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教学实录


作文专题 2020-10-23 14:11:59 作文专题
[摘要]  《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38年写的一首现代诗。山坡范文网精心为大家整理了我爱这土地教学实录,希望对你有帮助。  我爱这土

【www.shanpow.com--作文专题】

  《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38年写的一首现代诗。山坡范文网精心为大家整理了我爱这土地教学实录,希望对你有帮助。

  我爱这土地教学实录

  【教学设想】

  《我爱这土地》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名篇,是诗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而且学生是第一次学习现代诗。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品,解读作品,边学习边体会现代诗歌的基本观点,总结现代诗歌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把握课文的大意并不会很难,《我爱这土地》诗也似乎明白易懂。然而,要让生活在和平年代养尊处优环境中的学生做到读诗悟情,把诗人那种特殊的内涵极其复杂的情感理解深刻却并非易事。因此,我设计的教学过程,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多样的诵读训练,让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来感悟和体验,注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观点,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学生设身处地用“心”去读、去品味、去联想和想象诗中的意境,去感悟、探究诗歌中所深蓄的情感及意义,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及审美情趣。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课程标准”中“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位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要求。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训练,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主题。

  3、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欣赏的能力。

  4、体会诗人对历经磨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

  【教学过程】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齐说)老师好!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时播放钢琴曲《黄河大合唱》)同学们,大家知道这首钢琴曲的名字吗?

  生:(齐说)知道。是《黄河大合唱》。

  师:大家知道它写于哪一时期吗?

  生:(站起来自信地说)写于抗日战争时期。

  师:说得很对。关于抗日战争,相信大家一定看过一些有关抗日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能谈一下你的感受吗?

  生:我看过电影《地道战》。影片中日本鬼子被打得晕头转向,看了真让人精神振奋。

  生:对。《地雷战》也是。那时的人们真是了不起,发明了各式各样的地雷。(唱了起来)“炸得鬼子魂飞胆散”。(学生大笑)

  生:我看过电视剧《烈火金刚》。我最喜欢影片中聪明机智身手敏捷的侦察员肖飞。影片中日本侵略者的残忍行为真让我痛恨不已。

  师:同学们谈得真好。作为中国人,我们一定要了解历史,记住历史,无论它是光荣的,还是屈辱的。抗日战争虽然带给中国人民巨大灾难,但同时它也是一段反映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精神的历史。面对山河破碎,国而不国,灾民流离,哀鸿遍野的现实,多少爱国志士“梦寐不安,行愁坐叹”,或“大声疾呼以期上下一心,重现唐虞盛世”,或表示“一息尚存,尚思报国”。今天,我们来学习诗人艾青的现代诗《我爱这土地》,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他那颗真挚的心。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今天,我特别邀请了一位嘉宾。现在请让他做一下自我介绍

  (在学生们诧异的目光中,一名学生走上台来)

  生:同学们好!我叫艾青,原名叫蒋海澄,浙江金华人。我于192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专修绘画,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后不久我被捕入狱。在狱中我写成了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1938年抗战初期,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我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诗歌《我爱这土地》。下面,我就给大家朗诵一下我的诗作。

  (恍然大悟的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生:(朗诵诗歌)

  师:谢谢诗人艾青。确切地说应该是赵壮同学。

  师:刚才我们听了这位同学精彩有朗诵。现在就请大家把自己当作是诗人艾青,充满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吧!

  (学生们慷慨激昂地朗读起来)(朗读完毕)

  师:你认为这首诗在朗读时应注意什么呢?

  生:我觉得本诗感情真挚,所以节奏不宜太快。

  生:诗的第一节“的”字很多,要注意重音和节奏。

  师:说得好。朗诵一首诗要注意把握诗的感情色彩和声调,节奏分清,重音读准。本诗感情真挚、丰富,所以节奏要放慢,找准每句话的重点,突出重音。咱们听一遍录音,注意重音和节奏。(师放录音)

  师:谁愿意为大家读一遍?

  生:(自信地)我来!

  生(学生朗读)

  三、小组讨论、互问互答

  师:读的非常有感情。你是如何理解这首诗的呢?小组内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互相讨论研究一下。(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哪位同学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生:(一名学生迫不及待地站了起来)老师,谁不知道鸟声优美清脆,可诗中为什么要用“嘶哑”来形容鸟的歌唱呢?

  生:中国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遭受着苦难,在这样的情况下,鸟儿的歌唱还能是欢快、高兴的吗?

