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是花中第一流


李清照 2019-09-13 11:40:39 李清照
[摘要]自是花中第一流篇一: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全诗的意思“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出自唐朝诗人李清照的作品《鹧鸪天·桂花》,其古诗全文如下: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 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注释

【www.shanpow.com--李清照】

自是花中第一流篇一: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全诗的意思


“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出自唐朝诗人李清照的作品《鹧鸪天·桂花》,其古诗全文如下: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 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注释】  ⑴鹧鸪天:词牌名。  ⑵“画阑”句:化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的“画栏桂树悬秋香”之句意,谓桂花为中秋时节首屈一指的花木。  【译文】  淡黄色的桂花,并不鲜艳,但体态轻盈。于幽静之处,不惹人注意,只留给人香味。不需要具有名花的红碧颜色。桂花色淡香浓,应属最好的。  【赏析】  朱德才:咏物诗词一般以咏物抒情为主,绝少议论。李清照的这首咏桂词一反传统,以议论入词,又托物抒怀。咏物既不乏形象,议论也能充满诗意,堪称别开生面。“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短短十四字却形神兼备,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上句重在赋“色”,兼及体性;下句重在咏怀,突出“香”字。据有关记载,桂树花白者名银桂,黄者名金桂,红者为丹桂。它常生于高山之上,冬夏常青,以同类为林,间无杂树。又秋天开花者为多,其花香味浓郁。色黄而冠之以“轻”,再加上“暗淡”二字,说明她不以明亮炫目的光泽和秾艳娇媚的颜色取悦于人。虽色淡光暗,却秉性温雅柔和,像一位恬静的淑女,自有其独特的动人风韵。令人爱慕不已。她又情怀疏淡,远迹深山,惟将浓郁的芳香常飘人间,犹如一位隐居的君子,以其高尚的德行情操,赢得了世人的敬佩。  首二句咏物,以下转入议论。“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反映了清照的审美观,她认为品格的美、内的美尤为重要。“何须”二字,把仅以“色”美取胜的群花一笔荡开,而推出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大书特书。“自是花中第一流”为第一层议论。

自是花中第一流篇二:李清照——“自是花中第一流”

                                                                                李清照——“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宋代历城(现济南)人,她生于神宗元丰7年,即公元1084年,卒于高宗绍兴21年,即公元1151年。她的一生走过了从优裕到苦难的生活,是婉约词派的艺术宗匠,开创了词坛上别具一格的“易安体”。(一)    济南泉水蕴词人济南是个地杰人灵的地方,济南泉水甲天下。山水毓秀曾滋养了无数文人墨客,而从小生活在湖光山色中的李清照更是受了泉水灵气的氤氲,使得她的少女时代就因为颇负诗情而名闻遐迩。她的词集《漱玉集》之名也是取自济南72名泉之一的漱玉泉。少女时期她的词作多为寄情山水、抒发少女情怀,词风活泼,充满灵性。其中以《怨王孙》、《点绛唇》、《如梦令》几首为代表作。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莲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这首词尽管写的是萧瑟秋景,但在女词人的眼里却是美好动人的,莲子、莲叶、苹花、汀草,在晚秋中别有一番清新雅致的风味。甚至连山水鸥鹭似乎都有灵性,都通人性,“与人亲”、“恨归早”,短短几个字却将女词人心灵的玲珑剔透,热爱大自然的天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王灼就曾称赞李清照“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瞻、逼近前辈”。(二)    伉俪斗词传佳话缠绵的爱情是李清照嫁为人妇之后创作的重要内容。她成功地塑造了“思妇”的形象,唱绝了“闺中情调”。在她的词中处处体现了中国古代女性争取男女平等的思想,这是其他“闺怨词”所不能比拟的。她与丈夫赵明诚在婚姻关系上琴瑟和谐,以词相悦,两人在新婚之夜约定,对词失败的一方要双手捧杯,为胜利的一方敬茶。这个约定在他们的夫妻生活中一直坚持了很久。两人“斗茶”的佳话更是为后世的人们津津乐道。一次,在外为官的赵明诚回到家。李清照却将他拒之门外。