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战祖籍


唐代 2019-06-02 03:07:55 唐代
[摘要](1) [连战祖籍]连战、陈水扁原系河南固始人后裔作者:jx6262连战、陈水扁系河南固始人后裔。固始地处中原,近年已有数百台胞来此寻根。在固始县陈集乡陈氏将军祠,供奉着唐代的“开漳圣王”,台湾的陈氏始祖陈元光。随陈元光入闽的87姓军校均就地传衍,成为各个姓氏的开闽始祖,这些军校的许多后人迁居台湾。

【www.shanpow.com--唐代】

(1) [连战祖籍]连战、陈水扁原系河南固始人后裔


                                             
作者:jx6262
     连战、陈水扁系河南固始人后裔。固始地处中原,近年已有数百台胞来此寻根。
  在固始县陈集乡陈氏将军祠,供奉着唐代的“开漳圣王”,台湾的陈氏始祖陈元光。
  随陈元光入闽的87姓军校均就地传衍,成为各个姓氏的开闽始祖,这些军校的许多后人迁居台湾。
               
  
  河南固始人自唐以来两次大规模入闽,此后,其后裔大批迁徙台湾,据专家考证包括陈水扁、连战的先人
  台湾人素有“河洛郎”的自称。“河洛”即指中原地带。
  淮河之畔的河南固始,与台湾供奉着相同的远祖———“开漳圣王”陈元光。据专家考证,每5户台湾居民中,有4户先民来自固始。
  自唐代以来,固始人两次大规模入闽,此后,移居闽地的中原后裔多次大批迁徙台湾。据考证,其中,既包括陈水扁的祖辈,也包括连战的先人。
  水杉、水稻,成片的荷花,地处中原的小城固始,有着水乡江南一样的景致。
  自2003年始,台商陈道明多次来往于台北与固始之间。
  除了打点生意,陈道明步足中原的另一个目的是寻根,“固始是我最真正的祖籍。”
  淮河之畔的固始,隶属豫南信阳。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光武帝刘秀封其妹婿大司农李通为固始侯,县名改为固始,由此沿用已有近两千年。县志记载,固始是取“坚固初始”之意。
  固始县原政协副主席、现任固始文史研究院院长陈学文提供的资料显示:1953年台湾官方的户籍统计,当时户数在500户以上的100个大姓中,有63个姓氏的族谱上均记载其先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这63个姓氏共670512户,占当年台湾总户数828804户的80.9%.
  这就意味着:每5户台湾居民中,有4户先民来自固始。
  4月29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在北大演讲时提到,“在台湾,我们有原住民,有客家人,我们大多是‘河洛郎’。”
  学术界的通说认为,“河洛”指古河南,即包括固始在内的中原地带。
 
         
 
  第一次入闽开漳
  三河尖,固始城北100余华里以外的淮河码头。4月27日傍晚,码头两岸青葱,渡船来往,古码头的痕迹已难以寻觅。十几条运砂船泊在河边,老人们蹲在船头做饭。炊烟升起,水波微漾,一条大河伸向远方。
  24岁的周炳伟是一位船主的妻子,她家世代跑船,以淮河货运为生。10天前,她的丈夫张少斌从这里出发,押着一条1700吨的货船沿河而下直抵南京。整个航程将持续半个月左右。
  许多年前,许多固始人就是从这里出发,经淮河后再辗转前往福建。
  “固始紧靠淮河,水系发达,水运方便,当年固始人南迁很多人走的就是水路。”陈学文说。他还说,他曾经在泉州的一条古街上发现一块石碑,即是上述迁徙的实证。他回忆说,石碑上记载了唐代固始人迁徙入闽的路线图:由三河尖码头乘船起航,入洪泽湖,进长江水系,经赣江、汀江,终入福建。
  史载,福建、台湾第一大姓———陈姓始祖陈元光即在唐代入闽。
  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泉、潮州间,“蛮獠”“啸乱”,13岁的陈元光随父亲岭南行军总管事陈政率府兵3600名,将校123员,共45姓(史载:除一许姓将校不能确定外,其余皆固始籍),南下“征蛮”。
  随后,朝廷又派陈政的哥哥陈敏、陈敷率领固始军校58姓,入闽救援。仪凤二年(677年)四月,陈政卒,由20岁的陈元光代父领兵,经过9年战争,局势平定。
  垂拱二年(686年)报请朝廷批准,设置漳州。陈逝后,被尊为“开漳圣王”。闽南尚有100多座陈元光庙宇,台湾存53所。
  随陈元光入闽的87姓军校均就地传衍,成为各个姓氏的开闽始祖。其中“郑”姓后出郑成功,“施”姓后出施琅。
  福建漳州诏安县太平镇白叶村(旧称“诏安县三都镇磁窑村”)有座保存400多年的圆形土楼:“星斗楼”。200多年前,“开漳圣王”的第35世孙陈乌曾生活在这座直径40多米的土楼里。
  1760年左右,年轻的陈乌离开“星斗楼”,漂过台湾海峡,成为陈氏去台始祖,从此子孙繁衍不息,1951年,陈乌的第八世孙生下一名男孩,他的名字叫陈水扁。白叶村至今保存的陈氏族谱显示,陈水扁应为“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后裔。
 
                       
  2003年,同是陈氏子孙的陈道明在朋友的介绍下来到固始。在陈集乡陈氏将军祠,他第一次拜谒了陈元光将军像。“原来只知道是一个中国人,是闽人的后裔,来到这里才知道自己祖上是固始人。”
  两年多的时间里,在他的劝说下,30多位台湾朋友到来谒祖。官方的不完全统计显示,2000年固始共接待寻根问祖台胞91人,2004年达到157人。陈氏将军祠已接待包括台胞在内的3000多名后人。
  寻根使台胞对这座中原小县城产生了特殊的感情,越来越多的台商将投资的目光投向固始。陈道明自己与朋友合伙投资2400多万元,在固始修建一座双语幼儿园,眼下,这座幼儿园竣工在即。
  陈道明最大的希望是,连战此行能够为在大陆的台商带来更大的便利。
  第二次入闽
  固始城东60华里外,分水亭乡王堂村,村民陈文芝祖辈住在这里。在茅草顶土坯房的破旧农舍边,一条条规整的长方形青石条石似乎暗示着这里曾经的辉煌。
  陈文芝说:砖头是十几年前在家后面的那片废墟里挖出来的。当时挖出来好多,五毛钱一块卖给村中的人做房基,现在地底下还有好多。
  63岁的陈文芝打小就经常听老人讲起“闽王”的故事,让他困惑的是:“闽王”到底是多大的官儿呢?只是这几年,不时有一些操着闽南口音的外地人来到这儿,长揖叩拜,拍照留念。
  史书记载:这里是五代十国时期“闽王”王审知的旧居。在陈元光之后200多年,王审知又进行了一场更大规模的固始入闽运动。
  据传:王审知少时在村中常骑一白马,有“白马三郎”之称。这一美称跟随在他此后的戎马生涯中。唐朝末年,在黄巢起义的影响下,王审知与其兄王潮率众起事,领固始义兵数万人转战安徽、浙江等地,后在福建创建闽国,同子孙经营福建达50余年。
  到了此时,福建人口上升到46万多户,王审知被尊为“王氏闽台祖”。后闽国内讧,王氏子孙为避祸,纷纷改姓叶、游、沈。王又被推为闽台叶、游、沈始祖。
  史载:随王审知入闽者有陈、张、李、王、吴、蔡、杨、郑、谢、郭、曹、周、廖、庄、苏、何、高、沈、卢、孙、付、黄、薛、韩等27姓,台湾流传家谱中写明源于“固始”的有18姓。
  其中“苏”姓为都统军使固始人苏益,福建厦门同安文管处资料显示,元朝时,苏氏后裔被官府追杀,族人为避祸,改姓连、许,或从外祖姓周。苏益又被连、许、周、苏共推为始祖。
 
