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习俗


吉林 2019-09-16 06:48:31 吉林
[摘要]满族习俗篇一:满族的风俗习惯作者: 李克忠    来源: 黑龙江文史资料第13辑 编者按:七十九岁的李克忠老人,是满族镶黄旗人,祖籍吉林长白山七道沟(满族聚居区)。 后迁至距双城堡五十华里的李家窝堡,世居二百余载。术文是老人依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耳 闻目睹记述的。但据我省满语研究所有关专家的考证,李克

【www.shanpow.com--吉林】

满族习俗篇一:满族的风俗习惯


作者: 李克忠    来源: 黑龙江文史资料第13辑 编者按:七十九岁的李克忠老人,是满族镶黄旗人,祖籍吉林长白山七道沟(满族聚居区)。 后迁至距双城堡五十华里的李家窝堡,世居二百余载。术文是老人依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耳 闻目睹记述的。但据我省满语研究所有关专家的考证,李克忠老人叙述的这些满族习俗,有 的是汉族习俗,这说明了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满、汉习俗间的逐步融合,为了使读者更好 地了解满族的风俗及其演变,我们特请黑龙江省满语研究所穆晔骏同志为这篇史料加了注释 。现在,我们将这篇史料奉献读者,供有关方面研究、参考。   一、满族人的供祖、祭祖与祭神     满族人祭祖先和天地神佛的传统源远流长。农村满族人又因其特定的环境和条件,决定 了他们在祭奠形式上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一)  满族人的供祖     满族人对祖宗非常尊敬,称祖宗叫“祖上”,祖宗板叫“位板”,供祖叫“立位”,祖 宗板因年久更新叫“换位”。祭祖时用的猪,叫“使唤猪”或“祭祀猪”。日子过得比较兴 旺的满族人,都立位。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话:“日子旺,敬祖上,狗大孩子胖。”     位板是两块长方形的木板,长二尺许,约八寸宽,三面装板刻花。满族人以西为大,位 板供在西墙上,西炕不准坐人。每个位板前面刻四个字,南边位板上刻“蒸尝百世”,北边 位板上刻:“俎豆千秋”(这八个字是“诗经”所载,表示子孙万代不断祭祖)。位板前摆香 碟,木制,四寸见方,二寸高,上刻趟槽,正面刻莲花。南边位板摆三个香碟,北边位板摆 四个香碟,供七个。这种摆法表明我们是长白山七道沟人。我屯赵家摆六个香碟,说明赵家 是六道沟人。洪家摆一个香碟,就表明洪家是一道沟人{1}。我见到洪家板位前贴一张黄满 洲彩(黄挂钱),这是他们头道沟人供祖的规矩。我家两个位板,南边位板比北边位板高一寸 ,香碟完全刷黄油。立位时,木匠做位板等祭器,都必须用吉星尺排尺寸,长短尺寸一定要 赶上尺上的“吉星”。     供祖烧达子香{2},不用一般香。达子香别名“满山红”,每到春季开花最早,先开花 ,后长叶,开花时清香扑鼻。这种植物在依兰县满山都是。烧达子香时把香碟由位板上请下 来,碟内放上净灰,然后将达子香连叶带枝轧成香面,放在槽点燃。点燃达子香叫描香,先 放净灰是为防止燃烧香碟。     两个位板中间靠下的位置贴一张大红纸{3}写的“福”字, “福”字下边贴一张“素洋 房”。“素洋房”是用蓝色、黑色加白粉色画的一张画,上有一片松林,远处有山,近处有 水,前边一道小桥,桥下还有莲花,松林边是几所房子。因是索画,就叫 “素洋房”。     祖上忌孝服,穿孝服的人不准进祖堂,如果进去要把孝服剪掉一块,表示这身孝服已经   作废。如果本族人家办丧事,必须把祖上用幔帐遮上。     (二)  满族人的祭祖        祭祖使用的祭器一般是:        地桌一张(长方形)摆件子用。      槽盆一个(长方形),需能放下一口一百八十斤重的猪,槽盆放在地桌上。      炕桌二张(长方形),供粘糕用。      小方盘二块,摆件子端肉用。      圆木盘八块,供粘糕用。      幔帐架一个,青,黄布各一块,每块三尺。      索仑杆子{4}一根,九尺高,上安旗斗一个。      小瓷坛子一个,装米酒用。      酒壶一把,拿猪用。      供碟五块,祭乌鸦用。     祭祖是请祖宗吃筵席,也叫使唤猪,一般是十月间收成以后办。此外,因病许愿也办, 不管病好不好都要还愿,说这是“张口愿”“闭口还”。祭祖用的猪,叫使唤猪或祭祀猪, 一般都是本家的猪崽,要完全黑毛的,两个公猪、一个母猪。阉后用专人喂这三口猪,不许 打骂。使唤猪还不许杀,要用钎子钎(即用钢钎插入猪气嗓,把猪憋死,退毛时不吹气)。到 了冬季,猪养肥了,场院收拾利索了,便通知远近家族,定个日子,欢聚一堂,庆祝丰收。     每当这时,儿孙们都怀念起先人,喜庆丰收先敬祖上。于是,男女老少,人人动手,开 始准备祭祖。老太太挑云豆,青年妇女淘大黄米。米酒(即黄洒,又叫“米儿酒”)早已酿成 。男人们有的穿蒸粘糕用的帘子,有的搓绑绪绳。祭祖期间,不许抽烟喝酒,不许吵闹和说 闲话,要听老人们讲祭祖的“揆程”{5}(满语,即规矩)。如,轧好的黄米面,烀好的云豆 ,要放在西炕上,搓绳、穿帘子的必须跪一条腿,这都是传下来的揆程。     祭祖的第一天,天不亮女的就起来,撒面蒸粘糕,东方放亮就蒸好了。两张炕桌摆在两 炕上,立上幔帐杆,白天挂上黄幔帐,摆上七个香碟,升上达子香,由专人看管粘糕锅。先 起出四块粘糕放在方盘内,由左向右依次放在北面桌上四个圆盘内供好。再起四块粘糕,由 右向左放在南桌四个圆盘里。癸品齐了,全体跪下开始奠酒。由主人向祖上满三盅米酒。管 祭祖的司仪{6}人喊磕头,一共磕七个头。行完礼开始吃粘糕,南北炕都不铺炕席,不使筷 于用秫秸棍。这时如有过路人进屋可以随便吃,说这是罕王(努尔哈赤)当年在山里挖“棒槌 ”时留下的规矩。     吃过粘糕开始拿猪(不许说抓猪或杀猪,要说拿猪或使唤猪)。拿猪人到猪圈将猪绑好, 抬回来放在祖前。这第一口猪(已阉的公猪)是祭祖的。先用酒壶拴上丈绳系到井内取无根水 (不落地的水)。全体跪下,主祭人手拿酒盅,另一人持酒壶往盅内倒水,然后由主人把这水 倒进猪的左耳朵眼内,几时猪耳朵扑棱了,拿猪人喊一声“嗻!”就是祖宗领牲了,祖宗受 礼了。这时,全体磕七个头,开始钎猪。退毛后卸成大块,这叫件子。再上锅煮七成熟,才 能摆件子。摆件子时,祖前放地桌,上面放好槽盆,用小方盘往屋内端件子肉。由把锅的给 拿,按次序向槽盆内摆,摆成的件子必须成一个全猪趴卧在槽盆内,猪背上盖花手巾,主人 奠酒跪拜。稍事休息,撤掉供肉,家人分坐两炕吃老虎肉(不说吃猪肉)、小米饭,肉蘸咸盐 汤吃。吃成菜和吃粘糕一样,不使筷子,就地吃也行,这样就好象罕王放山挖“棒槌”吃老 虎肉的情景。过往行人向祖上磕头后,上炕随便吃,没有人阻挡。吃完肉正是歇晌,人们喝 着开水,由老人讲祭祖的一些规矩。孩子们都愿意听佛头妈妈{7}的故事,有的青年人还要 学祭祀歌{8}和满人结婚念的阿蜡布密歌{9} 。这时,无论谁都特别注意规矩礼貌。休息一 气儿后,便准备拿第二口猪了。第二口猪(阉了的母猪)是祭佛头妈妈的。这口猪卸后煮好也 摆件子,放在槽盆里,供在南边位板前。因为是晚间,挂着青幔子。在祭祀时,与前不同的 地方是往猪右耳朵眼倒水。        