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除夕有哪些新民俗


端午节 2008-07-28 05:18:43 端午节
[摘要]安康除夕有哪些新民俗(共5篇)安康民俗魅力安康摘要:安康的民俗风情十分复杂,而她之所以能让很多人记住,是因为她拥有长江最大汉江,以及一年一度的龙舟赛的缘故。关键词:端午节、龙舟竞渡、烧酒安康古称金州,地处秦岭和大巴山地之间,位于陕

【www.shanpow.com--端午节】

【一】:安康民俗

魅力安康

摘要:安康的民俗风情十分复杂,而她之所以能让很多人记住,是因为她拥有长江最大汉江,以及一年一度的龙舟赛的缘故。

关键词:端午节、龙舟竞渡、烧酒

安康古称金州,地处秦岭和大巴山地之间,位于陕西省东南部,东临湖北,南接四川, 是陕西省水、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安康虽然地处偏僻的秦巴山区,但因为地处秦头楚尾,使安康文化表现出亦秦亦楚的交融性文化特色。

安康的民俗风情极其复杂,既有历史的沉淀,也有地域的关联;既有民族渊源,也有宗教的影响和侵蚀;既有神秘色彩,又有实用价值。这种呈现出由多元素组合而成的厚道豪放、古朴典雅、别具一格的凝聚体,随着人口的流动,集聚而相互碰撞,相互兼容,相互异化,甚至重新组合,显示出了极其旺盛的生命力。

安康虽然有着与别的地区一样的节日,但庆祝形式却有自己的特色。端午节是是一年中的三大节日之一。节日那天早上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在门框上插上艾枝和菖蒲,传说菖蒲是屈原的佩剑化成的,插在门上可以驱邪避疫。还要给孩童们佩带用中草药甘松、白芷、川芎、当归等为香料做成的香包。但现在很难见到这种香包了。人们吃粽子、鸡蛋、煮熟的大蒜、喝雄黄酒,还要给每个人的耳朵、鼻孔抹上雄黄酒,以辟疫疬、驱五毒。

端午节在安康还有一项重大群众性文化活动就是龙舟竞渡。传说是为祭祀楚国三闾大夫,爱国诗人屈原而相沿至今的一种民俗,后来龙舟赛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体育竞技活动。 传统的安康龙舟类型分两种:真龙舟和假龙舟。真龙舟即专门制作供龙舟竞赛的船只,假龙舟则是在竞赛时,将航运木船筏子临时用各种颜色的彩布装饰而成。真龙舟十分精致,描金绘彩,龙身颜色有“老白龙”、“老红龙”、“老黄龙”、“老青龙”四种颜色。现今参赛的龙舟都是新制的真龙舟,龙舟外形独特,龙舟保留了龙头小而颈长、船体为长弧流线型,底呈圆状,龙尾高翘的传统造型特点,龙头龙尾造型简单,以利于提高船速。每条龙舟的参赛人数为23人,其中指挥、锣鼓手、舵手共5人,划手18人。

传统龙舟的竞渡仪式繁多,在端午来临时,要祭祀焚香叩头之后,披红挂彩、燃放鞭炮,方才请龙头舟下水,此为“点水”仪式。在龙舟比赛开始前举行包括点睛、招魂、祭祀、彩船投粽等盛大的仪式,同时还有迎龙舟、祭龙舟、送龙舟等习俗。现在的龙舟竞渡仪式,仅保留了点睛仪式,去掉了传统的龙舟祭祀仪式,增添了宣传各地经济产品的文艺演出,烘托了经济贸易洽谈会的节日气氛。

现今的比赛项目分竞技型、表演型两类。竞技项目分男子项目和女子项目,男子项目设有:250米上水,500米下水,800米下水直道竞速和5000米环绕赛。女子项目设有: 250米下水,500米下水直道竞速等。表演型有横渡汉江,抢鸭子、戏彩球等。比赛时,宽阔的江面上,各种颜色的龙舟一齐进发,身着鲜艳的彩色服装的划手们奋力划浆,船上锣鼓齐鸣,号声震天;岸上群情激昂,万人欢呼。特别是激烈的抢彩棗抢鸭子比赛更是扣人心弦,当鸭子被抛入江中时,各条龙舟奋力划近,舟上两名健儿翻身跳入湍急的江水,争抢在水上惊游乱扑的鸭子,展开了激烈紧张的水上追逐。最后,勇敢机智、水性好的健儿捕鸭在手,将赢得两岸观众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

