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丁大卫离开甘肃


儿童诗 2019-05-12 05:23:11 儿童诗
[摘要]美国人丁大卫离开甘肃篇一:让国人脸红!来到甘肃东乡教书的美国人丁大卫夫妻丁大卫夫妻的人生价值观 他也许你们不熟悉但是他对与我们甘肃E族和西野四驱已是老朋友了.他是支援山区教育来到甘肃东乡山区以好多年了在那里他们夫妻无私奉献着!这次六一儿童节我又去东乡看望了我的老朋友丁大卫和他们的孩子们。

【www.shanpow.com--儿童诗】

美国人丁大卫离开甘肃篇一:让国人脸红!来到甘肃东乡教书的美国人丁大卫夫妻


丁大卫夫妻的人生价值观
 
       他也许你们不熟悉但是他对与我们甘肃E族和西野四驱已是老朋友了.他是支援山区教育来到甘肃东乡山区以好多年了在那里他们夫妻无私奉献着!这次六一儿童节我又去东乡看望了我的老朋友丁大卫和他们的孩子们。       [淘股吧]                                  本来每年六一都是我们越野E族和西野四驱的车友们一起去给那里几所学校的孩子们发放礼物,可是最近的地震我们西野四驱的好多队友几次去灾区送物资,有的一直战斗在一线,大家都疲惫不堪,我也在没有和大家联系,刚好我广州的朋友来兰州在前一天中午吃饭时说起我要去东乡商量后我们决定第二天早晨8点出发,下午我和爱上沙漠及广州的007一起去商场采购礼物,一切准备就绪等待第二天出发。       
       丁大卫~~一个美国人,他来到甘肃的国家级贫困县东乡教书,条件很苦,他们夫妻每月一共700元工资,但是他还用自己很少的工资给学生们买文具,送食品,一双鞋,他能穿几年,这就去年去大卫穿的鞋.大卫的脚是48的,在国内确实也不好买,去年我回来后在论坛发过贴已经有好几个朋友给大卫从国外买了48的鞋寄来了三双了。大卫说这几年都不用买鞋了。              这几张照片是大行者去年拍摄的。       
       
       早晨起来都快七点了,本来说好开甘D大哥的JEEP去,但是起得太晚也懒了一下没有去换车开得轿车就出发了,以前的路在修路过不去,我们绕道唐汪后一直是砂石路面的山路一直有40多公里,到12点多才到东乡和等待在那里的大卫夫妻一起去了两所学校。              
       
[顶楼]
咖啡卡 收藏 5 推荐1 加油券0/1  
相关股票:
关联标签: 人生  价值观  信仰  基督教  穆斯林 
咖啡卡
加油券 0/0
【 · 转贴 xiariruge 只看该作者(-1) 2009-07-02 10:22】
       进了县城就看到和东乡妇女一样装扮的韩诗蝶(她是美国人~~嘿嘿现在看不出来吧)       [淘股吧]                     去年大卫搬家后我没有来过他的新家,今天特意先来看看,是每月50元的租金。嘿嘿你别说还是个很精致的小院。       
       
       
       大卫给孩子们买的熟鸡蛋       
[沙发]
 
 
咖啡卡
加油券 0/0
【 · 转贴 xiariruge 只看该作者(-1) 2009-07-02 10:22】
       他们最近涨了工资现在他们每月1200百元了【以前他们的工资是每月700元(夫人没有工资),他夫人说原来是够的,今年物价涨得厉害,有点紧张,所以就很少吃肉了。。。                                 今年教育局会给他涨工资到1200元,小韩在一旁说,一个月多了500元,都不知道该怎么花了。。。
[板凳]
 
 
咖啡卡
加油券 0/0
【 · 转贴 xiariruge 只看该作者(-1) 2009-07-02 10:22】
       几年前崔永元采访丁大卫 zt       [淘股吧]                            丁大卫是个美国人。我认识他是在电视上。 这个美国人带给了我深深的感动。 我受到深深感动的这天是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组请到了丁大卫。我打开电视,就听到丁大卫在与崔永元唠嗑。 崔永元老笑,而丁大卫很诚恳的样子。                                    丁大卫的故事是这样的: 5年前,美国青年丁大卫来到中国。他到了中国一所最普通的郊区小学教学。这个美国青年因为做人与教学深得人喜欢,后来居然当上了校长。大概是1998年底,想到中国西部去看一看的丁大卫到了甘肃兰州。他到西北民族学院应聘当大学教师。 丁大卫不是一个能侃的人,机智的崔永元是这样套丁大卫的。               “丁大卫,你去大学应聘的时候,是不是这样说的,‘我曾是一名小学教师,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所以来你校应聘大学教师?’” 没想到丁大卫这样回答,“大概就是这样的。” 大卫的话让现场很多观众都会心地笑了。               但,更有意思的还在后头。 学校给大卫定的工资是每月1200元。大卫去问别人,1200元在兰州是不是很高了? 别人说,是算高了。于是,大卫主动找到学校,让人把工资降到900元。学校一再坚持,大卫不让,说:怎么也不能超过1000元。最后,学校给他每月950元。 这段经历本来很好笑,但是我注意到现场没一个人笑。               崔永元问,“大卫,你每月工资够用吗?”大卫说,“够了,我每月的钱除了买些饭票,就用来买些邮票,给家里打打电话,三四百元就够了。”               我听见观众中有不少人“哇”地一声发出惊叹。我知道是有人灵魂受到触动了,而这种触动是我们的教科书和父母的教化所达不到的。 而真正让我感动的还是以下一幕:               别出心裁的编导在做这一期节目时,让丁大卫带来了他所有的家当。一只还不及我们平常出门旅游背的那么大而“内容”丰富的帆布袋。而让我们怎么也想不到的是, 这便是一个美国青年在中国生存5年积累下的我们肉眼看得到的财富。崔永元让丁大卫向大家展示一下他的家当,大卫的脸红了一下,打开了他的帆布袋,里面的东西是这样的:               一顶大卫家乡足球队的队帽。他戴着向人展示时,我看见了他眼里的骄傲。        一本相册。里面是他亲人、朋友,还有他教过的学生的照片。        一个用精致相框镶好的一家人温馨亲昵的合影(大卫从包里掏出时,相框面上的玻璃被压碎了,大卫的脸上露出不易察觉的心痛的表情。不一会儿,节目组的人把一个赶着去买来的相框送给了大卫。中央台这一着似平凡的举动令我感动和叹服,它是那么及时地体现了善解人意的内涵和我们对外国友人的尊重)。        两套换洗的衣服。其中有一件军装上装。那是大卫爸爸年轻时当兵穿过的,整整40年了。大卫向观众展示时,很有些骄傲地说:因为它漂亮啊!        一双未洗的普通的运动鞋。那甚至不是一双品牌球鞋,大卫将它拿出来的时候,说什么也不让崔永元碰一下,他说:“这鞋很臭的!”        几件以饭盆、口杯、牙刷、剃须刀为阵容的生活必需品。        一面随身带着的鲜艳的五星红旗。        当美国青年丁大卫将一面中国国旗打开,向现场的观众展示时,偌大的演播厅里鸦雀无声,现场乐队深情地奏响了《我的祖国》的旋律。 崔永元问,“大卫你怎么会时时将五星红旗带在身边?” 丁大卫说,“我时时带着它,就是为了提醒自己,我现在是在中国,我要多说美丽的中文,有人到我房间里来,看着墙上挂着的五星红旗,也会缩小我们之间的差距。 再说,看到这面国旗,我就会告诫自己:你现在是一位中国教师,你要多为中国教书育人。 ”丁大卫的普普通通的话,让我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了我们的国旗,也让我的眼泪不听话地掉下来。               当崔永元问丁大卫在中国感觉苦不苦时,丁大卫说,很好的,比如这次你们中央台就让我这样一个平凡的人来做嘉宾,而且还让我坐飞机,吃很好的饭菜。 我看见崔永元有些不好意思地脸红了,他幽默地说,“我觉得你挺像我们中国的一个人,雷锋!” 丁大卫想了想,说,“还真有点儿像。”大伙儿“轰”地一声善意地笑开了。“只是, 雷锋挺平常的,他只是一个凭良心做事的人,这样的人不应该只有一个,每个人都应该做得到的。” 他认真地补充道。 没有人再笑了,就连崔永元的脸上都显出了小学生的表情。               节目快结束时,崔永元对丁大卫说,“丁大卫,你听到过人家对你的评价吗?”丁大卫笑笑说,“没有。”崔永元说:“好,现在我们就让你来听听。”               我们于是看到了这样一组外采镜头:               许多丁大卫的同事,丁大卫教过的学生,以及学生的家长在镜头前交替着出现, 他们一一地说着丁大卫的可敬与可爱之处,有的人情到深处时,甚至泪盈于眶。一个大学女孩对着镜头说,“丁老师从来没骂过我,但我真的好怕他啊,因为,我怕看他因我而失望的样子!”而最后我们看到的一个镜头是:丁老师教过的那所小学的孩子们,一个个争着抢到镜头前流着泪喊:你回来教我们吧!我们看见,丁大卫不敢再看大屏幕,他深深地把头埋下。一个美国青年,却在中国得到了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我的心为之一颤。 朴素的平凡的甚至不很英俊的丁大卫,给我们上了最有教益的一课!这样的一课,我们的课本上是没有的。
[地板]
 
 
咖啡卡
加油券 0/0
【 · 原创: zd919 只看该作者(-1) 2009-07-02 10:27】
       一个有理想,有信念的人!可是为什么是美国人呢?!
[第5楼]
 
 
咖啡卡
加油券 0/0
【 · 原创: 成吉思汗 只看该作者(-1) 2009-07-02 10:29】
       好贴
[第6楼]
 
 
咖啡卡
加油券 0/0
【 · 转贴 xiariruge 只看该作者(-1) 2009-07-02 10:31】
       到了县城后吃了午饭我们先牙胡家小学,那里的路对于我的越野车不是很好走,底盘刮了一路!!后悔懒了一下没有去换车啊!!       [淘股吧]       
       
[第7楼]
 
 
咖啡卡
加油券 0/0
【 · 转贴 xiariruge 只看该作者(-1) 2009-07-02 10:33】
      
       [淘股吧]       
       
[第8楼]
 
