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脱与印度的分界点


西藏 2019-06-01 01:45:51 西藏
[摘要]墨脱与印度的分界点一:墨脱的嘎隆拉隧道与阿克塞钦的军事意义在祖国西南边陲,西藏高原的东南部,镶嵌着一颗耀眼的绿色明珠――墨脱。在这约一万平方公里的地域里发育、繁衍了丰富多彩、千姿百态、气象万千的自然资源。进入墨脱县,在几小时内便可领略到从高山寒带到热带雨林那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真是“ 一山

【www.shanpow.com--西藏】

墨脱与印度的分界点一:墨脱的嘎隆拉隧道与阿克塞钦的军事意义


在祖国西南边陲,西藏高原的东南部,镶嵌着一颗耀眼的绿色明珠――墨脱。在这约一万平方公里的地域里发育、繁衍了丰富多彩、千姿百态、气象万千的自然资源。进入墨脱县,在几小时内便可领略到从高山寒带到热带雨林那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真是“ 一山显四季,十里不同天”。 墨脱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下游。总面积31394.67平方千米。总人口1万人(2003年)。县人民政府驻墨脱镇,邮编:860700。代码:542621。区号:0894。拼音:Motuo Xian。 墨脱县辖1个镇、7个乡:墨脱镇、甘登乡、加拉萨乡、达木珞巴族乡、帮辛乡、格当乡、德兴乡、背崩乡。共有60个行政村。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墨脱地区的南面就是中国的藏南地区,此处可谓是美丽如画,资源丰富啊。由于交通问题,我国对该地区的统治非常薄弱,鄙人认为,嘎隆拉隧道的建成将大大增加我军对藏南地区的威慑力!也是对印度对藏南地区增兵的一个强有力的打击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下面是地图,仅供参考:
 
 
这里重点说一下,噶隆拉隧道是墨脱公路的一部分。 从上世纪60年代,中央政府就开始投资修建扎(木)墨(脱)公路(即从川藏公路318国道的西藏林芝地区波密县城所在地扎木镇至墨脱)。
 
墨脱公路:位于西藏波密和墨脱两县境内,先后跨越波斗藏布江、金珠藏布江、西莫河等6条江河,经嘎隆寺,以隧道穿越嘎隆拉雪山(嘎隆拉雪山实施3315米隧道新建方案,与原翻山路段相比,可缩短里程约24公里),经米日和马迪村到达墨脱县城莲花广场,路线全长117.278公里。
 
 
 
 
 
    大家看看,很明显,我们在藏南地区基本上全部占领了制高点!北面是高山,南面基本是地势开阔的“平原”。当年毛主席之所以退回来估计是那个地方易攻难守,虽然资源丰富,但是也容易被占领;待日后国力强盛之时再处理此事。     还有个地区,不知大家知道否?就是阿克赛钦地区     阿克赛钦地区介绍:     阿克塞钦古以来是从新疆到达西藏的重要孔道,新藏公路从这里经过,阿克塞钦     阿克塞钦     是由新疆进入西藏的必经之地;阿克塞钦居于中亚的制高点。紧邻印度的首都和中心城市。一旦中印发生战争。中国的重装部队从阿克塞钦冲下来,可以轻易而举的攻破印度首都新德里,而孟买等印度的经济中心地区就变得岌岌可危。中国如果从阿克塞钦攻打印度,很大程度上会使印度再次战败。巴基斯坦是牵制印度的重要力量,也是中国控制中亚的桥头堡和稳定新疆的屏障。而且阿克塞钦紧邻印度和巴基斯坦争议地区。在印度和巴基斯坦战争爆发时中国可以有力的支持印度和巴基斯坦,很大程度让印度战而不胜。陷入腹背受敌的被动局面。因此阿克塞钦对在印度来说是一块关键的地区。印度也清楚这点。所以印度多次要求中国把阿克塞钦给它。同时阿克塞钦是中亚的制高点。居高俯视中亚各国。     
      现在中印的争议领土主要是东部的藏南和达旺以及西部的阿克塞钦。现在中国拥有西部的阿克塞钦,而印度侵占着东部的藏南和达旺。阿克塞钦海拔高资源贫乏非常荒凉。而东部的藏南和达旺地势低。气候宜人。各种资源异常丰富。是西藏最富饶的地区。因此许多人认为以前中国在中印战争获胜后拥有非常荒凉的阿克塞钦而放弃藏南和达旺是一个重大失误。因此许多人在解决中印交换领土。中国放弃荒凉的阿克塞钦而取得达旺和藏南。其实这些人没有深刻认识到这几块土地对中印整个国家利益的影响。
 
       东部的藏南和达旺虽然富饶。但它的最大缺陷是易攻难守。如果当时中国在取得边界战争胜利后留在东部的藏南和达旺不退的话将陷入非常被动的局面,藏南和达旺紧邻印度的平原地区。印度会很容易集结大量的军队对藏南和达旺进行攻击。而藏南和达旺与西藏的中心地区间的交通极其不发达。更不说远离中国的内地了,因此中国要及时调集大量军队到藏南和达旺是非常困难的,即使是一时靠中国军人的勇敢和牺牲守住了藏南和达旺。
 
       长期在藏南和达旺征战也会严重影响中国的国力。印度和越南等小国不同。它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对小国我们可以一次性重击叫它很多年都不敢出声。但对印度这样的大国则不然。即使它被击败了一次。但它可以很快又集结大量军队卷土重来。而且藏南和达旺离它的平原近。因此它的军队调动和后勤保障都非常容易。而藏南和达旺远离中国内地。中国的军队调动和后勤保障却非常困难。中国要在藏南和达旺与印度进行长期的拉锯式的争夺战争会严重消耗中国的国力。
 
       而且在中国要在藏南和达旺与印度进行长期的拉锯式的争夺战争也不符合中国的战略要求。中国当前的战略是东防美日。西稳中亚。把西南作为中国的大后方。因此稳定西南大后方是中国的战略要求,而中国要在藏南和达旺与印度进行长期的拉锯式的争夺战争会使西藏和四川云南长期处于临战的最前沿。使中国的大后方变成了前线。中国的战略后方缩后到了湖南湖北。会造成中国的长期的不稳定。更会严重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
 
     因此六二年胜利后放弃藏南和达旺从整个中国的国家利益来说是明智的。
 
      和藏南和达旺相反。坚守阿克塞钦是中国的高明之处。阿克塞钦虽然非常荒凉但它的地势非常重要。看看地图就可以知道了。它居于中亚的制高点。紧邻印度的首都和中心城市。它的地理优势远胜于藏南和达旺。如果说藏南和达旺是两块肥肉。而阿克塞钦就是中亚的镇妖塔和刺向印度心脏的利剑。一旦中印发生战争。
 
