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与气候


世界地球日 2019-10-12 12:51:59 世界地球日
[摘要]动物与气候篇(一):气候与动植物气候与动植物自古以来,地球的气候一直在不断地变化 比如:几亿年前地球气候温暖,但后来因为植物的增多,排出的氧气太多,导致气候变冷,再后来,产生了一种动物不仅能啃食树木,还过度地啃食造成植物减少,动物增多,因为动物排出的二氧化碳过多,造成气候变暖 由此看来,动植物应该保

【www.shanpow.com--世界地球日】

动物与气候篇(一):气候与动植物


气候与动植物
   自古以来,地球的气候一直在不断地变化.比如:几亿年前地球气候温暖,但后来因为植物的增多,排出的氧气太多,导致气候变冷,再后来,产生了一种动物不仅能啃食树木,还过度地啃食造成植物减少,动物增多,因为动物排出的二氧化碳过多,造成气候变暖.由此看来,动植物应该保持平衡.
 
                              
-------------------------------------------------------------------------------- --  作者:qianye--  发布时间:2006-12-7 14:49:00
--  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就像我们所熟知的生物个体调节其体内环境那样,不停地调节着地球的大气环境,使气候能适合地球上生物生存进化的需要。换句话说,地球的生物圈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果真如此,数10亿年的气候变迁不仅仅是太阳或地球的原因,生物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深深地参与其中了。 -------------------------------------------------------------------------------- --  作者:qianye--  发布时间:2006-12-7 14:51:00
--  自古以来,地球的气候一直在不断地变化.比如:几亿年前地球气候温暖,但后来因为植物的增多,排出的氧气太多,导致气候变冷,再后来,产生了一种动物不仅能啃食树木,还过度地啃食造成植物减少,动物增多,因为动物排出的二氧化碳过多,造成气候变暖.由此看来,动植物应该保持平衡. -------------------------------------------------------------------------------- --  作者:一只小鸟--  发布时间:2006-12-7 14:55:00
--  四川盆地的地理形势是世界陆地地貌的奇迹,世界上找不到一个像四川那么大的土地深入大洲的内陆而又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气候温润的盆地了。这个盆地的北端秦岭山脉挡住了来自西北的寒冷干旱气流,最奇妙的是,它有两个通道,一个是通过长江三峡把流经盆地里诸河流的水泄往华中和华东;另一个通道,也是对四川自然条件最为至关重要的通道,就是西部的横断山脉的延伸区,印度洋潮湿气流经过几条几乎南北走向的山脉把水气带入盆地,水气在盆地西北边缘高山的阻挡下化为充沛的降雨,提供给盆地里几条长江支流的水量,同时对四川的农业地区进行自流灌溉。如果没有这条通道,四川将变成一个基本干旱的地区,可以这么说,川菜大约也不能成为在全国影响这么重大的菜系了。
-------------------------------------------------------------------------------- --  作者:一只小鸟--  发布时间:2006-12-7 14:55:00
--  具体讲,盆地西部有成都平原,南部和中部属于丘陵地区,北部属于山地地貌,东部属于山地和丘陵间杂地貌。土壤类型复杂多样,境内南亚热带至寒带土壤都有分布,共有 19 种类型。土壤区域差异明显。气候属于亚热带润湿季风型,冬暖夏长,年降水量约1000mm。气候潮湿温和,冬短夏长,水源充足,土壤类型多变。这几个因素决定了除盆地内富饶的成都平原以外,即使川南的丘陵地带,也是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的地区。特别地,由于盆地边缘的高山区域,包括四川西部与青藏高原接触的褶皱带山区与高原,使得整个四川包括重庆的地貌和气候的垂直变化非常大,因此植物种类繁多,有高等植物 1 万种左右,约占全国总种数的 1/3。各种资源植物4500种以上。野生脊椎动物1150种以上,占全国总数的40%以上。
-------------------------------------------------------------------------------- --  作者:一只小鸟--  发布时间:2006-12-7 14:56:00
--  虽然,四川盆地的气候作为中国整体气候的一部分,在五千年的历史上一直在变化,喜马拉雅山脉乃至整个青藏高原的不断隆起,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减少,总的趋势是处于逐渐由暖变冷和由湿变干的过程里,但其间也有过由冷变暖的波动。必须指出,这些变化在清末以前,并未危急整个盆地内部的生态环境系统,甚至在历次战乱和大破坏以后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自然恢复。在盆地农业区,除了更古的野生动物由于人类活动而消失以外,其他主要用于谷物、蔬菜、作料的植物种类并未减少,且能不断从外部引入新的谷物和蔬菜品种。由于四川植物物种的丰富,自然条件赋予它最丰富的蔬菜和植物作料种类,这又因为早期巴蜀文明而被培养定型下来。基本上,除了海鲜以外,绝大部分外省总和在一起的肉类、蔬菜在四川都有。
-------------------------------------------------------------------------------- --  作者:小企鹅QQ--  发布时间:2006-12-7 14:56:00
--  梅里雪山气候和动植气候 Climate   该地区的地势为北高南低,河谷向南敞开,气流可溯谷而上,受季风影响大,干湿季节分明。由于垂直气候明显,梅里的气候变幻无常,雪雨阴晴全在瞬息之间。
  雨季一般在7-8月间,一月,白天7-12度,晚上零下2-5度。 11月-3月,天气非常晴朗。
  冬天会有几天下雪,可能导致车辆无法通行,故冬天去的游客可提前打电话向当地飞来寺梅里往事 咨询天气情况,0887-8416617。
  植物Plant
  在植被区划上,属于青藏高原高寒植被类型,在有限的区域内,呈现出多个由热带向北寒带过渡的植物分布带谱。海拔2000米到4000米左右,主要是由各种云杉林构成的森林,森林的旁边,有着延绵的高原草甸。夏季的草甸上,无数叫不出名的野花和满山的杜鹃、格桑花争奇斗艳,竞相怒放,犹如一块被打翻了的调色板,在由森林、草原构成的巨大绿色地毯上,留下大片的姹紫嫣红。
  动物 Animal
  独特的低纬度冰川雪山、错综复杂的高原地形、四季不分而干湿明显的高原季风气候,使梅里雪山成为野生动物的天堂。
  这里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钱豹、云豹、羚牛,有二级保护动物黑熊、小熊猫、猞狸、黑麝、大灵猫、小灵猫,还有珍稀的白尾稍虹雉和雉鹑,以及凤头鹰、红隼、血雉等等113种可爱的鸟。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将其列为世界上5片“最后的净土”之一。
  来源:原野论坛
物情况 -------------------------------------------------------------------------------- --  作者:一只小鸟--  发布时间:2006-12-7 14:57:00
--  值得一提的是四川出产许多优质的蔬菜和作料品种,例如蜀芥,它被用来制作菜肴原料和多种烹调半成品或作料,如榨菜、冬菜、芽菜、盐菜、泡酸菜等等。成都打霜后的罗卜在清炖以后,香味清甘,入口即化。川西平原产的莴笋、多种高质量辣椒,它们既可做辣制品的原料,又可直接入馔,如暮春产的一种小青椒被用来做著名家常小炒“青椒炒肉丝”;郫县产的称为“二斤条”的高级小灯笼型青辣椒炒的“盐煎肉片”,使用其他地区的辣椒来做同样菜式的原料都不能达到这两种特殊辣椒的清香和微辣的效果;此外,还有蕻菜、豌豆尖、冬寒菜(葵)、小叶蒜苗等,都属全国上乘。四川是我国南方主要的竹林地区,为竹笋提供了丰富的原料来源。盆地的西南地区属于云贵高原地貌,盛产优质菌类。1933年,曾任慈禧太后宫女的裕德龄在她的书《御香飘渺录》里回忆到清宫御膳中山珍多数来自四川,这应该是其来有自的。    四川江河水系发育,在古代,巴蜀地区的淡水鱼产很丰富,晋代以前和清初],甚至出现“鱼害”。及至近代以来,虽然由于人口剧增,川东地区的鱼类产量减少,使餐馆里的鱼菜一度成为珍稀。川西和川南,则以普遍的稻田和堰塘养鱼来供应淡水渔产,这就是“鱼米之乡”美誉的由来。 -------------------------------------------------------------------------------- --  作者:一只小鸟--  发布时间:2006-12-7 14:57:00
--   -------------------------------------------------------------------------------- --  作者:星光灿烂--  发布时间:2006-12-7 14:58:00
--  圣诞节到来之际,圣诞老人就会坐着他那辆驯鹿雪橇,在天空中来回穿梭,为人们送去礼物和祝福。不过现在这位老人家将不得不搬家了:调查显示,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北极冰层正在迅速融化,不久之后他的驯鹿和助手小精灵们将会无处落脚。
  ■北冰洋,“无冰洋”?
  来自8个国家的250名科学家在上个月完成的北极报告中写道:受到汽车和工厂产生的废气以及比冰雪更容易吸收热量的深色地面和水的影响,北极地区变暖的速度是全球其他地区的两倍。照此速度发展下去,到2100年夏天,北冰洋可能会变成“无冰洋”。
  “圣诞老人制作礼物的作坊处境堪忧,”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北极圈计划发言人斯特凡·诺里斯22日说:“作坊所在的平台正在融化……圣诞老人可能不得不在我们下一代还活着的时候就从北极搬走。”
  不仅仅是圣诞老人,除他以外,在北极拥有秘密冰封基地“孤独堡垒”的超人也不得不在那时与这一片冰天雪地洒泪道别。
  ■求助联合国
  那么究竟有没有方法能够拯救北极呢?各方对此问题都忧心忡忡。
  丹麦科学部发言人阿兰·博尔特近日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如果北极冰雪消融,人们可以为圣诞老人提供一块巨大的浮冰,让他在冰上继续经营礼物作坊。
  博尔特说:“为什么我们不能建造一些电力设施,保证北极的冰不融化呢?……这应该成为联合国讨论的议题。”
  博尔特说,世界最大的风力发电设备生产企业丹麦韦斯塔斯公司可以为圣诞老人建造一座风车,以为他提供动力。
  ■争当老人故乡
  尽管传说中的圣诞老人居住在北极,好莱坞近期的新电影《极地特快》也支持这种说法,但是北欧诸国芬兰、丹麦、瑞典、挪威和冰岛都主张,自己国家才是圣诞老人的真正故乡。
  丹麦政府说,圣诞老人的真正家乡是格陵兰岛。当记者问,如果丹麦对北极的主权要求获得了国际承认的话,圣诞老人是不是要被迫学丹麦语时,博尔特回答说:“难道他不是已经在说丹麦语了吗?”不过,不管丹麦政府作何声明,不得不承认的是,芬兰才是人们心目中真正的圣诞老人故乡。自从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发出了寄给圣诞老人的公开信后,全世界都知道了圣诞老人就住在芬兰的拉普兰。 来源:《北京青年报》 -------------------------------------------------------------------------------- --  作者:qian--  发布时间:2006-12-7 14:58:00
--  自古以来,地球的气候一直在不断地变化.比如:几亿年前地球气候温暖,但后来因为植物的增多,排出的氧气太多,导致气候变冷,再后来,产生了一种动物不仅能啃食树木,还过度地啃食造成植物减少,动物增多,因为动物排出的二氧化碳过多,造成气候变暖.由此看来,动植物应该保持平衡. -------------------------------------------------------------------------------- --  作者:qian--  发布时间:2006-12-7 14:59:00
--  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就像我们所熟知的生物个体调节其体内环境那样,不停地调节着地球的大气环境,使气候能适合地球上生物生存进化的需要。换句话说,地球的生物圈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果真如此,数10亿年的气候变迁不仅仅是太阳或地球的原因,生物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深深地参与其中了。  -------------------------------------------------------------------------------- --  作者:魔女的黑猫--  发布时间:2006-12-7 14:59:00
--  目前,一个可怕的巨大问题正一步步正困扰着我们:全球变暖。具科学家预测,在全球变暖的一百年后,地球上南极和北极上的冰山即将融化,将地球变成一片海洋!!!!!!!(本文为现打,禁止复制!) -------------------------------------------------------------------------------- --  作者:qian--  发布时间:2006-12-7 15:00:00
--  四川盆地的地理形势是世界陆地地貌的奇迹,世界上找不到一个像四川那么大的土地深入大洲的内陆而又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气候温润的盆地了。这个盆地的北端秦岭山脉挡住了来自西北的寒冷干旱气流,最奇妙的是,它有两个通道,一个是通过长江三峡把流经盆地里诸河流的水泄往华中和华东;另一个通道,也是对四川自然条件最为至关重要的通道,就是西部的横断山脉的延伸区,印度洋潮湿气流经过几条几乎南北走向的山脉把水气带入盆地,水气在盆地西北边缘高山的阻挡下化为充沛的降雨,提供给盆地里几条长江支流的水量,同时对四川的农业地区进行自流灌溉。如果没有这条通道,四川将变成一个基本干旱的地区,可以这么说,川菜大约也不能成为在全国影响这么重大的菜系了。 -------------------------------------------------------------------------------- --  作者:qian--  发布时间:2006-12-7 15:00:00
--  目前,一个可怕的巨大问题正一步步正困扰着我们:全球变暖。具科学家预测,在全球变暖的一百年后,地球上南极和北极上的冰山即将融化,将地球变成一片海洋!!!!!!!(本文为现打,禁止复制!) -------------------------------------------------------------------------------- --  作者:星光灿烂--  发布时间:2006-12-7 15:01:00
--  晚古生代气候和植物分区
 
根据沉积物岩相及其分布情况看,泥盆纪已具明显气候分带现象。根据古地磁资料推断,泥盆纪南极位置大约位于现在非洲南部津巴布韦和博茨瓦纳一带,北极位于亚洲以东的古太平洋中。古赤道正好穿过加拿大北部、北欧和澳大利亚以东的海洋,北美、俄罗斯、中亚等可能处于亚热带、热带干燥气候条件下,有红层和蒸发盐沉积。冈瓦纳古陆的部分地区则处于极地及寒冷气候环境。
根据古地磁资料,石炭纪时的南极位于冈瓦纳古陆南极洲上,北极位于西伯利亚。古赤道通过北美洲中部、西北欧,经黑海穿过中国西北、华南,到达印度尼西亚。泥盆纪和石炭纪初,植物生态环境比较单一,只能适应滨海低地环境生存,因此植物的结构和形态往往无显著区别,尚未出现明显的地理分区现象。但是到了中、晚石炭世以至二叠纪,陆地面积不断扩大,各地纬度不同,气候条件亦不相同,在不同环境下繁生的各类植物,分别占领了不同的生态空间,因此在地史上呈现第一次明显的植物分区现象。在劳亚古陆上的植物群总称北方植物群,它又可以再分为(1)欧美植物区,包括北美、北非、欧洲、小亚细亚、中亚、中国和东南亚,以热带、亚热带气候为特征。(2)华夏植物区,包括中国和东南亚,早、中石炭世时属于欧美植物区;从晚石炭世开始,欧美植物区气候转为干燥,而中国等地区气候仍然湿热,并且到二叠纪末形成特有的大羽羊齿植物群,所以从欧美植物区分出来称华夏植物区。(3)安卡拉植物区,包括西伯利亚通古斯、哈萨克斯坦及天山、蒙古、兴安地槽以北广大地区,气候以温带偏凉为特征。在冈瓦纳古陆上的植物群,又称南方植物群,该植物区称冈瓦纳植物区,包括南美、南非、澳大利亚、印度、巴基斯坦、南极大陆和中国西藏南部,气候也以温凉为特征,晚石炭世开始形成特有的舌羊齿植物群。中国的大部,东到日本,南到马来西亚、苏门答腊,爪哇岛等地,都属于华夏植物区,高大的石松类(如鳞木,不显年轮)、节蕨类(如芦木)、科达树等,十分繁茂,为典型的热带、亚热带森林景观。在天山、阴山以北,即亚洲北部地区,从早石炭世晚期开始,以草本的真蕨和种子蕨等为主,木本植物有显著年轮,代表北部温带植物,属安卡拉植物区。这个植物群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新疆北部、内蒙古大部和东北北部。西南部,包括印度等地,为冈瓦纳植物区,植被是以舌羊齿为代表的灌木-草本植物群,代表南方温凉气候。本植物群在中国仅见于喜马拉雅山的北麓,这也可作为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板块向北俯冲挤压成山的证据。到了二叠纪,华夏植物区又以昆仑秦岭为界,分为北方亚区和南方亚区。植物分区现象,无疑是与地理纬度、南北极位置、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密切相关。
 
(选自宋春青 张振春《地质学基础》)
 
-------------------------------------------------------------------------------- --  作者:qian--  发布时间:2006-12-7 15:01:00
--  自古以来,地球的气候一直在不断地变化.比如:几亿年前地球气候温暖,但后来因为植物的增多,排出的氧气太多,导致气候变冷,再后来,产生了一种动物不仅能啃食树木,还过度地啃食造成植物减少,动物增多,因为动物排出的二氧化碳过多,造成气候变暖.由此看来,动植物应该保持平衡. -------------------------------------------------------------------------------- --  作者:魔女的黑猫--  发布时间:2006-12-7 15:01:00
--  这是星光灿烂从网上复制的! -------------------------------------------------------------------------------- --  作者:qian--  发布时间:2006-12-7 15:02:00
--  具体讲,盆地西部有成都平原,南部和中部属于丘陵地区,北部属于山地地貌,东部属于山地和丘陵间杂地貌。土壤类型复杂多样,境内南亚热带至寒带土壤都有分布,共有 19 种类型。土壤区域差异明显。气候属于亚热带润湿季风型,冬暖夏长,年降水量约1000mm。气候潮湿温和,冬短夏长,水源充足,土壤类型多变。这几个因素决定了除盆地内富饶的成都平原以外,即使川南的丘陵地带,也是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的地区。特别地,由于盆地边缘的高山区域,包括四川西部与青藏高原接触的褶皱带山区与高原,使得整个四川包括重庆的地貌和气候的垂直变化非常大,因此植物种类繁多,有高等植物 1 万种左右,约占全国总种数的 1/3。各种资源植物4500种以上。野生脊椎动物1150种以上,占全国总数的40%以上。
-------------------------------------------------------------------------------- --  作者:星光灿烂--  发布时间:2006-12-7 15:03:00
--  气候变暖植物有责作者:forchildren  来源:  类别:植物篇  日期:2006.09.11   今日/总浏览: 1/80   德国马普核物理研究所专家弗兰克•克普勒最近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称,全球30%的温室气体是由植物释放的甲烷形成的。这一观点将对研究全球气候变暖产生重要影响。
  传统观点认为,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而克普勒及其同事的研究表明,植物不仅释放氧气,也释放大量甲烷气体,全球每年由植物释放的甲烷气体多达6000万吨至2.4亿吨,相当于所有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0%—30%。这一发现增加了气候变化模型的影响因素,使气候变化模型研究更加复杂,也更令人忧心忡忡。因为通常大家都相信,植物通过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而实际情况是,大气中较高浓度的二氧化碳使植物生长得更快,并导致释放更多的甲烷气体,从而进一步加剧气候变暖。由于甲烷作为温室气体的作用比二氧化碳高出20至30倍,因此虽然其释放数量远不及二氧化碳,但还是被科学家列为影响气候变暖的第二种重要温室气体。
  克普勒研究小组还发现,植物的甲烷释放能力随着气温的增高而迅速增加。气温每提高10℃,甲烷的释放量就会翻一倍,而较高的温度意味着产生更多的甲烷。从150年前的工业化时代以来,全球大气中的甲烷含量已经翻了3倍。另一个反面例子也证明了克普勒的观点,1990年至2000年期间,地球热带雨林有12%消失了,而同期每年的甲烷释放量减少了600万至2000万吨。
  克普勒认为,植物释放的甲烷对气候变化效应的影响最多也就10%,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还是首要问题,他希望自己的发现能有助于科学家对气候变化模型进行更深入研究。
 -------------------------------------------------------------------------------- --  作者:星光灿烂--  发布时间:2006-12-7 15:03:00
-- 
  该地区的地势为北高南低,河谷向南敞开,气流可溯谷而上,受季风影响大,干湿季节分明。由于垂直气候明显,梅里的气候变幻无常,雪雨阴晴全在瞬息之间。
  雨季一般在7-8月间,一月,白天7-12度,晚上零下2-5度。 11月-3月,天气非常晴朗。
  冬天会有几天下雪,可能导致车辆无法通行,故冬天去的游客可提前打电话向当地飞来寺梅里往事 咨询天气情况,0887-8416617。
  植物Plant
  在植被区划上,属于青藏高原高寒植被类型,在有限的区域内,呈现出多个由热带向北寒带过渡的植物分布带谱。海拔2000米到4000米左右,主要是由各种云杉林构成的森林,森林的旁边,有着延绵的高原草甸。夏季的草甸上,无数叫不出名的野花和满山的杜鹃、格桑花争奇斗艳,竞相怒放,犹如一块被打翻了的调色板,在由森林、草原构成的巨大绿色地毯上,留下大片的姹紫嫣红。
  动物 Animal
  独特的低纬度冰川雪山、错综复杂的高原地形、四季不分而干湿明显的高原季风气候,使梅里雪山成为野生动物的天堂。
  这里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钱豹、云豹、羚牛,有二级保护动物黑熊、小熊猫、猞狸、黑麝、大灵猫、小灵猫,还有珍稀的白尾稍虹雉和雉鹑,以及凤头鹰、红隼、血雉等等113种可爱的鸟。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将其列为世界上5片“最后的净土”之一。
-------------------------------------------------------------------------------- --  作者:qian--  发布时间:2006-12-7 15:05:00
--  晚古生代气候和植物分区   根据沉积物岩相及其分布情况看,泥盆纪已具明显气候分带现象。根据古地磁资料推断,泥盆纪南极位置大约位于现在非洲南部津巴布韦和博茨瓦纳一带,北极位于亚洲以东的古太平洋中。古赤道正好穿过加拿大北部、北欧和澳大利亚以东的海洋,北美、俄罗斯、中亚等可能处于亚热带、热带干燥气候条件下,有红层和蒸发盐沉积。冈瓦纳古陆的部分地区则处于极地及寒冷气候环境。
根据古地磁资料,石炭纪时的南极位于冈瓦纳古陆南极洲上,北极位于西伯利亚。古赤道通过北美洲中部、西北欧,经黑海穿过中国西北、华南,到达印度尼西亚。泥盆纪和石炭纪初,植物生态环境比较单一,只能适应滨海低地环境生存,因此植物的结构和形态往往无显著区别,尚未出现明显的地理分区现象。但是到了中、晚石炭世以至二叠纪,陆地面积不断扩大,各地纬度不同,气候条件亦不相同,在不同环境下繁生的各类植物,分别占领了不同的生态空间,因此在地史上呈现第一次明显的植物分区现象。在劳亚古陆上的植物群总称北方植物群,它又可以再分为(1)欧美植物区,包括北美、北非、欧洲、小亚细亚、中亚、中国和东南亚,以热带、亚热带气候为特征。(2)华夏植物区,包括中国和东南亚,早、中石炭世时属于欧美植物区;从晚石炭世开始,欧美植物区气候转为干燥,而中国等地区气候仍然湿热,并且到二叠纪末形成特有的大羽羊齿植物群,所以从欧美植物区分出来称华夏植物区。(3)安卡拉植物区,包括西伯利亚通古斯、哈萨克斯坦及天山、蒙古、兴安地槽以北广大地区,气候以温带偏凉为特征。在冈瓦纳古陆上的植物群,又称南方植物群,该植物区称冈瓦纳植物区,包括南美、南非、澳大利亚、印度、巴基斯坦、南极大陆和中国西藏南部,气候也以温凉为特征,晚石炭世开始形成特有的舌羊齿植物群。中国的大部,东到日本,南到马来西亚、苏门答腊,爪哇岛等地,都属于华夏植物区,高大的石松类(如鳞木,不显年轮)、节蕨类(如芦木)、科达树等,十分繁茂,为典型的热带、亚热带森林景观。在天山、阴山以北,即亚洲北部地区,从早石炭世晚期开始,以草本的真蕨和种子蕨等为主,木本植物有显著年轮,代表北部温带植物,属安卡拉植物区。这个植物群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新疆北部、内蒙古大部和东北北部。西南部,包括印度等地,为冈瓦纳植物区,植被是以舌羊齿为代表的灌木-草本植物群,代表南方温凉气候。本植物群在中国仅见于喜马拉雅山的北麓,这也可作为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板块向北俯冲挤压成山的证据。到了二叠纪,华夏植物区又以昆仑秦岭为界,分为北方亚区和南方亚区。植物分区现象,无疑是与地理纬度、南北极位置、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密切相关。
 
