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姓


百家姓 2019-10-05 07:49:31 百家姓
[摘要]储姓篇1:【百家姓】储姓储姓一、姓氏源流储(Chǔ)姓源出有二:1、源自上古有储国,国人以地名为氏。相传上古时有储国,储国人的后代以国号地名“储”为姓,称储氏,世氏相传。2、源出以祖(王父)名字为氏。据《风俗通义》载,春秋时期,齐国有大夫字储子,曾与孟子相交。储子的后代很昌盛,其支孙以祖字“储”为

【www.shanpow.com--百家姓】

储姓篇1:【百家姓】储姓


储姓
一、姓氏源流储(Chǔ)姓源出有二:1、源自上古有储国,国人以地名为氏。相传上古时有储国,储国人的后代以国号地名“储”为姓,称储氏,世氏相传。2、源出以祖(王父)名字为氏。据《风俗通义》载,春秋时期,齐国有大夫字储子,曾与孟子相交。储子的后代很昌盛,其支孙以祖字“储”为氏,可证储氏家族最早的渊源是在齐、鲁一带,是今天储姓的来源。又,春秋时期齐国有储君,后代以王父名“储”为姓。得姓始祖:储太伯。根据历来姓氏学者考证,我国的储氏是齐国和孟子结交的储子的子孙。关于这段源流,《姓氏考略》和《千家姓查源》上也有记载。储姓家族历史悠久,是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便已出名了,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晋以后称盛于江南各地,尤其是现在的江苏省南部境地,储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望族居河东郡(今山西省夏县北)。储氏后人尊储太伯为储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储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据《海陵储氏支谱》记载:考储氏,肇始于周,作相于齐,彪炳史册世人而知之。由此可见,储姓起源于周朝。泰州《储氏家谱》记载的储氏第一世,是唐代的文羲公,居住在毗陵(今常州市),至今已1200多年。元朝末年,储氏家族从宜兴迁往泰州。据家谱记载,元末动乱,储氏十九世宁七公卸官归隐,和兄弟宁八公共同商议迁往海陵。来到海陵后,他们发现这地方有着丰厚的鱼盐之利,就决定在水乡溱潼镇建宅居住,这就有了后来的溱潼水云楼。现在的溱潼,还有储家垛、储家沟等地名,有200多储氏后裔在这里生活。后来,宁八公转而迁徙上海;宁七公一个名叫劝的次子,从溱潼迁到泰州;还有一个分支,则迁往如皋坎上(包括海安、南通等地)。世代繁衍,如今,有230多储氏后裔生活在泰州市区。到了1945年,储氏第三十七世子尔侗、尔巽因为修铁路迁至台湾。1988年,由于子女全部在美国任职,尔侗又由台湾迁往美国,客居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这是储氏家族迁居美国的第一代。从家谱中能看出储氏先人迁徙的足迹,也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一个不断繁衍家族的血脉涌动。宁海储氏渊源,笔者最近带着宁海《储氏大宗祠谱》,到上海图书馆与国内储氏主要宗谱——江苏宜兴《丰义储氏分支谱》核对,证实宁海储氏系唐代著名诗人、监察御史储光羲后裔。据宜兴《丰义储氏分支谱》记载,储光羲有“江南储氏始祖”之称。后裔在延陵(丹阳)繁衍到宋代12世时,因兵戈扰攘,11支后裔中除1支留居外,其余均迁居宜兴、常州、扬州、池州、泰州、云南、贵州等地。尤以宜兴储氏最为发达,先后出过30名进士。宁海储氏以丹阳籍台州刺史储尹之为始祖。宁海储氏自储尹之始,至今已900余年,族人近万人。著名人士有五世宋端平二年(1235年)进士储国秀,曾任江阴知事,作《宁海县赋》;30世储建国创办杭州中国钱币博物馆,为著名钱币收藏家等。储姓为阜阳最久的世族之一。明朝弘治年间出了个进士,官居河南道坚察的储珊。储姓族人多住在城东十里井和城西西湖以西、程集以东一带地方。储姓有功名及做官的不多,仅道光年间出了个举人储殿卿,因而政治地位比其他七姓稍低。储姓宗祠在文德街北头(今第四粮站)。不少人在推算阜阳八大家时而忽略了储姓其实储姓世居颍州七百年之久,字派(传宗接代的字派)至今不乱,仍保留世族大家的遗风。(余略)
三、历史名人储 用:宋代学者,在朝廷做官,为官有惠政,曾得朱熹的赞赏。他从书本上得到治理下的道理,又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他又一心为民,这样,就取得了很好的政绩,为百姓带来许多好处。当时的大哲学家朱熹,非常夸奖他。储 珊:字朝珍,南直隶颖州(治今安徽省阜阳)人,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十七年(1504年)任新乡县(河南省)知县。正德六年(1511年)八月知州储珊主修《颍州志》脱稿,共6卷。储欣:字同人,清朝宜兴人。自幼好学,精通经史。早年无意仕途,以制艺为业。直到60岁,始领康熙乡荐,一试礼部不遇,遂闭门著书。著有《春秋指掌》30卷,《在陆草堂集》六卷。选编《唐宋十家文全集录》51 卷。储光羲:储光羲(约707-约763),祖籍山东,迁居江苏丹阳。出身官宦之家,勤学聪慧。开元十四年(726年)20岁左右的他中进士,授翰林,历任县尉、监察御史等。安史之乱起,叛军陷洛阳,他不得已受伪官,因之而被系狱,约于宝应二年(763年)平乱后遇赦,被降职流放客死岭南。他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于时,诗风质朴、古雅,富有民歌风韵。后人常将其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并称。著作有《九经外义疏》20卷等,皆失传,诗文集70卷仅存诗集5卷,《全唐诗》辑为4卷。储敦叙:北宋晋江人,字彦伦。崇宁(1102-1106年)间进士,历任龙溪县丞、甯德县令,皆有惠政,民为其立生祠。後为贺州通判。著有《玉泉集》。储尹之:字思弼,号赤岩,宋元佑三年(1088年)进士,官台州刺史,任满后定居宁海。宁海谱上代追溯到曾祖千七公储旻。据宜兴谱记载,储旻系储光羲12世孙,这一点两谱一致,证实储尹之为储光羲15世孙。另外对储尹之堂兄储兴之系下的19世储宁七、储宁八的迁徙记载,两谱亦可找到吻合点。储秘书:宜兴人,清代学者。乾隆皇帝时的进士,在河南郑州任知府,他博览经史,性淡泊,为官顺应天意民心,老百姓感到很自在,他自己也有时间著书立说。储安平:江苏宜兴人,1932年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1933年起,在南京《中央日报》任副刊编辑。1936年赴英国伦敦大学作研究工作,回国后,先后任《中央日报》撰述、编辑,复旦大学教授,中央政治学校研究员在桂林《力报》任主笔。民国34年春,在湖南辰奚“中国晨报”任主笔。日军侵占桂林后,在重庆创办《客观》周刊,民国35年春赴上海,创办《观察》半月刊,任社长和主编,同时兼复旦大学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国家出版总署专员,新华书店总店副总经理,出版总署发行局副局长。1957年任《光明日报)总编辑。
四、郡望堂号1、郡望河东郡:秦置河东郡,治所在今山西省夏县。据《风俗通》记载:齐大夫储子之后。望出河东。颍阳郡:春秋时为“鹿上”,战国时为“巨阳”,秦代属“颍州郡”,汉为“细阳”,魏晋为“宋县”,隋为“颍阳”,唐、宋并入“汝阴”,元属“颍州”,明改隶“凤阳府”。2、堂号盛著堂:此堂为江苏省宜兴市官林镇储氏总祠的堂号。宗祠共3座,均在储巷村,“盛著堂”储氏系从山东河东郡迁来,世代繁衍,后人建祠祭祀,族人以“五凤齐飞”(指储氏上代曾有1家5人同时及第)激励子孙好学上进求取功名。============================================================【储姓宗祠通用对联】〖储姓宗祠四言通用联〗源自储国;望出河东。——佚名撰储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出储姓的得姓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玉泉文集;汜水诗名。——佚名撰储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北宋晋江人储敦叙,字彦伦,崇宁年间进士,历官龙溪丞、宁德令,都有惠政,百姓为他立生祠纪念,后官贺州通判。著有《玉泉集》。下联典指唐代诗人储光羲,祖籍兖州,迁居延陵,开元年间进士,官安宜尉、汜水尉等,天宝年间任监察御史。其诗多写田园生活的闲适情趣,风格朴实。有诗集、文集。-----------------------------------------------------------------〖储姓宗祠五言通用联〗御史家风远;颍阳世泽长。——佚名撰储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安徽省阜阳市储氏宗祠联。全联说明代储珊,颍州人,弘治年间进士,官至监察御史。草要含青色;节操方松筠。——唐·储光羲撰储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唐代诗人储光羲诗句联。方庆举鸿博;静夫双第一。——佚名撰储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清代清源知县储方庆,学广期,宜兴人。康熙进士,举鸿博。有《遁菴文集》。下联典指明代吏部右侍郎储鹳,字静夫,号柴墟,泰州人。九岁能属文。成化中乡、会试皆第一。工诗文,好引荐知名士,淳行清修,卒谥文懿。有《柴墟斋集》。-----------------------------------------------------------------〖储姓宗祠六言通用联〗人品分臧别否;诗意清骨灵心。——佚名撰储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战国时齐相储子的事典。孟子在平陆,储子致币以交,孟子受之而不报。下联典指唐代诗人储光羲。储光羲,兖州人。开元进士。官监察御史。有正论、文集、诗集。-----------------------------------------------------------------〖储姓宗祠七言通用联〗无锡贞义传名远;建阳善政播惠长。——佚名撰储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明代名人储福,无锡人。靖难中,不为叛逆臣,不食而死,追谥贞义。下联典指宋代建阳知县储用,晋江人。字行之。有惠政,朱熹极称之。-----------------------------------------------------------------〖储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一壑风烟,铮铮留韵;五松清响,熠熠生辉。——佚名撰储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清代词人储国钧,字长源,宜兴人。能文章,精词律,有,抱碧斋集》、《一壑风烟集》等。下联典指明代礼部侍郎储可求,宜兴人。幼颖悟,年十五能属文。洪武初举明经,任常州府训导。有《五松清响文集》。德里昔同居,和协不能愧绳武;义庄原有志,卑贫无力学希文。——储乙然撰储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安徽省怀宁县枝梓桥储氏宗祠联。

