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三立


史部 2019-06-12 11:33:31 史部
[摘要]陈三立一:陈三立(1)陈三立(1853-1937 9),字伯严,一字散原,晚号散原老人,江西省义宁(今修水)县竹塅里人(晚清维新派湖南巡抚陈宝箴之长子)。光绪进士,与谭嗣同、 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官至史部主事,工诗,初学韩愈,后师山谷,好用僻字拗句,流于艰涩,自成“生奥衍”一派。列名于

【www.shanpow.com--史部】

陈三立一:陈三立(1)


  陈三立(1853-1937.9),字伯严,一字散原,晚号散原老人,江西省义宁(今修水)县竹塅里人(晚清维新派湖南巡抚陈宝箴之长子)。光绪进士,与谭嗣同、 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官至史部主事,工诗,初学韩愈,后师山谷,好用僻字拗句,流于艰涩,自成“生奥衍”一派。列名于孔教会和中华民国联合会,中国近代著名诗人,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  晚清时期,年少博学,才识通敏,洒脱而不受世俗礼法约束。1880年父亲改官河北道,仍随赴任所赞襄政务。1882年到南昌参加乡试中举人。1886年赴京参加会试,未应殿试。1889年中进士。1895年戊戌岁秋携带家眷,由武昌赶到长沙,辅佐其父陈宝箴参加维新变法,旋被加以“结党营私,妄议朝政”的罪名“革职回籍,永不叙用”,并受到密诏“访拿归案”。遂离开湖南,回到南昌。1900年5月举家迁居南京。1919年八国联军进犯北京,清廷不得不适当起用一些维新派的人物,但其仍东山高卧,淡泊明志,以诗文自娱,进行消极抵抗。  民主革命时期,1905年参与一些社会活动,兴办利于国计民生的事业,与萍乡县连襟李有芬等共同创设江西铁路公司,筹建江西第一条铁路“南浔铁路”,先后出任协理、总理、名誉总理。1908年又与汤寿潜等共同组织中国商办铁路公司。同时对于佛教经典的保存和留传,悉数用于传播佛教文献事业,使得一些稀世的佛经得以保存下来。1911年辛亥革命满清被推翻,以遗老自居,自称散原老人。抱着“独善其身”态度,既不参与保皇复辟,也不投身民主革命。后移居上海与一些旧朝遗老如沈首植、梁鼎芬、朱祖谋,严复、陈衍等相唱和不断,但都只是文字唱酬,并不同他们在政治上沆瀣一气。1923年6月29日继室俞夫人在南京病卒。距俞夫人之丧仅1个月,长子陈衡恪(师曾)也染病而亡,使之痛深创钜。后养疴于杭州西湖净慈寺,并葬继妻及子于杭州牌坊山。印度诗人泰戈尔访问上海时,由徐志摩陪同特到西湖登门拜访,亚洲两个文明古国的两位诗人会见后,互赠了自己的诗集,还合影留念。  大革命时期,1926年底由杭州回到上海,小住三年。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9提由次男陈隆恪陪同到庐山卜居,并深深地爱上庐山的自然风景,写了一本《匡庐山居诗》,并倡议由吴宗慈主持,编篡了《庐山志》,亲自浏阅定稿,写了序,还撰写《花径景白亭记》和《王家坡听瀑布亭记》两篇文章。山居期间蒋介石来牯岭避暑时,派专人到“松门别墅”联系想来求见,被婉言相拒。对来使说:“我是一个久不预闻世事的世外之人了,即使会见,也没有什么话可谈,我看还是不必来见吧!” 。1932年春当听到老友郑孝胥粉墨登场,做了伪“满洲帝国”傀儡皇帝溥仪的“总理”时,断然与之决裂,斥责郑孝胥“背叛中华”, 在《散原精舍诗》重版时,愤然将《郑序》删去。后来因三男陈寅格恪执教于北京清华园,便特到北京颐养,寓西四牌楼姚家胡同三号。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主张抗日。