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氏在广东势力最强


健康菜谱 2019-05-16 07:38:47 健康菜谱
[摘要]叶氏在广东势力最强篇(一):广东叶氏家族势力 据说深圳一直被这“十大家族”控制,势据说在深圳有”神秘“的十大家族这十大家族的成员囊括了深圳一大半的人他们分别是▼1月光族每月收入仅可维持基本开销所谓吃光花光,身体健康月光族一般都是年轻一代他们与父辈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不同喜欢追逐新潮

【www.shanpow.com--健康菜谱】

叶氏在广东势力最强篇(一):广东叶氏家族势力 据说深圳一直被这“十大家族”控制,势


据说
在深圳有”神秘“的十大家族
这十大家族的成员
囊括了深圳一大半的人
他们分别是

  1
  月光族
每月收入仅可维持基本开销
所谓吃光花光,身体健康
月光族一般都是年轻一代
他们与父辈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不同
喜欢追逐新潮,扮靓买靓衫
只要吃得开心,穿得漂亮
根本不在乎钱财
  2
  屌丝族
屌丝族指的就是这么一类人
生活平庸、未来渺茫、感情空虚
不被社会认同
生活没有目标,缺乏热情
不满于无聊的生活但又不知道该做点什么
  3
  上班族
深圳最常见的一族
父母眼中的骄子,却是城市里的游子
有的人已经有车有房、生活圆满
有的还在基层奋斗,每天拼业绩、加班
  
  4
  啃老族
他们并非找不到
而是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
赋闲在家
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
而且花消往往不菲
  5
  收租族
有的人苦一辈子
在深圳都买不起一套房
而有的人每天只需坐在家里
就可以有不菲的收入
他们就是收租族...
  6
  创业族
人人都可以创业
但并不是人人都可以成功创业
创业过程中的坚持与奋斗
才是我们应该学习和钦佩的
  7
  自由族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自由很简单,但自由也很难...
没有钱你就等于没有自由
有钱才能走遍天下,无钱寸步难行
  
  8
  摆摊族
上班太累没自由
大生意没资本
于是街头出现了这么一群人:摆摊族
锅碗瓢盆、小饰品、鞋子包包...应有尽有
常年混迹在步行街和一些人流动较大的地段...
  9
  二代族
富二代、官二代、拆二代…
有钱的有钱,有权的有权
就四个字:有钱任性!
有钱有权就算了
就怕他还长的帅
那就真的没有天理了~
  10
  猫狗族
要么是狗狗奴、要么是铲屎官
照顾猫狗是自己生活的一大部分
整天都在想如何让自己的猫狗更幸福
带它们做造型、做美容......
真是费尽心思
这其中
有你所在的家族吗?
在深圳,不管你是那个族
以下经历你们有同样的感受!
  ▼
  花钱快
深圳最新的平均工资是8315
但大部分的人拿着3-5k的工资
在深圳消费水平也很高
每个月工资刚拿到手
交完房租、水电费
其实也没剩多少了
然而卡多的是,钱没有!
  饿得快
深圳就因有南山荔枝而名扬海内外
有句话说的好:
“世上的荔枝在深圳,深圳的荔枝在南山。”
然而美食也多不胜数
早茶多的吓人
小吃更是吃不过来!
吃个海鲜也是选择综合症!
就算吃个烧腊都吃不过来...
根本停不下来
你说能不饿得快么?
  
  分手快
深圳的美女一大把
夏天的时候
美女们穿的又很清凉
出门逛个街多看几眼
女朋友一不高兴了
说分手就分手!
  热得快
深圳一年四季轮流播放
天气说热就热说冷就冷
没有一点点防备
下不下雨全看心情
夏天是最长的
一年有200多天深圳人在过夏季
真的热死宝宝了...
  
  发展快
或许,深圳没什么牛B的,
就是中国发展最快的城市而已!
就是中国城市创新指数排名第一而已!
就是是中国口岸最多和唯一拥有海陆空口岸的城市而已!
就是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基地而已!
就是除北京上海外的第三大金融中心而已!
就是有亚洲最大地下火车站——福田站而已!
就是将建全球最大的会展中心而已!
  
深圳就是一座奇妙的城市
它充满着魅力!
无论你属于哪个家族
只要坚持梦想,奋斗向前
我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好!!!
来源深圳微时光
欢迎转载:http://www.92to.com/shehui/2016/08-06/9268955.html

叶氏在广东势力最强篇(二):中国现代四大家族,叶剑英家族当之无愧为第一大家族


中国现代国大家族是哪四大家族呢?相信很多叶氏后人都有所耳闻,在政治与经济上都领先于人。四大家族这个概念最早是20年代,由中共当时的领导人瞿秋白提出的。
1923年,瞿秋白在《前锋》杂志上发表《论中国之资产阶级的发展》,明确提出几大家族控制当时的官僚资本。所谓官僚资本通俗来说就是国家统治者利用国家政权把一些国有企业非法占为已有,也就说利用权力控制国家的大部分经济实体。
中国现阶段的四大家族应该是:叶氏家族:叶剑英家族,中国当之无愧的第一家族。
邓氏家族:邓小平家族,唯一一个能与叶氏家族媲美的家族,不过在人丁上不如叶氏家族兴旺,因为邓小平只娶了三个妻子,前两位都没有生育,而叶帅一生娶了六个妻子,儿孙满堂。
荣氏家族:以商业起家的大家族,红色资本家,麾下最有名的中信集团,如果算上控股的公司企业,家族总资产四五万亿。
李氏家族:李嘉诚家族,香港财团的代表。
之所以说叶剑英家族是中国现代四大家族当中的第一大家族,是因为叶剑英一生共有6段婚姻,生育有6名子女。而其子女在政坛与商界方面都有所建树,都身居要职,对国家的贡献非常大。
叶剑英家族出了很多影响深远的人物。如长子叶选平。曾任广州市长、广东省长、 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叶选平妻子吴小兰,系中共元老吴玉章外孙女,是一位机械专家,曾任中国机械进出口公司副总经理、深圳市副市长。
叶楚梅为叶选平同母胞妹,1928年出生在香港,曾任机械工业部机床局原副局长。叶楚梅的丈夫邹家华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系作家邹韬奋之子。
叶选宁母亲曾宪植是叶剑英的第三任夫人,为曾国藩的后裔,其子叶选宁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叶选宁还曾兼任凯利实业董事长。其夫人为钱铃戈,1965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声乐系,为一名艺术家。
叶剑英的第四个孩子叶向真,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国际儒学联合会普及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北京电影制片厂原导演。第一任丈夫是著名钢琴家刘诗昆,后来嫁给钱壮飞(中共著名特工)的外孙罗丹,定居香港。
叶选廉生于1952年,母亲是华北军政大学学员李刚。叶选廉选择了与父亲不同的道路—从商,是保利集团下属凯利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深圳国叶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前妻苏丹丹原为解放军总政歌舞团的报幕员,婚后息艺学画,后经商,曾任香港恒源国际营销公司董事长。
所以说叶帅家族人才辈出,在当代中国的政界与商界都影响甚远,很多人都敬重与嵩拜叶氏家族,作为叶氏后人我对叶帅家族怀着嵩高敬意,也对他们在近代作出的表率与影响深感骄傲。
希望在今后更多的叶氏后人都在各个领域作出杰出贡献,为我们叶氏的繁荣富强作出努力,相信我们叶氏宗族会更加的强大。
叶帅家族
中国当之无愧第一大家族

