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沟古村


谚语 2019-08-12 17:13:39 谚语
[摘要]后沟古村篇一:后沟古村·观音堂后沟古村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的后沟古村始建于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算来已有1200年的历史。整村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四十里龙门河正当中,二龙戏珠后沟村”的谚语是对其地理特点的形象描述,“村不露村,家不露家”又道出了其地貌特征和建筑特色,是难得一见的中国历史文

【www.shanpow.com--谚语】

后沟古村篇一:后沟古村·观音堂


后沟古村
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的后沟古村始建于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算来已有1200年的历史。整村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四十里龙门河正当中,二龙戏珠后沟村”的谚语是对其地理特点的形象描述,“村不露村,家不露家”又道出了其地貌特征和建筑特色,是难得一见的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群村落。
后沟古村
窑洞、神庙、排水是古村三大特色和看点。最让老醯儿震撼的是其完整的神庙系统。一个方圆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小山村竟然有13座庙,供奉了18位各路神仙。儒道释文化和民间信仰在这里高度融合。
观音堂
观音堂是这些庙宇中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座。相对于名山大庙来讲这座乡村小庙确实不起眼,但对于只有75户人家,250多口人的小山村来说,观音堂却是宏伟神圣的。庙中大明天启六年(1626)重修碑记中:“有古刹观音堂一座……年代替远,不知深浅”的记载,在向世人昭示着它傲人的历史,起码在在明代就已经是“古刹一座”了。古树、建筑、神仙是观音堂的三大看点。
古树
观音堂山门前的古槐
观音堂内东侧古柏
观音堂内西侧侧柏
俗话说:“千年的松,万年的柏,返老还童看老槐”。观音堂有古树三棵,山门前槐树已经有800多年的树龄,依然守护在山门口,好似观音堂的护卫者,又似恭候着香客的佛门弟子。庙内东侧古柏已有1200年的历史,也许因为有神的护佑现在依然虬枝纵横、绿叶茂盛。西侧的侧柏也在那里挺立了400余年,它是三棵古树中的年轻人,昂首向上更多地当担起守护神庙的重任。
建筑
“海岛洞天”
拾阶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山门上“海岛洞天”的匾额。说来奇怪,观音堂一听就是一座佛教寺院,“海岛洞天”四个字却又是道教的思想。中国民间信仰体系庞杂,儒道释三家已经在民间信仰中融为一体了。
观音堂内
千佛塔
观音堂是一所坐南朝北的四合院,正殿面阔五间,正中三间,上下厢房。里面正中看到的是一座千佛塔,在佛教中有“塔就是寺,寺就是塔”的说法。观音堂的斗拱木雕为檐板真金贴绘龙纹和钩金龙纹。斗拱木雕上雕的是龙头、凤头。龙凤在古时是为皇家所专用的,出现在一座民间小庙中这也很奇怪的。
神仙
观音堂正殿
韦陀殿
大王殿
儒释道及民间信仰的各路神仙齐聚观音堂内。正殿面阔五间,中间是观音殿面阔三间,匾额为“慈航普渡”,供奉的是南海观世音菩萨。右侧配殿是财神殿,匾额为“道即财源”,这座财神殿供奉的是武财神赵公明。左侧配殿是娘娘殿,匾额为“德荫子嗣”,供奉的是送子娘娘。韦陀殿,供奉的是韦陀菩萨,韦陀菩萨是佛教护法天神。韦陀殿对面的是大王祠,祠中供奉的是赵襄子。这里的神仙有佛教的观音,有道教的财神和送子娘娘,还有佛教的韦陀菩萨,还有山西历史人物赵襄子,所有的这些都告诉我们,民间信仰的泛神论和世俗性。那就是我需要什么神仙保佑我,我就供奉什么神,也不需要区分这些神仙是哪路神仙,这也是民间信仰体系的庞杂,这种现象在很多大的寺庙和道观中并不多见。

后沟古村篇二:山西省晋中市后沟古村


  后沟古村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东赵乡,与寿阳县交界。后沟村起源无证可考,从考古发现的一块唐代墓志铭推算约为公元819年,在明朝天启年间(公元1626年)古碑中记载,“年代替远,不知深浅”。  后沟古村浓缩了黄土旱塬农耕文明的传统经典,保存了中国北方汉民族自给自足的传统文明。  后沟村古建星罗棋布,神庙系统相当完善。关帝庙、文昌阁、真武庙、三官庙、魁星楼、观音堂、菩萨殿、山神庙、河神庙、五道庙等18座神庙和1座祠堂依风水而建,按方位而立,将佛教、道教、儒教尽收囊中。  民居建筑为典型的黄土高原土穴窑居,其特点是依崖就势、随形生变、层窑叠院、参差别致。  遥相呼应的石窑、土窑、砖窑、明券窑、土挖窑、独体窑、里外窑等,形成了后沟村浑然天成的独特风景。  古村地下排水系统可与一流的水利专家设计的工程相媲美,从村东北、西北的高处起,穿村过院,勾连各家各户,形成黄龙、黑龙两个体系,流经村西南、东南留水口最终归入龙门河中。  观音堂坐落于后沟古村西南方向的半崖之上,坐南朝北,与村中玉皇殿隔河相峙,俗称南寺。  依次由山门、钟鼓二楼、东西廊房、耳殿和南大殿三大部分构成,为长方形四合院堂式寺庙,是一座保持着明、清建筑风格且保存较为完整的砖木结构建筑寺院  古戏台古称乐楼、乐亭,是酬神娱人的场所。这是一座前棚后殿的砖、木结构的古建筑。  其前后衔接自然和谐,造型稳重大气,吊柱暗悬,斗栏明纹,檐角平缓,耳墙朴实,砖、石、木三雕俱精,卷棚顶弧线极美。  后沟古村落中的民居为穴居和半穴居的窑洞,院落包括四合院三进院32处和七八处靠崖窑洞为主的院落。每个院落中都有窑洞式居室,而且土穴土窑洞比较多,选址上因地制宜,在取向、高低等方面都不对自然做更多更大的破坏性改造。  古村落中几乎所有的院落正屋都是窑洞,但都要建筑出厢房,再下又盖倒座的南房,形成四合院,构成了恬静安详、和谐优雅的生活环境。  将军院由于出过一位共和国将军而得名。  榆次后沟是难得一见的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村浇,这是浓缩保留了千百年黄土旱塬农耕文明的传统经典:民间文化中的精神信仰、生产方式、生活状态、传统工具、民俗民风,保留了中国,特别是北方汉民族千百年来自给自足的传统文明,在后沟古村,古朴的农耕文化、纯正的自然文化、传统的信仰文化、灵动的生态文化,构成了完整的民间文化体系。  当今后沟村里的民居仍多为清、民国年间所建的山西特有的独立式窑洞。

后沟古村篇三:榆次后沟古村


    
在后沟古村实习已经快一年多了,现将内部导游词奉上供广大驴友参考。最后边有攻略。
后沟古村位于晋中市榆次区东赵乡,和东边的寿阳县紧紧相连。后沟古村背依太行山支脉要罗山脉,要罗山主峰在后沟东北10公里外的什贴镇,海拔1342米。后沟总占地2000余亩,其中耕地1200亩。全村有75户,250多口人。这在靠天吃饭、靠地生存的过去,后沟是非常富足的村落了。后沟古村的历史年代久远,距今至少有1200年了。曾发现一块唐代墓志铭,记载张氏祖先张春晖在唐朝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由山东清河迁来,避地于兹。但具体原因却无人知晓。
村里的地理位置有这样一句谚语:“四十里龙门河正当中,二龙戏珠后沟村”。这就使古村更加的神秘了。后沟古村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数千年的雨水冲刷形成了千万条的沟壑,黏土与矿物质使这里的土质十分坚固,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可随意挖凿而不会坍塌。我们眼前看到的这座直立性很强的黄土山崖就是因长期水流而自然冲刷出的。这座山崖就如同后沟的黄土照壁,把整个后沟村遮挡起来。
俗话说的好,村不露村为好村,家不露家为好家。这幅天然的照壁既是黄土高原带给后沟古村的保护墙,也是后沟古村的一道独特的风景。我们看到上面整体千沟万壑,局部精雕细琢,这些都是经过雨水自然冲刷之后留下的杰作。后沟老百姓都说,当年日本人也曾到过这里,在停车场那里向前看,只看到一座黄土崖,没有看到村庄,脚下有河水挡道,以为没有人烟,则没有向前走,使后沟逃过一劫。后沟古村是难得一见的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群村落。这里像一台历史的冰箱,浓缩、保存了千百年来黄土旱塬的农耕文明的传统经典。民间文化中的精神信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活状态、传统工具、民风民俗,保留了中国,特别是中国北方汉民族千百年来自给自足的传统文明。 我们面前的这座(玻璃钢的)雕像与它底座的话语“后沟古村,农耕文明”相互呼应,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给我们古村旅游发展定的基调。后沟古村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后沟到现在依然保存了最原始的耕作方式和原有的农耕用具。 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在村口,距离最近的景点就是观音堂和关帝庙,我们将沿着古戏台、作坊区、真武庙,到达村庄的制高点,最高海拔974米,最低海拔908米,落差66米。沿着这条道路下山,沿途我们将参观张家老院、张家祠堂、半坡院、吊桥院、文昌阁和龙门神泉等景点,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参观的主要线路图,整个游览的行程为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 在古道口这块大石上的“后沟古村”四个大字,是冯骥才先生亲笔写的。从大石旁边的碾盘及石碾上,可以看出这个碾盘之上刻有吉祥的花纹,显然不是用来碾米的,而是当年用来插旗杆和固定旗杆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当年后沟古村出过进士和秀才,而在当年,家里考中功名是一件光耀门楣的事情,会在村口立旗杆,以示表彰。旁边的古道就是古村最早的出行道路,因为沿着龙门河,在夏天有山洪的威胁。现在我们主要是沿着龙门石桥到古村参观的,古路现在也被开发出来旅游观光。 后沟古村三大特色