日伪政权百计劝说,要其效忠日伪,遭到严词斥逐,拒绝日本侵略者的拉拢出任伪职,表现了铁骨铮铮的民族正气。诗作也表现出这种政治态度。在艺术形式上好用僻词拗句,流于艰涩。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评日:“其诗不用新异之语,而境界自与时流异,醇深俊微,吾谓于唐宋人集中,罕见其比”。  1937年9月连续绝食5天忧愤而死,享年84岁。为纪念这位爱国诗人,1945年江西省政府在1713次省务会议决定:将设在修水境内的赣西北临时中学改为省立散原中学。1948年迁葬杭州市牌坊山。著有《散原精舍诗集》(上、下2卷)、《续集》(上、中、下3卷)、《别集》(1卷)及《散原精舍文集》(17卷)等传世。
  陈三立撰题联
情思沈挚;气息深沉。——江西省都昌县中医诗人黄养和《镂冰室诗》
颖水溯其源,二千年积善累基,文范至今光史册;江州缅遗迹,百八庄同宗别派,义门终古衍家传。——题江西省修水县陈氏宗祠
  陈三立贺赠联
花间露洗南宫石;竹外云移北苑山。——手书墨迹联赠彦酬
十九年归公老矣;三千界怀佛何如。——贺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康有为60岁寿诞(1)
青山作屏,朝挹爽气;红树围屋,夜起幽吟。——赠著名报人、收藏家陆丹林  此联以丹林斋名红树室为主题撰就。陆丹林(1896-1972),字自在,号非素。广东省三水县人。早年在达立学堂就读,后入广州朱执信任校长的培英学校。加入中国同盟会。学西医一年多。后到上海,住中国寰球学生会宿舍,加入南社。喜搜罗书画、印章。与画家张大千为知交,藏有大千画100多幅,为《张大千画集》撰长序。主编有《人之初》、《国画月刊》、《蜜蜂画刊》、《道路月刊》等期刊。1937年初自第32期起,接编《逸经》,文章发表后印抽印本送给作者,受到欢迎。为大东书局撰写《从兴中会组织到国共合作》,20万言,其中颇多珍闻秘事。所编《道路月刊》,出版十六年,每期封面刊登书家及名人墨迹,有200人左右。还编有《中国美术年鉴》。抗战爆发后,赴香港,编辑《大风》期刊,刊载郁达夫的《毁家诗记》。喜搜罗当代名人书画,不论前清遗老和革命党人,兼收并蓄。楹联颇多佳品。1972年7月3日逝世。所藏书画文物,生前捐献给广东省三水图书馆。著有《革命史谭》、《革命史话》、《从兴中会组织到国共合作》、《孙中山在香港》等。郑逸梅《南社丛谈》(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2月第一版,P.171)
广逍遥游,身行六十万里;证菩提果,手援四百兆人。——贺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康有为60岁寿诞(2)  康有为60初度(生日)时在1917年,即民国6年。上联写康氏曾游日本事。下联写其曾为中国人民办好事。“证菩提果”,证摘。佛教徒相传释迦牟尼曾在菩提树下得证提果而成佛。“四百兆人”,当时中国四亿人口。
  陈三立撰挽联
寻常挟孤愤;滑稽评今古。——挽清·国史馆副总裁于晦若  于式枚(1853-1916),字晦若。广西贺县(今贺州市)人。清末官员,民初遗老。清·光绪六年(1880年)进土,授兵部主事。充李鸿章幕僚多年,奏牍多出其手。1896年参加康有为倡设的保国会。1906年任广东提学使,广西京官联名上奏荐其兼任广西铁路公司总理,规划建筑广西境内铁路。1907年充出使考察宪政大臣,上奏反对立宪和召开国会,维护专制皇权,立宪派请罢。因得皇族和顽固派支持,擢升邮传部侍郎、礼部侍郎、学部侍郎、修订法律大臣、国史馆副总裁。辛亥革命后悲愤憔悴,稳居青岛,谢绝袁世凯聘为参议。于晦若生性诙谐,民国初成时曾拟一联曰:“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1916年移居上海病死,陈三立撰此撰联悼挽。
经野遗规,声闻赫赫人间世;负舟大力,神理绵绵墨者儒。——挽江苏省南通实业家、教育家张謇
