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藩


医药考试 2019-06-20 16:10:23 医药考试
[摘要]李伯藩一:云南宾川李伯藩中医豆瓣小组大家好好看看,这才叫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国医大家! http: www douban com group topic 37266868 来自: 溯源堂中医馆(谢绝医药咨询。。。。。。) 2013-03-12 01:37:30 第一个叫李伯藩,他是原宾川中医院

【www.shanpow.com--医药考试】

李伯藩一:云南宾川李伯藩中医


豆瓣小组
 
大家好好看看,这才叫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国医大家!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7266868/ 来自: 溯源堂中医馆(谢绝医药咨询。。。。。。) 2013-03-12 01:37:30 第一个叫李伯藩,他是原宾川中医院院长,李氏学派的第三代传人,在宾川他的名字妇孺皆知,他制造了中医史板凳现象的佳话,他擅长各种疑难杂病的诊治,主要是他免费看病哦!下面我给大家附上一篇大理日报的报道。 李伯藩,宾川县中医院名誉院长、副主任医师。对瘟病、伤寒、胆结石、泌尿结石、急慢性肾炎、肝炎、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显著,对险恶疑难重症和慢性肾功能衰竭、各类癌肿、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独树一帜,求医者络绎不绝。他先后创建了拉乌卫生院和宾川县中医院,坚持突出中医特色办院,3次被云南省卫生厅授予“模范工作者”等荣誉称号,10次被中共大理州委、宾川县委及州、县卫生局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在40多年的从医时间里,李伯藩共接诊患者百余万人次,从不收取病人的钱物。为方便群众寻医问药,他开通了“电话义诊”,远在美国、香港、缅甸等地的病人打电话来询问药方,他都耐心一一满足,因此受到同行的敬重和群众的爱戴。在他的倡导下,目前宾川县已逐步形成县、乡、村三级中医医疗网的新局面,宾川中医技术在我省达到一流水平。2005年,宾川县被评为“云南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 来自永胜县片角乡的李美菊,患慢性肾功能衰竭,在当地医院无法治疗,后找到了李伯藩医生,他开了药方交给病人的丈夫,让他们回家服药,一个星期后,他又亲自赶了30多公里的路,到李美菊的家中询问病情,如今,李美菊已痊愈了。宣威水泥厂一名患者被诊断为腮腺区黏液表皮样癌后,在走投无路之时,病友给了他李医生的电话号码,从此,他和李伯藩医生开始了三年的电话往来,在李医生的关爱下,他奇迹般地存活下来。 通过电话“义诊”,李伯藩为无数未曾谋面的患者解除了病痛。2001年,一位肺癌患者来到宾川,见到了他日夜思念的李医生,这时李伯藩才知道他的名字叫李亭武,居住在美国旧金山,是专程来感谢李伯藩的。2003年春节,李伯藩收到一张来自美国的贺年卡,这是他3年前通过电话结识的一位患者,2000年做了乳腺根治术,效果不理想,后经李医生治疗,两年以后恢复了健康。像这样电话求医的还有来自新加坡、泰国、缅甸、香港及台湾的各类病人。 按理,李伯藩医治了这么多病人,他的收入应该不菲,但李医生从不收取病人送给他的钱物,他说:“我这人没什么爱好,就爱看个病。再说,几元钱的挂号费,对有收入的人来说不算什么,对农民兄弟来讲那可是一笔钱,拿这笔钱可以抓两三付中药,说不定他的病也就渐渐好了。”一次,一位中年妇女把红包硬塞给他说:“李医生,我麻烦你5年了,就是辛苦费你也该收一点,你不收,我心里不好受啊!”李伯藩说:“你知道的,我从来不收病人的钱,对你我也不能破例。”为了追求这个人生目标,他拒绝了昆明、大理一些单位的高薪聘请,拒绝了一些愿意出资与他合办医院的意向,就连国家给他的奖励他也不要。2002年,大理州人民政府把一份《大理州选拔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业技术人员呈报表》发给他,儿子见他忙,便悄悄把表填好后告诉父亲:“爸爸,表格我替你填好了,你看看,如果可以,我替你交上去。”李伯藩说:“国家给我的工资够生活就行了,退回去吧!”如此心境留给我们的是挥之不去的心灵的震撼! 如今,退休了的李伯藩仍然每天按时到医院上班,并且没有像人们心中想象的那样领取双份工资,仍分文不取,义务为病人就诊。当我们来到他工作的宾川县中医院时,看到排队就诊的群众满屋子都是,有时从医院门口一直排到街面上。他一天的时间是这样安排的:医院上班8小时;下午7点至9点,家庭义诊2小时;晚上9点至11点,电话义诊2小时,每天都要工作10多个小时,天天如此,年年如此。 岁月如水,爱心似歌。“医术高超的医生不乏其人,医德高尚的医生不计其数,但两者兼备的医生凤毛麟角。”李伯藩一生清贫地走过来,但他不是清贫者。

