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梅村


散文欣赏 2019-09-13 00:12:43 散文欣赏
[摘要]朱梅村篇(一):朱梅村书画作品欣赏朱梅村书画作品欣赏朱梅邨(1911年出生)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名德璘、又名兆昌,号梅邨,别号花野渔人,又署独眼半聋居士(早年因病废一耳一目,故署),画家。初师名画家樊少云,13岁起随舅父吴湖帆学画,曾肄业苏州第二中学,后因病废一耳一目而辍学,在家从师读古文六年。1

【www.shanpow.com--散文欣赏】

朱梅村篇(一):朱梅村书画作品欣赏

 
朱梅村书画作品欣赏
 
 
    朱梅邨(1911年出生)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名德璘、又名兆昌,号梅邨,别号花野渔人,又署独眼半聋居士(早年因病废一耳一目,故署),画家。初师名画家樊少云,13岁起随舅父吴湖帆学画,曾肄业苏州第二中学,后因病废一耳一目而辍学,在家从师读古文六年。
    19岁即以买画为生,不久,闻名画坛,与叶恭绰、吴湖帆、张大千、冯超然等前辈一起组织正社画会,出版画刊,并于南京等地举办美展。抗日前,曾任故宫博物院赴伦敦画展的保管员,所作《画堂春深》亦参加展出,后又三次参加梅景师屋(吴湖帆)师生画展。
    1950年后加入中国画研究会,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文史馆馆员,为美协会员。1956年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为人民大会堂作《黄山秋爽》、《江山胜览》,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作《墨子》,为中国军事博物馆作《赤壁之战》等画。
 

朱梅村篇(二):当代朱梅村先生山水画选集


梅村(1911–1993),江苏吴县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擅长中国画、年画。幼年从随舅父吴湖帆习画,19岁即卖画为生。1949年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文史馆馆员,并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同济大学等院校从事美术辅导工作。

朱梅村篇(三):《苏州近代书画家传略》


《苏州近代书画家传略》
  陆润庠 吴友如 陈廉夫 吴郁生 王同愈 袁培基  刘临川 蒋宜安 颜纯生 顾鹤逸 邓孝先 胡石予  顾墨畦 潘昌煦 赵子云 萧退庵  顾元昌 陈迦龠  赵眠云 林介侯 汪 东 周赤鹿 蒋企范 顾仲华  顾彦平 颜文梁 郭绍虞 汪星伯 吴湖帆 吴子深  余彤甫 江小鹣 陶冷月 陈子清 管一得 蒋吟秋  彭恭甫 陈子彝 陈涓隐 蔡震渊 朱铸禹 顾公硕  徐季寅 胡粹中 朱士杰 吴秉彝 顾青瑶 董吟咕  柳君然 张宜生 潘博山 支 谦 陶声甫 张念珍  陆传纹 张 晋 吴似兰 徐季寅 张辛稼 朱梅村  陶谋基 孔昌石 盛景云 杨公毅 陆地  周天民  吴昌硕 倪墨耕 李醉石 章炳麟 余 觉 程瑶笙  吴待秋 李根源 张善仔 冯超然 樊少云 吕凤子  陈旧村 张大千 祝嘉 费新我 沈子丞 顾坤伯  霍 然 殷梓湘 李淦臣 杜重划 亢公 徐绍青  ○陆润庠  陆润庠(1841-1915),字凤石,元和(今苏州)人。同治十三年(1874)状元,授编撰。历任山东学政、国子监祭酒、内阁学士、工部侍郎。1986年曾受命在苏州创办苏纶纱厂,又开设苏经丝厂。两年后,出租给商人经营。1900年后授礼部侍郎,充经筵讲官,擢左都御史。1906年署工部尚书,次年任吏部尚书,参预政务大臣。宣统二年(1910)任东阁大学士。辛亥革命后,留毓庆宫,为溥仪师傅,授太保。1915年因遭遇时变,忧郁在胸,危坐不食,数日而逝。赠太傅,谥“文端”  陆润庠能书法,擅行楷,方正光洁,清华朗润,意近欧阳询、虞世南笔法。在苏州留下墨迹较多。尝为留园、狮子林、网师园等园林书联。如为拙政园写“十八曼陀罗花馆”七个擘窠大字,下款署“陆润庠书于鄙寓小怀鸥舫”,又为“远香堂”写52字之长联一付,曰:“旧雨集名园,风前煎茗,琴酒留题,诸公回望燕云,应喜清游同茂苑;德星临吴会,花外停旌,桑麻时闲课,笑我徒寻鸿雪,竟无佳句续梅村。”平时也喜交艺友,或论诗文,或作书画,一时如吴荫培、叶昌炽、潘遵祁、潘曾莹以及太仓的陆增祥等,时有往来。这里有同辈的,也有长一辈的。他曾约吴荫培同去灵岩山,茗茶吃素斋,临走时还在寺内留下墨迹。  若论书法,因陆润庠从科举中来,且一生为官时间较长,在光绪初至光绪三十年左右,曾屡典试事,又充会试副总裁,故几十年来文字结构变化不大,馆阁气息较浓,讲究光黑精丽,匀圆丰满,大小一律的明、清官场书体棗尽管这种书体(馆阁体或称台阁体),为明、清最高统治者们所常识(现故宫内布置或留存陆润庠书法不少),但都似乎缺少了一些笔墨的情趣和生动的韵味。  ○吴友如  吴友如(1850~1893),名嘉猷,元和(今苏州市)人,居虎丘山塘街。从小丧父,家境贫寒,十余岁时经亲戚介绍至阊门城内西街云蓝阁裱画店当学街。此店兼售书画,为适应该地段农民、小商人所需,字画内容大多为“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麒麟送子”、“王母祝寿”、“关云长看春秋”、“福禄寿”等所谓“作家货”。虽说画得粗糙,也常有“脱货”现象。而友如从小聪明,又喜绘事,裱画之余,偶而动笔临摹,果然得到该店陈老板赏识。当时住在阊门的老画师张志赢见其作品,认为虽临池而落笔不凡,就主动帮助指导。半年下来,进步极快。无论走兽人物、花卉翎毛、山水博古样样皆能,尤精人物仕女。原因是这期间曾浏览过不少画册,对钱杜、改琦、任熊等人物画倍加重视研究,悉心临摹,故得此神韵。云蓝阁在书画上的花式品种比其他书画店为多,生意蒸蒸日上,连士绅们也赏识友如之画,常致送润金,请其作画,比喻他为“现代仇十洲”。及长,画名远播南北,两江总督曾全荃推荐他绘《金陵功臣战绩图》进呈御览。后因其不习惯在皇室作画,认为束缚生活,遂离京转道上海。时英国人美查主办《申报》,复添设《点石斋画报》,即请支持。画报用连史纸石印装订成册,洋洋大观,很有气派。他决定扩充画材,把社会上新鲜事物描绘成图。介绍国内社会风俗、时事新闻,介绍国外声、光、电、化、火车、轮船、奇闻怪事,都一一收入尺幅之中。因该题材,内容极少见诸于世,遂遭受到守旧派群起反对,然其置之不理,一心从事社会写真。并言:“绘画当跟时代而变迁,时代有此事实,尽可取为画材。我们熟知宋、元人作品,也不过画些当时眼前景物而已,现今新事物和我们接触,为何拒之门外也?!既经其提倡,如金蟾香、周慕桥、何元俊等均以新事物入画,成为一时风尚。作品中如《会审公堂》、《大闹洋场》等,更具爱国热忱,民族气节。《点石斋画报》在社会上威望与日俱增,奈何该报终因外人掌握,清规戒律甚多,作画内容也常受干扰,才借故辞去主绘职务,毅然自己创办《飞影阁画报》。为增加实力,又聘请启蒙师张志赢来画报社工作,共襄其事。斯时作品内容除时事新闻、社会面貌、市民生活外,又遍及人物仕女、鸟兽鳞介、花卉草虫、山水名胜、考古纪游、探奇志异,运用新颖之笔触,,作艺术之突破。画风细致工整、构图紧凑、线条简洁、层次清晰、形象逼真。其声誉之隆,一时无两,独树一帜,鲁迅先生在其杂文中,曾对此备加称道。  1893年8月,著名风俗画家吴友如病故后,上海瑞文楼搜集其遗作,汇编成《吴友如画宝》(十三集)刊行于世,评价极高。  因其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倾注于石印稿上,故其他书画艺术作品见者尚少,现已知的有:《昆曲人物册页》、《豫园宴集图》,以及1891年作《蚕桑缂丝织绸图说》,1983年作《西园雅集图》等。  ○陆廉夫  陆廉夫(1851~1920),原名友恢,一名恢、友奎,字廉夫,别号狷龠 、破佛厂主人。吴江同里人。25岁后定居于苏州河沿街。  出身吴江望族,书香门第。因少年时喜欢涂抹,17岁拜同邑画家刘德六为师,学习花果、翎毛。后追宗其师祖禹之鼎画风,技艺大进。转而又习山水,受业于陶焘(诒孙),落笔秀逸,几年后有出蓝之誉。  因好友潘升相邀,他才迁居吴门城里,拜晤吴大征 ,相与谈艺,情投意合,遂为大征幕僚。纵观大征所藏名人字画、三代鼎彝、宋元碑贴。廉夫能一一辩其真赝。从此大征画山水向廉夫请教,廉夫写字,由大征指点,相互琢磨,彼此受益,时,大征文孙吴万(湖帆)书画已有基础,廉夫总是认真指导,使大征满怀高兴,引为知己。后大征巡抚湖南,廉夫也从军出关,得游三湘、辽东名胜,饱览名山大川,画益精进。作山水,笔意苍劲遒丽,古拙幽深。尝写《衡山纪游图》八幅,为生平杰作,人称可与《黄易访碑图》媲美。  1895年他参加由顾鹤逸为东道主、吴大征为盟主的书画会组织棗“怡园画集”,同时入社的有金心兰、倪墨耕、吴昌硕、王同愈、吴秋农等23人。都是为吴中著名书画家。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张之洞,集海内名画家被绘王恽所进承华事略,委任陆廉夫总管其事,足见他当时名声之大。  40岁后,潜心作画,并考订金石文字。晚年书法汉隶,旁参魏晋六朝,古朴而有金石气;也写花卉,清逸可喜,得恽寿平遗韵。同时又为大收藏家庞莱臣(虚斋)及盛宣怀鉴定古字画。  因性随和又喜交友,故而想投贴学艺者,人数不少。陆廉夫有三条件收徒标准。一、需亲自观看来人气质,言行品德;二、需亲自观其作画基础;三,虽经初步同意,必须跟随学艺三个月,合格者方始承认为入室弟子。要求之严,合格者少,故陆廉夫一生仅收学生6名,即顾墨畦,沈塘(雪庐)、樊少云、陈迦龠、黄裳吉、宗履谷。  他一生创作甚多,传世作品有《花卉图》通景屏16幅(藏南京博物院)、《雪霁飞泉图》(图录于《古今名人书画大观》)、《雨歇云归图》(图录于《近人名墨妙》),以及《朝岁图》、《深山丛林图》等30余幅山水,花鸟画(藏吴江县文管会)。出版画册有《陆廉夫山水八景》(有正书局)、《陆谦夫冷午居纪事图册》(中华书局)、《陆廉夫十万图册》(慎修书局)、《陆廉夫衡山纪游图》(天绘书局)、《陆廉夫花卉十六幅》(有正书局)、《陆廉夫临王石谷山水册》(振新书局)、《陆廉夫临董其昌山水册》(振新书局)、《陆廉夫临恽南田山水册》(振新书局)、《陆廉夫画册精品》(西泠印社)。以及由陆氏子孙所影印的《陆廉夫先生编年画册》等。  ○吴郁生  吴郁生(1854~1940),字蔚若,号钝斋,苏州人,居白塔西路。为嘉庆戊辰科状元吴延琛之孙。光绪三年翰林,曾为内阁学士,兼礼部尚书、四川督学,主考广东,康有为出其门下。戊戍政变,六君子被戮,西太后因康有为出其门而不用钝斋。及至西太后死,乃任邮传部尚书,军机大臣。辛亥年(1911)返苏州故里,迁居三多桥巷。  郁生善诗文、工书法,为清末民初时著名书法家,在北京故宫与同僚潘伯寅(苏州人)、翁同和(常熟人)留有黑迹甚多。常作正楷、行书。字体初书欧阳率更,后入李北海之室。能参合钟、欧、颜、柳,错综变化,晚岁喜抚麓山李秀碑体,善书擘窠大字,朴藏刚健,浑厚老当。而细骨丰肌,为共书法特色。曾为苏州园林、庙宇、砖刻门楼、匾额,题词不达意者众多。如为古典园林狮子林所书“狮子林”三字,综合欧阳询、颜真卿字体,颇有古风。  其性耿直谦和,晚年好行善举。1930年后曾以旧作数件捐赠“苏州冬季书画济贫会”和“苏州书画赈灾会”。又于1931年1月书“看公倒海取明月,试以银铺问梅仙”对联捐献“苏州孤儿院。”以书代资,标价出售,救济孤贫。  他又嗜电影成癖,无论国产片、舶来处(国外片),只要新放片子,几乎场场必倒,以为晚年的乐趣。  1940年吴郁生病故于青岛,享年87岁。  ○王同愈  王同愈(1855~1941),字文若,号胜之,别署棚缘。元和(今苏州)人。住古市巷,先世为金华籍,在明初时迁至苏州。王阳明为其十世从祖,曾祖茂兴、祖父乃熙,父赓伯,都是诗习礼,书香不绝。  他自小过目成诵,又刻苦好学。在知书达理的祖母(从小一直跟祖母)教诲下,打下国文和书法基础。1869年进江南造船厂攻读古文诗词,致力于天文数学,得识画家顾云 (若波),并从其学画。光绪十一年(1885)中举人,后授编修。历任顺天乡试同考官,清政府驻日本公使参赞,国史馆纂修,文渊阁校理,湖北学政,江宁学务处参议,两湖大学堂监督等。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才返苏州,为苏州商务总会创立人之一,并任苏纶纱厂、苏经丝厂总理。至宣统元年(1909)出任宪政编查馆咨议,清宫实录馆总纂,二年(1910)为江西提学使,民国2年(1913)后因遭国变,才弃仕途,退隐苏沪间。研究图籍,闲为著述,并以书画自怡。  王同愈为人厚道,博学多能,天文地理,数学诗文,绘画书法,无所不能。  他出生于翰墨之家,从小酷爱文艺。在青年时代,即以善写四体,尤工楷书,而名闻吴中。其楷书初学赵松雪,后以王居七砖塔铭习之;从篆学汉碑,又学虢季子盘铭;隶书则善摹礼器;草书宗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现在网师园、留园中都有他题词笔迹;在吉庆街108号砖刻门楼上,他所书“丁苞松茂”楷书,笔力雄健,秀逸高古,足见其书法根底之深厚。  同愈又能绘画,20岁时,曾从顾若波学写山水,进而上承宋元、下规文唐,迹简意淡而雅正,细密精致而臻丽。一生享年87岁,作画有五十余年经历,即或战地生活,也抽空写画不歇。如甲午战争(1894)随吴大征出关从戎时,画村野山水长卷一幅,并题征途纪事诗一首。诗曰:“五夜度平沙,跛驴两两车,灯寒凝蜡蕊,帽重压霜花。此去踪无定,前程路睚赊,乡心何处似,塞上有胡茄。”卷末又题“寄去以慰家人之思”。每次作画,总落笔郑重、思考再三,极少废品,从未有急就章之为。  甲午战争结束后,他即在苏加入以吴大征为盟主,由顾鹤逸主其事之苏州第一个书画会组织棗怡园画集。这期间,王同愈在书学画理上曾作过一番研究,写就《论画随笔》一书。尝言:“学画需从大痴入手,大痴有笔有墨,有骨有肉,疏密有度,燥温咸宜。所以子久一派实为画笔津梁,最易引人入胜。”又说:“作字之必先规模信本,方有根底,不致流入野狐,苟始基不慎,流弊随之矣。第二步便当临摹古人极工细之作。如范华源、李公麟、刘松年、李 古,虽极工致而笔笔雅静,又极精细。有此二层,学习庶可与古人相见。”  1924年3月,他以珂罗版刊行《栩缘画集》一册,由叶景蔡、张元济题签。选有十幅,是41岁至76岁时所作。十幅名为:东坡诗意册页玉女洞、东坡诗意册页凌虚台、郑州西门别子由(吴湖帆藏)、小姑山扇面(彭恭莆藏)、松荫策杖图立轴、拟范仁安鱼藻图立轴(顾大荣藏),拟唐子畏高山流水图扇面(顾廷龙藏)、临实父册页(王氏家藏)、旭日双松巨幛(顾大荣藏)、拟唐子畏月夜偏舟图(杨翼之藏)等。从这些画中,即可窥见其具有吴门画派清新明快,淡雅秀丽之基本绘画风格。  1930年他曾参加张一鹿等组织发起之“苏州冬季书画济贫会”。因它宗旨为:“以泼墨挥毫之雅兴,行解衣推食之诚心。”故与李根源、邓孝先、萧退庵、刘临川、吴湖帆、吴子深、陈迦龠 、樊少云、章式之等一样,捐赠自己创作之精美作品,通过展览形式,标价出售,把所得经费,救济缺衣缺食之贫苦百姓。  晚年同愈离苏去沪,居住在上海重庆南路205弄93号,后又住南翔仙槎桥“槎南草堂”。辛已3月11日诵陆放翁示儿诗而逝。享年87岁。  其著作有《栩缘随笔》、《栩缘日记》、《栩缘诗文集》、《选砚刍言》及编辑《历代人名疑年录》等。  ○袁培基  袁培基(1856~1943),字幼辛,别署雪荃,吴县人,居木渎下沙塘,是民国时期吴中的山水画家。  培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为清末秀才,家藏古籍甚多,培基自小有苦读精神,常在古书堆中寻觅笔记小说、诗词画册、终夜阅读不倦。喜唐诗,15岁能背诵200余首;又喜丹青,见画片就涂抹点染。最初,因无师指点,故不论花卉果品、山水人物、走兽翎毛,不顾画家、画风是否相异相同,总一一临摹。俗语说:熟能生巧。几年之后,果能运腕自然,欣喜之余,曾拜谒吴大征于双林巷,切磋画艺。因见吴大征画山水功力浑厚,秀逸苍古,棋高一着,才致力于山水,追宗黄公望、沈石田一路。但他又喜创稿,不拘于古人范本,常交游于真山真水间,灵岩、天平、太湖、黄天荡……,常常是他驻足写生之地。故落笔不凡,构图时出新意,自得天机造化的真趣。但终因出门不多,见识尚有局限,故而直至晚年,画风变化不大,似少大家风姿。苏州名士金松岑,曾慕其名去木渎从培基学画。时,培基正办学校于木渎镇。  培基所居之处,院内古木参天,藤架满布,有绶带筑巢,极其清雅,画室内书画骨董,琳琅满目,为此,金松岑有诗张之。  培基又能诗。曾画梅赠赵眠云,诗曰:“寂寞园林满地苔,闭门度岁月且衔杯,山中毕竟春先到,催早梅花一月开。”题以涓秀楷书,自有风韵。  ○刘临川  刘临川(1859~1932),原名世照,又名照,字临川,取腾王阁序“光照临川之笔”句意,截为名字,别署雁潭,长洲(苏州)人,居吉由巷。早年好读嗜画,从老画师李养泉学山水,养泉师朱青立,青立师翟琴峰,琴峰师其父大坤,大坤师张宗苍,宗苍师黄尊古,尊古师王原祁。自原祁八传而至临川,故其作山水,用原祁的笔法,又学王石谷的布局。作品高雅,技法熟练,以描写江南景色为多,设色清明雅丽,有吴派绘画的遗风。又擅长摹仿古画,尤其“四王”一路,几可乱真。也善花卉,得恽南昌田遗韵。其书法,正草隶篆,无所不能,尤精篆隶,能得秦汉六朝晋唐各家堂奥。代表作品有《临华山碑》、《石鼓文》、《临“散氏盘”铭文》等。尝为天官坊陆氏建造“吴苑深处”,从构图设计至绘图书法,均一人总揽,足见他功底的厚实。  1925年始,他任苏州美专国画科讲师,认真负责,一丝不苟。这期间创作极多。曾参加颜文梁、杨左陶、组织发起的“苏州美术画赛会”,先后展出《秋帆归兴图》、《岁寒三友》、禽语图》、《仿司农山水》、《拟原祁笔意》等山水、花鸟作品。1929年作《仿杨子鹤春山图》、《溪亭野趣图》,均刊于《吴中近人书画集》中。1931年7月参加“苏沪名人书画纨扇展览”,画《江南春》纨扇一件。同时又好善举,1930年与张一鹿、吴子深、费仲琛等发起组织“冬季书画济盆会”,捐赠字画,标价出售,救济贫穷百姓。1932年画《秋江图》一幅,献给苏州孤儿院,后通过展览、出售,代作捐款。《苏州明报》以题为“今之收画名人小传”中,对他善举之事有所表扬。文曰:“刘照、字临川,别署雁潭,我苏之老画师也。……今夏背患搭手,卧病者数月,幸经唐祥鹿奏刀奎,早已霍然。但年已古稀,精神尚未全复,迩来封笔优游,未刊之画,缘因善举,故破例而为之也。”  其为人厚道、诚恳、有长者风。1928年夏天,苏州美术会开会于沧浪亭,与颜纯生、蒋宜安被书画界尊为福禄寿三星,画坛三老。  ○蒋宜安  蒋宜安(1864~1942),名洽,字宜安,别署百华龠庵主,苏州人,居肖家巷。自小喜图画,为老画师沙山春入室弟子。平时与颜纯生、刘临川相处友善,经常探讨画艺在30年代初,对后辈之作极力提挈,倍受书画界人敬重,与颜、刘同被尊为“画坛三老”。《苏州明报》载其事。  蒋宜安擅画人物走兽,尤精花鸟、仕女。用笔工整细致、敷色鲜明雅逸。1931年7月画《仕女图》扇 一件,参加“苏沪名人书画纨扇展览”,时任《苏州明报》主笔张叔良曾为其作书画小传。称其“花卉、走兽、翎毛、果品诸作,远胜乃师,深得刘子和、翁小海之神髓。人物仕女亦能直逼费晓楼、姜晓泉之堂奥。点染设色,娟秀华贵,艳雅适宜。”  其性耿直热忱且好活动,凡社会上之书画展览,往往均有作品加入。自1919年始,即参加颜文梁、杨左陶所发起每年举行一次的“苏州美术画赛会”;1930年参加吴子深组织之“桃坞画社”,与社友陈迦龠、刘临川、朱竹云、蔡震渊、张星阶等研究六法艺事,共同进行创作;1932年加入吴似兰组织之“娑罗画社”,不顾年迈,每次出席,并常与社友颜纯生、余觉、蒋吟秋、吴秉彝等人合作挥笔,持续有七年之久。这期间,创作与展览作品甚多,有《梅兰竹菊》四屏条、《月下吹箫》、《百花仙子》、《双清图》、《听琴图》,以及与柳君然合作之《百果图》,与吴秉彝合作之《牡丹仕女图》,与蒋吟秋合写之《梅花图》等。  1942年初,他虽已80高龄,还坚持每日作书画。用笔越发工整细腻,尤其仕女头发,几乎根根可数。张蛰公(荣培)曾作联语以赞,联曰:“得晓泉丹旭真传水翦双瞳粉黛须眉咸入妙;出南田白阳余枝春生十指虫鱼花鸟亦如生”。后因患肺炎,医治无效,病终于寓所。  ○颜纯生  颜纯生(1859~1934),名元,字纯生,晚年因左耳失聪,右耳重听而号半聋居士,苏州人,居干将坊,后迁桃花坞。幼年丧怙,受育于外祖母。十余岁时,习商去沪,因喜涂抹,经人介绍,遂从山阴任伯年学习绘画。伯年画有名声,使其得益非浅。两年后返苏,又从肖山任阜长游,时阜长与渭长之子立凡同居于塔倪巷,名重艺苑。如此手追心摹,技艺益进。继而又去燕北,偶而弄墨点梁,果然获得好评,历时二年半时间。至苏后,遂以画为业,其所作山水、人物、花鸟无不精妙,尤其擅绘人物,用笔苍劲,张条挺拔,衣褶飘逸、自然,深得任氏笔法的精髓,颇有陈老莲遗风。平时喜作大幅,曾用八尺整张宣绘佛像一尊,尝为吴昌硕、陆廉夫、顾鹤逸诸画家所推崇。并为刺绣家沈寿作《八仙上寿图》四屏条,经沈寿刺绣,献给慈禧。又作《半聋居士自写携杖图》一帧,画风西朴,形象毕肖。章太炎为此题款,顾墨畦写诗以张之。而75岁时所画《倪高士洗桐图》,更是精心之作,也是谢世前的最后之作。  其一生绘画达50余年,其中从事苏州美专国画科教授30余年。因性格开朗,为人随和诚恳,故授教学生时,常常不嫌麻烦,既作范画,又结合画理,一点一滴,洋细说明,达到学生全懂为止。即教育子女也是循循善诱,耐心细致。其子文梁,为苏州美专校长。在文梁幼年时,常坐其桌旁,教导临摹《芥子园画谱》、《胡三桥白描水墨人物》之法,一丝不苟。及至文 成名后,父子共事美专,一直合作默契,颇有长者之风。  他又热衷于社会活动,凡苏州各书画会组织,如“苏州美术画赛会”、“娑罗画社”、“茉莉书画会”、“冬季书画济贫会”、“书画赈灾会”等举行书画展览,均有作品参加其中。平时喜饮茶,天暖时往往去观前吴苑啜茗,从而广交艺友,联络感情,切磋画艺深为同行看重。与蒋宜安、刘临川被尊为“画坛三老”。  1934年3月5日清晨5时,颜纯生因突然腹痛,抢救无效而作古,享年75岁。苏州美专全体师生为其举行追悼大会。文学教授黄颂藜作挽诗以念,诗曰:“艺苑蜚声五十年,耆英会上望如仙,平生事事皆堪法,不独丹青继昔贤。”“令子才名中外闻,桐枝挺秀亦超群,从来厚德终有报,伫看泷风勒大文。”画家顾墨畦也作挽诗云:“七五衰翁无所求,高纵桃坞续仙游,洗桐一幅图成后,掷笔西归不肯留。”语极沉痛。校友会书大幅对联以悼之:“烟云供养,天与大年,不愧同声尊老宿;鸾鹤逍遥,公成正果,应刊遗像在沧浪。”  ○顾鹤逸  顾鹤逸(1865~1930),名麟士,字鹤逸。谔一,别署西津、鹤庐、筠邻。元和(今苏州)人,居铁瓶巷尚书里,后迁朱家园,并筑“西津别墅”于醋库巷。  其祖父顾子山(名文彬、晚号艮龠),清道光二十一进士,官浙江宁绍道台。归里后,筑怡园(在人民路)有花木泉石之胜,又建“过云楼”,收藏古代金石书画,名迹甲吴下,著誉海内外。有《过云楼书画记》详为述录。其父顾承(初名廷烈,号骏叔,自署乐全居士)精鉴赏、好玺印,曾集拓新收旧藏,自编《画余龠印存》。鹤逸家学渊源,从小能得熏陶,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少年时,曾赴县学应试,看到一老童生因不慎弄污试卷,跪在堂下要求换卷,却被试官厉声训责。鹤逸由此厌恶科举,不再应试,因酷爱文艺,遂朝夕钻研其中。  随着年龄的增长,鹤逸在书画、鉴赏、文辞上 向前。他秉承先人遗志,广泛搜集金石书画名迹。使文艺得到发扬光大,又喜多方接触艺友。有文字之交,如章钰(式之)、朱祖谋(古微)、冒广生(鹤亭)、费念慈(屺怀)、沈修(绥成)等;有鉴赏书画之交,如李嘉福、庞莱臣、周星诒等;更多的是画友之交,他们是:吴大征、顾若波、陆廉夫、倪墨耕、金心兰、吴秋农、吴昌硕、王同愈、杨岘、任熏、沙馥、任预等。尽管他年纪最轻,但能周全于浓郁的艺术氛围之中。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曾与吴大征等十三人创苏州第一个画社于怡园,取名“怡园画集”。他们订立规约章程,每月集中三次,讨论金石书画,研究画理书学或挥毫自娱,故怡园中的窗橇门框往往布满字画,陈列其中。社友中陆廉夫、任立凡、金心兰、吴昌硕等,有时谈得高兴,还留宿园中,或去“过去楼”临幕顾氏所藏名画。他与昌硕相处甚笃,吴曾为其篆书三榜,即“一丰(峰)亭”、“鹤庐”、“杨某(梅)柯竹之斋”,并为其作“鹤庐印存序”。在画社活动中,由于鹤逸和廉夫两人笔墨相近,合作较多,故陆廉夫的一小印,曰“顾陆丹青”,都用于合写的书画上。  顾鹤逸擅丹青,虽一生未出远门,却酷爱苏州自然风光,屡屡为之写景。所作山水多逸气,自成高格。他初学“四王”,后追宗元明诸大家,具有吴门画派以健笔写柔情,淡雅、秀丽、明快、清新的绘画特色,有云林清秘遗风。其设色清丽雅逸,点苔沉着老健,及至晚年,喜用枯笔皴擦,可与王麓台、王石谷相颉颃,声望极高。1896年尝为张诗令作山水册;1902年作仿麓台、司农笔意山水(刊“吴中近人书画集”);1916年作岁寒清品图案,均称佳品。  