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母皇太后和母后皇太后的区别


母亲节 2019-08-14 11:08:31 母亲节
[摘要]一:[圣母皇太后和母后皇太后的区别]圣母皇太后和母后皇太后有什么区别如果这个皇帝是嫡出,称自个的母亲为母后皇太后。如果这个皇帝是庶出(也就是妃子生的),称自个名义上的嫡母(也就是前皇后)为圣母皇太后。二:[圣母皇太后和母后皇太后的区别]慈禧太后[孝钦显皇后]慈禧太后,即孝钦显皇后(1835年11月2

【www.shanpow.com--母亲节】

一:[圣母皇太后和母后皇太后的区别]圣母皇太后和母后皇太后有什么区别


如果这个皇帝是嫡出,称自个的母亲为母后皇太后。如果这个皇帝是庶出(也就是妃子生的),称自个名义上的嫡母(也就是前皇后)为圣母皇太后。

二:[圣母皇太后和母后皇太后的区别]慈禧太后[孝钦显皇后]

慈禧太后,即孝钦显皇后(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叶赫那拉氏,名杏贞,清文宗咸丰皇帝的妃子,清穆宗同治皇帝的生母。出身于满洲镶蓝旗(后抬入满洲镶黄旗)一个官宦世家。以皇太后身分或垂帘听政或临朝称制,为自1861年至1908年间大清帝国的实际统治者,为期仅次于清朝康熙帝和乾隆帝,严重阻碍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同时加快了清王朝灭亡的步伐。其贪婪和暴虐世人皆知,又称“圣母皇太后”、“那拉太后”、“西太后”等;自光绪年间,宫中及朝廷开始以“老佛爷”称之。
编辑摘要
基本信息 编辑信息模块
中文名:叶赫那拉·杏贞 英文名:Empress Dowager Cixi
别名:西太后 、那拉太后、老佛爷、孝钦显皇后、慈禧太后 籍贯:叶赫部(今四平附近)
出生地:北京西四牌楼劈柴胡同 民族:满洲镶蓝旗
国籍:中国·清 星座:射手座
去世日期:1908年11月15日 代表作品: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目录
·
1生平
·        
咸丰时期
·        
同治时期
·        
光绪时期
·        
宣统时期
·
2年表
·
3大事记
·        
垂帘听政
·        
维新运动
·        
主战与求和
·
4徽号
·
5陵墓
·        
大修陵墓
·        
陪葬珠宝
·        
遭盗墓
·        
三次入棺
·
6人物谜题
·        
身世传说
·        
关于名字
·        
“老佛爷”由来
·        
与慈安
·        
光绪之死
·
7有关记载
·
8人物评价
·
9家族
·
10慈禧趣闻
·        
喜好拍照
·        
美容养颜
·
11相关影视作品
生平/慈禧太后[孝钦显皇后] 编辑
慈禧太后图册
慈禧太后,同治、光绪两朝的实际最高决策者,咸丰帝之妃、同治帝的生母、光绪帝的养母。慈禧即孝钦显皇后,又称“西太后”。[1]
咸丰时期
1835年(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日生。满洲镶蓝旗人,其家族属叶赫部(今四平附近)。父惠征,曾任安徽徽宁池广太道道员。乳名兰儿。在那拉家族中,慈禧被称为杏儿。
于咸丰二年(1852年)被选秀入宫,赐号兰贵人。[2] 后册封懿嫔。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生下咸丰帝唯一的皇子载淳(即后来的同治帝),诏晋封懿妃。次年又晋封懿贵妃。由于咸丰帝体弱多病,大清正值内忧外患之际(北有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南有太平天国反清农民运动)又让他心力憔悴,懿贵妃工于书法,于是咸丰帝时常口授让懿贵妃代笔批阅奏章,使慈禧有机会接触政治。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前,她随咸丰帝,和皇子载淳逃往热河。1861年8月咸丰帝在热河去世,由于皇子载淳只有6岁,咸丰帝临终前将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景寿、协办大学士尚书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人任命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佐同治帝处理朝政。这些人都是咸丰的亲信,肃顺尤其足智多谋。又给皇后和懿贵妃两枚代表皇权的印章,希望他们相互牵制。
咸丰帝死后,皇子载淳即位,定年号“祺祥”。她与皇后钮祜禄氏(慈安太后)并尊为皇太后。顾命八大臣企图专权,权力欲极强的慈禧非常不满,于是联合在京主持和谈的咸丰帝的弟弟恭亲王奕訢,利用帝后和咸丰帝的梓宫回京的机会发动辛酉政变,设计逮捕了八大臣,判处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自裁、肃顺斩立决,其他人革职,粉碎了八大臣势力。
同治时期
1861年12月2日,两宫太后御养心殿,垂帘听政;并改年号为“同治”。执政初期她在议政王奕訢的辅佐下,整饬吏治;重用汉臣;依靠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族地主武装,又在列强支持下,先后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苗民、回民起义,缓解了清王朝的统治危机,使清王朝得到暂时稳定。出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她又重用洋务派,以“自强”和“求富”的方针,发展一些军用,民用工业,训练海军和陆军以加强政权实力。客观上对中国的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是由于慈禧对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之甚少,阻碍了洋务运动的进行;再有,当改革可能损害她的统治时,她又支持顽固派对洋务派进行牵制,以加强集权。这一时期,国内起义被平定;两次鸦片战争暂时满足了列强的贪欲,外交上没有吃大亏;洋务运动后清王朝的军事实力有所提高;工商业有了初步发展,被清朝统治阶级称为“同治中兴”。
同治十一年(1872年),载淳已17岁,慈禧不得已为他选后,次年,两宫太后撤帘归政。但同治帝亲政后仍难摆脱慈禧的干预。慈禧为了享乐,授意同治帝修缮圆明园以供其居住,同治帝也想趁机让太后离宫居住以摆脱母后干预。然而当时财政紧缺,圆明园又残毁严重,修复耗资甚巨,同治帝坚持开工,引起奕訢等王公大臣多人反对,同治帝竟将他们全部革职。慈禧出面制止了同治帝这一决定。
光绪时期
1875年1月,同治病逝。慈禧立她的侄子兼外甥4岁的载湉为帝,改年号为“光绪”,两太后再次垂帘听政。
1865年—1870年中亚 浩罕汗国侵略者阿古柏侵入并且窃据了新疆大部分地区;1871年,沙俄出兵占领伊犁地区。1875年,慈禧采纳陕甘总督左宗棠的建议,出兵新疆,清军于1878年1月收复新疆。1881年,中俄通过谈判,中国收回伊犁大部分地区。
1881年4月8日慈安暴亡,卒年45岁,有人认为是慈禧所害;从此慈禧实现一宫独裁。
1883年—1885年爆发了中法战争,双方在军事上互有胜负,但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却主张“乘胜即收”,与法国签定了《中法新约》,又使法国获得了不少侵略利益。战争之初慈禧借战事不利,把责任推给军机处大臣,将他们全部革职,史称“甲申易枢”,从此慈禧完全掌控了朝政。
1889年2月,光绪大婚,名义上由光绪帝亲政,慈禧又训政了数年。在训政结束后,朝内一切用人行政,仍出其手,“上(光绪帝)事太后谨,朝廷大政,必请命乃行”,光绪帝实际仍居于傀儡地位。
1894年,慈禧六十寿辰,拟“在颐和园受贺,仿康熙、乾隆年间成例,自大内至园,路所经,设彩棚经坛,举行庆典”。挪海军经费,缮修颐和园,布置点景,广收贡献。是年,适逢日本发动中日甲午战争。光绪主战,慈禧亦主战,“不准有示弱语”。但是,当有人提出停止颐和园工程,停办景点,移作军费的时候,慈禧却大发雷霆,说出了“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生不欢”之语。后来,清军在朝鲜战场上接连失利,北洋水师在黄海之战中又遭受严重挫折。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六旬庆典,慈禧希望外国出面干涉,尽快结束战争。她支持李鸿章避战求和的方针,以各种借口,打击以光绪为首的主战派。由于形势日益紧张,面对朝野上下的重重压力,她不得不改变原来的计划,缩减了生日庆典的规模,在金州、大连相继陷落,旅顺万分危急的情况下,慈禧在紫禁城内的宁寿宫度过了她的60岁生日。
慈禧图册
1895年2月7日,威海卫日舰及炮台夹攻刘公岛,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中国海陆两个战场均遭失败,以慈禧为首的主和派下定决心向日本求和,3月,慈禧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乞和,4月17日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空前屈辱的条约《马关条约》,中国放弃对朝鲜宗主国地位;赔款2亿两白银;割让辽东半岛(在俄,德,法等西方列强干涉下,后以白银3000万两赎回),台湾,澎湖列岛;开放4个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矿设厂。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为了救亡图存,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维新变法运动,慈禧希望强国但又担心光绪会借变法脱离她的控制。对于变法慈禧最初表示支持,但她随后把军权,用人权都抓在自己手中,1898年6月光绪发布帝“明定国是上谕”(即《明定国是诏》),实行变法。光绪帝的变法触动了满洲旧势力贵族,和众多封建官僚的利益,他们聚集起来,竭力反对变法,当听说光绪帝企图让袁世凯派兵包围颐和园,杀死荣禄;拘禁她本人,慈禧大怒最后发动政变幽禁光绪帝于瀛台,并杀害了谭嗣同等六人,扼杀了“百日维新”运动。
19世纪末,中国北方兴起义和团运动,慈禧最初主剿,但镇压屡屡失败,义和团迅猛发展并进入北京。慈禧希望剿抚并用,区别对待义和团,但列强要求清政府完全剿灭义和团,并且不顾清政府的反对,坚持调兵进京。慈禧素来对洋人不满,于是产生了利用义和团对抗列强的想法,当她看到一份所谓的“洋人照会”,要勒令她归政,更是忍无可忍,对列强宣战。但是,慈禧的决定,遭到了刘坤一、张之洞等地方督抚的反对。他们联名电奏清廷,力主剿团乞和。并与列强订立条约,实行“东南互保”。慈禧的决心开始动摇。她一方面要求各省将军督抚认真布置战守事宜,继续利用义和团围攻使馆、抗击八国联军。另一方面,她令荣禄前往使馆慰问各国使臣;又分别致国书于俄、英、日、德、美、法等国元首,请他们出面“排难解纷”、“挽回时局”。将两广总督李鸿章调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准备与列强谈判。但是,八国联军并没有停止进攻。