 
咖啡卡
加油券 0/0
【 · 转贴 xiariruge 只看该作者(-1) 2009-07-02 10:34】
       每次到丁大卫那里去都是得到一次心灵的净化,和大卫在一起时他那孩子般的笑容总是能带给我们很多快乐!每次和大卫夫妻在一起时他们夫妻那种深情的目光总是让我很感动!原来生活也可以这样美好!       [淘股吧]       
       
[第9楼]
 
 
咖啡卡
加油券 0/0
【 · 转贴 xiariruge 只看该作者(-1) 2009-07-02 10:35】
       可爱的大卫!好多朋友知道我常去看他们或是他们偶尔来兰州时和我在一起时,都问我他们还需要别的帮助吗?他们对物质的要求很底我真的不知道他们需要啥帮助!不如说每次去看他们是他们帮助了我,让我的内心得到了净化!!!        [淘股吧]       
[第10楼]
 
 
咖啡卡
加油券 0/0
【 · 原创: 美丽佩芳 只看该作者(-1) 2009-07-02 10:36】
       不知为什么  五味杂陈。哎。。。。
[第11楼]
 
 
咖啡卡
加油券 0/0
【 · 转贴 xiariruge 只看该作者(-1) 2009-07-02 10:36】
       大卫对我的触动的事很多很多.他从来不穿袜子,他说他不习惯!有个也是我们共同的一个好朋友开玩笑说他是怕浪费~~.每次到兰州他们坐长途车到站离他们住的地方(大卫的朋友家也是美国人)有七八公里他们都是徒步走去.他俩有部很旧的手机但是怕漫游费高也从来只是发短信怕花钱.他俩的工资以前每月只有700.他们算招聘的比其他老师少400.怎么够去交电话费的.我们是朋友但是有时侯真的不知道去怎么帮助他们个人只能用最庸俗的办法.他们来兰州时请他们吃点好的.(在东乡时他们基本上是素食)或是去时带点生活必需品.还要找借口说小县城他们不方便买到的东西.       [淘股吧]       
       我们于四点多来到了包岭小学,五年级三个同学,六年级四个同学而且都是男生。三年级有四个女生,由于在重男轻女在东乡很严重,四年级以上,在包岭学校就没有女生了。。。                     图为两个年级的全部学生       
[第12楼]
 
 
咖啡卡
加油券 0/0
【 · 转贴 xiariruge 只看该作者(-1) 2009-07-02 10:38】
       小学在一个风景很好的山坡上,只能走上去~~~       [淘股吧]       
       
[第13楼]
 
 
咖啡卡
加油券 0/0
【 · 转贴 xiariruge 只看该作者(-1) 2009-07-02 11:30】
       我认识的丁大卫:一个爱主的美国基督徒在东乡办教育        [淘股吧]       http://www.riseonwings.com/article.asp?id=132       宋炜              丁大卫和妻子以及东乡族小学生。(大卫的妻子别看一身东乡族穆斯林的打扮,可是地道的美国人。)                    刚刚在网上无意中看到凤凰卫视《鲁豫有约》节目《东乡有个丁大卫》,勾起了我对以往一段经历的回想,有感动把丁大卫的一些事迹介绍给大家,使更多人知道我们的信仰带来的力量、基督的大爱对我们的国家带来的改变和震撼。                  我在西北民族学院读书的时候,经常看到一个个头很高,衣衫不整胡子拉碴的美国人在校园里大步流星的走,好多次在学校英语角看到教学生说英语。另外他经常出现的场合就是学校的篮球场,他就是丁大卫,听别的同学说他在民院很有名的,学校的英语角就是他组织起来的。那时我还没有信主。我的英语实在是很烂的,再加上比较内向,我老是不敢去英语角听他讲课。在学校三年的时间,虽然没上过他的课也没说过话,但是对这个老外相当地眼熟了。2003年我信主,开始参加学校的学生团契,那时我才知道原来那个丁大卫也是基督徒,而且和我们团契很有关系,团契里的基督徒学生很多都是在他的外语角信主的,那时我也知道了,他的中文说地非常好了,据一些夸张的说法,说普通话好的外国人除了说相声的大山就是他了。                  就在我信主的那段时间,丁大卫刚好离开民院了,我听说他去了东乡工作(其实2000年就已经在东乡了,但也在民院教书,03年就正式在东乡了),内心中有一点后悔没早点信主,冲着他是基督徒,即使英语烂我也会鼓起勇气去英语角的。那时在团契里开始听说了很多他在民院和东乡的事迹。                  但是我在民院读书的日子一直没有机会认识他,我信主后他也不再来民院了,但是我心中却一直仰慕这位真正活出基督生命的伟大圣徒。                  我毕业后不久,有一天接到一个电话,一个陌生的口音说:“你好,是宋炜弟兄吗?我是丁大卫......”,我当时就有点懵了,丁大卫怎么会知道我?后来他用流利的中文说明了他找我的意图(这是我第一次听他用中文说话)。原来是他在东乡办的学校希望有志愿者来帮忙,他需要会画画的人,刚好一个认识他有参加过我们团契的姊妹就推荐我去。我当然满口就答应了,一个劲地感谢主给我有这样的机会认识这个早就想认识的人。之后三天在东乡的经历非常地美好,在这位伟大圣徒的身上看到了我们的信仰是多么地真实,看到了主耶稣基督对这个世界的意义是多么伟大!                  我本来要打算详细描述一下对丁大卫的印象,后来发现这个视频里已经说的很全面了,我想我就不再多费口舌了,大家看完自然就知道了。              视频地址:http://you.video.sina.com.cn/b/2260351-1215729133.html                   另外,具体我在东乡帮丁大卫做了什么,我觉得也没有必要写了,因为和他的付出比起来,我所作的一切都是那么渺小,也更是因为我们都是因着耶稣基督的爱来做这些事,就把这一切的荣耀都归给耶稣我们的主!                 以下简单介绍一下丁大卫的事迹:       丁大卫 男,41岁,美国人。         今年是美国人丁大卫来到中国的第十五个年头,也是他在西部教书的第十二个年头了。丁大卫一家现在住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1994年,年轻的丁大卫来到中国,在广东珠海恩溢私立小学担任英语教师。一年后,丁大卫萌生了到西部去看一看的想法。1998年底,他到位于甘肃兰州的西北民族学院当大学教师。当时学校给大卫定的工资是每月1200元。大卫觉得普通的教师工资都不到这个数,主动要求降到千元以下。                丁大卫自己的家当很少,包括一顶队帽、一本相册、一副家人合影、两套换洗的衣服(其中一件军装是大卫爸爸年轻时当兵穿过的,整整40年了)和一双未洗的普通运动鞋,还有一些生活必需品和一面随身带着的五星红旗。大卫说,每当他看到中国国旗,他就会告诫自己:"你现在是一位中国教师,你要多为中国教书育人。"                现在丁大卫在甘肃省东乡自治县教育局一教研室任教育顾问,帮助当地出版了东乡语和普通话双语字典(要知道东乡语是没有文字的,难度可想而知)。他还筹款在县里建起11所学校,并组织当地教师到北京师范大学等地接受培训。              关于东乡县及其教育状况:           东乡县位于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是全国唯一一个东乡族自治县,全县几乎全部为东乡族人,并且全部都聚居与海拔2000多米的山上,地理条件极端封闭。东乡也是我国最贫困的县之一,尤其是文盲率为中国最高。东乡人全体信仰伊斯兰教,而其伊斯兰气氛即使是在有“中国小麦加”之称的临夏州都是最浓的,几乎每村都有几座清真寺,甚至十几户人家的小生产队就有一座清真寺,并供养其中的神职人员,所以当地有“穷乡富寺”之说。                  东乡教育尤其落后,男孩一般小学毕业就辍学,女孩则几乎不可以上学(类似伊斯兰教法严格的阿富汗、伊朗等国),而且男孩中相对优秀一些的没读几年书就被送到清真寺学习古兰经,从此与学校学习相隔绝。即使是小学和很少的中学,其教育现状也是异常落后的。举例来说,当地有初中文化甚至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因为当地教师奇缺,关键是还不能调配其他地方的教师,因为东乡的小学生三、四年级之前只能用东乡语教,所以造成这样的现状。可想而知像丁大卫这样的志愿者要克服多大困难才能在东乡进行教育事业。而更大的阻力则来自于宗教禁忌——即如何说服家长让女孩上学、让优秀的男孩能继续深造而不是很早就被送进清真寺。                  在丁大卫的带动下,已经有一些汉族或其他国家民族的志愿者相继来到东乡短期或长期志愿服务,为当地的教育事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也开辟了不少新的发展路子。笔者再举一例子:有一次来了一批外蒙古留学生(都是蒙古族基督徒)来东乡,在当地学校交流的时候,突然有当地小孩说能听懂他们说话(蒙古语)。原来东乡族有蒙古族的血统,而且在语言上也有很多和蒙古语共通的地方,于是就有人设想可以号召蒙古族的志愿者服务当地的初级教育以弥补汉族教师不懂东乡语的不足。              (注:笔者曾长期在东乡做过志愿者,以上描述仅为自己亲身经历所见,仅代表个人感受。)              《鲁豫有约:东乡有个丁大卫》视频地址:       http://you.video.sina.com.cn/b/2260351-1215729133.html
[第14楼]
 
 
咖啡卡
加油券 0/0
【 · 原创: ok8888 只看该作者(-1) 2009-07-02 11:50】
       太让人敬佩了!
[第15楼]
 
 
咖啡卡
加油券 0/0
【 · 原创: 纯黑 只看该作者(-1) 2009-07-02 12:00】
       感动·!       看来信教比信主义要有用得多!       洋人中白求恩式的人真多,代表了人类的美!       致敬!
[第16楼]
 
 
咖啡卡
加油券 0/0
【 · 原创: zjr0118 只看该作者(-1) 2009-07-02 12:05】
       伟大的灵魂、高尚的心
[第17楼]
 
 
咖啡卡
加油券 0/0
【 · 原创: 阿闲 只看该作者(-1) 2009-07-02 12:26】
       敬佩!
[第18楼]
 