  
 
  康熙年间,连氏后裔连兴位从漳州马崎社渡台湾海峡赴台,定居台南马兵营。
  1878年,连兴位第七世孙连横出生。1918年,连横仿《史记》体例,撰写成我国第一部台湾史籍《台湾通史》,通史记述大陆开拓台湾的历史,明确表示台湾是中国领土。
  当时,台湾正处日据时期,日本强迫台湾改用日姓,禁用汉字,不许讲闽南话。连横在《台湾语典》自序中开宗明义:“夫台湾之语,传自漳、泉;而漳、泉之语传自中国。其源既远,其流又长……”
  1936年,连横孙辈连战生于西安。《祖父与我》一书中,连战说,在自己出生前两个月,祖父在上海因患肝癌处于弥留之际,知悉远在西安的儿媳即将分娩,遂留下遗言:“中日必将一战,若生男则名‘连战’,寓有自强不息、克敌制胜之意义,又有复兴故国、重整家园之光明希望!”
  闽地未见与连横相吻合的祖谱,因此连横、连战祖籍尚有波折,连横曾有意修谱,后未果。
  据海峡导报报道,台湾苏周连宗亲成立联谊会,1965年刊印《台湾苏周连氏族谱》,连战担任名誉会长。
  河洛郎入台
  “去福建那边,我们完全没有陌生感。土话一样,生活习俗也差不多。”陈学文说,他曾多次去福建考察,虽然两地相隔数千里,但是所及之外都能发现太多固始的印记。
  陈道明对固始也是一见如故,这里和台湾供奉相同的远祖,陈集乡有陈氏将军祠,供奉“开漳圣王”陈元光,而在台湾全岛,奉祀陈元光的庙有53座。
  “我们是最后一批从福建去台湾的,”58岁的陈道明两岁时离开祖国大陆。此前,移居闽地的中原后裔已经历多次移民台湾的大迁徙。
  学者李学勤研究认为:历经多次迁徙艰险和开闽之苦之后,这批中原后裔养成了冒险犯禁、勇于进取的移民特质,尤以居于漳、泉沿海的移民为最。同时,由于处于不同的地区、乡族之间,生存发展的竞争相当激烈,又造成闽南人强悍多心机的性格,所谓“事杂易淆,物多觊,襄隙构戾,职此之由。”
  在持续七八百年移民流入后,明清时代,福建山多田少,人口过饱和现象很快突现,加上闽、台位置毗邻,选择移民台湾就成为一种客观必然,移居海外已成为民间谋生的一种习惯。
  移居闽、台的中原后裔保持着“同文同种”的传统,走到哪里,便把中古河洛话带到哪里。
  陈学文曾陪同国家台联一厦门籍的研究生考察固始方言,他们去拜访一个农家,小孩一见来客人,赶紧朝妇女叫道:“大大(注:读去声),家里来客人了。”陈告诉她,“大大”是固始人对母亲的叫法,父亲则叫大(注:读上声)。女研究生十分震惊:在厦门、泉州一带,对母亲、父亲的称呼,跟这儿是一模一样!
  固始方言、闽南方言和普通话及其他语言差异很大,惟独固始方言和闽南方言相似。这种保留在民间的语言“活化石”,充分印证了闽台与固始之间的祖根关系。
  根据学者研究,固始处于“吴头楚尾”、“豫南杨北”交通孔道的地理位置,逢中原战乱,每必祸及,但“百里不求天”的沃野,使它创伤的愈合力特别强,战乱一平息,故邑之民返居,他邑之民迁入,很快又聚居成邑,因而成为中原人口迁徙的集散地。
  固始成为人口迁徙集散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固始是中原腹地惟一一处水陆交通俱佳之地。
  1926年,日据当局对台湾汉族祖籍地进行调查,台湾在籍汉人达3751600人,其中祖籍地为福建省者3116400人,占人口总数的83.1%.原籍为泉州、漳州的,约占70%以上。
  1979年台湾公布,全台湾1740万人中,汉族有1710万人,占98%,占80%的是由福建去台湾的河洛人。1988年,台湾出版了巨著《台湾族谱目录》,收录了200多种族谱,这些家族的开基祖大部分是来自中原河洛。
  台谚曰:“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陈、林、黄、郑四姓等大姓来台始祖均来自固始。
  陈姓,台北《清源陈氏家乘叙》记载,“入台始祖”是跟随郑成功的陈水华、陈泽,而他们的“入闽始祖”就是陈政、陈元光父子。《武荣诗山霞宅陈氏族谱》上说:“我祖自颖川分派于河南光州固始,以抵入闽。至一郎公卜居武荣诗山霞宅。”
  林姓,南迁始祖,为晋时东迁时从河南固始辗转到福建开基的,然后再流入台湾。
  黄姓,台北县深坑乡《黄氏族谱》载:“世居光州固始。至晋,中州板荡,南迁入闽。“
  郑姓,唐武宗宰相郑肃曾孙郑摄,偕同姓18人从固始县佐王潮入闽。
  《台湾省通志》指出:“本省人,系行政上之一种名词。其实均为明清以来大陆闽粤移民即河洛与客家之苗裔“。
  正因为此,台湾人习惯称自己“河洛郎”。
  今年清明,陈学文曾陪同专程从台湾回来寻根的陈舒(音)来到陈氏将军祠。对着陈元光画像,82岁的陈舒俯地长揖。起身时,老人发现祠前两株铁树长出了嫩芽,于是毕恭毕敬地将一棵嫩芽连同泥土捧出,用一方白巾仔细包好:“这是故乡的土,故乡的根。两岸同根,一直可以追到这里来。”
 