-------------------------------------------------------------------------------- --  作者:魔女的黑猫--  发布时间:2006-12-7 15:05:00
--  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得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 。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 --  作者:qian--  发布时间:2006-12-7 15:06:00
--  该地区的地势为北高南低,河谷向南敞开,气流可溯谷而上,受季风影响大,干湿季节分明。由于垂直气候明显,梅里的气候变幻无常,雪雨阴晴全在瞬息之间。  雨季一般在7-8月间,一月,白天7-12度,晚上零下2-5度。 11月-3月,天气非常晴朗。
  冬天会有几天下雪,可能导致车辆无法通行,故冬天去的游客可提前打电话向当地飞来寺梅里往事 咨询天气情况,0887-8416617。
  植物Plant
  在植被区划上,属于青藏高原高寒植被类型,在有限的区域内,呈现出多个由热带向北寒带过渡的植物分布带谱。海拔2000米到4000米左右,主要是由各种云杉林构成的森林,森林的旁边,有着延绵的高原草甸。夏季的草甸上,无数叫不出名的野花和满山的杜鹃、格桑花争奇斗艳,竞相怒放,犹如一块被打翻了的调色板,在由森林、草原构成的巨大绿色地毯上,留下大片的姹紫嫣红。
  动物 Animal
  独特的低纬度冰川雪山、错综复杂的高原地形、四季不分而干湿明显的高原季风气候,使梅里雪山成为野生动物的天堂。
  这里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钱豹、云豹、羚牛,有二级保护动物黑熊、小熊猫、猞狸、黑麝、大灵猫、小灵猫,还有珍稀的白尾稍虹雉和雉鹑,以及凤头鹰、红隼、血雉等等113种可爱的鸟。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将其列为世界上5片“最后的净土”之一。
-------------------------------------------------------------------------------- --  作者:星光灿烂--  发布时间:2006-12-7 15:06:00
--  澳大利亚气候植物半环状分布的形成[ 作者:佚名    转贴自:http://www.n318.com/edu/freeja/cz/qinianji/rjbxkbdl/200605/edu_336898.html    点击数:393    更新时间:2006-9-17    文章录入:wangwenting ]以下内容为程序代码:<SCRIPT>var status0_6562=\‘\‘;var curfontsize_6562=9;var curlineheight_6562=12;<script>8){fontsize_6562.style.fontSize=(--curfontsize_6562)+"pt";fontsize_6562.style.lineHeight=(--curlineheight_6562)+"pt";}\‘>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澳大利亚和非洲、南美洲都属热带大陆,但又有别于这两个大陆,具有其独特之处,它的气候、植物呈半环状分布。这是在其所处纬度位置及大陆轮廓、地形、洋流、气压与风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形成的。
澳大利亚介于南纬10°45′-39°08′之间,南北跨28°23′,是跨纬度最少的一个大陆,南北间温差小,气温分布比较简单,南回归线横贯大陆中部,99%的面积属于热带和亚热带,全年气温都比较暖热,少雨区和沙漠的面积特别广。澳大利亚大陆轮廓比较完整,增加了内陆离海的距离,最大达1500千米以上,影响了海洋气流深入内陆。另外,整个轮廓又是东西长、南北窄,扩大了东南信风带控制的面积,内陆又无广大河湖等水面调节,使大部分地区更加干热。
在地形上,澳大利亚广大的中西部地区较低平,起伏不大,气旋回转少,天气稳定,很难致雨,使广大的中西部气候差异变小。另外,东部高大的山地南北长4500千米、高1000多米,东坡陡西坡缓,又紧逼东海岸,阻挡了东南信风从东南太平洋上带来的暖湿气流,使东坡多雨,西坡干旱少雨,缩小了东部多雨区的面积,扩大了西部内陆干旱区的范围。中部平原纵贯南北有利于南北气流之运行,使中部内陆盆地并不是滴雨不下的沙漠之地。
澳大利亚周围的洋流,在大陆北部沿岸为北澳暖流,东部为东澳大利亚暖流,影响大陆北部和东部沿岸增温增湿成为多雨区。南部沿海为西风漂流,西部沿海为西澳大利亚寒流,影响了澳大利亚南部沿岸的少雨和西部沙漠的形成。
从大气环流来看,澳大利亚大陆夏季气压带南移,大陆北部为热低压中心,南回归高压带位于大陆南部,故北部吹西北季风,炎热而多雨;大陆中部和南部都吹东南信风,炎热而干旱;只有大陆东部山地东坡为迎风坡,有较多的降水。冬季气压带北移,与陆上冷高压相结合,高压中心位于大陆北部内陆,大陆上大部分地区为高气压所笼罩,风从高压中心向外吹,所以干燥少雨,只有大陆西南角和东南角吹海上来的西风,多气旋,天气湿润多雨,东部山地东坡仍为迎风坡,有较多降水。所以从年降水量的分布来看,就成了北、东、南三面多雨,向内陆和西部逐渐减少,即呈半环状分布,随着降水量和气候带的半环状分布,植物带也呈半环状分布,由森林带向内陆逐渐过渡到草原带和沙漠带。
由此可见澳大利亚大陆气候景观的地域分异上,大致出现二种情况五个类型:一种是季节变化不明显的气候景观,包括东北部常年热湿的气候和中部西部常年干热的气候。另一种则季节变化较为明显的气候景观,包括北部沿海的夏雨冬旱的气候;东南沿岸的夏热湿而冬少雨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以及南部和西南沿海的冬雨夏干的地中海式气候。而它们的各种相间地带又呈现过渡性的景观特征。这种季节变化上的地区差异主要体现在降水上,就气温而言,则其总体表现总是北高南低,而不是南北对称。唯盛夏在北部内陆有高温中心。
所以澳大利亚大陆在总体干热背景下,北、东、南沿海半环带降水较多。但在不同部位还是存在着降水量尤其是降水季节的地区差异。
 -------------------------------------------------------------------------------- --  作者:魔女的黑猫--  发布时间:2006-12-7 15:06:00
--  环境报道-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ENVIRONMENT REPORT – Effects of Global WarmingBy Cynthia KirkBroadcast: May 10, 2002
This is the VOA Special English ENVIRONMENT REPORT.
Scientists say the warming of the Earth’s atmosphere has begun to affect plant and animal life around the world. Scientist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Hanover in Germany reported their findings in the publication Nature. They say global warming is affecting endangered species, sea life and the change in seasonal activities of organisms. Global warming is caused by carbon dioxide and other heat-trapping gases in the atmosphere.
Studies show that the Earth’s climate has warmed by about six-tenths of one degree Celsius during the past one-hundred years. Most of the increase has taken place in the last thirty years.
The German scientists studied different animal and plant populations around the world in the past thirty years. They say some species will disappear because they can not move to new areas when their home climate gets too warm.
The scientists say one of the biggest signs of climate change has been the worldwide reduction in coral1 reefs2. Rising temperatures in the world’s warm ocean waters have caused coral to lose color and die.
In the coldest areas of the world, winter freezing periods are now happening later and ending earlier. Researchers say these changes are having severe effects on animals such as penguins3, seals and polar bears4.
Changes in temperature and wetness in the air can also affect the reproduction of some reptiles5 and amphibians6. For example, the sex of baby painted turtles is linked to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in July. Scientists say even small temperature increases can threaten the production of male turtles7.
In Europe, scientists say warmer temperatures are affect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seasons. This is affecting the growth of plants and delaying the flight of birds from one place to another.
Scientists are concerned about invasions of warm weather species into traditionally colder areas. Rising temperatures have been linked with diseases spread by mosquito8 insects in areas of Asia, East Africa and Latin America.
Britain’s Meteorological Office says worldwide temperatures will continue to rise during the next one-hundred years. It says how much temperatures increase will depend on the success of worldwide policies designed to slow global warming.
This VOA Special English ENVIRONMENT REPORT was written by Cynthia Kirk.
 -------------------------------------------------------------------------------- --  作者:qian--  发布时间:2006-12-7 15:07:00
--  自古以来,地球的气候一直在不断地变化.比如:几亿年前地球气候温暖,但后来因为植物的增多,排出的氧气太多,导致气候变冷,再后来,产生了一种动物不仅能啃食树木,还过度地啃食造成植物减少,动物增多,因为动物排出的二氧化碳过多,造成气候变暖.由此看来,动植物应该保持平衡. -------------------------------------------------------------------------------- --  作者:一只小鸟--  发布时间:2006-12-7 15:07:00
--  一、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发现
    尽管20世纪50年代中国陕西关中等地已经发现早于仰韶文化的遗迹现象,但是对于前仰韶时代文化的认识,是在70年代后期才真正开始的。从那时到现在,在黄河中下游的陕西、河南和河北、山东地区,发现了数以百计的前仰韶时代的文化遗址。在陕西,称为老官台文化的遗址(注:关于陕西前仰韶文化的命名还不统一,有老官台文化、大地湾文化或大地湾一期文化、北首岭下层文化、白家文化、李家村文化或类型等含义不尽相同的名字,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38~41页,文物出版社,1984年。又见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册·陕西分册》97~98页,西安地图出版社,1998年。),迄今已经发现40余处,主要分布在关中的渭河、泾河流域和陕南的汉江、丹江上游地区,两地区的数量约各占一半。这类遗址一般位于依山傍水的较高台地上或两河交汇的地势较高处,面积一般较小,多在1万~2万平方米之内,文化堆积较薄,厚度多在1米以下。遗迹分布零散而稀疏,遗物贫乏,在多种文化共存的遗址中居于最下层,不易暴露而较难发现。年代在距今8000年~7000年左右(注: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册·陕西分册》97~98页,西安地图出版社,1998年。)。
    截至1992年的统计,河南省境内的裴李岗文化遗址,已经发现105处,经发掘的也有10多处(注:孙广清:《河南裴李岗文化的分布和地域类型》,《华夏考古》1992年第4期;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册·河南分册》29~31页,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年。),年代约在距今8500年~7500年。按其分布地区,大致分为两个类型,即偏北部丘陵地区的裴李岗类型和偏南部平原地带的贾湖类型。分布规律同于陕西的老官台文化遗址。但是约有一半此类遗址分布在京广铁路以东、大别山以北的广大黄淮冲积平原,海拔高度大都在200米以下。地理环境优越的南阳盆地和豫西黄土高原区,至今罕见这一时期的文化遗迹。
    山东地区的发现,先有早于大汶口文化的北辛文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又有后李文化的发现(注:后李文化的命名也不一致,有的学者认为分布在泰沂山脉北侧的此类遗址,分布在中段和西段山前平原的两个地区,代表不同体系的文化,分别以后李类型和西河文化名之。参见张学海《后李类型与马家浜文化之联系》,《中国文物报》1998年1月7日第3版。)。截至1997年的统计,后李文化共发现有8处遗址,东起临淄,西到长清,东西距离不超过150公里,均分布在泰沂山脉北侧的山前平原地带,海拔高度一般在50米左右,碳测年代约距今8500年~7500年(注:栾丰实:《试论后李文化》,《海岱地区考古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泰山南侧地区,也有类似后李文化的发现,比如兖州的西桑园遗址,叠压在北辛文化层之下,与更南的安徽省淮北地区发现的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存在某些共同之处。北辛文化的年代(距今7500年~6000年)大致可以纳入仰韶文化的范畴,但开端时间早于仰韶文化(距今7000年~5000年),在此不予详述。值得注意的是,在泰沂山北侧的北辛文化遗址,比后李文化向更北的山前平原地带扩展。但根据分布情况,大致都不超过山前20公里的范围。
-------------------------------------------------------------------------------- --  作者:星光灿烂--  发布时间:2006-12-7 15:07:00
--  月球上的昼和夜[ 作者:佚名    转贴自:地理之窗    点击数:86    更新时间:2006-10-17    文章录入:zhouqiong ]以下内容为程序代码:<SCRIPT>var status0_6562=\‘\‘;var curfontsize_6562=9;var curlineheight_6562=12;<script>8){fontsize_6562.style.fontSize=(--curfontsize_6562)+"pt";fontsize_6562.style.lineHeight=(--curlineheight_6562)+"pt";}\‘>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地球绕轴自转一周叫做“一天”,时间约24小时。那么,月球上的“一天”又该有多长呢?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在绕着地球公转的同时,也在不停地做自西向东的自转运动。所以, 月球上也有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不过,这跟地球上的日出和日落的情景完全不同。
  在月面上,黑液和白昼的交替非常突然。看不到地球上所能见到的“晨昏朦影”(在日出以 前和日落以后的相当时段,天空仍然很明亮,这种状态叫“晨昏朦影”)。这是因为月球上没有大气散射阳光的缘故。
  在月球上看太阳东升西落,需要很长的时间。在地球上,早上6点钟,太阳从东方升起,到 正午12点升到中天,其间只需6个钟头;再从中天慢慢西移,直到落下地平线,也仅需6小时;在经过12小时的黑夜之后,第二天又从东方升起,开始了新的一天。但在月球上却不是这样。在月球上,太阳从东边升出“月平线”之后,要经过160多个钟头才能升至中天;从中天移至西边月平线落下,又需160多个钟头;再经过320多个小时的黑液,才算一个“昼夜” 。这就是说,月球上的一个昼夜(即习惯上所说的“一天”),大约是地球上的4个星期左右 。确切地说:地球上的一昼夜是23小时56分4秒(简化为“24小时”),月球上的一昼夜则长 达27.32天(即“阴历”的一个月)。
  那么,月球上的白昼和黑夜的情景又是怎样的呢? 在月球上,没有空气,也没有任何形态的水,更没有风、云、雨、雷、闪电等等天气变化。太阳出来后,由于没有大气遮隔,白天看到的太阳喷吐着灼人的火焰,光芒万丈,远比地球 上看到的太阳要明亮千百倍。由于没有空气和云层的阻隔(不受它们的吸收和反射),月面的 温 度可达127℃,连月面的石头都被烤得炙手!有趣的是,即使是在白天,在月球上,你依然能 清楚地看到布满在漆黑天空中的点点繁星和因“地相”变化而残缺不全的地地球!
  太阳刚一落下“月平线”,夜幕马上笼罩月球——漫漫的“月球之夜”开始了。在月球上, 黑夜长达2个星期左右。而且,由于缺少大气和云层的保护(没有云层,故缺乏逆辐射),月面温度可以一直下降到-183℃。漆黑的夜空中,你可以看到一轮硕大的“明月”——反射着 阳光的地球高挂夜空,发出耀眼的光芒,亮度比咱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月亮的亮度要大上80倍 !
-------------------------------------------------------------------------------- --  作者:魔女的黑猫--  发布时间:2006-12-7 15:07:00
--  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是当前非常热门的一个问题,上至政府首脑下至科学家和新闻记者都在议论这件事。联合国第34届大会43/53决议关切地注意到:出现的事实证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不断增加导致全球变暖、海平面升高,如果各级政府不及时采取措施,其对人类的影响将是灾难性的。  一、生态系统  地球生态系统可能面临全球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增加以及与之关联的气候变化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地球上南北地区温差减小,经向大气环流减弱,降水地理分布发生根本变化,总的趋势是低纬度降水稍有增加,中纬度年平均降水量减少,土壤水分减少。气候带在下一个50年代内可能向两极方向移动数百公里。动植物区等将滞后于这些气候带的移动,残存在它们现在的位置上,因而可以在不同的气候区域内发现它们。从全球来看,CO2浓度倍增带来的气候变化将使森林的覆盖面积从自然植被的58%减少到47%,沙漠则从21%扩展到24%,草原从18%增加到29%,苔原从3%减为零,自然生态因之而改变。  气候变化还威胁全球生物多样性,使得某些物种可能灭绝。在某些地区,可能增加虫害和火灾出现的频数,这将使生态系统变得复杂化。
 
  二、农业  就区域性而言,由于气候变化和虫害,以及由于污染物排放有关的高空臭氧量的变化,可能会减少产量,对某些地区,可能产生剧烈影响,如巴西、秘鲁、非洲的萨赫勒地区、东南亚、前苏联的亚洲部分和中国。在高纬度和中纬度地区,由于生长季节的延长,生产能力有可能提高,但这不可能对生产开辟广大的新领域,而且这种增产的可能性主要限于北半球。  由于现今某些谷物高产区,如西欧、美国南部、南美的某些部分以及西澳大利亚等地减产,可能改变粮食贸易的格局。另一方面,北欧的谷物生产可能增加。  我国东北地区由于水分条件较好,会因增温而获益,同时也会因增温而增加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亚热带的华南和长江流域、暖温带的黄淮地区可能出现热害。  预计温度上升可能延长目前农业生产力因热量不足而受到限制地区的生长季,导致农业上的热量界限向极区移动。由于北半球的温带农业已在较高纬度占有很大的面积,因此这里生产力的提高将是显著的。年平均气温增加1℃将使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谷物种植热量界限向北推进150—200公里,适耕农业的高度界限上升150—200米。
 
 -------------------------------------------------------------------------------- --  作者:魔女的黑猫--  发布时间:2006-12-7 15:09:00
--  1. coral [5kCrEl]n.珊瑚, 珊瑚虫
2. reef [ri:f]n.暗礁, 收帆v.收(帆)
3. penguin [5peN^win]n.企鹅
4. polar bear北极熊
5. reptile  [5reptail]n.爬虫动物, 卑鄙的人adj.爬行的, 爬虫类的, 卑鄙的
6. amphibian  [Am5fibiEn]adj.两栖类的, 水陆两用的n.两栖动物, 水陆两用飞机, 水陆两用的平底车辆
7. turtle [5tE:tl]n.海龟
8. mosquito [mEs5ki:tEu]n.蚊子
 
-------------------------------------------------------------------------------- --  作者:一只小鸟--  发布时间:2006-12-7 15:09:00
--  河北省境内的前仰韶文化,主要是磁山文化(距今8000年~7500年),分布在太行山脉的东侧,根据1984年的统计,只有邯郸地区的磁山、南岗、牛洼堡、西万年和保定北部容城县的坡上等5处。另外,涞水县拒马河沿岸一些早期遗址中,也发现含有和磁山文化因素相类似的靴形陶支架、筒形陶盂等物,说明拒马河以南一直到漳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属于磁山文化或具有磁山文化因素的古文化分布区(注:安志敏:《略论华北的早期新石器文化》,《考古》1984年第10期;郑绍宗:《河北省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与研究》,《磁山文化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磁山文化的遗址数量当不止此数,易县的考古发现还证明河北的前仰韶文化可能属于两个系统(注: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省近十年的文物考古工作》,《文物考古十年(1979-1989)》,文物出版社,1990年。)。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又发现了年代在万年前后的两处被认为是最早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徐水南庄头(距今10510年~9700年)和阳原于家沟(距今11870±1720年,热释光法测定陶片所得)(注:谢飞:《阳原姜家梁发现新石器时代墓地》,《中国文物报》1996年4月7日第1版;Tang Chung, Notes on nail-impressed ceramics along with microbla-des in North East China, in International research on the Origin of Pottery in Eastern Asia: 5~8, Prited. Kokugakuin University in Japan,1997.),前者分布在太行山东侧大清河上游支流的鸡爪河和萍河之间;后者位于桑干河流域,与著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虎头梁相邻。我们称这两处是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主要的根据是发现了陶片,南庄头还发现有可能是家养的猪和狗的骨骸,农业生产的证据可以说很不充分。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整个山西地区,除了1984年在太行山区的武乡县石门乡牛鼻子湾征集到磁山文化的石磨盘、石磨棒各1件之外,虽然80年代后期考古工作者有意识地在晋东南地区寻找线索,但迄今没有发现磁山、裴李岗和老官台文化时期的遗存。晋南翼城北橄乡枣园村H1以红陶为主的遗存,虽然被有的学者称为前仰韶时代的遗迹,但从总体特征观察,依旧属于仰韶文化的范畴;从近年垣曲东关的同类发现来看,这套遗存很可能是该地区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的前身,年代则应在仰韶文化的纪年之内(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编:《山西考古四十年》53~57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1999年7月我们曾在晋南考察,在吉县柿子滩发现了一块夹砂褐陶的陶片,刚好是一个器底和器身的结合部,底部有一个小突,很像是老官台文化的直桶形三足形罐的底部,当时我们很兴奋,以为是前仰韶文化的突破性发现,这个发现,也得到部分省内考古学家的支持。但是,此后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教授到山西考察,否认了这一发现,认为它是仰韶文化的一个类似器盖的东西。所以直到现在为止,真正的前仰韶时代的遗址,在山西还没有发现一处。相对于晋南地区其他的大量考古发现,很难用田野考古工作不够来解释,恐怕是另有原因的。)。
 