对他说:“你能对出下联,我才放你进来。”她出的上联是“冻冰酒,一点、二点、三点”。赵明诚苦想下联而不出,突然看到脚步下的一枝丁香花,他捡起来看了半天,突然灵光一闪,说出了下联: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原来这支丁香花是用纸做的,是李清照提示丈夫而做的。赵明诚只得认输,心服口服地为李清照敬茶。醉花阴薄雾浓云悉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两伉俪作词一比高下,还有一个脍炙人口的趣话。据《琅镮记》记载,说赵明诚把自已的词放在清照所作的《醉花阴》中让友人鉴赏,结果人家赞赏的还是清照所作的三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    忧国爱民比须眉晚年的李清照生活动荡不安,四处飘零。在经过匈奴入侵、国破家亡之后的李清照,她的思想和艺术创作更为成熟了。她晚期的词作中更多了爱国主义的一腔情怀和对国事的深切关注。这种情感在《永遇乐》一篇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该词深刻地刻画出一种清醒的思虑着祖国命运,有着独到眼光的女词人的精神特质和严肃的人生态度。她不肯醉生梦死去追欢取乐,而是独自躲在一边思索着社会和人生的种种问题。正是她的这种忧国爱民的情愫才使她发出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样铿锵如钟鼎之声激荡历史潮流的诗句。“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飘泊撼何如。冷清今日成轰烈,传咏千古是著述。”这是一代文豪郭沫若先生为李清照纪念堂题写的一首诗,也是这位女词人一生的写照。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能够跻身文学殿堂并取得一定成就的女文学家屈指可数。而李清照无疑是这簇鲜花中最令人瞩目的一枝奇葩,如果借用李清照自己词中的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自是花中第一流”。

自是花中第一流篇三: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2012-02-01 19:36:28)
转载▼
标签:
庄灿煌整理
分类: 文化巡礼          鹧鸪天·桂花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1.何须:何必。2.自是:本来是。
    淡黄色的桂花,并不鲜艳,但体态轻盈,于幽静之处,不惹人注意,只留给人香味。桂花不需要具有名花的红碧颜色,色淡香浓,应属最好的。    梅花一定妒嫉,菊花自当羞惭,桂花是秋天里百花之首,天经地义。可憾屈原对桂花不太了解,太没有情意了,不然,他在《离骚》中赞美那么多花,为什么没有提到桂花呢?
    李清照(公元1084-1155年),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词人,章丘明水(今山东济南)人。她出生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学识广博,以文章著名,受到苏轼的赏识,与廖正一、李禧、董荣并称为苏轼“后四学士”。李清照的母亲也出身于名门望族,善文能诗,是有名的才女。在这样的家庭中,李清照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六七岁时,便熟读诸子百家的文章,十岁左右,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都已精通娴熟。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就一鸣惊人,写下《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充分显示了她的才华,轰动整个京城。    少女时期的李清照,生活闲适富足,父母开明宽容,她经常与朋友饮酒野游。在她这一时期的词中,没有笑不露齿的大家闺秀,只有沉醉忘归,荡舟争渡的郊游趣事。    李清照词名远扬,引起了太学生赵明诚的注意。赵明诚是一位官宦子弟,他的父亲赵挺之也是山东人,官至宰相。赵明诚虽然出身在高官之家,但身上没有一点纨绔子弟的不良习气。两人门当户对,情投意合,李清照的词《点绛唇》形象地记录下了他们见面时的情景。一句“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尽显少女的娇羞可爱,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李清照十八岁那年,便嫁给了赵明诚。婚后,两人感情笃厚。赵明诚除了能诗善文外,还喜欢收藏金石字画和文物。受丈夫影响,李清照很快便也对金石字画、文物的收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刚结婚时,赵明诚还只是一个没有俸禄的太学生,但他们只要看到中意的碑文、字画、古董,就想尽办法,甚至不惜典当衣服将其买下来。每淘到一件宝贝,他俩就会迫不急待地回到家中一起仔细整理、欣赏、研究,这成了他们生活的最大乐趣。就这样,日积月累,他们家的金石书画越来越多,李清照便建立了书库大橱,编排好目录,整理收藏。    