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氏


百家姓 2019-10-17 23:49:23 百家姓
[摘要]第一篇崔氏:崔氏崔氏点击认领开放分类:人物古代诗人唐朝文学家唐朝诗人文化人物崔姓是中国、朝鲜和韩国的姓氏之一。崔姓曾长期是山东望族和全国大姓,其主要来源于姜姓,宋版《百家姓》中排第189位。今日崔姓尤以山东、河南、黑龙江、辽宁、江苏等省多此姓,上述五省崔姓约占全国汉族崔姓人口的60%。崔姓是当

【www.shanpow.com--百家姓】

第一篇崔氏:崔氏

崔氏
点击认领 开放分类:人物古代诗人唐朝文学家唐朝诗人文化人物
崔姓是中国、朝鲜和韩国的姓氏之一。崔姓曾长期是山东望族和全国大姓,其主要来源于姜姓,宋版《百家姓》中排第189位。今日崔姓尤以山东、河南、黑龙江、辽宁、江苏等省多此姓,上述五省崔姓约占全国汉族崔姓人口的60%。崔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74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8%。
编辑摘要
目录 1姓氏起源
2聚集地迁徙分布
3历史名人
崔氏 -
姓氏起源:
    崔氏源流     一、崔姓来源     出自姜姓,为炎帝神农氏后裔。西周初年,有姜姓吕尚,字子牙,为官太师,也称师尚父,又俗称姜太公,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为诸侯国,建都营丘。姜太公有一子名(亻及),周成王时为朝廷重臣,康王时为顾命大臣,死后谥号为齐丁公。齐丁公有嫡子名季子,本应继承齐国君位,却让位于弟叔乙,自己食采于崔邑(今山东章丘县西北的崔氏城),遂为崔氏,故崔氏的始祖为崔季子。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述为:“姜姓本炎帝,生于姜水,因以为姓。”姜姓部族是羌人的一支,姜、羌二字古音相同。羌字从羊从人,表示族名;姜字从羊从女,表示族姓,他们都生活在我国西部地区。《说文》云:“羌,西戎牧羊人也……西方羌从羊”;《风俗通》谓:“羌本西戎卑贱者也,主牧羊。”而姜姓部族原来也居住在今陕西省扶风县一带。《水经注·渭水》说:“岐水又东经姜氏城南,为姜水。”这里所记的姜水和姜氏城,可能就是姜姓部族最早活动的地区。由于姜、羌同源,故《后汉书·西羌传》说:“西羌之本……姜姓之别也”;近代人章炳麟也指出:“姜姓出于西羌”,追其祖先都应是以牧羊为主或以羊为图腾的部族。然而,姜姓部族很早就从羌人中分离出来,他们的居住地在羌人的东部,其经济生活也由游牧转变为以农业为主。据传姜姓部族的始祖为神农氏,或称炎帝。《说文》释“姜”字曰:“神农居姜水,因以为姓。”《帝王世纪》述:“炎帝神农氏,姜姓也……长于姜水,因以氏焉。”关于神农氏开始从事农业的故事在古代流传极广,可知以炎帝神农氏为始祖的姜姓部族,实为羌人中最先进入农业经济阶段的一支。     在中国古史传说中,最早、最显赫的氏族即姜姓炎帝族与姬姓黄帝族。炎帝族的姜姓部落和黄帝族的姬姓部落原来十分接近,两族还有亲属关系。《国语·晋语》曰:“昔少典氏娶于有(足乔)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姜、姬两姓有密切的血缘关系,他们不但世为婚姻之族,而且不断争斗,其中最著名的是蚩尤与黄帝之战,或曰炎黄之战,战争的结局以炎帝族失败与黄帝族胜利而告终。在史前时代,姜姓部族辗转四迁之地甚多。在历史的进程中,炎帝的许多子孙分为很多支系,变易为其他姓氏。     姜姓较主要的一支即吕氏,据《吕氏世系表》载:“共工氏从孙伯夷,佐尧掌四岳,佐禹治水,封为吕侯,为吕姓之始。”《新唐书·宰相世系》记载:“吕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孙为诸侯,号共工氏,有地在弘农之间,从孙伯夷,佐尧掌礼,使偏(通遍)掌四岳,为诸侯伯(通霸),号太岳。又佐禹治水,有功,赐氏曰吕,封为吕侯。”可见,吕姓,源自姜姓,是由古部族名和古国名、古邑名等而得姓。炎帝的后裔,共工氏从(堂)孙伯夷,是帝颛顼之师,帝尧时辅政,掌管礼仪,帝舜时正式任命他为秩宗,并告诫他说:“伯夷啊,由你做秩宗,早晚都要小心恭敬,只有为玖清明才能正直。”伯夷牢记帝舜教诲,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禹代行天子之政时,伯夷尽心辅弼,成为禹的“心吕之臣”(吕,据许慎《说文解字》:“吕,脊骨也,象形。”《新唐书·宰相世系》:“吕者,膂也,谓能为股肱心膂也。”心吕之臣意即心腹之臣)。为嘉奖伯夷,帝舜晚年赐伯夷姓姜,赐氏为吕,并封他为吕侯,形成吕氏部族。伯夷的后代,早年活动于甘青山岳地区,由于崇拜山岳之神,形成了四岳部落。在尧、舜、夏禹时代,四岳成为部落联盟的山岳祭司,也是当时强大的部落之一。吕与申,皆为四岳部落之后,属羌人的一支,是姜姓的主要分支。《诗经·大雅·崧高》称:“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这里的甫就是吕,《尚书·吕刑》在《礼记·表记》中引作《甫刑》,就是明证。)     原始社会末期,吕部族由羌人分出,与亲族申部族由甘肃东部东迁。在申人迁至今陕西甘泉县之北的上申川时,吕人同时迁至上申川之北的吕川,即今志丹县东北的杏子河。杏子河发源于靖边县的白云山,东流注于延河,后流入黄河。吕人正是顺着延河河谷,东渡黄河,与申同时迁至今山西中部的吕梁山。今山西乡宁县东南4公里地有吕乡废城,是吕进入山西的落脚点。有人考证:“吕氏旧地,疑当在是”。这里接近舜都蒲坂及夏都安邑,伯夷便在此接受帝舜的赐封,建立侯爵国吕国,世称吕侯。吕人在夏、商时世有其国,后又东迁至汾水中游肥沃的平原,今存古吕城遗址。《元和郡县志》记载:“霍邑西南十里有吕乡。”霍邑在今山西霍县西南。商朝末年,吕国成为周人的同盟。西周中期,吕国南迁至宛,即今河南南阳。     商周之际,吕侯支孙吕尚(据《竹书纪年·帝系名号归一图》,又称臧丈人、吕牙、吕望、吕消,后来人们又从其祖姓称他为姜尚、姜子牙、姜太公)在灭商建周的过程中建立了盖世功勋,成为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史记·齐太公世家》说他是“东海上人”,《吕氏春秋》说他“东夷之士”,《战国策》又说他是“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而《竹书纪年》 (战国时魏国史臣纂录古书及其国典籍而成的史书)则说:吕尚为“魏之汲邑(今河南卫辉)人”,西晋《太公吕望表》、东魏《太公碑记》、宋《太公舟人》诸文,均称吕望为汲入。近年来,陕西省宝鸡市太公钓鱼台管理处曾为研究吕尚的籍贯,从豫南吕姓封地《西周时吕国南迁至宛即今河南南阳),到古称东海郡的山东郯城,最后来到河南卫辉。他们遍查各地,均未能查到说明吕尚籍贯的史实资料,更末发现任何历史遗迹,而关于吕尚为汲人,确有多方面的论证依据。     吕尚青年时期,家境穷困,曾在朝歌 (今河南淇县)屠牛卖肉,后又到孟津(今河南孟州南)司厨卖饭,他还在商朝做过官,因感商纣王昏残无道,辞官而去。他曾游说诸侯,却无人欣赏,失望之余,遂隐居下来,此即《孟子》所言“太公避纣(乱),居于东海之滨”。后来,吕尚听说西伯姬昌(周文王)在西岐崇贤尚老,就千里跋涉,迁徙至今陕西。这时的吕尚已届古稀之年,但他谙识典籍,见闻广博,胸怀治国之道,心藏用兵之术,兴世强国之心不衰。相传,吕尚到陕西后,垂钓于渭滨,与姬昌出游狩猎相遇,两人一见如故,非常投机。姬昌听了吕尚侃侃而谈的治国安邦之策,赞赏不已,遂同载而归,并高兴地对吕尚道:“我先君太公曾预言:‘当有圣人到周,周因而能兴盛,此即指先生吧?