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环保局网站


学校对联 2019-07-13 04:02:11 学校对联
[摘要]第一篇苏州环保局网站:苏州环保局网站从欧盟项目到学校试点,从“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的“两分法”、到“近期大分流,远期细分类”的新模式,苏州在探索生活垃圾分类之路上已经走过了十多年时间———□苏报记者 蒋丽英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始于2000年,从欧盟项目到学校试点,再到提出了“近期大分流,远期细分

【www.shanpow.com--学校对联】

第一篇苏州环保局网站:苏州环保局网站


 从欧盟项目到学校试点,从“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的“两分法”、到“近期大分流,远期细分类”的新模式,苏州在探索生活垃圾分类之路上已经走过了十多年时间———
  □苏报记者 蒋丽英
  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始于2000年,从欧盟项目到学校试点,再到提出了“近期大分流,远期细分类”的生活垃圾分类新模式,历时十多年,广大市民的生活垃圾分类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也取得了初步成果。特别是在2012年,在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吴念博等20位代表联名提出的关于“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置,促进循环经济,建设美好家园”的议案被列为大会议案,并经市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交市政府组织实施。市政府对该议案的办理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了分管市长任组长的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置领导小组,苏州市17个有关部门及各区的负责同志为领导小组成员。在市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召开全市城市管理工作会议、座谈会、联席会、现场推进会、项目建设协调会等形式,进行专题研究部署或督查协调,大大推进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工作。
  为明确我市垃圾分类处置管理近期、中远期工作目标、内容与具体方法,市容市政、供销总社、环保、法制办等有关部门加强了对生活垃圾政策法规体系的建设,2012年以来共出台了《苏州市区生活垃圾分类实施规划(2012-2016)》、《关于全面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实施意见》、《2012年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工作行动方案》、《苏州市垃圾分类设施设备配置标准》、《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及处置作业规范》、《苏州市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考评办法》、《苏州市区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小区验收办法》等规范性文件。此外,还开展了 《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立法前期调研工作,并列入了苏州市2013年立法规划,力争在2014年颁布出台。
  提出新模式
  随着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苏州市生活垃圾种类日趋复杂,建筑垃圾、餐厨垃圾、有害垃圾的产生量增长迅速。这些废弃物的产生给城市垃圾处置系统带来巨大的压力,其复杂的成分也对现有的生活垃圾处置系统造成了影响。同时,考虑到可再生利用物质在进入终端处置设施前,已经经过了居民自发的分类和大量拾荒人员的捡拾分流,进入终端处置设施的塑料等可再生资源物质的利用成本昂贵等情况,我市以前借鉴国内外城市所采用的两分法(“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分类体系已经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根据对苏州市生活垃圾的成份及收运过程中可再生利用资源的回收现状等具体情况的分析,苏州市提出了“近期大分流,远期细分类”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
  大分流就是按照生活垃圾的属性进行专项分流,将餐厨垃圾、建筑垃圾、园林绿化垃圾、农贸市场有机垃圾和日常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运输、分类利用和处置。细分类就是将日常生活垃圾再进一步细分成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目前在有条件的场所可以将其他垃圾进一步细分成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远期所有场所的分类都将按照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进行细分。
  通过近两年生活垃圾大分流的实施,我市进入生活垃圾终端处置的原生垃圾的增长率已经开始降低,2010年的增长率为10.48%,2011年降为2.78%,2012年进一步下降至2.38%。省政府对这种分类模式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江苏省十二五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两个文件中,要求全省城市按照这个模式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优化收运处体系
  收运体系的建立是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是否能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市容市政环卫部门在近年也将其作为重点攻克项目。开展居民小区垃圾分类收集亭建设,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以桶代房”,引导居民从源头开始分类。2012年年初确定的25个试点小区的收集设施已全部建成投用,配套购置了生活垃圾细分类的收运车辆。
  针对垃圾分类处置后端工作,确定优化了相关模式,即:可回收物由市供销合作总社负责收集,目前已建成固定回收网点53个、中心分拣站4个,并配备流动回收车45台,启动了“固定、流动、在线”三位一体的回收网络建设,为市民群众提供上门服务3万余次,通过竞争性谈判,落实了试点小区废旧玻璃的回收企业。
  对有害垃圾由市容环卫部门收集后进行临时存储,经统一收集后集中运至具有资质处置单位最终处置。为提升有害垃圾收集效率,市容环卫部门研发了有害垃圾专用收集箱,确保易碎、易散有害垃圾收集过程中的完整性,目前140只有害垃圾收集箱的政府采购已经完成,并开始在试点小区使用。
  建设消纳场所
  着力解决餐厨垃圾、建筑垃圾、园林绿化垃圾与农贸市场有机垃圾的最终出路问题,是推进市区垃圾大分流体系建设的关键。
  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三期扩建,2013年该项目实现商业运行后将形成每日4400吨左右生活垃圾的实际进场处置能力,基本实现市区原生生活垃圾全量焚烧目标;推进餐厨垃圾资源化终端利用设施扩建项目,2013年6月该项目建成后将具备日处置400吨餐厨垃圾的能力,基本满足我市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的需求; 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终端利用项目,该项目2014年建成投产后,将形成每年100万吨的建筑垃圾处理能力,基本满足我市建筑垃圾资源化需求;推进园林绿化垃圾及农贸市场有机垃圾资源化利用终端设施的建设,其中园林绿化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力争于2013年启动实施,农贸市场有机垃圾资源化利用基本明确纳入餐厨垃圾处置项目,协同厌氧处置并产气。
  在2012年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今年,我市垃圾分类工作将继续扩大生活垃圾分类试点范围,新增197个试点小区和单位,进一步加强对现有的试点小区分类垃圾的收运体系建设,重点对居民产生的有害垃圾和废玻璃进行回收处置;加强对垃圾分类工作的监督考核,根据最新出台的生活垃圾分类试点验收办法和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考核办法对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的小区进行考核,通过采取经济杠杆和行政监管并举方式落实垃圾分类处置工作,充分调动各个部门及全社会参与垃圾分类工作的积极性,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
   链接
  【生活垃圾大分流体系】
  餐厨垃圾:食品加工、餐饮服务等食品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剩菜剩饭、食物残余、食品加工废料和废弃食用油脂等,不包括居民家庭产生的厨余垃圾。
  建筑垃圾:建设、施工单位或家庭等对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进行建设、铺设或拆除、修缮过程中所产生的渣土、弃土、弃料、余泥及其他废弃物。
  园林绿化垃圾:绿化养护中由植物生长产出的树枝、落叶、草地剪落物(草沫)、植物残体等废弃物。
  农贸市场有机垃圾:农贸市场清理蔬菜、肉制品、家禽、水产等产生的剩菜叶、鸡毛、鱼肚肠等废弃物。
  日常生活垃圾:居民在日常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指居民小区产生的生活垃圾。
  【生活垃圾分类常见问题】
  1、废旧电池如何分类?
  电池的种类很多,居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普通干电池已基本实现低汞和无汞化,采用卫生填埋等可以避免对环境的影响,生活中的普通废旧干电池宜作为其他生活垃圾进行投放;手机电池、纽扣电池和各种充电电池中则含有较多对环境有影响的重金属元素,应投放至专用的废旧电池专用回收箱中,或投放至红色有害垃圾收集桶。
  2、用过的餐巾纸为什么属于不可回收垃圾?
  餐巾纸属于纸类,经过处理,可以重新变成纸浆再生利用,但用过的餐巾纸由于沾有各类污迹,要将其再生利用成本很高,回收价值不大,因此将其归入了其他垃圾范畴。
  3、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可以分为好多种,为什么目前我们要采用生活垃圾大分流的模式?
  不同的国家由于具体情况不同,垃圾分类方法也有所差异,发达国家的分类种类较多,考虑到我市目前生活垃圾成份变化的趋势、可回收资源的流向等具体情况,我们在近期采用了生活垃圾大分流的模式进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今后根据我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环保意识等具体情况的变化,我市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将进一步优化调整,以更好的实现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达到减量化目标保护生态环境。
  【居民家庭分类模式指导】
  1、日常生活垃圾如何分类
  目前,我市采用三分法对现有生活垃圾进行分类。三分法即将生活垃圾分成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不同的垃圾将采用不同颜色的收集桶进行收集,并做到分类投放、分类收集运输和分类利用处置。此外,具备条件的居民小区尝试四分法,将其他垃圾进行进一步的细分成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
  2、日常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和处置
  有害垃圾:在居民小区设置红色专用收集箱,用红色专用收集车收集后,采用无害化安全处置,并尽可能实现资源化利用。
  可回收物:在居民小区设置绿色专用收集桶,用绿色专用收集车收集后,纳入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或直接联系回收单位进行回收:中国供销合作社、苏州市再生资源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热线电话回收:962030、网络在线回收:www.962030.com)
  其他垃圾:在居民小区设置蓝色垃圾桶,收集后送至生活垃圾焚烧厂或填埋场进行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第二篇苏州环保局网站:2012年度苏州市环境状况公报


苏州市环境保护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江苏省环境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经苏州市环境保护局局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发布《2012年度苏州市环境状况公报》。
 
