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


子部 2019-10-03 03:25:39 子部
[摘要]第一篇消渴:消渴原文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原文类别:子部 作者:张仲景(东汉) 书名: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脉证九条方六首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下之不肯止。    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荣气

【www.shanpow.com--子部】

第一篇消渴:消渴原文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原文
类别:子部 作者:张仲景(东汉) 书名:金匮要略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脉证九条方六首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下之不肯止。    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荣气竭。    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为消谷而大坚(一作紧)。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方见脚气中)。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方见上)。    渴欲饮水,水人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方见上)。    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文蛤散方    文蛤五两    右一味,杵为散,以沸汤五合,和服方寸匕。    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    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即数。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必便血。    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栝蒌瞿麦丸主之。    栝蒌瞿麦丸方    栝蒌根二两  茯苓三两  薯蓣三两  附子一枚(炮)  瞿麦一两    右五味,末之,炼蜜丸梧子大,饮服三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温为知。    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    蒲灰散方    蒲灰七分  滑石三分    右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滑石白鱼散方    滑石二分  乱发二分(烧)  白鱼二分    右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茯苓戎盐汤方    茯苓半斤  白术二两  戎盐弹丸大一枚    右三味*。    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见中暍中)。    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猪苓汤方    猪苓(去皮)  茯苓  阿胶  滑石  泽泻各一两    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昧,取二升,去滓,内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我喜欢这本典籍 推荐
暂时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页   回书目(快捷键: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下一页                
  上一页                
  回书目                
  刷新                  
  打印                  
  推荐本书              
  加入书签              
  打开书架              
  返回书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注册会员              

第二篇消渴:消渴(糖尿病)


