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潮汐表


海南 2019-06-11 18:14:15 海南
[摘要]唐山潮汐表篇(1):一代名将邓华传奇邓华可以说是中共高级将领中最为奇特的一员战将,功勋累累,却名不见经传。提起海南一役,人们只知有韩先楚,而不知总指挥。就连提起抗美援朝,人们也只知道彭德怀、洪学智、韩先楚。对他的误会甚多。在邓华1980年7月逝世后的《邓华同志悼词》中,在介绍他生前任职情况时,却漏掉

【www.shanpow.com--海南】

唐山潮汐表篇(1):一代名将邓华传奇


邓华可以说是中共高级将领中最为奇特的一员战将,功勋累累,却名不见经传。提起海南一役,人们只知有韩先楚,而不知总指挥。就连提起抗美援朝,人们也只知道彭德怀、洪学智、韩先楚。对他的误会甚多。在邓华1980年7月逝世后的《邓华同志悼词》中,在介绍他生前任职情况时,却漏掉了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任司令员这一重要职务,影响所及,这以后出版的许多辞书的邓华条目中也都没有提及这一重要任职。    盖馆没有论定    在《邓华同志悼词》中,称邓华为“我军优秀的政治思想工作领导者和军事指挥员”。首先提及的是他的政治工作者身份,而不是他的军事指挥。    现在,情况在慢慢改观,有关他的一些史料,正在慢慢披露。 “在抗美援胡战争中,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志愿军党委和 毛泽东、周恩来、彭箔怀、聂荣臻、邓华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从战争双方的实际情况出发,着眼于战争的基本侍点,掌握了战争的基本规律,从而驾驭了战争的发展,进行了符合战争实际的,具有创造性的战争指导。”    这是1991年4月出版的《朝鲜战争决策内幕》一书中的一段话。    同年l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主办的《军事历史》杂志,在向读者评介《朝鲜战争决策内幕》时写道:“该书从第三章至第十章以八章的篇幅对错综复杂的战争发展历史作了记述,向读者展现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聂荣臻、邓华等领导人的卓越的战争指导艺术。”    值得一提的是,台湾方面对邓华的研究颇为认真,说他是“‘四野’三大战将之一。,“在内战及韩战(按:指抗美援朗战争)中著有战功”。准确地指出他在“1954年9月接彭德怀任志愿军司令员”。还说他是“彭德怀正规化建军路线的主要执行人”。    西方对邓华的研究也是不遗余力的。朝鲜战争实际上是一场国际性战争,联合国军方面参战的部队达16个国家,与之相对抗的则是朝鲜、中国人民志愿军和苏联空军。朝鲜战场的较量,以美国为首的16国联军是知道邓华的厉害的。他们对他进行专题研究,并且密切注视他的行踪。1977年,邓华在粉碎“四人帮”之后重返部队,第一次在北京公开露面时,敏感的西方记者.立即向全世界发布消息,说邓华的复出意味着中国军方的新动向。      历史,在为他恢复本来面目    邓华,1928年参如红军,经历了五次反“围剿”、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朗,历任纵队司令员、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东北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等要职。他智勇双全、文武兼备、军政皆优,战功卓著,特别是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接朝中,他高瞻远瞩,胸怀全局,屡出奇谋.指挥果断,为人民立下了不朽功勋。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牛刀小试  1945年11月1日,邓华到达沈阳市。   11月8日,邓华出任辽宁省保安副司令兼沈阳市卫戍司令。   11月27日,中共中央东北局西满分局成立,李富春为书记,邓华为分局委员。邓华旋即率保一旅(下辖三个团、一个工人纵队)撤离沈阳市,开赴西满地区(以保一旅第四团为基础扩建的保三旅则去了东满)。12月在西满成立辽西军区,邓华任司令员,陶铸任政治委员,下辖一、二、五军分区和保一旅及工人纵队,共一万余兵力。部队在辽西地区发动群众,剿灭土匪,建立政权,到1946年3月,辽西根据地初具规模,且日益巩固;同时抓紧整训部队,鼓舞战斗意志,进行各项战斗准备。    1946年3月苏联红军开始从东北撤退回国。3月18日,邓华所部保一旅与兄弟部队一道,从伪满军营手中夺取了四干市,马仁兴、邓东哲分别出任四乎市卫戊司令员和政委。这次攻占四平是为人们所称的首战四平。    4月至5月,国民党军主力向四平发动进攻‘在民主联军首长统一指挥下,邓华所部保一旅配台民主联军主力,在四平地区血战一月。这次四乎保卫战,也称之为二战四平。    6月,江西军区接受原吉江军区一部分,改称辽吉军区,仍由邓华任司令员。在这前后,邓华指挥所部在辽吉地区进行反敌蚕食作战,拔据点,歼顽匪,积小胜为大胜,为东北战场战略反攻准备条件。    l947年初,在春季攻势作战中,邓华指挥保一旅、保二旅(新组建)以及骑兵支队、沈北支队等部,冒着零下三十度严寒,连续进行了四次较大的攻坚战和阻击战,取得了开台、通辽、保康、茂林等攻坚战和钱家店阻击战胜利,其中开鲁攻坚战,歼敌一个团,通辽攻坚战又歼敌两个营,三个月作战歼敌达四千六百多人。    4月,保一旅、保二旅和西满独立师组成辽吉纵队,分别改番号为第一、第二、第三师,统归邓华司令员指挥,因此亦称邓华纵队。纵队政治委员由陶铸兼任,副政治委员为吴富善,参谋长为高体乾,政治部主任为袁升平。辽吉纵队虽然仍属于辽吉军区的部队,但在作战时随时听从东北民主联军总部调遗,已经具有野战军性质了。       四战四平与增兵建议    经历了首战四平和二战四平之后,现在,1947年6月初,空前激烈、残酷的四平攻坚战——三战四平,即将拉开序幕。   5月13日,邓华率部南下,投入夏季攻势第一阶段作战,旗开得胜,到15日三天时间内,即攻克郑家屯以北之玻璃山、双山,歼灭陈明仁第七十一军第八十七师的一个营,接着在东进途中,又追歼第八十七师的两个营和一个团直属队。(对这次玻璃山作战,东北民主联军首长于5月24日致电邓华、吴富善、高体乾,祝贺辽吉纵队取得的歼敌胜利。)   辽吉纵队于5月下旬按到命令,协同第一纵队(万毅、李天佑)进行四平攻坚战。    邓华和政委、参谋长等人,对来自多渠道的敌兵力情报,做了全面的综合分析,并且分片划区逐点计算后,确认四平守军在三万人以上。而总部认为陈明仁守军只有一万八千人(甚至还有说只有一万六干人的),充其量不过两万人。   邓华在了解守军兵力的同时,还对其火力和工事沟筑情况进行了调查。面对所获悉情况,邓华立时陷入沉思:我两个纵队攻取四平,我与敌兵力对比优势不大,因而把握不大。如果用三个纵队,拿下四平比较有把握。他准备向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提出建议。他认为,如果打不好四平这一仗,人力物力遭受损失,不仅影响部队士气,还会影响夏季攻势战果的扩大,可能短时期内使我在东北战场战略上处于被动地位。他随即草拟了给上级的电报稿。    四平之战,邓华作为战役方向(西北方向)指挥员,这样带全局性的意见可提,也可以不提,况且,关于四平守备兵力,尚未经由战争实践证实,万一不是这么个情况,是要承担责任的。    邓华还想到去年春季的赤路树会议上林彪对他的批评。那是一次部署四平保卫战(即二战四千>的会议,邓华认为,部队疲劳,装备差,根据“让开大道,占领两厢”的方针,不宜看重一城一地的得失,因之他提出四平保卫战这样的硬仗不宜打的问题。谁知,当着这个正在部署作战的风口,林彪倒把一肚子怨气发到邓华身上了;“你这是右倾机会主义表现!须知这一战是关系到毛主席在重庆谈判实力,关系到能否实现国内和平的问题。”邓华不知道,林彪当时从军事角度考虑,也是不主张打四乎保卫战的,由于毛主席强调守卫四平,要“化四平街为马铂里”,林彪当然坚决执行毛主席的指示。    邓华不由得想到,这次打四平,又提出兵力不够,是否又会受到林彪的批评和责难呢?    邓华来到纵队作战室,副政委吴富番(兼政委内铸此时不在司令部)、参谋长高体乾等人都在这里。    “我这里拟了个电稿,建议总部增调一个纵队。”邓华谈了自已的认识,并将电稿递了过去。    “上级恐怕抽不出兵力,如能抽调,还不调来么?”参谋长回答的前提是应当抽调,主要是担心抽不出。    对守敌兵力、火力和工事构筑情况,是共同综合计算出来的,纵队的几泣负责人的意见是一致的。    “主力有六个纵队,增调一个纵队不成问题。”邓华胸有成竹地回答。    邓华单独签署,终于把电报发出去了。上级批评与否置之度外,他只是把电报口气改缓和了一点;最好增加一个纵队,否则增加两个师也可以。    林彪没有回电,但增调了一个师,第六纵队第十七师于6月6日奉命南下四平参战。当时邓华等人认为,林彪只是部分地听取了邓华的建议。(均见高体乾:《胸怀全局——亿邓华同志的几件事》,载《军事学术》增刊1981年第1期,以及笔者访问高体乾记录。)    四平攻坚战由第一纵队首长统一指挥,具体的部署为:第一纵(欠第三师)在四平西南实施主要突击,辽吉纵队于四千西北方实施突击,第一纵队第三师于四平以东作辅助突击,相机突破或牵制敌人,第十七师配置于四平东南作为预备队。    6月l 4日20点,对四平的总攻开始,炮火准备二十分钟后,西南方向、西北方向和东面同时发起攻击,战况空前激烈,至此,四平前线指挥部才察明四平守敌竞多达三万四干余入,敌人凭借水备工事拼死顽抗,并且出动空军轰炸扫射,天上地下一体作战。这就是说,战前对敌兵员数量、战斗力和工事体系的估量,都不正确。    民主联军总参谋长刘亚楼,在战后一次总结会上称这次作战是“打莽撞仗”。他说:“我们四平攻坚战,是在敌军外围据点没有肃清,甚至连一张四乎城区的地图都没有的情况下发起攻击的。”(见《解放军将领传》第八辑《刘亚楼》文)还有人说,“总攻开始后,甚至还有七门火炮尚未进入阵地。”   民主联军总部增调的援军第六纵队的第十六、十八两个师火速飞兵,于6月23日参战,但只是接替第一纵队的第一二两个师。    国民党军为解四乎之围,慌忙调集十个正规师,由沈阳长春两个方向前来增援,沈阳方面八个师分二路北进,长春方面两个师外加保安团队沿中长路南下。到6月24日.长春摄敌在公主岭 以北之陶家屯一线被阻,而沈阳援敌则继续推进,逼近四千。四平前线指挥部又不得不抽出辽吉纵队两个师和第六纵队第十六师南移,增加打援力量,攻城兵力就更显不够了,于6月29日不得不停止攻击四乎,全线撤退。    四平之战伤亡情况,各家说法不一。    林彪、罗荣桓于7月1日给中央电称:    “四平战斗自N日总攻开始到26日经十三天激战,我军浮毙伤敌三万余人,我伤亡一万余人。”    解放军政治学院出版的《战役战例选编》中说:“四乎攻坚半个月,我军伤亡一万三干余人,共歼敌一万七干余人。”    当年参加四平攻坚战的第一纵队第一师参   谋长丁甘如将军,他说,那次四平之战我军伤亡四万人 而陈明仁于1947年6月30日对国民党报纸记者发表谈话时 说:“共军伤亡在五万人以上,国军伤亡在七干人左右。”    几个数字,出入康大,看来双方正式宣布各自伤亡数字明显偏小。    战争期间炮火无情,四乎之战时死于饱火之下的老百姓之多,   据说在全国也不多见。    血城,四平是一座血城:    有人说,这次四乎攻坚失利,是东北解放战争中少有的受挫。   军事科学院副院长高体乾,于八十年代初著文说:那一次攻击四平的事实证明,失利的原因是没有贯彻集中优势兵力的作战原则,当时应当也能够集中三个纵队的兵力而没有集中,一是轻敌,认为四千之敌是残兵败将,不堪一击,二是认为各处部需要部队(这实际上是分散兵力),没有把第六纵队集中过来。他说;“如果当初按邓华同志的意见办,把第六纵队调来,用三个纵队从南面和西北及东面同时攻击,迅速全面歼灭四平之敌是有把握的。”(见高体乾;《胸怀全局——亿邓华同志的几件事》第13页,载《军事学术》增刊,1981年第l期) 时隔九个月,1948年3月第七纵队再次参加四平作战——即 四打四平。    参加四打四平,与第七纵队并肩作战的,还有第一、第三两个纵队,三个纵队九个师,外加独立第二师和八个炮兵营,达到了十个师有多。而守城部队只有一个师多一点。攻城战役于3月12日8时开始,从五个方向实施突击,11时30分,第七纵队与第一纵队会师于中山大街,14时,铁道以西市区之敌被肃清,第一、第七两个纵队立即挥戈东向,会同从东面穷人铁道以东市区之第三纵队和第一纵队之第一师,猛烈穿插分3K,到13日7时,仅仅二十三个小时,即全歼夺敌一万九干余人,攻占了四平市。    三打四平;历时半个月,久攻末克,最后不得不撤围。    四打四平:仅仅二十三个小时,简直是摧枯拉朽。    这种强烈的反差,再一次勾引起邓华对1947年夏季四平攻坚战的回忆。那时他曾建议一开始就集中三个纵队进行攻击,但未被采纳。面对反差,不由得思绪联翩……    林彪两次发来嘉奖令    1947年8月5日,辽吉纵队奉命改编为第七纵队,正式上升为主力部队。邓华任司令员,贺晋年任副司令员.政治委员由辽吉省委书记陶铸兼任.东北民主联军于9月发起了秋季攻势,要求大量歼敌,扩大解放区。民主联军总部于9月27日命令邓华率第七纵队挺进到新民——黑山和巨流河——新立屯之线,担负破坏北宁铁路和阻止新六军北返的任务,并要求于10月1日到达指定区域,    大胆破袭铁路。 “我们执行到新民以西破路,并截击新六军北返任务,需要越过法库、彰武。如果按预想同新六军打起来,将是狠激烈的战斗。那时,如果法库形武之敌从背后打过来,我符腹背受敌,处在敌人三面包围之中。即便这两处敌人不敢出来,我们前送弹粮,后运伤员,也会受到很大威胁。”司令员分轿了战场形势后,继续说道,为掌握主动权,应当考虑把法库、彰武拿下来。”   “问题是法库能否拿下,否则误了阻击新六军任务,就要犯不执行命令的错误。”是副司令员贺晋年的陕北口音,“总部没有命令我们打法库、打彰武呀!”    “分兵法库,可能影响破路和截击任务的顺利完成.既然总部没有命令我们打,以不汀为好。咱们可以绕过法库秘密南下。   副政治委员吴富善也表示了看法。   邓华迅速作出先攻占法库的决定。他说:“林总我知道,只要打了胜仗就行了,再执行命令,打不了胜仗也不行。”    第二十一师在南下康平途中接到奔袭法库的命令,为了确保兵力优势,第三军分区独立团配屁第二十一师作战。在师长李化民具体指挥下,一昼夜强行军一百八十里,于lo月1日拂晓前突然包围法库,当时敌人毫无察觉,正悠然自得地吹起床号。远距离突然奔袭,敌淬不及防,收到了出敌不竞,攻其无备的效果,发起猛烈攻击后仅一个小时,即全歼敌一七七师。敌我伤亡比例为2比1还不到。 有意思的是,对于这个没有命令的胜仗,林彪立即签发了宛奖令,表澎七纵机动灵活,迅逆攻取法库,全歼守敌的胜利。 此时,破路的部队已有一个步兵师和一个骑兵师,还外加了一分区部队,足以完成任务,而且,也未发现新六军沿北宁路北返迹象,因此,邓华立即决断第十九、第二十一师进一步扩大战果;攻取彰武和新立屯,娩要有把握地攻下来,又要在一旦发现新六军北返时执行阻击任务。第十九师于lo月7g9匝利攻下彰武,歼敌哲编五十七师之一九六团干余人。新立屯敌军认为解放军最快要五天后才能到达。谁知第二十一师在第十九师一个团配合下,又采取不顾疲劳远距离弃袭战法,冒苔骤然飞雪的寒冷天气急进,在攻占彰武后的次日就到达新立屯附近的泉眼,将新立屯包围,并于10月lo日拿下新立屯,全歼守敌暂编五十七师师部并两个团共三千五百余人。第二十师破路至北宁线上的饶阳河后,于10日光复黑山,守敌骑兵第四旅在仓逞逃遁中亦被歼俘一部分。新立屯与黑山之役,第七纵队是以一比二十的伤亡比例歼敌的。    从10月1日到10日十天中,第七纵队在邓华等指挥下,长驱六七百里,横扫大半个辽西,夺占四城,歼敌七八干人。林彪再一次签署嘉奖令,表彰第七纵队积极求战主动出击的果敢英勇精神。当时新华社从东北前线发出的专电评论道:“至此,民主联军不仅剪断沈阳与义县间的铁路联系,而且将更直接的以强大兵力捶击蒋军北宁路之沈阳锦州段,并与北宁路中段锦州山海关问我军形成一线作战。”对第七纵队辽西作战给予高度评价。    ……于是,他们又部署了新的战斗——    10月16日,两柄利剑哩哩地出硝,宜取若名的煤矿城市——阜新。   10月17日,第十九师一举玫克煤城,歼敌暂编第五十一师一千三百余人;第二十一师也于同日拿下阜新东北的新丘,歼敌暂编第五十一师师部和一个团全部。    十七天,一路“顺手牵羊”过来,接连拿下六座城市,歼敌三个暂编师,打的都是命令以外的仗,都打胜了。    1947年在第七纵队任第十九师政委,八十年代任解放军工程兵副政治委员的邓东哲则回忆:“当时邓华司令员很关心地方武装建设和群众生活,指示我们把缴获的武器装备和军需粮食被服等,分送给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他还指示我们抽调不少干部到辽西各县做地方工作,加强地方革命政权建设。”    从第七纵队缴获物资中获得武器装备的辽西地方部队,以及分发到粮食被服的人民群众该是何等地欢快愉说,当是可以想见的。    正当战争年代。解放军首长都是用代号称呼的,为的是保密。   二O一、便是邓华、二O二、二O三、二O四,依次是政治委员吴富善、副政治委员谭甫仁、参谋长高体乾。他们这个班子凑得有意思的,居然都是京剧爱好者。
 