苏州市环境保护局局长:
 二〇一三年五月二十五日
 
 
 
 
 
 
 
 
 
 
目    录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1
水环境质量状况                        2
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4
声环境质量状况                        6
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8
污染物排放控制状况                    9
环境综合整治                          10
生态市建设                            14
循环经济建设                          15
环境监督管理                          16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2012年,全市紧扣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围绕加快“两个率先”、建设“三区三城”的奋斗目标,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深入实施创新引领、开放提升、城乡一体、人才强市、民生优先、可持续发展战略,突出加快转型、稳定外贸、兴盛文化、广惠民生等重点,统筹做好各项工作,推动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经济保持平稳增长,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204亿元,增长9.4%;工业经济提档升级,实现总产值3.44万亿元,增长3.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87万亿元,增长5%。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实施行政区划重大调整,撤销平江、沧浪、金阊区,合并设立姑苏区,成立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撤销吴江市,设立吴江区。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和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稳步开展。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3060亿美元,增长1.6%以上,其中出口1748亿美元,增长4.4%以上。
全市环保工作高举深入贯彻科学发展旗帜,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大局,按期完成年度环保目标任务,各项环保工作进展突出、成效明显。苏州及下辖四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群高分通过环保部复核。苏州市小康社会“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实现值为93.35,地表水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为90.7%,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太湖流域23个考核断面达标率为69. 6%;市区空气优良以上天数达到339天,同比增加4天。全社会环保投入达到445亿元,占GDP的比重达3.70%。 
 
 
 
水环境质量状况
苏州市地表水污染属综合型有机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总氮和总磷等。影响全市主要河流水质的首要污染物为氨氮,影响全市主要湖泊水质的首要污染物为总氮。
全市小康社会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90.7%,基本实现现代化Ⅲ类以上地表水比例为58.6%,同比均有所提高。
饮用水源水质
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较好,属安全饮用水源。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与上年持平。
河流水质
全市28条国控及省控主要河流的水质基本保持稳定,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生化需氧量和溶解氧等。2条河流水质总体达到Ⅱ类,占监测河流的7.1%;12条河流水质总体达到Ⅲ类,占监测河流的42.9%;14条河流水质总体达到Ⅳ类,占监测河流的50.0%。长江干流、太浦河、望虞河、苏东河和浒光河水质相对较好,京杭运河、元和塘、吴淞江、盐铁塘和张家港河等水质相对较差。
湖泊水质
全市主要湖泊水质总体保持稳定,湖泊水质污染以富营养化为主要特征,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和总磷。太湖(苏州辖区)水质总体达到Ⅳ类,东部沿岸区水质达到Ⅲ类。阳澄湖和独墅湖水质总体达到Ⅳ类,金鸡湖水质基本达到Ⅴ类,尚湖水质总体达到Ⅱ类。太湖、阳澄湖和金鸡湖处于轻度富营养化状态,尚湖和独墅湖处于中营养状态。
地下水水质
苏州市区地下水水质较好,开展监测的23项指标有22项达到地下水Ⅲ类标准,水质保持稳定。
 
 
 
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苏州市环境空气污染属煤烟型和石油型并重的复合型污染。可吸入颗粒物是影响我市环境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
 环境空气质量
苏州市区环境空气污染指数(API)平均值为64。空气质量达到优、良级别的天数比例为92.6%,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苏州市区环境空气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年均值分别为0.030毫克/立方米、0.049毫克/立方米、0.079毫克/立方米,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要求。
    吴江区及四市(县)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基本保持稳定。二氧化硫浓度年均值范围为0.017~0.035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浓度年均值范围为0.026~0.037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年均值范围为0.057~0.075毫克/立方米,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要求。
降水
苏州市区降水pH值范围在3.43~7.95之间,pH年均值4.75,酸雨发生频率为70.7%,酸雨发生频率比上年提高23.0个百分点。
吴江区及四市(县)城区降水pH年均值在5.31(常熟)~5.83(张家港)之间,常熟、昆山和太仓劣于酸雨临界值5.60;单次降水pH最小值为4.17,出现在常熟。各地年酸雨发生频率范围在11.9%(张家港)~43.9%(昆山)之间。按酸雨发生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昆山、常熟、太仓、吴江、张家港。与上年相比,除常熟酸雨发生频率有所下降外,其余各地均有所上升。
降尘
苏州市区降尘年均值为2.33吨/平方千米·月,符合国家推荐标准。
声环境质量状况
苏州市声环境质量总体较好。区域声环境质量基本为二级(较好);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均符合道路交通噪声强度一级(好)标准;各类声环境功能区昼、夜间达标情况较好。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
苏州市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53.9分贝,声环境质量为二级(较好)。影响市区声环境质量的主要声源是社会生活噪声,所占比例为49.3%;其次为工业噪声、交通噪声和施工噪声,所占比例分别为22.8%、11.4%和8.2%,其它噪声所占比例为8.2%。
吴江区及四市(县)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分布在51.2~55.8分贝之间。张家港、常熟和吴江区声环境质量为二级(较好);太仓和昆山声环境质量为三级(一般)。
城市道路交通噪声
 苏州市区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66.2分贝,质量评价等级为一级(好);吴江区及四市(县)城区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均低于68分贝,质量评价等级为一级(好)。
 苏州市区108条主要道路交通干线平均等效声级分布在58.4~75.0分贝之间。7条道路平均等效声级超过70分贝,其中城北东路、北环西路、南环东路噪声评价等级为三级(一般),北环东路噪声评价等级为四级(较差),上高路、苏虹东路和苏虹西路噪声评价等级为五级(差)。其余101条道路平均等效声级均在70分贝以下,评价等级为一级(好)或二级(较好)。
城市功能区噪声
苏州市区1、2、3和4a类声环境功能区昼间达标率分别为100%、100%、93.8%和100%,夜间达标率分别为62.5%、100%、100%和56.2%。交通干线两侧区域夜间噪声是影响市区4a类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
吴江区及四市(县)各类声环境功能区昼间和夜间达标率均为100%。
环城河航道噪声
苏州市区环城河航道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57.4分贝,低于标准限值70分贝的要求,较上年下降了1.8分贝。
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自然保护区情况:吴中区光福自然保护区,面积为0.61平方公里。
风景名胜区情况:虞山、同里、木渎、石湖、虎丘、枫桥等17个风景名胜区,面积为255.43平方公里。
森林公园情况:苏州高新区大阳山、吴江铜罗、太仓市西庐园、昆山市等8个森林公园,面积为20.67平方公里。
重要湿地情况:颁布实施《苏州市湿地保护条例》,太湖、阳澄湖、淀山湖、长江等25个重要湿地,面积为2346.55平方公里。
生态环境质量:按照国家生态环境质量分级标准评价,苏州市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属于良好级别,植被覆盖度较高,生物多样性较丰富,生态系统稳定。 污染物排放控制状况
 
全市废水年排放量为131924.74 万吨,其中:工业废水年排放总量为70679.9万吨,城镇生活污水年排放量为61188.8万吨,其他废水排放量56.04万吨。全市工业废水化学需氧量年排放量为46741吨、氨氮年排放量3622吨;生活污水化学需氧量年排放量为24641吨、氨氮年排放量10587吨。全市重点工业企业1836家,废水治理设施1734台(套),设施处理能力458.9万吨/日,实际处理工业废水72742.3万吨。
全市工业废气年排放量为14859亿标立方米,全市工业废气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等污染物年排放量分别为18.44万吨、21.06万吨和5.47万吨。全市重点企业共有废气治理设施4808台(套),其中脱硫设施661台(套),设计处理能力14052吨/时,脱硝设施15台(套)设计处理能力4278吨/时。
全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为2209.8万吨,其中综合利用量为2175万吨;危险废物年产生量为63万吨,综合利用量为28.8 万吨、处置量34.6万吨。
推进污染物总量减排。编制实施2012年全市主要污染物减排计划,布置推进174项减排项目,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完成省下达任务;出台实施《苏州市建设项目区域总量平衡方案可行性审查管理办法》,从严控制区域新增排污总量,推动区域排污总量持续减排。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关停并转化工企业40家,淘汰印染设备174台(套),涉及印染产能6780万米。
环境综合整治
水环境综合整治
保障饮用水安全。一是做好蓝藻监测预警,编制了年度《苏州市太湖饮用水源地蓝藻应对预案》,并于4月1日起启动监测预警工作。二是开展水质异味调查工作,将水源地异味物质调查作为重点课题,对太湖东部沿岸区主要饮用水源地开展了水质异味情况现场调查,编制了调查报告。三是全面实施饮用水安全项目,推进饮用水深度处理工艺,进一步整治水源地周边环境,加快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进度。四是开展饮用水源地督查,由市监察局、环保局、水利局组成联合督查组,对全市各水源地开展联合督查。五是积极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建设,对太湖金墅港、渔洋山及浦庄水源地达标建设进行了预验收。
深化工业污染防治。一是大力实施工业污染防治项目。实施一级保护区综合整治方案,完成年度关闭一级保护区56个企业排污口任务;完成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343家,自愿性113家;完成江苏港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神隆(昆山)生化科技有限公司等18家重污染企业的搬迁关停。二是加大污染行业的整治力度。重点开展了重金属、化工园区、印染和接管企业、集中式污水处理厂的执法检查。三是积极推进重点区域整治。张家港市对扬子江化学工业园区、东沙化工区、飞翔化工集中区进行了综合整治;常熟市开展了望虞河区域排污企业专项整治工作;太仓市对城厢镇太丰社区花墙地区机械加工类、化工类、化学试剂调配类等多个行业展开了全面排查及整治工作;昆山市启动了百家塘地区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吴江区对盛泽地区范围内开展电镀企业专项整治行动。
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快污水处理厂及配套设施建设步伐。全年全市城镇污水治理实际完成总投资18.84亿元,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0.75万吨/天,建成污水管网798公里,全市城市建成区、镇区(街道)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7%、88%;张家港污水处理厂污泥干化焚烧工程等7项污泥规范化和无害化处理项目均完成年度目标。二是加强生活垃圾污染控制。七子山填埋场二期工程、苏州市餐厨垃圾处理厂(二期)等8项垃圾处理项目均完成年度目标要求;正式出台《苏州市居民垃圾分类设施设备配置标准》,9月1日起,苏州市区在25个小区配备垃圾分类设施设备,试点垃圾分类。
加强河网整治与生态修复。一是推进河网整治工作。七浦塘拓浚整治工程前期工作进展顺利,走马塘拓浚延伸(苏州段)工程加速推进。吴江三船路港、张家港朝东圩港、常熟盐铁塘等列入中小河流整治的8段河道工程全面完工。深入开展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工作,全年疏浚各级河道1885条,治理农村黑臭河道242条。二是加大河湖生态修复力度。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当年投资10亿元,工程进入收官阶段。
推进省界断面达标和小流域水环境整治。一是继续推进省界断面水环境整治。以省界断面所在的昆山市、吴江区水质改善为抓手,统筹建立完善上下游联合治污机制。二是加强小流域环境整治。出台《苏州古城区河道水质提升行动计划》,实施城区黑臭河道整治工程,古城区全年清淤河道110条,完成土方148万方。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吴江区、吴中区2011年度中央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任务全面完成,2012年度任务顺利推进。常熟市、吴江区、吴中区、相城区太湖流域一、二级保护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实施方案编制完成。
 
