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简介


李白 2019-06-21 02:38:15 李白
[摘要]诗人简介篇1:古代诗人简介查询大全古代诗人简介查询大全请选择字号 12号 | 14号 | 16号 | 18号 | 20号 | 22号 | 24号 | 26号 | 28号 古诗文总目录  唐诗300首  宋词300首  元曲300首  古代诗人录 古代诗人 A阿里西瑛 阿里耀卿 阿鲁威 哀长吉

【www.shanpow.com--李白】

诗人简介篇1:古代诗人简介查询大全


古代诗人简介查询大全
请选择字号 12号 | 14号 | 16号 | 18号 | 20号 | 22号 | 24号 | 26号 | 28号
古诗文总目录  唐诗300首  宋词300首  元曲300首  古代诗人录
古代诗人 A阿里西瑛 阿里耀卿 阿鲁威 哀长吉 安鸿渐 奥敦周卿 古代诗人 B白贲 白居易 白敏中 白朴 白行简 班固 班惟志 包何 包恢 包佶 包荣父 包融 包颖 宝月 鲍防 鲍君徽 鲍令晖 鲍溶 鲍照 北朝乐府 毕大节 毕良史 毕耀 伯颜 孛罗御史 不忽木 布燮 古代诗人 C蔡孚 蔡京 蔡戡 蔡楠 蔡确 蔡伸 蔡挺 蔡希周 蔡襄 蔡琰 蔡隐丘 蔡邕 蔡幼学 蔡允恭 曹豳 曹操 曹德 曹冠 曹丕 曹松 曹唐 曹希蕴 曹修古 曹雪芹 曹勋 曹彦约 曹邺 曹植 曹著 曹组 岑参 岑文本 岑羲 查德卿 查文徽 柴望 长孙氏 长孙无忌 长孙正隐 长孙佐辅 常达 常衮 常浩 常建 常雅 畅当 晁补之 晁采 晁冲之 晁错 晁端礼 晁公武 车缅 陈黯 陈璧 陈标 陈草庵 陈昌言 陈从古 陈存 陈道复 陈德和 陈德武 陈东 陈东甫 陈端生 陈讽 陈敷 陈瓘 陈沆 陈季卿 陈继儒 陈嘉言 陈京 陈景沂 陈景钟 陈九流 陈居仁 陈康伯 陈克 陈克明 陈亮 陈琳 陈睦 陈楠 陈耆卿 陈去疾 陈人杰 陈润 陈若水 陈三聘 陈上美 陈深 陈师道 陈师穆 陈寿 陈叔达 陈恕可 陈陶 陈通方 陈韡 陈文述 陈希烈 陈偕 陈亚 陈彦博 陈尧佐 陈晔 陈翊 陈与义 陈羽 陈玉兰 陈元初 陈元光 陈允平 陈造 陈慥 陈著 陈翥 陈子昂 陈子厚 陈子良 陈子龙 成彦雄 程长文 程大昌 程垓 程公许 程颢 程准 仇远 储光羲 储嗣宗 储泳 楚儿 褚亮 褚生 褚遂良 褚载 崔安潜 崔备 崔邠 崔澹 崔道融 崔涤 崔峒 崔敦礼 崔敦诗 崔恭 崔瓘 崔国辅 崔颢 崔护 崔绩 崔季卿 崔郊 崔居俭 崔珏 崔立之 崔橹 崔沔 崔日用 崔日知 崔融 崔善为 崔湜 崔枢 崔曙 崔泰之 崔涂 崔信明 崔兴宗 崔玄亮 崔玄童 崔铉 崔涯 崔郾 崔液 崔庸 崔与之 崔元翰 崔元略 崔知贤 崔子向 崔紫云 崔宗之 古代诗人 D大食惟寅 戴复古 戴善甫 戴叔伦 戴熙 道恭 邓剡 邓肃 邓学可 邓洵美 邓玉宾 邓玉宾子 狄君厚 狄仁杰 丁黼 丁居晦 丁棱 丁谓 丁仙 丁仙现 丁仙芝 丁泽 东方虬 董德元 董君瑞 董思恭 董嗣杲 董颖 豆卢回 豆卢荣 窦参 窦常 窦巩 窦蒙 窦牟 窦群 窦叔向 窦威 窦希玠 窦庠 独孤及 独孤良弼 独孤良器 独孤实 杜安世 杜常 杜甫 杜羔 杜公瞻 杜光庭 杜兼 杜建徽 杜耒 杜良臣 杜牧 杜秋娘 杜仁杰 杜审言 杜頠 杜荀鹤 杜淹 杜易简 杜奕 杜旟 杜元颖 杜正伦 杜之松 杜遵礼 段成式 段弘古 段克己 段文昌 古代诗人 F法常 法宣 法照 法振 樊晃 樊珣 樊阳源 樊宗师 范成大 范传正 范纯仁 范灯 范居中 范康 范晔 范元凯 范仲淹 方苞 方伯成 方干 方回 方孝孺 方岳 房琯 房千里 房融 房孺复 费冠卿 费唐臣 丰干 封敖 封孟绅 封行高 冯道 冯道之 冯涓 冯伉 冯宿 冯小青 冯延巳 冯著 冯子振 符载 符曾 傅玄 富嘉谟 古代诗人 G干宝 高安道 高弁 高蟾 高崇文 高得旸 高鼎 高观国 高峤 高瑾 高克礼 高力士 高茂卿 高明 高攀龙 高骈 高启 高球 高绍 高适 高栻 高適 高文秀 高正臣 高铢 高翥 戈牢 葛胜仲 葛鸦儿 耿湋 耿玉真 弓嗣初 公孙龙 宫天挺 龚自珍 古之奇 谷子敬 顾朝阳 顾德润 顾非熊 顾鉴中 顾况 顾敻 顾炎武 顾云 顾在镕 关汉卿 关盼盼 管鉴 贯休 贯云石 广宣 归登 归有光 郭利贞 郭麐 郭熙 郭祥正 郭应祥 郭钰 郭圆 郭郧 郭震 郭正一 郭子仪 郭遵 古代诗人 H海印 寒山 韩淲 韩察 韩琮 韩非 韩翃 韩滉 韩思复 韩思彦 韩偓 韩熙载 韩湘 韩休 韩愈 韩元吉 韩昭 韩缜 韩仲宣 汉乐府 何承裕 何景明 何鸾 何频瑜 何逊 何兆 何中 何仲举 何仲宣 和凝 盍西村 盍志学 贺敱 贺朝 贺兰进明 贺遂亮 贺知章 贺铸 黑老五 恒超 洪皓 洪亮吉 洪升 洪王茶 洪咨夔 洪子舆 侯道华 侯方域 侯正卿 侯寘 胡皓 胡令能 胡铨 胡适 胡宿 胡雄 胡用和 胡元范 胡曾 胡证 胡祗遹 胡直钧 护国 扈载 花蕊夫人 怀素 皇甫澈 皇甫冉 皇甫湜 皇甫松 皇甫镛 皇甫曾 黄巢 黄崇嘏 黄帝 黄庚 黄公度 黄公望 黄景仁 黄颇 黄琼 黄裳 黄昇 黄石公 黄损 黄滔 黄庭坚 黄孝迈 黄燮清 黄宗羲 黄宗义 黄遵宪 惠洪 慧净 慧偘 古代诗人 J嵇康 吉中孚 纪君祥 纪唐夫 纪元皋 家铉翁 贾驰 贾岛 贾固 贾棱 贾弇 贾谊 贾曾 贾至 贾仲明 贾宗 江妃 江洪 江为 江淹 江总 姜白石 姜皎 姜夔 姜尚 姜特立 姜晞 蒋防 蒋涣 蒋捷 蒋冽 蒋挺 蒋维翰 蒋锡震 蒋贻恭 皎然 解缙 金昌绪 金地藏 金厚载 金农 金仁杰 京镗 荆干臣 荆浩 景元启 景云 敬括 瞿佑 古代诗人 K阚志学 康进之 康骈 康与之 亢文苑 柯崇 柯丹邱 可朋 可止 孔德绍 孔丘 孔融 孔尚任 孔绍安 孔温业 孔文卿 孔文升 孔稚珪 孔子 寇泚 寇准 寇凖 况周颐 古代诗人 L来鹄 来济 兰楚芳 郎士元 郎馀令 老子 乐府 乐府诗集 乐婉 雷公 冷朝阳 黎逢 李昂 李昂英 李翱 李白 李百药 李昪 李伯鱼 李伯瑜 李伯瞻 李渤 李昌符 李朝威 李忱 李程 李憕 李澄之 李崇嗣 李处全 李从谦 李从善 李存勖 李旦 李德裕 李德载 李东阳 李洞 李端 李方膺 李昉 李逢吉 李甘 李纲 李暠 李格非 李肱 李觏 李观 李冠 李光 李好古 李贺 李亨 李恒 李宏皋 李縠 李祜 李华 李怀远 李回 李吉甫 李季何 李嘉祐 李甲 李兼 李建 李建勋 李绛 李峤 李景 李景伯 李景俭 李景让 李璟 李敬伯 李敬方 李敬玄 李泂 李迥秀 李九龄 李君房 李君何 李俊民 李康成 李伉 李夔 李廓 李谅 李林甫 李陵 李隆基 李茂之 李梦符 李梦阳 李弥逊 李泌 李秘 李密 李明远 李穆 李讷 李频 李朴 李祁 李齐贤 李颀 李潜 李清照 李衢 李群玉 李日华 李如璧 李山甫 李商隐 李涉 李绅 李深 李士元 李世民 李适 李適之 李寿卿 李舜弦 李斯 李唐宾 李文蔚 李渥 李贤 李咸 李咸用 李显 李孝光 李欣 李行甫 李行敏 李行言 李续 李宣古 李宣远 李珣 李沇 李衍 李彦远 李阳冰 李冶 李邺 李晔 李祎 李夷简 李嶷 李乂 李义府 李益 李应 李郢 李邕 李幼卿 李馀 李渔 李虞 李虞仲 李屿 李玉箫 李煜 李豫 李渊 李元纮 李元嘉 李元膺 李远 李愿 李约 李赞华 李曾伯 李昭象 李贞 李真 李拯 李正辞 李正封 李之仪 李直夫 李治 李质 李致远 李贽 李骘 李中 李重元 李子卿 李子中 李宗闵 醴陵士人 厉鹗 厉玄 郦道元 梁鸿 梁启超 梁献 梁寅 梁载言 梁章钜 梁知微 廖刚 廖匡图 廖凝 廖融 廖燕 列御寇 林逋 林杰 林宽 林披 林升 林纾 林嗣环 林嵩 林泳 林藻 林则徐 林滋 灵澈 灵一 令狐楚 令狐德棻 令狐峘 令狐挺 刘邦 刘褒 刘秉中 刘秉忠 刘伯亨 刘采春 刘沧 刘叉 刘长川 刘长卿 刘彻 刘辰翁 刘崇龟 刘崇鲁 刘大櫆 刘得仁 刘蕃 刘方平 刘复 刘过 刘怀一 刘晃 刘基 刘洎 刘济 刘驾 刘兼 刘迥 刘君锡 刘峻 刘轲 刘克庄 刘琨 刘敏中 刘婆惜 刘绮庄 刘三复 刘山甫 刘商 刘昚虚 刘慎虚 刘升 刘时中 刘损 刘太冲 刘太真 刘唐卿 刘庭琦 刘庭信 刘湾 刘希夷 刘细君 刘宪 刘向 刘孝孙 刘孝威 刘熊渠 刘言史 刘弇 刘晏 刘燕歌 刘邺 刘一止 刘祎之 刘乙 刘义庆 刘因 刘幽求 刘友贤 刘允济 刘赞 刘皂 刘昭禹 刘桢 刘知几 刘著 刘遵古 柳郴 柳道伦 柳公绰 柳公权 柳浑 柳永 柳恽 柳中庸 柳宗元 楼钥 卢炳 卢藏用 卢储 卢从愿 卢鸿一 卢怀慎 卢景亮 卢钧 卢纶 卢梅坡 卢群 卢汝弼 卢士政 卢顺之 卢思道 卢嗣业 卢仝 卢文纪 卢渥 卢象 卢携 卢延让 卢言 卢殷 卢照邻 卢肇 卢贞 卢挚 卢僎 陆翱 陆瀍 陆长源 陆畅 陆登善 陆复礼 陆肱 陆龟蒙 陆机 陆景初 陆敬 陆凯 陆淞 陆希声 陆扆 陆游 陆羽 陆贞洞 陆贽 鹿虔扆 闾丘均 吕本中 吕得胜 吕胜己 吕侍中 吕太一 吕天用 吕渭 吕温 吕岩 吕止庵 律然 罗贯中 罗衮 罗立言 罗虬 罗让 罗绍威 罗泰 罗珦 罗邺 罗隐 罗颖 骆宾王 骆浚
 
