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家教


中学生手抄报 2019-10-12 05:02:47 中学生手抄报
[摘要]阅读与家教篇一:课外阅读与学习阅读答案精英家教网阅读《课外阅读与学习》,完成下题。课外阅读与学习①中学生求知欲旺盛,对课外阅读有浓厚的兴趣。可是不少家长担心影响孩子学习而约法三章,严加禁止。其实,课外阅读不仅不会影响学习,而且对一个人的成长大有裨益。②毛泽东同志在湖南师范读书时,正由于课外阅读了《

【www.shanpow.com--中学生手抄报】

阅读与家教篇一:课外阅读与学习阅读答案精英家教网


阅读《课外阅读与学习》,完成下题。
课外阅读与学习
  ①中学生求知欲旺盛,对课外阅读有浓厚的兴趣。可是不少家长担心影响孩子学习而约法三章,严加禁止。其实,课外阅读不仅不会影响学习,而且对一个人的成长大有裨益。
  ②毛泽东同志在湖南师范读书时,正由于课外阅读了《新青年》等进步书刊,才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确立了为人类求解放的伟大人生观。他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事评论,令满座皆惊。这些不正得益于课外阅读吗?高尔基说:“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阶梯,我每爬一级,就更脱离畜生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概念。”文学使人聪慧,历史使人博识,哲学使人善辩……总之,读课外书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③一个人要想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就应像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如果孤陋寡闻,则会心高手低,难以成就大事业。数学家胡和生中学时就抓紧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家》《娜拉》等中外名著她读过好几遍,朱自清、冰心等名家的散文她也爱不释手。课外阅读奠定了她坚实的语文基础,促进了她的数学研究,从而使她成为我国数学界的“女中豪杰”。
  ④知识在不断发展,课外阅读是课内学习的延伸和补充,可以更好地培养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进取精神。据科学统计,世界知识总量从1970年起,每5年翻一番。到2000年世界每年书刊出版总量已达两亿种。当今世界新学科异军突起,新知识迅猛发展,我们的中学教科书,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都显得有限而单薄,不可能囊括所有的知识,也不可能迅速反映知识的更新。怎么办?同学们只有冲出课堂这狭小的天地,通过课外阅读去获取知识,丰富学习内容,才能使自己的特长得到充分发展。
  ⑤当然,课外阅读也不能见书就读。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书还要坏。”英国作家费尔丁更严肃地告诫我们:“不好的书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的。”同学们课外阅读,一定要有选择,如果不分良莠,不仅浪费光阴,一无所获,而且会误入歧途,后悔莫及。
  ⑥“人不读书,不能成人。”课外阅读给同学们开辟了广阔的知识天地,是学习的第二课堂。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请热情支持他们广采博闻吧!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文章第③段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⑤段论证的内容能否去掉,请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②③④段从不同角度论证了中心论点。请你任选一个角度,具体谈谈自己课外阅读的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与家教篇二:【家教】让孩子真正学会阅读

  有高瞻远瞩的有识之士,上海师范大学的王荣生教授早已提出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凭什么要规定学生们进行“正确的理解”呢?我们在教学生的时候,为什么要事先主观地规定一个理解所要到达的“顶点”呢?对各类文章,尤其是对散文等文学作品的理解是本来就是多元的。
  我很赞同王教授的观点。
  因为我认为阅读不光可以让学生储存、积淀语词,更重要的是它为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运用打基础。
  学生需要学会自行从阅读中获取读写知识的方法,并且将生活经验与课本里的知识相结合,建立起自己的认知体系和表达方式。
  故此,现代阅读教学已从强调记忆背诵,转向以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学习,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