大气环境综合整治
深入推进 “ 蓝天工程 ” 。根据《苏州市“十二五”蓝天工程方案》,制定了《苏州市蓝天工程2012年行动计划》,按照标本兼治、防治结合、联防联控、齐抓共管的原则,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一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在工业污染防治、机动车尾气治理、扬尘污染控制等重点工作中,取得明显进展和成效。
实施锅炉烟尘治理。开展了燃煤锅炉烟尘治理情况调查,编制《苏州市燃煤锅炉烟尘治理实施方案》,并报市政府审批,其中除尘设施改造、清洁能源替代2大类27个治理项目作为国家锅炉治理试点工程,争取中央专项补助资金645万元。 
开展VOC调查及治理工作。对全市193家化工企业及VOC污染控制重点企业进行挥发性有机物现状调查,逐步建立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档案。组织指导江苏苏化集团、优合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实施废气治理项目。
推进油气回收治理工作。多次召开推进会、督办会、验收示范会,通过督查、宣传、通报等形式,全力推进油气回收治理工作。全市550座加油站、15座油库、50辆油罐车80%以上完成改造,城市建成区内加油站改造基本完成。
加强机动车排污防治。开展高污染排放车辆专项整治和执法检查,实行冒黑烟车辆有奖举报;修订机动车排气检测机构布局方案,合理布局机动车排气检测机构;推动柴油车实施国Ⅳ排放标准,国Ⅳ汽油按期供应;督促加快实施公交车环保化改造,市区国Ⅲ以上排放标准公交车达92%。
深入整治扬尘污染。2012年3月起,正式实施《苏州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印发《苏州市区扬尘污染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公布了扬尘举报投诉热线,开展了市区企业码头堆场扬尘污染专项检查行动。 
环境噪声综合整治
推进噪声达标区建设,提升城市声环境质量。根据《苏州市“十二五”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完成苏州市噪声功能区划调整工作,建成噪声达标区面积466.08平方公里,城市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100%。
开展专项治理行动,落实噪声防治措施。市环保局联合公安、交通、城管各部门,齐抓共管,巩固噪声治理成果。城管部门不定期地对商业网点扰民音响喇叭治理、拆除,对业主进行宣传教育;合理规划,增加公共交通设施投入,缓解交通压力,减少噪声污染;城区主要路段07:00到22:00禁止非许可载重汽车通行,同时设置禁笛路段,对违章鸣笛的机动车进行查处。
全面开展“绿色护考”城市噪声专项执法行动,以75个商住项目建筑工地为重点,逐一走访,普及政策;抓住市政设施管线单位施工作业的“难点”,限制夜间施工作业项目;强化执法,停止审批夜间施工项目(抢修、抢险除外),增加夜间执法力量;加强考场噪声污染监督管理,禁止100米半径范围建筑工地噪声排放。“绿色护考”期间噪声污染投诉环比、同比双下降。
生态文明建设
夯实建设基础。苏州市创建国家生态市通过部、省、市三级公示。
论证审议规划。完善《苏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通过市政府第3次常务会议审议。吴中区、相城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通过环保部论证。
优化空间格局。编制、上报《苏州市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区域规划优化调整方案报告》。经优化调整后,全市有11类、101个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总面积3476.9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0.96%。
深化细胞创建。申报国家级生态村5个,新增省级生态村25个,累计达526个。
循环经济建设
培育“绿色经济”增长。实施《苏州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苏州市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一批循环经济项目得到顺利实施和完成;推进循环经济细胞工程建设,新建成38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6个循环经济示范基地被市政府命名。 
积极推进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进一步深入推进重点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有力地促进了重点企业的节能、降耗、减污、增效。2012年,332家重点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评估验收,共实施了无低费项目3426个,中高费项目805个,总投资约80838.9万元,取得经济效益66762.7万元。共节标煤141.3万吨,节水713.9万吨,节电14323.7万千瓦时。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成果显著。吴江汾湖经济开发区、苏州相城经济开发区、常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常熟新材料产业园等4个工业园区通过省环保厅、商务厅和科技厅组织的生态工业园区考核验收,被正式命名,进入省级生态工业园区行列;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规划通过环保部组织的评审,被批准创建;张家港保税区暨扬子江国际化学工业园和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规划通过省环保厅组织的评审,已报请环保部评审。至此,全市已建成4个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10个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分别占全省的66.7%和40%,位列全国、全省前茅,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环境监督管理
环境执法
全市严厉打击违法排污企业,对电镀行业、重金属行业、化工、印染行业等进行重点检查。全市共出动监察人员131814人次,全年开展各类专项执法检查16次,检查企业57201厂次,发出整改通知书4610份,完成限期治理企业数203家,后督察企业2333家,立案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505件,处罚金额3020万元;建设项目试生产监察2015件,否决不具备试生产条件项目239件。处理各类信访8479件,比去年同期下降3%。
全市集中力量整治突出环境问题89件,涉及重点地区、工业集中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集中式污水处理厂、热点难点环境问题等多方面;积极推进相城黄桥、吴江邱舍等区域重金属企业整治,妥善处置张家港东沙、昆山千灯、高新区浒关等地废气扰民问题;部门联动开展夏、秋收季节秸秆禁烧工作,无明显火点;全力做好十八大期间的维稳工作,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 
固体废物监督管理
完善危废利用处置体系,危险废物经营单位80家,占全省数25%,处置利用能力达154.4万吨。严格审批进口废物,现场核查55家进口废物申请企业,办理进口废物申请84批(次),办理危险废物(医疗废物)经营许可证申请4批次,医疗废物全部集中规范处置。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合格率名列全省前茅。加强对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拆解处理企业现场检查,全年回收五类废旧家电162.568万件。推进城镇污水厂污泥规范处置,新增污泥干化焚烧能力280吨/日。加强固废环境监管,检查610厂(次),下达行政处理通知书46份,4人受到行政拘留处罚。全市23家危废经营单位(4家焚烧处置企业)实现视频监控。
核与辐射监督管理
加强辐射项目审批。审批核技术利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189份,开展核技术利用项目环保竣工验收130个,审批辐射安全许可证302份,审批放射源转让14家34枚,完成放射源转移(预)备案14家21枚。审批电磁辐射类环评、验收、试生产运行检查等各类项目30个。辐射工作单位 “三同时”验收申请率、许可证申请率、年度评估率均达100%。开展了辐射相关行政许可的网上审批工作。全年备案13家单位34枚废旧放射源回收送贮。
加大辐射监管执法力度。开展全市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综合检查专项行动工作,对全市722家涉及Ⅳ、Ⅴ类放射源及Ⅱ、Ⅲ类射线装置的辐射工作单位实施了监督检查。对9家存在辐射安全隐患的辐射工作单位发出了监督意见书,对330家辐射工作单位提出整改要求,要求限期整改,并进行整改跟踪,339家单位全部按照要求完成了整改,整治达标率100%。按照省环保厅对废旧金属回收熔炼单位检查的要求,对全市23家废旧金属回收熔炼企业开展了监督检查。
辐射环境监管及应急工作。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自动监测系统、环境电磁辐射车载移动监控系统及放射源安全自动监控系统均正常稳定运行。开展十八大辐射应急值守及日报工作,在十八大召开之前及会议期间,共向上级部门上报日报53份,未发生辐射环境应急事件。继续实施日本福岛核事故辐射应急监测工作并执行辐射环境监测报告制度,利用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自动监测系统监测数据编制辐射监测日报301份,为辐射监管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监测结果表明:全市环境γ辐射瞬时剂量率低于江苏省天然背景值水平,其值均在正常范围之间,未出现异常。成功举办“环辐二号”辐射事故应急演习。
环境科技工作
《高吸附性树脂制备及其在工业废水治理和资源化中的应用》和《复合型人工强化湿地处理分散型农村生活污水新工艺研究》2个项目分别获得“2012年江苏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三等奖。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 “城市水环境安全监管体系研究与综合示范”课题,开发了污染溯源预警仪、特征污染物多指标在线监测仪及基于GIS的城市水环境安全信息管理及决策支持系统,通过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的验收。苏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被省环保厅批准开展“江苏省环境保护空气复合污染监测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
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
精心组织全市企业环保信用评价工作,国控重点企业和年度重点监管企业全部纳入参评范围,参评范围进一步扩大。全市参评企业3069家,较上年度增加了94家,其中市区921家,张家港420家,常熟606家,太仓353家,昆山419家,吴江350家。评出绿色企业338家,蓝色企业1874家,黄色企业729家,红色企业115家,黑色企业13家。绿色、蓝色等信用良好的企业占比72.1%。评价结果在政府网站以及报纸上公示以便公众监督。积极推进企业环保信用评价结果纳入银行征信系统,推动绿色信贷政策取得实效。
建设项目管理
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审批制度,进一步提高服务效能。全年共审批建设项目12218个,其中环境影响报告书项目460个,环境影响报告表项目4747个,登记表项目7007个;市本级审批建设项目313个,其中环境影响报告书项目154个,环境影响报告表项目131个,登记表项目28个。全年拒批、劝阻高耗能、高污染等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171个,涉及投资额约26.7亿元。 
环境应急管理
通过组织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风险排查和环境风险源企业的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有效降低了全市的环境风险,完善了全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切实提升了全市环境风险防范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全市环境应急管理水平。全市未发生较大以上突发环境事件。
组织开展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风险等级评估和环境风险源企业的环境风险调查,进一步完善了环境风险源企业基础数据库,建立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专家、队伍、物资的基础信息库。推进环境应急预案规范化管理,组织修订了《苏州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和《苏州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突发环境安全事件预警和应急预案》,全市39个环境风险单位应急预案完成省级备案。为检验预案,锻炼队伍,参加各类环境应急演练3次。以较大以上环境风险源、国控重点源、危废处置企业、涉重企业和化工园区为主要对象,开展环境安全百日大检查,共查企业304家,开出行政警示书129份。组织开展环境应急管理培训和环境应急预案编制专项培训,累计培训470人次。严格执行“五个第一”制度,及时、科学、有效处置了9起由交通运输事故和安全生产事故次生的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其中“5.6沪宁高速车祸导致苯乙烯泄漏事故”的处置得到了省领导的高度评价,有效减少了环境危害,保障了环境安全。 
 环境监测和信息
全年获得监测数据2166473个,其中环境质量监测数据1693367个,污染源监督监测数据286170个,科研、咨询等其它监测数据186936个。
全市环境监测站在全省首批通过国家标准化建设整体达标验收。积极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在全国地级市率先开展了全市范围细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臭氧等指标的监测以及AQI和相关信息发布。组织编制《2011年度苏州市环境质量报告书》。开展太湖、阳澄湖水污染及蓝藻监测预警工作,报出《太湖蓝藻监测预警日报》(电子版、手机版)214期,《阳澄湖蓝藻监测预警日报》(电子版、手机版)192期,编制《2012年苏州市蓝藻形势分析报告》;开展城区河道水环境专项监测160次,编报《城区河道水环境监(观)测报表》160期、《城区河道水环境监测周报》30期。完成了全市202家国家重点监控企业监督性监测工作,开展了涉铅、涉重、涉化企业的监督性监测工作,编报各类监督性监测专题报告。加强噪声综合分析,完成了苏州古城区噪声地图软件开发和编制工作。
环境宣传和教育
围绕PM2.5、创模等环保热点,组织环保新闻发布活动。在《新华日报》上整版刊发我市“五大环保”文化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的文章。开通“苏州环保宣教”官方微博。在名城苏州网开设《全民环保大视野》专栏,邀请政府人员、专家学者和市民走进演播室,解读群众关注的环境热点问题。开展苏州市纪念“六五”世界环境日广场宣传活动。联合中华环保基金会开展“卡特彼勒公益林”植树活动。开展苏州市第三届“环保民星”评选、“生态文明嘉年华”社区互动、“生态文明在苏州”摄影大赛等一系列环保主题活动。编印《呵护“母亲湖”—太湖》、《辐射基本知识》、《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手册》、《市民环保手册》等,向企业和群众普及环保知识。
 联合苏州大学组织开展了全市宣教人员能力建设培训;针对电镀企业负责人开展专题环保培训。
对外合作与交流
8人(次)赴国外进行环保技术交流考察活动,包括美国、德国、瑞典、芬兰、加拿大、日本等,交流内容涉及到中欧项目合作、PM2.5监测与治理、环境应急管理、污染源自动监控、湖泊水环境管理等;日本、意大利、瑞典等外宾6批(次)约20多人来苏进行环保交流考察活动。
人大、政协的建议、提案和来信来访
积极承办人大、政协的建议和提案。苏州市环保局共主办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建议 9 件,市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十三届一次会议提案 13 件,办结率和满意率均为100%。 
苏州市环保局共处理各类信访1125件,比上一年度减少了103件,下降率为7.8%。
党风廉政和作风效能建设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苏州市环保局组织学习市纪委二次全会精神,观看《绿色警笛》等环保廉政警示片,邀请检察院同志开展预防职务犯罪教育,一把手局长亲自上党课,“七个正确对待”在系统内部成为共识。全面落实“一岗双责制”,制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责任任务分解表》,全系统168名干部职工签订廉政承诺书。加强作风效能建设。强化权力监督,主动邀请人大、政协、媒体监督,并通过政风行风热线接受社会监督。
弘扬“五个环保”文化。深入开展弘扬“五个环保”活动,全面推进作风效能建设。在全市系统内组织开展了“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活动、“家在苏州——互看互学”三创三先主题教育暨庆祝建党九十一周年活动、“激情环保、活力飞扬”青年干部职工素质拓展培训活动等一系列弘扬“五个环保”文化,振奋环保队伍精气神的活动,形成“充满激情的活力环保、以人为本的民生环保、务实创新的能力环保、敢于担当的责任环保、风清气正的洁净环保”新时期苏州环保核心价值观,“五个环保”成为颇具影响的环保品牌。
实施“六零”效能建设方案。落实“五大行动计划”要求,实施“受理零推诿、指导零距离、事项零积压、质量零差错、基层零干扰、队伍零问题”环保效能品牌创建方案,环保效能进一步提升,取消了太湖流域建设项目立项前环保审核程序,审批时间缩短7个工作日;开展了环保“百人千企”结对帮扶活动,广泛推行行政指导帮助企业实施环保化改造,环保服务企业取得实质性突破。推动公开透明行政,利用电子监察网适时监督“窗口”受理、网上审批,重大项目审批集体决策。危险废物转移、核技术利用填报及审批实现网络化运行。项目审批、行政处罚、排污费征收、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等全部网上公示。
环境监管能力建设
开展环境稽查和环境执法绩效评估试点,市环保局以及常熟市、太仓市环保局被列为省评估试点单位。开展环境监察、应急能力的机构标准化建设,全市环境监察系统统一着装。举办“环辐二号”辐射事故应急演习,辐射环境监测新增3个扩项项目并通过复查。环境监测能力扩项5项181个参数,累计有7大类191项605个参数通过计量认证,7大类194项625个参数通过实验室认可,在省内首批通过环境监测站整体达新国标验收。