锦州战役中建议用六个纵队攻城   在辽沈战役第一阶段作战中,邓华受命指挥两个纵队,即第七纵队和第九纵队(詹才芳),会同第三纵队和第八纵队,担负攻歼锦州守军的任务。   锦州守军为东北“剿总”副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指挥纳新编第八军三个师、第九十三军两个师(其另一个师据守锦州外围的义县),第六兵团宜屑的第一八四师和由沈田空运来的第七十五师(欠一个团),此外,还有指挥所直属和野炮昔,一O五榴炮连和战车连,兵力达十余万人。   我以四个纵队十二个师,攻击敌七个师,我军并没有形成起码兵力一倍于敌的优势,且不说这锦州乃敌军坚固设防的势在必争的战略要地。   难道还要重蹈四平攻坚战没有集中优势兵力的覆辙?   按照东北人民解放军总部的部署,在攻取锦州之战时,十二个主力纵队中,有七个纵队用于锦州南北方向打援,即两个纵队阻击锦西、葫芦岛方向援敌,五个纵队拦截沈阳方向援敌,另一纵队用于围困长春之敌。   邓华的眉头紧锁;这样的部署阻授虽有把握,但攻击锦州的兵力就不够了。9月12日我军完成对锦州外围义县守敌的包围,于17日开始攻击时遇到了顽强的抵抗、连日来没有多大纳进展。  义县一个师的守敌尚且如此,有七个师镇守的锦州,难道能够小看吗?攻打锦州不能速决,时间拖长,南北援敌就有可能会师锦州,那么,“关门打狗”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反之,如果增加攻击锦州兵力,在敌南北援军未到之前迅速拿下锦州,歼灭守城敌人,那就不只是回师阻援问题,而是像中央指出的,打前所未有的大战,一举全歼东北国民党军队的问题了。   锦州,锦州阿,这可是这次大战役第一阶段的重点!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要害之处啊!  “司令员。”邓华一惊,沉思中听到参谋长的招呼,“东总(即东北人民解放军总部)来电,转来锦州城防工事图。”隐蔽在敌人巢穴的地下工作人员的工作真是做到家了,一个又一个的情报传过来了,锦州敌指挥部的一举一动几乎了如指辈,这正是指挥员求之而不易得的事。   “老高,我还是积习不改呀2”邓华按过城防工事固,只是瞥了一眼,“我看,得向‘东总’发个电报,表明我们的想法:攻锦州应以二分之一的兵力六个纵队,这样才有把握在援敌未赶到之前迅速拿下锦州,这样就取得了整个战役的主动权。”“打援部署的兵力大,可能是林总担心卫立煌从沈阳倾巢出援。”   “蒋介石早就有打通沈锦线,把东北主力撤回关内的意向。卫立煌倾巢出援,有这个可能。”邓华同意参谋长这个分析,可是,立刻回到本题.“正因为如此,才需要迅速全歼锦州守敌,扼住锦州这个东北的咽喉,这样封闭东北蒋军才有可能。”   邓华没有弄明白的是,从井冈山时代起,长时期就是自己的上级的林彪,当然会知道集中优势兵力歼敌这个古往今来兵家李为至典的军事原则的,四平攻坚战的失误,主要是由于对敌情判断错误,轻敌急躁,作为总部指挥员则是没有亲临前线。四打四平,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二十三个小时全歼守敌,便是他指挥艺术的杰作。而眼前,正当这个战略决战的关口,却不能在锦州作战这个至关重要的时间与空间上,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呢?   如果说,在三战四平之后,他在林彪心目中有过什么“信任危机”的话,那么,一年多以后的今天,林彪对他则是十分器重的*要不,怎么会部署他在玫取锦州之战中担负战役方向的指挥员呢?他不只是指挥一个第七纵队,还同时指挥第九纵队哩认定了的事,二十四门排炮也轰不脱的。邓华,没有瞻前顾后,建议用六个纵队兵力用于攻取锦州的电报发出去了。   l0月1日.第三纵队和配属的第二纵队第五师玫占了义县,全歼守敌第九十三军暂编第二十师。   他所指挥的第七纵队和第九纵队,已经到达锦州南部地区,会同兄弟部队分别歼灭了绥中、沙后所、兴城之敌,占领了塔山、高桥等地。北宁铁路锦州到秦皇岛段敌人被分割孤立在锦州和锦西、葫芦岛以及秦皇岛、山海关三个地区,东北地区敌军通往关内陆上通道因之切断。   林彪对邓华的电报没有回复。   林彪怎样回答呢?   正是在这个时候,10月2日,林彪在给中央军委的电报中说,正在考虑下一步行动方案,一攻锦州,一攻长春.原定攻锦,因敌新五军及九十五师增葫芦岛,恐一时难下,长春经数月围因后易攻,但部队往返不易,又加拖延时间。请军委同时考虑并指示。   原来,是攻取锦州,还是回师打长春,林彪还有犹豫,举棋不定。   中央军委、毛泽东于lo月3日17时和19时,两次电令“东总”:丢了锦州不打,去打长春,是很不妥当的。并指出:“你们应利用长春之敌尚未出动,沈阳之敌不敢单独援锦的目前紧要时机,集中主力,迅速打下锦州。”   至此.林彪最后快定了攻锦的决心.立即调整作战部署,急调第一纵队和第二纵队由辽西南下,参加攻锦作战。这样,攻取锦州的兵力达到六个纵队又一个师,外加炮兵纵队主力和一个坦克营(其中有一个纵队位于高桥地区,作为战略预备队);打援方面,以两个纵队又三个独立师共九个师对付锦西援敌,以四个纵队对付沈阳援敌。   正在锦州以南指挥部队扫清外围作战的邓华,认为这样重新调整部署,是林彪采纳了他的建议,他是高兴的。   林彪也许没有把他的意见放在眼里,然而,这件事再一次显示;邓华,作为纵队司令员(只是一军长罢了),具备着胸怀全局的战略眼光!他后来被人称之为人民解放军杰出将领,决不是偶然的。     出人意料的奇兵   邓华举起望远镜,遥望城北方向;仍是白蒙蒙一片,那里有由第三纵队司令员韩先楚指挥的两个纵队(第二和第三)和第六纵队的第十七师,是这次攻锦作战的主攻方向;东面有由段苏权任司令员的第八纵队;南面和东面均为助攻方向。林彪提出的作战方针是;“首先以五把尖刀(五个纵队)插入,分割打乱敌人指挥建制t尔后分别加以围歼。”10点l0分,数十万人焦灼期盼的时刻到了,决定东北战局命运,甚至影响全国战争进程的时刻到了:在锦州城的南北东三个方向的天空升起了闪亮的红色信号弹。   顷刻间,无数额炮弹呼啸着飞向预定攻击的城垣段,内敌军的各个要点。   总攻开始了   邓华指挥部里几部电话机铃声在欢快地喧响:   10点49分,第七纵队第一三一师的第三九二团突破入城, 11时正,第一三O师进占西关,随之从第一三一师突破口攻进城区;   第九纵队和北面两个纵队、东面的第八纵队也相继突破入城……   指挥部里的首长们,邓华司令员、吴富善政委和高体乾参谋长等人,兴奋而紧张,发红得几乎要冒火花的双眼,时不时满意地对视一瞬;一道又一道的命令.通过不断向城内延伸的电话线,传到纵深前沿。   “坚决爆破前进!”是邓华火爆式的命令。   此刻的爆破前进,是有特定含义的。这是第七纵队总结去年冬季参加全歼衫武守敌第七十九师作战的经验;在遇到敌街垒碉堡而一时难于摧毁时,为不影响尖刀部队直取敌指挥中心任务的快速完成,改为不沿街前攻,而是爆破衔房墙壁,炸出一条新的前进退路,一往无前地穿插,穿插1   12点45分,第七纵队的第三九四团,又是第一个首先打进敌人核心阵地在攻打锦州电影院时,第一次用一百五十公斤炸药,仅仅炸开一个缺口。指挥员命令:再以十倍的炸药再作2于是,一干多公斤炸药被装在车上,勇士们头顶着几层湿被子,冒着纷飞的弹雨,将炸药车推上去,轰然一声,三百多守军全部炸死、震晕.此时,继电影院之后,第七纵队的部队已经分别占领了范汉杰的指挥中心中央银行以及陆军医院等核心阵地。   解放军主攻方向在城北,范汉杰设访重点也在城北。范汉杰没有想列,解放军印在城南首先突破。他急调锦州指挥所总预备队和卢浚泉的第六兵团预备队往南堵截,但在邓华所部各个尖刀连队猛力穿插和坚决爆破前进攻势面前,哪里顶挡得住2他的核心阵地,包括他的指挥中心,在12点左右,不是被占领,被控毁,就是被包围.被孤立。解放军各个攻城部队的炮兵,也不断朝着各个目标有效轰击。范汉杰、卢浚泉的指挥系统被打得稀巴烂,电话全部中断,首脑机关与作战部队失去联系。指挥官和他的警卫部队被分割数地,范汉杰逃到第六兵团指挥所邮政局,他的手枪连却被消灭在白云公园的日本式房子里。   范汉杰和卢没泉的指挥实际上已经瘫痪,各个部队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   下午2时半,由北面破城突进来的主攻兄弟部队与第七九、第八纵队部队,在中央银行、白云公园一线胜利会师。到此.锦州守放大势已去‘邓华指挥的第七纵队,在攻取锦州作战中神速突破(总攻开始后I 5分钟即首先登上锦州城)和勇猛穿插(总攻开始后不到两小时,即首先灾入敌核心阵地,订栏敌指挥中心),对于攻取锦州战役的胜利起到了重大作用。   邓华指挥的城南方向作战,本来不是攻锦战役的主攻方向,但是,由于指挥员的能动作用,战役战术语方面处置得当,辅攻方向也能够出人意外地发挥“正兵”的作用。这正应证了古代兵家的论述,《李卫公间对》中说:“正亦胜,奇亦胜”,意思是正兵可以取胜,奇兵也可以取胜。《孙子兵法》指出:“奇正还相生”—正兵与奇兵的主从关系是可以转化的。   到15日18时,攻击锦州的战斗结束,十余万守军被全歼民党通向东北的大门被锁住了。   第七纵队在攻取锦州战役中歼敌三万O一百四十名,其中俘敌新八军参谋长李文昭、第一八四师副师长舒秉权、暂编第五十四师副师长云茂奎、东北行政委员会上将副主任张作相等高级将领以下达二万六千八百九十四名。   攻锦战役结束后,lo月20日至28日,邓华率领第七纵队东进,参加在辽西围歼廖耀湘兵团之战,再歼敌一万O九十四人,生浮敌第四十九军军长郑庭策等将顶多人。     对话   此刻,廖耀湘坐在邓华的面前。   开始,他是不自在舶,败军之将,作为中将司令官统率的辽西兵团,十二个师十余万人全军覆灭,化装潜逃不成,终于被俘.他觉得什么都完了。   邓华递去一支香烟。   “谢谢,我不会吸烟。”出身书香门第、法国陆军大学呆过五六年的廖耀湘,回答显示出他是有教养的,但仍然没有正视对方.   邓华现在完全可以居高临下,胜利者嘛,他确实情绪高亢.想着两年前撤离沈阳,随后转战辽西,新六军军长廖耀湘是何等的不可一世,如今,不仅成了阶下囚,而且国民党在东北整个军力被全歼.东北全境解放。   邓华点燃新近缴获的美国骆驼牌香烟  姓氏?”   对方听出了湖南乡音,拾起头打量了   “丙午,宝庆人氏。”回答干巴。   “我们还是同乡哩]”北方人是称“老乡”,邓华有意使用湖南伪习惯用语“同乡”。“不订不相识。不过,我们还是不谈战局,不谈国是,聊聊乡倩吧!听说你在岳云中学读过书,是吗?”   “是,民国九年秋入岳云,一直到民国十四年.念的是高中第三班,”密耀湘宽阔的前额闪着亮光,显得自在活跃了,“不过没有毕业,就投笔从戎了。”   “何炳鳞老校长还在吗?”   “你也是岳云的?”廖耀湘有些惊异,仍然主持校政。”   “对,1925年秋进岳云初中第十一班”   “请问答姓大名?”   “邓华!”   ‘噫!”廖耀湘立即意识到眼前便是解放军第七纵队司令员了。  在辽西作战中,新六军的新二十二师就是被七纵歼灭的。而他,正是在1941年担任这个师的师长,远征缅甸日军,从而开始他的显赫的军事生涯的。       建议改变战役攻击方向   他是12月16日率部队来到塘沽以北四十里这个北塘小镇的。他受命指挥第七、第二、第九三个纵队,攻占塘沽、大法,切断平津敌人经由两沽出海南述的通道。   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起草的关于干律战役战略部署的电报指出:   “只要塘沽(最重要)、新保安两点攻克,就全局皆活了。”博作义六十余万兵力,在东起唐山西达平绥线上的柴沟堡,长达五百公里一字长蛇阵摆开。解放军象下新保安,他无法西窜绥远;攻占塘沾,他无法取道海上同蒋军汇合。毛泽东在“塘沽’后面特别写上“最重要”三字,可见这一着何等的分量I   然而,现地一看,发现地形对他们作战十分不利。国民党军以塘沽外面益滩地为防御前沿,从正面向纵深层层设防,并用炮兵火力和海军放炮火力支援战斗。解放军进攻部队利用盐堤作掩护,作为冲锋出发地区还是可以的,但发起冲击后就进入到平坦的盐滩,没有掩盖物,加之地势低洼,挖坑冒水而不能开据交通壤,整个部队就暴露在敌人密集火力之下,伤亡必大。同时,敌军海军第三舰队就摆在海上.守敌五个师随时可以至舰,敌第十七兵团司令官和他的司令部已搬士兵舰,做好了逃跑的准备。这就是说,发起攻击很难全歼敌人。   12月21日,军委电示;“我军应不惜疲劳,争取于尽可能迅速的时间内歼灭塘沽敌人。”   “这个仗怎么能打呢?2”邓华在司令部对聚在一起的参谋们说:“不能打的,不能打!”   一个“最重要”,一个“尽可能迅速”订,军令如山倒,怎么说“不能打”呢?“三个纵队还不能打?际只能怎么去汀呀”   这时第七、第二、第九三个纵队都分别配届了一个地方独立师,三四一十二个师打敌五个师,以坚决执行命令为天职的军人,此时此刻能向司令员说些什么呢?   “您看怎么办呢?”   与司令员朝夕相处,共事多年,深深了解司令员决不“误顺之”、“误举之”性格的高体乾参谋长,打破了作战室里可伯的沉默。   “改变战役攻击方向,先取天津。”邓华指着路上大幅地图,在天津市范围有力地划了个圆圈,“拿下天津,不仅同样可以封锁敌人出海南逃的通道.而且因为歼敌天津重兵集团,对北平傅作义必定产生强大的震慑力。”     23日,协同作战的第二纵队司令员刘震、第九纵队司令员詹才芳,与邓华一道来到前沿交勘地形。   “大沽那边情况同这里相似,都是盐田乎滩,地形于我不利。”  第九纵队首长在盐田上边走边说,“我们今天部署了一个团攻击大沽外围据点,可能现在已经打响。”他遥望南天,似乎要听听那边的饱声。   “这地形是不好订,总部有命令,由你指挥,不好打也得打。”  第二纵队首长发表了看法。   这样的地形敌情,仗不好打,打则伤亡大,消灭不了敌人,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能够看到。可是,在必要时,就是付出再大的代价,也是要打的。从执行上级命令方面讲,汀,也是有道理的。   邓华接着把他改变战役攻击方向意见说了,井将电报文稿请他们审视,他们都同意邓华的意见。   在这个关键时刻,对如此的重大战略部署提出不同意见,是不是要承担风险呢?邓华认真琢磨了两天,电报终于由他单独签署发出了。    12月26日,邓华起了个大早。   他推开设在北塘纵队司令部作战室的窗户,渤海湾湿润的海风拂面而来,他扣紧军大衣纽扣,两眼眺望前面的盐滩海堤:平静得出奇,除了偶尔几个赶早市的行人,整个视野空茵荡的,几天来翻腾喧闹的海祷声也听不到了。   由于凌晨收到平津前线总指挥部的电报,告诉他总指挥部参谋长刘亚楼等一行人即将到来,现地勘察塘沽前线地形——这表明总部对他昨天拍去的电报中的意见,不说是接受了,至少是十分重视了,他的紧张焦虑的心,也像平静的海面一样,舒坦了,安和了。   现在,刘亚楼他们到了,他从贸口看到一榴吉普车开来,立即快步迎上前去。   “哈哈,你的一纸电文,把我们这么多人都调来了。”机敏爽朗的刘亚楼,把手一挥,指向纷纷下车的一行人,他们之中有早就相识的特种兵司令员肖华,有总部作战处长,以及作战、侦察、测绘等方面的参谋人员。   “大将亲自出马,多有仰仗!”邓华也笑着回答。   邓华陪同刘亚楼他们在海堤、盐田、河汉一带勒查察看,非常认真,有人还边看边绘制平面地形图。   “很明显,在这样的地形敌情条件下发起进攻,歼灭不了敌人,还要招致重大伤亡。”顿了一瞬,刘亚楼接着道,“看来没有   必要继续组织进攻了。”   刘亚楼显然已经同意了电报中意见。   邓华立即把他第二步建议攻打天津提了出来。   “妙着!”刘亚楼一拍邓华的肩膀,“读了你的电报  寻思这个仗怎么汀,现在咱们想到一块来了。”   乎律前总一行人意见完全一致,立即起草向总部的报告。   “同时上报军委?”刚起了衔头,精明的邓华发现同往常向上发报的细微的不同之处。   “对,临出发时,林总招呼、如果需要改变部署,为了争取时间,报告同时上报军委。”刘亚楼还补充道,“你昨日的电报也是只字未加,全文转报军委的。”   建议不打两估,转而攻取天津的报告,邓华、刘亚楼共同签署,飞速传到了军委和平津前总。   12月29日11时,毛泽东代表中央军委复电:“放弃攻击两估计划,集中五个纵队夺取天津是完全正确的。”     参加攻取天律的各个纵队,在扫除外围据点后,1949年1月14日lo时发起总攻。根据天津守敌GJb部兵力强。南部工事强,中部皆平常”的防御特点,天津前线指挥部采取“东西对进,拦腰斩断,先南后北,先割后围,各个歼灭”的作战方针,邓华指挥第七、第八(黄永胜)两个纵队,由东向西推进。战役发展顺利,经过二  十九个小时激战,到15日l 5时,即全歼守敌十三万余人,活捉敌司令陈长捷、军长刘云翰、林伟传等高级将领。   1949年4月,邓华任第四野战军第十五兵团司令员,辖四十三、四十四、四十八三个军。
 