第一,高低错落的土窑洞。
各种各样的土窑洞,堪称北方窑洞大全。后沟古村落中的民居为穴居和半穴居的窑洞,院落包括四合院、三进院32处和七、八处靠崖窑洞为主的院落。
第二,星罗棋布的神庙建筑。
后沟村不大,却有大量的公共建筑,其中主要是庙宇,方圆不足一平方公里的村落有13座庙,供奉了18位神。古村落代表历史文化的寺庙遗存星罗棋布,相当完整。神庙系统的完善,充分地体现了乡村信仰体系和传统儒道释文化的高度融合,也代表了北方汉民族的传统乡村文化特色并反映了后沟当年曾经有过的富足。
第三,明走暗泄的排水系统。
黄土最怕的就是流水长年的冲刷,这里的人们住的都是窑洞,所以这里的祖先在建房时已经修建了贯穿全村3000余米的排水系统,但是从未出现坍塌堵塞的情况。从这点就可以看出后沟祖先当年的聪慧和建造时的用心,也体现了族权的强大。一会儿我们一一来看。
关帝庙
我们眼前看到的就是关帝庙,坐落于后沟村西。与村东的文昌阁遥相呼应,形成了文东武西的建筑格局。
关帝庙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距今已有300多年了。我们从南面墙上这块嵌在墙壁中的建庙碑记可以知道。别看古村这座关帝庙规模不大,但却围墙小门独成院落,是后沟13座神庙里,唯一独门独院的。从这可以看出村民对关老爷特殊的尊重,也可以看出明清时期关帝庙在整个社会信仰体系中非常崇高的地位。
这是一座单间单进朴实无华的砖土木结构建筑。殿外悬挂着“忠义千秋”四个大字,忠义二字是中国传统渔樵耕读文化的积淀,忠义二字也是民间调节人与人关系的一种社会准则,这也是关公在中国大受推崇的重要原因。
进入殿内我们可以看到中间供奉的是关公夜读春秋像。关公的长相特征是卧蚕眉,单凤眼,面如棕枣,鼻如悬梁。两边分别是他的义子关平持印,将军周仓扛刀。我们再看殿内上方的匾额“山西夫子”, 夫子是对有道德,有文化的人的尊称,因为关公是山西运城解州人,这也是山西老乡对他的一种尊敬和亲切的称呼。再看两旁的对联: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这副对联很好的说出了关羽在历代受到的推崇,以及在儒道释三教中的崇高地位。
院内的这棵树是丁香树。一般的丁香都是灌木,而这棵丁香则是乔木,所谓的乔木就是指高大的树木。这棵丁香树4、5月份会开出紫色的花朵,香味浓郁,所以说当地人给它起了一个别致的名字,叫紫荆花。在2005年,榆次林业局对村中古树都做过年轮测验,这棵丁香的挂牌树龄为360年。
在后沟,传说五月十三这天关公关老爷要磨刀斩蛇妖,这天就会下一点点小雨,说是给关老爷磨82斤半的青龙偃月刀用的磨刀雨,说来也怪,这雨是年年下,但是都还很小。 观音堂
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全村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神庙建筑——观音堂。去过了名山大川的各位朋友一定会觉得此处的观音堂不起眼,但后沟古村只有75户人家,250多口人,眼前的这座观音堂就会高大起来。观音堂始建年代是不祥的,在大明天启六年(1626)重修碑记记载:“有古刹观音堂一座……年代替远,不知深浅”。
山无水不灵,村无树不古,来到后沟古树古木随处可见。观音堂门前槐树已经有800多年的树龄了,俗话说:千年的松,万年的柏,返老还童看老槐。
〖上台阶〗我们看到门上砖雕的“海岛洞天”的匾额,款题是“大清道光七年岁次丁亥润吕月念九日”。道光七年是1827年,农历丁亥年,润月。吕月即农历双月。念是二的大写,念九日即二十九日。它表现的是人们对神仙洞府的向往。道教里有三十六福地,七十二洞天的说法,我们听观音堂这个堂名,就知道是佛教的寺庙,但是这几个题字呢,却表现的是道家的思想。这也告诉我们,中国民间信仰体系庞杂,儒道释三家已经在民间信仰中融为一体了。这在观音堂内部的参观过程中,也有这样的现象。
观音堂是一所坐南朝北的四合院,正殿面阔五间,正中三间,上下厢房。进到院内我们首先看到的是这棵古柏,它已经有800年的树龄了。这是榆次区林业局采用“切片铲光技术”推算出了古柏的树龄。村民一直认为柏树有辟邪的说法,所以每年在大年三十时,都会在门上插柏枝。里面正中看到的是一座千佛塔,佛教寺院从印度传入我国之后,寺院的中心建筑就是佛塔,有“塔就是寺,寺就是塔”的说法。现在看到的千佛塔不是说这座塔上刻有一千尊佛,而是说“一佛化千身,千身来说法”。来到塔前大家可以双手合十,心中默念阿弥陀佛,围着千佛塔,顺时针转三、六、九圈,可以消灾解难,带来好运。后来寺院的主体建筑慢慢地演变成为大雄宝殿,这样我们也能看出这座观音堂的古老了。我们再来看一下这座碑,它是观音堂在明天启六年重修时所刻,也就是1626年,上刻有“年代替远,不知深浅”的字迹,可以看出它在明代就已经是“古刹一座”。
站在正殿前,可以看到观音堂的斗拱木雕为民间所见檐板真金贴绘龙纹和钩金龙纹,为明清两代盛世佳作,具有极强的时代特征和很高的艺术价值。斗拱木雕上雕的是龙头、凤头。在以前,对于雕龙头凤头是特别有讲究的,只有皇家建筑里才能出现,民间雕这些,一旦被官家发现,是要杀头灭九族的。但后沟这个地方,其一,地处偏僻,就是平时说的天高皇帝远;再就是因为这里的家族势力特别强大。
正殿面阔五间,中间是观音殿,两侧的配殿是财神殿和送子娘娘殿。其中观音殿面阔三间,匾额为“慈航普渡”。传说她是春秋时期楚庄王的三女儿,原名妙善公主,有一次楚庄王得了一种怪病,需要亲人的眼睛和双手用药才能治好。妙善公主便把自己的双眼双手供给父亲治病,果然病就好了。楚庄王很是感动,最后妙善公主在大香山得道成仙,显现千手千眼,救苦救难普渡众生。
门前楹联为“现身三十二说妙功德,救劫八十一具大慈悲”。意思是观音菩萨显示各种化身救苦救难。殿中供奉的是南海观世音菩萨,这尊塑像是一尊自在观音像,也表现出我们后沟百姓希望观音菩萨能够一直留在我们后沟的美好愿望。观音两侧的十八罗汉具有镇煞作用,墙上的壁画后面是四大天王,四大天王是指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他们护国安民,保佑世人风调雨顺。两边是二十八星宿。里面主梁是梁间龙纹彩绘,龙的爪子是有级别之分的,五爪龙代表真命天子,四爪则是死后封帝的人,而我们殿内的龙是三爪。
右侧配殿是财神殿,匾额为“道即财源”,是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古代中国财神有文财神和武财神,文财神范蠡比干,武财神关羽赵公明。这座财神殿供奉的是武财神赵公明,他生的面黑如铁,一只手拿着元宝(送财),一只手拿着竹节钢鞭(守财),坐骑一只斑斓猛虎,就是说既是为自己守财的也是为自己送财的。墙上的壁画是文财神和武财神,招财利市。
财神是掌管人世间财富的神,我们普通老百姓对财神总是恭恭敬敬的,但后沟人向来对他并不恭敬。后沟人对财神的评价只是“瞎财神”,为什么呢?他们说财神分配财富一点也不公平合理,只会让有钱人的钱财不断增加,而穷人要想发财,却是永远不可能的事。据说,不光是民间有人抱怨财神为“瞎财神”,就是神界也有此看法。传说中,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就曾问财神爷赵公明说,你这个财神可真是瞎财神,只会把石头往山上放,从不济助穷人。赵公明听了,哈哈一笑说,吕老兄,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一个人生在人世间所应享有的福寿财自有定数,本来有的不能没有,本来没有的不会多有,如果有了不但不行,反而有害。这也是告诉我们要知足常乐,顺其自然。
拜完观音求完财以后,有的人就会想要自己家里添丁,希望家里子孙满堂,接下来我们就来参观一下送子娘娘殿。匾额写有“德荫子嗣”,是说多积德积善拜祭送子娘娘,送子娘娘就会满足大家求子嗣的愿望。里边供奉的是送子娘娘,墙上的壁画是眼光娘娘和豆疹娘娘,她们能保佑自己的孩子有长远的眼光和聪明伶俐健康的身体。在后沟,小孩子过三岁是特别重视的,讲究孩子三岁立命,即孩子可以活下来全靠神仙保佑。而祭祀的祭品主要有公鸡和当地自制的面食,用公鸡主要是取展翅高飞之意。此外还会送鞋,在村民古朴的想法里,这里的山路很不好走,容易把神仙的鞋磨坏了,所以会送双新鞋。拜了送子娘娘后还要去摸门口的柏树和槐树,村民取意“百分之百怀孕”之意。
