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家族


江西 2019-08-29 13:07:43 江西
[摘要]吴氏家族篇(一):吴氏家谱吴氏族谱云南文山马关县大栗树和平箐脚吴氏族谱贵州尊义付爱阳县赵里十甲水井湾吴氏族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上南乡二十四都鹅掌大垃吴氏族谱延陵吴氏族谱江西抚州府南丰吴氏族谱贵州天柱县远口地区吴氏族谱渤海吴氏族谱云南马关吴启福编著天下事了又未了,何况是不了了之。吴姓人以

【www.shanpow.com--江西】

吴氏家族篇(一):吴氏家谱

  吴氏族谱
云南文山马关县大栗树和平箐脚吴氏族谱
贵州尊义付爱阳县赵里十甲水井湾吴氏族谱
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上南乡二十四都鹅掌大垃吴氏族谱
延陵吴氏族谱
江西抚州府南丰吴氏族谱
贵州天柱县远口地区吴氏族谱渤海吴氏族谱
云南马关吴启福编著
天下事了又未了,何况是不了了之。吴姓人以后一定要“以德为先,以和为贵。” 历史归历史,友好归友好。
—吴启福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这河渠里的水怎么那么清澈,因为有水不停的从源头流下来。
—朱熹《观书有感》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唐太宗
      意思是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
 —唐太宗
家谱是一个家族发展的历史缩影,是一个家族历史资料的汇编。修谱要顺应朝流,与时俱进。
—吴启福
祖籍居住地
陕西西安—江苏梅里—江苏苏州(姑苏)—江苏延陵(延睦)—江西婺源—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上南乡二十四都鹅掌大垃—  江西吉安府—山西太原府阳曲县七里乡—四川遵义军民府遵义县官井(今官井路)—江西抚州府临川县石井里—建昌府南丰县嘉禾驿梓口庙李宁庄—四川重庆—贵州尊义付爱阳县赵里十甲水井湾—云南文山开化府永平里中甲倮墓城子坡—大栗树和平凹塘—大栗树和平箐脚。
和谐社会的谱志编撰原则
一遵纪守法原则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所作所为,不能与现行的法律法规相抵触。2、编撰史志谱传类产品,目的是宏扬中华姓氏文化、民族文化、尊祖敬宗、继往开来、明史励志、团结进取、教育后人,增强民族自豪感,不搞小团体、小宗派。二、和睦的原则1、崇尚团结和睦,包括修谱的姓氏和其他姓氏的和睦,同一姓氏不同村落之间的和睦,同一村落内各房系、各家庭之间的和睦;史志谱传类产品中所涉及的所有人员之间的和睦;2、活动前后,应加强沟通,互相学习,增进了解,为美好生活开拓更大的合作空间。三、实事求是的原则1、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认真撰写。2、取材实事求是,凡涉及到职称职务的,以党政机关的文件、证书为准,凡涉及到山林土地权属的,以政府颁发的山林、土地证件为准。四、男女平等的原则1、宣传优生优育,宣传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2、男女平等,破除封建的男尊女卑的思想,宣传儿子、女儿都是传后人,只要当事人自愿,男女同上谱。五、节约的原则1、办事节俭不铺张浪费民间撰谱活动如有多余资金,按组织者愿意用于公益事业。2、装帧和用料,应根据实际需要,注意实效,不浮夸不讲形式。六、诚实守信的原则1、各方恪守诚信,为后人楷模。2、内文撰写中,不夸大、不缩小。七、自愿的原则1、入志、修谱、立传应以当事人完全自愿为前提,不强迫入谱,不强迫入传。2、费用在协议时,要求组织者落实筹资方案,不强迫摊派、集资。八、展示个性的原则1、尊重各方个人、家族的意愿,保留撰主的个性特质,不搞千篇一律。2、多次交流、全方位交流、立体交流,充分挖掘撰主的原始神韵。
吴氏家谱指导思想和宗旨
家谱是以家族的每个家庭为基础,以记载家族血缘传承关系为中心内容的历史典籍,家谱是先辈留给子孙代代相传的传家宝。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各族人民相互交融、共同促进社会发展、创造繁荣文化的历史。为了继承老祖宗的光辉伟业,先辈们的高尚品德。发扬祖先传统美德,开创未来崭新业绩。“围绕中华吴氏大统,弘扬吴氏先祖ˋ贤德′精神,传承吴氏优良文化,使吴氏各分支融入吴氏大统之中,以便吴氏族人共谋团结,联系宗情,追根溯源,传承文明,交流合作,共图发展。勤奋博学,开拓创新。敬祖重宗,善意待人,集德利群。从而形成强大的力量共同创造华夏吴氏的美好未来,发展吴氏经济和文化,为社会和人类多做贡献”。
吴氏族谱 跋    言 
 
 谱即史也,何取乎?史以其为史臣记事之收,故取之,是故乘者载也。车以载物,书以载事,楚故取之《木寿  杌》者,兽之恶者也。人畏恶兽,独不畏贬责乎!鲁故取之《春秋》者,四时也。有编年必有纪月,鲁故取之。宁於谱无所取乎!盖谱之为言普也。为一国之谱,可以普言一国;一族之谱,可以普言一族。况传世如此其久也,丁口如此其蕃也。原其初,受姓者何人?受郡者何人?入赣者奚自?播迁者自奚?不甯惟是。等而上之,其间之仁礼存心、忠信自守,是可师而可法者也;等而下之,安宅弗居、正路弗由,是可惩而可戒者也。不有谱以记之,焉能普言其族哉?无如古道不复覯矣!人心其日漓矣!视至亲如路人,等一本如秦越,虽有兄弟,不如友生,叔也不知为何房,伯也不知为何系,各土其土,各家其家,情意不相维系,未必不自谱书未详之过也!今年春,家君达卿,念先泽之未泯,痛典籍之无传,会诸兄弟而草创之。起自高曾,下逮七世,疑者阙之,信者传之,其间之行实出处备载无遗。读斯谱也,匪翳可以普言。夫族之字行、支派、所谓仁礼存心,忠信自守者,亦可普言其略矣。因取谱之义,而典为之说。
尝谓:家则有庙,族则有谱。非庙无以为栖神之所,非谱无以联宗派之亲,二者不可去一也,然而难言矣。当其缔造之始,传世仅至四、五,历年不过百余丁口。若是户籍若是庙既未立,谱亦未备。况庙之观,成亦未易。易也,不有陾陾薨薨之费,其为庙未易觏也。宁仅如一线半简间可以毕乃事哉。然而有轻重之分焉,有先后之序焉。
以庙兴谱较则庙为重,而谱似轻;以谱兴庙较则谱宜先,而庙宜后曷,言乎重也。巍然者,若是其中大也,鸟斯革而翚斯飞,人望而羡之。至于椟中之文献,未有过而问焉者,以此思重,不诚重乎?而重者未尝不轻乎?重也?其有至重者,而重者不重矣。乌乎,重灿然者若是,其不胜披阅也。天地之奇,古今之富,我而机杼焉。若彼舍侧之宫墙,宁却步而不前者。以此思先何可后也,吾尝反覆于物理之情,探索古人之意,不能,无以处此。盖以斯二者去一不可,而较以轻重先后之势。
宁无庙不可无谱,无庙则岁时伏腊可以祀于家,吉月忌辰可以迎于室。所患者未能致内散外,视无形听无声已耳。果能慎厥所需,识本明德以荐馨,谅不吐之也。无谱则大宗没,其序不襧而襧乱其名。睪然者,不过堂高数仞、榱题数尺耳矣。万一名有不传,虽尽物以荐牲币,其能质之乎?庙之未设犹可少待于将来,谱牒未备则日远日忘。虽孝子慈孙爱其祖考之至者,决不能起九京之下之人明以告我也。此所以必先夫谱也,彼独以庙为重者,宁毋有慨于斯言。
 
吴氏宗族谱引
谱书之作,其殆有报本之思乎?何也?天子宗庙之祭;必立始祖之庙。又推始祖所自出之,褅祀于始祖之庙以始祖配之。故周人褅帝誉,以后稷配鲁褅文王,以周公配群公。不得与本追远之心,以上祀先公也。斯礼也,祀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庶人。谁谓先王以孝治天下,而忍听天下之人忘厥祖之所出,而不深报本之心哉。
然,人各有其祖,能念及其祖何也?弊在于谱牒未详、祀事久缺,而祖宗之字号且不辨为某号、某名,致祭展其孝思之心哉。欧苏氏惧其衰也,立为书,以联之、名之。曰:谱自天子以至庶人皆有是书,而或诞或忌纤悉备详。将见春秋祀于庙,则始祖得以来歆而来格。岁腊祀于家,则始祖得以在左以在右。
余故谓:谱书之作非徒以联氏族、昭世次也,盖有深乎报本之意,而成斯帙也。后之读者宁毋有感斯言。
吴氏族谱古序(一)
人之生也,由皇王以来,而姓氏于是乎。而得居方以来,而其业于是乎。创业得姓氏,则吾人所本。创基业,则吾人知所止本焉?而不知宗,是谓无亲止焉?而不知居,是谓无家。吴氏泰伯之后,唐太史兢公之流派也。则其所从来之本远矣,地有丰之金斗,吴氏之所肇基也。生于斯,长于斯,萃国族于斯,死者感于山葬焉。后有天井湖之待伏,前有丰水之汪洋,茂茂葱葱,毓秀特异,牧牛羊之岗,浴群骥之池,皆其胜据也。斯则地之所止,徙来久矣,本之是家止之。是居非旦无亲,不亲之罪而蒙,不知之非者可沦矣,于是乎序。
皇宋隆兴二年甲申(1164年),赐进士及弟待御史梅溪王十朋撰
吴氏族谱古序(二)
慨至魏晋以来至唐,最尚门阀,故以谱牒为重。近世此事稍寝废,予每为之浩叹!今观吴氏族谱,根源于泰伯,仲雍,溯派于兢公,宣公,千支万叶,缕缕不阙。自隆兴,衣冠灿然,盖升于学者,二十有三,举于乡者五十有七,荐于朝者三,奏于礼部精究者九。而特科恩封,世尝拜爵者又三十有四,犄歟盛哉!自昔以智力,持世功起家者,有道份所忌,传之数世而泯。惟诗书之译,绵绵延延愈久而不坠,赫赫而彰,孰君循循而至哉!天下之理可久者,必可大。吴氏代有人焉,将有优者,出于其时可矣。
咸淳九年(1274年)宋承相,信国公,文天祥撰
吴氏族谱古序(三)
周之初,泰伯,仲雍封吴,子孙以国为姓。则至三代以来,为名氏远矣。秦、汉之时,裂而复合,合而复涣,星罗其布,不可纪矣。至唐太宗时,奏天下谱牒,退新门,进旧望,左膏梁右寒微者,一百九十姓,一千六佰五十一家。而吴姓氏与首耳焉。今唐太史兢公传至宣公附马时,遂江南右族,而吴之姓氏灿如也。当时海内钟鸣,鼎食之家,而皆莫与之京,嗟呼!世之名氏有二,人品与家世而矣。人品不足,而家世独足,不足以振之家世之兴。人品无添,于所生吴氏,子孙并有之矣。
                     宋西山道人,著名理学家,诗人,副宰相真德秀撰。
吴氏族谱古序(四)
静观古史,考诸姓氏,自唐虞以下,迄周武王其分封兄弟之国十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殆亦众矣。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土而命氏。因其后有以国为氏,以溢为氏,以父王字为氏。或以封官或以邑,以字,其所以为氏者不为不多矣。採之诗书,稽诸史传,昭然甚明。夫以周武王之后,其子孙受姓者四十有八人,赵、吴、陈、卫、蒋、沈、秦、许、曹、鲁、马、宋、梁、江、郭、蔡、朱、徐、胡、魏、冯、史、覃、岑、邦、焦、邢、滑、应、柯、樊、杜、祝、茅、周、滕、毛、孙、令狐、寿文、古滔、雍宰,郜姬、鉏益、燕越、欧阳、司马、栾成者是。即因子孙分,而遂有姓氏之异也。今观吴氏一谱,首集帝喾氏,立纪之纲,次序泰伯,仲雍子孙得姓之所,自继颂然。后吴氏之甚祥,以历代显者集于篇首,再后以其字世。唐、宋自今数百年代,祖宗年代、历世、门望、并坟营所在,历历核载,井井有条,而知其世家有自来矣。其用心于家乘以云至矣。使其子孙,自来以求本,溯源流,以知将争。自树立读书含茹,以光先德,以耀后世,而垂于无穷。斯不亦敦本而崇源者乎?爰是以为序。
大明宏治年(1430年)湖南彬州学政举人十五世孙吴应先撰
吴氏族谱古序(五)
谱牒之兴,由来久矣,所以明人道亲,示人尊祖敬宗而收族也。夫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有功而宗有德。血食之极无穷矣。庄子云:“子孙兆,吾有天地之委蜕也。”此其说殊不经夫,一脉所延千百世,而精神通焉。大意之紧,涣与萃也。两言格届谓聚子孙相乎?萃而不涣之义也。派别支分,散处于遐陬僻址,苟无家乘也。考谁后知本同一源耶。则谱牒之修,延瓜瓞而敦荇蒂,使祖宗之子孙有涣而不萃之势,无涣而不萃之心。收族即所以遵祖敬宗也。桃江吴氏自泰伯,仲雍,黄帝二十六世姬姓裔也。秦汉以后,裂而复合,合而复涣,星罗棋布,散处四方。唐太史兢公传自宣公附马,遂为江南右族,海内称盛,吴氏之姓灿如也。宋仁宗朝有宣公六世孙慎庭公,世居金陵无锡梅里村,因乡举,官闽上杭令。侨居城之北门,越数传,迁徙赣邑分衍信丰,龙南,南安,广东南雄,为慎庭公八房子孙派系,绵绵延延以及于今。操本溯源,不妄自出稽诸往哲。乾隆丙辰年,嘉庆丁卯年,道光乙巳年,同治壬申年,综修谱牒,降及此时越年三十余代,世次蕃盛,汲汲议修,使疏者亲,涣者萃,葛垒本根,虽异地无河溽之叹。明德之后必有达人,其明效之大验也。西者吴氏八房蔚然旺族,行见岁时伏腊,合族会食,相与敦伦偿纪,宁让形人,以家修为廷献,勋名书于竹帛,功业勤于旌。常所迪前志,而垂于后昆者,未始,非尊祖敬宗收族之一念也。前谱之修,经先辈诸公序其源流致祥且悉,无需复赘。唯让三,风光,章甫,彩凤,宝山诸君之属,序未敢固辞谫陋,藕比诸续貂云耳。
光绪三十三年岁次丁末(1874年)中书科,中书衔,春晚生,曾纯芝撰.
吴氏族谱古序(六)
尝读眉山苏氏谱序,至孝弟之心,由然而兴。一语每三复,而不能置旨哉?星言岜专为立谱云,然哉?而家乘之修,即所以序昭穆,溯本源,尊祖敬宗,敦伦睦族 。良吨吨然流传通于历,既则于甚矣。谱之修者系者大,而所传者远也。粤稽我吴氏自唐太史兢公传自宣公驸马,后至慎庭公届金陵无锡梅里村,即我信丰始祖也。公因乡举任福建,汀州,上杭县令,公多惠政,士民感戴,留任再三,不忍离去。且览私地,见此地沃民淳,有人厚之风,遂官籍于城之北门,越数传,先迁斯邑,分衍赣邑,云都,龙南,南安,广东南雄,是为慎庭公八房子孙派系,椒衍瓜棉支派由是分焉。厥后,族众益聚,谱以五修。自壬申年,堂伯云严,心怡,率八大房首事,志励编修当年之谱牒,涣然维新,迨今展而阅之,昭昭穆穆,朗若日星;本本源源,了如指掌,失倡于前者虽往,而继于后者宜殷。自五修以来,迄今三十余年矣。此间生齿日繁,此中之流传,名别聚散难凭。阅数代有尊卑莫辨,次序益淆,伦常不免有颠倒之患。吁言,念及所为子孙者,心滋戚穷望源,况谱系之一脉,于关者乎?慈让三,凤光族叔与族侄宝山,倡首总理,命瑞与族弟彩凤同任纂修我房篇。立首事,赞襄望事不辞劳瘁,不惮烦剧,殷然以事为已任。具见我族叔等尊祖敬宗之至意。有不令人孝弟之心,由然而生乎?斯举也,不慰祖先可联宗族,并可感激乎。后世子孙行见先灵呵护后嗣荣昌,蒸蒸然,将未来之家愈显愈大。正可量也。余喜谱牒之告成,用不计拙而乐为之序。
               光绪三十三年丁末(1874年)例授修职郎,侯选儒学司训,附贡生,慎庭公三十世裔孙,瑞敬撰
吴氏族谱古序(七)修订版
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混沌初开,乾坤始奠,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万物皆长于卯焉。列子提出:“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日月经天,山河纬地,混元世界,人以群居猎狩而生,兽栖洞穴觅食而存,奈人类稀疏,血统未分,迨黄帝涿鹿之战,汉苗自纯。文王授姓百姓皆明,宗基伊始,世系长存追溯本族吴氏乃属汉宗始祖黄帝后裔,嫡系立族于泰和县鹅掌大垃,自泰伯公至明季更换数十朝代,年逾二千七百五十余载,家乘失散,世次莫详,难以稽考,唯以来迁肇基者为始祖也。
尝思天生万物必有本,人在乾坤当有源。木有根而畅达,水有源而流长。物理有之,人事亦然。如善为福之源,仁为寿之源,读书积蓄为名利之源,得其源而万事理矣。故自古至今,国之有史、府县有志、家之有谱。且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部府州县,一国之史也;统纪一朝,天下之史也。比人尔后有家,比家尔后有国,比国尔后有天下。谱为族史,上溯历代世祖,下传后裔儿孙,著先人之公德,作孝悌之行志,彪炳史册,使子孙知其行而慕之,悉其人,而敬之,贤劣有判,智愚有辨,纲常不紊,长幼有序,考据,世系知其终始,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家谱是姓氏探源寻根、联结宗亲的凭籍。俗话说:“水有源,树有根”。一册好的家谱,既可以看到各房(支)人丁繁衍生息概况的全貌,又可以找到大家根系相连的共点。从而更珍惜一脉相承的兄弟谊和宗族情,更珍惜这种血肉相连、血浓于水的亲情,有团结和激励后人的强大作用。宗族人丁的繁衍生息,犹如一棵生机勃勃的大树一样,末端是茂密的枝叶,之前为小分支与大分支,再之前为初分支与树干,起始为树墩与根系。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灿烂文化,无不以继承发扬为发展之根
炎黄子孙一百余世辉煌历史,无不以兴衰得失为发展之本
夫天地者,物有源,人有祖,由祖继承相传无不有谱以誌之。尝思源远者流长,根深者叶茂。 闻之;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有祖而忘之祖惟:不可为子孙,且不可以为人。按我吾:吴姓出自姬周武王泰伯、仲雍之后。于子孙遂以为氏,旺族于泰和县鹅掌大垃因郡焉。
踏着历史脚印,从后稷、泰伯到夫差,是一部兴衰交替的创业历,是吾族人悲喜交加的警世历。三让乃兴旺之源骄虐乃衰败之根,成也泰伯,败也夫差,始于江西婺源吴鸿也,迁于遵义吴简、吴政立也,兴于天柱远口吴盛也。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周礼小史掌邦国之志。奠世系、辨昭穆,此后世族谱所由昉也。
万物皆为天,人皆为本,世人而有祖,有木则有根,有山则有脉,而有水则有源,故中华礼教,最重人伦,百行之本,以孝为先,此乃我炎黄子孙之传统美德。亦为我中华民族所以有如此强大的凝聚力之根本原因也。虽然同属同宗同族,但尔相遇不识,甚至同族兄弟都视如路人,可能会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有了祖世家谱的传承和记载,就有了区别、分明,就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属于哪一宗、哪一支,不会乱认祖先宗派。翻开祖世家谱就得知吴氏族人在全国乃之世界各地从政、经商以及从事其他行业,以便吴氏族人相互支持、相互磋商、相互联络感情。通贯各时代,周瞻各领域。鉴古知今,追怀前贤,弘扬祖德,再创辉煌,造福社稷。
古语云:“三世不修谱,是为不孝”。  时代在不停地发展,人类在不断地进步。今逢盛世,国泰民安,人心思源。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岁月的年轮不断增长。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也吹遍了大江南北。如今,百业已经振兴,经济正在腾飞。为晓宗族之谱系,传国学之大义。盛世修志纂谱,适应社会变化,自古亦然。况当今隆盛,改革开放已三十载,政通人和,百业兴旺,百花璀灿,人心活跃。宗族活动继起,编修族谱正热。各氏贤达,多以花甲、古稀余热,追宗先祖渊源,探讨家族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关系,这正合拍于当今人类学、社会学和历史学之研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族组织是社会的基础,家庭或氏族则是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中,家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并通过地域关系、利益关系的结合,演化出种种再生形态,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家族的演变对中华传统社会和经济、社会功能,发展模式和演变趋势密切相关。整理族谱文化,博采深蕴信息,编写本族谱牒,阐明祖宗来源和本族发展历史,昭彰源流世系于子孙,伦序尊卑,认祖归宗,承祖宗恩泽,蒙先贤教化,既益于己修身齐家,又利于民增强凝聚,促进社会和谐,为加速小康建设助一臂之力。编志修谱,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增强民族凝聚力也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深入,许多根在大陆的港澳同胞、海外侨胞思乡之情日趋浓烈,也亟需用家谱来寻找自己的血缘关系。顾吾寻宗脉,访亲友,汇众声,集资料,编制此本《吴氏家谱》。宣扬家风,以正道义,代代风流写春秋,千秋万载耀荣光。族旺家兴,叶繁枝茂,安邦定国,以正乾坤。用勤劳和汗水谱写你我,用真心和实力谱写天下。记先人历历在目,续后世源远流长。    山中自有千年树,世上难留百岁人。 江山代有英才出,各显风骚数百年。    古人曰:天有宝,日月风云;地有宝,五谷园林;国有宝,良将忠臣;家有宝,孝子贤孙。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今逢盛世,各奔东西。祝别平安,赋诗为证。
自从盘古开天地,混沌初开渺茫茫。
玉帝王母召财德,龙王银河戏鸳鸯。
雷神华胥恋沼泽,伏羲女娲创财卦。
少典付宝佑万民,炎黄吴姬财神降。
赵公句芒送财宝,太伯仲雍创财神。
吴地八方财神旺,技艺招财兴家业。
祖德宗功源流长,吴氏财神传万代。
 
