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11篇


数学教案 2023-11-12 22:38:34 数学教案
[摘要]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

【www.shanpow.com--数学教案】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11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体会到按一定规律去数,可以做到不重不漏,发展有序思维。

[教学重、难点]

体会到按一定规律去数,可以做到不重不漏,发展有序思维。

[教学过程]

一、小猫图案中有几个三角形。

让学生自己去数,并说说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数的。

二、数人像图中的正方形

让学生尝试自己数,再小组交流,数的方法。可以先数出小正方形有5个,中正方形有5个,大正方形有1个,共11个。

做试一试:数长方形,如果不算正方形,共有16个长方形。

三、练一练:

第3题:由一个小平行四边形组成的就是中间的1个;由两个小平行四边形组成的有4个;由3个小平行四边形组成的有2个;由4个小平行四边形组成的有4个;由6个小平行四边形组成的有4个;由9个小平行四边形组成的有1个;共有16个。

第4题:这是一道思考题,引导学生从有序的数,到找出规律。

四、数学游戏:

有2个圆盘移动3次;有3个圆盘移动7次;有4个圆盘移动15次;有5个圆盘移动31次。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学生自己出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并笔算。算完后互相检查。

指名一人板演,看板书,说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主要说清楚分别要用第2个乘数的个位、十位上的数去乘)。

二、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

让学生看图后,读读题目的意思,说说怎么列式?

随学生回答板书:144×15

指出: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二、探索算法:

1、学生自主探索:每人在本子上自己算一算,算完后和同桌交换算法,说说自己怎么算的?有问题么?

2、找几个学生的做法板演,分别说说各题错在哪里?正确的该怎么算?

[课堂中出现的问题:(1)直接一次乘。指出:乘数是两位的,要分两次乘。

(2)分别用第一个乘数三个数位上的数去乘,乘了三次。指出:一般用第二个乘数分别去乘]另外再指出:个位乘得的积末尾和个位对齐,十位乘得的积和十位对齐。

总结:(1)用两位数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依次分别去乘三位数;(2)用两位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3)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三、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4题

1、做“想想做做”第2题(做在书上)

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中很容易出错,除了上面说的错,还有哪些呢?一起看第2题:说说错在哪里?怎么改正?

特别要注意三位数中间有0时,不能漏乘;还要注意不能忘记每次计算时的进位。

2、完成第1题

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出竖式进行笔算,算完后指名说说得数。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列竖式计算可以方便一些?

指出:用竖式计算类似的题目时,通过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能使笔算方便一些。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读题,指名说题意。

提问:要求算出每种水果各卖了多少元,就是要算出总价,总价是怎样计算的?(板书:数量×单价=总价)

学生列式计算,写在作业本上。

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好玩之《密铺》。

教材分析:这是一节 根据有关平面图形特点进行观察、操作、思考和简单设计的实践活动。教材分三部分安排:第一部分,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用砖铺成的地面或墙面,初步理解什么是图形的密铺。第二部分通过动手操作和思考,探索三角形和四边形能否进行密铺。并了解能够进行密铺的平面图形的特点,知道有些平面图形可以密铺,而有些则不能;从而在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密铺的含义,更多地了解有关平面图形的特征。第三部分,通过欣赏和设计简单的密铺图案, 进一步感受图形密铺的奇妙,获得美的体验。并能够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学情分析:

(1)知识水平:学生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平移、旋转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等知识;具有了相关的知识经验;

(2)能力和方法水平: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推理能力,能初步运用“猜想--验证--归纳”的数学思想方法来探究问题;

(3)心理水平:该阶段的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但是还是有较强的好奇心,也有较强的表现欲;

(4)思维水平:学生的思维以直接经验为主,间接经验相对较少。在学习过简单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对平面图形有了初步的印象,并能准确的认识各种简单平面图形。对于密铺,学生已经有了较为直观的生活体验,只是还未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

在此基础上进行密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活动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是对学生生活经验的提炼和再加工,从而形成较为系统的初步抽象的理论知识。在这个知识系统的帮助下 ,可以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是对学生进行的一次头脑风暴,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有很大的帮助。基于以上认识,本课的设计重 点放在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从而获得丰富的知识经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小组长作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交流讨论,通过经历与组内同伴动手拼图以及设计密铺图形等活动过程,知道三角形、四边形、正六边形可以密铺,并知道有些图形是不能密铺的。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参与到组内讨论,并指导。最后在学生活动和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评价、自我评价和反思,内化知识经验与知识体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密铺现象,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密铺;通过拼摆各种图形,探索并了解能够进行密铺的平面图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多边形密铺条件的过程中学生经历观察、猜测、推理、验证和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合情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欣赏密铺图案和设计简单的密铺图案的过程中,体会图形的转换,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经历欣赏数学美、创造数学美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同时,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享受由合作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密铺,了解有一些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和正六边形)是可以密铺的。

教学难点:初步感受密铺的原理

教学手段:

基于以上几点的认识,本节课采用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手段,重点突出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课堂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能够自主的在多媒体设备上完成自学或者是进行各种探究实验,是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体现;教师在课中担任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但,由于每个孩子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掌握层次不尽相同,所以为孩子们提供了多种渠道来探究解决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自己的探究活动,并在活动中有不同的体验。

课前准备:

1、信息技术准备:广播教学的教学系统,可以用来广播教学,也可以用来展示学生的电脑上的操作。信息技术的简单应用基础,学生能在计算机上实现对基本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同时学生能在多媒体设备上完成对他人作品的欣赏与评价,同时也能对自己整个的活动过程进行评价反思。

