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篇民风民俗


清明节 2008-05-28 00:18:43 清明节
[摘要]写一篇民风民俗(共7篇)话(命)题作文“民风民俗” 导写(整理精校版)话(命)题作文“民风民俗” 导写作文辅导1108 0125话(命)题作文“民风民俗” 导写【文题展示】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

【www.shanpow.com--清明节】

写一篇民风民俗篇一
《话(命)题作文“民风民俗” 导写(整理精校版)》

话(命)题作文“民风民俗” 导写

作文辅导

1108 0125

话(命)题作文“民风民俗” 导写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杜牧在清明时节缅怀先人的情怀;“樱桃桑葚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这是李静山对端午节风俗的概述;“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王维在重阳日表达对兄弟的思念之情;“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王安石对新年元日万象更新的热闹景象的描述;“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这是苏味道对元宵之夜繁华之景的描写„„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民风民俗就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在历史长河的淘洗下更 加光彩夺目。你的家乡也一定有特别的风俗,那里有怎样的故事?你有过怎样的经历?你对民风民俗有怎样的认识?请以“民风民俗”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③标题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写作方向一】

体会民俗风情,培养民族情感。传统文化渗透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跳跃在民族乐器二胡哀婉而凄美的弓弦上,闪烁在国粹京剧色彩斑斓的脸谱上,也绽放在异彩纷呈的民俗节日中。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肥沃的土地养育着善良的人们,形成了淳朴的乡土风情,涌现出璀璨的民间文化艺术。考生可以描绘节日习俗、风味小吃、风土人情、奇人逸事等,以此来展现中国人特有的民族风情,抒发民族自豪感 。 佳作展示:

我爱我们的节日

“噼里啪啦”,几声爆竹响起,仿佛约好似的,紧跟着,千家万户都沸腾了,爆竹声不绝于耳。姹紫嫣红的烟花在空中绽放,映得人们带笑的脸格外红润。

啊!过年啦!这是我们的节日!

美丽的烟花在空中绽放,人们从暖和的屋里迫不及待地走了出来,一起欣赏这壮丽的景观。夜空顿时成了花的海洋,姹紫嫣红。一只只烟花,如同一支支箭,以最快的速度飞向夜空,再以优美的姿态、协调的动作迅速绽放,像一簇簇火焰,一粒粒珍珠,一条条丝带,给大地洒下欢笑,洒下祝福。红红的火焰映红了人们的脸蛋,在烟花绽放的那一瞬间,人们对未来的无限希望也同时绽放了。我虔诚地合上双手,闭起双眼,许下自己在新一年里的美好愿望。

欣赏了烟花的美妙开场,再来享受丰盛的“春晚”这一精神大餐。电视机前,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四世同堂,观看着,评论着,欢笑着。优美动听的歌曲,热烈奔放的舞蹈,幽默风趣的小品,滑稽逗人的相声„„节目丰富多彩,看得人眼花缭乱,心花怒放。在这样的时刻,任你有天大的烦恼 ,也会投入这举世的欢乐中来。

“春晚”在进行,年夜饭也忙得热火朝天。妈妈早已调好了馅儿,和好了面,一家老少齐上阵,形态各异的饺子在我们手下诞生,随时准备投入那滚烫的开水中。我们正干得起劲时,“春晚”主持人开始倒计时:“5,4,3,2,1,0!”伴随着“0”字说出口,窗外百花齐放,我的心顿时欢腾起来:是啊!这就是春节——我们的节日!我想没有哪个人不会喜爱我们的春节。 耐心地等待在锅旁,看着那一个个小小的、白白的饺子 在水中上下翻滚,不断地胀满,我的心也好像被幸福充满,温暖停留在身上的每一个角落。它们恣意地笑着,我甚至可以感受到它们和我们一样焦急而兴奋的心情。咬上一口,烫烫的、香香的,好滋味!吃着吃着,我的舌尖碰到一个圆圆的、硬硬的东西,忙吐出来,原来是花生米。爸爸笑着说:“你今年学习成绩肯定稳步上升!”我嚼着花生米,心里暖融融的,好像洒满阳光。也许,这就是祝福的力量吧!

这是我们的节日,我爱我们的节日!

这是亲人的节日,家庭的节日,一家人四处奔忙,今天终于可以在一起,几世同堂,敬酒鞠躬,父慈子孝,母良妻贤,好不快哉!