  但是,大多语文阅读指导过程常常只是注重帮助学生归纳笔记,指导写阅读批注等,阅读拓展也只注意为学生列出大量的推荐书目,鼓励做读书卡、写读书笔记。
  结果,学生们越用心写笔记,越是不能专注于阅读思考,甚至会因不断重复单一的笔记动作而对阅读失去热情,更对应用什么方法进行阅读感到一片迷茫。
  因为笔记的样式单调,仅仅使用了大脑的极少部分的功能,不能有效地刺激大脑思维。阅读时,学生在书中所作的批注,也会因分布在不同的段落或页面,而且样式单一,造成知识点分散、凌乱,难记忆、难查找,难以形成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等林林总总的弊端。
  为此,我尝试应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允许学生多元化的理解以图式呈现,鼓励学生自由运用多种形式的构图呈现自己的阅读理解。
  利用思维导图记录的语言文字相对比较少,能吸引学生专注于阅读思考,调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关注焦点和已有的读写经验、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文学修养等,生发出不同层次的阅读理解和感悟,对所阅读内容进行尽量深入的学习,而且总能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
  教学片段1:阅读《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
  思维导图使学生阅读得法,一幅思维导图就是一篇阅读材料的缩影。如学生阅读《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课文由3篇短文组成,题目分别是《烽火戏诸侯》《“我们胜利了”》《装在瓶子里的信》。三个小故事形象生动地介绍了古人是用烽火、漂流瓶等传递信息的。
  当时,传递信息的量小,传递的速度慢,有时还会有误事的情况。
  这样的文章,有的学生把它分画成三幅线性模式的阅读思维导图;有的学生把它画成一幅放射型的阅读思维导图,把三个故事分别画成阅读思维导图的三个分支作记载;有的学生按照古代信息传递发展的顺序,把它画成一幅线性结构的阅读思维导图……学生们各有不同的个性化构图。
  图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
  图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
  对于班级授课的教师来讲,面对数十学生千姿百态的阅读思维导图,也许会感到不知所措,难辨对错,更难以作出评价。
  但是,这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的教学重点是要使学生了解课文告诉我们的知识,了解古代信息传递的特点,帮助学生流畅地介绍古人是如何传递信息的,而并不是要学生画出统一样式的思维导图。
  不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深浅如何,他们自愿地、主动地对课文进行解码和解释的过程,都具体真实地反映在思维导图上了。
  教学片段2:阅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在阅读一些名作之前,我们需要指导学生先去了解作者的生平,写作的背景,以达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目的。
  例如,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篇精读课文。
  课前,我要求学生:
  ①读别人写的有关鲁迅的文章或鲁迅先生自己写的文章;②搜集有关鲁迅的资料,如鲁迅逝世前后的一些情况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③整理画好在课堂上汇报的发言导图,以便在课上能够自如依照导图的提示,谈出自己在经历课前阅读后,对鲁迅这个人物的认识。
  结果,学生按照要求,绘制出多幅引导发言的思维导图,使课前阅读汇报不再停留在宣读资料的层面,学生不再把太多的时间耗在了记笔记或抄写资料上面。
  学生学而得法,能专注于阅读思考,人人用心归纳总结;热衷于看图汇报,个个兴会淋漓;而我看见:课前阅读,效果极佳。
  学生汇报提要:鲁迅的成功,有一个重要的秘决,就是珍惜时间。鲁迅12岁读书时,父亲患着重病,弟弟们年纪小,鲁迅不仅天天要上药店、做家务、照顾弟弟,还要写作业。
  所以,鲁迅几乎每天都在挤时间,天天看书到深夜。
  学生汇报提要:鲁迅是我国一位有名的大文豪,原名为周树人。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1902年留日学医,后痛感于医治麻木的国民精神更重于医治肉体病痛,遂弃医从文。
  他通常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鲁迅一生的著作和译作近1000万字,他勤奋而富有才华。
  在文章《一面》中描述了他对进步青年真挚的爱,在《有的人》中,赞颂鲁迅是人民英雄,受人钦佩。。
  学生还根据发言导图,汇报了许多关于鲁迅的生平事迹。
  有了课前阅读的基础,再细细阅读课文,学生读懂了课文是一篇周晔写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