储姓篇2:储姓源流


储姓源流
 
来自:网文
储姓,拼音:Chu  xìng 。在《百家姓》中排第211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
据《海陵储氏支谱》记载:考储氏,肇始于周,作相于齐,彪炳史册世人而知之。由此可见,储姓起源于周朝。
泰州《储氏家谱》记载的储氏第一世,是唐代的文羲公,居住在毗陵(今常州市),至今已1200多年。元朝末年,储氏家族从宜兴迁往泰州。
据家谱记载,元末动乱,储氏十九世宁七公卸官归隐,和兄弟宁八公共同商议迁往海陵。来到海陵后,他们发现这地方有着丰厚的鱼盐之利,就决定在水乡溱潼镇建宅居住,这就有了后来的溱潼水云楼。
一、姓氏源流
第一个渊源:源于妫姓,出自战国时期齐国大夫田储子,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风俗通义》记载,战国时期,齐国有个大夫,妫姓,田氏,字储子,族人称为储太伯,曾为齐国宰相。
  田储子曾与大儒孟子相交甚善,当生活在公元前320年左右。在典籍《孟子》中就有其记载:“孟子居邹。季任为任处守,以币交,受之而不报。处于平陆,储子为相,以币交,受之而不报。他日,由邹之任,见季子;由平陆之齐,不见储子。屋庐子喜曰:‘连得间矣!’问曰:‘夫子之任见季子,之齐不见储子,为其为相与?’曰:‘非也。《书》曰:享多仪,仪不及物曰不享,惟不役志于享。为其不成享也。’屋庐子悦。或问之,屋庐子曰:‘季子不得之邹,储子得之平陆。’”
  田储子的后裔子孙非常昌盛,其庶支子孙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储氏,世代相传至今。储氏家族最早分布在在齐、鲁一带,是今天储氏的主要来源。直至唐朝时期,储备了近千年的人才突兀以出,以储光羲为代表,在盛唐历史上大放异彩。
  在清光绪二十三年(丁酉,公元1897年)修编的《储氏宗谱·序》中声称:“我储氏由唐开元而来,至于今一千一百七十有二年,传信之书也。总者何?合怀、潜三大支之子姓,四万余人辑为一牒也。三大支孰谓?谓总辖永钰公出也。而永钰公为唐御史光羲公之十六世孙也。三大支何系之怀潜?我永钰公宋开禧三年领军守安庆,始迁怀之檀木冲,继迁潜之槎水也,分三支:长居怀,次、三居潜也。何修乎?兹谱祖光羲公,而宗永钰公也。何祖乎?光羲公庄城自出之祖也。何宗乎?永钰公槎水始迁之祖也。其主皆百世不迁者也。光羲公而上无所祖乎?曰,有。我储氏系出战国后齐,太公封其少子午公于储亭,以为储氏也。越三世储子为相,载《孟子》也。至东汉时,河东蒲州有大伯公,建武初为谏议大夫,持节征鲍永于晋阳,封上将军,列侯印绶也。曷为而不祖之?谓我族在唐开元前文献无征也,而谱学盛行自唐贞观始也。曷征乎?光羲公,谓自兖州而丹阳,而金坛,而会稽,而石台,而怀,而潜,一脉相传,俱斑斑可考也。”
  在宋版《百家姓》中,储氏属不常见的小姓,排名第二百十一位。据当代姓氏抽样调查,储氏排名在三百位左右。
  关于储氏来源,当代诸多姓氏书籍中皆有二说:①是以战国时代与孟子有过交往的齐国国相储子为始祖;②是传说远古时期有储国,国人以国名为姓。
  对于“储国”,本书考证后认为其不能作为史实,在二十四史以及各种史籍中均无古储国记载,应予否定或再行商榷。
  储子的远祖则可追溯到远古部落有虞氏。有虞氏居于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领袖是五帝之一的舜。相传舜生于贫苦家庭,成年后不堪忍受继母和继弟的虐待,避居到与蒲州相邻的历山(今山西芮城),后来成了这一带有虞氏部落的首领。
  有虞氏传后裔田齐,田齐有宗人相齐,相齐长子即储子,储为赐姓。由此可见储氏是由封号而得。
  在两种《储氏宗谱》的记载中,储氏之源则稍有不同。明初由江苏宜兴迁湖南桃源的储氏,现存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所撰著的《储氏族谱》中有这样的记载:“盘为齐相,盘生忠;忠生和,受齐称太公,封少子于储亭,遂以邑为氏。”该谱还记载有储亭画像并附像赞:“本有虞之世胄,封少子于储亭。原原本本,继继绳绳。用传孙子,古今统此一宗;垂裕后昆,天下断无二祖。”而在清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山东德平的《储氏宗谱·序》中则有这样的记载:“其先,大舜之苗裔,陈公子敬仲奔齐桓公,用为田正,其子孙以官为姓,遂以田为姓焉。嗣后子孙蕃衍隆昌,遂移齐祚。田公少子名午,封于储亭,其支子孙即以储为姓矣。”
  许多姓氏书籍记载储氏的郡望为河东郡,姓氏的郡望是指历史上当地居住过地位较高的名门望族。郡是唐朝以前的行政区划,唐朝以蒲州(今山西永济)为河东郡。据史籍《新唐书·地理志》记载:“河中府河东郡,赤。本蒲州,上辅。”需要说明的是,一般姓氏书籍都将河东郡都注释为“今山西夏县”,这是战国时代的河东郡属地,北魏以后即移治蒲坂。这与储子远祖有虞氏居于蒲坂巧合,还有姓氏典籍《元和姓纂》修于唐朝,因此应以唐朝河东郡治所为准。
  储子作为有虞氏的后裔,其生于蒲州,后到齐国为相的完整历史有待进一步考证。
  第二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储傅,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储傅,就是古代诸侯们的太子太傅之别称,也就是当朝储君的专职教师,由君主指派,多为学识渊博之一时名士。如果储君不会因为政治原因而被废黜,则储傅的权势是很大的。
  在储傅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储傅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储氏、傅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秦朝时期官吏储端,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储端,亦称宫端,正称为太子詹事,该官称在秦朝时期开始由宰相李斯设置,在历朝历代封建社会中沿用很久。
  储端之职比台尚书令、领军将军。詹,省也。西汉时期则太子门大夫、庶子、洗马、舍人属二傅,率更令、家令、仆、卫率属储端,时储端官秩为二千石,官爵职位相当崇高。
  至东汉时期,储端之官曾一度被省撤,汉光武帝刘秀将太子官属悉属于少傅,而太傅则不复领其官属,专职仕事与帝政。
  西晋王朝初期,太子府中的所有官属通属二傅。晋武帝司马炎咸宁元年(公元275年),晋武帝恢复设置储端之职,二傅不复领官属。
  到了宋末元初的南宋度宗赵禥咸淳七年(元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大蒙古汗国正式分裂,薛禅汗孛儿只斤·忽必烈建立元朝,始称元世祖。随即,他将太子詹事一类的官属全部归置于储政院统一管辖。从此,储政院成为贯穿整个元朝各派政治势力角逐的场所。
  在储端、或宫端、詹事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储端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储氏、端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属相,出自古代属相为羊之储与,属于以属相称谓为氏。
  古人认为,正午时刻出生的羊相之人阳刚旺溢,聪慧、调皮、活泼、执拗,长大后会放浪潇逸,桀骜不逊,人不可制。例如,在著名的东汉经学家服虔(服重)所著相书之典《服虔曰》中就说:“储与,相羊也。与,音余,聊浪,放浪也。”
  在上古时代,人们将正午时刻(北纬地区地方时11:38~12:24之间)出生,属相为羊的男孩子就被称作“储与”。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号称谓为姓氏者,即称储氏,世代相传至今,其姓源繁复,不可一论。
得姓始祖:储太伯(田储子)。
根据历来姓氏学者考证,我国的储氏是齐国和孟子结交的储子的子孙。
关于这段源流,《姓氏考略》和《千家姓查源》上也有记载。储姓家族历史悠久,是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便已出名了,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晋以后称盛于江南各地,尤其是现在的江苏省南部境地,储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望族居河东郡(今山西省夏县北)。储氏后人尊储太伯为储姓的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唐朝远祖御史储光羲(一世)至十二世始祖:
  第一世:
   始祖储光羲,祖籍兖州,祖上失传。行十二,唐开元丙寅进士,寻授翰林二十一年,钦命江南道采访使,天宝末,仕至监察御史。所著有集七十二卷行于世,崇祀丹阳乡贤祠,有传。娶王氏,封恭人。生卒失考,合葬润州庄城东邸(今江苏金坛),有墓铭。生有一子:储锷。
  第二世:
   储光羲之子储锷,讳石,行二;娶李氏;生卒失考,合葬父茔左。生有五子:储温、储清、储渊、储湛、储溶。
  第三世:
   储锷之长子储温,字子厉,早亡无嗣。
   储锷之次子储清,讳燕客,字子廉,号城南,享年五十七;娶刘氏;生卒失考,合葬父茔前右穴。生有一子:储柔。
   储锷之三子储渊,字子深,寿六十,娶失,合葬兄侧。生有一子:储刚。
   储锷之四子储湛,字子澄,早亡无嗣。
   储锷之五子储溶,前谱失载,考著作郎顾华阳撰羲公集序,其嗣息曰溶、凤毛、骏骨,非公之孙而谁。
  第四世:
   储清之子储柔,讳调宗,行三,字克文,号西桥,寿七十八;娶钱氏,赠宜人;生卒失考,合葬祖茔侧。生有一子:储隐。
   储渊之子储刚,行五,字克武,号东庄,年四十九;娶戴氏;生卒俱失,合葬兄侧。生有一子:储邺。
  第五世:
   储柔之子储隐,行一,字德晦,唐僖宗朝进士,至检校郎,享年五十一;娶李氏,封宜人;生卒失考,合葬祖茔右。生有一子:储灼。
   储刚之子储邺,行二,字后建,生唐大中二年戊辰七月初二午时,卒后唐天成元年丙戌,寿七十九;娶张氏;合葬祖茔侧。(注:邺曾讹作显)。生二子:储焕、储炳。
  第六世:
   储隐之子储灼,行二,字章甫,号湛然,以善书荐授中书舍人,寿六十;娶万氏,封孺人;生卒失考,合葬父茔南穴。生有一子:储张。
   储邺之长子储焕,行一,字文甫,号玉泉。享年五十五;娶虞氏;生卒失考,合葬祖茔北。生有一子:储宏。
   储邺之次子储炳,字明甫,娶冯氏,生卒葬皆缺。
  第七世:
   储灼之子储张,字维翰,号竹楼,以父荫任中书舍人,寿七十九;娶李氏,封孺人;生卒失考,合葬祖茔侧。生有二子:储岳、储崇。
   储焕之子储宏,行四,字惟大,号梅坡,授承事郎,寿八十一;娶尹氏,封孺人;生卒俱失,合葬祖茔东。生有二子:储峨、储崑。
  第八世:
   储张之长子储岳,行大一,字百高,号近山,寿六十四;娶于氏;生卒失考,合茔父茔西。生有一子:储訚。
   储张之次子储崇,行大二,字仲高,号东山,寿七十四;娶王氏;生卒失。生有一子:储谨。
   储宏之长子储峨,行大三,字叔高,号西岩,太学生,享年四十三,生娶卒失,合葬祖茔侧。生有一子:储诚。
   储宏之次子储崑,行大四,字季高,太学生。
  第九世:
   储岳之子储訚,字允和,号仰山,寿七十九;娶李氏;生卒失考,合葬父茔侧。生四子:储芝、储兰、储蓂、储薰。
   储崇之子储谨,字允恭,号景山,寿六十六,生娶卒缺,合葬祖茔侧。生有一子:储藻。
   储峨之子储诚,字允信,号知几,寿九十六,生娶卒缺,合葬祖茔右。生有二子:储荪、储芷。
  第十世:
   储訚之长子储芝,行一,字志灵,号养愚;娶许氏,封安人;生卒失考,合葬祖茔东南,有石铭,已废。生有一子:储膺。
   储訚之次子储兰,行三,字志馨,寿六十九;娶李氏;生卒失考,合葬兄侧。生有一子:储庠。
   储訚之三子储蓂,行八,字志时,享年四十九;娶王氏;生卒失考,合葬祖茔西南。生有一子:储康。
   储訚之四子储薰,行□,字志南,号爱山,寿八十三;娶尹氏;生卒失考,合葬祖茔。生有一子:储庙。
   储崇之子储藻,行七,字志鉴,号省斋,寿九十三,生娶卒缺,合葬祖茔侧。生有一子:储序。
   储诚之长子储荪,字志芳,寿六十;娶冯氏;生卒失考,合葬祖茔侧。生有一子:储唐。
   储诚之次子储芷,字志芬,号乐耕,寿六十七;娶朱氏;生卒失考,合葬云阳驿之河北隅,有墓铭。生有一子:储广。
  第十一世:
   储芝之子储膺:行万二,字服之,号仁轩,寿八十,生娶卒缺,合葬祖茔。生有一子:储昂。
   储兰之子储庠:行万八,字养之,号恬心,享年三十四;娶于氏;生卒葬失。生有二子:储昱、储昌。
   储蓂之子储康:行万四,字宁之,享年五十九,生娶卒缺,合葬祖茔。生有一子:储景。
   储薰之子储庙,行万三,字用之,号怀山,寿七十五,生娶卒缺,合葬祖茔。生有一子:储暠。
   储藻之子储序,行万九,字训之,太学生,寿七十;娶杨氏;生卒葬缺。生有一子:储晏。
   储荪之子储唐,行万五,字元之,号企斋,寿六十六,生娶卒缺,合葬祖茔。生有四子:储旻、储昊、储昺、储星。
   储芷之子储广,行万七(丹阳谱讹万十一),字袤之,号峄嵎。自志芬公徙云阳,遂定居于彼。生娶卒葬缺。生有一子:储晨。
  第十二世:
   据江苏宜兴、金坛等地《储氏宗谱》记载,储氏后裔在润州庄城(今江苏金坛)繁衍至十二世,值宋高宗南渡,时兵戈扰攘,庄城地值通衢,骚扰尤剧,遂散居异地。
   储膺之子储昂,行千一,字伯升。第一支:臧林后巷始迁祖。生有一子:储询。武进河庄石桥湾颜村、剡村施桥、湟里埠村西储巷、金坛花坟庙巷塘下、尹墅皆其分支。
   储庠之长子储昱,行千十二,字伯正。第二支:金沙儒村巷始迁祖。生有一子:储箴。宜兴土城、河上、溧阳清庵桥、山南、寿升渡坝里、上疁村、芜湖关口、宣城峡山、太平青山、储家渡、建平西湖村皆其分支。
   储庠之次子储昌,行千十四,字伯隆。第三支:宜兴官林始迁祖。生有二子:储竺、储笙。南庄、北塘、赉村、亳渎、四分、塘东(南庄分派)、上黄大筱村(北塘分派)、庵坝上(亳渎分派)皆其分支。
   储康之子储景,行千三,字伯时。第四支:仍居庄城。生有一子:储笼。吴期村大房、二房皆其后嗣。
   储庙之子储暠,行千二,字伯明。第五支:金沙西门始迁祖。生有一子:储篔。邮塘庙西、藤巷、于墓皆是,若左墓则旁支。
   储序之子储晏,行千五,字伯起。 第六支:臧林巷头始迁祖。生有三子:储笾、储筹、储箎。丰义、城内、低坝头皆其分支;大沙又是丰义之旁支。按城内亦丰义分支,其后若京都、贵州、广东西、湖南、湖北、扬州、常州南门外、或本邑西乡散居。
   储唐之长子储旻,行千七,字伯昭。第七支:臧林宝门分迁始祖。生有一子:储竿。至十九世而储宁七徙居泰州,储宁八徒居上海三林塘,后转徙鹤沙五灶、松江浦南、嘉善姚庄桥、上玉圩平湖是也,可求徙居柚山,余皆散居臧林近地,若水东雁镇、龙潭杨笪皆是(宁海始祖尹之系该支十五世后裔)。
   储唐之次子储昊,行千八,字伯位。生有一子:储范。前储巷子孙式微,前此未修谱,今裔孙有储志,理宜增入。
   储唐之三子储昺,行千十三,字伯文。第八支:臧林六宅始迁祖。生有一子:储笛。南宅即钱疁墅,前宅即东鲁墅、西鲁墅,东宅即八房分,西宅长房即旧粮长前大房、前二房、前三房,后大房即淩义渎,后二房即新屋巷,后三房即后塍竹舍;西宅二房即桥头,分塘里、张水、千孟、塘上,皆是西宅三房,今仍名西宅;分大塘、典巷、宅基上,又西宅分支也;中宅支分云南,天顺初年有书来,云军门生六子,嗣后遂不相闻问;新宅即宜兴南门外坝上、浙江钱塘。
