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是白种人吗


非洲 2019-09-07 07:05:51 非洲
[摘要]维吾尔族是白种人吗篇(1):维吾尔族人属于白种人还是黄种人?维吾尔族人属于混合谱系。要理解这个,需要先搞清楚人的起源和迁徙。我们的老祖宗智人,在30万年前诞生(过去认为智人最早出现在约20万年前的东非。然而2017年,非洲西北部的一个沿海国家摩洛哥的一个古遗址出土了约30万年前的早期智人遗骸)。

【www.shanpow.com--非洲】

维吾尔族是白种人吗篇(1):维吾尔族人属于白种人还是黄种人?


维吾尔族人属于混合谱系。
要理解这个,需要先搞清楚人的起源和迁徙。
我们的老祖宗智人,在30万年前诞生(过去认为智人最早出现在约20万年前的东非。然而2017年,非洲西北部的一个沿海国家摩洛哥的一个古遗址出土了约30万年前的早期智人遗骸)。
图片是NATURE杂志封面,是摩洛哥遗骸。
智人走遍非洲,并在13万年前、7到4万年前在走出炎热非洲,进入寒冷的欧洲和亚洲。那时候生产力水平低下,原始人肯定找气候好的地方定居,而气候不好的地方只是路过,不留几个人,所以人迹罕至。
后来生产力水平提高了,比如驯化了马牛羊狗鸡鸭等等,随着人口压力增大,这些人就开始沿着平原河谷等,向环境恶劣一些的地方迁徙。比如中亚草原一马平川,最适合迁徙,又气候恶劣留不住多少人,各种种族的人在这里最容易战争交流融合,然后再各奔东西南北。(成吉斯汗从蒙古一直打到欧洲,可见地理阻碍不大)
维吾尔人的Y染色体里,这种交流的痕迹最明显:
图是2005年出版的学术论文的配图
图为人群Y染色体分型。就是每个民族找一群人,分别测序Y染色体(Y染色体父子相传,所以最受重视),看看每个人的分型。发现汉族人多数人都是O型(我是C型),西欧人多数都是R1b型。维吾尔族(图示中字母UG表示的)的分型是整个图里最复杂的几个民族之一,说明来源复杂,不同来源的人群在古代(可能在中亚草原)融合,不同人群的DNA中的优势片段组合,最后形成了非常优美的民族。这种情况在中亚很常见(看看中亚的圈圈都是杂的多),所以在做DNA遗传学研究的时候,喜欢把中亚的人群叫做混合谱系,而不是简单粗暴的说他们是白人黄人。
另一篇学术论文的配图,也是研究y染色体的。
评论
BTGG策神
06-20 16:31
58赞

黄种人。维吾儿原名畏兀儿,是一个多种源民族,畏兀儿源于两支:蒙古的回纥族人、南疆土人。匈奴是混入 西伯利亚土著人、贝加尔东斯拉夫人、后期加入的东高加索哥特人与哈萨克人、雅利安人等肤白民族血脉的黄种人。回纥是匈奴人的一支,但是因为不如匈奴人的另一支突厥出名,所以回纥后代(今维吾尔人绝大部分)常在人前误称自己为匈奴帝国突厥族人,称多了称久了后代也便自然而然自个当真那么回事给信了,假称假作为真。回纥也称回鹘、回部,秦朝之前公元前3世纪称 呼揭(/乌揭),南北朝时称 袁经,隋唐时先后称 韦纥、回纥,从788年(唐中期)至南宋均称回鹘,蒙元至明代同称畏兀儿,清代改称回部、缠回(后分为回族、回回族,回回即东维吾尔人)。南疆土人,源自远古时期塔里木土著民族族人,为天生白肤的黄种人;后来与黄种人各民族来往,缓慢进步发展,成为南疆土族人,后根据分支细分,分别划归维吾尔、塔吉克等族。
另,注意:黄种人与白种人并不是两个人种,只是近代西欧侵犯殖民亚洲国家人民后,一种对当地人人为的贬异排斥的划分,北美原始黄种人印第安人、因纽特人、墨西哥人、南美玛雅人,欧洲有些国家原住居民肤色也接近黄色。只有北欧四国大部分居民才完全符合所谓的白种人外形定义概念。而亚洲依次向西是一种肤色向白渐变:东瀛人,高丽人满洲人,蒙古人,<藏族>,汉族人 壮族人,苗彝人,回族人,[西藏地方],维吾尔人哈萨克人,塔吉克族人,<土耳其人>,雅利安人(波期人),东斯拉夫人,阿拉伯人,<匈牙利人>,高加索人,[土耳其国],希腊人,[匈牙利国],波兰人,南斯拉夫人(塞尔维亚族、波斯尼亚族、…),马其顿人,东日耳曼人(德奥波),斯巴达人,罗马人(意瑞罗保),西日耳曼人(奥法比),哥特人(法)与高卢人,西哥特人(西班牙),盎格鲁萨克逊人,爱尔兰人,丹麦人与北日耳曼人,…。没有严格意义的肤色黄白差变,是逐渐由黄变白的。而且,我们可以看到,藏族人、土耳其人、匈牙利人,其位置都有明显“西移”,即按族人肤色白的程度,它们本应在肤色地理渐变位置上更靠东才对,它们当今所在的地理位置相对于它们的肤色“ 西移”了。
△附△:在蒙古帝国时代与色目人、唐兀人、回回人、及早期归附的部落族人为二等人。契丹(辽北人)、女真(金人/辽东满人)、原金国境内汉族人、四川汉人羌人彝人等川人、大理国人(白、傣为主统称大理人)、东北高丽人,皆称为三等的汉人。南人即除去四川的最晚才征服的南宋各族人(汉、苗、越、闽族、高山人、壮、土家、黎、布依、昆仑、南越人(京族人)、…)。
评论
强势围观66149774
06-20 23:16
54赞

这个问题没意思,看起源,维吾尔族祖先是回纥人,回纥人祖先是突厥人,突厥人祖先不详,但是最起码应该有匈奴人的血脉,离白种人还远着呢,只不过近代有些白种人跟其有一定的相同信仰而已,要非要弄到这个脑残的命题上,那我只能说跟特朗普是非洲人的距离一样远,因为现在人类的祖先都是非洲人,现在是全球一体化社会,再进行这种毫无意义的争论出此命题的人你居心何在?我不管维吾尔族人是白种人还是黄种人,我只认可一点,他们毫无疑问是中国人,其余都给我闭嘴!
