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人类迁徙


非洲 2019-06-27 01:42:07 非洲
[摘要]基因人类迁徙篇1:人类基因迁徙路线(上)读《出非洲记》笔记草稿,收入“破译飓风系列”《无疆》2005年12月8号一位网友在博克上提示我有一本用基因讲述人类迁徙史的书籍《出非洲记——人类祖先的迁徙史》[1]。这是一本关心人类起源与人类迁徙史的研究者的必读书,郑重推荐。由于我向来不与业内人联系,无论是

【www.shanpow.com--非洲】

基因人类迁徙篇1:人类基因迁徙路线(上)


读《出非洲记》笔记草稿,收入“破译飓风系列”《无疆》
2005年12月8号一位网友在博克上提示我有一本用基因讲述人类迁徙史的书籍《出非洲记——人类祖先的迁徙史》[1]。这是一本关心人类起源与人类迁徙史的研究者的必读书,郑重推荐。由于我向来不与业内人联系,无论是传统的历史学家还是基因研究者都与我没有任何直接联系,所以之前对这本书竟然一无所知。感谢这位没有留下姓名的网友,这本书将从此给我带来深远的影响。
 
我开始做史前研究之前不知道DNA方面的丝毫进展的,甚至对世界上有DNA参与进人类学领域都不知道,纯粹是因为文化民俗方面的巧合才深入进来。由于我想主动避开以往传统的研究,故意回避了一切的外部研究信息,决心“闭门造车”;我想看看我自己完全独立能造出一台什么样子的“车”,是否合格不论,首先我希望那是一台全新的“车”,没有任何传统痕迹的“车”。在“破译”系列第二本《向东》交稿给出版社后,由于我建立了专门的网络论坛,而且我不再故意屏蔽外界研究信息,渐渐就知道了DNA也在做相关的研究(由于付印前看到一些DNA研究结论很能支持我的体系,所以还仓促补充了有关的新闻作为附页)。第三本《历史也疯狂》出版时看到的DNA信息就更多了,甚至我开始有了一些“危机感”——他们基因研究者已经做了我还做什么啊,现在看来这个担心是没有必要的。DNA的研究其实是不能代替文化研究的,而文化研究同样也不能代替DNA的研究,他们可以互补但不能彼此替代,尤其是我的注意力集中在“三代”,DNA一时半会不会深入到这些晚近的细节,他们现在的注意力主要在“人类起源”方面——而这却不是我最关心的。准确地说,我们关心的时段不一,我关心“文明的起源”。从这本书看,其主要关心时段在旧石器时代,也涉及一些新石器时代,但并没有深入进新石器时期。
 
以前搜集的零星DNA研究资料,都是一鳞半爪的新闻式的文字,系统阅读这本书解开了我心中的许多迷团。这本书(或者说DNA的研究)给我的研究以极大的支持,所以我有必要把这本书提供的人类起源的主要脉络向大家做一简述,同时对我特别感兴趣的部分做出议论。文中有关DNA方面的信息与结论全部来自该书,部分重要处标出引用页码,其余为表述方便一般不作引文处理。由于基因技术是门专业技术,我的理解与转述可能有误,欢迎技术指正。
 
19世纪时,基督教相信“这个世界是公元前4004年10月23日经上帝之手创造的,距今约有6000年的历史”。但达尔文(1809年-1882年)的进化论打破了神创论。“进化实际上是由基因变异引起的”。从某个角度说,我们时时在“进化”,基因迁徙图谱的建立实际上就是对于这些“进化”的突变结点的记载与整理排序。
 
“人种论”与“血型论”等曾经在研究人类起源的道路上持续了很长时间,基因的研究终结了大部分的谬误。只有8%的不同基因可以作为划分人种的依据,人类的85%基因变异是人类共同的,这一结论使旧的人种决定论彻底坍塌。同时坍塌的还有各地的人种独立起源说。
 
针对我国科学界所持中国人由本地“北京人”等直立猿人进化而来的地区连续进化观,作者Spence Wells的看法是:基因中找不到任何支持这一理论的证据,相反,在东亚各个地区对1万2千名男性进行的取样调查结果表明,他们每个人都能回溯到5万年前的非洲祖先。几万年前,现代人从南北两个方向进入中国(29页)。
 
我恰好看到2005年有两位中国史前史方面的泰斗在两个不同公开场合的演讲稿——其中一份还是非公开的,但是那份稿子戏剧化地到了我手里,他们在讲话中重申并强调了中国人种的独立起源论,其中一位从头到尾避口不提今天的国际基因研究结论,对此从耳不问;另外一位演讲完后有听众提出“同源说”与基因研究对中国人种独立起源的挑战,该泰斗用语焉不详的一些话语应付了“同源说”,对于基因研究结论则说化石得出的连续性也有道理——我得说那是蒙外行的,或者说他还不知道化石的断层问题已经被提出来,那使得出化石建立的“序列”摇摇欲坠(参见拙作《难以置信》第一部分)。总之,中国传统学者看来决心拒绝基因的独立起源结论。这下我反而安心了,我知道了对方的底牌。
 
更让我高兴的是,翻阅完全书,我知道我的一些推论与DNA在宏观上是相合的,并且以后可能更广泛参考基因的研究结论。我认为基因结论可能并非指示出了绝对的真理,但是这毕竟是今天最为广泛被世界承认的一个学科与技术,中国人之拒绝基因技术在考古领域的应用,是一种不正常的怪异现象,这是所有中国文化人以及中国研究科学的人应该注意的。
 
暂且把化石还是基因的绝对科学性放在一边,我认为史前史的研究实际上有一种“秋千”或“钟摆”效应,即哪个时期史前史的研究结论倾向于哪方我们就必须予以痛快承认,史前史的研究在两个甚至几个不同的假设理论之间摇摆,那是正常的也是理性的,这是史前史的特殊性所决定的。研究者要“守规矩”,也就是要客观中立,要理性,不能一旦“秋千”荡到了我们手里,我们就抓住永远不放手,不让“秋千”继续自然地荡下去。正如最初“秋千”曾经荡向了“中国文明西来说”,但后来偶然间发现了“足够”的证据之后“秋千”又荡向了“独立说”,这些表现或许是自然的而非人为,但现在“秋千”终于又因基因的新技术推向了“同源说”,研究者应该愉快接受结论。但令人遗憾地是,这次我看到许多中国学者抓住“秋千”不放手了。假如你认为基因是错误的也可以批评与改进,但是我看到的情况是奇异的回避。
 
 
一,从DNA研究说起
 
 
有三个因素形成了基因序列图谱,决定了人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正是他们形成了8%或7%的不同变异:基因突变至为关键,有了基因突变才能产生多态现象。每个人都携带着30个全新的变异基因,这使他与她与其父母分别开来。第二个因素是“选择”,自然选择在基因突变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看来时间将会是个必须的条件。最后一个是“遗传漂移”——它对小群体“影响重大”。
 
DNA的研究与发展过程惊心动魄、精彩迷人。作者Spencer Wells除了是个天才的科学家之外,还有着高超的文学天赋,他将枯燥复杂的科学研究化为简明易懂、条理清晰的文字优美,这在一个科学家而言难得而罕见。  
 
作者说,DNA研究在人类学领域的应用建立在一种“奥卡姆剃刀”原理上。科学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非洲人为人类起源的假设。最终基因研究的结论与其他传统方法的结论与考古基本相符,可以互相印证。
 
生物技术在人类学的研究上,科学家最先选择的是蛋白质而不是基因,经过一些曲折之后才找到了遗传变异的最佳“发言人”:DNA。实际上,在DNA研究中还有一些后来被完全抛弃的错误理论,DNA技术与理论也在发展,现在可以说已经基本成熟了。除了人类学领域之外,在司法程序上中国已经采用DNA结果一证断案。
 
用DNA研究人类学的大本营在美国,在斯坦福大学,欧洲也是这一领域的重要支持者。中国也有生物学者参与其中,他们有关中国的DNA人类学结论多已通过新闻报道。不过就目前的情况看,DAN方面的研究结论中国传统学界还没有正面接受。中国最开放的一个城市,上海,是研究DNA的前沿阵地,有数位DNA专家来自那里,但史前史的传统重镇却在北京。北京与上海作为一种象征在微妙地对峙。我的研究从一开始就得到了来自上海方面的诸多声援,我认为这不是偶然的。  
 
利用DNA的排列来追踪人类迁徙史的研究方法成熟于半个世纪前,路卡?卡瓦利-斯福扎先生(1922-)是这种研究方法的发明者。
 
1987年,卡恩和威尔逊等人首次应用“奥卡姆剃刀”剖出人类祖先的秘密:线粒体DNA显示人类的共同祖先起源于20万年前的一位非洲妇女。这就是众所周知的“夏娃理论”。正如书中所言,那不是唯一的“夏娃”,但却是最幸运的“夏娃”。这是根据女性的资料分析的结果。根据男性Y-染色体分析,“亚当”是一个比她年轻得多的男人,同样,他不是当时唯一的“亚当”,但却是最幸运的“亚当”。“找到今天多样性人类的一个单独祖先,并不意味着那个时期只生活着一个人,而是与他同时期的其他人的后代已经灭绝”。
 
在距今5万年的化石上仍然能找到DNA,这给该项工作带来了非常可观的前景。不过它的精确度上似乎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假如要更精确的并且是时间很近的话可以使用其他传统考古技术加以弥补,比如碳14等。
 
时间到了2000年11月,两个同样名叫彼德的人参与一个工作组利用Y多态性技术再次肯定了现代人起源于非洲,它指向一个生活在大约5万9千年前的非洲男人。假如更“准确”一些,这个“亚当”生活在4万至14万年之间。
 
最新的表述语言是:在大约6万年前,现代人全部生活在非洲。今天从基因显示的最古老人群依然生活在埃塞俄比亚与苏丹以及东非与南非地区。
 
欧洲人很快接受了这些科技研究成果,尽管在2万多年前欧洲还生活着已经有文化痕迹的尼安德特人。但依然有些国家与地区依然坚持“多缘起源”,这其中就包括中国。
  
二,              迁出非洲靠大海 
 
 
基因研究显示,非洲东北地区的人类祖先曾经在10万年前进入过中东,但后来可能由于地理与气候的变化他们又折了回去。现代人再次走出非洲的时间为大约6万年前。
 
DNA显示澳大利亚的土著人同样来源于非洲,而且现在看他们与非洲人从各方面都更接近一些。非洲人到达澳大利亚的时间是大约6万年前。这个数据的确认以及相关的推理是极其震撼人心的,而且不经意间极大地支持了我的一个理论。
 
我认为中国“三代“牵涉到航海技术,而且早在3千甚至4千年前就有人使用航海手段来到中国,这个结论已经使许多人露出了惊讶不已的表情,他们不相信,认为这对于航海技术而言太早了。看来是我保守了,而不仅仅是他们。这本书说,人类可能从6万年前就掌握了一定的航海技术!不过,那可能是个简单的木筏,无论如何,人类游到了澳大利亚。而且,有迹象显示,他们是从非洲沿岸边进入亚洲然后以一些岛屿为跳板渡了过去,从印度与东南亚的DNA研究也显示了澳大利亚土著祖先在那里留下的痕迹。
 
不仅“现代人”是从非洲出去的,而且猿也是从非洲出去的。根据作者的表述,猿类在东方进化为猩猩和长臂猿,留在非洲的成为黑猩猩和大猩猩。据说之前非洲与亚洲处于割裂状态,后来非洲与欧亚大陆碰撞才使猿类有机会走出非洲。大约在1-20万年前,这些猿进化为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56页)。
 
15万年前地球正处于里斯冰川期的结束期,平均温度比地球上目前的温度低10°。大约13万年前,气候开始变暖,海平面上升,湿气上升。12万年前又开始冷起来,至7万年前再次“迅速变冷”。在随后的5万年前,加剧,到2万年前气温降低到了最低点(56页)。这就是从猿到人转变时期的地球气候。这个变冷的倾向很有些特别,生活环境开始变得恶劣,但人却聪明起来,很有“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意味。或许真的是这样,辛苦的环境锻炼了人、逼迫了人,也最后成就了人。
 
原始状态下适合人类居住的森林与草原的形成是这样的:降雨量在3个月以上的地区是草原,少于三个月的是森林。美国地球物理学家罗伯特?沃尔特认为,非洲曾经发生过严重干旱,除了靠近海岸的一条狭窄地带之外,东非的草原都变成了不毛之地。早期的现代人不得不以大海为生。这个环境的变化为现代人的航海能力以及他们到达澳大利亚以及其他远航才能到达的地方,都提供了很好的解释。假如这是事实,或许我们应该说,发展至今人类可能航海能力是下降了而不是上升了,他们由于长期被迫生活在沿海,很可能无人不善海,而且这使他们在远古时期看起来如此偏爱在沿海或湿润的沼泽地区生存。
 
该书作者非常肯定早期现代人靠海生存的这一结论,而且考古发现12万5千年前“非洲之角”有牡蛎和蛤等组成的大垃圾场,其中混杂的人类石器显示了那是现代人的杰作。沃尔特还认为,东部和南部非洲在相距上千公里的海岸居民之间也有相互往来。“这说明当时的原始人沿着东部非洲的海岸线,有能力以较快的速度长途迁徙(57页)”。
 
Spencer推测,“史前海岸线就像一条超级高速公路,而且内陆的迁徙需要复杂的适应环境过程,而走灵活的海上路线不需要这一过程。……相对来说,(出非洲)沿海岸线向东走速度更快,因为环绕的是一条沙路,不用翻阅山脉或穿越大沙漠,也不必制作新工具和御寒的衣服,沿途的食物也有保障。总之,在各个方面,沿海迁徙都比内陆长途迁徙有优势,唯一需要的是海上航行的船。那些船很可能极其简单,只是将几根圆木捆绑在一起。但是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他们曾成功地度过了大海(59页)”。澳大利亚发现了他们的踪迹,而且是突然出现,在这个年代之前再无其他人类化石出现。具体的路线是,“离开非洲后,并没有直接到达澳大利亚,……他们曾经在亚洲南部海岸过了一段流浪的生活。”
 
    以上的描述极大支持了我一直强调“三代”时期南部水上交通的可能。中国商朝文献里已经有迹象显示中国人拥有帆船,要知道那是中国最早被释读的文字,在那之前有无船舶还是一片空白。
 
“根据在玻利尼西亚出土的文物,人们普遍认为他们很早便具有伟大的航海技能,而且这些航海家在4000年前开始了海上冒险。……最早在5万年前到达澳大利亚的现代人证明,人类早就拥有过海洋的能力”。这部分描述在深层与“南岛文化”发生联系。
 
我甚至怀疑过中国东部包括河南地区的一些生活在沼泽地区的古人曾经部分回访了中东,而且他们正是使用了航海技术,沿海洋回到红海附近。很可能正是他们带去了一些最初的文字符号,这些符号最终倾泻于旧大陆西部的一个特殊地区:西奈半岛——那里由于海平面抬升渐渐成为亚洲海路通行的最西端。这些符号在大约5000-6000年前开始加速革新走向迦南文字,其后商人们带着这些进步后的文字重新来到了东亚,他们就是半坡符号、夏二里头符号以及东海沿岸的一些符号。中东的文字在4千年前成熟,楔型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还有迦南-腓尼基文字相继出现,中东与东亚的进一步文化交流和融合,终于在大约3300年前产生了甲骨文。这些都可能多多得益于中东到东亚之间的海路连接,只有这条“高速公路”才更快捷。
 
确实不能认为甲骨文一定全部来自中东,但必须承认甲骨文是由中东成熟的文字文明下催生的。东亚与中东之间的文字特征恰好集中体现在包括埃及文字与红海文字(南阿与腓尼基文字)的西奈半岛或巴勒斯坦(迦南)附近,巧妙地点出了在新石器时期西奈半岛的特殊重要地位,以及它与东亚的可能海上联系。当然,在东亚与西奈之间还会有一些“驿站”,他们散落于红海南端与印度半岛沿海。
 
对于以上的这个东西方文字符号大交流的推理,必须建立在人类在很早就具有航海能力的前提之下。这个模式肯定会遭到传统学术的否定,因为他们不相信在那么久远的年代具有那样高超的航海能力,连3千年甚至2千年前的这个可能也被否定。基因研究完全撇开了传统学术,他们的大胆结论使一切“严谨”的人们目瞪口呆。假如承认基因研究在人类学中的应用,起码中国的史前研究要彻底重新洗牌。
 
 
 
 
三,小荷才露尖尖角
 
 
基因学家们把基因突变得来的顺序进行排列,列出一个人类一步步走出非洲的详细而具体的时间表和线路图。
 
假如M168为非洲祖根,L3为夏娃,时间为5-6万年前,他们“俩”曾经生活在今天的埃塞俄比亚和苏丹一带(59页)。今天所有人类都保留有M168的基因变异标记,是这个标记把所有的现代人追回到共同的非洲去。
 
来自巴黎的研究指出,最早出非洲的的第一批移民浪潮先是掠过了亚洲南部海岸,但止于东南亚和澳大利亚。中东和欧洲也没有这批人的基因踪迹。在印度这部分线粒体超过了20%,而在澳洲则是100%。人类第一批出非洲的移民正是“海上居民”。他们一直保留了明显的海洋特性,并在后来的几万年里将海洋文化传播到更远的地方。我认为这批人可能牵涉到我们熟知的一个概念“南岛人”。
 
从男性谱系考察,非洲的M168生下了M130。M130多在亚洲和美洲发现,他们是向东方前进的一群人。里海以西没有M130的存在。M130在澳洲出现的频率也很高,在印度达5%,“越向东,它的频率越高”。在马来西亚是10%,新几内亚是15%,澳洲是60%,在亚洲北部频率高得出奇,特别是在蒙古和东西伯利亚。M130向我们展示了海上“出非洲”的旅程。作者把M130定义为“海上移民标记”。我认为这批人很可能在整个中国当时的沿海都有分布,从南到北,从西到东,从台湾一直到渤海湾。
 