-
 
古代诗人 M马戴 马逢 马怀素 马谦斋 马湘 马彦良 马异 马植 马致远 马中锡 马周 毛幵 毛明素 毛滂 毛文锡 毛熙震 毛泽东 茅坤 梅尧臣 梅曾亮 孟宾于 孟昶 孟迟 孟昉 孟贯 孟汉卿 孟浩然 孟简 孟郊 孟良揆 孟守 孟云卿 孟子 米芾 米友仁 苗发 苗晋卿 缪氏子 莫宣卿 墨者 牟融 穆寂  古代诗人 N纳兰性德 南卓 倪瓒 聂胜琼 聂夷中 宁调元 牛凤及 牛峤 牛僧孺 牛希济 古代诗人 O欧阳衮 欧阳炯 欧阳澥 欧阳修 欧阳询 欧阳詹 古代诗人 P潘存实 潘阆 潘良贵 潘孟阳 潘纬 潘佑 庞蕴 裴澄 裴次元 裴漼 裴迪 裴度 裴光庭 裴皞 裴交泰 裴潾 裴守真 裴淑 裴说 裴思谦 裴松之 裴谈 裴廷裕 裴休 裴谞 裴耀卿 裴夷直 裴贽 彭端淑 彭伉 彭士望 捧剑仆 皮日休 蒲察善长 蒲道源 蒲松龄 古代诗人 Q栖白 栖蟾 栖一 戚继光 戚逍遥 齐浣 齐己 岐伯 綦毋潜 谦光 钱俶 钱大昕 钱可复 钱霖 钱镠 钱起 钱惟善 钱惟演 钱珝 乾隆 乔备 乔吉 乔侃 乔知之 秦观 秦简夫 秦韬玉 秦系 秦瀛 秦湛 丘迟 丘崈 丘丹 丘逢甲 丘光庭 丘上卿 丘士元 丘为 丘悦 邱为 屈大均 屈原 麹信陵 全祖望 权德舆 权龙褒 古代诗人 R任翻 任华 任生 任氏 任希古 任要 任昱 戎昱 阮籍 芮挺章 古代诗人 S萨都剌 僧凤 僧皎然 僧志南 沙正卿 商衟 商挺 商鞅 上官仪 上官昭容 尚颜 尚仲贤 邵长蘅 邵楚苌 邵大震 邵亨贞 邵康节 邵瑞彭 邵升 邵偃 邵谒 邵元长 邵真 沈彬 沈传师 沈东美 沈复 沈和 沈括 沈千运 沈全期 沈佺期 沈如筠 沈叔安 沈颂 沈廷瑞 沈禧 沈亚之 沈颜 沈约 沈仲昌 盛小丛 施惠 施肩吾 石君宝 石涛 石孝友 石子章 时彦 拾得 史达祖 史浩 史鉴 史九散人 史俊 史青 舒亶 舒頔 舒元舆 司空曙 司空图 司马承祯 司马光 司马迁 司马穰苴 司马相如 司马逸客 司马扎 宋鼎 宋方壶 宋华 宋璟 宋褧 宋濂 宋荦 宋祁 宋齐丘 宋若华 宋若宪 宋若昭 宋务光 宋玉 宋昱 宋之问 宋子侯 苏东坡 苏瑰 苏涣 苏晋 苏曼殊 苏轼 苏舜钦 苏颋 苏味道 苏武 苏洵 苏彦文 苏源明 苏辙 睢景臣 睢玄明 隋炀帝 孙膑 孙处玄 孙鲂 孙光宪 孙郃 孙梁 孙棨 孙樵 孙叔顺 孙思邈 孙逖 孙偓 孙武 孙一元 孙元晏 孙仲章 孙周卿 孙洙 孙子 古代诗人 T台湾民谣 昙域 谈戭 谭峭 谭用之 谭铢 汤式 汤舜民 汤显祖 汤悦 唐备 唐扶 唐求 唐顺之 唐思言 唐琬 唐玄宗 唐彦谦 唐毅夫 唐寅 唐远悊 陶拱 陶翰 陶弘景 陶岘 陶渊明 陶宗仪 滕白 滕宾 滕迈 滕倪 滕珦 田锡 田艺衡 田游岩 田章 童翰卿 童童学士 古代诗人 W万楚 万齐融 万俟咏 汪士慎 汪琬 汪元亨 汪元量 汪藻 汪中 汪洙 汪遵 王爱山 王安国 王安石 王鏊 王褒 王表 王播 王伯成 王勃 王粲 王昌龄 王充 王储 王绰 王德真 王铎 王福娘 王公亮 王毂 王观 王珪 王翰 王和卿 王宏 王绩 王籍 王继鹏 王继勋 王驾 王建 王鉴 王鉴 王玠 王缙 王景 王琚 王举之 王晙 王锴 王揆 王良士 王烈 王泠然 王令 王鲁复 王履贞 王茂时 王冕 王勔 王磐 王溥 王琪 王起 王嫱 王清惠 王丘 王仁裕 王镕 王睿 王绍宗 王诜 王沈 王甚夷 王慎中 王实甫 王士禛 王世贞 王适 王適 王守仁 王损之 王庭筠 王湾 王微 王维 王纬 王无竞 王羲之 王霞卿 王熊 王修甫 王涯 王延彬 王炎 王衍 王彦威 王晔 王沂 王沂孙 王易从 王易简 王諲 王禹 王禹偁 王元鼎 王恽 王韫秀 王贞白 王正己 王之道 王之涣 王质 王智兴 王稚登 王仲诚 王仲舒 王仲文 王仲元 王周 王子一 韦安石 韦表微 韦蟾 韦承庆 韦处厚 韦丹 韦鼎 韦皋 韦瓘 韦济 韦建 韦抗 韦渠牟 韦纾 韦述 韦嗣立 韦迢 韦同则 韦应物 韦元旦 韦元甫 韦执中 韦庄 卫立中 卫象 尉迟汾 尉缭 魏承班 魏初 魏奉古 魏了翁 魏谟 魏朴 魏求己 魏万 魏禧 魏学洢 魏元忠 魏源 魏徵 魏知古 温庭皓 温庭筠 温宪 文嘉 文森 文天祥 文廷式 文秀 文益 文征明 翁承赞 翁宏 翁卷 翁绶 翁洮 无可 无名 无则 无作 吴昌龄 吴承恩 吴澄 吴丹吴鼎芳 吴兢 吴敬梓 吴均 吴筠 吴淇 吴起 吴潜 吴仁璧 吴融 吴少微 吴惟信 吴伟业 吴文英 吴武陵 吴西逸 吴锡麒 吴镇 伍彬 伍乔 武瓘 武汉臣 武林隐 武平一 武三思 武少仪 武翊黄 武元衡 武则天 舞柘枝女 古代诗人 X西鄙人 奚贾 席夔 席豫 席元明 夏方庆 夏侯审 夏侯孜 夏庭芝 夏完淳 先汪 鲜于必仁 鲜于枢 向子湮 向子堙 向子諲 项斯 项羽 萧楚材 萧德祥 萧德言 萧德藻 萧仿 萧妃 萧纲 萧遘 萧汉杰 萧祜 萧华 萧建 萧悫 萧嵩 萧泰来 萧项 萧昕 萧衍 萧翼 萧颖士 萧至忠 萧子显 谢翱 谢勮 谢薖 谢克家 谢良辅 谢灵运 谢懋 谢朓 谢脁 谢眺 谢燮 谢偃 谢逸 谢应芳 谢榛 谢庄 辛常伯 辛弃疾 辛替否 辛延年 邢巨 邢俊臣 幸夤逊 熊皦 熊孺登 修睦 胥偃 徐安贞 徐贲 徐昌图 徐敞 徐放 徐俯 徐干 徐皓 徐珩 徐弘祖 徐玑 徐坚 徐晶 徐君宝妻 徐锴 徐珂 徐陵 徐牧 徐凝 徐商 徐氏 徐淑 徐田臣 徐渭 徐锡麟 徐贤妃 徐铉 徐延寿 徐琰 徐彦伯 徐夤 徐月英 徐再思 徐祯卿 徐仲雅 许彬 许承祖 许鼎 许棐 许浑 许稷 许景先 许敬宗 许康佐 许孟容 许棠 许天正 许宣平 许尧佐 许圉师 薛昂夫 薛宝琴 薛存诚 薛道衡 薛逢 薛福成 薛稷 薛据 薛克构 薛令之 薛能 薛奇童 薛琼 薛戎 薛昚惑 薛涛 薛瑶 薛曜 薛莹 薛元超 薛媛 薛馧 薛昭纬 薛昭蕴 荀况 古代诗人 Y亚栖 严蕊 严识玄 严维 严武 严休复 严忠济 阎朝隐 阎防 阎济美 阎立本 阎选 颜粲 颜令宾 颜荛 颜仁郁 颜师古 颜萱 颜延之 颜真卿 颜之推 晏几道 晏殊 羊士谔 羊滔 羊昭业 杨贲 杨朝英 杨乘 杨发 杨广 杨果 杨汉公 杨衡 杨厚 杨郇伯 杨徽之 杨景贤 杨敬述 杨敬之 杨炯 杨巨源 杨濬 杨夔 杨莱儿 杨牢 杨立斋 杨廉 杨凌 杨鸾 杨凝 杨凝式 杨凭 杨璞 杨奇鲲 杨容华 杨汝士 杨慎 杨师道 杨思玄 杨嗣复 杨损 杨万里 杨维桢 杨无咎 杨显之 杨续 杨炎 杨於陵 杨虞卿 杨玉环 杨恽 杨昭俭 杨志坚 杨重玄 杨梓 姚崇 姚发 姚鹄 姚合 姚康 姚揆 姚鼐 姚守中 姚述尧 姚燧 姚系 姚向 姚燮 姚岩杰 姚月华 叶法善 叶季良 叶梦得 叶绍翁 叶挺 叶燮 叶颙 叶元良 一分儿 宜芬公主 义净 易重 阴铿 阴行先 殷七七 殷文圭 殷尧藩 殷遥 尹鹗 尹懋 尹廷高 雍陶 雍裕之 油蔚 于敖 于伯渊 于頔 于鹄 于瑰 于季子 于经野 于立 于良史 于濆 于谦 于邵 于逖 于武陵 于邺 于尹躬 于志宁 鱼玄机 鱼又玄 俞国宝 俞简 俞樾 虞姬 虞集 虞世南 宇文鼎 宇文融 庾抱 庾承宣 庾敬休 庾天锡 庾信 喻凫 喻坦之 元淳 元孚 元好问 元淮 元晦 元季川 元结 元万顷 元问好 元希声 元载 元稹 员半千 圆至 袁不约 袁高 袁皓 袁宏道 袁黄 袁晖 袁郊 袁凯 袁朗 袁了凡 袁枚 袁去华 袁恕己 源光裕 源乾曜 苑咸 岳伯川 岳飞 恽格 恽敬 恽寿平古代诗人 Z曾觌 曾巩 曾畿 曾敏之 曾瑞 詹琲 詹敦仁 詹时雨 詹玉 湛贲 张贲 张碧 张碧山 张抃 张彪 张槟 张蠙 张灿 张昌宗 张潮 张楚金 张大安 张岱 张道洽 张登 张鼎 张谔 张格 张固 张衮 张国宾 张衡 张弘范 张弘靖 张纮 张祜 张煌言 张汇 张惠言 张籍 张垍 张继 张嘉贞 张贾 张柬之 张建封 张荐 张渐 张藉 张敬忠 张九龄 张均 张可久 张耒 张立 张立本女 张泌 张鸣善 张南史 张臬 张溥 张齐贤 张绮 张乔 张钦敬 张若虚 张绍 张升 张栻 张寿卿 张叔卿 张署 张说 张嗣初 张松龄 张万顷 张维屏 张谓 张文琮 张文恭 张文规 张文姬 张文收 张问陶 张希复 张锡 张熙纯 张先 张萧远 张孝祥 张旭 张巡 张循之 张炎 张俨 张演 张养浩 张窈窕 张祎 张义方 张易之 张瀛 张友正 张又新 张俞 张舆 张雨 张聿 张元干 张昭 张正一 张正元 张志和 张仲方 张仲素 张众甫 张翥 张濯 张鷟 张孜 张子坚 张子容 张子友 张佐 章八元 章炳麟 章碣 章孝标 章玄同 赵秉文 赵长卿 赵鼎 赵冬曦 赵铎 赵蕃 赵嘏 赵光逢 赵光远 赵骅 赵璜 赵惠宗 赵佶 赵令峙 赵令畤 赵孟 赵孟頫 赵明道 赵牧 赵谦光 赵蕤 赵善庆 赵师侠 赵师秀 赵天锡 赵显宏 赵湘 赵延寿 赵岩 赵彦伯 赵彦端 赵彦晖 赵彦昭 赵翼 赵雍 赵友同 赵禹圭 赵徵明 赵中虚 赵宗儒 真可 真氏 郑遨 郑板桥 郑璧 郑常 郑巢 郑成功 郑丹 郑概 郑刚中 郑谷 郑光祖 郑颢 郑洪业 郑还古 郑澣 郑良士 郑露 郑南金 郑綮 郑虔 郑善玉 郑审 郑世翼 郑蜀宾 郑思肖 郑遂初 郑损 郑畋 郑惟忠 郑锡 郑獬 郑燮 郑延玉 郑繇 郑义真 郑愔 郑絪 郑俞 郑馀庆 郑嵎 郑愚 郑准 志南 钟辐 钟谟 钟嗣成 钟惺 仲并 仲殊 仲子陵 周邦彦 周墀 周德清 周敦颐 周公旦 周贺 周弘亮 周晋 周匡物 周密 周朴 周起渭 周思钧 周昙 周渭 周文质 周兴嗣 周彦晖 周彦昭 周繇 周镛 周瑀 周元范 周紫芝 朱柏庐 朱褒 朱彬 朱长文 朱存 朱敦儒 朱放 朱服 朱景玄 朱凯 朱芹忠 朱庆余 朱庆馀 朱使欣 朱淑真 朱湾 朱熹 朱彝尊 朱仲晦 朱昼 朱子奢 朱子真 邾仲谊 珠帘秀 诸葛亮 祝钦明 祝元膺 祝允明 庄南杰 子兰 子思 宗臣 宗楚客 邹绍先 邹阳 祖咏 左丘明 左思 左偃