解放海南岛:战争史上的奇迹   邓华,是1949年12月14日正式接受指挥解放海南岛战役任务的。第四野战军司令部,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的战略部署,于这日电令:由第十五兵团统一指挥第四十军(隶属第十二兵团)和第四十三军,并配届加农炮兵第二十八团、高射炮兵第一团,以及部分通讯兵、反坦克兵、工兵等,在长期坚持岛上武装斗争的琼崖纵队配台下,打下海南岛。   这项任命,无疑对邓华寄予了厚望。去年10月24日,福建前线第十兵团,未进行充分的渡海作战准备,加之对敌情估计不足,仓促以三个半团渡海攻击金门岛,沼致全军覆灭,成为解放战争以来员大的一次损失。金门,为福建省厦门近海小岛,面积一百二十四平方公里,西距厦门十公里,北距大陆九公里,而海南岛,是我国仅次于台湾岛的第二大岛,全岛面积达三万二干二  百平方公里,该岛与大陆雷州半岛之间的琼州海峡,宽度为三十至五十公里。隶下海南岛肯定要比攻击金门困难得多。 而且,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华南军区司令员叶剑英,通知他说,兵团主要领导人的分工,赖传珠政委参加华南分局和广州军政委员会工作;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洪学智,负责指挥肃清广东省境内和江西省南部国民党残余军队和土匪武装,并难各解放珠江口外的万山群岛;他俩都不可能以主要精力参与海南岛战役,指挥进攻海南岛作战的重担,主要地落在邓华身上了。叶剑英司令员说,这是同四野领导人商量后定的。   渡海作战不同于陆地作战,陆地作战摘不好还可以整顿部队重来,渡海作战摘不好就会葬身色腹2这不仅对邓华来说,乃至对整个人民解放军来说,都是全新的课题。   毛泽东电令说;“必须集中能一次运载至少一个军(四五万人的全部兵力,攒带三天以上粮食,于敌前登陆。”   1950年1月10日,毛泽东电示林彪:“请令邓(华)赖(传珠)洪(学智)不依靠北风而依靠改装机器的船这个方向去准备,由华南分局与广东军区用大力于几个月内装备几百个大海船的机器,争取于春夏两李内解决海南岛问题。”   能够搜集到的有关渡海登陆作战的资料;郑成功攻克台湾,日军侵占海南岛,美军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在南太平洋对日占岛屿登 陆作战,以及特地汉人到福建前线了解金门之战失利的教训,等等,他们都研读了,虽然都有可供参考借鉴之处.但都回答不了眼前的问题。   1950年1月下旬,琼崖纵队参谋长符振中奉命从海南岛份菠来到广州,1月25日,他向叶剑英和第十五兵团首长汇报了琼崖纵队三个总队兵力(约一万人)的部署,接应主力部队擅梅作战的各项准备工作和岛上敌人活动情况,要求大军尽快渡海。符振中还持别转达琼崖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冯白驹的建议,即乘敌人防线不严密.军心混乱之机,先份渡一批兵力,加强琼崖纵队的接应力量。   叶剑英、邓华等人认真倾听着,还特别询问了他们偷渡海峡到达雷州半岛的经过,两双明亮的眼睛顷刻相对而视,就嫁沙漠中的旅人,看到远方的绿洲而获得了希望一样。两个多月来的苦苦思索,似乎由此有了眉目,他俩和兵团其他领导同志一致认为,冯白驹同志建议先摄小部队偷渡的方法是可取的,就琼崖纵队来说,是增强接应大军的实力,而就战役指挥来说,则是为波海作战解放海南岛打开了突破口。   邓华说;“小规模倍渡是乘本帆船,可以伪装成渔船,利用夜晚顺风顺潮顺流,一个晚上的航程,有琼崖纵队接应,从海岛商侧敌人防御薄弱地段登陆,坚信是可以成功的。”   于是,几天之后,2月1日至2日,渡海作战会议便在广州市东山区这座前国民党政府行政院剧院长兼外交部长吴铁城的公馆里举行。参加会议的除叶剑英和兵团主要领导人外,还有第十二兵团副司令员兼第四十军军长韩先楚、第四十军政委袁升平,第四十三军军长李作鹏、政委张油明,琼崖纵队副司令员马白山,琼崖纵队参谋长符振中,第十五兵团司令部作战科长杨迪等人。现在邓华向与会者宣布汉海作战的战役方针为:分批愉波与积极准备大规模强狡,两者并举进行。要求第四十三军和第四十军各准备一个加强团,实施第一批小规模偷渡。所有部队要抓紧海上练兵,把陆军变成海军陆战队。   十天后,即2月12日,远在苏联访问的毛泽东主席获悉上述指导方针和实施计划后,立即回电称:   “2月Lo日20时电悉,同意四十三军以一个团先行渡海,其他部队陆续分批寻机渡海。”   善于站在战略高度俯视全局的毛泽东,立即付予这种愉胶作战以战略价值,他在回电中接着说道:“此种办法如有效,即可能提早解放海南岛。”  偷渡,如同预期的那样顺利,但也出现了一场虚惊。  三天三夜,邓华、邦先楚他们,焦虑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3月底,第四十军一个加强团二千九百三十七名勇士,第四十三军一个加强团三干七百五十一人,分别乘木枫舶份渡成功。   不论是一个营、一个团,甚至一只单船,也不论是在敌人翼侧,还是正面,都能突破敌人防线冲上岛去I   大举渡海进攻的时机成熟了,邓华在听取各方面意见后,作出决断;运载工具不依据改装机器的船,而以本帆船为主,并决定提前实行大规模硬海登陆作战。   木帆船能不能同敌舰作战,能不能把大军渡过海峡,这是当时许多人疑虑的问题。在海上练兵时,四十三军一个副排长带领八个战士,乘小帆船与敌船遭遇,他们在五六十米距离上一齐向致舰开火,打得敌人 狼狈逃窜。四十军一一九师在涸洲岛登陆时,当我炮船(用十轮卡车上发动机改装的机帆船,装有战防饱等火炮)勇敢地上前与敌视饱战,击伤其“海硕”舰,敌亦仓惶逃窜。邓华在给各参战部队的电报指示中指出.事实证明,“只要我们能勇敢逼近敌船,敌人是不敢恋战的,”“必须教育全体指战员,坚决向敌船展开斗争,只有勇敢地向敌舰进击,才能将敌舰威风打下去,才能缩小致视活动范围,争取我在海上的行动自  由。”①当时,邓华有一句为人普遍传颂的名言:“遇上敌舰,要横下一条心:打!木船即使被打坏,抱着木头我们也要游到海南岛登陆”.及至前后两批四次营、团规模偷渡成功,并与琼崖纵队胜利会师,便大大坚定了广大指战员用木船战胜敌舰、胜利跨越天险的勇气和信心。   事实上,买机器买船的事儿也落空了:兵团和地方政府在广州收集了百余部发动机送别前方,但大部分太旧,马力小,不能使用;又修好了十二艘登陆艇送往前方,也部坏在送去的途中;陈沂等人到港澳买登陆艇,但只买到防晕药、罗盘针、救生围,根本没见到登陆艇。因此说,依靠改装机器船作运载工具,也是不可能的了。倒是两个军自力更生,用十轮卡车上发动机改装成土炮艇和指挥船,计第四十军五十多腔,第四十三军四十多艘。时机也是十分紧迫,琼州海峡的气象特点是:从农历正月到清明,多东风和北风,对木帜船甫渡员为有利,过了清明,风向变化较大,时东时西,对南渡来说,仍有东风可资利用,只是一过谷雨,则转为南风,帆船逆风,南渡十分困难。   邓华于4月lo日在徐闻赤坎兵团“前指”召开的作战会议上宣布;决定在4月20日(谷雨)前,主力大举渡海登陆作战,各渡海部队必须在4月15g拂晓前,完成渡海登陆作战的一切准备工作。   这比原定时间提前一个多月。   1950年4月16日,是邓华最后确定两个军主力大举南捷作战的时日。   然而,这个日期的确定,是渡海兵团上下三个多月来观潮溯海的结晶。   四处搜集海洋知识和海战资料,就连旧书报上演朗海军提督的《航海手册》和《潮汐表》,也弄来参考:   从兵团以下营以上各级都成立了气象水文组,拜老渔民、老船工为师,研究掌握海缺风向、潮汐棚水流的规律,并且逐日将测试分析的情况,上报军和兵团“前指”。   4月16日17时,是最后认定的启航和紧接着的登陆的最佳时间:预计这日黄昏是琼州海峡北岸晚期的高峰时节.这时从雷州半岛启航,船只可以随着退潮而增加前进的航速,使船只迅速驶离港口517日拂晓前,苏州海峡南部开始早湖,船只可以随着滋期的湖水而加速驶抵登陆场。预测这日晚间的风向为东北风(偏东),从启渡场到登陆地带正是顺风顺流。   4月16日19时30分——历史记住了这个时刻,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在世界的东方,在南中国海的北部出现了!   第四十军六个团在韩先楚副司令员兼军长的率领下.第四十三军两个团在龙书金副军长率领下,八个团二万五千六百六十八人分乘木帆船和少量机帆船共五百多艘,从冒州半岛南端各港湾启航。   按照邓华的统一部署,先期偷渡过海的近一个师的兵力和琼崖纵队主力,正向海南岛北部海岸运动,准备接应大军登陆。   启航船队采取横宽纵短的编队形式,实行一个彼次宽大正面登陆,不摘换乘,也不依靠后续——这种编队航行模式恰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对日占岛屿进攻样式相反。这是自身没有海空军支援,以木帆船队去进攻敌海陆空立体防御体系的独特的最佳战斗编成,这是战争史上的创举。   “遇上敌舰,要横下一条心,打!木船即使被打坏,抱着木头我们也要游到海南岛登陆。”   邓华司令员的战斗动员铭刻在每个指战员的心上。   23时许,渡悔大军船队即与敌舰敌机交火。装有五七战防炮、山炮的土炮艇立即迎战敌规,按三艘土炮艇打一艘敌放的编队,从正面和两侧向其攻击;主力船队一面阻击敢于闯来的敌胶,一面目着敌人炮火破浪前进,经过彻夜海战,两军船队于17日3时到  7时,突破敌立体防御体系,分别在海南岛正面临高角、博铺港、雷公岛、玉抱港、才芳岭一线强行登陆。两军土炮艇和其他护航船队,不仅掩护了主力横渡海峡,而且还击沉敌舰一艘,击伤敌朋二艘;在与敌旗舰“太平号”的战斗中,击毙了敌海军第二舰队司令王恩华。   大军登陆迅速与接应部队会师后,立即向纵深发展进攻。   17日晚,薛岳调集所有战役机动部队共计五个半师的兵力,于18日由海口、加积乘五百辆汽车驰援澄迈。首先对付威胁其正面的第四十三军登陆部队,企图乘登陆部队立足未稳之际,一举歼灭于近海地区。   兵团前指邓华司令员于19日16时令两军迅速靠拢.与敌军决战,到20日夜,第四十三军主力对内在黄竹、美亭包围了敌人两个团,对外又抗击了敌人五个师的进攻,处于两面作战的极端困境,苦战一昼夜,坚决顶住了敌人进攻。此时,邓华急令第四十三军克服一切困难,坚守阵地,紧紧吸住敌人,并令第四十军战胜疲劳,连续作战,迅速向美亭出援。   21日17时,韩先楚率领第四十军进至美事东西两例,与第四十三军形成对敌合围态势。22日两军协同,击破敌一个军和两个 师的抵抗,歼其一部,同时全歼美亭突围之敌,23日,解放海口市。   24日1时至4时,四十三军指挥所宰五个团也顺利登陆,进一步增强了进攻力量。   美亭决战之后,薛岳见大势已去,害怕全军覆没,于22日下达总撤退命令,他本人则于这日18时乘飞机逃往台湾。   邓华于24日向两军发出分东、西、中三路猛烈迫歼逃敌的命令,到4月30日,迫至天涯诲角,解放海南全岛,胜利结束了海南岛战役。   整个战役歼国民党军五万一千一百四十八人,其中毙伤俘敌三万三干一百四十八人,收容陨散之敌一万八干人。解放军方面伤亡损失为四千六百一十一名,敌我伤亡比例为11比l。
 
