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shanpow.com--亚洲】
一:[豺为什么是虎的天敌]豺狼虎豹,老大是“豺”,老虎其实是有天敌的
老虎是万兽之王当之无愧,陆地上可能还真没有老虎捕猎不了的动物,亚洲象,犀牛,棕熊,都有被老虎捕杀的记录,可以说老虎没有天敌(人类这个bug除外),但我们有个成语叫做“豺狼虎豹”,老祖宗将豺狼排在前,虎豹在后,传闻大自然为它创造的克星——豺群。
豺,也叫亚洲野犬、豺犬、红狗或红狼,从外观上看,豺就像是灰狼和赤狐的混合体。豺擅长以群体合作的方式捕猎,平时猎杀野羊、鹿、野猪和野牛。在捕到猎物后,豺群会让幼崽先进食,和狼群(狼王先吃)不一样。
由于豺的猎物种类与亚洲的其它大型食肉动物重合度较高,它们不得不面对种群间竞争的压力——虎(孟加拉虎)和豹与豺的种群间竞争尤为激烈。但据国外科学家观察,豺一般三五成群或十只八只一起活动,甚至有四十只的大群,虎豹见了都得退避三舍。
不过曾有媒体报道:在印度一保护公园的马路上,一孟加拉虎袭杀三只豺狗,豺狗见到老虎一哄而散,不过最终老虎还是逮到了一只。
曾有人问“多少只豺能干掉一只老虎”这样的问题,小编觉得不靠谱,有些理想化。
豺群是有群体合作意识,不过那只是在捕食基础上建立的,就像非洲二哥群体狩猎一样。但面对危险或者强敌的时候,求生意识会占主导地位,大家会只顾自身安全逃之夭夭(如鬣狗群面对雄狮)。
奋不顾身地迎敌这种情况,只有像蚂蚁、蜜蜂这种低级动物才会做,它们的生存的使命就是保护蚁后、蜂后。像豺狼等哺乳动物都会思考,它们的一切都是为了安全的生存下去,反正死道友不死贫道。
二:[豺为什么是虎的天敌]图解《山海经》众生物
原文:北次三经,有兽焉,其状如兔而鼠首,以其背飞,其名曰飞鼠。译文:北方第三条山脉,有兽,它的大小形状像兔子却长着老鼠的头,它用它的背来飞行,它的名字叫做飞鼠。
鼯鼠也称飞鼠或飞虎,是松鼠科下的一个族,称为鼯鼠族。其飞膜可以帮助其在树中间快速的滑行,但由于其没有像鸟类可以产生阻力的器官,因此鼯鼠只能在树、陆中间滑翔。全世界现存13属34种,我国有7属16种,其中中国特产的有3种:复齿鼯鼠、沟牙鼯鼠和低泡飞鼠。本类动物多数分布在亚洲东南部的热带与亚热带森林中,仅少数几种分布在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洲的温带与寒温带森林中。复齿鼯鼠(又称橙足鼯鼠)是我国特有的品种,主要分布于甘肃、青海、河南、云南、贵州及西藏等地。21世纪初以来,由于大量猎杀,鼯鼠很有灭绝的可能。
飞鼠VS鼯鼠 相似度:★★★★☆
原文:西次三经,泰器之山。观水出焉,西流注于流沙。是多文鳐鱼,状如鲤鱼,鱼身而鸟翼,苍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游于东海,以夜飞。其音如鸾鸡,其味酸甘,食之已狂,见则天下大穰。译文:西方第三条山脉,有一座泰器山,观水从这里发端,它流注进了流沙(估计是指沙漠)。其中有很多文鳐鱼,这种鱼的外形大小像鲤鱼,长着鸟翅膀,斑白的花纹白白色的头,红色的嘴,经常游走于东海,在夜晚飞行。它的声音像鸾鸡,它的味道酸中带甜,吃了可以治癫狂病。文鳐鱼一出现天下就会大丰收。
飞鱼是生活在海洋上层的鱼类,是各种凶猛鱼类争相捕食的对象。飞鱼并不轻易跃出水面,每当遭到敌害攻击的时候,或者受到轮船引擎震荡声刺激的时候,才施展出这种本领来。可是,这一绝招并不绝对保险。有时它在空中飞翔时,往往被空中飞行的海鸟所捕获,或者落到海岛,或者撞在礁石上丧生。有时也会跌落到航行中的轮船甲板上,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肴。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晚上,因为飞鱼的眼力在白天敏锐,晚上常常盲目飞翔。在我国常见的飞鱼产于东海。文鳐鱼VS飞鱼,相似度:★★★★☆
原文:西次三经,乐游之山。桃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是多白玉,其中多【鱼骨】鱼,其状如蛇而四足,是食鱼。译文:西方第三条山脉,有座乐游山,桃水从这里发端,向西流注于稷泽,桃水是多产白玉,还多产一种【鱼骨】鱼,它的样子像蛇而长着四足,以吃鱼为生。
菲律宾海蜥体长约80~100公分,是飞蜥科(Agamidae)成员中体型最大的蜥蜴,这是种全身都是灰色的蜥蜴,以其隆起且似帆状物的大尾巴而著称,其尾巴由隆起的脊椎骨突起所支撑,成体的帆状尾远比幼体来的更大更高。其背部中间有一列膨大的棘状突起。在野外会摄食水果、青蛙、昆虫与鱼类,寿命可达 10 年以上。
【鱼骨】鱼 VS 菲律宾海蜥(鳄蜥)相似度:★★★☆
原文:东次二经之首,曰空桑之山,北临食水,东望沮吴,南望沙陵,西望涮氵昬泽。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虎文,其音如钦。其名曰軨々,其鸣自詨,见则天下大水。译文:东方第二条山脉的起始,叫做空桑山,这座山向北临于食水,向东见沮吴,向南见沙陵,向西可达氵昬泽。山中有兽,它的大小形状像牛却有老虎一样的花纹,它会发像人呻吟般的叫声。它的名字叫軨軨(音零),也是它的鸣叫声。见到它天下就会发洪水。
上图的动物名叫肯尼亚林羚。这种动物以其华美的皮毛著称于世,但俗话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如今即使在肯尼亚,你也只能在动物园里见到他们的身影了,数量也不过数百头而已。有趣的是軨軨的读音也是林羚。
軨軨VS肯尼亚林羚 相似度:★★★
原文:南山经,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阳之山,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其中多玄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huǐ )尾,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可以为底。译文:南方山脉,再向东三百七十里,有座杻阳山,怪水从这座山发端,然后向东流入宪翼水。水中多有一种黑色的龟,形状像普通乌龟却长着鸟一样的头和蛇一样的尾巴,名称是旋龟,叫声像劈开木头时发出的响声,佩带上它就能使人的耳朵不聋,还可以治愈脚底老茧。
鳄龟原产北美洲和中美洲,又叫大鳄龟、鳄甲龟、鳄鱼咬龟,它们主要栖息于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流域。平胸龟,别名大头平胸龟、大头龟、鹰嘴龟、鹰龟。——《中国药用动物志》
鹰嘴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龟类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等地,是我国淡水龟中最特殊的一种,头不能缩入壳内,其性情凶猛,属我国一级保护物种。旋龟VS鳄龟(鹰嘴龟)相似度:★★★★☆
原文:中次九经又东四百里,曰蛇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白尾长耳,名犭也狼,见则国内有兵。译文:中央第九条山脉,再向东四百里,有一座蛇山,山中有兽,其大小外形像狐狸,长着白色的尾巴,长长的耳朵,名叫犭也狼,它一出现就会发生兵灾战事。
大耳狐的皮毛多呈灰黑色,尾部则多呈黑色。这一点上与山海经的描述还是区别。不过不须担心,除了大耳狐之外还有一种名为阔耳狐可爱生灵。见下图:
阔耳狐的相貌非常的可爱,非常的萌。它们的个头很小,皮毛多呈灰白或黄白色。给它们一片乐土吧。
犭也狼VS大耳狐(阔耳狐)相似度:★★★☆
原文:东次二经,南水行九百里,曰【足每】隅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牛而马尾,名曰精精,其鸣自詨。译文:东边第二条山脉,向南走水路九百里,是【足每】隅山,山中有兽,它的样子看起来像牛,却长着马一样的尾巴,名叫精精,也是它的叫声。
角马也叫牛羚,是一种生活在非洲草原上的大型羚羊。在生物分类学上,它属于牛科的狷羚亚科的角马属。它们的外形像牛,有长角,两角根部相连,但有颏须;体似羚牛,颈粗短,但有长鬃毛;尾似马尾,长而多毛,故名。群居疏林草原原文:北山经,又北三百二十里,曰灌题之山,其上多樗柘,其下多流沙,多砥。有兽焉,其状如牛而白尾,其音如叫(一作:詨),名曰那父。译文:北方山脉,再向北三百二十里,有座灌题山,山上多樗树(既:臭椿)和柘树,山下是流沙(应该就是指沙漠),多出砥石(砥砺 dǐlì 既磨刀石。) 。山中有兽,它的样子像牛却长着白色的尾巴,它的声音就像人在呼叫,它的名字叫做那父。角马仅一属两种,还有一种数量比较稀少白尾角马(黑角马),它们仅分布在非洲南端的部分地区。相比斑角马,它们的个体比较小。
角马(白尾角马)VS精精(那父)相似度:★★★☆之所以相似度不算高,是因为它们的叫声还无法对的上号。而且山海经里的描述也不是特别清楚。但是这两种动物,至少说明了,山海经上的所说的动物并非是空想出来的。
原文:南次三经,仑者之山,有木焉,其状如榖而赤理,其汗如漆,其味如饴,食者不饥,可以释劳,其名曰白【上艹下咎】,可以血玉。译文:南方第三条山脉,有座仑者山,山上有树,它的样子像榖树,树干上流出的树汁漆,它的味道就像是用麦芽制成的糖浆,不但可以吃饱肚子,还可以解劳去乏。树的名子叫白【上艹下咎】,这种树汁还可以用来给玉石染色。
糖枫(sugar maple),学名为Acer saccharum,又名美洲糖槭,槭树科槭属。落叶乔木,原产北美。茎高达十余米,叶三裂或五裂,下面生白色细毛,花黄绿色,不具花瓣,果实与普通的槭树相似。糖枫树干中含大量淀粉,冬天成为蔗糖。天暖蔗糖变成香甜的树液。如在树上钻孔,树液便源源流出。从树干流出的液汁,可制砂糖,糖枫树汁熬制成的糖叫枫糖或槭糖。
液汁浓缩成糖浆食用和或再蒸煮为砂糖,具有特殊风味,还常用为制造蜜饯、糖果或烟草调味。汁液为无色易流动的溶液,含有糖及各种酸与盐分。糖浆呈黄褐色,最淡的为高级,颜色越浓级别就越低。一般在晚冬或早春采糖。
生漆(天然漆),稍称“土漆”,又称“国漆“或“大漆”。它是从膝树上采割的乳白色胶状液休,一旦接触空气后转为褐色,(注意这里,液态的生漆无论是从颜色还形态上都非常的接近枫糖。)数小时后表面于涸硬化而生成漆皮。生漆的经济价值很高,具有耐腐、耐磨、耐酸、耐溶剂、耐热、隔水和绝缘性好、富有光泽等待性,是军工、工业设备、农业机柏、基本建设、手工艺品和民用家俱等的优质涤料。也是我国传统出口的重要物资之一,并以量多质好著称于世。经过以上对比,我们可以发现,糖枫树与山海中描述的白【上艹下咎】几乎一模一样,而糖枫仅产于北美,尤以加拿大居多。由于南北美洲与其它大洲被大洋隔绝,所以糖枫出现在亚洲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是人为的传播。而在山海经成书的那个年代,你觉得会有人有能力把糖枫从美洲引进到亚洲吗?值得一提的是印第安人在血缘上最亲近的是东亚人种。白【上艹下咎】VS糖枫 相似度:★★★★☆
原文:中次十二山,曰柴桑之山,其上多银,其下多碧,多汵(gàn)石、赭(zhě)石,其木多柳、芑(qǐ)、楮(chǔ)、桑,其兽多麋(mí)、鹿,多白蛇、飞蛇。 译文:中央第十二条山脉,有座柴桑山,山上多银矿,山下产碧玉,还出产柔软如泥的汵(gàn)石和赭石,山上以柳树,枸杞,楮树,桑树居多,山中野兽以麋和鹿为主,还有白色蛇和会飞的蛇。汵石和赭石,分别可以作为黑色和红色的染料,赭石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赤铁矿可以入中药,汵石今为何物尚不清楚。
这是赭石,许多远古人的岩画就是用它作为颜料的。
飞蛇,游蛇科金花蛇属。体细长,树栖,分布于亚洲南部和东印度。能作短距离滑翔。(这是关键。)滑翔时身体挺直,腹部正中鳞片收缩使腹部微凹。飞蛇多昼间活动,捕食啮齿动物、蝙蝠、鸟和蜥蜴。但飞蛇的飞行原理又是什么?首先,飞蛇"飞翔’时整个身体都要摆动或扭曲,其头部与尾巴之间都要发生变化。蛇是由身躯和尾巴组成的,它们的肋骨直达蛇尾。飞蛇摇动自己的肋骨,使它们在形式上能够像飞碟一样飞行。从空气动力学角度讲,这使得它们适于滑行。研究人员确认,飞蛇拥有无与伦比的空气动力学知识,因此能充分利用自身形态变化,在外界气流的帮助下,穿梭于大大小小的树枝间。已知的最远滑行记录约24米。这使得它们能像鬼魅般瞬间出现在猎物的面前。飞蛇如此与众不同,它的风采穿越了千年的时空依然夺目。和袓先们一样,只要你见到它时就会明白,“飞蛇”二字足以,不敷多言。(飞蛇,或为渝东南传说的料棒蛇?)
