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四帖


散文欣赏 2019-06-16 19:54:03 散文欣赏
[摘要]一:[古诗四帖]张旭草书《古诗四帖》欣赏《草书古诗四首》辽宁省博物馆藏,墨迹本,五色笺,凡四十行,一百八十八字。传为张旭狂草之作,此帖雄强奇伟,笔势纵逸。董其昌评说:“有悬崖坠,急雨旋风之势。”  极为珍贵。大书法家张旭,唐开元、天宝(公元714—756年)间吴(今江苏苏州)人,书法功力深厚,并以

【www.shanpow.com--散文欣赏】

一:[古诗四帖]张旭草书《古诗四帖》欣赏

古诗四帖_张旭草书《古诗四帖》欣赏


《草书古诗四首》辽宁省博物馆藏,墨迹本,五色笺,凡四十行,一百八十八字。传为张旭狂草之作,此帖雄强奇伟,笔势纵逸。董其昌评说:“有悬崖坠,急雨旋风之势。”  极为珍贵。
大书法家张旭,唐开元、天宝(公元714—756年)间吴(今江苏苏州)人,书法功力深厚,并以精能之至的笔法和豪放不羁的性情,开创了狂草书风格的典范。
张旭以独特的狂草书体,在名贵的“五色笺”上,纵情挥写了南北朝时期两位文豪谢灵运与庾信的古诗共4首。
作品落笔力顶千钧,倾势而下,通篇笔画丰满,绝无纤弱浮滑之笔。
行笔婉转自如,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有急有缓地荡漾在舒畅的韵律中。他的字奔放豪逸,笔画连绵不断,有着飞檐走壁之险,满纸如云烟缭绕,实乃草书颠峰之篇。
草书之美其实就在于信手即来,一气呵成,给人以痛快淋漓之感。 
     释文:东明九芝盖,北烛五云车。飘飖入倒景,出没上烟霞。春泉下玉霤,青鸟
向金华。汉帝看桃核,齐侯问棘(原诗为枣)花。应逐上元酒,同来访蔡家。
北阙临丹水,南宫生绛云。龙泥印玉简(原诗为策),大火练真文。上元风雨散,中天哥(原诗为歌)吹分。虚(原诗为灵)驾千寻上,空香万里闻。        谢灵运王子晋赞       淑质非不丽,难之以万年。储宫非不贵,岂若上登天。王子复清旷,区中实譁嚣。喧既见浮丘公,与尔共纷繙(翻)。
岩下一老公四五少年赞衡山采药人,路迷粮亦绝。过息岩下坐,正见相对说。一老四五少,仙隐
不别可?其书非世教,其人必贤哲。
全帖
 
 
 
局部放大
 
 
 
 
 
 
 
问棘(原诗为枣)花。应逐    上元酒,同来  
访蔡家。  北阙临丹水,
                         南宫生绛云。  龙泥印玉简(原诗为策),
                          大火练真文。    上元风雨散,
 
 
 
 
中天哥(原诗为歌)吹分。   虚(原诗为灵)驾千寻上,
空香万里闻。       谢灵运王
子晋赞    淑质非不丽,   难之以万年。
 
 
空香万里闻   谢灵运王
子晋赞     淑质非不丽,
 
 
 
 储宫非不贵,     岂若上登天。
王子复清旷,      区中实譁
嚣。喧既见浮     丘公,与尔共纷繙(翻)。
 
 
 
 
               岩下一老公        四五少年赞              衡山采药人,       路迷粮亦绝。
               过息岩下坐,      正见相对说。
               一老四五少,
 
 
 
 
           仙隐不别      可?其书非 
          世教,其人    必贤哲。
 
 
 
 细节欣赏
 
 
 
 
 
 
 
 
 
 
 
 
 
