在酒精里释放自己潮湿的魂魄,于微醺的双眸里,于洒脱自如的随意中,于与人为善的和谐中,于不卑不亢的微笑里,醉里挑灯,笑看人生。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际云卷云舒。(文清   八斗文学)(http://www.8dou.net)  
 
        10、唐以后,剑多了点文气,文人雅士多喜欢佩剑而行,其后剑与诗、酒并提。   “看剑引杯长”、“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淡淡的酒气与酸儒气在修长的剑身上轻飘。       美人如玉剑如虹,甚至,我们可以嗅到脂粉的香气……       然后宋朝的辛弃疾慷慨激昂的一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将无数男儿热血涌上剑身,剑光中,我们又可看到剑创初期征战战场的风采,却尽脱妖气,只现神勇。
 
    11、是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的江南游子么?是恨古人不知你为狂人么?是不啼清泪长啼血的悲鸟么?
        在那个崇尚享乐的年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吟花弄月,卖弄诗文罢了,而你偏要独上高楼,“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一边是“斜阳正在,烟雨断肠处”,另一边却是“宝马雕车香满路”,而你执意要做灯火阑珊处的伊人。
        你痛斥,“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黄土”;你彷徨,“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你期待,“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我多想跨越千年时空,共你醉明月。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译文]    替君主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争取生前死后都留下为国立功的勋名。可惜的是而今我已白发斑斑不能报效朝庭。
     [出典]   辛弃疾   《破阵子》
      注:
   1、《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2、注释:
  陈同甫:陈亮12世纪,字同甫(又做同父),辛弃疾的好友。富有才华,坚持抗金,终生未仕。为南宋豪放词派的重要词人。
  ①破阵子:词牌名。题目是《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②挑(tiǎo)灯:把油灯的芯挑一下,使它明亮。
  ③梦回:梦醒。吹角:军队中吹号角。连营:连接成片的军营。
  ④“八百里”句:指部队驻扎的范围。一说指牛,有一头骏牛,名叫“八百里驳(bò)”。《晋书 王济传》和《世说新语 汰侈》麾(huī)下:帅旗下面,此处泛指兵营。麾,古代指军队的旗帜。炙(zhì):烤熟的肉。
  ⑤麾(huī)下:指部下。麾,军旗。
  ⑥五十弦:古代有一种瑟有五十根弦。词中泛指军乐合奏的各种乐器。翻:演奏。塞外声,反映边塞征战的乐曲。
  ⑦的(di)[四声或二声]卢:一种烈性快马。相传三国时刘备被人追赶,骑“的卢马”一跃三丈过河,脱离险境。
  ⑧霹雳(pī lì):响声巨大的强烈雷电。
  ⑨了(liǎo)却:完成。天下事:指收复中原。
  ⑩可怜白发生:感叹的悲壮语,头发都白了,还没能实现平生的壮志。
 
    3、译文1: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响彻号角声的军营。军营将士都能分到犒劳的烤牛肉,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一心想完成替君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搏得天下生前死后的美名。只可惜已成了白发人!
     译文2:
      醉意中把灯拨亮抽出宝剑细看,一梦醒来营房里号角响成一片。官兵们都分到了将军奖给部下的烧肉,各种乐器齐把边疆的歌曲演奏。秋高马肥的季节,战场正在阅兵。 烈马奔驰好似的卢马一样飞快,箭发弦动响声如同劈雷一般。替君主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争取生前死后都留下为国立功的勋名。可惜的是而今我已白发斑斑不能报效朝庭。
     4、辛弃疾生平事迹见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5、辛弃疾20岁时,就在家乡历夸(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这首词,抒写了他梦寐以求、终生不变的抗敌救国的理想,抒写了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热烈。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结句抒发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词的上片,写作者闲居家中心情苦闷,只能借酒浇愁;然而,就是在深夜酒醉之时,还一次又一次地拨亮灯火,久久地端详着曾伴随自己征战杀敌的宝剑,渴望着重上前线,挥师北伐。作者带着这样的思念和渴望进入梦中。他恍惚觉得天已拂晓,连绵不断的军营里响起了一片嘹亮雄壮的号角声。他把大块的烤牛肉犒劳将士们,让他们分享;军乐队奏着高亢激越的边塞战歌,以助兴壮威。在秋风猎猎的战场上,他检阅着各路兵马,准备出征。
 