这是团圆的节日,和谐的节日,平日里或许有些隔阂,有些矛盾,但见面的一句“恭喜发财”“新春愉快”,那芥蒂便消散得无影无踪! 这是我们的节日,我爱我们的节日!写一篇民风民俗

点评

文章抓住放烟花、看春晚、包饺 子三个场面,生动地再现了除夕夜的情景,突出了祥和、欢乐的气氛,展现了中国人特有的民族风情。文章用饱蘸感

情的笔,尽情地描写欢乐的场景,同时间以适当的抒情,融描写和抒情于一体,很有感染力。最后再以抒情的笔触展开议论,揭示春节的重要意义。

【写作方向二】

反对盲目复古,倡导与时俱进。民风民俗具有两重性,精华与糟粕共存,民风民俗中不乏封 建迷信和落后习俗,如磕头、烧纸、几近胡闹的闹新郎新娘等,考生可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其进行分析,批判消极因素,倡导革新进取,促进社会和谐;也可以批判夜郎自大、故步自封的陋习,议论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自觉吸收先进的文化习俗,发展和繁荣我们的民族文化。 佳作展示:

我们不能低下高贵的头颅

给长辈磕头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礼节,它正在被人们渐渐遗忘。为了恢复这一传统,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把“给父母磕头”当做一项寒假作业留给学生,结果遭到许多人的质疑。据说,只有一名学生愿意接受这项作业。 诚然,传统文化不可丢,但是今天的人们是不是对一切传统都应该顶礼膜拜呢?我们先不去讨论这个抽象的问题,单说说磕头这一传统该不该继承。 磕头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跪拜礼。它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上至帝王,下至死囚,无不视磕头为必守之礼。慈禧太后召见西方传教士,可传教士只肯握手,不肯磕头,这可气坏了老佛爷,到我堂堂中华,见我巍巍太后,不行 跪拜之礼,岂有此理!太监李莲英告诉老佛爷,外国人没有膝盖骨,不 能下跪。慈禧太后善心大发,免除传教士的磕头之礼,于是皆大欢喜。阿Q身在刑堂,死到临头时,他想的却是衙门大老爷怎么让他站着,他应当跪着才对。 我们的先人对磕头之礼何等膜拜,可见一斑。

再看今人对磕头的态度。赵本山举行收徒仪式,当天,老 赵和夫人端坐太师椅,几十位徒弟经过叩拜、敬茶 等7个环节后,正式拜老赵为师。一时间,磕头拜师立即成为网民声讨的对象,有人说是封建闹剧,赵本 山收徒咋搞得像教主登基?就在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给学生布置“磕头”作业题的时候,网友也在网上纷纷发帖,谴责这种盲目的复古行 为。他们责问:是不是要把皇帝请出来?那可是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的“国粹”啊!

为什么磕头在前人心目中那么神圣,而今人却弃之如敝屣呢?一句话,时代不同了。我国封建社会有着极为严格的等级制度, 强调上下尊卑不可僭越,磕头正是这种制度的产物。它要求卑者在尊者面前弯腰屈膝,俯首着地,彻底放弃自己的人格尊严,以表臣服。今天,我们虽然也提倡尊敬师长,但这种尊敬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父与子,师与生,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谁也不能迫使他

人屈从自己。在强调平等和尊严的现代社会,人们自然不会接受磕头这种有辱人格的礼仪了。

余秋雨说:“磕头不仅仅是双膝弯曲头点地的运动,其带来的心理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试想一个人连最昂贵的头颅都拜倒在对方脚下,还有什么不能付出?”追求尊严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愿望,让人磕头下跪,就意味着剥夺了人的尊严。让磕头下跪成为 国家礼仪,成为国人习惯,就意味着整个社会失去了起码的人性尊严。

我敬重父母,敬重师长,但是我拒绝低下高贵的头颅!

点评

文章从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特别的寒假作业谈起,引出磕头的话题;然后叙述慈禧太后和阿Q对磕头的态度,展示古人重磕头的可笑;再叙述今人对磕头之风的抵制,探讨原因,指出磕头是封建制度的产物,其实质是剥夺人的尊严,与现代文明背道而驰,显示其在当代遭遇抵制的必然性。全文由表及里,层层深入,逻辑缜密。

写一篇民风民俗篇二
《风俗是什么阅读题答案》

  风俗与信仰,是一个由多种因素互相联系而构成的完整体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风俗是什么》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相信这些文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风俗是什么》阅读原文:

  ①风俗是什么呢?它既不是纯粹的物质,又不是纯粹精神,它是物质与精神之间的一种中介。风俗就是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模式。由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做“风”,由社会环境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做“俗”。

  ②每个人从娘胎出世,从哇哇啼哭的那一刻开始,他就接受着这个世界的各种风俗文化的影响。每个人都是作为生物的人和作为文化的人的统一体。人的文化生命基因,是由以风俗为核心的第二生命系统构建的。这种与有形物质的生物生命相异的独特的生命元素虽然是无形的,却融化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并不经意地流露在人们的言行中。不同种族的风俗构成人类不同种群、种群区别异类的根本标志,成为 ,成为 ,成为 。

