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永陵


辽宁 2019-10-11 03:48:39 辽宁
[摘要]篇一:[清永陵]参观清永陵清永陵是清王朝的祖陵,位于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西北启运山脚下,是努尔哈赤六世祖、曾祖、祖父、父亲、伯父、叔父的陵园。始建于1598年,称兴京陵,顺治16年(1659年)尊为永陵。一九八八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清永陵具有我国古

【www.shanpow.com--辽宁】

篇一:[清永陵]参观清永陵

 
    清永陵是清王朝的祖陵,位于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西北启运山脚下,是努尔哈赤六世祖、曾祖、祖父、父亲、伯父、叔父的陵园。始建于1598年,称兴京陵,顺治16年(1659年)尊为永陵。一九八八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清永陵具有我国古代建筑的优秀传统和满族艺术风格,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所葬的帝王辈分位居关外三陵之首,不像福陵(沈阳东陵)、昭陵(沈阳北陵)那么阔绰大气,规模虽小,历史文化浓厚。不仅以神奇的风水,丰富的内涵,重要的价值闻名于世,而且在建筑形式、布局、造型、工艺上都有自己的建筑特点和艺术特色。
 
 
新宾是满族故乡、清王朝发祥地,曾有康熙、乾隆、嘉庆和道光等多位清朝皇帝回到新宾清永陵祭祖。
 
 
    盛传清永陵是一块风水宝地,是龙脉集结之地,传说:“当年努尔哈赤的祖父背着祖先的尸骨从长白山走下来,走到永陵的时候见天色已经很晚,准备住店了,可在当时的人都很迷信,看到背着一个骨灰匣进店就特别的犯忌讳,说什么也不让他住店,无奈他只能站在路边举目北望,突然发现在乔山的脚下生长了一棵粗大的榆树,而且在离地三尺处有一个树叉,他非常高兴,便把祖先的尸骨取下来夹到了树叉上,夜间天气骤然变化,狂风暴雨,电闪雷鸣。
    第二天雨过天晴,早上准备赶路的时候,来到树前却发现尸骨竟然长在树上取不下来了,他非常着急就使劲的掰,结果顺着树叉就流血了,他很害怕便从当地找来能人(风水先生),他来到树前一看,就告诉他“这是一块风水宝地,后面的山是一条龙脉,对面一座照山叫烟囱山,还有一条苏子河环绕,你无意间将尸骨一放即压在了龙脉正中,你后人将有天下可做”。经过一番勘察,发现这条龙是西东走向,龙头在西,龙尾在东,蜿蜒起伏,大小不等十二个龙脊(山头),风水先生预言他的后世有十二代的天下。后人又传说从努尔哈赤登基称汉到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正好是十二皇帝,因山头大小不等,也就注定了皇帝在位时间长短不一。
    沈阳距清永陵130公里,并不算太远,但距上次来这里已过去整整十年了。依然山青水秀,风景醉人。那种新鲜空气的味道,进入大自然的感觉。与以前不同的是现在高速公路可直达。门票50元。
    到过永陵的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原始无华的彩陶龙壁。清帝诸陵无论在隆恩门二侧或正红门二翼皆有彩色琉璃龙壁。唯永陵的龙壁不是琉璃材质而是陶土烧制而成的。
    走进清永陵,第一层院落左右对称的是蜡像馆和展示馆;第二层是膳房和果品房;第三层是祭祀的地方。而院后那棵传奇的榆树下则是大清先祖陵寝。    不到永陵就不了解满族人是怎么打天下的,清史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为什么碑上用汉、满、蒙三种文字?为什么做为少数民族的满族能统治中华三百多年?为什么中国历史上大清的疆域最大?大清是怎么衰亡的?“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是什么意思?来这里看看你会找到答案。
 
 
 
    永陵是清朝唯一的君臣共陵。自古以来帝王陵寝只能葬帝王一人及其后妃,绝无祖孙君臣共一陵的先例。唯有永陵宝城内是祖孙共城,君臣一陵。自猛特木至塔克世为六世四辈人,是为祖孙同一宝城。
    讲解员专门为我们介绍了永陵的石雕坐龙。龙作为封建社会“天子”的象征,在皇宫、在帝寝无处不有。在清帝陵寝中游龙、团龙、盘龙、升龙、降龙也随处可见。但石雕坐龙唯永陵所仅见。讲解员说坐龙是狗的形象,满族有“义犬救主”的故事,但把狗放在这儿是对皇权的不恭,所以设计了坐龙的形象。
    永陵前院中一字排开,并列四座神功圣德碑,可谓场面宏大,气势不凡。这与清帝陵寝一般皆有一座功德碑为墓主人歌功颂德大不相同。四座神功圣德碑是为努尔哈赤六世祖、曾祖、祖父、父亲立的,这四个人虽然没有当过皇帝,但都被后人在同一天追封为皇帝。特别要说明的是努尔哈赤六世祖,为什么爱新觉罗家族把他奉为神明?因为他在明朝为官,确立了家族的地位。为什么这里还葬有努尔哈赤的伯父和叔叔呢?因为他们俩是开国元勋,曾为大清帝业立下汗马功劳。

篇二:[清永陵]清永陵(上册)