 
                         光州固始入闽各姓氏中的名门望族
 
回顾历史,福建地处边远,文化落后,但自宋代起科甲功名数扶摇直上,紧追江浙,簮缨不绝,名宦众多,尤其明清而降,至近现代名人辈出,如宋朝陈襄、林安宅、王祖道、黄潜善、黄龟年、黄干、黄洽、许将、郑性之、郑侠、张元干、金履丰、金履祥……明朝林瀚三代五尚书、荣绣陈氏九条金带、张经、翁正春……清朝张享嘉、林云铭、林枝春、王仁堪、……现当代张元奇、严复、林森、黄乃裳、黄钟瑛、林祥谦、郑振铎、高士其、邓拓、邓叔群、邓昌黎、郑天挺、郑作新、张钰哲、陈怀凯、陈凯歌、黄英、唐仲璋、唐崇惕……细考这些名门望族,其祖先均确切记载随王审知兄弟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闽,为了理清福建众多名门望族与光州固始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本文拟尽所知,将福建于唐末随王审知兄弟由光州固始入闽各姓氏中的名门望族的情况给予汇总,以飨读者。
  福建省人口至今已逾3400万,掀开数以万计的福建各姓氏族谱,可发现大部分姓氏源于中原,称为河南光州固始者颇多,但所占比例却不及百分之二十。回首史学记载,南宋莆田人方大琮曾指称:“王氏初建国,武夫悍卒气焰逼人,闽人战栗自危,谩称乡人,冀其怜悯,或犹冀其拔用。后世承袭其说,世(纪)邈绵,遂与其初而忘之尔,此闽人谱牒所以多称固始也”
1
;同为莆田人的著名史学家郑樵也有“今闽人称祖者,皆光州固始。实由王绪举光、寿二州,以附秦宗权。王潮兄弟以固始之众从之。后绪与宗权有隙,遂拔二州之众入闽。王审知因其众以定闽中,以桑梓故,独优固始。故闽人至今言氏谱者,皆云固始。其实谬滥云。”
2
。现当代史学界如朱维干、陈支平、林国平等教授皆缘此说。其实,由现存各姓氏谱牒细研,除去不同时代入闽的诸多姓氏外,许多当代研究者多注意于随陈(政、元光父子)、随王(绪及潮、审知兄弟)各有多少姓氏。事实上,当年两次大规模军事行动移民中,有的姓氏蕃衍播迁,有的无后代早已消亡,有的再迁徙异地,千余年能瓜瓞绵延而有幸存于闽者实属有限,研究这些一息尚存者及与迁台、徙国有关系者方有现实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各姓氏由闽迁台湾者几近1900万;而迁东南亚及世界各国者已逾千万,至于迁港、澳、粤、赣、琼、浙、鄂、湘、徽、川、渝、桂、黔……全国各地者则难以枚举。
  非随陈、随王入闽的光州固始人
  据现存福建各姓氏谱牒资料记载,现有后裔、当年非随陈、随王而由河南光州固始来福建的先人的确不少,稍尽所知简要摘录如下:
  周公宫
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官徐州伯,从河南光州固始入闽,为凰山周氏始祖。(《凰山周氏族谱》);
  黄道隆
河南光州固始人,东汉建安年间(196-219年),弃官避地入闽,初居仙游大小尖山之间,后改迁桐城(今泉州)西郊。(《锦田黄氏大宗族谱》);
  陈
实 东汉时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闽。为螺江陈氏入闽始祖。(《螺江陈氏族谱》);
  陈
润 原居河南光州固始,永嘉入闽。(《南阳陈氏族谱》);
  胡
琮 固始人,晋代子孙迁闽。(《胡氏族谱》);
  丘杰秀
晋永嘉二年(308年)由固始入闽。为八姓入闽之一。(《丘氏族谱》);
  危

晋永嘉三年(309年)从光州固始县率乡民避乱到建州任刺史,其乡人后均落籍建安。(新编《建阳县志》第三篇《人口》,群众出版社1994年版);
  张

晋建兴二年(314年),张氏始祖由河南固始入闽,居大田县广平镇元沙村,遂称为元沙张氏。(《大田元沙张氏族谱》);
  叶忠显
固始人,避五胡乱入闽居建州,为玉山叶氏始祖。(《玉山叶氏族谱》);
  黄

“世居河南光州固始,至晋,中州板荡,南迁入闽,始祖黄允公仕晋,卜居侯官。”(台北县《深坑乡黄氏族谱》);“固始人,随晋南渡,辗转入闽,居侯官。”
  黄彦丰
西晋末年,“五胡乱华”,晋元帝南渡,中原八姓衣冠入闽,其中黄姓为黄彦丰,从河南光州固始入闽,官任晋安太守,卜居福州乌石山地号黄巷。(《莆阳黄氏族谱》);
  何
? 晋末由固始入闽,居邵武小溪。(《邵武卢阳何氏族谱》);
  黄元方
晋代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闽,(另说元方亦名元芳,即彦丰);
  余

南朝大通二年(530年)由河南固始而宰建阳……是为入闽鼻祖也。(《福建余氏族谱》);
  黄

隋大业九年(613年),因遭隋炀帝残害,弃官自河南光州固始入闽,定居长溪县霍童石桥(今属宁德),为石桥黄氏始祖。(《石桥黄氏族谱》);
  黄

唐乾符六年(879年),避乱从河南光州固始入闽,居侯官(今福州)黄巷。孙黄深迁宁德七都峬源。有礼部尚书黄衡等九进士,三万多人。(《宁德七都黄氏族谱》);
  张
翥 唐由河南固始迁南平,翥公七子十六世纂公居顺昌。(《顺昌张氏族谱》);
  陈

唐汉中节度使,太子少保。中宗时(705-710年),由光州固始入闽,为连江山兜陈氏祖。其子陈夷则、陈夷行。(《连江山兜陈氏族谱》);
  张大瑯
唐玄宗时(712-756年)由河南固始入闽,居南平峡阳。(《南平峡阳百忍堂族谱》);A
  冯
? 祖籍河南固始,自唐入闽,其后冯成江卜居永安小陶。(《小陶冯氏族谱》);
  黄

唐谏议大夫,上元元年(760年),自河南光州固始避乱入闽,卜居浦城县永兴乡永康里溪东。有名臣黄睃、黄严、黄匡镒……(《浦城黄氏族谱》);
  魏进隆
原系河南汝宁府固始县人,魏徵五世孙魏谟之后,仕唐朝户部侍郎,谪江南,生七子,黄巢乱兴,六、七子来闽。(《柳城魏氏族谱》);
  田本盛
唐开元二年(714年),由河南固始迁入大田县梅林。(《梅林田氏族谱》);
  张开先
唐开元二年(714年),从河南固始护送越王入闽,卜居永安贡川巫峡。(《贡川张氏族谱》);
  黄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因刘展之乱,自光州固始县举家入闽,卜居浦城县永兴乡永康里之溪东。(《浦城黄氏族谱》);
  杨
衡 唐元和九年(814年),由固始入闽。
  吴乐遂
唐开成五年(840年),从河南固始入闽居南平。(《剑津吴氏族谱》);
  刘
韶 唐固始人,入闽任泉州别驾,子孙定居莆田。(《莆阳刘氏族谱》);
  张
威 张 感 张
咸 唐广平(明)间(880-881年),张威偕兄感、弟咸由固始入闽,威居建阳,感居三山,咸居浦城。威孙义赘于本邑令仙里……遂留居于此,其子孙散处于下梅吴屯及大浑之西山。(民国《崇安县新志》卷四〈氏族〉)
  曹

河南光州固始人,唐中和间(881-885年),以汀州司录兼管沙县县事,生六子,定居沙县。(《沙邑曹氏族谱》);
  连

河南光州固始人,官常州府,唐中和间(881-885年)避乱入闽,卜居闽县开化里濂浦。(《闽邑连氏族谱》);
  杨

唐文德元年(888年),朝廷诰封河南弘农郡光州固始县人杨海为南安县武胜场大使(后称武胜公),升场为长泰县,居长泰后庵。
  方廷范
唐大顺二年(891年)进士,祖籍河南固始,历宰闽长溪、古田、长乐三邑……时中原割据,卜居莆之刺桐巷,生六子,号称六桂。(《六桂方氏族谱》);
  孙

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御史中丞孙敏(字永亨),由河南固始入闽,迁连江土坎高洋;(《连江陈氏族谱》);
  施
承 唐中叶任秘书郎,由河南光州迁徙入闽,定居于泉州钱江乡。(《钱江施氏族谱》);
  陈