对调十三兵团司令员   军人,本来就是战争的产物J军人,生来就是不停顿地出击.出击,再出击的!   邓华出任第十三兵团司令员,是在7月7日中共中央军委会议上提出来的。   在毛泽东主席提议下,由中央军委别主席周恩来主待,于7月7日在北京召开会议,讨论朗鲜局势和保卫国防问题,决定战略预备队第十三兵团立即开赶鸭绿江地区戍守边防。第十三兵团司令员原为黄永胜,会上,林彪、罗荣桓、刘亚楼都认为黄永胜各方面素质均不如邓华,因之决定他们两人对调。   7月8日,毛泽东主席批准由邓华出任东北边防军第十三兵团司令员。   7月8日,美国总统杜鲁门任命麦克阿瑟为侵朝联合国军总司令。   如此巧合,如此针锋相对,看来中国人民和美国侵赂者之间,邓华和麦克阿瑟之间的较量,是不可避免的了。   预见美军将在仁川登陆   如今,朝鲜战争的每一步发展,都竞然同自己紧密联系着!   邓华为朝鲜人民军的神速进展而高兴。   然而,邓华关注更多的是,人民军是否歼灭其敌方的重兵集团,他注意到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汉城战役虽然歼灭南朝鲜军二万一千余人,但其基本兵力未遭台围。   邓华仁立在地图前,一动也不动。遇上这种时候,司令部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知道.不去干扰司令员的思路。   美国出兵侵朝后,朝鲜人民军的战略方什是:在美国出动大批兵力之前,在短时间内歼灭李承晚军和已经入侵的美军,完全解放南朝鲜全境。   邓华心想:但愿人民军能在短时间内完全解放南朝鲜全境,这是再好不过的了。然而,就像克劳塞绍茨说过的;“战争并不是活的力量对死的物质的行动,它总是两股活的力量之间的砷突。”一厢情愿也许要坏事的。   邓华,曾经认真研究过麦克阿瑟。这位“联合国军总司令”,是美国当时仅有的五位五星上将之一,曾任著名的美国西点军校校长、美国陆军参谋长;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指挥盟军在西南太平洋地区对日作战,具有丰富的两栖作战的经验。他的军事生没长达五十二年之久.于今他已年届七十,仍然在战场上驰聘,无疑,他会是一位杰出的将领的。   作为东北边防军第十三兵团司令员,此时此刻就是要在战略方面向中央提供决策参数。他向中央写的报告说:   “……鉴于朝鲜人民军战线南伸而延长,美军凭借其海空军优势.于朝鲜东、西海岸中腰部铤而走险的可能性大为增加。   ——天平失去平衡,铤而走险的可能性大增;而且,倾斜的指向明确:朝鲜东、西海岸的中腰部。报告的语言在这儿没有一点台蝴‘接着,深深的忧虑从邓华的笔端流出;“显然,如果以朝鲜人民军弱小的海、空军和后方留守陆军,阻止美国从两侧而不是正面的陆海空三位一体的登陆作战企图是很困难的,况且,胡鲜三面环海,东、西海岸线较长,给人民军集中、重点防守带来不便。”   ——报告在谈到美方很可能在朝鲜中腰部实施陆海空三位一体的登陆的企图后,明确指出;朝鲜人民军洛东江前线决战与东西海岸的防守,在兵力配备上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   8月31日,在第十三兵团司令部,司令员邓  华在兵团党委会上说:“估计敌人将来反攻的意图,可能以—部分兵力在北朝鲜沿海侧后几处登陆,实行扰乱牵制,其主力则于现地由南而北沿主要铁道公路逐步推进。另一种可能是以一小部兵力于现地与人民军周旋,抓住人民军,其主力则在人民军侧后(平壤或汉城地区>大举登陆,前后夹击,如此人民军的处境会很困难的。”  在这里,邓华却明确判断美军主力将在仁川(即汉城地区)登陆!军情紧急,军令紧迫。   向中央军委的报告作紧急密电发出后,邓华便告别即将分娩的妻子,率领他的司令部,于7月27日8时30分,登上从广州开出的军用专列北上。   根据中央“希早日来京面授机宜”的电今,邓华在抵达武汉后便转乘飞机前拄。    朝鲜战争初期的作战指导方针   这日午后,邓华正在军委招待所小憨,忽报毛泽东主席召见,他立即随同前来传令的毛主席秘书叶子龙驱车前往中南海。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邓华在菊香书屋坐定后,毛泽东冒出了这么句话。在井冈山时期,他就认识邓华了。延安“七大”时,他们曾一起回味过井冈山上第三十一团的战斗生活,解放战争汀响后,他们长时期不曾见面。听得出来的,毛主席这话是带着几分嘉许的。   “海南岛一仗,打得不错嘛2有些事情,真好像事先算计好一样,要是晚打两个月,很可能变成第二个台湾。”   “你们的任务是保卫东北边防,但要准备同美国人打仗、要 准备打前所未有的大仗,还要准备他打原子弹。他打原子弹,我打手榴弹,抓住他的弱点,跟着他,最后打败他。”   邓华兴奋地说道:“是的,抓住他的弱点,跟着他  打。美军的武器装备好,火力组织也好,从正面攻击不容易奏效。  而他现代化装备,最怕的是联络切断,彼人包围。我军从侧翼或侧后迂回、渗透、穿插,实行切断、分割、包围,汀近战、夜战。  你打你的优势,我打我的优势。看来这是我们对付美军的办法。”   毛泽东扬起眉毛,那眼神透露营欣喜。邓华把他的同美军作战的指导思想,发挥得这样具体明确,无疑是认真研究过同美军作战的战术问题的。这当然使毛泽东高兴。不过.他只是说:“我还是那句者话,在战略上藐视他,当作纸老虎,在战术上重视他,当作真老虎。”   邓华执笔,向中央写了一份报告。邓华著名的“8.31”报告分六个部分,即;关于敌我力量的对比,关于朝鲜地形,关于供应问题,关于敌人的企图,关于我们的作战方针,关于部队装备和训练问题。文末署名为“邓(华)洪(学智)解(方)”,时间为“1950年8月31日”。    邓华在报告中谈到部队出动的时机和地区时,  向中央建议道;“待敌进到三八线以北为有利,不仅更有政治资本,而且军事上也是有利的,敌人拉长拉宽(我)更好打,同时减少 (我)对海上的负担,缩短了(我)供应运输线。”   入朝初战志愿军必须具备兵力上的优势!   原来决定志愿军先派两个军过江,两个军不过十一二万人。而此时联合国军的总兵力已达到四十二万人,地面部队拥有五个军十五个师另两个旅,二十三万余人,其中美军为三个军六个师,约十二万余人,南朝鲜军两个军团九个师,九万余人,还有英国、土耳其、澳大利亚、泰国、菲律宾等国军队一万二干众人。越过三八线的部队多达四个军十个师另一个旅和一个空降团,共约十三万余人。除地面部队外,它还拥有作战飞机一千一百余架,各型军舰三百多嫂,掌握着制空权和制海权。且不说它的装备优势,海空军优势,我仅出动两个军,同它的第一线地面兵力相比,也不具备优势。   邓华、洪学智来见彭总。   “二位还有事吧?”彭总见两人来到房间  他知道,他们当晚还要启程回安东去。   “有一件事我们还不放心。”邓华回说。   “军中无禁忌‘只管说。”   “两个军过去兵力太少,形不成优势,是不是考虑四个军一起过江?”邓华明确建议。   “美军飞机已经多次飞到鸭绿江地区侦察扫射,他们己发现我军在边境集结,一旦他们把江桥炸掉,部队再过江就困难了。  洪学智补充道。   “这个意见很好,我立即向毛主席相中央军委报告答很干脆。   第二天一早,即10月l o日彭总致电中央军委;   “原拟先出两个军、两个炮师。恐鸭绿江桥被炸毁,不易集中优势兵力,失去战机,故决定全部集结江南,改变原定计划。妥否,盼示!”   10月1I日毛泽东复电彭总:“同意四个军及三个炮兵师全部出动,集结于你所预定的位置,待机歼敌。”   历史已经证明,这一着非常豆要,如果第一仗志愿军仅只两个军,就不可能取得初战的胜利。   不仅如此,10月11日彭总来到安东兵团司令部检查出国战备情况时,邓华和洪学智等人再次向彭总提出、即使先头四个军一起入朝.兵力也还是不够。   邓华说:“由于我军的火力弱,与敌人火力悬殊太大,歼灭美军一个师,我们需要两个军;歼灭南朝鲜军一个师,我们需要一个军。因此,还需要向中央建议,赶快增调部队。”   洪学智说;“我们这四个军开到前面去后,谁维护后方呀!没有部队维护后方,后方供应怎么保障呢?应再调一个军来维护后方。”   彭总认为意见都很好,他说:“根据我军一贯的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的原则,有关部队应当提前调来,我马上向中央报告。”   中央军委接受彭总建议,迅速增调了部队。10月12日、毛泽东致电陈毅:“请令宋时轮兵团提前北上,直开东北。”10月22日,  又决定将在天津地区的第六十六军车运安东,编入志愿军序列。这个军入朝的时间仅比最先入朝的四个军晚六天。第九兵团(即宋时轮兵团)也于11月7日开始入朝参战。这些部队的迅速入朝便为第一、对美军作战的初步经验   在协助彭总指挥三次战役后,1951年1月25日,在朝鲜君子里志愿军总部举行中朝军队高级干部会议上,邓华向一百二十二名与会者作题为《对美军作战的初步经验》的专题报告。   “美军基本上是个强敌,长于各兵种联合作战,如果是阵地战,在白天,在乎原,或者是运动中摆开站稳慢慢来打,是能够发挥一定作用的。但如果是运动战(或立足末穆),在山地,在夜间.在猛打速决的情况下,它的作用就大大地减少了。因此,可以说,这个敌人在前一条件下很强,而在后一条件下又是比较弱的。”   在连续取得三次战役的胜利,将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从鸭绿江边赶到了三八线以南,在这种情况下,指出这个敌人“很强”,对于弥漫一时的轻敌速胜观点,是硕有针对性的。   邓华在报告中,高度概括了美军和南朝鲜军的长处和短处,桔辟论证了志愿军在运动战中的作战指导方针,全面总结了在运动战中的战术原则,部队政治工作和后勤工作方面的经验。在中国的战争史上,这是一份全面总结同最现代化对手作战经验的专文。   由于美军拥有制空权,地面部队也有高度现代化装备,它的火力猛烈,志愿军担负防淘作战任务部队异常艰险,伤亡很大,因此,部队中有“宁愿攻三个山头.不愿守一个钟头”的说法。邓华在全面总结第一、二两次战役进攻作战经验的同时,还深入总结了局部防御作战的经验。   他在《对美军作战的初步经验》专文中,曾经专门论述过白天作战问题,他说:“一般地说.白天作战对我是不利的,然而在某些场合还是可以而且必要。一为天气对我有利,下雨下雪,起雾,刮大风;二为地形有利,如树多林密,地形特别复杂;三为 倍势有利,敌已被打乱或溃退。”他说:“机械地认为白天不能行动作战,便会失掉很多歼敌的机会。”   “对付美军进攻,绝不应采取单纯防御的方针。”   “对美军一般的以运动防御为宜。”   “我防御应该是有重点的,宽大正面,加强纵深,节节抗击……  兵力配备应以前轻后重为原则,作疏散的(个人或小组)纵深的(除警戒阵地外应有两道)配置,只以小部兵力进入阵地,主力荫蔽我之侧后,便于及时反击……火力配置,营以下的轻火器应加强第一线,团以上的火器应置于第一二线间的两侧,采取火器分散,火力集中的办法,组成火网。”   在联合国军火力占绝对优势的空、步、炮、坦的协同进攻面前,作为防御一方,上述作战原则的实施,虽不能长久地阻止住对方的进攻,却能够用较少的代价换取敌军较大的损失。   这篇对作战有重要指导作用的著名论文,高度概括了美军和南朝鲜军的长处和短处,相辟阐述了志愿军在运动战中的作战指导方针、战术原则、部队政治工作和后勤工作等方面的经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邓华在达篇论文中总结了志愿军在一、二、三次进攻战役中担负局部防御作战部队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志愿军运动防御作战,起了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这篇约两万字的长篇报告,以具体生动的战例,准确的数据,严密的逻辑和深入浅出的分所,吸引着与会的代表们。   彭总在志愿军总部同邓华密切接触不长的时间后,便认为“邓华这个人,知识丰富,很有头脑,考虑问题有眼光,也比较周到”。
 