春秋战国乱悠悠,孙吴兵法扬天下。
西施浣纱惹王痴,年糕醉酒江山毁。
江山自有人才出,探源寻根勿忘本。
崇尚读书承祖志,善于处世在人和。
读书才恨学问浅,观海方知天地宽。
论古不外才识学,博物能通天地人。
敏而好学恒为贵,行则深思总在勤。
处世当观天下事,读书深见古人心。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千古文章书卷里,百花消息春风中。
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勤学品自高。
书遇会意皆可读,琴逢知音俱甚听。
知书达礼淡泊志,豪情满怀块磊胸。
志为天下英雄胆,才是人间富贵根。
读可荣身耕可富,勤能补拙俭能廉。
勤读勤耕家声远,积善积德世泽长。
一勤天下无难事,百忍人前有太和。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有志不觉天涯远,吉安与君道别离。
处世待人诚作本,持家立业俭当先。
持家要道勤和俭,处世良谋读与耕。
承家事业辉堂构,经世文章裕栋梁。
兴家须从勤处得,生财常自俭中来。
财富有源勤是本,经伦满腹志为先。
进金进银连进宝,增财增禄又增寿。
家传财神数千载,世继诗书几万年。
如若日后再重逢,财神为据表衷情。
(该族谱序为吴氏族谱总序,相关书籍已出版过)
延陵吴氏族谱序
周之初,泰伯、仲雍封吴,子孙以国为氏,则自三代以来其为名世也。远矣,秦汉之时裂而复合,合而复涣,星罗棋布而不可纪。至唐太宗(时),奏收天下谱牒,退新门进旧望、左膏梁右寒微,合一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而吴之姓氏与首称焉。今自唐太史公奕世至宣公,遂为江南右族。而有谱牒以遗后世,吴氏之谱灿如也。当时海内钟鸣鼎食之家而皆莫之或过。嗟夫!士之名世也有二:人品与家世而已。家世旧而人品不足则替;人品伟而家世虽替尤足以振之。家世之于人品而无忝所生,吴氏子孙并有之,爰书以为序。
中华吴氏大统宗谱序言
中华吴氏大统宗谱是三千二百余年来,自至德文化鼻祖泰伯公得姓受氏和开派繁衍至今,梅山至今已传-百二十余代,人囗遍及海內外,位居全国人囗第九位,约四千多万。【我梅山约20余万】。梅山吴氏大统则是在中华吴氏大统宗谱基础上,对湘中以吴泰伯为主连绵伸展,以家族为单位,以各地始迁祖为干,记载相关世系、人物、繁衍、迁徙、人文历史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地方性史类文献。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家谱与方志、正史共同构成中国历史的三大支柱。千百年来,我梅山吴氏奉黄帝为远古始祖、太伯为得姓始祖、太伯之弟仲雍为传氏始祖,吴季礼为派衍始祖{至德第三人}。从太伯第63代孙竟公分派为吉、抚二支:宣公为江南抚州派,(为资东通贵公房始祖);宣义公、木兜二公为吉洲派迁邵始祖。然后再有吉洲派由邵分迁各处的始迁祖有:安化、涟源的通良祖、桃源的道新祖、横阳山的道才祖、龙塘的道卿祖、冲里的均义祖、麻冲的均彻祖〔后裔徙居宁乡〕、炉观的兴续祖、木山冲的景彻祖等等;再有由安迁鹅洋塘的正理祖、由鹅塘迁炉观墙巷的喜敖祖、由新迁常德桃源的奉粟祖、由新迁黔的肇邦祖、承本祖、徙川的思万祖、通道的思礼祖,还有迁徙各省、县的许许多多开山始祖等等。  由于当时社会动乱,战争频繁,迁徙无定,又加之代远年湮,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族人无法沟通,使亲者失其亲,又加之民族融合,土客交织同化,族本散失,史料匮乏,无从考核,致鲁鱼亥豖,祖源相混,谬误百出,兄弟龃龉,矛盾丛生等等不胜枚举。
正因如此,致有我梅山吴氏谱牒,几经分合,班字不一,尊卑难辨,亲疏难分。藉此,族民统谱呼声迫切,今借中华吴氏大统之契机,应众命董其事。遂召集各房理事,统一思想,统一步调,克服一切困难,走‘全国一盘棋’的正确思路。结合我梅山吴氏具体情况,成立了‘梅山吴氏湘中理事会’ 及各分会 ,制订了统谱章程。本次统谱,谨遵江苏总部要求,从泰伯第一0一代起开始统一班字,前面保持各房原貌,基本不变。采取‘总谱总修,房谱分修’ 原则,经济则采取由各理事分会自己统筹安排和民主管理的灵活机制。
本次属全国性统谱[通谱],重点在辨世系、明祖源、纠错漏,正本清源。力求使昭穆分明,脉络清晰。使族人千百世后可得而核,春秋祭祀有所依,寻根问祖有所考。其意义十分重大,且任重道远。今天我中华梅山吴氏族人应与时俱进,把握机遇,尽最大努力,做好这次对蕴藏着丰富的有关我族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学、人物世纪、家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谱牒文化的传承接力,望各位宗贤广泛挖掘搜集资料、全面系统地进行整理和研究,做好这次抢救和保护工作。这不仅能展示我族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风貌,经济文化发展与家族演变规律,而且对提升和丰富我吴文化深刻的文化内涵,促进文化繁荣,增强民族团结,推动学术研究,构建和谐梅山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吾等不才,乐于奉献,贵在参与而已,记其大略,不敢妄序。(来源于:家谱序言-家谱网)
固始及周边吴氏合修宗谱序
十载劬劳,几经批阅,一部尚德、正源、包容、完整、好读、好懂、好记、好用的谱书终于面世了。固始及周边吴氏合修宗谱旗开得胜,数万吴人和谐包容别具洞天,收族敬宗如愿以偿。此乃上慰先贤,下荫子孙之举。幸哉,甚矣:吴族同庆。
溯我吴姓,源自姬水,始于黄帝。
先祖黄帝生活在陕西姬水流域,故以姬为姓,开基了吴姓的源流。后古公直父南迁陕西岐山,建立周朝,生子三,泰伯、仲雍、季历,于是一个伟大的时代诞生了。
溯我吴姓,至德开宗,以国为姓,两现三让。
一则泰伯、仲雍三让王位。一让:因孝一历继而传昌~之愿,以远行江南采药为父治病为由,促成季历顺利继位: 1让3因太王故而奔丧时坚辞再返,使季历王位稳固:三让3因季历遭商王暗害,回岐山处理后事时又执意谢辞并断发纹身,扎根荆蛮,完成了武王姬昌的成功传位。一则是泰伯第19世孙季扎为不致因自己袭王位而伤手足之情,引发同室操戈,三让王位,远避延陵,永不回吴国以表让国之决心。
两次三让,虽形式相近,但结果迥然不同。前者仁德退避后,积极开疆拓土,建立了富庶的江南一勾吴~国,并以国为氏开宗了吴姓:圣称泰伯一可谓至德也已矣:~、  《史》赞一天下笫一世家~:后者虽因让失国,不可提倡,但初衷良苦,虽败犹荣,成为一至德第三人~。他们启开至德先河,弘扬了吴姓的一谦让开拓~美德。正是这种美德的滋润,从吴泰伯至吴王夫差,传承了二十一代王位二十五位君主,这在人类发展史上实属罕见,更是令吴姓人倍感自豪的地方。
溯我固始及周边吴姓,因夫差一度在固、史谱有载、相关出土文物等为据,而定性世系。
二千五百多年前,固始域境曾属吴国领地,吴王夫差为太子时曾在今固始境内征战、生活,一自治宫室~、一策娶夫人~并葬其夫人l l勾敌夫人(宋景公之妹)于今固始东南三里许之侯古堆。自此已有泰伯、仲雍之后在这里居住繁衍( 1970年在固始砖瓦厂发掘的一吴王夫差夫人墓~及出土的文物足以佐证),也给固始吴姓的世系定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无可厚非,固始吴姓乃属夫差世系(至于有吴夫概之后在光州固始之说再作研讨,另当别论)。
溯我固始及周边吴姓,徙居播迁、内出才俊,外育精英。
一千六百多年前,除原散居故地的吴姓子孙外,迁固吴姓始祖纷至沓来,主要有:泰伯第10世孙,晋中大夫吴威:泰伯第6:世孙,唐新丰侯吴佐:泰伯第79世孙,南宋湖北罗田知县,安庆知府、中宪大夫吴季益:泰伯第:8世孙,元朝的吴寺一、吴寿二:泰伯第88世孙,元末太子少师吴文盛:元睢陈路总管、御史吴君弼(世次待考1 :子为进士,明朝的吴梅(世次待考)......。长期居故地吴姓后裔人才辈出,名流荟萃,各界能人比比皆是,朝中重臣不乏其人。据粗略统计,固始县志和有关谱牒可考的仅明清两朝固始吴姓就有六十二人考中举人,近三十人考中进士,三十余人任知州、知府及以上官职,民国以来,贤达政要更不待言。他们当中优秀者当数泰伯第:1世孙吴愉之,官至吏部尚书,居固始北隅吴墩(今番城办事处大寨村吴堂组):清代河南唯一状元、陕西潼商兵备道、陕西按察使、广东粮储道、广东按察使、翰林院修撰、实绿馆纂修官、日讲起居注官、本衙门撰文奏办院事、鸿胪寺卿、内阁学士、礼部侍郎、湖广总督、湖南巡抚、浙江巡抚、云南巡抚、云贵总督、福建巡抚、山西巡抚兼提督盐政、植物学家、擢赠太子太保、诰授光禄大夫、振威将军吴其溶:泰伯第107世孙,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副院长、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农学会副会长、国际植物保护科学协会理事、国际昆虫生理生态研究所理事、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理事长、《植物保护》主编、农业害虫监测预警与控制技术专家、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  一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  一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农科院优秀科研团队领军人物吴孔明5还有副处级(含副高级职称)以上者接近干人,这里不再一一详介。
自隋唐至宋元,固始吴姓人或因官升调,或因灾避难,或随军征战,一次次结伴而徙,远播闽台及世界各地,主要有3泰伯第60世孙,居光州固始,唐时进士,闽枢密使而落籍闽地的吴洽5泰伯第66世孙,博学多才,神童、唐授翰林学士,迁起居舍人,因卷入派系斗争被贬泉州司马,举家迁闽的吴通玄5泰伯第67世孙,唐进士、建宁令、侍御史、户部尚书的累世老臣、因受唐德宗密诏、恐受株连而避琼的吴贤秀5泰伯第67世孙,唐赐进士,屯田员外郎、因战乱从光州固始县青云乡铁井兜偕胞兄堂弟30余人结伴入闽的吴祭5泰伯第67世孙,世居固始善政乡,举家由河南经洪州取道漳州抵达泉州的吴荫5泰伯第68世孙,唐进士、国子监博士、户部侍郎、大司马、钦正品大臣、年近古稀而经光州千里入闽的吴仁录5还有吴十一、吴穗、吴卓、吴殉、吴潜、吴汶、吴文卿、吴可中、吴大成、吴大全、吴大良、吴成总1吴荣生、吴乐遂、吴讷、吴俦、吴起云、吴居业、吴居安等30余支吴姓纷纷南迁。他们安定和开发闽粤,励精图治,迅速成为南国的名门望族,从唐至宋元明清以来,其达官贵人云起,封疆大吏济济3吴通玄后裔,北宋显要吴育、吴家、吴方、吴充5吴贤秀后裔,重臣吴理、吴现、吴玟5吴祭后裔,状元、大理少卿吴叔先,国师吴大田,  一阿里山之神~吴凤5......当代以来固始外迁吴姓后裔更加优秀,入闽始祖吴承顺第27世孙,祖籍福建永定县徙居台湾桃园县,博士、台湾桃园县县长、中国国民党副主席、主席、荣誉主席吴伯雄5祖籍福建漳浦县,徙居台湾南投县,始祖吴茂第21世孙,台湾高雄县长、台湾地区副领导人、行政院长吴敦义5祖籍始居永春县,徙居新加坡,吴祭第33世孙,硕士、新加坡财政、工贸、卫生、国防等部长、国防资政、人民行动党秘书长、中央执委、总理吴作栋5入闽始祖吴祭后裔、越南前总统吴延琰5泰伯第111世孙,入闽始祖吴祭后裔,博士、儒商、世界至德总会第十六届董事局第一副主席、《至德论》作者、世界至德文化研究领军人物吴希民执行常务副主席、第17、18届董事局主
感我固始及周边吴姓,虽人口众多,支系庞大,老谱年久失修、太都散失,新修任重道远。但吴姓人在至德旗帜下集结,一面派员四处寻找史料,一面派员在县内外走访长者、学者及各支系德高望重者,宣传、发动、组织他们自愿参加联合修谱,一面架设机构,制定方案、培训骨干、推选县、乡(镇)负责人和联络组长,数次召开大会,针对不同阶段出现的思想动态和实际问题进行部署解决。
固始及周边吴姓人近十万之众,支系多达四十以上,因为支派繁多,没有族谱维系,族人行同陌路,老死不知亲缘,犹如一盘散沙。更有甚者,不谙吴氏传统家风,不明源流家世,昭穆不辨,辈序不清,急待新谱昭而明之。新修需以老谱作依托,但因战乱和文革或损失或间隔年远未能续修,虽偶现一些老谱和仓促抢修的部分新谱,但内容支离破碎,残缺不全,面小系窄,不能还我固始及周边吴氏渊源及发展之本来面貌。好在寻访金寨、商城等地,在深山一吴姓家中得11941年由前国民革民军豫陕宣抚使、第五战区司令长官行营总办公厅主任、第二十一集团军总司令中将参军兼安徽省参议、泰伯第105世孙吴沧洲领创鄂豫皖三省周边31支吴氏族人合修的《吴氏宗族合修谱》(共31部44卷)之谱书,使联合修谱迎来一线光明并有了坚实基础。但此谱因属于战争年代抢修,尚有部分支系末能参加或遗漏,诸如思源堂、张庄巍公等支系而存在一定的缺憾。尽管困难重重,任重道远,但至德的孝先、开拓凝聚了吴姓族人。于是2004年部分固始吴氏宗亲发起续修宗谱倡议,印发《告全体吴氏族人书》,固始及周边吴氏族人纷纷响应,修谱骨干雷厉风行,成立了合修《中华吴氏大统宗谱·固始及周边支系》组委会。由我任主任委员,各支系德高望重者代表任副主任委员,组委会下设四组一室,各支系各乡镇设负责人。决议通过了联合修谱章程、方案、总谱的堂号为一至德堂~等事宜。组委会全体人员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包乡包片,督导推进。有了修谱组织,各项工作紧锣密鼓,有声有色。在此过程中,吴姓族人争先恐后,献计献策,提供线索,赠送史谱,要人给人,要钱给钱,一时谱源史实层出,好人好事不穷。这里当以昭告族人:有的宗亲儒道情肠,饱学经典,对至德、家族、家谱文化情有独钟并在学习中践行;有的宗亲在上世纪早年间就只身三进金寨二上商、麻,到祖根地拜祭祖先,寻根访亲,考察并手抄族谱史料,特别查证了固始的吴姓大都属吴文盛后裔,使失散数百年的亲人重新聚首。成为解决世系失考,辈序不清立下了汗马功劳者之1 ;有的宗亲兄弟三人,自幼受家族和至德精神的教育和影响,克服劳资困顿,视族事为己任,多LIII费到上海图书馆查抄县志和谱牒史料,到豫南各县、安徽、湖北多市县走访座谈,查、抄、印、购并用,找回了十多部固始及周边吴姓多支系老谱资料,为抢救性联合续修固始及周边吴氏族谱找到可靠依据;有的宗亲一家祖孙三代人在特殊年代破一四c/i~的特殊岁月里,顶风冒险,担惊受怕保存护卫仅存光绪年代的一部家谱;有的宗亲利用在职和退休前拥有的人脉资源,领导、关注、参加修谱工作,为修谱过程中出现的资金、人力上的困难排忧解难;有的宗亲退而不休,数年如一日,义务采编、纂写族谱,使合修的理想成为现实起了举足轻重的作月;有的谱委会成员能担大任,识大局,负责十几个乡镇督修工作,通过计生台帐核查出许多漏登、误登族丁现象,并纠正及时,减少遗憾,挽回失误;有的支系和乡镇负责人,深入族户宣传、登记、简编族谱资料,不怕苦、不惜力、不顾老、不嫌烦、忍辱负重,不弃不馁为修谱提供翔实的第一手资料;有的宗亲有水平有经验主动到乡镇督查指导,到谱办指点帮助,使所修之谱根清系明,避免了少走弯路;有的宗亲主动提供门面、营业室、楼房等为修谱铺设宽松的办公环境;有的宗亲为改善办公条件,解决办公、印谱经费慷慨解囊并宣传鼓动族人乐捐多捐;有的宗亲利用节假日空闲采取联谊的形式聚集族人、修谱人员关注进度,增进亲情,关怀鼓励,表达谢意,赢得亲情族谱双丰收;还有一批宗亲以特有的方式,幕后出谋划策,排忧解难,为宗谱的编纂集成作出了积极重要贡献,凡此种种,无法一一尽言。据不完全统计,十多年来,召开大会六次,座谈交流会八次,分片督导会五次,印发简报八期,各地宗亲联系函三批次,通报数百件。
感我固始及周边吴姓,能在艰难曲折中联合全力抢修吴氏宗谱,不遗余力,不气不馁,总结全程,收获颇多。举全族之力,成联修之事。支不论大小,系不分简繁,全员参与,人心所问,族意所致,吴姓联合修谱修成了真正的一家亲,一家子。二、基本上理清了参与合修的宗支世系源流,正本清源地解决了少数支系辈序不清的问题。三、否定了一固始四吴不一家~的误导和传言,清醒认识到不仅固始吴姓是一家,而且全天下吴姓都是一家。四、承继使命,感受责任,求同存异,认可了在吴泰伯传姓始祖的总揽下,各支既可灵活使用各支系的辈份用字,又共识了1941年吴沧洲创修的鄂豫皖三省周边县《吴氏宗族合修谱》立定的字派辈份用字,即新辈派一百一十个用字: 
基源三让  厚泽孔彰
贻谋有道  声显名扬  
甲荣科第  庆衍龙章  
和平自守  政洽民邦
勉兹进取  必胜克强  
功存环宇  化比尧唐  
师怀训诰  治播云乡  
善良恭俭  裕后宽皇  
能安即定  本固金汤
养成建教  才育八方
贤哲俊秀  万古呈祥  
赓歌典雅  寿颂而康  
延陵绪统昭日月
渤海相传谱大光。
该一百一拾字辈从泰伯第一百零一世始,如泰伯第一百零一世辈字为:基;二世辈字为:源......它不仅可以和泰伯总世系比靠,又可按规定接茬直接使用,在庞杂中求得一致和安宁。基本上弥补了原谱的漏支、漏房、漏人的缺憾。五、谱书采用卷首加各个支系卷成大套(全套)和卷首加本支系卷成小套的机动灵活的组合方法;六、修谱资费采用以乐捐赞助为主和收取旗丁费相结合的方法,心平气和地解决了经费不足问题。七、积极配合县根亲办编纂了《根亲文化·吴氏专号》姓氏读物3000本,向县内外及海外馈赠,既宣扬了至德精神和吴姓文化,又扩大了固始及周边吴氏在历史进程中的功德和族誉的广泛影响。八、通过修谱,加深了固始与全国及海外各地吴姓人的血脉亲情和宗族观念,加大了至德精神和吴文化研究传播力度,架起了固始与闽台及海外经贸交流,优势互补的桥梁,加速和带动固始县域经济的发展。九、进一步增进和加强了固始及周边吴氏各宗亲相互尊重、信任、团结与亲情互动,和谐共处。十、以固始为主力携南阳、商城、淮滨等市县进入世界至德总会董事局领导层,使固始在世界至德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
感我固始及周边吴姓,通过此次合修宗谱,不仅倍感吴姓大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同时,而且深受教育和启迪,从而影响和昭示着吾辈和后代。必须牢记使命,不忘责任。
吾辈在一听说~、  一不知~、  一未见~谱牒和何为修谱的情况下,尚能牢记责任,不辱使命,攻艰克难,联合续修成《中华吴氏大统宗谱·固始及周边支系》谱书,给后世子孙留下宝贵的谱史资料和吴姓人繁衍生息,开拓进取,至德行孝的精神遗产。因而后人更该明白2『11 1十年不修谱,则为不孝~。修谱可以使族人序昭穆、别尊卑、识世系、明分支、能慎终追远,尊祖敬宗,崇德报恩,孝先裕后。知道3 1吴氏第一族牒纂于东汉永兴二年,有史载三千多年来,社会变迁,族人徙居播迁,后人无不依谱溯本求源,寻根谒祖,虽天南地北,却知根知底,亲如一家。懂得2 1盛世必修谱~,能给后人血脉情结,能上慰祖先,下荫子孙5认识2只要姓吴,无论亲疏,不轻支系,上必同源,下须相亲,护姓睦族,精诚团结5共识3使俞所致,责任所趋,才能促成吴姓源远流长。
必须精心组织,重用德高望重的工作人员。
首先,按上级要求向县委统战部报批成立一吴氏宗亲海外联谊会~和一吴文化研究会~等社团组织机构,并呈送民政局备案。其次选举产生谱委会组织,科学分工,明确责任。第三,任用德高望重者,诸如退休老领导、老干部。第四,挂牌工作。定《方案》、广泛宣传印发《告吴姓族人书》,征史谱资料,开会宣传落实,简报工作进度,表彰先进,募集经费,访祖考察支脉,调配精兵强将和爱族敬业、能编会写的老文化人撰写校对内容,征询谱稿意见,定论、征订、印刷、发行谱书。
必须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做法:原来的老谱封建色彩较浓,重男轻女较重。本次联合续修宗谱不分男女,一视同仁,全员上谱。做法二:族丁费适情灵活收缴、困难户可以少收或免收。办公和印谱费以乐捐赞助为主,鼓励独资冠名印刷卷首或支卷。为达此愿,谱办借县召开根亲文化节东风,请进来走出去募集。据简单统计,总共走出去80多人次,发信函一千多份,来固寻根问祖的一百余人次并于每年春节前向海内外发贺年卡近二百份。做法三2借续谱平台,联络县内外宗亲,聚举族之意,凝同宗之情,从事至德文化和吴文化研究及经贸活动。既获待了精神成果,又为发展固始县域经济,改善族人生存生活条件和环境做出了积极努力。更要向全体族人隆重介绍的是联合修谱不再局限于本地,已经从固始走向全国乃至东南亚,又广邀海内外吴姓有识之士回归祖根地,寻根问祖,招商引资,开展至德文化和吴文化研究活动。这就不单纯只是为了修谱,而是扩大范畴,广纳天下吴姓贤才,扩展更大空间,具体收获是:成功接访了吴希民博士,促成固始及周边支系联合修谱工作迈上至德文化和吴文化研究及经贸合作的崭新平台,2001年1月世界至德总会第十七、十八届董事局主席、泰伯第一百一十一世孙、迁固始祖吴愉之后人、入闽始祖吴祭后裔吴希民博士来固寻根问祖传播至德文化和吴文化。我们为其找到了先祖吴愉之墓地,以此为契机邀请他两次参加了中原(固始)根亲文化节和经贸文化论坛。固始吴姓也有幸第一次组团参加江苏无锡首届吴文化节和祭祖活动暨世界至德总会第十六届恳亲大会,会上我作为河南恳亲团团长作了《月是故乡明》主旨发言,从此使固始及固始吴姓扬名全国、蜚声海外,且有幸迎接了传姓始祖吴泰伯的圣像落居固始吴氏谱堂,并举行了隆重的拜祭大典。
成功联合了南阳、商城、淮滨三市县组成河南代表团加入世界至德总会,分别获取丁第十七、十八届董事局常务副主席三名、副主席三名、常务会董一名、会董三名等重要合法席位,把河南特别是固始的至德文化和吴文化及修谱工作提高了层次和品位。
成功参加了宝岛台湾行。二零二二年六月固始及周边至德宗亲组团参加世界至德总会主办、台湾一国两制研究协会承办的年度会员大会暨第四届至德文化论坛,我以河南代表团团长的身份作了《至德精神滋润光州固始吴姓人》的主题报告,使参会的世界各地宗亲代表为情所动,心想固始,引来许多商界精英和有识至德宗亲纷纷到访固始,经贸交流。
成功实现了至德文化和吴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美好愿景2在固始至德吴文化研究会艰苦努力和世界至德总会的关怀支持下,通过我多方多次沟通协商。促成了通往吏部尚书吴愉之墓地的硬化,以便扫墓拜祭5促成了在固始根亲园办一所综合性国学大讲堂的筹-5促成了在县内外以一至德~注册的吴姓企业达八家之多5促成了使总会的精英们和固始及周边至德的成功人士两地强强联袂,倾情开创固、闽等地商贸合作事业,终于达成了将部分收入在固始用于至德框架下的发展与公益事业和吴姓范畴内扶持中小企业,合作开发建设吴氏宗祠、会所、园林、墓地等根亲文化园项目的诸多共识与议项。完成固始历史徙居以来天下吴姓人弘扬至德精神和吴姓开拓谦让美德、造福固始人民、富裕吴姓后世子孙之恒大宏愿。
必须培养一批热爱和精通修谱的传承者。
一数典不忘祖~,通过不断续修族谱可以知根知源。拥有且培养一大批热爱、精通修谱者,可以影响和传承孝义美德、传承本族血脉亲情。十年磨励、考验和锻炼出了参加修谱的每位宗亲。他(她)们不分地域,不论职业,不讲年龄,不问经历,不管学识,只为高标准高质量修好家谱走到一起。查、访、补、登史料和族户信息,献财献物,群策群力。城郊一中校长吴学达听说编撰谱书人手不够,将本校中学高级教师吴国军宗亲调往谱办协助工作。国军宗亲受任以来,恐交付不效,边干边学,夙夜挑战。他不仅肩负写作、汇总、编修、归宗、又在排版、设计、校对等方面敬业尽责,默默奉献,特别是完成了我多年想实现的一新旧谱对接,血缘序排,报德,爱族亲姓之人多而广之5为族谱事业刻苦、开拓、谦逊、和谐之人比而皆之。他们的才能和努力给吾族带来恩惠与福祉2
必须弘扬至德精神,奋发进取。
图考并举的夙愿。总之,我族崇祖开明之人高而尚之5善良忍让,睦邻吴氏先人德莫盛于泰伯,节莫高于季扎。圣人孔子叹至德其为观止,史家司马迁尊君子仰止称世家第10吴氏乃圣德贤孝之后,宗族子孙决不会辱先人之威名,伤先人之德行。一定会追慕先贤德业,效泰伯季子之志,终芽慎行,善守祖训,以孝立仁,以仁立德,以德报国,发奋图强,拼搏进取。不负吴姓光荣历史和世代英名。倡导和教育吴姓后人要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5要尚文明,懂礼让、存孝义、知荣耻、戒贪欲、律己行、守法制5要重修身、效清廉、拒贪腐、扬正气5要爱祖国、爱集体、爱事业、爱亲人。我和谱办工作人员及参与者可以自豪的宣称3在这些年修谱过程中,所参与参加一切活动的费用均全部自理,未动谱办征集费用的一分一文。
谱书已尘埃落定,回首联合修谱的漫漫历程,五味杂陈5掩卷沉思,感触良多。个中滋味无以言表,其中隐情讳莫如深,至今仍存留着有许多能解而未解、想解而无解的难题,深感愧对全体族人。更为遗憾的。
由于固始及周边吴氏源流渊远,工程宏伟,面广量多,任重责大,始茫程艰。好在在泰伯至德的旗帜和我们共同努力下,已基本上源清系畅,珠廉绳贯,谱定书成。
由于外出务工经商人多踪杂,不仅给入谱带来诸多不便和困难,而且仍存在不平衡现象和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有些支系比较清、准、全,有些支系难免错、乱、漏。尽管层层明确责任,也曾借助公安户籍和计生台帐及其它渠道并三番五次召开会议,到村到户,见人知事,试图解决老问题,克服新困难,做到不新错,求完美,可依然难如人意。好在吾族皆通情旷达之辈,寄欣慰于吴姓族人今之明者,能深谙原委,谅而解之;后之智者,能开拓进取,完臻缺漏,以了吾辈未了之愿。
由于吴姓人广支繁,加之筹募修谱资金和新修吴氏宗祠之善款颇费周折,致使修谱战线较长,推进缓慢,付梓弥久;吴氏宗祠因义宗、仁亲、儒商们感悟懵浅,善举踌动而仍处运筹待建。好在十年打造,普放大光,祠添希望。
由于参加的城乡修谱人大都年龄偏大,精力不支;而自己用人又有所失察,未能做到知人善任,在急于求成的情况下显得有些强人所难,或缺失信心,或等待观望,或知难而退,或消极不甚作为等情绪和现象一度涌动;糊涂念头和迟缓行为只是昙花一现;加之期间本人偶染重疾,多日耽搁,险些造成中途搁浅,无果而终......凡此,皆我之失当、失察、失误,责当担之,功在吾族。好在上有至德光耀,吾祖护佑,下有各位宗亲不懈努力,终于谱定书成,一切归于平静,皆大欢喜。若此,将上慰先贤,坦我之心,下启后昆。
因才疏学浅,难免认识不透,感悟不深,表述不周,观点不明,挂一而漏万,恳请海涵。
顾瞻吾谱之付梓,惭恋交会,伏纸流涕,不知所云。是为序。
世界至德总会董事局常务副主席
固始及周边吴氏合修宗谱委员会主任吴为熔
泰伯第一  百零六世裔孙
公元二零二二年一月一日
(来源于:中国家谱网)
吴氏续修族谱序
盛世修谱,清平撰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有数千年文化底蕴的吴氏家族,更是把修谱视为不朽伟业。早在东汉时期,先祖吴如胜,始创吴氏族谱,呈汉桓帝御览后,拍案叫绝。于是立吴如胜子孙为吴氏正宗,世代主持苏州吴泰伯庙祀。近代吴佩孚将军,曾以数千银洋聘岳阳同族吴獬撰修全国吴氏总谱。当今全国吴氏宗亲和海外吴氏宗亲在江苏无锡编写《中国吴氏大统宗谱》,他将惠及子孙,功垂后世。
修谱是祖宗的遗训,族人的嘱托,也是我们多年的夙愿。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岁月砥砺,人们的记忆早已淡漠如烟。要把千百年散落族间的族谱资料整理,编集,其间的艰辛、曲折不言而喻,数年来,我曾三次下大竹县查阅族谱。考查了相临的县、区、乡走遍了本乡的每一个角落,爬山涉水,挨门询问,逐户访查,广征博采。查阅那些残缺朽裂的族谱家书,考证那些依稀难辨的碑碣铭文,取得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为了全面系统地考证、收集资料。今年八月,我冒着酷暑,踏上了三百年前祖宗入川的路线去寻根,溯源。行程数千公里,到了祖藉江西省的赣州市信丰县,福建省的长汀县、上杭县、连城县。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族人的帮助下,到了祖居地,目睹了我们历代的族谱,拜揭了保存下来的先祖坟墓,特别是游览了位于连城县宣河乡培田的吴氏古庄园。瞻仰了数十座吴氏宗祠。它以“中华瑰宝,民间故宫”的美誉,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设计精巧,式样独特,工艺精湛,保存完好令世人惊叹。它既是中国建筑文化精髓的继承,也是我吴氏先祖匠心的发扬。从它珍藏众多的诗词、书画、散文、楹联、扁额更能体现我吴氏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让我领略到了中国古文化的深厚内涵和吴氏大家族的动人风彩。增添了对祖宗的崇敬和自豪感,对这次修谱增加了动力,添了光彩。
这次修谱跨越时代长,涉面广,我们为了达到能联系得上的本族宗亲尽量联系,因为在入川时,我们的祖先是前后分批来的,支分复杂,房派众多。落点分散,资料残缺,跟我们在收集中造成诸多难题,总算得益于族人的勇跃参与,通力协助。几易其稿,刊印成书,与族人见面,在此我们应向在本次修谱中积极参与的族人表示谢意,向为我们家族保存族谱资料的族人表示敬意。
当我们把这套族谱奉献给族人的时候,我们完全沉浸在成功与欢悦中,因为我们总算完成了一项不小的文化工程,做了一件对得起祖先,对得起后代的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当我们把这套族谱奉献于先祖灵前,并向已逝的历代祖先和亲人,庄重地送上思念与敬意,因为谱中记录着他们历代以来的悲欢聚散,和荣辱兴衰,再现了他们的辉煌业绩和创业历程。是他们智慧凝聚的宝贵财富,是他们永存的故事。望族人要以祖先的辛劳和奋斗作为继续前进的起点,承先启后,励精图治,奋发向上,顽强拼搏,为我们宗族能立于中华民族之林,为我们中华民族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作出贡献。
泰伯一百零八世慎庭公三十三世孙吴统昌敬撰
修谱的目的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史所以纪一国之事迹,谱所以叙世代之源流,盖祖宗以一人之身,散而传之千百人之身,且四方错落,有见面莫相识,尊卑莫能辨者。家谱之修,上以敬宗,下以收族。
敦孝弟以重人论,笃宗族以昭雍睦,训子弟以禁非为,明礼仪厚风俗。(意思是:敦促人们孝顺父母,爱护兄弟,以重视搞好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的关系,忠实的对待宗族,以显示内部的和睦,教训孩子的年轻人,禁止他们为非作歹,明白礼貌和谦让,以养成浓厚的良好习惯。)
吴姓的图腾
吴姓的图腾是句芒玄鸟图腾,由太阳和玄鸟组成。像是挂起来的一支鸟,表示吉祥、富贵。句芒是太昊的长子,是专门测量春分点的上古东方氏族,太昊的助手。吴氏精神是谦让﹑开拓。
吴姓精神
忠君与爱国,勤政以爱民,改革以创新,谦让与开拓,博学与敬业,诚实与谦虚,团结与友爱;以德为先,以和为贵,以学为重,以师为范,以技为精,以勤为荣,以诚为真,以孝为亲,以人为本,以道为宗。
宗族特征    1、历代吴姓族人地位都比较显赫,高官众多,且名人辈出。    2、吴姓族人皇亲较多 ,从而使得本族有一个良好发展环境,繁衍播迁到全国各地。    3、各支吴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 。浙江嵊县吴姓一支字行派语为:“天地君亲师,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湖南岳阳吴姓一支字行为:“祥肇起文新世泽,先勋自古远腾芳,传家之道惟仁让,懋德千秋载 宠光。”据吴漠修《吴世族谱》,湖南洞庭吴姓一支字行为:“嘉时永定,克绍景从,懋光必应,继礼承宗。”据《永定吴氏族谱》,福建永定思贤村吴姓派语为:“念万仕谭志,国以毓瑞集,其子仁光裕,乃昌宜宗礼,让德永振世,嘉兴绍贤良,衍庆发文武,显达。”
 
吴姓家谱介绍
       吴人认为,族谱是神圣之物,修谱是对宗族的一大贡献。各家吴氏族谱,大谈族谱的神圣意义与作用,成为卷首谱序的主要内容。清顺治十二年《(湖南)八甲湾吴氏谱序》曾说:“夫族之有谱,所以序昭穆、考世系,以成千秋不朽之言也。”明嘉靖丁亥《延陵吴氏谱序》也说:“谱学之兴,其有益于世也大矣,盖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乎本末,莫不由之。”把族谱的作用,说得神乎其神了。在古老中国,族谱的神秘意义,首在维系宗法制度,保持血统纯正。
 
 
《延陵吴氏家谱序》说得好:族谱兴起于中古而有先王之遗风。“先王宗法坏而恭敬之教亡,教亡而后谱作,谱作而后分明,分明而后义生,义生而后礼行,礼行而后祖尊。”族谱的出现,就是在宗法制度败坏后一种挽救宗法礼制、维系血统纯正的产物。而有了族谱,就能联络宗族同姓之间的感情。因此,尊祖宗而联族姓,承先启后之谋,莫切于此(谱)(乾隆已亥吴以忱《丹徒吴氏续修谱序》)。在大多数吴姓宗谱的家范家规中,多把修谱系作为突出的一条。      正因族谱有如此重要的神秘作用,吴姓宗族无不重视族谱的收藏保管。每次族谱之修,都要先注明受领人姓名,开明谱牒部数。宗规要求族人对族谱要留心收藏,勿视为泛常。不得乱笔涂改或让鼠咬虫伤,潮湿霉烂,更不得贪财出典,否则严惩不贷。吴氏支谱《给谱录》就规定“公议子、午、卯、酉年清明日,各携谱齐集公所,凭值年人眼同会看,倘有毁坏者听罚,其遗失出典者,议罚不轻,严追不贷。”     各家修谱,往往都要请学者名流,政界要人或本族名人作序,吴姓族谱也不例外。一篇序文,或述本族发展历史,或述修谱缘起经过,或论族谱之重要意义。因此,一篇序文就是一篇简短的历史和道德文章,而同时,往往也是一篇散文佳作。      现存吴姓谱序,最早当推唐代著名文学家吴少微的《吴氏正宗谱序》。吴少微是季札的第63世孙,他的诗文雄迈高丽,与富嘉谟合称“吴富体”。此后之吴氏谱序,宋初有著名学者、龙图阁大学士吴遵路的《丹阳吴氏宗支录初编叙》。宋以来,至民国时期,文人学者、政客要人所作的吴氏谱序,就数不胜数了。
 
  
吴氏远祖世系表
 
伏羲-少典-黄帝① (姬氏)┳玄嚣少昊金天氏━帝喾②(音酷)┳后稷(周始祖,西伯)③ ━不窋(音烛)━公刘④ ━庆节━皇仆 ━┓
  ┗昌意━颛顼(音专须) ┣━契┃
  ┣━帝尧陶唐氏 ┃
  ┗━帝挚 ┃
 ┏━━━━━━━━━━━━━━━━━━━━━━━━━━━━━━━━━━━━━━━┛
  ┗差佛━毁瑜━公非━高圉(音语)━侯牟━亚圉━云都━祖绀(公叔祖类)━诸 (音州)━━━┓
 ┏━━━━━━━━━━━━━━━━━━━━━━━━━━━━━━━━━━━━━━━┛
  ┗周太王古公亶父(亶音胆) ⑤┳泰伯 吴氏开氏始祖
  ┣仲雍 吴氏传代始祖━━季简
  ┗季历━西伯昌(周文王)—姬发(周武王)—姬诵(周成王)由于成王年纪尚幼,周公摄政七年后还政于成王。
0.伏羲:   伏羲(xī)又作宓羲、庖牺(亦称庖牺氏)、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包犠,史记中称伏牺。伏羲聪慧过人,相传其人首蛇身,与其妹女娲成婚,生儿育女,成为人类的始祖。伏羲的母亲华胥生活在华胥水边,因好奇踩了雷神的大脚印而怀了伏羲。12年后,在仇夷生下伏羲。相传伏羲是古代华夏部落的杰出首领。伏羲根据天地间阴阳变化之理,创造了八卦,即以八种简单却寓义深刻的符号来概括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此外,他还模仿自然界中的蜘蛛结网而制成网罟,用于捕鱼打猎。制定婚娶制度,为创建人类远古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伏羲取妻无怀氏女娲生子少典。苍天昊兮,大野阔兮,谁我所敬,伏羲伏羲,其心聪兮,其智广兮,爱将仁爱,布八荒兮。山林花兮,香满家兮,谁无所爱,女娲女娲,其心洁兮,玉无瑕兮,爱将良善,布四海兮。明月如盘,薄雾如纱,谁无怕爱,伏羲女娲,伏羲女娲,德辟中华,中华昌盛,万载其发!
少典:  昔少典. 天字辈,讳烈山氏,又号厉山氏,少典父.伏羲(一号黄熊氏),母.无怀氏生少典,少典是原始社会时期有熊部落的首领,后人有的称之为有熊国,少典便被称作有熊国国君。昔少典氏.启昆娶于蟜氏.安登,生长子炎帝神农氏。少典氏.启昆娶付宝(吴枢)生次子勖其轩辕黄帝(派下裔孙)。“黄帝以姬水(约在今陕西北部;渭河支流,姬水流域。今陕西关中中部漆水河)成,以姜水.崂峪(渭河支流)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因此,当我们读到“黄帝轩辕氏姬姓”,以及“炎帝列山氏姜姓”时,可以明白中华民族共同始祖炎黄二帝原分属两个按母系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部落或部落联盟,一个姓姜,一个姓姬,而他们又分别拥有表示自己父权家长制首领的氏称列山、轩辕。姓和氏有严格区别又同时使用的的局面表明,母权制已让位于父权制,但母系社会的影响还存在,这种影响一直到春秋战国以后才逐渐消亡。以炎帝、黄帝为首的原居于陕、甘、青一带的古羌戎部族的一支,在东进中原的过程中,与东夷等部族融合,成为汉族的前身华夏族。少典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和黄帝的共同祖先。
 
1.黄帝:少典付宝(吴枢)之子。姓姬.名轩辕.代神农为天子.黄帝有四妃十嫔。正妃为西陵氏,名嫘祖,生玄嚣少昊和昌意,她教人民养蚕缧丝,织出丝绸做衣裳,故有“先蚕”的称号,次妃方雷氏女,名女节,生青阳少昊。次妃彤鱼氏女,炎帝神农氏后裔也,生挥(张氏始祖)、夷彭(郦氏始祖);次妃名嫫母,生苍林。长相丑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黄帝敬重。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分封十二个姓,它们是:姬、酉、祁、己、滕、蒧(草花头下面咸,音「真」)、任、荀、僖、佶、儇、衣。其中得姓者14个,后就形成14个部族。
吴姓的远古初祖是黄帝。黄帝正妻嫘祖生两个儿子玄嚣青阳和昌意,他俩都继承了黄帝的本姓——姬。吴姓就是玄嚣这一支系传承下来的。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也是吴姓历史上记述的远古初祖.
  2.玄嚣少昊:黄帝嫘祖之长子.名挚.以金德继父王天下.在位八十四年.寿百余岁。
  3.蟜极:少昊次子.为诸候生子。
  4.帝喾:蟜极子.以.木德代高阳氏为天子.在位七十年.寿一百零五岁。
  5.后稷:帝喾子.名弃。母.姜.郊祀.踏仙人足迹而孕.生后稷.姬姓。仕尧.教民稼穑.尧封于邰。
  6.乐玺:后稷子。
  7.淑望:叔均子。
  8.不窟:淑望子。袭祖职于夏.后氏政衰.失官.奔戍狄。
  9.鞠陶:不窟子。
  10.公刘:鞠子。复修后稷之业.迁邑于汾(三水县).百姓怀而多归焉.周之兴由此兴。
  11.庆节:公刘子。
  12.皇仆:庆节子。
  13.差弗:皇仆子。
  14.毁俞:差弗子。
  15.公非:毁俞子。
  16.辟芳:公非子.汤七世孙。
  17.高圉:辟芳子。
  18.侯牟:高圉子。
  19.亚圉:侯牟子。
  20.云都: 亚圉子。
  21.大公。云都子。
  22.祖绀:大公子。
  23.诸贽:祖绀子。
  24.公叔:诸贽子。
  25 周太王,姓姬,公叔子。.生于殷商武丁七年甲戍,公元前1246年。先周是活动在中原西部黄土高原的一个古老部落。周人的始祖传说是帝喾元妃姜嫄的儿子弃。弃在帝舜时担任农师,号称后稷,教民耕稼有功,分封于邰。商朝初年,他的后代公刘率族人迁到磁。到古公亶父时,又迁到岐山南边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县)定居下来,逐渐发展成一个新兴的西部势力,自称为周。周太王于岐山下居焉,今陕西凤翔府岐山县,建国号曰周。名亶父(拼音:dǎn fǔ,中古拼音:tanxpyox),又称古公亶父,是西伯君主,周朝之先祖。因广施仁政,令不少部落归附。周灭商朝后,认为“王气”始于姬亶父,故追尊为太王。娶何氏,生泰伯﹑仲雍。娶大姜,生季历。
 
  泰伯  吴简  吴绍 吴汝贵世系
泰伯世系
泰伯1 世
周泰伯  古公亶父周太王长子.吴氏开氏始祖。殷高宗武丁四十年戊申{约公元前1212年}正月初九生,相传,古公宜父欲立三子季历,泰伯约二弟仲雍同奔“荆蛮”。改从越人习俗。“断发纹身”,开发江南,被当地民众拥为君长,自号“勾吴”,是为吴国的开基始祖。太伯无子,后传位于仲雍。卒于殷商庚丁二年甲寅{约公元前1146年}三月初五,享年66岁,卒无嗣.墓在常州无锡县北.梅里村。娶卜氏。葬今江苏无锡鸿山北麓。
周仲雍   古公亶父周太王次子。约生殷商武丁庚辰年(公元前1240 年),与兄同奔“荆蛮”。泰伯殁他被拥为君长,以“勾吴”为姓,“是为吴仲雍”,为吴姓传代始祖。约殁殷商庚丁癸丑年(公元前1148年),享年92 岁,葬江苏常熟县西北虞山之阴。娶万氏。葬虞山。生子二:季简、居简。
 
  泰伯2 世
季简  仲雍长子。约生殷商祖甲戊子年(公元前1174 年),葬常熟海虞山。娶高辛氏。子二:叔达、叔夏。
 
泰伯3 世
叔达  季简长子。约生殷商文丁己丑年(公元前1137 年)。娶黄氏。子二:周章、虞仲。
 
泰伯4 世
周章  叔达长子。约生殷商帝乙丁亥(公元前1115年)。周武王灭商后,派人到“荆蛮”寻秦伯,仲雍后裔.是时“周章己君吴.因而封之”。殁葬常熟海虞山。此后,从周章至寿梦称王前.泰伯后裔传至13世,皆为西周吴国君长。娶林氏。子四;熊遂、斌、爽、高。
 
泰伯5 世
熊遂  周章长子,约生商纣辛酉年(公元前1080 )。娶苏氏。子一:柯相。
 
泰伯6 世
柯相  熊遂子。约生周武王乙巳年(公元前1036 年)o 娶朱氏。子一:疆鸠夷。
 
泰伯7 世
疆鸠夷  柯相子,约生周康王壬午年(公元前1002 年)o 娶杜氏。子一:余桥夷吾。
 
泰伯8 世
余桥夷吾  疆鸠夷子,又作余桥疑吾,约生周昭王已亥年(前982 )。娶颜氏。子二:柏庐、柯庐。
 
泰伯9 世
柯庐  余桥夷吾次子,约生周穆王丙寅年(前955 )。娶梅氏。子二:周繇、柯仲。
泰伯10 世
周繇  柯庐长子,又名吾柯,约生周穆王癸己年(前928年)。娶汪氏。子一:屈羽。
 
