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段落摘抄加赏析


优美散文 2019-09-29 12:13:17 优美散文
[摘要]围城段落摘抄加赏析(共5篇)围城分析与文学赏析一《围城》与方鸿渐无可否认,《围城》中的主人公方鸿渐是作者钱钟书精心塑造的贯穿全书的唯一人物,他的个人命运构成了全书的主要情节,而作者也正是通过对方鸿渐这一人物性格及命运的描述,深刻

【www.shanpow.com--优美散文】

【一】:围城分析与文学赏析

一《围城》与方鸿渐

无可否认,《围城》中的主人公方鸿渐是作者钱钟书精心塑造的贯穿全书的唯一人物,他的个人命运构成了全书的主要情节,而作者也正是通过对方鸿渐这一人物性格及命运的描述,深刻地揭示了整个现代文明的危机和现代人生的困境,并体现了他对有关人类的一些永恒性问题的思考。如果说“围城世界”是对整个现代文明的危机和现代人生困境的艺术概括,那么方鸿渐这个“围城人”就是这个现代文明社会的病态产儿,是那些处于人生困境中现代人的典型。

在钱钟书的笔下,“围城世界”寓意深刻。用他自己的说,就是人生的婚姻好比一座被围的城,已婚的恰好是处于被围的城中,极力要冲出城去;而未婚的则如攻城的勇士,拼命想冲进城去。而方鸿渐在经历了一番人生的沧桑之后,也切身感受到“人生万事”都是“围城”。方鸿渐不是英雄也不是恶人,只是极其平凡的知识分子。他生性软弱和顺,不乏事后的聪明,却耽于想象和言谈,缺乏行动的勇气和能力;在各个转折关头,他都有更好的选择机会,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以及他心目中始终未泯的做人的基本准则和对理想的梦寻,使得他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碰壁、节节败退,生存的空间愈缩愈小,以致陷入死一般的绝境。

纵观方鸿渐的人生旅途,不难发现,他先后经历了教育、爱情、事业、婚姻这四大阶段,也就是世所公认的人生四大价值或四大内容。同时这也正是作者精心构思的如何让方鸿渐这个典型的现代人逐步走向失落、变异、抽空、贬值,以至于彻底破灭的根基。方鸿渐的人生追求以全部的失败和完全的幻灭而告终。

二/方鸿渐的性格特点

由于作者所塑造的方鸿渐只是一个普通的现代人,因此他的极为平凡的生命历程也就具有了极大的概括性和普通意义:他的某些人生经验,生存困境,以致心灵的困惑也就体现了整个人类的某些永恒的困惑。从某种意义上说,方鸿渐的人生也是他性格的具体体现。他不是英雄,但他的思想性格却极为复杂和丰富:一方面他是聪明、善良和清醒的。首先,他明白自己和别人的关系,但他不能在环境中脱身,一来太懒,二来害怕因此伤害别人。还在念大学时,他便在父亲的坚持下和一个同乡女子订下婚约,虽然他对那女子缺乏认识,但对婚约略示反对后即表同意。幸而那少女不久就死去,而她的父亲为了纪念独生爱女,就将作为嫁妆的款项供他出洋深造。方鸿渐无意去争夺学位,但觉得需要买个假头衔来满足父亲及已故未婚妻的父亲的期望。尽管为迎合他人做了自觉耻辱的事,但这也算是他的聪明所在吧;

其次,他是清醒的,他能看清社会的恶习,虽然他从没有正面批评过某种社会或文化弊端,却常常在他的日常言行中

不经意间喷射出对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社会问题或人性弱点的嘲讽。例如,当他从国外回到家乡应邀为一所学校的学生做演讲时,匆忙中忘了带演讲稿,只得信口开河说什

么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影响无过于鸦片与梅毒,在一片笑中直接把矛头指向了中国存在的社会问题,这也说明方鸿渐虽然是一个受过中西文化教育的知识分子,有点玩世不恭,但并不迂腐,因为一个迂腐的人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那个时代把梅毒和鸦片作为演讲课题的,这说明他对现实有尖锐的批判能力。又如,对文凭他也大加贬斥:“这一纸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张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

