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入春风满洛城


李白 2019-07-08 16:01:47 李白
[摘要]散入春风满洛城篇(1):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翻译赏析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注释:(1)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2)玉笛:精美的笛。(3)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4)春风:另一版本作“东风”。(5)

【www.shanpow.com--李白】

散入春风满洛城篇(1):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翻译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注释:(1)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2)玉笛:精美的笛。(3)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4)春风:另一版本作“东风”。(5)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皆言《折杨柳》曲也。”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6)故园:指故乡,家乡。译文:  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  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背景:  这首诗是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王尧衢《唐诗合解》:“忽然闻笛,不知吹自谁家。因是夜闻,声在暗中飞也。笛声以风声而吹散,风声以笛声而远扬,于是洛春夜遍闻风声,即遍闻笛声矣。折柳所以赠别,而笛调中有《折杨柳》一曲。闻折柳而伤别,故情切乎故园。本是自我起情,却说闻者‘何人不起’,岂人人有别情乎?只为‘散入春风’,满城听得耳。”【赏析】就整体而言,全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首句“谁家玉笛暗飞声”,一个“暗”字,一方面表达了喧嚣过后平静夜嘹亮笛声传来的突然性,像是悄然而无痕迹的;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这笛声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而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又是谁?次句“散入春风满洛城”着意渲染笛声,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创设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春风骀荡的夜晚,只有凄清婉转缠绵的曲调在随着春风飞舞,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之所以能“满洛城”,一是寂静的夜晚,笛子乐声清越,穿透力更强;其次则是作者的主观想象,通过虚实结合,从而突出笛声的悠扬、袅绕,同时还丰富了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前两句是铺排,后两句则回扣主题。第三句“此夜曲中闻折柳”,是全诗诗眼。“折柳”运用了典故。一说是“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一说是杨柳在春风中摇曳不定的姿态,成了游子眼中难分难舍的代名词。总之,“折柳”含有惜别怀念之意。此时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倚窗独立,眼望明月,耳听笛声,便是《折柳》曲,陷入了沉思,点染了诗人浓浓的客愁乡思。末句“何人不起故园情”就自然而然了,诗人触景生情,在寂寞的洛阳城,一个人慢慢品尝游子思乡之苦。此诗短短四句,乍看作者是在闻笛,可实际意义并非如此,而是侧重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思念,这也正是它感人的地方。赏析一:  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唐人七绝诗浅释》)为一种理解。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北朝《折杨柳歌》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几岁就离家东游,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春夜闻笛《折杨柳》曲,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二年(734)。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即今天的河南洛阳。在唐代,洛阳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东都。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繁华喧闹了一天的洛阳城已经平静下来。李白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诗人或许正在读书、闲坐,或做着其他的事,一曲笛声不期然响起,夜深人静,笛声清远而动听。他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自哪里。“玉笛”,指玉制的笛,或笛子美称,或羌笛的代称,不确定,存疑。  “散入春风满洛城”,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人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这一句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惟其如此,才会在诗人的听觉与想象中飘满洛城,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  “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笛乐飘飘,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折柳”,即《折杨柳》,汉代横吹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如《旧唐书·乐志》载北朝流传的一首《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历代文人仿作的《折杨柳枝》曲辞,也都是抒发离愁别绪的。在这里,折柳既可理解为听到的是一首折柳曲,还可理解为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的意绪。“柳”谐音“留”。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折柳既是一种习俗,也代表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人还有折柳寄远的习惯,是盼远游亲人早归的意思。  “何人不起故园情”,听到这笛声的,谁不会动思乡之情呢?联系第一句看,这种游子怀念故园的感情,最初可能是隐藏的、莫可名状的,因偶然听到的笛声突然明朗、强烈起来了。笛声来自何处,何人在吹,是和自己一般的游子?是乐工?是歌妓?这些都让诗人和读者去猜测。而这些又都无须一一去分别,因为思乡之情对游子来说,都是共有的。它绵绵不绝,弥漫在夜空中,缠绕在游子心头,抹不去化不开。“何人”一词概括性极强,实则是突出诗人思乡之情尤重。(前部分简析文字载自“潼江小屋”,有删改)  热爱故乡历来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我们今天常说的爱国主义情感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长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他的形象尤其令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虽然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仅仅限于描写音乐,更重要的是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这首诗感人的地方。

散入春风满洛城篇(2):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转]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一)——吹笛寻根 中土西天   “吹笛”乃本人网名,使用一二年了。心中虽有情结,思绪总是不解,尝问:吹笛何所依,从来是何声?树高有千尺,缤纷满江城。2006年放假了,于是网上搜“吹笛”。“吹笛”二字六十多条,竟然得一番花枝满头、海阔天风的吹笛之声。现在,悠悠记载下来,可作吹笛人笛声悠扬的一段好曲谱,一段好心情。   首先点开的是博客《梅边吹笛》,置顶是一段依呀嘈杂吹笛声。闻说道:“东风一夜润山城,雪里赏梅诗意增。好友前来助雅兴,耳边响起幽笛声”。博客看来是一位身居山城重庆的女主人,慵懒致态也动人。但“东风”(春风)与“雪里赏梅”相勾连,又是“幽笛”声声,其实有点牵强。最早把笛与梅联系到一起,想来可曾是唐代大诗人高适?高适在《塞上听吹笛》中唱道:   霜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戌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出自西域、表征西域的羌笛与来自华夏、表征华夏文明的梅,在这里完美结合,在唐代成为一种表达英武气概的传统。李白后来也写《观胡人吹笛》,诗中唱道:  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十月吴山晓,梅花落敬亭。愁闻出塞曲,泪满逐臣缨。却望长安道,空怀恋主情。   比较起来,李白这里的笛有的只是男儿气概的余韵;而梅花,则更缠绵和帷幔的多。一方面可能是敬亭山自古之具体的梅海,一方面更当是诗人构建的冰晶玉洁忠君人格的意向。高适扑天塞地落梅花的气象,淡多了。自然,笛声也要柔绵得多。到了唐人皇甫松写了一首《梦江南》的小词,只有小巧玲珑意味,把笛声与江南的细腻意向相连。他写《梦江南》(二首)写灯下月夜遥忆江南生活情景:“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其一);“桃花柳絮满江城,双髻坐吹笙”(其二)。人赞:笔致清灵,情境优美。王国维《人间词话》也称其“情味深长,在乐天、梦得上”。其中,《梦江南(其一)》完整的笛声是这样子的: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这里,笛声与梅雨缠绵,穿过兰香与红蕉,与驿桥上的人儿说话。说什么呢?此“梅”(杨梅)非彼“梅”(腊梅),底蕴自不同。一定是旷男怨女、书卷袖香、烟雨朦胧的眼神!江南总是与湿漉漉的气候和心情相联系的。所以,网名叫做“水芙蓉”的录下了吹笛人的这般身影,《流浪不归,为你做一次吹笛人~ 》。为雨中的笛声,作了现代的注释:  渐渐   夜静了   风急了   悠扬的笛声里   雨洒了一地   寻音的脚步   那笛声呢   我追逐不到   那恍恍惚惚的一个梦   还是自己在半梦半醒中绮思异想?   不 那笛声熟悉到我的骨子里   我用不着用眼睛也认清彼此   现在也行?   分明行的   我的哀伤   我的幽怨   我的情思全凭笛声倾诉   听到了虫鸣   那是笛外的声音   无穷的唤起潮湿的心灵   抛却了满野的红叶   打发了一个个触魂的音符   那个吹笛人   你在哪里?   终解不了我的思绪   这样苦苦寻觅   笛韵的清奇   那颤栗的痴狂   是不是曾经拥有就可以说足够?   不 我不甘心   想你牵起我的手   在黄昏下停留所有  然后随风化作雨   缠绵风里雨里   没有永恒的距离   寻不到足音   为你做一次吹笛人   在这一刻相拥   或许   你永远听懂笛里的神韵   拭去满眶的泪水   思绪的河堤上   流浪不归。   在这里笛声不仅仅是皇甫松的雨中朦胧情愫的意境,而是有了撕心裂胆的爱情,有了背井离乡的别离,还有了失恋而失根的流浪——吹笛人这便有了流浪于爱情边缘的形象。不过,这只是东方诗情画意的吹笛人,在西方自有别的含义。马奈的《吹笛少年》既有传统绘画坚实的造型又有印象主义画派明亮、鲜艳、充满光感的色彩,自然地反映出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吹笛少年几乎没有影子(可以理解为没有文化阴影),人物实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马奈的才气和自负感。           《吹笛少年》描绘的是近卫军乐队里的一位少年吹笛手的肖像。画家在探索形与色的统一时,注意到人物个性特征的刻画。在色彩上追求一种稳定的、几乎没有变化的亮面,然后突然转入暗部,将人物置于浅灰色、近乎平涂的明亮背景中进行描绘,用比较概括的色块将形体显示出来。在这幅画中没有阴影,没有视平线,没有轮廓线,以最小限度的主体层次来作画,否定了三度空间的深远感。杜米埃说过马奈的画平得像扑克牌一样。   19世纪60年代,刚刚摆脱第一任老师库图尔的权威的马奈,又遭到同时代人的不理解,他在沙龙中经历了好几次失败。他在室内作的与实体同样大小的人物绘画给人一种奇怪的印象,遭到许多批评,例如这幅《吹短笛的男孩》,被1866年的官方沙龙展的评判委员会拒绝。   这幅画表现一个皇家卫队的年轻轻骑兵正在吹短笛,这是一种声音尖锐的木制小笛子,它用于引导士兵投入战斗,笛子的名称成了画的题目。由一儿童在画家的画室里扮演的乐师占据了画的中心位置。他清楚地显现在色调细微变化的灰底色上,画底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空间,仅仅给人一种空气在他的周围流动的印象。画家在他的肖像画中常常使用的这种中性的不可触知的背景,是受黄金时代的西班牙画家,尤其是贝拉斯克斯和牟利罗的启迪,马奈不久前去马德里旅行期间,对他们大加赞扬。由于想让被画对象看起来是孤立的,避免造成这是在游行或军事训练现场创作的印象,马奈没有加进任何轶事性背景成分。孩子、服装及短笛构成画的惟一主题。画是在画室的冷光线中完成的,这一点从投到地上的短影可以得到证实。   马奈很早就参军了,是一名水兵,他以怜悯的目光看着这个孩子兵,为因画画需要而穿上的这身行头感到骄傲。他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这身由红、黑、白、金色装饰的完美军服和短笛的金色金属套上。用白色布带束住的乐管在男式紧身短上衣的深色呢绒上和裤子的茜红色呢上闪闪发亮,短上衣上饰有铜钮扣。紧束孩子的上半身的布带形成一道亮光,与白色的鞋罩相映衬。只有孩子的脸和手有生气,与有点僵硬、看不出细节的侧影形成明显的对照。马奈的同时代人指责这缺少厚度,处理过于简单,像是厄比纳尔城印出来的天真的民众像。背景与人物之间没有配景,也没有联系,这些也使人物显得不真实。人物用大色点处理,很像扑克牌上的人头像和日本的铜版画。马奈的《吹短笛的男孩》今天普遍受到好评,这幅画是马奈对很少被印象派画家画的军队主题的一个无视传统观念的挑战。   这幅画的朴实无华证实了艺术家的现代性,他是一切陈规之敌,他通过其作品表达一种新的世界观。“我相信不可能用比他更简单的手段获得比这更强烈的效果的了。”自然主义作家左拉在《吹短笛的男孩》面前赞叹道。   马奈给出的“吹笛少年”这一名字,出典于拉丁文题铭 Manet et manebit。意思是:“他活着并将活下去”。这是阳光般明亮、铜管般刚强的吹笛人,是纯朴强悍风格的余绪。在今天,在被现代化电镀过的欧罗巴大陆上,生出了一具冰铁焊接的灰暗的吹笛手。《吹笛手》是捷克木偶片,它里面的故事是诸多恐怖传说中一个经典故事,整个故事蕴藏在一个巨大的钟表转盘之中。   其实,对于动画片,故事情节经常处于次要地位。《吹笛手》最出色的地方显然不是故事本身,而是那些充满张力线条的歌特风格的人和物的造型,以及城镇和田园的背景刻划。它们以扭曲的轮廓和夸张的变化渲染了那种既突兀又冷漠的氛围。金属色泽的浮雕不仅让人感到冷酷灰暗,也使得造型更为清晰坚决,形象鲜明。   由此可以想象那笛声,一定聒噪于耳的是刺心的金属吱声,机器之声和断裂之声。笛声,不再来自清翠的竹子或流亮的铜管。
佛经记载,西方极乐世界有种化生神鸟名叫“迦陵频伽”,此鸟能以天籁梵音演说无上妙法,当芸芸众生听到它的声音即可出离苦难、焦躁、烦忧、热恼,得到自在、清凉、从容、安祥。。。