2、道具准备:剪刀、卡纸若干。

3、素材准备:某客厅地面的照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教师与学生谈话,想了解学生家里的客厅地面是由什么铺成的。学生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家客厅地面是由什么铺成的。

2、教师请学生用一个字或者是两个字来形容一下自己家里客厅的地面。学生单独汇报。(如:大/密/美丽/漂亮/宽敞/平整……)

3、教师出示从朋友家拍来的客厅的地面(两幅图),请学生欣赏。并问学生分别是由什么形状的地砖铺成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4、教师问学生觉得这两家的客厅铺的怎么样。(如果学生说铺的好或者是铺的很平,就追问:好在哪里?平在哪里?并用手势提醒学生发现每块地砖之间是一块挨着一块的,也就是没有空隙的。如果没有说出没有重叠,就追问:有没有把两块地砖叠在一起?引导孩子发现没有重叠。)

5、揭示课题:我们把像这样,图形之间,没有空隙,也不重叠的铺法称为密铺。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谈话方式引入 ,从学生的身边去发现和感受密铺的存在,从而引出课题。

二、实验探究,领悟新知

(一)动手操作、感受密铺

1、教师请学生们观察“密铺”这一个词,问学生哪个字更重要。(学生回答“密”字更重要,教师及时追问:“密”怎么体现?引导学生发现“密”体现在没有空隙,不重叠。)

2、教师拿出几个长方形,请一个学生来试一试,看看能不能做到密铺。(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操作,其他学生认真观察。)

3、学生操作完以后,教师请学生观察有没有做到密铺,并追问是如何判断的。(学生会说出,是密铺,因为没有空隙,也不重叠。)

4、教师对学生们的善于观察和一学就会的宝贵品质进行肯定。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再认“密铺”一词和请学生动手铺长方形,来帮助学生初步感受密铺。为后面的动手实验探究做铺垫。

(二)探究三角形能不能实现密铺之初步判定

1、教师追问学生:除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外,我们还学过什么图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梯形……)

2、教师继续问学生三角形能不能实现密铺。并先让学生猜测。

3、教师提示学生:要知道三角形到底能不能密铺,可以怎么做。

4、学生说一说要验证三角形能不能密铺需要做哪些事。

5、教师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实验步骤来操作:

(学生猜能或者是不能,教师追问,要知道到底能不能,我们该怎么办呢?学生会说试一试或者是铺一铺,师再追问:拿什么试?拿什么铺?学生应该会回答:要准备几个三角形,然后再铺一铺。师再追问,准备的三角形需要完全一样吗?师:那我们就来按照这两个步骤实验一下:第一、取出①号信封里面的卡纸(如下图),沿着上面的线剪开,得到几个三角形;第二、把剪下来的较大的三角形(锐角三角形)放在一起铺一铺。(以上步骤由小组合作完成))

6、学生按照刚才所说的步骤小组合作完成,在学生完成的过程中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并用IPad拍一组已经完成好的图片。

7、先请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并追问学生是如何判断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讨论如何判断三角形能否密铺到初步实验发现三角形可以密铺,为学生建立初步的表现。

(三)探究三角形能不能实现密铺之研究密铺原理

1、教师提出:如果把这些三角形随便的铺在一起,能密铺吗?如果不能,这到底跟三角形的什么有关呢 ?(学生发现和三角形的角有关)教师接着追问和三角形哪个角有关(学生进一步发现和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有关系)。

2、师生共同提出:为了更好的区分这三个角,可以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标上∠1、∠2、∠3。然后再放在一起铺一铺,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在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所有三角形的角都标出来,并且相同的角标上相同的序号)

3、学生再次铺一铺。在铺的 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观察拼接点处有几个角,分别是哪几个。

4、教师展示一组学生完成的密铺作品。并请学生认真观察一下,这个小组标完角以后,在拼接点处有几个角呢?

【(6个角),哪6个角??这个角1就是老师黑板上的三角形的角1,这个角2就是老师黑板上的 三角形的角2,这个角3就是老师黑板上的三角形的角3,而∠1 、∠2、∠3就是这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这个∠1、∠2、∠3也是这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师再问,在这个拼接点处有几个角1?几个角2?几个角3?】

教师小结:看来三角形真的可以实现密铺,而且和三角形的内角有关。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讨论、探究,发现三角形能密铺是和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有关系的。让学生感知到三角形能够密铺并非偶然,这其中隐藏着一定的必然性。而这种必然性就是密铺的原理 所在。

(四)探究三角形能不能实现密铺之再次验证

1、教师问学生如果再用另外一种三角形来铺一铺,学生们想要怎么做。

2、学生思考,并提出可以先标出角,再铺一铺。

3、教师请学生把刚才剪下来的较小的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放在一起标一标,铺一铺。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师用IPAd拍一组完成好的。

4、教师先请学生判断这种三角形能不能密铺。再展示其中一组学生的作品。问学生这一次实验和之前的实验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或者是有什么新发现。

5、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进行总结。

小结:这样看来这一种三角形和前面一种三角形一样,也可以密铺,而且也和它的三个内角有着密切的关系。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再一次的铺一铺的活动,让学生再次感受三角形是可以密铺 的,而且再次领悟三角形能密铺是和它的三个角有关的。