现在我们来到了韦陀殿,韦陀殿正中供奉的是韦陀菩萨,韦陀菩萨是佛教护法天神。世传佛陀涅槃时,摩牙舍利被偷,韦陀奋力追回了舍利,因此被封为护法神将,世称韦驮菩萨。楹联上写有“世上尽多难耐事,眼前皆是有缘人”,这幅对联的意思是说世上有很多无可奈何的事,但是想想眼前都是有缘的人,劝慰世人凡事要想的开。我们用一句经典佛语来概括:前生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我们今天能在此相聚,也是有缘之人。我们看到韦陀手中的金刚杵朝下,是说来到庙里不留宿,叫子孙庙。还有朝上是只能吃不能住,平托是能吃能住。这个是建庙时,按庙的规格来定的。
与韦陀殿对面的是大王祠,祠中供奉的是赵襄子。在韩赵魏三家分晋时,太原、榆次这一带都是他的属地。榆次后沟当然属于赵襄子的管辖范围了,所以在后沟古村供奉赵襄子,也就是“县官不如现管”,这样也就不足为怪了,因为赵襄子没有称帝,所以供奉他的祠堂就称为“大王祠”。我们看到的这幅楹联:气赛天地配天地,志在春秋享春秋。这也是对赵襄子的这种千古长青精神的一种颂扬。
大家刚才参观完之后,发现观音堂内供奉了各路神仙和历史人物,这里的神仙有佛教的观音,有道教的财神和送子娘娘,还有佛教的韦陀菩萨,还有山西历史人物赵襄子,所有的这些都告诉我们,民间信仰的泛神论和世俗性。那就是我需要什么神仙保佑我,我就供奉什么神,也不需要区分这些神仙是哪路神仙,这也是民间信仰体系的庞杂,这种现象在很多大的寺庙和道观中并不多见。
两个下厢房分别是书塾和仓库。书塾是古村孩子启蒙的地方,据古村老人们讲,观音堂中的书塾是可以让女孩子读书的,这倒可以反映古村中受教育权的平等。
在北方这种十年九旱的情况下,后沟提前实现了共产主义。他们会把除了吃的粮食,多余的全部集体储存起来,防止来年旱灾没有粮食吃,万一没有可以来这里借,等收了粮食后再还回来,这样还可以把库房的旧粮换成新粮,不过要是邻村还回来的粮食是不让入库房的,据说是因为粮食没有后沟的饱满,质量也没有后沟的好,入库当然要入最好的了。
观音堂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刻有“海岛洞天”四个字的门洞其实是充当了山门,两边的是钟楼和鼓楼。在过去,有了钟楼鼓楼才是正式的村,没有的只能是算做闾,在县志上都没有名字。一般敲钟的情况分为三种:第一个用途是聚众,从前古村人听到咣------咣------咣-------的六下就是村里有事集合或议事召集村民的钟声。第二个用途是禁夜的钟声。古村禁夜,不是一年365天夜夜都禁,是只在农历一、五、九、三个月禁夜。禁夜的钟声是“紧七慢八”般撞的,即较快的撞七下接着比较慢的撞八下。村里的人说“夜钟响过街上行,非偷即盗无好人”。第三个用途是报警,就是有意外发生,要告知村民。那种情况下村民叫做“打乱钟”,即有规律没有固定节拍的把钟撞一阵子。
(传说中讲:不知在宋代还是唐代,古村中筹备建筑的庙宇并不是观音堂,建庙的地址也并不是现在观音堂所在的这个位置。那时,建庙的材料已经准备停当,开工的佳期就择到第二日。但就在前一天的晚上,古村中的族长和主持修庙的纠首却梦到了同样的梦,梦中观音菩萨说应建观音堂。这样的梦并不奇怪,奇怪的事情却在那天夜里发生。就是二日天明前,所备建庙材料,竟挪了位,挪到了现在观音堂的位置。而古村中各家中所养的牲畜多浑身冒汗,像是刚刚干完重活一样。这样,就改址建成了这座观音堂。观音堂建筑非常顺利,不日完工。开光之日,有戏助兴,观光人众来自十里八村,好不热闹。谁都想不到,开光之时,天空中,祥云托起的莲花宝座上菩萨现身,净瓶柳枝历历在目,传为千载美谈。) 龙门河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座石桥是龙门河石桥,这座石桥修建于上个世纪50年代,没有这座桥的时候,后沟人从古道走,一下大雨就过不去了,所以这座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桥下的龙门河是一条季节性的河流,雨水涝的时候也会发大水,一般都是泄洪,但是从来没有淹死过人和冲毁庄家,村里人说这是因为有观音菩萨和十八罗汉坐镇。其实是因为在拐弯处,湍流的河水把力量全部泻在了观音堂的山体上,山洪在过观音堂的时候,水流就会变得很缓慢。这条河一直流入潇河汇入太原汾河。
在我们走在龙门石桥的时候,可以看到左边的山体上,有很多排水的出水口,这些都是后沟古村独特排水系统的一部分。这里就要给大家说说后沟古村的第二大特点了,即明走暗泄的排水系统。后沟排水系统的科学性与实用性独创中华之最。走在后沟的石板路上,你会发现许多石块砌成的下水孔道,原来,这就是连北京专家都惊讶的古村民宅连网排水系统。
我们一会在村里参观的时候,给大家慢慢道来。(看到排水口就重点强调一次,以加深游客的注意。)
五道庙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全村最小的一座庙宇——五道庙。在后沟古村中,这样的五道庙共有三处。五道庙里供奉的是五道爷,他是村中最小的神,相当于只管乡村中一段的警察,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片警。有护村守道,驱盗祛邪的功能。所以五道神的小庙多在路口和村口。五道庙的顶头上司是可以管理一村一坊的土地神。再上一级就是管理一县一州的城隍神。而五道爷也被称为冥神,即村中有人去世,要在晚上十二点,也就是等到人静的时候到五道庙前烧纸放魂,消除阳籍。所以五道庙也是一个阴阳相隔的分界线。
古槐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棵槐树是一棵唐槐,它已经有1200多年的历史。在树枝上有很多的小洞,这些小洞里平时有很多的老家鸟,树上的这口大钟,在以前村里没有喇叭的时候,村里人有事就在这里敲钟聚众,这口钟主要是起聚众的作用。
石碑
后沟是在2005年9月9日对外旅游观光的。这通石碑是在后沟开发旅游的时候所立的。当时是在2002年的时候,冯骥才先生和一些专家、学者、教授来后沟考察,2003年元月,在人民大会堂一次会议中,将后沟定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重要保护示范基地”。
空心槐
后沟的古树特别的多,咱们现在看到的是棵空心槐,不知何年何月,也不知是谁,在后沟的村口种下的,这棵空心槐在村口忠实地守卫、凝望着后沟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见证着后沟村一代代人的生老病死,一代又一代人的沧海桑田。俗话说:人活脸面树活皮,老墙活的是一把泥。这棵空心槐到了夏天的时候,一样的枝繁叶茂,在树上有鸟儿的欢歌,在树下有孩子们的嬉戏,这棵树都空心了,无法鉴定它的年轮。 古戏台
这座戏台常常让古村人引以为骄傲----十里八村最大的戏台。由于戏台所在位置是村前的开阔地,和对面的玉皇大殿、中间的小广场形成了后沟古村经济、文化的活动中心。古戏台修筑于清早期,传说修建戏台的款项是后沟村民募捐而来,当时商铺院主人出了一笔不小的银两,同时对戏台的工匠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就是要求戏台的檐角不要起翘太大。他这个要求出于对自家风水的考虑。工程满足了他的要求,所以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这座古戏台庄严而朴实,檐角起翘平直。古戏台自修起之日起,就在村中的神庙祭祀及文化娱乐中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在戏台檐角底下有六个斗拱,在以前上面有六个龙头,在文革时期破四旧时被锯掉了,下面的挂落是一个暗八宝。这八宝呢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八仙手中所持的法器,均代表吉祥之意,而且随场景不同而变换。其中较为通俗的暗八仙为:芭蕉扇(钟离权)、葫芦(铁拐李)、花篮(蓝采和)、荷花(何仙姑)、剑(吕洞宾)、笛子(韩湘子)、鱼鼓(张果老)、玉板(曹国舅)。这个戏台现在仍在使用,一般会在过年过节或是孩子过满月,老人过八十大寿的时候,请人在这儿唱戏,现在我们还可以看到,在戏台两边的砖墙上有福、寿两个字,就是祝老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
玉皇殿
戏台的对面是玉皇殿,关于修建玉皇殿有一个传说故事。后沟以张姓人为主,姓张人家又分为三股:南窑股,北窑股和旮旯院。当时修建古戏台是张姓北窑股的人,工程完了以后,张姓南窑股领头人就说:你的工程账目有猫腻,要求查账。张姓北窑股的人不让查,但是越不让查就觉得越有问题,这件事情当时闹的很大,惊动了村长,也闹到了县里。张姓北窑股的人说了,可以查账,但是有个要求就是查账要是没有问题的话,你得建造戏台对面的玉皇殿,如果查账有问题的话我情愿自筹资金修建玉皇殿,最后查账是没有问题,所以张姓南窑股的人在接受惩罚的意味下修建了榆次东赵200余村,最精美的庙宇——玉皇殿。
一般唱戏是给神唱,咱们凡人只不过是沾光罢了,所以戏台对面都要修一座庙宇,玉皇殿可供神佛中途过来歇马,所以又称歇马大殿,玉皇殿是在戏台之后修建的。台明高昂,面阔三间,是一座硬山式砖木结构建筑。大家可以抬头看一下房顶上的彩色的琉璃瓦片,经过几百年的风吹雨打,依旧崭新鲜艳,檐前斗拱精雕细琢更是乡村庙宇中极少见的。我们都知道玉皇大帝在道教里简称是玉皇,又称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玄穹高上玉皇大帝。是万神之主,总执天道之大神。位居三清之下,众神之上。玉皇大帝之神诞日为农历正月初九。所以匾额是金阙云宫,意指天上最美的宫殿,也是指玉皇大帝的宫殿。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后沟古村在观音殿供奉的是观音菩萨,在玉皇殿供奉的是玉皇大帝,这些神仙在民间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所以老百姓才会建庙观来供奉这些神仙,也让我们看到了民间信仰体系的泛神论。