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次日凌晨,慈禧带着光绪帝仓皇出逃北京。令奕劻、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与列强进行谈判。把战争的责任推到义和团身上,下令对义和团“痛加剿除”。第二年2月14日批准《议和大纲》,并发布上谕,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1901年9月7日与11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空前屈辱的《辛丑条约》,规定赔款4.5亿两白银,惩办主战官员,拆除大沽到北京沿线所有炮台等。至此,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确立。1902年初,慈禧与光绪帝回到北京。
1904年,日本与沙俄为了侵占中国东北和朝鲜,爆发了日俄战争,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宣布“中立”,结果是日本战胜了沙俄,国内人们普遍意识到君主立宪优于君主专制,要求清政府进行宪政改革;与此同时,国内革命运动也愈发高涨,为了维持统治,慈禧不得不作出要立宪的姿态,1905年派五大臣出洋考察,1906年又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内容仿照德国和日本的宪法,维护皇帝的“君上大权”。
宣统时期
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驾崩,经她命立醇亲王载沣子、年仅3岁的无性功能能力的溥仪为帝,年号宣统。
1908年11月15日光绪帝死后次日,慈禧因病而逝,享年七十四岁,葬于河北遵化定东陵。
年表/慈禧太后[孝钦显皇后] 编辑
图册
1835年阴历十月初十慈禧出生,出生地不明。有人说她出生在安徽,也有人说她出生在呼和浩特;有人说慈禧出生在山西的长治市,有人说慈禧就是出生在北京。
1851年5月(十六岁),选秀入宫,赐号兰贵人。
1854年(十九岁),晋懿嫔。(清制后宫地位共分八级,依序为: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
1856年(二十一岁),生下儿子载淳(后来的同治皇帝),当日晋懿妃。
1857年(二十二岁),晋懿贵妃。
1860年(二十五岁),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咸丰皇帝率后妃、宗室、重臣等避祸承德避暑山庄,命恭亲王奕䜣留京与联军议和。
1861年(二十六岁),咸丰皇帝驾崩,皇子载淳继位,以皇帝生母被尊为圣母皇太后;八月,在恭亲王奕䜣支持下发动辛酉政变,两宫太后联合恭亲王,杀肃顺等八大臣,成功夺权,垂帘听政。[3]
1862年(二十七岁),同治皇帝对圣母皇太后晋徽号“慈禧”。
1865年(三十岁),罢议政王奕䜣职务,遭洋人、宗室、大臣疑问,旋又复职,但是对奕䜣开始有所戒备。
1874年(三十九岁),同治皇帝驾崩,因其无嗣;遵皇太后之意,由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继位(即后来的光绪皇帝)。
1888年(五十三岁),光绪帝大婚,翌年亲政;慈禧继续“训政”。
1894年(五十九岁),皇太后六十大寿庆典;慈禧太后不惜挪用海军军费重修颐和园,是为甲午战争战败的其中一个因素。
1898年(六十三岁),因光绪皇帝发起戊戌变法,皇太后与守旧派大臣及新军领袖袁世凯,联合发动戊戌政变,杀六君子、囚光绪,后重行训政。
1900年(六十五岁),因义和团发起庚子拳乱,导致列强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帝后被迫离京,前往西安避祸,[4] 列强顺势抢夺其最心爱的颐和园文物古董。
1901年(六十六岁),签订辛丑条约,两宫回銮。[5] 皇太后及皇帝下诏罪己、行庚子新政。
1908年(七十二岁),光绪皇帝驾崩后一天,皇太后于11月15日下午五时病逝,后葬于定东陵;大行皇帝无嗣,由醇亲王载沣为摄政王,其子溥仪为帝(即后来的宣统皇帝)。
大事记/慈禧太后[孝钦显皇后] 编辑
慈禧太后图册
垂帘听政
后妃不能干预朝政,这是清代的祖制。但是,自从同治朝的慈安、慈禧两位皇太后于1861年12月2日“垂帘听政”以后,这一祖制就被彻底打破了。从这时起,在半个世纪左右的清代历史中,皇太后操纵了包括帝、后命运在内的一切大权,统治时间竟占清朝实际统治时间的五分之一,从而使选妃立后与政治需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按照清初顺治、康熙两朝的先例,皇帝满14岁,理应亲政,同治八年时,同治帝载淳已年满14,可是,两宫皇太后并未“即行归政”。同治十一年时,载淳已经17岁,皇帝大婚之事再也不能拖延了,但在选后时,两宫皇太后却发生了一场争议。当时,慈安皇太后拟选崇绮之女阿鲁特氏,慈禧却因阿鲁特氏是咸丰皇帝遗命辅政的八大臣之一、后被赐死的郑亲王端华的外孙女,不愿让她做皇后,而拟选凤秀的女儿富蔡氏。当时,慈安对慈禧说:“凤秀的女儿太轻佻,不宜选为皇后,只能当一个贵人。”这句话刺痛了当贵人出身的慈禧,于是怀恨在心,伺机报复。后来载淳选了阿鲁特氏为后,更使慈禧恼怒,所以皇帝大婚以后,慈禧待载淳帝与皇后都很不好。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同治皇帝载淳虽然亲政,但慈禧仍抓权不放,时时干预朝政,使载淳亲政有名无实,生活上又有淫猥的陋习,第二年,载淳就得梅毒死了。
慈禧扮观音图册
维新运动
按照传统史学观,许多批评者谓,慈禧皇太后对于李鸿章等汉臣的重用,以及对于洋务运动的接受和推动,均乃出于维系清廷统治的现实需要,而非出于真心支持。还有人批评说,慈禧皇太后表面上虽让光绪皇帝于1894年起亲政,并容许皇帝及一班主张维新的臣僚在1898年实施变法,实际上对于政局的掌控及干涉却从未放松。终于,帝后两党之间的矛盾冲突在一场帝党方面仓皇筹划的流产政变中爆发;皇太后大权在握,在守旧派亲贵朝臣以及近畿军权的支持下,顺势从皇帝手中收回政权,实际上等于后党政变成功。于是,史称百日维新的一系列政治改革实验,尚未及实施,即戛然中止;嗣后朝政愈趋保守,对于当时中国的近代化革新造成强大的阻力。然而有很多最新的历史研究和历史学论文指出,戊戌变法实际上是一次很不成熟的、过于急躁求成的、难以成功的政治改革。由于在极短的时间内改革幅度过大,激起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僚的激烈反对,甚至因此威胁到了清王朝统治,所以慈禧干涉新政,实际上是迫不得已的。
根据雷家圣《力挽狂澜:戊戌政变新探》 一书指出:戊戌变法期间,前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至中国访问。当时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向变法派领袖康有为建议,要求清朝方面聘请伊藤为顾问,甚至付以事权。于是变法派官员在伊藤抵华后,纷纷上书请求重用伊藤,引起不属于变法派的官员们的警惕。保守派官员杨崇伊甚至密奏慈禧太后:“风闻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将专政柄。伊藤果用,则祖宗所传之天下,不啻拱手让人。”这种激烈的言论,促使慈禧太后在9月19日(八月初四)由颐和园回到紫禁城,意欲了解光绪皇帝对伊藤有何看法。
不过,伊藤与李提摩太又向康有为提议“中美英日合邦”。于是,在康有为的授意下,变法派官员杨深秀于9月20日(八月初五)上书光绪皇帝:“臣尤伏愿我皇上早定大计,固结英、美、日本三国,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另一变法派官员宋伯鲁也于9月21日(八月初六)上书言道:“渠(李提摩太)之来也,拟联合中国、日本、美国及英国为合邦,共选通达时务、晓畅各国掌故者百人,专理四国兵政税则及一切外交等事,别练兵若干营,以资御侮。…今拟请皇上速简通达外务、名震地球之重臣,如大学士李鸿章者,往见该教士李提摩太及日相伊藤博文,与之商酌办法。”俨然欲将中国军事、财税、外交的国家大权,交于外人之手。慈禧太后于9月19日(八月初四)返回紫禁城后,于9月20至21日获知此事,惊觉事态严重,才当机立断发动政变,重新训政,结束了戊戌变法。此一新发现,打破了以往对戊戌政变的解释,使得戊戌时期正反两方人物的历史评价,都有重新加以商榷讨论之必要。
主战与求和
慈禧的一生,经历了从1840年至1900年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5次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她还是一个5岁的孩子。第二次鸦片战争,她已是咸丰皇帝的懿贵妃。以后的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她则是清王朝的最高决策者,从慈禧的主战与求和,可以看出慈禧与帝国主义关系的变化。
1860年9月21日,清军在天津八里桥之战中遭到失败,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咸丰决定逃往热河避暑山庄。当咸丰即将出发的时候,懿贵妃极力谏阻,请求咸丰留在北京,继续抵抗。为此,她触怒了咸丰,差一点引来杀身之祸。奕䜣与英法联军签订《北京条约》,懿贵妃深以为耻,劝咸丰废约再战。因为咸丰病危,只好作罢。
中法战争爆发后,主战派和主和派的斗争非常激烈。慈禧将清军的接连失利归罪于奕䜣的“因循委靡”,免去他的一切职务,其他4位军机大臣也全部罢免。但是,清政府内部的和战之争并未停止。1884年8月23日,法国军舰向福建水师发动突然袭击,福建水师全军覆没。慈禧谕令对法宣战,并将继续坚持和议的张荫桓等6位总理衙门大臣革职。1885年2月,法军攻占谅山,慈禧转向主和。镇南关的失守,慈禧更丧失了对战争胜利的信心。授权中国海关驻伦敦办事处的英国人金登干到巴黎与法国外交部秘密议和。1885年4月4日,授权金登干与法国政府签订《巴黎停战协定》。6月9日,又授权李鸿章,在天津与法国驻华公使巴德诺签订《中法新约》。光绪二十年(1894年)十月初十,是慈禧的60岁生日,准备在颐和园大规模的进行庆祝。除了在颐和园大兴土木之外,还在从紫禁城西华门至颐和园东宫门跸路所经分设60段景点,建造各种形式的龙棚、经坛、戏台、牌楼和亭座。此时中日战争爆发了。中外舆论认为,中国必胜。光绪主战,慈禧亦主战,“不准有示弱语”。但是,当有人提出停止颐和园工程,停办景点,移作军费的时候,慈禧却非常生气,说,“今天谁让我不高兴,我就要他一辈子不高兴。”后来,清军在朝鲜战场上接连失利,北洋水师在黄海之战中又遭受严重挫折。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六旬庆典,慈禧希望外国出面干涉,尽快结束战争。她支持李鸿章避战求和的方针,以各种借口,打击以光绪为首的主战派。由于形势日益紧张,她不得不改变原来的计划,所有庆辰典礼,著仍在宫中举行,其颐和园受贺事宜,即行停办。在金州、大连相继陷落,旅顺万分危急的情况下,慈禧在紫禁城内的宁寿宫度过了她的60岁生日。
慈禧太后着色照图册