介绍了安康的节日,再介绍安康农村的一种特产——烧酒。提起陕南安康农村喝的酒,好多人都知道。这一带的农村喜欢喝一种自家烧的酒,这种纯粮食或者纯果酒,喝起来酒劲儿柔和,不上头,不伤身,同时还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原来农村条件差,一般招待人只有用自己烧的酒来招待,后来招待贵客一定要用瓶装酒,显得气派有档次,现在随着人民饮食结构发生变化,无论走到那里,高度酒接受的人越来越少,人们都喜欢喝一口农村烧的酒,尤其是县城的人,有机会就去农家乐游玩,顺便来上一罐苞谷酒或者柿子酒等,而农村人则以自家烧的酒拿出来招待贵客,一是珍贵和尊敬。 酒分为三类:粮食酒、果酒和醪糟。粮食酒有大米酒、小麦酒、苞谷酒(玉米酒)、红薯酒、高粱酒等,是以粮食为原材料酿造而成。果酒有柿子酒、拐枣酒、甜杆酒(形状类似高粱秆,味道如甘蔗)、木瓜酒、洋姜酒、马桑果酒、刺葛子酒、洋桃酒(猕猴桃酒)等,是以果物等为原材料酿造而成。醪糟有麦仁醪糟、大米醪糟、苞谷米醪糟等,是以粮食为原材料酿造的米酒。www.shanpow.com_安康除夕有哪些新民俗。

酿酒分为 三个过程。首先是伏天采曲,将麦麸皮加水晒热,加水拌匀,制成方形块状,涹( 音wo)到木桶里边发酵,七天左右即可,取出晾干,待涹酒时使用。其次是涹酒,将果子或粮食用苞谷米煮成稀糊状(叫“角子”),加酒曲备用。果子或粮食、“角子”、酒曲拌匀,放置到大木缸(农村叫sao)里发酵,上边用稀泥封顶,可在七天以后开始烧酒,也可放置二、三个月后,闲时来烧酒也可。最后是烧酒。烧酒时,先在灶台上放置“底锅”,上边放一个直径一米,高七八十公分左右圆柱状的“橸(音jing)子”,“橸子”主要是盛烧酒的原材料的,然后把一个长的木质长槽“榴子”斜着从橸子里边穿出来,木质“榴子”的作用就是用于酒的导流。“橸子”上边放“浮锅”。“底锅”和“浮锅”都是加满水,但作用却不相同,“底锅”水要烧开,产生蒸汽用;“浮锅”是加冷水,用于冷却。底锅水一定要烫。浮锅水却必须要保持冷却,不停的换水。

其实烧酒的道理很简单,就是把底锅的水烧成蒸汽,把橸子里边烧酒的原材料蒸馏,在浮锅水的冷却下,酒蒸汽顺着榴子出来,凝结成酒。

农村一般烧酒前,都会准备好上好的干柴禾,烧酒时,火一定要旺,持续不断,这样烧出的酒才会匀,出的多。

单是一个“酒”背后很多很多文化,了解了陕南安康农村的“酒文化”,也许你对陕南安康农村有了更一进步的认识,一种质朴、一种清醇、一种回味,就如同那里自家酿制的酒一样!

或许我介绍了这么多,你对安康有了一些了解。安康也是现今没有被污染的城市之一,有山有水,风景迷人。

[1]李贤等撰:《大明一统志》卷34《汉中府·风俗》[2]陕西地方志从书:《安康县志》[M],

[3]徐信印编:简编安康史 [M][4]国家体委文史工作委员会编:《中国的龙舟与竞渡》[M],

[5]陈良学编:陕南开发与湖广移民[M][6]张建世:中国的龙舟与竞渡[M],

【二】:安康民俗文化的特征及其成因

安康民俗文化的特征及其成因

郭华正 王忠明

民俗,即民间风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社会生活文化。“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学概论》,钟敬文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安康,是一个拥有世界上很美丽名字的地方,她凝聚了人类希望的吉祥字眼——幸福安康!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重要而美丽的城市,有着与华夏同频共振的文明。位于中国古老的“江、淮、河、汉”四大江之一的汉江上游,陕西南部。民俗学家把我国的民俗文化风情从地域上划分为七大圈。安康从地域上归属“长江流域风俗文化圈”。其特点是秀美与精巧,但又兼具黄河流域重乡土情意、厚道豪放、古朴典雅的传统文化特色。在本源文化、移民文化、秦汉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宗教文化等多种文化的相互撞击、交融、兼容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安康民俗文化,除具有人类民俗文化的共性特征外,还以其历史的悠久性和传承的多元交融与兼容并蓄特征,成为民俗文化园地中别具一格的奇葩。

