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家为什么没有北院


蒙学 2019-09-04 08:13:35 蒙学
[摘要]吴家为什么没有北院篇1:山东滨州无棣县吴式芬纪念馆吴式芬纪念馆作者:吴氏蒙学在无棣县城古城的南门里有一座明清时代的院落,气势恢宏,别具一格,这就是远近闻名的吴家大院。无棣古称海丰,“海丰吴氏”是清代著名的科举家族。自清代顺治至光绪,历九朝,计230余年间,科甲联第,宦迹四海,有20人科举中试,其中

【www.shanpow.com--蒙学】

吴家为什么没有北院篇1:山东滨州无棣县吴式芬纪念馆


吴式芬纪念馆作者:吴氏蒙学
在无棣县城古城的南门里有一座明清时代的院落,气势恢宏,别具一格,这就是远近闻名的吴家大院。无棣古称海丰,“海丰吴氏”是清代著名的科举家族。自清代顺治至光绪,历九朝,计230余年间,科甲联第,宦迹四海,有20人科举中试,其中进士9名,翰林学士3名。有仕录考稽者逾百人,含一品官6人,二品官9人,三品官2人,四品官5人,五品官18人,六品以下62人。被称为“进士门第”、“贤官世家”,有“儒林翰苑”之誉。  吴氏家族人丁兴旺,支脉繁多。而吴家大院的主人主要是吴式芬这一支,因此,吴家大院也被称为“吴式芬故居”。  一、风格独特的明清官宅  吴家大院由南院、北院两部分组成,两个院落既相互独立又紧密相连,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南院北院的大门均朝东。  南院以“宝砚堂”为主体。南门五级台阶,重檐四柱,门楣上悬“世典邦禁”董浩手书金字朱匾。进门青砖影壁上镶有“玉麟吐书”石刻一方,古藤盘旋,雅境如镜。院内南厢是帐房,北厢是仪仗厅,停放轿帏、仪仗。北厢的北侧还有一座舍房供人居住。西进四柱朱门、漏窗屏风后南转月门,便是厅堂三进相连的主体建筑南客厅、宝砚堂、卧室。宝砚堂,因吴家珍存宋代苏轼的“雪堂宝砚”而命名。堂前古树参天,堂中竖置南雕绣花屏扇,上挂“宝砚堂”邓石如篆书扇形竹青金字匾额,中挂大理石刻山水条屏四扇。名家书画,辉映壁间。吴氏翰墨会友、啸歌吟咏、品茶清谈多在此堂。  南院的西侧便是西下院,西下院面积也很大,主要是膳房、仓房和下人们居住的地方。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在吴府服务的下人们不经特许是不准和主人们走同一个门的,所以,西下院另有门出入。  北院与南院紧靠在一起,整个院落规模很大,由四个小院落和一座花园组成。重檐歇山式高台门楼、青砖碧瓦,五脊六兽、粉墙朱柱、墨门铜钉,门楣上悬“尚书第”横匾一方,乃大学士、金坛于敏中于乾隆丙子(1756)年所书。楹联是“四省承宣三掌节钺,九封光禄两列史晟”。框对是“忠贞世胄”“恭定家风”。进门影壁上嵌有“龙凤呈祥”汉白玉石刻一方,下筑小型太湖石假山一座,翠竹数丛。影壁后即为第一个院落,院中椿槐伴柳、青石砌路。南北各有三小间厢房,迎面是重檐歇山式大厅三间,名曰“父子进士厅”,迎门高悬“父子进士”金匾一方,为军机大臣张廷玉所书。厅内紫檀几上设置皇位、香案,脊椽上悬御赐“忠贞可嘉”、“奉天诰命”朱金竖额匾两方。此厅为吴家接待贵宾之处,迎接圣旨也在此厅。出厅西行就进入第二个院落,南厢为“陶嘉书屋”,系吴家藏书之处,北厢“双虞壶斋”为主人著书立说之地,斋内存有大量的金石器物和拓片。再往西走就是吴家的内宅,这是第三个院落,南北两厢均为太太夫人的卧房。紧靠卧房的是一个深闺小院,南侧是家庙,北侧是闻名无棣县城的十间房,这里是吴家小姐们的闺房。再西进花墙月亮门便是被称为“十亩治园”的吴家西花园了,幽竹伴岩,曲径花香,“听雨轩”、“秋韵亭”等仿江南园林建筑艺术风格的景观点缀其中,是一个令人流连忘返的地方。  吴家大院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廊厦围院,单体建筑由长廊连接起来。因此,整体建筑风格布局既具明清官宅之气势,又备江南园林古建筑艺术之情趣。  二、吴家大院的主人们  吴家大院并不是一气呵成的,是经不断改建扩建而成的。  吴家大院南院为先,该院原系明代户部尚书王佐的府第,俗称“王府”,始建于明正统6年(1441年)。清康熙3年(1664年)吴氏11世祖、吴自肃购“王府”为私宅。吴自肃,康熙甲辰科进士,曾官山西河东道布政司参议,赠光禄大夫、刑部尚书。吴自肃子孙众多,但到了13世,只有吴自肃的孙子吴绍诗成了大院的主人。  吴绍诗,历任甘肃巩昌府知府、陕西督粮道、贵州督粮道、云南按察使、甘肃按察使、甘肃布政使、刑部右侍郎、江西巡抚、刑部尚书、礼部尚书,后因罪降职,后又擢刑部侍郎、吏部侍郎,原品致仕,加尚书衔。清雍正12年(公元1734年),吴绍诗扩建南院。吴绍诗有子二人,均官至巡抚。  长子吴垣,即为吴式芬的曾伯祖,字薇次,号树堂。乾隆壬申恩科举人,仕至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广西巡抚、湖北巡抚。  次子吴坛,即吴式芬的曾祖父,过继给了堂叔伯叔吴绍谟。字椒堂,号紫庭。乾隆甲子举人,辛己恩科进士,仕至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江苏巡抚加二级。清乾隆38年(1773年),吴坛建北院“尚书第”,据说是为其父吴绍诗所建。而吴垣则在外另建宅院居住。这样,吴家大院就尽归吴坛所有了。吴坛只有独子吴之勷。  吴之勷,吴式芬祖父,字翊臣,号淦崖。乾隆己亥恩科举人,历官湖北安襄陨荆兵备道、贵州太守。清嘉庆年间,吴之勷又在南院增建“宝砚堂”。  吴之勷只有一子吴衍曾,即吴式芬的父亲,可惜其寿不长,在吴式芬出生9个月后去世,在吴式芬9岁的时候母亲又去世,吴式芬是从小跟祖父成长起来的。  吴式芬,清道光乙未科进士,翰林院编修,仕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加三级。清咸丰3年(1853年),吴式芬在北院建双虞壶斋,咸丰5年(1855年)又重建南院仪仗厅。吴式芬有子二人,在19岁的时候得子吴重周,在43岁的时候得次子吴重熹,兄弟俩整整差了24岁。  吴重周,二品荫生,同知衔,侯选通判,没有为官,一直在家。吴重周有子吴峋,是吴家大院也是吴氏家族的最后一名进士,官至礼部郎中掌湖广道监察御史,加二级。