然而,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就在李清照和赵明诚沉浸在甜蜜美满的两人世界中时,朝廷的党争打破了他们的宁静生活。    首先是宋徽宗打出了变法的旗号,重用新党领袖蔡京推行变法。赵挺之是蔡京的追随者,很快便得到了提拔。以蔡京为首的新党得势后便开始对以苏轼为代表的元佑党人进行报复和打击,作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的李格非也因此受牵连。李清照急忙向公公赵挺之求救,他写了一首诗给公公,说“何况人间父子情”,央求公公能够看在儿媳妇的面上,想办法救救父亲李格非。但李格非还是被贬官离开了京城,李清照十分不满,写了句“灸手可热心可寒”来讥讽公公赵挺之。    随后不久,朝廷又下诏书“禁元祐党人子弟居京”,李清照只得离开京城,投奔已回到老家明水的父母。而赵明诚则仍留在京城,对此他也很无奈,这对思爱的小夫妻只好过起了两地分居的生活。    不久,朝廷的政局又发生变化,蔡京在清算完元佑党人后,便开始在党内排除异已,赵挺之受到打击,不得不辞官并在五天后去世。    赵挺之去世后,蔡京又抄了他的家,并用各种莫须有的罪名来迫害赵家,赵明诚无法在京师立足,只得辞官弃职,回到了山东青州老家。他把李清照接了过来,这对思爱的夫妻终于团圆了。    在青州,李清照和赵明诚以晋代隐士陶渊明自比,他们把自己的住处称为“归来堂”。李清照还根据陶渊明《归去来辞》中的“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为自己取号为“易安居士”,过起了清贫安逸的隐士生活。    李清照和赵明诚在青州一住就是十年,这十年间,夫妻俩饮酒郊游作词,收藏金石书画,撰写整理《金石录》,过着愉快和充实的生活。这十年是赵明诚和李清照夫妇最愉快的十年,也是李清照这一生中最幸福的十年。    然而南宋朝廷的权争打破了他们恬淡宁静的世外桃源式生活,由于蔡京失势,被逐出了政治舞台,不甘寂寞的赵明诚重返仕途,将李清照一个人留在了青州。    面对将要远离自己的丈夫,想到这十年耳鬓厮磨的日子即将结束,自己又要独守空房。李清照将离别后的种种不堪咀嚼了无数遍,眷恋、担忧甚至恐惧都涌上心头,不禁悲从中来,含泪作了一首《凤凰台上忆吹箫》。    不久,赵明诚因为政绩显赫,获得升迁,出守莱州,他将李清照也接到了莱州,两人终于结束了两地分居的生活。接着,赵明诚又改任淄川守,李清照亦随他来到淄州。淄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赵明诚与李清照忘寝废食、广为搜罗,收获相当可观。最有价值的是一次赵明诚下乡巡察,竟然从乡人那里意外得到了白居易手书的《楞严经》,顿时欣喜如狂,打马回府,与李清照一起饮酒品茶,欣赏揣摩。这是这对思爱夫妻最后的幸福时光。    1127年,金兵攻破北宋都城汴京,掳去徽钦二帝,北宋灭亡,这就是历史上的“靖康之耻”。而赵明诚在江宁(今江苏南京)的母亲也在这多事之秋去世,李清照和赵明诚知道山东迟早要落入金人之手,然而时间紧迫,便商定由赵明诚先去南京奔丧,李清照则留下来整理文物,然后找机会运往南京。    文物太多了,一次带不走,李清照便将它们分了类,她把那些相对较重的、收藏价值略低的文物留在了青州,准备第二年春天再把它们运到南京。然后她就带着整理出的十多车珍贵的、容易携带的文物,赶到了江宁。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没过多久,青州发生兵变,留在青州的那十几屋凝聚了他们夫妇心血的书籍古董,全部毁于战火之中!    赵明诚守孝期未满,急需用人的宋高宗就任命他为江宁知府。江宁此时正与金兵隔江对峙,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赵明诚经受住了考验。1129年,担任了一年多江宁知府的赵明诚又接到调令,调任湖州知州。而这时,发生了一件让李清照痛心的事。原来御营统制官王亦准备利用江宁知府调动之际,在江宁城内起兵作乱。江东转运副使李谟得到了这个情报后,立即向赵明诚报告。而赵明诚因为已接到湖州知州的调令,不愿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当天晚上,王亦果然反叛,幸亏李谟提前作了布防,平定了叛军。而在叛乱发生时,赵明诚居然和另外几个江宁府的官员从城楼上悬下绳索逃走了!    赵明诚的这一丑恶行径令李清照深恶痛绝,她写下了著名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谴责丈夫赵明诚。    这件令人不愉快的事,像石头一样沉重地压在李清照的心头。因逃跑被罢了官的赵明诚见李清照终日默默无言,闷闷不乐,感到非常懊恼。最后李清照还是原谅了丈夫赵明诚,他们商量后决定再次退隐。可当他们乘船到达安徽池阳时,突然接到了宋高宗的圣旨,要求赵明诚立即前往湖州担任知州。于是赵明诚只得让李清照暂时呆在池阳,只身匆忙赴任。    当时天气非常炎热,心急的赵明诚冒大暑骑马奔驰,不幸在途中感染了疟疾。直到一个半月后,李清照才得到丈夫患了热疟的消息,略懂医术的李清照又急又怕,因为她知道赵明诚是个急性子,既然他患的是热疟,就必然服寒药,这样他的病情会越来越重,非常危险。    果然,等李清照日夜兼程,赶到赵明诚身边时,赵明诚早已服用了大量柴胡、黄芩等性寒退热之药,结果疟痢并发,病入膏肓,没过多久便不幸去世,享年四十九岁。    相濡以沫二十八年的丈夫的突然离去,让李清照痛不欲生,她割不断那份如丝如缕的相思,成了断肠之人。国破夫亡,让李清照凄凉孤苦、万念俱悲,她大病一场。    赵明诚病故后,留下了一大笔文物,这时江宁也非常不安全了,随时都有可能被金兵占领。李清照居无定所,无儿无女,身心憔悴,境况极其悲惨。