诗人简介篇2:著名诗人简介




    著名诗人简介
    一、唐代诗人
    骆宾王,约638—约684:
     今浙江义乌人。唐初文学家。从小聪明过人;才华出众;曾经当过侍御史;这在当时算是很大的官了;可当了没多久就得罪了很多人;进了监狱。获释后;被贬到浙江临海当县丞。擅长写七言歌行和五言律诗;笔调高昂;风格雄放。与当时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合称“初唐四杰”。


陈子昂(661-702)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年轻时使年任侠;睿宗文明元年进士;武则天执政时;任时麟台正字、右拾遗等小官。他对自六朝以来浮华绮丽的诗风深感不满;力求改革;在诗歌创作与理论上都作出过重要贡献。


李峤,约645—约714:
     今河北赵州赞皇人;唐朝诗人。唐高宗时考中进士;先后见过高宗、武后、中宗三朝皇帝;当过中书令。他的诗多数以风、月、雨、露为题材;语言清新;讲究声律;当时很有名气。


杜审言(约646-708)
    字必简;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河南巩县;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高宗咸亨进士;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


王勃(649-676)
    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十四岁应幽素科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往交趾探望父亲;不幸溺溺水死;年仅二十七岁。其诗力求摆脱齐梁的绮靡诗风;文也有名;著名的《滕王阁序》就出自他之手。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


宋之问(约656-712)
    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上元进士;武则天时官尚方监丞;中宗时入选为修文馆学士;因诌事武则天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为士林所不齿;玄宗先天年间赐死。所作多粉饰现实;歌颂升平;价值不大;但律诗在初唐时有一定地位。


贺知章(659-约744)
     今浙江萧山人;唐朝诗人。他性格狂放;喜欢喝酒;自称“四明狂客”;是李白的好友。武则天女皇期间考中进士;当过太子宾客、秘书监等官;晚年退休还乡后当了道士。少年时就以写诗而闻名;特别擅长写景诗和咏物诗。他的诗清新通俗、意境优美。他的书法也很有名;草书和隶书写得特别好。


王湾(?-750)
    今河南洛阳人;玄宗先天年间进士;开元五年任荥阳主簿;终洛阳尉。诗作流传下来的不多;这首《次北固山下》为最著名。


贺知章(659-744)
    字季真。越州永州(今浙江萧山)人;武则天证圣元年进士;曾任礼部侍郎、太子宾客、秘书监等。自号四明狂客;与李白、张旭等人在长安称“饮中八仙”。工书法;尤善草隶;诗多祭神乐章和应制之作;偶有小诗清新可喜。


张旭(675-750?)
    字伯高;吴(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常熟县尉;金吾长史。善草书;性好酒;世称张颠;也是“饮
    1

1/10页


    中八仙”之一。其草书当时与李白诗歌、裴文剑舞并称“三绝”;诗亦别具一格;以七绝见长。


崔护
    字殷功;博陵人。贞元十二年登第。终岭南节度使。其诗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诗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脍炙人口;有目共赏。该诗以“人面桃花;物是人非”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人生经历道出了千万人都似曾有过的共同生活体验;为诗人赢得了不朽的诗名。


王之涣,688-742:
     字季淩;今山西太原人。盛唐时期著名诗人。做过县主薄、县尉等小官;由于遭人诬陷;一度放弃当官;四处漫游。他的诗与高适、岑参、王昌龄齐名;风格也相似;内容大多描写边塞风光;表现出热情进取的人生观。


孟浩然,689-740:
     今湖北襄阳人。比李白大十二岁;是李白所敬仰的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早年隐居家乡鹿门山;读书做诗。四十岁时到京城长安考进士;没有考中;非常失意;回家后仍然过隐居生活。他的诗以写田园隐逸生活为主;诗风恬静淡远。著有《孟浩然集》。


王翰
     生卒年不详;今山西太原人。唐朝诗人。进士出身;唐玄宗时被招为秘书正字;后来被贬为道州司马。生性豪迈;能文善诗;尤其以写边塞诗闻名。


李颀(690-751)
    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王昌龄(约690-756)
    字少伯;今陕西西安人;一说为南京人或山西太原人。开元十五年进士;一生只做过中下级官吏;安史之乱时;于还江宁途中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诗以写宫怨、边塞、送别为佳;尤长于七绝;有“七绝圣手”之称;时人推为“诗家天子”。


丘为(694-789)
    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天宝年间进士;历官太子右庶子;与王维、刘长卿等友善;活到95岁;相传是唐代享寿最高的一位诗人。


高适,约700-765:
     字达夫;今河北景县人。唐朝诗人。他早年过着流浪的生活;很不得志。他比较熟悉边塞风光和军队生活;他的诗多反映当时的边疆形势和士兵疾苦。高适(702-765);字达夫;德州莜(今河北景县)人;少潦倒落拓;四十岁后举有道科中第;授封丘县尉;不久即辞去;后来在河西节度使歌舒翰幕中掌书记;接触了大漠神奇风光和戍边士卒的艰苦生活。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与岑参齐名;也称“高岑”


王维,约701-761:
     字摩诘;今山西永济人。唐朝著名诗人。做过左拾遗、尚书右丞等官。晚年参禅信佛;过着半官半隐的田园生活。他多才多艺;在诗歌、音乐、绘画、书法等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他的山水诗大多描写空寂、宁静的自然景色;刻画细致;生动传神;韵味十足;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


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在今甘肃静宁;出生于碎叶,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唐朝伟大
    2

2/10页


    的浪漫主义诗人。青年时期曾经游历各地;结识了许多朋友。李白才华横溢;博学多才;精通剑术;一心想为国家建功立业。他一生曾两次做官;结果不是遭宦官排挤;就是被皇帝流放;很不得志。他写的诗;风格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很有艺术感染力。后人称李白为“诗仙”。


崔颢(约704-754)
    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官司勋员外郎。早期有过一段风流不羁的生活;诗多写闺情;流于浮艳;后历边塞;诗风变得雄浑豪放。


刘长卿(709-790?)
    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开元二十一年进士;曾任长洲县尉;因事下狱两遭贬谪;移睦州司马;官司随州刺史。诗多写政治失意之感受;也有反映离乱之作;善于描绘自然景物。五言诗成就较高;被称为“五言长城”。


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今河南巩义人。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早年漫游南北各地;途中结识了李白等许多朋友。曾两次去京城长安赶考;都没有考中。杜甫一生有很大的抱负;可惜没有机会实现。他曾经当过左拾遗;在皇帝身边工作;不久便因为仗义直言;触怒了皇帝;被免除了官职。安史之乱时;他到处颠沛流离;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在四川成都西郊建了草堂;暂时定居下来。当时镇守剑南的节度使严武见杜甫很有才能;就请他担任参谋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严武死后;杜甫生活失去了依靠;又开始四处漂泊;五十九岁时死在长沙去岳阳的船上。杜甫的诗内容极其广泛深刻;全面反映了唐朝社会从繁荣走向衰败的过程;赢得了“史诗”的称誉。他的诗题材多样;富于变化;风格深沉抑郁;语言抑扬顿挫;耐人寻味;到达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著有《杜工部集》。


常建(708-765?)
    籍贯不详;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只做过盱眙尉的小官。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选语精妙;境界超远。


岑参(715-770)
    南阳人;一说湖北江陵人;少时隐居河南嵩阳。天宝三年进士;初为小官;后做过嘉州刺史等官;世称“岑嘉州”。诗以写边塞生活著称;与高适齐名;合称“高岑”。


元结(719-772)
    字次山;号漫郎、聱叟;曾避难入猗于洞;因号猗于子;河南人。天宝十二年进士;因招募义军抗击史思明有功;广德二年授道州刺史;后迁容管经略史。诗多讽喻时政;反映人民疾苦。


韦应物(737-791?)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天宝末年曾在宫廷担任过玄宗的侍卫官;早年为人任侠;狂放不羁;后来发奋读书考中进士。因做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卢纶,748-约799:
     字允言;今山西永济人。唐朝诗人。几次考进士都没有考中;后来做过几任小官。他的诗多数写送别和酬答;也有一些优美的风景诗。最被后人称赞的;是他那几首反映边塞生活的绝句。著有《卢纶诗集》。


李益(748-827)
    字君虞;陕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宪宗时官秘书少监;终礼部尚书。诗风豪放明快;尤以边塞诗为有名。
    3

3/10页



张籍(768-830)
    字文昌;原籍吴郡(治今江苏苏州);少时侨寓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贞元十五年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故世称“张水郎”或“张司业”。又因其家境穷困;眼疾严重故孟郊称他为“穷瞎张太祝”。是韩愈的学生;诗多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颇得白居易推重;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


