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导报


医药考试 2019-06-30 15:47:51 医药考试
[摘要]中医药导报篇1:中医药导报官方网站——反思针灸的“去经络化”现象 金观源 (美国国际整体医学研究所,美国 威斯康新州  53045) (InternationalInstitute of  Holistic Medicine,USA Wisconsin 53045) [编者按] 近年来,国外干针疗法

【www.shanpow.com--医药考试】

中医药导报篇1:中医药导报官方网站

中医药导报_中医药导报官方网站


——反思针灸的“去经络化”现象
金观源
(美国国际整体医学研究所,美国 威斯康新州  53045)
(InternationalInstitute of  Holistic Medicine,USA Wisconsin 53045)
[编者按] 近年来,国外干针疗法的崛起,从“去经络化”的招牌开始,逐渐走上了“去针灸化”“废医存针”的不归路。干针的传道者认为干针是在现代解剖生理学上发展起来的系统,与中医针灸“没有任何关系”,试图抹去中医针灸的基本理论,鼓吹无针灸执照者也可从事干针治疗。海外中医各界人士面对干针对针灸界的挑战,一致认为干针就是“针灸”,只是现代针灸的一种表达形式。金观源老师特著此文,全面深入分析针灸“去经络化”的利弊,指出“完全去经络化”是不可能的,并提出了针灸以后的发展方向——系统医学针灸,有理有据地驳斥了干针的”去针灸化”企图,坚定了针灸人的信心。本文分3篇连载,敬请关注。

[作者简介] 金观源,美国威斯康新州执照针灸师,美国国家针灸与东方医学认证委员会(NCCAOM)认证中医师。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科研基金评审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特聘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名誉教授,纽约中医学院荣誉客座教授。早年师从焦勉斋、郑魁山、魏稼等针灸前辈,现任美国国际整体医学研究所所长,曾任威斯康新州政府中医针灸顾问多年,美华学社(美国华人教授科学家学社)创会会长,旅美中国科学家工程师专业人士协会会长、理事长等职。发表论文100余篇,编著中英文专业、科普著作25部。
E-mail:[email protected]