 
咖啡卡
加油券 0/0
【 · 原创: flyfish 只看该作者(-1) 2009-07-02 12:34】
       国人里也有这样坚持的,只不过因为是国人,电视里没有或者很少报道罢了。我常去的另一个论坛里,就有一位这样常年奔波努力支教的网友,几年中已经募集资金盖了好几所小学,让很多小朋友能够有相对好的条件安心学习。那个坛子里同样热心的网友还有很多,基本上每年的自发捐款都够盖一所小学。
[第19楼]
 
 
咖啡卡
加油券 0/0
【 · 原创: flyfish 只看该作者(-1) 2009-07-02 12:51】
       还有那位白芳礼老人,肯定有人知道吧
[第20楼]
 
 
咖啡卡
加油券 0/0
【 · 原创: 凌云 只看该作者(-1) 2009-07-02 13:23】
       【 · 原创: flyfish 只看该作者(-1) 2009-07-02 12:34】        国人里也有这样坚持的,只不过因为是国人,电视里没有或者很少报道罢了。我常去的另一个论坛里,就有一位这样常年奔波努力支教的网友,几年中已经募集资金盖了好几所小学,让很多小朋友能够有相对好的条件安心学习。那个坛子里同样热心的网友还有很多,基本上每年的自发捐款都够盖一所小学。        [淘股吧]       -----------------------------------------------------------------------------       这些人有信仰,很快乐!!!
[第21楼]
 
 
咖啡卡
加油券 0/0
【 · 原创: 听者 只看该作者(-1) 2009-07-02 13:30】
       【 · 原创: flyfish 只看该作者(-1) 2009-07-02 12:34】        国人里也有这样坚持的,只不过因为是国人,电视里没有或者很少报道罢了。我常去的另一个论坛里,就有一位这样常年奔波努力支教的网友,几年中已经募集资金盖了好几所小学,让很多小朋友能够有相对好的条件安心学习。那个坛子里同样热心的网友还有很多,基本上每年的自发捐款都够盖一所小学。        [淘股吧]       [第19楼]  引用            加油券 0/0 【 · 原创: flyfish 只看该作者(-1) 2009-07-02 12:51】        还有那位白芳礼老人,肯定有人知道吧        [第20楼]  引用                 !
[第22楼]
 
 
咖啡卡
加油券 0/0
【 · 原创: james 只看该作者(-1) 2009-07-02 14:22】
       西方基督教文明博爱文化对人教化很深!相对比而言,国人则普遍缺乏信仰,没有信仰,所以不快乐!
[第23楼]
 
 
咖啡卡
加油券 0/0
【 · 原创: 原色原味 只看该作者(-1) 2009-07-02 14:31】
       外国人有雷锋,中国也很多,但有人不信。
[第24楼]
 
 
咖啡卡
加油券 0/0
【 · 原创: 流星一点点 只看该作者(-1) 2009-07-03 08:29】
       较早知道丁大卫这个人,他改变了一小块的地方,他感动了我,希望能感动所有的中国人。
[第25楼]
 
 
咖啡卡
加油券 0/0
【 · 原创: 草叶尖尖 只看该作者(-1) 2009-07-03 09:06】
       让人感动
[第26楼]
 
 
咖啡卡
加油券 0/0
【 · 原创: 笑傲长天 只看该作者(-1) 2009-07-03 09:23】
       一个外国人,不远千里来到中国,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精神!
[第27楼]
 
 
咖啡卡
加油券 0/0
【 · 原创: kvbp123 只看该作者(-1) 2009-07-03 10:02】
       震撼
[第28楼]
 
 
咖啡卡
加油券 0/0
【 · 原创: kvbp123 只看该作者(-1) 2009-07-03 11:00】
       刚看完“鲁豫有约”,以前也看过小崔主持的节目。       挺感人。
[第29楼]
 
 
咖啡卡
加油券 0/0
【 · 原创: 党的花骨朵 只看该作者(-1) 2009-07-03 11:22】
       感动!祝福!学习!
[第30楼]
 
 
咖啡卡
加油券 0/0
【 · 原创: 延吉刘水 只看该作者(-1) 2009-07-03 11:23】
       很崇拜他们这种人
[第31楼]
 
 
咖啡卡
加油券 0/0
【 · 原创: 杰客 只看该作者(-1) 2009-07-03 11:38】
       原帖由美丽佩芳在2009-07-02 10:36发表       不知为什么  五味杂陈。哎。。。。
[第32楼]
 
 
咖啡卡
加油券 0/0
【 · 原创: 工人朋友 只看该作者(-1) 2009-07-03 17:53】
       我们这些在股市上出卖良知、追逐名利的家伙,更应该时刻反省,永远不能丢掉做人的底线。
[第33楼]
 
 

美国人丁大卫离开甘肃篇二:【图】美国人丁大卫在中国《实话实说》(转)


