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评论人间失格


人生格言 2019-05-23 23:26:07 人生格言
[摘要]鲁迅评论人间失格一:人间失格[评论与赏析]看到有评论说“人间处处失格”,未尝不是吧。轻易否定人性阴暗面的人大概还从来没有正视过自己的阴暗,可是阴暗就在那,天性之一。可悲的人无法战胜面对扭曲现实中阴暗的自我意识,想到了一切,却又束缚于自己,最终随着一个又一个错误选择、错过的机会制造出的拐点,任人生轨迹

【www.shanpow.com--人生格言】

鲁迅评论人间失格一:人间失格[评论与赏析]


看到有评论说“人间处处失格”,未尝不是吧。轻易否定人性阴暗面的人大概还从来没有正视过自己的阴暗,可是阴暗就在那,天性之一。可悲的人无法战胜面对扭曲现实中阴暗的自我意识,想到了一切,却又束缚于自己,最终随着一个又一个错误选择、错过的机会制造出的拐点,任人生轨迹步步跌落,陷入重重泥淖,至此还无力或不屑于求生。究竟积极谄媚和消极讨好哪个更卑劣,谁也说不清,但结果总是偏向积极的那一边。因为可怕可悲的共鸣感,我看到了那个卑微的自己,谁也逃不掉面对问题,学识、阅历在苍白无力的性格面前毫无生机,性格决定命运,这话太对了,谁也改变不了主人公和太宰治的命运,不想死的请不要脸的努力活下去。
作品赏析
《人间失格》是一部滴血的灵魂的自白。主角叶藏生性怯懦敏感,对人类生 人间失格活充满恐惧与不安,再加上世道的混乱、人情的炎凉,以及家人之间的虚伪和欺骗、校园生活的无聊与无趣、社会现实的冷酷残忍,这一切都使他痛感成为了人世间的"异类",失去了为人的资格。但他又不惜用生命作为赌注,将自己青春年华置于实验台上以揭示现代人的困惑与迷失,从而寻求人类最隐秘的真实性和人类员本源性的生存方式。从这种意义上说,太宰的文学具有一种超越时空的普遍性和现代性。叶藏既是-个无赖,又是一个"像神一样纯正的好孩子"。他在面对难以捉摸的人类社会时选择了极端另类的生活方式,表现出了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对于今天的读者,他的这种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可能难以理解和接受。但透过滑稽怪异、玩世不恭的"搞笑"背后,我们能够看到一个真实而又充满理想的"永远的少年",以及对幸福人生的执着追求和美好社会的热切向往。
《人间失格》之哀的根源最主要还是软弱的灵魂,鲁迅式的直面惨淡的人生,迎头而上的勇气在太宰治的文学世界里面是找不到的。在日本学界也有颇多对太宰治不齿的评论家.称太宰治为生活的破产者,软弱无力。乃至于很多家长不愿意让孩子看除了《奔跑吧,梅格斯》之外的太宰治作品,这部《人间失格》就是其中代表。日本式的行事风格和贯穿生活的精神是"和",这种"和"之背后所拥有的软弱和暴戾,无论将哪一种单独列出都是异常可怕的。太宰式的软弱:如果相信弱肉强食的话,那么它就代表被伤害者,被侵犯被凌辱者;如果有悲悯之心的话,那么柔弱的灵魂可能就是我们想要保护的东西,然而又有多少人愿意以一个悲天悯人的菩者圣人之心来保护众生,于是沉沦与不可救赅随之而生。就软弱者本身来讲,生活抑或活下去都是艰难的,那些支撑生命的东西必须也只能仰仗周围的给予。世界是千奇百怪,光怪陆离的,想要的往往得不到,而不想要的往往俯首即拾,软弱者生活在这个古怪的圈子里所受到的只能是日复一日的无可奈何的痛苦。

鲁迅评论人间失格一:作品赏析

鲁迅评论人间失格一:

鲁迅评论人间失格二:《人间失格》:阿叶,一个想死的精神洁癖症患者


图片来自网络
文/少年林默
01
日本“无赖派”大师太宰治的作品,这本小说某种意义上也是太宰治的自传小说,他在这本书中写出了他对这个世界的遗言,后自杀。
主人公阿叶丧失了做人的资格,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跟别人三观不和,体会不到幸福和快乐,总是把自己包围在一个人黑暗的世界中,一步步走向堕落和死亡。
有人说,读完这本书,就是一个丧字,阿叶各种颓废,最后被送到精神病院,出院后一个人无所事事,安静等待死亡来临,等待时间消逝;
有人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永远的少年,他单纯纯粹,永远长不大,与这个虚伪的世界无法相融。书中的故事,压抑,悲伤,但是你总能看到自己敏感而脆弱的内心。
我觉得故事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关上这本书后,你的脑海里在想什么?你还记得什么?你在思考什么?