第四次战役的西顶东反----横城反击与砥平里失利   接着,邓华协助彭德怀指挥了第四次战役o这次战役中,敌人集中全力反扑,朝中方面采取“西项东反”方针:西面在汉江两岸顶住向汉城的进攻,东面把敌人有计划地放到检城地区,造成该地区的敌人突出,两翼暴露。邓华于2月初车前线指挥所前往东线指挥作战。2月17日,美军第二师第九团和南朝鲜第八师等部,得意志形地窜到横城西北六十余里的上下柯沟一线,邓华当即抓住有利战机,于当夜指挥部队采取两钳渗入、严密包围的战术,一举截断其后路,敌人全线立即陷入混乱状态,在24小时内,1.29万余名敌军被分割累歼在横城南北、广田里东西,方因数十里的山地里。我军打了一个漂亮的反击战。但紧接着,当志愿军反突击向纵深发展发生困难,砥乎里战斗受阻时,遵照彭德怀的部署,适时转为运动防御。此时,邓华在《对美帝作战的初步经验》一文中提出的在防御作战时兵力配置前轻后重,火力配置前重后轻的战术原则,对于胜利进行运动防御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行这种战术原则,在敌具有强大火力的情况下,有效地避敌之长,减少我之损失,而我实行近战夜战,又能攻其所短。在一定时间内消灭敌人一定的有生力量后,在不利情况下,利用夜晚适时主动后撤至新阵地。   撤出砥平里战斗后,彭总在稍后曾指出:“我经过出击,胜利了,但胜利不大,砥平里未解决,即使解决了,敌人也不会迟,因我力量不够,敌纵深大。   “西顶东反”未能制止联合国军的进攻,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不得不转入防御。   2月20日,正在东线指挥作战的邓华,忽然收到彭总发来的急电,要求他立即返回志愿军总部。   “你回来得正好。”没有寒喧,彭总开门见山,“我准备回一次北京,向主席汇报、请示,搬兵吧!”   “在我回国期间,由邓华和朴一禹负责指挥作战……”   邓华,深感肩上担子的重大。   一天二十四个小时,他绝大部分时间都在作战室里,他反复研读北京中央军委的来电.认真听取前线各个部队的战况报告,还不时同朴一禹副政委、解方参谋长、丁甘如作战处长等人商讨战场态势,并且直接同前线部队首长电话联系,指示作战事宜。   3月7日,联合国军在全线发起了大规模进攻,以美军第九、第十军为主要突击力旦,企图从战线中央突破,然后与西线美第一军分别从两个方向围攻汉城,进而向三八线推进。   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英勇奋战,逐山逐水地、节节地阻击联合国军的强大攻击。   邓华同朴副政委、解方参谋长于8日12时以中朝  联军司令部名义,发出关于当前作战指导方针的指示,重申积极防御,纵深设防,利用良好地形(山川、河流)节节阻击,迟滞和杀伤敌人,赢得时间,以待后续部队到来进行战役反击的作战方针,还特别强调在兵力配备上“必须确实贯彻前轻后重原则”和火力配置前重后轻原则。   到4月21日止,联合国军被扼制于三八线南北地区之开城、三串里、华川、杆城一线。第四次战役历时八十七天,联合国军被歼七万八干余人,平均每天付出九百人伤亡代价,才前进一点三公里。联合国军发现朗中方面大量新锐部队列达,终于停止进攻。这次战役运动防御是成功的,达到了以小的代价换取敌较大的损失(联合围军和中朝联军的伤亡比例为1:o.67),以空间换取时间的目的,从被动中争取了主动、为下一次进攻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对第五次战役明白表示自己的不同看法   毛泽东于3月1日提出了下一次战役的设想‘“我们计  划在我第二番部队列达后,在4月15日至6月底两个半月内.在三八线南北地区消灭美军及李承晚军建制部队效万人,然后向南汉江以南推进,最为有利。”志愿军首长对这次战役寄予了很高的希望,彭德怀于3月4日指出:“下一战役是带决定性的一仗。”  4月19日志愿军发布的第五次战役的动员令中,也强调这一仗是“朝鲜战争的时间缩短或拖长的关键”。   彭总在同他、洪学智、解方、杖平  等人商量第五次战役作战方案时,邓华和洪学智都主张把敌人放到铁原、金化地区打,理由是把敌人放进来,我们可以拦腰一截,容易解决问题,同时,刚入朝的部队也可以熟悉地形,多一些准备时间,可以以这待劳。   邓华和洪学智担心的是,敌人兵力集中,我方装备虽有改善,但同对方的高度现代化比,仍然差距悬殊,我去就敌,不易分割围歼。因此不如放进来打。   彭总说,铁原是平原,很大的开阔地,把敌人坦克放进来很难对付。不同意把敌人放进来。   参与商议的几个人几乎都趋向把敌人放进来打,但彭总扭心时间拖长了,如果敌人一旦在东海岸蜂腰部侧后登陆,那时就要两面作战,因而否决了这一意见。   1951年4月6日,在朝鲜金化上甘蛤志愿军总部,志愿军第五次党委扩大会议正在举行。   会场上激腾昂扬的劲头,邓华感到不蹈实。虽然,前两天,为这次党委扩大会议作准备,彭总找他个别商议作战方案时,他就提出如我方发动进攻,具体打法上口子不要张得太大的意见。看来彭总没有接受。然而,他的不随波逐流,不曲意顺从的秉性驱使他再次公开表示自己的看法。   “打的方式是两种,一是开始即大规模猛插,一是各兵团小的穿插,打多少算多少,然后再向敌纵深穿插,最好是两种方式结合起来。”   可是,他还把小穿插打法加以强调;“开始口子不要张得大大不要企图一起围上打,必须实行分割猛插一块块吃。”   邓华的意见最终未被采纳。   彭总根据毛主席的设想和敌人可能登陆的情报,决定以十四个军(内朝鲜人民军三个军团)对联合国军进行大规模反击,先从金化至加乎线,利用这一带大山区劈开一个缺口,将敌人东西割裂,然后对西线敌人进行战役两翼辽回,并从正面攻击,各个分割歼灭敌人。规划这一攻势歼敌五个师(其中美军三个师),又英、土军各一个旅,相机占领汉城。   第五次战役于4月22日打响,到4月29日为第一阶段,从  5月16日到5月21日为第二阶段。两个阶段作战,共歼敌四万六干众人,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未能成建制地歼灭美军一个团。具体说来,第一阶段可以说未达到预定歼敌计划,但第二阶段打得很好,基本上实现了预定歼敌计划,歼灭南朝鲜军四个师大部。第二阶段作战结束收兵北撒时,联合国军迅速于5月23日猛力反扑,中胡部队经二十天转移和阻击作战,将敌阻于东起高城,西 至汉江的对峙线上,再歼敌三万六干余人。第五次战役中朗方面投入十五个军,连续奋战五十天.虽然歼敌八万二于余人,但自身作战损失八万五干余人,特别是战役后一阶段,部6L在后微中有两万人失踪,其中一八O师损失即达七干余人。   彭总说,第五次战役是他一生中四次军事上错误之一(见《第一次较量——抗美援朗战争的历史回顾与反思》第96页)。  第五次战役的失利表明,以我军当时的装备,想要大规模歼灭敌人.把敌人赶下海去的速胜是不现实的。   邓华在稍后是这样评论第五次战役的:   “第五次战役的作战指导上仍旧是一种带速决性的办法。主要还是轻敌速胜的思想作怪,对敌人的力量估计不足,没有很好研究敌人新的特点来修正我们的打法;对自己力量估计过高.新到部队的某些弱点虽已看到但未注意补救;对自己的供应困难估计不足,战役准备工作并末很好完成,即仓促投入战斗。在战役布置上企图过大,口张得大,打得远,致不能达成项期目的,反而增加了前送弹粮后运伤员的困难。志司在指导上的这些缺点是主要的.各部队在执行过程中也有一些毛病……最后收场的损失主要是由于胜利以后的麻痹和疏忽。在兵力使用上两个阶段均报密集、拥挤,致遭到一些可以减少的伤亡。以上这些就是使得我们在第五次战役中支付了很大代价,而未取得更大胜利的主观原因。”  二次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向中央发报辞让第一副司令员职位   还是在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作战期间。   “总部领导的位子,是不是重新排一下。”邓华在饭桌上停住筷子,瞄了彭总一眼。   “怎么哟,想到这里来了。”彭总颇感唐突,“你这个人呀,我早就知道,你胆大心细,能打仗。毛主席、军委选你来朝鲜是对的。来朝鲜后,我们一块共事,我看你干得挺好的嘛:”说完,继  续挟菜扒饭,仿佛这是没有商谈的余地似的。   “陈庚同志要来,我看第一副司令兼副政治委员,就由他担任好了。”邓华进一步说明。   “我自己则任第三副司令员兼第十三兵团司令,主要抓第十三兵团,第二副司令则由第九兵团司令宋时轮担任。”邓华把位子排出来了。   但是,彭总仍然回绝了邓华  “这不用你考虑,是组织上的事。”   邓华还是于5月15日以他个人的名义,向中央军委总干部部并毛泽东主席拍发了电报,把他向彭总说过的志司副司令位子安排意见说了,建议军委采纳。   对于邓华提出的排位子问题,彭总也委实斟酌了一番。论德才资,陈庚也当真应该排在前面,而且.陈庚也完全能够担当这一重任的。可是,邓华也不错呀,当初,军委和毛泽东决定邓华与黄水胜对调,确是一个明智的果断的举措。在他受命志愿军司令,毛泽东说到邓华时,就亟力赞扬邓华指挥的海南岛战役不错,木船打军舰,几万大军渡海南征,与金门之战比,同样是渡海作战,琼崖之战,组织指挥之得体,简直出人预料。邓华提出改任第三副司令,相信是出于真心实意,但是不是也有着围于论资格辈的传统影响钓因素呢,恐伯也难说。在志司几个月共事的观察,邓华是一个能够拍板、敢于拍板的人,办事情,抓得起,放得下,持别他肯动脑子,善于思考,很得彭总的喜欢。   陈庚和邓华这时都是正当盛年(陈庚四十八岁,邓华四十一岁),都是担当重担的时候。然而,从提携年轻同志这一点来说,他却不愿意变动邓华的座次,而且从去年七月开始运筹出国作战时候起.邓华就全身心投入这个事业,对涉及这场战争敌我友诸方面的情况十分数悉,更何况成立志司时就一直在这个位子上呢?一切考虑停当,5月27日,彭总亲自执笔拟稿,向毛泽东主席发电:“惟便于联系各野战军,志司似应增加陈庚为第二副司令员,宋时轮为第三副司令员。”这就是说,邓华第一副司令员的位子不变。   三天后,6月1日,中共中央军委夏电,同意彭总建议,任命陈庚为志愿军第二副司令员,宋时轮为第三副司令员。      向中央建议现地停战 1951年7月10日,朝鲜战争停战谈判开始。  邓华代表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席谈判会议。  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外交活动。  然而,这场谈判是战争史上最艰难的谈判之一。   在讨论停战后的军事分界问题时,朝中方面提出以三八线为军事分界线。联合国军方面首席代表、美国远东海军司令乔埃却说,战场的实际除了有一个地面战线外,还有一个海空战线,他们的海空军占有优势,确定停战后军事分界线,只能在地面战线和海空战线之间划定。他建议的分界线是在朝中部队阵地的大后方,即从现阵地后撤38—68公里,根据这个建议,他们不打一枪,不伤亡一个人就可获得一万二干平方公里的土地。这就是所谓的海空优势补偿论。自7月26日开始讨论这项议题以来,连续八次会议。   以三八线为军事分界线,是中、朝、苏三方一致商定的,彭德怀在7月16日致李克农并报毛泽东的电报中说,和谈中员基本的原则问题之一,是以三八线为界;彭总还在8月1日在《人民日报》著文说:“朝鲜停战应以三八线与撤退外国军队为基本条件。”   为打破僵局,邓华提出:“现有战线停战,可能是使谈判取得转机的办法。”  “现有战线停战同以  三八线为军事分界线相比,我方并不吃亏。东线对方在三八线以北占的地方比西线我在三八线南占的地方多一些,但我占据的地方,有开城这样的重要城市,而且整个开城地区,加上瓮律半岛和延安半岛,人口比敌人多占的地方多三分之一,又是地处平原,交通发达,物产丰富,这里是朝鲜的粮仓,所产的粮可供朝鲜北半部食用还有余,开城还是著名的高丽参的产区。对比之下,敌占三八线以北地区,则是山高地瘠,气候寒冷,人口稀少。”   8月18日.邓华以他个人名义,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并毛泽东正式提出以现有战线作为停战线的建议,他在电文中说;“现地停战,我方亦不吃亏,因临津江以西三八线以南面积虽小.但人口财富较多,战略上,敌阵地离元山近,登陆易;但我阵地离汉城更近,亦易拊敌侧背。”   8月22日15时,志愿军谈判代表团提议以实际接触线为军事分界线专题向毛泽东主席请示。   毛泽东主席很快批准了这一提议,并商得金日成同意按照志愿军谈判代表团的建议,向对方提出划分军事分界线方案。11月27日联合国军方面同意了朝中方面的意见,即以双方现在的实际  接触线为停战时的分界线。   邓华这一建议的提出并最后成为双方认可的协定,是朝中方面在这项谈判中的一大胜利,因为这意味着对方完全放弃了所谓“海空优势补偿论”。这一建议是从战场实际出发,又合乎国际战争中停战的惯例,一经提出便得到国际舆论的支持,对于打破谈判僵局作出了积极贡献。美军首席代表乔埃事后也说“这是谈判的一个转折点。” 建议取消第六次战役   8月8日,彭德怀司令员向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报告了第六次战役的意图和基本部署。   这次战役准备出动志愿军十三个军,人民军四个军团,并有志愿军炮兵、装甲兵支援步兵作战,还计划志愿军空军出动十个航空兵团支援地面部队作战,要求歼灭敌军两个师左右,将东线之敌打回到三八线以南地区(见《朝鲜战争决策内幕》第203)。   彭总在报告中说:“如无意外变故,拟干9月10日下午发起 战役攻击。如敌在8月底9月初向我进攻,我则在现阵地以逸待劳,适时举行反击为有利。”   彭总在报告的最后提出“战役连续攻击决定关键在物资供应和兵员的适时补充,不知后者能否满足这一要求。”   8月中旬,志愿军总部召集兵团和军的领导汇报战役准备情况。   8月l 7日,彭总签发了发动第六次战役的预备命令。   战网正在悄悄拉开。   在开城北面松岳山麓志愿军谈判代表团驻地的邓华,收到彭总签发的第六次战役的预备命令之后,立即认真研究,并联系当时敌我双方战场态势反复思考。   8月20日,邓华和解方致电彭总,认为在敌人阵地已经巩固“深沟高堡,固守以待”的情况下出击,进行阵地攻坚,于我不利。   彭总于8月24日复电邓华说:“l 7日预备命令是要把全军动员起来,积极准备作战,而非具体部署。”   8月26日,他再次致电彭总井报军委。他在电报中说;“我在作战指导上应作长期打算,并准备敌人扩大战争,但也不放松任何可能争取和平的机会。”   接着,他就拟议中的第六次战役作了具体分析,他说;“当前敌人已有强大纵深的坚固设防,而又是现代的立体防御,是不可小视的。如我以现有力量和装备进行攻击,其结果有三;一为攻破了敌阵,部分歼灭了敌人;二为攻破了敌阵,赶走了敌人;三为未攻破敌阵,而被迫撤离战斗。不管哪一结果,伤亡和消耗均会很大,尤其后者对我是很不利的……相反的.如敌离开他的阵地,大举向我进攻,我以现有力量装备是可以将其打垮,而求得部分歼灭的,代价也不会很大。”   几种可能、利害得失、都作了分析,倾向性意见也很明白、就是在当前变化了的情况下,不打第六次战役。   还需要特别指出的,邓华在8月18日向彭德怀并毛泽东拍发的电报中,还同时建议;“在军事上我应有所准备,纵目前不进行战役反击,也尽可能作战术的反击,收复些地方,推前接触线,更好的了解敌人阵地及其坚固程度。”   “纵目前不进行战役反击,”与建议不打第六次战役,是同一个意见。但邓华同时是积极求战的,他建议“尽可能作战术的反击,”要“收复些地方”,“推前接触线,”要“更好的了解敌人阵地及其坚固程度”——这是为以后战役反击中阵地攻坚作准备的‘毛泽东对邓华这一建议十分重视,他在8月21日致彭德怀电中说: “你对邓华同志8月18日电的意见(按:指战术反击意见)如何?……我认为这个意见值得认真考虑,请体计划一下,9月份能否进行此种战术反击*”   此后,第六次战役事实上被取消,而开始了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的长时期的阵地战。   通过这几次电报往来,彭德杯对邓华有了进一步的深刻的认识,为邓华能在关键时刻讲自己的不同看法而高兴,并多次表示;  “邓华作战勇敢,细心,出了些好主意,是个好帮手”。
 