1895年2月7日,威海卫日舰及炮台夹攻刘公岛,北洋水师全军覆没。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代表伊藤博文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义和团运动刚刚在山东兴起,开展“灭洋仇教”的反帝斗争的时候,慈禧是主剿的。她多次谕令地方督扶“实力剿捕,毋得养痈贻患”。由于义和团的迅猛发展并进入北京,各国驻华公使在照会清政府强烈要求镇压义和团之后,又不顾清政府的反对,坚持调兵进京,在使馆官员的指挥下,肆意抓捕、驱赶、枪杀甚至炮击义和团及中国居民。统治集团内部,以载漪、刚毅、徐桐为代表的顽固派,主张招抚义和团,抗击列强。而奕劻、王文韶、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等中央和地方官员,则主张痛剿义和团,避免列强的武装侵略。因为“外国人欺我太甚”,慈禧早已耿耿于心,对顽固派的意见非常欣赏。同时,她看到一份所谓的“洋人照会”,要勒令她归政,更是忍无可忍,决意宣战。就在这一天,八国联军已经攻占大沽口炮台了。6月21日,慈禧以光绪名义发布对各国宣战的诏书。但是,慈禧的决定,遭到了刘坤一、张之洞等地方督抚的反对。他们联名电奏清廷,力主剿团乞和。并积极活动,与列强订立条约,实行“东南互保”。慈禧的决心开始动摇。她一方面要求各省将军督抚认真布置战守事宜,并继续利用义和团围攻使馆、抗击八国联军。另一方面,她令荣禄前往使馆慰问各国使臣,并于北玉河桥树立木牌,牌上大书“钦奉懿旨,保护使馆”。又分别致国书于俄、英、日、德、美、法等国国家元首,请他们出面“排难解纷”、“挽回时局”。将两广总督李鸿章调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准备与列强谈判。
但是,八国联军并没有停止进攻。8月14日,进入北京。次日凌晨,慈禧带着光绪,在2000余名兵勇的护卫下仓皇出逃。令奕劻、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与列强进行谈判。把战争的责任推到义和团身上,对义和团“痛加剿除”。经过几个月的反复交涉,除了参加侵略的俄、英、美、日、德、法、意、澳八国之外,又加上比利时、西班牙和荷兰共同拟定了议和大纲12条。12月22日,李鸿章从美国使馆抄得一份材料,立即电告军机处,转呈慈禧。慈禧看到没有将她列为祸首,也没有要她归政光绪,如获大赦。当天就电复奕劻、李鸿章,大纲12条,原则上照允。并发布上谕,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为了尽快地达成和议,全部接受列强提出的条件。1901年9月7日,奕劻、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11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空前屈辱的《辛丑条约》。慈禧完全屈服了,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
徽号/慈禧太后[孝钦显皇后] 编辑
慈禧太后着色照图册
同治帝立,尊为圣母皇太后,尊号为慈禧太后。在清文宗驾崩于避暑山庄后,治丧期间因与慈安太后分住烟波致爽殿东西暖阁,故也被称为西太后。
1862年(同治元年),上徽号“慈禧”;
1872年(同治十一年),因为同治皇帝大婚,上徽号“端佑”;
1873年(同治十二年),同治帝载淳亲政,上徽号“康颐”;
1874年(同治十三年),同治帝因为遇到“天花之喜”,而两宫太后“调护朕躬,无微不至”,“朕心实深欣感”,决定为两宫皇太后上徽号,但二十天后同治驾崩,上徽号仪式没能进行;
1876年(光绪二年),光绪帝即位,连同上次给两太后各上的徽号,一共四字。慈禧的徽号由此又加上了“昭豫庄诚”;
1889年(光绪十五年),光绪皇帝大婚,上徽号“寿恭”;
1889年(光绪十五年),光绪皇帝亲政,上徽号“钦献”;
1894年(光绪二十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上徽号“崇熙”;
1908年,慈禧病逝,按照大清惯例,前面加上“孝钦”,后面加上“配天兴圣显皇后”为谥号。即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共二十五字。
清朝一直沿用中原历代宫廷的旧制,也有上尊号、徽号、谥号的规定。在新皇帝登基时尊称母亲为母后(指皇太后),帝母(新帝的生母)为皇太后,即母后皇太后和圣母皇太后,母后皇太后的地位相对更高,这就是上尊号。另外,遇到朝廷大庆的日子,还要给皇太后在尊称上在加一些美好的词汇,称徽号,一般每次加两字。死后用生前的徽号再加上几个字成为这个人的谥号。[6]
陵墓/慈禧太后[孝钦显皇后] 编辑
大修陵墓
内棺[7] 图册
同治5年,咸丰帝的定陵完工。按清制,他的两位皇后慈安、慈禧的陵墓只可在定陵附近选址,并只能建一座皇后陵。当时便定下给两位皇太后建一座陵,棺椁并排奉安。慈禧看了奏折很生气:“哪个陵里葬两个太后,连妃园寝的妃子还都各自为券,这不是明着欺负我们姐妹?”承修大臣们只好提出,仿照双妃园寝的样式,在陵的后院东西并排各建宝城、宝顶、下建地宫。将平顶山改名“普祥峪”,为慈安万年吉地;菩陀山改“菩陀峪”,为慈禧的万年吉地。
光绪21年8月,东陵守护大臣为讨好慈禧,上奏朝廷说慈禧陵因连年雨水,多有糟朽,急需修整。慈禧命亲信庆亲王和兵部尚书荣禄为承办大臣。结果,陵内建筑无一不修,大殿和东西配殿都从原来的揭瓦维修改为拆后重建!此次大修工程浩大,到光绪25年已拨款150万两,以后的款项更是个无底之谜。中间,八国联军侵华使工程停顿,慈禧回京后,再次来到工地亲自检查。
1908年10月18日,工程在历时13年重修后终于完工(巧的是4天后慈禧去世)。仅三殿所用的叶子金达4592两!陵内的丹陛石,为高浮雕加透技法雕成,图案为“龙在下,凤在上”。隆恩殿周围的69块汉白玉板处处雕成“凤引龙追”,74根望柱头打破历史上一龙一凤的格式,均为“一凤压两龙”,暗示她的两度垂帘。
陪葬珠宝
据清宫档案《大行太皇太后升遐纪事档》记载,慈禧生前先后向金井中放了六批珍宝。据他和侄子所著的《爱月轩笔记》记载:慈禧尸体入棺前,先在棺底铺三层金丝串珠锦褥和一层珍珠,共厚一尺。头部上首为翠荷叶;脚下置粉红碧玺莲花。头戴珍珠凤冠,冠上最大一颗珍珠大如鸡卵,价值一千万两白银。身旁放金、宝石、玉、翠雕佛爷二十七尊。脚下两边各放翡翠西瓜、甜瓜、白菜,还有宝石制成的桃、李、杏、枣二百多枚。身左放玉石莲花,身右放玉雕珊瑚树。另外,玉石骏马八尊,玉石十八罗汉,共计七百多件。
据记载,慈禧太后含于嘴中随葬的夜明珠,是一块近似球体形态、秤重为清代四两二钱七分、相当于现在787.28克拉的金刚石原石。其估价在1908年时值1080万两白银,相当于现时8.1亿元人民币。[8]
安葬完毕,又倒入四升珍珠,宝石二千二百块填棺。而按“内务府簿册”载,殓入棺中的珠宝玉器无论在数量和种类上都极为惊人,几乎是一个“珠宝玉器大全”。
遭盗墓
1928年,在她死后十九年,她的“万年吉地”被军阀孙殿英炸开,不但尸骨尽遭暴露、羞辱,随葬的奇珍异宝也被洗劫一空。慈禧遗体被抛出棺外,嘴里的宝珠被抠走。
盗案发生后,溥仪派载泽、耆龄、宝熙等人到东陵对慈禧的遗体进行了重新安葬。载泽等人钻进地宫,见慈禧遗体趴在棺盖上,头朝北,脚朝南,左手反搭在后背上。在地宫里已暴尸40多天,遗体上出现了许多斑点,长满了白毛。
载泽等人见内棺尚完好,可以继续使用,于是命旗妇用一块黄绸子将慈禧遗体盖上,将一件黄缎褥铺在遗体一侧,然后慢慢翻转尸身,正好将遗体仰卧在黄缎褥上。只见慈禧面色灰白,两眼深陷无珠,颧骨高隆,嘴唇有伤痕。众人帮扶着,用如意板将慈禧遗体抬入棺内,如意板未撤出。遗体上盖上一件黄缎被,把从地宫里拾到的慈禧生前剪下的指甲和掉的牙用黄绸子包好,放在被上。载泽又将当年得到的慈禧遗物——一件黄缎袍、一件坎肩盖在被上,盖上棺盖,用漆封上棺口,重殓完毕。[9]
三次入棺
第一次入棺是1908年死后第二天慈禧被殓入棺,1928年遭盗墓尸体被暴露在外,载泽等重新殓葬。第三次入棺是1984年文物局清理内棺搬出尸体。
1984年1月4日,国家文物局派来了几名专家,与清东陵文物保管所组成了一个清理慈禧内棺10人小组。第二天,清理小组依次揭取了被上的两件衣服,发现了包着慈禧指甲和牙齿的小黄包。当将黄缎卷走后,慈禧的遗骸呈现在眼前,她的脸部及上身用黄绸包裹着,下身穿着裤子,裤子上绣满了“寿”字,一只脚上穿着袜子。遗体仰身直卧着,头微微左偏,右手放在腹部,左臂自然地垂于身体左侧,两眼深陷成洞,腰间扎着一条丝带。遗体仍是完整一体的,全长153厘米。
清理小组用她身底下的如意板将遗体从棺中抬出,放在地宫的地面上。在棺内喷洒了防腐消毒药液后,又将慈禧的遗体抬入棺内。这是她死后第三次被抬入这口棺中。然后将被、小黄包及两件衣服完全按原样、原位置放回。一切都恢复了原状后,又往棺内喷洒了一遍药液,盖上棺盖,封好棺盖口,木工们将残破的外椁修好后,套在了棺外。
如今,慈禧的遗体仍完整地躺在棺木内,保留着1928年第二次入殓时的原样。
人物谜题/慈禧太后[孝钦显皇后] 编辑
身世传说
对于慈禧的童年和出生地等等都少有记载。但这已经是档案中关于慈禧早年的最详细的记载。由于没有详细的记录,后世的史家便通过自己的考证,提出了诸多关于慈禧身世的说法。[10]
在这些说法中,最有影响的就是慈禧生于北京说。[11] 这一说法不仅为部分史学家的认同,同时也得到慈禧娘家后人的认可。慈禧的曾祖父名叫吉郎阿,镶蓝旗人,曾在户部做官,后来因为户部钱粮亏空的问题受到牵连被罢了官。[12] 慈禧的祖父叫景瑞,曾在刑部做官,因为受到曾祖父钱粮亏空案的牵连,也被革了职。慈禧的父亲惠征开始在吏部做笔帖式,是一个类似于现在的秘书的八品小官。慈禧出生在于1835年阴历十月初十,当时他的父亲惠征正在吏部笔帖式的任上。[13]
左起:德龄、四格格(庆亲王奕劻的四女)、慈禧、元大奶奶(慈禧内姪媳)、容龄图册
此外还有一些说法版本:
慈禧出生在甘肃兰州说。是根据慈禧的父亲惠征曾任过甘肃布政使衙门的笔帖式。传说慈禧出生在当年他父亲住过的兰州八旗马坊门(今永昌路179号院)。但是,经过专家查阅文献、档案,发现惠征虽然做过笔帖式,但其地点是在北京的吏部衙门,而不是在兰州的布政使衙门。[14] 
慈禧出生在浙江乍浦说。是根据慈禧的父亲惠征曾在浙江乍浦做官。《人民日报》曾发表一篇小文,题目是:《史界新发现——慈禧生于浙江乍浦》。这篇文章说:慈禧的父亲惠征,在清道光十五年至十八年(1835~1838年)间,曾在浙江乍浦做过正六品的武官骁骑校,而慈禧正是在这段时间出生的,所以她的出生地在浙江乍浦。
慈禧出生在安徽芜湖说。是根据慈禧的父亲惠征曾做过安徽徽宁池太广道的道员,道员衙署在芜湖,因此说她出生在芜湖。慈禧既然生长在南方,便善于演唱江南小曲,由此得到咸丰帝的宠幸。根据历史记载:惠征当徽宁池太广道员是在咸丰二年(1852年)二月,正式上任是在同年七月。而慈禧已经在咸丰元年(1851年)入宫,被封为兰贵人;档案中还保存有兰贵人受到赏赐的赏单。可见慈禧不会是生于安徽芜湖。
慈禧出生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说。是根据慈禧的父亲惠征曾任过山西归(化)绥(远)道的道员。慈禧可能在外祖父家住过。以上就成为慈禧出生归化(今呼和浩特)说的一个历史的影子。慈禧的母亲不可能从北京回娘家生孩子,因为这在当时既路途遥远,也不合礼法。所以,慈禧不大可能出生在今呼和浩特市。
慈禧出生在今山西长治说。今山西长治当地传说:慈禧原是山西省潞安府(今长治市)长治县西坡村王增昌的女儿,名叫王小慊,4岁时因家道贫寒,被卖给上秦村宋四元家,改姓宋,名龄娥。[15] 到了11岁,宋家遭到不幸,她又被转卖给潞安府(今长治市)知府惠征做丫头。一次,惠征夫人富察氏发现龄娥两脚各长一个瘊子,认为她有福相,就收她作干女儿,改姓叶赫那拉氏,取名玉兰。长治市还为此专门成立“慈禧童年研究会”。经专家考证,在这段时间,历任潞安府的知府共有七个人,但是没有惠征。[16]
关于名字
民间传说或影视作品,一般称慈禧太后为兰儿或玉兰。可能是因为慈禧进宫后的第一个封号为“兰贵人”,很多小说笔记误以为“兰儿”是她的乳名,实则不然。据慈禧家族后人 叶赫那拉·根正称,慈禧的乳名实际上叫“杏儿姑”,“姑”是满人对未成年女子的通常称呼,而“杏儿”的名字则是因为当时家中庭院种有几颗白杏树,由此,慈禧的爷爷给她起了个大名叫“杏贞”,小名“杏儿”,取义“忠贞”之意。至于咸丰皇帝初封杏贞姑娘为 兰贵人,大概是因为咸丰最喜欢玉兰花,因此给她这样一个封号。