陵墓名称:清永陵
陵墓人物:肇祖原皇帝孟特穆,兴祖直皇帝福满,景祖翼皇帝觉昌安,显祖宣皇帝塔克世
生卒年月:待考
陵墓地址: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西北
经纬坐标: 41°42"30.80"北,124°47"45.29"东
建造时间:始建于明嘉靖中后期
陵园面积:11000平方米
神道石刻:
清永陵介绍  Master
        清永陵概括:清永陵是清朝爱新觉罗氏的祖茔,号称大清第一陵。位于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西北启运山脚下,清永陵北依启运山,南临苏子河,对恃烟筒山。
        清永陵的满语称谓是“恩特和莫蒙安”,汉语的意思是“永久”、“永世”,寓意大清江山万世一系。葬有“肇祖原皇帝”孟特穆,“兴祖直皇帝”福满,“景祖翼皇帝”觉昌安,“显祖宣皇帝”塔克世等“四帝”、“四后”,史称“老陵”、“四祖陵”、“兴京陵”。其中,肇祖原皇帝、原皇后之墓是象征性的“衣冠葬”。
       清永陵群山拱卫,众水朝宗,平畴沃野,草木葱茏,金瓦红墙,朱漆彩画,玉墀丹阶,状极雄阔。清在建筑形制、布局、造型、工艺上都有自己的建筑特点和艺术特色。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清永陵大约始建于明嘉靖中后期,已有近五百年历史。现在常称其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此说为20世纪30年代日本学者的错误判断。        永陵陵号也有其深切寓意。永字本义为长。如《诗经》形容江水滔滔不绝源远流长,用“江水永矣”的诗句,这是对“永”字的最形象的解释。所以,永陵的寓意可以理解为大清江山永固、国祚绵长。还有,永陵的山号和陵号不仅各有其独立的含义,而且,如果将其匹连起来,两者又是统一和具有起承关系的:“启运”和“永”相连,则是“启运发祥,国祚永长”。这绝非巧合,而是文臣殚精竭虑的安排。这是永陵又一特色,为其他清陵所不备。
        肇祖原皇帝孟特穆
       孟特穆,又名猛哥帖木儿,爱新觉罗氏,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六世祖。孟特穆出生于明朝洪武初年,幼年随父定居在图们江下游阿木河地方。明朝永乐年间,明朝始遣钦差招谕孟特穆,孟特穆接受了招谕,始入朝京师,并任女真族建州卫指挥使。明朝设置建州左卫后,又任建州左卫指挥使,成为威震东北边陲的女真族首领。永乐二十年(1422年),明成祖曾三次亲征鞑靼,孟特穆率部众从征,深得明朝廷信任。作为明朝的守疆官员,孟特穆禀遵明朝皇帝的旨意,招抚边疆各族,遣返被掳人口,配合明朝廷招谕叛人,屡建奇功,明朝升其官至建州左卫右都督,成为明朝戍守边疆卓越的守疆官员。由于孟特穆竭力效忠明朝廷,引起叛军首领杨木答兀的嫉恨,宣德八年(1433年),孟特穆被杨木答兀儿勾结兀狄哈七姓野人女真所杀,终年六十岁。孟特穆初葬于今朝鲜境内的丰山面,大约在会宁南面四十华里,后人称其安葬地为猛哥洞古坟。孟特穆领导的部族逐渐强大,为建州女真的形成,努尔哈赤的崛起和创建王业奠定了基础。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之时,追尊远祖孟特穆为泽王,入太庙享祭祀,并在祖茔内为泽王和王妃设立衣冠冢,享殿内设神牌,四时祭祀。顺治十五年(1658年),福临改其尊谥称肇祖原皇帝,其福晋称肇祖原皇后。        兴祖直皇帝福满
        福满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曾祖父,明朝建州左卫都督董重羊的嫡孙。成年后,福满娶女真族的喜塔拉氏都力绩之女为福晋,生有六子,即长子德世库,次子刘阐,三子索长阿,四子觉昌安,五子色朗阿,六子宝石,他的六个儿子就是女真族发展历史上有名的宁古塔六贝勒。福满的六个儿子成年后,每人筑一山城而居,长子居觉尔察山城,次子居阿哈伙洛城,三子居河洛噶善城,四子居赫图阿拉城,五子居玛兰城,六子居章甲城,六座山城散矗在今永陵周围,距赫图阿拉最远者不及二十里,最近者五里,在当时弱肉强食的部族战争中,福满的六个儿子很快崭露头角,成为方圆几百里的名酋。努尔哈赤创建的汗国即是以觉昌安所居的赫图阿拉山城为中心建立的。崇德元年(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改元称帝,追尊四祖之时,尊福满为庆王,清朝君临天下后,顺治五年(1648年),尊谥福满为兴祖直皇帝,其福晋称兴祖直皇后。福满墓于后金天命九年(1624年)迁葬辽阳东京陵,顺治十五年(1658年)归葬兴京祖陵。
        景祖翼皇帝觉昌安
        觉昌安,又名叫场,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祖父,是福满的第四子,其母姓喜塔拉氏。觉昌安是宁古塔贝勒中最为英勇善战的一个,在部族间的互相争夺中,他曾同长子礼敦率族兵铲平建州女真中的硕色纳、加虎二强部,称霸建州女真,苏子河以东、五岭以西方圆二百里内尽属宁古塔贝勒势力范围。对于地处东北地区的女真各部族,明朝廷一直采取恩威并施的政策,一方面招抚安边,一方面对于桀骛不驯、骚扰边界的部落不断用兵围剿。觉昌安的女儿嫁与建州女真名酋王杲之子阿台为妻,而在明朝对王杲所居的古勒城围剿之时,恰在城中的觉昌安及其子塔克世为明军所杀。事后明朝为安抚觉昌安部族,曾送马三十匹、下敕书三十道,以示抚恤。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建元称帝、建立清王朝时,按古制最尊四祖,尊觉昌安为昌王,入太庙祭享。顺治五年(1648年)世祖改其尊谥称景祖翼皇帝,其福晋称景祖翼皇后。觉昌安遗骨原葬在赫图阿拉附近祖茔内,后金天命九年(1624年)曾迁葬辽阳东京陵内,顺治十五年(1658年))迁回永陵安葬,并在启运殿内设神牌,四时祭享。
        显祖宣皇帝塔克世
        塔克世,又名他失,景祖翼皇帝觉昌安第四子,淸太祖努尔哈赤的生父。塔克世大约生于明朝嘉靖年间,成年后与父同为建州左卫官吏,跟随父亲在边界马市与中原人贸易。万历十一年(1583年),在明朝将军李成梁围剿建州女真王杲部之古勒城时,因事在该城中的塔克世与父觉昌安被明朝军队误杀。此后,虽然明朝给与马三十匹、敕书三十道安抚其部族,并令其长子努尔哈赤承袭建州左卫指挥使一职,但终无法平息努尔哈赤之悲愤,父祖被明军杀害终成日后努尔哈赤起兵反明的重要理由。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建国大清之时,追尊塔克世为福王,顺治五年(1648年)改尊谥称显祖宣皇帝。其墓葬也曾迁至辽阳东京陵安葬,顺治十五年(1658年)归葬永陵。