    消渴病即现代医学中的糖尿病,现在已经成为我国癌症、冠心病之后对人们危害很大的一种疾病。其典型症状是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的“三多一少”病证。
    消渴一名始见于《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日:“二阳结谓之消。”并指出“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灵枢·五变篇》),“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灵枢·师传篇》)。历代医家多从消辨治,对其病因病机论述甚详。如《外台秘要》援引《古今录
验》说:“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有脂似麸片甘者,皆是消渴病也。”对本病的并发症也有很多记述。如合病痈疽,《诸病源候论·消渴病诸候》说:“以其病变,多发痈疽。”又说:“湿热相搏,所以生疮。”《备急千金要方》也说:“消渴之人,愈与未愈,常须虑有大痈。”
    【病因病机】消渴病,古代医家根据本病的多饮、多食、多尿三个主症分为上消(口渴多饮)、中消(多食善饥)、下消(多尿如脂)。本病病候性质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如《圣济总录》所说:“原其本为一,推其标有三。”
    本病主要由于热盛,肺、脾、肾之阴津亏耗所致,其病机是燥热与阴虚。《杂病源流犀烛》说:“三消,燥病也。”《临证指南医案》也说:“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上消病在肺、中消病在胃、下消病在肾,脾虚为其根本。
    脾为后天之本,位于中焦,主运化输布,主统血、四肢肌肉,为气血生化之源,其功能是通过脾气的健运而实现的。脾的运化升清作用,即“脾气散精”。《素问·经脉别论》日:“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
布,五经并行。”可见脾气健运,饮食的消化、水谷精微的吸收与输布才能正常,脏腑、四肢百骸才能得养,如果酷嗜炙J博、醇酒厚味,损伤脾胃,则运化失职,输泄失度,酿成内热,消谷耗津,发为消渴。《素问·奇病论》日:“其人数食甘美而多肥,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丹溪心法》说:“酒面无节,酷嗜炙焯……脏腑生热,燥热炽盛,津液干焦,渴饮水浆而不能自禁。”《医门法律》说:“肥而多嗜,醇酒厚味,孰为限量哉!久之食饮酿成内热,津液干涸……愈消愈渴,其膏粱愈无已,而中消之病遂成
矣。”
    脾病气虚,上不能散精于肺,肺津无以输布,则口渴多饮;中不能为胃行津液,胃燥热盛,则消谷善饥;水谷精微不能转输而下流,则多尿而甘;不能输布周身营养脏腑、四肢百骸等,则身体日渐消瘦。而成“三多一少”之症。故《医学心悟》说:“三消之症,皆燥热结聚也。”
    先天不足,后天纵欲,损耗肾精,固摄无权,气不化水,发为消渴。《千金方》曰:“不自慎惜,快情纵欲……肾气虚竭……此皆由房室不节之所致也。”
    临床症见烦渴多饮,消谷善饥,尿频数多,甜如膏脂,身体消瘦等。《素问·气厥论》曰:“肺消者,饮一溲二。”《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曰:“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亦一斗。”
    【辨证用药】本病病机为阴虚不能制火,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损者益之”“燥者濡之”的原则,滋阴润燥、健脾益气是本病根本治法。“甘先人脾”(《素问·至真要大论》),“脾欲甘”(《素问·五脏生成论》),甘味为补脾之正味,故治本病当以甘寒、甘凉、甘淡为宜,用药当凉而不寒、温而不燥、补而不腻之品,既健脾益气,又能滋阴生津。方如消渴方、二冬汤、六味地黄丸等。药如黄芪、人参、生地黄、山药、天花粉、五味子、葛根、沙参、麦冬、山茱萸等。近年又有医家主张加以活血化瘀之品,如丹参、当归、红花、益母草等。
    方中人参补气健脾,益肺生津;黄芪补气健脾,固表止汗;生地黄、玄参滋阴凉血,清热生津;沙参、麦冬、石斛润肺生津,滋阴清热,养胃;五味子、山茱萸滋肾生津,固涩止汗;天花粉、山药清热生津,润肺止渴;葛根生津止渴,升阳健脾;知母、黄连清热泻火,滋肾润燥;久病人络,气血瘀滞,当用活血化瘀药,如丹参、当归、红花、益母草活血化瘀,通脉化滞。上述诸药,共收健脾益气、滋阴补肾、润肺止渴之功。
    【典型医案】王某,男,54岁,干部。主诉多食易饥,口渴多饮、消瘦3个月。
    3个月前始出现口干渴而多饮,饮食多而易饥,身体逐渐消瘦而多汗。3个月体重减轻8千克,近l周体检时血糖、尿糖均增高。血压l8.7/13.3kPa(140/100mmHg),血糖7.8mmol/L,尿糖(卅),x线平片示颈椎增生,心电图提示T波改变。诊断: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
    由于胃热过盛,肺阴耗伤,肺津不布而成消渴病。治以健脾益肺、滋阴清热、止渴生津法。方用消渴方加减。
    处方:天花粉30克,生地黄30克,山药30克,五味子15克,葛根30克,麦冬l5克,黄芪30克,山茱萸15克,玄参30克,女贞子15克,枸杞子15克,红花l5克,丹参30克。水煎服。
    共服药40天左右,血糖5.7mmol/L,尿糖(一),临床治愈。
    【附方】
    消渴方(《丹溪心法》)  组成:黄连、天花粉、生地黄汁、藕汁、牛乳。功用:清热泻火,止渴生津。主治:肺胃热甚,消渴证。
    二冬汤(《医学心悟》)组成:天冬、麦冬、天花粉、黄芩、知母、甘草、人参。功用:补气健脾,生津止渴,清热润燥。主治:气阴两伤、肺肾阴虚之消渴证。
    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见“咳喘”。