第三篇苏州环保局网站:苏州市政府信息公开


 
  2013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一年,在中共昆山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更高水平推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总目标,紧扣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牢固树立“改革、开放、创新、责任、担当”理念,抢抓机遇、攻坚克难,求真务实、创新实干,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920亿元,比上年增长10%;工业总产值8870亿元,增长4.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43.5亿元,增长10.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40亿元,增长9.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8亿元,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7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5750元,分别增长10%和11.1%。实现台湾电电公会“大陆综合实力极力推荐城市”五连冠。连续五年排名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第一。连续九年位列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榜首。 
  一、抢抓机遇谋突破,转型发展和竞争优势同步提升 
  经济稳中有进。新增到账外资18亿美元,注册内资253.7亿元,其中超亿美元外资项目10个,超亿元内资项目24个。预计实现进出口总额885亿美元,增长2.2%。实现服务外包接包合同额12.4亿美元,离岸接包执行额3.8亿美元,分别增长96%和85%。新批境外投资企业19家。180个重大项目完成投资445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3%。本外币贷款余额2015亿元,比年初增加139.7亿元,增长7.5%。 
  产业持续优化。预计完成新兴产业产值3175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825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的39%和47%,提高2个和3.3个百分点。完成服务业增加值1202亿元,增长15.1%,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1.2%,提高2个百分点。彰化银行花桥支行正式开业,恒丰银行、泰隆银行获批设立。乙盛机械返台上市。震雄铜业跻身中国民企500强。成功举办中国(昆山)品牌产品进口交易会、第八届中国零售商大会暨展会、第四届昆山电子电机暨设备博览会等会展活动。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80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12亿元,增长1.9%。完成苏州市保护和发展农业“四个百万亩”昆山任务上图落地。新增高标准农田11000亩,新认定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绿色食品29个,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86%。小麦、水稻单产再创历史新高。 
  载体提档升级。推动区镇联动发展,促进资源整合、功能共享、优势互补。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获国务院批准,第一次部省际联席会议顺利召开,一批先行先试政策正式落地。第三届两岸产业合作论坛在昆山成功举行。昆山开发区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海外人才中国创业示范基地和首批省创新型开发区,体制创新指数得分位列国家级开发区第一。综保区获批电子产品返区维修试点,通关、查验、监控等“三大中心”加快建设。昆山高新区列入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64%。启动南淞湖科技园、海创大楼、财富广场建设,小核酸基地入选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阳澄湖科技园成为省级大学科技园。花桥经济开发区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建设初现成效,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72.2%,成为省级创业投资集聚发展示范区。旅游度假区实质性运作,“五个统一扎口管理”运作模式有效实施。张浦中德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被认定为国家级国际合作基地。昆山儿童用品基地成为国家出口转型升级示范基地。 
  二、协同推进求效益,创新能力和平台功能不断增强 
  创新主体加快培育。新增国家863计划项目5项、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项、重大科学仪器专项1项、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3项,争取上级产业和科技专项经费4.2亿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63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67家、省民营科技企业126家、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5家,高新技术产品689个。20家企业纳入省科技企业上市培育计划。三一重机被授予全国质量奖荣誉称号,好孩子集团研发机构成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业设计中心。18家企业起草的24项国家级标准发布实施,获批组建2个省级产业标准联盟。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件、省著名商标7件、省名牌产品8个。
  人才引领作用凸显。成功举办第五届中国侨商大会、2013全英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半决赛、海外人才昆山日等招才引智活动。引进培育国家“千人计划”人才20人,省“双创”人才14人、创新团队2个,姑苏人才17人,高技能人才5008人,柔性引进208名教授、博士进企业。昆山维信诺首席科学家邱勇当选中科院院士。全市人才保有量达31万人,每万名劳动力中高技能人才数达611人,人才资源总量和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数在全国同类城市中保持领先。新增专利授权1.4万件,其中发明专利700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8件。成为首批县级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科技平台日趋完善。科技人才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6.3%,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9%。第五、第六批科技镇长团完成交接。工研院获批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通过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验收。北斗产业园、西电昆山研究生院正式挂牌。新增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育点1家、省企业重点实验室1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省工程中心2家、省外资研发机构32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家、研究生工作站16家。基本实现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第四届中国小核酸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等产学研活动顺利举行。 
  三、建管并举促统筹,城乡一体和区域配套更趋协调 
  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深化中心城区核心区城市更新研究,编制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基本建立中心城区地下管线信息数据库。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花桥延伸段通车运营。中环快速化改造工程如期推进,沿线城市设计基本完成。西城大道扩建、元丰路东延、前进西路西延等工程竣工,沪宁高速昆山高新区互通、马鞍山路东延、杨林塘航道整治等项目进展顺利。 
  功能品质进一步提升。昆山杜克大学获教育部批准正式设立,城市影响力和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市文化艺术中心(一期)等一批功能设施建成投用。康居商业中心、老年大学、老年病医院、公交派出所基本建成,阳澄湖文化遗址公园、档案馆新馆、金融街等项目有序建设。新辟、优化公交线路88条,新增、更新公交车300辆,投放出租车100辆。市区新投放公共自行车3000辆。建成自行车慢行道12公里。提高老居住小区改造标准,改造15个老居住小区54.9万平方米。完成51个小区天然气改造,惠及居民5092户。美丽镇村示范点建设有序推进。完成86个村庄环境整治提升工程。人防工程竣工面积16.3万平方米。 
  管理能力进一步增强。完善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实施办法。开展城市环境“六大整治”行动,启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831”行动。落实迎峰度夏有序用电各项措施,保证正常生产生活用电。改造12条街巷店招立面,升级123辆环卫车辆。扩大市区货车限行区域。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导控机制,组织开展各类应急演练556次。完成老城区城市道路雨污水窨井“防坠网”安装工作。市民卡接入全国城市一卡通互联互通网络,拓展自助挂号等功能。“智慧昆山”移动客户端成功上线。成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 
  四、广拓渠道惠民生,保障水平和幸福感受稳步提高 
  拓展富民之举。推进劳动力技能提升工程,培训劳动力3.3万人次。实施“131就业帮扶”计划,帮助8069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发放居民创业小额贷款3.4亿元。成立村级联合发展实体10个,新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13家。村均集体经济总收入670万元,比上年增加91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2.3%以下。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每人每月提高了60元。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660元。继续落实困难群体物价上涨动态补贴机制,发放价格补贴资金1529万元。推行困难人群住院自费医疗费用补助制度,支付救助金4700万元。发放公积金贷款18.5亿元。开工建设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3351套。竣工动迁安置房303.5万平方米、22077套。分配经济适用住房303套、廉租房17套,对499户低收入、低保家庭发放住房补贴282万元。 
  推进社会事业。建成中小学8所、幼儿园10所,设立学前儿童看护点30个。西部高级中学主体完工。高考本二及以上达线率首次突破50%。39所学校食堂实行原材料统一配送。顺利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督导验收。完善基本药物制度,扩大基本药物零差价销售覆盖面,让利惠民4000万元。启动新一轮公立医院改革。市妇女儿童医院正式挂牌,西部医疗中心奠基。成立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被评为省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市。有效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新增食品安全监测点20个,完成重点品种监测6600批次。成功举办市第十届体育运动会。昆山籍运动员在第十二届全运会上夺得4枚金牌。扎实推进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人口家庭服务社会化工作。编制完成全市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市福利院分院正式开工。新增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5家、民办养老护理院2家,改扩建公办养老机构3家。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系统,拓展紧急救助、家政保洁、物业维修、精神慰藉等服务内容。市残疾人服务中心建成运行。健全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成为全国开展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建设试点市。开展“慈善一日捐”公益活动。新建农产品平价直销店4家、放心粮店2家、放心粮柜8个。征兵工作位居全省前列。荣获省双拥模范城六连冠。 
