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后人世系表


江西 2019-05-25 01:43:43 江西
[摘要]篇一:[赵匡胤后人世系表]赵匡胤后人赵匡胤后人——分支与族谱广东省南雄市及江西省赣州地区一带赵姓人均为太祖六世孙赵子崧(太祖-德昭-惟忠-从蔼-世雄-令毣-子崧)后裔(有部分回迁金陵,部分迁居四川峨嵋,部分迁居广东乐昌附近改籍瑶族,还有部分迁居其他地方)。   这一支派的字辈派行为:

【www.shanpow.com--江西】

篇一:[赵匡胤后人世系表]赵匡胤后人


赵匡胤后人——分支与族谱
广东省南雄市及江西省赣州地区一带赵姓人均为太祖六世孙赵子崧(太祖-德昭-惟忠-从蔼-世雄-令毣-子崧)后裔(有部分回迁金陵,部分迁居四川峨嵋,部分迁居广东乐昌附近改籍瑶族,还有部分迁居其他地方)。   这一支派的字辈派行为:                 螽 光 派 行        万文日子居铭敬,孟仲俊元赵懋应。        天大光明正通嘉,达世春来本愈高。        士志学时云程定,中有开方永显承。        贞祥兆庆昌隆运,冠冕堂皇绍书香。        登庸辅弼朝庭满,国泰民安事业扬。        巍伟鸿图垂德泽,荣华富贵远昭彰。        百年树人育新秀,龙凤腾飞齐兴邦。  其中最后两句是1996年十修族谱时增加的。
 
赵匡胤之后——赵子崧
《中华姓氏通书:赵姓》谈到赵姓宗族文化发展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原始家规、家训、家约,内含为“厚生”,即平平安安地居家乐业,和和睦睦地繁衍子孙。第二个阶段是建立了赵宋天下之后,家规、家训、家约的内含,由“厚生”发展为“光宗”,要求子孙不但居家乐业,繁衍子孙,还要建功立业,光宗耀祖。但是,南雄赵氏几百年来仍守着原始宗族文化,重“厚生”而轻“光宗”,满足生存,不求闻达。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从有关史、志、谱牒的记载中可以看到,南雄赵氏家族这一思想观念,是在其家族发展的坎坷经历中逐步形成的。  宋太祖赵匡胤有4子,长名德秀,次德昭,三德林,四德芳。德秀、德林早亡,无后。太祖崩,出人意料地把皇位传给了弟弟赵光义。为什么不依封建世袭制度传给其子?《宋史:杜太后传》载,杜太后鉴于后周世宗因传位于幼儿而失国的教训,死前与赵匡胤立下“金匮之盟”,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其目的是为了巩固发展赵宋江山。因其盟约是极其秘密的,且藏之于金匮,无人知晓。所以有许多人对传位于弟怀疑猜测,“烛影斧声”等传言四起。当太祖下葬永定陵时,司天监苗昌裔就暗中放出预言“太祖后当再有天下”。  赵光义是个很有作为的皇帝,继位之后,为巩固赵宋政权作出了努力。但是,他对太祖后裔总不放心,对德昭等人的举动非常警惕。他虽然封德昭为王,而时刻注意其言行。他害怕天文术士的传言,对天文卜相术士严加控制。曾下诏“命诸州大索知天文术数人送阙下,匿者论死。”一批天文术士到京后,经过严格甄别,对言论有问题的人一律黥面发配。又下诏“禁天文卜相等书,私习者斩。”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匡胤之子德昭以检校大尉从宋太宗赵光义出征幽州,战败。一晚,军中忽然惊动,谣传太宗赵光义不知去向。于是有人谋立德昭为帝。事后,太宗对德昭逾加猜疑。一天,德昭奏请太宗行赏有功将士。太宗很不满地挖苦说:“等你做了皇帝时由你自己行赏也不迟。”德昭闻言惶恐不己,知道自己被猜疑,面临杀身之祸,即日回府自刎而死。弟德芳也于23岁去世。赵光义除去了心头刺,这才安心做起皇帝来。而德昭后裔对此满怀怨愤,无可奈何。后裔修谱为德昭像作诗一首云:“长在皇家本是福,次第相传欲太公,议说不容长再误,竞成燕鹿一场空。”   德昭生有5子:名惟正、惟吉,惟固、惟忠、惟和。南雄赵氏是惟忠后裔。惟忠封舒国公,生从蔼,封韩国公;从蔼生世雄,赠太师,封淄王;世雄生令毣,赠金紫光禄大夫,令毣生子崧。子崧,字伯山,是太祖后裔中拔萃的一员,登崇宁五年进士,宣和间官至宗正少卿,除徽猷阁直学士,知淮宁府。靖康之乱,汴京失守,子崧起兵勤王,辅高宗赵构登上帝位,建立南宋政权。高宗乃授子崧为延康殿学士,知镇江府,两浙路兵马铃辖。  赵子崧实权在握,又使高宗心存疑虑。建炎二年,子崧政敌辛道宗向高宗告发子崧曾向人讲起“太祖后当再有天下”的传言。赵构听了,心里很是不安。那时正当宋廷南迁,天下动乱,赵构很怕自己的皇位被人夺去,盘算着如何拔去这根心头之刺。是年二月,镇江府为贼人所陷。高宗赵构遂见机行事,以弃城罪,降子崧为单州团练副使,谪居南雄州。高宗终于除去了心腹大患。  赵子崧谪居南雄,历时4年,至绍兴二年(1132年),“遇赦复集英殿修撰,而子崧巳死于贬所”(《宋史:子崧传》)宋祖遗裔继德昭之后,又是“竞成燕鹿一场空”。
赵子崧之死,对其后裔又是一次打击。他们回顾祖先的遭遇,对朝廷心灰意冷,产生了淡泊功名,不求仕进的思想,乃由南雄城厢徙居乡村。宋末,文天祥招兵勤王,陈福基在南雄起兵抗元,均不见南雄赵氏积极响应的记载。赵子崧子孙为避元兵,再远徙于界址龙头坊,立祠隐居,世代农耕为业,为开发南雄东北一隅作出了贡献。他们不言门第,安分守己,遵崇“厚生”祖训,养成勤劳、纯朴、犷直之风。  1996年,南雄赵氏十修族谱时,参与编撰之宗贤,认真研究家族史,鉴于南雄赵氏宗族文化现状,以及当前改革开放形势,很有针对性地于《螽光派行》之末加上两句,14字:“百年树人育新秀,龙凤腾飞齐兴邦”,堪称点睛之作。但愿南雄赵氏人文蔚起,新秀辈出,克绍箕裘,兴旺发达,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界址赵族
《赵氏族谱》  (1996年)称:南雄赵氏为宋太祖赵匡胤之后。南宋建炎二年(1126年),太祖六世孙、镇江知府赵子崧谪居南雄州,绍兴二年(1132年)死于贬所,其子孙先卜居于今宾阳门地,后迁牛田坊洋坋村,再迁界址龙头坊。后裔散居于界址、乌迳、孔江、新龙、油山、南亩、梅岭、雄州等镇30多个村庄,一千多户。
界址赵氏姓氏节为农历七月十四日,敬奉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和赵子龙。界址赵氏都是赵匡胤的后裔。在龙头坊(赵屋)搭戏台演戏,一连五天。十四日菩萨出行到赵氏聚居的部分村庄,十五日菩萨进界址圩(是日为界址圩日),十六日散客。
 
全宋词
赵子崧
朝代:北宋
菩萨蛮(四时四首:春)
锦如花色春残饮。饮残春色花如锦。楼上正人愁。愁人正上楼。
晏天横阵雁。雁阵横天晏。思远寄情词。词情寄远思。
菩萨蛮(夏)
雨荷惊起双飞鹭。鹭飞双起惊荷雨。浓醉一轩风。风轩一醉浓。
午阴清散暑。暑散清阴午。斜日转窗纱。纱窗转日斜。
菩萨蛮(秋)
断鸿归处飞云乱。乱云飞处归鸿断。风弄叶翻红。红翻叶弄风。
柳残凋院后。后院凋残柳。楼外水云秋。秋云水外楼。
菩萨蛮(冬)
月天遥照寒窗雪。雪窗寒照遥天月。门掩欲黄昏。昏黄欲掩门。
锦鹓双并枕。枕并双鹓锦。雪鬓整纤琼。琼纤整鬓云。
 