“老佛爷”由来
光绪初年,慈禧太后刚满40岁,她为了达到二度垂帘听政的目的,曾使用了种种手段,但慑于朝中有人反对,终日闷闷不乐。
太监李莲英猜知其心事,便令人在万寿寺大雄宝殿后面建了一座佛。之后,李莲英禀告慈禧说,万寿寺常有佛光显圣请太后前往观看。慈禧驾临,未见佛光,大怒。李莲英忙将太后请入三世佛后,果见一慈眉善目的观世音坐在殿中央。此寺方丈主持,朝廷文武大臣也在这里。李莲英大声喊道:“老佛爷到!”众人即刻跪伏高呼:“恭迎老佛爷!”慈禧见状明白了大半儿,故意问:“你们迎得是哪位老佛爷啊?”李莲英说:“您就是当今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呀!”大臣们也说:如今先皇驾崩,新皇尚幼,国不可一日无主,臣民们请您垂帘料理朝政,救庶民于水火之中……一席话说得慈禧心花怒放。
自此,老佛爷这个称号传遍京城,慈禧也就心安理得地垂帘听政了。[17]
与慈安
光绪七年(1881)三月初十日戌时,年仅45岁的慈安皇太后猝然崩逝于钟粹宫。随着这位比慈禧还小两岁的仁爱忠厚皇太后突然暴毙宫中,清廷的垂帘听政由两宫并列骤然变成慈禧一人独裁,对于慈安死因朝野上下议论纷纷。咸丰二年,慈安与慈禧先后入宫,慈安很快就被册立为皇后。而慈禧仅仅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贵人,虽然她随后为咸丰帝生下了第一个、也是唯一存活下来的皇子,成为宫中仅次于皇后的人物。
同治八年七月,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安德海借皇上大婚、采办龙袍的名义,乘楼船沿运河南下。按清朝祖制:太监不准出京。但安德海不仅出京,而且一路招摇,惊扰地方。所过顺天府衙门、直隶总督衙门,都隐忍不发。结果在山东被丁宝桢查拿,并以太监出京违背祖制请旨处置。时逢慈禧生病,慈安独处朝政。于是慈安明确表态,同意将安德海就地正法。[18] 
慈安和同治帝在选后问题上与慈禧的意见有分歧,慈安看中了翰林院侍讲崇绮的女儿阿鲁特氏,而慈禧却看中了员外郎凤秀的女儿富察氏。
光绪七年三月初十日(1881年4月8日),慈安太后突然死去,之后猜测众多。[19]
光绪之死
2009年前光绪之死因众说纷纭,没有历史定论。对光绪遗骨及衣物经现代法医技术鉴定后确认,光绪死于急性砷(砒霜)中毒,凶手极有可能为慈禧。(主因是慈禧病重时,曾犹豫对光绪帝要如何处置,遂以自己不久人世的消息透露给光绪帝知道,惟其近侍回报,帝曾微露喜色,故慈禧决意自己病终前,帝须先于自己命终,以免皇帝有再度亲政、否定慈禧生前之布局的可能)。但根据官方纪录,他是自然病死,光绪自少身体就很虚弱,常有疾病,再加上慈禧太后在心理上对他有压迫,其后又迫死了他最爱的珍妃,令他失去精神支柱、英年早逝。更有一说,是袁世凯亲自进药害死的,以避免日后光绪报他告密之仇,不过可能性极微。民国之后,据光绪帝的御医透露,皇帝生前的确身体并不非常健康,主因是不见天日、身体欠运动,心情不佳,导致饮食不正常,但却也无病重之迹象。
2008年11月1日,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与中央电视台联合召开记者会,发表“清光绪皇帝死因研究报告”,确定光绪是因为砒霜中毒而亡。至于对光绪下毒的凶手,当时条件有资格能进行杀死当朝皇帝手段的当为光绪之嫡亲姨母慈禧,慈禧杀死光绪后再令医正改为自然死亡。[20] 
有关记载/慈禧太后[孝钦显皇后] 编辑
在定东陵,她的神牌上的生前死后的称号: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共25字,为清历代太后之最。
玉牒(皇族家谱)记载其为“叶赫那拉氏惠征之女”。  
人物评价/慈禧太后[孝钦显皇后] 编辑
慈禧太后图册
慈禧太后在她七十四年的生命中,经历了晚清年间的咸丰、同治、光绪三朝,而且当过三次垂帘、两度训政的女主,她立过同治载淳、光绪载湉以及宣统溥仪为皇帝,处理过很多对外战争、对内动乱以及皇室宫廷的斗争等大事。由于她行事作风上确实存在着不少问题,后人对她有着极为严厉的负面评价。[21] 史学界和评论界一直以来也在寻找她的正面评价。[22] 慈禧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后来左宗棠被认为是民族英雄;慈禧的新政是政治和经济上的改革,而且成绩不小。她破除满汉界限,开办洋务运动,造就所谓“同治中兴”气象;废除科举,兴办新式学堂,大量选派留学生,开始宪政改革;破除满汉不通婚禁令,禁止妇女缠足。在危急时刻曾尽力维护国家利益,做出了虽不成功但在当时可称合理的反应。慈禧的到来也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但是历史对她的负面评价远大于正面评价。慈禧太后素来以残忍狡诈和对权力的执著而闻名。她镇压太平天国,耗巨资庆祝自己的寿辰,修建自己的陵寝,签订众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扼杀戊戌变法,囚禁光绪帝,还有那口珍妃井,至今都令人们铭记慈禧的狠毒。慈禧太后是外国人眼中妖魔化中国的终结者,聪明、勇敢、善良的中国人民内心深处最痛恨的封建主子。
“僵尸陪葬”图册
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慈禧太后以贪婪和暴虐世人皆知。她只是个女人,却让凤高高地飞翔于龙之上,统治了中国半个多世纪;她不是皇帝,却把两代帝王玩弄于股掌之中,王公大臣更是对她俯首帖耳;她的陵墓超越了她的丈夫、她的儿子;她的陪葬品相当于当时国库数年的收入,其中的大量书画古玩、珍宝玉器更是无法用价值衡量。[23]
作为一个女人,慈禧既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她的幸运在于她获得了那个时代女人难以得到的地位。慈禧并非出身于世代簪缨、钟鸣鼎食的显贵之家,她不过是当时一个中级旗籍官员的女儿。在她十七岁的时候凭着选秀的偶然机遇,进入紫禁城,从而为她搭建了扭转乾坤的政治平台。慈禧靠着一步步的钻营,从贵人到嫔,又靠着幸运地生下了咸丰帝惟一的皇子,从而“母以子贵”,被晋封为妃、贵妃,直到皇太后,并藉此“垂帘听政”四十七年。
慈禧又是不幸的,她的不幸在于作为妻子和母亲,她青年丧夫,中年丧子。虽然她拥有至上的权力,使无数王公大臣匍匐在脚下顶礼膜拜,却无法获取一个正常的母亲所拥有的儿女绕膝、含饴弄孙的幸福。[24]
家族/慈禧太后[孝钦显皇后] 编辑
妹 (醇亲王嫡妃)
  第一子 载瀚
  第二子 载湉(光绪帝)
  第三子 未命名
  第四子 载洸  
妹 (庆亲王奕劻二弟奕勋嫡妻)  
大弟 照祥
  第一子 德善  
二弟 桂祥
  第一女 静荣
  第二女 静芬(光绪皇后)
  第三女 静芳
  第一子 德恒,字“健亭”  
三弟 福祥
  第一子 德奎,字“文伯”  
慈禧趣闻/慈禧太后[孝钦显皇后] 编辑
喜好拍照
1903年,凯瑟琳·卡尔,一位美国的业余画家描述了自己看到的慈禧的真实容貌。慈禧晚年喜欢为自己画肖像,曾以厚金聘外国画师进宫供役。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俄国沙皇古拉二世和皇后将一幅八英寸着色全家照,命驻华公使赠送给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并对照相产生浓厚兴致,如今故宫博物院内珍藏着大量当年所摄的玻璃底片和照片,其中仅慈禧一人晚年所拍照的三十余种装束、神态各异的照片就有百余张,大多系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其七旬寿辰前的留影,都是由清廷曾驻日、法公使三品卿衔裕庚的次子勋龄所摄。
慈禧为了照相,特传御旨在其颐和园寝宫乐寿堂前搭席棚,用布景屏风为衬,并按殿内样式布置豪华的陈设。在照相之前,要亲自翻阅历书,选定吉日良辰。
慈禧太后是清朝最高统治者中唯独同时拥有西方文明的油画肖像和摄影照片的人。
美容养颜
清代慈禧太后身边的女官德龄在其所著的《御香缥缈录》中记载,慈禧到老年时,肌肤仍然白嫩光滑如同少女一般。[25] 1904年入宫为慈禧画像的美国女画家卡尔就曾在她的《慈禧写照记》中说道,年过七旬的慈禧“猜度其年龄,至多不过四十岁”。
慈禧太后所用的宫粉主要是由米粉、益母草粉、珍珠粉加香料制成,早在乾隆年间就有人使用。慈禧太后除了白天略施粉黛,到了晚上,也还要用大量的宫粉涂于脸部、脖子、前胸、手臂,使皮肤与粉融为一体。据说长时间使用这个方子可以使皮肤变得白嫩细腻。
除了这些外在的理容用品,慈禧太后还十分注重饮食调理、穴位按摩。史料更有记载,慈禧爱茶成癖,尤其喜欢饮用花茶,泡茶的水要当天从玉泉山运来的泉水;花茶不能是经过火焙的干花,而要是刚采摘的鲜花搀入干茶里再泡入茶盅(这样饮起来既有茶香又有花香);在金茶托上放三盏白玉杯,中间是茶,两边是花,还要太监双手托捧至她面前,说声‘老佛爷品茗了!’她才肯饮用。
慈禧也有睡美容觉的习惯。在还政时期,她大概每天早上八点起床,晚上过子时即睡觉。慈禧洗脚、洗澡都很讲究。她不仅为了卫生,更重要的是为了保养自己。储秀宫里把给太后洗脚看成是很重要的事情,洗脚水也十分讲究。炎热潮湿的三伏天,就用杭菊煮沸后晾温了洗,可以清心明目,全身凉爽,不易中暑;等到了极冷的三九天,就用木瓜汤洗,可以活血暖膝,温和四肢。
 

三:[圣母皇太后和母后皇太后的区别]慈禧


个人简介
文宗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同治生母,18351129-19081115)-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
孝钦显皇后(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叶赫那拉氏,名杏贞,满洲镶蓝旗人。户部员外郎吉朗阿(遗下银两亏空,离开人世)之曾孙女,刑部山东司郎中景瑞之孙女(道光二十七年,因没能按时退赔其父吉朗阿在户部任职时的亏空银两而被革职),山西归化城副都统惠显之外孙女,安徽徽宁池太广兵备道惠徵之女,母富察氏。
生于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日。
咸丰元年(1851)中选秀女,咸丰二年五月初九(1852年6月26日)入宫,封兰贵人,年18岁,居储秀宫。四年十一月二十六(1855年1月14日),晋懿嫔。六年三月庚辰二十三未时生皇长子载淳(1856.4.27-1875.1.12),次日晋懿妃,十二月行册封礼。七年(1857)正月晋懿贵妃,十二月行册封礼。十年(1860)八月,从幸热河。
十一年(1861)七月,文宗崩,穆宗即位,尊为皇太后,九月还宫,十一月乙酉朔初一(12月2日),上奉两太后御养心殿,垂帘听政,仅27岁。同治元年(1862)四月上徽号:慈禧皇太后。是时,孝钦、孝贞两宫并尊,诏旨称“母后皇太后”、“圣母皇太后”以别之。同治十一年(1872年)的十月,因为同治皇帝载淳大婚,慈禧又加上徽号“端佑”二字。同治十二年(1873)二月,归政于穆宗,随即载淳亲政,慈禧的徽号又加上“康颐”二字。十三年十一月十五(1874年12月23日)(初十病痘,复训政)生病,写下“朕于本月遇有天花之喜”,仰蒙西太后“调护朕躬,无微不至,并荷慈怀曲体俯充,将内外各衙门章奏代为披览裁定,朕心实深欣感。”因此决定给两宫皇太后各加上徽号两字。十二月初五穆宗崩,德宗即位,复听政。