  生:对,我同意。身心都在受着痛苦的煎熬,何来动人的歌喉。再说,鸟儿的喉咙已经嘶哑了都还在奋力歌唱,可见他对祖国的爱是多么深。

  师:非常精彩。正是如此,诗人用“嘶哑”来形容鸟儿歌唱,一方面影射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无比挚爱。朗读时要表达出一种感情急于抒发的心情。(朗读)“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师:鸟儿在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她在歌唱什么呢?

  生:(齐答)土地、河流、风、黎明。

  生:我觉得“土地”指的是中国大地,可作者笔下的土地为什么是“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呢?

  生:“土地”是祖国大地的象征,我同意。为什么是“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呢?因为当时日本帝国主义正在中国土地上肆意横行,残害百姓,所以这么说。

  生:(情绪显得很激动)说得对。当时,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犯下了滔天罪行,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苦难。

  师:理解得非常好。在诗中“土地”可以看作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象征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写作方法。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在本诗中还多次运用,同学们一定要注意理解。

  师:正如大家所知道的,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无恶不作,残忍至极。虎卧龙盘的南京,三十万条生命,无论是已入暮年,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是在母亲怀中嗷嗷待哺的幼儿,统统被杀,无一幸存。“处处抚咽喉,天涯何处是神州”,堂堂中华在侵略者的铁蹄下痛苦呻吟。但是,河流会永远汹涌,风会无止息地吹刮,中国人民的意志不会被摧垮的。(朗读)“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大家在朗读这部分时一定要表达出一种慷慨激昂的气势。

  (学生们练习朗诵,情绪非常激动,纷纷站起来)

  生:中国人民是不会被吓倒的,是不会屈服的。

  生:河流和风无论遇到什么阻碍都顽强斗争,抗争到底,最终战胜它。中国人民也是如此,我们会不屈不挠地进行抗争。胜利是属于我们的。

  生:河流、风就是中国人民这种反抗精神的象征。

  生:我们有这种精神就能战胜一切。

  师:是的,胜利将最终属于我们。因为我们已经看见了“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生:对,黎明就是希望。虽然它来自林间,还很微弱。但它是温柔的,重要的是它有活力,充满生机。

  生:我们的游击队,我们的解放区,就在林间。它在不断壮大,就象黎明的曙光,穿过树林,使我们看到了抗战胜利的光明与希望。

  生:黎明已经来到了,光明还会远吗?

  师:说的精彩。诗人对胜利充满信心,对胜利无比渴望,他愿为抗战胜利做出自己的贡献。(朗读)“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朗读时要表达出一种坚决的语气。

  生:鸟儿生要为土地歌唱,死要让身躯肥沃土地,为土地贡献自己最后的一份力量。

  生:这是因为鸟儿对土地充满了依恋。

  生:诗人真是善于表达情感。本来鸟儿歌唱、鸟儿死后羽毛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些都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但在诗人笔下,这些行为都成了鸟儿的主动追求,甘于为祖国歌唱,为祖国献身。诗歌真是魅力无穷啊!

  师:鸟儿即使喉咙嘶哑,也要去歌唱;即使死去,也希望羽毛腐烂。此时作者的情感已由涓涓细流汇聚到感情的水库里,当感情的闸门轰然打开时,洪流冲激而下:“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朗读时,要恰当运用颤音,放慢语速,表达出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深的依恋之情。

  生:这是诗人感情的自然流露,由衷的倾吐。

  生:诗句一问一答,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深沉的爱。

  师:诗人在第二节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了他那颗真挚的心。让我们再一次感受一下他那强烈的感情。

  生:(齐读第二节)

  师:鸟儿无论生死都眷恋着土地,都挚爱着祖国。诗人在诗中倾注了自己深沉的情感。现在,谁愿意再为大家读一遍全诗?

  生:(刚才读的那个同学又站了起来)我再来一遍!(进步非常大)

  师:让我们为他的进步喝彩!下面咱们齐读一下。

  生:(齐声朗读)

  生:(忽然,一个很小的声音传出来)我有一个问题不明白。

  师:勇敢的提出你的问题,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

  生:(站了起来)诗人为什么要用小鸟来比做自己呀?小鸟的力量多弱,声音多小啊!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生:对呀!把自己比做雄鹰不更好吗?