河南光州固始人,生于唐大和五年(831年),唐末避乱,举家南迁,定居罗源县中房镇曹湾,后建陈太尉宫以祀。(《罗川陈氏族谱》);
  宋

丞相宋璟后裔,因居官携弟宋臻从河北南和迁河南固始。唐乾符三年(876年),骈充福建观察推官入闽,致仕居莆田,为莆田宋氏始祖。(《闽侯镜江宋氏族谱》);
  陈

唐僖宗进士,河南固始万善乡人,唐天复间(901-904年)入闽,三兄弟迁居福州南营。(《琅岐衙前陈氏族谱》);
  詹君泽
光州固始人,五代避乱入闽,隐安溪植德山下。(明 黄仲昭《八闽通志》,606页);
  郑体恭
南唐驸马都尉,原籍河南光州固始。迨南唐归宋后,避地入闽,居盖山光化里,为龙峰郑氏始祖。(《龙峰郑氏族谱》);
  丘三五郎
后唐清泰元年(934年),由河南固始迁居宁化石壁乡,遂为客家丘氏始祖,其后迁上杭。(《石壁丘氏族谱》);
  刘
翔 光州固始人,避乱入闽居汀州宁化,后入永春,称章内刘氏始祖。(《章内刘氏族谱》);
  王思翼
宋初由河南固始迁来,居厦门新店镇欧厝村。(《厦门新店王氏族谱》);
  张镜斋
宋初由河南固始迁来,居晋江磁灶镇张林村。(《晋江张氏族谱》);
  叶炎会
宋卜居光州固始,随宋南迁,卜家仙游之古濑。(《仙游古濑叶氏族谱》);
  洪十九郎
宋时任武荣(今南安)令,邀兄十六、十七、十八郎由光州固始入闽,蕃播闽南地区,世称四人为蓬壶洪氏四公祖。(《武荣蓬壶洪氏族谱》);
  梁

宋天禧三年(1019年),梁周翰之子梁宗,从光州固始入闽,为闽县主簿,秩满不归,居鼓岭茶洋,,五共孙汝嘉分迁闽县永盛燕山。(《永盛梁氏族谱》);
  陈文广
河南光州固始人,宋熙宁、元丰间(1068-1085年)携弟文振避乱入闽,与陈家人分桥南北而行,到连江定居,遂称桥南陈氏。文振迁居县郊儒洋中房村。(《连江桥南陈氏族谱》);
  李裕规
宋政和间(1111-1118年),自河南光州固始入闽省,居北乡魁山。(《长乐仙富李氏族谱》);
  何

字一之,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累官漳州太守。乾道元年(1165年),举家从河南光州固始县迁入福清崇德乡(南上隅)和里牛田(龙田)。(《龙田庐江何氏族谱》);
  吴孟仲季
沪江吴氏支祖,生于宋隆兴癸未(1163年),由河南固始来,定居于晋江深沪镇东垵村上堡岑前。(《沪江吴氏支谱》);
  谢乃章
宋从固始乌衣巷迁来同安大嶝镇浔崛村。(《大嶝谢氏族谱》);
  邵子厚
河南光州人,宋乾道八年(1172年)进士,官节度使入闽,定居泉州晋江永和镇邵厝村。(《晋江邵氏族谱》);
  何梦登
宋咸淳七年(1271年),河南固始魏陵乡铁井槛何梦登携眷南迁入闽,为福清前宅何氏祖。(《福清前宅何氏族谱》);
  孙
? 玉塘孙氏始祖系宋代由河南光州固始县乐安里迁晋江塘市乡。(《晋江玉塘孙氏族谱》);
  吴日新
名德广,宋末随父大全、叔大良自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卜居长乐,后入赘定居螺洲吴厝,遂为螺江吴氏始祖。(《螺江吴氏族谱》);
  ………………
  据上所述,河南光州固始与福建的确有着奇特的渊源关系,上自西汉,下截至宋末,不同时期都有固始先人因不同的原因入闽定居。若再加上随陈、随王部分大规模军事移民,千余年来,许多固始入闽先人历经朝代更迭的沧桑,能还有后人繁衍播迁,实在非易,其中随王入闽者中,出现了众多令人瞩目的名门望族,颇值深入研究。
  随王入闽的光州固始人及在闽繁衍成为名门望族者
  随陈入闽者多在福建漳州一带繁衍生息,许多后裔东渡台湾。当代竟出现台湾都是祖籍漳州者争夺领导人位子的角遂现象。由于篇幅限制,仍围绕主题继续介绍随王者及已在闽成为名门望族的家族(按福建各姓氏人口数排列):
  其中繁衍为福建名门望族者
  随王入闽的光州固始人,定居在福建各地繁衍播迁,有的后裔成为能人志士,为国家的繁荣,民族的昌盛作出杰出贡献,或者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此就笔者所知,且以该家族历史上的功名、业绩、影响、贡献等粗拟称得上福建名门望族者名单供方家参考:
  林

字然佑,系济南汉谏议大夫林希旦之后,林卫之子。河南光州固始人,随王潮、审知兄弟入闽,任左朝奉大夫,光启三年(887年)卜居闽县归义里枕峰,后迁永庆里繁衍发族,人丁兴旺,以所傍河流名称陶江林氏,有文武十八进士,其中宋有御射状元林壮行、清有甲申抗法民族英雄、武探花林培基,现当代有辛亥革命著名元老、孙中山挚友、民国开国参议院议长、国府主席林森、二七烈士林祥谦、新加坡王鼎昌总统夫人林秀梅及近百举人,十多个将军等等。(《陶江林氏族谱》);
  林硕德
唐中和四年(884年)随王入闽,以军功升前锋先锋、开闽都统使。卜居侯官县治,建六桥以利六通,人丁兴旺,播迁海内外,遂称“六桥林氏”。宋有同知枢密院事、兼理参知政事林安宅等等。(《闽侯六桥林氏族谱》);
  林延皓
唐光启二年(886年),携弟林仁翰、从弟林延遇、林守亮自固始淮阳,随王潮、王审知入闽,历官拱宸控鹤都使,卜居闽县吴山,后代繁衍,世称“控鹤林氏。(《控鹤林氏族谱》);
  林

光州固始人,于五代随王入闽,卜居闽县开化里濂浦,前后十一世名讳因回禄之灾而佚,后裔至明代功名显赫,遂称为“濂江林氏”,尚书林瀚及子孙“三代五尚书”史无前例。(《濂江林氏族谱》);
  林阳泰
名靖,河南光州固始县西园人,唐乾宁四年(897年),随王审知入闽,官都统留后监军,后封忠烈侯。后衍首祉、五龙林氏。宋有淳化进士林玑,历官谏议大夫、给事中。(《五龙林氏族谱》);
  陈

仕唐官太尉,为避“广明之乱”于唐光启元年(885年),自颍川郡光州固始县随王绪入闽,后仕闽王王审知,赐第福州石井巷,子陈令镕、陈令图分衍荣绣、古灵陈氏均成名门望族。前者于明代四世九进士,官职显赫,世称“九条金带”,其中陈达曾任山西巡抚兼雁门关总兵,世称“文武八座”(《荣绣大义陈氏族谱》);古灵陈氏有陈襄等名士,现当代则有抗日名将、民国海军部长陈绍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等。(《古灵陈氏族谱》、《胪峰陈氏族谱》);
  陈

