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光长远的名人事例


读书名言 2013-06-22 05:18:43 读书名言
[摘要]目光长远的名人事例(共5篇)名人的读书经验_超越局限眼光长远“站在自己所经营的事业的立场展望未来,并站在自己的经验上策划战略,这样事业就不能壮大起来。应该超脱偏执,站在更高处把眼光放远、放大,再加上雄心和毅力,这样你的事业才能更

【www.shanpow.com--读书名言】

【一】:名人的读书经验_超越局限眼光长远

“站在自己所经营的事业的立场展望未来,并站在自己的经验上策划战略,这样事业就不能壮大起来。应该超脱偏执,站在更高处把眼光放远、放大,再加上雄心和毅力,这样你的事业才能更加欣欣向荣。”日本三洋电机公司创业者井植岁男常这么对人说。

井植不只是口头上说,也忠实地把他的观念和理想付诸实践。他在30多年前辞掉松下电器的职务,租一所小工厂,在完全没有资金的情况之下开始生产脚踏车用电灯,便是他把他的理想和精神表露无遗的最佳明证。

当时制造脚踏车用电灯的公司全日本共有16家,总生产额一年只有10万个。10万个的小数目由这么多的公司在争夺市场,利润微薄,连维持生存也不容易。从业者们都在长吁短叹,打算另谋生路,没有一个人敢进这个贫穷而艰苦的世界。

但是有一个人,他的想法跟别人大为不同,他的眼光也看得特别远。这个人就是三洋电机公司创业者井植岁男。

“现在一般大众的交通工具只有脚踏车,并没有其他任何可以代替的工具。脚踏车如果没有电灯,晚上就不能使用。现在装有电灯的寥寥无几,这是价钱昂贵的关系,如果把售价降低,那么销路自然就可以打开。”

如此,他就以充分的信心和不成功决不罢休的毅力,进入艰苦而前景欠佳的脚踏车电灯行业。之后,他一再声称:“我要创造一个光明灿烂的脚踏车电灯世界,我准备扩大厂房,扩建为一年可以生产200万个电灯的工厂。”

这使全业界又吃惊又嘲笑他愚蠢,但他的计划毫不受影响。他有的是希望,有的是扭转脚踏车电灯业界不景气的信心和要带给电灯业界无限光明的雄心。

随后井植便向银行贷款,积极地按照计划进行,全神贯注于大量生产作业。果然,产品一上市奇迹就发生了,被人视为难销的东西以惊人的声势大销特销了。畅销的原因是这样的:16家公司一年生产十几万个时,成本就相当昂贵了。但是一家一下子生产几十万个,成本就可能降低一半以上。成本低,售价就便宜,需求的范围就可扩大。

事实证明,井植的降低成本售价、制造需要的做法立即见效,发挥了威力,一年就销售50万个。其后的畅销更是势如奔马,4年后就轻而易举地达到一年250万个的目标。5年后的生产额实是可观,突破300万个。以完全无本资金杀进脚踏车电灯业界的三洋,5年后就一步登天地跻身于日本大企业之林了。

到这时候,在路上来往的摩托车逐渐多了起来了。脚踏车的生产也受到限制。为了公司的继续扩展壮大,井植又再次站在时代前沿,睁开眼睛,展望电器业界的动向。结果呢?又像掀起一阵龙卷风一样,给公司和死气沉沉的电器业界带来无比的生气。www.shanpow.com_目光长远的名人事例。

当时大电器制造公司视收音机是已经步入无利可图的时代。因为收音机零件和外壳在街上到处可买到,任何人,只要对电路有些常识的话,都可以买零件和外壳回来自己拼装。这样拼合起来的收音机比电器制造公司生产的制品便宜,外观也较好。

“收音机是各家庭自己拼装的,生产收音机已经划不来了。”松下、东芝、声宝,这些大电器制造公司都认为已做不成收音机的生意了,都在大量减少收音机的生产量。井植对这种消极的想法和做法大不理解。他想:“外行的一般大众所做的收音机,比内行的专业厂商出产的收音机便宜而且美观?这是不对的,是厂商不对,而不是消费者不对。应该了解它的原因。不研究,不找出错误的地方,不自我检讨,就认为生产收音机的时代已经过去,这是不应该的,应该在制造方法上改弦易辙!”

他一动脑筋,又想到:“如果把收音机小型化,一般大众就无法自制。可采取大量生产的方式把成本压低,这样日趋没落的收音机制造业也许会起死回生。”于是,他就下令设计部门设计新颖美观又可爱的袖珍外壳,并下令电机部门研究更小的零件。

www.shanpow.com_目光长远的名人事例。

“制造厂不仅是制造东西,同时也要为自己制造机会,制造更多的金钱才行!”他这样勉励员工。员工们尽他们所能努力研究,拼命工作。此后不久,零件小型化成功,外壳也改得更小了,木板制造改为塑胶制的,这样外壳比以前可爱多了。这些小改革震撼了整个收音机制造界,使收音机制造重新复苏了。三洋的小型收音机在市面大受欢迎,松下、东芝、声宝、新力等公司就立即争相仿制,又进一步不断推陈出新地跟三洋争市场。

日后,井植回忆说:“站在自己所经营的事业的角度思考策划的话,那么当时我的脚踏车电灯的生产量最多是一年生产一两万个,不会超出这个数目,我就永远停留在苦苦挣扎的无钱可赚的阶段。收音机的生产,更是做梦也没办法做起来的。”www.shanpow.com_目光长远的名人事例。

作为一个生意人,为了追求更大的发展,应该超脱自己,把眼光放远、放大。这样可看得清楚,看得广阔,看得完整。

【二】:(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教导青少年刻苦上进的勤学故事_眼光要长远

一位留学美国的中国学生和朋友谈起了自己看问题的变化。

由于小学成绩优秀,他考上了县城的中学。他发现自己再不能像在小学时那样稳拿第一了,于是产生了嫉妒:比自己好的同学原来都有六棱好铅笔,自己却没有,天道不公啊!经过几年的苦读,他居然又成为县中学的第一了。而他又觉得:人与人之间还是不平等的,为什么自己没有好钢笔呢?

中学毕业后,他考上了北京的某所大学,可好景不长,他的学习成绩连中等也保不住了,

看到城里的同学是好铅笔成堆,好钢笔成把,早上蛋糕牛奶,晚上香茶水果,想想自己,早上一个窝头舍不得吃完,还要给晚上留一半。“合理”又从何谈起呢?

五年后,他留学到美国,亲眼看到了五光十色的西方世界,所有的嫉妒、自卑、怨恨却忽然一扫而光了。原来自己选取的比较标准发生了变化,看到的不再是自己的同学、同事和邻居,而是整个世界。

【三】:名人克服困难成功故事

  人如果要取得辉煌成就,要经得起困难的考验。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名人克服困难成功故事,欢迎阅读!

  名人克服困难成功故事1:

  邓亚萍是乒乓球历史上最伟大的女子选手,她5岁起就随父亲学打球,1988年进入国家队,先后获得14次世界冠军头衔;在乒坛世界排名连续8年保持第一,是排名世界第一时间最长的女运动员,成为唯一蝉联奥运会乒乓球金牌的运动员,并获得4枚奥运会金牌,其中包括单打和与乔红组合的双打。

  童年的邓亚萍,因为受当时体育教练父亲的影响,立志做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但是她个子矮,手脚粗短,根本不符合体校的要求,体校的大门没能向她敞开。于是,年幼的邓亚萍跟父亲学起了乒乓球,父亲规定她每天在练完体能课后,必须还要做100个发球接球的动作。邓亚萍虽然只有七八岁,但为了能使自己的球技更加熟练,基本功更加扎实,便在自己的腿上绑上了沙袋,而且把木牌换成了铁牌。

  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是多么难能可贵!这不但要使身体备受煎熬,心里方面也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小小的她,每闪、展、腾、挪一步,都可以用举步维艰来形容!

  腿肿了!手掌磨破了!——这是家常便饭!但他从不叫苦,不喊累!负责训练的父亲,有时心疼得掉眼泪!付出总有回报,由于邓亚萍的执着,10岁的她便在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中获得团体和单打两项冠军。

  进入国家队后,邓亚萍都是超额完成自己的训练任务,队里规定上午练到11时,她就给自己延长到11时45分,下午训练到6时,她就练到6时45分或7时45分,封闭训练规定练到晚上9时,她练到11点多。邓亚萍为了训练经常误了时间,她就自己泡面吃。

  在队里练习全台单面攻时,邓亚萍依旧往腿上绑沙袋,而且面对两位男陪练的左突右奔,一打就是2小时!在进行多球训练时,教练将球连珠炮打来,邓亚萍每次都是瞪大眼睛,一丝不苟的接球,一接就是1000多个。

  每一节训练课下来,汗水都湿透了邓亚萍的衣服、鞋袜,有时甚至连地板也会浸湿一片,不得不换衣服、鞋袜,甚至换球台再练。长时间从事大运动量、高强度的训练,从颈到脚,邓亚萍身体很多部位都是伤病。为对付腰肌劳损,她不得不系上宽宽的护腰,膝关节脂肪垫肿、踝关节几乎长满了骨刺,平时只好忍着,实在痛的利害了就打一针封闭,脚底磨出了血泡,就挑破它再裹上一层纱布接着练。就算是伤口感染,挤出脓血也要接着练。

  邓亚萍的出色成就,改变了世界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也为邓亚萍的球风和球艺所倾倒,亲自为她颁奖,并邀请她到洛桑国家奥委会总部做客……

  名人克服困难成功故事2:

  从1988年李宁退役到2004年李宁(公司)上市,16年弹指一挥间。而李宁本人从昔日的体操王子,到今天大受资本市场追捧的财富明星,这种转变不可谓不大,而且这种转型的成功,在中国为数众多的世界冠军中,屈指可数的只有李宁一个。

  他是如何做到的?他经历了哪些苦与痛、快乐或忧伤?从一个优秀运动员向一个成功商人转化,心路旅程有多远?