  (学生中有摇头反对的,也有点头表示同意的。正当大家沉思之时,一名学生自信地站起来)

  生:老师,我知道了。在抗日战争的初期,人民的力量还是很薄弱的,所以诗人用一只小鸟作比是很合适的。

  生:(抢着说)对。连这样脆弱的小鸟还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甘于献身,足可见当时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生:我赞成。综合以上两种观点,把小鸟改成雄鹰不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也不能深刻地表达出当时全国人民的那种悲愤之情。

  师:精彩!有分析有总结。另外,诗人自称是“悲哀诗人”,这样的安排也是诗人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深情流露。

  四、总结收获

  师:我们通过诗歌《我爱这土地》走进诗人艾青的感情世界,看到了他那颗真挚的爱国之情。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生:诗歌中诗人用象征手法赋予了“土地”“河流”“风”“黎明”不同的意义。我也要在诗歌创作中注意运用它。我现在就想到了一句:火炬象征光明。怎么样,不错吧。(他露出一脸得意的笑容)

  生:我感受到了诗人对祖国深沉而真挚的爱。我觉得谁不爱自己的祖国,谁就不属于人类。

  生:我觉得虽然炮火硝烟的日子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不应该忘记过去,更不能忘记过去。因为牢记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创造未来。

  生:说得好。我觉得只有了解自己的祖国,才会对她爱得更深!

  生:日本首相不顾中国人民的强烈谴责多次参拜靖国神社,这是对中国人民极大的心灵伤害。我们一定要让中国更加强大。国强民才不受欺,人强国才更昌盛。

  生:我们要做和平年代的雄鹰,展翅高飞,搏击长空,同样生死依恋祖国。

  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颇丰。优美的诗歌不仅要欣赏朗读,更要把它熟记于心,能脱口而出,来丰富我们的知识储备。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已经把艾青的这首诗背下来了。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吧!

  (师生齐背诗歌)

  师:诗歌《我爱这土地》感情真挚又富有哲理,抒发了诗人对历经磨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让我们在歌曲《共和国之恋》中再次重温这份情感吧!(播放歌曲)

  五、布置作业

  师:爱国之情是绵延不绝的。课下请同学们搜集有关爱国方面的诗歌作品,并将自己对祖国的情感投诸笔端,溶入诗句之中。

  师: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点评】

  刘莹老师在《我爱这土地》这一课中,用新颖生动的形式,引导学生读诗悟情,教师善于联系学生已有的信息储备,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美读的基础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平等对话;教师启发性的语言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出色的表现赢得教师由衷的赏识与称赞,在这种和谐上进的氛围中,师生共同鉴赏了美,创造了美。

  我爱这土地教学实录

  余映潮老师的课听过不止一次,只不过每一次听的都是小学语文课例分析。这次培训“混迹”于初中语文教师队伍中,聆听余映潮老师对初中语文教材的解读,无疑是一个挑战。今天上午聆听了余映潮老师执教的一首艾青先生所写的诗歌《我爱这土地》,让自己对诗歌教学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余老师依然采用自己惯有的板块教学模式,将整首诗歌学习分成几个板块:

  第一板块:出示艾青简介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资料,了解本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出示“意象”的概念,了解本首诗最主要的写作手法。

  第二板块:朗读诗歌。余老师安排了五遍诗歌朗读,每一次朗读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遍,通读诗歌,学习字词。从字词中抓住“悲愤”、“深沉”,让学生清楚这两个词语即是这首诗的感情基调。

  第二遍朗读诗歌,将“悲愤”、“深沉”的感情基调读出来,并且注意要咬准字音。

  第三遍朗读诗歌,读好句中的停连;第四遍朗读诗歌,把握诗节之间的停顿;第五遍,朗读式的背诵诗歌。

  第三板块:深入地品析。余老师请同学们圈画诗中具有“意象”的词语,并试着用一句话来诠释意象的含义。

  第四板块:深刻地理解。通过对比学习诗歌中两个小节的不同表现手法。

  第五板块:欣赏本文“美”点。

  第六板块:补充诗歌,拓展延伸。

  六个板块的设计,看似互不相连,其实联系紧密。前一个板块总是极好的为后一个板块的学习做了铺垫,而后一个板块的学习又巧妙的延续了前一板块的内容。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巧妙相融。

  我爱这土地教学实录

  执教:凌宗伟

  时间:2014.01.09

  班级:甘肃静宁城关中学初三某班

  凌宗伟:同学们好!你们认识我吗?

  学生齐:认识!

  凌宗伟:我叫什么名字?

  学生齐:凌宗伟!

  凌宗伟:对了!我已经将我的名字写在黑板上了。但是,我还不认识你们呢。刚才给你们每人发了一张A4的白纸,是想让你们通过它来让我认识你们每一位同学。一个一个介绍要花很长时间,通过这张纸让我很快的认识你们,可以怎么做呢?