  ③不论以何种形式出现的风俗与信仰,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呈现出独异鲜明的时代特色。它在完全动态的演变过程中,不断地被程式化,又在不断地被整合。对于这个特征,民俗文化学称之为“模式整合”。在分析具体的风俗与信仰事象时,我们常常会意识到许多风俗和信仰现象有多重复合和循环的感觉。例如,每年的岁时节令,周而复始,大年初一过春节,正月十五闹元宵,五月初五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这是一种循环模式。再如,民众在漫长的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精神信仰、心理态势、思想意识和民间惯习等文化特质;从一个民族和一个地区人群的社会生活的饮食起居、精神信仰和娱乐社交来看,陈陈相因,年年相袭,好像也有一个“无形的手”在操纵和调节着,其程式和礼仪几乎也是一个模子套出来的。这就有必要对风俗与信仰背后的文化的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

  ④从纵向来分析,这种模式的形成,往往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才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规范。以在民间影响极大的岁时节日而言,当今的许多传统节日,与上古先民的原始巫术活动、图腾崇拜、国家庆典以及农业生产劳动的生产过程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的低下、自然灾害的频繁,我们的先民不可能对此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于是,人们通过巫术娱神,实现在幻想中去征服自然。大量地通过身份特殊的神秘的化妆、奇妙的舞蹈、梦幻般的演唱,借以实现人们消灾祈福、征服自然的愿望。其实,巫术祭祀表演与其说是娱神,毋宁说是娱人,这种最初以娱乐为目的的巫术活动,乃是后世群众性娱乐活动的一支萌芽。

  ⑤从来观察,风俗与信仰,是一个由多种因素互相联系而构成的完整体系。某种具体的风俗事象总会受到某一价值体系或思想体系的支配。这种特有的价值体系、思想体系是被这一社会的成员作为约束其行为的标准而共同遵守的,因此它便成为风俗与信仰中带有支配力的共同倾向。民俗文化的形成和传承以及这种共同倾向所起的协调作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因此而形成某种特定的、有别于其它文化的模式,与此同时,也就发生了民俗文化的整合。

  ⑥世界上万千的风俗与信仰都是根据一定的条件产生并长期联系而成。大量的民俗文化事象,它既表现为一定的物质的、有形的、可直接触摸到的具体的实物,同时,它又表现为观念的、无形的、只能意会和理解的抽象形式。可以说,风俗和信仰是划归于人类文化深层结构层面的。它之所以能够古今贯通,因为它既是每个个体在社会生活中长期实际生活的积累,也有人类群体世代相传的积淀。基于这种积淀在人们精神世界形成了一定的观念态势,人们总是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沿袭这条步履艰难的轨迹行进。

 

  《风俗是什么》阅读题目:

  1.在第⑤段中的空格处填上恰当的词 (2分)

  2. 第②段空格处按序填空恰当的一项是( )(2分)

  1. 展示和衡量人类多样性、复杂性的重要标尺

  2. 一种与人类生物生命基因同样重要的文化生命基因

  3. 表现和鉴别民族或地域族群的自身特征

  A. 123 B.231 C. 213 D.312

  3. 第③段中的“无形的手”加引号的理由是 (2分)

  4. 概括文章第②段的内容。 (2分)

  5.下面选项对文章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风俗产生于长期的历史文化的积淀。

  B. 风俗的“程式化”是因为它长期地被“整合”。

  C. 风俗产生不是一言能道之的,有其复杂的文化背景。

  D. 人们长期积淀 下来的精神观念促成风俗贯通古今。

  6. 在第③段划曲线的句子中任选一个传统节日,结合文本中谈及的风俗与信仰背后的文化因素的两个方面,加以简述。(4分)

 

  《风俗是什么》阅读答案:

  1. 横向(2分)(其他全部算错)

写一篇民风民俗。  2. D(2分)

  3. 特殊含义。表明风俗和信仰背后的文化因素的重要性。(2分)(特殊含义1分,文化因素的重要性1分)

写一篇民风民俗。  4. 风俗是融化在人的生命中的重要的生命元素,成为独特的生命标志。(2分)(主语风俗1分,生命元素、基因、生命标志1分,如果回答人受到风俗的影响1分)

  5. B(3分)

  6. 文化因素的两方面 ①实现人们消灾祈福、征服自然的愿望②受到某一价值体系或思想体系的支配。例如端午节,本身是古代人民祛病防疫的需要,因此有喝雄黄酒,挂艾草的习俗,后来又和纪念屈原爱国投江的历史事件相联系,将习俗中包粽子与尊敬爱国者这一价值联系起来,颇具深意。(又如春节,与趋避兽类有关,因此贴大红字、放震天响的鞭炮都为了驱兽,但又与后世的喜庆、除旧迎新的价值联系在一起,呈现出中国人特有文化特征等。(4分)(必须在这4个节日中选,否则全扣,对应风俗2分,文化因素扣住纵向横向谈,一方面1分)