都掩盖起来。自己没有文凭,好象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这些均可说明他是清醒的。

另一方面,方鸿渐又是怯懦无能的,虽然他对环境有格外敏感的角触,但缺乏挑战环境的勇气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方鸿渐的怯懦使他在小说中每到一个新的“围城”经历一段人事后,总是以“失败者”的身份逃出。赵辛楣评价方鸿渐:“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可谓一针见血。在婚后,从他逃避家庭矛盾的事上也能看出端倪,但他的这种劣根性却难以根除。请看他和孙柔嘉彻底闹腾时的怯懦表现:“柔嘉只听他‘哎哟’叫痛,瞧梳子打处立刻隐隐的红肿,倒自悔过分,又怕起来,准备他还手。李妈忙在两人间拦住。鸿渐惊骇她会这样毒手,看她扶桌僵立,满脸死灰,两眼发红,嘴咽唾沫,又可怜又可怕,同时听下面脚步声上楼,不计较了,只说:‘你狠啊!你闹的你家里知道不够,还要闹的邻居都知道,这时候房东家已经听见了。你新学会泼辣不要面子,我要做人,倒要面子的。我走了„„’”

正如苏文纨所说:婚姻是一座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里也不是方鸿渐的避难所和归宿地。你看,即使他被孙柔嘉连骂三声“懦夫”,也没能激起他直面人生的勇气,他宁肯自认失败,也不敢面对现实,可见他是多么的怯懦。而孙柔嘉此时也彻底的失望了,可见他们的婚姻已走到了“围城”的边缘。同时,方鸿渐也算是一个有绅士风度的男人,他追求纯真的爱情,看不惯庸俗的事物,没有矫揉造作,不会欺世盗名,就莱克登大学的事来说,他羞于别人提起此事,并把此事作为一生的耻辱,没有凭假文凭到处招摇撞骗,说明他的人格还是高尚的。他有着自己的骄傲,正因为放不下自己的骄傲,所以他从不拍马屁,于是他处世也相当失败,和同事的关系落得很僵,不过,这正是他和赵辛楣、李梅亭等人不同的地方,那就是不虚伪、不卑鄙。在他身上,有对封建文化和秩序的绝望,也有古老社会和传统精神的影响;有20 世纪文明的熏陶,

也有对西洋文化的鄙夷。他有些善良、正直的品性,但病态腐朽的社会也造就了他的迂腐、软弱。他总是在找精神依附,可每每找到新归宿,又发现这不过是一种旧束缚。

三、方鸿渐悲剧的原因

性格造就人生。方鸿渐性格的复杂性必然使他成为矛盾的统一体,解志熙曾在一篇论文中,认为“他的性格的最大特点是面对现代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和精神危机而缺乏与之对抗所应有的理性、信仰、热情和力量,因而常常不由自主地流露出自发本性的怯懦、迷惘和盲动性。他心地善良,而且不乏聪明才智,但惟独缺乏那些对人生来说最根本性的东西。”方鸿渐聪明、善良、怯懦,但也正是这些性格使他走向失败、失落和幻灭的路之后而产生一种悲观厌世的消极和颓败情绪,这正是他性格中最大劣根性的根源所在。他面对虚伪丑恶、荒唐无聊的现实世界,面对新旧文化的尖锐冲突,面对各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委曲求全、妥协退让,这不但不能改变他自己的命运,反而会助长恶势力的嚣张气焰。

作者在书中也曾暗示现代文明的弊病对人的健全人生及人性的剥夺与摧残,以至于使人迷惘在“围城”之中到了无路可走的困境:“鸿渐喻勃的心情像关在黑屋了的野兽,把墙壁狠命的撞、抓、打,但找不着出路。”方鸿渐一次次延宕人生后,心情越来越颓废,精神也越来越萎缩,直至完全失去了自我。正如《围城》故事结尾时描写他在人生冒险全部失败、精神崩溃之后,沉睡在床上时的情形,“没有梦,没有感觉,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时也是死的样品。”“面对复杂矛盾而又非理性可以把握的现代社会,方鸿渐这个现代人有一种铭心刻骨的孤独感、绝望感、失望感和荒谬感。”孤独感表现为精神上或者心理上的孤独与隔阂。