评论
Fantasy0520
06-20 23:26
20赞

根据国内外体质人类学家的研究,在青铜时代初期,较早生活在新疆罗布泊洼地的是一支典型的白种人。
他们黄发、高鼻、深目,颅骨长狭,是目前已知欧亚大陆上分布位置最东的古欧洲人类型居民.
他们在这里居住了至少500年,创造了奇特的小河文化.大约同时,原分布于我国西北部处于蒙古人种支系的“古西北类型”居民经过长期迁徙,进入了哈密盆地,创造了以天山北路墓地为代表的林雅文化.这两个完全不同的种族人群以新疆东部天山地区的库鲁克塔格山为界.
此后,他们不断向天山河沟、山麓地区和塔里木盆地周缘迁徙,成为史前新疆古代居民人种成分的主要来源
评论

维吾尔族是白种人吗篇(2):维吾尔族是什么人种?


蟠龙柱 俄罗斯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是白种人。蒙古族、汉族、回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都是黄种人。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族、哈萨克族都是黄、白混合类的人种。
维吾尔族的族源可以上溯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生息于贝加尔湖以南、巴尔喀什湖与额尔齐斯河之间广阔地区的丁零。也即“狄历”“敕勒”。高车为“古赤狄之余种也,初号为狄历,北方以为敕勒,诸夏以为高车、丁零”。公元4世纪时的《魏书·高车传》中出现的“袁纥”,这是“Uyνur”(维吾尔)这个族称的首次汉译。此书称高车有狄氏、袁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其中的袁纥氏即维吾尔。据此可知,维吾尔最初是属于高车这个部落联合体中的一个氏族。后来它逐渐发展和强大,融合了与它相近的其他部落,形成了独立的民族。据《魏书》(卷103)记载,大量的铁勒和高车人公元5世纪以后已经居住在新疆天山以北和以南地区。
后来,不同历史时期的汉文文献对这个族名有不同的译写:公元605—616年(隋大业中)间,西突厥的处罗可汗对铁勒诸部实行残暴统治。公元605年处罗可汗袭掠铁勒诸部,将各部首领好几百人杀掉。铁勒中的韦纥团结仆固、同罗、拔野古等部落,反抗处罗可汗的残暴统治,自立为俟斤,称回纥。这里的“韦纥”就是高车时期的袁纥氏。这一史实表明,韦纥、仆固、同罗、拔野古等一部分铁勒部属联合起来脱离了西突厥的统治,将自己的联合体名称定为“回纥”。
在蒙古国境内发现的回纥可汗磨延啜(公元747—759年)的记功碑建于公元759年前后,碑文用突厥如尼文镌刻,碑文记载着维吾尔族先民对本民族的称谓“〓〓”(读Uyνur,汉译“维吾尔”)。在另一块关于同一个回纥可汗的碑文(即发现于蒙古国的“铁尔浑碑”)以及苏吉碑中,也都可以看到同样的记载。788年以后至13世纪70年代则写为“回鹘”;13世纪70年代至17世纪40年代写作“畏兀儿”;17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则称“回部”或“缠回”。除了这些以外,其它的译写还有很多。有人认为《史记》、《汉书》中出现的“乌揭”、“呼揭”、“呼得”、“伊吾卢”等也是“维吾尔”的音译。?
(一)、维吾尔族族名及其含义?