写一篇民风民俗篇三
《海南清明节有哪些风俗》

  清明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具有许许多多的习俗,各地特色不一。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海南清明节风俗,欢迎大家阅读。

  海南清明节风俗介绍:

  海南人清明祭祖时,还有吟诵祖训族规的民俗传统。海南省非物质文化研究会会长符策超说,海南汉族人均为大陆移民,唐以前汉族人迁居海南约有2万人,宋代迁入约10万人,清代激增至200多万人。入琼的姓氏约100多个,入琼始祖约300多人。为了纪念入琼始祖,后人纷纷在各地建有‘祖庙’,多在清明之际便举行祭祀活动。这些祭祀活动中,往往有八音伴奏,念唱祭文,追颂入琼始祖功德。

  “民间祭祀过程中,还要念诵祖训族规格言,而这些祭文、祖训、族规均是一篇篇绝妙的歌谣。”符策超对记者念诵小部分符氏族训三字经,“爱祖国,孝父母,友兄弟,和夫妇,笃亲族,讲团结,睦乡邻,慎交友……”今天听来,这些祖训歌谣仍具有教育意义。

  海南人扫墓时,以猪、鹅、鱼、糕果点心祭祀,焚香化宝。也有同姓居民抓猪拉羊到始祖坟上祭祀,祈求后代子孙繁荣。,清明祭祖分两种,先为祭“己祖”,以一户或几户为单位,在家中祖先牌位前摆放好“三牲”、干饭等祭品,人人跪拜。后为祭“众祖”,以几十户或几百户为单位,同姓氏的宗族均参加。将备好的祭品带到先人坟墓祭拜,清除杂草,添上新土。

  清明节历史发展: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清明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北宋时期清明节很是普遍,现在流传下来的张泽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北宋徽宗年间清明时节东京汴梁(开封)汴河两岸的人物景象。

  从2008年开始,我国将清明节认定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至2009年,又改为三天。一直延续至今。

  清明要去扫墓,表示对已故人的尊敬与怀念。

  清明节节日起源: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 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习俗在山西首先流行。旧时寒食断火,次日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

  春分后十五天为清明,是郊游的好日子。清明又是扫坟祭祖的日子,民间又称为“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十月一日总称“三冥节”,有城隍出巡的仪式。

  寒食、清明本来是两个节日,但山东民间大都把两个节日合而为一。一般叫清明,少数地区叫寒食节,但过节却是在清明这天。垦利地方自清明节前三日算起,称“大寒食”、“二寒食”、“三寒食”,第四日为清明,人们于这四天内扫墓、踏青。鄄城以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又称清明节为“鬼门关节”。

写一篇民风民俗篇四
《新年风俗手抄报内容资料三》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当日,人们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庆祝新年的到来。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2016欢庆元旦黑板报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你们:

  赫哲族新年风俗

  赫哲族的春节是一年中最快乐的节目。除夕夜家家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大年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都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到亲朋好友家拜年。鱼宴是赫哲族人款待客人的美味佳肴,有酸辣风味的"踏拉长"(生鱼)、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透明鲜红的大马哈鱼籽。滑雪、射草靶、叉草球是赫哲族青少年迷恋的娱乐活动。

  拉祜族新年风俗

  拉祜族在正月初一至初四过大年,在正月初九至十一过小年。腊月三十晚上要杀猪、舂糯米粑,每家要做一对大的粑粑,象征星星,表示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拉祜族亦有大家聚集一起守岁的习俗。

  满族新年风俗

  满族过春节时要贴窗花、贴对联和"神"字。年三十全家包饺子,饺子讲究有褶的,不能捏光边的"和尚头"饺子,恐日子过"秃"了。饺子要码得横竖成行,象征新的一年财路四通八达,饺子不能摆成圈,恐日子过得没有门路。

  畲族新年风俗

  畲族过春节要舂糍粑,取其谐音,祝愿在新的一年里有好糍(时)运,日日粘粘(年年)甜。畲族祀奉"盘瓠"祖先,大年初一,全家叩拜"盘古祖图"(根据盘瓠传说绘成的画像),讲述祖先创业的艰辛。

  土家族新年风俗

  土家族过春节要跳"摆手"。过去跳摆手舞时,要先在"摆手堂"挂三笼帐子,帐内挂猪头、猪肉、香烛和野猪的头、蹄等,然后由身穿红色法衣头戴法冠的老土司手持法器,带关摇摆呐喊,男女老少都参加,拜了神后再跳舞。现在土家族除了跳摆手舞外,还要耍龙灯、耍狮子、表演戏剧和武术等。