孟郊,751-814:
     字东野;今浙江德清人。唐朝诗人。年青时隐居嵩山;性情耿直;很少与人来往。年近五十才中进士;做过小官。他是韩愈最赏识的诗人;但一生穷困潦倒;被成为“穷酸孟夫子”。他的诗大多抒写胸中不平;倾诉穷愁孤苦的心情;也反映了一些民间疾苦。他善于用白描手法写景抒情;诗风朴实深沉;语言精练。


韩愈(768-824)
    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幼孤贫刻苦好学;德宗贞元八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因上疏请免关中赋役;贬为阳山县令。后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做过吏部侍郎;死谥文公;故世称韩吏部、韩文公。是唐代古文运动领袖;与柳宗儿合称韩柳。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重气势。


刘禹锡(772-842)
    人;自言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贞元九年进士;登博学鸿词科;授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
    监察御史;因参加王叔文变法;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因宰相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交好;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常相唱和;又并称“刘白”;诗风格清新;宛转含蓄;善于吸收民歌的精华;并多反映社会生活。


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朝“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他曾经当过翰林学士、左拾遗。因敢于直言;得罪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来又在杭州、苏州等地当刺史。杭州西湖有一条白堤;相传是白居易任职期间所筑。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倡导者。晚年好佛;又自号乐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哪《琵琶行》、《长恨歌》等也极有名。他的诗形象鲜明;语言通俗;相传老太婆也能听懂。


李绅,772-846:
     字公垂;今江苏无锡人。唐朝诗人。他与当时的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并共同倡导写作新乐府。他在唐朝元和年间考取进士;官做得很大;一直做到宰相的职位。但他对普通百姓还是很有同情心;在不少诗歌中流露出对百姓穷困生活的关心之情;这在封建社会当官者当中是非常难得的。


柳宗元,7743-819:
     字子厚;今山西运城人。二十五岁中进士。当时唐顺宗希望依靠翰林学士王叔文进行政治革新。革新损害到宦官的利益;握有兵权的宦官迫使顺宗让位于宪宗;王叔文被杀。参与革新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先后贬至邵州、永州、柳州。柳宗元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韩愈共同领导了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诗歌和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山水游记和寓言小品尤其有名。他的诗清新脱俗;擅长描写自然景物。


贾岛,779-843:
     字浪仙;今河北涿州人。唐朝诗人。早年屡试进士不中;曾出家当和尚;所以他的诗多数描写荒凉、孤寂的意境。他写诗注重炼字炼句;以苦吟诗人著称。传说;贾岛骑着毛驴进京赶考;一边行路;一边吟诗。当时他想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句;其中的“敲”字开始想用“推”;
    4

4/10页

    接着又想用“敲”;想来想去;定不下来;于是不停做着“推”和“敲”的手势;不觉冲撞了别人的马车。幸好坐在马车上的人是当时很有名的文学家韩愈。韩愈不仅没有怪罪他;反而与他一起商讨;认为“敲”比“推”好。“推敲”一词由此而来。


元稹(779-831)
    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早年家贫。举贞元九年明经科;十九年书判拔萃科;曾任监察御史;因得罪宦官及守旧官僚;遭到贬斥;后转而依附宦官;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最后以暴疾卒于武昌军节度使任上。与白居易同为早期新乐府运动倡导者;诗亦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其实;无论是反映生活的广度与深度还是诗歌艺术;元稹都远不能与白居易相比。


张继
     生卒年不详;字懿孙;今湖北襄樊人。中唐诗人。在江南一带做过盐铁判官和检校祠部员外郎。他写有不少旅游题咏诗;善于用白描手法写自然风光。著有《张祠部诗集》。


张志和
     生卒年不详;字子同;今浙江金华人。唐朝诗人;在朝廷做过小官;后隐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擅长诗词;能作画、击鼓、吹笛。诗歌多写隐居时的闲散生活;风格清新自然。


杜牧(803-852)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太和二年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和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及剑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僚。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诸州刺史;后入为司勋员外郎 ;终中书舍人。诗豪爽清丽;自成风格;人称“小杜”。又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温庭筠(812-870?)
    本名岐;字飞卿;今山西祁县人。文思敏捷;精通音律。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仕途不得意;官止国子助教。诗辞藻华丽;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亦作词;是“花间派”鼻祖;对五代以后词的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李商隐,约813-约858:
     字义山;今河南沁阳人。晚唐著名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统治集团里宗派斗争最激烈的时代;与当时对立的牛僧孺、牛德裕两派朋党都有关系;成了两派斗争的无辜牺牲者;因而内心感到非常苦闷。他写的许多诗都曲折地反映了这种心境。他的诗文字和音调很美;多用象征手法;浪漫色彩很浓。他的抒情诗情调感伤;意境朦胧;对后代影响很大。


罗隐,833-910:
     字昭谏;今浙江富阳人。唐朝诗人。他生活在唐朝末年的大动乱时代;对当时的社会黑暗很不满;所以他的诗多为讽刺现实之作。他的诗中善于运用口语;民间流传颇广。韦庄(836-910);字端已;长安杜陵(今属陕西长安县)人;昭宗乾宁元年进士;年轻时生活放荡;后入蜀为王建掌书记;王建为前蜀皇帝;任命他为宰相;诗词都很有名;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拟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但诗中对黄巢农民起义军颇多诋毁。所作词语言清丽;多用描手法;写闺情离愁和游乐生活;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的重要词人。


杜荀鹤(846-907)
    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相传为杜牧出妾之子。昭宗大顺二年进士;但示授官。后任五代梁太祖朱温的翰林学士;仅五日而卒。其诗语言通俗;部分作品反映唐末军阀混战局面下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悲惨遭遇;当时较突出;宫词也很有名。


二、宋代诗人
    辛弃疾 (1104-1207)
    南宋诗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
    5