我的太公期望先生好久啦!”姬昌尊吕尚为“太公望”,并立为掌管军事的“太师”。     吕尚辅佐西伯操练兵马,励精图治,西伯攻灭密须(今甘肃灵台西)、黎(今山西黎城)、崇(今陕西西安沣水西),建丰邑(今陕西长安县沣河以西),多出自他的谋略。西伯死后,姬发继位,史称周武王,尊吕尚为“师尚父”,迁都于镐(今陕西长安县西北)。姬发继位后的第九年,在吕尚和周公的协助下,率军东征,进攻商朝,会盟孟津,当时有800多个大小不等诸侯背殷投周。吕尚认为虽然灭亡殷商的条件基本成熟,但殷纣的实力还不可轻视,建议暂缓出兵伐纣。又过了两年,殷纣王杀比干、囚箕子之后,招致天怒人怨、众叛亲离。于是周武王以吕尚为国师,率部伐纣,由孟津渡河,大战于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周军在吕尚指挥下,骁勇善战,所向披靡,纣王之军如堤溃岸崩,纷纷倒戈。纣王见大势已去,逃回朝歌城中,登鹿台自焚。根据吕尚的建议,周武王悬纣王首级示众,到社庙前,祀告天地,宣布伐纣战争的最后胜利。武王灭商之后,在各国拥戴下建立了周朝,他派人封比干墓,释放被囚禁的箕子,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朝歌,散发鹿台所藏钱财和巨桥国库所积粟米赈济贫民,又派人视察传国之宝——九鼎。接着,吕尚又带兵东征商的亲族同盟军——淮夷、徐夷、莱夷以及奄、齐、郯、薄姑等17国。     周武王称王天下后,大封同姓宗族和异姓功臣谋士。吕尚受封东夷族齐国故地,仍称齐国,他即是齐太公。齐国为侯爵,都营丘(今山东临淄北)。齐国地处泰山以北,多处近海,地处僻远,发展农业的条件较差,受中原影响较小,东夷人的风俗习惯更为浓厚。齐太公在打败了东夷人莱侯的进攻,安定了封国后,对于东夷人的风俗采取了保留与因袭的态度。齐太公没有强制性也推行周朝的制度和礼仪文化,对于东夷人的传统习俗不是加以革除,而是加以因袭,只是对其君臣之礼略加简化。在经济政策和经济思想方面,重视发展经济,利用靠近大海的条件,因地制宜,在注意发展农业均同时,还注意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齐民争为渔盐之利,齐文化更多地表现出许多工商社会文化的特点。齐国很快成为经济、军事强国。     周武王灭商后不久便病逝,其子成王姬诵继位。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辅政,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蔡叔等怀疑周公有夺取王位的意图,对周公极为不满。商王纣子武庚乘机拉拢管叔、蔡叔,又联合东方的徐、奄、薄姑等郡,起兵反周。周公率领大军东征,齐太公参与了平叛。周成王策命齐太公对五侯九伯有征讨其罪的权利:“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关,北到无棣,在此范围之内的五等诸侯,九州方伯,若有罪,皆得以征讨他们。”齐国从此代替天子征讨不服从者,成为东方大国。     姜太公有个儿子叫(亻及),周成王时为朝廷重臣,周康王时为顾命大臣,死后谥号为齐丁公。齐丁公有个嫡子季子,本应继承齐国君位,或许出自宽厚与世无争的秉性,或许厌倦了纷争的人世,看破了红尘;或许惧怕相互倾轧,争权夺利,担当兄弟反目为仇相互残杀,骨肉相残,杀庶逐弟的罪名,姜季把父亲传给他的齐国国君的位子拱手让给了弟弟姜乙,自己甘愿要了一个名叫崔的地方为食邑,过一种田园生活,崔邑即今山东章丘县西北的崔氏城。其后,姜季子就在这里定居并繁衍生息,他的子孙逐渐以邑为姓,改姜姓为崔姓。     据有关资料,现在彝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亦有崔姓分布。唐时新罗国有人姓崔,今朝鲜半岛崔姓是该地的主要姓氏之一。清代高丽人崔姓共分四个支派,出易州、瓜克山、刚城府、得州等地,今为朝鲜族第一大姓。清代满洲人有姓崔的,世居辽阳。清代满洲八旗姓崔佳氏者后改为崔,如今满族仍有崔姓。     二、崔姓迁徒史     崔氏发源于山东省境内。其后在汉晋南北朝、隋唐这段漫长的时期里,一直称盛于清和、博陵两部之间的武城安平两地。其间,崔氏还繁衍到了河南、陕西、山西、甘肃等省。     东汉末年的时候,军阀混战,平州刺史崔毖率族人千余避乱入朝鲜,后发展成为朝鲜族大姓;唐朝846年,崔升奉唐武宗之命,去新罗平乱(因那里有饥荒),889年,又因哀奴之乱,去东征,被封为银青光禄大夫,后来就定居在药城(现名忠州),汉族崔姓有12000多人。     西晋至唐代,崔氏还分布于今山西、浙江、江苏、广西、安徽、陕西、甘肃等省的一些地方;西晋时被列为北方氏族之首。唐代以后崔姓大批南迁,主要分布于今天的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等省。宋代时,崔氏最集中的地方在清河和博陵。     宋代以后,崔氏分布地更广,有的于清代以后移居东南亚一些国家。     崔姓移居台湾,多在明清时期,尤其是清康熙帝时占据台湾的郑氏集团归顺后,清在台湾设府置县,招徕东南沿海居民到台湾垦殖,以开发、建设台湾的这一阶段。现居台湾的崔姓居民大多是从广东、福建两省迁居而去的,现分布在台湾全省各地。     1949年,大陆解放,崔氏一些成员随蒋介石迁移至台湾,其中较有名气的有崔书琴、崔垂言、崔百城等人。     此外,还有一些崔氏成员在中国近代时期移居香港和澳门,其中最具盛名的是澳门中华总商会副会长、澳门建筑置业商会会长、澳门基本法协会会长崔德祺。     自明末以来,东南沿海省份的一些崔姓人士为谋生的需要,漂洋过海,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海外崔姓主要聚居地在今朝鲜半岛。     三、崔姓家谱介绍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牒、家乘、世谱,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谱,即用以记载宗族世系事迹的历史典籍,举凡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人口兴衰、人物掌故、风物人情都可以入谱,可以说是宗族的发展史。家谱大致包括13项内容:序文;凡例;世系世表;源流、宗派;诰敕、象赞;别传、墓志;祠堂记、祠规;家规、宗约;家训、家范;义田记、义庄记;墓记、墓图;艺术、著作等,一般30年左右续修一次。一位对谱牒研究有素的学者认为:“如果说,国家编正史、州县纂方志、家族修谱牒,构成中国宗法社会历史大厦三大支柱的话,那么就数量之多,影响之广来说,当首推谱牒。”前代学者,如顾炎武、王夫之、章太炎、王国维、陈寅恪在治学中,也都重视使用家谱资料,以补正史之不足。在历史上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族人流亡或迁徙,首先要携带的就是家谱。     《盱南崔氏族谱》(建昌崔氏)为清雍正年间崔仁懋等编。该支崔氏奉崔伦为始祖,崔伦自唐代乾符年间由抚州青泥徙居南城之北港(即今崔坊),是为建昌崔姓一世祖。南城、南丰、新城、广昌、泸溪各族支派皆其后裔。此家谱共16卷,卷一为谱序,卷二至十六为世传。     安徽太平崔氏《仟源崔敦五堂支谱》为民国十八年(1929年)崔森编,该谱记唐代崔群之后世居宣州,至元代寿一公始由宣城洪林桥迁太平东乡黟山之阳,为始迁一世祖。传至第四世,分为东分、西分两派。传至第八世,东分有(火+漢-氵),生五子:琬、珊、武、文、曼,遂为五房,此谱载蟆下五房之世系,故称“五房支谱”。