她想到赵明诚有个在洪州(今江西南昌)的妹夫,他拥有兵权,应该有能力保护好这些文物。于是,李清照便请赵明诚的几个好友把几车文物运到了洪州,自己只留下了少数便于携带的字画、器物,准备在身体好转后再去投靠妹夫。    然而没过多久,金兵就大举压境,洪州也沦陷了,运往洪州的那些文物顷刻间又在战火中化为乌有,这对李清照来说又是一次巨大的打击。    这时,雪上加霜的是,又有人诬告赵明诚,说他生前将一只玉壶献给了金人,这在当时是卖国通敌的大罪,李清照很气愤,又非常地惶恐,她决定将剩下的古董全部捐献给朝廷,还丈夫以清白。    但此时,宋高宗正被金兵追得四处逃窜,他从江宁出逃,经越州、明州、奉化、宁海、台州,一直逃到海上,后又过海到温州,返回越州。最后,又从越州移居杭州。身心俱疲的李清照就这样孤身一人,颠沛流离,艰难辗转,不遗余力地带着剩下的文物,一路追着宋高宗逃难的队伍,历尽千辛万苦,苦苦地坚持着,最后终于到达了杭州。    李清照的弟弟李迒,担任编定政府诏令的官,一直在宋高宗身边,这时他也在杭州,于是李清照便投靠了他,这时她48岁,红颜在岁月的沧桑中已尽成白发。    在杭州弟弟家住了一段时间后,有个名叫张汝舟的文人,他频繁登门拜访,对李清照非常照顾,并多方托媒,希望娶李清照为妻。李清照觉得张汝舟是个彬彬有礼的君子,另外也为了减轻弟弟的负担,便和他结了婚。    没儿没女的李清照嫁给张汝舟后,本以为下半生有了归宿,谁知张汝舟和她结婚,只是为了占有李清照的文物。因此刚结婚不久,就开始丧心病狂地掠夺清照的财物,李清照不允,他便拳脚相加。痛苦异常的李清照忍无可忍,她发现了张汝舟贪赃枉法的证据,便毅然向朝廷告发,并请求判他们离异。朝廷查实后,就将张汝舟发配到柳州,李清照也得以与之离异,这段婚姻只持续了几个月。    摆脱张汝舟后,李清照全身心地投入到《(金石录)后序》的编写中去了。接着,金、齐合兵进犯杭州等地,李清照再次逃亡,前往金华避难。    虽然丈夫去世已有许多年,但李清照心头的哀痛并没有因为岁月的流逝而有丝毫的减退。相反,小人的诽谤、恶人的残害,使她的内心更加愁苦。她孤苦伶仃,比黄花还瘦,在凄伤中苦苦支撑。她独自一人把所有的往事全都翻了出来,咀嚼了一遍又一遍,再也放不下。    大约在公元1155年,李清照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在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的煎熬中,在达官贵人们的诽谤嘲讽、冷落不屑中,离开了人世,走完了她七十二年的凄苦人生。她走的是那样的凄凉,没有人来关注她,更没有人来帮助她,甚至连她的卒年都没有详细的记录。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形神兼备地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她的颜色并不艳丽,“暗淡轻黄”,与很多名花相比,外表逊色得多。她的社会声望也很一般,“情疏迹远”,并没有得到什么荣耀和宠幸,更不会有人给她热捧恭维。但是她的体性温柔,香留天地之间。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从这两句起直至歇拍,都是以议论的方式行文。这两句是议论的第一层。花当然是以红为美的。至于碧牡丹、绿萼梅之类,那就更为名贵了。这些都是桂花没有具备的。但是作者认为,内在美,比外在美更为重要。“何须”二字,把各种名花一笔荡开,突出了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断定她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这是议论的第二层。梅花既有妍丽的外美,更有迎霜雪而开的高洁的内美。菊花更是人所共同认可的“君子之花”,兼具内外之美。但是这两种名花,在桂花的面前都自叹不如,都产生了羞愧和妒忌的心理。经过这样的比较抑扬,桂花的定位就很清楚了。所以作者论定:桂花是众多的秋季名花之冠。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这是议论的第三层。“骚人”,指屈原。屈原在《离骚》中,用褒扬之笔,列举了各种各样的香草名花,以比况君子修身美德,可是偏偏没有提到桂花。所以作者抱怨他“可煞无情思”。屈原的人品和才德,是人所共同景仰的,这也包括作者李清照在内。对这位先贤的抱怨,更突出了作者对桂花的珍重。  这首词以群花作衬,以梅花作比,展开三层议论,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对桂花的由衷赞美。桂花貌不出众,色不诱人,但却“暗淡轻黄”、“情疏迹远”而又馥香自芳,这正是词人品格的写照。这首词显示了词人卓而不群的审美品味,值得用心玩味。    李清照《鹧鸪天·桂花》是一首颇有思想深度的词,作者先直接描写桂花,后是议论,写出了自己对桂花的理解:桂花是心中的精神世界。    开头二句,通过桂花的风貌,赋予她纯洁、高尚、无私的品质,她虽然轻盈渺小,但品性温和宁静,且自然地真情地奉献自己的香味,说明其内质美,无须炫耀自己,声张自己,去争得赞美的口碑。可见这不仅仅是写桂花浓郁的芳香,而是寄予了作者美好的心灵。    桂花是情操。“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说明桂花的内在美最为重要,最为可贵,她没有艳丽的外表,没有梅花、牡丹之类的花那么名贵,但从其平淡的色,香纯的味中,见其纯真、朴实和执着的本质,不因外在的差异改变自己,坚守其本色,在宽阔的天地间,自由地展现自己的风采,显示了一个没有任何束缚而又独特的个性,故作者称之为“花中第一流”。