叶氏在广东势力最强篇(三):叶姓源流


叶姓源流
 
来自:网文
叶姓,拼音:yè xìng,shè xìng 。在《百家姓》中排行第257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49位。
在简体字中因为把葉姓简化为叶姓,至使与正体字中的叶(读作“摄she”,与协相通,有协同、叶韵之意)重叠,后世至使两者容易混淆。叶姓于宋朝为着姓,在客家地区也是一个大姓,客家话拼音为“Yiap / [Jap]”。香港拼音则为“Yip”或“Ip”。
叶,作为植物,是维管植物营养器官之一。侧边发育自植物的茎的叶原基。叶内含有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同时,植物的蒸散作用是通过叶的气孔实现的。有叶片、叶柄和托叶三部分的称“完全叶”,如缺叶柄或托叶的称“不完全叶”。叶片是叶的主体,多呈片状,有较大的表面积适应接受光照和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流及水分蒸散。富含叶绿体的叶肉组织为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表皮起保护作用,并通过气孔从外界取得二氧化碳而向外界放出氧气和水蒸气;叶内分布的维管束称叶脉,保证叶内的物质输导。叶的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从非常原始的针状小型叶发展出各种各样形态的大型叶。有些叶,已不再行使叶的功能(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而成为花瓣,花刺,叶卷须和保护幼叶的牙鳞。
一、姓氏源流
第一个渊源:源于复姓,出自古代复姓,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
  在古代姓氏演变历史中,殷上商末期有葉丘氏,西周时期有葉阳氏,东周时期有葉大夫氏、相葉氏、秋葉氏、青葉氏,先秦时期有浅葉氏、贰葉氏(二葉氏)、榛葉氏(秦葉氏)、岩葉氏,汉朝时期有葉室氏、刘葉氏(刈葉氏)、葉梨氏、葉山氏、葉嘉氏,南北朝时期有吉葉氏、葉苅氏、黄葉氏,唐朝时期有柏葉氏、草葉氏、楠葉氏、松葉氏、椎葉氏、千葉氏,五代时期有门葉氏、户葉氏、薄葉氏等等,本书考证的这些复姓有二十九个之多,其后在中国大陆的这些冠有“葉”字的复姓皆省文简改为单姓葉氏,成为葉氏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
  1955年文字改革以后,该支葉氏皆简笔为叶氏。
  如今在朝鲜、韩国、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缅甸、柬埔寨、越南等国,仍有这些复姓族人存在。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颛顼后裔叶子高,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传说,远古颛顼帝的后裔陆终娶鬼方氏女为妻,生下六个儿子,其中第六个儿子叫季连,赐姓芈。
  季连的一个后裔叫鬻熊,亦称鬻能,他做过周文王的老师,后来周成王姬诵封鬻熊的曾孙熊绎在古为殷契所封之方国荆地,即今陕西省的渭南市富平县荆山一带,子爵,建荆国,因称荆子。时荆山贫瘠,熊绎的荆国“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以桃弧棘矢供奉周王”,从此开始,其王族嫡系后代子孙都以“熊”为姓氏。
  后因其地荒贫,兼之屡受西戎的侵扰,荆子熊绎遂迁国至今陕西省的商洛市丹凤县一带,因以境内有丹江,其地位于丹江北岸,殷商末期即称“丹阳”,这是楚国最早的都城。
  到了熊绎之子熊艾继位之后,由于仍然不能避免西戎民族的侵扰,加之荆山贫瘠,遂率族沿丹江南迁进入当时淮夷的势力范围内,立足之后,建都城于丹水之阳(今湖北丹江淅川地区)。由于熊艾是擅自迁国,因此曾遭到周孝王姬辟方(公元前953~前934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891~前886年在位)的征讨,结果适得其反,反而逼迫得更向南方汉水流域迁徙,向今湖北竹山西南部发展。
  熊艾逝世后,其子熊?继位。熊?逝世后其子熊胜立。熊胜逝世后其弟熊杨继位,熊杨生熊渠。周夷王执政时期,周王室衰微,而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杨粤(皆今湖北竹山西南部),一直扩张抵达于鄂(今湖北十堰),于是自称王,其核心就在今湖北的武当山地区。至周厉王姬胡执政时期(公元前878~前841年在位),周厉王穷兵黩武,熊渠害怕周厉王讨伐自己,遂自去其王号。
  这一时期,楚国仍称作“荆国”。一直到荆国第十三代君主熊咢执政时期(公元前800~前791年在位),定都地仍称丹阳(今湖北秭归),后迁都于郢(今湖北江陵),他将国号“荆”改为“楚”,从此始称楚国,或荆楚国。此后楚国逐渐吞并四周的小方国部落,日益强大,至西周灭亡之后开始势力北上,问鼎中原。
  周敬王姬丐(姬匄)十四年(蔡昭侯姬申十三年,晋定公姬午六年,楚昭王熊壬十年,公元前506年),蔡昭侯在晋定公的支持下发动了击灭位于今河南平舆、沈丘一带的姬姓子爵沈国之战,沈侯姬逞在国破之际逃奔于楚国,被楚昭王安置于临泉之野(今安徽临泉),因称其地为沈县,沈子逞就任管辖沈县的令尹。
  沈子逞有个儿子叫沈嘉,已改姓为沈氏。沈嘉生有二子:沈尹丙、沈尹戌,其中的沈尹戌为人正直,疾恶如仇,深得楚国人民的敬重,出任楚国右柱国(职同诸夏右司马)。
  在周敬王姬丐二十二年(楚昭王熊壬十八年,吴王阖闾姬光十七年,公元前498年),沈尹戌在率楚军与吴国军队作战时英勇战死,楚昭王遂封沈尹戌的儿子沈诸梁于叶邑(今河南平顶山叶县旧城)。
  沈诸梁,字子高,公元前529~前440年,因封邑在叶地,因此史称其为“叶子高”。
  叶子高是春秋战国交际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曾在担任叶邑尹时问政于当时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得到了“近悦远来”之语(使近处的人受到惠好而高兴,远方的人闻风就会前来投奔)。叶子高自己也在身后留下了非常著名的“勿以小谋败大作,勿以嬖御人疾庄后,勿以嬖御士疾庄士、大夫、卿士”之言,并叮嘱子孙后代要“亲贤臣而远小人”。叶公的这一思想,受到了孔子的高度评价。
  周敬王四十一年(楚惠王熊章十年,公元前479年),楚国暴发了“白公胜之乱”,公子建的后代公子胜将楚惠王熊章(公元前488~前431年在位)囚禁,自立为楚王,国内一时战云密布。消息传到叶邑,叶子高立即从叶邑起兵围攻郢都平息叛乱。原来被白公胜召去参与叛乱的楚军将士们见叶子高的军队人强马壮,军纪严明,遂纷纷阵前倒戈,掉头一起杀入城中,楚公子胜仓惶出逃,后自缢于城郊密林中,叶子高由此成功地救出楚惠王,收拾残局,重整朝纲。
  因此大功,叶子高被楚惠王封为楚国令尹兼上柱国(大司马),身兼军政大权于一身,这在楚国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楚惠王后来又将叶子高分封到南阳(今河南南阳、湖北襄樊一带),赐子爵,从此世人尊其为“叶公”。
  周元王姬仁元年(公元前475年),叶公感到后进年轻的一代朝气蓬勃,如果把权力交给他们,会更有利于楚国的发展和兴旺。于是他在五十周岁时毅然将令尹一职让给公孙宁,把上柱国一职交给公孙宽,此即历史上有名的“叶公让贤”。然后,叶公回到叶邑安度晚年。这一让贤之举,被史家们评为不迷权贵、深明大义。
  叶公激流勇退后归隐终老于叶邑,他一直活到八十九岁高寿,在周考王姬嵬元年(楚惠王熊章四十七年,公元前440年)逝世,这在当时可是了不起的寿星。
  汉朝学者刘向在《新序·杂事五》记载有“叶公好龙”之寓言,说的就是这位叶子高:“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叶公子高喜欢龙,衣带钩、酒器、簋器上都雕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全是龙形图案。他这样爱龙成癖,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十分感动,于是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来看望叶公。真龙身躯是十分庞大的,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已经延伸到了厅堂里。叶公一看是真龙来了,吓得魂飞魄散,一脸惊惶,转身就跑。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形似龙的东西罢了。)
  根据典籍《周礼》的规制,叶公去世后即被立祠享祭。叶公的后裔子孙为纪念祖上之德与祖居之地,大部分改沈氏为叶氏,亦有尹氏、诸粱氏、郄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其叶氏史称正宗,叶邑也由此成为叶氏祖地之一。
  叶公沈诸梁目前是全世界叶氏华人公认的得姓始祖。其后裔子孙自战国以后逐渐由中原地区向南方及海外播迁,子孙遍及世界五大洲。每年清明前后,澧河之滨的叶公共场所大墓前,来自海内外的叶氏子孙纷纷回乡祭祖,已成为中原文化旅游的一大景观。
  姬姓叶氏的正确姓氏读音作shè(ㄕㄜˋ),不可读作yè(ㄧㄝˋ)。其族今皆读作yè(ㄧㄝˋ),是否可按“约定成俗”予以确认?仍然值得商榷。
  第三个渊源:源于国名,出自汉朝时期古旪调国,属于以国名汉化为氏。
  旪调,为汉朝时期的南亚古国名,地理位置在今天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苏门答腊岛一带,从东汉永建六年(公元131年)起,旪调国曾陆续遣使至中国进贡、经商,与东汉王朝建立了友好关系。
  当时旪调国来中国的商人、工匠、艺人有很多,后有许多移民安居中原地区,并按汉俗以原国名的谐音汉字为姓氏,称旪氏。在古代,“旪”与“協”二字通义,而“叶”字就是“協”的古体字,因此该支族人就将姓氏用字简笔为“叶”,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旪调国族支叶氏的正确姓氏读音作xié(ㄒㄧㄝˊ),不可读作yè(ㄧㄝˋ),其姓氏用字不可繁写作“葉”字,但可繁写作“旪”字。但其族今皆读作yè(ㄧㄝˋ),是否可按“约定成俗”予以确认?与上述第二个渊源一样亦值得商榷。
  第四个渊源:源于百越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中有南郡蛮,世居南郡(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实际上就是古籍中记载的西南蛮夷族,源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古百越民族,其中多有取汉姓为葉氏者,世代相传称葉氏至今。
  汉朝时期,南郡蛮葉氏族人人丁兴旺,名人辈出,如三国时期孙吴国著名将领葉雄,即是南郡蛮的后裔。
  1955年文字改革以后,该支葉氏皆简笔为叶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黑龙江志稿·人物志》的记载:
  ⑴、蒙古族叶古禄特氏,亦称叶鲁特氏、亦鲁特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Yegulu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叶氏、尹氏。 
  ⑵、蒙古族叶赫氏,源出河流名称,在明朝初期,牧居于松花江大折弯地区的蒙古土默特部的一个分支纳兰部(那剌部)的酋长土默特·星根达尔汉率军灭了扈伦纳喇部,率其所部吞灭了源出尼马察地区(今中俄绥芬河流域及乌苏里江上游浑江西南部)女真族尼马察部(Nimaca)的重要分支扈伦纳喇部(Hulunnara),兼并其民众,迁徙其于叶赫河岸成为叶赫部并与之迅速融合,部族人遂以部族名称为姓氏,其后形成女真叶赫氏,满语为Yehe Hala,汉义“盔顶”。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叶氏、何氏、那氏、纳氏、怀氏等。
  ⑶、蒙古族叶克忠氏,属于蒙古新巴尔虎姓氏,原世居巴尔古(今俄罗斯贝加尔湖东),后迁徙至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东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Yekejong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叶氏。
  第六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八旗通志·烈女传》、《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的社会组织》等的记载:
  ⑴、满族费仰古氏,亦称佛尼音布氏,满语为Feiyangu Hala,世居喀尔喀(分别在今新疆东部、蒙古国、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等地),所冠汉姓即为叶氏。
  ⑵、满族赫叶哷氏,亦称何雅礼氏,荷叶尔氏,满语为Heyere Hala,世居沈阳。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叶氏、赫氏、贺氏、何氏等。
  ⑶、满族尼赫理氏,亦称尼柯特氏,满语为Niheri Hala,世居乌苏里(今乌苏里江流域)等地,人口非常少。所冠汉姓即为叶氏。
  ⑷、满族颜扎氏,亦称燕札氏、颜查氏、阎拉扎氏、颜之哈拉氏、库雅拉彦札氏,满语为Yanja Hala,满族最古老的姓氏,源于金国时期女真“颜盏”,以姓为氏,世居雅兰西楞(今俄罗斯滨海地区苏城东南一带)、叶赫(今吉林梨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长白山区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颜氏(民姓)、阎氏(官姓)、张氏等。后来的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的妃子颜扎氏,就是颜扎·布颜之女,生有皇子爱新觉罗·叶布舒,其庶之支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首字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叶氏,世代相传至今。
  ⑸、满族叶穆氏,满语为Yemu Hala,源出金国时期女真业速布部,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赫尔苏城(今吉林伊通西北六十五公里处)、尼马察(今黑龙江省穆棱县东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叶氏、穆氏。
  ⑹、满族叶赫勒氏,亦称叶何里氏,满语为Yehele Hala,汉义“磁”,世居呀哈(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叶赫(今吉林梨树)、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叶氏、慈氏等。
  ⑺、满族叶库哩氏,满语为Yekuri Hala,世居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所冠汉姓即为叶氏。
  ⑻、满族叶墨勒氏,满语为Yemole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多冠汉姓为叶氏。
  第七个渊源:源于赫哲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赫哲族禄叶哷氏,亦称努叶勒氏、陆如火氏,为著名的依兰三姓之一,以部为姓,世居黑龙江沿岸、三姓(今黑龙江依兰)、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松花江流域、奇纳林赫哲部(今黑龙江同江秦得利)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Ruyere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赫哲族、满族禄叶哷氏多冠汉姓为叶氏、陆氏、芦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
  第八个渊源:源于彝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彝族支系繁多,多数自称“诺苏”、“纳苏”、“聂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彝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民族名称为彝族。
  彝族同胞有自己的姓氏,在文献《巍山彝族姓氏分布调查》中显示,云南巍山彝族的八万三千七百七十一人中,共有一百四十九个姓氏,其中就有叶氏,是世家为四川凉山彝族沽鸡家族(亦称沽基、果基、古鸡)的族人,在清朝时期即有取汉姓为叶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沽鸡家族历史悠久,但人口数量不是很多,其家族中最著名的人物,就是近现代革命史中记载的头人小叶丹,全彝名为沽基·约达,对外汉号“叶丹”,因其自幼继位,因号“小叶丹”。小叶丹与当时的中央红军军委总参谋长刘伯承歃血为盟之事,被彝族同胞世代传为佳话。
  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5月下旬,在中央红军长征北上抗日时,红军先遣队在刘伯承、聂荣臻、耿飚的带领下经过彝区(今四川凉山九海子山),部队上下都进行了民族政策教育。当红军遭到当地彝民的野蛮阻挠之后,刘伯承经过一番交涉,彝族沽基家的头人小叶丹派出代表,提出要见红军头人司令讲和,于是刘伯承在彝家海子的水塘边会见了他。
  小叶丹解释了当天与红军为难的,都是被国民党蒙蔽的罗洪家支的彝民,并明确表示“听说你们要打大军阀刘文辉,主张彝汉平等,我愿与你这位红军头人结义为瑶弦纳(兄弟)”。
  刘伯承说:“那些欺压彝民的汉人,也是我们红军的敌人。我们结义是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
  5月22日,耿飚见证了刘伯承与小叶丹在冕宁县北袁居海子边并排跪下,对天盟誓,饮鸡血酒。因为当时仓促间没有准备酒,即从海子里舀出清水代替。
  当晚,刘伯承在冕宁县城大桥镇一个保长的宅院里宴请小叶丹,并赠送了一面写有“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的红旗,委任小叶丹为沽基支队的支队长,他的弟弟叶丹·古基尔拉为副队长。在第二天告别时,刘伯承又送给小叶丹十支快枪,小叶丹则将自己心爱的坐骑大黑骡子送给了刘伯承。
  此后,由于有小叶丹派人在沿途各村寨联络照应,红军先遣队顺利地通过彝民聚居区。当晚在大桥镇,刘伯承买光了全城的酒来接待小叶丹。
  红军先遣队继续前进,一路经过雀儿窝、拖乌、鲁坝、铁寨子等,经过彝人交涉,都得顺利通过。过一个村寨换一个带路的彝族同胞作向导,交接一直很有秩序。
  小叶丹忠实地执行了刘伯承的嘱托,他将彝民组织起来,护送红军后续部队过境。他昼夜奔忙,往返于大桥镇和筲箕湾,经过七天七夜,中央红军大队一路畅行无阻,全部安全通过彝民区。
  红军主力北上之后,小叶丹打起了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的旗帜,在因伤留下的红军某部政治委员的帮助下,坚持了长达五年的反抗白匪的斗争。 
  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西康省靖边司令部中将司令官木呷克底(邓秀廷,汉族)竭力挑拨离间,分化瓦解了彝民各个家支的联盟,随即乘机派军镇压了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抓捕了那位红军政委。小叶丹当即拼凑了一千五百块银圆给邓秀廷,把红军政委救赎了出来。
  在木呷克底要追究小叶丹与红军结盟的“罪责”时,他宁愿倾家荡产交出一万两千两白银和一百二十头母羊,也绝不交出“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的军旗。
  后来,中央红军给小叶丹和弟弟沽基·尔拉的委任状被木呷克底搜出,遂在1942年5月以“通共有据”的罪名,利用其挑唆的彝民大械斗在冕宁县的大桥镇杀害了小叶丹。小叶丹在被害之前对妻子和弟弟说:“只有共产党、红军讲民族平等,把我们彝人当人看。这样有信有义的军队一定会回来的,刘伯承这样有信有义的大人物是不会骗人的。万一我死了,你们一定要保护好这面旗帜,将来交给刘司令员。”
  1950年春天,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冕宁县,小叶丹的妻子从隐秘的山洞中取出了珍藏近十年之久的“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的红旗,把它交到了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手中。当时,刘伯承含着热泪接过红旗,久久无言。
  在以后漫长的子里,刘伯承元帅并不怎么提在大凉山的那段往事,但一直到1986年10月7日去世前,都在尽心地呵护照顾着彝族人民的英雄小叶丹烈士的所有后代。
   第九个渊源:源于德昂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德昂族叶氏,源出德昂族海氏部落。
  德昂族同胞普遍通傣语、汉语、景颇语,没有本民族文字,许多人均能熟练地使用汉文或傣文。德昂族人信仰小乘佛教和原始宗教。
  德昂族是西南西南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源于古代的百濮族人,与“哀牢夷”有密切的关系,是东汉初期从不韦﹑嶲唐等古哀牢国之地迁播至怒江地区的一个族支。
  德昂族人早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基本上聚居于怒江两岸,是开发云南保山、德宏一带地区较早的勤劳民族。后来汉籍史书中所记载的“茫蛮”部落,就是指德昂族先民,其在隋、唐时期被称作“茫蛮”、“扑子蛮”、“望苴子蛮”,曾先后臣服于汉朝、晋朝及南诏国、大理国,至元朝以后,德昂族成为当地傣族土司权力控制下的属民。
  德昂族在历史上绝大多数与汉族、景颇族、傣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交错分寨杂居,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和渔猎的社会活动。
  从古时候起,饮茶就是德昂族人的嗜好,他们善于种茶,家家都栽有茶树。数千年以来,德昂族居住地区受到其他民族的普遍歧视,被看作是低下民族,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彻底改变了这种情况,德昂族和其他民族一样拥有平等的政治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德昂族曾一度统称为“崩龙族”,后在本民族的要求下,于198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改称为德昂族。
  德昂族原有自己的姓氏,如海氏、岩氏、龙氏等等,并习惯于按属相和排行给孩子取名。德昂民族很早就普遍使用汉文化的十二生肖了,即:查(鼠)、包(牛)、衣(虎)、卯(兔)、光(龙)、沙(蛇)、牙(马)、麻(羊)、新(猴)、收(鸡)、灭(狗)、交(猪)。孩子出生后生日的属相是什么,就以什么为名。男孩是属相名前加“阿”字,女孩则在属相名前加“立”字。例如,生相为牛的男孩就叫“阿包”,生相为羊的女孩就叫“立麻”。若按排行取名,则不分男女,按顺序称呼为腊锁(老大)、腊左(老二)、腊约(老三)等等。
  德昂族人结婚生子之后,便给自己起有讳名。凡有了孩子并已取讳名的夫妇,则连同他们的长辈在内,不论任何人此后都不能再直接呼他们的名字,而以其长子或长女的名字代呼之。在德昂族人中普遍认为,对已有了子女或虽然子女去世了但年龄较大的人再去直呼他们的名字,是很不礼貌的。一对夫妇的家中若长子或长女早逝,则以次子或次女的名字代替称呼其父母。有的夫妇虽然还没有生儿育女,但也可以预先取下孩子的名字,并按此名来称呼之。
  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德昂族人大多开始采用汉姓。据文献《德昂族社会历史调查》一书中的记载,今云南省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县三台山德昂族民族乡邦外村中,即有原海氏族人改为汉姓叶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第十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土家族、保安族、回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叶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叶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叶子高(沈诸梁)、颜扎·布颜、小叶丹(沽基·约达、果基·约达、沽鸡·约达、古鸡·约达)。
各支始祖:
  叶诸梁:本名沈诸梁,字子高,为春秋战国之际楚国叶县县尹,史称叶公。他曾问政于孔子,得“近悦远来”之语。年八十九而卒,安墓葬于今河南省南阳市南阳旧县城东八里处,时楚国人立庙而祀。夫人张氏,生有二子:叶重、叶才。是为叶氏受姓鼻祖之一。
  叶公粤地叶氏世系:
  自叶公沈诸梁起,到入广东、福建、江西,叶氏直系第一世祖叶大经之间还有八十四世,待考。
  第一世:
   叶大经,叶公第八十五世孙,字伯常,号封川,原居河南开封府汴梁县。宋宝庆二年丙戌科进士,授朝奉侍郎。历官二十余载,在宋咸淳元年间为闽置制使。宋德佑二年元兵大举南侵,宋运将终,叶大经愤恨成疾,以病免官。时南北道梗,遂流寓粤东,安家梅州曾井(今梅州市中山路)。叶大经每言国事便感慨流涕,自称宋室遗民,愿以身殉宋。叶大经逝世后安葬于梅州西岩前油坑口庚山甲向,碑书“宋太祖叶公墓”。妣彭氏,诰封一品夫人,殁葬梅州市曾井背山坡。生四子:叶明道、叶明理、叶明伦、叶明德。后世裔孙尊叶大经为梅州开基一世祖。
  第二世:
   叶明道、叶明理、叶明伦、叶明德。
  第三世:
   叶怀材、叶怀善、叶怀义、叶怀美、叶怀本。
  第四世:
   叶贲。
  第五世:
   叶应龙、叶从龙。
  第六世:
   叶清、叶祯。
  第七世:
   叶显祖、叶荣祖、叶六郎、叶光祖。
  第八世:
   叶华甫、叶清甫、叶成甫、叶世荣、叶世华、叶世昌。
  第九世:
   叶德中、叶德茂、叶德成、叶德友、叶德山、叶德清、叶文英、叶文保、叶文玉、叶德真、叶德广、叶德奇、叶德瑞。
  第十世:
   叶仲仁、叶仲义、叶仲礼。
  第十一世:
   叶仕葵、叶仕勋、叶仕篷、叶仕芳、叶仕松、叶仕弘、叶仕蕃、叶仕英、叶仕茸。
  第十二世:
   叶孟英、叶孟蓉、叶孟华、叶孟春、叶孟奎。
  第十三世:
   叶僐、叶传、叶健。叶僐由广东嘉应洲曾井,迁宁龙归洞,后迁江西南安府上猷县住居小石门多年。至十八世孙叶方郁初步立谱,传至第二十六世叶茂初,由次子接入川南隆昌大坟坝永居至今。叶僐为归宁始祖;叶度法(叶九十九郎)与毛九十九郎结为异姓弟兄,立有叶、毛子孙永不开亲之约。
  第十四世:
   叶万始、叶万高、叶万治。
  第十五世:
   叶成山、叶景山、叶汉山、叶满山。
  第十六世:
   叶德新。
  第十七世:
   叶受荣、叶受华。
  第十八世:
   叶永安、叶方郁。
  第十九世:
   叶萱。
  第二十世:
   叶嵩、叶獄、叶森。
  第廿一世:
   叶生秀、叶生奇、叶生廙、叶生新、叶尚文、叶尚忠。
  第廿二世:
   叶柏。
  第廿三世:
   叶学孔、叶学颜、叶学孟。
  第廿四世:
   叶思盛、叶思魁、叶思茂、叶思华、叶思辉、叶永安、叶思锦。
  第廿五世:
   叶仕奇、叶仕可、叶仕俊、叶仕珍、叶仕昌、叶仕舜。叶仕奇(叶奇三郎)娶三房妻,即游妙大妨、节妙二娘、沈老孺人,只有节妙二娘生一子:叶福然。
  第廿六世:
   叶福然,字九开,号茂初。
  第廿七世:
   叶瑜中、叶瑞中、叶品中(为双胞兄弟)、叶亮中、叶魁中。因张献忠叛乱,民不聊生,叶瑞中遂入川白手起家,安居隆南大坟坝置业,后返江西将父母兄弟接入川。尊其父叶福然为叶氏入川始祖。
  第廿八世:
   叶文籣、叶文桂、叶文标、叶文香、叶文美、叶文芳、叶文辉、叶文秀、叶文朝、叶文奇、叶文链、叶文运。
  第廿九世:
   廷濂公、叶廷灏、叶廷良、叶廷坤,皆叶文香之子。
  第三十世:
   叶琼林、叶仲林、叶冠林、叶绍林、叶瑜林、叶培林、叶琥林、叶荟林、叶庸林、叶现林、叶植林、叶柄林、叶樁林、叶先林、叶阡林、叶象林、叶蓬林、叶起林、叶积林、叶习林。叶先林生四子:叶亮、叶叢、叶文、叶楷,皆为远字辈。
  第卅一世:
   叶亮、叶叢、叶文、叶楷。其后代子嗣皆为发字辈。
  第卅二世:
   叶发文,生三子:叶绍苏、叶绍书、叶绍荃。
  叶公黔地叶氏世系:
  第一世:
   叶大经,叶公第八十五世孙,字伯常,号封川,原居河南开封府汴梁县。宋宝庆二年丙戌科进士,授朝奉侍郎。历官二十余载,在宋咸淳元年间为闽置制使。宋德佑二年元兵大举南侵,宋运将终,叶大经愤恨成疾,以病免官。时南北道梗,遂流寓粤东,安家梅州曾井(今梅州市中山路)。叶大经每言国事便感慨流涕,自称宋室遗民,愿以身殉宋。叶大经逝世后安葬于梅州西岩前油坑口庚山甲向,碑书“宋太祖叶公墓”。后世裔孙尊叶大经为梅州开基一世祖。妣彭氏,诰封一品夫人,殁葬梅州市曾井背山坡。生四子:叶明道、叶明理、叶明伦、叶明德。
  第二世:
   叶明道:字逊志,号立轩,任虔州教谕。娶蔡氏。生一子:叶怀才。
   叶明理:字成信,号养庵,任钦州通判。娶周氏。生三子:叶怀善、叶怀义、叶怀美。
   叶明伦:字秉彝,号弘斋。娶古氏。生一子:叶怀本。
   叶明德:字汝崇,任茂名主簿。娶黄氏,子嗣待考。
  第三世:
   叶怀才:任潮州教谕。娶杨氏,迁福建清流,子嗣待考。
   叶怀善:任宣州教谕。娶杨氏,迁龙川,子嗣待考。
   叶怀义:娶钟氏,迁博罗,子嗣待考。
   叶怀美:娶古氏,迁河源。生二子:叶泰、叶菁。
   叶怀本:任潮州教谕。娶蓝氏,敕封安人,生一子:叶贲。
  第四世:
   叶 泰:字茂林,号蜜苑。娶何氏。生二子:叶耀龙、叶成龙。
   叶 贲:字盛孚,号实轩,为人弘毅沉静,富而益谦,充石坑都第七里里长,奉公洁己,处世明,乡里咸乐道之。娶王氏。生二子:叶应龙、叶从龙。
   叶 敏:待考。
  第五世:
   叶耀龙:字弘英,号炫庭。娶陈氏、刘氏。生四子:叶天华、叶天毅、叶天佑、叶天保。
   叶应龙:字云泽。娶刘氏。生二子:叶清、叶祯。
   叶从龙:字绚云。娶吴氏,迁南雄保昌县。生五子:叶如松、叶如芝、叶如兰、叶如圭、叶如珀。
  第六世:
   叶天保:字九如,号定尔。娶宋氏。生三子:叶求干、叶求享、叶求利。
   叶 祯:元岁进士居曾井。娶林氏、罗氏。生一子:叶光祖。
   叶 清:字永壶。娶郑氏。叶清从梅州曾井五马坊分居龟潭,殁与妣合葬于龟潭罂子坪上,已山亥向,卧龙玩珠形。生三子:叶显祖、叶荣祖、叶华祖。
   叶如松:娶黄氏。生一子:叶念祖。
   叶如璋:娶任氏。生一子:叶裕源。
  第七世:
   叶求干:字崇效。娶陈氏。生三子:叶朝宗、叶朝祖、叶朝阳。
   叶光祖:号谦斋。娶古氏、李氏。叶光祖生于宋祥兴二年,卒于元顺帝至正二年,殁葬梅县西山岭,庚山甲向,蜘蛛结网形。二妣合葬大乍黄坑溪口。生三子:叶世荣、叶世华、叶世昌。
   叶显祖:娶古氏。生二子:叶世蕴、叶世芬。
   叶荣祖:字君五。娶林氏、继罗氏。生二子:叶华甫、叶茂甫。
   叶华祖:字六郎,世居龟潭(今梅州市区)。娶李氏。生三子:叶清甫、叶成甫、叶君甫。
   叶念祖:娶古氏。生二子:叶世镇、叶世锦。
   叶裕源:娶罗氏。生一子:叶世根。
  第八世:
   叶朝宗:字世望,明洪武三年迁居口。娶骆氏。生一子:叶邵。
   叶世华:任仓大守。娶罗氏、刘氏。叶世华生于元至治二年,卒于戊申年,寿四十七岁,殁葬大乍桥。生二子:叶文保、叶文玉。
   叶世荣:娶吴氏。生三子:叶文英、叶文献、叶文清
   叶世昌:娶连氏。生四子:叶德广、叶德珍、叶德奇、叶德瑞
   叶世芬:娶张氏。生二子:叶文桂、叶文樟
   叶世蕴:娶黄氏。生四子:叶梅友、叶梅实、叶梅明、叶默林;继娶黄氏,生二子:叶柏实(迁居河源)、叶桂实(迁居永安县苦竹墟)。
   叶华甫:号闰斋。娶刘氏。生五子:叶德忠、叶德兴、叶德茂、叶德成、叶德纪。
   叶清甫:号十五郎。娶郑氏、李氏、吴氏。生四子:叶德清、叶德全、叶德山、叶德建。
  第九世:
   叶 邵:字梅岑。娶贺氏。生四子:叶公孙、叶久安、叶三思、叶正奴。
   叶文保:号梅隐。娶罗氏、黄氏。生三子:叶仲仁、叶仲义、叶仲礼。
   叶文玉:妻名待考。生二子:叶仲才、叶仲宏。
   叶文英:字梅竹。娶谢氏。叶文英自曾井迁居龙川,殁与妣合葬严村。生三子:叶仲圣、叶仲贤(迁江西吉安)、叶仲睿(迁石龙)。
   叶文献:一名叶文科,字梅熙,迁博罗。子嗣待考
   叶文清:一名叶文彬,字梅才。娶李氏,迁和平。生二子:叶仲镛、叶仲钟。
   叶德广:妻名待考。生一子:叶森。
   叶德珍:妻名待考。生三子:叶腾、叶胜、叶明。
   叶文桂:娶胡氏。生一子:叶景球。
   叶文樟:娶林氏,由梅州迁居和平县彭镇乡。生二子:叶景琳、叶景珊。
   叶梅友:娶黄氏。生一子:叶材成。叶梅友在明洪武初年偕弟叶梅实与子叶材成迁居广东陆丰螺溪,为螺溪开基始祖。
   叶梅实:讳汝荣。娶李氏。生三子:叶明芳、叶贵芳、叶华芳;继妣邱氏,生二子:叶万芳、叶秀芳。叶梅实与兄梅友迁居广东陆丰螺溪,为螺溪开基始祖。
   叶梅明:娶胡氏。生二子:叶着、叶薯,兄弟皆解元,迁居嘉应州程乡。
   叶默林:居龙川。娶曾氏,生九子:叶思仁(迁居龙川)、叶思义(迁居蓝口)、叶思礼(迁居江西和平县彭镇)、叶思智(迁居龙川通衢)、叶思信(迁居龙川通)、叶思成(江西和平县彭镇)、叶思式(迁居江西和平县彭镇)、叶思茂(迁居南塘)、叶思武(迁居江西)。
   叶德茂:号彝修,任上杭县尹。娶彭氏、蓝氏,诰封宜人。叶德茂世居白土(今梅州市三角地)熊公围。生二子:叶仲华、叶仲彰。
   叶德成:娶谢氏、周氏。生二子:叶仲显、叶仲盛。
   叶德建:妻名待考。生二子:叶万一,字凤翔;叶万二,字凤鸣。
   叶德纪:娶黄氏。生一子:叶成。
   叶德全:号仁山。娶曾氏、廖氏。叶德全原居黄龙约叶屋角(今转水黄龙)后迁居华城李大塘上屋侧园,为第一位到五华的叶氏开基祖。叶德全生于明洪武五年,卒于明宣德九年,寿六十三岁,殁葬柏塘排上(今五华县华城新兴管理区柏塘排),曾、廖二妣合葬于油房前。生二子:叶景清、叶胜孙。
  第十世:
   叶胜孙:娶邱氏。生一子:叶茂荣。叶胜孙与妣合葬黄龙约。
   叶景清:娶黄氏、李氏。生三子:叶松盛、叶新、叶成保。
   叶仲仁:字大德,号元轩。娶刘氏,生三子:叶仕芬、叶仕葵、叶仕逢。
   叶仲礼:号兰亭。娶黄氏,生四子:叶仕葭、叶仕蕃、叶仕英、叶仕葺。
   叶仲华:娶曹氏、林氏。生四子:叶仕兰、叶仕蕙、叶仕芝、叶仕茹。
   叶仲义:号春治。娶黄、章氏生二子:叶仕芳(传下惠州秋长镇周田村、铁扇门村黄竹坜叶氏)、叶仕松(待考)。
   叶 森:娶官氏、凌氏、罗氏。生三子:叶通、叶达、叶连。
   叶凤翔:先迁湖广衡州府,后迁福建同安。子嗣待考。
   叶凤鸣:号万二,明洪武年间进士,明洪武二十八年任云南靖南兵备道,由江南应天府十字街大牌坊来黔,落业毕节王宏屯叶家冲后迁东里白岩阿所站。妻名待考。生三子:叶斌、叶渊、叶苠。
  第十一世:
   叶 斌:待考。
   叶 渊:妻名待考。生二子:叶时方、叶时济。
   叶 苠:妻名待考。生二子:叶时臻、叶时和。
  第十二世:
   叶时方:妻名待考。生一子:叶定。
   叶时济:妻名待考。生三子:叶楠、叶权、叶榆。
   叶时臻:妻名待考。生一子:叶蒲。
  第十三世:
   叶 楠:妻名待考。生二子:叶中葵、叶心葵。
   叶 权:妻名待考。生二子:叶希葵、叶希茂。
   叶 榆:娶左氏。生一子:叶继葵。
  第十四世:
   叶继葵:娶王氏。生二子:叶之顮、叶之馝。
  第十五世:
   叶之顮:字性然。娶王氏。生五子:叶建、叶蕙、叶蓍、叶藩、叶蓂。叶蓂外迁云南镇雄柳林苓。
   叶之馝:字自然。娶张氏。生一子:叶茗祖。
  第十六世:
   叶 蕙:娶王氏、陆氏。生五子:叶永清、叶定藩、叶永英、叶永着、叶永莘。叶永莘外迁云南镇雄柳林。
   叶 蓍:字子美。娶何氏、陆氏、龚氏。生五子:叶永华、叶永茂、叶永昌、叶文辅、叶文弻。
  第十七世:
   叶文辅:迁毕节吉场火烧铺。娶孔氏。生二子:叶维新、叶维藩。
   叶文弻:娶孔氏。生一子:叶维城。
  第十八世:
   叶维城:娶龚氏。生二子:叶华端。
   叶维新:娶孙氏。生六子:叶荃、叶芳、叶茂、叶葱、叶芮、叶葵。
   叶维藩:娶邵氏。生四子:叶着、叶蕙、叶芃、叶英。
  第十九世:
   叶 荃:娶梅氏。生二子:叶朝桂、叶云桂。
   叶 芳:娶熊氏。生三子:叶玉桂、叶仁桂、叶宗桂。
   叶 茂:娶邵氏。生一子:叶国桂。
   叶 葱:娶向氏。生二子:叶仙桂、叶发桂。
   叶 芮:娶杨氏。子嗣待考
   叶 葵:待考。
   叶 着:娶史氏。生四子:叶玖桂、叶金桂、叶龙桂、叶起桂。
   叶 蕙:娶何氏。生二子:叶银桂、叶伦桂。
   叶 芃:娶徐氏。生五子:叶天桂、叶丹桂、叶中桂、叶五桂、叶兴桂。
   叶 英:娶攀氏。生二子:叶明桂、叶繁桂。
  叶剑英元帅家族世系:
  叶剑英元帅出自广东省梅县雁洋叶氏家族。
  梅州雁洋堡虎形下屋的叶氏开基祖为叶俊华、叶俊贤,兄弟俩是上杭中都(今福建龙岩上杭县)叶五郎第十二世孙、广东程乡(今广东梅州梅江区)松源堡玉浆村叶日通第四世孙。
  雁洋开基祖叶俊贤派衍世系为:
  雁洋第一世叶俊贤→第二世叶孔信、叶孔义→第三世叶世隆→第四世叶栖鸾、叶栖凤、叶栖鹏→第五世叶维、叶绽→第六世叶德胜→第七世叶玄升、叶奇进、叶奇宾、叶奇瑞、叶丹宵……第十四世叶福智(公元1828~1893年)→第十五世叶钻祥(公元1871~1921年)→第十六世叶剑英(公元1897年4月28日~1986年10月22日)。
  叶剑英于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农历3月27日出生在雁洋堡下虎形村商人叶钻祥家,属于上杭中都都康叶五郎第二十八世孙、广东程乡县松源堡玉浆村叶日通第十九世孙、广东梅县雁洋叶俊贤第十五世孙。
二、迁徙分布
叶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四十二位,并有望在近年抢入第四十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二十二位,人口约七百十三万八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45%左右,多以南阳、下邳、越嵩、梅州、辽东为郡望。