(五)探究四边形能不能密铺

1、教师引导学生:既然三角形能够实现密铺,那如果是这样的四边形能实现密铺吗?(师拿出一个不规则的四边形,贴到黑板上)

2、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提出:要知道能不能密铺,动手实验一下就行了。

3、教师请学生打开②号信封,取出里面的四边形动手铺一铺,并提醒学生思考动手铺之前可以先做什么。 (标角)

4、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和提示动手实验,教师观察每一组完成的情况,并用IPAd记录其中一组完成的情况。对于已经铺完的小组,请学生在小组内议一议,看看有什么发现。

5、反馈:教师先请学生判断这样的四边形是否可以密铺。然后请学生说说有什么发现。

6、学生先判断是可以密铺的,因为这几个图形之间没有空隙也不重叠。并且发现拼接点处有4个角,而且这4个角分别是这个四边形的四个内角。如果有学生能发现这四个角加起来就是360°就更好了。

小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发现,这种四边形也是可以密铺的,而且也与四边形的内角有关。

【设计意图】本环节在前面几次实验的基础上,大胆让学生自己猜测、验证。通过实验发现四边形是可以密铺的,而且和三角形一样,也和四边形的四个内角有密切的关系。

三、小结及拓展延伸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我们今天研究了密铺,知道了长方形可以密铺,正方形可以密铺,三角形可以密铺,四边形可以密铺。并提问学生:你还有什么问题想问呢?

2、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如梯形能不能密铺?五边形能不能密铺?六边形能不能密铺?……

3、教师清学生借助计算机操作来验证正五边形和正六边形是否能密铺。

4、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在学生完成的过程中教师给予一些指导和帮助。

5、学生操作完后,进行反馈,通过广播教学体系请其中的几组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并请其他学生帮助判断。通过实验、讨论发现,正五边形不可以密铺,而正六边形可以密铺。

小结:这样看来并不是所有的平面图形都可以密铺的,有的可以密铺,有的不可以密铺。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计算机实现人机交互操作,体现出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在计算机上操作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平面图形都可以密铺的,有的可以,有的是不可以的。

四:实践作业

用上今天所学的密铺的知识为你自己的家设计一款漂亮的地砖。

五:板书设计

密铺

图形之间,没有空隙,也不重叠。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信息窗??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

谈话:昨天我们学习了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方法,你还记得怎样做吗,让我们来看这些题,争做“快乐速算小蜜蜂”。

1、出示题目

23+15= 48+32= 30+57=

19+43= 36+27= 27+33=

64+29= 75+16= 76—23=

98—74= 60—18= 51—26=

95—27= 84—57= 49—16=

2、回顾方法

以第一组为例,请两名同学分别说一说口算的方法。

3、全班汇报

以做题速度和准确率为准,评选出“快乐速算小蜜蜂”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练习,帮助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知识,主要是让学生再次巩固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方法。

二、解决问题。

谈话:今天,我们再来做一只勤劳的小蜜蜂,用昨天学过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热心帮助小蜜蜂

(2)讲解做法:要想解决问题你是怎么想的?怎么估计的?又是怎么计算的?

(3)独立完成,全班汇报

2、问题高手小蜜蜂

(2)讲解做法: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3)小组合作完成:小组成员轮流出题,大家同做。

(4)全班汇报:根据每个小组提出问题数量的多少,评选出“问题高手小蜜蜂”

3、实践体验小蜜蜂

(2)解决问题一:学生独立解决,交流想法。

(3)实践体验:找几组同学实际做,教师记录每组的数据,其他学生根据数据独立解决问题,交流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由课本到生活的有层次、有梯度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三、总结感悟。

谈话:这部分知识学完了,你觉得它对你有什么帮助呢?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理清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充分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教材第79~8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奥运信息,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2.通过解决体育赛场上的有关问题,体会数学与体育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能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奥运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第31届奥运会在里约举行,同学们知道我国运动员一共获得了多少枚金牌?其中有些项目还打破了世界记录,尤其是中国女排,顶着巨大的压力,通过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终于获得冠军。那么同学们对奥运会有哪些了解呢?

师出示课件教材第79页情景图。

引导学生观查表格,从表格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决奥运中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问题

1.师出示课件教材第79页问题一。

(1)学生观察表格,交流汇报:可以知道三名运动员各自的成绩分别是多少秒。

(2)出示问题: 前三名运动员的成绩分别相差多少?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内说说是怎么做的,互相交流订正。

(3)课件出示教材第79页两幅冲刺情况图,并提问:根据刚才的数据,你能判断哪幅图能描述当时决赛的冲刺情况吗?

学生观察图片,交流汇报。师根据学生回答整理归纳:根据刚才计算出来的结果,可以知道,第二名和第三名相差很少,他们之间的距离应该很近,而他们和刘翔的时间相差很多,所以距离应该相对远一些。

因此第二幅图能更好的描述当时的冲刺情况。

(4)当时男子110米栏的奥运会记录是12.95 秒,刘翔用的时间少了多少秒?

学生先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再全班汇报。

2.师出示教材第80页问题二

(1)引导学生阅读短文,你能获取什么数学信息?