分庙堂忧,待息卮言窥相业;联文字饮,重寻海屋失人豪。——挽清末宣统皇帝溥仪老师陆润庠  陆凤石(1841-1915),名润庠。元和(今江苏省吴县)人。清·同治进士。历任国子监祭酒、工部尚书、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弼德院院长等职。辛亥革命后为溥仪师傅。上联“庙堂”,朝廷,此指清廷。“卮言”,谓支离破碎之言。用以谦称自己的著作。下联“文字饮”,指文人的诗文酒会。“海屋”,本谓长寿。苏轼《东坡志林·三老》,写一古人夸其长寿云:“海水变桑田时,吾辄下一筹,尔来吾筹已满十间屋。”卢照粼《于时春也慨然有江湖之思寄赠柳九陇》诗:“海屋银为栋,云车电作鞭。”联中海屋,当为陆氏以祈长寿命其屋之名也。
一生一死,天使残年枯涕泪;何聚何散,誓将同穴保湖山。——挽夫人俞氏  陈三立初娶罗夫人,生陈衡恪。青年时代即以才识自负,“尝醉后感时事,讥议得失辄自负,诋诸公贵人,自以才识当出诸公贵人上《故妻罗孺人状》。光绪八年中乡试,成举人。试后至长沙续娶俞夫人,生其余诸子。1925年,陈三立选中了杭州西湖九溪牌坊山作为夫人和长子的墓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85岁的陈三立老人不愿出任伪职,绝食而逝。抗战胜利后,陈家家族扶灵柩自北京至九溪牌坊山,与其夫人合葬。陈三立父子在近代文化史上是颇有地位的人物,但是他们的安息之地几乎无人知晓。九溪牌坊山的周围是连绵的群山,墓的周围是一片片茶地。站在那里可以远眺湖山,轻风吹来,仿佛风也被染成了绿色。四周静寂无声,惟有几声鸟叫。两方墓碑极其简朴,陈三立先生的青色墓碑上只刻有“诗人陈散原暨夫人俞氏之墓”(陈三立先生号散原)几个字。陈三立先生这样的名人志士,只自称为一介诗人,也可见他的高风亮节。
隔岁闲游过饭家,风留断语;老谋坐废如山世,难照孱魂。——挽高子益
家训守黄门,莫问大名垂宇宙;天才追玉局,尚留遗咏挂匡庐。——挽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谭延闿
所学转负平生,偶以文章存国粹;小别真成后死,未来世界证心源。——挽清末东渐书院山长范当世(肯堂)
哀窈窕,思贤才,放逐余生成负国;息邪说,拒詖行,低徊薄海更何人。——挽广东省广州广雅书院(中山大学前身)山长朱一新(朱蓉生)
先生以广交得名,抑又非田文好客;吾父因饥驱出走,合应从湘水招魂。——代李某撰挽郑柱丞(1)
孟献子用古礼居丧,蔑也加人一等;夏少康自外家成立,念之动我百忧。——挽清末江南乡试副考官胡林翼之母
沆瀣之契,依慕之私,幸及残年赏小聚;运会所遭,辅导所系,务摅素抱见孤忠。——挽清末宣统皇帝溥仪老师陈宝琛
斯人一去,绝世无闻,长与国魂同不复;大祸旁流,我身如寄,后来生命更难言。——挽习位思艮枢
改进掷勋名,揽胜飞吟,谈泊襟期完独行;余生接师友,佐谈联酌,绸缪歌哭恋同居。——挽清末河南学政、江西提学使林开謩
教家视吕正献尤严,我与诸郎,日夕静对;遗世吊贾长沙而返,天歼善类,古今同哀。——挽郑柱丞(2)
孤愤塞五洲之间,众醉独醒,终古行吟依屈子;抗心在三代以上,高文醇意,一时绝学并船山。——挽清末广东督抚、近代洋务思想家郭嵩焘  此联以屈原、王夫之为喻,集中称颂逝者过人的胆略和学识,集中反映他作为驻外公使,为维护国家利益而做的努力。事实证明了他的预言,故称“众醉独醒”。“抗行在三代以上”,显为溢美夸张之词。
盐豉药羹,苦忆君花,时邀扫蕉岩,未共高僧抱琴至;文采风流,长照世庐,记乞摹晋帖,已成孤本付人看。——挽清末庶吉士,著名学者、画家费念慈(费西蠡)
岁月滔滔如流,忆弱冠偕文郎讲艺相资,弹指已成散云局;海疆扰扰多帮,正秀才先天下而忧之日,樵心不见倚闾人。——挽同学之母
尽书生毕世之力,不能得强豪一日之欢,薄宦悲凄,最后可怜犹客死;论士夫及身之廉,无非为百年子孙之享,高门再造,从今只有望儿曹。——挽上海澄衷学堂总教习白振民