  词的下片,紧接着描写了壮烈的战斗和胜利的结局:将士们骑骏马飞奔,快如“的卢”,风驰电掣;拉开强弓万箭齐发,响如“霹雳”,惊心动魄。敌人崩溃了,彻底失败了。他率领将士们终于完成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伟业,赢得了生前死后不朽的英名。到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意气昂扬、抱负宏大的忠勇将军的形象,他“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然而,在词的最后,作者却发出一声长叹:“可怜白发生!”从感情的高峰猛的跌落下来。原来,那壮阔盛大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以及辉煌胜利,千秋功名,不过全是梦境。实际上,在苟安卖国的统治集团的压制下,作者报国无门,岁月虚度。“可怜白发生”,包含着多少难以诉说的郁闷、焦虑、痛苦和愤怒啊!
 
  这首词基调雄壮高昂,真不愧为「壮词」。而结句的悲壮低徊,却与此形成鲜明对比。更令人感慨与寻思。词的结构上也不同于一般词作,上下片语义连贯,过片不分,直到最后一句突然一个顿挫,读来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实为辛弃疾「沉郁顿挫」的典型之作。
 
  从全词看,壮烈和悲凉、理想和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作者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在梦中驰骋杀敌,在醒时发出悲叹。这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民族的悲剧。而作者的一腔忠愤,无论在醒时还是在醉里、梦中都不能忘怀,是他高昂而深沉的爱国之情、献身之志的生动体现。
 
 
   6、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热烈。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结句抒发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满怀家国之愁,壮志未酬的词人在友人纵谈离去之后,借酒浇愁愁更愁,他拨亮油灯,抽出宝剑,醉眼朦胧中,恍惚回到当年战斗的情境。嘹亮的号角吹遍了“连营”,广阔的土地上,战士们正在分食大块的烤肉。此时鼓瑟齐鸣,反映边塞生活的军乐雄壮震天。原来战士们正在沙场点兵!在词人的笔下,看似信手拈来的点兵场面,火热的战斗激情却自然喷涌而出。一个“连”字,透出声势之豪壮,军容之整肃。“八百里”、“五十弦”佳对天成,与“吹角连营”相辅相成,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意境。
 
  下片以两个特写镜头开始:骏马飞快,箭如霹雳,惊心动魄。马与箭两个具典型意义的事物,以色彩鲜明的词语,写得历历如画。这一切都是为了“了却”洗雪国耻,恢复中原的“天下事”,是为了施展雄才大略,赢得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生前身后名”!读到此,有声有色,酣畅淋漓的点兵场面,斩将擎旗的英雄战士,“了却君王天下事”的赤胆忠心,无一不跃然纸上,然而一个陡转——“可怜白发生”!一下从理想的高峰跌入了现实的深渊。全词至此戛然而止,为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思绪。
 
  这首词基调雄壮高昂,真不愧为“壮词”。而结句的悲壮低徊,却与此形成鲜明对比。更令人感慨与寻思。词的结构上也不同于一般词作,上下片语义连贯,过片不分,直到最后一句突然一个顿挫,读来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实为辛弃疾“沉郁顿挫”的典型之作。
 