得姓之后的叶氏族人,最初发展很缓慢,见于史籍的叶氏名人也不是很多,学者臧励禾在《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收录的叶氏名人仅有叶子韶一人;《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收录的唐朝以前名人也只有叶万椿、三国吴人叶雄、晋人叶谭、叶子韶四人,而叶万椿还是为淮南王刘安所遇群仙“八公”之一的“自号”,并非一定姓叶;叶雄是叶调国叶氏后裔。因此,关于叶氏的迁徙情况只能从现存的一些谱牒资料中窥知端倪。据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南阳堂《叶氏族谱》记载,自叶公起,叶氏族人多代出河南。叶氏始祖沈诸梁,居于春秋时楚国叶地(今河南叶县),直至终老。叶公生有二子:长子名重,为周楚邑令,配樊氏,生凝,为楚大夫;次子名才,袭父爵,字芈骝凸,号璧英,一子名盼,后为司马。其十一世叶淑和为秦朝长沙(今湖南长沙)太守;二十世叶崇,为西汉颍川(今河南禹州)太守;二十五世叶颁,为长沙(今湖南长沙)太守;四十七世叶尤,字茂永,东汉时为太尉,居南阳(今河南南阳),分为六族。
1、秦国时期
叶公去世后,经历战国时代,秦国灭楚之际,其后裔为避免灭族之祸,其中一支或者数支改沈为叶,尊沈诸梁为始祖,辗转迁居于河北河间、陕西雍州、江苏下邳。这就是叶县虽然是叶姓的祖地,而叶姓族人并不多,河南一带的叶姓,多为后来南迁重返故乡留下来的原因。
关于叶氏的迁徙情况只能从现存的一些谱牒资料中窥知端倪。据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南阳堂《叶氏族谱》记载,自叶公起,叶氏族人多代出河南。
   2、汉朝时期:
  叶氏族人的南迁始自东汉末年,始迁祖叶望。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的南阳堂《叶氏族谱》、安徽歙县《新州叶氏家乘》、浙江松阳《卯峰广远叶氏宗谱》均视叶望为叶氏南迁之始祖。
  叶望,字世贤,雁门太守,汉末时为光禄大夫,灵帝时弃官归隐,人称“楼舟先生”。汉建安二年(公元197年)由青州渡江而南下,侨居丹阳之句容(今江苏句容),为叶氏南迁之始祖。
叶望之后裔不断向外发展,分别迁到了浙江、安徽等地。浙江松阳《卯峰广远叶氏宗谱》及《玉岩叶氏宗谱》中都说叶望四世传至琚,仕钱塘令(今浙江杭州),爱民如子,号之曰“叶父”,在当地百姓的一再挽留下,安家钱塘,并成为当地望族。琚次子叶俭,字亚父,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为括苍太守,授折冲将军,宦居括苍(今浙江丽水)。叶俭之后世居松阳卯山之右。安徽歙县《新州叶氏家乘》说:叶望五世孙硕,迁新安歙县。
3、晋朝时期
另据晋永嘉之乱带来的大批移民潮推测,期间叶氏族人南迁的当不在少数。晋永嘉年间,皇室内讧,由争权演变为八王之乱,战火遍及中原。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刘渊乘机起兵反晋,其族弟刘曜攻入洛阳,西晋灭亡。晋室遗族仓皇南逃,最后在建康(今江苏南京)重建政权,史称东晋。在永嘉之乱中,中原士族纷纷南奔,并有大量百姓逃难过江,先后有近百万人之多,在这次南迁浪潮中,中原叶氏族人当有不少移居到了福建、江西等地。
西晋末年,由于各少数民族问鼎中原,流徙到陕西、河北的叶姓后裔一部分向南迁徙,一部分重返中原,此时形成了以“南阳叶氏”为代表的望族概念。
   4、唐、宋时期:
唐宋是叶姓迁徙最频繁时期,这次因支系较多,迁徙往返不定,有避唐末之乱的,有在宋朝为官随宋室南渡的,其中从河南叶县迁居固始、光山的一支对叶姓以后的流徙有很大的影响。宋末迁往福建的叶昂、叶洙、叶霆成为安柄、佛岭、莲溪叶姓的始祖。世居下邳的叶姓,此时也大量迁居浙江括州、宁波一带。唐宋时期,也是叶姓名人辈出的时期,叶姓成为江南的著姓。
  叶氏族人的大举南迁在唐朝有两次,第一次在唐朝初期。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福建泉漳之间,蛮獠啸乱,朝廷派以陈政为朝议大夫、岭南行军总参,率府兵三千六百名,战将一百二十三名入闽征讨,其中众多叶氏士卒,战后在福建各地定居繁衍,史称五十八姓入闽
  第二次在唐朝末期。唐朝末年,天下大乱,光州固始王潮、王审知兄弟率众起义,举兵南下,中州地区的叶氏兵众跟随二王南下,在福建转战八年,王氏兄弟在福建建立“八闽王国”,叶氏将士也在福建各地定居开族。当时以北方为主要聚居地的叶氏当不在少数,由于资料匮乏,其具体迁徙情况已无法得知。
  宋朝末期是中原叶氏南迁的又一高潮。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大举南侵,战祸遍及几乎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造成惨重破坏:“几千里无复鸡犬,井皆积尸,莫可饮”,“菽粟梨枣,亦无人采刈”;“民多流亡,土多旷闲,遗黎惴惴,何求不获”。靖康二年春,北宋灭亡。五月,康王赵构建立南宋政权,后定都临安。靖康之难后,直至南宋灭亡,宋金对峙,战乱不断,大批北方人民为避战乱,被迫不断向南迁徙,持续近一个半世纪,其中不乏中原叶氏族人。
  由于年代久远,记载叶氏族人在上述几次大的移民过程中的迁徙情况并不是很多,一些叶氏族谱的记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一时期叶氏迁徙到了江苏、浙江、福建、江西等地。如安徽《休宁陪郭叶氏世谱》称其始迁祖叶尚或,南唐时自湖州苕溪迁休宁陪郭。据《叶氏族谱》记载,后唐清泰年间(公元934~936年)叶一琅任朝奉大夫,随官迁至江西赣州府信奉县。叶一琅之孙延庆再迁至福建兴化府仙游县。根据族谱记载,唐宋南迁的叶氏族人中,主要来自河南,来自河南的叶氏分别迁居到了福建、江苏、浙江、广东、四川等地。
  福建仙游《古濑叶氏族谱》中说:“始祖叶湛,世居雍州,五季之乱,举族流徙莫定;至宋,卜居光州固始,若祖有叶炎会者,随宋南渡,卜家仙游之古濑。”《佛岭叶氏谱序》中称:“吾稽叶氏,居雍州,徙居光州囱始县。”《思实公重修族谱序》中也说:“吾祖河南固始人也。”《明元公谱序》中谓:“吾宗自光州入闽。”
  江苏吴县《纪革叶氏支谱》中称:始迁祖叶寿三,宋室建炎南渡,自汴迁东洞庭纪革。
  浙江淳安、遂安、开化《叶氏宗谱》中记载:一世:为叶翥,先世为河南人,因官迁居歙之黄墩。历五世曰豪,不满王安石新法,避地遂安承凤,后名叶村。
  四川成都《蓉城叶氏宗族全谱》中记载:是族先世汴梁人,有大经者,南宋末官闽,时兵戈四起,南北道梗,遂流寓梅州程乡县。
  这些都说明,叶氏祖根在河南。因此,直到今天,福建省叶氏各宗各系,追述其宗,十有八九称其祖上原籍为河南光州、中州。
  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繁衍,到宋朝叶氏已成为大姓望族。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说“叶氏,宋朝为著姓”,史籍《宋史》中立传的叶氏人物有十二人,而《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收录的宋朝叶氏人物有四十七人。从这些名人的籍贯看,《宋史》中立传的名人全部为江南人,其中浙江籍三人,福建籍三人,江苏籍一人。《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收录的四十七名宋朝叶氏人物中,除两名籍贯不详,一名为河南人外,其余四十四人全是江南人,其中浙江籍二十人,福建籍十九人,仅两省就占八成以上,其余为安徽、江苏、江西等省人,由此可见此时的叶氏已鼎盛于江南了。
5、明、清以来:
明清之际
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兴起,明清时期沿海一带的有志之士,纷纷到海外发展,其中就有叶姓名流。明朝过海去台湾的人为数不少,到清代去台湾的开创基业的更多。可以说江苏、浙江、江西、广东的叶姓客家人,没有那个分支不出海发展,现居港、澳、台各地的叶氏都是其后裔。叶姓在台湾人口有20余万,在各大姓中排名第20位。
明清时期叶氏已遍布全国各地,成为我国的大姓之一。见于史载的各类叶氏名人较以往大大增加。《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收录有明清叶氏人物一百十七人,从这些名人的居住区域分布来看,明清时期叶氏族人已经繁衍到了大江南北,但仍以浙江、江苏、广东等地为多。《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收录的明清叶氏一百十七位名人中,在有明确籍贯的一百人中,浙江四十五人、江苏十九人、上海十六人、安徽七人、广东六人、福建六人、湖北六人、江西三人、河南和山东各一人,这说明此时叶氏发展的中心仍然在今浙江、广东、福建、江苏、上海、安徽等东部沿海一带。
清末民初
沿海和港、澳、台的叶氏后裔开始发展到南洋诸国,特别是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最多,美、加、澳、日等国也出现了叶姓的贤达与精英。旅居马来西亚的叶亚来,其后裔在马来群岛成为大族。
由于年代久远,记载叶氏族人在上述几次大的移民过程中的迁徙情况并不是很多,一些叶氏族谱的记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一时期叶氏迁徙到了江苏、浙江、福建、江西等地。根据族谱记载,唐宋南迁的叶氏族人中,主要来自河南,来自河南的叶氏分别迁居到了福建、江苏、浙江、广东、四川等地。
福建仙游《古濑叶氏族谱》中说:“始祖叶湛,世居雍州,五季之乱,举族流徙莫定;至宋,卜居光州固始,若祖有叶炎会者,随宋南渡,卜家仙游之古濑。”《佛岭叶氏谱序》中称:“吾稽叶氏,居雍州,徙居光州囱始县。”《思实公重修族谱序》中也说:“吾祖河南固始人也。”《明元公谱序》中谓:“吾宗自光州入闽。”
江苏吴县《纪革叶氏支谱》中称:始迁祖叶寿三,宋室建炎南渡,自汴迁东洞庭纪革。
浙江淳安、遂安、开化《叶氏宗谱》中记载:一世祖为叶翥,先世为河南人,因官迁居歙之黄墩。历五世曰豪,不满王安石新法,避地遂安承凤,后名叶村。
四川成都《蓉城叶氏宗族全谱》中记载:是族先世汴梁人,有大经者,南宋末官闽,时兵戈四起,南北道梗,遂流寓梅州程乡县。
这些都说明,叶氏祖根在河南。因此,直到今天,福建省叶氏各宗各系,追述其宗,十有八九称其祖上原籍为河南光州、中州。
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繁衍,到宋朝叶氏已成为大姓望族。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说“叶氏,宋朝为著姓”,史籍《宋史》中立传的叶氏人物有十二人,而《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收录的宋朝叶氏人物有四十七人。从这些名人的籍贯看,《宋史》中立传的名人全部为江南人,其中浙江籍三人,福建籍三人,江苏籍一人。《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收录的四十七名宋朝叶氏人物中,除两名籍贯不详,一名为河南人外,其余四十四人全是江南人,其中浙江籍二十人,福建籍十九人,仅两省就占八成以上,其余为安徽、江苏、江西等省人,由此可见此时的叶氏已鼎盛于江南了。
.明清时期叶氏已遍布全国各地,成为中国的大姓之一。见于史载的各类叶氏名人较以往大大增加。《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收录有明清叶氏人物一百十七人,从这些名人的居住区域分布来看,明清时期叶氏族人已经繁衍到了大江南北,但仍以浙江、江苏、广东等地为多。《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收录的明清叶氏一百十七位名人中,在有明确籍贯的一百人中,浙江四十五人、江苏十九人、上海十六人、安徽七人、广东六人、福建六人、湖北六人、江西三人、河南和山东各一人,这说明此时叶氏发展的中心仍然在今浙江、广东、福建、江苏、上海、安徽等东部沿海一带。
各地叶氏来源考
  ⑴、浙江叶氏:
  明清时期浙江叶氏的迁徙大都是在本省境内进行。如:余姚的叶氏就是南宋大臣叶梦得的后裔由湖州迁入的。《余姚梅川叶氏宗谱》中说:叶梦得孙叶篑,宋理宗端平间(公元1234~1236年)自湖州迁余姚熨斗山。《叶氏再续谱》中称:叶篑孙叶文达,元朝又从熨斗山迁邑之梅川三山,为海川始迁祖。叶篑之孙叶文远,迁邑之东门,到十五世孙叶伯兴又迁邑之通德乡西旺隶,是为迁西旺始祖。《叶氏续修宗谱》中记载十六世孙叶永初,由余姚叶家埭迁邑之奉山,叶永初之孙叶渊铠,由叶家埭再迁邵家渡。
  松江叶氏是在元朝由杭州迁入的,松江《叶氏家谱》中称:始迁祖叶廷玉,元自杭州丰乐桥迁松江,先筑室钟贾山阳,后又迁居籽城西门内丰乐桥。
  淳安叶氏为南宋大臣叶义问的后裔,由寿昌迁入。《南阳叶氏宗谱》中称:南宋大臣叶义问玄孙叶椿,始自寿昌迁淳安梓桐;十三世传至叶继善,元明之际因商自梓桐崇疚再迁遂邑七侏溪西桃源,为迁遂一世:。
  金华叶氏是在明初由松阳迁入的。《双溪叶氏宗谱》中称:始迁祖叶显,明初携子叶彦由松阳迁婺州金华县西之菱塘。以业鹾(盐)为生,家益饶裕,至曾孙叶仕瑛,复由菱塘徙附廓双溪。
  东阳象山叶氏是从松阳迁入的。《象山叶氏重修宗谱》中称:始祖叶质,先世括苍松阳人,南宋时自松阳芝田都铺迁来东阳茜畴里。传九世至叶雅,元末再迁本邑象山大坞,是为始迁祖。
  东阳龙溪叶氏是淳安县迁入的。《龙溪叶氏重修宗谱》中记载:始祖叶恩,北宋初自睦州清溪迁义乌永宁乡。五世孙叶桐,再迁广口叶堂。十一世叶由幸,南宋后期复迁十三都演溪。十九世叶良玉,明中叶又自演溪迁东阳斯孝乡鹤岩龙溪玉印塘,是为本始迁之祖。
  浦江叶氏是在明朝从金华迁入的。《浦阳叶氏宗谱》中称:先祖叶辞,由临海迁金华永康柳山;越五世有叶必秀、叶必香、叶必和三兄弟,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年)自永康再迁浦阳人峰山下,是为始迁祖。
  镇海叶氏是在明朝由慈溪迁入的。《镇海东管乡沈郎桥叶氏宗谱》中称:始迁祖叶茂春、叶茂二,约于明季由慈溪石步迁来镇海东管乡沈郎桥。
  龙游叶氏《西山叶氏宗谱》中记载:始祖叶玖,南宋时自新安迁龙游八石,清顺治间(公元1644~1661年)始迁祖善贵再迁邑之鏸北湖都山里。
  但也有少数叶氏是从外省迁来的,如余姚叶氏就有一支是北宋大臣叶祖洽的后裔,是由福建迁入浙江奉化,再入余姚的。叶祖洽,字敦礼,邵武人(今福建邵武)。熙宁进士。历任职方、兵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左司郎中、起居郎、中书舍人、给事中等职。
  《余姚孝义虹桥叶氏宗谱》中称:叶祖洽之子叶广,因官迁浙江明州奉化县剡源乡。叶广曾孙叶爽之,入赘余姚孝义乡虹桥周氏,遂家虹桥。爽之玄孙叶纯,元末明初人,生四子,长幼无考,次子守义支分西宅。三子守礼亦生四子,长子曰礼一,其后居邑之东门;次子祥一,居田屋;三子齐山,居西虹桥;四子曰亨四,居东虹桥。
  浙江的叶氏也有向省外发展的,如乌裎的叶氏就迁徙到了无锡、安徽、江苏等地,《圻里叶氏宗谱》中说,叶清臣,生二子,长子叶均徙苏州,次子叶坦迁常州广化门下塘。镇江《润东严庄叶氏重修族谱》中称,十数世传至叶子良,明季由徽州迁扬州。子良子槟,复由扬州再迁润州城东之西严庄。
  ⑵、福建叶氏:
  唐宋时期迁徙到福建的叶氏族人,不断向周围迁徙繁衍,仙游古濑叶氏徙居南安、德化境内,《社坛叶氏族谱》中称: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即南唐中兴元年自仙游古濑徙居南安高田,传至叶碧崖于明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年)定居南安诗山社坛。《国宝叶氏族谱》中记载:宋末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仙游叶氏誓不降元,挈眷遁迹德邑,结庐国宝,迨明朝建立,叶氏子孙始设籍德化。
  同安叶氏族人则继续向外迁徙,元末迁到了晋江。《东石世美叶氏家谱》中说:开基始祖叶以寅于元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从同安县分居东石西尾。
  ⑶、广东叶氏:
  广东叶氏遵叶大经为始祖。《梅州叶氏源流世系说》中记载,叶大经为叶诸梁八十五世孙,字伯常,号封川,汴梁人(今河南开封),宋宝庆二年(公元1226年)进士,历官二十余载,宋咸淳间升闽制置使。宋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元兵大举南下,战乱不已,辞去了官职,在梅州曾井(今广东梅城西区)住了下来,遂为梅州叶氏一世:。
  自从叶大经定居梅州之后,梅州叶氏便迅速地发展开来,成为当地大族,子孙繁盛,不断地向本省境内的其他地区以及周围的江西、福建等省,乃至四川迁徙。《梅州叶氏源流世系说》称闽粤交界的清流、龙川、博罗、河源、长乐、归善,兴宁、龙川、平海、平远、镇平、永安等地,以及江西的瑞金、雩都、会昌、兴国,湖北、四川、浙江、湖广等处的叶氏子孙,皆“其一脉贯通之所发也”。
  广东叶氏另外一支来自福建,为宋朝宰相叶颐后裔。台山叶氏称叶颐居南海大圃而不归闽,遂为广东叶氏之始祖。广州市永汉北路(今广州北京北路)曾有“清介书院”,就是叶颐后人为纪念叶颐而修建的。其后裔主要分布在南海、新会、花县、鹤山、番禺、惠阳、东莞、龙岗等地。
  ⑷、江苏叶氏:
  江苏无锡叶氏为叶清臣后裔,自浙江迁入。无锡《圻里叶氏宗谱》中称:始祖叶参,世居乌程,仕宋为兵部郎中。子叶清臣,生二子,长子叶均徙苏州,次子叶坦迁常州广化门下塘。叶坦越五传而至叶盛,叶盛长子叶朝极居云泽之滨,次子叶朝楹之子叶旭彩退隐阳湖虞桥。叶旭彩子叶志仁号春山,由虞桥再徙邑之新塘乡庄巷里。叶志仁三子:长子叶道,徙宜兴;仲子叶通,仍居新塘;季子叶达,徙无锡梁溪。叶通亦三子:长子叶德成,号谦山,其子叶芬徙黄公山;次子叶德英,号仁山,其子叶蓁迁丁堰镇;三子叶德华,号学山,孙叶云。七世孙叶敷春,明朝由新塘先后迁无锡青城乡圻里。
  扬州、镇江叶氏为叶梦得后裔,是由安徽徽州迁扬州,再迁镇江的。镇江《润东严庄叶氏重修族谱》中称其始祖为叶梦得。十数传至叶子良,明季由徽州迁扬州。叶子良子叶槟,又由扬州迁至润州城东之西严庄。
  武进、江阴叶氏为叶颐后裔,自福建迁入。《江阴东叶家桥叶氏宗谱》中说,明初,有名叶礼者,宋高宗相颐9世孙,先居武进北孝西乡夏墅,旋又迁安东乡辉龙地村。其五世叶祥,自辉龙村再迁江阴东叶家桥。
  宜春叶氏是从江西萍乡迁入的。萍乡《叶氏族谱》中说,一世:叶辉儒,明末避乱挈眷来萍乡。生三子,……季子叶纲芳,清雍正间(公元1723~1735年)迁宜春县北冷水江婆塘。
  ⑸、上海叶氏:
  青浦叶氏是由江苏吴江迁来的。《(青浦)叶氏家谱》中说,始迁祖佚名,字华南,或云为宋石林先生叶梦得二十二世孙,明崇祯时期(公元1628~1644年)自吴江县迁至青浦县蒸里芟稼村。
  ⑹、湖南叶氏:
  叶大经之后,有迁至湖南的长沙、宁化、善化、益阳等地的。有一支湖南叶氏,据《叶氏四修族谱》中记载,是南宋人大经开派,大经晚年居广东梅州程乡县,八传到叶德茂、叶德成、叶文保、叶德真,分别为四大派。叶德茂子叶仲华、叶仲彰,叶德成子叶仲显、叶仲盛,叶文保子叶仲仁、叶仲义、叶仲礼,叶德真子叶仲胜、叶仲腾、叶仲明,共成十大房。十房后裔或居长沙、或居宁乡、或居善化、或居益阳。
  浏阳叶氏有的是从江西迁入的。萍乡《叶氏族谱》中说,其一世:叶辉儒,明末避乱挈眷来萍乡。生三子,长子叶继芳于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徙浏阳东乡君家湾……
  平江叶氏是自蒲圻(今湖北嘉鱼)迁入的。《平江玉山族谱》中说:始迁祖叶永寿,明洪武二十五年由蒲圻迁平江燕额岭下。
  宁乡、湘潭、浏阳叶氏多是由长沙迁入的。《楚南叶氏族谱》中称其一世:叶淋泗,宋元之际人,世居长沙,传至七世,有孙四人:叶斌、叶赋、叶缃、叶诖。叶斌后无考,余三人分别开派宁乡、湘潭和浏阳。
  ⑺、安徽叶氏:
  太平(今安徽当涂)、歙县叶氏为叶梦得后裔。太平《叶氏宗谱》中说,始迁祖行名叶俭十,叶梦得五世孙,元末避兵乱自歙县蓝田迁太邑麻溪,后代转徙中潭、湘津。
  桐城叶氏是自婺源(今江西婺源)辗转迁入的,《南阳叶氏宗谱》中称其始祖叶林秀,唐末五代人,世居婺源,传至二十一世叶贵,经商于金陵,明初移居桐城西山余家冲。
  黟县叶氏迁自祁门(今属安徽),《黟县南屏叶氏族谱》中称其始迁祖为叶伯禧,元末自祁门县石马山迁黟县南屏山五都村。
  ⑻、江西叶氏:
  据《玉山叶氏合修房谱》说:始祖叶乾源,宋朝人,世居江西南丰县花心巷。十五世孙叶文海始由花心巷迁本邑八都下源里,二十五世孙叶正未,清初由下源再迁玉山县徐村;稍后,乾源后裔嘉禾支二十六世孙叶毓标,亦移家玉山,世居东源。
  萍乡叶氏是从湖南醴陵迁入的,《萍乡南门叶氏族谱》中说,始迁祖叶萱义,南宋时自醴陵仙石上库迁萍乡南门。另有一支萍乡叶氏是明末从外地避乱迁入的。萍乡《叶氏族谱》说,一世:叶辉儒,明末避乱挈眷来萍乡。
  ⑼、四川叶氏:
  清初四川人烟稀少,为此康雍时期特别颁布招垦条例,实行种种优惠政策,从而吸引了两湖及闽粤等大批农民入川开垦。“迁居者为了得到更多的土地,往往都是整个家庭,或者与至亲密戚结伴而行。叶氏族人在此时也有迁居四川的,民国《叶氏宗谱全谱》中说,广东叶荣山携妻并七子二媳一女共十二人于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年迁居四川。
  民国《叶氏族谱一梅州宗谱》中载龙川县叶氏二十五~二十九世有二十九个分支叶氏入川。广东迁居四川的叶氏中还有叶大经后裔,迁到了成都。《蓉城叶氏宗族全谱》说,是族先世汴梁人,有叶大经者,南宋末官闽,时兵戈四起,南北道梗,遂流寓梅州程乡县。自叶大经后又传二十七世叫叶必琅的,清康熙间由粤入蜀,落业成都仁里乡。湖北蒲圻叶氏迁到了蓬溪县,《蓬溪西乡叶氏续修宗谱》中载:始迁祖叶增璧,先世湖北蒲圻县人,清乾隆间,由蒲圻入蜀,卜居蓬溪县河西李家沟。
  ⑽、海南叶氏:
  叶氏入琼始祖叶懋,原籍广东南海,明嘉靖间任文昌训导,后落籍文昌。
  ⑾、台湾叶氏:
  叶氏族人最早何时移居台湾,已无从确知,据现有资料显示,台湾见于史载的叶氏是在清康熙年间(公元1622~1722年。据《台湾通志稿·人物篇》中记载,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2年),台湾黄教作乱,福建海澄人叶恒章被害,其子子文来台护柩归葬,旋即入台居郡(今台湾台南),自此以后不断有叶氏族人来台定居。据《台湾府志》、《凤山县志》中记载,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广东人叶运城平定朱乱有功,居下淡水。据《大日本地名辞典台湾篇》载,清康熙六十一年,叶某打猫东堡叶仔内庄;清乾隆初年(公元1736年),叶五常,入垦嘉义西堡永虞厝、过沟庄;清乾隆初年,广东人叶古入垦港东中里涵仔口庄、南埔一带;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叶某与邱姓人一道入垦沙连堡内茅埔庄;清道光八年,广东人叶云,入垦东势角中科庄(今台湾台中东势镇)。据《台北县志稿开辟志》中记载,清乾隆末年,叶坤入垦今台北县汐止镇东山里作坡内;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福建同安人叶天佑入垦台北县八里乡古庄村山猪窟,同年叶聘入垦台北县三峡镇硕石里鱼寮子;嘉庆末年叶薯臼、叶委与张体合垦今台北县石碇乡格头村。据《屏东县古碑文集》中记载,清嘉庆八年,叶玉生、叶孟荣与屏东县内埔村人同建天后宫。据《台湾中部古碑文集成》中记载,清嘉庆九年,广东人叶振旺居今东势镇,与庄民同立东势角圳谕示碑。据《嘉义县古碑文集》中记载,清道光十六年,叶队与邑人捐修嘉义城。
  移居台湾的叶氏大多来自福建和广东两省,除上面提到的外,还有福建同安县。清康熙末年,叶仲勤入垦今彰化市,叶雄入垦今台北市;清雍正年间(公元1723~1735年),叶猛入垦今苗栗竹南;乾隆末年,叶再入今台北市土林区,叶天祈、叶志入垦今台北市;嘉庆年间,叶继茂入垦今台北市,叶通殿入垦今台北,叶乌治入垦今台北板桥,叶英入垦今彰化和美;道光年间,叶士拱、叶松麟入垦今台北市中山区,叶邦入垦今高雄阿莲。晋江县人叶求,乾隆末年,入垦今高雄楠梓。安溪县人叶砂,道光年间,入垦今台北市。平和县叶田人乾隆末年,入垦今桃园市,叶海入垦今南投竹山,后裔移垦鱼池。海澄县人叶思,道光年间,入垦今竹南。
  广东陆丰县。清康熙末年,叶奕明先迁澎湖,后移垦桃园平镇;清雍正年间,叶天意入垦今云林斗六;清乾隆末年,叶必达入垦今新竹竹东,叶仁吉入垦今苗栗南势,叶笃秀入垦今屏东内埔;清嘉庆年间,叶仁奏、叶仁卿入垦今桃园平镇,叶宏波入垦今苗栗;清道光年间,叶壬风入垦今新竹芎林,叶兆庆先迁新竹北埔,后裔移垦今苗栗南庄。梅县人叶文兴于清乾隆初年入垦台中丰原;叶天开与清嘉庆年间入垦今苗栗镇。长乐县人叶日寿、叶发寿兄弟在清嘉庆年间入垦今台中大甲。
  明末清初之际渡海入台的叶氏族人,经过二三百年的繁衍,已在台湾发展成为庞大的家族。据台湾文献委员会的调查统计,叶氏为台湾的二十大姓之一,约有三十余万人,子孙遍及海岛。
1953~1954年间,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对台北、基隆、台中、台南、高雄五市,阳明山一特别区,及台北、宜兰、新竹、苗栗、台中、南投、彰化、台南、屏东、花莲、澎湖十一县所作的调查表明,除桃园、云林、台东、高雄四县外,全省八十二万八千八百零四户居民中,有叶氏一万九百十三户,占全部户数的1.32%,居全省七百三十七个姓氏的第二十位。
(12)、湖北叶氏:
      五十三世叶望,出南阳(河南),以“南阳”堂号,故襄阳,枣阳,随州等叶姓之人多以南阳为堂号。五十三世叶望东汉光禄大夫,他弃官隐居,创修第一部《叶氏宗谱源流》。
      据传清隆年间,今随州叶家湾后坡东北约200米来处,有个汪家湾住着一位汪姓财主。他家田地百亩,房屋二十多间家境富裕,达近很有名望。只可惜三代单传。到最后一个汪财主,夫妇已年过四旬,尚无子祠。夫妇二人整天愁眉不展。无奈之一,夫妇二人商量,把一个姓叶的外甥立祠,以续汪这香火。这时姓叶外甥已十几岁了,他心叶十分不快。老俩口把外甥心姓名为汪有德。自此二人脸渐渐有了笑容,更加勤奋持家,家境越来越好。汪有德二十岁成家。后有四子二女,日子过得轰轰烈烈,快快乐乐。
      光阴荏苒,汪有德已有四旬,老俩口已去世。一天汪有德在门口遇见一相士,看相人见到他,就露出满脸惊异之色。汪有德见状就以看相人说:“先生何这样看我?“  看相人说”吾观你像貌魁伟,气宇不凡,是个大富大贵之,然而恐后继夫人”。汪说“先生此言差矣,吾已四子二女,为何后继无人?”看相人说“恕我直言,吾见你屋宇座向,北高南低,阴阳失调,且后坡阴气太重,乃克生之命,故有此说。“ 汪双手拳,请看相人家中上坐后说到:”请先生赐教。“看相人说"若要人丁昌盛,子孙发达除非改弦移辙近朴归真,别无他法。” 汪说:“此话怎讲,请先生明说。”看相人说:“看相人说:”此意是彻底改变现状,复原你本来面目,最好是另起炉灶另开张,若另劈宅基再造屋宇,子孙后代则更加昌盛发达。”汪一听此言,顿时醒悟。马上言道:“谢先生指教,汪某感谢不尽。”自此汪有德蒙生了返还本姓的念头,并在心中形如谋划劈基造屋之事。
     道光初年,汪有德自己还姓改名叶有德,汪家湾改为叶家湾。可是姓名,地名改了多年,周围乡邻就是不改口,仍管汪有德,叶家湾叫汪家湾。日月如梭,叶有德(随州叶氏后称一世祖)的儿女们相继成家立业,又有了七个孙子二个孙女,一家二十几口人,到了人大分家的时候,于是一世祖召集全家商量劈基造屋之事,结果决定在老屋西坡再造新房。几年后终于在咸丰六年(1859年)盖成新宅,即现今叶这湾。叶家湾分四家,每家三正三厅,同屋连脊的大瓦房甚为整齐壮观气派。新房由三世一祖,二祖,三祖,四祖4个孙子居住,汪家老屋由三世五祖,六祖,七祖3个孙子居住。后来三世五祖,六祖在外闯荡江湖,广交天下朋友,机敏过人,在外安家建业,住在汪家老屋的三世七祖,家门人丁欠望,后无子祠。老屋于清末拆除,现在的屋基地改成“屋基三斗” “屋基二斗”两块地为证。族谱《春相家道明先德,永光宏正达天运。志福舜雍耀瑞宇,维司介渊凯应晃。》
(13)、广西昭平叶氏
叶公梦蕃字郁,生于北宋年间,祖籍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微宗、钦宗年间登科探花,曾任山西学政,因进谏宋皇抗击金兵,反被昏君贬为广东南雄府太守,然而其为国家和民族利益,矢志不移,主政期间,尽职尽力,三年政满,业绩显赫,深得百姓称道和爱戴,其出于眷恋地利人和之情,决意定居南雄保昌县,故有南雄始祖,北宋功臣之称。随历史的推移,所传后代瓜瓞绵绵,广布全国各地。
清乾隆五十三年,叶梦蕃之22世孙振开、振伦和振玉三胞兄偕子侄9人,自广东揭阳(今揭西 )河婆约湖田上坝塘肚寨首迁樟木林,此后,在嘉庆至道光年间,叶氏各房宗支相继从河婆的龙潭、白岗和丰顺县的汤坑寨西迁樟木林,从此开启了叶氏后裔以及其它诸姓客籍人定居樟木林之大业。
   6、迁居海外
  叶氏族人在宋朝便有到海外谋生,据《高丽史》、《高丽史节要》等史书记载,宋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有叶德宠等人前往高丽从事贸易活动,并有叶氏族人在高丽定居下来,如叶盛,生卒年不详,通晓音律,后定居高丽,将宋音乐传至高丽。叶氏族人大批移居海外是在明清之际。如福建南安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社坛叶氏族谱》中就载有族人一百三十八名前往东南亚的吉隆坡、槟榔屿、吕宋等地谋生;福建德化县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国宝叶氏族谱》中记载有四十六人移居东南亚;福建晋江民国年间《东石世美叶氏家谱》中记有十六人前往东南亚。
  叶氏移居东南亚的时间,《社坛叶氏族谱》中记载:叶买,“号保全,天助公次子,生于清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农历8月1日,卒于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农历闰5月15日,外出番邦吧城无归”。由此推测,叶氏移居东南亚当最迟在清道光年间。
  叶氏族人侨居海外的地点大部在南洋,新加坡、菲律宾、马来亚、印尼、泰国、柬埔寨、缅甸、越南等地都有叶氏族人定居。到目前为止,除大陆、台湾以外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缅甸、日本、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叶氏族人的足迹,比较著名的叶氏人物在马来西亚有吉隆坡的奠基者叶亚莱、华人甲必丹叶观盛、华文教育工作者叶鸿恩、华人作家叶观仕,国会议员叶炳汉;印度尼西亚有华人政治活动家叶全明、华人律师叶添兴;新加坡有华侨报人叶季允;菲律宾有众议院国防委员会主席叶何塞;泰国有华人著名摄影艺术家、文艺作家叶树勋;越南有华侨商会领袖、银行家叶伯行;巴基斯坦有华人针灸医生叶彬举;加拿大有华人学者叶嘉莹;澳大利亚有华人领袖叶炳南。
  目前,叶氏族人经历了数千年的繁衍,此时已是足迹遍天下,尤以福建、台湾、广东、江苏、江西等地人数最多,分布最密集。在海外则依然以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最多,叶氏华人,已经遍布全球很多地方。
三、郡望堂号
1、郡望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戊戌,公元前263年,秦国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秦朝时期南阳郡设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今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的南阳府治皆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下邳郡:秦朝时期在今江苏睢宁西北一带设下邳县。东汉朝永平十五年(壬申,公元72年)将临淮郡改为下邳国,南北朝宋国时期改为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睢宁),其时辖地在今北至江苏省新沂县、邳县,南至安徽省嘉山县,东至江苏省涟水县、淮安市和清江市一带。东晋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睢宁市、邳州市一带地区。金国时期移睢宁到西北古邳镇。到了明朝时期,下邳郡被废黜不再。
  越嵩郡:亦称嵩郡、嵩州、建昌府、罗罗斯宣慰司、四川行都司、宁远府、宁府、凉山彝族自治州,即四川凉山。凉山历史悠久,远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中央王朝就在这里设置郡县,委派官吏进行管理。唐、宋、元、明、清诸朝在凉山先后设置了郡、州、司、府以及路、卫、厅、县等。在凉山地区,秦、汉以前称古邛都国或邛都部落,汉朝时期称越嵩郡,隋、唐时期为嵩州,南诏政权时期称建昌府,元朝时期称罗罗斯宣慰司,明朝时期为四川行都司,清朝时期称宁远府,民国时期称宁府。凉山地区的历史沿革,反映了在不同朝代与中央政权的隶属关系。尽管在历史上,凉山地区辖地范围有所不同,但大抵上是北至大渡河,南及金沙江,东抵乌蒙(今云南昭通)西迄盐井(今四川盐源)。1950年庚寅,凉山迎来了解放。1952年壬辰10月,凉山彝族自治区成立,后改为州。
  梅 州:梅州具有悠久的历史,据考古发现和近几年的文物普查统计,梅州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和遗物点三百九十八处。秦始皇设揭阳戍于揭岭飞泉径下。西汉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升格为县。东晋咸和六年(辛卯,公元331年)析龙川县设兴宁县,治所在今五华,属东官郡。东晋义熙九年(癸丑,公元413年)析海阳县设义招县,属义安郡。南齐永明元年(癸亥,公元483年)析海阳县设程乡县,隋唐属潮阳郡。南汉乾和三年(乙巳,公元945年)即后晋开运二年,升程乡为敬州,领程乡县。北宋开宝四年(辛未,公元971年)因避宋太祖祖父赵敬之讳,改敬州为梅州。北宋熙宁六年(癸丑,公元1073年)废梅州复置程乡县,隶属潮州。北宋元丰五年(壬戌,公元1082年)复置梅州,领程乡县,属广南东路。南宋绍兴六年(丙辰,公元1136年)废梅州复设程乡县,隶属湖州。南宋绍兴十四年(甲子,公元1144年)又复置梅州,仍领程乡县,属广南东路。元至元十六年(己卯,公元1279年)梅州升为梅州路总管府,元至元二十三年(丙戌,公元1286年)复隆为梅州,领程乡县,属江西行中书省广东道宣尉使司。元元贞元年(乙未,公元1295年)梅州隶属潮州路,元延祜五年(戊午,公元1318年)改直隶广东道宣慰司。明洪武二年(己酉,公元1369年),废梅州复置程乡县,属广东布政使司潮州府。清雍正十一年(癸丑,公元1733年)程乡升格为直隶嘉应州,统领兴宁、长乐、平远、镇平四县加上本属的程乡县称“嘉应五属”,直属广东省辖。清嘉庆十二年(丁卯,公元1807年)升嘉应州为嘉应府。清嘉庆十七年(壬申,公元1812年)复为嘉应州,仍领兴宁、长乐、平远、镇平四县。清宣统三年(辛亥,公元1911年)嘉应州复名梅州。民国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废州府制,梅州改名梅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于1949年10月置兴梅专区,1950年1月26日国务院发文成立兴梅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梅县、兴宁、五华、大埔、丰顺、蕉岭、平远七县。1952年底撤销兴梅专区,兴梅七县改隶粤东行政区。1956年2月粤东行政区分为惠阳、汕头两专区,兴梅七县属汕头专区。1965年7月设立梅县专区,原兴梅七县从汕头专区分出,归属梅县专区,后改为梅县地区。1979年3月原梅县所辖梅州镇由区级升格为县级称梅州市后,梅肥地区辖七县一市。1983年6月梅州市与梅县合并改为梅县市后,梅县地区由所辖七县一市改为六县一市。1988年1月广东实行市管县体制,梅县地区改为梅州市,3月正式挂牌,辖原兴梅七县及新划县级区梅江区,共七县一区。1994年6月兴宁县撤县设市(县级),梅州市即辖六县一区,代管兴宁市。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曾改称辽东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国末期,其地归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朝天启元年~崇祯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朝隆庆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④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2、堂号:
  下邳堂:以望立堂,亦称睢宁堂、邳州堂。
  梅州堂:以望立堂,亦称兴宁堂、嘉应堂、梅山堂。
  辽东堂:以望立堂,亦称扶余堂、襄平堂、辽阳堂、凌东堂。
  越嵩堂:以望立堂,亦称嵩郡堂、嵩州堂、建昌堂、罗罗斯堂、行都堂、宁远堂、宁府堂、凉山堂。
  南阳堂:以望立堂。叶氏得姓于叶邑,而叶邑在古代秦、汉时期属南阳郡,叶氏为南阳望族,故以南阳为堂号。
  崇信堂:宋朝时有翰林学士叶梦得,在朝廷南渡的时候,任江东安抚使,领兵分据江津,使金兵不得渡江。南宋朝廷升他为观文殿学士,调他担任福建安抚使。他打败金兵五十多次,官至崇信军节度使。
敦睦堂、点易堂、续古堂、继美堂、百忍堂、天叙堂、永思堂、享裕堂、天秩堂、青枝堂、济美堂、崇本堂、双留堂、国望堂、序秩堂:资料有待补充。
3、叶氏宗祠
福建省长泰县岩溪镇宗祠-------叶氏家庙
长泰县岩溪镇的珪塘叶氏家庙取名追远堂,“追”字,表明叶氏后人怀思远祖、范式前贤的崇德之心;“远”字,昭示叶氏家族血脉久长、文渊深远。相传,叶氏始祖叶芬于南宋宝佑二年任长泰县尉,能笃行父教,勤政庇民,修堂讲学,深受百姓拥戴,后人建家庙以祭。明洪武年间,经叶氏六世祖扩建,方成今日模样,并正式启用今名。
  追远堂大厅鼓础圆柱有一对楹联:“亲疏遐迩本同支,能推恩何分彼此;士农工商各一业,苟为善不辱祖宗”,教育子孙后代常怀感恩与积善之心。堂中“佐郡展骥”、“邑宰宽猛”等牌匾多达16块,牌匾虽小,却彰显了叶氏子孙曾经的辉煌。从这里走出去的人物,散布于海峡对岸、港澳地区、东南亚及欧美诸国。每逢传统佳节,他们便扶老携幼回来省亲谒祖。追远堂成了游子们感情的纽带和精神的故乡。
追远堂是很古典的四合院式传统家庙,全青砖木结构,大门三开,厅堂两进,中有天井,正堂面阔五间,建筑总面积400多平米。除了宣扬古今名人政绩德声的文字材料及实物陈列品外,还摆放着科普书报、电视机、乒乓球桌、棋牌桌及卡拉OK音响设备等等。每逢元宵佳节,这里都要举行热闹非凡的灯会,舞龙舞狮、灯谜竞猜、民乐合奏、书画联展之类的活动,可谓好戏连台。最有趣的是,村里但凡谁家有新添人丁的、新考取大学乃至中专院校的,都自动自愿地、不约而同甚至争先恐后地,来追远堂鸣炮报喜、点灯志贺。每年还在村民中评选“孝子”、“孝媳”和“五好家庭”户,名单揭晓后不仅张榜公布,还制成牌匾,敲锣打鼓送上门去,像古时候为中举者报捷一般。尤让人感动的是,村里还沿用古例,设立“扶贫助学”基金,凡考中本科线以上的学生入学就读,都可以得到这笔基金的资助,直至学成走上社会,为祖国效力,为家乡争光。
 
