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的作品及感受


语文试题 2019-10-16 08:13:07 语文试题
[摘要]培根的作品及感受(共5篇)培根神木县尔林兔初级中学教 案年级:九年级 科目:语文 主备:马春艳 参与:杜振祥 王翠霞论培根作品的存在主义倾向摘要 本文的中心议题是培根作品与萨特存在主义

【www.shanpow.com--语文试题】

【一】:培根

神木县尔林兔初级中学

教 案

年级:九年级 科目:语文 主备:马春艳 参与:杜振祥 王翠霞

【二】:论培根作品的存在主义倾向

要 本文的中心议题是培根作品与萨特存在主义学说之问的关联,试图分析培根作品的“存

在主义”倾向。

培根作品整体而言,呈现出一种压抑、焦虑、绝望甚至暴力、恐怖的画面气氛。这种呈

现暗合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代背景,将战后人类虚空的灵魂图景诠释得淋漓尽致。战后, 一切道德、价值、信仰的丧失使“人的存在”陷入一种荒谬的非现实状态,即所谓的“一 个毫无现实感的世界的存在"。培根作品中呈现出来的直观印象,其实只是画面的一种表 征,在这一表征之下,培根无意将“暴力’’的呈现作为画面最终的诠释。用培根自己的话 说,“我表现暴力,因为我把它视为存在的一部分’’。培根真正的意图是表达“人的存在"。

培根作品所揭示出来的内涵和法国哲学家让・保罗一萨特(Jean Paul Sartre, 19 05 —

1980)的存在主义学说颇多契合之处。萨特关于“自为的存在"的哲学论述即培根画作中 对“自我"的揭示。出于对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的考虑,萨特不得不在战后对“自由" 这一概念做了修正,这也对应了培根在作品中对“破碎的自我”的认同。反过来,培根 的这一认同又暗合了萨特“赋予虚无的生活以意义"的哲学主张,揭示了“生活的真实’’。 两相比对,不难发现,培根的作品具有一种“存在主义"的倾向。

本文对这一议题的论述共分五章内容。第一章论述了培根作品中消解自我的方式。第

二章论述了萨特学说以及被称为“存在主义艺术家"的贾柯梅蒂其艺术观对培根作品的影 响。第三章论述了培根对委拉斯开兹和凡・高作品的重新解读在本质上与萨特学说的一致 性。第四章论述了培根作品中主体与空间的对立对培根作品内涵的揭示所起到的作用。第 五章论述了培根作品中出现的“完整的自我”与“破碎的自我"之间的一种悖论在本质上 与萨特学说的一致性。

尽管当前学术界已经对萨特学说中不合理的成分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认为这种主观

唯心主义的哲学学说会导致悲观消极的世界观,甚至有些学者批判萨特的人道主义学说本 质上是非人道主义的,但是这与本文的议题关联不大,本文主要是把萨特学说放到当时的 历史情境下来考察与其同时代的艺术家培根的艺术作品的关联。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透过培根作品的表征揭示其本质内涵,全面地分析解读培根艺术并

考察其艺术与西方哲学的关联。在对本文议题的论证中,主要使用了类比的方法和现象学 的原理,参照萨特存在主义学说的基本内涵来对比分析培根作品所揭示的内涵,从而找出 二者的共同点进而得出结论。在对培根作品内涵的分析上,本文主要运用了图像学的原理, 通过对作品画面的分析解读,推导出隐含在作品表征之下的深层含义。

关键词:存在主义,自由选择,绝望,生活的真实,人的存在,自我的迷失,

自我的破碎

引www.shanpow.com_培根的作品及感受。

言 英国现代艺术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Bacon,1909-1992)以其独特的作品ciS 面貌进

入西方艺术史,并成为20世纪最为重要的艺术家之一。

纵观培根各个时期的作品,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那就是对“人的存在”这一命题所

作的一种冷峻的思考。这种冷峻的思考使得培根的作品有始至终脱离不了恐怖、压抑的画

面气氛。

1945年,培根著名的《三幅十字受刑架上的人物习作》(1944年)在位于伦敦的

拉 斐尔画廊首次展出,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其时恰逢第二次世界大战 刚刚结束,整个世界被二战带来的不安气氛所笼罩,悲观情绪在欧洲风行一时。培根画作 中三个半人半兽的形象恰好对当时的“绝望情绪"作出了最有力的诠释。“培根作品中的 精神恐慌在冲击力上既是情节剧般的,又是心理上的,常常看似直接来源自二战后灾难性 新闻报道和集中营、大屠杀的视觉描述„„培根用一种当代预言家式的狂暴与创新,陈述 战后欧洲的绝望。川333