就任志愿军代司令员和政治委员   1952年2月下旬的一天夜晚,邓华到前线视察,忽然,敌机来袭,撤下的照明弹把大地照得如同白昼。两架敌机低空追袭,  邓华不幸负伤。   于是,他被紧急送回沈阳治疗…。   现在,高岗来看望他了。   “老弟,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哩!”经过一个时期治疗、休养见邓华基本痊愈,高岗跟他开玩笑了。   “正想找你研究件事;朝鲜停战谈判五项议程,已经有三项取得协议,战俘安排问题可能拖延一个时期,但战争迟早要停下来的。停战后东北设防是件大事,你就根据朝鲜作战经验,写个东北设防计划吧!”高岗透过近视眼镜定睛看邓华,那眼神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仿佛只能应诺,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似的。   “这……”邓华迟疑了。   高岗看出邓华的犹疑,立即表示他已和彭总打了招呼,同意你在沈阳时草拟一个停战后东北设防计划。   “你呀,考虑得夏周到。”邓华笑着说道。当然就此应诺了。   4月,一份题为《关于停战后志愿军部署与东北国防建设问题的建议》的文件.便写成了,一份交高岗,一份经林彪、罗荣桓阅后转毛泽东主席,毛泽东对这一文件十分重视,迅即批转周恩来、朱德、刘伯承、聂荣臻、粟裕等人传阅。   5月31日,邓华从安东志愿军空军指挥所到达朝鲜桔仓志愿军总部。   在6月6日至9日志愿军兵团干部会议上,他在题为《调整部署,加强纵深工事,坚决粉碎敌人的进攻》的报告中,提出战略指导思想仍然是坚持持久作战,贯彻积极防御。根据变化了的情况,现在的积极防御,内容上是带坚守性的。并在战术上采取积极活动的方针,如向敌挤占地方,开展狙击及火力袭击等方法,不断地削弱消耗敌人,使敌人处于一种防我进攻的姿态,迫使敌人处于被动地位。   6月11日,邓华就任志愿军代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全面主持志愿军工作。[彭德怀因病于4月回国治疗,病愈后即留在国内主持中共中央军委日常工作。)   到9月上旬,朝中方面调整  部署早已完毕,从“志司”到各兵团均掌握了庞大的机动兵力,特种兵和炮兵进一步得到加强,前线物资供应有了大的改善;特别是以坑道为骨干的防御体系,不仅第一防御地带工享已经完成,而且第二防御地带工事也大体完成,构筑了二十至三十公里纵深防御,并在五至八月期间积累了依托坑道工事玫防作战的经验。   邓华说:“先下手为强J为粉碎敌之局部进攻,我意先敌发起战术反击2”   从g月18日到10月31日,胡中部队在全线发起了战术反击。9月18B5Uo月5日为第一阶段,志愿军六个军,朝鲜人民军两个军团,不等齐地对十八个目标的敌军反击十九次,攻克了敌阵地,巩固占领了其中六处,歼敌八干三百余人。第二阶段作战由志愿军七个军于lo月6日同时对二十三个目标发起攻击,至  10月31日共对四十八个目标攻击五十八次,歼敌一万八干九百余人,巩固占领十一处阵地。,歼敌大量生动力量,而敌我伤亡比例为2.54,1。   毛泽东主席对邓华等人指挥的这次反击作战*极为称赞,给予很高评价。他在lo月24日给邓华等人的电报中说:   “自从去年7月我军采取坚强的阵地作战以来,给予敌军损失数量,远远地超过去年7月以前在各次运动战中给予敌军的损失数量。而我军的损失则大为减少.其中人员损失,单就志愿军来说,从去年7月以来的十五个月中,比较以前的八个月,平均每月减少三分之二以上。这种情况,就是依靠阵地实行上述作战方法的结果。而在9月18日开始的这一段期间内,则此种作战方法表现为更有组织性和更带全线性,所以特别值得重视。”  上甘岭战没:卓越的阵地战指挥艺术   l 0月l 4日,当联合国第七届大会在纽约成功湖举行,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大会上发表演说,声称在朝鲜“自由世界要继续战斗”的时候,在朝鲜上甘岭地区,联合国军方面发动了去年秋季攻势以后最猛烈的一次进攻。   那炮弹简直是铺天盖地而来,在志愿军防守的总共不到四平方公里的两个阵地及其周围,落下的炮弹达三十万发,重磅炸弹五百余枚。在持续两个小时的炮火准备之后,以美军第七师,南朝鲜军第二师各一部共七个昔的兵力,分成六路向上甘岭地区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两个酵地发起攻击。   对于志愿军代司令员来说,这是求之不得的事情。   当驻守这一地区的第十五军秦基伟军长打来电话.报告战事情况时,邓华激动地回说:   “我们等着他进攻等了四个多月了!送上门来了,好啊!”邓华在电话中同意第十五军的决策,即在敌猛烈炮火与大量步兵轮番冲击下,继续死守地面阵地是不行的,而决定通过对阵地的反复争夺,来更多地消灭敌人有生力量。邓华当即表示:“原定反击注字洞南山暂不进行,四十五师应迅速到五圣山集结,集中力量反击敌人进犯。”   战术反击,是依托坑道工事对敌军阵地的进攻。而坑道体系能否经受敌人大规模攻击,这是一个尚待回答的战术问题,而更重要的,还是一个尚待回答的战略问题。   为了对付敌之进攻.邓华确定的作战方针是;坚守阵地,寸土必争,大量杀伤消耗敌人,粉碎其攻势。   各个兵团都制定了各种情况下的作战方案‘   还是在9月14日,邓华在审阅第三兵团(第十五军在其编成内)的防御计划时,曾经批示道;   “对坚守坑道作战配合反击问题,没有明确的提出。我们认为有坑道的阵地仍然是可以而且必须与敌反复争夺的。同时应尽一切可能及时地增援,以致我坑道中能保持适当的有生力量,利用野战工事大量杀伤敌人于阵前……在迫不得已时,亦不宜自有坑道的阵地撤出,而应转入坑道作战(一方面使敌不能占我坑道,一方面保护我未抢运之伤员、烈士),适时以火力反击或兵力反击,求得里应外合夹击敌人,并杀伤敌人于阵地上。”     第三兵团各部根据邓华的指示重新修订了防御作战计划。   邓华在电话中最后向秦基伟说:“号称地下长城的坑道体系能否发挥作用,到了接受检验的时候了。”   他是从战略全局来看待这次上甘岭作战的。   15日,上甘岭地区争夺两个山头阵地战斗正酣,作战处丁甘如处长在邓华面前呈上了东北海域敌军可能登陆的情报。   这日上午,在东海岸高城以东海面.麋集有六艘航空母舰、四艘巡洋舰和驻日本的美骑兵第一师一部,组成以美军第七舰队为 核心编成的陆海空军合成的第七机动登陆部队.向志愿军和人民军海岸阵地猛烈轰击,并有三十余架运输机从中期部队正面战线越过,显示以空降配合。   邓华紧锁眉头,沉思少顷,说道;“这是敌人‘声东击西’谋略的拙劣表演,意在配合其向上甘岭的进攻,打乱我之反击部署。不予理会。”接着,他解释道,“6月调整部署时,我们在那里作了有力的部署,我们是预有准备的。”   但为了防备万一,邓华在与副司令员和参谋长商议之后,于当日20时,以中朝联合司令部名义向“金指”(即朝鲜人民军金雄指挥部)和志愿军第二十兵团发出加强东海岸通川海防部署的指示。’ 敌人并没有登陆.敌舰游弋了一阵,打了一阵炮,跑了。事后联合国军方面透露,这次“模拟登陆”的目的,是“分散敌人前线兵力,诱敌增援部队进入登陆地区,以空军和地面炮兵将其歼灭”。联合国军方面只好哀叹:“敌人没有作出什么反应,因而未获战果。”   上甘岭是志愿军中部战线战略要点五圣山的前沿阵地。争夺的这两个高地由志愿军的两个连分别把守,总面积仅三点七乎方公里。由美第八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上将亲自部署和指挥的名之“摊牌作战”,原拟定美军和南朝鲜军各出动一个营的兵力,付出二百人左有的伤亡。五天即可夺取这两个高地。谁知钉子碰了铁?  从14日到20日的几天中,联合因军白天占领地面阵地,志愿军则在夜晚依托坑道反击歼敌,恢复地面阵地,有时一天之中地面阵地数次易守。上甘玲成了一片火海、尸山I联合国军先后投入十七个营的兵力,在“反复争夺”中被歼七干余人。志愿军第四十五师有二十一个连参战,伤亡三干二百余人,各连伤亡都超过半数,个别连队只剩下几个人。   在此期间,以邓华为首的志愿军司令部及时采取诸多断然措施支持上甘岭前线。这些措施是;原定l0月22日停止的全线性战术反击,延续到10月底,迅速给第四十五师补充一千二百名新兵;急调榴弹炮兵第二师、第七师、火箭炮兵一个团、第六十军炮兵团、高饱两个团之各一部加强给第十五军,命令就近各后勤兵站保障对第十五军弹药食品等物资的供应。待别重要的一项措施是,命令准备回去休整的第十二军停止北返,迅速南进,作为战役预备队归第三兵团指挥。   10月20日晚,邓华下令:前沿部队全部退入坑道,准备依托坑道,协同前沿火力反击和兵力反击,里应外合地夹击敌人,杀伤敌人于阵地上,最后恢复地面阵地。   l0月21日,邓华代司令员向第十五军发出电话指示,他说:目前敌人成营成团向阵地冲击,这是敌人用兵的错误。对于我方来说,这是歼灭敌人于野外的良好时机,应抓策这一时机,大量杀伤敌人。”   这次由战斗发展成为战役规模的上甘玲坚守防御战役历时四十三天,537.7高地北山和597.9高地地面阵地,最终为志愿军反击得手,并牢牢地巩固之。   在不到四平方公里的两个高地争夺战中,联合国军方面先后投入六万余人的兵力,105毫米口径以上火炮三百余门,坦克一百七十余辆,飞机三干余架次,共发射炮弹一百九十余万发,投掷炸弹五千余枚,上述两个高地土石被炸松一至两米.战后随手抓起一把松土就有好几块弹片!志愿军出动兵力四万余人,使用火炮一百四十余门,发射炮弹四十余万发.在单位火力密度上创造了中国军队战史上的最高纪最。联合国军方面伤亡二万五干余人,志愿军伤亡一万一千五百余人,敌我伤亡比例2.2l: l。   在如此狭小的阵地上,双方投入兵力火力之密集猛烈,战斗之激烈紧张残酷,不仅在中国战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战史上也是罕见的。志愿军的最终胜利,生动地反映了以邓华为代表的志愿军指挥员的卓越的指挥艺术。上甘岭作战已被许多军事教科书赞誉为坚守防御作战的光辉范例。       《关于积极防御的若干战术问题》   11月30口,上甘岭战役结束后四日,邓华写作的长篇论文《关于积极防御的若干战术问题》脱稿。这是对第五次战役后执行“持久作战,积极防御”方针一年零五个月作战包括上甘岭战役在内的全面总结。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中,尽量避免打以火力战、消耗战为主的阵地战,主要作战形式是游击战和运动战。在朝鲜,如果算到停战协定生效时止,则打了两年零一个月的阵地战。   邓华在这篇长达三万三干多字的专文中,对一年多来志愿军依托“地下长城”进行阵地作战的经验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总结.他在专文的引言中写道:“以劣势装备对现代化敌人进行大规模的坚守作战,本来是件困难的事情,但我们有了坑道工事便相当地降低了敌人飞机、大饱、坦克的优势,而又可以发挥我军步兵固有的特长,既能保存自己又能消灭敌人。我们依托这种阵地组织了顽强的防御与英勇的反击,并进行了许多胜利的进攻战斗,给了敌人以沉重的打击。“这一深刻的概括,其内涵远远超过这一段时期抗美援朝作战的本身。有人说,抗美掇朗战争经验,主要是指后期的阵地战阶段的经验。还有人说,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阵地战实践,是对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指导与战术指导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从这一认识出发,人们从邓华在这篇专文中就有关防御组织、防彻作战以及对坚固阵地的攻击的具体的深入浅出的分析中,获知许多新的、前所未有的概括。   例如,过去国内解放战争时期,强调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于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而邓华在这里却提出“兵力使用一般不宜过大,可以是3:1,2:1,1:1,甚至小于1:1。这是因为对方有优势的炮火,而己方在攻击一点时亦能集中相当优势的炮火,同时又是依托坑道防御体系发起攻击,攻击前还可采取多种手段,缩短冲击距离。这不仅可以减少伤亡,便于迅速捕捉战机,速战速决,同时也突出了技术兵种与步兵协同作战的整体作用。   不囿于现成的结论、原则,随着时空诸方面条件的变化,一切从实际出发.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敢于立论,敢于创新,这是邓华指挥作战的显著待点,也是这篇著作以及其他一些著作的显著待点。
 
