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双赢的名人事例


现代诗 2019-05-08 14:24:11 现代诗
[摘要]一:[合作双赢的名人事例]双赢的名人故事10篇共同进步即双赢是竞争最理想的结果。良好的合作,创造竞争中的双赢。在竞争过程中双方相互激励、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大家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有所发现,有所前进。以下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双赢的名人故事,希望大家喜欢!双赢的名人故事篇1郭子仪和李光弼就是

【www.shanpow.com--现代诗】

一:[合作双赢的名人事例]双赢的名人故事10篇


   共同进步即双赢是竞争最理想的结果。良好的合作,创造竞争中的双赢。在竞争过程中双方相互激励、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大家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有所发现,有所前进。以下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双赢的名人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双赢的名人故事篇1
  郭子仪和李光弼就是典型的代表。唐玄宗时,郭子仪和李光弼曾同是朔方节度使安思顺的属下部将,两个人之间有矛盾,平时互不讲话,后来安禄山叛乱,郭子仪升任朔方节度使,统兵抵御,李光弼就成了郭子仪的部将。皇帝命令郭子仪率兵出征,李光弼担心郭子仪会利用手中权力寻机报复。李光弼硬着头皮对郭子仪说:“我过去得罪你,是我的不是,今后不管怎么处置我,我无怨言,只希望高抬贵手放过我妻儿。。没等李光弼说完,郭子仪紧紧抱住李光弼,满眼流泪地说:国家危急,百姓遭殃,正需要你这样的人才。此时,怎能计较个人恩怨?’从此,郭李同心,将帅协力,在平息安史叛乱中,战功卓越著。
  双赢的名人故事篇2
  当年,孙权给刘备提供了暂居之地,诸葛亮为孙权设计了火攻之计,孙刘联军,使曹操80万大军“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一把火使孙权消除了曹操的威胁又使刘备开辟了在蜀地的霸业,最终烧出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双赢的名人故事篇3
  廉颇与蔺相如列传中主要讲了负荆请罪、完璧归赵等几个故事。经典地再现了两人由相互误解嫉妒到终于相互交欢和好,成为生死与共的朋友,为国家立下功绩的事例。
  双赢的名人故事篇4
  古代日本的老渔民发现如果将几条剩性活泼的沙丁鱼放入一群被打捞的懒惰的鲇鱼当中.由于好动的沙丁鱼在鲇鱼中乱窜,给鲇鱼带来一中危机感,它们奋力游动,从而避免了由于窒息而亡.这便是有名的鲇与效应.
  双赢的名人故事篇5
  古代有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了上大夫;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封蔺相如为上卿。老将廉颇认为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蔺相如只不过是一介文弱书生,只有口舌之功却比他官大,对此心中很是不服,而屡次对人说:“以后让我见了他,必定会羞辱他。”蔺相如知道此事后以国家大事为重,请病假不上朝,尽量不与他相见。后廉颇得知蔺相如此举完全是以国家大事为重,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后两人合好开始尽心尽力的辅佐赵王治理国家。