  文中深情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各段落以空行为标志,共分五段:第一段是果——鲁迅先生受到人民的爱戴,后几段是因——鲁迅先生受到爱戴的原因。
  在叙事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一基本主题,先写伯父去世后,“我”看到他受到很多人的爱戴;接着触景生情地转入对伯父生前的点滴回忆,分别叙述了回忆中的四件事:伯父借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伯父在笑谈“碰壁”中抨击旧社会;伯父热情地救护和帮助黄包车车夫;伯父关心女佣阿三。
  阅读中,借助思维导图引导阅读,丰富与拓展了学生阅读思维的技巧。
  学生自由地运用思维导图记录自主阅读、自愿进行理解感悟的过程,得到多方面的理解收获:有的认识到文章脉络清晰,叙事清楚,以周晔失去伯父时的所想所感为情感主线;有的理解到文章以情感轴心展开对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的几件小事的叙述中,对刻画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感人形象的描写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
  如,救助车夫一段,为了准确地写出鲁迅兄弟俩救治受伤车夫的情景,连用九个动词——“扶、蹲、半跪、拿、夹、拿、洗、敷、扎”;文章最后总结,呼应开头,点明主题……这一切,以思维导图的图式画出来,就呈现出了学生各自富有创造性的、多元化的阅读理解过程。
  在课前预习汇报和课文的自主阅读中,学生初步感受到鲁迅的高尚品格。
  课堂上,在交流、讨论和共同在黑板绘制阅读思维导图过程中,学生进一步共享各自多元化的理解,再次揣摩关键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再次学习文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和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从而有效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看学生的自由构图,可知道:思维导图的结构模式跟所表现的文章内容结构关系很大。
  让学生喜闻乐见的思维导图,利于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阅读心态,使学生的阅读过程达到虚以待物的接受心境,产生自觉审美和创造的动力,它缩小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能主动尽心尽力地解读和感受文章作者的写作内容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片段3:阅读《跑进家来的松鼠》
  学生读文画图,用阅读思维导图画出文章的主要内容,看图可知,学生读懂文章了。
  这是一只松鼠跑进“我们”家后,家里接二连三发生的一些趣事:松鼠千方百计地“贮存冬粮”,把糖、面包皮什么的叼到大柜顶上;我们采来的一篮子鲜蘑菇,松鼠忙活了一个早晨把它们全晾上了;天冷了,松鼠把手套、头巾等东西叼到烟囱里,给自己垫窝。
  作者以儿童的视角观察这只跑进家来的松鼠,用充满童趣的笔触描写松鼠的习性。
  借助阅读思维导图,学生在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各自从具体事例的记叙中,从文中描写松鼠动作灵活、讨人喜欢的语句中,从爸爸的语言和作者的议论中,感悟松鼠的可爱,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学生的理解是多元化的,因此,各自的阅读收获是不同的,于是,所画出的阅读思维导图也是形状各异、丰富多彩。
  教学片段4:阅读《金色的脚印》
  例如,我们指导阅读故事《金色的脚印》,语文老师对这篇作品太熟悉了,就会一看到标题,就自然想到文章“赞美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信任、和谐相处”的创作意图,文章的明暗两条线索等等,因此,语文课上,重点指导学生抓住事件进行理解,抓住文章明暗线索的安排来分析。
  语文教师集中性地会根据课文的特点、教学目的的要求,花尽心思去创设条件,把讲课的侧重点定在讲解“重点”问题、分析“难点”句段,或划分层次,或分析作品的中的人物、情节等。
  老师的教学也许是想让学生阅读每一课都有收获,殊不知文章留在学生脑中的认识,却根本没有整体性,只有碎片,没有组织串连性,只有许多离散的知识点。
  等学生再要读其他作品时,要想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很难了,因为学生没能从老师的讲解中学到读书的方法。
  王荣生教授在《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的讲座中提到过:“不管是什么体式的散文,我们不少教师都采用‘整体感知’、‘重点段分析’、‘词语揣摩’的模式,这样的‘文本解读’方式,不出问题才是怪事。王荣生教授说的我很赞同。
  因此,我更愿意在教学实践中,借助阅读思维导图来解读文本,让学生边解读文章边画阅读思维导图,边感作者所感。