泰伯11 世
屈羽  周繇子,又名卢周,约生周懿王庚申年(前901年)。娶张氏。子一:夷吾。
 
泰伯12 世
夷吾屈羽子,又名繇屈,约生周夷王丁酉年(前864 年)。娶邓氏。子一:禽处。
 
泰伯13 世
禽处  夹吾子,又名晋禽.羽夷,约生周共和甲子年(前837 )。娶全氏。子一,转。
 
泰伯14 世
吴转  禽处子,又名君转,约生周宜王庚子年(前801 年)。娶黄氏。子一:颇高。
   
 
泰伯15 世
颇高  吴转子.又名颇梦。约生春秋周平王壬辰年(前749 )。娶梅氏。子二:句卑、句余。
泰伯16 世
句卑  颇高长子,又名毕珍、句毕。约生春秋周庄王戊子年(前639 )。娶梅氏。子二:去齐、去樵。
泰伯17 世
去齐  句卑长子。生春秋周惠王甲子年(前657 ),殁周定王乙亥年(前586)。娶刘氏。子一:寿梦。
泰伯18 世
寿梦  去齐子,字熟怡,一名乘。生春秋周襄王庚子年(前621 )。在位期ra1 ,日益盗大,始称吴王,诸候尊为盟主,都平江,段春秋周灵王庚子年(前弱1 ) 9 月。妻姜氏。子四:诸樊、余祭、余昧、季扎。
泰伯19 世
季扎   寿梦四子,又名少子。生春秋周简王丙子年(前585 ) 4 月18 日,继泰伯遗风.多次让王位,封于延睦,故又称延陵季子,段春秋周敬王戊申年(前493) ,葬常州晋睦县北70 里(今江阴县西申港镇)。娶颇氏。子五:浪婪、征生、重道、子玉、木熹。
泰伯20 世
征生  季扎次子,又名界、禾熹。生春秋周灵王辛亥年(前550 )。婆婆氏。子一:利坚。
泰伯21 世
利竖  征生子.又名启蕃。生春秋周敬王庚寅年(前511)。娶叔孙氏。子二:成铿、成焦。
泰伯22 世
成铿  利坚长子.又名羽,生春秋周敬王辛酉年(公元前480)。娶田氏。
子二:暨、玉。
泰伯23 世
吴玉  成铿次子,又名售。生战国周烈王壬戊年(前419)。娶石氏。子三:卢、锌、商
泰伯24 世
吴梓  吴玉次子.又名庸、弥庸.生战国周安王辛卯年(前309)。娶颜氏。子二:烜、剡
泰伯25 世
吴烜  吴梓长子,又名勾余。生战国周显王癸亥年(前358 )。娶和氏。子一:圭。
泰伯26 世
吴圭  吴旭子,又名厥由,生战国周显王壬辰年(前329 )。娶公孙氏。子二:镐、傲
泰伯27 世
吴镐吴圭长子,又名吴申。生战国周报王己未年(前309)。曾在楚国任大司马,后隐居九江庐山。娶邃氏。子二:芮、延。
泰伯28 世
吴芮  吴镐长子,又名沐。生战国周郝王癸巳年(前268 ) ,因起兵反秦有功,先被项羽封为衡让卫王,后刘邦改封长沙王,葬临湘县开元寺。娶裔氏。子六:臣、郢、浅、阳、元、质。
泰伯29 世
吴浅  吴芮三子,又名雷,生秦始皇庚申年(前241 ),袭长沙王,谧忠勘。子一:庄。
泰伯30 世
吴庄  吴浅子,又名吴公,生秦始皇戊子年(前213),袭公爵。西汉文帝时任河南太守,后入朝为廷尉。推荐贾谊给文帝,后召为博士。子一:森。
泰伯31世
吴森  吴庄子,又名广志,右奉。生汉高后(吕雉)丙辰年(前185) .任清河令,子二:永、钊。
泰伯32 世
吴永   吴森长子.又名千秋,生汉文帝后元甲申年(前157 ) ,事西汉景武二帝,与周亚夫同秉政,滋昭武。子二:敬、成。
泰伯33 世
吴敬   吴永长子,又名衍陵,生汉武帝壬子年(前129 )年。娶刘氏。子二:封、隆。
泰伯34 世
吴封  吴敬长子,又名全。生汉武帝太初庚辰年(前101) ,任汴州太守。娶冉氏。子一:隆。
泰伯35 世
吴隆  吴全子。娶端木氏。子二:芸、复奇。
泰伯36 世
吴芸  吴隆子,又名复兴。生汉宣帝戊申年(前173)年。娶章氏。子一:葳。
泰伯37 世
吴葳  吴芸子,又名章,生汉元帝丙子(前45 ) ,为西汉末年名储,著《 尚书).曾任广东副尉,为人刚正不阿,为王莽所害,葬南阳苑。娶李氏。子四:尉、汉、翁、演。
泰伯38 世
吴汉  吴葳次子,字子颇,生汉成帝甲辰(前17 ) ,新莽末年参加南阳刘秀起兵,屡建奇勋,任东汉大司马,封广平侯,殁光武甲辰年(公元44年)5月,葬枣阳。娶卫氏。子二:槚、国
泰伯39 世
吴槚  吴汉长子,又名成,成冶.字子喻。生新莽壬申年(公元12).袭广平侯镇守四川。娶刘氏。子四:蒸、盱、听、宣。
泰伯40世
吴蒸 吴槚长子.又名旦,生光武庚子年(40) .筑阳侯.以弟盱之子璞为嗣。
吴盱:吴槚次子。袭平春侯,娶妻,生子吴璞。
泰伯41 世
吴璞  吴盱之子。 吴蒸嗣子,又名如旭胜。生东汉明帝永平戊辰年(68 ) ,袭吴盱平春侯,首修《吴氏族谱》。子二:镬、铄。
泰伯42 世
吴镬  吴璞长子,又名允承.字恢,生东汉和帝水元庚子年(100 ) ,袭平春侯,东权桓帝永兴2 年(154 )吴郡太守糜豹建太伯庙,改封奉祀侯,娶赵氏。子一:祐.
泰伯43 世
吴祐  吴镬子,又名辉,生东汉安帝延光甲子年(124 ) ,袭奉祀侯,先后任胶东相,相迁相,河间相。子二:瑚、坷;女嫁孙坚,为武烈皇后。
泰伯44 世
吴瑚   吴祐长子,又名熊庆。生东汉桓帝元嘉壬辰年(152 ) ,自幼聪明,8岁能通经史,时人誉为神童。奉祀侯.主持苏州秦伯庙祀,孙权追封为大傅吴郡公.殁魏齐王乙丑(245 )年,享寿93 岁,葬苏州五城山。
段子二:梁、班。
泰伯45 世
吴梁  吴瑚长子,又名康年,字永龄。生东汉灵帝光和庚申年(180 ),任三国孙吴中书令兼太子太傅,封奉祖侯,葬苏州五城山。娶廉氏。子二:库、幽
泰伯46 世
吴库  吴梁长子,又名延英,字邦俊。生东汉献帝建安戊子年(208),任三国孙吴中书令兼太子太师.封奉祖侯,改封嗣贤侯.葬五城山。娶廉氏。子二:圻,任。
泰伯47 世
吴圻  吴库长子,又名之则.字廷法,生三国魏明帝青龙丙辰年(236),任吴中令,袭封“嗣贤侯”,拜大司马。太康庚子年(280)晋武帝灭东吴时遇难,葬苏州道山先辈墓侧。子一:式。
泰伯48 世
吴式  吴圻子。子二:璧、孟。
泰伯49 世
吴璧  吴式长子.又名皋孟,生三国魏元帝甲辰(264 ) ,为吴国殿前侍御使,封昭衍公,葬吴郡。子二:钜、锐。
泰伯50 世
吴钜 吴璧长子,又名佶,生西晋惠帝永平辛亥年(291) ,袭昭衍公爵位,为中书令,封渤国公。娶蔡氏。子七:涿、始华、始衡、始恒、始篙、始淮、始济。
泰伯51 世
吴涿  吴钜长子,又名始秦,字忠。生东晋元帝大兴辛巳年(321 ) ,袭父爵昭衍公,任御史中丞、骁骑将军。赠“延陵开国公”。娶司马氏。子二:隐、佑。
泰伯52 世
吴隐  吴涿长子,又名隐之,符隽、讳杲,字处默,国瑞,号战,生东晋永和戊申年(348),任尚书佐仆射,广州刺史,封燕国公。娶任氏;续娶吕氏。子二:煜,荦。
泰伯53 世
吴煜  吴隐长子,又名像,字德章,号烈。生东晋孝武帝太元戊寅(375 )年,勇猛善战,任镇北将军。安帝甲辰年(404 ) , 在与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的战争中阵亡,赠号宁国公。娶刘氏。子一:谔。
泰伯54 世
吴谔  吴煜子,又名戢,生东晋安帝甲辰年(404),南朝粉安帝.11 辰年(4 哎目),奋权朝宋文帝11寸有〔 ,树州巾J 史。要丘氏.,一子二;齐、齏。
泰伯55 世
吴 齐  吴谔长子,又名荟。生南朝宋文帝元嘉甲戌年(434 ),任浙东节度使,葬今江苏武进县横山。子二:竺、涛。
泰伯56 世
吴竺 吴齐长子,又名现。生南朝宋孝武帝大明辛丑(461)年。子二:祯、广。
泰伯57 世
吴祯 吴竺长子,又名襄、兖祯,字世南。生南朝齐武帝戊辰(488)年,任淮西都统制。子二:堂、罕。
泰伯58 世
吴堂 吴祯长子,又名洵文,宇天宇。任刘宋南阳太守。齐高帝起兵灭宋,吴堂阵亡,葬龙冈山,赠开国侯,溢“贞忠”。子一:明彻。
泰伯59 世
吴明彻 吴堂子,又名融、訚,字通绍,生南朝梁武帝中大通甲寅年(534 )。目父为刘宋捐躯,便由南阳徙汉阳山(今湖北武昌),隐居不仕,耕读自愉。子二:逵、厚。
泰伯60 世
吴逵 明彻长子,又名盾、循。南朝梁武帝时任河南节度使,宁朔将军,大司马、侍中、左长史等职。陈霸先灭梁时战死,家室从汉阳山徙居江陵。子一:靖。
泰伯61 世
吴靖  吴逵子,又名奎.字文耀。隋文帝时任中郎令.民部尚书。子二:莅、烈。
泰伯62 世
吴  莅  吴靖长子,又名承休,生唐高祖武德庚辰年(620 ) .任西川御史。子二:秀、若征。
泰伯63 世
吴秀,吴莅长子,又名若远.字伯高。生唐太宗庚子年(640),太宗时,中进士入第,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银表光禄大夫,封赞皇县(今河北赞县)开国男、谥“文惠”。在先辈吴璞基础上纂修完整的《吴氏族谱》。子一:秵。
泰伯64 世
吴秵  吴秀子.又名进伟,生唐高宗龙朔癸亥年(603 )。官洋州刺史,封新丰侯,赠晋国公,溢号“恭敏”,葬湖北永宁县(即今广济县)。子二:佑、兢。
泰伯65 世
吴兢  吴秵子,字公超,号子干。生唐高宗弘道癸未(683 )年闰7月12日,任职虽多,但以修国史为主职。其著作叙事简赅,秉笔直书,有唐一代良史和“当世董狐”之美称。子二:秦、泰。
泰伯66 世
吴泰  吴兢次子,又名伯芮。生唐中宗神龙乙已(705)年8月4日,任御史中丞观察使,殁德宗贞元丁卯(787)年10月。娶李氏、赵氏。子三:通明、通玄、通征。
泰伯67 世
通明  吴泰长子,又名徊。生玄宗开元己卯(739)年10月15日,殁宪宗元和丁酉(817)年9月9日。娶李氏。子三:武陵、业、襄。
泰伯68 世
武陵  通明长子,又名徊,生唐代宗大历壬子年(772 ),擢进士第.入为太学博士,太和初,任礼部侍郎。娶成氏。子一:初云。
泰伯69 世
吴初云 武陵子。生于宪宗元和辛卯(811)年9月8日,江西吉安府太和县上南乡二十四都鹅掌大垃开基始祖。虔州(吉安府)刺史,后任安徽徽州刺史.殁唐照宗景福壬子(892)年1月15日。娶妻丁氏。子三:端、篪、简。
泰伯70 世
吴端   初云长子。祖籍江西吉安府太和县上南乡二十四都鹅掌大垃。情况不明。
吴篪 初云次子.又名常、殿真,居庐山,遂号庐山翁。祖籍江西吉安府太和县上南乡二十四都鹅掌大垃。后任官九江德化县令。娶龙氏,子五:彦辉、彦正、彦文、彦山、彦旦;续娶周氏,子五:炳、炎、皙、炜、焕。10子学有所长,均任职。江西晳祖15世上院槃公娶朱、王二氏,生辉、盛二子。南宋理宗时,我盛公在朝,为权贵所不容,遂与妻子彭婆携子八郎等举家西迁,避居今贵州省天柱县远口镇,开基创业,为远口地区吴氏始祖。贵州天柱县远口地区从这里接家谱。
吴简 初云三子。一作灵简,祖籍江西吉安府太和县上南乡二十四都鹅掌大垃。尝于庆历间(1041-1048年)任宜州推官。后由江西吉安府经山西太原府阳曲县七里乡入籍四川遵义军民府遵义县,唐乾符三(876)年,50多岁的吴简携家带口随军进入播州,又随杨端征战四川东道(今重庆市),暂住荣昌县早谷滩。住南门外官井。后又移居西乡西隅里二甲大兰头住。为入播始祖。宋代医家。娶妻杨氏,子三:宣、宜、完。
泰伯71 世
 
吴宣  吴简 长子,号宣成,字守德。祖籍江西吉安府太和县上南乡二十四都鹅掌大垃。蜀王朝驸马。江南始祖,生于僖宗唐乾符元年(874)唐僖宗干符元年甲午四月十五日未时生,本居四川阆州兰登谷巫锡山吴登山,五季天福元年(936)徙居江右抚州临川石井,后留次子经居此,复携长子纶、幼子绍迁南丰县嘉禾李宁庄,又改居祝家山金斗窠,吴宣前数十代都不是布衣。而是朝中重臣,将门之后。所以没有固定的祖籍。后汉同光年间,从父宦游西蜀阆州,居阗中县巫锡山。西川剑南节度使孟知祥以女嫁之,933年,唐庄宗李勖封孟知祥为蜀王。第二年孟知祥称帝,封吴宣为附马。同年孟知祥殁,其子孟昶立。吴宣追随播州杨氏,官至播州宣慰司主管建设总旗,家居官井(今官井路),生三儿子吴坤。后蜀广政一(939)年,吴宣,65岁时携妻挚子离开杨端孙子杨部射的家军,徙迁江西抚州府临川县石井里落业。数年后又带长子、三子迁建昌府南丰县嘉禾驿梓口李宁庄。
留次子吴经在石井,迁南丰嘉禾驿梓口庙李宁庄。卒于乾佑三年后汉干佑二年950年庚戍九月十二日殁,享年77岁,葬青鱼潭,妻孟氏葬吴宣坟右边。有3子18孙77曾孙。生子:吴纶、吴经、吴绍。
吴宜 吴简次子。子:不祥
吴完 吴简三子。子:不祥
泰伯72 世
 
吴纶  吴宣长子,又名吴纶清 。宋朝状元,字伯宗,祖籍江西吉安府太和县上南乡二十四都鹅掌大垃。生于唐昭宣帝天佑元年甲子(904)正月初四,与弟绍公(吴坤)居南丰金斗窠。后蜀广政一(939)年。随父吴宣徙迁江西抚州府临川县石井里。33岁与父母兄弟(同迁临川石井),(继迁南丰县洽湾乡坪下村金斗窝)。北宋太宗至道三年丁酉(997)殁,享年94岁。妻刘氏、曾氏、朱氏、李氏。公与刘氏合葬金斗窠,朱、曾葬天井湖,生10子47孙。子十:长子吴宏、次子吴宥、三子吴华、四子吴福、五子吴珍、六子吴万、七子吴兴、八子吴宝、九子吴仪、十子吴景。宏(住祖居析石油龙塘,妣王氏,子五)、宥(居韭源山塘,妣彭氏,子四)、华(居凤凰塘,妣周氏,子四)、福、珍(迁宁都安福塘,妣萧氏)珍(珎)居江西吉安泰和县,生三子:式清、式元、式富。万(居广昌三角塘,妣李氏)、兴(居古塘析鸡峰坪上,妣侯氏,子六)、宝(居建宁石塘,妣邓氏,子四)、仪(居南城磜下,妣平氏,子五)、景(居石井塘,妣晏氏,子四)。
  吴经   吴宣次子。后蜀广政一(939)年。随父吴宣徙迁江西抚州府临川县石井里。祖籍江西吉安府太和县上南乡二十四都鹅掌大垃。子三:吴和、吴仁、吴礼。
吴坤   吴宣三子。又名吴绍,吴绍坤。生于贵州遵义南门外官井(今官井路),后蜀广政一(939)年。后来随父吴宣徙迁江西抚州府临川县石井里落业。数年后又迁建昌府南丰县嘉禾驿梓口李宁庄。后改名为吴绍。娶妻代氏。子五:吴权、吴安、吴政、吴洪、吴永。祖籍江西吉安府太和县上南乡二十四都鹅掌大垃。
     忠庄、茶园、刀靶、镇南的吴氏《族谱》、《族史》,尊明正德五(1510)年左右生于今遵义市中心城区官井路的吴坤为始祖。
苦茶园吴氏宗支字派世系:“坤、洪、泰、邦、宗、麟、学、政、应、文、光、泽、成、家、国、昌、单。”刀靶水吴氏宗支字派世系:“坤、洪、泰、邦、守、天、玉、木、功、象、登、水、树、荣、在、钟、汉、本。”镇南吴氏宗支字派世系:“坤、洪、汉、大、国、世、尔、鸟、尚、绍、占、正、朝、廷、登、仕、显、祖。”
 
泰伯73 世  吴坤1世
吴宏  吴纶长子 居住南丰县洽湾乡坪下村金斗窝。祖籍江西吉安府太和县上南乡二十四都鹅掌大垃。
 
吴宥  吴纶次子 居住南丰县洽湾乡坪下村金斗窝。  子一:承顺  (后裔形成广州市增城吴氏)。后代迁往广东省普宁市船埔镇新联村。  祖籍江西吉安府太和县上南乡二十四都鹅掌大垃。
 
吴华  吴纶三子 居住南丰县洽湾乡坪下村金斗窝。祖籍江西吉安府太和县上南乡二十四都鹅掌大垃。
 
吴福  吴纶四子  字文福,宋初探花。娶邓氏、江氏、王氏,生六子,徙南城茭湖塘,析窑前山塘,东坑坪,上田心,野鸡坑,西坪,东坪源头,义城上湾头,泥坑,
云市口头,东源坑,咸宜坑。。子: 祖籍江西吉安府太和县上南乡二十四都鹅掌大垃。
 
 
吴珍  吴纶五子 居住南丰县洽湾乡坪下村金斗窝。祖籍江西吉安府太和县上南乡二十四都鹅掌大垃。
 
吴万  吴纶六子 居住南丰县洽湾乡坪下村金斗窝。祖籍江西吉安府太和县上南乡二十四都鹅掌大垃。
 
吴兴  吴纶七子 居住南丰县洽湾乡坪下村金斗窝。祖籍江西吉安府太和县上南乡二十四都鹅掌大垃。
 
吴宝  吴纶八子 居住南丰县洽湾乡坪下村金斗窝。祖籍江西吉安府太和县上南乡二十四都鹅掌大垃。
 
吴仪  吴纶九子  居住南丰县洽湾乡坪下村金斗窝。  子一:放珑 。 祖籍江西吉安府太和县上南乡二十四都鹅掌大垃。
 
吴景  吴纶十子南丰县洽湾乡坪下村金斗窝。祖籍江西吉安府太和县上南乡二十四都鹅掌大垃。
 
 
吴和  吴经长子。居住江西抚州府临川县石井里。子:不祥。祖籍江西吉安府太和县上南乡二十四都鹅掌大垃。
吴仁  吴经次子。后蜀广政二十三(960)年,吴仁领着家小从江西抚州府临川县石井里返回四川投奔杨端下四世孙杨实。宋宣和三(1121)年,播州降为城,播州城治所在今桐梓县。子:不祥。祖籍江西吉安府太和县上南乡二十四都鹅掌大垃。
吴礼 后改名为吴仁礼。吴经三子。居住江西抚州府临川县石井里。娶妻甘氏,生于元朝大德二年,葬当地。祖籍江西吉安府太和县上南乡二十四都鹅掌大垃。
 
吴权  吴绍(原名叫吴坤)长子。居住江西抚州府临川县石井里。数年后又迁建昌府南丰县嘉禾驿梓口李宁庄。娶妻,子:不祥。祖籍江西吉安府太和县上南乡二十四都鹅掌大垃。
吴安  吴绍(原名叫吴坤)次子。居住江西抚州府临川县石井里。数年后又迁建昌府南丰县嘉禾驿梓口李宁庄。娶妻,子:不祥。祖籍江西吉安府太和县上南乡二十四都鹅掌大垃。
吴政 又名吴正立 , 吴绍(原名叫吴坤)三子。居住江西抚州府临川县石井里。数年后又迁建昌府南丰县嘉禾驿梓口李宁庄。在明朝崇贞王崩驾后。吴政举家迁往四川重庆居住了三年,改名为吴正立。后来又迁到贵州遵义付爱阳县赵里十甲水井湾,领照为业。从此吴正立就成为贵州遵义水井湾吴氏的开基始祖。曾在多个地方任县令。祖传字派为:正廷洪世茂体凤汝大明兴启安邦辅朝。娶妻沈氏。生子吴廷魁等等等。其他儿孙分迁何方下落不明。祖籍江西吉安府太和县上南乡二十四都鹅掌大垃。
 
吴洪  吴绍(原名叫吴坤)四子。娶妻,吴洪在隆庆四(1570)年袭父职,居住江西抚州府临川县石井里。数年后又迁建昌府南丰县嘉禾驿梓口李宁庄。最后迁回贵州遵义。后被播州宣慰使杨应龙委任为播州西路总旗,主管马坎关、罗蒙关(今鸭溪镇乐理村)、镇南关(今乌江镇老君关)防务,举家迁出官井,创建忠庄吴家寨。明万历三十一(1603)年,吴洪战死沙场。吴洪的儿子吴泰为遵义军民府府城南门官井吴氏始祖。世系字派为:“泰邦宗祥,尔维伯思,世正智先,家国昌基。”1973年,吴家喜、吴宝昌、吴绍基议定,续世系字派为:“永明德新,普发盛荣,述时贤书,学慧永升。”祖籍江西吉安府太和县上南乡二十四都鹅掌大垃。
吴永  吴绍(原名叫吴坤)五子。居住江西抚州府临川县石井里。数年后又迁建昌府南丰县嘉禾驿梓口李宁庄。娶妻,子:不祥。祖籍江西吉安府太和县上南乡二十四都鹅掌大垃。
 
泰伯74 世 吴坤2世
 
吴廷魁:吴正立之子,娶妻马氏。贵州遵义付爱阳县赵里十甲水井湾居住。生子吴洪恩等。其他儿孙分迁何方下落不明。
 
泰伯75世吴坤3世
 
吴洪恩:吴廷魁之子,娶妻刘氏。贵州遵义付爱阳县赵里十甲水井湾居住。生子吴世楚等。其他儿孙分迁何方下落不明。
 
泰伯76世吴坤4世
 
吴世楚:吴洪恩之子,娶妻赵氏。贵州遵义付爱阳县赵里十甲水井湾居住。生子吴茂德等。其他儿孙分迁何方下落不明。 
泰伯77世吴坤5世
 
吴茂德:吴世楚之子,娶妻黄氏。贵州遵义付爱阳县赵里十甲水井湾居住。生子吴体仁等。其他儿孙分迁何方下落不明。
泰伯78世吴坤6世
 
吴体仁:吴茂德之子,娶妻熊氏。贵州遵义付爱阳县赵里十甲水井湾居住。生子吴凤鸣,吴凤益等。其他儿孙分迁何方下落不明。
 
泰伯79世吴坤7世
吴凤益:吴体仁之子,贵州遵义付爱阳县赵里十甲水井湾居住。后迁往云南文山马关县大栗树和平梭板定居。娶妻余氏:(生子吴汝华,取妻王氏。)取妻赵氏:(生子吴汝清,取妻李氏。)
吴凤鸣:吴体仁之子,娶妻刘氏。贵州遵义付爱阳县赵里十甲水井湾居住。生子吴汝仙吴汝明 吴汝灵 吴汝海 吴汝贵等等。
泰伯80世 吴坤8世
 
 吴汝仙  吴凤鸣之子。贵州遵义付爱阳县赵里十甲水井湾居住。儿孙分迁何方下落不明。
 吴汝明  吴凤鸣之子。贵州遵义付爱阳县赵里十甲水井湾居住。儿孙分迁何方下落不明。
 吴汝灵  吴凤鸣之子。贵州遵义付爱阳县赵里十甲水井湾居住。儿孙分迁何方下落不明。
 吴汝海  吴凤鸣之子。贵州遵义付爱阳县赵里十甲水井湾居住。儿孙分迁何方下落不明。
云南文山马关县大栗树和平箐脚吴氏族谱
马关县大栗树和平箐脚开基始祖吴汝贵世系
吴汝贵:吴凤鸣之子。贵州遵义付爱阳县赵里十甲水井湾居住。后携带母亲刘氏,从贵州遵义,十五岁流落到云南文山开化府,永平里中甲,倮墓成子坡开基。清朝中晚期,天降洪荒,吴汝贵奉地方保甲长之命,前往凹塘治水,因治水有功,地方保甲长将其凹塘及其附近的田地赏给吴汝贵耕种。从此吴汝贵就成为大栗树和平凹塘吴姓的开基始祖。娶妻李氏,葬于大栗树老寨学校旁。吴汝贵死后葬于梭板斜对面大坟墚。生子吴正荣,吴正华,吴正富,吴正贵,吴正福,吴正禄等六子。其母亲刘氏死后,一直用铁链栓着抬着走,一直抬到蔑厂沙果冲。铁链断于此地,因此就葬于蔑厂沙果冲。并在沙果冲建房守孝,守孝期满后又回到倮墓成子坡。后代儿孙迁往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泰伯81世 吴坤9世吴汝贵1代
吴正荣:吴汝贵长子,娶妻辜氏,生子吴大明。曾任兵马代刀校卫。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原祖字派错乱,怎么流传后代。我祖吴正荣,吴正华,吴正富,吴正贵,吴正福,吴正禄等弟兄六人,将字派改正流传后代子孙。依此十二字派,轮流取名,勿得错乱。今将字派开载明白为:正大明世兴启安邦辅朝廷洪。此十二字留传后代子孙,不可乱改。
吴正华:吴汝贵次子。云南文山开化府,永平里中甲,倮墓成子坡居住。儿孙分迁何方下落不明。
吴正富:吴汝贵三子,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著名儒生,地理导师。
吴正贵:吴汝贵四子,娶妻阳氏,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生子吴大刚,吴大春,吴大章。
吴正福  吴汝贵五子。云南文山开化府,永平里中甲,倮墓成子坡居住。儿孙分迁何方下落不明。
吴正禄  吴汝贵六子。云南文山开化府,永平里中甲,倮墓成子坡居住。儿孙分迁何方下落不明。
 
泰伯82世吴坤10世吴汝贵2代
 
吴大明:吴正荣长子,娶妻廖氏,生子吴明科,吴明甲,吴明举,吴明德。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大刚:吴正贵之子,娶妻陈氏。生子吴明朝等。后代迁往大栗树河外中新店。
吴大章:吴正贵次子。娶妻李氏,生子吴明清,吴明朝 吴明坤,生女七姑。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大春:吴正贵之子,娶妻湾氏,生子吴明喜,吴明太,吴明礼,吴明福,吴明芳。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泰伯83世吴坤11世吴汝贵3代
吴明科:吴大明长子。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明甲:吴大明次子。娶妻余氏。生子吴世祯,吴世祥。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明举:吴大明三子。娶妻谭氏。生子吴世林﹑吴世学﹑吴世安。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明德:吴大明四子。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明坤: 吴大章之子,娶妻侯氏 。生子吴世良。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明清:吴大章长子,娶妻辟氏,生子吴世云,吴世全 吴世朝。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明喜:吴大春之子,娶妻付氏,生子吴世维,吴世尧,吴世光,吴世泰 吴世芳 白朝发。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明朝:吴大章之子,娶妻氏 。生子吴,取妻氏。迁往古林箐。
吴明太:吴大春之子,娶妻氏 。生子吴,取妻氏。迁往蔑产贵皮山。
吴明礼:吴大春之子,娶妻氏 。生子吴,取妻氏。迁往蔑产贵皮山。
吴明福:吴大春之子,娶妻氏 。生子吴,取妻氏。迁往蔑产贵皮山。
吴明芳:吴大春之子,娶妻氏 。生子吴,取妻氏。迁往蔑产贵皮山。
吴氏(七姑):吴大章七女。后一直为嫁。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五保户。
泰伯84世吴坤12世吴汝贵4代
吴世祯:吴明甲长子,娶妻余氏,生子吴兴福﹑吴兴禄 吴兴寿 吴兴喜吴兴德。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世祥:吴明甲次子,娶妻李氏,生子吴兴学﹑吴兴文。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世林:吴明举长子,娶妻李氏。生子吴兴顺﹑吴兴祥。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中共云南逶逸党支部的创始人之一,中共云南党支部的创始人之一,中共云南文山州第一位农民地下党员。
吴世学:吴明举次子,娶妻徐氏。生子吴兴荣﹑吴兴华﹑吴兴禄﹑吴兴富﹑吴兴贵。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世安。吴明举三子,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世维:吴明喜长子,娶妻氏。生子吴兴动,吴兴谷。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世尧:吴明喜次子,娶妻徐氏。生子吴兴云,吴兴泽。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世光:吴明喜三子,娶妻肖氏。生子吴兴发,吴兴奎,吴兴明。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世云:吴明清长子,娶妻刘氏。生女吴兴琼。
吴世全:吴明清次子,娶妻高氏。生子吴兴能,吴兴洪,吴兴亮。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世良:吴明坤之子,娶妻氏。生子吴兴顺,吴兴祥。迁往建水。
吴世朝:吴明清之子,娶妻氏。生子。迁往地址不明。
吴世云:吴明清之子,娶妻罗氏。生女吴兴芩,嫁本寨周志德为妻。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世泰:吴明喜之子,娶妻氏。生子吴。迁往地址不明。
吴世芳:吴明喜之子,娶妻氏。生子吴。迁往地址不明。
白朝发:吴明喜之子,从小被桥头岔河白家抱养,顾取名为白朝发。
 
泰伯85世吴坤13世吴汝贵5代
 
吴兴福:吴世祯长子。娶妻杨氏。生子吴启荣。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兴禄:吴世祯次子。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兴寿:吴世祯三子。娶妻梅氏。生子吴启发。生女吴启道。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兴喜:吴世祯四子。娶妻肖氏。生女吴启珍。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兴德:吴世祯五子。娶妻袁氏。生子吴启能﹑吴启恒﹑吴启光。生女吴启秀,吴启苹。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兴学:吴世长子。娶妻向氏,生子吴启明。取妻杨氏,生子吴启香 吴启春。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兴文:吴世次子。娶妻谭氏。生子吴启正﹑吴启富。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兴顺:吴世林长子。娶妻廖氏。生子吴启洪。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兴祥:吴世林长子。娶妻陈氏。生子吴启良,吴启亮。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兴荣:吴世学长子。娶妻肖氏。生子吴启文﹑吴启奎。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兴华:吴世学次子。娶妻扬氏。生子吴启柱﹑吴启国﹑吴启尧。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兴又:吴世学三子。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兴富:吴世学四子。娶妻袁氏。生子吴启福﹑吴启禄﹑吴启寿。生女吴启茹。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兴贵:吴世学五子。娶妻徐氏,生子吴启才﹑吴启祥。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兴动:吴世维长子。娶妻黄氏。生子吴启标。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兴谷:吴世维次子。娶妻刘氏。生子吴启涛。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兴云:吴世尧长子。娶妻李氏。生子吴启庆﹑吴启坤。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兴泽:吴世尧次子。娶妻肖氏。生子吴启虎﹑吴启亚。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兴发:吴世光长子。娶妻向氏。生子吴启骏﹑吴启焦。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兴奎:吴世光次子。娶妻扬氏。生子吴启猛﹑吴启锦。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兴明:吴世光三子。娶妻肖氏。生子吴启威﹑吴启壮。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兴能:吴世全长子。娶妻肖氏。生子吴启兵﹑吴启聪,吴启龙。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兴洪:吴世全次子。娶妻谢氏。生子吴启瑞。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兴亮:吴世全三子。娶妻许氏。生女吴启艳。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泰伯86世吴坤14世吴汝贵6代
吴启荣:吴兴福长子。娶妻肖氏,生子吴安友,吴安华。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启发:吴兴寿长子。娶妻肖氏,生女吴安忠。取妻杨氏,生女吴安敏,吴安会。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启珍:吴兴喜长女。嫁夫杨氏,生子扬富龙。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启能:吴兴德长子。娶妻龙氏,生女吴虞。文山县城定居。
 
吴启恒:吴兴德次子。娶妻张氏,生女吴莎,吴霞。马关新华坡定居。
 
吴启光:吴兴德三子。娶妻番氏,生子吴安豪。马关县城定居。
吴启明:吴兴学长子。娶妻韩氏,生子吴安聪。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启香:吴兴学次子。娶妻肖氏,生子吴安能。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启春:吴兴学三子。娶妻代氏,生女吴安娄。
吴启正:吴兴文长子。娶妻陈氏,生子吴安妖,吴安庄。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启富:吴兴文次子。娶妻向氏,生子吴安祥。吴安帅。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启良:吴兴祥长子。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启亮:吴兴祥次子。娶妻向氏,生子吴安伟,生女吴安升。马关城郊定居。
吴启洪:吴兴顺长子。娶妻王氏,生子吴安永,生女吴安巧。大栗树和平箐脚居住,后迁徙八寨定居。
 
吴启文:吴兴荣长子。娶妻马氏。生子吴安顺,
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启奎:吴兴荣次子。娶妻罗氏。生子吴安虎。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启柱:吴兴华长子。娶妻李氏。生女吴安箫。马关县城定居。
吴启国:吴兴华次子。娶妻李氏。生子吴安云。吴安军。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启尧:吴兴华三子。娶妻谭氏。生子吴安海,吴安江。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启福:吴兴富长子。娶妻魏氏。生子吴安民,生女吴安魏。马关县城定居。
吴启禄:吴兴富次子。娶妻孪氏,生子吴安超。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启茹:吴兴富长女子,夫君洪波,生女洪天慧。后夫醉酒身亡改嫁林坤,将其女改名为吴林。昆明安宁市定居。
吴启寿:吴兴富三子。娶妻李氏,生子吴安峻。马关县城定居。
吴启才:吴兴贵长子。娶妻尚氏。生子吴安东。吴安奇。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启祥:吴兴贵次子。娶妻罗氏。生子吴安。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启标:吴兴动长子。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启涛:吴兴谷长子。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启庆:吴兴云长子。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启坤:吴兴云次子。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启虎:吴兴泽长子。娶妻罗氏。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启亚:吴兴泽次子。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启骏:吴兴发长子。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启焦:吴兴发次子。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启猛:吴兴奎长子。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启锦:吴兴奎次子。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启威:吴兴明长子。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启壮:吴兴明次子。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启兵:吴兴能长子。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启聪:吴兴能次子。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启龙:吴兴能三子。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启瑞:吴兴洪长子。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启艳:吴兴亮长女。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泰伯87世吴坤15世吴汝贵7代
 
吴安友:吴启荣长子。娶妻肖氏。生子吴邦涛。生女吴邦娇。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安华:吴启荣次子。娶妻陈氏。生子吴邦。砚山平运街卫生院居住。
吴安忠:吴启发长女。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安敏:吴启发次女。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安会:吴启发三女。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扬富龙:吴启扬长子。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虞:吴启能长女。文山县城定居
吴莎:吴启恒长女。马关县城定居,
吴霞:吴启恒次女。马关县城定居
吴豪:吴启光长子。马关县城定居
吴安聪:吴启明长子。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安能:吴启香长子。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安娄:吴启春长女。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安跃:吴启正长子。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安庄:吴启正次子。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安祥:吴启富长子。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安帅:吴启富次子。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安升:吴启亮长女。马关城郊定居。
 