  1988年的汉城失利,李宁一下子从鲜花与掌声中跌落到地上,社会舆论也由原来的赞扬变成了责难。当时的社会远不如今天这般开放与宽容,全民族都对世界冠军寄予了重托,国人很难用宽容的心态来接受王子的失误。背负着沉重的压力,李宁一个人默默地体味着人情的冷暖,这时,李经纬适时送上了理解与鼓励。

  从汉城奥运会回国的那天,在首都机场,李宁躲开好热闹的媒体记者,一个人走过偏僻的通道,这时手捧鲜花前来迎接他的只有李经纬,李宁含着眼泪接过李经纬手中的鲜花;1988年12月16日,李宁在深圳体育馆举行了盛大的告别晚会,在晚会现场,李经纬代表健力宝送给他一副纯金的护手。二李的交情由此可见一斑。

  退役后,李宁一度不知该何去何从。这时,摆在李宁面前的路和很多退役运动员一样,不是做教练就是担任政府官员:广西体委邀请他担任广西体委副主任,海外某国聘请他为国家队教练,甚至演艺界也邀请李宁加盟……

  正当李宁无所适从的时候,李经纬再次出现了:我觉得你是不是应该把目光放长远一点,想得深一点,跳出运动员退役后不是出国就是当官的模式,重新设计一条道路,并让它也成为一种模式!李经纬后来在回忆时这样说:当时,李宁想到深圳创办一个体操学校。我说,光靠赞助不行,一定要有经济做后盾,这样才是稳定的、长远的发展思路,所以我建议他是否靠搞经济来发展体育。

  1989年4月21日,广东健力宝集团有限公司举行隆重的聘任仪式,李经纬将一本广东健力宝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特别助理的大红聘书郑重地递到李宁手里。在几十位专程从各地赶来的记者面前,在闪耀的镁光灯下,李宁有一种难以抑制的激动:我之所以投身健力宝事业,除了想为我国退役运动员闯出一条于国、于民、于己有利的新路子外,还想同最先开拓了中国体育实业的健力宝人一起,在更广阔的领域内,开发中国潜力无穷的体育实业。

  也许,这样的事在今天看来算不了什么,但在当时,不仅需要眼光,更需要胆略。尤其对于有着106块金牌的体操王子,自己拿着档案去到广东三水这样一个并不知名的小镇,是需要几分勇气与胆识的。尽管当时舆论对于体操王子经商颇有微词,但李宁义无反顾。1989年5月,李宁加入健力宝。

  自此,李宁走上了一条崭新而艰苦的道路。

  李宁牌服装横空出世

  初到健力宝,李宁主要分管公关宣传、市场策划、筹办运动服装厂等工作。

  凭着一种天生的直觉,以及多次出国比赛所培养出来的眼界,李宁提议重新一条有冲击力、富于体育动感的健力宝广告片,而且由他亲自出演。这个建议,连同在当时属于天文数字的60万元的广告费用,得到了李经纬的全力支持。广告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后,获得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这一年,健力宝的销售量增加了3000万元。

  勤奋努力,思维敏锐,朴实善良,有强烈的事业心。这是当年的李经纬对李宁的评价,也是他给予李宁信任和支持的基础。李宁是运动员,不懂经济。到健力宝来,我把他扔在游泳池里,让他自己去学。李宁年轻、聪明、人品好,能学会游泳。我只是在岸上看,做救生员,不行的时候,再伸手拉一把。然后我再放开,再看。几次下来,李宁就会游得比我好,超过我。

  加盟健力宝之后不几个月,李经纬就鼓励他将服装厂的计划上马。但资金从哪里来呢?虽然当时健力宝声名显赫,但健力宝最初的广告费居然完全靠借钱来支撑,甚至借钱来赞助体育记者跟团出国采访。没有开厂的钱,李宁和李经纬决定找一些国外厂商,搞成中外合资,而且外商能帮助打开海外市场。

  在李经纬的陪同下,李宁出外游说,寻找投资。因为体操王子的名人效应,很快他们就与外商签署了三份合作意向书。李宁本人也没想到事情进展得竟如此顺利。不久,新加坡康基实业有限公司到三水实地考察,双方签订了合同。中新(加坡)合资的健力宝运动服装公司于是成立,主要从事李宁牌运动服装的生产经营,李宁出任总经理。

  经过紧张的施工,不到八个月,一幢5000平方米的厂房就在三水市竣工了。屋顶上,一块巨大广告牌非常醒目:李宁牌。光有牌子肯定远远不够,如何让大家了解并接受这个牌子呢?毕竟有过17年的运动员生涯,李宁马上想到了即将在北京举行的第十一届亚运会,想到了备受瞩目的亚运会火炬接力。

  但是,亚运会火炬接力处对买断亚运会火炬接力开出了300万美元的高价,无论是李宁还是健力宝根本承受不了。这时,李宁的公关能力及名人效应再次发挥作用,他调动他在国家体委的老关系,并用一种爱国情绪感染了工作处的领导,如果火炬接力的承办权落到外国公司的手里,那将是12亿中国人的耻辱。经过一番谈判,最终,亚运会火炬接力传递活动,由健力宝主办,费用只要250万元人民币。

  1990年8月,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李宁作为运动员代表,身穿雪白的李宁牌运动服,庄严地从藏族姑娘达娃央宗手里接过了亚运圣火火种。整个亚运圣火的传递过程,有2亿人直接参与,25亿中外观众从新闻媒体知道了健力宝和李宁牌。从这一刻开始,李宁牌真正横空出世了。

  这不仅是一次公关策划的成功,更是李宁商业才华的一次完美亮相,是李宁发展史上的第一大手笔。这次赞助的成功极大地增长了新生的李宁公司的实力,刺激了李宁的进取心。

  第二部分:

  发力:自立门户,与健力宝分家

  从一头青丝到两鬓斑白

  李宁在商业上的悟性,让其老板李经纬欣赏不已:李宁在商业上的才华和他在体操上的才华一样出色,而初次出手大获全胜也让李宁的自信心倍增。于是,在1991年由健力宝投资1600万,广东李宁体育用品公司正式成立,独立负责李宁牌运动服、运动鞋的经营。

  1992年底,李宁公司分别在北京、广东成立三家公司,各自从事运动服装、休闲服装和运动鞋的生产经营。而李宁牌系列产品逐渐赢得了众多荣誉,成为1991年以来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历次重大国际比赛的专用装备,李宁牌服装和运动鞋系列不仅被推选为中国明星产品,而且被评为全国服装行业十大名牌之一。

  明星效应无疑会对提升品牌知名度有作用。然而,从市场反应来看,并不是所有明星品牌都可以像李宁公司这样成功,即使他们的创立者在体坛同样有着赫赫战功。李宁公司成立早期有健力宝这样一个很好的合作伙伴,使它在起步时,更具备了成功公司的雏形,这区别于目前众多凭借个人资源建立起来的体育公司。零点咨询公司董事长袁岳对媒体说。因此,李宁以及李宁公司的成功,除了明星效应外,其成功应该更多得益于商业运作。

  从家庭公司到大众公司

  初入商海,李宁采取OEM贴牌方式生产李宁牌运动鞋,但因为缺少经验,第一批鞋做砸了!当时,李宁投入运动鞋的开发费用只有50万元,其中20万元用于001系列鞋的生产。得知鞋全部不合格的消息,李宁飞回北京,召集相关部门开会。

  这是李宁在生产控制上打的第一仗,首仗即折,李宁的心情之沉痛可想而知,但是他毅然决定全部销毁这批产品。让我们从头再来!他握着拳头对部下说。那年,李宁不到28岁。从那时起,李宁就认识到专业人才的重要性。绝不能让自己或自己人成为公司发展的阻碍,李宁说。

  李宁公司刚创办时,是李宁和几位退役的队友,还有李宁的家人如哥哥、嫂子、表弟等一起在操作,那时的李宁是个十足的家庭公司。到了1992年,李宁就开始有意识地聘请专业人才加盟。为李宁公司发展起过关键作用的第二任总经理陈义宏,就是被李宁从当时有名的运动服生产企业十佳公司请来的。

  陈义宏最早在1991年加入李宁,从生产总监开始做起,一步步升到总经理职位。李宁是一个很会管理的人,他懂得知人善用。对于职业经理人,他很信任,也很授权。曾参与李宁公司股改的股改专家刘纪鹏回忆说,每一次去谈判,或者谈合作,李宁都会带上陈义宏,看得出他对陈义宏是很信任的。自1998年去北大学习,李宁就淡出了公司的日常经营业务,而把业务全权交给了总经理陈义宏。

  陈义宏以及一批专业人才的加入,创造了1993年到1996年李宁公司的第一次辉煌,公司营业额每年以100%的比例增长。当运动员的时候,因为我的水平算是全国最高的,所以我去比赛的时候,所有人的希望都会寄托在我身上,要靠我去实现他们的理想,为国争光,升国旗、奏国歌,我的努力决定了大家的愿望能否实现。可是对企业来讲,做商人则是我的愿望靠大家来完成。光靠一个人做不成什么大事……对此,李宁想得很清楚。

  李宁脱离健力宝

  李宁公司如果当年不从三水搬到北京,就没有今天。李宁深有感触地说。其实,在李宁心中,另一句没有讲出口的话是:如果李宁当年没有从健力宝中脱身出来,也就没有今天。

  1991年到1994年期间,李宁继续走赞助体育活动的路线,并开始了多元化产品尝试,李宁运动服、李宁鞋,甚至李宁皮带、李宁领带等,产品不一而足。虽然李宁公司1993年就有了赢利,年营业额以近100%的速度增长,但是在李宁的心中,有一个永远的结,那就是孩子的身份--李宁公司是健力宝的全资子公司,而健力宝的控股股东是广东三水县政府,是国有资产。在李宁心中,他更希望公司朝着现代企业模式发展。这在当时看来并不易,起码有两个核心问题必须解决,一是对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另外一个是将李宁商标从健力宝中分离出来。

  1994年初,在证券报一个记者的引荐下,李宁同有着中国股改第一人之称的首都经贸大学教授刘纪鹏见面了。刘纪鹏从1988年开始即进行企业的股份制咨询,从他多年关注企业改制的经验来看,李宁公司的产权不清这对于李宁今后的发展将是致命的,他极力鼓动李宁脱离健力宝。

  李宁当然知道这时的健力宝之于李宁(公司),如同母亲的胎盘之于成熟了的婴儿,价值使命已经完成,但在李宁心中,李经纬对他有再造之恩,如同他的再生父母,他怎么可能去背叛李经纬?对于刘纪鹏的建议,李宁问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如果脱离健力宝,别人会不会说我忘恩负义?