      回顾海内外一次次针灸热的兴起,无不是中医千年宝库中的“针灸”这颗灿烂明珠,越来越受世人瞩目的结果。一针在手,救死扶伤;针尖所指,立杆见影;适应症广,简单易行,没有副作用……针灸疗法的这些特性造就了它的辉煌。从针灸的发源地中国到全球,无论是在那缺医少药的战争年代,还是医疗重点移到农村,唯中医独香的封闭氛围,或中西兼容、医院林立的百技竞艳时期,针灸的疗效都经受了实践的验证。实施针灸过程中并无药物参与,却具有防病治病的奇妙,使它不仅能够驳斥网络上那些“中医不科学”的叫嚣声,而且在西方主流医学试图甄别其是否只有“安慰效应”的临床试验中胜出!
      然而,也正是由于针灸的奇特疗效,西方尤其是美国的一些医疗行业不停地来抢这个“香馍馍”。近些年来,理疗师行业更为甚之,索性把针灸(acupuncture)改头换面,变成了他们自创的“干针(dry needling)”,企图以此绕过当地针灸法的管理,把干针列入他们的职业范围。对此“明抢暗夺”之举,海外的中医针灸界自然不会答应,美国最近组建了“全美职业针灸安全联盟(AASA)”,通过媒体宣传与法律诉讼,对“干针逆流”掀起了反击。干针,明明是现代针灸的一种形式,却被西方某些人提出“不是针灸”,其主要理由是“干针的刺激部位即触发点(trigger points)是基于现代解剖生理知识发展起来的系统”“干针操作不受中医的经络学说指导”“干针操作者无须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等[1]。简言之,“去经络化”是干针得以在西方崛起的主要招牌。
      由此,针灸的“去经络化”疑惑,至今已经引起了全球业内同仁高度的关注与不安。什么是针灸的“去经络化”?它有哪些表现?针灸是否允许“去经络化”?针灸可能完全“去经络化”吗?“去经络化”等同“去针灸化”吗?“去经络化”后的针灸形式(如干针)还是针灸吗?这些问题接踵而来。一些同仁甚至担忧:如果不释清这些疑惑,继“干针”之后,其他类似的“某某针”之流还有可能相继出现,威胁针灸行业的管理与阻碍针灸疗法的发扬光大。
      本文首先回顾海内外各次针灸热中“去经络化”暗流的不同表现,分析其利弊,阐明其与“去针灸化”的区别,提出完全“去经络化“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应该的,驱散悬挂在业界人士心中的疑云。同时提出,要寻回迷失的经络本来面目,在继承经络体系的基础上发展现代针灸医学才是正道;应用系统论或系统医学的原则指导现代针灸的研究,是一条很有希望与前途的方向。
1  针灸热与“去经络化”暗流
      何谓针灸的“去经络化”?大致有三类表现:一是在学习与实施针灸过程中,只注重穴位(刺激部位)及其功效,而不在乎它是否在经络上或者是经穴,不用经络学说解释针灸的机制。二是虽然一直努力寻找经络的结构基础,但找不到至今所知道的组织结构之外的特殊管道,故认定经络是一种功能联系或信息通道,存在于体表的穴位是体内生理或病理信息在体表的输出部位或反映点,或针灸治疗信息引发针灸效应的输入部位,故针灸取穴不必拘泥于书本记载的位置,而应注重实际反映点的存在。三是完全否认经络的存在与作用,主张针灸与经络的分离,认为只要根据解剖生理知识找准刺激位置实施针刺,就可以取效。
      根据针灸“去经络化”的这些表现,我们可以看到,针灸的“去经络化”趋势,其实一直都存在于海内外历次的针灸热中,只不过以往那是一股暗流。而当前海外关于干针事件的抗争,则把这股暗流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而且,针灸的“去经络化”趋势,对于推广针灸,阐明针灸的原理都曾起到积极的作用。
      国内针灸的“去经络化“趋势,可以溯源到20世纪50年代中医、针灸的复兴期。北京针灸研究所前所长朱琏(1909-1978年)于1951年出版的《新针灸学》[2]一书可以被看作是其代表。该书只介绍穴位,不谈经络理论,继承了承淡安(1899-1957年)在1931年出版的《中国针灸治疗学》一书的做法。而且,她应用巴甫洛夫的神经反射学说解释针灸的机理,如针刺合谷止牙痛的机理,用大脑皮层内的牙痛兴奋灶被针刺手部产生的新兴奋灶替代或转移来理解。其实,合谷止牙痛(面口合谷收),可谓证明针灸有效性的最佳范例,即使新学针灸者都可屡试屡验。至今那些排斥针灸神经反射机制的新学说依然无法逾越它。
      针灸的“去经络化“趋势,在50年前的文革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强化。那时,正值国内最大的一次针灸热(开始流行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结束于70年代后期),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针灸疗法的临床应用与科研都是空前的。不仅中医在搞,西医也在搞;不仅学医的在搞,不学医的,如理工科的也在搞。针灸、针麻机理的研究,几乎成为全国所有西医院校唯一的科研项目。也正是从那时开始,围绕经络实质与针灸机理的大量现代研究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主要是得出了神经系统的完整对于针灸效应是必要条件的结论。另一方面,在传统的经络实质研究中,未能在经络的体表途径发现存在解剖学所未知的任何特异结构。