东南亚的安达曼岛上的居民可能因为生活在相对孤立的岛上,没有被同化,所以在人类学上被称为东南亚的“历史遗迹”。他们现在依旧保留了与非洲的布希曼人和俾格米人的共同特点:个矮、黑皮肤、头发浓密,有内眦赘皮。
“远东和西伯里亚的人具有共同的历史”。在过去的几千年里,亚洲东北部的移民渐渐抹去了早期东南亚人的特征,只有一些生活在丛林深处的小部落,还会保留着古老的特征(62页)。这或许就是发生在中国的南北同化历史。我认为这个现象很能说明中国东北地区神奇的“红山文化”的起源——从形成模式上,他们与南部的沿海发生了融合。并且,这一沿海文化总体上与中国西北地区而来的文化(仰韶)从根源上没有联系,他们之间在新石器晚期发生碰撞性联系。以往旧的传统学术认为西北进来的文化更古老,但现在看来很可能中国东部的文化更加古老于西北的仰韶文化,似乎考古发现渐渐正在倾向于这一新的结论,比如河姆渡、跨湖桥文化等正在提示着这方面的倾向。基因告诉我们:从中东出来的沿海移民可能最先从南部到达中国,而且他们首先只在沿海生活。我倾向于认为中国整个沿海发现的文化都有联系,皆可看作一种早期沿海移民的文化遗存,他们以玉石文化和黑陶为代表,突出了与相对后来的西北部的“红陶”文化的区别。由于他们的祖先一直善海,所以在他们的习俗或祖先崇拜中长期保持了对海洋生物的衷爱,比如海贝这一不同寻常的崇拜与使用习惯一直保持到春秋战国期间,甚至今天某些内陆少数民族也依然珍爱海生物,以及中国人整体崇拜龙王等,都是古老生活的遗存信息。假如把中国沿海文化与西北内陆文化比较,我认为沿海文化更显示了东亚文化的“本土性”,假如说东亚有部分独立起源的可能,那么这个发源地不在别处,就在沿海,或者说就来自海洋。但这个本土文化却被掩埋在最底层,现在是到了将他们整体挖掘出来的时候了。
 
最早到达印度的现代人也是来自南方,而非北方,“也就是说,他们是沿海岸线生活的,这又一次证实了早期海上移民的理论”(64页)。
第一次移民的终点是澳大利亚,不过这个推论没有得到考古化石的证据,因为“他们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现在正静静地躺在漆黑的海底”。
假如说基因科学最终将改写人类学或人类的历史,那么第一个标志将是人们将改变对远古人类航海能力的看法。
M89为中东基因标记。
 
“所有证据都显示,人类占领欧洲的时间在4万年前”。基因变异的符号M173为欧洲人的标记。在英格兰南部70%以上的男人有这个M173。
 
  
四,气候、地理与农业影响
 
 
伴随着出非洲人外出的脚步,可能是一次人类急速膨胀的出生率,人口大幅度提升很可能还引起了其他的革命。地球上只有1000人与1000万人口时确实应该发生一些质的改变,不会只是简单的人口累加。人口的频繁交流势必促进了语言等文明的发展。“在过去的5万年里,人口数量是以指数增长的”。在6万年前非洲、在5万年前的亚洲,以及3万年前的欧洲,人口都突然膨胀,这个基因方面的研究结论得到了考古学上的支持。
“路卡?卡瓦利-斯福扎和考古学家阿尔博特?安博曼曾经做过这样的计算:农业化人群向新地区扩散的速度约为每年1公里,而流动性强的游牧人是它的几倍(这就是古代中国北方人口流动性更大的原因所在,欧亚之间的横向拉锯可能经常大幅度地发生)。这里指的是移民性的移动,不是人们平常的行走速度。现在依然有些游牧民族保持着很古老的生活方式,他们的迁移速度约为每年几公里。由此我们可以猜测,旧石器时代后期的祖先向新地区移动的速度也大约如此。以这样的移动速度,从非洲东部到达欧亚大陆的白令海峡需要几千年(77页)”。
 
我自己曾经有个推算,在新石器时期从中东向东亚传播文明的规律为1千年,这是个平均数。有的会多有的会少一些,许多偶然因素会有制约。为什么文明核心在中东与人类的起源在非洲有一定的关系可参见《锁定红海》一书中的论述。假如以中国的西部与中东的最东部来看,两地的最短距离为大约1-2千年,假如按照最远处计算恐怕这个距离要翻一到两倍。假如拿上面“每年1公里”计算很明显会和我的公式有些差别,主要问题是,“每年1公里”的速度指的是人群的移动,而我的核心是文化、文明的传播,两者有明显的区别。文明传播要比人口移民速度快。移民确实也可以传播文明,但大多数的文明是靠商人或其他途径传播就可以达到成效,尤其是在新石器时期的晚期这个规律会非常明显。
 
作者认为,是气候推动了人类早期移民,并且促使人类文明发生了“大跃进”。
“生活在内陆要面临更多困难……。因此一些人迁徙到了沿海地区,……在环境许可的时候,他们立即沿着南部的海上路线离开了非洲,从吉布提到今天的也门之间,是一条最容易走的路线,从东非大裂谷一直通向无边无际的南亚海岸。相对来说,沿海居民的生活方式是比较固定的,大海是他们取之不尽的粮仓。……他们也可能狩猎,但如果选择守在海边,他们的努力能得到更好的回报”。“因为气候的显著变化,生活在温带地区的动物,要存活下去就必须具有两个关键的能力:储存和迁徙”。我认为,这个能力决定了在新石器早期或中期人们可能比晚期的迁徙还要更为频繁容易一些,因为那是淳朴的原始社会,到了后期某些地区开始出现国家形态,反而阻塞了自由迁徙,这是我一直强调的一个“反思维”。许多人认为借助交通工具越到近代越容易迁徙,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另外一个因素阻止普通人不敢想象频繁迁移的事实说出来或许很可笑,很多人觉得“迁移”不是件容易的事,他们把现代人的生活与远古的原始人生活混为一谈了,其实即便今天偏远的少数民族也没有什么家当,最多是一床被窝,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更是一无所有,他们的迁移可以极其随意,几乎是想走就走,没有任何辎重负担,甚至没有亲族故乡的伤感,所以整个旧石器与新石器时期都是自由而频繁迁移的时代。
 
大约11万年前,人类曾经走出过非洲来到利凡特地区(地中海东部),随着气候的变化他们又折返回去。在8万年前利凡特地区的平均温度在10°左右,比较寒冷。大约4万5千年前,现代人再次出现于利凡特,这次他们再也没有回头,永远地走了出去。
地理条件在人类迁徙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最初影响人们迁徙的其实不是浩瀚的大海,而是高耸的大山,比如中国西部地区的大山就曾经影响过人类东迁的脚步,但是稍作调整之后人类就继续了他们的行程。有一群人从中东来到伊朗北部,然后抵达中亚,沿着一条草原之路,通过天山或阿尔泰山,他们走向西伯里亚。这个时间没有超过5万年前。这部分人在以后的几万年里有的走入美洲,有的南下东亚进入日本、朝鲜半岛与中国北方,还有蒙古地区,原地也保留了一些居民,另外一部分则随着历史时期的人群西迁。总体而言,从南方进入中国的“海上移民”早于从北方草原进入中国的移民。
在与西奈临近的巴勒斯坦地区,考古发现人类最古老的村庄就在距离耶路撒冷25公里的耶里哥,遗迹的时间为大约1万年前。其中显示了农业特征(有大麦与小麦)与拜神仪式的痕迹。这里被命名为纳图夫文明。大约9000年前中东气候越来越干燥,这可能促使人们四处转移。
 
农业的产生导致了人口的膨胀上升。5万年前在“次撒哈拉沙漠”上生活的人数仅有几千人,到旧石器时期全球也只有几百万人(123页),在农业时代刚开始时,全球人口约为1000万人,18世纪工业时代全球人口增加到5亿,今天则达到了60亿。
考古学家已经确定,农业最早兴起于中东这块‘肥沃的新月’(124页)。欧洲人承认在随后的几千年里中东的文明逐渐传播到了欧洲。但中国传统学者拒绝了中东为文明核心这一推理。
 
 
五,向东的基因谱系
 
 
非洲的M168生成中东谱系的M89,M89又生成M9,M9生成了M20、M45以及 M175。
携带M9的人被称为“欧亚部落”。大约4万年前他们在伊朗平原或亚洲中南部出现,是中东M89的后代。
M9的后代由于东部高山的影响分为两个方向继续向东迁徙,一部分向北面的兴都库什山走去,另外一部分向南,进入巴基斯坦和印度次大陆,这是从Y染色体得出的答案。向南走的这支人马就是M20。印度南部50%的男人携带这个变异密码。1-2%的中东人中也有这个密码。大约3万年前他们与从南部进入印度的“海上移民”遭遇,其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新来的侵略者与“海上居民”的女人们交配,那些海上的男人可能遭到杀害,因为从(男性)Y染色体看,今天“海上居民”的后代非常罕见,但却并不缺乏mtDNA的M谱系(女性)。“海上居民”的标记在印度南部出现的频率是5%(94页)。
 
M9向北走去的一支发展为M45,他们进入中亚,时间为3.5万年前。今天也只有中亚人具有这一M45标记,中东与东亚只有零星出现,他们在印度出现的频率也较高。我对于这一流向的解释是,中亚与印度之间具有广泛联系,一直存在有重要的移民通道,比如于阗国的建立,中国昆仑文化之迷,还有哈拉巴文化都可与这一问题联系考察。作者疑惑地说,现在还不明白为什么这些人不向中东扩散。我认为这很明显,因为中东的人口压力太大,人类大规模移民选择向人口稀少的未开发地区进军。
最早的西伯里亚人基因有2个部落谱系,一个是上面的M45,一个是更加古老的一批M9Y。
M45在天山之东产生出新的M175节点,它只出现于东亚,在西亚与欧洲完全没有M175的出现。M175在韩国的比率高达30%,出现的时间为大约3.5万年前。考古方面也证实了这一点。日本也基本接近。今天生活在东亚的大部分男人都携带有M175基因变异标记。
 
巴基斯坦人有M89标记。这里的中东标记如此集中,我在想,这是否是“以色列失散的十个部落”带来的影响。
大约4万年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迎接来了非洲而来的“现代人”,当然这是指大规模的非洲人进入,零星的进入应该早得多吧。
“一些中国科学家提出了‘地区连续性’的进化模式,否认东亚的智人起源于非洲,认为他们是由当地的直立人进化而来的。但从基因中找不到任何支持这一理论的证据,而且基因研究的结果表明,移民到东亚的现代人的后代不可能逃过考古学家的眼睛。近年,中国遗传学家金力和他的同事进行了一项研究,在东亚各个地区对1万2千名男性进行了取样,结果表明他们每个人都能回溯到5万年前的非洲祖先,因为每个人的Y-染色体中都有M168标记。对寻找东亚地区连续性进化模式证据的科学家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坏消息,因为这一结果至少对男性谱系,完全否定了地区进化的理论。而且东亚的线粒体DNA做出了同样的回答:几千份取样,结果全部显示他们的祖先在非洲。总之,没有任何证据显示,直立人在现代东亚人的基因中留下了痕迹,而且大量的证据表明,……他们被现代人取代了”(99页)。
 
“在东亚海上移民的谱系出现的频率很高”。“在蒙古,海上移民谱系出现的频率是50%,在东亚东北部,这一谱系的存在也很普遍。……可能是早期迁徙到东南亚的海上移民,在几千年内逐渐向内地迁徙,南部的M130染色体比北部的古老,也证明了这一推测的可能性。很可能在3万5千年前,海上移民遇到了欧亚部落的后代,东亚人口中同时存在的欧亚谱系和海上移民谱系,证明他们之间发生过较大范围的部落融合”(99页)。这又一次让我们联想到神秘的环渤海文明正是这一融合的结果。
 
现代人从南北两个方向来到东亚定居。欧亚部落在3万5千年前从南西伯里亚进入东亚,南方海上移民迁徙到东亚的时间大约在5万年前。至今中国南北谱系的差异依然非常明显(99页)。
这些几万年前的迁徙模式可能一直延续进入新石器时期,从某个角度说,“丝绸之路”早在几万年前就已经存在,而且是南北两条主干线。络绎不绝的后来者以奇特的方式与先前的一些部落联系在一起,这个南北差异与南北融合让人很容易联想到后来蚩尤与炎黄之战,以及炎黄之战。几万年的尘埃落定之后我们获得了汉族、苗族、百越等高度混合之后的一些群体名称,今天被压在中国最南部的百越群体较有可能就是最早来到东亚的“海上移民”的后代,或许他们与蚩尤之后有关。
 
作者承认,在中东开始定居与种植模式的同时,中国也开始了粟米与稻谷的种植。稻谷首先在中国南部扩散,公元前3500年台湾也开始种植,苏门答腊岛开始于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500年印度尼西亚群岛全部开始种植稻谷。
中国稻谷很可能是“海上移民”的杰作,最初的种植似乎恰在中国南方。从后来的传播模式中也很容易看出海洋文化的源远流长。
 
文明传播尽管不一定伴随着人口的迁徙,但一般情况下两者相辅相成。“来自M9的M175标记广泛存在于东亚。根据它目前的分布状况,可以推断这一标记最早出现于中国北方或朝鲜……中国最早的农耕者是M175的后代。……中国半数以上的男性的Y-染色体可以回溯到同一个标记,这说明在过去的1万年里,这里曾经出现过大规模的人口膨胀”(128页)。
“最早出现在M175染色体谱系中的是M122标记,目前广泛地分布在东亚各地,但在中亚山脉以西、中亚和欧洲,都找不到这个标记,说明了出现在中国的人口扩散发生在距今较近的时期,而不是古老的人群迁徙留下的脚印”(128页)。“代表中国最早稻米耕种者的M122标记,从日本到塔希提岛[2]都能找到它的足迹”。20%的日本男人有M122标记。
 
“在中国大陆和台湾的M122染色体上的标记出现频率很高,但是向南到马来西亚半岛和印度尼西亚,其频率明显下降。” 从中国的古代人口趋向看来,主要为西来,少部分后来回流,这就是这条信息给我们的启示。
 
 
[1] 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首版于2004年。该书原名“The Journey of Man: A Genetic Odyssey”,作者系美国著名年轻基因专家Spence Wells,写书时作者才34岁。本书由企鹅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我事先知道Spence Wells的大名,但却不知道这本书的存在。 [2] 在太平洋上。
 
 
(下文)   :    http://blog.daqi.com/article/17242.html
#bshare{background: url(http://static.bshare.cn/frame/images/logos/s4/bsharesync.gif) no-repeat scroll 4px 5px transparent;padding-top:6px;padding-left:22px;}
分享到: 百度搜藏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一键分享