      中国的重装部队从阿克塞钦冲下来。可以轻易而举的攻破印度首都新德里。在势如破竹的南下横扫孟买等印度经济中心地区。使印度再次战败。而且阿克塞钦紧邻印巴争议地区。在印巴战争爆发时可以有力的支持巴方。让印度战而不胜。陷入腹背受敌的被动局面。因此阿克塞钦是高悬在印度头上的一把利剑。中国所拥有的这把利剑可以轻易的置强敌于死地。印度也清楚这点。所以它多次要求中国把阿克塞钦给它。就是想避免被这利剑刺中心心脏。同时阿克塞钦是中亚的制高点。居高俯视中亚各国。近可以制服中亚各国。退可低挡中亚各种势力的渗入。
 
       就是由于中国拥有阿克塞钦。所以几十年来不管印度怎么发展军事。它都处在被动防守。阿克塞钦牢牢控制着印度。保证了中国西南后方和新疆的几十年的安全。同时牵制了印度大量的人力和资源。大大延缓了印度的发展。
 
       因此别看阿克塞钦荒凉。但从国家的整体利益来看。它的价值远远高于藏南和达旺。它的一寸土地抵得上藏南和达旺的一丈土地。为了吃到藏南和达旺这块肥肉。中国会掉很多肉。但握有阿克塞钦这把利剑,印度就永远受制于中国。因此当年毛泽东主席放弃藏南和达旺而坚决守住阿克塞钦体现了
 
 
 
 
    说实话,打仗不打仗这个问题很难说,但是我们做好准备就行了!
 
    《司马法·仁本》:“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一直找更加直观的示意图展示墨脱噶隆拉隧道,终于找到了:
 
 
 
 
      墨脱和中新高铁.中伊高铁形成东中西三线突破美国对我们的海洋包围圈,还可以帮忙尼泊尔和不丹脱离阿三的军政控制,把孟加拉和斯里兰卡打造成第二个"巴铁"包围印度,一举多得,而关键点就在墨脱!
 
 
 
说到阿克赛钦,还是国力不行,应该把整个拉达克收回来,拉达克王是吐蕃王室后裔,松赞干布的后代,藩属西藏地方,受驻藏大臣管辖,一纸合约就给了英印,国家弱就是受欺负,如今还有一票人还要自废武功,真是脑子进水了,他们仰慕的美帝自废武功了没有?
 
仅发表一下我的个人看法,哈哈
 
1,目前达拉克地方,就像当年的库页岛一样,没办法啊,再往前叙述,唐朝时,越南也是我国领土,应该收回来啊!
 
2,达拉克属于克什米尔地区,目前还是印巴争议地区,中国也可以到时候捞一把。
 
 
 
 
      墨脱县扩种了一万亩香蕉,以产地的运输条件,物流成本竞争不过南方香蕉,如果考虑到墨脱的气候条件,以及土地空气没有被污染和不施化肥或少施化肥【这些东西很难运进去】这些因素,可以说墨脱香蕉是绿色食品,是品质的保障,墨脱县政府,可以把它注册为藏南牌香蕉。以后广大网民要多多捧场,购买藏南牌香蕉,支持门巴族,珞巴族同胞脱贫致富。
 
 
    公路畅通了,门巴族,珞巴族同胞富裕以后,这些会对印占区的门巴族珞巴族同胞有吸引。
 
 
 
    这个还真是个大好事啊,绝对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绝对绿色,绝对环保,绝对畅销!支持藏南牌香蕉
 
 
 
 
1.阿三属于地理位置太好,在大航海时代之前只有西北的开泊尔山口是唯一的威胁方向,地理上农业条件也相当不错,所以民族性格懒散,每次强敌入侵都能轻易得手.种姓制度其实就是入侵的民族想永久奴役土著民族的花招,但是这个制度能沿袭下来还能在可预见的将来继续存在,真是世界第八奇迹.
 
2.现在阿三这种状况可以说想继承英帝国的势力,顺从国内民族势力以自己的想象单方面扩展自己的边境.被揍了之后还不服气,现在的各种叫嚣其实就是为了多要军事预算而已,属于没有实力还讨人厌的家伙,是个麻烦但不是威胁.
 

