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光如豆


中学生手抄报 2019-10-19 17:31:47 中学生手抄报
[摘要]第一篇目光如豆:目光如豆的大人们无论哪个阶层,大家都感觉到,现在孩子的教育出问题了,不是哪个环节的问题,整个成长的环境都有麻烦。前几天看一部反映中学生生活的电影,看完大家感觉真像记录片,议论起来,感觉真是整个社会都有了毛病,家庭有养无教,学校升学第一,环境乌七八糟。孩子在这样的条件下成长,不出毛病,

【www.shanpow.com--中学生手抄报】

第一篇目光如豆:目光如豆的大人们


                               
                                     
无论哪个阶层,大家都感觉到,现在孩子的教育出问题了,不是哪个环节的问题,整个成长的环境都有麻烦。前几天看一部反映中学生生活的电影,看完大家感觉真像记录片,议论起来,感觉真是整个社会都有了毛病,家庭有养无教,学校升学第一,环境乌七八糟。孩子在这样的条件下成长,不出毛病,才怪呢。
孩子的教育,最大毛病,是施教者短视。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但是在这个课堂里,无论有意还是无意,孩子接受到的,都是功利主义的短平快思想,从幼儿园到中学,对孩子的要求,只有一个,学习好就行,家长为孩子奔波,找好幼儿园,好小学好中学,搭钱费力气,托人找关系,请家教,目的也只有一个,就是让孩子学习成绩好点,再好点,只要孩子成绩好,那么就一白遮百丑,什么都好,哪怕在家里呵爹斥妈,油瓶倒了不扶。至于孩子身心发育如何,心理状况怎样,能否跟人交往,有没有爱心等等,一概不操心。家长最操心的事儿,一是中考,中考完了,操心高考,好像把孩子送上了大学,就一切OK。
很多家长其实也不是一点都没有觉察孩子的问题,但是他们得过且过,将一切问题,都往后推,幼儿园推小学,小学推中学,中学推大学,大学毕业了还不行,想法子再让孩子读研究生,如果读到博士毕业或者出国留学回来还不行,自己也差不多快见马克思了,管不了那么多了。再就是往别人那里推,指望老师,从幼儿园老师指望起,一直指望到大学,就是不怕一直都碰不上一个负责任的老师,或者碰上了孩子已经问题成堆,管不了了。
家长如此,学校和老师也差不多。中国之大,幼儿园、中小学不知凡几,说起来,名目也五花八门,但是,就其功能而言,只有两种,一种是为了升学的,一种是为了看住不出事的。前一种被人称为好的、质量高的学校(园),后者是被人称为不好的、质量差的学校(园)。好的学校一切为了升学率,从制度设置,学校管理,老师配备,老师教学,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升学。差的学校一切都是为了看摊,别让孩子在学校出事,打架斗殴,自杀早恋,只要别在校园里发生,出了校园,哪怕洪水滔天。
说起来,学校都配备专职和兼职的负责思想工作的教师,但是,学生的心理问题,思想问题,实际上很少有人管,学生打架,不问是非,不管情由,一律处分,最后推出校园了事。学生出了思想波动,成绩下滑,负责任的班主任,也就是找找家长,让家长去过问,不负责任的,干脆管都不管,谁管他是父母离异还是家庭遭灾,或者是恋爱失败。成绩差就往差班推,再差就推出学校,只要不影响咱的升学率就行。家长指望老师,老师推给家长,大家自顾自,顾眼前,能把眼前那点事应付过去,就万事大吉,以后的事,孩子的前途,时间还长,推着看吧。
进入大学,事情往往变得更糟。中小学还有升学的压力,大学连这个压力都没有,一切活动,都围着教育管理部门制定的指标体系转,什么核心期刊发表数,课题数,博士点、硕士点,一级学科,重点学科,重点学科研究基地数量,关于学生培养,也不是没有指标,但份额相当大的是博士论文“百优”数量,最后还是转化成了所谓的科研成果。多数学生好容易考进了大学,开始了自己青春期最关键的自主生活,但是,却摊上了一个自顾围着自己目标运转的怪物,没有硕士点的学校奔硕士点,没有博士点的奔博士点,奔上的,奔一级学科,奔重点学科等等,几个国内的大学巨无霸,则气吹似的要奔国际一流。每个学校都有眼前的目标,也只为了眼前目标做事,今年奔这个,明年奔那个,学生基本上没有人操心,操心的话,也是围着自家目标来操心,不是让学生参与“土法炼钢”缴纳核心期刊论文,就是指望他们交粮纳赋(学费和杂费)。
好像整个世界的大人,都把眼睛盯在前面的三寸之地,所有的操练,都是只顾眼前,但是,孩子的培养,却是一个涉及千秋万代,慢功细活的长远之计。无论短时间咱进去多少银子,引进多先进的机器,都催不出合格的人才。
大人们,把你的头抬起来,好吗?想想我们让孩子受教育,办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

第二篇目光如豆:南怀瑾老师::你是“具见高远”还是“目光如豆”?