李伯藩二:老中医李伯藩的义诊生涯


本报记者 田雅婷 通讯员 王文彪     在云南大理州宾川县,几乎无人不识李伯藩。
    这位“名人”是宾川县中医院的首任院长。他悬壶济世56载,用精湛的医术解除了上百万名患者的病痛。2006年,李伯藩退休了。消息一出,许多医院纷纷派人前来,希望聘请他到医院出诊,待遇丰厚。但李伯藩全部婉言谢绝了。他在自家小院里搭建起一间简易诊所。在这间不足20平方米的小屋里,李伯藩开始了他的义诊生涯。
    9年间,每天早8点到晚9点,都是他的工作时间。少则三四十人,多则上百人,李伯藩治病救人的脚步从未停歇。有人给他算过一笔账,哪怕一个患者只收取5元的诊疗费,每天按50个病人计算,十年下来收入便超过了百万元。李伯藩不但分文不取,还常常接济贫困的患者,他总说:“救死扶伤是我的信仰。”
    1996年,单位分房,医院让德高望重的李伯藩先挑,结果他却选择了光线差、通风不好的一层。许多人都不理解,家人也有怨言,他却说:“住楼上,病人找我看病不方便,老人和重病号上楼太困难。”
    李伯藩出身中医世家,祖母施怀英,父亲李子宽都是当地名医。小时候,祖母出诊时总爱带上他抄方。“每每看到患者恢复健康,祖母比患者还高兴。”李伯藩说,当时家中开办私人诊所,但每逢春节必定会为患者免费看病,这成了家里的传统。后来父亲在公立医院工作,下班后经常会有病人到家里求医,父亲每次都耐心诊治,且从来不要一分钱。祖母和父亲行为,在李伯藩心中埋下了淳善的种子。
    1992年的一天,李伯藩应邀到县医院诊治一位癌症患者,在一间病房里,他发现一对中年夫妇正在哭泣。经过询问后得知,这对夫妇来自云南的贫困山区,30岁的妻子患有慢性肾功能衰竭,只能到大医院做透析或者换肾,才能挽救生命。但是,对于这个本就一贫如洗的家庭来说,完全无力承担高昂的医药费,唯一的选择就是放弃治疗。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同情心在驱使着李伯藩,他想:“无论如何,也要用最大的努力去挽救她,挽救这个家庭。”李伯藩开了一个处方交给患者的丈夫,让他先抓七服药回去煎服,一天吃一服,吃完再来找他。并再三叮嘱他,如果患者服药后有排尿,一定要认真把每天的尿量记录下来,下次看病的时候告诉他。
    结果一个星期过去了,患者的丈夫没有来。又一个星期过去了,他还是没有来。李伯藩心里十分惦记,像父亲挂念孩子般猜想着种种原因。最后他实在坐不住了,叫了一位学生用摩托车带着他,赶了四十多公里路,终于找到了那对夫妇住的村子。
    到了患者家里,李伯藩没来得及喝一口水便问起了病情。当得知患者已经排出尿来,而且量一天比一天多时,他肯定地告诉患者:“这病能治好。”在李伯藩的精心治疗下,半年后,这个患有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人奇迹般痊愈了。
    有一天深夜,家中电话突然响起。电话那头是一位女士,她连连对接电话的李伯藩说:“对不起,我是从美国旧金山打来的,我这里是白天,忘了您那里是深夜。”原来,她六十多岁的丈夫患了肺癌,无意中得知李伯藩能用中医药治疗癌症,多番周折要到了他家的电话号码。老两口求医心切,立即就打来了电话,结果竟忘记了时差。李伯藩虽然很疲惫,但还是耐心询问了患者的病情,并通过越洋电话开出了药方。经过他一年的“远程治疗”,该患者在美国医院复查发现肿瘤已经明显变小。老先生兴奋地给李伯藩打来电话,说他一定要回祖国看看,也一定要去看看李伯藩。
    听了老先生的话,李伯藩也很激动。中医药文化是祖国传统文化的标志之一,自己毕生的追求,不就是要将祖国医学发扬光大,为更多的病患者解除痛苦吗?后来,那位老先生在子女的陪伴下回到祖国,并马不停蹄地赶到了宾川,见到了日夜思念的李伯藩。他紧紧拉住李伯藩的手,激动得连声音都颤抖了。
    类似的事情在李伯藩的生活中数不胜数。如今已经75岁高龄的他,依然每天为病人忙碌着。“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也能从医,看病也不要钱。”李伯藩笑着说。(本报记者 田雅婷 通讯员 王文彪)