顾鹤逸一生都沉浸在艺术生涯中,不论书画理论,抑或书画鉴赏,水平都为同辈折服。而他的绘画作品更饮誉海内,影响国外。出版画册有《顾鹤逸山水册》(西冷印社)、《顾鹤逸仿宋元山水册》(天绘书局)、《顾西津仿古山水册上下》(天绘书局)、《顾鹤逸中年山水精品》(天绘书局)等。著作有《过云楼读书画记》、《鹤庐画赘》、《鹤庐印存》,以及未竟完成的《因因庵石墨记》等。  1930年5月17日因患中风疾病,寿终于朱家园寓所,享年六十又六。苏州名士郑逸梅曾挽之以诗。云:“当代丹青手,无心不 遗,高风梅福隐,绝学虎头痴。文苑有千古。鸡林重一时,耕烟骖勒者,先后是我师。”  ○邓孝先  邓孝先(1868~1939),名邦述,字孝先,号应斋,又号沤梦老人,因藏宋刻本《李群玉集》及《碧沙集》,别署群碧楼主。以字行,吴县东山人。清光绪辛卯年(1891)举人,戊戍年(1898)进士,任吉林民政使,为官清廉,能得民心。  邓孝先古文诗词无所不通。读书之余,曾各方搜集善本古籍,苏州、金陵、扬州等地旧书铺,常是他涉足之地。又善校书,精批注。收藏极富,为我国近代著名藏书家之一。平时喜交艺友,一时如庞衡裳、叶昌炽等,常在鹤园宴饮雅集,弄文舞墨,作诗填词。鹤园为庞衡裳家园,有“词集诗钟”之会。因邓孝先年龄最长,公推为祭酒,由他发号施令,彼此唱和,乐此不倦。  邓孝先又写得一手好字,行楷俱佳,有虞世南笔意,而玉箸篆尤为世所重。曾为拙政园书匾额“春秋佳日”;为鹤园中朱祖谋所种紫丁香一树,篆题“沤尹词人手植丁香”。又在1937年蒋吟秋以省图书馆名义举办“吴中文献展览”时,题“发扬国粹”四字。笔法近似孙星衍、洪亮吉一路,挺劲园润,秀雅清明。  其亦能国画,擅山水。虽无师承,然见识多广,落笔稳健,点苔设色,古趣盎然,有元明文人画韵味。而写竹,能得柯九思神髓。往往贻赠亲友为多。  晚年他居胥门侍其巷,梧桐庭院,花竹小斋,在自书“群碧楼”匾额这下,常常一面校书,一面以书画自娱,篆刻家张寒月曾按其意而为他治印一方。曰:“四十学书、五十学诗、六十学词、七十学画”。固有自谦之说,也可窥见他所走艺术路之一斑。七十岁后遇有得意之作,往往使用是印。  ○胡石予  胡石予(1868~1938),名蕴,字介生,别署瘦鹤,半兰旧庐,昆山蓬朗镇人。早期任教于苏州草桥中学,即以校为家。从事教育工作数十年。学识渊博,术业精深,能诗擅文,其诗清淡闲适,神似陆放翁。1912年(45岁)入南社,被尊为南社诗翁之一,柳亚子讶其诗才敏捷,以“八叉七步”称誉之。金松岑评其诗为:诗骨清而不染时习。又工丹青,尤擅画梅,喜作大幅、喜绘墨梅。因取材于生活,不落范本旧窠,故下笔自然,幅幅相异,虬枝纵横,大气磅礴,借物寄怀言志,气韵高雅飘逸。画梅画叶,画梅画梅实,画繁枝不补一花一蕊,是其作画之创格。曾云:“少时屋后荒篱之南,有梅一树,多年不著一花,乃戏为《催花曲》,而所画仅作繁枝,亦纪实也。”一生画梅五十年,声誉雀起,求画者接踵而至,名满江左。其作画必自撰诗句,诗画双绝,珠联璧合。如《画梅赠亚子》一绝云:“莽莽苍苍,寒星之芒,孤润有光,满光流芳”配以一手精妙楷书,越见精神,可称三绝。  晚年他仍笃学不缀,撰文吟诗,临池挥毫,还每日于大青砖上练习擘窠大字。抗战时因患丹毒,复染细菌性痢疾,医治无效,病故于安徽铜陵章村。  其一生著作浩瀚,有《半兰旧庐文集》、《半兰旧庐诗集》、《半兰旧庐诗话》、《梅花百绝》、《后梅花百绝》、《画梅赘语》、《胡氏家训》、《蓬阆诗存》、《章村诗存》等数十种。  ○顾墨畦  顾墨畦(1872~1940),名 ,字墨畦,一字品石,别号南塘旧隐、畏磊山民,吴江八尺人。早年寓居苏州,为同邑陆廉夫高足,与沈蕴石、刘陌青、沈研荷齐称陆门早期四弟子。能诗词、通文辞,尤擅书画。作山水,笔意追宗元代四家及明代沈石田、董其昌法。用笔浑朴沉雄,画气清澈明净,丘壑布置稳妥,设色朗洁可爱。晚年喜写巨幅长卷,并题以自作长诗,生机勃勃,颇有气势;书法圆劲流畅,沉雄恣肆,大气磅礴,独往独来。尤其古籀、行楷,为世所重,深得汉魏六朝晋唐各家堂奥。  1936年他与吴待秋、陈迦龠、樊少云、张宜生等人组织“绿天文艺馆”于国华大楼。并从1922年始,参加“苏州美术会”,历届都有作品参加“苏州美术画赛会”展出。书画界中知己者为颜纯生、陈迦龠、柳君然、蔡振渊、樊少云、顾彦平、蒋毓泉等。画家颜纯生于1934年3月故世时,曾悼诗一首,语极悲切、真挚。  墨畦平生作品甚多,有《石壁归云图》(刊《吴中近人书画集》)、《摹麓台·司农笔法山水》(载“苏州苦儿院名人书画会画报”)、 《山水》(见“苏沪名人书画纨扇大会画报”)以及《苏州明报》、《江苏日报》上不少书法及绘画作品等,为当时的吴中名彦,影响较大。  ○潘昌煦  潘昌煦(1837~1958)字由笙,号芯庐,苏州人,定居皮市衔。  昌煦出身贫寒,幼年丧父,由母亲含辛抚育。自小读书用功,17岁时县、府二试都名列第一。1898年授翰林院编修,后赴日本留学,考入日本中央大学,专攻法学专业。1913年返国,任北京政府大理院刑庭庭长,因见司法界弊病多端,与其思想格格不入,遂退出政界,受聘于燕京大学法学教授。时与在京的同乡郭绍虞、顾颉刚互通友好,交往密切。1933年因身体衰弱,才返苏州故里。  在居皮市街时,最初有人劝其从事律师工作,但他个性耿直,严辨是非,甘受清贫之苦,不愿与纣为虐,以鬻字卖文给给。  他书法宗颜柳,擅行、楷,肥瘦有骨力,苍润显挺俊,早在燕大时就博得师生的青睐。现为上海图书馆名誉馆长、著名书法家的顾廷龙,就是当年在燕大的学生,常向他讨教诗文,并以获得一书法条幅为荣。潘昌煦的卖字与一般书法家不同的是,因为他又是诗人,所谓诗言志,常常以自作诗而落墨在宣纸上,因而很受文人雅士们欢迎。为此,他选择“卖主”也十分严格,凡汉奸、市侩、发国难财的,一概拒之门外,只字不给。因他有一信条:“宁守清贫,决不合污。”在他所写的《执爨》一诗中有“岂不悦肥甘,惧足伤廉洁”句,即可见志气的一斑。  在苏州时他知己的的艺友有张一吝、邓孝先、吴梅、金松岑、陆鸿仪、陆尹甫等。张一吝曾于1930年与人发起组织“冬季书画济贫会”,通过书画家捐献作品以展览形式,标价出售,所得经费,救济缺衣少食的贫困百姓。时在北京的潘昌煦,在接到苏州的信件后,连续两年都有条幅寄赠。  另外,他又和邓邦述、张茂炯、吴瞿安等建立了“六一消暑诗社”,或在鹤园、或在怡园彼此吟咏以为乐趣。  其著作有《芯庐遗集》一册,诗存七卷:《焚余集》、《羁旅集》、《客授集》、《倦游集》、《沦陷集》、《应酬集》、《豹史集》,以及词一卷。  ○赵子云  赵子云(1874~1955),名起,字子云,号云壑,又号半秃。苏州人,居十泉街(即十全街)。因园内有古梅十株,晚年自署泉梅老人,并题其厅舍之额为“十泉十梅之居”,题画室名为“云起楼”。是我国近代著名画家。为吴昌硕入室大弟子,得意门生,日本人誉其为“缶庐第二”。  他出生在一户渔民家中,父亲玉峰,经营渔业。因子云从小聪颖,领会极快,故读书成绩名列前茅。又笃嗜绘画,喜收罗各种小画片,悉心临摹,无不栩栩如生。常得其父称赞。在从师吴昌硕前,曾有几位启蒙画师,最早为许子振(善山水、花鸟),其次为浙江人李农如,擅作花鸟小品。一草一虫,能乱翁小海真迹;再次是经人介绍,从学于专业画师任立凡(时任住塔倪巷),立凡画艺高超,山水人物无不精美,又教其书与画之联带关系。时子云进步极快,不仅长于山水人物画,且对董其昌行书、王觉斯狂草、卷谷口隶书以及石喜文等,均能进入门径,基础结实。  1904年,他经吴昌硕谱兄,诗人顾茶屯介绍,子云登门拜师,时昌硕为61岁,子云为30岁。他唯师命是遵,揣摩仿效,但其不能得师形似为满足,更力追神似。为此,颇为昌硕欣赏,引为知己,并悉心教导,传授技艺。  子云所作花卉,笔墨坚挺,苍浑秀润,气韵不凡,尤其画梅,酷似其师,几可乱真。所作山水,秀劲雅致,精神饱满,从师任立凡后,又进而学石涛、石溪,复加每逢春秋佳日总去江浙一带写生,故功底深厚有超脱之姿,昌硕之山水画,往往由其代笔。又善书石鼓文,古朴茂密,笔意流畅,深得其师神髓,为时人所推重。  1910年子云去上海独立谋生,由昌硕推荐得识王一亭后,把“润例单”经王之手分发各笺扇庄、装池铺,并赁租盆汤弄一小楼权为工作室。半年卖画生涯,积有二百余金,遂返苏小修十全街寓所。1911年夏天,吴昌硕离苏至沪,赁居于北山西路吉庆里,入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子云也随师参加其中。得识海上不少书画名家,如曾农髯、张梅庵、姚虞琴、钱瘦铁、康有为、于右任、张善仔、张大千、商笙伯等交游日广,技艺大进。  1933年春天,他携家眷由沪上返苏,使用历年绘画所得积金,把房屋、庭园全面修缮一新。园内种植的花卉是其师吴昌硕喜绘之铁骨红梅、石榴、桃树、玉兰、枇杷、牡丹、松柏等花木,点缀四时,气象万千。在苏书画家来访不绝,谈论画艺,兴致极高。在此基础上,即在宅内创立“云社”,自任社长。此为专事研究金石书画之同仁组织,加入者有蒋敬甫、林雪岩、张寒月、吴望清、曹贯之、蒋毓琪等二十人。时而谈论,时而挥毫,曾于1935年假座北局青年会举行金石书画展览。出品三百余幅,颇得好评,至1937年因抗战开始,画社活动才告一段落,自己则去吴县香山避乱。  抗战胜利后,他以鬻画为生。上海朵云轩、王星记、浙江舒莲记、苏州苏九华、东来仪等各大扇庄画店,均留下不少墨迹。代表作品有:《铁骨红梅》、《百花图》、《松柏常青》、《枇杷》、《飞瀑图》等。  解放后,虽年迈而精神矍铄,毅然把庭园让归公家。自留靠西一幢房子,作为憩息作画之所。一时兴来,每天可画花卉近十幅,尽管求画者接踵,从不压积画债。  ○萧退庵  萧退庵(1876~1958),原名嶙,一名蜕,字盅孚,一署退庵、蜕庵,与蜕公、退公、皋松老人。常熟人。1931年后定居葑门内阔家头巷圆通寺内。比邻僧舍,地在南园。故又取号南园老人。早岁寓沪,执教于城东女学和爱国女学,复兼行医。先后参加南社和同盟会,以文字鼓吹革命。  其性高傲拨俗,不好交游,对权贵和势利场中人不屑一顾。敌伪时,汪精卫大开寿筵,遍邀当代作家赋诗题字,伪省长李士群向他求取笔墨,许以重金。他婉言谢绝,并对人言:“汪同我过去均为南社社友,应知我野性难驯,不善逢迎”。解放后,经人民政府聘为江苏省文史馆馆员,于1958年5月谢世于任上。  退庵博通经史,兼精小学、训诂,尤工书法。其书名,不仅遍及大江南北,而且远及日本、朝鲜。篆刻名家赵古泥(1873~1933)曾为之镌“虞山第一书家”印章,实当之无愧。其书四体皆工,而篆字更精,俊挺敦厚、圆浑苍劲,落笔不凡,神采可爱。又通书理,曾说:“书法虽小道,要具三要素:一曰书学,二曰书道,三曰书法。学为本,法为末,道为用,阙其一,则非正法也。”又主张多读书,多看碑,多看贴,多识字,多认得晋唐以下和清初及中叶之书法,才能得书法门户。  他生平最友善者两人,一为李叔同,一为印光法师。李是海上友好,印是姑苏之朋辈,因此他经常往返苏沪,讨论书道,交流书法。  退庵一生鬻书,其学生众多,要推邓散木、沙曼翁最有成就。散木在上海卓有书名,篆刻和诗文都佳;曼翁于籀篆各体俱精,颇得师法,也工篆刻。而曾为虎丘“试剑石”题字的越溪和尚,龙池庵雨丰和尚,吴县东山显庆寺闻达和尚亦为其佛门弟子,均工书法。  他又善医道,曾从无锡名医张聿青习医,与丁福保、吴子深为同窗,为人治病,屡见成效。贫者求医,常分文不取,并施以药,颇得口牌。  晚年多病,且子孙先亡,故形影只,常在茶馆独自小坐,奈求墨者不多,生活显得困难拮据,幸政府及时了解情况,才安排至省文史馆工作。  其著作有《书读百法》、《小学百句》、《文学探源》等。  ○顾元昌  顾元昌(1884~1943),字竹庵,别号冰谷,吴县人(今苏州)。生性聪颖,又好学问。爱读古籍,尤喜钞书。常常以正整楷书完成大部巨著,首尾一致,显得毅力非同一般。因时运不济,虽赴郡考名列前茅,都未曾获隽,决心放弃考试,一度曾去浣江,终因不习惯于官场候值应班,且见晚清政治腐败,才绝意仕途,挂冠归家,一心研究艺文,终日沉醉在金石书画之中。  他家原有宋代绍定年井栏一只,上有明代人题“顾衙复泉”四字,湮没已久,一次偶然在老宅严衙前后园发现,详加考证后,用石墨拓出井栏字样,装成一卷,遍求当代名家题咏,一时称盛。又得赵孟 书,仇彦中碑,原石打本,爱不释手。  元昌精擅书法,能融各家之长,染翰四体书,篆书在钟鼎、石鼓之间,别有意趣;隶书喜追宗秦汉碑版,显得苍古浑厚;真书及草书则从“二王”化出,中年又涉猎赵松雪、苏东坡、颜赵卿诸家,故变化多端,各有神采。吴中汪鸣銮、刘傅福、吴荫培、张一 等见其书作,都推重备至。晚年曾任江苏省苏州中学书法教师多年。  其作书凡五十年,颇有心得,尝与王同愈讨论并请教书学。同愈为其妻叔父,擅书能文,学养深厚。元昌得益非浅。故在授教学生时,自写书法讲义,论述很有见地。曾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书法亦然,或奔放,或谨严,或质朴,或妩媚,姿态虽异而各有其优劣所尚,亦因性情而同殊。以异己之见,为好恶之许,盖无笃论。”又说:“书法无它诀,惟划平竖直,布置安说详,勤习搏览于平淡之中,求其出色,始得自然高妙之致,非必剑张弩拔,堪称工力。”  1943年10月7日顾元昌因患胆病而故,年仅五十八岁。胡朴安因念顾元昌清真淡泊,得于性,形于书,特题诗以念,诗云“屋漏折钗无滞迹,和风甘露见天真,异常要在寻常出,笔笔平凡笔笔神。”  ○陈迦龠  陈迦龠(1886~1945),名摩、字迦龠,更字迦仙,号迦兰陀。先世为福建罗田人,后随祖从政去虞山,才落籍为常熟人。  1910年始,他定居于苏州,初居十梓街,后至饮马桥,再至宜多宾巷口。曾任苏州草桥中学、二中、省立第一师范、第二工专、苏州美专等校美术教师、教授,从事艺术教育十余年。  1925年夏,他与管一得、余彤甫组织建立“冷红画会”,以同情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之含义,因以“冷红”名社。规定每逢春秋两季各举行画展一次,至1930年,共举行十三届画展,一时名声大噪。鉴于画社之兴旺发达,订画之人日益增多,遂于1926年辞去各校教职工作,致力于挥毫、鬻画以自给。曾积极得数千元,购下吉由巷空地一块,筑屋建宅,添置家具,因性好古雅,凡画台、桌椅,都定做成明代式样。又喜搜集松花石,得数十块,布置四壁,因题室名为“松花石室”。以后,数以百计之书画作品,均出于此间。  其书画师为时称江南老画师之陆廉山(名恢)山水人物、翎毛花卉、虫鸟走兽,无所不能,无所不精。名重世林。迦龠课余之时总去河沿街陆宅,当面聆听教诲,进而专攻于花鸟,技艺猛进,深得乃师笔法。平时又好学不倦,常去卧龙街(即今人民路)“集古斋”、“来青阁”、“文学山房”等旧书铺、古玩店,搜集名人字画、金石碑贴,细细琢磨,久久玩味,然后临摹各家,研究各家书画之长。鉴于见多识广,体会精到,故作翎毛花卉、蔬果虫兽、山水人物均能挥洒自如,尤以花鸟为最,章法新奇,用笔生动,如一观其精品,发惊叹其画艺果然不同凡响。人称其画能得任伯年之苍雄、吴昌硕之浑厚、张子祥之秀逸、陆廉夫之雅静。主要作品有:《紫藤飞雀》、《天竹梅花》、《燕》、《锦鸡》、《溪亭观瀑图》、《寒山夜泊》等。  平时又喜水彩画,在苏州美专任教时,他常对物写生,讲究透视,注重明暗对比,及设色之多层次,惜乎以后未能深研其法,而熔国画于一炉。  又擅书法,字学北魏,落笔雄健大度,颇有气派。后得“张黑女墓志”,认为其书法尚存隶意,笔势飞动,为北朝法书中的杰出者,大喜过望,日抚夜摹,终得“张墨女墓志”神髓。  迦龠在苏三十五年,教授学生达千余人,其中登门投帖从学而艺成者亦不下数十人。较为显名者有:管一得、张星阶、沈彬如、赵眠云、施松涛、柳君然、陆抑非、金挹清、严沛仁、潘补笙、陈负苍、蒋澹明、叶友渔、窦子玉、蔡卓群、张宜生、吴乐如、王季迁(己千)等。  1942年他参加江苏美术协会,与赵子云、朱竹云、吴逸人负责学术部,组织美术展览,出版美术月刊。一年后因得胃病与哮喘病,精神不支而告退,终日在家作画,不闻外事。  1945年元月,迦龠因哮喘病剧发,医治无效,效故寓所,时年正六十。  ○赵眠云  赵眠云(?~1948),名昌,字眠云,别署心汉阁主。吴江县平望镇人。抗战前,迁居苏州胥江枣市街,后又赁居于曹胡徐巷。曾任江苏省水上警察厅咨议,段执政临时参议院秘书。因喜文艺而不善政界工作,才辞职归吴门。  赵眠云工书善画喜文辞,尤能鉴定金石书画。他的书法从其姑丈翁印若学习,印若名绶祺,为吴江老名士,酷嗜金石书画,擅写翁同和字,因此眠云深受影响,故临摹翁字几何乱真。又喜作行书,清丽雅逸,流转圆润,曾参加《苏州美术画赛会》、《书画济贫会》等展览。书法界同仁评其“有珠光玉璧之妙”。且能作擘窠大字,早年书平望“莺湖楼”三字,显得苍莽有奇致。又能画,受陈迦龠熏陶。梅菊松石,寥寥数笔,有文人画自饶清逸之气,海内闻名求者甚多。曾影印“心汉阁扇集”行世。  赵眠云兼善文辞,1942年与契友范烟桥、郑逸梅、吴闻天等于苏州温家岸合辑(星报),共刊行二十五期。后改出杂志,定名为《星光》。眠云以文会友,被推选任《星社》经理。第一次雅集于阊门留园,参加者尚有范君博、顾明道、屠守拙、范菊高、录姚赓夔、孙纪于等。  其性格豪爽好客,喜结交四方文士,尤其在与社以与书画一起时,更尽吟咏之乐。一次,赵子云席间对客挥毫,作芍药立幅,陈迦 补兰花,成采兰赠芍图。眠云消退场题诗一首。云:“采兰赠芍国风篇,画意诗情两茫然,一曲胥江门外绿,春花秋月自年年。”以为乐趣。  他晚年生活窘困,常负病鬻艺,还入不敷出,虽得友朋资助,仍无济于事,终于1948年5月病逝于苏州寓所。  ○林介侯  林介候(1887~1951),名北禄,字介候,又字眉龠,别署根香馆主。吴县(今苏州)人,居祥符寺巷。擅长篆刻。其祖父蔼亭,名瑞恩,善画花卉,尤精五色牡丹。父海如,名福昌,亦工绘事,善山水,与吴昌硕相处友善,常在吴平斋听枫园讨论金石书画,共事有年,相得益彰。介候自小耳濡目染,及至青年时代喜研究金石文字,主钟鼎彝器款识,汉魏晋唐碑拓,无不存细琢磨、考证。或临池于宣纸上,或奏刀于方寸中,无论寒暑,日夜不歇。至壮年,刻石别出心裁,除规宗秦汉外,又参于籀文殷墟甲骨,从二三十年代看,确有创新意识,为此,曾得到金石书画家叶恭绰的赏识。  介侯又能书画,书法米(芾)字,上追“二王”,他临王献之的《中秋贴》,能写得惟妙惟肖,形神俱佳。对篆字中的石鼓文、钟鼎文、铁线篆,用笔娴熟而迅速,有力度、有古法,也善山水,三十年代时,常与寄寓在网师园的张大千切磋画艺并得大千指点。  在理论上,林介候坚持“书画印同源”之说。“以书画入印,又金石入书画,乃余之固志也。”(林介候著:《金石随笔》所以他所作的印章、竹刻,都富有金石意味,为识者所重。  在苏时,与蒋吟秋、陈子彝、萧退庵等常有交往,蒋吟秋联系业务在任图书馆长时,他常去可园(图书馆馆址),或浏览馆内所藏善本古籍,或与吟秋畅谈竟日,切磋书道画艺、金石之学。尝为吟秋刻名字章及“一片冰心”章各一方。  抗战时他离苏去沪任中学国文教员,并以书画篆刻作品馈赠亲友为乐。1951年4月病故于海上。  汪东  汪东(1889~1963),原名东宝,后改名东,字旭初,号寄庵,别号寄生、梦秋。吴县人,住东北街,有书房名曰“寄庵”。  早年就读于上海震旦大学,1904年东渡日本,在早稻田大学预科毕业,结识孙中山,参加同盟会,鼓吹革命,任《民报》编辑、主编。民国时,历任北京政府内务疗佥事、江苏省长公署秘书、中央大学文学院教授、中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监察院监察委员、礼乐馆馆长等职。解放后,于1950年被选为苏州市人民代表、人民委员会委员。1954年起,先后任苏州市政协常委、副主席、江苏省政协常委、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苏州市委员会主任、民革中央团结委员、民革江苏省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汪东为章太炎弟子,凡经史百家,无不研习,在音韵学、训诂学、文字学等诸方面,都有创获。他的文章如《论支那立宪必先以革命》、《法国革命史论》、《法言疏证别录》等,多散见于《民报》、《大共和日报》、《华国月刊》、《制言半月刊》等多报杂志上。而于词学,工力也极深,他亲自编定的《梦秋词》收录从1909年到1962年之间的词,计20卷1380余阙。  汪东又擅书画。书法初习董其昌,继而出入颜、米,饶有古法。作篆书,喜用柔毫,圆润遒劲,似软却挺,有时也爱用篆书笔法入行楷,别有情趣。亦能山水,而画梅尤得同行称赞。在南京任教时,与朋辈黄季刚所居相近,季刚宅名“量守庐”,汪东为之绘《量守庐图》山水一幅、并以篆书作一联云:“此地宜有词仙,山鸟山花皆上客;何人重赋清景,一丘一壑也风流。”  又尝与庞衡裳等人雅集鹤园,园中有石名“掌云”者,为汪东题字,至今犹存。同时在苏州留园、拙政园、狮子林等,也曾留下他的墨迹。一次吴湖帆拜访汪东于东北街寓所,见其院内腊梅盛开,香溢四处,大为赞赏,汪东高兴之余,即以画梅一幅贻赠,而吴湖帆随手书对联一幅以报答。  1963年6月13日,汪东因患胃癌医治无效,病故在苏州,享年74岁。遗体葬于吴县越溪陆墓山。  ○周赤鹿  周赤鹿(1889~1966),原名念兹,一名芷,别署落拓散人,晚号鹿道人。苏州人。原住皮市街,晚年迁寓砂皮巷。  他自幼爱好国画,因无意仕途,遂从师沙山春之弟子高晓山学习山水花卉人物。十八岁后,专攻人物仕女,尤其爱画神、佛。因此西园五百罗汉像、 直保圣罗寺唐塑罗汉、东山紫金庵宋代罗汉及玄妙观三清殿神道像……,常常是他涉足之地,对释、道形态,衣饰用色,所持法器等莫不细心琢磨,刻意经营,故其平生所绘神佛,均能形象逼肖,布置合理,符合释道之规矩,从未见张冠李戴,容相谬误之处。为此,他的神、佛作品,很受释、道信士欢迎,求绘者络绎不绝,而人物仕女则为书画爱好者挥毫居多。他是吴中能画人物的高手之一。民初时曾有作品参加芝加哥博览会,并获有奖状。抗战前绘《四红图》仕女立幅一帧,画家吴子深见后,大加赞赏,并为之题 。抗战初画一《倚翁醉卧钟馗》,自题感时诗曰:“终南进士有神灵,冠服犹存汉典型,今日中原尽魑魅,问君何不鼓雷霆。”又作《夜归钟馗》一立轴,题诗云:“破伞孤灯两足泥,卖符南北与东西,今宵不觉归来晚,战战兢兢怕鬼迷。”讽刺术士之迷信讹人,可谓入木三分。  赤鹿平时与书画家陈迦龠、吴待秋、顾彦平、柳君然、萧退庵、余觉等均有交往。抗战中在上海鬻画时,又与张石园、冯超然、吴湖帆、蔡震渊等也时相过从。吴湖帆收藏古代名迹极富,每获佳品,往往在其往访时一一展示,如唐寅之《弄玉吹箫图》,薛素素之《美人香草图》等,对其画风很有启发。  他的作品在青年时用笔工整纤细,画仕女居多。四十岁后喜作释、道像,落笔大度,线条劲拔,曾作《和合两仙》,衣褶飘逸中见凝重,挺秀中见古朴,晚年越显老辣苍劲,似有陈老莲韵味。  建国后,他于1955年于苏州檀香扇生产合作社任美术设计工作,至1959年6月退休。平时好杯中物,晚年更甚,嗜酒伤胃,医药无效。于1966年病逝苏寓。  ○蒋企范  蒋企范(1890~1960),名忠杰,字企范,苏州人,居滚绣坊。早年就学于苏州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去上海创办实用商业专修馆。因齐鲁战争(1924年)局势不稳,才返回苏州,卖去田地继续办商校在定慧寺巷读书湾,又转至大胡厢使巷“松荫义庄”内。校名为:吴县私立实用商科职业学校。建立校董会,自任校长。抗战结束,因学校被毁,就专致于书画事业。  其出身于吴郡望族,书香门第,家教甚严,书法、绘画、诗文,无师承,全得力于家学。幼时书法学颜柳,不论寒暑,每日间必书一百字才歇。1930年后,因得翁同 手书真迹,大喜过望,遂致力于翁字。1931年7月13日在苏州举行“苏沪名人纨扇展览”,企范(时署名忠杰)手书“一沉千年一转机,觉来还是梦还非,当时梦里知为蝶,便好穿花傍水归”七绝一首,笔力雄厚苍劲,沉着老健,疑若翁氏直迹,抗战后其书法作品流传在社会上较多,苏州“开明剧场”、“静园书场”等影剧院的擘窠大字招牌,大多为其所书,他如网师轩园、灵岩山等也留下不少墨迹。又擅国画,所作山水有逸气,敌伪时因无心办学,除每日习字外,必画山水一二幅。初学王石谷,认为石谷落笔不凡,意境深远。故早期作品以清新雅静见称。后又追宗沈石田晚年画风,用笔精简为多,显得古拙有致。主要作品有:《春景杨柳图》、《风雨图》、《竹石图》等。  抗战后,苏州书画店铺如苏九华、东来仪、九福堂等常挂有其书法和国画作品,出售甚速,可见深受群众欢迎。  他又擅鉴定,喜收藏,凡文房用品及扇面、古籍等,均喜一一琢磨收集。曾藏有刻“双龙抢珠”端砚一方,系清乾隆时作工,长达一尺,宽有四雨质地细腻 ,温润发墨。两龙镌刻古朴,中一珠即为活眼,属砚中佳品,一直把它伴在枕边,视为宝物。  建国后,他虽年迈而老当益壮,且热心于社会活动。1957年5月19日市政协成立金石书法研究会,选出萧退庵为主任,蒋企范、范烟桥、孙谱琴为副主任,委员16人。从此,除自己作书画外,又忙于政协常日常事务。在这期间,曾以书法作品参加在日本东京举办之“中日书法作品展览”,颇得日本书法家好评,称其书法“苍老浑厚,不可多得”。  1960年秋月,企范因病不治而故世。  1962年12月19日,为纪念在苏已故书画家,由市政协、文化局、文联、博物馆联合举办吕凤子、赵子云、萧退庵、蔡震渊、陈旧村、蒋企范、朱竹云书画遗作展览。展览地点在博物馆,共有作品二百余件,其中企范出品15件,5幅山水画,10件书法。  ○顾仲华  顾仲华(1890~1975),原名福妹,学名恩彤,字仲华,吴县人。20岁后定居苏州,住滚绣坊,为袁培基入室弟子。一生精研绘画,长期从事国画教育,曾任东吴大学、苏州美专国画教授。建国后任职于市刺绣研究所,为江苏省美协会员。  