一:[合作双赢的名人事例]  双赢的名人故事篇1

一:[合作双赢的名人事例]  双赢的名人故事篇2

一:[合作双赢的名人事例]  双赢的名人故事篇3

一:[合作双赢的名人事例]  双赢的名人故事篇4

一:[合作双赢的名人事例]  双赢的名人故事篇5

二:[合作双赢的名人事例]八年级:竞争合作求双赢


八年级上
第八课《竞争合作求双赢》第一框:竞争?合作?说课稿
各位领导 、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八课《竞争合作求双赢》第一框:竞争?合作?下面是我对本课题进行的授课分析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第四单元是在前三单元有关不同交往形式的学习基础上的自然延伸,是对前几个单元内容的合理提升,主要是探索交往的品德与艺术,使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理解如何友好交往、如何合作竞争、如何关心他人、如何诚信做人,本单元是本册教材的核心部分,而本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主要体现了课标中“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能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合作与竞争,养成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品质”,它是这一部分中的第一框,通过本框学习认识现代社会是充满竞争合作的社会,理解竞争合作的内涵,培养良好的竞争意识,形成新的竞争观。因此处于十分关键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社会,但现在学生主要是独生子女,学生竞争的概念模糊、竞争意识不良,彼此协作能力欠缺,与人交往合作意向欠缺,或唯我独尊,因此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竞争意识,形成新的竞争观是本课的落脚点。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本课内容设计了三维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具有竞争意识,敢于竞争、善于竞争、享受竞争,培养良好的竞争意识、形成新的竞争观; 具有合作意识,愿意合作、善于合作、享受合作。
知识目标:认识现代社会是充满竞争与合作的社会;竞争的利弊;理解合作共享与公平竞争的意义;知道如何在合作中竞争,竞争要遵循规则。
能力目标:初步形成竞争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合作共享
教学难点:正确养成新的竞争观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情景教学法,本课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所以为了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本着教学内容活动化和活动内容化的统一来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收获,实现由道德教育向道德学习的转化,特别设计了一连环的龟兔赛跑的故事情景,这样直接感知,能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和直观性原则;探究法,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采用了探究法,通过几个连环的故事情节,一步步自己去参与去体验去探究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新的竞争观。讨论法,在以情景教学、探究法为主的前前提下穿插着讨论法,以问题为中心,以教师引导下的师生和生生的对话、讨论为主要手段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辨析、去归纳。通过上面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发挥主体性,并能很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为。
(二)说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认为,教学中要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而是要有机渗透于教学过程中。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通过龟兔赛跑的故事通过几个情节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运用辩论、故事续写等形式把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时间和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帮助学生在积极体验中学会学习,善于学习。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如条件充许可播放多媒体龟兔赛跑故事
(生动形象,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具有直观性、趣味性)
第一集:龟兔赛跑故事
大家都听了龟兔赛跑故事哪个学生讲讲龟兔赛跑故事。
(设计意图: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又可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下面几个教学环节奠定基础,同时教师进行引导归纳)
教师引导: 兔赛跑故事讲的是动物世界的一种竞争方式,社会学校生活中还存在哪些竞争?竞争是好事还是坏事呢?下面进行一个辩论。
学生活动一:辩论 正方:竞争有利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
         反文:竞争不利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辩论探究,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从而达到认识竞争的利弊的双重性。)
教师归纳:生活中到处都存在龟兔似的竞争,竞争利弊并存,龟兔竞争结果是以兔子的失败而告终,竞争失败后兔子会怎么想?又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呢?
第二集 龟兔赛跑故事续写
教师引导:竞争失败后兔子会怎么想?又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呢?结果呢?
乌龟又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应对?结果又会如何?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像力,设想龟兔会怎么做?
学生活动二:续写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此活动,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结果可能会有很多可能,如比赛前的深夜里,乌龟把兔子的闹钟拨慢了三个小时, 又如“兔子因为感冒,吃了感冒药后被查出含有兴奋剂,被取消冠军资格,所以乌龟成了第一。教师要善于引导,课前要有所准备,并要归纳总结,注意学生的思想倾向,为下个环节的教学做好进一步的铺垫。)
教师补充:可能一、兔子因失败而倍感失望,并分析了失败的原因是因它太有信心,大意,以及散漫是轻敌导致的结果,于是兔子在选择比赛路线上动了心思:选择一些崎岖的山路,结果自然如兔子所愿。
可能二、接下来,乌龟也不服气,要求再次比赛,并在比赛路线上也做了精心安排:到达终点之前,必须要经过一条小河。兔子很快到了河边,却一筹莫展,最后,只能看着慢慢爬行到河边的乌龟游过河去,并赢得比赛的胜利。
(这一环节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区别良好的竞争意识、不良的竞争意识,从而培养健康的竞争意识。)
学生活动三:讨论 龟兔这样的赛跑是否公平?
(此活动通过上述故事的续定为基础,教师要进一步点拨分析龟兔赛跑分别以有利于自己的规则甚至破坏规则不遵循竞争规则方式来参与竞争,是不合竞争规则的,从而得出竞争要本着公平法则要遵守道德和法律这些基本准则及竞争的目的)
第三集 龟兔赛跑新解
教师讲解: 龟兔还有什么样新的赛跑方式呢?在各自设计的比赛线路上取得胜利之后,兔子和乌龟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反思其竞争策略的不当,并以实际行动加以改进:在以后的赛跑中,在山路上,兔子背着乌龟跑,遇到河流时,则乌龟驮着兔子游过河。 
引导:龟兔赛跑采取了什么样的新的竞争分式?比赛结果与前面几次相比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给我们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 通过故事的升华让师生互动,体现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多让学生在实际例子中去感受、体悟,从而理解合作的意义 ,树立新的竞争观,从而增强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引导学生做到知行统一。)
小结:本课通过连贯性的龟兔赛跑故事,让我们明白了新的竞争观:竞争不是简单的战胜竞争对手,更不是消灭竞争对手,那种为一时或一次胜利而为其竞争对手设置障碍,阻碍竞争对手前进而使自己获得胜利的做法,并不能保持自己的优势地位,反而会导致相互报复式的恶性竞争,从长期来看,参与竞争的都是失败者。实际上,竞争还意味着与自己和时间比赛,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速度,不断超越自我,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同时,在竞争中,使自己的利益相关人都获得成功,才能真正赢得竞争:不仅获得期望的利益,还赢得利益相关人的尊重,从而为长期持续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业:收集体现新的竞争观的成功事例,用所学知识谈谈给我们什么启示?
(六)板书设计:
合作?竞争?
一、 平等竞争
1、 竞争的利弊
2、 保持良好的竞争意识
3、 竞争的基本准则及竞争的目的
二、 合作共享
1、合作共享的基础 
2、合作是一个人成就事业的前提(合作的意义)