河南光州固始人,梁开平二年(908年)入闽,先居侯官古灵,旋迁石门,为长乐营前始祖。后有状元陈谨。(《营前陈氏族谱》);
  陈
夔 陈
参父子祖居河南光州固始,于唐末随王审知入闽。后举家隐福清县新丰里南阳村,后裔蕃衍,遂称“南阳陈氏”。陈参曾孙陈泰于北宋初迁长乐江田。人丁兴旺,簮缨不绝。(《南阳陈氏族谱》);
  张

唐开封剌史,河南光州固始县魏陵乡祥符里人,唐末随王审知入闽,领榷货务,辅佐闽王功勋卓著,历官尚书右仆射、梁国公。子孙蕃衍,世称“凤池张氏”,播迁海内外,据不完全统计,福建境内其后裔近百万人,算是随王入闽者中后代人丁最兴旺之家族。自宋代始就有著名词人张元干,张肩孟父子兄弟四进士,户部、工部两尚书,奉天巡抚张元奇、抗战英烈张敬将军……(《凤池张氏族谱》);
  黄

河南光州固始人,光启元年(885年),随王审知入闽,隐于梅溪场(今闽清县)凤栖山盖平里,称虎丘黄氏,生六子,号六叶。人丁兴旺,名人辈出,后裔有名臣黄洽、黄龟年、黄师雍、黄德邵、黄豫、黄淮等等,著名侨领黄乃裳、黄依娇……。(《虎丘六叶黄氏总谱》);
  黄

河南光州固始城东阳泉乡人,光启元年(885年),随王审知兄弟入闽,隐于邵武军(今邵武市)故县仁泽乡,子孙繁衍,簮缨相继。有监察房、少师房、秘书房、仆射房、鸣凤房、胪峰房六大支系。历代名人有黄榦、黄槐、黄棆、黄履、黄伯思、黄中、黄潜善、黄愿、黄正纲、黄英……民国开国海军总长黄钟瑛等等。(《黄文肃世家宗谱》);
  黄惟淡
河南光州固始人,从王潮入闽,家邵武,以五经教子皆登科,世号“五经先生”。后人人丁兴旺(据研究,三妻廿一子的黄峭为其后裔),功名不少。(《邵武府志·宦绩》);
  黄

唐末随王审知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闽,居福安城关,世称“察阳黄氏”,后有著名理学名家黄干。(《察阳黄氏族谱》);
  黄

“五代时人,仕闽,自光州固始从王氏入闽,因仕焉。其子讳碣公,居言路有直声,后迁御史中丞兼节度副使”。(《十国春秋》卷69);
  黄

河南光州固始人,唐景福元年(892年),随王审知入闽,官闽清县令,后隐居连江官坂下庸村。裔分三房(含透堡黄氏孟季房),宋有十三名进士,近万人口。(《连江官坂黄氏族谱》);
  郑
摄 唐宣议郎,光州固始人,光启元年(885年),与叔郑 杰、兄郑 琼、弟郑
链随王审知入闽,卜居长乐北湖,人丁兴旺,功名显赫,历代有49位进士,世称“福湖郑氏”。有状元郑性之、郑邦彦、郑世威、郑章……当代郑振铎、郑天挺、郑作新、陈怀恺、陈凯歌等等。(《福湖郑氏族谱》);
  郑

龙骧大将军,光州固始人,唐光启间随王入闽,为闽县桂阳郑氏始祖。有名士郑穆、船政大员郑清濂、辛亥革命元老郑烈。(《闽县桂阳郑氏族谱》);
  宋

字彦明,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由固始随王审知兄弟避乱入闽,先居雪峰后迁徙于侯官镜江,为镜江宋氏始祖。后裔宋鸿图为清武状元。(《闽侯镜江宋氏族谱》);
  程

河南光州固始县君子乡兴贤里人,唐末随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历官司马、漳州剌史,殁于任。四子繁衍播迁海内外。(《闽侯甘蔗程氏族谱》);
  李

象峰李氏先祖,自甘肃陇西迁河南固始县调元乡秉钧里,唐末随王审知入闽,居福州南门。裔李祥于宋景祐元年(1034年),迁长乐沙堤象山。人丁兴旺,功名显赫。世称“象峰李氏”。有明永乐状元李骐及名人李兆珍……(《象峰李氏族谱》);
  章仔钧
章仔钊 “(前者)仕王氏官至太傅,(后者)为泉州团练副使,兄弟俱有功于闽!”
(杨时《龟山集》卷三十五《章瑞叔墓志铭》;卷三十七《枢密郑公墓志铭》);
  刘

河南光州固始人,唐末随王审知入闽,卜居福州凤岗,成为凤岗忠贤刘氏始祖。后人人丁兴旺,播迁海内外,名人辈出。民国尤以海军总长刘冠雄、船政大员刘懋勋、轮机总监刘冠南等四兄弟称著。(刘冠雄主修《凤岗忠贤刘氏族谱》);
  严怀英
河南光州固始人,唐末随王审知入闽,卜居侯官(今福州仓山)阳岐,为岐阳严氏始祖。后裔有近代著名思想家严复等。(《侯官岐阳严氏族谱》);
  施

福清龙田高楼施氏始祖,于唐僖宗间自河南光州固始,随王审知入闽。清靖海侯施琅属其裔孙。(《龙田高楼施氏族谱》);
  金

唐探花,光州固始人氏,随舅王审知入闽,卜居长乐,十一世孙金景文成进士,任浙江金华府推官,僦居兰溪。后堂兄弟金履丰为殿前大将军携子归隐福州璧团洲,成为璧团金氏始祖,裔孙金瑛于明初移居琉球国,为“闽人三十六姓”金姓始祖,子孙繁衍成为琉球贵族;金履祥则为著名理学家,世称“仁山先生”,仍居兰溪。(《璧团金氏族谱》);
  茅

唐末由光州随王潮参军入闽,官节度使,为莆田蓝溪茅氏始祖。(《莆阳蓝溪茅氏族谱》);
  吴十一郎
先祖吴潜,唐累官至大司马兼兵部尚书,五季时居河南光州固始县。吴十一郎随王绪入闽,居福州南台、兴化黄石塘下,六世进士公(讳阙)于后梁开平二年(908年)移居晋江龟湖象畔嘉埭卜址,遂为象畔吴氏始祖。(《晋江象畔吴氏族谱》);
  庄

字文盛,河南光州固始人,唐光启二年(886年)随母舅王审知入闽,居永春桃源里,为青阳庄氏始祖,后裔功名显赫,有文状元庄际昌、榜眼庄奇显,武状元庄有恭,世称“霞张庄”。(《青阳庄氏族谱》);
  叶

唐龙纪元年(889年),随王审知入闽,卜居同安南郊佛子冈岭下。人丁兴旺,播迁海内外很多,世称佛岭叶氏、郡马府叶氏。(《佛岭叶氏族谱》);
  张修竹
河南光州固始人,随闽王南下守泉州,任知府……娶董氏生八子,随天意择居,人丁兴旺。世称赤蒲张氏(今福鼎管阳镇七蒲口庄)。(《赤蒲张氏族谱》);
  萧

系河南光州固始县用儒乡进贤里竹洲村人。光启元年(885年),挚家130余口随王审知入闽,伯叔兄弟各寻栖隐之地。其中华公子萧丙二,自怀安迁长溪、周宁,后定居萌源。世称萌源萧氏。(《萌源萧氏族谱》);
  孙小二
唐平章,为孙权40世孙。从河南光州固始县“随王闽地统三军” (《萌源萧氏族谱》);
  欧