  (少数学生写上了自己的名字)

  凌宗伟:对了,写上自己的名字。写上了名字怎么才能让我看得见,看清楚?平铺在桌上,我在前面看得清楚吗?看不清楚。大家想办法,把名字写在纸上,让我能看的到。可以商量,可以大家想办法。有同学将写好名字的纸用手举起来了,我看见了,课上就这么一直这么举着吗?那多累啊。有一个简单的数学术语,可以帮助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各自想办法,不少学生已经将纸折叠成了三角形的席卡)

  凌宗伟:其实我们做的是一个席卡,开大会的时候,那些的大人物坐在台上,每个人前面都有写着自己的名字的牌牌,那个牌牌就叫做席卡(大笑:笑就相当于一个牌位)。可是老师没说让大家用这个白纸做席卡。我讲的是让你们通过这一张白纸让我认识你们。这说明一个问题,它可以有多种的问法,如果我说是席卡,可能你们就没有这么困难。我说,借助这个白纸,让我能够认识你们绕了几个弯。这就是我们平时在跟人说话的时候,常常犯的一个毛病,向人家介绍一个人家明白的事情,却说了人不明白的话。语文干嘛的?语文就是要让我们用别人明白的话来告诉别人不明白的道理。

  好像是孙义函第一个折成了一个三角形,但是他把名字写在翻页的一面,我问他这样能稳得住吗?他立马就用上了不干胶带,其实如果换一面要不要胶袋啊?不要。学的知识要会用。我刚刚还提醒了一下,有一个数学的原理,一个术语可以帮助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郑少同同学想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个语文课,老师怎么跟我讲数学呢?其实各科知识相通的,各位同学的学习,要想提高效率,要有效,就要确立综合学习的意识。

  综合学习就是要把各科的知识给打通,同一科的知识更要前后给打通。我们今天这堂课就尝试运用综合学习的方法,来学习《我爱这土地》。大家把书翻开,请同学们看一看,教材上的紫色的框框里的一句话,我想问的是,这个框框里的话,对我们学习这个课文有什么用处?想说话的给我示意,不需要举手的,想说话给我个眼神朝我这边看一下,头抬起来了,我就认为你要说话。

  王晓丽:我认为这些话,首先提示了这篇文章他所要表达的一些东西,然后引导我们反复朗读然后再仔细体会之中的思想中心。

  凌宗伟:王晓丽认为是告诉了我们课文的主旨和让我们通过朗读朗读来体会主旨。你很厉害,我们阅读教材,要用好教材上的没一个文字和图表,教材上面的每一处。我们用的这个教材课文前面紫色框框里的文字就是告诉了我们这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阅读的方法。我们平时有没有注意这个问题?没有。凌老师告诉你们,不管什么学科,学习方法其实就在教材上。大家一起说说这个框框里面讲的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学生齐:爱之深,深到要和祖国的土地融为一体,愁之浓,浓到思乡情结无法解开。

  凌宗伟:这是这首诗的主旨吗?

  学生齐:不是。

  凌宗伟:不是,那这首诗的主旨是哪一句话?

  学生齐:爱之深,深到要和祖国的土地融为一体。

  凌宗伟:听话要听仔细我问的是这首诗的主旨,你们把另一首也带过来了。刚才凌老师不是讲综合学习吗?我们也可以把这首诗跟那首诗比较起来读也是一种学习方法,今天凌老师也会用这种方法,但不会用教材上的这首诗。

  凌宗伟:这课文是个什么题材?

  学生齐:诗。

  凌宗伟:诗歌,我们知道诗歌跟其他的文章的区别在哪里吗?或者说我们从初一到初二到初三,老师有没有教过我们有关诗歌的知识?

  学生齐:有。

  凌宗伟:看我了,你真积极还是请你讲,大家要争取主动,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明白吗?

  王晓华:首先诗歌是由很多短句构成的。

  凌宗伟:由很多短句构成的,大家听啊。

  王晓华:然后,它就是有诗的那些,就是古代诗的那些韵调。

  凌宗伟:要有一些韵调。

  王晓华:然后我就不知道了。

  凌宗伟:然后就不知道了,很好,坦白。其他的同学知道什么,她说了两点,一个是短句,一个是韵调,说的对不对?

  学生齐:对。

  凌宗伟:那其他的呢?