《古诗四帖》的艺术特点  下面从笔法、字法、章法和艺术风格四个方面分析介绍《古诗四帖》的艺术特点。
  1.笔法特点  ①侧笔中锋:这是张旭继承魏晋笔法最根本的内容。  ②涩中求畅:打开《古诗四帖》,第一眼看到的是奔放流畅。但细看每一个笔画,很多又都是迟涩而凝重的。张旭的狂草和王羲之的今草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创作风格变了。王羲之是典雅的,而张旭是浪漫的。典雅多理性,浪漫多感性。   ③灵动多变。  ④奔放连绵:这是张旭狂草不同于前人的最明显的特征。狂草要突出“狂”字,“狂”是什么?狂草之“狂”不是狂乱、狂怪、狂妄和疯狂,而是作者心理上的一种雅逸、潇洒、奔放和豪迈。
        2.字法特点  字法可以简单地解释为结字的方法。自古以来,字法有规范也有变化。规范之处有两点:一是从文字产生开始,每个字因笔画多少,象形、写意而形成的原始字形,这是此后两千多年字法的基础。二是字体演变过程中,受书写习惯、审美追求的影响而形成的约定俗成的字形变化。这些往往是需要死记硬背的。  变化是书家创作风格形成的原因。在规范的基础上产生变化,比如说有人以写扁字为主,有人以写长字为主;有人喜欢写得紧凑,有人喜欢写得开张;有人习惯于右上取势,有人偏重于右下宽博。对于字法的研究,作为狂草作品的《古诗四帖》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①草法精熟:草法精熟是狂草书家的共同特点,然而张旭草法的精熟又在古今众多狂草书家之上。以《古诗四帖》为例,首先,作品中所有文字均为纯正的草书,没有一个行书。清一色的草书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作品创作的难度,这一点古今草书家很少有人能做到。第二,此帖草法和书写的熟练程度以及表现上的写意程度也达到了前无古人的高度。沈鹏先生常说,写草书的人要进入狂草。什么是进入狂草?就是一定要写出纯正的草书的感觉。张旭的《古诗四帖》之所以感人,之所以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震撼,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写出了纯正的与所有今草作品都截然不同的狂草气息。  ②结字高古:对于结字方面,张旭的成绩是惊人的。尽管他在书写之中任情挥洒,但我们仔细分析《古诗四帖》中的每一个字,无不合于古人结字之法。  ③字体宽博:宽博才会大气,宽博才能雄浑。古人把高境界的书法作品称为“逸品”,象征魏晋风度的词叫“晋世清韵”,晋世清韵的核心内容是“雅逸”。什么是逸?逸是自由、散淡,是潇洒、随意。没有宽博就无所谓“逸”。张旭抓住了这个问题的根本。  ④因势成形:在《古诗四帖》中,严格按照古法造字是张旭结字的基础,因势成形也是它的一个重要特色。狂草书写上的随机性和章法上的丰富性,增加了书写环境的复杂性,为结字提出了难题。在构字上既有创造矛盾、任情恣肆的自由,又有解决矛盾、填补均衡的无奈。因此,因势成形成为《古诗四帖》重要的结字特点。  然而,谈到因势成形,有一点一定要明确,那就是因势成形所成的“形”必须是美的,必须是字法上合乎规范的。长要长得合理,短要短得合法;正要正得出新,歪要歪得规范。在这个问题上许多学书者都有误区,认为草书创作是看大效果,单个字没写好是因为环境使然。这是大错特错的。任何章法环境都不能成为我们写不好一个字的理由。整体上看既变化丰富又和谐完整,单剪下每一个字又都要经得住推敲,经典耐看,甚至都能放到《草书大字典》中供专家研究,供后人摹写。这一点我们从《古诗四帖》中得到了深刻的体验。
  3.章法特点  ①自然疏密,没有刻意雕琢。这是张旭书法的特点,也是几乎所有古代书家共同的特点。张旭不在章法上刻意地经营空间,而是讲究自然书写,自然疏密,浑然天成。我认为最好的狂草作品不应该是设计出来的,而应该是“碰”出来的。没有设计、没有经营,只想表现一种感觉、一种思想。沿着这种感觉任情恣肆,完全靠下意识去写(平时的规范都化作了下意识),而写出的结果却“嬉笑怒骂皆文章”。一切奇情迭出,又一切合理合法。对于这一点,《古诗四帖》给了我们很好的印证。  ②分区域、分段落有不同的风格韵律。《古诗四帖》虽然没有从空间上进行人为的设计,但并没有因此而减少它在章法上的丰富性。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就是,随着作品内容和作者创作情绪的延伸变化,而表现出成片的、丰富的风格韵律变化。这些由于线条质感、书写速度等因素形成的变化,是自然递变、浑然天成的。  ③拉近行距,实现“隔行通气”。大草作品更强调章法上的整体性,虽然仍以行为书写单位,但行与行之间没有联系的草书作品不能成为优秀的作品。如何使行与行之间相互关联,成为相互作用的整体,这是古今狂草书家都面临的一个难题。一幅狂草作品,如果说第一行可以随意写,第二行就不行了;第二行要观照着第一行来写,要努力做到两行之间既变化又和谐;而第三行不仅要看第二行,还要观照第一行;第四行要观照前三行。这就是为什么纵幅的书法作品大家多愿写三行、两行的,而不愿意写多行的原因。为解决这一问题,《古诗四帖》用了一个极其巧妙的方法,那就是拉近距离,有些段落几乎到了横无行、竖无列的程度。  ④上下错落,活跃氛围。在书法学习上,自古就有“五年上齐,十年下齐”之说。说的是写一篇字,要做到上边线齐和下边线齐是很不容易的。而过去人们写字多为小字楷书、行书,一页纸要写很多行,上下不齐就不能做到端庄精美。这一原则至今仍然是我们书写章法的基本准则。然而,在《古诗四帖》中,张旭打破了这一规范。在这样一幅不算太长的手卷中,出现了多处上下不齐的现象。这是为什么?原因是狂草这种书体具有不同个性。在狂草作品中,字形灵活多变,字体时大时小,字势欹正相间,动荡多变的章法局势使上下不齐成为了一种自然的必然。有了这几处错落,章法气势在规整之中便多了几分活跃。反之,没有这几处错落,整件作品会立即显得生硬刻板。  4.风格特点  “正大气象”是《古诗四帖》风格上的最大特点。  “正”是什么?“正”的重要含意是法度严谨。过去我们形容“正大气象”还有一个词语,叫做“庙堂气象”。“庙堂”代表皇家,代表国家。能够代表国家或者说具备国家级水平的东西,必须有严格的规范性,法度严谨才能传之四海。例如学习篆书,篆书碑帖就有皇家和民间之别,学习时必须有所区分。如果上手就写《散氏盘》等民间作品,写出的篆书就很难有规范性。  “大”的含意一是指气势雄壮,这一点很好理解;二是指占主流、走大路,风格上不偏不怪,符合审美的普遍性。艺术欣赏有一个概念,叫做“雅俗共赏”。什么是雅俗共赏?就是一个人的作品受众面很宽,大多数人都认为好,都能接受。这说明审美上存在共性,也就是有些东西大家都认为好。书法家必须找到这个普遍性的东西,并写到自己的作品中去。只有这样,你的作品才会引起更多人的共鸣。壮阔的美、典雅的美、充实的美,都属于普遍性的美;枯槁的美、纤弱的美、残缺的美、荒诞的美、怪异的美,则都属于特殊性的美。  《古诗四帖》虽属狂草作品,但它严格遵守了传统成法,从笔法到字法都与魏晋正统的草书一脉相承。而且从风格上它狂而不野、狂而不怪,坚持正中求变,从而创造出了自身艺术上以正大气象为特征的崇高品质。  对于书法有着深入实践经验的人都知道,坚持风格上的正大气象,同时还能写出作品的味道来是最难的,写歪一点、写怪一点,写出些趣味则要容易得多。正是因为这一原因,走正路、走大路,坚持正大气象的作品才更加被人们所看重。在历代草书碑帖中,《古诗四帖》是高难的,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其技法的高超,另一方面也源于其坚持的正大气象。
 
 
 
 

二:[古诗四帖]张旭--草书《古诗四帖》鉴赏(墨迹本高清大图)

古诗四帖_张旭--草书《古诗四帖》鉴赏(墨迹本高清大图)