他画艺全面,山水人物、花卉果品、翎毛走兽、博古器皿,无不精擅。山水得师承,追宗“四王”;人物仕女学王慎、费晓楼;花鸟草虫深得恽南田神髓;走兽采郎世宁精奥,从古法中追求新意,别有一番情趣。李根源、张一吝对其评价较高,认为其多能多艺在当代苏州诸画家中属首屈一指者。1922年颜文梁创办苏州美术学校,受聘为第一任国画教师。  1927年,他在苏、沪两地创办“顾氏国画学社”,招收男女学员,分面授、函授两部,分高、初级两班。自编教材,并创用胶纸、金石等混合制版彩色套印,出《仲华画集》三册,以作教材,先后培植不少人才。擅山水及仕女画之张晋(原名张义隆,后为江苏省国画院画师),写《霍桑探案》的程小青即为当时学社中之优秀学员。  其性随和,彬彬有礼。虽家境富裕而不夸,虽艺有成就而不骄,衣着朴实吃食随意,一心专致于国画事业上,平生创作近千幅。1930年作《花果园》参加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获得好评。又作《猛虎奔泉图》、《花鸟争春》载上海《新月杂志》上。《八仙图》(通景)、《吼狮图》、《野鸭》《博古图》等散见于其他杂志上。  1949年建国后,他参加市文教局和文联举办的新国画学习班,积极响应上级号召,下乡体验生活,与吴县金山石工同呼吸,搜集素材,进行创作,画成山水人物翎毛草稿数十幅,并实地征求意见,借以改进技艺。1956年应骋至苏州刺绣研究所,曾创作刺绣及缂丝稿三十余幅,花鸟写生资料三百多幅。这期间,还应邀至江苏师范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国画棗工笔花鸟。1965年退体后虽体质渐衰,还偶然弄笔。1975年因患胃癌,不治而故,终年八十五岁。  ○顾颜平  顾彦平(1891~?),名则正,字彦平,别号欣欣庵主。四十岁后耳忽重听,又因号半聋居士。苏州人,为顾鹤逸从子。居尚书里。有画室额题:“旧时月色”。  其祖上为三吴望族,家富收藏又怡园内有高台廊榭,花木池石之胜。彦平自小幽游林息,饱鉴名家真迹,复加酷爱绘事,孜孜不倦,故所作山水,不同凡响,既能传顾鹤逸画风之遗意,又能跳出旧窠,追求画面布局之新意。1927年任苏州美专国画科主任兼山水教授,颇受校风之影响,更重视写生。一次偶见槛外池荷掩映,窗前桐荫满地在,认为此属天然图画,一时兴起即绘于宣纸上,受到颜纯生、顾仲华的称赞。  顾彦平性格耿直又好辩,人多敬畏之。在美专上课时,要求学生极为严格,一定要听他话。他认为“严师必出高徒”。但他能以身作则,每次课堂教画,都预先作好范本,然后一笔一划,从构图到设色,讲得清清楚楚,所以学生倒认为他越是严格,越是对自己帮助大,也不以为他“凶”了。一次,同是美专国画科教席的顾仲华画了一幅猛虎下山图,刚刚完稿,顾彦平马上指出,“虎眼画错了,虎下山,虎眼应朝下,现在两眼翻天,成了什么了?”顾仲华却说:“虎正下山时,突然乌云密布,一个惊雷,把虎吓了一跳,两眼自然朝上观天,以为发生什么事”。但顾彦平总认为有牵强附会之感,两人争辩不休。  彦平又善饮酒,特别遇见知心友好,连饮八斤不醉,故有“顾八斤”的称谓。1930年,与徐云秋等人创建“怡园画社”于怡园内,月必数集,读诗论文,挥洒字画、组织展览,盛极一时。时入者有顾季文、朱梅村、攀伯炎、贝聿铭等二十余人。  其一生创作甚富。代表作有《填词图》、《深林流泉图》、《谷山幽居图》、《怡园月色》、《池荷》、《仿刘松年设色山水》、《春湖烟树》、《竹石图》、《古寺隐逸图》、《岁朝清供图》等。1931年《苏州明报》称其“研究绘事,孜孜不倦,加以观摹甚多,复得伯氏之提挈,卓然成家。”  ○颜文梁  颜文梁(1893~1980),字栋臣,苏州人。先居干将坊,后迁桃花坞。出生于艺术家庭,其父颜元(纯生)为任伯年入室弟子,擅画花鸟、人物。文梁自小受父熏陶,曾临《芥子园画谱》,学有所获,后入长元吴高等小学,复得美术教员罗树敏指点,艺乃大进。作铅笔画《苏州火车站》,被学校推荐到南京“南洋劝业会”陈列,获得免费游览南京的奖励。1909年考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当技术生,并从馆内日本画家松岗正识习西画。1912年返苏后的一段时间中,曾任振华女中、吴江中学、太仓省立第四中学、苏州第二女子师范、苏州第一师范图画教员。与此同时,曾自制油画颜料,以鱼油加松香水调入色粉,创作了第一幅油画《石湖串月》。  1919年,颜文梁与东吴大学杨左陶等人发起组织“苏州美术画赛画”,苏州及全国各地征集中、西画家作品,以“提倡画术,互相策励,仅资浏览,不加评判”为宗旨。画赛会每年自元旦起至月半止,每展15天,年年在苏举办,历21届之久。每一届在旧“皇宫”(即今民治路老年大学所在地)展出,盛况喜人。此为中国美术史上的第一个画展。  1922年,他与胡粹中、朱士杰创办苏州美术专科学校,自任校长之职。1927年应苏州公益局之聘,任沧浪亭保管员,受命筹备苏州美术馆,美专也获教育局批准,迁设沧浪亭内。为扩展校舍,经校董会主席吴子深慷慨解囊,独资五万四千银元建造罗马大楼新校舍。从此学校日益兴旺,学生成倍增多,先后开设了国画系、西画系、高中科、实用美术科,以及后来的动画科等。并创办美术制版组,自己印刷出版《沧浪美》及《艺浪》等校刊(月刊)发行全国,影响艺林。抗日战争期间,美专迁移沪上,并先后设分校于上海和宜兴。颜文梁日夜忙于教学与作画,所售画资,勉强支撑学校开支。时,日军曾数度要其返苏复校,均遭拒绝,直至1945年日寇投降,才重返苏州,复校招生,直至解放。1952年全国大专学院系调整,颜文梁调任中央美院华东分院任副院长,以透视学、色彩学、油画八法授学生,深受师生尊敬和爱戴。  颜文梁是我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家、油画家。他一生以真、善、美处世,全力于办学与创作,业绩昭著。1928年去法国留学期间,从师巴黎高等美校老教授罗朗士习油画,并去意大利临摹米开朗其罗、达·芬奇等人名作;收集近万册书籍资料;购回石膏像五百余座;1929年其色粉画《厨房》、《画室》及油画《苏州瑞光塔》入选法国春季沙龙,其中《厨房》获荣誉奖;1932年9月与徐悲鸿在南京举行联合画展,轰动艺坛;1933年秋,徐悲鸿因出国举办画展,颜文梁应邀代理中大美术系主任,课余之时,还常去南京四效写生,积稿甚富;建国后,仍不断新作品,先后参加上海春节油画美展、沧浪画展、全国粉画展览、上海油画展等。代表作品有《厨房》、《老三珍》、《国庆十周年》、《人民大道》、《南湖旭日》、《百果图》、《祖国颂》等。  颜文梁作画的艺术观点是坚持写实。他认为先有真实而后才有美,美是基于生活的真实,但它又不是自然的翻版,必须含有作者的情趣和意境。要使群众“有看头”,使人“看了高兴”,务使达到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起到“雅俗共赏”的目的。鉴于此,颜文梁的画风是细而不腻、艳而不俗,直至年过九十,仍坚持写实,以达到画幅上的真、善、美效果。  出版其书籍有《颜文梁画集》、《油画家棗颜文梁》、《苏杭风景》、《油画小辑》、《色彩琐谈》、《美术用透视学》等。在职期间,先后当选为第二、第三、第四届全国文代会代表,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理事、上海分会常务理事、副主席、全国美协现事、艺术顾问等。  ○郭绍虞  郭绍虞(1893~1984),原名希汾,别号照隅,苏州人,自小居古吴路。  郭绍虞出生于寒士家庭,因经济拮据,仅由读私塾而考入苏州工业中学。但他性好文学,基本上以自学而成材。在上海商务印书馆所办尚公小学任教的几年中,使他有机会在涵芬楼内,广泛阅读所藏图书,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在北大旁听哲学课时,又艰苦地自习英、日、德诸国文字;在新文化运动高潮时,写下了许多散文、诗歌,尤其参加“新潮社”后,与瞿秋白、茅盾、顾颉刚、叶圣陶、郑振铎等都有密切交往,成为“文学研究社”12人发起人之一。除在《文学旬刊》、《诗》月刊上发表大量诗歌、散文外,以后近十年中又写出了《中国文学批评史》、《语文通论》、《清诗话》、《照隅室杂著》等十余部专著。他先后任北京燕京、福州协和、上海大厦、光华等大学的教授。抗日战争胜利后,一直任同济大学中文系主任。1949年建国后,历任同济大学文法学院院长、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  工作之余,他又勤奋于书法艺术,写得一手隽雅的行楷小字,早年字学欧阳询,追宗王羲之,体势方圆兼备,笔力劲健规矩,结构平稳,纵收得体,含蓄而不外露,极有书卷气息。对晋唐小楷潇酒古淡的某些特点,显然较有体会。但他也自有书法个性。曾见其为人书一扇 ,那是1982年所作,是仍写行楷,然风格已能熔明季诸家于一炉,向清秀雅逸一路而开拓。也难怪有一位书法评论家有这样的说法:“白石老人的画,愈老愈辣;郭老的字,则越晚越秀。”  1984年6月他病故于上海,享年91岁。  ○汪星伯  汪星伯(1893~1979),名景熙,苏州人,居东北街。早年就读于东吴大学、北京清华大学。辛刻革命后,任《华国月刊》助编,以文字鼓吹革命。1928年起,在上海、昆明、南京挂牌行医,返苏后,继续开设门诊所于东北街,因善于辨诊施治,对症下药,有“汪一帖”的美誉。建国后,被聘为市文管会委员,1954年后一直在市园林管理处工作。为平江区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中国民主同盟会会员。  汪星伯擅诗词文辞、书画金石、博物考古、园艺、音律,造诣很深。他出生于书香门第,父森宝、叔父汪东(旭初)都以文才名世,他自幼耳濡目染,艰苦好学,9岁能背诵唐诗一百余首。入大学后博览群书,勤奋不辍,他取清末状元陆润庠孙女为妻,既得观赏陪嫁之文物古籍,又得贤内助支持,故汪星伯有足够时间研究学问,广交艺友,在各方面取得较高成就。  他能篆刻,追宗秦汉,颇有古风。尝有蒋吟秋作《梅伯》一印,为余彤甫篆“彤夫”名章。刀法古朴浑厚,凝重高雅。画山水早年从师画家陈师曾,进而学吴仲圭、沈石田、倪云林笔法,传统根基扎实,曾以王石谷笔意绘一山水大幅,不署名款,几可乱真,连擅长古书画鉴定的吴湖帆也差点误认为王石谷无款山水。他又善为古画接笔,一时如苏、沪装池,古玩店收得名家破损字画者,往往请其补笔复原。在40年代从事上海停云馆书画会工作时,广交艺友,与余绍宗、贺天健、郑午昌、张大千、吴湖帆、吴子深、吴待秋、冯超然合称“画中九友”。这时创作作品较多,有《拟石田笔法山水》、《阳春白雪图》、《秋帆图》、《雨后云林图》、《江水竹石图》、《深山古寺》、《秋山图》等,其中有刊入《中国名画集》中,在国内外负有盛名。其融北碑南贴于一炉。凡三代秦汉六朝碑石法贴,均悉必研究,精读碑文,琢磨笔法,用功临池,得其要领,化为自己。正草隶篆四体皆能,尤以正楷、行书为最,浑厚刚健,飘逸潇洒,书卷气与金石味兼而有之。他书法结体多从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来,而与五代杨凝式所书韭花贴相近,用笔则纯以北碑特具之雄强浑重的笔法为之。于碑、贴两派间能自然结合,又独张一帜,实属难得。费新我、盛季萱,及至朱延春等常就教于他,莫不受益。  其为人谦和,性格开朗,人誉较好。一时如钱瘦铁、贺天健、吴湖帆、陆麟仲、陆稼荪、李亚农、仇端午、蒋吟秋、周瘦鹃、范烟桥、程小青、顾公硕、余彤甫、陈涓隐等苏洲艺坛名流,大多与其有密切交往。  1949年建国后,他在市园林管理处任职,专注于园林艺术工作。曾与陈涓隐等人研究、修缮临荒芜的拙政园,使之成为我国古典园林中的瑰宝。  ○吴湖帆  吴湖帆(1894~1968),名倩,又名万、 骏、东庄,号倩庵,别署丑移、翼燕,作画时多署湖帆。名其居住曰:迢迢阁、四欧堂、梅景书屋、玉华仙馆等。吴县(今苏州)人。生于光绪甲午七月初二日,其生身亲吴本善(字讷士)系吴大征(字清卿,晚号 斋)哥哥大根之子。因大征子本孝早逝无后,才以湖帆入继为文孙。基故居初在双林巷,即明代苏州画家金俊明旧宅棗春草闲房,后搬至凤凰街,其组织宗旨为:专从唐宋元明清诸大家中求其艺术之奥妙,以中兴吴门画派。并先后在苏州、北京、南京举办书画展览,获得好评。敌伪时,拒绝接任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馆长之职,保持民族气节。建国后,长期寓居上海,为农工民主党党员、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会员、西冷印社社员等。是我国近代著名书画大家。  湖帆所作山水,大开大合,气象万千。画风秀丽丰腴,清隽雅逸,设色深具烟云飘渺,泉石洗荡之致,在传统技法上有发展。画松树、芙渠,兼及画牛画马,亦都擅长。其作画初为学校教师罗树敏启蒙,后由清末著名画家陆廉夫指导。因时陆为吴大征幕客,常去吴宅。加上其祖大征收藏历代金石书画真迹甚富,致使湖帆大开眼界。初从清初“四王”入手,又受宋代董源、巨然、郭熙等影响,画风丕变;骨法用笔,渐趋凝重,为继承与发展吴门画派之中坚。代表作有《峒关蒲雪图》、《庐山小景》、《写米芾小意》、《芙蓉映初日》、《荷花》等。其书法,初学董其昌,极神似,既而摹宋微宗瘦金体,亦委婉有致。后得米芾《多景楼诗卷》真迹,大喜过望,就专写米字,直至过世。  他又善古书画鉴定,具有独到之处。除根据笔墨、纸张、题款、印章外,却偏在细小之处着眼。如点苔补草、分条缀叶,以及坡地水曲等。他认为作伪者不能面面顾到,笔笔注意,否则画幅就呆板没有生气,便从这里辨别真伪。平生著作有《联珠集》、《 宋词痕》、《绿遍池塘草图》、《梅景书屋书画集》、《梅景书籍二册》及《梅景书屋印选》等印行海内。又为其先伯祖吴大根刊《澹人自怡草》,为其先祖刊《 斋诗存》及《吴氏书画集》。  晚年他喜食荤腥,身体丰硕,乃至臃肿,曾中风二次,后又患胆石症,进而忽然喉道梗阻,难以饮啖。手术后,以能管引道,但从此不能言,终于在戊申年七月十八日病故于上海,享年七十有四。  他一生收藏极富,有宋宁宗后《樱桃黄鹂图》、王晋卿《巫峡清秋图》、宋赵构千字文、赵松雪、管仲姬夫妇合卷、宋刻淮海长短句、宋画《汉宫春晓图》、王叔明《松窗读书图》、黄子久《福春山居图》、七姬奴厝专孤本、沈石田《竹堂探梅图》、唐伯虎《弄玉吹箫图》、徐文长《春雨卷》、马湘兰、薛素素《美人香草图》、恽南田《洗雨桃花图》、暨画中九友册页等,都为希世之宝。尤为难得的,曾化去三十余年心血,广泛收集清代状元书扇70家,71页。中有顺治三年首科状元傅以渐,光绪三十年末代状元刘春霖,以及苏州状元徐元文、缪彤、韩炎、彭定求、陆肯堂、王世琛、彭启丰、潘世恩、钱、石韫玉、吴廷琛、吴信中、吴钟骏、洪钧、陆润庠等人物作品。这些不仅是书法艺术精品,而且是一件名贵历史文物。1959年作为向国庆十周年献礼,捐献于苏州市文管会(现藏苏州博物馆)。  他所取馆堂轩阁也均有来历,如得宋代景定刻本《梅花喜神谱》(为潘氏旧物)就题额寓所,名为“梅景书屋”;得其妻先世御赐玉华砚,因砚质洁如堆雪,润若凝脂,爱逾生命,题室名为“玉华仙馆”;得宋拓率更四贴,就颜其厅堂为“四欧堂”。所生子女四人,各取一欧命名,即孟欧、述欧、思欧、惠欧;得隋常丑奴墓志,为金冬心所留遗,后归其祖父大征收藏又转赠湖帆,即榜曰:丑 ;又得董美人墓志,欣喜非常,遂刻一印:既丑且美。旋得黄山谷书太白诗草卷,第一句“迢迢访仙城”。又得米襄阳书多景楼诗册,有“迢迢溟海六鳌愁”句,就请张大千等画“迢迢阁图”,请陈巨来刻“迢迢阁”三字印章,传为艺林佳话。  其妻潘树春(1892~1940)字静淑,吴县(今苏州)人。为乾隆朝尚书潘世恩曾孙女。嫁吴后,从吴学梅,间写竹石花卉山水,澹逸轻清,神韵超脱。夫妇尤喜合写圈卷、册页、酬唱闺中。著有《绿草集》、《潘承弼撰传》、《王謇梅影书词集序》、《吴湖帆梅影书屋画集》等。  ○吴子深  吴子深(1894~1972),名原,字华源,一字子深,号渔屯,别署桃坞居士。苏州人,居桃花坞。其祖上因经营酒业和漆业而致巨富。  子深六岁时从表兄包天笑学诗词,十六岁能做五、七言诗。十七岁随大舅父曹沧洲深究中医内科。1917年因受其父砚农喜爱文艺之影响,遂进入艺苑。从学于刘临川、周乔年、李醉石及老画师顾鹤逸,专攻山水画。1920年作《竹石图》参加颜文梁、杨左 、发起组织之“苏州美术赛会”,得到好评。这以后,与文梁接触频繁,对颜氏谦和诚恳和对艺术事业之诲心不倦、深为敬佩,终成莫逆之交。1927年苏州美术学校迁入沧浪亭,但因房屋年久失修、墙垣倾倒,满目荒芜,子深两次捐资四千,予以整修,并对美校校长文梁说:“你办学,我出钱。”颜文梁为此在所作《重修沧浪亭记》一文中赞扬其事。1928年美校改建校董会,他被推为校董主席。1929年9月为扩建美校新校舍,他亲自去日本三岛进行文化艺术考察,归国后即购下沧浪亭东侧徐姓四亩地,捐资五万四千银元,1931年破土兴工,至1932年8月落成,建成罗马式的一座大楼,规模之大,造型之美,为当时全国美校舍之冠。苏州美术学校也由此业经教育部批准,改名为“苏州美术专科学校。”  在这之前,于1930年夏天,其曾发起组织“桃坞画社”,确立宗旨为联络吴中画家,相互观摩作品,研究六法艺事。一时加入者有陈迦 、刘临川、蒋宜安、朱竹云、樊少云、蔡震渊、张星阶以及吴氏昆仲秉彝、振声、似兰等十余人。社址设在桃花坞宅内,曾组织社友先后在北局青年会、宫巷乐群社举行两次书画展览,廉价出售,把所得款项悉数捐献贫苦百姓。此举曾得社会名士李根源、张一吝、费仲琛等公论与支持。这期间,曾苦心于书画经营,潜心读书、写字、绘画。购下宋代范成大湖天镜阁遗址,欲想建筑房屋,为闹中取静之作画场所;又喜写董字,曾收集董其昌书法刻成书条石一百块朝夕临摩董字;又崇尚诗人吴梅 、画家吴渔山,遂取号“渔 ”,每天吟咏不绝,作画不歇,从此技艺大进。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才离苏去沪,租下威海卫路慈惠南里一幢房子,挂牌从医。一年后购下祥麟里洋房一幢,遂潜心作画。与早先去上海的老友吴湖帆、吴待秋以及在吴湖帆处得识冯超然。一时书画交流不绝,讨论空气浓厚,彼此补益,海上名声颇大,被誉为“三吴一冯”。1945年抗战胜利,其一夜未眠,作《春笋图》一幅,并书“胜利”两字(后刻于银杏板上、至今犹存)。同年夏天,精选120件书画作品,在上海中国画苑举行个人画展。识者称其作品为:“古趣盎然,厚而能雅,淡而见腴。”1947年5月7日分别在梁溪(今无锡)及苏州举行个人画展。在苏州北局青年会展出时,《苏州明报》以《吴子深与中国画坛》为题,对其评价极高。上海《美术年鉴》评其“所作山水,墨笔则浓淡得宜,干笔皴染;设色则工丽妍雅,妙到毫颠;写竹则法度谨严,超脱尘俗。”《苏州明报》誉其“山水有润高古……写得一笔俊逸飞扬的董字。小品的松、竹、兰,虽是一鳞半爪,然得之者,没有不珍如拱璧。”1948年又与书法家支慈厂举行书画联展于中国画苑。同年被聘为上海文化运动委员会所主办之美术奖评选委员。委员共22人,均为海上书画界名流。有谢公展、颜文梁、刘开渠、朱屺瞻、吴湖帆、吴待秋、冯超然、郑午昌、叶恭绰、马公愚、张充仁、汪亚尘、刘海粟等。  1949年子深离苏去香港,住其表兄包天笑家中,一面挂牌行医,一面鬻画卖字。曾在南洋举办个人画展,饮誉东南亚和日本等地。1964年所著《客窗残影》在香港出版,全书分上中下三册,得稿费10万港币,生活得以改善。  1966年经画家张大千介绍,子深去台北,任国立台湾艺术学院国画系教授,直至1972年3月24谢世,终年79岁。  其一生创作甚多,代表作有:《秋林书屋》、《双修阁图》、《枯木竹石》、《春夏秋冬青绿山水四屏条》,以及参加1930年全国第一届美术展览之《竹石图》等。  ○余彤甫  余彤甫(1894-1973),名昌炜,字彤甫、彤夫,苏州人。曾住悬桥巷、洁庐、富仁坊巷等地,1962年后定居于吉由巷。自小家境清贫,在谢衙前学校读书时,刻苦好学,尤其图画一科,为全校之冠.及稍长,遂经人介绍,为山水画家樊少云(名浩霖)入室弟子,从此走上绘画道路。从20年代至40年代,曾在苏州女子职业中学、省立松江中学、上海美专、社教学院美术系等学院校教授美术,并在剧场做过美术工作,在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特约美术编辑。他能水彩、图案,也能仿古,画文征明早年山水几可乱真。其早期山水画,喜用小笔,笔触细密,层次清晰,章法稳帖,颇似其师。并常把传统笔墨皴点结合西洋水彩画晕染法,故作品显得温情、恬淡、平易、清新。1925年夏天,与花鸟画家陈摩(字迦龠)、山水画家管一得曾组织一个同情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看法,以红枫为标志之“冷红画会”。取此名,意在绘画上有革新想法。加入者有金挹清、赵眠云、顾墨畦、程小青、樊少云以及上海汪亚尘、刘海粟、王济运,杭州吴法鼎等,影响极为深远。1933年冬天,又与彭恭甫、吴湖帆、陈子清、潘博山等同邑书画家组织“正社书画会”,同样取得南北书画家名流支持,使吴门画派绘画风尚得一研讨与发展。  建国后,他曾一度授教于苏州刺绣,苏州市三中。同时被选为苏州美协副主席,文联执委,文管会委员,市政协委员,1958年受聘为江苏省国画院画师。  1950年4月,在苏州市文联领导下,他与书画家谢孝思等负责建立“苏州市新国画研究会”,团结在苏书画家,吸收会员一百十余人。并通过《新苏州报》编辑“苏州美术”共23期,与书画家张晋、顾仲华、许十朋、林伯希、费新我、彭恭甫等同志去吴县金山体验生活,认真创作。一天下来,总得写生稿十余幅。1956年第二次下乡去常熟、吴县一带,又得画四十余幅,经整理加工,有二十余幅参加省、市展览。其中《绿化黄山》一幅还参加第二届全国美展。自此始,在画风上,他一面遵守法度,重视传统笔墨;一面在构图时注意透视,着色时适当运用明暗对比方法,使两者统一而力图反映新时代、新生活之乡土风情和社会风貌。有人曾评论;余彤甫是一位革新画家,是一位现实主义画家。从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创作甚多,作品累累;1956年作《天平郊游》,1958年为参加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作品展览,与费新我、贺野、吴羊木等合作《姑苏之春》,1959年作《支援前线》、《园游会》。1960年与省国画院院长傅抱石等国画家赴六个省、行程二万三午里之写生。见多识广,眼界开阔,笔墨也随之奔放。一破当年“善绘小幅,妙趣横生”之称誉,产生出一批气势磅礴,落笔大度,用墨苍秀,境界清新之长卷巨幅。如《黄山桃花溪》、《黄山云雾中》、《黄山光明顶》、《川蜀道中》、《西陵峡》等。他特别喜欢黄山,曾对人言:“开我窍者,黄山;变我法者,黄山;得我神者,亦黄山也。”  1963年至1964年,他又创作《江南渔港》,描写太湖渔民之捕鱼生活;《燕子矶畔》写南京胜迹燕子矶之山山水水,以及《西海群峰》、《尚湖之春》、《山城晓雾》等。1965至1966年期间所创作巨幅长卷《长江万里图》,更为人称道,全卷原计划共分成16段,每段可单独成章,伸展6丈有余。从上游至下游一直画去,囊括山城、三峡、武汉、马鞍山、南京、镇江等胜景古迹,曲折逶迤,气象万千。如画《马鞍山钢铁工地》一段,人群似海,工厂林立,显示祖国一派欣欣向荣之情景;画《吴淞口》则见一片白浪滚滚,渔帆点点,胸襟为此开阔。他落笔老辣苍劲,浑厚古雅,而于枯笔皴点尤见功力。惜乎尚有3段未竟完成而“文革”开始,人与画屡遭劫难,就此再未续笔。于1973年3月27日上午8时,因患急性肺炎、心脏病而逝世。其著作有《山水画技法》一书。此为他积数十年绘画实践之经验总结,也是一生所走艺术道路之缩影。  ○江小鹣  江小鹣(1894-1939),名颖年,字小鹣,吴县(今苏州)人,居景德路。早年与吴湖帆、郑逸梅同窗,毕业于草桥中学。年少美容姿,素有“璧人”之号。喜骑马,每于春秋佳日,常去金昌亭畔欣赏景色,并引歌为乐。性活泼,又好学,常得堂上赞扬。其建霞(名标,号萱圃),翰林出身,官编修、湖南学政,与梁启超等创设时务学堂,提倡新学,思想较开通。工诗文、粗篆刻、富收藏、善书画,曾作清人诸名人著书之庐16幅国画,镂版作诗笺行世。小鹣自小得其家学,即好六法。初从父习国画,颇钻研,但对画中人物比例,远近透视,常有质疑,喜用西画之法写于国画之中。1917年去日本,对各国西洋画特点与风格倍加关注。平江不肖生所著之《留东外史》一书中有名为江新者,即影射小鹣。1919年去法国留学,在巴黎攻读西画,又习雕塑。1924年归国后居上海八字桥头。颜其住处为“静园”。屋宇高敞,有花木泉石之胜。冒鹤亭、姚虞琴、吴湖帆、徐伟士、潘博山为常去之客。西画之余又作国画,曾与郑午昌、钱瘦铁、孙雪泥等合作蔬果,清逸有致。所用毛笔,必雇笔工到家督制,极为考究。  小鹣至沪后,曾自设美术工艺厂(即美丰铸金厂)。凡铸铜像,均能毕肖,神形兼有。陈英士、谭延 铜像,皆出其手。而仿铸古代鼎敦尊彝、绿绣斑彩,几可乱真。曾制一铜晰蝎,宛然如生,技艺之高,一时名声大振。在此期间,经徐悲鸿介绍,得识雕塑家滑田友,相谈甚欢,遂引为知已,聘为厂内技师,共襄其事。  他曾参加刘海粟、汪亚尘等教授发起之“天马会”,此为研究西画之组织,先后共举行美展八次。又参加文友组织椥巧纾;疃渲小  1926年他返苏,去美专会晤校长颜文梁、西画教授朱士杰,研讨西画、雕塑技艺(朱亦擅塑像),为此,颜文梁设宴于明道堂,以为接风。  