方鸿渐第一次体验到这种孤独是在他和唐晓芙决绝之后。痛定之后,他发现人与人根本无法在精神上沟通,“他个人的天地忽然从世人公共生活的天地里分出来,宛如与活人幽明隔绝的孤鬼,瞧着阳世的乐事,自己插不进,瞧着阳世的太阳,自己晒不到。”而小说中所描述的“拥挤里的孤寂,热闹里的凄凉,使他像许多住在这孤岛上的人,心灵也仿佛一个无凑畔的孤岛”,正是他心灵孤独与隔阂的真实写照。由此可见,孤独是现代人的必然命运。方鸿渐的个人遭遇便是最好的例证:他一次次从一个“围城”进入另一个“围城”,试图进入社会,寻求依托,但每次都发现得来的只是束缚,受到的只是排斥,直到不容于家庭和妻子, 最后成了一个在生活上、精神上都无家可归的孤独者、流浪汉。“任何人对文化的选择,首先都要受制于文化对他自身的限制。”复杂的文化背景,形成了方鸿渐复杂而矛盾的人生理想和性格特征。

方鸿渐生活于20 世纪三四十年代,当时正值中国新旧文化的交替阶段,鸿渐留学西洋,受西方现代文化尊重个性、重视人的价值、鼓励个人发展的影响,他的主体意识已经觉醒,有了追求自由生活的理想和愿望,但在强大的中国传统文化专制的束缚下,他的理想和愿望化为泡影。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将社会的外在规划化为个体的内在欲求,从而使人处处以公众的道德尺度制约自己的行动,异化自我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新旧文化、东西文化的矛盾冲突不仅表现在方鸿渐生活的外部环境、悲剧人生的客观因素中,更积淀和内化于他的心灵深处,直接构筑着他的“精神围城”,在这两种价值取向迥然不同的文化的夹击下,方鸿渐逐渐形成了对立的人生态度和双重人格———认真而又玩世,正直而又脆弱。

当著名导演黄蜀芹计划将《围城》搬上电视屏幕时,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在《围城》电视剧的片头词中说:“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这正是小说命名“围城”的深刻寓意。这里的关键是“人生的愿望”五个字。其实,不止婚姻如此,整个人生都是如此。因此,方鸿渐后来说:“我还记得那一次褚慎明还是苏小姐讲的什么‘围城’。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方鸿渐的基本经历更是极好的说明:归国的轮船是“围城”,上海的孤岛是“围城”,内地的三闾大学是“围城”,婚姻家庭也是“围城”。方鸿渐不断地渴求冲出“围城”,摆脱困境,可他每一次的走出“围城”其实又是落入了另一座人生的“围城”。这个象征性结构道出了现代人对自己生命处境的哲理思考,即:人生处处是围城。“城”外的人总想冲进去,“城”里的人又总想冲出来,冲进冲出永无了局。无论冲进还是逃出,都不过是盲目的冲撞,谁也不可能达到自己的意愿,你要的得不到,得到的又不是你想要的。人生就是这么一个可怜的“梦”,充满着失望感和被拨弄感。彭斐先生说:“方鸿渐这个人,原是个太平凡的性格,从头至尾,毫无特出显著之处,好未见好,可也找不出一丝一毫的坏处来,看来看去,只是无用无能,既可怜却又不足惜,„„是个地道的‘烂好人’„„却有那一份小聪明和诡辩式的口才。”

夏志清先生也说:“他是一个聪明善良的人„„亦是一个毫无勇气的懦夫。他明白自己和别人的关系,但他还不能在坏环境中脱身,一来太懒,二来害怕因此伤害别人。„„他的怯懦性质一直贯穿全书。”

最终,方鸿渐彻底成了一个孤独无用的人,而他的悲观绝望和孤独多余感,也就深深地打上了20 世纪现代文明和现代思潮的烙印,他也随之成了现代文明社会的病态产儿的代表。而方鸿渐的形象也因此表现出其特异之处———对中国文学表现国民性主题的超越,对人类基本生存状况和人类基本根性的深刻思考,体现了现代知识分子人生道路的普遍走向。

比喻是一种历史最悠久,运用最普遍的修辞方式。因其具有清新自然、生动形象、新颖奇特的特点。因而历来为人们所喜爱。钱钟书先生对她更是情有独钟。《围城》中的比喻融聚智慧、饱含哲理、活泼生动、幽默风趣。作者把内心深处的深刻感受、人生体验和对时世的态度不露痕迹地用比喻外化成文学语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钱钟书式的比喻”。《围城》这部作品历来都脍炙人口,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里面的比喻生动形象、巧夺天J:,极大地满足了读者们的审美愉悦。

一、《围城》比喻类型

《围城》全书25万字,共使用比喻600多个,其比喻形式,不拘一格,恰如刘艇《文心雕龙·章句》中所言:“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围城》的比喻,除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还有一些变通形式。