基因人类迁徙篇2:人类起源问题,人类基因图谱揭示人类迁徙图

人类起源问题,人类基因图谱揭示人类迁徙图
(2010-11-26 09:07:34)
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 科学 揭开史前文明的面纱!http://www.xici.net/u1141061/d74676566.htm
《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http://book.ifeng.com/lianzai/detail_2009_07/17/293041_2.shtml
对人类起源问题,人们众说纷纭。考古学认为,人类起源至今已有300万年,但美国学者根据基因测定的结果排序推算,人类起源到现在只有14万年。另外,由于人类同时具有陆生和水生两类动物的基因,对人类究竟产生于陆生动物还是水生动物也争论不休。笔者认为,人类是由陆生动物感染了携带水生动物基因的病毒,两类基因重组并产生突变的结果。人类的“源祖”或“近亲”已被自然选择所淘汰,结果人类成了没有“本家”的独门小户。根据人类与哺乳动物的相似程度,可以肯定二者有共同的“源祖”。无论如何,人类是地球生物长期演化的结果,而绝不是天外来客。
一、周口店猿人并不是现代中国人的祖先 传统观点认为,全世界的人种起源于几个相互独立的地域,从最初进化为人类至今已有三百万年的历史。早就有人对这一观点表示怀疑。他们感到,最早进入农业文明的北非、西亚、南亚和东亚的文明,相差不过一两千年。如果这些地区的原始人类都“独立”起源于二、三百万以前,那么他们在无数世代中几乎没有任何进步,却都在最近一万年进入文明社会,时间差距不到其全部历史的千分之一,实在不可思议。这一事实很容易使人想到,人类起源的时间可能比三百万年要晚得多,也许只有数万年。考虑到世界各地不同人种喜怒哀乐的表情几乎都相同(都用点头表示肯定,用摇头表示否定更具有探讨价值),可以肯定他们有共同的祖先。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他们可能是最近几万年才从某一中心地域逐渐扩散到世界各地的。如果考古学家在世界不同地区发现的距今几十万年到二、三百万年前的化石可以算作是“人”的化石的话,那么这些“化石人”的后代肯定已不存在。在几千年前的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创造了古代文明的埃及人、巴比伦人、印度人和中国人,肯定不是这些“化石人”的后代。
《生活时报》2000年11月7日报道,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选择了来自世界上22个不同地区的1000多名男性,对其Y染色体进行分析,同时还对来自母系的遗传物质也进行了排序。结果发现,不同人种有一位共同的女性始祖,这一女性生活在距今14.3万年前,男性始祖则生活在5.9万年前。人类大约在4.4万年前走出非洲,向全世界迈进。面对这一最新科学研究成果,考古学家却宣称,基因研究的成果只是一种可能,它不能作为否定考古结论的证据,只有考古学成果才具有最终证据的意义。 其实,考古学家的这一立场是颇为可笑的。平心而论,不怀偏见的学者甚至中学生大都愿意相信基因研究的成果而对考古结论产生怀疑。信不信由您,反正笔者认为,生存于几十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的古代猿人(更不要说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并不是我们中国比三皇五帝还早的祖先。那么,现代人类究竟是如何产生的?考古学发现的那些古代猿人的后裔哪里去了? 二、生物变异的长期积累不能产生新物种 19世纪科学研究的一大成果是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进化论可以解释许多生物现象,所以很快被人们接受。达尔文认为生物适应环境的有利变异长期积累能够产生新物种,进化在本质上是渐进的,人是由类人猿(猿猴)长期发展进化而来的。 一百多年来科学的发展大大充实和完善了进化论,也纠正了达尔文的不少错误看法看法。近几年更有生物学家指出,达尔文的进化论从来没有被证明,而是被人相信了。我们知道,现代类人猿与人类有很大差异(类人猿都有尾巴而人类没有尾巴)。按照渐进进化的观点,从类人猿进化到人应当有许多中间环节(例如尾巴逐渐缩短直至消失),这些环节都应当有相应的化石给予验证。但事实上,一百多年来考古工作发现的几百万块各种各样的化石,都没有证实这些中间环节的存在。化石研究得出的更为一般的结论是,任何生物的进化都是跳跃的而不是连续的。这一结论使人对猿猴“逐渐”进化为“人”的看法产生怀疑。据说有一位科学家为了搞清生物的变异能不能积累,把刚生下的小白鼠切去尾巴,它们雌雄交配生下第二代后还切去尾巴……一直连续试验到50多代,但每一代都象它们的祖先一样生有尾巴,并没有产生“无尾白鼠”这一新物种。这一试验结果虽然不能完全否定生物通过渐进产生进化的观点,但无疑会使人们对“生物变异长期积累产生新物种”的说法产生怀疑。从遗传原理看,这一试验实际上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无论连续多少世代切去小白鼠的尾巴,其生殖细胞中仍然含有能够成长为尾巴的基因,“无尾”的“特征”不具有遗传下去的能力。 三、人类不是杂交的产物 自从达尔文提出人类起源于猿猴的观点以后,逐渐被世界上的大多数人所接受。由于人类生活于陆地上,而陆生动物中又数猿猴(类人猿)与人类的相似性最大,所以只要认为生物是进化而来的,也就只能将人类的源祖归结为猿猴。但是不少人认为,就人类生来无尾无毛、成年后两性间从正面发生性行为等特点来看,人类更类似于水生动物,所以断言人类不是起源于猿猴而是起源于水生动物。不过,“水生动物说”无法解释人类何以由水生变为陆生。于是有人想到人类或许是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杂交后产生的。 这一想法是非常可笑的,因为只有连最基本的生物学常识也不具备的人才会设想到杂交。从形体上说,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相差很远,自然状态下水生物种与陆生物种几乎不存在雌雄交配的可能;退一步说,即使偶然出现雌雄交配,由于亲缘关系太远,它们也不可能生出杂交后代;再退一步说,即使能够生出杂交后代,这些后代也不可能具有继续繁衍的能力,因而很快会趋于灭亡。我们知道,人们让大牲畜中形体相似、亲缘关系接近的马和驴交配,产生了比马和驴都强壮的新的物种骡子;印度动物园的工作人员让形体相似、亲缘关系接近的狮子和老虎交配生出了“狮虎”。但是用杂交方法所得的这些“新”物种,却都丧失了生殖能力,结果骡子和狮虎都无后而终。因此,从杂交角度探讨人类的起源,是一条没有出口的死胡同。 四、基因组合与突变产生人类 既然人类不可能是杂交的产物,那就只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现代生物学认为,只有基因突变后产生的新物种,才能够保持生育能力并把新特点遗传给后代。基因突变在生物界颇为多见,人类中也不乏其例,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北美曾经存在过的“螃蟹家族”了。 几百年前,移民北美的一位英国妇女患病痊愈以后,所生男孩、女孩全都长着象螃蟹爪一样的四肢,他们生活在正常人之中,因生理缺陷而遭人歧视,于是迁居到偏僻的深山里生活。由于不能正常婚配,他们只好同胞兄弟姐妹互为配偶而生儿育女,结果其后代也都生长着同样的四肢。几代以后,他们竟繁衍发展成近200人的一个“螃蟹家族”。这时“螃蟹家族”中偶然有人生下一个完全正常的男孩(大概是返祖现象,回复到正常人类),当男孩十几岁时,家族让他融入社会,去过正常人的生活,于是他走出深山到附近城市并与一个正常女子结婚。令人吃惊的是,他和正常女子所生小孩却又长着螃蟹爪一样的四肢,那正常女子异常气愤,一怒之下把孩子摔死了。这一悲惨的消息传到“螃蟹家族”以后,全族人放声号哭,埋怨老天对他们太不公平,共同发誓从此永不结婚生育。几十年后,“螃蟹家族”就从地球上消失了。
从这一角度看,可以说美国科学家基因排序所获得的成果,完全证实了科学推理得出的这一设想,它对科学地阐明人类起源具有重大意义。换句话说,人类都起源于同一个女性始祖的结论,与基因突变的一般原理完全吻合,也与“螃蟹家族”的那一位源祖妇女的情况类似。不同的是,“螃蟹家族”的源祖妇女所生男孩、女孩的肢体都发生了同样的变化,人类女性始祖基因突变的结果却是,所生女孩发生了身体变化,而所生男孩在许多世代中(好几万年)都没有进化。男性后来是怎样进化过来的?我们不知道。假如也是由于病毒感染,那么根据基因突变的偶然性,最早必然也是只有一个男人的基因发生突变,在突变后他的男性后代也具有了相同的形体变化,于是男性、女性都进化为真正的人类。这样,最初感染病毒的那一男性,就应当是人类的男性源祖。 但也可能发生另一种情况,即仍然是某一女性的基因发生突变(第二次突变),此后她象螃蟹家族的始祖一样,所生男孩、女孩都进化为真正的人类了。这样,人类就没有唯一的男性始祖,而只有唯一的女性始祖了。不过第一次基因突变的那位女性始祖,也就不能称为“人类”直接的始祖了。 六、人类“源祖”早已灭绝 我们知道,“爱滋病”病毒正在对人类生存造成严重威胁。在美苏对抗时代,两国互相指斥对方进行的生物武器研究制造了这一病毒。但在清除政治因素后得知,这一病毒可能是由非洲猩猩传染给人类的。据说,这一病毒本身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而是存在了多少万年。它们对非洲猩猩的肌体并不具有破坏作用,但到人类身上却发生了毁灭性的危害。最近几年,人类为治疗爱滋病人和控制疾病蔓延调动了一切可能的手段,但成效仍然不大。有人甚至认为,“爱滋病”病毒是迫使人类基因产生突变的生物动力,如果肌体不能产生使该病毒不起作用的突变,人类或许会被这一病毒彻底毁灭。 尽管这一看法有点过分耸人听闻,但仔细想来,也并不是没有道理。假定人类早感染该病500年,那时人类没有任何科学手段来认识和抵制它,那就很有可能被这一可怕的病毒迅速毁灭,从而使地球再次成为野生动物的世界,除非某些个体产生基因突变,产生自然抵御爱滋病毒的能力,从而进化为更高的物种……笔者由此想到,现代人类起源时,也许是某种病毒消灭了过去已经生存了二、三百万年的接近于现代人的“前人类”(化石人),只是因为某个个体基因突变后,病毒对其肌体不再具有(毁灭性)作用,结果这一个体的后代生存了下来,这就是真正的人类。那些未产生基因突变的“前人类”,都被无法抵御的病毒消灭了(一个也没有剩下),数万年的自然进化史又湮没了它们的生存痕迹,结果现代人类就难以找到自己的“源祖”或“近亲”了,于是有人认为人类起源于陆生动物(“正题”),有人认为人类起源于水生动物(“反题”)。 由于“正题”和“反题”都不能完满解释人类何以具有水生和陆生两类动物的特点,人们又无法将它们统一为令人信服的“合题”,于是又有人提出人类起源于外来生物。其实,“外来生物说”解释问题倒简单明了,但仔细想来,这是一种“取消主义”,它使人们放弃了对人类起源进行科学解释的努力,这种说法还不如干脆借助于宗教教义把人类的产生归于上帝。而要从事科学研究,我们就不能满足于这一说法。笔者以为,虽然人类不可能确切“证明”自身起源的过程,但根据科学发现和探讨的成果勾画出人类进化最有可能经历的道路则是完全可能的,这一天已经为时不远了。
 
人类的起源,可以说是学术上最令人头痛的问题,不论是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生物学家、化学家,甚至於哲学家、宗教家,都曾对人类起源做过各种角度的研究,然而,迄今仍没有最令人信服的说法。关於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各民族都相当丰富,其中有些说法颇为相似,当然不同的也不少,在这些神话里头,很有趣的,我们可以发现有和进化论不谋而合之处。归纳各种神话,人类的起源可以分为『呼唤而出』、『原本存在』、『植物变的』、『动物变的』和『泥土造的』五种,现就分别叙述。《埃及神话》说人类是神呼唤而出的。自古以来,埃及一直是个神秘之地,她是所有古老国家中最自我封闭的,她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外在的文明很难对她发生影响,因此她的人类起源的说法也和别的民众不同。埃及人认为远在埃及於世界上出现之前,全能的神『努
(NU)
』就已存在,他创造了天地的一切,他呼唤『苏比』,就有了风;呼唤『泰富那』,就有了雨;呼唤『哈比』,尼罗河就流过埃及,他一次次呼唤,万物一件件出现,最后,他道出『男人和女人』,转眼间,埃及就住满许多人。神创论。
因为人是上帝模仿自己的身体,用尘土制造的。而天地也是神(上帝)造的,《圣经》里面第一页就说道:起初神创造天地。而今进化论这样的说法已经被世界各国人民所打破。
 
十八世纪以前,《圣经》及其宣扬的神创论[或创世说、特创论]在西方学术界、知识界以及整个西方文化中占据着统治地位。神创论认为,地球及万物是上帝在大约6000年以前,即公元前4004年10月26日上午9:00
钟创造出来的。自从被上帝创造出来以后,地球上的生命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在那个时代,大多数人相信世界是上帝有目的地设计和创造的,由上帝制定的法则所主宰,是有序协调、安排合理、美妙完善且永恒不变的。并且,那个年代所有著名的学者都毫不怀疑地相信圣经的字面解释,神创论的思想对那个时代的科学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造物工作完成,努就将自己变成男人外形,成为第一位法老王,统治大地人类,开创安和繁荣景象。人类原本就存在着的神话,散见於北美印第安人和纽西兰毛利人。印第安人神话中说到神创造天地,然后从地下带领人类上来,生活在大地上。毛利人的神话说『兰奇』和『巴巴』是天和地,是万物源头,当时天和地未分开,四下漆黑,其儿子渴望得到光明,便用力将天地推开,光明於是出现,一向藏在黑暗中的人类便被发现,原来他们也是天地所生。认为人类是植物所变的为日耳曼神话,它说天神欧丁
(ODIN)
有一天和其他的神在海边散步,看到沙洲上长了两棵树,其中一棵姿态雄伟,另一棵姿态绰约,於是下令把两棵树砍下,分别造成男人和女人,欧丁首先赋予生命,其他的神分别赋予理智、语言、血液、肤色等,成为日耳曼的祖先。人类是由动物变的之神话相当常见。在澳洲神话中说人是蜥蜴变的;美洲神话则说人是山犬、海狸、猿猴等变的;希腊神话也说某族人是天鹅变的,某族人是牛变的。我们由这种『动物变人』的神话中,可以发现很接近进化论的说法,尤其是美洲神话中说人是猿猴变的,就完全与进化论相吻合,这种巧合,很耐人寻味。我国神话论及人类起源的有数种,比较早的说法是《淮南子精神篇》:『有二神(阴、阳二神)混生,经天营地……类气为虫(混浊的气体变成虫鱼鸟兽),精气为人(清纯的气体变成人)。』这种说法并未受多大重视。晚一点的说法则指盘古垂死化为万物之时,身上的寄生虫变为人类。绎史卷一引五运历年纪:『(盘古)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人)。』此种说法也没有流传开来。另一种说法是指人类由黄帝所造,然后由其他的神上骈和桑林赋予四肢五官,见淮南子说林篇:『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这种说法很有趣,和日耳曼所述的很相似,可惜上骈和桑林是什麽样的神,在其他古籍中并无叙述,徒留一个谜。在所有神话中,『泥土造人』的说法最多,也最为流传,如纽西兰神话说人是天神滴奇
(TIKI)
用红土和自己的血制成;美拉尼西亚人也这样说;希腊神话说神从地球内部取出土与火,派普罗米修斯和埃皮米修斯兄弟二神,分别创造动物与人类,并赋予人类种种个性和智慧。北美洲西部的迈都族印第安人认为当初『大地开创者』创造树木鸟兽之后,说『我要造人了。』便取些暗红色泥土搀水,做成一男一女。在所有神话里,最引人入胜的泥土造人故事,要数我国的女娲和犹太神话(圣经)的上帝。话说盘古开辟天地之后,不知经过多少年,忽然在天地间出现女娲。女娲在这荒凉天地中感到寂寞,有一天,她对着水,照见了自己,心里想要是天地间有几个像自己的,彼此说说话,该有多好,便不自觉的抓泥土,和上了水;照自己的形体捏出泥偶,放在地上,迎风一吹,便成为活跳跳的东西,於是给他起名为『人』。原先女娲一个接一个继续不停的造人,但进度缓慢,终於感到吃力,心想要如何快速造人,以填补辽阔的大地时,他背靠山崖,顺手摘下藤条,懒懒地在和了水的泥浆里搅着,然后一甩藤条,洒落许多泥点,这些泥点落在地上,经风一吹,都变成了人,於是不停地挥动藤条,大地上的人也不断的增多了。圣经里的上帝造人故事记载在旧约的创世纪之中。话说上帝花了五日时间创造了大地万物,到第六日他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於是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进人的鼻孔后,就成为活生生的男人,取名亚当。不久便取下亚当的一条肋骨,造成一个女人,亚当说:『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称他为女人。』在女娲和上帝造人的神话里,可以发现共同之处是都按着他们的形像造人,由此可见女娲和上帝的长相和人相似。不同之处在於圣经描述女人是男人肋骨造的,而不是泥土造的。
 
从DNA的形成探索人类的起源
假定氨基酸等能在原始大气中由无机物产生,这离生命的起源仍然还有遥远的距离。生命有许多特点,最主要的是要有新陈代谢(metabolism)和繁衍后代(reproduction)的能力。这两种能力都来自于DNA的功能。生物的新陈代谢是由基因调控的。基因是DNA的片断。除少数原核生物(主要是植物病毒)靠RNA繁殖外,绝大部分生物都由DNA的复制进行繁殖。所以,要产生生命,首先要产生DNA(或RNA)。最简单的生物噬菌体(专门吃细菌的病毒)就主要是由一个外壳和内含的DNA分子组成的。但DNA的自然形成面临著两大难关。   DNA本身并不复杂,是由四种不同的核亘酸相联而形成的长链。复杂的是DNA分子中这几种核亘酸排列的顺序。DNA正是借著这四种核亘酸的不同排列顺序产生了不同的基因,并由此产生不同的蛋白质及其他生命所必须的化合物,进而发展出不同的生物性状。这四种核亘酸在DNA分子中不同排列组合的可能性之巨大,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然而这些巨大的排列组合的可能性中,只有一种可能性是可以产生第一个生命的。随机产生这一正确组合的可能性之小就不难明了了。一九六七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爱根博士(Manfred
Eigen)演讲中说:“一个含有221个核亘酸的分子,其复杂程度的数学量等于这些核亘酸所能形成的不同排列的总和一共是4的221次方或者是10的
133次方”,而“10的105
次方个这样的分子就足以充满整个宇宙!”这10的133次方次随机组合之中,只有一次组合是可以产生第一个生命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如果让这10的105次方个分子随机组合,令组合的速率为每秒一万次(10的4次方),假设宇宙的年龄为三百亿年,那么,从宇宙形成到现在,一共可以产生的组合方式是10的127次方次,还不足以产生一个有正确核亘酸排列组合序列的DNA分子!   根据美国太空总署的资料,最简单而“有生命”的蛋白质分子至少含有四百个氨基酸。也就是说,需要至少由一千二百个核亘酸组成的DNA分子使该蛋白质能够产生。人们在最简单的原核生物中看到的DNA分子,含有几千个、而不是221核亘酸。可见,无论宇宙的年龄有多长,“进化”速率有多快,单靠随机组合而产生第一个生命所必须的DNA分子的可能性几乎等于零。   其次,DNA分子形成时,需要各种霉的参与;而霉是一种蛋白质。但是,蛋白质要在DNA链上的基因的指控下才能合成。象“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问题一样,在第一个生命产生之际是先有DNA分子呢,还是先有这种DNA形成时所必须的蛋白质(霉)呢?答案是,必须两者同时形成,缺一不可。凭机遇单是形成DNA分子已几乎无可能,更何况还要靠机遇同时形成各种霉聚合。如果一定要用进化的、随机产生的观点来解释第一个DNA分子的形成,未免太牵强了。   同理可推,人、猿DNA再相近,只要“差之毫厘”,岂不“谬过天壤”?
任何一步微小的“进化”都是几百亿年也不可能完成的!那么如何相信,人是从单细胞进化、进化、进化--------到猴、到猿、到人,这套耗时多少个“几百亿年”几率仍趋于零的进化?
 
概率计算否定了进化论的核心──基因突变机制
达尔文时代,科学正处于奠基阶段,对生命现象的认识还很肤浅。那时的人看到了家养动物的诸多杂种变异,就认为物种也能这样变成其它种,这就是进化。后来,随着基因的发现和深入研究,学者们才意识到如果基因不发生根本的变化,不管后代表面与祖先有什么差异,也没有进化意义。然而基因又是极其稳定的,只有不正常的"基因突变"才能使之发生改变,那么"基因突变"也就成了现代进化论的核心了。这是现代所有的进化论者公认的。这里,我们就集中分析这个核心。
 
物种的基因的稳定性极难逾越
基因的稳定性是物种保持自身稳定所必须的,同一物种不同个体的基因交流,并不能使此物种变成其它物种。动植物育种专家都知道,一个物种的变化范围是有限的。最终,培育出的品种不是不育,就是又变成原来的亲本。哈佛大学的梅尔教授称之为基因体内平衡。最常见的就是狗再怎么杂交育种还是狗。这说明进化论有一个无法跨越的障碍。在理论上,人们把突破这个障碍的可能性寄望于基因突变,这是唯一的可能了。
 
理论和实际上,基因突变产生高级性状的机率几乎是零
基因突变,是一种在基因复制或修复损伤等过程中发生的随机错误,所以又叫随机突变,本身就是一种病态现象。它发生的机率非常低,大约在万分之一到十亿分之一之间。低等原核生物的突变率较高,大约为千分之一,而高等类型的生物中,许多基因的突变率是十万分之一到一亿分之一。
 
基因突变能否产生高级特征(性状)呢?对基因的深入研究发现:这种情况发生的机率极低。我们知道一个基因的核心是由几百到几千个硷基排列而成,四种不同的硷基按照一定规则排列,不同的排列顺序形成了非常复杂精密的遗传密码。既然基因突变是随机的差错,我们就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分析──
 
我们来考虑一下这个问题:一个复杂精密的计算机程序,随意的改动一两个字符能够产生更高级的程序吗?当然不能。基因突变也是这样。差错造成的突变一般是单个硷基的变化,这种变化造成的结果往往是各种缺陷、畸形、致死,在自然条件下具有生存优势的没有发现一例。为了增加突变率用于研究,科学家们使用了各种方法增加突变的机率,制造了大量的突变体,也没发现向高等方向进化的类型。
 
概率计算表明,生物进化的可能性小到了绝对不可能的程度
现代进化论用基因随机突变假说解释进化的根本原因。我们知道这种突变具有随机性、低频率和不定向等,值得注意的是:在数学公式和模型普遍应用于生物学领域的今天,进化论者并没有提出一个全面的公式,计算从基因突变开始到一次进化实现的机率,因为任何一个合理的公式都会否定进化。
 
许多学者从基因突变发生的机率出发,计算出了产生新物种的概率,发现小得惊人。贝希(Behe,M.J.)的《达尔文的黑匣子》(Darwin"sBlackBox)一书中,美国生物化学家贝希以血液凝固的一系列生物化学机制为例,讲述如此复杂精密的生命现象不可能是进化出来的。其中一个蛋白(TPA)产生的机率是十分之一的十八次方,经过计算至少需要一百亿年才能发生。如果同时进化出和它相互作用的蛋白,机率就是十分之一的三十六次方……他说:"很可惜,宇宙没有时间等待。"
 
这里提出一个宽松的公式,根据突变机率计算进化产生新物种的概率:
P=(MCRES)n
 
通俗地说,就是一个物种的某个体发生了突变(机率M=0.001),并且突变后的基因与自身其它基因在不同层次的产物上可以相容(宽松估计C=0.01),而且在生存竞争中该个体能够存活,有繁殖的机会(R=0.1),而且突变恰好有纵向进化的意义(这种情况至今没有发现,某些进化论者估计为E=0.001),而且突变基因在种群中得以扩大(宽松的估计为S=0.1);因为新物种的形成需要一系列新基因的出现,假设要十个(幂指数n=10,实际物种间绝对没有这么小的基因差异)那么进化出一个新物种的概率为:
P=(0.0010.010.10.0010.1)10=10100
 
按照一年繁殖十代,种群个体数为一千,相应的进化所需要的时间极为宽松的计算也需要"十的九十六次方"年。目前科学认为宇宙年龄不会超过二百亿(二乘十的十次方)年,进化一个新物种的时间,是宇宙的年龄的自乘约十次,足见进化是绝不可能的。
 
生物最相近的物种也不可能只差十个基因,高等生物和低等生物基因差别上万,生物从低等到高等进化所需要的时间更是无法想像的。
 
生命自然产生的机率,如同用飓风能完成装配飞机一样都是不可能的任务
对于生命的产生,现代进化论认为也是一个自然过程,认为简单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在某种特殊条件下进化成复杂的生命大分子,各种复杂的大分子进一步组合演化形成原始生命。读到这么多串连的"理想化"过程,读者恐怕会考虑其中的机率问题了,FredHoyley曾说过:"上述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正如利用席卷整个废料厂的飓风来装配七四七喷射机一样。"
 
假设和猜测能用作证明吗?
 