     是2000年5月14日的《实话实说》节目。我没看过那一期《实话实说》,但看过这一篇章,当时就被深深地感动,其实重要的不是他是哪一国人,而是在这个物欲社会中安于清贫、坚守自己做人的良心、坚守自己理想的精神。 丁大卫是个美国人。我认识他是在电视上。这个美国人带给了我深深的感动。我受到深深感动的这天是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组请到了丁大卫。我打开电视,就听到丁大卫在与崔永元唠嗑。崔永元老笑,而丁大卫很诚恳的样子。 丁大卫的故事是这样的: 5年前,美国青年丁大卫来到中国。他到了中国一所最普通的郊区小学教学。这个美国青年因为做人与教学深得人喜欢,后来居然当上了校长。大概是1998年底,想到中国西部去看一看的丁大卫到了甘肃兰州。他到西北民族学院应聘当大学教师。丁大卫不是一个能侃的人,机智的崔永元是这样“套”丁大卫的。 “丁大卫,你去大学应聘的时候,是不是这样说的:‘我曾是一名小学教师,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所以来你校应聘大学教师?’” 没想到丁大卫这样回答:“大概就是这样的。” 大卫的话让现场很多观众都会心地笑了。 但,更有意思的还在后头。学校给大卫定的工资是每月1200元。大卫去问别人,1200元在兰州是不是很高了?别人说,是算高了。于是,大卫主动找到学校,让人把工资降到900元。学校一再坚持,大卫不让,说:怎么也不能超过1000元。最后,学校给他每月950元。这段经历本来很好笑,但是我注意到现场没一个人笑。 崔永元问:“大卫,你每月工资够用吗?”大卫说:“够了,我每月的钱除了买些饭票,就用来买些邮票,给家里打打电话,三四百元就够了!我听见观众中有不少人“哇”地一声发出惊叹。我知道是有人灵魂受到触动了,而这种触动是我们的教科书和父母的教化所达不到的。而真正让我感动的还是以下一幕:别出心裁的编导在做这一期节目时,让丁大卫带来了他所有的家当──一只还不及我们平常出门旅游背的那么大而“内容”丰富的帆布袋。而让我们怎么也想不到的是,这便是一个美国青年在中国生存5年积累下的我们肉眼看得到的财富。崔永元让丁大卫向大家展示一下他的家当,大卫的脸红了一下,打开了他的帆布袋,里面的东西是这样的: 1。一顶大卫家乡足球队的队帽。他戴着向人展示时,我看见了他眼里的骄傲。 2。一本相册。里面是他亲人、朋友,还有他教过的学生的照片。 3。一个用精致相框镶好的一家人温馨亲昵的合影(大卫从包里掏出时,相框面上的玻璃被压碎了,大卫的脸上露出不易察觉的心痛的表情。不一会儿,节目组的人把一个赶着去买来的相框送给了大卫。中央台这一着似平凡的举动令我感动和叹服,它是那么及时地体现了善解人意的内涵和我们对外国友人的尊重)。 4。两套换洗的衣服。其中有一件军装上装──那是大卫爸爸年轻时当兵穿过的,整整40年了。大卫向观众展示时,很有些骄傲地说:因为它漂亮啊! 5。一双未洗的普通的运动鞋──那甚至不是一双品牌球鞋,大卫将它拿出来的时候,说什么也不让崔永元碰一下,他说:“这鞋很臭的!” 6。几件以饭盆、口杯、牙刷、剃须刀为阵容的生活必需品。 7。一面随身带着的鲜艳的五星红旗。 当美国青年丁大卫将一面中国国旗打开,向现场的观众展示时,偌大的演播厅里鸦雀无声,现场乐队深情地奏响了《我的祖国》的旋律。崔永元问大卫:你怎么会时时将五星红旗带在身边?丁大卫说:我时时带着它,就是为了提醒自己,我现在是在中国,我要多说美丽的中文,有人到我房间里来,看着墙上挂着的五星红旗,也会缩小我们之间的差距。再说,看到这面国旗,我就会告诫自己:你现在是一位中国教师,你要多为中国教书育人。丁大卫的普普通通的话,让我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了我们的国旗,也让我的眼泪不听话地掉下来。当崔永元问丁大卫在中国感觉苦不苦时,丁大卫说,很好的,比如这次你们中央台就让我这样一个平凡的人来做嘉宾,而且还让我坐飞机,吃很好的饭菜。我看见崔永元有些不好意思地脸红了,他幽默地说:“我觉得你挺像我们中国的一个人─雷锋!” 丁大卫想了想,说:“还真有点儿像。”大伙儿“轰”地一声善意地笑开了。“只是,雷锋挺平常的,他只是一个凭良心做事的人,这样的人不应该只有一个,每个人都应该做得到的!” 他认真地补充道。没有人再笑了,就连崔永元的脸上都显出了小学生的表情。节目快结束时,崔永元对丁大卫说:“丁大卫,你听到过人家对你的评吗?”丁大卫笑笑说:“没有!”崔永元说:“好,现在我们就让你来听听。”──我们于是看到了这样一组外采镜头: 许多丁大卫的同事,丁大卫教过的学生,以及学生的家长在镜头前交替着出现,他们一一地说着丁大卫的可敬与可爱之处,有的人情到深处时,甚至泪盈于眶。一个大学女孩对着镜头说:“丁老师从来没骂过我,但我真的好怕他啊,因为,我怕看他因我而失望的样子!”而最后我们看到的一个镜头是:丁老师教过的那所小学的孩子们,一个个争着抢到镜头前流着泪喊:你回来教我们吧!我们看见,丁大卫不敢再看大屏幕,他深深地把头埋下。一个美国青年,却在中国得到了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我的心为之一颤。朴素的平凡的甚至不很英俊的丁大卫,给我们上了最有教益的一课──这样的一课,课本上是没有的第一次见到丁大卫,是在美国福特基金会的一个活动上。工作人员告诉我,那个美国人,特神,给他报销飞机票他不要,坚持自己坐火车硬座,从广东到北京,又自己去车站 买了硬座票,从北京回甘肃。 据介绍,他爱好广泛,包括体育运动、音乐、文学、教育和“为人民服务”;任西北民族学院英语教师7年;2000年至今,在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做基础教育义务助学工作。 会上,他拿着一本相册给大家传看,一个劲儿地说:“你们不知道我们东乡的孩子有多可爱。” 再次见他是在兰州,他带着我,熟门熟路地倒了两趟公共汽车,来到汽车南站,我们要在这里乘长途车到东乡。站门口的一个司机见了他立刻跑过来,亲热地问“回呢吗?”两人商量了一会儿,丁大卫让我跟着司机去买票,他不在站内上车。后来我才知道,按规定,外国人在站内买票要多加40元的保险,所以丁大卫每次都是和司机说好,给他留一个座位,他走出去一段路再上车,这样就只要付10元的车费。 东乡距兰州约100公里,车程约3小时。一路上,身高1.93米的他,窝着一双长腿,挤坐在长途车的最后一排,以东道主的姿态为我介绍,这条马路是50周年县庆时修的,那座电信塔是什么时候立起来的,这个镇子离县城还有多远,等等。 他的口头禅是“我们东乡”。 “他们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生活,我有什么不行?” 1995年,丁大卫作为外籍教师应聘到西北民院,学校给他开出的工资是每月1200元。他打听了一圈后,知道这个工资比一般教师要高,于是主动找到学校,要求把工资降到900元。学校不同意,坚持要付1000元,丁大卫觉得“四位数”还是太高,几番争执,最后定在了950元。 要求降工资,这也不是丁大卫的第一次。 1994年,丁大卫在珠海恩溢私立小学任英语教师时,为了降低工资,为了和其他老师一样,不住带空调的房间,也和校长发生过一次相似的“斗争”。 当时,学校外面是一个市场,丁大卫指着市场里民工住的地方对校长说,你看他们,那么多人住在一个帐篷里,很闷很热,冲凉也不方便,他们就是这样生活的,我比他们已经强很多了。 这位校长后来到处和人说,这个丁大卫,老和民工比。 到了东乡,条件更为艰苦。没有暖气、没有电视、没有洗衣机、没有抽水马桶,“他们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生活,我有什么不行?”他说。 “也许有点怪怪的,但我就是这样想的。”说这话时,我们已经来到丁大卫在东乡的“家”里。这是一间13平方米左右的平房,屋里放着一张书桌、一台电脑、一个三人沙发、两个文件柜和一张床。白天,这里是福特基金会在东乡赞助的双语教学试验项目的办公室,到了晚上,就是丁大卫的“家”。 那是一张最普通的单人床,我问他这么高的个子怎么睡得下?他说已经习惯了,来中国10年,几乎就没有睡过足够长的床,被子也短,身子盖一床腿脚盖一床。他笑着说这样好,脚臭鼻子也闻不到。 他一边说着,一边找出几张报纸,撕碎,然后用脚把劈柴跺断,开始生炉子。外面的天色已经暗下来了,3月初,海拔2600米的东乡,很冷。 生好炉子,我们出去吃饭。走进一家饭馆,老板和伙计都认得他,丁大卫和他们用东乡土话说了几句,不一会儿,伙计端来了一盘羊肉和两碗面片。平时,丁大卫的饭就是一碗牛肉面或一盘炒面片,加一个饼,不超过3元钱。这次,为了招待我,他请我吃东乡的手抓羊肉。 这顿饭花了30元,我抢着要付账,丁大卫只是坐在那里笑,说“那你看看他们收不收你的钱”。小伙计拿眼睛看着大卫,从他手里接过了饭钱。 以后的几天里,在我的坚持下,大卫“允许”我和他轮流付账。每顿饭,不过就是两碗面或几个包子,两人加起来都超不过五六元。 2002年6月,丁大卫和西北民院的合同到期,他决定辞去民院的工作,专职到东乡来做事。县文化教育体育局也表示,愿意聘请他担任该局教育教学研究室顾问,并每月发给他500元生活费。在东乡,一个任课老师的月收入在900至1200元之间。 然而丁大卫的聘任手续一办就是一年多。2003年6月,甘肃省公安厅、省外事局、临夏回族自治州公安局等部门专门组成联合调查组,来东乡了解情况,认为他“不计个人报酬,克服种种困难……品德和行为令人感动”。直到2004年1月底,他才总算“名正言顺”地被聘任了。身份问题虽然是解决了,可是,那每月500元的工资,他至今也没有领到过一次。 “我不着急,反正我还有以前的积蓄。”他说自己不抽烟不喝酒,生活支出除了吃饭就是打电话和写信买邮票,每月四五百元就够了。 “听起来你简直就没有缺点。”我开玩笑地说。 “怎么没有?多了!”他一口气地说:“不挣钱、不纳税、不消费、不爱洗澡、不爱换衣服、爱啃手指……” 丁大卫出生在美国克里夫兰市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全美最大一家轮胎厂的高级行政人员,妈妈做过中学老师,后来专门在家照顾他们弟兄四人,每年一家人总要去佛罗里达或大峡谷度假。 升大学时,丁大卫选择了弗吉尼亚的威廉马莉大学(The College of William and Mary),这是全美国第二古老的大学,有300多年历史,经济学专业非常有名。 大学三年级时,大卫到北京大学做了一年留学生。和所有留学生一样,他在中国旅行,品尝各种美食。回国后,在肯塔基州的艾斯伯里学院拿到了古典文学硕士学位,这期间,他发现自己更喜欢做老师。毕业后,先在日本工作了一年,1994年,他来到珠海,在珠海第一家私立小学恩溢国际学校任英语教师。 为这所学校招聘英语教师时,丁大卫发现,招聘的5个人中有4个来自西北地区。他觉得,西北的人才都出来了,有谁去呢? 于是,他把自己的简历寄到西北的一些学校,最后他在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学校的邀请中,选择了西北民院,他的想法很简单:“这里的学生大都要回到民族地区当老师,是最需要人的地方。” 这也是让丁大卫做出以后很多选择的一个根本想法:“当老师,就应该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我带课,绝对和一般老师不一样” 在民院,丁大卫不肯住外籍专家楼,而是在学生宿舍楼里找了间小屋。“我带课,绝对和一般老师不一样。” 比如讲英美文学。第一周,他会告诉学生,我们都要学习哪些作家的作品,每个同学自己选择,无论是狄更斯还是弥尔顿。从第二周到期中考试,每个同学都要上讲台当老师,用任何一种方法告诉大家,这个作家有什么是我们需要知道的。丁大卫坐在学生中,评价他们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内容是否充分。下半个学期,则纯粹是看作品、研讨。你喜欢哪部作品中的哪个人物?什么地方没有看懂? 口语课,被丁大卫变成了“演讲与辩论”课。每个学生轮流上台用英语演讲,或者结成小组,就一个话题展开辩论。 他觉得,当老师,必须有自己的思想。你应该知道,你所教的,值不值得学生学习。外语,是一种能力,可是现在的外语教学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了考级,学生不会说、不会写、不会思考。 丁大卫的课,在民院外语系是出了名的上课提问多,课后作业多。“我知道他们的生活状态,其他老师的作业多不多,平时闲不闲。如果哪个星期学校有什么活动,那就不要留太多作业了。”他不能想像,有的老师教写作课,一个学年总共只写过5次文章,还包括两次期中考试和两次期末考试。 而作为老师,他自己的“功课”则是要了解每个同学目前的水平,有什么能力,还需要弥补什么。在西北民院,有从西安最好的中学来的学生,英语说得相当好,也有乡下高中毕业的根本张不开口。上课问问题,让学生发言,就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和他们水平相适应的问题,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这个难度还是挺大的。”他也承认。 有一次,丁大卫想和另外一位教写作的老师讨论讨论学生的情况。 “那个×××,我觉得他表达能力还不错,可是语法方面总是犯错,你认为呢?” 对方茫然,“谁?哪个班的?” “就是你带的那个班嘛。” “哦,我不是班主任,不是很清楚。” 每学期第一节课,丁大卫都会和学生讲明,这门课他将怎么上。“他们很清楚我对他们的要求,同时,我也会明确他们对我的要求。” 丁大卫告诉学生,如果你们交上来的作业我没有批改,或者只是打了个对勾就还给你们,那你下次就不用写作业了。因为我没有尽到我的责任,就不能要求你们。 “你能做到7年中每篇作业都逐字逐句地改?”我有点不相信。 “嗯。”他一副理所当然的表情。 “哦,有几次……”有一年,丁大卫同时带3个班的“西方文化背景”课,每个班大概有50人。如果赶上这星期3个班都有课,就有些顾不上。他会和一个班的学生说明,这次作业只看内容,用词和语法就不改了。下次,再换另一个班。“只是偶尔,基本上我不愿意这么做。” 丁老师还有一项绝技,“我上课从不点名。我认识所有的学生。”丁大卫很骄傲地说,“上课我只要看一眼,就知道哪个学生没来。”然后问一下和那个学生比较要好的同学,那个谁怎么没来?生病了吗? “这么做一两次,学生就有压力了。” “教育,就是交流。”他认为,任何课程,尤其是在初等教育阶段,有没有电脑、多媒体都是次要的,关键在人。 “我在广东时见过很多。一个小孩,父母离婚,谁也不来看他,他的学习不好了,老师只批评他不用功。其实这个孩子最需要的,不是告诉他二加二等于几,他需要有人关心,需要一个成年人的榜样,怎么面对人生。” 强调交流,就必须尊重。在学校里,最让他不喜欢的,就是系里有一点事,有什么活动,就可以说学生不用上课了,他认为这是对学生的不尊重。 为了让学生有更多锻炼外语能力的机会,丁大卫在民院组织起英语角,这个英语角的特殊之处在于“有人讲的”。每周日下午3点,他自己开场,先就一个话题讲40分钟,然后自由讨论。为了“引诱”其他高校的外教来英语角,丁大卫承诺,坚持到6点,他请晚饭。算下来,6年半时间,请了多少顿饭他也不记得了,这大概是丁大卫在兰州生活中的最大一笔支出。 尽管如此,他依然觉得自己不算一个好的英语老师。 “我教他们我觉得最需要的东西,可是,英语角又不能帮他们过四六级。”说这话时,他的语调低了下来,垂着头,蓝灰色的眼睛看着自己的手指,因为缺少维生素,他的手指上满是倒刺。 “东乡文盲率这么高,说明基础教育最差。如果因为兰州条件好而留在兰州,那我就干脆回美国了” 有天下午,我和丁大卫从乡里的学校搭长途车回县城。一上车,售票的小伙子就说:“丁大卫,你说说,你不在兰州待着,跑到东乡来干什么?” 丁大卫和他逗:“东乡好啊。” 小伙子不明白了:“东乡好什么,当然是兰州好了。”这样的问题,丁大卫已经被问了不知多少次了。 2000年,丁大卫在民院教课之余,每周花3天时间到东乡来,开始了他的“义务助学工作”。 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是全国惟一的以东乡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也是国家扶贫重点县。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信息,东乡族是全国成人文盲率最高的民族,达82.63。文化程度综合均值,只相当于小学二三年级程度。 大卫离开美国、离开家的一个原因,就是觉得自己留在那里只能是锦上添花。离开兰州,也出于同样的原因。 “高等教育很多人在做,国家也重视,西北民院现在已经有7名外教了。相对来说,基础教育就差很多。”他一直记得在《经济学家》杂志上看过一篇文章,全球基础教育的排名,中国倒数第二。“东乡文盲率这么高,说明基础教育最差。如果因为兰州条件好而留在兰州,那我就干脆回美国了。” “锦上添花不是不好,但首先要保证最需要的。”他说,就好像牙齿美白、整容不是不好,但总要让人先能看得起病,享受最基本的医疗吧。 刚认识时,我曾经问丁大卫:“你在东乡究竟都干些什么?” 当时他有点怪怪地苦笑了一下,说“goodquestion”,没有解释。 来到东乡,跟着他跑了几天,我也糊涂了,不知道该如何描述他所做的事情。 有一天去邮政所取信、订杂志,然后去免古池乡的马场恩溢学校看望那里的六位女老师。 马场学校距县城步行40分钟,是2000年由珠海恩溢学校和新加坡一位女士捐助修建的,今年已经有四个年级240多名学生。每年“三八”节,丁大卫都要给女老师们买一份礼物。前年是床单,去年是闹钟,今年,他说实在想不出买什么东西了,就到邮局给老师们订了两份杂志。预算100元,花了109元。 有一天去东源乡包岭恩溢学校。这所学校离县城最远,要先坐半小时中巴车,再走5公里的山路。那天正赶上沙尘天气。刚走进校门口,丁大卫就嘟囔了一句“国旗怎么没有挂?”后来问过校长,说是天气不好,怕风把旗子吹坏了,所以摘了下来。 学校原来的房子是1956年盖的,早已残破不堪,一位老师带着20多个学生只能在院子里的一棵大树下上课。2002年,用7位捐助人的4.5万元经过改造后,现在已经有5个年级110多名学生了。丁大卫上周刚收到一笔捐款,他想把这笔钱用在返还学生部分学费上。这里每学期的收费是25元,他计划给男生返还5元,给女生返回10元。这次去,要把学生的人数和名单定下来,好写信告诉捐款人。 还有一天去春台乡祈牙小学,和校长商量给学生做校服的事。 这是一个山区教学点,从县城步行半小时。只有一个年级,刚入学的孩子一点汉语都不会讲,是使用双语教材的试验点。 一走进学校,丁大卫就趴在教室的玻璃上数坐在里面的学生人数。这是他到每所学校都要做的一件事。据校长、也是惟一的老师说,今年有32个学生,去年是43。人数降了。由于上学期县上要完成“普初”的任务,动员了一些原本不上学的学生来学校,这学期,这些学生又都回家了。 这样杂七杂八的事不一而足。他还为了学校1.5元一度的不合理电价去和电力局理论;为一个语言功能有障碍的孩子联系聋哑学校和赞助人;为了春节期间带东乡的6位老师去广东恩溢学校培训的事向教育局汇报;还“义务”为双语教学项目培训老师翻译资料…… 东乡的好多人知道的丁大卫,是那个“经常走来走去的高个子外国人”。至于他究竟在这里干什么,很多人都说不清。 “我也不知道自己在这里都干了什么。”说起这些,他显得很是疲惫和落落寡欢。没有人要求他做什么,也没有人告诉他需要做什么。“你觉得我做的事是不是还有一点意义和价值?”他问我。 “我不想做专家、指导者,我只是一个打工的,我愿意为这里服务。”他总是认为,当地的人比他这个外来者更了解这里需要什么,不要一说就是“钱”。除了钱之外,真的一切都不需要了吗? “那怎么行,人家把钱交到你的手里,总要有交待” 丁大卫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带着一个磨掉颜色的旧文件夹。里面是各种各样的资料:丁大卫的身份证明,护照复印件,关于使用捐款修建几所学校的报告,教育局的批复,捐款人的名单,一本存折,几个账本,学校的照片,感谢信,一堆要寄给捐款人的票据……“This is my life here. ”(这是我在这里的生活)他说。 几年以来,寄给“甘肃东乡丁大卫”的信件和捐款一直不断,总数已经超过了10万元。很多人不相信他还在东乡,都在信中说试试看你还在不在这里。 “我大概是东乡收信寄信最多的人。”丁大卫说。因为文盲率高,写信的人不多,县邮政所的主要业务是邮政汇款,而不是信件投递。 怎么使用这些钱,现在就是丁大卫的责任。“我不想要这些钱。”他一再说,建学校、配老师,让该上学的孩子不失学,那是政府要做的事。 但是,既然这些钱都寄到他的名下,他也不能不管。 除了给学生退学费、给学校添置相关物品、教师节、儿童节给老师学生买礼物之类,3年来,每年寒假,他都会带着东乡的老师们去广东恩溢学校培训、交流,看大海。 马晓红是马场学校的老师,今年春节期间,她和其他5位东乡的老师一起,在丁大卫的带领下,坐了两天两夜的硬座火车,去到潮阳恩溢学校,和那里的学生老师交流。而此前,马晓红没有到过兰州,没有坐过火车。“一见到大海,哎呀,什么烦恼都忘记了。”说起来她现在还激动不已。让丁大卫特别自豪的是,在春运期间,他带着6位没出过远门的老师,倒了两次火车,从兰州到广州,能保证每个人都有座位,而每人的车票只花了143元。 “你怎么做到的?”我觉得不可思议。 他拿出一本边角都已经翻卷了的列车时刻表,给我解释“通票”的概念,有空调和没空调的火车差价多少,以及如何在换车的时候提前到站台找车长和列车员公关,如何凭借他的大个子挤座位。 “对老师们来说,这一路上都是学习。”丁大卫认为。 回来以后,他还要把所有车票收集起来,给捐款人写信,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花这笔钱带老师去那里,一共花了多少,把票据都粘好,随信寄去。 不仅这一项,所有捐款的支出,他都会这样写信告诉捐助人。所有的收支账也一式三份,给教育局一份,学校一份,他自己留一份。 “又没有人要求你这样,不用这么麻烦吧。”翻看他的账本,从几万元的修学校费用,到几元钱的电话费都登记着,我脱口而出。 “那怎么行,人家把钱交到你的手里,总要有交待。”他提高了嗓门,看着我,好像有点生气了。 也许正是因为他的这种做法,很多捐款人都是反复捐助,最多的,已经达到9次。 丁大卫的精打细算还表现在很多方面。 在祈牙小学,他得意地向我展示他在兰州旧货市场淘到的扩音器。“和新的一样,1973年的产品,一直在库房里放着,质量相当好,才80元。”还有从旧家具市场买的书架,从兰州一家网吧买的折旧的电脑桌椅。 2002年,上海一家保险公司打算捐几台他们淘汰的电脑给东乡。这是好事啊,丁大卫也觉得义不容辞。 7月,6台电脑运到兰州。麻烦也就开始了。 首先,提货单送到东乡丁大卫手里时,已经过了免费保管的期限,还得先付一笔保管费给车站。当时东乡的学校已经放暑假了,学校里没人看管,什么东西都丢过。没办法,丁大卫只得先把装在两个小集装箱里的6台电脑寄存在兰州的朋友家里。 一边,他要乘每次去兰州的机会,找网吧打听人家有没有要淘汰的旧桌椅。当时祈牙小学刚建好不久,连电都还没有通。其他两所学校,电压不足,经常停电,必须得配稳压器,插座也要新买。这里经常刮风,灰尘很大,还要记得去买布料把电脑罩起来。 10月份,对方公司来电话,问丁大卫能不能拍几张学生们用电脑的照片寄去。丁大卫很不好意思,说电脑还没用上呢。对方很不满意,对他说:“你能不能花一点时间做一下这个事。” 又过了一段时间,终于,租了车,把电脑和配齐的桌椅都运到了东乡。3台放在马场学校,两台放在包岭,1台放在祈牙。 电脑桌椅运来的时候都拆散了,要丁大卫一个一个地重新装起来。老师们从来没用过电脑,连开机都不会,要丁大卫一个一个地去教。 这几所学校都没有电话,上网是根本不可能的。丁大卫想,找一些小的学习软件,让老师学生们练练打字也好。 问题是,6台电脑里有两台没有Windows,还是Dos系统。1996年的机型,只有软驱没有光驱。他找别人要来的一堆光盘什么用也没有。 后来,丁大卫算了算,为了这几台电脑,前前后后一共用去了2500元,他自己费的功夫就没法算了。 还有一次,有个地方捐了1000元,丁大卫告诉对方,这笔钱他打算用来给包岭学校买水管,把自来水引到学校。对方要求出据打印的发票证明,乡政府和县政府加盖公章。 “我们这里是乡下,很多事,不是他们想的那样。”可是,人家也是一片好心,怎么办呢,麻烦就只好他自己受了。 “我只是在做我觉得应该做的事,我不想被称作雷锋或是白求恩” 那天去包岭的路上,经过一所叫牙胡家的小学,远远地离着几百米以外,就有孩子扯着嗓子喊“丁—大—卫”。学校和我们走的山路隔着一道很宽的沟。丁大卫高声告诉他们下午回来看他们,可校长和一群孩子还是下了沟跑到路边来,和他说了半天话。 学校的孩子都喜欢他。那些小孩见了他就兴奋,他们喜欢让这个“巨人”把他们抓起来,在空中倒立,喜欢一群人围着他抢那个可以在他指尖上转动的篮球。 而丁大卫,也只有在和孩子们玩闹的时候,才显得最开心、最轻松。 老师们也喜欢他。女老师们经常开他的玩笑:这么大年纪还找不到老婆,一定是因为你的脚太臭了。 丁大卫说自己属猴,按照东乡这里的算法,今年应该37岁了。而按照他妈妈的算法,他才35,因为生日还没过呢。他形容自己“大概是那种比较慢热的人”;而他有时问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问题,像“你是不是北京户口”,也让我惊讶不已。他不以为然,“如果你在一个国家待10年也一样。” 走在路上,他会不经意地哼一些曲子。有一次,居然是《学习雷锋好榜样》。 我乐了:“你还会这首歌?” “我会的多了。”他说,“如果去卡拉OK,我能唱一天不重复。”他知道田震、孙楠,聊起孙燕姿、周杰伦也头头是道。以前,在广东和兰州听得多,现在,他的生活中几乎没有娱乐,偶尔在班车上要一份人家看完的《兰州晚报》,自己看过了,还要拿给学校的老师看。酷爱篮球的他,看不到NBA比赛,爸爸从美国寄给他的篮球杂志就成了他的宝贝。 大卫是个很细心的人,两人走路他一定走在靠车道的那边,在长途车上主动帮带孩子的妇女拿东西。说起自己的家人他更是充满深情。在民院的英语角,话题每星期都不一样,只有每年母亲节那天,他会重复地谈自己的妈妈、奶奶、曾祖母。 有时候,去到一个地方,碰见对他这个“老外”很好奇的人,人家会问:“你在那儿干什么?收入多少?”他就会据实回答:“帮着办学。没收入。” 对方的反应一般是:“没收入?!你不想说那就算了。” 县里也常常有人和丁大卫说,让他利用自己的身份,多做一些宣传,扩大影响,也好有更多赞助。 “我不想这么做。”他说,“我只是在做我觉得应该做的事,我不想被称作雷锋或是白求恩。”他并不想成为什么榜样,也不想去影响别人。 现在他最想有更多的时间来提高自己的东乡语水平;想遇到一位心爱的姑娘一起去青岛、泰山;还想看到什么时候,东乡不再排这个文盲率最高的“第一”。 “你觉得自己还会在这里待多久?” “只要这里愿意继续聘任我,我就会留下来。”他说得很肯定。 大卫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不过,他也知道,现在这个世界,最有力量的“宗教”叫做American dream(美国梦):挣更多的钱,开更好的车,住更大的房子,娶漂亮的老婆…… 但是,他认真地说,每个人都应该问问自己的内心,这些是不是你真正想要的?你的心踏实吗?满足吗?平静吗? “夜深人静,睡不着的时候,你的灵魂,你的内心,是会和你说话的,会问你,你究竟为什么而活?不要忽视这个,不要随便吃一片安眠药把这些念头压下去。”说这话时,他的蓝眼睛纯净平和,坐在那张小床上的他,好像拥有整个世界。