5/10页

诗人简介篇3:中国历代著名诗人简介

一 、先秦至隋 1、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又名正则,字灵均。中国最早的大诗人。战国时楚国贵族,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后遭放逐,自沉汨罗江而死。
2、荆轲(?—前227),战国时卫国人。卫人称为庆卿,燕人称为荆卿、荆叔。为燕太子丹刺杀秦王不中,被杀。
3、项羽(前232—前202),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灭秦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击败。 
4、刘邦(前256或前247—前195),即汉高祖。字季,沛县(今属江苏)人。西汉王朝建立者。公元前202—前195年在位。
5、刘彻(前156—前87),即汉武帝。公元前140—前87年在位。
6、李延年(?—约前90),中山(治今河北定州)人。汉音乐家,善歌,又善创新声。
7、曹操(155—220),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官至丞相,封魏王。
8、刘桢(?—217),字公幹,东平宁阳(今属山东)人。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其五言诗在当时负有重名。
9、徐幹(171—218),字伟长,北海(治今山东潍坊西南)人。东汉末哲学家、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10、曹丕(187—226),即魏文帝。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州)人。三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公元220—226年在位。
11、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州)人。三国时期著名诗人。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诗品》称他为“建安之杰”。
12、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曾为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与嵇康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
13、左思(约250—约305),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西晋文学家。相传左思写成《三都赋》后,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14、陶渊明(365或372或376—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治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诗品》中称他为“隐逸诗人之宗”。
15、吴隐之(?—414),字处默,濮阳鄄城(今属河南)人。曾任中书侍郎、广州刺史等职,官至度支尚书,东晋后期著名廉吏。
16、谢灵运(385—433),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南朝宋诗人。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曾任永嘉太守、临川内史等职。山水诗派的开山祖师。
17、鲍照(约414—466),字明远,东海(郡治今山东郯城北)人。南朝宋文学家。曾任临海王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擅长七言诗。
18、陆凯,生卒年不详。字智君,代(今河北蔚县)人。南朝宋诗人。谨重好学,以忠厚见称。
19、 谢朓(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南朝齐诗人。曾任宣城太守、尚书吏部郎。后世与谢灵运对举,称小谢。为李白所推许。
20、范云(451—503),字彦龙,南乡舞阴(今河南信阳)人。南朝诗人。齐代官至广州刺史,梁代为吏部尚书。
21、释宝月,南朝齐时僧人,生平不详。
22、沈约(441—512),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南朝文学家。历仕宋、齐、梁三代。撰《四声谱》,倡声病说,对格律诗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23、何逊(?—518),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南朝梁诗人。诗风与谢朓相近。
24、吴均(469—519),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诗人。其文体清拔,有古气,当时称吴均体。
25、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道教思想家、医学家。隐居茅山,有山中宰相之称。
26、王籍,生卒年不详。字文海,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南朝梁诗人。
27、萧纲(503—551),即梁简文帝。字世缵,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南朝文学家,宫体诗的主要倡导者。 
28、阴铿,生卒年不详。字子坚,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南朝陈文学家。诗以描写自然景物见长,与何逊诗风相近。
29、徐陵(507—583),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南朝陈文学家。与庾信齐名,世称“徐庾”。编有《玉台新咏》。
30、邢邵(496—?),“邵”一作“劭”。字子才,河间(今河北任丘)人。北朝魏齐时无神论者、文学家。
31、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北周文学家。初仕梁,后出使西魏,被扣留。北周时官至开府义同三司,世称庾开府。
32、江总(518—590),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南朝陈诗人,随后主游宴后庭,多作艳诗。
33、薛道衡(539—609),字玄卿,河东汾阴(今山西荣河)人。隋朝诗人。历仕齐、周,至隋累官司隶大夫。
34、孔绍安(577—约622),隋唐之际诗人。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二、唐代
35、王绩(约589—664),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隐居东皋,号东皋子。其诗多写饮酒及隐逸田园之乐,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语言朴素自然。也能文。有《王无功文集》。
36、骆宾王(约638—?),唐代诗人。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随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后下落不明。与王勃等人以诗文齐名,为“初唐四杰”之一。有《骆宾王文集》。
37、李峤(约645-约714),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他写的多为咏物诗,十分讲究格律,唐玄宗曾称赞他是“真才子”。著有文集五十卷,可惜大多散佚。 
38、王勃(650或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与杨炯、39、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号称“初唐四杰”。他现存诗作以五言居多,清新流丽,朴质自然,对促进五律的成熟作出了贡献。有《王子安集》。
40、宋之问(约656—约713),唐代诗人。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他的诗讲究声律对偶,对唐代近体诗的完善和发展有较大贡献。有《宋之问集》。
41、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性格豪放旷达,喜欢喝醉了酒以后挥笔写诗,被杜甫称为“酒中八仙”之一。他和大诗人李白情趣相投,是十分要好的朋友。贺知章不但诗写得好,还擅长隶书和草书。
42、张说(667—730),唐代诗人。字道济,一字说之,洛阳(今属河南省)人。睿宗、玄宗朝官至宰相,封燕国公。擅长文辞,朝廷重要文件多出其手,与许国公苏颋并称为“燕许大手笔”。有《张燕公集》。
43、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先天年间进士。他的诗流传不多,相传宰相张说把他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写在政事堂上,让当时的读书人作榜样。 
44、张九龄(678-740),唐玄宗时大臣、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他的诗以格调刚健著称,《感遇》诗十二首是他的代表作。有《曲江集》。
45、王之涣
(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善于描写塞外风光和征战生活。他的七绝《凉州词》与五绝《登鹳雀楼》都是唐诗和中国诗史上的绝唱。
46、孟浩然(689-740),襄阳(今湖北襄樊)人。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王维齐名,被称为“王孟”。他的诗清淡幽远,长于写景。有《孟浩然集》。
47、王昌龄(约698—约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年间进士。因担任过江宁丞和龙标尉的职位,后人也称他为“王江宁”或“王龙标”。善于写七言绝句,被人称作“七绝圣手”。有《王昌龄集》。 
48、常建,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开元年间进士,与王昌龄同榜。他的诗多写山水田园,风格与王维、孟浩然接近。有《常建集》。
49、刘长卿(?-约789),唐代诗人。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开元年间进士。他的诗多表达政治失意之感,也有反映离乱之作,气韵流畅,音调谐美。擅长五言律诗,有“五言长城”的美誉。有《刘随州诗集》。
50、祖咏(699-746),洛阳(今属河南)人,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进士。作品以描写山水自然为主,多写田园隐逸生活,擅长状景绘物。有《祖咏集》。
51、李颀(?—751),唐代诗人。河南颍阳(今河南登封西)人。开元进士,曾任新乡县尉。所作边塞诗,风格豪放。寄赠友人之作,刻画人物形貌神情颇为生动。有《李颀集》。
52、崔颢(?—754),唐代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年间进士。早期诗多写闺情,后来去过边塞,风格变为雄浑奔放。有《崔颢诗集》。
53、高適(约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他早年生活贫困,流落在河南开封、商丘一带。后受人推荐,做了个县尉。“安史之乱”后,官至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他的边塞诗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诗风也大致相近。有《高常侍集》。
54、王维(约701-761),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河东人。早期的诗题材丰富,积极向上,体现出奋发进取的精神。晚年作品以山水田园诗为主,不时流露出消极的情绪。他的诗写景如画,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宋代文学家苏轼评价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王右丞集》。 
55、裴迪,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关中(今属陕西)人。曾与王维一同隐居终南山。其诗多描绘自然美景,风格与王维相近。 
56、李白(701—762),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出生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后随父亲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唐代大诗人,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李白具有超乎寻常的艺术天才,他的诗想象力丰富,语言流转自然,是屈原以来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有《李太白全集》。 
57、崔曙(约704—739),唐代诗人。宋州(今河南登封)人。开元二十三年第一名进士,但只做过河南尉一类的小官。曾隐居河南嵩山。其诗多写景物,同时寄寓乡愁友思。
58、杜甫(712-770),字子美,别号少陵,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后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一生坎坷,备尝艰辛。其诗真实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擅长各种诗体,尤其以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现力。有《杜工部集》。
59、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江陵(今湖北荆州)人。他的边塞诗以具有特色的语言,鲜明的情调,把西域地区的雄伟壮阔、绮丽多姿的自然景物,描写的栩栩如生。历来被认为是“边塞诗”作者中成就最高的一个。与高適齐名,并称“高岑”。有《岑嘉州诗集》。
60、张继,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樊)人。天宝年间进士,曾任检校祠部员外郎。他的诗以写景居多,风格清丽,朴实自然。流传下来的不到五十首,以这首《枫桥夜泊》最为有名。有《张祠部诗集》。