每个人的理解可能不一样,我从中看到了一颗脆弱敏感的内心,看到了一个孤独抑郁的人,看到了一段绝望压抑的人生。
02
人间失格,即丧失了做人的基本资格,人不再是人,只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体。
作者在书中表达了人间失格的几个主要表现,也可以说是自己的几个独特观点。
* 否定过去,觉得人生充满屈辱
* 觉得自己一人与众不同,与所有人的幸福格格不入,自己理解不了别人,也不与别人交流
* 外表拼命搞笑,做一个不说真话来讨好卖乖的人
* 觉得世界不公平,不愿诉之与人,自己默默承受
* 与所有的朋友都很友好,但是未体会过真正的友情,觉得所有的交往都是痛楚的
* 所谓的世间就是个人,世间的真相就是人与人之间即时即地的斗争
阿叶从来都不是个正常人,他不理解别人的思想,也从不和别人沟通,于是他越陷越深。他的思想,总是那么偏激,但是你不能否认,有没有那么一刻,你是认同其中一些观点的。
人外表有多坚强勇敢,内心就有多脆弱敏感。很多时候,我们把自己伪装成不可一世,什么都不怕的英雄。但其实我们的内心有时候就是个懦弱的胆小鬼而已,我们害怕的事太多,多到总是先吓到了自己。
03
那么,阿叶,原来一个正常人,到底经历了什么,才变得一步步不再为人呢?

阿叶和常子一起跳海自杀
* 孩提时代,缺少父母关爱,和一群佣人长大,内心极度敏感,不知道爱是何物。于是惯用的伎俩就是搞笑。在家里,他用各种手段逗笑佣人,讨好父亲;在学校他做各种淘气的恶作剧,逗笑老师。
* 中学时代,他寄宿在远方亲戚家,他过不了集体生活,体会不到青春的悸动,也没有年轻人应有的朝气。他成天逃学,一个人躲在家里读书画画。
* 认识都市痞子堀木,从他那学会了酗酒、抽烟和娼妓。
* 和常子一起跳海,殉情事件后被学校开除,被老家唾弃。
* 开始了自暴自弃的道路,与各种女人同居,通过画人体裸画赚钱,通过酒精和妓女麻醉自己。
从心理学上说,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个人的一生有时候完全是由童年决定的。因为,环境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阿叶虽然出生不愁吃穿的富贵人家,但是父亲忙于公事,他一直缺爱,他所有的不理解一步步摧毁了自己所有的意志。于是,他只能通过拼命搞笑的方式去转移别人的注意,让别人以为自己是个正常人。
阿叶没有朋友,堀木算是书中唯一一个。他把阿叶从自我封闭的世界中带出来,走向这个五颜六色的世界,可是他不过是一个吝啬自私的小人。在阿叶走投无路去投靠他的时候,他一脚把阿叶踢了出来。
所以阿叶,对于朋友的定义是这样的,“相互蔑视,却又彼此来往,并一起自我作践,这就是所谓朋友的真实面目。”
没有了亲情,友情,阿叶好不容易遇到了爱情,却又被命运玩弄了一把。
世人说阿叶和常子是一起殉情跳海的,阿叶并不否认,因为他从来都是一个不与别人争论的人。常子跳海是因为被生活折磨的精疲力尽,阿叶跳海,却是因为对生存充满了恐惧。
后来阿叶与静子同居,静子和女儿繁子拥有最朴实的幸福,单纯得像小白兔,阿叶在她们面前甚是自卑,他觉得自己破坏了她们的美好,所以他离开了。
单纯善良的香烟铺良子,阿叶和她结婚了,婚后生活很美好,阿叶终于觉得自己不会再孤独终老。可是,上天很残忍,良子被一个商人侵犯了,就在他们的家中,就在阿叶眼皮下。阿叶开始怀疑,难道纯洁无暇的信赖之心,也是一种罪恶?
阿叶沾染上了毒品,被送去了精神病院,他失去了做人的资格,被冠以“狂人”的标签,出院后,他生无可恋,用自己的话来说,没有什么幸福,也没有什么不幸,反正一切都将逝去。
小说《人间失格》结尾
04
鲁迅是这样评论太宰治作品的:
“精神的洁癖,让像太宰治样的人容不得半点伤害,他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卑微而自由,他想打破什么,却又没有方向。他的痛苦在于他用心看着这个漆黑的世界。”
阿叶经历的那些丧事,有些是上天的安排,但是这条路终究是他自己选择的。人生这条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是充满坎坷曲折,你封闭了自己,就不要怪这世界抛弃了你。
其实很多事,没有那么糟糕,只是我们内心习惯了逃避。很喜欢一句话,“不要怪这世界抛弃了你,因为同时,你也抛弃了全天下。”
总是在网上看过很多关于抑郁症的文章,后来才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其实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抑郁倾向,就像每个人其实都想过自杀,但是当清晨第一缕太阳升起来的时候,还是觉得,活着真好。
阿叶从一开始,就找不到人生的快乐,他觉得活着没有希望,所以怎样活着不重要,醉生梦死就好了,所以后来他只能靠酒、烟和妓女去忘记暂时的痛苦。他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他明明喜欢画画,最后却成为画春宫图的不作为画家。
矫情都是温柔生的茧,有时候忙起来其实就不会瞎想,阿叶就是总是瞎想而不去做一些实事。
想不开的时候,读几本传记,和几个灵魂对话;或者来一趟说走就走的旅行,外面的世界很大,当你看过不同的风景,就会发现所有的杞人忧天都是井底之蛙的烦恼罢了。