这是对桂花的赞美及崇敬之情,通过其之情,“花中第一流”还蕴含着深刻的内容意义,她可喻指人高贵的品德,不息的信念,不变的理想、不屈的精神、健全的人格,等等。也表达了作者高洁的情怀,正义的追求,即做人做事不骄横、不虚假、不浮华、不私利……有理想、有道德、有真诚、有尊严……体现出积极的健康的思想情操。    桂花是理想。“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用梅花、菊花与桂花对比,通过梅菊两者所表现出的羞愧和妒忌和心理,来表现桂花的优势与特点,说明她正是利用自身的优势,与众不同的特点,在花类中占有一席之地,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价值,她代表着新生事物,是作者的思想愿望和要求。一是作者认为人如果没有理想,将在无边的空虚和等待中,碌碌无为、平平庸庸度过此生,生命变得毫无价值,毫无光彩。桂花尚且能“霜天竞自由”,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地生长,人更应有勇气挑战自己,挑战旧事物,找准自己的位置,确立好理想目标,带着理想踏上人生旅途,使生命充满活力;二是要告诉人们,不要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新生事物,排斥新生事物,做到明是非,胸襟宽。否则,理想难以实现,生命也就白白流逝,人格和尊严也会丧失,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理想的思考,对人生价值取向的认识。    桂花是意志。“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借屈原对桂花的不理解,不给予褒扬,来反衬作者对桂花的关注,对桂花的珍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她从桂花那里看到了坚韧的品格,也就是她所要的境界,一种让所有人都来了解的精神,作者要表达这么个内涵:人有了理想,还应有不屈不挠的意志,切不可在理想征途中找不到坚持下去的出路,动摇了自信心,最终半途而废,回到苦闷的漩涡中。因为在对理想的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意想不到的困难,及不尽人意的事情,在社会上也许得不到公认、理解、尊重,甚至遭遇歧视、指责、谩骂,正是“可煞无情思”。意志薄弱的人往往经受不住重重困难的考验,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只有意志坚定的持有积极人生态度的人,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并得到后人的敬重、赞扬,表达了作者精神不变的思想态度,揭示了“生命因意志而存在”(叔本华语)的本质。    正是有了“敢于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敢于冲破世俗观念”的精神勇气,作者身上没有“一般封建妇女的自卑感”,而是充满着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掌握了广博的文化知识,她敢于利用当时各种文学形式表情达意”,深沉地执着地积极地表达她的精神世界,也“使她在词创作中表现较多的独创性”。《鹧鸪天·桂花》正反映她真实的人格和精神力量。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桂树枝繁叶茂,冬夏常青,以同类为林,间无杂树。秋天开花者为多,芳香四溢。旧时庭园常成对栽植,称“双桂当庭”或“双桂留芳”。    桂花略呈黄色,黄得轻淡柔匀,在绿叶映衬下,似乎有些暗淡。桂花花体轻小,体性温柔,无论生长在僻处山野,还是园林庭院,它们看上去都十分淡雅,一点也不张扬。但是只要桂花一开,就会香飘十里,山野间、院子里、衣袖上……所到之处,一路留香。    唐人咏桂诗曰:“为问山东桂,无人何自芳。”“山中桂树多,应为故人攀。”桂花多生于深山,看上去疏淡清雅,故说“情疏迹远”。可贵的是,不管花色、体性、居处如何,它们都是“只香留”,桂花因此又被称为“九里香”。    词一开头,词人采用惯常的白描手法,写出了桂花的颜色、体质和特性,赋之以娴静、淡雅的情态。显然,这里倾注了词人的情怀。在她看来,花不一定以娇丽鲜艳取胜,疏淡清雅也是一种美;形、色之美固然让人悦目,芳香四溢则更令人赏心。    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百花之中谁更美?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何须”二字,把仅以色美形娇取胜的群花一笔荡开,而推出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何必要强求浅碧轻红的颜色呢?像桂花那样淡雅而幽香,自然是花中第一流。    词人的审美情趣,渗透着她的思想感情。据记载,李清照才华横溢,自视很高,好“讥弹前辈”,诗才词笔,不让须眉。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二云:“易安居士……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不知这“花中第一流”,是否包含了词人的自许?