一、安康民俗文化源远流长。

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就有安康民俗文化的元素。

安康不仅有史前神话传说:女祸补天、大禹治水且有历史遗迹,如平利女娲女(史称中皇山),人民敬仰崇拜励精图治的女娲,早在夏代于此山建灵宝寺(后改为中皇庙、女娲庙),有现存于平利县文化馆的《中皇山女娲氏庙碑》为证。乾隆《平利县志》列入“艺文”收录。《安康碑版钩沉》又将此安康碑文作为首篇录入。唐宋以来,女娲庙历经修葺扩建,清代又重修,房屋达百余间的宏伟规模,成为邑县当时最大的庙宇。香火鼎盛,誉为“名胜之方”并有诗文赞美。今不仅沿承女娲山名,以女神之名起了乡镇名叫“女娲山乡”为全国罕见,还有以女娲为茶起名“女娲银针”,同时也是旅游、祭祀圣地。

大禹同其父亲鲧相继治理洪水以利万民的神话传说,在安康也是家喻户晓,世代颂之。今旬阳县城东60公里汉江北岸关口镇江北村,相传为大禹疏浚汉江时的憩身之所,已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歌功颂德之诗文,多有文献记载。

再有汉滨区江北办事处的中渡台是“虞舜陶渔河滨处”传说的发祥地。还有汉水神女传说等等。上述几位最早的神话传说及其遗迹、祭祀活动都是安康史前文明的佐证。(参见郭华正《安康旅游揽胜》)。

二、安康崇火尚红古到今

根据笔者的田野调查,安康地域初民自古就有崇拜火的习俗。

第一,取火方法原始,相当一部分山民使用敲石取火。选用青火石或白火石,猛烈相击取火,有的专门用钢火镰敲火石,迸出火星,点燃艾卷或纸媒,即可使用。这种人工取火方式一直延用到改革开放之后,一些贫困户亦然照旧。

第二,耕种原始方式,呈现出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特点。他们在陡坡山地上多采取火烧轮耕加撒播的粗放生产方式。肥料来源除了一点家肥外,主要是烧荒和煨(烧)火粪草,用其草木以及烟薰过的土渣。由此常常引起森林火灾,且每遇暴雨常有泥石流发生,故有“上游开荒,下游遭殃”民谣流传。

第三,用火命名各种事物,有火神庙、火官庙,有人名地名,如火磏砭、火

石岩;有物产,火颈柿子、火棘。有讥讽人不稳重沉着的称“火包子”“火烧伍”;医药上把炎症叫上火,火气、火疖子。

第四,日常生活讲“红红火火”,除了上述烧火地风俗外,家家供奉灶神。称家庭主妇为“火头军”。年节中有大年三十晚上 “旺火守岁”之习,意谓烧晦气,燃兴旺、喻来年一切吉祥如意。

在泛神论影响下,由对红色火的崇拜延伸到对红的敬重。盖房上梁要搭红,结婚礼堂有红对联,红双喜、红剪纸、红灯笼,地上要铺红地毯,新娘一身红,头上搭红盖头喜气洋洋“满堂红”。过年贴红对联,挂红灯笼,点红蜡烛,放红鞭炮,礼品贴红纸,有避邪、喜庆、幸福安康的象征。

三、凸显多元交融与兼容并蓄的民俗文化特征。

安康民俗因其地理位置是历史上的移民焦点,从炎帝时代直到明清大移民,成为我国南北人口群体、文化乃至生活习俗的交汇之处;故有“十家九客”之说。“这里从气候上来说,像江南地区,从习俗上来说,更像湖南、湖北、四川甚至广东。同时我们这里又受到关中文化的影响。历史上传承下来的文化有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汉调二黄’和‘紫阳民歌’。汉调二黄可以说是京剧的母剧”。(2009年4月8日,原安康市市长方玮峰在接受中央电视台央视网《城市频道》采访时的谈话,转引自《安康文化》2009·3期)。地域和移民及宗教这些重要因素决定了安康民俗文化传承的多元交融与兼容的特征。这从衣、食、住、行及语言诸方面凸显出来。