        永陵的迁聚:清永陵自嘉靖时期创建后,又历经多次迁聚整合,始有今日的规模。
        首先,万历十一年(1583年)景、显“二祖”的归葬。是年二月,明朝辽东总兵李成梁率军攻打古勒城。因城主阿台(建州巨酋王杲之子)多次入边抢掠,甚至侵犯“辽沈、海州、广宁,往来入塞,捕杀吏士”。阿台娶妻为景祖觉昌安之孙女。觉昌安得知朝廷发兵围剿古勒寨,恐怕孙女遇害,便带领其子显祖塔克世匆忙赶至此城。这时明兵已兵临城下,觉昌安首先自己入城,要塔克世在外等候,觉昌安进城面见城主阿台,对他晓之以理,劝他不要与朝廷作对,阿台不听。觉昌安要求把孙女接走,阿台也不从。这时,在外等候的塔克世担心其父安全,也进入城内。就在此时,明兵在另一名叫尼堪外兰的女真首领向导之下,采用火攻方式攻城,古勒城遂即陷落。明军入城内后放火屠城,觉昌安和塔克世也未能幸免。
        努尔哈赤得知噩耗“勃然震怒”,亲往抚顺关质问守边明官说:“祖、父无罪,何故杀之?“边官经査核后答复说,实为误伤。”遂归二祖丧,仍与敕书三十道,马三十匹“,命努尔哈赤袭都指挥使。努尔哈赤将祖、父葬于其曾祖福满墓旁。
         其二,天命九年(1624年)景、显二祖改葬辽阳东京陵。努尔哈赤自万历十一年(1583年)以“二祖”无辜受害为口实,“起兵”复仇。经过三十多年的艰苦奋战,将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各部兼并统一,遂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在赫图阿拉建国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建元天命。天命六年(1621年)努尔哈赤率八旗铁甲进占辽沈,迁都辽阳。天命七年于辽阳城东八里建造新都,名东京城。天命九年(1624年)努尔哈赤为永“展孝思”,在东京城北阳鲁山建造东京陵,迁葬“二祖”。是年四月,努尔哈赤差派族弟铎弼、王善、贝和齐等人至赫图阿拉兴祖福满之陵,供“太牢”(牛羊等祭品),行告祭礼,然后将景祖、显祖梓宫(实为骨殖罐)迁出。同时迁葬者还有“孝慈髙皇后”、“皇伯父礼敦巴图鲁”、“皇弟舒尔哈齐”、“皇叔塔察篇古之子贝勒祜尔哈齐”,还有太祖之继妃富察氏、太祖长子褚英等。
        其三,崇德元年(1636年)之后增设肇祖“衣冠葬”。天命十一年八月十一日太祖努尔哈赤驾崩,太宗皇太极继位,改元“天聪”。天聪八年(1634年)皇太极诏封开国龙兴都城,尊赫图阿拉为“兴京”、沈阳为“盛京”。兴祖福满之陵自此称兴陵。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以征蒙古林丹汗获元传国玺为由,在满蒙汉诸王大臣拥戴下在盛京举行盛大的告天大典,去“汗”号改称皇帝,改国号“大金”为“大清”。年号改称崇德。按照古代制度,称帝要立“五庙”,追尊五代祖宗。皇太极遂遵从古制,尊远祖孟特穆为“泽王”,髙祖福满为“庆王”,曾祖觉昌安为“昌王”,祖塔克世为“福王”,皇考(父)努尔哈赤为“太祖”,建太庙供祭五祖神牌。又祭告盛京、兴京、东京祖陵。因远祖“泽王”孟特穆卒逝久远,陵墓可能无法找寻,遂在兴京福满陵旁补设“衣冠冢”,使陵墓与太庙一致。
        其四,顺治十八年罢积庆山祀典,景、显二祖重迁兴京祖陵。崇德八年八月九日太宗皇太极晏驾(去世),世祖福临冲龄践祚,改元顺治,以睿亲王多尔衮,郑亲王济尔哈朗辅佐摄政。顺治元年(1644年)多尔衮率师入关打败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后占领明都燕京。同年九月大清迁都,定鼎中原。顺治五年(1648年)十一月世祖福临以“太祖配天,四祖入庙,遣官祭告天地”。追崇太祖以上四祖,尊泽王孟特穆为“肇祖原皇帝”,王妣为“原皇后”;庆王福满为“兴祖直皇帝”,王妣为“直皇后”;昌王觉昌安为“景祖翼皇帝”,王妣为“翼皇后”,福王塔克世为“显祖宣皇帝”,王妣为“宣皇后”。兴京遂成为肇、兴二祖陵,东京成为景、显二祖陵。
       约顺治十三年,钦天监官杜如预、杨洪量等奉旨至盛京察看祖陵风水,发现兴京“实系第一福地”,东京陵风水远不及兴京。杜、杨二人回京后如实向议政大臣鳌拜报告。鳌拜将这个发现向皇帝奏明,建议将景、显二祖迁回兴京祖陵。鳌拜在奏章中说:
        “自克取辽东后,迁(景、显二祖)至东京(陵),原以便展谒、伸祭享也。今据钦天监地理官奏称:兴京直陵系第一福地,请仍迁景祖、显祖陵于肇祖原皇帝、兴祖直皇帝陵旁。庶与风水有合。“
        然而,世祖皇帝对鳌拜这项奏议并未表示赞同。他在奏章上朱批道:
   “东京二陵,自太祖、太宗择吉恭迁,安奉已久,展谒至祭孝慕可伸。今以地理之言又议迁移,恐未合理,况本朝诞膺天眷,国运昌隆,移陵东京之后,肇基一统,垂裕万年,言乎福地,允推至善”。“另议以闻”。
       世祖福临在朱批中用大清入统中原“国运昌隆”是在建造东京陵之后的事实,又说如果“言乎福地”应该是东京陵,意在驳斥鳌拜。但是,福临又要求议政大臣们“另议以闻”,做一步商讨,再将意见另行奏报。可能众议政大臣以祖陵“风水攸关”,一致奏请的缘故,福临最后还是钦准了鳌拜的意见。
       顺治十五年七月筹备迁葬事宜。由于迁葬景、显二祖使兴京祖陵规模扩大,首先“增设看守章京四员、披甲人(骑兵)八名”。加强防护力量。九月八日为黄道吉日,正式奉迁。罢积庆山(东京陵山)祀典。从此,兴京陵成为肇、兴、景、显“四祖”陵。
 启运山
 烟囱山
 鸡鸣山
 苏子河
陵宫介绍  Cemetery
       永陵在历史上的范围是东起嘉禾沟,西至羊祭台,南起哈山,北至护山岭,方圆约90余里。清末又在烟囱山、玛尔墩岭各设30里红桩禁区,在金厂岭至邯郸坡等地设封堆45处,使永陵保护范围扩大数百里,占地面积约为11000平方米。由前宫院、方城、宝城前后三进院落组成。        前宫院:南北长22丈1尺5寸,东西宽21丈,三面围绕红墙,墙高7尺8寸。前为正红门,左右有东、西红门,正红门内有南北神道,院内正中东西一字排列肇、兴、景、显四祖神功圣德碑碑亭。
        两厢为四配旁:东侧之南为大班房和祝版房,东侧之北为果房;西脚之南为茶厨房和涤器房,西侧之北为膳房。
        方城:在前宫院之北,南北长25丈,东西宽21丈5尺5寸,三面红墙高1丈8寸。前为启运门,正中为启运殿,左右两厢为东、西配殿。西配殿前有焚帛亭。
        宝城:位于方城之后。城的形状为“马蹄形”,又称“八宝城”、“月牙城”。东北长5丈6尺1寸,东西宽5丈7尺2寸。围墙高1丈3尺8寸。城内有上下两层座台,上层座台奉安肇、兴、景、显“四祖”,兴祖宝顶前有“神树”一株;下层座台奉安武功郡王礼敦和恪恭贝勒塔察篇古王、贝勒陪葬墓。       另外,在前宫院西红墙外有一座跨院,名省牲所,南北长12丈,东西宽11丈1尺。内有省牲厅、果楼,前有垂花门,墙外有冰窖、收拾牛羊院等附属建筑。