张旭--草书《古诗四帖》鉴赏
(墨迹本高清大图)
张旭《古诗四帖》墨迹本,五色笺,狂草书。纵28.8厘米,横192.3厘米。凡40行,188字。无款,前两首是庾信的《步虚词》,后两首是南朝谢灵运的《王子晋赞》和《四五少年赞》。明董其昌定为张旭书,后人多沿此说,但也颇有争议。
张旭--草书《古诗四帖》鉴赏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杜甫笔下的张旭,活脱脱的展现在我们眼前,他的神采一直为世人所倾倒。      张旭,字伯高,一字季明,吴郡(江苏苏州)人。初仕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长史,人称“张长史”。为人洒脱不羁,豁达大度,卓尔不群,才华横溢,学识渊博。与李白、贺知章相友善,杜甫将他三人列入“饮中八仙”。是一位极有个性的草书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故又有“张颠”的雅称。后怀素继承和发展了其笔法,也以草书得名,并称“颠张醉素”。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又工诗,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
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他自己以
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
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来,其状惊世骇俗。
       相传他见公主与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之意;在河南邺县时
爱看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并因此而得草书之神。颜真卿曾两度辞官向他
请教笔法。
       张旭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他把满腔情感倾注在点画之间,旁若无
人,如醉如痴,如癫如狂。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赞之:“ 喜怒、
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
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
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
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这是一位真正
的艺术家对艺术的执着的真实写照。难怪后人论及唐人书法,对欧、虞、
褚、颜、柳、素等均有褒贬,唯对张旭无不赞叹不已,这是艺术史上绝无
仅有的。
 
 
 释文:东明九芝盖,北烛五云车。飘飖入倒景,出没上烟霞。春泉下玉霤,青鸟向金华。汉帝看桃核,齐侯问棘(原诗为枣)花。应逐上元酒,同来访蔡家。北阙临丹水,南宫生绛云。龙泥印玉简(原诗为策),大火练真文。上元风雨散,中天哥(原诗为歌)吹分。虚(原诗为灵)驾千寻上,空香万里闻。谢灵运王子晋赞淑质非不丽,难之以万年。储宫非不贵,岂若上登天。王子复清旷,区中实譁嚣。喧既见浮丘公,与尔共纷繙(翻)。岩下一老公四五少年赞衡山采药人,路迷粮亦绝。过息岩下坐,正见相对说。一老四五少,仙隐不别可?其书非世教,其人必贤哲。
张旭《古诗四帖》书法作品赏析
摘要: 张旭《古诗四帖》书法作品赏析 《古诗四帖》墨迹本,五色笺,狂草书,共40行、188字。传唐代张旭书。通篇笔画丰满,绝无纤弱浮滑之笔。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满纸如云烟缭绕,实乃草书巅峰之篇。    释文   ...
张旭《古诗四帖》书法作品赏析(1)
  
 
《古诗四帖》墨迹本,五色笺,狂草书,共40行、188字。传唐代张旭书。通篇笔画丰满,绝无纤弱浮滑之笔。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满纸如云烟缭绕,实乃草书巅峰之篇。  
    释文
  东明九芝盖,北烛五云车。飘飖入倒景,出没上烟霞。春泉下玉溜,青鸟向金华。汉帝看桃核,齐侯问棘花。应逐上元酒,同来访蔡家。
  北阙临丹水,南宫生绛云。龙泥印玉简,大火练真文。上元风雨散,中天哥吹分。虚驾千寻上,空香万里闻。
  谢灵运王子晋赞
  淑质非不丽,难之以万年。储宫非不贵,岂若上登天。王子复清旷,区中实哗嚣。既见浮丘公,与尔共纷翻。
  岩下一老公,四五少年赞
  衡山采药人,路迷粮亦绝。过息岩下坐,正见相对说。一老四五少,仙隐不别可?其书非世教,其人必贤哲。
 
备注
  《古诗四帖》录文为四首诗赋。前两首分别是南北朝庾信的《道士步虚词》之六和之八,后两首是南朝谢灵运的《王子晋赞》和《岩下见一老翁四五少年赞》。
  《庾子山集》和《谢灵运集校注》分别录有原文如下:
  东明九芝盖,北烛五云车。飘飖入倒景,出没上烟霞。春泉下玉溜,青鸟向金华。汉帝看桃核,齐侯问枣花。上元应送酒,来向蔡经家。
  北阙临玄水,南宫生绛云。龙泥印玉策,大火炼真文。上元风雨散,中天歌吹分。灵驾千寻上,空香万里闻。
  谢灵运王子晋赞
  淑质非不丽,难以之百年。储宫非不贵,岂若登云天。王子爱清净,区中实嚣喧。冀见浮丘公,与尔共缤翻。
  岩下见一老翁四五少年赞
  衡山采药人,路迷粮亦绝。过息岩下坐,正见相对说。一老四五少,仙隐不可别。其书非世教,其人必贤哲。
书法赏析
狂草之作  
    《古诗四帖》是否为张旭所作,尚有争议,但它是张旭笔法系统中一件重要的作品。它大部分线条不强调提按,而重视粗细均匀的线条中使转与速度的变化。中侧锋并用,笔锋常落在线条端部的一侧,但立即转为中锋;同时流畅中又往往生出圭角,如“年”、“别”等字,有不可端倪之感。左右部分衔接时,有时用粗重的线条。这一点在颜真卿《刘中使帖》中“期”、“将”的笔触也可看到,通过此点能看到颜、张的关系。
  狂草中的点画与其他书体中的点画不同。其一,狂草点画在连续运动中完成,而且较为快速,对控制用笔的敏捷、准确有很高要求;其二,其他书体字体中留驻、按顿等常用的方法在狂草中无法使用,只能更多地依靠手腕及其他关节的控制,因此在临习中一定要找到与点画形状相配合的运动方式。一种点画,书家可以用不同的笔法临写出大体相似的形状,但对狂草来说,只有自然而流畅地书写出这一形状才是可取的,其它操作方法不是把学习者和欣赏者引向另一种风格,而是引人离开草书。
 