千山木空 国守
UID 2866精华 2 积分 2502帖子 424知行 80 百石金钱 3045 银子贡献值 0 点阅读权限 150注册 2006-4-8状态 离线
#2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06-8-23 02:0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二)——吹笛寻根 世爱圣情   初中时搬到了一条传说如同街名一样幽深的巷子,澳热的南方暑夜,笛声像凉风,从街面上翻过屋脊而来。屋是南方特有的那种又高又空的老屋,穿堂而过的街面笛声带来一阵凉爽。望着瓦缝上的星空,思绪摆脱世俗的羁绊,进入了无际无涯的空灵。其实,笛声并不产生自世俗生活,更本质或说更早,是为了愉神的功能。   神是美好事物和心灵的抽象化,所以要有美好笛声一定要是美好的吹笛人来陪侍、衬托。《大足宝顶吹笛女》是石头记录的笛子和吹笛的婀娜身影。所在石窟在宝顶山上。“吹笛女”,头戴巾,垂长辫,吹“横笛”,神情沉静专注,给人以美感。一曲镶嵌在宝顶山第17号龛位的笛声,吹自南宋淳熙至淳祐(1174-1252年),是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六师外道谤佛不孝图”组雕之一。   雕像是凝固的笛声,故事是流动的笛韵。《吹笛坐水而化》的故事更把笛声与道家坐化成仙联系在一起,笛声成了超人、至人,乃至神人去往神仙世界的有形通道。   宋朝有一位性空禅师坐水而死的事,也很有传奇性。当时有贼人徐明叛乱,使生灵涂炭,杀伐甚惨,性空禅师十分不忍,明知在劫难逃,还是冒死相见徐明,想感化他。他在吃饭的时候做了一首倡自祭:“劫数即遭离乱,我是快活烈汉;如何正好乘时,请便一刀两段”,因此感化了盗贼,解救了大众的灾难。後来禅师年纪大了,就当众宣布要坐在水盆中逐波而化。他坐盆中,盆底留下一个洞,口中吹着横笛,在悠扬的笛声中,随波逐流而水化,成就了一段佛门佳话。他留下一首诗:“坐脱立亡,不若水葬;一省柴火,二省开圹。撤手便行,不妨快畅;谁是知音?船子和尚。”原来过去有一位船子和尚也喜欢这种水葬方式,性空禅师因此特意又作了一首曲子来歌颂:“船子当年返故乡,没有踪蹟好商量:真风遍寄知音者,铁笛横吹作教坊。”   “吹笛坐化”可以说是修炼而来的人生境界,而人们常说的“随风吹笛”却是自然天成的生命样态。不过随风吹笛中的“吹”者,不是人者,而是绝地经天的自然而然者,但能从自然中“看”到吹笛者、“听”见笛韵声者,却不是无生命的自然而然者,而正是气韵生动的人者。吹笛者乃是微风,笛乃是非人为之生生的竹子,听笛者却是人。“随风吹笛”言说者不少,这其中真正荡魂涤魄的力量由来知道的并不多。林清玄为此写了《随风吹笛》一文,注释了它的来历。   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   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   侧耳仔细听,那像是某一种音乐,我分析了很久,确定那是笛子的声音,因为萧的声音没有那么清晰,也没有那么高扬。   由于来得遥远,使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透广大的平野,而且天上还有雨,它还能穿过雨声,在四野里扩散呢?笛的声音好像没有那么悠长,何况只有简单的几种节奏。   我站的地方是一片乡下的农田,左右两面是延展到远处的稻田,我的后面是一座山,前方是一片麻竹林。音乐显然是来自麻竹林,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响。   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小时候我觉得所有的林间,竹林是最神秘的,尤其是那些历史悠远的竹林。因为所有的树林再密,阳光总可以毫无困难的穿透,唯有竹林的密叶,有时连阳光也无能为力;再大的树林也有规则,人能在其间自由行走,唯有某些竹林是毫无规则的,有时走进其间就迷途了。因此自幼,父亲就告诉我们“逢竹林莫入”的道理,何况有的竹林中是有乱刺的,像刺竹林。   这样想着,使我本来要走进竹林的脚步又迟疑了,在稻田田硬坐下来,独自听那一段音乐。我看看天色尚早,离竹林大约有两里路,遂决定到竹林里去走一遭——我想,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   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摄了,它像一片乐海,波涛汹涌,声威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   竹子的本身就是乐器,风是指挥家,竹于和竹叶的关系便是演奏者。我研究了很久才发现,原来竹子洒过了小雨,上面有着水渍,互相摩擦便发生尖利如笛子的声音。而上面满天摇动的竹叶间隙,即使有雨,也阻不住风,发出许多细细的声音,配合着竹子的笛声。   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譬如夏夜里的蛙虫鸣唱,春晨雀鸟的跃飞歌唱,甚至刮风天里涛天海浪的交响。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赞叹的,每年到冬春之交,我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喜悦的颤动。   我有一个朋友,偏爱蝉的歌唱。孟夏的时候,他常常在山中独座一日,为的是要听蝉声,有一次他送我一卷录音带,是在花莲山中录的蝉声。送我的时候已经冬天了,我在寒夜里放着录音带,一时万蝉齐鸣,使冷漠的屋宇像是有无数的蝉在盘飞对唱,那种经验的美,有时不逊于在山中听蝉。   后来我也喜欢录下自然的声籁,像是溪水流动的声音,山风吹抚的声音,有一回我放着一卷写明《溪水》的录音带,在溪水琤琮之间,突然有两声山鸟长鸣的锐音,盈耳绕梁,久久不灭,就像人在平静的时刻想到往日的欢愉,突然失声发出欢欣的感叹。   但是我听过许多自然之声,总没有这一次在竹林里感受到那么深刻的声音。原来在自然里所有的声音都是独奏,再美的声音也仅弹动我们的心弦,可是竹林的交响整个包围了我,像是百人的交响乐团刚开始演奏的第一个紧密响动的音符,那时候我才真正知道,为什么中国许多乐器都是竹子制成的,因为没有一种自然的植物能发出像竹子那样清脆、悠远、绵长的声音。   可惜的是我并没有能录下竹子的声音,后来我去了几次,不是无雨,就是无风,或者有风有雨却不像原来配合得那么好。我了解到,原来要听上好的自然声音仍是要有福分的,它的变化无穷,是每一刻全不相同,如果没有风,竹子只是竹于,有了风,竹于才变成音乐,而有风有雨,正好能让竹子摩擦生籁,竹子才成为交响乐。   失去对自然声音感悟的人是最可悲的,当有人说“风景美得像一幅画”时,境界便低了,因为画是静的,自然的风景是活的、动的;而除了目视,自然还提供各种声音,这种双重的组合才使自然超拔出人所能创造的境界。世上有无数艺术家,全是从自然中吸取灵感,但再好的艺术家,总无法完全捕捉自然的魂魄,因为自然是有声音有画面,还是活的,时刻都在变化的,这些全是艺术达不到的境界。   最重要的是,再好的艺术一定有个结局。自然是没有结局的,明白了这一点,艺术家就难免兴起“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寂寞之感。人能绘下长江万里图令人动容,但永远不如长江的真情实景令人感动;人能录下蝉的鸣唱,但永远不能代替看美丽的蝉在树梢唱出动人的歌声。   那一天,我在竹林里听到竹子随风吹笛,竟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等我走出竹林,夕阳已徘徊在山谷。雨已经停了,我却好像经过一场心灵的沐浴,把尘俗都洗去了。   我感觉到,只要有自然,人就没有自暴自弃的理由。                         ——一九八三年五月四日  在这里,林清玄体悟到了道家的真谛,也是中国文化的根:天籁之声导生于自然而穿透广大平野,无为之风而生无不为之艺术。原来在自然里所有的声音都是独奏;失去对自然声音感悟的人是最可悲的;再好的艺术一定有个结局,自然是没有结局的。天籁之中,人之何在?人的生命如何呈现?想起了苏东坡:“天地之间,物各有主,……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好一个“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这正是人的发挥之所在,正是依道而行者之可作为。万籁本无声无乐,山风本无音无律,正是执掌天地之道的人,生发了天籁和清风。这审美性的宇宙观生成了专有的“吾与子之所共适”的自由生命境界。   道法自然,自然而然。自自然而艺术然,东方的随风,便来如此而吹的笛声,便是如此艺术人生这般清凉境界。这使我仿佛理解,为什么吹笛的人物绘画要赋形而为少女身?因为是女人,最具自然化育万物的本性;又因为是少女,是不曾人为所玷污的清水芙蓉之自然。看看美少女之吹笛:(流浪不归,为你做一次吹笛人~)   在非洲,据说有一种《会吹笛的荷花》。在扎伊尔惹马湖的水面上,常常传出一阵阵清脆柔和的笛音,此起彼伏,仿佛在演奏一支支优美的乐曲。这种乐声是湖里的荷花发出来的。   这种荷花,花盘大如斗,在花的基部有4个气孔,而气孔里面的壁上又覆盖着一层润湿的花膜。花膜遇到阳光照射就会变成一层脱水的干膜,宛如贴在笛上的芦衣一样。微风吹来,风从气孔进入,冲动了干花膜,就发出响声。由于荷花上的气孔有大有小,风力也不均匀,所以就发出了各种不同声调的音响,音质尖而清脆,与笛音相仿,故这种荷花被人们称之为“水笛荷”。   遗憾的是,扎伊尔惹马湖的水面上,荷花的笛音再美,那也是植物学的荷花和声学的笛音。哪如东方古国自古以来,荷花与笛音的悲凄声。在江南,有一座小镇。小镇上住着一名闺秀,在做了新嫁娘的那一天落寞地啜泣:那个吹笛人,我今生前世的爱恋!这啜泣并不陌生,是缠绵的笛音中榨出荷花凋谢的枯萎声,也是笛音的牵绕中绽开月下荷花如浴的梦呓声——《那个吹笛人,我今生前世的爱恋》。   想来在江南的小镇,小桥纤巧,绿波细腻,村头,少年吹笛,朦朦胧胧却又真真切切。渐渐,夜静了,月落了,悠扬的笛声里,杏花春雨洒落一地。惊跳起来,可窗前只剩半牙月儿,那笛声呢?那少年呢?是恍恍惚惚的一个梦,还是自己半梦半醒中的绮思异想? 不,今世我常常见到这情景,那笛声熟悉到我的骨子里,这里有我的前生。那吹笛的是一个盲少年,我,原是江南小镇的一名闺秀。    江南一夜,我做了新嫁娘。   红红的盖头罩着新娘的羞涩,也罩着新娘的期待,可一切都在这盖头一掀下落空:他只是奉命娶了我,他有他自己的爱恋。从此,他任一朵花落寞地盛开,他没有想到可以认识我的美好,我成了他母亲送的一份礼品,漂亮地摆放在美丽的新房里,如此而已。   只有窗前那盲少年的吹笛声夜夜陪伴我。哦,我做了新嫁娘,他也长成了彪悍青年,可他的眼睛还是看不见我。童年时代,我们用不着眼睛也能认清彼此,现在也行吗?分明行的,我的哀伤,我的幽怨,我的情思,我的渴望,全凭他的笛声倾诉,慢慢地,我不再希望那个名份上的人来读我,来认我,笛声在我心里种了因,结了果,我颤栗地请求他带我私奔。   “上邪,我欲与君绝,天地崩,冬雷夏雪。”    我们走了,颠沛流离的日子却甜蜜得如仙境一般。后来,一场大火,我们存身的那家戏班子烧得干干净净,相拥的我们,随那大火而去。   “来生,我要有世上最明亮的眼睛。”   “来生,我要有世上最明艳的容颜。”    然后,我们死了。    又一生。    我如愿拥有世上最明艳的容颜,可我的容颜是用我生命中最纯洁的灵魂所换,没有魂灵的我,疯狂追逐钱财,虚荣,功利等等尘世凡俗的一切。他,那个吹笛人用他魅力无穷的笛声换了一双世上最明亮的眼睛,但他只能默默地看着我,他不再认识我。    我随意抛掷我的青春,打发掉一个个春花秋月的日子,终于美颜不再,蓦然回首这才发现他那双明亮的眼睛,这双眼睛牵挂了我一生,我为他许下的容颜却从没有给过他。   我记起了前生的誓言,吹笛人,你还等我吗?    这一次,我不曾许下誓愿,以后的生生世世,让我寻找你吧。    贪嗔爱欲,样样都是苦,可苦也苦得明白实在。    吹笛人,想拥有你,想得到你,今生,我不停地寻你,找你。这样苦苦寻觅,就想博个生生世世的相守,可你不知道在哪里,是我的愿望太过奢侈,还是你另有大智慧?有时想,你大约化做了一缕笛声,不然,这笛声何以夜夜在我梦里流连?做一缕笛声也好吧,笛韵清奇,来招我的魂吗?那种颤栗的痴狂,是不是前生有过一次就足够?不,不愿意,不甘心,还是想牵你的手,还是想拥有笛声后面的那个人。    可是你真的已化做一缕笛韵,我至多有幸享有你的魂灵,我再不洒脱,也只能与你相约相忘于天地云海。 那么,就让我的来生做一缕清风,把这些曾经的爱欲贪嗔全部忘记,然后随风化雨变云,缠绵在风里,在雨里,每一次相逢就是一回人生,永远的距离,也是永远的相随。    吹笛人,我或许终于懂得了你笛里的神韵,以后,就这样拥有彼此吧。很多时候,尘俗的得到反而变做失去,只有如此魂灵相依,才永不会失去,不是吗?    我前世今生的爱恋,那个吹笛人。    咳,这个反思与怅惘的爱情故事,故事中的爱情由少女而女人,由少女而女人的梦中笛声居然还是那个笛音。这,叫我想起了我的初恋,我的无笛的爱情。昨天还依然在梦见,难过的是梦中的她也在随梦变老。老去的爱情,这使我一次次理不清键盘:我写不下去了,只好暂时停笔。[img][/img]
佛经记载,西方极乐世界有种化生神鸟名叫“迦陵频伽”,此鸟能以天籁梵音演说无上妙法,当芸芸众生听到它的声音即可出离苦难、焦躁、烦忧、热恼,得到自在、清凉、从容、安祥。。。