墨脱与印度的分界点二:中国边疆地理:中印边境



  新疆河尾滩边防连驻地海拔5418米,担负着中印边境95公里边境线守防任务。这里空气含氧量不足平原的50%,空手徒步也相当于负重30多公斤,每年封冻期10个多月,冬季气温达到-40℃。 
一般正常的国界划分是依山形水势,有山以山脊为界,有水按中心主航道。这种划法能兼顾双方的利益,最容易达到平衡。青藏高原和南亚次大陆之间的天然分界线就是喜马拉雅山脉,中国和印度(包括尼泊尔、不丹两个缓冲国)之间大体也是按照喜马拉雅山分水岭划界的,只是到了新疆与克什米尔交界地区形势发生了变化。
从图上可以看出,中国和南亚国家的分水岭主要是喜马拉雅山脉,在将到青藏高原的西北角时分水岭分成了两条,南线为主线,或称大喜马拉雅山脉,北线是平均海拔仅次于喜马拉雅山脉的喀喇昆山脉及其余脉。  中国如果将边境线推至南线,则可以对印度造成压倒性优势;而印度如果能够将边境线定在北线,则可以为其核心平原区获得足够的缓冲区,亦可以此为据点向中国的新疆渗透。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巴基斯坦不能容忍中国或印度独占两山之间的这片高原,因为谁占了这块高地,伊斯兰堡所在的印度河平原都将无险可守。  基于以这块高地对上述三国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特别是印、巴),因此上演一场现代版的三国演义也就在所难免。这片土地也就成为世界地图上唯一的空白地区,它就是——克什米尔。
克什米尔是中印边境的重中之重,放在最后讲。在这里先提及它的战略意义是想让大家清楚,克什米尔决不只印、巴两国的利益。事实上国际上也一直认定,克什米尔问题是中、印、巴三国的问题。   目前中国和印度的边境被尼泊尔和不丹分成了三段,即东线(藏南地区),中线(尼泊尔—克什米尔中间),还有就是中间的突出部——亚东。所以这三部分连同克什米尔地区,一共可分为四个部分。
先说藏南,藏南永远是中印边境最热的话题,提到它就不得不提到麦克马洪这个人。可以肯定的是当时他在划分这段边界时是以喜马拉雅山脉的分水岭作为主要依据的。麦克马洪当时在划分这条边界时本身并没带有多大的恶意,因为依据分水岭划分边界是比较通行的办法。受当时的条件所限,这条分水岭选的并不完全正确。受益于现在的卫星技术,很容易看出,这条分水岭依图上的白线走会更为准确。
如果单从分水岭的角度划分边界(白线),白线和红线(麦克马洪线)之间有两块地方划归了中国。换句话说,中国在山南地区有两个突出部:西侧的错那县和东侧的墨脱县。形成中国在山南两个据点的原因并不相同。墨脱划给中国应当是限于当时的技术能力。从图上可以看出墨脱实际上是向北突出的一条峡谷,喜马拉雅山走到这后,北有南东向的念青唐古拉山阻挡,东有南北向的横断山挤压,最终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的皱褶带。由于地形过于复杂,英国人当时并未深入其中去寻找分水岭,而是将边境线划在了峡谷出口处,这就为中国在山南留下了一个突出部。但中国要想使之具有战略意义却又难上加难。墨脱是中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1993年修成过一条沙石路,不过据说进去一辆车后就塌了。墨脱由于处在山南,可以充分享受到印度洋上吹来的暖湿气流,自然环境和和西双版纳有异曲同工之处,交通不便只是相对于山北来说,如果向南往印度修路要简单很多,所以说依照山形水势划分边界是有一定道理的。
麦克马洪把错那划给中国应当是考虑到政治因素。14世纪西藏政府就在错那设宗(县),用以向山南的门巴、洛巴族收税,是西藏政府派驻山南的据点。由于有了明确的行政机关,因此麦克马洪在划界时并未依照分水岭,而是在错那下面绕了一下,给中国留下了一个缺口,1962年那场战争,解放军就是从这里攻取达旺并继续南下的。
错那县地形北高南低,整个是在南山坡上,一直到海拔2800米的时候有一条亚热带山谷。边境线顺着这条山谷直到不丹,然后向北又回到了喜马拉雅山山脊。只是这么一划却把达旺划给了印度,也为日后中国向藏南用兵提供了口实。  坦白说西藏政府对于藏南的门巴、洛巴两族的管理是比较模糊的,基于法理上的证据主要是向这两个民族收过税。因此印度和西方国家并不认为这足以成为中国历史上曾对藏南地区拥有主权的证据(西方国家本来就认为中国对西藏行使主权过于勉强,而西藏对藏南地区的主权又过于勉强,那么中国对藏南提出主权的要求就更是经不住推敲了)。不过达旺是个例外,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有明确的记录出生于此,因此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达旺为西藏政府的直接管辖地。
现在无法揣测当时签订协议的双方是否明确达旺的归属。可能的情况是,西藏政府的代表提出了错那的归属问题,但误以为达旺包括在内。而英国人并未发现达旺之于藏族的重要性。如果当时明确提出,英国人似乎没有坚持要划走的理由(从战略上考虑,在达旺的南侧恰好有一条延伸出来的山脊可以用来做分界线,事实上也很有可能是这条山脊阻止了藏族向山南移民)。
 上图是印度的“藏南行政区划图”,达旺南侧那条边界就是前面图上那条白虚线,也就是中国和印度所能达成的战略平衡线。最终收回达旺地区的可能性为70%,而取得藏南其他地区的可能性为0。当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基于“适当考虑彼此的战略的和合理的利益以及相互同等安全的原则”,中国在西线或中线是可能做出让步的。
 中国在山南有两个突出据点,虽然一个形同鸡肋(墨脱),但相比印度在山北没有据点,战略形势显然是要好一些的。当然仅凭错那一个点仍是不够的,幸好中国还有亚东。
 
 
如果没有尼泊尔和不丹做为缓冲,中印边境线会更加复杂。只是这两个国家并没有紧紧的靠在一起,中间留下了一个缺口。缺口处并排有两个地区,一是锡金,二是亚东。目前中国据有亚东,而印度吞并了锡金,这样看视公平的结果其实对印度的战略形势极端不利,因为即使印度同时据有这两个地区,也仅仅是让自己的防守做得更好些,而中国有了亚东却又有了一个前突的据点。事实上印度一直对亚东这个点视为眼中盯,不过基于西藏政府对亚东的主权过于清晰,吞并是不大可能的,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是驻军权。中印战争中有一个重要的战略目标就是将印度的势力彻底赶出亚东,结果当然是达到了。如果印度不吞并锡金可能战略形势会更好,因为这样,亚东就不会和印度直接接壤。  下面是中印冲突有可能的进攻路线,正如前面所讲,亚东、达旺是地面部队有可能突破的方向,而墨脱方向所能提供的则是来自林芝机场的空中支援。
  
 
现在来说中段的情况。中段位于尼泊尔和克什米尔之间,是被提及最少的,经常被有意忽视了。并且在GOOGLE地图上,中段是完全按印度的要求划分的。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情况,可能的原因如下:一是争议地区的面积较小,只有2000平方公里;二是在印度实际控制当中,收回的可能性小;三是在1954年的一份文件中,印度认为中方已经承认了对争议地段的主权。  既然中国提出了领土的要求,那肯定是有他的道理的。在没能看到争议地区的详图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这条争议线应该是在分水岭上,并试着在图上标出中方所要求的边境线。最终和得到的详图对比,结果果然一致。
 
图中的印度实控线是特别用绿线标出的,原来是和边境线一样的红线。可以肯定,中国当时寻求将边境线移至分水岭,主要是基于战略安全的考虑,否则几个出入的山口就完全在印度掌握之中了。表面的理由当然是有藏民在这放过牛之类的理由。而同样出于战略安全的考虑,印度是决没有放弃这几个山口的理由。一直以来都有一种误传,认为中国在东段和西段拥有很大的战略优势,好像一个冲锋印度就会亡国灭种一样。事实并非如此,首先在藏南亚东一线,我们即使突破成攻也只能对印度的东北特区构成一定威协。如果无法在短期内结束战争,印度很容易从他的内地调集力量发起反攻,而中国即使获得了战术上的成功也必须象在1962年那样迅速撤离。而西段占据阿克赛钦更多的是出于战略防守的目的,如果向南根本无法突破克什米尔的山地。  真正对印度构成直接威胁的是中段,从图上可以很容易看出如果中国突破了这一防线,坦克到达新德里的距离有多近,所以印度是没有任何理由放弃这些山口的。因此可以说中国放弃中段争议地区的主权要求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了。事实上中国对中段的主权要求一直都是当成交换的筹码,只是一纸声明尚不足以换取印度交出达旺。有消息称中印双方在2005年已经就中段交换了地图,达成了协议,只是看不到公开的新闻稿。
    现在分析中印最后的交锋处——西线,也就是阿克赛钦问题。西段形势最为复杂,并不仅仅是阿克赛钦的归属问题这么简单,事实上西段问题和克什米尔问题密不可分,或者说它本来就是克什米尔问题的一部分。  关于克什米尔,前面已经提到过它在地缘上的重要性,先来明确克什米尔的地理范围。
 