  用思维导图记录作者表情达意时所用到的表现手法,通过讨论思维导图来呈现自己多元化的阅读理解,从而让学生收获对文本各方面的解读。
  图解语文,正是顺应了学生阅读理解过程的实际去引导,放给了学生亲身经历解读文本全过程的自由,使许多问题无须老师多讲,也能直接、可观地从思维导图中获得解码,让作品中难理解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应用思维导图于阅读课堂,学生不但能掌握文章中各个知识点,对文章的前后联系、巧妙构思有了整体的认识,有了多元化的理解,同时,还掌握了阅读的方法。
  这样的阅读经历,日积月累,还有助于学生理解力、注意力和记忆力等思维能力的发展,这能为学生今后的阅读和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阅读与家教篇三:深度阅读丨家教和门风是最大的家庭资产


来源:东方文化历史(lishi6677)
中国是一个重视家庭教育的国度,在历史上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经典著作,如《三字经》《弟子规》等,还流传下来许多与家教相关的历史故事,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那么如何将家教传统与新时期的生活相结合?如何在当下更好地开展家庭教育?在央视四套播出的《文明之旅》访谈专题节目中,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院长于丹与大家共同探讨了“家教的学问”。 教孩子厚道做人是最基本的家风
现在经常有排行榜,在讨论家庭要有多少资产才能传承下去。于丹认为,在中国人的概念里,最大的家庭资产就是家教和门风,“中国是一个家邦社会,过去中国的风俗里就有它的伦理规矩,过去说张家村、李家店、赵家祠堂等,一个村的人都是同姓,他们的孩子做错了事,去跪祖宗祠堂,觉得没有脸面见祖先。很多祠堂里是有家训的,即使是寒门,也说自己是有门风的。”
于丹讲了一个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的故事,他从小生活特别贫寒,他妈妈靠给别人扎鞋底等粗活供他念书,陶侃一步步往上走,他后来就做了鱼梁小吏,有一点小权力,他把那些腌制好的罚没的鱼给妈妈送去,他妈妈给他写了一封信:“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大意就是,你是一个小吏,你把官家的东西给我送来了,你不能给我任何增益,反而给我增添了烦忧。这样的妈妈真是深明大义,正是有了这样的妈妈,陶侃后来才能官至大司马。
于丹说:“什么是真正的家教门风?首要的就是要明辨是非,要知好歹。”
现在有许多孩子不知好歹,甚至做出伤天害理的事。在那个贫瘠的时代,农民守着古训的时候,孩子敢不知好歹?敢伤天害理?那是要跪在祖宗牌位前挨板子的。于丹痛心地说,过去孩子要是伤害一个小动物,家长会说这孩子怎么这么伤天害理,但现在,一群大学生虐待一只小猫,看着老猫急得哀号,这样的事已经屡见不鲜。
“过去的人大都不能识文断字,但是却通情达理,大多数人的家教和门风都教孩子厚道做人,勤俭持家,守着农民的本分,不能辱没祖先,这是基本的家风,也是家庭教育的基础。”于丹认为,首先要教育孩子做一个明辨是非的人,说成大白话就是人得知道好歹。
母亲在家庭教育里扮演重要角色
在于丹看来,在中国古代传统家庭中,女性虽然大都不识字,经济不独立,甚至连个独立的身份都没有,但却扮演了很重要的地位。“女性的重要性看一个字就知道了—‘安’,家中有女才是安。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一个女人上不闹婆媳矛盾,中夫妻不打架,下与孩子没有代沟,这样一个家就和顺了。”于丹说,女人是管整个家的和睦和文明传承的,中国人的观念中,建功立业有两个“ting”,男人建功立业在朝廷,女人建功立业在家庭,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的地位一点不弱于朝廷,因为能不能把孩子教好主要就在于母亲。
于丹以《三字经》里“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和“孟母三迁”的故事为例,讲述了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孟母自己不见得认多少字,她给孩子讲道理,就是看到孩子回来,问功课时看到孩子漫不经心,就把织到一半的布一刀割断了,告诉他不成材就是这样的,这就是朴素的女人用手里的活儿来讲道理。她自己没读多少书,但是一看街坊吹鼓手,成天吹吹打打的,觉得孩子学这个不行,搬了;再一看,这家是屠夫,成天杀猪宰羊的,也不行,搬了;什么时候到旁边有户读书的人家了,觉得孩子能跟着他学念书,才留下。这是朴素的母亲,但这也是了不起的母亲。”
于丹说,过去中国古代母亲的故事特别多。如“岳母刺字”,岳家军从岳飞到岳云,子子孙孙送上国家的沙场,这是通情达理的妈。而《国语》记载了鲁国大夫公父文伯的故事。退朝后公父文伯看到母亲在家织布,他说,“我都上朝官至大夫了,母亲还在家织布,传出去会让人笑话的。”
公父文伯的母亲对儿子说了一段话,就是著名的《论劳逸》:“你知道古代的圣贤怎么治理人民?就是把百姓带到特别贫瘠的土地上让他们安居,因为只有开垦贫瘠土地的人才特别勤劳,才能发现自己的能力,他获得的东西才会特别珍惜;而沃土不养能干的人,沃土养懒汉,因为他靠天吃饭。生于沃土本来应该是件幸运的事,但有多少人生于沃土本身有出息?”