    二、旧石器时代晚期末段文化的发现
    陕西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文化,主要分布在两个地区:一个是秦岭以北关中东部、中部的洛河、渭河流域的西安、蓝田地区,关中西部和陕北仅有零星发现;另一个是秦岭以南汉江上游和南洛河流域以汉中盆地和安康盆地为中心的地区。其中,旧石器时代早、中期遗存多分布在关中和陕南,陕北则多为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韩城禹门口石灰岩洞穴遗址,石制品都用不规则小石片制成,以各色边刮器为主要类型,其余为端刮器、凹缺刮器、尖状器和钻具,属于华北小石器传统,但一般认为属于晚更新世早期的遗迹。与新石器时代文化关系密切的遗迹,分布在渭河下游大荔县的沙苑地区。沙苑是一个沙丘遗址,石制品主要是细石器传统,但也发现琢背小刀、打制石斧等新的文化因素,可惜全是在地面采集,并无原生地层发现,考古学家谨慎地把它的年代定在中石器时代或早期新石期时代。但是该地区并无老官台文化遗存的发现,也不排除此类遗迹年代较早的可能。对比旧石器时代遗址和老官台遗址的分布区域,在关中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更向河谷平原扩张,形成以关中东部华县和西部宝鸡为中心的遗址群,后者在整个旧石器时代罕有文化遗迹发现;原来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零散分布的陕西北部,几乎没有老官台文化的发现;陕南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则分布在从汉中到安康汉江上游的东西数百公里的沿河谷地上(注: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册·陕西分册》第48页、96~97页,西安地图出版社,1991年;陈恩志:《中国化石古人类和旧石器时代文化考古发现与研究·西北地区卷(1901-1990)》,陕西科技出版社,1992年;安志敏、吴汝祚:《陕西大荔沙苑地区的石器时代遗存》,《考古学报》1957年第3期。)。  -------------------------------------------------------------------------------- --  作者:星光灿烂--  发布时间:2006-12-7 15:09:00
--  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也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泊,距西宁150公里,面积4500平方公里,海拔3200米,湖水冰冷且盐份很高。青海湖古称西海,蒙古语称“库库诺尔”,藏语称“错温波”,意为“青色的海”。在青海高原东北部,日月山,大通山和起伏连绵的青海南山环抱着一个高原湖泊——青海湖。以前青海湖周围是古代战场,一片荒凉。如今已一改旧貌,有公路、铁路沿南北两岸西进。青海湖景色四季各异。
   春夏,山青水秀,百鸟争鸣;严冬,白雪皑皑,湖面冰封;睛日,碧空白云,水天一色;云海苍苍,惊涛拍岸。湖中有中外驰名的鸟岛、每到春末夏初数十万候鸟集群而至。它们在这里栖息繁衍,或翱翔于蓝天,或嬉游于碧野、或追逐于沙滩,熙熙攘攘,热闹非凡,蔚为奇观。直到深秋季节,群鸟方离岛南飞。
以下内容为程序代码:<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src="../../css/data/info_right.js">
<script>
   青海湖即使在烈日炎炎的的盛夏,日平均温度一般都在15℃左右,是理想的避暑胜地。青海湖蒙语叫“库库诺尔”,意思是“青蓝色的海”,是青藏高原不断隆起后,幸存下来的。
 -------------------------------------------------------------------------------- --  作者:一只小鸟--  发布时间:2006-12-7 15:10:00
--  河南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已经发现30多处,主要分布在伏牛山秦岭一线的豫西及豫西南地区。安阳小南海洞穴遗址,是太行山东麓的唯一发现。京广线以东的广大地区,除新蔡诸神庙地点发现一件旧石器时代晚期有人工切割的鹿角化石之外,基本是一个空白区。旧石器遗址分布区,基本上分布在豫西崤山北麓黄河以南从山地到黄土塬的接触地带和豫西南伏牛山南麓南阳盆地的北部边沿地区。恰恰在这两个地区,裴李岗文化遗址发现极少。与早期新石器文化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安阳小南海遗址、许昌灵井遗址和南召小空山遗址。小南海洞穴遗址,是一个以小石器传统为主的旧石器晚期遗址,几乎没有典型的细石器存在,年代在更新世末期,最晚期的年代是距今11000年。灵井的石制品发现在地下10多米处,主要以细石器为代表,但也发现石片石器和重型工具的存在,年代也在更新世末期。小空山洞穴遗址,以砍砸器和刮削器为主,没有细石器的发现,与典型的小石器传统的小南海石制品也有明显的不同,年代据研究者测定认为在最后冰期的最盛期,属于更新世晚期偏晚阶段(注: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册·河南分册》27~28页,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年;安志敏:《河南安阳小南海旧石器时代洞穴堆积的试掘》,《考古学报》1965年第1期;周国兴:《河南许昌灵井的石器时代遗存》,《考古》1974年第2期;小空山发掘队:《1987年河南南召小空山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88年第4期;周军、郭引强:《河南旧石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
    值得注意的是在舞阳大岗裴李岗文化层之下,发现了一批细石器,也有一些石片石器出现。在裴李岗文化层和细石器文化层之间,有一个侵蚀层,表明两者之间有时间上的缺环(注:张居中、李占扬:《河南舞阳大岗细石器地点发掘报告》,《人类学学报》第15卷第2期。)。
    山东地区旧石器时代的工作近年有很大进步。据1994年的统计,已经有100多个包含细石器和石片石器、大型砍砸器的地点发现,但是石器多系采集,正式发掘的较少。这些地点,多分布在沂河和沭河中上游的范围不大的低山丘陵和河流的二级台地上,因为年代学的工作很少开展,所以准确的年代尚无从谈起,但是一般认为,大多数含细石器的地点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甚至已经跨入新石器时代,不过这些地点据说没有陶片的发现(注: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前进中的十年:1978年~1988年山东省文物考古工作概述》,《文物考古工作十年(1979~1989)》,文物出版社,1990年;徐淑彬:《鲁南沂沭河流域中石器时代文化研究》,周国兴等主编《中日古人类与史前文化渊源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4年。)。
    河北省境内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和地点,主要发现在桑干河流域的阳原盆地和涿鹿、怀来盆地,近年在燕山南麓的玉田、兴隆和北京市中心的王府井大街等地也有新的发现。主要的晚期末段的旧石器地点,有阳原虎头梁、油房、西白马营和孟家泉等(注:盖培、卫奇:《虎头梁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古脊椎动物学报》第15卷第4期,1977年;谢飞、成胜泉:《河北阳原油房细石器发掘报告》,《人类学学报》第8卷第1期,1989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阳原西白马营晚期旧石器研究》,《文物春秋》1989年第3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河北玉田县孟家泉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文物春秋》1991年第1期。)。虎头梁地点群,分布在桑干河的二级台地上,在不足1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发现了9个地点,各地点的功能似乎已有不同。石制品以典型细石器为代表,也有一定数量的石片石器。年代属于晚更新世的末期,碳测年代在距今10690±210年。油房的发现,在石制品的种类上似虎头梁,也是既有细石器也有石片石器的发现。与此相反,临近的西白马营遗址,则只见石片石器,而无细石器的发现。铀系法年代测定把该地点置于最后冰期的盛期(距今18000±1000年;距今15000±1000年)。孟家泉的年代与此相近,石制品则包括细石器、石片石器和重型的砍砸器、石锤等。  -------------------------------------------------------------------------------- --  作者:一只小鸟--  发布时间:2006-12-7 15:11:00
--  山西省是目前中国发现旧石器地点和遗址最多的地区,达300多处,经发掘的地点约30处。旧石器时代晚期地点,发现也达90余处。在北从大同盆地,南到中条山南麓,东从太行山的南端,西到吕梁山西侧的黄河岸边这个范围内,旧石器晚期地点分布非常广泛,地点所处的地貌类型多种多样。晚期末段的遗址,包括著名的晋东南沁水下川地点群,晋西南蒲县薛关遗址、吉县柿子滩遗址等。
    下川遗址位于中条山主峰历山山腰的一个山间小盆地内,盆地内共发现6个地点,还在垣曲、沁水、阳城三县发现同类性质的地点10处。石制品有属于典型细石器传统的细石器,但也存在大量的石片石器和粗大石器。新出现的石器类型包括琢背小刀、镞、锛形器和磨盘、砾石等,年代距今2.4万~1.6万年之间。研究者认为下川人过着以狩猎为主、采集为辅的生活。
    薛关遗址也属于细石器传统的一部分,位于吕梁山西侧黄土高原蒲县薛关镇西的昕水河左岸。包括细石器和粗大石器两类,前者包括各种类型的石叶和刮削器及琢背小刀等。文化上与下川多有近似之处,但是不见石镞,却出现了打制的石斧。年代据[14]C测定在距今13550±150年。
    柿子滩位于黄土高原吉县西南30公里的清水河畔,西距黄河2公里,文化层分上下两层。其中上层出有细石器和石片石器两类,也有少量粗大砾石石器。除各种石叶和石核之外,还有各种类型的刮削器和石镞、琢背小刀、石锯等,该遗址还发现了东亚地区罕见的岩画。文化特征与薛关接近,年代据AMS[14]C的测定,大致在距今16000年~10000年,属于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遗存(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编:《山西考古四十年》26~51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石金鸣:《山西旧石器》,徐钦琦等主编《庆贺贾兰坡院士九十华诞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史前考古学新进展》,科学出版社,1999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编:《山西旧石器时代考古文集》,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截至1992年的统计,山西已在40多个县市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或地点,晚期遗址和地点分布在宁武、朔县、偏关、阳城、平陆、霍县、大同、沁水、蒲县、榆次、襄汾、左云、吉县、古交、和顺、五台、陵川、榆社、昔阳、乡宁、大宁、高平、右玉、沁源、阳高、芮城等26个县市,占全省100多个县市的约四分之一(注:陈哲英:《山西旧石器时代考古综述》,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编《山西考古四十年》,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这种情况显然表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在山西地区有较为密集的分布。
 
    三、文化断层和农业发生
    从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末期文化到距今8500年~7000年的前仰韶文化,黄河流域的居民经历了从采集狩猎经济向农业经济的过渡,其间的变化完全可以用抠锩鼣和挦槐鋽来表示。虽然目前在保定南庄头和北京怀柔北潮白河北岸的转年遗址都发现了距今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都出土陶器、石磨盘、磨棒,前者还发现了可能属于家猪和家狗的遗骨,但是农业的证据非常薄弱;相反,数量众多的鼠、鸡、狗、狼、猪、马鹿、麋鹿、狍鹿、斑鹿以及鸟类、鱼类、鳖类和蚌类、螺类的遗骸,加上用动物骨头做成的骨镞、骨锥等的存在,说明采集和狩猪还占有主要的位置(注:李君:《徐水南庄头遗址又有重要发现》,《中国文物报》,1998年2月11日第1版;郁金城:《北京转年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的发现》,中国前期新石器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北京,1998年6月。关于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的界线,中国和欧洲有很大不同,后者一般以农业的产生为标准,而中国大多是以陶器和磨制石器的出现为据,参看陈星灿:《关于中石器时代的几个问题》,《考古》1990年第2期。)。这种情况,同前仰韶时代的房屋建筑、大型灰坑、粟和水稻(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的发现以及功能齐全的各种陶器相比,显然还处在游猎或最多季节性定居的阶段。实际上就其发现来看,更接近下川、虎头梁和薛关、柿子滩为代表的旧石器末期文化,不同之处大概是后者没有陶器的发现(注:虎头梁、柿子滩有否陶器还很难说,前者据说出土过陶片,但未予重视和报道。参见邓聪、陈星灿:《东亚考古论集·编后记(安志敏)》,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8年。笔者与石金鸣、宋建忠、李润权等在柿子滩地表发现过非常古老而粗糙的陶片,还有大量的属于仰韶、龙山文化的陶片,有的堆在探方边上,显然是从发掘的探方中出土的,所以也不排除旧石期时代晚期出土陶片的可能性。)。所以,从目前仅见的这两处比较丰富的新石器时代初期遗址及旧石器时代末期的遗址来看,原始农业就在更新世结束到距今9500年~8000年的二三千年里出现了。
-------------------------------------------------------------------------------- --  作者:一只小鸟--  发布时间:2006-12-7 15:12:00
--    过渡阶段的文化及其发展机制还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在目前的考古发现上,黄河流域和整个北方地区似乎存在着文化的断层,前仰韶时代的农业文化似乎是一夜之间产生的,至今令人费解。其间的原因,如果从自然方面寻找,大概跟末次冰期之后经历的巨大气候变化有关。当人类经历了漫长的末次冰期考验之后,降水丰沛,洪流汇集,以排山倒海之势,在台地上或山前冲积扇上以其较强的侵蚀作用,带来砂砾沉积或冲刷更新世晚期的马兰黄土,形成中国北方全新世下界局部不整合,这就是所谓的板桥期侵蚀。这种现象在北京、河北、陕西、河南甚至辽宁都有反映。地质学家认为,板桥期侵蚀所带来的不稳定环境,使当时的古人类在低谷地带难以生存,而洞穴中又常常发生塌崩,也非人类的理想栖息之地,所以在中国北方寻找新石器早期的人类遗址,如大海捞针。类似南庄头那样的万年前后的遗址,也是处于太行山山前平原的凹地中才得以发现。直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中晚段,大约距今9000年~8000年前后,人们才选择侵蚀活动不甚明显,且有早全新世黄土作为土地资源的地方居住。北京西的东胡林人就是如此。不仅如此,地质学家还认为正是这场气候巨变,使人类的生活空间受到一定限制,使其不得不改变生活方式,完成了狩猎采集向农业经济的过渡(注:周昆叔:《中国北方全新世下界局部不整合——兼《论板桥期侵蚀》,刘嘉麒、袁宝印主编《中国第四纪地质与环境——庆贺刘东生院士八十华诞暨从事地质工作五十五周年文集》,海洋出版社,1997年;Andersson, J. G., 1939, The Malan terraces of northern China. In" Topographical and Archaeological studies in the Far East",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 Bulletin 11,Stockhlom, pp. 7~22.》。如果说这个解释能够为全新世早期的文化断层提供某种有价值的启示的话,那么,前仰韶时代文化在山西地区的缺失又意味着什么呢?
 
    四、山西地区前仰韶文化的缺失
    正如我们上面看到的那样,山西地区前仰韶时代文化的缺失,构成了黄河流域史前文化分布上的一个谜。相对于旧石器时代遗址山西地区的大量发现,相对于周围地区前仰韶时代文化遗址的大量发现,相对于仰韶时代晋南作为一个庙底沟文化类型的核心地区,这个缺失是如此醒目,以至于我们很难用考古工作的不足来加以解释。太行山区武乡县征集的磁山文化石磨盘和石磨棒,说明今后仍有发现这一时期文化的可能性,但即便如此,也很难设想山西境内这一阶段的文化会有类似河南省那样密集的分布。同时,尽管有板桥期侵蚀,我们也不能想象更新世之后的居民彻底离开了这个地区。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奇特的文化现象呢?
    如果我们不考虑文化上可能存在的区别,那么,环境、气候等自然因素恐怕就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既有山地、高原,又有丘陵、盆地。东西两侧为山地,主要包括太行山、吕梁山、中条山等八大山系。山地外围的丘陵有石质丘陵和黄土丘陵,以后者占优势。盆地主要集中在中部,有大同、忻定、太原、临汾、运城五大盆地,还有晋东南的长治盆地等。除了中部的盆地和谷地地势较低外,海拔都在1000米以上,与其东侧海拔不足100米的华北大平原和西侧海拔只有400米~800米的黄河峡谷相比,呈现出强烈的隆起态势。从地貌类型看,具有山地丘陵多、平川少的特点,全省山地和丘陵面积分别占48.7%、30.4%,而平川面积只占20.9%,三者的比例是5: 3: 2。全省118个县市中,山地丘陵比例大的有88个;全省1910个乡镇,有80%(1527个)分布在山地丘陵区。不仅如此,山西除南部盆地外,土地的质量一般都较差。土地普遍缺磷少氮,地力不足,全省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之上的耕地仅占耕地总面积的1/4,黄土丘陵区大部分耕地有机质含量在0.6%以下。瘠薄坡耕地、盐碱地等低产田占总面积的2/3以上。所以无论耕地、林地或牧草地,生产水平都比较低,在全国位于中等偏下水平。如全省粮食多年平均亩产长期停留在100多公斤的水平,比临近的河北、河南省都低许多。人均占有粮食在300公斤左右徘徊,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0~90公斤(注:中国自然资源丛书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资源丛书·山西卷》114~117页,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委员会,1995年。)。
-------------------------------------------------------------------------------- --  作者:魔女的黑猫--  发布时间:2006-12-7 15:12:00
--  全球气候变暖可能逼北极熊自相残杀                 全球变暖现在又多了一条罪状,因为它导致了北极熊同类自相残杀的悲剧。据美联社6月12日报道,受到全球变暖的影响,无冰季节延长,生活在加拿大与美国边界波弗特海的北极熊因为无法获得食物,只好把眼光投向自己的伙伴,开始食用同类。 这项研究是由美国和加拿大科学家联合进行的,调查对象是2004年1月到4月发生在阿拉斯加北部以及加拿大西部的三起北极熊食用同类的案例。 研究报告的主要作者、来自美国地质调查局阿拉斯加科学中心的史蒂文·阿姆斯托普表示,虽然此前也发生过北极熊自相残杀的事情,但是像这样把对方杀了作为食物的例子并不多见,其中一只母北极熊在产后没多久便惨遭杀害的例子更是前所未有。 阿拉斯加一家环保机构的黛博拉·威廉斯表示,这项研究揭示了全球变暖的“血腥特征”,“反映了全球变暖残忍的一面”。 北极熊主要以食用海豹、幼海象以及其他各种海生动物为生。海冰是他们觅食、交配和生产的场所。但是由于全球变暖的加剧,北极冰块减少,北极熊的生存也因此受到了威胁。此前曾有环保学者指出,北极熊很有可能在本世纪末消亡。   研究人员在2004年1月发现了第一起北极熊食用同类的事件。当时,一只公北极熊冲进洞穴,对一只母北极熊发起突袭。之后,公北极熊把它的猎物拖到75米远的地方,开始食用它的尸体。 “洞穴外部的墙上留下了很深的痕迹,公北极熊用前爪对洞穴进行了一番猛击,洞顶随后坍塌,那情形就像北极熊对海豹的窝发起袭击一样。” “从现场痕迹来看,发起袭击的那只北极熊掀翻了洞顶,一把抓住母北极熊,在它头部和颈部咬了好几口。当洞穴坍塌的时候,两只小北极熊被压在下面,窒息而亡。” 2004年4月,在加拿大的赫斯切尔岛,一路跟踪北极熊脚印的科学家发现了一具成年母北极熊残骸。没过几天,加拿大研究人员又发现了另外一只只有1岁的北极熊的残骸。  -------------------------------------------------------------------------------- --  作者:疯狂IQ--  发布时间:2006-12-8 11:43:00
--  植物因气候而成长 -------------------------------------------------------------------------------- --  作者:linger--  发布时间:2006-12-8 11:56:00
--  动植物应该保持平衡,我们不能伤害它。                   
 -------------------------------------------------------------------------------- --  作者:qian--  发布时间:2006-12-10 10:53:00
--    自古以来,地球的气候一直在不断地变化.比如:几亿年前地球气候温暖,但后来因为植物的增多,排出的氧气太多,导致气候变冷,再后来,产生了一种动物不仅能啃食树木,还过度地啃食造成植物减少,动物增多,因为动物排出的二氧化碳过多,造成气候变暖.由此看来,动植物应该保持平衡.
                              