   储唐之四子储星,行千十七,字伯曜。第九支:会稽始迁祖,池州石埭安庆祖。生有一子:储熙盛。秀山门、九华门皆是,后迁石埭、怀宁,十六世迁转徙潜山、槎水、舒潭、版舍、岳西天堂湖乡、查林河、夹竹河、怀宁、桐城,子孙繁衍,后分迁陕西、湖北、江西、浙江等等、子孙繁衍,实难通考矣。
   储广之子储晨,行千四,字伯初。第十支:世居丹阳。生有一子:储符。县前三思桥头有祠,每岁春秋分致祭,若西门外湖头、宜厅,东门外胡良村、访仙桥、小李桥、骆驼桥、横塘铺皆其分支。
   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宁海储氏大宗祠谱》记载,宁海储氏始祖为北宋丹阳籍进士、台州刺史储尹之。传五世江阴军务、进士储国秀,曾有《金字宗谱》遗世,不幸散佚。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始修宗谱,至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的三百零二年间,共修七次,其中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谱与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谱相隔一百零九年,中断三代。今后裔尚存清光绪戊寅年(公元1878年)谱残本,民国谱则保存于江苏省金坛县文物管理委员会。
  庄城储氏十二支分迁祖(十二星):
  储昂,储膺之子,行千一,字伯升,南宋绍兴二十七年进士,时年四十二岁,官至户部尚书。南宋绍兴十六年携昆季四人避乱于宜兴臧林,为后巷分祖。生一子:储询。
  储昱,储庠之子,行千十二,字伯正。今子孙居金沙儒林,恪守桥西祠。生一子:储箴。
  储昌,储庠次子,行千十四,字伯隆,号月轩。始居庄城,后为宜兴官林南庄耒村分祖。生二子:储竺、储笙。
  储景,储康之子,行千三,字伯时。为庄城吴期村分祖。生一子:储笼。
  储暠,储庙之子,行千二,字伯明。为金坛西门外邮塘庙分祖。生一子:储篔。
  储晏,储序之子,行千五,字伯起。为臧林巷头丰义分祖。生二子:储笾、储筹。
  储旻,储唐长子,行千七,字伯昭。南宋建炎三年己酉拜驾前扈军受宣德郎。为臧林宝门分祖。生一子:储竽。
  储昊,储唐次子,行千八,字伯位。生一子:储范。
  储昺,储唐三子,行千十三,字伯文。南宋绍兴十三年癸亥徙居臧林,为六宅分祖。生一子:储篴(一名储笛)。
  储星,储唐四子,行千十七,字伯曜。徙居浙江会稽。生一子:储熙盛。
  储晨,储广之子,行千四,字伯初。为丹阳城内分祖。生一子:储符。
二、迁徙分布
储氏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当今中国大陆和台湾省的姓氏排行榜上皆名列百家姓第二百六十七位,在宋版《百家姓》中则名列第二百一十一位门阀,人口约二十八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17%左右,多以为郡望。
  据文献《海陵储氏支谱》中的记载:考储氏,肇始于周,作相于齐,彪炳史册世人而知之。
储氏起源于周王朝时期。在家谱文献《泰州储氏家谱》中记载的储氏第一世,是唐朝时期的储文羲,居住在毗陵(今江苏常州),至今已一千二百多年。
元朝末年,储氏家族从宜兴迁往泰州。据家谱记载,元末动乱,储氏十九世储宁七卸官归隐,和兄弟储宁八共同商议迁往海陵。来到海陵后,他们发现这地方有着丰厚的鱼盐之利,就决定在水乡溱潼镇建宅居住,这就有了后来的溱潼水云楼。现在的溱潼,还有储家垛、储家沟等地名,有二百多储氏后裔在这里生活。后来,储宁八转而迁徙上海;储宁七有一个名叫储劝的次子,从溱潼迁到泰州;还有一个分支,则迁往如皋坎上(包括海安、南通等地),世代繁衍。如今,有二百多储氏后裔生活在泰州市区。
到了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储氏第三十七世子储尔侗、储尔巽因为修铁路迁至台湾。1988年由于子女全部在美国任职,储尔侗又由台湾迁往美国,客居加里福尼亚州洛杉矶市。这是储氏家族迁居美国的第一代。从家谱中能看出储氏先人迁徙的足迹,也让人们强烈地感受到一个不断繁衍家族的血脉涌动。
  宁海储氏系唐朝著名诗人、监察御史储光羲的后裔。据家谱文献《宜兴丰义储氏分支谱》记载,储光羲有“江南储氏始祖”之称。后裔在延陵(今江苏丹阳)繁衍到宋朝十二世时,因兵戈扰攘,十一支后裔中除一支留居外,其余均迁居宜兴、常州、扬州、池州、泰州、云南、贵州等地。尤以宜兴储氏最为发达,先后出过三十名进士。宁海储氏以丹阳籍台州刺史储尹之为始祖。宁海储氏自储尹之始,至今已九百余年,族人近万。
  著名人士有五世宋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进士储国秀,曾任江阴知事,作有著名的“宁海县赋”;三十世储建国创办杭州中国钱币博物馆,为著名钱币收藏家等。储氏为阜阳最久的世族之一。明朝弘治年间出了个进士,官居河南道坚察的储珊。储氏族人多住在城东十里井和城西西湖以西、程集以东一带地方。储氏有功名及做官的不多,仅清朝道光年间出了个举人储殿卿,因而政治地位比其他七姓稍低。储氏宗祠在文德街北头(今第四粮站)。不少人在推算阜阳八大家时皆忽略了储氏,其实储氏世居颍州七百年之久,字派至今不乱,仍保留世族大家的遗风。
  储氏肇始于周王朝,郡望河东(今山西夏县)→山东(齐国)储子(公元前330~前300年任齐国宰相,其后代以储为姓氏,他在公元前315年左右看到燕国内政乱,曾与孟子一起劝齐攻燕)→山东省兖州→润州郡延陵县(今江苏丹阳)储光羲(公元706~763年,唐开元十四年进士,唐朝诗人,现存诗二百四十四首,至十二世孙共十人,均以日字边旁的字命名:储昂、储昱、储昌、储景、储暠、储晏、储旻、储昺、储星、储晨,十人在南宋末年分别迁往云南、贵州、宜兴、浙江、扬州、阜阳、贵池一带)→储星(排行第九)至浙江绍兴府会嵇县→储熙盛(十三世孙)因南宋兵乱迁移至阜阳,生三子:储福寿、储福康、储福宁。
  储福寿在南宋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登进士,授济南府左参政,生四子:储祁连、储祁铭、储祁海、储祁斌→江南池州府。
  储祁斌由进士任河南怀庆府修武县大尹,后任职江南池州府石棣县,生三子:储永镇、储永铵、储永钰→安庆府怀宁县檀木冲。
宋开禧年间(公元1205~1207年),储永钰迁移至安庆府怀宁县,生三子:储代贤、储代俊、储代贵,储代贤的后代居此→潜山县玉照乡(槎水)龙隐山,储永钰复携储代俊、储代贵至此,此地在皖山(天柱山)北,储永钰为储氏潜阳始祖,储代俊生四子:储文一、储文二、储文三、储文四;储代贵生一子:储明一。储文一迁湖北随州→岳西县(公元1936年置县,原大部属潜山县),储文二、储文三、储文四子孙居天堂鹤林山湖乡等地。目前岳西及周边有数万储家人。此后岳西储氏人因各种原因迁徙全国各地和海外。
宋朝时期,储姓不足1万,在全国主要分布于福建、江苏、河南、浙江等地,福建为储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储姓总人口的33%。明朝时期,储姓大约有2万6千人,江苏为储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储姓总人口的41%。其次分布于安徽、浙江、宁夏、江西、湖北、湖南等地。
当代储姓的人口大约有23万,为第二百六十七位大姓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o·018%。
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储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A形的态势。
储姓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安徽,其次分布于江苏、上海、湖南、浙江、天津、陕西等地。
储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皖苏、浙江西北、江西北部、湖北东部和西南、河南东部、山东南部、陕西南端、重庆北段和东南、湘黔大部、广西、广东西北、云南西南,储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达到0.06%以上,中心地区可达0.3%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1.6%,居住了大约61%的储姓人群。
  根据各地家谱记载及网络消息,目前国内储氏以长江中下游的江、皖、浙、鲁、沪、鄂等省市为多,并迁居周边十多个省市,今江苏省的南京市句容县、常州市金坛县(储光羲故里)、无锡市宜兴市(金坛分支)、泰州市(金坛儒林十九世分支)、姜堰县、镇江市丹阳市、连云港市赣榆县、盐城市东台市、射阳县、南通市海安市、江阴市,安徽省的安庆市潜山县(宜兴分支)、怀宁县(潜山分支)、岳西县、桐城县(怀宁分支)、池州市、淮南市、芜湖市、六安市舒成县、霍山县、阜阳市颍州市、淮北市、宣城市宁国县、滁州市来安县、徽州市歙县,浙江省的杭州市富阳县、建德县、淳安县、宁海市(金坛庄城、宜兴臧林十四世分支)、湖州市安吉县、常山市、嘉兴市、衢州市衢江区、宁波市宁海县、绍兴市嵊州市(宁海分支),上海市的浦东区(金坛儒林十四世分支)、南汇区(浦东二十五世分支),湖南省的常德市桃源县(宜兴二十三世分支)、张家界市慈利县(桃源分支)、怀化市靖州市(桃源分支),山东省的济南市商河市(德平分支)、济阳县、兖州市、济宁市曲阜市、邹城县、泰安市新泰县、东平县、莱阳市、德州市临邑县(莱阳分支)、东明县,云南省的保山市、玉溪市通海县、曲靖市(湖南桃源分支)、昭通市,江西省的上饶市德兴县、南昌市南丰县(潜山分支),河南省的安阳市滑县、濮阳市范县、商丘市虞城县,福建省的泉洲市晋江市,河北省的保定市博野县,陕西省的西安市周至县、安康市汉阴县、紫阳县、宁陕县、石泉县、白河县、商洛市镇安县(潜山分支),湖北省的十堰市房县、竹山县、竹溪县、郧阳县、陨西县、宜山市随洲市(潜山分支),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昌吉市阜康县,甘肃省的定西市临洮市,吉林省的吉林市盘石市(兖州分支),广东省的惠州市,黑龙江省的佳木斯市、大庆市,重庆市的酉阳县,天津市,北京市,上海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等地,均有储氏族人分布。
三、郡望堂号
1、郡望
河东郡:古代河东郡有四:①指今整个山西省。②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夏县、临汾市、万荣县、永济市、闻喜县一带地区。东晋时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隋、唐两朝为蒲州河东郡。隋朝时期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在明朝被并河东县,划入蒲州。③唐朝时期有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在蒲州,节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④宋朝时期有河东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大金国时期分为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地区。明朝时期并河东县入蒲州。
  颍阳郡:春秋时期为鹿上邑。战国时期为巨阳邑。秦朝时期属颍州郡。汉朝时期为细阳县。魏、晋两朝时期为宋县。隋朝时期为颍阳县。唐、宋两朝时期被并入汝阴县。元朝时期则属颍州。明朝最后改其归入凤阳府,此后一直称凤阳至今。
  2、堂号:
  河东堂:以望立堂。
  颍阳堂:以望立堂,亦称鹿上堂、细阳堂、汝阴堂、颍州堂、凤阳堂。
  盛著堂:此堂为江苏省宜兴市官林镇储氏总祠的堂号。宗祠共有三座,均在储巷村,“盛著堂”储氏系从山东河东郡迁来,世代繁衍,后人建祠祭祀,族人常以“五凤齐飞”(指储氏上代曾有一家五人同时及第)来激励子孙好学上进求取功名。
  存著堂:同盛著堂。
  一元堂、二典堂、二仕堂、两仪堂、浩三堂、三治堂、四德堂、四喜堂、元德堂、亨德堂、利德堂、贞德堂、乾德堂、元善堂、庆善堂、志善堂、双睿堂、双凤堂、敦睦堂、敦本堂、文真堂、学政堂、胪欢堂、永绥堂、遗典堂、爱敬堂、鸣鹤堂、会归堂、双伯堂、卜占堂、鸣凤堂、福余堂、宝源堂:资料有待补充。
四、家谱文献:
江苏泰州海陵储氏宗谱六卷,首二卷、末二卷,(清)储士后纂,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今仅存卷首上册、第一~四卷、第六卷,卷末上下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泰州市图书馆。
  江苏宜兴丰义储氏分支谱,(清)储秉渊等纂修,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注:始迁祖为[明]储洪。
  浙江常山定阳储氏宗谱十八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油印本十七册,今缺第六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东鲁乡。
  江苏宜兴南臧储氏分支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储凤林修,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永绥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南京市图书馆。
  江苏盐城古盐储氏宗谱四卷,(清)储晋卿纂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注:始迁祖为[明]储允仁。
  江苏宜兴官林储氏分谱十二卷,(民国)储继周主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存著堂铅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宜兴丰义储氏支谱三十八卷,首二卷,(民国)储寿平、储之鹿续辑,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胪欢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注:始迁祖为[明]储洪。
  浙江常山定阳储氏宗谱十卷,著者待考,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油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东鲁乡。
  浙江常山储氏家谱十卷,(民国)翁鸿连续修,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芙蓉乡修书村米坑。
五、宗族特征(资料下次补充)
六、字辈排行
安徽淮北储氏字辈:“玉德方贤文”。