      此外,也就是在那场史无前例的群众运动中,一个个新穴被发现,原有穴位的功效也被大量的实践发展。经典的经络体系再难以概括大量后来发现的经外奇穴或新穴。那时针灸的普及就是通过只论穴位功能而不论经络实现的。“新针疗法”所要求的强刺激、不留针打破了传统针刺讲究运用手法的框框。还有一系列新医疗法被创造或者发展起来,如耳针疗法(1972年)、头针疗法(1971年)、腕踝针(1972年)[3]、神经干刺激疗法(1973年),它们在理论上完全脱离经络学说,但临床疗效显著。还有各种微针系统的针刺疗法,如手针、足针、眼针、鼻针、唇针、舌针等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尽管这些“微反射区”多是在缺乏生物学证据的“生物全息论”催生下出现的,不需要经络学说作指导,但同样在临床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文革结束,这一轮以“去经络化”为明显特点的针灸热逐渐降温,国内“科学的春天”里,医学领域“百花齐放”,不再只是中医或针灸这支“独放的花朵”。第三轮海内外针灸热出现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方兴未艾[4]。它与国内的改革开放同行,随着国内医学院校培养的大批新一代博士、硕士出国行医,而延绵到海外。这些人多具有中西医结合的教学或科研背景,崇尚在继承经络学说基础上的创新,再一次促进了临床针灸“去经络化”的进程。
      1990年,我受邀在旧金山举行的第5届世界中医暨第1届国际气功大会上以“穴位分布规律的新理论”为专题,全面介绍了我用以阐释经络学说的“信息带理论”[5-6]。同年,受洛杉矶针灸医师公会邀请,我的连续几场有关“信息带理论”的学术讲座,也都受到当地针灸师的极大欢迎。我体会到美国针灸界对“信息带理论”的反响类似于1976年我在浙江莫干山会议上的第1次报告,但又有不同之处。国内的会议上老中医的称赞与感慨最多,认为信息带理论说清了经络学说无法说清的内容,即十分赞赏该理论对传统经络理论的“继承”之处;而西方的针灸师们则更认同“三大类信息带(穴位反射区)的分布规律”,认为这使他们十分容易学习与应用五花八门、功能繁杂的穴位,即看重该理论对传统经络理论的“发展”部分。作为“一家之说”的信息带理论,由于它是在继承经络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几十年来在指导针灸临床与提高疗效方面经受了实践的检验[7]。1988年6月23日,中国卫生部的《医学信息报》以“信息带理论指导临床疗效显著”为题作了专门报道。
      在信息带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针灸反射学”的新学科,是我1989年到美国工作后开始的。2000年4月在北京召开的“国际传统医学大会”上,我首次提出“用反射学的观点来整理、研究和指导针灸,实现传统针灸的科学化、现代化”的观点[8],博得了大多数在座专家的赞同与共鸣。会后我立即全力以赴地投入到《临床针灸反射学》一书(2004年)[7]及其英语版《ContemporaryMedical Acupuncture:A Systems Approach》(2007年)[9]的写作之中。其实,这两本书的相继发表,尤其是英语版,对西方尤其在美国的针灸“去经络化”思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提出的“反映第一诀”就是“经、穴皆可失,反映不可无”,是对古人“宁失其穴,勿失其经”经验的补充与发展。因为近代的大量实践证明,许多新穴或反映点可以位于经典穴位或经脉以外的位置,选穴时务必以局部出现的各种反映(如压痛、硬结)为指标,这是提高针灸疗效的关键。
      新一轮国际针灸热还表现在针灸临床上许多新的创新,如小针刀、腹针、浮针、脐针,还有近年来异军突起的激痛点针灸疗法、肌肉筋膜疗法[10-11]等,相继兴起。国内的创新走出国门,国外的成果翻译引进。近年来网络上流行的众多中医药、针灸微信群更是促进了这种国际交流。
      另一方面,与针灸临床上的“去经络化”相呼应,针灸实验研究的成果使“去经络化”的针灸“更上一层楼”。2015年朱兵教授编著的《系统针灸学》[11]在总结有关针灸机制及经络研究的最新成果之后,提出了经脉研究必须“解链取珠”。书末他也就经络学说对于针灸的重要性提出了质疑:“经络学说一定为针灸学所必需吗?”他的结论是显而易见的。由于经络不可能是存在于现代医学所认识到的组织结构之外的实体,至今为止所做的每一项有关经络实体的研究,其实都是在为经络体系“拆砖去瓦”。
      综上所述,如果撇开有关经络于针灸机制的基础研究,仅从针灸临床的角度来看,针灸“去经络化”的表现趋势可以大致归纳如下:从“经络辨证”到“只论腧穴,不论经络”;从”循经取穴“到“同经异治”“异经同治”及应用大量新穴、经外奇穴;从“宁失其穴,勿失其经”到“经、穴皆可失,反映不可无”;针灸的刺激强度从轻到重,甚至特重。