维吾尔族族名的由来及其含义,中外史书有多种记载和诠释:其一,认为“维吾尔”具有“联合”、“结合”“同盟”之义。这一解释的根源来自于14世纪波斯伊利汗国宰相、史学家拉施特。在他编著的史学著作《史集》中写道:维吾尔“这个词是突厥语联合和帮助的意思”。进而拉施特又在该书中讲了一个当时的传说:在塔拉斯和合里----赛兰一带居住着一个部落,部落首领名叫的卜·牙忽亦。的卜·牙忽亦有四个儿子:合刺汗、斡尔汗、阔儿汗和古儿汗,他们全信佛教。四子之中,合刺汗继承了父亲的汗位。后来合刺汗生了一子,名叫乌古斯。乌古斯长大后信奉了伊斯兰教,并且同他的父亲、叔父们开战。他的父亲战败而死,有的叔父和氏族投降了他,有的叔父和氏族则逃向东方。乌古斯胜利后举行庆典,在庆典上给归服于他的人们赐以“维吾尔”之号,意即“他和我们合并,并协助我们”,后来这一词就成了这些人后裔的族名。?
其二,认为“维吾尔”具有“依附”、“粘结”或“凝结”的意思。这个解释来自于17世纪的史学家阿布勒哈孜·巴哈杜尔汗。他在公元1663年写的著作《突厥世系》中认为“维吾尔”一词的意思是yapishgur(即“依附”或“粘住”)。这一解释也曾被后世维吾尔史学家毛拉·穆莎·莎依然米所引用。?
还有一种说法来自亨利玉尔的著作。此说则从托勒密记载的奥伊哈尔德斯人所处地理方位推测,认为“维吾尔”又是与塔里木河同名的民族名。托勒密是公元2世纪希腊地理学家,他在《地理志》一书中的“赛里斯国”中说:“再往南是达姆纳人(Damnai),然后是比阿拉人(Pialai),他们一直分布到奥伊哈尔德斯河畔;其南面是与该河同名的奥伊哈尔德斯(Oikhardais)。”。英国学者亨利玉尔认为奥伊哈尔德斯人是回纥或畏兀儿,奥伊哈尔德斯河为塔里木河。?
(二)、维吾尔族的形成过程?
关于维吾尔族的形成过程,远在13—14世纪时即在维吾尔族中流传着许多传说。传说之一是他们把自己的族源与神话人物乌古斯可汗联系在一起。此传说还流传于突厥语系其他民族和古代蒙古部落中。这一传说以维吾尔族英雄史诗《乌古斯可汗传》这种文学形式流传下来。史诗称乌古斯原来是一位极其勇敢、强壮的人物。成人后与神女结婚,生下了坤汗(太阳汗)、爱汗(月亮汗)、余勒都思汗(星星汗)、阔克汗(大汗)、塔格汗(山汗)、鼎格思汗(海洋汗)等六个儿子。后来,乌古斯可汗征服许多部落,成为各部落的首领。研究者证明,“维吾尔”和“乌古斯”是两个密切相联的概念。?
其实维吾尔族的形成和发展同人类社会许多民族一样,曾经经历了复杂而漫长的历程。维吾尔族的先民丁零、铁勒、高车和回纥人(后称回鹘人)曾先后融合了漠北草原的和中亚的属于不同语系和人种的古代部族,在融合的过程中吸取了活动在新疆的古代东伊朗语诸部(即通常所说的塞人)、吐火罗人、粟特人和其他突厥部族的文化,最后形成现代维吾尔族。?国内外人类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维吾尔族在人种特点上,有以下三种类型:一、叶尔羌河流域的巴楚、和田,以及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地带的维吾尔族中欧洲人种的帕米尔—费尔干类型(也叫中亚两河类型)表现明显。二、在多朗人和柯坪、阿克苏、伽师等地的维吾尔族中南西伯利亚人种占优势。在新疆东部的哈密、吐鲁番和库尔勒地区也可以见到南西伯利亚人种因素的混血。三、还有一部分为欧洲人种的中—长颅型地中涨人种集团中的印度—阿富汗人种类型。相关学者们对新疆洛浦县桑普拉墓地距今约两千年的一号丛葬墓两具头骨进行了头骨复原面貌工作,塑成的复原像容貌具有颜面长、面部强烈突出、狭长而高耸的鼻子、深目等一般地中海人种常有的形态特征。和现今生活在塔里木盆地南缘的维吾尔族人的特征相比较,对理解塔里木盆地古代居民和现代维吾尔族在人种方面的密切关系得到某种启示。
维吾尔族有悠久的历史,公元8世纪游牧于漠北草原的回纥人曾建立过强大的回纥汗国( 744-840年)。汗国瓦解后,人民分三支西迁。西迁后一部分回鹘人曾以吐鲁番为中心,联合当地操焉耆龟兹语的民族,建立了高昌王国。以后又融进了古代中亚一些民族及吐蕃、契丹、室韦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维吾尔族。9~12世纪,维吾尔族社会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游牧经济逐步转为农业经济。天山南北的绿州上人口稠密、商业发达。12世纪末,伊斯兰教逐渐取代了维吾尔族代信奉的萨满教、摩尼教及在天山南北流行的景教、祅教、佛教等宗教。伊斯兰教化推动了维吾尔族社会的统一和文化的发展。从12世纪起维吾尔人活动的主要地区为契丹人建立的西辽政权控制。13世纪,蒙古兴起,取代了西辽的统治,维吾尔族人民又归蒙古察合台及其后裔建立的察合台汗国统辖。15世纪在塔里木南缘逐渐形成了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地方政权,史称"叶尔羌汗国"。17世纪下半叶,蒙古卫拉特准噶尔部控制了汗国实权。18世纪中,清朝为统一全国,派大军平定了准噶尔贵族的叛乱。1762年清朝设伊犁将军统辖天山南北,又在该地区实行郡县制、扎萨克制和伯克制,兴办屯垦、发展商贸、降低税率等一系列措施,维吾尔族社会因而有了较大发展。1884年维吾尔人民居住的天山南北广大地区正式成为清朝的行省。维吾尔族人民与祖国大家庭的关系进一步密切。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是今天汉文对“UYGHUR”一词的音译。