谁都会回答:"当然不能。"如果一连串(比如五个)的假设来做证明,即使每个可能性有70%,那么总体(五个70%相乘)可信度只有16.8%了。而进化论的分子进化机制就是一系列假设的组合,已经把可能性降低到宇宙不可能等待的地步了。宇宙还没等到一个物种的进化就已经毁灭无数次了。进化怎么可能是对的呢?科学的严谨性是不能承认它的。
 
在长达38亿年的化石记录中,最令人费解的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CambrianLife"sExplosion)或称作"寒武纪生命大爆炸"(CambrianLife"sBigBang,指绝大多数动物门类在寒武纪就像"爆炸"般地突然出现,----绝大多数无脊椎动物门在几百万年的很短时间内出现了。这种几乎是“同时”地、“突然”地出现在寒武纪地层中门类众多的无脊椎动物化石(节肢动物、软体动物、腕足动物和环节动物等),而在寒武纪之前更为古老的地层中长期以来却找不到动物化石的现象)。1995年5月2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了纽惟恭的报导《澄江化石生物群研究成果瞩目》,他指出,"寒武纪生命大爆炸"是全球生命演化史上突发性重大事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能动摇传统的进化论。1995年7月19日《人民日报》又发表《向进化论挑战的澄江化石》一文。作者丁邦杰指出,达尔文进化论的中心论点是:生物种是逐渐变异的。但是距今5.3亿年的寒武纪早期,地球的生命存在形式突然出现了从单样性到多样性的飞跃。在寒武纪(约5.7亿~5亿年前),几乎所有的已知动物门类都有了各自的代表。而在寒武纪之前,不仅多细胞生物化石非常稀少,而且在以埃迪卡拉动物群为代表的、迄今所发现的新元古代的各种化石中,尚无一种可以确认为已知动物门类的祖先。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动物门类是在寒武纪突然出现的。化石向我们展示的都是突然出现的有机体,没有逐步进化的任何迹象……这些有机体一旦出现,基本上就不再变了,哪怕过了几百万年,不管气候环境如何变化。如果达尔文的理论成立,这些条件本应该引起物种的巨大变化。然而事实上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找到任何在这个中间演变过程的证据。是化石记录不完全吗?但是要知道化石记录是随机的,为什么单单就漏掉了中间环节呢?迄今为止全世界关于猿人的报导,很大部分是投机和欺骗多于事实,许多考古学家的发现都直接地反驳了进化论支持者的论点。
 
“寒武纪生命大爆炸”不仅是进化论解不开的一个死结,也给了轮回之说以致命的一击!因佛教的六道轮回是说众生在生死世界中,生生不已,无始无终地循环流转不息的。但“寒武纪大爆炸”却说明生物是有个开始的,因在寒武纪之前的地层几乎找不到生物的化石,而不是如轮回论所说的生命是没有开始,是无始无终的轮回。
 
由暗物质的存在猜想宇宙的多空间结构
2009年12月21日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科学家最新实验发现0.75公里深的铁矿中存在着暗物质,强有力地证实了暗物质的存在。物理学家在美国明尼苏达州北部一个废弃铁矿中发现暗物质,这是迄今为止最有力的发现暗物质证据。
 
在宇宙学中,暗物质是指那些不发射任何光及电磁辐射的物质。人们目前只能通过引力产生的效应得知宇宙中有大量暗物质的存在。暗物质存在的最早证据来源于对球状星系旋转速度的观测。现代天文学通过引力透镜、宇宙中大尺度结构形成、微波背景辐射等研究表明,宇宙中有大量的暗物质,特别是存在大量的非重子物质的暗物质:宇宙的总质量中,重子物质约占2%,也就是说,宇宙中可观测到的各种星际物质、星体、恒星、星团、星云、类星体、星系等的总和只占宇宙总质量的2%,98%的物质还没有被直接观测到,其中暗物质占了宇宙的23%,还有73%是一种导致宇宙加速膨胀的暗能量。在宇宙中非重子物质的暗物质当中,冷暗物质约占70%,热暗物质约占30%。它代表了宇宙中90%(暗物质加暗能量90%)以上的物质含量。1957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李政道更是认为其占了宇宙质量的99%。
 
暗物质(包括暗能量)被认为是宇宙研究中最具挑战性的课题,如果让我们想象的话,那就是在亚夸克结构和超弦之间的极微细的物理层面的宇宙结构,它是跨越10的负35次方米----10的负17次方米的未知领域,占整个宇宙结构的95%--97%,它的所遵守的物理法则我们人类还远未能了解,或者说我们人类现有的自然科学并不能描述暗物质暗能量的运动发展规律,因为在这些宇宙的暗物质面前,我们人类的各种探测仪器变得十分无奈。李政道博士说:这将会导致新的物理学和天文学的革命,也将导致人类认识宇宙观念的重大变革。
 
暗物质与暗能量的定义,符合神学对灵魂和精神实体的描述;那么,暗物质与暗能量,和灵魂与精神到底有没有关系?有的话是什么关系?我们的躯体是正物质与正能量的宇宙演化产品的话,我们的灵魂与精神是否是暗物质或暗能量的演化物?物质与精神是一元的?还是二元的?如果,灵魂与精神是暗物质或暗能量的演化物,暗物质或暗能量在决定着宇宙加速膨胀的话,是不是我们的身体和心灵也是灵魂和精神在决定着我们的身躯和我们的生活?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如果,物质和意识不是相同的本源,它们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在人脑里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如此奇妙地组合在一起?生命是宇宙演化的全息宠儿?还是遗弃物?是部分遗弃过?还是正在被遗弃着?宇宙和生命之间,到底是通过什么方式和手段媒介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着呢?我们需要和呼唤新世纪的科学、哲学、神学巨匠引领人类的文明的进化。
 
中国科学院2009年6月10日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建议,中国未来应将对暗物质与暗能量的探索列为主要基本科学问题研究。美国《科学》杂志2009年6月20日出了一期题为“为人所不知的一面”(The
Dark Side)专刊,讨论暗物质与暗能量在物质世界构成中的主导作用。在其中的一篇综述中,普林斯顿大学的物理学家保罗-斯坦哈特(Paul
Steinhardt)这样写道:“没有暗物质,就没有我们人类的存在。”二十一世纪,人类文明将会明白,科学技术最前沿的是精神灵性领域,并非物质的物理化学领域。此后,技术研究将转到另外一个方向,人们将明白精神的如何升华、肉体与灵魂的关系、我们和星际文明相互之间所存在的联系等等。
 
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存在无疑带给人们一个启示:用现有科学解释不了的现象未必就是耸人听闻。比如灵异现象、气功、人体科学、特异功能的存在因现有科学无法解释而被质疑。即使是实实在在的真人真事也被很多人认为是天方夜谭。事实上,当人们能够客观地,清醒地对待所看到,听到的现象和事情时,可能就会认识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否则,熟视无睹甚至不理智地去恶意攻击则会使自己更加封闭起来。真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1)设想暗物质也并非铁板一块,它也有许多种形态、类型的(就象可见物质可分为固态、液态、气态那样)
。这许多种形态、类型的暗物质为什么不能组成一个由暗物质构成的空间呢?人眼看不见暗物质,所以也就看不见暗物质的空间。 
(2)人类以可见物质为基点,推证出物质的更高形态——暗物质的存在;假若能够“身临其境”的进入暗物质的空间之中——并且以暗物质作为基点,或许可以进一步推证出物质的更高形态
——“超暗物质”的存在;同理,以“超暗物质”为基点,可推证出“超超暗物质”的存在;以“超超暗物质”为基点,可推证出“超超超暗物质”的存在…… 
(3)每一层次空间里的生命的感官范围,均被限定在这一层次空间以内。比如:人的感觉器官由“可见物质”构成,即感知不到
“暗物质”;若由“暗物质”构成的感觉器官,即感知不到“超暗物质”……如此类推。
 
植物是典型的一维空间生物,它的枝叶的成长是延伸的,也就是延伸式的成长!
蚂蚁和昆虫不能分辨颜色,只能感知微弱的光,在它们的眼里只有一些很简单形状,只要物体超过自身十几厘米,它就根本视而不见,它是根据物体的气味来分辨的方向’大小’种类,并且识别敌友和回家的路。蚂蚁是典型的适应二维空间的生命形式。它们的认知能力只对前后(长)、左右(宽)所确立的面性空间有感应,不知有上下(高)。尽管它们的身体具有一定的高度,那也只是对三维空间的横截面式的关联。蚂蚁上树也并不知有高,因为循着身体留下的气味而去,它们在树上只会感知到前后和左右。我们都做过这样的游戏:一群蚂蚁搬运一块食物向巢里爬去。我们用针把食物挑起,放在它们头上很近的地方,所有蚂蚁只会前后左右在一个面上寻找,决不会向上搜索。对于蚂蚁来说,眼前的食物突然消失实在是个谜。当它们依据自己的认知能力在被长、宽确立的面上遍寻不着时,这块食物对它们来说就是神秘失踪了,因为这块食物已由二维空间进入到三维空间里。只有我们把这块食物再放在它们能感知到的面上,蚂蚁才可能重新发现它。这对于蚂蚁来说,却又是神秘出现了。我们人类是生存在三维空间里的生命形式,我们的认知极限是空间只可能由长、宽、高确立,并占据一个时间点(现在)。人类社会的万千事物都只能存在于长、宽、高确立的空间和与时间的接触点“现在”所构成的生存模式中。就是说在四维空间中,长、宽、高形成的体与时间的结合不是一点(现在)。而是拉长的“现在”,就是我们在三维空间中所认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集合。就像生存于一维空间的草木不知有二维空间的蚂蚁,二维空间的蚂蚁不知有三维空间的人类一样,我们又怎么知道生存于四维空间的生命形式呢?它们或许就在我们身边伸手可及的地方。 
现在科学家已承认十一维空间。空间维数愈高,对于人类来说,其境界愈不可思议。
 
(4)换句话说:a、可见物质组成的空间;
b、“暗物质”组成的空间;c、“超暗物质”组成的空间;d、“超超暗物质”组成的空间……它们(a、b、
c、d……)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宇宙。这个宇宙“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人类感知得到的宇宙,仅仅是完整宇宙中一个(相对)单一的层面而已。 
 
(5)暗物质存在于宇宙空间,暗物质也存在于我们的“身边”。比如说,人眼前看到的一方空间,除了人类已知的物质如空气、电磁波之外,还同时存在着由“暗物质”构成的空间;由“超暗物质
”构成的空间;由“超超暗物质”构成的空间… ,这些空间同时存在,并且相对独立、并不相互“干扰”,仿佛是“重叠”的。
 
(6)理解了宇宙真实的多空间结构,也就理解了耶稣基督所说的话。耶酥基督是诚实的,所谓“天国地狱”等说法不就是相当于另外空间么?
 
(7)为什么象牛顿、麦克斯韦、玻尔、海森堡等这样的顶尖物理学家都曾明确表示神学高于科学呢?或许就是因为他们或多或少的悟到了这一点吧。
 
人类基因图谱证明:人类无种族之分
美国最早宣布破译人类基因密码的塞莱拉公司负责人万特博士最近指出:“种族是一种社会概念,而不是科学概念。基因图谱并未显示‘种族’之间有何差异。我们都是10万年前从非洲的少数原始部落迁移和进化而来。”万特博士与美国国家卫生总署的科学家们日前宣布,他们已经研究了人类全部基因排序的草图,他们一致认为,人类只有一个种族。
    
事实上,科学家们早就怀疑,被社会所承认的种族之分并不反映在基因的范畴内。特别是在对基因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并接近完成基因图谱之际,大多数科学家开始相信,区别人类种族的那些标准实际上与生物学概念几乎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他们说,区别不同种族最常用的特征,如皮肤和眼睛的颜色、鼻子的宽度等,是由相对而言极少数的基因控制。10万年时间只是历史长河中的片刻,在这短暂的人类进化史上,这些基因的变化是为了适应环境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例如,赤道地区的人皮肤黝黑,是为了减少紫外线辐射的伤害;而北方地区的人皮肤白皙,是为了在较弱阳光下人体能产生较多的维他命D。纽约曼哈顿北区总医院院长佛理曼说:“如果你一定要问人的外表不同反映出多少基因组的差异,我的回答是:不到0.01%,这只占基因总图谱极小极小的一部分。”
    
亚特兰大艾摩利大学医学院分子遗传学教授华莱士说:“不幸的是,人类特别关注外表细节的差异,夸大所谓‘种族’差别的意义,似乎我们整个社会的结构都建筑在视觉的基础上。”
    
科学家们认为,与极少量基因决定人的肤色和外表相反,人的智力、艺术天赋和社交能力等却由人类8万个基因中数千甚至数万个基因所决定,而且是以复杂而相互关联的方式起作用。科学家们还发现,生活在同一地区的人,某方面基因的差别之大可达90%,而因生活地区不同而产生的基因差别只占10%。有些基因,例如控制免疫系统的基因,在人与人之间差别极大,可是这种差别与种族没有任何关系。
    
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印度裔生物学博士安南德建议,在研究人种时,与其去考虑种族不同,不如从临床的角度去寻找某一种群体易染上何种疾病,例如印度人形成血栓的几率较高,这也许是因为印度的文化和人们的生活习惯增加了引起心脏疾病的危险。所以,在考虑人种时,应从生物学的角度,全面考虑他们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而不是强调他属于哪个种族。
    
但也有少数生物学家对此持有异议。犹他大学人口遗传学家罗格斯就认为,种族划分是有意义的。他说:“我们也许相信种族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表面上,但差异确实存在。种族分类对于研究人类的起源和迁移过程有很大帮助。”
 
全世界人口基因来自36个女人 源于“线粒体夏娃”?
中国人常讲同姓氏的人“五百年前是一家”。英国牛津大学人类遗传学家经十几年的DNA研究发现,全世界的人口分别繁衍自36个不同的、被称做“宗族母亲”的原始女人,其中非洲有13个“宗族母亲”,印度、澳大利亚、中亚有7个。而所有这些“宗族母亲”又都是15万年前到20万年前非洲大陆上一个科学家命名为“线粒体夏娃”(Mitochondrial
Eve)的女人的后代。尽管“夏娃”不是当时惟一活着的女性,然而她却是惟一一个将血脉延续繁衍到今天的原始女人。
 
据英国《每日快报》报道,该理论是由英国牛津大学人类遗传学教授布赖恩·西基斯(Bryan
Sykes)提出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从年代久远的古代骨骼中提取出DNA方法的遗传学者,并建立了“牛津祖先”(Oxford Ancestors)项目。
 
西基斯教授研究发现,现代欧洲人其实大多数都是远亲:97%的现代欧洲人,其实都起源于10000年前到45000年前冰河时代的7个不同女人,这7个“宗族母亲”被他称做是“夏娃的7个女儿”,7名原始女人通过“线粒体DNA”和现代欧洲人联系到了一起。线粒体DNA是只通过母系一脉传递的遗传基因,男性也能从母亲那里继承线粒体DNA,但却无法将它遗传给自己的后代。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女性生下的全都是儿子,那么她的线粒体DNA遗传链将因此终止。所以,如果一个女人没生出女儿,那她就真的断子绝孙了。西基斯称,“很显然,在漫长的冰河时代,欧洲并非只生存着这7个女人,同一时代生活着大量的原始女性。然而她们要么没有长到成年,要么没有生下孩子,要么生下的全是男孩,但这7个原始女人不仅活了足够长时间,并且每人至少生了两名女儿,从而开始了线粒体DNA遗传链,并且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据西基斯教授称,线粒体DNA一般很难发生改变,平均要过2万年线粒体DNA才会发生微小的变异。他对记者道:“研究发现,大多数现代欧洲人的线粒体DNA可分为7种类型,就仿佛血型一样。我们相信,每个线粒体DNA相同的人都是数万年前同一个女人的后代。”
 
西基斯承认,研究人员也偶尔发现有的人DNA不属于任何一个宗族母亲。他开玩笑地说,或许来自外星人吧。”  如果你想知道自己的“宗族母亲”是这36位中的哪一个,180英镑就可以搞定,上网联系“牛津祖先” www.oxfordancestors.com。已有二万人在“牛津祖先”的帮助下认祖归宗。  不仅母系能确认,通过Y染色体,父系一样有迹可循。研究发现,Y染色体的遗传轨迹与人的姓氏息息相关。例如20%叫麦当劳的美国人是“宗族母亲”的直接子孙。说不定,科学家不久还会发现人类之父“Y染色体亚当”呢。 
       