 
       7、 这首词大约写于辛弃疾和陈亮用《贺新郎》词调唱和之后不久。唐代乐曲中有“象武事”的《破阵乐》,唐太宗赞其“发扬蹈厉”。《破阵子》之曲,当由此大曲摘编而来,以之“赋壮词”,自然声情并茂。但此词名为“壮词”,却壮中含悲,可说是一首失意英雄的慷慨悲歌。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黑夜,醉意朦胧的壮士挑亮油灯,反反复复地凝视、抚弄手中宝剑。这剑曾陪伴他驰骋沙场,杀敌无数,如今却被闲置一旁。
    词的开篇突兀而起,以三个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出了一位失意英雄的形象。虽然只有短短六字,却饱含丰富而深沉的感慨。酒后醉里的壮士,抚弄着熟悉的宝剑,心头必定充郁着万千惆怅,难遣难消。
    宝剑的冷冷清辉,带着壮士回到了魂牵梦绕的军营。醉梦醒来,那响亮的号角犹然声声在耳。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梦中的军营气氛依然热烈,将士依然豪迈。他们分吃着烤熟的大块牛肉,众多的乐器合奏出雄壮悲凉的塞外之歌。“八百里”,指牛,《世说新语·汰侈》:“王君夫有牛,名八百里。”“麾下”,部下。“炙”,烤熟的肉。“五十弦”,本指古乐器瑟,此处泛指各种乐器。“翻”,演奏。
 
    沙场秋点兵
    看着,听着,壮士很自然地回想起了自己的峥嵘岁月:秋日天空明净高远,辽阔的战场一览无余,身为主帅的他一身戎装,立于千军万马之前,镇定从容,检阅军队。秋风吹起军旗飘飘,也吹起了将士们的战袍。
    这恢宏的气势,词人仅仅用了五个字,就描绘得如在眼前。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继上片“点兵”之后,下片开始写战斗的惊险场面:战马像的卢一样快跑如飞,弓弦的响声如惊天霹雳。“的卢”,骏马名。相传三国时刘备在荆州遇难,所骑的卢马载着他一跃三丈,越过檀溪,得以解脱。
       词人并未直接写如何英勇杀敌,但通过写马、写弓,人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已经跃然纸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壮士出生入死,拼搏沙场,是为了要“了却”君王平定天下的大事——驱除金兵,收复中原,从而建立一番不朽功业。
 
    可怜白发生
    沉醉在对过去的缅怀中,壮士激情万丈,字里行间洋溢着欣慰之情。然而,醉梦的他终究要面对残酷的现实:可怜头上白发已生,“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壮志还只是一纸空文。
    由梦境回到现实,词人的情绪一落千丈。令他觉得“可怜”的,并不是自己的老去。直到六十六岁时,不服老的他还写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真正“可怜”的,是年华空逝、壮志难酬。
    辛弃疾在词序中自言“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词的前面九句写得雄姿英发、酣畅淋漓,的确可称得上是“壮词”;但到这最后一句,来了一个大转折,寥寥五字,却似乎一下否定了前面的所有文字,整首词的基调也由雄壮一变而为悲壮。
 
    评 解
      此词通过对青年时期横戈跃马战斗生活的深情回忆,抒发了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近人梁启超评曰“无限感慨,哀同甫,亦自哀也”,正是抓住了它的主旨。
       全词的结构章法十分奇特,它打破了一般作词以一片为一个段落的成规,而是从上片起句一气贯注到下片“赢得生前身后名”一句,成为一个段落。下片的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单成一段,一声浩叹,作大反跌。如此一来,对比强烈,鲜明地突显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辛弃疾运用这样的手法,并非故意卖弄技巧、追求新奇,而是真情所致,心头百感喷薄而出,便自然而然地打破了常规。
 
       8、“了却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天下事”,指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大业。“生前身后名”,意谓生前死后都留下为祖国、民族建立不朽功勋国的美名,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激情。这两句意味着词人看到大功告成,踌躇满志,从而发出愉快的欢呼声,连调子也是轻松而又大气磅礴的,使词的感情上升到最高点。 
    “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使感情从最高点一跌千丈,吐尽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抒发了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悲愤,使全词笼上了浓郁的悲凉色彩。这一句与首句相呼应,都是叙写现实生活的感受,与中间梦境形成强烈对比,有力地表现了报国有志志不伸的悲愤。
 