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在百花之中,梅和菊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赏,清照也写了不少吟咏之词。但在这里,她将梅、菊与桂花相比。究竟比什么,词人没有说,只是说梅花定会感到嫉妒,菊花应该感到羞愧。这种侧面烘托的写法,比正面描写更为奏效,不仅使词情跌宕多姿,而且使桂花高雅不俗的形象更加深化;同时也很自然地引出下文:在那画栏之处,每逢金秋时节,桂花盛开,清风徐来,香飘数里,桂花真是群芳之冠!“开处”,一作“开岁”。    需要指出的是,词人并不是要贬低她一向喜爱的梅、菊,而是通过桂花的以香取胜,赞赏“内美”的可贵。“画栏”,即画着花纹的栏杆,言其精美,出自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中秋”,这里泛指秋季,并非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可煞”,相当于“可是”。“骚人”,指大诗人屈原。他在《离骚》中,吟及许多香花芳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词人很为桂花抱屈:是不是屈原缺少情意或才思,要不当年为什么不把香冠中秋的桂花收进去呢?    有人说,屈原诗中还是有桂花的。其实这并不重要,因为《离骚》不是花谱,屈原是否喜欢桂花,是否吟咏,那是他的事。词人故意设问指责,看似无理,实则是为了更好地抒发对桂花的偏爱之情。这样结尾,既生动风趣,又耐人寻味。    与李清照同时的江西诗人陈与义,也写有一首咏桂词,其中两句说道:“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年。”其意与清照此两句相同,但韵味迥异,高下立判,因为陈词说得太实,缺少清照词的含蓄、风趣和灵巧。    历来文人学士借咏梅、咏菊来抒写情怀的为数不少,但吟咏桂花的就不多见了。李清照这首词,偏要道出桂花的可称赏之处,誉其为“花中第一流”,自是不同凡响。    一首好的咏物词,既要细致生动地状物,也要有所寄寓,将词人自己的感情、志趣等融进去。既不离于物,又不拘泥于物,水乳交融,方才真切动人;借物言情,形神并似,境界才高。这首词便是一篇咏物佳作。    清照词一向以白描见长,而本篇却以议论入词,托物抒怀,但都离不开形象的描绘。如果没有第一、二句对桂花外形特质的很好描绘,为全词的议论奠定基础,那么,由此生发出来的议论,无论是正面的品评,还是侧面的比衬,或是有趣的质问,都成了无本之木。而议论或发问更不带丝毫的书卷气,故能妙趣横生,令人叹服。    词人在描写桂花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写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易安语也,其词品亦似之。”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这句评论是全词的核心所在,也是李清照的个人写照。“浅碧”、“深红”都是耀眼之色,是多数花借以展现自己的颜色,然而这些美妙的颜色对于桂花来说却是不需要的,因为桂花自身的馥郁香气就足以使它成为“花中第一流”!这也反映了李清照的审美观,她认为内在美品质美才是真正的美,是动人心魄的美,是可以流芳千古的美。“何须”二字将上文宕开,十分强烈的将以艳色取名的花和色淡香浓的桂花相对比,鲜明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季节的变化,花开花落的过程,都能牵动着她的神经。她将这个环境的变化融入诗意化的描写。“知否,知否,应是红肥绿瘦”。想必那一刻,她的心境定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的。她将微妙的内心情感悄无声息的绽放于纸墨之间。她感叹着岁月的逝去,在《蝶恋花》中咏道“ 泪融残粉花钿重”感受到,似杜鹃啼血般的哀痛。那细腻的描写,温婉的心思,清丽高雅的格调和浓烈真挚的情感,使我们记住了“易安体”的词句,记住了这样一位“花中第一流”的传奇女子。    清照命运如花    李清照的写花词可分三阶段:少女时期、少妇时期、嫠妇时期,这正与花的开谢荣枯暗合。  少女的天真浪漫若花蕊之初绽,鲜丽娇妍,便有“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的天真浪漫,有“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的惜花之情,有“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点绛唇》)的娇怯活泼。  少妇的情肠辗转若花开正艳时节,热烈缠绵,便有“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鹧鸪天》)的自信,有“待得群花过后,一番风露晓妆新。娇娆艳态,妒风笑月,长殢东君”(《庆清朝慢》)的自爱,有“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渔家傲》)的自珍,而明诚远游时期也有“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尤剪灯花弄”(《蝶恋花》)的愁思,有“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的自怜,有“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念奴娇》)“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蝶恋花》)的无奈。  