在我国历史上,历代汉文献对维吾尔族的称谓,在书写上,不同时期有所不同。
公元4世纪 《魏书高车传》中出现的“袁纥”一词,是至今所看到的对“维吾尔”的首次汉译写法,同时期还有写作“乌护”或“乌纥”的。
到6-7世纪的隋、唐之际,汉文献多把“维吾尔”写作“韦纥”。对此,《新唐书回纥传》说:“袁纥者,亦曰乌护、曰乌纥,至隋曰韦纥”。唐朝中、后期,又写作“回纥”,据说是韦纥联合铁勒诸部中的仆固、同罗、拔野古等脱离突厥统治后给自己新组成的联合体所定的汉文名称。
788年(唐朝德宗贞元四年)时,回纥统治者取汉文“捷鸷犹鹘然”之意,提出把“回纥”二字改写为“回鹘”,经唐王朝同意后正式 启用,从此一直到13世纪70年代(元朝初年),汉文史籍又写作“回鹘”。
元、明时期,汉文史籍一般写作“畏兀儿”,有时也写作“畏吾儿”。
17世纪中期清朝统治全国后,因为内地人把伊斯兰教称为“回教”,而维吾尔族这时已是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因此汉文史籍中多把维吾尔族称为“回”、“回子”或“回民”。不过,为了与同期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相区别,有的文献中便根据维吾尔族宗教人士头上戴有用白布绕成的帽子这一特点,称为“缠回”。
同时,又因为维吾尔族在清朝统治新疆前已经在天山南北生活,因此个别汉文献中也把维吾尔族写作“土回”,而把后来到新疆生活的内地回族称为“汉回” 或“客回”。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新疆省政府根据各族人士的意见,多次讨论,决定废除以前对维吾尔族的各种汉文写法,统一用“维吾尔”这一名称。关于“维吾尔”一名最初的由来和含义,中外史籍记载并不完全一致,但今天大多数专家学者、包括著名的维吾尔族专家学者,都认为“维吾尔”一词的含义应该是“联合”、“同盟”、“团结”,这比较符合维吾尔族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历史沿革
远在公元前的夏、商、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在东从大兴安岭、西到阿勒泰山的大漠南北广大地区,生活着众多的以游牧为主的人群。他们那时大部分还处在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阶段。对此,汉文史籍当时统称为“狄”或“北狄”有时也统称为“胡”。
到公元前后的秦、汉时期,这些众多的氏族部落除部分为兴起的匈奴统治外,大部分仍生活在天山以北、阿勒泰山东西,到贝加尔湖周围的广大地区,这一时期的汉文史籍多称他们为“丁零”。
在其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文史籍又多把他们称为“铁勒”、“敕勒”等。
其实,“丁零”也好,“铁勒”、“敕勒”也好,都是“狄”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音译而已。还因为这些氏族部落的人多乘一种高大的两轮车,因此一些汉文史籍又形象地称他们为“高车”。
这些众多的氏族部落中,许多就是后来形成回纥、回鹘、畏兀儿乃至维吾尔族的重要最初来源。
新疆和平解放后,在农村实行了减租反霸运动,随后又进行了土地改革。到1953年底,在全区基本消灭了农村的封建剥削,广大维吾尔族农民都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都获得了空前的改善。在这同时,城市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也顺利地进行,废除了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公有制。为了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从1953年起,新疆先后建立了九个民族乡、七个民族区、六个民族自治县和五个民族自治州。在此基础上,1955年10月1日建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维吾尔族是白种人吗篇(3):从维吾尔族人历史看中国西部人种变化


在中国西北部少数民族中,俄罗斯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是白种人。蒙古族、汉族、回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都是黄种人。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族、哈萨克族都是黄、白混合类的人种。维吾尔族是相对较大的一个民族。从它的产生、发展中,可以看出中国西部人种的变化与发展。“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是今天汉文对“UYGHUR”一词的音译。  远在公元前的夏、商、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在东从大兴安岭、西到阿勒泰山的大漠南北广大地区,生活着众多的以游牧为主的人群。