最近读了很多人物传记,有趣的灵魂自己一个人也可以过的开心自由,不问世事,不管他人。你可以敏感,但是请不要脆弱。
读《苏东坡传》的时候,就在想,他幸好没在朝廷做官,不然历史上就没有那些脍炙人口的诗词了。东坡先生很有才,可是时运不济,遇到“王安石变法”,一生多次被贬低,一会到这,一会到那,但是无论到哪里,东坡居士都是怡然自乐,诗词绘画,广泛交友,做自己喜欢的事,不用刻意奉承他人。他的一生,都在谱写乐观的赞歌,他活出了自我。
《杜月笙全传》让我看到一个很复杂的人物,他既是黑帮老大,做着贩卖鸦片、开赌场、贩卖人口的坏事,却也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为抗日做过很大的贡献。他有一种人格魅力,就是他永远不嫌事情烦,他喜欢帮别人解决问题,因为他觉得助人其实就是助己。
《人间失格》这本书,你读起来会很压抑,但是总有一点会触动你的内心。其实我们都一样,我们都曾脆弱不堪,我们终将刀枪不入。
敬往事一杯酒,愿你从此走出敏感脆弱内心,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样。
毕竟,生而为人,理当勇敢。

鲁迅评论人间失格三:藤井省三:太宰治的《惜别》与竹内好的《鲁迅》


藤井省三:太宰治的《惜别》与竹内好的《鲁迅》
wen.org.cn 提交 2010/01/28 阅读: 315
关键词: 藤井省三 董炳月 鲁迅
译 序:日本人鲁迅观的历史与现在  在2002 年的日本学术界,藤井省三的论文《太宰治的〈惜别〉与竹内好的〈鲁迅〉》无疑是极具冲击力的一篇。此文不仅论及鲁迅,而且论及日中战争时期日本作家对鲁迅的理解,进而论及日本学术界对相关问题的认识。藤井省三曾经指出,鲁迅在日本不是被作为外国作家、而是被作为“国民作家”来对待的。确实如此。从20 世纪20 年代开始,日本人的“鲁迅观”构成了日本人“中国观”的一部分,同时构成了日本现代思想史的一部分。在日本人有关鲁迅的表述中,竹内好的《鲁迅》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太宰治(1909 —1948) 在战争后期接受日本内阁情报局和日本文学报国会的请求创作的长篇小说《惜别》则更具特异性。太宰治本名津岛修治,出生于日本东北青森县北津轻郡金木町的地主家庭。1948 年6 月给妻子儿女留下遗书,与一位名叫山崎富荣的女性在东京郊外投河自杀。代表作有《御伽草子》、《津轻》、《斜阳》、《人间失格》等。藤井的论述不仅对太宰的《惜别》做出了新解释,而且尖锐地指出了“竹内鲁迅”的局限性。这有助于日本学术界克服“竹内恐惧症”,更有助于中国学者全面地认识竹内好的学术思想——有关竹内好的介绍在大陆毕竟刚刚开始。藤井省三生于1952 年,现为东京大学文学部教授。已出版《鲁迅——〈故乡〉的风景》、《鲁迅与夏目漱石》、《爱罗先珂的城市故事》等学术专著十余部,曾参与《鲁迅全集》的日译工作,并将莫言、李昂、郑义等作家的作品翻译介绍给日本社会。藤井文中提及的川村凑的文章发表于1991 年,是有关《惜别》的重要论文之一,一并翻译于此(编者按:川村凑《惜别》一文将在下期刊登) 。此文有助于中国读者理解战争时期日本的文化政策和日本作家的心理状态。文中提及的“津轻”、方言等均与太宰治的出生地有关。“支那”一词为历史概念,从忠实于原文的角度照原样翻译。该词本是唐朝僧人翻译佛经时的译语,为china 的汉字写法。从清末民初至二战结束,中国人常常是以“支那人”自许的。秋瑾自称“支那第一女”,柳亚子在赞美诗中将孙中山和毛泽东并称为“支那两列宁”。“支那”作为中性词在近代变为蔑称,问题出在中国自身的落伍,而不是出在“支那”这个词本身。川村凑1951 年生于北海道,现任法政大学教授,亦为日本学界中坚学者。已经出版《亚细亚这面镜子》、《异样的领域》、《异乡的昭和文学》等有影响的专著近十部。——2003 年8 月6 日译者记于北京寒蝉书房一 留日清国学生鲁迅太宰治(1909 - 1948) 的《惜别》是以留学日本时期的鲁迅(本名周树人,1881 - 1936)为模特儿、创作于日中战争时期的小说。出生于东北偏僻之地的某小城、后来在东北某地乡村开医院的老医生用回忆的形式叙述已经过去四十年的旧事——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时与鲁迅的相处、与藤野先生的交流。这样创作出的传记小说,在充分尊重事实关系的基础上,发挥太宰治式的丰富想象力,描绘出了纯朴的中国留学生形象,并成为一种优秀的“初期鲁迅论”。但是《,惜别》获得的好评并不多。《惜别》在日本战败第二个月的1945 年9月由朝日新闻社出版,但从太宰写给朋友、作家、也是《鲁迅传》(1941) 的作者小田岳夫等人的书信中(1944 年2 月28 日、8 月29 日) ,可以看到在此两年前他已经开始进行周到的创作准备的情形。太宰治在阅读了小田的《鲁迅传》和七卷本《大鲁迅全集》(改造社1936 至1937 年出版) 之后,并且在当年12 月“为了调查仙台医专的历史,为了了解仙台市的历史”滞留仙台。就像尾崎秀树指出的,这部作品是遵循大东亚会议(1943 年11 月) 提出的“大东亚各国互相尊重对方的自由独立??确立大东亚之和睦”这一共同宣言、接受内阁情报局和日本文学报国会的请求与资助金而创作的。