  李小博:诗歌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现在的诗歌是从五四爱国运动以后发展起来的,因为是五四爱国运动以后,发展起来的。五四爱国运动的时候,旧体诗歌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一些人开始探索现代诗歌,现代诗歌和古代诗歌相比更简单一些,让人更容易理解一些,现代诗歌因此就比古代诗歌更受欢迎了。

  凌宗伟:你真的是博士啊,你还知道有古代诗歌跟现代诗歌之分,还知道现代诗歌是怎么来的,为什么现代诗歌会受欢迎。还有没有同学知道一些什么。

  张 明:诗歌还有象征意义。

  凌宗伟:诗歌还有象征意义(板书:象征)。你就知道这个?知道诗歌要用象征,另外还有什么?我们今天学的这个诗是现代诗歌还是古代诗歌?

  学生齐:现代诗歌。

  凌宗伟:现代诗歌,要不要板书?

  学生齐:不用。

  凌宗伟:不用。对了,不是每一句话,甚至于哪个人放了屁都要板书,要记录的。记录,要记有助于我们理解的内容,明白吗?

  学生齐:明白。

  凌宗伟:有没有听说过这么一句话叫做:诗言志,歌咏情。

  学生齐:有。

  凌宗伟:那么这首诗歌的志和情,我们明白不明白?

  学生齐:不明白。

  凌宗伟:不明白,到底明白不明白?刚刚那个紫色框框里的文字白看了?

  学生齐:对土地的爱。

  凌宗伟:对了!提示已经告诉我们了,我们要研究的,是他怎么来表达这种志,这种情的。根据紫色框框里的建议,我们要用朗读的方法来慢慢体会课文,我们先听一听朗读。思考作者是怎么把自己对这种恋土情怀表达出来的。

  (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自由读)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凌宗伟:我想问一问同学们,这首诗没有学过的时候,诗当中有没有这个句子我们熟悉的?

  张 明:有。

  凌宗伟:有,哪句?

  张 明: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凌宗伟:你怎么知道这两句话的呢?

  张 明:我曾经在(书上)见过这句话。

  凌宗伟:很好,其他同学知道的是哪个句子,刚才讲的这个“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我们有多少人在没读这首诗的时候是知道的,举个手示意一下。还真的不多。这是名句,知道的人很多。我建议大家课外还是要多读点东西。刚刚让你们自己读,听朗读时思考什么问题的?

  学生齐:怎么表达这个爱的。

  凌宗伟:老师这个“愛”字有没有写错?(生:没有)怎么没有写错?(生:繁体字)现在允许不允许写繁体字?

  学生齐:不允许。

  凌宗伟:不允许,叫不规范,那凌老师为什么要把这个不规范的字写在这儿?

  王晓华:让我们加深记忆。

  凌宗伟:让你加深什么记忆?

  王晓华:理解作者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之情?

  凌宗伟:热爱之情,他这个爱从哪里出发的?

  王晓华:我从课文的这句话里感受出来了,“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说明了诗人对这片土地有着深深的眷恋之情。

  凌宗伟:她是从诗句当中体体悟出来的,可能是我问的问题不明白,我问的是我为什么用的这个繁体字,而没有写那个简体字?这繁体字跟简体字的区别在哪里?繁体字的“愛”跟简体字的“爱”区别在哪里?

  许丽丽:繁体字比简体字要难写。

  凌宗伟:繁体字比简体字难写,不错,繁体字肯定比简体字难写,我们就谈这个爱,简体字的跟繁体字的爱区别在哪里,多了一个什么?

  许丽丽:心。

  凌宗伟:多了心,是多了个心还是应该有个心?愛是从心出发的。看最近热播那个电视连续剧《智取威虎山》没?小说《智取威虎山》,我们小时候读的时候就记得,指导员跟卫生员白茹之间有恋情,其中就有这么一句话“愛是从内心出发的”。简体字的“爱”无心啊,无心怎么会有“愛”,台湾人有个调侃我们的简体字的段子,大家有兴趣的可以找来看看。过去还有一个第三批简体字,发展的“展”简化为一个尸下面一横。从造字发来看,意思是什么呢?一个人躺着已经死了,一个人躺着已经死了,还可以发展吗?或许用在这诗里面,我想还可以发展,化为泥土了。这字是不能随随便便的写啊。好,坐下。我们回到主旨上来,作者是如何来表达他的这种爱呢?当然是用心的,在这首诗歌当中,他是怎么来表达这种“愛”的?

  许丽丽:在这首诗中,诗人把自己比作为一只小鸟,在诗的结尾,诗人说“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说明了诗人暗想在自己死后也要和祖国融为一体,表达出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凌宗伟:他把自己比作了一只小鸟。那这只小鸟在干嘛呢?是一下子就死掉了,他死前是干嘛的?