千山木空 国守
UID 2866精华 2 积分 2502帖子 424知行 80 百石金钱 3045 银子贡献值 0 点阅读权限 150注册 2006-4-8状态 离线
#3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06-8-23 02:0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三)——吹笛寻根 传统现代   我前世今生的爱恋,那个吹笛人。    自从有了笛子,便有了笛子的故事。笛子的故事一开始就有抒情性、神秘性。这可能与笛子的独自存在才能存在、独自表现才有表现的品性有关。历史在变化,历史中的主人翁也在更替变化。然而,唯有相思、爱怜、清高、孤独、哀怨……在笛子的故事中没有变、也不会变。变化的只有嘻与悲。有时笛声给人的安慰,提升人的性情;有时笛韵作为鬼魅的符号,暗示世道无奈的变迁。久而久之,关于笛子的故事就有了一个模式、一个套式,乃至一个程式。总之,笛子作为故事中的一个重要符号,总是与美好的孤独相联系。   “美好”在不同的叙说中有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表现。在革命时代,就是不被“落后”所认可的“先锋”。先锋总是孤军在前的,因而具有孤独的秉性,拿笛子来衬托革命,这“革命”不过是“清高脱俗”的翻版。   比如在下面这个名为《桃花园中吹笛人》的笛子故事中,这“我爱笛声,我更爱这位老人的笛声。然而,我最爱这笛声中的一种精神,一种执着追求的精神,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一种无私奉献精神,一种伟大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一句的意思,完全可以被《那个吹笛人,我今生前世的爱恋》中,“我,原是江南小镇的一名闺秀。……. 我的哀伤,我的幽怨,我的情思,我的渴望,全凭他的笛声倾诉……那少年呢?是恍恍惚惚的一个梦,还是自己半梦半醒中的绮思异想”所置换。因为,在笛子的故事模式中,二者的功能是同价的、一样的。   周六,一位已退休在家无所事事的朋友,约定会会面。正如一句歌词说的:“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我们是以往工作的老朋友,不来还想呢,何况是想咱哟约俺,岂不美哉美哉。一阵大侃,一桌大菜,两瓶老酒,喝得心花怒放。握手送走朋友,春风唤来精神兴奋,独自漫步在田间小路上,是回味一番酒情、心情,也是爱陶醉春色嬉耍风光沐浴春风的我,享受享受春色的爱抚。   豁然,一片桃花园涌现在眼前,啊!好大的一片桃花园,桃花盛开,粉嫩嫩的惹得人心醉。那未开的花苞,就如懵懂幼稚的小孩儿;那怒放的花朵,如含羞春闺的少女,红色里不乏皂白的脸底。蜂蝶围绕着桃花欢实地翻飞着,尤其是蜜蜂嗡嗡的唱个不停,在这桃花的海洋穿梭其中。勤劳的蜜蜂和美丽的蝴蝶姐妹们的忙碌可一举三得:桃花是美丽的,吃了那美丽的桃花瓣,她们也变得那样美丽;花香四溢得来多少甜蜜;给桃花做件秀丽的嫁衣,桃花姑娘穿了蜂蝶的新嫁衣,满意地怀上小宝宝------桃子。善良的她们争时乐而为哉!   我漫步在桃花间,从桃花园的另一端传来了一阵笛声《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打破了我的陶醉。我情不自禁的向笛声走去,优美的笛声越来越近。名曲和桃花柔和在一起,此时、此景、此情,在天上、在地上、在世外桃园中,陶醉在幽美舒畅的风景中……   走近吹笛人,啊!一位老人。他端坐在一颗桃树边,紫铜色脸颊,身着灰色中山装,不太旧,但是,也绝对不是新的,裤子的膝盖处已经泛白,细看衣领衣袖干净整洁,透着老人的节俭和朴实。一双酷似干柴的手,操着一把檀褐色的笛子,食指、中指、无名指在自由自在的上下跳动,饱经风霜的脸膛上刻在道道烙印,不难看出老人是一位勤劳且热爱生活的人。   老人在吹完《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这曲后停下来和你攀谈起来,从我们的谈话中,慢慢地了解到:他姓张,所以我就称他为张大爷。张大爷参加过“抗美援朝”战役。由于他的身材不太高,十六岁就参的军,入伍后就是位吹军号兵。在战场上他的号声鼓舞了士气,使敌人闻声伤胆。在战士们休息的时间,他又有练了一手好笛,他的笛声,给战士们增添了多少快乐,增加了多少笑声。战争是无情的,号兵,需要的是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因为,号声需要站在最高处,无遮无挡的地方才能发出最响亮的声音。为此张大爷身上却留下了四块“战争的痕迹”,在他的右肋中至今还保存一块弹片呢!   张大爷是革命的前辈,退伍回来后,由于他当兵时深深地爱过一个人,这位所爱的人,也是为了祖国、为了国际主义的事业光荣牺牲了。这片爱就深深的埋在了自己的心里。爱的充足,张大爷是什么样的人也不娶,孤身一人生活着。在别人眼里,好像他把精力完全用在了为别人服务上,从没有说过我是为国做过贡献的人,从没有讲过我的为民受过伤立过功的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生产队时代他向队长要重活累活;农村改革后,他义务帮村里家庭活计忙不过来的人家,他就是这样一位好心肠的“傻子”。   这块桃园,是张大爷分的土地,不过,原来没有这么大,只有现在土地的四分之一。追一、起原因,在当时土地承包分配时,是他主动而且执意要让集体分给他一片大家都不想要的偏远并且薄地。实质性地说,就是这块全队人家都知道无人想要的三角形地,当时水浇不到,四周临洼,杂草纵生。当张大爷“如愿”分到这片地后,他浑汗如雨地改造,修渠、打埂,又拓宽了四周洼区让荒变成了宝。后来张大爷看重了种植桃树能赚钱,就植上桃树,他勤奋管理,收入不薄。可是,他没有看重钱,把自己辛苦收获的钱除去自己简朴的生活费用外,全部捐给社会福利中,有捐给修路的、有捐给打井修渠的、有捐给驻军的,捐的最多最频繁的是学生,买来文具盒、作业本、图书等,年年如此。   张大爷的笛声是苦中乐的一种享受,也是给你人奋进的号角。有多少人乐意找他,目的是在这们老人中得到快乐。平易近人的言谈,尤其是这笛声,虽然,他不太爱吹流行的歌调,只吹些《扬鞭吹马送粮忙》、《我爱北京天安门》、《小牛朗》之类的曲调,他吹的更响的是《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可以使人在烦闷中得到快乐,悲哀中换来喜悦。他的笛声越吹越有味,参加了村的歌舞队,乐坏了“夕阳红”一帮人。   我请教张大爷,想试试吹吹这支笛,他微笑着把笛送到我的手中,还给你讲一些演奏技巧。我不太会吹笛,学生时代也自己瞎吹一支简单的歌曲,已经忘记不少,我在张大爷的提醒下,上调不接下谱的吹着,张大爷细心地听着,听后还给予精彩点评。   我爱笛声,我更爱出这位老人的笛声。然而,我最爱这笛声中的一种精神,一种执着追求的精神,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一种无私奉献精神,一种伟大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桃花映红了晚霞,晚霞映红了桃花,晚霞和桃花染红园中人……   我信步走在回家的路上,耳边荡漾着张大爷的笛声,这悠扬的旋律,解读着老人和老人的吹笛声。   当然,这笛子故事也有一些变化的要素,红男绿女换成了夕阳老人,痴情别恋还成了革命意志,失魂落魄的爱情换成了继续革命的豪情,白雪红梅换成了桃花盛开,幽独笛音伤感换成了扬鞭催马奋进……。要素变化了,整个笛子故事的词汇变化了,话语方式变化了,随之氛围和色彩都变化了,从沉绵的诗歌变成了口号式的散文。这一切都是“时代”使然,权力话语的改变。而唯一不变的是笛子与孤独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文化传统,也就是深深埋在心灵深处的集体无意识之根。   有一种现象比较有意思,仿佛笛子不能与人孤独此彼此存在,故事中一定要提供一个环境,要么是梅花飘落的一处亭子(“梅花落敬亭”);要么是梅雨时节的桥边船上(“夜船吹笛雨潇潇 / 人语驿边桥”);要么是“蜂蝶围绕着桃花欢实地翻飞”的桃园。在下面《涧边倚竹吹笛的少女》的故事中,环境被点缀成为了一条山涧边上的细密竹林。描写极为细腻,从中也写尽了心绪情愫的细腻。临水,唇边横一支青青的短笛。青青的少女,斜倚青青的竹,以青青的心事,轻轻叩响春之花门。风起幽涧,众竹喧哗,散落的叶子,是你去岁的翎羽,因为疲惫的翔。是怎样的铭心刻骨的坚持,焰焰涧边欲燃的杜鹃!衣袂飘飘,惑一只蝴蝶翩翩,是你远去的竹马?把心事逼出舌尖,让血液返还涧水。竹的沙响,涧的怨艾,在青青的笛音里筑巢,楚楚于黄昏的犄角。是哪一只青鸟灵犀的归迹,沿月圆月缺的过程,浸淫着你的唇?黄昏爬过你的笛,莫非这种坚持已成习惯。节节向上的竹,是你挺拔的催响。别在犹疑,涧水将与笛音同枯。翌晨,一地与宿雨相濡的落红,是你踏歌而去的陈词,一滴一滴,一瓣一瓣,茧哑春的咽喉。 涧水泠泠。溯水而上,我就是你笛中婉转而遥远的乐音!留下你的笛,委于涧水,直教另一种焦虑,青青。且遗弃所有的岸……在这里,诗歌不再古典,因而笛子也不再古典。因为古典是层级行的,总是与更高尚的庄重、与更高层的典雅品格相关;还与忠贞和献身结合一体。在这里,抒情不再时尚化,因为时尚总是时间性的、进步论的,因而笛子也不再充满目的论的信念与豪情。在《涧边倚竹吹笛的少女》中,笛子是存在性的,笛子在展开多透彻,爱情绽开多鲜亮;笛音消失的时候,爱情也无影无踪,并不会留存。“留下你的笛,……且遗弃所有的岸”。笛音敞亮,爱则敞亮;竹节挺拔,胸脯挺拔;委于涧水,水中有爱;青鸟销迹,人亦无踪。没有永恒,高雅和未来。笛音在,相思在,生命在,爱存在。否则,一切归于黑暗与空无。   曾经有一个谜语,关于笛子。谜面是:八十岁学吹笛。谜底是:老调子,尽是老调子。同样,在存在的哲学下,还在谈论笛子与爱情的必然关系,就是老调子,尽是老调子。笛子不在某时某刻被某人吹响,就不是笛子,就没有笛子。更惶论爱情,爱不生情不是爱。   笛子很具体,进入玄想则进入书卷和石碑,很无底,也很硬。《吹笛到天明》则是笛子凋落在生生的市井,充满油烟火熏,满是体味,还有金钱和肉体。 春平和小兰自幼青梅竹马。村里看着他俩长大的人都说两人是天造的一双地设的一对儿。  春平会吹笛子。他能吹出鸟儿婉转的啁啾声,能吹出山泉清脆的叮咚声。小兰喜欢听春平吹笛子。  小兰天生一副好嗓子。她的歌声似黄莺儿一般圆润婉转,似流水一般玲珑悦耳。春平就爱听小兰唱歌。  村里后生都喜欢听小兰唱歌,但小兰只唱给春平听。  村里的姑娘都喜欢听春平吹笛子,但春平只吹给小兰听。  在村后那片竹林里,春平和小兰度过了无数个美好的日子。春平给小兰吹笛子。小兰唱歌给春平听。春平的笛声似行云流水舒缓流畅,令竹林里号称大自然琴师的蛐蛐儿停下聒噪,静静地倾听从春平口里发出的悠扬的笛声。小兰银铃般的嗓子则令栖息在竹林里的鸟儿羞得不敢开口。  竹林作证,月亮为媒,两人海誓山盟,爱得死去活来如胶似漆。 年底的时候,村里的大良和花花从外头打工回来。两人一身光鲜,惹得村里后生姑娘羡慕的眼光似鱼儿一般追逐着他俩。  春节过后,村里许多后生姑娘都随大良和花花到山外的城市里淘金去了。春平和小兰也加入了这个行列。  春平随大良到了一个城市,找了一份在宾馆当保安的工作。  小兰跟花花到了另一个城市,在一家酒楼当服务员。  最初一段日子,春平和小兰几乎天天通信。  小兰来信说,她打工的那家酒楼有许多人唱歌真难听,羊叫一般,可是却有男人花大把的钞票请唱歌,真令人不可思议。  春平打工的那家宾馆也有陪唱者,他知道客人们花大把的钞票唱歌。  小兰又来信说,她辛辛苦苦端了一个月的盘子工资才600元。  小兰的信越来越少。  春平一个月没收到小兰的信了。他很焦急。春平知道,城市里鱼龙混杂,可不是个好地方。春平就辞了职,跑到小兰打工的城市找小兰。  春平按照小兰信上的地址找到小兰打工的那家酒楼。他问酒楼里的保安这儿有没有一个叫李小兰的姑娘。  保安摇头说没听说有这样一个人。  春平拿出小兰的照片。保安眼睛一亮,说:“原来你找李咪咪小姐啊!她最近可红了,是我们酒楼里的明星。不过,你来晚了,她不在我们这儿唱歌了。”  春平满腔悲伤地回到村里。  每天晚上,春平依旧到村后的竹林里吹笛子。他常常独自一人在竹林里吹着忧伤的笛子,一直吹到天明,吹着吹着,春平就泪流满面。    笛子到这里,不再古典意境,不再鼓动人心,也不再哲学玄思,而是成为了苦难和关于苦难的控诉。现代化带来了控制下的憧憬,都市化则带来了等级中的呻吟。笛音吹到这里,吹笛人从士人、诗人、情人、哲人、战士,换成了穷人。除了跟着泪流满面,笛子还能做什么?!意境没了,想象没了,爱情没了,生命没了,激情没了,笛子到了今天,担待起了控诉苦难的使命。
佛经记载,西方极乐世界有种化生神鸟名叫“迦陵频伽”,此鸟能以天籁梵音演说无上妙法,当芸芸众生听到它的声音即可出离苦难、焦躁、烦忧、热恼,得到自在、清凉、从容、安祥。。。