      9、南宋时期的朝廷,早已没有了宋太祖时期的神武精神。遥望北国沦丧,中原大地惨遭蹂躏,人民生活在战火纷飞中,流离失所骨肉分离。那曾经繁华的汴梁商业,只是昨昔的遥远的记忆了,车来舟往货物畅通的市场已经不复存在,客栈酒肆青楼歌坊的街景已是烟消云散。只有异族的入侵,遍野的荒凉,和自发的抗争在维护着生存的底线。曾经的美丽家园,变成了残酷的战场,到处狼烟四起,硝烟弥漫。在刀光剑影血溅横飞的古战场上,到处都是民不聊生的惨状,和奋起抗击的呐喊,演绎着民族抗战还我河山的悲壮之歌。那些千古咏唱的词人们,丢掉了温婉缠绵的花间词风,在国难当头的时代,这种词风显得柔弱无力,又是那样的奢侈和不和适宜。逐渐在斗争中形成的豪壮慷慨的词风,抒发一种气吞山河的奋勇向前的壮志和豪情。辛弃疾就是其中一位代表,他的横空出世,南宋词坛为之换了颜面。
  辛弃疾,南宋著名词人,创建了“稼轩体”,词风雄浑悲壮意气风发,是南宋爱国词发展的最高峰。辛弃疾的一生充满了传奇的色彩,少年时代便文武双全胆识过人。组织农民起义军与金人作战,驰骋疆场,抒发尽英雄气概。南归以后,仍积极奔走呼吁北伐,数次向当权者进言进谏,针砭时局纵横形式,以待重整士气恢复中原。但由于南朝朝廷软弱腐朽,不思进取采取妥协的方针,使得辛弃疾满腔壮志无处筹谋,枉费他的一番苦心。面对滔天的国难扼腕叹息,再面对南朝朝廷的如此现状,心灰意冷。如此强烈的主观豪情壮志和现实中的无可奈何,冰火两重天的心灵感受,时时折磨着他的心。无奈只有把志向和情感寄托于词中,却造就了他的旷世词才。
         遥望辛弃疾,一个热血沸腾的丈夫,心怀天下的英雄。他把家国情仇满腔悲愤跃然纸上,留下来后人瞻仰他千古词才的机会。他把心声呐喊成绝响,把奋进的号角吹的无比嘹亮。每每读之,都为他的爱国情怀而感动,为颠沛流离的身世而感叹。他词中的丝丝缠绵之情尤为可爱,真正的侠骨铮铮,似水柔情。他的每个词语无不饱含深情,每一个顿挫平仄,都是千古流芳的佳句。在哪的词调中领略你的风骨与才情。你行走在羽扇纶巾之间,奔波于南朝山河之中。在花落中独立,在风雨中执着。用满腔的悲壮与情感在那华美的锦缎上,留下你韵味回环荡气回肠的一笔风情。饮一杯老酒,在烟雨中泼墨,字里行间饱含的深情化作了千古的妙笔。怀才不遇的经历,壮志难酬的无奈,颠沛流离之苦,憔悴的心情,而你的情怀终究要超脱滚滚红尘之外,在悠游天地间抒怀。遁形于田园牧野,恪守那份清静,禅悟人间妙境。于我来说,你就是一座丰碑,我对你只有高山仰止般的崇拜与遐想。
  一个伟大的词人,在繁芜的文学百花园里,他有自己的芬芳,留给世人一个背影。当繁华落尽,我却看到了他的挺拔。作者:靳宏庆
 
     10、辛弃疾。他本是义军出身,但出于民族大义,最后归顺了南宋王朝。他的前半生曾有过不少惊人的壮举:他曾只身拿获叛变投金的义端和尚,还曾率五十轻骑冲入五万人的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文才武略都堪称卓绝的英雄,南宋王朝最终也辜负了他。“入仕五十年,在朝不过老从官,在外江南不过一连帅”,基本是在无所作为中了却一生。如同陆游一样,他一生也在等待,渴望为国杀敌,以死报国,即使在为朋友祝寿的时候,他也想着“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甚至在年老体衰的时候,他还能发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慷慨豪情之语。他出身行伍,亦以英雄自许,豪迈奔放的词作中自然会有不少金戈铁马: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遗憾的是,他最终也没有“了却君王天下事”,而是大呼数声杀敌,郁郁而终。“可怜白发生”,与陆游的“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又是何等的相似,两位英雄,在等待中消磨了一生,用最豪迈的情怀为南宋王朝唱响了最后的挽歌。
 