他们那时大部分还处在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阶段。对此,汉文史籍当时统称为“狄”或“北狄”有时也统称为“胡”。到公元前后的秦、汉时期,这些众多的氏族部落除部分为兴起的匈奴统治外,大部分仍生活在天山以北、阿勒泰山东西,到贝加尔湖周围的广大地区,这一时期的汉文史籍多称他们为“丁零”。  在其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文史籍又多把他们称为“铁勒”、“敕勒”等。其实,“丁零”也好,“铁勒”、“敕勒”也好,都是“狄”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音译而已。还因为这些氏族部落的人多乘一种高大的两轮车,因此一些汉文史籍又形象地称他们为“高车”。这些众多的氏族部落中,许多就是后来形成回纥、回鹘、畏兀儿乃至维吾尔族的重要最初来源。  维吾尔族的族源可以上溯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生息于贝加尔湖以南、巴尔喀什湖与额尔齐斯河之间广阔地区的丁零。也即“狄历”“敕勒”。高车为“古赤狄之余种也,初号为狄历,北方以为敕勒,诸夏以为高车、丁零”。公元4世纪时的《魏书?高车传》中出现的“袁纥”,这是“Uyνur”(维吾尔)这个族称的首次汉译。  此书称高车有狄氏、袁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其中的袁纥氏即维吾尔。据此可知,维吾尔最初是属于高车这个部落联合体中的一个氏族。后来它逐渐发展和强大,融合了与它相近的其他部落,形成了独立的民族。据《魏书》(卷103)记载,大量的铁勒和高车人公元5世纪以后已经居住在新疆天山以北和以南地区。  后来,不同历史时期的汉文文献对这个族名有不同的译写:公元605—616年(隋大业中)间,西突厥的处罗可汗对铁勒诸部实行残暴统治。公元605年处罗可汗袭掠铁勒诸部,将各部首领好几百人杀掉。铁勒中的韦纥团结仆固、同罗、拔野古等部落,反抗处罗可汗的残暴统治,自立为俟斤,称回纥。这里的“韦纥”就是高车时期的袁纥氏。这一史实表明,韦纥、仆固、同罗、拔野古等一部分铁勒部属联合起来脱离了西突厥的统治,将自己的联合体名称定为“回纥”。  在蒙古国境内发现的回纥可汗磨延啜(公元747—759年)的记功碑建于公元759年前后,碑文用突厥如尼文镌刻,碑文记载着维吾尔族先民对本民族的称谓“〓〓”(读Uyνur,汉译“维吾尔”)。在另一块关于同一个回纥可汗的碑文(即发现于蒙古国的“铁尔浑碑”)以及苏吉碑中,也都可以看到同样的记载。788年以后至13世纪70年代则写为“回鹘”;13世纪70年代至17世纪40年代写作“畏兀儿”;17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则称“回部”或“缠回”。除了这些以外,其它的译写还有很多。有人认为《史记》、《汉书》中出现的“乌揭”、“呼揭”、“呼得”、“伊吾卢”等也是“维吾尔”的音译。  维吾尔族族名的由来及其含义,中外史书有多种记载和诠释:其一,认为“维吾尔”具有“联合”、“结合”“同盟”之义。其二,认为“维吾尔”具有“依附”、“粘结”或“凝结”的意思。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维吾尔”又是与塔里木河同名的民族名。  关于维吾尔族的形成过程,远在13—14世纪时即在维吾尔族中流传着许多传说。传说之一是他们把自己的族源与神话人物乌古斯可汗联系在一起。此传说还流传于突厥语系其他民族和古代蒙古部落中。这一传说以维吾尔族英雄史诗《乌古斯可汗传》这种文学形式流传下来。史诗称乌古斯原来是一位极其勇敢、强壮的人物。成人后与神女结婚,生下了坤汗(太阳汗)、爱汗(月亮汗)、余勒都思汗(星星汗)、阔克汗(大汗)、塔格汗(山汗)、鼎格思汗(海洋汗)等六个儿子。后来,乌古斯可汗征服许多部落,成为各部落的首领。研究者证明,“维吾尔”和“乌古斯”是两个密切相联的概念。  维吾尔族有悠久的历史,公元8世纪游牧于漠北草原的回纥人曾建立过强大的回纥汗国(744-840年)。汗国瓦解后,人民分三支西迁。西迁后一部分回鹘人曾以吐鲁番为中心,联合当地操焉耆龟兹语的民族,建立了高昌王国。以后又融进了古代中亚一些民族及吐蕃、契丹、室韦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维吾尔族。  9~12世纪,维吾尔族社会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游牧经济逐步转为农业经济。天山南北的绿州上人口稠密、商业发达。12世纪末,伊斯兰教逐渐取代了维吾尔族代信奉的萨满教、摩尼教及在天山南北流行的景教、祅教、佛教等宗教。伊斯兰教化推动了维吾尔族社会的统一和文化的发展。从12世纪起维吾尔人活动的主要地区为契丹人建立的西辽政权控制。 13世纪,蒙古兴起,取代了西辽的统治,维吾尔族人民又归蒙古察合台及其后裔建立的察合台汗国统辖。15世纪在塔里木南缘逐渐形成了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地方政权,史称"叶尔羌汗国"。17世纪下半叶,蒙古卫拉特准噶尔部控制了汗国实权。18世纪中,清朝为统一全国,派大军平定了准噶尔贵族的叛乱。  