1927年吴县 直保圣寺遭大火,寺内古代罗汉塑像半数受损。经蔡元培、叶恭绰、陈万里、顾颉刚等联合呼吁抢救。遂由教育部聘他担任 直唐塑像保存委员会总技师之职。先后曾去 直镇两次,后因他事,才与徐悲鸿商定,由滑田友担任小鹣助手,委以保存委员会技师职务。历时半年余时间,终于恢复原状,整修完工,九尊罗汉,陈列至今。  后因“八·一三”之役,他所居沪北区沧为战场,才应龙云之招,远赴昆明、僦居引津街,最后客死滇南。  ○陶冷月  陶冷月(1895-1985),名善镛,字咏韶,号镛,又名宏斋,别署冷月、五柳后人、柯梦道人。吴县(今苏州)人,居蔡汇河头。  他出生于书香门弟,祖父陶芑孙,是清光绪年间拔贡生,擅词章。叔祖陶诒孙,为吴中名画家,人称东江老画师。其父陶惟垂,毕生从事教育工作。冷月自小喜画图。12岁考入元和县立高等小学后,因美术教师罗树敏擅长中国画,又能西洋画,常教学生用铅笔及水彩对物写生,深受启发,为以后开创中西合璧的新中国画打下了思想基础。  他毕业于江苏两级师范学堂本科。1912年后踏上社会,在任教吴县县立第三高等小学及私立大同女中时,常与同学颜文梁一起写生,切磋画艺,并在观前街裕昌祥店内陈列与试销自己作品。又于1919年元旦日参加颜文梁、杨左陶组织发起的第一届苏州美术画赛会。由此始,他的绘画作品才开始影响于社会。  1918年后其离开苏州,先后在长沙雅礼大学、南京暨南大学、开封中山大学、成都四川大学等地担任艺术教授,桃李门墙,称盛一时。在这期间,他充分利用时间,尝走齐、鲁、豫、晋,登泰山、峨眉之峰,又泛舟潇湘七泽间,揽胜探幽,饱赏山水景色,一一写生记录。从而悟出“以客观的现实为基础,而以主观的理想来完成”的艺术创作规律,并言:“以造化为师,以古人为友,以吾心为法。”总结了他自己的绘画心得。  陶冷月擅长西画,曾从国人特朗教授学习油画,而且精通中国传统画法。早年就学于叔祖陶诒孙画清初“四王”一派,进而又上追元明黄公望、王蒙、沈周、文征诸家,山水画功底厚实。画花卉,则有徐渭、陈淳、恽南田的韵味。因而扬作国画,往往吸取传统笔墨的艺术精华,融会西画中的透视、设色、明暗、质感之法,产生出具有个人风格的艺术作品来。当时北大校长蔡元培对其画风评价极高,称他为新中国画的创造者。且书撰一联赠之,云:“尽善尽美武韶异,此心此理东西间。”绘画中他尤善定雪画月。其写雪,着重表现雪的明暗质感。具有清朗、厚实、疏松的意味。其画月,则重在“画中有诗,诗中月画”的意境描绘。小说家和瞻庐曾言:“每作空山悬瀑、野岸停舟冷月一丸,而其境益清隽可喜……。”  1932年后,他卜居上海淡水路丰裕里,潜心作画。抗战期间,则以念经后佛,练习气功而拒日拉拢,把丰裕二字,谐声改为风雨,榜其画室为风雨楼,以寓日处风雨飘摇之中,表现了一个画家的民族气节。  建国后,冷月精神矍铄,作画尤勤,在任职复兴中学龄前、五爱中学美术教师期间,作《红梅图》一幅,参加全国国画展览后,后由中国赴苏代表团把此图赠送苏联莫斯科大学。又于是956年作《白梅图》一幅在上海美展展出,与吴湖帆、贺天健、刘海粟的作品同获二等奖。六十年代初再次入川,得写生稿本十多册。在他的作品中所见《瞿塘夜色》、《嘉陵月色》、《峡江明月》等描绘月色的佳作,就是先后几次上峨眉、越三峡的巨大收获。  他的一生举办个人画展次数甚多。从1920年首次在雅礼大学举行外,曾行后在南京暨南大学、无锡公园池上草堂、中国科学美术社、真如暨南大学、河南中山大学、上海利利文艺部、重庆都邮街陈宅、上海八仙桥青年会、南京青年会等地举办画展,而其中在苏州展出次数最多。据不完全统计,有1952年秋(东吴大学林堂)、冬(北局青年会)、1927年冬(常熟虞山公园)、1928年春、1931年春、1934年春、1935年春(以上均在北局青年会),以及1983年在苏州博物馆、1984年在群众艺术馆(与他的弟子一起展出)共有九次,显示了他对家乡的热爱和关心。1983年在博物馆举办画展后,即捐赠五幅给该馆。其中一幅《月夜梅花图》,在建国前曾有富翁出高价也不肯割爱,现终为国家所宝藏。他的画同样影响于英国、美国、日本、东南亚一带。东京书画会、费城博览会都先后请他送作品参加展出,英国泰晤士报、大陆报以首先刊载他的画为光荣。  出版画册有《陶冷月画集一、二》、《陶冷月画屏》、《陶冷月画册》等。  陶冷月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上海文史馆馆员。1984年因双目失明,长期在家休养,于1985年病故于上海。终年91|岁。  ○陈子清  陈子清(1895~1946),原名晋,字子清,以字行,号俊实、白斋,别署支迦罗。苏州人,住迎枫桥弄。祖父陈寿祺,字慎三,前清织造衙门供职,任文书工作,富收藏,擅书法,工录,名盛一时,其父敬业,字仲燕,曾为我国驻日本横滨领事文书,喜旧学,工翰团,所作蝇头小楷,精卓绝伦。  子清出生一个书香门第家中,自小刻苦勤奋,曾以学业优秀毕业于草中学,与叶圣陶、吴湖帆为同学。抗战前任职于苏州女子职业中学为语文教师,一年后调作任江苏省苏州图书馆为典藏主任。该馆曾于1937年2月举办“吴中文献展览会”以发扬乡邦文献,推进学术研究为目的。在布置十个展室的过程中,凡设计安排各巨幅绘画都由其包下,出力不少。在抗日战争爆发时,为遵馆长蒋吟秋之嘱,将馆藏善本图书,密装木箱,星夜运洞庭山包山寺。包山寺主持和尚闻达上人,明是非、通文理,是子清的诗词书画老友,方外交。经两人研究,决定把书藏在方丈密室内,并筑一坚固围墙以伙装,自己隐在寺内,观察形势,寸步不离。至于抗战胜利,把书重新运回苏州,一一检点,未少一册,可见他办事之认真,对工作之负责。  他博学多能,好学龄前不倦,精通小学、训诂,擅长书法、绘画。无师承得而力于家学。书法早年追宗南宫,后又专致于东坡体,笔法苍劲挺秀,端谨有致。又性喜游历,遇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必去观赏,而因所作山水,出笔超逸,浑厚高古,澹泊秀雅,有王羽、王鉴笔意,但却化机在手。尤其自雁荡山归来,积稿较多,构图各异所以一改摹古旧风,落笔生动,颇有新意。在苏州、上海两次个人书画展览中,评价较高,声誉雀起。又能篆刻,有西泠八家意。曾为蒋吟秋、王佩诤、陈子彝等镌刻多枚。  1933年冬天,他与吴湖帆、潘博山、彭恭甫等发起组织“正社书画会”,以中兴吴门画派。一时南北书画家如邓孝先、王同愈、叶恭绰、吴瞿安、冯超然、张善仔、张大千、王秀迁、蒋吟秋、张紫东等都纷纷加入在内,影响极大。这期间,子清除图书馆工作外,又忙于画会组织工作和自己绘画、书法的创作。  抗战中,其曾一度时间在铸印室工作,后因故去上海姐姐处,从此在沪以卖字画为生,直至抗战胜利才返回苏州,继续任职于省立苏州图书馆。  1946年,子清因积劳成疾,病故于苏寓,享年51岁。其主要作品有国画《深山古寺》、《雁荡春晓》、《海涌山色》、《古柏奇松》、《白斋书屋图卷》、《寒山雪桥》、《拟王羽笔意山水》、《拟王鉴笔法山水》及临苏东坡《洞庭春色赋》书法等。  ○管一得  管一得(1895~?),苏州人,住盘门师姑桥弄。出生于艺术家庭,其祖父经解,父祖鼎,都为清末时的山水画家。管一得能继承家学,在民国时以画山水为艺林所推重。  他早年就读于书塾,后入草桥中学,但心在绘画,虽学业成绩平平,而美术一门却为学校所瞩目。十六岁后缀学在家专事丹青,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为此,他父亲常陪伴他出入于景德路、护龙街(今人民路)一带,广泛购买历代名人画册,上至唐宋,下至明清,故而家中藏书极富。管一得每日临摹,孜孜不倦。父亲在旁随加指点,进步甚速。后慕陆廉夫名,曾独自去河沿街宅拜访,所携近作均请廉夫过目。时陆廉夫妙笔丹青,画艺极高,名重苏沪,且收徒要求严格。故管一得虽有意从师,却始终未便挑明,陆廉夫也把他视作后辈研习而已。然而一得却常去讨教。总获陆氏绘画要领,深得三味。  管一得工山水,擅花卉。山水能探求宋元清诸大家笔法,气局大雅,落墨稳健。四十岁后,追宗沈石田晚年苍润浑厚,大度老辣的画风。1931年7月参加苏沪名人书画纨扇展览。1932年参加苏州苦儿院名人书画会,分别出品的二件山水《风雨夜归图》、《秋水云山图》,线条简练,笔力遒劲,以色彩渲染气氛,以焦淡墨相间反映近远,可见他在传统笔墨上是下了工夫的。书法家叶恭绰评其山水画为:“得明清诸家笔意,有廉夫的清逸,有石田的气骨。”(见《苏州明报》写花卉,有陆廉夫落笔秀逸,设色清丽的特点。他平时喜欢花草。所居住宅中有园,园内具花木假山之胜,常徘徊其中,对一草一木,每每细心观察,不时对景写生。故所写花卉,能得神形兼备。惜乎不太常作。  他又喜社会活动,广交艺友,1925年与余彤甫、陈迦 组织建立“冷红画会”。画会宗旨是:在绘画上探索和研究新的艺术和新的技法。因在当时提法颇为新鲜,一时加入者樊少云、赵眠云、顾墨畦、程小青、金挹清、陈涓隐、柳群然等二十二人。由于社友团结,活动经常,威望很高。1928年8月10日《苏州明报》对该会的报道是“苏州名画家管一得、余彤甫、陈迦仙(迦 )所组织之冷红画会定于七月初十在青年会开展览会一星期,有作品百余件。会毕将携赴上海公开展览。”展览作品不仅有中国画,还有西洋画,上海展出后,名声大振,即连汪亚尘、刘海粟、王济远和杭州的吴法鼎也欣然要求入会。该画会至1931年才告一段落。直至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5月11日又在徐悲鸿、颜文 的倡展示下,假座公园民德亭始行恢复。而管一得业已去他地未回,而且以后又倦于书事,遂退陷告退。  ○蒋吟秋  蒋吟秋(1896~1981),中瀚澄,字镜寰,一字吟秋。苏州人。毕业于江苏师范学校。住平桥直街。曾任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吴县县立师范老师,南京高等师范金石研究会理事,苏州美专国文兼书法教授。苏州国立社教学院图书馆学系教授,江苏省苏州图书馆馆长。建国后任职于东吴大学。为江苏省政协委员,苏州市政协常委、市民进常委,市书法印章研究会会长,是著名的书法家、金石学家、图书馆学家。  其品性恬淡,不慕荣利,一生刻苦好学,认真踏实,近三十年图书工作,成绩赫然。喜文艺、工诗善词、通小学、擅金石、书画,七岁背诵唐诗,十二岁能为人写楹联、匾额,所书擘窠大字常得到外祖父,也是他启蒙师陈寿祺(字慎三)赞扬。至青年时代,学诗得沈眉若指导,学文为金松亲授,学书法受汤定之指点,学篆刻经丁二仲斧正,进步尤快。  蒋吟秋出道甚早。1922年1月加入由颜文梁、胡粹中等画家组织的:“苏州美术会”,会内刊印《美术半月刊》杂志,选登美术画赛会作品及理论文章,他与画家顾公柔一起负责编辑工作。1932年初,他与吴清望、余觉、吴进贤等四人合作正草隶篆四体书,被小说家程瞻庐誉为“珠联璧合”,是“吴门新四杰”。足见在青年时代,已负书法之名。  其作书四体皆工,尤擅篆隶,笔法圆浑雄厚,苍劲老健,用墨考究,熠熠有光。篆字风格在杨沂孙、吴大 之间,隶书初学《张迁碑》,后得伊秉绶意味;分书有何绍基笔意。又精通小学,喜写缪体。平时亦作篆刻,追宗秦汉 印,老笔纵横,颇有古趣。绘画无师承,却喜挥毫,擅画梅,出笔有寒香之雅,风格超隽。其弟祖若,也善画梅,时有“梅兄梅弟之称”。  在任图书馆长期间,他曾全力以赴,组织两次庞大展览,颇有社会影响。一是1936年4月举办《梅展》,展出梅花盆景、梅花字画、梅花古籍、儿童画梅等四个部分,目的为增加阅览人举趣和欣赏艺术。因其本身艺术造诣较深,且在社会上有一定威信,故一时社会名士及收藏家,都纷纷献出私人藏品,支持此举。其中有叶恭绰之梅花盆景、有吴子深藏《唐六如墨梅轴》、吴湖帆藏《金孝章梅花册》、潘博山藏《陈继儒墨梅》、张大千藏《八大山人梅花册页》及《汪士慎梅花长卷》;有潘景郑藏明万历刻本《千片雪》等等。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苏州名流学者如章太炎、汤国梨、郑逸梅等都前往参观。梅展盛竞为当时各报所报道,莫不予以赞扬。二是1937年2月,为“吴中文献展览会”。目的是“发扬文献,推进学术”。展出内容有吴中方志、史传、乡传、乡贤遗像、遗著、书法、金石、拓片、服御、器物等,分成十四个展室,展品达四千一百五十九件,展期七天,平均每天有二千多人参观。  两次展览规模之大,质量之高,前所未有,足见其组织才能和艺术才能之不同一般。《吴中文献展览会》曾出特刊一大册,影响深远。  1949年8月后,他任教于东吴大学,继续致力于书画金石事业,并热心于社会活动。1962年成立市书法印章研究组,被推为组长。对每年一度之全市面上国庆书画展览,总有作品参加。并曾为“沧浪亭”写《沧浪亭记》(宋·苏舜钦撰文)隶书,为可园书《可园记》隶书,工整古朴,遒劲老苍,别具一格,使沧浪湖畔生色不少,观众莫不赞叹。  其一生著作浩翰,有《学书述要》、《版本问答》、《文选书录》、《吴中先哲藏书考略》、《沧浪亭新志》、《苏州景物诗选》等。  ○彭恭甫  彭恭甫(1897~1963),字维梓。苏州人。晚年居体育场后洁庐。为肖代状元彭启丰后裔,吴门望族。因出身书香门第,幼年受到家庭影响,即喜丹青,曾从师陈子清学习山水之法,追宗元明诸家笔意。及至青年,纵观家中所藏古代书画真迹,对董其昌所绘山水感到工力浑厚,意境超脱,大度不凡,遂专注于画。又喜游历,凡名山大川,均以一睹为快,曾游雁荡、北涸、黄山等地,吸取写景素材,常常满载而归。故其所作山水,构图新颖。自有天然风光之奇趣,设色清丽雅致,也具吴门画风的特色。中年后与吴湖帆、陈子清、潘博山等书画家成为莫逆之交。终于,1933年冬创立“正社书画会”,由他及吴湖帆总负责,以中兴吴门画派。1935年假座上海大新公司展厅,举办个人画展,出品180件,张大千、张善仔、朱屺瞻、张石园等都前往祝贺,评价较高。名扬京沪一带,即被吸收为中国画会会员。1937年日寇入侵,家中所有收藏,悉付战火,懊丧之余,心灰意懒,身体也渐渐不支。抗日战争胜利后,每日以书画自娱,聊天作消遣。1949年建国后,精神为之一振,每日以作画不歇,并积极参加市文联组织活动。1950年美协组织画家去吴县金山体验生活,他认真踏实,每天总得画稿五、六幅,屡获表场。主要作品有《赤壁夜游》、《看瀑图》、《黄山鲞鱼石》、《天平秋色》、《工地运石》等。1952年被苏南文管会聘为文物鉴定委员。  ○陈子彝  陈子彝(1897~1967)名华鼎,号眉龠、蜃庐,昆山陈墓镇人,明末陈继儒后裔。二十年代初定居于苏州护龙街(今人民路)乐桥堍。  他早年毕业于苏州草桥中学,受业师胡石予、金松岑。与王伯祥、叶圣陶、吕叔湘同学。后至上海东北大学商科修业,曾任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编纂、苏州美专、东吴大学、云南大学教授。  其出生书香门庭,家学渊源,兼及小聪明,好学不倦,故凡诗词书画、篆刻摄影,无不涉猎和研习。书宋宗周金汉魏六朝文字,写北魏碑版,字势偏长而苍劲茂,能得近代康有为、于右任免力敦厚、洗涤凡庸的风姿。写行书,初师柳公权,后攻褚遂良。严整而有风骨,但不失清逸雅丽之内涵。中年后,偶得郑板桥书法真迹,大喜过望,朝夕临池,几乎达到乱真的地步。间写丹青,能山水,更喜画墨梅,张大千寄寓网师园时曾指点其写梅之法。并以红绿扇 贻赠,使子彝更沉浸在写梅的海洋之中,常常以梅花为题,自作书画遍送好友,先后得共条幅或扇画者有蒋吟秋、王佩铮、陈子清、顾衡如、吴似兰、吴秉彝等。蒋吟联系业务特作诗以为答谢。他又擅长刻印,追宗秦汉古术。曾为瞿秋白、鲁迅镌雕笔名印章。而摹刻石碑,尤称能手,横竖撇点折,刀刀到家,字字剔清,稳健而潇洒,沉着而有韵致。原可园内堆有王士慎诗作书条石四块,经详读后发现尚缺两块,即由陈子彝个性豪放,诚恳热情,在苏州图书馆工作的十余年时间中,凡馆内摄影工作全由他一人包下。如1932年4月图书馆举办的“梅展”、1937年2月举办的“吴中文献展览会”,与展品纪念册中的照片,都为期所摄。这些珍贵的材料,一直传至今。平时与吴湖帆相处友善,吴所藏历代名人字画和古碑拓片、常人不易见到,唯独信任子彝,请他全部照相留存。  1949年建国后,其任上海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兼该校图书馆馆长。同时参加了上海书法金石研究会为会员。  他一生著作有《眉龠印存六册》、《吴中文献二十四种》(与蒋吟秋、王佩诤合编)、《寰于贞石图目录》、《红兰逸乘》(与王佩诤合编)以及由其侄儿陈兆弘收集未刊的金石书画诗文而编辑的《眉龠遗稿》四卷。  ○陈涓隐  陈涓隐(1897~1986),苏州人,居观前承德里。早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业专科学校,擅西历,能摄影,尤精漫画,为时人所重。  1927年,其任职于城中小学(草桥小学前身),授教美术劳作课,在课余时常携画夹进行写生,作有水彩画《孔庙》、《瑞光塔》、《苏州郊外》、《虞山言子墓》等,并随带摄影机拍摄风景人物照相,以为美术创作之用。1934年至抗日战争时期作漫画甚多。上海《申报》、《时代漫画》,苏州《努力月刊社》、《苏州明报》等报刊常有作品发表。代表作有《打靶》、《看卖芝麻糖》、《甜的苦味、比较容易上当么?》、《自由车上的李文英小姐》、《小桃红》、《捉强盗》、《易地而处》、《直的进来,横的出去;活的进来,死的出去》等,对国民党统治,对汪伪的专政,对日寇的暴行莫不予以极大的愤慨和无情的揭露。如作《直的进来,横的出去;活的进来,死的出去》一幅,诅咒日寇侵略者的可耻下场;作《小桃红》,画一桃树上的花朵,化作传票,揭露在汪伪统治下任意拘捕无辜百姓的悲惨情景。斯时因任职于灵岩山绣谷公墓办事处,上海宁波路也分设办事处。鉴于工作之便,往返于苏沪间,故而与上海漫画家鲁少飞、张东平、丁聪、叶浅予、曹涵美、华群武等过往甚密。而鲁少飞又为其在美专学习时之漫画启蒙老师,更关心备至,随时指点,又与苏州漫画家许超然、午若明、沈冠芬等,也不时切磋,相互补益,故其所作漫画,笔简意赅,亦庄亦谐,达到幽默艺术雅俗共赏,发人深思的社会效果。1936年4月他高兴地参加了在苏州举行的全国第一届漫画展览会,新朋友如叶浅予、张乐平、张光宇等欢聚一堂,引以为乐。  建国后,他于1950年1月参加苏州美术协会,作水彩画《戴花要戴大红花》,歌颂新社会。后又与余彤甫、费新我、张晋、许十明、柳君然等画家同去吴县金山体验生活,得人物、风景写生稿百余幅。又曾作国画《百花图》长卷,画一百种不同品种之花卉,并配以百首诗歌,其中书法也为其亲笔所写,涓秀可爱。  1954年他聘为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1955年经好友汪星伯推荐至市园林管理处任副处长。在任职期间,对当时尚属处女地之东园进行修建,并与汪星伯一起,从规划设计到作图营造,付出不少心血;对满目荒芜之拙政园的修缮,也不遗余力,而其中对古建筑的保护原状,整旧复新工作贡献尤大。1956年与谢孝思、费新我、余彤甫、吕凤子、张晋等参加江苏省文代会于南京。1965年与周瘦鹃等赴北京参加中央园林工作会议,被周总理接见,引为终生快事。1966年后因患腿疾,行动不便,常在家作画看书自娱。1980年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为会员。并曾加入苏州民主促进会为常委。  ○蔡震渊  蔡震洲(1897~1960),名铣,字振渊、震渊。因家藏玉蝉砚,别署玉蝉砚主,榜其画室名为玉蝉砚斋。苏州人。  震渊七岁读书,十二岁爱好丹青,常对物写生,一竹一石的涂染,兴味盎然。十五岁从父学医(眼科),十九岁从画家汪云奇学翎毛花卉、瓜果走兽,从李醉石学山水,从陈靖生学仕女。最初为生活计,曾在景德路开业行医,医名明远。后因感到工作单调,仍以大部分时间致力于绘画事业。最后被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校长颜文梁所赏识,遂应聘于该校任教。于此同时,又先后在苏州中学、苏州女子职业中学、振华女子小学等学校兼任国画教师。抗战开始,避居沪上三年,以卖画为生。1941年返苏,仍操医学与绘画旧业。  建国后,他于1953年开始为上海王星记绘制扇面。1954年参加苏州细画组画檀香扇,1955年进入檀香扇生产合作社。1958年6月调至市工艺美术研究室从事设计工作,直至谢世。  其作国画,以工笔著称。线条挺秀,落笔细腻,用墨得法,设色妍艳,极有富贵气息。双钩竹菊,累叶迭蕊,纷而不乱。填金仕女,着色敷彩,匀适精丽。故而虽一扇之微,动辄也要若干天。画猴、画松鼠,是其独到之笔。人戏呼他为“蔡猢狲”或“蔡松鼠”,他常常一笑而诺之。画人物,背摹费晓楼、姜晓泉作品,也得神韵。书法能楷、行,有恽南田韵味。1937年创作的《夕阳归渔图》、《松鼠》、《洗马图》、《花草白兔》、《仿杨或没骨山水》等五幅作品,曾参加巴黎国际博览会,获得好评。建国后的代表作品有:《群猴嬉游图》、《牡丹》、《上林春色》、《松鼠》、《秋色》、《百果图》、《仕女图》等二十余幅,分别在全国、华东、省、市展览会上展出。  蔡震渊为人坦率、诚恳,平时与刘临川、顾彦平、陈迦龠、颜纯生等书画家交往密切,彼此探讨。又曾与柳君然、张宜生创办“苏州国画研究社”,以培养艺术人材。  ○朱铸禹  朱铸禹(1898~1952),原名鼎,字铸禹。取禹铸九鼎句以为名字。号竹云,取鼎有吹竹吐云之故,因以名号。苏州人。自小爱好绘画,十六岁从师刘临川。拜师之日,临川以所画四尺屏四条,嘱其取回临摹,并不授教以法。竹云一夜画成,翌日以画就教,其师惊异地说:“你将来必定胜我。原因在不畏难,有急进心,有志气,有精神故也。”然后才教其会画方法。这时竹云除临师作外,又摹写宋元明清诸名家作品。见王石谷落笔有逸气,布局、设色不同凡响,遂朝夕琢磨,终得石谷山水神韵。抗战前,曾游天台、雁荡、黄山诸名胜,鉴于见多识广,故作山水千变万化,云烟古松,峰峦泉瀑、湖光山色,田野村落,都深印脑海,跃然纸上,颇有生机。1929年得识时受聘于吴子深家当西席之张星阶,俩人朝夕相处,情投意合,常谈古论今,切磋画艺,并以“恽王”自比,恽南田自以为山水不如王石谷,改画花卉,创没骨法,终成一代大家。星阶也以为山水不及竹云,从1930年起另辟花鸟道路,卓然成家。而竹云则由于作品缺少书卷气,决心接受老友劝告,埋首读书,多习书法,提高艺术修养,俩人遂成莫逆交。1930年参加吴子深组织发起之“桃坞画社”;1932年加入吴似兰组织之“娑罗画社”。这时创作作品甚多。1936年2月与张星阶合办“中国画研究社”于南园燕家巷,后转至西百花巷。该社通过办学形式,广收学员,宗旨为“发扬国粹,培植中国画人才,以资流传”,开设山水、花卉两科。建社二年时间,一时入学者,凡江苏、浙江、安徽、天津、四川诸省市达六十余人。《苏州明报》于1936年7月15日为此出“中国画研究社第二届成绩展览会特刊”一期,载有学员汪敏文的《雪魄冰姿》、詹耀曾的《春坞露新》、蒋绍基的《霜天锦绣》等十一幅作品,颇有影响。  竹云早年出道,且一生以艺术为业。1919年时参加颜文梁、杨左陶组织发起的首届“苏州美术画赛会”,1925年受聘苏州美术专科学校为国画科教授,直至1937年抗战爆发。1938年与张星阶同去上海书画收藏家朱缙侯家当西席,观赏不少名画。1941年2月与吴似兰、张星阶举办“个人作品国画展览”于北局青年会,历时三天,参观者达八千人次。1942年加入江苏美术协会。1945年抗战胜利,返回美专继续任教。  其一生创作甚多,主要作品有:《积雪图》、《野渡舟横》、《浮烟远岫》、《修竹千午一角山》、《寒山晚钟》、《平岗图》、《黄山云烟》、《西山烟翠》、《仿石谷笔法》、《停云馆主水阁高贤图》等。  ○顾公硕  顾公硕(1899~1966),苏州人。出生于名门望族,祖父顾承,精音律,善弹七弦,喜收藏金石印章;其父顾鹤逸,为吴中书画名家,尤精鉴赏,而其曾祖顾子山,官至道台。返苏后,建怡园,著《过云楼书画记》。因家学渊源,故青年时就能吟诗作画。其画凡山水、人物、花卉,无一不善,山水曾得乃父亲授,追宗清初“四王”,后对王石谷独钟,遂注重写生,得自然山水的灵气,落笔大度,布局章法不入旧窠,设色清新明快。人物初宗费晓楼,勾勒细腻文静,一丝不苟。壮年后,以写意画居多,钟馗、高士为长写题材;花卉受金心兰影响较大,常喜作梅花图。枝挺花秀,具有文人画的弄笔雅趣。1949年建国后,常有作品参加省、市书画展览。  其为人热心正直,思想进步。建国前支持其子顾笃璜从事革命地下工作;又把一些革命专士隐藏在山塘街顾氏(顾得其)酱园内,以避国民党的搜捕。建国后,时参与市文联工作的顾公硕,在大公园东斋茶室内办起了“新国画学习班”,发动并组织近200人的书画界人参加学习,并想法安排书画家们的生活出路。同时服从市文联组织,带头与顾仲华、张晋、费新我、陈旧村、余彤甫、柳君然、彭恭甫等廿余人下乡(吴县金山)体验生活,主入国画新血液,改革国画事业,谋求新的出路。  他在扶持工艺美术方面也不遗余力。1951年为使功苏绣重放光彩,从外地聘请苏绣艺人,创办刺绣技工学校,并使书画家如徐绍青、崔护等与刺绣艺人如金静芬、顾文霞、朱凤、李娥英、任慧娴、周巽先等相结合,一画一绣,绣画互补,终由技工学校友会展成为经济自给的苏州刺绣生产合作社。桃花坞木刻年画是苏州工艺美术的瑰宝,也是全国四大木刻年画的名牌之一。1952年适逢“太平天国一百年纪念”活动将在苏举行,顾公硕乘此东风,把四散的木刻、拓片艺人重新招进,组织画家创稿,历半年余时间,终于出版了一套桃花坞木刻年画《太平天国在苏州》,全国发行后,引起社会轰动。从此,桃花坞木刻年画以新的姿态屹立在祖国的土地上。  而最为难能可贵的,在建国初期他与族中同辈商量后把顾氏“怡园”与藏书楼“过云楼”无私地捐献给了国家。