福建省安溪县参内乡宗祠
参内参山叶氏宗祠称参山叶氏家庙,位于福建安溪县参内乡参山村岭边角落。 始建于明朝正德十五年(1520年),后有几次修葺。祠坐东向西,二进大厝式建筑,土木结构,建筑面积700平方米。大门有对联:“濑水家声振;参山世泽长。”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宗祠
厦门叶氏家庙原名郡马府,位于厦门同安区大同街道办事处岳口村铺前佛子岗岭下,始建于唐朝,原来是南阳佛岭始祖叶洙的卜居地,宋淳佑八年(1248年)皇室郡马叶益建成郡马府。据考证,佛岭叶氏始祖叶洙,是唐朝懿宗咸通庚辰科进士,官至大学士,早年住在江西,在龙纪元年(889年)入闽,佐闽王理朝政。而郡马爷叶益是佛岭叶氏八世,宋淳佑间娶宋魏王之妹越桓而被封为郡马,因此在此地兴建郡马府。明初修复后改为祀奉列代祖先的家庙,以其拥有的公产(黄地的田业及七宫八池)得以维持历代县内外佛岭裔孙朝拜的“圣地”。1992年郡马府由海内外叶氏后代重修、重建。1996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公布为厦门市第一批涉台文物古迹。
  郡马府一眼就能让人感觉出它与闽南传统建筑的不同,有明显的皇家风格。首先是家庙前有三道照墙,是皇家独有的气派。其中第一道照墙上有一幅麒麟的浮雕,已经有些斑驳了,据介绍,由于古代的工艺已经失传,无法修复,只能在浮雕上面搭个顶棚加以保护。过了三道照墙,走近家庙,引人注目的,不是门上高挂着的“郡马府”招牌,而是大门前一块及膝高的朱漆大门槛,充分显示主人地位的尊崇。记者试着跨进门去,还真有点难度,这才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什么叫做“难跨高门槛”。家庙内的建筑则与闽南传统建筑类似。
  据介绍,郡马府虽经历代重修,但布局上仍保留原有的基本模式,1992年重修时也充分利用了原有的许多建筑构件,尤其家庙保存较好,是同安规模较大,始建年代较早的宗祠。家庙门前有座小桥,桥下竟是活水,水流似动非动,深不可见底。水在中国,代表着智慧和财富,郡马府最具研究及借鉴价值的,就是桥下的九曲涵了。九曲涵的水引自附近的梅山,经过池塘沉淀变为清水,经过九曲十八弯,流经家庙门前,再流往叶池、龙舟池,从建成到现在也只清理过几次。九曲涵的水工建筑,是独一无二的,已经载入了中国古代建筑史。
  清代康熙之后,叶氏族人移居台湾,今已遍布全岛,尤其集中于台北、新竹、苗栗、嘉义、台南等地,成为台湾二十大姓之一。台湾现有21万叶姓子孙,其中三分之二是同安籍,都是郡马府的后代子孙。1992年修复郡马府花费近60万,台湾叶姓子孙就捐赠了30万左右。台湾全台叶姓祖庙现任董事长叶明寿,是佛岭第28世裔孙,年年都来同安郡马府祭祖,叶明寿曾说,其祖松麟公渡台建立家业基础后,为追思祖宗,怀着为人嗣当知其木叶本同源流之意,派子孙前来同安谒祖,并带回“佛岭叶氏族谱”。目前郡马府已是佛岭叶氏台湾子孙寻根谒祖之地。
 