美国人丁大卫离开甘肃篇三:丁大卫:那个美国人


第一次见到丁大卫,是在美国福特基金会的一个活动上。工作人员告诉我,那个美国人,特神,给他报销飞机票他不要,坚持自己坐火车硬座,从广东到北京,又自己去车­站 买了硬座票,从北京回甘肃。   据介绍,他爱好广泛,包括体育运动、音乐、文学、教育和“为人民服务”;任西北民族学院英语教师7年;2000年至今,在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做基础教育义务助学­工作。
  会上,他拿着一本相册给大家传看,一个劲儿地说:“你们不知道我们东乡的孩子有多可爱。”
  再次见他是在兰州,他带着我,熟门熟路地倒了两趟公共汽车,来到汽车南站,我们要在这里乘长途车到东乡。站门口的一个司机见了他立刻跑过来,亲热地问“回呢吗?­”两人商量了一会儿,丁大卫让我跟着司机去买票,他不在站内上车。后来我才知道,按规定,外国人在站内买票要多加40元的保险,所以丁大卫每次都是和司机说好,­给他留一个座位,他走出去一段路再上车,这样就只要付10元的车费。
  东乡距兰州约100公里,车程约3小时。一路上,身高1.93米的他,窝着一双长腿,挤坐在长途车的最后一排,以东道主的姿态为我介绍,这条马路是50周年县庆­时修的,那座电信塔是什么时候立起来的,这个镇子离县城还有多远,等等。
  他的口头禅是“我们东乡”。
  “他们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生活,我有什么不行?”
  1995年,丁大卫作为外籍教师应聘到西北民院,学校给他开出的工资是每月1200元。他打听了一圈后,知道这个工资比一般教师要高,于是主动找到学校,要求把­工资降到900元。学校不同意,坚持要付1000元,丁大卫觉得“四位数”还是太高,几番争执,最后定在了950元。
  要求降工资,这也不是丁大卫的第一次。
  1994年,丁大卫在珠海恩溢私立小学任英语教师时,为了降低工资,为了和其他老师一样,不住带空调的房间,也和校长发生过一次相似的“斗争”。
  当时,学校外面是一个市场,丁大卫指着市场里民工住的地方对校长说,你看他们,那么多人住在一个帐篷里,很闷很热,冲凉也不方便,他们就是这样生活的,我比他们­已经强很多了。
  这位校长后来到处和人说,这个丁大卫,老和民工比。
  到了东乡,条件更为艰苦。没有暖气、没有电视、没有洗衣机、没有抽水马桶,“他们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生活,我有什么不行?”他说。
  “也许有点怪怪的,但我就是这样想的。”说这话时,我们已经来到丁大卫在东乡的“家”里。这是一间13平方米左右的平房,屋里放着一张书桌、一台电脑、一个三人­沙发、两个文件柜和一张床。白天,这里是福特基金会在东乡赞助的双语教学试验项目的办公室,到了晚上,就是丁大卫的“家”。
  那是一张最普通的单人床,我问他这么高的个子怎么睡得下?他说已经习惯了,来中国10年,几乎就没有睡过足够长的床,被子也短,身子盖一床腿脚盖一床。他笑着说­这样好,脚臭鼻子也闻不到。
  他一边说着,一边找出几张报纸,撕碎,然后用脚把劈柴跺断,开始生炉子。外面的天色已经暗下来了,3月初,海拔2600米的东乡,很冷。
  生好炉子,我们出去吃饭。走进一家饭馆,老板和伙计都认得他,丁大卫和他们用东乡土话说了几句,不一会儿,伙计端来了一盘羊肉和两碗面片。平时,丁大卫的饭就是­一碗牛肉面或一盘炒面片,加一个饼,不超过3元钱。这次,为了招待我,他请我吃东乡的手抓羊肉。
  这顿饭花了30元,我抢着要付账,丁大卫只是坐在那里笑,说“那你看看他们收不收你的钱”。小伙计拿眼睛看着大卫,从他手里接过了饭钱。
  以后的几天里,在我的坚持下,大卫“允许”我和他轮流付账。每顿饭,不过就是两碗面或几个包子,两人加起来都超不过五六元。
  2002年6月,丁大卫和西北民院的合同到期,他决定辞去民院的工作,专职到东乡来做事。县文化教育体育局也表示,愿意聘请他担任该局教育教学研究室顾问,并每­月发给他500元生活费。在东乡,一个任课老师的月收入在900至1200元之间。
  然而丁大卫的聘任手续一办就是一年多。2003年6月,甘肃省公安厅、省外事局、临夏回族自治州公安局等部门专门组成联合调查组,来东乡了解情况,认为他“不计­个人报酬,克服种种困难……品德和行为令人感动”。直到2004年1月底,他才总算“名正言顺”地被聘任了。身份问题虽然是解决了,可是,那每月500元的工资­,他至今也没有领到过一次。
  “我不着急,反正我还有以前的积蓄。”他说自己不抽烟不喝酒,生活支出除了吃饭就是打电话和写信买邮票,每月四五百元就够了。
  “听起来你简直就没有缺点。”我开玩笑地说。
  “怎么没有?多了!”他一口气地说:“不挣钱、不纳税、不消费、不爱洗澡、不爱换衣服、爱啃手指……”
  丁大卫出生在美国克里夫兰市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全美最大一家轮胎厂的高级行政人员,妈妈做过中学老师,后来专门在家照顾他们弟兄四人,每年一家人总要去­佛罗里达或大峡谷度假。
  升大学时,丁大卫选择了弗吉尼亚的威廉马莉大学(The College of William and Mary),这是全美国第二古老的大学,有300多年历史,经济学专业非常有名。
  大学三年级时,大卫到北京大学做了一年留学生。和所有留学生一样,他在中国旅行,品尝各种美食。回国后,在肯塔基州的艾斯伯里学院拿到了古典文学硕士学位,这期­间,他发现自己更喜欢做老师。毕业后,先在日本工作了一年,1994年,他来到珠海,在珠海第一家私立小学恩溢国际学校任英语教师。
  为这所学校招聘英语教师时,丁大卫发现,招聘的5个人中有4个来自西北地区。他觉得,西北的人才都出来了,有谁去呢?
  于是,他把自己的简历寄到西北的一些学校,最后他在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学校的邀请中,选择了西北民院,他的想法很简单:“这里的学生大都要回到民族地区当­老师,是最需要人的地方。”
  这也是让丁大卫做出以后很多选择的一个根本想法:“当老师,就应该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我带课,绝对和一般老师不一样”
  在民院,丁大卫不肯住外籍专家楼,而是在学生宿舍楼里找了间小屋。“我带课,绝对和一般老师不一样。”
  比如讲英美文学。第一周,他会告诉学生,我们都要学习哪些作家的作品,每个同学自己选择,无论是狄更斯还是弥尔顿。从第二周到期中考试,每个同学都要上讲台当老­师,用任何一种方法告诉大家,这个作家有什么是我们需要知道的。丁大卫坐在学生中,评价他们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内容是否充分。下半个学期,则纯粹是看作品、研­讨。你喜欢哪部作品中的哪个人物?什么地方没有看懂?
  口语课,被丁大卫变成了“演讲与辩论”课。每个学生轮流上台用英语演讲,或者结成小组,就一个话题展开辩论。
  他觉得,当老师,必须有自己的思想。你应该知道,你所教的,值不值得学生学习。外语,是一种能力,可是现在的外语教学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了考级,学生不会说、不会­写、不会思考。
  丁大卫的课,在民院外语系是出了名的上课提问多,课后作业多。“我知道他们的生活状态,其他老师的作业多不多,平时闲不闲。如果哪个星期学校有什么活动,那就不­要留太多作业了。”他不能想像,有的老师教写作课,一个学年总共只写过5次文章,还包括两次期中考试和两次期末考试。
  而作为老师,他自己的“功课”则是要了解每个同学目前的水平,有什么能力,还需要弥补什么。在西北民院,有从西安最好的中学来的学生,英语说得相当好,也有乡下­高中毕业的根本张不开口。上课问问题,让学生发言,就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和他们水平相适应的问题,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这个难度还是挺大的。”他也承­认。
  有一次,丁大卫想和另外一位教写作的老师讨论讨论学生的情况。
  “那个×××,我觉得他表达能力还不错,可是语法方面总是犯错,你认为呢?”
  对方茫然,“谁?哪个班的?”
  “就是你带的那个班嘛。”
  “哦,我不是班主任,不是很清楚。”
  每学期第一节课,丁大卫都会和学生讲明,这门课他将怎么上。“他们很清楚我对他们的要求,同时,我也会明确他们对我的要求。”
  丁大卫告诉学生,如果你们交上来的作业我没有批改,或者只是打了个对勾就还给你们,那你下次就不用写作业了。因为我没有尽到我的责任,就不能要求你们。
  “你能做到7年中每篇作业都逐字逐句地改?”我有点不相信。
  “嗯。”他一副理所当然的表情。
  “哦,有几次……”有一年,丁大卫同时带3个班的“西方文化背景”课,每个班大概有50人。如果赶上这星期3个班都有课,就有些顾不上。他会和一个班的学生说明­,这次作业只看内容,用词和语法就不改了。下次,再换另一个班。“只是偶尔,基本上我不愿意这么做。”
  丁老师还有一项绝技,“我上课从不点名。我认识所有的学生。”丁大卫很骄傲地说,“上课我只要看一眼,就知道哪个学生没来。”然后问一下和那个学生比较要好的同­学,那个谁怎么没来?生病了吗?
  “这么做一两次,学生就有压力了。”
  “教育,就是交流。”他认为,任何课程,尤其是在初等教育阶段,有没有电脑、多媒体都是次要的,关键在人。
  “我在广东时见过很多。一个小孩,父母离婚,谁也不来看他,他的学习不好了,老师只批评他不用功。其实这个孩子最需要的,不是告诉他二加二等于几,他需要有人关­心,需要一个成年人的榜样,怎么面对人生。”
  强调交流,就必须尊重。在学校里,最让他不喜欢的,就是系里有一点事,有什么活动,就可以说学生不用上课了,他认为这是对学生的不尊重。
  为了让学生有更多锻炼外语能力的机会,丁大卫在民院组织起英语角,这个英语角的特殊之处在于“有人讲的”。每周日下午3点,他自己开场,先就一个话题讲40分钟­,然后自由讨论。为了“引诱”其他高校的外教来英语角,丁大卫承诺,坚持到6点,他请晚饭。算下来,6年半时间,请了多少顿饭他也不记得了,这大概是丁大卫在兰­州生活中的最大一笔支出。
  尽管如此,他依然觉得自己不算一个好的英语老师。
  “我教他们我觉得最需要的东西,可是,英语角又不能帮他们过四六级。”说这话时,他的语调低了下来,垂着头,蓝灰色的眼睛看着自己的手指,因为缺少维生素,他的­手指上满是倒刺。
  “东乡文盲率这么高,说明基础教育最差。如果因为兰州条件好而留在兰州,那我就干脆回美国了”
  有天下午,我和丁大卫从乡里的学校搭长途车回县城。一上车,售票的小伙子就说:“丁大卫,你说说,你不在兰州待着,跑到东乡来干什么?”
  丁大卫和他逗:“东乡好啊。”
  小伙子不明白了:“东乡好什么,当然是兰州好了。”这样的问题,丁大卫已经被问了不知多少次了。
  2000年,丁大卫在民院教课之余,每周花3天时间到东乡来,开始了他的“义务助学工作”。
  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是全国惟一的以东乡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也是国家扶贫重点县。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信息,东乡族是全国成人文盲率最高的民族,­达82.63%。文化程度综合均值,只相当于小学二三年级程度。