吴峋年龄上只比其叔吴重熹小一岁。  吴重熹,以举人仕至江西巡抚、邮传部侍郎、河南巡抚,是吴家大院也是吴氏家族最后一个二品以上大员。清宣统2年(1910年),吴重熹修建了北院的西花园。吴重熹有四个儿子,最高也就做过知府之类的官,没有成大事的。此后,吴家就开始败落了。  日本人入侵无棣后,把司令部设在了吴家大院,吴家大院易主,大院主人的命运不得而知。  解放后,产权逐渐回归无棣县文物保护管理所,使吴式芬故居得以保护和发展。  经历战火和人为的破坏,吴家大院损失严重,大门没有了,父子进士厅没有了,西花园没有了,十间房没有了,长廊没有了,下院没有了,珍贵的金石器物和拓片四散而尽,值得庆幸的是尚存有七排主体建筑。  三、吴式芬,使吴家成为清末全国研究金石学的交流中心  吴式芬出身著名的科举望族,但科场并不顺利,直到道光十五年(1835年),他40岁的时候才中进士。他历任翰林院编修,江西南安知府,广西、河南按察使,直隶、贵州、陕西布政使,提督浙江学政,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等职,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对金石学的研究。吴式芬一生酷爱金石考古,收集的金石遗物和拓片仅周、秦、汉就达130多件,并著有《捃古录金文》、《捃古录》。《捃古录金文》三卷九册,共考释商周至元代有铭文的青铜器物1329件;《捃古录》二十卷,共著录了自商周至元代金石文18128种。两书对金文著录之多和诠释之精,远远超越前人,故被清末以来的金石学家所推崇和引证。除此之外,吴式芬还著有《金石汇目分编》、《印谱》、《江西石存佚总目》等10余部著述。同时,他在研究四川、陕西等地出土封泥的基础上与潍县陈介祺合编了《封泥考略》10卷,它是中国最早编辑封泥资料的专书,收录秦汉官私封泥849枚,并逐枚考释。  吴式芬在金石考古方面造诣,吸引了国内学人的目光。他们纷纷前来造访,与吴式芬交流实物、交流研究心得,使无棣吴家大院、北京的宣南坊吴宅成为金石学研究的交流中心。北京宣南坊吴宅是吴式芬祖父吴之勷退休后所置,在这里,吴式芬也建有双虞壶斋作为他的金石收藏研究之所。  与吴式芬来往的都是一些著名的大学者。如,  许瀚,字印林,山东日照人,室名“攀古小庐”,为吴式芬挚友。有时到北京就借居在双虞壶斋,就金石学方面的问题与吴式芬进行探讨。  陈庆镛,字乾翔,别字颂南,福建晋江(今泉州)人。曾官户部主事,后官至御史,直气震天下。陈氏平生精研汉学,著有《籀经堂集》、《齐侯罍铭通释》二卷、《三家诗考》等。陈氏所居之宅曰“问经堂”,在北京宣武坊,与式芬京师居所相近。  龚自珍,吴式芬的北京宣武城南坊双虞壶斋,与龚自珍隔巷毗邻而居。于所收藏金石碑版拓片相互传赏,龚自珍有十八封写给吴式芬的信,多记述金石碑版事。《定庵文集补·己亥杂诗·别吴子苾太守》云:“子云识字似相如,记得前年隔巷居,忙杀奚童传拓本,一行翠墨一封书。”  何绍基,字子贞,湖南道州人。官至四川学政。何氏为学广博,通经史、精律算、工诗,尤擅书法。书法自成一体,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他又是近代早期宋诗运动的重要诗人。著有《东洲革堂诗钞》二十七卷、《东洲草堂文钞》二十卷。何绍基《癸巳九日走访吴子苾仁兄,适见襄阳夏侯夫人两志拓本即题》诗云:“忆昔戊子冬十月,舟行瑟缩氐樊口。芒鞋徒步叩郡阁,骑马携朋陟岘首。”由此想见二人的友谊之深。  陈介祺,字寿卿,号伯潜、簠斋,山东潍县人,书房名“簠斋”,又名“十钟山房”,道咸间著名金石学家和文物收藏家。陈介祺收藏数量最大的是古玺印,59岁时,他的藏印竟达7000多方。此后又得吴式芬所藏古印2000余方,使其藏印多达万余方。命其斋为“万印楼”,自号为“万印楼主人”。为吴式芬挚友,二人又是儿女亲家,合著《封泥考略》十卷。著有《簠斋金文考》、《传古别录》、《十钟山印举》、《簠斋吉金录》等。  陈介祺曾说:“余自应试始至莱,秋试始至历,见三代秦汉印即好之。在都见叶东卿世兄所藏,与李方赤外舅所有,吴子苾亲家所拓,每拓必分赠者,二十年遂好日笃。”由是可见,吴式芬常将自己所拓分增同好金石诸友,这样不仅使他的朋友越来越多,更大大促进了他的学术水平。  四、吴家最后的辉煌—吴重熹  吴重熹可以说是吴家大院中最后一个值得重视的人物。  吴重熹,字仲饴,清道光18年(1838年)生,同治年间考中举人,至光绪初年,出任河南陈州知府,与袁世凯结识 。那时,袁世凯闲来无事,手又有积蓄,办起了“丽泽山房”和“勿欺山房”两个文社,袁“主其事,捐资供给食用。”期间,袁与陈州知府吴重熹约为“诗酒友”;袁还得吴之助,以荫生进学读书。这样,吴重熹成了袁世凯的受知师,为吴重熹后期的快速升迁埋下了伏笔。  然而吴重熹早年仕途蹉跎,在陈州任职十年未得升迁。后转任开封知府,任满调任江南江安粮台,这才算得到了些安慰。后逐渐升为福建按察使、江宁布政使。袁世凯出掌北洋后,没有忘记吴重熹,使其担任直隶布政使。在袁世凯回京葬母期间,吴重熹还护理了40天的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自此,吴重熹便进入了袁世凯的北洋系列,升迁甚速。袁世凯将电报局的大权从盛宣怀手中夺来后,立即把它交给了吴重熹,让吴重熹担任住沪会办电政大臣,主办此事。在上海期间,吴重熹参与了中国第一个红十字会的初创工作,受到了海内外的关注。之后,改授仓场侍郎,后任江西巡抚、邮传部侍郎、河南巡抚。民国文人胡思敬在《国闻备乘》中说:“光绪末年,热衷功名者用以猎取富贵的捷径有二个:一个是商部,载振为主;一个是北洋,袁世凯为主。······袁世凯初莅北洋时·······吴重熹为世凯府试受知师,遂擢升为河南巡抚。”但是,吴重熹也跟着袁世凯挨了不少骂。袁世凯的对头梁鼎芬骂曰:“奢侈无度、声名至劣之唐绍仪,市井小人、胆大无耻之杨士琦,卑下昏聩之吴重熹,亦皆袁世凯之私交也;使之为总督,为巡抚,为侍郎,而袁世凯言之,奕劻行之。”  清帝逊位,吴始解职,寓居于津门。袁世凯仍以公府顾问名义,每月致馈八百元。可见其交情之深。有一点可以肯定,现在还没有资料证明吴重熹支持过袁世凯复辟活动,这说明吴的头脑是清醒的。吴晚年在天津除编辑印行《吴氏文存》、《吴氏诗存》、《世德录》等之外,还搞了不少创作,在文化上是有贡献的。