2 针灸“去经络化”的利与弊
      回顾上述现代针灸的发展史,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去经络化”的针灸学教学,针灸疗法不可能那么容易推广,不可能像现在这么被广泛地应用;如果当年没有集中全国中西医科研力量对经络实质的攻关研究,也许至今还未认清经络系统作为人体体表与内部功能联系的本质,不可能对针灸的功效与机制有如今那么深刻的了解。如果没有“去经络化”的新理论、新思维指导,就不可能涌现那么多五彩缤纷、疗效突出的新穴位与新医疗法,丢开古典理论的束缚而创新;换言之,“去经络化”的暗流,实际上推动了针灸热,促进了现代针灸医学的发展。
      关于针灸“去经络化”促进临床创新思维,有2个典型的例子:第一个例子是对反映点的重视。自从选取“压痛点”或“阿是穴”针灸的重要性被认同以来,大量的针灸实践已经证明,选用反映点是提高疗效的关键,虽然大多数反映点(压痛点、敏感点、阿是穴或触发点)就是出现在传统的经穴或经外奇穴的位置上,它们通常是相一致的,但仍然有许多反映点不在传统经络体系之内。我们提出的的反映第一诀“经、穴皆可失,反映不可无”,就是强调根据反映点选穴时不要被传统经络体系所束缚。至今已有越来越多的针灸医生根据反映点来确定针灸的刺激部位。他们通常虽然也用传统穴名来书写、记录刺激点所在的体表部位,但那只是把经络体系或传统穴位的位置作为体表的“定位标志”而已。当然,许多新穴也直接用其体表解剖位置定位,而不管其与传统穴位是否重叠或相邻。现在流行的“触发点(激痛点)”或众多“特效穴”,包括董氏奇穴,在使用时都是这样定位的。传统的经络体系只被当作“地标”而应用时,针灸的“去经络化”可谓发挥到了极致。
      另一个例子是对体表皮下组织层刺激的重视。这是原先的经络学说中最薄弱的环节,体表皮下组织的某些刺激方式的特点甚至与传统针灸的要领相悖。1972年,张心曙教授发明了腕踝针[3]。它的取穴特点是把全身病症表现所属部位归纳在身体两侧由前向后的6个纵行带状区内,按区选择位于环绕腕踝部一圈的12个相应点针刺治疗。它的针刺特点是把针平刺入皮下组织浅层一定距离,要求不出现酸、麻、胀、痛等得气感觉,留针30 min或更久时间。腕踝针认为“气至则无效”,这与传统针灸的“气至而有效”恰恰相反,故它在理论上完全脱离了经络学说,但其临床疗效显著,尤其治疗躯体疼痛性疾患有着相当好的效果(因为皮下组织多为浅筋膜,较少神经末梢分布,不求针感的腕踝针作用机制显然不同于位于肌肉丰满处的那些以“得气”为有效指标的经穴刺激)。1996年符仲华教授发明的“浮针”就是在腕踝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浮针把皮下组织层的刺激点从腕踝部扩展到全身,通过改进的针具也增加了新的刺激方式(如扫散),配合患部的运动去获取最佳的效果。其实,现在流行的小针刀、铍针、芒针或肌筋膜疗法,尽管刺激方式各异,但都把皮下组织层的刺激作为一个重要的刺激对象,在一些适应症的治疗上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完全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腕踝针突破经络学说“气至而有效”的传统束缚,也就不会有这一系列的针法创新。
      “去经络化”促进针灸的发展,还有许多例子。如以“肚脐(神阙)”为刺激对象刺激方式(如脐针),就是打破“神阙禁针刺”的传统束缚而发展起来的。显然,现代针具的细巧与消毒观念,改变了古代不允许针刺神阙的规定。重视腹部取穴治病的脐针,还有腹针等,与近年来越来越受人注目的肠-脑轴有何关系,已经引起研究者的关注。
      但是,“去经络化”的思潮,对针灸的发展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目前海外出现的干针事件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干针的传道者,利用它“去经络化”的特点进而提出“干针不属于针灸”的谬论,也就是使其“去经络化”一下子变成了“去针灸化”,企图实现其“剽窃针灸”的目的。
      然而,从学术角度来看,“去经络化”的最大弊端,是不利于继承几千年的针灸与中医临床经验。此外,容易导致一些以针灸为名的“过度治疗”。
      为什么说“去经络化”不利于继承几千年的中医、针灸临床经验?且不说六经分证在中医诊治疾病包括应用中药方剂中的重要性,几千年的针灸临床经验,可以说都是与经络学说或经络体系相联系的。不仅在指导临床取穴(如”循经取穴“的原则,即“经脉所过,主治所在”)或实际操作(如“气至而有效”的原则)方面,经络学说都发展了完整的理论,而且对有效穴位的分布规律也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还有后人加的“胸胁内关谋”,它们所表达的某穴位与身体某部位之间的关联都是传统经络体系的精华。再拿我们提出的三大类身体反射区(内脏反射区,躯体反射区和中枢反射区)为例,它们完全是通过分析、整理、归类各个穴位或反映点的功能归纳出来的,其分布规律都大致与传统的十四经络相对应。如果完全“去经络化”,我们的三大类反射区也就失去了根基。所以,对于发展现代针灸临床来说,完全“去经络化”也是不应该的。
      经络体系对于由千年临床实践织成的“彩锦”——针灸经验之大成来说,好比是其骨架。正如笔者的一首诗中所云“奇花独秀不称绝,片片碎锦织霓裳”。如果完全去掉了这一骨架,“霓裳”便散落成一片片碎锦,好似那花园里一朵朵零星的花朵,再难做到“春色满园才壮观”。这也正是海内外中医院校学习针灸务必学习经络学说的道理。干针的传道者以为抛弃了经络学说可以节省学习针灸理论的时间,其实正是犯了这一大忌,其疗效只能局限于某些肌肉筋膜疼痛性病症的治疗。
      至于“过度治疗”,近年来,西医的“过度治疗”已经引起了临床的极大关注[13]。有人或许会问“针灸也会过度治疗吗?”以往我们知道由于针灸对机体功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总以为针灸不会过度治疗。但看到最近在网络里传播的一些针灸或新医疗法视频后,不得不说“针灸的过度治疗”已经存在并且有越演越烈之势。不顾病人的个体化差异,一律采用标准化的刺激方式(如过度强调分离体表组织的粘连),是导致近年来临床上一些外治法“骇人见闻”的原因之一。它们在“去经络化”的一些理论指导下,主张刺激区域广泛或强烈,把中医的外治法推向了“过度治疗”的边缘,以为只有这样才能有比传统针灸更好的疗效。原本应该是缓和、舒服的针灸外治法,经常变得使患者在治疗期间痛苦难忍。殊不知针灸“过度治疗”也会有很坏的结果,如炎症性疼痛患部在过度刺激后疼痛经常加重。还有,由于刺激期间的激烈疼痛可以导致急性血压升高,使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增加。在本文最后一节我将分析避免针灸疗法“过度”的对策。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下一期“寻回迷失的经络,发展现代针灸医学(二)”。