     目前对于克什米尔到底包含哪些地方有三种不同的说法:    第一种说法(A图):网上流传最广的一张图,一般提到克什米尔问题都会以它为参考。仔细看这张图对于克什米尔的定义除了印巴争议地区、中印争议地区以外,在东北部还包含了新疆的一部分,这也是关于克什米尔问题地理范围最广的一种理解。  这种理解是基于分水岭走向而产生的。分水岭在北拐到克什米尔时分成了两路,南线仍为喜马拉雅山脉,北线接喀喇昆仑山脉。不过在喀喇昆仑山北面还有一条著名山脉——中华民族的圣山昆仑山。这三条东西向的山脉与西北部的兴都库什山脉形成了一个“爪”字形。国际上部分政治家和地理学家认为以昆仑山脉做为中国与克什米尔的分水岭会更清晰,因此造成了这种解读。   这种解读的主要持有者为印度,究其根源是占据克什米尔东半部的拉达克地区原为独立王国,其与西藏地区在1684年及1842年曾缔结过两次条约,但都没有具体划界。在这种情况下,“众所周知的天然特征、并且数世纪以来为双方所承认的传统习惯边界”这个模糊的概念就被提了出来,印度方面便有人据此将这条所谓的习惯线推进至昆仑山脉。
第二种说法(B图):就是我们从小看到的图了,里面不管是已经占了的还是中国认为拥有主权的土地都划入了中国的范围。或许政治家们认为这样的划法能够为自己获得法理方面的依据,但事实上这样做并无益于事情的解决,只会吊高民众的胃口,为将来解决问题设置障碍。在这个问题上印度的政治家显得更加的不务实。以至于在2005年中国摆出诚意,愿意牺牲西段的部分利益来换取达旺地区时,仍无法做出务实的决定。
第三种说法(C图):是目前国际上所能够达成共识的克什米尔范围,不妨把概念换成“克什米尔——阿克赛钦”问题。C图本身只能提供一个大概的地理概念,下面准备了一份详细的地图。
目前,西段有争议的地区有以下几段:  1、喀喇昆仑走廊。位于喀喇昆仑山脉的北侧,主体为一条大峡谷,网上亦称“克勒青大河谷”,很可能是旅行者对于“喀喇”的发音的误读。这块5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已经属于中国是肯定的,1962年中印战争不仅震动了印度,巴基斯坦也同样看到在对抗印度的问题上,中国人要比美国人有用的多。于是1963年中巴双方签订了边境协议,出于对战略安全的考虑,中方要求将中巴边境划定在喀喇昆仑山的分水岭上,巴方放弃喀喇昆仑走廊主权也就顺利成章了,从此中巴友谊牢不可破。巴方以土地换支援的做法彻底打破了印度欲将边境线推到昆仑山巅的希望,因此印度口头上拒不承认这种交换的合法性。
    2、锡亚琴冰川。这块争议地区在中国的任何地图上都找不到,因为这块三角地带深入到了巴控克什米尔,这一地带目前处于印巴争议当中,有消息称,印度的军队已经控制了这条冰川。在印巴双方已经事实上承认了其他的实际控制线的时候,这片争议区显得非常的突兀。尽管锡亚琴冰川是徒步旅行者们的梦想之地,但那真可以被称为是兔子不拉屎的地方,以至于印度最初是采用空降的办法来显示军事存在。事实上印度并无可能从徒步旅行者那里获得足够的利益,而占领这条冰川也不足以对巴控区造成足够的军事威胁(条件过于恶劣,20多年来双方光冻死的士兵都有上千人,和墨脱的战略地位类似)。
    排除了经济利益和军事目的,那答案只可能是出于针对中国的政治考虑。如果不控制锡亚琴冰川,印度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中巴瓜分喀喇昆仑山口以北的分水岭,对巴方将喀喇昆仑走廊“送给”中国。印度并不甘心只有口头抗议,他需要中国人真实感觉到印度的存在。还有一个法理上的可能性也是支撑印度在冰川上苦撑的精神支柱。1963年的协议中有这么一条“如果以后一方仍然为巴基斯坦,则应该遵照本条约的规定不变”。这一条怎么理解都可以,印度可以按他喜欢的方式去理解,前提是你必须站到中国人的对面。
    3、阿克赛钦。比较客观的说法是这里原来是一块无人区,无论是西边的拉达克还是东边的西藏政府都对它缺乏兴趣,以至于当初有个英国人到达这个盆地以后认为自己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按照谁发现谁占有的原则,这块土地被当然的划入了大英帝国的版图。  只可惜无论是英国人还是他的继承者印度都忘了一件事,就是通知西藏政府一声。也许口头通知过了,但并无书面的证据。当然,如果面对的仅仅是一群喇嘛,完全有理由无视他们的存在,但是当对手换成中国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有鉴于印度(英国)的自说自话,中国人一开始也并没有意识到阿克赛钦已经被别人画在地图上了。精打细算是中国人的传统,所以在修筑新藏公路时需要选择最经济的路线,而这条路线就必须穿过这片不毛之地。  印度人当然不甘心放弃阿克赛钦,因为如果失去这个盆地,印度也就失去了将国防线推至昆仑山的梦想。而中国更不可能容忍印度在自己的国防线上获得这个突出部,失去了阿克赛钦,中国将失去从新疆进入西藏的通道,即使绕着走也将直接受到印度威胁。  所以中国比印度更加需要阿克赛钦,1962年战争的真实目的也在于此。事实上中国也并非十分满意,阿克赛钦与印控克什米尔的边境线并没有如愿的划在喀喇昆仑山脉的分水岭上,从地形图上可以看出,这条边界是划在山脉的东侧,也就是中国一侧。
    4、班公错。班公错是一个湖,也可以说是两个湖,东西两块通过中间一条狭长的水道连接起来。比起阿克赛钦那块不毛之地,班公错湖的景色让人心醉。  战前中印在这块区域的控制线在中点,也就是那条狭长水道中间。战后中国将控制线推进到西班公错中间,顺带把下面原来只占了一半的曼冬错给占全了。相比于阿克赛钦和中段的重要战略位置,班公错似乎不够份量。当然可以找出很多民族感情方面的原因,举出藏民曾到这里放牧的例子。但这些并不是政治家们优先考虑的,否则拉达克似乎更有理由去争取。将国防线推至湖中央,从军事角度来看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事实上中国在班公湖地区将防线推进也许一开始就是一个筹码。在2005年中印重启谈判后有消息称,中国在藏南希望将边境推至色拉山口,并且愿意为此在西部疆界展现弹性。  西线有争议的共有四处:阿克赛钦、喀喇昆仑走廊、巴里加斯、班公错。前两个地区的战略地位之重要是决不会拿来交换的。而巴里加斯在印度控制当中,放弃对它的主权要求并不可能换来实际的土地(中线放弃那几个印度控制的山口也是一样的)。那么最终用来交换的只有可能是班公错了,当然也许并不需要完全退回原来的控制线,最起码曼冬错湖没有必要交出去,一人一半大家都觉得别扭。对于班公错的筹码地位,也许一开始是为了将阿克赛钦的国防线推至喀拉昆仑山分水岭。不过现在看来,出于政治目的,达旺会更重要。
    5、巴里加斯。在说到巴里加斯之前必须承认,夺取西班公错地区仍然是出于军事防守的角度。中印边境在向北依照喀喇昆仑山脉划界时,明显未按照分水岭在走,而是划在了东面,即中国一侧,这是历史造成的。所以西线的战争与其说是争夺克什米尔,不如说是中国在努力将国防线推至喀喇昆仑山脉。最终的结果是,虽然未能将国防线推至主分水岭,不过中国在阿赛克钦地区的西面找到了可以接受的分水岭,但在西北角却留下了一个空白区无险可守。幸好北面的喀喇昆仑山口在中国军队的掌握之中,因此印度想从这里攻击阿克赛钦也并非易事。因为“喀喇昆仑山口”是阿克赛钦的门户,而阿克赛钦又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门户(相对于印度而言)。
    可以肯定战前中国军队在班公错地区的战略意图是占领整个班公错湖,将防线推至喀喇昆仑山脉分水岭,最终战略意图未能完全实现。实际上喀喇昆山脉在这一段属于余脉,并出现了两个明显的横断面。一个在班公错,一个就在巴里加斯。
    西班公错地区依地势可以有三条防线可以选择,东线就是战前的东西湖中点,中线就是现在中国的控制线,西线就是湖西头分水岭。西线无疑是中国的最佳选择,不过既然中国当初没能将防线推至西线,那么中线之战略意义就大打折扣了。在这种情况下被政治家们拿去换取更具政治和战略意义的达旺地区并非没有可能。
 