在培根以后的创作中,他尽力将人物撕扯、变形,呈现在画面上的不再是一个个具体

的人物,而转换成了一个个“形体”。“德勒兹指出:‘有两条道路可以超越具像性„„:或

者走向抽象,或者走向形体。7„„与抽象的纯粹形式不同,形体仍然可能是一个形象(人、 物、风景),如培根的绘画大部分就是由人物构成。但是,通过种种特定形式技法的运用,形 体可以从具像中抽取出来,成为感觉的对象。„„这样的形体,不再具有再现的描绘意义和

解说的叙事意义。"n3]伸1玎。118’另外,培根使用了设置密闭空间、将主体与空间对立等方式去 加强形象的孤立感。培根似乎一直在为重新定义“人’’而努力地作画。我们无法从培根的 作品中看到完整的人物形象。所有的肌肉都在扭转、变形、穿插,如同把他们全部扯碎,

然后硬性地组合在一起一样。在这些作品中无法解读到“人’’的概念,只感觉双眼看到的 是一堆变形生物。培根站在高处俯视“人",他以一种冷峻的目光审视人的存在,并将他 所作的思考以面目全非的形象呈现在画布之上。

培根基于什么样的原因和目的去如此地审视人的存在?笔者想到了法国哲学家让・保

罗一萨特(Jean Paul Sartre,1905~1980)的“存在主义’’学说。二战后, 这一学说风靡

整个欧洲大陆,这和二战后欧洲大陆普遍存在的“绝望情绪"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萨

特认为人存在的基本状态是诸如烦恼、孤独、绝望等非理性的心理体验,生活本是虚无的,

而人是自由的,人要自由选择,他认为人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赋予这种“虚无”以意义。萨 特学说其实是对二战后人的存在困境所作的思考。

培根作品与萨特学说之间是否存在着某些关联?笔者试图从这个角度出发,对培根作

品狂暴、绝望的表征之下所体现出来的深层意义略作探讨。

第 1页

.第一章

培根作 品中“ 自我 "的 迷失 培根作品中存在着一种直观上的“自我的迷失"。香港浸会大学宗教与哲学系副教授 文洁华在其《身体的回归:弗朗西斯・培根隐晦的身体与儒家身体美学》一文中提出了这一 观点。

Va

n Alphen)指出,培根的画作难以引起任何对存在、

身份和具体性的感知。主体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他者„„难以在我/他人关系中达成整体 性。阿尔芬特别指出,培根1969年的《自画像》正体现了这一特点。画面上碎片组成的 脸,不能让人分辨出那些不定的元素是否为画面中主体的脸所有。如此谈论主体或者自我 便变得不可能。范・阿尔芬指出这正是培根描绘自我内心体验的方式,即在自我/他者的二 元关系中,自我被消解„„,培根总避免在同一画幅中表现多过一个的角色,因为如此将 暗示个体正渐渐通过他者演变为自我。他的画作宁可表现主体的断裂,或者排除走向统一 自我的可能。”口们伸24’

通过对画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培根画作中存在着多种消解自我的途径。

第一 节 “自 我 的 迷失 "在 培根 早 期 作品 中 的 呈现

这种迷失在培根早期的作品中就已经体现出来。

www.shanpow.com_培根的作品及感受。

他在《三幅十字受刑架上的人物习作》中绘制的三个形象颇为怪异。在这组三联画中 的第一幅画面上,能够辨认出一个被长发半遮住的右侧面头像,这一头像在培根后期绘制 的第二版本中更为清晰明确,头部的发型及脸部的轮廓清晰可辨。(见图1.4)在第二幅画 面上,能够辨认出一个被一块白布蒙住眼部且大嘴微咧的正面头像,嘴的刻画清晰明确,

在第二版本中,口部的绘制更趋于写实。(见图2、图5)在第三幅画面上,可以辨认出一 个较前两幅更为夸张的一个右侧面头像,口部大张作咆哮状,虽然耳朵的位置紧贴口部边 缘,不符合现实逻辑,但从所描绘口部及耳部的特征来看,这一头部形体仍然具备人类特 征,尤其在第二版本中,耳部的结构及造型被刻画得更为精准。(见图3、图6)这三个形 体头部无一例外地被绘制成“人头",然而躯体却发生了变异。如果说第一幅画面形体的 躯体部分还略具人形的话,在后两幅画面中,培根则让两颗“人头’’硬生生地长到了两具 兽形躯体上。其中第二幅画面形体的躯体从画面上看像是一团臃肿的赘肉,在第二版本中, 躯体的结构更加趋于圆滑,几乎不见小的突起,整体上看,如同一只巨大的蝌蚪上生出了 一颗人头,(见图2、图5)使观者产生出一种心理上的恶心感。第三幅画面形体的躯体近 似于牛等爬行动物的躯体,在第二版本中,这一躯体再度发生变异,从画面上看像是一具 人身和兽身的复生体,躯体的亮部区域近似一具趴伏状的人体,而暗部区域则近似于一具 蹲伏状的生物躯体,整体形象颇为诡异。(见图3、图6)