1762年清朝设伊犁将军统辖天山南北,又在该地区实行郡县制、扎萨克制和伯克制,兴办屯垦、发展商贸、降低税率等一系列措施,维吾尔族社会因而有了较大发展。1884年维吾尔人民居住的天山南北广大地区正式成为清朝的行省。维吾尔族人民与祖国大家庭的关系进一步密切。  其实维吾尔族的形成和发展同人类社会许多民族一样,曾经经历了复杂而漫长的历程。维吾尔族的先民丁零、铁勒、高车和回纥人(后称回鹘人)曾先后融合了漠北草原的和中亚的属于不同语系和人种的古代部族,在融合的过程中吸取了活动在新疆的古代东伊朗语诸部(即通常所说的塞人)、吐火罗人、粟特人和其他突厥部族的文化,最后形成现代维吾尔族。  国内外人类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维吾尔族在人种特点上,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叶尔羌河流域的巴楚、和田,以及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地带的维吾尔族中欧洲人种的帕米尔—费尔干类型(也叫中亚两河类型)表现明显。  二、在多朗人和柯坪、阿克苏、伽师等地的维吾尔族中南西伯利亚人种占优势。在新疆东部的哈密、吐鲁番和库尔勒地区也可以见到南西伯利亚人种因素的混血。  三、还有一部分为欧洲人种的中—长颅型地中海人种集团中的印度—阿富汗人种类型。  相关学者们对新疆洛浦县桑普拉墓地距今约两千年的一号丛葬墓两具头骨进行了头骨复原面貌工作,塑成的复原像容貌具有颜面长、面部强烈突出、狭长而高耸的鼻子、深目等一般地中海人种常有的形态特征。  这些和现今生活在塔里木盆地南缘的维吾尔族人的特征相比较,对理解塔里木盆地古代居民和现代维吾尔族在人种方面的密切关系可得到某种启示,反映了古代白色人种东扩对黄色人种的影响。中国维吾尔族自古居住在中国的西北部,有历史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维吾尔族舞蹈继承古代鄂尔浑河流域和天山回鹘族的乐舞传统,又吸收古西域乐舞的精华,经长期发展和演变,形成具有多种形式和特殊风格的舞蹈艺术,广泛流传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地。维吾尔族舞蹈历史   维吾尔族古称回纥、回鹘、畏兀儿等,较早实行农耕经济。维吾尔族曾信奉萨满教、摩尼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维吾尔族不同发展时期的经济文化生活与宗教信仰,在他们的舞蹈中都有所表现。据《魏书?高车传》记载:“合聚祭天,众至数万……游绕歌吟忻忻。”反映了其先民在漠北游牧时期盛大的萨满祭天仪式中的舞蹈活动。回鹘时期民间与宫廷的乐舞活动以及佛教对歌舞的影响,在唐宋以来的史籍中都有记载。  新疆地区自古就是中、西交通要道,也是古西域乐舞盛行的地方。中原文化及印度、伊朗文化,对新疆文化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而西域乐舞对中原及其他地区乐舞,也有深远的影响。汉、唐著名的于阗乐、疏勒乐、龟兹乐、高昌乐、伊州乐等都出自新疆境内。至今上述地区依然保持着乐舞风习,流传各具特色的舞蹈形式。这些舞蹈大多与新疆著名古典音乐套曲木卡姆相结合,许多小型表演性节目,多在群众欢聚娱乐的“麦西来甫”中进行。木卡姆的演奏与麦西来甫的活动,都是新疆的传统风习,木卡姆使民间音乐规范化,促进了民间舞蹈的发展;麦西来甫则给人们提供了学习本族、本地区风俗、仪礼,学习民间舞蹈和进行即兴创作的机会。现在维吾尔族的舞蹈,又在原基础上得到了发展和创新。维吾尔族舞蹈风格与特点   由于新疆南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不同,使维吾尔族各种舞蹈既有共同的风格,又有不同的地区特色。维吾尔族舞蹈的主要特点是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同眼神配合传情达意。从头、肩、腰、臂到脚趾都有动作。昂首、挺胸、直腰是体态的基本特征。通过动、静的结合和大、小动作的对比以及移颈、翻腕等装饰性动作的点缀,形成热情、豪放、稳重、细腻的风格韵味。其特点还表现在:  ①膝部连续性的微颤或变换动作前瞬间的微颤,使动作柔美,衔接自然。  ②旋转快速、多姿和嘎然而止。各种舞蹈形式的旋转,均各具特色,通常在舞蹈的高潮时作竞技性旋转。  ③音乐伴奏多用切分音、符点节奏,弱拍处常给以强奏的艺术处理,用以突出舞蹈的风韵和民族色彩。维吾尔族民间歌舞  表演形式 维吾尔族舞蹈,可分为自娱性舞蹈、风俗性舞蹈、表演性舞蹈 3类。自娱性和风俗性舞蹈中也带有表演和宗教因素。现流传于新疆各地的民间舞蹈主要形式有:赛乃姆、多朗舞、萨玛舞、夏地亚纳、纳孜尔库姆、盘子舞、手鼓舞以及其他表演性舞蹈。  赛乃姆 自娱性舞蹈。广泛流传在新疆各地,节奏以、拍为主,个别地区(如哈密)有拍。赛乃姆原是古代新疆民间曲调的一种,节奏平稳,旋律优美,适于舞蹈,后来与节奏欢快的曲调赛勒凯相结合,形成由慢转快的两段体的舞蹈形式,被收进维吾尔族古典套曲《十二木卡姆》。从《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卷四十》关于回部乐的记载,可知赛乃姆曾是清朝宫廷回部乐中的表演项目。赛乃姆的表演较自由,无论室内室外均可进行。