  安徽巢湖储氏字辈:“圣长怀跃知章”。
  安徽阜阳储氏字辈:
   一支:“华可继家国才子”;
   二支:“世怀可继家生才作为国之光全新意德子道”。
  安徽霍邱、金寨储氏字辈:“文英宏杨克正永常士修有道”。
  安徽合肥、安国、浙江建德、陕西旬阳储氏字辈:“福祈永代明显孟仲泳仁义礼智信忠孝继先宗道学万枝春茂德建诚昭著光”。
  安徽潜山储氏字辈:
   长、三房支派:“明显孟仲泳仁义礼智信忠孝继先宗道学万枝春”;
   二房支派:“文安太伯叔仕浩启聪明睿志贤良达恩光万枝春茂得诚昭著“;
   四房支派:“思兴日立爱嵩宏超轩堂寿原安新启镗必一士锦之秉光正钟运来贤良得本源期克绍兰桂应联芳崇尚维敦厚诗书庆吉祥延兴传祖绪国朝普隆昌秀毓承英俊怡和裕寿康熏功绵世泽青简献辉煌”。
  安徽桐城储氏字辈:“应得学光宗启世振家邦大远鸿先著诒谟愈久长本源期克绍兰桂应联芳崇尚维敦厚诗书庆吉祥延兴传祖绪国朝普隆昌秀毓承英俊怡和裕寿康熏功绵世泽青简献辉煌”。
  安徽岳西、江苏南通、北京储氏字辈:
   长子代贤、三子代贵支派:“明显孟仲泳仁义礼智信忠孝继先宗道学万枝春茂德诚昭著诒谟愈久长本源期克绍兰桂应联芳崇尚维敦厚诗书庆吉祥延兴传祖绪国朝普隆昌秀毓承英俊怡和裕寿康熏功绵世泽青简献辉煌”;
   次子代俊支派:“永代□□文安太伯叔仕浩启聪明睿志贤良达恩光万枝春茂德诚昭著诒谟愈久长本源期克绍兰桂应联芳崇尚维敦厚诗书庆吉祥延兴传祖绪国朝普隆昌秀毓承英俊怡和裕寿康熏功绵世泽青简献辉煌”。
  山东德州储氏字辈:“金士佃明志”。
  山东曲阜储氏字辈:“福印会金(学)连祥”。
  山东兖州储氏字辈:“十庭丕震广宪庆凡玉祥法则韦常计明月七道光”。
  江苏海安储氏字辈:“华国批定朝尚文大一三六九裕德传家有祥开呈瑞兆云鹤希秀连桃红柳绿鲜明影如春生阳射青叶茂圣爱夏增长金色谷穗统秋季伟丰收学道车惊人斜和虎助威立意志桥发百客龙相雳颁正策八方拥伏狼掮迹巧放四边思西位豹全球高官肺腑钢逢民申七洲力造双半南二局通满洋珍修实心五接地复本源”。
  江苏储氏一支字辈:“祖国宽广联汉维启大展贤能继绍景禹”。
  重庆酉阳储氏字辈:“继续再兴关”。
  重庆沙坪坝储氏字辈:“尔云宗齐朝文兴正德安道易传家远后代光明全”。
  天津郊县储氏字辈:“邦永克世长美景玉嘉瑞孝涕振云”。
  天津市区储氏字辈:“万国同春仁义礼智信百代贤臣温良恭俭让”。
  浙江宁波储氏字辈:“积公为善锡”。
  浙江宁海储氏字辈:“嘉光祖启福寿安康积功为善锡用开来守先必茂继志维贤德修思永道高克传忠孝正大家世相承人文显达如日之升”。
  湖南怀化储氏字辈:“世兆吉昌永守祖德见善必行”。
  四川攀枝花储氏字辈:“显有陆文怀昌培世定芳家朝圆作本宗超永兴隆”。
  湖北随州储氏字辈:“行元孝锦学本忠勤广明正得宽厚和平”。
  江西储氏一支字辈:“泰秉学先祖元登可允良一国师希广朝君以尚功汝士必如玉九子大为忠应有文光用同宗万世英庆自祥符衍由来令绪长相期敦孝友奕叶定传芳”。
  储氏一支字辈:“喜万堂玉金宝凤”。
  储氏一支字辈:“祖国宽广联汉维启大展贤能继绍景禹”。
七、【储姓宗祠通用对联
四言通用联:
  源自储国;望出河东:全联典出储氏的得姓源流和郡望。
  玉泉文集;汜水诗名:上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晋江人储敦叙,字彦伦,崇宁年间进士,历官龙溪丞、宁德令,都有惠政,百姓为他立生祠纪念,后官贺州通判。著有《玉泉集》。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诗人储光羲,祖籍兖州,迁居延陵,唐开元年间进士,官安宜尉、汜水尉等,唐天宝年间任监察御史。其诗多写田园生活的闲适情趣,风格朴实。有诗集、文集。
五言通用联:
  御史家风远;颍阳世泽长:此联为安徽省阜阳市储氏宗祠联。全联说明朝时期的储珊,颍州人,弘治年间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草要含青色;节操方松筠:此联为唐朝时期的诗人储光羲诗句联。
  方庆举鸿博;静夫双第一: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清源知县储方庆,学广期,宜兴人。康熙进士,举鸿博。有《遁菴文集》。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吏部右侍郎储鹳,字静夫,号柴墟,泰州人。九岁能属文。成化中乡、会试皆第一。工诗文,好引荐知名士,淳行清修,卒谥文懿。有《柴墟斋集》。
六言通用联:
  人品分臧别否;诗意清骨灵心:上联典指战国时期齐国丞相储子的事典。孟子在平陆,储子致币以交,孟子受之而不报。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诗人储光羲。储光羲,兖州人。唐开元进士。官监察御史。有正论、文集、诗集。
七言通用联:
  无锡贞义传名远;建阳善政播惠长: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名人储福,无锡人。靖难中,不为叛逆臣,不食而死,追谥贞义。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建阳知县储用,晋江人。字行之。有惠政,朱熹极称之。
八言以上通用联:
  一壑风烟,铮铮留韵;五松清响,熠熠生辉: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词人储国钧,字长源,宜兴人。能文章,精词律,有,抱碧斋集》、《一壑风烟集》等。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礼部侍郎储可求,宜兴人。幼颖悟,年十五能属文。洪武初举明经,任常州府训导。有《五松清响文集》。
  德里昔同居,和协不能愧绳武;义庄原有志,卑贫无力学希文:此联为安徽省怀宁县枝梓桥储氏宗祠联。
   八、历史名人
储光羲:(公元706~763年待考),祖籍山东,迁居润州延陵(今江苏金坛)。著名唐朝大臣、田园山水诗派代表人物之一。
  储光羲出身官宦之家,勤学聪慧,是唐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进士,时年二十岁左右。他与崔国辅、綦毋潜同榜,官授冯翊县尉,后转汜水、安宜、下沛等县尉。
  储光羲仕宦并不得意,遂隐居于终南山的别业。后出山任太祝,世称储太祝。后升迁监察御史。
  唐天宝末期,储光羲奉使至范阳。当时安禄山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强兵劲卒,正积极准备发动叛乱,而唐玄宗委任权臣,荒于政事。
  储光羲途经邯郸,创作了《效古》二首诗,深刻描写了途中所见:“大军北集燕,天子西居镐。妇女役州县,丁壮事征讨。老幼相别离,哭泣无昏早。稼穑既殄灭,川泽复枯槁。”并自抒怀抱说:“翰林有客卿,独负苍生忧。中夜起踯躅,思欲献厥谋,君门峻且深,踠足空夷犹。”储光羲忧念时局,语意颇深切。
  储光羲后来又在《观范阳递俘》一诗中尖锐指出:“四履封元戎,百金酬勇夫,大邦武功爵,固与炎皇殊。”对朝廷的昏聩,安禄山的野心,储光羲洞若观火。
  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攻陷洛阳,储光羲不得已被迫接受伪官职,因之在后来被系于狱,在狱中撰有《狱中贻姚张薛李郑柳诸公》一诗。直到唐宝应二年(公元763年)平乱后方遇赦,被降职流放,最终十分凄惨地客死于岭南。
  正是因为储光羲由“迫受伪职”的历史,被史家认为晚节不保,因此其在旧新《唐书》中皆未立传。其终生事迹散见于顾况的《监察御史储公集序》、《唐诗纪事》、《唐才子传》中。不过,《新唐书·艺文志》中著录有其集七十卷(已散佚),还著有《正论》十五卷、《九经外议疏》二十卷。今传世有《储光羲集》五卷,《全唐诗》编为四卷。
  在史籍《河岳英灵集》中评价储光羲的诗,说他“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削尽常言,挟《风》、《雅》之迹,浩然之气”;并把他与王昌龄相提并论,认为“两贤气同体别”,都是能够继承曹植、刘桢、潘岳、陆机的“风骨”的。
  储光羲的诗以描写田园山水著名。如《牧童词》、《钓鱼湾》、《田家即事》、《同王十三维偶然作》、《田家杂兴》等,风格朴实,能够寓细致缜密的观察于浑厚的气韵之中,在表现闲适情趣的同时,多少接触到一些农村的现实,生活气息比较浓厚,给人以真切之感。
  宋朝文豪苏辙在唐朝诗人中,特别推重储光羲。后世满清国学的《四库全书总目》中也说:储光羲的诗“源出陶潜,质朴之中,有古雅之味,位置于王维、孟浩然间,殆无愧色。”
  沈德潜说:“陶诗胸次浩然,其中有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唐人祖述者,王右丞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闲远,储太祝有其朴实,韦左司有其冲和,柳仪曹有其峻洁,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
  储光羲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于时,诗风质朴、古雅,富有民歌风韵,后人常将其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并称。
  储光羲著有《正论》十五卷、《九经外义疏》二十卷,可惜一并遗佚。还著有《储光羲集》五卷,诗文集七十卷,今仅存诗集五卷,《全唐诗》辑为四卷。
  有关储光羲的祖籍、生卒年、生平事迹等都有诸多疑问。
  一些学者认为,储光羲即为储子后裔,但缺少翔实依据。2003年6月,宁波如意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储吉旺因编修《浙江宁海储氏宗谱》需要,曾出巨资在山东《大众日报》、《生活日报》刊出广告,有奖征集储子、储光羲的生平事迹和储氏姓氏资料,然毫无收获。
  诸多史籍记载储光羲祖籍兖州,笔者曾专程去兖州寻踪。市档案局、文物办找不到储氏家谱,新编《兖州市志》对储光羲的介绍非常简单并有差错,也没有说明他的祖籍地在市区还是其它地方。兖州王因镇储庄村、邹城、曲阜市夏侯村均有储氏人士,但均找不到家谱,无法确认储光羲的祖籍地。笔者曾去拜访兖州储庄村现任党支部书记储玉法等人,被告知村里其他家谱已在“十年内乱”中全部销毁,村里的历史也没有其他文字记载。
  有关储子的生平事迹及后裔情况,包括储光羲祖籍地等,看来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难觅踪迹了。
  目前国内储氏主要聚居地有江苏宜兴、南京、泰州、丹阳、金坛、姜堰、盐城;安徽怀宁、潜山、桐城、岳西;浙江宁海、嵊州;江西德兴、上海;湖北十堰、竹山、竹溪、随州:福建泉州;山东兖州、曲阜等。
  宜兴《丰义储氏分支谱》上有这么一句话:“江南储氏始于储光羲。”时至今日,储光羲已不仅仅是江南储氏的主要始祖,还包括长江以北的安徽怀宁、潜山、桐城等地的储氏,都是储光羲的后裔。如现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先祖是由江苏迁往桐城的,按世系排列,储波系储光羲四十一世后裔。原江苏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储江,祖籍宜兴,也是储光羲后裔。据储光羲故乡江苏金坛《儒林储氏宗谱》记载,储氏后裔繁衍至十二世时,正值宋高宗南渡,润州庄城(今江苏金坛)地值通衢,骚扰尤剧,十支后裔除分居江苏各地外,分别迁居安徽、浙江、上海、贵州、四川、广东、湖南、湖北各地,目前估计后裔至少在十数万左右,是已知储氏最大的支系。
  从史籍中看,唐朝时期储氏人物除储光羲外,还有储邕、储嗣宗两人,可惜均生平不详,无从考证。其中储邕与储光羲同时代,与李白很有交情,李白曾两次为之赋诗,分别是《别储邕之剡中》、《送储邕之武昌》。前者约写于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初秋,后者约写于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春夏之间。前者写的是从广陵(今江苏扬州)去会稽剡中,说明储邕可能为扬州人。与李白交往的除文人雅士、社会名流外,至少也是处士。
  储嗣宗为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年进士,诗人,《全唐诗》存其诗一卷四十首,《全唐诗外编》中又补其诗一首。《元和姓纂》将储嗣宗误记为储光羲曾孙,但记载储光羲后裔的《储氏家谱》中并无此人。岑仲勉在《〈元和姓纂〉四校记》中认为:储嗣宗作为唐朝元和年号以后的人物,不可能被收入到《元和姓纂》之中,他的记载纯系唐末之人补入的。显然,储邕、储嗣宗并非储光羲的同宗。
  储嗣宗:(生卒年待考);润州延陵人(今江苏丹阳)。著名唐朝诗人。
  唐大中十三年登进士第,尝任校书郎。
  储嗣宗与诗人顾非熊善,颇有诗名。储嗣宗非常推崇王维诗,其诗亦多绘写山水景致之篇。
  元辛文房谓其为诗“苦思梦索,所谓逐句留心,每字着意,悠然皆尘外之想”。《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有《储嗣宗集》一卷。
  储 用:(生卒年待考),著名宋朝官吏、学者。
  在朝廷做官,为官有惠政。
  储用从书本上得到治理下的道理,又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他又一心为民,取得了很好的政绩,为百姓带来许多好处,特别是储用逢迎理学之意,以县学不可为私家之有,坚持以护国寺为县学,以为某异日可得之地。
  当时的大哲学家朱熹,就非常赞赏储用。
  储 泳:(公元1101~1165年待考),字文卿,号华谷;随宋室南迁后隐居周浦(今浙江杭州周浦镇)。著名宋朝诗人。
  北宋灭亡之后,储泳随宋室南迁后隐居于周浦。那时周浦还没有形成市镇,甚至连集市也没有,不过是个村落而已,后来逐渐发展成城镇,后代有些文人为了纪念储泳,称周浦为“储里”或“华谷里”。
  储泳的诗情景交融,语言通脱,所以当时流传极广,尤其是他的《思归》,至今还为人传颂。
  储泳还是一位学术家,道家的几部经典著作,储泳都曾精心研究过,并写出详尽的注释和论著。东汉著名炼丹家魏伯阳著《参同契》和北宋张伯端所撰的《悟真篇》,同为道教的重要著作,在化学史和气功史上都有较高的价值,储泳研究了这两部书,写成了《参同契解》和《悟真篇解》两书。
  储泳逝世后就安葬在周浦的汇龙桥南。墓形似木鱼,俗称“木鱼坟”。储诗意境高雅,很为后人所推崇,故其墓地一直被列为“周浦八景”之首,明、清时期,苏松的骚人墨客前来凭吊,留下很多的诗作,如孔衡《宋诗人储泳墓》诗:“寺侧溪流静,桥边木叶飞。离乱怀往哲,惆怅步斜晖。抔土先生重,说诗此日稀。人烟稠杜浦,欢息古风微。”
  储尹之:(生卒年待考),字思弼,号赤岩,储光羲十五世孙;江苏丹阳人。著名宋朝官吏。
  宋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进士,官台州刺史,任满后定居宁海。宁海谱上代追溯到曾祖千七公储旻。据宜兴谱记载,储旻系储光羲十二世孙,这一点两谱一致,证实储尹之为储光羲十五世孙。
  另外,对储尹之堂兄储兴之系下的十九世储宁七、储宁八的迁徙记载,两谱亦可找到吻合点。
  宁海储氏一族皆以丹阳籍台州刺史储尹之为始祖。宁海储氏自储尹之始,至今已九百余年,族人近万人。