  贺赠陈三立联
闲从莲社寻诗伴;长与松门共岁寒。——佚名摘佛家语赠陈三立
  悼挽陈三立联
是为吾辈所宗,斯世斯人,合以寒泉荐秋菊;报道先生巳去,今年今日,不留冷眼看残棋。——清末洋务大臣李鸿章长孙女婿杨圻挽陈三立
为大臣嗣,画家爷,一辈作诗人,消受清闲原有命;由南浦来,西山去,九天入仙境,乍经离乱岂无愁。——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挽陈三立
浩气已无前,何不忍死须臾,看俨狁于襄,匈奴就灭;危邦宁可入,久矣安心解脱,便维摩示病,彭泽停杯。——近代佛教思想家欧阳竟无大师挽陈三立  欧阳竟无(1871-1943),本名欧阳渐,字镜湖,江西省宜黄县人。杰出学者,佛教思想家。陈三立与欧阳竟无大师交谊很深,在南京常相过从。有一次陈三立要到北平去,因车子出了问题,没有去成。竟无大师的诗里有“神工鬼使滞征辕”的诗句,就是讲的此事。正好竟无大师要写《大湼盘经》序。在南京应酬很多,不便写。遂约陈三立一道去江西庐山避暑,顺便写《大湼盘经》序。到庐山住黄龙寺,寺外有两棵大树,人称宝树,相传是晋代寺僧种植的,有1000多年历史,郁郁葱葱、直插云霄,树有几人合抱那样粗。有一次,竟无大师约陈三立去纳凉并参观千年宝树,有关人员也随同去并拍照片。下山后陈三立还是到北平去了。到北平不久,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声打响,日寇长驱直入,农历八月北平沦陷。津沽失守。诗人陈散原忧愤绝食殉国,竟无大师撰此挽联悼挽。从联语的上联来看,战争一开始,虽然北平沦陷,津沽失守,而竟无大师却坚信抗战必胜,中国必胜。大师说:“虏强我弱时也;神明之胄必强,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万古而不移也”(欧阳竟无《心史敍》)。从联语的下联来看,竟无大师对陈三立推崇备至,甚至以维摩居士和不屑为彭泽令的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相比。大师鄙视并谴责那种“徒眩人、不信自,慑习而无气”(同上)的人。弱国何以能战胜强国,羸劣的武器何以能战胜精良的武器,所恃者惟“不受尔汝之气”而已。中国抗战能持久,能胜利,全靠此气。整军兴武,全民皆兵,加强国防,同仇敌忾,一切准备,无非为振作此气。大师说:“迨天之未阴雨绸谬牖户,谁敢侮予,今则流血百万,惨不可言矣。……绸缪在作新,作新在作气,作气在观感而愤徘”(欧阳竟无《毛诗课敍》)。
  纪念、题咏、嵌典陈三立联
三边风紧黄沙立;万幕尸陈碧血腥。——天津市当代著名诗人寇梦碧、陈机峰、张牧石合作鼎峙格诗钟嵌“陈三立”名联(1)
三壶远望层云立;九塞横陈乱草寒。——天津市当代著名诗人寇梦碧、陈机峰、张牧石合作鼎峙格诗钟嵌“陈三立”名联(2)
痴情立尽三更月;远思凄陈一纸书。——天津市当代著名诗人寇梦碧、陈机峰、张牧石合作鼎峙格诗钟嵌“陈三立”名联(3)
题双红豆卷,痛乎姚传木以前,早识潜心厌尘土;  读四公子诗,君死谭壮飞之后,能担寂寥一诗穷。  ——方地山挽丁叔雅(嵌清末“四公子”典故)  丁叔雅(1869-1909);名惠康,号惺庵,广东丰顺人,清末四公子之一。尝赴日本求学,撰《清经籍志》、《寰宇访学录》皆未成而卒。上联“姚传木”,广东人,能诗,与丁叔雅唱和成集,名《双红豆卷》。下联“四公子”,指清末四公子: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子陈三立;湖北巡抚谭继洵之子谭嗣同;水师提督吴长庆之子吴彦复;福建巡抚丁日昌之子丁惠康。
  附录:【陈三立轶事、趣闻】