  刘纪鹏则反复对李宁阐明产权不清的利害关系,劝他说:你只是脱离健力宝,并不是脱离李经纬,健力宝并不完全等于李经纬。最后,性情爽直的刘纪鹏甚至拉开椅子站起来,对李宁说:如果你拉不下面子,我去跟李经纬谈,跟三水县政府谈。

  刘纪鹏为什么要一意鼓动李宁与父亲分家?首先是受我本人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经验的驱使,我看过太多因产权不清而失败的企业;而李宁是受全国人民喜爱的体操王子,无论是他的外貌还是他的人品,都是被国人所认可,我也很愿意去帮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刘纪鹏如是说。

  正是在刘纪鹏的强烈建议下,李宁遂定下决心和李经纬以及三水市政府摊牌、分家。李经纬相当大度,完全支持李宁自立门户。1994年底,只是在股份和品牌采取了一些变动措施,李宁公司就顺利脱身。而健力宝历次投入的1600万,李宁分三次用现金进行了偿还。据刘纪鹏介绍说,这种偿还是在历史成本之上偿还的,并没有一个很可怕的增值。

  1994年9月,李宁体育产业公司正式成立,主要作为控股的母公司,初步实现同资本市场的对接。1995年底,李宁集团成立,李宁亲任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1996年初,集团总部北上,从广东迁到北京。而健力宝历次投入的1600万,李宁分三次用现金进行了偿还。据刘纪鹏介绍说,这种偿还是在历史成本之上偿还的,并没有一个很可怕的增值。

  上市的七年之旅

  从1993年到1996年,李宁集团每年销售收入增长幅度都在100%以上,1996年更创下了6.7亿的历史纪录。业绩如此快速地增长,发展令人如此兴奋,即使是性格平和的李宁也禁不住豪情万丈,制订了1998年达到10个亿,2000年达到20亿的销售目标。但是,不幸的是,成长的喜悦到了1997年戛然而止了。亚洲金融危机袭来,中国经济通货紧缩,李宁产品卖不动了。此后数年,李宁公司的销售收入一直徘徊在7亿左右,市场地位逐年下降。

  1997年,处于困境中的李宁萌发了强烈的上市冲动,并把上市地选定为香港。1998年起,李宁聘请了资本运作方面的专家为独立董事,1999年他又聘请各个领域的专业公司协助公司完成整体战略:德国SAP公司、台湾麦达公司、海问咨询公司、日本电通广告公司、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等都是李宁公司的合作伙伴,此举旨在增强公司的国际化竞争力。

  2001年3月,张志勇出任北京李宁公司总经理,也是李宁公司历史上第三任总经理。

  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获得了成效。2001年公司营业额为7.3亿元人民币,纯利为4960万元人民币;2002年、2003年则分别为人民币9.6亿元和12.76亿元。随着公司营业额的持续上升,和外资的进入,公司上市进程再次被提到了日程上。经过7个月的筹划,李宁公司终于2004年6月28日正式在香港主板市场上市,公开发行2.47亿股,并于7月9日再次增发新股3697.6万股,而李宁及其家族拥有资产在10亿港元以上。

  第三部分:

  归零:让我们从头再来

  保持归零心态

  这样的庆功会,在我做运动员时每年都开,几乎每次我都要上台讲话。但当我回到台下,我总要告诉自己:成功只代表过去,未来要从头开始。过去做运动员我时时告诫自己忘掉过去的荣誉,轻装上阵,现在做企业我也是这样要求大家:上市只代表过去的业绩,而未来还有更大的挑战要面对。对于李宁及600名李宁人来说,2004年是值得庆祝的一年,经过15年的努力和7年的等待,公司终于成功上市。但是,在2005年的春节年会上,李宁作为董事长在台上所讲的不过是上面这一段听上去毫无激情的话。

  让我们从头再来,李宁经常爱说这句话。每一块金牌都是从头再来,从运动员到商人,对李宁更是从头再来。正是抱着一种一切从头再来的归零心态,李宁才能一步步超越自己,超越过去。

  只要肯学,什么都有可能

  很多人认为李宁的成功,得益于他的明星身份,得益于中国体育产业正处于发展初期,李宁从未遇到过强劲的商业对手,得益于他遇到待他如父亲般的李经纬以及后来的刘纪鹏等专家……总之,人们会认为李宁的成功有着某种侥幸的成分。但是,只有李宁本人和他身边的人才知道,从运动明星到成功商人,李宁做了哪些努力,付出了哪些辛苦。从一头青丝到两鬓斑白,只有一个原因:累。

  接触过李宁的人都知道,李宁勤奋、本色,既没有大明星的架子,也没有大老板的派头。公司研究工作,有时延至凌晨两三点,第二天,别人可能稍微多休息一会儿,李宁却几乎从不睡懒觉。公司有了盈利,李宁并不讲究吃喝,方便面、大排档,都是出差时李宁经常光顾的食品和就餐去处。他最感惬意的,是与公司三五同仁找一处清静所在,要几杯啤酒,边喝边聊。聊得最多的总是公司的发展。

  李宁十分好学,十分谦虚。刘纪鹏尽管后来没有再和李宁合作,但在谈到李宁时依然充满赞赏,当时我们常常在一起交流,他很尊敬地称我为老师,向我请教一些股权改革方面的事情。我们一起谈人生、谈理想。那时我就感到李宁是一个很有理想的人。在李宁的成长过程中,他得到过多位师傅或老师的言传身教,从健力宝创始人李经纬、股改专家刘纪鹏到北大光华教授王亚非等人。

  李宁一直深感学习之重要。我以前练体操,是从一点点都不会到世界冠军的。记得1978年恢复在奥委会的合法席位,1979年参加世界体坛锦标赛,我还没有进国家队。我们的队伍为了去参加比赛,到日本训练。1979年再往前推20年、30年,我们派队伍到苏联请教练告诉我们什么是体操、单杠、训练。1982年我成为世界冠军,拿6块金牌。我相信,只要肯学,什么都有可能。

  我不在乎爬多高的山,关键在于要拥有爬山的能力。1998年,年满35岁的李宁进入北京大学法律系攻读,此后4年,李宁与一群比自己小10多岁的同学一起上课、上自习、复习考试、到食堂吃饭……李宁与普通同学一样,每天背着小书包上课、记笔记、背法条、课堂讨论、期末通宵熬夜地复习、考试。

  2000年,正在北大法律系念大三的李宁又报考了北大光华管理学院EMBA班,并于两年后顺利毕业。他是一个真正读书的人,李宁不是来混学位的,而是出于工作需要,他一边啃着快餐一边读书,非常辛苦。北大光华管理学院EMBA中心王亚菲老师,对李宁的读书精神非常赞赏。他跟一般运动员不一样,跟一般的世界名人也不一样,他非常用功,非常向上,对自己的前途把握有自己的理解。他的同班同学高广彬说。从合作伙伴到竞争对手,李宁对所有可以学习的对象都抱着一种谦虚求教的心态。

www.shanpow.com_目光长远的名人事例。  天生胆小,不靠胆色,靠训练!

  也许在普通人心目中,过去的体操王子似乎是神话中的人物。李宁自己却很清楚,自己只是一个认定了方向就不轻易动摇的平凡人,我天生比较胆小--从前训练不怕后空翻、最怕前空翻,因为看不到地;已经是世界冠军了,但在大赛中仍然坚持要有教练在旁保护,才肯做难度动作。李宁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在赛场上取得成功,不靠胆色,靠训练!

  体操比赛不是直接的对抗,没有身体的接触,每一个运动员都是努力让自己更完美。我一直也在把这种理念带到我的公司。在这一场市场才是最终裁判的商业竞争中,李宁要做的依然是--让自己更完美。在将自己对运动的理解、执着与追求打造为李宁品牌文化的基础之后,现在的李宁更多地扮演起一个大股东、一个董事长的角色。

【四】:名人理财成功案例3个

  在各种理财问题上能够做到游刃有余,不论是消费、储蓄、投资还是撤资。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名人理财成功案例,欢迎阅读!