三:[合作双赢的名人事例]从写作要求和评分标准看高考作文


从写作要求和评分标准看高考作文
赵静宇
(教育部考试中心,北京100084)
[《课程·教材·教法》,2015.3]
摘要:高考作文的写作要求和参考答案中的“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及说明,内涵丰富,非常重要。高考作文中存在的文体不清晰、审题立意不明确、片面追求所谓文采、论据虚假扭曲等问题长时间得不到解决,与阅卷中执行写作要求和评分标准不够细致严格有直接的关系。
关键词: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审题等级
有关作文的话题容易成为行业和社会焦点。无论是考试、教师,还是阅卷者,在命题作文时代关注的都是作文题目,在材料作文时代关注的都是作文材料,对于高考试卷中的作文写作要求和参考答案中的“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及说明都研究甚少。因为二者是考后公开,模式固定,所以不受重视,但其中涉及的内容有着丰富内涵。
一、作文要求的变化及审题等级的划分
高考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立意,选择合适的角度,然后才是谋局布置篇,下笔写作。一道高考作文试题,既要对写作角度有一定的限制性,让考生无法套作、宿构,确保考查的是考生独立思考、独立写作的能力,又要有一定的开放性,不能限制考生的思维,不能拘囿于考生的想象,避免千人一篇。高考作文要求的变化,反映的是命题人对作文的限定性,即对评价考生审题立意标准的思考。
2005年及之前,高考作文的限定性较强,多为标题作文或者话题作文,即使给出一段材料,也在写作要求中规定了考生的写作方向。比如,2005年的作文:要求考生以“忘记和铭记”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2006年以后,高考语文开始采用新材料作文的形式。考生可以在整体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写作,也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2007年与2008年,开放性进一步增强,考生选择一个角度即可。2009年,由放到收,对写作角度进行限定,要求“选准角度”;2011年以后,进一步强化这种限定,将“选准角度”改为“选好角度”,这一要求一直沿用至今。考生在考场上无暇顾及这些词语上的细微变化,背后却是命题者对新材料作文考查方式的不断探索。
不同于传统作文,新材料作文暗含多个写作角度,允许考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生活思考、兴趣爱好来确定立意。以2014年全国课标乙卷高考作文“山羊过独木桥”为例,作文中的关键词语有“传统”“团体”“规则”“胜负”“习惯”“新情况”等,面对“新情况”的出现,考生可以表示赞同或者反对。赞同的考生可以从勇于打破“传统”和“习惯”,善于利用“规则”创新、预赛不必你死我活而可以双赢出线等角度去写。反对的考生可以从“新情况”、违背“传统”和“习惯”、破坏“规则”、有违比赛公平与公正等角度去写。在赞同和反对之外,还可以有第三种、第四种或更多角度。比如说反思的角度,考生可以从规则漏洞这一点去展开分析,联系现实生活,论证规则的重要性以及规则漏洞的巨大危害,甚至可以联想到法治社会法律制度的建设、“法无禁止皆可为”等话题。
考生既可以从材料整体出发,也可以从材料的一部分出发,甚至可以从材料中的一句话、一个关键词语着眼;既可以从材料的显性内容来写,也可以深入挖掘隐藏的内涵。那么,这么多的角度,有没有高下之分呢?答案是肯定的。参考答案中的“作文等级评分标准”把它分为符合题意、基本符合题意和偏离题意。是符合、基本符合还是偏离,要看选择角度是否在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之内。这一解释是原则性的,概括性强,给阅卷操作很大的空间。这样做的好处是,阅卷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制定评分细则;不好之处是,过于笼统的表述使得阅卷标准不统一,造成分数趋中,会带来公平性问题。