吴安伟:吴启亮长子。马关城郊定居。
吴安勇:吴启洪长子。八寨街定居。
吴安巧:吴启洪长女。八寨街定居。
吴安顺:吴启文长子。取妻懂氏。马关县城定居
吴安虎:吴启奎长子。娶妻刘氏。生子.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箫:吴启柱长女。马关县城定居
吴安云:吴启国长子。娶妻马氏。生子吴邦韩。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安军:吴启国次子。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安海:吴启尧长子。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安江:吴启尧次子。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安魏:吴启福长女。马关县城定居。
吴安民:吴启福长子。马关县城定居。
吴安超:吴启禄长子。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安峻:吴启寿长子。马关县城定居
吴林:洪波长女。昆明安宁县城定居
吴东:吴启才长子。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奇:吴启才次子。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杰:吴启祥长子。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泰伯88世吴坤16世吴汝贵8代
吴邦涛:吴安友长子。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邦娇:吴安友长女。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
吴邦韩:吴安云长子。大栗树和平箐脚定居。迁移开远方向定居。
吴姓八句诗
姬本后稷肇泉桃泰伯流传季札邀兢祖将军唐相国宣公驸马蜀王朝纶经绍代分支派唐山源居继旅标三让高风重不泯万年星日共昭昭
世界吴氏统一字派
泰让文传宗,雍敦维景崇,开基百世继,务本千家从。章嗣国斯永, 寿承名始雄,季贤其见博,友善观光中。至德启公同,海东表大风,高祖树典范,远孙锦程通。棠棣真毓秀,兰桂胜劲松,俊杰英豪汉,安邦智谋勇。好学期上进,览月步九重,历代人才济,富贵久兴隆。注:1950年,吴氏统谱规定:凡吴氏大统后裔,自泰伯101代起,至200代止,依序题名,一字成行,列上列下,就宜从顺。
(19世季札、24世吴稿又名吴申、25世吴[芮]又名吴沐、26世吴浅又名吴霍、32世吴永又名吴千秋、34世吴封又名吴全、35世吴芸又名吴复兴、41世吴璞又名吴胜、42世吴镬又名先承、54世吴谔又名吴戢、58世吴堂又名洵文、59世吴明彻又名吴鬲、60世吴逵又名吴盾、64世吴[禾困]又名世伟、70世吴篪又名吴常,吴篪有子10人:吴彦辉、吴彦正、吴彦文、吴彦山、吴彦旦、吴炳、吴炎、吴皙、吴炜、吴焕。吴皙子吴烁太伯第72世。)
吴氏宗祠堂号
总堂号是“至德堂”﹑ “志德堂”。     此外,吴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源远堂”、“思敬堂”、“怡德堂”、“有秩堂”、“三让堂”、“崇礼堂”、“让德堂”、“思让堂”、“均安堂”、“履成堂”、“敦厚堂”、“德让堂”、“源德堂”、“树德堂”、“世德堂”、“双乐堂”、“双合堂”、“思源堂”、“崇本堂”、“瑞本堂”、“听彝堂”、“种德堂”、“延陵堂﹑”乾坤堂﹑兴隆堂﹑ 宗睦堂﹑ 财禄堂﹑ 福德堂 ﹑勤恒堂﹑学业堂﹑佑启堂﹑佑后堂﹑安邦堂﹑平安堂﹑吉祥堂﹑如意堂﹑吉利堂﹑有益堂﹑吉星堂等。
吴氏宗族家规家训
吴氏宗规二十四则(现行)
一个家庭所规定的行为规范,一般是由一个家族所遗传下来的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准则.也叫家法.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就是指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法律;一个家庭有一个家庭的规矩,这个规矩就相当于国家的法律. 指家庭的规矩,做任何事都要懂得讲规矩。
夫观古今之人,凡成功人士,一是善勤,二是善思。勤于耕耘者,必有收获也;善于思想者,必超常人也。勤而不思则薄,思而不勤则空。故言成功者,惟有勤思并重,持之以恒,思人之未思,想人之未想。每个家族都有不同的族规家训。家谱中较为常见者,大致包括了以下内容:
(一)、注重家法、国法
(二)、和睦宗族、乡里
(三)、孝顺父母、敬长辈
(四)、合乎礼教、正名分
(五)、祖宗祭祀、墓祭程序
( 六)修身齐家平天下
无规矩不能成方圆,有训谟才可正品行,应立直标终无曲影,特撰宗规二十四则于后唯族人恪守共勉。
倡文明   守法纪   睦宗族   和乡邻
崇报本   敦孝悌   爱公产   振祠宇
宜勤俭   戒奢华 勤做工 禁赌博
尊师道 重教育 亲贤人 远是非
教子孙 勤学业 学技术 务正业
择婚姻 发万宗 行正直 求平安
吴氏先贤“至德” 的祖训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勤劳善良的中国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千万不能遗忘祖训、家风、家规,更不能在物欲横流中辱没败坏我们的国风、民风和家风。在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我们每个家族,每个家庭,都要传承中华美德,让家文化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影响现代人的人格理想、心理结构、风尚习俗和精神素质,让国粹文化耀我中华。
   吴氏先贤“至德”的精神,早在《史记.周本纪》中被列为世家第一,吴姓子孙为彰显继承其祖先谦让之德风,故将“至德”为吴氏家族的祖训,铭刻在心,为齐家冶国立世之本。
“君子以德为本,圣人以道为宗。”“齐家冶国,必先修养德行。遵人守义,择善从公,此是德行贤人。”《素书》。人生漫漫,世路茫茫,凡成大事者莫不是品德高尚者,德高才能望众,德高才能服众,德高才能受人拥戴,德高才能为千秋万代为世人所赞颂,吴氏先贤是古往今来“至德”第一人。(至德让三:全联典自春秋吴氏始祖吴泰伯为周太王(古公亶父)之长子,让位于弟季历及季历子昌(文王)。)史记·吴太伯世家:孔子对泰伯的谦让精神十分敬佩,感叹道:“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德而称焉!”在孔子看来,泰伯的品德已达到了极高境界,人世间再也找不出什么言语来形容他的美德了。因而泰伯被称为“三让王”。吴姓子孙以太伯、仲雍、季扎三位先祖而自豪,并以德为本,为其祖训;后世吴姓宗族的祠堂往往取名“至德堂”、“三让堂”、“三德堂”。
吴氏祖训
忠君亲上以报国恩;孝亲敬长以笃人伦;
尊祖敬宗以遡源本;教子训弟以守典型;
兄友弟恭以重手足;夫义妇顺以正家道;
敬老慈幼以睦宗族;尊师重道以培书香;
崇正黜邪以端学术;持廉立节以敦品行;
力耕勤织以趋本务;作工行商以正事业;
致敬尽诚以奉祭祀;急公奉上以完钱粮;
安分守己以保身家;忍忿思难以释怨仇;
周贫恤乏以厚族谊;好义行善以绵世德。
积善馀庆,不善馀殃。用期後嗣,俾炽而昌。
因垂家训,教以义方。凡我子孙,不愆不忘。
吴氏祖诫
毋为臣不忠;毋为子不孝;毋蒞官不敬;毋战阵无勇;
毋临丧不哀;毋祭祀不诚;毋兄弟操戈;毋夫妇反目;
毋尊卑罔序;毋族党失和;毋师长不尊;毋朋友不信;
毋国课不急;毋官长不敬;毋诵读不勤;毋农桑不力;
毋滥用不节;毋为富不仁;毋僭礼越分;毋失节亡名;
毋异姓为後;毋以妾为妻;毋子弟是纵;毋婢仆是宠;
毋帷薄不修;毋闺门不谨;毋犯伦败俗;毋奸淫伤化;
毋流入差役;毋甘为盗贼;毋赌博破家;毋斗狠忘身;
毋崇信邪教;毋学习拳棒;毋陷良诬善;毋党恶比匪;
毋为非生事;毋扛唆健讼;毋凌虐贫贱;毋谄媚富贵。
《家诫要言》
明  吴麟徵  时学莫如谦,立事莫如豫,持己莫若恒,大用莫若畜。  毋为财货迷,毋为妻子蛊,毋令长者疑,毋使父母怒。  争目前之事,则忘远大之图;深儿女之怀,便短英雄之气。  多读书则气清,气清则神正,神正则吉祥出焉,自天祐之;  读书少则身暇,身暇则邪间,邪间则过恶作焉,忧患及之。  能三才之谓儒,常愧顶天立地;  备百行而为士,何容恕己责人。
《百勿经》
烟勿吸 酒勿贪 色勿迷 赌勿沾
喜勿望 怒勿刚 悲勿痛 愁勿长
哀勿伤 欲勿旺 乐勿极 笑勿狂
怒勿积 恩勿忘 忍勿撑 气勿吞
量勿小 虑勿过 亲勿疏 仇勿铸
友勿事 敌勿树 善勿伪 恶勿伥
美勿娇 丑勿扬 胜勿骄 败勿馁
谦勿彰 傲勿长 业勿荒 智勿网
学勿止 问勿耻 知勿足 志勿满
机勿失 时勿驰 思勿惰 闻勿寡
精勿博 实勿华 雅勿幽 俗勿陋
心勿躁 神勿慌 筋勿僵 骨勿萎
劳勿损 逸勿虚 动勿疲 静勿寂
饭勿精 菜勿咸 食勿饱 饮勿暴
吃勿语 咽勿快 味勿腻 茶勿浓
起勿迟 卧勿晚 行勿疾 坐勿曲
立勿摇 扮勿妖 声勿吼 视勿瞅
言勿多 语勿狂 谏勿直 话勿慌
褒勿夸 贬勿谤 润勿湿 干勿燥
冷勿寒 热勿暑 居勿脏 境勿噪
父勿戏 母勿嬉 妻勿怂 子勿宠
男勿纵 女勿红 老勿叨 少勿草
富勿淫 贵勿轻 贫勿贱 穷勿痞
盛勿奢 俭勿啬 福勿清 祸勿引
禄勿厚 财勿守 名勿昭 利勿捞
道勿悖 德勿愧 仁勿尽 义勿凛
礼勿菲 信勿背 弱勿欺 强勿惧
内勿讧 外勿霸 和勿柔 事勿斗
(源于:360doc推荐的馆友. 过而能改)
二十二戒言
1、戒多言:说话不要太多,言多必失。
2、戒轻言:不要轻率地讲话,轻言的人会召来责怪和羞辱。
3、戒狂言:不要不知轻重,胡侃乱说。胡侃乱说,往往后悔。
4、戒杂言:说话不可杂乱无章。杂乱无章,就会言不及义,伤害自己的美德。
5、戒戏言:不要不顾分寸地开玩笑,否则会引起冲突,招来祸害。
6、戒直言:不要不顾后果地直言不讳,否则也会引起麻烦。
7、戒尽言:说话要含蓄,不要不留有余地。
8、戒漏言:不要泄露机密。事以密成,语以漏败。
9、戒恶言:不说无礼中伤的话,不要恶语伤人。(刀疮易没,恶语难消.)
10、戒巧言:不要花言巧语。花言巧语的人,必然虚伪。
11、戒矜言:不要骄傲自满,自以为是。自矜自夸,是涵养不够的表现。
12、戒谗言:不要背后说别人的坏话。背后说人坏话,会弄得天下都不太平。
13、戒讦言:不要攻人短处,揭人疮疤。揭人疮疤的人,招人痛恨,害人害己。
14、戒轻诺之言:不要轻易向人许愿。轻易许愿,会丧失信用。
15、戒强聒之言:不要唠唠叨叨,别人不愿听也说个不停,使人厌烦。
16、戒讥评之言:不要说讥讽别人的话。喜欢讥讽议论别人的人,对自己的要求往往马虎。
17、戒出位之言:不要说不符合自己身份、地位的话。
18、戒狎下之言:不要对下属讲过份亲密的话,以免下属迎合你而落入圈套。
19、戒谄谀之言:不要说吹捧奉承别人的话。吹捧奉承别人,是人品卑微的表现。
20、戒卑屈之言:不要低三下四,说奴言婢膝的话,因为德厚者无卑词。
21、戒取怨之言:不要说招人怨恨的话,播下使人怨恨的种子。
22、戒招祸之言:不要说招来祸害的话。许多祸害,往往是说话不当的结果。
(源于:360doc推荐的馆友.化学之狼)
吴氏族训
炎黄吴氏,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彪炳辉煌;祖上有德,历史有光。家风淳厚,家规谨强;世代相传,继承弘扬,发扬祖德,创造辉煌。家训毋忘,光大发扬;社会为先,国家至上;吾族子孙,裕后前光。教子务严,健康成长;遵纪守法,循规守章;友爱兄弟,孝顺爹娘。治学求精,尊师敬长;奋力拼搏,青史留芳;爱国为民,和谐兴旺。切勿溺爱,恶习须防;教严由小,勿使荒唐;注重道德,正正堂堂。择偶当慎,品德高尚;莫嫌寒门,不慕富强,唯重品格,德性为上。恭亲敬老,恭俭温良;夫妇和睦,互敬互让;百岁寿星,远近传扬。事亲须孝,后代榜样;关注起居,谨奉茶汤;孝顺父母,万世传扬。嘘寒问暖,冬暖夏凉;有病早治,侍候周详;率先敬老,后辈榜样。以诚交友,远恶近良;益友是福,有难可帮;亲情友情,淳风浩荡。损友莫近,小人要防;人以群分,友以义长;同行同事,诚挚谦让。以德处世,行止有方;戒丑戒恶,戒赌戒娼;自爱是宝,族荣家强。热心公益,友邻相帮;扶贫帮困,古道热肠;胸怀天下,齐奔小康。若为人师,师德高尚;解惑授业,传道为上;重道贵德,传承鸿昌。律己要严,诲人有方;树人育人,造就栋梁;桃李天下,芳名远扬。若入仕途,官德至上;不贪不占,廉洁莫忘;服务社会,载誉四方。勤政务实,为民奔忙;无愧天地,政声流芳;文明高尚,繁荣盛昌。百事可业,农工医商;业无贵贱,品有弱强;自食其力,无限荣光。不为强贼,不事妓娼;勤奋求精,敬业爱岗;贡献社会,富国强邦。族训立就,家规须张;承我祖德,光我郡望;同心协力,源远流长。子孙遵循,代代传扬;振兴华夏,强国兴邦;光宗耀祖,永勿遗忘。
经典祖训
 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不信但看宴中酒,杯杯先敬富贵人。门前拴上高头马,不是亲来也是亲。
门前放根讨饭棍,亲戚故友不上门。世人结交需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  纵令然诺暂相许,终是悠悠路行心。有钱有酒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  洒肉朋友朝朝有,无钱无势亲不亲。相逢好比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  胜者为王败者寇,只重衣冠不重人。三贫三富不到老,十年兴败多少人。
在官三日人问我,离官三日我问人。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谁人背后无人说,那个人前不说人。  百炼化身成铁汉,三缄其口学金人。十分伶俐使七分,常留三分与儿孙。  如若十分都使尽,远在儿孙近在身。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
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枉自做小人。山中自有千年树,世上难逢百岁人。  平生不作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越奸越狡越贫穷,奸狡原来天不容。  富贵若从奸狡起,世间呆汉喝西风。求人须求大丈夫,济人须济急时无。  茫茫四海人无数,那个男儿是丈夫。人情似水分高下,世事如云任卷舒。
入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无求到处人情好,不饮随它酒价高。  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秋至满山皆秀色,春来无处不花香。  贫无达士将金赠,病有高人说药方。美人卖笑千金易,壮士穷途一饭难。  少时总觉为人易,华年方知立业难。用心计较般般错,退步思量事事难。
世上闲愁千万斛,不教一点上眉端。毁身每是作恶日,成名皆在行善时。  莫把真心空计较,唯有大德享万年。谗言败坏真君子,美色消磨狂少年。  神仙难断阴骘命,皇天不昧苦心人。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万事劝人休瞒昧,举头三尺有神明。鬼神可敬不可谄,怨家宜解不宜结。  人生何处不相逢,莫因小怨动声色。好义固为人所钦,贪利乃为鬼所笑。  贤者不炫己之长,君子不夺人所好。善业可为须着力,是非闲杂莫劳心。  良田不由心田置,产业变为冤业折。千年田地八百主,田是主人人是客。
阴地不如心地好,命运在人不在天。有理问得君王倒,有钱难买子孙贤。  不求金玉重重贵,但愿儿孙个个贤。枯木逢春犹再岁,人无两度再少年。  水暖水寒鱼自知,花开花谢春不管。蜗牛角上校雌雄,石火光中争长短。  留心学到古人难,立脚怕随流欲转。少而寡欲颜常好,老不求官梦也闲。
妙药难医冤孽病,横财不富命穷人。多情自古空遗恨,好梦由来最易醒。  命中只有八合米,走尽天下难满升。知恩报恩天下少,反面无情世间多。  荣宠旁边辱等待,贫贱背后福跟随。各人生死各人了,管人闲事受人磨。  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红粉佳人休说老,风流浪子莫叫贫。
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得食猫儿强似虎,褪毛鸾凤不如鸡。  为人莫作千年计,三十河东四十西。当路莫栽荆棘树,它年免挂子孙衣。  天上众星皆拱北,世间无水不朝东。笋因落箨方成竹,鱼为奔波始化龙。  屋漏偏遭连夜雨,船慢又遇顶头风。记得少年骑竹马,看看又是白头翁。
美人绝色原妖物,乱世多财是祸根。畜牲易度人难度,宁度畜牲不度人。  天作棋盘星作子,水有源头木有根。昨日花开今日谢,百年人有万年心。  北邙荒冢无贫富,玉垒浮云变古今。世事茫茫难自料,清风明月冷看人。  守口不谈新旧事,知心难得两三人。欲知世情须尝胆,会尽人情暗点头。
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人生七十古来稀,问君还有几春秋。  莺花犹怕春光老,岂可教人枉度春。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一朝天子一朝臣,一辈新鲜一辈陈。  一苗露水一苗草,一层山水一层人。闷坐书馆闲操心,看来全是论古今。
书中有真就有假,世人认假不认真。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也真。  真真假假难分解,假者自假真自真。回忆世情般般假,借假修真破迷津。  由来富贵三更梦,何必楚楚苦用心。识透人情惊破胆,看穿世间心胆寒。  白璧易埋千古恨,黄金难买一身闲。人生究竟归何处,看破放下随万缘。
中华姓氏族训家规
治生宜勤,居家宜俭
宁朴勿华,宁俭勿奢不丰不菲,从俗从宜激励族人,教育子孙,规范人生,感召他人。匡扶正义,自强不息,治学修身,兴家济世。
中华家族族规
尊祖敬宗,和家睦族,毋致因利害义,有伤风化。
祠宇整修,春秋祭祀,毋致失期废弛,有违祖训。
各宗坟墓,山林界止,毋致缺祀失管,有被占据。
读书尚礼,交财尚义,毋致骄慢啬吝,有玷家声。
富勿自骄,贫勿自贱,毋致恃富疾病,有失大礼。
婚姻择配,朋友择交,毋致贪慕富豪,有辱宗亲。
周穷恤匮,济物利人,毋致悭吝不为,有乖礼体。
珍玩厅巧,丧家斧斤,毋致贪爱蓄藏,有遗后患。
冠婚讲礼,称家有无,毋致袭俗浮奢,有乖家礼。
房舍如式,服饰从俭,毋致僭侈繁华,有于例禁。
凡我族,如有不孝子孙玷辱祖宗,必须公同告庙出族,以全清白家风。然系万不得已之事,须郑重,慎经率。各 开后:
大不孝者,出。如骂詈父母、夺产、养之类
大不悌者,出。如骂伯叔、殴辱兄嫂、凌虐弟侄之类
为盗贼者,出。
为奴仆者,出。
为优伶者,出。
为皂录者,出。
妻女淫乱不制者,出。
盗卖祭产者,出。
盗卖荫树坟石者,出。
以上十有犯者,族长传单通知合族会集,告于祖庙,吊齐各谱,削去名字,祠墓不得与祭。但须确有实据,众论佥同,方准出族。如其传影响,总宜容隐。所谓罪疑惟轻,以存厚道。凡有过失,另当酌其轻重,以示罚。
族规十条
以下十条,不过仅举大略。教家之道,千条万绪,非言语文字能罄述。然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为父兄者不可不知,欲求好子孙,末有不自贤父兄培植而来者也。教子之方,莫要于读书。必能读书乃能明理,能明理始能成器,始能保家,至进取成名。登科、发甲,固视乎命运。然超琼所识科甲中人,其家三世读书而发始达者,十居八九;若先世目不识丁,而其身崛起田间,至登甲、乙榜者,百中仅一二焉。俗语所以胡“书读三世发“之言也。兹所定族规十条,皆幼时闻于吾祖、吾父,所以教吾兄弟者之言。即族祖南村公、族叔宇喧公平日所以教族人者,亦末尝不同。故纂而存之,刊之于谱,愿与族之子弟,世世共遵守之。或有遗漏及应添立规条,异日重重刻时,固可增入。
奉祖先
水源木本,理不可忘。但思身所自来,则由吾父而吾祖,一一追溯,虽十世、百世固不得以为远也。奉先思孝,古训昭垂,帝王且然,况大夫、士庶哉。吾家自远祖以来所立家规:凡先世考妣生日、忌辰,家中必当设祭之礼岁首、岁除、端午、中秋亦如之。新岁暨清明,必相率扫墓,古人所谓上冢也。各家无论老幼,必当亲诣墓前,行三叩首礼。虽大风雨雪,不得惮劳。此乡族所同,子孙宜永永循守。庶几因时感慕,不至忘春露、秋霜、之恩乎。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但有心知,亦可共明此理也。
孝父母
属毛离里,怀抱恩深;择傅延师,劬劳念切。苟或不孝,禽兽何别。但不孝匪一端,如《孟子》言,世俗所谓不孝者五,大略该之。而好货才防、私妻子,尤为乡俗通弊,不可不以为切戒。至于违犯教令,律有明条。凡子孙于父母及父母,骂者罪即绞决;殴则斩决;杀者凌迟处死。例禁森严,虽下愚亦当知畏。苟念生我、鞠我、抚我、育我之德,则服劳、致敬、就养,无方天性所流,自有不能已者,何至尚有忤逆哉。倘有不孝之子,合族须预为教戒,俾知悛改。庶免酿成枭 ,贻累族人。
和兄弟
长枕大被,天子且然;让枣推梨。昔人称美。但人家兄弟,当幼小时无不十分友爱。其后之不睦者,大抵因 妻子、争财产而已。抑或此贫彼富,有求莫应,若秦、越人之相视。同气参商,半皆由此。夫一父之子,即非同胎共乳,有前后嫡庶之别,亦属一气所生。骨肉至亲,尚成嫌隙,子孙尤而效之,有不破家者乎?堂从兄弟,尚宜和睦,况在同气乎?族中宜互相教戒,共笃友于,则出入怡怡,家风不陨,亦同宗之光矣。
睦宗族
贵贵贤贤,义无偏诎亲亲长长,分有常伸.凡子姓之分支,皆祖宗之一脉.尊卑之分,轶然不淆.长幼之情,蔼然相浃。喜则相庆,忧则相吊。贫弱之一 ,富实者宜时周恤之。愚鲁之徒,贤智者 时教导之。总以相扶、相助为念。至干尊长,尤不得与卑幼戏谑,致为有识者所笑。此吾乡之陋俗,不可不切戒矣。
和乡邻
岁时款洽,谊笃比邻;患难扶持,世称会里。我先世以忠厚传家,凡属子孙,务必谦虚乐易,与人无争。不得恃血气以凌人,逞奸诈以滋事,徒害邻里,终累身家。若有不肖子弟,恃强恃诈,或倚仗族人之势,欺侮乡党者长辈亟戒责。尤宜念睦 任恤之风,实为古道,待人务从乎厚,处世毋涉乎骄。至于修桥、补路、拯溺、救饥、恤寡、 孤、劝善、教不能诸事,凡有益于桑梓者,量力行之。生长聚族之邦,其亦共有所赖也夫。
教子弟
子弟以读书明理上。为父兄者必延聘名师,慎择益友,俾得朝夕渐摩,学问有所成就。遇则掇科取第,不遇亦不不失为通人。光前裕后之图,计莫逾此。其有资质不能读,及力不能读者,则为农、为工、为商,即佣雇营生,亦属正业。总当责以勤俭,教以安分,令其学为好人,切不可任令游手好闲,习致败坏家声。至于富贵之家子弟,性质即 有琰刘,亦当以师为约束 ,切铁骄养溺爱,终受必家之富。所谓子孙虽愚,经书不可读也。
戒习染
习俗之坏人子弟,事不一端。其显者则嫖也、赌也、洒也、烟也、而近 年尤有入会、结盟等恶习也。江湖无赖随处煽诱,年轻子弟每为所牵。轻则有玷行为,重则显干法纪,其祸不可胜言。即 轻薄之行,狷利之语,戏谑、骂詈、欺诞、狂佻,市井 恶少情形,为大雅所深鄙,亦当引为切戒。至于干预词讼,习以为能,亦非立身之道,歇若不人公门之为愈乎。又隶卒贱役,例不准其子孙与考,凡族中子弟虽至贫困,应不准当差。违者黜之勿齿。
奖名节
忠臣孝子,代有表章;潜德幽光,岂容湮没.族中如有孝子、悌弟 、义夫、节妇,确有实迹未经旌奖者,应由族人备录行状,会众覆实,联名举报,或请匾额,或请旌表。斯亦一族与有荣焉之事,不可不知。
慎婚嫁
玉洁冰清,固称佳偶;荆钗布裙,不失良姻。凡族姓为男配,为女择婚,必须清白之家,门户相当者,方许联姻。不得贪图财物,轻信冰人,不辨薰莸,苟且作合。万一误结朱陈,使日后儿女竟不齿于乡曲,深为可惜。嗣后,如有不分良贱,不论可否,与奴隶娼优等为姻者,合族公屏之,不复与齿。
急赋税
践土食毛,自应输赋;急公好义,岂许逋粮。况国家惟正之供,按季征收,如额而止,先后不免。何苦延挨观望,伺候公庭 ,自取鞭扑耶?凡吾族于本户地丁漕粮各项,须依期投纳。即近 年筹饷捐输,亦朝廷万不得已之举,亦不可逾延拖欠。庶催科不扰,门户晏如,岂非乐事?至佃田耕种,亦宜早纳年租。荒歉求减,必须情理相商。族中宜交相劝导,谕以急公。此所谓国课早完,自得至于乐者也。
族禁六条
以下六条,仅就其大者言之,皆断断不可有之事.又如族中妇女,不幸夫故孀居,自宜以守节为贵.然此非可强自他人.惟既经改醮,即非本族之妇,古人所谓"出则与庙绝者"也.虽有子孙,谱中必削其名氏.续修之日,概不许刊入.其余亦概以 族禁 为准.至于乱宗一事,关系尤重.查<<例 >> 载,"无子者,许令同宗昭穆相当之侄承继.先尽同父周亲,次及大功、小功、缌麻.如俱无,许择立远房为嗣".又有"于昭穆相当亲族内,择贤择爱,听从其便"之例.是立嗣,总以同宗为准.其乞养异姓义子,以乱宗族者,有"杖六十、其子归宗"之律.吾族二百余年以来,尚末闻有此弊端,自当永远为法.如有螟蛉乞养、出自异姓者,虽不能绝其往来,而其名及所后子孙,则概不入谱.嗣后修谱时,务当严守勿易.倘徇情迁就,即属不肖子孙,必遭祖宗阴殛.慎之,志之。
禁当差
皂、快、壮各班,门子、禁、卒、捕投、仟作、皆统名之曰“隶”,例不准考,本族子孙不得充当。违者,屏勿齿,谱削其名。
禁为匪
盗必干诛,窃亦罹罪,诱拐等事,均犯科条,辱宗甚大。族中子孙,不得有犯。违者,预行逐出,屏勿齿,谱削其名。
禁入会
哥老、添弟等名,及江湖放飘、结盟、拈香,皆匪徒所为,显干法纪。族中子孙,不得听其引诱,致罹重咎。违者,屏勿齿,谱削其名。
禁从教
白莲、闻香、灯花等名目,屡奉严禁,皆系妖言,近 年尤实繁有徒。或传自远方,或起自内地,总之不可学习、信从。族中子孙,惟宜守孔孟之规,勿为邪说所诱。违者,屏勿齿,谱削其名。
禁出家
释老之宗,流传虽久,而为僧、为道,则已弃父母,何论祖宗。族中子孙,不得甘于削发、易服。违者,屏勿齿,谱削其名。
禁自贱
优伶等诸乐户、生、旦、净、丑、末,均系下流,而娼妓更无论矣。族中子孙,宜世保清白,不得自甘下贱。违者,屏勿齿,谱削其名。
(来源于:族规.百度百科)
家训
1、诚实守信    诚信是金,诚实守信是一个人最宝贵的品质,是一个人立身安命的根本,要实实在在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真诚待人,信守诺言,一旦作出庄严承诺,哪怕遇到再大困难,也要想尽办法去实现它。摆正学习和玩耍的关系,学习第一、任务第一。多说:“我很真诚,我很守时,我很讲信用,我一定能做到,我会按时完成等等。”    2、勤奋刻苦    勤劳是一个人的美德,劳动创造财富,刻苦磨练意志,要想人前风光,必须人后遭罪,每一个人成功的背后,都经历过无数的挫折和磨难,吃苦精神是一个人最宝贵的精神,是一个人走向成功最宝贵品质之一,能吃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多说:“我勤奋,我努力,我刻苦,我能吃苦,我不怕任何困难,我能坚持,我能做到等等。”    3、热爱读书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创造财富,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知识可以让自己胸怀宽广、目光远大、头脑灵活,拥有慧眼、发现机遇,战胜一切困难,走向成功,多说:“我想读书,我要读书,我爱读书,我想了解,我要知道等等。”    4、理想远大    理想是人生的灯塔,是人生前进的动力和目标,有理想的人不会迷失方向,不会碌碌无为,远大理想是一个人成功必备的素质,志当存高远,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读书,奋发图强,多为国家社会作贡献,多说:“我有理想,我有目标,我有想法,我有追求,我有抱负,我想成为,我想当等等。”    5、胸怀宽广    比大海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宽广的是一个人的胸怀,要有大海、天空一样的胸怀,拥有海纳百川的精神,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要忍天下难忍之事,与人为善,与人为伴,学会合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战斗不止,奋斗不息,多说:“我不怪你,我能原谅你,我能理解你,我能懂你等等。”    6、独立思考    一个人的人格魅力,来自于他的独立思想和正确思考,思维创造财富,思维战胜困难,因此必须学会正确的思维,必须学会独立思考,必须学会少犯错误,犯错是要付出代价的,面对一切困难和问题,要积极思考善动脑子,想尽办法,去解决它,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尽量不要说:“我不行,我不会,我不懂,”要多说:“别急,让我想一想,让我试一试,我会,我能行、我会想办法、我知道、我会分析,我能弄懂,我明白等等的话。”    7、永不放弃    成功往往是最后坚持那么一点点,行百里路者半九十,人和人的差距其实就在于最后的坚持,坚持到底才会胜利,要有许三多那种永不放弃永不抛弃的精神,在最困难的时候,在自己最坚持不下去的时候,要坚定信念,咬紧牙关,坚强的挺下去,相信一切都会改变,一切都会好起来,要善始善终,绝不半途而废,多说:“我能坚持,我很坚强,我决不放弃,让我再坚持一下,让我在努力一下等等。”    8、反思总结    学会反思,是一个人重要能力之一,每个人的人生道路,都是在摸索中前进,挫折失败,在所难免,必须学会检查自己的错误,反思自己的错误,总结经验教训,无论在做人做事学习等方方面面都要学会反思,学会检查,学会回头看,找出问题,总结自己的得与失,利与弊,让自己的头脑始终保持清醒,以便走好今后的道路。在做人上要向先进人物、英雄人物、优秀人物看齐,学习他们的优点、学习他们的精神,不断克服自身的缺点,帮助自己走向完善的道路,在学业上也要学会总结,学会反思,整理自己的错误,不断纠正错误,让自己的错误越来越少,多说:“让我想一想,让我检查一下,我自己总结一下,让我学学等等。”    9.学会沟通    沟通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交往所具备的能力,沟通就是尽可能减少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矛盾的有效途径,沟通是人与人之间心灵交往的桥梁,沟通无限,学会和父母沟通,学会和长辈、老师、同学、朋友有效沟通,学会和所有人沟通,创造和谐人际关系,减少误会,减少敌人,增加朋友,实现双赢,多说:“让我们聊一聊,我想和你谈一谈,咱们说说话,咱们沟通一下等等。”    10.学会感恩    学会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会感恩,是一个人的高尚品质,学会感恩,使自己赢得更多的尊重,学会感恩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要具备一颗感恩的心,要学会感恩自己的长辈,感恩自己的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感恩朋友,感恩他人,感恩大自然,感恩一切生命,要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尊敬老师,热爱同学,关爱朋友,关心他人,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要礼貌待人,尊重他人,要关心他人疾苦,乐于助人,乐于奉献,要学会多说:“对不起,打扰了,谢谢你的帮助,抱歉,给你添麻烦了,让你受苦了,我知道错了,我一定改正,等等”。    11、创造财富    人生创造财富,财富成就人生,知识创造财富,思考创造财富,劳动创造财富,机会创造财富,交换创造财富,网络创造财富,信息创造财富。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体现在能够创造多少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物质财富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精神财富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创造财富光荣,挥霍财富可耻,能够创造更多的财富,用在社会上,帮助更多的人,是在做有意义的事,要有经济头脑,要从小学会创造财富,造福社会,造福他人,多说:“我会好好学习,将来一定能创造更多财富,我会攒钱,我会节约,我不浪费,我会挣钱等等。”    12、勇于认错    在个人成长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既然错误在所难免,所以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错了,不能认识到错误的危害性和严重性,结果造成自己一错再错,阻止自己前进的步伐,所以学会认错,主动认错,勇于认错,是一个人改正错误的前提条件,是一个人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之一,是一个人具备良好行为习惯之一,在任何时候,都要学会主动认错的精神,学会说一声:“我知道错了,我一定能改正错误,做得比以前更好,请相信我再给我一次机会。”    13、注重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的做人做事处处彰显着,细节的重要性、关键性,关注细节往往能看出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注重细节的人,一般都比别人优秀,都比别人少犯错误,成功的概率更大,因此,要在学习上生活中都要学会关注细节,抓住重点、找出问题的关键点,寻找突破口达到四两拨千斤之功效,记住,细节往往隐藏在字里行间之中,要善于发现、学会画关键词,还要记住,细节往往隐藏在生活的现象当中,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听重点、抓重点、找重点,学会分析、学会思考,力争做到事半功倍讲求效率,多说:“我会小心、我会仔细检查、我能发现问题,我会找出关键词等等。”    14、学会独处    独立生活、独自相处是一个现代人走向成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和品质之一,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能做到人前人后一个样,抛掉伪善、伪装、减少思想斗争,减少痛苦,做一个光明磊落,胸怀坦荡的人,做一个真诚的人,必然能够结交好的人缘,建立好的人脉关系,必然有贵人相助,帮助自己实现到达事业的巅峰。切记学会慎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用别人催,不让别人看,该干嘛干嘛,老老实实做下去,要多说:“请放心,我会做好的。我不会让你们操心。”    14、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是21世纪人们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学习不仅是书本学习,还包括向社会学习,向他人学习向成功人士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学到知识,还要学会能力,学会方法,如:按计划完成、认真写字、整理错题、随手笔记、无私帮助同学、自由自在地作文等。学会思考,学会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学会全面看问题,学会发展看问题,学会重点看问题,学会找方法,找思路,找出路,找关键,这样的学习,才是热爱学习,才是有意义,有效率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多说:“我会学习,我有方法,我知道怎么做,我有思路,我明白等等。”    15、合理安排    时间是生命的组成部分,时间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时间是走向成功的基石,时间是年轻人手中最大的资本,时间就是金钱,因此合理安排时间讲求时间效率十分重要,不要荒废时间,不要消磨时间,不要浪费时间,在合理的时间内,安排恰当的事情去认真做,学会限时完成,限时训练,提高学习效率,做事效率,努力做一个学习高效,办事高效的人,做一个有计划,会安排的人,我要多说:“我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我会做好的等等。”    16、自尊自爱    自尊者人必尊之。一个人的尊严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石,而尊严的维护,要靠自己正确的行为选择,要靠自爱,要靠自强,自信,要严于律己,因此,要学会做正确的事,做恰当的事,学会与人沟通,学会保护自己,与人为善,学会宽容,学会对自己狠一点,学会吃苦,学会自信,让自己强大起来,能够帮助社会上更多的人,必然受到大家的尊重和爱戴,实现自己有意义的人生立场,要多说:“我会保护自己,我很自信,我爱你,我理解你,我相信你,我尊重你,我帮助你,我能行,我不会给你添麻烦,我给你添麻烦了,这是我的错,不怪你们我会努力的,我很棒等等。”
(源于:360doc推荐的馆友. 博金吧 [个人杂文集] )
 