  名人理财成功案例1:

  当年,退役的李宁在人们惊愕和怀疑的目光注视下投身商海。如今,已经淡出人们视线十多年的他借北京奥运会完美亮相。

  8月8日,李宁在开幕式上那充满创意的点燃圣火方式,使他和李宁公司再次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有分析人士认为,李宁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精彩表现是为其同名品牌所做的最好的免费广告,大大提升了其品牌价值。目前,李宁公司的专卖店在中国已经开了数千家。

  李宁成功了,但我们不能忘记当年广东健力宝集团董事长李经纬的鼎力支持,没有这样的支持,就没有今天李宁的商海传奇。

  悲情冠军投身商海

  现在退役的中国著名体育运动员,送别他们的是鲜花和掌声。但1989年,当李宁退役的时候,带走的却是失意和挫折。

  1984年,在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上,李宁一人独得三枚金牌,从此"体操王子"的美誉一直伴随着他。但在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上,26岁的李宁屡次失手,遭遇了体操生涯中最惨痛的失败。

  在李宁正处于人生低谷的时候,广东健力宝集团董事长李经纬适时出现了。

  1988年12月16日,李宁在健力宝赞助的告别晚会上宣布退役。当晚,偌大的深圳体育馆座无虚席,当李经纬将一副纯金护手送给李宁时,两个相差24岁的男人紧紧拥抱在一起,泪流满面。随后,李宁毅然加入健力宝集团。

  仅仅几个月后,李宁向李经纬提出想办一家体育服装厂。很快,一家由三方共同投资的健力宝运动服装公司挂牌成立,主要从事"李宁牌"运动服装的生产经营,李宁出任总经理。当时,连李宁自己都没有想到事情会如此顺利。

  1994年初,李宁为了明晰公司的产权关系,征得李经纬的同意后,在股改专家首都经贸大学教授刘纪鹏的帮助下,脱离了健力宝,使公司的产权明晰。

  据刘纪鹏回忆,李宁在向他咨询时踌躇不定,他反复问刘纪鹏:"如果脱离健力宝,别人会不会说我忘恩负义?"在李宁的心中,李经纬对他有知遇再造之恩。

  而将李宁"扶上马,送一程"的李经纬,则最终因为自身产权不清失去了健力宝集团。不久,他在家中突发脑溢血,直至今天仍孤单地躺在病榻之上。

  "李宁是运动员,不懂经济。当初到健力宝来,我把他扔在游泳池里,让他自己去学。李宁年轻、聪明、人品好,能学会游泳。我只是在岸上看,做救生员,不行的时候,再伸手拉一把。然后我再放开,再看。几次下来,李宁就游得比我好,超过我。"这是李经纬当年对李宁的一段评价。

  借力奥运走向世界

  奥运会,自始至终都是李宁和他的品牌最根深蒂固的情结。

  当2001年7月13日,北京拿到了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之后,几乎所有人都把"李宁"与北京奥运会的合作视为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2007年1月13日,北京奥运赞助商招标时,李宁根据自身实力确定的竞标出价上限为10亿元,而阿迪达斯最后的出价是13亿元,李宁最终失去了赞助权。向来不服输的李宁并没有放弃,他看准了媒体平台的优势。在2006年,李宁便取得了中央电视台奥运频道服装独家赞助权,走出一条利用媒体平台参与奥运的道路。

  这一营销策略尽管在奥运开始前便被叫停,但是他想要的效果已经达到。一项调查显示,在运动服饰行业中,高达37.4%的被调查者认为李宁是北京奥运会的赞助商,而真正的奥运赞助商阿迪达斯的认知率只有22.8%。而这个营销战略,也被哈佛商学院当成是经典案例收录。

  其实,这样的经典案例,在李宁公司的发展过程中一直上演着。为了在国际上更广泛地被人所知,李宁除了赞助4届中国奥运体育代表团之外,还拿下了包括中国体操队、跳水队、乒乓球队等几乎所有吸金大户。

  此外,越来越多的国家运动队也进入了"李宁"的视野:2000年签约法国体操队;2004年签约世锦赛冠军西班牙国家篮球队;2005年初签约NBA并成为NBA官方合作伙伴;2006年初成功签约NBA克里弗兰骑士队后卫达蒙·琼斯。随后,李宁又与大鲨鱼奥尼尔签约,李宁的品牌Logo开始在NBA的赛场上频繁亮相。

  李宁合作的版图依然在扩张。2007年李宁与阿根廷篮协约定。今后的6年,雅典奥运会冠军阿根廷国家男篮与女篮都将身穿李宁战袍征战国际赛场。两个月后,"李宁"又成为瑞典奥委会官方合作伙伴,为其设计、制作该代表团参与北京奥运会的各项装备。

  梦想终将照进现实

  近年来,耐克、阿迪达斯、锐步、彪马等外来品牌大举进军中国市场。作为中国体育用品品牌的领军人,李宁为了应对这些国际大牌的挑战,不敢有丝毫的松懈。

  经过多年探索,"李宁"的产品线已由单一的运动服装发展至运动服装、运动鞋、运动配件等多系列并驾齐驱。这也保证了"李宁"在中国体育用品市场销售总额的领先地位。谈起取得的成绩,李宁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一个最有运气的从商运动员而已。"

  很多人认为李宁的成功,受益于他的明星身份,从未遇到过强劲的商业对手,受益于他遇到了良师益友李经纬以及后来的刘纪鹏等专家。总之,人们会认为李宁的成功有着某种侥幸的成分。但是,只有李宁本人和他身边的人才知道,"中国人需要自己的运动品牌"这一梦想才是推动他和他的团队不懈努力前进的动力。

  李宁公司CEO张志勇这样评价自己的老板:"除了企业家和商人的身份之外,他更像是一个永远都不会停止梦想的梦想家。很多企业家认为战略是最重要的,但我觉得梦想比战略更重要,因为产品的形态是可以调整的,各个领域的专业公司也可以聘请,优秀的人才可以吸纳,这些构成了企业发展的战略,而它们都是为品牌的梦想而服务的。"

  对于如今仍然躺在病榻上的李经纬来说,李宁获得的巨大成功,是对他最大的慰藉。因为,这印证了李经纬当年的预测:"他(李宁)一定会比我好,甚至超过我。"

  名人理财成功案例2:

  没错,我说的迈克菲, 就是那个迈克菲杀毒软件公司的创始人,现年六十九岁。今天世界各地许多个人电脑,都会有预装的迈克菲杀毒软件.

  今天是二月十五号,此刻的迈克菲先生早已逃离中美洲小国伯利兹,在美国东南阿拉巴马州的一个叫Opelika 的小镇, 一个一万多平方米的废弃火车站改建的办公室里,经营着一个叫做"未来时" (Future Tense)的高科技孵化器,号称支持指导从事电脑安全的技术公司.

  他告诉记者自己还有个副业, 是躲避中美洲黑帮对他的追杀.

  迈克菲出生于苏格兰,六十年代开始做程序员。八十年代迈克菲业余开发电脑杀毒软件,在自己运营的BBS推出后,极受欢迎。许多人把软件下载带到公司去用.

  1989年他在硅谷创立了自己同名的迈克菲公司, 1990年公司的净利润就超过一百万美元,1991年超过四百万美元,公司1992年上市.

  由于产品是通过网络发布,公司运营成本极低,税后净利润率接近50%。即使是上市一年后的1993年,公司只有36名雇员,办公面积只有六百平方米左右.

  迈克菲自己1993年由于突发心脏病,开始逐渐退出对日常运营的参与。1994年正式离开自己的公司,在科罗拉多州买了400亩的森林,开始了退休生活。那一年我刚刚来到硅谷工作.

  后面几年迈克菲公司业务迅速增长,1997年市值已经超越二十亿美元。当年迈克菲公司与市值比自己小一半的 Network General 公司合并。老迈把剩下的股票全部卖掉,据估算当时他的个人税后资产接近一亿美元.

  我个人曾经2000年高点时,被蛊惑买了点迈克菲公司的股票,后面三年亏得一塌糊涂,那是后话不表.

  如果迈克菲先生的故事就此为止,他把所有资产都放在国债里,1997年那时长期国债还有6%以上的收益,他每年什么都不做,仍可以拿到六百万美元以上的利息。从此他就会幸福地生活下去,成为硅谷的一个传奇.

  但是迈克菲不是闲得下来的人。他开始往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投资.

  老迈2000年后开始把大量现金投入房地产,许多在偏远的地方,如夏威夷,新墨西哥。他在新墨西哥州买了一百多亩地,修了个可坐三十多人的家庭影院,在这里和朋友玩敞开式座舱的飞机。他在科罗拉多州花了两千五百万美元修建了一座居住面积近一千平方米的豪宅.

  老迈在金融市场展开投资,并通过金融杠杆借钱来增加投资仓位。他的理财顾问向他推荐一些股票,还有雷曼兄弟的高收益债券.

  2003-2006年,美国的股市总体不错。老迈的房产投资也不断见涨。美国著名的”国家地理”杂志和"户外运动”杂志都刊登专门文章介绍迈克菲在新墨西哥的豪宅和他的敞篷飞机,让他信心满满,觉得自己在世界的中心.

  2006年底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老迈发现现金突然吃紧,被迫开始收缩战线,低价处理掉一些房产。2007年他被迫以不到六百万美元的价格卖掉科罗拉多自己造价两千多万的豪宅.

  2008 年九月雷曼兄弟破产时,雷曼兄弟的债券变得几乎一文不值。老迈的股票也损失惨重,金融杠杆更是迅速加剧了亏损.

  老迈被迫廉价卖掉了自己的地产,私人飞机和其他收藏。2009年一切烟消云散时,他的个人资产缩水到只有四百万美元.

  此刻在大洋彼岸的香港,和老迈同命相怜的是著名歌星张学友.

  张学友2008年底在吴君如主持的电台节目中透露,因为银行职员推荐基金,在银行的游说下投资了雷曼公司的股票,没想到在金融海啸中惨赔,财产蒸发了将近一半,让他可能得重出江湖.

  2009年二月在台北,被问到受“雷曼兄弟”倒闭影响,投资亏损高达4000万港币一事,他又澄清:“4000万是我的全部投资总额,‘雷曼兄弟’只占2%(即80万元)。我一向对投资没概念,去年休息才开始投资,竟然遇上金融海啸,损失一度超过四成. "

  公开资料显示,张学友2009年世界轮回演出,办了大约一百场个人演唱会,每场演出薪酬约一百万港元.

  我自己在旧金山曾去过几次崔健和曲婉婷的个人演唱会,现场震耳欲聋,作为观众也累得受不了。而歌星至少连续三个小时上蹿下跳,声嘶力竭,消耗体力巨大,至少相当于半个马拉松.

  一个四十多岁的人每隔三天跑一次半马,对身体损害较大,如果不是经济压力所致,似乎很难解释.

  回头接着讲老迈。2009年之后,老迈移居中美洲小国伯利兹,对外宣称是因为税率和物价原因。他突然改变方向,号称投入生物制药领域.

  伯利兹是一个人口只有三十四万的小国,在墨西哥南端,危地马拉和洪都拉斯之间。曾为英国殖民地,官方语言为英语.