1、色彩斑斓的服饰民俗

服装不仅是穿着打扮用的“衣物”,也不仅只满足人们蔽体御寒的需要,更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

安康的服饰民俗具有明显的地域色彩,并与时俱进随着时代而流变。

男性,多剃光头或前脑剃光后脑留长发或小辫,到了花甲留胡须。日常春装多为白、黑、蓝、对襟;春秋有哔叽、织贡呢或土布做的夹褂夹裤,初春深秋棉衣棉裤或外套长布衫,头上戴瓜皮帽(俗称帽衬),冬戴暖帽或包头巾,身着对襟棉衣,大裆棉裤,夏穿白、蓝布衬衣和大裆裤或短裤。至上世纪70年代初,城乡一年四季,都是脚穿自制的布袜子和圆口或剪刀口的平底布鞋,能穿上白底黑帮的塑料底鞋也显洋气了许多。高跟鞋少有出现,视为“资产阶级”,仅个别为之。农村人夏天则穿自己打的草鞋、麻鞋。雨天穿草鞋或泥屐,冬穿棉鞋布袜。山区春秋冬穿套裤,打绑腿,脚穿深筒布袜外套单鞋,荨麻葛麻藤编织的草鞋。若要走亲访友或上街赶会,则修容换衣有的佩戴眼镜,“荷包”,着布衫,裤带系上眼镜盒子或烟包子吊于胯前。民国以后,平布(俗称洋布,)慢慢替代了粗布。中山服装开始流行。

女性:女子多着大红、大绿或天蓝色。头着有色彩的头帕、头巾,有的套筒袖。配饰上,女性多戴耳环、手镯,染指甲油,戴戒指,穿绣花的“三寸金莲鞋”。辛亥革命后妇女未缠脚。女孩前额有刘海,满头留发扎长辩,已婚妇女在脑后盘发髻,网络络,别簪子,右衽上别上鲜艳的手帕。上衣多为镶绣的大襟服,下衣皆为蓝或带花的大裆裤。老年妇女的蓝、黑带扎腿腕。青年妇女以印花布红蓝棉衣为多,女服的“衣领、衬肩、大襟边、袖口边、裤口边,都镶上约一寸宽的彩色大褊子,后改为小褊子。

新时代的男性服饰已经成了对襟便衣、制服、西服、夹克、个性化的更新,女性服饰也经过了大襟便衣,制服、西装、裙装、百花争艳的演变。足以表现服饰已由遮体御寒向着高品位、舒适化、个性化的时尚发展,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

写照,把日益崛起的安康装扮得万紫千红,俏丽迷人。www.shanpow.com_安康除夕有哪些新民俗。

2、南北荟萃的饮食民俗

五方杂居的安康,其饮食风味广采博纳,花样繁多,南甜北咸,东辣西酸,无所不包,有道是“酸甜咸淡随人口,美味何以尽麻辣。”如酒席盛宴上的“八大件”“十三花”酒席菜肴结构与关中、西府相近,但其碟碗内容小同大异,如十三花西府下酒的是五个肉碟子(排骨、肉丝、肉丁、皮冻、凉拌肉),安康的是四荤:即鸡、蹄、肚、肘;中间大空盘,西府用酱油、香油、辣子油调和蘸菜,而安康叫醋碟亦称和菜碟,用醋、酱油、辣子、姜、蒜等调和蘸菜。其主食也不同:安康以米饭、面条或饺子为主食,西府却是白面馒头。

安康酒席除了八大件、十三花外,还有十大碗、十二道菜、三点水(指在十八碗或十三花基础上,加三道甜味流食如银耳汤、莲子羹、鸡蛋甜酒等。)上一道吃一道,碗盘交替,咸甜相间,干稀调节,将科学搭配寓于饮食文化中。

再如羊肉泡,全名羊肉泡馍,是大西北的风味食品。有600余年历史的安康羊肉泡,有别于西安等地的羊肉烩馍,兼具宁夏风味,以“滚烂”著称,其特点是肉酥味鲜、香气浓郁,诱人胃口。还有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蒸面、香菇丸子,酸制品、酸辣肚片、酥炕炕等五花八门的风味小吃可谓独树一帜,饮誉四海。

www.shanpow.com_安康除夕有哪些新民俗。

安康盛产茶叶,而大量的南方移民来此生息繁衍,带来了茶叶种植技术和茶文化。“待客茶为先”“来客无烟茶,算是啥人家”这是千家万户安康人及陕南人热情待客的口头禅。除了家庭饮茶,待客作礼除外,安康茶颇有名气。沿汉江及其支流的城镇码头,多开设茶楼,他们兼有糕点小吃,有的还设评书艺人,来茶馆边品陕南春茶,边听曲艺故事,或交流信息,或洽谈生意,或约会朋友叙旧情,或谈古道今侃大山,颇有南方茶肆的意境。