对于日本来说,发动太平洋战争的目的是针对美英的经济封锁、确保资源与市场的所谓“自存自卫”,1941 年12 月对美开战之后,日本作为取代英、美、荷兰的新的侵略者出现在东亚。不过,1943 年4 月,由驻中国大使升任外务大臣的重光葵在预测到日本的战败终将到来的基础上,试图把给亚洲各国以独立和亚洲的解放这种理念作为战争的目的从正面确立。日本以1943 年1 月将外国租界返还南京政权、废除治外法权为开端,逐一给亚洲各国以独立,即为这种大东亚外交之实践,而召开于东京的大东亚会议,则是其全面实践。围绕这种状况下太宰治对战争的配合,浦田义和从“大东亚各国独立和睦”宣言的主题化这一“公”的侧面与文学固有的“私”的侧面的冲突这一图式来解读,而川村凑指出∶毋宁说太宰治并不拥有回答这一公的课题的东西,仅仅提示了私人性的“道德感、清洁感”,批判“太宰治对鲁迅的文学与鲁迅本人几乎都是误读”。果真是如此吗?二 竹内好《鲁迅》的“冲击”这一简单的构图与此同时,川村凑还说∶“竹内好的《鲁迅》对太宰治产生冲击是当然的”。竹内好(1910 - 1977) 几乎是与太宰同龄的中国文学研究者,在东京帝国大学学习现代中国文学,1934 年3 月毕业前后与武田泰淳等人一起发起中国文学研究会,战争进行中的1943 年11 月完成了评论著作《鲁迅》。他在该书脱稿的第二个月即应召入伍,被送往中国前线,《鲁迅》经其盟友武田泰淳校对于1944 年12月出版。根据竹内的嘱托,该书也送给了太宰治。而且,太宰在《惜别》“后记”中也就竹内的《鲁迅》作了如下表述∶  小田先生已经创作了《鲁迅传》这一春花一样甘美的名著,尽管如此,我还是开始了这部小说的创作。恰在那之前,完全出乎我预料地,竹内好先生把他刚刚出版的、像秋霜一样冷峻的名著《鲁迅》惠寄给了我。我与竹内先生连一次面都没有见过。但是,拜读竹内先生偶尔在杂志上发表的有关支那文学的论文,做些“这很好”之类的评价,不知天高地厚,暗暗视他为很有希望的人。〔略〕那本书的跋记载着这位支那文学的俊才似乎是从前就爱读我那不高明的小说这一让我感到意外的事实,我感到慌恐和脸红。而且,感奋于这奇缘,像少年一样鼓足勇气,开始了这项工作。太宰在这里将小田的《鲁迅传》评为“春花一样甘美”而将竹内的《鲁迅》看作“秋霜一样冷峻”,可能是出于以下原因。即,前者始终是一部纯粹的令人感动的伟人传,与此相对,竹内的《鲁迅》在不作任何评论和解说的情况下单刀直入,用严厉的措辞下了“鲁迅的小说索然无味”“、《肥皂》乃拙劣之作《,药》乃失败之作”、“我认为《伤逝》是坏作品”之类的判断,作为以政治和文学为中心的鲁迅论,发表的是无价值的议论。笔者之所以做出“无价值”的评价,是因为,对于战争环境中的竹内好来说,作为其《鲁迅》主题的“政治与文学”虽然具有极其深刻的意义,但在鲁迅生活的1910年代至1930 年代的中国,政治和文学的状况与竹内面对的战争时期日本的状况具有相当大的差异。可是,似乎是抓住太宰的这一句“秋霜一样冷峻”,不知从何时开始太宰治从竹内好的《鲁迅》“受到强烈冲击”的神话形成了。例如,奥野健男在文库本《惜别》的解说(1973)中作了如下记述∶  知道了不同于自己、即自己无法拉近的鲁迅形象,明白了以小田岳夫的《鲁迅传》为基础形成的小说世界的失败。可是,战争结束前将任何事物都用以小说创作的观念是“农民式的执拗”。于是也把竹内好的鲁迅拉向自己身边,借鲁迅创作了内容并非鲁迅而是太宰治本人之自我表白的故事。但是,太宰治根本不曾说过自己从竹内好的《鲁迅》“明白了无法拉近的鲁迅形象??感到了小说世界的失败”,反而写道∶“感奋于这奇缘,像少年一样鼓足勇气,开始了这项工作”。毋宁说,阅读了竹内好《鲁迅》那种饱含沉思、文体生硬、随感式的鲁迅论,太宰治重新确认了“无论怎样说,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文艺这种东西,就会像注油少的车轮那样,无论开始时怎样流畅快速地运转,也许马上就会损毁”这种意识。难道不是这样吗? 需要说明的是,这几句引文是《惜别》中叙述者“我”针对鲁迅的文艺论所发的感想。竹内《鲁迅》的冲击→以小田《鲁迅》为基础的构想的失败→不是对留学生鲁迅的描写而是太宰治本人的自我表白——在这种简单的《惜别》批判的构图形成的过程中,战后1946 年6 月从中国战线复员归来的竹内本人对《惜别》进行的从前那种独断的批评发挥着很大影响。竹内在《〈藤野先生〉》(1947) 、《花鸟风月》(1956) 等短论中对《惜别》所作的批评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对幻灯事件的理解不足,二是让鲁迅礼赞儒教。当时仙台医专在讲课时使用幻灯,课堂上有剩余时间等情况下,会放映日俄战争的时事幻灯片给学生看。某日,鲁迅在教室里从幻灯片上看到了给俄军当侦探的中国人在中国观众的眼前被日军士兵砍头的场面。无论是被处死的人还是观看的人,鲁迅的同胞们虽有健壮的体格但表情木然。这就是所谓“幻灯事件”。根据叙述此事的鲁迅作品《呐喊?自序》,他在幻灯事件之后从仙台医专退学回到东京,是因为认识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壮充其量也只能做示众的材料和看客,首先应当改造他们的精神,为此目的理应选择文学艺术。竹内批评太宰“对鲁迅所受的屈辱共鸣不足”,但是,竹内“对屈辱的共鸣”难道不是过于强烈了吗? 