附:欧洲人的七位宗族母亲
  
乌苏拉(Ursula)生活在45000年前的希腊地区,当时冰河时代已经暗暗来临。11%的现代欧洲人(主要生活在英国西部和北欧一带)都是乌苏拉的后裔。
谢尼亚(Xenia)生活在25000年前的高加索地区,她的后代遍布欧洲,并扩散到了亚洲和西伯利亚,包括1%的美国土著。
海伦娜(Helena)生活在20000年前的目前法国南部地区,她是后裔最多的“宗族母亲”,47%的现代欧洲人都是海伦娜的后代。
维达(Velda)居住在17000年前的北西班牙地区,其后裔占5%的现代欧洲人,主要生活在西欧,还有一些在北欧。
塔拉(Tara)生活在17000年前的意大利托斯卡地区,是9%现代欧洲人的宗族母亲。
凯特琳(Katrine)生活在15000年前的威尼斯地区,6%的欧洲人都是她的后代,包括拥有5000年历史的“冰人奥茨”(Otzi)。
贾斯敏(Jasmine)于10000年前生活在目前的叙利亚境内,是所有7名“宗族母亲”中“最年轻”的一位,当时冰河时代已经结束,其后代繁衍出了现代17%的欧洲人。
 
牛津祖先项目组网址 http://www.oxfordancestors.com/         
基因研究揭示人类迁移中国人祖先源于东非
  
世界多个国家的科学家们正在合力完成一项庞大的人类寻根计划,希望通过研究人类基因的变异来绘制出一幅“人类迁移图”。
  
中国科学家的研究表明,中国人的祖先源于东非,经过南亚进入中国。这支南亚先民经过多次迁徙及体内基因突变,逐渐分化成为各个民族。
  
按科学家的观点,通过个人的DNA样本分析,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了解自己的故事,寻找到自己的一脉渊源。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
  
“这些历史信息隐藏在我们体内的DNA分子结构里。”李辉说。这位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热衷收集各个民族分支的DNA样本,并着重研究中国南方的各个民族群体间的关系。
  
李辉生长在上海郊区奉贤,通过检测自己的Y染色体和线粒体,发现它们来自广东福建一带。而在2万多年前,这些DNA类型在东南亚的北部湾活动。李辉从小说“飞”的时候是念“bóng”,和侗语“ben”很像。
  
很长一段时间,他一直以为这就是奉贤话。通过DNA检测,李辉才知道,他所说的一些话来自一种古老的澳泰语。这个语系祖先的形成是在2万多年前南方的北部湾。
  
科学家们一直在尝试着用DNA分析和电脑技术研究人类历史,从而确定人类种族及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这项工作从未间断过。目前,一项庞大的人类寻根计划在全球展开。新华社4月18日的一则电文说,为了全面了解人类的起源与迁移过程,以及人类数千种语言的形成,在未来几年内,我国科学家将和美国等国的科学家一起,通过研究基因的变异以绘制出一幅“人类迁移图”,从而填补人类历史认识的空白。
  
这项为期5年的项目被称为“人类迁徙遗传地理图谱计划”。这一项目将通过分布在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等地的10个实验室和大学的专家来共同完成。科学家们将在世界各地采集不同人种的10万份DNA样本进行分析。
  
复旦大学现代人类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金力教授和他的团队负责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人群研究,内容包括东亚和东南亚的人群迁移、民族和语言的产生和分化、人群间的基因交流等。
  
“这次我们调研的重点将是绘制一幅中国人祖先迁移的地图,用来探究我们民族和语言等诸多进化环节当中的未知问题。”金力教授说,此次要采集大约2万个DNA样本。每一个中国人将能了解自己的故事。
    
北京猿人不是我们祖先
  
“我们的祖先究竟是谁?”初中教科书的权威教育是,分布在中国的现代人是由生活在4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进化而来。这个说法的理论依据是人类的多地区起源说,认为在欧、亚、非的现代人都是由当地的猿人进化而来。
  
金力教授的实验室助理钱吉说,现代人是单一的物种,而各地的猿人差异却很大,属于不同的物种,并没有都进化成为现代人。只有东非的猿人走上了向现代人进化的道路。所以,北京古猿人不可能成为我们的祖先。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宿兵在查阅中国现有化石的年代以后,发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断层。这个断层从大约10万年前至4万年前,没有任何人类化石出土。经推测,生活于东亚的直立人和早期智人(HomoSapiens)在最近一次的冰川时期,由于恶劣的气候而绝灭。取而代之的是从非洲不远万里迁徙而来的现代人种。
  
但仍有科学家支持“多地区起源说”。中科院古脊椎古人类所的吴新智院士细心比较北京猿人、山顶洞人和现代人的骨骼特征,发现70%的中国人在头骨上有3个特征和北京猿人是一致的。所以他依旧觉得北京猿人可能是中国人的祖先。但他的学生刘武去非洲考察时,却发现有30%的东非人在这3个头骨特征上也和北京猿人相一致。
  
1998年,中国科学家意识到DNA遗传密码的重要性。在那些双螺旋的DNA链条上交织着红、黄、蓝、绿4种颜色的小球,A、T、C、G.它们掌管着整个人类的迁徙和发展史。
  
按科学上的解释,每一个小球就是一个核苷酸单位。所谓基因就是这些小球按照一定秩序连在一起,并具有相应的遗传信息。它有很强的功能性,控制着人类的肤色、形态和健康。比如人类的高血压就有几百个基因在控制。它们的序列不能随便更换。变换了,就要影响身体状况。
  
而还有些小球的序列不具有功能性,性质如同DNA分子里的填充物。它们的排列是自由的。它们过了几千几百年会自由地发生一次变化,例如原本A的地方出现C.这种变化不受任何外界因素影响,不承担自然选择的压力。它们的改变不会影响身体健康。就是这些遗传突变记载了人类迁徙的历史信息。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褚嘉佑着重研究的是DNA排列中的一种被称为微卫星的特殊排列顺序,这是一种公认的遗传标记。DNA排列中有一种简短的重复,比如TGTGT鄄GTG,其重复的字母和次数都可以遗传,当延续到后代身上时,原先那一个G的位置可能会变成A,或者原先重复9次而到了后代忽然变成重复10次。根据这个原理,褚嘉佑分析了28个东亚人群,推算出在中国的现代人起源时间不会早于5万年。
  
有人认为褚嘉佑的取样数量太小,没有说服力。2001年,金力的学生柯越海和他的研究小组对主要以华人为主的东亚人群进行了大规模的遗传分析。他进入的是Y染色体的世界。它们一代代地由父子相传,而且“性格”稳定,一般在几十代之后才会有一到两个基因位点发生变化。这些遗传突变位点的结构如同一棵树,也正是这棵基因树记录了人类在不同时间向地球不同地点散布的路径。
  
柯越海共分析12127个男性个体,发现那些Y染色体的YAP、M130和M89上都会有其中一个位点发生突变。它们是基因树中的三根树枝。它们汇拢到一根叫M168的树根上。这个M168就是非洲人体内的突变位点。也就是说中国人与生活在东非的非洲人有关。
  
柯越海说,中国人Y染色体的有效群体本来就不大,所存在的种类不多,这1万2千多个样本几乎囊括了绝大部分中国人染色体的类型。这可以充分证明,华人占大多数的东亚人群起源于非洲。
   
真正的亚当夏娃
  
领导“人类迁徙遗传地理图谱计划”的人类基因组科学家斯宾赛-威尔斯说,“我们都曾属于同一个祖先,仅仅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分离开来。”他认为,世界上所有的现代人,无论是亚洲人、美洲人、欧洲人,都是由东非直立人进化而来。他们在5万-10万年前,开始向世界各地扩散。
  
从DNA开始,关于人类的研究渐渐超出了文化的层面,人们学习着从自己体内寻找丢失的历史。上世纪80年代末,人类学中诞生出一支怪异的分支,分子人类学。它自诞生起就显示出惊世骇俗的力量。它不仅让“非洲起源说”的面目变得清晰可信,分子人类学家甚至凭借它找到了非洲的亚当和夏娃。
  
1987年,美国夏威夷大学的瑞贝卡·坎恩破译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妇女的线粒体DNA,发现现代女性的线粒体DNA都来自一位妇女,她大约生活在15万年前的非洲。
  
线粒体存在于细胞质里,是细胞的“能量工厂”,它们包含少量遗传物质—————DNA.每个人的线粒体都来自母亲,因此线粒体是从母系遗传的角度研究人类进化的重要工具,就像Y染色体是研究父系遗传的工具。
  
随后,分子人类学家再次成功破译了男性遗传密码的Y染色体。通过研究,他们得出结论,现代男性都有一个共同的父亲,他生活的年代也应该在大约15万年前的东部非洲。
  
“DNA中的遗传密码让亚当、夏娃离开了神话世界,变成了有血有肉的非洲人。
  
他们成了包括中国人在内的所有人的祖先”。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李辉说。
  
李辉解释说。大约15万年前,在东非分化出了很多人种与部落,其中就已经包含了现在的黑、棕、黄、白四个人种的祖先。Y染色体上的M168是目前发现的一个很古老的突变位点,这是人类在要离开非洲时产生的突变,大约发生在10万年之前。那些棕色人、黄种人就是带着这个古老的突变开始向世界扩散。除了非洲以外的现代人都具有这个位点的突变。
  
10万年前,地球处于冰川期,大部分陆地被冰川覆盖。整个海平面比现在低120米左右,许多海床裸露在地面。在东非,各个部落拥挤在这块炙热的土地上,抢夺着有限的食物。或许是频繁发生类似于现在的卢旺达种族清洗事件,一部分人开始走出非洲。
  
“又过了几千几万年,现代人在Y染色体基因突变M168基础上又出现了2个突变类型,M130和M89.前者发生在8万年前,后者发生在4万5千年前,人类已通过北非进入了欧亚大陆。”李辉说,最早出来的是棕色人。他们主要是在海边捕鱼为生,并捡食滩涂上的高蛋白食物。他们拿着旧石器和尖木叉,在印度洋岸边走着。公元5万年前,他们已占领了南亚和东南亚的陆地和岛屿。在之后的几万年里,散漫的捕捞捡食生活让他们沿着无边的海岸线,一路走到东亚,之后可能穿过白令海峡到达北美和南美洲。
  
黄种人走出非洲的时间要比棕色人晚了近5万年。
  
但他们的扩散速度很快。他们只用了棕色人1/5的时间就到达东南亚。柯越海取样的1万2千个中国人的样本中有11311个样本在M89的位点上发生突变。而这个突变标记在黄种人到达东南亚时就已形成,并且一直在这里做了很长久的活动,之后他们将要进入中国,分化出现在的汉族。
   
汉藏同源
  
无论是从外貌到文化,都很难让人相信汉人和藏人本出同源,但分子人类学家对此深信不疑。
  
最早提出汉藏同源的是中国的一些语言学家。原本在语言学界认为南方的侗傣语和汉语最接近,后来发现与汉语最接近的是藏语。
  
藏语中大多数字的发音在中国东南部的方言中都能找到,而且字义相同。
  
藏语和汉语之间存在的不是一般意义的对应关系,而是系统性的一一对应。在语言上,汉族和藏族表露出非同一般的关系。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宿兵于1996年在DNA中找到了汉藏同源的证据。他发现汉人和藏人在M122以及在其分支M134上都有相同的突变。宿兵通过对Y染色体主成分分析,发现藏族的突变频率与汉人最接近,这意味着在藏缅语系的诸多民族中,藏族和汉族最接近。他们分化的年代约在5000年前。
  
金力教授的实验室助理钱吉说,其实中国利用DNA分析自己祖先的迁徙路线已经相对比较成熟了,中科院云南动物研究所的张亚萍、褚嘉佑,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傅颂滨、李璞,中科院细胞遗传学的徐久瑾等都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只要把各自分散的路线拼合起来就是一条完整的中国人迁徙路线。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华夏56个民族和东亚、东南亚各民族都是由南亚语系的先民分化出来的,因为他们身上都带有M122的突变。
  
M122突变大约发生在三万年前,那时中国陆地上的许多山脉被积雪常年覆盖。除了有少数棕色人在黄河、长江流域活动,更多的地方显得空茫一片。这时候,在东南亚的缅甸一带,黄种人的部落已经取得一定势力,棕色人不断向南退缩。
  
“当中国陆地上的冰川不断地消融时,一支带有M122突变的南亚语人群开始进入了中国。”李辉说,目前发现关于南亚语先民进入中国后的分化路线有3条,共有2个入口,一个是在云南,一个是珠江流域。
  
其中一支沿着云贵高原西侧向北跋涉,他们最终在距今1万年前的时候到达了河套地区,黄河中上游的盆地。这批汉藏语系的祖先也被后人称之为先羌,他们也就是汉族与藏族人的共同祖先。
  
这一支南亚先民在出发时的头颅还很圆,又因为地中海贫血基因的关系,出现了大鼻子、厚嘴唇等特征。但他们顺着江,走着河谷,从云南来到甘肃,人体形态也发生变化。而到了高原之后,不再受疟疾影响,加上缺氧,地中海贫血基因的人不容易存活。于是存活下来的人,脸都变得很长,线条、棱角变得刚硬、如同刀削。
  
在漫长的行进中,他们使用的语言也发生变化。有一种理论认为,这是口耳相传所带来的变化。听的人觉得你在讲另一个字,复述的时候就变成另外一个音了。
  
李辉说,更重要的是,经过这1万多年的迁徙,在他们的体内M122的基础上又诞生了一个新的突变,M134.这样一直到5000到6000年前,人体内部的DNA又开始“不安分”了,那时,由于粟谷农业的出现,新石器文化开始在这个地区发展。人口的增长使群体必须扩增新的居住地。汉藏语系的两个语族开始分野。
  
其中一个亚群在M134的基础上又发生了M117的突变。他们带着这个突变向东行走,一直到渭河流域才停留下来。他们掌握了农业文明,开始以农耕为生。这个群体就是华人,也就是后来所称的汉人。“M117是汉人身上很古老的一个遗传突变。”李辉说。
  
另一个亚群被称为藏缅语族群体。他们离开黄河流域,向西向南迁移,最后在喜马拉雅山脉南北居住下来。
  
在迁徙的过程中,这个群体就像细胞在不断裂变,分化出了藏、羌、彝、景颇、土家。
  
华人在渭河流域磨砺出一支骁勇善战的秦人,他们盘踞在关中,积聚着统一中国的实力。还有一部分华人则出了潼关,受到夷人龙山文化和苗瑶文化的影响,分别形成了齐语支和楚语支人群。
  
秦汉时期,四分五裂的中国被统一,从语言、文字到货币、计量单位等文化层面上,汉族的整体意识真正形成。加上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统治,之后汉族就没有再出现分化。而文化上的强势让汉族像是一滴浓酽的墨水滴在了中国的版图上,他们带着M117突变迅速地向四周渗透。
   
模糊的南方民族身份
  
经过研究,李辉发现,南亚先民沿云贵高原西侧北上形成汉藏语系的同时,从中分离出一支南亚先民朝东南方向迁徙,绕过老挝的崇山峻岭,距今1万多年前,南方的北部湾形成了澳泰语系祖先。这一支黄种人带着M119突变从越南、广西方向进入中国,沿着海岸线往东北走,形成了百越民族。
  
李辉自己就属于澳泰语系人群,而这是他在研究各民族分支的DNA样本时偶然发现的。
  
这位博士生在大学二年级前并不知道自己的确切族群。在注册登记时,他会在民族栏里填写汉族,但从小时候起,他就发现自己虽然居住在上海奉贤,但和周围的汉族人在文化习惯上有很大差异。他太爷爷太奶奶有自己深青色的民族服装。他们有自己的节日,农历4月18日,他们会洒水过新年;农历9月18日,他们会把鱼塘里养的鱼都捉起来,斩成段,分成堆,每家每户平均分配。他们有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不和旁族人通婚。
  
当时,长辈们给李辉的说法是,他们就是上海的原住民。
  
直到李辉到云南傣族去采样时才恍然发现,傣族的语言他几乎都能听懂;而与水族人交流,李辉更为惊讶,连那儿的悄悄话、私房话,他都能听懂。回到上海后,他就给自己抽血分析,发现傣族、水族和他自己身上都带有M119突变。
  
具有M119突变的族群在民族学上又称为百越民族系统,他们历史上的覆盖范围是从越南北部的交趾分布到江浙一带。在千百年的分化中,诞生了黎族、侗族、水族、仫佬族、仡佬族、高山族、壮族、傣族。这些民族在语言上、文化上有很强的一致性,所以也统称越人。“你看我的眉骨向下弯曲的弧度很大,这就是澳泰语系人群的显著特征。”李辉说。
  
去年,李辉带着他的研究小组,在上海调查吴人和越人究竟是一个民族还是完全分属两个民族。之前在语言学界有观点认为他们同属一个民族,因为他们之间的语言能相互沟通。
  
经研究发现,他们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民族。越人在七八千年前就在上海的松江发展。吴人要到3000年前才进入上海。“越人各民族的身上有大量的M119突变。吴人则很少有,他们更多的是M7突变,那是从苗瑶语系分化出来的。”当初南亚先民从云贵高贵西侧进入中国后,还有一支人群与汉藏民族分开了,他们沿着长江往下走,这个时候,他们DNA链上位点在M134的基础上发生了M7的突变。
  
这个人群在洞庭一带形成了苗瑶语系。“吴人就是苗瑶人东进和南下的汉人同化后形成的,所以他们遗传结构的变化多而复杂。”
    
东南亚是一个民族分化中心
  
金力教授的实验室助理钱吉说,从目前来看,在此次“人类迁徙遗传地理图谱计划”中涉及关于中国人迁徙路径的研究已相当清楚,现在只需要做些收尾和补充工作。
  
比如如今有研究发现,在2万多年前,澳泰语系形成的时候,就有一支部落沿着海岸线往上跑。几乎就没有留下沿途停滞的痕迹。他们一直跑到西辽河流域再停留下来。他们是阿尔泰语系的核心。后来夷人上去了,华人也上去了,在那里进行了一次大融合。形成兴隆漥文化。这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进入新石器文化的地方。
  
之后那些阿尔泰语系的先民又朝周边迁徙,往西分化成蒙古、突厥,往东进入朝鲜、日本,向北穿过白令海峡踏上美洲。“这个地区的DNA采样相对做得薄弱些。在这一次的遗传地理图谱计划中,这些都会加以完善。更多的重点将放在对东南亚的研究上。”李辉正在联系国内的一些著名民族学家,商讨如何制定采样地点和路径,“东南亚是个民族交汇领地,共有近2000个民族,世界上四分之一民族都在东南亚。由于非洲人很早就抵达了东南亚,在这里分化的时间也长,所以东南亚是一个民族分化中心。在那儿几乎一个岛就是一个民族,翻过一座山又是一个民族。”按李辉的想法,研究应该先从老挝、缅甸入手,因为那里还有很古老的人群部落。
  
李辉说,“从非洲迁徙来的黄种人先抵达缅甸,在那儿形成南亚语系。而目前关于南亚语系的采样很少,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进行得很缓慢。这次人类迁徙遗传地理图谱计划的工作重点将会落在老挝、缅甸身上,毕竟,南亚先民是东亚人共同的祖先。这部分人群的遗传结构搞清楚了,将会对整个人类迁徙历史提供很大的贡献。”
 