(一)明喻。(本体、喻体、喻词同时出现,本体、喻体是相似的关系,这种比喻称为明喻。)

(1)苏小姐双颊涂的胭脂下面突然晕红红,像纸上泼的油渍,项刻布到满脸,腼腆的迷人。

(2)鸿渐只希望能在心理的黑暗默契隐蔽着,仿佛害病的眼睛避光,破碎的皮肉怕风。

(3)亏得作官的人栽跟斗,宛如猫从高处掉下来。

(4)正如两根树枝相接近,支柱就要挂网。www.shanpow.com_围城段落摘抄加赏析。

这几例分别用“像”“仿佛”“宛如”“正如”等喻词来连接本体和喻体,是典型的明喻。在《围城》中,这是一种最多的比喻格式,有500多处,简直是顺手拈来,显示了作

者惊人的想象力。

(二)暗喻。(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是相关的关系,这种比喻叫做暗喻。)

(5)李梅亭多喝了几杯酒,人全活过来了,适才不过是立春里的爬虫,现在竟是端午左右的爬虫了。

(6)四人施下鞋子来,上面的泥就抵得贫官舌的地皮。

(7)早晨出去还是个人,这时候怎么变成刺谓了。

www.shanpow.com_围城段落摘抄加赏析。

在《围城》中,暗喻的数量比明喻要少得多。以上几例,本体和喻体都出现,通过中间词“是”、“抵得”、“变成”等联系,突出两者之间相似的地方。

(三)借喻。(用喻体代本体,本体喻词不出现,这种手法称为借喻,也叫借代。)

(8)她的话一部分是真的,加上许多调味的作料。鸿渐没法回驳,气吟昨望着窗外。

www.shanpow.com_围城段落摘抄加赏析。

(9)她手上的五根香肠,敏锐的很,在头发里抓一下就抓到一个虱子,掐死了„„

作者直接用“许多调味的作料”来代替本体“一部分不真实的话”,“五根香肠”这个喻体来代替本体“五根手指”,没有出现本体和喻词,但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关系却非常明显。

(四)反喻。(从反面说明本体“不像”什么。)

(10)请他吃的饭未必像扔在尼罗河里的面包,过些日子会加了倍浮回原主。

(11)鸿渐的心不是雨衣的材料做的,给她的眼泪浸透了。

这两例从所要说的事物“尼罗河里的面包”、“雨衣的材料做的”的相反的方面设喻,指出本体“请他吃的饭”、“鸿渐的心”不具备喻体的某种性状,用“本体未必像喻体”、“本体不是喻体”格式来表示。再如:

(12)他想把这种独裁者的威风,压倒和吓退鸿渐。给鸿渐顶了一句,他倒不像意国总统的拍桌大吼,或德国元首的扬拳示威. 鸿渐与柔嘉旅途中结婚后回到老家,鸿渐要柔嘉给祖宗行礼,柔嘉极不适应这种旧礼仪。这个反喻生动地表现出她的勉强心态。

(五)强喻。(喻体在程度上超过本体,使本体更加真切。)

与反喻相反,强喻用“本体比喻体还„„”这个格式来说明本体事务不但像喻体,而且在程度上还超过了喻体,从而使本体更加鲜明、真切。如:

(13)原来那局长到局很迟,好容易来T,还不就见,接见时口风比装食品的洋铁罐还紧。

(六)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连续说明本体。)www.shanpow.com_围城段落摘抄加赏析。

(14)古典学者看她说笑时露出的牙齿,会诧异为什么

古今中外诗人都甘心变成女人头插的权,腰束的带,身体睡的席,甚至脚下践踏的鞋袜,可是从没想到化作她的牙齿.

《围城》中,这样的比喻就有十多处。博喻这种修辞格,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连续说明本体,从而使被比的事物穷形尽相,达到动人的艺术效果,这对作者的想象力

要求之高也就不难想见了。

(七)统喻。(用一个喻体来比喻几个本体。)

(15)方鸿渐把这种巧妙的祠句和精密的计算来抚慰自己,可是失望、遭欺骗的情欲、被损伤的骄傲,都不肯平伏,像不倒翁,捺下去又竖起来,反而摇摆得厉害,这里,作者用一个喻体“不倒翁”来比喻三个本体“失望”、“遭欺骗的情欲”、“被损伤的骄傲”,抓住这三个