人生要具有高见,就是普通我们讲见地、见解、眼光、思想。一个人没有远见,没有见解,如想成功一个事业,或是完成一个美好人生,是不可能的事。后来中国的禅宗,也首先讲求“具见”,先见道才能修道,如果修道的人没有见道,还修个什么道呢?等于说我们见到了金子,才想办法把金子做成东西,如果连黄金都没有看到,只在那里瞎想,有什么用!不仅是修道人必须先要见道,就是普通人也要真正了解了人生,才能够懂得如何作一个人。所以,庄子首先提出来“具见”。

那么具个什么见呢?《逍遥游》里告诉我们,具个解脱的见。人生不要被物质的世界、现实的环境所困扰,假如被物质世界所限制、被现实环境所困扰,这个人生的见解已经不够了。人生是痛苦的累积,那是指普通人,如果能够具备了高远的见地,如果不被物质世界所限制,如果不被人生痛苦环境所困惑,则人就可以超越,就能够升华。

你看庄子之会说话,通过了《庄子》就会参禅了,一件事,好几个层次,他明白告诉你,水要深厚,像大海一样,才可以容下大鱼、大船在里头走。如果没有深海一样的容量,那个小坑坑装一杯水,浮一个小芥子,那是小孩子眼里的伟大,如果把那个杯子再放上去,就走不动了。都是容量大小的问题。

这就是在讲人生的见解、眼光、思想、见地;每个人的气度、知识、范围、胸襟,都不同。你要成大功、立大业,就要培养自己的器度,像大海那样大;培养自己的学问能力像大海那样深。你要修道,要够得上修道材料,先要变成大海一样的汪洋。所以佛经上形容,阿弥陀佛的眼睛“绀目澄清四大海”,又蓝又大,就像四大海一样。而我们的眼睛太小了,有时连眼白还看不见呢!当然,观点和气魄都不行了。

所以告诉我们人生的境界。前途远大的,就要有远大的计划,眼光短浅的人啊,只看现实,抓住今天就好了,没有明天。有些人眼光宽一点呢,只抓住明天,不晓得有后天。有些人呢!今天、明天、后天都不要,他要有个永远的。

一个知识的范围,包括学问、眼光、器度。一个人生没有眼光的,只看到现实,再看远一点也是有限的;一个有远见、有高见的人,才有千秋的大业,永远的伟大。

人类可以解脱宇宙物理世界的束缚,而找到自己生命真正的自在与自由。同时也说明,人世间不管做人做事,乃至于修道,首先是要见地高超,有远见才能有成就;见地不高,知识范围不高,成就也就有限。那种有限的成就,可能与这个小鸟一样,跳一跳,飞个几丈高,休息下来,在乱草堆上一站,随风摇一摇,也很优哉游哉。有人要来捉的时候,“咚”一跳,就飞到那棵树上去了。这一种人生境界,也活了一辈子,也活得很快乐。

世界上的事,无所谓大小,同样的一样东西,也无所谓好坏,区别是在它的作用。一个小事情,一个不相干的人,如果碰到智量大、见地、境界应用高的人,可以将之应用到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道也是同样一个道理,见地、智量高的人,一个不相干的方法,可以使他达到了超越的境界。反之,如果他的智慧、境界、应用、见地不够的话,最了不起高明的东西,对他也没有用处。

我们可以拿佛学的观点,解释庄子的结论。不管世间法,出世间法都一样,一个人要得大机大用,必须要具备真知灼见,所以禅宗要具见。见什么东西呢?见智。佛学的名词,真知灼见所见的那个智慧的智。所以啊,真知灼见是见智之所见,非心思之所想,这不是一般心、一般意识所能够了解。
整理自《庄子諵譁》
---------------
见地是中国的佛学观念,尤其是禅宗提出来一个具体名称“具见”,就是具备见解。一个人具见要高,不只学佛修道,世法也是一样。我们做事业首先要有远大的眼光和见解,见解不高,什么都低了。从修证功夫着手是不会高的,见地很重要。
禅宗祖师选弟子,首先注重“具见”,具备远大的眼光,高深的见解,理上懂了,才好修持。见地不真的话,修持就很难了,什么是见?等于去到一个地方,一见很危险就走了;或者一见很适合自己就留住。这个见地是在自己,很要紧的,不要靠老师或者靠别人。见地是智慧来的,我常常大声疾呼,学佛修道是智慧的成就,不是盲目的迷信,这个见地就是智慧之见。
在儒家中国传统文化,见地叫做“器识”,士君子重器识,没有器识就是没有见地,不论你怎么努力,如果没有见地,成就都不会高,学佛更是如此。