摆完件子已是掌灯时分,主祭人发话熄灯,遮上窗户,人们都摸黑在地下跪着,北边留 出一条道。祖前桌上放块肉,旁边放一把菜刀。由主妇拜祖,她起来之后轻手蹑脚地把肉拿 走,走时还故意把刀动一下,出个响动。主祭人听主妇走到门外后,便召唤点灯。选时,屋 里的人鸦雀无声地磕过头,行过礼,便开始煮肉,大家等待吃“背灯肉”。吃肉时又熄灯, 摸着黑吃。为什么祭佛头妈妈摸黑吃“背灯肉”呢?据老人讲,佛头妈妈临亡时赤身露体, 是被乱箭射死的,祭祀时就不能点灯了。同时,这也表示后人对她的哀悼。        (三)  满族人祭天地        第二天早晨起来,立索仑杆子,吃“小人饭”{10}。有头天剩下的肉和饭,屋内屋外熬 两锅粥,名叫小人饭。分两帮吃,粥可以交换着吃,屋里的盛一盆放到屋外,屋外的也盛一 盆放到屋里,吃饭的人不许乱窜。        吃过早饭,该杀第三口猪了。选口猪是祭天地和诸神的,是阉了的公猪。杀这口猪与订 前不同,是在院内改用刀杀,剥完皮用火燎猪皮,和平时杀猪一样。燎猪皮的场面是很热闹 的,大伙用钩子钩着燎,燎完把猪皮刮干净和猪肉一块煮。杀猪时,老年人可以喝酒、抽烟 ,吃白肉血肠,但年轻人还不准喝酒。在索伦杆后面摆上地桌,上边摆五个碟装五谷粮,祭 乌鸦念祭歌,撤五谷粮,磕三个头。当祭歌念到“乌二尖拨”{11}时开始杀猪,煮肉吃肉。 供碟里的猪肝下水,都归念歌人受用。吃完猪肉送猪骨头。先剪一些纸钱,然后把猪骨头埋 在西南方,把纸钱烧掉,祭天地便告完毕。        满族人信佛,平时供菩萨{12},过旧历年供金九佛,供佛前供猪头、鸡、鱼,猪头鼻子 眼插葱,鸡嘴里叼大枣,佛前还供“疏”{13},(是大庙送的),三摞大馒头,每摞五个。 蒸馒头时得蒸十六个,留一个压锅的。灶王爷供枣山,每个神前供两块方粘糕。大门贴门神 、神荼、郁垒{14}。供的菩萨是南海大士,贴黄纸对子,上联是“白莲台上逍遥主”,下联 是“紫竹林中自在仙”,横批“慈航善渡”。        (四)  关于祭佛头妈妈的故事        传说明代有个李总兵{15},一天晚上李总兵洗脚,一个名叫罕头的茶童给他打了洗脚水 ,看着他洗脚。罕头发现总兵脚心有三颗红痦子,便说:“大人脚心长红痦子呢!”总兵说 :“我全靠这三颗红痦子了,它是主贵的,要不就当总兵了。”罕头说:“我这左脚心有七 颗红痦子。”总兵一听便着急地问:“这时真的吗?你脱下袜子我看看!”罕头脱下袜子, 果然左脚心上有七颗红痦子。总兵一看贼心不禁又惊又喜,心想:“钦天监观星象,说出了 真龙天子,想不到这个真龙天子竟会落在我家。明日进朝见驾,把罕头一交,这一功可就不 小啊!”想到此便回房中,高高兴地对小老婆说:“到处抓真龙天子,没想到竟落在我家了 !”小老婆问:“是谁?”总兵说:“是罕头。”小老婆又问:“你怎么知道是他?”总兵说 :“他脚心有七颗红痞子为证,是紫微星,将来一定当皇上。“那可怎么办呢?”小老婆装 作替总兵想办法。“明天早晨上朝见驾,把他抓去砍了头,我这大功就告成了!”说完就上 床睡了。第二天,总兵起早走了。他的小老婆急忙到书房唤醒罕头,告诉他事情的经过,让 他赶紧跑。罕头胆小一个人不敢跑,小老婆又找来比罕头大两岁的茶童王镐,叫他俩一起跑 ,并命人急速备上大青、二青两匹马,催他们快跑。两个茶童长相差不多,平素又挺要好, 便一起逃跑了。        李总兵下朝回来,发现罕头没了,知道准是小老婆放他走了,便不容分说把小老婆剥去 衣服,挂到百尺高杆上,用乱箭射死。随后,领人马去追罕头。王镐和罕头听到后边有声音 ,知道追兵赶上来了。王镐一看不好,心想这样下去谁也跑不了,不如想个救罕头的办法。 于是,他急忙和罕头换了衣服和马匹,让罕头赶紧跑。他在后边走另一条岔道慢慢跑,李总 兵撵上一看才知是王镐,这时罕头已经没影了。李总兵带领人马继续上路追赶,可这时已日 落西山了。罕头一看,后边追兵又撵上来,他已经跑得人困马乏。正当此时,一群乌鸦飞起 来,遮天盖地地将他围起来。总兵一看是一群乌鸦,而且天已经黑了,便领人马回去了。危 险过去了,乌鸦也散开了。这时,罕头面前忽然刮起一阵旋风,并听到如泣如诉的话音:“ 我死的真惨啊!把你放走后,总兵回来不容分说,就把我剥去衣服,挂上高杆,一阵乱箭将 我射死,我死得好苦呀!”罕头说:“我明白了,日后我如果得席位,就封你为佛头上的妈 妈。”这就足满族人祭神、吃背灯肉的由来。所以,满族人祭祖时常说,先祭王镐,后祭亡 灵。而且,满族人不准打乌鸦,祭祖时祭乌鸦,就是因为乌鸦救驾有功。   二、满族人的婚丧嫁娶        满族人对婚丧嫁娶非常重视,不分家境贫富,都要做不同程度的准备和操办,有许多规 矩和礼仪,已形成常习。        (一)  嫁娶        满族人在婚姻上的一般规矩: l、女人比男人大四岁最适宜,即或大不了叫岁,也要女 人大些。但女人比男人大一岁不能联姻,说“女大一不是妻{16}”;2、男女双方必须“对 命”,按阴阳五行,两命相生才能配偶;3、男女双方要“对属相”,相剋者不能成婚;4、 必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婚姻要受层层封建束缚,根本没有自由可言。        从订婚到结婚,讲究仪式,具有本民族的特点。        订婚。首先讲彩礼。一般要“双猪双酒”,即两口肥猪、两坛好酒(每坛五十斤),大布 若干对、小布若干对(一对两匹),棉花若干斤,成衣多少件,绸缎由女方选择。首饰有金耳 环、银镯子(有钱人家也有给金镯子的)、扁方、挑盘(京头两边的穗子,是银质的)、正面( 盖额头顶上的蝴蝶、蜻蜒等装饰),簪子(有柳叶的、兰花的,还有梅、牡、菊、莲的,等等 )、怀牌子、搬指、戒指、银三件、荷包系、银色绦子,还有官粉、胭脂、缎带、绢花,绒 花,腊花.明缉脸的袜子和厚木头底鞋{17}等等。彩礼多少,在于媒人争讲。        彩礼讲妥,先过小礼。过小礼也叫“换盅”,还叫“会亲家”,是男方请至亲好友去女 方家相会,姑娘给装烟。姑娘用翠嘴大烟袋装烟,要大大方方,不要羞羞答答,如果女方不 大方,就笑话她妈妈平时教导不好。装完烟男方要给装烟钱,还可以装二遍烟叫“四烟”, 再赏钱。这天,男方要过一口猪、一坛酒和布匹等。女方家要成席招待亲友,筵席一定要丰 盛。男方对厨房要赏钱,赏的越多越体面。过小礼新姑爷可去可不去,如果去得向女方家拜 祖,还得去个陪姑爷。女方家得给新姑爷压腰钱,并送给“腰褡”。这个腰褡很讲究,有盘 丝的,有串珠的,绣着花,能显示出女方针线活计的水平。        过大礼,就是裁新媳妇坐轿穿的红棉袄、红棉裤。要请一位夫妻双全儿女满堂的老太太 (叫全科人,娶亲时做娶亲奶奶)给开剪。这套衣服剪裁得相当肥大,就是三伏天过门也得穿 这套衣服。这天,彩礼全部送齐,并要准备一份厚礼,娶亲奶奶带一个花匣子,内装官粉、 胭脂、头绳等新媳妇头上用的东西,里边还装着庚帖两张,送女方一张,男方留一张。庚帖 上写着男女双方生辰年龄和属相命相,以及上轿、拜天地的时辰等。这时,男方家使开始给 亲友送请帖。          婚礼一般都操办三天。        第一天,把帮忙的亲友都请来,杀猪办席。大门西边搭个喇叭棚子,晚饭前开始吹喇叭 ,这叫“响棚”。在城市用现成的轿,农村自己扎轿车,即用秫秸扎个小栅,绑在车厢上, 用花毯子围好,前面挂个包袱皮当轿帘。两边斜缝十字花宽腿带,前面挂一面圆铜镜。这个 轿车满族与汉族有区别,满人不用轿顶,汉人有轿顶。在这一天,婚礼的一切准备工作都要 就绪。        第二天,走轿。吃完上马席,新姑爷上马,陪姑爷相陪。