在担任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时,又把家藏的珍贵书画如唐寅的书法“龙头诗”等立轴赠予公家,充实了博物馆的藏品。  1966年“文革”时,他人被斗,家被朱抄,含冤屈死于虎丘一号桥河中。至八十年代初才始平反昭雪。遗著有《姑苏志》、《苏州年画》、《吴友如与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关系》、《古今题跋》、《摩喉罗志》等。  顾公硕生前曾任苏州市博物馆副馆长、苏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苏州市政协委员、市文联第一、二、三届执委等。  ○徐季寅  徐季寅(1899~1945),苏州人,居乔司空巷。年少多病,但勤奋好学。擅山水,为顾墨畦入室弟子。墨畦一度时间曾居其家,朝夕指点,故进步甚速,有王石谷韵味,又与道士张碧庵友善,张擅山水,能作大写意,用笔豪放粗犷,有石涛,八大韵味,也能写工笔,有文唐气唐,使其得益非浅。1934年春与画友朱梅村发起组织“平社画会”于寓所。加入者有吴砚士、湖润荪、王子振、杨介溪、张碧庵等。取名“平社”,出于朱梅林意见。因其舅吴湖帆有“正社”之组织,“平”与“正”均有实事求是,正直平和之含义。“平社画会”每星期集中一次,除讲座画学外,大多为各自挥毫,或合作巨幅,然后相互评定。因入社者均善山水画,故对一树一草、一山一水之布局、用墨、设色、点苔等研究较为深入。一年后,画风上颇有互通之感。具明季诸家神韵。并于同年去无锡梁溪旅社举行书画展览,出品一百余件,历时七天,每日观众达千人,获得好评。展览结束后,选精品三十余幅,刊印“画集”一册。1936年后,因长期患病,不能主持画会工作,又因朱梅村离苏去沪,才告解散。以后一直在家养病,极少交往,直至谢世。基主要作品有:工笔青绿山水《琼楼图》,写意山水《清奇古怪》、《松柏》、《桃源图》、《千岩石壑图》等。  ○胡粹中  胡粹中(1900~1975),名其纯,苏州人。居豆粉园,自幼读书甚勤,且爱好美术,喜自然画,常对物写生。1918年加入苏州美术学会,与杨左陶、颜文梁、朱士杰等人共同研究绘画。参加1919年元旦日在旧皇宫举国办的首届“苏州美术画赛会”,出品《晨曦》、《路》等水彩画。1922年与颜文梁、朱士杰创建苏州美术学校,为我国最早美术学校之一。颜、胡、朱三人因有远见卓识,致力办学,被称为美术界“眼乌珠”。同年,成立苏州美术会,任会长之职,1927年任苏州美术馆理事。  在美专,他担任部属国主任兼水彩画教授,又兼课于振华、乐群、慧灵等学校美术教师。常组织学生外出写生,认为只有从大自然中吸取养料,艺术才有生命。平时喜搜集各种造型的瓶甏罐器,陈列室内,研究各类器皿的特色,为写生之用。早年曾赴日本考察艺术教育,并在日本大学艺术院研究西洋绘画技不法。192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胡粹中水彩画集》一书,风行海内,影响极大。同年,校长颜文梁去法国留学,即代理校长职务兼任总务主任。这时,校董主席吴子深从日本考察三鸟文化艺术情况返苏,对日本美校校舍建筑规模之大,设备之全,感触很大,决心投资建造美专新校舍。即由其全面负责基建工作,历时二年余时间,食宿均在校中,工作繁忙紧张,连婚期都无形推迟,因其性敦笃和易,以“真善美”待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博得师生普遍好评。  其在工作之余,创作甚勤,主要作品有:《沧浪》、《春》、《千人石》、《地货行》、《晨曦》、《观音阁》、《瑞光塔》、《风景》等百余幅水彩画;而素描、速写稿又不下千余件。1934年6月与书法家吴进贤联合举办扇面画展,一面吴之隶书,一面画上水彩,中西兼有,别饶风趣,成为美谈。  1937年因抗日战争,美专迁至沪上。1945年胜利后,师生陆续返校,成立复校委员会,他被选为委员之一,从事修葺校舍工作。之后,一直担任美专校务主任兼水彩画教授之职。  1949年建国后,他先后在苏州美专、苏工专、华东艺专、西安冶金建筑学院长期任教水彩、透视、造型艺术课,为教授,全国美协会员。1958年参加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1962年至1970年间,先后在西安、北京、青海、苏州等地举行个人画展,深受美术界好评。其水彩画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兼有鲜明地方色彩,题材广泛,造诣精深。用画时,细心观察,小心落笔,笔调细致工整,色彩清雅晶莹,画风质朴严谨。风景写象,独绝一时。为我国第一代著名水彩画家,艺术教育家。是苏州市政协委员,西安市人民代表。1975年12月28日因病故于苏寓,享年七十又六。  ○朱士杰  朱士杰(1900~1990),苏州人。毕业于苏州省立第二中学。早年从师国画家颜元、樊少云,专攻花鸟、山水画。1919年因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与好友颜文梁、胡粹中一起研究西方艺术,他无师自通,自制油画颜料,试作油画,初期作品《牛》、《瑞光塔》等实践的成功,肯定了走西画道路的信念。1922年与颜文梁、胡粹中创建苏州美术专科学校,作西画科教授。1927年在沧浪亭东侧破土兴建罗马大楼的奠基仪式上,他写下了“毕生为美术事业而奋斗”的拆。尔后亲自把颜文梁从法国购进的石膏像,翻制成上百件教学石膏模型,以支援其他美校。同时放弃出国机会,埋头教学,并把部分工资收入,接济有培养前途的贫困学生,深受师生爱戴。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高速后,任南京艺术学院教授。60多年来,一贯坚持专业,克己奉公,辛勤教学,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美术人材,他的学生遍布海内外,可谓桃李满天下。  朱士杰曾立下一个宏愿,要把祖国大好河山,一一形于笔端,并一直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在他众多描写故乡风物、江南景色的人和事中都会产生亲切之感。他是我国著名的油画家,以描绘风景见长。对于自然界的领略,具有过人的敏感。他写风景,首先把自然对象放在气候和阳光的整个氛围中来处理。时令转换、晨昏变化,构成了画面给人的第一印象。如《长桥卧波》、《湖》、《朝晖》等就是一例。不仅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且兼备鲜明的地方特色。他作画时,观察细心,谨慎落笔,非常注意质感和量感的刻画,因而造型严谨,色彩丰富,精细逼真,就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教学期间,他多次带领学生下乡下厂,指导学生艺术实践。自己曾往返于江、浙、陕等地写生作画,多次举办个人作品展览。受到艺术界和广大人民的爱好和称颂,他的作品《井岗山》、《雁荡龙头岩》、《翠谷》等9件,由中国美术馆收藏;1987年8月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朱士杰画选》。虽年届90高龄,从未放下画笔,一生创作了千余件作品,为祖国和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朱士杰多才多艺,不仅精于油画,而且对音乐、摄影、雕塑和工艺美术也有研究。1929年苏州美专建立摄影学会和音乐学会,均由朱士杰任指导老师;他又尝为胡粹中塑像,栩栩如生,胡粹中以水彩画《沧浪水清》报之,成为艺林美谈。  ○吴秉彝  吴秉彝(1901~1943),名华德,字秉彝,别字梅溪,又号半月砚斋主人,苏州人,居桃花坞,后迁西百花巷。早年因受家庭影响,遂从师颜纯生、李醉石,专致于花卉仕女。1930年参加其二哥子深组织之“桃坞画社”,与朱竹云、蔡震渊、张宜生、张星阶等相处友善,彼此探讨,莫不受益。1932年春天又加入其六弟似兰组织之“娑罗画社”,而该社活动频繁,秉彝常往来于王韶九、王选青、柳君然、周乔年、蒋吟秋、吴待秋等书画社友之间,或讨论画理,或提笔挥毫,相互评点,使其技艺大进。同年八月,被苏州美专聘为花鸟科教授后,作画更加用心,出品亦多。如《秋芳图》、《满园春色》、《花卉》、《春晓庭院》、《娑罗花》等,大多为美专校刊《艺浪》所刊载。《苏州明报》主笔张叔良在“苏沪名人书画纨扇会展览”中,特为其作“小传”,称其在绘画上“工花卉仕女,又喜双钩花草,可与任阜长抗衡;人物仕女虽不常作,亦可出入乞讨(琦)费(晓楼)之间。”  他又擅又辞,著有《花鸟画刍语》、《元明清三朝祚年号干支对照表》等。  ○顾青瑶  顾青瑶(1901~1979),名申,字青瑶,别署灵妹,苏州人,居金门西石英钟子街。出身于吴中望族,曾祖椒园,擅书法,祖若波,善书画,为清末名家,父敬斋,曾留学美国,归国后执教二十余年。因其自小耳濡目染,对文艺倍加喜爱。有二姊一弟皆先夭殇,被父母视为掌上珠。十一岁时从师陈栩园(别署天虚我生)学诗词。与栩园之女翠娜为吟友,常诗词往来无虚日。其作诗词沉郁苍凉,具见灵性。旋学国画,初习仕女,笔姿娟秀;学书法,喜篆籀、甲骨文字,行书近章草体。又喜篆刻,常在堂下屋前拾砖瓦碎片,持刀刻成文字、造像。久而久之,腕力刀法已趋成熟,遂肆力于古籀碑碣、三代鼎彝、金石文字之学,追宗秦汉玺术,颇有古风。篆刻名家钱瘦铁见之在为赞许,称江南女子中能通金石、擅才艺者唯有瑶耳。  其画山水得力于家学,早年临摹祖父若波作品较多,进而法清初“四王”、董其昌,又私渊新罗、石涛,笔墨超逸,一洗凡俗。中年后上窥宋元,逼真范宽,皴法苍莽沉着,浑重古朴,绝无女儿家气。1934年在上海与文友陈小翠、冯文凤、李秋君、杨雪玖、顾墨飞等创办“中国女子书画会”,代表作品有《仕女图》、《嫦娥奔月》、《李白观瀑图》、《天平红叶》及书法篆籀、甲骨文等。并与陈小翠主编书画会特刊,四年举行书画展四次,影响较大。同时又组织画中诗社,分课唱和,加入会员达150余人。抗日战争期间,画会一度停止,就卖画授徒养母教子,萧然自足。斯时书画弟子有李庄、雷传孝、朱圣膺、赵含英、沈玉英等二十余人,因其性孤高,常以“眼高”、“手高”教育学生,曾言:“观画必需眼高,方能窥见真谛;眼不高必然手不高,岂可成家耶?!”尽管战事混乱,所居新闸路赓庆里,学生仍往来讨教不绝。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书画会重新恢复,她与陈小翠、李秋君共襄其事,并举行胜利书画展于大新画厅。暇时常以吹箫、弹琴、拍曲自娱,聊作欣慰。1946年被推为上海美术协会筹备会委员,旋又被选为理事。  1949年,青瑶离开上海去香港,1972年去加拿大直至谢世。  其一生著作甚多,有《宋拓大观贴考证》、《金石题跋》、《青瑶印话》、《青瑶题画诗录》、《绿野诗屋印存》、《论画随笔》、《归砚室词稿》、《青瑶诗稿》等行世。  ○董吟咕  董吟咕(1901~1970),又名董源,苏州人,住城内豆粉园。  董吟咕自小爱好艺术,喜收集小画片对照临摹。因出身贫苦,小学毕业后,于1949年到黄鹂坊桥嗽雅斋裱画店当学徒。七年满师。先后在无锡朱发益、上海古墨斋、采远公司、无锡鉴赏斋等裱画店工作。自1934年开始,自设长乐斋裱画店,专营裱画业,到1953年才停歇返苏。  但他的理想还是在国画艺术上,所以在无锡工作时,就从师胡汀鹭学花鸟,在上海古墨斋时,至处托人终得张石园亲自教授山水竹石,从而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国画技法基础。回苏后,曾一度为率妙观柳一成画片店加工画山水、花鸟扇面和画片,同时加入了细画小组。至1956年参加苏州市绢扇生产合作社。两年后转入沧浪美术工艺社。这时,苏州的国画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国画家彼此探讨琢磨,研究艺术成风,复加每年一度的全市性展览的交流观摩,使董吟咕无论在裱画,或在国画技艺上,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遂于1960年进入了民间工艺社,后在吴门画苑从事设计工作。他的爱好发挥得淋漓尽致,为设计画稿,常常废寝忘食,极端负责,终被评为苏州市红旗手。  他擅长于仿古作品,有《仿马远山水》立轴、《仿李营丘山水》立轴等。其中1962年画的《仿仇十洲山水》屏条,获省工艺系统优秀作品三等奖,《仿黄鹤山樵山水》立轴,获优秀作品四等奖。  鉴于他又精于裱画,所以对国画作品的做旧技术,有独得之秘。如后来鉴定者稍有疏忽,往往以假为真。足见他在这方面的工底是尤其深厚的。  ○柳君然  柳群然(1901~1987),原名榕,字君然,号江声斋主,苏州人,居玄妙观牛角浜。擅长花鸟,为陈迦龠弟子。好学不倦、朝夕临摹。初赁玄妙观玄都方丈屋内开辟画室,室内布置整洁,庭外莳花养鱼,又对此写生,苦练终日,艺技益技。其画琐碎而松秀,设色清丽而肥润。写山灵飞鹤、花鸟果品,为时人所赞许。工于仿古。偶摹青藤、新罗诸名家作品,无不神情毕肖。1934年3月与苏州诗人华酌亭合办“诗画研究社”,招收爱好诗、画学员,分别授课。抗战时,投笔从商。战后,重操旧业,设“米舫画馆”。安画室于护龙街(即今人民路)怡园内,继续招生与鬻画。1942年9月参加“江苏美术协会”。  建国后,柳君然为苏州市国画馆馆员、市文管会委员、市政协委员。创作精力充沛,曾画《水红菱》长卷一件,画面为百余只红菱刚从竹篓中倒出,分布满地,菱上有菱,菱中有菱,层次分明,多而不乱,壳带水分,鲜嫩可爱。足见其技艺之非同一般。所作花鸟果品,曾几度参加省、市展览,并几经邮版,获得好评,是我市不可多得的花果画家。一生创作甚多,主要作品有:《飞鹤》、《群雁》、《金鱼葡萄》、《百果图》、《百花图》、《墨梅》、《富贵图》及《水红菱》等。  ○张宜生  张宜生(1902~1967),名议,字宜生。常熟人。1925年定居于苏州。住天后宫大街,又迁东中市。通文辞、擅书画。1928年任苏州美专教务主任,又受骋于上海美专国画教授,苏沪两地,往返奔波,足见精力之充沛。又曾组织“古今书画社”于东中市,展鉴并销售古今名家字画。1942年参加“江苏美术协会”。解放后,任教于南京艺术学院。  其性孤高清旷,不拘小节,故作书画时往往在落笔处藏锋芒不羁之态。画山水,得虞山毓秀灵气,下笔超逸。师法吴待秋,追宗清初“四王”,兼得沈石田之沉重雄健,且有金石气韵。其花卉,得陈白杨、徐青藤韵味。他如虫草瓜果、翎毛走兽,随意挥毫,亦自不凡。宜生尤擅书法,早期行楷师吴待秋。去北京后,复得书法家姚茫父亲授,艺乃大进。其籀篆隶分等各种书体,均为时人所重。  他还通文辞,喜写作,曾著《画苑驰名录》四十余篇,连篇于《苏州明报》上,叙述全国近代书画艺术生涯情况,颇有史料价值。  ○潘博山  潘博山(1904~1943),名承厚,字温甫,号少卿,又号博山,别署蘧龠,苏州人,居南石子街。其高祖系乾隆时官至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潘世恩。以后世代为官,门第煊赫,为全国著名家族之一。潘博山从小喜欢读书,曾习诗词于吴梅、学画讨教于吴万(湖帆)。因天赋聪颖,青年时就博学多能,嗜古成癖,凡见骨董字画,总喜欢观赏,故鉴别精审,被聘为故宫博物院鉴定员,足见其才非同一般。曾与其弟承弼(良甫,号景郑)于1922年起从事 集图书工作,持续十余年,达三十万卷,取名“宝山楼”,成为全国近代著名藏书家之一。又擅书画。山水初学王石谷,后习王原祁。结体精致笔力苍古。中年偶涉写生,作品生活活泼。花卉宗恽南田,工整清明,冷澹出隽,以没骨法作画,更得恽氏神髓。1930年与王季迁、朱守一、邹澄渊、朱竹云等组织“鸣社画会”,社名取有“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之意。每星期集会一次,各人出示近期新作,延彼此交流、评点,通过实例,着重研究吴门画派的继承与发扬问题,相互启发受益,持续七年之久。1931年7月画《松石图》一幅,参加“苏沪名人书画纨扇展览”获得好评。1937年抗日战争时离苏去沪。在上海创设通惠银号。与此同时,陆续收集名人手迹,共得一千余家,上自元代,下至清末,新自整理编校,以柯罗版精印出版《明清藏书家尺牍》、《明清两朝画苑尺牍》两集。  他四十岁谢世后,其弟承弼收集他生前所作二十幅山水、花卉作品,题为《蘧龠遗墨》刊行于世。主人作品有:《湖上夜雨图》、《灵岩春色》、《天平红枫》、《梅竹图》等。  ○支谦  支谦(1904~?),字慈阉,又字南村,别署染香馆主。吴县人(今苏州)。擅长金石、竹刻,也能绘画。  其早年毕业于吴县县立东区中学。在学校时常常取大方砖仿雕文彭印鉴,为同学所赞赏。以后刻意研习,并讨教吴大征、顾鹤逸、吴昌硕等书画篆刻家,艺乃大进。并与吴湖帆、吴子深相处友善,常讨论金石书画,这时摹刻秦汉宋元明印章较多,尤其擅长铁线篆,线条圆润挺拔,极有刀功,吴湖帆所常用的“梅景书屋”收藏章,就是他在苏州凤凰街吴氏寓所内所刻。最初他不能画,因受子深与湖帆的影响,才运腕挥毫。初习竹石,后作山水,清丽潇洒,自有天趣。  1925年他移居上海,得识收藏家李祖韩,获见所藏名家竹刻甚多,遂与李氏共同研讨,并捉刀镌刻。以搁臂、扇骨为多。自己作画由山水而进入花卉、博古。与此同时,得到庞莱臣、周鸿孙、顾联承等行家的指点,并帮助宣传,才在上海站住脚跟。1929年曾刻仿宋元名章数十方讨教于赵叔儒、诸德彝、黄葆成等名家,赵叔儒见印后,大为欣赏,誉其为当代好刻手,从此名声大振。  在他新闸路寓所内筑有一“简石经室”,壁上满布历代名人碑刻及自己镌刻(竹刻与金石)作品,以方便同行交流、观摩。在室内置有一画果,好友张大千、张石园、吴湖帆等,不时来此聚谈或挥洒。1939年因积稿百十余件,遂挟其作品在苏州、南京、天津、北平等大中城市巡回展览。《苏州明报》载有展出的消息报道。1947年假座上海中国画苑与吴子深合办书画展览,他所展出的印章、竹刻引起书画界人士的赞扬,其中优秀作品,大多编印在1948年出版的《美术年鉴》一书中。1948年后,他对国画产生浓厚的兴趣,一时佳作累累,又去无锡公园池上草堂举行个人国画展览。  建国后,他曾一度在家闲民居,以作画、刻印为自娱。1956年后曾交游于名川大山之间。  ○陶声甫  陶声甫(1905~1975),名运百,常熟人。九岁进常熟虞南小学读书,十五岁后受舅父黄企虞影响,爱好书画艺术,十六岁入姑父蒋尧伯的私塾读书并研习绘画,二十一岁在任教常熟润井私塾的同时,作画不缀,二十八岁参加上海中国画会并先后在沪、锡、宁等地举办画展,遂蜚声江南。抗战爆发后以卖画、刻印为生。  1949年建国以后,陶声甫参加了常熟文联美术组,曾经绘画檀香扇面。1955年6月,由顾公硕介绍入苏州文联刺绣小组,绘画设计刺绣、缂丝稿,后转入苏州刺绣研究所,先后创作设计花鸟、博古、动物等刺绣、缂丝稿三十多幅。  陶声甫擅长国画艺术,尤精山水,对明清诸家画风很有研究,作画技法全面,而摹古沈周、文征明及清初四王作品几可乱真。他收有各个时期的宣纸、旧墨、印泥,所以当作品一出世时,不需人为加工,早有旧时气息。早年喜收藏书画,又精于鉴定,故有“常熟吴湖帆”之誉。现苏州刺绣研究所所藏一些明清字画,其中陶声甫为其鉴定与征集的不少。  陶声甫又善文辞,喜写作,著有《说文乳考》传世。  1966年“文革”开始,他首当其冲,遭受迫害,于1975年11月蒙冤病逝。  ○张念珍  张念珍(1906~1985),字子朴,号聘儒,吴县人,居白塔东路。苏州美术学校首届(1924届)毕业生。擅花鸟、仕女,得顾仲华、陈迦龠亲自授教。早岁创作甚多,有《梅花仕女图》、《仕女》、《石腊红》、《花下禽语图》、《双清图》、《兰竹》等,部分作品发表于美专校刊《艺浪》杂志上。留校后,任职于《艺浪》杂志校对兼印刷工作,虽工作繁忙,但作画从不间歇。他用笔纤细工整,设色幽澹雅逸,得恽南田遗韵,又通文辞,在《苏州明报》及《申报》上常有文章刊载。其中:“苏州美专建校十周年志”及“苏州美术画赛会十七年概史”较有影响。并爱好摄影,在三十年代与国画教授吴似兰常研讨拍照技术。他的摄影,在三十年代与国画教授吴似兰常研讨拍照技术。他的摄影,侧重于纪实性材料,凡见名家字画,纪念性建筑等,往往均录入镜头。1931年与同学杜学礼等组织“流莹画会”于浒关故地,曾在公园内举行讨论会,研究国画艺术之创新问题。同时与黄觉寺、孙信良、俞成辉、李宜洛等发起组织“苏州美专校友会”,以联络感情,交流近况。  建国后,他任职于新文化印刷厂,直至退休。1979年恢复美专校友会组织,虽七十余高龄,仍不遗余力,被推选为在苏校友会理事长,曾组织美专校友《沧浪画展》(第一届)于市文化馆,极有影响。  1985年念珍病故于苏寓,前往悼念者络绎不绝。  ○陆传纹  陆传纹(1906~?),女,字传文,吴县人(今苏州),居凤凰街。1926年毕业于苏州美术学校西画专科。擅长油画,常与同班同学徐慧珍、胡佩先等作郊外写生,颇有才气,很得美校校长颜文梁和油画科主任朱士杰赏识和器重。她的《瑞光塔》、《沧浪亭畔》两件作品,参加“苏州美术画赛会”,是女子西画陈列中的佼佼者。1930年春赴法国,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院,从师美院教授洛然,专攻素描油画。1932年春,又去比利时,入皇家美术院研习油画和图案。是年与美术家周圭结婚。曾在比国各城市作密月旅行画展,成为美谈。1935年秋访问意大利,尽观意大利油画家的名作,得益非浅。同年冬天,返回祖国。1936年春被苏州美专校长颜文 聘为西画系教授。并举行夫妇画展于宫巷乐群社。《苏州明报》和《吴县日报》都作了报导。共展出六十余件西画作品,不仅反映了姑苏名胜风光的地方特色,又介绍了西方现代派艺术的情况,一时观者如云。1937年因日寇侵苏,美专迁校沪上。她才离开苏州,经去武汉艺专执教。在武汉时先后举行伉俪画展十次,颇获声誉,后因体弱多病而辞去教职,常在家作画以自娱。  陆传纹擅作风景写生,因受颜文梁画风的影响,坚持走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以写真为主,用笔细腻,层次分明,尤其在处理质感和光感上,可谓有独到之处。惜乎留苏时间较短,至今很难寻见其一二真迹。  ○张晋  张晋(1907~1987),名义隆,又名益龠、一龠,字晋,以字行。苏州人,居马场弄。出生地清贫之家,其父为铜锡店伙计,故到12岁时入苏州第二高等小学。其勤奋好学,各科成绩均为优秀,常得学校奖学金。时图画老师樊少云见其聪明又踏实,有意在图画上悉心指授,张晋不负师望,及至16岁考入中学时,仍然在山水画方面常请教樊少云。18岁时经樊少云师推荐。正式从师顾仲华。时仲华正创办“顾氏国画学社”,张晋成了第一届学员。以画山水、仕女为主课。在书法又承常来学社的李根源指导,由颜柳楷书转学魏碑,从《张黑女墓志》、《龙门二十品》入手。  为维持生计,减轻父亲生活担子,张晋从21岁始,由赵子云、袁培基、赵眠云出面,在《苏州明报》上刊登“张一龠鬻画”广告。1930年画《江南岸》工笔山水一帧,入选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为进一步提高艺术修养,1931年考入苏州美专,既习国画,又习西洋画,一年后转至上海新华艺专,系统学习中国画技法和理论。1934年毕业后,在南京太平路饭店举办个人画展,得识徐悲鸿、高二适、傅抱石、蔡元培等教育、艺术界前辈。抗日战争期间,张晋投笔从戎。创作《打倒日寇、保卫祖国》、《东洋佬,滚回去》等宣传画。抗战胜利后,返回苏州,在宫巷乐群社举办个人扇面展览,出品120件,展览10天,扇子被认购一空。1947年任联合中学(今市三中校址)美术教员。课余时整理旧稿200余幅,先后为上海王星记、浙江舒莲记、苏州九华堂书画店堂收购而去这时张晋生活已大为改观,购置不少名人画册与名家真迹,作为欣赏与研习之用。  1950年,苏州文联成立美术协会,张晋为第一批会员。次年参加“苏州市新国画研究会”,与谢孝思、余彤甫、费新我、顾仲华、彭恭甫、许十明、林伯希等国画家同去吴县金山体验生活,创作了30余幅新国画。1953年创作《枇杷黄时》被省美协推荐,参加“全国国画展览”。1954年创作《银杏林》参加华东地区展览后,又被荐至“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1956年被上海美协吸收为中国美协上海分会会员。同年去安徽黄山写生,吸取新鲜养料,得创作稿20余幅。9月调入江苏省国画院,与余彤甫、陈旧村。费新我同为画院画师。这以后的近十年中,为张晋的创作高峰期。《芭蕉仕女图》、《枫林》、《渔港》、《虞山兴福寺》、《西红柿熟高山绿》、《三峡夜航》、《春风又绿江南岸》等40余幅分别刊印在报章杂志和巨型画册中。1967年“文革”破四旧揿起高潮,把积年所存仕女和仿古图精品都付之一炬。七十年代后身体一直欠佳,曾自印“聊作闭门人”、“七十老翁以书为伴”。但一旦精力恢复,仍然勤奋作书画。1978年创作《泰山》、《二度梅》、《秦皇岛上》巨幅作品以及《川桔丰收》、《大桥》、《紫金山天文台》等小幅立轴,分别为省国画院和美术馆收藏。1984年香港文汇报专栏介绍张晋的生平和作品,称他为当代不可多得的工笔青绿山水画家和仕女画的高手。同年又创作《天平枫叶》,入选“全国第六届美展”。