世界上的人都很滑稽,大家都想学一种方法,求一种超现实的成就,而结果呢?如果仔细研究我们人类的心理,发觉人们都不肯去参研见地。换句话说,喜欢东拜个老师,西拜个老师;喜欢求秘诀,求功夫,好像得了一个秘诀,马上就可以跳出去了似的。没有这回事的,绝对不可能。尤其是学佛,是学大般若、大智慧的成就,并不是学技术。做功夫百千万种花样,就算有一点效果,可也不能超越。事实上,很多人学这一套,确是反其道而求。这是提出来关于见地的重要。

整理自《如何修证佛法》《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
一个人成大功、立大业,必须先有远见,有远见才有远大的成就。所以我们历史上骂人“目光如豆”,或者说“鼠目寸光”,所指的是思想肤浅,他所能够成就的当然就有限了。
我们看天下事,一个特殊人物,更有特殊的见解。学佛学道,做人做事,首先从见地--所谓见地,普通地讲就是见解,一个人没有特殊的见解,眼光不够远大,“鼠目寸光”,像老鼠的眼睛所看的,只有前面一寸,再远一点就看不见了。所以伟大的思想、理解、见地,必须要高远。
整理自《列子臆说》

第三篇目光如豆:成语背后的故事 目光如豆 南辕北辙 有教无类


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经过时间的打磨,千万人的口口叮传,每一句成语又是那么深刻隽永、言简意赅。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下面一起来学习吧! 目光如豆
【解释】  眼光像豆子那样小。形容目光短浅,见识狭窄。语或本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下.茅待詔元仪》。“眸子如豆”
【典故】  “目光如豆”指眼光像豆子那样小。见于清钱谦益描述茅元仪的文章中。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诗文在当时颇有盛名。所着《列朝诗集小传》,选录明代二百余年间,二千多家诗人的代表作,并替每位诗人写了简短扼要的小传,提供许多珍贵的史料和线索。其中记载《武备志》的作者茅元仪,少有雄才,自恃甚高,却被庸奸所忌,悲愤纵酒而死。钱谦益感叹世人所推崇的名流正人,许多都貌似忠厚,其实内心深不可测,讲究衣饰仪容或形式小节,眼光短浅,见识狭窄。茅元仪的知己,却只有钱谦益和高阳而已,心中无限感慨。后来“目光如豆”这句成语可能就从这里演变而出,形容目光短浅,见识狭窄。 南辕北辙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魏安王决定攻打赵国都城邯郸,大臣们都反对他,季梁给他讲一个故事:太行山的一个人驾车准备到楚国去,但他却坚持往北走,这样越走越远。争霸不是靠打仗,而是靠赢得民心,靠打仗就像南辕北辙一样。魏安王决定不打仗了。
【出处】犹至楚而北行也。  《战国策·魏策四》
【解释】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相近词】背道而驰
【相反词】有的放矢 有教无类
【解释】  指施教的对象,没有贵贱贫富的分别。语出《论语.卫灵公》。
【典故】  《论语.卫灵公》  子曰:“有教无类。”
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在鲁国受到排挤,带领几十个弟子开始周游列国。到达卫国后,当时的卫灵公年迈,太子蒯聩与卫夫人南子的斗争很激烈,孔子也不能插入卫国政坛,他们在子路妻兄颜浊邹家驻扎,本着有教无类的原则,还是收下颜浊邹这个粗俗的弟子。
敬请关注!【文字轻语】分享诗词与经典人物故事,仰望那一场最美的相逢!
记得点赞哦,喜欢就分享和收藏

本文来源:https://www.shanpow.com/xx/497339/

《目光如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阅读
  • 中学生自我陈述100字 中学生自我陈述 中学生自我陈述100字 中学生自我陈述
  • 疫情时期的多味生活作文600字中学生 疫情时期的多味生活作文600字中学生
  • 新冠疫情的作文400字最新 新冠疫情的作文400字最新
  • 抗击疫情的作文中学生 2020年疫情的作文大全 抗击疫情的作文中学生 2020年疫情的作文大全
  • 抗击疫情的作文中学生 关于2020年疫情的作文 抗击疫情的作文中学生 关于2020年疫情的作文
  • 关于疫情的中学生作文800字 关于疫情的中学生作文800字
  • 2020中学生抗击疫情主题征文七篇 2020中学生抗击疫情主题征文七篇
  • 关于抗击疫情的作文中学生 关于抗击疫情的作文中学生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