新姑爷披红,穿朝服,朝靴, 戴红缨帽,梳大头辫,编三打金蝉头绳。有“对子马”,一般是十二个(不定数)。前面一对 旗,一对锣,一对纱灯,两个夹红毡的,两个放_三音枪的,随后是喇叭号筒,吹《状元游 街》。大骡子车七套马,马辔头拴红布,前三套骡子戴八里钟叮当响,辕马带串铃哗哗响, 大车底下拴一对大咕咚车一动铁筒和一个木棒不停地咕咚咕咚响。车上坐娶亲奶奶和娶亲人 等。后边是轿车,轿里坐一个压轿的小男孩。新姑爷到亲友家“拜庄”,也叫“谢针线”, 就是对亲朋邻里帮忙致谢。如果新姑爷是读书人,还得先拜圣人和老师。亲友们给新姑爷披 红或压腰钱。先三后四的锣声,乒乒乓乓的鞭炮声,放三音枪的咚咚声交织错杂,人们一听 就知道是拜庄的来了。        第三天是正日子,要举行结婚典礼。据老人讲,满族人以前有两个正日子,头一天拜完 天地,新郎新妇要在窗下搭的棚子里住一宿,第二天才准新媳妇下地。这个规矩在娶我伯母 时还实行过。后经我曾祖母一再反对,才在我家废除了。        日出卯时,全体娶亲人把新媳妇在喜庆声中娶进门来。这天,女方迎亲一定要严格掌握 时间,新姑爷进院内,小舅子牵马行礼迎接,到客室招待茶水和果品,拜祖披红。娶亲奶奶 和送亲奶奶给新娘穿红棉袄红棉裤,挽抓髻,戴红绒花、扎红绒绳。新娘要拜祖。给父母磕 头告别。然后,由亲人抱轿,即由亲哥哥或叔叔把新人用被包头裹身(不见天日)抱着送入轿 车内。上轿后,脱去旧鞋,穿上踩堂鞋(不带娘家尘土),在新人穿戴时,喇叭吹各种小调小 曲,十分悦耳。娶亲人或代东差不多都是事中人,他们一方面要给鼓乐手多弄几个钱,一方 面也要听听到底会多少曲子。好事的人们一会说新人要听“状元游街”,一会又说要听《梅 花三弄》、《将军令》、《满堂红》,等等。新人正在梳妆打扮,打灯笼的人举着红烛。窗 下两面锣先三后四咣咣一个劲地敲,小喇叭越吹越响。高升炮一个接着一个放,充满着农村 结婚的乐趣。        新人上轿后,鼓乐喧天来到男家。男家大门挂红,各门都贴对联挂红,尤其是尉房一定 得挂红,并且把菜刀砍在菜墩上不动,据说新媳妇是红鸾星,怕刀伤着。院内放地桌摆上全 供、供器等。新姑爷先进洞房坐福,新媳妇坐在轿里。老婆婆往轿车里送一盆炭火,让新媳 妇烤烤,说是火炭红的日子,老婆婆还得送进一碗红糖水,叫媳妇喝,说是嘴甜能常叫妈。 还要叫新媳妇在轿上憋憋性,说这样脾气好。新媳妇下轿忌属相,该躲的要躲开,下轿时新 媳妇兜一把斧子,说是一福压百祸。拜堂时,新人面向北拜天地,天地桌上摆一个斗装着高 粱,斗内插一杆秤,前面立个圆铜镜子,两人踩若红毡到房门站下。新郎手拿秤杆轻轻地把 新娘的盖头挑下来,甩在房上,这时一对新婚夫妇才得见面。房门左右立两口铡刀,刀把朝 上用红纸缠着,门东西还立着两块木炭,也用红纸缠着,叫“将军炭”,还有个空鞍叉子骑 在门坎上。这时,新娘肩上搭着两串青铜钱迈过马鞍子,夫妇双双脚踏红毡入洞房。走入洞 房后,新娘踏高粮口袋上炕,这叫步步登高;炕上摆着一桌酒菜,夫妻换盅合卺,还得吃子 孙饺子长寿面。这些事由娶送亲两个奶奶办理。这时,亲朋到来,开始坐下马席,坐完席, 新娘在鼓乐声巾开始梳妆,脱去红棉袄红棉裤,换上新装。新娘子梳京头{18},满头首饰, 头顶戴正面,两边是带穗的挑盘,佩戴金耳环、银镯子、怀牌子等各种首饰,身穿披肩,绣 花罗裙,脚穿木底鞋。新媳妇下地要小叔子拉一把,说:“小叔子拉一把,又有骡子又有马 。”        新媳妇下地后,先拜祖,拜灶王爷、拜公婆。然后,分大小辈接头认亲。炕上放桌子摆 洒菜,新亲按辈坐在炕里,新郎新妇在地下站立。在音乐声中,执事人招呼磕头,每介绍一 位长辈亲人,都给礼品,有拿首饰的,有给钱的,放在桌子上的盘里。执事人招呼某某亲友 接头,礼品都由陪姑爷递到帐桌上报帐。        认亲完毕开正席。正席每上一个碟或上一个碗,喇叭都得吹一番,这叫喇叭报席。上头 一个热碟时,东家敬酒,新姑爷拜席,新媳妇满酒请安。东家让酒时,到能喝酒的人跟前双 手举酒碗,必须敬一碗才走。新姑爷拜席时,执事人必事要问:是按桌磕头还是按人磕头? 必定有人说,一礼吧!这就是南炕磕三个头,北炕磕三个头,坐席人一般是从炕上站起来。 新媳妇满酒请安必须从厨房开始,这是规矩。席间,窗下鼓乐喧天,地下人来人往,纷纷找 自己的老人告席,女的敬酒,男的请安,热闹非常。        开完正席,新亲到大门外,男的在地下站着,女的上车。由执事人介绍,新姑爷按新亲 辈数请安,新亲向男家行礼告别。        新亲走后,鼓乐也打发走了。当屯人坐二席,客多也可能坐三席。还有一顿酬席,在当 天晚上或第二天,酬谢帮忙的人。        晚间洞房花烛,另有一番景象,特别是小叔子对新嫂千开玩笑,更是热闹。洞房是一夜 不熄灯。        结完婚还有很多规矩。三天后,嫂子领新媳妇备家装烟。新媳妇还得“晾箱”,把自己 做的枕头顶和鞋袜摆出来.妇女们都来鉴赏品评。晾完箱,由婆婆支配给姑家、姨家送礼, 这叫“散箱”。        第三天,新媳妇领女婿“回门”。新媳妇过门一个月,必定要回娘家住一个月,这叫“ 住对月”。回婆家时,要带回一百个馒头,越大越白越体面。        (二)  殡葬        满族人对丧事是很重视的,稍富裕的人家,年过五十的老人就要做后事准备。一是准备 寿木。多用松木材料,要起脊{19},有的还做个风火轮,插在棺材头上,满人称这样的寿木 叫“达子荷包”{20},二是准备寿衣。有功名的穿官服、戴顶子,一般人穿长袍马褂。不穿 皮,不穿缎,有的衣服不带领子。比较讲究的人家,女人寿衣多是七件,鞋底必须扎莲花, 说是“女踩莲,辈辈贤”。        人若故去要办的事更多,而且有很多规矩,下面谈谈殡葬全过程。        人临危时,首先把两个位板用幔帐蒙上,祖上忌孝。老人咽气,孝子指路,口喊三声: “西南大路,光明大道!”给亡人嘴里放“含口钱”,心口压一个米碟,穿好寿衣。如有上 辈人,入殓时走窗户,不许走门,尸体用毯子遮住不见阳光,忌属相。何时入殓、出殡、入 土,等等,全由阴阳先生定。        扬幡开吊。院内高挂红幡{21},幡用“小月红布”做成,剪成三条,中间宽,两边窄, 下边缝上青布,有手掌一样的幡爪子。中间的布,下面剪开,幡顶上用自布叠成三角形挑在 空中,整个幡呈人形。        灵前穿孝举哀。孝子孝妇,身穿重孝,其余男女都扎孝带。老年夫妻老头可以扎孝带, 随灵脱去。扬幡开吊笫一天,孝子孝妇守灵,以膝为足,见吊祭者必拜。一般停灵三天。          满族人不报庙,在出殡前一天晚上给亡人进“盘缠”。穿孝的男女成人都扛钱褡子,内 装金银锞子,褡于上写“川流不息”四个字。帮忙的人搀着孝子孝妇,鼓乐吹打,鸣放鞭炮 ,来到土地庙外。不进庙,在外边把“扎彩”摆好,车、马、人得开光。姑娘拍着老牛背念 一套喀:“老牛老牛你听说,我妈一辈子儿女多,老妈脏水你得喝。”孝子进庙内烧香、上 供后走到庙外,表示亡人在庙内做客完毕,要上车了。将孝子从灵前背来的灵牌放进扎彩车 内,钱褡子也都装入这个车中。然后,车、马、人面向西南,孝子孝妇及送盘缠的人也面向 西南跪下,上供烧香奠酒,亡人西方接引升天。这时,阴阳先生高声念路引,奠读完了东家 赏钱,焚烧扎彩、纸钱,全体送行叩拜,鼓乐鞭炮齐鸣,哭声震地、孝子嚎啕大动。        辞灵。孝子孝妇在灵棚内全部跪下,灵前摆祭品,所有帮忙人都奠酒辞灵,所有亲友都 按辈数奠酒辞灵,孝子孝妇一一回拜。回拜完毕开始家祭,烧大纸。辞灵后,夜间不断烧纸 ,鸡叫时姑娘烧鸡鸣纸,烧完鸣锣,准备出殡。        