白蛇在自然界中不常见,通常指患有白化病的蛇类。失去了保护色的蛇在自然界中的竞争力会大幅下降,这将会是致命的。而山海经中说“多白蛇”,这让我诧异,是什么样的环境会适合白蛇的生存呢?啊,白娘子
蟒蛇一旦生了白化病可能不会完全变白,这样的话就产生了传说中的黄金蟒。小的2000,大的上万一条。
原文:中次十一山,丑阳之山,其上多椆椐.有鸟焉,其状如乌而赤足,名曰<鸟只>鵌,可以御火。译文:中部第十一次山脉,有座丑阳山,山上多椆树和椐树,山中有鸟,它的样子像乌鸦,但长着红色的爪了,名叫<鸟只>鵌,可以用来防火。
红嘴黑鹎,俗名,红嘴黑秋,黑嘴脚鹎。外型特徵,嘴、脚红色,全身黑色而有光泽,头顶上有蓬松的羽冠。台湾的原住民是非常尊敬它们的。相传从前有一个部落,居民与动物们相处得很和谐。但有一天部落里突然发生一场大火,火烧数日,死伤无数,损失非常惨重。红嘴黑秋为了帮忙救火,不顾危险,为此嘴喙和脚趾被火苗烧得通红布农人就是这支少数民族,他们曾经生活在台湾玉山,不过现在已经南迁到高雄花莲一带了。鸟只>鵌VS红嘴黑鹎 相似度:★★★☆
顺便讨论一下常常出现的“御火”,一直以来我都误认为,动物们都是怕火的,所以在野外只要你生上一堆火就万事大吉了,没有野兽敢靠近。推荐一部电影《上帝也疯狂》,FUCK ME,我的世界观被扭曲了
犀牛是非洲的义勇消防员。。。。先生们,以后如果你们在山海经里看到某某动物“可以御火”,相信就会有一个相当直观的映象了吧?所谓的“可以御火”,既可以认为是发出叫声报警,也可以认为是直接的扑灭。。。。庆幸吧童鞋们,如今你们不用生活在野外。原文:中次一十一经,又东南三百里,曰丰山。有兽焉,其状如蝯,赤目、赤喙、黄身,名曰雍和,见则国有大恐。译文:中央第十一条山脉,再向东南三百里,有座丰山,山中有一种兽,它长着红色的眼睛,红嘴脸,黄色的皮毛,样子有点象猿,名叫雍和,它出现的时候会给当地造成恐慌。
赤秃猴其实是一种猿类,在巴西、秘鲁和哥伦比亚森林深处都能找到赤秃猴。在赤秃猴的种群中,雌猴往往对那些红脸的雄猴情有独钟,谁的脸最红最亮,谁就最有“异性缘”。
这种猿拥有令人震惊的红脑袋,因此南美洲的人给它起了个有趣的绰号“英国猴”,这是为了纪念第一批前往它们的国土,被太阳晒的满脸通红的英国人。至于它们出现的时候会不会造成恐慌或骚乱,我暂时无法考证。雍和VS赤秃猴 相似度:★★★★
原文:东山经余峨之山有兽焉,其状如菟而鸟喙,鸱目蛇尾,见人则眠,名曰犰狳,其鸣自訆,见则螽蝗为败。”晋郭璞注:眠,“言佯死也。”为败,“言伤败田苗。”译文:东方山脉,有座余峨山,山中有兽,它们看起像兔子,但嘴巴像鸟,猫头鹰的眼睛,蛇的尾巴,看到人就装死,名叫犰狳,这也是它的叫声。它一出现就会发生虫害。晋朝人郭璞说:眠,就是装死的意思。为败,就是毁伤田中秧苗。
犰狳共分为2科8属20种,生活在南美和中美洲的广大地区。各类犰狳的大小和外型差异也非常的大。比如下图的是倭犰狳,属倭犰狳亚科的一种。
不要误认为犰狳只吃蚂蚁,实际上它们的食谱不但包括几乎所有它们能找到的昆虫,甚至在食物不充足的时期,它们还会吃蜥蜴、火龙、蛇、青蛙和蟾蜍。它还偏爱蛇蛋,偶尔也吃鹌鹑、火鸡和其它在地面筑巢的禽蛋和幼禽。有些犰狳也吃偶然遇到的鸡蛋和小型哺乳动物。
原文:中次三经,萯山之首,曰敖岸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白鹿而四角,名曰夫诸,见则其邑大水。 译文:中央第三条山脉以萯山为开端,有敖岸山,山上有兽,它的样子像白鹿,但长着四只角,它一出现就会发生洪水。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认为所谓的四角其实就是指像驯鹿、叉角羚这样角上分杈的羚鹿之类的动物。但山海经里反复记载有数长着四只角的类似鹿或羊的动物,其中甚至有一种叫作土蝼的四角鹿甚至还能吃人。这的确让人难以置信。但有一天我改变了过去的看法,因为长着四只角的鹿,它活活生生的出现在了我的眼前,用事实告诉了我一切皆有可能。
四角羚,又名四角羚羊,因独特的四角而得名,偶蹄目、牛科、四角羚属的唯一种。体型中等,体长90~110厘米,肩高55~65厘米,尾长12.6厘米,成体重15~25千克。主要分布在印度泰米尔纳德邦恒河平原以南的地方,东至奥利沙邦,西至吉尔。
但在距今500—280万年前的上新世,当时的美洲广泛分布着一种叫做四角鹿的生物,这种生物是今天的骆驼的近亲,但它们却长着四只角。
四角羊或鹿绝不是什么神兽,科幻兽,而是曾经或至今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活生生的动物。只不过我们现代的人类无缘一见罢了。分布在天竺(南瞻部洲)
总之,四角羊或鹿绝不是什么神兽,科幻兽,而是曾经或至今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活生生的动物。不过我们现代的人类无缘一见罢了。夫诸VS四角羚 相似度:★★★
我们读山海经的时候总会看到——某某“见则其国大水”或某某“见则其国大旱”。既然我们决心以科学的态度来看山海,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些天方夜谈般的文字呢?以下是我个人的观点:众所周知,自然界的动物不管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或者水里游的,有不少都具有迁徙的习性。而这种习性出现的原因不外乎两点:食物和繁殖。比如我们熟知的大雁还有前面提到过的飞鱼和角马。它们都是追逐着食物在各个食物丰富的地方来回迁徙的,食物稀少时离开,等到来年食物丰富的时候又回来哺育下一代,年复一年周而复始。而相对的,古代的先民们在掌握了一定的农牧业基础之后,他们的生活区域就比固定而狭小了。所以,对他们来说某种有迁徙习性的动物一出现既代表着旱季或者雨季(雨季通常伴随着山洪)的来临。而这其中缘由古人是无法得知的,产生一些神秘主义的认知也就自然而然了。这样一来也就很好的解释了,之前我说到过的,为什么山海里两处同是描述飞鱼,却分别代表着大丰收和大旱灾的问题。
另附上角马迁徙路线图一张,图做的有比较粗,不过还是能看明白的,这些角马每个来回的路程之和几乎可以贯穿整个非洲大陆。非洲角马的迁徙将从坦桑尼亚南部一直走到肯尼亚中部的马赛马拉草原,等到雨季来临又原路返回。
原文:东次四经之首,曰北号之山,临于北海。有兽焉,其状如狼,赤首鼠目,其音如豚,名曰猲狙,是食人。有鸟焉,其状如鸡而白首,鼠足而虎爪,其名曰鬿誉亦食人。译文:东方第四条山脉的开端,叫北号山,这座山靠近北海。山上有兽,形状如狼,红色的头而老鼠的眼,声音像猪,名叫猲狙,会食人。又有一种鸟,长的像鸡,白色的头,老鼠的脚,老虎的爪,名叫鬿誉,也会吃人。(请特别注意这里,之前说了这种鸟是鼠足但又补充说明还有老虎的爪。“足”在古时通常指动物的后肢,而“爪”一般用来指上肢而不是指甲。那么什么鸟会有四只脚呢?)