请大家抬头看看这幅楹联:四时心中存善念,三尺头上有青天。意为每时每刻心中都要存有善念,才能对得起头上的青天。这幅对联有着特殊的意义,是和墙壁上的神龛有关系。现在殿中供奉的玉皇大帝是2008年的雕塑,这座神像后面的墙上神龛内,还有一座木雕玉皇大帝像,距今约有600年的历史。我们可以从侧面来一睹这尊600多年木雕玉皇大帝的真容。这时我们也才会有四时心中存善念,三尺头上有青天的感觉。这也是告诉我们要心存善念,有所敬畏。这里以前是供销社和村委,所以玉皇殿的神像和陈设都遭到很大的破坏,同时因为屋里曾打过顶棚,所以顶棚上的壁画才得以保留,墙壁因为涂过白灰已经无法修复了。
左边的配殿是三元殿,又称三官殿,供奉的是天官、地官、水官。中国上古就有祭天、祭地和祭水的礼仪。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正月十五是天官的生日,七月十五是地官的生日,十月十五是水官的生日。天官也是福禄寿三星之中的福星,在民间更为普遍,表达了先民向往幸福的朴素愿望。右边的配殿是三霄殿,供奉的是清霄、云霄、碧霄,她们是武财神赵公明的三个妹妹,和佛教殿中的送子娘娘相似,主司顺产之职,相当于现在的妇产科大夫。(姜子牙或查账)
从戏台这里,有两条路可以到达村子的最高处真武庙。一条道是从保正院经窑中窑,另外一条道是从知青院、经理院、葡萄院直达村子的最高处真武庙。 保正院
参观了一些神庙建筑,看过了排水系统,现在咱们来看后沟古村的第三大特色——高低错落的土窑洞。我们站在保正院院外,抬头望一下屋后的山尖,是不是很像一个毛笔的笔头?后沟的老百姓都说,是因为这个笔头,占了这个风水,所以才能妙笔生花,这家才能考取功名。这家曾出过进士,叫张俊明。现在家中还留有乾隆三十八年榆次县太爷给他的一块古匾,咱们一会就会看到。  
为什么这个农家小院叫保正院呢,是因为他家出过一位保长,而大家也都知道,在清朝时就有了保甲制度,是以10户为1牌,10牌为1甲,10甲为1保,这样一算,保长就相当于现在的村长。《水浒传》里的托塔天王晁盖在上梁山前就被人称为“晁保正”。
〖进门〗后沟家家户户都要供奉土地龛和天地龛。一般建在大门口的就是土地龛,土地龛里边供奉的是土地爷,过年时经常写得一副对联是: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土地爷的生日是农历二月二,二月二过后,农民会开始耕地,希望土地爷保佑人们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保正院内有三组台阶,有着吉祥的寓意,即连升三级,步步高升。据后沟村木匠范长生的说法是,台阶的数字有五个吉凶字来循环对应,为“死、绝、财、旺、材”。两个台阶不吉利是“死、绝”,三个台阶对应在“财”上。所以后沟村很多人家的台阶都是奇数,台阶数一般是三个、五个。台阶阶数是很有讲究的,不能修两个台阶,最少需要修三个或五个。
〖上台阶〗正房的正中间有天地龛。在后沟村,家家户户都有土地神龛和天地神龛。
〖右侧屋内〗现在大家往里走就会看到古匾,古匾上的题字为“勤能襄事”,即勤奋才能成就大事。爱因斯坦曾经说: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这样看来东西方都是相通的,只有勤奋才是成功的硬道理。
〖沿途〗后沟村主要是展现山西窑洞民居的大全。主要有窑中窑、窑上窑、窑套窑等,多为清、民国年间建造的独立式窑洞,为穴居和半穴居的窑洞,包括四合院三进院32处和七八处靠崖窑洞为主的院落。 排水系统
整个后沟古村坐落在一座山上,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对于这个问题,古村的先民们不仅早已注意,而且已经很好的解决了。就是修建了这项伟大的工程——古村排水系统。所以在古村人的记忆中,不管下多大的雨,雨水总能归到地下的水道中,从不为患。保证水土不会大量流失,这对村居环境至关重要。
一些专家说:古村的排水系统可以和一流的水利专家设计的工程相媲美。全长3000余米,纵深60米,从村东北、西北的高处,穿村过院,勾连各家各户,形成黄龙和黑龙两个体系,流到村西南、东南归入龙门河中,从龙门河又汇入潇河。水道深深埋在地下,各家院中都留有分入水口,而且每个院中的入水口都符合传统风水要求,水的去路也遵守“去水有情”的说法安置。古村中不少院落就坐落在水道之上,但是却从来没发生过堵塞事件和坍塌事件,这也令专家们赞叹不已。现在看到的是明暗结合的一处排水口,雨水流到这里顺着路上的凹槽就会流入暗渠,到下雨天,雨水也能很好的进入主排水道,贯穿下去。这处排水连着下面这家的炕下面,所以到下雨天,在家里炕上就能听到下雨的流水声。
那么我想大家肯定想知道,为什么村子这么小,却能建造出这么伟大的工程?其实还是一句话,就是家族势力的强大。在这样的族权统治下,一个家族就是一个微型王国,根据家族实际的需要,形成家族意志。家族意志一旦形成,家族中的任何成员都得无条件服从,并全力以赴完成,在这样的精神支配下,也就完成了这样的精品工程。后沟古村的排水工程具体是什么年月修筑的,如同后沟的历史——“年代替远,不知深浅”。 楼窑院
〖沿途〗现在我们要去参观的,就是刚才在景区入口看到的,有白色小窗户的窑洞,它是后沟古村窑洞的典型代表,也是全村最长的窑洞。26米深,三米宽。这个院子有两个名字,分别为“五谷坊”和“楼窑院”。为什么呢,首先大家看到院子大门上挂着“五谷坊”的牌匾,这处窑洞主要是存放粮食的,而小窗户的通风效果特别好,所以叫五谷坊。此窑洞的建筑形式,通体如同小二层楼的建筑格局,所以又叫楼窑院。
到了院子,大家会看到照壁,照壁有辟邪,聚风水,财不外流的作用。(照壁侧边过)大家抬头望一下,这就是刚才看到的黄土照壁,咱们已经到了它的背面。现在咱们进里参观,窑洞在秋天容易返潮,屋内潮湿,放置的粮食就会发霉,这孔窑洞前后通风,比较干燥,适合存放粮食。大家往里走,看到窑洞上方有很多横梁,因为窑洞一般十米深就会有隔断,用来支持窑洞不会下沉,由于这处窑洞的纵深达26米,正是采用了横梁的形式。到了窑洞的最深处,会看到那扇白色的小窗户。它主要是有通风和瞭望口的功能,从这里能够清晰地看到村口。返身往外走时,看到墙壁上还有一处小通风口,这个小通风口主要是解决窑洞空气流通的问题。
在参观完这眼窑洞后,游客朋友们一般都赞不绝口,觉得太神奇了,后沟古村为什么适合挖窑洞呢?其实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后沟的土为粘土,适宜挖窑洞;二是土内含有丰富的碳酸钙,非常坚硬。三是后沟的雨水少,十年九旱。这也是后沟古村的窑洞能够保存如此之久的原因。 作坊区
〖沿途〗前面这片区域是后沟古村的作坊区,包含有豆腐坊、酒坊、醋坊、香油坊。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米、面、油、醋、酒、豆腐这些传统生活的必需品均由古村自己加工生产。这也能看出后沟古村是一个有着自我循环系统的自给自足的古村落。作坊区是后沟的一大特色。
现在咱们就来到了后沟古村的古作坊区的中心地带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米扇车、石碾、石磨、小毛驴。咱们现在一般碾米都用电了,但是后沟的作坊中,运用传统工具——石碾、石磨、小毛驴等传统工艺,加工生产传统产品。这些年代久远的老酒坊、老醋坊、豆腐坊、香油坊都在向人们诉说着后沟人从前自给自足的闲适日子。
大家都知道要酿出好酒、好醋、做出好豆腐,需要上好的粮食原料和水。后沟古村地处榆次寿阳交界处,是北方著名的杂粮区,这里的农副产品和杂粮都是天然无公害的。后沟古村的龙门神泉,水质优良。这些都为古作坊生产优质的农产品奠定了基础,这些都保证了古作坊中产品的地道纯正。 酒坊区
首先欢迎您来到后沟酒坊参观游览。后沟古酒是采用传统的加工工艺,一种纯高粱酿造的原浆酒,也是一种清香型的蒸馏酒,不进行任何的勾兑。大家请看我的左手边,就是做酒的设施设备。后沟酒是用高粱作原料,后沟酒酿酒工艺是:第一步,先把后沟上好的高粱用外边的石碾碾碎,达到细并碎。第二步,加上一定的高梁壳,放到蒸料池里蒸约一个小时后,将原料冷却到20C°。第三步,冷却后要进行拌料并加入合理的酒曲、酵母。第四步,将这些原料放到发酵池里进行发酵,发酵时间为一周左右,讲求质量。第五步,最后要用缓火进行蒸馏,蒸气被冷却后,便可以出酒了。
出酒之后,酒的度数为63°到67°之间。酒的度数虽然高,但是好喝不上头。后沟酒的功效很多,现在我们开发出一些药酒,如养生酒、养颜酒、壮士酒。大家可以免费品尝一下咱们后沟的最传统天然的后沟古酒。 将军院
后沟村是一个非常小的自然村落,但是这个小村子里却是人才济济,乾隆年间出过一位进士、当代还出过一位共和国的将军。现在我们看到作坊区的对面坡上就是将军院。将军院立地险峻,构筑奇特,基石裸露,墙体拱圆,门楼二柱出厦,地脉四灵拱卫,是一个藏风聚气,人杰地灵的宝地。