如果说班公错地区退回东线,中国仍然有险可守。那么没能一鼓作气拿下巴里加斯使得中国在这一地区很难构筑起有效的防线。巴里加斯离新藏公路的距离很近,且巴里加斯中间的那条小山脉是喀喇昆仑山脉在这一段最后的制高点。如果中国能够控制巴里加斯就可以阻挡印度从西面的峡谷地区向新藏公路发动有可能的军事行动。正因为如此,中国才一直没有放弃对巴里加斯地区的主权要求。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防线比之战前是大大的推进了,但也并非对印度有压倒性的战略优势。目前所占有的防线基本是用来自保的,由于西线的喀喇昆仑山脉的主分水岭(也就是最高点)在印度手上,中国如果想在这一地区对印度发动进攻是不可想象的。何况即使你有能力突破这道防线,后面还有更高的喜马拉雅山防线。不过中国在喀喇昆仑山脉主分水岭上也并非一无所得,至少从巴基斯坦手中获得了喀喇昆仑走廊,将中巴之间的国防线推至了最高点。这条防线的意义不仅仅是使中巴之间获得了战略平衡,更重要的是让中国在喀喇昆仑山口以北地区无后顾之忧,可以专心向南监视印度对阿克赛钦有可能的渗入,当然从巴基斯坦的角度是希望中国能更大程度的帮助他与印度对抗。
    最后说一说拉达克。中印在克什米尔的问题说到底就是两条山脉的争夺,中国想把防线定在喀喇昆仑山脉,印度梦想把防线推进至昆仑山脉。那一定会有人会想,印度可以得陇望蜀,中国为什么就不能期望把防线推至喜马拉雅山脉呢?想法是好的,不过现在是没什么机会了,早170年可能还有点机会,这个机会就是拉达克。
    目前占据了克什米尔地区东面半壁江山的拉达克地区原先是藏人建立的一个独立王国,其与最初的克什米尔的分界线就是喜马拉雅山脉。后来雅利安人自17世纪起开始向青藏高原渗入,拉达克的最后抵抗是在1842年,并向当时的清朝求援,但是中国那时无力提供任何帮助,因此克什米尔最终吞并了拉达克。  说这些并不是说中国目前有可能向这一地区渗入。只是想澄清一个误会,即克什米尔问题只是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冲突,事实是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冲突也不小。另外,拉达克别称小西藏,西方关于西藏的电影基本都是在那拍的。
    现在一般地图上的拉达克地区在印控区,北面只划到实控线,实际上还应包括巴控区的巴尔蒂斯坦。
 
回头再提一下达旺。一则来自《印度时报》的消息说,北京希望在藏南地区将边境推到“色拉山口”,并愿意在西线提供一定的弹性。为什么这个山口如此重要,而在中印战争中却并没有被提及呢?在达旺主战场中,中国向南是沿着“西山口—德让宗—邦迪拉”一线进攻的。而其中的“西山口”是中国特色的叫法,指的就是“色拉山口”。  研究过当时战史的朋友会知道,当时如果不退回去可以在邦迪拉或西山口设防线。邦迪拉守住的难度很大,但西山口是完全守得住的,退回去完全是出于政治的考虑。所以中国这次的提案是很务实的。当然在地图上看,西山口是在分水岭的南侧,即使印度接受了这个方案也不大可能把山口让出去。  西山口所在的支脉做为主分水岭略显勉强,但不失为一条清晰分水岭。如果中国方面愿意将“错那—达旺”地区设为非军事区,对印度方面来说也并非不可接受。
为什么当时不把拉达克吃下来?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政治上的,因为拉达克成为克什米尔的一部分已经是国际公认的,中国在克什米尔地区的行动完全是出于自保,主动插一脚进去风险很大;另外就是出于地缘上的,拉达克实际上处在喜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之间,总体上是一个封闭的环境,向北只有通过喀喇昆仑山口与新疆连通,向南就是经过巴里加斯进入西藏阿里地区。也正是由于这样相对封闭的环境才造成拉达克地区与西藏地区成为两个独立的地区,最终印度获得了拉达克,而中国保住了西藏。  拉达克地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连通中亚地区和西藏、印度的重要商道,甚至中国人要想从内地到拉萨都要走新疆——拉达克——阿里——拉萨的路线。而阿克赛钦实际上是夹在喀喇昆仑山脉和昆仑山脉之间的一个封闭的盆地,长期以来无人关注,所以才会有主权不清的争议。英国人也正是为“新疆——西藏”寻找另一条可能的通道才进入这一地区的。在失去了把拉达克纳入版图的历史机会后,中国是决不能再失去阿克赛钦了。
 