 
宋太祖赵匡胤一支宗室世系宋太祖有四子,长子滕王赵德秀,无后;二子燕王赵德昭,有五子;三子舒王赵德林,无后;四子秦王赵德芳,有三子。宋太祖赵匡胤一支,以"德、惟、从(守)、世, 令、子、伯、师, 希、专、孟、由"为字派,以分昭穆①。宋太宗赵光义一支宗室世系
宋太宗有九子,长子楚王赵元佐,有三子;二子赵元僖,为昭成太子,无子,宋仁宗时,诏以赵允成之子赵宗保为其孙,以继其宗;三子,即为宋真宗,有六子;四子商王赵元份,有三子;I子越王赵元杰,无子,宋仁宗时以恭宪王之孙、赵允言之子赵宗望之后,以继其宗;六子镇王赵元偓,有一子;七子楚王赵元佰,有一子;八子周王赵元俨,有十三子;九子崇王赵元亿,早亡,无嗣。宋太宗赵光义一支宗室,以"元、允、宗、仲、 士、不、善、汝、 崇、必、良、友"为字派,以分昭穆。魏王赵廷美一支宗室世系魏王赵廷美有十子,长子高密郡王赵德恭,有二子;二子广平郡王赵德隆,有一子;三子颍川郡王赵德彝,有七子;四子广陵郡王赵德雍,有三子;五子郧国公赵德钧,有十一子;六子江国公赵德钦,有一子;七子原国公赵德润,无子;八子申王赵德文,有六子;九子姑臧侯赵德愿,无子;十子纪国公赵德存,有一子。魏王赵廷美一支宗室,以"德、承、克、叔、 之、公、彦、夫、 时、若、嗣、次"为字派,以分昭穆。注:①昭穆:1、宗法制度对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规则和次序。以周代天子七庙为例,自始祖之后,父为昭,子为穆。排列时,大祖居中,三昭位于大祖的左方;三穆位于大祖的右方,以此来分别宗族内部的长幼次序、亲疏远近。历代学者大都认为昭穆制是周人的制度,据张光直研究,商王世系中也存在着昭穆制。《周礼.春官.小宗伯》:“小宗伯之职,掌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庙......辨庙祧之昭穆。”郑玄注:“自始祖之后,父曰昭,子曰穆。”又《春官.冢人》:“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指家族的辈分关系。《左传.僖公五年》:“大伯、虞仲,大王之诏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晋陶潜《赠长沙公诗序》:“长沙公于余为族祖,同出大司马。昭穆既远,以为路人,经过浔阳,临别赠此。”清孔尚任《桃花扇.阻奸》:“昭穆伦次,立福王亦无大差。”参阅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杜正胜《周代城邦》。 2.指同一祖宗。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 江 南风俗,自兹已往,高秩者,通呼为尊,同昭穆者,虽百世犹称兄弟;若对他人称之,皆云族人。”3.墓地葬位的左右次序。《周礼·春官·冢人》:“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 郑玄 注:“先王造茔者,昭居左,穆居右,夹处东西。” 明 方孝孺 《孝友庵记》:“见 伯鱼 、 子思 之冢,昭穆序葬,而子孙咸祔其则。”4.古代祭祀时,子孙按宗法制度的规定排列行礼。《礼记·祭统》:“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 清 昭连 《啸亭杂录·国初尚右》:“祭神仪神位,东向者为尊,其馀昭穆分列,至今犹沿其制。”5.泛指宗族关系。 晋 潘岳 《杨荆州诔》:“系自有 周 ,昭穆繁昌,枝庶分流。”《新唐书·杜正伦传》:“ 正伦 与城南诸 杜 昭穆素远。” 明 徐霖 《绣襦记·慈母感念》:“吾家族属蝉联,待我择一个昭穆承继便了。”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阻奸》:“况且昭穆伦次,立福王 亦无大差。”6.按照长幼、上下等次序左右排列。亦指此种排列的次序。《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 钱青 自谦幼辈,再三不肯,只得东西昭穆坐下。”《红楼梦》第五三回:“只见 贾 府人分了昭穆,排班立定。”
 
 
宋仁宗年号
宋仁宗(1010-1063),名赵祯,真宗之子。1022-1063年在位,1033年亲政。 仁宗年号  甲子记年 天圣元年 癸亥  天圣二年 甲子  天圣三年 乙丑  天圣四年 丙寅  天圣五年 丁卯  天圣六年 戊辰  天圣七年 已巳  天圣八年 庚午  天圣九年 辛未  明道元年 壬申  明道二年 癸酉  景祐元年 甲戌  景祐二年 乙亥  景祐三年 丙子  景祐四年 丁丑  宝元元年 戊寅  宝元二年 已卯  康定元年 庚辰  庆历元年 辛巳  庆历二年 壬午  庆历三年 癸未  庆历四年 甲申  庆历五年 乙酉  庆历六年 丙戌  庆历七年 丁亥  庆历八年 戊子  皇祐元年 乙丑  皇祐二年 庚寅  皇祐三年 辛卯  皇祐四年 壬辰  皇祐五年 癸巳  至和元年 甲午  至和二年 乙未  嘉祐元年 丙申  嘉祐二年 丁酉  嘉祐三年 戊戌  嘉祐四年 乙亥  嘉祐五年 庚子  嘉祐六年 辛丑  嘉祐七年 壬寅  嘉祐八年 癸卯 (同年四月英宗即位)
 
宋仁宗生母之谜:“狸猫换太子”史上真相
仁宗赵祯,真宗子。大中祥符八年封寿春郡王,天禧二年(1018)封升王,立为太子。乾兴元年(1022)即位,由刘太后垂帘听政,明道二年(1033)太后死,始亲政。仁宗在位42年,是两宋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仁宗早年生活在养母刘太后阴影之下,作为一个守成之君,能守祖宗法度,性情文弱温厚,其武功谋略不及太祖、太宗,在与西夏王朝的长期对峙中表现平平,宋王朝屡战屡败,军事上处于弱势地位。然而,仁宗知人善任,也想解决当时社会存在的诸多弊端,提拔重用了一大批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因而其在位时期名臣辈出。总体而言,仁宗算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他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但其中也不乏悲天悯人的情怀。   关于赵祯的身世,有一种至今流传的说法,这就是“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主人公的传奇经历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清末成书的小说《三侠五义》称刘氏、李氏在真宗晚年同时怀孕,为了争当正宫娘娘,刘妃工于心计,将李氏所生之子换成了一只剥了皮的狸猫,污蔑李妃生下了妖孽。真宗大怒,将李妃打入冷宫,而将刘妃立为皇后。后来,天怒人怨,刘妃所生之子夭折,而李妃所生男婴在经过波折后被立为太子,并登上皇位,这就是仁宗。在包拯的帮助下,仁宗得知真相,并与已双目失明的李妃相认,而已升为皇太后的刘氏则畏罪自缢而死。   自宋朝以来,由于小说、戏剧等各种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的演绎,仁宗生母之谜日益鲜活生动,备受世人关注。尽管历朝历代增加、删改了不少或虚假或真实的内容,而且,戏曲和小说中情节也不尽相同。然而,这一故事本身就是一件大案,仁宗究竟是真宗后刘氏之子,还是妃子李氏亲生,无论是小说,还是戏曲,几乎众口一辞,认定仁宗是李妃所生,而非刘皇后之子。   事实也大体如此。李氏本是刘后做妃子时的侍女,庄重寡言,后来被真宗看中,成为后宫嫔妃之一。在李妃之前,真宗后妃曾经生过5个男孩,都先后夭折。此时真宗正忧心如焚,处于无人继承皇位的难堪之中。据记载,李氏有身孕时,跟随真宗出游,不小心碰掉了玉钗。真宗心中暗卜道:玉钗若是完好,当生男孩儿。左右取来玉钗,果然完好如初。这一传说从侧面反映出真宗求子若渴的迫切心态,也是真宗无奈之余求助神灵降子的真实写照。虽然不尽可信,但可以肯定的是,李氏后来的确产下一个男婴。真宗中年得子,自然喜出望外。仁宗赵祯还未来得及睁开眼睛记住自己亲生母亲的容颜,便在父皇真宗的默许下,被一直未能生育的刘氏据为己子。生母李氏慑于刘后的权势,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孩子被别人夺去,却不敢流露出任何不满情绪,否则不仅会危害自身,也会给亲生儿子带来灾难。   乾兴元年,13岁的仁宗即位,刘氏以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权倾朝野。后人或许是出于男权意识,或许是基于正统观念,将刘后比作唐代的武则天,而对她当政非议甚多。加上宋初有过兄终弟及的先例,而真宗又确有一个能干的弟弟泾王赵元俨,便出现了许多传闻,说刘后在真宗临终时,以不正当手段排斥赵元俨,从而攫取了最高权力。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称,在真宗病逝前最后一刻,真宗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胸,又伸出五指,再展三指,以示意叩榻问疾的诸大臣。后有人臆测,当时真宗是想让自己的弟弟,也即小说戏文中知名度极高的“八千岁”元俨摄政并辅佐赵祯。但刘后于事后派人对大臣解释说,官家所示,仅指三、五日病可稍退,别无他意。元俨闻听此事后,发现自己已成为刘后当权的障碍。为了避免遭到刘后的残酷政治打击,他立即闭门谢客,不再参与朝中之事,直至刘后去世,仁宗亲政。   然而,传闻毕竟不是事实。据可靠资料记载,真宗病危时,惟一不放心的就是自己年幼的儿子,生怕皇位落入他人之手。他最后一次在寝殿召见了大臣们,宰相丁谓代表文武百官在真宗面前信誓旦旦地作出承诺,皇太子聪明睿智,已经作好了继承大统的准备,臣等定会尽力辅佐。更何况有皇后居中裁决军国大事,天下太平,四方归服。臣等若敢有异议,便是危害江山社稷,罪当万死。这实际上是向真宗保证将全力辅佐新皇帝,决不容许有废立之心。真宗当时已经不能说话,只是点头微笑,表示满意。事实上,真宗晚年,刘皇后的权势越来越大,基本上控制了朝政,再加上宰相丁谓等人的附和,因而真宗的担心并非毫无道理。真宗留下遗诏,要“皇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相当于让刘后掌握了最高权力。   这样,仁宗就在养母的权力阴影下一天天长大。刘太后在世时,他一直不知先皇嫔妃中的李顺容就是自己的亲生母亲。这大概与刘太后有直接关系,毕竟她在后宫及朝廷内外都能一手遮天。在这种情况下,恐怕不会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告诉仁宗身世秘密的。明道二年,刘太后病逝,仁宗刚刚亲政,这个秘密也就逐渐公开了。至于是谁最早告诉仁宗实情的,现在已很难弄清楚,凡是那些与刘太后不和的人均有可能向仁宗说明真相,但可能性最大的当是“八千岁”皇叔赵元俨和杨太妃。赵元俨自真宗死后,过了10余年的隐居生活,闭门谢客,不理朝政,在仁宗亲政之际,赵元俨突然复出,告以真相,应该是情理之中。杨太妃自仁宗幼年时期便一直照料其饮食起居,仁宗对她也极有感情,在宫中称刘后为大娘娘,呼杨太妃则为小娘娘,杨太妃在那样的政治环境中说出实情也是极有可能的。无论如何,仁宗了解了自己的身世。   蒙受了20年的欺骗,生母也在明道元年不明不白地死去,当仁宗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其震惊无异于天崩地陷。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悲伤,一面亲自乘坐牛车赶赴安放李妃灵柩的洪福院,一面派兵包围了刘后的住宅,以便查清事实真相后作出处理。此时的仁宗不仅得知了自己的身世,而且听说自己的亲生母亲竟死于非命,他一定要打开棺木查验真相。当棺木打开,只见以水银浸泡、尸身不坏的李妃安详地躺在棺木中,容貌如生,服饰华丽,仁宗这才叹道:“人言岂能信?”随即下令遣散了包围刘宅的兵士,并在刘太后遗像前焚香,道:“自今大娘娘平生分明矣。”言外之意就是刘太后是清白无辜的,她并没有谋害自己的母亲。   李氏是在临死时才被封为宸妃的,刘太后在李妃死后,最初是想秘而不宣,准备以一般宫人礼仪举办丧事。但宰相吕夷简力劝大权在握的刘太后,要想保全刘氏一门,就必须厚葬李妃,刘后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决定以高规格为李宸妃发丧。生母虽然厚葬,但却未能冲淡仁宗对李氏的无限愧疚,他一定要让自己的母亲享受到生前未曾得到的名分。经过朝廷上下一番激烈争论,最终,将真宗的第一位皇后郭氏列于太庙之中,而另建一座奉慈庙分别供奉刘氏、李氏的牌位。刘氏被追谥为庄献明肃皇太后,李氏被追谥为庄懿皇太后。奉慈庙的建立,最终确立了仁宗生母的地位,同时也意味着年轻的仁宗在政治上的日益成熟,逐渐摆脱了刘太后的阴影。                                                                摘自《正说宋朝十八帝》 游彪著
 