学生阅读后,指名汇报交流:在最后一跳之前,何冲比第二名多32.45分,秦凯比第二名少7.65 分,是第三名……

(2)课件出示问题1。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内说说是怎么想的。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订正。

(3)课件出示问题2。

①让学生观察“最后一跳的得分情况表”。

②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师归纳:何冲最后一跳得分最高,是第一名;最后一跳前,秦凯落后德斯帕蒂耶斯7.65分,而最后一跳,秦凯得分比德斯帕蒂耶斯多98.00-96.90=1.1(分),所以第二名是德斯帕蒂耶斯,第三名是秦凯。

3.师出示教材第80页问题三。

(1)引导学生阅读短文,并从中获取数学信息。

学生先独立思考计算,小组讨论交流。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订正。

(2)出示课件射击比赛场景图。

同学们先观察图片,再独立通过想象判断,并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理由,小组内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讨论验证。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想法?和同学们说一说。

四、课后练习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教材p104

教学目标:

1、通过摆图形,尝试找出图形中的规律,并用字母表示

2、通过摆图形,找规律的活动,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摆图形,找规律的活动,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展新知

通过用小棒摆三角形,寻找所摆三角形个数与所需小棒根数之间的关系。

二,探索方法

1、鼓励学生从图形、数等多种角度寻找关系,并加以对应,引导学生发现每多摆一个三角形,就增加2根小棒。并将这一关系用算式表达出来,最后用字母表示出来:2n+1。

(1)2×26+1=53(根)

(2)2n+1=63,2n=62,n=31,能摆31个三角形

2、通过列表、观察图形找出正方形的个数与小棒根数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每多摆一个正方形,就增加3根小棒

列出算式来表示需要小棒的根数,从中发现规律。在每个算式中,都有加1,一个正方形3×1再加1;2个正方形3×2再加1;3个正方形3×3再加1,从而推出n个正方形需要小棒的根数是:3n+1。

(1)3×12+1=37(根)

(2)3n+1=46,3n=45,n=15。能摆15个正方形。

三、解决问题

利用上面用小棒摆三角形和正方形的方法,找出摆八边形的规律

(1)、摆一个八边形,需要7×1+1=8根小棒,摆2个需要7×2+1=15根小棒,摆3个需要22根小棒

(2)摆n个八边形需要7n+1根小棒。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一、单元教学内容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答,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在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信息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并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4、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

5、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

6、发展统计观念,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答,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四、单元教学安排

3课时

第1课时

平均数

一、教学内容:

平均数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平均数的过程,学会寻找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总后分,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难点: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课件出示:班级图书角的书架上层有8本书,下层有4本书。

提出问题:同学们能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吗?

2、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师生交流后,教师用课件操作并提问:现在每层都有6本书了,这个6是它们的什么数?(平均数)我们是如何求出平均数6的呢?

师生交流后明确是通过把上层书本移2本至下层得到的相同数。今天,我们就来深度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朋友。板书课题:平均数。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统计图:环保小分队的四名同学收集的矿泉水瓶如下(课件出示统计图)。

师:从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交流后反馈:从统计图中,可以知道:小红收集了14个,小兰收集了12个,小亮收集了11个,小明收集了15个。

师: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教师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择求平均数的问题。

(2)解决问题: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师:你是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的?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如何解决?小组交流探讨。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展示。

汇报预测:方法一:移多补少,学生汇报,多媒体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师:像这样,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13是14、12、11,15的平均数。

方法二:根据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得。(14+12+11+15)÷4=52÷4=13(个)。

(4)小结: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也可以用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求出平均数。数据较少时,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数据较多时,用先求总数再求平均数的方法计算比较简便。

(5)教师追问:平均每人收集13个,是不是每个人真的都收集了13个?你是怎么理解“平均每人收集13个”这句话的?

师生交流后明确:“平均每人收集13个”表示每个人收集的数量可以比13个多,也可以比13个少,也可以刚好是13个。

(6)区分“平均分”和“平均数”。

①把52个矿泉水瓶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几个?

②每人分到13个和平均每人收集13个,这两个“13”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师生交流后小结:平均分是实实在在的量,平均数是虚拟的量。2、教学例2。

(1)创设问题情境。

四(1)班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进行踢毽比赛,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比赛情况。课件出示教材第91页的情境图和两张统计表。

师:这两张统计表给出了他们踢毽的成绩。观察两张表,你能从中知道些什么?(参加人数、每人的踢键个数等)

(2)探索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你认为是男生队的成绩好一些还是女生队的成绩好一些呢?说说你的理由。让学生充分从多个角度分析表示男、女生队的踢毽情况。在尝试中体会到用平均数能较好地说明问题。

学生动手列式计算:

男生队:(19+15+16+20+15)÷5 =85÷5 =17

女生队:(18+20+19+19)÷4 =76÷4 =19

(3)全班汇报交流。

师:为什么男生队除以5而女生队是除以4呢?你认为是男生队还是女生队成绩好?师生交流后明确:因为男生队有5人,所以要除以5,而女生队只有4人,所以除以4。男生队平均每人踢17个,女生队平均每人踢19个,女生队的成绩好一些。

师:问题解决了吗?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交流后明确: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分析得到的数据,常常能反映一般情况,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三)巩固发散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求出平均数的。

2、四(1)班学生参加植树活动,第一组种了180棵,第二组种了166棵,第三组种了149棵,平均每组种了多少棵?