这位将军名叫张晓赤,为张家次子,小名二货子。生于1925年8月16日,1987年1月12日去世,享年62岁。自幼聪明,生性倔强。5岁丧父后,靠母亲做鞋为生,家境贫寒,苦难童年。1936年春,我军某部驻扎后沟村,某团长就住在他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在张晓赤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革命的种子。1937年11月,抗日烽火,燃遍太行,年仅12岁的张晓赤,瞒着母亲,与同村的三个伙伴投奔八路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和顺县石拐镇找到了正在开会的刘伯承师长。在几个小鬼的软磨硬缠下,刘伯承师长才答应了他们的请求,被编入太行支队游击二大队。张晓赤被派到刘伯承师长身边当警卫战士。从此,张晓赤随刘邓大军,转战太行,转战南北,出生入死,骄勇善战。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后的剿匪战斗中,张晓赤参加过“百团大战”、“尖山战斗”等上百次战役和战斗,真可谓身经百战,战功显赫。
1947年10月,在攻打河南内乡战斗中身负重伤。在一生的戎马生涯中,张晓赤同志从士兵做起,先后担任过班长、排长、连长、营长、作战科长、团参谋长等职。1952年由陆军转为海军,在大连海军学院离职学习,毕业后调到南京海军指挥学院任研究员。1964年,因健康状况提前离职休养,军衔为少将,享受军级待遇。
进到院落里,大家会看到左边是牲口圈,右边是杂物房,里面放着一些以前使用的农具和日常生活用具。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张晓赤生平展厅。张晓赤将军与他夫人卢萍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张晓赤在1947年10月攻打河南内乡战斗中身负重伤,在住院疗养期间,与看护他的护士卢萍相识相恋相爱,最终结为连理。从此,“激情燃烧的岁月”伴他们走过了40个春秋,养育了5个儿女,与《亮剑》里边李云龙的恋爱故事很相似。现在我们来到这个展区,看到的是张晓赤将军叱咤风云的照片以及和家人的合影,还有一些生活用品和衣物。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张晓赤将军以前的居室。我们可以看一下,它是一明二暗的窑洞格局,请大家随我里面参观,注意爱护屋内的设施。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张晓赤一家人曾经回来居住过一段时间,后来再也没有回来过。 
大椿树
这棵椿树树身高大,枝繁叶茂,椿树长得比较快,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民间称之为树王,是古村中的中心树、形象树。在后沟村,村民建房有种习俗,房屋的梁上必须有椿木,因为椿木是树中之王,同时椿木具有防虫防蛀的功效。由于椿树高且直,又非常容易成活,因此流传着“转椿树”的风俗。据说,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小孩子抱着臭椿树大喊几遍:“椿树王,椿树王,你长粗来我长长;我长长来能干活,你长粗来能当樑”,就可以长高。最后想问大家一个问题,这棵椿树是香椿还是臭椿?
农耕博物馆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农耕博物馆,我们看到的那座大门,从远处看它是用青砖筑成,但是实际上是塑料泡沫和三合板做成的,因为咱们后沟曾拍摄过电影,为了剧情需要特设此门,您可以看它塑造得非常逼真,从远处根本看不出它是模仿的。
后沟古村农耕文化博物馆,建筑面积1080平方米,依势而建,错落有致,和古村建筑融为一体。2005年新建,2006年陈列布展。一层为主展厅,展厅面积415平方米。主要陈列农耕文化实物,有农耕生产,生产起居,居家陈设,互动表演,精品器具,砖、木、石雕、放映厅七个专题区域。展品约七百余件,集中展示了中国北方黄土旱塬地区农耕生产生活场景。二层为摄影展,面积665平方米,该馆集观赏性、知识性、趣味性、体验性、参与性为一体,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北方农耕文化博物馆之精品。
咱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放映厅,这边是各级领导专家学者的留影,这边是咱们后沟老百姓的一幅幅照片,大家在后沟村里走一遭,能看到很多熟悉的面孔。这些照片是在2002年到2005年期间,由山东电视台的民俗摄影记者樊宇先生拍摄的。现在请各位就坐,看一段关于后沟古村的录像,看完影像之后呢?(这段暂时不讲)。这边请,踏上台阶之后,是一尊泥塑,雕塑为一个老农小憩在田陇之上,历经沧桑的脸上充满欢欣和对丰收的期盼,看他手持烟斗,肩倚锄头,身旁偎依着一条大黄狗,它是那么的温顺,仿佛它也在和主人分享着快乐,老农背后是古典的农家传统照壁,上面是福字,反映了他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
进入博物馆,左边展区是砖、木、石雕艺术。墙上挂着三对雀替,是精美的木雕。砖砌展台中是三幅砖雕,中间一幅是桃花,左右各一幅菊花,中间放置一幅牡丹图,象征富贵。左为石榴图,象征多子多福,右为砖雕烟囱,造型优美,做工精细。这边是一对石狮子,展台两侧有一对砖雕,都采用了如意纹样,内置暗八仙,中为香炉,展台下摆放着一排石雕,有石狮子、石鼓、石墩、个个活灵活现,拴马桩,上面雕有猴子图样,背上有个猴,意为辈辈封侯。
中间展区是主要是田间耕作区,展示的是春耕夏管秋收的工具,犁用来耕地,土耙用来碎土和平整土地,耧用来播种,石砘用来播种后压实,独轮车是过去主要的运输工具之一。墙上挂的分别是小锄、耙、铁刮、大锄镢等。 
中间展区这边是一个土地神龛,展台上是一张木犁。犁是春秋时期末演变而来的,汉代进行了较大地改进,他在一代一代的改进中,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种样式。它是典型的农耕工具,明清时期每年春天皇帝都要扶犁赶畜走一番,以示对农业的重视。犁和老农的雕像揭示了本馆的主题农耕文化。
这个展区展示的是打场的工具,断壁下蹲着的是碌碡(liu,zhou),是打场时用来碾压的工具,碌碡前的推刮子是刮粮食用的,现在请大家猜一个谜语“嘴里喷珍珠,肚里滚绣球,”谜底就是这个扇车,而这个小的是米扇车,其用途是将碾出来的米和糠分离,大扇车是用来清除瘪谷及杂质,小扳磨是用来磨豆腐香油的,树干上挂满了丰收的果实,有串串的辣椒,黄黄的玉米,红红的高梁,长长的谷穗,瓜果蔬菜琳琅满目,意寓着五谷丰登。这边还有石磨和石兑,是用来捣糕面用的。这个架子上挂的是脚踏箩,是用来箩面的,后沟人口不多,为了节省人力,把箩固定起来使用,可以使这个本来需要三个人的农活,一个人就可以操作。而织布机的使用已经有6000多年的历史了,在河姆渡时期,已经有了它的雏形,旁边这个是纺线车。
这边为居家场景,土坑上,油灯下母亲正在聚精会神的缝制衣服,小女儿一手托手握笔,出神的思考着,父亲则在熟悉的编着柳框,一家人是那么的勤劳与和谐,真的是其乐融融。
现在咱们看到的是衣物展区,展示的是一些衣物,看到这边有摆设品小老虎,绣片,老虎帽,老虎鞋,布袜牛头鞋,鞋桓鞋抽,墙上挂有棉衣棉裤。
现在重点给大家介绍一下后沟古村的古排水系统图。古村的排水系统,全长3000余米,纵深60米,从村东北、西北的高处,穿村过院,勾连各家各户,形成黄龙和黑龙两个体系,流到村西南、东南归入龙门河中,从龙门河又汇入潇河。水道深深埋在地下,各家院中都留有分入水口,而且每个院中的入水口都符合传统风水要求,水的去路也遵守“去水有情”的说法安置。
一层到二层的照片:请大家仔细看看,这张照片主要体现了什么?这张照片是一张结婚的照片。在后沟村的婚俗中,有在结婚的当天,对于新郎新娘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日子,但是在这天,儿媳妇要为公公牵马执鞭,教育下一辈要孝敬父母,体现了我国传统的“百善孝为先”,那新郎在那里呢,新郎在后面为他母亲牵马。这张照片同时也体现当地闹公公婆婆的习俗。
博物馆二层有一些牌匾,主要是为老人祝寿,以及学生送给老师的匾额。
(一)恩荣杖国:恩荣是指皇帝下诏,地方出银建造。道光癸卯辰月吉日。道光癸卯(1843),阴历三月。杖国是指人到七十岁。杖国:到70岁,朝廷就赐杖以示尊敬,士大夫可以在全国范围内使用杖,称之为“杖国”。“杖国”一词得以流传,后来成了70岁官员告老的代名词。
(二)德媲孟陶
匾文中的“孟陶”是指孟子、陶侃之母;这其中包含两个典故,一是“孟母三迁”:孟子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早年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孟子年少时,其母因居住环境不利于孟子学习,曾三迁其所,为后人留下教子有方的千古美谈。二是陶母“截发筵宾”:陶侃是东汉名将,亦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其母湛氏以纺织为生供陶侃读书。一天,有位叫范逵的朋友,因冰雪封道借宿其家,陶侃有心待客但家徒四壁,一时不知如何是好。陶母见状悄悄把自己的长发剪掉,上街换回酒菜,又拆下楼板作柴烧,将垫床的草席拿来喂客人的马。这就是陶母“截发筵宾”的故事。
(三)洛社耆英