第 2页

墙根在l_n|J皿叶1对“人头”j}【1“兽身”的这种碰生小的结台蚀观者正法墒训地分辨小“人头”和“兽身”的求腾芙系,尢法肯定地认为“人,、”魁“船身”的头部,山H:能I兑“曹身” 是“人头”的舭体,l叫叫,这剥,生硬的纬什将一。杆冗身r种矛盾z rl,。』个形体七一例 外地将头n斜下方仲探,脖子被拉仲得挺拔细K。川对于艇忭所生规H{的稳定感,三L部驶 硼邝则呈现Ⅲ 种强烈的动辨,似乎想要挣脱躯体的束缚而脱离躯体,似这一意图又实现 小了,I矧而处1:一种僵持状态。僵持的结果是,第个彤体的头部传达出一种压抑得甚生

窒息的感觉。在11m而左侧,形象的肩胛部协‘,mf一交接处低难糟的,似乎是一条弱小无力 的臂膀,它无力帮助头部实现摆脱“卸”的束缚的意图。kHx,t1‘用力低垂仲探的头部,它 的m现,慢化了头部传达给观者的“室息感”:(见l斟】、图4)第二个形体的头部传达卅 ・利一孤立感,厚厚的白柿将头部的双f}艮牢牢地遮盖,离丌了手的帮助(躯体上不存在l:肢), 头部处于种孤立无援的境地,H剩下一张哀呜的嘴巴:(见目2、图5)m笫三个形体的 头部传达出了更为强烈的一种情绪一极度的痛苦.头帝|f除了一只强化人类面部特征的耳朵 之外,只有。张大得有些夸张的、使劲全力地张丌与嚎叫的嘴巴。(见图3、图6)培根在 传达情绪方面确是做到了入术兰分,帽埘于笫幅面面的。种“窒息的静”的感觉,观者 似乎可以真切地聆听到第二个头部无奈的哀呜‘,第j个头部痛苦的l嚎叫。培根通过这种 “矛后体”的形式实现了对“rI我”的一种消解,即“非人悱粹”式的“人的异化”。

圈 1 蚓 2 圈 3

图 4 图 5 图 6

培根天r人兽复台体的作r销如《人嘶狮身像》,《人’0犬》等,通过人陛与蒈性的转换|司 样达到了消解自我的H的。以培般川此制t方式消解朗我的作品中,有一惴作品州粥构思奇

第 3“

巧.即 作J 1968钾 :的 《乔治 ・达 尔’ J拘的 习作》 (见 图7). 丽mJ口体‘b订 {r!椅了I一

I中fnwww.shanpow.com_培根的作品及感受。

他的投影似乎被4:台常规地移到了受光区域,l竹存投影的小端土¨

突然恤出了一个一体的狮头,形体投影的平州化和砌头的体积感

膨成巨大反差却义奇异地结合仵起。这样的处那,实现了人与

兽的一种转换。

在培根作于1945年的《风景rl_l的人物》(见H 8)巾,出面中

心的形体呈现出一利r残缺不全的状态,部分形体与环境混为

体。背景部分的风景中出现了怏巨大的如同黑洞般的黑色区

域,一方面将主体形象的部分形体轮廓反村得异常清晰,同时又

似乎以巨大的吸力将人物逐渐吞噬,形体的头部已然不见踪影。 罔 7

在另外幅《M景中的人物》(见图9)中,农服遮掩下的躯体部

分隐没在。片黑暗之-},,徒胃悍I电哮状的半个头部,这与

《人物纠怍(

)》(儿图10)巾 同一件农胍遮掩F的躯体的缺失有着舛曲H工之妙。这种坏境对人的制约,在培根作于同 年的的《头像》系列作。”p亦有体现,形体都呈现„一种部分存宅训中独寸部分被环境译 噬的状态。培根似乎有意在暗示环境对人的异化作用。以此消解自我。

幽 8 幽 9 矧 10

第二节“自我的迷失”在培根成熟时期作品中的呈现

在培根成熟时期的作品中,这种“自我的迷失”被表达的更为允分。在这蝗作品中,

形体无法达到一种“完整”的状悉,艘者无法解读出~个完整的形缘或者啦~个完整的人

物彤象,无法确切地分辨出形体的头部是行为t体所拥有:另 方面,头部及躯1部分的

形体也备门发生着变异,如H将肌肉扯碎后硬性地穿插在起,呈现}Ij一种更强烈的模糊

不清感。棒培根1966年所作的《蜷绵的乔治-达尔》(见罔11)中,形体置身于块搁置

m4 m

【三】:培根随笔读书笔记10篇

  《培根随笔》是弗兰西斯·培根创作的随笔作品,它简洁的语言、优美的文笔、透彻的说理、迭出的警句,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读之犹如聆听高人赐教,受益匪浅”。《培根随笔》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至今畅销不衰。1985年被美国《生活》杂志评选为“人类有史以来的20种最佳书”之一,同年入选美国《优良读物指南》的推荐书目。弗兰西斯·培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作家、哲学家,代表作品有《学术的进展》、《亨利七世本纪》和《论人类的知识》等。