        整个陵园布局严格按照“中轴线”、“左右对称”、“中心突出”、“后高前低”、“前朝后寝”等传统陵寝制度设计和建造。陵园的中轴线,南起正红门,经神道、启运门、启运殿,北至兴祖福满宝顶止。所有主体建筑几乎完全贯穿在这道中心线之上。东、西配殿,东、西四配房左右对称地分布在中轴线两侧,十分均衡,起到拱托主体的效果。陵园的中心建筑为启运殿,体量高大,下有宽大的台基和月台,月台前有宽敞的陵院,使它在整个陵宮的位置十分突出。古人讲究“事死如事生”,就是死后要和生前一样享受生活,其陵墓也要和宫殿一样有“朝“有“寝”,朝在前,寝在后。永陵启运殿为“朝”,宝城为其“寝”。
        下面依照布局介绍各座建筑
        正红门与东西红门:正红门为陵园正门,又称“大红门”、“前宫门”、“外宫门”、“前三门”。建筑形制为常见的硬山式。高5.4米,面阔10.7米,进深6米,共三间,顶铺黄红色琉璃瓦件,内设通道式栅栏门,每间对开木门两扇,上面涂以朱漆,又称之“朱栏门”。这种栅栏门是满族依山傍水扎木为栅栏的古老习俗,是永陵的满族特色。此门每间各有不同名目和使用规则。如正中一间称为“神门”,东间为“君门”,西间为“臣门”。神门是所谓陵主“神灵”出入之门,大祭时祭品需从此门抬入,当然,届时那些抬运祭物的官兵、执亊人等“凡人”也可乘势走走这座“神圣”之门。除此而外,其他任何人不准许进出此门。据说乾隆皇帝东巡时,为表示对祖宗的敬畏,不直视此门,特意在门外用芦席搭围幕,将门遮护。君门是皇帝祭陵时出入之门;臣门是祭陵王公大臣出入之门。这项制度始于顺治八年(1651年)。如《清世祖实录》记载:“祭福陵、昭陵,上自左门入,若遣官自右门入,祭文祭品悉由中门入。“
 清永陵正红门
 1905年,正红门
        这里虽然未说永陵,永陵也必然遵循这项定制。不过,这只是名义上的规定,事实上并未照章执行,比如皇帝东巡祭陵,或派遣大臣“恭代”,进出陵园只走两侧的东、西红门,从不走正红门。虽然正红门在大祭时开启,也不过形同虚设,原因是体现对祖宗的崇敬和孝道。
        正红门东西红墙正中各有随墙门,名为东、西红门,各为一间,顶铺黄红色琉璃瓦件,门扇亦为对开式朱栏门,门外有看守房,设委官一人、甲兵二人看守。此门为守陵官员、司职人员以及匠役等进出陵园之门。皇帝谒陵走此门。
        正红门内向北连接一条长22丈的“神道”,神道以条石铺成,三道并连。其意义及使用规则与“神门”相同:除了大祭抬送祭品时司职人员可暂时行走,其他人均要回避。据说擅越此路有“横走罚、竖走杀、马过削蹄”的说法。不过,这可能是指大祭之时,平时不受此限。因为平时守陵官兵及制作祭品匠役根据职事需要,经常在院内东西往来。
        明清皇陵一般都要在神道上修一座建筑作为隔断。如清东陵、清西陵的“龙凤门”,沈阳的福陵、昭陵的神功圣德碑碑亭等。目的是要人无法直接对视方城城门,寓意“风水一眼望不断,江山万代”。而永陵却无建筑阻隔视线,这也是永陵建筑有别于其他皇陵之处。
 1936年,正红门
        “四祖”神功圣德碑:碑亭东西一字横列,建筑同为—式:都是单檐歇山式屋顶,四面为实墙,南北各开一拱形券门。亭高9.6米,屋顶满铺红黄色琉璃瓦,正脊、垂脊共九道。券门门楣石、腰线石及柱角石各雕有“二龙戏珠”、“赶珠龙”及“坐龙”图案,特别是柱角石的坐龙,呈坐立状,昂首挺胸,以尾根及三足触地,一爪托举一颗光焰四射的“火焰宝珠”,形象与一般坐龙不同,有人认为它“酷似坐犬”,“反映满族崇犬的习俗”,此说不无道理。至少,设计者在绘制这幅图形时受到满族传统的影响。此图实属少见,被视为永陵又一特色。        碑亭面阔,进深(指亭内地面长、宽)各为7.38米。正中立有“神功圣德碑”一甬,碑式为“龙趺龙首”。所谓“趺”即碑座,“龙趺”即龙首碑座,是清代碑刻中等级最高者;“龙首”即蚊龙盘结的碑头。通高6.54米。其中,龙趺高1.55米,长2.85米,宽1.35米;碑身高为3.44米,宽1.36米,厚0.4米;碑首高1.56米,宽1.48米,厚0.5米,正中开光部分用满蒙汉三种文体阴刻“大清”国号。四座碑亭次序排列,以肇祖辈分最高居于正中之左,兴祖居正中之右,景祖居肇祖之左,显祖居兴祖之右,碑文亦为满蒙汉三体文字合壁阴刻。 1936年,碑亭 1936年,肇祖原皇帝碑亭
        汉文碑文如下:
        肇祖原皇帝原皇后碑文
        粤稽书称观德,诗咏发祥,莫不由本支而溯厥初生,祗享假以垂夫来叶,既隆报本之典,亦昭受命之符。洪惟我肇祖原皇帝暨原皇后,德合天地,功配阴阳,似后稷聿始周谟,同帝喾肇开唐业,启迪列祖雄困,衍百祀家传,默佑冲人大统,懋九围帝业,頋瞻陵庙,弥严祗敬之心。镌勒碑銘,益笃灵承之庆。卜年卜世,光华宣著千秋,以祀以裡,继述遐昌奕代,昭垂有永,申锡无碰!
顺治十二年六月吉日立
        兴祖直皇帝直皇后碑文
        稽承家之遐庆,溯开国之鸿图。积德累仁,发祥有自,肇基垂统,锡祉无疆。洪惟我兴祖直皇帝暨直皇后,诞树厥德,聿宣乃武,虽大勋未集,而经纶已建,当草昧禄开,而谟烈允光,令绪昭垂,皇困式启,迨予冲人,承兹丕绪,莅九土之率从,合万邦之爱戴。陵原重建,洽笃枯之欢心,庙貌鼎新,彰开天之盛烈,永锡遐祚,万祀承庥。
顺治十二年六月吉日立         景祖翼皇帝翼皇后碑文
        粵稽祖德攸索,爰启承家之绪;宗功有永,益隆笃祜之思。盖追盛业以溯开天,宜纪鴻勋以昭受命。既彩发祥之有自,更申锡福之无疆。洪惟我景祖翼皇帝翼皇后,弘谟大烈,厚泽深仁,虽未集耆定之勋,而丕宣有象,实始建经纶之业。而式廓用光,令绪丕昭,已见六州归命皇图,肇造先占,率土傾心。原庙重新,弓剑衣冠,皆起羹墙之慕。山陵永奠,子孙臣庶蒙祐启之仁,爰勒丰功,作本支之百世,载扬休烈,锡嘉祉于千秋。继迷遐昌,昭垂不替。
顺治十八年九月初八日立
        显祖宣皇帝宣皇后碑文
        盖闻天肇一代之运,必著开先启后之勋;圣垂百世之谟,必有积德累仁之实。丕基方建,缔達惟勤,大业式宏,骏庞宜勒,用申报本之典,益彩受命之符。洪惟我显祖宣皇帝暨宣皇后,文谟丕显,武烈载扬,星流华渚,已乘赤日之祥。电绕辰枢,更兆神龙之瑞,虽皇猷肇启,大勋未遍于寰区,而帝绪昭垂,圣德实留于奕祀。桥山载辟,百千载无斁明禋,原庙重新,亿万年用镌令烈,承庥有永,佑祚无疆。
顺治十八年九月初八日立  清永陵碑亭       上述碑碣原本用红、黄、蓝、白、黑五色彩绘,碑文为墨地金字,金光耀目,色彩鲜艳。而且,为保持碑文的清晰可读以及碑体的鲜艳色彩,清代定有专门的保护制度:凡遇碑身彩绘脱落或文字模糊,即时转报盛京工部衙门,由其派员前来填补。不过,清朝末叶制度松弛,曾发生不能及时修补至使色彩脱落严重的情况。        如光绪二十年(1894年)四月的一则档案记载:“永陵掌关防官胡通阿、副关防成庆、全忠修理事。恭查:看得肇祖、兴祖、景祖、显祖四碑文及《神树賦》卧碑,字迹糢糊,墨地金字模糊不真,墨地落色等情形。前于光绪十六年二月内呈报。直至光绪二十年二月内屡次呈催工部六品派委领催,二、三年之久竟置不修。现在比前情形愈重,关系正面紧要之工,实难缓待,理合复行呈报。右呈副都统街门。” 