出殡。先开棺给尸体开光,孝子拿新棉花沾净水给亡人擦五官和心窝,亲友们向遗体告 别,然后煞扣起灵。大红布幡在前引路,孝子打灵头幡,阴阳先生随后撒买路钱{22}。杠头 大喊一声起灵,鞭炮齐响,大喇叭呜呜吹,大铁筒号嘟嘟悲鸣,杠头压着步慢慢行走。一路 上,孝子们多次停下,回头向抬杠人磕头,一直到坟地。        到坟茔灵一落地,大红幡就被众人你争我夺撕扯零碎,抢一块回家给小孩做点什么东西 ,说这样小孩好养活。孝子到框子(墓穴)内横打两条土龙(土垅),四角放四个馒头,阴阳先 生用罗盘拉向口,按时辰入土。纸灰放在灵头,灵前油灯放在灯窝里,孝子先埋土,随后大 家埋土,孝男孝女跪下,在哭声中埋好,摆供奠酒烧纸,全体亲友磕头拜别。        下葬回来到孝子家门口,每人拿镜子照一照,吃一块小馒头,在门口的洗脸盆里洗洗手 。阴阳先生在屋内贴符念咒,撒五谷粮“净宅”。然后放“回灵席”,孝子们拜席磕头,给 先人免罪。席散时,孝子们到犬门外向送殡人磕头。        晚间,家族至亲到孝子家“坐夜”,即在地下铺草坐一会。孝子还要到坟上进火,抱些 柴禾在坟前点燃,给亡人送火伴。还要在窗台上放一碗净水,说是亡人回来喝的水。        圆坟、烧土和守孝。三天圆坟,亲人到坟茔地,把坟修成圆形,还要上供烧纸。七天上 坟祭祀烧纸,是烧“头七”,“二七”,“三七”依次排列,每到七天都去烧纸祭祀,共七 次。烧七的日子若碰上“七”,就不烧。其中“四七”、“六七”由姑娘负责烧。孝子孝妇 百天脱孝,三年吃索食,穿素衣,不贴画,不封门,以尽孝道。   三、满族人的规矩、礼节与日常生活习惯        几百年来,山于历史条件和生活环境的影响,形成了满族特有的风俗习惯。他们劳动勤 奋,生活乐观,但又注重礼节,讲究排场。        (一)  规矩与礼节        立规矩。吃饭的时候,老人坐在炕里屹,几个媳妇都在地下站立侍候。给老人盛饭碗不 能满,盛满不尊敬。另有折碗,老人每吃一碗,由媳妇轮流折。老人吃完饭,媳妇端上漱口 水,水要温的。漱过口,再给装上一袋烟。待客也是如此此。        待客。来了客人要装烟倒水,如客人陌生人,要站在一边,等老人寒喧后说声“回屋去 吧”,老人给作介绍,媳妇又请了安,才能离开媳妇睡觉前要到公婆屋里装烟倒水,问寒问 暖,等婆婆发了话,才能回到自己房中。        男人外出前,必须到老人房中讲明白,方可出去。回来时,要到老人房中回话。男子平 时在晚间休息前,也得到老人房中谈家务。        妇女外出临走时,必须给老人装烟倒水。走时要到大门外上车,走车途中遇到老人,要 口头道歉,说我不能下车行礼,请老人谅解。外出回来时,也要在大门外下车。        老人外出回来,如果手中拿着东西,晚辈人看见必须接过来。        满族人长幼有序,以张为尊,弟弟在哥哥面前也得规规矩矩。        父子不能同席,婆媳也不能在一桌吃饭。外出作客,上第一个菜时,儿子要到老人席前 请安,儿媳要到老人席前满酒。这叫告席。          小辈人给亲友家送亲,临走时要口头告辞。赴宴归来,要向老人“道偏”,说“偏了您 的酒了”        拜年。给父母拜年必须等到父母给祖父祖母拜完年,否则父母不受礼。拜年时,男人磕 响头,女人下跪不磕头,用右手摸三下鬓角。        对亲友家的老人,三天不见,见面时口头问好;五天不见,见面时请安,先请安后说话 。男干请安叫“打千”,左腿向前跨出微屈,右腿弯屈,右手指向下方,左手扶腿上.口里   请安。女子请安叫“万福”,双手在右侧腰前,一上一叠起,上下移动,身体前伏,略有鞠 躬姿势。        近亲来作客,互相行礼后,必须问候老人好,孩子强壮。给亲友通信,不能忘记问候老 人。        一般家中来客,妇女回避。如果远方至亲来到,必须唤出妻子,说明亲朋关系,行礼问 安。这叫出妻献子。        (二)  日常生活习惯        农村满人一般住草房,忙牛顶架七道檩子。如果用好红松盖房子,必须有二柁,五檩五 臼,柱脚下垫柱脚石,房顶苫羊草,也有苫苇子的。垒墙用土坯,有的卧拉合辫。        盖房子在正脊中檩贴阴阳鱼,画八卦,斜着贴“太公在此,诸神让位”。上粱中间挂两 根红筷子、三个太平钱和一块红布。        正房西间用木板隔扇,满语叫排栅子{23},能卸下来,祭祖时打开。炕中间有间壁,叫 暧隔,血叫倒闸,也可以打开。        满人以西为大,老人住屋。屋子里南北搭对面炕,炕边挂幔帐,晚间睡觉叫放幔帐。        碾子,磨一定要安在西厢房。磨为青龙,碾为白虎。        马圈里有五个罗汉木,横串三道马杆子。多数马圈都有个石猴子卡在门上边,说是为了 太平。马槽顺南北方向安,说马吃东西,不吃南北。        猪为黑煞神,猪圈放在西南角。        满人平日吃小米饭、苞米面干粮(锅贴)、苞米馇子、稷子米饭和豆芽菜(黄豆芽或绿豆 芽)。桌上经常摆咸菜碟(小菜),爱吃大酱。平时吃两顿饭,农忙时吃三顿饭,开铲时吃四 顿饭。这时,多吃粘豆包、粘糕,豆面卷子、散壮等。        满人讲究的饭菜有生鱼、火锅、白片肉、血肠、酸菜、春饼、饸勒(荞麦面的)、碗坨, 还有用苞米面,黄米面、小米面,黄豆面搅的酸茶。        年节吃馒头,包饺子。        穿的衣服不论长短衫都是左大襟,出门会客喜欢穿长袍马褂,有的在长袍外边套上一通 到底的大坎肩,带开禊儿,四大扇。妇女穿旗袍,有时旗袍外面套坎肩。        男人特别是车老板,冬天穿靰鞡{24},脖子上围达连绒手巾,腰系大带子,头戴三元貉 壳帽子。        女子头戴坤秋帽,帽顶有疙瘩,形似官员帽子,脑后有两个飘带。不缠足,穿白布做的 明缉脸袜子,木底鞋。有的穿网云子鞋,网云子即用彩线绣上方头图案。衣        服袖头镶绦子,袖头里面衬白布袖衬。老太太冬天戴妈护{25},头顶露着鬏,平日多戴 脑箍,耳包。        男孩子带兜肚,留头顶,梳歪辫,戴手镯。冬天戴四喜帽子,帽上缝一个银质寿星。衣 穿十三太保坎肩,肩头缝着一对对的银锔子,多是姑母,姨母送给的。脚穿三道牙靴于。        老头有鼻烟壶,银三件(胡梳、抠耳勺,通烟锅针)、大烟袋。        满族人抽旱烟,女人尤其嗜好,经常叼大烟袋。男子抽大烟袋的为数较少。        满人生男孩挂弓箭,生女孩挂盖帘。小孩枕头用米或荞麦皮装实,讲究把小孩后脑勺睡 成扁平形。小孩第一次到亲属家串门,长辈人给挂线,表示祝福。        满人不准在索仑杆上拴马,表示对天地的尊敬;不准伤害乌鸦{26},对乌鸦救罕王表示 感激;不准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据说,罕王在长白山挖棒槌,有一次因疲劳熟睡过去, 正值山中起火。他养的一条黄狗{27}叫他,电叫不醒。于是黄狗便到水沟中,把全身蘸上水 ,再把罕王周围草地滚湿。罕王得救了,狗也累死了。这就是满人对狗的特殊感情的由来。        生活在农村的满人家族,在经济上有大柜和小份子之分,大柜,也叫伙上,指家族集体 。全家土地一年生产所得归大柜所有。能劳动的家庭成员都给大柜干活,全家人吃饭由大柜 开销。男劳力的靰鞡、帽子由大柜供给,不干活的懒人大柜只供饭。念书的由大柜负责一切 学习费用。做饭的活由妇女轮班干。妇女薅草、间苗的收入,做针线挣的钱,拣地、剥麻杆 的收入,归小份子,也叫私房饯。        满人最讲“五世同堂”,几辈子不分家,谁闹分家惹众人耻笑。