  储敦叙:(生卒年待考),字彦伦;晋江人。著名宋朝官吏。
  宋崇宁(公元1102~1106年)间进士,历任龙溪县丞、宁德县令,皆有惠政,民为其立生祠。后为贺州通判。
著有《玉泉集》。
  储 珊:(公元1469~1548年),字朝珍,号颍滨;南直隶颖州人(今安徽阜阳)。著名明朝大臣、学者。
  储珊是明弘冶十二年(公元1499年)进士。
  储珊初授清江县知县,后以治理有方升为御史,入试河南道巡按东路,在清查辽阳线谷问题上,表现得特别干练,一时颇有名气,于是朝廷命其代巡按山东。在此期间,储珊能整风纪,秉公断案,遭到缙绅的反对。
  当时大太监刘谨贪赃枉法,祸害百姓,储珊上书朝廷,检举了刘谨的不法行为,触怒了上层统治集团,被贬往山西任州判。以后刘谨被诛,才复起用储珊为南京兵部车驾司主事,又升为浙江佥事、河南道监察御史,擢升奉议大夫,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任浙江按察司佥事,曾组织剿灭剧贼王浩八等,明武宗嘉之,赐彩币银牌。
  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农历8月,知州储珊主修《颍州志》脱稿,共六卷。因此书修成于明成化年间,故应称“成化《颍州志》”。由于储珊在正德年间予以修订刊刻,今称“正德《颍州志》”,流传至今。
  储珊后来终因与当权者意见不合,被解除职务,回归额州,专心著作。著有《奏疏》八卷、《心远堂传》四卷、《杂记》七卷、《钩元》十卷等。
  储 懋:(公元1393~1452年),字世绩,号澹庵;江苏镇江人。著名明朝大臣。
  明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中举,授吏科给事中。正统初以文学充经筵官,转翰林修撰,与修《实录》,进侍讲。
  明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农历10月,迁户部右侍郎。
  明正统十四年农历2月出督福建粮饷。农历12月5日调任礼部右侍郎。
  明景泰二年(公元1415年)农历12月7日晋升南京户部尚书,然其时已病不能起,于十天后病逝,终年六十岁。
  储 巏:(公元1457~1513),字静夫,号柴墟;海陵人(今江苏泰州)。著名明朝大臣。
  储巏本是一个平民,明成化年间凭科举进身,明正德年间任户部右侍郎,主管全国官员考核、选拔。当时大太监刘瑾把持朝政,数侮大臣,独对储巏敬称为先生。
  储巏善诗文,好推引名士。后因愤刘瑾所为,托病辞官归乡。后再被朝廷起用,迁吏部左侍郎,主管全国财政,官终太仆卿官,卒于明嘉靖初年官任上,明世宗赐其谥号为“文懿”。
  《明史》记载,储巏自幼聪慧过人,五岁过目成诵,九岁能写文章,号称“神童”。储巏不但为官遍历两京,清政廉洁,他的著作也很丰厚,曾留下著名的《柴墟文集》。但这部被载入史册的名著,到底有多少卷,具体有哪些内容,却鲜为世人所知。
  清朝学者朱琰在编辑的《明人诗钞(续集)》终,曾说到“读明诗者不可不知文懿”,评他写的诗“恬淡平雅、洒脱清远,有陶潜、韦应物的风致”,其中收录了他的《宝坻郊行》、《柴墟闲行》等诗。
  明朝刻版《柴墟文集》孤本十六卷,收集了储巏从政期间所写的《皇朝政要》二十卷、《奏章》十卷、诗词一千二百首及《广陵十先生传》等内容。民国初年,江苏省省长韩国钧在泰州看到了这套《柴墟文集》,连夜悉卷奉读。后来,他帮助储氏后裔复印了十套《柴墟文集》,并为复印件写跋语。目前,海内外几个嫡系后裔各珍藏了一套当年的《柴墟文集》复印件。
  明嘉靖年间,明世宗“敕建专赐储祠”。储祠建于光孝律寺东山,共有三进,两边有厢房。泰州民间普遍流传过储巏割股为其母疗伤的佳话。在其家谱文献《泰州储氏支谱》中也的确记载了储巏“曾割股为母疗伤”的史实。
  储巏幼时勤学苦读,为了少干扰,他专门居住在寺庙读书。姜堰溱潼镇圣寿寺水云楼就是他读书的一个地方。科举考试中,他参加乡试、会试,考的都是第一名,及至后来参加殿试,又获二甲第一,连中三元者在历史上比较罕见。后明宪宗特御令在坡子街上为储巏竖立了雄伟的“三元坊”以表彰纪念。“三元坊”分别为解元坊、会元坊、少宰坊。
  “三元坊”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系巡盐监察御史龙遇奇奉命树建。其在清咸丰年间曾被大火焚烧,到了清朝末期,又被地方集资修复。解放后,终因拓宽街道而被拆除。
  据方志《扬州府志》记载,储巏逝世后,被“赐葬于海陵城西九里沟西南处”,即现在的九龙镇,后迁葬于海陵西郊九龙河东北处。入葬时,储巏还获赐谥号“文懿”,吏部尚书乔宇为其撰写墓志铭。墓前原有神道、神道碑,两旁各有一对石翁仲、石羊、石牛、石虎等石刻。墓地前有明堂,中央竖立御葬碑,后有享堂。棺廊上有精美的雕纹。墓周围遍植银杏及柏树。
  1957年,储巏墓曾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可惜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严重破坏,被夷为平地,墓前石刻大多被移作它用,目前尚有一对石翁仲和石马保存完好。其余一些遗物目前在泰山公园内,是解放初改造泰山公园时被移置来的。另外,九龙桥东侧拓宽国道时,又发现了头与身断开的一只石马,经考证,此马也是储巏墓前遗物。博物馆考古工作者将其运到馆内,用环氧树脂粘合后,现陈列于博物馆内天井中。
  储 昱:(生卒年待考),魏人(今河北临漳)。著名明朝官吏、教育家、园林建筑家。
  明正德丁丑年(公元1517年)进士,官至江西参议,明正德八年~嘉靖前期(公元1513~1544年)在今浦东新区三林塘建南园,后废。南园是当时浦东的名园之一,至于玉玲珑是如何到南园的,史籍未见记载。
  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储昱设义塾于三林镇南隅。次年,其子储璇建为筠溪义塾。一直到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秦荣光改其办为官塾,年捐钱八十四千文,初设于文昌阁,旋迁水月庵。1903年再改为贞固蒙学堂。
  储昱是储光羲第二十五世孙,今南汇储氏即为其兄弟储晟的后裔,尚存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编写的世系表。
  储昱、储璇父子俩对上海园林、教育事业的贡献很是深渊,这两位历史人物值得史学界重视并进一步考证。
  储麟趾:(生卒年待考),字履醇;江南荆溪人(今江苏宜兴)。著名清朝大臣。
  储麟趾是清乾隆初年进士,历官贵州道监察御史、太仆寺卿、宗人府府丞。
  清乾隆中期,储麟趾上疏批评乾隆帝“刚愎自用、武断,王公大臣拱手无用”,因以伉直称于时。
  储麟趾后以病归家,著有《双检树轩诗稿》。
  储 欣:(公元1631~1706年待考),字同人;江苏宜兴人。著名清朝学者。
  储欣自幼好学,清康熙年间举人,进士不第,遂不仕,教授以终。
  储欣博通经史,文崇唐宋。取唐顺之、茅坤等所倡“唐宋八大家”,增李翱、孙樵称“唐宋十大家”。
  早年无意仕途,以制艺为业。储欣直到六十岁,始领清康熙乡荐,一试礼部不遇,遂闭门著书。著有《春秋指掌》三十卷,《在陆草堂集》六卷,选编《唐宋十家文全集录》五十一卷。
  储秘书:(生卒年待考),宜兴人,著名清朝学者。
  清乾隆大帝时期的进士,在河南郑州任知府。
  他博览经史,性淡泊,为官顺应天意民心,御下百姓都感到很自在,他自己也有时间著书立说。
  储大文:(公元1665~1743年),字六雅,号画山;江苏宜兴人。著名清朝地理学家。
  储大文性聪颖。初以制艺名,后肆力为古文。从祖游,读书九峰楼数十年,欣尝称之为东坡化身。姜宸英见其文,亦叹为旷代异才。
  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举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告归后,主维扬之安定书院,学者宗之。
  著有《存研楼文集》十六卷,《二集》二十五卷,《论形势居》七卷,又纂有《山西省志》三百余卷,并行于世。
   储铁生:(公元1887~1957年),本名储镇;江苏宜兴人。著名民国时期哈尔滨第一位中国市长、司法官、市政专家。
  储铁生曾就读于南洋公学,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去东北,毕业于东北讲武堂,曾参与县长于法官考试,取得合格资格,任东北行辕军法处少将处长。
  历任辽宁辽阳县县长,当地士绅为其建纪念牌坊。任吉林怀德地区负责人、哈尔滨市代理市长、道路水利局局长,修建了松花江大桥和铁路。
  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6月14日,东省特别区市政管理局局长储铁生代表特别区行政长官张焕相向各领事面交《哈尔滨特别市自治试办章程》。6月26日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公署遴委市政管理局局长储铁生为哈尔滨特别市自治会会员第一届选举监督。9月1日市自治临时委员会改组,成立哈尔滨特别市:东省特别区市政管理局局长储铁生就任哈尔滨特别市市政局局长,李绍庚升任东省特别区市政局局长。哈尔滨特别市自治会召开成立大会,选举张廷阁为会长,马延禧为副会长,组成参事会,吴子青等六人任参事,许永铭等六人为候补参事,设立特别市市政局,储铁生就任市政局局长(市长),成为哈尔滨第一任中国人市长,结束了俄国人把持哈尔滨市政权的局面,11月19日哈尔滨特别市参事会正式成立,市长储铁生兼参事长,推定丁元秉、张复生起草参事会议事规则草案。
  哈尔滨特别市水道局成立以后,根据各航商的请求,重点是整治松花江的十余处浅滩。因每年枯水季节,各船行至这十余处浅滩时均要减载运行,否则无法通过,因而运力浪费较大。
  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3月,储铁生带领工程师赴各浅滩进行现场勘察。这次勘察的结果与俄人在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绘制的航行图相对照,发现不仅航路有所变化,而且各浅滩的位置、性质也都不尽相同。自7月30日开始,储铁生率工程技术人员对各浅滩依次进行了测量。
  “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后,储铁生就任青岛市社会局局长及市政府高级参议员。抗战期间到重庆,在民国政府司法部任职。
  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储铁生任农业部主任秘书、办公厅第三主任和总务司司长。
  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储铁生任国民党党政工作考核委员会司法组组长。
  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储铁生任司法院参事等职。著有《市政要论》。
  储皖峰:(公元1896~1942年),字逸安;安徽潜山槎水乡人。著名现代文学史专家。
  其父储完轩,曾参修民国《潜山县志》。
  储皖峰小时求学于第七区高等小学堂,后考入安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他博览群书,成为该校高才生。爱吟咏诗句,曾涉江登庐山写成第一本诗集《匡庐诗草》。
  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夏,储皖峰在师范学校毕业后,赴燕都,就读于南方大学,又入北京大学为旁听生,问学于胡适、陈援庵、马叔平、吴又陵诸教授。
  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储皖峰于南大毕业,入清华大学研究院,专治文史,同时参加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与陆侃如、谢国桢、姚名达等办立述学社,编印《国学月报》,发表有关中国文学史专题研究的文章。
  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夏,储皖峰于清华大学毕业,继续从事中国文学史研究。
  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春,上海中国公学校长胡适聘储皖峰任大学部预科国文教授兼本科教授。
  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储皖峰又兼任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教职。
  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一二八事件”后,储皖峰为避乱赴杭州,专任浙江大学讲席。三年10月,与陈漱琴女士在庐江觉林结婚。后与她合著《诗经情诗今译》。储皖峰还著有《艺林传诵》等书。
  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夏,储皖峰应北平大学之聘,携眷北上讲学。
  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夏,储皖峰在辅仁大学授课,全力协助忠贞人士,积极参加抗战活动。
  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秋,储皖峰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症、骨节炎。
  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2月6日,储皖峰逝世于北京的东交民巷德国医院。
  储皖峰著述达七十余种,主要著作有《莲社考》、《五七言诗溯源》、《建安文学年表》、《白居易、沈约年谱》、《杜牧年谱》、《水经注十录》、《唐诗概论》、《校改国家研读法》、《校刊文镜秘府论》、《校刊洛阳伽蓝记》、《校补顾太清天游阁集》、《水经注选萃》、《中国文学选读书目》等。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以后所编著之书为《中国文学史》上下两卷,《汉魏六朝诗选注》、《唐宋诗选注》,并写有关于甲骨文和其它方面的一些学术论文。诗集有《淞华》、《皖峰诗选》等。
九、名人名篇:
顾况《监察御史储公集序》:
  圣人贤人,皆锺运而生,述圣贤之意,亦锺运盛衰矣。
  开元十四年,严黄门知考功,以鲁国储公进士高第,与崔国辅员外、綦母潜著作同时;其明年,擢第常建少府、王龙标昌龄,此数人皆当时之秀,而侍御声价隐隐,蔺轹诸子。其文篇赋论,凡七十卷。虽无云雷之会,意气相感;而扶危拯病,绰有贤达之风。
  巴身虏庭,竟陷危邦,士生不融,可以言命。然窥其鸿黄窈窕之学,金石管磬之声,如登腰台而进玉府,灵扃邃宇,景物寥映,绿流翠草,佳木好鸟,不足称珍。嗣息曰溶,亦凤毛骏骨。恐坠先志,溯洄千里,泣拜告余曰:“我先人与王右丞,伯仲之欢也。相国缙云,尝以序冠编次。会缙云之谪,亡焉。”
  后辈据文之士,风流不接,故小子获忝操简。伏恐魂游无方,嗤责造次,茫茫古道,不见来者。岂以龙战,害乎鹿鸣,齐竽竞吹,燕石争宝。
  呜呼!薄游之士,未跻一峰,己伐其峻;登阆风者,乃知其迤逦昏明,掩豁将尽,复通之者,其若是乎!
 