字群结构
    《古诗四帖》中有少量弱笔,但无损于整个作品的流动、敦厚,就大部分线条而言,已达到得心应手、落笔成趣的境界。草书中不离法则而随意驱运法则,这是高闲等人从来不曾梦想过的境地。
  “四帖”中真正使人感到意外的还是字结构。由于阅读与欣赏习惯的影响,“单字结构”总是欣赏者感觉中甩不掉的一个层面。与张旭其他作品相比,这件作品不符合他惯常的构字规则。狂草中字结构有极大自由,但一位书法家的作品中,总会表现出均衡、稳定、美观等原则的习惯把握方式,《肚痛贴》、《冠军帖》等作品即为例证。但《古诗四帖》不同,很多字不符合这一原则,或伸长,或压缩,或避让而改变外部轮廓,或因结构复杂而扩展某个局部——其他作品中只有放大、缩小,很少出现变形。
 
张旭《古诗四帖》书法作品赏析(2)
  
 
章法变化
  张旭草书的章法大致可以分为单字界限清晰和单字界限不清晰这样两类。前者如《晚复帖》,后者如《古诗四帖》。两类作品书写时的心态有所不同。前一类作品书写时注意力可以主要放在字结构上,同时关注各字的连缀即可;后一类作品书写时以线条疏密及连续性的控制为首要目标。狂草中空间的疏密有时出现强烈的变化,但张旭的作品中,疏密变化都是逐渐发生的。换言之,由疏到密,或由密到疏,都有个过渡阶段,《肚痛贴》中从“肚痛”到“不可”这样突兀的变化只是个特例。
 
奔放写意
  《古诗四帖》笔法奔放不羁,如惊电激雷,倏忽万里,而又不离规矩。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满纸如云烟缭绕,实乃草书颠峰之篇。董其昌评说:“有悬崖坠,急雨旋风之势。”
  《古诗四帖》通篇气势奔放,运笔无往不收,如锥划沙,无纤巧浮华之笔。盛唐时期,以张旭为代表的一派草书风靡一时,它打破了魏晋时期拘谨的草书风格。把草书在原有的基础结构上,将上下两字的笔画紧密相连,所谓“连绵还绕”,有时两个字看起来象一个字,有时一个字看起来却象两个字。在章法安排上,也是疏密悬殊很大。在书写上,也一反魏晋“匆匆不及草书”的四平八稳的传统书写速度,而采取了奔放、写意的抒情形式。正如唐代文学家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所云:“张旭善草书,不治它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从草书焉发之。”
 
作者简介
    张旭(658年至747年),字伯高,一字季明,吴县人。唐代著名书法家。初任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长史,故人称“张长史”。善诗。
  张旭是唐代著名书法家陆柬之的外孙,自幼得其传,工书法,精通楷书,最善草书。他把当时流行的“今草”书体,发展为笔法放纵、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书体,是书坛“狂草”的奠基人。自言“观公主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意,观孙大娘舞剑器而得其神”。他那变化万千、奇状莫测的草书,达到了“挥毫落纸如云烟”的境地,被后人称为“草圣”。据史书记载,张旭嗜好饮酒,每当喝得酩酊大醉时,他便呼叫狂跑,然后挥毫下笔,其字逸势奇状,潇洒豪放,有时则用头发蘸墨写字,待到酒醒,观之如神来之笔,不可复得,被人称为“张颠”。他是当时长安城里的“八仙”之一,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中赞道:“张旭三怀草圣书”。韩愈曾说:“旭善草收,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揭示了张旭用充满激情的书法语言抒写心头奔腾澎湃的情感。其传世作品有《古诗四帖》、《千字文》、《郎官石柱记》等。其书法开启了中唐的浪漫主义写意书风,展示了唐代书法全盛时期风采,唐文宗李昂曾下诏,将李白的诗歌、裴曼的剑舞和张旭的草书定为“三绝”。

二:[古诗四帖]张旭--草书《古诗四帖》鉴赏

古诗四帖_张旭--草书《古诗四帖》鉴赏

二:[古诗四帖](墨迹本高清大图)

古诗四帖_(墨迹本高清大图)

二:[古诗四帖]张旭--草书《古诗四帖》鉴赏

古诗四帖_张旭--草书《古诗四帖》鉴赏

三:[古诗四帖]张旭《古诗四帖》译文及释文

古诗四帖_张旭《古诗四帖》译文及释文


张旭《古诗四帖》译文及释文
 
译文:
 
    东明九芝盖,北烛五云车。飘飖入倒景,出没上烟霞。春泉下玉霤,青鸟向金华。汉帝看桃核,齐侯问棘(原诗为枣)花。应逐上元酒,同来访蔡家。
    北阙临丹水,南宫生绛云。龙泥印玉简(原诗为策),大火练真文。上元风雨散,中天哥(原诗为歌)吹分。虚(原诗为灵)驾千寻上,空香万里闻。
    谢灵运王子晋赞
    淑质非不丽,难之以万年。储宫非不贵,岂若上登天。王子复清旷,区中实譁嚣。喧既见浮丘公,与尔共纷繙(翻)。
    岩下一老公四五少年赞
    衡山采药人,路迷粮亦绝。过息岩下坐,正见相对说。一老四五少,仙隐不别可?其书非世教,其人必贤哲。-
 
 
 