 -------------------------------------------------------------------------------- --  作者:qian--  发布时间:2006-12-10 10:53:00
--  山西省是目前中国发现旧石器地点和遗址最多的地区,达300多处,经发掘的地点约30处。旧石器时代晚期地点,发现也达90余处。在北从大同盆地,南到中条山南麓,东从太行山的南端,西到吕梁山西侧的黄河岸边这个范围内,旧石器晚期地点分布非常广泛,地点所处的地貌类型多种多样。晚期末段的遗址,包括著名的晋东南沁水下川地点群,晋西南蒲县薛关遗址、吉县柿子滩遗址等。
    下川遗址位于中条山主峰历山山腰的一个山间小盆地内,盆地内共发现6个地点,还在垣曲、沁水、阳城三县发现同类性质的地点10处。石制品有属于典型细石器传统的细石器,但也存在大量的石片石器和粗大石器。新出现的石器类型包括琢背小刀、镞、锛形器和磨盘、砾石等,年代距今2.4万~1.6万年之间。研究者认为下川人过着以狩猎为主、采集为辅的生活。
    薛关遗址也属于细石器传统的一部分,位于吕梁山西侧黄土高原蒲县薛关镇西的昕水河左岸。包括细石器和粗大石器两类,前者包括各种类型的石叶和刮削器及琢背小刀等。文化上与下川多有近似之处,但是不见石镞,却出现了打制的石斧。年代据[14]C测定在距今13550±150年。
    柿子滩位于黄土高原吉县西南30公里的清水河畔,西距黄河2公里,文化层分上下两层。其中上层出有细石器和石片石器两类,也有少量粗大砾石石器。除各种石叶和石核之外,还有各种类型的刮削器和石镞、琢背小刀、石锯等,该遗址还发现了东亚地区罕见的岩画。文化特征与薛关接近,年代据AMS[14]C的测定,大致在距今16000年~10000年,属于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遗存(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编:《山西考古四十年》26~51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石金鸣:《山西旧石器》,徐钦琦等主编《庆贺贾兰坡院士九十华诞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史前考古学新进展》,科学出版社,1999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编:《山西旧石器时代考古文集》,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截至1992年的统计,山西已在40多个县市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或地点,晚期遗址和地点分布在宁武、朔县、偏关、阳城、平陆、霍县、大同、沁水、蒲县、榆次、襄汾、左云、吉县、古交、和顺、五台、陵川、榆社、昔阳、乡宁、大宁、高平、右玉、沁源、阳高、芮城等26个县市,占全省100多个县市的约四分之一(注:陈哲英:《山西旧石器时代考古综述》,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编《山西考古四十年》,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这种情况显然表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在山西地区有较为密集的分布。  -------------------------------------------------------------------------------- --  作者:qian--  发布时间:2006-12-10 10:54:00
--  三、文化断层和农业发生
    从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末期文化到距今8500年~7000年的前仰韶文化,黄河流域的居民经历了从采集狩猎经济向农业经济的过渡,其间的变化完全可以用抠锩鼣和挦槐鋽来表示。虽然目前在保定南庄头和北京怀柔北潮白河北岸的转年遗址都发现了距今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都出土陶器、石磨盘、磨棒,前者还发现了可能属于家猪和家狗的遗骨,但是农业的证据非常薄弱;相反,数量众多的鼠、鸡、狗、狼、猪、马鹿、麋鹿、狍鹿、斑鹿以及鸟类、鱼类、鳖类和蚌类、螺类的遗骸,加上用动物骨头做成的骨镞、骨锥等的存在,说明采集和狩猪还占有主要的位置(注:李君:《徐水南庄头遗址又有重要发现》,《中国文物报》,1998年2月11日第1版;郁金城:《北京转年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的发现》,中国前期新石器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北京,1998年6月。关于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的界线,中国和欧洲有很大不同,后者一般以农业的产生为标准,而中国大多是以陶器和磨制石器的出现为据,参看陈星灿:《关于中石器时代的几个问题》,《考古》1990年第2期。)。这种情况,同前仰韶时代的房屋建筑、大型灰坑、粟和水稻(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的发现以及功能齐全的各种陶器相比,显然还处在游猎或最多季节性定居的阶段。实际上就其发现来看,更接近下川、虎头梁和薛关、柿子滩为代表的旧石器末期文化,不同之处大概是后者没有陶器的发现(注:虎头梁、柿子滩有否陶器还很难说,前者据说出土过陶片,但未予重视和报道。参见邓聪、陈星灿:《东亚考古论集·编后记(安志敏)》,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8年。笔者与石金鸣、宋建忠、李润权等在柿子滩地表发现过非常古老而粗糙的陶片,还有大量的属于仰韶、龙山文化的陶片,有的堆在探方边上,显然是从发掘的探方中出土的,所以也不排除旧石期时代晚期出土陶片的可能性。)。所以,从目前仅见的这两处比较丰富的新石器时代初期遗址及旧石器时代末期的遗址来看,原始农业就在更新世结束到距今9500年~8000年的二三千年里出现了。
-------------------------------------------------------------------------------- --  作者:qian--  发布时间:2006-12-10 10:56:00
--  德国马普核物理研究所专家弗兰克•克普勒最近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称,全球30%的温室气体是由植物释放的甲烷形成的。这一观点将对研究全球气候变暖产生重要影响。   传统观点认为,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而克普勒及其同事的研究表明,植物不仅释放氧气,也释放大量甲烷气体,全球每年由植物释放的甲烷气体多达6000万吨至2.4亿吨,相当于所有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0%—30%。这一发现增加了气候变化模型的影响因素,使气候变化模型研究更加复杂,也更令人忧心忡忡。因为通常大家都相信,植物通过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而实际情况是,大气中较高浓度的二氧化碳使植物生长得更快,并导致释放更多的甲烷气体,从而进一步加剧气候变暖。由于甲烷作为温室气体的作用比二氧化碳高出20至30倍,因此虽然其释放数量远不及二氧化碳,但还是被科学家列为影响气候变暖的第二种重要温室气体。
  克普勒研究小组还发现,植物的甲烷释放能力随着气温的增高而迅速增加。气温每提高10℃,甲烷的释放量就会翻一倍,而较高的温度意味着产生更多的甲烷。从150年前的工业化时代以来,全球大气中的甲烷含量已经翻了3倍。另一个反面例子也证明了克普勒的观点,1990年至2000年期间,地球热带雨林有12%消失了,而同期每年的甲烷释放量减少了600万至2000万吨。
  克普勒认为,植物释放的甲烷对气候变化效应的影响最多也就10%,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还是首要问题,他希望自己的发现
 -------------------------------------------------------------------------------- --  作者:舞动飞灵--  发布时间:2006-12-12 10:02:00
--  我们如果引用了‘非线性振动的渐近求解理论’、‘非线性泛函分析中函数代入函数定理’、‘概周期函数性质’、‘“非线性泛函分析”中线性泛函是非线性泛函的一小部分原理’,就可以大致了解大气非线性拓朴结构下的动力方程式的渐近解部分性质理解气候变迁与异常天气现象的动力学的机理。 -------------------------------------------------------------------------------- --  作者:舞动飞灵--  发布时间:2006-12-12 10:02:00
--  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正是燃烧煤、石油、汽油等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在大气层中迅速积聚,比二氧化碳少得多但是同样有害的氯氟化碳等气体也迅速增多。在地球的大气层中,这些气体起着温室玻璃那样的作用,让阳光射入而又把热量留聚下来。它们吸收而不是反射能生热的红外线辐射,从而使地球气温持续上升,这就是温室效应。 -------------------------------------------------------------------------------- --  作者:舞动飞灵--  发布时间:2006-12-12 10:03:00
--  最明显的影响表现在农业方面。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植物的气孔(气体和水蒸气通过的细孔)只要张开得小一点即可收入同样数量的二氧化碳,这样,植物由于蒸发所损失的水份就减少了,结果是植物会长得更大。农作物生长较快,就可能较快地把土壤中的养分吸光,农家就不得不购买更多的化肥。粮食的质量可能随着二氧化碳的提高而下降,因为叶子的含碳量可能增加,含氮量可能减少。在温室效应中,害虫和病害较易蔓延,这就需要更多的农药治理。 -------------------------------------------------------------------------------- --  作者:五彩缤纷--  发布时间:2006-12-12 10:08:00
--  气候变迁的风险太大:
一个台风,不管在落后国家如孟加拉湾,或富裕国家如美国,都可能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的损失。虽然说气候将如何变迁仍有相当高的不确定性,但是如果全球暖化造成更加剧烈的天气、气候变化,其冲击面之大,将是人类所无法想象的。亦即是,我们所面临的风险之大,是史无前例的。更何况,资料显示古代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高时,气候偏暖;含量低时,气候偏冷。过去一再发生的现象,未来发生的机率也极高。 -------------------------------------------------------------------------------- --  作者:五彩缤纷--  发布时间:2006-12-12 10:08:00
--       最明显的例子是悬浮微粒。人类燃烧化石燃料时,也同时产生硫酸盐悬浮微粒,增加大气混浊度,也造成空气污染、酸雨。 1950-60年代的科学家就曾警告说,人类造成的空气污染增加大气混浊度,将使气候逐渐变冷。因此,如果考虑悬浮微粒的降温作用,许多地区的增温程度将减少,雨量变化甚至由减少变成增加(或由增加便减少)。IPCC科学家估计,从工业革命以来,人造温室气体造成的增温作用约相当于每平方公尺2.5瓦。同一时期,悬浮微粒的冷却作用则相当不确定,在每平方公尺0-3瓦之间。
-------------------------------------------------------------------------------- --  作者:五彩缤纷--  发布时间:2006-12-12 10:11:00
--     在气候变异度及极端气候方面,科学家作了以下结论:
      气候平均或变异度的微小变化可能使极端气候发生频率产生相当大的变化。
暴雨的发生频率可能提高。雨量减少的地区, 干旱的可能性升高。水循环可能加强, 其含意为某些地区的旱涝加剧, 某些地区则减缓。
-------------------------------------------------------------------------------- --  作者:超级赛亚人--  发布时间:2006-12-12 15:07:00
--  新华网北京10月16日电(王经国、何坤)古今中外,多少神话故事、科学幻想,期望有一天人类能“上九天揽月”。1957年前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随后人类向太空发射了各种卫星、飞船探测器,并顺利地登上了月球。
  如今,人们发出这样的疑问:人类能移居太空吗?有关专家说,人类移居太空起码要具备3个条件:
  一是要拥有强大的运载工具。20世纪初,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从理论上证明,在当时的工业技术水平条件下,用单级火箭达不到宇宙速度,必须用多级火箭以接力的方式才能进入宇宙空间。现在,世界上已成功研制和发射了多艘载人飞船、航天飞机和多座空间站。
  二是要研制出能仿造地球基本生活条件的载人航天器。太空中没有氧气,温度极低,而且物体在受到太阳照射时温度会很快上升超过人能够承受的程度。在这样的环境中,人是无法生存的。因此,航天器要有许多特设系统,有合适的空气成分、温度等,来满足航天员的生活和工作需要。前苏联/俄罗斯、美国和中国发射了无人飞船进行相关试验,取得了一些成就。
  三是要弄清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科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发现,特殊的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很大。当人类进入太空,由于缺乏重力的向下吸引,全身的体液向上半身和头部转移,而体液的转移会使人出现血浆容积减少,血液浓缩,导致贫血。同时。微重力环境对于人体的肌肉、骨骼同样也会产生影响。还有超低温、强辐射以及在飞船起降过程中产生的巨大加速度和减速度等,都会对人体产生极为有害的影响。
  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和对于空间环境、技术认知程度的提高,人类在航天领域取得的成就会越来越多,一些问题会逐渐解决,人类移居太空的梦想最终能够实现。
 -------------------------------------------------------------------------------- --  作者:牛智文--  发布时间:2006-12-12 22:24:00
-- 
四川盆地的地理形势是世界陆地地貌的奇迹,世界上找不到一个像四川那么大的土地深入大洲的内陆而又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气候温润的盆地了。这个盆地的北端秦岭山脉挡住了来自西北的寒冷干旱气流,最奇妙的是,它有两个通道,一个是通过长江三峡把流经盆地里诸河流的水泄往华中和华东;另一个通道,也是对四川自然条件最为至关重要的通道,就是西部的横断山脉的延伸区,印度洋潮湿气流经过几条几乎南北走向的山脉把水气带入盆地,水气在盆地西北边缘高山的阻挡下化为充沛的降雨,提供给盆地里几条长江支流的水量,同时对四川的农业地区进行自流灌溉。如果没有这条通道,四川将变成一个基本干旱的地区,可以这么说,川菜大约也不能成为在全国影响这么重大的菜系了。2006-12-7 14:55:00 -------------------------------------------------------------------------------- --  作者:婕婕--  发布时间:2006-12-14 15:02:00
-- 
       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黄淮海平原)在5000年前处于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西安半坡遗址中发现了距今约6000年的獐、竹鼠和貉等动物遗骸,这些动物现今主要生活在气候温暖湿润又多沼泽的长江流域。在京津地区当时则生存有一些现今见于亚热带地区的动植物,且以栎、榆等为主的阔叶林占优势。据天津、辽宁地区孢粉研究证明,在7000年前这一地区生长有今天见于淮河流域的水蕨。在京津地区以南的河南、山东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大量喜暖动物和竹类,推测当时黄河流域年均温较现今约高出2℃。
  长江流域各地新石器时代遗址孢粉分析结果证明,5000年前的气候普遍较今温暖湿润;如上海附近地区年均温约比现代高2~3℃,相当今浙江中南部气候。太湖地区自全新世中期以来,也处于气候热暖潮湿的环境之中。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见余姚市)的动物遗骸中发现了象、犀等现今生活在热带地区的动物。当时的气候大致近于现今华南地区的广东、广西南部和云南。新石器时代杭州湾年均温高于现今 4℃以上。其他如长江中游洞庭湖周围、江西南昌地区及下游安徽安庆地区均有孢粉分析的结果,证明距今5000年前气候较今温暖。
  总之,距今10000~5000年左右,从北起黑龙江南至长江流域以南,西至天山南北、云贵和西藏高原的广大地区,处于温暖气候期。从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水牛、象和貘等喜暖动物可证明,这种温暖气候
 -------------------------------------------------------------------------------- --  作者:婕婕--  发布时间:2006-12-14 15:05:00
-- 
        后三四千年来,中国气候发生数次寒暖交替变迁的时期:
第一,从公元前10世纪起的西周早期,约有一二百年气温有所下降,约至公元前8~前3世纪的春秋战国时代,气候又趋缓和。据《荀子》、《孟子》等书记载,山东农业种植一年可两熟。这种温暖气候大致持续到公元前1世纪,那时河南淇水流域和陕西的渭河流域都有大片竹林存在。
第二,从公元前1世纪下半叶起,寒冷空气开始侵袭黄河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反映陕西关中地区农业技术的《汜胜之书》和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齐民要术》中记载的农时,反映了当时黄河流域的气温较今为低:石榴在北方那时不需要用蒲藁裹缠就能过冬。
第三,公元900-1300年间,出现了一个温暖期(也称"两宋温暖期")。在今天的河南博爱一带,曾以产竹著名。元初在河南怀、孟地区又恢复了北宋初年撤废的管理竹园的司竹监。
第四,这一回缓时期为时很短,从14世纪开始中国气候又转入严寒。1329年太湖结冰,厚达数尺。14~19世纪末,是一次世界性寒冷时期,即所谓小冰期(一般称"明清小冰期")。在中国,特别是15世纪以来,气候加剧转寒,至17世纪下半叶达到顶峰。
 -------------------------------------------------------------------------------- --  作者:叶落无声--  发布时间:2006-12-14 15:06:00
--  植物的分布和组合与所在地土壤和区域气候有着密切关系.从广西阳朔县高田乡沙子溪村后山所记录到的翻白叶树+瓦山栲-红皮-罗伞树+九节木-汝蕨群丛充分反映出这一点.群落中在南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的种类最多,无论从种数或林木重要值指数拥有量来看,它都占据一半以上,在中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的种大约也占到近1/3,充分说明群落的南亚热带性质明显,并具有向中亚热带过渡的特点.总的说来,喜欢生长在石灰岩土和酸性土的植物总数及其林木重要值指数拥有量几乎处于相差无几的地位,但前者种数稍少,但林木重要值指数拥有量和幼树、幼苗与灌木株数稍多.由于地表土壤大多呈酸性反映,因此,喜欢酸性土的草类较多,真正好钙性的草类很少.  -------------------------------------------------------------------------------- --  作者:薇薇猫--  发布时间:2006-12-15 11:36:00
--  春夏秋冬各有什麽特点?谢谢! -------------------------------------------------------------------------------- --  作者:o0逗你玩0o--  发布时间:2006-12-21 15:10:00
--  自古以来,地球的气候一直在不断地变化.比如:几亿年前地球气候温暖,但后来因为植物的增多,排出的氧气太多,导致气候变冷,再后来,产生了一种动物不仅能啃食树木,还过度地啃食造成植物减少,动物增多,因为动物排出的二氧化碳过多,造成气候变暖.由此看来,动植物应该保持平衡.
                              
-------------------------------------------------------------------------------- --  作者:o0逗你玩0o--  发布时间:2006-12-21 15:11:00
--  四川盆地的地理形势是世界陆地地貌的奇迹,世界上找不到一个像四川那么大的土地深入大洲的内陆而又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气候温润的盆地了。这个盆地的北端秦岭山脉挡住了来自西北的寒冷干旱气流,最奇妙的是,它有两个通道,一个是通过长江三峡把流经盆地里诸河流的水泄往华中和华东;另一个通道,也是对四川自然条件最为至关重要的通道,就是西部的横断山脉的延伸区,印度洋潮湿气流经过几条几乎南北走向的山脉把水气带入盆地,水气在盆地西北边缘高山的阻挡下化为充沛的降雨,提供给盆地里几条长江支流的水量,同时对四川的农业地区进行自流灌溉。如果没有这条通道,四川将变成一个基本干旱的地区,可以这么说,川菜大约也不能成为在全国影响这么重大的菜系了。
-------------------------------------------------------------------------------- --  作者:o0逗你玩0o--  发布时间:2006-12-21 15:12:00
--  根据沉积物岩相及其分布情况看,泥盆纪已具明显气候分带现象。根据古地磁资料推断,泥盆纪南极位置大约位于现在非洲南部津巴布韦和博茨瓦纳一带,北极位于亚洲以东的古太平洋中。古赤道正好穿过加拿大北部、北欧和澳大利亚以东的海洋,北美、俄罗斯、中亚等可能处于亚热带、热带干燥气候条件下,有红层和蒸发盐沉积。冈瓦纳古陆的部分地区则处于极地及寒冷气候环境。 根据古地磁资料,石炭纪时的南极位于冈瓦纳古陆南极洲上,北极位于西伯利亚。古赤道通过北美洲中部、西北欧,经黑海穿过中国西北、华南,到达印度尼西亚。泥盆纪和石炭纪初,植物生态环境比较单一,只能适应滨海低地环境生存,因此植物的结构和形态往往无显著区别,尚未出现明显的地理分区现象。但是到了中、晚石炭世以至二叠纪,陆地面积不断扩大,各地纬度不同,气候条件亦不相同,在不同环境下繁生的各类植物,分别占领了不同的生态空间,因此在地史上呈现第一次明显的植物分区现象。在劳亚古陆上的植物群总称北方植物群,它又可以再分为(1)欧美植物区,包括北美、北非、欧洲、小亚细亚、中亚、中国和东南亚,以热带、亚热带气候为特征。(2)华夏植物区,包括中国和东南亚,早、中石炭世时属于欧美植物区;从晚石炭世开始,欧美植物区气候转为干燥,而中国等地区气候仍然湿热,并且到二叠纪末形成特有的大羽羊齿植物群,所以从欧美植物区分出来称华夏植物区。(3)安卡拉植物区,包括西伯利亚通古斯、哈萨克斯坦及天山、蒙古、兴安地槽以北广大地区,气候以温带偏凉为特征。在冈瓦纳古陆上的植物群,又称南方植物群,该植物区称冈瓦纳植物区,包括南美、南非、澳大利亚、印度、巴基斯坦、南极大陆和中国西藏南部,气候也以温凉为特征,晚石炭世开始形成特有的舌羊齿植物群。中国的大部,东到日本,南到马来西亚、苏门答腊,爪哇岛等地,都属于华夏植物区,高大的石松类(如鳞木,不显年轮)、节蕨类(如芦木)、科达树等,十分繁茂,为典型的热带、亚热带森林景观。在天山、阴山以北,即亚洲北部地区,从早石炭世晚期开始,以草本的真蕨和种子蕨等为主,木本植物有显著年轮,代表北部温带植物,属安卡拉植物区。这个植物群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新疆北部、内蒙古大部和东北北部。西南部,包括印度等地,为冈瓦纳植物区,植被是以舌羊齿为代表的灌木-草本植物群,代表南方温凉气候。本植物群在中国仅见于喜马拉雅山的北麓,这也可作为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板块向北俯冲挤压成山的证据。到了二叠纪,华夏植物区又以昆仑秦岭为界,分为北方亚区和南方亚区。植物分区现象,无疑是与地理纬度、南北极位置、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密切相关。  
(选自宋春青 张振春《地质学基础》)
 
-------------------------------------------------------------------------------- --  作者:魅力公主--  发布时间:2006-12-27 12:02:00
-- 
气候变迁真不幸
-------------------------------------------------------------------------------- --  作者:音速小子--  发布时间:2007-1-20 12:48:00
--  都是人类惹得祸!使地球温室效应!!! --------------------------------------------------------------------------------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0.0 Sp2 sqlCopyright ©2002 - 2005 陕西师大附小执行时间:484.37500毫秒。查询数据库3次。当前模板样式:[默认模板]   

动物与气候篇(二):气候与动植物

《植物大战僵尸》中国区下载超4000万次
  4月28日消息,继《愤怒的小鸟》昨日透露在中国下载量达到1000万后,Popcap公司亚太区总裁詹姆士杰兹曼(James
Gwertzman)透露,旗下风靡游戏《植物大战僵尸》在中国下载量已经超过4000万,并且很快将推出iPhone中文游戏。
  此前一直没有海外游戏厂商披露自家应用在中国地区的规模,之前记者曾专访Playforge《僵尸农场》的中国区代理,《僵尸农场》中国区玩家超过50万,智能机平台中国区的用户规模通过小鸟和僵尸发布的数据来看,潜在用户已经十分的庞大。
  詹姆士同时表示,《植物大战僵尸2》游戏正在开发中,届时将有中国版本推出。詹姆士称,此前和人人网的合作仍在商谈之中,但不排除和国内其他SNS网站合作推广旗下游戏。
  此前有消息称,Popcap公司将在今年上市IPO,詹姆士对此表示,公司肯定进行IPO,但时间还不能确定在今年。
  《植物大战僵尸》是PopCap公司最流行的一款游戏,该公司还拥有《宝石迷阵》、《祖玛》、《黄金传说》等游戏。此前的数据显示,《植物大战僵尸》在全球总下载量超过15亿次。气候与动植物
   自古以来,地球的气候一直在不断地变化.比如:几亿年前地球气候温暖,但后来因为植物的增多,排出的氧气太多,导致气候变冷,再后来,产生了一种动物不仅能啃食树木,还过度地啃食造成植物减少,动物增多,因为动物排出的二氧化碳过多,造成气候变暖.由此看来,动植物应该保持平衡.
 
             5590人阅读 《植物大战僵尸》详细流程攻略
                  
--
《植物大战僵尸》也出书啦!
2012年01月21日 04:05来源:广州日报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植物大战僵尸》
全球风靡的“植物大战僵尸”游戏凭借趣味、耐玩的卡通风格人气爆棚,在2011年毫无悬念地成为最受欢迎游戏。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低幼读物出版中心(以下简称中少大)携手宝开游戏公司(PopCap
Games),于2012年1月出版的全球第一批《植物大战僵尸》图书,则掀起创意出版新浪潮。
本专题采记者吴波
僵粉请注意——
《植物大战僵尸》也出书啦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低幼读物出版中心(以下简称中少大)携手宝开游戏公司(PopCap
Games)日前在国际展览馆举行的一年一度图书出版交易会上,隆重推出《植物大战僵尸》这套出版物。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也是《植物大战僵尸》系列图书的改编作者高洪波、金波、白冰、葛冰、刘丙钧等现场讲述游戏改编儿童图书创作灵感和思路。早在2011年9月,少大就在国内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植物大战僵尸”有奖征稿活动,面向全国的游戏迷(也称“僵粉”)征集新编原创故事和绘画作品。活动得到了全国众多媒体和网站的响应与支持,这也是国内出版界打破传统、拥抱网络时代的一次大胆尝试。短短一个月,征集到了2000余篇极具创造力的故事和多幅绘画作品,本次图书出版新闻发布会上也正式宣布获者名单并为到场获奖者颁奖。最后《植物大战僵尸》的超级粉丝和小学生的炫舞表演把会场气氛带入高潮。
“植物大战僵尸”
游戏在全球的极度火爆早已吸引了中国众多出版社的注意,但宝开游戏公司最终在多家出版社中选择了综合实力最强的中少社。此后火速展开了“植物大战僵尸”系列图书的筹备和编写工作。此次面市的“植物大战僵尸”系列图书由国内数位顶级儿童文学作家联合编写,有根据植物武器特点编写的武器秘密故事;以游戏中的植物武器、通关情节和攻略场景等为素材和脉络;有时下小朋友最喜欢的游戏种类:迷宫、涂色、找不同和玩贴纸。
另外,还有根据游戏设计的立体玩具,以及根据人教版和北师大版新课标内容编写的小学低年级语文数学练习册(汉字拼音描红、100以内加减法、口算心算和速算提高)。涵盖了儿童阅读和教育方方面面的《植物大战僵尸》系列图书,用孩子喜欢的形象,吸引孩子参与阅读,启迪智慧。业界专家评论说:这套图书是让孩子从游戏回到经典阅读,从线上到线下的一次突破性的创意出版。  -儿童文学作家把“僵尸”“小鸟”“赛尔号”改编成故事书
LonelyJames发布于 2012-03-17 16:30:52| 次阅读 字体:大 小 打印预览      
近年来投入儿童网游书创作的作家不断出现,上海的周锐执笔“功夫派”系列,江苏的苏梅执笔“小花仙”系列,江苏的李志伟执笔“赛尔号”系列,安徽的伍美珍执笔“惜呆兔咪”系列。甚至一些老牌儿童文学作家也投入到网游故事书创作中。《植物大战僵尸》12册故事书由白冰、高洪波、金波、葛冰、刘丙钧五位老作家写就,他们的年龄加起来足有300岁。 昨天,最新一期的开卷畅销书排行榜对外发布,《植物大战僵尸武器秘密故事1》榜上有名,这是图书排行榜首次出现儿童网游故事书。
事实上,《赛尔号》、《奥比岛》、《摩尔庄园》、《植物大战僵尸》、《愤怒的小鸟》……如今不再仅仅是游戏迷熟知、着迷,越来越多的儿童文学作家也开始予以关注,甚至已经投入到儿童网游书创作中。据业内行家介绍,近年来投入儿童网游书创作的作家不断出现,上海的周锐执笔“功夫派”系列,江苏的苏梅执笔“小花仙”系列,江苏的李志伟执笔“赛尔号”系列,安徽的伍美珍执笔“惜呆兔咪”系列。
甚至一些老牌儿童文学作家也投入到网游故事书创作中。《植物大战僵尸》12册故事书由白冰、高洪波、金波、葛冰、刘丙钧五位老作家写就,他们的年龄加起来足有300岁。
五位作家写了总共48个故事:植物王国的玉米加农炮、豌豆射手、西瓜投手、带刺仙人掌、变身茄子、卷心菜投手、高坚果兵团、火爆辣椒等战士们,个个都有秘密武器与绝活,他们与僵尸斗智斗勇,纵横驰骋。据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相关负责人透露,该系列故事书自今年1月面世以来,目前销量已达100万册。
回想起自己的“头一次”,老作家们还是一片温馨的回忆。曾经创作出《吃黑夜的大象》、56岁的儿童文学作家白冰说,去年在图书编辑指导下,他开始玩起了《植物大战僵尸》游戏。“编辑们都是高手,他们透露了通关秘诀。”说到玩游戏的经历,白冰不得不承认:“真的很好玩,挑战毅力,锻炼操作能力,尤其是排兵布阵,考验孩子的综合能力。”
白冰说,熟悉了游戏后,他就和其他作家一起,将僵尸和植物战士这些形象,变成好玩的故事,并让这些形象有所延展。“我们所要做的是赋予这些形象以生命,为孩子们写他们喜欢的故事、情节、细节,更要巧妙地加入信任、友谊、爱心等元素。”
作品多次被收入语文教材的77岁老作家金波也是先玩转游戏再进行创作。“熟悉了各种形象之后,再从形象到性格进行创作,这也符合文学创作规律。”金波说,他们是以游戏中的植物武器、通关情节和攻略场景等为素材和脉络,编写武器秘密故事。
儿童作家创作网游故事,这是以往没有的新鲜事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全根说,网游这一新兴文化产品,如同动漫、卡通、图画书一样,与儿童文学最亲近,最容易拉上关系,“在文学界,成人文学可以不关注它们,但儿童文学必须关注。有文化担当的文化人、出版人应该直面它、影响它、研究它,而不是不负责任地批评了事。”
在王全根看来,优秀儿童文学作家直接参与儿童网游故事书的创作,从根本上保证了网游产品的道德底线与文化品质,远离儿童不宜的因子,更多地在作品中融入宽容、尊重、友谊、信任、爱心、为善等做人做事的正面价值观与行为方式,还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前网游写手粗糙混乱的写作。儿童文学作家伍美珍则认为,利用孩子们喜欢的网游人物来写故事,对激发小读者的阅读兴趣,把他们从游戏中拉到纸质书上,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不过,也有专家对此现象持保留态度。儿童文学评论家安伍林认为,网游毕竟是游戏产品、娱乐产品,儿童文学作家和出版机构不能一窝蜂地追,“如果大家无节制地顺应,流行什么就做什么,容易失去自身的独立判断力。这种倾向并不值得鼓励,出版机构对儿童文学更应有理性的眼光、谨慎的态度。”(北京晚报)
0顶一下-----
因为爱所以爱 ——读“植物大战僵尸”故事书、游戏书
(2012-03-24 11:09:56)
转载▼
标签:
育儿
      认真读书
 走迷宫
 收到的两本书 迷宫书     
       
  
“植物大战僵尸”这款游戏是2009年由美国的Popcap Games 研发的。说实话,作为一名老师亦或者家长,我都是很反感这款游戏的,因为让太多的小孩沉迷其中了。比如我六岁的儿子,就很喜欢玩这款游戏。有一阵,天天跟我要五角钱,从幼儿园门口的小店买植物大战僵尸的游戏卡。而学生呢,在班级的新年联欢会上,居然十几个学生一起表演了植物大战僵尸的场景,有的学生装扮成植物,有的学生演僵尸,别说,什么读报僵尸等,学生表演的还真像,惟妙惟肖。我就纳闷了,为什么小孩子如此喜欢这款游戏呢? 这款游戏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呢?
通过这几年的教育工作经历,我早就意识到:对待孩子,粗暴的禁止,只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只有顺势的合理引导,才能受到良好的效果。所以,对待儿子爱玩“植物大战僵尸”这款游戏,我从没有对儿子说过“以后再也不许玩了”等话,而是和他交流,为什么喜欢这个游戏?这个游戏好在那?你能画出游戏的场景吗?儿子居然也真的画出了他印象最深的“植物大战僵尸”的游戏场景。
从喆妈公益阅读上看到 “植物大战僵尸”故事书和游戏书的试读,我赶紧申请了,幸运的是试读成功了。跟儿子说起即将收到两本“植物大战僵尸”的书,儿子就很期待,隔几天就会问书来了吗。
收到书后,我把书放在办公桌上,儿子放学去我办公室,一下就看到了这两本书。他迫不及待地读起来了,甚至都不愿回家。后来,儿子又在单位的传达室里,跟几个小孩凑在一起读这两本书。看到三个凑在书前的小脑袋,我更坚定了我的教育理念:抓住孩子的喜好,顺势教育孩子。
“植物大战僵尸”是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这也是我一直很喜欢的一个出版社。我订阅了“中国少年报”、“我们爱科学”等这个出版社出版的杂志。“植物大战僵尸”的故事书共12册,有48个经典故事,围绕游戏中的人物撰写了不同的故事,小小的故事,讲述了大道理;而游戏书有4册,分为迷宫、涂色、贴纸、找不同四本。在游戏中学习,玩中学,学中玩,能够让孩子快乐地学习!
我收到的故事书是武器秘密故事的第七册,讲了四个故事:糖纸、花盆的家、老斗嘴的朋友、大声吼的小豆子。作者分别是白冰、金波、葛冰等我很喜欢的儿童文学作家。看故事,长智慧。每个故事后面都提炼出一个道理,让孩子在读后有所深思,有所感悟。儿子当晚就做了“迷宫”的游戏书。不同类型的迷宫,让儿子用笔走的不亦乐乎。用孩子喜欢的载体,进行拓展,让孩子快乐的学习。这套书抓住了孩子的心理,畅销是必然的!
  分享分享到新浪Qing