卷首外纪统谱世系(自汉代崔篆至唐代崔篆至唐代崔群)、内纪统谱世系(崔群到寿一之父省五)、人物类志,卷一敦五堂世系总图考,卷二至九二房至五房世系图考,卷十艺文,卷终墓图。     民国十三年(1924年)崔铸编的《仟源崔氏悼叙堂支谱》(共10卷,首一卷,终一卷)为《仟源崔敦五堂支谱》中第九世崔滚一支,这支谱,属东分。“悼叙堂”即滚公支堂名。卷首新序,卷一旧序、簪缨考,卷二至九世系图及世传,卷九至十墓图、契据、艺文,卷终为本支祠产及历置公产及创修支谱跋。 安徽无为《濡须崔氏宗谱》(八卷),为崔筱云等编,民国十八年(1929年)三戟堂活字本。该谱记载:南宋绍兴年间有舜民自铜陵迁无为,是为始迁祖。但该支自舜民以后世系不详。此谱以明宣德至嘉靖人崔彪为大房之祖,崔志清为二房之祖。     湖南宁乡《崔氏七修族谱》共25卷,末一卷,崔黼编,为民国二年(1913年)默荫堂活字本。该谱以南宋时崔比为始迁祖,崔比自江西迁来宁乡。所存各卷为乐吾房、举臣房、赞明房、让吾房、爱台房、斗宇房、养心房、少州房、少溪房之系图,以及世传、墓图,卷末为存族编(辑名存而传阙者)、收族编(辑远徙各处者)。宁乡《崔氏八修族谱》系民国二年谱之重修本。宁乡崔氏支系又有崔荫樾等纂修的《博陵崔氏四修云岫支谱》(10卷),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三戟堂木活字本。该谱以南宋人崔比第76代孙崔守曾为宗祖。崔守曾于明万历四十七年筑别墅于宁乡板石衡,题曰“云岫”。卷一谱序,卷二系图,卷三至九行传,卷十墓图、字据等。     家谱可为研究社会变革和历史事件提供有力佐证。如明朝初年的洪洞迁民,正史中虽然也有记载,但不甚详细,而家族谱 (尤其今河南、山东等地家谱)中记载得较为详备。     另据河南省孟津县大崔沟《崔氏家谱》记载:崔氏本居山西洪洞,迁于河南,相传;五门河北横岭,一居巩县白沙,一居孟津油坊街,一居洛阳太古庄,一居大崔沟,崔沟祖茔在村后北岭……今河南省巩义市《白沙崔氏源流》记载:白沙崔氏始祖崔思义,兄弟四人,原籍山西省潞安州等籍长子县:兴宁村。元末战乱迭起,人民离散。明太祖定鼎后,河南一带,地广人稀,官府组织移民。其长兄思仁守祖业于山西,其三弟、四弟思礼、思智分别迁居河南温县南部驼坞村、遂平县沙河店。二弟思义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迁居巩县白沙村,成为白沙崔氏始祖。始祖下分五门,今已繁衍二十四世。1995年统计,白沙计有崔氏后代 6000余人。今河南省洛宁县、沈丘县、郸城县、宜阳县、洛阳市郊、偃师市、永城市、濮阳市区和山东省鄄城县等地的崔姓家谱,都记有明初洪洞迁民事,均将其支系自山西东迁之人奉为其始祖。     朝鲜半岛崔氏与李、朴同是大姓之一,朝鲜崔姓也修有家谱。如朝鲜朔宁《崔氏世谱》,三编,总目一卷,崔鹤九编,1913年朝鲜铜活字本,4册。该谱以崔天老为始祖,崔善甫为一世祖。分甲乙丙三编,各编又分上下,皆世传。末册版心刻“朔宁崔氏谱总目”,内载行状、墓志等。
崔氏 -
聚集地(迁徙分布):
      崔氏发源于山东省境内。其后在汉晋南北朝、隋唐这段漫长的时期里,一直称盛于清和、博陵两部之间的武城安平两地。其间,崔氏还繁衍到了河南、陕西、山西、甘肃等省。  西晋时被列为北方氏族之首。  唐代以后崔姓大批南迁,主要分布于今天的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等省。  宋代时,崔氏最集中的地方在清河和博陵。东汉末年的时候,军阀混战,平州刺史崔毖率族人千余避乱入朝鲜,后发展成为朝鲜族大姓;西晋至唐代,崔氏还分布于今山西、浙江、江苏、广西、安徽、陕西、甘肃等省的一些地方;宋代以后,崔氏分布地更广,有的于清代以后移居东南亚一些国家。堂号  孟氏的堂号主要有"噤李堂"。"噤李"是指使李白不能够开口吟诗。传说唐朝崔颢游黄鹤楼,在楼上题了一首诗,文情俱佳。后来李白也游黄鹤楼,见到崔颢的诗,便不敢在上面题诗了,只是吟道:"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崔氏 -
历史名人:
  崔  浩:清河东武城(今山东省武城西)人,后魏时官至司徒。其修史以彰直笔,因暴露“国恶”,而遭灭门之灾。    崔  宏:南北朝时清河东武城人,官至吏部尚书,曾执掌机要,参与草创过各种制度。    崔  鸿:今山东平原人,著名史学家,初仕魏中散大夫一职,后迁黄门侍郎,加散骑常侍、齐州大中正。撰《十六国春秋》一书。    崔  颢: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唐代大诗人,官至司勋员外郎。早期多闺情诗,诗风浮艳,晚期诗风慷慨豪迈,后人辑其诗成《崔颢集》。    崔  护:博陵安平(今属河北)人,唐代诗人,官至岭南节度使。其诗《题都城南庄》,有句“人面桃花相映红”千古传诵。    崔  白:濠梁(今安徽省凤阳)人,北宋名画家,擅画花竹、禽鸟,尤工秋荷凫雁。其笔法劲利如铁丝,设色较淡,改变了宋初以来画院流行的浓艳细密之画风。    崔  立:将陵(今山东省德州)人,金末自称太师、军马都元帅、尚书令、郑王。    崔  斌:元朝名臣,官至中书左丞(副丞相)。其人才思敏捷,性情刚直,为官清廉,深受元世祖信任。    崔  述:大名(今属河北省)人,清代历史学家,考据学者。字承武(1740-1816),号东壁,河北大名人。乾隆举人。曾任福建罗源、上杭知县。任职期间,兴利除弊,为人称道。30岁后,因见群经的传记、注疏多与原经文有出入,由怀疑而进行考据,辨别真伪。他考辨先秦古事,一切取信于经。对战国以下的书,都以为不可全信,因而专攻古史。对近代史学界怀疑古书古事的风气,颇有影响。所著书以《考信录》为主,包括《三代考信录》、《丰镐考信录》、《洙泗考信录》等,近人汇印为《崔东壁遗书》。    崔骃 :东汉涿郡安平(今属河北省)人。少与班固、傅毅齐名,曾为府掾,后改主簿,著有《达旨》等,有“儒家之林大才子”之称。其子崔瑗,官至济北相。为著名书法家,工章草,其书“点画精微,神变无碍”,人称“草贤”,著有《草书势》。    崔善为:唐代贝州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人。善天文算历和断狱。曾随李渊起兵,后封清河县公。    崔敦礼、崔敦诗:南宋通州静海(今江苏南通)人,二人均为绍兴进士。敦礼著有《宫教集》、《刍言》。其弟敦诗文才敏赡,著有《玉棠类稿》、《西坦类稿》等。    崔子忠:北海(今山东省莱阳)人,明代著名画家。擅画人物、仕女,兼工肖像画。与陈洪绶并称“南陈北崔”。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崔姓郡望主要有清河郡、博陵郡、汞阳郡等。      清河郡:汉高祖所设置,相当于今天河北省清和及枣强、南宫一部分,山东省临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东汉时改为国。      博陵郡:三国魏正始三年设置,西晋时置为国,相当于今天的河北省安平,饶阳、安国等地。    汞阳郡:由三国时的河南郡分置,西晋时也被设置为国。相当于今天的河南省黄河以南,东至朱仙镇、西至汞阳南至密县,以及黄河以北的原阳县地。    2、堂号    噤李堂:“噤李”是指使李白不能够开口吟诗。传说唐朝崔颢游黄鹤楼,在楼上题了一首诗,文情俱佳。后来李白也游黄鹤楼,见到崔颢的诗,便不敢在上面题诗了,只是吟道:“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此外,崔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清河堂”、“德星堂”、“敦叙堂”、“默阴堂”等。
 