  〖孤儿诗人〗  陈三立自童年时代起便开始必修的功课。写诗早就融化为他人生方式和感情方式密不可分的部分,是显示才具、体认身份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交际与应酬的工具,也常常成为风雅的游戏。同时,也与那时代几乎所有中国文人一样,陈三立志本不在诗。从1886至1895的10年间,已届中年的陈三立以“公子”身份随父陈宝箴转辗各地任所,多所赞画。他诗酒结客,评论朝政,讽议公卿,在政坛边缘徘徊。1895年,其父升任湖南巡抚,陈三立协助父亲使湖南风气大开,他们既然决心把湖南经营成新政基地,他们的命运便密不可分地与维新人士胶合在一起。当103天的戊戌政变结束在志士的血泊中,一并被革职的陈氏父子在1898年阴历八月以后那些惊心动魄的险恶日子里,也只能黯然吞饮壮志未酬的悲哀。  此后,陈三立开始了漫长人生中最为艰难冷酷的一个时期。1900年8月所写的《大姊墓碣表》浸透着椎心泣血的哀痛,近一个世纪的岁月过去了,我们依然能够听到从那沉重的文字中传出的不绝的哭声,“天地日月,惨傈慌惚,自视不复辨为所托何世……”悲哀溃决了,就从“烦冤茹憾、呼天泣血”(《庐记》)的哀毁逾恒的痛苦中,走出了一个才情盖世的诗人。  南昌章江门外三十里西山(又名南昌山、散原山)是陈三立最为伤心处,其父被罢官后在这里修建了“埥庐”,而后又葬在这里。父亲死后,这里“惨然满目,凄然满听”(《埥庐记》)的情景使他泪枯肠断,他屡屡抒泻出作为“孤儿”的感受:“昏昏取旧途,惘惘穿荒径。扶服埥庐中,气结泪已凝。……终天作孤儿,鬼神下为证。” “群山遮我更无言, 莽莽孤儿一片魂”;“壁色满斜阳,照照孤儿泣。”  古人云“幼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为人生三大不幸。”陈三立本难说是人生之三大不幸。写下这些诗句时已年届半百,却竟有如此悲苦的“孤儿”之感!52岁的陈三立甚至描画过这样一幅自我写照:“眼花头白一孤儿。”“眼花头白”而体认“孤儿”的身份,如果在另外的场合,或许会使人感到既可怜又可笑的矫情,然而,搏动在陈三立诗句里的,却是非常真挚的悲戚与十分深致的痛楚。  父亲:陈宝箴(1831-1900) 江西修水人,万福庄陈承成后裔。清末举人出身。历任浙江、湖北、湖南巡抚,为维新运动著名领导者,后被革职,最终也未能逃脱那拉氏的魔掌,被狠毒如蛟蛇的慈禧太后残酷杀害。其子陈三立、孙陈衡恪、陈寅恪、曾孙陈封怀被称为近代“江西五杰”。   长子:陈衡恪(1876-1923),字师曾,号槐堂,又号朽道人。近代书画篆刻家、教育家。历任教育部编纂及北京高等师范、北京美专教授。长于诗、美术史,著有《陈师曾先生诗文集》、《槐堂诗钞》、《中国绘画史》等,是一位非常全面的艺术家,然英年早逝。  次子:陈寅恪(1890-1969),字鹤寿。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早年留学日本,复入上海吴淞复旦公学。他曾三游欧美,先后在柏林大学、苏黎士大学、巴黎高等政校、美国哈佛大学攻研语言文学、梵文、佛经。他曾任清华大学教授、西南联大教授,解放后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科院学部委员、中山大学教授,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文集》等。
★ ★ ★ ★ ★ ★ ★ ★ ★ ★
  下转《陈三立(2)》:http://bbs.lnd.com.cn/dispbbs.asp?boardid=112&id=790986

陈三立二:陈三立的传奇人生


  陈寅恪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史、思想史上一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其成就、意义和影响已远超学术界,为世人所广知,相比之下其父陈三立则不大为人所知。