千山木空 国守
UID 2866精华 2 积分 2502帖子 424知行 80 百石金钱 3045 银子贡献值 0 点阅读权限 150注册 2006-4-8状态 离线
#4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06-8-23 02:0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四)——吹笛寻根 都市田园   最早的笛子记忆,不是眼见的带小孔竹节,也不是院外街面上乞食者的吹奏。对于“笛子”的概念,不是耳朵从韵律中听来的,而是用心从故事情节中听来的。听的时候很害怕,听说是笛子有专糊弄小孩的魔力,为閁胡子所有,用来勾引上街走散不谙事的小孩。一个人出了院门去,瞥见陌生人握笛便害怕。起先是躲,后来不害怕了,也总觉握笛人很神奇。院子里有一年联欢大演出,一个在偏僻试验室里与满桌子瓶子管子打交道的大胡子上台来,抽出一根笛子来吹,笛子嗨长,至今没见过那么长的,又长又细,只怕一米也不止。笛子吹得尖叫,心里边便打鼓:猜想鬼才知道他害了几多小孩。台下人群不知孩子的害怕,欢声喝彩。由此知道了,做大人的并不怜惜小孩子的恐怖,呵斥之下总以为是来事儿。   以后读了一些童话,离奇怪异的最记得。这些童话都是以残害儿童为内容,比如读了一个国王与王后的故事,讲后母挖掉了一对姐弟的心脏,抛在花园树丛里,结果说是包含恶有恶报的道理。也读到了《花衣吹笛人》蒙懵走了一座城市里的所有孩子,结果说是寓意人应该言而有信。   其实,童话中的这些道理和寓意对于读童话的孩子来说,它们简直就是画蛇添足,恐怖的故事本身就足够了。   很久以前,德国哈默尔恩市的居民,有一件烦恼的事:老鼠多得成灾,它们咬伤婴儿,吃掉粮食,搞得人们日夜不安。市长召集全城市民开会,商量怎么对付这么多的老鼠。大家说了好长时间,谁也想不出好办法。   正在这时,突然向起了敲门声。门开了,走进一位陌生人。他个子很高.穿着一件拖到脚跟的长披风,衣服五颜六色,随身带着一支长笛。他对市长说:“我有办法。当我吹响笛子时,能吸引所有的老鼠跟我远走到别处去。不过我把全市的老鼠引走以后,你们得付我1000马克作为报酬。”   市长说:“要是真能做到,这1000马克算得了什么!”   陌生人跑到屋外,用长魔笛开始吹奏起优美的乐曲。果然,大大小小的老鼠从地下,从房子各个角落窜出来,成群结队地跟着这位花衣吹笛人往前走。市民们都涌到街上,观看这奇怪的景象。   花衣吹笛人穿过小巷,向大街尽头走去。走到河边,他停了下来。但老鼠们没有停步,跑在最前面的一只跳进河里,跟在后面的老鼠也都一只只往河里跳。老鼠全溺死了,市民们都拍手称快。吹笛人对市长说:“我把老鼠都消灭了,现在请履行诺言,把1000马克付给我罢!”      市长狡黠地说:“我们的应承只不过是开个玩笑。好吧,给你50马克吧,我看消灭几只老鼠,这钱已经不算少啦!”   “你太不守信用了!”花衣吹笛人愤怒已极,“如果你还认为你做很对.我可要再次吹响我的笛子,那时,你们后悔也来不及了!”   市长傲慢地说:“现在老鼠已经死光,你总不能叫死鼠复活吧!”   吹笛人说:“那你们就等着瞧吧!”说完,他又吹奏起一支新乐曲。忽然,孩子们都从屋子里、院子里涌到街上来了,他们围着吹笛人唱着、舞着,并跟着吹笛人向大河走去。大人们惊恐万状,疯狂地喊叫着,但怎么也阻挡不了。   当接子队伍来到大河边,吹笛人突然停下来,他朝市长、市民和孩子们看了一眼,然后带领孩子们掉转方向走近一座大山边。前面再也没有去路了,市长和市民总算放心了,他们的孩子没有和老鼠遭同样的命运。   吹笛人又吹奏了一支神奇的乐曲,突然,大山上开了一个巨大的洞口。吹笛人跨进山洞,孩子们也跃进了山洞,山洞随即紧闭。人们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接着发出惊天动地的嚎啕声。   市民们气得直骂市长不守信用,又对着大山狂叫:“只要让孩子们回来,愿付出一切。”   可吹笛人和他们的孩子还能回来吗?   这个花衣吹笛人的故事显然经过加工,原本不是原生态的形状,添加进了大量的现代“道理”和“寓意”。这就犹如格林兄弟对许许朵朵原始童话的改编为《格林兄弟童话集》一样,用现代性的尺度,剔除了故事中原始粗朴的原汁原味。原本,市井民俗是顺着自生自发的生活之源下来的,意义是多方面的,甚至恰恰没有现代意味的。但现代知识对于原始粗朴生活重新改写,便使之蕴含了这样多的现代性寓意。也正有如作为宣传教化用的简明童话读本《哈默林的花衣吹笛人》介绍的那样:在威悉河畔哈默林城人民受到背弃了诺言的惩罚“以后,人们把花衣笛手视若神明,规定在每年的7月举行花衣笛手节。节日里人们化装成笛手和老鼠,再现他当年救灾惩罪的场面,以此教育后人。该市的城徽就是一个面带微笑的花衣笛手”。原始童话中内心的恐惧,就这样被改编成了一个狂欢的节日。   真所谓,要改造世界从改造符号开始!   这种满足现代市民战胜愚昧、表达文明和颠覆符号的故事,也通过笛子从魔笛到人道之笛改变的故事,正好满足了控制无序、给混乱以秩序和意义的现代人浅薄的心态。下面一篇网友写的《街头奇遇吹笛人》的见闻故事,原本看似随心所娱。其实骨子里已经接受了“赋予万物以秩序”的现代思维定势,就是按照这种规整理路展开关于笛子的叙述的。街头混乱的卖笛农民,被一明一暗两个懂笛、会笛的业内人世“清理”和“驱散”,混乱街头恢复了专业引导下的文明秩序。  今天到火车站,刚买完票回家,路过一个街口,耳边突然响起一阵熟悉的竹笛声,吹的居然是“ 扬鞭催马运粮忙”。我自然循着笛声去了,原来是一大堆人在围着听一个人吹笛子,地下还摆放着一些笛子,原来是卖笛子的。先说那个吹笛子的吧,年纪和我相仿,穿着工整的西装,他只管吹着自己的笛子不看周围任何人,从他的指法还是音色和技巧上,我迅速的判断出他一定受过专业训练。而且水平在我这个没有老师的业余爱好者之上。他怎么会在这卖笛子呢?这是一个谜。再看还有几个“老板”:穿着破烂和不讲究的旧牛仔服。我越发觉得奇怪了。   再看地下的笛子,有两种,一种是价钱在10元左右的便宜笛子,不是用北方楠竹或者南方的“荆竹”等专用竹子,这些笛子就是普通的毛竹做的,而且非常薄,估计可以一巴掌就可以砸烂,我连价钱都没有问(后来得知是5元进的货)。另外一种笛子很特别,不知道是铜做的还是铁做的,反正外面看起来是铜做的,估计是合金吧。问了一下要25元,一看做工,哎呀,不管什么孔都不是圆的。当玩具还差不多。这时吹笛子的人已经吹到快吹完第一段了。看见有人问价钱,他看了我一眼。他就用那便宜的竹笛子吹着,我很佩服,因为我知道这么便宜的笛子要吹这么好是很难的。尽管因为笛子不好,某些音断了一下,但是围观的人估计只有我才听了出来。第2段的稍慢部分才起了个引子,周围传来杂乱的脚步声“警察来了!”听见有人这么说。只见那个吹笛人把笛子交给那些“民工老板”,说“我明天再来吹”扭头就走,而那三个“老板”也迅速的收拾起东西,一转眼就不见了。   我快步的追向那个吹笛子人,“喂,你是哪儿的?”我问到,他没有理我;“刚才吹的是扬鞭吧?”我又说。他突然停了下来,四目对视,什么也不用说了,大家都明白了对方是什么人。在街头吹笛的人和逛街的人,对于这样萍水相逢遇见知音的情况,估计是有心理准备的,于是我们畅快的交谈起来。   在交谈中我了解到他是南昌师范学院音乐系笛子专业的毕业生,名字叫陈良良。估计毕业有几年了,现在是老师。他是7天前到太原来接在这做生意的老爸回家过春节的,他说他每天都要路过这个地方,看见那三位的笛子吹得实在太差而没有生意,(其中有个民工会吹)于是便义务的帮他们吹吹,果然吸引了不少人。他还对那些笛子嗤之以鼻,他说至少也该卖20-30元以上的笛子。我觉得在民工中能有这样的生意头脑已经很不错了,对于他们卖便宜笛子,外人是没有办法的了。   然后的话题就是我抓紧时间问吹笛子技巧了,他是老师,讲起这个来滔滔不绝,使我获益非浅。他说一般象我这样业余自己学习笛子的人,用气的方向是平吹的,应该练习靠下的吹,那样音色好。我是知道这种方法的,以前理解成了双吐中的“苦音”了,只是偶尔吹一下,回家我试着按他说的全部这样长时间的吹“K”音,果然音色很好。这种吹法和“苦”音是不是一回事呢?我当时就问过他,他说不是的,我不解,现在还是一个疑问,可惜当时我和他都没有笛子了,那些卖笛子的早跑光了。……现代性研究表明,恐怖混乱、向往秩序和实施控制,是现代文化的肇始。前边说过的,笛子出现后最基本的功能——娱神,就是笛子功能发展的最大方向。笛子产生之后,发出了自然界不曾有过的声音和韵律,感受到了对自然干预的主体快感与自信,感受到了声音世界的秩序和等级。这些原本都是人超越自然、创造自然的结果。但早先不懂用科学来解释万物的人们,把这些人自身的创造,对象化地理解为神灵的惠施与结果。到头来,笛音笛韵,便成为秩序的表征,代表神祗启示灵魂的工具符号,成为特殊的抵达神启的寓言。   《吹笛》的寓言故事,就是借用笛音笛韵这样一个通俗易懂、大众化的娱情符号,来宣谕神的到来,大爱的君临的。通过易感的情来进入易动的心,通过打开的心来敲开封闭的灵。   有人在山林中吹笛,有人在月光下吹笛,清越的笛声凌空飘扬,吹笛的人并不奢望遇见知音。但是有一位在街市上吹笛,祂向着天下每一个人吹笛,巴不得人人都听见祂的笛声!   祂的笛声不是为着抒展情怀,也不是为着显露才华;祂的笛声是为着传播爱的新闻。这一个人就是──主耶稣。   你一定听过那笛声,低柔地、带着爱的、从你幼年略懂人事时就跟着你的,那称之为「福音」的声音。当你信主的同学、亲友、邻居和你恳谈时,你却滔滔雄辩、加以抗拒的当儿,有一种柔细的声音出自你心的深处,劝你谦卑、劝你听从,那就是祂!可惜,人们常无视耶稣的劝告与招呼,因此,祂心痛地说:「我可用甚么比这世代呢?好象孩童坐在街市上,招呼同伴说,我向你们吹笛,你们不跳舞;我向你们举哀,你们不捶胸。」   这是一个拒绝神的世代,但主耶稣仍然出来找「同伴」!祂要找可以与祂心意合拍的人。祂吹笛时,你能跳舞;祂举哀时,你能捶胸。这是多奇特的思想阿!我们原以为只有人纔需要同伴,没有想到神比我们更觉需要。你昨天回绝祂的找寻,祂今天又差一个人找你。你去年严拒了祂的呼召,祂今年又差一个人来找你。你幼时躲开了,祂就等你长大再来;你得意的时候回避祂,祂就在你丧气的时候再接近你!   祂是怎样以「一厢情愿」的爱,来到人间?不论你如何对祂虚情假意,祂并不严词指斥;现代人嘲笑信耶稣是种「迷信」、「精神寄托」、「心理作用」,祂都默然忍受。只要你心底一有空隙,祂,又来了!   祂一些也无惧于别人的脸色,因为祂知道在人们高唱着「科技时代」,自以为是「先进之士」时,藏在人深处的是一个怎样孤寂的灵魂!祂知道人的灵魂在「无根」中飘泊的况味,祂更怜惜人将一生的岁月掷入「虚空」洪流的结局。朋友,祂乐意来作你同伴!因此,向你吹笛!   听,是祂的笛声追随你而来!你的回应究竟如何呢?   如果你想明白更多有关耶稣基督的事,欢迎与我们联络。   然而,现代生活毕竟是世俗的生活,满足感官是现代生活的本质。娱神之余必然娱人,进而娱情。心灵的活动到心情的活动只有一步之差。说到底,娱神也是归于娱情的。于是,笛子魔力,笛子的秩序感,还有笛子的启示意义,这一切前现代的功能都被市井民情、感官刺激所取代,所淹没和所消弭。不使用信仰,而是用性情来垫底的生活就要轻得多。现代生活很轻很飘,也很摇摆不定。现代生活下的笛子,自然也很轻很飘,也很摇摆不定。   把笛子向行而上超拔,是神圣的;把笛子向秩序整饬,是古典的。今天的笛子向着感官的满足,至于意义只要很少很少一点,仅仅是一个装饰,笛子便是很流行的。由于女孩耳垂上一只耳坠,那仅仅是只有模仿影视明星的“意义”。读读《吹笛的女孩》,能否读出对名人名诗的模仿。只要像,这就够了。因为花样翻新的复制才是现代而来的一种不变的生活内容。从没有看到过灿烂的花朵 在你的脸上绽开 从没有听到过悦耳的歌声 在我的耳边徘徊 只有在黄昏的笛声响起 才看到细小的河流 艰难地 载着沉重的木舟 当白帆在空中消失 蝴蝶飞落你的肩头 不要惊动她的美梦 轻轻的倚住岸畔的金柳 就算我的世界不再寂寞 我又怎么能够忘记你的忧愁 如果你的天空失去快乐 请你握住我这双温暖的手 让秋风不再哭泣 让诗人不再悲秋 让美丽的彩虹 成为我们共同的拥有   这笛子多么感官,声色温度与触摸都得到满足与落实。这笛音是黄昏的盛宴,是通宵达旦狂欢的开始。“灿烂”、“美梦”、“温暖”、“彩虹”等等,这些都是空洞的炫色,而“温暖”只是短时的感觉。而这一切表面和暂时的东西,却写得多么富丽堂皇呀!今天的笛子是消费性的,只需满足今夜的温暖。“如果你的天空失去快乐 / 请你握住我这双温暖的手”。在这里,我的手要比天空大的多,我的手要比填空有更终极的内容。正是我的手,收缩万物;温暖的情爱是我的手的全部归根结底。这样,这一夜的笛子,不是小小碎碎的情爱,又是什么呢?笛子吹到今夜,不指向混沌,不指向永恒,不指向理性,指向的只是一片段男女感情。   人毕竟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即或在感官肉欲的世界,这是人的本质规定。这精神何所依、何所托?所依所托是英雄。这英雄不是诗时代的神话英雄,也不是话剧时代的传奇英雄,而是小说时代的平民英雄,甚至是散文时代的荒诞无意义的英雄。《吹笛者》建立了我们平民英雄,这个英雄给理性生活以意义,为现在的平民的我们描绘了一幅理想中的自画像。在这个偏僻的山村,吹笛者找不到知音。于是,他参军了。他是带着他的竹笛一起悄悄走了。三年后,他回来了。也是带着他的竹笛一起悄悄地回来的。然而他那右手灵活的食指却永远地失落在那弹雨横飞的战场了。他仍旧吹他的笛子。白天吹,夜里吹,山顶吹,母亲的坟头上吹。他的小指头同食指一样灵活。人们都说,从笛孔里能看见他的心! 像很多少年一样,虽是紧抱书本,雄心勃勃,却屡屡榜上无名,因为家中卧病的寡母牵走了他的心。他没有学会哭,当然也不会流泪,但他会叹息,他的叹息能传得很远很远,能拨动别人心中紧绷的弦。卧病不起的老母为儿子的屡遭挫折而自责,差点悬梁自尽。那条没有吊死人的绳索却紧紧勒住了他痛苦的心。于是,他认命了。在最后离校时,忍痛将一个学期节约下来的五元钱塞给了一个瞎老头儿,换回了一支竹笛。他的笛子吹得很棒!他常常坐在母亲的床头,让欢快的曲儿从笛孔里流出,甜润母亲那枯槁的心,引出母亲欢乐的泪水;他又常常立在山头,像一尊雕塑,吹那支如泣如诉的调子,一声沉重的叹息由六个笛孔流出,就变成了六个沉重的叹息。悲伤的余韵缭绕在朦胧的山野,山风呼呼,为他和鸣。他神经失常了吧!——有人猜测。于是,月明星稀之夜,风雨潇潇之晨,再也听不到他那若断若续若有若无的笛声了。而在那昏暗的油灯下跳出了一串串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他发疯地干着,直到筋疲力尽,才躺到一觉到天明。于是,人们便都说——这小伙子勤快了,像一个成家立业的男子汉!叮叮当当——引来了成群的媒婆踏破门槛。叮叮当当——引来了王家千金张家小姐多情的媚眼。可是,可是他却发誓——他不找媳妇。这可气坏了同族的长辈,享用了一顿结实的臭骂。不久,老母亲留给他一间破屋,带着终生的遗憾走了。第一次,他在母亲的坟头上大哭了一场。回家后,茶不思,饭不食,足足吹了三天三夜的笛子。悲痛的心化着流水似的悲声从笛孔流出,让观者过客足足流了三天三夜的眼泪。之后,每逢七日,他就坐在母亲的坟旁,给她吹那支欢快的曲儿。有人便说——他肯定精神失常了!于是,他参军走了。他是悄悄地去的。三年后,他悄悄地回来了。都是带着他心爱的笛子的。回来了,他仍旧是吹。那笛声时而高亢时而低徊,时而如波涛汹涌时而似小桥流水。人们多有不解其意者。惟有一俊俏姑娘深情地说——你听他那柔中有刚,弱中带强的笛声,不正有一股慢慢蓄势,待一朝奋发的雄风吗?当然,后来这个姑娘就做了他的媳妇。他照样吹,白天黑夜,山里屋中,只要有空,他就吹。只是那笛声中再也没有了那种悲哀迷茫的余韵了。    有意思的是,笛子在这里成了精神的化身,也成了人品的证明,还具有了全部财富的内容和力量。当人生中物质贫困、走投无路的时候,笛音具有了等同于财富和尊贵地位的证明书,成为了打开重重阻碍之高山的通行证。的确,笛子的魔力还在,犹如《穿花衣的吹笛人》手中的笛子。所不同的是这魔力的内容和对象变了,不是神力的证明,而是精神财富的证明;不在是人的类型(神人)的证明,而是人的性格(坚强)的证明;不再发挥对无知孩童的召唤魔力,而是对日常生活女人的召唤魔力。   因此,可以说,在《吹笛者》中,笛子的功能依然,只是功能的意义变化了。但在下面《杏花疏影里 吹笛到天明》中笛子古老的功能和曾经的意义,都统统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姐姐刚出嫁那会,我总喜欢往她家跑。可以脱离父母的管教,姐姐还给我做好吃的,又不给我活干。那时我刚上初中,13岁吧,想起来往事如烟,大多事都淡忘了。印象最深的是姐姐院子外面那一片杏花。   在农村里,杏花应该是春天最早的花了,俗语说杏花败桃花开。记得杜甫好像有句诗叫:扬花细逐杏花落,大约都能反映出杏花开的时候。我喜欢杏花,当农历三月田野还只是单调的淡绿时,杏花悄悄的挂满了枝头,轻盈、洁白中隐约见粉红,感觉象树上蒙了一层纱。让春寒料峭的中原一下子妩媚起来,闭上眼,仿佛能跟那层纱一起飘动。   有月亮的夜晚,杏花就更美了,远望如一团淡淡的烟雾,如轻盈的梦。走近了,闻着淡淡清香,看着地上若有若无的疏影,很想用语言形容,可惜始终无能为力。反复徘徊,不忍归去,不愿归去。几年后看了陈与义的词才说出了我想说的话: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后来就一直忙着求学,工作,很少去姐姐家,也少心境去田野走走了。有次跟姐姐打电话,无意间问起那片杏花,姐姐说早就刨了,你不知道啊?我惘然。   记得小时候家里种很多花生,一到收获的季节,大人都忙着干活,小孩子也就负责干点辅助性工作。而我的工作是看着田里收好,还没来得及收回家的花生。那时我刚记事,时令大约在中秋前后,已近深秋。我躺在花生上面,仰望着星空,背隐约感受了大地的湿润和温暖,四周静静的。就我一个人,可我一点也不怕。我感觉那是我自己的家乡,就是有一种不可抑制的寂寞。   为了打破那种寂寞,我走出了家乡,开始看繁华世界。可遗憾的是我没有摆脱那种寂寞,也丢失了跟大地的湿润和温暖。能说什么呢?这里的笛子与杏花一道,成为了理想中平静生活的化身或符号,成为了反衬时代变迁给人不安定的标准。笛子在这散文中已经与魔力的笛子毫无关系了,不过是传统生活、自然关系的代名词。笛子已经没有了功能,只有了表征农耕文明的符号意义。笛子是在这剧烈变迁时代,茫然不所知的人们丢失首鼠两端的传统文明的那一段。“为了打破那种寂寞,我走出了家乡,开始看繁华世界。可遗憾的是我没有摆脱那种寂寞,也丢失了跟大地的湿润和温暖。”都市的现代化的步伐赶不上,回头来又丢失了土地的亲情。   “是我没有摆脱那种寂寞,也丢失了跟大地的湿润和温暖。”读了这话,真令人唏嘘。这大概就是谈论现代性书籍中所常常提到的“流民”的状况。其结果,要么进入红灯区,成为城市对身体消费的对象;要么回到已经文化破败的农村结婚生子,再生产着无根的破败状态;要么沦为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流民,或者是城市流氓无产阶级。
佛经记载,西方极乐世界有种化生神鸟名叫“迦陵频伽”,此鸟能以天籁梵音演说无上妙法,当芸芸众生听到它的声音即可出离苦难、焦躁、烦忧、热恼,得到自在、清凉、从容、安祥。。。