写一篇民风民俗

  佤族新年风俗

  佤族在大年初一互相祝贺,特别要向寨子里的长者拜年。拜年时,双方互赠芭蕉、糯米粑粑和甘蔗,象征团结和睦。沧源等地的佤族男女在节日晚上聚在广场跳圆圈舞,老年妇女则穿长裙,几十个人为一队,手搭前人双肩,边唱古老的歌曲边轻移舞步。

  新年风俗小结

  汉族、满族和朝鲜族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差不多,全家团圆,人们吃年糕、水饺以及各种丰盛的饭菜、张灯结彩,燃放鞭炮,并互相祝福。在有些地区人们沿袭过去祭祖敬神活动,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丰收。古代的蒙古族,把春节叫做“白节”,正月叫白月,是吉祥如意的意思。藏族是过藏历年。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是过“古尔邦节”。春节也是苗族、僮族、瑶族等的盛大节日。

写一篇民风民俗篇五
《关于除夕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除夕有很多特色习俗,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那么除夕有什么风俗习惯呢?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仅供参考。

  除夕的风俗习惯1、年夜饭

  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

  北方人年夜饭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饺、鱼、年糕、长年菜等。因为水饺状似金元宝,有富贵之意;鱼这道菜不能吃完,因为在汉语中“鱼”和“余”同音,有“年年有余”的吉祥意思;年糕则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长年菜则有长寿的意涵。华南则多有鸡、烧肉、发菜、蚝豉等,因为“发菜蚝豉”与“发财好市”谐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饭必有鱼,丰盛汤锅。

  按照老礼,除夕夜传统的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年宴的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如果是请客,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则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大家都不能动手。

  除夕的风俗习惯2、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百姓春节贴春联的民俗从明代才开始盛行,潮流发源地是南京。现在江南地区百姓讲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贴春联。

  除夕的风俗习惯3、贴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福”字究竟该怎么贴没有统一的标准。

  除夕的风俗习惯4、祭祖

  据民俗专家、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室主任陈竟介绍,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国很多地方,这一天,民众都会在家中摆上丰厚的饭菜,点燃香烛,家长率领子孙们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会在家中焚烧纸钱。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始享用。

  除夕的风俗习惯5、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

  甚而追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

写一篇民风民俗篇六
《晋江七夕风俗有哪些》

  晋江七夕风俗与很多地方不一样,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晋江七夕风俗,欢迎大家阅读。

  晋江七夕风俗1:祭拜“七娘妈”

  在闽南的七夕传说中,天帝原旨意是允许织女七日一会牛郎,但喜鹊错传为一年一度即七月七日相会,这是个不能原谅的过失。因此家庭妇女们在七夕大清早,把早已准备好的胭脂、花粉、花束等物,用红髻索捆扎起来,抛上屋檐顶,责罚喜鹊衔送到天河边,供织女梳妆打扮,以会牛郎。

  七夕中午,人们在檐口摆方桌,敬祀七娘妈。旧时人们要备瓜果菜肴七盘(如时令小芋头,喻“芋仔芋孙”),胭脂花粉七件,剪刀七把,燃香七柱,酒盏七个,筷子七双,小型纸轿七乘,敬祀“七娘妈”。

  晋江七夕风俗2:吃糖粿

  泉谚有云:“七月初七七娘生。”泉州人都说织女是天帝的第七个女儿,把天帝的第七个女儿演变成“七位娘妈”;而在中国民间七夕节流传着“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闽南人将两个传说“合二为一”,共同构成独具特色的七夕风俗,应令祭品糖粿除了用于拜祭“七娘妈”之外,还有一个美丽的说法———“用来盛放织女的眼泪”。

  糖粿的做法其实很简单,用糯米粉加凉水调成面团,然后搓成跳棋、玻璃珠大小的丸子;然后,用手掌轻轻一按搓成圆形的丸子,使之成为扁圆;最后用拇指往中间一押,使其中间下凹即可。糖粿做好后,把水烧开,放糖粿、乌糖,煮片刻即成。

  晋江七夕风俗3:“契七娘妈”

  每逢七夕,凡有1岁或16岁子女的家庭最为忙碌热闹。因为小孩出世的头年要拜“七娘妈”为干娘,以置于她们的庇护之下,此称“新契”。到了16岁,已是成年,根基已固,可以脱离干娘了,俗称“洗契”。

  在孩子16岁成年礼时,祭拜的贡品会比平时丰盛。除供奉上述礼品,有两件必不可少:做成乌龟形状的米粿,代表长寿;还有就是煎粿。还有人供奉“三牲”“五牲”,即鸡、鸭、鱼、猪蹄等。