说这是大分小,小分了 ,众人捧柴火焰高。        (三)  节日        满族和汉族一样,对春节最重视,庆祝的其它几十节日,也与汉族基本相同,只是在庆 祝方式上有些地方与汉族不尽相同,具有满族的民族特点。        喝腊八粥,关场院门。到了腊月初八,就意昧着一年的生产活动结束,准备欢渡春节。 这天,满人吃大黄米熬的腊八粥。饭前,先喂杏树,在每棵杏树杈上都放一块黄米饭。并且 撒一锅粘糕,先切一大块,拿到场院去上供。举行仪式,先把石头磙子立在场院中心,再把 杈子、扫帚,扬锨都摆上。将酒倒进石磙脐窝里头,接着就烧香,念一套喀:  “杈予、扫 帚、磙地王,今年打了万石粮,不但今年年头好,来年还比今年强。”这就叫“吃了场糕, 关场院门”。        过春节的准备工作从杀年猪开始。杀过年猪,家家户户都淘米、轧面、包饺子。妇女裁 制穿戴,给小孩准备过年衣服、鞋袜。姑娘们有的帮母亲纳鞋底、做布袜,有的坐在绦架前 织绦子,有的网云子,有的染布。老太太在火盆里烧上土豆、苞米花,领着小孩猜谜语、讲 故事、说笑话。男人们随大车外出拉脚去了。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天要吃饺子,晚上辞灶,给灶王爷上供。供品有用秫秸扎的小马 、小鸡,还有一碗水、一碗草料、一碟灶糖,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过了小年,春节准备工作进入高潮。如,打黄千纸,写包袱、蒙皮鼓,煮年肉、杀年鸡 、蒸枣花、蒙香斗、写对联等。        除夕晚上,就算开始过年了。主要活动是供神、祭祖、跳家神、拜年。        除夕前一天祭坟。到坟上供饭、菜、馒头,烧纸钱。        除夕傍晚,在十字路口笼一堆火,叫岁火。晚上,用这个火烧包袱{28}。烧包袱回来, 给祖宗、老人磕头,辞旧岁。神位前和祖上供馒头、烧达子香、点蜡。屋里柱脚上、门上贴 对联,门上还贴门神,箱箱柜柜贴福字,碾子、磨贴对联,井上贴“井泉龙王”,放鞭炮封 井,封井后就不准打水了。        半夜发神纸接神,在院里燃一堆火,象征日子过得火炭般红。半夜十二点以后,把供的 神请到外边放在大桌上,供品也搬到外边桌上,烧香,磕头、放鞭炮。全家人跪在院子里, 碾子、磨都活动活动,鸡架也用烧火棍在里边捅几下,说是金鸡满架,接着放鞭炮开井。发 过神纸接财神。这时,送神的人来到门前,一遍一遍地念喜歌:“爽神爽神骡马成群,爽当 爽当人财两旺。”小孩子点香接神,燃后给送财神的粮米或钱。接神时,饺子煮好了,煮饺 子叫煮元宝汤。天地、灶王前都供上了饺子。接财神的回来后在院里喊:“财神到家了!” 接着,按辈数磕头拜年,长辈给小孩压岁钱。然后,吃饺子。这天晚上,人们尽情地欢乐, 家家都这么热闹。        大年初一互相拜年,给长辈磕头,互相祝贺。          初七是人日子,必须吃面条,拴小腿,小孩好养活。        正月十五元宵节,扭秧歌,挂灯。        正月二十五龙凤日,添仓打囤。添仓是往仓房里供黄米饭,饭盆上按东、西、南,北、 中插五双筷子。打囤是用灰在院里撒个圈,中间放五谷粮,小鸡吃什么粮,预示当年收什么 粮。        二月二龙抬头。日出前就在炕沿、窗台、锅台后边点插香火熏虫。老太太拿着擀面杖往 炕沿上敲着说;“龙抬头、虎抬头,偏偏臭虫不抬头。”这天小孩带着用各种颜色的布块串 的龙尾,还要剃头。        清明节吃饽饽,在坟头插坟头纸。        端午节,人们起大早去甸子采药(艾蒿,百部草等),采回后插在房檐、窗台上,天地、 灶王前也放一把。家家扇门前挂用红布和棉花做的大猴子。人们吃鸡蛋和粽子。这天,小猪 倌到各家迎猪时,主人们把早准备好的鸡蛋送给小猪倌。猪赶齐了,小猪倌也收了一大兜子 鸡蛋。        七月十五盂兰盆会。祭坟,上供、烧纸饯。        仲秋节。这天晚上要供月,供品除月饼、水果等,还有煮熟的黄豆,是供玉兔的。这天 只烧香磕头,不放鞭炮,怕把玉兔吓跑了。        立秋。这天一定要吃饽饽抓秋膘。农民喜欢吃苏叶饽饽,是用粘米面包豆馅,外面用苏 叶裹上蒸熟的,有一股苏叶香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满族摆香碟的个数不同究竟说明什么,至今还是个谜,东海恰喀拉穆尔察氏亦摆七十香 碟,东海伊车满洲郎氏、邰氏摆五个香碟,他们同长白山一道沟至七道沟都没有任何关系。 {2}满族叫安春香,达子香是汉族叫法,为贬义词,这里说明了满汉习俗的融合。汉语叫七 里香。 {3}贴红纸是汉族习俗,满族色尚白,这是受汉族习俗影响的结果。 {4}满语为索木,土语称索罗杆子,是天地诸神之祭位。 {5}规矩之义。 {6}管祭祖的由本家的萨满负责,由萨满唱握车布密(祭祖歌)咒语,然后全家叩头。 {7}满语为吉祥奶奶,是保佑全家幸福的神。 {8}即握车布密歌。 {9}即阿察布密歌。 {10}亦称小肉粥。 {11}“乌二尘”,义为猪。“拔”,系格助词,义为“把”。即把…。 {12}粟末靺鞨时期,就已盛行佛教,辽朝统治时期,满族先民把观音菩萨作为家神供奉。 {13}是和尚到各家化缘时送的符的一种,为方形封顶黄纸简,上面印有唵嘛呢叭咪哞佛教的 六字真言等。 {14}早期满族不供灶王,供火神,满语为火神奶奶。早期满族  只有一个门神,为猎神爷爷 。灶王及神荼、郁垒皆为汉族习俗对满族的影响。 {15}即明朝辽东兵总管李成梁,祖籍高丽,字汝契,高祖英,自朝鲜府内,授铁岭卫指挥佥 事,遂家焉。(见明史卷238) {16}这是汉族习俗。在婚姻习俗里已同汉族习俗大量的融合。 {17}厚木底鞋有两种,一种是两厘米厚的前面有跷头的木板制成的鞋底,另一种是宫装木底 鞋,即足心是圆形高达五厘米厚的木底鞋。 {18}“京头”,即宫装头饰,称为两把头。 {19}形状似小房子。 {20}皇帝称龙棺,臣子称虎棺,有钱有势的人家亦称虎棺。 {21}死人挂红幡,这是满族旧俗。以红为丧,以白为喜。 {22}这是汉族习俗,满族原习俗是萨满引路。这说明汉族习俗对满族的影响。 {23}满语叫“排插”。 {24}这是满语译成汉讲是靴子,是带有很多褶的一种皮革鞋。 {25}凡婚后妇女都可以带“妈护”,因为它不太美观,后来只有老太太带,成了老太太的专 用帽。 {26}乌鸦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吉祥鸟,满洲、赫哲、费雅喀、恰喀拉等少数民族,都有敬乌鸦 的习俗,这种习俗同古代的渔猎经济有密切关系。 {27}满族及其它北方民族在长期狩猎生活中,是离不开狗的,所以养成了爱狗的习惯。 {28}烧包袱是满族故有的习俗。转自—— 天辽地大站

满族习俗篇二:满族风俗习惯

满族(满语:?????,转写:manju),旧称满洲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通古斯民族中最大的支系。满族历史悠久,据推测最早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肃慎新开流文化和茶啊冲文化时期。肃慎、挹娄、勿吉、靺鞨、渤海、女真,是现代满族一脉相承的祖先。黑水靺鞨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发展为女真。满族也是惟一在中国历史上曾两度建立过中原王朝的少数民族。满族历史上是一个渔猎民族,史称引弓之民,大力提倡所谓的国语骑射(国语即满语),历代皇帝反复告诫:“骑射、国语乃满洲之本务”他们“性多淳朴,地产小麦,虽知耕种,而以渔猎为生。遇冬日坚冰,足踏木板溜冰而射,其妇女尤善伏弩捕韶”。射箭是猎取食物、防御野兽侵害的工具,也是军事武器运用于战场,因而在满族社会生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后金努尔哈赤把骑射作为立国之本。在他实行的八旗制度中,将满族人分别组织于各旗,平时生产,战时从征。当时人人习射,并以箭法高低为荣耻,无论王公大臣或旗丁,无不挽强善射。