系河南光州固始县永丰前村人氏,唐末随闽王入闽,家于福州侯官之洪塘。后欧光官至户部尚书。九世孙迁南溪,为兰溪欧氏祖。(《侯官欧氏族谱》);
  应世哲
唐光启元年(885年),从河南光州固始随王审知入闽,卜居南平峡阳,为峡阳应氏始祖,后裔有宋状元应珍。(《峡阳应氏族谱》);
  邓

唐末从河南光州固始随王审知入闽,卜居闽县竹屿,后有名士邓原岳及院士邓叔群、邓拓兄弟、邓昌黎,台湾音乐大师邓昌国等。(《竹屿邓氏族谱》);
  邓光布
河南光州固始人,唐僖宗授殿中侍御史,随王潮入闽,为剑州路将军,定居沙县。后裔人丁兴旺,播迁海内外。(《沙邑邓氏族谱》);
  苏益康
任泉州押卫都族军使赠上将军武安侯,唐光启元年(885年)由固始迁来,为同安大同洗墨池路芦山堂始祖,有苏颂等先贤!(《芦山苏氏族谱》);
  阮少盛
(894年)随王审知从固始入闽,官御史大夫居宁德,后迁古田邹洋,裔阮孔彰迁周宁县李墩镇阮家洞村。遂成李墩阮氏始祖。(《李墩阮氏族谱》);
  周举元
携子孙从河南固始县阴德乡魏侯里依王绪、王审知南下,景福元年(892年)定居福州。孙周导于后晋开运三年(946年)迁居宁德洋中镇,其长子周霆官户部尚书。(《西乡周氏族谱》);
  唐

唐末随王审知从河南固始入闽,卜居福州鳌峰坊,元皇庆二年(1313年)后裔迁侯官(今闽侯)南屿垚沙,人丁兴旺,名人辈出,现有父女双院士唐仲璋、唐崇惕。(《垚(尧)沙唐氏族谱》);
  许

字尧夫,号十一公,随王审知兄弟从河南固始入闽,定居闽清,后迁侯官(今闽侯)上街都巡。今有许居衍院士。(《都巡许氏族谱》);
  许令骥
为东汉许邵后裔,世居河南固始,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年),随王绪队伍入闽,居闽清为文定许氏始祖。后有宋状元许将等。(《文定许氏族谱》);
  尤

字思礼,唐光启二年(886年)随王审知从固始入闽,王招为郡马,肇居泉州。人丁兴旺,簮缨不绝。后有名尤大成、尤大公、尤袤等。(《吴兴尤氏族谱》);
其他随王入闽的光州固始人
  林

唐末同长兄林涉、次兄林济,由河南固始随王审知入闽,择闽清溪潭口乡越溪之北而居,遂为闽清人氏祖。(《闽清林氏族谱》);
  林廷甲
林廷第
兄弟系河南光州固始县永丰庄人,唐中和四年(884年),随王绪入闽,授骠骑兵马司,携眷定居凤山,后代衍八房,称“福全后安林氏”。(《福全后安林氏族谱》);
  林元祯
字有祥,河南光州人,随王潮入闽,历官朝散郎、太守、中顺大夫。后迁长乐鹤上;(《鹤上林氏族谱》);
  林

河南光州固始人,唐中和四年(884年),随王绪南下入闽,定居福城凤池后街登俊里,后迁永福文波梅山。(《永福凤池林氏族谱》);
  林

唐大顺元年(890年),随王由固始入闽,为侍卫有功封忠烈侯,居福清鹫岭。(《音西林氏族谱》);
  陈孟德
唐末随王审知由光州固始入闽,卜居福清江阴垕。(《江阴垕山陈氏族谱》);
  黄

唐光启间由光州固始入闽,仕王昶为谏议大夫,黜居侯官(今闽侯)南屿水西黄岸。(《侯官水西黄氏族谱》);
  郑

字致刚,“其先光州固始人,唐僖宗时避乱,从王潮入闽,居建城南乡之龙池,故今为建州人。(杨时《龟山集》卷三十五《章瑞叔墓志铭》;卷三十七《枢密郑公墓志铭》);
  邓

“自光州随闽王入闽……掌兵邵武,子孙家光泽之乌佩”(元·刘将孙《养吾斋集》卷三一《邓乌山墓志铭》);
  丘
祯 丘 祥 丘 福
“唐僖宗时……兄弟三人由固始随王潮入闽,居崇安之黎阳”。(《崇安县新志·氏族志》);
  叶四翁
河南光州固始人,唐末随王审知入闽,居甘州白石,为甘州白石叶氏始祖。(《甘州白石叶氏族谱》);
  吴文卿
河南光州固始人,唐末随王审知入闽,卜居福州新店,为西园吴氏始祖。(《西园吴氏族谱》);
  曹

河南光州固始人,唐光启二年(886年)随王审知入闽,为厚福曹氏始祖。(《厚福曹氏族谱》);
  彭

原居河南光州固始县,唐僖宗时随王潮入闽,始居泉州,后迁晋江虹山,为晋江虹山彭氏始祖。(《晋江虹山彭氏族谱》);
  李

相传先世系河南光州固始人,唐末谐王潮入闽,传至李默斋(列为一世祖)居此永春,遂为青阳李氏始祖。(《青阳李氏族谱》);
  谢十六郎
唐乾宁四年(897年),从王审知入闽,定居泉州清浦,为畬里谢氏始祖。(《畬里谢氏族谱》);
  柯

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昔祖从王绪入闽,初居晋江水沟头,后晋天福元年(936年),五世祖宝公徙莆之武盛里,后迁安乐里柯山。世称美阳柯氏。(《美阳柯氏族谱》);
  吕竞茂
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由河南光州固始县随王绪入闽,居泉州相公巷,旋徙晋江曾埭,后屡迁浯江、同安。(《吕厝吕氏族谱》);
  刘显斋
于唐僖宗年间,由河南光州固始县避乱入闽,居建阳麻沙、崇安五夫里。世称沙埕刘氏,并分东西二刘。(《沙埕刘氏族谱》);
  周举元
唐末(892年)随王审知入闽,定居福州,后迁宁德县青田乡东洋里(周墩),后置为周宁县治,遂为“狮城周氏始祖”。(《狮城周氏族谱》);
  袁

河南光州固始人,唐末避黄巢乱,随王潮入闽,徙居柘荣富溪天井里。(《富溪袁氏族谱》);
  游

源于河南光州固始,于唐末随王审知入闽,任建阳令。后裔游时于宋初迁居柏峰,遂为柘荣开基祖。(《柘荣游氏族谱》);
  范大三
河南光州固始县人,为避战乱随节度使王审知入闽,卜居南平峡阳,为峡阳范氏始祖,取堂号为高平堂。(《峡阳范氏族谱》);
  骆万安
河南光州固始县人,仍“初唐四杰”骆宾王之后。唐末随闽王王审知平叛黄巢之乱而入闽,居峡阳,遂成峡阳骆氏始祖。(《峡阳骆氏族谱》);
  朱古倞
世居亳州之永城,后迁河南光州固始,李唐季随王审知入闽,任节度判官,家于福唐(今福清),后迁南平大坝、永安。(《沛国朱氏族谱》);
  江
阶 自光州固始从王审知入闽,居三山西门。为长乐云路江氏始祖。(《云路江氏族谱》);
  纪

五代时,纪氏祖先由河南光州固始县,肇迁闽泉州惠安居住,一支迁同安。(《惠安纪氏族谱》);
  詹敦仁
五代后周从固始随王审知入闽,卜居于安溪县祥华乡美西村。(《美更矦氏族谱》);
  杨