展示令人绝望的中国民众形象的“故事”的起点被以仙台为舞台叙述出来,这一点意味深长,但是,不要忘记《,呐喊?自序》的写作是在仙台时代已经过去了漫长的十七年之后。所谓幻灯事件是经历了如此漫长的岁月在鲁迅心中形成的“故事”。应当认为,那与其说是叙述回忆中的那时候(1905 年) 的自己,不如说是叙述正在回忆的时候(1922 年末) 的自己。关于鲁迅从仙台医专退学开展文学活动的原因,太宰不是求之于幻灯事件,而是求之于“他从前就喜好文艺,??日本当时的青年人中间涌动的文艺热”。结合北冈正子、中岛长文等人1970 年代之后的研究成果——“初期鲁迅”的论文大都是从同时代日本的文艺理论家或者欧美文艺书籍的日译本引用——来看,我认为与竹内的观点相比太宰的观点更接近鲁迅的心境。太宰让鲁迅把仙台描绘为“不足东京十分之一的窄小城市,无意义地模仿着都市模样的小镇”,与此相对,让鲁迅对东京做了这样的叙述∶“电车轨道一天天向四方延伸开去,是的,那就是东京的symbol 吧。”确实,当时仙台人口数量为十万,是日本第十一位的中等规模的城市,就人口规模而言与鲁迅的故乡绍兴城相差无几。相反,来仙台之前住过两年的东京已经成长为亚细亚最大的媒体城市,在报纸发行量、有轨电车线路的总距离等公共设施的基本建设方面,上海、北京达到东京20 世纪初叶的水平是二三十年之后的事。鲁迅在仅仅一年半的仙台读书期间,每逢冬、春、夏季的长假都要在当时长达12 小时的火车摇晃中返回东京,难道不是因为他无法忘却在媒体城市获得的快感与亢奋吗?而且,他最终中断了医学课程,也是因为无法抗拒作为都市东京最新潮流之文学的吸引力吧。实际上,二十年后鲁迅又一次在停留计划进行到一半的时候离开了临时工作的地方小城。他1926 年9 月被聘为厦门大学教授从北京到厦门,仅仅四个半月之后就辞职前往当时国民革命的中心城市广州。厦门岛是鸦片战争后根据南京条约对外开放的五个港口之一,尽管在西南的小岛鼓浪屿上由美、英、日、德、法、荷兰、西班牙设置的共同租界中居住着两千名外国人,但到鹰厦铁路与海堤(宽19 米、长2200 米) 的建设将该岛与大陆相连为止,可以说是孤岛,人口在1927 年也仅有11 万7 千人。在与东京或北京的都市文化亲密接触过的鲁迅眼中,既无铁路也无路面电车、与绍兴或仙台等同样规模的地方小城厦门不会有多大的魅力吧。那种“城市少年”鲁迅被竹内完全忽略,而太宰进行了确切的描写。竹内太宰批判的第二点,即所谓让鲁迅礼赞儒教,亦非正确的批评。确实《,惜别》中有鲁迅说“是满不在乎地声言为天皇陛下尽力吧。简直就像已经成为本能了啊。日本人思想的全部都被统一到‘忠’这个观念中了吧”的场面。在战争时期严酷的审查制度下这种表现的必要性可以想象,不过,在东京目睹了欢送新兵入伍的旗帜上写着“祈战死”的梁启超(1873 - 1929) 赞美明治日本的尚武精神,说起来也只是鲁迅留日数年前的事。(《祈战死》发表于1899 年12 月23 日《清议报》) 梁启超本是力图改造清朝社会构造而受挫的戊戌变法(1898) 的领导人之一,他编辑的革新派机关报《时务报》是鲁迅留学之前爱读的。鲁迅本人去仙台医专前一年在东京创作的以古希腊第二次波斯战争的小说《斯巴达之魂》,也赞赏尚武精神。而且,太宰尽管让鲁迅赞美儒教“礼”的思想,也以鲁迅本人的文章为基础,对“儒者先生们露骨的伪善姿态”进行了恰到好处的批判。这里应当顺便一提的是,根据泉彪之助等人八十年代的研究,藤野先生本人也是热诚的儒者,曾经让幼小的儿子背诵《孝经》。战后的竹内好从事鲁迅以及中国近现代中国文学的介绍,相继出版了《世界文学手册?鲁迅》(1948) 、《鲁迅杂记》(1949) 等鲁迅论著和《鲁迅评论集》(岩波新书1953) 、《鲁迅作品集》(筑摩书房1953) 等翻译,其鲁迅阐释受到肯定甚至被称作“竹内鲁迅”。后来竹内又出版《现代中国论》、《国民文学论》,作为以中国为鉴批判近代日本的评论家而活跃。我认为,随着作为鲁迅介绍者、中国研究家和中国评论家的竹内名声日高“,公然无视鲁迅的文章、仅凭作者之主观而捏造的鲁迅形象”这一《惜别》批判对于有关该作品的评价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是,毋宁说,竹内的这种言论即使在某种程度上适合他本人的著作《鲁迅》,对于太宰治的《惜别》来说也是不恰当的批评。太宰不曾“无视鲁迅的文章”或者“主观地捏造鲁迅形象”,他是在认真通读了七卷本的《大鲁迅全集》之后根据鲁迅的文章创作《惜别》。毋宁说,太宰读鲁迅读过了头,以至于住到“松岛海滨的旅馆”中的鲁迅以好友“我”为对象从容谈论“自己的身世啦、希望啦、清国的现状等等”(在筑摩书房版太宰治全集中长达20 页以上) 等等描写几乎成为鲁迅自传小说集的《朝花夕拾》(1928) 摘要。三 竹内好对“革命文学迟到论”的误读更为意味深长的一点是《惜别》插入了一个从仙台医专退学、为了推动文艺运动决定回国的鲁迅写一节文章给“我”的场面。引用于此∶  文章为美术之一,质当亦然,与个人暨邦国之存,无所系属,实利离尽,究理弗存。故其为效,益智不如史乘,诫人不如格言,致富不如工商,弋功名不如卒业之券。特世有文章,而人乃以几于具足。〔中略〕严冬永留,春气不至,生其躯壳,死其精魂,其人虽生,而人生之道失。文章不用之用,其在斯乎?这是鲁迅1907 年写于东京、第二年发表于在东京刊行的中国留学生杂志上的论文《摩罗诗力说》中的一节。