豺栖息的环境也十分复杂,无论是热带森林、丛林、丘陵、山地,还是海拔2500-3500米的亚高山林地、高山草甸、高山裸岩等地带,都能发现它的踪迹。所以它们广泛分布在亚洲乃至非洲的广大地域里,只有1种但有11种亚科。
豺的攻击性是毋庸置疑的,它们成群结队的进行捕猎,必要的时候甚至会进攻老虎、狮子、大象等这样的猛兽巨兽,豹子遇到它们只有躲上树去老实待着。曾有豺群攻击老虎并在损失十数只豺后最终磨死老虎的记录。大家还可以在网上找到豺群捕猎白斑鹿和小象的视频有些非洲人将它们称为血狼,百度“血狼”两字你们可以找到豺袭击维和部队士兵的文章。
麝雉,生活在南美洲热带地区,是一种相对原始的鸟类。成鸟身体肥胖只能笨拙地短距离飞行。它们以沼泽地的植物为食,用其极为膨大的嗉囊(而不像其他鸟类那样用砂囊)磨碎叶和幼芽。
我忽然在这里提到麝雉,当然不是因为它们肥屁股,而是因为它们的雏鸟特技。是不是没看太清?没关系,我这有素描图。麝雉雏鸟的肢膀上长有两节长长的指爪,可以协助它们在树枝上攀爬。这种指爪将会在成年后逐渐退化。
原文:东次四经,曰钦山,多金玉而无石。师水出焉,而北流注于皋泽,有兽焉,其状如豚而有牙,其名曰当康,其鸣自叫,见则天下大穰。译文:东方第四第山脉,有座钦山,山上多金玉但没有石头。(???玉不是石吗。。。),师水从这里发端,向北流注于皋泽,山上有兽,样子像猪,而且长着牙。(有不长牙的猪吗?汗。)兽名当康,也是它的叫声,见到它就天下就会丰收。
疣猪是一种长相奇特的动物,尤以一对巨大的獠牙闻名。一共分为两种:普通疣猪和荒漠疣猪。前者遍布非洲大陆,除了热带雨林和北非沙漠以外;后者分布在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的荒漠地区。
这是普通野猪,它们的獠牙很难和疣猪相提并论。
原文:东次二经,曰姑(音苦)逢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狐而有翼,其音如鸿雁,其名曰獙獙(音必),见则天下大旱。 译文:东方第二条山脉,有座姑逢山,山无草木,多产金玉。山有兽,样子像狐而长着双翼,叫声就像大雁,名叫獙獙,看到了它就会发生旱灾。
狐蝠科共有42属166种,分为2个亚科:狐蝠亚科和长舌狐蝠亚科。狐蝠属的大型种类体长超过40厘米,翼展可超过1.5米,体重超过1公斤。
在马来西亚以及其它东南亚国家,人们捕杀狐蝠的目的通常是为了果腹和进行比赛。当地人同样认为,狐蝠有一定的医学价值。马来西亚半岛每年被合法捕杀的狐蝠数量估计在2.2万只左右。非法捕杀的数量现在仍旧是一个未知数。科学家警告说,由于人类的大肆捕杀,生活在东南亚的世界上体型最大的蝙蝠——狐蝠将在几年之内走向灭绝。獙獙VS狐蝠 相似度:★★★☆
原文:东山经,旬状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而鼠毛,其名曰{此虫}鼠,见则其邑大旱。 译文:东部山脉,有座旬状山,山中有鸟,样子像鸡而长着老鼠一样的毛,名叫{此虫}鼠,,见到它就会发生旱灾。几维鸟,又译为鹬鸵,是无翼鸟科3种鸟类的共同名称。因其尖锐的叫声“keee-weee”而得名。几维鸟的身材小而粗短,嘴长而尖,腿部强壮,羽毛细如丝发,由于翅膀退化,因此无法飞行。
褐几维鸟很容易受到惊吓,大部分的活动都在夜间进行,觅食时用尖嘴灵活地刺探,长嘴末端的鼻孔可嗅出虫的位置,进而捕食。主要食物包括泥土中的蚯蚓、昆虫、蜘蛛和其他无脊椎动物,寿命可达三十年。但是几维鸟没有迁徙的习性——就算它想迁徙也没地可迁,新西兰是远离大陆。所以见到它的时候不会发生干旱。但也许在很久以前,大陆上曾经也生活着像几维鸟这样的生物呢(或许是大陆漂移,南瞻部洲,哈哈)。{此虫}鼠VS几维鸟,相似度:★★★★
原文:北次二经,梁渠之山,无草木,多金玉。修水出焉,而东流注于雁门,其兽多居暨,其状如(彑果)而赤毛,其音如豚。有鸟焉,其状如夸父,四翼、一目、犬尾,名曰嚣,其音如鹊,食之已腹痛,可以止衕。 译文:北方第二条山脉有座梁渠山,山上不生草木,多产金玉。修水从这里发端,向东流入雁门,山上生活着名叫居暨的野兽,样子像(彑果)而且长着像刺猬那样的刺(也可翻译为红色的毛),声音像小猪。又有一种鸟,样子像猴,四翼,一眼,狗尾,名叫嚣,声音像鹊鸟,吃了能治腹泻。郭璞说:(彑果)长的像老鼠,赤毛就是像刺猬那样的刺。夸父在山海经里除了追日的时候是指巨人,大部分时间是指某种猴类。
针鼹是最原始的哺乳动物之一,生活在澳大利亚各地,寒冷时会冬眠。已经存在了8000万年左右;还是现存仅有的两种单孔目动物之一,另一种是鸭嘴兽。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你不说居暨其实是指刺猬呢?我也希望是,不过很可惜,先民们对刺猬有认识,甚至拿刺猬来形容其它的动物。
山海经云:有兽焉,其状如牛,猬毛,名曰穷奇,音如獋狗,是食人。
另外个人也觉得郭老爷子(郭沫若)在这里把赤毛解释为刺毛实在有点牵强,因为其它地方怎么没见他说赤毛是刺毛呢?假设居暨确实是红毛而不是刺毛的话,倒有可能鼩鼱。
总之呢,不论山海经里倒底说的是刺毛还是赤毛都有动物能够对的上号。山海经里所描述的飞禽走兽水中游鱼,都有过一只眼睛的。但是我找遍了各类书籍,就是没找到过一星半点的记录。而且在各类生物化石(包括低等级的生物:比如三叶虫),都没有发现。也就是说,一只眼睛的生物根本没有传承。究竟是山海经的作者们观察不仔细以讹传讹,还是真的有过这些一只眼睛的生物只是我们没有发现呢?我不知道,我想知道。求高人解惑。单眼无法聚焦定距不过长的像猴子而且能飞的动物倒真有。
鼯猴皮翼目仅有的一科鼯猴科的通称。因体侧自颈部直至尾部具有大而薄的滑翔膜,状似啮齿目的鼯鼠,面部又很像灵长目的狐猴而得名。鼯猴共有1属2种:菲律宾鼯猴,分布于菲律宾的棉兰老等岛屿;斑鼯猴,分布于马来亚、苏门答腊、爪哇。与鼯鼠相比鼯猴r的滑翔能力很强,每次滑翔136米远仅下降10~12米,善于爬树,但速度不快,在地面上不能直立,只能缓慢移动。鼯猴产于苏门答腊岛和棉兰岛。
原文:聂耳国,黑齿国,凿齿。聂耳之国在无肠国东,使两文虎,为人两手聂其耳。黑齿国在其北,为人黑齿,食稻啖蛇。凿齿: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射杀之,在昆仑墟东,羿持弓矢,凿齿持盾,一曰持戈。 有人曰凿齿,有蜮山者,有蜮民之国,桑姓,食黍,射蜮是食。译文:聂耳国在无肠国的东边,驱使着两只黑虎,聂耳国的人都用手托着自己的耳朵。黑齿国在它的北边,国人都是黑色的牙齿,吃的是稻米和蛇。后羿与凿齿在寿华原野战斗,最终后羿将凿齿射死在昆仑山以东。后羿的武器是弓与箭,凿齿拿着盾,也有说是拿着戈的。有叫凿齿的人们居住在蜮山,叫做蜮民国。其中的人民都姓桑,以黄米为食或者射猎“蜮”这种动物为食。凿齿在山海经有多处记述。 PS:蜮是什么动物暂时没搞清楚,不过成语含沙射影据说就得自这种动物。
生活在非洲的马赛人生下来就扎耳眼,而后逐渐加大饰物的重量,耳朵因此越拉越长,耳洞也越来越大。当然有这种习俗的并非仅仅只有马赛族,泰国的长耳族也有这种习俗,不过一般仅限于女性。
凿齿,也称“折齿”、“打牙”。产生于古代原始部落民族中的习俗。其特点是:青春期男女,以敲折、拔除上颌两侧对称牙齿为美观。中国越、僚、濮等古民族以及今仡佬、高山族均有此俗。亚、非、拉美、大洋洲等地也曾风行。那么为什么形成这种奇怪的习俗呢?下面是我截选自,长河飞舟夫妇的《纵论中西全史》中的一段内容。“尼罗河上游的两个部落:努埃尔和丁卡。他们大约要到19世纪才开始在这里定居。他们有一个奇怪的习俗,小孩的门牙一长出来就会被拔掉。你如果能看到努埃尔人或者丁卡人,你会发现他们明显下巴松弛,说话都有些困难。可他们却觉得松弛的下巴和下垂的嘴唇很美。甚至说,有门牙的人看上去像豺狼。他们为什么有如此奇怪的审美标准呢?很长时间以前,此地曾经大规模流行过破伤风。破伤风又称“锁颚症”,最典型的症状是咀嚼肌持续性收缩,牙关紧锁,嘴都张不开。说到这里我们就明白了,原来拔掉门牙是因为即使得了破伤风,也可以从中间的洞里面把食物灌进去。慢慢地,就形成了这种独特的审美观。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美学本质上是心理学。”……《纵论中西全史》是一本非常有趣的历史读物,与如今的历史课本枯燥艰涩完全不同,有兴趣的话可以在网上搜索来看看。而黑齿的习俗相对来说就是大众化的了,不管是非洲美洲还亚洲都有。我国也有,我们的恶邻日本也有。标准的日本贵族美女黑齿秃眉白面,看着像女鬼。
下面是我国壮族妇女。
原文:海外南经讙头国在其南,其为人人面有翼,鸟喙,方捕鱼。一曰在毕方东。或曰讙朱国。 大荒南经有人焉,鸟喙,有翼,方捕鱼于海。大荒之中,有人名曰驩头。鲧妻士敬,士敬子曰炎融,生驩头。驩头人面鸟喙,有翼,食海中鱼,杖翼而行。维宜芑苣,穋杨是食。有驩头之国。译文:海外南经,讙头国在它的南方,国民长着人脸还长着翅膀,长着鸟的嘴,正在捕鱼。也有人说在毕方的东边。还有说叫做讙朱国的。大荒南经,有人,长着鸟嘴,长着翅膀,正在海中捕鱼。在大荒当中,有个人名叫驩头。鲧的妻子叫士敬,士敬的儿子叫炎融,炎融生了驩头。驩头长着人脸但却有着鸟的嘴,还长着翅膀,吃着海里的鱼,用翅膀支撑自己行走。也吃芑苣穋杨这些植物。(似乎曾听说有一种企鹅也吃植物,在百度上没找到。)有驩头这个国家。另外:目前已知全世界的企鹅共有十八种。主要生活在地球的南半球,所以并不是所有种类的企鹅都生活在南极。
讙头人VS企鹅 相似度:★★★★☆
原文:北山经,又北二百八十里,曰石者之山,其上无草木,多瑶碧。泚水出焉,西流注于河。有兽焉,其状如豹,而文题白身,名曰孟极,是善伏,其鸣自呼。 译文:北方山脉,再向北二百八十里,有座石者山,山上草木不生,多出产瑶碧之类的宝玉,泚水出这里发端,向西流注于黄河。(注意!这里这条河居然是向西流且流入黄河的,我虽然地理知识有限,但实在闻所未闻。)山上有一种野兽,样子像豹,但长着白色的皮毛黑色的斑纹,它的名字叫做孟极,孟极善于潜伏隐匿,“孟极”也是它自己的叫声。
雪豹因终年栖于海拔2500~5000米的雪线上因而得名,夏季可在3000~6000米的高山见到。又名草豹、艾叶豹。头小而圆,尾长略短或等于体长,尾毛长而柔。体长110~130cm;尾长80~90cm,体重30~60kg。全身灰白色,布满黑斑。平时独栖,由于毛色和花纹同周围环境特别协调,形成良好的隐蔽色彩,很难被发现。雪豹感官敏锐,性机警,行动敏捷,善攀爬、跳跃。叫声类似于嘶嚎。它们勇猛异常,在山岩上跳跃。它们把身体蜷缩起来隐藏在岩石之间,当猎物路过时,它们突然跃起来袭击。
上图绿色区域是雪豹的活动范围,这些地区都是高原山区,基本无草木植被,只有一些苔原。其中包括我国的昆仑山脉、天山山脉等,而昆仑山和天山都以产美玉著称。
孟极VS雪豹 相似度::★★★★☆
原文:西山经,华山之首,曰钱来之山,其上多松,其下多洗石。有兽焉,其状如羊而马尾,名曰羬(音咸)羊,其脂可以已腊。 译文:西方山脉华山的第一峰名叫钱来山,山上多松树,山下多出产洗石。山中有兽,它的样子像羊但却长着马一样的尾巴,它的名字叫羬羊,它的油脂可以用来滋润干皱的皮肤。腊(音息):干皱。羬羊:大羊。
狷羚:成群栖息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开阔平原和灌木地区。常与斑马或其他羚羊群混杂。肩高约1.2公尺(4呎)。背部前半部粗大後半部窄狭,从前向後倾斜。面长,雌雄都有角,角竖琴状,有环纹,两角根部相连羊油在现代被广泛用于各类化妆品,这一点与山海经中的描述是一致的。
原文:有兽焉,其状如豚而白毛,大如笄而黑端,名曰豪彘。译文:有一种野兽,它的样子像猪而长着白色的毛,它的毛和笄一样大,毛端是黑色的。它的名字叫做豪猪。笄:古人用来扎发髻的簪子。古时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之及笄。
豪猪同样是一种很早就被广泛认知的山海怪兽,在这里我就不多作解释了。
原文:北次三经,龙侯之山。无草木,多金玉。决决(音绝)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人鱼,其状如[鱼帝](音提)鱼,四足,其音如婴儿,食之无痴疾。 译文:北方第三条山脉,有座龙侯山,山无草木,多产金玉。决决水从这里发端,向东流入黄河。河中多产人鱼,人鱼的样子像鲵,长着四只脚,会发出婴孩般的哭叫声,吃了不会痴呆。PS:一度有传闻娃娃鱼味道挺好,但吃了它可以治疗痴呆真没听过。郭老先说:[鱼帝](音提)鱼就是鲵,俗称娃娃鱼。鲵与蜥蜴的最明显区别在于它们的皮肤没有角质层或鳞甲,而是光滑且覆有粘液的。娃娃鱼产于我国。野生娃娃鱼已不足5W尾,濒临灭绝.