      11、人的一生相对而言是很短暂的。或许根本来不及让我们去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才是最正确的!但是,一当我们学会思考如何去把握人生,如何去让自己的生命变的有意义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接近答案了。当我们把生活,生命想的太复杂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迷茫,错愕。时光也就在迷茫中悄无声息的流逝。其实,每一个生命都是闪光的,而且也应该是闪光的,在浩瀚宇宙中曾经存在过的,这就足够让所有人自豪了。衡量宇宙时,动辄几十亿,上百亿年的历史中,区区百年,我们又有多少时间去迷茫,去彷徨呢。懂得如何去思考人生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在为自己筹划未来了。有了思考,有了目标,从此世界有了一种说法,心有余而力不足!既然如此,那就做力有足的事情吧。。。就如辛弃疾,虽然他没能了却君王天下事,但他用他的词,激励不仅仅一代人。为历史的发展,留下了自己痕迹~天下事即自己事,自己事亦天下事。先做好自己事,做好自己能做的事,也就一步一步的了却天下事~
 
     12、白发似乎是一个信号,昭示着衰老的偷偷降临。不知不觉中,白发已经爬上了头,真的,这生命的规律是如此的可怕啊!想想,还是几年前吧,晃如左日一般,我还坐在教室高声诵读,诵读李白的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诵读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诵读辛弃疾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诵读岳飞的《满江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彻”。   是啊,转眼间,我也将步入不惑之年,我该怎样走向未来的彼岸!在我慨叹“时光不解催人老”的时候,早已是“可怜白发生”了!
 
   
 

梦回吹角连营篇二: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诗词名句赏析


出自南宋诗人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赏析
  此词以两个二、二、二的对句开头,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表现了多层情意。第一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意味无穷。为什么要吃酒,而且吃“醉”?既“醉”之后,为什么不去睡觉,而要“挑灯”?“挑”亮了“灯”,为什么不干别的,偏偏抽出宝剑,映着灯光看了又看?……这一连串问题,只要细读全词,就可能作出应有的回答,因而不必说明。“此时无声胜有声”。用什么样的“说明”还能比这无言的动作更有力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呢?
  “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喝酒。喝“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翻来覆去,总算睡着了。而刚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梦”了些什么,也没有明说,却迅速地换上新的镜头:“梦回吹角连营”。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这号角声,多么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啊!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
  三、四两句,可以不讲对仗,词人也用了偶句。偶句太多,容易显得呆板;可是在这里恰恰相反。两个对仗极工、而又极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齐的队伍。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这个“秋”字下得多好!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按谱式,《破阵子》是由句法、平仄、韵脚完全相同的两“片”构成的。后片的起头,叫做“过片”,一般的写法是:既要和前片有联系,又要“换意”,从而显示出这是另一段落,形成“岭断云连”的境界。辛弃疾却往往突破这种限制,《虞美人。别茂嘉十二弟》如此,这首《破阵子》也是如此。“沙场秋点兵”之后,大气磅礴,直贯后片“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虽没作更多的描写,但从“的卢马”的飞驰和“霹雳弦”的巨响中,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画面: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
  这是一场反击战。那将军是爱国的,但也是追求功名的。一战获胜,功成名就,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岂不壮哉! 如果到此为止,那真够得上“壮词”。然而在那个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时代,并没有产生真正“壮词”的条件,以上所写,不过是词人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已。词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化身为词里的将军,刚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现实,沉痛地慨叹道:“可怜白发生!”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想到自己徒有凌云壮志,而“报国欲死无战场”(借用陆游《陇头水》句),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只能在“梦”中驰逐沙场,快意一时。……这处境,的确是“悲哀”的。然而又有谁“可怜”他呢?于是,他写了这首“壮词”,寄给处境同样“可怜”的陈同甫。
  同甫是陈亮的字。学者称为龙川先生。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自称能够“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他先后写了《中兴五论》和《上孝宗皇帝书》,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宋孝宗淳熙十五年冬天,他到上饶访辛弃疾,留十日。别后辛弃疾写《虞美人》词寄他,他和了一首;以后又用同一词牌反复唱和。这首《破阵子》大约也是这一时期写的。
  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这反差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由此可见,极其豪放的词,同时也可以写得极其含蓄,只不过和婉约派的含蓄不同罢了。
  这首词在声调方面有一点值得注意。《破阵子》上下两片各有两个六字句,都是平仄互对的,即上句为“仄仄平平仄仄”,下句为“平平仄仄平平”,这就构成了和谐的、舒缓的音节。上下片各有两个七字句,却不是平仄互对,而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就构成了拗怒的、激越的音节。和谐与拗怒,舒缓与激越,形成了矛盾统一。作者很好地运用了这种矛盾统一的声调,恰当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变化和梦想中的战斗准备、战斗进行、战斗胜利等许多场面的转换,收到了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这首词在布局方面也有一点值得注意。“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泪。这种陡然下落,同时也嘎然而止的写法,如果运用得好,往往因其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李白有首叫《越中览古》的诗。诗中写道:“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好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这首七言诗中,有三句写到越王勾践的强盛,最后一句才点出越国的衰败景象,虽然表达的感情显然不同,但在谋篇布局方面又有相通之处,可以参看。