  晋江七夕风俗4:挂“七娘妈灯”

  此外,挂“七娘妈灯”也是很重要的一个风俗。清末陈德商《温陵岁时记》载:“七夕:……家各悬一纱灯。一书七娘神灯,一画一仙女骑鹤,一男子衣冠仰视,云是董永遇七仙女事。泉中亦有《仙女送》传奇,指此。”“七娘妈灯”是一种长圆形的灯笼,上面画着七仙女的图,一般在下面还挂上一串有各种颜色的花串。

  如果当年哪家有小孩出生,或者有刚结婚的新媳妇,在农历的七月初就开始悬挂灯笼,甚至是挂在新婚夫妻的新房门口,有早生贵子的愿望。

  晋江七夕风俗5:妇女乞巧

  泉州妇女乞巧的风俗,主要是在天井上搭一个彩箩,准备瓜果七盘,点七支香,用七根针、七根丝线,在月光下比赛穿线,谁穿的线越多越快,就证明那个姑娘的手越巧。

  目前泉州地区的这种风俗已经少见,不过,如今很多华侨归乡,经常会把外地的丝线作为礼物带来送给家乡人,礼轻意重。

写一篇民风民俗篇七
《浅谈中国客家风俗文化论文》

  客家人择偶,多为父母作主,媒人拉线,其婚礼一般有说媒、座谈、合八字、定亲、迎娶、三朝几个环节。今天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 浅谈中国客家风俗文化的论文;具体内容如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浅谈中国客家风俗文化

  一、生活风俗

  客家人的房屋一般都是大瓦房,传统的房屋为平房,厅堂分为上厅、下厅,中间为天井,上厅后面是储藏室,上厅正宗摆八仙桌、挂镜屏,镜屏上面是祖宗牌位。吃饭在下厅,冬天烤火也在下厅。上厅两侧是大寝室,为老人和已婚夫妇使用,下厅一侧是小寝室,是未婚青年使用,另一侧为厨房,猪牛圈则在房屋的左右两侧。照传统俗规,旧房子多留给长子住用。
 

  二、家庭风俗

  由于重视家族,所以老人极受尊敬。客家俗规,吃饭时,老人座位面向大门,以示尊重,成年人次之,坐在两旁,小孩只能坐在对着老人的那一面的座位。如果家里人太多,男的坐一桌,女的坐一桌。吃饭时,小孩要主动帮老人夹菜,小孩帮老人添饭时,接碗、递碗必须是双手伺候。老人讲话时,小孩不能随便插嘴,或在旁边喧嚣。吃完饭,小孩得讲一声“慢吃”。在家庭风俗中,小孩的出世极受重视。当孩子出生三朝,外婆和近房嫂子、弟媳和已婚妇女用竹萝装鸡蛋,来到新产妇家做“三朝”。半月后,外婆邀更多的妇女,担甜酒、鸡蛋、米、母鸡、背带给外甥做“半月”,俗称“吃姜酒”,这次酒席最热闹。小孩满月后,外婆又邀妇女给外甥做“满月”。客家人一般不做周岁。
 

  三、婚姻风俗

  客家人择偶,多为父母作主,媒人拉线,其婚礼一般有说媒、座谈、合八字、定亲、迎娶、三朝几个环节。媒人看两家年龄相当、人才相配的男女青年尚未婚配,就主动上门说媒,或是家中有待婚或待嫁的青年,其父母也会求媒人做好事。男女双方见面后,互相倾吐心事,于老人同意,认为合适,就开出“八字” 由男方交给算命先生按天干地支等捏算,假如男命是金或水,女方是水或金,就认为比较合适成婚。一旦“八字”合适,双方老人同意,男女双方同意,婚事就有希望了。接着男方下聘金,俗称“外家钱”,多少由双方议定。下聘金就算定婚了,然后才到政府去办结婚证。待男方准备妥当,把迎娶时间告诉女方,女方就得着手准备嫁妆。

  婚礼前一晚,新郎在陪郎陪同下,给女方送去肉、酒、水、糖若干,新郎回到自家。第二天,新郎在陪郎的陪同下去迎娶新娘,并带去名目繁多的封包,给新娘的父母、兄弟、姐妹、叔伯、婶婶,甚至厨房烧饭、砍肉的也得一份。新娘的哥嫂也得给新郎封包和新鞋。又从男家挑选两位姑娘拿稻穗、剪刀、镜子、公鸡到女家,由女方家招待。和当地壮族群众一样,女家都要给陪郎和男家来的姑娘挂彩,抬出嫁妆。出嫁那一天早晨,新娘站在米箩下向祖宗辞行,然后,穿黑衣、黑裤、黑鞋,束红头绳,撑黑伞,捂白毛巾,由嫂子背出门坎,向新郎家步行或乘车去。到男家拜堂后,新娘当晚要回娘家,第三天才在母亲、伯娘、婶母、嫂子等人的陪同下,担着小猪、小鸡到男家,以示为新婚夫妇准备生活的本钱。
 