千山木空 国守
UID 2866精华 2 积分 2502帖子 424知行 80 百石金钱 3045 银子贡献值 0 点阅读权限 150注册 2006-4-8状态 离线
#5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06-8-23 02:0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五)——吹笛寻根 百姓文人   意思是有品位的闲情。   前边谈到了关于笛子的东西文化差异、爱情寄托与宗教情怀的基本质地、权力政治在表现形态上对笛子故事的影响,还有笛子故事中所埋藏的现代性变迁对人心的影响。这一切都表明社会生活要素——文化、宗教、政治、时代——是如何影响一个事物的质地、功能、意义和样态的。   然而,生活本身如同海洋,流变的风暴可以把海面掀起剧涛,但海平面下面,深深的海洋底部依旧如故。空气的即时流变对于海洋本身的影响很小,也很缓慢。生活本身犹如海洋深处,依旧遵循自己生态和流向。居家过日子,闲度时光,生活的习惯、方式和思维秉持传承,只是在体己周遭,感官感触所及之处,施展一点点小智慧、小幽默,甚至小的狡黠。碎如夜空的星光,才是沉沉生活的亮点。星空夜幕下,蛰伏如百姓的生活与智慧,才开始了生生的生机和生命。思想巨人般的太阳,到了晚上那影响是有的,但很小,也很缓慢。特别是在传媒不发达的面对面、仅仅依靠语音媒介交流的漫长的岁月里。《狐狸吹笛》的故事,据说来自伊索寓言。从非洲大陆的中部传到两端化了一千年,从非洲大陆到世界各地又是一千年。它从没有成为报纸广播的主体,却是贩夫走卒、售浆卖酒之徒,在苦闷和劳累之时,用来提神益情、自励励人的一幅清凉剂。   雪已下了三天。地上,树上,都积满了白雪。一只饥肠辘辘的狐狸,它半个星期没吃东西了,嘴里哼哼叽叽:“唉,大雁早到南方去了,该死的野兔小仔子也躲在洞里,我却在一尺多厚的雪里饿着,什么时候才有吃的呀!”狐狸在白茫茫的山坡上走着,寒风把它的毛冰冻起来了。走到半山腰时,狐狸踩到一个圆不溜溜的东西,以为是毒蛇,连忙滚下山去,它滚成了一个雪球。它抖了抖身上的雪,正准备逃走,只听见那个圆不溜溜的东西大笑几声,原来是只笛子。   狐狸见没事,就凑上前去:“你是什么怪物,吓我一跳。”笛子说:“你才是怪物呢,刚才你上了我的当喽!我是笛子,能被吹出动听的歌曲。”“动听的歌曲?”狐狸想了想,“这可是收获的大好时机。”狐狸灵机一动,狐狸抓起笛子,使劲吹了起来,美妙的乐曲声在山林里回荡。白兔从雪堆里探出头,一会儿又出来,许多喜鹊、山鸡、狗獾等动物都出来了。狐狸忍不住扔掉笛子,猛得向前扑去,它捕到了许多的猎物。   第二天,狐狸又吹起笛子,又捕到了许多动物。第三天……    这里的笛子是用来解除饥饿的,是用来安慰命运的,也是用来证明无用之物暗藏着大用的。而这些,都是地位如伊索一般处于底层百姓的心理。试着想一想,比较一下那些文化的、政治的,还有行而上意味的笛子,这狐狸所吹的笛子,是不是吹出了饥肠辘辘的声音,也吹出了一份空想下得安慰和期待中得自得呢?!带着这个关于笛子的想象,狐狸一定忘记了寻食途中的难过,在得到下一块肉之前,它会是安慰和自得的。这便是草民一般、狐狸一般的百姓的笛子的漫想。   在百姓之中,生活着一部分略高于百姓之上的一个阶层。它们不是用体力刨食,而是修成了一种技艺,养成了一段闲情。他们是积粹百姓文化的精英,既逃避昏噩对生命的吞噬,也逃避激进对居家生活的破坏。他们处在物质功利的百姓和利益功利的权力之间,不与理性功利为伍。像深海中的鱼儿一样,用腮尝海水的咸淡,用鳍试海水的流变,是深海中的精华与精灵。他们,就是散居在百姓生活中的隐士文人。《齐白石吹笛唱山歌》讲述了这类人的代表,如何在平庸的日子中,闲情逸致,提炼出精致和有品味时光。   齐白石,一代艺术大师,多数人都知道年轻时的他做过木匠,能雕刻出精美的雕花大床,人称“芝木匠”(齐白石的小名叫“阿芝”)。   殊不知,齐白石不但做过“鲁班门下”的弟子,而且还做过放牛娃。齐白石曾画过一幅“放牛娃牵牛”的图画。画面上,一个放牛娃用力地牵着一头老牛朝茂盛的青草场走去,而那个放牛娃的原型正是老人自己。这幅画是老人对童年的美好回忆。老人在做放牛娃时,十分喜爱读书。读书累了便常常取出随身携带的竹笛吹上一曲,或放开嗓子唱上几句湖南湘潭乡下的山歌。年轻时,齐白石又学会了拉胡琴,一直爱摆弄乐器。他曾用雕花木匠的巧手精心制作了一支斑竹短笛。他用贝壳在笛身上镶出花纹,两端用长寸许的白牛角镶头作装饰,一头缀上彩色的流苏,华美极了。当他黄昏收工归家,吃晚饭之前,齐老取出竹笛吹了起来,那悠扬的竹笛声清脆悠扬,委婉动人,四邻都能听到。有人曾愿以两担米的价钱来买老人的这支竹笛,可他虽穷也没有舍得卖。可惜的是,后来这支竹笛在兵荒马乱的年代被兵匪们烧毁了。   老人成名后,爱吹笛爱唱山歌的爱好仍然很深,直至老年时仍一如既往。有一回老人在他的女弟子郭彦仪处给学生们论画,郁凤、新凤霞等三位女弟子都在,还有一位是著名剧作家、新凤霞的先生吴祖光。其时有一位朋友建议给齐白石师徒照张相,老人听了很高兴,不知是谁递给了老人一支短笛,老人愈发欣喜。他坐在弟子中间眼睛笑成了一条缝,两手平举作吹笛状,还扯开嗓子用湘南乡音唱了四句山歌:“一位姑娘七十七,再过四年八十一,要唱小曲口难开,没有牙来吹短笛。”齐白石的四句山歌逗得凤霞、郁凤等哈哈大笑,连同去的祖光和一帮女客们都笑弯了腰。   想一想,能在布衣往来中诞生如此的诗情画意,能在山歌牛背上平添这样的雕虫小技。笛子的原材料——山野的一棵竹子,作为来自野岭荒冢的粗贱物质,錾凿磨砺成才,唾液与肤脂给它上光蹭亮,日与瓦灶为伍,夜与绳床为伴,烟熏火燎,耳鬓斯摩,呕哑嘈杂过后,终于随了主人有一段如歌的经历。这种原始的生活和境遇只需要人的情志小小的提升,就换来檀沉茗香的回味和小家碧玉的精髓。哪一个百姓凡人不会感到亲切与骄傲呢?!说起来,笛子这自然而来、自然而生、自然而成的宿命,成就了一介书生,一方生存的自自然然模样。这也是置身在混沌生存中、杂乱生活中,独善其身、自助助人的最好人生榜样。是中国文化提倡的至人、神人,拙中藏智、大智若愚,还有返朴归真境界的具体表现。所以,在下面这个名为《都市吹笛者》的故事中,就按照这个生存样态来写了市井中笛子的俊逸。   重庆街头万象,吹笛者自成一景。   在学田湾农贸市场附近,常见一精瘦的小伙子,留着港台明星的那种中分头,廉价的西装里,露出脏兮兮的衬衣领子。肩上挎个连褡,前后插着几十管竹笛,很象一位古代背箭的将军。他以吹奏促销,笛声就是广告。人虽瘦,中气却很足,一支小小梆笛,被他吹得满街响。   他什么都吹,只要是吹得出来的旋律,从“梅花三弄”到“卡门舞曲”,从“牧民新歌”到“妹妹你坐船头”,古今中外,出口成曲,其灵性让市民们好生诧异:这厮怎么啥子都来得?   看见年轻姑娘,他就吹“真的好想你”;看见中年人,他就吹“迟来的爱”;看见老年人,他就吹“友谊地久天长”,力图让所有的人心头都熨贴。其实他不知道,他的近乎原始的笛音早已不合时宜。   在高级音响、DVD、家庭影院甚嚣尘上的年代,他的七窍之声咿咿呀呀,显得尖厉又刺耳,对于被优美的电声音乐宠惯了的耳朵,那简直就是一种类同于汽车喇叭声的噪音,其分贝值已近被罚款的范围。   小伙子的精彩之处就在于“自我感觉良好”。他全然不管时尚如何、别人怎么说,他吹他的,一副旁若无人我行我素的样子,如同在家乡的月亮坝儿对心爱的女孩抒情。吹到得意处,他眼睛半睁半闭,脑袋前摇后晃,口涎顺竹管滴下,如痴如醉的情态很有感染力。   客观地说,小伙子的传统老曲吹得较好,尤其是那曲“彩云追月”,你若细细品赏,有一种久违的、古老的神韵由他的竹管中缓缓流出,把人心导向那山水田园的境界中去。只可惜这种笛声响在了不该响的地方,背景音乐是一片嘈杂市声,多数匆忙的市民无暇伫足聆听,更不愿掏钱买他的笛子。这使我悲哀地想到了“箫笛宜夜月”的古训——小伙子纵有才华,也该寻觅一个合适的舞台才是啊!   他在农村和小集镇或许有市场,但在这人口数千万、号称“国际化”的大都市中,他的知音已经寥寥。能像我这样关注他的,恐也不多了。我不知道他的生计问题如何解决,一支做工精细的竹笛才值几块钱,即使卖掉,也不过换一顿小面充饥而已,还有夜宿的旅馆费、远行的路费如何支付?   与之攀谈,小伙子竟全无我想象的忧戚,相反他十分乐观,说恁大一个重庆城,哪会找不到一口饭吃?实在混不走,他就擦皮鞋或当棒棒军,但笛子还是要吹的。由此我知道了他来自贵州的玉屏,那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箫笛之乡,宋元明清的宫廷乐师莫不由此取器。他不无骄傲地说:“我们家乡人,多半都会吹笛儿。我这点儿水平,只能算个二逑货……” 满脸的憨厚,全是本色。   故事对待这支来自贵州的乡野的笛子,与其说是怜爱,不如说是艳羡。康熙要三下江南,大臣要微服出行;住在都市的人,借着笛声满足着对田园乡野的渴慕。在这个大都市里,人群中的一支笛声,简直幻化成了萦绕在繁忙人群头顶之上的招魂返乡的精灵。都市的生活很繁华很耀眼,但哪里比得上怀抱的山水田园的念想。子非鱼儿,怎知鱼儿之乐?这种面对都市吹笛者的感念,与齐白石比较起来,这是一种准字号的闲情雅致心思。都市的人每天有那么多可见可遇,但偏偏选择了一个吹笛人来可感可写,这是一种怎样的偷来的闲适呀!   这闲适心性冲淡了大街上商业化的物流、金融流的浓稠,调松了都市把人变成一架奔跑的机器上被拧紧的螺丝。漫想之中,休憩之余,跟着笛音袅袅升起了一缕缕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田间地头、瓜棚豆架,白天黑夜、寒冬热暑的四季感觉。所以,在书香犹存的百姓人家,当有了一时半会儿的闲暇,在他们悠闲的神思和生花的笔下,马路缩成了一条条田埂,小高层伏地还原为一方梧桐树下的四合院,车流笛鸣幻化为山涧的鸟唱松涛。滚滚历史机器铲不尽埋于记忆深处的闲情雅志。就像下面这《吹笛少年》故事,仿佛如闻香识美人一样,有了笛声便借着文字,在事与人的记忆上续画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文人雅士图。 笛子是竹子的灵魂,一听到它就让人对故乡和童年过敏。好像一眼又望见我们小时候的老家,如带露的风,呼啸而过。 我10岁时,母亲有一角钱买回来一根笛子,她大概想这处小忧郁患者有了这个,也许不会过早死去。至于怎么吹,以及贴笛蒙却一概不知。可小孩子一串通,就知道了:笛蒙是拆电容器里的绝缘纸,用大蒜汁来沾。但电容器,常见的是日光灯的镇流器--得来是不容易的。有次学校电工换日光灯(那时日光灯很少),我可怜巴巴地在一边守了一个下午,帮他打杂,让他们尽情使唤,才得到一个他们本来也是要抛掉的旧电容器。然后费了很大功夫敲开,有一大卷。自己用是用不完的,又用一些去跟别人换蚕蛋,剩下的我没藏好,被母亲当废物给扔了,心痛了好半天。 高级的笛蒙是商店里卖的芦苇蒙,是一完整的管状的薄膜。我好不容易有了两角钱,买袋作为精品夹在书里,不小心又给弄破了,真是伤心。           在那时候,人们会吹的第一首曲子,一定是《东方红》,要么就是《北风吹》。这种对祖国最简单的爱在学校里得到了一点点的升华,变成《大红枣儿》、《大海航行靠舵手》。这些余音嘉陵江一样流动,每天伴我回家。“为赋新词强说愁”一样的心情,为那支一角钱的笛子投入了最基本的情感。从那时起,我懂得了一个小孩子的不幸,以至于多年后读到“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句子,就想到那个小少年对音乐最初的失望。那笛声在开阔的江天之下唤起的蝉声,在寂寞四合的时候,组成我内心孤独的风景。 那几年是文革时期,政治空气凝重,大人们小心翼翼的说话行事,高调的生活与低调的情绪构成生活的反差。到了夜晚,压抑的情绪得到舒张,大人们喊回在外面疯玩的孩子,这时,孩子就像各家喂养的的大蟋蟀,拿上笛子坐到家门口,或在黄昏的灯光下对着歌本,叫开了。在政治的空隙中,这家、那家,童稚的笛声飘然而出,压抑生活的高音区。 成年后看到的油画《吹笛少年》,火红的裤子衬出成长的渴望,冷色的背景和红色的背景构成象征,非言语所能表达。一种欢腾的忧郁吹落我们的童心像吹落一片竹叶,使我们今生望见竹林,就会怀就童年的愁绪,像山一样高,海一样深,就如现代社会生活的人心,在红灯绿酒的迷乱中突然回到那个儿时的简朴的家。 我吹着笛子:《看见你们格外亲》,想着我要快快长大。一如既往的让麻雀来做我的知音,我愿意用最后的童心,给它们养老送终。每天在我的生活中叽叽喳喳叫个不停,作为童年的见证永远留在笛声之中,永远都不要--飞。   俗话说:“吹笛的菠菜打鼓的葱”,意思大概是说一个小小的物件装了一个巨大的想象性内容。人的一生依持在童年的记忆上,童年的故事依持在一枚小小的笛子上,小小的笛子依持在一个小小的念想上。小小念想有一个最最的基质,那就是回到纯洁,归返单纯,秉持童贞。其中的核,就是自然,就是自然率真、自然天成。单纯就是品味,持守单纯格调。正如色彩与装潢,白,才是正宗。   在河南焦作西冯封村,曾经出土了一件神形兼备的砖雕佳作,名叫做《吹笛童》。吹笛童头戴多边形尖顶帽,帽尖有孔,配饰物,头梳双辫垂于胸前。身穿窄袖长袍,胸腰系四带,前面打结。两臂前举,侧头站立,作吹笛状,原有横笛遗失。砖雕上,吹笛童眉清目秀,神态专注,造型生动概括,典型的民间雕塑风格。(北朝石窟伎乐-吹笛)   这件砖雕当年可能算不上佳作,但它孤零零从土里出现,无牵无挂的时候,它方成为佳作。因为孤零割断了与功利、世俗、贪婪、欲望的联系;因为孤零割断了与命运、伤悼、苦悲、恐怖的联系……,《吹笛童》摆脱了日常的羁绊,形式和意义就从自身身上出现。这就是单纯,就是白。砖雕由此有了品味,或者说由此凸现了更远渊源的民间风格,而不至于陷入旁道左门。在《吹笛人——给老船夫》的故事中,老船夫一定有苦恨情仇,一定有是非善恶。但这些都被作者用笔剔除了,保留下来的是老船夫的如锉刀划满伤痕的皱纹的脸,还有他的笛声。这就回到了生活流的本身:锉刀和笛声。这就简单,就可以进入品味而脱逃蝇营苟喘而来的品位。一阵凄婉哀怨的声音自天外落下返回到一根笛管八个眼八八六十四道迷宫六个手指相互迷失或者捉迷藏心永远看不见摸不着正如笛音只能感受你是悄悄的站在那里好像已有一个世纪而岁月的锉刀早已将你的脸划满伤痕布阵 布阵迷失了方向   当然,最直截了当的闲情雅致,自然是闲说古人古事。剔除了现世关联的闲话聊斋,看似毫无意义,其实非寻常可比。一个东西之所以说源远流长,那一定是不随事迁时移的更为根本更为本质的东西。但夺势强理之人,贪得一时一事的便宜,以为理在己,不知理是自成其理,自循理路的。所以,追求闲情雅致之人,看似无获,只有清谈。无有半点收益的闲谈,其实是真正占尽了天下的真谛。这里,讲述吹笛的故事本来就偏走闲路,再加上讲古人吹笛的故事,一般人看来实在是淡而无味的东西。但下面这个《李谟吹笛》的古人故事,讲到一龟兹老人能把竹笛吹到“旋律急促高昂”处,叫竹笛爆裂。讲到李谟精修笛艺,“尝吹笛江上,寥亮逸发,能使微风飒至,舟人贾客有怨叹悲泣之声”。不可谓不神奇。   而这些关于笛艺和吹笛人的神奇,如果在家常里短、身边琐事中是看不到的,是需要证明的。但在传说逸事中,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是丝毫不受现实束缚的。这是说古的优势,也是说古的好处。这个好处就是可以无拘无束的自由想象与挥洒,情感借以扩张,人生得以丰富,生活得以悠哉游哉地炫目,寡淡的日子可以像酿酒一样醇香!——而这,就是闲情逸致的妙处。 李谟是唐玄宗时期名满天下的吹笛高手。一次,他与一富商去江南越州去游玩,受到当地文人骚客的热烈欢迎。此情此景,李谟免不了要吹笛。笛声清丽委婉,曲折有致,曲终,众人纷纷叫好。只有一位独狐老人双眼微闭,仿佛并不在意。 李谟年少气盛,冲口对老人说:“你面带蔑视之色,莫非也会吹笛?”老人微微一笑:“先生的笛子吹得好是好,只是夹有龟兹乐的音调,在第十三段也吹错了一个调,不知先生察觉否?”李谟大吃一惊,他的这个曲子正好是跟一个龟兹人学的,莫非是老师有误,于是就请老人吹奏以正视听。老人说:“你这笛子虽好,然而经不起高音,吹到高处必破无疑。”李谟及众人愈发好奇,直催着老人露一手。 老人没法,只好接过竹笛,稍一凝神,便吹起来,笛声比李谟的更为嘹亮纯净,众人听得发呆,当吹到第十三段时,旋律急促高昂,只听得“叭”的一声,竹笛果然爆裂。李谟方才心悦诚服,正想说话,只见老人从怀中掏出一支紫竹笛接着吹,这回的声音与前更不相同,高急处如雏凤婉啼,低回处则如游龙戏水,一曲终了,李谟及众人佩服瞠目结舌,李谟涨红着脸跪倒在地,请求拜师。老人正色说:“如若拜师,可于明早到寒舍一见。”说罢,飘然而去。 第二天一早,李谟来到独孤老人的茅屋,老人已离家,只留下那支紫竹笛在桌上,笛上新刻四个小字:“艺无止境”。李谟恭恭敬敬地收起竹笛,连夜赶回长安去了。从此,李谟更加谦虚好学,技艺大进。  有关李谟的传说很多。唐代诗人张祜曾有一诗,题目就是《李谟笛》。诗是这样写的:平时东幸洛阳城, 天乐宫中夜彻明。 无奈李谟偷曲谱, 酒楼吹笛是新声。张祜把李谟的笛声比作宫中之天乐。   张祜诗中提到了李谟偷曲的故事。关于此事,明代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曾替李谟辩护。胡氏原话是这样的;“至谓玄宗按乐上阳,谟傍宫墙窃得其谱,世岂有天家屋垣,仅如窗隔,能属耳得声调宛悉者哉?考之谟本教坊子弟,隶吹笛第一部,明皇尝召之,与永新娘逐曲者。乐谱正所有事,何须窃听?好事者姑为说,诧天上乐不易流传尔。”辨析了李谟偷谱之事后又曰:“谟尝吹笛江上,寥亮逸发,能使微风飒至,舟人贾客有怨叹悲泣之声。”李谟的笛艺,可见非同寻常.
佛经记载,西方极乐世界有种化生神鸟名叫“迦陵频伽”,此鸟能以天籁梵音演说无上妙法,当芸芸众生听到它的声音即可出离苦难、焦躁、烦忧、热恼,得到自在、清凉、从容、安祥。。。