  许丽丽:斗争。

  凌宗伟:斗争?鸟活的方式是怎样的?

  许丽丽:歌唱。

  凌宗伟:我现在在跑,意味着我怎么样,很健康,活的很好,鸟要意味他活的很好要怎么样?

  学生齐:要歌唱。

  凌宗伟:要歌唱,鸟就一天到晚歌唱吗?

  学生齐:飞翔。

  凌宗伟:要飞翔。刚才她说的是比作,说比作的话,是指?(生:比喻)比喻对不对?这个问题我们存疑,这是不是比喻的方法我们存疑。假如你是只鸟,你会怎么样?想想看,你会干嘛?如果你也在飞,你也在唱,你会怎么样?

  李小博:假如我是一只鸟的话,我会在秋天飞去南方,然后在春天的时候再飞回北方,给北方的人传达春天的信息。

  凌宗伟:假如你是只鸟,你一定是个候鸟,为人们送去化春天的讯息,那为什么要送给人春天的讯息?

  李小博:因为,他们需要春天的信息。

  凌宗伟:好的,这种生命状态挺舒服的,但是我想问你个问题,在这首诗当中,作者的情感跟你一样不一样?

  李小博:不一样。

  凌宗伟:有什么不同?

  李小博:这要结合这首诗的背景说起,这首诗是1938年11月17日写的,当时正是日本侵华战争时候,作者在这首诗用运用排比句,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和激怒的风,体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敌人的痛恨。我认为是。

  凌宗伟:你讲的很好,你真厉害,说起来就头头是道。你讲的这个其实 印证了古人的一句话,我不知道老师有没有跟你们讲过(板书: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请坐,我们李小博同学告诉我们“一切景语皆情语”,因为他生活在这个时代,他要告诉人们的是我们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大家要向往蓬勃向上的万物生辉的春天,对不对?

  学生齐:对。

  凌宗伟:而他又告诉我们,作者表达的是一种对祖国山河破碎的那种担忧以及对这片土地的挚爱,原因是这首诗写于1938年,他告诉我们,我们读诗读文章的时候还应该要联系什么?

  学生齐:背景。

  凌宗伟:要联系写作的背景来读,“一切景语皆情语”,人的情感就决定了景色的象征意义,对不对?杜甫有名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本来是美好的,鸟声本来也是婉转的,但是因为杜甫颠沛流离,有家难回,所以他看到美好的花上面的露水,感觉花在流泪,听了鸟叫他胆战心惊的,说不定家里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同样的景物因为表达的情感不一样,写法就不一样,那么这就涉及到一个知识,这个知识我不知道老师们有没有跟你们讲过,“意象”(板书:意象)这个词,你们有没有听说过?

  学生齐:听说过。

  凌宗伟:听说过。诗歌除了要用象征的办法,他的情感是借助与意象表达出来的,注意,意象是什么?就是诗人心中的景物,而这个景物的外延是一个无限的概念,除了“我”,天地间所有的都可以成为诗人心中的意象,而这个意象就是在寄托作者情感的,这鸟是比喻还是意象呢?

  学生齐:意象。

  凌宗伟:注意是意象。同学们再把这首诗读一读,诗歌当中还出现了哪些意象?可以讨论,可以交流,简单的交流一下,你觉得有哪些意象?

  万亮亮:还有一个意象就是土地、暴风雨、河流、风还有黎明。

  凌宗伟:同学们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学生齐:没有。

  凌宗伟:很好,说明我们同学对意象的理解还是到位。那么我想问个问题。古人寄托情感也是用鸟的,但是用的是具体的鸟,比如说杜鹃,比如鹧鸪,像英国,法国的诗歌当中更多用得是黄莺,而这首诗当中,他怎么没有用杜鹃,没有用鹧鸪,也没有用黄莺。就用鸟呢?

  投影:白居易《琵琶行》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

  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凌宗伟:这诗句告诉我们杜鹃鸟它象征是什么?它要表达的是一种情感?