释文:
“东明九芝盖,北烛五云车”。太阳与月亮升起的东方,撑开如灵芝模样的伞盖,象烛光熹微的北方极地,行驶五彩缤纷的车辆。九芝,即九芝草,叶如灵芝,隐有紫气,泛指灵芝草。《汉书·武帝纪》:“ 甘泉宫内中产芝,九茎连叶。”
如按道教观念,应有不同的解释。如北烛仙人,应为仙人名。《汉武内传》:“墉宫玉女王子登,是西王母紫兰宫玉女,常传使命,往来扶桑。昔出配北烛仙人,近又召还,使领命禄,真灵官也。”而五云,即五云山,为西湖群山中的第三座大山,因有五色云彩盘旋山顶且经时不散而得名。另有一说,山顶建于五代的真际寺内有五口井,从井中看天上云彩倒影,形状各异而得名。
“飘飖入倒景,出没上烟霞”。时高时低,忽快忽慢的飞翔,进入倒影中,出没在烟雾彩霞之上。飘飖,飞翔貌状。阮籍:“焉得凌霄翼,飘颻登云湄。”元友直:“继续游蜂聚,飘颻戏蝶轻。”欧阳修、范仲淹:“颉颃紫霄垠,飘颻沧浪浔。”又,形容轻盈、洒脱。柳泌:“照彻圣姿严,飘颻神步徐。”梁辰鱼:“花馆贮多娇,冠当筵风度飘颻,纤歌飞处,柳外乳莺春晓。”倒景,即倒影。
“春泉下玉霤,青鸟向金华”。春天的泉水沿着琉璃瓦屋檐顺流而下,翠绿的鸟飞向金华这个好地方。霤,屋檐的流水,下流的水。玉霤,同玉溜,指冰柱,清泉或流水。青鸟,青色的禽鸟。张衡:“翔鶤仰而不逮,况青鸟与黄雀。”江淹:“青鸟海上游,鸒斯蒿下飞。” 刘良注:“青鸟,海鸟也。”李白:“益愿狎青鸟,拂衣栖江濆。”金华山,即金华市区的北山,与南山相夹的“金衢盆地”为最富饶的土地。层峦迭嶂,林木参天,岩洞奇特,有水石、风雾和洞天奇观。
按道教解释,又,神话传说中为西王母取食传信的神鸟。青鸟,会说话的鸟,曾告诉在衡山修道八十多年的缑仙姑,她“是南岳夫人使者,受命来作伴”。又,借指春季。陈子昂:“嘉青鸟之辰,迎火龙之始。”又,青鸟氏,“乌”字之讹,指青乌子,古代堪舆家公,彭祖的弟子,在华阴山潜心修学四百七十一年,经过十二次试验,喝金液升天为仙。
“汉帝看桃核,齐侯问棘花”。汉武帝注视着桃核,齐侯讯问棘花。桃核,蟠桃核。西汉元封元年,西王母降临汉武帝殿上,赐给汉武帝七枚蟠桃,自吃二枚。汉武帝本想保留这桃核,西王母说:“这桃子是世间所没有的,三千年才结一次。”棘花,妖艳、诱人的花。
庾信将“棘花”改为“枣花”,是为平凡之花,取“牡丹花好空入目,枣花虽小结实成”之意。
“应逐上元酒,同来访蔡家”。应是赶上正月十五日上元节的时候,一齐来造访蔡家。蔡家,蔡姓人家。
庾信诗将“同来访蔡家”改为“来向蔡经家”,道教色彩则非常浓厚了。蔡经,是神仙,汉桓帝时的姑苏人。葛洪《王远传》写了仙人王远和麻姑同降于蔡经家的故事。《神仙传》载,王远(字方平,东汉中散大夫)、麻姑得道飞升后,于三国时游仙姑岩,过蔡经家,对蔡经说:“汝有仙骨而未知道,以金丹铒之。”蔡经死后,棺无其人。四年后的七月七日,蔡经邀王远与麻姑“驾五色云至家”,“遍饮家人以酒,尽室上升”。上元,即上元夫人。汉武帝元封元年七月七日,西王母降临武帝宫中,迎来统辖所有仙籍的三天真皇之母上元夫人。她说武帝胎性太粗暴、贪淫、残酷、险诈,五害常驻五脏之内,纵使好道术、求长生,也只怕徒劳无功”,这就是“上元训帝”的典故。
“北阙临丹水,南宫生绛云”。宫殿北面的门楼临近丹水,南面的宫殿为此升起红色的云彩。北阙,古代宫殿北面的门楼,是臣子等候朝见或上书奏事之处,为宫禁或朝廷的别称。丹水,又名点心河,源出湖北省长阳县西堡镇附近山区,东流经贺家坪、高家堰等地镇,在长阳县津阳口注入清江。《水经注》卷二十漾水、丹水:丹水出京兆上洛县西北冢岭山,一名高猪岭也。丹水东南流,与清池水合,水源东北出清池山,西南流,入于丹水。
庾信诗将“丹水”改为“玄水”,玄水,传说中的北方水名。《庄子·知北游》:“知北游於玄水之上,登隐弅之,而适遭无为谓焉。” 陆德明释文引李颐云:“玄水,水名。”泛指北方之水。谢灵运的祖父名谢玄,当然不可能在诗中犯讳。唐人害怕犯唐玄宗的讳,一般也是将“玄”字改为“元”字,而非“丹”字。