应当对符合题意、基本符合题意和偏离题意进行区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阅卷宽严合适,公平合理。还是结合“山羊过独木桥”来对三者进一步解释。
符合题意:角度来自材料,无论是从整体获得还是部分获得、来自显性内容还是隐性含意,都应该与材料提供的情况或条件相吻合,角度不可有任何违背材料提供的信息之处,包括细节的违背。
基本符合题意:角度来自材料,但在具体写作时,发生偏差,与材料提供的情境、条件不够吻合,存在违背材料提供的信息。有的考生从双赢的角度去写,但是在写作的过程中忽略了一个问题:材料中的双赢是处于对立位置的两方之间的双赢,而不是团队内部队友与队友之间的合作。这样的角度、这样的立意只能属于基本符合题意。
偏离题意:角度与材料关系不大,无法得到材料内容的有效支持。“山羊过独木桥”材料叙述的体育活动是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内容,在文字理解上没有难度,容易切入,但是依然有学生写偏。比如《赢的人就一直走下去》选择材料的前半部分,即“山羊过独木桥”一般做法是将一个人挤下去。写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不涉及材料后半部分所讲的新情况。《化磨难为基石》用海伦·凯勒和佐默的例子支撑起文章,主题就是化磨难为基石才更容易成功。《脚踏实地》,在作文的开头,写两个人抱住转身属于投机行为,违背了比赛初衷,应该脚踏实地地从拼搏中获得胜利。由材料得出这一观点后,便不再管材料,专注于写脚踏实地。
二、文采的问题
高考语文全国卷作文的等级评分标准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其中发展等级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深刻、丰富、文采、创意。论重要性,深刻、丰富、创意要高于文采。因为考试选拔的不是作家,不是诗人,而是能适应大学学习的合格高中毕业生。在实际阅卷过程中,文采所占的权重却远远高于其他三者。在评分标准的说明中,对深刻的解释为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对丰富的解释为材料丰富、论据充足、形象丰满、意境深远。对有创意的解释是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这些执行起来都很困难。只有在反复阅读、与其他作文比较之后,才能判断一篇文章是否深刻、丰富、有创意。文采则不然,一篇文章有没有文采十秒钟就可以判定出来。出于对快捷高效的追求,好作文常常被等同于有文采的作文。同一原因,文采常常被等同于华丽辞藻,华丽辞藻又被简化为好词好句。这种导向给教学带来了很坏的影响。
考生在试卷中呈现出来的是文采吗?恐怕不是。看下面的例子:
《2012年高考满分作文精彩片段赏析》一文,罗列出来了40个精彩片段,这些片段讲究遣词造句,甚至到了刻意为之的地步。
“这个世界才绽放笑容,如嫣婉菊花”;
“漫漫黄沙,朔风连天,抵着炎热的炙烤,脚踏发烫的流沙,玄奘背着他的经文,有一步步向天竺进发......”
“那泥泞的田头让西装革履的人吞声踟蹰,却让布衣草鞋者健步如飞,羁绊无形却是最沉重的负荷。”
“我愿在猎猎的北风中感受那一缕因花起舞的清香,与身居异乡的你话一段温情的家常。我也愿心中有一泓甘泉甜醴,与你携手溪边,耳听风吟。”
“嫣婉菊花”“朔风连天”“炎热的炙烤”“吞声踟蹰”“一缕因风起舞的清香”“甘泉甜醴”,这些词语并不常见,极易吸引阅卷者的眼球,博取好感,为考生赢得高分。稍花点时间,仔细分析一下,就能发现这些句子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炎热的炙烤”中“炎热”和“炙烤”的搭配并不恰当,一是意思重复,二是“炙烤”所蕴含的热的程度远超于“炎热”,以程度低的词语来形容程度高的词语是不恰当的;“脚踏发烫的流沙”中“流沙”是个地理专有名词,指的是沙漠地区中不固定的、常常随风流动转移的沙,能将人吞没;“玄奘背着他的经文一步步向天竺进发”与事实不符,玄奘前往天竺是取经而不是送经。“猎猎北风”中“猎猎”是拟声词,形容风的声音,那风必然不小,在这种情况下感受到一缕清香,一是实在值得怀疑,二是两者根本不匹配。这种华丽的描述说到底是辞藻的堆砌,是没有实质内容的浮华。如果说这些考生至少词汇量够多、有想象力,有表现的欲望,那么还有更可怕的,那就是有些考生将死记硬背下来的句子塞进作文中,文采本是锦上添花的事,但这经却在应试的过程中被念歪了。