原文:北山经狱法之山,瀤泽之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泰泽。其中多[鱼巢]鱼(音藻),其状如鲤而鸡足,食之已疣。 译文:北方山脉,有狱法山。瀤泽水从这里发端,向东北流入泰泽。水中多[鱼巢]鱼,它的样子像鲤鱼却长着鸡的脚,吃了可治皮肤病。
那么自然界当中倒底有没有长着两只脚的鱼呢?滩涂鱼也叫跳跳鱼、泥牛、滩涂虎。双眼像螃蟹的眼睛一样能弹出来,两边的腮向外突出,鱼头呈三角形。最大的特点就是它们的足状胸鳍,这可以协助它们在退潮后的海边的泥地里行动。鲁迅先生在曾经提到过的“海边的跳鱼”,应该就是指这种鱼。不过我记得鲁迅先生是把山海经当做荒诞神话来看的,他会知道自己就曾见山海经里描述的“怪物”吗?我不喜欢鲁迅,除了批判,没什么拿得出手的,历史水平和文笔也相当一般。曾经有人问鲁迅怎么不是国学四大家之一,就鲁迅那历史水平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头脑(把中国传统文化贬得一文不值)能称国学大师,真是金乌东坠了。 滩涂鱼产于东海南海,日本海等地。其实这种有足状鳍鱼类,并非只有一种。
接下来出场的是——躄(音壁)鱼。躄鱼有4属约30种。大部分生活在热带海洋,属沿近海底栖鱼类。体似扁球状。口大,斜裂或垂直,具许多绒毛状齿。鳃裂为一小孔,位胸鳍基之后下方。皮肤松弛,具小棘或光滑无鳞,常有一些皮膜突起。第1背鳍硬棘特化为吻触手,第2及3硬棘与软条部分开,有皮膜覆盖;胸鳍延长,足趾状,(重点)有3支鳍骨;其腹鳍;尾鳍圆形。
裸躄鱼。
腔棘鱼出现於3.5亿年以前,当时在地球上极其丰富。腔棘鱼属化石发现於二叠纪末期(2.45亿年前)到侏罗纪末期(1.4亿年前)。腔棘鱼属与其他同类鱼一样,骨化程度较低,表现出脱离早期淡水环境而转向海洋生活方式的一般趋向。
腔棘鱼长期被认为约在6,000万年前即已绝灭。不过又有人抓到了
原文:北次二经,北嚣之山,无石,其阳多碧,其阴多玉,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白身犬首,马尾彘鬣,名曰独俗。译文:北方第二条山脉,有座北嚣山,山上没有石头,山南产碧,山北产玉(又来了,玉就不算石头吗?这说明什么呢?)山中有兽,样子像虎,但色白而狗头,马尾而猪鬣,名叫独俗。
缟鬣狗,产于亚洲西南部和非洲东北部,皮毛呈浅灰色或淡黄,上有垂直的褐色或黑色条纹。缟鬣狗体长约1~1.5米,有不确切记录长1.9米,但狩猎记录最大达是一只1.75米的鬣狗,重100千克以上,长不包括30厘米长的尾巴。体重40到70千克千克。狗首,猪鬣,马尾,白毛,虎纹。这张图能说明问题吗?缟,素也。——《小尔雅·广诂》缟就是灰白的意思。缟鬣狗是唯一一种可以在亚洲看到的鬣狗。独俗VS缟鬣狗 相似度:★★★★
原文:北次三经,又东三百里,曰阳山,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赤尾,其颈肾,其状如句瞿,其名曰领胡,其鸣自叫,食之已狂。 译文:北方第三条山脉,再向东三百里,有个地方叫阳山,山中有兽,它的样子像牛而长着红色的尾巴,它的脖子上长着像肉瘤一样的东西,肉瘤的样子像斗,它的名字叫做领胡,也是它的叫声,吃了可以治疗狂燥病。PS:郭璞说:句瞿,斗也。这个斗字真是搞死人了,究竟是指用来称粮食的斗呢,还是陡然拱起的意思呢?他老人家不说明白我也木有没办法,大家自己比较吧。
瘤牛原产于印度,瘤牛脖子上方有一个硕大的牛峰,有的甚至重达几十公斤,像一个大瘤子而得名。其喉部的松肉皮延长为肉垂,直至腹部。总的来说瘤牛还是挺像领胡的,不过瘤牛虽然可做肉用牛,但它似乎没有治疗狂燥病的药用价值。领胡VS瘤牛 相似度:★★★☆
原文:中次一十一山经,又东三百五十里,曰几山,有兽焉,其状如彘,黄身、白头、白尾、名曰闻獜,见则天下大风。 译文:中央第十一次山经,再向东三百五十里,有座几山,山中有兽,它的样子像猪,黄色的身体,白头白尾,名叫闻獜,见到它就会刮大风。PS:见则天下大风估计也和大旱大水一个道理。非洲野猪分布于撒哈拉沙漠以南包括马达加斯加岛在内的广大地域。闻獜VS非洲野猪 相似度:★★★★
原文:西次三经,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密山。其上多丹木,员叶而赤茎,黄华而赤实,其味如饴,食之不饥。丹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音享)。………… 译文:西方第三条山脉,再向西北四百十里,有座密山。山上生长有许多丹树,叶子是圆的而树枝是红色的,丹树果的味道甜的就像饴糖,还能吃饱肚子。丹水从这里发端,向西流入稷泽,丹水中多产白玉。山下的原野沸沸腾腾的,这里有一种叫做玉膏的东西,黄帝就拿这些玉膏来服食享用。……PS:在这一段经文里,作者一改过去惜字如金的作风,密集的使用了172个字,详细描述了黄帝在密山这里的生活,通过经文来看黄帝在密山最少待了五年,因为经文中说丹果要五年才结一次果。而黄帝不但吃了丹果和玉膏,还用多余的玉膏浇灌丹树,让丹果长的“五色乃清,五味乃馨”。丹果似乎就是许多神怪传奇小说中描写的“朱果”的最早出处哦!不过很可惜我没在找到现实中的丹果树。但是在这段经文里还有一个奇特之处值得我们关注,就是那个沸沸汤汤的原野了,也许这是最早的关于大面积火山地貌的描述了。
地热和温泉在全球许多地方都有,但是一提到大面积的地热和温泉,我首先想到的就是美国的黄石公园。当然我并不是想暗示黄帝曾经待过5年的密山就是指黄石公园。我只是在想,华夏的先祖们究竟是为了什么?又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支撑下克服了脚下的重重艰险,使得他们不顾生死无所畏惧,向前,向前,向前!不停不息坚定的探索着这个世界的呢?无论如何请向先民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吧!另外,个人认为所谓的“玉膏”应该是某种矿物质的沉积。为什么它可以食用,大家可以参考:观音土,麦饭石。
原文:北山经,又北二百里,曰狱法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犬而人面,善投,见人则笑,其名如山[犭军],其行如风,见则天下大风。 译文:北方山脉,再向北二百里,有座狱法山。山中有兽,它的样子像狗,却长着人一样的面目,善于投掷,见到人就会笑,它的名字叫作山[犭军],它的行动快如疾风,见到它就会刮大风。
山魈即狒狒是世界上最大的猴类,雄性体重可达50公斤以上。杂食。主要分布在非洲中西部,刚果、加蓬、尼日利亚、喀麦隆、赤道几内亚等国。但是在越南缅甸也有发现,至于它们为什么会出现在亚洲,现在还是个迷。(不过话说当年中国还有犀牛大象呢。)山魈的奔行速度高达每小时50公里,你骑摩托的速度也不过如此了。所以说它奔行如风一点都不夸张。所谓的见人则笑其实就是指通过展示利齿对敌人进行威吓是不是更合理呢?
山魈(狒狒)是一种异常凶猛的动物,它们甚至会围攻一头狮子并在杀死狮子后将其分而食之。找到了一张山魈杀豹子的图,虽然只是张画,但山魈的实力是不不容置疑的。状如犬,人面,见人则笑,其行如风,善投,用这些条件去套的话,你就会发现其实一些大型的狒狒都有这些特点。
狮尾狒,生活在肯尼亚高原。
原文:山海经,南方有赣巨人,人面长臂,黑身有毛,反踵,见人笑亦笑,唇蔽其面,因即逃也。 译文:南方有一种赣巨人,人的面目,长长手臂,体黑而有毛,脚踵是反着长的,见到人会笑,这时候它的上唇就会翻上去遮挡到它自己的脸,挡住视线,人们就可以趁机逃走了。赣巨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它一笑之后上翻的嘴唇了,山海经里描述的非常形像而有趣。其实之前提到的狮尾狒狒就会有这种现像,它们在示威时上唇会大幅度上翻露出所有的牙,直至全部的牙床。虽然并不如山海经里描述的可以挡住视线那么夸张,但至少证明山海经中的描述并非空穴来风。
原文:南山经,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泽。其中多赤(鱼需),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鸯鸳,食之不疥。 译文:南方山脉,再向东三百里,有座青丘山,英水从这里发端,向南流注入即翼泽。泽中多产赤(鱼需),它的样子像鱼而长着人的面目,它的声音像(注意这里是鸯鸳,而不是鸳鸯究竟是不是一样的意思待考。) PS:山海经中有多处描述人面鱼身的地方,在这里我就不一一贴出了。大家看图吧。这是最新发现的管眼鱼,相信不少网友都见过吧?