氏族家规家训
1.家规:
第一条:尊祖敬宗,和亲睦族,毋致因利害义,有伤风化。
第二条:祠宇修整,春秋祭祀,毋致失期废驰,有违祖训。
第三条:各宗坟墓,山林界止,毋致缺祀失管,有被占据。
第四条:孝敬父母,尤为至上,毋致逆反遗弃,有丧道德。
第五条:富勿自骄,贫勿自贱,毋致恃富欺人,有失大礼。
第六条:婚姻择配,朋友择交,毋致贪慕富豪,有辱宗亲。
第七条:周穷恤孤,济物利人,毋致悭吝不为,有失良知。
第八条:男婚女嫁,同姓不许,毋致胡作非为,有乱伦理。
第九条:希珍古宝,丧家财物,毋致贪爱蓄藏,有遗后患。
第十条:国家法纪,不可违犯,毋致以身试法,有悔终身。
2.家训:
⑴治家格言:
清晨早起,洒扫庭院,要内外整洁。晚间无事早睡,睡前检点门户火种。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凡事宜未雨绸繆,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不可浪费。嫖赌倾家败德,酒色乱性伤身。一夫一妻,才是家庭之福。家庭之事,最好自己操作,劳动可以健身。居家务求正直,教子要有义方。父严、母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妻互敬互助;时代虽不同而伦常不可不讲。良田千亩,不如专技随身;正当职业,终身受益。财多损志,知识便是财富。读书不必志在做官,重在做人做事。求学要立志下苦功,且须恒。好高取巧决无成就,乐观可以成事。玄想无补实际,行险侥倖,祸必及身。家门和顺,虽三餐不济,亦有余欢。祖宗虽远,祭祀定要虔诚。见穷苦亲邻,虽加抚恤。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重财利,薄父母,不成人子;听谗言,乖骨肉,岂是丈夫。嫁女择婿,勿索厚聘;娶媳求婚,勿计厚妆。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贱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居家戒争讼,息事可以宁人;好斗绝非真勇,粗暴一时,后悔莫及。愤怒既伤身体,憂思能致疾病。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亲近恶人,久必受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施惠无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嫉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凡事须从根本上努力,百种毙端该由懒生。诚实谦恭兴业,忠厚勤俭兴家。
⑵修养格言:
人生之道,贵在修身。贤乃国之宝,儒为席上珍。孝弟先为务,本立而道生。尊师以重道,爱众而亲仁。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作事须循天理,出言要顺人心。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见色起淫心,定无好报应。匿怨用暗箭,祸延子孙。处富贵地,要矜怜贫贱的痛痒,当少壮时,须体念衰老之酸辛。父子和而家不败,兄弟和而家不分。乡里和而争讼息,夫妇和而家道兴。诸恶不作。众善奉行。知己知彼。将心比心。责人之心责己,爱人之心爱人。再三须慎意,第一莫欺心。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昼坐惜阴,夜坐惜灯。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和气致样,宽人得众,人生何处不相逢?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平生不作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苗从蒂发,藕由莲生。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运去金成铁,时来铁似金。马行无力皆因瘦,人不风流只为贫。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群居守口,独坐防心。志从肥甘丧,心以淡泊明。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力微休负重,交财始见心。易张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劝君莫作守财奴,乱世多财是祸根!速效莫求,小利莫争。名高妒起,宠极谤生。众怒难犯,专欲难成。物极必反,器满则倾。欲知三叉路,须问去来人。三十年前人寻病,三十年后病寻人。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众口难辩,孤掌难鸣。无病休嫌瘦,身安莫怨贫。岂能尽如人意,但求不愧我心。偏听侧暗,兼听则明。耳闻是虚,眼见是实。一犬吠影,百犬吠声。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虎生犹可近,人毒不堪亲。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世路由他险,居心任我平。毋私小惠而伤大体,毋借公论而快私情。毋以己之长而形人之短,毋因己之拙而忌人之能。倚势凌人,事败人凌我;穷巷追狗,巷穷狗咬人!灭却心头火,剔起佛前灯。平日不作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讳疾忌医,掩耳盗铃。烈士让千乘,贪夫争一文。气是无明火,忍是敌灾星。安分守己,趋吉避凶。识真方知假,无奸不显忠。人老心不老,人穷志不穷。礼仪兴于富足,盗贼出于贫穷。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于来迟。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但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黄河尚有澄清日,岂有人无得运时。十年寒窗无人识,一举成名天下知。燕雀哪知鸿鵠志?虎狼岂被犬羊欺!事业文章,随身消毁,而精神万古不灭;功名富贵,逐世转移,而气节千载如斯!得宠思辱,居安思危。国乱思良相,家贫思良妻。荣宠旁边辱等待,贫贱背后福跟随。成名每在穷苦日,败事多因得意时。许人一物,千金不移。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少壮不努力,老大图伤悲。官清书吏瘦,神灵庙祝肥。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无事常如有事时提防,才可以弥意外之变;有事常如无事时镇定,才可以消局中之危。三人同行,必有我师。养心莫善于寡欲,无恒不可作巫医。心口如一,童叟无欺。人有善念,天必佑之。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想有时。守己不贪终是稳,利人所有定遭亏。当路莫栽荆棘树,他年免挂子孙衣。鹬蚌相持,渔人得利;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人而无信,百事皆虚。渴时一滴如甘露,济人须济急时无。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宁可正而不足,不可斜而有余。认真还自在,作假费工夫。是非朝朝有,不听自然无。久住令人贱,频来亲也疏。但看三五日,相见不如初。人情似水分高下,世事如云任卷舒。子教婴孩,妇教初来。内要伶俐,外要痴呆。聪明逞尽,惹祸招灾。能让终有益,忍气免伤财。富从升合起,贫因不算来。万恶滛为首,百善孝为先。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事亲须当养志,爱子勿令偷安。不求金玉重重贵,但愿儿孙个个贤。祭而丰不如养之厚,悔之晚何若谨于前。言顾行,行顾言;为事在人,成事在天。伤人一语,痛如刀割;杀人一万,自损三千!击石原有火,逢仇莫结冤。有容德乃大,无欲心自闲。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忙中多错事,醉后吐真言。好言一句三冬暖,话不投机六月寒。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莫与谈。谗言败坏真君子,美色消磨狂少年。用心计较般般错,退步思量事事难。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但知口中有剑,不知袖里藏刀。入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光阴似箭,日月如梭。黄金未为贵,安乐值钱多。强中自有强中手,恶人自有恶人磨。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积德百年元气厚,读书三代雅人多。谦恭待人,忠孝传家。根深不怕风摇动,身正何愁日影斜。贪他一斗米,失去半年粮。不贪为宝,两不相伤。家贼难防,偷断屋粮。坐吃如山崩,游嬉则业荒。富若不教子,钱谷必消亡;贵若不教子,衣冠受不长。能师孟母三迁教,定卜燕山五桂芳。国有贤臣安社稷,家有逆子恼爹娘。说话人短,记话人长。平日只会说人短,何不回头把己量。言易招尤,对亲友少说两句;书能化俗,教儿孙多读几行。君子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贫穷自在,富贵多忧。既往不咎,覆水难收。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宁向直中取,不可曲中求。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多因强出头。酒虽养性还乱性,水能载舟亦覆舟。当出力时虽出力,得缩头时且缩头。生年不满日,常怀千岁忧。逢桥须下马,有路莫登舟。人有三句硬话,树有三尺绵头。深山毕竟藏猛虎,大海终须纳细流。到此如穷千里目,谁知才上一层楼。欲知世事须尝胆,会尽人情暗点头。受恩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莫等是非来入耳,从前恩爱反为仇。无益世言休开口,不干己事少当头。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愁无处下金钩。休向君子馅媚,君子原无私惠;休与小人为仇,小人自有对头。名利是缰锁,牵缠时,逆则生憎,顺则生爱;富贵如浮云,觑破了,得亦不喜,失亦不忧。知足常乐,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小人放利,不顾天理。悖入亦悖出,害人终害己。人非善不交,物非义不取。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使口不如自走,求人不如求己。壁有缝,墙有耳;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生于水而寒与水。量入为出,凑少成多。溪壑易填,人心难满。用人与教人,二者都相反;用人取其长,教人责其短。凡是自是,便少一是;有短护短,更添一短。凡事要好,须问三老。若争小可,便失大道。但能依本分,终须无烦恼。学者如禾如稻,不学者如蒿如草。唇亡齿必寒,教驰富难保。书中结良友,千载奇逢;门内生贤郎,一家活宝。宁遭父母手,莫遭父母口。狗不嫌家贫,儿不嫌母丑。勿贪以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进步便思退步,着手先图放手。不嫌刻鹄类鹜,只怕画虎成狗。扬善勿过高,当思其可以;攻恶勿太严,要使其可受。享现成之福如点灯,随点则随灭;培将来之福如添油,愈添则愈久。和气致样,乖气致戾。玩人丧德,玩物丧志。福至心灵,祸至心晦。受宠若惊,闻过则喜。创业固难,守成不易。先学耐烦,切莫使气。性躁心粗,一生不济。得时莫夸能,不遇休妒世。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衣不如新,人不如故。忍一言,息一怒;饶一著,退一步。爱儿不得爱儿怜,聪明反被聪明误。贫穷患难,亲戚相顾;婚姻死丧,邻里相助。亲者毋失其为亲,故者毋失其为故。有生必有死,孽钱归孽路。不怕无来处,只怕多去处。务要见景生情,切莫守株待兔。得忍且忍,得耐且耐,事以密成,语以泄败。见怪不怪,怪乃自败。一正压百邪,少见必多怪。君子之交淡以成,小人之交甘以坏。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家丑不可外传,流言切莫轻信。下情可于上达,君子不耻下问。智生识、识生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人各有心、心各有见。以孝律身,即出将入相,都做的妥妥亭亭;以忍御气,虽横祸飞灾,也免脱千千万万。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若有不报,日子未到。年年防饥,夜夜防盗。祸福无门,惟人自招。好义因为人所钦,贪利乃为鬼所笑。贤者不炫已之长,君子不夺人所好。享受过分,必生灭害之端;举动异常,每为不详之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见官莫向前,做官莫在后。大事不糊涂,小事不渗漏。内藏精明,外示浑厚。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饶人是福,欺人是祸。人欺不是辱,人怕不是福。人亲财不亲,人熟礼不熟。百病从口入,百祸从口出。恩宜自淡而浓,先浓后淡者,人忘其惠;威宜自严而宽,先宽后严者,人怨其酷。以积财之心积学问,则盛德日新;以爱妻子之心爱父母,则孝行自笃。闲时不烧香,急时抱佛脚。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千年田地八百主,田是主人人是客。客不离货,财不露白。谗言不可听,听之祸殃结。人生何处不相逢,莫因小怨动声色。鬼神可敬不可谄,冤家宜解不宜结。满招损、谦受益。有麝自然香,何必当风立。完名美节,不宜独任,分些与人,可以远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归己,可以韬光养德。处世让一步为高,退一步即为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为利己的根基。耕读成其业,齐家先修身。重视公共道德,遵守大众秩序,安守本分,爱国守法。为人若此,庶几无憾。
(源于:360doc推荐的馆友.学习快乐)
家教与家训
人生幼时、父母教之。言传身教、耐心细致。训之以道、晓之以理。从师求学、勤习遵师。谦虚严谨、文明礼仪。
刻苦攻读、专心致致。学而不倦、质疑多思。勤于实践、探索真理。博览群书、奋发进取。寒窗磨志、才华洋溢。
积极锻炼、强魄健体。胸怀坦襟、刚直正气。宽容待人、严于律已。遵纪守法、关心政治。文武双全、德全兼备。
生活俭朴、不可奢侈。爱国爱民、立志壮举。为人须成器,切勿枉处世。
年华正茂、胸有大志。以勤为本、量力从事。多谋实业、少举伪虚。追求艺术,攀登科技。开拓创新、脚踏实地。
刻苦耐劳、图强富裕。夫倡妇随、家庭顺利。建功立业,图精励治。广交益友、和睦乡里。胸怀国度、执法守纪。
理行四海、积德善举。黑道邪教,远离禁之。口角是非、不可参与。秽言凌辱、污伤大义。逞凶斗殴、祸降自已。
贪花滥赌,害人害已。好逸恶劳、穷困一世。偷抢骗吹、法律惩治。善待六亲、忠厚孝悌。奉养老人,依顺天理。
勿忘祖德、世代劳记。清明时节,扫墓祭祀。家训家教,世代坚持。
(源于:360doc推荐的馆友.扫兴)
 
古时家训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饭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性禽。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再想。施惠无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庆,不可生妨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囊橐无余,自得其乐。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心好命又好,富贵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变为祸兆。心好命不好,祸转为福报。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贫夭。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命实造于心,吉凶惟人召。信命不修心,阴阳恐虚矫。修心一听命,天地自相保。
(源于:360doc推荐的馆友. 我是万年青居士)
现代家训     立场坚定,拥护中央政策;   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秩序;   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   夫妻恩爱,共建美满家园;   爱岗敬业,干好本职工作;   诚信至上,善交仁人志士;   兄弟情深,切记遇事商量;   勤俭治家,跨步小康生活;   严教子女,力争国栋梁;   缅怀祖德,彰显子孙风范。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
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 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 能改过则天地不怒,
能安分则鬼神无权。 读经传则根柢深,看史鉴则议论伟。 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   欲造优美之家庭,须立良好之规则。 祖宗虽远,祭祀宜诚。 子孙虽愚,诗书须读。 娶媳求淑女,勿计妆奁。 嫁女择佳婿,勿慕富贵。 勤俭为本,忠厚传家。 信交朋友,惠普乡邻。 恤寡矜孤,敬老怀幼。 救灾周急,排难解纷。 修桥路以利从行,造河船以济众渡。 兴启蒙之义塾,设积谷之社仓。 不见利而起谋,不见才而生嫉。 小人固当远,断不可显为仇敌。 君子固当亲,亦不可曲为附和。  爱民如子,去蠹如仇。严以驭役,宽以恤民。 官肯著意一分,民受十分之惠。 上能吃苦一点,民沾万点之恩。 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 大愚误国,只为好自用。 聪明睿智,守之以愚; 功被天下;守之以让; 勇力振世,守之以怯; 富有四海,守之以谦。 庙堂之上,以养正气为先。 海宇之内,以养元气为本。 务本节用则国富;进贤使能则国强; 兴学育才则国盛;交邻有道则国安。
(源于:360doc推荐的馆友. 我是万年青居士)
 
 
家规家训内容
1、手持正义,肩挑道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2、与人为善,与邻为友,严己宽人,既往不咎。
3、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勤学苦练,努力登攀。
4、举止稳重,言语文明,团结友爱,永夺先进。
5、宁让人,勿使人让我,宁吃亏,勿使人吃亏。
6、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造福子民,服务社会。
7、勤为本,德为先,和为贵,学在前。
8、尊老敬贤,扶危济困,严以待己,宽以待人。
9、不做亏心事,不赚昧心钱,心里有盏灯,肚里能撑船。
10、人胜我,勿生嫉妒,人弱我,勿生鄙吝。
11、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兢兢业业读书,勤勤恳恳治家。
12、处世以谦让为贵,做人以诚信为本。
13、一日“三省”好处多,来日不唱悔恨歌。
14、少壮不努力,老大被人讥;少壮不立业,老大徒伤悲。
15、家有老千般好,好儿女多行孝,家有孝是希望,精心栽培生长旺。
16、攒钱聚财,取之有道,男女老幼,处之有方。
17、干本份活,行侠义事,做正直人。
18、和睦友善,勤俭节约,科技致富,读书为先。
19、积谷防饥,积德防老,送子读书,儿行孝道。
20、夫妻相敬,举案齐眉,婆媳相让,一家和气。
21、不做亏心事,不怕夜敲门,不怕树影斜,只要身心正。
22、手足贵相助,夫妻贵相从,长幼贵有序,邻里贵宽容。
23、有胆有识,有礼有节,有情有义,有失有得。
24、对贤当举,小人当疏,孝悌当崇,五毒当诛,志存高远。
25、吃不穷,穿不穷,人不读书一世穷。
26、勤耕苦作,正当娱乐,不搞迷信,不赌牌博。
27、尊师重道,谦恭礼让,忠孝并举,励志自强。
28、尊老敬贤,爱幼乐施,举止稳重,语言文明。
29、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两袖清风,浩气长存。
30、读书明理,修身养性,薄财重义,为国为民。
31、肩担道义,胸怀天下,诚实劳动,四海为家。
3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3、有毒物莫吃,违法事莫做。
34、做了好事莫夸耀,做了错事敢担当。
35、子孝父严,母慈媳敬,兄友弟尊,妇温夫爱,睦邻亲友,家道始兴。
36、以德服人者昌,以理服人者顺,以信服人者智,以威服人者亡。
37、是非面前不含糊,原则问题守底线。
38、宁向直中取,莫向曲中求。
39、须知男女终有别,坚守道德莫超越。
40、无信不立,心诚则灵。
41、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42、应视国事如家事,能尽人心即佛心。
43、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44、行要好伴,居要好邻,屋要好住,人要好心。
45、见利思仁,见财想义,勤劳生财,团结生义。
46、家庭和睦,邻里相亲,以德交友,以诚服人。
47、处世以谦让为贵,为人以诚信为本。
48、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勤劳为本,节俭家荣。
49、尽孝敬祖,尽忠报国,尽情交友,尽职创业。
50、债不可轻举,语不可轻言,行不可冲动,学不可半废。
51、诚实守信,勤劳致富。
52、以德交友,以友为邻,诚信为上,帮困扶贫。
53、做事要勤,做人要忠。
54、团结友善,勤俭自强。
55、为人讲诚信,不怕家不富。
56、勤勤恳恳做事,清清白白做人。
57、孝父母,友兄弟,爱儿女,友邻里。
58、不求万贯家财,但求健康平安。
59、耕种要勤,言语要真,买卖要公,做人要诚。
60、乡穷要办厂,村穷要修路,家穷要喂猪,人穷要读书。
61、勤俭持家,遵纪守法。
62、遵纪守法,勤劳致富,先公后私,自有幸福。
63、行善积德,尽忠尽孝。
64、婆媳和,夫妻亲,子孙孝,家业兴。
65、立志、守信、尽孝、重义。
66、翻身不忘本,重利不忘义,明理要读书,致富靠科技。
67、团结邻里,与人为善,明理处世,诚信为先。
68、修身养性,崇德重义,自爱自重,自尊自律。
69、父慈子孝,夫唱妇随,邻里和睦,尊道重义。
70、见人必恭,见难心及,见功思过,见利思义。
71、尊老爱幼,长幼同心,妯娌和睦,兄弟并进。
72、友善宾朋,和睦邻里,养老爱幼,帮亲助戚。
73、子孝孙贤,夫尊妻荣,勤劳节俭,家和业兴。
74、见利思义,见水思源,见难思忠,见德思贤。
75、尊师重道,谦恭礼让,忠孝并举,励志自强。
76、恪尽职守,敬老奉献,诚信第一,团结友善。
77、以德为根,以诚为本,童叟无欺,买卖公平。
78、刻苦拼搏,自强不息,信誉至上,质量第一。
79、团结友善,同心同德,勤俭治家,艰苦创业。
80、以义为重,以邻为里,宽大为怀,约人周己。
81、假冒不进橱,伪劣不进店,不做损人事,不赚昧心钱。
82、家有老千般好,好儿女多行孝,家有少福气好,多送读老有靠。
83、重孝重道,互敬互爱,不贪不懒,健康平安。
84、钱可亏,办可亏,心不可亏,心安是福。
85、别人有灾我去救,自己遇难有人帮,别人有事不去帮,自己有事难求人。
86、让人非我弱,我强不欺人,忍得一时气,求得百日宁。
87、瓜田李下,各别嫌疑,不爱小财,不占便宜。
88、做人讲道德,做事讲良心,种田不怕累,打工不怕苦。
89、儿孙自有儿孙福,莫把儿孙作牛马,有书能读需多读,莫误儿孙好前途。
90、贫穷不怕少,宝贵不怕多,闲暇不赌博,知足常有乐。
91、吃不穷,穿不穷,人不读书一世穷。
92、团结友善,同心同德,勤俭治家,艰苦创业。
93、破除迷信,牌博禁尽,优生优育,争创五星。
94、遵纪守法永牢记,与时俱进兴人生。
95、顾客至上,礼貌待人,诚信经商,公平交易。
96、家和万事兴。
97、处事要公心,办事凭良心,待人讲爱心,对己要宽心,遇难树恒心,做事有耐心,万事能如意,水到就渠成。
98、认认真真地学习,勤勤恳恳地劳动,老老实实地工作,堂堂正正地做人。
99、严于利己,宽以待人,勤于习作,乐于奉献,尊师爱幼,孝敬长辈,报效祖国,服务人民。
100、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艰苦创业增财富,勤俭持家福万年。
新治家格言
倡行部
一:倡行正义
国失正义非上国,家失正义非良家,人失正义非善人。正者执中,百恶不侵。义者恒德,万人同钦。立世之理,必当践行。故我族人,需倡行正义。
二:倡行孝道
世上诸善,孝道为首。父母养儿之苦,惟父母者知。望子成龙,百般辛苦。子若长成,不可忤逆。不孝父母者,既为人毁,亦被天谴。大不孝者,法绳难逃。故我族人,必倡行孝道。
三:倡行好学
人立天地,不学不知。人之天赋,虽有不同,但勤学必有所得。且学习事,须贯行终身。一日不学,少知百事。百日不学,不能任事。故我族人,倡行好学。
四:倡行友爱互助
若对叔伯如父母,则身受兼爱;若对表亲如房亲,则更多兄弟。成大事者,必受众人之助,受众人助者,必怀友爱之心。本族之中,一人有事,既我有事;若我有事,亦族中有事。如此者,何事不能?故我族人,倡行友爱互助。
五:倡行爱幼
天虽尊老,然老皆幼成。人谁不幼,人谁不老?为长为老,需携小爱幼,助其成长,此亦人伦大事。幼小有过,言而匡之;幼小有成,赞而励之。斯为仁长者之风也。故我族人,倡行爱幼。
六:倡行礼节
天有道,地有仪,人有礼。知礼节者,进退有度。有度者,得不骄,败不馁。敬天地。敬尊长。站有姿,坐有相。一言可暖人心,一礼可泯仇怨。得礼节者,人皆助之。废礼节者,人皆恶之。故我族人,倡行礼节。
七:倡行爱卫生
家贫无污衣,此古贤之风。爱卫生,能洁心性。家不纳污,心不藏秽。身需勤洗,衣需勤换。在家在外,是暑是寒,不可怠误。故我族人,倡行爱卫生。
八:倡行谨慎果断
言谨慎,不伤人。行谨慎,不犯人。交友谨慎,能绝小人。思谨慎,无大乱。事谨慎,无大败。凡败事者,多因鲁莽行事。凡成事者,多因谨思而后果断。果断与谨慎之别,在谋与不谋。不谋而动谓之莽,谋后不动谓之愚。谨慎谋之,果断为之,始为举大事者。故我族人,倡行谨慎果断。
九:倡行谦虚
谦虚在心不在表。心若空谷,能纳万物;心若唯我,难容一谏。英明者,可纳天下之言。而善纳言者,在朝必明,在野必贤,在商必富。故我族人,倡行谦虚。
戒止部
一,戒违法律
法为治国兴家之器。循法遵纪,祥和永昌。上无愧于国,中无愧于心,下无愧于人。家兴正道,人兴正义,乃立宗之根本。凡我族人,戒违法律。
二:戒分亲疏
一族之内,若分亲疏,便成私党。遂至分化为群,不能同心。论亲疏者,必失公正。分小群者,必生祸害。当一视同仁,赏罚分明。故我族人,戒分亲疏。
三:戒僭越尊长。
长幼之序,授于上天。幼越尊长,成事不足。凡遇事业进退,婚嫁纷争,皆应禀明长辈,而后群策为之,介中而行。于外必福祸公当,于内秉是非明断。故我族人,戒擅专行事,僭越尊长。
四:戒私心
私心起,则公道乱。公道乱,则殃祸生。利益之前,鉴别公允之心。能公者,贤士相从;匿私者,小人相随。故我族人,戒起私心。
五:戒离弃
一家之中,婚姻和则万事兴。夫妻之缘,几世修来。人无完人,宜取其好。夫妻相处,应宽解、帮持,不可猜忌、诋毁。大丈夫生不离妻;好女子死不背夫。故我族人,已婚嫁者,应尽力协调,恩爱一生。必戒离弃。
六:戒吝啬
轻财利者,得天下利。怀财若吝,既为富不仁。为富不仁,焉得久利?财聚十方,用于正道。慷慨与吝啬之别,在当与不当。若当,必轻财重义;若不当,则分毫不施。公义用财,天必奉还;私欲藏财,人必取之。故我族人,戒吝啬藏财。
七:戒淫邪
淫邪万恶之首。淫邪心起,良知既泯。破家、失财、败名誉,皆可由斯而起。风月之所,是非之场。正人子弟,不屑为之。故我族人,戒淫邪。
八:戒争斗
争斗无益。一时意气,常开祸端。有争既劳心,败则俱损,胜亦自伤。观乎水而知其理,似水无争,无所不利。何也?乃先利万物而谁能争之也。故我族人,戒意气争斗。
九:戒娱乐过度
凡是娱乐,不能过度。如美食宜口,多食则伤。动过必劳,静过必废。歌舞怡情,耽久误事。运动炼身,过强伤筋。早睡早起,有矩有度,乃强身固体之道。故我族人,戒娱乐过度。
十:戒懒惰
一懒百废,一惰俱惰。成家立业,既凭正义,亦凭勤奋。承担大业,当勤而奋之。此农耕遗风,应世代格守。故我族人,必戒懒惰。
十一:戒妄傲
百斤力而举千斤,损。百人才而将万人,败。审度才具,衡量心胸,乃行事成功之道。贪望必失,虚心既得。过度自傲,败事之因。故我族人,戒妄傲。(源于:360doc推荐的馆友.千山凡夫)
 
中国历代家训集锦
一、养子须教子1、须知孺子可教,勿谓童子何知。(《增广贤文》)2、养不教,父之过。(《三字经》)3、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增广贤文》)4、富若不教子,钱谷必消亡;贵若不教子,衣冠受不长。(《增广贤文》)5、居家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增广贤文》)6、能师孟母三迁教,定卜燕山五桂芳。(《增广贤文》)7、训子须从胎教始,端蒙必自小学初。(《增广贤文》)8、人品须从小作起,权宜苟且诡随之意多,则一生人品坏矣。(家诫要言)9、立身作家读书,俱要有绳墨规矩,循之则终生无悔无尤。(家诫要言)10、儿小任情骄惯,大来负了亲心。(《小儿语》)11、凡好何须父业,儿若不肖空积。(续小儿语)12、要求子顺,先孝爷娘。(续小儿语)13、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增广贤文》)14、国清才子贵,家富小儿娇。(《增广贤文》)15、事亲须当养志,爱子勿令偷安。(《增广贤文》)16、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作牛马。(《增广贤文》)17、凡人皆有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曾国藩家书》)18、京师子弟之坏,无有不由于骄奢二字者。尔与诸弟其戒之,至嘱至嘱。(《曾国藩家书》)19、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习气,则难望有成。(《曾国藩家中》)二、仁爱1、百善孝为先。(《赠广贤文》)2、孝当竭力,非徒养生。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增广贤文》)3、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治文贤文)4、毋令长者疑,毋使父母怒。(家诫要言)5、当少壮时,须体念衰老的酸辛。(《增广贤文》)6、父子和而家不败,兄弟和而家不分,乡党和而争讼息,夫妇和而家道兴。(《增广贤文》)7、早把甘旨当奉养,夕阳光景不多时。(《增广贤文》)8、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增广贤文》)9、尊师而重道,爱众而亲仁。(《增广贤文》)10、孤寡极可念者,须勉力周恤。(家诫要言)11、处富贵地,要矜怜贫贱的痛痒。(《增广贤文》)12、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增广贤文》)13、肝肠煦若春风,虽囊乏一文,还怜茕独。(《增广贤文》)14、责己之心责人,爱己之心爱人。(《增广贤文》)15、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冶家格言)16、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增广贤文》)17、割不断的亲,离不开的邻。(《增广贤文》)18、远山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增广贤文》)19、泯躯而济国。(颜氏家训)20、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陈毅《示儿女》诗) 三、正直清廉1、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莫甚。(治家格言)2、官长之前,止可将敬,不可逐膻。(家诫要言)3、随时莫起趋时念,脱俗休存矫俗心。(《增广贤文》)4、气骨清如秋水,纵家徒四壁,终傲王公。(《增广贤文》)5、事业文章,随身消毁,而精神万古不灭;功名富贵,逐世转移,而气节千载如斯。(《增广贤文》)6、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福而姿杀生禽。(治家格言)7、千里不欺孤,独木不成林。(《增广贤文》)8、毋为财货迷。(家诫耍言)9、立身无愧,何愁鼠辈。(家诫要言)10、匆贪意外之财,匆饮过量之酒。(家诫要言)11、俭以养廉。(家诫要言)12、钱财如粪土,仁义值于金。(《增广贤文》)13、丈失一生,廉耻为重。(续小儿语)14、富贵是无情之物,你看得他重,他害你越大。(《增广贤文》)四、诚实可信1、许人一物,千金不移。(《增广贤文》)2、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增广贤文》)3、心口如一,童臾无欺。(《增广贤文》)4、人而无信,百事皆虚。(《增广贤文》)五、俭扑1、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为维艰。(治家格言)2、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匆流连。(治家格言)3、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治家格言)4、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治家格言)5、治家舍节俭,别无可经营。(家诫要言)6、志从肥甘丧,心以淡泊明。(《增广贤文》)7、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想有时。(《增广贤文》)8、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增广贤文》)六、立志1、不要空言无事事,不要近视无远谋。(陈毅《示儿女》诗)2、应知重理想,更为世界谋。(陈毅《示儿女》诗)七、勤学1、多读书达观古今,可以免忧。(家诫要言)2、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陈毅《示儿女》诗)3、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增广贤文》)4、良田百亩,不如薄技随身。(《增广贤文》)5、读少则身暇,身暇则邪间,邪间则过恶作焉,忧患及之。(家诫要言)6、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治家格言)7、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增广贤文》)八、惜时 1、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增广贤文》)2、莺花忧怕风光老,岂可教人在度春。(《增广贤文》)3、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增广贤文》)4、百年容易过,青春不再来。(《增广贤文》)5、一头白发催将去,万两黄金买不回。(《增广贤文》)6、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增广贤文》)7、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增广贤文》)九、勤劳进取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治家格言)2、真心实作,无不可图之功。(家诫要言)3、颓惰自甘,家道难成。(治家格言)4、江中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增广贤文》)十、修养1、乖僻自是,悔误必多。(治家格言)2、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需平心暗思。(治家格言)3、施恩无念,受恩莫忘。(治家格言)4、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治家铬言)5、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欣幸心。(治家格言)6、善欲人知,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治家格言)7、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治家铬言)8、知有己不知有人,闻人过不闻己过,此锅本也。故自私之念,萌则铲之,谗谀之徒至则却之。(家诫要言)9、才能知耻,即是上进。(家诫要言)10、器量须大,心境须宽。(家诫要言)11、待人要宽和,世事要练达。(家诫要言)12、恶不在大,心术一坏,即入祸门。(家诫要言)13、一念不慎,坏败身家有余。(家诫要言)14、每事宽一分即积一分之福。(家诫要言)15、人悔不要埋怨,人羞不要数说。人极不要跟寻,人愁不可喜悦。(续小儿语)16、毋私小惠而伤大体,毋借公论而快私情。(《增文贤文》)17、毋以己长而形人之短,毋固己拙而忌人之能。(《增文贤文》)18、仗势凌人,势败人凌我;穷巷追狗,巷穷狗咬人。(《增文贤文》)19、不自恃而露才,不轻试而幸功。(《增文贤文》)20、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增文贤文》)21、得意盎然,失意泰然。(《增文贤文》)22、驭横切莫逞气,遇谤还要自修。(《增文贤文》)23、以直报怨,以义解仇。(《增文贤文》)24、贪爱沉溺是苦海,利欲炽燃是火坑。(《增文贤文》)25、平生不作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增文贤文》)26、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增文贤文》)27、不因群疑而阻独见,勿任己意而废人言。(《增文贤文》)28、幸名无德非佳兆.乱世多财是祸根。(《增文贤文》)
 