晚年寡居的孤苦伶仃若花凋香残,凄清冷戚,则有“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诉衷情》)的茫然,有“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捋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清平乐》)的苦闷,有“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的自悲。可见,易安写花词中,花人命运与共,“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花就是清照“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知己,就是清照的自我化身。    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题记  题记借用易安的《鹧鸪天》中赞美桂花的词句,而在我看来,易安更似一株桂花,一株静静的桂花。易安的词更是如此,直而不俗,香而不腻,美而不艳。  易安的词是细腻,细致的,  易安的词是淡雅,淡然的,  易安的词是清新,清疏的……    易安是中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性作家。她以女性的身份真挚大胆地表现对爱情的热烈追求,丰富生动地抒写自我的情感世界,不仅比“男子作闺音‘更为真切自然,而且改变了男子一统文坛的传统格局。在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正如李调元所说“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   易安词仅四十首,不足3000字,却能取得“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和古今女子第一的地位,不仅因为其词作内容的充实感人,更因为其过人的艺术魅力。    有人借李清照在《鹧鸪天·桂花》一词赠予陈玉莲版的小龙女:“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无论经过多少年,多少美人前赴后继地诠释着属于自己那个年代的小龙女,都无法动摇的是,“莲妹”才是观众心目中“永远的小龙女”。一袭白衣,冰清玉洁,烟火不食,真水无香。陈玉莲最让人折服的是,她本身性格中的小龙女气质,外冷内热、淡泊明志。恍如从书上、画中走下来的仙子,遍寻演艺圈难觅这样的古典佳人。    一部83版的《神雕侠侣》,将陈玉莲身上的夺人气质表露无遗:骨子里的高贵,玉洁冰清,不可方物,弱不禁风之下深藏着柔韧,淡泊冷漠中涌动着深情。这一版小龙女,被金庸迷奉为经典,无论此后多少版本的“小龙女”出世,总难以与她的飘逸和脱俗神韵所比拟,至今影迷仍习惯称玉莲为“姑姑”或“莲妹”,而原著作者金庸也罕有地赞叹:“到现在为止,我喜欢刘德华和陈玉莲演的《神雕侠侣》,这一版的杨过和小龙女非常符合我小说的味道。”  且看刘德华在自传中如何写陈玉莲——“漂亮,绝对漂亮,但那种漂亮不属于城市和这个大都会,她的漂亮是一种泥土气息的清新,宁静舒服,毫无侵略性。  ……要在几年后,我才明白原来她根本就像小龙女,看淡世事,不争不问,但求有自己的一个小世界。拍《神雕侠侣》的时期,我觉得她真像姑姑,不可侵犯,又怕接近她,怕她冷冷地看你一眼,自讨没趣。其实我一直都没有跟她有太多的话题,她的世界不是外人可随便走进的。好几次我都想告诉她:为什么你不多笑一点呢?你笑起来很好看。可是我没有说出口,因为她大多时候都是抿着嘴唇的……”    时代在变,人心在变,没有了那份80年代的情怀,可会暗暗地看出许多岁月留下的瑕疵?惟有莲妹,隔了岁月的苍茫看来,依然纤尘不染。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人生只是大梦一场,青丝皓首,不过转瞬。我们在词中看到的她,天真烂漫,浅笑依然。春天,是一把斑斓的色彩,而她就像是那个风中自在奔跑的小女孩,丝毫还不知道忧伤。或许,我们只是不忍去惊扰这份恬美的幸福。因为那嫣红的花,那清凉的露,那轻轻绽放的笑容,是我们每一个人心底的梦。  她是悠长的时光隧道深处,款款走来的优雅而安然的女子,从平静与淡然中,提取了无数肉眼看不到的细小美感。  本是梅定妒,菊应羞,花中第一流,如今飞花逐水,花自飘零水自流。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不知道那风中的飞花是否明白,她的愁、她的爱、她的情都被它们一并带了去,最后零落成泥碾作了尘。原来,需要等到风住尘香花已尽,才可以看到悠悠岁月留下的斑斑痕迹。  曾经烂漫,皎皎兮如繁华;一度坎坷,飘飘兮似浮萍;结局凄凉,瑟瑟兮如若秋风。  雨声潇潇依旧,我的思绪却已穿越千年。乱世中,易安在风雨飘零中黯然消逝,却成为人们记忆中的永恒。千年之后,暮雨潇潇中,倚窗思易安的我,看见夜雨中一朵不染的寂寞清莲。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语》)。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从李清照对桂花的描写中,我们是否对人生有一种新的感悟呢?