水滴鱼
与人类总是期望通过改造自然来得到适宜的生活不同,地球上绝大部生物总是通过改变自身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和谐,以达到继续繁衍下去的目的。很明显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进化方向,但究竟谁能笑到最后,我可没法给出答案。
原文:海内北经,陵鱼人面,手足,鱼身,在海中。译文:海内的北方,有一种陵鱼,长着鱼身,而有着人的面目和手足,生活在大海里。我不知道陵鱼是不是指传说中的美人鱼,又或者是像魔兽世界里的鱼人族。但是生活在墨西哥湾奇特蝙蝠鱼倒是多少具备了这些特征。
蝙蝠鱼属蝙蝠鱼科,鮟鱇目,与之前我们提过的躄鱼同目。不过它有四足,用来帮助在海底的泥沙中行走。相同的是的它们也生活在近岸或深海海底。
原文:西山经,又西七十里,曰羭次之山,有鸟焉,其状如枭,人面而一足,曰橐【上非下巴】,冬见夏蛰,服之不畏雷。 译文:西方山脉,再向西七十里,有座羭次山,山中有鸟,它的样子像猫头鹰,却长着人的面目,一只脚,叫做橐【上非下巴】,冬天出现而夏天蛰伏,吃了不怕打雷。PS:山海经同样有多处描述过长着“人面”的鸟。
猴面鹰,学名草鸮。是猫头鹰的一种。另外猫头鹰与一些涉禽(如:鹭鸶,火烈鸟)都有轮流用一只脚站立的习惯,也有可能因此被古人误认为是长着一只脚。
原文:西次四经,又西二百二十里,曰鸟鼠同穴之山。 译文:西方第四条山脉,再向西二百二十里,有座叫做鸟鼠同穴的山。
除了鸟鼠同穴四个字,山海经里再没有任何的描述,那么鸟和老鼠怎么可能生活在同一个洞穴里呢,要知道老鼠可是会吃鸟的,就算不吃鸟也会吃鸟蛋。所以就有人认为所谓鸟鼠是指蝙蝠。这根本就是一拍脑袋想当然。山海经的作者们怎么可能没见过蝙蝠?2007或是08年的时候我在中央电视台有关青藏高原科考的节目中看到,在青海西藏的高原上生活着一种叫做鼠兔的草食性小动物。它们与当地小型鸟类雪雀经常同穴而处,这是一种生物共生现象。由于高原上没有树可以筑巢躲避天敌,于是鸟们就钻进鼠兔的洞里作窝,当然它们也不白占便宜,鸟们会在天上为鼠兔侦察敌情,一但发现情况就会向兔报警。
原文:南山经,又东五百里曰浮玉之山。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彘,是食人。 译文:南方山脉,再向东五百里有座浮玉山,山中有兽,它的样子像老虎却长着牛的尾吧,它的声音像狗的叫声,它的名字叫作彘,会吃人。
这种名为“彘”的生物,有状如虎、尾如牛、吠如犬已及食人,四个特点。那么狮子与“彘”对比相似的地方占到了几种呢?同为大型猫科动物,不论是体型还是外型狮子与老虎都非常接近。
再对比一下狮子与牛的尾巴。
不过狮子的声音和狗的吠叫还是有区别的。
山海经,海外南经的开篇的第四段,有一句话非常有指导意义:“南山在其东南。自此山来,虫为蛇,蛇号为鱼。”(南山在它的东南方,从南山开始,这里的人们把虫叫做蛇,而把蛇叫做鱼。)这说明先民们也认识到,每个地区的人们对动物的分类都有着各自的看法。那么做为一个现代人,我们是否应该以更加开放的视角和胸怀去看待古人的留给我们的这些宝贵的遗产?而不仅仅是一味的怀疑和嘲讽呢?
原文:北山经,又北二百里,曰北岳之山,诸怀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嚣水,水中多鮨鱼,鱼身而犬首,其音如婴儿,食之已狂,又北八十里曰浑夕之山,嚣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海。东山经之首,曰樕(朱/虫虫)之山,食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海。其中多(鱼庸鱼庸)之鱼,其状如犁牛,其音如彘鸣。南次三经,又东五百里,曰鸡山,黑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鱼专)鱼,其状如鲋而彘毛,其音如豚,见则天下大旱。译文:北方山脉,再向北二百里,有座北岳山,诸怀水从这里发端,而向西流注入嚣水,嚣水之中多产鮨鱼,它们长着鱼的身体,却又有像狗一样的头,它们的叫声像婴儿,吃了能治疗狂燥症,再向北八十里是浑夕山,嚣水是从这里发端的,向西北流入大海。东方山脉之首,叫做樕(朱/虫虫)山,食水从这里发端,向东北流注入大海。水中多产(鱼庸鱼庸)鱼,样子像有斑纹的牛,它的声音像猪叫。南方第三条山脉,再向东五百里,有座鸡山,黑水从这里发端,向南流入大海。水中有(鱼专)鱼,它的样子像鲫鱼,却长着猪一样的毛,声音像猪,见到了就会发生旱灾。
我们看到山海经里提到的这三种生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出现在海边。同时它们都称为“鱼”也就是说它们都生活在河中或海中。然后它们分别又不同于我们一般认为的鱼,第一种长着狗头,第二种则长的像牛,第三种却又长着猪一样的毛。以我们在对鱼类的认识很明显这些条件都是不可能的。但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古人所说的“鱼”与我们现代人认为的鱼是一样的吗?实际上晋人郭璞就认为鮨鱼既是腽肭兽,而腽肭兽就是指海狗。
这是海牛,它们的体积很大和牛相比体重有过之而无不及。
原文:东次四经,又南三百二十里,曰东始之山,(氵此)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海,其中多茈(音止)鱼,其状如鲋鱼,一首而十身,其臭如蘪芜(míwú ),食之不(米费)。北山经,又北四百里,曰谯明之山。谯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其中多何罗之鱼,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痈。译文:东方第四条山脉,再向南三百二十里,有座东始山,(氵此)水从这里发端,向东北流入大海,水中多茈鱼,它的样子像鲫鱼,一头却长着十个身子,它的味道象蘪芜这种香料,吃了不容易放屁。北方山脉,再向北四百里,有座谯明山,谯水从这里发端,向西流入黄河,水中多何罗鱼,它一个头却有十个身子,声音像狗叫,吃了可治肿疮。上面这两种生物,最大的特点莫过于“一首十身”了。但这似乎太不可思议了吧?我的想法和之前一样,“鱼”非鱼。
鱿鱼,又叫枪乌贼,它一共有十根触须,其中八根较短,两根较长,它们的嘴长在触须根部。
乌贼与鱿鱼的主要区别在于,乌贼体内有一块梭状的骨质物,学名叫做海膘蛸。而鱿鱼体内则是两根像塑料管一样的东西。 海膘蛸具有收敛止血、制酸敛疮。这与何罗鱼的描述相似。
山经在每条山脉的结尾都有一段总结语,除了总结本条山脉的长度与作者们所到的地方之外,最主要的便是谈这一地区的所祭祀的“神”以及祭祀的方法。何谓之“神”——为人所不能也。什么叫神,可以为人所不能为。例如西三次经里的西王母他是掌管天罚的(是司天之厉及五残);烛龙则能控制昼夜的变更。而这些被祭祀“神”明显区别于山经中穿插提到的“神祗”的,它们除了长着悖于常理的面貌之外,完全没有其它的能力,只能说是个死物。那么这种“神”东西在现代有没有名目呢?有的,通常我们把它们叫做“图腾”。
原文:中八次经,凡荆山之首,自景山至琴鼓之山,凡二十三山,二千八百九十里。其神状皆鸟身而人面。其祠:用一雄鸡祈瘗(音译),用一藻圭,糈用稌。骄山,冢(音总)也,其祠:用羞酒少牢祈瘗,婴毛一璧。 译文:中央第八条山脉,从荆山开始到景山和琴鼓山,一共计二十三座大山,全程二千八百九十里。在这个地区人们祭祀着鸟身人面的图腾。祭祠的方法是:用一只公鸡取血涂祭,并取一块有纹彩的美玉与精米,一起埋入祭坛。骄山是这里宗庙所在,这里祭祀要取用专门祭神的好酒加上猪羊(少牢)与一块壁玉埋入祭坛。远的不说,时至今日祭祀活动都不曾停止。比如每年的清明,冬至的扫墓都是这种祭祀活的传承。只不过祭祀的目的已经大相径庭了。
这是在四川三星堆出土的鸟身人面青铜像。
工作人员正在清理三星堆文物。除了金玉器皿外,我们还能看到大量完整的象牙,说明当时在四川盆地仍生活着成群的大象。这些象牙出现在祭祀坑中,也许就是山海经里所说的“毛用”,也就是牺牲。三星堆遗址中发现有大量的璋壁等玉器。所谓璋,是指好玉的意思。璋上面都雕有各种漂亮的纹饰。
这对璋上面的那些红褐色有可能是染的,还记得前面提到的可以“血玉”糖枫吗?“血玉”就是指给美玉染色的意思,这种染色是浸入式的。
原文:大荒北经,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禺强。译文:大荒的北面,在北海的洲上有神,长着人的面目鸟的身体,耳朵上贯着两条蛇,脚下踏着两条红色的蛇,名叫禺强。
这两张图是印度的神,迦楼罗。也被称为金翅鹏,是天龙八部众之一,也是狮驼岭三大王。从上下图我们可以看到石雕像相对粗糙,而青铜像则非常精美细腻。不出意外的话,铜像应该是较晚期的作品。青铜像在细节处理上有明显的变化,说明在铸造过程中,工匠们还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新的元素。
在山经里,每一个地区的祭祀都是不同的。有的非常简单,随便抓只公鸡放了血往地下一埋就完事。而有的地方则非常的繁复隆重,不但要献上五谷三牲,好酒美玉,还要有歌舞以庆。总的来说祭祀越隆重的地方那里的文明水平应该就更高。我们看到在三星堆的祭坛中除了美玉,还发现有大量而且精美的黄金以及青铜器,但山海经中虽然提到过金银铜铁这些金属,却未在各种祭祀中使用金属器具,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山经中所记载的时代必然落后于三星堆文明,还有一点让我很感慨,在山海经中并没有在这其中发现——“人殉”。虽然人殉代表着更高的文明水平,但不管后人如何粉饰,都难掩其中无尽的野蛮与黑暗。
原文: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黄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译文:海内的南方,有一种巴蛇能吞吃大象,三年才将被吞食的象骨吐出,人吃了之后不会得心腹疾病。它的颜色是青黄赤黑的,也有人说是黑色的身体青色的头,在犀牛的西边。PS:蛇类的牙不能撕咬咀嚼,吃东西都是靠吞的,而且每次进食之后都能很长时间不再进食,消化不掉的骨头过大无法从肛门排出,所以会通过类似反刍的方式从嘴中吐出来。从这些方面来说,古人的描述是完全正确的。那么蛇类究竟能长到多大呢?记得有一个传说,在印度的某个地方曾经有一种习俗,当地的人去世后人们就会把他的尸体送到深山之中,几天之后,尸体就会不见了。而事实上尸体是被一种巨大森林蚺(音燃)吞食了。而下图则是最近发现的生活在5800万年前泰坦巨蚺。它的大小足以说明问题了。
从出土的泰坦蚺化石与现存最大的森林蚺的脊柱骨对比来看,泰坦蚺身体最粗的地方直径可达1米!吞食成年象或有困难但吞食一头小象绝无问题,不过出土的泰坦蚺谁又能确定是不是当年最大的蛇类呢? 科学家认为泰坦蚺的主食是鳄鱼,而要知道当时的鳄鱼体积也是非常大的。就像泰坦鸟一样,谁又敢说它们就真的在5800万年前灭绝了呢?只需要有适宜的生活环境它们根本没有天敌。
原文:北次二经,又南三百里,曰景山,有鸟焉,其状如蛇,而四翼、六目、三足,名曰酸与,其鸣自叫,见则其邑有恐。译文:北方第二条山脉,再向南三百里,有座景山,山中有鸟,它的样子像蛇,却长着四个翅膀,六只眼睛,三只脚,名叫酸与,也是它的叫声,见到它当地就会发生恐慌。PS:之前我们曾经讨论过“鱼非鱼”,同样的“鸟亦非鸟”。酸与是山海经中比较出名的怪鸟了,小说杂记以及游戏漫画中都有。它们的形像往往妖异而邪恶。但事实真是如此吗?我们来看下酸与有哪些特征:形如鸟,状如蛇,四翼、六目、三足,发出“酸与”这样的叫声,见到它就会当地会发生恐慌。那么世界有没有什么动物能把这些条件套上呢?有,昆虫。
上图这种昆虫,学名叫竹节虫。看到它的时候,你是不是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昆虫属于节支纲动物,已知的昆虫种类就达到了上千万种,每年被科研人员发现的新物种当中绝对少不了昆虫。比如竹节虫,全世界约有2200余种。昆虫中大部分都有翅膀,有翅的又分为两翅和四翅,其实大部分都是四翅,只不过有些根据需要而退化了一对。另外昆虫和其它节支纲的动物一样,除了一对复眼之外通常还有为数不同的几只单眼。
那么就真的没有长着四只翅膀的鸟类吗?这个我并不能确定,万一古人们看到的是下面这些生物呢?