光绪二年(1876年)七月,因新皇帝即位,两个太后继续垂帘听政,连同上次给两太后各上的徽号,一共四字。慈禧的号上又加了“昭豫庄诚”。六年(1880),太后不豫,上命诸督抚荐医治疾,八年(1882),疾愈。十三年(1887)正月,德宗亲政,后仍训政。光绪十五年二月初三(1889年3月4日),因为光绪帝大婚并归政,徽号上又加了“寿恭”二字。三月,光绪亲政,又加上“钦献”二字。光绪二十年(1894年)八月,因慈禧六十大寿到了,所以又加上了“崇熙”二字。二十四年八月初八(1898年9月23日),复训政,世谓之戊戌政变。二十五年(1899)十一月,隐谋废立,寻怵于人言不果。二十六年(1900)五月,义和拳入京师。七月,八国联军陷京师,后奔太原,旋奔西安。二十七年(1901)十一月,德宗奉之还京师。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1908年11月14日)病崩,溥仪继位,慈禧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而谁也没想到的是,溥仪继位的第一天,慈禧就死了,史书曰“三十四年十月,太后有疾。上疾益增剧。壬申,太后命授醇亲王载沣摄政王。癸酉,上崩于瀛台。太后定策立宣统皇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甲戌,太后崩”。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1908年11月15日)因痢疾薨,年74岁。十月二十六(11月19日)上尊谥,决定原徽号的十六字不动,并按照大清的惯例,前面加上“孝钦”、后面加上“配天兴圣显皇后”为谥号。
宣统元年十月初四(1909年11月16日)巳时葬昌瑞山南麓偏西之定陵东普陀峪,曰定东陵。付太庙。全谥: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
生平简介
慈禧太后油画
叶赫那拉氏于咸丰二年(1852年)被选秀入宫,赐号兰贵人,后册封懿嫔。1856年3月,生下咸丰帝唯一的皇子载淳(即后来的同治帝),诏晋封懿妃。未几又晋封懿贵妃。由于咸丰帝体弱多病,内忧外患又让他心力交瘁,他逐渐变得懒惰,懿贵妃工于书法,于是咸丰帝时常口授让懿贵妃代笔批阅奏章,使慈禧有机会接触政治。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前,她随咸丰帝,和皇子载淳逃往热河。1861年8月咸丰帝在热河去世,由于皇子载淳只有6岁,咸丰帝临终前将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协办大学士尚书肃顺等八人任命为顾命大臣,又给皇后和懿贵妃两枚代表皇权的印章,希望他们相互牵制。 
咸丰帝死后,皇子载淳即位,定年号“祺祥”她与皇后钮祜禄氏(慈安太后)并尊为皇太后。顾命八大臣企图专权,权力欲极强的慈禧非常不满,于是联合在京主持和谈的咸丰帝的弟弟恭亲王奕䜣,利用帝后和咸丰帝的梓宫回京的机会发动辛酉政变,设计逮捕了八大臣,判处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自裁、肃顺斩立决,其他人革职,粉碎了八大臣势力。奕䜣被封为议政王,1861年12月2日,两宫太后御养心殿,垂帘听政;并改年号为“同治”。 
执政初期她在议政王奕䜣的辅佐下,整饬吏治;重用汉臣;依靠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族地主武装,又在列强支持下,先后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苗民、回民起义,缓解了清王朝的统治危机,使清王朝得到暂时稳定。出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她又重用洋务派,以“自强”和“求富”的方针,发展一些军用,民用工业,训练海军和陆军以加强政权实力。客观上对中国的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是由于慈禧对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之甚少,她也作出很多愚蠢的决定,阻碍了洋务运动的进行;再有,当改革可能损害她的统治时,她又支持顽固派对洋务派进行牵制,以加强集权。这一时期,国内起义被平定;两次鸦片战争暂时满足了列强的贪欲,外交上没有吃大亏;洋务运动后清王朝的军事实力有所提高,工商业有了初步发展;被清朝统治阶级称为“同治中兴”。
慈禧太后
同治十一年(1872年),载淳已17岁,慈禧不得已为他选后,次年,两宫太后撤帘归政。但同治帝亲政后仍难摆脱慈禧的干预。慈禧为了享乐,授意同治帝修缮圆明园以供其居住,同治帝也想趁机让太后离宫居住以摆脱母后干预。然而当时财政紧缺,圆明园又残毁严重,修复耗资甚巨,同治帝坚持开工,引起奕䜣等王公大臣多人反对,同治帝竟将他们全部革职。慈禧出面制止了同治帝这一荒唐决定。 
875年1月,同治帝病逝。慈禧立她的侄子兼外甥4岁的载湉为帝,改年号为“光绪”,两太后再次垂帘听政。 
1865年—1870年中亚浩罕汗国侵略者阿古柏侵入并且窃据了新疆大部分地区;1871年,沙俄出兵占领伊犁地区。1875年,慈禧采纳陕甘总督左宗棠的建议,出兵新疆,清军于1878年1月收复新疆。1881年,中俄通过谈判,中国收回伊犁大部分地区。 
1881年4月8日慈安暴亡,卒年45岁,有人认为是慈禧所害;从此慈禧实现一宫独裁。 
1883年—1885年爆发了中法战争,双方在军事上互有胜负,但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却主张“乘胜即收”,与法国签定了《中法新约》,又使法国获得了不少侵略利益。战争之初慈禧借战事不利,把责任推给以奕䜣为首的军机处大臣,将他们全部革职,史称“甲申易枢”,从此慈禧完全掌控了朝政。 
1889年2月,光绪大婚,名义上由光绪帝亲政,慈禧又训政了数年。在训政结束后,朝内一切用人行政,仍出其手,“上(光绪帝)事太后谨,朝廷大政,必请命乃行”,光绪帝实际居于傀儡地位。
慈禧扮观音
1894年,慈禧六十寿辰,拟“在颐和园受贺,仿康熙、乾隆年间成例,自大内至园,路所经,设彩棚经坛,举行庆典”。挪海军经费,缮修颐和园,布置点景,广收贡献。是年,适逢日本发动中日甲午战争。光绪主战,慈禧亦主战,“不准有示弱语”。但是,当有人提出停止颐和园工程,停办景点,移作军费的时候,慈禧却大发雷霆,说出了:“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生不欢”的话。后来,清军在朝鲜战场上接连失利,北洋水师在黄海之战中又遭受严重挫折。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六旬庆典,慈禧希望外国出面干涉,尽快结束战争。她支持李鸿章避战求和的方针,以各种借口,打击以光绪为首的主战派。由于形势日益紧张,面对朝野上下的重重压力,她无法再一意孤行,大摆排场,她不得不改变原来的计划,缩减了生日庆典的规模,在金州、大连相继陷落,旅顺万分危急的情况下,慈禧在紫禁城内的宁寿宫度过了她的60岁生日。次年2月7日,威海卫日舰及炮台夹攻刘公岛,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中国海陆两个战场均糟失败,以慈禧为首的投降派下定决心向日本求和,3月,慈禧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乞和,4月17日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空前屈辱的条约《马关条约》,中国放弃对朝鲜宗主国地位;赔款2亿两白银;割让辽东半岛(后以银3000万两赎回),台湾,澎湖列岛;开放4个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矿设厂。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殖民地化进程。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为了救亡图存,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维新变法运动,慈禧希望强国但又担心光绪会借变法脱离她的控制。对于变法慈禧最初表示支持,但她随后把军权,用人权都抓在自己手中,1898年6月光绪发布帝“明定国是上谕”(即《明定国是诏》),实行变法。光绪帝的变法触动了满洲贵族,和众多封建官僚的利益,他们聚集起来,竭力反对变法,慈禧最后发动政变幽禁光绪帝,杀害了谭嗣同等六人,扼杀了“百日维新”运动。
孝钦显皇后
19世纪末,中国北方兴起义和团运动,慈禧最初主剿,但镇压屡屡失败,义和团迅猛发展并进入北京。慈禧希望剿抚并用,区别对待义和团,但列强要求清政府完全剿灭义和团,并且不顾清政府的反对,坚持调兵进京。慈禧素来对洋人不满,于是产生了利用义和团对抗列强的想法,当她看到一份所谓的“洋人照会”,要勒令她归政,更是忍无可忍,对列强宣战。但是,慈禧的决定,遭到了刘坤一、张之洞等地方督抚的反对。他们联名电奏清廷,力主剿团乞和。并与列强订立条约,实行“东南互保”。慈禧的决心开始动摇。她一方面要求各省将军督抚认真布置战守事宜,继续利用义和团围攻使馆、抗击八国联军。另一方面,她令荣禄前往使馆慰问各国使臣;又分别致国书于俄、英、日、德、美、法等国元首,请他们出面“排难解纷”、“挽回时局”。将两广总督李鸿章调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准备与列强谈判。但是,八国联军并没有停止进攻。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次日凌晨,慈禧带着光绪帝仓皇出逃北京。令奕劻、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与列强进行谈判。把战争的责任推到义和团身上,下令对义和团“痛加剿除”。第二年2月14日批准《议和大纲》,并发布上谕,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1901年9月7日与11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空前屈辱的《辛丑条约》,规定赔款4.5亿两,惩办主战官员,拆除大沽到北京沿线所有炮台等。1902年初,慈禧与光绪帝回到北京。从此之后,慈禧“惕于外人之威,凡所要求,曲意徇之”。至此,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确立。
圣母皇太后
为了维持统治,改变自身守旧无能形象,慈禧太后在“西狩”期间就宣布实行“新政”,进行经济,军事,教育,官制等方面的改革,但改革的目的决定了改革不彻底,同时清政府的腐败使许多改革措施在实施时也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 
1904年,日本与沙俄为了侵占中国东北和朝鲜,爆发了日俄战争,战场正是在中国东北,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竟然宣布“中立”,使中国主权再一次被严重践踏;东北人民遭受巨大苦难。日俄战争的结果是日本战胜了沙俄,国内人们普遍意识到君主立宪优于君主专制,要求清政府进行宪政改革;与此同时,国内革命运动也愈发高涨,为了维持统治,慈禧不得不作出要立宪的姿态,1905年派五大臣出洋考察,1906年又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内容仿照德国和日本的宪法,维护皇帝的“君上大权”,过渡期更长达9年,事实证明,预备立宪只是一场骗局。 