由于历史的原因,满族散居全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山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广州、银川等大、中城市。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点。主要聚居区已建立岫岩、凤城、新宾、青龙、丰宁等满族自治县,还有若干个满族乡。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中国大陆满族人口数量约为1041.0585万,台湾地区约1.2万,居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第三,占全国总人口的0.77%。满族使用满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17世纪中叶,满汉长期杂居后,普遍开始习用汉文,多已掌握汉语文并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熟练运用满语之人开始不断下降。如今现大都转用汉语和汉字。在当地政府的扶助之下,满语教学开始进入各地满族中小学的正式课堂。
满族曾信仰萨满教。“萨满”是通古斯语,意为“疯狂的人”。汉译为巫师。满族的萨满教兼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偶像崇拜四重含意,故崇拜的神祇既多又杂。祭记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有宫廷与民间之别,富者与贫者之别及地区之别、家族之别。清王朝初期,皇宫里的萨满多由熟悉爱新觉罗氏族方言而又聪明伶俐的女人担任,称萨满太太,专管皇帝举行各种神典,口诵满语祭神,与民间为人治病的萨满不同。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在东北的宁古塔和爱辉等地,满族仍然保有萨满教。满族的民族图腾主要有乌鸦、柳枝、野猪、鱼、狼、鹿、鹰(海东青)、豹、蟒蛇、蛙等。满族的古姓多为氏族和部落的名称,即古代的图腾名称。如地处长白山、英额、珲春等地的“钮祜禄”氏,其意为“狼”;世居哈达、赫图那拉、宁古塔等地的“萨克达”氏,其意为“母野猪”;居住在辽阳的“尼玛哈”氏,其意为“鱼”;生活于黑龙江的“绰罗”氏,其意为“桃子”等。
旗袍满语称“衣介”,是满族特有的服装,旗人服装的俗称。满族男女老幼都穿旗袍。旗袍的样式特点是:圆领、捻襟、左衽,四面开楔,束腰,有扣绊,窄袖(有的带有箭袖),这种衣服便于坐骑,适应游猎民族的生活习惯。左衽和束腰,不仅保暖,利于马上活动,而且使人的自然体态得到完美的体现。箭袖,满语叫“哇哈”,在本来就比较窄的袖口前边,再接一个半圆形的袖口,一般最长为半尺,形似马蹄,又称"马蹄袖"。清时,官员入朝谒见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将马蹄袖弹下,两手伏地叩见,成为一种专门礼节。20世纪30年代以来,旗袍逐渐成为汉族的主要服饰。这时,男子的旗袍样式改为直筒袖长衫。女子的旗袍逐渐演变成各色各样的讲究色彩装饰和人体线条美的样式,为汉族妇女所喜爱。由于旗袍非常适合中国妇女的形体和贤淑的个性、民族的气质,后来渐渐成了中华民族非常有特色的服装。满族的马褂是和旗袍配合起来穿的,它的样式很像现代人穿的地襟小棉袄。圆领、对襟,有开楔,有扣绊,身长齐脐,袖长及肘,四面开楔。因为它身、袖较短,冬季可以做成皮的或棉的,套在长袍外面,便于骑马,故名“马褂”。
旗头,满语称之为“答拉赤”它是满族妇女在一般礼仪或婚礼场合佩带的头饰。具体做法是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架,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为面,蒙裹成的长约三十多厘米、宽约十多厘米的扇形头饰。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之上即可。上面还常绣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此头饰多为满族上层妇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结婚、节日、或祭祀祖先时方以为饰。戴上这种宽长的装饰品,限制了脖颈的扭动,使之身体挺直,再加上长长的旗装和高底旗鞋,使她们走起路来纤纤碎步,分外稳重、文雅。除“旗装”、“答拉赤”外,满族妇女的“旗鞋”也极富特色。旧时满族妇女与汉族不同,她们崇尚脚力劲健、登山行马,拒绝缠足陋习而以大脚“天足”为美。由此在鞋袜装饰上获得了充足的创艺空间,“旗鞋”便从而产生。这种装饰以精美刺绣的旗鞋以木为底,鞋根起于中央,这种鞋俗称“旗鞋”或通称“高底鞋”。
满族的发式和头饰也很有特点。满族的男子都要留长辫子。入关以后,要求汉人男子也要留发,一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清朝为止。满族妇女与男孩一样,成年后才蓄发,或绾或髻。髻的样式和名称有好几种,如两把头、架子头、大盘头等。其中以两把头最为普遍,是满族妇女的一种典型发式。两把头就是将长发梳理整齐以后,束在头顶上,然后分成两绺,并梳成一个横的髻,将其余的头发梳成一个呈燕尾形的扁髻,压在脖颈的后面。因此,满族妇女行走时,脖子是不能随意转动的,显得很庄重。满族妇女不仅很讲究发式,也很注意头饰。在众多头饰中,大扁方头饰最为普遍。这是一根长约30厘米,宽约2、3厘米的银簪子,横于发髻之中。在清朝满族妇女的上层中,不仅要带旗头(一种用青绒、青缎做成的扇形头冠),而且要插上各种各样的银饰,如花针、压鬓针、大、小耳挖子等。满族妇女的耳环也与众不同,他们在耳朵上要扎三个耳眼,戴三只耳环,这种古老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满族食品也极富特色,历来有“满点汉菜”之说。最能代表满、汉族饮食文化交融的莫过于“满汉全席”。其菜肴选料、制作和吃法上都保持着满族特色,其中山珍如猴头菌、熊掌、人参、鹿茸等大都是来自东北地区。它是满点与汉菜融合的精品,在清乾隆时期就已成型,流传了二百余年,乾隆间《扬州画舫录》所载,扬州地方的“满汉席”,已有菜点100余道了。日常生活中,满族民间还有许多风味小吃和种类繁多的点心。喜欢吃小米、黄米干饭与黄米饽饽(豆包),每逢过节时吃“哎吉格饽”(饺子)。每当阴历除夕,晚饭吃满族独有的风味食品白煮猪肉,炙猪肉及糕点中至今犹存的“萨其玛”等。今天中国北方的饺子、火锅、酸菜、京味糕点等均与满族饮食文化有着渊源关系。满族人还非常重视礼节,过去少辈对老辈是三天一小礼,五天一大礼。少辈每隔三天要给长辈打千请安,隔五天见长辈得叩头,打千的形式男女有别,男人哈腰,右手下伸左手扶膝,似抬物状,女人双手扶膝下蹲。路上遇见不相识的长者,要鞠躬垂手问“赛音”(满语,好的意思)。如骑马,要下马闪在路旁让路,等长辈过去,再上马赶路。远方亲友相见,不分男女皆行抱腰接面大礼。