  创新社会治理。开展社区“减负增能”专项工程,行政事项准入制有效落实。以直选方式完成第十一届村委会、第九届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出台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扶持意见,试点实施政府转移公益项目公开招标,开展第二届公益创投活动,新培育公益服务类组织30家,成为全国首批企业社会工作试点地区。市工商联被命名为江苏省“五好”县级工商联建设示范点。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挂牌运行,举办首届中国(昆山)法治微电影大赛,通过“六五”普法中期考核验收。强化接访下访工作,重点信访案件停诉息访率达80%。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和“一票否决”制,组织安全生产大检查,开展消防安全行业性区域性火灾隐患、“九小场所”专项治理行动,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深化平安示范区创建,依法打击食品药品、环境安全等领域违法犯罪行为,违法犯罪警情降低2.7个百分点。启动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联合审查机制。 
  五、内外兼修树形象,公共文化和城市人文互动融合 
  文明创建深入开展。积极培育具有昆山特色的核心价值理念,大力践行“开放、融合、创新、卓越”的城市精神。深化“道德之城、乐仁昆山”建设,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及第三届“感动昆山”道德模范评选,设立市志愿服务指导中心,弘扬凡人善举,传承道德力量,凝聚社会正能量。新增339人加入中华骨髓库。推进“文明交通共铸”、“公共文明行动日”等主题实践活动,创设“昆山乐仁学院”,推广“道德讲堂”。举办文明行业文艺汇演、欢乐文明百村行、广场文艺周周演等群众文化活动2200场,送图书6万余册,送电影3500场。成立群众文化学会、群众文化艺术创作中心、群众文化辅导培训中心,创作文艺作品1200多件。市民在线学习注册人数达68万。 
  特色文化加快形成。通过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验收。开展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昆山市文物保护单位17处。国际文化旅游节、国际啤酒节、2013世界电子竞技大赛全球总决赛、第四届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昆山序幕赛、第七届国际徒步大会等大型文化体育活动,吸引了广大市民和海内外爱好者的热情参与。编制昆曲十年中长期保护规划。组织《玉出昆冈》省内巡演、“昆曲回故乡”等活动。小昆班演员获小梅花金奖9个。成功举办海峡两岸(昆山)中秋灯会、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月等活动,设立昆台联合画院昆山分院,全力建设台商大陆“精神家园”。新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名、昆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12项。启动闵氏伤科、锦溪宣卷国家级非遗申报工作。《昆山市志(1981—2010)》出版发行。举办顾炎武诞辰400周年、朱文鑫诞辰130周年等纪念传承活动。与美国达勒姆市结成友好交流城市。 
  文体产业快速增长。新增文化产业项目70个,投资总额85亿元,预计完成文化产业增加值189.5亿元,增长13.6%,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6.5%。完成体育产业增加值40.2亿元,增长8.7%。体育产业基地跻身国家级。昆山影视网络动漫产业园成为首批省级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科技产业园。1部原创动漫作品获国家动漫品牌建设和保护计划最佳创意奖,2部作品入选国产优秀动画片。2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申报版权作品8543件,增长16%。 
  六、标本兼治优环境,生态文明和宜居家园加快建设 
  绿色发展能力持续加强。实施加快转型升级腾出发展空间、已批未开发土地清理处置、经营性土地集中招拍挂等专项行动,整治淘汰高耗能、低产出企业72家,腾出存量用地3775亩,清理闲置土地5267亩,建设用地亩均产出比上年提高6%。健全节能降耗长效机制,淘汰热电产能2800万千瓦时、化工产能1.5万吨,关停28家重污染企业,培育循环经济试点企业14家、清洁生产企业74家、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企业60家。对全市562家企业开展环境评级。完成66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节约标煤5.5万吨。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0.4吨标煤,下降4.1%。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减排幅度均超过10%。昆山开发区获评中德合作节能示范区,被列为省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昆山高新区启动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新增绿色建筑面积70万平方米。全球首家一站式电子废弃物精炼厂开业投产。全市第一座电动汽车充电站投运。 
  区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加强沿线污水排放监控,加大吴淞江流域整治力度。开展电镀行业、“固危废”专项整治。推进七浦塘拓浚,实施阳澄湖生态优化行动和南部水乡岸线整治工程。完成12条、14.2公里黑臭河道整治,对老城区33处排水口进行控源截污。新铺设污水管网69.6公里,新增生活污水日处理量2万吨。成为省级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获得全国农业节水科技一等奖。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三类以上地表水比例提高到63.6%。严控扬尘污染,严禁秸秆焚烧,扩大高污染排放机动车限行区域,淘汰黄标车800多辆。基本完成出租车“油改气”工作,150辆公交车更换国Ⅲ高压共轨发动机。新建空气自动监测站2个。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70.1%(新国标)。建设声环境功能区自动监测点4个,噪声达标区覆盖率100%。环境质量综合指数90.8。 
  生态建设水平持续提升。出台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意见和行动计划。调整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提高生态补偿标准。淀山湖列入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实施黄浦江路南段、城北大道、同周路二期等道路绿化工程,完成京沪高铁沿线环境整治及生态绿廊建设,改造西塘街、东门街等街头绿地,推广屋顶、桥柱、围墙等立体绿化,新增绿化面积1100万平方米,城镇绿化覆盖率、林木覆盖率分别达42%和19%。实现国家级生态镇全覆盖,创建国家级生态村2个、绿色社区1个、绿色学校1所。改造现有湿地,恢复滨岸植被,完成阳澄湖湿地景观公园建设。 
  七、降本增效转职能,政务服务和权力运行更加规范 
  行政效能不断增强。承接43个部门1138项省直管县下放权限。压缩承诺办理时限,审批再提速33.8%,网上审批率达55.8%。所有建设项目实现联合竣工验收。完善市、镇(街道)、村(社区)便民服务站点“三级政务服务网”建设,审批系统平台实现所有区镇延伸覆盖。减少10个部门24类项目前置审批。公布行政事业性收费最低标准项目目录,取消、减免、降低12大项15小项收费。推进张浦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再下放行政服务事项35项、行政处罚事项44项。认真做好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各项准备工作。 
  机关作风不断优化。办理人代会议案和人大代表建议150件、政协委员提案192件,满意率分别达97.4%和97.9%。创新开展二次办理工作。开展规范行政执法专项行动。“机关服务品牌”创建向区镇延伸。加强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和依法申请公开工作,稳步推进重点领域信息公开。定期召开老干部咨询会、民主党派情况通报会、市民恳谈会,广泛听取工作意见建议。完善“四位一体”政风行风热线媒体联动机制,9个市级参评部门进行现场评议直播。开展通信行业“诚信服务、满意消费”专项治理活动,切实规范通信行业服务行为。 
  自身建设不断深化。水利、交通项目招投标统一纳入建设有形市场,卫生医药器械采购纳入政府采购中心,率先实现全流程网上政府采购。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完善电子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实现行政审批、行政处罚、行政收费等环节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加强国资经营管理,提升市场化运作能力。开展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有效防范和化解潜在风险。完成重大社会稳定风险评估209项。在全省率先推行新提拔中层干部任前廉洁从政和法律法规知识考试制度,试行部分中层职位跨部门竞争上岗。强化“三公”经费管理,全面推行职务消费公务卡结算。领导干部勤廉满意度第三方民意调查做法在苏州全市推广。顾炎武故居成为省级廉政教育示范基地。 
  与此同时,老龄、科普、气象、民族宗教、妇女儿童、对口协作、防震减灾等工作都取得新的成绩。 
  一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谋发展。不断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优化投资营商环境,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积极承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溢出效应,着力推动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先行先试,全力打造昆山发展升级版,努力实现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可持续的全面发展。始终坚持开拓创新增动力。科学把握速度、总量、质量、效益的关系,更加注重经济转型升级的质量效益,更加注重土地增量存量的高效利用,更加注重社会基层组织的培育规范,更加注重生态环境建设的修复再造,不断以卓有成效的创新实践,激发更可持续的发展活力。始终坚持民生为本促和谐。扎实推进民生幸福“五有工程”,加快完善均等公共服务,切实增强文化引领作用,大力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全力开展美丽镇村建设,持续提升城乡一体水平,努力解决市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幸福指数与发展指标同步提升。始终坚持奋发有为敢担当。主动创新作为,破解发展难题;强化统筹意识,推进区镇联动;凝聚改革共识,提升服务效能;落实廉政规定,坚持依法行政,努力建设稳中求进、稳中有为的良好团队,切实提高科学民主决策水平和贯彻落实能力,全力当好改革发展排头兵,构筑率先发展新优势。 
  一年来,我们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这是全市人民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直面挑战、勇于突破、迎难而上、真抓实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个领域的同志们,向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向驻昆部队和武警官兵,向所有参与、支持和关心昆山发展的海内外投资者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人才、土地、资源、环境等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单位面积产出、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增长方式需要加快转变;市民群众对教育、卫生、交通等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强,群众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还不健全,民生事业有待加快发展;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和文明创建的全民参与度还不高,社会治理的方式还不多,政社良性互动的格局亟待加快形成;干部队伍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与形势发展要求还不完全适应,行政服务效能与群众期待存在一定差距,政府执行力尚需加快提升。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在今后工作中采取扎实措施,逐步予以有效解决。 
    