民国十年(1921年)吴重熹病死于天津。  2006年12月7日,山东省人民政府(鲁政发[2006]136号文件)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吴式芬纪念馆”解说词  欢迎大家光临吴式芬纪故居参观吴式芬纪念馆。  吴式芬纪念馆是在县委、县政府的关怀下,在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和无棣县文化局直接领导下建立起来的。为了弘扬民族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传承和光大历史文化名人吴式芬的业绩和精神,我们通过长期的实地工作,凭借收集整理的大量实物资料,组织专业人员深入研究考察论证、撰写学术文章、编印专题资料、引进能工巧匠、整修设施、陈列馆臧,终于在二00五年十二月份完成了该馆建设的第一期工程,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社会隆重推出。  吴式芬纪念馆的主展厅设在吴式芬故居的仪仗厅,仪仗厅是海丰吴式故宅现存的主题建筑之一,该建筑是吴式芬之子、护理直隶总督吴重熹在咸丰初年所建,经过数度维修,恢复了旧观,展示了高雅凝重的官宅气象。其东侧北垣墙镶嵌着三方名人碑刻,中间一方刻石是清代主盟诗坛的王士祯所书。仪仗厅门匾“尚书第”是清大学士于敏中题写,横匾“进士世家”是清军机大臣张廷玉所书,廊柱楹联是吴式芬金石学盟友何绍基撰题,厅内对联是清甲骨文专家王懿荣篆书。  “吴式芬纪念馆”展厅含橱展壁展两种展出形式。  一、橱展第一展橱可分为肖像橱:这里陈列的是吴式芬六十岁时卸官归里的半身画像和一品夫人刘氏57岁时的画像。吴式芬,字子必,号诵孙。道光壬午年举人,乙未年进士,翰林院编修,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御加三级,诰授光禄大夫,赏戴花翎,一品官,生于嘉庆元年(1796年)卒于咸丰六年(1856年)享年61岁,刘氏,诰封夫人,晋赠一品夫人,直隶高阳丞相刘环公女,生于嘉庆二年(1797年)卒于咸丰5年(1855年),终年59岁,生二子,长子吴重周(二品阴生),次子重熹(北洋大臣),一女,适海丰张氏镇安知县张守峤。  第二展橱是谱牒橱,展品有中国吴氏通书和无棣吴氏家谱等。海丰吴氏始祖吴士安,明永乐二年(1404年)自直隶迁安县迁居山东省海丰县。占籍坊国里,卜居东南关,以耕读为业。吴氏家谱共九卷,记录了海丰吴氏600年的沧桑之变。吴式芬为海丰吴氏十七世传人。  第三展橱展出的是国家一级文物吴式芬的殿试卷,殿试卷长260公分,宽44公分, 卷首钤有清宣宗皇帝的御宝,卷末记有印卷官职位和姓名,卷面正文(楷书)88行1951字,启封署文“应殿试举人臣吴式芬年叁拾柒岁,山东武定府海丰县人,由例监生应道光二年乡试中试今应殿试 并开具三代宗亲为后。卷宗完整无损,字迹俊秀,文笔犀利,论述精到,堪称文章经典。  第四展橱是吴式芬的善本书稿书影,这是文管所吴式芬手迹藏品之一部分。  第五展橱展出的是作为金石学家 吴式芬的金文手稿,摹刻精善。前无古人。这里 有吴式芬批注标示的国家级文物毛公鼎的金文摩稿,堪称国宝。  第六展橱展出的是 吴式芬的印学著作《双虞壶斋印存》之一部,该书抉择之精,为古铜印谱中佼佼者。上海书店检出的珍藏品吴氏第二次原印钤本.包括六面印、三面印共1015印精印出版。为篆刻研究者提供了重要印玺资料。  第七展橱展示的是吴式芬两部著作《封泥考略》《捃古录金文》。前者是吴式芬和陈介祺合著的一部封泥最早的专著,全书10卷,收录秦汉官私封泥849枚,逐枚考释,对研究秦汉官制、地理以及秦汉篆刻艺术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后者是吴式芬金石学名著,全书3卷9册,本书由著名古文字学家王懿荣的奏呈为序言,北京中国书店刊印发行。展橱的右边是一部由吴式芬祖父吴之嚷校勘的戚继光的兵书。  第八展橱展出的是海丰吴氏小四库全书之一的《无棣吴氏世德录》,全书5卷16个章目,139个专题,约计12万字,该书原版本在光绪年间遭回录之灾烧毁,这是在民间发现的一部翻刻本,这将成为研究吴氏家族人文至为珍贵的史料。  第九展橱展出的是吴式芬的金石学名著《捃古录》,全书20卷,收入迄元金文1781种,石文15230种,砖瓦文1105种,共18116种,许翰校订,袁行云撰写前言。  第十展橱是海丰吴氏家藏最为珍贵的“阳嘉残石”和“刘玉墓志铭”的拓本书样,收入中国书法大辞典石刻章目。明代大方便佛报恩经(泥金本)、清代五彩人物瓶也是其珍贵家藏。这里还展出了吴式芬的一方手砚和名章,以及其他藏品的照片。  第十一展橱是2005年10月出版的一部研究吴式芬的学术专著《金石学家吴式芬》,本书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山东新华印刷厂印刷,全国新华书店发行。全书14万字。由山东大学刘聿鑫教授题写书名,滨州市委书记孙德汉题词,县委书记刘星泰作序,丁宝谭、于长銮主编。全书含吴式芬的列传、行述、诰命、年谱、著录、收藏、手稿及殿试卷等,并收入学术文章若干。  第十二展橱是多种报刊杂志和文史书籍。刊载和集入海丰吴氏人文及吴式芬的专题资料和有关的文章。展出的是有关报刊书籍的一部份。  第十三展橱的展品是研究考证吴式芬的部分工具书。《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美术家人名词典》均有吴式芬简介,《中国书法大辞典》有海丰吴氏的家藏品介绍;《中国美术词典》有吴式芬的重要著述。二十四史清史稿有吴绍诗、吴垣、吴坛、吴式芬的列传。  第十四展橱的展品是海丰吴氏家藏的汉代铜鼓,堪称海丰吴氏的镇宅之宝。  二、壁展部分共有七个版面,五个书轴。内容包括海丰吴氏家族重点人物介绍,从始祖吴士安到十九世传人吴峋。先后有12个人物的简介。北墙正中是吴式芬的画像和列传,“吴氏科贡名录”“官位品级总览”两个版面分列左右。标明9个进士20个举人的中式时间和117个人不同官阶的品级,其中一品官6人,二品官9人,三品至六品官计37人,充分显示了“九世朝臣”的荣耀,印证了“七侍郎八巡抚九封光禄”、“三翰林五资政十朝邦禁”的历史地位。