 
宋朝皇帝年号一览表
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 太祖赵匡胤(927-976)     960年称帝,在位17年,即位年龄34;死时年龄50;
父赵弘殷,匡胤从小喜习武艺,960年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史称北宋,统一全国后,建立新的军事制度,加强中央集权。976年卒。庙号太祖。自宋朝建国伊始,宋太祖赵匡胤便开始了他统一全国的斗争。北宋于公元964年、965年、970年先后消灭了荆湘、后蜀、南汉三地,又于974年击败了势力较为强大的南唐。此后,吴越与福建漳、泉等地的地方势力纷纷"纳土"于宋王朝,使纷乱的时局逐渐结束。 年号:建隆960       乾德963       开宝968 太宗赵光义(939-997)
976年即位,在位22年 即位年龄38;死时年龄59;
赵光义是宋太祖的弟弟,即位后继续太祖未完成的统一全国的事业,978年吴越王投降,979年,北汉王投降,但在两次与辽国的作战时,均遭受惨重失败。也开始了宋朝与外族作战屡战屡败的历史。 年号:太平兴国976       雍熙984       端拱988       淳化990       至道995 真宗赵恒(968-1022)
997年即位,在位25年即位年龄30;死时年龄55备注以皇太子嗣位
真宗赵恒是太宗第三子,“性好学”,前期颇勤于政事。但在军事上却无所作为,不顾寇准等反对,与辽国议和,签定“澶渊之盟”,每年向辽国进贡。
另外,宋真宗时,发行“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年号:咸平998       景德1004       大中祥符1008       天禧1017       乾兴1022 仁宗赵祯(1010-1063)
1022年即位,在位41年 即位年龄13;死时年龄;54;备注以皇太子嗣位
原名受益,真宗第六子,仁宗即位是才12岁,由皇太后垂帘听政,1033年亲政,仁宗“好近女色”,军事,政治均无大作为,与西夏交战战败,起用范仲淹变法也失败。死于1063年,庙号仁宗。 年号:天圣1023       明道1032       景佑1034       宝元1038       康定1040       庆历1041       皇佑1049       至和1054       嘉佑1056 英宗赵曙(1032-1067)
1063年即位,在位5年
宋太宗曾孙,濮安懿王赵允让第十三子,因仁宗无子,被立为皇太子,仁宗死后即位。英宗“有性气,要作为”,提倡简朴,只是在位时间过短,死于1067年,时年36岁,在位5年。 年号:治平1064 神宗赵顼(1048-1085)
1067年即位,在位19年
英宗长子,1067年即位。1069年起用王安石变法,新法推行了十几年,取得一定效果,但在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下,于神宗死后废除。神宗在位时,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完成,这是我国第一部编年通史。 年号:熙宁1068       元丰1078 哲宗赵煦(1076-1100)
1085年即位,在位15年
哲宗赵煦,神宗第六子。即位时10岁,由祖母宣仁太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将王安石的变法尽行废除。哲宗死时25岁。 年号:元佑1086       绍圣1094       元符1098 徽宗赵佶(1082-1135)
1100年即位,在位26年,1125年传位给钦宗
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死后,无子由哲宗弟赵佶继位。任用奸相蔡京,吏治腐败。在位期间,爆发了诸如宋江,方腊等农民起义。1125年金兵南下,宋徽宗传位于其子赵恒(钦宗),自称太上皇。1127年为金兵俘虏北去,死于五国城(1135)。
宋徽宗是一个败国皇帝,但却是一个艺术家和书法家。,他工画花鸟,书法首创“瘦金体”。 年号:建中靖国1101       崇宁1102       大观1107       政和1111       重和1118       宣和1119 钦宗赵恒(1100-1156)
1125年即位,在位1年,1127年被金兵俘虏,1156年被杀,终年57岁
徽宗长子,宋钦宗即位后“声技音乐,一无所好”,颇有振作之意。杀或贬蔡京,童贯等奸臣。任用李纲抗金。1127年金兵攻破汴梁,被俘北上,1156年被杀,终年57岁。据说现在的黑龙江赫哲族,就是徽,钦二宗的后人。 年号:靖康1126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高宗赵构(1107-1187)
(1127-1162)年在位,在位36年
高宗赵构,宋徽宗第九子。1127年即位于南京(今商丘),史称南宋,1138年迁都杭州。1162年,让位给太子,自称太上皇。死于1187年,时年81岁。 年号:建炎 1127       绍兴 1131 孝宗(1127-1194)
(1162-1189)年在位,在位27年
孝宗赵伯宗,字永元。宋太祖七世孙,秀王的儿子。1162年即位,恢复岳飞的名誉,开始抗战,但被打败,与金国议和,史称“隆兴和议”。1189年,禅位与其子,称太上皇。1194年死,时年68岁。 年号:隆兴 1163       乾道 1165       淳熙 1174 光宗(1147-1194)
(1189-1194)年在位,在位6年
光宗,孝宗第三子。即位时已40多岁。不仅政治昏聩,而且惧内,其皇后李氏是历史上有名的妒妇。1194年退位,死于1200年,时年54岁。 年号:绍熙1190 宁宗赵扩(1168-1224)
1194年即位,在位31年
宁宗赵扩,光宗第二子。1208年,与金国签定屈辱的“嘉定和议”。死于1224年,时 年57岁。 年号:庆元 1195       嘉泰 1201       开禧 1205       嘉定 1208 理宗赵昀(1205-1264)
1224年即位,在位40年
理宗赵昀,宋太祖十世孙。宁宗无子,死后杨后力理宗为帝。确立了朱熹道学的统治地位,1234年,联合蒙古灭金。此后,政治日坏。死于1264年时年60岁。 年号:宝庆 1225       绍定 1228       端平 1234       嘉熙 1237       淳佑 1241       宝佑 1253       开庆 1259       景定 1260 度宗(1240-1274)
1264年即位,在位11年
度宗赵祺,理宗侄,父赵与芮。即位后沉迷酒色,权臣贾似道专制,朝政日败,南宋危在旦夕。死于1274年,时年35岁。 年号:265 恭帝(1271-1323)
(1274-1276)年在位,在位2年
恭帝赵显,度宗嫡子。即位时才4岁,1276年,元兵攻破临安,恭帝被俘,1288年,忽必烈强迫他到西藏出家,成为高僧。1323年,被赐死。时年53岁。 年号;德佑1275 端宗(1269-1278)
1276年即位,在位2年
端宗,恭帝兄,度宗庶子。在福州即位,即位后,兵败逃亡,途中病死。时年10岁。 年号:景炎1276 卫王(1272-1279)
1278年即位,在位1年
卫王赵丙,度宗第三子,兵败后,被元兵逼迫,丞相陆秀夫负卫王投海自尽。时年8岁。 年号:祥兴1278
 