中医药导报篇2:中医药导报

中医药导报_中医药导报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中药继承学习过程中,将刘绍贵对“十八反”、“十九畏”提出的新见解以及其它一些药物的反恶畏忌作出总结,以引起社会各界对中药配伍的广泛重视。
“十八反歌” 
本草名言十八反
半蒌贝蔹及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
诸参辛芍叛藜芦
  中药相互间的配伍禁忌,是中药学基础理论中一个古老的药性理论问题,也是中医临床处方和中药药剂工作中经常涉及的问题,历代医药学家对此素有争议,许多医药学家进行了多方研究,有的还撰有专论,但至目前尚无十分精确的定论,具有禁忌药物的品种数更是多有说辞,只是逐渐有所增多。笔者在继承学习过程中,总结出除了传统的十八反、十九畏所述药物之外,尚有许多药物亦有反恶畏忌的记述。
1  关于“十八反”“十九畏” 
  “十八反”是在七情配伍中相反理论基础上提出的。《神农本草经》中指出:“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根叶花实、草石骨肉;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杀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凡此七情合和,当视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蜀本草》对《本经》中365种药物配伍统计,计有单行者71种、相须者12种、相使者90种、相畏者78种、相杀者36种、相恶者60种、相反者18种,只是在现存的《本经》传本中见不到18种相反药性的记载,现代见到的多来自《本草经集注》残卷关于相反药性的记载。现代《中药学》中收载的十八反歌括取自《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和《宝庆本草折衷》,其内容为乌头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甘草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藜芦反人参、沙参、苦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但实际上药物数目不只18种或19种,“十八反”的名称早已成为药物相反的同义语。高晓山[1]统计24部文献,至少有118对药物相反配伍,涉及167种中草药,而且这个数量还在逐渐增加,有人认为反藜芦的诸参,从最早的5种,到现代已增至15种,但在文献中最多提到的,集中在人参、沙参、玄参、苦参、丹参5种,因此对“十八反”至今到底有多少内容很难说准。《中国药典》(1985年版)所载“十八反”的基本内容为:甘草不宜与京大戟、红大戟、甘遂、芫花、海藻、昆布(包括海带)同用。乌头类(包括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不宜与川贝母、浙贝母、伊贝母、瓜蒌、瓜蒌皮、瓜蒌子、天花粉、半夏、白蔹、白及同用。藜芦不宜与细辛、赤芍、白芍、人参、北沙参、南沙参、党参、玄参、苦参、丹参同用,计34种。可以说这是当代最权威的十八反内容,一直沿用至1995年版。但在《中国药典》(2005年版)中,对十八反内容作了个别修改,如海藻[2]的“注意”项下已无配伍禁忌。从传统意义上讲,“十八反”的主要意义是配伍禁忌,如果违禁则可出现毒性等不良反应,至今大多数临床医生和药学工作者仍沿袭这一观点。不过古往今来,也有少数同用的实例,不但未出现大的毒性反应,反而呈现了一些良好的效果,现代实验研究结果也不尽一致,由此引出了一些人的质疑甚至否定。但有位学者[3]说得好:十八反不是绝对的配伍禁忌,也不是绝对安全的配伍,在特定的药理生理状态下,有的组对仍是必须禁忌使用的。