附图

第二篇崔氏:崔氏家谱

目    录
 
 
序 …… …………………………………………………1
谱例………………………………………………………2
崔姓寻根…………………………………………………3
崔姓家训…………………………………………………5
崔姓名人…………………………………………………6
姓名索引表………………………………………………10
崔姓世系表………………………………………………14
传记………………………………………………………24
 
 
 
 
 
 
 
 
 
  序
家谱者,家族繁衍之脉络也。凡华夏子孙,多有家谱。想我崔姓家族,乃百家姓之大姓也,自太公之孙季子采食崔邑,遂生此姓,迄今已历三千年矣。惜时光荏苒,逝者如川,崔姓族人,南迁北徙,天各一方。各支脉族谱亦多难继续,虽则如此,崔氏后裔,仍不乏勤勉之辈,倾毕生之智力以续族谱,所为何者?但为昭示后继,勿忘祖先,时念寻根也。
今之我辈所修本脉之谱系,上下逾二百五十余年,凡十二代,远可上溯至清乾隆年间。奉先祖崔连登为始祖,第次排列,无一断代,后辈观瞻,一目而了然也。谱成之日,皆自欢喜。惟愿后来者当惜来之不易,且能继修不辍,如此,吾族谱系得永世绵延,吾心无憾矣。
现存家谱奉始祖“连登”六世孙“继唐”为高祖,由高祖五世孙“景惠”、“景太”、“景升”于庚午年(公元1990年)清明绘制。因家谱缺少各位先辈事例,由“景太”、“景升”口述,高祖六世孙“天家”、“天贵”整理并编写各位先祖生平纪事。
崔家各位先祖世代以耕读为本,遵循忠实可靠、与人为善、勤俭持家、互帮互助之原则,后代子孙要继承前人优秀传统,学习前人奋斗精神,克服前人存之缺点,实实在在做人,过好平凡每一天。
编写人,景太,景升,天家、天贵,由天家执笔编写。
公元2011年2月14日,农历辛卯年正月十二。
 
 
 
 
谱  例
本家谱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诸论
1、崔姓寻根:介绍崔姓的来源,使后人明白崔姓的来龙去脉。但是涉县崔姓的来历却无从考证,涉县的崔姓主要分布在北原、河南店和固新村一带。
2、崔氏家训,告诫后人要堂堂正正做人,明明白白做事。本家谱所记的事一定真实,每个人所做的好事善行后代会发扬光大,所做的坏事丑事也会流传后世。
3、崔氏名人:据《涉县志》的记载,在北宋至南宋其间,北原出一位名人,名崔国华官至武翼大夫,他在太学学习,十年不脱衣、不灭灯,终于成为国家的栋梁。先人的这种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二、正文
1、谱系、传记索引表:
本家谱包括两部分:先祖在谱系中的排列位置和传记中的生平简介。根据先祖的名讳查得在谱系表和传记中的页码,再来了解先祖在谱系表中的次第排列情况和在传记中记载的生平事迹。
2、崔氏谱系表:
本家谱中的谱系表包括两部分:谱系简表和谱系详表。
(1)始祖崔国华谱系表(二十世)。
(2)谱系简表:全面显示各位先祖在谱系中的排列次序,观之一目了然。
(2)谱系详表:详细介绍先祖的妻室和后代情况。
    3、传记:介绍每个人的身世,它包括以下内容:
(1)父亲名讳,所生子女的姓名。
(2)生卒年代。
(3)妻子的名讳和娘家的地名。
(4)个人的生平简介。
 