3、想一想: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3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求平均数可以采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也可以先求几个数据的总和再除以这几个数的个数,所得的结果即为平均数。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后记

平均数

求平均数的方法:

数据较少:移多补少法常用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

第2课时

复式条形统计图

一、教学内容

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教学目标

1、在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认识两种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对生活事例的调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以及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画出复式条形统计图。

难点:根据统计图发现信息、分析信息,提出并回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彩笔、直尺、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你们知道中国有多少人吗?那你们知道自己所在的区有多少人吗?(学生回答)下面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探索发现

1、教学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1)课件出示教材第95页例3某地区城乡人口统计表。

提出问题:怎样才能清楚地表示这个地区这几年城镇和乡村的人数变化呢?学生交流后,得出可以制作统计图来表示。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统计表,分别完成某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的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2)展示学生绘制的统计图。

提出问题:从这两个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师:如果我要很快地知道xx年与xx年中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的变化情况?那该怎么办?学生讨论,汇报。引导学生把两个统计图并列排放来比较,并思考怎样把它们合并起来。

2、教学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1)提出问题:如何才能把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成一个统计图呢?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探讨,试着绘制统计图。教师巡视指导。

(2)展示学生绘制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讨论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与联系?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想法与小组内其他同学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复式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认识到为了区分两个内容,采用不同颜色的长方形来表示。

(4)分析复式条形统计图。

从这个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小结时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统计图发现:该地区近年来城镇人口逐年增加,农村人口逐年下降,人口总数逐年上升,同时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

3、教学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1)出示教材第96页不完整的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独立把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2)展示作品。

请你说一说,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应该怎样绘制?

师生交流后明确:这个统计图中横轴表示人数,纵轴表示的是年份,所以画出的条形是横向的。

(3)分析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从这个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让学生分别说一说,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4)比较纵向与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即: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请同学们对比这两种统计图,思考:丙种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师生交流后小结:这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只是形式上的不同,当数据种类不多,但是每类数据又比较大时,用横向条形统计图表示更方便。

4、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7页“做一做”。

学生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并回答统计图后的问题。

(三)巩固发散

市场甲、乙两种品牌的果汁饮料一、二、三月销售情况如下表。请你动手绘制统计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2、如果你是超市的经理,下个月应该怎么进货?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本节课学习并掌握了两种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五)板书设计复式条形统计图

六、教学后记

第3课时

营养午餐

一、教学内容

营养午餐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营养与健康的常识,培养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根据营养专家的建议运用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调配科学、合理的午餐菜式。

3、明确科学、合理的饮食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分析整理数据、运用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难点:科学分析结果,合理安排搭配方案。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你们平时喜欢吃哪些菜?这些菜搭配是否合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营养午餐。

(二)探索发现

1、自主配餐。

(1)出示教材第101页情境图。让学生根据要求自主选择一份菜谱。

(2)全班交流,展示学生的搭配方案。

2、科学评判。

(1)介绍科学的配餐要求:我们点的菜是否符合营养学标准呢?“不应低于”、“不超过”是什么意思?用数学符号应该怎样表示?

(2)了解每份菜中热量、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情况。出示每份菜的热量、脂肪和蛋白质含量表。

3、小结。

我们在进行午餐营养判断时既要看热量又要看脂肪,只有两种指标都不超量时才能算是营养的午餐。

(三)巩固发散

1、学习合理搭配。

如果让你动手搭配菜谱,你会了吗?每人只搭配一组就行。要求:在这十种菜中任选三种搭配一起,营养一定要合理。分组讨论,集体汇报。各组派代表汇报本小组的搭配方案。

2、小结。

师生共同分析总结营养搭配的要求: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3、统计全班同学喜欢的菜谱。

(1)男女生各选一个代表收集数据,教师记录。

(2)学生根据统计表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营养午餐

热量不低于2926千焦脂肪不超过50g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六、教学后记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安排是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常见的数学问题,先教学交换律,再教学结合律;先教学运算律的含义,再教学运算律的应用。这样安排有三个好处:首先是由易到难,便于教学。交换律的内容比结合律简单,学生对交换律的感性认识比结合律丰富,先教学比较容易的交换律,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其次是能提高教学效率。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结合律,迁移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再次是符合认识规律。先理解运算律的含义,再应用运算律使一些计算简便,体现了发现规律是为了掌握和利用规律。学好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也为以后学生学好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对加法的交换律已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例如:在1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看一个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在以前的教学中,教材对加法结合律也作了一些于孕伏。例如:通过100以内加法中出现小括号的学习,对加法结合律也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这些都是学习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基础。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好在学生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对加法和乘法的一些运算规律已经有所了解,这是搞好本单元教学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的教学应着重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进行举例、观察、发现、验证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教学预设

一、教师讲述故事《朝三暮四》,引导学生发现故事中的数学问题,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

二、学生自主探究加法交换律

三、巩固练习

四、学习加法结合律

五、练习巩固

六、课堂小结

利用充满童趣的数学故事激发学生感知到加法交换律,并产生探究规律的兴趣。结合对加法交换律的初步感知,利用例题再次验证对交换律的猜想,并共同总结出加法交换律的字母表达方式。学生从自己所发现的一个数学现象中大胆猜想可能存在的规律,让学生经历由一般到特殊的研究过程。在尊重学生的认知的基础上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机会。巩固学生对加法交换律理解,并学会灵活运用加法交换律解决问题。在探究加法交换律后,让学生根据探究经验和方法,自主发现、探究加法结合律并总结加法结合律的字母表示法。通过练习,整合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正确的判断两种运算定律并会灵活运用。(课件呈现)《朝三暮四》故事主题图师:同学们想听故事吗?老师今天给大家讲个《朝三暮四》的故事。古时候,有个老人养了一群猴子,这一天,老人对猴子说:“现在粮食不多了,要省着点吃。以后每天早上吃3颗栗子,晚上吃4颗栗子,怎么样?”猴子一听,怎么早上吃的比晚上还要少,不干,抗议!老人眼珠一转计上心头,马上改口说:“那么早上4颗,晚上3颗,好不好?”猴子一听早上多了一颗,自己占便宜了,这才开心的答应了。师:猴子占到便宜了吗?为什么?也就是什么没变,只是什么变了?