吴家为什么没有北院篇2:陕西泾阳安吴堡吴家历史上真的存在吗


时间:2017-09-27 作者:
陕西泾阳安吴堡吴家在秦地一块流传了诸多极具传奇色彩的故事,很多老人和小孩都知道,现在还遗留了庞大完善的建筑物,每年都会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游玩,下面给大家分享陕西泾阳安吴堡吴家历史上真的存在吗。
陕西泾阳安吴堡吴家是真的存在吗:
真的存在,我们村名吴家埠,周莹葬在村后。
安吴堡吴氏家族系清代全国著名盐商。
诗游中国之泾阳安吴堡游记
精美的砖雕
陕西泾阳安吴堡安吴寡妇以及家族介绍:
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的热播让周莹这个人和陕西泾阳安吴堡广为国人所知。周莹这个人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而且电视剧的故事发生地和拍摄场景就是源自安吴寡妇周莹的故居安吴堡。
据悉,周莹出生于陕西省三原县。周莹据传天资聪颖,进入泾阳安吴堡大户吴家,并嫁给吴家少爷吴聘,后其夫吴聘和其公公均因故去世,吴家逐渐家道中落。
据史料记载,在周莹接管吴家家务后不久,使得吴家又重新兴旺起来,她一直信守承诺,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勇气和独创精神,历经坎坷终于建立起了陕西吴氏“商业帝国”,而她也成为当时唯一把生意做到富可敌国的成功女商人。周莹终生未再嫁,她的一生都在商海博弈,留下许多传奇的故事。
相传周莹婆家吴家的祖先,唐朝时由江苏迁来,为确保后辈永远安宁,遂将住地起名“安吴”,后发展为东西南北中五大院,就如剧中一般,大到令人震撼。
周莹去世后,吴家走向衰落,吴家堡由养子捐献给共产党,成为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培养出许多革命青年,他们在朱德总司令“学好本领上前线”的号召下,勤奋好学,锤炼自己,最终走上保家卫国和民族解放的战场。
现在的吴家大院,成为著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和教育基地。
安吴青训班遗址(吴家大院)原本清静之地,因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的热播而骤热,引的游客骤增。作为故事的发生地,得益于吴家后人将大院捐给红军办了安吴青训班,红色遗址吴家大院得以保存。
秦商风流倜傥故事,红军青训班壮志青年,同样发生在泾阳安吴堡,二者看着南辕北辙,但都是时代所铸就,各有各的悲欢与豪情!
九月十八日携妻前往陕西泾阳安吴堡,本想好好看看霸气四射的吴家大院,可惜恰逢周一安吴青训班遗址闭馆……但恰逢九一八纪念日,仍为先辈“学好本领上前线”抗日卫国的豪情所感动,九一八国耻日不能忘!抗日卫国的先烈更不能忘!!正是他们牺牲了自己的生活和生命才保卫了祖国,才为我们开创了花好月圆的生活!
由于第一次前往安吴堡时赶上安吴青训班遗址周一闭馆,未能进入遗址(吴家大院)一游,深感遗憾。为此,我们在游玩过关中大峡谷风景区后顺道再游了安吴堡。
原本清静之地,因电视剧的热播而游客众多,不过选好位置,多等一下,还是能拍到像样的照片的,可惜只能是抓拍和抢拍。
特别是想细细回味秦商昔日的辉煌和旧人的踪影已经很难了。正是:砖雕精美犹存,寻觅旧时影难。春梦多少随风去,飞檐在朱漆残。
现存的吴家大院远没有电视剧中的高大上,作为红色教育基地,这里是免费的,但周一闭馆,每天下午五点闭馆。
吴家大院一角
西江月
——泾阳安吴堡游记(一)
前情古人不见,
空留吴家庭院。
那年花开月正圆,
今朝望楼空叹。
砖雕精美犹存,
寻觅旧时影难。
春梦多少随风去,
飞檐在朱漆残。
安吴青训班(吴家大院)
更漏子
——泾阳安吴堡游记(二)
安吴堡,
风流事,
秦商叱咤多年。
雕梁在,
人难觅,
一梦长夜寒。
壮志情,
青训班,
中华儿女好汉。
学本领,
卫国家,
驰骋敌阵前。
安吴青训班遗址
这个地方真的见证了清末民初时期的各种社会形态,当时的有见识的地方商人开启了自己的发展之路,后期又逐步没落的过程。