鲁迅以日本、欧美的文艺评论等等为蓝本,介绍从拜伦到俄罗斯、东欧的诗人们的欧洲浪漫派系谱,正因为诗人之声是能够唤起人心之物,所以他们成为革命的先觉者。现代西欧文明的核心即19 世纪的拜伦等浪漫诗人的心声,现在正在从野蛮向文明进展着的俄罗斯和东欧也是由诗人之声唤起了作为文明之基础的精神。相反,印度、埃及等古文明国之所以灭亡,是因为这些诗人声音的消失。为了拯救中国、使中国获得新的文明,应当学习的恰恰是浪漫派诗人的精神。——鲁迅这样论述。“摩罗”一词是梵文Mara 的音译,意指妨碍修道的恶魔,汉字通常写作“魔罗”。鲁迅在论述恶魔派诗人的时候将他们称作“摩罗派诗人”,在以其诗拥有的“力”为论述对象的意义上,取了“摩罗诗力说”这个题目。这篇《摩罗诗力说》无论是《大鲁迅全集》还是岩波书店文库本的《鲁迅选集》抑或是一卷本《鲁迅全集》(井上红梅译,1932 年出版)均未收录。如同竹内晚年记述的,太宰治的这种“初期鲁迅”的文学论是引用自竹内《鲁迅》的“政治与文学”一章(《手记二则》,1975) 。竹内的《鲁迅》在引用了上面这一节之后这样写道∶  仅就“文章不用之用”一语而言似乎是老庄式的,但与接下来的期待“精神界之战士”于自己的国家一项并起来阅读,可以认定他并非安于老庄,而是处于从老庄走向孔墨的途中,即位于我所说的政治与文学决战的地方。这是毫无疑问的。接下来,竹内跳到1927 年的中国国民革命时期鲁迅在广州的革命军士官学校(即黄埔军官学校——译者注) 举行的讲演《革命时代的文学》,展开了如下的唯心论∶  什么是文学家的态度? 不外乎取代面对政治的自我否定而否定政治本身。从前之所以否定自己,是因为将对方绝对化。在对方相对堕落的现在,必须用自我否定代替自我肯定。无力的文学因为无力所以必须进行政治批判。不过,现在长堀 造等人的研究已经说明,鲁迅所谓的“文学无力说”,是指为了革命“革命人”是必要的,无须急于追求“革命文学”,革命成功之后社会产生了余裕,就会产生革命文学。这种“革命文学迟到论”是接受俄国革命家托洛斯基的文艺理论著作《文学与革命》的影响形成的。与此同时,太宰在这段来自《摩罗诗力说》的引用之后,让《惜别》的叙述者“我”发表如下感想∶  我觉得,该短文的主旨,指出了与他从前说的那种“为帮助同胞的政治运动”的文艺多少有些差异的方向,不过,“不用之用”一词让人感到丰富的含蓄。终归还是“用”。只是不具有像实际的政治运动那样的对民众的强大指导性,而是渐渐地浸润人心,发挥使其充实之用的东西。我想是这种意思吧。可以说《,惜别》的这段话,比起竹内那种极大地误读了中国国民革命时期的政治与文学关联的所谓“无力的文学因为无力所以必须进行政治批判”的议论,在更深刻的意义上与写作《摩罗诗力说》时、即留学日本时鲁迅的文艺观产生了共鸣。这样的太宰治决非从竹内的《鲁迅》“受到强烈冲击”,与对待小田的《鲁迅》一样,在把竹内《鲁迅》也当作材料充分利用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具有太宰特色的鲁迅形象。四五音不全的鲁迅,骄矜的鲁迅在《惜别》中,太宰反复叙述在中国留日学生中有鼓吹“在那种速成教育中学习肥皂制造法”、赚大钱的人。这与鲁迅1908 年和《摩罗诗力说》一样发表在《河南》杂志上的《破恶声论》一文中对学习“肥皂制造法”而且是马马虎虎的制造法之辈的非难相通。《惜别》中还有这样一个场景——叙述者“我”在仙台名胜松岛偶然听到鲁迅唱小学校的歌曲《云之歌》,便怀有这样的感想∶“说是跑调儿吧,或者说是什么吧,实在是糟糕”。鲁迅从少年时代开始就对美术怀有浓厚的兴趣,在东京留学时代曾经想把英国画家G. F.华兹的《希望》用做他筹划的文艺刊物《新生》的封面,也曾在辛亥革命后新生的中华民国教育部担任美术教育方面的工作,亲手设计了北京大学的校徽,热心搜集了历代画册、碑文拓片等等,这都是基于他热爱美术的精神。在1927 年之后的上海时代,他翻译了日本的西洋美术史家板垣鹰穗的《近代美术史潮论》,同时从《比亚兹莱画选》、《珂勒惠支版画集》中翻印了日本少女杂志插图画家 谷虹儿的精装本诗画集。而且,喜爱好莱坞电影,为看泰山电影画了许多钱,还翻译了日本普罗电影运动理论家岩崎昶的论文《作为宣传、煽动手段的电影》。奇怪的是,这样对视觉艺术表现出多方面浓厚兴趣的鲁迅几乎没有对音乐表示出兴趣。可以说太宰治的“鲁迅五音不全说”体现出一种敏锐的观察力。这位在松岛展示五音不全的鲁迅与同班同学“我”在旅馆住了一宿,“周先生〔鲁迅本名周树人〕一换上旅馆的棉和服,于是就像商家的少爷一样俊雅”——小说中还有这样的描写。现在,鲁迅在东京的寄宿旅馆里穿着裙装和服、端坐在榻榻米上的照片从北京鲁迅博物馆编辑的图说《鲁迅》(1976) 以及多种照片集、各种《鲁迅全集》中很容易看到,但创作《惜别》时的太宰可能不会有接触留学生鲁迅照片的机会。“像商家的少爷一样俊雅”的棉和服形象的鲁迅,也是得力于太宰卓越想象力的逼真描写。太宰治在《奔跑的美罗丝》(1940) 的开头处写着“美罗丝不懂政治”,创作了围绕友情的童话。四年之后阅读竹内《鲁迅》的时候,恐怕已经从竹内好围绕政治与文学的唯心论退却了。太宰治在创作《惜别》之前向文学报国会提出的《〈惜别〉之意图》中说∶“由于作者对鲁迅晚年的文学论没有兴趣,所以晚年鲁迅的事一概不涉及,打算描写仅仅作为一位清国留学生的‘周先生’。”不清楚太宰治是否已经感觉到鲁迅晚年的“革命文学迟到论”受到了托洛斯基文艺论著的影响,不过,具有参加不合法左翼运动体验的太宰,可能是预测到了当局的检查所以才回避了作为革命文学家的鲁迅。