李伯藩三:苍生大医__李伯藩(名老中医)


大医志精诚
 杏林写仁心
 ——记为民务实清廉的名中医李伯藩
 
有一种精神,让我们铭记在心,因为它诠释了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真谛。当他站在党旗下举起右手时,便决心抛却所有的名和利,把一切献给黎民百姓,救济苍生,献给他酷爱的中医事业。
一位年迈的老中医,一个小小的院子,一间普通的瓦房小诊室,却成为了使天南地北的病患者摆脱病魔、重新过上健康幸福生活的“人间仙境”。
他,就是“悬壶济世一生圣手慈心,妙手回春谱写医学传奇”的名中医李伯藩。
 
“苍生大医”志高远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勿避险希、昼夜、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行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
对于“好医生”的标准,早在一千多年前,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就给出了答案。所谓行大医者以解决众生疾苦为大,然而只有具备精诚者,可承大医之名。“精”于高超的医术,“诚”于高尚的品德。
当今时代,医术高超的医务工作者不乏其人,医德高尚的医技人员也不计其数,但两者兼备的医生却是凤毛麟角。
而宾川的李伯藩做到了!
 
 一天天,一年年,他用泥土般朴素的作风,精湛的医疗技术,温暖的医者仁心,将千千万万个病患者从从病痛的海洋中解救出来、从死亡的边缘挽救回来,但他从来不求任何回报,他说,病人康复后幸福的笑容,就是给医者至高的褒奖!
为生命保驾,为健康护航。在人们感叹看病难看病贵的今天,退休后的李伯藩以一个个“小处方”让“医生”二字回归本位,赢得了百姓的口碑。他每天义诊10多个小时——所谓义诊就是只诊病开处方不收费——美国、新加坡、缅甸的各类病人通过电话义诊的数不胜数,国内求助“电话义诊”的病人遍及大江南北。
让我们来看一组数字吧,每天义诊150人次,每月诊疗4500人次,每年诊疗54000人次,从2006年6月29日退休算起,截止目前,他已为四十三万多患有癌症及慢性肾功能病、胆石症、泌尿性病等常见病的病人排忧解患!即使按普通乡村医生开一张处方9元钱的基本诊疗费计算,也有400多万元的收入。据不完全统计,从李伯藩开始从医看病到目前为止,累计诊疗病人200余万人次。
没有去过李伯藩家的人,也许会猜想,这样一位名医一定腰缠万贯、身居豪宅了,而谁又想到,我们的李伯藩老医生,至今一家五口的居住面积还不足一百平米!
“我们当医生,不能为了钱。你们身体康复并且过上了好的生活,就等于是送给我黄金了。”每当有康复者激动地找到他,一定要拿一点钱财酬谢他时,他都坚决不收,同时还如亲人一般,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关注他们的家庭生活。
如今已经步入古稀之年的李伯藩老医生,越发觉得晚年时光的珍贵,他倍加珍惜每一天的工作时间,工作量丝毫不减退休之前。即使他的身体状况已不比年轻之时,但他的干劲却越来越大,他想在有限的生命里治疗更多的病人,恨不得一天当十天用。他的生命,已经离不开找他求医治病的人们。