61、韦应物(约737-约791),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曾任滁州、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故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他的诗以写田园山水居多,寄情悠远,语言简淡;也有关心民众疾苦的作品。后世将他与柳宗元并称为“韦柳”,都继承陶渊明而各有特色。有《韦苏州集》。 
62、卢纶(748-约799),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的诗多为送别和酬答之作,也有反映军士生活的作品。有《卢纶诗集》。
63、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官至吏部尚书。卒谥文,世称韩文公。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诗风奇崛雄伟,对宋代诗歌影响很大。有《昌黎先生集》。
64、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元和年间进士,武宗时做过宰相。与白居易、元缜等诗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写诗追求通俗平易。《悯农》二首是他最有影响的代表作。
65、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原籍山西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诗歌为现实服务,作品反映民间疾苦,揭露弊政。他的诗形象鲜明,语言通俗,诗风平易。《新乐府》、《秦中吟》等是体现他的诗歌主张的代表作,而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了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有《白氏长庆集》。
66、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他是王叔文政治集团的重要人物,反对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势力,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后官至太子宾客。他的诗歌在继承前人优秀传统的同时,十分注意向民歌学习,形成活泼明快的独特风格,被当时人称为“诗豪”。有《刘宾客集》。
67、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他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在散文和诗歌的创作方面都有着很高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与刘禹锡一起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后又调任柳州刺史。他的诗大多数作于被贬之后。诗的风格淡雅,语言简练,情感真挚。有《柳河东集》。
68、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早年为僧,法号无本,后来经韩愈相劝还俗。他的诗以清奇和凄苦著名,大多是写自然景物和闲居情致。诗风清淡朴素,意境荒凉枯寂,与孟郊齐名,被后人称作“郊寒岛瘦”。
69、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仕途不顺,又多病早衰,生活困顿,诗中对世事沧桑、生死荣枯,感触尤多。天纵奇才,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后人将他的诗风称为“李长吉体”。有《昌谷集》。
70、马戴,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虞臣,海州东海(今江苏连云港)人。会昌年间进士。与贾岛、姚合为诗友。其诗很为时人及后世所推崇,尤以五言律诗著称。有《会昌进士集》。
71、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有《樊川文集》。
72、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晚唐时期著名诗人。因为受到排挤,一生都很不得志。擅长写律诗、绝句,诗富于文采,风格色彩很浓,音调和谐优美,意境朦胧抒情,多用典故,以《无题》组诗最为著名。有《李义山诗集》。
73、温庭筠(?—866),唐代诗人、词人。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今属山西)人。才思敏捷,每次应试,八叉手就能写成八韵。精通音律,熟悉词调,是“花间派”的鼻祖。他的诗辞藻华丽,多写个人遭际。有《温庭筠诗集》、《金奁集》。
74、崔涂,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礼山,江南人。光启年间进士。诗以怀乡、送别、旅愁等题材为主,情绪低沉,意境比较深刻委婉。《全唐诗》收其诗一卷。
三、宋代
75、柳开(947—1000),原名肩愈,字绍先,后改名开,字仲涂。大名(今属河北)人。北宋散文家,以韩愈、柳宗元的继承人自居。
76、郑文宝(953—1013),字仲贤,宁化人。初仕南唐,入宋后中进士,累官兵部员外郎。著《江表志》,记录南唐史事。
77、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北宋文学家。在宋朝初年提倡平易朴素的诗风,推崇杜甫、白居易。
78、寇準(961—1023),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官至参知政事,封莱国公。
79、林逋(967—1029),北宋诗人。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隐居西湖孤山,终身不仕,也不婚娶,有“梅妻鹤子”之称,卒谥和靖先生。
80、范仲淹(989-1052),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官至参知政事。他的诗词散文都写得很好。
81、曾公亮(999—1078年),字明仲,号乐正,泉州晋江人。宋代政治家、军事家。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撰《武经总要》。
82、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词人。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
83、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州)人。北宋诗人。论诗重政治内容,反对靡丽文风,对宋代诗风转变有较大影响。
84、苏舜钦(1008—1049),字子美,绵州盐泉(今四川绵阳)人,迁居开封。北宋诗人。诗与梅尧臣齐名,风格豪健。
85、张俞,生卒年不详。字少愚,号白云先生,益州郫(今属四川)人。北宋诗人。
86、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水(今属江西)人。北宋诗人,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
87、李觏(1009—1059),字泰伯,建昌军南城(今属江西)人。世称盱江先生,又称直讲先生。北宋哲学家、诗人。
88、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年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宋代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王安石变法的推行者。
89、刘攽(1023—1089),字贡父,或作戆父、赣父,号公非,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曾帮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
90、王令(1032—1059),字逢原,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北宋诗人。以教书为生。诗风奇崛豪放。 
91、张舜民(约1034—1100),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又号矴斋,邠州(治今陕西彬县)人。北宋诗人。官至吏部侍郎。
92、曾巩(1019—1083),字子固,南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文学家。官到中书舍人。擅长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93、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
94、孔平仲,字毅父,临江新淦(今江西新干)人。北宋诗人。与兄文仲、武仲都有文名,合称“清江三孔”。
95、王雱(1044—1076),字元泽,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诗人,王安石的儿子。官到龙图阁直学士。
96、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是江西诗派的开创者。
97、道潜(1043—1102),字参寥,俗姓何,本名昙潜,赐号妙总大师,杭州於潜(今浙江临安)人。北宋诗人。 
98、晁冲之,字叔用,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北宋江西诗派诗人。
99、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楚州淮阴(今属江苏)人。北宋诗人。与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
100、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北宋词人。也擅长诗文。为“苏门四学士”之一。
101、程颢(1032—1085),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洛阳人。北宋哲学家、教育家。与弟弟程颐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
102、陈师道(1053—1102),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诗宗杜甫,锻炼辛苦,为江西诗派代表作家。 
103、徐俯(?—1140),字师川,自号东湖居士,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黄庭坚的外甥,诗属江西派。
104、吴涛,字德劭,崇仁(今属江西)人。北宋诗人。
105、吕本中(1084—1145),字居仁,世称东莱先生,寿州(治今安徽凤台)人。宋代诗人、诗论家,曾作《江西诗社宗派图》。
106、汪藻(1079—1154),字彦章,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宋代诗人。高宗时任翰林学士。
107、刘子翚(1101—1147),字彦冲,号屏山,一号病翁,建州崇安(今属福建)人。北宋哲学家、诗人。朱熹曾向他问学。
108、朱淑真,号幽栖居士,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一说海宁(今属浙江)人。北宋女词人,亦能诗。 
109、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南宋女词人。也擅长诗文。
110、曾幾(1084—1166),字吉甫,号茶山居士,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南宋诗人。陆游曾向他学诗。
111、李纲(1083—1140),字伯纪,邵武(今属福建)人。南宋主战派大臣。
112、陈与义(1090—1139),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南宋诗人。诗出于江西诗派,而自成一家。
113、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南宋抗金名将。为秦桧所陷,以“莫须有”之罪被害。谥武穆。
114、萧德藻,字东夫,号千岩老人,闽清(今属福建)人。南宋诗人。
115、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一生主张坚决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排挤,爱国热情却始终不变。
116、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南宋诗人。官至参知政事。诗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称“中兴四大家”或“南宋四家”。
117、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学者称诚斋先生,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南宋诗人。他的诗自成一家,人称“杨诚斋体”。
118、林升,生卒年不详,南宋士人。字梦屏,平阳(今属浙江)人。大约生活在孝宗淳熙年间。
119、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南宋哲学家、教育家。
120、张栻(1133—1180),字敬夫,一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世称南轩先生。南宋学者。和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
121、姜夔(约1155—1209),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词人。诗为杨万里所称道。
122、徐玑(1162—1214),字文渊,一字致中,号灵渊,晋江(今属福建)人,自其父时移居永嘉(今浙江温州)。南宋诗人。“永嘉四灵”之一。
123、赵师秀(?—1219),字紫芝,号灵秀,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与徐照、翁卷、徐玑并称“永嘉四灵”。 
124、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温州乐清(今浙江乐清)人。南宋诗人。“永嘉四灵”之一。 
125、雷震,南宋诗人,生平不详。
126、戴复古(1167—1248),字式之,号石屏,台州黄岩(今属浙江温岭)人。南宋诗人,江湖派重要作家,曾师从陆游。
127、叶绍翁,南宋诗人,生卒年不详。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属浙江)人。其诗属于宋朝后期的“江湖派”,尤其擅长七言绝句。