3、五花八门的居住建筑民俗

远古遗风与移民文化碰撞融合的安康,有“洞里有天春寂寂,人间无路月茫茫”的原始洞穴居;有“夕鸟冲船过,寒波背部流”的船上居;有立木做柱千根架,茅草上覆为人家的古老窝棚;有“短短篱笆矮矮屋,块块石板屋上覆”的石板屋;“有忽见茅草屋,暖暖有人烟”的茅庵草舍;也有“茅屋斜开白板扉,钓船横系枯杨树”的水码头吊角楼;还有青瓦白壁马头墙的徽派建筑 “汉水天一色,寺楼波底看”的会馆等等。安康地域文化容纳了五湖四海,可以说是一副青山绿水,天人合一、博采众长,宜今鉴古的安康民俗风情巨画。给我们留下了历史和文明。

4、三山五岭开道的交通运输民俗

“锋峦一一插霄汉,涧瀑处处奔虹雷”的秦岭,“层峦飞瀑下,空木乱猿蹄”的巴山,形成两道天然屏障,故使仗剑出游的诗仙李白也发出“危呼高哉,蜀道难于上青天的感叹!”笔者在奔波于秦岭巴山的田野调查过程中,不仅体验了“连峰青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hui,喧闹声),磞崖转石万壑雷”的高危难行,而且“地崩山催壮士死”,跌死淹死时耳闻。然而,巴山汉子坚信“山再高峻,也能攀越”的民谚,用愚公移山精神,不畏艰难险阻,披荆斩棘开大道,天梯石栈相钩连。其中子午栈道是安康古时道路的缩影,这些道路不仅方便了先民的生产与生活,而且连接了外部世界,促进这里缓慢发展,同时成为历代战争的军事路线。大约从西周始,先民们就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逐步修成通道。如穿越秦岭的六条道路中,子午道是发现和使用较早的道路。由安康或汉中北去长安,须循石泉县池水北上,经宁陕县境旬阳坝、江口,再过子午关(又叫石羊关),越秦岭抵达长安,路遥千里余,山间谷道占440公里。

www.shanpow.com_安康除夕有哪些新民俗。

5、礼让有序厚道豪放的社会组织民俗

礼让有序。社交中,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礼让“次序”。安康约定俗成的礼让次序大致如下:

(1)右为大,左为小。(2)二人同行时右为尊;三人并行,中为尊;三人前后行,前者为尊。(3)进门、上车,应让尊者先行。(4)一般情况下,应让妇女先行,若带小孩要让座位于她。(5)上楼时,尊者、妇女在前;下楼时则相反。

(6)上车时,尊者由车右边上,其他人等尊者上车后,自己再由车后绕到左边上车,坐在尊者左手位。(7)车中后排中间位为大位,右边次之,左边再次之,前排最小。(8)在宴请席位上,上座为尊,在右次之,下座最小。若只一位尊者,孙子辈可与之同座。

厚道豪放。在安康,人遇喜事,诸如得子,满月、周岁、升学、升迁、婚姻、乔迁、入伍、大寿等都有不同范围的祝贺,赠送礼品物款。

民谚道:“雁离群,受孤单;人离群,受熬煎”“一砖难砌墙,一瓦难盖房”“土帮土成墙,人帮人成王”真诚地劝勉人要团结合作,奉献社会。安康人民十分重信用、奉行“因人事小,误人事大”的人生信条,又重友情团结。常常一家缺粮少衣,四邻亲友都伸手援助,其实有些人生活并不宽余,但仍解囊相助,毫不吝啬。“刻苦自己,厚待别人”“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等谚语就是对此风俗的精辟总结。