梦回吹角连营篇三:梦回吹角连营



一本我并没有看过的书。《钢铁是怎样炼不成的》。我的老大首长左方先生的口述历史,我的老首长钱钢先生编的。
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拿到。我想拿到的时候,我可能会近乡情怯,想看,而不敢看,不忍看。
90年代末我进《南方周末》的时候,老左已经隐退幕后,轻易不出面。新人进来,也没有盛大隆重的仪式介绍他。他只是隐身在一个黑暗、旧报堆积如山的小房间里。那时我是编辑,每次都要把大样送给他看。只是一个校对吧,我猜。 后来他频繁出现在编务会议上。年轻人吵架很凶,感觉每次似乎都到了要操家伙的时候,但下了班到那时候破敝的广州大道中喝酒,大风起兮云飞扬,好像每次都要和邻桌的人操家伙。
然后到了如火如荼的下半场,老左那磕磕绊绊、含糊不清而且只能听个大概的普通话就出来了。谈看法、提思路、定方向,时而暴怒、时而温和,时而搞笑。从来不是权威,从来都是权威。
那个时候的总编辑是江艺平。我很难想象一个领导团队,一个太上皇还在的情况下,能够达到如此和谐的地步。江艺平对老左的尊重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尊重能达到的最高境界。而老左对于江艺平,就像一个普通的员工对待领导那样。老左是最高权威,江艺平是最高领导。我们从来没有搞混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觉得这样的双重存在,是一种障碍,是一种不和谐。 那个时候真幸福啊。恐惧着幸福。老左的目光和不标准的普通话,像一条鞭子一样追在身后。江艺平的明亮,像冬日的阳光一样,和煦在四周。我们每个人都在争先迸发自己最光芒的才华,即便自己的才华,只有一两斤那么多。
我们像傻瓜,像襁褓中的婴儿那样幸福着。我们放肆地在喝酒的时候模仿与促狭老左,仿佛他真的是一个校对。我们在年终的时候像蜗牛一样卷缩着,生怕自己成为老左和江艺平一红一白所共同构筑的屠刀之下被驱逐出去。
可是那些被驱逐了的人,至少像我们这样的小年轻,只敢轻轻的抱怨几声,然后,保持着对老左的敬畏,保持着对江艺平的顺从。
老左是红卫兵出身的。后来我知道。这个糟老头子,身上真的有杀气。
可是我们中的很多人,都很喜欢这个杀性的糟老头子。南方周末的老人们相聚过很多回。其中很多人发过许多照片。可是,我不用看照片,我能非常清晰地记得他的样子。
太清晰了。那一整段日子,在我,是4年。清晰得我用离开之后的10来年的时间,没法洗掉其中的任何一个细节。
刻骨铭心到爱情都是一种次要的娱乐活动。
我们像车轮一样翻滚在大路上,我们像刺客一样去刺杀世间的新闻,我们像爱情一样去琢磨版面上的每一个字。我们像做爱一样充满诚恳地对待身边的人们。
闪亮?能形容其中的日子吗?我们就像生活在太阳旁边一样。 我知道,这是我现在的形容。老左和江艺平,现在看起来,就像是站在地球上,有太阳,有月亮,世界完整了。只是我分不清谁是太阳,谁是月亮。也许,他们之间常常互换角色,各自太阳,各自月亮。
那个时候真的是少年轻狂啊。喜怒哀乐就是喜怒哀乐。我就那么轻易地离开了《南方周末》,潇洒地头也不回。我可以穿越回去的话,一定给那个傻逼几个大嘴巴子。
这是我第一次这样忏悔。
梦回吹角连营。如果可以,我还想回去,在他们的手下,当一个普通的记者,或者普通的编辑。那样的幸福是足够的。真的,不是把回忆当美好。我真的这么想。