128、刘克庄(1187—1269),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官至工部尚书、龙图阁直学士,谥文定。江湖派最大的诗人。
129、志南,南宋诗僧,生平不详。
130、严羽(1192—1245),字仪卿、丹丘,号沧浪逋客,邵武(今属福建)人。南宋诗歌批评家,论诗推崇盛盛,强调“妙悟”和“兴趣”。
131、周密(1232—约1298),字公谨,号草窗、四水潜夫等,原籍济南,后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南宋文学家。
132、文天祥(1236—1283年),南宋大臣、文学家,著名的民族英雄。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133、汪元量(1241—?),字大有,号水云,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原为宋宫廷乐师,被掳北上,后以道士南归。
134、郑思肖(1241—1318),字亿翁,号所南,连江(今属福建)人。宋末太学生,宋亡后隐居苏州。诗有很强的遗民特色。
135、谢枋得(1226—1289),
 南宋文学家。字君直,号叠山。信州弋阳(今属江西)人。宋亡后被强制送往大都(今北京),坚贞不屈,绝食而死。门人私谥文节。
136、卢梅坡,南宋诗人,生平不详。
四、金辽元明清
137、王庭筠(1156—1202),金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端,号黄华山主,又号黄华老人。
138、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金元之际最有成就的诗人。其诗风格沉雄,豪放超迈。 
139、陈孚(1240—1303),字刚中,天台临海(今属浙江)人。元代诗人。诗以雄浑刚健著称。 
140、刘因(1249—1293),字梦吉,号静修,雄州容城(今河北徐水县)人。元诗人。古诗学陶、柳,近体学唐,以感情深挚著称。
141、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湖州(今属浙江)人。元代书画家、诗人。宋宗室,入元后官至翰林学士承旨。
142、黄庚(1260—1328),字星甫,台州天台(今属浙江)人。宋元之际诗人。宋亡不仕,以教馆为业。诗以近体见长,清丽纤巧。
143、 杨载(1271—1323),字仲弘,浦城(今属福建)人。元代诗人。与虞集、范椁、揭傒斯合称“元诗四大家”,以骨力遒劲著称。
144、虞集(1272—1348),字伯生,号道园,世称邵庵先生,四川仁寿人,侨居崇仁(今属江西)。元代诗人,“元诗四大家”之一。也擅长散文。
145、揭傒斯(1274—1344),字曼硕,龙兴富州(今江西丰城)人。官至翰林待制、侍讲学士。元代诗人,“元诗四大家”之一。诗风清丽婉转。
146、王冕(?—1359),字元章,号煮石山农、饭牛翁等,诸暨(今属浙江)人。元末著名画家,尤其擅长画梅。其诗遒劲纵逸。
147、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诸暨(今属浙江)人。元末最负盛名的诗人,其诗号“铁崖体”。
148、倪瓒(1301—1374),原名珽,字元镇,号元林,无锡(今属江苏)人。元代画家,与黄公望、吴镇、王蒙称“元末四大家”。其诗清旷萧散。
149、萨都剌(1272—?),字天锡,号直斋,回族。居雁门(今山西代县)。元代文学家。官至翰林国史院应奉文字。
150、刘基(1311—1375),字伯温,青田(今属浙江)人。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封诚意伯。诗多古体,苍莽萧瑟。
151、袁凯(约1310—?),字景文,号海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代诗人。曾任监察御史,后托疾归。 
152、杨基(1326—?),字孟载,号眉庵,嘉定州(今四川乐山)人,迁居江苏吴县。明代诗人,与高启等合称“吴中四杰”。 
153、毛铉,字鼎臣,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代诗人,其诗富于生活气息。
154、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青丘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初成就最高的诗人,“吴中四杰”之一。官至翰林编修、户部侍郎。
155、王恭,字安中,闽县(今属福建)人。明代诗人。永乐初年授翰林典籍。
156、杨士奇(1365—1423),初名寓,士奇是他的字,泰和(今属江西)人。明代诗人。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
157、李昌祺,名祯,字昌祺,庐陵(今属江西)人。明代诗人。永乐进士,官至广西布政使。 
158、刘球,字求乐,更名廷振,安福(今属江西)人。明代诗人。官至翰林侍讲。
159、于谦(1398—1457),字廷益,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代大臣。官至兵部尚书,土木之变后拥立景帝,在北京城外击退瓦剌军。后英宗复辟,被害
160、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诗以清新雅丽见长。
161、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茶陵(今属湖南)人。明代诗人,创茶陵诗派。官至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
162、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诗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合称“吴中四才子”。
163、李梦阳(1470—1530),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属甘肃)人。明代诗人,为“前七子”领袖,诗雄深峻伟,刻意学杜甫
164、徐祯卿(1479—1511),字昌谷,一字昌国,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诗人,“前七子”之一,又为“吴中四才子”之一。
165、周在,字善卿,太仓(今属江苏)人。明代诗人。官至浙江右参政。诗以清新见长。
166、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大复山人,信阳(今属河南)人。明代诗人,与李梦阳同为“前七子”领袖,作诗提倡复古。 
167、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新都(今属四川)人。明代著名学者,官至翰林修撰。诗学六朝,独树一帜。 
168、谢榛(1495—1575),字茂秦,号四溟山人,一号脱屣老人,临清(今属山东)人。明代诗人。与李攀龙、王世贞等提倡复古,号“后七子”。
169、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诗人,“后七子”领袖。古乐府学汉,近体学唐。
170、杨继盛(1516—1555),字仲芳,号椒山。保定容城(今属河北)人。嘉靖年间任兵部员外郎,因弹劾权相严嵩,下狱死。
171、徐渭(1521—1593),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居士等,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代书画家、文学家。
172、戚继光(1528—1587),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登州(治今蓬莱)人。明抗倭名将、军事家。他编练的戚家军是抗倭的主力。
173、钱福(1461—1504),字与谦,号鹤滩,华亭(今属上海)人。明代诗人。弘治年间会元、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174、高攀龙(1562—1626),字云从,又字存之,号景逸,无锡(今属江苏)人。明代诗人。官至左都御史。诗朴素自然。
175、袁中道(1570—1627),字小修,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明代文学家。与兄宗道、宏道并称“三袁”,同为“公安派”诗人。
176、陈子龙(1608—1647),字人中,一字卧子,号大樽,松江华亭(今属上海)人。明代诗人。官至兵科给事中。明亡后起兵抗清,兵败被捕投水死。
177、张煌言(1620—1664),字玄著,号苍水,鄞县(今属浙江)人。明代诗人。鲁王时官至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后被俘就义。
178、夏完淳(1631—1647),南明诗人。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又号灵首。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随父亲和老师起兵抗清,兵败后被捕就义。
179、吴伟业(1609—1672),字骏公,号梅村。太仓(今属江苏)人。明清之际诗人。诗风凄丽苍凉,多纪时事,有“诗史”之称。 
180、吴嘉纪(1618—1684),字宾贤,号野人,泰州(今属江苏)人。明清之际诗人。入清不仕。其诗着力反映民生疾苦。
181、顾炎武(1613—1682),原名绛,字忠清,入清后更名炎武,又作炎午,号亭林,曾自团蒋山傭。昆山(今属江苏)人。明遗民,著名学者、诗人。
182、尤侗(1618—1704),字同人、展成,号悔庵、艮斋、西堂老人,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清文学家、戏曲家。
183、毛奇龄(1623—1716),本名甡,字大可;一字齐于,号僧开、西河、初晴居士、河右僧,人称西河先生,浙江萧山人。清代学者。工诗文,善书画。
184、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清代诗人。官至翰林院检讨,参与修《明史》。
185、王士禛(1634—1711),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新城(今山东桓台)人。清代诗人。论诗标举神韵说。
186、查慎行(1650—1727),初名嗣琏,字夏重;后改名慎行,字悔馀,号初白。海宁(今属浙江)人。清代诗人。擅长七律。
187、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代诗人。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论诗鼓吹格调说。 
188、纳兰性德(1654—1685),初名成德,字容若,满州正黄旗人。清代词人。亦工诗,诗作感情细腻。
189、徐兰,字芬若,又字芝仙,常熟人,流寓北通州。清代诗人。长于白描人物,诗无一语不奇。
190、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号樊谢。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诗人。诗宗宋人,为浙派重要作家。
191、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属江苏)人。清代诗人、书画家,属“扬州八怪”之一。做过几任知县,同情民生疾苦。 
192、屈复(1668—?),字见心,号悔翁,晚号金粟道人。蒲城(今属陕西)人。清代文学家。
193、蒋士铨(1725—1785),字心馀,一字苕生,号清容,又号藏园定甫、离垢居士。铅山(今属江西)人。清代诗人,与袁枚、赵翼并称“乾隆三大家”。
194、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仓山叟、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诗人,为乾隆诗坛之盟主。
195、纪昀(1724—1805),字晓岚,一字春帆,号石云。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清代学者,“四库全书馆”总纂官。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196、赵翼(1727—1814),清代诗人、史学家。字云菘,号瓯北,阳湖(今江苏常州)人。
197、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桐城(今属安徽)人。清代桐城派散文大家。论诗主张雅正。
198、黄景仁(1749—1783),字仲则,一字汉镛,小名高生,自号鹿菲子。武进(今江苏常州)人。清代诗人。一生坎坷,诗多愤世嫉俗、伤感愁苦之音。
199、席佩兰,字道华,一字韵芬,号浣云。照文(今江苏常熟)人。清代诗人,袁枚女弟子。善画兰。 
200、龚自珍(1792—1841),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字璱人,号定盦。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
201、高鼎,字象一,又字拙吾,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诗人。
202、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原名子城,派名传豫,清湘乡县荷叶塘(今双峰荷叶乡)人。
203、王闓运(1832-1916),湖南湘潭人。近代文学家、诗评家,著名的儒家学者。著作丰富,有《五代诗选本》、《祺祥故事》、《湘绮楼文集》、日记等。
其住所叫湘绮楼,自号湘绮老人。
204、张之洞(1837~1909)中国清末重臣,洋务派首领。字孝达,号香涛,又号香严,晚年自号抱冰老人。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晚清诗人。
205、康有为(1858--1927),广东南海人。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后易号更生,晚年别署天游化人等,世称“南海先生”。诗人。
206、陈三立(1859-1937),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晚清诗人。
207、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浏阳(今属湖南)人。晚清维新志士。戊戌变法失败后入狱,壮烈牺牲。
208、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新会(今属广东)人。清末民初著名学者,戊戌变法领导人之一。
209、秋瑾(1870—1907),字(王睿)生,一字竞雄,又称“鉴湖女侠”。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者,妇女解放运动先驱。