人类基因图谱——世界人口基因组分布血统这种事情本身就没有什么意义,但至少那些整天攻击汉族血统问题的家伙应该闭嘴了。
 
看不见图的复制地址粘贴到地址栏里就可以看了。
 
D-YAP矮黑人基因M130棕种人基因K-M9是黄种人基因P-M45是白种人基因D-YAP矮黑人基因
M130棕种人基因
 
汉族人无论是南方汉人还是北方汉人,Y染色体中都没有这两种基因
而北方民族蒙古人,突厥人,满族人,朝鲜人和日本人都有D-YAP和M130
 
其中K-M9是黄种人基因,是中国人的主体类型,P-M45是白种人基因
C-M130是棕种人基因,海洋居民,C—M130走的路线大概就是沿着海岸出发,从阿拉伯半岛—伊朗—印度—中南半岛,此后,这批M130的子孙分为两支系,NO.1支系向北进入西伯利亚,并最终进入了北美地区;NO.2支系向南进入澳大利亚,并扩散到整个太平洋诸岛。虽然我们的基因树上C—M130画的比较简单,但实际上C—M130并不单一,他们类型众多。  今天C—M130的后代主要分布在印度南部、北亚东部、日本、北美西部、澳大利亚、太平洋诸岛。在东亚地区,外蒙地区比例非常高,达到58%,还有哈萨克人、吉尔吉斯人、布里亚特人、比例都在60%以上,这些人群的类型(包括北美地区)都是C3—M217;M130的其他类型还有,日本的阿伊努人90%以上是C1—M8,另外,现代日本人(6.5%)、朝鲜人、满州人、阿穆尔人中,也有一定数量的C1。C2—M38,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和太平洋诸岛屿,C4、C5主要分布在南印度地区,在当地民族中能达到20%。在汉族人中几乎没有C-M130基因的分布。   
D—YAP又被称为小黑矮人基因,是一支非常古老的基因,它和C—M130几乎同时走出非洲。现在D—YAP类型主要分布在印度安答曼群岛的安达曼人(100%)、藏族(58%)、土家族、彝族、瑶族、日本(34.7%)、朝鲜、满州人、缅甸人、克钦人。在汉族人中,D—YAP在汉族人群中几乎没有发现Y染色体变异数量多少并不能用人口数量来衡量,很多人口众多的大民族都是由一个小人群由于某种原因迅速壮大而来的,如历史上曾建立了强大帝国(典型的是汉人、阿拉伯人),近代的高技术革命和殖民(如英格兰人、西班牙人),这些人群的同源性强,Y染色体的变异类型并不特别丰富,相反,一些非常古老的小民族,其Y染色体变异类型却十分丰富。  亚欧大陆上主要民族(图中的chinese指汉族,和一般人的观念不同,汉族的基因构成恰恰是一个非常单一纯粹的民族,足以证明原来的汉族融合而成的理论是错误的)
K—M9基因是最重要的一个支系,亚欧大陆上,除了西亚地区和西伯利亚,世界岛上绝大部分民族都由K—M9的子孙构成,今天汉族人中,96%的人都是K—M9类型。  K—M9下面也有很多子类型,最重要的有两个,一个是ON—M214,另一个是P—M45。  
前者(ON—M214)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北亚东部、部分太平洋岛屿(以上都是O—M175子类型)和乌拉尔山两侧、北欧北部、东欧北部和北极圈内的爱斯基摩人(以下都是N—M231子类型)。中国人主体类型就是O—M175。族人中的4%的P-M45白种人基因,最有可能的来源的是古代中原的高加索人种
 
《人类基因序列图》将给我们带来些什么?
 
公元2003年4月14日,美国科学家在华盛顿庄严宣布:美、英、日、法、德和中国,6个国家联合,经过13年的努力,共同绘制完成了《人类基因序列图》。这是一个伟大的日子,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
这一天,是我们期待太久太久的日子。尽管这一天提前了两年,可还是觉得让我们等得太久太苦。
 
这一消息瞬间传遍了全世界。
 
人类基因序列图谱的破译,会给我们的世界和我们自已,带来什么样的巨变?在即将到来的天崩地裂般的变化面前,我们的想像能力显得那么贫乏,显得不够用了。
 
这张图对于我们是如此重要,以至在2000年3月14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和英国首相布莱尔发表联合声明,呼吁人类基因组研究成果公开,任何个人或集团都不能独占它的专利权,以便使它成为全人类共同拥有的财富。
 
这项始于1990年、预计在15年内完成的人类有史以来最浩大的工程之一,被全世界的一批最优秀的科学家,用充满智慧的、艰苦卓绝的工作,整整提前两年完成了。在参加研究的6个国家中,中国是惟一的发展中国家,这表明在基因工程的研究上,中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中国承担了《人类基因序列图》工程1%的任务,即人类23个染色体中第3号染色体的一部分解读,约3000万个碱基对的研究。 
 
《人类基因序列图》:打开生命之门的金钥匙
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将本世纪名命为“生物工程世纪”。
 
2002年再次蝉联全球首富的比尔·盖茨说,下一个全球首富将出现在基因工程中。
 
毫不夸大地说,《人类基因序列图》将改变一切,将为全球经济大洗牌。
 
《人类基因序列图》这部浩瀚得无法想像的天书的破译,我们一直以为,那是件遥远得与我们这一代人毫无关系的事。忽然就在今天,科学家们把这本书在我们眼前打开了。
 
人类已经有了几千年的文明史。可人类对自己的认识,远远不能与对浩瀚苍茫的宇宙的认识相比拟。在所有的自然科学中,医学是对我们最重要,却偏偏又是最薄弱、最落后的一门学科。但凡能称作“病”的18000种疾病中的某一些病症,现代医学似乎还无能为力。
 
在人类的科学发展史上,在《人类基因序列图》未能破解的几千年的人类历史长河中,可以说,医学一直在黑暗的、漫无边际的长夜里摸索。随着物质文明的迅速提高和科学技术的急剧发展,人类的生存空间却在同时急剧恶化。在科学飞跃发展的时代,人的生命却变得愈发脆弱。
 
随着《人类基因序列图》的完成,人类终于找到了打开生命之门的钥匙。那是一部讲述生命之谜的,有着30亿个词汇的大辞典,上帝就是按照这张图制造人的。 
 
“人类基因工程图谱”与我们这个星球上60亿居民,人人有关,有关的程度让我们难以置信。它解说的是生命的本质,是生老病死的奥秘。
 
有了这张图谱,许多可怕的疾病会迎刃而解,那些让我们谈虎色变的被称之为“绝症”的艾滋病、癌症,还有许多常见病、多发病,现代医学至今连其发病的基因都未能搞清的疾病,如糖尿病、精神病、高血压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心肌炎……将从图谱里找到答案,将随着有缺陷的基因的修复,而被治愈。包括长期以来我们束手无策的重大手术,或难如登月的器官移植、神经修复、甚至困扰全球的难题:减肥,都将变得轻而易举。
 
更让我们难以置信的是,它不仅会使我们活得更健康,还会让我们长寿。随着死亡激素的发现,随着生物节奏、生物钟的发现,人类的寿命将大大地延长,从理论上说,《人类基因序列图》告诉我们,人类的正常寿命是1200岁。简直是长生不老了。
 
还是在上个世纪末,人类就己经弄清了死亡激素的成因,以及它对人类寿命的影响,并弄清了分泌死亡激素的脑后垂体的位置,但尚未找到控制它的方法。随着“长寿基因”的问世,活到1200岁,只是个时间问题。 
 
假如你能活到1200岁
你想到过吗,1200岁的寿命将意味着什么?它将会给这个世界带来些什么?给婚姻、家庭、生育、社会带来些什么变化?
 
许多人说,那将带来地球上的人口大爆炸。
 
60亿的地球人口会增加到6000亿!
 
可你想到过吗,情况也许会恰恰相反。60亿的地球人口会减少到30亿,为什么会如此?我把这个答案留给你去猜,这个答案并不复杂。
 
如果你能活到1200岁,你还会崇尚婚姻吗?
你还会那样匆忙地生育,忙于生命火炬的传接吗?
 
也许,当人类的平均寿命延长到1200岁的时候,人们会对婚姻流行如下的评价:
 
如果你想一天不安宁,你就请客。
如果你想一月不安宁,你就搬家。
如果你想一年不安宁,你就建房。
如果你想一辈子不安宁,你就结婚。
 
我国现在人均寿命是70岁,要不了多久,二三十年间,就会延长到90岁、100岁,120岁,这还是个很保守的数字,也就是说,人人都能因此而受益。
 
你能不叹服:这玩意儿,简直是阿拉丁的生命神灯!
 
科学家们还破译了一个更神奇的基因:忠诚婚姻基因。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当好色到荒淫程度的老鼠被注射了忠诚基因之后,它不但认定了自己的配偶,居然终身不渝!你说《人类基因序列图》,什么奇迹造不出来? 
 
“后基因组时代”
《人类基因序列图》的完成是否意味着,生命的天书已经打开,科学家从此就掌握了生命的奥秘了呢?
 
北京师范大学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何大澄教授是这样回答的:“不是这样的,基因组的测序完成,当然是一个非常重大的事件,是人类对于生命本质认识的一个重大飞跃。但是这个测序就如同我们发现了一部从西天取来的经,但是这个经具体内容是什么,我们并没有真正了解。”
 
也就是说,人类对人类基因组的认识才刚刚开始。
 
在科学家测出了人类基因组里3万多个基因的结构以后,人类基因组计划宣告完成,但对于人类基因组的研究并没有停止,从此生命科学进入了“后基因组时代”。
 
在“后基因组时代”,科学家还要研究人类基因组里3万多个基因的功能,进而揭示基因是怎样控制生命现象的。
基因就好比建筑生物个体的图纸,蛋白质则是根据图纸合成的建筑材料。很显然,光有图纸是不会产生生物个体的,蛋白质在建筑生物个体和调节生命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际上,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以及生长发育,都是由蛋白质直接参与并完成的。 
 
在后基因组时代,科学家需要盘点人类蛋白质组里所有种类的蛋白质,并对这些蛋白质的生理功能进行描述。他们发现,蛋白质分子是有机大分子,它本身是一条长链,这和基因有点儿像。
 
然而基因仅由A、G、C、T
,4种碱基组成,蛋白质则是由20种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的建筑材料种类是基因的5倍。因而蛋白质种类要远远多于基因。
 
由于蛋白质直接参与生物体组成,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自然界里的生物如此丰富多样,是蛋白质构筑了五彩缤纷的生命大厦,生命的世界就是蛋白质的世界,蛋白质的世界是这样美丽而奇妙。
 
蛋白质组研究代表着21世纪生命科学的最前沿,也是现代科学十大前沿研究领域之一。随着蛋白质组研究的不断深入,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在后基因组时代,通过对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的深入研究,科学家还发明了蛋白质芯片诊断技术。
 
蛋白质芯片其实就是一些表面经过特殊修饰的金属载体,它们可以选择性吸附不同的蛋白质,减少了样品复杂性,提高了分析效率。
 
这种技术只需要取少量血液样品,就可以在分子水平上对肺癌进行早期诊断,对病人不会造成太大痛苦。诊断由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样品点到蛋白质芯片的样品孔内,经过一些简单处理,送到阅读机上,进行处理分析。仅仅需要5~6分钟时间,蛋白质芯片阅读机就可以读出上千种蛋白质。 
 
通过比较正常人和肺癌病人的蛋白质,科学家找到了肺癌病人早期诊断的依据。 
 
行走在天堂与地狱之间
可别以为《人类基因序列图》带来的都是好处,那将是一个绝大错误。
 
《人类基因序列图》中国组的负责人杨焕明博士说,在他看来,《人类基因序列图》所带来的忧患,更甚于所带来的喜悦。他始终是用带着焦虑的目光在关注着《人类基因序列图》研究的每一步进展。
千万别让它成为一只潘多拉的匣子。
 
利用基因技术所生产出来的“超级热毒基因武器”,比现存的任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都厉害上千万倍,只要有20克的“超级热毒基因武器”,一支普通的试管就能装下,就能把全球60亿人杀得一个不留。简直给我们画了一幅世界末日图。
 
《人类基因序列图》的确是这样一张图:它让我们颤颤兢兢地行走在天堂与地狱之间的摇摇晃晃的钢丝上。
 
人类正加速进化,且各人种进化方向不同。
一,据yahoo网站2007年12月11日报道,科幻小学的作者们提出未来地球人口将由多样性种族进化进一个相同的种族。而在现实生活中,相反的情况似乎正在发生。研究人员称,人类进化速度正比过去快,各大洲的居民正日益进化成相互完全不同的种族。
犹他州大学人类学家亨利.C.哈彭丁在一次电话采访中说,“我越来越相信现代人与四万至五万年前的古人相比没有变化之说是错误的,相反存在差异似乎才是真实的。我们人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当期待在几代人身上就会发生重大变化,人类进化已经持续了几千年。”
他们在本周的国家科学院学报在线版中发表了一篇论文。哈彭丁与他的同事们对人类和人类最近的“亲戚”黑猩猩的脱氧核糖核酸进行了研究。研究人员发现,如果进化是以目前的进化速度进行稳步进化,那么六百万年前人类与黑猩猩分开以后进化到现在,人类与黑猩猩之间的差异至少在160倍以上。哈彭丁称这表明人类进化在远古时代要缓慢得多。
该研究称,“快速人口增长伴随着巨大的文明与生态的变化,为人类创造了新的适应机遇。过去一万年被视为是人类骨骼和牙齿快速进化的时期,同时也出现了许多对食物和疾病的新遗传反应。研究人员们发现了非洲、亚洲和欧洲人口之间的不同变化。”
大多数人类学家都赞同人类首先是从非洲开始进化,然后迁移到其它地区。欧洲人和亚洲人更白的皮肤通常归因于允许人类在更加寒冷和缺少阳光的地区吸收更多维他命D的进化选择。
在过去一万年中人类从数百万增加到数十亿,加快了进化速度,因为我们身处新的环境,我们需要适应。随着人口日益增多,会有更多的进化变化产生。
研究人员指出另一个范例就是在中国和大部分的非洲,少数人能够消化新鲜牛奶。而在瑞典和丹麦,基因使牛奶消化酶的乳糖分解酵素保持激活状态,因此几乎每个人都能够喝新鲜牛奶,这就是为什么欧洲乳牛业发展要比地中海和非洲更加普通的原因。
研究人员对来自四大种族的270个人的390万个基因切片进行了研究。中国汉族、日本人、非洲约鲁巴部落和犹他州摩门教徒的祖先均来自于欧洲北部。
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史密森研究所所长理查德.波特斯称,他认为研究人员关于人类快速适应变化的推断有点似是而非。该研究主要以过去四万年中人口全面膨胀来解释遗传数据的。波特斯说,“考古学记录显示人类不断分裂成截然不同的文化和移民群。这而这一因素只在他们的研究分析中占了很小的一部分。人口分裂成更好的种群,然后迁移到新的地区,比如北极、大洋洲、热带雨林和其它一些环境恶劣的地区。这可能同时也是导致人类适应性进化变得更快的原因。”
波特斯并不是研究小组的成员。他补充到,他喜欢这一论文的原因是该论文提出了如何使用遗传数据来检测有关最近人类适应性的各种各样观点。
两年前哈彭丁和他的同事乔治.M.科兰发表了一篇论文经,对德系犹太人过人的智力进行了研究。德系犹太人是欧洲北部人口的后代。出于中世纪自然选择的结果,他们被迫进入金融、商人、经理和收税员的职业。德系犹太人取得了大大的成功,他们变得富有。更多德系犹太人家庭将他们的基因遗传给了他们的后代。进化同时还与诸如犹太人泰伊.萨克斯二氏病和葡萄糖基脑苷脂累积病之类的疾病存在联系。这项新研究得到了能源部、国家精神健康研究所、国家衰老研究会、Unz基金会和威斯康星大学的资助。
二,网易探索12月12日报道,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科学家进行的一项研究结果发现,目前人类的进化速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科学家表示,物竞天择的速度已经明显的加快了,人类再过几代将会进化到一定程度,从而对糖尿病和疟疾这样的疾病产生抗体。
研究还发现,世界上不同地域的人种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相似,与之相反,不同人种的进化方向实际上是不同的。
美国犹他大学的人类学教授亨利?汉普丁博士主要负责进行这项研究,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来自世界各地270个人的DNA来寻找人类进化速度的线索。研究发现自1万年前冰河时代以来的人口爆炸加快了人类基因变异的速度。
“我们与1千或2千年前的人类不同”,亨利?汉普丁博士表示,“人们通常以为人种的差异是由于不同文化所致,但实际上人类的任何性情特点都受到了基因强有力的影响。”
“人类的进化并不相同。欧洲、亚洲和非洲人的基因进化得很快,但他们几乎都具有出生地域的独特性。”亨利?汉普丁博士认为,“我们进化得越来越不同,人类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人种。”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北欧人、中国人、日本人和非洲约鲁巴人的DNA寻找过去的8万年人类的遗传线索。结果发现如果DNA的基因变异对人类有利,那么很快就会通过物竞天择迅速传播。
4万年前人类离开非洲开始移民全世界,那时的进化速度就加快了,而在1万2千年前随着农业的开发,人类的基因进化得更为迅速。由于基因变异,欧洲人出现了白皮肤,因为要适应日照的相对减少,而成人则可以饮用牛奶而不致生病。目前,这样的基因在欧洲很普遍,但是在非洲人和中国人中间却十分的罕见。
尽管这一研究发现人种之间的区别越来越明显,但是却没有考虑到过去一百年里大量的移民使得世界各地的不同人种生活在了一起。
亨利?汉普丁博士强调人种之间的差异“不能被用于证明种族歧视的正当性”,亨利?汉普丁博士表示:“无论是什么人种,人人都应该拥有权利和机会。”
另一位研究者是来自威斯康星大学的约翰?胡克斯博士,他表示人类正在进化对疾病产生抵抗力。约翰?胡克斯博士称:“我们发现人类出现了几种可以抵御糖尿病的基因。”研究还发现人类出现了几十种与抵御疟疾相关的基因变异,包括一种全新的血型――达菲血型。
另外一个最近发现的基因是CCR5,CCR5来源于4千年前,目前欧洲人口中约十分之一的人都有这一基因。CCR5基因的存在使人能够抵御艾滋病毒,约翰?胡克斯博士表示,CCR5基因最初的作用是阻碍了天花的传播。
三,《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周刊7月30日一期发表文章,题目是“人类进化走向何方?”文章说,在过去的5000年至10000年中,人类进化的速度实际上加快了100倍;这可能帮助我们在动荡的未来世界中存活下去。文章摘要如下。
科学家们说,人类正在获得新的基因和能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化,这有可能帮助我们在动荡的未来世界中存活下去。大多数基因变化从约一万年前的农业黎明时代就开始了。威斯康星大学人类学教授约翰?霍克斯说:“我们已经改变。”
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正在利用基因排序和其它现代科技手段来研究我们是如何进化的,霍克斯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他们的研究工作不仅帮助展示出了人类是如何进化成今天的模样的,而且还可以告诉我们人类将向哪个方向发展。例如,一些科学家认为,人类配偶组成方式的变化可能是孤独症造成的。另外一些科学家则在追溯人类是如何进化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包括糖代谢能力和抵抗疾病能力增强等。例如,有些人在基因上对艾滋病毒的抵抗力强于他人,这种情况在未来会变得越来越普遍,因为这些人生存的可能性更高,他们的孩子也会继承这些基因。有些父母已经开始利用基因检测来选择孩子的基因组成,如放弃那些存在基因缺陷的胚胎,选择孩子的性别等。
就在不久前,人类学家们还认为人类进化已经放慢。但去年12月,霍克斯报告说,在过去的5000年至10000年中,人类进化的速度实际上加快了100倍。他通过对全球269个人的dna片断进行比较得出了这一结论。随着时间的推移,dna会累积各种无规则的变化,就像白色t恤衫很容易积攒污渍一样。缺乏无规则变化的dna片断越长,其产生的年代便越短。利用这一理论,霍克斯得出结论说,新近产生的基因改变约占人类基因的7%。他说,全球人口的增加加快了基因变化的速度。在过去的一万年中,人口数量扩大了1000倍。人口增多增加了进化的机会。
与此同时,人类基因还努力进化以适应迅速变化的世界―――11000年前,没有人种过地,没有人为家畜挤过奶,没有人在城市中生活过。基因进化帮助人类适应外界变化,而这样的人更有可能大量繁殖,并将这种基因变化传递给后代。例如,消化乳糖的能力到3000年前才变得普遍。现在,德国北方约95%的人具备消化乳糖的能力,同样的基因也在非洲的马赛人和芬兰的拉普兰人身上出现了。霍克斯说:“这一进化速度的确十分迅速。”
人类将继续进化以应对新的疾病。抵抗感染性疾病的基因是人类基因中进化最为迅速的基因之一。祖先生活在欧洲城市中的人对天花的抵抗力更强,而生活在撒哈拉南部非洲的人则对疟疾的抵抗力更强。
人类的大脑则很可能在未来出现更大的变化。杜克大学进化生物学家格雷戈里?雷在去年发表的一项研究中发现,人类大脑中控制葡萄糖代谢的基因是最新进化成的基因。可能正是这种进化使得人类大脑的体积达到我们最近的物种黑猩猩的大脑体积的两倍。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黑猩猩不会得糖尿病,而人类却会。
世界上的人种分类是如何演绎的
人种是世界人类种族的简称,是指人类在一定的区域内,历史上所形成的、在体质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性状(包括肤色、眼色、发色和发型、身高、面型、头型、鼻型、血型、遗传性疾病等)的人群。人种的概念,最初于1684年由法国博物学家伯尼埃首先提出的。
最早的人种分类,是3000多年前古埃及第十八王朝西替一世坟墓的壁画,它以不同的颜色区别人类,将人类分为四种:第一,将埃及人涂以赤色;第二,亚洲人涂以黄色;第三,南方尼格罗人涂以黑色;第四,西方人及北方人涂以白色。成为今日将人类分成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褐色人的基础。
 