千山木空 国守
UID 2866精华 2 积分 2502帖子 424知行 80 百石金钱 3045 银子贡献值 0 点阅读权限 150注册 2006-4-8状态 离线
#6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06-8-23 02:1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六)——吹笛寻根 江湖庙堂   中国笛子的历史可谓是上下七千年,几与人工打磨为标志的旧石器时代同龄。 在漫长的黄河文明的流变中,工艺上精致入微,文化上层层堆积,简直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特别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缩影和经典。如同许许多多的物质文化一样,蕴含了中国人特有的生活方式、思维定势;可以说物质形态的笛子是一部微缩的生活史,文化形态的笛子则是一部中华精神形态无所不包的存在史。   1977年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骨哨”、“骨笛”,笛子走过了七千多年的历程。中国竹笛艺术是如此地魂丽多姿,历代文人曾为它写下了无数美妙的诗篇:舞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促杜工部潸然肠断,使喻成龙鬓发成霜。   用共时性的眼光看,近年来,中国考古的发现丰富,首先是浙江河姆渡出七千年前的骨哨、骨笛;美国华侨收藏的战国时期七个按孔横吹的铜笛;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初(公元前433年)曾候乙墓中的两支横吹的笛;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公元168年)中两支横吹笛;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汉初期)一支用二节竹制成的七个按音孔横吹的笛。这些文物虽是凤毛麟角,但都是中国竹笛鼻祖有力的见证。从而推翻了原史料中记载为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把笛子传入中国的说法。   中国竹笛的种类及名称极为丰富多彩。如以形制为名:饰龙谓“龙头笛”;乐师在皇帝面前将双手交叉作拱手之意来演奏谓“叉手笛”;以尺寸为名的如截竹一尺八寸不洞箫渭“尺八”,唐代传入到日本仍谓“尺八”,我国福建南中常用的洞箫即为“尺八”;以典故为名如汉代音乐家蔡邕,拆“柯亭”第十六根竹制笛。其音色优美,后人赞好笛子谓“柯亭笛”;《史记》记载伍子胥曾吹箫乞食于吴市中,后人谓“子胥箫”;以材料为名,如“铜笛”、“铁笛”、“玉笛”、“鹰笛”、“猿臂笛”等。顾名思义,以取材而得名;以地域为名如四川姜笛的“姜笛”、广西侗族的“侗笛”;以剧种为名的如昆曲的“曲笛”、梆子戏的“梆笛”、雅乐中的“雅笛”、能乐的“能笛”等等。由于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十分丰富,在此不能一一例举。      中国笛子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发音动人、婉回。古人谓“荡涤之声”, 故笛子原名为“涤”。在强盛的唐朝也是竹笛的兴旺时期,笛曲丰富,人材辈出,随着唐朝歌舞音乐和大曲的盛行,出现了许多盛名的演奏家,如李暮、孙梦秀、尤承恩、许云封等一代神笛。汉代和晋代的马融、蔡邕、桓尹、绿株等演奏家。曲目有《武溪深》、《落梅花》、《梅花三弄》、《紫云回》、《云州曲》等,遗憾的是历代众多的笛曲却没有谱子能留传下来,就现在演奏《梅花三弄》即晋代桓尹的笛曲,也只能从古琴谱的《梅花三弄》中去翻版演奏了。   到了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无论从演奏技法和曲目更是脱颖、创新,使笛子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并逐渐摆脱了南、北之分的概念。乐曲的内容从强调地方风格到追求意境的刻画, 广泛吸取其它艺术品种及姐妹乐器的技法而融汇贯通,大大丰富了笛子本身的表现力。1991年朱践耳先生为竹笛和22件弦乐器而作的室内交响乐《第四交响曲》荣获瑞士玛丽·何塞皇后国际交响乐大赛奖。国外评赞为“具有如此奇妙的音响及不可替代的民族性”。   笛曲中最有名的是《姑苏行》,采用昆曲音调,具有江南风味。乐曲典雅,表现了古城苏州(古称姑苏)的秀丽风光和人们游览时的愉悦心情。宁静的引子,是一幅晨雾依稀、楼台亭阁、小桥流水诱人画面。抒情的行板,使游人尽情的观赏精巧秀丽的姑苏园林。中段是热情的小快板,游人嬉戏,情溢于外。接着再现主题,在压缩的音调中,更感旋律婉转动听,使人久久沉浸在美景中,流连忘返,令人寻味。此曲韵味深长,发挥了曲笛音色柔美,宽厚而圆润的特征,再结合南方笛子演奏常使用叠音、打音、颤音等技巧,使乐曲表现更加动人完美。   笛是民乐精粹,是中国最具特色的吹奏乐器之一。从唐代起,笛子还有大横吹和小横吹的区别。同时,竖吹的才被称为箫,横吹则称之为笛。   用历时性的眼光看,笛是中国最具特色的吹奏乐器之一,有源远流长的历史。1986年5月,在河南舞阳县贾湖村东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发掘出16支竖吹骨笛(用鸟禽肢骨制成),根据测定距今已有8000余年历史。那时,笛是竖吹的,音孔由五孔至八孔不等,其中以七音孔笛居多,具有与现在我们所熟悉的中国传统大致相同的音阶,骨笛音孔旁刻有等分符号,有些音孔旁还加打了小孔,与今天的中国音调完全一致,仍可用其吹奏现在的民间乐曲《小白菜》。 黄帝时期,即距今大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生长着大量竹子,开始选竹为材料制笛,《史记》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以竹为村料是笛制的一大进步,一者竹比骨振动性好,发音清脆;二者竹便于加工。秦汉时期已有了七孔竹笛,并发明了两头笛,蔡邕、梁武帝都曾制作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 在汉代前多指竖吹笛,秦汉以来,笛已成为竖吹的箫和横吹的笛的共同名称,并延续了很长时期。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后传入横笛,亦称“横吹”。它在汉代的鼓吹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两支竹笛,都属横吹类的笛乐器。 北朝时,笛子不仅极为普遍,而且有所发展,形制、长短、粗细变化较大。到了北周和隋代,开始有了“横笛”之名。隋朝后期,出现了能演奏半音阶的十孔笛。 从唐代起,笛子还有大横吹和小横吹的区别。同时,竖吹的才被称为箫,横吹则称之为笛。 元朝以后笛子与现在类似,由于戏曲的蓬勃发展,笛子成为很多剧种的伴奏乐器,并按伴奏剧种不同分为两类:梆笛和曲笛。  20世纪六十年代,赵松庭发明排笛,将2至4根不同调的笛子扎在一起,音域可扩大三个八度以上,音乐富于变化,易于演奏。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笛子名曲《百鸟引》,这首笛曲,是由安徽民间乐曲改编而来,乐曲通过描写春光明媚,百鸟欢舞的动人情景,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风光。乐曲结构精炼、形象鲜明,充满着强烈的乡土气息。  《百鸟引》是笛子独奏曲,尹明山传谱。原为安徽民间唢呐名曲,后经当地著名民间艺人尹明山(已故)加工整理,移植于笛子,表现了百鸟相引,春光明媚的丰富意境。1961被年原上海民族乐团何无奇团长以及著名笛子演奏家陆春龄发现后,重新整理,成为现在的《百鸟引》。  自由悠扬的引子运用了富于特色的柔滑音与气滑音,旋律优美。中间出现了几声清脆的鸟叫声,打破了大自然清晨的寂静。紧接着的第一部分的中板段落,徵调式的旋律生动流畅,十分活跃,描绘了鸟儿在大自然中欢乐地歌唱;音区、力度的对比,表现了鸟儿忽高忽低、时远时近的飞翔姿态。  全曲最精彩的是模拟群鸟鸣叫的第二部分。它在乐队欢快活跃的固定音型伴奏上展开。笛子的自由节奏和乐队的伴奏形成对比,笛子以滑音、花舌、吐音、飞指、气霍音等技巧模拟各种鸟叫声,维妙维肖,展现了百鸟争鸣,生机勃勃的自然美景。  尾声部分生动地描绘了春花烂漫、群鸟欢舞的动人情景。笛子以宽广的气息,奏出逐层向上的旋律,随后以民间的双气音奏法奏出快速的同音进行,把情绪推向高潮。最后又再现了鸟鸣之声,与引子首尾呼应。  整首乐曲结构精炼、形象鲜明,同时又充满着强烈的乡土气息。   笛子浸染在中华文化之中,表现在方方面面。突出有两个经纬:一是诗词小说借以生情事;二是历史典章依之正礼仪。   先看抒情言志。中国笛子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发音动人、婉回。古人谓“荡涤之声”, 故笛子原名为“涤”,日本至今还保留有“涤笛”,后演变为如今的笛。自古以来,笛子备受诗文人的青睐,总能在古诗词中找到笛的影子。如“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为什么笛子备受诗人们的青睐?   笛有无限开阔的意境,笛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各种旋律:它时而欢快,时而怅惘,时而思念,时而悲慨。从某种角度上看,演奏家吹出的笛曲,等同于诗人笔下的诗,它是诗意盎然的载体。而箫的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同样受到诗人的青睐,唐代诗人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有诗曰:“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笛音的兴衰暗示家族的兴衰。   贾母因见月至中天,比先越发精彩可爱,因说:“如此好月,不可不闻笛。”因命人将十番上女孩子传来.贾母道:“音乐多了,反失雅致,只用吹笛的远远的吹起来就够了。”……这里贾母仍带众人赏了一回桂花, 又入席换暖酒来.正说着闲话,猛不防只听那壁厢桂花树下,呜呜咽咽,悠悠扬扬,吹出笛声来.趁着这明月清风,天空地净,真令人烦心顿解,万虑齐除,都肃然危坐,默默相赏.听约两盏茶时,方才止住,大家称赞不已. 于是遂又斟上暖酒来.贾母笑道:“果然可听么?"众人笑道:“实在可听.我们也想不到这样, 须得老太太带领着,我们也得开些心胸。”贾母道:“这还不大好,须得拣那曲谱越慢的吹来越好。”说着,便将自己吃的一个内造瓜仁油松穰月饼,又命斟一大杯热酒, 送给谱笛之人,慢慢的吃了再细细的吹一套来.媳妇们答应了,方送去……  《善吹者》写了一个吹笛的神童,笛音如潺潺水声,教训了名叫乔敖的骄傲之人,说明做人处世的道理。 古有乐师名乔敖者,其笛声悠扬清越,邻里皆赞之,遂飘飘然而欲飞。 某日,乔敖别友人而还,渴急欲饮。远见一竹林,郁郁葱葱,水声隐约可闻。大喜,奔之。近林,闻水声潺潺,叮咚有韵,似一泉汩汩溢出。入林,闻水声滔滔,如万马奔腾,似一河流泻万里。循声而去,但见一牧童持笛倚竹而坐,目似瞑。水声骤失,其大惊,恍若梦中。问曰:“小儿,可知林中有一大河?”牧童答曰:“不曾听说。”乔敖怒曰:“汝安敢诳吾?吾闻水声不见大河,岂不谬哉?”牧童摇头笑言:“水声不在林中,但在笛中。”乔敖大怪,曰:“汝能吹笛乎?笛中何以有水?”牧童颔首,曰:“略识笛音。笛本无水,心中有水,便自笛出?”乔敖大惭,曰:“吾吹笛数十哉,自以善吹者,今始知不过能吹者也。今见高人,望指点一二。”牧童起身欲去,答曰:“此只知吹笛不知吹心之故也。” 乔敖大悟,遂虚心求教,潜心练习,三年乃成。   李白写《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李白借梅花笛声表达离别之情,一千年后梁启超赋海棠笛音抒发文人聚会兴致:   临流可奈清癯,第四桥边,呼棹过环碧;此意平生飞动,海棠影下,吹笛到天明。   这是梁启超卧病,为消遣时间而用宋词集句,最得意之作为赠徐志摩一联。梁公自认此联极能表现出徐志摩的性格,还带着他的故事。徐志摩曾经陪泰格尔畅游西湖,别有会心,又尝在海棠花下做诗做个通宵   《蓝田玉》是一个中国民间故事,讲述了优美的笛声能够换来花仙子作新娘。   相传,曹州牡丹乡的万花村,有很多人专门养花,靠卖花来维持生活。万花村南有个不小的花园,柴门篱笆,十分幽雅。看园人名春宝,年方十八。在他小时候.他的父母因病双亡。小春宝就跟着祖父生活。小春宝聪慧伶俐,勤劳好学,人见人爱。但不幸的是祖父在他刚刚成人之后。就撒手而去。春宝感到十分悲伤。每当月儿高悬,夜风吹拂,他便吹起祖父留下的竹笛以寄托自己的哀思。   这一天,春宝刚刚吃过晚饭,又拿起竹笛。万花村的上空,又飘荡起他那悠扬悦耳的笛声,听了让人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韵味儿。不知什么时候,天上竞晰浙沥沥地下起雨来。他把板凳往屋里挪了挪,望着门外那细雨濛濛的夜色,春宝又沉入了对祖父的深深思念中。忽然,一个人跌跌撞撞地从外面跑来,没等春宝开口,那人先说话了:“对不起,打扰您了,让俺在这儿避避雨好吗?”   听声音是个女子,春宝赶忙点上了灯。灯光下,春宝看清楚.这么一个姑娘,长得眉清目秀,落落动人。雨水顺着她的发梢往下涌,她那娇美白微的脸宠更加动人了。   春宝一时之间不知说什么好。心想,外面雨这么大,一个女子前来求助,不能不答应.可房子这么小.留下她怎么办呢?   姑娘见他没有说话,又说:“如果你实在为难,我就另找一家吧。”转身就要出门。   春宝连忙拦住姑娘,说道:“姑娘请留步!姑娘如果不嫌弃这里脏乱,就留下避雨吧。”他心里想,如果姑娘真的走了,那我就太不巴乱;就留下避雨吧。”他心里想,如果姑娘真的走了,那我就太不仁义了。姑娘十分高兴,连连致谢。   春宝见姑娘浑身都湿透了,身子有些颤抖。可他又没有衣裳让她换。他想了想,对姑娘说:“你先在屋里暖和暖和,我到园里看花去。”拿起挂在墙上的蓑衣出了门,把姑娘一个人留在了屋里。 春宝披着蓑衣在园里转了一会,见雨丝毫没有停下的意思。他在园里走来走去,不知不觉地走到屋门前,见屋门已经关上了。他正要上前扣门,又觉得不妥。想来想去,他就倚在屋檐下的屋门房等起来。   春宝就这样,披着蓑衣在门外站了一夜。天快亮的时候,雨终于停下来了。   这时,他听见屋门“吱呀”一声,门开了,姑娘走出来,见春宝披着蓑衣,满脸疲惫之色,十分不安,说道:“打扰您了,真是过意不去。改日我一定再来致谢。”   春宝连连说:“不,不用”。看着姑娘渐渐远去的背影,不知为什么,春宝有些张然若失的感觉。   三天之后,一个月明之夜.春宝又吹起竹笛,笛声悠扬,飘荡在夜空,那笛声里仿佛又多了几分韵味。不知吹了多少时候,忽然听到身后有人说话:“春宝哥,你的竹笛吹得真好啊!”听到声音,春宝觉得有些耳熟,春宝回头一看.果然是那天晚上来避雨的那个姑娘。姑娘手中提着个竹篮,向他微微一笑。   “是你!你什么时候来的?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春宝一连串提了好几个问题。   姑娘笑了笑,说道:“我来了好大一会儿了,看你吹笛入了神,没敢打搅您。至于你的名字嘛,我不告诉你。   姑娘从手中的竹篮里取出一些香喷喷的饭菜,又拿出一双崭新的布鞋。春宝不知说什么好,从祖父去世以后,还没有一个人如此地关杯体贴他呢。   再次见面,二人仿佛老朋友似的,再也没有那种拘束感了。月下,花丛旁,他们畅谈起来。谈话问,两人都流露出对对方的爱心。春宝不愿姑娘匆勿离去,姑娘也总是迟延着不走。不觉天要亮、姑娘不得已,只好起身告辞。临时走,姑娘对春宝说:“我住在村南篱笆园,姓蓝。天明你去我家,对上这只簪,咱们就结成夫妻。”说罢,从头上拔下一只金光灿灿的玉簪,送给春宝,飘然而去,留下一股清香。   天亮了,春宝回味着姑娘说的话,不停地念叨着村南、篱笆园……。他忽有所悟,忙向园中的牡丹花丛走去。但见棵棵杜丹上朝露颤动,有一棵品种名为蓝贵人的牡丹,浑身干松松的.不曾沾一滴露水。春宝立刻想到姑娘姓蓝,他已经猜想到,这蓝姑娘一定就是牡丹仙子。又一想:对呀!这蓝姑娘在我屋里呆了一整夜,自然没有露水。便忙拨开花蕊。一看竞少了一根。他拿出姑娘给他的玉簪往上一对,那棵牡丹霎时变成了昨夜的蓝姑娘:春宝又惊又喜:蓝姑娘!蓝田玉,我可找到你了!”蓝姑娘也说:“我能找到你这样勤劳聪明的后生,也算是终身有靠了。”   从此,他二人结为夫妻。夫妻俩相敬相爱,日子过得和和美美。   诗词文学、传说故事移人性情,史书典章则整合规范。房玄龄等著的《二十四史·晋书·志第六》记载了整顿音律对于恢复国家秩序的功能作用。   汉末纷乱,亡失雅乐。魏武时,河南杜夔精识音韵,为雅乐郎中,令铸铜工柴玉铸钟,其声均清浊多不如法,数毁改作,玉甚厌之,谓夔清浊任意,更相诉白于魏武王。魏武王取玉所铸钟杂错更试,然后知夔为精,于是罪玉。 泰始十年,中书监荀勖、中书令张华出御府铜竹律二十五具,部太乐郎刘秀等校试,其三具与杜夔及左延年律法同,其二十二具,视其铭题尺寸,是笛律也。问协律中郎将列和,辞:“昔魏明帝时,令和承受笛声以作此律,欲使学者别居一坊,歌咏讲习,依此律调。至于都合乐时,但识其尺寸之名,则丝竹歌咏,皆得均合。歌声浊者用长笛长律,歌声清者用短笛短律。凡弦歌调张清浊之制,不依笛尺寸名之,则不可知也。” 勖等奏:“昔先王之作乐也,以振风荡俗,飨神祐贤,必协律吕之和,以节八音之中。是故郊祀朝宴,用之有制,歌奏分献,清浊有宜。故曰“五声、十二律还相为宫”,此经传记籍可得知者也。如和对辞,笛之长短无所象则,率意而作,不由曲度。考以正律,皆不相应;吹其声均,多不谐合。又辞‘先师传笛,别其清浊,直以长短。工人裁制,旧不依律。’是为作笛无法。而和写笛造律,又令琴瑟歌咏,从之为正,非所以稽古先哲,垂宪于后者也。谨条牒诸律,问和意状如左。及依典制,用十二律造笛象十二枚,声均调和,器用便利。讲肄弹击,必合律吕,况乎宴飨万国,奏之庙堂者哉?虽伶夔旷远,至音难精,犹宜仪形古昔,以求厥衷,合乎经礼,于制为详。若可施用,请更部笛工选竹造作,下太乐乐府施行。平议诸杜夔、左延年律可皆留,其御府笛正声、下徽各一具,皆铭题作者姓名,其余无所施用,还付御府毁。”奏可。 勖又问和:“作笛为可依十二律作十二笛,令一孔依一律,然后乃以为乐不?”和辞:“太乐东厢长笛正声已长四尺二寸,今当复取其下徵之声。于法,声浊者笛当长,计其尺寸乃五尺有余,和昔日作之,不可吹也。又,笛诸孔虽不校试,意谓不能得一孔辄应一律也。”案太乐四尺二寸笛正声均应蕤宾,以十二律还相为宫,推法下徵之孔当应律大吕。大吕笛长二尺六寸有奇,不得长五尺余。辄令太乐郎刘秀、邓昊等依律作大吕笛以示和,又吹七律,一孔一校,声皆相应。然后令郝生鼓筝,宋同吹笛,以为杂引、《相和》诸曲。和乃辞曰:“自和父祖汉世以来,笛家相传,不知此法,而令调均与律相应,实非所及也。”郝生、鲁基、种整、硃夏皆与和同。 又问和:“笛有六孔,及其体中之空为七,和为能尽名其宫商角徵不?孔调与不调,以何检知?”和辞:“先师相传,吹笛但以作曲,相语为某曲当举某指,初不知七孔尽应何声也。若当作笛,其仰尚方笛工依案旧像讫,但吹取鸣者,初不复校其诸孔调与不调也。”案《周礼》调乐金石,有一定之声,是故造钟磬者先依律调之,然后施于厢悬。作乐之时,诸音皆受钟磬之均,即为悉应律也。至于飨宴殿堂之上,无厢悬钟磬,以笛有一定调,故诸弦歌皆从笛为正,是为笛犹钟磬,宜必合于律吕。如和所对,直以意造,率短一寸,七孔声均,不知其皆应何律,调与不调,无以检正,唯取竹之鸣者,为无法制。辄部郎刘秀、邓昊、王艳、魏邵等与笛工参共作笛,工人造其形,律者定其声,然后器象有制,音均和协。   又问和:“若不知律吕之义作乐,音均高下清浊之调,当以何名之?”和辞:“每合乐时,随歌者声之清浊,用笛有长短。假令声浊者用三尺二笛,因名曰此三尺二调也;声清者用二尺九笛,因名曰此二尺九调也。汉魏相传,施行皆然。”案《周礼》奏六乐,乃奏黄钟,歌大吕;乃奏太蔟,歌应钟,皆以律吕之义,纪歌奏清浊。而和所称以二尺,三尺为名,虽汉魏用之,俗而不典。部郎刘秀、邓昊等以律作笛,三尺二寸者应无射之律,若宜用长笛,执乐者曰请奏无射;二尺八寸四分四厘应黄钟之律,若宜用短笛,执乐者曰请奏黄钟。则歌奏之义,若合经礼,考之古典,于制为雅。
佛经记载,西方极乐世界有种化生神鸟名叫“迦陵频伽”,此鸟能以天籁梵音演说无上妙法,当芸芸众生听到它的声音即可出离苦难、焦躁、烦忧、热恼,得到自在、清凉、从容、安祥。。。