据史志记载,陈三立“年少博学,才识通敏,洒脱而不受世俗礼法约束”。他1882年入乡试,因恶时文,自以散文体作答,主考陈宝琛赏识其才,破例录为举人。1886年,陈三立34岁,春季会试中式,但是年未应殿试,至1889年才成进士,授吏部主事。但陈三立累什十年不就职,以诗文自娱,成为近代同光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被誉为中国最后的传统诗人。陈三立与当时湖北巡抚谭继洵之子谭嗣同、江苏巡抚丁日昌之子惠康、广东水师提督吴长庆之子保初合称“清末四公子”。
“戊戌变法”时,陈三立的父亲陈宝箴任湖南巡抚,支持新政。当时陈三立与其父在省城积极资助谭嗣同、梁启超等人在湖南长沙创办时务学堂。变法失败后,陈三立父子受到牵连,被一并革职,永不叙用。革职后,陈氏父子即离开湖南,返回江西原籍。
这是陈三立一生的转折点。从此,他从时代的新潮流中退出,自号“散原老人”,长期过着隐居生活。陈三立在为其父陈宝箴所写的行状中,以极其沉痛的笔调描述他们这一段的生活情景:“往往深夜孤灯,父子相语,仰屋欷歔而已。”
1900年,义和团起事,八国联军入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仓皇西逃陕西,就在这一年,陈宝箴在失意、抑郁中去世。父亲去世后,陈三立定居南京达29年,期间不问政治。
陈三立表面上看起来隐居不仕,但实际上他并没有真正消沉,而是积极入世。
1903年,陈三立赞助柳诒徵创办思益小学堂。让出自家住宅作课堂,延聘外国教师,开设英语及数、理、化新课目;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废除“八股文”和跪拜礼节,禁止死背课文及体罚学生,创办新式学校。1904年,陈三立与李有缺创办江西铁路公司,兴建南浔铁路。1907年,陈三立出资创办了袛洹精舍。袛洹精舍是清末国内第一所组织严密、办学宗旨明确的新式佛学院,苏曼殊曾任英文、梵文教师,先后培养出了太虚大师、谢无量等一大批民国佛教界领袖人物。此后,陈三立又资助近世中国佛教复兴奠基人杨仁山居士的弟子欧阳竟无大师创办支那内学院,培养了汤用彤、熊十力、陈铭枢等一代大师。可以说,陈三立对于中国近现代佛教的复兴发挥过重要重用,居功甚伟。
陈三立虽然远离政治,以超然于世的诗人自许,但他仍关心国家的前途与命运。1932年,陈三立住庐山,正值一·二八事变,日军发动对上海进攻。陈三立日夕不宁,于邮局订阅航空沪报,每日阅读。以至于晚上做梦时喊出“杀日本人”的话语。忧国之心可见一斑。1933年,曾经的好友郑孝胥投靠日本人,辅佐溥仪建立伪满政权,陈三立痛骂郑“背叛中华,自图功利”。在再版《散原精舍诗》时,愤然删去郑序,与之断交。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侵略军进城。陈三立再三表示:“我决不逃难!”闻有人议论中国必败,他怒斥:“呸!中国人岂狗彘耶?岂贴耳俯首,任人宰割?”不久,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欲招纳陈三立,百般游说,皆不应许。侦探日伺其门,陈三立大怒,呼佣人拿扫帚将其逐出。从此绝食五日,忧愤而死,享年85岁。 

陈三立三:陈三立,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


陈三立家族合影
历史上,宋代文学家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创造了“一门父子三词客”的文坛佳话。在近代,也有一个家族创造了同样的佳话,这就是被誉为“陈氏五杰”的陈三立家族。
齐白石绘赠陈三立的画像