2、引出等式:师:早上吃3颗,板书3,晚上吃4颗,板书4,一共吃了3+4颗,也就是7颗。早上吃4颗,晚上吃3颗,一共吃4+3颗也是7颗,所以3+4=4+3。猴子占到便宜了吗?

3、猜想规律,引出课题师:观察等号两边的算式,你发现什么?(数不变,符号不变,和不变,位置交换)师:是不是任意两数相加,交换位置,和都不变呢?这只是我们的猜想,很多著名的理论、定律、公式最初都是由猜想开始的,猜想怎样才能变成真理呢,需要验证。怎样来验证呢?下面我们跟着李叔叔一起出去旅行一趟,相信不但可以锻炼身体,开阔视野,还能找到其中的奥秘呢。(课件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1、获得信息。师: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2、解决问题。师: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0+56=96(千米)56+40=96(千米)3、观察发现观察这两个算式,说说它们有什么联系?(两个加数相同,只是加数位置发生了变化,和不变,因此两个算式应该是相等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0+56=56+404、举例验证我们可以用举例子的方式来验证一下。你还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自己在本上写几个。(学生在练习本上举例,教师巡视。指名板演)5、揭示定律。师:像这样各种类型的例子越多,验证的猜想也就越可靠。比如,我们还可以用生活中的事例来证明。同学们真聪明,想到了这么多的验证方法。给自己发现的规律起个名字,这句话中有“交换”两个字,我们就把这个定律叫做加法交换律。(板书)6、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定律数学的魅力在于它的简洁和有效,数学简化了思维过程并使之更可靠!你能不能用最简单的字母或者符号表示加法交换律呢?(指名板演)a+b=b+a☆+○=○+☆同学们所写的公式都可以很好的表示加法交换律,我们比较常用的是a+b=b+a。1、运用加法交换律填上合适的数300+600=__+______+65=____+35b+_=_+_2、计算并验算325+5621、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88+104+96=192+96=288(千米)88+(104+96)=88+200=288(千米)师:第二道算式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用字母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a+b)+c=a+(b+c)

(5)问: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1、连一连83+31587+42+5864+(73+37)315+8364+73+3787+(42+58)

56+78+4478+(56+44)