187年前(道光三年即1823年)道光皇帝为恒山大帝颁授的“洛社耆英”古牌匾。洛即洛水、洛河、洛阳、陕西、西岐,指地点,社即社稷、江山、天下、国家、社会,指历史,耆即德高望重的老年人,英即英雄、豪杰,指立有功勋之人,联在一起即北岳大帝崔英是建立周王朝的开国功臣。从书法的题辞款式上讲,是很符合御笔规格的。
(四)介以繁祉
《诗·周颂·雝》:“绥我眉寿,介以繁祉。”安我心赐予年寿绵绵,又助我享受吉福无疆。
(五)宪老居先
旧时属吏对上司的尊称。仿效;模仿。要把对上司的尊敬放在第一位,也是对上司的一种尊称。
(六)闺阃完人
闺阃是指妇女居住的地方,借指妇女,代指为妇女的楷模。 天门洞
现在您看到的这个并不太特别的洞,称为是天门洞。但在当时因为天门洞却起了不小的风波。现在我们看到这条路的后面是刘家庄,最初天门洞是为了方便刘家庄的交通而挖的,虽然是方便了交通,但其实却坏了后沟的风水。据村民说,当年这条路修通之后,村里连续几年都未出生过男孩,只生姑娘。因为当时是封建社会,这可急坏了村里的人,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1.随着年龄的加大,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2.对于父母是一味的顺从,不指处父母的缺点;3.父母都老了却不赡养自己的父母)。
村里开会后决定请风水师来给看一下,结果人家说,修路时挖洞的地方,正好在龙脉的龙颈之处,漏掉了阳气,所以生得就全是姑娘了,村民听完急忙问怎样补救?这补救的办法呢,就是在离洞不远的前方挖坑种杨树,把从这里漏掉的阳气再补回来,可当年要种树的这个地方还不属于后沟,后来在族长的交涉下,用两亩地的价钱买了这两分地,种上了杨树。族里还留下规矩,这个地方只可以种杨树,不种其它。杨树成材以后,村民也可以挖去用于建房或是其它的用处,但是必须补种还得保证存活。 九曲黄河阵
现在您从对面看到的是九曲黄河阵,九曲黄河阵是古代兵家布下的一种易守难攻的阵式,因其阵像九曲十八弯的黄河而得名。
我想您对它也并不陌生,在每年过年的时候,在山西、陕西、内蒙古都有转九曲黄河阵的习俗。九曲是用361根高粱秆扎成九曲阵,进出门用四根高粱秆扎成,暗应了365天,天天大开鸿运。或许您会问,九曲黄河阵是谁留下的?有人说是《封神演义》中财神赵公明的三个妹妹云霄、清霄、碧霄摆下的黄河阵;有人说是姜子牙摆的军事阵图演化来的;还有人说九曲是元始天尊的太极图,普及到正月社火活动中,演绎成九曲黄河阵了。黄土地上,转九曲是最出彩的一出戏。传说转九曲可以消灾免难、开运生祥,八十老转了九曲都可以活到九十九。
第一门,一帆风顺财源通。第二门,二龙戏珠喜气生。第三门,三羊开泰显吉庆。
第四门,四季平安瑞气生。第五门,五福祥光五谷丰。第六门,六六大顺永太平。  第七门,七星连环万事通。第八门,八面威风人欢腾。第九门,九州大地永繁荣。
古老的方位神唱的是:“一颂东方青龙降吉祥,二颂南方朱雀灯光明,三颂西方白虎聚宝盆,四颂北方玄武好年景,五颂中方万物土中生。”
过了天门洞,站在九曲黄河阵旁边,我们还可以看到远处山上的山神庙。
山神庙
后沟古村所祭祀的山神,是要罗山山神。民间有这样的说法,有多少座山就有多少位山神,有多少条河就有多少位河神。后沟的山神爷主要是负责保护村民和牲畜的平安,所以这里山神的主要职责就是赶狼的。我们从山神面目的凶神恶煞、以及手里的锤子和山神的背光也能看出来。村民们都认为,狼怕光,所以山神的背光是一个光亮的环,狼看见了,就如同看到火光一样,就吓跑了。当地的村民,一般教育家里不听话的小孩,都会说狼还要把山神爷给吃掉呢。这也客观地说明了山神爷在百姓心中的重要位置。
山神爷成道之前一直在要罗山修行,有一天西王母出行,路过要罗山,听说了他的善行,决定下凡测验他一下,就在路边扮成一个临盆的产妇,让他接生,他出于善心就给接生了,等孩子生下以后妇人却提出无理的要求,就是让他喝接生时的那盆污水,他坚决不喝,后来妇人强行把他的手指按进去一个,他的手指就变成了金手指,而王母也回到了天庭,并把他封为了要罗山山神,他也就成了唯一的一位金指山神。 真武庙
现在我们来到是后沟古村的至高点——真武庙,最高海拔是974米,全村最低处是908米,落差是66米。您可以看到上面的牌匾写的是玄天地宫,这主要是为了避讳宋朝时的帝王宋真宗的始祖赵玄朗的名讳,所以把它改为了真武庙。玄天宫始建于明朝崇祯十六年,坐落于后沟村北高阜处。和观音堂子午相对,与村南山岗上的魁星楼遥相呼应。 
匾额:玄天帝宫——意为北方之神的宫殿。 
楹联:赤足踏龟蛇支手三尺剑,散发冲牛斗五行七星旗,意思为对真武大帝的一个外貌描写。中国道教中,玄武乃龟蛇结合的形体,传为玄武大帝的胃、肠所化,故玄武帝神通广大,道法无边,壁画是道教中的六丁神和六甲神。真武就是玄武,是中国古代哲学概念,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之一。传统中真武大帝为古净乐国王子,遇天神授以宝剑,在湖北武当山修炼42年功成飞天,后授天命而镇守北方真武庙在道教神统中祀真武大帝,是道教四方神中的“北方之神”。您可以看到,他的塑像穿黑衣,披长发,手持宝剑,脚踏龟蛇,他的侍从手执黑旗。
古村中的真武庙中除塑有真武大帝的泥像外,还在庙内两侧山墙上悬塑了两条龙。据古村老人讲:这两条龙塑的活灵活现,生动得就如真龙一样。不记得是哪年夏季的一天下午,古村北部天空缭然生起一朵乌云,很快乌云长成一片,遮住了真武庙顶,接着一声雷响起,随着雷声,一条龙从真武庙中飞出,起雾生云乘风而过。不久,云散天晴,人们来到古村的真武庙中再看时,两条龙只留下了一条。这件事发生后,村民门怕那一条龙也飞走,就用大铁钉把它钉在了山墙上。但是在文革时期连同真武大帝像一同被毁。真武大帝的泥像被搬倒,胸腔中取出一杆小秤。过去庙中给神塑开光前要进行“装藏zhàng”,不知为什么古村的神像中装藏却只一杆小秤。难道是要各路神仙都要让老百姓称心,还是什么?这可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魁星楼
魁星楼和真武庙遥相呼应,一文一武相对。在后沟古村落中,和文昌阁类似,综合了风水和信仰的公共建筑还有魁星楼,作用同样是振兴文风、昌盛文运。后沟古村的魁星楼建筑在村东南高高的土崖上,是一座红石为基青砖砌成的建筑物,魁星楼上祭祀魁星爷。魁星是古天文学中二十八星宿之一。鼓捣星占术中认为天人合一,魁星主人间文事。在传统中国,一千多年来科举取士。读书对一代代的人都曾产生过无限的美好遐想。如上应文星,读书有成科举及第,获得状元独占熬头,就开始了日后通往尚书、御史、侍郎三台的青云之路。所以魁星楼对联为:握笔不曾轻一点,占鳌直欲上三台。
魁星也叫作魁星,就和科举“五经魁首”,联系起来。“五经魁首”就是五经中某一科举获取了第一。现在酒桌行令,五魁首的意思就是这。后来人们把二十八宿之一的魁星人格化后,有了“魁星踢斗,独占熬头”的佳话。
后沟古村落魁星楼的魁星爷手中拿着的点状元的硕毫巨笔,正对着下面龙门河中的一湾深水,先民们把那里叫做龙池,这样又形成了古村独特的本土风水。后沟古村虽是一小山村,但却是附近村中比较为人称道的文化村。近几年一个二百多人的小村培养出五个大学生、七个中专生。站在魁星楼旁看后沟古村,两道土梁间的一面黄土坡上层层层叠叠地分布着几十户人家,四周青松翠柏,村前小桥流水,其中庙宇拱卫,像一幅宋元水墨画。魁星楼无门无窗,只是有那么一个样子,而关于这个,村中有两个说法,一是说魁星爷清廉公正,不收受贿赂,二是说,魁星爷赤发蓝面,不美观,怕别人看到他。 风水学——二龙戏珠
从这里您可以看到我们后沟古村的全景,虽然说后沟古村在安村选址上不可能像历史记载和传说中的帝王之家,选建宫殿或安置祖一样排场气派,但心理上却是一样的。后沟古村落在选址上大风水方面据说是占据了“二龙戏珠”的仿生学意象。
而且您可以看到对面有一处建筑就是我们刚才参观过的观音堂,它和这边是子午相对的,从对面的山体上您还可以看到一处像塔的建筑,我们称为是魁星楼,用我们现在的官职来说就是我们现在的高考招生办的主任。大家都知道道教是我们的本土宗教,我们平时讲风水也都用的是道教,而塔是佛教的称谓,所以我们把它称为是“魁星楼”。
后沟古村有这样的民谚,说得是:“四十里龙门河正当中,二龙戏珠后沟村。”就是对后沟古村选址风水最精练的概括。在风水学中看得见的依据就是山脉和河流,也就是说山和水。风水师认为,“得水为上,避风次之”。要“得水”就离不开河流,要“避风”就得依靠山势而有所靠阻。从最高处也可以俯视一下后沟的风水,两山环抱形成一个圆形,而流经后沟的龙门河则走了一条S行的路线,把后沟形成了太极的形状,而两极的点睛之处,一处是观音堂,一处则是将军院。
其实看后沟村的布局图,最好的位置是魁星楼的旁边。站在魁星楼旁边,我们可以看到后沟古村的清晰的太极八卦图的框架结构,也能看出后沟村的先民们如何千里迢迢来到这块风水宝地,并且长期安居乐业的生活。
张家老院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张家老院,也是后沟村住户最高的一户人家。张家老院是后沟古村年代最久远,张家老院既是古村最大的、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四合院,也是后沟古村最具代表性的一处院落。张家老院正房住人的是窑洞,下边是三合院或者是四合院,这是窑洞和四合院相结合的一种建筑体系。
在以前都讲究住得越高,地位越高的说法。可见张家在后沟的地位是很高的。张家老院当时有弟兄两个,隔了一堵墙把张家老院一分为二。在村里有讲究,东为上,所以老大分到东边,老二分到了西边。咱们现在就去老大家看看。老大家现在还有主人居住,据主人家说是这处院子已经传了四十五代了。