历代经典家训语录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德惟贤,能服于人。刘备《敕后主辞》
上品之人,不教而善;中品之人,教而后善;下品之人,教亦不善。(北宋)邵雍《戒子孙文》
吾人生于天地之间,只思量做得一个人,是第一义,余事都没要紧。
做好人,眼前觉得不便宜,总算来是大便宜。做不好人,眼前觉得便宜,总算来是大不便宜。千古以来,成败昭然,如何迷人尚不觉悟?真是可哀!吾为子孙发此真切诚恳之语,不可草草看过。
以孝悌为本,以忠信为主,以廉洁为先,以诚实为要,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
善须是积,今日积,明日积,积小便大。一念之差,一言之差,一事之差,有因而丧身亡家者,岂不可畏也!(明)高攀龙《高氏家训》
你发愤立志做个君子,则不拘做官不做官,人家都敬重你,故吾要你第一立起志气来。(明)杨继盛《杨忠愍公遗笔》
人常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骄养太过的,好看不中用。(明)姚舜牧《药言》
志之所趋,无远不届;志之所向,无坚不入。爱觉新罗.玄烨:《圣祖庭训格言》
人或毁己,当退而求之于身。若己有可毁之行,则彼言当矣;若己无可毁之行,则彼言妄矣。当则无怨于彼,妄则无害于身。……止谤莫如自修。(魏)王昶《戒子侄》
恭为德首,慎为行基,愿汝等言则忠信,行则笃敬。无口许人以财,无传不经之谈,无听毁誊之语。闻人之过,耳可得受,口不得宣。思而后动。(西晋)羊祜《戒子》
勤学行,守基业,修闺庭,尚闲素。如此,足无忧患。(南朝.齐)萧嶷《戒子》
奉先思孝,处下思恭;倾己勤劳,以行德义。李世民《帝范》
藏精于晦者则明,养神于静则安。晦所以蓄用,静所以应动,善蓄者不竭,善应者无穷。欧阳修《示子》
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尔但常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圣贤地位也。(北宋)范纯仁《戒子弟言》
人生世间,自有知识以来,即有忧患不如意事。小儿叫号,皆有不平。自幼至少至老,如意之事常少,不如意之事常多。虽大富贵之人,天下之所仰羡以为神仙,而其不如意处,各自有之,与贫贱人无,无特所忧患之事异尔。故谓之缺陷世界,以人生世间,无足心满意者。能达此理而顺受之,则可少安……
言忠信,行笃敬,乃圣人教人取重于乡曲之术。盖财物交加,不损人而益己;患难之际,不妨人而利己,所谓忠也。有所许诺,丝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所谓信也。处事近厚,处事近厚,处心诚实,所谓笃也。礼貌卑下,言辞谦恭,所谓敬也……
凡人行己,公平正直。可用此以事神,而不可恃此以慢神;可用此以事人,而不可恃此以傲人……至于君子而偶罹于灾祸者,多由自负以召致耳……
行高人自重,不必其貌之高;才高人自服,不必其言之高。(南宋)袁采《袁氏世范》
贫贱而不可无者,节也贞也;富贵而不可有者,意气之盈也。方孝孺《家人箴》
一孝立,万善从,是为肖子,是为完人。
凡人为子孙计,皆思创立基业。然不有至大至久者在乎?舍心地而田地,舍德产而房产,已失其本矣…… (明)姚舜牧《药言》
知有己不知有人,闻人过不闻己过,此祸本也。
打扫光明一片地,囊贮古今,研究经史。
“岂可动我一念”,此七字真经也。
少年人只宜修身笃行,信命读书,勿深以得失为念。所谓得固欣然,败亦可喜。
人品须从小做起,权宜、苟且、诡随之意多,则一生人品坏矣。
器量须大,心境须宽。
一念不慎,败坏身家有余。(明)吴麟徵《家诫要言》
沉默缓畏,遇物和而有容,语言举止务淹雅凝重,喜怒不形于色,然后可以为佳士。(北宋)梁焘《家庭谈训》
食已无事,经史文典谩读一二篇,皆有益于人,胜别用心也。(南宋)江端友《戒子》
夜卧不眠,常须息心定志,勿妄筹画无益之事及起邪思。当审观此身暂聚不久,既死之后,急急殓藏,盖其败坏不可堪见,方此之时,谁为我者?如此思之,用意劳神、凿空妄作、名利之心可皆灰灭。以此涉世,遇患鲜矣。(南宋)江端友《戒子》
阿谀从人可羞,刚愎自用可恶,不执不阿,是为中道。(明)姚舜牧《药言》
待下我一等之人,言语辞气,最为要紧。(清)张英《聪训斋语》
人能清心寡欲,不惟少忘,且病亦鲜也。(清)爱觉新罗·玄烨《圣祖庭训格言》
大抵人情慕其所无,厌其所有,但念此物若我有之,竟亦何用?陆游《放翁家训》
夫生生之资,固人所不能无,然勿求多余,多余希不为累矣。司马光《训子孙文》
一家之事,贵于安宁和睦悠久也,其道在于孝悌谦逊。(南宋)陆九韶《居家正本制用篇》
传家两字,曰读与耕。兴家两字,曰俭与勤。安家两字,曰让与与忍。防家两字,曰盗与奸。亡家两字,曰淫与暴。……
子孙不患少,而患不才;产业不患贫,而患喜张;门户不患衰,而患无志;交游不患寡,而患从邪。不肖子孙眼底无几句诗书,胸中无一段道理,神昏如醉,体懈如瘫,意纵如狂,行卑如丐,败祖宗成业,辱父母家声。是人也,乡党为之羞,妻子为之泣,岂可入吾祠,葬吾茔乎?戒石俱在,朝夕诵念。(明)吕坤《孝睦房训辞》
凡家不可太贫,太贫则难立;亦不可太富,太富则易淫……可以养生送死守家法长子孙而已。
人家不论贫富,贵贱,只内外勤谨,守礼畏法,尚谦和,重廉耻,是好人家……(清)张履复《训子语》
人生豪侠周密之名,最不易副。事事应之,一事不应,遂生嫌怨;人人周之,一人不周,便存形迹。若平素俭素,见谅于人,省无穷物力,少无穷嫌恶,不亦便乎?(清)张英《聪训斋语》
凡为人弟者,不敢以富贵加于父兄宗族。司马光《居家杂仪》
立家之道,不可过刚,不可过柔,须适厥中。(元)郑太和《郑氏规范》
夫家所以齐者,父曰慈,子曰孝,兄曰友,弟曰恭,夫曰健,妇曰顺……(清)孙奇逢《孝友堂家规》
天地鬼神之道,皆恶满盈。(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司马光《训俭示康》
《哈佛家训》
快乐——生命跃动的和弦
博爱——抚慰众生的悲悯
责任——无私承当的大义
生存——永不妥协的征服
幽默——浅含讽喻的微笑
尊重——平等虔诚的敬畏
专注——滴水穿石的定力
刚毅——坚韧不惧的胆识
信念——托举灵魂的翅膀
珍惜——天地厚赐的钟爱
(来源于:家训.百度百科)
处世箴言:家训三字经
古至今,治家严。承祖训,代代传。扬美德,树风范。育英才,绘灿烂。
  胸怀本,坚信念。德统家,孝为先。凭良心,立人间。人实诚,心良善。滴水恩,报涌泉。广积德,密群缘。握准则,严把关。行正派,磐石坚。无畏惧,无遗憾。众望归,自安然。
  遵孝道,勤思源。父母恩,记心田,深似海,重于山。历艰辛,经磨难;苦操劳,受熬煎;细抚养,到今天;恩深广,大无边。孝不孝,人在看。不孝人,全忘完。忘恩情,如背叛。逆子女,人人烦。虐待老,应批判。欺双亲,遭天谴。孝顺人,可谓贤。尊父母,敬如天。感报恩,终生愿。细赡养,心坦然。常尽孝,总觉甜。比孝心,争在前。遵其训,听其言。多关心,勤看管。常照顾,多陪伴。保身体,促康健。儿女孝,美名传。父母在,全家暖,亲意浓,合家欢。
  管理家,需规范。立家规,保家安。全家人,紧抱团。同维护,莫搅乱。不增辱,光彩添。求共和,永不散。勤沟通,多商谈。实对实,禁谎骗。互信任,不欺瞒。莫猜疑,心放宽。讲文明,不胡缠。互尊重,不另看。人勤奋,活抢干。家重责,勇承担。同心力,共患难。遇大事,齐上前。女贤惠,男顶天。人和睦,举家安。顶梁柱,不能弯。撑家人,要垂范。一家人,学着办。勤持家,细打算;不挥霍,要节俭。家整洁,序井然。家园美,乐开颜。
爱家小,莫娇惯;不迁就,不护短。除毛病,改缺点。错不纠,必泛滥。随心欲,恶果惨。任放纵,招祸端;惊醒时,痛恨晚;想挽回,难上难。欲驰骋,需扬鞭。自幼时,严教管。常纠错,不间断。立规矩,定方圆。指方向,明路线。树榜样,做示范。激成长,勤浇灌。枝叶茂,树参天。
  学时贵,莫轻看。决前程,择志愿。定命运,非等闲。知识广,人敬赞。啥不懂,很难堪。知荣辱,明贵贱。下狠心,争气干。学楷模,效古贤。珍青春,惜时间。莫虚度,休贪玩。少立志,呈在前。方向明,目标鲜。勤发奋,苦钻研;死硬背,勤演练;遇难点,猛攻关。多读书,扩知面;博学识,勇深探;科学峰,敢登攀。
  展雄姿,在青年。本事大,人高看。水平高,众夸赞;无能人,被下看。办傻事,一连串,丢尽人,损尽脸。要成才,多磨炼,经风雨,见世面。闯骇浪,永向前,不怕苦,勇破难。勤思考,善妙算。提素质,富经验。强能力,增才干;练口才,善讲演。修德性,锻志坚。强自立,苦锤炼。小处始,大处见;点滴做,伟处现。铸栋梁,创非凡。
  人在世,莫偷懒。无为人,人小看。众人前,没脸面。勤奋人,发奋干。作为大,能力显,人敬仰,都称赞。干事业,步履艰,树雄心,怀远见。顾当前,虑长远;胸开阔,度量宽。遇繁杂,不慌乱;要沉稳,莫极端。思绪清,有主见;要唯实,严防偏。看本质,戒表面;明是非,善决断。临乱境,巧应变。争主动,应超前。慎其行,莫妄言。尽力智,才华展。业强劲,貌大变。树权威,气壮山。压稳阵,固稳权;击不倒,冲不翻。镇邪恶,扫凶顽。除歪风,扬风范。凝核心,紧领班。增团结,密无间。聚民心,集人缘。善协调,组织严。展魄力,推发展。
当了官,掌了权,大观点,不能变。人为本,民为天;水载舟,也翻船。得民心,得天下;失民心,失江山。天下事,命关天。德与才,德优先。图发展,重安全。业在后,安在前。居安时,需思危。严律己,把好关。遇风浪,掌稳船。官再大,位再显,平民心,永不变。沧海粟,莫大看,观海阔,纳百川。善为人,拓路宽。和为贵,俱欢颜。人厚道,处长远。广交友,结英贤。礼相待,笑开颜。重情义,心相连。人热情,莫冷淡。尊重人,不下看。对起人,无愧歉。能容人,多包涵。敢作主,腰不软。多助人,解危难。好事情,要多办。得人心,最关键;赢众望,乐无限。塑形象,展人前。好与坏,都明辨。
  品德好,为人善。脑敏捷,人精干。心实在,刚柔兼。神稳重,人老练。行利索,事果断。会办事,俱妥善。效率高,不敷衍。敢作为,勇承担。学识广,善言辩。才出众,智勇全。人人夸,赞典范。
  人在做,天在看。善与恶,必应验。严责己,杜微渐。敲警钟,严安检。不腐败,不贪占;不害人,不欺骗;不狂妄,不骄蛮;不出错,法不犯;不亏心,不丢脸;不作恶,多行善。守本分,保底线。守正气,保清廉。守人品,保尊严。守法纪,保平安。
  该家训,纯良言。常温背,总觉鲜。神激昂,劲冲天。照此办,俱修炼。长坚持,渐全面。(来源: 参考消息-北京参考)

吴氏家族篇(二):吴氏家谱字辈

      吴氏家谱字辈
      1、全国吴氏统谱统一字派       ……泰、让、文、传、宗,雍、敦、维、景、崇,开、基、百、世、继,务、本、千、家、从,章、嗣、国、斯、永,寿、承、名、始、雄,季、贤、其、见、博,友、善、观、光、中,至、德、启、公、同,海、东、表、大、风。……
      注:1950年,吴氏统谱规定:凡吴氏大统后裔,自泰伯101代起,至150代止,依序题名,一字成行,列上列下,就宜从顺。       2、安徽省桐城马埠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自、汝、绍、国,宏、延、祚、昌,克、相、盛、时,德、显、名、彰,忠、正、世、笃,吉、蠲、孝、享,崇、先、启、后,代、有、文、光,经、天、纬、地,功、著、旗、常,象、贤、绳、武,千、古、传、芳。……
      注:马埠山现属安徽枞阳县。自马埠吴氏一世祖吴道二(字祥甫)的8代孙开始。       3、安徽省桐城麻溪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诒、厥、孙、谋,聿、怀、多、福,绳、其、祖、武,永、言、孝、思。……       注:麻溪河现属安徽枞阳县。自麻溪吴一世祖吴太一的16代孙开始。       4、安徽省肥东县大吴岗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邦、家、有、道,长、裕、贤、良,进、修、德、业,世、代、永、昌,克、成、先、志,积、善、传、芳,忠、孝、仁、爱,光、茂、书、香。……       注:从大吴岗吴氏一世祖吴京10代孙开始。       5、安徽省青阳县老田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永、宗、景、仕、文、大、世,国、泰、庆、民、生,忠、诚、期、克、纯,承、家、先、以、义,光、裕、充、宜、增,祖、系、周、之、德,元、来、礼、让、敦,欣、奉、享、盛、日,嗣、美、益、新、城。……
      注:自老田吴氏始祖吴栋材的59代开始。       6、安徽省肥东县六家畈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乾、元、享、利、贞、仁、义、礼、智、信,保、世、宗、廉、让、传、家、体、惠、和。……       注:自六家畈吴氏始祖吴七三的13代开始。       7、安徽省蚌埠市吴小街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玘、廷、得、天、一、世、自、文、德、登、以、星、绪、若、锡、昌、延、子、本、传。……       注:自吴小街吴氏始祖吴良的5代开始。       8、安徽省滁州市吴连作一支家谱字派       ……炳、增、克、绍、至、德、继、祖、扬、芳、诗、书、世、守、福、寿、延、长。……       注:自该支始祖吴连作的5代开始。       9、安徽省茂林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万、大、乾、坤、伯,千、恩、端、荣、祥,兴、彦、源、关、昌,安、缘、子、道、尚,有、永、唯、一、善,百、世、承、守、之,报、本、宗、同、茂,传、家、德、久、垂,光、华、先、泽、盛,千、载、庆、鸿、禧。……
      注:自茂林吴氏始祖吴万一开始。       10、江苏省丹徒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土、正、益、文、学、绍、述、启、宠、昌,积、善、传、家、远,居、仁、衍、世、昌。……       注:从丹徒吴氏一世祖吴春的15代孙开始。       11、江苏省洞庭吴氏一支字辈       ……嘉、时、永、定,克、绍、景、从,懋、光、必、应,继、礼、承、宗。……       注:季札66代至81代。       12、江苏省暨阳东山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汗、潮、涨、清、源、润、潜、泾、渭、澄、江、淮、洙、泗、法、汪、洋、沛、泽、深。……       注:自该支吴氏始迁祖吴允材的13代孙开始。       13、江苏省沐阳虞溪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昶、显、洗、远、梦,之、昌、克、道、廷,华、大、晋、希、尚,惟、以、国、从、忠,本、立、开、文、德,贤、良、兆、永、兴,勤、孝、传、家、久,世、泽、承、礼、让。
      续:启、仁、保、信、义,富、学、耀、先、宗,清、和、延、祖、绪,圣、教、致、善、宏。……       注:自虞溪吴氏始祖吴昶开始。       14、河北省黄骅市吴高崇支系统一字派       ……高、景、和、华、龙,世、邦、志、广、恩,国、绍、道、之、增,式、重、玉、保、忠。英、杰、儒、德、盛,子、俊、贤、圣、明,学、显、学、富、贵,润、泽、洪、庆、廷。……
      注:自该支始祖吴高崇开始。       15、河南省巩县胡坡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大、万、元、兴、东、廷、永、松、建、德、锡、纪、心、敬、纯、隆。……       注:从胡坡吴氏一世祖吴同庆的14代开始。       16、河南省新县沙窝集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金、佃、传、明、德、玉、庭、立、俊、英、文、章、治、国、宝、孝、友、理、家、珍、良、善、荣、华、久、仁、义、富、贵、兴、祖、贤、宗、恩、远、光、前、裕、后、昆。……
      注:从沙窝集吴氏开基始祖吴达甫的13代开始。       17、河南省固始县至德堂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祖、毓、宜、昌,世、延、家、祥,仁、敦、寿、友,孝、敏、宗、襄。……       注:从该支始祖吴文盛的14代开始。       18、河南省安阳市水冶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士、国、钟、嘉、瑞、熙、和、兆、吉、祥、观、光、钦、裕、德、作、辅、献、廷、扬。……       注:从一世祖吴善的9代开始。       19、湖北省黄梅刘佐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本、从、至、德,延、及、大、升,箕、裘、济、美,枝、干、齐、荣,诗、礼、裕、后,忠、恕、存、心,习、善、成、性,克、绍、先、型,献、身、祖、国,奋、志、云、程,金、台、显、隽,艺、苑、扬、声,书、香、永、振,世、泽、长、新。……
      注:从始祖吴文继的14代开始。       20、湖南省华容岳阳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祥、肇、起、文、新、世、泽,先、勋、自、古、远、腾、芬,传、家、之、道、惟、仁、让,懋、德、千、秋、载、宠、光。……       注:自岳阳吴氏一世祖吴大有的18代孙开始。
      21、湖南省岳阳县吴氏吴伏一支家谱字派       ……伏、受、子、文、志、思、添、大、单、启、尚、兴、显、传。……       续:达、道、昌、期、会,承、家、孝、奉、先,锡、光、惟、懋、德,纯、艺、自、逢、年,学、植、功、宜、勉,端、方、品、克、全,高、曾、垂、裕、远,世、序、绍、前、贤。……
      注:从该支始祖吴伏一开始。       22、湖南省华容县民吴一支家谱字派       ……卜、元、孟、志,建、本、从、之。       续:火、土、金、水、木。       再续:士、世、家、良,师、年、道、长,时、维、丕、作,名、甲、尚、方。       新续:承、先、启、后,让、德、宏、昌,勤、俭、淳、朴,奋、发、图、强,精、英、环、宇,奉、献、显、扬,开、创、伟、业,同、振、华、邦。……       注:从民吴一世祖吴泰皓的4代开始。       23、湖南省会同县地湖鳌山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世、尚、应、与、朝、道、均、子、继、之、维、肇、文、新、集、修、顺、受、明、宗、得、宜、麟、兆、玉、书、百、瑞、连、坤、慈、让、素、著、养、学、兼、长、发、扬、种、族、生、聚、全、球、树、勋、海、宇、丹、桂、芬、芳。……
      注:从地湖鳌山吴氏一世祖吴世德开始。       24、湖南省安化县东坪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光、振、恩、荣、让、祖、贤;文、章、礼、义、继、宗、编,簪、缨、历、世、登、金、殿,冠、履、盈、庭、乐、锦、筵,唐、有、贞、观、垂、上、誉,晋、为、太、守、操、清、廉,基、由、德、化、开、斯、盛,愿、尔、子、孙、万、亿、年。……
      注:自东坪吴氏开基始祖吴宇的5代开始。       25、湖南省浏阳市吴家棚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国、正、民、心、顺、同、声、称、德、让、亿、载、仰、高、风、勉、力、恢、先、绪、家、齐、运、日、隆。……       注:自吴兴甫的16代开始。       26、湖南省浏阳市塘口塅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仲、应、天、心、顺,官、清、民、自、安,守、身、为、孝、子,廷、献、肃、朝、端,盛、业、绍、羲、皇,传、家、景、运、长,英、才、经、济、裕,辅、世、庆、成、康。……
      注:自塘口塅吴氏始吴开稽的3代开始。       27、湖南省溆浦县龙潭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添、源、仕、尚、应,永、必、道、廷、楚,嗣、首、重、光、显,人、文、盛、世、传,厚、生、克、正、德,孝、友、秉、忠、廉,谟、烈、承、周、绪,家、学、培、儒、冠。……
      注:自龙潭吴氏开基始祖吴宗魁的儿子辈开始。       28、湖南省湘阴县渤海吴宗益支系统一字派       ……显、祖、荣、宗、胜,士、朝、志、庭、芳,守、应、景、时、大,文、才、启、俊、良,本、深、枝、愈、茂,源、远、泽、弥、长,勉、力、崇、先、德,诗、书、亦、世、光,彝、伦、敦、孝、友,雍、睦、致、祯、祥,鸿、运、占、亨、达,云、程、肇、吉、昌,科、技、呈、经、纬,改、革、谱、新、章,家、道、惟、仁、让,明、日、更、辉、煌。……
      注:自该支吴氏始迁姐吴宗益的曾祖父辈开始。       29、湖南省星沙吴祠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同、声、称、德、让、亿、载、仰、高、风、勉、力、恢、先、绪、家、齐、运、自、强。       续:育、才、多、俊、秀、建、业、尽、英、雄、造、福、全、人、类、环、球、颂、大、功。……       注:自吴兴甫21代开始。       30、湖南省茶陵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远、元、发、达、俊,公、正、必、贤、良,应、绍、承、永、荣、昌。大、家、惟、孝、友,光、国、重、文、间,继、起、科、名、盛,祖、泽、定、绵、长。
      续:       运、际、熙、朝、日,仁、兴、邦、协、和,功、高、隆、湖、海,祥、衍、庆、幸、福。春、雷、震、环、宇,黎、民、奏、凯、歌,山、川、钟、灵、秀,龙、蟠、虎、踞、时。……
      注:自茶陵吴氏开基祖吴远瞻开始。
      31、福建省灵水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从、可、允、启、廷、元、士、世、隆、基、垂、裕、锡、我、鸿、祉、宜、体、高、恩、永、绍、微、美。……       注:讳行(从开基始祖吴懒翁8代起)。       ……懋、德、慎、修、陶、成、瑞、器、奇、琛、特、达、龙、文、宝、贵。……字行(从开基始祖吴懒翁16代起)       32、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霞浯吴氏各房统一字派       ……羲、士、元、辉、瑶、玉、振、金、声、成、大、业、理、明、德、立、耀、宏、才、功、垂、百、代、筹、能、匹、望、重、千、秋、有、自、来。……       注:自霞浯吴氏一世祖吴瑞的12代开始。       33、福建省仙游县乌台吴氏一支家谱字辈       ……钦、本、周、道、永、道、孟,彦、志、德、恭、宽、信、敏,孝、友、敦、家、庭、盛、事,文、章、发、天、地、精、英。……       注:自乌台吴氏一世祖吴时正的儿子辈开始。       34、福建省连城县吴山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添、增、景、运,兰、桂、腾、芳,英、贤、蔚、发,辅、国、安、邦,文、成、辉、日,赐、福、崇、钦。……       注:自吴山吴氏开基祖吴十五的27代开始。吴山吴氏奉吴宣为一世祖,吴十五是吴宣9代孙。       35、江西省修水县吴宣支系统一字派       ……1806年定:德、子、孟、顺、廷、天、日、希、愈、洪、自、泰、万、世、永、昌、扬、先、声、旺。       1878年续定:秉、忠、良、文、章、济、美、道、义、垂、芳、书、纪、逢、吉、诗、庚、允、藏、辉、映、前、后、敦、叙、典、常。……       注:自该支始迁祖吴德润、吴德澄代开始。       36、江西省奉新县冯田官厅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官、归、书、院、建、云、阳,家、学、相、传、有、义、方,铉、诵、声、中、思、孔、孟,衣、冠、座、上、讲、虞、唐,当、牕、山、似、鹅、湖、秀,洗、墨、泉、如、鹿、洞、香,一、派、道、源、勤、是、本,后、人、定、必、继、余、芳。……
      注:自泰伯87代开始。       37、江西省赣县建节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崇、允、彦、存、友,孔、凤、曰、广、吴。应、嘉、兆、德、美,文、章、显、学、成。名、望、台、祖、泽,典、则、守、先、型。忠、孝、为、身、范,诗、书、裕、后、昆。辟、基、开、建、节,世、代、永、芳、馨。积、善、家、声、远,行、仁、邦、定、兴。修、齐、惟、志、士,光、国、亦、荣、宗。……       注:自建节吴氏开基始祖吴崇志开始。       38、江西省永丰县枫树窝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天、开、文、运、大、学、仕,宗、子、昌、盛、永、代、兴,久、恒、荣、华、金、顺、良,忠、勇、雄、威、才、能、高。……       注:自枫树窝吴氏基始祖吴天佑开始。       39、江西省宜黄县棠阴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锡、秉、敷、洪、叙,自、天、贞、懿、良,钦、崇、仁、克、兆,允、立、植、礽、芳,惟、任、彝、嘉、重,尚、思、建、则、煌,守、成、先、献、永,中、衍、秀、嗣、昌,达、显、开、宏、佑,歪、隆、迪、懋、光,朝、熙、膺、展、采,家、定、国、从、劻,席、爵、逢、时、泰,登、荣、纪、世、祥,名、尊、因、实、亮,质、葆、益、文、章,久、大、昭、贤、业,真、行、继、道、常,有、周、延、裕、远,敦、让、作、求、长。……
      注:自棠阴吴氏开基祖吴竦的16代开始。       40、江西省崇义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必、明、文、胜、经,显、崇、宣、承、志,朝、廷、光、永、大,敏、达、益、兴、隆,祖,至、德、垂、先、烈,鸿、恩、盛、溥、长,和、平、瞻、景、运,照、瑞、锡、华、章。……
      注:自崇义吴氏始祖吴必华开始。
      41、江西省赣县玉井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书、绍、宰、相、瑞,爵、登、麟、阁、上,声、名、应、学、贵;端、正、宪、均、善,逢、元、禄、自、高,文、章、礼、乐、兴,昌、明、世、代、忠;新、修、维、族、谱,和、协、振、英、华,雅、范、遵、儒、术,忠、纯、可、克、家;伟、绩、流、芳、著,雄、豪、图、奋、发。……
      注:自玉井吴氏创基始祖吴书林开始。       42、江西省南丰县韭源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庭、天、周、世、士,明、道、传、经、文,性、理、崇、先、达,仪、容、绍、后、昆,德、恒、丰、裕、泰,澄、和、启、发、祥,升、平、甘、雨、见,绵、远、国、兴、长。……
      注:自韭源吴氏先祖吴宣23代开始。       43、江西省会昌县周田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国、定、一、人、家、声、振,奕、出、荣、昌、庆、泽、均;绪、起、延、陵、恢、至、德,周、天、景、运、喜、常、新。……       注:自周田吴氏始祖吴子信兄弟的8代孙开始。       44、江西省寻乌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纶、宥、坤、吉,五、千、六、念,兴、国、景、元,受、福、祖、宗,春、玉、守、卜,立、吴、文、邦,上、道、世、承,于、先、有、光,洪、功、显、著,令、德、昭、彰,耕、读、垂、训,忠、孝、扬、芳,象、服、以、荣,寿、考、尔、康,家、声、丕、振,富、贵、绵、长,惟、恭、作、友,士、瑞、人、良,克、昌、保、泰,永、正、典、常。……
      注:自吴宣长子吴纶开始。       45、江西省宜春市港田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宥、友、应、卿、希,邦、文、学、在、椿,泰、杰、坤、锦、楦,潼、熹、堃、钟、柳。……       注:自港田吴氏始祖吴宥堂开始。       46、江西省宜春市洪桥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运、会、际、盛、昌,传、家、宜、忠、厚,经、邦、在、文、章,赐、名、封、官、为,采、邑、渤、海、来,源、札、寿、梦、唤,守、关、宣、祖、弃,富、贵、举、家、江。……
      注:自洪桥吴氏始祖吴运南开始。       47、江西省乐安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宗、才、仕、孟、伯、大、同、钦、显、道、时、崇、汝、学、国、来、永、绍、龙、文、先、习、宜、兆、瑞、尚、志、必、有、光、毓、英、传、家、宝、兴、贤、佐、帝、邦、枝、繁、皆、馥、郁、鸾、集、亦、芬、芳、接、叶、晴、辉、蔼、敷、荣、百、世、昌。……
      注:自乐安吴氏始祖吴克信27代开始。       48、江西省宜春市楠木青水塘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天、地、清、明、日,家、国、丰、荣、城,义、安、胜、和、壁,康、发、启、田、荆,贤、集、鸿、飞、禄,才、高、德、望、重。……       注:自青水塘吴氏始祖吴天禄开始。       49、江西省宜春市楠木小水吴吴氏一支家祠字派       ……湘、桥、灯、坦、镜,津、树、烈、城、锉,汪、模、烟、坊、锈,渭、林、燎、壁、钱。……       注:自小水吴祠始祖吴天佑18代开始。       50、江西省宜春市新坊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三、让、家、声、远,芳、名、史、策、光,论、才、传、盛、世,升、秀、佐、明、良,杰、士、谟、猷、显,英、贤、道、德、彰,人、文、如、蔚、起,千、载、颂、其、昌。……
      注:自新坊吴氏始祖吴瑾舒开始。           51、浙江省新昌县南明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天、潢、分、派、源、洁、流、清、云、礽、善、继、华、胄、克、承、忠、孝、节、义、诗、礼、芳、声、谦、和、顺、约、邦、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注:自甫明吴氏一世祖吴浚开始。       52、浙江省湖州归安县菱湖吴氏一支字辈       ……洞、庭、分、派、远,天、目、发、源、长,堂、构、承、先、业,诗、书、启、后、昆。……       53、浙江省嵊城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天、地、君、亲、师,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戊、亥。……