  大卫离开美国、离开家的一个原因,就是觉得自己留在那里只能是锦上添花。离开兰州,也出于同样的原因。
  “高等教育很多人在做,国家也重视,西北民院现在已经有7名外教了。相对来说,基础教育就差很多。”他一直记得在《经济学家》杂志上看过一篇文章,全球基础教育­的排名,中国倒数第二。“东乡文盲率这么高,说明基础教育最差。如果因为兰州条件好而留在兰州,那我就干脆回美国了。”
  “锦上添花不是不好,但首先要保证最需要的。”他说,就好像牙齿美白、整容不是不好,但总要让人先能看得起病,享受最基本的医疗吧。
  刚认识时,我曾经问丁大卫:“你在东乡究竟都干些什么?”
  当时他有点怪怪地苦笑了一下,说“goodquestion”,没有解释。
  来到东乡,跟着他跑了几天,我也糊涂了,不知道该如何描述他所做的事情。
  有一天去邮政所取信、订杂志,然后去免古池乡的马场恩溢学校看望那里的六位女老师。
  马场学校距县城步行40分钟,是2000年由珠海恩溢学校和新加坡一位女士捐助修建的,今年已经有四个年级240多名学生。每年“三八”节,丁大卫都要给女老师­们买一份礼物。前年是床单,去年是闹钟,今年,他说实在想不出买什么东西了,就到邮局给老师们订了两份杂志。预算100元,花了109元。
  有一天去东源乡包岭恩溢学校。这所学校离县城最远,要先坐半小时中巴车,再走5公里的山路。那天正赶上沙尘天气。刚走进校门口,丁大卫就嘟囔了一句“国旗怎么没­有挂?”后来问过校长,说是天气不好,怕风把旗子吹坏了,所以摘了下来。
  学校原来的房子是1956年盖的,早已残破不堪,一位老师带着20多个学生只能在院子里的一棵大树下上课。2002年,用7位捐助人的4.5万元经过改造后,现­在已经有5个年级110多名学生了。丁大卫上周刚收到一笔捐款,他想把这笔钱用在返还学生部分学费上。这里每学期的收费是25元,他计划给男生返还5元,给女生­返回10元。这次去,要把学生的人数和名单定下来,好写信告诉捐款人。
  还有一天去春台乡祈牙小学,和校长商量给学生做校服的事。
  这是一个山区教学点,从县城步行半小时。只有一个年级,刚入学的孩子一点汉语都不会讲,是使用双语教材的试验点。
  一走进学校,丁大卫就趴在教室的玻璃上数坐在里面的学生人数。这是他到每所学校都要做的一件事。据校长、也是惟一的老师说,今年有32个学生,去年是43。人数­降了。由于上学期县上要完成“普初”的任务,动员了一些原本不上学的学生来学校,这学期,这些学生又都回家了。
  这样杂七杂八的事不一而足。他还为了学校1.5元一度的不合理电价去和电力局理论;为一个语言功能有障碍的孩子联系聋哑学校和赞助人;为了春节期间带东乡的6位­老师去广东恩溢学校培训的事向教育局汇报;还“义务”为双语教学项目培训老师翻译资料……
  东乡的好多人知道的丁大卫,是那个“经常走来走去的高个子外国人”。至于他究竟在这里干什么,很多人都说不清。
  “我也不知道自己在这里都干了什么。”说起这些,他显得很是疲惫和落落寡欢。没有人要求他做什么,也没有人告诉他需要做什么。“你觉得我做的事是不是还有一点意­义和价值?”他问我。
  “我不想做专家、指导者,我只是一个打工的,我愿意为这里服务。”他总是认为,当地的人比他这个外来者更了解这里需要什么,不要一说就是“钱”。除了钱之外,真­的一切都不需要了吗?
  “那怎么行,人家把钱交到你的手里,总要有交待”
  丁大卫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带着一个磨掉颜色的旧文件夹。里面是各种各样的资料:丁大卫的身份证明,护照复印件,关于使用捐款修建几所学校的报告,教育局的批复,­捐款人的名单,一本存折,几个账本,学校的照片,感谢信,一堆要寄给捐款人的票据……“This is my life here. ”(这是我在这里的生活)他说。
  几年以来,寄给“甘肃东乡丁大卫”的信件和捐款一直不断,总数已经超过了10万元。很多人不相信他还在东乡,都在信中说试试看你还在不在这里。
  “我大概是东乡收信寄信最多的人。”丁大卫说。因为文盲率高,写信的人不多,县邮政所的主要业务是邮政汇款,而不是信件投递。
  怎么使用这些钱,现在就是丁大卫的责任。“我不想要这些钱。”他一再说,建学校、配老师,让该上学的孩子不失学,那是政府要做的事。
  但是,既然这些钱都寄到他的名下,他也不能不管。
  除了给学生退学费、给学校添置相关物品、教师节、儿童节给老师学生买礼物之类,3年来,每年寒假,他都会带着东乡的老师们去广东恩溢学校培训、交流,看大海。
  马晓红是马场学校的老师,今年春节期间,她和其他5位东乡的老师一起,在丁大卫的带领下,坐了两天两夜的硬座火车,去到潮阳恩溢学校,和那里的学生老师交流。而­此前,马晓红没有到过兰州,没有坐过火车。“一见到大海,哎呀,什么烦恼都忘记了。”说起来她现在还激动不已。
让丁大卫特别自豪的是,在春运期间,他带着6位没出过远门的老师,倒了两次火车,从兰州到广州,能保证每个人都有座位,而每人的车票只花了143元。
  “你怎么做到的?”我觉得不可思议。
  他拿出一本边角都已经翻卷了的列车时刻表,给我解释“通票”的概念,有空调和没空调的火车差价多少,以及如何在换车的时候提前到站台找车长和列车员公关,如何凭­借他的大个子挤座位。
  “对老师们来说,这一路上都是学习。”丁大卫认为。
  回来以后,他还要把所有车票收集起来,给捐款人写信,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花这笔钱带老师去那里,一共花了多少,把票据都粘好,随信寄去。
  不仅这一项,所有捐款的支出,他都会这样写信告诉捐助人。所有的收支账也一式三份,给教育局一份,学校一份,他自己留一份。
  “又没有人要求你这样,不用这么麻烦吧。”翻看他的账本,从几万元的修学校费用,到几元钱的电话费都登记着,我脱口而出。
  “那怎么行,人家把钱交到你的手里,总要有交待。”他提高了嗓门,看着我,好像有点生气了。
  也许正是因为他的这种做法,很多捐款人都是反复捐助,最多的,已经达到9次。
  丁大卫的精打细算还表现在很多方面。
  在祈牙小学,他得意地向我展示他在兰州旧货市场淘到的扩音器。“和新的一样,1973年的产品,一直在库房里放着,质量相当好,才80元。”还有从旧家具市场买­的书架,从兰州一家网吧买的折旧的电脑桌椅。
  2002年,上海一家保险公司打算捐几台他们淘汰的电脑给东乡。这是好事啊,丁大卫也觉得义不容辞。
  7月,6台电脑运到兰州。麻烦也就开始了。
  首先,提货单送到东乡丁大卫手里时,已经过了免费保管的期限,还得先付一笔保管费给车站。当时东乡的学校已经放暑假了,学校里没人看管,什么东西都丢过。没办法­,丁大卫只得先把装在两个小集装箱里的6台电脑寄存在兰州的朋友家里。
  一边,他要乘每次去兰州的机会,找网吧打听人家有没有要淘汰的旧桌椅。当时祈牙小学刚建好不久,连电都还没有通。其他两所学校,电压不足,经常停电,必须得配稳­压器,插座也要新买。这里经常刮风,灰尘很大,还要记得去买布料把电脑罩起来。
  10月份,对方公司来电话,问丁大卫能不能拍几张学生们用电脑的照片寄去。丁大卫很不好意思,说电脑还没用上呢。对方很不满意,对他说:“你能不能花一点时间做­一下这个事。”
  又过了一段时间,终于,租了车,把电脑和配齐的桌椅都运到了东乡。3台放在马场学校,两台放在包岭,1台放在祈牙。
  电脑桌椅运来的时候都拆散了,要丁大卫一个一个地重新装起来。老师们从来没用过电脑,连开机都不会,要丁大卫一个一个地去教。
  这几所学校都没有电话,上网是根本不可能的。丁大卫想,找一些小的学习软件,让老师学生们练练打字也好。
  问题是,6台电脑里有两台没有Windows,还是Dos系统。1996年的机型,只有软驱没有光驱。他找别人要来的一堆光盘什么用也没有。
  后来,丁大卫算了算,为了这几台电脑,前前后后一共用去了2500元,他自己费的功夫就没法算了。
  还有一次,有个地方捐了1000元,丁大卫告诉对方,这笔钱他打算用来给包岭学校买水管,把自来水引到学校。对方要求出据打印的发票证明,乡政府和县政府加盖公­章。
  “我们这里是乡下,很多事,不是他们想的那样。”可是,人家也是一片好心,怎么办呢,麻烦就只好他自己受了。
  “我只是在做我觉得应该做的事,我不想被称作雷锋或是白求恩”
  那天去包岭的路上,经过一所叫牙胡家的小学,远远地离着几百米以外,就有孩子扯着嗓子喊“丁—大—卫”。学校和我们走的山路隔着一道很宽的沟。丁大卫高声告诉他­们下午回来看他们,可校长和一群孩子还是下了沟跑到路边来,和他说了半天话。
  学校的孩子都喜欢他。那些小孩见了他就兴奋,他们喜欢让这个“巨人”把他们抓起来,在空中倒立,喜欢一群人围着他抢那个可以在他指尖上转动的篮球。
  而丁大卫,也只有在和孩子们玩闹的时候,才显得最开心、最轻松。
  老师们也喜欢他。女老师们经常开他的玩笑:这么大年纪还找不到老婆,一定是因为你的脚太臭了。
  丁大卫说自己属猴,按照东乡这里的算法,今年应该37岁了。而按照他妈妈的算法,他才35,因为生日还没过呢。他形容自己“大概是那种比较慢热的人”;而他有时­问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问题,像“你是不是北京户口”,也让我惊讶不已。他不以为然,“如果你在一个国家待10年也一样。”
  走在路上,他会不经意地哼一些曲子。有一次,居然是《学习雷锋好榜样》。
  我乐了:“你还会这首歌?”
  “我会的多了。”他说,“如果去卡拉OK,我能唱一天不重复。”他知道田震、孙楠,聊起孙燕姿、周杰伦也头头是道。以前,在广东和兰州听得多,现在,他的生活中­几乎没有娱乐,偶尔在班车上要一份人家看完的《兰州晚报》,自己看过了,还要拿给学校的老师看。酷爱篮球的他,看不到NBA比赛,爸爸从美国寄给他的篮球杂志就­成了他的宝贝。
  大卫是个很细心的人,两人走路他一定走在靠车道的那边,在长途车上主动帮带孩子的妇女拿东西。说起自己的家人他更是充满深情。在民院的英语角,话题每星期都不一­样,只有每年母亲节那天,他会重复地谈自己的妈妈、奶奶、曾祖母。
  有时候,去到一个地方,碰见对他这个“老外”很好奇的人,人家会问:“你在那儿干什么?收入多少?”他就会据实回答:“帮着办学。没收入。”
  对方的反应一般是:“没收入?!你不想说那就算了。”
  县里也常常有人和丁大卫说,让他利用自己的身份,多做一些宣传,扩大影响,也好有更多赞助。
  “我不想这么做。”他说,“我只是在做我觉得应该做的事,我不想被称作雷锋或是白求恩。”他并不想成为什么榜样,也不想去影响别人。
  现在他最想有更多的时间来提高自己的东乡语水平;想遇到一位心爱的姑娘一起去青岛、泰山;还想看到什么时候,东乡不再排这个文盲率最高的“第一”。
  “你觉得自己还会在这里待多久?”      “只要这里愿意继续聘任我,我就会留下来。”他说得很肯定。
  大卫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不过,他也知道,现在这个世界,最有力量的“宗教”叫做American dream(美国梦):挣更多的钱,开更好的车,住更大的房子,娶漂亮的老婆……
  但是,他认真地说,每个人都应该问问自己的内心,这些是不是你真正想要的?你的心踏实吗?满足吗?平静吗?
  “夜深人静,睡不着的时候,你的灵魂,你的内心,是会和你说话的,会问你,你究竟为什么而活?不要忽视这个,不要随便吃一片安眠药把这些念头压下去。”说这话时­,他的蓝眼睛纯净平和,坐在那张小床上的他,好像拥有整个世界。