崔姓寻根
得姓始祖  崔季子。相传炎帝神农氏为少典之子,因居于姜水(渭水支流)之滨而得姜姓。西周初年,其后人有姜姓吕尚,字子牙,人称姜子牙,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今山东北部)。姜太公之子在周成王时为齐丁公。齐丁公嫡子季子本该继承齐国国君之位,却让位于其弟叔乙,自己食采于崔邑(公元前1004年)。其后人以邑为氏,称为崔姓,并尊仁爱有德的季子为崔姓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崔姓发源于山东境内。季子后人一直仕齐国卿大夫。秦汉时,季子后裔崔意如任秦国(都今陕西咸阳)大夫,封东莱侯。长子崔伯基为西汉东莱侯,居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一说今山东武城县西),后分衍出鄢陵(今属河南)、南祖、清河大房、清河小房、清河青州房等支派。次子崔仲牟,居博陵安平(今属河北),后分衍出博陵安平房、博陵大房、博陵第二房、博陵第三房等支派。崔姓一族可谓门庭显赫,人丁兴旺,故有“清河”、“博陵”两大郡望。另东汉末年,军阀争战,平州刺史崔毖率族人避居朝鲜,后发展为朝鲜大户。魏晋南北朝时,崔姓依旧以门第高贵、族大人众而著。史载,西晋时,崔姓位居北方士族之首,遂被列一等大姓“崔卢王谢”之首。《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有:“崔殷(崔伯基八世孙)有七子,长子崔双为东祖,次子崔邯为西祖,三子崔寓为南祖,亦号中祖。崔寓四世孙崔林,魏司空、安阳孝侯,曾孙崔悦,前赵司徒、左长安、关内侯,有三子:浑、潜、湛。崔湛之孙崔蔚,北魏郢州刺史,居荥阳(今属河南),号郑州崔氏。”唐代崔姓官仕宰相者多达二十七人(《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列二十三人,该书《校勘记》又增补四人),由此可见唐代崔姓地位显赫之一斑。此期,崔姓繁衍之地以北方为主,山东、河北、河南、陕西、山西、甘肃遍布崔姓。宋元时期,有较多崔姓南迁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等地。明朝初年,有山西大槐树崔姓移民于人迹稀疏之地。明清之际又有大批崔姓族人迁往辽东一带,多与朝鲜族杂居。清末又有入居东南亚国家者。总之,唐代以后,崔姓虽陆续有迁徙之举,但仍不失为一北方姓氏。今日崔姓尤以山东、河南、黑龙江、辽宁、江苏等省多此姓,上述五省崔姓约占全国汉族崔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郡望堂号  
崔姓郡望主要有三个:
1、清河郡,西汉时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东南),东汉移治甘陵(今山东临清东);
2、博陵郡,治所在博陵(今河北蠡县南);
3、荥阳郡,治所在荥阳(今河南荥阳县东北)。
北原崔姓源流:北原崔氏始祖,为宋时武翼大夫“崔国华”,长子名“昭”,迁移到原曲、固新一带;次子名“哲”,我村崔姓为其后裔,现存有崔国华家谱十二世(见13页表一)。我村现存有四张旧家谱:
其一,奉“连登”为始祖,保存在崔庆林家。
其二,奉“养气”为始祖,“养气”生一子名“化蛟”,“化蛟”生五子,“连捷”、“连喜”、“连升”、“连名”、“连旺”,保存在崔羽生。
其三,奉“化蛟”长子“连捷”为始祖,保存在崔爱平家。
其四,奉“克俊”为始祖,“克俊”生二子,名“养吾”、“养心”;“养吾”生一子,名“化鸾”,“养心”生一子名“化凤”;“化鸾”生二子,名“连声”、“连庆 ”,“化凤”生二子名“ 连芳”,“连标”,保存在崔三丑家。这四张家谱把我村崔姓全部覆盖。
崔氏辈份用字
唐 文 辰 万 景  天 瑞 永 维 昌
忠 孝 诚 敦 贤  谦 尊 茂 泰 方
 
 
 
崔  姓  家  训
 
 
家国兴盛为仁
 
遵纪守法为义
 
尊老爱幼为礼
 
立志成才为智
 
诚实本分为信
 
 
 
 
 
 
故崔公墓志铭
进义校尉①“○绅”撰  外甥“王瑜”书
宋武翼大夫②,讳国华,字德夫,生于北宋哲宗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卒于金熙宗皇统二年或南宋高宗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享年54岁。涉县乘云乡延福村(今北原村)人也。曾祖讳“荣”,祖讳“昌”,父讳“○”,俱不仕。家素殷富,俭约为先。公癖(非常爱好)好读书,善于为文,为子克(能够)孝,为弟克顺;于仁也柔,于义也刚,孝悌(敬爱哥哥,引申为顺从长上)仁义,公其尽之。公在亡宋日,正行“三舍法”③,补试县生。明年正月,赴○升试,中选,在府学外舍。期年未遂升补,遂改文入武学⑤外舍,留心武经④及练习弓马。私试⑥,得成上等较定。翌年春,公试⑦,升入内舍。私试至岁终,义策⑧累作魁⑨,又成上等。来春一路聚试平阳,果获高荐,得游上庠外学,一年升入太学。公在太学十年,不灭灯、不脱衣,亦未尝告假,苦心劳形,惟以进德为事。至宋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二月春试,武学上舍,程文⑩入优等,弓马入超越。三月二十八日,唱名⑾第四入弟,○敕赐承节郎⑿,○时年才三十。差成都府路弓马教谕(教师),未之任,间差权(暂代官职)平定军平定县尉,至来年方赴成都府路。至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授婺州金华县(今浙江金华县)尉⒀,捉方贼下余党,数火扎付⒁武翼大夫。
公娶孙氏,生男二人:长曰“昭”,尹带进义校尉,娶梁氏。次曰“喆”,娶周氏;女四人:长适古县“史宝”,次适索堡“○焘”,次适岩头“○○明”,次适神头“苗完”;孙女三人:长适索堡“王瑜”,次适坊内“李棐”,次适神头“苗长安”;孙男二人,黑驴闰六。公享年五十有四,迁奉葬于此山之阳。一日,公之子告曰:“先人虽已入坟,然无一言序。述先人平昔,安足以尽人子之礼。”遥祝予为铭。 铭曰:  
克孝克悌,笃⒂仁能义;太学十年,衣未尝脱, 灯未尝灭,假未始告。  
文入优等,武能高蹈。邈邈⒃嘉臣,于今罔既⒄。虽能追之,俦⒅能可继。
时大定十四年岁次甲午(公元1174年)孟夏立石,黎亭王才男王宝刻。
注释:
①进义校尉:武散官名。南宋始置,列第五十四阶(共六十阶)。金正九品,元升正八品。
②武翼大夫:宋朝武臣官阶名,徽宗政和(1111-1117)中,定武臣官阶五十三阶,第三十四阶武翼大夫为供备库使。绍兴(1131-1162)时,改定武官官阶,“大夫”一律移到“郎”前,改武功大夫为第十五阶,武德大夫为第十六阶,武显大夫为第十七阶,武节大夫为第十八阶,武略大夫为第十九阶,武经大夫为第二十阶,武义大夫为第二十一阶,武翼大夫为第二十二阶。
③三舍法:宋代太学考核生徒成绩的一种办法。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将太学分为三舍,区分学生的程度和资格为三等,初入太学者为外舍生,外舍升内舍,内舍升上舍。元丰二年(1079年),又颁学令,规定外舍生为二千人,内舍生三百人,上舍生一百人。外舍生每年公试一次,成绩列入一、二等的学生,升入内舍。内舍生每两年舍试一次,按照贡举考试方法,试卷须密封誊录。凡考试成绩达到优、平二等者,再参考平时的操行和学业成绩,如果合乎要求,即可升入上舍。上舍生学习两年,举行上舍考试,由朝廷委派大员主考,太学教官不得参与,一切手续与科举省试相同。评定成绩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取旨授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可免解。④武经:《武经七书》是北宋朝廷作为官书颁行的兵法丛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教科书。它由《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七部著名兵书汇编而成。
⑤府学:古代官学之一种。由府一级设立。⑥私试:唐宋时聚集进士定期举行的临时考试。多与"公试"相对。⑦公试:官方主持的考试。 ⑧义策:考试中的一个科目,据一个义题策论。⑨魁:最先,第一。⑩程文:1.科举考试时,由官方撰定或录用考中者所作﹐以为范例的文章。明代以后特指试官拟作者。2.科场应试者进呈的文章。⑾唱名:科举时代殿试后,皇帝呼名召见登第进士,叫唱名。⑿承节郎:宋朝武官官级第五十一级。⒀县尉:官名,始于秦,两汉沿置,大县二人,小县一人,掌一县的军事,明代废除。⒁札付:官府上行下达的文书。多指手谕。⒂笃:忠厚。⒃邈邈:远貌,遥远的样子。⒄罔既:不尽。⒅俦:谁。
 
 
父子双秀才
 
 
景唐之子“文动”,孙“拱辰”父子俱为晚清秀才。传说,“拱辰”在学几年,自认学有所成,去参加县里科考,其母认为能考中,在家准备招待宾客之物,其父认为必考不中,不必准备,果不其然,一天夜半,有人敲门,开门一观,是其子“拱辰”偷偷而归。
在家又苦学几年,其父命其去参加考试,刚一出门,就命其母准备待客之物。几天之后,果然高中。俗语云:知子莫如父。“文动”是也。
 