      54、浙江省庆元县大济岭根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重、荣、淑、顺、宁、厚、英、昱、贤、文、行、忠、信、敏、惠、元、亨、利、贞、仁、义、礼、智、乾、坤、需、履、泰、谦、豫、临、观、贲、复、颐、恒、晋、益、萃、升、景、鼎、丰、堂、构、箕、裘、绵、长、久、远。……
      注:自大济岭根吴氏始祖吴崇煦21代始。       55、浙江省义乌市八里桥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缵、尔、祖、德、嗣、汝、宗、功、敬、承、善、继、发、广、声、洪、惟、其、法、守、永、庆、昌、盛。……       注:自八里桥吴氏始祖吴耸28代开始。       56、浙江省东阳南岑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元、庆、善、继、承、显、源、清、福、寿、宁、仁、德、成、宗、荣、富、贵、传、名、崇、敬、宾、贤、钦、增、纪、纲、礼、义、正、兴、伯、铨、万、里、全、明、恭、顺、刚、毅、淳、贞、海、宇、京、华、太、平。……
      注:自南岑吴氏始祖吴芾开始。       57、浙江省泰顺县库村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高、位、正、大、至、德、宏、明、中、庸、承、重、百、千、万、元、文、胜、质、则、恭、宽、信、敏、仁、义、礼、智、梅、炤、培、珍、肃、雍、士、族、振、植、纲、常、言、坊、行、表、矜、式、乡、邦、创、业、垂、统、贻、谋、盛、昌、钟、英、毓、秀、学、贯、典、章、亢、宗、耀、祖、衍、庆、发、祥、积、善、恒、远、福、泽、久、长。……
      注:自库村吴氏始祖吴畦开始。       58、浙江省鄞县雷公桥吴姓一支家谱字派       ……重、承、元、殷、富,文、昌、永、肃、清,淳、儒、尚、德、懋,科、甲、复、成、名,孝、友、贻、模、范,公、忠、报、圣、明,来、昆、遵、祖、训,奕、世、振、家、声,泰、运、占、康、乐,乾、纲、庆、利、贞,奉、先、绵、惠、泽,致、富、自、和、平,勤、政、万、年、业,慈、政、百、代、荣,传、宗、能、继、起,积、善、必、长、生。……
      注:自泰伯89代开始。       59、浙江省东阳鹿山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德、效、法、圣、贤、崇、仲、道、锡、大、仕、仁、希、启、其、成、立、宏、应、明、时、显、扬、世、美、维、持、教、化、敦、叙、人、伦、永、昭、祖、懋、尔、云、礽。……
      注:自鹿山吴氏一世祖吴德彰开始。       60、浙江省东阳鸡峰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尧、舜、文、武、国、帮、忠、正、孟、仲、季、时、立、恭、守、敬、惟、用、贤、人、道、为、永、盛。……       注:自鸡峰吴氏始祖吴尚愍儿子辈开始。
      61、浙江省东阳灵岳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开、宗、明、义、章、第、百、千、庆、德、贤、盛、生、智、信、永、成、兴、万、福、仁、寿、宣、礼、恭、安、远、享、嘉、肃、贞、忠、和、顺、良、泽、衍、傅、芳、禄、理、连、裕、经、纶、敦、崇、精、陶、淑、纯、儒、立、济、昌、贻、课、培、教、育。……
      注:自灵岳吴氏始祖吴淮开始。       63、广东省惠东布心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宣、纶、承、坤、甫、五、千、六、念、十、福、谦、奎、源、嗣、梅、略、尚、居、旋、元、彦、世、润、文、瑞、景、振、耀、家、声、扬。……       注:从先祖吴宣开始。       64、广东省封开县大玉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名行:肇、宗、文、国、家、贵、德、尊、贤、富、有、日、新、盛、英、雄、豪、杰、多、智、明、高、达、理、鸿、学、尚、华、章、玉、昆、荣、启、秀、浩、圣、振、邦、昌。
      字行:本、庄、望、麟、宸、天、中、九、藩、贻、馨、乃、孔、兴、必、其、辉、永、则、良、材、宏、基、业、泽、世、兆、祯、祥、伯、仲、楷、尧、舜、兰、桂、庆、流、芳。……
      注:从大玉吴氏开基始祖吴本桥开始。       65、广东省饶平县高堂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希、世、衍、昌,正、斯、宗、常,绍、申、秩、序,垂、裕、曾、玄。奕、嗣、依、永,承、名、尤、良,既、和、以、顺,绳、武、方、将。……       注:从高堂吴氏开基始祖吴致一的11代开始。       66、广东省广宁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钦、仕、弘、周、清、业、玉、璋、为、明、肇、启、家、声、远、功、鸿、祖、骏、成、开、发、倡、仁、仪、广、才、立、可、兴、文、光、辉、相、国、俊、杰、如、日、升、书、香、胜、兰、桂、耀、彩、显、朝、廷。……
      注:从广宁吴氏先祖吴钦铭开始。       67、广东省吴宣后裔多支吴氏分支通用百字辈谱       ……始、祖、开、基,华、国、文、章,家、传、忠、厚,永、远、如、常,行、仁、积、德,致、祚、兆、祥,培、成、原、本,泽、荫、腾、芳,克、绍、伟、业,品、崇、端、芳,修、为、举、念,用、循、善、良,友、恭、慈、信,同、庆、安、康,朝、庭、正、学,礼、义、昭、彰,选、贤、登、进,欣、赞、赓、飏,时、逢、荣、泰,锡、汝、恩、光,才、全、勋、懋,名、誉、显、扬,宏、图、启、裕,禄、寿、延、长,万、载、其、昌。……
      注:从吴氏一世祖泰伯的101代开始。       68、广东省揭东县曲溪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玄、贤、均、仁、叔、孔、孟、崇、文、宏、朝、继。学、以、懋、成、效、德、惟、修、可、纯、克、明、精、一、道、永、见、泰、和、兴。盛、世、纪、纲、昌、家、声、延、泽、长、承、先、雅、正、济、美、秉、元、良。……
      注:从曲溪吴氏始祖吴福源开始。       69、广东省揭阳炮台新寨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君、侯、兴、道、学、成、德、裕、贤、声、功、茂、经、邦、式、和、宗、永、世、荣。       崇、祖、匡、衍、集、敦、让、传、世、泽、文、翰、尚、礼、义、振、武、扬、国、基、伟、杰、宏、志、祥、瑞、继、万、年。……       注:从新寨吴氏一世祖吴烈叟的11代开始。       70、广东省陆河县柑仔园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绍、宏、有、德,奕、世、其、昌,荣、名、衍、庆,发、展、鸿、光,建、勋、立、业、忠、义、传、芳。……       注:从柑仔园吴氏开基始祖吴法才的8代开始。       71、广东省葫峰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立、定、扬、明、圣,家、声、克、振、兴,继、承、荣、耀、祖,奕、世、显、朝、廷,宏、开、善、述、作,衍、庆、展、文、英,应、树、鸿、伟、志,永、期、更、日、新,爱、国、忠、良、勇,安、帮、贤、豪、卿,成、名、标、史、册,晋、禄、正、廉、清,让、德、崇、先、烈,友、逊、绍、纶、珍,礼、仪、相、传、习,信、义、乃、本、根,敦、宗、举、孝、道,和、睦、发、祥、祯,谦、光、能、受、益,修、齐、典、模、称,万、年、怀、同、绪,亿、兆、享、平、升。……
      注:从吴氏一世祖泰伯91代开始。       72、广东省信宜市平花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伯、升、汝、演、翰,守、仰、大、天、邦,士、文、应、昌、世,贤、宝、宗、正、康,仁、义、礼、智、信,嘉、德、显、铭、扬,豪、勇、汉、甘、伟,贵、益、敏、能、彰,书、达、寰、云、宇,普、基、振、发、祥,昭、晖、茂、培、杰,景、泰、永、和、光。……
      注:从平花吴氏始迁祖吴柏有开始。       73、广东省信宜市安莪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昌、祖、国、世、廷、绍、帮,元、家、增、益、达、纪、纲。忠、信、良、才、统、泰、伯,至、德、高、风、三、让、堂。       字辈续:(从吴昌信的15代开始)       仁、义、勇、智、建、伟、业,荣、华、富、贵、福、泽、广;文、明、兴、盛、松、柏、茂,日、正、中、天、浩、宇、光。……       注:从安莪吴氏开基始祖吴昌信开始。以上前两句为字辈,后两句为颂扬吴氏始祖泰伯的高风亮节。       74、贵州省遵义县樟门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应、金、显、奇、仕、文、天、元、国、兴、思、承、光、宗、耀、克、泰、守、登、荣。华、伟、瞻、裕、绩、禄、隆、振、济、春、良、恭、乃、宁、厚、义、重、勋、君、平。……
      注:从樟门吴氏始祖吴应朝起始。       75、贵州省遵义县岩林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海、春、朝、乾、先、吴(单名)、祖、应、开、全、守、德、安、宗、国、忠、良、定、太、平、壁、玉、清、远、秀、诗、书、万、代、钦。……       注:自岩林吴氏始祖吴海起始。       76、贵州省遵义市樱桃井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正、君、应、单、自、朝、茂、金、文、登、国、明、成、家、泽、兴、立、顺、良、才、再、光、荣、贵、太、起、焕、满、普、天、英、声、先、发、振、雄、辉、百、长、延。……
      注:从樱桃井吴氏一世祖吴正国起始。       77、贵州省毕节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良、公、蕃、宗、有,继、国、天、登、起,在、尚、明、德、永,清、维、学、道、长,发、贵、修、伦、康,家、政、基、能、立,华、族、代、绍、兴,余、徽、怀、远、祖,广、蔓、至、云、孙,册、牒、常、昭、著,与、图、幸、可、循,词、成、依、古、序,衍、泽、复、培、根。……
      注:从毕节吴氏始祖吴良弼起始。       78、贵州省金沙县金沙源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嘉、兴、天、昌、王、祖、在、尚、国、登、金、玉、文、林、启、江、吉、安、龙、光、远、贵、州、鸿、邦、显、朝、廷。……       注:自金沙源吴氏始祖吴嘉庆起始。       79、贵州省兴仁县立山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汉、兴、建、政、客、佳、易、取、咸、罔、文、厚、奉、昊、忠、泉、秋、雨、尚、官、治、昌、卓、佩、宣、彦、孟、庚、青、承、品、和、愈、定、京、念、季、松、思、东、红、升、波、炳、柏、南、枳、音、昭、宜、俊、侹、贞、狄、香、衍、科、室、皆、甚、艾、旻、柳、映、坤、沅、岱、其、春、姜、亭、佼、首、界、直、炎。……
      注:自立山吴氏始迁祖吴绍伯第5代开始。       80、贵州岑巩县马家寨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应、启、仕、大、朝、廷、世、宗、勋、名、永、能、兴、国、继、可、玉、坤。……       注:马家寨吴氏开基祖吴启华为“启”字辈。
      81、贵州省松桃县蓼皋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遒、均、福、嗣、景、志、永、仁、迁、万、大、正、奉、承、思、文、肇、国、世、继、兴、昌。原、祖、泽、长、发、自、延、陵、让、德、家、声、远、贻、谋、裕、后、昆。……
      注:蓼皋吴氏始迁姐吴世超为“世”字辈。       82、海南省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乾、坤、多、清、淑,钟、毓、挺、英、奇,崇、仁、敦、善、本,秉、义、启、宏、基,荣、先、绵、厚、泽,济、世、应、昌、期,传、之、亿、万、载,统、绪、昭、创、垂。……
      注:从海南吴氏一世祖吴贤秀的41代开始。       83、广西桂平市盘古岭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东、元、达、珍、祥、业、德、英、泰、广、文、章、华、世、昌、云、志、建、荣、帮、超、宗、智、勇、刚、伟、俊、新、宇、光。……       注:自该支吴氏一世祖吴启东开始。       84、广西平南县官塘吴法佑支系统一字派       ……法、大、邦、志、道、朝、国、显、胜、景、仁、风、绍、履、荫、保、所、材、成、廷、孝、义、忠、良、建、业、光、宗、耀、祖、永、传、名。……       注:自该支吴氏始祖吴法佑开始。       85、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大樟街吴氏一支字派       ……伦、国、家、有、义、培、祖、承、德、远。……       注:从该支吴氏的中兴祖吴伦启、吴伦源开始。以上十字,周而复始。       86、广西柳城县东泉街吴氏吴斗南支系字辈       ……斗、汉、邦、臻、仁,杰、厚、开、寿、文,英、景、光、祖、德,善、美、继、宗、勋,伟、志、钦、承、绍,崇、谋、展、鸿、钧,贤、能、辉、世、泽,宏、远、振、家、声。……
      注:从该支吴氏先祖吴斗南开始。       87、广西来宾县莆田村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邦、松、国、道、世、挺、丙、中、正、廷、之、宝、克、锦、其、勋、业、宗、公、祖、泽、长。…… 注:自该支吴氏始迁祖吴邦朝开始。       88、广西昭平县凤凰乡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从、祖、应、之、宗,家、道、茂、周、功;仕、俊、润、玉、彩,声、宏、建、康、雄;光、景、新、色、瑞,基、业、万、世、丰;可、必、继、传、代,永、盛、益、兴、隆。……
      注:凤凰乡吴氏始迁祖吴元传三兄弟为“道”字辈。       89、广西苍梧县莺岭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从该支吴氏的先祖吴万登开始:       ……万代留传义有方,国泰民安永乐康。锦上添花珖宇宙,刚强仕子秀安邦。裴为玉翠家常聚,基本源来南粤庄。乃存奕世荣华显,广设诗词裕后堂。       注:以上每句的第一字和第五字为辈字,以序排列。       续辈字:承、天、恩、达、文、显、武、颂、祖、德、遗、考、传、忠……       90、广西永福县三元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梦、思、九、序、祖,文、世、廷、元、必,振、启、家、声、大,宏、开、运、会、昌,显、荣、昭、德、泽,百、代、永、流、芳,万、系、传、烟、远,如、竹、松、茂、祥,千、秋、谋、燕、翼,庆、衍、瑞、绵、长。……
      注:从三元吴氏太始祖吴景尧的13代开始。       91、广西鹿寨县堡底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梦、思、九、序、祖,文、世、廷、元、必,振、启、家、声、大,宏、开、运、会、昌,显、荣、昭、德、泽,百、代、永、流、芳,承、继、宗、枝、远,良、谋、裕、后、长,千、秋、祈、鼎、盛,万、代、展、华、光。……
      注:从堡底吴氏太始祖吴景尧的13代开始。       92、广西融安县安宁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维、绍、贤、国、礼,家、源、福、本、康。祖、宗、荣、荫、厚,永、远、世、绵、长。……       注:从该支吴氏先祖吴素庆的7代开始。       93、广西罗城县二冬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正、明、光、永、上、大、太、兆、吉、昌、人、才、增、广、盛、万、代、顶、家、邦。……       注:从二冬吴氏始迁祖吴福弥第8代开始。       94、广西罗城县六冬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学、书、玉、汝、肇、宏、禧、兰、桂、联、芳、耀、显、期、盛、世、祯、祥、龙、兆、瑞、熙、朝、定、鼎、凤、鸣、诗。……       注:从六冬吴氏始迁祖吴德忠的8代开始。       95、广西贺州市南乡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德、父、王、朝、国,邦、承、接、仕、天,永、相、汉、大、家,品、望、素、传、芳;近、代、风、徽、美、愈、章,芝、秀、兰、馨、联、燕、翼,开、来、继、往、懋、龙、彰,咸、智、昭、穆、栽、培、厚,志、序、源、流、善、庆、长,行、喜、发、祥、生、俊、杰,鸿、才、盛、烈、著、名、堂。……
      注:从南乡吴氏始祖吴德传开始。       96、广西贺州市里松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一、国、万、世、澄、宗、英,贵、家、品、望、既、名、扬,勤、奋、创、新、福、泽、远,发、达、荣、华、德、愈、长,振、启、子、孙、传、炳、耀,克、为、光、业、继、书、香。……
      注:自里松吴氏始祖吴朝凤开始。       97、广西田阳县陇布屯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国、俊、贤、儒、灿、广、荣、台、阶、华、美、锦、文、洪、良、臣、顺、治、明、仁、义、爵、禄、联、登、富、贵、中、景、庆、嘉、猷、宜、就、职、生、豪、拔、举、遂、兴、隆、京、成、显、达、标、源、永、纲、均、宁、卫、保、忠、民。……
      注:从陇布屯吴氏始迁祖吴求的5代开始。       98、广西靖西县龙邦镇上坝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男性字辈:毓、廷、荣、世、国、家、朝、连、启、光、华、给、日、昭……       ……女性字辈:天、上、右、麟、恒、有、瑞,文、明、金、玉、显、琼、瑶,风、禄、满、欣、秀、新、美,合、如、兰、花、笑、阴、油。……       注:从该支吴氏一世祖吴会真第2代开始。       99、广西博白县沙陂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伯、国、道、宗、振、成、家、风、贤、能、继、世、秀、士、崇、隆、永、承、祖、德、寿、禄、万、钟。……       注:从沙陂吴氏开基始祖吴海第9代开始。      100、广西博白县英桥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吴永喜房:永、泰、秀、善、陈、选、宗、士、道、裔、礼、肇,元、德、光、先、祖,斯、人、大、可、嘉,继、开、仁、惠、远,向、学、世、荣、华。       吴永监、吴永治房:永、秀、益、上、贤、海、国、金、朝、吴、运、旺、文、德、日、光、先、志、仕、启、武、成、祥、世、勇、洪、业、家、声、丕、振。……       注:从英桥吴氏开基始祖吴永喜、吴永监、吴永治兄弟开始。
      101、广西北海市吴公悦二房统一字派       ……焕、光、裕、远,蔚、起、云、礽,徽、诒、让、德,绪、衍、廉、阳,宗、功、克、绍,恪、叙、彝、伦。……       注:从该支吴氏始祖吴公悦第14代开始。       102、广西北海市钦防地区吴醇正支系(合浦吴氏)统一字派       ……正、悫、惠、官、川,昌、以、文、仕、吴,能、国、中、和、景,尚、春、华、美、彦,利、本、庆、相、传,良、善、同、安、然,顺、直、世、泽、衍,兴、馨、亦、在、祥,瑞、喜、大、光、荣,康、东、兆、子、芳。……
      注:从合浦吴氏开基始祖吴醇正起始。       103、重庆市垫江县吴家寨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永、真、文、翰、显,天、乘、邦、德、国,朝、庭、孝、义、广,静、历、与、纲、常,积、善、前、途、远,居、仁、厚、地、宽,一、心、诚、克、复,万、象、自、平、安。……
      注:该支吴氏迁自湖南宜章县,始迁祖吴广文兄弟为“广”字辈。       104、重庆市九龙城区白市驿镇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郎、法、义、侍、诏、九、明、国、翰、甲、云、海、学、正、启、光、大、应、祖、世、德、志、家、万、广、孝、道、永、天、新、俊、杰、人、增、瑞、珍、珠、时、灿、祥、恒、升、延、寿、考、岱、岳、萃、书、香、政、教、周、文、盛、经、纶、夏、禹、彰、东、南、斯、际、美、三、让、兆、其、昌、温、良、恭、本、善、信、敏、惠、崇、宽。……
      注:该支吴氏开基始祖吴彦甲为“甲”字辈。本字辈是先祖吴大郎后裔的统一字辈排行。       105、重庆市垫江县大水凼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朝、臣、多、吉、士,盛、德、尚、文、章,伯、仲、传、三、让,蓝、桂、永、腾、芳。……       注:自该支吴氏始迁祖吴太清第11代开始。       106、重庆市垫江县鹤游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清、廷、朝、正、治,宗、文、国、仕、应。德、宜、昭、万、世,永、兴、定、长、久。……       注:从该支吴区始迁祖吴清福起始。       107、重庆市垫江县花雨村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友、仲、景、孙、志、文、添,均、仁、世、大、孟、朝、元。永、承、隆、懋、昌、宗、德,美、诏、延、陵、耀、简、端。才、映、玉、光、传、伟、度,望、从、国、器、胜、时、贤。功、猷、显、者、群、英、聚,佐、后、明、良、庆、万、年。……
      注:自该支吴氏始祖吴支直等四兄弟起始。       108、四川省简阳市黄家沟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朝、廷、元、国、居,必、宗、应、维、其,子、克、绍、祖、道,明、达、正、嘉、思,大、端、存、心、尚,作、述、先、以、时。       文、武、全、敬、孝,功、成、名、显、驰,修、性、能、平、治,世、代、辉、门、楣,亲、恩、群、重、报,后、裔、步、金、梯。……       注:从该支吴氏始祖吴斯先第4代起始。       109、四川省简阳吴嘉铨宗支统一字派       ……应、文、秉、希、兴、嘉、永、继、世、德、大、发、其、祥。传、家、忠、孝、辅、国、贤、良、人、文、起、金、玉、满、堂、天、赐、纯、嘏、祚、胤、锦、长。
      陛、虹、万、吉,功、鼎、宸、碧,旭、光、源、曌,晟、煜、玺、泽,昊、翀、武、强,春、钦、熠、昂,远、瑾、举、琨,华、贵、辉、章,常、龙、承、邦,尚、奉、栋、梁,嗣、鼐、安、宝,皋、振、建、康,有、翥、君、杲,攀、逵、俊、浩,贇、伟、立、志,正、义、明、朝,繁、荣、顺、道。……
      注:从该支吴氏始祖吴嘉铨的前5代起始。       110、四川省宜宾县明威吴兴彩支系统一字派       ……德、以、均、添、应、玉、祖,万、大、本、尚、民、兴、楚。佑、启、裔、嗣、贤,恢、宏、世、绪、亨,诗、书、振、后、远,金、殿、传、永、冠。……       注:从该支吴氏先祖吴德落起始。       111、四川省珙县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朝、良、大、永、廷、正、登,应、世、茂、国、思、先、文,怀、德、必、定、天、开、化,荣、华、金、玉、肇、东、兴。启、绪、辉、承、杰、泽,守、忠、体、孝、发、家、声,青、廉、仁、友、昌、宏、业,平、治、常、存、万、代、名。
      吴良弼房(正吴良起始):       良、公、藩、宗、有,继、国、书、茂、正,龙、应、泰、玉、成,贤、思、文、学、德,长、发、贵、修、能。……       注:吴良金房(从吴良金父辈起始)。       112、四川省筠连县吴一善宗支统一字派       ……一、启、凤、朝、天。士、文、友、德、全。忠、孝、传、家、国。诗、书、佑、后、贤。       续:才、华、昭、富、贵。品、质、重、清、廉。祖、泽、宗、功、远。世、代、永、延、绵。……       注:自该支吴氏始祖吴一善起始。       113、四川省筠连县吴润府宗支统一字派       ……润、肱、振、连。仕、秀、肇、文。国、正、天、星、顺。朝、廷、永、安、康。尚、启、云、通、广。子、承、福、业、长。……       注:自该支吴氏始迁祖吴润府起始。       114、四川省筠连县丰盛号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冠、体、承、昌、延、世、泽。康、强、民、富、建、中、华。、宗、源、泰、伯、继、先、美。立、志、青、云、超、明、哲。……       注:自该支吴氏始迁祖吴冠雄起始。       115、四川省筠连县吴瑞凤宗支统一字派       ……瑞、希、怀、世、生,占、元、宏、正、连,开、国、思、忠、厚,承、家、重、孝、和,礼、明、昌、永、远,德、达、启、祥、多。……       注:从该支吴氏始迁祖吴瑞凤起始。       116、云南生宣威延陵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朝、从、国、尔、昌,伯、言、以、民、杨,文、玉、应、兴、士,封、永、开、庆、祥。世、禄、荣、钟、鼎,仁、恩、锡、鸿、光,宗、周、英、武、纬,圣、训、立、宪、邦。诚、实、真、笃、厚,敬、恭、让、必、相,贞、元、垂、统、绪,亮、节、振、纲、常。金、熔、声、远、被,石、抚、自、显、章,春、令、家、可、发,创、基、本、庭、芳。肇、业、称、至、德,华、族、举、泰、雍,延、陵、繁、俊、杰,忠、信、重、书、香。……
      注:自该支吴氏始迁祖吴溜第2代开始。       117、湖北省郧县杨溪铺镇烽火管理区雷家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元、廷、忠、兴、汉(全),开、国(帮)、兆、文、明,道、德、仁、义、广;传、家、万、世、庆。……       ……1986年正月十八日新续吴氏家谱:守、久、延、长、春,礼、廉葵、花、精(金)。宏、林、鹏、程、茂,致、富、科、举、印。豪、顺、鼎、江、海,诗、章、生、玉、彩。龙、凤、朝、盛、永;昌、达、满、堂、怀。……
      注:吴氏从元末明初,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而来。始祖吴琳之妻卜氏长子一致次子一显,一家四口人居住在郧阳府东乡吴家扒,现郧县杨溪镇烽火管理火管理区雷家村。
      118、河北省廊坊市文安镇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振、万、增、景、宝、子。……       119、广西罗城县六峒村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庆、锡、鸿、禧、寿、福、长,敦、诗、学、礼、显、芬、芳,明、良、泰、运、天、恩、浦,富、贵、荣、华、万、代、昌。……       注:始祖吴珠吴珍吴清鼻首始祖公吴仁宏(碑原文)鼻首始祖公居广西罗城县六峒村十世后廷芳迁居天河乡兆洞屯有庆字辈开始。       120、重庆市永川吴氏六十字家谱字派       ……山、世、三、伟、永,其、正、先、成、明,太、平、修、至、德,忠、厚、体、前、行,齐、家、贤、广、裕,让、国、节、能、贞,习、礼、观、光、耀,闻、乐、喜、知、心,怀、仁、端、治、化,造、义、端、治、化,造、义、发、天、英,硕、彦、崇、敦、本,宏、儒、达、远、声。……
      121、四川省黄龙吴氏一支通族六十四字家谱字派       ……洪、维、我、宗,生、民、自、周,记、序、世、家,端、为、之、首,至、德、所、贻,实、庶、且、永,代、锺、哲、人,在、君、左、右,允、文、亦、武,亮、节、高、风,辉、煌、典、策,蔚、焉、国、桢,丕、嗣、徽、音,望、诸、贤、裔,凡、亿、孙、曾,尚、其、懋、哉。……
      注:康熙廿五年丙寅七月望日(一六八六年)赐进士出身南康县令裔孙吴黄龙编定。       122、广东省普宁梅林镇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始祖世系:德、贵、明、俊、信(在六世祖已没再排字辈,到13代再重排至20代),振、仲、兴、睦,显、达、隆、昌。……       注:吾祖是从南京朱家巷迁广州三水高峰跟董营两地的人氏,于明初洪武20年(1387年)再迁广东普宁梅林镇为开基始祖也。       123、广东省揭阳揭东曲溪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德、贵、明、俊、信,一、正、子、启、宗,必、能、光、祖、业,裕、代、有、良、谋       (21代起):燕、翼、千、秋、在,兰、桂、满、庭、芳,策、名、登、上、国,科、甲、赛、京、厢……       124、广东省顺德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子、孙、昌、章、中、正、传、家、能、志、远,枝、茂、衍、蕃、椿、楦、蒂、寿、源、花。……       125、广东省揭阳桂岭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克、勤、有、佳、邦,三、让、植、天、祥,治、平、唯、第、一,羽、化、大、经、芳。……       126、广东省广州市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文、行、忠、信、志、德、成、章,宏、才、大、有、学、立、维、扬。清、江、瑞、盛、源、本、嘉、祥,荣、宗、耀、祖、奕、世、其、昌。……       又诗一首:文、行、忠、信、始、基、塘,志、德、贤、孙、就、成章。宏、才、大、有、齐、足、愿,学、立、之、人、顕、维、扬。清、江、瑞、盛、添、焕、彩,源、本、公、绩、致、嘉、祥。荣、宗、耀、祖、福、禄、寿,奕、世、登、堂、永、其、昌。