 
宋朝历代帝王陵墓地址表
北宋帝王陵墓地址表
太祖赵匡胤(公元927--976年),病故,终年50岁,葬于永昌陵(今河南省巩县西南堤东堡)。 太宗赵匡义(公元939--997年),因箭伤屡发而死,终年59岁,葬于永熙陵(今河南省坝县西南堤东堡)。 真宗赵恒(公元968--1022年),原名赵德昌,病故,终年55岁,葬于永定陵(今河南省巩县东南蔡家庄)。 仁宗赵祯(公元1010--1062年),原名赵受益,病故,终年54岁,葬于永昭陵(今河南省巩县西南孝义堡)。 英宗赵曙(公元1032--1067年),病故,终年36岁,葬于永厚陵(今河南省巩县西南孝义堡)。 神宗赵顼(公元1048--1085年),原名赵仲铖,病故,终年38岁,葬于永裕陵(今河南省巩县西南堤东堡)。 哲宗赵煦(公元1077--1100年),原名赵名佣,病故,终年24岁,葬于永泰陵(今河南省巩县西南堤东堡)。 徽宗赵佶(公元1082--1135年),国亡被俘五国城,受金人折磨而死,终年54岁,遗骸运回南宋,葬于永
佑陵(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宝山)。 钦宗赵桓(公元1100--1156年),原名赵宣,国亡被俘后被马踩死,终年57岁,葬于永献陵(今河南省巩县
北宋帝陵区)。南宋帝王陵墓地址表 高宗赵构(公元1107--1187年),病故,终年81岁,葬于永思陵(今浙江省绍兴市东南35里处宝山)。 孝宗赵眘(公元1127--1194年),初名赵伯琮,病故,终年68岁,葬于永阜陵(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
处宝山)。 光宗赵惇(公元1147--1200年),病故,终年54岁,葬于永崇陵(今浙江省绍兴市东南35里处宝山)。 宁宗赵扩(公元1168--1224年),病故,终年57岁,葬于永茂陵(今浙江省绍兴市东南35里处宝山)。 理宗赵昀(公元1205--1264年),初名赵与莒,病故,终年60岁,葬于永穆陵(今浙江省绍兴市东南35里
处宝山)。 度宗赵禥(公元1240--1274年),初名赵孟启,病故,终年35岁,葬于永绍陵(今浙江省绍兴市东南35里
处宝山)。 恭帝赵显(公元1271--1274年),被元军俘后送入西藏,后被冤杀,终年53岁,葬处不明。 端宗赵昰(公元1268--1278年),恭帝长兄,恭帝被俘后被陆秀夫拥立为帝,在元军追击中受惊而死,终年
11岁,葬于永福陵(今广东省新会县南)。 端宗赵昺(公元1271--1279年),由陆秀夫背着投海而死,终年9岁,墓地在今广东深圳特区赤湾村。
 