庾信诗将 “坐绛云”改作“生绛云”,也是出于道教理念,西周“八士”之一的南宫适曾坐在绛云之上。南宫,西汉初年始置县,因南宫适曾封邑于此,汉高祖刘邦取其复姓命县名,以示“尊周礼、敬贤人”之意。
“龙泥印玉简,大火炼真文”。用龙印泥钤玉制的简札,大火锻炼真理文章。龙泥印,在封缄的印泥上打上的龙纹印章。玉简,玉质的手版,指珍籍,如《玉简金镂》,帝王封禅、诏诰用的文书,相传羲皇授予大禹的玉尺。南朝宋刘义恭:“金牒封梁父 ,玉简禪岱山 。”
庾信诗将“玉简”改为“玉策”,玉策,即玉册,为玉质的札,指道家的符箓。将“大火”改为“天火”。天火,为道教六味真火。“真文”也道教化了,如唐代有精美的文字的“镇陵石“上真文为:“黄中总炁,统摄无穷,镇星吐辉,流炼神宫。”
“上元风雨散,中天哥吹分”。上天的风停雨散,中天声音也已分离。庾信诗将通假字“哥”更改为“歌”。
“虚驾千寻上,空香万里闻”。凭虚驾空在千寻之上,或闻到万里天空的芬芳。徐霞客:“岩之以凭虚驾空为奇者,阳朔珠明之外,此其最矣。”庾信诗将“虚”改为“灵”,变成神仙的灵驾,显得更符合道教思想。
以上庾信诗曾载在《初学记》中,在同一目录中,亦载有谢灵运的二赞,只是有一些更改,恐怕也是庾所为。
“淑质非不丽,难之以万年”。指善良贤惠、公道正直的气质并非不美丽,难的是要经受一万年的考验。《初学记》中将“难之以万年”更改为“难以之百年”,百年好合,道教认为只要坚持修炼百年就可以登仙。
“储宫非不贵,岂若上登天。”身为太子储君并非不高贵,岂能超越飞升天界。《初学记》中将“上登天”更改为“登云天”,意思是象神仙在天上腾云驾雾。
“王子复清旷,区中实嚣喧”。王子恢复了清新宽阔的境界宙,区区人间实在太喧闹。《初学记》中将“复清旷”更改为“爱清净”。而“爱清净”,只是神仙生活习惯。
“既见浮丘公,与尔共纷繙。”既然看到了浮丘公,他就可以与你一齐翱翔。浮丘公,炼丹师,相传黄帝为了长生不老,曾请浮丘公与容成公为他炼制神丹,为此后为道教所推崇。既,既然。纷,旌旗上的飘带,花边。繙,同幡,旗帜,反复,翻转。《初学记》中将“既”更改为“暨”。暨,至,或与。而碑文则将“既”改成“冀”,冀,希望。《初学记》中将“纷繙”更改为“缤翻”,缤,繁盛,众多,纷乱。翻,翻飞,覆转,越过,改变。
徐坚、韦述等的《初学记》中还将“岩下一老翁四五少年赞”更改为“岩下一老翁五少年赞》”。
这是一个谢灵运根据传言所作的诗。据《荆州记》:“初有采药衡山者,见一老翁,四五年少,对坐执书。”又据《异苑》:“湘东姚祖,太元中为郡吏,经衡山,望岩下数少年并执笔作书。祖谓行旅休息,乃过之。未至百步,少年相与飞扬,遗一纸书在其坐处,前数句古时字,自后皆鸟篆。”
“衡山采药人,路迷粮亦绝”。有一个去南岳衡山采药的人,迷路了而且干粮也吃完了。
“过息岩下坐,正见相对说”。在经过岩石下坐地休息时,正看见有人在相对说话。
“一老四五少,仙隐不可别”。他们是一个老人与四五个少年,与仙人、隐士不可区别。
“其书非世教,其人必贤哲”。他们飞升后遗留的纸上有古字和鸟篆,不是一般的世俗说教,这些人一定是圣贤哲人。
“仙隐不可别”书写时写成“仙隐不别可”,但“可”字旁边有“对勾”标志更正。
徐坚,字元固,湖州人,进士,东都留守判官、员外郎、给事中、刑部侍郎拜散骑常侍、集贤院学士,知院事。多识典故,前后修撰格式、氏族及国史等,凡七入书府。又讨集前代文词故实,为《初学记》。韦述,京兆人,集贤院直学士、尚书工部侍郎。家有书二千卷,儿时记览皆遍,进士,好谱学,于柳冲《姓族系录》外撰《开元谱》二十卷。
韦述,京兆人,幼聪敏,家有书二千卷,记览皆徧,缀文操笔便就,举进士时年纪甚少,张说引为集贤院直学士,累迁尚书工部侍郎。在书府四十年,居史职二十年,勒成国史。
 