没有一句豪言,不图一丝名利,医治好每一个找到他的病患者,为他们解除病痛的折磨,使让他们重新过上幸福的生活,这,就是李伯藩毕生的志向!他用几十年无言的行动,充实了“苍生大医”的深厚内涵,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一心为民的崇高情怀!
 
悬壶济世写仁心
 
“叮铃铃……叮铃铃……”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将刚刚入睡的李伯藩老医生惊醒,他披衣起床,看了一眼墙上的挂钟——“一点四十”。
他拿起话筒:“你好,你深夜打电话来,有什么需要我帮忙吗?”
一个小时前,他刚刚诊治完来自缅甸的直肠癌患者,话语中略带疲惫。
“对不起,我是从美国给你打的电话,这里是白天,我忘了你那里是深夜,非常对不起——”电话那头是一位女士,她说,她六十多岁的丈夫患了肺癌,无意中得知他用中医治疗癌症的消息后,多番周折问到了他家的电话号码,老伴俩求医心切,立即就打来了电话……
李老医生虽然很是疲惫,但他还是耐心询问了病情,并通过电话开出了药方。
在李老医生悉心的“远程治疗”下,一年后,患肺癌的老先生到美国的知名医院进行复查,肿瘤已明显变小,他也已经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老先生在电话里向李老医生道出了他晚年最大的心愿:“我一定要回祖国看看!一定要去看看您!”
听了老先生的话,李伯藩老医生很是激动!中医文化可是祖国传统文化的标志之一!自己毕生的追求,不就是要将祖国医学发扬光大,为更多的病患者解除痛苦吗?
后来,
那位老先生在子女的陪伴下,回到了祖国,并马不停蹄地赶到了宾川,终于见到了日夜思念的李伯藩。他紧紧拉住李伯藩的手,激动得连声音都颤抖了——
“李医生啊,您让我终生难忘!”……
类似的情景,在李伯藩老医生的生活中数不胜数。
有一年春节大年初一,一位从香港专程赶来的老人,在子女的搀扶下找到了李伯藩家的小院,她激动地说:“李医生,我麻烦您这么多年,今天专程来看看您,要是没有您,我可能早就不在人世了。是您救了我,您可是我们家的大恩人!”一边说着一边从儿子的挎包里拿出了一个厚厚的红包,“您必须得收下,这是我们一家人的一点心意。”说着便把红包塞给李伯藩。
李伯藩站起来,拉着老人家的手说:“老人家,您能从香港来看我,我真心谢谢您了。您的心意我领了,但红包我不能要,您年纪大了,留着自己用吧。”
老人再三要将红包塞给李伯藩,但他坚决不收,他说:“老人家,您怀着高兴的心情来看我,就等于送给我无价之宝了。”
老人激动得热泪盈眶,紧紧抱住李伯藩说:“我一辈子从未遇见过您这样的好人!我说还要到鸡足山拜拜佛,您就是活菩萨啊!”
这一幕,让在诊室里候诊的病人们都感动得留下了眼泪。
有一次,李伯藩在昆明,一位患者把事先准备好的一个信封硬塞给他,并说道:“李医生,我的病麻烦您五六年了,就是辛苦费您也应该收点,您不收,我和家人的心里真的不好受啊!”
“我从来不收别人的钱,我不能破这个例,钱还是你们自己留着,你们医病吃药还需要大量的钱。”说着,李伯藩硬把钱塞还了他。
那位患者的眼泪一下子夺眶而出,嘴里不断地重复着:“李医生,您太好了!李伯藩,您太好了!”
这一句话,代表了千千万万被李伯藩医治过的病患者的心声。
提起李伯藩,所有人都异口同声评价他是一个大好人。他的好,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他的好,似陈年酒酿,越品越香。
 