 
开封城和临安城的平面布局
北宋开封城   北宋开封城也就是今天的开封城及其附近郊区所在地,分内外三重,即外城、里城和宫城。   外城是利用后周都城外城加以展筑,由原来的周长四十八里二百三十三步展至五十里一百六十五步。按正方形计算,面积27.37平方千米。南三门,北四门,西三门,东二门,共计12个城门。南墙正中为南薰门,与里城正南门朱雀门,宫城正南门宣德门构成全城的中轴线,称御街。御街宽约二百步,折合280米(一步为1.4米),两边为御廊,中心安朱漆杈子两行,中心御道,行人皆在杈子之外。杈子里有砖石甃砌御沟水两道,尽植莲荷,近岸桃李梨杏,“杂花相间,春夏之间,望之如绣”。这条御街设置的很宽,从宣德门到朱雀门里的州桥(汴河桥)之北的一段御街,实际上是宫廷前南北向的广场,扩大了宫城前的视野,以显示宫城的高大雄伟。而中央官署也多布设在这段御街的两侧。大相国寺就位于它的东侧,即州桥的东北方向。北宋外城亦名国城,城壕曰护龙河。   里城即今开封城的前身,明代包砌青砖以后才形成今天的开封城。“周回二十里一百五十五步。唐建中初,节度使少勉筑,皇朝曰阙城。”面积4.49平方千米,南北各三门,东两各二门,共计10门,南面正中为朱雀门。里城仍保留原来城壕,并经广济河与外城城壕相通。宋徽宗时,在里城东北隅仿杭州凤凰山修筑人工山,名万岁山,后改名艮岳,周回十余里,主要是用太湖奇形怪状之石堆积而成。因山在国之艮,故名,穷极巧妙,“四方花竹奇石悉聚于斯”。   宫城亦名皇城、大内,周回五里,位于里城北部中央,接近正方形,面积仅0.26平方千米。宫城六门,南三门,正中为宣德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拱宸门。其正殿为大庆殿,位于宣德门之里,也正好压在全城的中轴线上。“殿九间,挟各五间,东西廊各六十间,有龙墀、沙墀”,修建得非常壮丽。而且规模很大,“殿庭广阔,可容数万人”。宫城大致可分为三区,宣德门至宣佑门之间以大庆殿为主可称前区,即正至朝会、册尊号、飨明堂恭谢天地的场所。宣佑门至迎阳门为中区,以崇政、垂拱殿为主,是皇帝住宿和处理朝政的地方。迎阳门以北为后苑,即后区,以崇圣殿、太清楼为主,是皇帝游宴的地方,殿台亭阁林立,与金水河、五丈河渠等交相辉映,景色绮丽。迎阳门“俗号苑东门,召近臣入苑由此门”。此门即宣和门,亦称开曜门,《宋史·地理志》称为宁阳门。   北宋开封仍延用坊制,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坊制度终于崩溃。封闭性的坊已被冲破,居民区与市场混一的城市制度逐渐形成。尽管至道元年(995年)“改撰京城内外坊名八十余,分定布列,如有雍洛之制”,也不过空有其名而已。由于坊制的崩溃,宋代在城市管理上开始设置厢,即按地段、街道实行管理。里城“内左一厢二十坊,二厢十六坊;右一厢八坊,二厢二坊。新城内(即外城内)城东厢九坊;西厢二十六坊;南厢二十坊;北厢二十坊……京东一厢一坊,二厢一坊,三厢一坊;京南厢二坊;京西一厢二坊,二厢一坊,三厢二坊;京北一厢二坊,二厢一坊”。其中里城内4厢46坊,外城4厢75坊,城外9厢13坊,合计17厢134坊。这时的坊仅仅为居住区的名称,坊墙的限制已被突破,厢才是真正的管理单位。从坊的分布可知,里城内人口重心在东半部,坊的数量占70%以上;外城恰好相反,人口重心在西部,坊的数量占东、西、南、北的30%以上,几乎是东部的3倍。城外坊的分布以东、西郊区最多,南、北郊较少。人口分布所以不均称,主要是里城西部多为政府机关所在地,像尚书省、御史台、开封府等都在御道以西,居民自然多归东部。外城西部是五丈河、金水河、汴河、蔡河入城的地方,水路交通最为方便,人口也就较多。汴河是东京的生命线,由西而来横贯全城,出城后趋向东南,汴河两岸人口稠密,故城东、西郊坊数也较多。   北宋初年仍设东、西两市,市坊崩溃后,市场完全沿街道布设,有如《清明上河图》所示。主要繁华街道有州桥南街、东西街,相国寺内万姓交易,大内东南潘楼东去十字街,东华门外“市井最盛”,主要供应皇宫必需品。“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骈阗如此”,使街道更加热闹非凡。城东、城西、城北都有许多著名的酒楼、商店、药店、旅店,形成许多专业市场,城东南7里的虹桥附近就是一个典型例证。由商业街代替商业区的市,虽不是始于北宋开封,但在中国都城史上开封确已转变为开放式的城市,证明作为都城的城市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形成新的城市风貌。   北宋开封城是四大运河金水河(亦名天源河)、五丈河(亦名广济河)、汴河、蔡河(亦名惠民河)通过的地方,不仅航运发达,而且水源极其丰富,在城郊形成许多著名的风景区。城西顺天门外有金明池(路北)、琼林苑(路南),殿楼台亭与古松怪柏、奇石异桥交相辉映,金明池“周围约九里三十步”,一泓荡漾,别有情趣。宜春苑在城西金耀门(固子门)外,玉津园在城南南薰门外,与金明池、琼林苑号称皇家四大园。除此之外,私家园林也很兴盛,“大抵都城左近,皆是园圃,百里之内,并无闲地”,到处“粉墙细柳”,“芳草如茵”,“红妆按乐于宝榭层楼,白面行歌近画桥流水”,景色如画,升平欢乐至极。开封公、私园林之盛也达到一个新的高峰,显然是地形有利、水源丰富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开封平面布局的特点和地形平坦,水源丰富,交通方便密切相关。北宋时汴梁城的地图…… 南宋杭州城   南宋杭州城位于今杭州市区,是利用吴越首都杭州城改建的,形状为不规则的南北向长方形,地处西湖与钱塘江之间。皇宫位于城的南部凤凰山麓。   南宋杭州城“旱门仅十有三,水门者五”。“城南门者一,曰嘉会……城东南门者七……城东门者三……城北门者三……城西门者四……”在这18个水旱门中,除南门嘉会门为“诸门冠,盖此门为御道,遇南郊,五辂从此幸郊台路”外,还有东南候潮门,东面东青门,北面余杭门,西面钱塘门比较重要。城的范围东西窄,南北长,西临西湖,东濒钱塘江,南过凤凰山,北到武林门。据说庆元间“巷陌爪札,欢门挂灯,南至龙山,北至北新桥,四十里灯光不绝”,成为全国第一大城。“诸城壁各高三丈余,横阔丈余”,城外有护城河。“水门皆平屋”,旱门“皆造楼阁”,十分壮观。   宫城亦称大内,位于凤凰山东麓,考古工作者已在这里发现了南宋皇宫部分遗迹,在距地面3米多深处,发现一处古建筑地基,保存了大量青砖、南宋宫窑瓷片,一个残破的瓷碗,碗底上还印有“内苑”字样。大内有四门,以南门丽正门为正门,北为和宁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丽正门内为大庆殿,即正殿,为正朔大朝会的场所。若遇百官听麻、圣节上寿、进士唱名、明禋等,则可改为文德、紫宸、集英、明堂等名称,一殿多用。北为垂拱殿,为“常朝四参起居之地”。另外还有延和、崇政、福宁、复古、缉熙、勤政、嘉明、射殿、选德、奉神诸殿,天章、宝瑞诸阁,以及皇太后坤宁殿、皇后和宁殿等,与丽正、和宁诸门,“皆金钉朱户,画栋雕甍,覆以铜瓦,镌镂龙凤飞骧之状,巍峨壮丽,光耀溢目”,壮丽辉煌无比。凤凰山麓地势较高是皇宫雄伟壮丽的主要地理基础。   南宋杭州的居民区仍保留了坊的名称,但仅标志居民区的方位,已经不是封建社会前期封闭式的居住区。其管理单位划分为厢,城内共有九厢,即宫城厢、左一南厢、左一北厢、左二厢、左三厢、右一厢、右二厢、右三厢、右四厢。左为东,右为西,其厢的划分可能以纵贯全城的御街为界,分东、西两部分管理。杭州城的附郭县为钱塘、仁和两县,前者在西,后者在东,上述诸厢自然分属于两县管辖。两县所管诸厢,除上述9厢外,城外还有4厢,即城南左厢、城北右厢、城西厢和城东厢,也属两县管辖范围。南宋杭州繁盛无比,“城内外有百万人家”,“城内外不下数十万户,百十万口”,杭州城的人口当在百万以上,咸淳《临安志》“两赤县城主客户 186330,口432046,”显然偏低。不然,“民居屋宇高森,接栋连檐,寸尺无空”就不好解释。   纵贯全城的大街亦称天街,是全城商业最繁华的地区。这条大街自大内和宁门杈子外,一直至朝天门外清和坊,南至南瓦子北,谓之“界北”,沿线商业十分兴盛。也就是说,这条大街“南则呼南瓦,北谓之界北,中瓦前谓之五花儿中心”。和宁门外红杈子,“早市买卖,市井最盛”,而且供给禁中食品。自融和坊北,至市南坊,谓之珠子市”,自和宁门至观桥下,无一家不买卖者。整个杭州城四方辐辏,“客贩往来,旁午于道,曾无虚日”。“其余坊巷市井……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杭州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市非常兴盛,与“日间无异”。全城有四百十四行。另外,城外也市镇林立,商业兴盛。仅钱塘、仁和两县所管市镇就有15个,即浙江市(嘉会门外)、北郭市(北关门外)、江涨东市、湖州市、江涨西市、半道红市、西溪市、赤山市、龙山市、安溪市、范浦镇市(艮山门外)、汤村镇市、临平市、南土门市(崇新门外)、北土门市(东青门外)等。实际上城南、西、北各数十里,“市井坊陌,数日经行不尽”,城郊尽成市区。并有“西门水,东门菜,北门米,南门柴”的专业市场,形成专门的经济区域。   由于经济繁荣,城内外文化娱乐市场也到处皆是,成为杭州城市发展的一大特色。当时称为瓦舍,即“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城内外合计有17处(一说20处),最著名的有清冷桥西熙春楼下的南瓦子,市南坊北三元楼前的中瓦子,市西坊内三桥巷的大瓦子,众安桥南羊棚楼前的北瓦子,盐桥下蒲桥东的东瓦子,其中以北瓦子规模最大。娱乐项目除杂剧外,还有说书、小唱、相扑、傀儡、说经、打谜等,应有尽有。瓦子内又分为许多勾栏,如北瓦子内有勾栏13座最盛,即分门别类的游乐场地。这些瓦子勾栏也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城内隶修内司,城外隶殿前司。瓦子勾栏既是娱乐场所,也是商业最兴盛的地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杭州园林之盛也达到高峰。杭州最大的园林风景区就是位于城西的西湖,也是全城的主要水源地。西湖旧名钱塘,“湖周围三十余里,自古迄今,号为绝景”。著名诗人白居易、苏东坡等都对西湖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白堤、苏堤就是为纪念他们而命名的。今实测西湖面积6.03平方千米,水面5.66平方千米,周长15千米。西湖风景区山青水秀,景色媚人,群山环抱,一泓荡漾,湖光山色,交相辉映,“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令人美不胜收。“且湖山之景,四时无穷,虽有画工,莫能摹焉”。南宋统治者也陶醉在西湖秀色之中,有“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之说。南宋时已有西湖十景的称谓,景景相连,各有特色。今天的西湖仍然是全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   除西湖外,杭州公私园林遍及城内外,最著名的有在城万松岭内贵王氏富览园等10园,城东新开门外有东御园(即富景园)等,城西清波、钱湖门外聚景御园(即西园)等,南山长桥有庆乐御园(即南园)等10园,钱塘门外有凝碧园等9园,孤山路口有内贵张氏总宜园等4园,苏堤有先贤堂园等3园,涌金门外有环碧园(即清晖御园)等4园,嘉会门外有玉津御园等,北关门外有赵郭家园等。各个园林都有自己的特色,尽有河山之胜。大内的大龙池、万岁山更拟西湖冷泉、飞来峰,胜似西湖。   南宋杭州城的平面布局虽不如北宋开封城整齐划一,但也尽量利用群山、河湖、平原等地理优势,使城市布局美观大方、壮丽雄伟,大内的选址就是典型例证。大内位于凤凰山麓,占据高地,俯瞰全城,既控制制高点,又发挥了高台建筑的艺术,殿庭巍峨自不待言。殿前司就设在凤凰山八盘岭上,三省六部在和宁门以北,显然都是依据地形特点有意安排的。 南宋都城临安的地图
 
 
汴京八景
畅谈“汴京八景”,开封人总是乐此不疲。八景之说追根于宋,集成于明清,明代《明成化河南总志》一书中对“汴京八景”记载的,都是大宋的景观:
艮岳行云,夷山夕照,金梁晓月,资圣熏风,
百岗冬雪,大河春浪,吹台秋雨,开宝晨钟。
随着历史的变迁,明人李濂又重新编写“汴京八景”:
繁台春晓,铁塔行云,金池过雨,州桥明月,
大河涛声,汴水秋风,隋堤烟柳,相国霜钟。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撰修《祥符县志》时,把“汴京八景”中的“大河涛声”删去,增添了“梁园雪霁”,把“金池过雨”改为“金池夜雨”,把“汴水秋风”改为“汴水秋声”,把“繁台春晓”改为“繁台春色”,修改后的“汴京八景”流传至今:
繁台春色,铁塔行云,金池夜雨,州桥明月,
梁园雪霁,汴水秋声,隋堤烟柳,相国霜钟。
然而沧海桑田,到今天“汴京八景”现存者只有繁塔,铁塔,相国寺了,我们只能从文字中想像整个八景之大观,多少年来,多少文人墨客期望直观的诠释八景的如幻如梦。在这里,本人把我市的城市民俗派画家王一鸣先生的汴京八景图,和80年代开封烟厂的“八景”烟标合在一起,以便网友从不同角度畅想八景之盛状。
 