近鸟龙,被认为是恐龙向鸟进化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原文:中次二经,昆吾之山,其上多赤铜。有兽焉,其状如彘(志)而有角,其音如号,名曰蠪蚔(龙志),食之不眯。译文:中央第二条山脉,有座昆吾山,山上多红铜,山中有兽,它的样子像猪却长着角,它的叫声音就像人在呼号,它的名字叫做蠪蚔(龙志),吃了之后不会发梦癫。这种动物主要有两种特征,就是状如猪而头上又长着角。至于吃了它的肉不会梦癫什么的,我认为那都是浮云,对现代人来说这根本无所谓。在山海经中的明代想像图里,画师直接就画了一只长着独角的野猪。反正是不可能的,管他几只角呢!就照最不可能的那样画呗。不过山海经已经一再告诉我们了,这个世界上就木有不可能的事情。
鹿豚是印尼苏拉威西岛上的传奇生物,因为岛上居民是在这种动物的启发下,产生了很多奇闻轶事和像恶魔的面具。鹿豚又称鹿猪,偶蹄目猪科的动物,只生活在印度尼西亚的部分岛屿上。是世界上最为奇特的动物之一。
库班猪,生活在距今约一千五百万年的地质时期新第三纪中新世,它的化石全世界尚不足十个,国外仅保存有二个。而我国拥有一具最完整化石。库班猪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它的前额长着一只长长的角。
蠪蚔VS库班猪 相似度:★★★★★。
山海图说《山海经》与《易经》、《黄帝内经》并称为上古三大奇书。成书的年代不详,作者也不详,鲁迅先生认为是上古之巫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说法不免有其片面性。中国文化中有一个特大的谜案,即考古证明的文明起源与神话提示的文明起源根本不是一个方向,我们现在看到的神话传说,都是由生活在中原地区的古人记载下来的。而这些神话传说的中心却不以中原为主,而是以西北方向的昆仑山为主,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考古证明,中华民族起源于黄河中下游流域,而神话却指示我们,中华民族起源于西北的荒漠。再往前推,考古证明中国人的祖先资阳人、马坝人、山顶洞人、北京人,他们生活的地区都远离西北方,可为什么神话要以西北方为中心呢?进一步问:中国人究竟是从哪里来的?根据这些神话来看,中华民族曾经有过一次巨大的迁徙,从西北迁向中原,再到沿海。然而现在考古发现却不佐证以上这个推论,那么,这次迁徙是在什么
盘古王表读: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上古纪年缺乏系统的年表,不用说五千年文明的认同程度多么低,就连夏、商甚至西周还被国际史学界斥为传说,不可信。这既有中国自己的不足——上古史料未能完整保存,二十世纪上半叶疑古派大行其道,又有国外贬低中国文明的成见在作怪。《文史杂志》2000年第2期王德奎《“绵阳第一碑”与盘丨古王表石》列出了盘丨古至禹的年表,该年表如下:一、约公元前8000——公元前6391年:原始社会二、约公元前6390——公元前6211年:1、盘古 2、天皇 3、地皇 4、人皇 5、五龙纪 6、摄提纪 7、合雒纪 8、叙命纪三、约公元前6210——公元前5771年:1、巨灵氏 2、句疆氏 3、谯明氏 4、涿光氏 5、钩陈氏 6、黄神氏 7、巨神氏 8、犁灵氏
9、大隗氏 10、鬼隗氏 11、掩兹氏 12、泰逢氏 13、冉相氏 14、盖盈氏 15、大敦氏 16、云阳氏 17、巫常氏 18、泰壹氏 19、空桑氏 20、神民氏 21、倚帝氏 22、次民氏四、约公元前5770——公元前5071年:1、辰放氏(4代) 2、蜀山氏(6代) 3、虺傀氏(6代) 4、儿遽氏
5、希韦氏(4代) 6、有巢氏(8代) 7、燧人氏(4代) 8、庸成氏(8代)五、约公元前5070——-公元前4171年:1、浑沌氏(7代) 2、葛天氏(4代) 3、女娲氏 4、伏羲氏 5、赫胥氏
6、东户氏(17代) 7、皇覃氏(7代) 8、启统氏(3代) 9、吉夷氏(4代)六、约公元前4170——公元前3151年:1、仓帝史皇氏 2、柏皇氏(20代) 3、中皇氏(4代) 4、大庭氏(5代)
5、栗陆氏(5代) 6、昆仑氏 7、西陵氏(5代)七、约公元前3150——公元前2331年:1、轩辕氏(3代) 2、祝涌氏(2代) 3、昊英氏(9代) 4、古皇有巢氏(7代)
5、朱襄氏(3代) 6、阴康氏(3代) 7、无怀氏(6代) 8、神农氏(8代)八、约公元前2330——公元前2211年:1、黄帝 2、颛顼帝 3、喾帝 4、尧帝 5、舜帝 6、禹下转自《山海经与世界文化之迷》海内外学者关于《山海经》的地理研究众说纷纭。有“云南圈”、“两河流域圈”、“中国圈”、“亚洲圈”、“世界圈”等多种说法。 “《山海经.大荒西经》所说的寿麻国,正是今非洲赤道沙漠人的形象。《山海经?大荒东经》所见日月所出之山六,恰是今南北美洲的地理情状。” 徐显之《山海经探源》。“《山海经》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地理书”宫玉海《与世界文化之谜》。“《山海经》我怀疑它是两河流域地理书。”苏雪林《屈原与九歌?屈原评传》。“《山海经》记载的是云南远古时期的地理和历史。”林永发《神话的新发现一《山海经》地理考》。他们各执一词,看起来都很有道理。 随便举一个例子,《山经》中列举了大量流入海洋的河流,有的流入东海,有的流入北海,有的流入南海,可是竟然有的河流向西流入西海,我们翻开今天的世界地图,有几条是向西流的呢?中国只有一条倒淌河向西流入青海湖。而《山海经》中丝毫不认为向西流入西海有什么异常。 “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丽{鹿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南山经)” “崦嵫之山,苕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西山经)” “騩山,是錞于西海,氵妻水出焉,西流注于海。(西山经)” 诸如此类,在《山海经》中河流向西注入大海很平常,不可思议的还在后边,检索一下西山经,"西流’出现了十余次,检索一下中山经,"西流’出现了五次,也就是说,有数十条河流是向西流的!再如北山经中的王屋山,(氵联水)向西北流入泰泽。(向西北流的河流山海经记载也很多) 这是一个什么问题?河流怎么会西流呢?骗子必须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就是骗子必须说一些你不了解的事情,比如说你未来能发大财,或者某某海外有仙山,这些你不知道的事情他才能有欺骗你的机会。如果一个人对你说长江向西流,我相信你一定会怀疑他神经有问题。但是《山海经》的作者并没有遵循这个欺骗原则,他言之凿凿的说,王屋山有河向西北流。 非常奇怪,河流西向的年代太遥远了,5000万年前的长江是向西流入地中海的,当然现在也有一些小河是向西流的,例如山东的大汶河。这是一个谜团,还没有办法解释,但毫无疑问的,《山海经》中记载的西向河流不是故意编造出来的,因为小孩子都可以戳穿他的骗局,他没必要冒这种风险。 根据现有的地理学常识,最近的地质变迁年代恐怕也要几万年前,如台湾海峡,在4万年前东海大陆架是一片滨海平原,在3。3万年前后,大陆架被海水淹没,又过了3000年,发生海退,经过1。5万年的变迁,海平面到最低点,比现在低130~160米,随后海平面再次上升,在7000年前,海平面接近了现在的高度。也就是说,一万五千多年前的海岸线比现在偏东600多公里。如果《山经》记载的是真实的话,那么它记载的绝不可能是在7000年前,而是更久远的以前,一次地质变迁导致了我们查无对证! 这并不是最离奇的,前文说过,在东山经中明确的记载了这样一种动物,它叫犰狳,“有兽焉,其状如菟,而鸟类喙,鸱目蛇尾,见人则眠,名犰狳。”翻译过来就是这种动物体型像兔子,像鸟一样的长喙,圆眼睛细长的尾巴,看见人就一动不动。如果你看见过美洲犰狳的话,你就绝不会怀疑山海经的描述,美洲犰狳就是这样一种动物,和小兔子一样楚楚可怜,为什么像兔子?他不但体型像,而且那对长耳朵更像!犰狳还有个习惯,遇见危险就会像穿山甲一样缩成一团,当然就一动不动了。穿山甲不像兔子,一点都也不像,它也没有那对长耳朵。 这就是说!在山海经中记载了一种美洲特有的动物,它在亚洲根本就不存在,是我们的祖先千里迢迢去了美洲考察?还是美洲、亚洲连在一起的时候,就有了山海经的普查者?