 
 
三、谢灵运⑴王子晋⑵赞淑质非不丽⑶,难之以万年⑷。储宫非不贵⑸,岂若上云天⑹。王子复清旷⑺,区中实嚣喧⑻。既见浮丘公,与尔共纷繙⑼。【注释】⑴谢灵运 (385-433) :南朝宋诗人。小名客儿,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移籍会稽(郡治在今浙江绍兴)。东晋名臣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入宋,任永嘉(今浙江温州)太守、临川内史。在永嘉,他“封锢山林”,经营别墅,过着一方豪门的生活,后被杀。诗作多写山水名胜,以模山范水,刻画逼真见长。他开创中国文学史上的山水诗流派。有《登池上楼》、《登江中孤屿》等名篇。明人辑有《谢康乐集》。⑵王子晋:即王子乔,传说中的仙人。按:汉人《列仙传》载: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伊水、洛水、嵩山,均在今河南境内。⑶淑质非不丽:好的体质不是不英俊。淑质:美好的资质,指体貌美及美善的品质。⑷难之以万年:难以长命百岁。之:走向,达到。 万年:《谢灵运集(岳麓书社1999年版,下同)》为“百年”。百年,万年,皆言多,长寿之意。⑸储宫非不贵:太子不是不尊贵。储宫:太子所居的宫室。借指太子。⑹岂若上云天:那能比得上登上云天的神仙?上云天:《谢灵运集》为“登云天”。喻指得道成仙。云天:高天,神仙所处的仙境祥云缭绕。⑺王子复清旷:王子晋本来就想返回清明旷达的仙境。复清旷:《谢灵运集》原文为“爱清静”。复[復]:返,还,恢复。清旷:清朗开阔,清明旷远。⑻ 区中实嚣喧:尘世中充满着喧嚣烦杂。区中:人世间,道家指尘世社会。按:《张旭书古诗四帖》此句中写有“譁”字。譁,音“华”。此为衍文。衍文,校勘学术语,即误增的文字。嚣喧:吵闹,纷杂。喻为名利辛苦争夺。此句疑取义于《史记?货殖列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⑼ 既见浮丘公,与尔共纷繙:既然见到了浮丘公,就同他过上自由自在的神仙生活。既:《谢灵运集》为“冀”。既,已经。冀,希望。浮丘公:又称浮丘伯、浮丘道人。相传在广东南海县之浮丘山得道成仙,后隐居于安徽繁(po)昌县之浮丘山(隐玉山)。纷繙:《谢灵运集》为“缤翻”。繙,同“翻”。缤翻:缤纷,自由翻飞起舞状。【讲评】这是一首写给西周末年毅然抛弃“王子”生涯而终于得道升天的“晋”的赞辞。赞辞说:(西周王子晋的)身材气质不是不潇脱俊美,但难以达至万年长生之境;他当上太子不是不尊贵,但怎能同登上云天的神仙相比呢?王子本来就清明旷达,不喜欢人间的烦杂喧闹。既然见到德行修养甚高的浮丘公,(便毅然抛开一切俗物)与其一起过上了自由自在的生活。诗中表达的绝尘远俗的情怀与志趣,是官场上无法展露心志者的精神归宿,但作者没能达到目标,反而死于非命。不过,这样的感情志趣,倒与爱张扬个性的张旭有一种情灵上的契合,于是以“颠狂”的笔墨表达出来,更具冲击力。四、谢灵运:岩下一老翁四五少年赞⑴衡山采药人,路迷粮亦绝⑵。过息岩下坐,正见相对说⑶。一老四五少,仙隐不可别⑷。其书非世教,其人必贤哲⑸。【注释】⑴岩下一老翁四五少年:此为神话故事。刘敬叔《异苑》载:“湘东姚祖,太元中为郡吏,经衡山,望岩下数少年并执笔作书。祖谓行旅休息,乃枉道过之。未至百步,少年相与飞扬,遗一纸书在其坐处,前数句古时字,自后皆鸟篆。”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八十一》:“湘中记曰:永和初,有采药衡山者,道迷粮尽。过息岩下,见一老公四五年少对执书,告之以饥,与其食物,如薯蓣,指教所去,六日至家而不复饥。”⑵衡山采药人,路迷粮亦绝:衡山有位采药的人,迷了路又没了吃的。衡山:五岳之一,南方的镇山,在湖南省中部。⑶过息岩下坐,正见相对说:经过岩下坐下来休息时,恰巧见到有数人相对交谈。过息:路过休息。正见:恰好见到。正:副词,恰,正好。对说:交谈;对答。⑷一老四五少,仙隐不可别:有一位老者和四五位少年,无法辨认是仙人还是隐士。⑸其书非世教,其人必贤哲:其遗留下来的纸书不是当今社会上教育传授过的,他们必定是贤哲之人。非世教:不是当今社会上教育传授的。贤哲:贤明睿智的人。【讲评】谢灵运此诗,赞咏了一个超世脱俗的传说:南岳衡山深处有位采药人,迷了路又没了吃的。经过岩下坐下来休息时,恰巧见到有人相对交谈。当中有一位老者和四五位少年,分不清他们是仙人还是隐士。(他刚上前打探,这些人忽然就不见了)。遗留下来的纸书,不是当今社会上教育学习的文字,看来他们必定是贤哲之人了。谢灵运的“山居”之情,透着对人世的鄙薄,这与陶渊明的清纯和苏东坡的旷达,其境界不在一个层面上;而诗中洋溢的轻松愉悦情怀,却正好触发了张旭的心灵律动,便泼墨挥毫,心随笔到,墨溅神飞,留下流芳百世的佳作。回头说几句,过去只知张旭的狂草《古诗四帖》是神品,精美绝伦。注释了这四首诗,弄明白诗意诗境,才知这四首诗也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奇葩。书法艺术美,诗的意境美,融为一体,给人以美的享受。-
张旭草书《古诗四帖》释疑
毕全忠
唐朝狂草书法作品《古诗四帖》,据明朝董其昌鉴定为张旭所书,后人大都采其说。这件墨迹可谓国之瑰宝,现藏辽宁省博物馆。很多人对它作了释文即辨认。张旭所书的字是辨认出了,但对张旭写的与流传的“原诗”有些不同,却没有作进一步的分析。尤其是两首标为谢灵运所作的诗,张旭书写的有两句不通。我通过对这幅作品的分析,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张旭此帖书写的四首诗,第一、第二首是南朝梁代庾信的《步虚词》:“东明九芝盖,北烛五云车。飘摇入倒景,出没上烟霞。春泉下玉霤,青鸟向金华。汉帝看桃核,齐侯问棘花。应逐上元酒,同来访蔡家。”“北阙临丹水,南宫生绛云。龙泥印玉简,大火炼真文。上元风雨散,中天哥吹分。虚驾千寻上,空香万里闻。”“步虚”就是在天空行遊,即后来的“游仙诗”,写的是在“天上”见到的情景,充满道教的幻想。张旭写的与流传下来的庾信的诗(可称“流传版”),有四个字不同。-
 