福建省南安市眉山乡宗祠
南安眉山乡叶氏家庙位于南安市眉山乡高田村。由凌云叶氏始祖叶迅于北宋雍熙四年(987年)始建,历代修葺,现保持清代中叶风貌。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880平方米。两进悬山式屋顶,燕尾形屋脊,厅堂面阔五间,进深八柱,15檩带前廊,抬梁式木构架。2009年11月被公布为福建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_extended="true">
福建省平和县芦溪镇宗祠
芦溪叶氏家庙,始建于明建文四年,亦称洪武三十五年。祖祠位于清宁里芦溪开元坪(又名招卿)始祖正寿公之居住地带,是芦溪叶氏衍派三春最早共建的首座宗祠。祠址地处秀丽龙华山麓,传俗“卧牛”宝地,坐乾向巽兼戌辰分金,朝东南,占地3000余平方,建筑面积600余平方米。砖木结构画栋雕梁,二进厅堂,三门六窗,石鼓摆门。门前有方正大埕,后有月台环绕周边,,为明朝古建筑。2009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家庙创建迄今了六百多年,历史悠久。明清年代,几度修葺,1932年,在十八代孙叶水经,廿一代孙叶荣进主持大修,民主革命解放战争时期,红色政权平和县笫一区人民政府曾驻此理政。以后一度失管,2006年以时春房裔孙为主倡仪重修,当年十一月组建理事会,众推裔孙炳珍、其尾、伯余、清华、华南等50位理事、顾问致力筹措。裔孙众志成城,芦溪三春衍派子孙,渡台及徒居省内外族人衷心表达敬祖意愿,捐献款项22万元。于2007年5月破土兴修,历时一年竣工,2008年十二月初八隆重举行重修落成晋主安座吉庆。
  芦溪叶氐历代以来,敬祖尊宗风尚备受敬重,逢年过节祭祀不断,每年元霄佳节,家庙张灯结彩,六昼六夜,礼节性组织新婚,男孙,家人赏灯拜祖,同时开展富有乐趣的文娱活动,正月十六日所有新婚男孙备酒宴请长者,共享天伦,祝福添丁发财,光照万年的礼俗延续至今。
 