  2014年主要任务 
    
  2014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也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必须正确认识我市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毫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抓创新,做到稳中有为、稳中提质、稳中增效,不断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2014年政府工作总的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按照中共昆山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决策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突出提质增效,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全面协调发展,奋力争当新一轮改革发展排头兵,全力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2014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步增长;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进出口保持平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均提高2个百分点;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7%;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省下达任务;环境质量综合指数90以上;居民收入增长10%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下。 
  为实现上述目标,将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深化改革创新,激发市场活力,着力构建成熟稳定的制度体系 
  改革创新,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举措,也是有效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要路径。必须强化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思想,坚持以系统、整体、协同的全面深化改革,促创新发展,促结构优化,促民生改善,更好激发各方活力,推动经济社会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加快区镇联动,优化资源配置。按照“提升效率、增强效能、提高效益、彰显效果”要求,突出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和资源利用,从市域要素统筹、区镇资源整合两个层面,统筹规划利用土地、资金、人才、环境等各类发展要素,实施区域功能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区镇联动发展,建立内生增长机制,形成空间集约、要素集聚、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发展格局。立足市场化运作,通过嫁接、并购、重组等方式,盘活存量土地,推动企业就地转型。落实管办分离要求,稳步推进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围绕提升国有企业竞争能力目标,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支持国有、集体、非公有资本的交叉持股、相互融合,提高国有资产运营质量和效益。 
  加快政策突破,增创载体优势。落实昆山试验区第一次部省际联席会议、两岸产业合作论坛相关共识,围绕产业深度对接、服务业合作和金融创新等领域,尽快实现相关功能政策先行先试。创新通关便利化举措,争取设立检验检疫指定口岸,建立农产品入关入境绿色通道。推动与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开展“区对区”合作试点,推进昆太台联动建设冷链物流基地,进一步打响两岸产业合作品牌。加强与上海自贸区金融、贸易、产业、功能对接,不断增强接受辐射能力,主动承接溢出效应。加快综保区政策功能叠加,拓宽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有序自由流动渠道,搭建金融、贸易、投资等资源配置平台,努力打造上海自贸区的首选配套区。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发展重点,加快完善高端装备制造、小核酸、金融服务外包等载体功能,营造产业特色明显、政策体系完备的竞争优势。进一步整合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更加注重项目质量、人才产出、资金效益,实现政策引导扶持作用的最大化。扎实推进昆沭合作园区建设,研究完善区域合作体制机制,加大企业“走出去”支持力度,不断拓展发展空间。继续做好援疆等对口支援工作。 
  加快简政放权,释放制度红利。结合区镇联动工作要求,加快梳理,排好批次,做到相应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能放则放、应放尽放。推进区镇行政管理改革和服务创新,扎实做好相关审批事项的对接工作,保障下放权限落实到位。厘清政府职能边界,完善市场监管办法,逐步将事前审批监管转为事中、事后监管和合规性监管,营造更为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深入推进省直管县、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工商登记制度改革,进一步激发体制机制活力。运用信息化技术、智能化手段,加快部门、区镇数据信息共享,强化对目标任务、重点工作、承诺事项等完成情况的检查和考核。 
  二、坚持质量效益,推进转型升级,着力增强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质量效益,是破解资源要素瓶颈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主要标志。必须在保持经济合理增长速度的同时,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出口的支撑作用,加快项目化运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努力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现有和更大规模的经济平稳发展。 
  深入实施对外开放战略。支持企业拓展新兴市场,鼓励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加快培育外贸新增长点。全面整合信息流、资金流、货物流,打造更为安全、完整、高效的内外贸服务链。建设贸易综合服务平台,提高中小企业通关、物流、融资、结算、退税等外贸一站式服务水平。进一步创新招商选资方式,提升招商队伍专业化能力,加快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等关键项目引进,提高利用项目质量和效益,带动全市产业提档升级。确保新增超亿美元外资项目10个、超亿元内资项目20个。认真办好中国(昆山)品牌产品进口交易会、中国零售商大会暨展会、昆山电子电机暨设备博览会等会展活动,全力打造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服务平台。加强跨境电子商务扶持培育,积极争取国家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争取赴台发行人民币债券,大力引进台资银行、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企业运营总部和财富管理中心,着力打造两岸金融集聚区。鼓励企业上市,力争新增上市上柜企业3家。 
  全力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总投资1105亿元的80个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完成工业投资305亿元、生产性服务业投资165亿元、新兴产业投资160亿元。依托重点园区、重点项目和特色产业基地,深入推进“3515”计划,加快突破技术瓶颈,掌握核心技术,壮大产业规模,提升新兴产业贡献份额。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引导企业运用智能化制造和数字化服务,进一步向高增值环节和高技术领域延伸。发挥花桥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的示范带动作用,加速服务业企业品牌化发展。支持冷链物流、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分拨配送等商贸业态发展,推动社区商业、农村商业等传统商圈扩容升级。加强旅游度假区功能策划、品牌营造,推出更多度假休闲和深度旅游的新线路新产品,促进旅游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并进,扩大旅游消费比重。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创新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农业经营方式,大力发展精准、高效农业,做精做优“四个十万亩”,进一步提高集约经营、规模经营、社会化服务水平。 
  扎实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引导创新资源要素向创新型企业流动,鼓励支持企业加快技术创新、产品创牌。确保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件、省著名商标5件、省名牌产品8个、专利授权13000件。大力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培育高新技术企业80家、民营科技企业100家、创新先锋企业5家,参与制定国际国内标准30项以上。发挥科技镇长团作用,积极引导企业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以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应用开发和成果转化。新增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研究生工作站10家、产学研联合体50个。阳澄湖大学科技园争创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昆山软件园争创国家级孵化器。按照“产业创新引擎、协同创新龙头、人才育成基地”发展定位,支持工研院加快集聚创新资源、搭建技术服务平台,增强服务企业、联动区镇、辐射全市的能力。深入实施“高技能人才计划”,推动产业工人队伍整体提升和发展壮大。坚持以用为本、助推转型导向,进一步强化人才效益分析评估和考核,实现引才育才层次规模与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同步攀升。新增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0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30人以上。 
  三、突出民生幸福,增进社会和谐,着力完善公平正义的保障机制 
  民生幸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也是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必须以共享发展成果、促进共同富裕为目标,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工作追求,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原则,深入推进民生幸福“五有工程”,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受。 
  办好各项惠民工程。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发展职业教育,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质量和稳定性。坚持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努力维护劳动者权益。加强城乡居民创业扶持,发放创业小额贷款3亿元以上。拓宽路径,统筹资源,扶持村级经济联合发展。探索更多有利于增强富民强村造血功能的转移支付方式,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积极稳妥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创新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模式,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益。力争新增年收入超千万元行政村5个。稳步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居民养老保险年度缴费标准上调至2400元,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养老金发放标准每人每月增加60元,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水平调整至700元,门诊统筹报销比例统一提高5%。研究探索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扎实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成公共租赁住房1000套、经济适用住房400套、限价商品房500套,对500户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发放租赁补贴。加快动迁安置房建设,新开工动迁安置房108万平方米,竣工232万平方米。改造老居住小区10个和零星居民楼26栋、42万平方米,惠及居民5283户。 
  全面做优社会事业。新建、续建中小学18所、幼儿园14所。西部高级中学竣工并交付使用。启动昆山电大异地新建项目。配合做好西电昆山研究生院2014年秋季开学工作。深入实施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加大民办教育扶持力度,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东西部医疗中心、公共卫生中心、康复医院二期等重大项目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改善群众就医感受,着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扩大政府援助补助服务对象范围。推进城乡“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方便市民就近参加健身活动。举办好2014世界杯女子水球赛、中欧篮球锦标赛等赛事。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提高新昆山人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认真做好计划生育政策的依法实施工作。重视发展老龄事业和健康服务产业,切实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关心和支持残疾人事业,推动红十字事业健康发展。强化价格调控和监测预警,推行居民生活用自来水、天然气阶梯式计价方式,加大公用事业成本监审力度,努力保持物价基本稳定。 