第三篇消渴:消渴


消渴
消渴是以口渴多饮、多食善饥、小便量多、身体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特征的一种病证。西医的糖尿病、尿崩症等,可 参考本证辨证论治。 消渴治疗的诊断要点  临床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乏力为主要症状表现。  可有尿浊和尿甜的症状,后期可见烦渴、头痛、恶心、呼吸短促等严重症状,甚则发生昏迷厥逆危象。  实验室检查可见空腹血糖升高,尿糖定性阳性。 消渴治疗的辨证分析
本病多由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所致。其病机为阴虚燥热,亦有气阴两伤,阴阳俱虚,甚至变生他疾,尤以痈疽之 类为常见。其病变主要在肺、胃、肾,而以肾为主。 临证应注意区分上、中、下三消,一般以口渴多饮为主者为上消,属肺燥;多食善饥为主者属中消,为胃热;以多尿为主者 为下消,属肾虚。大抵本证初起,多属燥热为主,病程较长者,则阴虚与燥热互见,病久则阴虚为主,并可出现气虚及阳虚 的表现。治疗以养阴生津、润燥清热为主。并结合生活调理,以提高疗效。 消渴治疗的辨证论治 上消(肺热津伤) 【证见】 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质红少津,苔薄黄,脉洪数。 【治法】 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方药】 1.主方玉泉丸(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加减 处方:天花粉、葛根各30克,生地黄、麦冬各15克,黄芩10克,五味子6克,山药、石斛各20克。水煎服。 2.中成药消渴丸,每次5=10粒,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降酮汤(李振琼等《奇效验秘方》) 处方:黄芪40克,生地黄30克,山药30克,玄参35克,黄芩15克,黄连15克,川芎15克,黄柏15克,赤芍15克,苍术15克, 栀子20克,茯苓20克,当归20克,生牡蛎50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l剂。 (2)人参白虎汤(漆浩《良方大全》) 处方:生石膏50克,知母15克,白参10克,粳米20克,甘草15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l剂。 中消(胃热炽盛) 【证见】 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结。舌苔黄干,脉滑数。 【治法】 清胃泻火,养阴生津。 【方药】 1.主方玉女煎(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麦冬、生地黄、玄参各15克,石膏、天花粉各30克,黄连、栀子、知母各10克,牛膝12克。水煎服。 若大便干结者,可合调胃承气汤。 2.中成药消渴丸,每次5-10粒,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参黄降糖方(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大黄、桂枝各6—12克,桃仁9~12克,玄明粉3-6克,甘草3克,玄参、生地黄各12。15克,麦冬12克,黄芪30—45 克。水煎服。
(2)萝卜汁(来春茂《新中医》1987.8) 处方:红皮白肉萝卜,捣碎榨取汁,每日服100一150毫升,早晚各服1次,7日为1个疗程,连用3-4个疗程。 (3)消三多汤(李振琼等《奇效验秘方》) 处方:党参30克,知母10克,生石膏30克,黄连9克,阿胶9克(溶化),白芍15克,天花粉10克,山药15克,黄精15克,何首 乌15克,麦冬9克,地骨皮9克,鸡子黄2枚。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4)扶脾消渴汤(王文彦验方) 处方:党参20克,白术15克,山药20克,沙参20克,麦冬15克,百合15克,玉竹15克,焦山楂20克,鸡内金15克,陈皮10 克,甘松15克,葛根15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下消(肾虚精亏) 【证见】 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尿甜,口干,头晕,腰腿酸痛。舌质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 滋阴益肾 【方药】 1.主方六味地黄丸(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加减 处方:山药20克,山茱萸、生地黄各15克,牡丹皮10克,茯苓15克,泽泻9克,枸杞子12克,五味子6克,天花粉30克。水煎 服。 若阴损及阳,肾阳亦虚者,可加熟附子10克,肉桂5克,菟丝子、巴戟天各12克。气虚者,加黄芪、党参各20克。 以上各型如出现血瘀之证,可加丹参20克,桃仁、红花各10克。 2.中成药 (1)杞菊地黄丸,每次9克,每日3次。 (2)消渴丸,每次5—10粒,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下消饮(田凤鸣《中国奇方全书》) 处方:天花粉60克,山药40克,黄芪、白术、枸杞子各30克,生地黄、熟地黄各20克,山茱萸、桑螵蛸、黄柏各12克。水煎 服。 (2)滋肾蓉精丸(李振琼等《奇效验秘方》) 处方:黄精20克,肉苁蓉15克,制何首乌15克,金樱子15克,山药15克,赤芍lO克,山楂10克,佛手10克,五味子10克。上 药共烘干研细末,水泛为丸,山楂粉炭末,包衣,打光干燥,每服6克,每日3次,30日为1个疗程,平均服药时间45日。 (3)补肾滋阴汤(漆浩《良方大全》) 处方:熟地黄20克,生地黄20克,枸杞子30克,山茱萸15克,桑螵蛸12克,黄柏12克,天花粉60克,玄参20克,何首乌30 克,黄芪30克,白术30克,山药40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l剂。
消渴治疗的其他疗法 1.饮食疗法 (1)猪胰煲淮山:猪胰1具,山药30克,同煲汤,加盐调味服食。 (2)玉米须煲猪瘦肉:玉米须30克,猪瘦肉100克,共煲汤,加盐调味去玉米须服食。 (3)猪胰粉:猪胰适量焙干,研成细末,每次6克,每日2次,水送服。 (4)松树二层皮60克(干品,老大松树为佳),猪骨适量,共煎汤服。 以上各方均适用于各型消渴。 2. 五绝指针疗法(周身多经脉调理加局部选穴刺激治疗) 3.预防调护  注意节制饮食和避免情志内伤。既病之后,更应节制肥甘厚味和面食,节制房事。  建立有规律的生活制度,劳逸结合,预防外邪侵袭。注意适当体力活动,打太极拳、气功等,有利于病情的康复。

本文来源:https://www.shanpow.com/wx/476263/

《消渴.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阅读
  • 谁也用不到谁的句子 谁也用不到谁的句子
  • 写给儿子部队领导的回信 写给儿子部队领导的回信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