        盛京工部得知如此严重情形,再也不敢“竟置不修”。今天细心的游人从这些碑身上仍能见到斑斑色迹。
 1934年,恭亲王爱新觉罗·毓嶦祭祖合影
        启运门又叫“内宫门”,是进出方城、宝城的唯一门户。建筑形式叫“单檐歇山式”。上铺红黄色琉璃瓦,共有九条屋脊,正脊雕有六条“赶珠龙”,两端饰“鸱吻”,下接四条垂脊;左右的歇山坡亦有四条脊。垂脊和戗脊上各装饰着兽头和仙人走兽。 启运门
        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四面出廊,梁柱等处俱饰彩绘。建筑体高8.95米,长宽各为15米。每间有对开板门两扇,门涂朱漆,每扇门饰有八十一枚金色圆形门钉及一只金色兽面门环,十分威严。        启运门的使用规制同正红门一样:正中为神门,左为君门,右为臣门。神门正中为神道,南起正红门,北至启运殿;君门为皇帝谒陵时进出之门,派遣大臣恭代祭陵也得走此门;臣门是王公大臣品官甚至寻常司事人及工匠夫役出入之处。启运门两山墙从前设有木架,上面挂有汲桶勾杆等防火用具,以备大内一旦发生火情,用以灭火。其中的汲桶为铜嘴锡里,工艺十分讲究,这些防火器材首设于乾隆年间。
        袖壁:大龙看墙在启运门东西两侧顺山墙正中,学名叫袖壁,含义是如同伸向两边的袖子。袖壁上顶为悬山式,正脊、鸱吻、兽头、瓦垅、勾头、滴水、檐檩,样样俱全,全部构件颜色青素。袖壁正中是一个如意头形图案,内雕坐龙及海水江涯、祥云等纹样。地为红色,四角各有三角形雕饰(术语称岔角),上雕缠枝花纹。四面有白色边框,下为石基座。 启运门袖壁团龙        坐龙及各种纹饰雕工细致,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这些图案远看如同琉璃,实际是用泥土塑形烧制、磨缝拼合,再涂以彩色而成,史称其磨砖对缝大龙墙。
 启运门袖壁团龙 启运门东袖壁立面图
        游人如果细心察看会发现上面刻有二下右玄等刻字,就是当年工匠们为拼接方便刻下的次序编号。袖壁前后两面一式,它有效地烘托了启运门以及方城的雄伟气势和建筑美感。
        大班房与祝版房
       大班房和祝版房共用一房,房为五间,建筑式样为硬山式(其特征是左右两山墙由下到顶,中间起一横脊,屋顶前后两斜坡,是北方很普通的建筑形式),以青砖布瓦(青瓦)建造,门窗梁柱不饰不绘,十分简朴,明间开门,一明两暗,内有火炕、大灶,外有烟囱。 大班房、祝版房
        大班房:又名官厅、齐班房,是总管衙门设在陵宮大内的看守值房。守值班子由三部分人组成,一是八旗,二是国戚章京,三是值宿官员。八旗轮流,每旗值班五天,由防御一人统带,领催二人、兵十人,称之“XX旗内班”;国戚章京及委官二人,为总管衙门派驻常川守护人员;值宿人员由总管衙门,掌关防衙门六位正副职轮值,也是每人五日。总共每班十六人,另有官兵六人负责东西红门守值。大班房还是恭贮金银祭器的库房,设有装贮大柜,守值官兵的职责主要有两项:一是看守陵园,防火防盗等不法之亊;二是保管祭器。       祝版房:是缮写和供奉祝版之所。祝版是大祭的重要祭品,其样子是一块长一尺有余的长方形木板,四周用黄绫贴边,板面上用满文书写祝文,祝文是以皇帝名义向祖先祭告的文字。大祭时由读祝官在神位前跪读,大祭完毕焚化。永陵祝版制度有特殊之处,按正常规制,祝版亊前由礼部官员写好,大祭前用龙亭抬送到陵内祝版房供奉,史称“送祝版”。而永陵是先送来空白祝版,再派缮写人员到此就地添缮。原因是永陵路途远,从盛京至此需要两三天,送祝版不便,又恐怕祭文污染,所以采取送空白祝版之法。这也是特例。永陵祝版每次送一式二块,一块祭祀,一块备用,如缮写出现差错时更换,因祭文不能写错,更不许涂改。祝版房大约在南稍间。每次大祭前盛京礼部行文给永陵掌关防衙门,嘱其“敬谨打扫好祝版房,以便缮写和供奉祝版”。为了保持祝版房的整洁和肃静,在门外张挂特制的“红绒毡心红青锻镶边蓝里门帘”。实际祝版房只是每年大祭临时设置,全年使用时间不过几天,所以,此房主要是作为大班房使用。 大班房石狮
       茶房、厨房与涤器房:茶房、厨房与涤器房三房共用一舍。位置与大班房东西相对,房屋式样与大班房完全相同
        茶房:是制作祭祀用茶的作坊。此茶与我们喝的普通泡茶不一样,而是满族、蒙古族传统饮品“乳茶”。不过,使用的原料要比传统乳茶更讲究,工艺更精细。传统乳茶的制作:用牛乳一镟置于桶内,加乳油二两、黄茶一包、青盐一两,置火上煎熬而成。祭祀乳茶所用原料除牛乳、奶油、盐之外还要加“松罗茶”,并将茶水用高丽布“格”过方可供祭。茶房的陈设器具也很多,除炉灶之外还有熬茶铁锅一口、镀金银壶、镀金银茶桶、镀金银勺、银茶桶、小银碟、七寸盘、盆、碗、水缸、水箩、簸箕、高桌、配桌、板凳等。其中“熬奶铁锅,口面宽二尺八寸,深一尺九寸”。此外,还设有“黑鞭子四把”,是管束匠役使用的“家法”。从这一点来说,茶房很可能还是主管衙门官员在大内的值房。
       厨房:又称饽饽房,是制作面类食品之所。据档案零星记载,这里制作的面品有白印子饽饽、蛋黄印子饽饽、炸馓子、芝麻薄饼、馒首以及印有龙、凤、桃、喜字的饽饽等。其他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饽饽名目。
       涤器房:是炸洗银、铜等金属祭器之处。永陵镀金银器、银器、铜器数贵很多。金属祭器日久易生污锈,为保持祭器的圣洁,必须去污。去污不能磨洗,因为镀金银器、银器上面都刻有自身重量,以防意外,而且新官到任也首先査验这些祭器,甚至要称其重量,看看与原重记载是否相符,并且要将査验情况即时上报备査。
       茶厨房在民国后期因失火烧毁。现在的建筑是1979年在原址重建的。 茶房、厨房与涤器房
        膳房,与果房东西相对,房屋形式也与之完全相同。膳房是制作肉类菜肴和饭食等祭品之处。“膳”泛指食物。膳房制作的祭品式样很多。如,每次大祭前送至相关原料就有“鲤鱼”、“鱽鱼”、“红鱗鱼”、“野鸡”、“玉棠米”、“稻米”、“黄米”;档案材料里也披露若干菜肴名目,如,“烧牛肋条”、“两盘肠”、“烧野鸡”、“烧野鸡肉丝”、“烧红鱗鱼”。当然,这仅是它们烹制美味佳肴的很少几品。膳房的陈设器皿计有银匙、银盘、银碟、银碗等银器140件;菊花碗、大冰盘等磁器182件,还有口面宽一尺五寸广锅、蒸笼、“供生肉锡里红色腥斗”、“晾肉锡里红色大槽”、“抬牛肉朱红油色大槽”、“抬羊肉朱红油色小槽”以及各种桌凳50余件等。 膳房(摄影:于善浦) 膳房广口锅 清永陵老井,2014年6月6日在消防管道施工中发现,井口距地面1.5米,仍保存有数百年前旧柪木9层,因常年处于水位之下,木色依然如新,没有丝毫腐烂,是陵寝守卫和祭祀人员制作祭品和日常生活使用的井。