文采对于文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绝不应该为此就忽视了内容。中国传统文论重视二者的统一。孔子提出:“志有之,言足以志,文足以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后世也注重文采对于文章的意义。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在文采和内容的关系中,内容始终居于主导位置。这内容有时是情,有时是志,有时是理,不管是什么,都不能舍弃内容而专注于文采。
怎样正确评价议论文中的文采?笔者的建议是,看是否有益于文章本身。文章的目的在于说明一个道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好处本在于化繁为简,将难以表达的事、情、理表达出来。使文章生动鲜活,那么这种文采应该被鼓励,应该加分。如果考生舍本逐末,不惜将一个简单的道理复杂化,以支撑起锦绣词句。那这种所谓的文采是多余的。
三、文体的问题
目前高考全国卷对作文文体的要求是“明确”两个字。一名高中毕业生应该熟练掌握记叙、抒情、议论等常见文体的写作。明确文体,一层含意是自己选择文体;另一层含意是不要文体混杂不清,写记叙文便写记叙文,写抒情文便写抒情文,写议论文便写议论文。
高考作文对文体的要求有个变化过程。在恢复高考之初,各年轮流考查多种文体。包括记叙文、读后感、议论文、书信等。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前期,也曾尝试同时考查两种文体,如1987年要求写简讯和议论文。1993年要求写200字的说明文和500字的记叙文。1995、1996、1997年要求写议论文。1998年以后,要求除诗歌之外,其他文体不限。从2001年开始,写作要求的表述固定为文体自选。2011年至今,变为明确文体。
一方面,命题者希望通过微言大义来规范考生的写作;另一方面,却是考场作文文体的混乱与失控。
最典型的表现便是议论文和抒情文的混杂。在一篇题为“生活在规则的天空下”的作文开头,考生这样写道:
风若遥远的回音,沉醉于你唯美的时世韵味,你用你饱含史册深藏的笔墨,在历史的长卷中写下你浓墨重彩的一笔,留给人难以诉说的大气和美丽。是的,也只有你,规则,你用你的标准,度量着世界。
乍一看,还以为考生写的是抒情文,抒发对规则的赞美之情。但纵观全文,却发现其实是在论证规则的重要性。
考场作文有着特殊性,一是唯一实际的读者为阅卷者;二是这唯一实际的读者掌握着对考生的“生杀大权”。特殊性使得考生偏离写作目的,将精力放在如何博取阅卷者好感以获得高分上。抒情散文采用的是文学语言,容易被发现,容易得高分。许多考生的作文便呈现出混搭的风格:议论文中出现大段与论述观点无关的抒情话语。议论文本是要理性地进行陈述、推断、演绎、判定,而抒情,则需要情感的浓厚。二者可以结合到一起,但必须“并思合而自逢,非研虑之所求也。”那段对规则的赞美,之所以让人感到别扭,就在于理之匮乏,情之虚假。文儒敏曾经批评过这种“文艺腔”:“把文字写漂亮点,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于是,动不动就用典、堆砌辞藻、宣泄人生感慨的写法。在中小学生作文中很多见。”
除了文艺腔外,考场议论文还有一大问题在于事例的虚假和扭曲。叶圣陶在《文化七十二讲》中提到议论文中所用的事实,可以是真正的事实,也可以是作者凭空虚构的。但采用虚构事实的议论文就不再是普遍意义上的议论文了,而是“变装的议论文”,常采用小说和寓言的形式出现。