吴家为什么没有北院篇3:安吴寡妇周莹历史原型 +大义秦商成功路

 安吴寡妇周莹历史原型 宣统二年(1910年),周莹去世,终年42岁。临终前,她将苦心经营几十年的巨额财产分给所有下人,土地归村人共有。给周莹出殡的当天,四邻乡亲八万多人自发给她送葬,真是空前绝后。
▼周莹的墓志铭
然而遗憾的是,吴氏家族因为她是寡妇没有后代,竟然不允许她的坟茔进入她亲自改建的吴氏陵园。
眼下,正在热播的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以泾阳县安吴堡吴氏家族的史实为背景,讲述清末陕西女首富周莹苦心经营打造吴氏商业帝国的故事。剧中周莹是一个有着浓厚江湖习气的女子,跟着养父舞枪弄棒打把式卖艺。周莹被输光钱财的养父卖掉,逃跑时因缘际会来到了吴家,开始了跌宕起伏的一生。历史上的周莹(1868-1910)果真如此吗?
我国现代著名国学大师、诗人吴宓(1894-1978)是周莹的侄子,出生在安吴堡,他在自己的著作和日记中,记载了其伯母的一些情况,并曾写诗描述了他的伯母:
其一:筑台寡妇比怀清,吴氏义堂有富名。盐业兴家多助赈,诰封一品纪荣恩。
其二:巧逢庚子是灾年,助赈功完西狩先。帝后未闻亲召见,赐呼“义女”更虚传。
其三:立嗣安家似孝钦,何缘母子竟离心。当堂责劝樊山判,晚岁园居悲义深。
吴宓的诗作虽然简短,但是给我们提供了其伯母丰富的史料,对于斧正一些传闻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就去看一看历史上真实的周莹吧!
奉婚冲喜
婚后不久,周莹就成了寡妇
清同治七年(1868),周莹出生在陕西三原县鲁桥镇孟店村。周莹的曾祖父周梅村,经营盐业,是清朝嘉庆时期三原的富商大户,为人疏财仗义,在当地被称为“周八爷活财神”。周莹出生时,周家早已家道中落,并且她父母早逝,由兄嫂抚养长大。哥嫂把她许配给了安吴堡大富豪吴尉文的儿子吴聘。
安吴堡吴姓祖先,原籍江苏,其祖先在唐朝时曾在泾阳做过县令,才选定了安吴堡这块风水宝地,从此吴家就在此安家落户,为了吴氏后代永远安宁,所以把驻地命名为“安吴”。大约传至清朝初期,吴家兴旺发达起来,当时的吴氏兄弟分成东、南、西、北、中五大家(也称五大院),吴宓就出生在北院。其中以东院最为兴旺,就是后来周莹的婆家。东院的曾祖父叫吴恒德,生前经商,死后用钱捐了“诰授宣武都尉”的官衔。祖父吴萼轩,曾在甘肃凉州一带经商,以后发了财,用银子捐了个“诰授武德骑尉卫守府”的官衔。周莹的公公叫吴尉文,生于道光庚寅年(1830),死于光绪丙子年(1876)。他曾用银子捐官,做过湖北候补道台、山西宁武府知府等官职,并被授予“议叙布政使”的荣誉职位。
吴氏发家,主要是由于吴尉文得了办理淮盐盐务,就是在户部注册,承办江苏、江西、安徽等省盐业的专卖权。他凭借手中掌握的几百万盐引,就是政府发给的专卖盐业执照,一引为四百万斤,在扬州设立“裕隆全”盐务总号,各地设立分号,一年就有几百万两银子的收入,盐商在当时是最有权势的官商。
吴尉文就生了一个儿子,叫吴聘,这孩子十六岁时得了不治之症,已经奄奄一息。当时民间有个迷信的说法,把带病结婚叫“冲喜”,认为结婚是“红鸾照命”,可以冲散“白虎凶星”,结婚以后,病人就可消灾免祸,逢凶化吉。因此吴家决定提前结婚。当举行婚礼这天,吴聘已经病势垂危,卧床不起,只得让他的妹妹扮男装,代替哥哥行礼。婚后不久,吴聘就去世了。周莹从此就变成了寡妇。但是吴家没有男丁承嗣,周莹就成了吴家法定的唯一继承人,吴尉文便将吴家的商铺、生意交由周莹来管理。
一年后,吴尉文在外出途中遇难,据说是讨账途中坠入黄河溺亡,许多账簿都丢失。那时,经过两次鸦片战争,整个社会已经显露出末世的破败和荒凉。时局的动乱,影响了百姓的生活,也影响了各类生意,吴家当然不能幸免。此后,吴家的商业逐渐衰落,收不敷出,已濒临瓦解之势。但好在吴家仍有不少商号、店铺和资本。失去了公公这个靠山,周莹并没有退缩,她冷静地处理了家中大事。此时的周莹仅仅只有18岁。
“垂帘听政”
吴家家业在周莹手中起死回生
周莹虽然是一个弱女子,但是她毕竟是大家闺秀,再加上她父母早逝,从小养成了独立的个性和思考习惯。一下子面对吴家这么大的摊子,周莹没有手忙脚乱,开始思考她所面临和要解决的问题。
当时,她一个年纪轻轻的寡妇,尤其是封建时代,男女授受不亲,周莹如何抛头露面,她想出了一个办法。周莹就效法历史上的女皇搞起了“垂帘听政”。
当年年终,周莹将吴家在外地的总领(商号经理)召集回来,由总管家代替主人设宴款待,以示东家对伙计们的关怀。吃喝完毕,周莹在大厅一间屋外挂上一道竹帘,听取各地生意情况的汇报。之后,分别提出了她对下一年度的安排意见。
当时参加宴会的总领,很不以为然,认为“一个年轻寡妇,懂得什么”,都抱着姑妄听之的态度,有的人见东家生意已经衰败,暗中早有打算,想让东家早点垮台,自己好另谋高就。但是口头上还虚与应付,东家咋说,我们就咋办。其实根本没当回事。谁知第二年年底,结算账目时,凡是按照周莹主意办事的商号,都赚了大钱,相反不执行周莹意见的都赔了本。由此之后,周莹在总领伙计中间树立了威信,大家无不佩服她在商业经营上的独具慧眼、善于理财的本领,从此声名大起,打开了局面。
周莹接管家事后,用她的智慧和辛勤,用好管家和账房人等,在她的悉心料理下,吴家原有商号个个重新兴盛起来,后来还增设了不少分号。除了继续经营江苏、江西、安徽等省的淮盐引又先后在湖北、上海、四川、重庆、甘肃、陕西等地设了总号、分店,甘肃主要经营药材,湖北主要经营布匹。各大商埠、码头都有吴家的生意。南通北达,联成一气,呼吸可通全国。
▼吴氏庄园
民间曾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吴家的伙计走州过县,不吃别家的饭,不住别家的店。”其经营范围之大,资本之雄厚,可以想见。之后,周莹又在关中各地开设当铺,药铺以“仁寿堂”为字号,并在淳化、口镇等地开设了油坊、烧酒坊、粮店、米号;泾阳县城内山门角以西两边都是吴家的房产,共二十几院,足足占了半条街道。这时吴家的家业已经达到了鼎盛时期,周莹为吴家挣下了几百万两银子的巨额财富。
对簿公堂
继子承嗣后竟然企图独掌家产
周莹在管理上毫不手软,对于背叛吴家的人,她也是快刀斩乱麻及时处理,体现了她的雷厉风行的风格。
在吴氏商业占半壁江山的成都山货药材店——川花总号总理(即经理)和扬州 “裕隆全”盐务总号总理想趁原东家去世将商号据为己有,周莹获悉后,对此展开了暗中调查,在掌握了大量证据后,迅速撤换了两位总理。随后,周莹提拔诚实守信的伙计进入商号管理层。为了稳定人心,周莹更是大刀阔斧地将“裕隆全”全体店员薪俸提高了两成,高出扬州商界最低年薪三成,加上每账年分红,“裕隆全”的员工薪俸在江南同行中成为翘楚,极大调动了店员的积极性,“裕隆全”的生意没有因掌柜易主而受损,反而蒸蒸日上。
在生意经营上,周莹入行不久,很多门道都没搞懂,但是她靠着淳朴的信念,一切以经营为上,百姓需求为上。对于陷入困境的渭北吴家运载业,她果断改革,采取统一管理、统一运价、利益均得、共担风险的方针,一举将陷入困境的渭北运载行业引出了泥沼,保证了西部物流在风雨中畅通。