满族旧时婚姻重视门第,盛行早婚和娶大龄女。这与旗内男子当兵出征,希望早育子女有关。贵族官宦人家,盛行指婚,多由朝廷指定结婚对象,一般旗人也有由族长指婚的情况。清代宫廷的“选秀”,是为皇帝及亲王选妃,一般限定在八旗三品官内部遴选。八旗内男女年龄到十六、七岁,即可订婚,男子订婚与结婚年龄可能更小一些。婚姻由父母包办,男方请媒人到女方说亲,先后要去三次。每次都携带一瓶酒,到第三次才能知道是否成功。所以有句俗话“成不成,三瓶酒”。如果成了,女方父母向男方要彩礼,猪、酒、柜、衣服、首饰等。男方送的彩礼,全部作为姑娘的财产。旧时满族结婚过程较为繁多,有议婚、小定、大定、过礼、送日子、开锁、送嫁妆、迎娶、坐帐、合卺、分大小、回门和住对月一整套过程。结婚时,新娘要在洞房炕上坐帐一日,称为“坐福”。晚间在地上放一桌子,桌上放两个酒壶和酒盅,新郎新娘手挽手,绕桌子三圈后饮酒。炕上点燃一对蜡烛,通宵不熄,房外一人或数人唱喜歌,名曰“拉空家”,或有人用黑豆往新房窗户上撒,热闹一两个小时后自散。三日后新郎新娘回娘家。
满族人也喜欢贴窗花。用各种彩纸剪成各种鸟兽花卉,古今人物,贴在窗户上,栩栩如生,充满活力。还有另外一种剪纸艺术,就是挂笺,或称挂钱。过春节时,家家户户用五色彩纸,剪成长约40厘米,宽约25厘米不等的纸块,中间髅刻云纹字画,如丰、寿、福字,下端剪成犬牙穗头,悬挂于门窗横额、室内大梁等处,五彩缤纷,喜气洋洋。最早挂笺是祭祖场所的装饰品,一般都是单数。传闻自家宗族祖先是从长白山几道沟来的就挂几张。黑龙江宁安、海伦,吉林东辽等地的剪纸艺术在全国艺坛上享有盛誉。满族民间工艺,或称“钉线”,主要流行于东北地区农村。以家织布和棉线为原料剪缝而成,黑白色为主调,间用他色。纹饰以榴开百子、吉庆有余、葫芦盘长、福寿长春、八宝等吉祥图案为主,多配以较粗重的黑色边饰,常绣于枕顶、荷包、幔帐、坐垫之上。
满族也有许多节日,但均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等。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跳马”要在马飞跑时,横跃马身;跳骆驼则是从后跃上驼背。跳马与跳骆驼,都是为和敌人短兵相接时,便于飞上敌骑的擒拿技术,并成为经常锻炼的运动项目之一。跑冰鞋在19世纪中叶以前是八旗士兵必须操练的一项军事技术。乾隆时期,每年阴历十月都要在北京北海冰面上检阅八旗子弟滑冰,作为训练部队的制度之一。参加这种检阅的人数达1600名(每旗200人)。这样盛大的滑冰大会,在当时是举世无双的。除了表演速度外,还有花样滑冰、冰上足球比赛、冰上杂技、滑冰射箭项目等。旧时旗人所用的木板冰鞋还可在北京民间找到。
满族的丧葬也有一个演变过程。受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满族先民的丧葬仪式比较简约、粗疏,曾经有天葬、土葬、兽葬、树葬、水葬、火葬等形式。入关前,满族以火葬为主,自顺治帝后期起,受到汉民族文化的影响,满族普遍改成棺材土葬,并结合本民族特点,形成了满族的特色葬俗。乾隆以前,各地驻防旗人由于要将死者及其遗属送回京中故旗,所以仍保持了火葬,而将骨灰装殓回京。乾嘉以后,允许驻防旗人在当地安葬,也改为土葬。早期满族贵族有人殉之俗,后改为剪发代殉和焚烧纸扎的奴仆。在农村地区,不准许在西炕和北炕死人,因为门是活人出入的地方,因此,死人入棺后,只能从窗户抬出。人死后,在院子西边立一杆子,高一丈五尺左右,上挂布幡,幡长九尺,用红布和黑布做成。幡的头和尾是黑布,中间四条是红布。出殡时,亲友要抢幡上的布,给自己孩子做衣服,认为可避邪,不做噩梦等。今天广州满族保持完整的满族坟场,仍能看到满族葬俗的一些特点。
 

满族习俗篇三:满族的风俗习惯


满族的风俗习惯1.饮食民俗
满族饽饽。满族人喜欢吃粘食,因为粘食耐饿,便于外出射猎活动。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制作精巧,风味独特的各种点心,统称为"满族饽饽",因此素有"满点汉菜"之说。满族饽饽历史悠久,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栗子面窝窝头",也称小窝头。
满族入关前有一种筵席叫"饽饽席",每桌使用面粉80斤,可见规模之大。使用的面粉多为粘面,就是以糯米或大黄米、小黄米为主,掺入适量其他米碴,再用豆沙、果仁、白糖作馅。主要的品种有萨其玛、绿豆糕、苏叶饼、豌豆黄、牛舌饼、打糕、油炸糕、粘豆包等。每到冬天,满族人家一般都要做上几锅粘豆包,冻起来随吃随拿。现在沈阳冬天的集市上仍然经常可以听到粘豆包的叫卖声。
菜肴。满族人特别喜欢吃猪肉、酸菜,而且烹调方法很多。比较有特点的菜肴有吃肉大典、白肉酸菜血肠、火锅、酸汤子等。
遇到喜庆的事情或祭祀时,要设肉食大典。八人为一桌,席间主人端上一方方约十斤左右的猪肉和调好的肉汁,客人不用筷子,而是自己用刀将肉切成块或片,蘸肉汁吃肉,并依次捧碗喝酒,十分豪爽。
白肉血肠是满族人宴请亲友的一道主菜。五花猪肉,切薄片,与细切的酸菜同时下锅,开锅后再投入已灌好、煮熟、切成小段的血肠。这道菜香而不腻,营养价值很高。现在沈阳的那家馆白肉血肠,风味绝伦,深受消费者欢迎。
涮火锅是最为典型的满族饮食。这种饮食与当年满族人游猎生活方式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不论是原始的满族火锅,还是如今华夏大地随处可见的现代火锅,吃起来都会令人联想起"噼啪"作响的山林篝火,联想到"吱吱"作响的小吊锅。可以说满族火锅是如今风靡全国的火锅老祖。除菊花火锅外,比较有名的有什锦火锅和三鲜火锅。
酸汤子是满族传统食品。秋季新粮成熟之后,农村几乎家家泡酸汤子。将新打下来的玉米整粒浸入缸中发酵,然后用清水冲洗,将酸味去除,磨成水面后,过滤去渣皮,即成汤面。食用的时候,锅内烧开水,用特制的汤子套,套在左手大拇指上,左手握一团汤面,用右手挤压,挤出的汤子条直接入锅煮熟,捞出来后,拌入肉炸酱、鸡蛋酱或葱花酱之类的佐料即可食用。
2.发式和服饰
(1)发式。满族人的发式继承了金代女真人之习俗,男子发式是半剃半留,即前剃后留,留下的头发编成发辫垂于脑后。辫子上可结有各种各样的装饰物,从装饰物上就可以基本判定其地位的高低和身份的尊卑。传说这种发式与女真族骑射的生产方式有关,主要是为避免前面的头发遮挡视线,影响猎射野物。六、七十年代,汉族农村的小男孩,为了好养活,仍有脑后留小辫的习俗,这不能不说是受满族风俗的影响。
满族妇女对头发十分爱惜,对发式也十分讲究。满族妇女"辫发盘髻"的习俗,也是来自女真遗风。"两把头"是满族妇女最具有代表性的发式,就是把头发束在头顶上,分成两绺,结成横长式的发髻,高高的发髻最为流行;再将后面余发结成一个"燕尾"式的长扁髻,压在后脖领上,使脖颈挺直。满族女子身着旗袍,足蹬高底旗鞋,显得亭亭玉立,仪态万千,充分体现满族女子的端庄优雅。