坊间总有很多指导作文速成的书,将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分类概括。这看似给考生提供了便捷,其实不然。因为背下来的素材缺少自己的加工提炼,只能用在固定的情境下。在命题作文的时代或许可以套用,但在新材料作文的时代,材料本身提供的信息也是限制条件,使得考生死记硬背下来的缺少变化的素材显得不合用途。有的考生在材料的基础上发挥想象添枝加叶,这就是虚假,有的考生努力使材料向论据靠拢,但由于材料来自作文速成,缺乏相关信息,只会变得扭曲。无论是虚假还是扭曲,都是日常积累少,阅读快餐化的必然后果。而虚假和扭曲的例证是无法证明观点的。比如,在一篇《合作方能共赢》的作文中,一名考生使用了这样三个例子:陈寅恪与陈三立的父子关系,加多宝与王老吉的纠纷、俞敏洪与新东方职工的合作。这三个例子中只有加多宝和王老吉的纠纷算是合适的,可以从反面证明合作的重要性。陈寅恪与陈三立之间的关系不能算作合作。在写俞敏洪与新东方职工的关系时,考生将重点放在了讲俞敏洪三次高考失败,最后经过努力考上了北大。议论文的目的在于“使人承认”。很显然,上述例子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
考场上并不缺少有思想的好文章。有些作文内容丰富、例证新颖、逻辑清晰、语言平实、笔法老练,让人惊喜。同样是面对“山羊过独木桥”的材料,一名考生写下了题为《怎样面对零和博弈》的作文。
文章的开头提出经济学上有一个概念,叫“零和博弈”,指的是博弈中双方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结果为零。接下来论证,虽然结果为零,但“零和博弈”不是没有意义的。举的例子是2014年的巴西世界杯:如果认为总会有输有赢,只能有一支球队捧起大力神杯,那比赛就没有意思,无意义了。回顾材料,将抱住转身握手言和的逻辑推演下去的话,世界就只剩下一个“零”。在山羊过独木桥的比赛中,选手锻炼了体魄,收获了快乐,增进了友谊,是立足过程与收获而无视结果与失败,而抱住转身握手言和是从零到零,意义还没有出生就已死亡。最后一段总结,竞争也是一种合作,它用胜负激励我们,压迫我们去改变自己,去成为更好的人。
这样有自己独到见解的文章,需要培养的土壤和发现的眼睛。考生在考场上无暇顾及写作要求,考试后无心细想评分标准,只是急功近利想获得高分,这是很难改变的事实。功利心难以消除,却可以因势利导。高考是指挥棒,负担着举偏补弊的责任。命题者制定了高考作文的要求和评分标准,仅仅是高考八字的一撇,另一撇,则由阅卷来完成:在现在的基础上从严从细。从细好理解,从严可能会受到质疑。很多人认为,只要标准统一,较宽的评分标准大家都能获益。其实不然。执行较宽的评分标准,不是皆大欢喜,而会带来严重后果。一是降低了高考语文测试的效率。作文占60分,最理想的情况是将要选拔的学生分为60个等级。现在的情形是,大量学生集中在35分到50分之间,意味着35分之下和50分以上的分数意义很小。作文其实由60分变为16分,二是带来不公平。这种不公平包括科目内的不公平与科目间的不公平。科目内的不公平是指优秀的考生花费时间和力气写作,得到的分数与一般的考生随便写写相差不多。科目间的不公平,是指做同样60分的数学题、英语题或者文综、理综,考场上花费的时间和平时学习花费的精力远高于写这样800字的作文,但得分却艰难的多。在分数即权重的情况下,必须要认真对待每一分,才能保证考生的公平有效。

本文来源:https://www.shanpow.com/wx/288797/

《合作双赢的名人事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阅读
  • 爱国的现代诗歌(合集四篇) 爱国的现代诗歌(合集四篇)
  • 歌颂警察的现代诗歌精选2篇 歌颂警察的现代诗歌精选2篇
  • 经典公园的现代诗歌精选二篇 经典公园的现代诗歌精选二篇
  • 歌颂菊的现代诗歌三篇 歌颂菊的现代诗歌三篇
  • 纪念抗战的现代诗歌范文三篇 纪念抗战的现代诗歌范文三篇
  • 赞美郊游的现代诗歌(通用3篇) 赞美郊游的现代诗歌(通用3篇)
  • 赞美番茄的现代诗歌(通用4篇) 赞美番茄的现代诗歌(通用4篇)
  • 给太阳的现代诗歌(通用3篇) 给太阳的现代诗歌(通用3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