从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苏东坡“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的佳句中,你是否找到了对“度月”的诠释呢?观山石“悠悠乎与颢气俱,余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这种天人合一的融洽,你又是否有所体察呢?以芭蕉感悟一念清净,“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闲持贝叶书,步出书斋读”(《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柳宗元参禅悟道之心境,此时此刻,你能否灵犀一点,印证一二呢?以黄杨觉悟君子所为,一年长一寸,四年退一寸之秉性,不就蕴含着大丈夫能屈能伸之修身境界吗?    提及桂花,首先想到的是李清照的词: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待繁华落尽,一身憔悴在风里,回头看,过往的经历,或晴或雨,或好或坏,到最后才明白,终归是空,魂牵梦绕,终归心碎。眼见得风打桂落,花飞如雨,满城飘香,唯有泪千行。感情,也如这落花一样,情在梦断,人去楼空,现如今也只能,泪如泉涌!一瓣花香,一抹轻黄,似若一个人影,旧伤心痕难平。也只好,一个人,独守着一座空城。各花入各眼,值不值得,还是留人评说吧!    中国人的心灵能在园林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中体味出无限永恒的天地与人生之道。在他全身心投入于体验的刹那,任何一个景象都可以成为体悟无限永恒之道的所在。在对一块奇石或是一丛兰草的感受中,他就可以超然物外,与天道合一。落花、归燕,在诗人晏殊的感受中是与时光流逝中的永恒之道直契为一的,因而咏出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佳句。平凡的自然景象在诗人的心中常化为非同寻常的存在,包含着至为深刻的意蕴。“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作者从容写来,流露出对生命存在的深刻感受和回味。我们再看李清照感觉中的桂花,岂是无情的树木?“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一在桂花中感悟到了人的品格和精神情操。    逗留静谧的大自然之间,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天,那里的宁静,那里的与世隔绝,让人轻松,让人思考,让人向往。人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中才能得已平静。    一个人静静地在阳台上,依偎着木椅,泡一杯茶,捧一卷书,花一个半晴不阴的下午,细细品读。“一杯香茗,一卷书,偷得半日闲散。”正是如此意境。馨风拂过,掺杂着微微桂花的气息,已成为空气中淡淡的旧香。虽已散,还未淡。它生如夏花之绚丽,死如秋叶之静美。难怪诗人称赞它:“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一个人躺在绿茵茵的草地上,摊开双臂,享受着天与云的完美结合。它们是那么亲近,好像一举手就可以摸到。天是蓝的,蓝得那么舒服;云是白的,白得那么纯洁。风筝在天上飞扬,飞得令人迷恋,飞得轻如白云,飞得与心相融!让风筝载着美好的心情,将内心的喜悦洒向天际的远方。     一个人漫步竹林,一片片翠绿环抱着,千枝揽万叶,一节高一节,苍翠翠,碧绿绿,只觉清风徐来,恍然如梦。坐在石凳上,细细聆听着大自然的声响:“沙沙沙”竹叶舞动着;“哗哗哗”小溪奔跑着;“知了知了”蝉附和着;“啾啾啾”鸟儿高歌着,这真是大自然中动听的交响乐。    一个人站在田野,聆听土地的轻声呢喃。黎明的风,带着泥土的芳香,轻轻地从麦梢上滑过,麦杆柔和地摇动起来,沉甸甸地麦穗便一齐无声地摇曳着。太阳出来了,它以最初的赤金色覆盖在麦田上,麦田像海一样,涌起无边无际的金色麦浪。田边伫立着一个稻草人,守望自己的田野,向前世与麦粒订下契约——相守相望。    生命之美是用心灵感悟的。当清风掠过你的脸颊时,你会心生一丝惬意;当小雨洒落你的心田,你会感到一点儿滋润;当树枝吐出嫩芽,你会滋长一线希望;当阳光照在身上,温馨可以爬上你的心头……    万物生灵中蕴涵着无尽微小的真谛,每一个瞬间,它都会不停地闪动。当它们经过我们的眼睛,你是否用心来聆听和感悟那“隐藏”的生命?

本文来源:https://www.shanpow.com/wx/451288/

《自是花中第一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阅读
  • 《渔家傲》李清照精选四篇 《渔家傲》李清照精选四篇
  • 李清照的声声慢创作背景集合2篇 李清照的声声慢创作背景集合2篇
  • 《渔家傲》李清照精选4篇 《渔家傲》李清照精选4篇
  • 李清照《临江仙》的阅读赏析精选4篇 李清照《临江仙》的阅读赏析精选4篇
  • 李清照经典诗句(合集三篇) 李清照经典诗句(合集三篇)
  • 李清照词如梦令范文(精选5篇) 李清照词如梦令范文(精选5篇)
  • 宋词李清照名篇赏析(合集三篇) 宋词李清照名篇赏析(合集三篇)
  • 李清照《武陵春·春晚》原文及赏析范文(通用7篇) 李清照《武陵春·春晚》原文及赏析范文(通用7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