2、观察每组中的两个算式,从中选择一道快速算出得数并说说你的理由。(1)(56+88)+1256+(88+12)(2)48+(75+25)(48+75)+25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辅 导 讲座   一、教材内容安排   本册教科书共安排八个单元。“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单元安排和主要内容如下。   (一)数与代数(共五个单元)   第二单元――用字母表示数   主要内容:在具体情境中,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加法运算律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根据给定的字母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第三单元――乘法   主要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和估算,结合具体事例,探索乘法运算律和积、商的变化规律,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   第四单元――分数的认识   主要内容:认识分数的意义,分数与乘法的关系;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最简分数和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及最大公因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   第五单元――小数的认识   主要内容:小数的意义;小数和分数的关系;小数的读、写;小数的性质和用小数表示较大的数。   第七单元――小数加、减法   主要内容: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小数加减计算和加减混合运算。   (二)空间与图形(共2个单元)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   主要内容:结合实例,从不同方向观察由两个物体组成的事物;从正面、上面、左面观察由4个以上的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   第六单元――多边形   主要内容: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简单的组合图形。   (三)统计与概率(1个单元)   第八单元――统计   主要内容: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用复式条形统计图描述事物;能读懂简单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四)综合应用(共安排4个活动)   果园收入预算――结合“乘法”单元设计   选择果农估算果园收入的事情,给学生提供借助计算器,综合应用乘、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素材,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快乐的六一儿童节――结合“分数的认识”单元设计   选择“六一”儿童节期间学生经历过的熟悉的活动情境,鼓励学生提出关于分数的问题,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   做镜框――结合“多边形”单元设计   通过给一幅漂亮的风景画制作镜框这个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经历综合应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等知识,解决做镜框这件事中选材和镜框的构造问题。   测量身高――结合“统计”单元设计   通过测量全班同学身高的实践活动,经历简单数据收集、分段整理、用条形统计图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   根据教育部规定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比例,数学课程占学校总课时数的13%~15%,每学期可安排68~79课时。本册教科书共编排九个单元(包括整理与自评),共52课时,机动课时最少16课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使用。     二、教 材 分析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   本单元是本套教材第三次安排观察物体的内容。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知道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经历了从不同方向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球和由三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并能辨认所看到的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观察由两个实物组成的物体,辨认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平面图形。二、观察由四个、五个小立方体组成的立体,辨认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平面图形。   《数学课程标准》对本学段“观察物体”的具体要求是:“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这就是说,对“观察物体”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从某一面观察物体,描述看到的形状”这一基本层面,而要求学生“能够辨认、想象从不同方向观察看到的形状和物体的相对位置,这对学生的数学思考、空间观念、空间想象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的极好机会。   本单元教育目标   1.经历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过程,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   2.经历按要求搭立体的过程,能按要求用若干个小立方体搭成立体,能描述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看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   3. 能根据平面图形来判断对应物体和观察方向,获得立体和平面视图的直观经验,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4.在操作、观察等活动中,体验数学活动的挑战性,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本单元教材共安排2课时。   第1课时(P1-P3),观察由两个实物组成的物体。教材安排了两个活动。活动一,设计了一个充满童趣的四个“小狗回家”的情境和四幅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画。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再辨认教材中提供的四幅图分别是谁(或什么方向)看到的。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说一说每个小动物回家时,会看到什么,再判断。活动二,呈现了三个小朋友画暖瓶和杯子的情境图以及他们画的三幅图画。教学时,可采取不同的方式组织进行。如,准备实物,先让学生讨论从不同方向观察,会看到什么,再判断给出的三幅画是谁画的。然后,提出兔博士的问题,让学生想象并交流“从上面看到的会是什么样的图形”。也可以教师给学生分组并提供实物,让学生实际画出自己所看到的暖瓶和杯子的平面图,然后再判断教材上三幅画是谁画的`,是从哪个方向看的,最后讨论兔博士提出的问题。   第2课时(P4-P5),观察由四个和五个小立方体组成的立体。用4块小立方体搭立体,教材设计两个层面的活动,活动一,让学生把4个小立方体任意搭在一起,在交流学生不同搭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正面、上面和左面观察自己搭的立体,并说出看到的各是什么图形。活动二,把4块小立方体搭在一起,但提出了从前面看、从左面看所看到的图形的要求。也就是让学生根据图形想你搭成的立体。在学生动手搭和交流各自搭法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立体和平面视图之间的联系。教材在“试一试”中安排了用5个小立方体搭立体的活动。先让学生根据给出的从前面看、从左面看所看到的图形,把5个小立方体搭在一起。该题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挑战性,教师要鼓励学生动手尝试,引导学生进行广泛交流和展示,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第二单元用字母表示数   用字母表示数是《数学课程标准》“数与代数”领域“式与方程”部分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在4―6年级学段提出了三条具体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2)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3)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本套教材关于“式与方程”的内容安排两次落实三条标准要求。第一次,本单元的“用字母表示数”,主要落实《数学课程标准》的第(1)条目标;第二次,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方程”,落实《数学课程标准》第(2)、(3)条目标。   在过去的教材中,用字母表示数主要被作为学习代数知识的基础,强调字母代替数在运算中的作用。在生产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特别是数学与计算机的结合,使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所以,数学的应用或者说数学建模在学校课程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了。那么,什么是数学模型呢?按照徐利治先生的提法,可以做这样的解释:所谓数学模型,是指针对或参照某种事物的特征或数量相依关系采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概括地或近似地表述出来的一种数学结构。徐利治先生还对数学模型作了广义的解释:凡一切数学概念、数学理论体系、各种数学公式、各种方程以及由公式系列构成的算法系统等等都可称之为数学模型。由此看来,数学模型对小学阶段的数学来讲也不是很神秘的,如,自然数、分数、因数、倍数等概念,周长、面积公式,简单的数量关系,运算规律、计算法则等都可看作数学模型。   《数学课程标准》在7-9年级的教学建议中提出: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本单元教材内容的设计思路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背景下,让学生经历由具体情境抽象出简单数量关系并用字母表示的过程,经历由数的计算、图形代数、字母代数等探索用字母表示加法运算定律的数学化过程。所以,新教材的用字母表示数,不单是代数运算的基础,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和数学思想方法,尤其强调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教材编写的特点是: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提供丰富的、有价值的现实问题,帮助学生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2. 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让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的过程。3.给学生创造充分的独立思考、自主尝试、交流讨论的空间。   本单元教育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简单数量关系并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的过程。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加法运算定律,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2.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在具体情境中,能对含有字母的式子所表示的意思作出说明,能根据给定的字母表示的数,求出式子的值。   3.在探索、验证运算定律和解决用字母表示的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地思考,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初步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   4.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并可以借助含有字母的式子来交流。   本单元教材共安排3课时。   第1课时(P6-P7),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用字母表示数,因此教材在设计上注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充分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从丰富的、具体的数与数的关系逐步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教材设计了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能整理这个阶段(三个单元:观察物体、小数除法、游戏公平)的学习内容,发展自我反思、整理知识的能力。

2.对这三个单元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复习巩固。

3.能根据这三个单元所学的内容,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培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对观察物体、小数除法、游戏公平这三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通过整理,发展学生自我反思、整理知识的能力;在练习的过程中结合所学的内容和练习题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们来自本地的农民家庭,虽然现在农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改善,但仍有部分家长对孩子关心不够,有些孩子很聪明,喜欢动脑,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大部分学生对前面三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掌握得比较好,只有个别学生在做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仍出现错误,本节课要特别关注这部分学生。四、教学过程

(一)说一说

师: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在观察物体、小数除法和游戏公平这三个单元里学习了哪些内容?先想一想,然后与同伴交流。

生1:我们学习了如何辨别从不同位置拍摄到的物体的形状。生2:我们学习了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形状。

生3:我们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和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生4:我们学习的内容还有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循环小数。生5:我们还学习了利用小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师:请同学们利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列举、表格、网络图等)把这些内容进行简单的整理,并在组内进行交流。最后每小组推荐一位整理的最好的同学介绍自己整理的方法。

生1:

小数除法

小数除以整数整数除整数商是小数小数除小数

生2:

小数除以整数

整数除整数商是小数

小数除法小数除小数

循环小数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生3:

整数循环小数

数小数

分数不循环小数

(二)想一想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能不能根据这三个单元学习的有关内容,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尝试进行解决,然后与同伴进行交流,比一比看一看谁做得最好。生1:计算小数除法应注意哪些问题?