6、南腔北调的语言民俗

方言作为语言的一种地方变体,是语言分化的结果。“在安康除存在着中原官话(汉滨、旬阳)、西南官话(紫阳、镇平、石泉、岚皋、宁陕、汉阴)外;还存在着以平利为代表的包括白河、旬阳后山一带的江淮官话(俗称黄州话)、以汉阴田禾为代表的湘语(俗称湖南长沙话)以及以汉滨牛蹄乡为代表的赣语(江西话)。”【参见王忠明《安康方言与安康方言研究》】具有南北交融的特点,可谓“错居多方之人”、“声音五方皆备”。这种独特的语言民俗事项,在我国,特别是在我国的北方地区是极为罕见的。是观察方言接触、交融和变异的理想对象,在全国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其形成因素主要有三:一是与战争有关,二是与独特的地理环境有关,三是与移民有关。尤其是湖广移民作为湖广文化的承载者,体现者,这些“客藉”的文化生命元素,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如颡(sa,即头)端走、颇烦、没麻哒、咥(叠)碗饭、撩扎哩”等关中方言里常出现的词语,在安康使用频率也较高。

综上所述,生活在秦岭巴山之间,汉江沿岸的安康居民由于在本源文化、移民文化、秦汉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宗教文化等多种文化的撞击、交融、兼容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既有“长江流域风俗文化圈”秀美与精巧的特点,又兼具黄河流域重乡土情意、厚道豪放、古朴典雅的传统文化特色。并以其历史的悠久性和传承的多元交融与兼容并蓄特征,成为民俗文化园地中别具一格的奇葩。

【三】:满族过春节有哪些习俗

  我国有56个民族,过春节习俗都有自己的特色。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满族的春节有哪些习俗,欢迎大家阅读。

  满族的春节有哪些习俗?

  满族的传统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一致,所谓“奉省岁事,满汉旧俗不同,久经同化,多已相类”(《奉天通志》卷九十八)。但“满汉旧俗不同”,满族年节有特殊的风情。

  春节:节前要做满族传统糕点----萨其玛,张贴对联、窗花、挂笺(按旗属分别贴红、黄、兰、白色)、福字(沈阳市新民县辽滨塔村瓜尔佳氏家中有印福字的桃木印板)。满族喜戴荷包,春节节前宫廷要例行赏赐王公大臣“岁岁平安”荷包,民间也互相赠送。除夕下午和元旦上午要祭祖、祭天。除夕要接神,接神后在大门口放一横木以阻鬼魅进来。除夕也挂门神,以驱邪避鬼,这是吸收了汉族风俗的结果,门神约分为“将军门神”、“福禄门神”、“判子门神”、“娃娃门神”等。今沈阳故宫藏有宫廷门神。除夕夜分发“神纸”,其后晚辈男子到族内各家“辞岁”。除夕半夜子时家家吃饺子,还要把几枚铜钱暗放饺子中,吃到者则“终岁大吉”。接神、辞岁要燃放鞭炮。除夕夜家家院内竖灯笼杆,高挑红灯,由除夕至初六,夜夜不熄。宫廷中于腊月二十四日挂“天灯”,每夕上灯,至次年二月初三日。

  元旦,俗称大年初一,人家皆早起,穿戴新衣冠,互相恭贺新春,谓之“拜年”。

  吃饺子叫"揣元宝" 满族春节撷趣

  满族春节古称"元旦",满语称"阿涅业能业",是满族传统的盛大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举行。节期一般为三至五天,旧时有的地区延至正月十五日。流行于全国各地满族地区。

  满族春节源于汉族习俗。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天命三年(1618年)起兵进入辽阳、沈阳地区,在汉族经济文化的影响下,满族社会发展起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皇太极即位后,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山海关定都北京,大批满族居民迁移关内,与汉族杂居共处,在经济文化彼此交流,互相影响,关系密切。天长日久,汉族许多习俗文化被满族人民所吸收,春节便随之而成为满族与汉族共俗的传统节日。

  节前,人们积极地置办年货,清扫庭院,张贴对联、挂笺(亦称挂旗)、窗花和福字,蒸年糕、烙粘水勺。初一凌晨子时,家家户户鸣放鞭炮,辞旧迎新。同时,在自家西墙祖宗板下摆设供品、点燃鞑子香,叩拜祖宗,祈求神灵保佑全家大小在新的一年中平安无事,万事如意。新年伊始,全家团聚吃团圆饺子,俗称"揣元宝"。煮饺子时,家主要吆喝:"小日子起来了吗?"其他人同时回答:"起来了!"他们把饺子从锅底浮起来比作日子起来了。然后让小孩爬上柜子上蹦三下,以示新日子"蹦个高"。

www.shanpow.com_安康除夕有哪些新民俗。  这天晚辈要向长辈叩头拜年(旧时女性行跪拜抚鬓礼)家长要给小孩守岁钱。宗族近亲也要互相拜年,亲朋好友则筵宴相邀,一起叙旧话新。男孩子成群结队鸣放烟花、鞭炮,玩耍木爬犁,或兴高采烈地溜冰;姑娘和少妇们则身着盛装,玩耍嘎拉哈(用猪或牛膝关节骨制成的玩具)。