周莹继承了吴家的家业,但没有儿子继承却是憾事。为了吴家的传宗接代,不得不在本族中院要了孩子承祧过继,过继的儿子起名叫吴怀先(后人称安吴大少)。据说,按宗族关系,南院和东院的亲系最近,按理应该在南院中选子承嗣,但是周莹不喜欢南院的孩子,为此事和南院打了多年的官司,周莹最后以“择贤立爱”为由,赢了南院。她给了中院一万两银子,收吴怀先入门承祧。
然而,吴怀先承嗣后,竟然企图独掌家产、取得掌家大权,与其母周莹发生了矛盾,常闹家务纠纷。吴宓在第三首诗中说的就是此事。
周莹深知吴家的今天,来之不易,不能轻易放弃权力,一怒之下,到西安道台衙门越级告状。当时的府台兼布政使是樊增祥,吃了双方的贿赂,用釜底抽薪之计,把周莹娘家叔父周十一、周十二传来申斥说吴家母子不和,都是他们从中挑起,“解铃还须系铃人”,要他们去解疙瘩。周莹听说后很是生气,决心要到兰州总督衙门上告。
樊增祥闻此消息,很是紧张,就将吴怀先叫来说:“你母亲要到总督那里上告,告你个忤逆不孝之罪,就要杀头。”他一面恐吓吴怀先,一面又委托咸、长知县(即咸阳和长安县)出面调解,他们领上吴怀先来到三原山西街周莹的公馆,隔帘长跪请罪,从早上跪到下午,周莹才开恩叫吴怀先起来,一场家务官司就此了结。周莹这才回到安吴堡,立即把平日给吴怀先出谋划策的人,一一借故开销。
诚信经营
“货真价实,童叟无欺”
周莹深知,要在经营中立于不败之地,把自己的商业大厦做大做强,诚信决定了一切。
吴家的高陵南糖商号食盐专卖店误将海盐当晋大青盐卖出,被一个老人购盐时发现了。老人找到商号总理给出了严厉的批评。周莹知道此事后,非常重视,立即命盐店贴出告示,承认错误,以三倍价格赔偿给老人,受到高陵县百姓一致好评。她的盐店销售额,几乎在一夜间提高了四倍,占到全县盐销售量的七成多。事后,周莹命商店在门口挂了一块“诚实无诈自律自戒”的木匾作警示,这块牌匾直到她死后毁于南糖店的一场大火。
当百姓遭遇灾害时,正是缺衣少粮之时,许多商家纷纷涨粮价,而周莹却千里贩粟也不加价,为民解困,获得民众一致赞扬。但此举却引起一些粮商的痛恨,骂她砸了他们的饭碗。周莹听到后笑道:“民以食为天,你若为牟取暴利无所顾忌,真正砸破碗的人就是自己了。”
一年秋天,关中棉花喜获丰收。但是关中的许多棉花行想趁机杀价,引起棉农不满。周莹则坚持按照往年的市场价收购棉花,棉农便将棉花都卖给了她。第二年,棉花歉收,因上年棉花库存充足,周莹独占商机,获得了更大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
“货真价实,童叟无欺”是周莹终生坚持的经商原则。对于下属的粮行经营,她常常亲自检查质量,亲自动手拣杂挑沙过土;对于布行,她常常卖布亲自复尺;对于茶行,她同样亲自品尝新陈。吴家的商品在她的严格管理下,经得起消费者检验,更经得起货比三家。
与此同时,周莹坚持打造自己的品牌,边民喜欢块茶,她就高薪聘请茶叶专家,创造出名传西部边陲的“泾砖”茶,成为陕西知名产品;对于当地的特产三原大布,她不惜工本,精益求精,对原布加工工艺多次改进,使三原大布质量不断提升,信誉日增。三原县城的山西街成为全国最负盛名的大布一条街,各地客商纷至沓来,把三原大布销往全国各地。
一品诰命
先后两次获得慈禧封诰
在苦心经营中,周莹更注重对身边人和下属的人文关怀,周莹不是把他们当成工具使用,而是视他们为自己真正的知心朋友。不但为他们成家立业,而且为他们教育子女,让他们放心去搞好经营。她的属下也是知恩图报,从而相互支撑把吴家的商业做得更好。周莹掌权的25年间,揽到旗下的人才成百上千,仅财会人员就多达260多名,这些人都是誉领各地的拔尖能手。
对于那些她家的佃户,也都是她的邻居,她也很是关心,千方百计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后来,周莹干脆把自己的土地放权给佃户经营,佃户自负盈亏,纳税之后每亩地每年象征性缴纳斗粮做租金。如遇歉收或灾祸当年租金免收,在双方自愿基础上一经签约,即日生效,20年不变,赢得了当地百姓的爱戴。
由于战乱和天灾,关中地区涌现出饥民大潮。周莹经过商量后,决定开仓放粮,设置粥厂,赈济灾民。让泾阳、淳化、三原、蒲城、富平等自家米粮店开仓放粮,在安吴堡外辟出5亩地设立日夜粥厂,将库存粮食分给周边揭不开锅的穷苦人家。她的善举被载入泾阳县志。此外,她还捐助银子兴水利、办教育、建文庙、助军饷,使她成为关中地区远近闻名的侠义“女商人”。
在国家危难时,周莹还能慷慨解囊,更是难能可贵。慈禧西安避难时,周莹向慈禧太后提供了10万两白银的支持,慈禧亲手题写“护国夫人”牌匾赐给她。《辛丑条约》签订后,她又向国家进交白银,同赴国难。慈禧感于她的义举,封她为“一品诰命夫人”。正因为如此,周莹才在社会、商界和平民百姓中赢得了无与伦比的人气和名声。
那年花开月正圆周莹原型分析_历史上的周莹结局介绍
2017/10/10 10:22:04来源:497编辑:hgj浏览量:11 一键举报 那年花开月正圆周莹原型分析,那年花开月正圆这部电视剧已经结束了,不过历史上确实是有周莹这个人物的,而且此人还是慈禧太后的干女儿呢!下面为大家带来了那年花开月正圆历史上的周莹结局介绍!
两天前,最近很火的一部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刚刚播完了大结局。
主角是一位叫周莹的传奇女性,她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在丈夫和公公过世、家道中落的困境中只手撑天、重振了家族,成为了陕西首富,经历相当逆天。
电视剧基本还原了这位女首富的大半生。
为了收视率,编剧也增加了一些更戏剧化的内容,比如有多位出众的男性倾心于她,其中包括了两位富家公子、一位西域财阀、一位权倾一方的政府高官,外加能力出拔的顶级职业经理人。
不过,在小巴看来,把这部电视剧当做情感剧来看,显然就有点浪费了,它其实是一部精彩的、稍微加了一点花边的商战剧。
我们过一遍剧情,剥离电视剧情所需要的感情戏,只分析人物在企业经营和商业竞争上的行为,会发现并无违和感。
她早年遇到了识人有方的领导,很快展露出经商天分,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目标感,领导蒙难后独立挑大梁,组建了一支战斗力强劲、可信赖的团队,一生当中与几位出色的、三观接近、亦敌亦友的合作方相互纠缠,最后打败了强大的对手,功成名就。
她的一生,就是力挽狂澜,带领家族成功转型升级的过程。
打赢第一仗,稳住士气
周莹所在吴家,分为东南西中四院,公公是长子,分在东院,几家之间虽有来往,各自早就分家,抄家并没有祸及其他几院。吴家老爷子显然是一个老江湖,被抄家前就对一部分资产做了风险隔离,转移给了其他三位兄弟。
等周莹接掌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从三位叔叔手里要回资产,策略也很正确,抓大放小,放弃对二叔、四叔的合法追索,只向三叔的典当行下手。很不幸,内部争权夺利,一番明争暗斗,典当行一把火烧没了,三叔夫妻也双双毙命。
周莹一合计,发现是要钱没钱,要生意没生意,但家里开支流水,每个月还少不了,长此下去就是慢性死亡。