地理卷杂论 (1) 五藏山经记载的山脉地理,像天书一样困扰着人们,在这方面,我并没有太好的见解,只能提出一些问题,留待后来人明查吧。
一、南山经 根据动物卷对犀牛的分析,知道南山经在一个寒冷地带,虽然寒冷,但它并不一定在北方,因为山经记述的年代很接近第四纪冰川期,或者更早,气候寒冷也说得过去。 南山首经是一列由西向东的山脉,自西海招摇山至东海箕尾山,共十山,两千九百五十里! 南次二经自柜山(西临流黄,北望诸毗)至东海漆吴山,共十七山,七千二百里! 南次三经自天虞山至南禺山,共十四山,六千五百三十里!(途经渤海)
二、北山经
北山首经中记载了“潘侯山,有兽焉,其状如牛,而四节生毛,或曰旄牛”,牦牛是一种生活在寒带或高原的动物,在热带它活不下来。“小咸山,无草木,冬夏有雪。”冬夏有雪也必然是高原地带或寒带,如赤道附近的乞力马扎罗雪山。“敦薨山,其兽多兕,旄牛。”兕,被认为是一种犀牛,而牦牛和它生活在一起
也就是说北山首经在"冬夏有雪’、“牦牛”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它记载的不可能是热带地区,只可能是从高原地区、或从寒带地区向南延伸5490里。 北次二经也是如此,“狂山,无草木,是山也,冬夏有雪。”“姑灌山,无草木。是山也,科夏有雪。”这两座相隔千里的山脉都是冬夏有雪,也就是说,北次二经处在非常辽阔的高原上或者纬度跨度非常大的寒带上。 其中有一个非常令人震惊的句子,在距离北海300里的地方,有一座洹山,“三桑生之,其树皆无枝,其高百仞。百果树生之。其下多怪蛇。” 树高百仞,"仞’是一个度量单位,而中国的度量单位极度混乱,不要说无法确定《山经》的成书年代,就算是确定《山经》的成书年代是汉朝,汉朝的度量也是混乱的。周制八尺为一仞,秦汉制六尺为一仞,周朝一尺多长估计还没定论,商尺一尺等于16。95厘米(根据安阳殷墟出土的商尺,一说为16。8cm)。汉尺一般在21。25~23。75厘米,但是汉朝的建筑体系非常完整,而主宰这套建筑体系的尺度却是鲁班尺,俗称木工尺,木工尺更是混乱,有的一尺31。1厘米,有的27。77厘米。 所以说种种原因导致"树高百仞’根本无法精确估计,而且"树高百仞’也有可能是观测者估算的。 那么我们就来按照汉制来估算一下,100*6*20=12000厘米=120米。有这么高的树吗?当然有,不过极度稀少,在加利福尼亚和俄勒冈的红杉树现存最高的有112米(在加利福尼亚红杉国家公园里),据说还有140米高的,没考证过。 《北山经》的作者说谎了吗?“树高百仞”!他没亲见过怎么能想象得出这么高的树。《神异经》中也有记载:“东方有树焉,高八十丈,敷张自辅,叶长一丈,广六尺,名曰扶桑,有椹焉,长三尺五寸。”从高度来讲,《神异经》也没说谎,但那么大叶子的树的确没见过,没见过我就敢说它在说谎? 见过红杉或它的照片的人,应该对“其树皆无枝,其高百仞”有个深刻的理解,那红杉树是直耸朝天,从下面仰望的话,根本看不见树枝,光溜溜的顶着个大帽子。 不过疑问还是有的,加利福尼亚靠的不是北海是太平洋,而三桑树却离北海只有300里。红杉树属于常绿针叶树,而生存在北海附近的树却应该是落叶针叶树。这说明高大的三桑树另有物种,不过已经找不到了,但它曾经的存在却绝不是天方夜谭。
另有一个小发现,现在还没有证据证实,权且当作家常,"杉’字怎么读?你读来听听,我怕你不小心读成"三’或"桑’。 接着来看北次三经,北次三经仍然有冬夏有雪的现象,“空桑山,无草木,冬夏有雪。”这是个孤证,无法证明北次三经在寒带。但是我们可以暂时绕开这个问题,看看北次三经有多特殊。 北次三经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奇长无比,“凡四十六山,万二千三百五十里。”这是五藏山经中最长的一列山脉。古华里和现在的公里怎么换算?坦白的说,我不知道。古人的长度基本单位是"尺’,五尺为一步,三百步为一里。汉代一里为三百六十步,每步六尺,每尺合0.231米,一里约合498.96 米,跟现在差不多。 仍然用汉制估算吧,12000多里???你知道什么概念么?如果你手边有世界地图的话,用尺子量一下太行山到北冰洋的距离,吓你一跳,才4500~5000公里之间。难道古人真的走到北冰洋了?那到未必,因为北次三经从太行山出发先向东海前进,为什么呢?因为北次三经提到了“发鸠之山,有鸟焉,名曰精卫。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这是说发鸠山离东海不会很远。地理卷杂论(2) 也就是说北次三经从太行山向东至发鸠山然后折向北方(当然有不少向东北方向前进的),如果你把北次三经的路线图用一定比例尺大致画下来的话,然后量一下垂直距离,你会发现非常非常接近4500~5000公里这个数值。虽然山经中的太行山未必是现在的太行山,但这是巧合吗? 综合一下就是,北山经基本上都坐落在寒带,百仞三桑树的奇特告诉我们,它绝不是古人凭空想象出的奇树,古人必有所闻或所见而后载。三桑树却只离北海300里。而北次三经的长度却远远超出了古人的测量能力,先不说有没有计里鼓车,即便有车,有路吗?即便有路,怎么沙行?怎么水行?这不是简单的航海,还要穿越沙漠,穿越河流。“又北水行五百里,至于雁门之山”、“又北水行四百里,至于泰泽”、“又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百里,至于洹山” 不要讲什么飞行器之类的神话,那不可信,“大咸之山,无草木,其下多玉。是山也,四方,不可以上。”如果有飞行器的话,古人也不至于望山兴叹了,因为他上不去。他们上不去的山很多很多,这里就不列举了。
三、西山经 如果比较一下五藏山经,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北山经是一片蛮荒之地(其山北人皆生食不火之物),东山经和南山经则几乎是一片不毛之地(绵延数千里,有草木的山都不多),中山经则可称为鱼米之乡(富庶的不得了),最奇怪的就是西山经了,我只能用一种顶礼膜拜的心情来形容它,这简直就是人间仙境。 西山经并非三言两语可以描述的,我们还是从最神奇的一座山开始说吧,这就是昆仑山。对昆仑山的探求,是数千年来中国人的梦想,从汉武帝开始,到近代的学者如苏雪林等等,都对昆仑山下过无数的功夫。汉武帝是为了成仙,正赶上张骞出塞,就让张骞按照古图溯源,希望能找到昆仑山。张骞比较老实,说没找到,太史公就一阵冷笑,“《禹本纪》言河出昆仑。昆仑其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隐避为光明者也。其上有醴泉、瑶池。今张骞之使大夏也,穷河源,恶睹所谓昆仑者乎?”汉武帝不甘心,又派人去找,结果还是无功而返,最后随便指了个山(于阗)当作昆仑山。太史公此处是怀疑《禹本纪》、《山海经》的可信性,他认为《尚书》更可信一点,这无可厚非。昆仑山在哪?我不知道,不过可以找一些能有点线索的山来看看。 “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鸟兽莫居。有蛇焉,名曰肥(虫遗),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这是五藏山经中唯一记载的有高度的山。“五千仞”,按照汉制来估算在六千米以上。 疑点很多,一、为什么五藏山经中只有这座山才记载了高度?二、这个“五千仞”是垂直高度(海拔高度)还是斜坡长度?三、为什么鸟兽莫居的地方却有六足四翼的昆虫?
楼兰古国消失在荒漠之中,我们知道它曾经存在过,因为有考古证据。和氏璧在战国群雄的硝烟中失踪,我们不怀疑它曾经存在过。因为有典籍记载,但是山海经所言渤海之东(今日太平洋)有五座仙山,即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山上有众多仙人居住,由于天灾人祸,岱舆、员峤二山(实为海岛)沉没海中,无数居民逃往它处,还有的人从才在水中居住,这个古老的故事长期被人们视为神话,因为没有证据了,可是最近西方学者证实了大西洲、太平洲的曾经存在,也许海底真的住着麦克,哈里斯:)
一直以来我都不明白为什么山海经要分海内篇和海外篇,直到我看到一篇报道美国地理考古女学者的文章,转载: “美国学者墨兹博士研究了《山海经》,试着进行按经考察,默茨背起行囊上路了。她要像中国古代的旅行者一样,用双脚去丈量勘测那些山脉。她的方法是:《山海经》中的中国古人让你向东,你就向东,让你走三百里,你就走三百里,看看会发现什么。 经过几次失败,一英里一英里地依经上记过的山系走向,河流所出和流向,山与山间的距离考察,结果胜利了。查验出美国中部和西部的落基山脉,内华达山脉,喀斯喀特山脉,海岸山脉的太平洋沿岸,与《东山经》记载的四条山系走向、山峰、河流走向、动植物、山与山的距离完全吻合…… 真是令人惊讶:一个美国人,研究了中国学者都难以读通的《山海经》,并且据此实地勘察,发现了中国古人早已到达美洲! 美国女学者默茨博士研读了《山海经》,并亲自踏勘美洲的山水河流之后,由衷的赞叹: 对于那些早在四千年前就为白雪皑皑的峻峭山峰绘制地图的刚毅无畏的中国人,我们只有低头,顶礼膜拜。”《山海经。海内北经》:“姑射国在海中,属列姑射,西南,山环之”。这当然就是日本列岛了。这里的“姑射”,就是用肋条骨想一想也会猜出是今天的库页岛。而古,古代可读KU、WU、HU,射可读Ye(唐代宰相叫做尚书左仆射,你可以用输入法打一打)所以“姑射”就是“苦页”。 苦页(裤页)人是上古时代的鬼方人,那时我们祖先管寒冷北方靠近极地的地方叫鬼方。 战国时,苏秦、张仪这两个小子的老师是鬼谷子大家都知道吧?而这鬼谷子正是鬼方苦夷人,商代武丁伐鬼方,就把鬼谷子的先人赶到了“列姑射”的日本列岛,所以这鬼谷子实际上是日本人的老祖宗,他的孙子们理所当然的就是“鬼子”了。当年司马被汉武帝给煽了JJ以后发奋撰写《史记》,却遇到了一本连自己也不敢妄加评断的书,《山海经》。最后他在《史记》中老老实实地写道: “至《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其实不光是司马迁,历代史家遇到《山海经》,都要打个寒战,对它的内容、该归于何类头疼不已。 史家们之所以看法不一,是因为《山海经》实在古怪。书中描绘了一个近乎离奇的世界:青丘之山上有九尾狐;长右之山上的怪兽长右,百姓见到它就要遭遇洪水;祈过之山上有长着人脸、生三只脚的瞿如;守护槐江之山的神英招,长着人的脸、马的身体、虎的斑纹及鸟的翅膀。《山海经》中,诸如此类怪兽数不胜数,不知道远古中国是否真是一个怪兽横行的国度。《山海经》的奇异之处却还远远不止于此,全书只有31000字,却记载了40个方国、550座山、 300条水道、100多个历史人物和400多种怪兽,地理、神话、宗教、民族、动物、植物、矿产,天南地北,包罗万象。 有意思的是,历代君主对《山海经》颇为客气。秦始皇焚书坑儒,这本没烧;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摒弃的书不少,《山海经》也不在其列。由此看来,《山海经》并不是一本平常的书,它奇特的内容与丰富的想象,一直令古人心驰神往。 这本包罗万象、诡异莫名的《山海经》,到底是何人手笔?没有定论,《山海经》涉猎广泛,地域跨度极广,许多民族都能从中看到本族的影子,如今在全球范围内陆续找到了书中曾经记载过的动物植物和怪物。 我在三星堆看到的出土青铜器深为震撼,那完全就是山海经中记载的复制品,这些东西是谁做的?我坚信古代人不会吃饱没事干编神话玩,所谓神话一定是现实的变形反射.
其实剔除《山海经》由于年代久远,出现错简、残简、漏简等错生命线,其内容之可信,屡使后人称奇。 《山海经》古传有三十二篇,西汉刘向、刘秀(歆)父子最早校订此书时,定为十八篇。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山海经》。刘秀最后校订完成《山海经》十八篇后,为此专门给皇帝上表,其内容今日可看做一篇出版内容简介:……《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昔洪洋溢,漫衍中国,民人失据,(崎岖)于丘陵,巢于树木。鲧既无功,而帝尧使禹继之。禹乘四载,随山(刊)木,定高山大川。益与伯翳主驱禽兽,命山川,类草木,别水土。四岳佐之,以周四方,逮人迹之所希至,及舟舆之所罕到。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纪其珍宝奇物,异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兽昆虫麟风之所止,祯祥之所隐,及四海之外,绝域之国,殊类之人。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皆圣贤之遗事,古文之著明者也。其事质明有信。…… 接下来,刘秀为了向皇帝说明“其事质明有信”,还举了两个例子。其中一例是:孝武皇帝时尝有献异鸟者,食之百物,所不(肯)食。东方朔见之,言其鸟名,又言其所当食,如朔言。问朔何以知之,即《山海经》所出也。 刘向、刘秀(歆)父子是中国历史上已知最早校订《山海经》之人。他们看到过的《山海经》是“凡三十二篇”,而我们今天看到的《山海经》是经他们校订删编而定的十八篇。对于《山海经》,刘氏父子应最有发言权的。何况为此皇帝上表,是“臣秀昧死谨上”,岂敢胡言乱语?