    对中印边境问题说重要也不重要。说它重要是因为如果不解决,中印关系就无法正常化,会丧失很多合作机会,尤其是在经济领域。说它不重要是因为双方都知道目前的边境线已经稳定了,即使有一点小的变化也无关大局。印度除非能够将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否则就算是占了阿克赛钦也无法改变他地缘上的劣势。  在2003年印度已经彻底放弃了分裂西藏的想法,承认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而中国也将锡金从地图上抹去了。随之而来的就是2005年的重启边境谈判。不过中国对印度的地缘优势并不可能真的转化为战争优势,原因就是打不起来。因为印度之所以放弃分裂西藏的想法,除了面对现实以外,还因为它找到了另一个更有效的对抗中国的方法——核保护伞。目前印度的有核国家地位已基本被国际社会承认了,而两个核大国之间的全面战争是不可想象的。  陆地上的事情在现在看来更多的是面子上的问题,双方的政治家其实早就对这种无意义的对抗感到厌倦了,合作才是唯一的出路。双方的战略空间和经济利益更多的应该来自海上,而当中印这两个边缘地区的国家都将视线从陆地转向海洋时,我们发现这一次的情况倒过来了,占有地缘优势了一方成了印度。而正有如巴基斯坦阻止了印度向欧亚中心地带发展势力一样,南海问题也正成为中国挺进印度洋的拦路虎。