本体的相同点,生动、贴切而又简约明了地将喻意表达了出来。

(八)曲喻。(一种迁回曲折的比喻。)

对曲喻,钱先生作了明确的阐释,他说:“至诗人修辞,奇情幻想,则雪山比象,不妨生长尾牙,满月同面,尽可装成眉目,英国玄学派之曲喻多属此体。”其特征为:“往往以一端相似推而及之于初不相识之他端。”如:

(16)她的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只像政治家的大话,大而无当。作者用“大”一词多义的条件,在语义双关的基础上把大眼睛化作“大话”,这样既是适应小说情节发展需要而写人状物的传神之笔,更是节外生枝的借题发挥,表现了作者

对于当时政界某种丑态现象藏而不漏的讽刺态度。

(九)引喻。(为了说明某一道理,借用故事、寓言或民谣、民谚作喻体而形成的比喻。)

(17)烤山薯这东西,本来像中国谚语里的私情男女,喻着不如偷不着,,香味比滋味好,„„

这一隐喻借用群众所熟知的谚语构成,十分易于被人们接受和理解。

(十)较喻(用比较形式构成的比喻。)

(18)那女孩子年纪虽小,打扮得脸上颜色赛过虹宪,三棱镜下日光或者蛇紫嫣红开遍的花园。

鸿渐们应聘往湖南的三间大学,一路颠簸,与他们同车的有一位公务员及其十五、六岁的女儿,上例是用较喻形象而夸张地描写了这位打扮得过分妖艳的公务员的女儿。

二、《围城》比喻特点

(一)幽默风趣,大大增强了讽刺效果

当代著名作家堪容说:“生活中不能没有幽默,文学艺术中也不能没有幽默。生活中缺少了幽默,索然无味。文学艺术中缺少了幽默那就更糟。”钱钟书的幽默体现在他的作品中那令人惊叹的比喻上。钱钟书先生认为,比喻双方“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衬托,分得愈开,则合得愈意外,比喻就愈新奇,效果愈高。”事实上,钱钟书在小说中的比喻确实是令人叹为观止的。且看《围城》中这样一段:

(19)讲师比普通丫头,教授比夫人,副教授呢,等于如夫人。教授成为名教授、也有两个阶段:第一是讲义当著作,第二著作当讲义。好比初学的理发匠先把傻子和穷人的头作为练习本领的试验品,所以讲义在课堂上试用没出乱子,就作为著作出版;出版以后,当然是指定教本。这段文字作者通过几个富有幽默感的比喻,把讲师、副教授、教授在大学中的地位揭示了出来。后者把教授、名教授的两个阶段揭示得如此令人深省。再例如:

(20)这种精神上的顾影自冷使他写自传、写日记,好比女人穿中西各式服装,做出支颐扭颈、行立坐卧种种姿态,照成一张张送人留念的照相。把方遁翁写自传、日记比作女人扭捏作态地照相,尖锐地讽刺了方遁翁的虚伪可笑。小说还有许多以社会现象作喻体的比喻,这些比喻既描述了事物,又顺便一刺把矛头指向社会的一些丑恶污浊现象,起到了一箭双雕,甚至一箭多雕的作用.小说写船到香港,方鸿渐与鲍小姐上岸吃西餐,一段生动的比喻让人忍俊不禁:

(21)上来的汤是凉的,冰淇淋倒是热的;鱼象海军陆战队,已登陆好几天;肉象潜水艇士兵,会长期伏在水里;除醋以外,面包、牛油、红酒无一不酸.钱钟书的幽默是一种机智而含蓄、俏皮却精致的学者式的幽默,充满了知识性和趣味性。善于突破常规的思维模式,以奇特的想象,将具体的本体和抽象的喻体、庄严的本体和戏谑的喻体、美妙的本体和可怕的喻体扯在一起,产生了意外的喜剧性效果。

(二)对比喻的双方只求“点”似而不求“面”似,使比喻达到了惊人的高度:

(22)西洋赶驴子的人,每逢驴子不肯走,鞭子没有用,就把一串葫萝卜挂在驴子眼睛之前,唇吻之上.这笨驴子以为走前一步,萝卜就能到嘴,于是一步再一步继续向前,嘴愈要咬,脚愈要赶,不知不觉又走了一站。到时候它是否吃得上这串萝卜,得看驴夫的高兴。一切机关里,上司驾驭下属,全用这种技巧;譬如高松年就允许方鸿渐到下学期升他为教授。校长与教授,驴子与主人,形态迥然不同,唯有一点相似。作者用赶驴人、驴子和胡萝卜的相互关系比喻“上司驾驭下属”,写尽了赶驴人和上司的奸诈以及驴子和下属的愚笨,表达了作者尖锐的眼光和愤世嫉俗的情感;短短一百多字,有形象,有动作,又有意蕴,充分表现www.shanpow.com_围城段落摘抄加赏析。