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死。她命立醇亲王载沣子、年仅3岁的溥仪为帝,年号宣统。次日,慈禧病死,年七十四,葬于河北遵化定东陵。 
大事记
慈禧皇太后
1851年5月,选秀入宫,赐号懿贵人(但经常被称作为兰贵人)。 1854年,晋懿嫔。(清制后宫地位共分九级,依序为: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秀女) 1856年,生皇子载淳(后来的同治皇帝),当日晋懿妃。 1857年,晋懿贵妃。 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咸丰皇帝率后妃宗室重臣等避祸承德避暑山庄,命恭亲王奕䜣留京与联军议和。 1861年,咸丰皇帝驾崩,皇子载淳继位,以皇帝生母被尊为圣母皇太后;八月,在恭亲王奕䜣支持下发动辛酉政变,两宫太后联合恭亲王,杀肃顺等八大臣,成功夺权,垂帘听政。 1862年,同治皇帝对圣母皇太后晋徽号“慈禧”。 1865年,罢议政王奕䜣职务,遭洋人、宗室、大臣疑问,旋又复职,但是对奕䜣开始有所戒备。 1874年,同治皇帝驾崩,因其无嗣;遵皇太后之意,由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继位(即后来的光绪皇帝)。 1888年,光绪帝大婚,翌年亲政;慈禧继续“训政”。 1894年,皇太后六十大寿庆典;慈禧太后不惜挪用海军军费重修颐和园,致使在甲午战争战败。 1898年,因光绪皇帝发起戊戌变法,皇太后与守旧派大臣恐影响其势力,联合发动戊戌政变,杀六君子、囚光绪,后重行训政。 1900年,因义和团发起庚子拳乱,导致列强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帝后被迫离京,前往西安避祸。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两宫回銮;皇太后及皇帝下诏罪己、行庚子新政。 1908年,光绪皇帝驾崩后一天,皇太后于11月15日下午五时病逝,后葬于定东陵;大行皇帝无嗣,由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继位(即后来的宣统皇帝)。 按定东陵神牌上记载,皇太后叶赫纳拉氏生前死后得到的谥号全称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谥字23字,连皇后共25字,谥号长度超过清朝开国皇后,及孝德与孝贞两位正宫皇后,为清代皇后中之最。 1928年,军阀孙殿英藉演习之名,率其部下盗掘了金碧辉煌,极尽奢华的慈禧定东陵,并盗挖慈禧临终时口含大如鸡蛋夜明珠一粒(夜明珠在宫内是太监装饰品)。溥仪在回忆录里提及:祖母慈禧太后夜明珠被盗事,并改馈赠给某位民初权贵夫人(宋美龄),让他耿耿于怀。
关于名字
 民间传说或影视作品,一般称慈禧太后为兰儿或玉兰。可能是因为慈禧进宫后的第一个封号为“兰贵人”,很多小说笔记误以为“兰儿”是她的乳名,实则不然。据慈禧家族后人叶赫那拉·根正称,慈禧的乳名实际上叫“杏儿姑”,“姑”是满人对未成年女子的通常称呼,而“杏儿”的名字则是因为当时家中庭院种有几颗白杏树,由此,慈禧的爷爷给她起了个大名叫“杏贞”,小名“杏儿”,取义“忠贞”之意。至于咸丰皇帝初封杏贞姑娘为兰贵人,大概是因为咸丰最喜欢玉兰花,因此给她这样一个封号。根据叶赫那拉·根正的口述记载,慈禧出生于北京西四牌楼劈柴胡同,今辟才胡同。 
叶赫纳拉氏的起源据叶赫那拉·根正说:“关于叶赫那拉氏的起源,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元末明初时,已在叶赫河建立了叶赫城的叶赫那拉氏家族与爱新觉罗氏家族发生了一场战争,当时,爱新觉罗家族的头领为了使叶赫那拉氏臣服,就指着大地说道:‘我们是大地上最尊贵的金子(爱新觉罗就是金子的意思)!’而叶赫那拉的首领听了一阵大笑,他指着天上的太阳说道:‘金子算什么,我们姓它!’叶赫那拉氏最后打败了爱新觉罗,成为当时东北最大的一支部落。”  
据史料记载:叶赫那拉氏是满族中的大姓,也是起源较早的姓氏之一。叶赫那拉氏最早的祖先可追溯到五代时期的海西女真,其始祖叫星垦达尔汉,原姓土默特。叶赫那拉氏的始祖,原来是蒙古人到扈伦部,他招赘在那里,那拉的意思就是爱,他领有其地,并成为一国,因为他的国是在叶赫的河边建立的城市,所以叫叶赫那拉氏。叶赫那拉氏是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其中也先后出过许多文豪武将,如历来被誉为“清初学人第一”的满族杰出文人纳兰性德就姓叶赫那拉。但真正使叶赫那拉扬名天下的,当属叶赫那拉氏的三位皇后。
身世传说
有民间传说慈禧不是满洲人,生父也不是惠征。关于慈禧的身世,除北京说外还有五种说法:(1)甘肃兰州,(2)浙江乍浦,(3)内蒙古呼和浩特,(4)安徽芜湖,(5)山西长治。 
山西长治当地传说:说慈禧为汉人,是惠征出钱买的女儿来顶替自家的女儿。慈禧原是山西省潞安府(今长治市)长治县西坡村王增昌的女儿,名叫王小慊,4岁时因家道贫寒,被卖给上秦村宋四元家,改姓宋,名龄娥。到了11岁,宋家遭到不幸,她又被转卖给潞安府(今长治市)知府惠征做丫头。一次,惠征夫人富察氏发现龄娥两脚各长一个瘊子,认为她有福相,就收她作干女儿,改姓叶赫那拉氏,取名玉兰。后来玉兰被选入宫,成了兰贵妃。说慈禧是王家的女儿,当地提出的根据是:(1)王姓家谱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一直续谱到现代。王氏家谱上更写着:“王小慊后来成为慈禧太后”。(2)当地还传说:在西坡村外边的山脚下,还有据说是慈禧生母的坟。坟前有碑,原来是木牌,后来竖立石碑。说慈禧是宋家的女儿,当地提出的根据是:(1)在上秦村里至今保存着一处娘娘院,是慈禧入宫前住过的院落。(2)在宋家的炕上曾刨出了当年慈禧给宋家写的家信等,她娘家六代侄孙还保存着这封信。(3)在上秦村居住的宋家老人说:“慈禧太后是咱家的。”为此,宋家曾联名写信,要求政府调查澄清这件事。上面的传说,有文有物,具体生动。长治地方众口一词,画押证明,说慈禧是长治人。长治市还为此专门成立“慈禧童年研究会”。但其实这些都缺乏证据。 
那封信后也经过鉴定,非慈禧的笔迹,而且不是原件,亦是破烂不堪,大打史实折扣。传说也只是传说而已。慈禧确实为满洲镶蓝旗人,玉牒明确记载是“叶赫那拉氏惠征之女”。
关于徽号
慈禧
清朝一直沿用中原历代宫廷的旧制,也有上尊号、徽号、谥号的规定。 
在新皇帝登基时尊称母亲为母后(指皇太后),帝母(新帝的生母)为皇太后,即母后皇太后和圣母皇太后,母后皇太后的地位相对更高,这就是上尊号。另外,遇到朝廷大庆的日子,还要给皇太后在尊称上在加一些美好的词汇,称徽号,一般每次加两字。死后用生前的徽号再加上几个字成为这个人的谥号。 
1862年(同治元年),上徽号“慈禧”; 1872年(同治十一年),因为同治皇帝大婚,上徽号“端佑”; 1873年(同治十二年),同治帝载淳亲政,上徽号“康颐”; 1874年(同治十三年),同治帝因为遇到“天花之喜”,而两宫太后“调护朕躬,无微不至”,“朕心实深欣感”,决定为两宫皇太后上徽号,但二十天后同治驾崩,上徽号仪式没能进行; 1876年(光绪二年),光绪帝即位,连同上次给两太后各上的徽号,一共四字。慈禧的徽号由此又加上了“昭豫庄诚”; 1889年(光绪十五年),光绪皇帝大婚,上徽号“寿恭”; 1889年(光绪十五年),光绪皇帝亲政,上徽号“钦献”; 1894年(光绪二十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上徽号“崇熙”; 1908年,慈禧病逝,按照大清惯例,前面加上“孝钦”,后面加上“配天兴圣显皇后”为谥号。即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共二十五个字。
评价
正面评价
慈禧油画
慈禧是帝制时代中国少数长期当政的女性,政治手腕堪称聪明干练,尤其擅长操弄亲贵朝臣之间的权力平衡,以维系清廷的绝对权威。 慈禧当权时期,清廷的中央集权以及中国主权面临来自内部及外国的种种威胁,她从捍卫清帝国权威及其本身权力的立场出发,所作之举措收效虽不尽成功,但放在历史脉络下做持平之论,多数允称合理。为因应自鸦片战争以来,来自欧美列强的挑战,以及镇压太平天国等民间反抗势力,慈禧皇太后重用李鸿章、张之洞等汉族重臣,在地方上开办洋务运动,是中国发展近代化工业的开始。在洋务自强运动成果的支持下,清廷得以弭平内部反叛势力,在帝国体制下维系中国相对稳定的局面,并且建设近代化陆海军军备,造就“同治中兴”的气象。 也有人开始认为,慈禧的改革手段其实非常高明,百日维新改革速度过快,根本只是一场闹剧,不可能成功。 在庚子年一场大祸之后,慈禧皇太后意识到时局已不容她坚持帝制传统,所谓的“祖宗成法”,乃容许清廷推展多种新政措施。庚子后新政牵涉多端,其中荦荦大者包括:官制改定、代科举以新式教育,甚至立宪准备。社会改革方面,显著者有:禁止妇女缠足等。 总结慈禧执政四十八年中,对于政务掌握相当严格,即使在病中亦然。在她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勉力维系并且牢牢掌控着中央集权帝国的局面,中国因得免于陷入割据乱局。 此外,慈禧太后家人除袭“承恩公”一虚爵外,并无家人能干涉朝政。相对当时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歪风,慈禧于这方面尚算公私分明。 
负面评价
个人的人格方面,从宫廷斗争中夺得政权,慈禧太后素有残忍和狡诈之名。1861年,咸丰皇帝驾崩于热河避暑山庄后,甫成为皇太后的叶赫纳拉氏,联合恭亲王奕訢等皇室近支,发动政变从以皇室远支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为首,实际以能臣肃顺为核心的顾命八大臣集团手中夺得政权,并将其中三位(载垣、端华、肃顺)处死。后为建立及维系其独裁权力,慈禧皇太后对于政敌之整肃绝少留情,即使对亲生儿子同治皇帝,以及继位皇帝光绪皇帝的操控及管制,亦极为高压严峻。 从中国国家主权的角度出发,许多人对慈禧皇太后当政的结果做出负面评价。包括1885年在对法战争中赢得镇南关大捷,并成功阻止法军登陆台湾的优势局面下,却以主动求和、签订令清帝国丧失安南宗主权的中法天津条约来结束战争。此外,令中国丧失重大利权的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1901年辛丑和约等之缔结,肇因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战败,以及1900年庚子拳乱之大祸。慈禧皇太后的执政及决策,于此二事件之发生,均有不可推卸之责任。慈禧皇太后虽然政治上非常干练,但其最高目的仍然是维系满清的对中国的统治。以上列举的数次丧权辱国的战争结果,并非一定如此,其中镇南关大捷后的乙酉清法战争以及中日甲午战争都是继续战争比接受议和的耻辱条件要更加有利,但继续战争的结果虽然会在乙酉时击败当时国内一片混乱的法国,或在甲午时拖垮当时国力即将穷尽的日本,使中华民族有个更好的结果,却很可能会让满清中央政府因为持久战乱而失去权威垮台。慈禧皇太后的选择,一直是议和接受耻辱,这在体现其政治之干练的同时,也多次恶化了近代中国的前途。 甲午战败之源
慈禧与各国公使夫人合影