  切实加强社会治理。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要求,深入推进社区“减负增能”专项工程,进一步明晰社区依法自治和协助政府工作事项,不断开创政社互动新局面。加大社会组织培育扶持力度,促进社工人才、志愿者队伍建设,形成集公共服务、互助服务、便民服务为一体的社区现代服务新体系。探索将农村新型社区纳入城市社区管理体系,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扩大政府购买社会服务范围,支持社会组织承接更多公共服务事项。健全社会普法教育机制。深化消防安全“网格化”达标创建,推进城市火灾远程监控系统建设。加大食品药品、生态环境、社会治安等领域联合执法力度,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做好应急管理基础工作,不断提高突发事件快速应对处置能力。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和企业主体责任,加强隐患排查治理,实行分级分类管理、挂牌督办和整改销号制度,确保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四、注重功能品质,统筹城乡发展,着力彰显开放融合的城市魅力 
  功能品质,是顺应市民群众新期盼、促进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的推动力,也是吸引企业集聚、促进人才生根的软实力。必须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要求,顺势而为、水到渠成地推进城乡一体发展,以高水平的城乡发展支撑高层次的经济发展、高质量的人居生活。 
  继续完善现代化的功能设施。推动总投资951亿元的132个重点实事工程建设。加快中心城区更新改造,下大力气缓解道路交通拥堵、功能设施过于集中、公共空间相对不足等问题。研究有轨电车与市域交通、轨道交通对接方案,完善公交线网、出租接驳和公共自行车对接互联体系,构建畅通便捷的现代交通框架。启动大西门和虹祺路商业街、博物馆、祖冲之广场、朝阳路改造、合兴路南延等工程,推进中环快速化改造、马鞍山路东延、沪宁高速昆山高新区互通等重大项目建设。做好轨道交通11号线花桥延伸段的交通对接和周边环境设计,放大与上海的同城效应。实施燃气进社区(村)延伸工程,建设区域天然气门站、储配站、分输设施,完成147个小区天然气改造。组织编制中心城区管线综合规划,推进城市排水设施建设改造,加大易积水区域整改力度,切实增强全市域防汛防涝能力。 
  努力形成多元化的文化品牌。深化“开放、融合、创新、卓越”的城市精神,以昆山杜克大学2014年秋季全球招生入学为契机,进一步丰富昆山城市内涵。推进公共环境整治、公共秩序维护、志愿服务提升、文化环境净化和社会氛围宣传“五大行动”,培育现代城市文明风尚,提升社会文明程度。认真做好全国文明城市测评迎检工作。坚持以市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和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加快文化设施规划改造,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方位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能力。争创全省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精心筹办国际文化旅游节、国际啤酒节等品牌活动,积极承办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满足市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认真组织两岸灯会、文化交流月等活动,建设台湾风情街,发展慈善文化,丰富台商大陆“精神家园”建设内涵。借鉴国内外文化市场的成功运作模式,大力扶持发展文化企业,切实增强文化的“走出去”、“请进来”融合能力,不断壮大文化产业规模实力。完成版权作品登记7000件。 
  合力构建精细化的管理机制。深化城管体制改革,推动管理工作重心下移。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提升长效管理水平,争创省级优秀管理城市。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稳步推进智慧卫生、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环保、智慧水利等重点项目。建立道路监测管养机制,开展桥梁检测建档工作,加强城市路桥安全检测和加固改造。强化区镇物业管理责任,健全物业服务行业监管制度,规范物业管理活动,切实维护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的合法权益。推进美丽镇村建设,完善村容村貌整治、生活设施配套、河道疏浚保洁等长效机制,规范、有序、因地制宜地做好保留村庄房屋翻建工作,加快形成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水乡特点的美丽村镇。 
  五、强化生态建设,提升环境质量,着力打造绿色低碳的美丽家园 
  生态建设,是与市民日常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也是倒逼经济社会转型的有效途径。必须按照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乡居民的要求,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注重运用价格机制和市场办法推进节能减排,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推动智能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 
  大力引导资源集约。实施新一轮绿色招商企业转型升级环保指导目录,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排放行业新增项目和产能,关停转改一批落后产能和企业,努力实现环境保护和产业转型的双赢。建立健全区镇生态建设、绿色发展考评制度,形成鲜明的政策导向和奖惩约束机制。深入推进已批未开发土地清理处置、腾出发展空间和经营性土地集中招拍挂,统筹全市建设用地指标,形成更为科学的建设用地、生态用地和发展保留用地空间比例。支持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应用,鼓励企业开展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技术改造,不断降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扶持环保中介组织发展,积极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实施中水回用工程,中水回用率提高到17%。稳步实施25个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项目,推进集约型城乡建设。 
  大力实施生态保护。加强重点区域、重点企业污染治理,实时动态掌握环境质量。开展重金属、环境安全等领域的专项整治和联合执法检查,启动环境执法司法联动机制,强化责任追究和损害赔偿制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大力实施“蓝天工程”,狠抓工业废气、建筑扬尘、汽车尾气、秸秆焚烧等源头治理,降低污染排放,持续改善空气质量。组织编制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加大老城区、老镇区控源截污力度,推进黑臭河道专项整治,落实19个重要湖泊的生态修复,继续开展吴淞江流域综合整治和阳澄湖生态优化行动,进一步提升水环境质量。抓好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项目,实施尾水生态处置工程,新建污水管网45.3公里,确保新增生活污水日处理量2万吨。完成西城大道、东城大道二期、江浦南路南延绿化工程。新增绿化面积800万平方米以上。建设4个声环境功能区自动监测点。开展绿色系列创建活动,倡导低碳、文明、绿色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发展环保公益组织,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培育公众良好的生态意识和“随手环保”的生活习惯。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点发展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保护型产业,积极引进、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培育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示范企业、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推进污染减排、重金属、化学品等污染防治领域的技术攻关,指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培育40家重点清洁生产审核企业、50家自愿清洁生产审核企业和10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大力推广立体种养、水产养殖池塘尾水循环等环境友好农业模式,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拆除河湖围网养殖,建设改造标准化循环水池塘1600亩。加快餐厨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步伐,尽早实现收集、运输、处理一体化运营。 
  六、改进机关作风,加强效能建设,着力打造阳光高效的清廉政府 
  改进作风,是提高科学执政水平的坚强保证,也是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的内在要求。必须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强大动力,集中解决“四风”问题,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形成科学有效的自我约束和协调机制,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强化科学依法行政。坚持市场化改革和法制化建设并举,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能、调节经济、推动改革。认真开展“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和“十三五”规划编制的前期准备。进一步规范重大行政决策程序,主动接受市人大、市政协和人民群众的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做好二次办理工作,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增强政府网站服务功能,将政府门户网站打造成更加准确、公开、透明的政府信息发布平台。拓宽市民恳谈会、政务微博等问政于民渠道,加强网络信息传播规范管理,不断提高应对网络舆情的预判分析和快速处置能力。发挥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调解等行政纠纷化解主渠道作用,继续开展领导干部接访下访活动,更好回应市民百姓期盼诉求。加强执法队伍监督管理,逐步推广综合执法模式,固化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坚持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优化执法环境,提高执法水平。 
  提升行政服务效能。探索试点大部门制,研究建立机关事业单位不合格工作人员清退机制。根据精简、统一、效能原则,进一步理顺职责关系,优化流程设置,提高审批效率和网上审批率。加强区镇公职人员业务培训,提升行政审批职能下放后的承接能力和水平。强化部门数据集成,推进“12345”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和市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有序推进预决算信息公开,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效益和透明度。突出政府性债务管理,治存量,控增量,积极稳妥化解防控政府债务风险。高质量开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 
  坚持为民务实清廉。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增强群众感情、公仆意识、实干精神,使民生福祉成为全体机关人员的自觉追求,更好地带领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生活。深化惩防体系建设,把推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为一项长期任务,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持之以恒地抓下去,树立清廉为民良好形象。严格执行财政预算,严控“三公”经费支出。突出对重大部署、重点项目、重要工作的全程跟踪、审计、督查、问责,以“钉钉子”的精神抓好贯彻落实,提升令行禁止、雷厉风行的政府执行力。倡导“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理念,健全机关干部学习培训的专业化、常态化机制,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敢于担当的精神状态,练就依法行政的专业素养和为民服务的过硬本领,切实提高处理复杂矛盾、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科学发展的履职能力。 
  各位代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部署了今后一个时期的改革任务,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为我们指明了工作方向。让我们在中共昆山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全力打造国际现代产业、中国和谐幸福、江南人文宜居“三大名城”,奋力开创昆山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本文来源:https://www.shanpow.com/dl/372107/