杏林一生谱传奇
 
1940年出生于中医世家的李伯藩,自小就灵气十足,做事倔强执著,稍长后,便一心一意钻在医学上,深得其父李子宽的偏爱,继承了父亲德艺双馨的精湛医术和救死扶伤的医者仁心。1958年,他进入宾川县牛井联合诊所工作时,年仅十八岁。1960年,父子俩同时转到宾川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工作。父亲这位名典中国中医名家的耳濡目染,造就了李伯藩悬壶济世、妙手回春的传奇人生。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者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近于道矣。”水滋润了万物而从不夸耀,永远处在最低的位置,所以老子说它近乎于道了。
凭着对中医文化的热爱,李伯藩奉献着自己的满腔热忱。他如清澈流淌的小溪,无声壮大着宾川中医这片蓝色的海洋。
1963年,二十出头的李伯藩被组织派到最偏僻的贫特困山区拉乌彝族乡,做了那里的第一位医生。在大山深处,他走村串寨行医救人,同乡亲们一起建立起了拉乌卫生院,把人生最美好的10年青春岁月无私地奉献给大山里的少数民族群众。
李伯藩的医学造诣进一步得到升华,在于他潜心研读了中医经典名著,系统总结了祖辈几代人的临床经验,摸索出了一套治疗各类癌肿和疑难杂症的验方,将数以百计的曾下了病危通知书的险恶重症患者从“死亡线”
上拉了回来。
李伯藩富有团队精神,他有了本领、出了名,并不站在高处孤芳自赏,而是通过弘扬中医药文化,将中医国学经典和自己的宝贵经验,悉数传授给身边的同事和自己的徒弟,使中医传统文化在宾川这块热土上得以传承和发展。
1982年,卫生部衡阳会议“全面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的春风拂动了宾川,时任县人民医院副院长的李伯藩提出了创办宾川县中医院的构想,得到了县委政府的同意。经组织批准,李伯藩出任县中医院院长,踏上了白手起家创办县中医院的历程,甚至连中医院账号开户时存的20块钱,都是他向私人借的。1982年11月24日宾川县中医院挂牌时,仅有三间旧瓦房。那时候创业条件的艰难,三言两语真的难以言说。从县中医院创立到李伯藩退休的24年时间里,县中医院在他的带领和影响下迅速发展壮大,为宾川县赢得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县称号奠定了坚实基础。
李伯藩当宾川县中医院院长15年间,没有用公款吃过一顿饭,上级来人请到家里来吃,他卸任时“院长基金”没有动用过一分钱。
15年过去了,宾川中医院从过去单一的大内科发展为有内科、骨伤科、按摩科、针灸科、妇科等现代化科室,建起了2000多平方米门诊楼和住院部。他培养的学生多达70多人,全部成了中医业务骨干,有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有的当了院长、副院长,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地贡献。
2006年6月29日,已延长了五年多工作时间的李伯藩医生退休了。消息一出,州内、省内甚至省外的大医院纷纷派人找到他,要以丰厚的待遇聘请他,但任由他们磨破嘴皮,都被李伯藩婉言谢绝了。
有人在离开时不解地说:“你们宾川的李伯藩是不是老年痴呆了?”
面对种种“诱惑”,李伯藩只是淡淡地说:“钱,生没有带来,死也带不去,政府给的退休工资已足够用了,我哪儿也不去,我在宾川工作了几十年,服务的病人同样很多。”
李伯藩所奉行和坚守的崇高医德和职业精神,使人们看到了白求恩精神的再现与弘扬。他出神入化的高超医术、人人敬重的高尚医德、一心为民的仁爱之心吸引着四面八方的病人,每天不到上班时间,他的诊室前就已经排起了长队,数以万计的病人得到他的救治。
 “技精为师,德高为范”,李伯藩出神入化的医疗技术和宽厚仁慈的高尚品德,使他获得了国家、省、州、县的荣誉和奖励不计其数。1982年,被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国家劳动人事部等部门表彰为民族地区先进科技工作者;1991年,被云南省卫生厅表彰为模范工作者;2011年,获“第三届云南省道德模范提名奖”;
2013年,被表彰为大理州首届“敬业道德模范”,入围“中国好人榜”;2009年被大理州人民政府评为大理州“十佳医生”……先后被州、县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个人”不计其数,建国六十周年时,被评选为感动宾川十大新闻人物……他将所有的荣誉证书全部封存,从不示人炫耀。不管在他以前的办公室还是现在家中的小诊室,也从不悬挂锦旗、奖状。
面对荣誉,李伯藩淡然地说:“我只做了一名普通医生该做的事,我太渺小了,我没有你们说的那样完美——”他无比深情地阐释着心中的梦想,“中医药作为最具特色的中国元素之一,其振兴发展非常重要,把祖先留下来的宝贵遗产继承好、发扬好,为维护健康、造福人类做出贡献,是所有中医药人都应该一生追求的理想……”
一滴水折射太阳的光芒,那是太阳博大无私的爱,李伯藩心中便拥有着这份爱,正是因了这份爱,我们的党才坚不可摧,我们的人民才意志昂扬,我们的事业才绚烂美丽!
(撰稿:安建雄 
王艳钧)