号安隐,唐光启元年(885年),由固始入闽。遂成为晋安罗山镇后洋村芙蓉杨氏始祖。(《芙蓉杨氏族谱》);
  甘仙游
唐光启元年(885年),由固始入闽。13世裔茂隆光复旧业,号龙海东国镇顶房社中兴始祖。(《龙海东国甘氏族谱》);
  江天明
唐随王审知从光州固始入闽居福州,后裔于元皇庆元年(1312年)迁侯官(今闽侯)白沙上寨。世称阜宅江氏。(《阜宅江氏族谱》);
  曾延世
唐光启元年(885年),由固始入闽,居泉州龙山,后迁惠安獭窟岛,世称獭江曾氏。(《獭江曾氏族谱》);
  陈孟德
唐随王审知从光州固始迁来,居福清江阴垕山,世称江阴垕山陈氏。(《江阴垕山陈氏族谱》);
  庄

唐末僖宗广明元年(880年),由固始随王审知入闽,居福清沙塘,后称沙塘庄氏。(《沙塘庄氏族谱》);
  吴

河南光州固始人,唐中和四年(884年)随王审知兄弟入闽,堂从六人分居福州泉州之间,播迁各地,世称吴氏六祖。(《闽清龙井吴氏族谱》);
  郭

字惟大,郭子仪四世孙,唐末由固始随王审知入闽,为长乐郭坑、福清江境玉桂郭氏始祖。(《玉桂郭氏族谱》);
  何安抚
唐光启二年(886年),由固始随王审知入闽,定居惠安。(《惠安何氏族谱》);
  施
典 由固始随王审知入闽,定居晋江前港村,为闽南钱江施氏始祖。(《钱江施氏族谱》);
  卢
珖 卢 皓
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由固始随王审知入闽。后裔分布各地。(《范阳卢氏族谱》);
  高

中和间由固始入闽,居凤岗高宅洋,王审知召为从政郎,成为入闽始祖。(《高宅高氏族谱》);
  非常特殊的五姓随王现象
  在福建闽清有一非常特殊的五姓随王共建宗祠现象,祠在坂东镇塘坂村,祠名塘边聚庆五姓祠堂。祠联:“同源固始,蕃衍福地,五姓千家亲兄弟;共建凤池,开拓前程,十村继代乐舜尧。”甚为奇妙,录此共尝。下录随王五姓始祖名单:黄应茂
许 实 陈隆兴 卢崇鸣 刘

  除上所述,另据许伙努、杨清江先生《随“三王”入闽诸姓考》所考订名单,再行甄别,属真正由固始随王入闽并有后裔的人员还有:
  王彦英、王彦复、王廷简;陈豹、陈勇;林嵩;刘恕;郭嵩、郭镕、郭珏;谢文乐、谢彦时、谢?(定居泉州安溪永安里东臯)、谢?(定居宁化石壁);吴祭、吴询;吴文贤;张延齐、张清溪;黄梧(全省黄氏调查,未见其裔);周生;许十一、许弘钦、许文缜;杨安、杨猛;苏益、苏?;邹勇夫、邹馨;詹缵、詹环;薛文杰、薛从仁;姚建、姚源;朱文进、朱帘;李仁遇、李寿;郑湘、郑韶;程斌、程贵;严迅;董思安;吕占;孟威;庾?;戴九郎;蔡?;柯?;萧宝;卓禄;何现;孙叔?;缪济;赵杰;高贤,施文仪等等。
  综上所述,河南固始与福建省的历史渊源关系真是源远流长。随王入闽的各姓氏先人努力奋斗,其中出现了不少名门望族,给予研究发掘颇有意义。
我的更多文章:
百年前中国知识分子的骨气,让人五体投地!
清明节·中国的感恩节!
母亲告诉我们,不要为善事要求回报!
这世上有一种转运珠,它的名字叫:行善积德
说话二十二戒
河南人最常说这10个字 但99.99%的人不会写
老公,我把咱爹娘接来了!
二战时日本侵占了中国多少领土(图)

(2) [连战祖籍]连战先祖在湖北广水


             
资料图片
  湖北广水市蔽山之麓连舜宾处士陵园(宋代),是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在大陆现存有据可考的最早的一座祖墓。
 
据嘉靖年间《应山县志》和安徽省社科联文化中心研究员马骐《连战家族史》一书记载,连氏先祖为黄帝后裔,出自春秋时齐国大夫连称(?--前685年),“望出上党郡(今山西长治北)”(《通志.氏族略四》)。唐代连谋自婺州迁闽县,宋朝初年,连揔(唐咸通年间中进士)的裔孙闽县人连光裕,官湖北应山县令,致仕后就在应山定居,死后葬广水。连氏从此落籍应山,其孙连舜宾葬于陈巷虎弼冲蔽山脚下。
 
据考证,连氏家族开宗山西上党,北宋初期,连氏祖先连光裕调任应山县令,即落籍应山。其孙连舜宾,在城南设帐授徒,授课欧阳修等学生。公元1030年,连舜宾客死湖北云梦,应山百姓闻之,自发将其灵柩运回应山,葬于陈巷虎弼冲蔽山脚下。
 
其后连舜宾之子连庶、连庠,均考中进士,与宋祁、宋庠并称应山四贤。相传连庶聪敏、清廉,清澈如水,人们叫他“连底清”。而连庠则看事透彻,像冰一样透明,处理政事严肃,像冰一样,人们叫他“连底冻”。下传五代至连南夫。
 