清代中期,满洲贵族妇女开始盛行"旗头",也叫"旗头板"、"大拉翅"。就是以头顶发髻为座,上面放置旗头。旗头和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差不多,是一种扁形的冠,里面有铁架支撑,外面用青绒或青素缎等制成,正面有各种珠宝首饰的装点,侧面悬挂流苏,真可谓是动则摇曳生姿,静则雍容华贵。旗头是由"两把头"发展而来的,由于是进关以后才流行起来的,所以,人们也把它叫"大京样"。
(2)服饰。满族服饰是对我国现代服饰影响最为显著的少数民族服饰,旗袍、坎肩、马褂等至今仍以其独有的魅力,成为各民族人民喜爱的服饰。
旗袍满语为"衣介",也就是长袍的意思,是满族最有特色的服装。男子的旗袍是无领的或者是圆领;捻襟、窄袖、也称箭袖或马蹄袖;扣绊、下部两面或四面开衩、束带。箭袖或马蹄袖,平时挽起,冬季打猎或作战时放下,覆盖手背,用以御寒,后来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开衩本是为了上、下马的方便,后成了区分等级的标志:皇族ā?獢?∑?Δ??宗室开四衩,官吏士俗开两衩。还有一种便服,下摆不开衩,俗称"一裹圆"。腰带是满族男子服饰中非常必要的,腰带上挂有各种装饰物件,常见的是玉佩和香荷包等。
马褂就是在马上穿着的褂子,它长不过腰,四面开衩,罩在袍子外面,可以抵挡风寒。开始时,只有八旗士兵穿用它;雍正后期,马褂作为八旗的一种象征,逐渐在各个阶层流行起来,直到民-国初年,马褂仍然是人们出入重要场合的礼服,就是我们今天穿用的"唐装",也是由马褂演变而来。
坎肩是满族男子服装特色之一。坎肩又称背心、马甲,是一种无袖短衣。游猎时期的满族猎户多穿毛朝外的皮坎肩。后来的坎肩兼具装饰作用,多用绸缎制作,四边镶有彩条;满族坎肩的样式愈加别致,常见的有对襟直翘、对襟圆翘、捻襟、琵琶襟、一字襟、人字襟等,最受欢迎的式样是"巴特鲁"。
女式旗袍大致与男式旗袍在款式上是相同的,只是多一些装饰而已。女式旗袍也是直立式的宽襟大袖长袍,此外,旗袍的衣襟、领口、袖边等处,镶嵌花纹或牙子,使旗袍变得十分精美,成为满族服饰中的精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女式旗袍不断演化,愈发新颖讲究。由宽腰直筒式逐渐变成了紧身合体的曲线型、流线型;立领、束腰、窄袖、侧开襟、下摆回收,充分显示东方女性线条美,显示出东方女性文静端庄、典雅秀丽的内在气质,成为中华女性的民族服装。
满族的女式旗鞋是我们俗称的"花盆底鞋",鞋底中间即脚心部位嵌上3寸多厚的木头,用细白布包上,木跟不着地的地方,常用刺绣来装饰。足蹬花盆底的旗鞋,可使满族女子显得身材高挑,风姿绰约。老年妇女和劳动妇女所穿平木为底的旗鞋,称为平底绣花鞋。
3.民居特点
满族的民居充分体现了民俗对于地理环境的选择性和适应性。满族多居住在山区,御寒防冷的问题是满族民居首先要考虑的实际问题。
满族早期,经济文化比较落后时期,居住条件简陋,冬天居住"地窨子",夏季居住"马架子"。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与各民族间的交往和学习,满族人逐渐形成自己的居住习俗。
"口袋房,万字炕",形象地描述出了满族人居室的主要特点。满族人的房屋多为三间或五间,房门开在东侧或次东间,整座房屋形似口袋,因此称作"口袋房"。屋里南、西、北三面筑有" "字型大土坯炕,叫做"万字炕"。西炕略窄一般不住人,也不许堆放杂物,上面有一个搁板,是满族人供奉祖宗的地方;南炕温暖向阳,是长辈居住的地方,北炕是晚辈居住的地方。为了避免生活上的不便,满族人室内有各种软间壁,有的是从炕面到房梁用木板糊纸栅成两个空间;有的是在炕沿平行的正上方,从棚顶吊下一根长竿,叫"幔竿子",专门用来悬挂幔帐,晚间睡觉时放下,在南北炕之间起到遮挡作用。
火炕是满族人家住房主要的取暖设备,因为火炕一般都通过做饭的锅灶,所以烧水、做饭时,炕总是热的。有的人家还把室内地面下也修成烟道,称之为"火地"或"地炕",在特别寒冷的季节,可以加烧地炕,提高室内的温度。
与汉族民居不同的是,满族民居的烟囱没有修在屋顶上,而是"烟囱坐在地面上",烟囱修在房屋的一侧,有孔道与火炕相通。烟囱坐在地面上,不仅可以延长室内烟道的长度,提高供暖的效力,而且满族人的烟囱,过火量较大,烟囱为宽大的台柱形,修在地面上比较适宜。
东北气候寒冷,室内日常活动多在火炕上进行,所以满族人室内陈设比较简单。室内一般没有桌椅,只有炕桌,有的人家有八仙桌,就放在西炕前,上面摆放着茶具;炕上有用来装衣物的大板柜,被褥叠放在上面。来了客人,请客人到炕上坐,全家人平时吃饭、读书、做针线活也在炕上进行。
满族民居的门窗也有特点,外面的门是独扇的木板门,里面的门是两扇门,有木制的插销。窗分为上下两层,糊窗所用的窗纸坚韧如革,称为"高丽纸"。窗纸糊在窗户的外边,一方面可以避免窗档中积沙,另一方面可避免窗纸因冷热不均而脱落。窗纸糊上后,还要淋上油,这样,既可增加室内的亮度,又可以使窗纸坚久耐用,所以"窗户纸糊在外",就成为满族民居的一大特点。
满族入关后虽然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较大,但是在东北的绝大多数的居民,包括汉族在内,在居室的特点上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满族民居的影响的。现在比较偏僻的农村,许多人还是使用这种带火炕的房子,只是室内的陈设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本文来源:https://www.shanpow.com/rc/454842/

《满族习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阅读
  • 2023吉林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汇编3篇 2023吉林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汇编3篇
  • 2023年吉林松原前郭县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230人公告【荐】 2023年吉林松原前郭县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230人公告【荐】
  • 2024吉林初级经济师报名时间预计7月-8月 2024吉林初级经济师报名时间预计7月-8月
  • 吉林省大学排名有哪些【3篇】 吉林省大学排名有哪些【3篇】
  • 2023年吉林注册会计师成绩查询入口已开通【精选】 2023年吉林注册会计师成绩查询入口已开通【精选】
  • 吉林高考一分一段表 吉林高考一分一段表
  • 2024年3月吉林计算机等级考试报名时间2024年1月开始 2024年3月吉林计算机等级考试报名时间2024年1月开始
  • 吉林省西部荒漠化成因及防治对策精选4篇 吉林省西部荒漠化成因及防治对策精选4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