阅读┊ 评论 ┊ 收藏(0)
┊转载 ┊ 顶▼ ┊打印┊举报
已投稿到:
排行榜圈子(精) 转载列表:
转载
转载是分享博文的一种常用方式...
前一篇:2012.1 师资建设 后一篇:[转载]紫图图书《你的N岁孩子》:读懂孩子读懂书有奖征------------------------------------------------------------------------ 
中国植物区系特征和原因。 5
[ 标签:中国,植物区系,特征 ]
╭一Segment?1?7 回答:2 人气:6
解决时间:2011-10-13 22:57
满意答案
好评率:50%
第七章 生物地理
第一节  植物区系特征及植被地理
一、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
我国现代植物区系的形成和特点是在特定自然地理条件,特别是自然历史条件综合作用下,和植物界本身发展演化的结果。其特征主要可归纳以下五方面。
1.植物种类丰富据统计,我国现有维管束植物有353科,3184属,27150种,在世界植物区系中占重要地位(表7-1)。按我国植物区系所包含种的数目,与世界植物区系丰富的国家相比较,仅次于马来西亚(约4.5万种)和巴西(约4万种),居世界第三位。
我国植物种类丰富,还表现在一些大科,特大科含有大量种类。世界种子植物中4个含万种或万种以上的特大科,在我国都含千种以上,即兰科1040种、菊科2170种、豆科1080种、禾本科1160种。另外还有50个大科,在我国各含有100—1000种,如蔷薇科(912种)、唇形科(793种),杜鹃花科(792种),毛茛科(687种);玄参科(687种)等。这54个科我国共含有19700多种,约占全国种子植物种数的80%,广布全国,是我国植物区系的基本组成。
2.起源古老
根据古地理研究,我国白垩纪至第三纪时期,大部地区气候暖热。第四纪冰期,也仅受到寒冷气候影响或一些地方受到山地冰川影响。由于我国地处中低纬度,加之地形复杂,便成为许多古老植物的避难所或新生孤立类群的发源地。因此,我国具有许多古老的孑遗植物及系统演化上原始或孤立的科属。
我国现有种子植物2980属中,单型属(只含1种)422属、少型属(含2—6种)713属,合计占全国属数的38%。我国特有的190多属中,单型属和少数型属的比例更高达97%。只含1属1种的科也有16个之多。这些种类多是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的孑遗或更古老的成分。如水杉
(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银杏(Ginkgo biloba)、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等号称活化石。此外还有银杉(Cathaya argyrophylia)、金钱松(Pseudolarix
amabilis)、白豆杉(Pseudotaxuschienii)、柳杉(Cryptomeria,2种)、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台湾杉(Taiwania,2种)等古老的裸子植物,以及被子植物中钟萼树(Brctuhneidera,1-2种)、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金钱槭(Dipteronia2种)、杜仲(Eucommia ulmoides)、马尾树(Rhoiptelea
chiliantha)、水青树(Tetracentron siense),等等。它们主要产于我国亚热带、热带森林中。
我国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也残存着一些古老成分,如木兰(Magnolia)、五味子(Schisandra)、猕猴桃(Actinidia)、南蛇藤(Celastrus)、鹅耳枥(Carpinus)、梣(Fraxinus)、胡桃(Juglans)、黄檗(Phellodendron)、以及葡萄等属的个别种。西北荒漠植被中,也保存许多古地中海或古南大陆的古老或孑遗成分,如蒺藜科的白刺(Nitraia)、骆驼蓬(Peganum)、油柴(Tetraena)、木霸王(Zygo-phyllum)、豆科的沙冬青(Ammopiptanthus)、蔷薇科的绵剌(Potaninia)等等。由此可见,我国各地区的植物区系大多是起源古老的,而与之相应的就是这些地区的优势植被类型有些也是古老的。
3.地理成分复杂
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是根据植物种或科属的现代地理分布而确定的。植物种、属或科分布的区域(即它们分布于一定空间的总和),称为植物分市区。植物分布区是由于植物种(或属科)的发生历史对环境的长期适应,以及许多自然因素对其影响的结果。在植物界中,不同的植物种(属或科)的分布区域是各不相同的,从而表现出各种的分布区类型。虽然植物任何分类单位都有其分布区类型,但从植物地理学观点出发,植物属比科能够更具体地反映植物的系统发育、进化分异情况及地理特征。因为在分类学上同一个属所包含的种常具有同一起源和相似的进化趋势,属的分类学特征也相对稳定,占有比较稳定的分布区,同时在其进化过程中,随着地理环境的变化发生分异,而有比较明显的地区性差异。根据对我国种子植物2980个属的比较分析,可划分为15个分布区类型:
1)世界分布108属,占属总数的3.6%
2)泛热带分布372属;占属总数的13%
3)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间断分布89属;占属总数的3.1%
4)旧世界热带分布163属;占属总数的5.7%
5)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150属;占属总数的5.2%
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151属;占属总数的5.2%
7)热带亚洲分布542属;占属总数的18.8%
8)北温带分布296属;占属总数的10.3%
9)东亚和北美洲间断分布117属;占属总数的4.1%
10)旧世界温带分布175属;占属总数的5.5%
11)温带亚洲分布63属;占属总数的2.2%
12)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分布166属;占属总数的5.8%
13)中亚分布112属;占属总数的3.9%
14)东亚分布298属;占属总数的10.4%
15)中国特有分布196属;占属总数的6.8%
由上述植物分布区类型可见,包括了世界、热带、温带、古地中海及我国特有等多种成分。从区系起源和生态地理特性来看,我国这些成分具有明显的热带性。第1-7各类热带成分共约1460多属,约占全国属数的51%(不包括世界分布属);同时,也具有世界最丰富的温带成分(第8-11,14)共约930属,约占全国的数32.4%,几乎包括了世界温带分布的所有木本属,如槭(Acer)、桦木(Betula)、鹅耳枥(Carpinus)、胡桃(Juglans)、栎(Quercus)、杜鹃(Rhododendron)、以及松柏类的冷杉(Abies)、云杉(Picea)和松(Pinus)等。
古地中海或泛地中海(第12,13)的成分约278属,占全国属数的9.7%,包括藜科、菊科、十字花科、紫草科、唇形科、伞形科、柽柳科和蒺藜科等的许多属。此外,我国特有的190多属大多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 --  作者:qianye--  发布时间:2006-12-7 14:49:00
--  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就像我们所熟知的生物个体调节其体内环境那样,不停地调节着地球的大气环境,使气候能适合地球上生物生存进化的需要。换句话说,地球的生物圈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果真如此,数10亿年的气候变迁不仅仅是太阳或地球的原因,生物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深深地参与其中了。 -------------------------------------------------------------------------------- --  作者:qianye--  发布时间:2006-12-7 14:51:00
--  自古以来,地球的气候一直在不断地变化.比如:几亿年前地球气候温暖,但后来因为植物的增多,排出的氧气太多,导致气候变冷,再后来,产生了一种动物不仅能啃食树木,还过度地啃食造成植物减少,动物增多,因为动物排出的二氧化碳过多,造成气候变暖.由此看来,动植物应该保持平衡. -------------------------------------------------------------------------------- --  作者:一只小鸟--  发布时间:2006-12-7 14:55:00
--  四川盆地的地理形势是世界陆地地貌的奇迹,世界上找不到一个像四川那么大的土地深入大洲的内陆而又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气候温润的盆地了。这个盆地的北端秦岭山脉挡住了来自西北的寒冷干旱气流,最奇妙的是,它有两个通道,一个是通过长江三峡把流经盆地里诸河流的水泄往华中和华东;另一个通道,也是对四川自然条件最为至关重要的通道,就是西部的横断山脉的延伸区,印度洋潮湿气流经过几条几乎南北走向的山脉把水气带入盆地,水气在盆地西北边缘高山的阻挡下化为充沛的降雨,提供给盆地里几条长江支流的水量,同时对四川的农业地区进行自流灌溉。如果没有这条通道,四川将变成一个基本干旱的地区,可以这么说,川菜大约也不能成为在全国影响这么重大的菜系了。
-------------------------------------------------------------------------------- --  作者:一只小鸟--  发布时间:2006-12-7 14:55:00
--  具体讲,盆地西部有成都平原,南部和中部属于丘陵地区,北部属于山地地貌,东部属于山地和丘陵间杂地貌。土壤类型复杂多样,境内南亚热带至寒带土壤都有分布,共有 19 种类型。土壤区域差异明显。气候属于亚热带润湿季风型,冬暖夏长,年降水量约1000mm。气候潮湿温和,冬短夏长,水源充足,土壤类型多变。这几个因素决定了除盆地内富饶的成都平原以外,即使川南的丘陵地带,也是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的地区。特别地,由于盆地边缘的高山区域,包括四川西部与青藏高原接触的褶皱带山区与高原,使得整个四川包括重庆的地貌和气候的垂直变化非常大,因此植物种类繁多,有高等植物 1 万种左右,约占全国总种数的 1/3。各种资源植物4500种以上。野生脊椎动物1150种以上,占全国总数的40%以上。
-------------------------------------------------------------------------------- --  作者:一只小鸟--  发布时间:2006-12-7 14:56:00
--  虽然,四川盆地的气候作为中国整体气候的一部分,在五千年的历史上一直在变化,喜马拉雅山脉乃至整个青藏高原的不断隆起,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减少,总的趋势是处于逐渐由暖变冷和由湿变干的过程里,但其间也有过由冷变暖的波动。必须指出,这些变化在清末以前,并未危急整个盆地内部的生态环境系统,甚至在历次战乱和大破坏以后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自然恢复。在盆地农业区,除了更古的野生动物由于人类活动而消失以外,其他主要用于谷物、蔬菜、作料的植物种类并未减少,且能不断从外部引入新的谷物和蔬菜品种。由于四川植物物种的丰富,自然条件赋予它最丰富的蔬菜和植物作料种类,这又因为早期巴蜀文明而被培养定型下来。基本上,除了海鲜以外,绝大部分外省总和在一起的肉类、蔬菜在四川都有。
-------------------------------------------------------------------------------- --  作者:小企鹅QQ--  发布时间:2006-12-7 14:56:00
--  梅里雪山气候和动植气候 Climate   该地区的地势为北高南低,河谷向南敞开,气流可溯谷而上,受季风影响大,干湿季节分明。由于垂直气候明显,梅里的气候变幻无常,雪雨阴晴全在瞬息之间。
  雨季一般在7-8月间,一月,白天7-12度,晚上零下2-5度。 11月-3月,天气非常晴朗。
  冬天会有几天下雪,可能导致车辆无法通行,故冬天去的游客可提前打电话向当地飞来寺梅里往事 咨询天气情况,0887-8416617。
  植物Plant
  在植被区划上,属于青藏高原高寒植被类型,在有限的区域内,呈现出多个由热带向北寒带过渡的植物分布带谱。海拔2000米到4000米左右,主要是由各种云杉林构成的森林,森林的旁边,有着延绵的高原草甸。夏季的草甸上,无数叫不出名的野花和满山的杜鹃、格桑花争奇斗艳,竞相怒放,犹如一块被打翻了的调色板,在由森林、草原构成的巨大绿色地毯上,留下大片的姹紫嫣红。
  动物 Animal
  独特的低纬度冰川雪山、错综复杂的高原地形、四季不分而干湿明显的高原季风气候,使梅里雪山成为野生动物的天堂。
  这里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钱豹、云豹、羚牛,有二级保护动物黑熊、小熊猫、猞狸、黑麝、大灵猫、小灵猫,还有珍稀的白尾稍虹雉和雉鹑,以及凤头鹰、红隼、血雉等等113种可爱的鸟。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将其列为世界上5片“最后的净土”之一。
  来源:原野论坛
物情况 -------------------------------------------------------------------------------- --  作者:一只小鸟--  发布时间:2006-12-7 14:57:00
--  值得一提的是四川出产许多优质的蔬菜和作料品种,例如蜀芥,它被用来制作菜肴原料和多种烹调半成品或作料,如榨菜、冬菜、芽菜、盐菜、泡酸菜等等。成都打霜后的罗卜在清炖以后,香味清甘,入口即化。川西平原产的莴笋、多种高质量辣椒,它们既可做辣制品的原料,又可直接入馔,如暮春产的一种小青椒被用来做著名家常小炒“青椒炒肉丝”;郫县产的称为“二斤条”的高级小灯笼型青辣椒炒的“盐煎肉片”,使用其他地区的辣椒来做同样菜式的原料都不能达到这两种特殊辣椒的清香和微辣的效果;此外,还有蕻菜、豌豆尖、冬寒菜(葵)、小叶蒜苗等,都属全国上乘。四川是我国南方主要的竹林地区,为竹笋提供了丰富的原料来源。盆地的西南地区属于云贵高原地貌,盛产优质菌类。1933年,曾任慈禧太后宫女的裕德龄在她的书《御香飘渺录》里回忆到清宫御膳中山珍多数来自四川,这应该是其来有自的。    四川江河水系发育,在古代,巴蜀地区的淡水鱼产很丰富,晋代以前和清初],甚至出现“鱼害”。及至近代以来,虽然由于人口剧增,川东地区的鱼类产量减少,使餐馆里的鱼菜一度成为珍稀。川西和川南,则以普遍的稻田和堰塘养鱼来供应淡水渔产,这就是“鱼米之乡”美誉的由来。 -------------------------------------------------------------------------------- --  作者:一只小鸟--  发布时间:2006-12-7 14:57:00
--   -------------------------------------------------------------------------------- --  作者:星光灿烂--  发布时间:2006-12-7 14:58:00
--  圣诞节到来之际,圣诞老人就会坐着他那辆驯鹿雪橇,在天空中来回穿梭,为人们送去礼物和祝福。不过现在这位老人家将不得不搬家了:调查显示,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北极冰层正在迅速融化,不久之后他的驯鹿和助手小精灵们将会无处落脚。
  ■北冰洋,“无冰洋”?
  来自8个国家的250名科学家在上个月完成的北极报告中写道:受到汽车和工厂产生的废气以及比冰雪更容易吸收热量的深色地面和水的影响,北极地区变暖的速度是全球其他地区的两倍。照此速度发展下去,到2100年夏天,北冰洋可能会变成“无冰洋”。
  “圣诞老人制作礼物的作坊处境堪忧,”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北极圈计划发言人斯特凡·诺里斯22日说:“作坊所在的平台正在融化……圣诞老人可能不得不在我们下一代还活着的时候就从北极搬走。”
  不仅仅是圣诞老人,除他以外,在北极拥有秘密冰封基地“孤独堡垒”的超人也不得不在那时与这一片冰天雪地洒泪道别。
  ■求助联合国
  那么究竟有没有方法能够拯救北极呢?各方对此问题都忧心忡忡。
  丹麦科学部发言人阿兰·博尔特近日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如果北极冰雪消融,人们可以为圣诞老人提供一块巨大的浮冰,让他在冰上继续经营礼物作坊。
  博尔特说:“为什么我们不能建造一些电力设施,保证北极的冰不融化呢?……这应该成为联合国讨论的议题。”
  博尔特说,世界最大的风力发电设备生产企业丹麦韦斯塔斯公司可以为圣诞老人建造一座风车,以为他提供动力。
  ■争当老人故乡
  尽管传说中的圣诞老人居住在北极,好莱坞近期的新电影《极地特快》也支持这种说法,但是北欧诸国芬兰、丹麦、瑞典、挪威和冰岛都主张,自己国家才是圣诞老人的真正故乡。
  丹麦政府说,圣诞老人的真正家乡是格陵兰岛。当记者问,如果丹麦对北极的主权要求获得了国际承认的话,圣诞老人是不是要被迫学丹麦语时,博尔特回答说:“难道他不是已经在说丹麦语了吗?”不过,不管丹麦政府作何声明,不得不承认的是,芬兰才是人们心目中真正的圣诞老人故乡。自从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发出了寄给圣诞老人的公开信后,全世界都知道了圣诞老人就住在芬兰的拉普兰。 来源:《北京青年报》 -------------------------------------------------------------------------------- --  作者:qian--  发布时间:2006-12-7 14:58:00
--  自古以来,地球的气候一直在不断地变化.比如:几亿年前地球气候温暖,但后来因为植物的增多,排出的氧气太多,导致气候变冷,再后来,产生了一种动物不仅能啃食树木,还过度地啃食造成植物减少,动物增多,因为动物排出的二氧化碳过多,造成气候变暖.由此看来,动植物应该保持平衡. -------------------------------------------------------------------------------- --  作者:qian--  发布时间:2006-12-7 14:59:00
--  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就像我们所熟知的生物个体调节其体内环境那样,不停地调节着地球的大气环境,使气候能适合地球上生物生存进化的需要。换句话说,地球的生物圈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果真如此,数10亿年的气候变迁不仅仅是太阳或地球的原因,生物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深深地参与其中了。  -------------------------------------------------------------------------------- --  作者:魔女的黑猫--  发布时间:2006-12-7 14:59:00
--  目前,一个可怕的巨大问题正一步步正困扰着我们:全球变暖。具科学家预测,在全球变暖的一百年后,地球上南极和北极上的冰山即将融化,将地球变成一片海洋!!!!!!!(本文为现打,禁止复制!) -------------------------------------------------------------------------------- --  作者:qian--  发布时间:2006-12-7 15:00:00
--  四川盆地的地理形势是世界陆地地貌的奇迹,世界上找不到一个像四川那么大的土地深入大洲的内陆而又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气候温润的盆地了。这个盆地的北端秦岭山脉挡住了来自西北的寒冷干旱气流,最奇妙的是,它有两个通道,一个是通过长江三峡把流经盆地里诸河流的水泄往华中和华东;另一个通道,也是对四川自然条件最为至关重要的通道,就是西部的横断山脉的延伸区,印度洋潮湿气流经过几条几乎南北走向的山脉把水气带入盆地,水气在盆地西北边缘高山的阻挡下化为充沛的降雨,提供给盆地里几条长江支流的水量,同时对四川的农业地区进行自流灌溉。如果没有这条通道,四川将变成一个基本干旱的地区,可以这么说,川菜大约也不能成为在全国影响这么重大的菜系了。 -------------------------------------------------------------------------------- --  作者:qian--  发布时间:2006-12-7 15:00:00
--  目前,一个可怕的巨大问题正一步步正困扰着我们:全球变暖。具科学家预测,在全球变暖的一百年后,地球上南极和北极上的冰山即将融化,将地球变成一片海洋!!!!!!!(本文为现打,禁止复制!) -------------------------------------------------------------------------------- --  作者:星光灿烂--  发布时间:2006-12-7 15:01:00
--  晚古生代气候和植物分区
 
根据沉积物岩相及其分布情况看,泥盆纪已具明显气候分带现象。根据古地磁资料推断,泥盆纪南极位置大约位于现在非洲南部津巴布韦和博茨瓦纳一带,北极位于亚洲以东的古太平洋中。古赤道正好穿过加拿大北部、北欧和澳大利亚以东的海洋,北美、俄罗斯、中亚等可能处于亚热带、热带干燥气候条件下,有红层和蒸发盐沉积。冈瓦纳古陆的部分地区则处于极地及寒冷气候环境。
根据古地磁资料,石炭纪时的南极位于冈瓦纳古陆南极洲上,北极位于西伯利亚。古赤道通过北美洲中部、西北欧,经黑海穿过中国西北、华南,到达印度尼西亚。泥盆纪和石炭纪初,植物生态环境比较单一,只能适应滨海低地环境生存,因此植物的结构和形态往往无显著区别,尚未出现明显的地理分区现象。但是到了中、晚石炭世以至二叠纪,陆地面积不断扩大,各地纬度不同,气候条件亦不相同,在不同环境下繁生的各类植物,分别占领了不同的生态空间,因此在地史上呈现第一次明显的植物分区现象。在劳亚古陆上的植物群总称北方植物群,它又可以再分为(1)欧美植物区,包括北美、北非、欧洲、小亚细亚、中亚、中国和东南亚,以热带、亚热带气候为特征。(2)华夏植物区,包括中国和东南亚,早、中石炭世时属于欧美植物区;从晚石炭世开始,欧美植物区气候转为干燥,而中国等地区气候仍然湿热,并且到二叠纪末形成特有的大羽羊齿植物群,所以从欧美植物区分出来称华夏植物区。(3)安卡拉植物区,包括西伯利亚通古斯、哈萨克斯坦及天山、蒙古、兴安地槽以北广大地区,气候以温带偏凉为特征。在冈瓦纳古陆上的植物群,又称南方植物群,该植物区称冈瓦纳植物区,包括南美、南非、澳大利亚、印度、巴基斯坦、南极大陆和中国西藏南部,气候也以温凉为特征,晚石炭世开始形成特有的舌羊齿植物群。中国的大部,东到日本,南到马来西亚、苏门答腊,爪哇岛等地,都属于华夏植物区,高大的石松类(如鳞木,不显年轮)、节蕨类(如芦木)、科达树等,十分繁茂,为典型的热带、亚热带森林景观。在天山、阴山以北,即亚洲北部地区,从早石炭世晚期开始,以草本的真蕨和种子蕨等为主,木本植物有显著年轮,代表北部温带植物,属安卡拉植物区。这个植物群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新疆北部、内蒙古大部和东北北部。西南部,包括印度等地,为冈瓦纳植物区,植被是以舌羊齿为代表的灌木-草本植物群,代表南方温凉气候。本植物群在中国仅见于喜马拉雅山的北麓,这也可作为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板块向北俯冲挤压成山的证据。到了二叠纪,华夏植物区又以昆仑秦岭为界,分为北方亚区和南方亚区。植物分区现象,无疑是与地理纬度、南北极位置、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密切相关。
 
(选自宋春青 张振春《地质学基础》)
 