瑞典杰出的科学家林奈,在1758年所做的分类中,将世界人种划分为:野蛮种——菲拉斯,怪物种——蒙斯托拉斯,理智种——塞比恩斯;进而按当时众知的洲数,把理智种进一步分为欧洲白种人,亚洲黄种人、非洲黑种人和美洲人红种人四大种族。法国著名学者居维叶主张划为三大人种,并以《旧约全书》中的诺亚三个儿子的名字分别命名为:闪人种、含人种、雅弗人种。这种从文化上、宗教上对人种进行划分,人们很难接受。
被誉为“西方人类学鼻祖”、“人类之父”的德国格丁根大学教授布鲁门马赫,是第一个用科学方法进行分类的,他根据肤色、发色和发型、眼色、身高、头型等体质特征,以及原住居民地,把现生人类划为五大人种:
①高加索人种(白种)。皮肤白色,头发栗色,头部几成球形,面呈卵形而垂直,鼻狭细,口校欧洲和西亚、北非的居民属之,但芬兰人、拉普兰人等除外。②蒙古人种(黄种)。皮肤黄色,头发黑而直,头部几成方形,面部扁平,鼻小,颧骨隆起,眼裂狭细。西亚以外的亚洲人和北部的因纽特人、拉普兰人和芬兰人属之,但不包括马来人。③非洲人种(黑种)。皮肤黑色,头发黑而弯曲,头部狭长,颧骨突起,眼球突出,鼻厚大,口唇胀厚,多数人有八字脚。除北部非洲人外,其他非洲人皆属之。④美洲人种(红种)。皮肤铜色,头发黑而直,眼球陷入,鼻高而宽,颧骨突出。除因纽特人外,其他美洲原住居民属之。⑤马来人种(棕种)。皮肤黄褐色,头发黑而缩,头部中等狭细,鼻阔、口大。太平洋诸岛和马来半岛居民属之。
 
这个划分可说是人种的地理分类。其实,美洲的红种人并不存在,印第安人是黄色人种的一大分支,由于他们崇敬红色,常用红颜料涂脸,被误为红种人。再者,不同的人种有不同的血液特征、遗传疾病和遗传基因等,所以,学者们都用各自不同的标准对人种进行分类。因此,对现代人种的分类问题,至今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见。不过50年代以后,在布氏分类基础上又增加了指纹、血型等指标,使人种的划分逐渐与现代科学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了目前公认的人种划分标准。
黑种人起源于热带赤道地区,该地区在一年之内受到太阳的直射时间长,气温高,紫外线强烈。长期居住在此地的人群,经长期自然选择,逐渐形成一系列适应性特征:皮肤内黑色素含量高,以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保护皮肤内部结构免遭损害;体表汗腺密度特别大,以便在极度炎热时能维持或迅速恢复正常体温;鼻低宽,鼻孔通道短,嘴唇厚、嘴裂大、体毛少,便于散热;头发象羊毛一样卷曲,使每根卷发周围都有许多空隙,空隙充满空气,空气传热性差,因此,卷发有隔热作用,保护头脑不受伤害等。
 
白种人起源于较为寒冷地区,该地区阳光斜射,光线较为微弱,紫外线也弱,当地居民体内黑色素含量低,皮肤呈浅色;身体较粗壮高大,以减少热量散失;鼻子高窄,鼻孔通道较长,以预热吸进的冷空气;体表毛发密稠,以防寒冷等。
黄种人起源于温带地区,其肤色和身体特征的适应性具有黑白两色人种的过渡性。近几百年来历史证明,以上三大人种的相互混合,又长期地稳定在一定的地域内,也能产生新的人种。如美国黑人其祖先来自非洲,它们与欧洲去的美国白人长期混合,现在美国黑人体内已有20%以上白种人的遗传因子,所以,在体质上已明显地区别于非洲黑人,构成新的人种。在巴西,则是印第安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日本人、中国人等的混合,经过相当长的时期,也形成了新的人种——混血人种。
美国科学家S·M长恩,在经过长达10年的酝酿和调查之后,他认为全世界有9大地理人种,并划分出32地域人种。
1.美洲印第安人种。指欧洲人、非洲人到来之前,北起阿拉斯加,南至南美洲南端,包括整个南北美洲的原有居民。他们散布在偏僻的地区,以狩猎、采集或半农业为主,人口不多,在遗传上常呈完全独立的状态。其特征是具有棕黄色皮肤,黑色粗直的头发,铲形门牙,突出的颧骨,鼻梁较突,体毛疏少,在ABO血型系列中,O型、B型频率高,明显地不同于有联系的亚洲地理人种的血型。
2.波利尼西亚人种。指分布于东太平洋广大地区,自夏威夷和波利尼西亚群岛,直至新西兰一带的人群。
3.美拉尼西亚——巴布亚人种。指分布在新几内亚岛、斐济群岛和西色为棕色,宽鼻型,黑色头发呈直或卷曲状,体毛少,在ABO血型系列中,B型频率少。太平洋其它岛屿的人群,其特征是皮肤呈暗棕色,圆型头,毛发卷曲,眉脊发达,鼻尖呈钩形,肩胛窄。
4.澳大利亚人种.指欧洲人到来之前,分布在澳洲的原有人群。其特征是褐色皮肤、波状或卷曲状头发,线状体型,有很大的牙齿、明显的眉毛脊,颌骨外突,体毛中等浓度,在ABO血型系列中,B型频率很低。
5.亚洲地理人种。主要指分布在亚洲大陆,乃至日本、菲律宾、苏门答腊、婆罗洲群岛等地的人种,又称为蒙古地理人种。其特征是皮肤呈浅黄色,头发黑而直,胡须与汗毛稀少,脸形扁平,颧骨较高,眼皮有波浪状的蒙古褶,在ABO血型中B型频率很高。
6.印度地理人种。指分布在南亚,自喜马拉雅山南麓到炎热的印度洋地区的人群。其特征是皮肤自北至南由浅色到深色,眼睛呈蓝色,头发呈黑色或黄色、直式波浪形,在ABO血型系列中B型频率高,不同于欧洲地理人种,而与亚洲地理人种相似。
7.欧洲人种。包括分布在欧洲的若干地域人种,以及部分散居于西亚、北非、西非等白色人种,又名高加索地理人种。其特征是肤色浅,鼻梁高窄,头发直硬或波浪形、呈金黄色或褐黑色,嘴唇薄,体毛浓度,胡须和腮毛特别发达。男子秃顶频率高,在ABO血型系列中,常掺入A2血型,Rn型频率高。
8.非洲人种。指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整个非洲在内的若干地域人种,又称尼格罗地理人种。其特征是皮肤黑至深褐色,头发短而卷曲,嘴唇厚而外翻,鼻子短宽,颌部明显突出,体毛稀少,在Rn血型系列中,R0型频率高,体内常具有对疟疾有相对免疫力的镰刀形血球。
9.密克罗尼西亚人种。指分布在密克罗尼西亚群岛,以及西太平洋一些岛屿的人群。其特征是身材矮小,肤色、毛色较深,长头型,头发多呈波纹形、螺旋形,全身多毛。血型频率与波利尼西亚人种相似,但B型频率较高。
长恩的九大地理人种分类的长处是简便好记,比较符合客观实际,因而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公认。但也有缺陷,如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种太大了;南美印第安人和北美印第安人在体质上也有明显的区别,应考虑分开归属问题。再如长恩的人种划分都局限在公元1500年以前(即地理大发现时代以前)的人种分类和分布,忽视了地理大发现时代及其以后,欧洲人、非洲人等向南北美洲、澳洲等地的大迁移,由此引起了人种大融合,从根本上改变了美洲、澳洲人种分布等事实。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融合愈来愈靠近,由此可把南北美洲划为北美地理人种和拉丁美洲地理人种,是比较适宜的。
另外,还有报道称在热带雨林地区,考古探险队员曾发现罕见的绿色人种和蓝色人种,不过这些都没有得到充分考评。
埃克斯坦特(Eickstedt)人种分类法:
根据体型,将全世界的人种分为主人种,副人种,特殊类型和中间类型。
全世界共分为37个人种
 
 
欧洲大陆
欧罗巴人种:
1.诺尔第人种:分布于瑞典,挪威,北德意志,苏格兰等地。
2.东欧人种:分布于白俄罗斯,大俄罗斯,波兰,东德意志等地。
3.阿尔卑斯人种:分布于中部法兰西,西部阿尔卑斯,西南德意志等地。
4.迪纳尔人种:以迪纳尔阿尔卑斯地方的塞尔维亚为中心的人种。
5.地中海人种:分布于意大利,伊比利亚半岛等地中海沿岸的人种。
 
 
非洲大陆
尼格罗人种
6.埃塞俄比亚人种:分布于红海与尼罗河之间,一直到索马里兰(马赛人、喜马人)的人种。
7.尼罗人种:主要分布于尼罗河上流(丁卡人,努尔人)的人种。
8.苏丹人种:分布于撒哈拉沙漠的西南部苏丹地方。
9.巴兰尼格列人种:分布于刚果河流域的森林地带(杜阿拉人,曼格贝都人)
10.班图人种:分布于南非(祖鲁人,埃富罗人)。
11.班布人种:散居于刚果河上流及中流地带。
12.科萨人种:分布于非洲最南部卡拉哈里沙漠(霍顿托特人,布须曼人)
 
 
亚洲大陆
欧罗巴人种:
13.东方人种:分布于阿拉伯,美索不达米亚,贝鲁西亚等地。
14.阿尔曼人种:包括亚美尼亚人和犹太人。
15.图拉人种:分布于以苏属中亚细亚为中心的地方(哈萨克人,吉尔吉斯人)
16.印度人种:分布于阿富汗,巴基斯坦以及从北印度到孟加拉。(印度人)
维特人种:
17.维特人种:分布于锡兰岛(维特人),中部德干高原(贡达人),马六甲半岛(散诺依人)。
蝦夷人种:
18.蝦夷人种:分布于北海道,千岛群岛,库页岛(蝦夷人)。
蒙古人种:
19.西伯利亚人种:分布于西西伯利亚最北部(散门奇人,东查肯人),西伯利亚东北部(察加朱人,科里亚克人)
20.通古斯人种:包括居住于中西伯利亚到蒙古的通古斯人,蒙古人等。
21.中国人种:居住于华北,华中和华南的中国人。
22.古蒙古人种:分布于以东南亚为中心,包括中国南部,印度支那和印度尼西亚。日本人也属于古蒙古人种。
尼格罗人种:
23.马来亚或印度马来亚人种:分布于印度东北角,德干高原东南的森林与山岳地带(蒙特人,塔未尔人,巴利亚人)
俾格米人种:
24.尼格列多人种:分布于马六甲半岛(散门奇人),安达曼群岛(明科比人),菲律宾群岛(埃伊塔人)。
 
 
大洋洲
欧罗巴人种:
25.波利尼西亚人种:分布于从夏威夷至新西兰群岛。
尼格罗人种:
26.美拉尼西亚人种或新美拉尼西亚人种:分布于新几内亚地方。
27.古美拉尼西亚人种:分布于新喀里多尼亚和新赫布里底群岛。
28.澳大利亚人种:分布于澳大利亚中部以北的不毛地带。
 
 
北美洲大陆
爱斯基摩人种:
29.爱斯基摩人种:分布于北美洲最北部以及从格陵兰东部至阿拉斯加的北冰洋沿岸地带。
印第安人种:
30.太平洋人种:分布于阿拉斯加,加拿大西部,美国西北部(塔林基特人,阿帕切斯人,纳瓦霍人,海特人等)。
31.锡尔弗人种:分布于北美洲中央的大部分。(阿尔贡金人,易洛魁人等)
32.莫尔吉人:分布于从加利福尼亚至墨西哥的地区(波莫人,皮马人,尤马人)。
33.中美人种:分布于从墨西哥湾沿岸经中美洲至南美洲北部(马雅人,塔拉斯凯人)。
 
 
南美洲大陆
印第安人种:
34.安第斯人种:分布于安第斯山脉西侧(凯特许人,艾玛路人,阿莱坎奈人等)。
35.潘帕人种:分布于南美洲南端的格兰查科,潘帕斯,帕得哥尼亚地区。
36.巴西人种:分布于亚马弥河流域的热带原始林中(卡拉本人,阿鲁亚克人图比人等)。
37.拉吉人种:分布于巴西东南山岳地带(波托库登人,克拉雅人,皮安海人)。