墨脱与印度的分界点三:【在“藏南问题”上印度只有选择合作】


【在“藏南问题”上印度只有选择合作】
2007年03月21日
 
  如果恒河是印度的母亲河的话,那么布拉马普特拉河则是印度未来的希望,是印度未来的生命线。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是我国西南部一条重要的国际河流,源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北坡的杰马央宗冰川,奔流了2057公里后,从我国墨脱县巴昔卡附近流入印度的阿萨姆。进入印度后称为布拉马普特拉河。又由东向西流入孟加拉国,称贾木那河,在达卡附近与恒河汇合,向南注入孟加拉湾。雅鲁藏布江在我国境内河流的长度居全国各河流中的第6位,流域面积240480平方公里,居全国第7位,但年径流量达1654亿立方米,仅次于长江和珠江,排在第3位。包括雅鲁藏布江、察隅河、西巴霞曲、卡门曲等,由中国藏南流入布拉马普特拉河干支流的径流超过每年3000亿立方米,约占布拉马普特拉河入海径流的50%,超过全印水资源的15%.由于巨大的落差和高原面上汇集的水量,雅鲁藏布江流域水能蕴藏量高达11348万千瓦,其中干流为7912万千瓦,只小于长江,居全国第2位。单位流域面积和单位河长的水能蕴藏量都居全国甚至世界各大江河之首,仅雅鲁藏布大峡谷处就可以建装机超过3000万千万的超级水电站,发电量是三峡的两倍以上。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的水力资源已经超出了印度目前发电能力的总合。 
  由于当地人口稀少,地势高寒、崎岖,且距离我国经济、人口经济中心过于遥远,雅鲁藏布江的水利水电资源对于我国而言基本上是无用的,但却是印度的救星。 
  由于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原因,印度缺油、少煤、短电,但是由于工农业不发达,电气化、自动化水平太低,以及很多农民和城市贫民用不起电,或者没什么电器用不了多少电,印度人均用电量不多,只有每年300多度,所以“电荒”似乎没有中国严重。但是随着人口增长、工农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印度对能源、对电力的需求也会成倍增加。 
  印度大部分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水资源总量居全球第7,大约每年2万亿立方米。但由于人口密度太大,人均水资源量并不多,不到每人2000立方米/年,低于中国,按联合国标准已经属于缺水国家。 
  目前恒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已尽极限,西北部印巴边境和印度半岛内部的干旱地区缺水则更为严重。所以印度打算从东北部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向恒河流域调水,调水路线还可能进一步向南延伸,沟通半岛东西岸河流以实现全国水网,印度的地形比较平坦,调水主要是挖渠,规模可以做得很大,几千个流量都没问题。 
  但是不幸的是,南亚地区也是季风气候,最干旱的季节也是河流少水的时候,如果印度从布拉马普特拉河大规模引水抗旱,就容易和下游的孟加拉国闹纠纷,所以如果能在河流上游修几座大水库,拦蓄一部分洪水,哪怕只有一两百亿,就好了,这样布拉马普特拉河枯水期就可以增加每秒一两千立方米的径流了,印度和孟加拉就不会再为水资源分配顶牛了,孟加拉年年夏天发水,上游水库拦洪对他们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但是大喜马拉雅分水岭以南的河段仅仅是雅鲁藏布江的一段尾巴,在大峡谷入口处雅江的径流量已经达到了约每年1200亿立方米,占全河的3/4,也占到了布拉马普特拉河总流量的1/5;更为重要的是雅鲁藏布-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优良的坝址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峡谷中,印度渴望而不可及,印控区只能修一些小坝,这对印度控制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水资源是不利的。所以如果不合中国合作,又不想和孟加拉闹纠纷,印度只能把调水干渠修得大一些再大一些,最好能通一万个水,把布拉马普特拉河的洪水引到恒河或者德干高原河流中的水库中调蓄起来,反正印度有的是人,慢慢挖总能修成的。 
  因为我国手中拥有雅鲁藏布-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绝大多数优良坝址,因此,中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印度未来的水龙头和电闸,离开了中国的合作印度对普拉马普特拉的开发将是蹩脚的。在一定程度上中国扼住了印度水利水电资源、印度未来命运的咽喉。 
  正因为这样,正因为雅鲁藏布居高临下的地位对印度如此重要,所以印度一直想把西藏从中国分离出去再置于自己的控制中。但这是不可能的。虽然印度已经非法占有中国藏南地区50余年,但一直不能有效控制,除了河谷中少数军事殖民据点外,绝大部分地区还属于化外之地,山地少数民族与孟加拉虎为伴,与猿猴为伍,仍在重复着千百年来不变的生活,正因为这样,喜马拉雅山南坡才保存有北纬30度线附近最大的一块原始森林,是世界最为宝贵的自然遗产之一。 
  中印合作始终存在着英国殖民者留下的麦克马洪线和争议领土问题。 
  在漫长的历史中,古印度国家主要在印度河、恒河流域发展。19世纪以前德里的权威虽然曾经扩展到孟加拉,但始终未进入到孟加拉东北的阿萨姆地区,孟加拉以东的印度东北部地区是不列颠留给德里最重要的遗产。 
  印度独立后继承了英国的扩张主义传统,继续向喜马拉雅山区扩张,控制不丹的内政外交,非法吞并锡金。利用当时西藏达赖集团与中央政府的矛盾,尼赫鲁终于实现了英国殖民者从未实现的夙愿。 
  1954年印度官方地图首次把麦克马洪线从1936年以来注明为“未标定界”改为“已定界”,并且在占领的土地上宣布成立东北边境特区。1972年该特区改为阿鲁纳恰尔中央直辖区。1986年底印度议会两院通过立法将阿鲁纳恰尔中央直辖区升格为邦。翌年,阿鲁纳恰尔邦(意为“旭日之国”)正式成立。 
  印度非法成立的阿鲁纳恰尔邦面积约8.37万平方千米,超过印度东北部其他任何行政区,首府在伊塔那噶(Itanagar)。全境分成13个区,分别为达旺 (Tawang,面积2 172平方公里,行政中心在达旺,Tawang);西卡门 (West Kameng,面积7 422平方公里,行政中心在邦迪拉,Bomdila);东卡门 (East Kameng,面积4 134平方公里,行政中心在色帕,Seppa);帕普姆 (Papum Pare,面积3 462平方公里,行政中心在伊塔那噶,Itanagar);下苏班西日 (Lower Subansiri,面积9 548平方公里,行政中心在泽洛,Ziro);上苏班西日 (Upper Subansiri,面积7 032平方公里,行政中心在达波日觉,Daporijo);西帝杭 (West Siang,面积8 033平方公里,行政中心在阿隆,Along);东帝杭 (East Siang,面积3 895平方公里,行政中心在帕西格,Pasighat);上帝杭 (Upper Siang,面积6 590平方公里,行政中心在营琼,Yingkiong);丹巴河谷 (Dibang Valley,面积13 029平方公里,行政中心在阿尼尼,Anini);罗希 (Lohit,面积11 402平方公里,行政中心在德泽,Tezu);昌朗 (Changlang,面积4 662平方公里,行政中心在昌朗,Changlang);第来普 (Tirap,面积2 362平方公里,行政中心在孔萨,Khonsa)。 
  当地人口约100万,有多个民族,原住民多属于汉藏语系,包括门巴族、珞巴族、爱缔族(僜人)等,方言超过40种,但印度政府把印地语定为阿鲁纳恰尔邦的官方语言。 
  印度非法成立的阿鲁纳恰尔邦的范围要比中国宣布拥有主权的藏南地区更为广阔,包括布拉马普特拉平原和那加丘陵北部部分地区。 
  根据上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农业区划资料,藏南印控区主要包括山南地区的门隅,墨脱南部和下察隅。其中门隅面积为2.87万平方公里,墨脱南部(洛隅)面积为2.26万平方公里,下察隅面积为1.18万平方公里,三者合计为6.31万平方公里,约占印度非法成立的阿鲁纳恰尔邦面积的3/4.居民主要有当地的门巴人、珞巴人、僜人等。门巴人、珞巴人散布在东喜马拉雅山区,总人数都有数十万人之众,但我国实际控制线内只有区区万人。 
  中印边境争议地区主要位于大喜马拉雅山东段南坡。当地具有世界上最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最丰富多彩的生态系统。在不到100千米的直线距离内,地势从海拔100米的冲积平原上升到超过7000米的雪峰,形成了高山深谷相见的壮丽山川。 
  当地水热条件优越。由于著名的西南水汽通道的影响,由孟加拉湾而来的暖湿水汽,以接近2000克/(厘米。秒)的水汽通量沿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向喜马拉雅山地输送。 
  西南暖湿气流携带的大量水热在特殊的小地形作用下使热带气候带向北推移了五个纬距。北半球热带气候的平均北界为北纬24度左右。在而这条水汽通道上,位于北纬29度的西藏墨脱,年平均气温高达摄氏18度以上,比我国东部同纬度地区(金华)高10度多;一月平均气温在摄氏10度以上,与广州(约北纬24)相近,虽然墨脱比云南西双版纳偏北五个纬度,却生长着与之相似的热带和南亚热带植物;是北半球热带的最北界,被誉为“热带绿色山地”。 
  同时由于受地形决定,当地小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从无台风、寒流困扰。 
  由巨大的相对高差和局地小气候决定的热力梯度使用藏南地区几乎包括了从赤道到极地所有的气候带,形成了世界了最丰富的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和以森林植被为主的壮丽的自然景观。 
  和高山深谷相对应的交通不便,生存条件恶劣也是东喜马拉雅山地成为人口稠密的东亚、南亚地区少数几块为开发的处女地之一。 
  由于水热条件优越和人类活动稀少,藏南地区保留了数万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成为了北纬30度附近绿色最浓郁的地方,森林也为野牛、大象、孟加拉虎、小熊猫、多种叶猴等珍稀动物以及神秘的“野人”等提供了避难所,是世界上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 
  但是,当地生态环境也非常脆弱。由于巨大的水力、重力及热力梯度,决定了大喜马拉雅山南坡天然植被一旦破坏就会发生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洪水泥沙将直接威胁下面的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平原与孟加拉。 
  当地地势崎岖陡峻、交通极度不便;因此,这片土地开发起来极度困难,土地开发价值不大。 
  虽然中印争议面积超过6万平方公里,但是真正适宜垦殖的面积很少,垦殖率不可能超过5%.从经济角度讲,大喜马拉雅山东麓南坡可以说是无多大实用??的意义,是全人类宝贵的自然遗产。 
  不论谁控制这片土地必须贯彻“保护优先”的原则,如果只占领不保护甚至加以破坏(如滥伐森林)那么就是对全人类的犯罪。一旦藏南森林受到破坏,洪水与泥沙将直接威胁阿萨姆与孟加拉地区,希望印度殖民者明白这一点。 
  印度东北部,雅鲁藏布-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是印度未来的希望。但同时东北诸邦的内乱是独立60年来令印度中央政府头疼不已的问题。 
  印度东北部和印度本土很不一样。东北部各邦跟印度的主体部分只通过尼泊尔和孟加拉之间的一个狭长的走廊地带连接,这些邦相人种、相貌、民族、语言、宗教、文化、习俗也和印度的其他部分不同,其历史、语言、民族、语言和文化更加接近于缅甸、泰国和中国西藏地区。 
  以阿萨姆为主体的印度东北地区虽然有丰富的石油、土地、森林和水资源。但却是印度比较贫穷和落后的一个角落,使当地人产生了一种被剥削的感觉,增加印度东北各邦与新德里的疏离感。同时还有大量的移民从人口过剩的自比哈尔、孟加拉以及尼泊尔的不断来到人口相对稀疏一些的阿萨姆平原及周边山区,他们和当地人争夺土地、水和就业机会,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当地政治、经济,和当地人产生了许多矛盾。 
  尽管整个印度的安全形势也是不容乐观的,但东北部地区更为严重。印度20多个邦当中,将近一半的邦有所谓的反政府武装,他们进行各种各样的恐怖袭击、炸人、包括选举的时候给选举票站扔炸弹,给印度的国际社会稳定带来一些严峻的挑战,但是性质是不一样的,有的是反政府的、有的是反社会的、有的是教派反对教派的。 
  印度东北部地方独立或者自治的要求比较强烈,有大大小小十几个反政府武装组织,比如说著名的阿萨姆革命联合阵线,要求在阿萨姆邦成立一个阿萨姆国。1947年独立以来,印度东北部地区大小冲突中已经先后死亡了5万多人。但是这些所谓的“反政府武装”在群众当中还受到相当的支持,因为他们属于劫富济贫的罗宾汉式的人物,打的主要是一些富人、政府机构,对平民还不怎么伤害。政府军来了就躲到深山里去了;政府军走了就下山“打抱不平”,袭击警察局,袭击当地政府机构。 
  印度东北部地区还涉及到印孟关系的问题。跟孟加拉国的关系在印度周边关系当中仅次于巴基斯坦,印度和孟加拉国有边界冲突、有河水分流的问题、也有跨境移民问题,反正问题很多。 
  为了镇压反政府游击队、维护治安,制止部族、种姓屠杀,以及保卫石油设施,印度政府在东北地区派驻了重兵。但是印度军人在东北部地区的专权,更加激起了当地民族对新德里的反感,引发一波又一波以暴易暴的动乱。疲于应付社会治安问题的印度东北部驻军在一定程度上对于非法占领的中国藏南地区(印称阿鲁纳恰尔邦)就鞭长莫及了。 
  但是印度东北地区的动乱不是单纯靠武力所能解决的,如果不解决贫困和社会公正问题,印度再穷兵黩武,也保证不了国内的安全。 
  由此看来,印度国内的阿(萨姆)独,比中国藏独闹腾得凶的多,真不知道印度在东北部混乱的国内、国际(与孟加拉的矛盾)情况下,再和中国发生大规模的、长期的、激烈的对抗会出现什么后果。 
  如果西藏还是中国荒蛮的边疆。但印度不能失去阿萨姆。印度境内只有少数几个油田,大部分集中在阿萨姆。而且阿萨姆所掌握的水利水电资源也是推动印度反贫困事业的希望。 
  如果不与中国合作,难道印度想叫它的军队以动乱的阿萨姆为前进基地,翻越大喜马拉雅山,到青藏高原上显示它的存在吗? 
  一方面是广阔但难以开发的土地,另一方面是唾手可得的水利水电资源,何去何从,有待印度抉择。 
  在“藏南问题”上印度只有选择跟中国合作,合才能两利;争印度只会输的很惨,甚至死的很惨。
 