千山木空 国守
UID 2866精华 2 积分 2502帖子 424知行 80 百石金钱 3045 银子贡献值 0 点阅读权限 150注册 2006-4-8状态 离线
#7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06-8-23 02:1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七)2006-8-20 23:41:11——吹笛寻根 人生如笛   关于人生,有人说只是一个过程。这解释,纯科学。过程属于自然界,自然而然,用此解说人生,说了等于没说。   试问草长莺飞、鸟兽虫鱼都有过程,但它们是不是人生?!人从生到死的过程与鸟兽虫鱼何异?!反而是过程中的酸甜苦辣,鸟兽虫鱼没有,为人所独有;过程中如何酸与怎样甜,个人亲身经历才能俱实体会,他人没有自己才有。所以,人生不在度长絜大、比权量力,而在酸甜苦辣、兴会际遇。所以,人生也不在地位财富(这是社会学、经济学内容)和醉生梦死(这是生理学内容),而在于一己的生命体会、生存体会(这是心理学、美学内容)。所以,与其说人生是一个过程(生物学),还不如说人生是一个生存体会(人生哲学);说人生是一个生存体会,还不如说人生是一个生命感受(审美心理学)。   常说“人生如梦”,说人生看似绚烂的经历,其实是一场须臾的飞空。这,就是人生体会。又说“人生如旅”,指生命如羁旅,其实是蒙萦魂牵中跌跌撞撞赶往归宿一般。这,也是也是人生体会。还说“人生如戏”,说人生遭际变化太大、太剧烈,悲欢离合如在天上人间。这些,还依然是人生体会。也说“人生似酒”,是说每个人自己的人生需要自己来仔细咂摸和品味。这一点,更是人生体会。   不过,在标准化的今天。我总觉得这些人生体会的抒写与感受,比附太宏大、借代太普遍,表征也太概括。不能够井边槐下、桑田菊槛、炊烟人家的生活,那些细细、小小、碎碎的贴己深刻的记忆和感受,一一数尽、个个数全。世上众生万万千,感兴神思何其多矣。用有限的物事和言词,来指称广泛、深刻而细腻人生情怀几乎是不可能的。说道这里,便显出音乐的妙处:人生丰姿绰若、气韵万千,词语无法言说,旋律可以尽情表现。言词写人生,词穷意尽,只好托付比兴——以气象写人生,以风度写人生,以品味写人生,以风姿写人生……——比兴之不足,只好舞之蹈之,最终莫过于清笛一曲月如霜、一曲笛声情如海。   笛子一竹十孔最单纯,却吞纳万象,可以描摹无限明月江山,吐尽胸中无限块垒。   笛子就是一个简单抒怀之物,却充满个性,出土不同质料不同品相就不同;唇不同气不同声调色质亦不同;心不同意不同音韵频率乃不同。   笛子更是一个神奇舒怀之物,能把嘈杂之声升华为旋律,能把请浊之体提炼为气韵,能把愚笨之人提引出智慧。应当说,生老病死、吃喝拉撒、喜怒哀乐、成败兴衰,这些原本是零零碎碎的生命元素,经过笛子的过滤整合,可以成为人生一条悠扬飘逸的旋律构成的轨迹。这是因为,笛子的本性内涵了提炼人生的本性。根据就在于前边说过:笛子的历史伴随了人类的历史,笛子的魔力凝聚了人类的期望与想象,笛子的文化堆积的都是不同时期人们物质与情感生活的蕴含,笛子繁衍出来的种种符号形态,附着了人们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的几乎全部内容,乃至笛子便成为人们托喻寄情的工具和媒介。可以说,笛子就是一步浓缩了的人类文明、人的情感历史。这些都是说的笛子与人的密切程度。根据还在于笛子与人生的相似点、共同处。那就是源于泥土,提炼生活,浓缩人生,升华生命。在这一点上,我觉得,笛如人生,人生如笛,是再洽切不过的了。   白居易曾说竹子的味道是“黄芦苦竹”,这说的就是人生的泥土滋味;蔡琰也说竹笛的韵味是“长笛声奏苦”,这说的就是笛子的人生滋味。笛子由俱实而比附,就是由植物进入了生命。一曲箫笛,本身无所谓苦不苦。说苦,这是人在日常生活中赋予笛子个体生命的感觉。正是这生命感觉,把笛子与人生联系上了,笛子也被寄寓了人生标志。李清照就在笛子中蕴寄寓了自己浓缩人生的一刻。她写《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有人审美性地评论道:这里“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 是以汉代横吹曲中的《梅花落》照应咏梅的命题,让人联想到园中的梅花,好象一声笛曲,催绽万树梅花,带来春天的消息。然“梅心惊破”一语出奇,显示出李清照在感情上曾被激起一刹那的波澜,闻笛怀人,因梅思春,意思很含蓄。我要问:如果没有了那一刹拉的笛声,李清照的感情如何被记忆?又如何让人对被激起一刹那的感情波澜得以观照?反过来,这惊破春情意的一瞬间,如果没有笛声,能产生吗?   借着笛声(不管是实有的还是托喻的),李清照孤苦人生得以凝结,伶仃感受得以升华。依凭这笛子和笛音,以及笛子引发人的形象,此情此景、此时此刻的经典人生便被篆铭,便有了表征和确证。正是笛子及其一切,它们聚积了李清照片风残雨一般的零碎的春情意,笛音笛事便影射了李清照在思念中凄零度过的一辈子人生。说人生如笛,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说在笛子、笛声和笛韵参与中,在笛声响起、笛子出现的这一刻,漫长绵久的苦难生活情感与感受,被笛所凝练、浓缩和结晶了。人生如笛,如者,靠近也。近而无间,人生便进入笛中。故人生如笛,也可以说人生入笛! 今天是8月8日,节气立秋。 立了秋,把扇丢。立秋过后,农历七月,时序进入秋天,一场秋雨一场寒,气温开始下降,地表积温减少,江水慢慢变凉,下河洗澡有些激人了。日头渐行渐短,夜晚渐进渐长,秋分之时,把夏天里的昼长夜短翻个跟头,黑夜开始变得比白天越来越长。直到春分,跟头再翻回来,白天又变得比夜晚长了。 曾经在电视台的知识节目中知道二十四节气起源于中原地区黄河流域。从立春开始,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到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这些节气的名字都命得湿润润的,被人读了几千年,至今仍不觉厌。而每一个节气的名字从古到今似乎一直不停被赋予着与农事季候既相关联又不尽相同的意义。所以立秋一到,顿觉一种情绪萌生出来。 我在进入秋天的第一个夜晚坐在窗前,翻看四川画报第6期上的大幅照片。在这个时刻看这些照片,不是偶然想起或者心血来潮随意乱翻,我是有预谋有准备的。刚收到这期刊物的时候粗粗扫了两眼,一种朦胧的感觉告诉我,看这些照片是需要选择时机和酝酿某种情绪的。今天立秋,很疾的风从打开的窗户一浪一浪啸叫着滚涌进来,屋内温度骤低,上午穿在身上还觉热得难受的短衫,已不能完全抵住凉爽秋意的侵袭。坐在电脑前面,我想起了那本还没细看的画报,秋天来临的情绪正合细品这些照片。 第一张照片是那些用两千年历史垒砌起来的羌碉。据画刊载,羌碉在羌语中称“邛笼”……。碉顶部残存着的石板还可以行走,但已无法连续起来,有的已经只剩高低不齐的墙头,怆然向天。墙头的枝枝草草,也生长了两千年么?大多已经枯了萎了,象老人头上的发丝,稀落落在风中飘摇。那些还在焕发出绿色的,或许是哪阵风从远山上捎来的信,让这些草木仍然站在碉的肩膀,延续历史。不过,没有碉顶这些草木,我一样相信羌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群碉之间隐现着的卫星电视地面接收“锅盖”,碉脚下开花的果树,木栅栏上爬满的青藤,与碉并肩往上舞着的绿色枝叶,使我没有理由不相信从岁月长河中走过来的这些老者羌碉还在活着,还会活着。 第二幅照片是一双皮肤干燥似乎刚放下锄头的男人的手,把两管羌笛握在嘴里悠悠吹奏。阳光照亮的右手四指在笛子的上方弹起,露出并排两对烙黑的笛孔,左手四指迎着光线,剪短的指甲缝里残留着一圈泥土,二指轻捏笛身,二指曲向蓝天。没有修刮胡须的嘴因为用力吹气,颌下露出深深的小窝,脸上风霜的尘埃行将一块块飞落。不知道正在吹奏什么样的曲子,空蒙的双眼湿润润的。 我没有真正见过羌笛,从画报上看,今天的羌笛为方筷形双管并扎,管长20厘米,直径1厘米,双对六孔六声阶,骨或竹制。但对这种被称作“东方管乐之父”的乐器,我也确实认识羌笛很久很久了。唐朝大诗人王之涣一首三岁小儿都会背诵的著名《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在荒凉壮丽与哀怨婉转的和谐统一之中,让我对羌笛充满了一种凄美神秘的向往;诗仙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今夜此曲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总是在这样一种有秋风乍起的日子让我幻想有羌笛低诉的声音传来。不知一直在洛城中吹奏的玉笛是否就是羌笛,但从李白其它几首诗中的句子来看,我宁愿把吹不住的玉笛当作羌笛。在《观胡人吹笛》中,“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十月吴山晓,《梅花》落敬亭。愁闻《出塞曲》,泪满逐臣缨。却望长安道,空怀恋主情。”而在另一首《清溪半夜闻笛》中,“羌笛《梅花》引,吴溪陇水清。寒山秋浦月,肠断玉关情。”两首诗中都说到了《梅花》这首曲子,秦、吴,长安、玉关也有地理上的相近性,而且后一首诗中更明确说出《梅花》一曲由羌笛吹出。因此,每次想起那首醉卧沙场乡思摧人心肝的《凉州词》来,我的心里总有洛城的玉笛之声不停回荡。 据画刊查羌史载,“羌”是中国西部最古老的部落、华夏祖先之一,羌族也是亚洲最早创造牧业文化和进入农业生产的民族,自公元前4世纪起就在中国西北部甘、青地区活动。羌笛,正是游牧于西北甘、青、湟一带的古羌人所发明,一物二用,既策马又吹奏,是古羌人牧羊时的“吹鞭”,其声婉转,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别具动人的幽雅韵味。 起源于中原地区的黄河流域、用以表示气候变化和农事季节的二十四节气,与历史上在西北和中原地区的黄河流域最早进入农业生产的羌民族之间,难道真的会有割不断的联系么?我没有考证过,也无法考证,但我相信。 今天是8月8日,节气立秋,窗外秋风很疾,偶尔吹进一些雨滴,打在干燥的窗台上。风有些凉爽,从打开的窗子掠进来,吹在身上有些寒气,吹在摆在我面前的四川画报上,乱翻一气,帮我合上了书页。 画报合上了,我懒得再去打开,干脆站起来,走到窗前看黑暗的夜空。对面的南山上已无灯火,什么也看不见,夜很深,也听不到风雨以外的声音,城市的喧闹在秋天来临的时刻安静下来。就在这个又黑又静的夜里,就在此刻,我似乎又听到了遥远处吹来的笛声,是玉笛?是羌笛?清澈比泉水,悠远如朗月。(2002.8.8 )   笛子竟有如此本领,竟把平凡和松散凝结为意境,加上文笔的点染加工,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平淡经过笛子的凝结进入诗意,日子经笛子的点染成为光阴。那日常的藤床纸帐、沈香玉炉、小风疏雨、泪与玉楼……交织成的孤清,原来都只是为了进入那一个“笛声三弄”而设。而且,倘若无此笛,又何来“梅心惊破”,那“春情意”又有什么触底的“一种相似,两样闲愁”的人生际遇和“红藕香残”的命运写照呢!   古人故去的人,人生如笛:人生凝结在笛声响起的那一刻,笛声回响在篆铭笛子的诗文中。今人思如诗的人,亦人生如笛。《今夜秋风如约》也写了在绵缈的笛思中,平度光阴,漫思笛音中闲度人生的这立秋节气时刻。更进一步说,是想象中的羌笛,聚集浓缩了以“8月8日”篆铭的这一段数天数月乃至数年的人生光阴。这数年数月数天聚为“8月8日”这一天,聚为读画念笛这一刻。到了,聚为围绕羌笛的一个想象情结。光阴入笛,情愫入笛。   《梅花落》写的人生命运如笛;《今夜秋风如约》写人生的情愫入笛。下面《吹笛的渔夫》写人生智慧入笛。  有一个会吹笛的渔夫,时时刻刻都带着他的宝贝笛子。一天,他带着心爱的笛子和渔网来到了海边。他先站在一块突出的岩石上,吹起笛子来。他心想,鱼听到这美妙音乐一定会自己跳到他的面前来的。他聚精会神地吹了好久,却毫无结果。渔夫只好将笛子放下,拿起网来,向水里撒去,结果不一会儿便捕到了许多的鱼。他将网中的鱼一条条地扔到岸上,并对乱蹦乱跳的鱼说:“喂,你们这些不识好歹的东西!我吹笛子时,你们不跳舞。现在我不吹了,你们倒跳了起来。”这个故事有意思。在我看来,点明了人生智慧不比取笛作饵,对于急功近利的念想,无异于对牛弹琴、徒劳无果。笛子中隐藏的智,只关乎人生智慧,无关乎生存智巧的。听一听《水浒传·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 洪太尉误走妖魔》中,松树背后隐隐地笛声吹响……  正欲移步,只听得松树背后隐隐地笛声吹响,渐渐近来。大尉定睛看时,但见那一个道童,倒骑着一头黄牛,横吹着一管铁笛,转出山凹来。大尉看那道童时,但见:头缩两枚丫舍,身穿一领青衣。腰间绦结草来编,脚下芒鞋麻间隔。明眸皓齿,飘飘并不染尘埃;绿鬓朱颜,耿耿全然无俗态。 昔日吕侗宾有首牧童诗道得好: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只见那个道童,笑吟吟地骑着黄牛,横吹着那管铁笛,正过山来。洪大尉见了,便唤那个道童:”你从那里来?认得我么?”道童不睬,只顾吹笛。大尉连间数声,道童呵呵大笑,拿着铁笛,指着洪大尉说道:“你来此问,莫非要见天师么。”洪大尉大惊,便道:“你是牧童,如何得知?”道童笑道:“我早间在草庵中伏侍天师,听得天师说道:“今上皇帝差个洪大尉责擎丹诏御香,到来山中,宣我往东京做三千六百分罗天大酷,祈攘天下瘟疫。我如今乘鹤驾云去也。”这早晚想是去了,不在庵中。你休上去,山内毒虫猛兽极多,恐伤害了你性命。”大尉再阿道:“你不要说谎?”道童笑了一声,也不回应,又吹着铁笛转过山坡去了。太尉寻思道:“这小的如何尽知此事?想是天师分付他,已定是了。”欲侍再上山去,”方才惊唬的苦,争些儿送了性命,不如下山去罢。”   “道童不睬,只顾吹笛。”其实道童不睬的正是来者投机取巧之心,如果访求智慧指之道,来者应当是听得懂笛声的。说人生如笛,说道这里,或许说道正点上了。机巧的人生只是一个过程,无非寿夭祸福,重在身体;智慧的人生方如笛声,总关格调神韵,重在心情。笛音袅袅,有声音的力度、音量、音质(坚实度)、播送力(“穿透力”)、声乐的共鸣、发声等等。在笛子都有自己的品性,或者小家碧玉,或者“声振林木,响遏行云”,但都脱离不了自己的声音品质。笛子的播送力是有自己的音质,自己的质地,自己的品质的。那就是清高与优雅,作“天人之际想”。   钱穆曾自述:“好吹箫,遇孤寂,辄以箫自遣,其声乌乌然,如别有一境,离躯壳游霄壤间,实为生平一大乐事。”钱穆在常州府中学堂曾随童伯章先生学过昆曲,极好箫笛。胡美琦女士说: 我最爱听他吹箫。我们住在九龙沙田的那一段日子,每逢有月亮的晚上,我喜欢关掉家中所有的灯,让月光照进我们整条的长廊,我盘膝坐在廊上,静听他在月光下吹箫,四周寂静,只听箫声在空中回荡,令人尘念顿消,满心舒畅。宾四告诉我,他年轻时学唱昆曲,所以也学吹箫笛,他曾下过很大功夫。冬天下雪在户外练,在当风口处练,还要一腿而起,做金鸡独立式慢慢蹲下又起来练,要练到那箫笛声音不断不变。迁到台湾后,他的牙齿全部拔光,装上了假牙就没有兴致再吹箫了。   晋代的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说:“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把读书抚琴与亲友闲话,同视为人生的快事。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记述音乐疗疾的体会说:“吾尝有幽忧之疾,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孙友道滋,受宫音数引,久而乐之,不知疾之在体也。”   笛子正如箫乐,令人回肠荡气,有“天人之际想”。箫重意境,箫声乃心声,心正平和为上。箫声发自丹田,出于箫管,实为箫人合一。箫者中气浑厚,箫声自然绵绵不绝,故箫与养生不悖也。须有一支好箫,方有清和之声。箫如人,须养。新购之箫,应尽拓其高音,常以急吹,可养箫之音色。箫乐抒人之胸臆,自然流畅,演者尽兴,听者知意。音乐有节奏,如人之脉搏节律,故演曲须按节拍合律。节拍不佳者,尤须深思。   在这里人与箫笛一体了。   人们喜欢箫,除因为箫艺可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外,还因吹箫可以开发智力,使人健康长寿。古今吹箫长寿者,代不乏人,特别是很多武功修炼者,更是爱之如贴身之宝,常以箫为炼气修心的门径,使人听箫声而销魂。魏晋向秀曾用那刚开了头却又煞了尾的《思旧赋》序句来追缅竹林七贤:逝将西迈,经其旧庐。于时日薄虞泉,寒冰凄然。邻人有吹笛者,发声寥亮。这份伤感的笛声犹如荒冢一样凄凉,它在怀念竹林下埋葬的一个个消散的英姿吗?   怀箫笛即怀人,箫笛起处则人如活现。一曲笛便是一部人生,而当笛声消失的一刻,人亦消遁;一曲笛声消失的岁月,一个人的人生亦即永远陨灭。《睡在下铺的兄弟请在天堂为我吹一曲笛音》便是纪念这陨灭的一生。 你好,兄弟再次见到你是否应该来次西方式的拥抱毕业分手时在站台上咱们行的是传统的拱手礼你寄给我唯一的那封信遍寻不到不过相信它就在某个角落在某年某月某日会跳进我的视线我渴望再读到它有你的憧憬有你的影像被赤道黑孩子们围着的你面颊俊朗嘴角上翘表情骄傲西安的校友劝我别去探望你的父母因为中年丧子的痛苦常人难以承受只有默默怀念是最好的表达方式我们苟延残喘我们惟利是图我们贪图享受我们挥霍了青春我们丧失了理想友情这个词语已经变得丑陋而虚伪孤独时没有了你彷徨时找不到你冥冥中的你象传统水墨画中骑在牛背上的牧童吹着短笛无忧无虑无牵无挂穿越丛林翻过山脊愈行愈远而笛声不绝大学同舍张俊,西安人,性孤傲,爱吹笛,与我同岁,相知甚好,99年被劫匪杀害于赤道几内亚。推测尸骨留在异乡,无法祭奠,今以文字记念一段珍贵的友情。
佛经记载,西方极乐世界有种化生神鸟名叫“迦陵频伽”,此鸟能以天籁梵音演说无上妙法,当芸芸众生听到它的声音即可出离苦难、焦躁、烦忧、热恼,得到自在、清凉、从容、安祥。。。