本文来源:https://www.shanpow.com/wx/293402/

《美国人丁大卫离开甘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阅读
  • 《儿童诗》优秀教案设计【八篇】 《儿童诗》优秀教案设计【八篇】
  • 五年级下册语文《儿童诗》教案范文(通用14篇) 五年级下册语文《儿童诗》教案范文(通用14篇)
  • 儿童诗——《儿童诗三首》汇编3篇 儿童诗——《儿童诗三首》汇编3篇
  • 秋天的儿童诗歌汇编3篇 秋天的儿童诗歌汇编3篇
  • 关于儿童诗歌朗诵稿【三篇】 关于儿童诗歌朗诵稿【三篇】
  • 简短的抗疫儿童诗精选五篇 简短的抗疫儿童诗精选五篇
  • 100周年建党儿童诗范文三篇 100周年建党儿童诗范文三篇
  • 留守儿童诗歌朗诵呼唤锦集三篇 留守儿童诗歌朗诵呼唤锦集三篇
为您推荐
  • 儿童诗歌朗诵范文(精选三篇)
    儿童诗歌朗诵范文(精选三篇)
    古代的诗词是比较优美的,儿童从小朗诵诗歌可以培养书生气息。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儿童诗歌朗诵范文(精选三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 教师节的儿童诗歌范文三篇
    教师节的儿童诗歌范文三篇
    教师节,旨在肯定教师为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多个日期曾作为教师节。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师节的儿童诗歌范文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教师节的儿童诗歌集合3篇
    教师节的儿童诗歌集合3篇
    直至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才真正确定了1985年9月10日为中国第一个教师节。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师节的儿童诗歌集合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国庆节儿童诗歌朗诵汇编4篇
    国庆节儿童诗歌朗诵汇编4篇
    爱国者的话是最有价值的,一身救国有万难,双鬓向人无再青。爱国不分先与后,徘徊终久误前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国庆节儿童诗歌朗诵汇编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教师节优秀儿童诗歌锦集四篇
    教师节优秀儿童诗歌锦集四篇
    教师,以教育为生的职业。这个职业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教师节优秀儿童诗歌锦集四篇,欢迎品鉴!
  • 国庆节的儿童诗歌集合3篇
    国庆节的儿童诗歌集合3篇
    国庆节是由一个国家制定的用来纪念国家本身的法定节假日。它们通常是这个国家的独立、宪法的签署、元首诞辰或其他有重大纪念意义的周年纪念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国庆节的儿童诗歌集合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现代儿童诗歌范文(精选4篇)
    现代儿童诗歌范文(精选4篇)
    诗歌的分类有多种方法,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基本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其中,现代诗歌又分为现代风体诗歌和现代格律诗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现代儿童诗歌范文(精选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四年级儿童诗歌精选四篇
    四年级儿童诗歌精选四篇
    诗歌朗诵就是朗诵者用清晰的语言,响亮的声音,优美的体态,引入的动作把原诗歌、作品有感情地向听众表达出来,以传达诗歌的思想内容,以引起听众的共鸣。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儿童诗歌精选四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经典现代儿童诗歌范文(精选四篇)
    经典现代儿童诗歌范文(精选四篇)
    现代风体诗歌是以汉语言白话文为载体,以语言节奏的一般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经典现代儿童诗歌范文(精选四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中国现代儿童诗歌(通用3篇)
    中国现代儿童诗歌(通用3篇)
    现代诗歌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现代儿童诗歌(通用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