  2012年四月,伯利兹警察一度以毒品和武器罪名逮捕迈克菲,后又释放。2012年11月,迈克菲在伯利兹的邻居,美国侨民GregoryFaull 被枪杀。伯利兹政府认定迈克菲是嫌犯,并将其通缉。迈克菲逃到邻近的危地马拉寻求避难,被拒绝后,危地马拉政府将其关押,并准备引渡回伯利兹.

  经过律师的一系列斡旋,迈克菲最终在12年年底被遣送回美国。但他在伯利兹的资产全部被收缴,住房也被纵火烧毁.

  迈克菲对记者说自己被伯利兹政府陷害勒索,他2009 年还硕果仅存的四百万美元资产,至此,大部分都在伯利兹烟消云散.

  迈克菲的同名公司后来通过收购兼并不断发展壮大,历经两次金融危机,2010年最终被英特尔以七十六亿美元收购。迈克菲97年全部卖掉的股票,如果保留到2010年,应当大约翻番。十三年翻一倍,虽然涨得不是非常多,也远好过于老迈自己在投资上的节节败退.

  从投资的角度,我们可以从迈克菲的人生故事中吸取什么教训呢?分享一下我的浅见.

  1.资产缩水的最大原因不是挥霍无度,而是投资时使用的金融杠杆.

  如果老迈不用金融杠杆借贷投资,就算投资缩水一半,他的资产仍然有五千万美元。从一亿美元缩水到四百万美元,罪魁祸首就是金融杠杆。金融杠杆的诱惑,在于某一段时间,它可以放大你的投资回报。但大多数人无法节制,一旦使用,不遭受重大损失,不会停手。这个问题,读者可以参见我的微信公众号investguru 看我的老文章, “杠杆是万恶之源".

  2.许多投资者, 尤其是高智商的专业人士,往往因为自己在某个领域的成功,会自然地相信自己也会在别的领域成功,不节制地往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投资.

  关于这个话题,读者可以参见我的微信公众号 investguru看我的老文章, “限定自己能力的边界".

  老迈的房地产投资在次贷危机爆发前几年,账面上不断升值,他错误地以为继续加大投资房地产是正确的决策,这是导致重大损失的另一个因素之一.

  实际上老迈如果仍然专注于电脑杀毒领域,这一行过去十几年几次大起大落,以他对行业的深刻了解和在行业的人脉,甚至无需动用个人的资本,都可以抓住两三次好的机会。

  3.毫无长期规划,而是随波逐流,不断从一个短期行为跳到另外一个短期行为.

  老迈开始投资房地产,后来去伯利兹研究生物制药,辗转回美后又回到电脑安全领域。他后面的人生发展,随意随性,缺乏长远的布局。最近几年的几步错棋,更像是一个窘迫的赌徒,绝望地在赌桌上拼命下注。

  4.个人财务的大事,必须自己亲自抓,不可简单地托付于财务顾问和基金经理.

  老迈在股票和雷曼兄弟债券上使用金融杠杆造成巨额损失,主要是来自于他的财务顾问的错误建议。他把个人财务的大事完全放权于少数财务顾问,这是对自己的严重不负责.

  财务顾问毕竟不能保证你的投资回报的彻底安全,他们的建议可以姑妄听之。但自己的财务自己要亲自抓,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据报道,迈克菲已经把自己的人生传奇故事的电视版权卖给一家叫做ImpactFuture Media 的加拿大。华纳兄弟公司也有意拍一部以他的故事改编的电影。希望老迈在未来的时间里,还能发挥个人长处,东山再起.

  名人理财成功案例3:

  如果将巧取豪夺排除在外,世人积累财富无非是通过打工、创业和投资三种途径。对于个人而言,你可以在打工与创业之间作出选择,但却最终都不得不通过投资来管理自己的财富。

  通用电气前总裁杰克·韦尔奇号称“打工皇帝”。在韦尔奇20年的苦心经营下,通用的总资产从120亿美元提高到3000亿美元,增长将近30倍。2001年退休的韦尔奇,在2000年的工资为1.44亿美元。

  韦尔奇已经算是打工致富的传奇,但根据他在2003年夏天与前妻简·比斯利离婚时披露的财务情况报告,韦尔奇的身价为4.56亿美元,但与创业致富的传奇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创业致富的世界第一成功人士当然非比尔·盖茨莫属。盖茨在车库里创业起家并缔造出微软帝国,到2005年盖茨已经连续第11年位列世界首富,身价高达466亿美元。

  与此同时,投资致富第一人的称号没有任何争议地归入沃伦·巴菲特的名下,2005年巴菲特的身价达到440亿美元,在全球富豪榜上紧随盖茨之后。不过,有意思的是,巴菲特的年薪只有33.6万美元。

  显而易见,就积累财富而言,与自己创业相比,打工能够达到的高度非常有限。当然,打工的“技术含量”相对比较低,成功的创业颇需要创业者具有一些寻常人不具备的特质。因此,绝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打工并接受其有限的回报水平。而事实上,和打工与创业之间非此即彼的关系不同,投资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与此同时,我更想说明的一点是,真正决定我们财富积累最后能达到的水平,不是你选择打工还是创业,而是你选择怎样投资。

  很简单的一个比较:巴菲特41年前创建巴克夏的时候投入了1500万美元,后来他成为世界最有钱的人之一。韦尔奇现在有超过4亿美元的身价,但40年后韦尔奇的这笔财富几乎没有任何可能达到巴菲特的规模。这其中的区别不在于打工或者创业,而在于投资。

  再来看看盖茨。盖茨的成功绝对既是创业的成功,更是投资的成功。只要略做分析,帮助盖茨成为世界首富的,除了Windows软件,还有他一直持有微软股份的投资决策。相形之下,微软的另一创始人保罗·艾伦离开微软后就不断抛售微软股票,在2005年以220亿美元的身价位列世界第五富豪,和盖茨比还是差了很多。

  更关键的是,盖茨不久前宣布将退出微软的日常管理转而致力于盖茨基金会的运作。显然,现在的盖茨,更愿意在投资上而不是微软的管理上投入时间和精力。我们可能不得不承认,尽管通用和微软都是伟大的企业,但致富方式选择的差别最终决定了韦尔奇和盖茨之间仍然存在着遥远的距离。

【五】:有关名人的理想故事5篇

  为理想而奋斗,生活的理想就是有理想的生活!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名人的理想故事,欢迎阅读!

  有关名人的理想故事1:潘勋卓:我的理想不是主义,是实践

  我的“美丽中国梦

  金发碧眼高鼻梁,却说着一口标准的中文;出生在纽约,生活在洛杉矶这样的大都市,却将自己的青春留在中国偏远贫困的农村。他就是“美丽中国”的CEO,潘勋卓。

  潘勋卓正在“美丽中国”的零薪酬路上越走越远。

  尽管每天只睡很少的觉,但高鼻深目的他脸上看不到一丝倦意。也许是因为年轻,“也许是因为喝了很多咖啡,我有星巴克最高级的卡!”坐在对面的他,用流利的汉语调侃后,好脾气地回答记者关于“美丽中国”的任何问题,哪怕这些问题他已是第1001次回答。

  这个来自美国的意大利裔男人,5年多来,每天都要喝无数杯咖啡。醒着的时候,日程表上除了工作还是工作,如此拼命的目的,是为了“让所有中国孩子,无论出生在哪里,都能享受同等的优质教育”。

  这件事听起来有点大,也有点怪。“一个外国人,为什么这么关心中国孩子?”刚刚创立“美丽中国”时,潘勋卓听到最多的就是这句疑问。但那时他还年轻,20岁出头的心气儿是“nothing is impossible(没有不可能的事)”,他不懂挫折和障碍,只知躬身奔着目标,一路向前。

  两千个日夜倏忽而过。如今的专业型非营利组织——“美丽中国”已经拥有超过200名项目老师,他们分布在云南和广东的超过50个课堂上,影响着超过4万名农村中小学生。这些影响,用数据呈现出来是颇令人振奋的:65%的班级在重大考试中的平均分有所提高,48%的班级提升了考试通过率,84%的班级学生在批判思维一项上有所提高。而作为“美丽中国”CEO的潘勋卓,支持者也已不乏李嘉诚基金会、太古基金、高盛集团这样的公益、投资大鳄,在不定期召开的理事会上,与他一起议事的是在财经新闻中频繁出现的张欣、方风雷。

  潘勋卓正在一步步接近目标。

www.shanpow.com_目光长远的名人事例。

  但和五年前相比,他好像没什么变化,还是那么年轻那么帅,还是频繁在各地出差,坐着各种奇怪的交通工具,奔波于城市和乡村之间,还是和满身尘土的学生们滚在一起,住潮湿阴暗的宿舍。唯一变化的是:不知什么时候,他的洁癖,消失了。曾经在普林斯顿念书的时候,潘勋卓生活用的东西要求非常干净,即使出差一天,也会带一箱子衬衫,穿过的衣服都整齐地叠收在行李箱里。

  “美国潘”的乡村发现

  为什么要做“美丽中国”?