-------------------------------------------------------------------------------- --  作者:qian--  发布时间:2006-12-7 15:01:00
--  自古以来,地球的气候一直在不断地变化.比如:几亿年前地球气候温暖,但后来因为植物的增多,排出的氧气太多,导致气候变冷,再后来,产生了一种动物不仅能啃食树木,还过度地啃食造成植物减少,动物增多,因为动物排出的二氧化碳过多,造成气候变暖.由此看来,动植物应该保持平衡. -------------------------------------------------------------------------------- --  作者:魔女的黑猫--  发布时间:2006-12-7 15:01:00
--  这是星光灿烂从网上复制的! -------------------------------------------------------------------------------- --  作者:qian--  发布时间:2006-12-7 15:02:00
--  具体讲,盆地西部有成都平原,南部和中部属于丘陵地区,北部属于山地地貌,东部属于山地和丘陵间杂地貌。土壤类型复杂多样,境内南亚热带至寒带土壤都有分布,共有 19 种类型。土壤区域差异明显。气候属于亚热带润湿季风型,冬暖夏长,年降水量约1000mm。气候潮湿温和,冬短夏长,水源充足,土壤类型多变。这几个因素决定了除盆地内富饶的成都平原以外,即使川南的丘陵地带,也是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的地区。特别地,由于盆地边缘的高山区域,包括四川西部与青藏高原接触的褶皱带山区与高原,使得整个四川包括重庆的地貌和气候的垂直变化非常大,因此植物种类繁多,有高等植物 1 万种左右,约占全国总种数的 1/3。各种资源植物4500种以上。野生脊椎动物1150种以上,占全国总数的40%以上。
-------------------------------------------------------------------------------- --  作者:星光灿烂--  发布时间:2006-12-7 15:03:00
--  气候变暖植物有责作者:forchildren  来源:  类别:植物篇  日期:2006.09.11   今日/总浏览: 1/80   德国马普核物理研究所专家弗兰克?克普勒最近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称,全球30%的温室气体是由植物释放的甲烷形成的。这一观点将对研究全球气候变暖产生重要影响。
  传统观点认为,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而克普勒及其同事的研究表明,植物不仅释放氧气,也释放大量甲烷气体,全球每年由植物释放的甲烷气体多达6000万吨至2.4亿吨,相当于所有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0%—30%。这一发现增加了气候变化模型的影响因素,使气候变化模型研究更加复杂,也更令人忧心忡忡。因为通常大家都相信,植物通过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而实际情况是,大气中较高浓度的二氧化碳使植物生长得更快,并导致释放更多的甲烷气体,从而进一步加剧气候变暖。由于甲烷作为温室气体的作用比二氧化碳高出20至30倍,因此虽然其释放数量远不及二氧化碳,但还是被科学家列为影响气候变暖的第二种重要温室气体。
  克普勒研究小组还发现,植物的甲烷释放能力随着气温的增高而迅速增加。气温每提高10℃,甲烷的释放量就会翻一倍,而较高的温度意味着产生更多的甲烷。从150年前的工业化时代以来,全球大气中的甲烷含量已经翻了3倍。另一个反面例子也证明了克普勒的观点,1990年至2000年期间,地球热带雨林有12%消失了,而同期每年的甲烷释放量减少了600万至2000万吨。
  克普勒认为,植物释放的甲烷对气候变化效应的影响最多也就10%,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还是首要问题,他希望自己的发现能有助于科学家对气候变化模型进行更深入研究。
 -------------------------------------------------------------------------------- --  作者:星光灿烂--  发布时间:2006-12-7 15:03:00
-- 
  该地区的地势为北高南低,河谷向南敞开,气流可溯谷而上,受季风影响大,干湿季节分明。由于垂直气候明显,梅里的气候变幻无常,雪雨阴晴全在瞬息之间。
  雨季一般在7-8月间,一月,白天7-12度,晚上零下2-5度。 11月-3月,天气非常晴朗。
  冬天会有几天下雪,可能导致车辆无法通行,故冬天去的游客可提前打电话向当地飞来寺梅里往事 咨询天气情况,0887-8416617。
  植物Plant
  在植被区划上,属于青藏高原高寒植被类型,在有限的区域内,呈现出多个由热带向北寒带过渡的植物分布带谱。海拔2000米到4000米左右,主要是由各种云杉林构成的森林,森林的旁边,有着延绵的高原草甸。夏季的草甸上,无数叫不出名的野花和满山的杜鹃、格桑花争奇斗艳,竞相怒放,犹如一块被打翻了的调色板,在由森林、草原构成的巨大绿色地毯上,留下大片的姹紫嫣红。
  动物 Animal
  独特的低纬度冰川雪山、错综复杂的高原地形、四季不分而干湿明显的高原季风气候,使梅里雪山成为野生动物的天堂。
  这里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钱豹、云豹、羚牛,有二级保护动物黑熊、小熊猫、猞狸、黑麝、大灵猫、小灵猫,还有珍稀的白尾稍虹雉和雉鹑,以及凤头鹰、红隼、血雉等等113种可爱的鸟。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将其列为世界上5片“最后的净土”之一。
-------------------------------------------------------------------------------- --  作者:qian--  发布时间:2006-12-7 15:05:00
--  晚古生代气候和植物分区   根据沉积物岩相及其分布情况看,泥盆纪已具明显气候分带现象。根据古地磁资料推断,泥盆纪南极位置大约位于现在非洲南部津巴布韦和博茨瓦纳一带,北极位于亚洲以东的古太平洋中。古赤道正好穿过加拿大北部、北欧和澳大利亚以东的海洋,北美、俄罗斯、中亚等可能处于亚热带、热带干燥气候条件下,有红层和蒸发盐沉积。冈瓦纳古陆的部分地区则处于极地及寒冷气候环境。
根据古地磁资料,石炭纪时的南极位于冈瓦纳古陆南极洲上,北极位于西伯利亚。古赤道通过北美洲中部、西北欧,经黑海穿过中国西北、华南,到达印度尼西亚。泥盆纪和石炭纪初,植物生态环境比较单一,只能适应滨海低地环境生存,因此植物的结构和形态往往无显著区别,尚未出现明显的地理分区现象。但是到了中、晚石炭世以至二叠纪,陆地面积不断扩大,各地纬度不同,气候条件亦不相同,在不同环境下繁生的各类植物,分别占领了不同的生态空间,因此在地史上呈现第一次明显的植物分区现象。在劳亚古陆上的植物群总称北方植物群,它又可以再分为(1)欧美植物区,包括北美、北非、欧洲、小亚细亚、中亚、中国和东南亚,以热带、亚热带气候为特征。(2)华夏植物区,包括中国和东南亚,早、中石炭世时属于欧美植物区;从晚石炭世开始,欧美植物区气候转为干燥,而中国等地区气候仍然湿热,并且到二叠纪末形成特有的大羽羊齿植物群,所以从欧美植物区分出来称华夏植物区。(3)安卡拉植物区,包括西伯利亚通古斯、哈萨克斯坦及天山、蒙古、兴安地槽以北广大地区,气候以温带偏凉为特征。在冈瓦纳古陆上的植物群,又称南方植物群,该植物区称冈瓦纳植物区,包括南美、南非、澳大利亚、印度、巴基斯坦、南极大陆和中国西藏南部,气候也以温凉为特征,晚石炭世开始形成特有的舌羊齿植物群。中国的大部,东到日本,南到马来西亚、苏门答腊,爪哇岛等地,都属于华夏植物区,高大的石松类(如鳞木,不显年轮)、节蕨类(如芦木)、科达树等,十分繁茂,为典型的热带、亚热带森林景观。在天山、阴山以北,即亚洲北部地区,从早石炭世晚期开始,以草本的真蕨和种子蕨等为主,木本植物有显著年轮,代表北部温带植物,属安卡拉植物区。这个植物群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新疆北部、内蒙古大部和东北北部。西南部,包括印度等地,为冈瓦纳植物区,植被是以舌羊齿为代表的灌木-草本植物群,代表南方温凉气候。本植物群在中国仅见于喜马拉雅山的北麓,这也可作为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板块向北俯冲挤压成山的证据。到了二叠纪,华夏植物区又以昆仑秦岭为界,分为北方亚区和南方亚区。植物分区现象,无疑是与地理纬度、南北极位置、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密切相关。
 
-------------------------------------------------------------------------------- --  作者:魔女的黑猫--  发布时间:2006-12-7 15:05:00
--  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得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 。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 --  作者:qian--  发布时间:2006-12-7 15:06:00
--  该地区的地势为北高南低,河谷向南敞开,气流可溯谷而上,受季风影响大,干湿季节分明。由于垂直气候明显,梅里的气候变幻无常,雪雨阴晴全在瞬息之间。  雨季一般在7-8月间,一月,白天7-12度,晚上零下2-5度。 11月-3月,天气非常晴朗。
  冬天会有几天下雪,可能导致车辆无法通行,故冬天去的游客可提前打电话向当地飞来寺梅里往事 咨询天气情况,0887-8416617。
  植物Plant
  在植被区划上,属于青藏高原高寒植被类型,在有限的区域内,呈现出多个由热带向北寒带过渡的植物分布带谱。海拔2000米到4000米左右,主要是由各种云杉林构成的森林,森林的旁边,有着延绵的高原草甸。夏季的草甸上,无数叫不出名的野花和满山的杜鹃、格桑花争奇斗艳,竞相怒放,犹如一块被打翻了的调色板,在由森林、草原构成的巨大绿色地毯上,留下大片的姹紫嫣红。
  动物 Animal
  独特的低纬度冰川雪山、错综复杂的高原地形、四季不分而干湿明显的高原季风气候,使梅里雪山成为野生动物的天堂。
  这里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钱豹、云豹、羚牛,有二级保护动物黑熊、小熊猫、猞狸、黑麝、大灵猫、小灵猫,还有珍稀的白尾稍虹雉和雉鹑,以及凤头鹰、红隼、血雉等等113种可爱的鸟。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将其列为世界上5片“最后的净土”之一。
-------------------------------------------------------------------------------- --  作者:星光灿烂--  发布时间:2006-12-7 15:06:00
--  澳大利亚气候植物半环状分布的形成[ 作者:佚名    转贴自:http://www.n318.com/edu/freeja/cz/qinianji/rjbxkbdl/200605/edu_336898.html    点击数:393    更新时间:2006-9-17    文章录入:wangwenting ]以下内容为程序代码:<SCRIPT>var status0_6562=\"\";var curfontsize_6562=9;var curlineheight_6562=12;<script>8){fontsize_6562.style.fontSize=(--curfontsize_6562)+"pt";fontsize_6562.style.lineHeight=(--curlineheight_6562)+"pt";}\">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澳大利亚和非洲、南美洲都属热带大陆,但又有别于这两个大陆,具有其独特之处,它的气候、植物呈半环状分布。这是在其所处纬度位置及大陆轮廓、地形、洋流、气压与风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形成的。
澳大利亚介于南纬10°45′-39°08′之间,南北跨28°23′,是跨纬度最少的一个大陆,南北间温差小,气温分布比较简单,南回归线横贯大陆中部,99%的面积属于热带和亚热带,全年气温都比较暖热,少雨区和沙漠的面积特别广。澳大利亚大陆轮廓比较完整,增加了内陆离海的距离,最大达1500千米以上,影响了海洋气流深入内陆。另外,整个轮廓又是东西长、南北窄,扩大了东南信风带控制的面积,内陆又无广大河湖等水面调节,使大部分地区更加干热。
在地形上,澳大利亚广大的中西部地区较低平,起伏不大,气旋回转少,天气稳定,很难致雨,使广大的中西部气候差异变小。另外,东部高大的山地南北长4500千米、高1000多米,东坡陡西坡缓,又紧逼东海岸,阻挡了东南信风从东南太平洋上带来的暖湿气流,使东坡多雨,西坡干旱少雨,缩小了东部多雨区的面积,扩大了西部内陆干旱区的范围。中部平原纵贯南北有利于南北气流之运行,使中部内陆盆地并不是滴雨不下的沙漠之地。
澳大利亚周围的洋流,在大陆北部沿岸为北澳暖流,东部为东澳大利亚暖流,影响大陆北部和东部沿岸增温增湿成为多雨区。南部沿海为西风漂流,西部沿海为西澳大利亚寒流,影响了澳大利亚南部沿岸的少雨和西部沙漠的形成。
从大气环流来看,澳大利亚大陆夏季气压带南移,大陆北部为热低压中心,南回归高压带位于大陆南部,故北部吹西北季风,炎热而多雨;大陆中部和南部都吹东南信风,炎热而干旱;只有大陆东部山地东坡为迎风坡,有较多的降水。冬季气压带北移,与陆上冷高压相结合,高压中心位于大陆北部内陆,大陆上大部分地区为高气压所笼罩,风从高压中心向外吹,所以干燥少雨,只有大陆西南角和东南角吹海上来的西风,多气旋,天气湿润多雨,东部山地东坡仍为迎风坡,有较多降水。所以从年降水量的分布来看,就成了北、东、南三面多雨,向内陆和西部逐渐减少,即呈半环状分布,随着降水量和气候带的半环状分布,植物带也呈半环状分布,由森林带向内陆逐渐过渡到草原带和沙漠带。
由此可见澳大利亚大陆气候景观的地域分异上,大致出现二种情况五个类型:一种是季节变化不明显的气候景观,包括东北部常年热湿的气候和中部西部常年干热的气候。另一种则季节变化较为明显的气候景观,包括北部沿海的夏雨冬旱的气候;东南沿岸的夏热湿而冬少雨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以及南部和西南沿海的冬雨夏干的地中海式气候。而它们的各种相间地带又呈现过渡性的景观特征。这种季节变化上的地区差异主要体现在降水上,就气温而言,则其总体表现总是北高南低,而不是南北对称。唯盛夏在北部内陆有高温中心。
所以澳大利亚大陆在总体干热背景下,北、东、南沿海半环带降水较多。但在不同部位还是存在着降水量尤其是降水季节的地区差异。
 -------------------------------------------------------------------------------- --  作者:魔女的黑猫--  发布时间:2006-12-7 15:06:00
--  环境报道-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ENVIRONMENT REPORT – Effects of Global WarmingBy Cynthia KirkBroadcast: May 10, 2002
This is the VOA Special English ENVIRONMENT REPORT.
Scientists say the warming of the Earth’s atmosphere has begun to affect plant and animal life around the world. Scientist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Hanover in Germany reported their findings in the publication Nature. They say global warming is affecting endangered species, sea life and the change in seasonal activities of organisms. Global warming is caused by carbon dioxide and other heat-trapping gases in the atmosphere.
Studies show that the Earth’s climate has warmed by about six-tenths of one degree Celsius during the past one-hundred years. Most of the increase has taken place in the last thirty years.
The German scientists studied different animal and plant populations around the world in the past thirty years. They say some species will disappear because they can not move to new areas when their home climate gets too warm.
The scientists say one of the biggest signs of climate change has been the worldwide reduction in coral1 reefs2. Rising temperatures in the world’s warm ocean waters have caused coral to lose color and die.
In the coldest areas of the world, winter freezing periods are now happening later and ending earlier. Researchers say these changes are having severe effects on animals such as penguins3, seals and polar bears4.
Changes in temperature and wetness in the air can also affect the reproduction of some reptiles5 and amphibians6. For example, the sex of baby painted turtles is linked to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in July. Scientists say even small temperature increases can threaten the production of male turtles7.
In Europe, scientists say warmer temperatures are affect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seasons. This is affecting the growth of plants and delaying the flight of birds from one place to another.
Scientists are concerned about invasions of warm weather species into traditionally colder areas. Rising temperatures have been linked with diseases spread by mosquito8 insects in areas of Asia, East Africa and Latin America.
Britain’s Meteorological Office says worldwide temperatures will continue to rise during the next one-hundred years. It says how much temperatures increase will depend on the success of worldwide policies designed to slow global warming.
This VOA Special English ENVIRONMENT REPORT was written by Cynthia Kirk.
 -------------------------------------------------------------------------------- --  作者:qian--  发布时间:2006-12-7 15:07:00
--  自古以来,地球的气候一直在不断地变化.比如:几亿年前地球气候温暖,但后来因为植物的增多,排出的氧气太多,导致气候变冷,再后来,产生了一种动物不仅能啃食树木,还过度地啃食造成植物减少,动物增多,因为动物排出的二氧化碳过多,造成气候变暖.由此看来,动植物应该保持平衡. -------------------------------------------------------------------------------- --  作者:一只小鸟--  发布时间:2006-12-7 15:07:00
--  一、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发现
    尽管20世纪50年代中国陕西关中等地已经发现早于仰韶文化的遗迹现象,但是对于前仰韶时代文化的认识,是在70年代后期才真正开始的。从那时到现在,在黄河中下游的陕西、河南和河北、山东地区,发现了数以百计的前仰韶时代的文化遗址。在陕西,称为老官台文化的遗址(注:关于陕西前仰韶文化的命名还不统一,有老官台文化、大地湾文化或大地湾一期文化、北首岭下层文化、白家文化、李家村文化或类型等含义不尽相同的名字,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38~41页,文物出版社,1984年。又见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册·陕西分册》97~98页,西安地图出版社,1998年。),迄今已经发现40余处,主要分布在关中的渭河、泾河流域和陕南的汉江、丹江上游地区,两地区的数量约各占一半。这类遗址一般位于依山傍水的较高台地上或两河交汇的地势较高处,面积一般较小,多在1万~2万平方米之内,文化堆积较薄,厚度多在1米以下。遗迹分布零散而稀疏,遗物贫乏,在多种文化共存的遗址中居于最下层,不易暴露而较难发现。年代在距今8000年~7000年左右(注: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册·陕西分册》97~98页,西安地图出版社,1998年。)。
    截至1992年的统计,河南省境内的裴李岗文化遗址,已经发现105处,经发掘的也有10多处(注:孙广清:《河南裴李岗文化的分布和地域类型》,《华夏考古》1992年第4期;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册·河南分册》29~31页,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年。),年代约在距今8500年~7500年。按其分布地区,大致分为两个类型,即偏北部丘陵地区的裴李岗类型和偏南部平原地带的贾湖类型。分布规律同于陕西的老官台文化遗址。但是约有一半此类遗址分布在京广铁路以东、大别山以北的广大黄淮冲积平原,海拔高度大都在200米以下。地理环境优越的南阳盆地和豫西黄土高原区,至今罕见这一时期的文化遗迹。
    山东地区的发现,先有早于大汶口文化的北辛文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又有后李文化的发现(注:后李文化的命名也不一致,有的学者认为分布在泰沂山脉北侧的此类遗址,分布在中段和西段山前平原的两个地区,代表不同体系的文化,分别以后李类型和西河文化名之。参见张学海《后李类型与马家浜文化之联系》,《中国文物报》1998年1月7日第3版。)。截至1997年的统计,后李文化共发现有8处遗址,东起临淄,西到长清,东西距离不超过150公里,均分布在泰沂山脉北侧的山前平原地带,海拔高度一般在50米左右,碳测年代约距今8500年~7500年(注:栾丰实:《试论后李文化》,《海岱地区考古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泰山南侧地区,也有类似后李文化的发现,比如兖州的西桑园遗址,叠压在北辛文化层之下,与更南的安徽省淮北地区发现的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存在某些共同之处。北辛文化的年代(距今7500年~6000年)大致可以纳入仰韶文化的范畴,但开端时间早于仰韶文化(距今7000年~5000年),在此不予详述。值得注意的是,在泰沂山北侧的北辛文化遗址,比后李文化向更北的山前平原地带扩展。但根据分布情况,大致都不超过山前20公里的范围。
-------------------------------------------------------------------------------- --  作者:星光灿烂--  发布时间:2006-12-7 15:07:00
--  月球上的昼和夜[ 作者:佚名    转贴自:地理之窗    点击数:86    更新时间:2006-10-17    文章录入:zhouqiong ]以下内容为程序代码:<SCRIPT>var status0_6562=\"\";var curfontsize_6562=9;var curlineheight_6562=12;<script>8){fontsize_6562.style.fontSize=(--curfontsize_6562)+"pt";fontsize_6562.style.lineHeight=(--curlineheight_6562)+"pt";}\">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地球绕轴自转一周叫做“一天”,时间约24小时。那么,月球上的“一天”又该有多长呢?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在绕着地球公转的同时,也在不停地做自西向东的自转运动。所以, 月球上也有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不过,这跟地球上的日出和日落的情景完全不同。
  在月面上,黑液和白昼的交替非常突然。看不到地球上所能见到的“晨昏朦影”(在日出以 前和日落以后的相当时段,天空仍然很明亮,这种状态叫“晨昏朦影”)。这是因为月球上没有大气散射阳光的缘故。
  在月球上看太阳东升西落,需要很长的时间。在地球上,早上6点钟,太阳从东方升起,到 正午12点升到中天,其间只需6个钟头;再从中天慢慢西移,直到落下地平线,也仅需6小时;在经过12小时的黑夜之后,第二天又从东方升起,开始了新的一天。但在月球上却不是这样。在月球上,太阳从东边升出“月平线”之后,要经过160多个钟头才能升至中天;从中天移至西边月平线落下,又需160多个钟头;再经过320多个小时的黑液,才算一个“昼夜” 。这就是说,月球上的一个昼夜(即习惯上所说的“一天”),大约是地球上的4个星期左右 。确切地说:地球上的一昼夜是23小时56分4秒(简化为“24小时”),月球上的一昼夜则长 达27.32天(即“阴历”的一个月)。
  那么,月球上的白昼和黑夜的情景又是怎样的呢? 在月球上,没有空气,也没有任何形态的水,更没有风、云、雨、雷、闪电等等天气变化。太阳出来后,由于没有大气遮隔,白天看到的太阳喷吐着灼人的火焰,光芒万丈,远比地球 上看到的太阳要明亮千百倍。由于没有空气和云层的阻隔(不受它们的吸收和反射),月面的 温 度可达127℃,连月面的石头都被烤得炙手!有趣的是,即使是在白天,在月球上,你依然能 清楚地看到布满在漆黑天空中的点点繁星和因“地相”变化而残缺不全的地地球!
  太阳刚一落下“月平线”,夜幕马上笼罩月球——漫漫的“月球之夜”开始了。在月球上, 黑夜长达2个星期左右。而且,由于缺少大气和云层的保护(没有云层,故缺乏逆辐射),月面温度可以一直下降到-183℃。漆黑的夜空中,你可以看到一轮硕大的“明月”——反射着 阳光的地球高挂夜空,发出耀眼的光芒,亮度比咱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月亮的亮度要大上80倍 !
-------------------------------------------------------------------------------- --  作者:魔女的黑猫--  发布时间:2006-12-7 15:07:00
--  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是当前非常热门的一个问题,上至政府首脑下至科学家和新闻记者都在议论这件事。联合国第34届大会43/53决议关切地注意到:出现的事实证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不断增加导致全球变暖、海平面升高,如果各级政府不及时采取措施,其对人类的影响将是灾难性的。  一、生态系统  地球生态系统可能面临全球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增加以及与之关联的气候变化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地球上南北地区温差减小,经向大气环流减弱,降水地理分布发生根本变化,总的趋势是低纬度降水稍有增加,中纬度年平均降水量减少,土壤水分减少。气候带在下一个50年代内可能向两极方向移动数百公里。动植物区等将滞后于这些气候带的移动,残存在它们现在的位置上,因而可以在不同的气候区域内发现它们。从全球来看,CO2浓度倍增带来的气候变化将使森林的覆盖面积从自然植被的58%减少到47%,沙漠则从21%扩展到24%,草原从18%增加到29%,苔原从3%减为零,自然生态因之而改变。  气候变化还威胁全球生物多样性,使得某些物种可能灭绝。在某些地区,可能增加虫害和火灾出现的频数,这将使生态系统变得复杂化。
 
  二、农业  就区域性而言,由于气候变化和虫害,以及由于污染物排放有关的高空臭氧量的变化,可能会减少产量,对某些地区,可能产生剧烈影响,如巴西、秘鲁、非洲的萨赫勒地区、东南亚、前苏联的亚洲部分和中国。在高纬度和中纬度地区,由于生长季节的延长,生产能力有可能提高,但这不可能对生产开辟广大的新领域,而且这种增产的可能性主要限于北半球。  由于现今某些谷物高产区,如西欧、美国南部、南美的某些部分以及西澳大利亚等地减产,可能改变粮食贸易的格局。另一方面,北欧的谷物生产可能增加。  我国东北地区由于水分条件较好,会因增温而获益,同时也会因增温而增加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亚热带的华南和长江流域、暖温带的黄淮地区可能出现热害。  预计温度上升可能延长目前农业生产力因热量不足而受到限制地区的生长季,导致农业上的热量界限向极区移动。由于北半球的温带农业已在较高纬度占有很大的面积,因此这里生产力的提高将是显著的。年平均气温增加1℃将使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谷物种植热量界限向北推进150—200公里,适耕农业的高度界限上升150—200米。
 
 -------------------------------------------------------------------------------- --  作者:魔女的黑猫--  发布时间:2006-12-7 15:09:00
--  1. coral [5kCrEl]n.珊瑚, 珊瑚虫
2. reef [ri:f]n.暗礁, 收帆v.收(帆)
3. penguin [5peN^win]n.企鹅
4. polar bear北极熊
5. reptile  [5reptail]n.爬虫动物, 卑鄙的人adj.爬行的, 爬虫类的, 卑鄙的
6. amphibian  [Am5fibiEn]adj.两栖类的, 水陆两用的n.两栖动物, 水陆两用飞机, 水陆两用的平底车辆
7. turtle [5tE:tl]n.海龟
8. mosquito [mEs5ki:tEu]n.蚊子
 