“十九畏”与“十八反”相似,都属于中药配伍禁忌问题,但它是一种晚出的禁忌,因为它并不是根据七情的相畏提出的,从“十九畏”所记药物来看,有些药物在宋以后的本草著作中才有记载,“十九畏”歌括的形成,有人推论是在《本草纲目》公开出版以后。其内容为: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牙硝畏三棱、川乌与草乌畏犀角、人参畏五灵脂、官桂畏赤石脂。至《中国药典》(2005年版)仍有引用,只是做了一些修改,如硫黄与朴硝、牙硝与三棱、人参与五灵脂已不列入配伍禁忌。在“十九畏”中,对人参配伍五灵脂的质疑最多,临床同用的实例也较多,人参畏五灵脂的说法,也可能是个别经验教训、个别特殊病例的偶合。
  现代实验研究表明,“十八反”、“十九畏”药物有的并不相反,有的是否相反与配伍剂量以及病理、生理模型密切相关。在许多情况下,“十八反”、“十九畏”制约着治疗用药,使一些疑难杂症无法治愈,使中医药快捷疗效无法体现。
2  “十八反”“十九畏”范围以外药物的反恶畏忌
  除了相沿承袭的十八反、十九畏的药物外,其实还有很多药物下具有反恶畏忌的记述。如人参不宜与皂角配伍,服用人参期间不宜食萝卜、喝浓茶;山茱萸恶桔梗、防风、防己;大黄恶干漆;川芎恶黄连、黄芪、山茱萸、狼毒,畏硝石、滑石;五味子恶玉竹;天花粉恶干姜,畏牛膝、干漆;天南星恶莽草,畏附子、干姜、生姜、防风;巴豆恶蘘草,畏黄连、藜芦;巴戟天恶朝生、雷丸、丹参;牛膝恶龟甲、陆英,畏白前;半夏忌海藻、饴糖,畏雄黄、生姜、干姜、秦皮、龟甲;玄参恶黄芪、干姜、大枣、山茱萸;瓜蒌恶干姜,畏牛膝、干漆;甘草恶远志;甘遂恶远志;白及恶理石,畏李核、杏仁;白芍恶石斛、芒硝,畏硝石、鳖甲、小蓟;白芷恶旋覆花;石菖蒲恶地胆、麻黄,忌饴糖、羊肉;石膏恶巴豆、莽草、马目毒公;地骨皮反驴肉、无鳞鱼、河豚;地黄恶贝母,畏芜荑,忌葱白、韭白、薤白;当归恶蔺茹,畏菖蒲、牡蒙,反蒲黄、海藻;防己忌生葱,恶细辛,畏女菀、卤硷、萆薢;防风恶干姜、藜芦、白蔹、芫花,畏萆薢;何首乌忌与天雄、乌头、附子、仙茅、干姜、肉桂等诸燥药同用,并恶萝卜、菜蔬;吴茱萸恶丹参、硝石、泻叶、蓖麻子、白垩,畏石英;杏仁恶黄芩、黄芪、葛根,戒粟米,畏犬肉;杜仲恶玄参、蛇蜕;牡蛎恶麻黄、辛夷、吴茱萸;补骨脂恶甘草,忌芸苔、羊肉;附子恶蜈蚣,畏防风、甘草、黄芪、乌韭、大豆;麦冬忌鲫鱼;龟甲恶人参、沙参、蜚蠊;泽泻畏海蛤、文蛤;细辛恶狼毒、山茱萸、黄芪,畏硝石、滑石;前胡恶皂荚,畏藜芦;厚朴恶寒水石、硝石、泽泻,畏硫黄,忌诸豆;威灵仙忌茶叶、牛乳、黑丑;茯苓恶白蔹,畏牡蒙、地榆、秦艽、鳖甲;荆芥忌食鱼;党参恶皂角、黑豆、紫石英、人尿,畏五灵脂;桔梗忌猪肉,畏白及、龙胆、龙眼;续断恶雷丸;瓦楞子恶牡丹、贝母、巴豆;鹿茸畏大黄;麻黄恶辛夷、石韦;黄芩恶葱实,畏丹砂、牡丹、藜芦;黄芪恶白鲜皮、龟甲;黄连忌猪肉,恶菊花、芫花、僵蚕、款冬花、玄参、白鲜皮;黄柏恶干漆;滑石恶曾青;紫苏忌鲤鱼;紫苑恶藁本,忌雷丸、远志、瞿麦、天雄,畏茵陈;酸枣仁恶防己;鳖甲恶矾石;麝香忌大蒜;紫花地丁恶咸水,畏磁石;蛇床子恶牡丹、巴豆、贝母;苦参恶贝母、漏芦、菟丝子;寒水石畏地榆;牛黄恶龙骨、蜚蠊、龙胆、地黄、常山,畏牛膝、干漆;地肤子恶螵蛸;瞿麦恶桑螵蛸;玉米须忌与蛤蚧、田螺同食;莱菔子不宜与人参、熟地、何首乌同用;五灵脂不宜与没药同用;朱砂忌与海藻、海带同用;白僵蚕恶桑螵蛸、桔梗、茯苓、茯神、萆薢;阳起石恶泽泻、菌桂、雷丸、蛇蜕、石葵,忌羊血,畏菟丝子;赤石脂恶大黄,畏芫花、松脂、黄芩;桑螵蛸畏旋覆花;乌贼骨恶白蔹、白及、附子;紫石英畏扁青、附子,不宜与鳖甲、黄连为伍等等。
  笔者虽未作详细考证,也未能实际应用,但从中药药性理论分析,大多是有道理的,而且这些记述大多均出自《本草经集注》、《药对》、《本草纲目》等著作,许多反恶畏忌的提出均具有较高采信度,值得引起重视和研究。我们应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临床疗效为参照加强对“十八反”、“十九畏”药物之间配伍的药理、药化、毒理方面的研究,为解决某些疑难重症提供新的途径,以期对中药配伍和方剂运用的理论起到推动作用,发展中医药理论。
 