储光羲诗作摘录:
《杂咏》(五首)
石子松:
盘石青岩下,松生盘石中。
冬春无异色,朝暮有清风。
五鬣何人采,西山旧两童。
 
架檐藤:
得从轩墀下,殊胜松柏林。
生枝逐架远,吐叶向门深。
何许答君子,檐间朝暝阴。
 
池边鹤:
舞鹤傍池边,水清毛羽鲜。
立如依岸雪,飞似向池泉。
江海虽言旷,无如君子前。
 
钓鱼湾:
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
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
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
 
幽人居:
幽人下山径,去去夹青林。
滑处莓苔湿,暗中萝薜深。
春朝烟雨散,犹带浮云阴。
 
《泛茅山东溪》:
清晨登仙峰,峰远行未极。
江海霁初景,草木含新色。
而我任天和,此时聊动息。
望乡白云里,发棹清溪侧。
松柏生深山,无心自贞直。
 
《野田黄雀行》:
啧啧野田雀,不知躯体微。闲穿深蒿里,争食复争飞。
穷老一颓舍,枣多桑树稀。无枣犹可食,无桑何以衣。
萧条空仓暮,相引时来归。斜路岂不捷,渚田岂不肥。
水长路且坏,恻恻与心违。
 
《游茅山》(五首):
十年别乡县,西云入皇州。此意在观国,不言空远游。
九衢平若水,利往无轻舟。北洛反初路,东江还故丘。
 
春山多秀木,碧涧尽清流。不见子桑扈,当从方外求。
世业传儒行,行成非不荣。其如怀独善,况以闻长生。
 
家近华阳洞,早年深此情。巾车云路入,理棹瑶溪行。
天地朝光满,江山春色明。王庭有轩冕,此日方知轻。
 
平生非作者,望古怀清芬。心以道为际,行将时不群。
兹山在人境,灵贶久传闻。远势一峰出,近形千嶂分。
冬春有茂草,朝暮多鲜云。此去亦何极,但言西日曛。
昔贤居柱下,今我去人间。良以直心旷,兼之外视闲。
垂纶非钓国,好学异希颜。
 
落日登高屿,悠然望远山。溪流碧水去,云带清阴还。
想见中林士,岩扉长不关。名岳征仙事,清都访道书。
山门入松柏,天路涵空虚。南极见朝采,西潭闻夜渔。
远心尚云宿,浪迹出林居。为己存实际,忘形同化初。
此行良已矣,不乐复何如。
 
《述韦昭应画犀牛》:
遐方献文犀,万里随南金。大邦柔远人,以之居山林。
食棘无秋冬,绝流无浅深。双角前崭崭,三蹄下骎骎。
朝贤壮其容,未能辨其音。有我衰鸟郎,新邑长鸣琴。
陛阁飞嘉声,丘甸盈仁心。闲居命国工,作绘北堂阴。
眈眈若有神,庶比来仪禽。昔有舞天庭,为君奏龙吟。
 
《野田黄雀行》:
啧啧野田雀,不知躯体微。闲穿深蒿里,争食复争飞。
穷老一颓舍,枣多桑树稀。无枣犹可食,无桑何以衣。
萧条空仓暮,相引时来归。斜路岂不捷,渚田岂不肥。
水长路且坏,恻恻与心违。
 
《樵父词》:
山北饶朽木,山南多枯枝。枯枝作采薪,爨室私自知。
诘朝砺斧寻,视暮行歌归。先雪隐薜荔,迎暄卧茅茨。
清涧日濯足,乔木时曝衣。终年登险阻,不复忧安危。
荡漾与神游,莫知是与非。
 
《牧童词》:
不言牧田远,不道牧陂深。所念牛驯扰,不乱牧童心。
圆笠覆我首,长蓑披我襟。方将忧暑雨,亦以惧寒阴。
大牛隐层阪,小牛穿近林。同类相鼓舞,触物成讴吟。
取乐须臾间,宁问声与音。
 
《采莲词》:
浅渚荇花繁,深潭菱叶疏。独往方自得,耻邀淇上姝。
广江无术阡,大泽绝方隅。浪中海童语,流下鲛人居。
春雁时隐舟,新萍复满湖。采采乘日暮,不思贤与愚。
 
《采菱词》:
浊水菱叶肥,清水菱叶鲜。义不游浊水,志士多苦言。
潮没具区薮,潦深云梦田。朝随北风去,暮逐南风旋。
浦口多渔家,相与邀我船。饭稻以终日,羹莼将永年。
方冬水物穷,又欲休山樊。尽室相随从,所贵无忧患。
 
《射雉词》:
曝暄理新翳,迎春射鸣雉。原田遥一色,皐陆旷千里。
遥闻咿喔声,时见双飞起。冪捄疏蒿下,毰毸深丛里。
顾敌已忘生,争雄方决死。仁心贵勇义,岂能复伤此。
超遥下故墟,迢递回高畤。大夫昔何苦,取笑欢妻子。
 
《猛虎词》:
寒亦不忧雪,饥亦不食人。人肉岂不甘,所恶伤明神。
太室为我宅,孟门为我邻。百兽为我膳,五龙为我宾。
蒙马一何威,浮江一以仁。彩章耀朝日,爪牙雄武臣。
高云逐气浮,厚地随声震。君能贾余勇,日夕长相亲。
 