音声海 平安住民UID 2900精华 0积分 490帖子 20知行 0 百石金钱 94 银子贡献值 0 点阅读权限 60注册 2006-4-10状态 离线
#8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06-8-23 10:3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日日无事日日忙   晨对朝霞晚夕阳   梦里点点赤子泪   省籍竹管化宫商
大道无门,千差万别透过此关,尽是乾坤

小悠 飞鸟住民UID 2908精华 0积分 121帖子 22知行 0 百石金钱 88 银子贡献值 0 点阅读权限 40注册 2006-4-11状态 离线
#9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06-8-24 00:2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原来这是大人的诗!最爱“日日无事日日忙”这句^^给千山前辈提个建议,转帖要注明出处和原作者~谢谢

千山木空 国守
UID 2866精华 2 积分 2502帖子 424知行 80 百石金钱 3045 银子贡献值 0 点阅读权限 150注册 2006-4-8状态 离线
#10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06-8-24 01:4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没有找到原作者名字,出处我搜了一下跳出来几百处,看文章一开头就自称网名“吹笛”,权当署名。所以只表明了“转”字号。若阁下找到出处和作者姓名,俺定当立刻添上,不胜感激!
佛经记载,西方极乐世界有种化生神鸟名叫“迦陵频伽”,此鸟能以天籁梵音演说无上妙法,当芸芸众生听到它的声音即可出离苦难、焦躁、烦忧、热恼,得到自在、清凉、从容、安祥。。。

散入春风满洛城篇(3):集张瑞图字书唐宋元诗28首(忽然一夜清香发 散入春风满洛城)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唐-贾岛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唐-孟浩然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王之涣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唐-王维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唐-王勃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唐-杜甫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唐-韦应物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唐-杜甫 弄石临清溪,寻花绕寺行。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                                                唐-白居易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宋-范仲淹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王昌龄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唐-李白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张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杜牧
 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君家自有元和脚,莫厌家鸡更问人。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宋-苏轼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陆游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元-王冕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唐-王维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唐-常建
 何年顾虎头,满壁画瀛州。赤日石林气,青天江海流。
锡飞常近鹤,杯度不惊鸥。似得庐山路,真随惠远游。                                                          唐-杜甫
山色远含空,苍茫泽国东。海明先见日,江白迥闻风。
鸟道高原去,人烟小径通。那知旧遗逸,不在五湖中。                                            唐-张祜

本文来源:https://www.shanpow.com/wx/366389/

《散入春风满洛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阅读
  • 李白诗歌适合朗诵范文(通用2篇) 李白诗歌适合朗诵范文(通用2篇)
  • 鉴赏李白静夜思精选五篇 鉴赏李白静夜思精选五篇
  • 朗诵李白的诗歌 朗诵李白的诗歌
  • 描写李白的诗歌范文(精选二篇) 描写李白的诗歌范文(精选二篇)
  • 歌颂李白诗歌著名诗 歌颂李白诗歌著名诗
  • 李白诗歌(合集3篇) 李白诗歌(合集3篇)
  • 李白抒情的诗歌三篇 李白抒情的诗歌三篇
  • 月亮的诗歌李白 月亮的诗歌李白
为您推荐
  • 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原文,翻译,赏析【4篇】
    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原文,翻译,赏析【4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原文,翻译,赏析【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将进酒李白全诗汇编6篇
    将进酒李白全诗汇编6篇
    李白(701年—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将进酒李白全诗汇编6篇,欢迎品鉴!
  • 唐诗李白(通用5篇)
    唐诗李白(通用5篇)
    古典诗词赏析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唐诗李白(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 李白诗歌鉴赏
    李白诗歌鉴赏
    只有让学生懂得了诗歌鉴赏的门道,才能使学生建立一种赏析的思路,进而在不断的赏析中培养起一种属于自己的赏析风格。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白诗歌鉴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关于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原文,翻译,赏析【四篇】
    关于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原文,翻译,赏析【四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原文,翻译,赏析【四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 鉴赏李白静夜思【5篇】
    鉴赏李白静夜思【5篇】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鉴赏李白静夜思【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李白诗歌朗诵汇编2篇
    李白诗歌朗诵汇编2篇
    祖国,从黄河源头走来的智者,继承了黄河水流的桀骜和狂放,用激情点燃一簇洞穿时空的火焰,光芒神圣!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白诗歌朗诵汇编2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李白写的诗歌二篇
    李白写的诗歌二篇
    冰心建议定在每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叶圣陶建议定在每年秋季学生入学的日子,让学生在新学年的开始就记住教师的辛勤和光荣。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白写的诗歌二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李白诗歌适合朗诵范文(精选二篇)
    李白诗歌适合朗诵范文(精选二篇)
    敬老院(geracomium),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的非营利性组织,又称养老院。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李白诗歌适合朗诵范文(精选二篇),欢迎品鉴!
  •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阅读答案范文(精选3篇)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阅读答案范文(精选3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阅读答案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