  歌舞是节日活动的重要内容。据《渤海国记》记载:官民岁时聚会作乐,先命善歌舞者,数辈前行,士女相随,更相唱和,回旋婉转,号曰"踏追"。踏追即踩高跷。至今,此俗仍沿袭不衰。初一至初五,人们都相聚一处,唱歌、跳舞、踩高跷、尽情娱乐,有的地方,年轻人还自发组织演出队,走村串屯进行表演,祝贺新年,节日气氛更加浓郁。

  满族过年,习惯用精粉、鸡蛋、糖、芝麻、青红和瓜仁等原料制做"萨其玛",其色美、味香、可口,是人们喜爱的具有独特民族风味的节日佳品。

  春节传统习俗: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中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中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贴窗花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中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四】:春节有哪些习俗

  春节有哪些习俗?下面一起随学习啦小编来看看吧。

  春节习俗1、腊月二十三 祭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春节习俗2、腊月二十四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春节习俗3、腊月二十五 接玉皇

www.shanpow.com_安康除夕有哪些新民俗。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春节习俗4、腊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春节习俗5、腊月三十除夕 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

  给压岁钱,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

  祭祖,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春节习俗6、正月初一 拜年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春节习俗7、逛庙会

  逛庙会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春节情结,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春节庙会最早是民间的宗教仪式,庙会之时,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场”以祭祀神佛,人们也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庙会期间,也少不了商贩叫卖、民间艺术表演。庙会上有许多历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传统项目,比如,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

  春节习俗8、舞龙

  舞龙,又名「耍龙灯」、「龙灯舞」,是汉民族传统的舞蹈形式之一。每逢喜庆节日,各地都有舞龙的习俗。

  舞龙起源于汉代,经历代而不衰。舞龙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成为一种文娱活动。到了唐宋时代,舞龙已是逢年过节时常见的表现形式。

  关于舞龙的来历,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一天,龙王腰痛难忍,龙宫中的所有药物都吃了,仍不见效。只好变成老头来到人间求医。大夫摸脉后甚觉奇异,问道:「你不是人吧!」龙王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于是大夫让他变回原形,从腰间的鳞甲中捉出一条蜈蚣。经过拨毒、敷药,龙王完全康复了。为了答谢治疗之恩,龙王向大夫说:「只要照我的样子扎龙舞耍,就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件事传出后,人们便以为龙能兴云布雨,每逢乾旱便舞龙祈雨,并有春舞青龙、夏舞赤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的规矩。

  春节习俗9、观社火

  除了庙会,民间自演自娱的社火也是历史悠久的年节娱乐活动。社火源于古老的土地神与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的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成为规模盛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娱乐活动。

  春节习俗10、舞狮

  舞狮,也叫「耍狮子」、「狮子舞」,它与舞龙一样,是我国的传统舞蹈形式,也是一种流行很广的民间体育活动。又会在春节或庆典活动舞狮。

  舞狮开始于南北朝。在我国,舞狮的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北方舞狮和南方舞狮两种。北方舞狮的外形与真狮很相像,全身狮披覆盖,舞狮者(一般两人合舞一只大狮子)只露双脚,不见其人。北方舞狮有雌、雄之分,还有文狮、武狮、成狮、崽狮之分。

  南方舞狮主要流行在广东。这种舞狮由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狮子的造型、式样、颜色多与北方狮不同。舞狮者穿各种灯笼裤,上穿密妞扣的唐装灯笼袖衫或背心,可见舞狮者全身。舞狮要使出浑身解

  人们为什么特别喜欢在春节时舞狮呢?相传明代初年,广东佛山出现一头怪兽,每逢新旧岁之交,便出来糟踏庄稼,伤害人畜,百姓叫苦连天。后来,有人建议用狮舞来吓唬怪兽,果然奏效,那怪兽逃之夭夭。当地百姓认为狮子有驱邪镇妖之功,有吉祥之兆,所以每逢春节便敲锣打鼓,挨家挨户,舞狮拜年,以消灾除害,预报吉祥之意。