那种警戒感也许是对竹内《鲁迅》的平庸之论的“免疫”在发挥作用。概括起来说《,惜别》并非那种受到竹内《鲁迅》的冲击构思失败、而以太宰本人的自我表白告终的失败之作。也许应当将它看作针对竹内《鲁迅》的唯心性而奋起、“像少年一样鼓足勇气”、“不卑视中国人,也绝不进行浅薄的煽动”、“用所谓洁白的、独立亲睦的态度对年轻的周树人进行正确的、善意的描写”的明快的青春故事。与竹内制造的、随后长期支配着日本读者阶层的“苦恼着的鲁迅”形象相比,太宰几乎是在同一时期描绘出了虽然五音不全却“骄矜”、亲切微笑着、个性鲜明的鲁迅形象这一点,在考察日本鲁迅接受史之际具有重要意义。五太宰治所拒绝的鲁迅“赎罪思想”鲁迅有一篇题为《父亲的病》(1926) 的随笔风格的小说。该作品的前半部分对治不好父亲的病的故乡绍兴的传统中医(相当于日本的“汉方医”) 执著地进行了反复的讽刺和嘲笑,在后半部分对父亲临终情形的描写中,告白说自己不忍看到父亲的痛苦脑海里曾经闪过希望死亡早一点到来的念头。接着叙述者“我”觉得“犯了罪”,转念一想又觉得那恰恰是因为自己爱父亲。本家的衍太太为了不让父亲断气催促“我”快点叫“父亲”,在她的催促下我着魔一样“父亲”、“父亲”不停地叫,父亲费力地喘息着低声说∶“什么呢? ??不要嚷。??不??”闭上了眼睛。而“我”依然不停地叫着“父亲! 父亲!”作品以“现在还听到”自己叫声、每当那时就觉得叫“父亲”是自己对父亲最大的错处结束。实际上,这些中医们的处方是依据《本草纲目》(16 世纪末明代李时珍的集大成药物学著作) 实施了有正当出处的治疗方法,鲁迅完全了解在传统医学的框架中他们是诚实的名医,尽管如此依然制造了他们用“欺诈”使父亲至于死亡这一虚构。《父亲的病》的叙述者“我”意识到了暗暗希望父亲平静离开人世却在父亲临终之际喊叫“父亲”的自己的罪。如果认为导致父亲死亡的是中医的话,那么“我”所谓的赎罪因这种对传统医学的彻底决绝的否定成为可能。在鲁迅这里,这种赎罪思想成为对中国进行革命的原动力。——这是笔者的解释。在《惜别》中,让鲁迅说“用大叫声留住濒死病人的灵魂,是可耻的、悲惨的思想??叫了父亲的名字,那卑贱的自己的叫声??那时的悲惨的声音”的太宰治拒绝从鲁迅的小说《父亲的病》中读出原罪感,这恐怕是基于太宰本人与其父亲的冲突。[参考资料]泉彪之助:《藤野严九郎的兰学系谱与原貌》、《藤野严九郎的学历与其时代背景》。分别发表于《日本医史学杂志》第29 卷第4 号、第30 卷第4 号。1983 - 1984。浦田义和:《太宰治∶制度-自由-悲剧》,东京:法政大学出版局,1986。尾崎秀树:《旧殖民地文学之研究》,东京:劲草书房,1971。川村凑:《〈惜别〉论——“大东亚之和睦”的幻影》,《国文学-解释与教材之研究》平成,(1991) 年4月号。北冈正子:《〈摩罗诗力说〉材源考》,《野草》第9 - 56 号,1972 - 1995,中文译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竹内好全集》,筑摩书房,1982。《太宰治全集》,筑摩书房,1989 - 1992。中岛长文:《猫头鹰的声音——鲁迅的近代》,平凡社,2001。长堀 造:1、《鲁迅革命文学论中的托洛斯基文艺理论》,载《日本中国学会报》第40 集,1988。2、《围绕〈答托洛斯基派的信〉的诸问题》,《日本中国学会五十年纪念论文集》所收,汲古书院,1998。3、《围绕〈答托洛斯基派的信〉的诸问题(续) 》,《芦田孝昭教授退休纪念论文集?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与东西方文艺》所收,东方书店,1998。藤井省三:《鲁迅事典》,三省堂,2002。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文章地址: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2/1876
引用通告: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trackback.php/1876

鲁迅评论人间失格三:藤井省三:太宰治的《惜别》与竹内好的《鲁迅》

本文来源:https://www.shanpow.com/mrmy/308334/

《鲁迅评论人间失格.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阅读
  • 座右铭工作上励志名言_正能量人生格言座右铭(通用3篇) 座右铭工作上励志名言_正能量人生格言座右铭(通用3篇)
  • 励志短句人生格言(合集5篇) 励志短句人生格言(合集5篇)
  • 个性人生格言条(锦集4篇) 个性人生格言条(锦集4篇)
  • 励志的人生格言学生实用四篇 励志的人生格言学生实用四篇
  • 经典人生格言句精选四篇 经典人生格言句精选四篇
  • 保险人生格言座右铭 保险人生格言座右铭
  • 2023年个性人生格言励志实用汇编6篇 2023年个性人生格言励志实用汇编6篇
  • 经典人生格言句【汇编四篇】 经典人生格言句【汇编四篇】
为您推荐
  • 2023年励志的人生格言学生优秀【四篇】
    2023年励志的人生格言学生优秀【四篇】