  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问这个问题,潘勋卓都要给你从一盆土鸡汤讲起。

  那是2007年,他还只是IUP——一个清华大学语言项目的学生,从美国来中国进行为期一年的汉语学习。在此之前,他来过中国两次,每次都是在北京师范大学呆七八个星期,目的也是学汉语。

  来中国前,潘勋卓是普林斯顿大学威尔逊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的高材生,爸爸是康奈尔大学的教授,妈妈在意大利的工厂为多个国际知名牛仔裤品牌提供布料。威尔逊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是美国政府最重要的智库之一,一旦考入,前途灿烂。

  潘勋卓在普林斯顿的研究方向是中国的教育改革和新农村运动。为了完成毕业论文,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到清华大学进修。从大西洋沿岸来的青年很适应北京的干燥天气,他喜欢北京的冬天,最爱在北京的冬天听着广播吃烤鸭。没过多久,潘勋卓的汉语已经突飞猛进。“我用非常普通的普通话和让人汗颜的汉语,努力研究着中国的新农村政策。”他说。

  汉语进修结束后,潘勋卓把论文的方向定在了中国新农村建设。这个主题需要去农村做实地调研,他通过水木清华论坛发帖找到了一个熟悉农村情况的同行者后,便出发了。

  第一站是云南省临沧市的双江县,一个被称为“云里的县城”的地方。因为有个普林斯顿的校友给那里的一所小学捐资修建部分校舍,所以潘勋卓决定去看一看。在经过了几小时飞机、几小时大巴的颠簸之后,他俩坐上了开往山里的拖拉机。但即便是这种最泼辣的农村交通工具,也没能敌过泥水交加的不堪路况。天黑了,他们的拖拉机抛锚在了一片甘蔗田边。

  潘勋卓说他永远忘不了那个夜晚。如华的月光下,两个来自繁华都市的年轻人,无奈甚至绝望地蹲在湿滑的田埂上,饥寒交迫,一筹莫展。

  此时,俸校长在曲曲弯弯的山路上出现了。他是潘勋卓要去的小学的主管人,在学校久等客人不至,于是骑着摩托车下山接应。“他突突突来到后,摩托车后座上竟然还放着一只铝盆,盆里是香喷喷的土鸡汤!”潘勋卓说,快饿晕的他们,就蹲在那里,就着月光,把那盆汤喝得一干二净。

  甘蔗田、月光、土鸡汤和俸校长,这是成长于纽约曼哈顿上流社会的潘勋卓对中国农村最初、也是最深刻的印象。这个温暖印象让他对农村产生出一种情感和好奇。接下来的半年里,他走访了云南、河南、广东、青海和北京周边的诸多乡村,进入500多所农村小学访问,访问的结果震撼了他。“之前我一想到农村教育就是希望工程的海报,女孩大大的渴望知识的眼睛。但真正到了农村之后才发现现实和自己的想象有一定差距。在农村,并不是所有孩子都渴望上学,因为他们不知道知识的用处。父母文化水平有限,大多数在外地打工,孩子住校,上课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熬时间的办法。老师、家长和环境都不相信孩子可以在学业上成功,他们也不相信自己。”

  另外,他在农村听到最多的说法,是农村优秀老师招不来、留不住,只有20%~50%的学生能通过中考。大多数人,初中毕业后就流向了滚滚的打工大军。

  望着孩子们灵动的眼睛,回想自己的成长经历,潘勋卓第一次真切体会到了“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实意义。“他们并不比你我小时候笨,但他们的机会非常有限。”

  2008年初,潘勋卓像散了架一样从农村回到清华时,他对理论不感兴趣了,变成想实际做点什么。最先想到的是捐钱给一些可以派驻优秀老师到农村去的机构,但反复寻找无果。

  那怎么办?太想为孩子们做点什么的热血青年潘勋卓,决定自己创立这么一个机构。

  2008年1月,“美丽中国”诞生。

  今天支教,改变的是中国的未来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潘勋卓真正着手建立他的“美丽中国(teach for China)”的时候,才发现面前的困难远远超过了自己的想象。

  公益慈善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个“烧钱”的工作,可是潘勋卓的“美丽中国”只招收没有什么财富积累的大学毕业生。虽然他刚把这个想法讲给朋友听时,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会张大嘴巴告诉他:“这不可能!”

  如此方式,受启发于他的普林斯顿校友——Wendy Kopp,她创办了现今美国最大的非营利公益组织“teach for America(美国教育行动)”,招募大学毕业生,给他们做培训,然后输送到美国的贫困地区教书。现在,每年约有18%的哈佛毕业生会申请这个项目。

  这给了潘勋卓信心。

  “中国朋友告诉我现在是大家追求尽早成功的世界,大学毕业生都在忙着买车、买房,把钱送回家;了解中国的外国朋友则告诉我:别逗了!你知道要盖多少个章?”但他还是一次次去找清华、北大的老师,去找律师,找在中国做事的美国人,咨询这件事的可能性;一次次找政府,找教育局,找学校,一遍遍地沟通协调;从中山大学、清华大学到哈佛、耶鲁、斯坦福,他到处去宣讲,去找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讨论合作方式。

  “当我们开始行动之后,我才发现其实年轻人他们在很积极地行动着,我的怀疑一下子就被打消掉了。”潘勋卓和他最初的同事们开始集合这些来自中国和美国的优秀毕业生,经过培训后,把这些优秀而勇敢的青年输送到中国教育资源匮乏的地区,进行为期两年的支教工作。

  2009年8月,“美丽中国”第一期20 名项目成员前往大理州鹤庆县。2010年8月,第二期57名中美两国项目成员拎着简单的行李从世界各地汇集到了昆明。2011年又扩展到广东汕头地区。目前,已经有200多名来自北大、清华、上海交通大学、哈佛、耶鲁的项目成员在支教。

  到2013年,潘勋卓来到中国已有6年多的时间,他觉得仿佛就是一瞬间的事。“有时候我突然才会意识到自己已经在中国待了6年了。”他如是说,“我觉得如果你做自己爱的事情、有益的事情的时候,你根本不会考虑时间。”

  有一次夜里路过天津的意式风情区,刚才还侃侃而谈的潘勋卓不住地向内张望。“这里好像我的老家,哦,对了,我是意大利裔的。这里真美,北京没有这样的建筑。”来到中国6年,家在北京的潘勋卓却从来没找到机会看看天津的意式风情区。他只是终日奔波于中国的偏远乡村,他自己觉得只有不停地来往于各个乡村学校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这样的奔波劳累在他看来却是理所应当的。“我觉得教育不公这个问题是可以被解决的。‘美丽中国’的目标,是帮孩子们创造更美丽的未来。”他眼睛瞪得大大的,认真地说:“我能够看到通过努力使问题得到解决的可能,那么我就应该坚持下去。”

  有关名人的理想故事2:从未梦想过的成功

  我是我们家里第一个上大学的。为了筹钱让我读书,母亲每天需要工作12个小时,只有星期天才能休息一下。大学毕业后,我成为一名中学老师,但我会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学校和公共剧场的表演,可我没想到有一天,我会以表演为业。

  有一天晚上,我意外地接到了一个电话,是我认识的一个制片商打来的。他叫我去演由杜鲁门·卡波特的小说《草竖琴》改编的一个电影当中的角色,两星期后在罗德岛的首府普罗维斯登进行彩排。

  虽然我心中有一万个声音在说“好”,可我仍然要求他给我一天的时间考虑。我立即给母亲打了电话,告诉她:“表演会从九月延续到明年的五月,我每个星期都能拿到薪水。”

  母亲说:“我知道,你不会辞掉原来的那份好工作。”可是,我还是辞掉了教书的工作,搬出了公寓,卖掉了家具,把车子留给了妹妹,搬到了普罗维斯登。我的梦想在召唤我,我不能置若罔闻。

  我知道,我再也回不到业余表演的时候了,我要朝着新生活迈进。

  排演在三一广场大剧院进行,《草竖琴》受到了一致好评。在去百老汇演出之前的那天上午,导演亚德里安·霍尔召集了所有演员,叫我们拿出剧本,说:“在今晚的演出开始前,我要进行一些削减,减少一些剧中的场景,第25页到27页的内容不要了,第41页顶上到第48页中间的内容也不要了。”

  第25页到27页的内容正是我演的,我举手表示反对,但被导演忽视了。他说:“大家先休息一下,今晚我们要给观众一个惊喜。”导演说完就走出去了。我正准备去追,舞台管理员抓住了我的手,问:“你要去哪里?”

  “我想找亚德里安,我认为他没有意识到减掉了我的台词。”我说。舞台管理员安静地说:“戏剧太长了,亚德里安这才决定减掉你的台词。这在剧院里是经常发生的事情。”

  晚上,我在幕后毫无目的地低着头走来走去,没有人看到我哭。“我的梦想就这么完了吗?”我问,“我怎么办?”我决定留在普罗维斯登,直到我的合同到期为止。但在这段时间内,我需要做一些事情来填满我的日子。后来,我得到了一份当代课老师的工作。每当放学后,我不想孤独地面对黑夜时,就去普罗维斯登公立图书馆,并且与一个图书管理员成了好朋友。

  我跟那个图书管理员说了我的故事,她向我介绍了几本书,我如饥似渴地阅读了里斯·惠特利、保罗·劳伦斯·邓巴、蓝斯顿·休斯、詹姆斯·韦尔登·约翰逊等人的作品。我问教堂里的牧师,我能不能分享我从书中学到的知识。他找我要了照片,贴在教堂的布告板上。

  几天后,我在去学校的路上,看到一个书店的橱窗里贴着一幅设计精美的海报,海报上是我阳光灿烂的脸,旁边写着:“乔安娜·费泽斯通,三一广场大剧院的著名演员,将于3月21日晚上7点开始在伊贝尼泽施洗教堂进行个人公演,演出内容为非裔美国人写的诗歌和故事。”

  噢,天啊!我的朋友决定办成一次大型活动,却没有跟我商量。但海报已经在整个城市张贴了,我已经没有退路了。

  我接到三一广场大剧院打来的电话,问需要提前预定位置吗。之前的导演和几位演员同伴前来捧场,他们说:“我们都不知道你还有一场个人表演秀。”这是我自己也不知道的事情。

  我匆忙把材料编成表演节目,请唱诗班在我表演的故事和诗歌之间唱上一段。

  我演练了一遍又一遍。

  很快,到了表演的晚上。我从幕后走出来时,发现教堂里挤满了人。

  演出开始了,我努力地演绎着我选的诗歌和故事,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连我都觉得非常生动。当演出结束,我向台下观众鞠躬时,我听到了经久不息的掌声。那个晚上的演出,出乎意料地成功。我想,没有那天晚上的演出,后来的我无法成为一名出色的演员。

  有关名人的理想故事3:梦想比知识更重要

  在19世纪中期的时候,美国印第安纳州的一个小农场里,有一位牧羊人辛苦地帮别人放羊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牧羊人虽然很辛苦,可是他却有一个很幸福的家庭,更让牧羊人开心的是他有两个活泼可爱的儿子。

  一天,牧羊人带着两个孩子去牧羊,这时一群大雁从他们头顶飞过,渐渐地消失在了远方。小儿子问父亲:“大雁要往哪儿飞呀?”