没有打响的反登陆作战   12月20日。毛泽东起草并签发的《准备一切必要条件,坚决粉碎敌人登陆冒险,争取战争更大胜利2指示中,正式任命“以代理司令员和政治委员邓华同志兼任西海岸指挥部司令员和政治委员”。   邓华设“酉海指”于安州附近的泉洞。这儿是个大铁矿词,濒临清川江,正处在海防纵深地段。   以雷厉风行、大刀阉斧而又脚踏实地闻名的邓华,只用了二十来天时间,就以“三肯定”判断为依据,对正面战线和东西海岸兵力部署作了调整。这时期在朝志愿军已达到空前规模:有一三十五万之众,其中包括十九个野战军,八个地面炮兵师,五个高炮师,两个坦克师,十个铁道兵师和一个公安师。连同朝鲜人民军六个军团及其他部队,中朗部队总数已达一百八十万人。此  外。在鸭绿江中国一例还有一个军作为项备队;同时,空军也准备了十四个师约五百架飞机,一声令下即可投入抗登陆作战。海军也调动了一个鱼雷艇大队(十八艘快艇),停泊于鸭绿江口中国一例的大东沟,并以两个海岸炮兵连进至朝鲜西海岸设防。   邓华深刻研究了朝鲜战场地形和敌我双方实际,提出了反登陆防御组织的首要原则:要有强大的纵深和机动力量。他说,现代作战,如果敌人陆海空协同,以皖厚兵力采取重叠、密集、连续的进攻,特别是地形有利的情况下,是没有玫不破的阵地的。如我海防一线被突破,我还可以利用二线三线纵深阵地,逐山逐水,层层阻击,连续反击,不断杀伤歼灭敌人,是终究能够粉碎敌之登陆的。他提出反登陆作战的指导方针是:“积极防御,坚决歼灭”,即坚决阻击敌人登陆,不准敌人上来,力求歼敌于海边滩头;  在纵深机动位置上的主力,坚决迅速歼灭敌之空降部队,并支援第一线作战。   根据要有强大纵深和机动力量原则,调整后的兵力部署是:正面战线十四个军,西海岸七个军,东海岸四个军(其中含人民军六个军团)。各个部队及时到位之后,主要任务便是构筑工事和反登陆战术训练。经过四个月紧张施工,在朝鲜东西海岸构筑了以坑道和闻骨水泥工事为骨干,纵深十余公里的防御阵地,坑道总长达七百二十公里。抗登陆战术训练,主要是进行反空降、反战车、登陆艇和连续反击的演练,各个部队也同时抓得很紧。从正面战线副东西海岸,从前沿到后方,从机关列连队,从指挥员到战士,都在准备订一场空前的恶仗。许多部队人人验了血型,并记在各自的帽子和衣服上,作了班徘为战,人自为战的准备,作了随时负伤或者牺牲的准备。   为了保证西海岸的京义线交通一旦被切断时运输依然畅通无阻,中朝铁道兵和工兵部队修建了两条铁路线,使三大铁路干线在纵深地区连为一体;还新修了纵横各四条公路线,新建和加宽公路总长度达五百六十六公里。到1953年2月底,物资囤运任务已超额完成,其中粮食一项,可供全军食用八个月。   到1953年4月,中朝方面规模巨大的东西海岸防的部署已经完成,邓华说,在西海岸粉碎敌七个师的登陆进攻很有把握,在东海岸粉碎敌五个师的两栖攻击没有问题。然而,反登陆作战并没有打响。联合国军方面,在正面战线无法越雷池一步;而在东西海岸两例,中朝方面又进行了空前规模的反登陆战备,他们自知如实施大规模军事冒险必然会碰得头破血流,因之,不得不将政策基点转向通过谈判来实现停战。   4月26日,由美方于去年10月14日片面中断的停战谈判恢复。   反登陆就由剑拔留张的临战准备转入一般性警戒。       最后一战   “敌人的任何进攻,不管他是从正面还是东西海岸来.我们都可以对付。而我在正面的反击.可以放手作战,无须再有后顾之忧:”   这是邓华从“西海指”回到志愿军总部的一句有名的话。   夏季反击战役预定六月初开始,分三个阶段进行,到七月上旬结束。邓华代表志愿军总部向到会兵团干部说;“开始进攻,口不要张大了,进攻的目标以不超过一个营为原则(两个连最为合适),战况发展有利时可适当扩大。”   邓华接着说;“战役反击开始是我主动锈敌进攻,但要充分谁备反击后敌人的报复,其报复规模要准备超过去年的上首岭,同时不仅准备一个上甘岭,而要准备二至三个上甘岭。   将军们都知道,上甘岭之战是一场空前激烈的硬仗,如果真的摆上二三个“上甘岭”来汀,那才是够意思的了。   深知朝鲜战争敌我情况和战场实际,并且探谙战争规律的邓华,提出夏季反击战役的指导方针是稳扎狠订,由小到大。在战术上则要“力求全歼,逐歼”’“不打则已,打则必歼,攻则必克,守则必固。”   在作战室里站在一旁的志愿军副司令员杨得志,见邓华愤怒的眼光定定地瞄着正面战线上的一个突出部位,说道‘“我知道,  你早就想在这个地方打主意了*”   “对,我们就选在这个地方开刀!把战线拉直,给朝鲜人民多占点地方,非常必要。”邓华回答。   这个突出部,是在东西走向的战线上,在位于金城以南,西起金化东至北汉江地域,向胡中一方伸出宽二十五公里.纵深十余公里的部位,是敌几个师重兵防守的阵地。从日后防御作战的军事角度设想,这个突出部明显地有利于对方.不打掉这个突出部肯定要留下隐患。邓华选定这个地方,是合乎兵家逻辑的。   6月20日,准备赴开城办理停战协定签字事宜的彭檀怀从北京抵达乎壤,在同邓华等人通电话后,立即子当日22时起草电报向毛泽东主席请示:“为加深敌人内部矛盾,拟再给李承晚伪军以打击,再消灭伪军一万五千人。”并称“此意已告邓华妥为部署”。   毛泽东于21日电复彭翅怀,表示同意;“停战签字必须推迟,推迟至何时为宜,要看情况发屉才能作决定,再歼灭伪军万余人  极为必要。”   邓华他们再一次进入紧张的临战状态。   6月20日23时30分,即彭总向毛择东发出请示电后一个半小时,邓华即与杨得志、李达联名向各部发出指示,决定立即组织夏季反击战役第三阶段作战,在军事上继续给予李承晚集团以狠狠打击,而且重点放在打掉金城突出部。   志愿军在金城地区驻有第二十兵团指挥的四个军,为保证兵力、火力上的优势,“志司”决定将第二十一军调归第二十兵团指挥,并增调火箭炮兵、高射炮兵各一个团,野榴炮兵一个团又一个营、反坦克炮兵三个连、工程兵四个营,以及坦克部队的二个连,统由第二十兵团指挥,加强后的敌我兵力对比为3:1.火力对比为1.7:1,志愿军均优于对方。   第二十兵团随即组成中西东三个突击集团.从牙沈里至北汉江上所里间二十二公里地段上实施进攻,求得歼灭南朝鲜首都师、第六、第八、第三师的八个团另一个营,井拉直战线为战役目的,定于7月lo日左右发起进攻。   邓华于6月25日批准了这一计划。为了确保第二十兵团的西集团安全,邓华还决定在发起攻击时,志愿军第九兵团第二十四军由金化东北之阳地至杏亭地段实施突击,歼灭首都师第二十六团,控制上、下九并间公路,阻击金化方向敌东援。   从6月25日起,志愿军在第一线的八个军另一个师和人民军 两个军团,不断主动发起攻击,牵制敌人,配合金城地区作战。   7月13日21时,金城前线浓云密布,大雨欲来,志愿军一千余门火炮突然猛烈轰击,其中卡秋莎火箭饱部队两个师,连汀了三个齐放,顷刻间对方阵地山崩地理,一片火海。第二十兵团各部和第九兵团第二十四军同时向南朝鲜军四个师二十五公里防御正面发起强大突击,一小时内即全部突破其前沿阵地。   在作战室里密切注视着前线战况的邓华,此刻是心潮澎湃,激动不已。现在,正在打响的,是对敌四个师宽大正面纵深阵地进行战役反击,这真是大仗硬仗呵I这是何等巨大的变化呵?   拿火炮来说,上甘蛤战役时,志厄军一百多门火炮,四十三天作战共发射了四十多万发饱弹,这次金城战役集中了一干三百多门炮,准备了七十万发炮弹,此刻金城前线志愿军炮击,该是  多么威武雄壮,震天撼地呵2过去在国内战争中,他参加了为时丙天的天津战役,解放军发饱为七万发,淮海战役六十五天作战,华东野战军发炮二十多万发。今天发展到了这种空前规模的炮击,作为一名老战士,他怎能不激动万分呵2他真想跑出这个桔仓矿洞,爬到山顶上,去听一听金城前线的炮声,去看一看东南方向炮火映红的天边,虽然这里与那里相隔百多公里,也许什么也听不列看不到,但是能到山顶胡取个方向听听瞧礁,也是够痛快的。   经过二天激战,二十四万志愿军已在金城地区将战线向南推进了十五公里,歼灭了南朝鲜军四个师大部。从17日开始,金城前线各部顽强作战,打退了美军和南朝鲜军共七个师大小反扑一干余次,到7月27日,整个战役取得了拉宜了战线,歼敌五万三余人的重大胜利,连同其他战线各军作战,歼敌总数达七万八干余人,战线向南推进了一百七十八平方公里。   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双方谈判首席代表签字后正式生效。燃烧了三年零二十三天的战火熄灭了。和平降临到了朝鲜大地!   7月31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务委员会。在乎境举行隆重的授勋典礼,彭镕怀、邓华等志愿军领导人应邀出席。   为了表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伟大的历史功勋,表彰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人的卓越贡献,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务委员会授予彭德怀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共和国最高勋章——一级国旗勋章和金星勋章,授予邓华共和国最高勋章——一级国旗勋章,至此,朝鲜方面授予邓华共和国最高勋章——一级国旗勋章达到三枚、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也达到三枚。     1953年12月7日至1954年1月26日,邓华回国参加了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这是朝鲜战争实现停战之后确定军队建设总方针和总任务的一次重要会议。   邓华在这个会议上作了题为《抗美援朝战争经验介绍》的专题发言。战争结束了,他获得机会全面而又系统地回顾这场战争,思考这场战争。这时,已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国家大规模建设的总体中,军队建设应当执行什么样的总方针,应当怎样来总结并且看待抗美授朝战争经验呢?   在这个专篇发言中,邓华明确表示:“人力、物资、枝术、干部,是现代战争的几个基本要素。固然战争性质、军队政治素质对现代战争仍起到重大的作用,但物质基础与技术条件对战争是极为雹要的。这是我对朝鲜战争经验总的看法。”   邓华说;“现代战争一定要有必需的现代技术装备。”“技术是科学,仅靠勇敢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这种由鲜血和生命凝结而成的宝贵经验,是对志愿军参加两年零九个月现代化作战的科学概括。这是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的。邓华,又一次被点将了!   高饶事件后,谁去主持东北军事?   东北地区是战略要地,而且又驻有重兵,如果这里出麻烦,后果不堪设想。   谁去东北地区坐镇并掌握部队呢?   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在思量着。   邓华,又一次被点将了!   此时,他有着在朝鲜战场组织和指挥作战的赫赫战功,在他这一代军人中,他像一颗璀璨的明星.而且由于朝鲜停战已经实现,他也是可以抽得出身的。   1954年4月6日,邓华被任命为东北军区党委书记,同年12月,他以东北军区代司令员身份到职办公(次年3月,不再“代”了,出任由东北军区改称为沈阳军区的司令员)。   1954年9月5日,彭德怀辞去在志愿军中职务,邓华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这项任命礼仪上的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因为他此时主要是抓东北军区的工作,只是在春末去过一次志愿军司令部,传达贯彻中共七届四中全会的精神;而且,五十五天后,中央军委便免去了他在志愿军中的职务,由杨得志和李志民分别接任志愿军司令员和政治委员。   同年lo月31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任命邓华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分工主管作战方面事宜。         抗登陆战役演习   这是1955年11月初。   人民解放军首次抗登陆战役演习,即将在辽东半岛进行!   这次演习发展成眼前这种空前的规模,令邓华激动而又兴奋不已。   四个月前.为了检验沈阳军区部队一年多来正规化现代化战备训练情况,邓华领导军区参谋部门和作战部门拟订了在辽东半岛进行一次有陆海空军参加的大规模抗登陆演习。当这个演习计划上报到军委时.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彭德怀副主席说;“这个设想很好,也很及时,现在经军委研究,决定扩大演习规模,由军委主持,总参谋部负责组织。”   于是,邓华被任命为这次演习的副总导演。(总导演为军委副主席、训练总监部部长叶剑英,并有副总导演多人,他们是粟裕、陈庚、甘泗棋、肖克。但实际工作主要是邓华做的。)   参加这次演习的有陆军一个兵团、四个军、一个机械化师,空军两个军,海军旅顺基地和独立机械化师和空降师等十八个师以上指挥机关,三十二个团,共四万人千余人,飞机二百六十二架,舰艇六十五艘,坦克和自行火炮一干余门。并且,还有全军中级和高级干部八百O九人,随演习部队一起作业和参观学习。苏联、朝鲜、蒙古、越南等国的国防部长和高级将领也率领军事代表团前来参观。   “规模空前的抗登陆演习明天就要开始了。。邓华向到会的一干余名师以上千部作演习前的最后一次检查部署,他要求各军兵种部队首长,按照演习计划、演习程序,对司令部工作、武器装备、场地准备、物资保障诸方面,再进行一次严密的检查,要求做到精心组织,万无一失。   ‘而最重要的是,从上到下,思想上的弦一定要绷得紧紧的。”接着,他的话锋一转,就像临战前的战斗动员;   “六十一年前,大体也是这个时候,日本侵略者闯进旅顺,对手无寸铁的市民进行了三昼夜血腥屠杀.我两万多同胞惨道杀害!”   “过了十年,也就是五十年前,日本和沙俄强盗,为了争夺中国的东北,居然在中国的土地上打起来,房屋夷为平地,同胞死于沟塑。我们现在所处的庄河一线,就曾经是日军的登陆场。”   “我们这次演习,就是设想敌人(蓝军)在濒临中国的西太平洋重要地区、港口、机场,集结了陆海空军重兵集团,准备同时向我国首都北京的门户——辽东半岛和胶东实施大规模联合登陆战役,而辽东半岛又是它的主要突击方向。”   ‘为了悲惨的历史不再重演,为了保卫共和国首都北京,为了粉碎敌入的侵略计划,我们必须搞好这次演习!我们也一定能搞好这次演习!”以军政全才著称,并被朝鲜战场上联合国军总司令、美国上将克拉克称之为“共产党员好的宣传家之一”的邓华,以极富感情色彩的语言结束了他的讲话。   演习于11月3日开始,一直持续到14日。   情景真是雄伟、壮观!   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和军委领导人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聂荣臻、徐向前怀着极大的兴致,或屏息观之,或频频颌首,对演习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美国军方和台湾蒋介石集团,对这次演习密切关注。   台湾方面事后对邓华是这样评论的,说他是“彭德怀正规化建军路线的主要执行人”。   1955年9月27日,邓华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他在人民解放军中高级将领的地位被确定了下来。为了表彰他在长期革命战争中的贡献,特授予他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各一枚。   1956年9月,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会委员。
 