陈三立,江西九江人,其家族四代出五位杰出人物,后世称为“陈氏五杰”。陈三立是近代“同光体”诗派的领袖人物,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陈三立的父亲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是晚清维新派政治改革家,被光绪皇帝称为“新政重臣”;陈三立长子陈衡恪为近现代著名画家、艺术教育家;三子陈寅恪为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陈三立之孙陈封怀(陈衡恪次子)为著名植物学家,中国植物园创始人之一,有“植物园之父”之称。
庐山牯岭“松门别墅”
在庐山牯岭的牯牛岭山脊处有一幢叫松门别墅的老房子,他的主人便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陈三立。1929年,年近八十的陈三立来到庐山,这一住便是五年。在庐山山居期间,他遍览庐山的风景名胜,写下了许多寄情咏物的诗篇。因为陈三立,松门别墅成了文化名流的雅集之所,齐白石、徐悲鸿等都曾来此拜访。文人雅士或举杯邀明月,或品茗吟新诗。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一觞一咏,足以畅叙幽情。
陈三立与徐悲鸿等人在庐山
轶事拾遗陈三立作序的《庐山诗录》
(庐山图书馆藏书)
1924年4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印度诗人泰戈尔来华,提出拜访陈三立,并由徐志摩陪同相访。泰戈尔以印度诗坛代表的身份,赠给陈三立一部自己的诗集,并希望陈三立以中国诗坛代表的身份回赠他一部诗集。陈三立接受书赠后,表示谢意,谦逊地说:“您是世界闻名的大诗人,是足以代表贵国诗坛。而我呢,不敢以中国诗人代表自居。”后两人比肩合影,传为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话。
《庐山诗录》中收录的陈三立诗五十五首
(庐山图书馆藏书)
1930年,陈三立倡议重修《庐山志》,委托方志学者吴宗慈主修。在具体的编修过程中,陈三立特别强调了修撰体例的问题,强调志例应尊重科学,志文因时代不同,允许文体有别,做到“旧从其旧,新从其新”。
陈三立倡议重修的《庐山志》
(庐山图书馆藏书)
庐山牯岭是国民政府的“夏都”,每到夏天,蒋介石等民国政要也都来到庐山牯岭避暑。蒋介石听闻陈三立在庐山,很想见见他,特派专人登门联系。他不愿与当政者交往,对来人说:“我已经是一个不闻世事的世外之人,即使我们会晤了,也没有什么可谈的,我看还是不必来见吧!”
陈三立作序的《庐山志》
(庐山图书馆藏书)
1932年,日军侵占上海闸北,陈三立日夕不宁,于邮局订阅航空沪报,每日阅读。据说,当时的他曾于一晚做梦时喊出“杀日本人”之类的话语,忧国之心可见一斑。
郑孝胥题字的陈三立《散原精舍诗》
(庐山图书馆藏书)
1932年,曾经的好友郑孝胥投靠日本,辅佐溥仪建立伪满政权,陈三立痛骂郑孝胥“背叛中华,自图功利”。在再版《散原精舍诗》时,忿然删去郑孝胥作的序,并与之断交。
陈三立在松门别墅外题写的“虎守松门”石刻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寓居北平的陈三立表示:“我决不逃难!”闻听有人议论中国必败,他怒斥:“呸!中国人岂狗彘耶?岂贴耳俯首,任人宰割?”北平、天津相继沦陷后,日军欲招致陈三立,百般游说,皆不应许。侦探日伺其门,陈三立怒呼佣人拿扫帚将其逐出。从此五日不食,忧愤而死,享年85岁。

本文来源:https://www.shanpow.com/wx/333117/

《陈三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阅读
  • 一张图看懂七一讲话 一张图看懂七一讲话
  • 党史部门领导干部三严三实对照检查材料 党史部门领导干部三严三实对照检查材料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