 
 
 
 
 
 
 
 
 
 
 
 
 
崔北辰妻賈氏貞節牌匾
 
   
 
 
 
 
 
 
 
 
 
 
 
 
 
 
 
 
 
传记姓名索引表 姓名
曾用名
谱系详表中页码
传记中页码
连登

18



18



18



18

大发

18

大成

18

大才

18



18



18



18



18



18

振邦

18

振国

18

振起

18

振德

18

振宗

18

振京

18

喜唐

18

吉唐

18

景唐

18
无 传记姓名索引表 姓名
曾用名
谱系详表中页码
传记中页码
继唐

25
29
文标

25
29
文浴

25
36
岂辰

25
29
芳辰

25
32
清辰

25
35
良辰

25
36
北辰

25
40
其昌

25
29
万禄

26
32
万朋

26
35
万仁

27
36
万义
兰太
27
38
万礼
东方
27
39
万福
双龙
28
40
景春
建元
26
29
景夏
战元
26
31
景秋
秋元
26
33
景堂
乃元
26
34   传记姓名索引表 姓名
曾用名
谱系详表中页码
传记中页码
景冬
胡元
26
35
景满
马元
26
35
景红
长元
26
35
景恭

27
36
景宽
金顺
27
37
景信

27
38
景敏
乃顺
27
38
景升
27
 
景惠
王亭
28
41
景太
28
 
景阳
新亭
28
43
天荣

26
30
天耀
为廷
26
31
 
 
 
 
 
 
 
 
 
 
 
   
 
 
 
传记姓名索引表
  姓名
曾用名
谱系详表中页码
传记中页码
 
 
 
 
 
 
 
 
 
 
 
 
 
 
 
 
 
 
 
 
 
 
 
 
 
 
 
 
 
 
 
 
 
 
 
 
 
   
  始祖崔国华谱系表(一)
 
 
 
 
 
 
 
 
 
 
 
 
 
 
 
 
 
 
始祖崔国华谱系表(二)
 
 
 
 
 
 
 
 
 
 
 
 
 
 
 
 
 
 
崔公讳“连登”后裔谱系简表
崔氏谱系详表一
注:崔  训,字诚举:卒于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
崔景唐:字法古,号云山,卒于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
  崔氏谱系详表二
 
 
 
 
 
 
 
 
 
 
 
 
 
 
 
 
 
 
 
 
崔氏谱系详表三
 
 
 
 
 
 
 
 
 
 
 
 
 
 
 
 
 
崔氏谱系详表四
 
 
 
 
 
 
 
 
 
 
 
 
 
 
 
 
 
 
 
 
 
 
崔氏谱系详表五
 
 
 
 
 
 
 
 
 
 
 
 
 
 
 
 
 
 
 
 
 
 
 
崔氏谱系详表六
 
 
 
 
 
 
 
 
 
 
 
 
 
 
 
 
 
 
 
 
 
 
 
崔氏谱系详表七
 
 
 
 
 
 
 
 
 
 
 
  崔氏谱系详表八
 
 
 
 
 
 
 
 
 
 
 
 
 
 
 
 
 
 
 
 
 
 
 
 
 
 
 
 
崔氏谱系详表九
 
 
 
 
 
 
 
 
 
 
 
 
 
 
 
 
 
 
 
 
 
 
 
 
崔氏谱系详表十
 
 
 
 
 
 
 
 
 
 
 
 
 
 
 
 
 
 
 
 
 
 
 
 
 
 
 
崔氏谱系详表十一
 
 
 
 
 
 
 
 
 
 
 
 
 
 
 
 
 
 
传记
高祖继唐
公讳“继唐”,乃“振宗”独子也。“连登”生三子,长子“桂”,次子“兰”,三子“芳”;次子“兰”生一子“大成”;“大成”生二子,长子“训”,次子“谨”;次子“谨”生二子,长子“振宗”,次子“振京”;长子“振宗”生一子乃高祖“继唐”。公娶妻王氏,生二子:长子名“文标”,次子名“文浴”。
文标
公讳“文标”,乃高祖“继唐”长子也。娶妻王氏,生三子:长子名“岂辰”,次子名“芳辰”,三子名“清辰”。
岂辰
公讳“岂辰”,乃“文标”长子也。娶妻国氏,无子,过继“清辰”长子“其昌”。
其昌
公讳“其昌”,乃“清辰”长子,过继给大伯父“豈辰”,。娶妻吕氏,生二子:长子名“景春”,次子名“景夏”。
景春
公讳“景春”,又名“建元”,乃“其昌”长子也。娶妻王氏哥仁,南原村人。生一子,名“天荣”。
 
天荣
公讳“天荣”,又名“牛”,生于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卒于公元1962年,享年26岁,务农,乃“景春”独子也。娶妻杨氏“小梅”,后“走”桃城,生一子名“花贵”。
 
 
 
 
 
 
 
 
 
 
 
 
 
 
 
 
 
 
 
 
 
 
 
 
 
 
 
 
 
 
景夏
公讳“景夏”,又名“战元”,生卒年不祥,乃“其昌” 次子也。娶妻吕氏名“忠”,生于民国一年(公元1912年),卒于1986年,享年75年。生二子三女:长子名“天耀”,次子名“天富”,长女名“奈”,嫁于前池村“杨相廷”, 次女从小给弹音村,三女名“福枝”,嫁于太平庄“李生太”。
天耀
讳“天耀”,又名“为廷”,生于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卒于公元1992年,享年62年,务农,乃“景夏”长子。娶妻李氏“运连”,生一女名“爱花”,嫁于北原村王三换,过继外孙。
 
 
 
 
 
 
 
 
 
 
 
芳辰
公讳“芳辰”,乃“文标”次子也。娶妻赤氏,无子,过继“清辰”次子“万禄”。
万禄
公讳“万禄”,又名“太平”,乃“清辰”,次子,过继给二伯父“芳辰”,务农。娶妻张氏和李氏:张氏,庙郊人,生卒年不详;李氏名“月季”,南原村人,生于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12月23日,卒于公元1985年11月,享年87岁。老人一生勤劳节俭,中年丧夫,带着四个孩子艰难渡日,晚年儿媳又过早离开了人世,更是雪上加霜,她又抚养两个孙女长大成人。在不长的时间内,本家的三弟和三弟媳相继离世,留下了三个孩子,她又把三个小侄儿接过来抚养。在那动乱的年代,老人靠着精人的毅力和吃苦精神,抚养了几个孩子,老人的这种精神是我们晚辈学习和继承的。
张氏生一女名“夏莲”,生于1910(清宣统二年),卒于公元1989年,享年80岁,嫁于西岗村李竹林;李氏生一子名“景秋”,又抱养一子名“景堂”、一女名“补莲”,生于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卒于2011年,享年79岁,嫁于北原村王增寿。
 
 
 
 
 
 
 
 
 
 
景秋:
公讳“景秋”,又名“秋元”,生于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7月19日,卒于公元1996年6月10日,享年70岁,务农,乃“万禄”长子也。老人一生勤劳,为人忠厚,会石匠、编筐等手工技术。娶妻吕氏名“喜娥”,生卒年不详,中原村人。生二女:长女名“东鱼”, 生于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卒于公元1990年,享年46岁,嫁于北原村“吕天元”。次女名“春鱼”(少亡);过继“景冬”一子名“天贵”。
 
 
 