了钱钟书先生对生活、社会、人生的深刻洞察力和捕捉意象、创造意象的杰出艺术才能。

(三)随意奔放的多重比喻汇聚一体用几个喻体共同来比喻一个本体,这是非常普遍的,但是像钱钟书这样思路纵横地发挥多重比喻,以达到讽刺、幽默效果的则不多见。如对主动的苏文执与被动的方鸿渐的吻,作者写道:

(23)这吻的份量很轻,范围很小,只仿佛清朝官场端茶送客时的把嘴唇抹一抹茶碗边,或者从前西洋法庭见证人宣誓时的把嘴唇碰一碰《圣经》,至多象那些信女们吻西藏活佛或罗马教皇大脚趾,一种敬而远之的的亲近。这轻轻一吻,作者用了一个民俗方面和两个宗教方面的知识,来共同修饰一个本体—表达“近而远之”的亲近,生动、贴切、新颖,把一个小小的生活细节及人物的微妙心理表达得惟妙惟肖,令人拍案叫绝。

《围城》这部小说享有盛誉,举世瞩目,是一部语言艺术高超的杰作。其中丰富繁茂、绮丽多姿、幽默诙谐的比喻,不仅给作品增添了无穷的艺术魅力,而且给我国文学宝库留下了脍炙人口、语颇隽永的艺术作品,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总结的。。。。。

【二】:围城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本文来源:https://www.shanpow.com/wx/106369/

《围城段落摘抄加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阅读
  • 哄睡的优美散文锦集四篇 哄睡的优美散文锦集四篇
  • 女孩子喜欢的优美散文随笔(通用14篇) 女孩子喜欢的优美散文随笔(通用14篇)
  • 描写月亮优美散文(锦集7篇) 描写月亮优美散文(锦集7篇)
  • 优美散文随笔短篇汇编13篇 优美散文随笔短篇汇编13篇
  • 素凉优美散文八篇 素凉优美散文八篇
  • 优美散文随笔短篇范文(精选十二篇) 优美散文随笔短篇范文(精选十二篇)
  • 素凉优美散文(锦集7篇) 素凉优美散文(锦集7篇)
  • 写春天的优美散文随笔600字集合11篇 写春天的优美散文随笔600字集合11篇
为您推荐
  • 给季节一个微笑优美散文(锦集4篇)
    给季节一个微笑优美散文(锦集4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给季节一个微笑优美散文(锦集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意境诗歌优美散文【三篇】
    意境诗歌优美散文【三篇】
    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秋分祭月”而来。祭月作为民间节日重要的祭礼之一,逐渐演化为赏月、颂月等活动。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意境诗歌优美散文【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春天入画来优美散文(合集7篇)
    春天入画来优美散文(合集7篇)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春天入画来优美散文(合集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春天入画来优美散文范文(精选7篇)
    春天入画来优美散文范文(精选7篇)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春天入画来优美散文范文(精选7篇),欢迎品鉴!
  • 短篇的优美散文【精选】
    短篇的优美散文【精选】
    散文,汉语词汇,拼音是sǎnwén。一指文采焕发;二指犹行文;三指文体名。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短篇的优美散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秋夜无墨优美散文【七篇】
    秋夜无墨优美散文【七篇】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秋夜无墨优美散文【七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优美散文落叶的香气七篇
    优美散文落叶的香气七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优美散文落叶的香气七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 爱情的优美散文【汇编五篇】
    爱情的优美散文【汇编五篇】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爱情的优美散文【汇编五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春天入画来优美散文【七篇】
    春天入画来优美散文【七篇】
    散文,汉语词汇,拼音是sǎnwén。一指文采焕发;二指犹行文;三指文体名。随着时代的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春天入画来优美散文【七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 短篇的优美散文【荐】
    短篇的优美散文【荐】
    散文,汉语词汇,拼音是sǎnwén。一指文采焕发;二指犹行文;三指文体名。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短篇的优美散文,欢迎阅读与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