从市场观察,周莹发现棉花是一个利润丰厚、竞争却不激烈的行业,于是决定吃下当地所有的棉花,掌控定价权,可以赚上一大笔。但她集中手头所有资金,还不够成本,没办法之下,直接跑到婆婆房间里,偷了保险箱的钥匙,把老人家的2000两棺材本偷出来。可怜这婆婆,丈夫和儿子去世,媳妇偷了自己的棺材本,一气之下告了官。一顿申诉,周莹被打得屁股开花,婆婆念在媳妇也是为了家族,总算是按照借款的标准把钱放手,棉花也顺利被收进来了。
其间,虽然被另外一家横插了一脚,收益没有预期得高,但利润也相当丰厚,净赚了8000两,达到了止损的目标。
启示 对于一艘快要沉的破船、一棵快要倒的大树来说,没有什么比止损更加重要了。一场胜仗,不论大小,意味着一个突破口,比什么都重要。
扩张,搞产供销纵向一体化
棉花生意是立威一战,两位叔叔看到了其间的利润,也颇为心动。在周莹一番“不折手段”的说动下,三家决定合股,成立棉花产供销一体化的土布厂,一年下来,利润有几万两,把两位股东叔叔高兴坏了,第二年还扩大了数倍的产能。
危机很快就出现了,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外地来的洋布,质量、舒适度比土布好。别人家的洋布卖得很好,排起长队还买不着,自己家的土布死活卖不出去,就算降价也门可罗雀,两相比较,能把人活活气死,连同周莹在内,几位股东一筹莫展。
这就是典型的供需错配,消费者需要的好产品供不应求,而传统老商品则产能过剩,库存滞销。解决的办法,是产业升级,但当务之急,是先去库存,否则产业还没升级,自己资金链就断了。
去库存,关键是找到低端产业的倾销承接地,周莹要感谢自己身在一个存在消费差序级别的庞大市场,土布在泾阳卖不出去,不要紧,辛苦一点,往迪化(今乌鲁木齐)卖,就像今天很多企业把产品从一二线城市下沉到三四线城市一样,寻找新的消费地。
走了这么远,和迪化当地的经销企业一顿扯皮,最后总算把生意做成了。个中滋味,也就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
不管怎么样,这两三年的棉花和土布生意下来,周莹总算是为吴家东院缓了一口气。
启示
寻找一个市场缝隙的蓝海,获得短期的利润是可行的,长期下去,则必然被新事物所替代。市场的纵深腹地为撤退提供了空间,但决策者必须以此作为未来进攻的蓄力。
产业升级,办洋布厂
洋布打得土布抬不起头来,产业升级势在必行,与其让别人占光了市场,不如自己生产,加入竞争。
有一个大好的机会放在眼前,政府要开机器织布局,说白了也就是办洋布厂。机器织布局的性质,叫“官督商办”。
当时,民间资本是不允许开办工业企业的,清政府财力不足,没钱投资产业,也承担不起亏损,才采用了官僚委托、招募民间资金,采用机器进行民用工业生产这种模式。这相当于政府定向授权给民间资本,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来办厂,你办厂赚钱可以,但要听我的。
即便如此,本来这个机会是轮不到吴家的,只是两大巨头沈家和胡家退出了,股份别人不要,才悉数被吴家收入囊中。
哪知道开头第一炮,就哑了。厂子设备刚刚落成,利益受损的织工们召集了一批人,上门把所有机器都砸烂了。所谓的产业升级,就是这样痛苦的过程,效率升级了,可是就业成了问题。以织工的自身利益而言,洋布土布并不是他们关心的,自己的谋身之本才最重要。
周莹决定重来,这一次她又拿出了撒手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没钱置办新机器了,就内部融资,全员持股,把家业折合成银股卖给丫鬟小厮;对于织工,则动之以理、诱之以利。
她的做法,完美地符合了现代企业战略转型中推行变革的方法论:
①明确说明不变则亡;
②任命具有新观念的新领导;
③发动一次组织重组;
④通过实例故事来传播新观念;
⑤改变人员甄选和绩效、奖酬制度,以支持新的价值观。
启示
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哪怕再小的组织机构中,不把利益关系梳理清楚,是没有办法形成战斗力,只有责、权、利的关系组建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力气才能往一处使。这个关系一确立,其他的事情,都是相对容易解决的小节。
有句话叫“人事,就是一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奠定洋布行业垄断,成为女首富
在完成了对人事责、权、利关系的梳理之后,其他的反而水到渠成了。
到了电视剧的后1/3,两场最大型的价格商战,拼到刺刀见红的程度,看上去激烈,在现实中反而未必如内部转型一般风险重重。
价格战的正面火拼,决定权在于谁的质量好,口碑佳。到了这一步,企业竞争已经没有可以取巧的地方,经营战略更高远,责、权、利关系更清晰的一方,必然能够调动更高的积极性,生产出更好的产品。
周莹的机器织布局用质量赢了其中一局,摆下摊子,拿了两块布放在地上,让一头驴拉着石磨,用石磨碾轧的方式来看哪一家的布,最后大家看到她家的布更好,趋之若鹜。
在遭受政治迫害,机器织布局股权被收回之后,她很快另起炉灶再行建厂,以经销商的利益分配体系赢了另外一局。
失败的那两方,货物滞销加上现金流被打断,很快退出了市场。在垄断这个行业之后,周莹成为首富,也只是一个结果。
价格战,轻易不要在自己的主营业务上搞,很容易走到非要倒下一个才能结束的地步,有时候没把对手整死,却把自己弄垮了。这一点上,周莹就谨慎多了,只在别人家的主营业务上——比如茶叶药材、皮毛,她就大肆出手打价格战,但是在自家的主营业务洋布上,对不起,绝对不主动用价格战。
启示 周莹把自己的经营秘诀,归结为“变”,其实那些不变的部分,或许更加重要。归根到底,是她的组织结构和责权利的利益体系,给了她可以不打价格战的选择权,这个道理,今天看来,并没有过时。最近热播的《那年花开月正圆》,在我为其制作精良的内容点赞的同时,我感到剧中女主角周莹的首富之路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经商理念,由此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一、战略清晰
周莹经营之道的五个要素:
1、周莹体现出的企业家精神包括:
● 抓住机遇、乘势而起的时代精神
(建设机器织布局)
● 不畏艰险、勇闯天下的开拓进取精神
(江湖智慧+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开发)
● 不辞劳苦、奋志经营的创业精神
(以洋布为产品核心打造产业链)
● 富而不狂、施予扶贫、惠及家国的忠义精神
(社会责任是企业家与商人的分割线)
●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她那二分天赋加上八分诚信的商道精神
2、周莹先后通过内部资源整合、联合三院、发行银股制、实物担保等措施实现了融资的目的,并坚信企业家独有的洞察力和预见力,排除万难开创了机器织布局,从而把技术、资本优势转化为技术和资本增量。
该剧涉及的金融产业有典当行,如果能再加一个开设银票铺,那就更加符合“产业为本,战略为势,创意为魂,金融为器”的十六字诀了。
 