(走进大门)后沟村的信仰文化不仅仅表现在村中庙宇众多,而且在后沟村每家每户都会有两处神龛。土地龛三合院在大门外面,四合院则在里面东厢房的墙上。天地龛在正房中间也算一间房,现在我们来看土地龛。张家老院的土地爷龛是后沟村砖雕最为精致的一处,文革时期全部用泥糊住才幸好保存下来的。咱们看到土地龛上雕有有松鹤,云纹,莲花等寓意吉祥的文饰。松鹤延年,寓意长寿;莲花代表高洁。关于这个土地爷龛,古村中有“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的说法,这个土地爷龛也寄托着后沟村民对来年的丰收的期盼。祭祀土地神是在每年二月初二,开春了,农民靠天吃饭靠地生存,早早就把土地神拜好了,期盼土地爷保佑可以有个好年景。往里走,会看到北房也就是正房,分家以后原有三间,后来因为修天地龛多出了一间,一般建房都为单数,后沟古村讲究三五九间为吉祥,所以主人就把原来中间的房门给糊住了,不过里面是相通的。而且修正房时,天地龛必须居中。后沟村直到现在结婚时,非常重视拜神,“一拜天地”,拜天地的时候就在天地爷龛前拜了。
再看东、西房,俗话说“不怕青龙万丈高,就怕白虎来抬头。”所以东房比西房高出一砖。房为单檐房,是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财不外流。另外房上的雨水流入院内,也可以从院中的排水口直接排走,减少路面的冲刷。东房旁有个小神位是供奉马王爷的,主管家中牲畜,保佑家中牲畜健康。
据张家的老奶奶讲,当时村外方圆八里地都是张家的地产,所以家里有骡马跑了,管家一点都不着急,总是说,跑多远都跑不出张家的地盘,可见张家显赫的地位在后沟村也是数一数二的。 张家祠堂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张家祠堂,祠堂又俗称家庙,是专门祭祖施行家法的地方。祠堂供奉的是后沟的张家始祖张春辉夫妻和他们的三位儿子,朝纵、朝兴和朝干。在张春辉去世后,他的三个儿子就把后沟分为了张家三股,以古戏台为界,戏台往北是张家北窑股,往南是张家南窑股,一会咱们再往那边走就属于张家的旮旯院了。
张春辉祖籍山东清河人,唐元和14年(公元819),避难来到后沟,到现在已经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有着皇权、神权、族权、夫权。祠堂就是族权的象征,在封建社会里,是重男轻女的,男孩即使刚出生不久,没有满月,也能亲临祠堂,但是女孩坚决不允许进入祠堂。在过去如果女人没有生儿子,死后就没有资格进入祠堂。但是现在人人平等,都可以进入。大家抬头看得四个匾额写得就是张家的祖训:
张姓子弟,祖训谨遵。
耕读传家,安分守诚。
奉亲唯孝,夫妻唯敬。
邻里唯和,立业唯勤。
持家唯俭,持心唯正。
待人唯义,待事唯诚。
慈悲为怀,忠恕为本。
八唯两为,永昌永宁。
这也是要求张家的后人要遵守这些祖训,就能永远昌盛安宁。我们经常说富不过三代,但是张家人却把一种文化的内涵和精神贯彻于对子孙后代的教育之中,所以才能历经千年,同时把传统文化的精髓保留下来。站在祠堂外面,可以看到石碑上面刻着“明德惟馨”,这四个字出自于《尚书》,意思是真正能够发出香气的是美德。在旁边的石碑上,我们也能看到“耕读”,也代表了张家人,不仅以耕读传家,而且注重道德品质的教化。
祭祀分为典祭和节祭。典祭为婚丧嫁娶,节祭着重是清明节。大节祭品是全羊,小节是三牲,祭完后有散胙的仪式,就是把祭品分食,但是由于当时重男轻女的社会现象,家族中男丁有份,姑娘没有,媳妇娶进门后也必须是生过男孩才有。要不然,别说进祠堂,就是祭品也没有,所以在古时候才有母以子贵的说法。 吊桥院
我们现在要参观的是吊桥院,但是现在站在这里是看不到吊桥院这个院子的,所以古村人又把这个院子称为旮旯院,因进院的通道设有吊桥而得名。吊桥院三面靠崖,一面为石砌绝壁,门在自然黄土崖下挖出。院主人觉得安全程度还不够,又在门道中人工架设吊桥,用来加强院子的安全防护系数。吊桥院曾经住过一位财主,怕家中的财产被盗,就想了个办法,在过道中挖了一个三米深的坑,建造了一个吊桥,晚上拉起来当门用,如有偷盗者就会掉下去,坑不是很深,如果掉下去既摔不坏你也让你爬不上来,白天会放下来当桥用,使民居有了碉堡一样的里藏外御的作用。在过道里,还可以看到这个小小的保卫室,空间非常地狭小,在这里看家护院的家丁在值班的时候,只能站着,不能躺着。这虽然是一处普通的农家小院,但是这个吊桥的道理跟以前古城墙城门的道理是一样的,这也看出主人对这个院子安全的重视,说明这处主人家也是非常的聪明。
过了吊桥来到正门口,正门前有影壁,修影壁是因为门前空旷,冬天山风吹入院内会特别冷,再有风水也讲邪风入院对家里人不好,所以加了影壁墙。这处院子里也有瞭望口,现在被改为阳台形式,我们可以到里面去参观一下。大家从这个瞭望口可以看到通往寿阳的路,也就是不管从前山来,还是后山来,都能看到敌人,这也看出村民的防卫意识特别强。
文昌阁
文昌阁俗称过街楼,是一座上庙下洞的建筑。它与村西的关帝庙,一东一西形成了“文东武西”的格局。这种公共建筑含有某种象征和暗示的意味,用来振兴村中文风、昌盛一乡文运。后沟古村中,在圣诞时(孔子的生日,阳历9月28日),曾有私塾的先生带领童生们到文昌阁礼祭文圣孔子的习俗。文昌阁中祭祀文昌帝君,原指魁星上的六颗星,被世人称为文曲星。神话中文曲星是晋朝的张亚子。张姓是后沟古村的显姓,就对文昌帝君更亲切一些,都称为“文昌爷爷”。
匾额:斯文真宰       真正的文化之神                          
楹 联:千载文章无非忠孝二字,万古勋业尽在圣贤五经。
几千年的文章无非是忠孝二字的倾诉,数千年的文章都在圣贤留下的四书五经之中。  龙门神泉
现在来到的是龙门神泉,也是后沟村民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山泉水,建村要么依河而居,要么依泉而居,后沟两样都占。当年也是因为有这眼泉水,才能让张家人在此定居下来。在后沟村民口口相传中,张家祖先刚来时,是定居在山头对面的阔子头,而那个村庄主要是以郭姓为主,在以前家族思想的社会里,是严重排斥外姓的,所以不给地种,也不卖给粮食。在无奈的情况下,张家祖先只能靠在后山挖些野菜和抓些野物来勉强唯生,在无意中发现了山脚处的这个小泉眼,后来就在此定居下来,发展至今,已有一千多年。而这眼泉水从未出现过断流的情况,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后沟村民。直到现在到冬天的时候,村里的自来水管冻了,村民还是来这边挑水。 龙王庙
龙王庙中祭祀龙王爷,龙王是掌管民间何时降雨,降多少雨的神。黄土高坡十年九旱,天不下雨,村民就在龙王爷前祈雨,古村中的祈雨,有文祈和武祈两种形式。文祈即恭敬虔诚的求龙王下雨,武祈即和龙王爷动武,颇有点威逼龙王爷下雨的意味。到底是文祈还是武祈要看天旱的程度和村民来决定。有趣的是,后沟古村先民们一直就认为,龙王是性格暴躁之神,但龙王却是一个孝子,最听母亲的话。所以人们在祭祀和祈雨时,特别注意对龙王母亲的关照,让这位龙王母亲,同情人民生活,督促龙王按民意行事。
传说后沟的龙王庙是十分灵验的,就是当年十里八村只有后沟村有龙王可以祈雨,关于龙王爷在当地还有这么一个传说故事:有一年大旱,榆次有一龙田村,就曾请后沟龙王爷去他们的村庄求雨,可是祈雨的时候,村中有个名叫蛛娘的女孩子,在阁楼上看到龙王时就说了这么一句,龙王挺帅的么,她嫂子就跟她开玩笑说,那你嫁给人家吧,她回头笑笑就说,人家是神,咱是人,怎么配的上人家呢。结果几天以后,姑娘就不小心从阁楼上面掉下来摔死了,龙田村的人就一致认为,这是被龙王爷收走当媳妇了,所以每年的二月二龙抬头那天,龙田村的村民都会来后沟,祭祀龙王,也算是看望他们村的姑娘和姑爷,而且走时每人都会带走一壶后沟的神泉水。
匾额:泽被万灵恩:恩惠于所有生命。
楹联:电闪雷鸣警世骇宿, 云行雨布佑生庇民。对不孝子的惩罚,滋养世间万物带来好处。 专题文化——古村特产
古村特产可分为三个方面讲:一是果品,以梨为主。二是无公害农副产品及杂粮,以后沟小米为例说说杂粮特色。三是传统手工艺产品,有布老虎、剪纸等。 
果品以梨枣为主。后沟古村所在地东赵,为山西四大传统梨区之一。这里所产梨种很多,梨品极佳。古村梨种有夏梨、油梨、白梨、小红梨、黄梨等,尤以夏梨为多,品质最佳。古村夏梨,皮薄肉洁、多汁多糖,最奇之处是剖开后放一天一夜,色香如故。据说明朝曾为供品,美名远扬,赢得“后沟梨”的美名。上世纪70年代“后沟梨”年产量近百万斤,后沟小白梨洁白如玉、玲珑可爱、汁多绵嫩。可惜这一品种,保存期较短,只能保存一月左右,所以佳名不能远播,远客多不能知;后沟枣有黑叶子牙枣、木枣、胡瓶枣等品种。其中黑叶子枣个小、色黑红,其貌不惊人,而品质最佳——核小果肉多,就连后来引进的酥梨在这里仍然比其它地方生产的果品要好。
后沟杂粮。古村传说,财主张俊宏家藏数十川粮,邻村人缺粮时,都可向他家借粮,但还他家粮食时,总不让还来的粮进他家的川仓。原因是什么呢,主要是还来的粮食质量差。别人不信,他就说可以试试。试的办法是同样一条口袋,装同样品种粮食,后沟村的粮食要比其他地方的粮食重一些。这个故事充分说明后沟杂粮的与众不同。古村生产酿造的酒、醋、香油、杂粮、笨鸡蛋、梨、枣果品等无公害农副产品至今仍然采用原始的耕作加工方工式,就连传统手工艺产品;布老虎、剪纸等也与众不同,保持了后沟古村的独特品位。
专题文化——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古村后沟的饮食,说到档次和品位虽不算高,但如果说到地方特色,那绝对是个性的。
古村饮食的个性是以古村的土地所能提供的粮食和水果、干果为基础的。晋中有民谚讲:“金太谷、银祁县、吃不完米面的榆次县。”这说明榆次这个杂粮区,很早就为世人所公认。后沟古村地处榆次寿阳交界处,这里所产杂粮比榆次西边村庄更为丰富。这一点,我们在前面已经概括的说过。但这里的杂粮的以谷子、豆类为主,水果是以梨、枣为主,饲养的家畜是以羊为主。古村的饮食特色以这儿的主要农副产品展开。