今日事实证明,《山海经》确实“其事质明信”。现举几例,真让人称奇:
其一,在闻名于世的四川三星堆文化遗址发掘中,考古人员在一个祭器坑中发现许多保存完好的象牙,而今日成都平原又不是野象栖息地;遗址中还出土了很多玉器,而成都平原并不出产玉石。翻开《山海经》便可找到答案。《山海经·中次九经》指出: “岷山……其兽多犀象,多夔牛”;“岷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白珉。”白珉即是白色的硅质类岩石。这就指明了三星堆遗址中象牙和玉石器的来源。而三星堆出土的人首鸟身青铜像,也与《山海经·中次八经》中的山神形象相合。
其二,清末民初曾任清朝政府和尼国政府驻外使节的欧阳庚先生之子欧阳可亮,耋年曾跟随其父在中南美洲生活多年,相识不少印第安人,曾有一段奇特的经历,现将欧阳可亮先生的自述摘录如下:“笔者耋年在海外,与殷地安人(欧阳可亮认为印第安人实应为殷地安人,有殷人之意)家庭同吃同住同学同游六年,1926年6月15日,与欧阳可宏三哥、可祥五弟,受殷福布族招待,派二十名殷福布族青年水手划船,从墨西哥支华华(CHIHUAHUA)州的支华华市支华华村的甘渊汤谷(即旸谷)23人上船,一路上有800公里地下钟乳古水道,实入《山海经·大荒东经·大荒南经》之大壑、甘渊、归墟、咸池,而不自知。由黑(墨)齿国(即墨池国)之尤卡坦半岛科潘河上岸,出墨池(归墟),到拉文塔太阳神庙遗址。见日出杲杲,朝阳东升于穹桑树上,殷地安群众已集数百,礼拜太阳。20名水手也站立挺身,仰面朝天祈祷。回去时,仍由大壑、咸池,进入地下钟乳水道,在墨池归墟饮"合虚山长寿甘泉的甘露水 ,见有地下水道岔口,钟乳下垂滴水,蔚为壮观。一水手说:这岔道是天元(TIENYUEN)日月山,常羲(CHANGSI)妈妈正在浴月,一月方至,一月方出。三哥问:怎么墨国也有轩辕呢?答:这是海外天元。指又一钟乳大岔水道说:这是羲和(SIHO)妈妈浴日的地方,共有22个地下岔道,一进去,迷了路就出不来了……我们兄弟3人1927年才回中国学汉语,当时只会说西班牙和殷地安语,23人谁也没读过《山海经》,后来才知道水手讲的同《山海经》记的多有暗合,很是惊讶……
三星堆与《山海经》《山海经-海内经》中,有个都广之野,“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灵寿实华,草木所聚。爰有百兽,相群爰处。” 古蜀人是左言的,今天四川方言中还能听到“鸡公”、“闹热”等词,鸡公就是公鸡,依此看来,都广之野便是广都之野,蒙文通认为就是成都平原。《山海经》里的都广之野是一派人间天堂景象,成都平原也曾是蜀人温床,颇似天堂。《山海经》每座山都有山神,它们半人半兽,张牙舞爪。其中,人首鸟身像在《山海经》中反复出现,北方之神禺强,东方之神句芒都是人首鸟身的。三星堆也出土了一尊青铜人首鸟身像,它站立在花朵之中,胸口正中刻着两个同心圆,代表太阳与光辉,显然,在三星堆人眼中,这尊人首鸟身铜像,应该代表着一位地位极其崇高的神灵,它又会是《山海经》哪座山头的神灵呢?东西方各国早期人类共同使用的神器,便是作为神灵偶像的模仿之物——神面具。而三星堆近百件青铜面具表明了一个神灵偶像时期在古蜀的真实存在。三星堆面具的形式感极为明显,特别是集中在眼部: 《华阳国志》曾有语,“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 蜀王蚕从纵目,这种极易辨认的古代形式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它们蕴含了人类的宗教和历史的传说。在这些令人惊奇的表现形式中,用的是几何图形的简洁风格, 这本身就是超自然力的神话结果。三星堆每张面具都隐藏着独特的信息,其中最重要的信息应来源于以神为中心的神话。神话是原始宗教最丰富、最生动的演绎。原始人对神灵的依赖必然表现为对神的祈求,献祭等崇拜行为。祈求与献祭在放大神的作用的同时,又限制了人的作用,产生种种禁忌。神话则是对禁忌的突破,人也只能在神话中既保持住禁忌,又最大程度的表达对神的依赖和崇拜。早期面具的出现,正是对神话的演译,戴上面具的祭祀仪式,正是无所不在的超自然力的神话威力的表达。三星堆所有的面具都有很硬的线条,与青铜立人相似,均为大眼、宽嘴。所有这些特征赋予神灵,是为了使神更知人间艰难,从而更具威力以抵御虎豹财狼,使“民入山林川泽,不逢不若,魑魅罔两,莫能逢之”《左传·宣公三年》)。这种神秘性带着远古的气息走来,没有受到时光的磨损,三星堆面具如同发出大量含混话语的魔具,它们雕刻得坚定威严,又神秘莫测。由于夸张的、超凡的眼部和嘴部的突出,显示出古蜀神话中“蜀人纵目”的主题。在这里,人们的信仰被改造为神,或与神融为一体,或投射到神的形象上。因此,神类面具往往挂在神树或其它神圣物上。以兽面具为主体的面具群,代表巫师或鬼神面具。它是一个充满梦幻、迷狂的世界。它虽是人的社会,但属于浪漫主义的理想社会。现今三星堆面具的使命结束了,但它打开的人类精神世界仍然在不断地衍生着。
相关文章阅读:
[转载]《山海经》的秘密(上)
[转载]《山海经》的秘密(下)
[转载]《山海經》神怪異獸密譜『山…
[转载]山海经 3600年前历史 古老帝…
[转载]山海经异兽图鉴 (详尽图文) …
[转载]山海经异兽图鉴
[转载]山海经异兽图鉴
[转载]山海经异兽图鉴之三
[转载]山海经异兽图鉴之二
[转载]山海经异兽图鉴之一
三:[豺为什么是虎的天敌]为什么野生动物中有很多种大型的猫科动物,而没有丰富的大型犬科?
【霪火虫的回答(158票)】:
现存猫科的物种数量和犬科的物种数量其实是差不多的,都是37种左右。
至于题主的这个感觉,我觉着这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大型猫科动物的体征都非常明显,比如虎的条纹、豹的斑纹,甚至包括云豹的非常大块的斑纹和雪豹的白底黑斑,稍微留意一点就能明显与豹区别开来,狮没有条纹和斑纹但有鬃毛,而母狮虽然什么都没有但既然其他大型猫科动物都有明显体征母狮也就很好辨认了。而犬科动物很少有带斑纹或条纹的,毛皮颜色对比几种大型猫科动物也相对灰暗。
最常见的犬科动物——狗的品种间差异很大,人们对各种不同样子的品种都比较熟悉,导致犬科里各种形态的物种都能在狗的品种里找到相似的对应,甚至有人可能会觉着某种不熟悉的犬科动物是不是狗的一个品种。而最常见的猫科动物——猫的品种间差异要小得多。
对于一般人,分辨动物的启蒙教育都是来自幼儿读物,幼儿读物里只会告诉你猫、老虎、狮子、豹子、狗、狼、狐狸,最多加上豺,而如果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没有必要再接触系统的生物分类学,那么他的生物分类学知识可能就到此为止了。对于猫科当中较少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一些物种,比如狞猫(Caracal caracal)和猞猁(Lynx lynx),或者虎猫(Leopardus pardalis)和小斑虎猫(Leopardus tigrinus),我想一般人也不是太容易分辨的吧。
犬科动物的中文名里xx狐、xx狼这两种命名方式占了一大半,让一般人认为这些xx狐都是狐狸,xx狼都是狼。其实不然,孟加拉狐(Vulpes
bengalensis)、阿富汗狐(Vulpes cana)、北极狐(Alopex lagopus)、大耳狐(Otocyon megalotis)、食蟹狐(Cerdocyon thous)等等,都是不同的物种,同样地,狼(Canis lupus)、印度狼(Canis indica)、鬃狼(Chrysocyon brachyurus)、东加拿大狼(Canis lycaon)等等,也是不同的物种。而猫科动物的中文名相对丰富多彩一些,虎、狮、猫、豹、猫、猞猁、兔狲之类的。我们常说的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华南虎(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等等,只是虎(Panthera tigris)这个物种的亚种,但如果对生物分类学不熟悉,就可能会认为这和什么印度狼、鬃狼、北极狐、阿富汗狐是同级的。
这样也会导致误以为犬科动物种类很少,而猫科动物种类较多。
大概就是这样。
-------------------------------------------------------------------------
下面说说「大型」的事。
先声明下,针对「大型」的事我自己并没有一个完全肯定的回答,下面只是一些有根据的推测。欢迎讨论。
一,猫科最早化石记录是2500万年前。而犬科近4000万年前,再加个参照,熊科3800万年前。犬科和熊科都相对式微了,而猫科是现在最成功最具有活力的食肉目的科,拥有更多种大型的物种也并不奇怪。
关于熊科多加一句,熊科的体型确实普遍都很大,但是熊科的现存种类很少,不到10种,所以认为是式微了。
二,现存猫科分属猫亚科和豹亚科,而现存犬科全部都属于犬亚科(Canines而非Caninae),也就是说,虽然犬科更古老,但现存猫科所有物种的最近共同祖先比现存犬科所有物种的最近共同祖先要更早,也就造成了猫科的多样性相对更大,犬科的多样性相对更小。
三,我查了部分犬科已灭绝的物种,体型普遍都不大,即使是在犬科的繁盛时期(大概3000万至1800万年前)。猜测可能是和群居有关。而大型猫科动物只有狮才是群居的。
----------------------------------------------------
正像我上文所说,「犬科动物的中文名里xx狐、xx狼这两种命名方式占了一大半,让一般人认为这些xx狐都是狐狸,xx狼都是狼」,我看到其他有的回答里将鬣狗误认为是犬科动物,这都是中文名的错呀!实际上「鬣狗」是单独的一个科,并且其与猫科的关系近于与犬科的关系。
其他回答里还有说「动物分类是人为的」之类。这个说法有道理,但也并不正确。动物(或者说所有生物)的分类是客观存在的,一个种类和另一个种类关系近,而和另一个种类关系远,这都不是人去规定的好吧。
现在所用的生物分类法也是在遵循自然规律而不断修改的。比如刺猬曾经属于食虫目,但现在食虫目直接被撤销了,因为食虫目不是个单系群。实际上按照单系群原则,爬行纲应该包括鸟纲和哺乳纲,当然这样爬行纲就得改个名字了。现在的生物分类法实际上有非常多的错误。但要达成完美的单系群的生物分类法,需要这些步骤的积累,现在的生物分类法也是有意义的。
【freeborn的回答(1票)】:
猫科动物是造物主在陆地上创造的最完美的捕杀机器,从体型到武器,速度与力量,外形与性格,都是最强的。而且大部分是不同生态圈中食物链里的顶端。几乎无天敌。
换个说法就是恐龙时代后猫科动物进化得最好,生存能力最强,适应各种环境。
在弱肉强食的世界,强者是力量化身,身型大就可以把各类武器发挥到极致。
假如人类突然消失,鼠类和犬类会大量减少,但是猫不会,它们反而会更壮大。有人类前与人类消失后,猫科动物都将是主宰者。
【左月的回答(0票)】:
动物的物种分类本来就是人类来分的,而猫科动物和犬科动物这两种动物的属性分类中,猫科动物的各种属性更便于它长出更大的体型。
然后,不是说猫科才是动物界的第一杀手嘛,比如说,非洲草原上,狮子过的是多么好的日子呀,鬣狗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呀,吃得好当然长得就大了。
大概是这样子吧 。
【YukiSong的回答(0票)】:
去查查犬科和熊类的关系
【JadeVincent的回答(0票)】:
犬好成群,猫喜独处。
犬科如狼,鬣狗,大多成群捕食,不需要庞大的身躯和压倒性的力量,体型小反而更加迅速灵敏。
猫科如老虎,狮子,猎豹等大多单独行动(虽然狮子也多以家庭为群落,但规模毕竟不大),捕食猎物,因而体型尤为重要,这也是立命之本。
个人愚见,请勿当真。
【CobinZhang的回答(0票)】:
这个问题也是比较难回答,仅仅限于推测。
首先反问一下,你能举出例子哪些大型食肉动物可以在同一个环境中共存?
食肉目作为食物链顶端的捕食动物总共也就区区260种,猫科41种,犬科34种。体型较大也就是熊科(属于犬型亚目)几种,还是杂食性动物,而大型的猫科动物也只有狮子老虎,豹子之类属于中型,其余的也就是更犬类一般大了。从这方面看,这个问题可以转化为为什么陆地上的大型食肉动物种类很少。
究其原因,作为生态链顶端的肉食动物,食物(能量)来源的有限,仅限于捕食固定的几种动物,在食物链顶端生态位的分化是很明显的。猫科和犬科由同一祖先进化而来,既然已经进化出大型的虎占据山林为王,那剩下的动物只能寻找容易捕获小动物的生态位下存活。
原文地址: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