参考文献略
(作者 刘红宇,刘绍贵)

中医药导报篇3:中医药导报

中医药导报_中医药导报

  对于小伙伴们来说,减肥意味着吃减肥药、节食、强迫做运动等等一想就很不美好的事情,人世已经如此艰难,何苦为难自己呢?
  当下,老百姓餐桌上的食物不但越来越精致,而且种类也十分丰富,“舌尖上的快乐”成了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真实写照。但伴随而来的,肥胖者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多。
  现在,公众开始意识到肥胖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本身会造成身体负荷的增加,随之而产生的一些并发症,如高血压、冠心病、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高血脂症、脂肪肝等,由此也成为人体健康及生命安全的重大威胁。”
  那么对于肥胖这一健康隐患,我们有哪些有效措施呢?如何为肥胖“踩刹车”?眼下针对肥胖病的控制方法有很多,比如吃减肥药、节食、运动疗法等,这些手段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缺陷和弊端。
吃减肥药
  吃减肥药,是以腹泻利尿的形式进行减肥,此方式虽减轻体重速度很快,但减去的都是水分,而不是脂肪。且随着水分的丢失,体内电解质随之紊乱,很容易并发代谢性酸中毒。可以说这种方式减肥,有百害而无一利。
节食
  又如通过节食来减肥,节食虽能降低热量摄入,却不能持久,且易出现酮症酸中毒,造成疲劳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的还可能会形成厌食症,危及生命。
运动减肥
  再如运动减肥,适量的运动确实会加速脂肪的“燃烧”,有利于减肥,但很多人追求快速减肥而采取过激的方式,进行高强度的运动,这只会消耗体内葡萄糖,而无益于脂肪的代谢,且运动减肥难以坚持,自然收效甚微。
针灸减肥调补脾胃
  近几年来,针灸减肥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青睐,就是因为它安全、可靠,绿色健康。相比较而言,运用针灸遏阻肥胖的方式,就不存在以上问题,其不但能有效抑制脂肪的堆积、加速脂肪的消耗,还没有其他减肥方式所带来的痛苦及副作用。
  从现代医学来讲,针灸减肥的原理可简单概括为调节外周及中枢神经系统、调整体内激素及内分泌水平,使消化系统的亢奋得到抑制,减轻饥饿感,降低食欲,最终实现减肥的目的。
  而中医对于减肥则更有其独到的见解和认识。中医经典古籍《黄帝内经》中就载有:“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明代著名医家李东垣也曾说过:“脾胃具旺,则能食而肥,脾胃具虚,则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通俗点儿说,中医认为肥胖是由于偏嗜肥甘美食、酒肉膏脂食物所引发的,所涉及的脏腑主要在于脾胃。
  脾胃五行属土,司运化之职,主要的生理功能是受纳食饮、化生气血,就是将营养物质输送全身各处,并辅助气血、水液能以正常方式运行。
  因此,若是脾胃出了毛病,就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正如李东垣说的一样,要么食欲亢进,暴饮暴食,进而形成肥胖;要么食欲减低,但因为运化功能受到干扰,摄入的能量不能及时转化运输,堆积在体内,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脂肪赘肉。
  “土之秽者多生物”,脾胃功能正常,当然生的便是营养物质,若不正常,那生的自然就是“垃圾”了,中医称之为“痰湿”。“痰湿”不但干扰人体正常代谢,妨碍气血运行,还常常会停聚于身体某处,时间长了,也就造成了局部臃肿肥胖的窘况。
  针灸减肥就是针对上述导致肥胖的因素,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针刺特定的腧穴来调整脾胃功能,帮助气血运行,祛除体内“痰湿”等多种症结,整体上对肥胖者全方位调理,使其生理水平达到一个自然平衡的最佳状态,消灭脂肪和赘肉。
  医生在临床上,一般多为肥胖患者选取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腧穴及一些相关穴位,同时再选取对祛除“痰湿”比较有效的特定腧穴,如天枢、中脘、关元、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上巨虚、丰隆、水分等。
  如果仅仅是腹部肥胖,也就是老百姓说的“啤酒肚”,也会适当选取脐腹周围的穴位配合针刺,如滑肉门、气海、水道、大横等。同时,因痰湿之邪从病理性质来说属于水邪,而肾脏为水脏,主人体内一切水,因此在临床中,有时配穴也会酌情加入部分肾经腧穴,如太溪、照海、横骨、复溜、四满等。
多种针法共奏减肥奇效
  目前,针灸减肥技术逐渐成熟,每种不同情况都有相适应的针法。一般最常用的就是体针针刺法,即在体表的胸腹、腰背、四肢部,用毫针直刺入穴,针对病症使用不同的补泻手法。此种方法能够在整体上调节脾胃功能,使人体各项指征趋于自然平衡状态,减少全身的脂肪堆积,整体上达到减肥塑身的效果。
  另有一种方法为平针,是用毫针平刺入皮肤,贯穿脂肪组织。这种方法能改变脂肪组织周围的外环境,将脂肪细胞动员起来,提高代谢率并增加脂肪消耗,尤其适宜于局部肥胖严重如腹部肥大者。还有一种人们常见的电针方法,所谓电针就是在针刺进入穴位后,在针上通以人体可承受的微量生物电流波,以加强针感和针刺疗效。
  有研究表明,通过电流的刺激,可增加局部肌肉的震动,尤其是腹部最为明显,此举有助于加速脂肪的“燃烧”,促进代谢分解。对局部肥胖如“大肚子”来说,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在这里提醒大家:针灸减肥从严格意义上说,属于具有创伤性或侵入性的医学美容范畴;在针灸过程中,因患者体质的差异,可能会发生晕针等情况,需要操作者及时进行医疗救治。从人身安全考虑,她建议肥胖者到正规医疗机构接受针灸治疗,一方面可以确保疗效,另一方面也能保证自己的健康权益不受伤害。