       果房:是制作加工果品点心和祭酒之所。房屋建筑亦为硬山式青砖布瓦房三间,明间开门,内有火炕炉灶,外有烟囱,门窗梁柱不饰不绘。果房所用的陈设器皿和用具很多,其中仅银器就有729件,还有盛装祭酒用的高1尺直径1尺荷叶盖白磁瓶8个,菊花碗200件,七寸盘180个,以及五寸碟、葵碗、酒碗、大小盆、水缸、盛果缸、簸箕、叵箩、筛箩、绢箩、槽盆、锅、矮桌、酒桌、坫桌、画金龙黄色果膳饽饽桌、盛饽饽朱红食盒、罩坫桌黄雨伞等大大小小千余件。银器平时送大班房收贮,仅在祭祀时请出。 果房制作的果品很多,其中有乌它、两样胡布,三样乌它、梨面糕、英萼面糕、酸奶饼等。乌它即奶油糕,有红、白二品,还有奶乌它、水乌它之别。祭祀用酒可能先由酒匠房酿造,果房再采取黄绢过滤等加工办法后方可供献。 果房
 果房 东红门 东红门(摄影:陈赫)
 西红门(摄影:陈赫)
       启运殿又称享殿,是供奉四祖神位和举行祭典的中心场所。歇山式红黄琉璃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各为19.25米,殿高13.5米,四面出廊,明间屏风门四扇,东西次间窗四扇,东西山为实墙,后山墙正中开有拱形门。金檫枋、檐檫枋等施以彩绘,门、窗、柱等俱施朱漆,下为台基和月台,月台高二尺九寸,周长三十一丈九尺,礓?三路,中为神道,神道正中斜铺丹陛石,月台礓?五级,台基礓?二级。玉墀丹阶,高厦回廊,居高临下,气势非凡。 启运殿立面图        殿内坐北朝南东西一字并列四座大暖阁,样子如同小房子,全部木制,其前为对开隔扇门,三面为实墙,上为坡顶,下为木制基座,前面有踏垛上下。暖阁里有宝床一张,上面铺设涂花席,长五尺五寸,宽三尺,镶靑倭缎边,花席之上设有衾枕及小暖阁一尊。小暖阁里供有帝后神牌,此牌据说需用桑木制作,原因不明,是否因桑与丧音相谐?神牌上用满汉两种文字书神主庙号。神牌面南安放,小暖阁外罩黄绫。大暖阁还挂有帷幔,上顶罩有纺丝油单毗芦帽,四座大暖阁的排列,与四祖神功圣德碑位次对称。即中左为肇祖帝后,中右为兴祖帝后,左为景祖帝后,右为显祖帝后。
 启运殿
       每座大暖阁之前设有龙凤宝座两张,龙凤案一张。共龙凤宝座八张,龙凤案四张。龙凤案前设”黑漆描金圆几“二十,上摆五供四堂,每堂有炉一、香瓶二、烛台二。香瓶插有万年松花。五供以珐琅制作,乾隆十二年(1747年)由京师内务府造办处送来,道光时期补换,现今基本完好,光彩夺目,雍荣华贵。 启运殿
 启运殿
       启运殿内两侧各有朝灯四座,地面铺龙毯三块。道光九年之后,每当大祭在殿内一侧悬挂宣宗皇帝龙褂一件。启运殿首建于顺治十年(1653年),初为二祖祭祀享殿。顺治十五年景、显二祖从东京陵迁葬于此。顺治十八年陵山定名启运山之后,将享殿亦定名为启运殿。以陵山之名命名享殿也是清陵中绝无仅有的。 启运殿
       永陵祭祀最初是在享殿摆供案,开启享殿后门面对宝顶实行望陵祭。康熙元年(1662年)为健全陵制,始于启运殿设神牌、暖阁、宝座,设祭品于龙凤案,在殿飨神。永陵大祭每年四次,即清明、中元、冬至、岁暮,小祭为每月朔、望两次,其他临时性祭礼不在此数,均在启运殿举行。大祭开启大暖阁,将神牌请出,安设于龙凤宝座之上,表示神主入位受祭飨,小祭只打开大暖阁不请出神牌,神主只在暖阁中接受祀礼。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帝东巡,均首先到此拜祖,举行隆重祭典。 启运殿
       还有,启运殿四祖大暖阁及龙凤案、龙凤宝座的排列与前面的四祖神功圣德碑顺序都完全对应。启运殿每遇大修,固定要将神牌等陈设移到东、西配殿。
 启运殿
        焚帛亭又称燎炉,位于启运殿前西南,是一座青砖青瓦砌造的小庙式建筑。坐北朝南,高2.2米,屋顶为单檐歇山式,大脊、鸱吻、垂脊、兽头以及橡、檩、勾头、滴水等构件全为泥土烧制,不用木石。亭身前面正中开有拱形门,门上设有对开式小铁门,亭内底部有炉膛,东西山墙及后山墙各开一圆形排烟孔,下部为束腰形基座,造型古朴。此亭是清明、中元、冬至以及岁暮等大祭焚化祝版、制帛之所。焚烧祭品是整个大祭仪式的最后一幕:当启运殿内祭神礼仪完毕,执事人员将供案上安奉的祝版,制帛捧至焚帛亭近旁,这时,主祭官站到望燎位上,其他所有参祭官员也要从所站立的原位面向焚帛亭,敬观焚化过程,以尽对神主之孝道。一切就绪,赞礼官员令一出,所有祭品一一投入炉中,化为升腾的烟火和灰烬。焚帛亭是陵墓的组成部分,其造型和用材都十分讲究。一般皇陵修有两座焚帛亭,通体要用黄色琉璃砖瓦砌造,体量也很高很大。只有妃陵用一座焚帛亭,用绿颜色琉璃构件。而永陵身为大清祖陵相比之下却显得简朴得多。此亭为1983年重建,原焚帛亭在文革“期间完全毁坏。 焚帛亭
        东配殿和西配殿位于启运殿两厢,其建筑形式同为一式:均为歇山式,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四面出廊。红黄琉璃瓦顶,朱漆彩绘。
 东配殿
        这两座配殿的使用与其他皇陵不完全相同,如,沈阳福陵、昭陵的东配殿用于供奉祝版和制帛,或隆恩殿大修时存放神牌;西配殿是忌辰大祭时喇嘛念经超度之所。而永陵并无忌辰大祭一说,因为忌辰是指皇帝驾崩纪念日,永陵四祖“的忌日因年代久远记录不详,无从査考,所以,不设此祭,因此也无需请喇嘛诵经作法。另外,启运殿大修时,八位神牌、宝座、供案、五供、朝灯以及其他大量祭器,如此之众的”神器“单独放在那座配殿都无法容纳,而且大修工程一般都在半年、一年,其间大、小祭还要如期如制举行,所以,只得变通,把东西两配殿全都作为奉安神器和临时举行祭典之处。
        四祖的神牌在配殿的安置顺序是,肇祖、兴祖最尊,奉安在东配殿,景祖和显祖次之,奉安在西配殿。又因为大暖阁体贵大,搬动和安设困难,又在配殿设置了备用暖阁。在东、西配殿举行大祭始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清明。先是盛京礼部因永陵清明祭期临近,而启运殿大修工程未竣,要求盛京工部临时搭盖一座享殿以供祭祀使用。皇帝弘历得知后批驳盛京礼部说:向来太庙、奉先殿凡遇修理工程皆于移请神牌之殿暫行祭祀。若搭盖祭殿恐风雨不时转致亵越。著照太庙、本先殿之礼敬谨举行。从此成为定制。
 西配殿
        四祖陵及“衣冠葬”
        四祖陵位于宝城中央。宝城的平面呈八角半圆形,又名八宝城、月牙城。前低后高,上下两层台地。经实测:东西宽22.4米,东北长18.7米,三面有护院罗圈墙,墙高4.5米。墙体下部以条石为基础,上部用砖砌,外涂白灰,墙顶用靑色砖瓦。东西两角各设一只惊雀铃。台地之前各有条石砌成的泊岸,正中用坚硬的花岗岩砌成的台阶,共二十级礓?三路,中路为坡形神道,在第五级、第十二级台阶处各设一缓步台。四祖地宫和宝顶就设在上层台地之上。地面全部以土铤盖,后部略高于前部。