-------------------------------------------------------------------------------- --  作者:一只小鸟--  发布时间:2006-12-7 15:09:00
--  河北省境内的前仰韶文化,主要是磁山文化(距今8000年~7500年),分布在太行山脉的东侧,根据1984年的统计,只有邯郸地区的磁山、南岗、牛洼堡、西万年和保定北部容城县的坡上等5处。另外,涞水县拒马河沿岸一些早期遗址中,也发现含有和磁山文化因素相类似的靴形陶支架、筒形陶盂等物,说明拒马河以南一直到漳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属于磁山文化或具有磁山文化因素的古文化分布区(注:安志敏:《略论华北的早期新石器文化》,《考古》1984年第10期;郑绍宗:《河北省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与研究》,《磁山文化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磁山文化的遗址数量当不止此数,易县的考古发现还证明河北的前仰韶文化可能属于两个系统(注: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省近十年的文物考古工作》,《文物考古十年(1979-1989)》,文物出版社,1990年。)。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又发现了年代在万年前后的两处被认为是最早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徐水南庄头(距今10510年~9700年)和阳原于家沟(距今11870±1720年,热释光法测定陶片所得)(注:谢飞:《阳原姜家梁发现新石器时代墓地》,《中国文物报》1996年4月7日第1版;Tang Chung, Notes on nail-impressed ceramics along with microbla-des in North East China, in International research on the Origin of Pottery in Eastern Asia: 5~8, Prited. Kokugakuin University in Japan,1997.),前者分布在太行山东侧大清河上游支流的鸡爪河和萍河之间;后者位于桑干河流域,与著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虎头梁相邻。我们称这两处是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主要的根据是发现了陶片,南庄头还发现有可能是家养的猪和狗的骨骸,农业生产的证据可以说很不充分。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整个山西地区,除了1984年在太行山区的武乡县石门乡牛鼻子湾征集到磁山文化的石磨盘、石磨棒各1件之外,虽然80年代后期考古工作者有意识地在晋东南地区寻找线索,但迄今没有发现磁山、裴李岗和老官台文化时期的遗存。晋南翼城北橄乡枣园村H1以红陶为主的遗存,虽然被有的学者称为前仰韶时代的遗迹,但从总体特征观察,依旧属于仰韶文化的范畴;从近年垣曲东关的同类发现来看,这套遗存很可能是该地区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的前身,年代则应在仰韶文化的纪年之内(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编:《山西考古四十年》53~57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1999年7月我们曾在晋南考察,在吉县柿子滩发现了一块夹砂褐陶的陶片,刚好是一个器底和器身的结合部,底部有一个小突,很像是老官台文化的直桶形三足形罐的底部,当时我们很兴奋,以为是前仰韶文化的突破性发现,这个发现,也得到部分省内考古学家的支持。但是,此后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教授到山西考察,否认了这一发现,认为它是仰韶文化的一个类似器盖的东西。所以直到现在为止,真正的前仰韶时代的遗址,在山西还没有发现一处。相对于晋南地区其他的大量考古发现,很难用田野考古工作不够来解释,恐怕是另有原因的。)。
 
    二、旧石器时代晚期末段文化的发现
    陕西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文化,主要分布在两个地区:一个是秦岭以北关中东部、中部的洛河、渭河流域的西安、蓝田地区,关中西部和陕北仅有零星发现;另一个是秦岭以南汉江上游和南洛河流域以汉中盆地和安康盆地为中心的地区。其中,旧石器时代早、中期遗存多分布在关中和陕南,陕北则多为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韩城禹门口石灰岩洞穴遗址,石制品都用不规则小石片制成,以各色边刮器为主要类型,其余为端刮器、凹缺刮器、尖状器和钻具,属于华北小石器传统,但一般认为属于晚更新世早期的遗迹。与新石器时代文化关系密切的遗迹,分布在渭河下游大荔县的沙苑地区。沙苑是一个沙丘遗址,石制品主要是细石器传统,但也发现琢背小刀、打制石斧等新的文化因素,可惜全是在地面采集,并无原生地层发现,考古学家谨慎地把它的年代定在中石器时代或早期新石期时代。但是该地区并无老官台文化遗存的发现,也不排除此类遗迹年代较早的可能。对比旧石器时代遗址和老官台遗址的分布区域,在关中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更向河谷平原扩张,形成以关中东部华县和西部宝鸡为中心的遗址群,后者在整个旧石器时代罕有文化遗迹发现;原来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零散分布的陕西北部,几乎没有老官台文化的发现;陕南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则分布在从汉中到安康汉江上游的东西数百公里的沿河谷地上(注: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册·陕西分册》第48页、96~97页,西安地图出版社,1991年;陈恩志:《中国化石古人类和旧石器时代文化考古发现与研究·西北地区卷(1901-1990)》,陕西科技出版社,1992年;安志敏、吴汝祚:《陕西大荔沙苑地区的石器时代遗存》,《考古学报》1957年第3期。)。  -------------------------------------------------------------------------------- --  作者:星光灿烂--  发布时间:2006-12-7 15:09:00
--  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也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泊,距西宁150公里,面积4500平方公里,海拔3200米,湖水冰冷且盐份很高。青海湖古称西海,蒙古语称“库库诺尔”,藏语称“错温波”,意为“青色的海”。在青海高原东北部,日月山,大通山和起伏连绵的青海南山环抱着一个高原湖泊——青海湖。以前青海湖周围是古代战场,一片荒凉。如今已一改旧貌,有公路、铁路沿南北两岸西进。青海湖景色四季各异。
   春夏,山青水秀,百鸟争鸣;严冬,白雪皑皑,湖面冰封;睛日,碧空白云,水天一色;云海苍苍,惊涛拍岸。湖中有中外驰名的鸟岛、每到春末夏初数十万候鸟集群而至。它们在这里栖息繁衍,或翱翔于蓝天,或嬉游于碧野、或追逐于沙滩,熙熙攘攘,热闹非凡,蔚为奇观。直到深秋季节,群鸟方离岛南飞。
以下内容为程序代码:<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src="../../css/data/info_right.js">
<script>
   青海湖即使在烈日炎炎的的盛夏,日平均温度一般都在15℃左右,是理想的避暑胜地。青海湖蒙语叫“库库诺尔”,意思是“青蓝色的海”,是青藏高原不断隆起后,幸存下来的。
 -------------------------------------------------------------------------------- --  作者:一只小鸟--  发布时间:2006-12-7 15:10:00
--  河南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已经发现30多处,主要分布在伏牛山秦岭一线的豫西及豫西南地区。安阳小南海洞穴遗址,是太行山东麓的唯一发现。京广线以东的广大地区,除新蔡诸神庙地点发现一件旧石器时代晚期有人工切割的鹿角化石之外,基本是一个空白区。旧石器遗址分布区,基本上分布在豫西崤山北麓黄河以南从山地到黄土塬的接触地带和豫西南伏牛山南麓南阳盆地的北部边沿地区。恰恰在这两个地区,裴李岗文化遗址发现极少。与早期新石器文化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安阳小南海遗址、许昌灵井遗址和南召小空山遗址。小南海洞穴遗址,是一个以小石器传统为主的旧石器晚期遗址,几乎没有典型的细石器存在,年代在更新世末期,最晚期的年代是距今11000年。灵井的石制品发现在地下10多米处,主要以细石器为代表,但也发现石片石器和重型工具的存在,年代也在更新世末期。小空山洞穴遗址,以砍砸器和刮削器为主,没有细石器的发现,与典型的小石器传统的小南海石制品也有明显的不同,年代据研究者测定认为在最后冰期的最盛期,属于更新世晚期偏晚阶段(注: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册·河南分册》27~28页,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年;安志敏:《河南安阳小南海旧石器时代洞穴堆积的试掘》,《考古学报》1965年第1期;周国兴:《河南许昌灵井的石器时代遗存》,《考古》1974年第2期;小空山发掘队:《1987年河南南召小空山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88年第4期;周军、郭引强:《河南旧石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
    值得注意的是在舞阳大岗裴李岗文化层之下,发现了一批细石器,也有一些石片石器出现。在裴李岗文化层和细石器文化层之间,有一个侵蚀层,表明两者之间有时间上的缺环(注:张居中、李占扬:《河南舞阳大岗细石器地点发掘报告》,《人类学学报》第15卷第2期。)。
    山东地区旧石器时代的工作近年有很大进步。据1994年的统计,已经有100多个包含细石器和石片石器、大型砍砸器的地点发现,但是石器多系采集,正式发掘的较少。这些地点,多分布在沂河和沭河中上游的范围不大的低山丘陵和河流的二级台地上,因为年代学的工作很少开展,所以准确的年代尚无从谈起,但是一般认为,大多数含细石器的地点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甚至已经跨入新石器时代,不过这些地点据说没有陶片的发现(注: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前进中的十年:1978年~1988年山东省文物考古工作概述》,《文物考古工作十年(1979~1989)》,文物出版社,1990年;徐淑彬:《鲁南沂沭河流域中石器时代文化研究》,周国兴等主编《中日古人类与史前文化渊源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4年。)。
    河北省境内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和地点,主要发现在桑干河流域的阳原盆地和涿鹿、怀来盆地,近年在燕山南麓的玉田、兴隆和北京市中心的王府井大街等地也有新的发现。主要的晚期末段的旧石器地点,有阳原虎头梁、油房、西白马营和孟家泉等(注:盖培、卫奇:《虎头梁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古脊椎动物学报》第15卷第4期,1977年;谢飞、成胜泉:《河北阳原油房细石器发掘报告》,《人类学学报》第8卷第1期,1989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阳原西白马营晚期旧石器研究》,《文物春秋》1989年第3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河北玉田县孟家泉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文物春秋》1991年第1期。)。虎头梁地点群,分布在桑干河的二级台地上,在不足1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发现了9个地点,各地点的功能似乎已有不同。石制品以典型细石器为代表,也有一定数量的石片石器。年代属于晚更新世的末期,碳测年代在距今10690±210年。油房的发现,在石制品的种类上似虎头梁,也是既有细石器也有石片石器的发现。与此相反,临近的西白马营遗址,则只见石片石器,而无细石器的发现。铀系法年代测定把该地点置于最后冰期的盛期(距今18000±1000年;距今15000±1000年)。孟家泉的年代与此相近,石制品则包括细石器、石片石器和重型的砍砸器、石锤等。  -------------------------------------------------------------------------------- --  作者:一只小鸟--  发布时间:2006-12-7 15:11:00
--  山西省是目前中国发现旧石器地点和遗址最多的地区,达300多处,经发掘的地点约30处。旧石器时代晚期地点,发现也达90余处。在北从大同盆地,南到中条山南麓,东从太行山的南端,西到吕梁山西侧的黄河岸边这个范围内,旧石器晚期地点分布非常广泛,地点所处的地貌类型多种多样。晚期末段的遗址,包括著名的晋东南沁水下川地点群,晋西南蒲县薛关遗址、吉县柿子滩遗址等。
    下川遗址位于中条山主峰历山山腰的一个山间小盆地内,盆地内共发现6个地点,还在垣曲、沁水、阳城三县发现同类性质的地点10处。石制品有属于典型细石器传统的细石器,但也存在大量的石片石器和粗大石器。新出现的石器类型包括琢背小刀、镞、锛形器和磨盘、砾石等,年代距今2.4万~1.6万年之间。研究者认为下川人过着以狩猎为主、采集为辅的生活。
    薛关遗址也属于细石器传统的一部分,位于吕梁山西侧黄土高原蒲县薛关镇西的昕水河左岸。包括细石器和粗大石器两类,前者包括各种类型的石叶和刮削器及琢背小刀等。文化上与下川多有近似之处,但是不见石镞,却出现了打制的石斧。年代据[14]C测定在距今13550±150年。
    柿子滩位于黄土高原吉县西南30公里的清水河畔,西距黄河2公里,文化层分上下两层。其中上层出有细石器和石片石器两类,也有少量粗大砾石石器。除各种石叶和石核之外,还有各种类型的刮削器和石镞、琢背小刀、石锯等,该遗址还发现了东亚地区罕见的岩画。文化特征与薛关接近,年代据AMS[14]C的测定,大致在距今16000年~10000年,属于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遗存(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编:《山西考古四十年》26~51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石金鸣:《山西旧石器》,徐钦琦等主编《庆贺贾兰坡院士九十华诞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史前考古学新进展》,科学出版社,1999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编:《山西旧石器时代考古文集》,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截至1992年的统计,山西已在40多个县市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或地点,晚期遗址和地点分布在宁武、朔县、偏关、阳城、平陆、霍县、大同、沁水、蒲县、榆次、襄汾、左云、吉县、古交、和顺、五台、陵川、榆社、昔阳、乡宁、大宁、高平、右玉、沁源、阳高、芮城等26个县市,占全省100多个县市的约四分之一(注:陈哲英:《山西旧石器时代考古综述》,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编《山西考古四十年》,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这种情况显然表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在山西地区有较为密集的分布。
 
    三、文化断层和农业发生
    从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末期文化到距今8500年~7000年的前仰韶文化,黄河流域的居民经历了从采集狩猎经济向农业经济的过渡,其间的变化完全可以用抠锩鼣和挦槐鋽来表示。虽然目前在保定南庄头和北京怀柔北潮白河北岸的转年遗址都发现了距今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都出土陶器、石磨盘、磨棒,前者还发现了可能属于家猪和家狗的遗骨,但是农业的证据非常薄弱;相反,数量众多的鼠、鸡、狗、狼、猪、马鹿、麋鹿、狍鹿、斑鹿以及鸟类、鱼类、鳖类和蚌类、螺类的遗骸,加上用动物骨头做成的骨镞、骨锥等的存在,说明采集和狩猪还占有主要的位置(注:李君:《徐水南庄头遗址又有重要发现》,《中国文物报》,1998年2月11日第1版;郁金城:《北京转年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的发现》,中国前期新石器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北京,1998年6月。关于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的界线,中国和欧洲有很大不同,后者一般以农业的产生为标准,而中国大多是以陶器和磨制石器的出现为据,参看陈星灿:《关于中石器时代的几个问题》,《考古》1990年第2期。)。这种情况,同前仰韶时代的房屋建筑、大型灰坑、粟和水稻(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的发现以及功能齐全的各种陶器相比,显然还处在游猎或最多季节性定居的阶段。实际上就其发现来看,更接近下川、虎头梁和薛关、柿子滩为代表的旧石器末期文化,不同之处大概是后者没有陶器的发现(注:虎头梁、柿子滩有否陶器还很难说,前者据说出土过陶片,但未予重视和报道。参见邓聪、陈星灿:《东亚考古论集·编后记(安志敏)》,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8年。笔者与石金鸣、宋建忠、李润权等在柿子滩地表发现过非常古老而粗糙的陶片,还有大量的属于仰韶、龙山文化的陶片,有的堆在探方边上,显然是从发掘的探方中出土的,所以也不排除旧石期时代晚期出土陶片的可能性。)。所以,从目前仅见的这两处比较丰富的新石器时代初期遗址及旧石器时代末期的遗址来看,原始农业就在更新世结束到距今9500年~8000年的二三千年里出现了。
-------------------------------------------------------------------------------- --  作者:一只小鸟--  发布时间:2006-12-7 15:12:00
--    过渡阶段的文化及其发展机制还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在目前的考古发现上,黄河流域和整个北方地区似乎存在着文化的断层,前仰韶时代的农业文化似乎是一夜之间产生的,至今令人费解。其间的原因,如果从自然方面寻找,大概跟末次冰期之后经历的巨大气候变化有关。当人类经历了漫长的末次冰期考验之后,降水丰沛,洪流汇集,以排山倒海之势,在台地上或山前冲积扇上以其较强的侵蚀作用,带来砂砾沉积或冲刷更新世晚期的马兰黄土,形成中国北方全新世下界局部不整合,这就是所谓的板桥期侵蚀。这种现象在北京、河北、陕西、河南甚至辽宁都有反映。地质学家认为,板桥期侵蚀所带来的不稳定环境,使当时的古人类在低谷地带难以生存,而洞穴中又常常发生塌崩,也非人类的理想栖息之地,所以在中国北方寻找新石器早期的人类遗址,如大海捞针。类似南庄头那样的万年前后的遗址,也是处于太行山山前平原的凹地中才得以发现。直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中晚段,大约距今9000年~8000年前后,人们才选择侵蚀活动不甚明显,且有早全新世黄土作为土地资源的地方居住。北京西的东胡林人就是如此。不仅如此,地质学家还认为正是这场气候巨变,使人类的生活空间受到一定限制,使其不得不改变生活方式,完成了狩猎采集向农业经济的过渡(注:周昆叔:《中国北方全新世下界局部不整合——兼《论板桥期侵蚀》,刘嘉麒、袁宝印主编《中国第四纪地质与环境——庆贺刘东生院士八十华诞暨从事地质工作五十五周年文集》,海洋出版社,1997年;Andersson, J. G., 1939, The Malan terraces of northern China. In" Topographical and Archaeological studies in the Far East",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 Bulletin 11,Stockhlom, pp. 7~22.》。如果说这个解释能够为全新世早期的文化断层提供某种有价值的启示的话,那么,前仰韶时代文化在山西地区的缺失又意味着什么呢?
 
    四、山西地区前仰韶文化的缺失
    正如我们上面看到的那样,山西地区前仰韶时代文化的缺失,构成了黄河流域史前文化分布上的一个谜。相对于旧石器时代遗址山西地区的大量发现,相对于周围地区前仰韶时代文化遗址的大量发现,相对于仰韶时代晋南作为一个庙底沟文化类型的核心地区,这个缺失是如此醒目,以至于我们很难用考古工作的不足来加以解释。太行山区武乡县征集的磁山文化石磨盘和石磨棒,说明今后仍有发现这一时期文化的可能性,但即便如此,也很难设想山西境内这一阶段的文化会有类似河南省那样密集的分布。同时,尽管有板桥期侵蚀,我们也不能想象更新世之后的居民彻底离开了这个地区。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奇特的文化现象呢?
    如果我们不考虑文化上可能存在的区别,那么,环境、气候等自然因素恐怕就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既有山地、高原,又有丘陵、盆地。东西两侧为山地,主要包括太行山、吕梁山、中条山等八大山系。山地外围的丘陵有石质丘陵和黄土丘陵,以后者占优势。盆地主要集中在中部,有大同、忻定、太原、临汾、运城五大盆地,还有晋东南的长治盆地等。除了中部的盆地和谷地地势较低外,海拔都在1000米以上,与其东侧海拔不足100米的华北大平原和西侧海拔只有400米~800米的黄河峡谷相比,呈现出强烈的隆起态势。从地貌类型看,具有山地丘陵多、平川少的特点,全省山地和丘陵面积分别占48.7%、30.4%,而平川面积只占20.9%,三者的比例是5: 3: 2。全省118个县市中,山地丘陵比例大的有88个;全省1910个乡镇,有80%(1527个)分布在山地丘陵区。不仅如此,山西除南部盆地外,土地的质量一般都较差。土地普遍缺磷少氮,地力不足,全省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之上的耕地仅占耕地总面积的1/4,黄土丘陵区大部分耕地有机质含量在0.6%以下。瘠薄坡耕地、盐碱地等低产田占总面积的2/3以上。所以无论耕地、林地或牧草地,生产水平都比较低,在全国位于中等偏下水平。如全省粮食多年平均亩产长期停留在100多公斤的水平,比临近的河北、河南省都低许多。人均占有粮食在300公斤左右徘徊,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0~90公斤(注:中国自然资源丛书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资源丛书·山西卷》114~117页,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委员会,1995年。)。
-------------------------------------------------------------------------------- --  作者:魔女的黑猫--  发布时间:2006-12-7 15:12:00
--  全球气候变暖可能逼北极熊自相残杀                 全球变暖现在又多了一条罪状,因为它导致了北极熊同类自相残杀的悲剧。据美联社6月12日报道,受到全球变暖的影响,无冰季节延长,生活在加拿大与美国边界波弗特海的北极熊因为无法获得食物,只好把眼光投向自己的伙伴,开始食用同类。 这项研究是由美国和加拿大科学家联合进行的,调查对象是2004年1月到4月发生在阿拉斯加北部以及加拿大西部的三起北极熊食用同类的案例。 研究报告的主要作者、来自美国地质调查局阿拉斯加科学中心的史蒂文·阿姆斯托普表示,虽然此前也发生过北极熊自相残杀的事情,但是像这样把对方杀了作为食物的例子并不多见,其中一只母北极熊在产后没多久便惨遭杀害的例子更是前所未有。 阿拉斯加一家环保机构的黛博拉·威廉斯表示,这项研究揭示了全球变暖的“血腥特征”,“反映了全球变暖残忍的一面”。 北极熊主要以食用海豹、幼海象以及其他各种海生动物为生。海冰是他们觅食、交配和生产的场所。但是由于全球变暖的加剧,北极冰块减少,北极熊的生存也因此受到了威胁。此前曾有环保学者指出,北极熊很有可能在本世纪末消亡。   研究人员在2004年1月发现了第一起北极熊食用同类的事件。当时,一只公北极熊冲进洞穴,对一只母北极熊发起突袭。之后,公北极熊把它的猎物拖到75米远的地方,开始食用它的尸体。 “洞穴外部的墙上留下了很深的痕迹,公北极熊用前爪对洞穴进行了一番猛击,洞顶随后坍塌,那情形就像北极熊对海豹的窝发起袭击一样。” “从现场痕迹来看,发起袭击的那只北极熊掀翻了洞顶,一把抓住母北极熊,在它头部和颈部咬了好几口。当洞穴坍塌的时候,两只小北极熊被压在下面,窒息而亡。” 2004年4月,在加拿大的赫斯切尔岛,一路跟踪北极熊脚印的科学家发现了一具成年母北极熊残骸。没过几天,加拿大研究人员又发现了另外一只只有1岁的北极熊的残骸。  -------------------------------------------------------------------------------- --  作者:疯狂IQ--  发布时间:2006-12-8 11:43:00
--  植物因气候而成长 -------------------------------------------------------------------------------- --  作者:linger--  发布时间:2006-12-8 11:56:00
--  动植物应该保持平衡,我们不能伤害它。                   
 -------------------------------------------------------------------------------- --  作者:qian--  发布时间:2006-12-10 10:53:00
--    自古以来,地球的气候一直在不断地变化.比如:几亿年前地球气候温暖,但后来因为植物的增多,排出的氧气太多,导致气候变冷,再后来,产生了一种动物不仅能啃食树木,还过度地啃食造成植物减少,动物增多,因为动物排出的二氧化碳过多,造成气候变暖.由此看来,动植物应该保持平衡.
                              