本文来源:https://www.shanpow.com/wx/344080/

《诗人简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阅读
  • 李白诗歌适合朗诵范文(通用2篇) 李白诗歌适合朗诵范文(通用2篇)
  • 鉴赏李白静夜思精选五篇 鉴赏李白静夜思精选五篇
  • 朗诵李白的诗歌 朗诵李白的诗歌
  • 描写李白的诗歌范文(精选二篇) 描写李白的诗歌范文(精选二篇)
  • 歌颂李白诗歌著名诗 歌颂李白诗歌著名诗
  • 李白诗歌(合集3篇) 李白诗歌(合集3篇)
  • 李白抒情的诗歌三篇 李白抒情的诗歌三篇
  • 月亮的诗歌李白 月亮的诗歌李白
为您推荐
  • 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原文,翻译,赏析【4篇】
    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原文,翻译,赏析【4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原文,翻译,赏析【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将进酒李白全诗汇编6篇
    将进酒李白全诗汇编6篇
    李白(701年—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将进酒李白全诗汇编6篇,欢迎品鉴!
  • 唐诗李白(通用5篇)
    唐诗李白(通用5篇)
    古典诗词赏析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唐诗李白(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 李白诗歌鉴赏
    李白诗歌鉴赏
    只有让学生懂得了诗歌鉴赏的门道,才能使学生建立一种赏析的思路,进而在不断的赏析中培养起一种属于自己的赏析风格。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白诗歌鉴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关于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原文,翻译,赏析【四篇】
    关于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原文,翻译,赏析【四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原文,翻译,赏析【四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 鉴赏李白静夜思【5篇】
    鉴赏李白静夜思【5篇】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鉴赏李白静夜思【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李白诗歌朗诵汇编2篇
    李白诗歌朗诵汇编2篇
    祖国,从黄河源头走来的智者,继承了黄河水流的桀骜和狂放,用激情点燃一簇洞穿时空的火焰,光芒神圣!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白诗歌朗诵汇编2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李白写的诗歌二篇
    李白写的诗歌二篇
    冰心建议定在每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叶圣陶建议定在每年秋季学生入学的日子,让学生在新学年的开始就记住教师的辛勤和光荣。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白写的诗歌二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李白诗歌适合朗诵范文(精选二篇)
    李白诗歌适合朗诵范文(精选二篇)
    敬老院(geracomium),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的非营利性组织,又称养老院。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李白诗歌适合朗诵范文(精选二篇),欢迎品鉴!
  •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阅读答案范文(精选3篇)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阅读答案范文(精选3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阅读答案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