在“同治中兴”的太平表象下,慈禧皇太后的铺张浪费,以及对于国际时局缺乏认识,允称导致甲午战争战败的原因之一。其中最显著的事例为花费巨资扩建颐和园用以庆祝自己的六十大寿,给包含海军军费在内的国家财政带来无建设性的负担。修建颐和园是光绪为讨好慈禧所为,有部分原因是让慈禧颐养天年还政于光绪。所用款项和海军军费冲突,使北洋海军无法购买已订购的快速巡洋舰(后被日本买去成为“吉野号”,此舰后击沉“致远号”,在甲午海战中有决定作用,但此为野史,不足信),并且导致北洋海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前的连续数年经费严重不足。1882年,日本海军还只是鱼雷艇和二千吨以下的近海铁甲舰为主,无大型铁甲巡洋舰。1885年,日本提出十年的扩军计划,意图超过北洋海军。1886年,法国海军工程师白劳易(Louis-Émile Bertin)受雇建造4700吨级大型铁甲巡洋舰“松岛号”和“厳岛号”。1890年时,中国北洋舰队的总排水量为27000吨,而日本海军的总排水量在17000吨以上。到了1894年甲午战争时,日本海军舰队总排水量为72000吨,并且多有配置速射炮的新式舰艇。相反,北洋舰队自1888年正式成立后,再未添加任何船只。1891年后,又停购枪炮弹药,后来海军军费挪用修了慈禧的颐和园。甚至在战败签约、割地赔款之后,1895年,又大兴土木,重新修建自己的陵墓,整个工程长达13年之久,直到她死前才完工;重修的慈禧陵虽成为清代最豪华独特的皇家陵寝,然而耗资巨大,放在清季国事日非的历史脉络下加以检视,更突显出慈禧皇太后重视个人虚荣以及清廷威仪,甚于国家兴衰的贵族心态。 阻碍维新变法
许多批评者谓,慈禧皇太后对于李鸿章等汉臣的重用,以及对于洋务运动的接受,均乃出于维系清廷统治的现实需要,而非出于真心支持。慈禧皇太后表面上虽让光绪皇帝于1894年起亲政,并容许皇帝及一班主张维新的臣僚在1898年实施变法,实际上对于政局的掌控及干涉却从未放松。终于,帝后两党之间的矛盾冲突在一场帝党方面仓皇筹划的流产政变中爆发;皇太后大权在握,在守旧派亲贵朝臣以及近畿军权的支持下,顺势从皇帝手中收回政权,实际上等于后党政变成功。于是,史称百日维新的一系列政治改革实验,尚未及实施,即嘎然中止;嗣后朝政愈趋保守,对于当时中国的近代化革新造成强大的阻力。
慈禧游园
根据雷家圣《力挽狂澜:戊戌政变新探》一书指出:戊戌变法期间,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至中国访问。当时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向变法派领袖康有为建议,要求清朝方面聘请伊藤为顾问,甚至付以事权。于是变法派官员在伊藤抵华后,纷纷上书请求重用伊藤,引起保守派官员的警惕。保守派官员杨崇伊甚至密奏慈禧太后:“风闻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将专政柄。伊藤果用,则祖宗所传之天下,不啻拱手让人。”这种激烈的言论,促使慈禧太后在9月19日(八月初四)由颐和园回到紫禁城,意欲了解光绪皇帝对伊藤有何看法。 不过,伊藤与李提摩太又向康有为提议“中美英日合邦”。于是,在康有为的授意下,变法派官员杨深秀于9月20日(八月初五)上书光绪皇帝:“臣尤伏愿我皇上早定大计,固结英、美、日本三国,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另一变法派官员宋伯鲁也于9月21日(八月初六)上书言道:“渠(李提摩太)之来也,拟联合中国、日本、美国及英国为合邦,共选通达时务、晓畅各国掌故者百人,专理四国兵政税则及一切外交等事,别练兵若干营,以资御侮。…今拟请皇上速简通达外务、名震地球之重臣,如大学士李鸿章者,往见该教士李提摩太及日相伊藤博文,与之商酌办法。”俨然欲将中国军事、财税、外交的国家大权,交于外人之手。慈禧太后于9月19日(八月初四)返回紫禁城后,于9月20至21日获知此事,惊觉事态严重,才当机立断发动政变,重新训政,结束了戊戌变法。此一新发现,打破了以往对戊戌政变的解释,使得戊戌时期正反两方人物的历史评价,都有重新加以商榷讨论之必要。 辛丑和约之源
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
受到戊戌政变的影响,慈禧皇太后排斥维新改革,并宠信端王载漪、刚毅等守旧亲贵,甚至考虑撤换光绪皇帝;载漪之子溥俊因而被立为大阿哥,实同储君,然因忌惮光绪皇帝为欧美日列强一致支持,不敢骤废。载漪为求其子早日登基,乃利用皇太后对“洋人”的嫉忌之心,极力离间帝后。顺此,朝中形势乃逐渐演变为非理性仇视“洋人”的守旧亲贵,结合保守的清流派,对抗主张务实的朝臣之局。在端王等当权亲贵的纵容,甚至暗助之下,以仇外起家的“义和拳”乃得以大举进入直隶、进迫京畿,形成一股“逼宫”的形势。慈禧皇太后虽未必相信拳民“神力护体”之说,亦未必不能洞悉端王夺权的阴谋,但出于本身对于外人反感的心理,且认为“民气可用”,亦未尝严令镇压拳民,终于酿成拳民残杀“教民”、攻击外人、杀死德日外交人员等事故,引起八国联军干涉之祸。慈禧皇太后又误信各国欲迫其退位的假情报,负气残杀主张透过外交途径解决危机的大臣,并率尔对多国宣战,至此大势乃全无转圜余地。联军入京,祸及华北多省,帝后西狩,终以缔结辛丑和约解决;和约规定惩办祸首、谢罪赔款、使馆区驻军、军备限制等,并造成日俄军队长驻满洲的局面,中国的主权以及清帝国的威望均蒙受重大损失。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慈禧皇太后诸般考量均以个人权位为重,结果严重损害国家利权以及无辜人民生计,堪称其主政期间最大的过失。缔结辛丑和约后慈禧发布“罪已诏”,诏中对列强的“宽大”处理表示感激:“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又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此话成为后世指责其卖国之名言。
叶赫那拉·杏贞
光绪之死
1908年秋光绪帝病逝于瀛台,年方三十八岁。因他比慈禧早死一日,故死因诸说纷纭,没有历史定论。传闻他是由慈禧授意袁世凯所毒死(主因是慈禧病重时,曾犹豫对光绪帝要如何处置,遂以自己不久人世的消息透露给光绪帝知道,惟其近侍回报,帝曾微露喜色,故慈禧决意自己病终前,帝须先于自己命终,以免皇帝有再度亲政、否定慈禧生前之布局的可能)。其实光绪有妃,妃有身孕,但皆因故为慈禧所赐死,遂长年无后。但根据官方纪录,他是自然病死,光绪自少身体就很虚弱,常有疾病,再加上慈禧太后在心理上对他摧残,其后又迫死了他最爱的珍妃,令他失去精神支柱、英年早逝。更有一说,是袁世凯亲自进药害死的,以避免日后光绪报他告密之仇,不过可能性极微。民国之后,据光绪帝的御医透露,皇帝生前的确身体并不非常健康,主因是不见天日、身体欠运动心情不佳,导致饮食不正常,却也无病重之迹象。 2008年11月1日,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与中央电视台联合召开记者会,发表“清光绪皇帝死因研究报告”,确定光绪是因为砒霜中毒而亡。至于对光绪下毒的凶手,目前仍待进一步调查。
传说逸事
灭国传说
传说在清太祖努尔哈赤崛起的过程中,将敌对的海西女真叶赫部消灭,该部贝勒金台石临死前发下的诅咒:“即使我叶赫族里只剩下一个女人,也要将建州女真灭亡!”于是后来的满清皇帝为了回避此诅咒,均避免册立叶赫部的女子为后。慈禧太后是叶赫部的后代,而清帝国在她的主政下迈向衰亡,因此有人说慈禧太后的出现正是叶赫部的诅咒应验。由于皇太极的生母(努尔哈赤的侧妃,被追尊为孝慈高皇后,享有开国皇后的地位)为叶赫部人,也有满清“兴于叶赫,亡于叶赫”之说。事实上,叶赫那拉氏和爱新觉罗氏世世代代都是姻亲。努尔哈赤的继母及许多妃子也都是叶赫那拉人氏。 在清朝时有一个世代传说:叶赫那拉家世代出美女。孝慈高皇后是叶赫部首领杨吉努之女,14岁时(明万历16年)作为建州女真与叶赫女真结盟条件嫁与努尔哈赤,与努尔哈赤生活了15年,仅生下皇太极一子,29岁病逝。于清崇德元年被皇太极追谥为太祖高皇后。在孝慈与努尔哈赤共同生活的15年间,正是努尔哈赤积极向外扩张,统一女真各部,并收降一部纳娶一妃的辉煌时期。努尔哈赤是用36年的时间统一蒙古与东北其他各部之后,最后才向叶赫那拉氏宣战。原因有两个:其一,叶赫那拉最强大;其二,叶赫那拉的汗是他的亲舅舅,各守关的将领都是他的表哥、表弟,都是亲人。当时,努尔哈赤领兵包围叶赫城,但他没有马上宣战,而是跪在城前三天三夜,请求叶赫那拉氏投降,团结起来,共同对付明朝政权。可是叶赫那拉家族认为,努尔哈赤是他们家的姑爷,你不听我的指挥,还要听你的,于理不合,坚决不同意。最后努尔哈赤下了一道令,凡是愿意投降的,一律高官厚禄,凡是反抗的,我六亲不认,一律尸首分家。努尔哈赤向叶赫那拉宣战后,经过激烈的战斗,努尔哈赤最终杀进城里,杀了几万人,而叶赫那拉氏的那些被包围的首领也纷纷自杀,宁死不降,直到最后,老一代的都死了,剩下年轻的看到大势已去,大势所趋,才向努尔哈赤投降了。正是因为这个故事,一直流传着叶赫那拉与爱新觉罗为世仇,宫中后妃与秀女,不选叶赫那拉氏的传说。
情感传言
传说清末重臣荣禄少年时代,与选秀入宫前之叶赫纳拉氏为情侣,故当叶赫纳拉氏成为皇太后并掌权之后,对于荣禄大力提拔,宠信有加。此说,见于前清宫中女官裕德龄原以英文出版、亦发行有中文版之小说体作品《爱恋紫禁城:慈禧私秘感情生活》,亦为台湾中视电视连续剧戏说慈禧所采用。
家族
兄弟
大弟 照祥          第一子 德善 二弟 桂祥          第一女 静荣          第二女 静芬(光绪皇后)          第三女 静芳          第一子 德恒,字“健亭”                      第一女 淑敏                      第二女 淑琴                      第一子 恩贤         第二子 德祺,字“寿芝”                     第一女 希贤                     第二女 希嬿                     第一子 恩印                     第二子 恩显                     第三子 恩民                     第四子 恩植 三弟 福祥          第一子 德奎,字“文伯”                     第一女 恩华                     第二女 恩秀                     第一子 恩铨                     第二子 恩辉                     第三子 恩耀                     第四子 恩光
姊妹
婉贞(醇亲王嫡妃)         第一子 载瀚         第二子 载湉(光绪帝)         第三子 未命名         第四子 载洸 妹(庆亲王奕劻二弟奕勋嫡妻) 
《清史稿》后妃列传
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安徽徽宁池广太道惠徵女。咸丰元年,后被选入宫,号懿贵人。四年,封懿嫔。六年三月庚辰,穆宗生,进懿妃。七年,进懿贵妃。十年,从幸热河。十一年七月,文宗崩,穆宗即位,与孝贞皇后并尊为皇太后。 
是时,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协办大学士尚书肃顺等以文宗遗命,称“赞襄政务王大臣”,擅政,两太后患之。御史董元醇请两太后权理朝政,两太后召载垣等入议,载垣等以本朝未有皇太后垂帘,难之。侍郎胜保及大学士贾桢等疏继至。恭亲王奕留守京师,闻丧奔赴,两太后为言载垣等擅政状。九月,奉文宗丧还京师,即下诏罪载垣、端华、肃顺,皆至死,并罢黜诸大臣预赞襄政务者。授奕议政王,以上旨命王大臣条上垂帘典礼。 
十一月乙酉朔,上奉两太后御养心殿,垂帘听政。谕曰:“垂帘非所乐为,惟以时事多艰,王大臣等不能无所?承,是以姑允所请。俟皇帝典学有成,即行归政。”自是,日召议政王、军机大臣同入对。内外章奏,两太后览讫,王大臣拟旨,翌日进呈。阅定,两太后以文宗赐同道堂小玺钤识,仍以上旨颁示。旋用御史徐启文奏,令中外臣工于时事阙失,直言无隐;用御史锺佩贤奏,谕崇节俭,重名器;用御史卞宝第奏,谕严赏罚,肃吏治,慎荐举。命内直翰林辑前史帝王政治及母后垂帘事迹,可为法戒者,以进。同治初,寇乱未弭,兵连不解,两太后同心求治,登进老成,倚任将帅,粤、捻荡平,滇、陇渐定。十二年二月,归政于穆宗。 