 
 
 
 
 
 
 
 
 
 
 
 
 
 
 
 
 
 
 
景堂
公讳“景堂”,又名“乃元”,生于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7月15日,卒于公元1995年3月24日,享年58岁,务农,乃“万禄”次子(抱养)也。老人性格刚烈,颇有才干,处事果断,在农业社时代,担任第二生产队的队长多年;为人热情,愿意帮助别人;老人心灵手巧,精通多种机械修理,特别是水泵的研究有一定的独创性。娶妻吕氏名“春娥”,北原村人,生于公元1943年7月8日,卒于公元2003年10月11日,享年61岁。生二子二女:长子名“天贵”,过继给伯父“景秋”,次子名“天吉”;长女名“水鱼”,次女名“计鱼”。
 
 
 
 
 
 
 
 
 
 
清辰
公讳“清辰”,乃“文标”三子也。娶妻吕氏,生三子:长子名“其昌”,过继给“豈辰”;次子名“万禄”,过继给“芳辰”;三子名“万朋”。
万朋
公讳“万朋”,又名“保平”,乃“清辰”三子也,生年不详,卒于约公元1956年。娶妻孙氏,生一女三子:女名“兰”,嫁于上清凉村,长子名“景冬”,次子名“景满”,三子名“景红”。
景冬
公讳“景冬”,又名“胡元”,乃“万朋”长子也,少亡。娶妻杨氏,无后。
景满
公讳“景满”,又名“马元”,生于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卒于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享年19岁,乃“万朋”次子,无后。
景红
讳“景红”,又名“长元”,生于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卒于2006年,享年60岁,务农,乃“万朋”三子也。公为人热情,性格刚强,乐于助人。年轻时曾经学过“打铁”,是名手艺不错的铁匠,会给牲口(马或骡子)钉铁掌。公热心于集体事业,在“人民公社”时代,多年担任“第五生产队”的队长。公喜爱喂养动物,“生产队”解散后,喂养过几匹威风凛凛的高头大马或骡子,还经常喂养几条大狗看家护院。
 
 
文浴
公讳“文浴”,乃高祖“继唐”次子也。娶妻王氏,生二子:长子名“良辰”,次子名“北辰”。
良辰
公讳“良辰”,生于约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卒于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享年56岁,乃“文浴”长子也。老人能文善武,为人精明,广交社会名流,曾与北原村的前清武秀才杨福元结为生死之交,曾经做过更乐村前清武探花的马童。但老人在晚年时染上毒瘾,吸鸦片,几乎把家败光。娶妻杨氏和程氏。“杨氏”龙耳村人,生二子:长子名“万仁”,次子名“万义”;“程氏”前池村人,生一子名“万礼”。
万仁
公讳“万仁”,又名“更”,生于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卒于公元1954年,享年73岁,务农,乃“良辰”长子也。老人善于烹饪,精通瓦工,手工精细,多才多艺,为人诚实,受人尊敬。娶妻李氏,滩里村人,生于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卒年不详。李氏生两子二女:长子名“景恭”,次子名“景宽”;长女名“舍”嫁于上偏凉村张家,次女名“雕”,嫁于寨上村。
景恭
公讳“景恭”,又名“顺”,生于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卒于公元1961年6月21日,享年62岁,务农,乃“万仁”长子也。老人勤劳节俭,为人实在,精通农活,因家贫常在外为人做长工,是闻名远近的务农高手。娶妻李氏名“巧兰”,大名县人,生于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卒于公元1986年5月18日,享年68岁。生一女一子,女名“秋枝”,子名“天高”。“秋枝”,生于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卒于2006年,享年69岁,嫁于下清凉村“贺长文”。
景宽
公讳“景宽”,又名“金顺”,生于民国一年(公元1912年),卒于公元1970年,享年59岁,务农,乃“万仁”次子也,务农。娶妻杨氏,下偏凉村人,生于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卒于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享年34岁。生一子一女:子名“天德”,女名“用枝”。
 
 
 
 
 
 
 
 
 
 
 
 
 
 
 
 
 
 
 
 
 
 
 
 
 
 
 
 
万义
公讳“万义”,又名“兰太”,生于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卒于公元1965年,享年77岁,务农,乃“良辰”次子也。老人精通各种农活,在附近的十里八乡是数一数二的劳动能手。娶妻杨氏,北原村人,生年不详,卒于民国18年(公元1929年)。杨氏生两子:长子名“景信”,次子名“景敏”。
景信:
公讳“景信”,又名“乖”,生于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卒于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享年22岁,务农,乃“万义”长子也。娶妻王氏,无后。
景敏
公讳“景敏”,又名“乃顺”,生于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卒于1964年,享年35岁,务农,乃“万义”次子也,务农。娶妻吕氏,名讳“学娥”,上偏凉村人,生于民国十四年(公元1935年),卒于公元2008年,享年74岁。老人一生辛勤,酷爱劳动。先在崔家生一子两女:子名“天广”,长女名“何英”,嫁于北原村吕家;次女名“翠英”,嫁于北关村。后与北原村“杨瑞”结婚,生两子,长子名“连珠”,次子名“连玉”。
 
 
 
 
 
 
 
 
 
 
 
万礼
讳“万礼”,又名“东方”,生于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卒于1960年,享年62岁,务农,乃“良辰”三子也。老人精通酿酒技术,粗通医术,会配制各种烧伤和烫伤的秘方。先娶妻孙氏,中原村人,生于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卒于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享年33岁,生一女名“喜娥”,娶鬼妻到中原张家。后娶妻王氏,上清凉村人,生于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卒于1963年,享年56岁,生一子名“景升”。
 
 
 
 
 
 
 
 
 
 
 
 
 
 
 
 
 
 
 
 
 
 
 
 
 
北辰
公讳“北辰”,生年不详,卒于约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
乃“文浴”次子也。娶妻贾氏,太平庄村人,生年不祥,卒于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老人早年丧夫,辛勤抚养三个子女长大,当时国民政府“督署军法课课员署理涉县知事徐为”为其立贞洁牌匾,称其为“冰清玉洁”。生二女一子,长女嫁于下偏凉村,次女嫁于滩里村,生一子名“万福”。
万福
公讳“万福”,又名“双龙”,生于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卒于公元1958年,享年67岁,务农,乃“北辰”独子也。公相貌魁伟,笃仁能义,精明果敢,通文能商,珠算高手,邻近为魁。公幼年父母双亡,在太平庄村外祖父家长大,因家贫,立志成材,经过自己的艰苦奋斗,终使家庭摆脱困境,走上了富裕之路,在土改时被划分为“富农”成份。公善于经商,开过斗行(即现在的粮店)和寿衣店,做过贩卖“羊”的生意;会制醋、制酱,精通酿酒技术。公为人诚信,办事精明果干,村民拥戴,在“土改”前曾经担任过原“七原村”(现在的南原村、中原村和北原村在土改前合称“七原村”)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村长)。公乐善好施,扶弱救残,修桥补路,为方便行人,冬天扫雪到“槐树岭”,在灾荒年经常用自家的粮食救济灾民。
娶妻吕氏和杨氏。吕氏,中原村人,生年不详,卒于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生二女:长女名“朋”,生于民国一年(公元1912年),卒于公元1985年,享年74岁,先嫁于河南店村“孙启恭”,后嫁于河南店“江现复”,次女名“朋心”,生于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卒于公元1979年,享年64岁,嫁于弹音村“汤显其”。
杨氏,河南店村人,生于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卒于1970年,享年66岁。生一女三子:一女名“朋娥”, 生于民国十四年(公元1926年),卒于公元1952年,享年27岁,嫁于北原村“杨刘根”。长子名“景惠”,次子名“景太”,三子名“景阳”
景惠
公讳“景惠”,又名“王亭”,生于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卒于公元2007年正月初二,享年78岁,务农,乃“万福”长子也。公性格倔强,心灵手巧,能写会画,粗通木匠,管过村里剧团的“戏衣”。在解放太原的战役中,老人冒着枪林弹雨,多次到前线,运送军粮和炮弹,可以说是九死一生。老人一生勤劳,临终前几天还“编席子”。因年轻时患有“癫痫病”,大半生为病痛所折磨。老人中年丧妻,半生患病,亡在年节,真是苦命之人。娶妻吕氏,北原村人,生于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卒于公元1951年,享年23岁。
生一子名“天智”。
 