基因人类迁徙篇3:基因研究揭示人类迁移 中国人祖先源于东非

www.XINHUANET.com  2005年05月10日 08:31:33  来源:新京报  
DNA的秘密:北京猿人不是华夏祖先?
·寻找人类起源计划启动 将描制人类迁徙图(图)
·寻找人类起源计划引争议 中国DNA样本可能外流  
    全球科学家参与的基因变异研究表明:中国人的祖先源于东非,汉族和藏、苗等少数民族本出同源
    -核心提示
    世界多个国家的科学家们正在合力完成一项庞大的人类寻根计划,希望通过研究人类基因的变异来绘制出一幅“人类迁移图”。
    中国科学家的研究表明,中国人的祖先源于东非,经过南亚进入中国。这支南亚先民经过多次迁徙及体内基因突变,逐渐分化成为各个民族。
    按科学家的观点,通过个人的DNA样本分析,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了解自己的故事,寻找到自己的一脉渊源。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
    “这些历史信息隐藏在我们体内的DNA分子结构里。”李辉说。这位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热衷收集各个民族分支的DNA样本,并着重研究中国南方的各个民族群体间的关系。
    李辉生长在上海郊区奉贤,通过检测自己的Y染色体和线粒体,发现它们来自广东福建一带。而在2万多年前,这些DNA类型在东南亚的北部湾活动。李辉从小说“飞”的时候是念“bóng”,和侗语“ben”很像。
    很长一段时间,他一直以为这就是奉贤话。通过DNA检测,李辉才知道,他所说的一些话来自一种古老的澳泰语。这个语系祖先的形成是在2万多年前南方的北部湾。
    科学家们一直在尝试着用DNA分析和电脑技术研究人类历史,从而确定人类种族及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这项工作从未间断过。目前,一项庞大的人类寻根计划在全球展开。新华社4月18日的一则电文说,为了全面了解人类的起源与迁移过程,以及人类数千种语言的形成,在未来几年内,我国科学家将和美国等国的科学家一起,通过研究基因的变异以绘制出一幅“人类迁移图”,从而填补人类历史认识的空白。
    这项为期5年的项目被称为“人类迁徙遗传地理图谱计划”。这一项目将通过分布在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等地的10个实验室和大学的专家来共同完成。科学家们将在世界各地采集不同人种的10万份DNA样本进行分析。
    复旦大学现代人类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金力教授和他的团队负责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人群研究,内容包括东亚和东南亚的人群迁移、民族和语言的产生和分化、人群间的基因交流等。
    “这次我们调研的重点将是绘制一幅中国人祖先迁移的地图,用来探究我们民族和语言等诸多进化环节当中的未知问题。”金力教授说,此次要采集大约2万个DNA样本。每一个中国人将能了解自己的故事。
  北京猿人不是我们祖先
    “我们的祖先究竟是谁?”初中教科书的权威教育是,分布在中国的现代人是由生活在4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进化而来。这个说法的理论依据是人类的多地区起源说,认为在欧、亚、非的现代人都是由当地的猿人进化而来。
    金力教授的实验室助理钱吉说,现代人是单一的物种,而各地的猿人差异却很大,属于不同的物种,并没有都进化成为现代人。只有东非的猿人走上了向现代人进化的道路。所以,北京古猿人不可能成为我们的祖先。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宿兵在查阅中国现有化石的年代以后,发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断层。这个断层从大约10万年前至4万年前,没有任何人类化石出土。经推测,生活于东亚的直立人和早期智人(HomoSapiens)在最近一次的冰川时期,由于恶劣的气候而绝灭。取而代之的是从非洲不远万里迁徙而来的现代人种。
    但仍有科学家支持“多地区起源说”。中科院古脊椎古人类所的吴新智院士细心比较北京猿人、山顶洞人和现代人的骨骼特征,发现70%的中国人在头骨上有3个特征和北京猿人是一致的。所以他依旧觉得北京猿人可能是中国人的祖先。但他的学生刘武去非洲考察时,却发现有30%的东非人在这3个头骨特征上也和北京猿人相一致。
    1998年,中国科学家意识到DNA遗传密码的重要性。在那些双螺旋的DNA链条上交织着红、黄、蓝、绿4种颜色的小球,A、T、C、G.它们掌管着整个人类的迁徙和发展史。
    按科学上的解释,每一个小球就是一个核苷酸单位。所谓基因就是这些小球按照一定秩序连在一起,并具有相应的遗传信息。它有很强的功能性,控制着人类的肤色、形态和健康。比如人类的高血压就有几百个基因在控制。它们的序列不能随便更换。变换了,就要影响身体状况。
    而还有些小球的序列不具有功能性,性质如同DNA分子里的填充物。它们的排列是自由的。它们过了几千几百年会自由地发生一次变化,例如原本A的地方出现C.这种变化不受任何外界因素影响,不承担自然选择的压力。它们的改变不会影响身体健康。就是这些遗传突变记载了人类迁徙的历史信息。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褚嘉?v着重研究的是DNA排列中的一种被称为微卫星的特殊排列顺序,这是一种公认的遗传标记。DNA排列中有一种简短的重复,比如TGTGT鄄GTG,其重复的字母和次数都可以遗传,当延续到后代身上时,原先那一个G的位置可能会变成A,或者原先重复9次而到了后代忽然变成重复10次。根据这个原理,褚嘉?v分析了28个东亚人群,推算出在中国的现代人起源时间不会早于5万年。
    有人认为褚嘉?v的取样数量太小,没有说服力。2001年,金力的学生柯越海和他的研究小组对主要以华人为主的东亚人群进行了大规模的遗传分析。他进入的是Y染色体的世界。它们一代代地由父子相传,而且“性格”稳定,一般在几十代之后才会有一到两个基因位点发生变化。这些遗传突变位点的结构如同一棵树,也正是这棵基因树记录了人类在不同时间向地球不同地点散布的路径。
    柯越海共分析12127个男性个体,发现那些Y染色体的YAP、M130和M89上都会有其中一个位点发生突变。它们是基因树中的三根树枝。它们汇拢到一根叫M168的树根上。这个M168就是非洲人体内的突变位点。也就是说中国人与生活在东非的非洲人有关。
    柯越海说,中国人Y染色体的有效群体本来就不大,所存在的种类不多,这1万2千多个样本几乎囊括了绝大部分中国人染色体的类型。这可以充分证明,华人占大多数的东亚人群起源于非洲。
 真正的亚当夏娃
    领导“人类迁徙遗传地理图谱计划”的人类基因组科学家斯宾赛-威尔斯说,“我们都曾属于同一个祖先,仅仅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分离开来。”他认为,世界上所有的现代人,无论是亚洲人、美洲人、欧洲人,都是由东非直立人进化而来。他们在5万-10万年前,开始向世界各地扩散。
    从DNA开始,关于人类的研究渐渐超出了文化的层面,人们学习着从自己体内寻找丢失的历史。上世纪80年代末,人类学中诞生出一支怪异的分支,分子人类学。它自诞生起就显示出惊世骇俗的力量。它不仅让“非洲起源说”的面目变得清晰可信,分子人类学家甚至凭借它找到了非洲的亚当和夏娃。
    1987年,美国夏威夷大学的瑞贝卡·坎恩破译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妇女的线粒体DNA,发现现代女性的线粒体DNA都来自一位妇女,她大约生活在15万年前的非洲。
    线粒体存在于细胞质里,是细胞的“能量工厂”,它们包含少量遗传物质—————DNA.每个人的线粒体都来自母亲,因此线粒体是从母系遗传的角度研究人类进化的重要工具,就像Y染色体是研究父系遗传的工具。
    随后,分子人类学家再次成功破译了男性遗传密码的Y染色体。通过研究,他们得出结论,现代男性都有一个共同的父亲,他生活的年代也应该在大约15万年前的东部非洲。
    “DNA中的遗传密码让亚当、夏娃离开了神话世界,变成了有血有肉的非洲人。
    他们成了包括中国人在内的所有人的祖先”。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李辉说。
    李辉解释说。大约15万年前,在东非分化出了很多人种与部落,其中就已经包含了现在的黑、棕、黄、白四个人种的祖先。Y染色体上的M168是目前发现的一个很古老的突变位点,这是人类在要离开非洲时产生的突变,大约发生在10万年之前。那些棕色人、黄种人就是带着这个古老的突变开始向世界扩散。除了非洲以外的现代人都具有这个位点的突变。
    10万年前,地球处于冰川期,大部分陆地被冰川覆盖。整个海平面比现在低120米左右,许多海床裸露在地面。在东非,各个部落拥挤在这块炙热的土地上,抢夺着有限的食物。或许是频繁发生类似于现在的卢旺达种族清洗事件,一部分人开始走出非洲。
    “又过了几千几万年,现代人在Y染色体基因突变M168基础上又出现了2个突变类型,M130和M89.前者发生在8万年前,后者发生在4万5千年前,人类已通过北非进入了欧亚大陆。”李辉说,最早出来的是棕色人。他们主要是在海边捕鱼为生,并捡食滩涂上的高蛋白食物。他们拿着旧石器和尖木叉,在印度洋岸边走着。公元5万年前,他们已占领了南亚和东南亚的陆地和岛屿。在之后的几万年里,散漫的捕捞捡食生活让他们沿着无边的海岸线,一路走到东亚,之后可能穿过白令海峡到达北美和南美洲。
    黄种人走出非洲的时间要比棕色人晚了近5万年。
    但他们的扩散速度很快。他们只用了棕色人1/5的时间就到达东南亚。柯越海取样的1万2千个中国人的样本中有11311个样本在M89的位点上发生突变。而这个突变标记在黄种人到达东南亚时就已形成,并且一直在这里做了很长久的活动,之后他们将要进入中国,分化出现在的汉族。 汉藏同源
    无论是从外貌到文化,都很难让人相信汉人和藏人本出同源,但分子人类学家对此深信不疑。
    最早提出汉藏同源的是中国的一些语言学家。原本在语言学界认为南方的侗傣语和汉语最接近,后来发现与汉语最接近的是藏语。
    藏语中大多数字的发音在中国东南部的方言中都能找到,而且字义相同。
    藏语和汉语之间存在的不是一般意义的对应关系,而是系统性的一一对应。在语言上,汉族和藏族表露出非同一般的关系。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宿兵于1996年在DNA中找到了汉藏同源的证据。他发现汉人和藏人在M122以及在其分支M134上都有相同的突变。宿兵通过对Y染色体主成分分析,发现藏族的突变频率与汉人最接近,这意味着在藏缅语系的诸多民族中,藏族和汉族最接近。他们分化的年代约在5000年前。
    金力教授的实验室助理钱吉说,其实中国利用DNA分析自己祖先的迁徙路线已经相对比较成熟了,中科院云南动物研究所的张亚萍、褚嘉?v,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傅颂滨、李璞,中科院细胞遗传学的徐久瑾等都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只要把各自分散的路线拼合起来就是一条完整的中国人迁徙路线。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华夏56个民族和东亚、东南亚各民族都是由南亚语系的先民分化出来的,因为他们身上都带有M122的突变。
    M122突变大约发生在三万年前,那时中国陆地上的许多山脉被积雪常年覆盖。除了有少数棕色人在黄河、长江流域活动,更多的地方显得空茫一片。这时候,在东南亚的缅甸一带,黄种人的部落已经取得一定势力,棕色人不断向南退缩。
    “当中国陆地上的冰川不断地消融时,一支带有M122突变的南亚语人群开始进入了中国。”李辉说,目前发现关于南亚语先民进入中国后的分化路线有3条,共有2个入口,一个是在云南,一个是珠江流域。
    其中一支沿着云贵高原西侧向北跋涉,他们最终在距今1万年前的时候到达了河套地区,黄河中上游的盆地。这批汉藏语系的祖先也被后人称之为先羌,他们也就是汉族与藏族人的共同祖先。
    这一支南亚先民在出发时的头颅还很圆,又因为地中海贫血基因的关系,出现了大鼻子、厚嘴唇等特征。但他们顺着江,走着河谷,从云南来到甘肃,人体形态也发生变化。而到了高原之后,不再受疟疾影响,加上缺氧,地中海贫血基因的人不容易存活。于是存活下来的人,脸都变得很长,线条、棱角变得刚硬、如同刀削。
    在漫长的行进中,他们使用的语言也发生变化。有一种理论认为,这是口耳相传所带来的变化。听的人觉得你在讲另一个字,复述的时候就变成另外一个音了。
    李辉说,更重要的是,经过这1万多年的迁徙,在他们的体内M122的基础上又诞生了一个新的突变,M134.这样一直到5000到6000年前,人体内部的DNA又开始“不安分”了,那时,由于粟谷农业的出现,新石器文化开始在这个地区发展。人口的增长使群体必须扩增新的居住地。汉藏语系的两个语族开始分野。
    其中一个亚群在M134的基础上又发生了M117的突变。他们带着这个突变向东行走,一直到渭河流域才停留下来。他们掌握了农业文明,开始以农耕为生。这个群体就是华人,也就是后来所称的汉人。“M117是汉人身上很古老的一个遗传突变。”李辉说。
    另一个亚群被称为藏缅语族群体。他们离开黄河流域,向西向南迁移,最后在喜马拉雅山脉南北居住下来。
    在迁徙的过程中,这个群体就像细胞在不断裂变,分化出了藏、羌、彝、景颇、土家。
    华人在渭河流域磨砺出一支骁勇善战的秦人,他们盘踞在关中,积聚着统一中国的实力。还有一部分华人则出了潼关,受到夷人龙山文化和苗瑶文化的影响,分别形成了齐语支和楚语支人群。
    秦汉时期,四分五裂的中国被统一,从语言、文字到货币、计量单位等文化层面上,汉族的整体意识真正形成。加上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统治,之后汉族就没有再出现分化。而文化上的强势让汉族像是一滴浓酽的墨水滴在了中国的版图上,他们带着M117突变迅速地向四周渗透。
 模糊的南方民族身份
    经过研究,李辉发现,南亚先民沿云贵高原西侧北上形成汉藏语系的同时,从中分离出一支南亚先民朝东南方向迁徙,绕过老挝的崇山峻岭,距今1万多年前,南方的北部湾形成了澳泰语系祖先。这一支黄种人带着M119突变从越南、广西方向进入中国,沿着海岸线往东北走,形成了百越民族。
    李辉自己就属于澳泰语系人群,而这是他在研究各民族分支的DNA样本时偶然发现的。
    这位博士生在大学二年级前并不知道自己的确切族群。在注册登记时,他会在民族栏里填写汉族,但从小时候起,他就发现自己虽然居住在上海奉贤,但和周围的汉族人在文化习惯上有很大差异。他太爷爷太奶奶有自己深青色的民族服装。他们有自己的节日,农历4月18日,他们会洒水过新年;农历9月18日,他们会把鱼塘里养的鱼都捉起来,斩成段,分成堆,每家每户平均分配。他们有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不和旁族人通婚。
    当时,长辈们给李辉的说法是,他们就是上海的原住民。
    直到李辉到云南傣族去采样时才恍然发现,傣族的语言他几乎都能听懂;而与水族人交流,李辉更为惊讶,连那儿的悄悄话、私房话,他都能听懂。回到上海后,他就给自己抽血分析,发现傣族、水族和他自己身上都带有M119突变。
    具有M119突变的族群在民族学上又称为百越民族系统,他们历史上的覆盖范围是从越南北部的交趾分布到江浙一带。在千百年的分化中,诞生了黎族、侗族、水族、仫佬族、仡佬族、高山族、壮族、傣族。这些民族在语言上、文化上有很强的一致性,所以也统称越人。“你看我的眉骨向下弯曲的弧度很大,这就是澳泰语系人群的显著特征。”李辉说。
    去年,李辉带着他的研究小组,在上海调查吴人和越人究竟是一个民族还是完全分属两个民族。之前在语言学界有观点认为他们同属一个民族,因为他们之间的语言能相互沟通。
    经研究发现,他们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民族。越人在七八千年前就在上海的松江发展。吴人要到3000年前才进入上海。“越人各民族的身上有大量的M119突变。吴人则很少有,他们更多的是M7突变,那是从苗瑶语系分化出来的。”当初南亚先民从云贵高贵西侧进入中国后,还有一支人群与汉藏民族分开了,他们沿着长江往下走,这个时候,他们DNA链上位点在M134的基础上发生了M7的突变。
    这个人群在洞庭一带形成了苗瑶语系。“吴人就是苗瑶人东进和南下的汉人同化后形成的,所以他们遗传结构的变化多而复杂。”
    东南亚是一个民族分化中心
    金力教授的实验室助理钱吉说,从目前来看,在此次“人类迁徙遗传地理图谱计划”中涉及关于中国人迁徙路径的研究已相当清楚,现在只需要做些收尾和补充工作。
    比如如今有研究发现,在2万多年前,澳泰语系形成的时候,就有一支部落沿着海岸线往上跑。几乎就没有留下沿途停滞的痕迹。他们一直跑到西辽河流域再停留下来。他们是阿尔泰语系的核心。后来夷人上去了,华人也上去了,在那里进行了一次大融合。形成兴隆?j文化。这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进入新石器文化的地方。
    之后那些阿尔泰语系的先民又朝周边迁徙,往西分化成蒙古、突厥,往东进入朝鲜、日本,向北穿过白令海峡踏上美洲。“这个地区的DNA采样相对做得薄弱些。在这一次的遗传地理图谱计划中,这些都会加以完善。更多的重点将放在对东南亚的研究上。”李辉正在联系国内的一些著名民族学家,商讨如何制定采样地点和路径,“东南亚是个民族交汇领地,共有近2000个民族,世界上四分之一民族都在东南亚。由于非洲人很早就抵达了东南亚,在这里分化的时间也长,所以东南亚是一个民族分化中心。在那儿几乎一个岛就是一个民族,翻过一座山又是一个民族。”按李辉的想法,研究应该先从老挝、缅甸入手,因为那里还有很古老的人群部落。
    李辉说,“从非洲迁徙来的黄种人先抵达缅甸,在那儿形成南亚语系。而目前关于南亚语系的采样很少,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进行得很缓慢。这次人类迁徙遗传地理图谱计划的工作重点将会落在老挝、缅甸身上,毕竟,南亚先民是东亚人共同的祖先。这部分人群的遗传结构搞清楚了,将会对整个人类迁徙历史提供很大的贡献。” □记者 闾宏

本文来源:https://www.shanpow.com/rc/351654/

《基因人类迁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阅读
  • 小学非洲鼓教学计划范文汇总三篇 小学非洲鼓教学计划范文汇总三篇
  • 非洲猪瘟村级防疫工作计划书【三篇】 非洲猪瘟村级防疫工作计划书【三篇】
  • 非洲鼓学期总结学期工作计划七篇 非洲鼓学期总结学期工作计划七篇
  • 项目安全培训工作计划表非洲项目安全工作计划范文(精选4篇) 项目安全培训工作计划表非洲项目安全工作计划范文(精选4篇)
  • 2023年非洲猪瘟防疫工作报告非洲猪瘟村级防疫工作计划范文汇总四篇 2023年非洲猪瘟防疫工作报告非洲猪瘟村级防疫工作计划范文汇总四篇
  • 非洲鼓社团活动方案精选3篇 非洲鼓社团活动方案精选3篇
  • 非洲宣传文案(合集六篇) 非洲宣传文案(合集六篇)
  • 非洲有什么习俗吗汇编2篇 非洲有什么习俗吗汇编2篇
为您推荐
  • 非洲女人奇葩的习俗
    非洲女人奇葩的习俗
    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的重要节日。亦称耶稣圣诞节、主降生节,天主教亦称耶稣圣诞瞻礼。耶稣诞生的日期,《圣经》并无记载。公元336年罗马教会开始在12月25日过此节。12月25日原是罗马帝国规定的太阳神诞辰。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非洲女人奇葩的习俗,欢迎品鉴!
  • 非洲女兵习俗讲解汇编2篇
    非洲女兵习俗讲解汇编2篇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非洲女兵习俗讲解汇编2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娶非洲老婆的习俗
    娶非洲老婆的习俗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娶非洲老婆的习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非洲尼日尔的民居和习俗范文(精选4篇)
    非洲尼日尔的民居和习俗范文(精选4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非洲尼日尔的民居和习俗范文(精选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非洲人的饮食习俗范文(精选三篇)
    非洲人的饮食习俗范文(精选三篇)
    饮食是一种文化,而中华美食则誉满天下。中国饭好吃,外国人爱吃也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人们经过不断的总结已形成了中华美食的八大菜系,即鲁、川、粤、闽、苏、浙、湘、皖流派。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非洲人的饮食习俗范文(精选三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非洲生活有什么习俗范文(通用3篇)
    非洲生活有什么习俗范文(通用3篇)
    中暑的节气只是一个小热,当有大热时,只有大热才能发生40天内大约三伏的分布:小热10天,大热20天,初秋10天。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非洲生活有什么习俗范文(通用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 关于非洲民族奇葩习俗【二篇】
    关于非洲民族奇葩习俗【二篇】
    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的重要节日。亦称耶稣圣诞节、主降生节,天主教亦称耶稣圣诞瞻礼。耶稣诞生的日期,《圣经》并无记载。公元336年罗马教会开始在12月25日过此节。12月25日原是罗马帝国规定的太阳神诞辰。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非洲民族奇葩习俗【二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 非洲奇葩葬礼习俗
    非洲奇葩葬礼习俗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非洲奇葩葬礼习俗,欢迎品鉴!
  • 非洲的生活习俗锦集二篇
    非洲的生活习俗锦集二篇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冬季的第5个节气,干支历子月的结束与丑月的起始。斗指子;太阳黄经为285°;于每年公历1月5-7日交节。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非洲的生活习俗锦集二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 非洲原始部落习俗风情锦集三篇
    非洲原始部落习俗风情锦集三篇
    风情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fēng qíng,意思是指丰采,神情;风土人情等。 出《晋书·庾亮传》。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非洲原始部落习俗风情锦集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