1986年共积稿60余件,预备举行个人画展,终因身体不支,患高血压住院而作罢,成为一生憾事。  张晋一生勤奋艺事,能书法、印章,印章朱白文俱佳,印有《张晋印选一百方》;绘画初宗清“四王”,后追“明四家”,上探北宋赵令穰、王希孟、南宋马远、夏圭,元代赵孟 、黄公望等艺术大师的堂奥。功底深厚,画类全面。不仅屡屡参加市、省、全国展览,而且其影响远播日本、巴基斯担、英国、意大利等国。  其生前为江苏省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吴似兰  吴似兰(1908~1964),名华馨,字似兰,又字庆生,号绿野,别署兰坞,苏州人。居桃花坞,后迁西百花巷。吴氏昆仲,一门皆善绘事。子深、振声工山水;秉彝、似兰精花卉。其花卉师颜纯生,落笔有致,肥润若真,尤擅草木花卉,飘逸潇洒,清幽淡雅,深得王志庵三昧。早岁见张星阶作木本花卉胜过自己,遂每逢初春必去光福香雪海,对梅写生,废寝忘食。又常与其兄切磋画艺,四人合作花鸟图以为乐趣。1932年6月创设“娑罗画社”于西百花巷。因得印度娑罗花一枝,系稀世名卉,岁时开花,故名于画社。此组织系联络在苏书画家,研究画理书学,相互观摩作品,每半月聚会一次。最初参加者有陈迦龠、蒋吟秋、颜纯生、王季迁、吴待秋、顾墨畦、王子振、蒋宜安、蒋企范、顾彦平、柳君然、张仲仁、吴瞿安、蔡振渊、余觉、张星阶等三十六人,两年后发展为六十余人。除苏州举行书画展外,于1934年6月在上海“湖社”举行“沙罗画社古今画展览会”。后把展览作品汇编成“画册”(共选三十八人作品三十八幅)行世,影响深远。同时于1933年1月成立娑罗花馆于北仓桥,复增设第一分馆于珍珠弄,并在上海开设门市部,经销古今书画等艺术作品与工艺品,解决一部分书画家生活问题,很得人心。张星阶、华謇等均为其得力助手,相处甚欢。  他又擅摄影。抗战前任职于苏州美专国画科教授时,与同事朱士杰、张念珍常研讨照相之术。曾拍摄《荷花》、《蔷薇》、《浴日》、《灵岩》等作品发表在《艺浪》杂志上,无论取景、构图、采光、焦距,都有研究。如摄攀在竹篱上之“蔷薇花”一影,旁配古希腊诗一首,道:“蔷薇花盛开,只是短暂,过后再寻访不见蔷薇只有刺了”。令人回味无穷。且好诗文,尝游名山大川,归作游记,流利清新,斐然可诵。曾于1946年初收馆远游台湾,适逢“二·二八”台中事变,险遭不测,才倦游返苏,谈虎色变,作文记其事。  1949年建国后,他继续任教于苏州美专国画系,兼校务工作。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遂至华东艺校任职为事务教师。其一生创作甚多,主要作品有:《娑罗花》、《牡丹》、《石芍》、《蝴蝶花》,以及摄影作品:《荷花》、《浴日》、《灵岩》等。  ○徐云秋  徐云秋(1908~1976),初名福元,又名徐征,字云秋,书斋名为卓观斋,苏州人,居养育巷。早年毕业于晏成中学。才气横溢,聪明过人。喜诗文美术,为陈石遗、邓邦述所常识。故邓邦述吸收其为门人。1937年前曾任吴县到立中学国文和美术教员。积极参加苏州国学会学术活动,是国学会理事,掌管艺术部,撰写文章和创作国画。创办秋声书画、文学学习班于青年会二楼,历时三年,先后招生200余人,海上吴朴安、吴门顾彦平等都应邀授课,曾在乐群社(今宫巷耶苏堂)举办师生书画展览三次,较有影响。在这期间,广事收集、整理苏州历代书画家艺术小传。共得1220人之多。刊印《吴门画史》一书。由章太炎题字,陈石遗、邓邦述、吴诗初作序。1937年抗日战争时,接任蒋吟秋所辞去的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馆长之职,并兼任伪苏州地方自治会秘书,组织出版《江苏文献》杂志。1942年10月参加江苏美术协会于沧浪亭,被选为监理事,负责学术部,出版《美术月刊》。抗战胜利后,在苏开设“苏州画苑”,惨淡经营,维持生计,建国后改画店名为“苏斋书画店”。他热心地方事业,主动捐献书画,支援抗美援朝。1950年秋季,被人民政府聘任为苏州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与同事吴雨窗、周穗成等一起征集、研究文献史料、书画碑帖。60年代后高干调任江苏省博物馆为鉴定编目员,直至故世。  徐秋通诗文,精鉴定,又擅书画,创作国画有《天平秋艳》、《高山流水》、《邓尉归隐》、东斋荷香、双清图等等。画风初宗王烟客、王原祁,后追明季沈周、文征明。落笔淡雅清脱,疏秀简逸。偶作花卉,仅以文墨自娱,很少面世。又因雅好文辞、书法,每逢得意之作,常常以诗文长题。章太炎评其文采具山水之妙。陈石遗称其:“能诗工画,诗有画意,画有诗意。”著作除《吴门画史》外,尚有《卓观斋脞录》、《王烟客年谱》、《娄东太原王氏画系表》等。  ○张辛稼  张辛稼(1909~1991),名国枢、枢,字星阶,1973年改字辛稼,别署撷薇馆主、霜屋老人。苏州人,居嘉余坊。七岁入私立纱缎小学,十五岁就读于江苏工业专科学校高中部,与吴作人为同班同学,十九岁卒业于江苏省苏州高级中学,为该校首届毕业生。在校期间,常诵读诗词文章,临摹书画名迹,从诗词意境中喜作山水画。廿十岁从师虞山老画师陈摩。陈氏山水、花鸟无所不能。辛稼初学山水,两年后改学花鸟。廿一岁为谋求生活,在山水画家吴子深家当西席(家庭教师),先后四年。期间,作花鸟画不辍,进步神速。并参加吴子深所组织的“桃坞画社”常与蒋宜安、蔡震洲、朱竹云等切磋画艺由于技艺愈趋成熟,常得乃师陈摩赞许。廿四岁时加入吴似兰组织的“沙罗画社”,入社者有二十余人之多。鉴于他花鸟画上的成就,遂于1933年(廿五岁)被苏州美专校长聘为该校园画系花鸟组教授,至抗战爆发才辍教。  1936年,他与师兄朱竹云合办“中国画研究社”,以办学形式,招收学员达放十余人。《苏州明报》为此出了“中国画研究社第二届成绩展览会特刊”一期。日寇侵苏时旅沪三年,任家庭教师,于1940年返功苏。与吴似兰、朱竹云联合举办“个人作品国画展览”。抗战胜利后,继续任教于苏州美专花鸟科。与此同时,与山水画家朱西村创办“怡园画厅”,又与1949年3月再次与朱西村合办《中国艺苑》,旨在提倡文化,提高鉴赏水平,长期陈列古今名人书画,开展书画流通业务。  1949年建国后,其曾在上海第四师范学校任美术教师,1957年返苏,任职于文化工艺厂为国画辅导员。这期间,都积极参加苏州市举办的国画展览。  1960年苏州国画馆建立,他被文化局调进馆内任画师。第一批入馆者,尚有柳君然、刘叔华、吴砚士、孙君良等。曾去太湖、东山、虞山写生,积稿甚多,画风丕变。1963年8月假座在南京“江苏省美术馆”举行个人画展,得到艺林好评。由此创作热情更为高涨,一时佳作累累,代表作品有《一树千斤桔》、《东山银杏林》、《蕉林幽禽》、《樱花燕子》、《紫藤飞燕》等。“文革”期间,被迫停笔,直至1972年始作《梅花图》。1973年改名辛稼,表示已步入老年。寓毕生辛勤稼穑,耕耘砚田之意。1978年任苏州国画院院长,并应中央文化部之邀,去北京国画创作组作画三月,得花鸟画百余幅。在京时,不仅为国画组画家如李苦禅、孙其峰、白雪石、陆俨少、谢瑞阶等作“花鸟技法”讲座,又为中央美术学院国副系讲花鸟技法课。同年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为会员。1979年后作画尤勤,出口尤精。《洞庭秋高》、《幽谷春深》、《三友图》、《拙政园紫藤图》、《溪喧》、《荷花》、《紫藤燕子》、《寒香幽禽》、《蕉荫禽语》等等佳作都为国内外报刊所登载,也有刊入巨型画册的。绘画之余,接待外宾工作也不厌其烦,常常对客挥毫,以资留念。并为苏州园林、名人故居等处,书写对联、条幅,甚至市井招牌都乐意运腕。而1990年7月为上海教育工会所画巨幅《松鹰图》;书杜枚《秋夕》诗,则为其最后的书画作品。1991年1月因肺癌病故于苏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闻者无不痛心,前往吊唁者达千余人。  张辛稼谙文理,擅书法,整秀而挺劲,得明秀诸家笔意;尤精绘画,其花鸟作品能融昌顾、伯年、青藤、雪固画法于一炉。布局缜密,彩色纷呈,笔墨浑厚,巨幢小幅都能随形取势。创有新意,自成风格,出版画册有《荣宝斋画谱卷棗张辛稼绘花鸟虫草部》。曾为苏州国画院院长、民进苏州市委常委、江苏省政协委员。  ○朱梅村  朱梅村(1911~1993),名兆昌,署花野渔火,因患疾,又署独眼半聋居士,苏州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擅山水花卉、人物仕女。  其天赋聪颖,独喜丹青。在苏州草桥中学学习二年后,因病休就向名士王康吉学古文辞,复从樊少云学习山水、书法。13岁始一直跟随舅父吴湖帆进一步学画。为梅景书屋入室大弟子。经湖帆推荐于1929年任全国美展古画部保管员,从而大量观赏历代书画名迹,使其眼界大宽。1931年参加由彭恭甫、吴湖帆、张大千、叶恭绰等人组织的“正社书画会”(会址在苏州十梓街),其间,该会曾在南京、北京等地举办画展,梅村一直参与其中,得识众多书画界名流和群众对书画艺术的喜爱,树立了绘画为终身事业和信心。由此更加钻研于案头,就教于乃师,画艺遂大进。尝作仕女图《画堂春深》,入选故宫博物院举办的赴伦敦画展,并印入画册。1941年至44年三次参加“梅景书屋师生画展”,梅村一人出品16幅,山水、花卉、仕女画,都行后陈列其中,博得观众一致好评,社会名声誉起。1945年出版连环画(吴湘莲除奸),反映了他人物画的扎实根基。1948年他的小传和作品《洛神》被刊印在《美术年鉴》中。同时他以“端居室”之画斋名,吸收和授教了吴传瑞、余光锷、袁义存、杨永然、庞曾涛等弟子。  建国后,梅村加入上海市新国画研究会和国画彩印改进会。1950年11月以仕女图二幅参加“首届新国画展览会”;1952年又出品参加国庆画展。1956年参与筹备经国务院批准的“上海中国画院”,1960年6月画院正式成立时对首批入院画师。创作勤历奋,成绩斐然,他画山水,苍润浑厚;写仕女,清丽秀雅;作花卉,雍容富贵,线条流畅,笔墨到家。曾画《墨子》、《赤壁之战》、《石壕吏》、《丽人行》、《朱门酒肉臭》等传统题材作品,先后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杜甫草堂等10余个单位所收藏。八十年代后精气神足,喜游名山大川,这时创作山水画甚多,单黄山一地,就得写生稿百余幅。曾应邀为北京人民大会堂作《黄山秋爽》、《江山胜览》,反映现实题材的巨幅山水画。1991年在上海南京西路文物商店分部画厅举办了个人画展,海内外名流如谢稚柳、朱屺瞻等对他评价甚高。  朱梅村一生从事绘画艺术,取清宋元名家及明季文(征明)、唐(寅)笔意。故凡水墨、青绿工笔、写意皆能,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出版作品有《刘备招亲》、《春灯雅谜》、《龙凤呈祥》、《晴雯》、《溪山深秀》、《黄山始信峰》等近百幅,以及《朱梅 山水、人物年历》、《四大美女》年历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  ○陶谋基  陶谋基(1912~1985),苏州人,为我国著名漫画家。1927年入苏州美术专科学校。两年后转学至上海美专西画系。因性格豪放又诙谐,喜作漫画,在苏时常讨教漫画家陈涓隐,始得作漫画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要领。在上海美专时,与校内同学主持诗漫刊物,常发表漫画作品。三十年代初又为上海《时代漫画》、《申报》创作漫画。1936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漫画展览,使其名声大振,影响南北。1937年参加郭沫若所领导的军政治部三厅漫画宣传达队,创作揭露日寇暴行,唤起民众团结抗日的漫画尤多。1948年参加上海漫画工学团展出。  建国后任职于上海市人民美术工厂。1953年调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0年起先后在《新华日报》、《解放日报》任美术记者、编辑等职。全国各大报章杂志如《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漫画》、《讽刺与幽默》等有其作品发表。代表作有《为人民公仆》、《保姆吗?晒在院里的衣服收了没有?》、《连体婴殴斗》、《永恒的微笑》等。  ○孔昌石  孔昌石(1913~1973),名云,字昌石,又字庆成、巨峰。原籍山东曲阜,为孔子六十八世裔孙。清代咸丰年间,他祖父由山东迁至吴县浒关东桥镇,开设中药店后才藩籍吴中。父亲通文辞,也精医学。  昌石小时聪颖伶俐,读书之余,常去店内,对药铺内所存草药能过目不忘,直呼其名而毫无差错。所以格外引起其父重视,一心希望唯一独苗在医道上成名成家,光耀门庭。  但昌石的志向在绘画,对一草一木都发生兴趣,店内多半是中草药,他观察植物形状,凡灵之草、佛手、凤仙花、鸡冠花、牡丹、芍药等,都成为他作画的猎取对象。十四岁那年,在街上偶见一人在路边写生,竟连看半日,忘了上学时间,但却知道了如何取景、构图、用墨、着色之法。此后,对绘画尤加兴趣,一有空闲就去农村采集各种野花,作绘画标本。  1938年日寇在东桥镇附近轰炸,他由浒关逃难到苏州城中,租赁白塔东路一民房内。父亲见他画画入了迷,才托人介绍,拜柳君然为师,在“米舫画馆”内学习花鸟画。三月而艺成。转而经君然介绍,又从师陈迦 。时,陈作花鸟名重艺林,昌石朝夕临摹师作进步极快,此后,他一面勤练传统笔法,一面实地观察生活,两年下来,虽作小件扇面、岫页也能千变万化,自然生动;作六尺巨幅而挥酒自如,很有魂力。  一次他在旧货店中无意间购得画桌一张,刻有文字,经考证,为清乾隆时孙星衍旧物,喜不自禁,画兴大振。终日挥毫不断,所作花卉翎毛,有白阳、青藤韵味。1937年《苏州明报》上载文:“昌石在用墨设色上有‘出蓝之誉’。显名之速,在书画界中属仅有者。”  1940年其购进大石头巷46号房子,经修缮后,就定居于此。这期间,画家张宜生、严沛仁、胡粹中、张星阶、蒋吟秋、汪星伯、张念珍等为常来之客。他们或品茶于“吴苑”,或饮酒在“味雅”,切磋技艺,讨论画理,无不合拍,尽情而散。  抗战后,昌石一直以卖为生。直至解放,经好友胡粹中介绍至五爱中学(即今八初中)任美术教师。1958年又经时为园林管理处副处长、美术家陈涓隐推荐至园林管理处工作,负责苏州各园林美术布置。这期间,昌石全部精力都用于此,留下不少精心杰作。如为沧浪亭“清香馆”内画“桂花”中堂;为拙政园三十六鸳鸯厅画“春夏秋冬”四屏条,而每幅画中均有若干鸳鸯,总数恰为三十六只;为留园“活泼泼地”匾额下,画七条戏游之金鱼,以喻“活泼”之意。他如天平、灵岩、网师园等处也都留下墨迹。鉴于影响之扩大,求画者也日益增长,但从不积压画件,尽量满足所好。平时,他尤喜作六尺巨幅,在梅、兰、竹、菊或松树上,布上若干昆虫或鸟类,静中有动,生气盎然。同时又能写山水画,追宗沈石田晚年苍劲浑厚的笔法,但仅为“墨戏”而已,并不常作。  ○盛景云  盛景云(1914~1992),一名家庆,苏州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因得家教,自小即喜翰墨丹青。14岁新苏师范附小毕业后,考入“顾氏国画学社”,从师顾仲华学习花卉翎毛。18岁赴沪又投师于花鸟画家程瑶笙,修学四年。而瑶笙不仅擅画花卉动物,又广交画友。切磋技艺,使景云大开眼界,画品也随之提高。  建国后,景云于1955年进苏州檀香扇生产合作社从事设计室绘画工作,1960年调入苏州刺绣研究所专事画稿设计。其间,曾从北京曹克家学习画稿。由于景云根基扎实,个性柔中有刚,反映在她的作品上构图简洁,设色雅逸清丽,刻划细腻工整,万以工笔翎毛、走兽,名著当代,屡屡入选取美展。如1956年“菊花”入选江苏省近二年来美展;1961年《花鸟》、《秋葵》、《猫》、《荷花小鸟》、《月季蝴蝶》入选江苏省花鸟画展;1963年《十姊妹》入选省第二次妇女美展;1979年《欢乐争艳》入选省庆祝祖国成立三直周年美术作品展览;《五猫图》获三等奖。1984年《猫与月季》入选苏州市庆祝建国三十五周年美术书法摄影展,并获荣誉奖。同时创作《一片红了》入选市首妇女美术展等等。并从1961年起她的作品如《群猫图》、《太湖秋色》、《花鸟争艳》等均获出版并被博物馆所收藏。  而使盛景云更获名声的,是经她创稿,经过艺人精绣,不仅出版了《月季群猫》、《波斯猫》、《花篮双猫》、《油画猫头》、《金鱼小猫》等优秀作品,而且又作为国礼赠送各国元首,如日本首相田中、加拿大总理特鲁多、英国女皇伊丽沙白、柬埔寨元首西哈努克亲王、法国总统蓬比杜、利比里亚总统托尔巴斯等。  50岁后盛景云进入了创作的成熟期,尤其画猫,更为世人瞩目,其中“波斯猫”、“月季群猫”以及与其曹师合作之“白猫戏螳螂”,一直成为苏绣小猫名牌中的代表作。也由此,在中国工艺百花奖评比中荣获了“金杯奖”。  盛景云一生淡泊处世,不求名利,专致于艺苑世界,虽多次参加国际性博览会与国际文化交流会,但从不骄傲,一直沉静地做着她的案头工作。“宁静待人真,淡泊处名利”,这是学生朱爱珍在她故世时悬挂的挽联,也正是盛景云待人处世的写照。  ○杨公毅  杨公毅(1915~1972),名宏才,苏州人,居十梓街。1937年毕业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曾得吴子深亲授山水,得张星阶(辛稼)指导花鸟,复加平时刻苦好学,临摹历代名家作品甚多,故凡山水人物、翎毛走兽均能运腕自如,笔到意到。1938年与美专同学王企华、俞成辉自费用去日本留学,并对日本及东南亚一带的美术工作进行研究和考察。返国后,于是946年被聘为苏州美专国画系师。  1949年后,其先后在苏州绢扇合作社、工艺美术研究所、工艺美术学校 、刺绣研究所、漆器雕刻厂等单位,为美术设计和国画教师,直至谢世任上。  其为人下直,作风踏实,以好交艺友,知已者有王西野、王企华、俞成辉、许十明、吴木、徐绍青、叶青等,平时常切磋画艺,谈论诗词、盆卉,相互启发。他曾言:“作诗词需字字推敲,句句斟酌;而写书画也需胸有成竹,心有图案,方能布局严谨,落笔有神。”故有时作画认真,无论工笔或写意,成功作品较多。建国后参加各种书画展览有二十余次。所作《四季花鸟屏条》在1961年参加“上海市花鸟画展览”;作《巨霜芙蓉》、《豆花纺织娘》参加者1965年全国花鸟展出;写《黄山天都峰》工笔山水,入选“全国第二届美术展览”。他如《枇杷花鸟》、《黄鹂玉兰花》、《红叶白猿》、《朝晖》等等。均先后在省市内展出。同时以曾与张星阶等至南京。为布置北京人民大会堂江苏厅,合厅书画达半月。以作《沧浪亭》长卷一件,实地写生近一月,反复修改三、四次,共历两年时间,描尽沧浪景色,用笔细致工整,线条流畅自然,为其平生得意之作,现藏苏州博物馆。  ○陆 地  陆地(1919~1982),原名陆以诚,常用笔名有田芜、绿、芦衣、地、XY等,是我国著名的木刻艺术家。苏州人,居曹胡徐巷。1929年在城中小学毕业后,入树德中学,1931年转吴县埭村师范学校学习,受美术教师胡逸民影响,才爱好美术。而对木刻术尤其感到兴趣,常练习不断。1935年秋,考入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1936年春返苏州参加时任《苏州日报》副刊编辑尢玉琪组织之“苏州木刻社”,创作《卖唱》、《横光利一》、《丈夫失业了》、《人像》等四幅木刻画。发表在该报同年5月21日之“木刻特辑”上。作品主题鲜明,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刀法明快爽利,线条粗犷简练,黑白对比强烈。1937年抗战开始,即离苏去武汉加入中华全国木刻界抗协会,这期间创作作品较多 ,有《雪地行军》、《哥哥前方杀敌,妹妹后方种庄稼》、《湖南煤矿小景》等。又编辑出版《‘七七’抗战三周年木刻集》、木刻导报周刊;并与孟超等创办艺风报。抗战胜利后,于是1946年在成都举办苏联版画展和漫画、木刻联展。时李公朴、闻一多遭杀害,为重庆日报创作木刻永不熄灭的火焰,影响较大。1947年在长沙举办个人刻画展,接着去上海参加中华木刻协会工作,创作苦力之家送日本展出。同年5月去香港入“人间画会”,不久又支台湾省彰化职业中学任教。年底前返回苏州 ,潜心构思愤怒的矿山木刻国环画四十余幅,参加建国后第次全国美术展览,同时出席第一届全国文代会,任中华全国木刻协会侯补理事。1950年起任教于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创作抢救航运支前、修水坝、拱桥上的英雄们、又是丰收、乡村影迷、劈山引水建电站(四条屏)等参加历届版画展,其中掩护伤员参加建军三十周年美展,又于是1981年送法、日两国展出。1978年作怒向刀丛哭健儿参加法、日举办之画展。最后于1982年在南京举办个人版画展,评价极高。后因患癌症,病故于金陵。他是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江苏版画家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美协会员、江苏词不达意协常务理事。  ○周 天 民  周天民(1918~1984),以名醒吾,晚年署周凝,苏州人。幼年家贫,初中肄业就辍学,托人介绍从事商业广告。苏州鸿生火柴厂出品的宝塔版火柴的火花,就是他早年的手笔。1935年至于1941年一直在制作电影广告。1953年开始绘画檀香扇。1956年与李 一起参加檀香扇生产合作社,后转至苏州檀香扇厂。曾任车间主任、设计室主任、技术顾问等职。1984年5月因患肺癌病逝,终年67岁。  周天民擅长国画,无师自通。初以画工笔花鸟为主,偶作园林小品。1976年因目疾,才以写意花鸟为多。他的作品无论工笔或写意,都来自生活,常对物写生。以传统笔法为基础吸收西画的构图和有用色,有深淡,有明暗,层次分明,清隽永。一度曾爱以石青染重彩地作白孔雀等花鸟作品,达到庄严肃穆又鲜丽明快的艺术效果。1946年在苏州北局青年会楼上举办个人画展,又参加在上海举办的“苏州花鸟画展”,均获好评。之后近二十年时间中,除旅行写生和“文革”中被迫搁笔外,几乎每日不离案桌,埋头钻研,孜孜不倦,积画稿达数百幅之多。又在职1979年与花鸟画家张继馨联合举办画展于市群众艺术馆,至于1984年月日,虽身患重病,仍坚持举办个人一画展,地点仍在群艺术馆。  建国后,周天民都在工艺系统工作,他为檀香扇厂设计的檀香扇上的装饰艺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对象牙扇的设计,他先从拉花象牙雕刻与精细拉花相合的象牙大型宫扇。把象牙、拉花、镶嵌等工艺手段熔于一炉,精美工艺绝伦。使苏州的牙雕工艺达到一个崭新的水平,他是工艺美术界的一们杰出人才。  他性格豪放善饮酒,以酒助兴,并伴以丝竹音乐,才落墨挥毫,直至夜深人静,方始搁笔。这是周天民在家休息时的每日作为,许多佳作出往往出于此间。出版的画作品有《孔雀》、《双禽》、《枇杷图》、《桂林山水》(四幅)、《禽卉女乐图》(十二幅)、《苏州园林》。等。出版图谱画册有:《白描花卉》(1962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素描花卉》(1972年北京轻工业出版社)、《素描花鸟》。(1980年天津人美)、《装饰图案》(1981年天津人美)、《花鸟画谱》(1981年北京荣宝斋出版)。尚有遗作《苏州园林》画册一部、素描《桂林山水》画册一部。  ○亢 公  亢公(1919~1983),以名弼,苏州人。喜书画,但出道较晚,早年曾在商行、钱庄、银行工作,达十余年。至于1949年才从画家张晋习山水。因天资聪颖,又好学不倦,才于是1955年加入市檀香扇生产合作社从事扇面绘制工作。1965年调至红木雕刻厂,后转入漆雕厂任设计室国画设计。  其作山水,工笔、写意皆能,工笔有唐寅、十洲气息,无论楼台亭阁,刻划细致真实,画山水树木,也一丝不苟,尤其青绿山水,富丽堂皇,雍容华贵,能得乃师神韵。又善写意画,似沈周晚年之作,笔简意赅,很有神采,但不常作。工笔画代表作品有漆雕《寒山寺》大立屏等。  平时他又好交游,为提高技艺,与山水画家朱西村、李庄等常切磋探讨,藉以补益。  1981年退休后他仍作画不辍,1983年病故于病于寓所。  ○徐 绍 青  徐绍青(1919~1995),苏州人。自幼喜爱书画。1933年在草桥中学毕业后,即投身山水画家朱竹云。1939年与同邑徐子鹤组织画室,研究探讨吴门画派绘画艺术并出售自作画件。1944年复师从吴湖帆,为梅景书屋入室弟子,学习山水从物和书画鉴定。斯时与同门王季远、朱梅等相处友善,常切磋画艺。藉心肝彼此补益。1948年其小传和作品《吹箫仕女图》编入《中国美术年鉴》。1949年后,致力于苏州刺绣事业,创稿其富。  其擅长山水,兼工人物、花鸟,亦善书法、文辞。他继承吴门画派风尚,注意中国画中的“意境”、“笔墨”和“神韵”。用笔苍润秀逸,清新典雅,气韵生动,颇见灵气。代表作有《藏女羔羊》、《黄山松雪》、《江南秀色》、《松臧川流长》、《松山飞瀑图》等。其中《江南秀色》入选第一届全国美展,并送日本、保加利亚及香港等地展出。  在苏绣创稿上,绍青六十年代创作的《白孔雀》、《海棠冠眉》、《梅竹双雀》。获苏州市工艺美术优秀作品奖。《白孔雀》曾于65年在巴黎展出。七十年代创作的《牡丹通景屏》通过艺人精绣,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美国总统尼克松。