本文来源:https://www.shanpow.com/wx/447972/

《梦回吹角连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阅读
  • 辛弃疾诗词少一点的【荐】 辛弃疾诗词少一点的【荐】
  • 辛弃疾的出名诗歌【精选】 辛弃疾的出名诗歌【精选】
  • 辛弃疾高中的诗歌【热】 辛弃疾高中的诗歌【热】
  • 满江红·中秋寄远辛弃疾集合4篇 满江红·中秋寄远辛弃疾集合4篇
  • 关辛弃疾的诗词解读精选三篇 关辛弃疾的诗词解读精选三篇
  • 描写战争的诗词辛弃疾鉴赏(合集二篇) 描写战争的诗词辛弃疾鉴赏(合集二篇)
  • 辛弃疾夜行黄沙道中【汇编四篇】 辛弃疾夜行黄沙道中【汇编四篇】
  • 辛弃疾诗词及译文精选四篇 辛弃疾诗词及译文精选四篇
为您推荐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精选二篇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精选二篇
    古代文学一般包括欧洲古代文学和中国古代文学。欧洲古代文学又包括古希腊文学和罗马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按时间分类,包括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精选二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范文(通用2篇)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范文(通用2篇)
    古代文学一般包括欧洲古代文学和中国古代文学。欧洲古代文学又包括古希腊文学和罗马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按时间分类,包括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范文(通用2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合集2篇)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合集2篇)
    古代文学一般包括欧洲古代文学和中国古代文学。欧洲古代文学又包括古希腊文学和罗马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按时间分类,包括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合集2篇),欢迎品鉴!
  • 辛弃疾《鹧鸪天送人》赏析【六篇】
    辛弃疾《鹧鸪天送人》赏析【六篇】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辛弃疾《鹧鸪天送人》赏析【六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鹧鸪天辛弃疾(合集4篇)
    鹧鸪天辛弃疾(合集4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鹧鸪天辛弃疾(合集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辛弃疾传奇英雄事迹故事1000字(通用3篇)
    辛弃疾传奇英雄事迹故事1000字(通用3篇)
    红色是一个汉语词语。指1、(名)红的颜色。2、(形)属性词,象征革命或政治觉悟高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辛弃疾传奇英雄事迹故事1000字(通用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辛弃疾爱国事迹素材【五篇】
    辛弃疾爱国事迹素材【五篇】
     事迹,读音是shìjì,汉语词语,意思是过去做过的较重要的事情。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辛弃疾爱国事迹素材【五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 辛弃疾生平事迹简介(合集五篇)
    辛弃疾生平事迹简介(合集五篇)
    简介,即简明扼要的介绍。是当事人全面而简洁地介绍情况的一种书面表达方式,它是应用写作学研究的一种日常应用文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辛弃疾生平事迹简介(合集五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辛弃疾破阵子原文及翻译注释(通用3篇)
    辛弃疾破阵子原文及翻译注释(通用3篇)
    《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辛弃疾破阵子原文及翻译注释(通用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 关于辛弃疾诗中绝美名字【三篇】
    关于辛弃疾诗中绝美名字【三篇】
    辛弃疾乃是豪放派的代表,其诗词作品亦是巍峨壮观、气势磅礴。那么,辛弃疾诗中绝美名字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辛弃疾诗中绝美名字【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