现在古村中还存在这种现象,村中一家杀掉一只羊,除去自己家吃的会把多余的肉借给村邻,以后村邻杀羊再把肉还回。这虽然不能说是一种单纯的饮食文化,但在现代社会中,可以说是一种古朴民风。
专题文化——民居文化
我们刚才参观了很多的民居,可以看出后沟古村落中的民居为穴居和半穴居的窑洞,院落包括四合院三进院32处和七、八处靠崖窑洞为主的院落。
后沟古村落中的民居特点可用“古朴、自然、成熟”六字来概括。古朴:在后沟中村落中,窑洞式民居非常普遍,甚至可以说几乎每个院落中都有窑洞式居室,而且土穴式窑洞比较多。除土穴式窑洞外,还有独立式窑洞。窑洞按建筑材料划分有土窑、石窑、砖窑。按建筑形式分有明券窑、土挖窑、独体窑、里外窑、山窑等。根据民居研究学者的研究,人类居室的发展脉络是从穴居到半地下再到地上。古村落中的这种黄土窑洞就是一种古朴的人类居室。明朝江西泰和人陈凤梧,五百年前经过榆次时感叹说“土穴犹存太古居”。
现在离陈凤梧感叹之时又过了五百年,而在后沟古村落中还能见到五百年前就有人感叹过的土穴窑洞这种“太古式”民居。由此可知古村落确实像一台历史的冰箱。古村落民居的古朴还体现在一些做工上,如木骨草泥墙的使用,和类似绑扎式的结构。
古村落民居自然的特点,体现在选址的自然,因地制宜,在取向、高低等方面都不对自然做更多更大的破坏性改造。体现在用料的自然,砖木石都就地取材,因质而用,各尽天性。体现在人和自然积极配合——山不过来我就过去。春夏秋冬、男阴北阳、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按季节利用,尽得冬暖夏凉、春温秋爽之宜。
古村落民居的成熟体现在多个方面。虽然古村落中几乎所有院落的正屋都是窑洞,但都要建筑厢房(有时也是窑洞形式),再盖倒座的南房,形成四合院,构成了恬静安祥、和谐幽雅的生活环境。有的门对面是随墙影壁,影壁中心是砖雕的土地神。在“离”位开门的院落,门内有仪门,整体构成三进院。院落的正屋是两孔或四孔窑洞,再加上一个天地堂神,凑成了“三”或“五”的单数,就符合午荣编的《鲁班匠家镜》中所讲究的“三间吉”、“五间吉”的建筑风水。古村院落的门,没有一处大门,都是小家碧玉般的和农家小院非常匹配的门楣,门前抱鼓石、门枕石、小门楣上头、彩绘历时弥久,风韵不减。
古村民居的成熟还体现在多种形式的对土窑洞进行的改造上。有时为了创造建筑空间,把土窑挖得很深。而同时有是为了整洁美观和实用,把挖得很深的土窑隔成几段,分别利用。这样就形成了纵向的里外窗。古村中的土窑洞还有上下窑、窑中窑等都是黄土穴居自然而成熟的表现。古村民居成熟的特点还体现在灶和炕的设置上。黄土窑洞中的炕,有窑掌炕、窗前炕、和一边挎多种形式。灶有独体和连体两种,都达到合理利用资源和自然和谐统一的效果。

本文来源:https://www.shanpow.com/yanyu/410923/

《后沟古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阅读
  • 团结协作的经典谚语精选6篇 团结协作的经典谚语精选6篇
  • 关于T开头的英文谚语【六篇】 关于T开头的英文谚语【六篇】
  • 黄河的谚语(通用4篇) 黄河的谚语(通用4篇)
  • 关于惊蛰节气的谚语【七篇】 关于惊蛰节气的谚语【七篇】
  • 关于助人为乐的谚语经典【三篇】 关于助人为乐的谚语经典【三篇】
  • 24节气之立夏谚语【汇编五篇】 24节气之立夏谚语【汇编五篇】
  • 诚实守信的谚语(通用7篇) 诚实守信的谚语(通用7篇)
  • 民间传统天气谚语(锦集5篇) 民间传统天气谚语(锦集5篇)
为您推荐
  • 6月英语四级作文谚语(合集六篇)
    6月英语四级作文谚语(合集六篇)
    谚语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yànyǔ,谚语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谚语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现成的话。以下是小编整理的6月英语四级作文谚语(合集六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 气象谚语(通用6篇)
    气象谚语(通用6篇)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节气,冬季第2个节气,时间在每年公历11月22或23日,即太阳到达黄经240°时。小雪是反映降水与气温的节气,它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气象谚语(通用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大学国外读书谚语精选四篇
    大学国外读书谚语精选四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国外读书谚语精选四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思考的英文谚语精选七篇
    思考的英文谚语精选七篇
    谚语:语言形式谚语:2007年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谚语:2008年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谚语:2007年崇文书局出版的图书谚语:2008年新时代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谚语:2007年吉林摄影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谚语:2008年三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谚。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思考的英文谚语精选七篇,欢迎品鉴!
  • 24节气之立夏谚语范文汇总三篇
    24节气之立夏谚语范文汇总三篇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交节时间在每年公历5月05-07日。此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东南方,太阳黄经达45°。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4节气之立夏谚语范文汇总三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夏至的经典谚语精选6篇
    夏至的经典谚语精选6篇
    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冬季的第三3个节气。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夏至的经典谚语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24节气之立夏谚语范文(精选四篇)
    24节气之立夏谚语范文(精选四篇)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交节时间在每年公历5月05-07日。此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东南方,太阳黄经达45°。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24节气之立夏谚语范文(精选四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大寒节气谚语【汇编六篇】
    大寒节气谚语【汇编六篇】
    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月令)的特定节令。廿四个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寒节气谚语【汇编六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 云朵的谚语范文汇总二篇
    云朵的谚语范文汇总二篇
    谚语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yànyǔ,谚语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云朵的谚语范文汇总二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英语谚语汇编5篇
    英语谚语汇编5篇
    谚语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yànyǔ,谚语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英语谚语汇编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