十三年十二月,穆宗崩,太后定策立德宗,两太后复垂帘听政。谕曰:“今皇帝绍承大统,尚在冲龄,时事艰难,不得已垂帘听政。万几综理,宵旰不遑,矧当民生多蹙,各省水旱频仍。中外臣工、九卿、科道有言事之责者,于用人行政,凡诸政事当举,与时事有裨而又实能见施行者,详细敷奏。至敦节俭,袪浮华,宜始自宫中,耳目玩好,浮丽纷华,一切不得上进。”“封疆大吏,当勤求闾阎疾苦,加意抚恤;清讼狱,勤缉捕。办赈积穀,饬有司实力奉行;并当整饬营伍,修明武备,选任贤能牧令,与民休息。”用御史陈彝奏,黜南书房行走、侍讲王庆祺;用御史孙凤翔等奏,黜总管内务府大臣贵宝、文锡;又罪宫监之不法者,戍三人,杖四人。一时宫府整肃。 
光绪五年,葬穆宗惠陵。吏部主事吴可读从上陵,自杀,留疏乞降明旨,以将来大统归穆宗嗣子。下大臣王议奏,王大臣等请毋庸议,尚书徐桐等,侍读学士宝廷、黄体芳,司业张之洞,御史李端棻,皆别疏陈所见。谕曰:“我朝未明定储位,可读所请,与家法不合。皇帝受穆宗付讬,将来慎选元良,缵承统绪,其继大统者为穆宗嗣子,守祖宗之成宪,示天下以无私,皇帝必能善体此意也。” 
六年,太后不豫,上命诸督抚荐医治疾。八年,疾愈。孝贞皇后既崩,太后独当国。十年,法兰西侵越南。太后责恭亲王奕等因循贻误,罢之,更用礼亲王世铎等;并谕军机处,遇紧要事件,与醇亲王奕枻(校对者注1)商办。庶子盛昱、锡珍,御史赵尔巽各疏言醇亲王不宜参豫机务,谕曰:“自垂帘以来,揆度时势,不能不用亲籓进参机务。谕令奕枻与军机大臣会商事件,本专指军国重事,非概令与闻。奕枻再四恳辞,谕以俟皇帝亲政,再降谕旨,始暂时奉命。此中委曲,诸臣不能尽知也。”是年,太后五十万寿。 
 十一年,法兰西约定。醇亲王奕枻建议设海军。十三年夏,命会同大学士、直隶总督李鸿章巡阅海口,遣太监李莲英从。莲英侍太后,颇用事。御史硃一新以各直省水灾,奏请修省,辞及莲英。太后不怿,责一新覆奏。一新覆奏,言鸿章具舟迎王,王辞之,莲英乘以行,遂使将吏迎者误为王舟。太后诘王,王遂对曰:“无之。”遂黜一新。 
太后命以次年正月归政,醇亲王奕枻及王大臣等奏请太后训政数年,德宗亦力恳再三,太后乃许之。王大臣等条上训政典礼,命如议行。请上徽号,坚不许。十五年,德宗行婚礼。二月己卯,太后归政。御史屠仁守疏请太后归政后,仍披览章奏,裁决施行。太后不可,谕曰:“垂帘听政,本万不得已之举。深宫远鉴前代流弊,特饬及时归政。归政后,惟醇亲王单衔具奏,暂须径达。醇亲王密陈:‘初裁大政,军国重事,定省可以?承。’并非著为典常,使训政永无底止。”因斥仁守乖谬,夺官。 
同治间,穆宗议修圆明园,奉两太后居之,事未行。德宗以万寿山大报恩延寿寺,高宗奉孝圣宪皇后三次祝釐于此,命葺治,备太后临幸,并更清漪园为颐和园,太后许之。既归政,奉太后驻焉。岁十月十日,太后万寿节,上率王大臣祝嘏,以为常。十六年,醇亲王奕枻薨。二十年,日本侵朝鲜,以太后命,起恭亲王奕。是年,太后六十万寿,上请在颐和园受贺,仿康熙、乾隆间成例,自大内至园,跸路所经,设彩棚经坛,举行庆典。朝鲜军事急,以太后命罢之。二十四年,恭亲王奕薨。 
上事太后谨,朝廷大政,必请命乃行。顾以国事日非,思变法救亡,太后意不谓然,积相左。上期以九月奉太后幸天津阅兵,讹言谓太后将勒兵废上;又谓有谋围颐和园劫太后者。八月丁亥,太后遽自颐和园还宫,复训政。以上有疾,命居瀛台养?。二十五年十二月,立端郡王载漪子溥(左亻右隽)继穆宗为皇子。 
二十六年,义和拳事起,载漪等信其术,言于太后,谓为义民,纵令入京师,击杀德意志使者克林德及日本使馆书记,围使馆。德意志、奥大利亚、比利时、日斯巴尼亚、美利坚、法兰西、英吉利、义大利、日本、和兰、俄罗斯十国之师来侵。七月,逼京师。太后率上出自德胜门,道宣化、大同。八月,驻太原。九月,至西安。命庆亲王奕劻、大学士总督李鸿章与各国议和。二十七年,各国约成。八月,上奉太后发西安。十月,驻开封。时端郡王载漪以庇义和拳得罪废,溥(左亻右隽)以公衔出宫。十一月,还京师。上仍居瀛台养?。太后屡下诏:“母子一心,励行新政。”三十二年七月,下诏预备立宪。 
三十四年十月,太后有疾。上疾益增剧。壬申,太后命授醇亲王载沣摄政王。癸酉,上崩于瀛台。太后定策立宣统皇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甲戌,太后崩,年七十四,葬定陵隆福寺。二年五月,御史潘敦俨因岁旱上言,请更定谥号,谓:“后崩在穆宗升遐百日内,道路传闻,或称伤悲致疾,或云绝粒霣生,奇节不彰,何以慰在天之灵?何以副兆民之望?”太后以其言无据,斥为谬妄,夺官。五年三月,合葬惠陵,上谥。宣统加谥,曰孝哲嘉顺淑慎贤明恭端宪天彰圣毅皇后。
点击加载更多
加载中...
晚清三十人 展开收起
晚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悲剧性的时代,但也是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时代。借用这些晚清外交的风云人物,引导我们走进晚清,走进这些历史人物的内心,去感受那场千年历史的变局,以及带给我们的历史反思。  
辜鸿铭张謇容闳黄遵宪盛宣怀慈禧郭嵩焘沈葆桢袁世凯曾国藩
张之洞胡雪岩曾纪泽薛福成洪钧戈鲲化洪仁玕叶名琛罗伯特·赫德奕訢
陈兰彬僧格林沁倭仁李鸿章左宗棠翁同龢陈季同张德彝洪秀全古代十大叱咤政坛的女人 展开收起
政坛,从来就是男人们驰骋天下的一种方式,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事业与追求。因为,政坛的寂寞与冷酷,只有男人貌似强大的心才能承受,女人,似乎没有那份实力。不过,事情总有例外。有这样一群女儿,不爱红装爱武装,她们在政坛上驰骋,令男人也大为失色。 
 

本文来源:https://www.shanpow.com/rc/413142/

《圣母皇太后和母后皇太后的区别.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阅读
  • 最经典母亲节祝福语(合集五篇) 最经典母亲节祝福语(合集五篇)
  • 母亲节给岳母的暖心祝福语大全(通用6篇) 母亲节给岳母的暖心祝福语大全(通用6篇)
  • 母亲节贺卡的祝福语句范文五篇 母亲节贺卡的祝福语句范文五篇
  • 母亲节主题活动(锦集5篇) 母亲节主题活动(锦集5篇)
  • 2022年母亲节祝福语锦集五篇 2022年母亲节祝福语锦集五篇
  • 母亲节主持词【汇编四篇】 母亲节主持词【汇编四篇】
  • 母亲节短信祝福语锦集四篇 母亲节短信祝福语锦集四篇
  • 母亲节祝福语句经典范文(精选6篇) 母亲节祝福语句经典范文(精选6篇)
为您推荐
  • 关于2022年优美的母亲节祝福语【六篇】
    关于2022年优美的母亲节祝福语【六篇】
    母亲节(Mother sDay),是一个感谢母亲的节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2022年优美的母亲节祝福语【六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 母亲节活动主题(通用4篇)
    母亲节活动主题(通用4篇)
    主题,汉语词汇,拼音:zhǔtí,是指文艺作品中或者社会活动等所要表现的中心思想,泛指主要内容。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母亲节活动主题(通用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2022年母亲节节日在几月几日【5篇】
    2022年母亲节节日在几月几日【5篇】
    。 经过历史的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美丽的爱情传说,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被认为是中国最浪漫的传统节日,并产生了当代“中国情人节”的文化意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2年母亲节节日在几月几日【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母亲节活动主题方案策划范本(合集六篇)
    母亲节活动主题方案策划范本(合集六篇)
    教师节,旨在肯定教师为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多个日期曾作为教师节。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母亲节活动主题方案策划范本(合集六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母亲节祝福信息(合集6篇)
    母亲节祝福信息(合集6篇)
    信息,指音讯、消息、通讯系统传输和处理的对象,泛指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母亲节祝福信息(合集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母亲节祝福语短信59句(通用5篇)
    母亲节祝福语短信59句(通用5篇)
    祝福语是指对人们的美好祝福的语句。祝福语在社会发展中已经不是仅限于在节日和宴会上出现,常见的情侣互发手机信息祝福,天气冷暖变化问候祝福,朋友日常间的鼓励祝福,每天的清晨问候祝福等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母亲节祝福语短信59句(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母亲节活动主题方案策划(通用3篇)
    母亲节活动主题方案策划(通用3篇)
    母亲节(Mother sDay),是一个感谢母亲的节日。现代的母亲节起源于美国,是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母亲们在这一天通常会收到礼物,康乃馨被视为献给母亲的花,而中国的母亲花是萱草花,又叫忘忧草。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母亲节活动主题方案策划(通用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母亲节写给母亲的一封信集合4篇
    母亲节写给母亲的一封信集合4篇
    报告使用范围很广。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母亲节写给母亲的一封信集合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母亲节贺卡祝福语(合集5篇)
    母亲节贺卡祝福语(合集5篇)
    母亲节(Mother sDay),是一个感谢母亲的节日。现代的母亲节起源于美国,是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母亲节贺卡祝福语(合集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母亲节的由来100字范文(精选3篇)
    母亲节的由来100字范文(精选3篇)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母亲节的由来100字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