又创作《长江万里图》,曾赴日本、意大利展出。八十至九十年代初,创作精品有《竹林群鹊》、《十六金扇》、《灿烂文化》等10幅,其中《竹林群鹊》为中国工艺美术珍宝馆所收藏。  其一生创作不下千幅,国画伤口多为国内外美术馆与博物馆所收藏,并为美术专业报刊杂志如《中国书画》、《朵云》、《美术家》、《当代中国画家作品精选》所刊载。又能书法,早期得力于柳公权,从师吴湖帆后,则追宗米芾、赵孟夫一路,并能融会于一体,坚挺劲遒,朴茂隽秀,书画并举,相得益彰。  他生前曾任苏州刺绣研究所副所长、名誉所长、中国苏绣艺术博物馆副馆长。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苏州市政协常委、苏州市、江苏省劳动模范。1993年国务院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  ○吴昌硕  吴昌硕(1844~1927),原名俊,字昌硕,又字俊卿、仓石,别号缶庐、苦铁,又署老缶、大聋。浙江安吉人。祖父渊、伯父开甲、父亲辛甲,均为举人出身。其父又擅金石篆刻。家学渊源,复加勤奋好学,使其早年以篆刻闻名艺坛。  1872年,昌硕因慕金石书画鉴赏家吴云(平斋)之名,第一次来苏州,在观赏平斋所藏三代铜器“两 ”之余,也结识一些社会名士。1880年第二次来苏,先寓居吴云听枫园住宅中。两年后搬至西亩巷(近寒山寺),把继母杨氏、夫人施氏由安吉适居于此。在此期间,交流甚广。得识吴中士大夫潘伯寅(祖荫)、吴大 (清卿)等,获见大量三代鼎彝、秦涨钵印、古陶瓦壁、名人字画、碑文法帖,使其大开眼界;得识名士杨见山(岘),知是饱学之士,即从杨进修文艺,学习诗文;得识词家朱古微(疆村)、画家顾麟士(鹤逸),朝夕往返,谈古论今;又与寄寓在塔倪巷之画家任伯年(颐)交往密切,常虚心讨教,曾为伯年刻“画奴”印一方,又作《棕症纳凉图小像》贻赠。  在苏州期间,适逢1894年中日战争。为应时任湖南巡抚吴大 之激,他遂入幕戎,与王同愈、陆谦夫同去山海关,未达一年藏戎马生活,因战争失利返苏。于1895年参加以怡园主人顾鹤逸为东道主、吴大 为盟主之“怡园画集”。斯时与鹤逸相处友善,曾为其篆书三榜:“一丰(峰)亭”、“鹤庐”、“杨某柯竹之斋”。并刻印数十方,有“一丰亭长”、“顾麟士画记”、“鹤庐主人”、“西津仙馆”等。  在苏期间,他曾先后收徒两人。一为常熟人赵石(古泥),后为篆刻名家;一为苏州人赵子云(云壑),作字画酷似其师,被日人称为“缶庐第二”。而子云拜师之年(1904年),正是昌硕搬入桂和坊十九号新居。  昌硕在苏居住二十余年,至1911年夏才离苏去沪。  其诗书画印件件皆长。篆刻初从浙、皖诸家入手,上溯秦汉印术,不蹈常规,钝刀硬入,朴茂苍劲,前无古人,曲尽造化之功;书法以石鼓为最为擅长,出入方圆,用墨力透纸背,一为前人成法,独具风骨;绘画从赵之谦上溯扬州八怪,以及石涛、八大、陈淳、徐渭,运以金石书法入画,笔墨挺拔,气魄厚重。现代画家学者甚多,齐白石尤其为之折服,曾写诗道:“青藤八大远凡胎,缶老衰年别有才,我愿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其著作有《缶庐诗存》、《缶庐印存》、《吴昌硕画集》等。  ○倪墨耕  倪墨耕(1855~1919),初名宝田,字墨耕,号默道人、壁月龠主,扬州人。1891年因受好友程璋(字瑶笙)之邀,才落户苏州,住清洲观前。程璋擅画花卉,时正在苏州草桥中学任图画教师,俩人常切磋画艺由程介绍得识顾鹤逸、金兰心、王同愈、顾若波等苏州书画界著名人士。1895年,吴大征、顾鹤逸组织发起建立“怡园画集”书画会,顾即请倪墨耕也参加其中。他们每月数集,研究金石书画,彼此补益。这时倪墨耕以画山水、人物为多。一次,他去社友任立凡家(任住塔倪巷),见到墙上挂有伯年的花卉、肖像画,大为惊喜,从此爱上伯年画,决心弃商,而专心学习任氏画法,并从此走上卖画为生的道路。  倪墨耕最初学画于王小某(扬州人),重在人物仕女,兼及佛像,取景高远,线条流畅,能得乃师笔意。又画动物走兽,曾受郎世宁影响,喜作胡儿枚马图。描绘风霜景物,给人有蓑寒峭劲的感觉,是他的独到之处。学习任法后,用笔简练,设色淡雅,虽随意挥洒,自有一种笔不到而意已到的艺术效果。  他最擅长仕女人物,设色花卉、水墨巨石,腴润遒劲,挺拔苍明。在清末明,在苏沪两地是一位颇有影响的著名画家。传世作品有《写吴昌硕六十六岁肖像》、《松荫高士图》、《钟馗图》、《三侠图》、《牧马图》等,出版册有《倪墨耕人物画册》。  ○李醉石  李醉石(1860~1937),名涛,广东人,清末随父至苏州,定居于临顿路。父开土膏店,生活较富裕。醉石除读书外,曾从苏州击术家王云高学拳术。又喜绘画,十七岁时,有人携清初王麓台山水手卷至李家抵款应用,见而大喜,遂朝夕临摹,竟得神似。王云高素与肖山任立凡友善,偶而谈及醉石从师学绘画事,竟蒙同意。遂陪同去塔倪巷任宅,拜立凡为师。因读书较多,领会尤快,无论山水、花卉、人物,一学即会,深得其师赞赏。时,顾乐之先就学于任氏三月,醉石却后来居上,足见其用功的程度。  其所作山水,追宗清初“四王”,有明代沈周韵味,清雅高古,意境深遂。尤其仿麓台手迹几可乱真。又能花鸟画,有恽南田遗韵。1917年后常去桃花坞吴宅,与能国画之吴寿祉相处友善,同时在座在尚有周乔年、顾颜平、刘临川为书画界人士,不时挥毫助兴。  醉石又善鉴定,凡古代名人字画经其鉴赏,立辨真伪。能书法,行书学赵孟 ,隶书得“乙瑛碑”韵味。  晚年精力衰退,最后目盲而终。其所传弟子甚众,有徐邦达、江寒汀、张寄石、蔡震渊、袁子馥等,都有名显于时。  ○章炳麟  章炳麟(1867~1936),字枚叔,更名绛,改字太炎。浙江余杭人。1932年应金松岑邀请来苏州讲学,于1934年购屋于锦帆路。与此同时,“章氏国学讲习会”也正式成立。他不仅是一代国学宗师,而且也是一位名闻海内的书法家。  他善写篆字,对金石文字很有研究。凡三代铜器上的铭文,和石、砖、瓦上所刻的款式,都悉心琢磨,认真临习,有本有源,有丝不苟。在上海时(1902年)与张继(溥泉)、章士创(行严)义结金兰;在苏州时又与金松岑拜为盟兄弟;与李根源、张一吝等引为知己,这些学者名士,在书法艺术上都是一代俊彦,彼此交往,无不以诗文书法为切磋内容。1927年李根源因母在苏州穹窿山麓的小王山,遍请题咏。章太炎为书大篆两巨幅。一为《李经卿大夫》,每字约一尺二寸;一为李根源命名的“小隆中”写70余字,每字也有八寸光景。后刻在二块巨岩上,至今犹存。因为章太炎对金石文字很有造诣,所以显见他运腕熟练自然,结体古朴蕴藉,笔势舒展苍润。这样宏大的气魄和精到的墨迹,正是他古劲有致,神姿秀发的书法精品的特点。  章太炎讲习国学,收弟子不少,其中只有一名黄绍兰是女的。那是章太炎因她写得一手娟秀雅静的好书法,尤其试写三体《石鼓文》一举成功而破例录为门弟子的。  1936年6月15日晨,太炎因胆囊炎和气喘病等正迸发而病逝。张一吝书有挽联一幅,云:“三吴讲学,卓然大师,际此破碎山河,商榷弥兵辜夙约;卅年缔交,倏为隔世,已践真灵伟业,丛残绝笔有遗经。”  ○余觉  余觉(1868~1951),初名兆熊,一名觉,字冰臣、冰人,号恩雪,喜参禅学,署三在居士,晚年署石湖老人,丧妻后则署颤口孤鹣。浙江绍兴人,因家道中落,十八岁时流寓至苏。1893年12月与沈寿结婚,定居于范庄前。  余沉为清末举人,工诗词,擅美术,精书法,尤善行、草、楷书。初摹虞褚,继师右军,出入颜柳,晚年又潜心汉碑,笔势沉厚雄健兼及涓秀雅逸。平时刻苦好学,所作书法或诗或词或对联,往往自己创作,口占挥毫,对仗工整,颇显才华。其妻沈云芝,字雪君,名“寿”,乃因慈禧赐书“寿”字而改称。一生以刺绣为业,为我国近代著名刺绣家。曾作《雪宦绣谱》行世。  自1984年起至1917年止,余觉以绘画为主。沈寿所绣图底及装饰花纹,均为其亲自绘制而入绷子,在艺术上画绣相辅,针循画理。1903年省试中举,委任农工商部绣工科总理(沈寿为总教习)。1904年夫妇同去日本考察美术,同年至苏州,在马医科购置花园住宅一幢,创办“福寿夫妇绣品公司”,内设“同立学校”,对外招生。1907年重返北京绣工科。之后曾去天津创办“自立女子绣工传习所”。应张謇之邀,去南通经办“南通女工传习所”。由余觉摹像设计,由沈寿等所绣《意国国君像》、《意王后爱丽娜》、《耶稣像》等震动中外之名作,即出于斯时。  1917年他因与张謇似有芥蒂,遂独自去上海,以卖字为生。1921年6月8日沈寿因患膨胀病卒于南通,遂心灰意懒于1925年返回苏州。租屋盘门瑞光塔附近,被苏州美术专科学校聘为讲师,授教文学与书法。1932年购下宋代范成大石湖天镜阁遗址,建造新屋。“石湖老人”之署即始于是时。是年参加花鸟画家吴似兰组织之“娑罗画社”,常有书法作品展览与销售。又参加由苏州地方名士庄思缄等人发起之“冬季书画赈灾会”。与吴清望、吴进贤、蒋吟秋分别写正草录篆四体书屏条,被小说名家程瞻庐称为“吴门新四杰”,誉他们之书法为“珠联璧合,艺苑珍品”。1939年日寇在城效骚扰尤甚,即搬至城内皮市街,至1941年才定居于西花桥巷。这时创作书法作品甚多。偶然绘画,以“竹石图”为主。  其晚年生活潦倒,一直以鬻字为业。接近解放时,却患上白血病,于是1951年冬天故世在上海。享年八十四岁。代表作品有:“行书长卷”于是1930年参加全国第一届展览会(原件现藏南京博物院)、1929年书小楷一件,收集于《吴中近人书画集》内、1932年草书一幅,刊在“娑罗花馆”画册中。  ○程瑶笙  程瑶笙(1869~1938),名璋,字德璋,号瑶笙,安徽休宁人,早岁寓居苏州官太尉桥。早年任职于草桥中字,为图画教师,郑逸梅即其高足。后又去常州粹化学校、上海中国公学、北京清华大学任教。  瑶笙少年时即喜绘画,曾购置不少画册,作为范本,后从师常州画家汤润之,艺猛进。及至壮年,又悉心研究博物,观察自然形态,他认为“作画必须详知鸟兽虫鱼以及一卉一水之性状,不然有乖物理,失却画之真实。”故挥洒之一妙。喜写生,并参用西画透视这法,形象真实,色彩浓丽,构图别致,一破陈规,自创新貌。曾创作“九秋九虫图”。图为六尺巨幅,魄力雄伟,形态毕肖。画面复杂而有条不紊,足见其用心之深,迁居之高。  他论画也颇有见地,曾云:“赵昌之写生,徐熙之没骨,虽有生香活色,然总不及真花卉之妍丽漂亮, 究其因,则花瓣上之薄膜,上有无数水泡,水泡且反射作用,而花卉画于纸上,任尔艺术高超,总不能具水泡之反射作用,故总不及真花卉之妍丽漂亮。”  其晚年双目有疾,经治疗,愈一目,虽不能作画,而犹能书擘窠大字,后因患心脏病,不治而故。  出版画册有《程瑶笙画册》(1936年墨堂),以及《程瑶笙遗作精品集》二册(1941年商务印书馆),系商务馆制珂罗版精印,署 签者为学生胡适之。  ○吴待秋  吴待秋(1878~1949),名征,字待秋,别署春晖外史、括苍亭友、鹭鸶湾人、疏林仲子。浙江石门人(今桐乡人县)。1931年至苏,购屋定居于装驾桥巷。  他自小进目成诵,十二岁能作诗文,十八岁中秀才,因其父伯滔在是年冬天过世,才决心继承家学,专事绘画,并以此谋求生活来源。伯滔(名滔)为清末画苑名手,画风高古俊逸。侍秋早年学山水颇有父风。及稍长,由奚铁生、钱松壶法而追宗王麓台,得黄公望作绪,以从师吴昌硕学花卉,能得神韵。1911年后去北京,不就小京官,却以鬻画为生,由此得识黄蔼农、金北楼诸书画家。并与铜墙铁壁刻艺人张樾丞合作,把画刻于铜盆上出售,深受购者欢迎。他又善于画笺,曾应荣宝斋之邀, 画了不少雪梅、红梅、五色梅等画笺与便笺。此举曾得鲁迅赞赏。鲁迅于《北京笺谱》序中称道:“齐白石、吴待秋、王梦白诸君皆画笺高手,……。”1917年后,经陈叔通介绍,至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美术部部长,曾深入印刷车间与工人一齐研究,终于创造了珂罗版在宣纸上印刷的成功,使馆长张元济在为赞赏。在此期间,他加入了由吴昌硕当会长的“海上题襟寥寥金石画会”。日本一画家见其与吴昌硕所作墨笔花卉,大为惊叹。曰:“天下大物笔,竟毕属于吴。”足见他池时技艺之高超。  因齐鲁之役,待秋于是1931年离沪至苏。他一面整理旧稿,一面广交艺友,与画家陈迦、顾墨畦、张宜生、樊少云、吴子深、吴似兰、蒋吟秋等一时过往密切。1932年参加吴似兰发起组织的‘娑罗画社“;1936年7月,与吴秋岩、萧退阁、陈迦、樊少云等切磋一艺之组织。鉴于所居环境的良好,基本上每日作画。他画山水,挺秀劲拔、苍雄沉着。点苔飞稳当,落笔随意而不草率,设色浓重而不浑浊、达到苍中带秀、刚中有柔的艺术效果。又能人物仕女,也作佛像,且工花卉,得伯滔、昌硕笔意,后汲取文征明、赵搂叔、李鲜诸家之长,自成一格,其中画梅更独绝一时。书法亦遒劲,精草行,得明代王觉斯、倪元璐两家神韵。  抗日战争时他去上海,这时画名大振,与吴湖帆、吴子深、冯超然被誉为“三吴一冯”,名扬中外。  其一生创作甚多,传世作品有《秋山静远图》、《松泉读易图》、《破钵图》、《梅花图》等。出版画集有;〈吴待秋画稿一、二册〉(商务印书馆)、吴待秋画册(西冷印社)、吴待秋山水册、吴待秋花卉册(文明书局)等。  ○李根源  李根源(1879~1965),字印泉,又字养溪、雪生,别署高黎贡山人,出生于云南腾冲县。早年留学日本,后入同盟会。历任云南讲武堂教官、总办、陕西省省长、农商总长、国务总理、云威将军。建国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南行政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等。  他在职1921年购屋于十全街,因母亲姓阙,把住宅命名“阙园”。又题自己居室及书房为“曲石精庐”、“葑上草堂“。1923年因反对曹锟贿选总统,才退出政坛。十余年间,一直活动在苏州,视苏州为第二故乡。  李根源笃学工书,尤其写汉隶,古穆朴茂,苍中涵秀,线条挺拔,笔力超群,极有工底。这都与他平生喜爱金石文物有关。他曾以小舟一叶,深入西山,登阜陡岭,搜蒙翳,驱狐狼,得一碑碣,就摩挲辨认,详为记述;他曾参加吴荫培主持的保墓会,在全市由郊遍觅古代墓葬、墓碑、一一考察、记录。晚上就在舟中灯下研究、考证。他又在职1928年因葬母于小王山上,前来悼念者普遍留下笔墨的社会名流、学者、书画界人士达千余人次,李根源一一为之刻古石在小王山上,其中李根源一人就书有十多处。而他写最大的一块石啤达三丈有余,书二百多字,每字均有一尺左右见方,以碑版入隶,尤显古遒老辣。  李根源的隶书艺术所以会获得较高成就,是文学修养,精深鉴赏、广集碑碣以融会在书法之中,加上他勤奋刻苦、好学不倦等都分不开的,吴江县文管会藏有他二副隶书对联,应是他晚年的精品之作。  1949年建国后,李根源将他积年收藏的汉碑十块,与金石文物悉数捐赠给苏州博物馆,尤以唐墓志93石(均为唐人小楷)弥足珍贵。他曾建“曲石精庐藏九十三唐志室“于苏州宅第,室额篆字为章太炎所书。  他一生著作较多,有《吴郡西山方古记》、《虎丘金古石经眼隶》、《洞庭山金石》,以及新中国建立后出版的《曲石精庐藏唐墓志》等。  ○张善仔  张善(1882~1940),名泽,字善,一作善子、善之。号虎痴,四川内江人。1932年与其弟大千(名)客寓苏州,一年后住网师园春内,为我国近代著名画家。  其善画山水、花卉、走兽,尤精画虎。曾从贵阳得一小虎,运至网师园内,因爱虎若子,虽由挚友、园主何亚农雇来一名唤钱根者嘱其豢养虎儿。但还常常亲自喂食,用心护理,不用锁链,纵放园中,观察虎儿各种形态,各样表情,就及时捕捉形象,一一写生下来。养虎儿目的为画虎,这期间,创作甚多。代表作有《十二金钗图》。画虎的不同形态,并摘《西厢记》词句题之。如“临去秋波那一转”,“怎不回过脸来”,“终日价睡昏昏”,……。《虎啸图》画一虎睁目引颈似在长啸,由大千补写山岗景致,重峦巨峰,一片深沉。并自题诗词:“登高一啸阔无边,猛气横飞欲上天,但见扶桑红日起,耽耽极目逐雷前。”上海书法名家马公愚至苏,善曾抚虎请公愚骑背上,摄影留念。后来此照刊在郑逸梅所揖的《永安月刊》上,题名《伏虎图》,成为艺林美谈。  ○冯超然  冯超然(1883~1954),名迥,字超然,号涤舸。别署嵩山士。江苏常州人。为我国著名画家,与吴湖帆、吴待秋、吴子深被誉为“三吴一冯”。1930年起寓居苏州东北街。  超然出身于平民家庭,其父在常州开一小烟杂店苦生活,他自小就不喜商业爱美术,无师而日夜临摩前人画作。故凡人物仕女、山水花卉,都能形象地落墨在毛边纸上。  1902年,他在松江烟酒税务机构内任职员时,因听昆曲而认识名家俞粟庐,俞粟庐很欣赏超然之画,把他介绍之好友苏州补园张履谦。  1903年,廿一岁的冯超然正式寄寓在东北街补园内(今拙政园一部分),授教张履谦之孙子读书。张履谦系饱学之士,收藏书画名迹不少,园内所建造的一古雅花厅,称“三十六鸳鸯馆”,常接待昆剧、书画名家如陆廉夫、金松岑、王同愈、顾鹤逸、金心兰、俞粟庐等,在此度曲或观赏名人墨迹。冯超然如鱼得水,终一实现了研探险古代名家字画的宿愿。白天授课或应酬门客,一到晚上下就如饥似渴的运笔临池,时常通宵达旦、冥心妙悟,使自己不断充实。这阶段,他画山水曾得到顾若波、陆廉夫的指导,书法由王同愈正误,又从师刘德之学人物仕女,使其技艺大进。  冯超然步入补园的五年中,在艺术上出现了飞跃,他以殉道者的坚贞,开始了长达五十年的艺术生涯,一直在探索,继承、发扬古人绘画的精华。补园的主人很欣赏他的人品和才华,处儿子紫东与超然义结金兰,俩人数十年都情同手足;俞粟庐也命儿子振飞从超然研习惯于丹青,日后一直保持密切联系。  使冯超然收获最大的,是由一位普通小职员而一跃成为知名专业画家。名园狮子林主人李平书,因慕超然名,特地邀请陆谦夫和他规划点该林。而李平书也系收藏家,常住上海,冯超然于是912年去沪拜访平书时又尽现大量珍藏的古代书法、绘画和印章。不到两年的短住,又使他得益非浅。  在苏时,冯超然已名扬吴中,东来仪、九华堂等扇庄常挂有名家字画销售,冯超然的仕女图往往一上墙,就被识者购去。  当时主要作品有《仕女四屏条》、《补园图》、《狮子林图》等。  晚年冯超然寓居上海嵩山路时,曾收集了十八幅精致的是明人鸳鸯金笺画扇,特将书房名为“三十六鸳鸯馆”,可见他对在苏时的眷恋之情。值得补笔的,冯超然与潘侣梅的结婚还在苏州举行。  建国后,冯超然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华东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中国国画画师之职。1954年因患肠病,医冶无效,故世于寓所房内,享年72年。  出版有《冯超然临严香山水画册》、《冯涤舸画集》。  ○樊少云  樊少云(1885~1962),名浩霖,字少云,上海崇明人。父藻春(字志云)为当地画家兼琵琶名家。因受家庭影响,亦喜画擅弹。1900年去上海龙门学校学西画之法。1908年后来吴江、苏州任中、小图画教师。1912年移家迁居苏州 马医科,同年拜国画名家陆廉夫为师,逐渐辞去教职。以鬻画为生。其作画、人物,花鸟、工笔、写意,无所不能,尤擅山水 ,最初酷乃师,后因陋就简尽观寓居在苏的著名收收藏家庞莱臣所藏古代书画名迹,扩大了眼界,追宗画路开豁,风格趋向朴茂,他画山水皴擦点染,各有宗法,着一、二竹枝,亦幽雅不可方物。又因初习西画,故山水画常融西洋于一炉。并大胆摈弃传统画法中不合理之处。1929年专程北上,参观北平故宫博物院所藏古画后,画风丕变,落笔大度,至晚年,则随意挥洒,笔法老练、苍润。写仕女也娟秀雅丽,画花卉恽南田,但不常作。又善书法,早年学黄山谷,中年习文征明,晚年涉及颜真卿、李海北诸家。  1924年,他任职苏州美术学校国画科教授,参加颜文、杨左组织之“美术画赛”,以及时性1936年7月与顾墨畦、陈迦、萧退阁组织之“绿天文艺馆”,均有作品展览其中。代表作有《溪水烟雨图》、《春夏秋冬四屏条》、《秋水云山图》《竹石图》《雨霁图》、《湖光春色》等。曾刊印珂罗版画集一同行世。  1938年移居上海,1945年重反苏州。期间,曾与其子樊伯炎在苏州、无锡、常熟等地举办父子画展。  出版画册有《樊少云山水集》(慎修书局)。  建国后,他定居上海,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上海中国篆刻研究会会员、农工民主党党员。  ○吕凤子  吕凤子(1886~1959),原名,字署凤先生。江苏丹阳人。毕业于两江优级师范图画手工科。为李瑞清(清道人)入室弟子。历任中大艺术科教授,国立世专、正则艺专校长。1947年后,定居苏州,就教于艺术系教授,是国著名的美术家。  其一生从事书画艺术,善绘人物仕女、佛像,线条挺秀简练,笔老健高古,喜用枯笔勾勒衣褶,有墨不到却至的效果,别具风格,为世所重。间作山水,亦淡雅有云致,恬静可喜,诚如其性,有沈石田之韵味,八大山人之奇趣。代表作品有:《庐山云》、《三百年前词人》、《四阿罗汉》、《十六罗汉》、《千古恨》等。  1949年建国后,他一变人物写生对象,主动下乡体验生活,刻划劳动人民艺术形象,创作甚多,有《菜农的喜悦》、《苏州园内新游人》、《老王笑》、《可爱的孩子》、《送公粮》等。着墨不多,形象生动。晚年虽体弱多病,仍终日挥毫作书画。1959年,欣逢国庆十周年时,他虽大病缠身,还强提笔,作《老松》画以颂,其精神深为同行感动。同年12月12日,因癌病故世于任人,享年七十四岁,安葬于灵岩山公墓。  凤子孙在苏时,与学生兼同事谢孝思相处友善,课业之暇,常研究画论,切磋艺事。故世后,谢孝思曾作文悼念。并于苏州举行《吕凤子遗作展》。  出版著作及画同有《凤先生人物画册》、《凤先生仕女画册》、《中国画法研究》及建国后出版的《吕凤子画集》。  ○陈旧村  陈旧村(1898~1957),名永,字旧村,一字树云、如云,又字蕴石,无锡县人。抗战后寓居苏州,住司长巷。  幼时读书于无锡张泾桥,图画一科成绩冠全校,因出身贫苦,常以树叶子榨成绿色,赭石块磨成粉加水成赭红色而涂沫,为师生所感动。1918年得汪精山介绍从国画家王云轩学画,江与师兄郑午昌常切磋画艺,后得其姐夫资助,遂入上海中华美校习西画。至于1920年毕业。返锡后,先后在经皋高等女校、县立商业中学、荣巷工中学任国画教员。1925年至于1923年,与胡丁鹭、贺天健等创办“锡山书画社”和无锡美术学校,任国画教授。在八年教学中造就了不少艺术人材。之后,又与钱松、陈负苍创办振南国画学校。1937年后为无锡网南女子中学美术教师。  抗战后,他迁居吴门。终日挥笔自娱,为谋求生活,这时画佛像、花鸟为多。得识费新我、顾坤伯后,情投意合,无话不谈,知道苏州画家众多,而画山水,花鸟者尤多,决定另劈蹊径,而专注于鱼藻。所以每次外出归来,必带一、二条鲤鱼,或其他鱼类,放置大缸中用习观察。一次得五色鲤鱼一条, 认为不可多见,更加用心护理,以为写生。与此同时,他在量收集各国鱼类画册及尽力收集我国历代画家中画鱼的真迹,从而得到很在启发。认为“无论画何物,必须写意与写实相结合,方能传神。”他自感四十岁前也曾画《鳜鱼》、《鲤鱼》、《鲫鱼》、《金鱼》等。写实成份太重,笔墨过细,反有呆滞不真的感觉。  建国后,陈旧村于1955年任苏州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1957年被聘为江苏省国画院为画师,同时选为苏州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  他是住勤奋的画家,每日清晨五时起身,至深夜十一时搁笔,已成每日的生活习惯。为使创作上具有新意,在司长巷宅内辟一园地,种植各种果树有四季花卉三百多棵,又建一竹园,常读书其中。他又擅长画花卉瓴毛,设色艳丽,姿态生动自然。其中孔雀、白鹤为识者所重,尤为艺林所倾倒,一时有“陈金鱼”之称誉。他创作的《鱼乐图》及《群鲤图》曾参加我国第一届、第二届美术展览,《蔬果图长卷》《孔雀牡丹》、《梅花图》,分别为江苏省国画展览会,吴门历代画家展览所展出,均获好评,并影响日本、东南亚各地。其出版有《五色鲤鱼图》、《芙蓉鲤鱼图》、《蔬果图长卷》《蔬果尺页》四屏条及鱼类册页十二幅等。  其画法追宗明代林良、吕纪又兼参陈白阳、华新罗鱼趣。传统笔墨底子深厚。又喜写生,能注意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而融会通,在理论上,他坚持:“作画须追宗大法,描写天然,两不可弃,前者以古人为师,后者以造化为师。”  他一生好学不倦,曾在五十岁后刻一印章曰:到老学不了。1975年月11月15日因患癌症,医治无效而病故。终年六十岁。  ○张大千  张大千(1899~1983),初名正权,后改名,又曾名季、季,字大千。以“大风堂”名其画室。四川内江人。曾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艺专名誉教授。1917年随二史善于赴日本学染织图案,1919年返国后从曾熙、李瑞清习书法、诗文,并尽览乃师所藏书法名画,于山水、花鸟、人物、仕女靡不精能。山水攻石涛,旁及石涛,旁及石溪、弘仁、梅青、进而且吴镇、王蒙、董源、巨然、李成、马远、梁楷诸大家。又交游于名山大川,师法造法。三十三年代与溥心有“南张北溥”之称。1949年月日 后侨居国外。作画运笔简化,发展为墨彩,溶以勾勒,皴擦,为中国传统山水画创刊出新路,声噪国际画坛。去台湾三十余年,晚年患有糖尿病,年72时引发青光眼,右目失明,犹勤奋作画,并心勾勒与没骨结合,青绿茶加黑墨重笔,金碧与墨同时运用。既有生活气息,又富于艺术魅力。  张大千第一次来苏日期是1932年4月13日,他应老友顾鹤逸之邀,与二兄善、暨黄宾虹、谢玉岑下榻于顾宅,叙旧谈艺,并合作书画赠东道主。