  学生齐:悲哀。

  凌宗伟:悲哀的。杜鹃它还有个来头,有一个典故,我们可以简单的看一看。投影:

  传说古代蜀国有一位皇帝叫杜宇,与他的皇后恩爱异常。后来他遭奸人所害,凄惨死去。他的灵魂化作了一只杜鹃鸟,每日在皇后的花园中啼鸣哀嚎。它落下的泪珠是一滴滴红色的鲜血,染红了皇后园中美丽的花朵,所以后人给它起名叫杜鹃花。

  那皇后听到杜鹃鸟的哀鸣,见到那殷红的鲜血,明白是丈夫灵魂所化。悲伤之下,日夜哀嚎着“子归,子归”,终究郁郁而逝。她的灵魂化为火红的杜鹃花开满山野,与那杜鹃鸟相栖相伴,所以这杜鹃花又叫映山红。这便是杜鹃啼血,子归哀鸣的典故。这鸟与花终身不弃的爱恋,乃是人世间不朽的传奇。

  凌宗伟:可见,杜鹃常常作为我们古代古人诗歌的表达情感的一种意象,它表达的往往是一种悲,一种哀,所以杜鹃用在这首诗当中,合适不合适?

  学生齐:不合适。

  凌宗伟:对了,不合适。那么我们在看,鹧鸪合适不合适?

  投影:

  鹧 鸪

  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 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 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 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 苦竹丛深日向西。

  凌宗伟:这首诗表达的是一种怎么样的情感呢?一起读一下。

  学生: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凌宗伟:他没有出现悲,也没有出现喜这个词语,但这首诗流露的情感是悲,是喜,是哀,是怨,还是怒?

  学生齐:喜。

  凌宗伟:喜啊?

  李小博:悲。

  凌宗伟:你怎么知道是悲凉的呢?

  李小博:从“花落”、“苦竹”,还有“游子”“征袖湿”等词语中,我觉得是苦。

  凌宗伟:你坐下,你的语文水平很好。他又告诉我们一个学习方法,要抓住文本当中的一些关健词,“花落”、“苦竹”,“游子”“征袖湿”这些词语告诉我们是人的情感是“苦”的,后面还有一个“日向西”,日向西让你想到一个什么成语?

  学生齐:夕阳西下。

  凌宗伟:这个词不是一个向上的,激情澎湃的那个情感?

  学生齐:不是。

  凌宗伟:不是。我们在理解意象的时候,要记住,一切景语皆情语,词语要为表达情感服务,不是随随便便拾到篮子里就是菜的,这是我们要明白的。刚才我们问了一个问题,这个鸟是象征还是比喻?我们现在看什么叫象征?象征是根据事物之间某种联系,借助某人的具体形象。某人某物形象来表达一种情感。而比喻呢?比喻,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所有的类似的点就用,注意他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齐:类似。

  凌宗伟:类似,有相似点。那个艾青跟鸟有没有相似之处?

  学生齐:没有。

  凌宗伟:没有?我们经常骂人,你个鸟人。当骂人的话,所以那么你说是不是比喻?

  王倩倩:不能吧。

  凌宗伟:不能,不是比喻,它应该是什么?

  王倩倩:象征。

  凌宗伟:象征,这个鸟是象征。包括刚才同学们找出来的那些意象,用的都是象征的手法。好,我们明白了这首诗是借助意象和象征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愛的,是不是这样?

  学生齐:是的。

  凌宗伟:好,我们把这首诗一起读一读。

  学生齐读。

  凌宗伟:王晓华同学在发言谈诗歌的时候说,诗主要是短句,还有要韵味,韵味在诗歌当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的?除了这一句一句的要有节奏,还要借助一种什么形式来表现?(学生:要押韵),对了,要押韵。那我想请大家看一看,这首诗押的什么韵,大家找找看,这首诗押的什么韵?押韵,在哪里押韵?

  学生齐:最后一个字。

  凌宗伟:最后一个字,怎么叫押韵?有韵脚的句子的最后一个字的韵母相同。们找找看这首诗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有没有韵母相同的?

  学齐生:没有。

  凌宗伟:有吗?

  学生齐:没有。

  凌宗伟:啊?

  学生齐:没有。

  凌宗伟:没有。不瞒你们说,前天决定给你们上课,你们的老师说要上这首诗,老人家从来没有上过这首诗,就把这首诗找出来读,一读我突然发现,怎么这首诗没有韵脚呢?没有办法,无韵还叫诗吗?你们想过这个问题吗?

  学生齐:没有。

  凌宗伟:老人家想不明白。好在老人家有好多诗人朋友,我就一个一个给诗人留言,请问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没有韵脚?我的徒弟给我一个回复,真的叫神回复,她说“爱是没有规则的呗”,知道我给她回了一句什么?(学生:不知道),我回:扯淡!呵呵。有两个诗人朋友给我回复说,这是现代诗派的诗,现代诗派是从法国学来的,他们强调的是诗歌的散文美,所以他们不大考虑押韵。于是我就去百度了一下,中国的现代诗派,我居然发现,艾青还不能算中国现代诗派的代表人物,现代诗派的代表人物是戴望舒,同学们感兴趣可以课后去找找,读读戴望舒的诗。但我想问的问题是什么?这首没有韵脚的诗,它像不像诗呢?你们说像不像?