开始表演前,群众围坐,乐队和伴唱者聚集一处。音乐开始后舞者进场,可独舞、对舞,也可3~5人同舞。舞者随琴声、鼓点由慢到快即兴表演,也可邀请观众同舞。舞至高潮时,观众合着节奏拍手并欢呼助兴。赛乃姆的伴奏乐器有弹拨尔、热瓦甫、都它尔、沙塔尔、手鼓等。以手鼓掌握舞蹈速度。赛乃姆的地区特点为:  ①南疆,以喀什地区为代表,风格明快、活泼、深情、优美。  ②北疆,以伊犁地区为代表,风格潇洒、豪放、轻快。  ③东疆,以哈密地区为代表,风格平稳、安详、风趣、乐观。习惯上在赛乃姆名称前,冠以地区名称,如:库车赛乃姆、和田赛乃姆、伊犁赛乃姆等。  多朗舞 礼俗性舞蹈。以双人对舞为基础,带有竞技性的组舞。流传在新疆麦盖提、巴楚、莎车、阿瓦提等县。“多朗”是居住在塔里木盆地个别地区古代维吾尔族人的自称。多朗舞是他们传统风俗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逢婚嫁、喜庆日欢聚时,都跳多朗舞。多朗舞有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舞者必须自始至终跳完整个舞蹈,中途不准退出,观众也不得随便离开舞场。表演时的音乐伴奏按《多朗木卡姆》的演奏顺序进行。开始时唱散板序歌的部分无舞蹈,其他各部分的舞蹈是:奇克提麦(拍)、赛乃姆(拍)、赛乃凯斯(拍)、赛勒玛(拍)。多朗舞的表演程式:不分男女老少,团团围坐,鼓声起后,纷纷邀请对手双双起舞,其舞步稳健豪放。随音乐节奏由慢而快。舞蹈由双人对舞转为集体圈舞,又由圈舞发展成双人竞技性旋转表演,动作勇猛、矫健。伴奏乐器有卡侬、多朗热瓦甫、艾捷克、手鼓等。  萨玛舞 风俗性舞蹈。是伊斯兰教节日时由男子在广场上集体表演的舞蹈形式。主要流传地区为新疆喀什、莎车等地。“萨玛”原是古代新疆的一种拍的民间舞蹈,曾盛行一时。伊斯兰教传入后,逐渐演变成节日的群众舞蹈活动。在维吾尔族古典套曲《十二木卡姆》形成时,萨玛舞被收在歌舞组曲“麦西来甫”的开始部分。至今,在肉孜节、古尔邦节时,人们依然喜欢聚于寺院前的广场上跳萨玛舞。萨玛舞的节奏有:、、、拍,拍较少见。主要乐器为铁鼓和唢呐。其舞蹈动律沉稳、舒展。落脚时全脚着地,身体下压,微顿,抬步时两手随身体的俯仰而轻摆,常用跳转、擦地空转等技巧动作。表演者多为劳动群众,动作粗犷有力,富有劳动生活气息。  夏地亚纳 是节日或盛大集会时在广场上表演的群众集体舞蹈形式,流行全新疆,盛行于南疆。夏地亚纳原是乐曲名称,维吾尔语意为“欢乐的”,过去曾用于王宫贵族的出巡、迎送等礼仪的乐舞中,后发展成为表达欢乐情绪的舞蹈,多在集会开始前表演,或在其他民间舞蹈之后表演,如跳萨玛舞时,一般以夏地亚纳结束。跳夏地亚纳舞人数不限,表演时无固定队形,动作不强求一致,步伐以小跳步为主,手的动作简单。节奏为、拍。伴奏可用弦乐或吹奏乐,几面直径不同的手鼓或铁鼓同时热烈击奏。新疆各地的夏地亚纳?男问接敕绺窀饔胁钜欤苯幕钇茫辖奈枳嘶觯蟾翘嵯氐墓牌印?lt;BR>  纳孜尔库姆 表演性男子舞蹈。以双人对舞为主,带有竞技性。流传于新疆吐鲁番、鄯善、托克逊等地区,是婚礼、喜庆或麦西来甫中,最精彩的节目,各地多有半职业性的纳孜尔库姆艺人。纳孜尔库姆的表演在《吐鲁番木卡姆》的伴奏下进行,开始只是合着乐曲与伴唱跳一般性舞蹈,当乐曲转入纳孜尔库姆专用曲调并唱到“哎,哎,纳孜尔库姆”的歌词时,才进入纳孜尔库姆的表演。表演分为两部分:  ①对舞,节奏为拍,步法以蹲步、跳步为主,舞者以诙谐、幽默的动作模拟各种劳动或各种人物形象,如绱鞋、跛子走路等;  ②竞技,节奏为拍,只以鼓声伴奏。技巧动作有跳蹲、跳转、动肩转等,舞者互以高难动作压倒对方,在观众有节奏的呼喊声中献艺表演。伴奏乐器为:艾捷克、弹拨尔、热瓦甫、手鼓、唢呐、铁鼓等。  盘子舞 表演性道具舞蹈。流行于新疆库车、喀什、伊犁、乌鲁木齐、麦盖提等地。用弦乐伴奏,节奏为拍,有专用曲调。据传,盘子舞源于新疆库车民间,后流传各地,逐渐发展成为舞台节目,由女子单人表演。表演时舞者两手各持一盘子,指挟竹筷,和着音乐,边打边舞,并在头上顶一盛水的碗,以增加难度。麦盖提县的盘子舞,由男艺人表演,嘴内叼长把木勺,随舞击打碗。盘子舞的步法与舞姿,多来自赛乃姆。  手鼓舞 表演性舞蹈。是20世纪40年代兴起的舞蹈形式,开始流传在南北疆各地民间,后发展成为舞台节目。表演多由一女子在手鼓的伴奏下进行。舞蹈的特点是动作敏捷、节奏多变,多用高难度的旋转与腰部技巧。  其他表演性舞蹈,用道具的有击石舞、萨巴耶(铁环)舞、灯舞等。模拟性的舞蹈有:山羊舞、老虎舞、骆驼舞等。这些舞蹈形式也多在麦西来甫中进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舞蹈工作者在各种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的基础上编撰了《维吾尔族舞蹈基训教材》,并创作了许多优秀舞蹈节目。如手鼓舞《摘葡萄》、歌舞《喀什赛乃姆》、大型舞蹈《多朗麦西来甫》、《拉克》及《鼓舞》、《天山女工》等,受到国内外好评。同时涌现出一批国内外知名的舞蹈演员与编导。请选中您要保存的内容,粘贴到此文本框

本文来源:https://www.shanpow.com/rc/443422/

《维吾尔族是白种人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阅读
  • 小学非洲鼓教学计划范文汇总三篇 小学非洲鼓教学计划范文汇总三篇
  • 非洲猪瘟村级防疫工作计划书【三篇】 非洲猪瘟村级防疫工作计划书【三篇】