1.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2.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生2:什么是循环小数,像2.161616?、235888?这样的小数叫循环小数。生3:在什么情况下,商大于被除数?什么情况下,商小于被除数?除数小于1时,商大于被除数,如,2.8÷0.14的商大于被除数;除数大于1时,商小于被除数?如,2.8÷1.4的商小于被除数。生4:一辆汽车1.2小时行使90.6千米,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90.6÷1.2=75.5(千米)。答:平均每小时行75.5千米。

(三)练一练

1.估一估,再计算。

师:下面哪道题的得数最接近2?先估一估,再计算。

21.6÷12 46.23÷23 2.88÷1.5 1.4÷0.8

4.95÷2.5 0.55÷ 0.25 7.56÷1.8 0.303÷0.15

2.直接写出得数。

师:根据240÷16=15,直接写出以下算式的得数,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2.4÷0.16 24÷1.6 2.4÷1.6

2.4÷16 0.24÷0.16 0.24÷1.6

3.解决问题。

课本83页第5题。(先独立解答,再全班交流)

师:先研究第一个问题。

生:先求出2盒药多少元,再加上挂号费,我的列式是19.8×2+5.5师:第二个问题同学们是怎样想的?

生:我们组仔细研究了说明书,因为问题是林林一天至少应服用多少克感冒颗粒,因此我要按体重每千克服用0.015克计算,林林的体重是33千克,33×0.015=0.495(克)他一天服用0.495克。

师:根据说明书,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生:说明书上说“每包0.25克“我想求林林一天吃几包?

师;同学们试一试算一下。

生:我算出0.495÷0.25=1.98≈2(包),他每次服1包就可以了。

4.数学游戏。

师:一个口袋里装有2个黄球和2个白球,它们除颜色外完全相同。游戏的规则是:

(1)两人一组,轮流从口袋中摸球,每次摸一球后放回。

(2)摸出黄球的甲得1分;摸出白球,乙得1分;

同学们先猜一猜、想一想,你认为这个游戏规则公平吗?想好以后学生两人一组做游戏,验证自己的猜想结果并做好记录。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说一下。

五、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复习课,为了防止练习的单调性,我采用了多种形式,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说一说”同学们畅所欲言,当小老师的同学介绍的非常精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六、案例点评

这是一节复习课,主要是对第四、五、六单元的知识进行了总结归纳。复习课是一种比较难上的课型之一,设计者只是对复习课作了一种大胆的尝试,课中也有几个方面需提出来供大家借鉴:一方面为防止练习中的单调、乏味,设计了多样的练习形式,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对练习题目作了适当调整,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练习,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设计中注意体现这一理念,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和动脑的过程中构建数学知识,获取数学结论。最后还有一点是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认真阅读说明书,尝试解决林林一天“至少”服多少药,选用0 .015~0.03哪个数据比较合适的研究,最后学生根据说明书中的信息,提出每天至少服多少包的问题,在生活实际中是很有价值的,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闪光点。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2.过程与方法:能够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动手实践,认真观察、思考归纳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

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学习难点

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填空:含有_______的_______叫做方程。

判断:下列这些是方程吗:

1.x=10 ( )

2.32+x ( )

3.16+4=20 ( )

二、自学指导。

仔细观察下列图片,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通过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先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课本左边主题图 )

提示:

(1)现在的天平处于什么状态?_______,说明两盘的质量_______。

(2)从左往右观察每组两幅图片,天平的左右两盘有什么变化?天平有什么变化吗?现在你能把天平的规律描述出来吗?换成等式呢?

2.现在再来观察一组,和上面的 一组有什么不同吗?(课本右边主题图。)

对比上面一组 天平图片的规律,你能说出这 一组图片中有什么规律吗?用一句话来描述等式的规律。

请用我们自己的语言对这个规 律进行举例说明。

三、实践应用。

利用刚刚学习的方法,求出方程中的x。

x+2=10

思考:在这个方程里,未知数x属于这个加法算式的哪部分?根据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你能想到这个方程的不 同解法吗?试一试吧。

练习巩固:

解方程:y-7=12 23+x=45

四、课堂小结。

总结一下,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呢?

1.会解一些方程了。

2.注意算数准确。

五、目标检测。

1.通过研 究我们明白了:等式两边都_______(或_______)同一个数,等式_______。

2.解方程:x-12.3=3.8。

3.结合我们身边的事例,编一道题,列出方程并解出来。

六、作业布置。

课本P69页第2题、第5题。

本文来源:https://www.shanpow.com/jx/635635/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11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阅读
  •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5篇】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5篇】
  • 小学数学教案(合集3篇) 小学数学教案(合集3篇)
  • 小班数学教案数字宝宝汇编11篇 小班数学教案数字宝宝汇编11篇
  • 关于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反思【十篇】 关于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反思【十篇】
  • 认识数字6小班数学教案范文三篇 认识数字6小班数学教案范文三篇
  • 小班公开课数学教案范文(精选十三篇) 小班公开课数学教案范文(精选十三篇)
  • 幼儿园数学教案 幼儿园数学教案
  • 中班优质数学教案《0的认识和书写》【十三篇】 中班优质数学教案《0的认识和书写》【十三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