  四、丧葬礼俗

  比起其他礼俗,丧葬之俗来得更为庄严肃穆。客家人对于此,做得十分周到,甚至过于繁文缛节。葬务从厚,礼务从奢,丰其筵席,醉饱灵侧,鼓乐奠别等等。一些地方至今旧俗犹存。

  病人临终之际,便将事先做好的“寿衣”给病人穿上,称“着寿衣”。过去有“上六下四”之说,即上身穿六重衣服,下身穿四重裤子。 客家风俗重视送终。出门在外的千方百计赶回家,以求在临终前见最后一面,显得孝顺。人断气后,马上烧轿,焚纸,眷属、儿女悲哭成叫。是为“送终”。 报丧病人断气后即刻报丧。孝子往外祖母舅家及亲伯叔家报丧,在门前或附近路口还出讣告。

  摆孝堂:在遗体前挂白布,摆香桌,放灵位牌或遗像。早晚哭灵,登记亲友送来的礼物或“代烛”,帐布按序挂在孝堂两旁。

  “落枕”即就是:移动遗体,在厅堂地上铺一白布,将遗体放在上面,头新瓦,瓦上垫以布制三角枕,日夜派人守候;择日定时将遗体入棺叫“入材”。每天清晨和傍晚以及亲友来吊唁时,丧家女眷在帐内棺旁举哀。晚上亲友参加孝堂守灵,俗称“陪夜”。

  发丧要择时,常在早晨。旧时在头一天要“闹丧”,通宵达旦,鼓乐喧天。发丧先举行祭奠,再起柩出殡。讲究排场,以显示儿女孝顺。

  “安葬”即就是:将灵柩放入墓地。墓地选择讲究“风水”。坟墓外观很似客家人的围龙屋,是客家人崇拜祖先的一种表现。埋葬后第三天,亲属穿孝衣到坟上哭拜祭奠,烧纸钱,谓”醮三朝”。

  “做七”即就是:人死后,每逢“七”日,要举行祭奠,俗称“做七”。一般只做“五七”。最后举行祭奠,焚化灵屋(纸屋),叫“完七”,以示丧事的结束。以后,周年举行祭礼,叫开小孝;三年举行祭礼,叫开大孝。开大孝时,门前、厅堂换上红联,一切恢复正常。

  客家之俗,安葬若干年后(常为十年),挖开墓穴,将遗骸用炭火烘烤,按人体结构屈肢装入特制的陶瓮内,谓“检金”,然后重新安葬,这才是永久、真正的坟墓。

  对于非正常死亡的人,有一些特别的丧葬礼俗,如比较注重请僧道打醮念经,超度亡魂等;


 

  五、节日风俗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客家人过年是从农历腊月二十四开始的,到正月十五,也就是说,过年是从传统的过“小年”开始。小年过后,家家户户准备年货,炒粉皮、结米糖、炸豆腐,以及购买鸡鸭鱼肉、香烛炮竹之类。此外还少不了抽出时间来打扫庭院、擦拭门窗等。到了除夕这一天,家家户户早早的贴上对联、年画,然后准备年夜饭。年夜饭最讲究的一道菜就是“年汤”;二是焚香祭祀祖宗、放炮竹。尔后,一家人才团团圆圆吃年夜饭,这一餐一定要吃点饭,表示吃到了“年饭”,长了一岁。饭后,年长者会为小孩包上吉利的“压岁钱”,除夕才算过完。正月初一凌晨,男人们早早地便起来洗簌干净,然后点香烛、放爆竹,给长辈拜年。这一天有很多讲究,不捞饭、不扫地、不打水,更不能说不吉利的话。早餐也要吃斋,并以芹菜、豆腐为主,意粉皮、米糖、花生,这是一定要吃的,表示新的一年有“吃路”为勤劳致富发财。

  正月初二,客家人最重要的是杀一只阉鸡,把鸡血淋在“纸钱”上,谓之“血钱”。早饭后,一家人便穿戴整齐,和家族人一起带上香烛爆竹、茶酒斋饭,上坟祭祀祖宗。祭祀完毕后,家族人便开始一家一家拜年,一边说着祝福的话,一边喝着滚烫的酒。这一天,新媳妇还要和丈夫一起赶回娘家。正月初三,客家人便开始走亲戚。
 