湖南省汝城县土桥镇宗祠
汝城县土桥镇金山村叶氏家庙叶氏家庙又名敦本堂,位于湖南省汝城 县土桥镇金山村,由朝门和家庙组成,始建于明弘治元年(1488年),清乾隆已卯年(公元1760年)第一次维修,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民国十六年(公元1928年)均进行了修缮,家庙座西朝东,砖木结构,三开三进两天井,南北长23.9米,东西宽6.86米,建筑面积178平方米,门楼古朴雅致,鸿门梁三层漏雕双龙戏珠,粗犷有力,生动逼真,中厅有一木板画屏,上绘海水之上二龙腾飞,彩画下书写着32条报条,记载着叶氏子孙历代外出做官的姓名、官职等情况。后厅神龛五对隔扇,精美绝伦。叶氏家庙敦本堂,雕梁画栋,古色古韵,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2006年5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家谱文献:
1、简介:
  家乘,即家谱,又称家传、氏谱、宗谱、族谱等,是记载各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功用,是我国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家谱由官修变为私修,所录内容不断丰富,其功用也不断增加和变化。如今,家谱同各姓氏的郡望、堂号一样,不仅为区别姓氏源流,作为数典认祖、研究历史、地理、社会、民俗的参考资料,它还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叶氏族谱的编修始于何时,已无从查考,就目前所见资料看,当在汉朝时期就已经有了叶氏族谱,《梅州叶氏源流》载该族第五十三世:叶望,“字世贤,汉光禄大夫,灵帝时弃官隐居。建安二年渡江徙丹阳,宗谱源流自望创修”。蔡邕曾为之作序说:“……沈诸梁公,生于春秋,超迈等夷,尝慕孔子之道,而不得亲炙者,由子路之援引也,及为令尹司马于楚有功,封于叶,固以为姓,而为国之栋,故董仲舒于建元二年壬寅四月,作叶氏世爵赋,称其代不乏人……东汉灵帝中平六年岁在己卯十一月议郎绍进爵光禄勋蔡邕伯喈顿首拜序。”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政治、社会、婚姻等方面注重出身门第,强调血缘关系的尊卑,修谱之风兴起,不但官方专设谱局编修各姓族谱,而且民间也广修家谱,此时的叶氏家谱当不在少数。隋唐开科取士,旧士族纷纷衰败,许多族谱在乱世中散佚。
  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私修家谱风行,民间撰修有大量家谱,但保存下来的族谱却大多为清朝以后的,在国家档案局二处、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并在1997年9月由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家谱目录》中所收录现存在全国各地图书、档案部门的一百八十种叶氏家谱,以及在《上海图书馆藏家谱提要》中收录的九十二种叶氏族谱中,清朝以前编修的仅存有八部,其余均为清朝和民国时期所编修的谱书。
  2、家谱:
  安徽休宁叶氏续谱,(明)叶伯清、叶大用纂修,明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安徽休宁陪郭叶氏世谱四卷,附录三卷,(明)叶志道纂修,明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安徽歙县叶氏宗谱,(明)叶天爵辑编,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安徽省博物馆。
  浙江泰顺南阳叶氏家乘一卷,(明)叶文坤重修,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泰顺县博物馆。
  江苏苏州续修吴中叶氏族谱十卷,(清)叶长馥等重修,明万历年间刻版,清康熙年间修补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江苏省苏州市图书馆。
  安徽叶氏家乘一卷,(清)叶廷敷撰,叶中桂补辑,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江苏吴中叶氏族谱十卷,(清)叶长馥纂修,清康熙年间素心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
  江苏吴中叶氏族谱,(清)叶长馥纂修,清康熙年间手抄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
  湖南宁乡楚南叶氏重修族谱四卷,(清)叶元声纂序,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仁寿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浙江金华天锺湖叶氏宗谱十三卷,首一卷,(清)叶帝佐纂修,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叶氏七修族谱,著者待考,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
  浙江兰溪淀东叶氏宗谱七册,著者待考,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柏社乡桥头村。
  四川资阳族谱,著者待考,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手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
  安徽怀宁大缘叶氏族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叶春笙等修,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开端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安徽黄山黟县南屏叶氏族谱八卷,(清)叶有广、叶邦光修,清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安徽省博物馆。
  叶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另有一套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
  安徽黄山黟县南屏叶氏族谱八卷,(清)叶有广等修,清嘉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
  叶赫那兰氏八旗族谱,(清)叶赫那兰·额腾额修,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
  浙江兰溪横圹叶氏宗谱四卷,著者待考,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圣山乡。
  浙江余姚叶氏宗谱十卷,(清)叶宗灏、叶炜纂修,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继美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广东鹤山叶氏族谱五卷,(清)叶耀墀编辑,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石印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广州市档案馆。
  湖南宁乡沩宁叶氏支谱,著者待考,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叶氏八修族谱,著者待考,清道光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
  河南南阳叶氏宗谱一卷,(清)叶其恭修,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石印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广州市档案馆。
  湖南湘乡八仙石叶氏续修支谱八卷,(清)叶琇峰修,叶鸿逵纂,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安徽太湖叶氏宗谱十二卷,(清)叶永花等重修,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安徽桐城陆叶氏宗谱十九卷,首一卷、末三卷,(清)叶国文等续修,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安徽怀宁大缘叶氏族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叶湘等修,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开端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上虞古虞叶氏宗谱三卷,(清)叶云汉纂修,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
  浙江姚江叶氏续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叶广洞纂修,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继美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
  浙江鄞县鄞江县慈叶氏宗谱,(清)吴承宗纂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合敬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江西叶氏宗谱十二卷,著者待考,清同治壬申年(公元1872年)南阳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
  湖北汉阳叶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叶志诜等重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八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叶氏宗族谱,(清)叶宋诰等纂修,清咸丰~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余姚孝义虹桥叶氏宗谱十四卷,(清)叶觐荣撰,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享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余姚市梨洲文献馆。
  叶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绪戊寅年(公元1878年)南阳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
  叶氏重修族谱四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稿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广州市档案馆。
  江苏吴县大湖头北叶河叶氏支谱二卷,(清)叶铨辑,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
  大湖头北叶河叶氏支谱两卷,(清)叶铨纂修,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
  湖南湘乡叶氏续修族谱十三卷,首四卷,(清)叶筠岑、叶子愚等纂修,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石林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江苏吴江叶氏略谱,(清)叶文熙辑,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希古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吴江县图书馆。
  叶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清)黄曜廷等修,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双榴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叶氏九修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
  浙江慈溪鸣鹤叶氏宗谱二十六卷,首二卷、末二卷,(清)丁曜纂修,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引敬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福建福清三山叶氏祠录四卷,(清)叶大湜修,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福建省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安徽桐城南阳叶氏宗谱四十八卷,(清)叶鸿业等重修,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南京市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苏州石林叶氏宗谱十二卷,(清)叶兰芬续修,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今缺第三~九卷。
  安徽休宁叶祈叶氏支谱,(清)叶道莹纂,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石林叶氏宗谱十二卷,(清)叶兰芬纂修,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
  江苏吴江松陵叶氏之谱,(清)叶淮、叶兆荣纂修,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稿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苏州市图书馆。
  江苏吴江松陵叶氏续谱,(清)叶奎元纂修,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稿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
  江西新建吴城叶氏族谱,(清)叶向荣等贡修,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q5年)崇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广东五华叶氏族谱一卷,(清)酉昌撰,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广东五华县周江区公所。
  福建厦田叶氏宗谱五卷,(清)叶伟昇修,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安徽太湖叶氏宗谱十六卷,(清)叶承涌等重修,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诸暨暨阳叶氏宗谱,(清)叶春源纂修,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百忍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浙江武林叶氏宗谱,(清)叶庆镕续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手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临海大石堠山叶氏宗谱三十卷,首一卷,(清)叶书修,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临海市博物馆。
  浙江慈溪石步叶氏宗谱二十四卷,(清)叶方圻、叶长庆等续修,叶景荣、叶方墀等补修,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修,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天叙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浙江省余姚市图书馆。
  江西萍乡南门叶氏三修族谱八卷,首一卷,(清)叶润秀等纂修,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令贻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浙江慈溪石步叶氏宗谱二十四卷,(清)叶方圻纂修,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天叙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
  浙江慈溪石步叶氏宗谱二十四卷,(清)叶承荣等修,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天叙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
  叶氏族谱四卷,首三卷,附广训一册,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南阳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
  福建浦城南阳济美叶氏家谱四卷,(清)叶赞元纂修,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济美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安徽桐城叶氏宗谱十卷,(清)叶宗傅修,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青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安徽怀宁大缘叶氏族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叶善镕等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开端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宁波蛟川沈郎桥叶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陈予龄纂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7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蛟川沈郎桥叶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陈予龄纂修,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
  湖南平江族谱,(清)叶湘浦等修,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南阳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
  叶氏族谱十四卷,首卷分上下册,著者待考,清光绪丁末年(公元1907年)南阳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
  叶氏族谱十四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丁未年(公元1907年)永庆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
  贵州金沙五叶冯氏宗谱十二卷,(清)冯调鼎纂修,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上海上海叶氏支谱十卷,(清)叶茂春续修,叶永学编辑,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文物管理局。
  江西叶氏宗谱十六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年间南阳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
  安徽潛山陆叶氏宗谱十九卷,首一卷,(清)陆继川修,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崇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浙江绍兴虞平叶氏合谱二卷,(清)叶存养编辑,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树德堂铅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余姚姚江叶氏再续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叶金蓉、叶许芬再续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江苏吴县吴中叶氏家谱六十六卷,首一卷,(清)叶德辉等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市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江苏省苏州市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吉林省图书馆。
  全国叶氏宗族全谱,(清)叶正寿、叶宗诗等总理,叶宗古、叶祖锦等纂修,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南京市图书馆。
  江苏苏州吴中叶氏族谱五集附大湖头北叶河支谱,(清)叶渟等修,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
  江苏苏州吴中叶氏族谱,(清)叶璇辑,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南京市博物馆。
  江苏吴县洞庭东山叶氏大湖头宗谱,(清)叶仁鉴修,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浙江余姚叶氏世谱一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浙江余姚叶氏续谱十四卷,首一卷,(清)叶宗灏等辑,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
  山东临濮世叶金渊施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
  山东临濮世叶金渊施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第三十八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
  江苏宜兴叶塘陈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德星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六卷、第十~十一卷、第三十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
  江苏宜兴荆溪叶塘陈氏月奚分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德星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卷末。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
  广东南海叶氏家谱,(民国)叶影明编辑,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四川成都蓉城叶氏宗族全谱八卷,(清)叶祖经、叶大可纂修,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石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重庆市图书馆。
  叶氏宗谱一卷,著者待考,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南陵县档案馆。
  浙江余姚孝义虹桥叶氏宗谱十四卷,(民国)叶美衔纂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
  江苏武进毗陵叶氏世谱十二卷,(民国)叶之三等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树滋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满蒙叶赫那拉氏宗谱,(民国)叶赫那拉·庚延纂,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
  浙江兰溪叶氏宗谱六卷,著者待考,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亦溪乡姓叶村。
  湖北黄冈叶氏家谱十卷,(民国)叶振炳等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公忠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松阳玉岩叶氏宗谱八卷,(民国)叶济人等主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松阳县玉岩镇。
  浙江鄞县叶氏宗谱八卷,(民国)叶安德等主修,华文淙纂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崇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河南南阳叶氏宗谱八卷,(民国)中锦泉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崇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
  施公山叶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民国)叶安德监修,华文淙纂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崇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
  叶氏家谱三卷,(民国)苏炽廷、陈乙楼等纂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稿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广州市档案馆。
  浙江松阳福建厦田叶氏宗谱八卷,(民国)叶丰盈主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松阳县古市镇。
  江苏无锡圻里叶氏宗谱十二卷,(民国)叶春潮、叶浩林等纂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点易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苏州市图书馆。
  浙江余姚马诸叶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叶松楹纂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天秩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
  江西万载叶氏四修族谱四十二卷,首三卷,牌册一卷,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南阳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八册,今缺第二十二~二十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
  广东叶氏家谱三卷,(民国)叶官谦纂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铅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叶氏宗谱八卷,(民国)叶树森纂修,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双留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
  湖北武昌叶氏宗谱八卷,(民国)叶树森督修,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双留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浙江临侮大石缑山叶氏宗谱三十五卷,著者待考,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临海市博物馆。
  浙江兰溪南阳叶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文物管理局,今仅存十九册。
  浙江兰溪叶氏宗谱十二卷,(民国)叶蕴章纂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游埠区下叶村。
  浙江松阳横坑叶氏宗谱二卷,(民国)叶开骈、叶开驰等重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松阳县斋坛乡上坌村。
  浙江松阳叶氏家谱十五卷,(民国)黄八玮序,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松阳县古市镇。
  浙江鄞县鄞东叶公山叶氏宗谱,(民国)蔡和鉴、叶富松等纂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世卿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今仅存第三~四卷。
  江苏江阴东叶家桥叶氏宗谱八卷,(民国)叶秋庭主修,叶企贤纂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续古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浙江鄞县鄞东叶公山叶氏家乘八卷,首一卷,(民国)庄崧甫、叶贵本等纂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世卿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叶氏族谱九卷,首四卷,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南阳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九册,今缺第四卷之4。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
  浙江兰溪杨圹东坂叶氏宗谱十卷,(民国)叶渭清重纂,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水亭乡。
  福建福清三山叶氏族谱,(民国)叶在玑等修,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福建省图书馆。
  平江叶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叶培元纂修,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南阳堂铅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
  湖南平江叶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叶瑞棻、叶培元纂修,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南阳堂铅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苏州大学图书馆。
  浙江奉化叶氏家乘便览,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手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奉化县文物管理局。
  浙江诸暨暨阳叶氏宗谱,(民国)叶汉洪修,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百忍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
  叶氏五修族谱十一卷,首两卷,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南阳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
  浙江常山定阳叶氏宗谱四卷,(民国)徐燮续修,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狮子口乡占家山村。
  浙江鄞县鄞古港叶氏西房宗谱十卷,(民国)张琴纂修,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文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广东梅县南阳叶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广东南海叶米大堂世守书,(民国)叶弼俊编辑,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广东叶德光堂各房理事会名册一卷,(民国)叶德光堂各房理事会纂修,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稿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广州市档案馆。
  浙江遂昌叶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遂昌县蔡源乡大柯乡。
  江西万载四修族谱,(民国)叶荣耀纂,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南阳修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
  四川成都蓉城叶氏宗族全谱八卷,(民国)叶祖学、叶祖焜纂修,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铅印间石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
  四川蓉城叶氏宗族全谱八卷,(民国)叶祖学纂修,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34年)铅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
  浙江兰溪叶氏宗谱三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杨塘乡。
  广东广州广肇尔属叶德光堂吉大祥光堂房谱,(民国)叶助民、叶家圻志纂,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稿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广州市档案馆。
  广东增城迳具房叶氏族谱一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手写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广州市档案馆。
  广东高明云良房叶氏族谱一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稿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广州市档案馆。
  广东高明幕田房叶氏族谱三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稿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广州市档案馆。
  广东增城深涌房叶氏族谱一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稿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广州市档案馆。
  广东新兴叶氏新兴东房入主名册一卷,(民国)兆街叶氏大宗祠理事会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稿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广州市档案馆。
  广东云浮叶德光堂云浮宋桂房新人清介书院主位名册,(民国)叶德堂、光云浮、宋桂房理事会纂,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稿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广州市档案馆。
  广东南海叶氏和顺房族谱一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稿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广州市档案馆。
  广东南海白沙湖元道房叶氏宗谱一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稿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广州市档案馆。
  广东鹤山塘密大伸房叶氏族谱一卷,(民国)叶英华撰,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稿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广州市档案馆。
  浙江遂昌叶氏宗谱十二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遂昌县大柘乡徐坞头村。
  江苏无锡圻里叶氏宗谱十二卷,(民国)叶春茂、叶关宝等纂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点易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苏州市图书馆。
  浙江天台蓝田叶氏宗谱十二卷,(民国)叶和哲重修,叶福民编辑,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广东增城樵峰房叶氏族谱一卷,(民国)叶汉民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稿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广州市档案馆。
  浙江松阳项弄叶氏宗谱,(民国)叶嘉铨主修,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松阳县阳溪乡项弄村。
  浙江遂昌独山叶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遂昌县柘岱口乡坳头村。
  浙江遂昌叶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遂昌县柘岱口乡岙头村。
  安徽歙县新州叶氏家乘,(民国)叶为铭录,民国年间稿本,今仅存上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叶氏南阳堂谱牒,(现代)叶林纂修,1984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
  浙江义乌下骆宅村志(骆姓,另外有吴、赵、叶等),(现代)骆光日等修,1997年计算机排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
  安徽歙县叶氏宗祠祭簿,著者待考,年代待考,手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
  江苏苏州叶氏家谱一卷,著者待考,年代待考,铅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西师范大学图书馆。
  浙江常山石门叶氏宗谱四卷,著者待考,年代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浙江省常山县龙尧乡常周村。
  浙江松阳括松白麻山南阳叶氏宗谱,著者待考,年代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松阳县交塘乡白麻山村。
  福建诏安叶氏家谱,著者待考,年代待考,手写本。现被收藏在叶正沛处。
  安徽黄山黟县叶氏世系表,著者待考,年代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
  湖南长沙叶氏四修族谱十六卷,叶需庸等修,年代待考,原厚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
  广东增城叶考思堂增城东壁房埔心家谱一卷,著者待考,年代待考,稿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广州市档案馆。
  广东增城县玉枕房叶氏族谱系统表一卷,著者待考,年代待考,稿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广州市档案馆。
  广东从化井红房叶氏族谱一卷,叶德光修,年代待考,井冈房理事会修稿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广州市档案馆。
  广东从化虎帘房叶氏源流族谱一卷,著者待考,年代待考,稿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广州市档案馆。
  广东从化叶氏新增家谱二卷,著者待考,年代待考,稿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广州市档案馆。
  广东从化叶德光从化县长湖房族谱一卷,著者待考,年代待考,稿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广州市档案馆。
  广东从化叶德光从化县长湖房新增家谱二卷,著者待考,年代待考,稿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广州市档案馆。
  广东南海白冈房叶氏族谱一卷,著者待考,年代待考,稿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广州市档案馆。
  广东高明县圹花房叶氏族谱系统表一卷,著者待考,年代待考,稿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广州市档案馆。
  广东东莞县水南分支龙门双吓约叶族家谱一卷,著者待考,年代待考,稿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广州市档案馆。
  广东清远五洞房叶氏族谱一卷,著者待考,年代待考,德光堂稿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广州市档案馆。
五、宗族特征
1.叶姓汉族支源仅有一支,颛顼为其传说祖先。
  2.叶姓继承祖先美德,以“敦睦”、“百忍”、“永思”、“崇本”为其堂号,训示子孙。叶姓族人中不乏宰相、画家、文学家之名流。
  3.字行辈份排序井然,字韵深远。如叶成忠所修《叶氏宗谱》,内有浙江叶姓一支字行为:“茂盛宗世万,嗣继启志成。”叶秋庭所修《叶氏家谱》,内有江苏叶姓一支字行为:“硕德缅先哲,宏谟发远枝,祯祥开南国,传烈绍西岐,孝悌绳其祖。”
六、字辈排行
安徽无为叶氏字辈:“太开祥云文”。
  安徽桐城叶氏字辈:“孔孟诗书远”。
  安徽铜陵叶氏字辈:“士之立心正大”。
  安徽亳州叶氏字辈:“照万俊东兴长”。
  安徽庐江叶氏字辈:“光明显达世代荣昌”。
  安徽合肥叶氏字辈:“家来守道良礼义正传圣”。
  安徽肥东叶氏字辈:“昌宗耀祖德和顺道清龙”。
  安徽含山叶氏字辈:“可兆全良时和永继道德光明”。
  安徽长丰叶氏字辈:“才国上金帮家乃守道良礼义增传世荣华富有长”。
  安徽巢湖叶氏字辈:“日正有宗道人文万世荣显明承祖德光耀继前贤”。
  安徽蚌埠叶氏字辈:“长占桂应玉俊继富志广传家本有道奕学圣贤书荣华世代建万年永吉昌”。
  安徽芜湖、池州叶氏字辈:“文茂廷良天道德自高崇允宜万善宗祖章征世法家学际时同宏志期当泰承隆日正中敬修纯佑命锡美永来从”。
  湖北团风叶氏字辈:“莫期以志……”
  湖北叶氏一支字辈:“上国文章胜”。
  湖北利川叶氏字辈:“永洪奇昌诗书礼乐”。
  湖北红安叶氏字辈:“祖德宗功大常如后再兴”。
  湖北武汉叶氏字辈:
   一支:“本善崇先德传家启志强”;
   二支:“一本周宗德泽恒芳自天之佑万世维昌聪敏英杰与祖争光经伦治国礼义兴邦继文绍武辉映南阳”。
  湖北随州叶氏字辈:“大正信元尚文方定成全家忠品万代永世名扬”。
  湖北叶氏一支字辈:“文明兆瑞继世永昌天星顺正朝庭安邦光宗耀祖发传定章”。
  湖北黄陂叶氏字辈:“齐遵先志鸣家盛远见红莫应国昌东鲁亚言传世守西欧学士取同光”。
  湖北咸丰叶氏字辈:“正大光明远文章道德长本端忠永茂自立世炎方仪龙仁生显国兴振家邦广信招宏达思戌启元昌”。
  湖北武汉叶氏字辈:“一本周宗德泽恒芳自天之佑万世维昌聪敏英杰与祖争光经伦治国礼义兴邦继文绍武辉映南阳”。
  湖北丹江口叶氏字辈:“中永胜兴单正春方维其启大光先世文明应发祥良材绵国祚伟烈焕朝纲率祖谋猷远承宗德泽长连科登甲第历代播书香福自前人造万年卜吉昌”。
  广东中山叶氏字辈:“荣华富贵……”
  广东湛江叶氏字辈:“瑞方兴其……”
  广东汕尾叶氏字辈:“集锡庆宜崇”。
  广东佛冈叶氏字辈:“起发龙章宗世大昌”。
  广东丰顺叶氏字辈:“宏运振兴雍恭和顺”。
  广东肇庆叶氏字辈:“丁占朝端……庆书香”。
  广东新会叶氏字辈:“春玉鸿辉近越远来兆启南阳德泽”。
  广东梅山叶氏字辈:“大明怀贲龙清(祯)祖甫(世)德(文)仲仕孟度万山新受永(方)萱嵩生柏学思仕福中文廷林远发”。注:该支为叶公沈诸梁八十五世裔孙叶大经一脉字辈。
  江苏南京叶氏字辈:“广思德长继……”
  江苏兴化叶氏字辈:“开山庆百世大光明”。
  江苏盐城叶氏字辈:“志长春朕山龙凤林海雪”。
  江苏金湖叶氏字辈:“永家世忠培厚道华国有文章”。
  江苏叶氏一支字辈:“硕德缅先哲宏谟发远枝祯祥开南国传烈绍西岐孝悌绳其祖”。
  湖南耒阳叶氏字辈:“万国文明顺栋才盛世荣”。
  湖南新化叶氏字辈:“源本焕圭锡涵椒煜城钧汉校煊台锦海棠照壁铭”。
  湖南洞庭湖叶氏字辈:“学德家声振荫贤仕运兴守道克肇瑞琼善宜永昌”。
  湖南益阳叶氏字辈:
   一支:“文明秀应恒达友时南乔宗景震启乾坤植得开先世传家正典常承前能孝义显耀必忠良”;
   二支:“文明秀应恒达友时南乔宗景震启乾坤植德昌隆兆荣花定久长承先敦孝义向上作忠良”。
  浙江定阳叶氏字辈:
   乾元支派:“阳春佈德泽万象尽皆新祥瑞均文汝时景永伯应凤自兆祯毓芳秀承绍先忠良傅奕工天必赐其昌”;
   泰元支派:“泰阳咸受啟君贤际会新时乐书田德孟以本尚文勝茂积良有余庆绍先奇芳原光万世惟天祿赐齐”;
   新编合派:“仁义傅家政谦恭耀祖声荣华时应懋守正福长春”。
  浙江永嘉叶氏字辈:“宏仲祖始伯孙汝名士承光尚道良立国明天启定元同萃嘉祥会计升懋德丕显荣贤哲可昌学修来晓鹏伟康胜建宁逢锦浩永强丰正欣恒博旭俊盛”。
  浙江叶氏一支字辈:“茂盛宗世万嗣继启志成”。
  重庆江津叶氏字辈:“亦昌文宗似思贤源本良祖德恩洪志富贵庆春长”。
  重庆泸县叶氏字辈:“荣海添本永孟廷文明世之启尚宗清凝祚兴修谱万年显光绪雨后颜”。
  重庆大足、铜梁,四川隆昌、雅安叶氏通谱字辈:“维廷芳文大清忠美德伦全奕世同永振家声名上达熙朝锡爵普尊崇”。
  四川成都叶氏字辈:“仰湖逢春文奎陛藻树东庆桪启祜”。
  四川自贡叶氏字辈:“栢象兴章芳金秀光长茂俊德维贤篤初戌”。
  四川高县叶氏字辈:“龙升凤才元治世显忠良培臣朝祖德礼义安家邦”。
  福建南平叶氏字辈:“祖圣日月长盛兴学发达”。
  福建南安叶氏字辈:“显克文子于君卿甫叔懋孝悌式光乃祖燕贻孙谋永昭迪古相国训典奕世弥遵忠炳日月德垂后昆金玉华胄阀阅明伦凤毛济美福禄长存商诸苗裔宜绍前勋”。
  重庆巫山叶氏字辈:“天献齐强会文明启世昌立再从国士忠厚永远长”。
  重庆渝北叶氏字辈:“可启章芳国汉世应昌灵思文明德大志远震朝廷”。
  广西乐业叶氏字辈:“文祥天兴顺启国正佐朝廷”。
  广西北海叶氏字辈:“振兴……怀存超光文章华国”。
  辽宁葫芦岛叶氏字辈:“德成庆长春”。
  江西赣州叶氏字辈:“章忠国民全”。
  河南南阳叶氏字辈:
   一支:“夏机财显……”
   二支:“体道未孝广照先中阳和采”。
  贵州赤水叶氏字辈:“子淳儒应文宁庭华正勤圣德长兴福光辉永彩云”。
  云南盐津叶氏字辈:“廷林远绍达家邦鼎履昇恒必有光华国鸿仪隆世泽蛟腾鳳起庆流长”。
  叶氏一支字辈:“和厚则君成”。
  叶氏一支字辈:“云市国自天安帮建”。
  叶氏一支字辈:“子进来魁之林兴荣长永”。
  叶氏一支字辈:“向自奇祥会文明启世昌立朝崇国志代发一然长培本登伦已道德永安康”。
七、【叶姓宗祠通用对联】
门楣题辞:
  楚君遗风:源自受姓始祖沈诸梁,字子高,官至楚国令君(最高行政长官),屡建殊勋,名闻列国,楚惠王赞其“大有功于楚”、“楚尹遗风”即颂其伟绩风范。
四言通用联:
  南阳望族;东粤名家:此联为广东省粤东地区(潮汕、梅州地区)宗祠“南阳堂”堂联。
  书成海录;赋就云官: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崇安人叶廷珪,字嗣宗,宋政和年间进士,官德兴知县、太常寺丞,后因与秦桧不和,以左朝议大夫任泉州知州。喜爱读书,到处借阅异书,选择那些能用的内容抄录下来,命名为《海录碎事》。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长洲人叶清臣,字道卿,好学而善作文,宋天圣年间入试时,作《云瑞纪官赋》,名列第二。历官两浙转运副使、翰林学士、权三司使等。
  水心司业;法善追魂:上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哲学家叶适,字正则,学者称水心先生,永嘉人,永嘉学派的代表。淳熙年间进士,历官太学正、司业、博士、宝文阁待制、吏部侍郎。晚年闭门著述,自成一家,在哲学、史学、文学及政论等方面都有贡献。著作有《水心文集》等。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括苍人叶法善,字道元,世代为道士,高宗时被召入京,又历中宗朝,睿宗时拜鸿胪卿,封越国公。他曾求刺史李邕为其祖父作碑文,文成又求书写,李邕不答应。相传一天夜里,李邕在梦中又见他求书,便高高兴兴地为他写好,人称“追魂碑”。
  二孤得偶;双溺全忠: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叶杲卿于桂州执法,武化令夫妇俱死,遗二女,叶杲卿怜其孤,娶为二子妇。下联典指明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入京,兵部主事叶汝璜与妻王氏赴水同死。
  石榴应兆;累叶传芳: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叶祖洽熙宁初与同郡上官均分别中第一、二名进士,应“郡庠石榴,先结双实”之言。下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叶致远为直学士,王安石赠诗中有“冠盖传累叶”之句。
  清平似水;介节如山: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叶直,字古愚,浙江石门人,为官清而平,善画山水。叶祖洽,字敦礼北宋邵武人,熙宁年间状元,历官校书郎、礼部郎中、左司郎中、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侍郎、洪州知州等。相传他进士时,府学中石榴树未到时令先结两个果,人们都以为是祥兆。发榜时,果然叶祖洽第一,同郡的上官均第二。下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叶顒,字子昂,仙游人,绍兴年间进士,历任知州、尚书郎、右司谏、吏部侍郎、尚书,官至参知政事(宰相)。他为人清介,磊落直率,为官清廉,生活俭朴。
五言通用联:
  冠裳累叶第;科甲榴花香:此联为叶氏宗祠“南阳堂”堂联。上联典指北宋·叶涛,字致远,宋朝处州龙泉人,宋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登进士乙科,后以龙图阁侍制提举崇禧观,任直学士时王荆公赠诗中有“盖传累叶”之句。下联典指北宋·叶祖洽,邵武人,宋熙宁初年公元1068~1077年登进士,时郡庠(学府)一石榴树未到时令,先结二实,人谓吉祥。榜发祖洽为第一,同郡上官均列第二,遂应“郡庠石榴,先结二实”之兆。
  东鲁家风远;南阳世泽长:此联为叶氏宗祠“南阳堂”堂联。
  月光生碧海;素色满瑶池:此联为唐朝贞元年间的进士、诗人叶季良《赋得月照冰池》诗联句。
  事为名教用;理以精神通:此联为清朝时期的金石家叶东卿书赠联。
六言通用联:
  建阳状元府第;水心博士人家: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状元叶齐,字思可,建阳人。下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哲学家、文学家叶适(公元1150-1223年),字正刚,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淳熙进士,召为太学正,迁博士。官至宝文阁待制,兼江淮制置使。在哲学上有唯物主义倾向,是南宋“永嘉学派”集大成者。其著述自成一家,学者称水心先生。
七言通用联:
  家藏万卷云樵录;绵绮四时畅春园: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校勘家叶云樵。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画家叶洮,有《畅春园》等传世。
  水心文集中原论;金石小笺半茧园:上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哲学家、文学家叶适,著有《水心文集》。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诗人叶奕苞,隐居不仕,建“半茧园”,著有《金石小笺》等。
  石林派衍家声远;武水澜回气象新:南屏村叶氏祠堂联。南屏村位于黟县县城西南四公里处,全村有近三百多座明清古建筑,村中有三十六眼井,七十二条巷,从村头到村尾二百多米的一条中轴线上,至今保留这八个大小祠堂,这种祠堂群在全省也是仅此一家。著名导演张艺谋曾在此执导拍摄了《菊豆》,南屏村也因此出了名。后来陈凯歌导演来这里拍了《风月》,最近大红大紫的奥斯卡大片《卧虎藏龙》中的镖局,就是取景于这里的祠堂。南屏也因此得名“影视村”。南屏的大姓是叶氏,建于清初的叶氏宗祠,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占地达两千平方米,歇山重檐,端庄典雅。祠堂内贵有“钦定翰林”、“御赐翰林”、“钦点知县”等匾额。这是因为叶氏四世:叶奎光,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当过山西岚县知县,他的孙子叶廷玺便主持建造了这座祠堂。祠堂门前照壁矗立,门楼高大,一人多高的大时古,雕刻的十分精致。两根四十厘米见方的石柱,托着硕厚的额坊和曲梁,真够气派。大门内,由八十六根硕大的木柱,支撑着数百根大大小小的梁枋。柱上挂着这副对联,横枋上悬有“贡元”、“进士”和“松筠操节”、“津逮后生”等功名与褒奖类匾额。此祠堂现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此联为毛泽东赠叶剑英联。
  立志不随流俗转;留心学到古人难:此联为当代著名书法家叶恭绰自题联。
  万户人烟团曙色;千林鸟鹊变春声:此联为叶仲英撰题叶氏宗祠通用联。
  舞随柳絮诗吟雪;弹到梅花月满琴:此联为叶仲英撰题叶氏宗祠通用联。
  浣花旧事谁能继;桃花新诗手自题:此联为明朝时期的进士叶方蔼撰叶氏宗祠通用联。
  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此联为叶剑英《八十书怀》诗句联。
  观钓颇逾垂钓趣;种花何问看花谁:此联为现代教育家、作家叶圣陶自题联。
八言以上通用联:
  婺邑肇家声,芹香桂馥;潜山绵世泽,水远山高:此联为叶剑波撰安徽省庐江县玉皇庙叶氏宗祠联。联中“婺邑”,即指婺源、潜川,均为地名。“芹香桂馥”,比喻多才学之士与科举得中者。
  介节如山,显冠裳于累叶;清平似水,兆科甲于榴花:上联典指叶顒(前句)、叶涛(后句)。叶顒,字子昂,南宋仙游人,宋绍兴年间进士,历任知州、尚书郎、右司谏、吏部侍郎、尚书,官至参知政事(宰相)。他为人清介,磊落直率,为官清廉,生活俭朴。叶涛,字致远,北宋处州龙泉人,宋熙宁年间进士历任秘书省正字、中书舍人、光州知州,后以龙图阁待制提举崇禧观。王安石曾写诗赠他,有“冠盖传累叶”句。下联典指叶直(前句)、叶祖洽(后句)。叶直,字古愚,清朝浙江石门人,为官清而平,善画山水。叶祖洽,字敦礼北宋邵武人,熙宁年间状元,历官校书郎、礼部郎中、左司郎中、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侍郎、洪州知州等。相传他进士时,府学中石榴树未到时令先结两个果,人们都以为是祥兆。发榜时,果然叶祖洽第一,同郡的上官均第二。
  著述成一家,共仰泰山北斗;生死无二志,足征赤胆忠心:上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哲学家、文学家叶适事典。下联典指宋朝咸淳中期参知政事叶梦鼎的事典。
  乐叙先人之业绩,山水齐颂;群伦后代庆兴隆,天地和鸣:安徽省祁门县箬坑乡马山村(旧称石林村)宗祠联。马山村叶氏宗祠的始祖为宋朝户部尚书椿秀公,据说他为躲避战乱,由歙县黄墩迁至祁门沙堤,椿秀公长子斌迁石林。数百年间,叶氏人才辈出,马山繁荣昌盛。如今先辈的繁华都化作了村中座座古老的建筑,那曲曲折折的街巷,高高低低的马头墙,错落有致,无不显示着小村深厚的历史底蕴。祠内高悬的匾额记载着叶氏所得的荣耀,那块“开国元勋”匾显赫无比,是族人叶功权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被朱元璋封为左军元帅而授。“经明行修”匾为县正堂旌表族人叶兰芳的,他于1900年恩科拨贡,后任祁门东山书院校董,晚年出任祁山小学校长,是祁门教育界的名耆。
  支派启五房,丕显丕象共仰,光前裕后;大宗开四世,教忠教孝同祈,辅国兴家:此联为广东省肇庆地区叶氏宗祠联。联语写出了这一支叶氏的发展、繁衍过程。
  受姓始南阳,溯瓜瓞之绵长,继往开来,屈指二千余载;宦游违北皖,望松楸而怅惘,封丘表墓,关怀四十三年:此联为安徽省安庆地区叶氏宗祠联。上联典出叶氏的起源、郡望及悠久的历史。下联典指本支叶氏的情况及作者的感想。
   八、历史名人
叶法善:(公元616~720年),字道元;括州括苍人(今浙江丽水)。著名唐朝道士。
  其家三代为道士,得传阴阳、占繇、符箓、摄养之术,显庆间征至京师,固辞爵位,求为道士,留在内道场。
  其后五十年间,常往来名山。曾数次召入禁中,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皆礼敬之。
  唐先天二年,拜鸿胪卿,封越国公,仍为道士,住长安景龙观,尊宠尤甚。
  唐开元八年卒,年一百零四岁。玄宗亲为其撰碑铭。唐朝有关叶法善神异故事甚多。《全唐诗》卷八五九收其诗三首。《全唐文》收文四篇。
  叶 京:(生卒年待考),字垂孙,号茂才;建安人(今福建建瓯)。著名唐朝文学家。
  唐懿宗咸通二年进士,殿试才华超群,得名“茂才”。累官至太常博士。以精词赋闻名。
  叶梦得:(公元1077~1148年),字少蕴,自号石林居士;苏州吴县人(今江苏苏州)。著名南宋文学家。
  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进士。叶梦得历官翰林学士、江东安抚制置大使兼知建康府、叶尼塞河风光行宫留守等。
  叶梦得出身文人世家,其从祖父为北宋名臣叶清臣,“曾从叔祖司空道卿,庆历中受知仁祖,为翰林学士。”四世祖叶参为咸平四年进士,官至广禄卿。母亲晁氏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之妹。
  叶梦得“嗜学蚤成,多识前言往行,谈论亹癖不穷”,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登进士第,调丹徒尉。宋徽宗时官翰林学士。
  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授户部尚书,迁尚书左丞。
  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起为江东安抚大使,兼知建康府。八年授江东安抚制置大使,兼知建康府、行宫留守,总管四路漕计。
  宋徽宗即位后,先后任婺州教授,议礼武选编修等官。入京后与当权丞相蔡京交往密切,用蔡京荐,召对,言:“自古帝王为治,广狭大小,规模各不同,然必自先治其心者始。今国势有安危,法度有利害,人材有邪正,民情有休戚,四者,治之大也。若不先治其心,或诱之以货利,或陷之以声色,则所谓安危、利害、邪正、休戚者,未尝不颠倒易位,而况求其功乎?”上异其言,特迁祠部郎官,累迁翰林学士。
  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授江东安抚制置大使,兼知建康府、行宫留守,总管四路漕计,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
  宋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移知福州。陈振孙说他“平生所历州镇,皆有能声。”
  叶梦得晚年隐居湖州弁山玲珑山石林,故号石林居士,以读书吟咏自乐,所著诗文多以石林为名,如《石林燕语》、《石林词》、《石林诗话》等。
  宋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卒,终年七十二岁。逝世后被追赠检校少保,宋史有传。
  叶梦得的创作活动,以宋室南渡为界可分为两个阶段。早期词不出传统题材,作风婉丽。其词集第一首《贺新郎》词,相传为应真州妓女之请而写,播于歌者之口,正代表他早期词作的格调。但这类词在《石林词》中为数甚少。关注说他“晚岁落其华而实之,能于简淡时出雄杰,合处不减靖节、东坡之妙”集中所存,大抵属此,如毛晋所说“不作柔语□人”。可见他随着社会的巨变而学习苏轼词风,用词抒发家国之恨和抗敌之志。如《念奴娇》“云峰横起”就完全模仿苏轼“大江东去”,并用原韵。《鹧鸪天》“一曲青山映小池”更将苏诗组织入词。他写景是“汹涌三江,银涛无际,遥带五湖深”,咏怀是“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与张元干、张孝祥等词人一样,都是辛派词的先驱。苏轼词的豪放,原本包括沉雄与清旷两个方面,叶梦得也有不少清旷之作,如“生涯何有但青山,小溪湾,转潺□;投老归来,终寄此山间”,“柳絮尚飘庭下雪,梨花空作梦中云,竹间篱落水边门”。当然他的成就尚不能与苏轼比肩。恰如王灼所言,在苏派词人中晁补之、黄庭坚是学苏而得其七八分者,而叶梦得则得六七分。
  叶梦得兼善诗文。其诗如翁方纲所评:“深厚清隽,不失元□诸贤矩□。”他学问博洽,精熟掌故,藏书又富,于《春秋》、《礼记》、《论语》、《孟子》诸书,均有辨释著述。《石林燕语》十卷与《避暑录话》两卷,记叙朝章国典、旧闻时事,足以资考证,补史缺。又有《石林诗话》两卷。方回说它“专主半山,阴抑苏黄”,实则“其所评论,往往深中□会,终非他家听声之见、随人以为是非者比”。
  《直斋书录解题》著录《石林总集》一百卷,《建康集》十卷,《审是集》八卷。今仅存《建康集》八卷。其词当时即单集刻行。《直斋书录解题》著录《石林词》一卷。流传有吴讷《百家词》本,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叶德辉《石林遗书》本。《全宋词》据紫芝漫抄本增补,共辑存词一百零二首。
  叶仁遇:(生卒年待考),著名宋朝画家。
  工画人物,所绘题材多取自江南市肆风俗田家景物、田家人物。
  作品有维扬春市图,状其土俗繁衍浩,货殖相委,往来疾缓之态,至于春色骀荡,花光互照,深得淮、楚之胜。
   叶 适:(公元1150~1223年),字正则,谥“文定”,学者称水心先生;永嘉人(今浙江温州),著名宋朝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
  明朝思想家李贽称他为经世名臣,现代马克思主意哲学史家候外庐评论他是一位“有理论、有纲领、有事功、有理想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叶适诞生于瑞安县城水心街,十三岁时随父亲定居永嘉城郊水心村(今浙江温州鹿城区水心街道),少时家境贫寒,父亲是私塾教师,叶适就随父读书。年纪稍大后,时向同里学者郑伯熊、陈傅良、王楠等请教,其中以陈傅良对他帮助最大。为了谋生,叶适十六岁就到乐清白石北山学塾任教,一面自己读书,一面进修学问。两年后又到金华、永康、东阳等地游学,结识当地著名学者陈亮、吕祖谦,叶适虚心求教,受到了他俩的器重。
  叶适学成之后,希望一展抱负。宋孝宗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二十四岁时曾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向签书枢密院事叶衡上书,提出“兴国图强”的建议,不被重视,于是又回乐清教书。
  宋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秋,他得到翰林学士周必大的赏识,推荐他参加两浙东路转运司考试,考试合格。第二年即二十九岁时,参加礼部试,高中进士第二名,俗称榜眼。初任文林郎、镇江府察推等官职。当时南宋王朝面临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不断发生,而民族矛盾尤为突出。金兵不断南侵,危及国家生存。叶适自始至终是坚决的抵抗派,认为非抗战不能救国。
  宋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任太学博士时,曾向宋孝宗上书说“臣窃以为今日人臣之义所当为陛下建明者,一大事而已。二陵之仇未报,故疆之半未复”,要求朝廷改革政治,缓和阶级矛盾,增强国力,以便恢复中原,可惜他的建议未被采纳。
  宋宁宗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韩侂胄与赵汝愚争权,韩氏集团以“伪学”罪名驱逐赵汝愚和朱熹等道学人士,叶适亦名列“伪学”而被罢官。
  宋庆元四年(公元1198年),叶适回到温州。
  宋康泰元年(公元1201年),韩侂胄准备北伐,为了团结抗金力量,开始解除“伪学”党籍。过去列名党籍的官员大都恢复原职,叶适也被起用为湖南转运判官。这一年夏,他大病初愈,便赶赴长沙任职。第二年农历9月召赴临安,向宋宁宗上了三篇奏折,提出“治国以和为体”,要求消除党争,受到韩侂胄的赏识,不久升任兵部侍郎。不幸父亲病故,不得不回家守孝。
  宋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叶适服满,奉召赴临安,宋宁宗亲自召见,任命他为工部侍郎兼国用参计官。
  北伐开始之前,宋军小规模出击,取得一些小胜。叶适认为当时将帅庸懦,军队缺乏训练,不能轻率大举北伐。他连向宋宁宗上了三道奏折,提出“必先审知今日强弱之势而定其论,论定而后修实政,行实德,为此则弱势可变而为强”,为此必须“备成而后动,守定而后战”,但未被麻痹轻敌的韩侂胄所采纳。北伐正式开始后,宋军取得胜利,韩侂胄不免沾沾自喜,但由于四川宣抚副使吴曦的叛国投敌,金兵无后顾之忧,便集中全力进犯江淮地区。宋军战败,江南形势顿趋紧张,南宋朝廷这时候才想到了叶适。这一年农历6月,任命他为宝谟阁待制、建康府(今江苏南京)知府兼行宫留守,农历7月,兼沿江制置使。叶适带病到任视事,负责守卫南京及长江下游地区。当时正遇一股金兵进抵长江北岸,江北一带百姓纷纷南逃,万民争渡,南京震动。在群情惊恐声中,叶适冷静应敌,一面派人布置接应船只,开放寺院收容难民,供应柴米;一面招募民间健儿,夜间过江偷袭敌营。另外调兵遣将,坚守合肥,破定山之敌,解和州之围,迫使金兵从六合、滁州一带退走,使长江防线得以转危为安。
  宋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农历2月,叶适因功升任宝文阁待制,改兼江淮制置使。为了加强长江地区的防守,进一步在长江北岸的定山、瓜步和石跋三地建立堡坞,安置流民,“令其依山阻水,自相保聚”,“安集两淮,以捍江面”,并在堡坞东西一二百里、南北三四十里之内,修筑山水寨四十七处。农历7月,堡坞和山水寨全部建成。过去江北无堡坞,虽有驻军,但敌来即退,敌军可以进至江边,与我共有长江之险。现有据点可以坚守,足以增长士气,还可利用战船,“强弩所及,虏人腹背受敌”,不愁敌军“夺舟径渡”。南宋朝廷认为叶适措置有方,给予赏赐金带奖励。叶适却因操劳过度,旧疾之外复添新病,只得请求辞职,回到临安。
  讵料韩侂胄主持北伐的失败,给了投降派以可乘之机,主和活动又复猖獗起来。他们向金人暗送秋波,并借接受金人的要求,以杀害韩侂胄和增添岁币为条件,向金乞和,农历11月间,投降派头子史弥远勾结宋宁宗的新皇后杨氏等人,假称奉宋宁宗的密旨,在韩侂胄上朝时将他刺死。宋宁宗事后得知,但在杨氏等的压力下,不得不表示同意。投降派重又得势,主战派官员和将领全被参劾和斥逐。为保卫国家鞠躬尽瘁、功绩卓著的叶适,也以“阿附权臣,盗名罔上”的罪名,再一次被罢官。
  宋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五十九岁的叶适落职回乡,从此离开政治舞台,潜心著述和讲学。他当时是闻名全国的学者,各地前来求学的人很多,除了在家讲学外,叶适经过十六年时间,写成《习学记言序目》五十卷。叶适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散文、议论英发,自成一家。他的诗,“早已精严,晚尤高远”。叶适是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永嘉之学,自薛季宣、陈傅良注重事功之学以来,叶适继承并发展了薛、陈的事功思想,建立起永嘉事功学说体系,使永嘉学派成为南宋时期同朱熹的道学、陆九渊的新学鼎立的三大学派之一,其中心是:主张功利,见之事功,反对空谈性理。在哲学方面,,明确地认为客观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在政治方面,要求改革内政;在经济方面,主张提高工商业者的政治社会地位。他一生著述极为宏富,对宋代各种学派的思想都做了总结。叶适在南宋思想界揭起的爱国主义、功利主义和反理学三面旗帜,是他在学术上所处地位的突出表现。
  宋宁宗嘉定十六年(公元1223年)叶适逝世,终年七十四岁,赠光禄大夫。
  由于叶适在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举足轻重,影响尤其深远。
   叶 李:(公元1242~1292年),字太白,一字舜玉,号亦愚;富阳(今浙江富阳)。著名元朝大臣。
  宋理宗景定五年(公元1264年),叶李以太学生应诏上书劾贾似道,窜漳州。似道败,得自便。
  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叶李授浙西道儒学提举。
  元至元二十三年被召入京。请免儒户徭役,立太学,戏阻徙江南宋宗室、大姓北去,多被采纳。官至尚书右丞,与桑哥同事,桑哥败后,后弹劾,去官南归,至临清病死。
  叶子奇:(公元1327~1390年待考),字世杰,一名琦,号静斋;龙泉人(今浙江龙泉)。著名元末明初学者。
  尝师王毅,明“理一分殊”之论旨,悟圣贤之学以静为主,故号“静斋”。
  自幼专业于学,凡天文、历史、博物、哲学、医学、音律,无不涉猎,且多有造诣。
  其哲学观主张唯物,所著《草木子》有“北人不梦象,南人不梦驼”之说,阐明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与青田刘基、浦江宋濂同为当时全国著名的学者。
  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署县事。
  龙凤八年(公元1362年),府判叶渊荐试方州,中第四名,退隐不仕。
  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浙江行中书省以学行荐廷试,授岳州巴陵县(今湖南岳阳)主簿。
  明洪武十年春,有司祭城隍神,祭前,群吏窃饮猪脑酒,为县学生揭发,子奇适至,受株连,入狱,用瓦磨墨著书。当年事释归里,续成《草木子》,并有《太玄本旨》、《范通元理》、《本草节要》、《地理节要》、《诗宗选玉》、《静斋诗集》、《静斋文集》等行世,其中《草木子》对元末红巾军起义记载颇详。终年六十三岁。
  叶 琛:(公元?~1362年),字景渊;浙江丽水人。著名元末明初大臣。
  初从元将石抹宜孙,镇压农民起义,官至行省元帅。
  朱元璋取处州(今浙江丽水)后,与刘基、宋濂、章溢同被聘请加以重用,授于营田司佥事。后迁洪都(今江西南昌)知府。为叛将所杀。
  叶向高:(公元1559~1627年),福建福清人。著名明朝大臣、围棋高手。
  叶向高“工诗文,精棋艺”是人所共知的。
  公元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公元1552~1610年)应召前来中国布教。1598年9月7日抵达北京。1600年5月18日,利玛窦再度赴京,次年1月24日获准定居下来。
  据记载,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叶向高在南京任礼部右侍郎时,第一次结识了利玛窦,并与利玛窦切磋围棋技艺,双方围绕围棋问题展开过探讨,其乐融融。
  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叶向高升任内阁首辅后,又在北京私宅中款待利玛窦,再次通过围棋与利玛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利玛窦在著作《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对围棋之事做了记载。据说,这些文字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对中国围棋进行记录。
  叶向高为结识学识渊博的国际友人感到高兴,欣然写下《诗赠西国诸子》一诗相赠:“天地信无垠,小智安足拟。爰有西方人,来自八万里。言暮中华风,深契吾儒里。著书多格言,结交尽贤士。淑诡良不矜,熙攘乃所鄙。圣化被九埏,殊方表同轨。拘儒徒管窥,大观自一视。我亦与之游,冷然待深旨。”该诗手稿现保存法国国家图书馆。
  公元1610年5月11日,利玛窦在北京病逝。依照惯例,客死中国各地的传教士都必须迁葬澳门神学院墓地。利玛窦生前曾有在京郊购买墓地的愿望,外国传教士和中国教友也希望皇帝能赐地埋葬利玛窦。但假如这样,就等于认可了外国教会在中国的合法地位。外国传教士经过协商,便以一个西班牙神父的名义,向皇帝呈上奏疏。明神宗是个懒惰成性的人,素来疏于批阅奏章,第三天才将奏疏批转给了内阁大学士叶向高,让其按惯例处理。叶向高由于曾与利玛窦结下深厚的友谊,便吩咐手下把奏章从户部调出,转由礼部处置,利玛窦最后被准许葬于京郊。当部分官吏以“从无此例”为由反对此举时,叶向高反驳说:“自古来华洋人中,其道德学问,有一如利子乎?毋论其它事,即译《几何原本》一书,便宜赐葬地矣。”
  叶向高和著名小棋手过百龄对弈的故事饶有趣味。过百龄,是江苏无锡人,是明末棋坛造诣最深、名声最大的国手。他天资慧颖,十一岁时就通晓围棋。他与成年棋手以局,常常取胜,名震江南。
  话说叶向高在阁时,政务之暇,常邀同僚下棋,然而数年来竟未遇敌手。明泰昌元年,叶向高再度入阁,路经无锡时,在闲谈中听到过百龄其人其艺,特意写了请柬,郑重其事地礼招过百龄对弈。
  过百龄来后,叶向高见是一个儿童,不把他放在眼里。可是一交手,叶向高竟连失三局,惭愧难当。在旁观战的过百龄父亲战战兢兢对儿子耳语:“你的对手是当朝相国,要手下留情……”过百龄不以为然,朗声答道:“下棋虽是雕虫小技,可假如枉道媚人,岂不感到耻辱?况且相国如此贤明,怎会怪罪我一个小小的童子?”
  叶向高听了十分惊佩,起身对过百龄父亲说:“令郎不但棋艺绝伦,且生性耿直,将来必成大器。方今天下多事,正需这样的人才,老夫有一事相求,不知应允否?”过百龄父亲见儿子受到夸奖,连忙回礼:“小子无知得罪相国,大人有何训示,老朽定当从命!”叶向高说:“令郎有此奇才,老丈教子有方。老夫意欲带他进京,代为延请名师,教习治国安邦之术,老丈意下如何?”未等过百龄父亲回答,过百龄抢先说:“小子学业未就,还是不去为好。”听了此话,叶向高揣摸过百龄怕被人说是趋炎附势,因此不愿与达官同行,也就不为难他,只好作罢。
  叶向高进京后,有一次同棋友对弈,局局连胜,棋友便称之为“棋坛国手”。叶向高却羞涩地答道:“大家有所不知,老夫在无锡却败在一个童子之手。”棋友连忙附和:“即便如此,老相国仍不愧为‘弈中第二’。”从此,叶向高便有了“弈中第二”之说。
  以上趣事,在过百龄的同乡秦松龄所著的《过百龄传》一书有详细记载:“……时福清叶学阁台山先生,弈名居第二,过锡山,求可与敌者。诸乡先生以百龄应召。至则尚童子也,叶公已奇之。及与弈,叶公辄负。诸乡先生耳语百龄曰:‘叶公显者,若当阳负,何屡胜?’百龄艴然曰:‘弈固小技,然枉道媚人,吾耻也。况叶公贤者,岂以此罪童子耶?’叶公果益器之,欲与俱北,以学未竟辞。自是百龄之名,噪江以南,遂益殚精于弈……”
  叶向高和过百龄的“弈”事,清朝诗人钱谦益有诗道:“八岁童牙上弈坛,白头旗纛许谁干,年来复尽楸枰谱,局后方知审局难。乌榜青油载弈师,东山太傅许追随,风流宰相清平世,谁识沿边一着棋。”前四句说过百龄8岁便登上棋坛,称雄几十年,直至白发苍苍。后四句中所说的“东山太傅”,即指叶向高。
  叶 宪:(公元1566~1641年),字美度,号六桐,别署紫金道人;浙江余姚人。著名明朝戏曲作家。
  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进士,历官大理寺评事、工部主事。因不肯趋附魏忠贤,被削籍革职。
  魏阉被戮后,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复起,补南京刑部主事,授广西按察使,未赴任,归家五年而卒。
  撰有《传奇》六种,今存《鸾鎞记》、《金锁记》两种;杂剧二十四种,今存九种,以《团花凤》、《寒衣记》、《四艳记》、《骂座记》、《易水寒》较知名。多描写爱情,《鸾鎞记》写唐诗人温庭筠与女道士鱼玄机爱情;《寒衣记》写金定与刘翠翠悲欢离合,突破传统的封建礼教,多有可取之处,对明末剧坛有一定影响。
  叶绍袁:(公元1589~1648年),字仲韶,號天寥道人;吴江人(今江苏苏州)。著名明朝文学家。
  明天启五年进士,官工部主事,不耐吏职,后以母老告归。
  他早期负有才名。其妻沈宛君,工诗。有五子三女,并有文藻。一门之中,更相唱和,绍袁辑刻之,曰午梦堂诗文。乙酉之变后,她弃家为僧,自号粟庵。著有《湖隐外史》等。
  叶绍袁的著作今存有《叶天寥四种》,均为其年谱及日记。又有诗集《秦斋怨》。
  叶小纨:(公元1613~?年待考),女,字蕙绸;吴江人(今江苏苏州)。著名明末戏曲作家。
  其母沈宜修是戏曲家沈璟的侄女。她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熏陶,又与沈璟之孙沈永祯结为夫妇,为她作曲填词提供了优越条件。
  其妹叶小鸾年仅十七岁,婚前突然逝世,其姊纨纨与母因过于悲痛,也相继离世。
  叶小纨二十岁时作《鸳鸯梦》杂剧,寄托手足之情。全剧文字俊秀可观,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位有作品传世的女作家。
   叶稚斐:(生卒年待考),一作叶雉斐,名时章,号牧拙,以字行;江苏吴县人。著名清初戏曲作家。
  与李玉、朱素臣等相友善。其所作传奇,今知者有八种,现存《琥珀匙》、《英雄概》二种。
  据传他因写《琥珀匙》而遭到迫害,几乎死于狱中。《英雄概》是诬蔑黄巢农民起义的。川剧曾根据《琥珀匙》改编为《苦节传》,后又改名为《芙奴传》。
  叶 燮:(公元1627~1703年),字星期,号己畦。嘉兴人(今浙江嘉兴)。著名清朝文学家、诗论家。
  叶燮因晚年定居江苏吴江之横山,世称横山先生。
  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进士,选为宝应知县。不久因鲠直不附上官意,被借故落职,后纵游海内名胜,寓佛寺中诵经撰述。主要著作为诗论专著《原诗》,此外尚有讲星土之学的《江南星野辨》和诗文集《己畦集》。
  《原诗》原附刊《己畦集》中,分内外两篇,每篇分上下两卷,共四卷。后收入《昭代丛书》和《清诗话》中,合为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出新校注本,以《清诗话》本为底本,校以《己畦集》本,仍分四卷;内篇上下分卷,据文意略有调整。内篇为诗歌原理,其中上卷论源流正变,即诗的发展;下卷论法度能事,即诗的创作。外篇为诗歌批评,主要论工拙美恶。《己畦集》中尚有《与友人论文书》等文学论文,宗旨与《原诗》略同,内容亦不出以上三个方面。
  关于诗的源流正变,叶燮认为:“源流、本末、正变、盛衰,互为循环”,“未有一日不相续相禅而或息者也”。但“变之中有不变者在”:本于六经之道,合乎温柔敦厚之旨,雅而不可涉于俗,这些是不能变的。所以体现这些原则的最高典范《诗经》与杜甫诗也是“长盛于千古,不能衰、不可衰”的。因此,叶燮既主张文学的进化,说“物之踵事增华,以渐而进,以至于极”,“乾坤一日不息,则人之智慧心思必无尽与穷之日”;他又反对文学的质变,斥骂“叛于道、戾于经”者为“反古之愚贱”。出于这种观点,他要求作诗者这样处理继承与革新的关系:先学习古人,“痛去其自己本来面目”;久之,“又能去古人之面目”,而“卓然自命”。
  关于诗的法度能事,叶燮提出:能以“在我”之“才、胆、识、力”反映“在物”之“理、事、情”,则“自然之法立”,“诗之能事毕矣”。因而对于格律、声调、起伏、照应之类,他继承宋人吕本中的活法论,以死法为“定位”,以活法为“虚名”,要求“神明变化”,使合乎反映理、事、情的需要。
  “理、事、情”三者,叶燮强调“理”,认为“理者与道为体,事与情总贯乎其中”,所以“惟明其理乃能出之而成文”。
  “才、胆、识、力”四者,叶燮强调“识”,认为“识为体,而才为用”,“识明则胆张”,无“识”而有“才”、“胆”、“力”便会“背理叛道”,成为“风雅之罪人”。
  他还声称:“理、事、情”虽为“在物之三”,但“备物者莫大于天地,而天地备于六经;六经者,理、事、情之权舆也”,故反映“理、事、情”均需“适于道”。
  这套以“才、胆、识、力”反映“理、事、情”的理论,是叶燮在文学理论上的主要创造,他曾数次以此为《原诗》和自己文学理论的宗旨。
  关于诗的工拙美恶,叶燮提出:“当争是非,不当争工拙”,“未有是而不工者,未有非而不拙者,是非明则工拙定。”但他之所谓“是”,又以“适于道”为最高标准的。由此出发,他重质轻文,说体格、声调等等仅是诗的“文”,必有“诗之才调、诗之胸怀、诗之见解以为其质”,故学诗者“必先从事于格物,而以识充其才,则质具而骨立”;重自然而轻人工,认为“自然之理不论工拙,随在而有,不斧不凿”,起、止“皆有不得不然者”;反对片面追求“陈熟”或者“生新”,认为二者均属“无本”,指出陈熟、生新以及大小、香臭、深浅、明暗等等“对待之两端”,均“各有美有恶,非美恶有所偏于一”,若能“抒写胸襟,发挥景物,境皆独得,意自天成,能令人永言三叹,寻味不穷,忘其为熟,转益见新,无适不可也”。
  叶燮的诗论具有明显的朴素唯物主义倾向以及辩证法思想,他实际上试图把文学创作建立在反映论的基础上,并试图解决继承与革新的关系问题。但他未能把一般哲学原则融入诗的特殊规律中去,所以有的观点不够贴切,如以“在我”的才、胆、识、力反映“在物”的理、事、情之论。同时他又坚持正统儒家立场,所以仍以合于六经之道为文学的最高原则,且最终倒向了以理摄物的客观唯心主义和否定破旧立新的折衷主义。他的这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清代学者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叶燮的诗论原为纠正明朝前、后七子和公安派这两种对立倾向而发。因此在破除正统封建观念、促进文学质的革新方面虽嫌不足,但在总结历史经验、帮助正统文学继续延展方面却颇多可取见解,尤以对前、后七子拘泥体格、声调的批判最为精彩。他的《原诗》也以理论的创造性和系统性居于清代众多诗论专著之上。
  叶燮的诗论对沈德潜、薛雪有一定影响,但沈、薛均未能进一步发挥叶燮的进步观点,沈德潜则反而发展了叶燮的落后观点,实际上已另立宗旨,别为一派。
  叶名琛:(公元1807~1859年),字昆臣,原籍江苏溧水柘塘叶家村(今柘塘乡大陈村),自曾祖起侨居汉阳。著名清朝大臣。
  自幼勤奋好学,年轻时便与其弟叶名沣“以诗文鸣一时”。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中进士,历任陕西兴安府知府,山西雁平道,江西盐法道,云南按察使,湖南、甘肃布政使。
  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广东巡抚,与总督徐广缙协力拒长阻英人入广州城,封一等男爵。
  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镇压罗境、南韶等地的天地会起义,翌年升任两广总督。清咸丰四年接受英、美侵略者挥火接济,镇压广东天地会(红巾军)起义,屠杀群众十余万人。
  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擢授体仁阁大学士。
  亚罗号(Arrow)是一艘不起眼的小商船,就跟当时众多的中国商船一样,它利用了国际法中船舶管辖权的惯例,曾经在英国统治下的香港登记,以期规避中国官方的检查,干些规则之外的勾当。
  但是,当中国广东水师千总梁国定登船查禁海盗时,这只船的登记证刚好过期。同时,国际法惯例赋予在船舶停泊或者航行的水域属于某国时,某国可以根据下列情况进行检查:该船从事海盗或贩卖奴隶的行为,拒绝展示国旗,等等。
  从澳门运送大米到广州的亚罗号在被检查前,已经被一位名叫罗萨利奥的葡萄牙水手告发与海盗有染。澳门当局曾准备登船检查,而它却已逃脱。当此船到达广州时,梁国定接到报告,于是水师当即上船缉拿全部十四名水手。
  至于中国水师是否扯毁了英国国旗,据梁国定说,当时并未见该船升起任何国旗。而英国《泰晤士报》的最初报道,也未提及此严重事件。但是,留下来的船员在水师走后,突然升起了米字旗!巴夏礼得报后立即赶往码头,拿出《虎门条约》(该条约承认英国享有领事裁判权),要求按照规定将人交还。巴夏礼极为强横,双方争执中,一个水勇打了巴夏礼一巴掌。
  巴夏礼旋即转而向两广总督叶名琛施压,要求放人并公开道歉。在迅速审讯后,叶名琛照会英国领馆:查明十二人中有梁明太、梁建富两名水手为海盗,另一人吴亚作为证人,他们三人将继续接受审讯;其余九人可以送还。交涉中,叶名琛曾据理力争。
  得到巴夏礼的禀报后,英国公使包令查出此船的香港执照已经过期两个礼拜。但随后,包令、巴夏礼和英国海军商议,由巴夏礼发出最后通牒,限叶名琛二十四小时内释放全部水手,并正式道歉。面对英国的最后通牒,叶名琛决定让步,当天他答复可以交换除了海盗之外的另外十人。次日,巴夏礼坚持原见。叶名琛只好决定派南海县丞许文深亲自解送全部十二名水手到英国领馆,但坚决不道歉。此时英国人无心再谈,拒绝接受人员,随即炮轰广州城,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叶名琛处理“亚罗号事件”,从纯粹的外交手段上而言,他做到了有理有节。英国人的蓄意侵略和叶名琛的处理手段,得到马克思的理性评价。马克思在两个月后写了《英中冲突》一文,以社论形式登在1857年1月23日出版的《纽约每日论坛报》上。其文说:“在全部事件过程中,错误在英国人方面。”马克思还在《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的社论中说:“叶总督有礼貌地、心平气和地答复了激动了的年轻英国领事的蛮横要求。他说明捕人的理由,并对因此而引起的误会表示遗憾,同时他断然否认有任何侮辱英国国旗的意图。”
  战争开始后,叶名琛一方面表现得非常镇定。当英军三艘军舰越过虎门、攻占广州东郊的猎德等炮台时,叶名琛正在阅看武乡试。他闻讯后微笑着说:“必无事,日暮自走耳。”次日,英军攻占省城对岸河南凤凰冈等处炮台,叶名琛闻报后仍不动声色,继续阅看武乡试的马箭比武,断言十五日无事。
  叶名琛的镇定,首先来自他的巫术活动。原来他在总督衙门里建了一个“长春仙馆”,里面祭祀吕洞宾、李太白二仙,一切军机进止都取决于占语。其过十五日无事,就是两个大仙告知的。
  但是,另一方面,叶名琛还是做了积极迎战准备的。除了发布告示悬赏杀敌外,他还下令整备团练两万余人。各地民团积极响应,“城厢内外,各榜长红,约剿杀外人,同仇敌忾”。广东水师也发动了袭击。
  如此看来,叶名琛得名“六不总督”,实在是冤枉。叶名琛当时能够动用的兵力非常有限,因为南方的绝大部分兵力都被抽调到镇压太平天国的前线去了,英军趁虚而入,动用民团是不得已的办法。在有限的条件下,叶名琛是战了的,只是战而不胜。同时,他拒绝讲和,也无可厚非;如果讲和,无异于投降。因此,他没有和,没有降,也没有逃跑。除此之外,似乎也没有更多的办法。只是扶乩求仙实在是愚昧至极。叶名琛有着很多的无奈,但何尝不是大清帝国的无奈呢。
  公元1859年农历1月5日,叶名琛被掳到停泊在香港的英舰无畏号上。如此高官被俘,英国人倒也没有虐待他,而叶名琛自始至终也保持了一种凛然的气节。据当时的《香港纪事报》记载,军舰上所有英军军官都很尊敬他。偶然有人上舰,都向叶脱帽致意,他也欠身脱帽还礼。他在英军军舰上生活了四十八天后,即被解往印度的加尔各答。
  在印度,叶名琛以诗阐明自己的心迹:“镇海楼头月色寒,将星翻作客星单。纵云一范军中有,怎奈诸君壁上看。向戎何必求免死,苏卿无恙劝加餐。任他日把丹青绘,恨态愁容下笔难。”
  诗中所效仿的人物,都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民族气节的名人。一范即北宋范仲淹。向戎乃宋国的大夫,他在公元前546年发动弭兵运动,亲自劝说晋、楚、齐等十三国在宋国首都会晤,此后列国间十多年没有战争。叶名琛自比向戎,是要说明自己不死而随英人走的目的。其中,苏武的自喻也是此种目的。
  由此看来,叶名琛是把自己的被俘当成是可以觐见英国君主的契机。叶名琛后来对随他去加尔各答的仆人明确地说明了这层意思:“我之所以不死而来者,当时闻夷人欲送我到英国。闻其国王素称明理,意欲得见该国王,当面理论,既经和好,何以无端起衅?究竟孰是孰非?以冀折服其心,而存国家体制。彼时此身已置诸度外,原欲始终其事,不意日望一日,总不能到他国,淹留此处,要生何为?所带粮食既完,何颜食外国之物!”
  在加尔各答,叶名琛继续关注时事新闻,按时作息,清早即要人给他读报。后来,他得知觐见英国君王无望后,决定绝食。他于农历2月29日得病不食,至农历3月7日戌时病故。临终并无别话,只说辜负皇上天恩,死不瞑目。叶名琛效仿伯夷、叔齐,活活饿死在印度,死后被时人讥讽为“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两广总督。
  叶澄衷:(公元1840~1899年),原名成忠;浙江镇海人(今宁波镇海)。著名清末企业家。
  十四岁到上海,在杂货店当店员,旋驾舢舨往来黄浦,供应外轮所需物品。
  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在虹口开设老顺记商号,继在各埠设分号,遂成巨富,捐资得候补道。
  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起假冒办鸿字软盘公司,上海、汉口燮昌火柴厂,上海纶华缫丝厂等。
  1899年在上海设立澄衷学堂,旋病卒。
  叶志超:(公元?~1901年),字曙青;安徽庐州人。著名清末淮军将领。
  行伍出身。在刘铭传部下,参加对太平军、捻军的镇压。1889年任直隶提督。
  1894年,与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兵赴朝鲜牙山镇压东学党农民起义。日寇乘机挑起中日甲午战争,出动陆军进犯牙山,叶、聂两部分驻成欢和公州。日寇进攻成欢,经过激战,聂部寡不敌众,退走公州。叶志超以公州已不可守,率兵先撤,退至平壤。因谎报战功,李鸿章任命他总统援朝诸军,各将不服,他指挥无能,对战守不作布置。
  日寇攻到,左宝贵登城督战,向他求援,他拒发援兵,并主张弃城逃跑。左宝贵就派人监视他。
  在左宝贵牺牲后,他竟然下令各军逃走,结果被日寇埋伏阻击。他率部狼狈逃归,被革职监禁。
  公元1900年获释。后病死。
  叶芸来:(公元?~1861年待考),广西人。著名太平天国将领。
  叶芸来在参加太平军之初隶陈玉成部,封受天福。
  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叶芸来随陈玉成进军皖西、鄂东,欲解九江之围;9月在太湖作战失利,退守安庆。后升受天安。1860年春,当英王陈玉成等赴天京(今南京)进攻江南大营时,奉命留守安庆。8月,湘军曾国荃水陆师来犯,他布置城守,坚持不退,并请陈玉成增兵入城助守。枞阳失陷后,安庆被清军合围。
  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4月,叶芸来屯军于城外菱湖南岸,筑垒五座,与陈玉成等援军的北岸营垒相呼应,又以小船往来湖内,夹击围城之敌。8月下旬,同入城助守的吴定彩等在西门接应援军,并率兵倾城而出,从盐河到十里铺进攻湘军新垒,不克退归。陈玉成等各路援军被湘军击败,9月5日安庆城破,他仍率部顽强巷战,最后与全军将士一道壮烈牺牲。
  叶恭绰:(公元1881~1968年),字裕甫,又字誉虎、玉甫,号遐庵、遐翁;番禺人(今广东广州)。著名近代学者。
  叶恭绰初任湖北农业学堂及方言学堂教习。
  叶恭绰曾拥护袁世凯称帝,后在国民党中任职。前半生做过交通总长、财政部长,后半生才致力于学术。
  叶恭绰学问很好,诗词书画考古都精通,所以民国时期一度也曾任过国学馆馆长的职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叶恭绰出任北京中国画院的第一任院长。
  叶恭绰以善写正楷书著名,尤其会写大字,笔力雄健。所作行草书也时参以楷式,不同凡响。
  清朝以来,世人都重碑轻帖;至民国时期,人们对帖的偏见始渐渐改变,一些书家开始走碑帖并学的路子,从多方面吸取养料。叶恭绰的字,就是碑帖并学的结果,既有碑的厚重,也不少帖的灵动。最胜处还在其书法的魄力非凡。
  叶楚伧:(公元1887~1946年),名宗源,号卓书,楚伧是早年所用的笔名,后专以为名;江苏吴县人。著名民主革命先驱、南社诗人和政治活动家。
  叶楚伧自幼在周庄长大,身体魁梧,一张桔皮脸,浑身透出幽燕豪爽之气,恰如他的名字。他早年喜欢写作,笔名“小凤”、“叶叶”、“湘君”等,小说风格接近鸳鸯蝴蝶派,文笔秀丽轻逸,仿佛出自女子之手,所以在当时文坛有“以貌求之不愧楚伧,以文求之不愧小凤”的美称。
  少年进,叶楚伧便好学不倦,最初从本镇秀才诸福坤学文,后来从本镇举人陶惟坻学诗。兴新学以后,考入了苏州高等学堂。某年寒假,叶楚伧从苏州回到周庄,适逢旧历新年。按照镇上的旧俗,新年中开放赌禁,男女老少都以赌博为乐,有些人甚至连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此外,还盛行迎神、赛会等迷信活动。还有一些青年染上了吸食鸦片的恶习,不务正业,偷盗拐骗。接受了新思想的叶楚伧,对这种现象非常不满。他带领一批有志青年,组织“文明度年会”.向广大镇民宣传赌、迷信、吸鸦片的危害性,抵制不良的社会风气。参加“文明度年会”的青年,于农历正月初一举行团拜会,团拜会上大家将“恭喜发财”改为“恭喜进步”,以此破旧俗,开创良好的社会风气。 
  叶楚伧从小就忧愤国事。长大成人时,正值清末,政治腐败,外患日亟。他为了谋求中国的出路,积极响应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主张,参加了同盟会,从事革命活动。辛亥革命一声炮响,叶楚伧即投笔从戎,加人了姚雨林率领的粤军,并在军中担任参谋长,随军北上。光复南京后,叶楚伧便离开军队,致力于宣传工作。他来到上海,和于右任、戴季陶、邵力子等人创办了《民报》。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民报》改名为《民呼报》,又改名为《民吁报》,这张报纸后来成为《民国日报》。
  叶楚伧童年丧母,家境贫寒,常常寄居在本镇亲戚沈仲眉家。他后来当了江苏省政府秘书长,身居要职,可仍然不忘当年的清寒生活。有一次,他回故乡周庄,居住在沈氏家里,沈氏请他吃饭,他说:“不必客气,菜肴简单些,家常便饭就可以了!”沈氏问他喜欢吃什么菜,叶楚伧说:“我只要一只糟烧螺蛳头肉。”饭后,沈家的女佣王妈给他绞上一把毛巾,他说:“不敢当,不敢当!你老人家替我绞毛巾,真是过意不去,应当让我们年轻人给你绞毛巾。”王妈很受感动。
  叶楚伧办事很有原则,不徇私情。周庄有个姓唐的人,文才不错,写得一手好字,可偏偏抽上鸦片,弄得潦倒不堪,只能帮人写写状纸和契约谋生。得知叶楚伧在南京做了大官,顿生攀附之意,心想自己先前与他有点交往,又是乡亲,想必总会有碗饭吃。于是兴冲冲跑到南京,谁知会见了三次都未能奏效。临了,叶楚伧推诿道:“我是负责宣传的,你去找民政部吧!”
  叶楚伧有酒癖,每餐必饮。在《民国日报》当主笔时,他在办公桌上放一杯白兰地和一包花生米,边饮洒边写文章。如有佳宾来访,则酒逢知己,常常喝醉。但他醉后能自克酒性,并以诗句自诩:“酒中人是性中人,豪放恬祥各有真。”
  叶楚伧离开故乡周庄,去参加辛亥革命时,每次收到家里的来信,都原封不动放在箱子里。他说,看了家信,怕要分心影响工作。直到辛亥革命胜利以后,他才取出一大叠家信,一封又一封地阅读起来,浓浓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于是,他以自己的俸金三千元,捐给家乡的小学校,作为清寒助学基金。这笔钱款存入周庄殷实商号,以每年的利息发给清寒学生作学费,解决了不少贫困学生的困难。
  叶楚伧著有《世徽楼诗稿》、《楚伧文存》以及章回体长篇小说《古戍寒笳记》、《如此京华》等。他的小说温情婉约、缠绵悱恻,诗歌却归豪放派。有人这样评论他的诗文:“星斗罗于胸中,风雷动于腕底,文则雄健,诗则高古。”
  1946年2月15日,叶楚伧在上海病逝,终年六十三岁。1948年叶楚伧被安葬于苏州木渎灵岩山。文化大革命后迁葬于东山华侨公墓。
九、名人名篇:
叶梦得词作摘录:
  《浣溪沙·送卢倅》:
  荷叶荷花水底天,玉壶冰酒酿新泉,一欢聊复记他年。
  我亦故山归去客,与君分手暂流连,佳人休唱好因缘。
 