  “它们要去一个温暖的地方,在那里安家,度过寒冷的冬天,明年它们还会飞回来的。”牧羊人说。大儿子羡慕地说:“要是我们也能像大雁一样飞起来多好,那样我们就可以想去哪儿就去哪儿了。”小儿子也对父亲说:“做个会飞的大雁多好啊!那样就不用放羊了,可以飞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牧羊人听了两个儿子的话,沉默了一会儿说道:“只要你们想飞,你们也可以像大雁一样飞起来。”牧羊人的两个儿子听了,都把胳膊当做翅膀模仿大雁飞,可是并没有飞起来,相反重重地摔在了地上。

  牧羊人说:“你们飞的姿势不对,让我飞给你们看。”牧羊人也模仿大雁飞,可是牧羊人同样没有飞起来,牧羊人肯定地对两个儿子说:“我是因为年纪大了飞不起来,你们还小,只要不断努力,就一定能飞起来,去想去的地方。”

  两个儿子牢牢地记住了父亲的话,他们相信自己一定会飞起来的。在以后的日子里,虽然他们家境贫寒,没有读多少书,可是他们却始终记着飞起来的这个梦想。

  兄弟两个长大了,经过不断地努力,终于飞了起来,他们就是莱特兄弟,世界上第一架载人动力飞机的发明者。

  莱特兄弟能成功地发明第一架载人动力飞机是与他们从小就种下的梦想分不开的。莱特兄弟也许没有多少飞行的专业知识,可是他们却有着飞行的梦想,梦想最终促使他们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载人动力飞机。

  有一个调查小组曾经对美国哈佛大学的一群智力、学历、环境条件相差无几的毕业生做过调查,在他们走向社会之前,对他们做了一次关于梦想的调查。结果是这样:

  27%的人,没有梦想;

  60%的人,梦想模糊;

  10%的人,有着明确的梦想;

  3%的人,有着长远而明确的梦想。

  这个调查小组对这群学生进行了长期的跟踪调查,25年后的结果是这样的:3%的人几乎成为了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社会精英和行业领袖;10%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地实现,成为了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而那60%的人则安稳地工作与生活,衣食无忧;剩下的27%的人则整日为生计奔波着,抱怨社会、抱怨他人。

  这群哈佛的毕业生除了梦想,各方面都相差无几,可是最后的结局却有很大的差别,其区别即在于有无梦想。

  有关名人的理想故事4:理想永远都不会贬值

  1975年冬季的一天,哥斯达黎加首都圣何塞一所高中的操场上,一个女孩正蹲在凛冽的寒风中沉思,她时而仰望天空。时而眉头紧锁,她在思考:我到底该怎么办呢?

  是啊!她正面临着人生的岔路口。父亲是一个地道的“修鞋匠”,靠修鞋维持着这个风雨飘摇的家。16岁的她已经懂事了,看着父亲含辛茹苦地挣钱,她的心里总是涌着酸楚,于是打算辍学挣钱养家。

  她把辍学的想法告诉了父亲,没想到父亲勃然大怒,骂道:“你真是个不争气的东西,难道你一辈子想做一个被人瞧不起的‘修鞋匠’吗?”她当然不想做“修鞋匠”,儿时她告诉父亲:“我的理想是出人头地,做个大人物。”但现在,她的理想面临着化为灰烬,倔犟的父亲坚决不同意她辍学。

  可是此后几天,虽然她还在坚持上课,但心思早已不在课堂,整日琢磨着如何挣钱。每当听到有企业家的讲座,她就如期参加。最近,她听说学校请来一位著名的演说家演讲,便欣然前往。

  这位著名的演说家没讲一句开场白,手里高举着一张100克朗的钞票,面对会议厅里的200个学生,首先发问:“谁要这100克朗?”话音刚落,200只手齐刷刷地举了起来。他接着说:“我打算把100克朗送给你们其中的一位,但在这之前。请允许我做一件事。”

  说完,演说家将钞票揉成一团,然后问:“谁还要?”仍有人举起手来。他又说:“假如我这样做又会怎样呢?”他把钞票扔在地上,又踩上一脚,并用力碾它。尔后他拾起钞票,钞票变得又脏又皱。

  “现在谁还要?”还是有人举起手来。演说家意味深长地说:“我已经给你们上了一堂很有意义的课。无论我如何对待那张钞票,你们还是想要它,因为它并没有贬值,它依旧是100克朗。”

  “其实,人的理想就像这张钞票,就算遇到狂风暴雨和悬崖峭壁,也不要被逆境所击倒,因为它永远不会丧失价值。”演说家激情昂扬地说道。

  演说家的话音刚落,会场便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坐在会场角落里的她,听得热血沸腾,她忽地顿悟了,我的理想又何尝不是这张被蹂躏的100克朗?尽管现在面临着人生困境,如果理想没有撤退,那么人生就不会贬值。

  之后,她毅然打消了辍学的想法,省吃俭用,靠父亲资助和假期打点零工,艰难地读完了高中,而后考入哥斯达黎加科学政治大学学习,成绩卓越。

  从1990年起,她的人生开始风生水起,从多个组织的顾问,到公共安全部长。到民族解放党立法大会议员,再到哥斯达黎加副总统,2010年她又成功当选总统。她正为她的国家创造就业机会、改善儿童和老人的生活条件、打击犯罪行为和贩毒活动而奋斗着。

  她就是劳拉·钦奇利亚,哥斯达黎加历史上首位女总统。钦奇利亚在一所大学的演讲中,把她的经历告诉了学生,并再三激励大家说:“我是一个修鞋匠的孩子,家境虽然贫穷。但我从来没有放弃过理想,有理想的孩子生命就不会贬值。”

  100克朗价值不大,但改变了一个人的人生。

  有关名人的理想故事5:郁亮:游走于理想与现实之间

  从职业经理人,到地产行业大佬的蜕变,郁亮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

  进入2011年后,郁亮明显地变瘦了。与以往那个白白胖胖、不温不火的郁总判若两人。伴随其形象转变的,是郁亮的风格。在与媒体记者的对话和交流中,郁亮常常抢白记者的问题,用一种幽默、轻松却带有一种压迫感的方式将问题反抛回去。在化解了问题尖锐性的同时,也为他自己赢得了回旋余地。一种全新的郁亮风格诞生,机智,强势,却又不失幽默。

  郁亮更敢说了,在不同的公开场合,甚至主动调侃他与王石意见不合的传闻、刘爱明等高管出走与他有关的传闻,毫不回避,主动澄清。看似无意提及,实则有意为之,早年担任过财务总经理的他,谨慎与沉稳仍然掩饰不住。

  从职业经理人,到地产行业大佬的蜕变,郁亮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

  收获的是自信

  1965 年12 月,郁亮出生于江苏苏州,母亲是一位普通工人,父亲是一位工程师。也许是出于天赋,郁亮的理科成绩非常出色,在他考入北京大学国际经济系时,其数学成绩是满分。大学时,他最爱读的书是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和威廉·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而这两本书似乎构成了这个年轻人理想的底色:约翰·克里斯朵夫奋斗的一生让他极为着迷;而《光荣与梦想》里所描绘的美国断代史,则让他收获了一种自信—一个在纷乱中崛起的时代是成就一个凡人最好的舞台。

  此时,中国南部的一个小渔村正响彻一句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一群梦想家和淘金者试图将这个名为“深圳”的地方建造为蓝图上的“理想国”。郁亮在报纸上一次次看到关于深圳的故事,也看到“深圳该姓资还是姓社”几近白热化的论争,而论争越激烈,那里越散发着潘多拉盒子般的魅力。1988 年大学毕业后,郁亮做了去深圳的选择。

  郁亮说:“我内心里一直在追求变化,所以不断在想,不断在变。那时我觉得变化就是理想。”

www.shanpow.com_目光长远的名人事例。

  两年后,由于郁亮所在的外贸公司业务萎缩,他向领导提交了一份厚厚的建议书,内容是建议公司在内地发展连锁零售业务,但建议书交上去后便石沉大海。他想到了离开。

  1990 年,经身在万科的同学推荐,郁亮见到了王石。在其自传《道路与梦想》中,王石对那次见面曾有过简短的叙述:90 年代初的万科人事政策中对北大、清华的学生不问专业、来者不拒的做法也引来了一个年轻人。这天,和平路50 号董事长办公室接待了一个带着书生气的年轻人。桌子上摆着履历和一份“商业连锁模式”建议书,求职者叫郁亮,北京大学国际经济专业毕业,之前供职深圳外贸集团,见到万科招聘连锁业务的人才前来应聘。

  此时,王石正雄心勃勃地要将他的公司打造成为多元化、集团化的军团,当时5100 万的净资产、“上市公司”的光环和十几种业务门类将这家小公司装点得熠熠生辉。“我觉得他们挺有理想的,”郁亮说,“因此我决定加入。”此外,让郁亮做出选择的另一个理由是,自己那份厚厚的建议书,王石不仅看完了,而且还做了详细的标记。

  加入万科后,郁亮的主要工作是证券和投资。1993 年5月28 日,万科4500 万B 股挂牌发行,共募集资金45135 万港币,郁亮由此大露头角。

  这次B 股发行,万科不仅获得了资本,也获得了国际投行的质疑,他们并不认可万科的多元化,当时他们犹如章鱼的触角已经伸到了地产、零售、证券、工业、文化,就连蒸馏水和电影都有他们布下的棋子。投行说,你们究竟是干吗的?我没法衡量你们的价值。