吴氏家族篇(三):吴氏家族简介


吴姓出自姬姓,以国为氏,为黄帝轩辕氏后裔,吴姓的渊源由四大支组成:姜姓、吴回氏族、姚姓和姬姓,其中姜姓吴氏的历史至少有5000年,第五支出自外族的改姓,当代吴姓的人口2400多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93%。吴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东、福建、广西、贵州、江苏五省。1977年,中国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吴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根据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2013年4月14日综合分析,当今中国最新版“百家姓”排行榜中,吴姓排行第八。
姓氏起源
源流一源于姜姓,出自炎帝大臣吴权之后裔,属于以氏族名称或国名为氏。吴姓人物早在炎帝、黄帝时就已存在。炎帝之臣有一叫吴权的,他的后代是中国乐曲的发明者。有一个因为勇敢剽悍,善于狩猎而以“吴”为称号的原始氏族,在尧舜以前的活动,《尚书》、《春秋》、《国语》、《史记》等经典史书都记载阙如,只有以广博、繁杂著称的宋人罗泌《路史·国名纪》中,才以吴权的氏族为第一个吴氏族。《路史》说,吴权是炎帝之臣。可见吴人最初是从属于炎帝、黄帝部族集团的。《山海经·海内经》记载了一个有趣、奇异的故事:吴权的妻子叫阿女缘妇,她与炎帝的孙子当时为黄帝之臣的逢伯陵通奸怀孕,三年后一胎生3子,分别叫鼓、延、殳。鼓和延传说是钟的发明者,也是乐曲的最早发明创制人。逢伯陵是姜姓和齐姓等族的始祖。吴权属于远古的吴氏族,《路史》已说得明确,其实,吴权不但是人名,它还极可能又是氏族名。正因为这样,有的书又说吴权是颛顼时的人,传说各异,无须深究。陈明远《中国姓氏人全》说:吴权的后裔以吴为氏,成为吴姓的一支。
中华民族以黄帝作为共同的始祖之神,《路史·国名纪》的记载:黄帝的母亲,是古代吴人的一位女姓成员,名叫吴枢。到颛顼帝时,又有个叫吴回的,他和其兄重黎先后担任火官——祝融。吴回成为南方祝融部落的首领后,吴氏族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渐分离成八个氏族,昆吾氏就是其中之一。夏代少康时有个人叫吴贺,他以善射著称,曾和当时的神箭手后羿比射,史籍《帝王世系》载有其事。《中国姓氏大全》中说:“传说中夏朝国王少康时有吴贺,其后有吴氏”。吴贺见于《帝王世纪》,他曾与羿比射。其实,吴贺就是古代吴人中的一员。吴人所建立的氏族政权即吴,它在夏商时代一直存在。史籍《路史》中就说:“商纣时亦有吴伯。”古吴族人的后裔,当为吴氏之源。
源流二
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后裔古公亶父之子太伯(泰伯),属于以国名为氏。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也是吴姓历史上记述的远古初祖,他居住在姬水流域(约在今陕西北部),以姬为姓。相传黄帝娶了四位贤淑的妻子,生了25个儿子,其中得姓者14子,其后分14支部族。公刘下传数代到古公亶父时,中原已进入殷商时期,这时周人又受到戎、狄的侵扰,在古公亶父率领下被迫离开豳地继续迁徙。周人一路南迁,他们爬过梁山,渡过漆水、沮水,到达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县一带)。周原可谓周人居住的祖地,这里土地肥沃,适合多种庄稼生长,古公亶父一改周人沾染上的戎狄游牧民族生活习惯,建立城市和村庄,让族众过定居的生活,并在周人氏族制度的基础上设置了官职,建立了近似国家职能的行政管理制度。周人、周族的称呼就是因为古公亶父及其部落定居周原而来。太伯、仲雍奔吴后,季历得以顺利继位,后传位给文王昌。周文王昌不负祖父古公亶父的厚望,为灭商振兴周族苦心经营,他生前虽未能灭商,但三分天下,周据其二。其子武王发继位后,向商王朝大举进攻,四年后,一举灭商,建立起周王朝,最终完成了复兴周族的大任。周初,太伯、仲雍受到周王朝表彰,其后裔受封于吴,建立起强大的吴国,后世吴姓子孙则多把太伯、仲雍尊为得姓始祖。
按照古史的记述,太伯、仲雍所到达的荆蛮地区,就是今天的江苏南部太湖流域的无锡、苏州一带。太伯、仲雍一支就是古书记载的痰阳诸姬(古代居住在汉水北岸的周人的分支)的一支,他们与楚国为邻,楚国是为五帝之一的颛顼后裔所建。楚国强大起来以后,汉阳诸姬受到来自楚人的威胁,被迫迁徙,其中太伯、仲雍一支,东迁到江苏吴地,征服了当地土著居民,建立了吴国。《史记·吴太伯世家》说:“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二,吴,在蛮夷。”武王克商后,分封太伯、仲雍后裔,其中的一支又分封到太伯、仲雍始迁之地虞,即山西虞地,另一支留封于当时尚未开发的东南之地吴。不管后世对其迁徙过程有多少种解释,但姬姓周人太伯、仲雍一支最后到达了江苏古吴地是没有争议的。
源流三
古代姓名典籍《姓氏·急就篇》:"周太王子太伯封吴,其后为氏。舜后封虞,吴、虞上古音相近,故舜后也有改姓吴。""吴"与"虞"上古音同音相转谐音,且上古汉字字形相近,所以可以通用。因而部分吴氏由姚姓虞姓而来。历史典籍《元和姓纂》中说:“舜有天下号曰虞,子商均因以为氏。”上古虞字写作“吴”,
源流四
中国少数民族中的吴姓,以苗族最多,最突出。苗族吴姓主要分布在湖南和贵州苗族地区,他们大部分是由苗民改用、借用汉字姓,而成为吴姓的,也有一部分是汉族姬姓吴氏融合、同化于苗族中而形成的苗民吴氏。
苗族吴氏,至迟在元代即已存在,如元至正年间(公元1341—一1368年)湖南靖州苗民起义首领,就是吴姓族人,名叫吴天保。明代苗族吴姓中还孕育出了著名的理学大师、王阳明的得意门生吴鹤。
苗族原本无姓氏,受汉文化的影响许多苗民借用汉族姓“吴”氏。清前期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时,又有大批苗民借用汉字姓“吴”氏来作为自身姓氏,进行苗籍户口登记。在今日湘西苗族中,有“吴、龙、廖、石、麻”五大姓,而吴姓最多,排在首位。
湖南的苗族吴姓,广泛地分布在今湖南西部,西南部的湘西自治州、怀化地区和邵阳城步县等苗族分布区。据民国时石启贵的《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记载,乾城(今吉首市)的苗族吴姓,主要集中在坪垅、犁口嘴、三岔坪、地岭波等地。凤凰县的苗族吴姓,则以阿拉营、鸭堡寨、(木暴)木营、沙坪一带最多。永绥(今湖南花垣)的苗族吴姓,自吴姓祖公禄祖率其子孙居住于吉峒乡瓦水、窝必、铅藏乡的铅藏一带,子孙再逐渐迁徙到各地。因此,永绥以吴、龙、石、麻四姓为多,而又以吴姓人数最多。在吉首的新坪乡,1200多户人家中,吴姓近1000家,方圆数十里内都是一姓,且为同一吴姓血缘家族。与新坪乡毗连的新民乡和凤凰第九乡,也以吴姓人数最多,几乎占70、80%。所以湘西大姓,以吴姓冠首。
湘西苗族的吴姓,历史上又分出一支改从伍姓。在湘西苗族中,吴、伍虽不同姓但却同宗,所以两姓不能通婚。
据《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民族志》(91年征求意见稿)和部分族谱记载,今靖州的苗族吴姓都是从江西吉安府太和县直接或经贵州等地转迁来的。如靖州三锹乡冈冲村苗族吴氏家族,是从江西太和县魏司巷,中经贵州天柱远口,再于明朝中叶迁入靖州的,至今已传30代,繁衍成600人的一个家族,大堡子乡同乐村苗族吴氏家族,明朝天顺年间(公元1457——1464年)从贵州天柱县远口迁来,至今已传23代,发展至510人;藕团乡新寨村苗族吴氏家族,也来自远口,至今已传20代,发展至400人;新厂乡燕团村苗族吴氏,明代自远口迁来,至今已传20代,有480人;平茶乡地祥村苗族吴氏,清代自贵州锦屏新化乡印寨再经江边迁来,至今已传10代,发展至371人。
湖南苗族吴氏分为禾孝(ghaobxot)与禾弄(ghaonhlongb)两系。
在贵州苗族地区,吴姓也是七大姓之一。黔西北苗族汉字姓吴氏,是由苗族“孟恩路”家族中的一部分借用汉字姓而形成。只如贵州台江县方召“各务收”(即务收公)家族,在清朝末年领导苗民起义失败后,清政府强迫户口登记,将“务收”家族的“务”译成“吴”,其后裔于是变成了苗族吴氏。这些苗族吴氏,与汉族姬姓吴氏无任何血缘联系,就是苗族中不同地方的吴,有的也同姓不同宗,互相之间无内在的血缘关系。
苗族吴姓,在历史上产生了大批优秀子孙,为中国文化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因此,我们的吴姓史自然不能忽略这特殊的一支。
源流五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满洲八旗姓》、《满汉名臣传》等的记载:
⑴.满族乌苏氏,亦称吴苏哈里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温古孙部(吾古孙部、乌孙部),以部为氏,满语为UsunHala,汉义“水”,世居乌苏(今吉林伊通)、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长白山区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冠汉姓为乌氏、吴氏、苏氏、关氏、穆氏、戴氏、柏氏、武氏、常氏。
⑵.满族乌色氏,亦称吴色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吾塞部,满语为UseHala,汉义“皮带”,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二道村)、吉林乌拉(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长白山区、松花江两岸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冠汉姓为吴氏、乌氏。
⑶.满族乌拉氏,亦称吴拉氏、乌喇氏,隶属依彻满洲,满语为UlaHala,汉义“江”,世居郑家堡(今吉林双辽郑家屯)、乌拉街(今吉林永吉乌拉街)、黑龙江两岸等地,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随军驻守丹东凤凰城地区。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解氏等。
⑷.满族乌雅氏,亦称吴雅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乌延部,在金国时期为女真兀颜部,满语为UyaHala,汉义“猪”。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德尔吉穆湖(,今黑龙江虎林东北部)、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伯都讷(今吉林松源)、长白山区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冠汉姓为吴氏、乌氏、穆氏、包氏、鲍氏、黄氏、邵氏、朱氏、牛氏等。
⑸.满族乌尔汉氏,亦称乌尔罕氏,乌拉尔汗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兀里坦部,满语为UrhanHala,世居辽河流域、乌噜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后有蒙古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冠汉姓为吴氏。
⑹.满族乌勒锡氏,亦称吴尔锡氏,满语为UlsiHala,汉义“掌管喂养祭祀牛羊的小吏”,世居长白山区。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
⑺.满族乌灵阿氏,亦称吴灵阿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的乌陵部,金国时期称乌林答部,满语为UlingaHala,世居巴林(今黑龙江伯力、俄罗斯哈布罗夫斯克),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蔡氏。
⑻.满族乌鲁哩氏,亦称吴鲁哩氏,满语为UluriHala,汉义“猕猴桃”,世居沾(今吉林双阳河流域)、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那氏、石氏、赵氏。
⑼.满族乌苏哩氏,亦称乌苏拉氏,以地为氏,满语为UsuriHala,世居德尔吉色钦(今黑龙江虎林东北)、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乌氏、武氏、吴氏。
⑽.满族乌苏占氏,源出辽国时期女真乌萨扎部,以部(姓)为氏,满语为UsujanHala,世居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什海兰河(今俄罗斯滨海地区),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
⑾.满族乌扎库氏,亦称乌札库氏,满语为UjakuHala,世居噶哈里氏、倭济石氏、绥分。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阿氏、吴氏。
⑿.满族武佳氏,亦称吴佳氏、乌佳氏,满语为Ugiya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乌拉(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索伦(今黑龙江嫩江市以西广大地区)。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乌氏、武氏。
⒀.满族乌尔古宸氏,亦称吴尔古禅氏、吴尔古察氏,满语为UrgucenHala,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木楞(今黑龙江穆棱、鸡东、密山一带)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
⒁.满族乌尔瑚济氏,亦称吴讷虎沁氏,满语为UrhugiHala,世居松花江两岸、乌苏里(今乌苏里江流域)、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乌氏。
⒂.满族吴穆氏,满语为UmuHala,汉义“勿、不要、不行”,世居长白山区,是满族脱谱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
⒃.满族吴努齐氏:满语为UnuciHala,世居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清朝中叶以后冠汉姓为吴氏。
⒄.满族吴济克忒氏,满语为UgiketHala,世居待考。清朝中叶以后冠汉姓为吴氏。
⒅.满族吴扎拉氏,又称为兀喇氏、兀扎拉氏、兀札喇氏、乌扎喇氏,满语为UjaraHala,取首音为汉字“吴”氏,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萨哈尔察(今黑龙江北岸俄罗斯境布列亚河流域)、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白石(今黑龙江牡丹江镜泊湖)、萨尔和(今俄罗斯共青城南部)、瓦丹(今黑龙江牡丹江宁安)、庙噶山(今黑龙江汤原,一说在今俄罗斯黑龙江口庙街)、黑龙江沿岸地区。始祖兀喇·忒秋和儿子吴扎拉·敦得力于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奉命到凤凰城驻防,居住于现白旗乡吴家堡子、后营子村岔沟、民主二队等地,岫岩满族自治县黄花甸子乡关门山村的吴氏亦是由吴家堡子移居过去的。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乌氏、武氏等。
源流六
源于有虞氏,出自周文王时虞仲的封地虞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据有关资料记载,相传虞仲的后代在周文王时曾被封于虞国(今山西平陆),公元前658年被晋所灭,其后子孙中有人便以国名为氏,姓虞。相传远古时有部落,名有虞氏,舜乃其领袖,姚姓,居于蒲阪(今山西永济蒲州镇)。金文中虞、吴字相通,其后亦有姓吴的,为山西吴氏。舜的三位妃子,嫡妃娥皇无子,二妻女英生了一位公子叫商均,三夫人登比氏生了两女八子,但子女都为不肖子孙。只有商均能继承父业。舜去世后,中原形势发生巨大变故,夏禹夺取了有虞氏的部落首领职位,建立起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夏王朝。禹分封舜的嫡长子商均到有虞氏地区,继续当有虞氏的首领。有虞氏成为夏朝的一个小方国,当时已从陕西东迁到今河南省虞城县北,国号“虞”。在夏初虞国有虞思,曾帮助亡国的少康,并将两个美丽贤淑的女儿嫁给少康为妻,终于帮少康复兴了夏朝。商朝以后,虞国衰落中绝。大约自商均开始,舜的嫡传子孙以虞、吴为氏。
历史典籍《元和姓纂》中说:“舜有天下号曰虞,子商均因以为氏。”上古虞字写作“吴”,只是到战国时期,虞、吴开始区别。
源流七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此外,其他少数民族如侗族、壮族、白族等,都有吴氏族人分布。据史籍《皇朝通志》记载,在满州旗分内的高丽人中有吴氏。民国《奉天通志》也记载有吴那海,是高丽吴氏,归旗,居海州地方。朝鲜族吴氏许多是汉族姬姓吴氏融合到高丽族后形成的。
除苗族外,我国还有许多少数民族中都有吴氏,他们大多属于少数民族改用、借用汉姓“吴”而成,与姬姓吴氏没有血缘联系。但也有少数例外,如越(粤)族中的吴氏,就是吴国灭亡后,吴氏子孙南下逃难到越人中,久之便融合,同化为越人,汉武帝时有越人吴阳,封外石侯。
源流八
【出自虞氏或有虞氏】
据有关资料记载,相传仲雍的后代,周文工时曾被封于虞国(今山西平陆县北),公元前658年被晋所灭,其后子孙有以国为氏,姓虞。另相传远古时有部落,名有虞氏,舜乃其领袖,姚姓,居于蒲阪(今山西永济县西蒲州镇)。金文中虞、吴字相通,其后亦有姓吴的,为山西吴氏。
舜的三位夫人,建立起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夏王朝。禹分封舜的嫡长子商均到有虞氏地区,继续当有虞氏的首领。有虞氏成为夏代的一个小方国,夏朝。商代以后,虞国衰落中绝。大约自商均开始,舜的嫡传子孙以虞、吴为氏。
源流九
【少数民族吴氏】
元、明、清时期,由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了统一的政权,民族大融合进一步加深。少数民族接受汉族文化而采用汉姓。
源流十
【回 族吴氏】
据《信阳民族志》记载:河南信阳回 族中有一支吴氏宗族。回族吴氏应为姬姓吴氏被同化形成。又如回 族人吴钟,清初武术家,河北沧州孟村县人。
【哈尼族吴氏】
据《明清云南土司通纂》一书记载,哈尼族中有吴氏,自明初洪武年间(14世纪下半期)吴蚌颇而宗族始盛。吴蚌颇居云南临安府左能山下,因率哈尼族众开辟左能山有功,明太祖朱元璋授予他左能寨长官司土副长官之职,世领其所垦土地,准其世袭。从此,哈尼族吴氏蚌颇一支,就世袭为左能寨土司副长官。吴蚌颇传猎豆,猎豆传龙胜,龙胜传安,安传上登,数世皆杰骜不听道府铃束,后除职。清朝初年平定云南,吴蚌颇的第11代孙吴应科率本宗族投诚,清王朝因授给他土舍之官。吴应科传顺,顺传世臣,世臣传弟世标,世标传子吴义,义传廷辅,廷辅之子吴俟,嘉庆三年袭职。至民国时,左能土司仍为哈尼族吴蚌颇家族后人吴忠臣世袭。
此外,其他少数民族如侗族、壮族、白族等,都有吴姓。又据《皇朝通志·氏族略》记载,在满州旗分内的高丽人中有吴姓。朝鲜族吴姓许多是汉族姬姓吴氏融合到高丽族后形成的。
太伯建吴句吴
吴太伯、仲雍到达江苏吴地后,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受到当地土著吴人的普遍欢迎,他们纷纷前去投奔。太伯、仲雍兄弟周围很快聚集了一千多家吴地百姓。他们被太伯、仲雍兄弟的高风亮节、仁义之德所感化,自愿拥立太伯为君长,因太伯所居处属吴地,故太伯在这里建立的姬姓国家称“句吴”(句为发声词头,无实际意义),简称吴。
太伯建吴之时,已到了殷商末年,中原诸侯混战不已。太伯恐怕战乱涉及吴地,影响吴地人民的生活,就在今江苏无锡市东南梅里营造了一座城市,相传此城的内城周长三百步,外城周长达三百余里,人们在里面像生活在世外桃源里一样,耕作种庄稼,自给自足,生生息息,不受外界干扰。太伯无子,他去世后,仲雍继立为吴君,他把哥哥太伯葬在无锡梅里,后人在其坟墓附近修建至德庙来纪念这位让贤的吴姓先人。
江苏省苏州、无锡一带有关太伯遗迹很多,至今无锡市东的鸿山(又名梅里山)仍存有太伯墓,是江苏省重点文化保护单位之一,墓用青色大理石砌成,周围常年绿草如茵,墓碑呈正方形,刻有“泰伯墓”三个古朴典雅的篆书大字。
相传太伯去世后,吴人无不悲痛欲绝。太伯入葬那一天,吴人纷纷前去送行,因太伯生前喜欢种麻,人们就各采一束麻子在腰间,以表达对太伯的怀念和哀悼之情。此后这一风俗在民间流传了数千年,一直到今天,为去世的长辈披麻戴孝仍为中华民族某些地区的丧葬礼俗。
仲雍接任
太伯没有子孙,后世吴姓人称其为开氏始祖,称其弟仲雍为吴姓传代血缘始祖。仲雍接任吴国国君后,继续开拓哥哥所奠定的基业,在吴姓发展史上,仲雍其地位仅次于太伯,可谓至德第二人。仲雍去世后,吴人把其葬在吴国虞山。仲雍墓在今天江苏省常熟市西北虞山山腰间,仲雍墓门在山麓下,面临北门大街,门前牌坊是清乾隆年间所建,上书“敕建先贤仲雍墓门”,进墓门,沿山坡往上先走数十步,可见有第二道牌坊,正面刻有江南督学使曹秀先题写的“南国恭友”四字。墓穴前立有第三道牌坊,正面有“先贤虞仲墓”五字横额,两侧石柱上刻有一副对联:“一时逊国难为第,千载名山还属虞。”墓上立有四块墓碑,正中一块为清康熙年间所立,石碑保存完整,上刻有明江南巡按御史路振飞的题字,“商逸民虞仲周公墓”。仲雍至今仍为常熟一带人民所景仰,仲雍葬地虞山已成为海内外吴姓子孙寻根问祖之地。
仲雍下传四代至周章,周章在姬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念念不忘自己是周人的后裔,故名为周章。周章继位做吴君时,武王已灭商,建立了周王朝。周初实行分封制,封周王亲族、灭商功臣、历代先圣后裔到各地做诸侯。周王朝寻找太伯、仲雍后裔封诸侯,因周章已做吴君,就因地正式封周章为句吴国君,周章之弟仲被封在周原附近的虞(今山西平陆县境内),列为诸侯,建立了虞国,其后人以虞为姓。仲因此称为虞仲,如其先祖仲雍同号。吴、虞兄弟之国,历经整个西周,传国十余代,一直到东周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大变革,周天子丧失了号令天下诸侯的权威,人们不再遵从传统礼法,各诸侯为扩张自己的地盘掀起了兼并战争,可谓礼崩乐败,天下大乱。虞国当时是一个小国,版图面积不过今天的山西平陆一县,它北邻强大的晋国。晋是周成王之弟叔虞的封地,它和吴、虞、虢同属姬姓封国,起初不过是方圆百里的小国,但经过晋国君主数代经营,版图日益扩大,到春秋初期已成为诸侯强国。春秋时期的晋国国君晋献公是个野心勃勃的君主,他一心想扩大晋国国土,称霸诸侯。
虞国和虢国
(在今河南省陕县)位于晋国南方,控制着晋国南下中原称霸的通道,因此成为晋国首先兼并的对象。虢国和晋国之间隔着虞国,为避免虞、虢两国联合抗晋,晋国采取了各个击破的策略,先灭虢然后再破虞。公元前658年春天,晋国大臣荀息和晋献公密谋,设计了一个“假虞伐虢”的阴谋。晋臣荀息出使虞国,以晋国出产的名马、垂棘出产的玉璧向虞公行贿,请求虞国借道给晋讨伐虢国,虞公果然上当,不仅答应借道给晋国,而且还答应出兵助晋攻虢。宫之奇是虞国著名的贤臣,深为晋国所忌讳,史书记载:“虞有宫之奇,晋献公为之终夜不寐。”他听说此事后,急忙面见虞公,力陈借道于晋讨伐虢国对虞国的种种不利后果,但是虞公听不进去。此前,虞国边城墩邑曾遭西邻冀国侵犯,晋国看到事态的发展对自己不利,就出兵讨伐冀国,解除了虞国的危机。在虞公看来,这次晋国讨伐虢国,虞国理应助晋伐虢。晋臣荀息终于说服了虞公,晋虞联军进攻虢国,虽未灭虢,但极大削弱了虢国的力量。三年后,晋国看到灭掉虞、虢两国的时机已经成熟,又重施故伎,再次向虞国借道伐虢,大臣宫之奇听到后惊恐万分,他断定这次晋国借道伐虢,回师途中必定灭虞,急谏虞公,力阻借道于晋。
虞公不听劝谏,同意借道给晋。宫之奇无可奈何,他预知虞国行将灭之,就率族人离开了虞国,临行前叹息着说:“虞国恐怕连腊月祭祖的日子也等不到了。”三个月后,晋军灭虢,回师途中又灭掉了虞国。自周章之弟仲封虞,虞国共历12君。虞国灭亡后,后裔为纪念故国以虞为姓,虞姓一直延续至今,这是姬吴的早期分支,与吴同属太伯、仲雍之后。
迁徙分布
吴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十位,在台湾省名列第七位,人口约两千九百五十三万八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85%左右。
秦汉以前
古代的吴国,位置是在现今江苏省无锡县一带,此地也是吴姓发源地。周初,是泰伯的封地。至十九世孙寿梦的时候开始称王,国势也日益强大,国境一直延伸到今浙江省的嘉湖一带。与此同时,吴姓首先向北临近的齐、鲁之间迅速迁徙繁衍。这一带的吴姓,多为寿梦第四子季札之后。其后迁入河南、安徽等省境。
吴姓子孙在亡国之前,有过一些零星的外迁活动。如与邻国争霸时,有少数吴姓子孙在战争中被俘,被迫流亡他国,远离家园。公元前537年,吴楚交战,厥由(吴王寿梦的第5子,季札之弟)受命前往敌营犒劳楚师,侦察敌情。一至楚营,便被抓住。楚人本拟杀他祭鼓,厥由大义凛然,严辞斥敌,使楚人折服,结果不辱使命。楚国撤兵,但厥由也被带回楚国。此后,他流亡楚国,娶妻生子。后代以名为姓,形成吴姓的分支——厥由氏。又如夫差的儿子吴姑蔑,在与越人作战中被俘;吴亡前数年,夫差的太子吴友和王孙弥庸也一同被俘,流落到越国。
秦汉时期
吴芮属吴征生这一支,父亲自楚迁居庐山。秦朝时,吴芮以才能出众,当上了番阳(今江西鄱阳东)县令。他为政深得民心,百姓尊为“番君”。秦末农民起义。吴芮纵观天下大势,知秦必亡,遂率领当地越人起兵响应。后转战西北,与项羽等入关破秦,立下汗马功劳,项羽封他做衡山王。汉朝一统天下,分封功臣,吴芮被封为长沙王,建都临湘(今湖南长沙市),食邑3千户。自此,吴姓宗族中吴芮一支又自江西迁到湖南。可惜命不长,吴芮做长沙王还不到一年,就于当年6月过早地去世,葬在临湘,谥号为“文王”(传见班固《后汉书》卷三十四)。《广东通志》说,吴霸后裔兴旺,五岭以南,特别是广东一带的吴氏大部分是吴霸的后代。
魏晋隋唐时期
魏晋至隋唐的七百余年间,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入侵中原,致使北方战争频繁,南方则相对安定。因而北方士民大量南迁,吴氏宗族也在南迁之列。据唐林宝撰写的《元和姓纂》记载,这期间的吴氏大族主要分布在吴郡、武昌、濮阳、渤海、陈留等地,并呈南兴北衰之势。
自吴允承回迁吴郡奉祀先祖吴太伯三代之后,历史进入了三国时期,吴氏家族成为割据江东的孙吴政治的国戚,孙策、孙权兄弟的母亲吴国太便出自吴郡吴氏。
吴元三次子吴彪一支也迁回江苏无锡——古吴国旧地,主持吴姓始祖吴太伯庙祀,成为无锡吴氏主宗。无锡吴氏后来又分衍出六合、高邮、晋陵、邗里、新塘等众多的吴姓分支。
隋唐时期
吴姓在中国南北方都得到巨大的发展,并逐渐在许多地方形成当地一大郡望。其中南阳吴氏,为汉初长沙王后裔吴复兴所开基,其后子孙繁衍各地,形成许多吴氏望族分支。但就其繁衍的势力和分布的密集程度而言,在魏晋以后,吴氏北上繁衍明显的缓和了许多,基本上是以中国南方一带为其繁衍的地区,这是与北方连年战乱,民不聊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据史料记载,吴氏子孙在江南分支开基的地方主要有今浙江的杭州、杭井、奉化、温州、临海、平阳、临安;江西的兴国、石杭;福建的莆田、福州、漳州、泉州、汀州;广东的潮州、嘉应州、南雄;广西的梧州、南思等地。其开基大都在秦汉以后,其中浙江、江西等地在隋唐之前;福建、广东等地在唐以后。
另据史料记载,入闽始祖祭公字孝先,为太伯六十二世孙,原居河南光州固始,唐时随王审知入闽平黄巢起义,堂族六人分居福州、泉州之间,称吴氏六祖,支分漳州及泉州。入粤始祖吉甫公,为宣公五世孙,宣公原居四川后迁江西南丰,后因战乱迁至福建汀州宁化县总之,吴氏虽遍及全国,但繁衍发展中心为江南一带。
据《海盐吴氏宗谱》(光绪22年版)记载,廷尉吴公晚年定居石门语溪洲钱(今浙江桐乡县西石门),故居至清末尚存。谱称语溪洲钱吴氏,家族非常兴荣。大约在宋代中期,吴氏子孙,恃贵犯法,给语溪洲钱吴氏带来厄运。谱称因为这次犯事,至使语溪吴氏家族“家被籍,丁口窜毙殆尽”,仅有一胤,侥幸逃过于这场劫难。
大难后幸存的一胤生了三个儿子,后来分居三处:长子吴德昭,留居石门洲钱祖居;次子吴德彰,赘居德清(今浙江省德清县)勾垒;三子吴德辉,赘居海宁县治前。留居语溪氏,后又分出三派:一派为吴绳翁后裔,分居马头村;一派分居海盐;一派分居石硅村,为吴申孙的后裔。
海盐吴氏一派,以吴馨为一世始祖。据《海盐吴氏宗谱》记载:海盐吴氏一世祖吴馨,字世芳,明末处士,世代居住在石门语溪洲钱。吴馨生子吴贤济,字北皋,排行第四。吴贤济是石门县的岁贡生,即秀才,当明朝末年,为避兵灾战乱,他将家室迁居海盐冈图画桥,成为海盐吴氏的始迁祖。
吴佑生了两子:长子吴凤,少子吴恺。吴凤,字君雅,官任汉乐浪郡(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平壤市)太守。这是见于史书记载的最早到达今朝鲜国的吴姓成员。吴凤生的一个儿子吴冯,字子高,官任鲷阳侯国(今安徽临泉县鲷城)相。吴凤的弟弟吴恺,任新息(今河南息县)令。
陈留吴氏吴恢祖孙4代为官,知名于当时。吴佑后代繁衍发达,因而陈留一地,成为魏晋至隋唐时期吴姓的一大郡望。
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吴姓已遍布全国。上代的一些吴姓大宗仍保持兴盛局面,季扎次子吴征生一支在两宋产生了科举官宦世家吴相家族,濮阳吴氏的一支经辗转迁徙后形成根深叶茂的汝南——太原吴氏,渤海吴氏成员南迁江南后落地生根,在两宋时期形成江南第一望族吴宣家族。沉寂上千年之久的吴姓正宗季扎四子吴子玉一支延陵吴氏开始复兴。隐姓达千余年的季扎长房后裔洞庭濮氏于南宋初年复姓归宗。这一时期,由于民族关系问题的存在,宋金长期对峙,产生了影响深远的吴氏军事世家甘肃水洛吴玠、吴磷家族。以上吴姓望族都很重视世系传承,其历史渊源十分清晰。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吴姓的分布更为广泛,自上古保持世系传承不乱,代有显贵的世家大族几乎绝迹。这时期吴姓望族大都由唐宋时期的单家发展而来,并从地区分布上呈同姓异宗交叉分布,吴姓的迁徙多是由于战乱、灾荒、析居、任官、政府组织移民等诸多原因引起的。例如,明清时期的江西南昌吴氏虽号称诸樊、夫差后裔,但其先祖却是来自安徽歙县的流民,定居南昌后,繁衍成当地大族。江西德兴建节的吴氏则是唐末为避黄巢兵乱而迁来的。江西弋阳吴氏在五代战乱时,从金陵(今南京)迁来的。湖南益吴氏主要有三支,九都冲吴氏其先祖吴世春、吴永鉴叔侄二人自江西清江来湖南益阳经商,从而定居益阳,后裔繁衍成益阳九都冲吴氏。泉峰吴氏,其先祖在元初游学湖南,而定居益阳,后世繁衍成益阳泉峰吴氏。夹流溪吴氏则是明初从江苏、江阴县迁居湖南益阳夹流溪,据其家谱记载,到清乾隆时,这支吴氏已传了13代。
近现代
在近现代中国历史舞台上最显赫的吴姓人物当属吴佩孚。吴佩孚属登州吴氏。据说吴佩孚曾考证他是延陵吴季扎的裔孙,吴姓开氏始祖吴太伯的第12l代嫡孙。
据《吴氏家谱》记载,登州吴氏来源于泰州吴氏,而泰州吴氏又源于浙江吴田吴氏。吴田吴氏是明代浙江山阴吴氏吴溶、吴渊、吴溥的后裔。据《山阴州山吴氏族谱》记载,这支吴氏的家谱因上世家中失火被烧掉,因而吴田吴氏可确认的始祖为吴回。在历史上,吴田吴氏迁居泰州(今江苏泰州有两支,一支是吴田吴氏第十四世裔孙吴潮先迁泰州而成泰州吴氏始祖,另一支是吴田吴氏五世裔孙吴承护下传12代裔孙吴万四,也自吴田迁至泰州东的安丰。随着泰州吴氏人丁的增多,又有吴潮裔孙吴僧儿吴佩十七世祖自泰州北迁山东蓬莱(古属登州),其后裔形成登州吴氏。登州吴氏虽然家族不甚显贵,但人丁倒还兴旺。登州吴氏自吴僧儿下传十六世孙吴可诚时,这支吴氏已没落无闻。
迁居台湾
吴姓的发源地江苏南部距离台湾较近,因此吴姓人迁居台湾的历史较早。早在吴国灭亡之时,吴姓子孙有一部分逃亡海上,其中一些人有可能迁到了台湾,然而见于历史记载的却是在元代。
明清以来自福建、广东沿海一带的吴氏迁居台湾的逐渐增多。在台湾的历次统计中,吴姓长期稳坐第七把交椅,这与南明永历年间郑成功渡海收复台湾,从潮州沿海,尤其是饶平、南澳、澄海各县收了不少昊姓士兵有关。在台湾历史人物中,吴姓人占有相当比重,如被称为“阿里山之神”的吴凤,宜兰的开拓者吴沙,抗倭名将吴彭年和吴汤兴,抗日民族英雄吴海水,著名作家吴浊流,学霸吴孟维等都是近现代史上来台的著名吴氏子孙。
海外吴姓遍布全球
自公元前473年吴国灭亡至今两千余年,吴姓子孙不仅在祖国内陆往复迁徙,而且还远播国外。早期吴姓主要迁往邻国越南、日本、朝鲜,后来又陆续迁往南洋诸岛繁衍生息。近代由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国门被打开,中西经济文化的往来加强,一部分吴姓子孙远迁欧美各国。而今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浪潮,吴姓子孙已遍布全球。
日本
日本与吴国故地隔海相望,国破家亡之后,吴国王室的一些幸存者,到达了日本岛。此后,他们便在这里扎了根。他们给当时落后的日本带来文明的种子,因而不久便建立起威望和地位,成为当地民众的首领。这一批优秀的吴姓族人,在日本备极兴旺。它的一支,演变成日本皇室。
汉、魏至隋唐时,日本吴人怀念故土,倭王曾多次派遣使者朝拜大陆王朝,并郑重表明:日本王室是吴太伯的后裔。中国的史书《魏略》、《晋书》、《梁书》、《北史》、《路史》,都记载了这类大事。今天的日本皇室,就是吴姓的后代。这一历史事实,引起了中日许多学者史家的浓厚兴趣。元朝初年,中国史官金履祥在他的《通鉴前编》中提到:“日本又云吴太伯之后,盖吴亡其支庶人海为倭。”不久,在海洋彼岸的日本著名僧人中岩园在《日本纪》中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数百年后,到民国初年,吴氏裔孙吴佩孚将军惊奇地发现,他和当时的日本天皇同为吴太伯的第121子孙。时至今日,日本学者鸟越宪三郎、日下恒夫等更推定吴人东渡日本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即越灭吴以后。这一批东渡日本的吴姓宗族成员,今天已完全同化和融合到日本民族中,但有的后代数千年来仍保留着自己的血缘标志——“吴”,演化成今天日本的“吴”,“吴人”,“吴羽”,“吴服”,“吴汉”,“吴服部”等许多姓氏。如当代日本著名经济学家、日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吴文炳博士,日本统计学家、“国势普查之父”吴父聪,都是日本吴姓的佼佼者。但也有一部分东渡日本的吴人,已演变成其他的姓氏,如“松野”等。日本《新撰姓氏录》中记载:“松野,吴王夫差之后,此吴人来我之始也”。
近世以来,大批吴姓子孙移居日本,成为日本华侨、华裔的重要一支。如著名日籍华人围棋大师吴清源,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越南
越南和中国一衣带水,在民族独立前曾是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辖区。吴姓人迁往越南的时代很早,春秋末年越灭吴,大批吴人南迁,加入越人队伍,后来越国灭亡,吴人又随越继续南迁,大约在秦汉时期到达越南地区。秦汉以后,内地吴姓人因做官、经商、从军等原因陆续有人迁居越南。唐中期,渤海吴氏裔孙吴纳任官安州(今越南清化省)刺史,举家迁到越南北部,此记载也见于唐元和年间林宝编撰的《元和姓纂》。
南迁越南的吴姓子孙不断开拓进取,建立了功业。唐末五代时,南迁越南的吴氏裔孙吴权在越南建立吴朝。据《丹阳吴氏宗支录·季扎以下世系》记载:吴权家族出自延陵吴氏,唐昭宗时,吴权生于唐王朝属地林州(今越南和西省),其父吴(日文)是当地政府长官——州牧。吴权自幼胸怀大志,性格沉稳,成人后借父之威,先后击败附近地区的武装割据势力,建立越南历史上最早的独立王朝——吴朝,遗憾的是吴朝只历吴权、吴昌炽父子两代,就被丁朝取代了。此后,吴权后裔散居于越南各地,据说吴权后世子孙在姓名中间加一“昌”字,以作为吴权家族的标志。在吴朝以后的一千余年中,又有许多汉族姬姓吴氏迁入越南,进一步壮大了吴姓队伍。明朝灭亡后,一部分明乾:遗民流亡到了越南,形成越南华裔“明少二人”,其中有不少昊姓人。著名人物有诗人吴仁静,他曾任越南阮朝礼部尚书,是祖籍广东的吴姓后裔,著有《汝山诗集》流传于世。
越南黎朝时,有杰出的史学家吴士连,他创作了越南第一部编年体史学巨著《大越史记全书》。李朝时又有著名学者官僚吴俊。近代越南吴氏著名吴姓人物,是南越政权的最后一位总统吴庭艳。吴姓在越南姓氏人口排列上为第六位,越南文字在使用拉丁字母前,一直使用汉字,吴姓之“吴”与中国无异,不过古代迁往越南的吴人虽仍姓吴,但已融入越南民族中,成为今天越南吴姓的一部分。
朝鲜
朝鲜与中国东北相邻,自夏商以来就是中国的附属国,吴姓人到达朝鲜地区早在战国时期就开始了。据《后汉书》记载:东汉陈吴氏裔孙吴凤官任乐浪郡(今朝鲜平壤地区)太守,举家迁到朝鲜。此后的历代王朝又有不少吴姓人迁入朝鲜,今天他们已完全融入朝鲜民族,成为朝鲜吴姓的一部分。吴姓在今天朝鲜143个姓氏中为20大姓之一。
东南亚
吴姓人移居东南亚一带始自元明时期,那时东南亚叫南洋。菲律宾的吴姓华人家族主要来自福建沿海地区,也有来自广东、台湾地区的吴姓人,但迁移时代较晚。据统计,19世纪末期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大约有五万多华侨华人,其中吴姓人口位居第七。20世纪以来,吴姓人的影响逐渐扩大。1904年成立的马尼拉商会,吴克诚是发起人之一,他是自福建晋江移民到菲律宾的。后来,吴克诚成了当地维护华人权益运动的领袖。抗日战争时期,菲律宾华人组织了“菲律宾华侨抗敌委员会”,成员中有吴姓人吴道盛等人,其下属抗日游击队福建队的指导者也是吴姓人吴扬。由此可见吴姓人在菲律宾的影响。
移居欧美
当西方列强的大炮轰开中国封闭的大门后,吴氏宗族成员便开始走向欧美。
在当代美国华人社会中,吴姓宗族的发展之快,势力之强,人才之多,又远在他姓之上,令全世界刮目相看。其中,美国华人中的吴姓风云人物有祖籍浙江余杭的吴家玮,他是第一位华人校长一一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校长,1984年全美华人协会会长。祖籍浙江余姚的吴仙标,1984年当选为第一位美国华人副州长——特拉华州副州长。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位女会长、著名物理学家、科学院院士、美籍华人吴健雄。美国华人任职最高者广东客家籍华人吴达和,任美国夏威夷州州长,第一位华裔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电影男配角吴汉。
历史名人
吴泰伯,生于公元前12世纪,寿九十一岁。父古公澶父,次弟仲雍,三弟季历。季历子昌有圣瑞,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泰伯、仲雍为遂父志,而奔荆蛮,断发文身,建勾吴古国,从者千余家。筑泰伯城,凿伯渎港,传播中原文化。孔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吴姓后裔奉为始祖,卒后葬铁山(在鸿山镇),为江南第一古墓。
吴道子,唐代著名画家。被后人奉为"画圣"。其画线条遒劲雄放,变化丰富,一变古来沿袭的高古游丝描的细笔,发展了线描的艺术方法,故表现出来的物象富有运动感、节奏感,被人们称为"吴带当风"。
吴承恩,明朝小说家。著有《西游记》传世。
吴勉,贵州黎平侗族英雄。
吴起,战国时著名军事家。卫国人。初为鲁将,继为魏将,后奔楚国,任令尹,主持变法,后被杀。
吴广,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公元前209年与陈胜发动戍卒九百人起义,建立张楚政权。后为部将田臧假借陈胜命令杀害。
吴三桂(1612年-1678年10月2日),字长伯,一字月所,辽东人,明末清初著名政治军事人物,吴周政权建立者吴周太祖。祖籍南直隶高邮(今江苏高邮),锦州总兵吴襄之子。以父荫袭军官。明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后封汉中王,济王。1644年降清,引清军入关,被封为平西王。1661年杀南明永历帝,1673年叛清,发动三藩之乱,并于1678年农历八月十七夜病死。其孙吴世璠继其皇帝位。
吴敬梓,清代人,以小说《儒林外史》而著称的杰出讽刺作家。
吴沃尧,清代著名小说家。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吴昌硕,清代著名的篆刻家、书画家。工诗,善书法,尤精篆刻。
吴其濬,清代著名政治家、科学家。著有被誉为19世纪中国重要的植物学著作《植物名实图考长编》22卷和《植物名实图考》38卷。
吴本傲,近代人文学家、诗人、作家。
吴国化,世界艺术家协会主席。
吴品,中国电子竞技知名选手、曾夺得世界级比赛冠军多次
吴虞,北京大学任教,并在《新青年》上发表《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说孝》等文,猛烈抨击旧礼教和儒家学说,在“五四”时期影响较大。胡适称他为“中国思想界的清道夫”,“四川只手打到孔家店的老英雄”。
宗祠通用联四言通用联
世家第一;
至德让三。
——佚名撰吴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自春秋吴泰伯为周太王(古公亶父)之长子,让位于弟季历及季历子昌(文王)。孔子称其有“至德”,《史记》列为世家第一。
延陵世泽;
梅里家声。
——佚名撰吴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自春秋·吴公子季札,封于延陵(今江苏省武进)称“延陵季子”。泰伯让位而避于吴,住今江苏省无锡梅里。
延陵望族;
廷尉名官。
——佚名撰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春秋·吴季札。下联典出西汉·吴公,文帝时为河南太守,征为廷尉。尝荐贾谊于文帝,文帝召贾谊为博士。
治平称最;
明体达用。
——佚名撰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西汉·吴公,公正廉明,治平为天下第一。下联典自清·吴廷栋治学以明体达用为主。
治平称最;
让德留芳。
——佚名撰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吴公。下联典指吴氏的来历。
宫女列阵;
箫鸾成仙。
——佚名撰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春秋·孙武以《兵法》教吴王宫女列战阵以显治军之能。下联典出唐·文箫与仙女吴彩鸾结为夫妇,双双成仙而去。
清操绝俗;
画圣留名。
——佚名撰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西晋·吴隐之任职各地,均著清操。下联典出唐·吴道子为著名画家,世人誉为“画圣”。
鹰扬虎视;
剑气玉光。
——佚名撰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三国·吴质,曹操赞其“鹰扬其体,虎视凤观”。下联典自明·吴伯宗,人称“玉光剑气,殆不可掩”。
五言通用联
八闽孝子裔;
三让帝王家。
——佚名撰吴姓宗祠通用联
典用台湾省台南市吴氏大宗祠联
六言通用联
三让两家天下;
一剑万世千秋。
——佚名撰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史记·吴太伯世家:“孔子言:‘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下联典用季札挂剑徐君之墓树的典故。
孙子能教宫女;
文箫幸遇仙姝。
——佚名撰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黄指春秋吴王阖闾用孙武操练宫女事,下联典指唐·吴彩鸾遇书生文箫事。
郡望堂号郡望
延陵县:商朝时期就有延陵县,辖地在今江苏省常州一带地区。汉朝时辖地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部一带。西晋时期分曲阿县的一部份重置延陵县。
濮阳郡:濮阳古为帝丘;春秋时期卫国轩都,因地在濮水之北,故名,地在今河南省濮阳西南,古黄河南岸。秦、汉之际为濮阳县,属东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濮阳县。汉、魏时期为东郡治所。晋朝时期改东郡置国,西晋末期改郡,并分济阴郡之一部分给濮阳郡,治所均在古濮阳。北魏时期移濮阳郡治所于鄄城(今山东省鄄城北)。隋朝时期改为濮州,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渭县、濮阳市、范县、山东省濮州县、郭城县一带地区。唐朝时期濮州濮阳郡治所均在鄄城。五代后梁、后晋夹河苦战,晋王李存助建德胜二城。其后德胜北城为濮阳,就在黄河边上。濮阳一带是黄河河道变动频繁之处,宋、金之际,黄河主流南趋,濮阳便远离黄河。
陈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汉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改置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东部至民权县、宁陵县、西至开封市、尉氏县、北至延津县、南至杞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改治到浚仪。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隋、唐两朝皆为汴州陈留郡。1957年丁酉并入河南省开封县。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耶律·德光所灭,以后不复存在。
吴兴郡:周朝始置县,三国时期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取吴国兴盛之意,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东晋朝义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吴兴(今浙江吴兴),当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市、湖州市、余姚市、杭州市、德清县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一带县地。隋朝仁寿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濒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时期亦曾改湖州为吴兴郡。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
武昌郡:三国时期曹魏、孙吴两国各置江夏郡。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三国吴孙权分江夏、豫章、庐陵三郡之地,设置武昌郡,治所在武昌(今湖北鄂城),不久改名江夏郡。曹魏时期江夏郡的治所在上昶(今湖北云梦)。晋朝灭孙吴后,还治旧地,晋朝太康初年又改为武昌郡,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长江以南,嘉鱼、咸宁、通山等县以东和江西九江、瑞县等市县地。南北朝时期宋国移治到夏口(今湖北武昌),辖区缩为今武汉及其附近一带。治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
堂号
渤海堂:以望立堂。
武昌堂:以望立堂。
汝南堂:以望立堂。
长沙堂:以望立堂。
吴兴堂:以望立堂。
陈留堂:以望立堂。
濮阳堂:以望立堂。
延陵堂:季扎是吴王寿梦的第四子,以贤德著称,寿梦想让他继承王位,他坚辞不受,寿梦只好把他封在延陵。他的三个哥哥先后为吴王,临逝世时要传位给他,他仍然不接受,因此他被后人奉为“至德第三人”。又因其封邑在延陵,故时人称其为“延陵季子”。
至德堂:孔子对泰伯的谦让精神十分敬佩,感叹道:“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德而称焉!”在孔子看来,泰伯的品德已达到了极高境界,人世间再也找不出什么言语来形容他的美德了。因而泰伯被称为“三让王”,援引孔子的赞语,吴氏的总堂号称为“至德堂”。
字辈排行
吴氏思源堂一支字辈:“国士登来世文章启今时德原泽宜远材高功应奇英伦光前列叙余炳忠夷家庭修法则为政树鸿猷一本乐昌顺封赐记岐周”。
吴氏三让堂一支字辈:“忠厚传家远行亲继泽长衣冠登相位黼黻发荣光”。
吴氏一支字辈:“傅经立大本翼德守朝仪光裕宜师厚承先庆履绥”。
吴氏三在堂一支字辈:乾坤多清淑、钟毓挺英奇、崇仁敦善本、秉义启宏基、荣先绵厚泽、济世应昌期、传之亿万载、统绪昭创垂。
乾派:“宗伯文仲起汝邦大德与祈天锡瑞裔耀裕庆家声秉礼遵和睦怀仁启显荣同期崇克让祖□永为程”;
坤派:“丹桂碧兰香秀连清芝芳英贞荣翟淑婉毓琳琅孟传名训正湛著今仪良宜室贤相助□成家义有方”;
吴氏一支字辈:“传经立大本翼德守朝仪光裕宜师厚承先庆履绥”。
广东省普宁市船埔镇种德堂吴氏字辈(当地第七世起排):敦宗正穆,俊秀用章,纪常名鼎,奕季联芳。
2001年续排增十六字辈:毓仁贻衍,德让智傅,冠翰崇沛,宏振光华。其中“用”字辈相当于全国吴氏第101代。
川西都江堰(灌县)吴家大冬水吴氏家族世系排行:“春仁启碧玉,泗天作俊佳,守太宏先治,肇懋方明昌。金光照江海,鹏征星宇开,福利寿喜旺,荣华富贵祥。”
鲁西南吴氏一百零一世起四十字辈〔注:世界总谱为一百零六世):端正复延长、仁孝普天光、百世泽传衍、万春庆永祥、至德乾坤佩、笃让云汉章、宝树全图茂、大本立岐阳。

本文来源:https://www.shanpow.com/rc/432306/

《吴氏家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阅读
  • 关于参观江西省博物馆体会【三篇】 关于参观江西省博物馆体会【三篇】
  • 2023年江西注册会计师成绩查询入口已开通【热】 2023年江西注册会计师成绩查询入口已开通【热】
  • 2023江西理工大学排名全国第几范文(精选2篇) 2023江西理工大学排名全国第几范文(精选2篇)
  • 2024年上半年江西心理咨询师报名时间表预计3月起 2024年上半年江西心理咨询师报名时间表预计3月起
  • 2023年10月江西自考查分时间精选二篇 2023年10月江西自考查分时间精选二篇
  • 江西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精选4篇 江西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精选4篇
  • 江西高考录取分数线多少范文(精选2篇) 江西高考录取分数线多少范文(精选2篇)
  • 江西教师招聘补报计划范文(精选十四篇) 江西教师招聘补报计划范文(精选十四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