  《浣溪沙·重阳后一日极目亭》:
  小雨初回昨夜凉,绕篱新菊已催黄,碧空无际卷苍茫。
  千里断鸿洪无目,十年芳草挂愁肠,缓歌聊与送瑶觞。
 
  《点绛唇》:
  山上飞泉,漫流山下知何处?乱云无数,留得幽人住。
  深闭柴门,听尽空檐雨。秋还暮,小窗低户,惟有寒蛩语。
 
  《卜算子·五月八日夜,凤凰亭纳凉》:
  新月挂林梢,暗水鸣枯沼,时见疏星落画檐,几点流萤小。
  归意已无多,故作连环绕,欲寄新声问采菱,水阔烟波渺。
 
  《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
 
  《临江仙·与客湖上饮归》:
  不见跳鱼翻曲港,湖边特地经过。萧萧疏风乱雨荷。微云吹尽散,明月堕平波。
  白酒一杯还径醉,归来散发婆娑。无人能唱采菱歌。小轩敧枕簟,檐影挂星河。
 
  《虞美人》:
  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昏雨。晓来庭院半残红,惟有游丝、千丈茑晴空。
  殷勤花下同携手,更尽杯中酒。美人不用敛蛾眉,我亦多情,无奈酒阑时!
 
  《临江仙》:
  自笑天涯无定准,飘然到处迟留。兴阑却上五湖舟。鲈莼新有味,碧树已惊秋。
  台上微凉初过雨,一尊聊记同游。寄声时为到沧洲。遥知敧枕处,万壑看交流。
 
  《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
  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坐看骑兵南渡,沸浪骇奔鲸。转眄东流水,一顾功成。
  千岁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
 
  《水调歌头·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病不能射》: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起瞰高城回望,寥廓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
  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平生豪气安在?走马为谁雄?何似当筵虎土,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控。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
 
  《水调歌头·前调》: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敧斜。为问山公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拚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净胡沙?
 
  《贺新郎》:
  睡起流莺语。掩苍苔、房栊向晚,乱红无数。吹尽残花无人见,惟有垂杨自舞。渐暖霭初回轻暑。宝扇重寻明月影,暗尘侵、上有乘鸾女。惊旧恨,遽如许!
  江南梦断横江渚。浪黏天、葡萄涨绿,半空烟雨。无限楼前沧波意,谁采苹花寄取?但怅望兰舟容与。万里云帆何时到?送孤鸿、目断千山阻。谁为我,唱金缕?
 