第一首第八句的“棘”,流传版为“枣”。我认为原诗应是“枣”,因为此诗用的是汉武帝见西王母的神话典故,张旭写成“棘”是错了。-
 
第二首第一句中“丹水”流传版诗作“玄水”。有人认为这是书写者为“避宋讳”而写成“丹”的,因此否定这件墨宝为张旭的作品。我查了宋朝帝后名讳及谥法,并无要讳“丹”字的,“避宋讳”之说并无根据。唐朝倒是有一个可确定为张旭所书的旁证:早于张旭的王勃所作的《滕王阁序》中就有“飞阁流丹,下临无地”之句。“飞阁流丹”就是翼然若飞的红色楼阁,映在水中,使河水成了流动的红色。相反,如用“玄”字就不恰当了。这正可证明张旭所书符合实际景象,应是原诗。第三句“简”字,流传版诗为“策”。我认为张旭所书“简”是对的。“玉简”即“玉版”,是道教神仙常用的文书称谓,与下句的“真文”相对仗。而“策”多用于世俗,未见道教有“玉策”之说。第六句“哥”字,流传版为“歌”。很显然应是“歌”字,是张旭写错了。第七句“虚驾千寻上”的“虚”字,流传版为“灵”字。从与下句“空香万里闻”的对仗来说,“虚”字显然更合适,同时也与《步虚词》的“步虚”有了照应。因此张旭写“虚”是对的。诗歌发展到南北朝,虽然还未出现成熟的律诗,但对仗、声律已很讲究了。像庾信这样著名的政治家和大诗人,作诗更是不会马虎的。
第三首诗,张旭写有标题:《谢灵运<王子晋讚>》:“淑质非不丽,难之以万年。储宫非不贵,岂若上登天。王子复清旷,区中实嘩嚣喧。既见浮丘公,与尔共纷翻。”王子晋即王子乔,是道教传说中有名的一个成仙的人物。据说他是东周周灵王的太子,好吹笙,能作凤鸣。他在伊水洛河之间遇到道士浮丘生(即此诗中的“浮丘公”),被浮丘生接到嵩山上,修炼了二十年,两人一起成仙升天。这首诗说的就是此事。张旭书写的这首五言诗中有一个明显的问题,那就是第六句是六个字,多了一个字,破坏了全诗的格律。中国的诗歌到了魏晋南北朝,不论是民歌还是文人创作,五个字一句的五言诗成了主要体裁,而且不杂入其他句式,很严格,唐朝盛行的五言律诗,南北朝时已呼之欲出。特别像谢灵运这样的大诗人,不可能写出这种“破体”的诗,闹那么大笑话的。那么,张旭书写的五言诗中出现了六字句这个现象怎么看呢?在后人缉的谢灵运诗集中无此诗,无法对校。今人试图通过断句从文义上去“圆”这个破缺。如有一种断句法作“区中实嘩嚣,喧既见,浮丘公”,这样一来更不通了。还有一种作“区中实嘩嚣,喧既见浮丘公”。这两种断句的共同之处是第六句都以“嚣”字作结,与前面的“年”、“天”和后面的“翻”字不押韵了,而且都破坏了全诗的格律,因此都不对,也都不通。问题出在哪里呢?我认为是张旭在书写时出了错,多写了一个“譁”字。原诗(不管它是否谢灵运所作)第六、第七句应该是‘区中实嚣喧。既见浮丘公’,这样一来,全诗都是五言,二、四、六、八句也都押韵了。为什么多写的是“譁”字而不是“嚣”字?因为“譁”专指声音,而“嚣”不光是指声音,是泛指喧闹,显然“譁”字不恰当,是多写的。
第四首诗《巗下一老公四五少年讃》没有标明作者是谁,董其昌也定为谢灵运所作:“衡山采药人,路迷粮亦绝。過息巖下坐,正见相对说。一老四五少,仙隐不别可。其书非世教,其人必贤哲。”谢诗后人缉本中也无此首。这首诗的问题出在第六句。全诗押的是入声韵,第六句必须押韵。但是此诗第六句的“可”不是入声韵,不押韵。这是个大忌。不仅如此,“仙隐不别可”的意思也不通。这是个“硬伤”。谢灵运不可能犯此大忌,别的人能写出这样的诗就也不会犯此大忌。怎么会出这样的错呢?我认为很简单,是张旭书写时出的错,他先写了“别”字,再写“可”字。原诗此句应为“仙隐不可别”。“别”字是入声,与前面的“绝”、“说”和后面的“哲”押韵,全句意思也通顺了。特别要指出的是,从此帖的墨迹看,“可”字的右上方标有一钩,很明显是张旭表示他把“可别”两个字的次序写颠倒了。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钩一直没有注意,没有理解它所表示的意思。
总起来说,张旭的这幅草书共写错了四处。这幅草书是张旭流传至今的唯一墨迹。张旭这几个写错之处和几个与流传版的不同之处,丝毫不影响他书法的崇高地位和艺术价值。不仅如此,它们还向后人提供了一些有益的信息。古代文学作品在流传过程中发生差错,以讹传讹,甚至以讹为真,形成不同“版本”的情况,是常见的。最著名的例子是唐朝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有一个版本作“黄沙远上白云间”。原诗应当是“黄沙远上白云间”。后人把“黄沙”改成“黄河”,以讹传讹、以讹为真地流传下来了。庾信和谢灵运的诗也有可能如此。而庾信的《步虚词》中,张旭写作“玉简”、“虚驾”,就可以订正流传版的“玉策”和“灵驾”之误。至于张旭把“歌”写成“哥”以及谢灵运诗中写错的两处,则也可印证历史上记载的张旭写草书时恣肆、狂放的状态。杜甫著名的诗作《饮中八仙歌》中说:“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这种状态下发生差错,是符合情理的。

三:[古诗四帖]

古诗四帖_

本文来源:https://www.shanpow.com/wx/338641/

《古诗四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阅读
  • 饮水的散文欣赏(锦集6篇) 饮水的散文欣赏(锦集6篇)
  • 散文欣赏又见洋槐花开精选7篇 散文欣赏又见洋槐花开精选7篇
  • 高考作文散文欣赏范文(精选四篇) 高考作文散文欣赏范文(精选四篇)
  • 高考作文散文欣赏五篇 高考作文散文欣赏五篇
  • 乡路散文欣赏范文汇总九篇 乡路散文欣赏范文汇总九篇
  • 也许我曾悄悄喜欢你-散文欣赏范文(精选七篇) 也许我曾悄悄喜欢你-散文欣赏范文(精选七篇)
  • 超经典的哲理散文欣赏【精选】 超经典的哲理散文欣赏【精选】
  • 高考作文散文欣赏精选四篇 高考作文散文欣赏精选四篇
为您推荐
  • 高考作文散文欣赏【6篇】
    高考作文散文欣赏【6篇】
    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考作文散文欣赏【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最新孤独的伤感散文欣赏
    最新孤独的伤感散文欣赏
    散文,汉语词汇,拼音是sǎnwén。一指文采焕发;二指犹行文;三指文体名。随着时代的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孤独的伤感散文欣赏,欢迎阅读与收藏。
  • 最新带酒的伤感散文欣赏
    最新带酒的伤感散文欣赏
    散文,汉语词汇,拼音是sǎnwén。一指文采焕发;二指犹行文; 三指文体名。随着时代的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带酒的伤感散文欣赏,欢迎阅读与收藏。
  • 精选超经典的哲理散文欣赏
    精选超经典的哲理散文欣赏
    散文,汉语词汇,拼音是sǎnwén。一指文采焕发;二指犹行文;三指文体名。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超经典的哲理散文欣赏,欢迎品鉴!
  • 推荐带酒的伤感散文欣赏
    推荐带酒的伤感散文欣赏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散文”一词大概出现在北宋太平兴国(976年12月-984年11月)时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带酒的伤感散文欣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精选彼岸花的伤感散文欣赏
    精选彼岸花的伤感散文欣赏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彼岸花的伤感散文欣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超经典的哲理散文欣赏精选
    超经典的哲理散文欣赏精选
    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明白,自己只是一个历史的过客,一个红尘中的路人。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超经典的哲理散文欣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推荐超经典的哲理散文欣赏
    推荐超经典的哲理散文欣赏
    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超经典的哲理散文欣赏,欢迎品鉴!
  • 高考作文散文欣赏(锦集4篇)
    高考作文散文欣赏(锦集4篇)
    作为一名高考生,对于写作的形式,散文的书写应该已经有所了解与掌握。我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作文散文欣赏(锦集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高考作文散文欣赏汇编6篇
    高考作文散文欣赏汇编6篇
    作为一名高考生,对于写作的形式,散文的书写应该已经有所了解与掌握。我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考作文散文欣赏汇编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