本文来源:https://www.shanpow.com/xx/356212/

《中医药导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阅读
  • 学习抗击疫情个人事迹心得感悟 五篇 学习抗击疫情个人事迹心得感悟 五篇
  • 学习疫情个人事迹心得体会 五篇 学习疫情个人事迹心得体会 五篇
  • 2020年哪个专业就业前景好呢 前十大专业公布 2020年哪个专业就业前景好呢 前十大专业公布
  • 2020年党员干部学习抗击疫情先进事迹心得最新5篇 2020年党员干部学习抗击疫情先进事迹心得最新5篇
  • 林麝养殖基地幼苗出售|林麝的养殖技术 林麝养殖基地幼苗出售|林麝的养殖技术
  • 嘉宝果多少钱一斤2017|嘉宝果多少钱一斤2019 嘉宝果多少钱一斤2017|嘉宝果多少钱一斤2019
  • 奥狮龙加盟骗局揭秘_奥瑞康加盟 奥狮龙加盟骗局揭秘_奥瑞康加盟
  • 医药箱常备药品清单 医药箱常备药品清单
为您推荐
  • 流氓燕十元店实录
    流氓燕十元店实录
    流氓燕十元店实录一:“流氓燕”(原名叶海燕)人肉大搜索【十元性店卧底实录】“流氓燕”(原名叶海燕)人肉大搜索【十元性店卧底实录】  叶海燕写下了《十元店卧底实录》今年37岁流氓燕叶海燕简介:网名:雨燕单飞、流氓燕 生肖:兔 籍贯:湖北 武汉职业:医药代表 (现在)身份:单亲妈妈 (离异)个人语录:
  • 三七吃法
    三七吃法
    三七吃法篇一:三七粉的正确吃法三七粉有很多吃法如高血脂、产妇、虚弱、盗汗、滋养强壮的吃法。三七粉有美容的功效,三七粉美容有哪些吃法、怎么吃效果好北京中医药大学周围血管病及中医外科陈淑长教授为你进述三七粉养颜、护肤、抗衰老、祛斑 等美容方面的吃法三七粉是植物三七的根茎制品。是云南白药的主要成分。主产地
  • 针灸学教学视频
    针灸学教学视频
    针灸学教学视频篇1: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学》80集教学视频本课程为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学精品课程教学视频,全套视频共80集,由知盈医学课堂整理免费共享。      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中西结合等本科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其主要内容为经络、腧穴、刺灸法与治疗四个方面。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 达达香
    达达香
    (1) [达达香]达达香榆树梅格桑花之美萱草之花“毛毛狗”生机香水月季花枝俏溪水潺潺秋水怡人秋天里北国好风光(2) [达达香]兴安达达香的首页医药卫生(68)穴位经络(118)民间秘方(164)呼吸系统感冒(8)咽喉(68)肺部、气管(16)鼻子(1)咳喘(49)
  • 三伏天怎么去寒气
    三伏天怎么去寒气
    第一篇三伏天怎么去寒气:三伏天9个妙招将寒气逼出体外标签:健康分类:医药偏方,秘方,土方,佛医养生三伏天是阳气最盛的时候,这个时候把握机会,能将身体的寒气逼出来,那么,三伏天怎么去寒气呢?下面为大家介绍驱寒气8个妙招。  怎么判断体内有没有寒气  三伏天已至,还没抓紧时间进行“冬病夏治”的亲们
  • 中医在美国
    中医在美国
    中医在美国一:一个中医在美国一个中医在美国 谢文纬 http: www gmw cn 2009-12-31来源:书摘 [字号:大 中 小] 我在克利夫兰临床中心谢文纬,1949年生人,1969年赴内蒙古建设兵团做兽医7年,1977年进入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学习,1984年赴美国克利夫兰市做访
  • 紫皮石斛的功效与作用
    紫皮石斛的功效与作用
    紫皮石斛的功效与作用一:紫皮石斛的功效与作用 养生必备知识紫皮石斛是以齿瓣石斛为代表的一类兰科石斛属植物;齿瓣石斛又名紫皮兰,为兰科植物齿瓣石斛。紫皮石斛除可做为医药原料提取石斛浸膏,还可以加工成紫皮枫斗而身价倍增,经过有机食品认证的紫皮石斛更是市场畅销的抢手货。紫皮石斛形态特征茎下垂,稍肉质,细圆
  • 中药石膏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石膏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石膏的功效与作用一:生石膏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哪些人不宜服用生石膏导语:说到“生石膏”,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但你了解它吗?其实,生石膏是中医药材中的一种,在《本草纲目》中就有关于它的记载。生石膏性味辛、甘、寒,常用于治疗头痛、齿痛、湿疹、肺热喘咳等疾病。它虽常用于内服,但也不是人人都适宜服用的。
  • 中医药导报
    中医药导报
    中医药导报篇1:中医药导报官方网站——反思针灸的“去经络化”现象 金观源 (美国国际整体医学研究所,美国 威斯康新州  53045) (InternationalInstitute of  Holistic Medicine,USA Wisconsin 53045) [编者按] 近年来,国外干针疗法
  • 风门穴
    风门穴
    一:[风门穴]艾灸风门穴防治感冒取穴方法:取穴时通常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风门穴位于背部,从大椎朝向下的第2个凹洼(第2胸椎棘突下),左右各旁开1 5寸(见上图)。目前已进入冬春交替的季节,早晚温差大,室内外温差也大,患感冒和流感的人越来越多。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中心主任林国华教授建议,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