汴京八景之一 : 繁台春色
繁(读:婆)台,位于今开封城东南禹王台公园的西侧,原是一座长约百米自然形成的宽阔高台,曾修建天清寺,现仅存一座建于北宋开宝年间的繁塔,是开封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物。
繁台位于开封东南三华里处。那里原是一座自然形成的宽阔高台,因附近居住过繁姓的人家,所以就把这个高台称为繁台。  繁台时一个土台子,长约百步。远在晋朝,就已经有了关于它的记载。到了五代,后梁高祖朱温曾在台上阅武,所以,有一个时期叫“讲武台”。周世宗柴荣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在此台上建寺,落成之日,恰逢柴荣生辰“天清节”,于是寺院便取名“天清寺”,作为柴荣的功德院。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发动陈桥兵变,后周的末代皇帝周恭帝,从皇宫里被赶了出来,就曾经到天清寺暂时居住了一段时间。  古代的繁台是很高的。北宋时期,清明节郊游踏青,人们常到繁台游春赏花,饮酒赋诗。据吕原明《岁时杂记》记载:“清明节在寒食第三日,故节物乐事皆为寒食所包。国朝故事,唯自清明日开集禧太一三日,宫殿池沼,园林花卉诸事具备,繁台在正东,登楼下瞰为殊观。……”汴京八景之二 铁塔行云
铁塔原系北宋开宝寺内存放佛舍利的宝塔,建于北宋皇祐元年,是一座铁色琉璃砖塔,俗称铁塔。现位于开封市城内东北隅铁塔公园。   铁塔行云:铁塔建于北宋皇佑元年 公元1049年 的一座铁色琉璃砖塔,俗称铁塔。位于开封市城内东北隅,今日的旅游胜地铁塔公园。
铁塔原系北宋开宝寺内存放佛舍利的宝塔,塔身为等边八角十三层,高55.88米,通体遍砌铁色琉璃釉面砖,砖面图案有佛像、飞天、乐伎、降龙、麒麟、花卉等50多钟。塔身挺拔、装饰华丽,犹如一根擎天柱,拔地刺空,风姿峻然。白云轻轻擦顶而过,悬铃在空中叮当作响,站在塔下仰望塔顶,可见塔顶青天,腰缠白云,景致壮观。塔身内砌旋梯登道,可拾阶盘旋而上,直登塔顶。当登到第5层时,可以看到开封市内街景,登到第7层时看到郊外农田和护城大堤,登到第9层便可看到黄河如带,登到第12层直接云霄,顿觉祥云缠身,和风扑面,犹若步入太空幻境,故有“铁塔行云”之称。汴京八景之三 金池夜雨
金池即金明池,原系北宋时四大皇家园林之一,是水上游戏、演兵的场所,位于开封市西郊演武庄一带,因黄河淹没,已不存在,现在开封开发区金明大道广场西南侧重新复建。  金池夜雨 :据《梦溪笔谈》记载:“金明池,北宋太平兴国元年 公元976年 开凿,池水引自金水河,旧址在开封城西。”金明池周围九里三十步,中有仙桥,桥面三虹,朱漆阑楯,下排雁柱,中央隆兴,谓之骆驼峰,若飞虹之状。桥头有五殿相连的宝津楼,位于水中央,重殿玉宇,雄楼杰阁,奇花异石,珍禽怪兽,船坞码头、战船龙舟,样样齐全。每年三月,金明池春意盎然,桃红似锦,柳绿如烟,花间粉蝶,树上黄鹂,京城居民倾城而出,到金明池郊游。金明池内还遍植莲藕,每逢阴雨绵绵之夜,人们多爱到此地听雨打荷叶的声音。雨过天晴万物清新,更有一番新气象,故有“金池夜雨”之称。汴京八景之四 州桥明月
州桥是北宋时期东京城内横跨汴河、贯通皇城的一座石桥,《水浒传》里杨志卖刀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曾建明月楼供人赏月。遗址在今开封市中山路中段,大纸坊街东口至小纸坊街东口之间。   州桥明月:州桥是北宋时期东京城内横跨汴河、贯通皇城的一座石桥,遗址在今开封市中山路中段,大纸坊街东口至小纸坊街东口之间,明朝末年因水患桥被淤埋在现地平面以下6米处左右。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州桥,正名天汉桥,正对于大内御街。其桥与相国寺桥皆低平,不通舟船,唯西河平船可过。其柱皆青石为之,石梁石榫楯栏,近桥两岸皆石壁,雕镌海牙、水兽、飞云之状。桥下密排石柱,盖车驾御路也。”可见州桥是一座镌刻精美、构造坚固的石平桥,是四通八达的交通要道。桥下汴水奔流,桥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两岸店铺酒楼繁荣,笙歌连成一片。站在桥头南望朱雀门,北望皇宫宣德楼,中间是天街。《水浒传》里杨志卖刀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州桥也是当时汴河上13座桥中最壮观的一座。每当月明之夜,“两岸夹歌楼,明月光相射”,晴空月正,登桥观月的人群,纷至沓来,熙熙攘攘。人们俯瞰河面,银月波泛泛,皎月沉底。故被誉为“州桥明月”。 汴京八景之五 梁园雪霁
梁园又称兔园,西汉初年汉文帝封其子刘武于大梁,在吹台修筑亭苑,名曰梁园,位于开封城东南,明朝时建禹王庙,现为禹王台公园。   梁园雪霁:梁园,又称兔园,系西汉初年汉文帝封其子刘武于大梁,在吹台修筑亭苑,名曰梁园,位于开封城东南,明朝时建禹王庙,现已辟为旅游胜地禹王台公园。
梁孝王刘武喜好招揽文人谋士,如西汉时期的大文学家司马相如,辞赋家枚乘等都经常跟梁孝王一起吟诗作赋,吹弹歌舞。为了满足这些文人墨客游玩的喜爱,修建了梁园。新建的梁园,殿廊亭楼,参差错落,珍禽怪石,典雅的建筑、名贵的花木,组成了一幅优美的自然画卷。人们用“秀莫秀于梁园,奇莫奇于吹台”的俗语形容梁园。尤其是到了冬天,白雪覆盖,万树着银,翠玉相映。当风雪停、云雾散,太阳初升时,梁园银装素裹,分外妖娆,景色更加迷人。故有“梁园雪霁”之称。汴京八景之六:汴水秋声
汴水即汴河,是隋朝开凿大运河的一段,是东西横穿东京城的一条主要河流,后被黄河水患淹没。汴河遗址现被埋在市中心的街道楼房之下。   汴水秋声:汴水,即汴河,是隋朝开凿大运河的一段,是东西横穿东京城的一条主要河流,后被黄河水患淹没。汴河遗址现被埋在市中心的街道、楼房之下了。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汴河自西京洛口分水入京城,东去至泗州入淮,运东南之粮,凡东南方物,自此入京城,公私仰给。”宋人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就生动地描绘了当年汴水壮丽迷人、火热繁忙的景象。北宋时期汴河上舟船如织,日夜不停,是汇集京城的交通命脉。汴河两岸土地肥沃,物产富饶,城镇林立。每当深秋季节,汴水猛涨,碧波千顷,宛如银链,阵阵秋风吹来,波涌浪卷,芦花似雪,波击风鸣,水声清越。水面上的波纹宛如银镜上的浮花,分外好看,给人以美的享受。故有“汴水秋声”的美称。汴京八景之七:隋堤烟柳
隋堤即汴河之堤。因是隋炀帝时开通的运河,沿河筑堤故名隋堤。明末水患河毁堤亡。现从开封通往睢县、宁陵、商丘到永城去的公路路基就是当时的隋堤。   隋堤杨柳:隋堤,即汴河之堤。因是隋炀帝时开通的运河,沿河筑堤故名隋堤。明末水患河毁堤亡。现从开封通往睢县、宁陵、商丘到永城去的公路路基就是当时的隋堤。
汴河隋堤不仅是贯穿全国南北交通运输的大动脉,也是景色秀丽的游览胜地。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隋堤柳》诗中写到:“西至黄河东至淮,绿影一千三百里,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赞美汴河隋堤的胜景。当年隋堤之上盛植杨柳,叠翠成行,风吹柳絮,腾起似烟。每当清晨,登堤遥望,但见晓雾蒙蒙,翠柳被笼罩在淡淡烟雾之中,苍翠欲滴,仿佛半含烟雾半含愁,景致格外妩媚,是一幅绝妙的柳色迷离的风景画。故而被誉为“隋堤烟柳”。 汴京八景之八 相国霜钟
大相国寺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圣地。始建于北齐天保6年{公元555}年。唐代重修,系北宋皇家寺。寺内钟楼内存清代巨钟一口,为清乾隆33年{1768}铸造,重约5吨。在菊黄霜落的深秋季节,钟楼上传出震天的钟声,响彻全城。大雁南飞高空之上。响应那浑厚激越,千里可闻的钟声。那一片秋色。现位于今天开封市中心。
有一则题为《相国霜钟》的故事,讲的是唐时铸钟的事,颇有深意。故事说当时募捐铸钟之时,有陈桥驿一个寡妇只捐了一支铜钗,朱仙镇一个老叫花子只捐了一枚铜钱。僧值在清点银两时,没有把这两件东西放在眼中,顺手扔了。后来大钟铸成,可钟腰上却有两个小窟窿,一个圆的像铜钱,一个长的像铜钗,敲一敲,钟声像破锣一样,低沉嘶哑。一连将钟打碎重铸了三次都是这样。究竟是谁触犯了菩萨?方丈追问,僧值猛省,道出原委,并最终从砖缝里找到了铜钱和铜钗,把它们放入打碎的大钟原料里。新钟铸成,钟声嘹亮,方圆百十里都能听到。物少心诚,心诚则灵。世上的事,本来就不是全由金钱来衡量的。 明末水患,相国寺资圣阁被毁,清代乾隆年间大修相国寺时亦未再行恢复,所以“资圣熏风”景观清人无缘得见。清代相国寺建有钟鼓二楼,“相国霜钟”仍为汴京八景,在相国寺中独领风骚。清人张淑载的《相国霜钟》诗广为人知,另有陈浩的《闻相国寺钟声》诗亦很有名。
相国霜钟震天中
胡介祉的《相国霜钟》诗别具一格:
秋宵漏渐长,微寒添被拥。高下唱邻鸡,断续鸣阶蛬。
佛火琉璃光,老僧忽惊悚。脱身离布衾,有若茧出蛹。
披衲上危梯,鲸鱼僵手捧。残年力本微,气慑蒲牢恐。
百八声入云,严城何汹汹。移时群动作,凌竞相接踵。
趋风人民劳,戴星官吏冗。豪筵酒正渴,点酥进乳湩。
试出郭门看,腰镰遍霜陇。我闻发三省,案牍防堆壅。
“秋宵”“微寒”,“邻鸡”鸣叫,“老僧”惊醒,佛殿灯火映照在琉璃瓦上,他以为天明了,于是“脱身离布衾,有若茧出蛹”,老僧慌忙急速起床的身影,被描绘得风趣而生动。他上“危梯”,捧“鲸鱼”,哦,原来是个敲钟人。本已“残年”,故而“气慑”,要敲大钟108下,真是难为他了。这响彻云霄的钟声,对于严密的开封城来说,确实是声势浩大的。人们在钟声里“动作”起来,而且是“竞相接踵”,开封城忙碌的一天开始了。然而,“人民劳”和“官吏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一方面是那些多余无用的官员们在“豪筵”上大吃大喝,一方面是劳动人民“腰镰遍霜陇”,辛苦劳作。作者闻钟,“三省”己身,勤奋工作,不积“案牍”。
相国寺的钟声,从南北朝时期断断续续地一直敲到了清代、民国,响了十三四个世纪,它迎来了许多充满希望的黎明,也送走了许多苦难沉重的黑夜,它与汴京人民朝夕为伴,已成为人们生活作息的报时钟了。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了“相国霜钟”鸣响之前、鸣响之中、鸣响之后的一幅幅活生生的图画,风景诗中写了人物又切中时弊,难能可贵。
张淑载的《相国霜钟》诗曰:
铁凤觚棱势翼然,老僧蚤起唤枯禅。钟声也似寒山寺,月落乌啼霜满天。
无名氏的《相国霜钟》诗,则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青女飞霜放晓晴,禅宫漏尽巨钟鸣。鲸音怒吼三千界,蝶梦惊回百八声。
望遍山河迎曙日,心随车马启重城。梁园词客趋朝早,几着衣冠起五更。 今日钟楼更峥嵘
清光绪《祥符县志》卷十三中,对清代相国寺的钟鼓楼、铜钟、大鼓均有记载:过大门,东西钟鼓,石基高3尺许,四面飞檐,上下丹涂。铜钟高约8尺,万余斤,鼓围约丈余。
汴京八景【陈景和版】开封名厨陈景和把汴京八景制作成了美食
 