  学生齐:像。

  凌宗伟:像。所以我们明白,现代诗歌的表达形式,最主要的特点是要有意象,要借助象征手法来表情达意的,鸟,土地,水,风,黎明这些象征物又是怎么来的?是通过什么路径来想到的?(板书:想象和联想),是个阅读离不开想象和联想,语文学习也离不开想象和联想,当然其他的学习也需要联想。尤其是我刚才讲的综合学习,它更需要联想。但是,我们会问:学语文,怎么想到数学,想到物理,想到化学去呢?我们学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怎么会想到关于杜鹃的诗呢?想关于鹧鸪的诗呢?对不对?但是我们如果真正的要明白这首诗为什么要这样写,我们就需要有一定的联想和想象,这是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当中,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那么我们读了这首诗,我们能不能体会作者的这种“愛”是发自内心的?

  学生齐:能。

  凌宗伟:最典型的是哪个句子?

  学生齐:即使我死了,我连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

  凌宗伟:即使我死了,我连羽毛也要……?

  学生齐:腐烂在土地里面。

  凌宗伟: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想为什么要死呢?为什么不活呢?你们想死吗?

  学生齐:不想。

  凌宗伟:那么他为什么想死呢?

  王晓华:按常理来说,每个人都是不想死的,但是艾青,他对祖国以及祖国的大地爱的非常深沉,以至于他想为祖国奉献他的一切,甚至连他的生命都可以去奉献。

  凌宗伟:你把这个境界看得相当之高,可以不可以这么理解?

  学生齐:可以。

  凌宗伟:可以,敌人已经进入了我们中国大陆,所以为了保卫祖国,他随时准备献身,这是他人生的伟大境界。我其实想的没有你这么伟大,你们会不死吗?

  学生齐:不会。

  凌宗伟:人是要死的,这是常识。但是死法不一样,死了以后不一样,我们到这里想到一个诗句。

  学生齐: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

  凌宗伟:重于泰山,轻于鸿毛?我也想的没有你们这么伟大,我想的很简单。龚自珍有句诗,想到吗?

  学生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凌宗伟:对了,即便是死了,也要把我所有的融在这个土地上,为这个土地尽我的绵薄之力,化作春泥更护花。什么叫综合学习,难不难?(学生:不难)就是把过去学到的东西,跟我们现在学的有机的融合联系起来。这个就是我给大家提一个建议,好时间差不多了,我们一起把这首诗再读一遍。

  学生齐读课文。

  凌宗伟:好,课后呢,我们就是按照诗歌阅读的方法,要读出节奏,要把自己的情感放在里面,融进去,反复的阅读这首诗,并能背诵。这个是书本上的要求。但是老师有一个作业,有学者说,“新诗以为外文诗没有韵律,所以大家都仿效它,实为重大误解”,有人认为外国的诗歌是没有韵的,你们认为不认为?

  学生齐:不认为。

  凌宗伟:英文诗歌,英文老师有没有跟你们学过?(学生:学过的)有没有韵?它有它的英文韵脚,对不对?有人翻译过来了,大家觉得没有韵,所以大家就去仿效,你们怎么看这个问题?那为了帮助你们理解这个问题,大家课后可以去百度一下宋建军先生的博客,我这句话就是从他那里来的,大家课后去研究研究现代诗歌要不要押韵。好下课。

本文来源:https://www.shanpow.com/xx/590154/

《我爱这土地教学实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阅读
  • 中考作文专题之命题立意(合集四篇) 中考作文专题之命题立意(合集四篇)
  • 中考作文专题之命题立意(合集三篇) 中考作文专题之命题立意(合集三篇)
  • 中考作文专题之命题立意精选四篇 中考作文专题之命题立意精选四篇
  • 中考作文专题之命题立意范文(精选三篇) 中考作文专题之命题立意范文(精选三篇)
  • 高考半命题作文专题锦集五篇 高考半命题作文专题锦集五篇
  • 中考作文专题之命题立意(合集4篇) 中考作文专题之命题立意(合集4篇)
  • 关于中考作文专题素材【四篇】 关于中考作文专题素材【四篇】
  • 疫情防控应急预案精选 疫情防控应急预案精选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