本文来源:https://www.shanpow.com/xx/343526/

《李伯藩.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阅读
  • 学习抗击疫情个人事迹心得感悟 五篇 学习抗击疫情个人事迹心得感悟 五篇
  • 学习疫情个人事迹心得体会 五篇 学习疫情个人事迹心得体会 五篇
  • 2020年哪个专业就业前景好呢 前十大专业公布 2020年哪个专业就业前景好呢 前十大专业公布
  • 2020年党员干部学习抗击疫情先进事迹心得最新5篇 2020年党员干部学习抗击疫情先进事迹心得最新5篇
  • 林麝养殖基地幼苗出售|林麝的养殖技术 林麝养殖基地幼苗出售|林麝的养殖技术
  • 嘉宝果多少钱一斤2017|嘉宝果多少钱一斤2019 嘉宝果多少钱一斤2017|嘉宝果多少钱一斤2019
  • 奥狮龙加盟骗局揭秘_奥瑞康加盟 奥狮龙加盟骗局揭秘_奥瑞康加盟
  • 医药箱常备药品清单 医药箱常备药品清单
为您推荐
  • 流氓燕十元店实录
    流氓燕十元店实录
    流氓燕十元店实录一:“流氓燕”(原名叶海燕)人肉大搜索【十元性店卧底实录】“流氓燕”(原名叶海燕)人肉大搜索【十元性店卧底实录】  叶海燕写下了《十元店卧底实录》今年37岁流氓燕叶海燕简介:网名:雨燕单飞、流氓燕 生肖:兔 籍贯:湖北 武汉职业:医药代表 (现在)身份:单亲妈妈 (离异)个人语录:
  • 三七吃法
    三七吃法
    三七吃法篇一:三七粉的正确吃法三七粉有很多吃法如高血脂、产妇、虚弱、盗汗、滋养强壮的吃法。三七粉有美容的功效,三七粉美容有哪些吃法、怎么吃效果好北京中医药大学周围血管病及中医外科陈淑长教授为你进述三七粉养颜、护肤、抗衰老、祛斑 等美容方面的吃法三七粉是植物三七的根茎制品。是云南白药的主要成分。主产地
  • 针灸学教学视频
    针灸学教学视频
    针灸学教学视频篇1: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学》80集教学视频本课程为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学精品课程教学视频,全套视频共80集,由知盈医学课堂整理免费共享。      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中西结合等本科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其主要内容为经络、腧穴、刺灸法与治疗四个方面。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 达达香
    达达香
    (1) [达达香]达达香榆树梅格桑花之美萱草之花“毛毛狗”生机香水月季花枝俏溪水潺潺秋水怡人秋天里北国好风光(2) [达达香]兴安达达香的首页医药卫生(68)穴位经络(118)民间秘方(164)呼吸系统感冒(8)咽喉(68)肺部、气管(16)鼻子(1)咳喘(49)
  • 三伏天怎么去寒气
    三伏天怎么去寒气