篇二:[赵匡胤后人世系表]宋太祖世系


 1世,造父擅长驾马车,帮助周穆王平息徐偃王叛乱有功,于公元前950年左右,赐封邑赵城(今山西洪洞县赵城镇)。从此,造父及子孙,以封邑为赵氏。
   2世 叔观(宜父)
   3世 赵璋(仲父)
   4世 赵登(季父)
   5世 尔成(公仲)
   6世 赵高
  
7世,奄父名公仲,是造父下传六世孙,周宣王时伐戎为卿。生叔带。
  
8世,叔带,周幽王失败后,于公元前770年左右,投奔晋国,为晋文侯卿。
   9世 赵麟 叔带生赵麟(守仁)
10世 子丰(知义)
11世 赵射(慧明)
12世
赵壮(公明),公明是叔带下传四世孙。生二子,有共孟,赵夙。战国末年,史官编著《世本》记载:“公明生共孟和赵夙,赵夙生赵衰。”
13世,赵夙是叔带下传五世孙。在晋献公时为将,赐采邑于耿(今山西河津县汾水南岸)。生赵衰。
14世,赵衰(?——公元前622年)即赵成子,字子余,亦称赵成季,孟子余。随从公子重耳(即晋文公)流亡在外19年,并助重耳回国即位,成为春秋时晋国的卿。由于拥立晋文公有功,赐封地原(今河南济原县北)。后任新上军之将和中军之佐。曾推荐先轸、栾枝等人,帮助文公创建霸业。生赵盾。
15世,赵盾,即赵宣子,字宣孟,春秋时晋国执政正卿。晋襄公七年(公元前621年)任中军元帅,独揽朝政十多年。晋灵公十四年(公元前607年)避灵公杀害出走,未出境,其族人赵穿杀死灵公。他回来拥立晋成公继续执政。生赵朔。
16世,赵朔为下军元帅,娶妻庄姬。因晋权臣屠贾之谋,赵盾全家被杀。得韩厥庇护,门客孙杵臼舍死,程婴舍子相救,将赵朔遗腹子,隐匿在山西忻州孟山,又名程侯山抚养成人,名叫赵武,报仇诛屠族。这就是历史上“赵氏孤儿”的悲惨故事。
17世,赵武(?——公元前541年),即赵文子。春秋时晋国大夫,历任新军,上军之将。晋平公十二年(公元前546年)任晋国卿,代屠岸贾职,拜为司寇。生赵成。
18世,赵成,名景叔,即赵景子,生赵鞅。
19世,赵鞅,即赵简子,又名志父,赵孟,春秋末年,晋国的卿。在晋卿内讧中,打败范氏、中行氏。晋定公十九年(公元前493年),袭击护送粮饷给范氏的郑兵,扩大封地,奠定了此后建立赵国的基础。生赵毋恤。
20世,赵毋恤,又称赵无恤,即赵襄子,春秋末年晋国大夫。赵襄子死后,其弟赵嘉即赵桓子自立为君前424年――前424年在位。兄赵伯鲁,弟赵桓子。赵襄子兄赵伯鲁生赵周(代成君)。赵简子选继承人,选择了个人能力各方面都很优秀的赵襄子为继承人,而资质平庸的嫡长子赵伯鲁就没能当上继承人。
21世
赵周(代成君)生赵浣。嫡长子赵伯鲁就没能当上继承人,赵襄子一直耿耿于坏,所以他在选择自己的继承时,并不考虑自己的儿子,而选伯鲁的儿子赵周为自己的继承人,并有意栽培赵周。赵襄子在灭掉代国以后,立即任命赵周为代君。
22世,赵浣,即赵献子。生烈侯赵籍。
23世,赵籍(前408年――前400年,赵烈侯,正式建赵国),是战国七雄赵国的开国君主,建都晋阳(今太原),后迁邯郸,与韩、魏三分晋地即周安王三十六年(前376年)赵、韩、魏“三家分晋”。生武侯
赵□。
24世 赵武侯 赵□ 在位13年
(前399年――前387年)武侯生赵章  
25世,赵章,生成侯赵种。
26世,赵种,生肃侯,赵语。
27世,赵语,生武灵王赵雍。
28世,赵雍,是赵国第五位国君,改革军制,实行胡服骑射,建立了强大的骑兵队伍,扩大疆界,国力大增。生惠文王赵河。
29世,赵河,公元前288年联合齐、燕、韩、魏五国攻秦,迫使秦国“完璧归赵”生赵孝成王赵丹。
30世,赵丹,赵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赵国为秦所大败。公元前245年赵丹卒。由子赵偃继位。
31世,赵偃是为悼襄王。生赵嘉、赵迁。
32世,赵嘉、赵迁。悼襄王在位九年(公元前236年)卒。由子赵迁继位,是为幽缪王。公元前228年,秦军长躯直入,破邯郸俘虏了赵幽缪王。流放到河南房县。赵国大臣又拥立赵嘉为代王,都于代城(今河北蔚县西南)。公元前222年,秦军继续大举攻赵国亡。赵嘉生成志。
33世,赵成志,生安上。
34世,赵安上,生成宁。
35世,赵成宁,生庆余。
36世,赵庆余,生乾德王赵歇。
37世 赵歇,生承先。
38世 赵承先,生圣寿
39世 赵圣寿,生赵过
40世 赵过在汉武帝末,任搜粟都尉,改进耕耘工具,创造三脚楼,提倡代田法,促进了农业发展。生臣达。
41世,赵臣达为司马,生广汉。
42世,赵广汉(?——前65年)字子都,汉宣帝时,任颖川太守,曾诛杀豪强原氏,褚氏等。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被任命为京都行政最高长官—京兆尹,执法不避权贵,后被杀,生赵充国。
43世,赵充国(前137年——52年),字翁孙,甘肃天水人。西汉大将,宣帝封营平侯。自天水迁长安,后迁襄阳,樊城,再迁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甘露二年(前52年),以86岁高龄谢世,谥号壮侯。墓存甘肃清水县城外西北隅李家村。生赵景。
44世,赵景,生国忠。
45世,赵国忠,生赵朋。
46世,赵朋与霍洪称三辅豪杰,生赵熹。
47世,赵熹,字伯阳,光武时任平原太守,生,赵纲。
48世,赵纲,生赵春。
49世,赵春,生明德。
50世,赵明德,生景禄。
51世,赵景禄,生可仕。
52世,赵可仕,生四子,有赵典,赵同,赵荀,赵昱(yu育)。
53世,赵典,生良辅。
54世,赵良辅,生赵云,
55世,赵云(?——229年)今河北省正定县人,字子龙,东汉大将军,初从公孙瓒,后归刘备。备败长坂,云力战救护甘夫人和备子刘禅,威震四方。刘备得益州,任为翊将军.并从取汉中.建兴六年(公元228年),从诸葛亮攻关中,分兵拒曹真主力。曾以数十骑拒曹操大军,被誉为“一身是胆”。公元229年逝世,墓存四川大邑县城东银屏山,生赵统,赵广。
56世,赵统,虎贲将军,生国威。赵广,虎牙将军。嗣裔落籍四川顺庆,保宁(今南充、西充、南部、广元等地)各地均有祠,子孙繁衍甚多。
57世,赵国威,生成之。
58世,赵成之,生赵正。
59世,赵正,任武略将军,生赵崇。
60世,赵崇为营卫司马,生赵整。
61世,赵整,生一扬。
62世,赵一扬,生相贤。
63世,赵相贤,生百福。
64世,赵百福,生赵华。
65世,赵华,生洪恩。
66世,赵洪恩,为唐参将,生明伦。
67世。赵明伦,生国弼。
68世,赵国弼,生大德。
69世,赵大德,为司户。生维翰。
70世,赵维翰封卫国候,生坤方。
71世,赵坤方,生存幼。
72世,赵存幼,长庆元年进士,太和中为兴元节度使,兵乱被害澶州,生家庆。
73世,赵家庆,生腾蛟。
74世,赵腾蛟,生桂才。
75世,赵桂才,生赵明。
76世,赵明,生宏通。
77世,赵宏通,生世守。
78世,赵世守,生有德。
79世,赵有德,为太原守。生天锦。
80世,赵天锦居解梁。生赵风。
81世,赵风为唐大臣,生赵眺。
82世,赵眺,幽州都县令。生天德、天禄。
83世,赵天德,又名赵挺,唐封御史中丞相,生启圣,
84世,赵启圣,又名赵敬,历营、蓟、涿三州刺史,生弘殷。
85世,赵弘殷,少骁勇,善骑射,后唐禁军统领、汉护圣都指挥使(乾佑中),周铁骑第一军都指挥使(广顺末),右厢都指挥,龙捷左厢都指挥使,岳州防御使,检校司徒,天水县男。赠武清军节度使、太尉。生匡胤,匡义,匡美。
86世,赵匡胤,建立宋朝,为太祖。