 -------------------------------------------------------------------------------- --  作者:qian--  发布时间:2006-12-10 10:53:00
--  山西省是目前中国发现旧石器地点和遗址最多的地区,达300多处,经发掘的地点约30处。旧石器时代晚期地点,发现也达90余处。在北从大同盆地,南到中条山南麓,东从太行山的南端,西到吕梁山西侧的黄河岸边这个范围内,旧石器晚期地点分布非常广泛,地点所处的地貌类型多种多样。晚期末段的遗址,包括著名的晋东南沁水下川地点群,晋西南蒲县薛关遗址、吉县柿子滩遗址等。
    下川遗址位于中条山主峰历山山腰的一个山间小盆地内,盆地内共发现6个地点,还在垣曲、沁水、阳城三县发现同类性质的地点10处。石制品有属于典型细石器传统的细石器,但也存在大量的石片石器和粗大石器。新出现的石器类型包括琢背小刀、镞、锛形器和磨盘、砾石等,年代距今2.4万~1.6万年之间。研究者认为下川人过着以狩猎为主、采集为辅的生活。
    薛关遗址也属于细石器传统的一部分,位于吕梁山西侧黄土高原蒲县薛关镇西的昕水河左岸。包括细石器和粗大石器两类,前者包括各种类型的石叶和刮削器及琢背小刀等。文化上与下川多有近似之处,但是不见石镞,却出现了打制的石斧。年代据[14]C测定在距今13550±150年。
    柿子滩位于黄土高原吉县西南30公里的清水河畔,西距黄河2公里,文化层分上下两层。其中上层出有细石器和石片石器两类,也有少量粗大砾石石器。除各种石叶和石核之外,还有各种类型的刮削器和石镞、琢背小刀、石锯等,该遗址还发现了东亚地区罕见的岩画。文化特征与薛关接近,年代据AMS[14]C的测定,大致在距今16000年~10000年,属于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遗存(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编:《山西考古四十年》26~51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石金鸣:《山西旧石器》,徐钦琦等主编《庆贺贾兰坡院士九十华诞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史前考古学新进展》,科学出版社,1999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编:《山西旧石器时代考古文集》,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截至1992年的统计,山西已在40多个县市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或地点,晚期遗址和地点分布在宁武、朔县、偏关、阳城、平陆、霍县、大同、沁水、蒲县、榆次、襄汾、左云、吉县、古交、和顺、五台、陵川、榆社、昔阳、乡宁、大宁、高平、右玉、沁源、阳高、芮城等26个县市,占全省100多个县市的约四分之一(注:陈哲英:《山西旧石器时代考古综述》,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编《山西考古四十年》,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这种情况显然表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在山西地区有较为密集的分布。  -------------------------------------------------------------------------------- --  作者:qian--  发布时间:2006-12-10 10:54:00
--  三、文化断层和农业发生
    从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末期文化到距今8500年~7000年的前仰韶文化,黄河流域的居民经历了从采集狩猎经济向农业经济的过渡,其间的变化完全可以用抠锩鼣和挦槐鋽来表示。虽然目前在保定南庄头和北京怀柔北潮白河北岸的转年遗址都发现了距今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都出土陶器、石磨盘、磨棒,前者还发现了可能属于家猪和家狗的遗骨,但是农业的证据非常薄弱;相反,数量众多的鼠、鸡、狗、狼、猪、马鹿、麋鹿、狍鹿、斑鹿以及鸟类、鱼类、鳖类和蚌类、螺类的遗骸,加上用动物骨头做成的骨镞、骨锥等的存在,说明采集和狩猪还占有主要的位置(注:李君:《徐水南庄头遗址又有重要发现》,《中国文物报》,1998年2月11日第1版;郁金城:《北京转年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的发现》,中国前期新石器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北京,1998年6月。关于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的界线,中国和欧洲有很大不同,后者一般以农业的产生为标准,而中国大多是以陶器和磨制石器的出现为据,参看陈星灿:《关于中石器时代的几个问题》,《考古》1990年第2期。)。这种情况,同前仰韶时代的房屋建筑、大型灰坑、粟和水稻(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的发现以及功能齐全的各种陶器相比,显然还处在游猎或最多季节性定居的阶段。实际上就其发现来看,更接近下川、虎头梁和薛关、柿子滩为代表的旧石器末期文化,不同之处大概是后者没有陶器的发现(注:虎头梁、柿子滩有否陶器还很难说,前者据说出土过陶片,但未予重视和报道。参见邓聪、陈星灿:《东亚考古论集·编后记(安志敏)》,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8年。笔者与石金鸣、宋建忠、李润权等在柿子滩地表发现过非常古老而粗糙的陶片,还有大量的属于仰韶、龙山文化的陶片,有的堆在探方边上,显然是从发掘的探方中出土的,所以也不排除旧石期时代晚期出土陶片的可能性。)。所以,从目前仅见的这两处比较丰富的新石器时代初期遗址及旧石器时代末期的遗址来看,原始农业就在更新世结束到距今9500年~8000年的二三千年里出现了。
-------------------------------------------------------------------------------- --  作者:qian--  发布时间:2006-12-10 10:56:00
--  德国马普核物理研究所专家弗兰克?克普勒最近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称,全球30%的温室气体是由植物释放的甲烷形成的。这一观点将对研究全球气候变暖产生重要影响。   传统观点认为,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而克普勒及其同事的研究表明,植物不仅释放氧气,也释放大量甲烷气体,全球每年由植物释放的甲烷气体多达6000万吨至2.4亿吨,相当于所有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0%—30%。这一发现增加了气候变化模型的影响因素,使气候变化模型研究更加复杂,也更令人忧心忡忡。因为通常大家都相信,植物通过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而实际情况是,大气中较高浓度的二氧化碳使植物生长得更快,并导致释放更多的甲烷气体,从而进一步加剧气候变暖。由于甲烷作为温室气体的作用比二氧化碳高出20至30倍,因此虽然其释放数量远不及二氧化碳,但还是被科学家列为影响气候变暖的第二种重要温室气体。
  克普勒研究小组还发现,植物的甲烷释放能力随着气温的增高而迅速增加。气温每提高10℃,甲烷的释放量就会翻一倍,而较高的温度意味着产生更多的甲烷。从150年前的工业化时代以来,全球大气中的甲烷含量已经翻了3倍。另一个反面例子也证明了克普勒的观点,1990年至2000年期间,地球热带雨林有12%消失了,而同期每年的甲烷释放量减少了600万至2000万吨。
  克普勒认为,植物释放的甲烷对气候变化效应的影响最多也就10%,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还是首要问题,他希望自己的发现
 -------------------------------------------------------------------------------- --  作者:舞动飞灵--  发布时间:2006-12-12 10:02:00
--  我们如果引用了"非线性振动的渐近求解理论’、"非线性泛函分析中函数代入函数定理’、"概周期函数性质’、"“非线性泛函分析”中线性泛函是非线性泛函的一小部分原理’,就可以大致了解大气非线性拓朴结构下的动力方程式的渐近解部分性质理解气候变迁与异常天气现象的动力学的机理。 -------------------------------------------------------------------------------- --  作者:舞动飞灵--  发布时间:2006-12-12 10:02:00
--  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正是燃烧煤、石油、汽油等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在大气层中迅速积聚,比二氧化碳少得多但是同样有害的氯氟化碳等气体也迅速增多。在地球的大气层中,这些气体起着温室玻璃那样的作用,让阳光射入而又把热量留聚下来。它们吸收而不是反射能生热的红外线辐射,从而使地球气温持续上升,这就是温室效应。 -------------------------------------------------------------------------------- --  作者:舞动飞灵--  发布时间:2006-12-12 10:03:00
--  最明显的影响表现在农业方面。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植物的气孔(气体和水蒸气通过的细孔)只要张开得小一点即可收入同样数量的二氧化碳,这样,植物由于蒸发所损失的水份就减少了,结果是植物会长得更大。农作物生长较快,就可能较快地把土壤中的养分吸光,农家就不得不购买更多的化肥。粮食的质量可能随着二氧化碳的提高而下降,因为叶子的含碳量可能增加,含氮量可能减少。在温室效应中,害虫和病害较易蔓延,这就需要更多的农药治理。 -------------------------------------------------------------------------------- --  作者:五彩缤纷--  发布时间:2006-12-12 10:08:00
--  气候变迁的风险太大:
一个台风,不管在落后国家如孟加拉湾,或富裕国家如美国,都可能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的损失。虽然说气候将如何变迁仍有相当高的不确定性,但是如果全球暖化造成更加剧烈的天气、气候变化,其冲击面之大,将是人类所无法想象的。亦即是,我们所面临的风险之大,是史无前例的。更何况,资料显示古代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高时,气候偏暖;含量低时,气候偏冷。过去一再发生的现象,未来发生的机率也极高。 -------------------------------------------------------------------------------- --  作者:五彩缤纷--  发布时间:2006-12-12 10:08:00
--       最明显的例子是悬浮微粒。人类燃烧化石燃料时,也同时产生硫酸盐悬浮微粒,增加大气混浊度,也造成空气污染、酸雨。 1950-60年代的科学家就曾警告说,人类造成的空气污染增加大气混浊度,将使气候逐渐变冷。因此,如果考虑悬浮微粒的降温作用,许多地区的增温程度将减少,雨量变化甚至由减少变成增加(或由增加便减少)。IPCC科学家估计,从工业革命以来,人造温室气体造成的增温作用约相当于每平方公尺2.5瓦。同一时期,悬浮微粒的冷却作用则相当不确定,在每平方公尺0-3瓦之间。
-------------------------------------------------------------------------------- --  作者:五彩缤纷--  发布时间:2006-12-12 10:11:00
--     在气候变异度及极端气候方面,科学家作了以下结论:
      气候平均或变异度的微小变化可能使极端气候发生频率产生相当大的变化。
暴雨的发生频率可能提高。雨量减少的地区, 干旱的可能性升高。水循环可能加强, 其含意为某些地区的旱涝加剧, 某些地区则减缓。
-------------------------------------------------------------------------------- --  作者:超级赛亚人--  发布时间:2006-12-12 15:07:00
--  新华网北京10月16日电(王经国、何坤)古今中外,多少神话故事、科学幻想,期望有一天人类能“上九天揽月”。1957年前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随后人类向太空发射了各种卫星、飞船探测器,并顺利地登上了月球。
  如今,人们发出这样的疑问:人类能移居太空吗?有关专家说,人类移居太空起码要具备3个条件:
  一是要拥有强大的运载工具。20世纪初,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从理论上证明,在当时的工业技术水平条件下,用单级火箭达不到宇宙速度,必须用多级火箭以接力的方式才能进入宇宙空间。现在,世界上已成功研制和发射了多艘载人飞船、航天飞机和多座空间站。
  二是要研制出能仿造地球基本生活条件的载人航天器。太空中没有氧气,温度极低,而且物体在受到太阳照射时温度会很快上升超过人能够承受的程度。在这样的环境中,人是无法生存的。因此,航天器要有许多特设系统,有合适的空气成分、温度等,来满足航天员的生活和工作需要。前苏联/俄罗斯、美国和中国发射了无人飞船进行相关试验,取得了一些成就。
  三是要弄清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科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发现,特殊的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很大。当人类进入太空,由于缺乏重力的向下吸引,全身的体液向上半身和头部转移,而体液的转移会使人出现血浆容积减少,血液浓缩,导致贫血。同时。微重力环境对于人体的肌肉、骨骼同样也会产生影响。还有超低温、强辐射以及在飞船起降过程中产生的巨大加速度和减速度等,都会对人体产生极为有害的影响。
  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和对于空间环境、技术认知程度的提高,人类在航天领域取得的成就会越来越多,一些问题会逐渐解决,人类移居太空的梦想最终能够实现。
 -------------------------------------------------------------------------------- --  作者:牛智文--  发布时间:2006-12-12 22:24:00
-- 
四川盆地的地理形势是世界陆地地貌的奇迹,世界上找不到一个像四川那么大的土地深入大洲的内陆而又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气候温润的盆地了。这个盆地的北端秦岭山脉挡住了来自西北的寒冷干旱气流,最奇妙的是,它有两个通道,一个是通过长江三峡把流经盆地里诸河流的水泄往华中和华东;另一个通道,也是对四川自然条件最为至关重要的通道,就是西部的横断山脉的延伸区,印度洋潮湿气流经过几条几乎南北走向的山脉把水气带入盆地,水气在盆地西北边缘高山的阻挡下化为充沛的降雨,提供给盆地里几条长江支流的水量,同时对四川的农业地区进行自流灌溉。如果没有这条通道,四川将变成一个基本干旱的地区,可以这么说,川菜大约也不能成为在全国影响这么重大的菜系了。2006-12-7 14:55:00 -------------------------------------------------------------------------------- --  作者:婕婕--  发布时间:2006-12-14 15:02:00
-- 
       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黄淮海平原)在5000年前处于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西安半坡遗址中发现了距今约6000年的獐、竹鼠和貉等动物遗骸,这些动物现今主要生活在气候温暖湿润又多沼泽的长江流域。在京津地区当时则生存有一些现今见于亚热带地区的动植物,且以栎、榆等为主的阔叶林占优势。据天津辽宁地区孢粉研究证明,在7000年前这一地区生长有今天见于淮河流域的水蕨。在京津地区以南的河南、山东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大量喜暖动物和竹类,推测当时黄河流域年均温较现今约高出2℃。
  长江流域各地新石器时代遗址孢粉分析结果证明,5000年前的气候普遍较今温暖湿润;如上海附近地区年均温约比现代高2~3℃,相当今浙江中南部气候。太湖地区自全新世中期以来,也处于气候热暖潮湿的环境之中。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见余姚市)的动物遗骸中发现了象、犀等现今生活在热带地区的动物。当时的气候大致近于现今华南地区的广东、广西南部和云南。新石器时代杭州湾年均温高于现今 4℃以上。其他如长江中游洞庭湖周围、江西南昌地区及下游安徽安庆地区均有孢粉分析的结果,证明距今5000年前气候较今温暖。
  总之,距今10000~5000年左右,从北起黑龙江南至长江流域以南,西至天山南北、云贵和西藏高原的广大地区,处于温暖气候期。从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水牛、象和貘等喜暖动物可证明,这种温暖气候
 -------------------------------------------------------------------------------- --  作者:婕婕--  发布时间:2006-12-14 15:05:00
-- 
        后三四千年来,中国气候发生数次寒暖交替变迁的时期:
第一,从公元前10世纪起的西周早期,约有一二百年气温有所下降,约至公元前8~前3世纪的春秋战国时代,气候又趋缓和。据《荀子》、《孟子》等书记载,山东农业种植一年可两熟。这种温暖气候大致持续到公元前1世纪,那时河南淇水流域和陕西的渭河流域都有大片竹林存在。
第二,从公元前1世纪下半叶起,寒冷空气开始侵袭黄河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反映陕西关中地区农业技术的《汜胜之书》和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齐民要术》中记载的农时,反映了当时黄河流域的气温较今为低:石榴在北方那时不需要用蒲藁裹缠就能过冬。
第三,公元900-1300年间,出现了一个温暖期(也称"两宋温暖期")。在今天的河南博爱一带,曾以产竹著名。元初在河南怀、孟地区又恢复了北宋初年撤废的管理竹园的司竹监。
第四,这一回缓时期为时很短,从14世纪开始中国气候又转入严寒。1329年太湖结冰,厚达数尺。14~19世纪末,是一次世界性寒冷时期,即所谓小冰期(一般称"明清小冰期")。在中国,特别是15世纪以来,气候加剧转寒,至17世纪下半叶达到顶峰。
 -------------------------------------------------------------------------------- --  作者:叶落无声--  发布时间:2006-12-14 15:06:00
--  植物的分布和组合与所在地土壤和区域气候有着密切关系.从广西阳朔县高田乡沙子溪村后山所记录到的翻白叶树+瓦山栲-红皮-罗伞树+九节木-汝蕨群丛充分反映出这一点.群落中在南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的种类最多,无论从种数或林木重要值指数拥有量来看,它都占据一半以上,在中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的种大约也占到近1/3,充分说明群落的南亚热带性质明显,并具有向中亚热带过渡的特点.总的说来,喜欢生长在石灰岩土和酸性土的植物总数及其林木重要值指数拥有量几乎处于相差无几的地位,但前者种数稍少,但林木重要值指数拥有量和幼树、幼苗与灌木株数稍多.由于地表土壤大多呈酸性反映,因此,喜欢酸性土的草类较多,真正好钙性的草类很少.  -------------------------------------------------------------------------------- --  作者:薇薇猫--  发布时间:2006-12-15 11:36:00
--  春夏秋冬各有什麽特点?谢谢! -------------------------------------------------------------------------------- --  作者:o0逗你玩0o--  发布时间:2006-12-21 15:10:00
--  自古以来,地球的气候一直在不断地变化.比如:几亿年前地球气候温暖,但后来因为植物的增多,排出的氧气太多,导致气候变冷,再后来,产生了一种动物不仅能啃食树木,还过度地啃食造成植物减少,动物增多,因为动物排出的二氧化碳过多,造成气候变暖.由此看来,动植物应该保持平衡.
                              
-------------------------------------------------------------------------------- --  作者:o0逗你玩0o--  发布时间:2006-12-21 15:11:00
--  四川盆地的地理形势是世界陆地地貌的奇迹,世界上找不到一个像四川那么大的土地深入大洲的内陆而又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气候温润的盆地了。这个盆地的北端秦岭山脉挡住了来自西北的寒冷干旱气流,最奇妙的是,它有两个通道,一个是通过长江三峡把流经盆地里诸河流的水泄往华中和华东;另一个通道,也是对四川自然条件最为至关重要的通道,就是西部的横断山脉的延伸区,印度洋潮湿气流经过几条几乎南北走向的山脉把水气带入盆地,水气在盆地西北边缘高山的阻挡下化为充沛的降雨,提供给盆地里几条长江支流的水量,同时对四川的农业地区进行自流灌溉。如果没有这条通道,四川将变成一个基本干旱的地区,可以这么说,川菜大约也不能成为在全国影响这么重大的菜系了。
-------------------------------------------------------------------------------- --  作者:o0逗你玩0o--  发布时间:2006-12-21 15:12:00
--  根据沉积物岩相及其分布情况看,泥盆纪已具明显气候分带现象。根据古地磁资料推断,泥盆纪南极位置大约位于现在非洲南部津巴布韦和博茨瓦纳一带,北极位于亚洲以东的古太平洋中。古赤道正好穿过加拿大北部、北欧和澳大利亚以东的海洋,北美、俄罗斯、中亚等可能处于亚热带、热带干燥气候条件下,有红层和蒸发盐沉积。冈瓦纳古陆的部分地区则处于极地及寒冷气候环境。 根据古地磁资料,石炭纪时的南极位于冈瓦纳古陆南极洲上,北极位于西伯利亚。古赤道通过北美洲中部、西北欧,经黑海穿过中国西北、华南,到达印度尼西亚。泥盆纪和石炭纪初,植物生态环境比较单一,只能适应滨海低地环境生存,因此植物的结构和形态往往无显著区别,尚未出现明显的地理分区现象。但是到了中、晚石炭世以至二叠纪,陆地面积不断扩大,各地纬度不同,气候条件亦不相同,在不同环境下繁生的各类植物,分别占领了不同的生态空间,因此在地史上呈现第一次明显的植物分区现象。在劳亚古陆上的植物群总称北方植物群,它又可以再分为(1)欧美植物区,包括北美、北非、欧洲、小亚细亚、中亚、中国和东南亚,以热带、亚热带气候为特征。(2)华夏植物区,包括中国和东南亚,早、中石炭世时属于欧美植物区;从晚石炭世开始,欧美植物区气候转为干燥,而中国等地区气候仍然湿热,并且到二叠纪末形成特有的大羽羊齿植物群,所以从欧美植物区分出来称华夏植物区。(3)安卡拉植物区,包括西伯利亚通古斯、哈萨克斯坦及天山、蒙古、兴安地槽以北广大地区,气候以温带偏凉为特征。在冈瓦纳古陆上的植物群,又称南方植物群,该植物区称冈瓦纳植物区,包括南美、南非、澳大利亚、印度、巴基斯坦、南极大陆和中国西藏南部,气候也以温凉为特征,晚石炭世开始形成特有的舌羊齿植物群。中国的大部,东到日本,南到马来西亚、苏门答腊,爪哇岛等地,都属于华夏植物区,高大的石松类(如鳞木,不显年轮)、节蕨类(如芦木)、科达树等,十分繁茂,为典型的热带、亚热带森林景观。在天山、阴山以北,即亚洲北部地区,从早石炭世晚期开始,以草本的真蕨和种子蕨等为主,木本植物有显著年轮,代表北部温带植物,属安卡拉植物区。这个植物群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新疆北部、内蒙古大部和东北北部。西南部,包括印度等地,为冈瓦纳植物区,植被是以舌羊齿为代表的灌木-草本植物群,代表南方温凉气候。本植物群在中国仅见于喜马拉雅山的北麓,这也可作为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板块向北俯冲挤压成山的证据。到了二叠纪,华夏植物区又以昆仑秦岭为界,分为北方亚区和南方亚区。植物分区现象,无疑是与地理纬度、南北极位置、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密切相关。  
(选自宋春青 张振春《地质学基础》)
 
-------------------------------------------------------------------------------- --  作者:魅力公主--  发布时间:2006-12-27 12:02:00
-- 
气候变迁真不幸
-------------------------------------------------------------------------------- --  作者:音速小子--  发布时间:2007-1-20 12:48:00
--  都是人类惹得祸!使地球温室效应!!! --------------------------------------------------------------------------------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0.0 Sp2 sqlCopyright ?2002 - 2005 陕西师大附小执行时间:484.37500毫秒。查询数据库3次。当前模板样式:[默认模板]   

动物与气候篇(三):气候变化对动物造成的六大危害(图)

3评论
气候变化对动物造成的六大危害(图)
来自:科学探索  8小时前 | 阅读原文
目前,气候变化正在对世界各地的生态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破坏和改变动物种群,有些动物疲于应付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环境变化。以下是气候变化对动物造成的六大危害。  
科学探索 来源:腾讯科技
 
使小丑鱼变聋
 
  据国外媒体报道,气候变化已导致作物歉收、干旱、风暴、海平面上升,但这些只是气候变化对全球造成的危害的一部分。目前,气候变化正在对世界各地的生态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破坏和改变动物种群,有些动物疲于应付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环境变化。以下是气候变化对动物造成的六大危害:
  研究人员发现,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越高,海水吸收二氧化碳越多,酸性就越强。这导致栖息于珊瑚礁与岩礁的小丑鱼正在失去它们的听力。这意味着,小丑鱼监听捕食者声音的能力降低,它们的生存受到威胁。除躲避捕食者外,声音在搜寻同伴、集体捕猎、觅食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如果小丑鱼失去所有这些能力,后果不堪设想。
 
动物进化失去规则
 
  传统观点认为进化是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需要好几代的时间。然而,一些新的研究表明,面对瞬息万变的环境,植物和动物物种出现跳跃式的进化速度,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加速爬行动物进化,某些动物为了顺应气候变化进化出形态各异的模样。
 
某些动物变得更大
 
  科学家发现,目前的全球变暖趋势可能对动物的体型产生影响。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研究人员发现,旧金山湾和雷斯岬国家海岸公园(Point Reyes National Seashore)附近的鸟类在过去的40-27年里慢慢变得更大。这一发现表明一些动物采用体型变大的方式应对气候变化。
 
某些动物变得更小
 
  近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北极熊、松鼠、青蛙、果蝇等动物的个头都在变小。调查结果表明:受全球变暖影响,世界上很多动物不再需要储存过多热量度日,因此在摄取食物和营养时变得消极,身体素质大不如从前。受此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会变迟缓,个头也会长得越来越小。
 
鸟类灭绝
 
  最近的研究偶然发现了一个令人担忧的趋势:随着平均温度的升高,许多鸟类种群数量下降。根据美国犹他州立大学研究人员进行的调查发现,气温上升3.5摄氏度,可能导致600-900种鸟类濒临灭绝。
 
珊瑚停止生长
 
  被称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的珊瑚极易受到海水温度升高的影响。研究人员预测,如果碳排放继续加剧,在本世纪末之前,全世界大部分珊瑚将陷入生存困境。许多珊瑚停止生长,它们所遭受的损坏阻碍了其恢复的可能性,对生态系统中其它生物体产生了深远影响,因为珊瑚消失使多种海洋生物失去食物和栖身场所。生物多样性降低导致生态系统更加脆弱和不稳定。
  更多内容请点击:科学探索

本文来源:https://www.shanpow.com/rc/488198/

《动物与气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阅读
  • 经典世界地球日短句语录99句(通用3篇) 经典世界地球日短句语录99句(通用3篇)
  • 世界地球日的文案短句范文(通用3篇) 世界地球日的文案短句范文(通用3篇)
  • 4.22世界地球日优秀学生演讲稿 4.22世界地球日优秀学生演讲稿
  • 世界地球日活动总结小班【三篇】 世界地球日活动总结小班【三篇】
  • 4.22世界地球日国旗下小学生演讲稿【精选】 4.22世界地球日国旗下小学生演讲稿【精选】
  • 世界地球日国旗下演讲稿_世界地球日演讲稿【热】 世界地球日国旗下演讲稿_世界地球日演讲稿【热】
  • 世界地球日开展环保演讲稿(锦集4篇) 世界地球日开展环保演讲稿(锦集4篇)
  • 世界地球日环保主题幼儿演讲稿精选三篇 世界地球日环保主题幼儿演讲稿精选三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