  六、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客家方言吟唱的山歌,它继承了《诗经》中的传统风格,受到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重大影响,同时又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优秀成分,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久唱不衰客家山歌有多种唱腔,包括松口原版山歌、梅县山歌、兴宁山歌、兴宁罗岗山歌、蕉岭长潭山歌、大普西河山歌等。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头文学,它富有客家人的语言特色,形成民歌中的独立的一支。客家人由于所处环境的关系,终日作业与田野山岭之间,并且男女倶出,“没有男子事于外,女子事于内”的严格差别。客家人的性格,大都简朴耐劳,很少慵堕浮夸之态,保持着古代中原人的风气。这些都颇和客家山歌的产生有点关系。
 

  七、客家名菜

  客家酿豆腐是客家名菜,但凡有宴席必有此道菜。“酿”是客家话的一个动词,表示“植入馅料”的意思,“酿豆腐”即“有肉馅的豆腐”之意。具体的做法是,把猪肉用刀反复的剁,调味做成馅料,然后用筷子在豆腐块中轻轻插一个小洞,塞入适量肉类为主的馅料,然后以煎、闷、煲、炸或蒸等烹调方法烹调至熟。可以煮一些酱淋在上面。因其做法简单,取材普通,因此深受客家人喜爱。“酿豆腐”的烹调方法非常讲究。不同的馅料、不同的方法烹调出来的“酿豆腐”的味道很不一样。豆腐在“酿”之前煎过或者炸过的话,味道也不一样;甚至同样采用煎的方法,倒扑煎和正放煎风味也不一样。在节日客家人通常都会自己制作一定量的豆腐,“酿”好煎熟,置入锅中,每餐取出若干作菜肴,剩余的每隔一段时间在砂锅中加热煮沸以防变质,直至全部吃完。

  客家文化源远流长,我相信她会一直流传下去。

本文来源:https://www.shanpow.com/rc/2046/

《写一篇民风民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阅读
  • 党员干部清明节祭扫活动心得体会精选四篇 党员干部清明节祭扫活动心得体会精选四篇
  • 清明节缅怀先烈感言简短100字精选四篇 清明节缅怀先烈感言简短100字精选四篇
  • 清明节放假通知文案集合4篇 清明节放假通知文案集合4篇
  • 小学生清明节议论文汇编5篇 小学生清明节议论文汇编5篇
  • 清明节活动总结简短【汇编六篇】 清明节活动总结简短【汇编六篇】
  • 清明节议论文五篇 清明节议论文五篇
  • 清明节的总结【八篇】 清明节的总结【八篇】
  • 2023年清明节议论文(合集6篇) 2023年清明节议论文(合集6篇)
为您推荐
  • 清明节校长国旗下讲话集合11篇
    清明节校长国旗下讲话集合11篇
    讲话,是指说话;发言;谈话,或者指演说和普及性的著作体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清明节校长国旗下讲话集合11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清明节假期旅游哪里好锦集五篇
    清明节假期旅游哪里好锦集五篇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清明节假期旅游哪里好锦集五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清明节朋友圈文案(锦集7篇)
    清明节朋友圈文案(锦集7篇)
    朋友圈,一般指腾讯微信上的一个社交功能,于微信4 0版本,2012年4月19日更新时上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清明节朋友圈文案(锦集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 清明节活动文案范文(精选11篇)
    清明节活动文案范文(精选11篇)
    国庆节是由一个国家制定的用来纪念国家本身的法定假日。它们通常是这个国家的独立、宪法的签署、元首诞辰或其他有重大纪念意义的周年纪念日;也有些是这个国家守护神的圣人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清明节活动文案范文(精选11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2022年清明节祭祖讲话稿600字【3篇】
    2022年清明节祭祖讲话稿600字【3篇】
    演讲稿也叫演讲词,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合发表的讲话文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2年清明节祭祖讲话稿600字【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清明节缅怀先烈的总结(通用4篇)
    清明节缅怀先烈的总结(通用4篇)
    清明节,又称郊游节、旅游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仲春与暮春的交汇处。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清明节缅怀先烈的总结(通用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清明节简短的总结范文(精选八篇)
    清明节简短的总结范文(精选八篇)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中华民族传统隆重盛大的春祭节日,属于慎终追远、礼敬祖先、弘扬孝道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清明节简短的总结范文(精选八篇),欢迎品鉴!
  • 清明节社区活动方案报告(合集3篇)
    清明节社区活动方案报告(合集3篇)
    报告使用范围很广。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清明节社区活动方案报告(合集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清明节的总结精选8篇
    清明节的总结精选8篇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清明节的总结精选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清明节校长国旗下讲话(锦集11篇)
    清明节校长国旗下讲话(锦集11篇)
    讲话是领导者经常性的工作行为。通过讲话的形式部署工作、介绍情况、发表见解和主张,从而形成发动群众、鼓舞士气、统一思想和行动的有效途径。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清明节校长国旗下讲话(锦集11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