 

本文来源:https://www.shanpow.com/rc/318622/

《墨脱与印度的分界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阅读
  • 关于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心得体会【五篇】 关于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心得体会【五篇】
  • 学习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心得体会汇编4篇 学习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心得体会汇编4篇
  • 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庆祝大会观后感(合集四篇) 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庆祝大会观后感(合集四篇)
  • 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心得体会【三篇】 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心得体会【三篇】
  • 西藏维护稳定工作总结(锦集4篇) 西藏维护稳定工作总结(锦集4篇)
  • 西藏民族团结演讲稿【3篇】 西藏民族团结演讲稿【3篇】
  • 中组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发对口支援西藏干部和人才管理办法范文四篇 中组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发对口支援西藏干部和人才管理办法范文四篇
  • 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党课讲稿范文汇总三篇 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党课讲稿范文汇总三篇
为您推荐
  • 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心得体会范文(精选3篇)
    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心得体会范文(精选3篇)
    这是西藏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折点,也是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祖国统一事业的一件大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心得体会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西藏发展进步的伟大里程碑-百万农奴解放日的心得体会范文(精选3篇)
    西藏发展进步的伟大里程碑-百万农奴解放日的心得体会范文(精选3篇)
    《农奴》是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李俊执导的剧情片,由旺堆主演,于1964年上映。该片讲述了西藏农奴强巴饱受农奴主剥削压迫,被解放军所救,他揭露了恶势力的罪行,最终农奴们获得解放的故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西藏发展进步的伟大里程碑-百万农奴解放日的心得体会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2021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演讲稿范文(通用5篇)
    2021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演讲稿范文(通用5篇)
    演讲稿也叫演讲词,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合发表的讲话文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2021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演讲稿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学习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讲话心得体会精选六篇
    学习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讲话心得体会精选六篇
    座谈会是由训练有素的主持人以非结构化的自然方式对一小群调查对象进行的访谈。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习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讲话心得体会精选六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心得体会集合4篇
    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心得体会集合4篇
    精神,是描述有智动物特别是人类的内在现象的名词。从古老用语“灵”,到古典用语“精神”,再到启蒙时代笛卡尔用语“意识”,再到现代用语“心理”,人们对有智动物的心理意识的认识是逐渐去神秘化的过程。而对于心理意识的认知科学,还在进一步地探索之中。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心得体会集合4篇,仅
  • 学习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心得体会锦集四篇
    学习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心得体会锦集四篇
    精神,是描述有智动物特别是人类的内在现象的名词。从古老用语“灵”,到古典用语“精神”,再到启蒙时代笛卡尔用语“意识”,再到现代用语“心理”,人们对有智动物的心理意识的认识是逐渐去神秘化的过程。而对于心理意识的认知科学,还在进一步地探索之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习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心得体会锦
  • 学习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心得感悟五篇
    学习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心得感悟五篇
    感悟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gǎnwù,是指人们对特定事物或经历所产生的感想与体会。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习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心得感悟五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学习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心得体会精选3篇
    学习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心得体会精选3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学习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心得体会精选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 2021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演讲稿四篇
    2021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演讲稿四篇
    演讲稿也叫演讲词,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合发表的讲话文稿。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2021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演讲稿四篇,欢迎品鉴!
  • 西藏民族团结演讲稿(通用3篇)
    西藏民族团结演讲稿(通用3篇)
    民族团结是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各民族内部的团结。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关系问题的一项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西藏民族团结演讲稿(通用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