 

唐山潮汐表篇(2):全年赶海最佳时间 附潮汐表


全年赶海最佳时间 附潮汐表

唐山潮汐表篇(3):看懂潮汐表,正确掌握垂钓时间


看懂潮汐表,正确掌握垂钓时间!
苍茫大海,汹涌澎湃。海水有时迅猛上涨,到时又悄然退下,夜以继日、年复一年永不停息。海水这种周期性有规律的涨落运动,我们称之为潮汐。   “鲜飙山海鱼龙气,晴雪喷山雷鼓声,潮回喑浪雪山候,远浦渔舟钓月明”。海水的每一次上涨与回落,必然给海洋带来新鲜的高溶氧海水和大量的洄游生物。由于海水的循环流动,“吐故纳新”,饱含溶氧量的海水会使海鱼兴奋活跃,同时海水的涨落冲刷了沿岸矶礁上的食物,并带动了海水中的藻类、卵类、仔鱼的移动,可给觅食海鱼提供丰富的食物,长此以往,海鱼便形成了规律性的觅食旺期,即每当海水涨落时“胃口大开”吞饵频繁,中钩率极高,而停潮即海水相对平稳时,则很少“问钩”。由此,掌握潮汐规律进行海钓显得尤为重要。  潮汐规律的掌握  由于太阳与月亮的引力作用,我国大部分沿海海域,均为一昼夜各出现海水涨落一次的潮汐现象。大连地区的潮汐变化比较明显,每月的农历初一至初五(或农历十六到二十)为大潮汐,当地人称为“大活汛期”。农历的初六至十二(或农历二十一到二十六)为小潮汐,当地人称“死汛期”。每日的潮汐时间变化均后延45分钟左右,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成不变规律。对于海钓钓友来讲,要掌握这一规律并非难事,只要摸清当地其中一天低潮或高潮的准确时间,然后后延45分钟左右,就会准确掌握第二天和数天后的低潮和高潮的时间。对于海钓来讲,潮汐规律的变化与海鱼吃钩是否紧密相关,这是毫无疑义的。因为潮汐的海流流速大小,决定了海水中的营养盐(溶氧量)的多少及浮游生物的多少。而海水中溶氧量的大小及浮游生物的多少又决定了海鱼觅食的生理机能规律,这是辩证的统一关系。所以,要使海钓活动有所收获,必须要准确地掌握潮汐变化与海钓的相关规律。这就是为什么钓鱼人在选择出钓时机时,再三强调的大潮矶钓小潮船钓的原因了。  潮汐变化对矶钓的影响  大连横跨黄、渤两海,有着近2000公里的海岸线,明岛暗礁星罗棋布,可钓鱼种分上、中、下三层,达几十种之多,是自古以来著名的天然海钓钓场。笔者经长期海钓实践,认为矶钓的潮汐掌握的最好时机应选择每月的农历初一至初五期间(或农历十六至二十),其中初四、初五(或十九、二十)为最佳矶钓潮汐。  首先,因为这一时期均为入汛期,海水涨落的范围较大,而矶钓大都采用"卡潮汐"(即站在潮水下落后最低点)钓法,这是一般小潮汐时期难以露出的钓点。并且这一时期海流活动的强度及范围非一般小潮汐所能比,其流速力度较强必然卷带着大量的浮游生物涌向岸边,为海鱼的觅食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和环境。  其次,这一潮汐时间又恰是从凌晨至太阳升起或夕阳半下至日落的时间(当然不排除季节、气象的影响),均为各种海鱼的规律性觅食期。比如,选择初夏的某一次农历初五(或农历二十)这天矶钓,本月的潮汐当地低潮时间为7时20分左右(大连南部海域)。此次初钓就应该在清晨5点30分左右到达钓场,因为每次的潮汐涨落均分成"三段式",即"半架潮"(整个潮汐时间6小时的1/2)"枯潮底"(海水退落最低点时间)"回流"(海水大幅上涨前半个多小时时间)每段约为2个小时左右。5时30分时恰为"半架潮"且逢天色微明,鱼儿经过一夜的"休息"(主要指六线鱼),开始游离巢穴向岸边觅食,此时及时下钩,鱼必大咬。双钩把鱼拎出水面当是常事。随着潮水的逐渐下落,也渐渐向纵深礁区或深水区下钩(注意选择有退路的钓点)钓至潮落最低点到"枯潮"时,海流开始平缓,鱼儿觅食就不如前段时间,此时可稍作歇息。大约半个小时后,潮水开始"回流",随着潮水的涌动,鱼儿开始第二次觅食。这次的鱼儿觅食吞钩决定此次海钓的收获。边钓边向后退去,至涨半潮时又回到第一钓点,稍钓一会儿便可收竿打道回府。这段垂钓时间大约在5个小时左右,其收获可观。笔者多年采用此种"卡潮汛"法矶钓,基本上每次都能满载而归。    船钓如何掌握潮汐变化  船钓在正常条件下,应尽量选择小潮汐时间(即死汛期)出钓。因大潮汐时期海流涌动范围较大,其流速力度较强,且船钓大多选择在水深20-40米左右钓点,采用的基本上是垂钓下钓法,由于水深流急,很难将钓组下到预定的钓点。笔者船钓已有多年历史,经不断实践探索,认为最佳船钓时机应选择每月的农历初九至十二(或二十四或二十七)的潮汐的"小流"时期。  一是,在这一次潮汐时间,因海流活动范围较小,流速较慢,以船钓50-80号船竿为例,百克铅坠即可带动钓组垂直落入钓点。坠小其鱼讯反应必然灵敏,中鱼时海流阻力也小,便于轻松摇轮回线上鱼。  二是,如果采用传统的"手提线"钓法,去多有海流活动的钓点垂钓。由于这一阶段海流流速较慢,随同海流四处觅食的鱼儿或停留在海流周围,或游戈于海流之中,选择钓点较容易。且海流周边多为大鱼,大钩粗线照样可以找准钓点,中鱼也必为大鱼,而小鱼因海流作用难以"靠帮"。  三是,船钓多采用"漂流钓法"(即不下锚泊点,而随海流或海风漂钓)。这一潮汐时段,由于海流流速较慢较缓,船钓漂泊时相对平稳,一旦找准钓点,发现鱼群,不会出现刚要上鱼,钓船已被海流远远拖离钓点的现象。因海鱼在洄游过程中常常聚集成群觅食,经常一个好的钓点就会有几十千克海鱼争相上钩。大连地区每年10月-11月份左右均有大量黑?路过(当地人叫"过路黑鱼"),个体均在500克左右,此时钓点选择正确,常常会出现向上拎鱼时,水面下的黑?紧跟钓线牵出海面的情形。此时如您的钓技娴熟,手脚麻利,定能收获颇丰。笔者曾在大连的金石滩海域赶上这一拨,仅半天下来,就获取单一品种的黑?近50千克。  四是,船钓还应注意潮汐变化间的时段掌握。船钓和矶钓在掌握潮汐变化时施钓雷同,如"半架湖"回流等均为海流吞掉的"吞食期"。但同矶钓相比,船钓更注重"稳流"时段的施钓。所谓"稳流"是指海水在规律运动中,潮汐流向转换时出现的"相持"而相对海流平稳的暂时阶段。这一阶段因海流平缓,鱼儿较之海流大时更便于海流周围及海底暗礁缝隙处觅食,大小海鱼均不受海流干扰而抓紧时机纷纷抢食果腹。同时,这一时段因海流的相对稳定,船钓更便于找准"鱼道"。但这个时段的潮汐变化掌握较之矶钓,船钓相对要难一些。矶钓因身在岸边,潮汐变化目标物比较明显。而船钓则漂泊于大海之中,海流变化,流向不定,目标物相对难寻。大连钓友大多采用的船坠落入海底后,以手垂钓线的角度方向来判断海流的变化,倒不失之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即下垂钓线垂直的话,意味着海流平缓当是"稳流",如形成角度并根据角度所示方向,则可判断出潮流在哪一段。当然,这是一个经验积累与海钓实践的不断探索过程,需要通过多次的海钓实践来掌握其规律。  另外,船钓还历来多强调“钓慢流”,不钓急流(大流)。其实,所谓船钓时多强调“慢流”施钓,只是相对于“流急”时钓者在施钓的诸多不便(或叫不利)因素而约定俗成使然。慢流时施钓便于钓组准确抵达所钓钓点、锤负荷也不必加大、中鱼时鱼汛传达及时敏感等等(漂流钓另议),急流时则反之。实际上这些都是对于实施船钓的诸多不利因素长期形成的一种习惯。其实,“钓回流”、或刚“起流”也是船钓中的秘诀。因为,海底的形态不同、岬湾的形状不同以及深浅、环境等等因素,都决定了鱼开口的时间也相对有所不同。如同一片海域,有的钓点吃东流,有的钓点吃西流,或者慢流不吃钩,起流吃钩,这些差异都要根据当地海域的具体情况来实施。因此,在准确把握海钓潮汐规律的同时,还要注重潮汐间流水的变化对施钓的影响,真正做到“因钓而宜”。  综上所述,海钓不仅需要良好的钓技装备及钓点、钓法的选择正确与否,更应注重潮汐变化对海钓的影响,从中掌握规律施钓。当然,各地可能因地域差异在潮汐变化的时间上有所不同,但在施钓的潮汐规律基本上大致相同。撰此拙文无非是为海钓爱好者提供一点参考,以期更好的实施海钓活动。

本文来源:https://www.shanpow.com/rc/332200/

《唐山潮汐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阅读
  • 学习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心得体会范文(通用4篇) 学习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心得体会范文(通用4篇)
  • 学习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心得体会【三篇】 学习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心得体会【三篇】
  •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心得感想范文五篇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心得感想范文五篇
  •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心得感想精选四篇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心得感想精选四篇
  • 海南建设自由贸易实验区学习心得(通用4篇) 海南建设自由贸易实验区学习心得(通用4篇)
  • 海南省旅游心得体会【3篇】 海南省旅游心得体会【3篇】
  • 海南2024年中级会计职称什么时候报名?【荐】 海南2024年中级会计职称什么时候报名?【荐】
  • 2024年海南中级会计职称报名条件是什么【精选】 2024年海南中级会计职称报名条件是什么【精选】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