篇三:[赵匡胤后人世系表]宋高宗赵构为什么把皇位传给了赵匡胤的后代?


宋高宗赵构是南宋的第一任领导人,因在当初女真人的追击中受惊吓而患阳痿丧失了生育能力,屋漏偏逢连夜雨,唯一的儿子又被宫女吓死。这样,无后的赵构只能从皇亲宗室中遴选接班人。虽然宋徽宗宋钦宗的绝大部分皇子皇孙都被女真人掳到了黑龙江,但远支的宗亲还是不乏人在的,反常的是,赵构却从太祖赵匡胤一脉中选了两位孩童放在宫中培养,最后确定其中一位叫赵昚的接了班,即后来的宋孝宗。那么赵构此举有什么隐秘吗?
宋高宗赵构
这要从宋太宗赵光义的接班说起。赵光义是太祖赵匡胤的弟弟,弟弟继承了哥哥的皇位,这样的案例有史以来极其罕见。关于赵光义的接班,正史和野史有许多版本。
宋史有“金匮之盟”的说法,这是赵光义接班合理的重要依据。据说杜太后临终前,把赵匡胤和赵普叫到跟前,问赵匡胤:“江山如何得来?”赵匡胤答:“因祖宗庇佑。” 杜太后摇头,说:“如果后周是一个成年人当皇帝,你怎么可能有今天呢?你和光义都是我儿子,你将来把帝位传与他,国有长君,才是社稷之纲啊!”赵匡胤表示同意,于是叫宰相赵普当面写成誓词,并封存于金匮里,这就是所谓的“金匮之盟”。但是,这种说法似乎不能叫人信服,杜太后去世时,赵匡胤只有34岁,他的大儿子赵德昭已经14岁了,赵匡胤死时,赵德昭已经30岁了,所以不存在未成年人执政的情况。有意思的是,金匮之盟是在赵匡胤死后5年才公布出来的,为什么不在赵匡胤死时,堂堂正正公布出来呢?
宋太祖赵匡胤
另一个版本就是“烛光斧影”说。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日夜,天气极其寒冷,大雪飞舞,太祖命人把赵光义叫到宫中,屏退了左右,二人饮酒到深夜,侍从远远的从窗户看到殿内烛光摇曳,人影攒动,并有金属器具的撞击声。当晚赵光义留宿宫中,第二天就传来太祖驾崩的讯息,赵光义于灵前接班。因为没有第三个人在场,而且史书中并没有太祖死前患病的记载,赵匡胤死的不明不白,关于赵匡胤的死因似乎永远的成了一桩历史悬案。按照宫廷礼仪,赵光义是不可以在宫里留宿的,他却留下了;太监、宫女是不应该离开皇帝的,却都离开了。忙乱的人影、奇怪的斧声,以及赵匡胤“好做好做”的吆喝,似乎在告诉人们,这是一场血腥的谋杀案。
宋太宗赵光义
《烬余录》中说,赵光义对太祖的妃子花蕊夫人垂涎已久,趁赵匡胤病中昏睡不醒时半夜调戏花蕊夫人,惊醒了赵匡胤,赵匡胤大怒并用斧子砍他,但因为患病无力没砍到赵光义而砍到了地上,于是赵光义一不做二不休,趁机夺过斧子杀了赵匡胤。
其实,后期赵匡胤赵光义兄弟的关系并不太好。赵匡胤当时想把都城从开封迁到洛阳去,就是因为赵光义是开封府尹权力太大,太祖显然已经感到兄弟对自己的威胁。从赵光义后来毒死李后主的手段来看,弑兄夺位完全有这种可能。
虽然是演绎的成分居多,但奇怪的是太宗一脉的子孙后代却对赵光义“弑兄夺位”的说法深信不疑。据说赵构在选继承人时大臣议论纷纷,有人建议从太祖一系中选,赵构立即大加斥责,后来赵构却改变了主意。据说赵构做了一个梦,梦见太祖带他到了“万岁殿”,让他看到了当初“烛光斧影”的真相,并说:“你只有把皇位传给我的儿孙,国势才有可能有一线转机。”于是赵构就从太祖后代中挑选了两个候选接班人。
宋孝宗赵昚
另外,据古代一些笔记,在女真人灭掉北宋之后,当时社会上流传了一个传说,说金朝太祖阿骨打的模样跟赵匡胤很相似,因为太宗夺了太祖一系的帝位,赵匡胤转世复仇来了。古人是很迷信的,赵构的生母韦太后也很信服这种传说,正好赵构无后,选谁接班在他们来说情感上都差不多。于是劝赵构传位太祖后人以解太祖太宗二系世代的恩怨,所以立孝宗为嗣很大程度上是赵构听从韦太后的意见。

本文来源:https://www.shanpow.com/rc/309726/

《赵匡胤后人世系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阅读
  • 关于参观江西省博物馆体会【三篇】 关于参观江西省博物馆体会【三篇】
  • 2023年江西注册会计师成绩查询入口已开通【热】 2023年江西注册会计师成绩查询入口已开通【热】
  • 2023江西理工大学排名全国第几范文(精选2篇) 2023江西理工大学排名全国第几范文(精选2篇)
  • 2024年上半年江西心理咨询师报名时间表预计3月起 2024年上半年江西心理咨询师报名时间表预计3月起
  • 2023年10月江西自考查分时间精选二篇 2023年10月江西自考查分时间精选二篇
  • 江西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精选4篇 江西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精选4篇
  • 江西高考录取分数线多少范文(精选2篇) 江西高考录取分数线多少范文(精选2篇)
  • 江西教师招聘补报计划范文(精选十四篇) 江西教师招聘补报计划范文(精选十四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