连南夫(连庠之孙)为著名抗金英雄与弟连万夫,为连舜宾第六世孙。后连南夫官至宝文阁学士、广东经略安抚使兼广州知州,曾两度出使金国,著有《宣和使金录》一书。元军占领中原后,连南夫转战于闽、粤一带,后随其子(连进步、连道步、连达步)隐居福建龙海秀山之下。连南夫去世后,人们为纪念他,将秀山改为“连山”。连南夫十九世孙连兴位于康熙年间迁台南马兵营,为迁台始祖,连战家谱对此已作记述。连战系连舜宾第33世裔孙,1936年8月出生于陕西西安,1946年随母赴台。2009年5月,连战认广水为其祖籍,欣然为广水新修复的连氏先祖陵墓题字。2013年连战为连舜宾建纪念碑。碑文由连战亲笔手书,内容为:弘扬祖德,高山仰止;薪火传承,日月永昌;千里古道,万丈西风;执手同心,振兴中华。
 据此推算,连战祖先自连揔开始,至连南夫,历经北宋、南宋,在广水繁衍9代,生活了近300年。广水连氏从其祖连光裕,到南宋连南夫、台湾连战共历29代。
相关链接
起源
1.出自高辛氏,远古颛顼之后,以祖字为氏。黄帝孙子颛顼的曾孙陆终有子名惠连,他的后代以祖字为姓,成连姓。
2.出自芈姓,以官名为氏。春秋时期楚国有连敖、连尹之官,居此官职的后人以官名为姓,称连氏。
3.出自姜姓,以祖名为氏。春秋时齐国公族大夫连称的后人以祖上名字为姓,称连氏。连称是齐襄公手下的将军,有一次打猎的时候,连称设计把齐襄公杀掉,回去以后立公孙无知为国君。后来事情败露,连称被人杀死。他的子孙逃出齐国,并改姓氏为连,从此称连氏。
4.古代鲜卑族有是连氏、太连氏,入中原后改为连姓。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高车族姓大连氏后改为连姓;另一支则为通古斯族的后裔改姓而成。
附:连称:连姓始祖
连简:连姓远祖
连谋:福建始祖又是河南始祖
连凯:福建始祖
连揔(聪):闽中始祖
连光裕(广东始祖又是湖北应山始祖)....连舜宾(浙江始祖)--连庶、连庠....连迪、连南夫----连进步(江西始祖)、连道步(四川始祖)、连达步(揭阳东莞始祖)
连楹:福建宁化始祖又是湖北郧阳始祖
连称
(?--前685年)据《左传》记载:连称为齐襄公手下的将军,有一次打猎的时候,设计把齐襄公杀掉,回去以后立公孙无知为国君。后来事情败露,被人杀死。
连揔(聪)
(生卒年待考),字会川,闽县人。唐咸通年间进士,善于作赋,为文学家温庭筠所称道。
连光裕
太宗时官湖北应山县县令,致仕后就在应山定居,后为磁、郢二州推官,病故于郢州任上,死后埋葬广水。
连舜宾
字辅之。宋朝应山人。1028年客死湖北云梦,应山百姓闻之,自发将其灵柩运回应山,葬于陈巷虎弼冲蔽山脚下。1048年,欧阳修仰其功德,为其撰写了墓表。
连 庶
字居锡,安州应山人。宋仁宗年间举进士,调商水尉、寿春令。以知昆山县,辞不行。累迁职方员外郎,卒。
连南夫
(1085-1143年),字鹏举,应山人,宋政和二年(1112年)进士,历任中书舍人、徽猷阁侍制,擢显谟阁学士、知建康府、加兵部尚书衔、兼太平洲广德军制置使,知信州、泉州,进宝文阁学士、知广州、迁广东经略安抚使,绍兴九年(1139年),因得罪权相秦桧,被谪知泉州,后隐于龙溪县十一都秀山(今龙海市榜山镇翠林村西)之麓,绍兴十三年(1143年)卒,谥忠肃,赠左正奉大夫、太子少傅,葬于秀山,后人因此把南夫隐居处称“连厝”,把葬地称“连山”、“尚书尖”、“尚书峰”,把连南夫的后裔称“连山氏”。
连战
字永平,台湾台南人,祖籍福建漳州,1936年8月出生于陕西西安。1946年随母赴台,1953年考入台湾大学政治系,1959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1965年获芝加哥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1966年至1967年在美国任教。1968年,连战返回台湾任教,担任台湾大学政治系暨政治研究所主任。1975年,连战步入政坛,出任台驻萨尔瓦多“大使”。随后步步高升,历任国民党中央青年工作会主任、“行政院青年辅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交通部长”、国民党中常委、“行政院副院长”、“外交部长”、“台湾省政府主席”。1993年,当选国民党副主席,同年出任“行政院长”。1996年当选“副总统”,并一度兼任“行政院长”。曾两任国民党主席,现为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

(3) [连战祖籍]湖北出资1300万重修连战祖墓


【星岛网讯】湖北省广水市政府将投资人民币1300余万元,对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祖墓进行修复。连战亲自为先祖陵墓题写了挽联。
  中新社报道,广水县志、连战家谱记载和物证痕迹印证,北宋初期,连氏祖先连光裕调任应山(广水)县令。其孙连舜宾在城南设帐授徒,深受百姓爱戴,欧阳修也是他的学生。连战祖籍在湖北广水的这段史实,不仅在史学界得到公认,也得到了连战本人认可。
  5月20日,首届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将在随州市举行。在寻根节开幕前,随州市联合相关部门组织了“重走神农路·寻根鄂湘行”大型跨省媒体连线宣传活动。参加活动的媒体在当地组织下,5日赴该市所辖的广水市陈巷镇虎弼冲村蔽山脚下的连舜宾陵墓采访。
  据连战祖墓修复工程负责人介绍,连战是连舜宾的第三十一代孙。连舜宾陵墓占地30余亩,前期已完成投资300余万元,陵墓主体工程将在5月15日前竣工,后期还将陆续投入1000万元对周边环境进行治理。
  在连战祖墓的青石牌坊上镌刻着连战亲笔为先祖题写的挽联,右联为“连处士高风乐善好施广传乡里”,左联为“欧阳公佳表称仁颂德长示后昆”。在墓穴前左侧的青石碑上,镌刻着北宋著名词人欧阳修为启蒙老师连舜宾题写的墓志铭。
  据悉,连战还为即将举行的首届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题写了节名,并奉上“华夏千秋,同尊始祖;炎黄一脉,共拜神农”书法作品一幅,他表示将在适当时候到广水拜祭先祖。

本文来源:https://www.shanpow.com/wx/319965/

《连战祖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阅读
  • 唐代诗人徐凝的诗词_徐凝代表作 唐代诗人徐凝的诗词_徐凝代表作
  • 唐代的皮日休作的诗 唐代的皮日休作的诗
  • 唐代卢照邻的诗 唐代卢照邻的诗
  • 唐代女诗人薛涛的诗 唐代女诗人薛涛的诗
  • 唐代的贾岛的诗【荐】 唐代的贾岛的诗【荐】
  • 唐代诗人元稹的诗(锦集4篇) 唐代诗人元稹的诗(锦集4篇)
  • 唐代描写月亮的诗歌 唐代描写月亮的诗歌
  • 唐代贾岛的诗 唐代贾岛的诗
为您推荐
  • 唐代的贾岛的诗【热】
    唐代的贾岛的诗【热】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歌之国。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诞生了许多杰出的诗人。为了加强我们的文化修养,我们可以欣赏和学习贾岛的古诗。它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跨越千年的思想交流。诗人贾岛的优秀古诗有哪些是你不能忘记的?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唐代的贾岛的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唐代韩愈的诗
    唐代韩愈的诗
    中国文化是多姿多彩的。在中国漫长的人类历史中,诞生了许多杰出的诗人。为了增强我们的知识储备,我们可以欣赏和解读韩愈的古诗,这些古诗承载着民族情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你知道韩愈著名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唐代韩愈的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唐代诗人元稹的诗范文(精选4篇)
    唐代诗人元稹的诗范文(精选4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唐代诗人元稹的诗范文(精选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精选】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精选】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唐代柳宗元的诗
    唐代柳宗元的诗
    中国文化具有包容性。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诞生了许多杰出的诗人。为了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可以欣赏和解读柳宗元的古诗。它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那么,哪些古诗值得一读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唐代柳宗元的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唐代诗人元稹的诗汇编4篇
    唐代诗人元稹的诗汇编4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唐代诗人元稹的诗汇编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唐代杜牧的诗
    唐代杜牧的诗
    中国文化正在成长和发展。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中,诗歌曾多次盛行。为了增强我们的思想基础,我们可以欣赏和学习杜牧的古诗。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反映民族文化精神的艺术形式。你知道杜牧有什么著名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唐代杜牧的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唐代王昌龄从军行其四赏析范文(精选3篇)
    唐代王昌龄从军行其四赏析范文(精选3篇)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唐代王昌龄从军行其四赏析范文(精选3篇),欢迎品鉴!
  • 唐代诗人韩愈的诗【3篇】
    唐代诗人韩愈的诗【3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唐代诗人韩愈的诗【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唐代诗人王翰的诗
    唐代诗人王翰的诗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唐代诗人王翰的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