    学生,也叫学子;一般指正在学校、学堂或其他学习地方受教育的人,而在研究机构或工作单位(如医院、研究所)学习的人也称学生,根据学习的不同阶段,学生可以分为:幼儿园学生、小学生、中学生、高等院校学生(大学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等。学生是
  • 2023年励志的人生格言学生优秀精选4篇
    2023年励志的人生格言学生优秀精选4篇
    学生,也叫学子;一般指正在学校、学堂或其他学习地方受教育的人,而在研究机构或工作单位(如医院、研究所)学习的人也称学生,根据学习的不同阶段,学生可以分为:幼儿园学生、小学生、中学生、高等院校学生(大学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等。学生是
  • 人生格言学生【四篇】
    人生格言学生【四篇】
    书是人类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位好朋友;读书也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好的读书名言,促进学习的进步,知识的掌握,避免走弯路,利于成功。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人生格言学生【四篇】,欢迎品鉴!
  • 进取心得体会积极进取的人生格言范文(通用3篇)
    进取心得体会积极进取的人生格言范文(通用3篇)
    《人生》是作家路遥创作的中篇小说,也是其成名作。原载《收获》1982年第三期,获1981——1982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小说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描写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构成了。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进取心得体会积极进取的人生格言范文(
  • 人生格言励志短句范文(精选三篇)
    人生格言励志短句范文(精选三篇)
    格言,是指可以作为人们行为规范的言简意赅的语句,是人们机智的精华,众人汇成的睿智,是指导人生走向成功之路的法宝,时刻激励人生取得进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生格言励志短句范文(精选三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2023年人生格言励志精选五篇
    2023年人生格言励志精选五篇
    励志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lìzhì,意思是奋志,集中心思致力于某种事业。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人生格言励志精选五篇,欢迎品鉴!
  • 人生格言励志锦集七篇
    人生格言励志锦集七篇
    励志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lìzhì,意思是奋志,集中心思致力于某种事业。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生格言励志锦集七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个性人生格言范文(精选4篇)
    个性人生格言范文(精选4篇)
    励志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lìzhì,意思是奋志,集中心思致力于某种事业。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个性人生格言范文(精选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璀璨人生格言锦集五篇
    璀璨人生格言锦集五篇
    格言,格言是一个人机智之精华,众人汇成的睿智。格言要求内容积极向上,可以是聪明人的智慧,老年人的经验。格言,可以作为人们行为规范的言简意赅的语句。今天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璀璨人生格言锦集五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 经典人生格言(合集4篇)
    经典人生格言(合集4篇)
    励志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lìzhì,意思是奋志,集中心思致力于某种事业。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经典人生格言(合集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