  也是在1993 年,位于上海的万科城市花园开售,而这个靠近机场、地处偏远的项目竟意外获得海归的追捧。要知道仅仅一 年前,当王石和郁亮来到这儿时,这里还是大片的农田,只有稀稀拉拉的耕牛和拖拉机而已。一个判断在多次务虚会上达成了:中国未来的造城运动将给大众住宅市场无限的想象空间。

  1994 年的某一天,郁亮来到王石办公室,直接问他,为什么我还不是副总经理?王石回答道,对啊,为什么你还不是?两年后,做完减法的郁亮得到了副总经理的职位。而这种版本的对话曾在1992年一模一样地出现过,那时郁亮“要”到的职位是部门主管。

  一千亿的历程

  2000 年,郁亮全面负责公司后,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个巨大的机会。而在他接过权柄的那一刻,他的“导师”王石并没有任何特别的交代,连一次长谈都没有。在一次采访中,王石对郁亮的评价只有两个词:“踏实”、“细腻”。在他看来,这应该是一名优秀的经理人必备的美德。但如果你觉得这两个词还欠缺一点杀伤力的话,那就错了。军人出身的他,还送给郁亮一个评价—重剑无锋。

  就职之后,郁亮开始了“海盗计划”,着手从中海地产挖人;另外,他又主持发行可转债,募集资金。这完全可以视为这个身高只有一米七一 的人储备性的发力。当年,万科地产收入达到24 亿,但那时的他已经在想要用5 年的时间做到100 亿了。

  2003 年,在深圳云海山庄举行的一次高层务虚会上,有小组在讨论时设定销售过千亿的十年发展计划,当时王石跳起来,说道:“你们年轻人不要浮夸!”当时的万科正受到顺驰强力的挑战,王石认为千亿目标是年轻人在压力下的一种不理智,他说,顺驰没那么重要。而郁亮则觉得这跟顺驰没关系,是市场给了我们这个机会。

  王石最终相信了这个年轻人和他一直坚持的看似遥不可及的愿景。但毫无疑问,接下来郁亮必须要将万科淬炼为在管理和运作上达到世界一流的公司。2004 年,在北京中国大饭店举行的万科成立20 周年庆典上,郁亮正式提出要用10 年做到千亿,而当年万科的销售额只有91 亿元人民币。

  2010 年,一千亿目标提前4 年实现了。那一天,郁亮给每位员工发了一封通知邮件,语气平静,并无特别兴奋。他只是在邮件发出的那一刻,才在内心中做了一次小小的庆祝。如果真有什么特别之举的话,恐怕就是几天后送给每位员工的纪念币了,其正面镌刻了1000 亿的数字,背面则是珠穆朗玛峰,因为那年,王石又一次登上了那里。

  郁亮钟爱德鲁克的一句话:“管理得好的工厂,总是单调乏味,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故事发生。”在郁亮的履历里,这个在内心喜好平静的人并不愿意用“大喜大悲”来标注人生的某个时刻。作为经理人,他将按部就班、顺理成章视为一种职责。“一切都在我们设想的轨道上运转,当结果到来时,你怎么会有特别的感受呢?这又不是中了六合彩,如果真有什么意外之喜和意外之悲的话,那只能说明我们在管理上还有漏洞。”

  这个仿佛用工业刻度来要求自己的人生未免有点机械化,但这并非郁亮的脸谱,而事实上,他一直在心中抵制外界送给他的任何标签。他不喜欢自己的人生以及成功被一种简单的方式总结(他自己都没有总结过)。如果说曾有一段时间,他每年都会送给自己一块价值不菲的名表来“奖赏”自己的话,那么在3 年前,他突然顿悟,用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未免有点儿浅薄了。他找到了一种更加有趣的方式来验证自己的身体和意志——减肥。

  2008 年,郁亮突然萌生了一个令人费解的念头,要用两年的时间将体重从75 公斤减到他加入万科时的64 公斤,并将此视为送给自己加入万科20 年的礼物。

  理想主义的恣意人生

  14年前,46岁的王石,开始人生第一次登雪山。对于王石而言,每一次登山,都是一次在红尘世界里永远无法获得的心灵之旅。13年后,45岁的郁亮首次踏上了雪山之巅。对于郁亮而言,日后即将踏上的雪山,亦是一次次挑战自我的旅途。

  当年王石穿上粉红衣服与董洁同登时尚杂志封面,2011年,郁亮一袭粉红衬衫招来众多惊艳目光。

  万科真是一家奇特的企业,或者说万科总裁总有恣意人生。

  如果要亮出郁亮的行程安排,那简直会羡慕死那些正忙于商海沉浮而无暇分身的企业老总。

  5月6日,正站在启孜峰6206米山顶上;

  5月,参加珠海站自行车比赛;

  6月,参加顺义站自行车比赛;

  7月,考察慕士塔格峰;

  9月3日,登上海拔5276米的四姑娘二峰顶……

  可是,万科并没有因为总裁郁亮奔波自行车、马拉松、登山等赛事而裹步不前,相反,在过去的三个季度,万科业绩表现斐然,以总销售额970.8亿元、总销售面积841.2万平方米占据了行业头把交椅。

  10年前,当王石把“万科之舵”交到郁亮手中时,这个35岁的年轻人足足用了三年时间来适应总经理这个新角色。

  10年后的今天,郁亮与王石的相似之处越来越多。进入2011年,郁亮体重减少了7公斤,原来微胖的脸庞有了棱角,体态变得更加干练和结实;除了经常骑自行车锻炼身体外,郁亮也开始登雪山了。更为重要的是,在万科的发展战略上,郁亮也与王石保持着一致。“我跟主席(王石)很多意见是一致的。”郁亮经常强调。

  就个体而言,郁亮与王石有着很大的差别。郁亮比王石小14岁,不同的时代烙印,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人生经历,甚至王石的火暴和硬朗,与郁亮的细腻和踏实皆形成了性格上的反差。但当年王石把郁亮推到总经理位置时,无疑相信郁亮能够延续他的梦想。

  有人把王石看做是万科的“精神领袖”,郁亮也表示“主席(王石)的话要从精神层面去理解”。但从某个角度看,王石与郁亮更像是一对搭档,维系两个人的是信任。王石说过:我最高兴的时候,就是我的某一个意见最后被证明是错的,而他们(郁亮及管理层)是对的。恐怕这也是王石放心地海外游学的原因之一。

  2010年,一千亿目标的完成,标志着郁亮驾驶的“万科”这艘巨舰有了突破性的发展。然而在万科突破千亿销售额之后的2个多月里,郁亮对外界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忘记规模和数字吧!”

  有时,郁亮不得不从理想中走回现实。而现在最现实的问题是:千亿元之后,万科的“上半场”已经完美落幕,作为全球最大住宅公司的总裁,45岁的郁亮将把万科带向何方?万科的“下半场”,“高潮”又在哪里?

  显然,找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平衡点,是郁亮将要面对的最大考验

 


看过“有关名人的理想故事”的人还看了:

1.名人理想与成功的故事

2.为理想奋斗的名人故事10篇

3.成也梦想,败也梦想

4.创业成功故事

5.寻找梦想的鞋子

本文来源:https://www.shanpow.com/mrmy/46475/

《目光长远的名人事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阅读
  • 关于读书名言警句【二篇】 关于读书名言警句【二篇】
  • 简单的读书名言一年级【3篇】 简单的读书名言一年级【3篇】
  • 非常经典的读书名言精选三篇 非常经典的读书名言精选三篇
  • 读书名言三篇 读书名言三篇
  • 2023年读书名言警句范文三篇 2023年读书名言警句范文三篇
  • 读书名言警句200句集合6篇 读书名言警句200句集合6篇
  • 100句非常经典的读书名言警句范文(精选3篇) 100句非常经典的读书名言警句范文(精选3篇)
  • 读书名言警句励志句子精选三篇 读书名言警句励志句子精选三篇
为您推荐
  • 激励我们努力读书名言警句集合3篇
    激励我们努力读书名言警句集合3篇
    读书是指获取他人已预备好的符号、文字并加以辨认、理解、分析的过程,有时还伴随着朗读、鉴赏、记忆,学习知识的行为。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激励我们努力读书名言警句集合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读书名言警句【精选】
    读书名言警句【精选】
    读书是指获取他人已预备好的符号、文字并加以辨认、理解、分析的过程,有时还伴随着朗读、鉴赏、记忆,学习知识的行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书名言警句,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读书名言200句(合集7篇)
    读书名言200句(合集7篇)
    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警示的比较有名的言语。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读书名言200句(合集7篇),欢迎品鉴!
  • 古人读书名言(合集3篇)
    古人读书名言(合集3篇)
    名言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míngyán,基本意思是很出名的说法,著名的话,一般指名人说的话。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人读书名言(合集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读书名言名句精选七篇
    读书名言名句精选七篇
    “名言名句”的意思是:指为人类发展做出贡献的,富有知识的名人所说的能够让人懂得道理的一句较为出名的话。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书名言名句精选七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读书名言名句美妙句子【三篇】
    读书名言名句美妙句子【三篇】
    在教育上,读书学习是不容忽视的一件事,前人也在不断地告诫着我们。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书名言名句美妙句子【三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读书名言名句精选三篇
    读书名言名句精选三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古人对我们的教诲,告诫我们对学习不可懈怠。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书名言名句精选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读书名言名句经典语录范文(精选三篇)
    读书名言名句经典语录范文(精选三篇)
    名人名言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míngrénmíngyán。而关于读书的句子,大家是否有所了解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书名言名句经典语录范文(精选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读书名言名句经典句子(合集3篇)
    读书名言名句经典句子(合集3篇)
    名言警句,是前人或者伟人所说出的流传于世的一些话语,而从古至今在学习上,古人对我们都有着不少的教诲。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书名言名句经典句子(合集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关于读书名言名句语录【三篇】
    关于读书名言名句语录【三篇】
    相信大家在生活中都听说过不少的名人名言,那么关于读书的名言,你是否有所了解呢。小编收集了一些经典的名人名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读书名言名句语录【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