 
 
 
 
 
 
 
 
 
 
 
 
 
 
 
景太
 
 
 
 
 
 
 
 
 
 
 
 
 
 
 
 
 
 
 
 
 
 
 
 
 
 
 
 
 
 
 
 
 
 
 
 
景阳
讳“景阳”,又名“新亭”,生于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卒于1952年,享年18岁,务农,乃“万福”三子也。娶鬼妻杨氏,中原村人,生于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卒于1956年,时年12岁。过继“景太”次子“天家”。
 
 
 
 
 
 
 
 
 
 
 
 
 
 
 
 
 
 
 
 
 
 
 
 
 
 
 
 
 
 

第三篇崔氏:崔氏家谱目录


崔氏家谱的版本:
江苏海安虎墩(今东台富安)崔氏族谱,(明)崔三锡纂修,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木刻版,清顺治年间补修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江苏泰兴润东崔氏续修族谱八卷,(清)崔敦文等修,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世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镇江润洲崔氏宗谱六卷,(清)崔元鸣等修,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慎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宜兴兰右崔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德星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书网(www.sinoshu.com)。注:该谱为为北分展亭派第三次分支谱图及世表。
  江苏江阴崔氏宗谱四卷,(清)崔纪龙等重纂,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八行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江苏江阴崔氏宗谱六卷,(民国)崔希圣重纂,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八行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太邑崔氏宗谱四卷,(明)崔弘奄纂修,1996年影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西奉新建昌盱南崔氏族谱(建昌崔氏族谱)十六卷,(清)崔仁懋等编,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西省抚州市建昌县南城崔坊崔氏祠堂。
  江西奉新建昌盱南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书网(www.sinoshu.com)。注:该谱为清雍正五年版续修。
  崔氏宗谱草稿,著者待考,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惇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注:始迁祖为[明]崔文忠。
  浙江鄞县崔氏重修庆源堂谱序一卷,著者待考,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鄞县章村乡。
  福建浦城崔氏合修族谱十一卷,(清)崔维城、崔映魁主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崔氏宗谱八卷,(清)崔廷诤修,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鄞县四明章溪崔氏宗谱四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鄞县章村乡。
  浙江鄞县四明章溪崔氏宗谱四卷,著者待考,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鄞县章村乡。
  浙江象山崔氏家谱一卷,(清)蒋凤仪修,清宣统二年(公元1911年)手抄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象山县文物管理局。
  安徽黄山仙源崔氏支谱六卷,首一卷,(清)崔衍祥等重修,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石永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安徽太平僊源崔氏支谱,(清)崔荣光总理,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崇志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
  潜阳、博陵崔氏族谱四十八卷,附家礼图,著者待考,版本年代待考。现被收藏在贵州省贵阳市贵州民族学院潘朝霖处。
  湖南宁乡崔氏七修族谱二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崔尊高等修,民国元年(公元1911年)默荫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
  安徽黄山仙源崔氏支谱六卷,(民国)崔祥奎等纂修,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朝鲜朔宁崔氏世谱,甲乙丙三编,总目一卷,(民国)崔鹤九编,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铜版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韩国崔氏大宗祠堂。注:始祖为崔天老、一世祖为崔善甫。
  湖南宁乡崔氏七修族谱二十五卷,末一卷,(民国)崔黼编,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默荫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书网(www.sinoshu.com)。
  湖南宁乡博陵崔氏四修雲岫支谱十卷,(民国)崔昌植主修,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三戟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注:始迁祖为崔应魁。
  浙江常山定阳崔氏宗谱二卷,(民国)崔谷亘重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招贤乡招贤村。
  湖南益阳崔氏六修族谱三十二卷,(民国)崔树琳编,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德星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注:始迁祖为[元]崔旺。
  安徽黄山仙源崔氏享叙堂支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崔涛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惇叙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安徽省博物馆。
  安徽黄山仙源崔氏敦五堂支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崔森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安徽省博物馆。
  安徽仟源崔敦五堂支谱(太平崔氏支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崔森编,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
  安徽无为濡须崔氏宗谱,(民国)崔筱云等编,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三戟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注:始迁祖为[宋]崔舜民,分迁祖为[明]崔彪堂、崔志清。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
  浙江鄞县章溪屏山崔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民国)崔前育、应廷赓等纂修,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敦耕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浙江省鄞县章村乡崔岙村。
  山东庆云崔氏族谱四卷,(民国)崔汝璸、崔毓鑫等续修,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铅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湖南宁乡博陵崔氏四修云岫支谱十卷,(民国)崔昌植修,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湖南宁乡博陵崔氏四修云岫支谱十卷,(民国)崔荫樾等修,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三戟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
  崔氏六修支谱十二卷,首一卷,(民国)崔邦珍修,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鄞县四明章溪崔氏宗谱四卷,(民国)周权纂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仁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三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县章溪崔氏积善堂宗谱不分卷,(民国)邵国卫纂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辽宁盖县盖州连云崔氏宗谱一卷,(现代)崔裕林、崔裕化主编,2000年铅印本,公开发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广东南海沙头崔氏族谱,三篇十七卷,(现代)崔镇明等修,2001年承绪堂、永思堂二堂合编计算机排印版公开发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崔氏族谱,(现代)《崔氏族谱》续谱委员会编纂,2006年计算机排印版。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山东博山松鹤崔氏家谱,(现代)崔颖主编,2006年计算机排印版。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河南项城崔氏族谱一卷,著者待考,年代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县档案馆。
 
  分享到
>>苏北崔氏三兄弟家族延续考>>崔氏家谱字辈

本文来源:https://www.shanpow.com/bjx/495131/

《崔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阅读
  • 百家姓中钱姓为何排第二【三篇】 百家姓中钱姓为何排第二【三篇】
  • 百家姓里比较稀有的复姓二篇 百家姓里比较稀有的复姓二篇
  • 百家姓有多少个姓氏【汇编三篇】 百家姓有多少个姓氏【汇编三篇】
  • 百家姓对联樊姓对联及樊姓来历、樊姓宗祠联【七篇】 百家姓对联樊姓对联及樊姓来历、樊姓宗祠联【七篇】
  • 百家姓对联樊姓对联及樊姓来历、樊姓宗祠联集合6篇 百家姓对联樊姓对联及樊姓来历、樊姓宗祠联集合6篇
  • 百家姓对联公孙姓来历及公孙姓对联、公孙姓宗祠联【汇编七篇】 百家姓对联公孙姓来历及公孙姓对联、公孙姓宗祠联【汇编七篇】
  • 关于百家姓对联公孙姓来历及公孙姓对联、公孙姓宗祠联【九篇】 关于百家姓对联公孙姓来历及公孙姓对联、公孙姓宗祠联【九篇】
  • 百家姓孙姓的由来 百家姓孙姓的由来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