  叶向高勒撰墓志铭摘录:   
  《大明资政大夫少子少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赠太子太保谥文定谷山于公墓志铭》
  赐进士出身资善大夫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知经筵日讲制诰侍生福清叶向高撰文。
  赐同进士出身嘉议大夫刑部左侍郎食从二品俸前都察院协理院事左佥都御史侍教生宁陵绿吕坤篆盖。
  赐进士第中宪大夫南京通政使司掌司事通政前诏环南京陕西道巡按直隶监察御史眷生同邑孟一脉书丹。
  谷山于公,以大宗伯谢病里居者十七年。乃与余同拜纶扉之命,同趋朝。而公忽病,病遂不起。海内方喜公之柄用,异其有所展设,闻公之讣,无不愀然咨嗟,为世道惜。天子亦深加悯悼,恤赙逾等。赠公太子太保,易名文定。遣列卿护葬事,盖再逾年而始克葬。门人邢公子愿,次公之生平为年谱,李公道甫状之。而公子纬,持以乞志铭于余。
  余在词林,于公为晚进,不敢以交游礼事公。而选公之末年,所投分推毂,唯余方相期,以匡济之业,而公已矣,今者之后,其安可辞。
  公讳慎行,字无垢,一字可远,别号谷山。其先世出登州,即史所称高门之系。入明始徙东阿。高大父忠,为邑三老。忠生时,以高年赐爵。时生玭,为平凉府同知。以节廉著,祀名宦乡贤。公贵,而高年,公与平凉公皆赠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平凉公娶于刘,累赠淑人。生公。公生十一岁失刘,执丧如礼。尝条淑人言行著于篇,读者悲咽。十四试童子科,郡县皆第一。学使者孝丰吴公异之,拔冠兖州郡隶学宫。州判某来摄邑,以侧理逾麋饷公,公不受,平凉公问故,曰:“此分宜客也,宜远之”。
  藩伯万安朱公,招公与济南于达真同其子维京讲业,以闽士郑日沐皆为之师。磨砺薰蒸,学日益进。遂以辛酉举省试第,六人诡解首矣。而主者以其文太奇故稍抑之,髫而赴鹿鸣,诸大夫即席欲为冠,公以未奉父命辞,众皆嗟。重再上春官不第。属朱公开府济上,公复从之游。戊辰第,选庶吉士。师殷文庄、赵文肃二公。殷言词章,赵言经济。趋掺不同,而皆深器公。
  庚午,授翰林院编修,纂修《肃皇帝实录》。明年,请急归。又明年,召修《穆皇帝实录》。甲戊,同考礼闱。《穆史》成,以劳赐金币,晋翰林院修撰。编纂《六曹章奏》。《会典》重修,公为纂修官,随以推择充日讲官。时,上方勤政励学,日御经帏,早出晏休,孜孜不倦。而公与同事诸公皆一时名流,所开陈裨益甚多。公主讲唐史,每于成败得失之际,未尝不反复论说,上辄为竦听。讲罢时出御府,图画传观,或分命题咏。公不善临池,诗成,则请人书之,俱以质质对。上又大书“责难陈善”字赐公,中外相传,诩为盛事。丙子,晋翰林院侍讲。明年,《世史》成,加俸一级。江陵质相欲夺情,公与同官兰奚谷赵公,新建张公辈七人共为疏,力言其不可,而疏草则公与张公所创。具时,昆陵吴公,姑苏赵公以言夺情事,杖。比阙下,公疏入,而桂林吕公从中止勿奏。江陵以讲臣故未敢显斥,乃佯以他事致公丧次,字谓公:“子,吾所厚,而亦从人为此也?”公正色曰:“以公厚我,故为此相报耳”。江陵艴然。
  再逾年,已卯,公遂引疾归里,居且四年,召入日讲如故。同讲六人,多公同年。官高者,至二卿,下亦银绯,而公犹守旧秩。久之,乃晋左谕德。时,江陵已谢世,言者振暴其罪,上震怒,命司寇丘公同内珰往籍其家。当江陵柄国日,既大失大夫心,及其败也,咸推波助澜,欲甚之以为快。公独贻书丘公,言江陵尝有劳于国家。是非功过当为别白。即间有所受取,亦可指数家之所藏。远较分宜,近视冯珰,皆万分不及。而必欲捕空捉虚,广为搜括以称上命。窃恐株连蔓引金楚,公私皆受其累,是江右之已事也。又江陵老母在堂,诸孤少不支事,覆巢之下,颠沛可伤。宜谋于有司请于明主,乞以聚庐之居,立锥之地,以合于古人帷盖之义,纚纚千余言极其切。
  至乙酉,典试南畿,晋翰林院侍讲学士。丙戌,读廷试卷,晋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先是壬午,南畿所举士有挂议者,上命复试,大宗伯沈公以嫌避,诸公莫敢决。公为衷之,轩五人,轾一人,众咸贴服。
  一日方坐曹,谊传午朝鸣钟鼓矣。百官仓皇趋入,公独迟迟侦之,则讹言也。上闻,责礼官鸿胪对状,夺两月俸,公与焉。己以执奏,秦藩封事忤旨,用他事夺俸者,再随转左。戊子,畿试,仪郎高桂,摘举者八人。上命复试。试之日;廷议閧閧閧然。公调停乃解。
  己丑会试,为知举官,满考,改吏部掌詹试府。甫莅任,即擢礼部尚书兼学士。
  疏请册立,请郊庙,请祷雨及宗藩条议诸大典礼。而册立最恳,章无虑,十余上。时,上意已默定,而不欲人言。屡旨责公,公持之愈坚。至自劾乞罢。坐是,又夺俸三月。令甲亲王故绝以将军入继者,众子不得封郡王、潘王。违例,请公力格之。京考行,诸台臣不便也。御史某以为言,公议,仍用京考,拂其意。迨山东疏上,遂构公预泄典试主名。上谕阁臣诘公,阁臣为解,乃己犹夺俸三月。
  公自为宗伯,屡以职事廷争,屡引疾。上时而慰留,时而诮让,严旨与温纶错下。公虽感激主恩,而于义度不能留。业坚去志。至是,遂杜门力请。凡九疏,乃报允。赐金币给驿以归。时,新安许公,山阴王公,亦以言建诸事,先后去。
  公归,而扫墓,筑场,出赐金。置酒,延亲故,道说生平。时往来别业,白庄观刈获自娱,间或出游,近则云翠、
  天柱、大山监诸山,远则岱宗、灵岩、邹峄、华不注及泗上诸泉,皆有咏述。四方冠盖过阿城,无不造庐请谒,公多以病谢,惟二三知己或门生故旧来访,则下榻留连累日,夕而后去。台使者每报命,辄首荐公。南伯宗伯有阙,必以公名上。屡推内阁,再推教习,庶常皆不用。久之,以讲臣阙,上复思公,以旧官召掌詹府,使讲《春秋》。比公疏辞,又寝不报。至丁未岁,廷推阁臣七人,公为首。乃被命以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辅政。公再辞不允。而余亦自南来过公、公喜甚。约余:“子从舟,而吾从陆,相次趋朝可也。”时,公以夙疾发,微有所苦。既就道,则趑趄不欲行。徒以与余有成言不可负,而余亦数使人邀公,谓:“公不来,吾不敢先入国门。”公乃自力前抵近郊,尚平善。陛见之辰,以怯寒,拜起舒缓,司仪者欲毋纠,公不可,仍自具疏请罪。上温旨慰公,令亟视事。而公固敕舍人勿解装,为归计。自是,病卧。一日,忽草遗疏,惓惓惓以“亲近大臣、补言官、起废弃”为请呼。所善。门人,孝廉唐公靖、郭应庞使润色数语,已伏枕。长叹,曰:“吾终不能报国矣”。更数日,遂逝。逝之日,适南都所梓《谷城山馆集》至。公犹反复披阅,指点讹谬。亟驰一帙遗余,盖此集乃余请以复梓者。嗟夫!宁知公遂以此诀耶。
  公生于嘉靖乙巳年九月二十九日,卒于万历丁未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得年六十三。始,刘淑人梦庵摩罗果缀实甚巨,遂生公。故公自儿童时,已俨然大人器度。弱冠登第入词林,人即公辅期之,高文襄公,以相臣握铨柄,与公尊人有通家谊。尝向朱公问公,朱公谓:公宜一往见。公卒,不往也。
  御史刘台,上疏被逮,人以江陵故率避匿,公独往视。当江陵世,士大夫附丽称功颂德者,十人而九死,而被祸。所为引大体调护营救者,惟公。谈者不谓然,而以公尝取忤江陵无一难也。事定之后,始相与服。公所与司寇书,天下传而颂之。其为宗伯,固以直谏取忤。至于被构而去,去而久不复召。说者谓公或别有所枘錾,公终不自言。其最相知契者,无如归德沈公。卒相继爰立,世亦并重之。
  直讲前后十四年,渥承恩顾,凡郊祀、陵祭、幸天寿山、阅寿宫,无不扈从。锡贲精鏐、宝楮、金符、文琦、彩扇、绣带诸物无算。而敦伦好施,所得俸赐多分给群从族属,益置祠田,缓急交游知故及其子弟,故囊中尝无余财。自宗伯谢政归,始构数椽,仅仅中人居耳。居恒,爱片言如柳下惠、仲由。而为人排难急困,往往不吝。至乡邑大利害,如条编、徭役、灾情诸事,抵掌论说,无所讳避。性尤好书,常夜分诵读,至老不倦。于文早学六朝,弘丽绵密。晚年乃益近自然,有欧、苏之致。里居日久,四方慕其名,凡碑版、志传,赠送诔祝之类,无不欲得公之一言。羔雁填门,公择而应之。常有余力。其诗则服膺李于鳞,骨力、气格,大足相方。所著自梓集外,有《春曹奏议》、《读史漫录》、《经筵讲章》、《兖州志》、《笔麈》、《史摘》若干种,皆宏博精窍,成一家言,当次第传于世。
  娶秦氏,累封淑人。子一,即纬。官生有文行,能继公志。娶廷尉王公湘女。继吏部主事梁公谷孙武举官登云女。女一,适方伯乔公学诗子,儒士嗣启。孙男元煐煐。公殁后,太仆少卿邢公侗,许以女即撰公年谱者。孙女二,一字州判崔畯子璞王,一幼葬。
  于万历三十七年十二月十三日,赐茔在山监山洪范之原。郡邑皆祀公。学宫两台使者复下檄,专祠祀公。余既次公事为志。而叹曰:甚哉!天之于人靳也:夫以公之沉深挺劲,謇謇恢恢,不畛不町,为世所倚信。多假之年,则文潞,公少假之亦庶几司马君实也。而奈何夺之速哉!然公尝为余言时事,大难如有不可,远而蔡刚成,近而薛河东皆吾师也。由今观之,吾又安知天之夺公者,非所以成公乎?
  九原可作,尚当起公,而质之铭曰:
  岱宗南来婉蜒北际,閟閟淑孕灵笃生名世,童年掞藻弱冠登朝,经帷儤儤直启沃功饶,迨典秩宗力维国本,抗疏飘然忠诚欷悃,盘维旧学说乃梦形,汝作霖雨帝赖股肱,国门初入陨星遽报,来何其迟去何其暴,如麟如风莫可樊笼,亦有遗草以毕孤忠,维彼谷城世传黄石,素书授良功成羽冀,终焉仙举克全其名,千载而下厥有代兴,黄石崔嵬设峰山截山臬,鼎立巍如有封马鬣,司空所筑登登扌求扌求,惟帝师臣贲于兹丘。
  吴郡吴士端同弟尚端摹魏司徒钟繇字上石,孝男纬抆泪内石。
 
  《大明资政大夫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赠太子太保谥文定于公元配诰封淑人秦氏合葬墓志铭》:
  赐进士第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兼太子太傅兵部尚书前少保兼太子太保刑部尚书总督宣大山西军务兼理粮饷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泰安萧大享撰文。
  赐进士第通议大夫南京大理寺卿前协理院事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保定等府提督紫荆等关右佥御史掌京畿道事浙江道监察御史侍经筵官古原宋仕篆盖。
  赐进士第中宪大夫钦盖提督军务巡抚浙江等处寺方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前太仆寺卿侍经筵工科都给事中江夏常居敬书丹。
  丁末,仲冬,文定公之殁于相邸也。
  上览遗书,震悼。赐葬山监山之原,遣官临祭有加。巳而淑人殁,孤纬泣血,疏请合葬。
  上复用讲臣,恩俞焉,命所司并祭,盖异数云,文定公生平无毫发愧古人。而引谊,当官急流勇退,及于爰立,遂动史鱼柳庄之悲。海以内自士大夫,以迨走卒,莫不吁嗟。慕则叶相居之志铭,在足徵也。状淑人者,纳言孟公,秦之所自出词,综而无溢。不佞辱同文定公举于乡,官于朝。公殁时,不佞与调棺衾,闻淑人恸绝而苏苏,啽呓中,琅琅皆彂彂,文定公生平以代遗诫,奉丧归葬,拮据漂摇,皆人代所不能堪。而淑人课纬,当之咸有绪疾濒危,未尝出一纰谬语,指所遗田宅俸馀,襦绨綦綎綎,分贻内外亲。端坐命纬,谆谆以好修为德,无陨颓其家声。故譬淑人之造于也,犹夫文定公之造于国也。则为淑人志,不佞何敢以不文辞。按状,淑人之先凤阳人,元时有彦良者,为东平路判官,葬于阿,子孙因家焉。国朝代有明经孝廉,仕为令长,四传至衍圣家丞。东村翁伯者,配媪张,独诞一女,则淑人也。生有奇征。每日晏,辄见红光灼灼,周映颜面,若绛纱笼。翁媪心异之。忽一夕,夫妇俱梦五色云中,有两锦衣儿,共乘一龙而翔天际,下立一朱衣,指以示翁媪,此而女而婿也。寤,各语其梦,益异焉。厥明,保母抱文定公过其门,翁出谛视之,佗曰:“一何以吾梦中乘龙儿”。亟缔姻焉。淑人幼有至性,处闺阁竟日不闻笑语。试以修隋组纂,不习而精,娴出意表甫笄归公时,公已举孝廉,攻苦,下帷不问,捆以内事姑。刘淑人又已先逝。宗伯公家居久,产又旁落,日以诗酒自娱。客至取啐嗟辩。淑人夕篝灯纺绩,佐公膏火。晨起,先诸姒上食。宗伯公亡不鲜.即夜深呼酒,酒辄至。宗伯喜以语秦翁曰:“新妇少耳,何被教如老成人。异日,昌吾家者必妇也”。翁喜归,以语,媪往视女奁中妆状,则斥以就质钱,家且罄矣。宗伯公即世,遗簉室幼子,俱诸长妇时不能无违言,淑人独调护之。惟谨尝阴脱其幼子于厄。邑人诵以为李文姬也。公遭丧,哀毁成疾,几不可疗。突烟常冷而诸同产又嚣谇无已,淑人脱簪珥,手调汤药御公。又身宛转以柔诸姒,啜糜操作不避皲痑。即有烦言,勿使公闻,疾乃有瘳。公成进士,官太史,从之互中。犹躬身浣濯,啖捔粝无异。居约或微讽之,以胡不自烉奂,答曰:“吾故儒家妇,习此不为惫耳”。时互与中州张太史邻。张,泰安人,闻而服之,传其语,长安中,啧啧于翰林内德茂也。
  江陵相夺情,议起,公倡同官疏争,尼不得上。图请告淑人,力从更之归旧庐。不芘风雨,而念祖茔阙护山,将不利于族众,大出赐金修治之。敦匠庀徒,以千百数费度不给,则淑人擐填匪有吝也。迄今族众饶裕异于昔时,莫不感公与淑人德不衰。万历乙酉,公典南畿试,淑人从陆先归,吴越大姓某某,使使闯入阿,阴属老苍头有所祈。淑人闻而叱:“抡才何任,而主人翁何如人,乃以此污吾耳”。亟命执之官,其人觉,夜遁乃巳。公正秩宗沈藩越例请封,持之。力藩.有粤援欲从中下伺秦翁入都,则奉朱提百镒,为翁寿。页翁一言,婿弟得疏参吾事辩矣。翁间以尝淑人,淑人正色曰:“翁何不知婿,婿以清苦受知,位上卿,纵辇金如山,必不肯易生平一节,毋溷汝门楣也”。翁愧,谢罢之。后公闻之,乃叹曰:“成我志者,淑人也”。公仲兄航隐先卒于公邸。仲病时,公亦病。淑人日左右公,而时使僮奴讯仲起居所需.无不辄赴。仲弥留,犹数使人致语谢淑人也。念殁无以报也。诸侄早孤,淑人躬自抚视。男长则为受室;女则具奁嫁之,赍送不殊已出。公仕官不出词林,囊无剩钱,名田不数顷,而三族多待以举火者,率取办于淑人,节缩所赢,有缓急不待请而予。又时使使存问其家,昏夜叩门辄应如响。论者以公友于睦姻,纚纚人口,淑人大有力焉。自公以屡请册立,忤上意,乞归。优游别墅。若将终身。淑人逌然时与偕往观稼视获,自比鹿门而闺政严肃。五尺之童无嘻嗃声。佃作臧获,受事井井。至于劳问疾苦分赋糗糒,即在远郊如列庑下,人人以此乐自效。无敢为欺。其所裁啬,皆由自俸。始抚子女慈而教以礼。岁时异物不先荐寝庙,子女无敢染指。节序侑妥,备极丰腆,宾客门人过从公游,移日达曙,盘餐杯勺,不呼而具。无不人人极欢去。大都淑人有治办才,又不敢屑屑訾省,要在持大计,故公倚之。秦公无它子,比翁媪,先后殁。马封侲卫皆出自淑人。又立其从玄孙国华为香火,主析遗产,均诸。秦翁媪之不胤而蒸,则淑人以也。淑人初封儒人,再进安人,三进今封。从公秩应称一品。生于嘉靖二十五年十月初八日,卒于万历三十六年七月二十四日,得年六十有三,寿与公同。嘻噫!曩者翁媪之梦,其咸不賫也。子女详公志中,不具,爰系以铭田。
  鲁詹维岳,哲辅肇生。赉降自皇,作帝股肱。爰立懿配,诞显厥灵。相攸叶梦,翊阿衡。如云从龙,夹日以升。九命允陟,双钓掩精,煌煌制词,有炳婺星。埒桓轶孟,彤管孔徵,庆流苗裔,美钟玄扃,谁其铭之,司马夏卿。
  万历已酉十二月十三日庚申吉孝,资善大夫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叶向高撰文勒石。 
 
  叶燮《客发苕溪》:
  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帆趁疾流。
  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
 
附录:典故、逸事
叶向高奇联妙对:
  明朝宰相叶向高与陈达公交谊颇厚。陈达公是闽县大乡人,曾任山西巡抚和雁门三关拐督等职。有一回,叶向高回老家福清省亲,途中顺便去拜访已告老还乡的陈达公。陈达公见好友来,忙备酒款待。席间,陈达公以招待不周,语带歉意地说了句: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叶向高略为沉思,应了句:客官寓宦宅,富室宽容。
  遂成一奇对。宠宰相,指叶向高。此对联共用十八个宝盖头部首的字,令人称奇。而且含意贴切,对仗工整,殊为—不易。后人曾将这副奇联刻在大义祠堂内。
  另有一版本说,明朝天启元年,宰相叶向高路过福州,留宿新科状元翁正春家中,翁即兴出对曰: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叶向高见联中全是宝盖头的字,先是一惊,接着和道:客官寓宫宦,富室宽容。次日翁送叶上路,经过池塘时,叶说:翁公昨夜讲穷窗寂寞,我看未必。你看:七鸭浮塘,数数数:三双一只;翁正春不意被将了一军,寻视池塘,眉头一皱,当即应道:尺鱼跃水,量量量:九寸十分。说完,二人相视大笑。
叶公好龙:源于汉朝时期刘向所著的《新序·杂事》。那里记载道:“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春秋战国时,有个叫沈诸梁的人,字子高。因为楚王把叶地封给了他的父亲,后来他继承了父亲的封地,所以人们称他叶公子高。他非常喜欢龙。天上的龙神听说叶公如此喜欢它,就打算前去拜访叶公。有一天,乌云满天,不一会儿,雷声大作,原来是龙神从天而降,前来拜访叶公。当它的头刚凑近叶公住房的窗子时,尾巴已经甩到了正厅。叶公见了真龙后,吓得面色如土,拔腿就跑。由此可见,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后来,人们用“叶公好龙”来比喻喜欢空谈而不敢面对实际。有时也指名义上爱好某一事物实际上并非的如此。用很生动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叶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们只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
中国古代寓言“叶公好龙”的故事家喻户晓,喜假龙而惧真龙的叶公,成了口是心非、虚伪者的象征。殊不知,历史上的叶公不仅是叶姓的始祖,还是春秋楚国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军事家。
  “因为历史原因,许多人心目中的叶公形象与历史上的叶公真人不符,我们有责任还其‘庐山真面目’,”郑州大学教授安国楼说。日前,中国首次发行了成语故事《叶公好龙》特种邮票。
  安国楼教授说:“这则传说经刘向《新序》记载后,广为流传,而世间所谓的‘龙’压根儿就不存在,何以言真假。”
  据当地官员介绍,由于“叶公好龙”这则成语的缘故,海内外许多叶氏后裔无法自豪地介绍自己的始祖,许多叶县籍人氏无法自豪地介绍自己与“叶公”同乡。为此,“叶公与叶姓文化学术研讨会”曾专门在河南省叶县对此进行研讨,50多位专家引经据典,为叶公“平反昭雪”。专家考证,叶公沈诸梁,字子高,被楚昭王封为叶邑尹而始姓叶。叶公生于楚国王室之家,曾祖父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其父沈尹戍在吴楚之战中屡立战功。秦国出兵击退吴军后,楚昭王把沈诸梁封到楚国北疆重镇“方城之外”的叶邑为尹。
  经考古发掘证实,叶公采取养兵息民、发展农业、增强国力的策略,组织民众修筑了中国现存最早的水利工程,使当地数十万亩农田得以灌溉,比李冰修都江堰早200多年。至今,叶公修筑的东陂、西陂遗址保存尚好,见证了叶公治水的历史。
  根据《周礼》规制,叶公去世后,即被立祠享祭。叶公的后裔为纪念祖上之德与祖居之地,部分改沈为叶,是为叶姓之源。因此,叶公沈诸梁又是世界叶姓华人公认的始祖。自战国以后逐渐由中原地区向南方及海外播迁,子孙遍及世界五大洲。
  死后舒服:南宋名臣叶衡,为汤邦彦所谮罢相谪居彬州。一天,叶衡染病在家,亲朋旧友都来看望。叶衡问众人道:“我恐怕活不长了,但不知道死后舒服不舒服?”一位书生说:“死后很舒服。”叶衡惊奇地问道:“你怎么知道死后很舒服?”书生说:“假若死后不佳,死了的人们就全都逃回来了。然而自古至今,死去的人还从来没有返回的呢。因此,我知其死后很舒服。”满座之人都被他的幽默逗笑了。
  冤家巧遇洛阳桥:到泉州的游客,一般总要游览洛阳桥。洛阳桥,又名万安桥,人称“海内第一桥”,建于公元1053~1059年。千百年来洛阳桥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最令人拍手称快的可数“贾似道与叶李相逢于洛阳桥”了。叶李曾因弹劾贾似道被贬漳州,后赦罪回朝,路过洛阳桥时,适逢贾似道亦这时倒台充军海南崖州,也经过此桥。冤家路窄,两人相逢于桥上,叶李触景生情,于桥上赋一诗:“君来路,吾归路。来来去去何时住。公田关子竞何如,国事当时谁汝误?雷州户,崖州户。人生会有相逢处。客中颇恨乏蒸羊,聊赠一篇长短句。”诗中“雷州户,崖州户”运用的是丁谓诬陷寇准,贬寇准为雷州(今广东海康)司户,后丁谓也因罪被贬崖州(今海南琼山)司户的典故。贾似道过洛阳桥不久,来到漳州木棉庵,被郑虎臣所杀。
  “扫叶斋”和“踏雪居”:薛雪是当时姑苏城里几乎可与叶天士并驾齐驱的名医,但因为发生了一点误会,两人几乎成为势不两立的“仇家”。薛雪把诊室改名为“扫叶山房”,笔锋龙飞凤舞,酷像秋风扫落叶般酣畅。叶天士则以牙还牙,改诊室为“踏雪斋”,仿佛真的将薛氏踏在了脚下一样,以解心头之恨,从此两人“相见不相识”。这样一直持续了几年。有一次,叶天士年近八旬的老母亲生了重病,高热不退,大便数日未行,甚至到了神昏谵语的地步。叶天士明知是一个典型的阳明腑实证,应该用大黄承气汤泻下,但是十分担心母亲的体质不能承受这样的虎狼之药。犹豫不决之际,忽然想起了薛雪,自言自语道:请教同道,取长补短应是医生的美德,何不请薛雪帮忙拿个主意?遂遣家人前往“扫叶山房”延请它的主人;薛雪得知叶家人的来意,本就对叶有几分钦佩之心的他便欣然随来人同往,给叶母诊病。经过一番望闻问切,一笺承气汤的药方开出,叶天士一看便连连叫好,并诚恳地说:“正合我意。薛老弟不愧为吴中名医啊。”薛雪则谦虚道:“其实叶兄早巳成竹在胸,只是借我的手证实一下你判断的正误罢了。”用药后,叶母很快转危为安。叶天士和薛雪也互相引为知己,“扫叶斋”和“踏雪居”的匾额也被摘下,再末使用,并成了中医界的一段佳话。
  “叶开泰”药店:“叶开泰”药店与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堂”、广州“陈李济”并称为“中国四大中药店”,创建于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创始人叶文机。明崇祯十年(湖1637年),叶文机到汉口行医,在汉口北岸的大码头鲍家巷口设“叶开泰”药室,悬壶应诊,自制成药,以药行医;以医荐药,经销药品,医药两便。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初期,汉口已崛起成为中国四大名镇之首,经过清雍正、乾隆(公元1723~1795年)盛世的发展,汉口以新型的工商业市镇的面貌出现在他人面前。在这时期的叶氏积极扩充业务,改药室为药店。尔后吸取叶氏前辈精通医药原理传统的经验,不断改进成药配方,经过长期反复地试验摸索和精心研制,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1~1874年),创制出独特的名贵成药,使叶开泰的声誉大大提高。从公元1859~1930年,是叶开泰的飞跃发展时期,被列为中国四大中药店之一。三百多年来,叶开泰继承和发扬了祖国几千年来的医药文化遗产,积累了制药的丰富经验。叶开泰素以传统经营特点:“不断改进配方,创制新药。精选优质道地药材,原料遵古分开炮制,合剂投料准确,精工监制,一丝不苟。货真价实,疗效显著”而驰名中外。叶开泰创制的独特传统;成药中最负盛名的首推“参桂鹿茸丸”、“八宝光明散”、“虎骨追风酒”、“十全大补丸”等名产珍贵成药。为确保优质,叶开泰严格恪守古训:“宁缺勿滥,不好再来。”因而盛誉经世不衰。1912年春,“叶开泰”药店迁至大夹街陶家巷口。1953年6月1日,由叶氏家族经营了三百二十二年的叶开泰药店的制药部分,组建并改名为武汉市健民制药厂,由“叶开泰”的老板任董事长。1988年5月25日,“武汉市叶开泰制药厂”招牌再次挂在了武汉市健民制药厂门口。
  叶圣陶与酒: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一生爱酒嗜酒,先生酒量很大,很少有人见他醉过,但他有过两次醉酒,一次是1946年朱德总司令的六十岁大寿,叶圣陶应邀赴宴,“酒逢知己千杯少”当时十分高兴,酒醉难以自持,被工作人员护送回家!一次是抗战期间应邀与英国教授雷纳先生较量酒量,两人“酒逢对手”,一直对酌到太阳西下,最后雷纳先喝醉了,而叶圣陶却能自己走回家,当然醉倒在家里!
 

本文来源:https://www.shanpow.com/rc/298604/

《叶氏在广东势力最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阅读
  • 疫情给我的启示作文600字 疫情给我的启示作文600字
  • 安全生产书面检讨书三篇 安全生产书面检讨书三篇
  • 简短有气势的口号 简短有气势的口号
  • 2020年一季度党课教案:践行初心抗疫情,坚守岗位担使命三篇 2020年一季度党课教案:践行初心抗疫情,坚守岗位担使命三篇
  • 村两委班子自我评价 村两委班子自我评价
  • 宾馆卫生管理制度范本 宾馆卫生管理制度范本
  • 疫情小故事 疫情小故事
  • 龙门石窟的艺术价值 龙门石窟的艺术价值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