 清永陵宝城立面图        台地正中是兴祖直皇帝福满与皇后合葬陵墓,东侧是景祖翼皇帝觉昌安与皇后合葬陵墓,西侧是显祖宣皇帝塔克世与皇合葬陵墓。这些墓地面上均有隆起的宝顶,如同普通坟丘一样的封土,宝顶之下有砖砌墓室,内有帝后骨灰罐。而辈分最髙的策祖原皇帝孟特穆及皇后之墓被挤在兴祖墓东北一角几乎靠近罗圈墙,而且地面上无封土可凭,与平地无别,辇祖帝后衣冠就葬在平地下面,史称衣冠葬。 清永陵四祖陵
        四祖陵墓的排列顺序如果从审美的角度看,应该和他们的神功圣德碑、龙凤案、龙凤宝座、神牌、大暖阁的排列前后对应:即同以肇祖居中左,兴祖居中右,景祖居左,显祖居右。形成东西一字形,前后一条线的格局。但亊实未能完全如此。主要原因不外乎古代讲究先立祖,以下后辈按左昭右穆为序排列祖墓左右,兴祖福满为立祖之墓,而肇祖虽然辈分最高,却并非是立祖之墓,所以形成今日的格局。
 清永陵四祖陵
       王、贝勒陪葬墓
        宝城下层台地是武功郡王礼敦巴图鲁、恪恭贝勒塔察篇古陪葬之地。礼敦巴图鲁是景祖觉昌安的长子,塔察篇古是觉昌安第五子,他俩与显祖塔克世为同胞兄弟。礼敦巴图鲁因为清朝开国有特殊勋绩,陪葬祖陵。两座陪葬墓也以昭穆为序:礼敦为长,位置在东,塔察篇古为次,位置在西。下层台地较四祖的上层台地低二尺左右,除此之外,两者的地面、宝顶形式看不出有别的差别。
 1935年拍摄,武功郡王礼敦巴图鲁墓(东京陵原址)
 1935年拍摄,武功郡王礼敦巴图鲁碑亭(东京陵原址)
        皇陵地宫一直被视为神秘莫测,因而流传一些离奇的传说,如地宫里边藏有各种各样的奇珍异宝,还有什么辉煌的地下宫殿以及玄妙机关等。永陵虽然规制简朴,它的地宫肯定也非同寻常可比。多少年来人们一直盼望揭示它的秘密。
 清永陵宝城内台石雕刻        1981年一次偶然情况使其神秘面纱终于被揭开。是年六月宝城泊岸、踏垛及罗圈墙等多处出现膨裂,需要即时修缮。因为工程靠近礼敦巴图鲁和塔察篇古两座陪葬陵墓,影响对二墓的保护,经省文化厅指示,对二墓进行了清理式发掘。发掘工作由辽宁省博物馆文物队与新宾县文物管理所联合进行,时间是1981年6月18日动工,6月26日完竣。 清永陵四祖陵与王、贝勒墓
        据负责此项工程的方殿春、李荣发二专家公布的发掘报告得知,礼敦墓的宝顶、地宫状况如下:从地面上的封土至墓室顶部共三层封土,第一层是黑杂土,厚度为0.2~1米。此土为几年前所添,原来的封土在”文革“时被掘掉;第二层是纯黄土,最厚处为0.6米。清掉此层黄土便见到了墓室顶部;第三层为残砖层,厚度在0.3~0.7米之间,这些残砖是墓室之顶,因文革毁坏所致。残砖层之下为墓室地面,地面以青砖平铺,由北向南略微缓倾。墓室筑其上,墓室以青砖砌筑,白灰口,平面呈长方形,里皮南北长98厘米,东西宽84厘米,最高为96厘米,上为弧形券顶,券顶四面叠涩(向外出沿),向上递收成攒尖小顶。
        墓室内,正中放一块长宽皆34厘米、厚7厘米的花岗方石,这是象征性的宝床,宝床上奉安一瓷罐,瓷罐为缸胎,鳝鱼色釉,鼓腹,高52厘米,口径17.5厘米,腹径45厘米;上盖一瓷碗,碗为黑釉,口径18.3厘米。罐外蓰盖一方纺织品,墓室里充填大量木炭,以吸收水分,防止潮湿。 礼敦和塔察篇古的骨灰罐        墓室用单壁砖封门。塔察篇古墓情况与此大同小异。如此看来,两座地宫只是一座不超过一立方米大小的砖砌小屋,里边的葬品只有骨殖罐和方石底垫,再是防潮木炭,此外别无它物,可以说近于简陋。四祖墓虽未经发掘,其地下情形大约与此相似。
        瑞榆神树
        乾隆皇帝的《神树赋》所歌颂的古榆,其原来的位置在宝城兴祖墓之前,后来随着年轮的增加,粗壮的树根和树干侵入兴祖地宫,出现如同从兴祖墓里生长出来 !
 台湾故宫藏图        此树高达数十丈,一搂多粗细,枝干诘屈,状若游龙,树腰生有瘿数百,枝叉繁多,枝叶茂盛,好似一把律开的巨型伞盖,立于宝城半空,将整个宝城完全覆盖,十分壮观,极为奇异,清末倒伏。
 台湾故宫藏
 1905年拍摄
 1905年拍摄
 1925年拍摄 1935年拍摄 瑞榆神树残根
       历数百年沧桑的古榆至1966年的一场红色风暴被洗劫殆尽,仅剩约一米高的枯木桩,永陵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员出于职业责任,将其拔出收藏。
 清永陵第二代瑞榆        永陵文物管理所在神树原地重新栽上一株新的榆树。如今,第二代瑞榆已经长高、变粗,树干挺拔,枝多叶密,大有方兴未艾之势。
        乾隆第二次东巡(乾隆十九年)封永陵宝城古榆为神树御撰。
《神树賦》序
        永陵内肇祖难藏衣冠,兴祖奉安龙脉正中,景祖、显祖昭穆左右。兴祖宝鼎前生瑞榆一株,轮囷盘郁,圆覆佳城,尊之曰神树,敬为賦以纪之。懿乎!启运为山也,分长白之龙千,结秘圣之神丘,屏纳绿窝集之瑞麓,带苏克苏河之祥流,是以桥山建鼎,原庙藏旒,以祀以禋绵继绳于奕代,卜年卜世扬光烈于千秋,爰生神树,非柏非松,根从天上分来,想银河之历历,种岂人间所有?郁佳气之葱葱,前乎此者,昭灵贶之若彼,后乎此者,垂景佑于无穷,俨若帝谓东王木公曰:赫困阿拉兴王之里,山声告庆,繁提祉乎,丹陵河色呈荣,郁英华乎,白水宜有嘉萌,圆覆鼎湖,如伞、如盖、为祯、为符。木公承命,咨之女夷,叶选材去柘,举瑞得榆,是诚兆大清之笃祐,庇万叶而多余者也,尔其天矫笼苁,?蚵蟠薄,偃仰森沈,离披错落,翩乎轩庭,紫凤翔阿阁倮池,葱蒨绿草丹黄,参差杳蔼,云日风霜,又如禹代御龙游帝乡,夫其贝多菩提建木蟠桃,荒唐谬悠,增诞腾嘲,至夫樗材散木,枯树浮槎,玩世狎物,寓意兴嗟,则何如徵实迹于无斁,表庥应于有遐者哉。乃作頌曰:巍巍永陵兴王都兮,吉云在上滃扶疏兮,与地同久霜露濡兮,金幢玉节布以舒兮,萌暄承润永劫俱兮,数叶亿万綿世如兮。
乾隆甲戌秋御制戊戌秋敬书                弘历皇帝于乾隆四十三年七月离京前往兴京、盛京祭祀祖陵,九月二十六日回銮入宮。十月初六日大学士于敏中传旨:将御制《神树赋》刻碑,刻成后交盛京将军弘晌配石座,安设在永陵西配殿南间南山墙。翌年初石碑刻成,由盛京内务府到京办差领催回达塞带回,盛京工部刻碑座并安设。乾隆四十年刻碑,四十四年安设于永陵西配殿南山墙内。碑全高1.57米,其中碑身高0.85米,宽1.15米,厚0.22米。座高0.7米,宽1.65米,厚0.38米。碑身四周刻有回文,座为须弥式,上刻二龙戏珠、祥云、海水江涯等吉祥纹样,上涂五色;碑文为满汉合壁,竖书,涂墨地金字。乾隆皇帝此举可能是仿效汉武帝。据说汉武帝刘彻一次到南岳蒿山,见到三棵古柏气势非凡,遂封它们为大将军、二将军、三将军,命其为镇守南岳的神树,还令工匠把三位将军刻在石碑上,以永久流传。《神树赋》碑至今保存完好,仍在西配殿内安放。 清永陵乾隆《神树碑》