《苏州环保局网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阅读
  • 学校意识形态工作实施方案_中学意识形态工作方案三篇 学校意识形态工作实施方案_中学意识形态工作方案三篇
  • 学校疫情防控期间学生错时错峰上下学工作方案3篇 学校疫情防控期间学生错时错峰上下学工作方案3篇
  • 学校疫情防控个人先进事迹材料3篇 学校疫情防控个人先进事迹材料3篇
  • 学校七五普法先进集体材料 学校七五普法先进集体材料
  • 镇防溺水工作汇报 镇防溺水工作汇报
  • 高三成人礼家长发言稿3篇 高三成人礼家长发言稿3篇
  • 关于疫情期间网课的心得3篇 关于疫情期间网课的心得3篇
  • 接待 接待工作交流发言 接待 接待工作交流发言
为您推荐
  • 新任校长任前表态发言
    新任校长任前表态发言
    在我们学校这个大家庭里,团结协作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正因为如此,学校才不断得以发展壮大,校长是我们的领导核心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新任校长任前表态发言,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新任校长任前表态发言尊敬的xx
  • 安全心得
    安全心得
    心得体会标题一般采用两种格式,开头简述基本情况,主体写自己的主观感受,组织材料,安排层次。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安全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安全心得在学校安全学习中,听了讲座后,受益匪浅。对安全方
  • 某市民办学校党建工作汇报
    某市民办学校党建工作汇报
    学校党建是一项关系到学校党组织生机与活力,关系到教育干部培养与选拔,关系到教育事业兴衰的重要工作。下面是本站为大家整理的某市民办学校党建工作汇报,供大家参考。某市民办学校党建工作汇报xxx年,县委党校
  • 校长在班主任经验交流会上讲话
    校长在班主任经验交流会上讲话
    班主任是学校工作的骨干,是教育教学的主力军,本站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校长在班主任经验交流会上讲话供大家参考选择。校长在班主任经验交流会上讲话各位老师、同志们:大家下午好!学校决定召开的班主任经验交流会,
  • 怎么根据分数排名次选大学 如何根据分数报大学选专业
    怎么根据分数排名次选大学 如何根据分数报大学选专业
    怎么根据分数排名次选大学1、在“一分一档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之后,到底该选院校,还是选专业?专家建议,院校和专业的选择还是要看考生个人的意愿。要结合自身情况,如
  • 停课不停学的感想作文_停学不停课抗疫情作文精选
    停课不停学的感想作文_停学不停课抗疫情作文精选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无法欢聚在三月的校园。为了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停课不停学的方式,学校积极开展了线上教育,空中课堂和钉钉直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停
  • 疫情在家上网课的感受作文精选
    疫情在家上网课的感受作文精选
    国家为了保护我们,规定学校在“新冠”病毒没有消灭之前不能开学,我们只好待在家里上网课。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有关疫情在家上网课的感受作文
  • 面对疫情停课不停学作文500字精选
    面对疫情停课不停学作文500字精选
    因为新形冠状病毒所引发的肺炎,使得千千万万的学生都不可以走入那温馨的教室,听着那慈祥的老师讲课,课间时不能和同学们玩耍。学校可以不进,但学习不可以停。以下是小编
  • 服从调剂是在所选的专业中调吗 自己选的专业里面吗
    服从调剂是在所选的专业中调吗 自己选的专业里面吗
    一、服从调剂是在所选的专业中调吗1、专业服从调剂不是从考生填报d专业里面调剂,而是从你没有填报的任意一个缺额的专业里面调剂。 2、专业服从调剂是在报考学校全国招
  • 优志愿和完美志愿谁更精准 对比分析
    优志愿和完美志愿谁更精准 对比分析
    1、优志愿和完美志愿谁更精准 对比分析优志愿和完美志愿现在都呵呵了,现在很多学校高三班主任都不推荐使用这2个网站了,至于原因大家猜猜也会知道。肯定是自己班上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