【五】:乌干达除夕习俗进行义务劳动

  除夕夜是新年的前一天晚上,那天,不少朋友都会向亲朋戚友发去祝福,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欢迎大家阅读。

  乌干达除夕习俗进行义务劳动介绍:

  “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中国传统的过年习俗在乌干达也适用。在乌干达农村的大多数部族,新年那晚是一定要换新衣的,许多部落平民只在新年前添置新衣,为显示郑重,他们会特意选在除夕找裁缝缝制新衣,并在新年前夜穿上它们。

  “守岁穿新衣”的习俗许多部落都有,但穿什么样的新衣却大不相同,西北部的部落男子大多会做雪白或单一颜色的新衣,而其他地方则常常会用花布来做。

  新年要有新气象,许多乌干达部落会在除夕进行集体劳动,修桥补路,打扫屋前屋后的卫生,而这一切都是义务的。

  有些以农耕为主的部落,还会在这一天进行“玉米祭”或“香蕉祭”,以祈求一年的丰收。入夜,人们会点起篝火,将认为应该抛弃的东西扔进火中燃烧,以示“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一些部落还有在除夕夜抛撒玉米粒,以祈求年景丰泰、五谷丰登的习俗。

  和许多大湖区国家一样,在乌干达的许多地方,“年夜饭”是地地道道的“水饱”,许多当地人认为,除夕夜生火做饭不吉利,也耽误庆典,他们会以饮料、水果等充饥,等新一年第一缕阳光升起,再生火做第一顿新年早餐。

  我国除夕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本文来源:https://www.shanpow.com/rc/3515/

《安康除夕有哪些新民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阅读
  • 五一、端午节前廉政提醒谈话提纲锦集三篇 五一、端午节前廉政提醒谈话提纲锦集三篇
  • 五一端午节前廉政提醒谈话提纲(合集四篇) 五一端午节前廉政提醒谈话提纲(合集四篇)
  • 中班端午节安全教育教案幼儿园端午节安全教育教案精选4篇 中班端午节安全教育教案幼儿园端午节安全教育教案精选4篇
  • 有关端午节的故事【三篇】 有关端午节的故事【三篇】
  • 端午节的故事100字范文(通用4篇) 端午节的故事100字范文(通用4篇)
  • 端午节福利发放通知【汇编三篇】 端午节福利发放通知【汇编三篇】
  • 端午节安康祝福语26句范文(精选6篇) 端午节安康祝福语26句范文(精选6篇)
  • 端午节的来历50字五篇 端午节的来历50字五篇
为您推荐
  • 端午节精美小报范文汇总六篇
    端午节精美小报范文汇总六篇
    小报,汉语词语,拼音xiǎo bào,意思是版面较小的报纸。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端午节精美小报范文汇总六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 2022年端午节主题活动方案【3篇】
    2022年端午节主题活动方案【3篇】
    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端午节主题活动方案【3篇】,欢迎品鉴!
  • 端午节放假通知精选四篇
    端午节放假通知精选四篇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天中节等,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端午节放假通知精选四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送给老师端午节祝福语精选五篇
    送给老师端午节祝福语精选五篇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送给老师端午节祝福语精选五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端午节问候短信(合集4篇)
    端午节问候短信(合集4篇)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端午节问候短信(合集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端午节安康祝福语汇编3篇
    端午节安康祝福语汇编3篇
    在这个疫情期间的特殊的重阳节,我们也要给周围的人送上祝福,通过一条重阳节祝福让自己身边的人感受到重阳节的快乐,有关疫情下的重阳节祝福语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端午节安康祝福语汇编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 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通用5篇)
    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通用5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今年端午节怎么放假范文(通用3篇)
    今年端午节怎么放假范文(通用3篇)
    放假,是指在规定的日期停止工作或学习,度过假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今年端午节怎么放假范文(通用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端午节是几月几日(锦集5篇)
    端午节是几月几日(锦集5篇)
    秋分在我国是属于秋天当中的节气,而秋分也平分了整个秋天,天气也逐渐由炎热变为了凉爽。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端午节是几月几日(锦集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 端午节的诗句(合集4篇)
    端午节的诗句(合集4篇)
    成功,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汉语名词。同“胜利”。意思是指达到或实现某种价值尺度的事情或事件,从而获得预期结果叫做成功。出自《书·禹贡》:“禹锡玄圭,告厥成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的诗句(合集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