谢玉岑在画上题记道:“壬申三月八日同游顾氏红梵精舍写生,宾虹蒲公英、善梨、大千辛夷,以赠映芬女士供养,谢玉岑题记。”接着大千又看吴湖帆于凤凰街寓所,出示据藏元人《松鹤鸣图》,吴湖帆鉴定后为之题跋,称……大千是真法眼花缭乱,故能宝此。第二次来苏日期是9月。大千昆仲与吴湖帆、叶公绰(时叶居南地阔家关巷)在彭巷甫家议定成立“正社书会”。网狮园主人何亚农建议并邀请张氏昆仲来园居住。1933年初张 大千与善全家迁居网狮园,以新主人身份邀约章太炎、陈石遗、李根源、叶公绰、吴湖帆等,在园内殿春欢聚,并合影留念。在这一年中,张氏昆仲为“正社书画会”举行“正社画展”,展出会员作品200余件,其中大千一人40余件。《北平晨报》在《一坛今日多才艺,谁似蜀人张大千》一文述道:“……其《杨妃醉酒》、《散花天女》、及《美人》立轴,皆人物画中妙品;山水《天台观瀑》、《桐庐晚色》、《炼丹台》、《劳花峰》诸幅,皆有独到之长;花卉《莲花》四巨屏为最佳。”展出第三天他的40件作品全部售完。“正社书画会”在京名生大振,连溥心、于非阐、章式之等北平书画名家也都联袂入会。返苏后,大千又与彭巷甫、吴湖帆等积极筹备“古今书画展”,于1935年在南京展出,又轰动金陵。  由于张大千在苏时影响颇大,一是求画求书者络绎不绝,亲朋知友者拜访者门庭若市。曾为好友陆丹林画梅桦扇笺,为张星阶画仕女图,为彭巷甫作《烟雨图》。又接待顾莲村、张正吟所携工笔花鸟画前来请教。他边说边防军用笔纠正,又取出空白扇面随手画《苍龙峰》以赠顾莲村,使顾感谢万分。  大千又好客,在1936年4月,设宴于网师园,招待在苏举办的全国第一届漫画展览会的确良漫画家叶浅予,张光宇、张乐平、黄苗子等三十余人。  这以后,张大千即离苏去沪、去北平、去四川、去台湾……。于1983年4月2日病逝于台北寓所摩耶精舍。享年87岁。他生前的学生和好友吴作人、刘海粟、刘开渠等曾至电表示哀悼。  一生著作及出版画册甚多,有:《大风堂藏画目》、《大风堂名迹》、《画说》及《张大千画集》等多种。  ○祝嘉  祝嘉(1899~1996),广东海南岛人。出生农村,因受其父宝斋写得一手好字的影响,从小也喜书法。1917年肄业广东省立第一中学时,得国文教师胡仁陔指导,研读古文度习诗词。1927年大革命时期至新加坡,又得同事、书法家张叔仁的指点,较正规地练习写字,他从北碑着手,并注意执笔方法的正确性,同时又开始书法理论。1931年由星岛返国,潜心书法实践,不论暑 寒,昼夜运笔,到疲倦时“则手披金石诸书,以分其勤。”(《寓庵书话自序》)对书学仍孜孜以求。1939年任职于四川壁山图书馆,使其以工作之便博览群书,系统地看了《二十四史》、《丛书集成》、《万有文库》、《美术丛书》等大部头著作,但翻遍馆藏图书,都末见一部书学史,仅是日本 所著由国翻译的《支那书法史》,不禁感慨万分,引以为耻,遂从1941年开始,查阅参考书500余种,花了七个半月夜晚,终写成25万字的《中国书学史》。是年,应四川壁山前立社会教育学校之聘,任教该校图博系金石学、文字学等课程,兼任书法组导师。从此,在书学理论上从末间断。据1985年统计,共写67种书,300多万字,成为全国之最。  五十年代,祝嘉定居苏州,先居混堂弄,后迁南门二村。至苏后,曾应江苏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学院等大专院校之邀作书法和书学讲座,并亲自授教青少年书法,认为宏扬祖国文化,青少年的栽培是至关重要的。九十年代初,曾为南京艺术学院两位形容生评阅硕士论文。  其书法,真草隶篆四体皆能,因起步于碑版,且研究甚深,故凡各类书体都结合魏书自然运用,显得古拙朴茂,稳健老辣。常书“宁拙勿巧”四字,即是他作书的基本立论,也是他书法实践上的具体反映。为培养书法后学者,创建“祝嘉书学院”于苏州。自任校长,聘任教师,定期教授。出版著作有:《中国书学史》、《书学格言》、《书学简史》、《书学新论》、《临书丛谈》、《书言格言疏证》、《广艺舟双楫疏证》、《书法论集》等等。其中有些均在香港、日本、台湾刊印。  祝嘉人耿介,清廉自奉,不慕名利。反之,若遇以书法作品作为赢钱目的或钻营者,则育之如切肤,常以诗歌而讽刺,爱僧如此分明。他系中国民主同盟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苏州书法家协会顾问等。  ○费新我  费新我(1903~1992),原名省吾,字立千,号立斋,浙江湖州人。出身平民,少小时勤奋好学,喜爱图画。无师而先习西画,后从事图画范本,应用美术、劳美教材及简易美术技法等书编绘工作。32岁辞去商店账房一职,自立画室,专事研习中、西画、书法与拳术。35岁因避日寇进侵之乱,举家迁居苏州。先与人合作开设书铺,后又组织“微明画社”与东斋(今大公园内),授教太极拳与西洋画。  建国后,他于五十年代初注重国画创作,在市文联组织下,去吴县金山体验生活,从而打下了作人物画的基础,得写生稿60余幅。归后,与张晋、余彤甫、顾仲华等举办联合画展。展品有《采石工人》、《在金山工地上》、《收工》等。最能代表费新我水平的《刺绣图》和《草原枚民图》,刻划人物形象真实生动,线条明快流畅。曾选送在苏联展出,名噪一时。其时也作书法,以楷、行、隶书为多见,规正老实,一丝不苟,但少特色。1957年9月调任江苏省国画院为专职画师。两年后即56岁时,突患结核腕关节炎,致使右手病残不能继续作书画。但新我并非因此而终止艺术生涯政协委员改左手执笔以书法。从晋唐入手,上溯汉魏,帖碑互练,忘寝废食。初时幼拙,但不耻不问,并以“岁月如流,不断新我”自勉。凡三十余年孜孜不倦。在书风上从早期追求的“顺、熟、巧、正”一改为“逆、生、拙、奇”。达到了“巧拙互用,拙茂巧稳,逆中有顺,似奇反正”的艺术效果。尤其到了晚年,作书更具节奏感,抑扬顿挫,干湿自然,运笔快而不滑,迟而不滞,书虽止而势犹未尽。喜取逆势,若逆水行舟,奇拙互生,具有下笔随意,章法美观,挺拔雄健,凝炼遒劲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个人书艺风格。1982年赴日本举办个人书展并获成功,名声大振。1984年应邀去美国观摩西方艺术并与华裔美术书法界人进行艺术交流。1988年以耄耋之年在苏州艺石斋举办个人书法展。1991年又应新加坡书协之邀,在中华总商会举行“费新我八八书展”并举办书法讲座,对其书作的成就尤其革新精神评价甚高。他的作品广为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所收藏,并大量刻碑以长期陈列。先后出版书画册有《楷书初阶》、《怎样画铅笔画》、《怎样画图案》、《毛主席诗词行书字贴》、《鲁迅诗歌行书贴》、《费新我书法集》等。他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协会理事、书协江苏分会顾问、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以及苏州市武术协会名誉主席、湖州书画院名誉院长等。  ○沈子丞  沈子丞(1904~1996),名德坚,字子坚,一字元淳,别署然居士、离垢居士、听蛙翁。画室名为萌芦、听蛙馆。浙江嘉兴人。1958年始寓居苏州。  沈子丞从小就于书画结成不解之缘。其父在嘉兴北门大街上开了书画店,前店后宅,国画一科常得老师表扬。16岁私淑县内老画师潘雅声学仕女,17岁以能考入上海中华书局编辑图画部,初当练习生,后任图画编辑,再当图画主任,历时三十一年。在这些年中,广泛阅览局藏各类图书欣赏及临摹名画法帖;得识艺坛前辈庞莱臣、郑午昌。并从郑学习山水画,又从著名学者张献之学习诗词。22岁经郑午昌介绍参加上海书画体“蜜蜂画社”广交艺友。曾画《踏青图》、《桃源送别图》、《醉僧图》三幅。参与画社展览,被人订购而去,从此“新出土”(以喻一棵破土而出的新芽)之名。响及社会。1929年画《簪花仕女图》、《围棋图》参加第届全国美展,为何香凝所赞赏并撰文介绍。又画〈无量佛寿〉被送至日本,参加中日绘画展览。与此同时,又潜心钻研书法,其初恽南田行楷,进而改临钟繇《荐季直表》认为它结体古雅,圆浑可爱。1933年刘海粟去德国举办画展,带去子丞所作《雾》、《梅花》国画二件同时展出,其中 《雾》被柏林博物馆以100马克购去作为馆内藏品。1934年被提升为图画部主任,1937年抗战爆发,中华书局南迁香港,子丞留守上海,尽观局内藏书,研究历代画家与名人笔记,并邀约同道下棋解寂聊。1938年始潜心写作,历5年,编著成《历代论画名著汇编》(世界书局出版)、《围棋与棋话》(世界书局出版)、《古代画家的故事》(儿童出版社出版)、《活动卡通画法》(中华书局出版)。1945年抗战胜利,加入由粱俊青、胡曼青发起组织的“东南书画社”,这时常与社友马公愚、何白蕉、唐云、钱瘦铁、来楚生等研究书画艺术。1947年上海出版《美术年鉴》一书载有子丞艺术小传,称其“擅人物画,以老莲笔意,取法新罗,古朴可爱,异于时流”。偶作儿童小景,别饶风趣“。  新中国成立后,他被首批准为全国美协上海分会员。1951年因工作所需,调任“中共一在纪念馆”任副馆长之职。工作之余,不忘国画创作。1953年作《分得了农具》参加全国展览,1955年作《西郊即景》在中国画院,但因1957年的政治运动,其得到不公正待遇,故而仅在画院中图书馆工作。但仍利用业余时间作画不辍 ,曾摹写南宋马和之《唐风图》十二幅册页,摹写出李公麟《维摩演教图》大长卷一件,后经人推荐一于同年7月至苏州工艺系统从事绘画工作,由于各方关怀,创作热情立时时高涨,半年中作《拙政园全景图》、《全美图》及山水画等三个长卷。获得艺林一片赞声。1960年上海员来苏恢复沈子丞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名誉,子丞仍然安居在苏。先后创作《宋人词意册》十二幅、《群英大战黄天荡》五丈长卷以及参加苏州“十老”画展。“文革”期间曾去东台工艺厂主持设计工作,创作《古寒山寺图》获全国旅游工艺品优秀奖。1974年游黄山、泰山、华山、洛阳、西安等地,创作百余幅山水写生稿。1977年重返苏州,进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被骋为顾问。1980年应中央文化部之邀,去北京中国画研究会进行创作,历时三月。1983年(80岁)积数十年绘画之经验,以《壶庐庵谈画琐记》为题,自选取18篇短文,刊在《朵云》杂志上。是年往返苏沪两地。作画较多,于1985年由上海中国画院出面举办“沈子丞书画观摩会”,出品三十余件,同年四月又由上海文史馆主办“沈子丞书画观摩会”,出品九十件,同年九月苏州举办“八老”从艺六十五周年寿庆活动,国画界仅沈子丞一人参加。时年冬,苏州政协、文联等单位又为其举行《沈子丞画展》,一时名声大隆。1986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沈子丞书画集》。直至90年代初,沈子丞仍精神矍铄,作书画不歇。两次应邀去新加坡举办画展,200余幅作品都被征购去,足见其书画造诣之精深。  生前沈子丞为上海文史馆馆长、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上海分会会员、苏州市政协委员、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顾问。  ○顾坤伯  顾坤伯(1905~1970),曾名顾乙,字景峰,号二泉居士,无锡人,十五岁从师梁溪吴观岱。1922年入苏州工专学建筑,得画家陈迦 亲授,初习花鸟,后专致山水。1923年后考取上海美专,1925年毕业留校任教。1935年至1948年先后任新华艺专和上海美专教授,并创办奇峰国画函授学校,出版《梁溪顾刊伯画集》和《顾坤伯山水画集》等。建国后,任苏州东吴大学(后为江苏师范学校)国画制图系教授。居小曹家巷。1950年参加苏州美协,并去吴县金山体验生活,得速写稿二厚册。这期间创作甚多,代表作有《天平山红枫》、《黄山云海》、《华山苍龙岭》,以及参加1956年全国第二届美展之《曲江道中》等。1957年起在浙江美术学院任教,直至谢世。  坤伯擅长山水,尤善青绿。能融唐宋金碧山水之浓艳,元明浅绛山水之清淡于一炉。设色秀丽而雅致、鲜明而素静,独具一格。又重视写生,凡名山大川总喜涉足,构图往往取于自然,不落俗套。其《江山多娇》、《卓资山》等作品,多用水墨烘染,气势磅礴,颇有韵味。因早年在校时曾习西洋画,故常参西法于国画中,偶作花鸟,亦清丽可喜。  出版画册有《顾坤伯画集》。  ○霍然  霍然(1909~1984),名礼顺,一名奉六,字然,号阿凤,江苏镇江人。1948年迁居苏州,住宫巷,1977年搬至双塔钟楼新村。  他早年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艺术系,后毕业于上海美专西画系。1938年参军去徐州,画抗战漫画,后任李宗仁部下李明扬的秘书。1939年随部队去泰州,曾组织“白刃社抗日义卖画展”,除画西画外,又勤奋于国画艺术,斯时作菊花、仕女为多,并赴扬州、南京等地举办画展。1942年始返回故里镇江,因书画界熟人较多,受到欢迎。先后参加展览两次,出品凡走兽、人物、仕女、山水、花卉等无不涉笔,画风清丽秀雅,以工笔为主,偶作写意。与李善静、田园、赵八雁一起,被人誉为“镇江四大画家”。1945年调至青岛,任青岛市府迎宾馆招待主任及庶务之职。同时又兼任抗建中学美术教师工作之余,仍作画不辍,参加由青岛市文化运动委员会主办的美术展览会,展览地点在迎宾馆大厅内,出品仕女、不倒翁、以及与于希宁合作之《百觉图》、与孙 群、于希宁合作之《秋老鸟声碎》等五幅国画。展览结束,在1946年8月24日出《美展专刊》一册,展览之画,均载其内。  1949年建国后,其在苏州假座北局青年会举行个人“菊花扇面展览会”,内容以画各类菊花为多,展时二天,获得好评。1950年又参加市文联组织苏州市书画展览,展出地点在玄妙观三清殿。1958年7月经人介绍进苏州民间工艺厂设计室工作,在这之前曾参加市文联组织的扇面展览,展出地点在玄妙观三楼上(今观前儿童用品商店楼上)。一年后被借用至苏州刺绣厂,设计绣品稿子,以画工笔仕女、猫为多。两年后又转至红木雕刻厂。1966年调进漆雕厂设计室,直至谢世。这期间因一直在工艺系统设计室工作,整日运腕,故创刊作甚多。山水有《虎丘》、《松风帆影万里长》等;走兽有猴、虎、马居多;花鸟有菊花、麻雀为主,以及《美人卷珠帘》、《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蔡文姬造像》、《木兰从军》等不少仕女画。又为象牙雕刻作微型画稿有:《礼月图》、《雀桥相会》、《相思空复情》、《虎丘秋色》、《江畔牧马图》,尚有西画《放鸭》、《非洲人》等等。1982年2月与沈子丞、曹逸如、周天民、徐绍青、施仁、王芗、沈彬如、张继馨等参加市工艺美术局主办的画展,出品十件,有《孔雀》、《锦鸡》及八幅仕女画。1984年6月还应泰州之邀,参加“泰州金石书画展”,提供近作三件:《薛涛制笺图》、《芭蕉仕女》、《仿大千仕女》,展览结束后出画册二本,由省文联主席李进写序言,其展出之三幅作品均印刷其中。  霍然又通画理,曾在《国画漫谈》一文中曰:“习画应如拾级登山,不能一步上天。必须对画理有根底,用笔有功夫。盖所谓创作者,作者的造诣要深,对于画理的研究要切,还要有相当的修养,入于化境然后才能谈创造。否则妄自创作,狂曰:自我之表现。求不似以似,以误传误,自误与人,误入歧途,永难自拔,良可慨也。”  ○殷梓湘  殷梓湘(1909~1984),名锡梁,扬州人,于是1958年至苏。  殷梓湘髫龄喜画,好写生,尤爱画马。十五岁至沪,得识沪上著名画家吴昌硕、骆亮公等前辈,参加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青年书画会。十六岁返扬州进一步向画家陈锡蕃学画,十七岁复去沪,从此以鬻画为生。并悉心临摹宋元诸家名迹,二十七岁曾在上海河南路宝记九华堂楼上举办个人画展。后曾出版巨幅《八骏图》及《鸟语花香》四幅屏,并有《牧马图》一幅载于1948年刊出的《美术年鉴》。  他1958年来苏,参加文化美术工艺厂,从事绘画,次年调到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设计工作,1962年调到吴门画苑,为该苑设计室“十老”之一。后并入民间工艺厂,1975年因年老多病退体,寓居上海,1984年6月病逝于沪。  他一生勤奋好学,作品累累,凡花鸟、山水、人物、走兽无所不能,尤擅画马。用笔工整细致。一丝不苟,传统基础很为扎实。尤其参加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后,得到不少名家指点,使其大开眼界,决心以绘画作为终身事业,在十七岁后的十年中,积稿竟达千稿之多。在个人展览会上曾行赵云壑、易大庵等赞扬,称其作飞禽有吕纪遗韵,写走兽得龙眠笔意。五十找代出版的主要作品有《百鸟图》、《飞禽百种》、《走兽百种》、《百花图》、《水族动物》、《世界鸟类》、《物产丰富》(以上由上海华美画片社出版);《鸟、兽、虫》、《不要捉蝌蚪》、《虎、豹、狮、象》、《马、羊、狗、鹿》、《大花猫》、《山雉、马、虎》(以上由上海画片出版社出版)。出版数量之多,足可窥见他画艺非同一般了。  ○李淦臣  李淦臣(1916~1986),浙江嘉兴人。七岁入小学,十二岁毕业后即随父李涣学习国画,并赁居苏州。1937年至1949年为苏州各扇庄绘制扇面,从此以此为业。1950年起代张卿记扇庄绘画的檀香扇,并参加折扇业工会。1953年至1954年曾担任折扇业工会副主席。1955年6月参加檀香扇生产合作社当选为第一届监事主任。1960年调到苏州工艺美术研究室(后转为刺乡研究所)任雕刻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设计工作,曾为著名苏绣艺人金静芬设计《十二金钗》、《西厢记》等绣稿。他所文设计的发绣《长生殿》在广州交易会展出时获得好评,香港《大公报》有报道。  李淦臣长期从事扇同绘画,擅长仕女人物,技艺娴熟,线条流畅自然,衣褶飘逸生动,勾勒面庞、身段能根据不同身份、性格,赋予不同表情、动态。足见其作画的丰富经验和艺术修养。  其平素工作认真勤恳,极端负责。1956年度被工艺系统评为先进生产者,出席苏州市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  ○杜重划  杜重划(1920~1992),四川眉人。在中学读书时喜欢画人物仕女。四十年代初出版《社会漫画选》,因涉及时弊,得到爱国将领冯玉祥常识,资助入学深造。毕业于国立社教学院艺术系,师事吕凤子、谢孝思。1949年建国后,先后任教于南京师范学院、江苏师范学院艺术系达20余年之久。1978年调入苏州国画馆(至83年改名为国画院)为画师。入馆后曾去桂林、重庆、长江三峡、富春江、新安江、黄山等地进行写生。尤其80年代去四川成都地区及都江堰、乐山、峨眉山等地写生时,相适数十年老友知名画家吴一峰、苏葆桢,彼此感慨万分,并在当地进行艺术交流。1982年与馆内部分画师参加赴西南边防部队作书画以慰问,其中巨幅《团结颂》荣获民政部和解放军总政部的嘉奖。之后,凡属拥军工作,他都身先士卒,频频以书画歌颂解放军。  杜重划擅人物、山水,亦能书法。五十、六十年代以人物画为主。建国初创作苏州风俗画《上市去》,先后在省、华东地区和全国展出,名啸艺侪,各大报争相登载,名声由此誉起。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作山水画为多,曾以写生画形式举办两次展览。及至晚年他对古代历史题材产生浓厚兴趣。一时如《屈原》、《蔺相如》、《吴王试剑》等等面世大众,同时在画面上予以长题,揭示故事本身外又付以积极意义的内涵,达到了古为今用的目的,为人瞩目。在1985年假座群艺馆展厅展出80余件作品时,对其评价甚高。不少行家认为这些画作场面之大,内容之丰富,是近年来描写古代人物画中所仅有的。画家段东战欣而书下“日暮苍龙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以张之。他的不少力作,为文化部、军事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以及四川省政协、成都杜甫草堂等廿个单位所珍藏。作品又影响于日本、新加坡、台湾等地。香港不少专业书画杂志都刊登了他的山水和人物作品。九十年代初,曾在美国举办个人展览、饮誉而归。  曾为苏州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民盟江苏书画会副会长、眉山东坡画院名誉院长等。

本文来源:https://www.shanpow.com/wx/450681/

《朱梅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阅读
  • 饮水的散文欣赏(锦集6篇) 饮水的散文欣赏(锦集6篇)
  • 散文欣赏又见洋槐花开精选7篇 散文欣赏又见洋槐花开精选7篇
  • 高考作文散文欣赏范文(精选四篇) 高考作文散文欣赏范文(精选四篇)
  • 高考作文散文欣赏五篇 高考作文散文欣赏五篇
  • 乡路散文欣赏范文汇总九篇 乡路散文欣赏范文汇总九篇
  • 也许我曾悄悄喜欢你-散文欣赏范文(精选七篇) 也许我曾悄悄喜欢你-散文欣赏范文(精选七篇)
  • 超经典的哲理散文欣赏【精选】 超经典的哲理散文欣赏【精选】
  • 高考作文散文欣赏精选四篇 高考作文散文欣赏精选四篇
为您推荐
  • 高考作文散文欣赏【6篇】
    高考作文散文欣赏【6篇】
    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考作文散文欣赏【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最新孤独的伤感散文欣赏
    最新孤独的伤感散文欣赏
    散文,汉语词汇,拼音是sǎnwén。一指文采焕发;二指犹行文;三指文体名。随着时代的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孤独的伤感散文欣赏,欢迎阅读与收藏。
  • 最新带酒的伤感散文欣赏
    最新带酒的伤感散文欣赏
    散文,汉语词汇,拼音是sǎnwén。一指文采焕发;二指犹行文; 三指文体名。随着时代的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带酒的伤感散文欣赏,欢迎阅读与收藏。
  • 精选超经典的哲理散文欣赏
    精选超经典的哲理散文欣赏
    散文,汉语词汇,拼音是sǎnwén。一指文采焕发;二指犹行文;三指文体名。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超经典的哲理散文欣赏,欢迎品鉴!
  • 推荐带酒的伤感散文欣赏
    推荐带酒的伤感散文欣赏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散文”一词大概出现在北宋太平兴国(976年12月-984年11月)时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带酒的伤感散文欣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精选彼岸花的伤感散文欣赏
    精选彼岸花的伤感散文欣赏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彼岸花的伤感散文欣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超经典的哲理散文欣赏精选
    超经典的哲理散文欣赏精选
    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明白,自己只是一个历史的过客,一个红尘中的路人。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超经典的哲理散文欣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推荐超经典的哲理散文欣赏
    推荐超经典的哲理散文欣赏
    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超经典的哲理散文欣赏,欢迎品鉴!
  • 高考作文散文欣赏(锦集4篇)
    高考作文散文欣赏(锦集4篇)
    作为一名高考生,对于写作的形式,散文的书写应该已经有所了解与掌握。我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作文散文欣赏(锦集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高考作文散文欣赏汇编6篇
    高考作文散文欣赏汇编6篇
    作为一名高考生,对于写作的形式,散文的书写应该已经有所了解与掌握。我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考作文散文欣赏汇编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