《渭桥北亭作》:
停车渭阳暮,望望入秦京。不见鹓鸾道,如闻歌吹声。
乡魂涉江水,客路指蒲城。独有故楼月,今来亭上明。
 
《述华清宫》(五首):
上在蓬莱宫,莫若居华清。
朝朝礼玄阁,日日闻体轻。
大圣不私己,精禋为群氓。
 
上出蓬莱时,六龙俨齐首。
长道舒羽仪,彤云映前后。
天声殷宇宙,真气到林薮。
 
昔在轩辕朝,五城十二楼。
今我神泉宫,独在骊山陬。
群方趋顺动,百辟随天游。
 
正月开阳和,通门缉元化。
穆穆睟容归,岂为明灯夜。
高山大风起,肃肃随龙驾。
 
上林神君宫,此地即明庭。
山开鸿蒙色,天转招摇星。
三雪报大有,孰为非我灵。
 
《题太玄观》:
门外车马喧,门里宫殿清。
行即翳若木,坐即吹玉笙。
所喧既非我,真道其冥冥。
 
《题陆山人楼》:
暮声杂初雁,夜色涵早秋。
独见海中月,照君池上楼。
山云拂高栋,天汉入云流。
不惜朝光满,其如千里游。
 
《献八舅东归》:
高位莫能舍,舍之世所贤。云车游日华,岂比龙楼前。
寝疾乃就枕,情感唯灵仙。帝鸿思道宗,臣彭亦长年。
天书加羽服,又许归东川。镜水涵太清,禹山朝上玄。
诚亡真混沌,玉立方婵娟。素业作仙居,子孙当自传。
门多松柏树,箧有逍遥篇。独往不可群,沧海成桑田。
 
《泛茅山东溪》:
清晨登仙峰,峰远行未极。
江海霁初景,草木含新色。
而我任天和,此时聊动息。
望乡白云里,发棹清溪侧。
松柏生深山,无心自贞直。
 
《吃茗粥作》:
当昼暑气盛,鸟雀静不飞。
念君高梧阴,复解山中衣。
数片远云度,曾不蔽炎晖。
淹留膳茶粥,共我饭蕨薇。
敝庐既不远,日暮徐徐归。
 
《夜到洛口入黄河》:
河洲多青草,朝暮增客愁。客愁惜朝暮,枉渚暂停舟。
中宵大川静,解缆逐归流。浦溆既清旷,沿洄非阻修。
登舻望落月,击汰悲新秋。倘遇乘槎客,永言星汉游。
 
《使过弹筝峡作》:
鸟雀知天雪,群飞复群鸣。原田无遗粟,日暮满空城。
达士忧世务,鄙夫念王程。晨过弹筝峡,马足凌兢行。
双壁隐灵曜,莫能知晦明。皑皑坚冰白,漫漫阴云平。
始信古人言,苦节不可贞。
 
《仲夏入园中东陂》:
方塘深且广,伊昔俯吾庐。环岸垂绿柳,盈泽发红蕖。
上延北原秀,下属幽人居。暑雨若混沌,清明如空虚。
此乡多隐逸,水陆见樵渔。废赏亦何贵,为欢良易摅。
且言重观国,当此赋归欤。
 
《效古》(二首):
晨登凉风台,暮走邯郸道。曜灵何赫烈,四野无青草。
大军北集燕,天子西居镐。妇人役州县,丁男事征讨。
老幼相别离,哭泣无昏早。稼穑既殄绝,川泽复枯槁。
旷哉远此忧,冥冥商山皓。
 
东风吹大河,河水如倒流。河洲尘沙起,有若黄云浮。
赪霞烧广泽,洪曜赫高丘。野老泣相语,无地可荫休。
翰林有客卿,独负苍生忧。中夜起踯躅,思欲献厥谋。
君门峻且深,踠足空夷犹。
 
《杂诗》(二首):
混沌本无象,末路多是非。达士志寥廓,所在能忘机。
耕凿时未至,还山聊采薇。虎豹对我蹲,鸑鷟旁我飞。
仙人空中来,谓我勿复归。格泽为君驾,虹蜺为君衣。
西游昆仑墟,可与世人违。
 
秋气肃天地,太行高崔嵬。猿狖清夜吟,其声一何哀。
寂寞掩圭荜,梦寐游蓬莱。琪树远亭亭,玉堂云中开。
洪崖吹箫管,玉女飘飖来。雨师既先后,道路无纤埃。
鄙哉楚襄王,独好阳云台。
 
《田家即事》:
蒲叶日已长,杏花日已滋。老农要看此,贵不违天时。
迎晨起饭牛,双驾耕东菑。蚯蚓土中出,田乌随我飞。
群合乱啄噪,嗷嗷如道饥。我心多恻隐,顾此两伤悲。
拨食与田乌,日暮空筐归。亲戚更相诮,我心终不移。
 
《登商丘》:
河水日夜流,客心多殷忧。
维梢历宋国,结缆登商丘。
汉皇封子弟,周室命诸侯。
摇摇世祀怨,伤古复兼秋。
鸣鸿念极浦,征旅慕前俦。
太息梁王苑,时非牧马游。
 
《群鸦咏》:
新宫骊山阴,龙衮时出豫。朝阳照羽仪,清吹肃逵路。
群鸦随天车,夜满新丰树。所思在腐余,不复忧霜露。
河低宫阁深,灯影鼓锺曙。缤纷集寒枝,矫翼时相顾。
冢宰收琳琅,侍臣尽鸳鹭。高举摩太清,永绝矰缴惧。
兹禽亦翔,不以微小故。
 
《登秦岭作,时陷贼归国》:
朝出猛兽林,躨跜登高峰。僮仆履云雾,随我行太空。
羲和舒灵晖,倏忽西极通。回首望泾渭,隐隐如长虹。
九逵合苍芜,五陵遥瞳蒙。鹿游大明殿,雾湿华清宫。
网罗蠛蠓时,顾齿熊罴锋。失途走江汉,不能有其功。
气逐招摇星,魂随阊阖风。惟言宇宙清,复使车书同。
林木被繁霜,合沓连山红。鹏鹗励羽翼,俯视荆棘丛。
誓将食鸧鸮,然后归崆峒。
 
《狱中贻姚张薛李郑柳诸公》:
直道时莫亲,起羞见谗口。舆人是非怪,西子言有咎。
诬善不足悲,失听一何丑。大来敢遐望,小往且虚受。
中夜囹圄深,初秋缧绁久。疏萤出暗草,朔风鸣衰柳。
河汉低在户,蟏蛸垂向牖。雁声远天末,凉气生霁后。
负户愁读书,剑光忿冲斗。哀哀害神理,恻恻伤慈母。
妻子垂涕泣,家僮日奔走。书词苦人吏,馈食劳交友。
寒服犹未成,繁霜渐将厚。吉凶问詹尹,倚伏信北叟。
鬼哭知己冤,鸟言诚所诱。诸公深惠爱,朝夕相左右。
束湿虽欲操,鉤金庶无负。伤罗念摇翮,踠足思骧首。
瑾瑜颇匿瑕,邦国方含垢。眷言出深阱,永日常携手。
 
储嗣宗诗作摘录:
《早春》:
野树花初发,空山独见时。
踟蹰历阳道,乡思满南枝。
 
《早春怀薛公裕》:
幽独自成愚,柴门日渐芜。
陆机初入洛,孙楚又游吴。
失意怨杨柳,异乡闻鹧鸪。
相思复相望,春草满南湖。
 
《春游望仙谷》:
清无车马尘,深洞百花春。
鸡犬疑沾药,耕桑似避秦。
登山采樵路,临水浣纱人。
若得心无事,移家便卜邻。
 
《村月》:
月午篱南道,前村半隐林。
田翁独归处,荞麦露花深。
 
《得越中书》:
芳草离离思,悠悠春梦余。
池亭千里月,烟水一封书。
诗想怀康乐,文应吊子胥。
扁舟恋南越,岂独为鲈鱼。
 
《垓城》:
百战未言非,孤军惊夜围。
山河意气尽,泪湿美人衣。
 
《孤雁》:
孤雁暮飞急,萧萧天地秋。
关河正黄叶,消息断青楼。
湘渚烟波远,骊山风雨愁。
此时万里道,魂梦绕沧洲。
 
《经故人旧居》:
万里访遗尘,莺声泪湿巾。
古书无主散,废宅与山邻。
宿草风悲夜,荒村月吊人。
凄凉问残柳,今日为谁春。
 
《南陂远望》:
闲门横古塘,红树已惊霜。
独立望秋草,野人耕夕阳。
孤烟起蜗舍,飞鹭下渔梁。
唯有田家事,依依似故乡。
 
《秋墅》:
欲暮候樵者,望山空翠微。
虹随余雨散,鸦带夕阳归。
穷巷长秋草,孤村时捣衣。
谁知多病客,寂寞掩柴扉。
 
《入浮石山》:
斜日出门去,残花已过春。
鸟声穿叶远,虎迹渡溪新。
入洞几时路,耕田何代人。
自惭非避俗,不敢问迷津。
 
《圣女祠》:
石屏苔色凉,流水绕祠堂。
巢鹊疑天汉,潭花似镜妆。
神来云雨合,神去蕙兰香。
不复闻双佩,山门空夕阳。
 
《送道士》:
泠然御风客,与道自浮沉。
黄鹤有归语,白云无忌心。
药炉经月净,天路入壶深。
从此分杯后,相思何处寻。
 
《晚眺徐州延福寺》:
杉风振旅尘,晚景藉芳茵。
片水明在野,万花深见人。
静依归鹤思,远惜旧山春。
今日惜携手,寄怀吟白蘋。
 
《吴宫》:
荒台荆棘多,忠谏竟如何。
细草迷宫巷,闲花误绮罗。
前溪徒自绿,子夜不闻歌。
怅望清江暮,悠悠东去波。
 
《赠别》:
兰泽伤秋色,临风远别期。
东城草虽绿,南浦柳无枝。
直道岂易枉,暗投谁不疑。
因君问行役,有泪湿江蓠。
 
《赠隐者》:
尽室居幽谷,乱山为四邻。
雾深知有术,窗静似无人。
鹤语松上月,花明云里春。
生涯更何许,尊酒与垂纶。
 
《宿范水》:
行人倦游宦,秋草宿湖边。
露湿芙蓉渡,月明渔网船。
寒机深竹里,远浪到门前。
何处思乡甚,歌声闻采莲。
 
《宿甘棠馆》:
尘迹入门尽,悄然江海心。
水声巫峡远,山色洞庭深。
风桂落寒子,岚烟凝夕阴。
前轩鹤归处,萝月思沈沈。
 
《宋州月夜感怀》:
雁池衰草露沾衣,河水东流万事微。
寂寞青陵台上月,秋风满树鹊南飞。
 
《春怀寄秣陵知友》:
庐江城外柳堪攀,万里行人尚未还。
借问景阳台下客,谢家谁更卧东山。
 
《长安怀古》:
祸稔萧墙终不知,生人力屈尽边陲。
赤龙已赴东方暗,黄犬徒怀上蔡悲。
面缺崩城山寂寂,土埋冤骨草离离。
秋风解怨扶苏死,露泣烟愁红树枝。
《随边使过五原》:
偶逐星车犯虏尘,故乡常恐到无因。
五原西去阳关废,日漫平沙不见人。
 
储泳诗作摘录:
《思归》:
客楼高处望,独立对斜晖。
负郭有田在,故山何日归?
秋深杨柳薄,水阔鹭鹚飞。
风景正萧索,何堪闻捣衣。
 
《送卢萍斋》:
当春雁北飞,之子独南归。
寒暑本无定,去来应有机。
柳烟迷客棹,花露湿征衣。
明月人千里,相思消息稀。
 
《亭下》:
亭下冷泉清,松深地绝尘。
细看门外村,几换寺中人。
别嶂孤猿晓,幽花百鸟春。
坐来危石上,疑是比丘身。
 
《题隐者所居》:
尽日掩柴门,何人得见君。
只因喧寂异,似有圣凡分。
漠近夜疑雨,山深晴亦云。
传闻九霄翮,落羽正纷纷。
 
《清必轩》:
万竹中央住,清心自爱持。
不除伤砌笋,慵洗宿禽时。
重泥新雪壁,留待客题诗。
 
《月岩》:
天然合成璧,落月透岩晖。
不尽团圆影,应知晦蚀机。
骑蟾人已去,捣药兔忘归。
惟有婆娑桂,吹香度客衣。
 
《秋夕怀友》:
楼高不敢眺,愁思满沧洲。
有梦隔千里,无书过一秋。
晴风吹野树,落日照寒流。
客里添萧索,何时得共游。
 
《小园》:
垦苇栽花柳,园林小小成。
旋分黄菊本,新偏草堂名。
池水通湖活,江风过竹清。
不期车马到,足自称幽情。
 
《登涟漪阁》:
杰阁枕平川,秋光淡远烟。
窗开林外景,影占水中天。
野色归吟笛,征帆过客船。
危栏人徒倚,缥进十洲仙。
 
《秋夕怀友》:
楼高不敢眺,愁思满沧洲。
有梦隔千里,无书过一秋。
晴风吹野树,落日照寒流。
客里添萧索,何时得共游。
 
《涵虚阁》:
菊秋梅腊百花春,过眼年华醉梦身。
今日不因登此阁,不知人世是红尘。
 
《光风霁月亭》:
一段风流出自然,中和气候嫩凉天。
百年心事无人会,付茅亭旁半吕仙。
 
《西江月》:
壁断何人旧字,炉寒隔岁残香。洞天人去海茫茫。玩世仙翁已往。
西日长安道远,春风赵国台荒。行人谁不悟黄粮。依旧红尘陌上。
 
《齐天乐》:
东风一夜吹寒食,枝头片红犹恋。宿酒初醒,新吟未稳,凭久栏杆留暖。将春买断。恨苔径榆阶,翠钱难贯。陌上秋千,相逢谁认旧时伴。
轻衫粉痕褪了,丝缘馀梦在,良宵偏短。柳线经烟,莺梭织雾,一片旧愁新怨。慵拈象管。待寄与深情,难凭双燕。不似杨花,解随人去远。
 
附录:
 
 

储姓篇3:有姓储的家谱吗?