www.shanpow.com_培根的作品及感受。

  《培根随笔》为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本书分为《论美》、《论善美与性善美》、《论真理》、《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第一篇:《培根随笔》读书笔记300

  《培根随笔》为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所著,同时也是英国随笔文学的开山之作,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前段时间读了《培根随笔》后,我发现了一个培根。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

  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论猜疑》中,培根说道:“当你产生了猜疑时,你最好还是有所警惕,但又不要表露于外。这样,当这种猜疑有道理时,你已经预先作了准备而不爱其害。当这种猜测疑无道理时,你又可避免因此而误会了好人。可见在人生中猜疑,是人的思想在做乱。”

  第二篇:《培根随笔》读书笔记300

  这个暑假我读了《培根随笔》这本书,我喜欢他的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这位被马克思称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的英国思想家出生于1561年,是莎士比亚的同时代人。他生于豪门,聪颖早慧,从剑桥大学毕业时仅15岁。三年后父亲病故,由于他是继室所生的小儿子,没有分到什么遗产,只得独立谋生,一时债务压身,饱尝时态炎冷。后来他通过自修获得律师资格并步入政界,几经浮沉后成为国家重臣,最后因一桩至今仍众说纷纭的受贿案被国会弹劾去职。

  培根最重要的成就是他在思想和哲学领域内的建树。他倡导通过实验揭示自然的奥妙并身体力行从事科学实验,他的散文随笔一共有58篇,内容涉及哲学、伦理、处世之道等。英国文学专家王佐良先生说培根“对每个题目都有独到之见,诛心之论,而文笔紧凑,老练,锐利,说理透彻,警句跌出”,这是中肯的评论。

  我认为这本书很不错,现在把它介绍给你了,你喜欢吗?

  第三篇:《培根随笔》读书笔记400

  这几天, 我读了朋友的《培根随笔》。读完之后,我深有感触。

  《培根随笔》里不仅是一篇篇论文,还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人类文学的宝库,里面装满了无穷的真理。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论友谊》和《论时机》。

  培根说过:“把快乐告诉朋友,快乐就会加倍。把忧伤告诉朋友,忧伤就会减半。”但是,人生中,有多少友谊是真诚的呢?正像《论时机》一样,要把握一切好的机遇,才能成功。否则,只能到头来感概机遇的流逝。所以,如果我们不懂得抓住友谊的机会,友谊就会离我们而去。

  想着想着,我突然想到了我自己。是啊,友谊的机会一定要抓住!但是我呢?每次都会为了一点小事和朋友们吵架!跟友谊比起来,那些小事又算得了什么呢?以前,还没有小学毕业时,我恨不得早点毕业。而现在,心中却有点淡淡的伤感。心中总会浮现出那一幕幕快乐的情形。我开始后悔,开始害怕了,后悔当时没有抓住友谊,害怕再也见不到同学们!但是,后悔和害怕又有什么用呢?谁叫我那时没有好好珍惜友谊呢?

  我一定要好好的抓住友谊的机会!不再让友谊离我而去!

  一定要好好抓住友谊的机会!否则,友谊将会一次次离你而去……

  第四篇:《培根随笔》读书笔记400

  人们常说:一本好书可以使人明白一个道理,一本好书可以为人建造一条捷径,一本好书甚至可以改变人一生的命运!有名的文学家培根也说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书更是我们的精神粮食,是我们亲密的朋友,它让我们在书中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我们排忧解难。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

本文来源:https://www.shanpow.com/xx/109832/

《培根的作品及感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阅读
  • 2023-2024学年江苏盐城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锦集三篇 2023-2024学年江苏盐城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锦集三篇
  • 江苏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二篇 江苏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二篇
  • 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初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三篇 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初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三篇
  • 2024广西北海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通用3篇) 2024广西北海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通用3篇)
  • 黄湾中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范文汇总四篇 黄湾中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范文汇总四篇
  • 常州外国语学校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阶段质量调研语文试题试卷精选三篇 常州外国语学校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阶段质量调研语文试题试卷精选三篇
  • 小学一年级语文试题3叶子的眼睛【汇编六篇】 小学一年级语文试题3叶子的眼睛【汇编六篇】
  • 大学语文试题集合7篇 大学语文试题集合7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