    第一篇三伏天怎么去寒气:三伏天9个妙招将寒气逼出体外标签:健康分类:医药偏方,秘方,土方,佛医养生三伏天是阳气最盛的时候,这个时候把握机会,能将身体的寒气逼出来,那么,三伏天怎么去寒气呢?下面为大家介绍驱寒气8个妙招。  怎么判断体内有没有寒气  三伏天已至,还没抓紧时间进行“冬病夏治”的亲们
  • 中医在美国
    中医在美国
    中医在美国一:一个中医在美国一个中医在美国 谢文纬 http: www gmw cn 2009-12-31来源:书摘 [字号:大 中 小] 我在克利夫兰临床中心谢文纬,1949年生人,1969年赴内蒙古建设兵团做兽医7年,1977年进入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学习,1984年赴美国克利夫兰市做访
  • 紫皮石斛的功效与作用
    紫皮石斛的功效与作用
    紫皮石斛的功效与作用一:紫皮石斛的功效与作用 养生必备知识紫皮石斛是以齿瓣石斛为代表的一类兰科石斛属植物;齿瓣石斛又名紫皮兰,为兰科植物齿瓣石斛。紫皮石斛除可做为医药原料提取石斛浸膏,还可以加工成紫皮枫斗而身价倍增,经过有机食品认证的紫皮石斛更是市场畅销的抢手货。紫皮石斛形态特征茎下垂,稍肉质,细圆
  • 中药石膏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石膏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石膏的功效与作用一:生石膏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哪些人不宜服用生石膏导语:说到“生石膏”,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但你了解它吗?其实,生石膏是中医药材中的一种,在《本草纲目》中就有关于它的记载。生石膏性味辛、甘、寒,常用于治疗头痛、齿痛、湿疹、肺热喘咳等疾病。它虽常用于内服,但也不是人人都适宜服用的。
  • 中医药导报
    中医药导报
    中医药导报篇1:中医药导报官方网站——反思针灸的“去经络化”现象 金观源 (美国国际整体医学研究所,美国 威斯康新州  53045) (InternationalInstitute of  Holistic Medicine,USA Wisconsin 53045) [编者按] 近年来,国外干针疗法
  • 风门穴
    风门穴
    一:[风门穴]艾灸风门穴防治感冒取穴方法:取穴时通常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风门穴位于背部,从大椎朝向下的第2个凹洼(第2胸椎棘突下),左右各旁开1 5寸(见上图)。目前已进入冬春交替的季节,早晚温差大,室内外温差也大,患感冒和流感的人越来越多。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中心主任林国华教授建议,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