一、姓氏源流
储(Chǔ)姓源出有二:
1、源自上古有储国,国人以地名为氏。相传上古时有储国,储国人的后代以国号地名“储”为姓,称储氏,世氏相传。
2、源出以祖(王父)名字为氏。据《风俗通义》载,春秋时期,齐国有大夫字储子,曾与孟子相交。储子的后代很昌盛,其支孙以祖字“储”为氏,可证储氏家族最早的渊源是在齐、鲁一带,是今天储姓的来源。又,春秋时期齐国有储君,后代以王父名“储”为姓。得姓始祖:储太伯。根据历来姓氏学者考证,我国的储氏是齐国和孟子结交的储子的子孙。关于这段源流,《姓氏考略》和《千家姓查源》上也有记载。储姓家族历史悠久,是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便已出名了,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晋以后称盛于江南各地,尤其是现在的江苏省宜兴等地,储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望族居河东郡(今山西省夏县北)。储氏后人尊储太伯为储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储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据《海陵储氏支谱》记载:考储氏,肇始于周,作相于齐,彪炳史册世人而知之。由此可见,储姓起源于周朝。泰州《储氏家谱》记载的储氏第一世,是唐代的文羲公,居住在毗陵(今常州市),至今已1200多年。元朝末年,储氏家族从宜兴迁往泰州。据家谱记载,元末动乱,储氏十九世宁七公卸官归隐,和兄弟宁八公共同商议迁往海陵。来到海陵后,他们发现这地方有着丰厚的鱼盐之利,就决定在水乡溱潼镇建宅居住,这就有了后来的溱潼水云楼。现在的溱潼,还有储家垛、储家沟等地名,有200多储氏后裔在这里生活。后来,宁八公转而迁徙上海;宁七公一个名叫劝的次子,从溱潼迁到泰州;还有一个分支,则迁往如皋坎上(包括海安、南通等地)。世代繁衍,如今,有230多储氏后裔生活在泰州市区。到了1945年,储氏第三十七世子尔侗、尔巽因为修铁路迁至台湾。1988年,由于子女全部在美国任职,尔侗又由台湾迁往美国,客居加里福尼亚州洛杉矶市。这是储氏家族迁居美国的第一代。从家谱中能看出储氏先人迁徙的足迹,也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一个不断繁衍家族的血脉涌动。宁海储氏渊源,笔者最近带着宁海《储氏大宗祠谱》,到上海图书馆与国内储氏主要宗谱——江苏宜兴《丰义储氏分支谱》核对,证实宁海储氏系唐代著名诗人、监察御史储光羲后裔。据宜兴《丰义储氏分支谱》记载,储光羲有“江南储氏始祖”之称。后裔在延陵(丹阳)繁衍到宋代12世时,因兵戈扰攘,11支(据安徽岳西的储氏族谱为10支)后裔中除1支留居外,其余均迁居宜兴、常州、扬州、池州、泰州、云南、贵州等地。尤以宜兴储氏最为发达,先后出过30名进士。宁海储氏以丹阳籍台州刺史储尹之为始祖。宁海储氏自储尹之始,至今已900余年,族人近万人。著名人士有五世宋端平二年(1235年)进士储国秀,曾任江阴知事,作《宁海县赋》;30世储建国创办杭州中国钱币博物馆,为著名钱币收藏家等。储姓为阜阳最久的世族之一。明朝弘治年间出了个进士,官居河南道坚察的储珊。储姓族人多住在城东十里井和城西西湖以西、程集以东一带地方。储姓有功名及做官的不多,仅道光年间出了个举人储殿卿,因而政治地位比其他七姓稍低。储姓宗祠在文德街北头(今第四粮站)。不少人在推算阜阳八大家时而忽略了储姓其实储姓世居颍州七百年之久,字派(传宗接代的字派)至今不乱,仍保留世族大家的遗风。(附:岳西储氏迁徙路线
肇始于周,郡望河东(今山西省夏县)→山东省(战国,齐国)储子(储子后代以储为姓)任齐国相(前330年-前300年左右),前315年左右看到燕国内政乱,与孟子劝齐攻燕,破燕。→山东省兖州。→润州郡延陵县(今江苏省丹阳)储光羲(约706-763年)开元14年进士,唐朝诗人(现存诗224首,附后)。至十二世孙[共10人,均以日字边旁的字命名:昂、昱、昌、景、高(日头,读gao)、晏、文(日头,读min)、丙(日头,bing )、星、晨。南宋末年,分别迁往云南、贵州、宜兴、浙江、扬州、阜阳、贵池一带。]星公(排行第九)。→浙江省绍兴府会嵇县,南宋兵乱,十三世孙熙盛迁移至此,子三:福寿、福康、福宁。福寿宋绍兴3年(1133年)登进士,授济南府左参政,子四:祁连、祁铭、祁海、祁斌。→江南池州府,祁斌由进士任河南怀庆府修武县大尹,后任职江南池州府石棣县,子三:永镇、永铵、永钰。→安庆府怀宁县檀木冲,宋开禧(1205-1207年)年间,永钰迁移至此,子三:代贤、代俊、代贵,代贤公后代居此。→潜山县玉照乡(槎水)龙隐山,永钰复携代俊、代贵至此,此地在皖山(天柱山)北,永钰为储氏潜阳始祖。代俊子四:文一、文二、文三、文四;代贵子一:明一。文一迁湖北随州。→岳西县(1936年置县,原大部属潜山县),文二、文三、文四子孙居天堂鹤林山湖乡等地。目前岳西及周边有数万储家人。此后岳西储姓人因各种原因迁徙全国各地和海外。希望各地储姓人提供迁徙的情况。QQ:120158596 EMAIL:[email protected] 网站留言:http://11_11.tianya.cn)三、历代名人 储光羲:储光羲(约707-约763),祖籍山东,迁居江苏丹阳。出身官宦之家,勤学聪慧。开元十四年(726年)20岁左右的他中进士,授翰林,历任县尉、监察御史等。安史之乱起,叛军陷洛阳,他不得已受伪官,因之而被系狱,约于宝应二年(763年)平乱后遇赦,被降职流放客死岭南。他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于时,诗风质朴、古雅,富有民歌风韵。后人常将其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并称。著作有《九经外义疏》20卷等,皆失传,诗文集70卷仅存诗集5卷,《全唐诗》辑为4卷。 储 用:宋代学者,在朝廷做官,为官有惠政,曾得朱熹的赞赏。他从书本上得到治理下的道理,又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他又一心为民,这样,就取得了很好的政绩,为百姓带来许多好处。当时的大哲学家朱熹,非常夸奖他。
储 珊:字朝珍,南直隶颖州(治今安徽省阜阳)人,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十七年(1504年)任新乡县(河南省)知县。正德六年(1511年)八月知州储珊主修《颍州志》脱稿,共6卷。
储欣:字同人,清朝宜兴人。自幼好学,精通经史。早年无意仕途,以制艺为业。直到60岁,始领康熙乡荐,一试礼部不遇,遂闭门著书。著有《春秋指掌》30卷,《在陆草堂集》六卷。选编《唐宋十家文全集录》51 卷。
储敦叙:北宋晋江人,字彦伦。崇宁(1102-1106年)间进士,历任龙溪县丞、甯德县令,皆
有惠政,民为其立生祠。後为贺州通判。著有《玉泉集》。
储尹之:字思弼,号赤岩,宋元祐三年(1088年)进士,官台州刺史,任满后定居宁海。宁海谱上代追溯到曾祖千七公储旻。据宜兴谱记载,储旻系储光羲12世孙,这一点两谱一致,证实储尹之为储光羲15世孙。另外对储尹之堂兄储兴之系下的19世储宁七、储宁八的迁徙记载,两谱亦可找到吻合点。
储秘书:宜兴人,清代学者。乾隆皇帝时的进士,在河南郑州任知府,他博览经史,性淡泊,为官顺应天意民心,老百姓感到很自在,他自己也有时间著书立说。
储安平:江苏宜兴人,1932年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1933年起,在南京《中央日报》任副刊编辑。1936年赴英国伦敦大学作研究工作,回国后,先后任《中央日报》撰述、编辑,复旦大学教授,中央政治学校研究员在桂林《力报》任主笔。民国34年春,在湖南辰奚“中国晨报”任主笔。日军侵占桂林后,在重庆创办《客观》周刊,民国35年春赴上海,创办《观察》半月刊,任社长和主编,同时兼复旦大学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国家出版总署专员,新华书店总店副总经理,出版总署发行局副局长。1957年任《光明日报)总编辑。 储波: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1944年10月生,安徽桐城人。大学学历。196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7年毕业于天津大学水利工程系,同年9月参加工作。历任湖南省岳阳化工厂总厂副厂长、党委副书记,中共湖南省岳阳市委副书记,湖南省岳阳市市长,中共湖南省岳阳市委书记,湖南省商会名誉会长。1990年10月当选为第六届中共湖南省委常委。1993年1月至1994年1月任湖南省常务副省长。1994年任第六届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1995年10月当选为第七届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1998年10月至1999年2月任湖南省副省长、代省长。1999年2月,在湖南省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当选为湖南省省长。2001年8月任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委员、常委、书记。同年12月当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2003年1月在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是中共第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十六届中央委员。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河东郡:秦置河东郡,治所在今山西省夏县。据《风俗通》记载:齐大夫储子之后,望出河东。
颍阳郡:春秋时为“鹿上”,战国时为“巨阳”,秦代属“颍州郡”,汉为“细阳”,魏晋为“宋县”,隋为“颍阳”,唐、宋并入“汝阴”,元属“颍州”,明改隶“凤阳府”。
2、堂号
盛著堂:此堂为江苏省宜兴市官林镇储氏总祠的堂号。宗祠共3座,均在储巷村,“盛著堂”储氏系从山东河东郡迁来,世代繁衍,后人建祠祭祀,族人以“五凤齐飞”(指储氏上代曾有1家5人同时及第)激励子孙好学上进求取功名

本文来源:https://www.shanpow.com/bjx/479037/

《储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阅读
  • 百家姓中钱姓为何排第二【三篇】 百家姓中钱姓为何排第二【三篇】
  • 百家姓里比较稀有的复姓二篇 百家姓里比较稀有的复姓二篇
  • 百家姓有多少个姓氏【汇编三篇】 百家姓有多少个姓氏【汇编三篇】
  • 百家姓对联樊姓对联及樊姓来历、樊姓宗祠联【七篇】 百家姓对联樊姓对联及樊姓来历、樊姓宗祠联【七篇】
  • 百家姓对联樊姓对联及樊姓来历、樊姓宗祠联集合6篇 百家姓对联樊姓对联及樊姓来历、樊姓宗祠联集合6篇
  • 百家姓对联公孙姓来历及公孙姓对联、公孙姓宗祠联【汇编七篇】 百家姓对联公孙姓来历及公孙姓对联、公孙姓宗祠联【汇编七篇】
  • 关于百家姓对联公孙姓来历及公孙姓对联、公孙姓宗祠联【九篇】 关于百家姓对联公孙姓来历及公孙姓对联、公孙姓宗祠联【九篇】
  • 百家姓孙姓的由来 百家姓孙姓的由来
为您推荐