  • 非洲鼓学期总结学期工作计划七篇 非洲鼓学期总结学期工作计划七篇
  • 项目安全培训工作计划表非洲项目安全工作计划范文(精选4篇) 项目安全培训工作计划表非洲项目安全工作计划范文(精选4篇)
  • 2023年非洲猪瘟防疫工作报告非洲猪瘟村级防疫工作计划范文汇总四篇 2023年非洲猪瘟防疫工作报告非洲猪瘟村级防疫工作计划范文汇总四篇
  • 非洲鼓社团活动方案精选3篇 非洲鼓社团活动方案精选3篇
  • 非洲宣传文案(合集六篇) 非洲宣传文案(合集六篇)
  • 非洲有什么习俗吗汇编2篇 非洲有什么习俗吗汇编2篇
为您推荐
  • 非洲女人奇葩的习俗
    非洲女人奇葩的习俗
    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的重要节日。亦称耶稣圣诞节、主降生节,天主教亦称耶稣圣诞瞻礼。耶稣诞生的日期,《圣经》并无记载。公元336年罗马教会开始在12月25日过此节。12月25日原是罗马帝国规定的太阳神诞辰。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非洲女人奇葩的习俗,欢迎品鉴!
  • 非洲女兵习俗讲解汇编2篇
    非洲女兵习俗讲解汇编2篇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非洲女兵习俗讲解汇编2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娶非洲老婆的习俗
    娶非洲老婆的习俗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娶非洲老婆的习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非洲尼日尔的民居和习俗范文(精选4篇)
    非洲尼日尔的民居和习俗范文(精选4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非洲尼日尔的民居和习俗范文(精选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非洲人的饮食习俗范文(精选三篇)
    非洲人的饮食习俗范文(精选三篇)
    饮食是一种文化,而中华美食则誉满天下。中国饭好吃,外国人爱吃也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人们经过不断的总结已形成了中华美食的八大菜系,即鲁、川、粤、闽、苏、浙、湘、皖流派。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非洲人的饮食习俗范文(精选三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非洲生活有什么习俗范文(通用3篇)
    非洲生活有什么习俗范文(通用3篇)
    中暑的节气只是一个小热,当有大热时,只有大热才能发生40天内大约三伏的分布:小热10天,大热20天,初秋10天。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非洲生活有什么习俗范文(通用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 关于非洲民族奇葩习俗【二篇】
    关于非洲民族奇葩习俗【二篇】
    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的重要节日。亦称耶稣圣诞节、主降生节,天主教亦称耶稣圣诞瞻礼。耶稣诞生的日期,《圣经》并无记载。公元336年罗马教会开始在12月25日过此节。12月25日原是罗马帝国规定的太阳神诞辰。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非洲民族奇葩习俗【二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 非洲奇葩葬礼习俗
    非洲奇葩葬礼习俗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非洲奇葩葬礼习俗,欢迎品鉴!
  • 非洲的生活习俗锦集二篇
    非洲的生活习俗锦集二篇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冬季的第5个节气,干支历子月的结束与丑月的起始。斗指子;太阳黄经为285°;于每年公历1月5-7日交节。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非洲的生活习俗锦集二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 非洲原始部落习俗风情锦集三篇
    非洲原始部落习俗风情锦集三篇
    风情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fēng qíng,意思是指丰采,神情;风土人情等。 出《晋书·庾亮传》。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非洲原始部落习俗风情锦集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