篇三:[清永陵]辽宁新宾 清永陵

 
辽宁新宾 清永陵
 
那天早晨,走在抚顺的新华大街上,边走边看这座陌生的城市。“东北”这个词所指的范围相当大,佳木斯是东北,锦州还是东北,但这两个地方相隔千里,风物自然也差的很多,跟黑龙江人比起来,秦皇岛人更像我的老乡。此前我仅仅是在锦州一带活动,真正的东北腹地我几乎就没到过,这次来抚顺还是第一次。
新华大街的尽头是新建成的抚顺北站,洁白,而且高大。站前的广场上有细细拉拉的人,打听好了汽车站的去向,我便一路朝东走,够奔抚顺的汽车站。
一路上道路两旁都是又矮又旧的灰色小楼,这根锦州车站附近的景象是何其的相似——东北很多城市车站附近好像都是这样,中国城市最大的特色就是雷同。但愿我此行的目的地不是这样。
最终我还是到了现代化的抚顺客运站,在冰冷的大厅里等了一会,上了一辆开往新宾的中巴。车子开出市区花了大概一个小时,很慢,但我正好有机会看看抚顺的街景,还是与锦州无异,但路边上的朝鲜馆子要比锦州多,招牌菜无非是狗肉和烤肉,尽管目前南北韩的人在国内都很少接触这两样东西,但国人还吃得很有滋味。
车子开出市区之后就是另一番景象了。郁郁葱葱的群山和金灿灿的稻田。这边的绿化搞得真不错,满山的的绿色、红色和黄色。秋天到了,上山的树木有些已经发了黄,而有些则发了红。这再在配上一片片金黄的稻田和几户蓝天下、稻田那一边的农家和脚下的苏子河,这便是东北腹地的景象吧?
再经过了将近两个小时的漫长的旅途之后,前面公路上出现了一座“皇清故里”的牌坊,永陵镇到了。
永陵镇是新宾县管辖下的一个镇子,在抚顺以东很远的苏子河畔。号称是努尔哈赤的老窝,龙兴之地。在这里有两处比较著名的景点,一处是赫图阿拉城——努尔哈赤在迁都辽阳之前的都城,也就是后来的“兴京”。另一处则是赫图阿拉以东十几里之遥的清永陵,也就是我此行的目的地。
清永陵实际上就是努尔哈赤家族,或者说是清朝皇室的祖坟。在永陵镇以东不远处的启运山脚下。启运山自然是后来改的名,起初这里叫“尼亚满山岗”,据说是长白山的余脉。第一个入葬的是努尔哈赤的太爷叫福满,之后是他的生母、爷爷和父亲。最后还有他的两个叔叔。那时候努尔哈赤家的祖坟不过是几个小坟包。到了后来子孙们竟然拥有了全天下,成了中国的皇帝,我们中国人,特别是古代人,得了势之后很爱干三件事,一是买房子置地,二是娶老婆,三是修祖坟,常人如此,皇家亦如此。“尼亚满山岗”改叫作“启运山”祖坟由老陵改叫兴京陵,最后升格为永陵。几位祖先起先还只是被追封为王,后来竟然成了皇帝。陵墓也由过去的小坟头不断增加方成,陵门、享殿、碑楼,最后竟成立了专门管理陵寝事物的衙门。虽然如此,但与沈阳的两座陵墓和关内的东西二陵相比,永陵还是十分的寒酸,足见大清开国之初不过也就是个地方军阀的水准。
然而最终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永陵在十亿人民九亿商的今天,终于被开成了景点,成功的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为当地的开放搞活,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结尾很光明吧?) 清永陵大事记
?年 约在明嘉靖年间福满逝,始葬福满陵墓。
1569年 明隆庆三年喜塔腊氏厄墨乞(塔克世妻,努尔哈赤生母)病故,葬尼雅满山岗南麓(1583年 明万历十一年二月,觉昌安、塔克世父子在古勒城大战中被明辽阳总兵李成梁误杀后归葬尼雅满山岗。
1606年(万历三十四年)努尔哈赤的爱妻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孟古姐姐入葬尼亚满山岗
? 年 太祖伯父礼敦,五叔塔察篇古等亦葬尼雅满山岗
1624年(后金天命九年)尼雅满山岗的景祖、显祖、孝慈高皇后,弟舒尔哈齐、长子禇英等诸陵迁东京(辽阳)陵安葬
1634年(后金天聪八年)清太宗皇太极尊赫图阿拉为“兴京”,赫图阿拉祖陵则称兴京陵
1636年(崇德元年)清太宗皇太极改大金为大清国,称帝。按古制追尊四祖为四王,即猛特木为泽王、福满为庆王、觉昌安为昌王、塔克世为福王。为四王设太庙祭祝。同时在老陵兴祖墓后设肇祖衣冠冢。专称肇、兴二祖为“二祖陵”。
1648年(清顺治五年)清世祖章皇帝福临追封四王:猛特木为肇祖原皇帝、福满为兴祖直皇帝、觉昌安为景祖翼皇帝、塔克世为显祖宣皇帝。同时追封四王的嫡福晋分别为肇祖原皇后、兴祖直皇后、景祖翼皇后、显祖宣皇后。
路旁的下马碑
1651年(顺治八年)封乔山尼雅满山岗为“启运山”,设官兵守护陵寝。1653年(顺治十年)始建享殿、配殿、方城门墙。
1655年(顺治十二年)立肇、兴二祖神功圣德碑建碑亭
1658年(顺治十五年)因东京陵风水不如兴京陵好,遂将景、显二祖陵及礼敦、塔察二墓迁回兴京陵肇、兴二祖墓前。
1659年(顺治十六年)更兴京陵名为永陵。
1661年(顺治十八年)命名享殿为“启运殿”,方城门为“启运门”。立景、显二祖神功圣德碑建碑亭。
1662年(康熙元年)奉安四祖满、汉文神牌于启运殿。
1670年(康熙九年)于永陵西堡设永陵总管衙门,专司陵寝安全防卫。
1672年(康熙十一年)于永陵后堡设永陵掌关防衙门,专司永陵祭祀及陵内一切事。
1677年(康熙十六年)永陵改用黄琉璃瓦件。
1730年(雍正八年)建齐班房、祝版房。
1736年(乾隆元年)建茶膳、涤器房。
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陵外设栅木1344架、红桩36根、白桩64根、青桩36根。
1783年(乾隆四十八年)永陵前设满、蒙、汉、回、藏五体下马石碑。
1922年(民国十一年)裁撤永陵总管及掌关防衙门,其事务归兴京县公署管理。
1925年裁撤永陵掌关防衙门,永陵祭祀归县公署办理。
1961年,成立新宾县文物管理所,
1963年永陵列为省级文保单位,永陵事务归文管所办理。
1979年10月1日,永陵正式向国内开放。
清永陵在1988被公布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10月22日撤消县文物管理所,成立清永陵文物管理所,清永陵由专门管理机构清永陵文物管理所使用。
2004年7月1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陵门,永陵在设置上仿照了明朝的皇陵,但规格上却大打折扣。
这陵门如果不用皇琉璃就跟山西的地主大院差不多了
使用栅栏据说是满族特色启运门前的四座碑楼分别是:肇祖原皇帝(第七辈祖宗蒙特木)、兴祖直皇帝(太爷福满)、景祖翼皇帝(爷爷觉昌安)、显祖宣皇帝(父亲塔克世)。但次序我记不清了。碑楼乃入关后所见,做工精细,规格也很高。
碑楼内之赑屃,形制与清代皇家建筑内常用者无异。
碑上的 满文
碑楼内仰视
碑楼之角科
启运门,也是仿照昌平十三陵设置的,但规格不高,连斗拱都没有。
在皇太极昭陵和奴儿哈赤的福陵中都有这种雕龙的影壁墙,但前者的龙是拿琉璃构建拼凑而成,但到了这里却是拿砖雕的。可见开国之初的国力之弱。享殿,启运殿,也是整个永陵最重要的建筑。用以供奉四位祖先牌位之用。但很有趣的是,明清关内皇陵正殿的规格都要明显高于配殿和陵门,但在永陵,启运殿和启运门以及东西配殿的规格竟然是完全一致的。真是能凑活就凑活啊。又足见开国之初的艰难。神道也很窄,而且石料也不太好。殿前燎炉,也很简陋。
启运殿后的坟丘。本来皇陵都会在地宫上筑起宝城明楼,但在这里,仅仅是二层石台上的六座土坟!最中间的一座是肇祖原皇帝(第七辈祖宗蒙特木)的坟头。但努尔哈赤发家时,这位老祖宗已经死了近三百年了,所以这座坟仅有象征意义。神树,据说当年努尔哈赤的太爷福满就葬在这颗树下,以此为祖坟之标记。解放后,具体时间忘了,这颗神树好像被雷给劈了,后来又朴种了一棵,就是照片上这颗了。
 

本文来源:https://www.shanpow.com/rc/486448/

《清永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阅读
  • 辽宁省沈阳市三十五中学2024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含答案(锦集3篇) 辽宁省沈阳市三十五中学2024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含答案(锦集3篇)
  • 2023年下半年辽宁心理咨询师成绩多久出来?【精选】 2023年下半年辽宁心理咨询师成绩多久出来?【精选】
  • 辽宁高考一分一段统计表范文(精选二篇) 辽宁高考一分一段统计表范文(精选二篇)
  • 2024辽宁初级经济师报名时间预计7月-8月【精选】 2024辽宁初级经济师报名时间预计7月-8月【精选】
  • 2023年辽宁注册会计师成绩查询入口已开通【热】 2023年辽宁注册会计师成绩查询入口已开通【热】
  • 2024年上半年辽宁心理咨询师考试时间5月第三周周六【热】 2024年上半年辽宁心理咨询师考试时间5月第三周周六【热】
  • 2024年3月辽宁计算机等级考试报名时间2024年1月开始【精选】 2024年3月辽宁计算机等级考试报名时间2024年1月开始【精选】
  • 辽宁高考一分一段统计表集合2篇 辽宁高考一分一段统计表集合2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