于丹讲道,公父文伯的母亲说,从古至今女人都要干家务,国君的妻子要亲手给丈夫织帽子上的缨子,官宦的妻子要给丈夫做祭祀的祭服,普通老百姓就要给丈夫缝衣裳。她说我现在是个寡妇,我不管儿子做多大的官,男耕女织,我做的是我的本分。
过去的女人眼中,一个家门的门风是她们一辈子的信念,相夫教子、传承子孙、当好人,这就是妈的责任。“家中有女才是安。母亲的肩膀,先担得起家风,传承得了这个家庭里的正直和善良,这才是天职。”
教孩子从小学会独立承担责任
当今的家庭中,不仅仅父母在家庭当中承担教育的角色,由于很多家庭都是祖父母、外祖父母在一起生活,所以隔辈教育现在也是一个非常热门的探讨话题。于丹认为,这是当下社会特别现实的一个问题,于丹打趣道:“六个大人供着一个孩子,那这个孩子就是宝塔尖上的孩子,所以这种孩子现在叫‘六一儿童’。我老开玩笑说中国人现在好多词都变了,过去养孩子吧,叫拉扯孩子,就是拉一个扯一个,后头还跑着俩。现在你敢拉谁扯谁啊,都是供奉的。”
“都说隔辈亲,你去看周围的老人,不管说她身上疼啦,不舒服啦,看到孙子的时候,立马精神百倍,这叫‘孙子疗法’,你再看带孙子的老人,不管这个爷爷曾经是个多么严厉的将军,这个奶奶曾是一个多么有规矩的大学教授,一带孩子,规矩全没了,这就要说到在家庭教养中,祖父祖母要给孩子什么。”于丹说,为什么现在有好多年轻人说,这现实世界太残酷了,这跟年轻人进入社会的态度有关,“你以什么态度进入现实,如果老是像对你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这样,凡事过于依赖,推卸责任,那进入社会,还有人能让你这么埋怨吗?一个人能不能够融合社会,要看在家里老人是怎么对他的,其实,老人往往因为自己的溺爱,反而让孩子长成一个不自立的人。”在于丹看来,无论是否隔辈教育,家庭教育都一定要让孩子从小能独立承担,“家教里首要的是明辨是非。第二点,一定要让孩子从小能独立承担责任。”
说到老人教孩子,于丹还特别提到了一种现象。即孩子做错事老人会出来和稀泥,且多以“孩子还小呢,他不懂事”为借口帮孩子推卸责任。
“这其实是个伪命题。”于丹认为,孩子小时候是最懂事的时候,因为小孩正是学规矩的时候。“一个四岁的小男孩,不管他在家打碎了一个水晶花瓶,还是踢碎了邻居家的窗户,只要他能出来说对不起我错了,没有大人会出来跟小孩子计较,都会挑着大拇指说小孩会道歉,真棒,但是如果说他太小了,算了。那么等到这人40岁,还是会一直推卸责任,不是怨天就是尤人,其他人会怎么对他?”四十岁的人要是这样,大家就会嗤之以鼻,所以说一个人有没有承担能力,是从他四岁时候决定的。”
西方人教孩子从小独立,但东方人都觉得要呵护,这是为什么?在于丹看来,这其实也跟农耕文明有关。
中国是家邦的社会,而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就是城邦的社会,很多城邦的社会很早进入了工业文明,孩子在这个社会里,要一个一个割离出去谋生,而中国呢?“我们是家族都维系在土地上,过去中国家大业大,往往是一辈子大家都住在一起,但是今天的中国不一样了,中国今天在走城镇一体化的道路,这个一体化的进程非常快,看看现在的单元楼,还能够是像过去那样大家都聚在一起吗?”于丹说道。
在社会结构、生活方式都已经变得个体、越来越独立的情况下,于丹认为只有教会孩子独立,那么孩子才能走得出去。“今天中国的变化在世界上来看都是变得最快的国家之一,我们的育儿理念,一方面要有传统的教养,另一方面也得有国际的概念,教一个小孩子独立承担,这既是中国的古训,也是国际的要求,你让他有了这个概念的话,他以后就会觉得世界不给我什么那是本分,世界给我什么是情分,不给我我自己可以创造,给我我就感恩,咱们别把孩子教得世界不给我啥都是亏欠,只剩下抱怨了,那不就没有感恩了吗?”
来源于网络

本文来源:https://www.shanpow.com/xx/487784/

《阅读与家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阅读
  • 中学生自我陈述100字 中学生自我陈述 中学生自我陈述100字 中学生自我陈述
  • 疫情时期的多味生活作文600字中学生 疫情时期的多味生活作文600字中学生
  • 新冠疫情的作文400字最新 新冠疫情的作文400字最新
  • 抗击疫情的作文中学生 2020年疫情的作文大全 抗击疫情的作文中学生 2020年疫情的作文大全
  • 抗击疫情的作文中学生 关于2020年疫情的作文 抗击疫情的作文中学生 关于2020年疫情的作文
  • 关于疫情的中学生作文800字 关于疫情的中学生作文800字
  • 2020中学生抗击疫情主题征文七篇 2020中学生抗击疫情主题征文七篇
  • 关于抗击疫情的作文中学生 关于抗击疫情的作文中学生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