3、周莹依靠本土资源(茶叶、药材、棉花)和地域优势(陕西、泾阳)发展生意,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地域优势转化成效益优势。
同时,依靠不拘一格的人才策略,从学徒班到韩三春,以及欲与胡咏梅化敌为友的宽厚仁德,建立自己的人才高地。
 
4、打造以洋布为产品核心的全产业链,靠本土资源和地域优势适当发展茶叶、贸易等其它产业。
 
5、创新的实行了银股制,即合伙人制度。在绝对控股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让利于员工,激发内部创新创业活力,从而形成了自组织的管理风格。
二、思想非凡
除了战略清晰,周莹从跑江湖混混到成为富商的秘诀还离不开以下几点:
1、行动上
她敢投资,而不是坐吃山空。
她敢突破:2千两起步挣8千两,然后又直接连借带合股投资了2万两,最后挣到4万两。
 
2、目标上
她有目标:赚8千后想赚4万,赚4万后想赚20万。
 
3、精神上
她正能量:做事激情四射、鸡血爆棚;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她想的不是放弃,而是怎样解决困难。
她执着:为了重振东院,她调查市场、跑市场,联络人脉。
4、智慧上
● 她对资源进行整合
向种植棉花的农民提前签约订购,在南方包桑园、提前订购生丝,保证货源的充足和收购价格的稳定。
● 她对制度进行改革
让手下掌柜伙计参股,进行资金扩充,实行“阳俸阴俸”,且伙计们的家人也可以在吴家工作。
● 她任用贤能,多谋善断
在她的努力下,吴家东院重新拾起盐商生意,建立连锁帝国,商铺遍及全国,另在全国设立了7个总号。
不仅如此,她还将生意扩充到了蚕丝、棉花、棉布、药材、茶叶等方面,涉及面非常之广,针对衣食住行等关乎老百姓的生计,在全国建立了几百家的联号连锁店。三、重信重义
一名成功的商人,要在自己的经营中永立不败之地,信誉的好坏决定了成败。周莹一生对信誉的投资,帮助她建造起了一座商业帝国。
从古至今,成功的人没有轻轻松松就能逆袭的,怕压力的、怕失败的、怕累的、怕苦的、怕丢人的,请调整好心态再来做生意,因为你的怕是你的累赘,会拖的你寸步难行。
人在了可以东山再起,所以吴家不惜血本捞人。

本文来源:https://www.shanpow.com/wx/439670/

《吴家为什么没有北院.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阅读
  • 怀业祈祷文 怀业祈祷文
  • qq伤感个性签名2016 qq伤感个性签名2016
  • QQ伤感签名2016 QQ伤感签名2016
  • 2016qq伤感个性签名 2016qq伤感个性签名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